美章网 精品范文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

消防工程概念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BIM技术;消防安装;碰撞检查;模拟施工

1、BIM技术概述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又称建筑信息模型,最早可追溯到70年代,时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筑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授Chuck Eastman于1975年提出了“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BDS)”的概念,可以被视为最早提出的与BIM相关的概念。

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的深入运用而产生和发展的,且概念的提出者往往又从多个方面来理解相关的问题,因此,其又常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如单一建筑模型(Single Building Model/SBM)、集成建筑模型(Integrated Building Model/SBM)、通用建筑模型(Generic Building Model/GBM) 及虚拟建筑模型(Virtual Building Model/VBM,Graphisoft)等。近年来,随着各方的看法逐渐趋于一致,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在近年来以BIM技术为主导。在“六五-七五(1981-1990)”阶段,解决以结构计算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计算问题(CAE); 在“八五-九五(1991-2000)”阶段,解决计算机辅助绘图问题(CAD);在“十五-十一五(2001-2010)”阶段,解决计算机辅助管理问题,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在“十二五-十三五(2011-2020)”阶段,以BIM技术为主导解决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问题。

2、BIM技术在消防安装工程中的应用

2.1、工程概述

新疆卷烟厂综合办公楼项目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内,为五层框架结构综合楼,建筑高度23.7m,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五层(耐火等级二级),局部地下一层(耐火等级一级),大会议室、职工餐厅部分结构采用钢结构。总建筑面积:38455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8319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0136平方米。

该项目消防安装工程包括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火卷帘门系统等。涉及相关交叉施工专业有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动力、弱电等。管线布置复杂,排布密集,各专业在施工过程中的空间布置难度大,管线碰撞问题严重。

2.2、管线桥架碰撞检查,避免返工、控制材料计划

施工准备阶段,用BIM软件建模,检查消防各系统与其它专业施工交叉碰撞,统计碰撞结果。在工程图纸会审阶段与相建设、设计单位等相关参建单位协调碰撞问题,重新调整管线综合布置断面,避免施工后发现问题造成返工,减少不必要的人材机、工期浪费。

图1 BIM模型

2.3、模拟施工 发现施工质量事前控制要点

应用BIM技术的模拟施工,在本项目消防工程自动喷淋系统施工中,提早发现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做到施工质量的事前控制,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图2、实际节点对比

自动喷淋系统施工中,过道设置的喷头通常采用机械三通管件直接连接系统水平主管,BIM建模后通过模拟施工发现,由于过道主管管径不一致,机械三通连接喷头的水平支管如长度相同,会造成过道内喷头安装后整体不在一条直线上,严重影响工程整体观感。施工前重视此问题,调整水平支管长度,可避免返工,提高施工效率。

图3、喷头施工成品图片

3、结语

BIM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机电安装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思维,对消防安装施工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目前,BIM技术和软件慢慢被一些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使用,运用于设计、施工检查等。BIM技术需要从工程设计开始应用,且需要工程参建各方共同参于,建立工程专用BIM系统,指导工程建设全过程,使之高效应用。在整个行业氛围的带动下,BIM技术必将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保平、邓佳《BIM离施工单位有多远》 建筑,2013(3):7-12

[2]魏巍 、孙涛. 《基于BIM的施工模拟应用现状分析》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概念理解

“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概念首次由法国与德国的核安全当局的技术支持单位IPSN和GRS在1997年联合起草的《IPSN-GRS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future PWRs》[1]提出,其主张“实际消除早期大规模放射性释放”。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随后也接受此概念,在1999年出版的INSAG-12[2]中提出:“对未来核电厂的另一个目标是能够导致早期大规模放射性释放的事故序列被实际地消除,而使用现实假设和最佳估算评价,导致安全壳晚期失效的严重事故只需要在区域和时间上有限的保护措施”,在2004年出版的安全导则文件NS-G-1.10[3]中对“实际消除”给出了具体定义:“如果某些工况物理上不可能发生,或以高置信度认为某些工况极不可能出现,则可以认为这些工况发的可能性已被实际消除”。

2011年福岛事故后,核工业界对于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关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国先后出版核电厂安全要求或规范等均涉及“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概念。2012年IAEA修订了SSR1/2[4],提出“核电厂的设计采用安全原则,必须采取实际措施来缓解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后果或辐射事故。必须实际消除可能导致高辐射剂量或高放射性物质释放量的事件序列,对于发生频率高的事件序列不得存在潜在的放射后果或只能存在轻微的放射后果。”2013年西欧核能监管机构(WENRA)的《Safety of new NPP designs》[5]和2013年加拿大核安全委员会(CNSC)REGDOC-2.5.2[6]进一步提出需要对“实际消除”给出一个量化的判断依据,但判断“实际消除”不能只根据截断概率,对发生概率很小的事故序列,依然需要进一步考虑降低风险需增加的设计功能、运行措施或事故管理规程。

福岛事故后,我国核安全监管当局在2012年了《核安全和放射性污染防治 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7],文中提出将“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力争实现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作为2020年的远景目标之一。

“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概念已经被核工业界广泛认同,各国的核安全监管当局对新建核电厂都对此提出了期望或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此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本文主要从“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两个关键概念出发给出理解,为此概念在新建压水堆核电厂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 “实际消除”的理解

1.1 “实际消除”概念理解

“实际消除”的对象与定义在国际上已经形成普遍的共识[4-6],其对象为“可能导致高辐射剂量或高放射性物质释放量的事件序列”;定义为“如果某些工况物理上不可能发生,或以高置信度认为某些工况极不可能出现,则可以认为这些工况发生的可能性已被实际消除”。

从“实际消除”的定义可以发现它是从概率角度诠释的一个概念,对于“物理上不可能”可以认为是不发生的概率为100%,“高置信度的极不可能”即发生概率极低,而此概率值是极度可信的。因此“实际消除”不能完全等同于“绝对不发生”,而应该是发生的概率极低。“实际消除”对于发生概率极低的工况要求高置信度,因此由于外部灾害的不确定性太大,从概率论角度针对外部灾害是否满足“实际消除”评估方法应该与内部事件有所区分。

当“实际消除”理解为发生的概率极低以后,可以发现“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释放”不再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与早期的导则或法规中对于核电厂的技术安全目标的阐述是一致的。IAEA在1999年的INSAG-12[2]和我国2004的HAF102[8]《核动力设计安全规定》中对于核电厂技术安全目标为“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防止核动力厂事故,并在一旦发生事故时减轻其后果;对于在设计该核动力厂时考虑过的所有可能事故,包括概率很低的事故,要以高可信度保证任何放射性后果尽可能小且低于规定限值;并保证有严重放射性后果的事故发生的概率极低。”另外在HAF102的2.1.5节中还对核动力厂的安全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核动力厂的安全设计适用以下原则:能导致高辐射剂量或大量放射性释放的核动力厂状态的发生概率极低;具有大的发生概率的核动力厂状态只有较小或者没有潜在的放射性后果。”

“实际消除”是对“技术安全目标”的沿续,“实际消除”应该理解为安全目标。“实际消除”作为安全目标应该具备明确指标判断依据,因其内涵为概率论的概念,可以考虑给出一个量化的评估概率。“实际消除”的对象为核电厂的事件序列,因此其量化的评估概率也是针对单个事件序列,是单个“点”的评估,与大量放射性释放的概率(LRF)有所区别,“LRF”表征的是核电厂发生大量放射性释放事件的概率积分值,是一个总体的概率安全目标。“实际消除”的安全目标应该是与LRF安全目标处于相同地位,其体现个体与整体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对于“实际消除”的量化目标建议与LRF值处于同一量级。另外,从合理可行尽量高的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角度,不能仅凭评估概率而进行截断考虑,需进一步考虑降低风险需要增加的设计功能、运行措施或事故管理规程,做到合理可行降低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

1.2 “实际消除”量化理解

从“实际消除”的定义可以发现它是从概率角度诠释的一个概念,对于“物理上不可能”可以认为是不发生的概率为100%,“高置信度的极不可能”即发生概率极低,而此概率值是极度可信的,因此如何去量化“概率极低”也是“实际消除”一直存在争议的关键点。对于概率安全目标的确定本文认为需要从概率安全目标的合理依据和实践的可行性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概率安全目标。

1.2.1 概率安全目标的依据

美国核电的概率安全目标的制定是根据两个“千分之一”的安全目标。两个“千分之一”为:核电厂附近个人因反应堆事故造成即时死亡的风险,不应超过美国公众成员因其他事故造成“即时死亡风险之和”的千分之一;核电厂附近公众群体因核电厂运行可能导致癌症死亡风险,不应该超过所有其他起因致癌症的死亡风险的千分之一。其它国家的概率安全目标值也多是参考和借鉴美国的安全目标的结论。

1.2.2 实践可行性

在提高概率安全目标时应该考虑工程实践中的可行性,如果目标值太高,工程实践中实现的代价非常大,则会降低核电的经济性,不利于核电的发展;如果目标值较低,如果当前电厂设计就已经满足,则达不到对新建电厂进一步提高安全要求的目标。因此,新建核电厂的概率安全目标应该是在当前目标基础上,考虑了工程实践中合理可行的措施后能够达到的目标。

美国EPRI在1999年的URD[9]和NRC在2012年的 SRP

19.0[10]中对于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频率(LRF)安全目标为小于10-6/堆年;2012年欧洲的EUR[11]对于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频率安全目标为低于10-6/堆年,若考虑“陡边效应”大量放射性释放的概率安全目标小于10-7/堆年;加拿大CNSC核安全监管当局2014年的REGDOC-2.5.2[6]中明确导致大量释放的频率小于10-6/堆年。

从“实际消除”的概念和定量化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实际消除”的设计安全目标,是对核电厂技术安全目标的沿续与补充。“实际消除”的概率安全目标值的确定需根据合理依据与实践的可行性,将其与LRF的概率安全目标相结合。在设计上考虑预防缓解措施,合理可行尽量高的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降低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实际消除”。

2 “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理解

从“实际消除”的理解可知“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其实是技术安全目标的沿续,其安全目标与LRF的安全目标是处于相同地位,因此对于“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中的“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应该与LRF中的理解是一致的。

IAEA在SSG-4[12]对于“大量放射性物质”推荐了四种判断方式:放射性核素的绝对量值、堆芯装量的某个份额、厂外人员受辐照的特定剂量、导致“不可接受的后果”的放射性释放。

――大量放射性核素释放的某个绝对值(以Bq的形式表示)

根据放射性核素释放进行大量的定义主要有两个类型,一类是以EUR为代表的“有限影响准则”(Criteria for Limited Impact,CLI)的形式,另一类是以IAEA为代表的核事件分级与放射性释放量对应表的形式。

2.1 EUR

针对设计扩展工况(DECs)提出的释放量限制要求以“有限影响准则”(Criteria for Limited Impact,CLI)的形式给出,用以评价电厂在DECs中的设计可接受性,也作为二级PSA(Probability Safety Analysis)的成功准则。

这些CLI可以保证如下设计目标的实现:(1)反应堆800m外无需紧急防护行动(如撤离);(2)反应堆3km外无需采取迁延的防护行动(如避迁);(3)反应堆800m外无需采取长期的防护行动(如再安置)和(4)电厂外仅有有限的经济影响。这些目标的实现将十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核电厂与社会经济及环境的相容性,表1给出了典型性核素131I和137Cs的释放量限值。

表1 EUR中的有限地域和时间上的防护行动对应的CLI

2.2 IAEA

IAEA根据国际事故等级[13],对各等级的事故后放射性物质释放进行了限制,其选择等效于核素131I剂量当量作为评估的核素,因为131I是核电厂释放的主要放射性核素之一,易于表征放射性物质释放水平,按照放射学辐射剂量效果,可以将释放到环境中所有核素的放射性活度的数量等效至131I。当释放的放射性当量水平超过1014Bq剂量的事故被定为五级及以上事故,五级事故基本特征为放射性物质有限释放而四级事故基本特征为放射性物质少量释放,没有明显厂外风险,一般不需要场外保护性行动,如表2所示。表3给出了一些已经发生的典型事故及其放射性后果。

*三哩岛核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较少,按照堆芯损伤状态定义为五级,其余事故按照放射性物质水平划分等级。

――堆芯装量的某个份额

NUREG/CR-6595[14]中分析认为,挥发性/半挥发性裂变产物(碘、铯、碲)的释放份额超过2.5-3%,或者碘的释放份额超过10%都可以认为是大量释放。

――厂外暴露人员所受的某个特定的剂量

NRC和EPRI在核电厂安全目标中对“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给出了一种定义,即厂址边界处全身剂量大于0.25Sv。

――导致不可接受后果的某个释放

导致不可接受后果的某个释放更多是一种工程的定性判断,在二级PSA的LRF分析中认为导致安全壳失效的事故即可认为此事故后果将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核电厂的放射性最终的包容边界丧失可视为“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定性判断。对“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定性判断,便于工程设计上对可能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事件序列进行判断和考虑相应的缓解措施。

“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判断建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性的方式便于工程判断,定量判断可以对定性判断进行补充,弥补遗漏。

表2 事故等级与放射性准则

表3 典型核事故放射性物质水平及事故等级表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进行了研究,形成初步的结论与建议:

(1)“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核电厂技术安全目标沿续与补充,此概念在核电厂的设计中应该作为一个设计安全目标。

(2)外部灾害的不确定性太大,从概率论角度针对外部灾害是否满足“实际消除”评估方法应该与内部事件有所区分。

(3)“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为一个概率安全目标,其对象为发生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事件序列或状态,与LRF的概率安全目标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建议其概率安全的量化目标与LRF处于同一个量级。

(4)核电厂的“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概率安全目标应该考虑单个事故序列发生的概率和核电厂的LRF值,进一步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

(5)“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建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考虑,但是具体的量化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6)设计上考虑“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不能仅凭评估概率而进行截断考虑,而是合理可行的考虑预防缓解措施,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降低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实际消除”。

【参考文献】

[1]IPSN-GRS,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future PWRs [R].1997.

[2]IAEA, Basic safety principle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R].INSAG-12, Vienna, 1999.

[3]IAEA, Design of reactor containment system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R].NS-G-1.10, Vienna, 2004.

[4]IAEA, Safety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Design[R].SSR-2/1, Vienna, 2012.

[5]WENRA, Safety of new NPP designs[R].2013.

[6]CNSC, Design of Reactor Facilities: Nuclear Power Plants[R].REGDOC-2.5.2, Canada, 2014.

[7]核安全局,核安全和放射性污染防治 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R].中国,2012.

[8]核安全局,核动力设计安全规定[R].中国,2004.

[9]EPRI,Advanced light water reactor 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R].USA,1999.

[10]NRC, 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and severe accident evaluation for new reactors[R].REV.7, USA, 2012.

[11]European utility requirements for LWR nuclear power plants[R].2012.

[12]IAEA,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evel 2 probabilistic safety assessment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R].SSG-4,Vienna, 2010.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3篇

可以攀爬楼梯,进入危险火场执行消防作业:排出浓烟、喷洒水雾降温、喷射水柱、泡沫灭火,甚至可以排除障碍,救出被困人员;这一段描述的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今天正在消防部队服役的真实的产品——消防机器人

消防机器人是一种用于消防作战的消防车辆,它可以经遥控进入消防员无法靠近的危险场所:如高温、浓烟、毒气、易爆等恶劣环境中进行消防作业,有效保护消防员的人身安全,提高了消防作战效率;其消防功能主要有:在远距离遥控模式下进入火灾现场向火场喷洒水雾,排除烟尘,喷射水柱或泡沫灭火等;它可以前后行进,原地自转,跨越障碍,翻陡坡、爬楼梯等灵活动作;消防机器人的诞生是科技与人性化产品设计理念的发展成果。

[缘起]

我们看到的这款由海伦哲企业生产销售,上海轱辘轩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工业设计的产品在今年刚揭晓的2012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中摘得至尊金奖,评委对其功能化的产品设计语义形态给出很高的评价,这是对该产品在研发中导入工业设计,提升产品综合价值的肯定和鼓励。

关于消防机器人的设计故事是追溯到2011年10月,这家以创新精神闻名行业的企业实施了消防产品科研战略,其中一项目标是希望将其新研发的消防机器人能够以一种前卫的面貌打入市场,打破了现有消防产品的同质化状态,并以此构建优秀品质的企业产品形象体系。海伦哲企业委托轱辘轩工业设计团队为其新研发的消防机器人进行产品的全新概念设计;经过沟通,工业设计团队明确了海伦哲企业对该产品的工业设计要求:一种颠覆传统、全新面貌的消防机器人;并通过工业设计以及相关技术从外观形态、色彩视觉、人机工程以及材料工艺等全方面对产品优化,让消防作战变得更安全、更迅捷、更有效。

[设计前沟通学习]

轱辘轩对工业设计工作的理解是工业设计一定要融入企业产品研发体系,而不应当是所谓的技术外包,独自蒙头做方案,因为工业设计的每个细节必然会关乎生产企业内对应的生产环节或研发、销售部门;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更恰当的说是以产品形态创新为目标的综合协调与策划。在工作开始之前,工业设计团队先深入企业生产车间,了解消防产品生产的一般流程,常用材料、工艺,同时不时的向一线生产人员请教各种疑问和即时的设想;同时,与研发人员沟通了解其功能原理以及模块组合关系,探讨各种变更的可能,明确可变动结构与不可变动的结构或布局;还与商务采购部门沟通关于产品选配的外购件的选用规则、价格区间、选配参数等。这些学习与沟通是后续设计工作沿着正确合理的方向进行的首要前提。

[趋向研究]

之后轱辘轩工业设计团队便开始了全面的研讨并付诸于设计实践,按轱辘轩的设计流程,首先要做的是产品趋向研究,关于产品趋向研究,主要是分析该类产品的现状与发展历史,尤其是其产品语义形态的发展历程,结合当下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因素,探寻产品发展的趋向,推演产品的前沿状态。

相比一般产品,这类设备车辆产品的工业设计更多的是受到来自诸多国标的、行业的标准法规的限制,同时复杂多变且要求高可靠的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直以来造型与结构的高沿袭状态,这样以来看似留给工业设计师发挥的余地不是很多,但这不是平庸的理由,轱辘轩是相信产品是有灵魂的,产品的形态语言是可以传递出产品的内在灵魂的,而有生命力的产品往往是有着独特的内在品格和灵魂;在这一方面,产品灵魂的提炼更多的是以产品的社会角色、功能角色为整体对象,结合使用环境、社会环境对它的定义来探讨它“本来应该的样子”或我们称之为 “天籁之形”的最佳设想,这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构思;另外一方面,是以产品内部构造为单元,探讨更多种“同样合理的可能”或“有没有更合理的可能”,这是自下而上的设计构思;两个方向的设计构思互相修正推演出更为出色的产品设计趋向。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定义,消防机器人应当是针对现代社会频发的火灾、化学泄漏甚至核事故等不适合抢险救援人员靠近的各类灾害救援,而不止是火灾;这样产品形态的功能语义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应当强化风筒、水炮、泡沫炮以及履带等功能形态,在此基础上还必须通过覆盖件的形态将各部件串联形成协调的整体;经过头脑风暴,最后趋向研究锁定了“双翼”的视觉联想概念:翼,本意为鸟类的翅膀,如今其通感意向已经更侧重如:

“飞翔”——飞机的侧翼;

“威力”——翼虎:添上翅膀的老虎;

“保护”——翼护:保护、佐助之意;

“神奇”——翼神:传说中巨大的神……

而这些通感意向与消防机器人的抢险救援功能特征趋于接近,经过与企业营销部门的沟通,该概念获得了初步认可;同时,工业设计团队与企业研发部门讨论确定了针对该概念调整优化的最新结构和布局,工业设计工作很快进入外观造型阶段。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4篇

1研究建筑设计消防审核背景及意义

建筑设计在不断发展,设计理念在不断更新,各类新颖、新奇的建筑屡见不鲜,在我国土地资源日渐贫乏的情况下,一、二线城市的高层建筑逐年递增。伴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消防系统理念却相对落后,但是作为对建筑物质量影响的第一要素,从建筑设计之初就开始解决其中的消防问题,完善其建筑物的消防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设计的消防审核,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因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日常的建筑设计中,常常会由于设计人员消防意识不足,消防产品质量低劣,设计人员盲目迎合业主不符合消防审核的要求等因素,给建筑的日常使用带来巨大隐患,极易造成人们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与建筑物的损坏。这就需要设计者、相关审核部门等各方共同提高对建筑设计消防审核的重视程度与专业素质,做好建筑设计的消防工作。

2建筑设计消防技术现状

近些年以来,也涌现出一些新的建筑设计消防技术。就目前而言,具体的可分为17种建筑设计消防技术。一些常用的建筑设计消防技术如下列举。

2.1火灾自动报警

它是由警报装置、报警装置、引发装置及辅助功能装置等组成。能够在发生火灾的初期,将燃烧所产生的烟雾、热量等,通过探测器将其变为信号,传送到控制器,同时显示出发生的时间及区域。

2.2自动喷水灭火

由水喷头、报警阀、水流报警以各类管道组成。当火灾发生时,通过各类警报装置的信号,触发喷水装置。通常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

2.3防排烟

由送排风管、管总井、门开关装置等设备组成。大致分机械加压送风与自然排烟装置。

2.4水雾系统

工作原理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相仿,用来冷却分隔物,提高分隔物的耐热能力,防止火情蔓延。

2.5气体灭火

它是指灭火剂平时以液体或气体形态储藏于容器内,使用时以气体状态喷射灭火的系统。

目前我国在建筑消防设计上较于国外处于相对滞后,一些消防设计在建筑设计,特别是新概念建筑设计上的应用不到位,对于国外消防技术的新进展、新技术、新设备不能及时了解并引入到适用于我国的建筑消防设计应用中去,如上所述,尽快的找到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建筑消防设计理念,完善我国建筑消防设计体系、法律法规及相关条例,提升我国建筑设计消防审核水平是当务之急。

3建筑设计消防审核存在技术问题

3.1建筑设计消防问题上的隐患

在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发展中,由于发展快速,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各建筑设计企业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过于追求利益,缺乏对现场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对相关设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使得设计人员缺乏责任心且对现行消防问题不够重视,所造成的隐患大致有:

(1)在总布局方面,忽视了本建筑周边建筑群的性质、安全防火间距、消防车道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设计消防审核的通过。

(2)建筑图设计不全面,选择的相关材料耐火及燃烧性能不符规范,对业主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布置要求视而不见等。

(3)建筑设计消防中,给水系统脱离实际,不能满足消防需求。

3.2建筑设计中常见的消防审核问题

(1)建筑物的设计消防规范条例的冲突

我国有关建筑物消防规范条例由于种种因素影响,造成了条例之间的冲突,对于一些特殊场所的消防安全规范形成了空白,使设计方在建筑设计中无所适从。

(2)忽视排烟系统

近些年来,在建筑物火灾中,因烟气窒息导致死亡的受灾人数的大多数。就目前消防设计来看,排烟系统未被得到重视。

(3)加压泵的配置

其作为消防系统基础,必须选型满足流量及喷射远近的需要。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加压泵的实际运转情况,如水压等。

(4)消防栓不符要求

消防栓是最为常见的消防设施,但目前消防栓在建筑设计中配置不合理、设计不到位成了常有的问题。

3.3建筑设计消防审核技术上的问题

(1)建筑设计中沿街总长度、长度对于消防车道的设置。

(2)建筑设计中人行通道的设置。

(3)自动喷水灭火的试水装置的设置。

(4)特殊场所喷头的选用。

(5)标准喷头设置。

(6)集热板的应用。

(7)消防栓阀门的设置。

(8)建筑灭火器配置。

(9)防火分隔物探测器与报警系统的设置。

4建筑设计消防审核技术问题解决办法

4.1建筑设计中常见消防问题解决办法

(1)逐步完善消防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理念

我国有关消防的规范条例、法律法规发展至今,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消防规范仍有不足。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大力发展,建筑设计概念的不断更新,相对应的建筑设计消防相关法律法规也要继续完善。

(2)重视消防系统的完善

由于对消防排烟系统的重视不足,应加强对建筑设计中对排烟系统的建设。从原材料上控制材料的可燃性等性能,更科学的配置防火设备。加强防火消防的培训、演练,并制定相关的火灾应急措施。

(3)建筑设计中的合理布局

在现在新概念的建筑设计中,各种辅助设施、园林设计也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消防因素,优化利用道路,优先满足防火间距。

(4)落实消防设施的设计实施

在各种消防问题中,设计与实际实施不符最为严重,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做好监督落实工作。

4.2建筑设计中消防技术问题解决办法

(1)建筑沿街150米或220米的长度、总长度的消防车道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的设置可基本解决沿街消防车道长度问题。

(2)合理区分末端试水与试水阀之间的概念,提出末端试水装置在每组报警阀中的配置等,以符合消防审核的具体要求。

(3)在特殊场所选用的喷头应选择热敏感度较标准喷头高的型号,以利于在火灾初期喷水,以降低灭火难度。

(4)为避免发生因不能充分理解系统图的作用,在消防审核中必须以系统图为依据,以单元为单位考虑,而不是整幢建筑。

(5)正确的理解规范的要求,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实际使用情况合理配置灭火器的位置及数量。

4.3加强建筑设计中消防审核途径

(1)提高设计方的设计质量与综合素质

提升设计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宣传消防设计的重要性及法律责任,对业主违背消防安全设计的布置予以解释。

(2)把好各类关卡

有关部门应在建筑消防设计中严格把好设计审核关口,使其的设计符合消防的要求,保证合格性。

(3)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管理

要加强相关建筑设计人员的专业性培训,采取相应的考核,使建筑消防设计工程有序开展。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5篇

    摘要:从性能化设计与“处方式”设计比较出发,介绍了性能化消防设计方法的概念和流程、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的内容,以及国内外性能化设计的应用概况,指出了在性能化设计方法的推行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并提出了对性能化设计方法在消防设计中应用的展望和我国如何发展性能化规范及其配套技术的建议。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处方式设计;消防设计;火灾模型   

1  前言

    如果说纳米技术使新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革命性飞跃,那么也可以说性能化设计方法将开创消防科技的新局面。   

               

    消防设计目前有两种设计思想,一种是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其基于场所类型进行设计考虑;另一种是“性能化设计方法”,它立足于危害分析及火灾假想,对于解决超越法规或现行法规无法解决的复杂建筑的消防设计具有很大意义。

               

    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并将发展成为建筑防火技术领域里一个全球性发展潮流,受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  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概念

    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各个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自由选择为达到消防安全目的而应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该建筑物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然后用已开发出的工程学方法,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到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结构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

    与“处方式”设计相比较,性能化设计方案更关注是否能够实现“保证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不受火灾烟气影响”这一“目的”,而不是拘泥于满足规范要求的最低排烟量。性能化的消防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论证,能够提供比之处方式的消防规范更为安全的设计表现效果,比较起来,性能化设计方案具有设计成本有效性,设计选择多样性及设计效果更为优化性的特点。

               

    性能化消防设计的两个关键点,第一是确认危害,第二是明确设计目标。具体来说,它针对建筑物的特点,建筑物内人员特点,建筑物内部操作方式,建筑物外部特征,消防灭火组织特点等。从而针对每种危害或者每个设计区域选择设计方法及评估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设计针对建筑物结构类型、相应的层高及面积的限制,同时提供了更加灵活而有效的设计选择性。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处方式设计;消防设计;火灾模型

1前言

如果说纳米技术使新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革命性飞跃,那么也可以说性能化设计方法将开创消防科技的新局面。

消防设计目前有两种设计思想,一种是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其基于场所类型进行设计考虑;另一种是“性能化设计方法”,它立足于危害分析及火灾假想,对于解决超越法规或现行法规无法解决的复杂建筑的消防设计具有很大意义。

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并将发展成为建筑防火技术领域里一个全球性发展潮流,受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概念

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各个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自由选择为达到消防安全目的而应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该建筑物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然后用已开发出的工程学方法,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到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结构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

与“处方式”设计相比较,性能化设计方案更关注是否能够实现“保证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不受火灾烟气影响”这一“目的”,而不是拘泥于满足规范要求的最低排烟量。性能化的消防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论证,能够提供比之处方式的消防规范更为安全的设计表现效果,比较起来,性能化设计方案具有设计成本有效性,设计选择多样性及设计效果更为优化性的特点。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7篇

去年12月份,日本安全保障会议确定了中期防卫整备计划,该计划勾画出了日本新概念坦克的雏形。据报道,新概念坦克的推出,很可能是为了得到年度防务预算经费的支持。

据介绍,日本新概念坦克中的“新概念”,主要是指以下5个方面:安装C4I系统;提高坦克的火力、机动能力及防护能力;坦克设计轻型化;降低研制经费;有利于今后的升级换代等。其中,真正可以称得上新概念的只有C4I系统。

从外观图上来看,新概念坦克酷似90式坦克,只有炮塔上的指挥塔及两侧的裙板形状存有差异。这表明,日本新概念坦克的外形设计将继承以前的设计传统。

C4I系统是指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及情报系统。这种系统不是单纯的通信设备或车内通话工具,而属于近几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战斗管理系统(BMS)的范畴。90式坦克没有安装C4I系统。新坦克示意图中显示有观瞄监视器和图像监视器,表明日本新概念坦克确有过人之处。

在全天候条件下,不论是白昼还是黑夜,监视器上能够显示周边情况、彼此位置和指令等必要的作战信息。这种功能对未来的主战坦克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战斗管理系统不应仅在坦克上发挥作用,陆、海、空联合作战单位之间的情报传送系统也有必要进行改进,此项工作将复杂而艰巨。

有关武器方面,目前只有日本准备强化120mm滑膛炮性能的消息,没有其他确切的信息。目前,各主要坦克研制国在研制下一代坦克的主要武器时,除了考虑增大炮口动能,还在积极致力于利用导弹、电磁炮等提高射程、命中精度及打击威力等方面的研究。日本单纯提升滑膛炮性能的后面,可能有摸清国外发展状况再行决定之意。

总重量是新概念坦克的重要指标。据悉,日本新概念坦克的总重量将低于90式坦克(50t),很可能为40t级,向轻型化方向发展。总重量的减轻,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坦克部件如主要武器等的“减肥”,或者以牺牲坦克三大性能(火力、机动能力和防护能力)为代价来完成。据报道,日本坦克轻型化的发展思路很可能是受美国未来战斗系统(FCS)重量期望值为40t的影响,是未经消化的“拿来主义”。FCS的轻型化是以采用电磁炮等高能武器及主动装甲等为前提条件的。

新概念坦克将采用模块化装甲,并留有技术提升的空间。但是,设计时并不容易做到。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8篇

一、概念产品就是高技术含量产品

概念产品是消费意义上概念产品,概念的核心是“消费观念”,“技术”仅仅是为实现这一“观念”做支持而已。

技术含量是一个产品的卖点,而产品概念则是消费者的买点。很多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但由于具有独特的消费观念,而被消费者所接受。此类概念产品的典型案例是:海尔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在当时看来洗衣机的发展趋势是大容量、全自动、功能全。海尔成功地引导出“即时洗”的消费观念:有了脏衣服要随时洗,不同的衣服要分开洗。在这种“概念”下的洗衣机功能简单、体积容量小,技术含量也低,但很快为消费者所接受,销量剧增。

相反许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由于没有消费意义上的“概念”,而不为消费者所接受。比如某企业成功地将一种高科技的“变频电机”应用在了洗衣机上,这种电机的声音极小,但仅仅是降低了电机的噪音,但其他部件的声音仍然很大,这种产品自然不能称之为“超静音”的概念产品。一种彩电采了“双倍扫描”技术可以提高电视画面的清晰度,但由于其他部件原因,该彩电的整体清晰度并未提高,这类产品自然也不是“高清晰”电视。

由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概念产品是具备独特的销售主张或消费观念的产品,这种产品通常由差异化的功能或独特的技术作为支撑。

这样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企业费尽大力宣传高科技产品而不能成功的原因。

二、推广概念产品是行业领先者的事情

由于推广一个概念产品从市场的调研、产品的开发、观念的引导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较大的投入,因此通常由行业的领先者来完成。但并非推广概念产品是就行业领先者的事,因为任何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企业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对待目标消费者不变化的需求,就必须用不同的概念产品来满足和引导消费者。企业的任何个性产品,都是具体独特销售主张或消费观念的产品,也都需要独特的消费引导来推广。

一个行业的领导者需要概念产品引导企业的发展,通常推广的概念产品是高科技术含量,前瞻性,发展空间大,能引导大众消费的产品。而一个行业的跟随者需要推广概念产品去取得更大的市场,通常推广的概念产品是超越性的、差异性的(与领导者的产品相比)。一个行业的补缺者,需要推广概念产品凸显企业特点,通常推广的概念产品是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消费观念独特的。

三、推广概念产品就是猛作产品宣传广告

提起推广概念产品,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辅天盖地的产品广告。这种办法推广一个大众化的消费品很容易成功,尤其对品牌混杂而消费者又渴望可靠的产品效果更为明显,比如纯净水、钙中钙等产品。但是这种办法对于概念产品则不太可行。

推广概念产品是引导一种消费观念,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消费观念的引导产品功能的宣传更为重要。在推出一个概念产品之前,需要制造声势为推出产品做好辅垫,打好消费者基础。

要消费接受一个概念产品,必须让消费者相信一个推理,即产品特点的支持。比如,推广一个“纳米技术--净水洗”的概念产品,仅大力度宣传产品广告是不行的,还必须能够推理证明出,纳米技术能够实现净水洗。

要想使消费者接受本企业的概念产品,还必须宣传出该企业有能力(有实力)推出这种产品,尤其对于超前型产品。

推广概念产品是一个说服消费者的过程,这个基本过程如下:

您需要某种生活--这种产品能满足您的需要--能使产品具备这种性能--我们能够以别人更具备实力开发这种产品。

结论:所以您应该购买我的这种产品。

产品宣传广告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推广概念产品也是四个环节必备的过程,只是对于不同产品、不同的市场,宣传的重点不同或选择的媒体不同而已。

四、概念产品就是功能神奇的产品

很多企业在推广概念产品时,将其产品宣传的神乎其神,但推广概念产品并不是将其宣传的越神奇越好,而是越能贴近消费者越好。当你把一个产品概念产品宣传的很神奇很技术、很专业,消费者不知道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时,是不会接受的。当你把一个概念产品宣传得什么都能给消费者带来时,他也是不相信的。当你把产品宣传的无所不能时,也是产品的生命到头时。因为消费者的期望与产品的实际差距太大,消费者的满意自然更低。

三株口服液在早期迅速为消费者接受,除推广的手段高明之外,其产品的主要宣传点为“喝三株,肠胃舒”,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贴切要求。在后期即使没有常德事件,三株口服液也不可能存活多久,因为三株公司已将这种产品宣传的无所不能了。巨人集团的脑黄金不被广大消费所接受,是因为太神奇了,竞然宣传“学生喝巨人脑黄金,保证考上大学,考不上退款”以及“让一亿人先聪明起来”。史玉柱的另一大作脑白金则要好的多,因为其主诉求点是改善睡眠质量。

概念产品的另一误区是“概念”太深奥、太专业。海尔冰箱“无级变述全自动”概念,经过多次细致了解才知道是可以无级自动调温,可消费者并不知道“无级变速全自动到底是什么,更不用说传播“。而西门子冰箱的“精确控温,数字保鲜”,则效果好的多。从目前的消费者接受情况及销售情况来看“无级变速全自动”这一概念点是不成功的。

五、宣传概念产品就是采用对此宣传原则就是把对手比下去

推广概念产品最为有效的一个宣传手法是对比宣传,大部分的概念产品推广采用了这种手段。企业间的“纠纷”很大部分来源于宣传的对比。很多企业的概念产品能够成功推广得益于对比宣传手法的成功,同时一些企业投入巨资推广的概念产品,只因对此宣传不当而全盘皆输。

纵观2000年商战,除彩电的价格战外,打的最热闹的要属瓶装水大战。养生堂公司力图通过引导一个“矿泉水比纯净水更有益于人的健康”这一概念来推广其矿泉水。通过“大蒜的生长”等一系列所谓的科学实验,来证实“农夫山泉矿泉水”比农夫山泉纯净水更有益于人的健康,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同时宣传出“农夫山泉矿泉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等等。尽管作对比的是自身的产品,但在消费者看来“农夫山泉的纯净水”与其他品牌的纯净水是完全相同的。这种拿自己产品进行对比的手法巧妙地把对手“比”了下去。

2000年另一场炒的纷纷扬扬的事件是洗衣机行业的节水事件。海尔推广其“国际A级--节水型”概念产品,巧妙地通过一个公关活动,让某市的节水办作了洗衣机用水量的公告。将行业内主要品牌的洗衣机用水量进行对比宣传。这种手法,激起了行业公愤,于是五大品牌联起手来对抗海尔,召开新闻会,了“关于抵制海尔误导消费者行为的严正声明”。尽管海尔利用其强大的公关实力,将此事摆平。但这种全行业的“宣传抵制”足以摧毁一个概念产品。笔者走前商场洗衣机柜台时,多家企业的促销员同时指出节水产品是误导消费者,这种合力使“国际A级--节水”产品难以推动。这与98年多家彩电企业同时指出“全媒体、全数字”是愚弄消费者有惊人的相似。因此,推广一个概念产品时不要引起行业公愤。

推广概念产品时对消费者观念的引导比对产品功能的宣传更为重要,如果能引导更多的消费者来购买节水型产品,而海尔又是最早的引导者,最有技术含量的产品,那么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没有弄不清楚一个姑娘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小伙子时,就挥动拳头,费了牛劲,将竞争者打跑,然后对姑娘说一声:“我的拳击是最利害的”,如果姑娘喜欢的是有头脑有文才的书生,你岂不是白费力。如果众人同时指责你舞弊而又得到了姑娘的认可,岂不是弄巧成拙。

六、推广概念产品就要防止竞争对手跟进

推广概念产品时,一旦成功地引导了消费,则会有众多的跟随者来抢夺市场。为确保利益,通常的做法申请专利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保护,防止、抵制竞争对手的跟进。但这种办法通常难以凑效,因为竞争对手可根据这一思路利用这一观念,开发类似或更高级的产品。如果对手无法跟踪或难以跟踪时,则会设法进行抵制(或恶意攻击),使概念产品的推广更加困难。对消费观念的引导,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一个企业难以做好。

在推广概念产品的初期,将概念与品牌锁定在一起,同时,可以诱导竞争者加入,共同引导一个观念,激活一个市场。在概念引导的初期,与竞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来不得相互攻击,这样会毁掉一个市场。

但是,这种竞争的加入(尤其超越性的宣传),又将直接危害到企业的利益,因此在引导一个概念产品之前,准备好第二代、第三代的产品,当竞争者加入时,可以推出更高的产品,以此不断超越竞争对手,将其限制在距离之外。靠这种不断的自我超越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因此,推广概念产品是要将其跟踪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是要防止竞争对手跟进,但要坚决防止竞争对手“盖帽”(超越)。

七、推广概念产品要迅速为企业带来利益

推广概念产品通常容易遭到销售部门的反对,尤其是一线销售部门的反对。因为做了大量的广告却见不到销售成果,做了大量看似与产品无关的广告。一旦投放了广告未能迅速见效,便会指责市场推广部门:不懂销售,不了解市场,如果将广告费用来做促销(让利、抽奖、赠送)将会使销量提升多少。熟不知推广概念产品本身与在主销产品的销售促进就不同,不可能迅速见效。

首先,一些概念产品本身就是只为提升企业形象而开发的产品,不可能热卖。宣传这类产品的作用是隐性的,自然不能很快见效。有些概念产品本身针对的就只是一部分人,目标市场较小。

其次,推广概念产品是对消费的引导,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在前期造势阶段,通常大投入,而小产出,此时决不能用销量来衡量成败。

再就是在推广概念产品初期,主要是为了诱导超前型的消费者,本身相对较少。而前期为了证明其产品价值(或为了利润)通常价位较高,限制了销售。

因此,推广概念产品不能以短期收效见成败。

八、迅速将概念产品大众化

在一个概念产品为消费接受、认识之后,企业通常想做的是迅速将概念产品普及,以此获取更大的利益。在竞争者加入之后,企业为了夺取初期开发的有限市场,也会迅速将概念产品大众化--推出低价类产品。这种做法有以下不妥:

首先,概念产品一旦迅速大众化,就会失去消费者对概念产品的兴趣,折杀概念产品的价值。比如:汽车的安全装备ABS防抱死装置,如果在推出不久后便应用在了高中低各种车型上(甚至农用车三轮车上,如果该公司有这种产品的话)。那么,ABS防抱死装置,将是一个很平常的东西,不会有更多的人对其感兴趣。

其次,一个企业迅速将所有产品概念化(全面应用新技术),没有了非概念产品作对比,则无法证明该“概念”的价值。比如,健康空调的空气负离子装置,如果该企业的产品全是带空气负离子装置的健康空调,没有了不带健康负离子装置的空调作对比,则无法证明这种健康空气负离子的价值。

再次,迅速将概念产品大众化,会降低企业的利润,使企业无力推广。前期的引导性宣传投入也只能是为后来的跟随者辅了路。因此,迅速将概念产品大众化只能是加速该概念的灭亡。

97年海信推广变频空调,有句有名的广告语:“空调的革命从变频开始,中国的变频从海信开始”(概念造势、品牌锁定,一“句”两得)。提起海信空调通常别人联想到的就是变频。后来有了众多的跟随者,但海信直到2000年才推出大众化的“工薪变频”空调。几年来“变频等于高价”的积累,使海信“工薪变频”空调迅速走红,在2000年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九、推广概念产品是市场推广部门的工作

在很多企业新产品通常是由技术部门开发出来产出样机后,由市场推广部门找“卖点”、“包装产品”或“制造概念”。将产品包装完成后,由销售部门去销售产品,具体如何销售--自己看着办去。这样是难以将一个概念产品推广好的。

一个概念产品是消费意义上的概念产品,必须先有消费概念,然后围绕这一概念去开发产品。因此,必须由市场部门或技术部门的市场人员先调查清楚了消费者需要,和竞争的要求,从而市场部门与技术部门合作导出“消费概念”,再围绕“概念”,从产品的功能组合,性能控制、外观甚至产品的型号、外包装箱设计等方方面面去开发产品。

一个概念产品的推广更要求一线销售部门的配合,因为推广概念最终体现的销售由一线销售部门来完成。当一线销售部门发现新产品不能迅速上销量时,便不会大力宣传该产品。有时甚至发生贬着概念产品去卖在售主销产品的情况。销售部门为“促进销售”擅自对概念产品大幅降价,或者疯抬价格。企业的主宣传的概念产品,而各地分支销售部门不重点推销以及销售部门发现问题不及时向总部反馈等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概念产品的推广。

因此,企业在推广概念产品时应制定出详细具体的执行计划,明确各部门的责任,由各部门共同协调完成。

十、概念产品的引导者就会是受益者

推广概念产品能够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利润,但并非概念的引导者就会是受益者,因为推广概念产品是一项具备很大风险的投资,极有可能使企业因此而大伤元气。

首先,宣传引导的“概念”不当,消费者不接受,会使企业的投资付之东流。比如某企业曾推广一种“胃康”牙膏,引导“通过刷牙来治胃病”的概念,消费者并不接受,因为有了胃病吃胃药,刷牙治胃病,邪了,最终这种产品未成气候就消声匿迹了。

其次,企业大力宣传引导的概念,对消费者做的基础教育工作,开拓新市场被众多的跟踪者洗劫一空。VCD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VCD首创者是那家企业了。

再次,企业宣传引导的概念产品,被竞争者“盖帽”了,企业的宣传引导为对手的销售打下了基础。LG的双力神洗衣机,宣传“外桶旋转、双力洗涤、更干净”。海尔与之类似的“盖帽”产品“手搓式”洗衣机的大力宣传推广,盖过了双力神最终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体验时代营销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应该这样:市场在顾客的头脑中,产品不再是有形的实体和无形的服务,而是解决方案,定位首要考虑的是顾客大脑中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沟通的信息就应该是一致的。

关键词:营销思维 认知 定位 沟通

引言及问题提出

1976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在今天的数码成像市场上,却远被其日本的竞争对手抛在后面,如今正面临艰难的转型。柯达做错了什么吗?其实,柯达今天的失败正因为它在化学成像上的成功!柯达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胶卷生产企业,领先者的好处在于:首先进入消费者的认知模式中,然后不断强化这一点。所以,柯达就成了胶卷的代名词,但现在市场上不需要胶卷了。“那就向市场提供柯达牌数码相机好了!”柯达的经营者理所当然这样思考。“开玩笑吧?”消费者自有想法,“它只是胶卷!”柯达还有机会吗?―除非使用过其胶卷的消费者不再是市场消费的主流,但它的众多竞争者会等它吗?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越成功、越失败”的类柯达现象,就可以产生诸多启示,尤其是营销者在信息沟通时。

(一)营销观念转变及其面临的问题

在卖方市场,购买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能否买得到产品/服务,以供方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方式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但随着生产效率边界的往外推移,一方面供方的增多提高了产品的供应量,技术的进步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也变相加剧了竞争;另一方面人们收入的提高,使得个性化需求开始凸显。市场交易的主导权从卖方转移到了买方,传统的营销观念必须应时而变,以市场或顾客为中心思考问题才是营销的重点所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以顾客为中心就是要挖掘其需求并提供相应产品/服务满足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挖掘顾客需求相对容易,关键在于同一需求下不同购买者的购买诱因如何区分以及如何传递信息(即沟通的问题)。比如,房地产商在某块地开发一套住宅楼,从表面上看,这些商品房的购买者都是买了同一种产品,但有些是为了自己居住,有些是为了投资,有些可能为了赠与他人,等等。这些就属于不同的购买诱因,意味着不同顾客考虑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果向自住者传递投资潜力方面的信息,结果不言而喻。

转变营销观念也许较容易,但转变后如何去操作却更为困难。新策略的核心内容就需要深刻理解人(顾客)的认知模式,传统的行为心理学通过在一定情境下的实验,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结果来建立“情境―行为―个体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但基本上忽视了个体大脑的活动过程,这样建立起来的一些模型(如广告传播模型)往往导致营销者事倍功半。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认知心理学正在揭露大脑的认知过程,其研究成果则可为营销沟通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如何感知、学习、记忆和思考问题”的一门学科。一方面信息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使得人的大脑不堪重负,从而只关注其中跟自己需求有关的、形式或内容标新立异的信息,而对其他的信息则建立了自动“防御网”,阻止它们进入大脑的处理中枢;另一方面人们获取同一类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使得这类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至关重要。当信息进入人的大脑时,期间有一个短暂的记忆过程,提醒大脑的中枢神经,有新的信息需要处理。这个处理过程跟早期的记忆系统有关,换言之,大脑会把新接收的信息跟大脑中原先存储的信息进行对比(原先的信息都是以“概念”的形式存放的),如果新的信息跟原先存储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大脑一般会拒绝接受新的信息。一般而言,大脑接受信息主要是累积式的,而非替代式的。即后接收的信息只有强化原先的信息(跟原先的信息在内容上一致)才会被大脑接受。但替代还是会发生,替代的过程是这样的:拒绝―负强化―怀疑―确认证据―替代。比如对于“某知名肉食品企业生产的火腿肠中含有瘦肉精”这样的信息,绝大多数人刚开始接收到时根本就不相信(拒绝这种新的负面信息),因为在他们原先记忆系统里的信息是这样的:“知名企业、肉类产品第一品牌、产品值得信赖”。但是这样的信息不断从各个方面传来(负强化),你觉得需要重视,开始怀疑。当权威部门(有可能是政府或第三方公正的机构)或企业本身承认确有其事时,你原先秉持的观念崩溃了,新的信息取代了原先的信息。在你的大脑中,你会把存放在概念下的原先的信息剔除出去,而新的信息被存放到另外一个不同的概念下面。从营销者的角度而言,信息一旦被顾客大脑处理,要么立即做出反应,要么存储起来作为日后行动的参考。

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说明,大脑的认知模式上,也即如何接受、分析、处理以及反馈信息,跟个体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价值观等方面没有明显区别。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认为消费者(顾客)做出购买行为的关键在于对企业及其产品信息的处理方式。这种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大脑认知模式才是今天信息传播的关键。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营销思维

既然现代营销以顾客为中心,那么,借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从顾客角度重新思考传统营销观念下交易的重点―诸如“市场”、“产品/服务”、“定位”和“传播”―就非常有必要。

(一)市场在哪里?―在人(顾客)的头脑里

市场是伴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其核心功能在于顺利促进交换。市场距离买卖双方的远近,是由交易双方愿意承担的交易成本来决定的。集市就是最初的市场雏形,产品的生产、存储、运输等环节都需消耗时日,增加运营成本,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镇以及相应的放射状分层结构则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使得交换更顺利进行。这种扩展秩序形成的特定地理场所则是人们对市场的最初认识,这是从买卖双方角度共同定义的市场。但随着产品制造能力的提高、运输系统的改进,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多企业发现它们原先认知的市场概念突然无用武之地了。

对市场的认识也从特定的地理场所转移到特定的顾客群上,有消费能力并愿通过交换满足其特定需求的现实和潜在顾客即是市场。但这种搭积木式的寻找顾客群并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如具有类似社会经济特征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往往大相径庭,而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消费者却有相似的消费倾向。从双方共同寻求交换到一方更加主动的转变过程,反映的是市场中地位的不平等,买者占了上风。但在“服务即体验”的时代,重新认识市场更为必要,但市场究竟在哪里?

正确理解市场的关键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向。从顾客角度而言,需要和欲望的核心价值很少变化,只是满足它们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技术进步、收入提高、成长历程、生活环境的种种变化会影响甚至改变顾客的信念和认知,这种信念和认知的变化才是营销者理应抓住的。仔细观察消费者的行为,我们可以逆向推演他(她)们所秉持的信念和认知到底是什么,这决定了何时、何地以及如何消费的问题。那么,市场就不再是地理区域上的概念,亦非简单的拼积木式的顾客群,只有到顾客的头脑(认知)里面去寻找市场才是解决之道。换言之,市场是在顾客的头脑里,产品市场是由顾客不同的认知所组成的,这样就有必要重新认识产品。

(二)重新认识产品

既然市场在顾客的头脑里,产品的核心价值就应该符合人们大脑中的认知。企业对产品的认识应该从以往的“有形实体”、“核心价值”转移到“解决方案”上来。

在传统的营销观念时代,企业对产品的认识几乎等于有形实体。企业关注的焦点就是如何扩大生产、改进产品质量,进而把其推销出去,这种以企业和产品为中心的观念使很多企业陷入困境。

产品,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及其欲望。这种认识上的进步给不少企业带来了转机,开始把焦点转向顾客。即“企业经营必须被看成一个顾客满足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生产过程。” “一旦企业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那么任何情况都不能阻止企业获得高额利润,除非它们自身特色竞争力的限制。”尽管有些夸张,但对企业而言,这种思考方向的变化还是有诸多启示。产品就是服务,服务于顾客的各种需要。大多数这种需要的核心价值并不会发生变化,但满足核心价值的产品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面目全非。如以前的化学成像到现代的数字成像,这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熊彼特语)”,颠覆了以往的成像模式。问题是,企业掌握了顾客所秉持的核心价值,是否就可以不断地改变,进而以更好的产品形式去满足它?

在服务为主导的时代,产品应该被当作一项“解决方案”来看待。解决方案意味着顾客购买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既然问题能够被解决,这样产品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根本不重要,甚至是企业所提出的思想观念,只要是解决方案,它就有市场,因为市场已经存在―在人们的大脑中。企业要做的就是发掘人们大脑中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并满足它。

但是,当大多数组织提供类似的解决方案相互竞争的时候,企业应如何争夺消费者的头脑呢?那就是在认知基础上的产品(解决方案)定位。

(三)在认知的基础上定位

由于以往企业组织对市场认识主要是产品(服务)竞争的市场,这样定位往往是为了与竞争者的产品区别开来。如罗瑟・瑞夫斯的“独特的销售主张”论、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论以及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论等关注的是区别(差异化),但问题是,顾客未必会接受这种区别,他们自有想法。既然市场在顾客头脑中,产品是由顾客的认知所决定的,即大脑认知中决定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因此,定位就应该在顾客的大脑中进行,区分认知,把产品的核心价值与认知相联系。比如高露洁一直强调的“防蛀”概念,消费者大脑中有“蛀牙”这种概念,进而有“防蛀”认知,高露洁的做法就是向消费者表明:通过日常的口腔护理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通过不断地传播,加强并巩固这一概念,使消费者需要解决“蛀牙”这个问题时,自然就与高露洁联系在一起。但众多的牙膏生产企业细分了不同市场,如美白、口气清新、预防牙龈出血等,尽管“防蛀”这一市场规模大,但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儿童等消费群,如何继续用“高露洁”这个品牌渗透到美白、口气清新等细分市场呢?

由于强势品牌在消费者大脑中有特定的认知,即认知于某一解决方案。如果同时传播两种甚至三种概念(如防蛀、美白、口气清新)会削弱消费者大脑中原先的(防蛀)认知,损害品牌的形象,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一是推出另一个品牌,但代价高昂。二是如果概念不是相互矛盾的话,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二合一”方式进入其他细分市场,如“防蛀+美白”、“防蛀+口气清新”等,“防蛀”是主导概念,其他的则是附加概念。这是市场细分的逆向思考:市场组合,即以一个概念为主导,以其他概念作为辅助手段,在巩固原先细分市场的同时,进入其他细分市场。这一定位的关键在于,进入其他细分市场的收益不应以主导细分市场的损失为代价。否则,就意味着原先强调的“防蛀”概念受到损害。消费者就会减少购买高露洁的防蛀牙膏了,因为“防蛀”的有效性被削弱;后来,消费者也不会购买高露洁的美白或口气清新的牙膏了,因为不符合领先法则;再后来,消费者也不购买高露洁的防蛀牙膏了,因为其他品牌占据了这个认知。

定位需要收缩思路,当企业经不起诱惑而推出多种概念时,想让消费者在头脑中巩固一个品牌赋予的所有认知是不现实的。企业要做的就是找到认知中的“空白点”(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抢先把你的品牌跟这个空白点联系起来。

尽管定位是基于顾客认知的,并非意味着顾客就会接受。企业与顾客沟通的时候往往存在一些矛盾,这样会削弱顾客的接受程度,因此整合传播工具就很有必要。

(四)整合传播工具再沟通

今天,消费者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得到产品的信息,如广播、电视、报刊、海报、亲朋好友、销售人员、使用过程等等。假设一个消费者通过电视广告了解到某品牌的洗衣机技术一流、质量优异(这类的信息一般是企业有意传递的),后来该消费者买了一台该品牌洗衣机,使用后却发现故障不断。这就意味着从电视广告和亲身体验过程所获得的信息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的信息会冲击消费者的大脑,他(她)原先所秉持的原本就不强的信念立刻崩溃了。即品牌在消费者大脑中的认知不再是原先正面的,而是负面的认知,若消费者再通过新闻了解到其他用户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强这种负面认知,然后通过口碑影响到其他消费者。

这种矛盾的信息很容易识别,但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另一种混乱信息的危害性。混乱的信息并非是相互矛盾的,而是概念太多,结果不是巩固而是削弱了认知,进而影响到购买行为。营销者应该把消费者能够获得组织产品或服务信息的所有方式都看成沟通的渠道。这些渠道传递的信息就不能混乱甚至相互矛盾,即消费者从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都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有助于加强和巩固其大脑中的认知,当这种“一致的信息”正好符合其面临的需要时,才会产生购买行为。

营销传播的沟通模式

既然市场是在人的头脑中,产品或服务是由顾客头脑中的观念(概念)所构成,信息的接收主要是累积式而非替代式的,我们就可以确定一套相应的信息沟通模式(见图1)。

(一)结构―了解大脑的信息构成

营销者在传播信息之前,必须了解目标客户大脑的信息构成方式。根据前面的分析,信息在人的大脑中都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储的,而概念又是分层次的,基本上分成三个层级:高层级、次层级、基本层级。高层级里的概念代表着某一大类产品(事物)的共同特征,如一提到“家电”这个概念,通过对顾客的访谈或问卷调查,可以得出这样的特征:需要消耗电能的、有技术含量的、日本家电质量高等。而次层级也由一系列的“概念”所构成,它是“家电”这个概念的具体分类,当然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如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但这种分类方式只是从大的方面根据它们的功能进行的,并非顾客头脑中的分类,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家电的这种分类方式,一般顾客的分类更为直观:如电视、冰箱、洗衣机、音响、DVD、电脑(电脑在早期根本就没有进入人们大脑的分类系统)等。次层级里的每一个概念所包含的信息都不相同,它区别了不同品种的各自特征,它们的共同特征在高层级里面。次层级下面就是基本层级,基本层级涉及的产品就更具体,如电视,分为显像管电视、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等,这里往往跟具体的品牌联系起来。

(二)领先―利用领先法则

领先法则指的是,同类信息中首先进入人们头脑中的信息会留下持久的印象。由于基本层级里包含大量信息,新的信息想要替代原先的信息是很困难的。如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一般的目标市场基本上一致,意味着相互竞争争夺客户,先把产品打入市场的企业会获得领先优势。后进入者基本上只有两种办法让顾客接受信息:要么等待“领先”的企业犯错误,要么在另一个方面创造“领先”。这里的犯错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如领先者“不对产品进行改良、升级换代”等都属于此列,这就为后进者“替代”领先者的信息提供了机会,通过不断地向市场传播“有更好的产品帮助顾客解决问题”这种强化方式来改变顾客原先的认知。当领先者不犯错误的时候,后进者很少有机会通过正面进攻领先者的方式获取优势,但可以创造另外一个方面的“领先”。这就导致市场的不断“分化”,像细胞分裂一样。如原先的电视机,分化成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后者又分化成背投电视、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等。换言之,市场的分化过程就是某一类产品的信息在顾客大脑中层级不断增加的过程。如果没办法在高层级领先,可以在次层级上领先,否则就在基本层级里领先。一个品牌能够领先的话,意味着它在那个层级里处于主导地位,一旦顾客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话,该品牌就会成为购买的首选品牌。

一旦企业可以在某一个概念上创造领先,就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沟通主题。

(三)主题―确定沟通主题

主题,即一个品牌的核心价值。根据前面的领先法则,有时不论是先进入市场的品牌,还是后进入者,都可以在多个方面创造领先,但最好不要这样做。第一,一个品牌在多个方面都领先的话,难免顾此失彼,容易把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前面分析过,后进者创造领先的一个方法就是等待领先者犯错误。这样就削弱了领先者品牌在人们头脑中的认知度。第二,根据前面的市场分化原理,分化的市场对应的顾客价值往往是相互冲突的,一个品牌没办法支撑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如“豪华”与“实惠”就是两个冲突的概念。第三,分工与专业化,使得人们秉持业精于专的信念,多个方面第一往往是降低而不是增加了可信度。这就意味着,沟通主题应该简单、明确而单一。

确定沟通主题后,就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渠道和方式把这一信息传播给目标受众。

(四)强化―变化沟通形式

强化指的是沟通的频率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这个频率既要让人们不遗忘你的主题信息,又不至于引起厌烦。这就需要利用不同的沟通渠道,因为单一渠道传递的信息的可信度要低于多渠道传递的同种信息。由于人们有多样化消费的偏好,其实在信息接收的形式(注:不是信息接收渠道)上也有多样化的偏好。前面强调主题单一明确,并非意味着把这单一的主题传播出去的形式也是单一的,如果是这样,会引起目标受众的审美疲劳,反而会对该品牌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所以,营销者要围绕单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变化沟通的花样,让这个主题一直保持新鲜感,这样沟通效果就大得多。

结论

这是一个混沌的时代,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企业的思维方式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遵循这样的思考方向:市场在顾客的大脑中,产品就是解决方案,以符合顾客大脑中认知的方式去定位解决方案,但信息传播和沟通的渠道(工具)多种多样,当这些不同渠道传递给顾客的信息发生矛盾和混乱时,会削弱组织的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认知,这样就必须整合所有(即企业组织利用的)的传播工具,使得顾客从不同角度获得的信息都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唐・苏尔茨等著,吴磊以译.新整合营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罗伯特J.斯滕伯格著,杨炳钧等译.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Theodore Leavitt. Marketing Myopi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 1960,P51.

4.里斯,特劳特著.新定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消防信息化;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180-02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来实现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智能信息自动化已成为顺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趋势和方向,由此,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层出不穷,其中物联网作为新兴的技术和产业,在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物联网的由来和发展方向

物联网可初步理解为物物相联的互联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最早的物联网概念是在二十世纪末期提出来的,中国科学院1999年组成的传感网技术研究团队在微型传感器、传感终端设备、网络通信技术、芯片开发以及无线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研发水平居世界前列。2005年突尼斯举行的国际信息社会峰会WSIS对物联网的概念下了定义,随后物联网概念得到普及。2009年,物联网得以大力发展,国际商业机械制造公司公布了“智慧的地球”策略,将智能化理念带入基础建设执行中,拓宽了物联网的发展空间。

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和进步,物联网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并在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均以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消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环保、智能农业、智能司法、智能文博以及M2M平台等相继出现,这些都为物联网提供了发展方向。

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国际电联报告将用以感知的传感网络技术、用以识别的RFID技术、用以思考的智能技术以及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提为物联网的四个关键性应用技术。

1)传感网技术。传感网络是在诸多空间上分布的自动装置使用传感器对不同空间地域的物理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控,无线传感网络技术通过对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以及现代网络等的综合,实现了采集、传输并处理分布式信息的一体化,利用微型传感器对个空间环境及监测对象进行实时感知和监测。

2)RFID技术。RFID可在无人工干预的各种恶劣环境中利用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数据信息,RFID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的电子标签、能对标签信息进行读写操作的阅读器以及用以传递标签机阅读器之间的射频信号的天线三部分组成。

3)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利用相关技术和手段将只能系统植入物体以实现物体的物体智能化,进而与人或其他物体进行沟通交流。

4)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综合利用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将单个原子或分子制成有优良性质且可投入应用的微型纳米材料。

目前,全球范围内物联网的产业实践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一是“智慧尘埃”,主张实现各类传感器设备的互联互通,形成智能化功能的网络;二是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网,主张通过物品物件的标识,强化物流及物流信息的管理,同时通过信息整合,形成智能信息挖掘;三是被称作数据“泛在聚合”意义上的物联网,认为互联网造就了庞大的数据海洋,应通过对其中每个数据进行属性的精确标识,全面实现数据的资源化,这既是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物联网的使命所在。

3 物联网技术在消防领域的具体应用

《武警消防部队“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规划》提出,消防部队的广泛业务涉及面及庞杂多样的装备器材,需要对物联网的规划作出统筹设计,实现对物、事、人的高效一体化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消防安全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消防监督、灭火救援、部队管理的动态化、智能化、网格化管理。

3.1 物联网技术在城市消防安全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防火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消防水源的动态管理。传统的工作方式是定期派出专人对城市消防水源进行实地巡检,然后将检查情况录入相关数据库。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不能动态地、及时地获取消防水源信息。借助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给每一个消防栓制作电子标签,设置触发传感器,将位置、水压、管网等关键信息实时通过3G网络传送至消防信息中心,为灭火救援行动提供实时动态的水源信息。

2)建筑设施的消防智能化管理。目前大部分建筑的均安装了内部消防设施,检查这些设施的好坏,通常是通过消防检查来定期对其检测,这些行为都受制于检查人的精力、专业素质、能力高低,往往出现失控漏管的现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消防设施与消防信息中心的联网,可以实时掌握建筑消防设施工作状况,监控消防安全通道的是否占用等。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极大地减轻消防监督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3)重点单位、危险源的实时管理。我们可以在重点单位的重点部位、危险源安装传感器装置,实时采集易引发火灾的大气、水、浓度、压力等环境信息,采集的信息传送至消防信息中心,由专门的信息系统立刻对采集的环境数据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过短信、语音实时报警。这样可以第一时间对致灾因素进行处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处方式设计;消防设计;火灾模型

1前言

如果说纳米技术使新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革命性飞跃,那么也可以说性能化设计方法将开创消防科技的新局面。

消防设计目前有两种设计思想,一种是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其基于场所类型进行设计考虑;另一种是“性能化设计方法”,它立足于危害分析及火灾假想,对于解决超越法规或现行法规无法解决的复杂建筑的消防设计具有很大意义。

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并将发展成为建筑防火技术领域里一个全球性发展潮流,受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概念

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各个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自由选择为达到消防安全目的而应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该建筑物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然后用已开发出的工程学方法,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到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结构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

与“处方式”设计相比较,性能化设计方案更关注是否能够实现“保证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不受火灾烟气影响”这一“目的”,而不是拘泥于满足规范要求的最低排烟量。性能化的消防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论证,能够提供比之处方式的消防规范更为安全的设计表现效果,比较起来,性能化设计方案具有设计成本有效性,设计选择多样性及设计效果更为优化性的特点。

性能化消防设计的两个关键点,第一是确认危害,第二是明确设计目标。具体来说,它针对建筑物的特点,建筑物内人员特点,建筑物内部操作方式,建筑物外部特征,消防灭火组织特点等。从而针对每种危害或者每个设计区域选择设计方法及评估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设计针对建筑物结构类型、相应的层高及面积的限制,同时提供了更加灵活而有效的设计选择性。

性能化消防设计包括确立消防安全目标,建立可量化的性能要求,分析建筑物及内部情况,设定性能设计指标,建立火灾场景和设计火灾,选择工程分析计算方法和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估,制定设计方案并编写设计报告等步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可能发生的火灾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典型火灾场景下火灾及烟气的发展蔓延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因此计算的工作量以及各类基础数据的需要量非常大,往往需要采用计算机火灾模拟软件等分析和计算工具。

3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流程

性能化设计利用火灾科学和消防安全工程建立设计指标,评估设计方案;并利用火灾危害分析和火灾风险评估建立从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到火灾场景等领域内所需要的参数。性能化的消防安全设计是一种可以对诸如非工程参数(如人在火灾中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定义的工程过程。

4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的内容

建筑物的性能化消防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设计内容:一是保证建筑内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二是保证建筑构件耐火的性能设计。

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是从建筑内人员安全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综合考虑各种火灾因素对人员逃生的影响,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内人员的火灾安全性,从而防止人员伤亡。其性能化的设计准则是:烟层下降高度和烟气浓度达到人不能忍耐的时间大于人员安全疏散所需的时间。

构件耐火的性能化设计是从建筑物的稳定性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分析建筑构件在火灾中的反应,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火灾稳定性,从而防止建筑物的倒塌。其性能化设计准则是:火灾持续时间小于构件的耐火时间。

5国内外性能化设计应用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提出了“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安全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firesafety

design

method,以下简称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以来,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北欧等发达国家政府先后投入大量研究经费积极开展了消防性能化设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南非、埃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研究工作。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行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英国于1985年颁布了第一部性能化防火规范,包括防火规范的性能化修改,新规范规定“必须建造一座安全的建筑”,但不详细确定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新西兰1991年的建筑法案对建筑监督立法体系进了彻底调整,于1992年了性能化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新规范中保留了处方式的要求,并作为可接受的设计方法,于1993年强制执行。1993~1998年,继续开展了“消防安全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制定了性能化建筑消防安全框架;其中功能要求包括防止火灾的发生、安全疏散措施、防止倒塌、消防基础设施和通道要求以及防止火灾相互蔓延五部分。

瑞典于1994年了新的包含有性能化设计内容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澳大利亚于1996年颁布了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的《澳大利亚建筑设计规范》(《BuildingCodeof

Australia》,简称"BCA"),并自1997年7月1日起,在各州政府陆续推行。

巴西于1999年颁布了新的《钢结构防火设计》和《对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两部标准。这是南美首次制定的建筑标准,由SaoPaulo大学、Mi—nasGerais大学和OuroPreto大学编制。标准中引入了如时间计算方法与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其他消防安全工程设计方法等性能化的新概念,允许建筑物的火灾安全根据其火灾荷载、建筑物高度、建筑总面积以及灭火设备的安装与否等条件确定,而对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做要求。

日本政府于1998年6月对《建筑基准法》进行了修订,引入了一些有关性能化设计的内容,并于2000年6月施行;另外,还于2003年8月开始对《消防法》进行修订,计划于2005年施行。

加拿大于2001年了性能化的建筑规范和防火规范,其要求将以不同层次的目标形式表述。

美国也于2001年了《国际建筑性能规范》和《国际防火性能规范》。

目前,已有不少于13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英国、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西班牙、瑞典和美国)采用或积极发展性能化规范和基于规范结构形式下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也正在加紧性能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和性能化设计规范的制定。公安部所属消防研究所承担了几项有关性能化设计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如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承担的“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技术导则”的研究和制定,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承担的“高层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安全评估技术研究”等。

6推行性能化设计方法是一个逐步过程

尽管建筑物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有很多优点,作为性能化设计技术的基础一“火灾模型”在性能化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们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不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部门的人员都不太了解这种新的设计方法。

有人曾对美国、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的建筑管理人员在对待性能化设计和处方式设计在能否保证建筑消防安全,以及火灾模型是否足以支持性能化设计的态度进行了一个调查,并进行了比较。发现半数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性能化设计不能保证建筑的安全,三分之二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处方式设计能保证建筑的安全,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认为火灾模型不足以支持性能化设计。调查结果参见表1。

世界各国几乎都存在着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人员对性能化设计技术还存在一个从初步认识、深入了解到最终肯定的意识转变过程。

另外,对于采用性能化方法设计的建筑,如何正确地评估其消防安全性方面也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有待解决。

7展望

性能化消防设计已成为世界性建筑消防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消防安全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并将产生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目前还有许多人不太理解和排斥使用它,但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肯定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行列中来。据日本方面的统计,采用性能化方法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正在逐年增加。

我国也应该加快性能化规范及配套技术的研究步伐,充分发挥性能设计的优越性。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促进性能化设计技术的发展:

(1)加强各种火灾预测模型和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拓展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空间。

(2)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究,规范材料性能参数,建立和完善消防数据库,提供准确的性能化指标,为性能化应用积累基础性数据。

(3)深入研究火灾规律、火灾情况下建筑内人员逃生规律和构件变化规律,为各种火灾模型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并拓展计算机技术在消防中的应用。

(4)积极向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人员介绍性能化设计方法,使他们从认识、理解并自觉接受性能化设计方法。

(5)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性能化设计指南,使建筑设计师能尽快地掌握性能化设计方法的使用。

(6)制定性能化消防设计规范,为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田玉敏.论“性能化”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7).

[2]肖学锋.发展性能化防火设计,迎接加入WTO的挑战.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5).

[3]SFPE性能化消防分析和设计工程指南.

[4]倪照鹏.国外以性能为基础的建筑防火规范研究综述.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1,(10).

[5]国外建筑物性能化设计研究译文集.消防安全工程工作组编,2001.

[6]T.Tanaka.性能化消防案例设计标准和用于评估的FSE工具.国外建筑物性能化设计研究译文集.消防安全工程工作组编.

[7]卢兆明.香港性能化消防规范的应用情况.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2002.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价值工程;理念;心理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003-02

0 引言

人类自身发展的主题一直是当代世界各国和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于我国而言,非常重视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并把其看做我国教育事业的终极使命。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的阶段性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一般而言,个体的发展过程与其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但也会有各个阶段的发展结果不一样的情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遗传方面、环境方面以及教育条件的差异等。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个人的遗传、社会和教育都有不少的不同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让每个人在自身的发展道路上都获得最大的效果,是当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价值工程的理念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必要的功能,即让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全面的发展。因此,价值工程的理念在人类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1 心理教育模式

心理教育模式指的是在有心理教育理念指导的前提下,简要概述心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过程。通过查阅心理教育模式的相关资料得知,有些学者认为,从学科分化的角度来心理教育模式的类型进行划分,则心理教育模式整体上可分为以下四类:社会学、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模式。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经过不断地探索,我国现阶段学校的心理教育模式可分成渗透模式、活动模式、课程模式、管理模式、青春期模式、矫正模式六类,之所以这样来进行分类是从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载体出发的。总而言之,在心理教育的实际和实践基础上,心理教育的模式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把握。

国内理论界最早给予心理教育明确界定是在1987年,当时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提出了“心育”概念,即“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心理机能得到改善,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从积极的视野与层面出发的。1999年重新修订的《辞海》中,对心理教育的概念又添加了新的内容:消灭心理问题和塑造良好心理素质成为教育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其中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培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以及心理治疗等。其实现形式主要有两个:一是积极的心理教育,就是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大限度的提高人的身心健康。这种形式居于主导地位。二是消极的心理教育,就指消灭心理问题,使人的身心健康处于一个最基本最正常的状态下。这种形式占居于辅助地位。其任务主要为:防止精神病、心理变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解决心理障碍、心理失常等心理问题。

由此可知:心理教育的两大主题始终是防治与发展。因此,心理教育也应该制定两种目标:积极目标和消极目标。所谓积极目标就是在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帮助学生的心理机能实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个人的人格或个性更加完美;消极目标则是防治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即使从消极的角度上来看,对于心理问题的上策也是预防而非治疗。

2 价值工程概念

价值工程,简称VA,是指以提高作业或产品的价值为目的,以作业或产品的功能为核心,力求以最短的周期成本达到作业或产品使用所要求功能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有部分学者也将其称为功能成本分析。价值工程最基本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价值、成本和功能。

价值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核心理念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所需要的结果,是一门工程技术理论。其核心理念强调的是成本与功能的对比关系,即在获得所需的结果的同时实现最大限度的低成本。因此,运用价值工程理念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

3 心理教育模式与价值工程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价值工程理论的来源虽然是在代用品和材料的研究方面,但其理念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渗透的非常快。它主要应用于两大方面:一是在生产发展和工程建设方面,包括工程价值分析、工艺价值分析、原材料价值分析、技术价值分析、工序价值分析、设备价值分析和产品价值分析等;二是在社会组织的经营管理方面,价值工程不仅能使产品价值改善,还是一种指导有效管理、决策的科学手段,是现代经营思想的体现。实际上在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种科学思想。

价值工程的核心思想就是用最廉价的成本,让顾客得到最想要的结果,它要表明和强调的是“结果”与“成本”之间的普遍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价值工程理念与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思想基础。

3.1 价值工程的基本假设 价值工程理论并不是无条件限制的,它是以一定的公理或假设为背景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现实状态的产品是存在瑕疵的;②可以找出产品的缺点并且能够给予评价;③方案是可以构造和改进的;④方案是可以选择和具体实施的;⑤方案实施的结果是可以考核的。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建筑高度;细化;建筑消防高度;建筑规划高度

建筑高度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而在我们设计领域更是常常使用,并以此作为设计建筑的基础,对建筑进行定性,对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及安全防护措施。

然而,建筑高度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准确地表述这个数值?这个看似比较平常的概念,却常常是是争议比较多的问题。这一问题是为啥出现的,还要从我们使用的规范说起。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后面均用《建规》代替)1.0.1 条中,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

注: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后面均用《高规》代替)

2.0.2条文解释为: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系指高层建筑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嘹望塔、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和层数内。

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后面均用《通则》代替)对于建筑高度的相关条文是:

4.3 建筑高度控制

4.3.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3 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4 当建筑处在本通则第1章第1.0.3条第8款所指的保护规划区内。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4.3.2 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2 非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从上面的定义及解释中可以看出,《建规》、《高规》与《通则》这三本规范在描述建筑高度是有差异的。特别是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有着显著的差别,《建规》、《高规》指的是屋面面层,而《通则》指的是女儿墙顶点的高度。

《建规》、《高规》是考虑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结合人员的安全疏散、实施紧急救助等消防需要而设置的建筑高度概念,是针对个体的的。而《通则》是以“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为前提,对建筑总体规划高度控制的一个高度概念,是个体服从总体条件下的高度概念。

这在一些地方法规更是对这一概念有着更为详尽的解释。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年版)附录二的第5条建筑高度计算中这样描述:

5、建筑高度计算

(1)本规则仅适用于确定建筑物间距、退界距离和后退道路时的建筑高度计算。其它规定对建筑高度有限制的(如机场、气象台、微波通道、安全保密、日照分析、视线分析等),按建筑物的最高点计算。

(2)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跳出的宽度(见图一);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女儿墙顶(见图二)。

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45度(含45度)的,至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跳出宽度(见图三);坡度大于45度的,至室外地面算至屋脊(见图四)。

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凸出屋面的附属设施,其高度在6米以内,且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建筑面积的1/8,不计入建筑高度。

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从确定建筑物间距、退界距离和后退道路时等诸多因素出发,为了建筑总体规划服务的,是一个总体规划的范畴,是作为控制数据来定义的,和通则所定义的概念是统一的。

这样便出现了建筑高度究竟是什么数值的问题。是按防火意义的来说呢?还是按规划意义上的来说呢?这会涉及到建筑本身的性质问题,是多层,还是高层来设计的问题。特别是当一个普通民用建筑物的女儿墙高度是24.1米,而建筑的平屋面面层是23.3米的情况时,是按《通则》的24.1米来界定为高层呢?还是按《建规》、《高规》的定义应该是23.3米,来界定为多层呢?界定不同,对建筑设计有着质的差别。

在建筑设计中,为了使设计依据不至于不满足规范,常常按“安全” 的原则来做,就高不就低,使用较高的规划意义上的高度,在建筑设计说明表述建筑高度时使用了规划意义的高度。就上面的例子来讲,这幢建筑的女儿墙高为24.1米,通常就按高层建筑来设计,而不按多层来考虑。这样做看似没错,其实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足是违法,过度也是错误。

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有其历史原因。在旧版的《建规》及《高规》中,也曾把“建筑高度”这一概念定义为接近“规划高度”的概念,力图使其一致,但由于各自专业领域不同,侧重点不同,最后才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

规划意义的高度是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各种制约条件来控制的一个概念,即周围条件是先决条件;而消防意义的高度则是先有概念(建筑高度),然后才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及手段对其配备相应的条件,是其它技术措施的依据条件。当然,它们也是相互影响的。规划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建筑的消防高度,使其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消防高度则是规划高度的最为重要部分的体现。

因此在工程项目中,特别是在建筑设计中,有必要对建筑高度进行细分,细分为建筑规划高度与建筑消防高度。通过对建筑高度的细分,可以使我们准确地描述出建筑的特征,再也不会对同样的建筑,对高度进行描述时出现分歧,不再用规划高度来代替消防高度。从而准确地描述所设计建筑的高度指标,使我们的设计更严谨,更规范。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社会” 概念,功能空间,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医疗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及技术不断更新,各地医院建设项目亦需求日益增多。医院建筑不能再只以满足建筑一般功能空间需求,只注重建筑设计的华丽外表,而忽视以人为本,对“社会”概念(即病人和患者的心理、生理特殊性)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虑。

著名建筑师章斌欢女士就曾说道:新世纪的建筑,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体建筑的外部设计或内部功能,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已是无可争论的。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以这样一个理念,建筑师为医院设计,正确划分被服务者(患者),服务者(医务人员)的空间,创建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建筑师的职责。

偃师市人民医院病房楼设计则本着以人为本,重视“社会”概念,从突出建筑功能空间组合,提倡可持续发展方面着重分析、阐述病楼设计。

设计依据:

双方签订的工程设计合同;

根据甲方及各有关部门确认的建筑设计方案;

建设单位提出的设计要求;

现行的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规程和规定。

项目概况分析及规划功能布局分析:

1.概况:由于原偃师市人民医院工作区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大,流程通道和路径不便捷,绿化面积小,根据医院总体规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决定在拆除原病房楼处,新建一栋高层综合病房楼。

2. 规划功能布局:以人为本,考虑日照间距、视觉卫生间距,消防等与周边环境关系,采用混合式组合类型,临洛神路新建一栋高层综合病房楼,主体门诊楼综合建筑和新建病房楼通过一条风雨走廊连接,既保证各部分联系方便,又能保持其根据不同功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便于设施各单独的出入口,使其满足人心理、生理需安静的需求。医院主出入口位于商都东路,次出入楼临洛神路,缓解人流、车流压力,沿地块内部2个主体设置环形消防道路,布置少量地面停车位,满足消防及临时停车需求。

建筑功能空间组合

临洛神路新建高层综合病房楼共10层,本着以人为本,重视病人和家的心理、生理特殊性和便捷就医的“社会”概念,从建筑功能空间上分析设计,将地下一层做为设备用房和基础设施,地上一层设置为供应室、药房及出入院办理空间,二至三层为手术室、产房及ICU重证监护,四层为病房和检验科,五至十层为各类病房。

地上一层,为方便患者及家属便捷就医,考虑患者和家属特性,南北通透设置,2个主次出入门口,分设若干单独出入口,合理组织病人及家属流线,并满足医学卫生和管理要求。

二至三层设计为手术室,产房及ICU重证监护。手术室平面布置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区要求,分为无菌区、清洁区、非消毒区,主要为手术室、无菌手术室、洗手室,护士室,换鞋处、消毒敷料和消毒器械储藏室、清洗室、男女更衣室、男女浴厕、库房等。设计为单方向通过式,入口处设卫生通过区,换鞋处有防止洁污交叉措施,有推床的洁污转换措施;ICU重证监护是一个单独区域,包括三个区,a,ICU设置以护士站位中西,另设隔离室、电子仪器室、化验室、处理室、器材室、休息室、厕所等,组成护理单。b,恢复治疗区,专供患者在恢复与观察阶段使用,待病情稳定后再转送到普通病房或回家治疗。c,手术区与医院手术部合用,且同层设置。

四层为病房和检验科。病房内病床平行采光窗排列布置,单排布置不超过3床,重病房为2床,并接近护士室布置,便于护理。在自然通风条件下,病房净高在3.2-3.4米,病房门直接开向走道,北部通道净宽1.4米,南部净宽2.3米;检验科设有临床、生化、细菌检验室等。临床检验室摄于检验科入口处,设立体检处理室,以免形成交叉感染。生化检验室设仪器室、药品室和储藏贵药物、剧毒药品设施,通风柜,防震天平台。细菌检验室设置在检验科尽端。

五至十层为各类病房。病房设除考虑一般硬性设计要求,此次设计着重从病人和患者家属心理、生理等的“社会”概念着手,从其病房个人领域空间的限定,公共交流空间创照,舒适宜人的声、光、色环境上,智能化的方面分析,以保证患者能远离外界干扰,维护个体的私密性。

在多床间病房的设计中,变化平常布局形式为病人提供明确的个人领域空间,就能更好地满足病人对私密性的要求;公共空间:病人需要与他人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沟通,可以减轻痛苦的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对康复极为有利;同时适宜人的声、光、色环境上,为病人和家属创造安静的康复、友好的环境,除合理进行医院的总体布局外,还需在病房内有效的运用建筑材料与构造手段,防止噪音的干扰。

可持续发展

1.建筑材料环保和复用,即:节能、不破坏环境、可回收复用。本建筑属于病房楼类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应应当取节能措施,由于三项指标符合相关规定,不进行耗热量指标验算;

体形系数:S=0.12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1.21W/(m2k)

外窗单框中空玻璃塑钢窗传热系数:k=2.5W/(m2k)

屋面传热系数: k=0.53W/(m2k)

外墙内保温采用30厚硅酸铝保温砂浆。

地下室顶板底设30厚聚苯乙烯保温板。

无障碍设计:设置部位,一层入口设计残疾人坡道,室内外高差15mm,并以斜面过渡,残疾人卫生间一部无障碍电梯。

2.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和资金,即:使社会财富的使用处于高效、务实。

3.建筑空间可更改性,即:适应医院发展,不断完善功能;

建筑设备、设施及消防工程

本工程设五台医梯(其中两台为消防电梯),运行速度为1.5m/s,安装埋件每层呼梯按钮及井壁留洞机房留洞吊钩及吊钩梁位置均以建设单位所定电梯厂家提供的土建布置图为准。

消防工程概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给排水;轻型化;改造措施

城市交通拥挤制约了人员及车辆的流通性,不利于区域交通运输流程的持续进行。给排水系统是轨道交通尤为关键的构成,其负责了轨道内供输水的调控作业,具有疏通水流及安全消防等作用。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轨道给排水系统应朝着“轻型化”方向转变,这是新型城市交通系统改革的主要对象。

一、轨道给排水的重要性

相比于地面交通,轨道交通在结构布局上有其特殊性,地下轨道与地面垂直距离可达30m-100m,完全处于地下空间完成交通系统作业。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轨道交通建造需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给排水系统是轨道工程施工需重点控制的,这是由于给排水具有输水、消防等两大功能。

1、排水。城市轨道设置于地下,与地表面有一定的深度距离,地下水供输操作的难度较大。建造给排水系统可以在各个车站执行水调度方案,把交通工作人员及乘车人员产生的污水及时输送至轨道区之外。另一外,给排水系统也能及时地向轨道车站内提供饮用水,并且同步检测水量、水温、水压等指标。

2、消防。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安全、高效、环保等特点,逐渐变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设施,帮助地区城市解决地面交通运行压力。因车站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注重车站消防系统改造也是很重要的。给排水系统可快速地调度水资源,及时提供消防用水作为补助,减小了灾情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

二、轨道给排水轻型化改造措施的应用

给排水系统是用于排除轨道交通营运期间产生的污水,并且根据实际需要供应饮用水,具有双向选择的水调度功能。为了配合新城市轨道系统的改造要求,轨道交通给排水系统需坚持“轻型化”改造标准,全面发挥出给排水系统的应用价值。

1、轻型化概念

“轻型化”是节能改造里的一个概念,与城市生态化建设理念相互对应,在城市轨交系统改造中具有指导作用。传统给排水系统改造功能不全,降低了轨道交通污水排放的效率,也影响了使用净水的输送质量,浪费了大量给排水改造物资。对于轨道交通给排水系统而言,其轻型化着重与“节能、降耗、优质”等标准,如图2。

2、改造措施

轨道交通给排水轻型化改造主要包括:管道的材料、安装工艺、给排水方式,这些都与新城市轨交建设密切相关的。实际改造工作中,要结合轨道交通轨道线路、位置、行程等综合改进,如图3,确保给排水系统发挥出最优的供输水作用。

(1)系统设计。轨道交通给水设计必须满足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对水量、水压和水质的要求。我国现在水资源缺乏,轨道交通的各项用水必须厉行节约,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水及废水必须处理[1]。例如,循环水系统应用于轨道交通车站,对可利用的应尽量重复利用,减小了供输水的消耗量。

(2)给排方式。轨道交通的排水除厕所粪便污水应单独排放外,其他废水及雨水均可按合流制排放。如果城市有污水排水系统,而且有污水处理厂时,轨道交通内的厕所粪便污水可和当地排水及环保部门协商,直接排入城市污水排水系统,不需要设化粪池,进而简化了轨道交通站内的给排水流程。

(3)安装工艺。管道安装工艺对供输水效率有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轨道交通车站内的镀锌钢管及给水铸铁管,应考虑热胀冷缩的影响,穿过结构沉降缝时,应采取防止伸缩及沉降措施。为防止球墨铸铁管由于轨交长期运营振动造成给水管偏移,所以必须和主体结构或道床固定,这是安装工艺必须考虑的问题。

(4)管道材料。敷设在站台板下及区间隧道的消防给水管采用球墨铸铁给水管和胶圈接口,主要优点是寿命长(50年以上),防杂散电[2]。而车站吊顶内的消防给水管道,为了施工及维修的方便以及国家现行有关防火设计规范的规定,应采用热镀锌钢管,合理选用管材也是关键的改造措施。

结论

当前,轨道交通是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先进措施,是新城市公共交通的主流趋势。考虑到轨道交通的综合价值,建造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当坚持“轻型化”改造,从系统设计、材料工艺、给排方式等优化改进,这些都是现代化轨道交通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