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农林经济发展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林经济 现状 问题 可持续发展 对策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农村生活环境有了显著改善。根据现阶段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建设需求,我们应推进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从根本上满足农产品中主要种类的基本供给,使农村民生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但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思路不明确的问题,这对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制约。农林经济发展既依赖于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涉农政策扶持更需要农民积极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对现有丰富的农林资源加以综合开发,对农林经济发展各项措施予以辨证安排,从而推动农林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农林经济发展问题

1、未从意识层面深刻认识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人口基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群体知识层次不高,未充分认识土地利用能力,未掌握充足的涉农知识,同时也未从意识层面认识到农业发展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农林经济这一宝藏做出有效开发。

2、农业基础地位相对薄弱。农业、农村以及农民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为第三产业以及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农业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然而,自古以来农民阶层都处于社会生产链的最底层,虽然农民阶层为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但其发展水平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滞后。在国家经济发展体系中,农村是重要单位,其具有范围大、覆盖地域广的特点,并且对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3、林业地域具有较大差异性,难以达成同向发展模式。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气候水文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同时还存在高原、丘陵、山地以及平原等不同地表形态,因此植被发展也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显得异彩纷呈。在此情况下,农林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很难达成同向发展模式,而不同区域农林经济发展水平也自然存在高下之分。

二、我国农林经济发展的改善策略

随着现在农民非农化以及农业市场化趋势的加强,农村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农村经济即将全面转轨。我们应着眼于知识经济时展需求,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要宗旨,着眼于新模式下的农林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创新式发展。

1、推行新的农业模式,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应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林经济实现放射性、多元化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逐步提高农村人均收入。以华南丘陵以及东南丘陵区域为例,该区域人民从农林发展规律出发,营造桑基鱼塘一体化模式,建立放射性农业生产基地,推动农林渔牧多元化发展。此外还应针对现阶段农业生产“大量投入――应用大量资源――排放大量农残”这一现状,改善粗放式经营方式,跳出传统农业生产范畴,合理开发丰富生物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即基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链条的流动型物质闭环经济模式,其遵循减量化、再使用以及再循环基本原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模式下尽量降低非可再生资源投入量以及污染物质残留与排放量,尽可能保护森林、土壤、水体以及草地等生态资源,恢复动植物群落可再生功能抵御有害物种侵入,对农业生产、产品加工与整个产品消费系统中所涵盖的能量与物质加以最大化利用,确保农业经济高质量、高效益运行。循环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相互协调,改善物质循环利用效果,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前提。

2、重视林地物质与能量循环管理。传统农耕以及耕作方式属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一种初级模式,其对于现阶段国内农林经济实现循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以园林和林地管理为例,管理人员在劳作过程中将枯枝落叶或者修剪后残留的碎叶予以有意识的保留,腐熟后作为有机肥料,或直接覆盖在林地土层上,实现林地物质各部分各环节循环路径耦合为整体,实现物质与能量在农林生产过程中相互转化与循环,为林木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支持。除此之外,对于水体污染控制环节还应着眼于水体自我净化容量,严格控制水产品、水生物养殖密度,输入水体污染物不可超出预定值,使水体生产力维持在稳定状态。与此同时还应对生物物种资源予以充分保护,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农林生态圈。

3、构建资源化生态体系。反观以往种植模式,农业生产流程往往对于单一农作物生产较为关注,粮食作物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大部分糠秕以及秸秆等都被直接浪费。统计数字表明,每年我国农林生产资源中农作物秸秆高达6亿吨,而油料秸秆生产量则高达3000万吨,其经济开发潜力以及生态发展潜力巨大。然而相当一部分地区均采取焚烧归田这一方式处理秸秆,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所以笔者建议在农林生产中推行回收性利用,以“过腹回田”为主,加工秸秆使之成为动物饲料,动物摄入秸秆后经过消化后形成粪便排出,然后将粪便施入田中。当前,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还可直接处理农作物纤维成分,从小麦以及水稻秸秆中提取生物纤维,用于取代其他纤维材料。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林经济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积极开发农林资源,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农林经济实现稳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林业;经济

发展农村林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同时发展农村林业经济也为粮食生产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发展林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林业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各地农村通过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实行农林间作、套种等立体林业开发措施,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茶、桑、干鲜果品、森林蔬菜、食用菌类、中药材、竹藤和花卉等生产,林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种植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由传统的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野二元结构冶向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并举的野三元结构冶转变。野三元结构冶种植,是在确保粮食生产,统筹兼顾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种植格局。在构建种植业野三元结构冶体系中,林业的作用非常重要。

2林业为粮食生产提供生态安全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历年不完全统计,年均流失土壤50亿t,损失耕地7万hm2,造成生态恶化,洪涝灾害连年发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在含蓄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林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一是森林改善环境的功能,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1-2]。二是农村林业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农田防护林和实行野四旁冶绿化,不与农作物争水、争田、争肥,林中落叶及林下微生物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国家相继开展的生态工程及绿色通道建设项目,是农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因素。国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生态工程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生态治理,改善了生态与环境。沙地变成了农田、牧场和果园,过去受风沙侵袭和干热风危害、产量低而不稳农田受到林网的保护,粮食产量普遍增长,使退化、沙化的草场得以恢复。实施的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将林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建立了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好。在阻挡风沙侵蚀和降低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保护公路、铁路、河渠、堤坝,保障通道畅通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增加木本粮油和绿色食品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丰富食品结构

林业在增加优质木本粮油产品和绿色食品供给、优化和调整食物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耕地少、人口多,因此粮食的安全供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林业不仅在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确保粮食稳产和增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提供木本粮油、干鲜果品、森林蔬菜及食用菌等绿色食品,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和改善国民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可食性生物资源,野生淀粉植物约300种,如橡子粉;已经开发利用的木本粮食100多种,如板栗、柿子、枣等;野生油植物约有400种,初步查明含油40%以上的约有300种,能够食用的约有50种,如光皮树、核桃、油茶、橄榄、文冠果等。叶蛋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豆科植物有1252种,禾本科植物约有1200种,主要有刺槐等。此外,油橄榄、棕榈等经济林可以利用条件较差的宜林荒山荒地种植,投入比粮食生产成本低,效益较高,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可观的优质木本粮油产品。

4林业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

林业与畜牧业发展密切相关,牧区防护林,特别是速生灌木林可以维护和改善牧区草场的生态状况,增强抵御风沙干旱灾害的能力,为畜牧业的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发展牧区林业,以林育草,以林保畜,保障和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林业的发展对于农区、农牧交错区和纯牧区的畜牧业发展具有不同的保障作用。在半农半牧的农牧交错区,发展林草间作,以林育草,以林保畜。一般林地幼林阶段可以林草间作,割草舍饲,成林后可以在林下放牧,林地就是上好的牧场。林下种草放牧还可以促进林木生长。森林可以抗寒防暑,为畜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防风沙和抵御寒冷,又是防暑的有效屏障。因此,林牧结合是促进牧区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可靠保障。

5农村林产品加工业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机会

林产品加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林业发展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农村林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多层次加工利用,已形成了木材加工、造纸、人造纸、林产化工、林果及饮料生产、山野菜、食用菌、饲料工业等加工体系及产业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增收机会[3-4]。

6参考文献

[1]吕彪.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5):54.

[2]卢林,王二强,庞静静,等.园林树木冻害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园艺,2007(3):33-35.

[3]彭扬,丁党生.论林业在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长江论坛,2009(1):32-39.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农村经济;调整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农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中,林业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林业。林业区域布局与农业区划相结合,因地制宜,加大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发展特色林业,建设区域间优势互补的农村林业体系。加快农村林业发展,对于全面拓展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空间,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增加林产品以及各种可再生经济资源和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彻底改变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生态恶化的面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保障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村林业发展。

2林业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作用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大政方针是粮食的市场化改革,农民追求利益,增加收入种植业结构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我国劳动力难以大规模转移到工业生产上去,粮食生产基本有保障,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难以上升的情况下,吸纳农民发展相对优势较高、市场容量大的林业种植业,通过增加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增加农民的财富,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种植业调整的战略性选择,符合我国山区面积大、农业劳动力多且文化水平低、技能不高的实际。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高,增加部分主要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后,来自于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是重要的方面。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要取消旨在限制非粮食生产的农业特产税,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利益驱动机制。对低产农田、山区和沙区的旱田、撂荒的土地和农业种植效益不佳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商品林,包括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济果木林、竹藤、花卉、药材等,变“四旁植树”为规模造林。实行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我国紧缺的产品,使农民收益最大化。

3农村提高林业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1)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要鼓励、保护和规范农村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林场、造林大户等林业经济组织,解决公司和企业法人面对千家万户难以订立和履行合同的问题,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2)充分发挥社区农民参与的作用,无论沙区治理、退耕还林,还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林业建设项目,都应在具体实施中举行听证会、政务公告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农民意见,吸收他们参加制定实施方案和作业方案,充分发挥社区群众具有乡土技术、乡土知识和乡土树种选择等方面的优势。3)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扶持以造林为主的专业户、中小型林业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测看,近50年,以大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依托,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更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扶持造林专业户和中小型林业企业,使其很快形成规模。通过人力资本加资金资本加自然力的作用,从小作坊、小工场、小林场、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种苗圃和花圃、小药材园等发展,逐步扩大,这是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必然的过程。4)大力扶持以林果、花卉为主以及林产品加工大户、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寻求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市场经济手段,支持农村用材林、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薪炭林、森林旅游、森林绿色食品、养殖业等及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纸品加工、木材加工、人造板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收入多样化,降低市场风险。森林培育需要规模经营。对形成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加大政府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扶持,延长贷款期,让经营者既承担融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贷得起,还得上。通过政府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为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创造条件。二是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应与农业经营主体一样,享受WTO“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对农业的政府补贴项目。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进入林业领域经营。四是应给间资本以同外商投资主体同样优惠的政策,促进林业发展。

4发展林业主要克服的几项要点

发展林业要克服盲目性和为造林而造林、为体现政绩而造林的问题。林业发展的盲目性危害严重:一是林业一次性投入大,盲目发展造成的损失大。二是林业经营周期长。一经造林,占用土地时间长,即使是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也要三五年才能有收获,一旦失误,难以补救造成的损失。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发展建筑用材柳杉。几十年后,建筑用材大幅度减少,而造纸材市场需求量增大,但是柳杉不适宜造纸,只能作为风景林保护起来。三是市场容量有限,盲目发展,会造成产品过剩,价格下降,农民利益受损。前些年发生的砍伐山楂树、苹果树等事件,“果贱伤农”的教训十分深刻。

作者:王丙财 王兴海 单位:内蒙古阿荣旗林业局阿力格亚林场 内蒙古阿荣旗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夏长菊.抓林业产业建设促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2010,(2):41.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途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山区农村来说,确实是一大政策利好。这不仅能有效地释放出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能量,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山区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般而言,山区农村在发展中由于耕地少,往往先天不足,但拥有广袤的山地资源可加以有效利用,重点是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山区农村发展,必须要对林业经济加强重视,积极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以有效途径及策略积极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使其进一步加快发展。

一、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重要作用

首先,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山区农村经济增长乏力,亟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效利用山区农村广袤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过去一段时间里,在山区发展林业经济都是以农户分散性经营方式为主。新常态下,应该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提倡集中式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力度发展林业经济,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促使山区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防止水土流失情况产生。同时,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可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是一项重要措施及发展途径,在当前合作社经营模式下,对山区脱贫致富十分有利,形成山区特色产业,提升山区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具有促进作用。俗语有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可见,发展林业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山区经济能够得以稳定良好提升,十分必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加强山区林业建设,积极实现林业综合性发展,使林业经济所具备环境特色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林业经济能够实现生态化发展及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应当对林业经营管理加强重视,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合理规划及经营,对各种现代化技术进行利用并合理调节,使山区农村经济较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新时期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却越来越严重,发展生态经济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及目标。无疑在众多经济形式中,林业经济是最具有生态经济特征的形式之一。对经济发展来说,千万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当加强对国家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严禁乱砍滥伐,避免出现人为破坏情况,确保林业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事实证明,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林业,可使生态系统得以强化,使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可使社会对于生态环境需求得以较好满足,这在山区经济生态建设方面可提供良好支持及重要保证,可使山区经济得以更加健康发展。

二、当前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资源相对较少

当前,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森林资源相对不足。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总体数量虽然较大,然而人均占有量s较低,森林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导致林业经济未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以L县为例,北部山区由于传统上是林业产品的输出地,其森林资源占有率就相对较高,当地农民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就高;而在中南部地区,受林业经济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影响,则是荒山较多,森林覆盖率明显不足,植物多样性不显著,树木品种有限,当地农民仍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主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林业经济的好处,国家虽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投入力度,滥砍滥伐情况仍比较严重,造成植树造林没有砍伐快,林业经济发展缓慢。

(二)植树造林技术较落后

发展山区林业经济,必须加强植树造林。其中植树造林技术是属于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林业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植树造林水平仍旧比较低,尤其对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山区来说,造林技术作用难以得到较好发挥,在有些山区农村植树造林过程中,由于缺乏眼光和必要的技术手段,未能对山地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合理的应用,导致山地被浪费。这不但对环境保护十分不利,而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经济发展。

(三)林业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林业经济结构。而林业经济结构变化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就是市场价格规律。在市场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林业种植业以及林业加工业比例均会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在林业加工产品市场比较良好的情况下,林业产品市场价格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林业加工业比例必然就会有一定程度提升。以L县为例,其林业经济结构模式仍以林业种植为主,林业产品加工为辅,受资金、市场以及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林业加工业发展出现不平衡情况,所生产的林业产品质量及效益均比较差;而林业种植方面,也表现为林木品种单一,没有兼顾生态平衡,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林业生态破坏情况比较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林木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很多人不考虑实际情况,对山区森林资源大肆砍伐及掠夺,或者是大量连片种植单一品种,比如在我国很多地方引种的速生桉树林,导致很多林业资源被破坏,尤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造成水土流失的环境问题,有些地方还出现土地沙化和饮用水危机,危害和破坏了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势头,直接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林业生态环境破坏也是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加快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林业知识宣传力度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得以更快发展,其首要任务就是应对林业知识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加大《森林法》及相关法规的普法教育,并扩大其普及范围,使山区人们意识到发展林业就是经济发展、收入增加、脱贫奔康。而林业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周期较长,问题较多,且难度较大。对此,主要还是要从教育入手。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发展林业经济的教育,促使他们充分认识林业经济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恩惠;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学习相关的林木栽培、保养、砍伐等专业技术,作为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推广林业种植相关技术,提高他们的林业知识理论水平,保证农民能够对林木进展合理种植,保证林木得以更好生长,激发其发展林业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森林资源能够得以增加,为林业经济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物质条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当积极鼓励农民尽可能多地订阅林业科技期刊,促使其更好地掌握更多的林业发展前沿信息及市场导向,使林业经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产业结构

林业经济要得以更快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导向作用,尊重市场,对林业经济发展及时加快转型升级,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通过合理方式对山区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既要发展经济林,也要发展生态林,防止出现产业结构单一情况。以L县为例,可依托各地的资源禀赋开展多种产业项目,要以建设林业大县向林业强县转变,如大力发展油茶、松香加工、百香果等项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还可以把林业发展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对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积极调整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多样化,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使林业经济效益能够实现最大化。

(三)合理选择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山区农村,林业资源得天独厚,因而林业经济模式对农村发展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因此,选择合理林业经济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山区农村发展林业,应当注意与地理环境、气候物种相结合,依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林业经济得以更加健康良好发展,如若所选择林业经济模式不合理,不但无法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并且还会对林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最终会对当地经济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发展林业经济时,应当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调查研究,选择能够与当地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推动林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四)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得长远,必须要使林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理想效果。实践中,要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及发展观,在林业经济发展方面达成共识,充分认识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发展林业经济加大统筹力度,对林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对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两者最优结合点应当科学把握,从而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当对林业资源所具备的生态型功能充分重视,并且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满足现代社会良好生态需求,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者予以依法严惩,不断丰富林业资源,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及保证,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避免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四、结语

新常态下,统筹兼顾区域均衡发展是当前最大的目标和任务。对山区农村而言,发展经济仍是当前的第一要务。这就要求必须找准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和落_点,实施精准策略。在广大山区农村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选项,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并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准问题关键所在,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选择有效的方法及途径,进一步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推动山区新农村建设更加朝气蓬勃。

参考文献:

[1]张清.浅析加快发展山区林业的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

[2]黄广法.加快发展山区林业的对策研究[J].农技服务,2016(07).

[3]杨金山,韩冰.浅析林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03).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途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山区农村来说,确实是一大政策利好。这不仅能有效地释放出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能量,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山区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般而言,山区农村在发展中由于耕地少,往往先天不足,但拥有广袤的山地资源可加以有效利用,重点是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山区农村发展,必须要对林业经济加强重视,积极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以有效途径及策略积极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使其进一步加快发展。

一、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重要作用

首先,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山区农村经济增长乏力,亟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效利用山区农村广袤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过去一段时间里,在山区发展林业经济都是以农户分散性经营方式为主。新常态下,应该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提倡集中式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力度发展林业经济,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促使山区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防止水土流失情况产生。同时,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可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是一项重要措施及发展途径,在当前合作社经营模式下,对山区脱贫致富十分有利,形成山区特色产业,提升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具有促进作用。俗语有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可见,发展林业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山区经济能够得以稳定良好提升,十分必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加强山区林业建设,积极实现林业综合性发展,使林业经济所具备环境特色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林业经济能够实现生态化发展及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应当对林业经营管理加强重视,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合理规划及经营,对各种现代化技术进行利用并合理调节,使山区农村经济较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新时期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却越来越严重,发展生态经济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及目标。无疑在众多经济形式中,林业经济是最具有生态经济特征的形式之一。对经济发展来说,千万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当加强对国家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严禁乱砍滥伐,避免出现人为破坏情况,确保林业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事实证明,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林业,可使生态系统得以强化,使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可使社会对于生态环境需求得以较好满足,这在山区经济生态建设方面可提供良好支持及重要保证,可使山区经济得以更加健康发展。

二、当前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资源相对较少

当前,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森林资源相对不足。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总体数量虽然较大,然而人均占有量却较低,森林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导致林业经济未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以L县为例,北部山区由于传统上是林业产品的输出地,其森林资源占有率就相对较高,当地农民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就高;而在中南部地区,受林业经济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影响,则是荒山较多,森林覆盖率明显不足,植物多样性不显著,树木品种有限,当地农民仍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主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林业经济的好处,国家虽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投入力度,滥砍滥伐情况仍比较严重,造成植树造林没有砍伐快,林业经济发展缓慢。

(二)植树造林技术较落后

发展山区林业经济,必须加强植树造林。其中植树造林技术是属于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林业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植树造林水平仍旧比较低,尤其对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山区来说,造林技术作用难以得到较好发挥,在有些山区农村植树造林过程中,由于缺乏眼光和必要的技术手段,未能对山地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合理的应用,导致山地被浪费。这不但对环境保护十分不利,而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经济发展。

(三)林业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林业经济结构。而林业经济结构变化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就是市场价格规律。在市场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林业种植业以及林业加工业比例均会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在林业加工产品市场比较良好的情况下,林业产品市场价格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林业加工业比例必然就会有一定程度提升。以L县为例,其林业经济结构模式仍以林业种植为主,林业产品加工为辅,受资金、市场以及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林业加工业发展出现不平衡情况,所生产的林业产品质量及效益均比较差;而林业种植方面,也表现为林木品种单一,没有兼顾生态平衡,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林业生态破坏情况比较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林木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很多人不考虑实际情况,对山区森林资源大肆砍伐及掠夺,或者是大量连片种植单一品种,比如在我国很多地方引种的速生桉树林,导致很多林业资源被破坏,尤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造成水土流失的环境问题,有些地方还出现土地沙化和饮用水危机,危害和破坏了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势头,直接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林业生态环境破坏也是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加快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林业知识宣传力度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得以更快发展,其首要任务就是应对林业知识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加大《森林法》及相关法规的普法教育,并扩大其普及范围,使山区人们意识到发展林业就是经济发展、收入增加、脱贫奔康。而林业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周期较长,问题较多,且难度较大。对此,主要还是要从教育入手。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发展林业经济的教育,促使他们充分认识林业经济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恩惠;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学习相关的林木栽培、保养、砍伐等专业技术,作为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推广林业种植相关技术,提高他们的林业知识理论水平,保证农民能够对林木进展合理种植,保证林木得以更好生长,激发其发展林业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森林资源能够得以增加,为林业经济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物质条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当积极鼓励农民尽可能多地订阅林业科技期刊,促使其更好地掌握更多的林业发展前沿信息及市场导向,使林业经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产业结构

林业经济要得以更快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导向作用,尊重市场,对林业经济发展及时加快转型升级,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通过合理方式对山区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既要发展经济林,也要发展生态林,防止出现产业结构单一情况。以L县为例,可依托各地的资源禀赋开展多种产业项目,要以建设林业大县向林业强县转变,如大力发展油茶、松香加工、百香果等项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还可以把林业发展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对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积极调整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多样化,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使林业经济效益能够实现最大化。

(三)合理选择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山区农村,林业资源得天独厚,因而林业经济模式对农村发展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因此,选择合理林业经济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山区农村发展林业,应当注意与地理环境、气候物种相结合,依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林业经济得以更加健康良好发展,如若所选择林业经济模式不合理,不但无法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并且还会对林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最终会对当地经济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发展林业经济时,应当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调查研究,选择能够与当地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推动林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四)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得长远,必须要使林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理想效果。实践中,要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及发展观,在林业经济发展方面达成共识,充分认识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发展林业经济加大统筹力度,对林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对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两者最优结合点应当科学把握,从而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当对林业资源所具备的生态型功能充分重视,并且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满足现代社会良好生态需求,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者予以依法严惩,不断丰富林业资源,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及保证,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避免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四、结语

新常态下,统筹兼顾区域均衡发展是当前最大的目标和任务。对山区农村而言,发展经济仍是当前的第一要务。这就要求必须找准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实施精准策略。在广大山区农村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选项,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并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准问题关键所在,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选择有效的方法及途径,进一步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推动山区新农村建设更加朝气蓬勃。

参考文献:

[1]张清.浅析加快发展山区林业的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

[2]黄广法.加快发展山区林业的对策研究[J].农技服务,2016(07).

[3]杨金山,韩冰.浅析林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03).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途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山区农村来说,确实是一大政策利好。这不仅能有效地释放出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能量,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山区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般而言,山区农村在发展中由于耕地少,往往先天不足,但拥有广袤的山地资源可加以有效利用,重点是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山区农村发展,必须要对林业经济加强重视,积极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以有效途径及策略积极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使其进一步加快发展。

一、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重要作用

首先,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山区农村经济增长乏力,亟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效利用山区农村广袤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过去一段时间里,在山区发展林业经济都是以农户分散性经营方式为主。新常态下,应该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提倡集中式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力度发展林业经济,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促使山区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防止水土流失情况产生。同时,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可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是一项重要措施及发展途径,在当前合作社经营模式下,对山区脱贫致富十分有利,形成山区特色产业,提升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具有促进作用。俗语有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可见,发展林业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山区经济能够得以稳定良好提升,十分必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加强山区林业建设,积极实现林业综合性发展,使林业经济所具备环境特色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林业经济能够实现生态化发展及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应当对林业经营管理加强重视,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合理规划及经营,对各种现代化技术进行利用并合理调节,使山区农村经济较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新时期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却越来越严重,发展生态经济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及目标。无疑在众多经济形式中,林业经济是最具有生态经济特征的形式之一。对经济发展来说,千万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当加强对国家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严禁乱砍滥伐,避免出现人为破坏情况,确保林业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事实证明,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林业,可使生态系统得以强化,使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可使社会对于生态环境需求得以较好满足,这在山区经济生态建设方面可提供良好支持及重要保证,可使山区经济得以更加健康发展。

二、当前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资源相对较少

当前,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森林资源相对不足。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总体数量虽然较大,然而人均占有量却较低,森林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导致林业经济未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以L县为例,北部山区由于传统上是林业产品的输出地,其森林资源占有率就相对较高,当地农民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就高;而在中南部地区,受林业经济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影响,则是荒山较多,森林覆盖率明显不足,植物多样性不显著,树木品种有限,当地农民仍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主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林业经济的好处,国家虽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投入力度,滥砍滥伐情况仍比较严重,造成植树造林没有砍伐快,林业经济发展缓慢。

(二)植树造林技术较落后

发展山区林业经济,必须加强植树造林。其中植树造林技术是属于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林业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植树造林水平仍旧比较低,尤其对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山区来说,造林技术作用难以得到较好发挥,在有些山区农村植树造林过程中,由于缺乏眼光和必要的技术手段,未能对山地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合理的应用,导致山地被浪费。这不但对环境保护十分不利,而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经济发展。

(三)林业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林业经济结构。而林业经济结构变化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就是市场价格规律。在市场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林业种植业以及林业加工业比例均会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在林业加工产品市场比较良好的情况下,林业产品市场价格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林业加工业比例必然就会有一定程度提升。以L县为例,其林业经济结构模式仍以林业种植为主,林业产品加工为辅,受资金、市场以及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林业加工业发展出现不平衡情况,所生产的林业产品质量及效益均比较差;而林业种植方面,也表现为林木品种单一,没有兼顾生态平衡,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林业生态破坏情况比较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林木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很多人不考虑实际情况,对山区森林资源大肆砍伐及掠夺,或者是大量连片种植单一品种,比如在我国很多地方引种的速生桉树林,导致很多林业资源被破坏,尤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造成水土流失的环境问题,有些地方还出现土地沙化和饮用水危机,危害和破坏了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势头,直接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林业生态环境破坏也是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加快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林业知识宣传力度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得以更快发展,其首要任务就是应对林业知识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加大《森林法》及相关法规的普法教育,并扩大其普及范围,使山区人们意识到发展林业就是经济发展、收入增加、脱贫奔康。而林业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周期较长,问题较多,且难度较大。对此,主要还是要从教育入手。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发展林业经济的教育,促使他们充分认识林业经济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恩惠;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学习相关的林木栽培、保养、砍伐等专业技术,作为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推广林业种植相关技术,提高他们的林业知识理论水平,保证农民能够对林木进展合理种植,保证林木得以更好生长,激发其发展林业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森林资源能够得以增加,为林业经济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物质条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当积极鼓励农民尽可能多地订阅林业科技期刊,促使其更好地掌握更多的林业发展前沿信息及市场导向,使林业经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产业结构

林业经济要得以更快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导向作用,尊重市场,对林业经济发展及时加快转型升级,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通过合理方式对山区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既要发展经济林,也要发展生态林,防止出现产业结构单一情况。以L县为例,可依托各地的资源禀赋开展多种产业项目,要以建设林业大县向林业强县转变,如大力发展油茶、松香加工、百香果等项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还可以把林业发展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对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积极调整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多样化,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使林业经济效益能够实现最大化。

(三)合理选择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山区农村,林业资源得天独厚,因而林业经济模式对农村发展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因此,选择合理林业经济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山区农村发展林业,应当注意与地理环境、气候物种相结合,依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林业经济得以更加健康良好发展,如若所选择林业经济模式不合理,不但无法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并且还会对林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最终会对当地经济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发展林业经济时,应当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调查研究,选择能够与当地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推动林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四)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得长远,必须要使林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理想效果。实践中,要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及发展观,在林业经济发展方面达成共识,充分认识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发展林业经济加大统筹力度,对林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对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两者最优结合点应当科学把握,从而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当对林业资源所具备的生态型功能充分重视,并且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满足现代社会良好生态需求,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者予以依法严惩,不断丰富林业资源,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及保证,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避免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林下经济; 农民: 增收致富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南乐县紧紧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果业等复合经济模式。目前我县发展林下经济近3.2万亩,其中,林牧2.2万亩,林菌0.5万亩,林药0.2万亩,林菜0.2万亩,其他0.1万亩。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1 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 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1.2 资金制约因素大 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受到限制,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1.3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缺乏专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有等待收购者上门或零售,效益得不到保障。

1.4 管理水平低 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养殖方面,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5 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2 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根据“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原则,我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

2.1 气候优势 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辐射值高,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2.2 林地空间优势 目前,全县林地面积4万亩,其中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3.2万亩,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随着上级部门对林业种植的重视程度及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贡献率也日益凸显出来,林地优势更加明显。

2.3 政策优势 近几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并把它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拿100~200万元,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并提出“百万亩速生林林下经济基地”的建设目标,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以此夯实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资基础。南乐县为抓好林下经济发展,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县政府明确表示,对发展林下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2.4 效益优势 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调查,近几年,濮阳市五县二区结合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林下经济的不同模式,如南乐县张果屯乡的林鹅模式,亩养鹅1000只,一年养四茬,亩年效益可达2万余元,近德古乡的林下种植双孢菇,每亩林地有效种植面积300 ㎡,全年按3茬计算,每亩纯收入1.5万元,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取得了显着的效益。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南乐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 培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3.3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适销对路的林下经济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林地发展规划。根据农业企业和产品市场情况,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建设重点,把规划做得科学合理。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活动过程即物质投入-利用-产出-外部效应等方面的众多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了4类15个指标,以构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分类见表)。

表 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发展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超效率DEA、能值评价法以及熵值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是根据主观信息来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主观随意性较大。而超效率DEA和能值评价方法虽都具备客观赋值的依据,但却不能对客观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选择熵值系数法作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了其他评价方法的优点,既能以客观信息作为依据对评价指标赋值,又能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解析,是发展效益评价中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

三、评价结果分析

1.综合效益评价

按照以上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2000年-2011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2000年以来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呈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2011年增长了169.37%。这期间良好的发展态势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引导,调动了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从评价也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态势呈现明显的三阶段特点,即:2000年-200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足,农业循环经济的推进比较困难。2004年-2009年为震荡上升阶段,在此时期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先是有了显著的提升,随后在2006和2007两年又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主要是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2009年-2011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效益在这三年以年均10%的增速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国家通过健全法规标准,完善的政策机制,强化技术支撑,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2.分类指标评价

从分类指标的情况来看,评价期内经济效益指标一直呈快速增长之势,这主要是得益于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推广过程中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水平。而从资源减量化和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并不理想。其中资源减量化指标在评价期内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吉林省在农业资源减量投入方面控制不够理想。而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虽未呈下降态势,但增长也非常的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在主要的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上效率仍然较低,进而影响了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的评价值。与经济效益评价值呈快速提升相反,生态效益指标的评价结果也不理想,这也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针对以上实证分析结果,要想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应当进一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应注重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构建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例如增加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以及有机肥料的使用比例,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数等等。

参考文献: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9篇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原先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和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两个本科专业,1998年我国调整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两个本科专业调整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共有5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全面照搬前苏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管理理论与知识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林学科的特点设置,两方面的知识都会有所涉及。但由于农林各类院校的特点及教学资源不同,一般农业院校建立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农业经济管理,而林业院校建立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林业经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了调整,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征来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与林业经济管理两方面知识和内容,但各农业院校或林业院校普遍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整体性。农业院校主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为主,很少涉及林业经济管理的内容;而林业院校主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体系以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为主,又很少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各农林院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各自为政,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另外各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课程之间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由于长期以来实施专才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虽然近年来不断调整改革,但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有一定的差距。专业课程设置上传授知识性的课程较多,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和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与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专业主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先进统一的教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学随意性很大,虽然同开设一门课,但各学校教学内容差别很大,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课教材滞后问题十分突出,专业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及新的农林科技成果等难以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专业教材信息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例如主干专业课程“林业经济学”,目前在全国没有一本统一的能反映21世纪林业经济学科发展前沿内容的专业课教材,专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三)有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虽然各农林院校都在努力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但各院校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不够,滞后于社会实践。如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仍偏重于林木生产经营和木材加工利用,轻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等内容,脱离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生产建设实际,一些反映新时代农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新举措、新方法没有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之中。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呆板,专业课程教学中仍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综合性课程设计以及利用CAI课件等多种教学方式采用不够,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提高和拓展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出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由过去的“培养能在农业(或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调整为“培养能在各类农林业及相近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应用人才”。为适应这一目标定位的调整,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安排、实习实验内容的增加、配套教材的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使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又要体现专业的特点。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努力使专业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合理,使农林经济管理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参考近年来农林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可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通识教育课(含文化素质课与科技基础课);第二层次为学科基础课(含经济管理类基础课与农林特色学科基础课);第三层次为专业特色课(含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课与林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课)。为了保持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教学中必修课应该占到一定比例,必修课应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为发挥农林院校各自的优势,突出农林专业特色,农业高等院校和林业高等院校开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上可以有所区别,建议采取以下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改革还要努力使各门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门课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化、课程内容整合衔接的合理性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逐渐加大选修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同时可以兼顾学习者个人需要、兴趣的选择,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考虑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四年不间断。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外语,部分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做毕业论文时要有外文文献阅读课、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类课程等。通过以上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外文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

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训练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具备专业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可以适当考虑本专业及相近专业考研的需要,在具体课程设置上适当考虑与考研知识的衔接,增强专业教育的延续性。

(三)编写专业主干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

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科指导委员应定期召开全国专业学术会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各农林院校联合编写农林经济管理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特色系列统编教材,减少各农林院校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形式也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打破过去单一的文字教材形式,要有图文并茂的基本教材、实验实习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多媒体及CAI软件、幻灯片、录相片、电化、电子教材等。

(四)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实现整体优化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改革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的原则,要及时吸收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删除那些脱离实际、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比较适中,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整体优化。要适应当前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量巨大、知识不断更新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正确把握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留有足够的余地,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加大选修课备选范围,根据学生职业趋向选择模块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逐渐加大选修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各学校应配备专业导师,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趋向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职业趋向可以分为科学研究型、行政管理型和专业管理型三种类型,相对应的选修课也分为三个模块,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选择选修课,以适应未来不同职业的需要。

(六)改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p—是大力进行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CAI软件的开发研究和制作使用,使专业课教学中也能适当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二是尽量多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努力增强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各农林院校应建立鼓励开发研究、制作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CAI软件和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制度,推进教学手段改革,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林业;农村经济;影响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 people in China have gradually embarked on the comparatively well-off road,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also stepping up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 forestry plays a vital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Keywords: Forestry; rural economy;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DF413.2]

《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中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活环境相对脆弱的农村,对发展林业、增加林草植被资源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

一、农村经济的现状急需要环境的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农业生产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靠天吃饭的现象占很大比例;干旱、洪水、沙漠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农民收入没有保障;生存基础差,生活质量低。

那么如何增强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保持农林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存环境逐步改善呢?这就要求我们面对现实,发展林业生产,增加森林资源,建设完备的生态农业系统。据资料记载:全世界林草植物的生物量占到生物圈整个生物量的一半,所以生态农业就是要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以不断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生物转化率,扩大营养物质再生利用率和加快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为目标,建立林粮、林果、林药、林牧、林菜、林菌以及生物调控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简而言之就是实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林茂粮丰、六畜兴旺”。生态农业的主体就是要大力造林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抗御干旱、防风治沙、保持水土、削减洪峰、减少径流的巨大生态功能,保障农业和农村的稳步发展。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林业生态基础

林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农业的重要基础和有效保障,这种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产业都无法替代的。

1.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增加降水,减少旱灾

水是农业的命脉,而水的命脉是什么?“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只是诗人的夸张,其实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一是雪山、二是森林。纵观我国的江河水源,许多都发源于茂密的高山

林区,可以说,哪里有森林,哪里就有水。一旦森林消失,河流也会干涸。常言道“青山常在,碧水常流”就是这个道理。

森林能够调节局部气候,增加湿度和降水也是有据可查的。据资料介绍,林区上空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区增加 10%- 26%,气温比空旷地减少 3℃- 4℃。而林区的年降水量要比地表区增加 47%左右。

2、森林能够截留降水,削减洪峰,减轻水害

森林是茂密的立体结构,大树下面有乔木,乔木下面有灌木,地表还有厚厚的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当暴雨来临时,森林可通过多层结构的层层拦截,阻挡和吸收地表径流,有20%的降水被截留在树冠枝叶上,有 50%- 80%被吸收在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降水过后再通过土壤空隙渗入地下,慢慢地汇入河流,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使降水更好地服务于农业。

3、森林能够防风固沙,减轻沙尘暴的危害

土壤沙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其对农业和人类生存的威胁也是有目共睹的。据资料介绍,我国土地沙化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07亿公顷扩大到2.1亿公顷,沙化土地吞噬了许多的农田和村落。森林作为绿色屏障,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速,拦截沙尘。据《林业经济》资料显示,各类型防风林带有叶期防风效能平均为25.4%,无叶期的防风效能平均为 15.9%。其中以稀疏型效果最好,无叶期防风效能可达26.6%。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右玉县林地面积增加了9.33 公顷,使这个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沙暴日减少 50%,平均风速降低 30%,风蚀度减少 70%,粮食亩产量提高了1.5 倍,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护效益十分突出。

4、森林能够减轻水蚀,保持水土

森林在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效果十分显著,可以有效地防止冲刷,减轻淋溶作用,保护土壤养分和减少表土的流失。据山西省水保部门测算,林地每公顷土壤的年流失量为1.8 吨,耕地为 14.8 吨,地为 87.1 吨。林地土壤流失量仅为地上的 1/50。因此,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林业的基础地位尤为重要。

三、农村实现小康要依靠林业增收

增加收入、实现小康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林业在这方面仍然蕴藏着巨大潜力,林副产品对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药罐子”、“花盆子”发挥重要作用,其能把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补充了“米袋子”

对农民来讲,发展林业可以实行林粮间作、立体种植、进行农林复合经营,还可发展木本粮油,从而增加收入;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饲料林,开展绿色饲料的贮藏加工,进而发展养殖业、畜牧业,通过间接手段体现发展林业的收入。

2、丰富了“菜篮子”

森林资源不仅可以通过生态作用使蔬菜丰收,而且能直接生产出各种提供给市场的森林蔬菜,如竹笋、木耳、蘑菇、蕨菜等可食野生森林蔬菜上百种。这些蔬菜无公害、无污染、营养价值高、品质优良,既能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3、满足了“果盘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果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多数果品正是林业发展后的主要产品。如柑橘、葡萄、芒果、柿子、苹果、桃、李子等水果和红枣、核桃、栗子等干果中的一大批名、优、特、新优良品种,飘洋过海,走向世界,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4、充足了“药罐子”

在经营林业的过程中,药用植物成为另一种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资源。我国的 3000 多种药材中有 70%都在林区,森林也是“天然的中药库”。在特殊的生态环境里,中草药植物保证了正常的生长繁衍,农民也能通过采摘药材实现增收。

5、撑起了“花盆子”

花卉、盆景作为一种文化与精神消费,其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林区正是各种名贵花卉的摇篮,木本花卉产业在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同时,也成为一项附加值很高的产业。

四、改善人居环境还需要林业来实现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生产力这个最积极的要素。然而,随着城镇化和地区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不少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农民生活质量很低。在治理污染的同时,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减轻污染程度,提高环境质量,保障劳动者的健康等,是能够通过发展林业来实现的。

1、森林是氧气制造厂

据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达到1.2%时,人会出现耳鸣、呕吐、血压增高等现象;达到 10%时,会出现心跳停止甚至死亡。树木等绿色植被都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每公顷森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 1000 公斤,生产氧气730 公斤。因此,10 平方米的绿色植被就可为一个人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吸收其所呼出的二氧化碳,保证其健康生存。

2、森林是毒气过滤器

许多森林树种能够过滤有毒气体,杀死有害病毒,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如每公顷桧柏一昼夜可分泌 35 公斤杀菌素,能杀死大量白喉、伤寒等病原体;桂香柳、械树、加杨、玉兰等树种能吸收空气中的硫、醇、醛类毒气和致癌物质。此外,森林还能净化水源,保护水质。含有大肠杆菌的污水,若从30 米的松林中流过,细菌数量可减少 1/8。许多发达国家的饮用水都来自森林集水区。

3、森林是天然吸尘器

树木对粉尘、油烟、炭粉、铅、汞等微小物质,有阻挡、吸附、过滤的作用。含尘气流通过树林时,可被枝叶上的绒毛、油脂、粘液吸附并解毒,1 公顷松林每年可吸附粉尘360 吨左右,一条 30 米宽的林带,在树高 10 倍范围内几乎没有尘土。绿化好的地区粉尘含量要比空旷地少 25%左右。

4、森林是消音器

噪音污染已成为一种公害,它会使人听力下降,心情烦躁。噪音超过 70 分贝时,对人的中枢神经伤害很大。而森林可以大大缓解噪音,缓和人的紧张心理,使人放松神经,消除疲劳。4 米宽的绿篱笆可减弱噪音 10 分贝,树木越密,隔音效果越好。

五、发展林业产业的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镁化林业产业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林业的认识也不断转变,从过去单一地把林业作为一项公益事业转变到林业既是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这一转变可以说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思想上的一大跨越。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意识还不够强、不够浓,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严格按产业发展的要求来谋划林业、发展林业,存在着重资源培育轻产业开发,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重基地建设轻市场开发等突出问题,造成林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发展滞后于森林资源培育,产业效益低下。林业部门要进一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林业是一项支柱产业的认识在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心目中生根发芽,真正地按产业发展的要求来抓林业、干林业 要强化市场观念,成本意识,风险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品牌意识,精心谋划,科学规划,建设产业基地,扶持催生发展产业龙头企业、创建产业市场,实现山上建基地,山下建企业,山外建市场,公司十基地+农户,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一条龙,林业产业开发系列化、规范化协调发展。

2 加大结构调整 度,提高森林资源培育水平

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没有丰富的优质的森林资源,林业产业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随着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培育的步伐明显加快,用材林基地,经济林基地,森林旅游基地等都初具规模,但结构不优、品种不优、管理滞后,重造林轻经营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必须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森林经营抚育,提高林分的质量。提高果品档次和品位,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要实行定向育林,从规划到施工到经营措施都要目标明确,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风景林、生物能源林等不同的培育目标,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和经营方式,提高集约化水平。要加大投入,特别是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如水利设施、病虫害预防设施,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把种苗工作作为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工作,超前抓种苗,以种苗的结构调整带动造林的结构调整,以造林的结构调整指导种苗的结构调整,改变有什么苗造什么林,实现造什么林育什么苗。要加大已造林地的抚育管理,以项目的形式加大中低产林的改造、更新,提高单位面积林木生长量。

3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多样性,拓宽林业产业开发领域

森林资源丰富多彩,功能多样,开发领域十分宽广 要在发展传统的用材、林果业、加工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林下多种资源,发展林下资源采集与加工业,开展森林种植业(如木本粮油、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等)、森林养殖业(如森林猪、森林鸡及鹿、蜂等特色养殖)、森林采集业(山药材、山野果、食用菌、山野菜等) 利用森林的特殊环境,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业。利用森林的景观效用,发展森林旅游业。多业并举,膨胀林业产业的规模,提高林业产业的实力。

4 加大政策扶持 度.营造宽松环境

林业产业比较而言仍是一项弱势产业,一是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见效慢。二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三是受市场影响较大 因此,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在信贷融资方面给予扶持,帮助经营户拓宽投资渠道,特别是对适合农户分散经营的种植业、养殖业,要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规模。二是在产业信息上给予帮助.及时产业发展信息,指导产业开发,三是在项目上给予倾斜 四是有关部门应加大林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攻关,提供科技服务 五是在税费上减轻负担,进一步降低林业产业税费标准。对利用森林“三剩物”及薪材生产的产品实行增殖税即证即返政策,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产品初级加工所得免征所得税,逐步降低育林基金的征收水平,并扩大返还经营者的比例。六是建立林业产业预警机制,规避产业市场风险。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其它因素的严重影响时,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扶持,保护林业产业的发展。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会逐步走向招商引资、项目合作的阶段。没有好的生态基础,没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将成为对外合作的严重障碍。特别是在注重“绿色农业”和无公害产品的今天,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经济实现国际化将尤其重要。

在21世纪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三要素中的生态环境将成为主要因素,我们要百倍地珍惜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林业生产体系和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系统,实现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玉军,游为贵,刘艳红,陈霖生,张秀,李宝云,刘杰. 可持续发展机制及相应林业对策的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1995, (04)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11篇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简介

上林县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桑蚕为主,上林优质米以其独特的口感驰名中外。2009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81312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76463万元,林业5605万元,畜牧业86768万元,渔业11911万元,服务业565万元。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53元[3]。

(二)农业总产值及各项指标分析

1、60年来农业总产值独立分析

上林县农业经济在60年的过程中呈逐年稳定上升态势,利用SPSS软件,可以时间参数作为X轴,即自变量,农业总产值作为Y轴,即因变量,数学模型设为:Y=αeβX。经指数模型分析求得α、β的参数估计值,得回归方程Y=1.98*10-60e0.0743X

2、按分项产业模型整合分析

参照农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分析,将各产业分项产值分别代入SPSS软件,以农业各分项产值为因变量Y,年份为自变量X,可得以下回归方程:农业:Y1=1.32×10-53e0.0662X1畜牧业:Y2=2.87×10-97e0.1161X2林业:Y3=1.73×10-58e0.0704X3渔业:Y4=4.36×10-114e0.1347X4服务业:Y5=1.85×10-72e0.0854X5

3、按照更合理的推算方式,农业总产值应当等于各分项产值的总和,即Y=Sum(Y1,Y2,Y3,Y4,Y5)。在1990年之后,以上五项产业基本开始纳入全县总量计算,因此对1990年之后的农业总产值作出二次模拟回归,得Y6=2.47×10-77e0.0939X。经实际数据对比,这条方程曲线更加接近农业总产值发展趋势的实际情况,所以以此作为中长期预测曲线模型。

(三)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变化

1、农民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联系

上林县自1970年以来农民纯收入随农业总产值增长而逐年提高,使用SPSS软件,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Y,将农业总产值作为自变量X,建立回归方程Y=kX+b,通过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Y7=0.0179X—6.5955

2、农民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联系

通过SPSS软件,以人均消费支出为因变量Y,农民纯收入为自变量X,同样进行一次线性回归,建立模型为Y=k’X+b’。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如下:Y8=0.4279X+981.96

二、上林县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预计农业总产值与农民纯收入走向根据回归模型(1)~(6)对上林县未来农业发展走向做出预计,可将时间自变量代入回归方程,来求得中长期对农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例如回归模型(7)中,农业总产值对应时间参数的回归方程为Y=2.47×10-77e0.0939X,将曲线向X轴正向推进若干个单位,便可以从计算或图形中得到未来若干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的预测数据,结果如表1。

(二)未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

1、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未来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上林县农业经济仍然要保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总产量增长。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糖蔗、桑蚕等优势产业[8],大力发展生猪、肉牛等特色养殖,推动水产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油茶种植,推进林下经济种植,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三)全县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按照“中央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活动,继续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抓好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人饮、沼气等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力度,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强农村劳务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林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

1林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1能够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因水土流失发生的地质灾害,给我国耕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森林不仅能够含蓄水源、调节气候,且还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林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方面,森林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村林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农田防护林,这些林木的落叶及地下微生物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同时,近些年我国实施的生态工程建设已经使得很多产量低而不稳农田受到林网的保护,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1.2能够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

林业与畜牧业发展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牧区防护林,特别是速生灌木林,能够有效改善牧区草场生态状况,从而增强抗风沙的能力,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实践表明,林业发展能够为农区、农牧交错区以及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不仅能以林育草,而且还能以林保畜。在幼林时期可以进行林草间作,割草舍饲,待成林后就成了最好的牧场。在林下种草放牧对于林木生长极其有利。

1.3能够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机会

发展林业产业,势必带动林产品加工的发展,而在林产品加工行业,往往有非常大的劳动力需求,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就业难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及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进行战略性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中,林产品加工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加上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了与林业发展有关完善的产业链,可想而知,这条产业链能够提供的就业增收机会将十分可观。

2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

林业技术推广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县以及乡镇基本上都没有专业的林业技术人员,也有针对当地林业建设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制度,更没有建立专门的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或办公室,导致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不尽人意。同时,林业建设部门目前也没有加强与相关林业院校以及相关林业专家取得沟通,因而导致林业技术推广迟迟没有明显进展。

2.2林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一直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用于农村办学,农村受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林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很多林区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偏远山区,受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缺乏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因而也就很难从内心里接受林业技术,对林业技术推广表示不理解,甚至百般阻挠,这是影响林业技术推广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

2.3缺乏一支高水平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

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不稳定一直以来是困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难题。特别是在基层偏远山区的林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已经失去了对优秀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同时,现有的技术研发人员的应有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很多基层岗位的技术人员被调任从事非专业性的工作,使得技术研发人员研究时间被抽空,同时专业技术也缺乏训练和智慧,对林业技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另外,有关主管部门很少组织关于林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培训,使得很多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已经很难跟上新时期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需求。

3解决林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对策

3.1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完善

要想提高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完善。一是要改变过去错误的思想,不能一味地关心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而应该从实地调研的基础掌握当地实际环境以及林农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确保制定推广制度尽可能地完善化。二是在不断完善制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技术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兴林”的重要战略构想。第三,政府不能作为旁观者而不为所动,应该发挥好政府职能作用,为那些专门进行林业技术推广的单位提供足够的资金,以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责任感,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一旦建成,就能弥补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制度缺陷,以提高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2注重对林农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确保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提高农民特别是林区农民的文化素质。从国家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全面普及科技兴农,特别是偏远山区,更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林区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具体来说,首先,应做好林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林业技术培训课程或者邀请相关专家做知识讲座,鼓励农民能够参与进去,同时,技术人员应当现场对农民进行林业技术指导,为后期林业技术的推广打下基础。另外,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为林区农民提供资金补助,并选择一些易学易用的技术,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推广,这样才能对农民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林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中,只有农民积极广泛地参与了,林业技术推广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3.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建设水平

要确保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成效,就需要不断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水平。首先,就应该解决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也即是解决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或者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提升岗位吸引力,同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为林业技术推广人员改善工作环境,这样才会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同时减少内部调动,让技术研发人员呆在自己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岗位上,让其全心搞研究。此外,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或开展专题讲座,不仅可以让其意识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掌握技术推广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为林业技术工作取得实效提供有力的保障。

4结语

要推动林业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做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取得成效,就能有效促进林业的全面发展,使林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作者:鲁智华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益智乡林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英军.林业技术推广面临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5(20)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林生产 循环经济 策略

一、发展农林循环经济构建的基本原理

再生利用以及物质循环是农林循环经济的发展原理,同时也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植物从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中获得无机物,利用自身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给其自身以及其他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食物,它们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由于动物等异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其只能够直接、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从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群体。而生态系统中大量的微生物、细菌、真菌等构成了分解者,它们将各种有机物,包括枯枝落叶、动物尸体、排泄物等进行分解,形成小分子的无机物,然后再为生产者提供养料。

正是基于这个物质循环链,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物质循环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它能够完成包括“生产―消费―分解―再生产”等在内的所有物质循环功能,同时伴随着信息、能量的流动。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自我调节与控制的功能,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实现整个地球生物圈的良好发展。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是好要求人类基于生态系统的循环理论,对地球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保证地球生态系统生生不息、持续有序的发展。

二、当前农林生态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人类生存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城乡分工和市场经济发展。这使得产品、资源等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流动,而人畜的排泄物、尸体等养分难以再完全返回到土壤中。这直接使得人类生存系统与农业生存系统之间存在的物质与能量联系被截断,整个物质与能量循环遭到破坏,造成了人类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环境发生破坏,整体功能出现衰退。

而林业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了和农业生产相类似的情况,滥砍滥伐的现象导致生态系统中大量的能量以木材的形式输出,而又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造成了林地荒芜、土壤贫瘠、植被衰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热带雨林中的体现尤为突出。在我国,由于人口压力大,为了弥补土地养料缺失的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地板结、肥力下降的问题,使得分解者不能在土壤中生存,物质和能量循环被截断,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三、我国发展农林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利用“有机肥回流”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稳定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秸秆回田的方式能够很好的补充农业生产活动中的肥力下降问题,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这关系到整个地球复合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物质与能量的循环问题。所以,在农业生存过程中,应该将当前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生活污染物处理方式进行改变,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来自居民区与农业生产区域的废水分开处理,对于不含有农业生产污染物的居民生活废水中含有的高浓度有机物进行加工处理,制成有机肥后回流至农业生产系统中。这中垃圾资源化的处理方式,不但有利于减少农场居民区的垃圾量,减轻垃圾处理的压力,同时为构建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源循环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二)做好林地的物质与能量循环管理工作

我国的传统农耕、林作方式是一种初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但是其对当前农林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园林以及林地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保留枯枝落叶以及修剪之后的碎叶等,任由其覆盖在林地表层,或者将枝叶腐熟之后当有机肥料使用。这实际上属于将林地物质循环路径耦合起来,帮助其在现代农林生产过程中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保证林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另外,在水体污染控制过程中应该将水体的自我净化容量作为根本依据,对水体污染物的输入以及水产品的养殖密度等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水体的生产力处于稳定状态。同时,要及时的恢复并保护生物物种资源,做好水体污染控制应以水体自净化容量为依据,严格控制污染物的输入和水产种养殖密度,维持水体生产力的稳定。对牧草和水产资源的利用必须限制在其最大可持续产出范围内,并及时恢复和保护生物资源。

(三)建立资源化的生产体系

传统的种植模式当中,农业生存流程通常只注重单一植物的生产方面,而人类只是对其中四分之一的粮食作物加以利用,而将其中75%的植物秸秆/糠秕等直接浪费。据统计,我国每年农林生产可以生产约6亿t农作物秸秆,油料秸秆3000万t,其中具有巨大的生态发展以及经济开发潜力。但是,很多地区对于秸秆的处理都是直接焚烧,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农林循环经济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所谓的“过腹回田”方法,将秸秆作为动物饲料对动物进行喂养,之后将其粪便进行回田。随着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对其中的纤维成分进行处理,例如从水稻或者小麦的秸秆中获得生物纤维,用来替代木材以及其他纤维材料进行加工,有效提高了其利用价值。

四、结语

除了上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之外,在农业生存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外来物种的控制,杜绝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吴亮宇,杨江帆,陈凌文.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茶叶产业[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1):71-75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石林县;农庄经济;旅游发展

现代农庄经济是以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为条件,在不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系的前提下,以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委托经营为机制,以生产商品和组织商品交换为目的,按标准化合约方式组织起来的生产经营组织。都市农庄不同于农家乐,而是由现代农业、生态林业、休闲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组成,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一、石林县农庄经济发展现状及意义

(一)石林县都市农庄发展情况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锦苑花卉为龙头的花卉产业园,以万家欢为龙头的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圣火杏林国际养生度假村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养生度假园。万家欢农业生态园是集节水增效示范、高床厩养示范、高校农业示范、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科技生态园,园区建设主体由果园、苗木园、养殖园、休闲园组成,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体验性,拓展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杏林大观园项目,是一个以医药文化旅游为前导,集居住、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商贸、绿色农庄为一体的农庄式大型养老社区,通过植入与当地历史相关的人文元素,对自然景观进行美化,给与完善的养生条件配置,给入住老人和游客营造颐养天年的快乐空间,促进了康体养生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锦苑花卉在石林投资建设了大型现代花卉产业园,通过整合花卉产业链,以花卉为亮点,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搭建锦苑品牌的经营服务型公共平台。

(二)发展农庄经济对石林县旅游发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农旅结合,推动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发展。台创园内的每一个都市农庄都有自己的主题,并且融吃喝玩乐购为一体,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配送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为重点,引领着云南农旅结合、低碳休闲的生活方式,每年都有40多万人次入园游览。第二,拉动石林旅游业发展,提高旅游综合收入。石林旅游目前仍然以观光游为主,过于依赖门票经济,因而需要探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而农庄经济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特色都市农庄依托石林的旅游资源,拉动石林的旅游业发展,真正做到“吃住行游购娱”,让游客“留下来”,提高石林旅游综合收入。第三,有助于整合旅游资源,创新休闲旅游方式。农庄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把石林景区和台创园片区之间的路线串联起来,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发挥旅游资源的效用。

二、石林县农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

云南省2014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的意见》,主要是为了鼓励“老板下乡”、“资本下乡”、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石林县的实际看,政府在资金扶持、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缺乏有关农庄经济发展的规划性政策文件,指导性不强,庄园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模仿性。由于政策不完善,使得农庄的优势难以发挥,市场前景分析、庄园规模定位不清。同时,发改、农业、林业、交通、金融、质检等部门在部门联动、项目建设、信息共享、整合资金方面统筹协调不够。

(二)农庄规划及选址和建设存在矛盾

石林县已经启动建设的5个都市农庄,有4个在云南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选址在石林风景名胜区二、三级保护区之内,而石林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在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选址前就完成了,所以园区的选址不符合石林风景区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批下来后,园区入园项目建设在办理选址意见书时没有依据,无法办理项目开工的前期手续和相关证照,造成建设上的实际困难。由于4个都市农庄的项目和部分规划地点在石林风景区保护范围内,在办理环保、水保、住建等部门的审批手续时难度大。此外,建设用地及5%以内的设施用地难以落实。

(三)农庄土地占用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由于农庄项目的特殊性,石林县各大农庄在建设初期的占地及规划面积都较大,平均每个农庄的面积超过1 000亩。农庄建设用地大,难免要占用到周边农民的土地,尽管目前石林县的农庄规划用地主要集中在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石林旅游度假区、国家圭山森林公园、九石阿旅游专线附近,但都难以避免要占用到农民土地。农庄经济目前主要通过企业要推动,因此农庄开发商在运营过程中必然要以盈利为主,加之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约束,因此处于实际的垄断地位,在农庄内打工的农民工资低、报酬少,利益分配不公;在土地补偿方面,政府的土地政策也没有明显的倾斜,农民获得的补偿有限;而一些失去大部分土地的农民没有稳定生活来源,加剧了生活困难。农民权益受损,就会导致石林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不能实现很好的融合发展,也阻碍了石林旅游转型升级的步伐。 (四)农庄经济运行机制不畅

由于资金、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石林县的农庄开发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管理规范、经营不善、违规操作等问题。例如:有的开发商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导致农庄管理不规范,营销手段匮乏,难以实现预期收益;有的开发商在经营过程中经营转向,违背了农庄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一些开发商的服务体系不全,因而导致庄园发展受到制约。基于上述因素,促进土地、资金、管理、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尚未在石林县农业庄园集聚和合理流动,农庄经济运行机制不畅。农庄经济运行机制不畅,导致了各农庄收益盈利模式的不稳定,影响了农庄经济在市农林旅游综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推动石林县农庄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农庄经济的政策和意见

庄园经济既是一种经济模式,又是一种发展战略和规划思想,更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创新,各级政府是推动其大力发展的责任主体。石林县应根据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出台的发展都市农庄(农场)的相关政策,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建设标准,确保“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多措联动”的措施得到保障,使都市农庄建设质量、速度、效益并重,得到健康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通过农庄经济发展政策或意见的出台,指导石林县农庄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资金、税收、用地、体制、机制等方面给予明确支持。

(二)完善农庄的规划编制

在编制农庄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分片区、分类型、分特色进行开发建设,避免大部分农庄出现模式单一、风格雷同、缺少独特创意等问题。通过农庄经济的深入调查研究,建立和完善石林农庄在项目用地、资金筹措、农民工安置、产品和服务开发等方面的机制,确保农庄规划的科学编制。其次,整体布局、统筹安排,避免单纯企业行为导致农庄的盲目建设,确保政府主导、监管到位。最后,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农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充分体现“一庄一品”的独特魅力,并让农庄建设和乡村旅游规划、农村土地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等衔接,促进石林县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合理组织供地,发挥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庄项目选址确定后,由项目所在县都市农庄发展领导小组根据项目规划组织土地(林地)流转和依法办理征占用手续,并负责实施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工作。提倡和允许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采用转包、转让、“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和出租等多种形式进行有偿转让,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偿合理流转。上级政府应给予安排配套设施建设专项用地指标和专项扶持资金。

在此基础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农庄用工报酬标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创造性地发展多样化的现代农庄。石林县政府可以实行差别化政策,鼓励各农庄因地制宜开发不同的产品与服务体系,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体系。各农庄应加强对村民的旅游专业培训,邀请更多村民参与到农庄的建设中,实现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整合,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第15篇

1 扶持龙头企业和造林大户,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林业

1.1 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

扶持以造林为主的专业户、中小型林业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测看,近50年,以大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依托,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更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扶持造林专业户和中小型林业企业,使其很快形成规模。从小作坊、小工场、小林场、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种苗圃和花圃、小药材园等发展,逐步扩大,这是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1.2 大力扶持以林果、花卉为主的林产品加工大户、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一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寻求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市场经济手段,支持农村用材林、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薪炭林、森林旅游、森林绿色食品、养殖业等及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纸品加工、木材加工、人造板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收入多样化,降低市场风险。森林培育需要规模经营,对形成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和地区,加大政府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的扶持,延长贷款期,让经营者既承担融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贷得起,还得上。通过政府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为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创造条件。二是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应与农业经营主体一样,享受wto“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对农业的政府补贴项目。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进入林业领域经营。四是应给民间资本与外商投资主体同样优惠的政策,促进林业发展[1-2]。

2 适应加入wto需要,加大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生态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外溢性以及产品消费上的广泛使用性、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上采取适当干预。林业具有双重性,既可以提供生态效益,又可以提供经济效益,在许多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紧缺,物种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在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首要需求的情况下,加大政府的林业建设投入,扶持农民造林,增加森林资源,近期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扩大内需,稳定农村社会;远期可以逐步改善生态状况,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增加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政府应根据wto允许的“绿箱”、“黄箱”政策,调整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把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调整到占财政支出的10%以上,增加对林业的投入。

2.1 继续保持国家对重大本文由收集整理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从根本上改变生态脆弱、后劲不足、抗灾能力下降的局面,达到兴林富民的目标,政府需要持续保持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以粮食换生态,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同时,关注林业工程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注重引导发展后续产业,为工程区农户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在保护中求发展。

2.2 改进政府补贴方式,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

按照“绿箱政策”的相关规定,加大政府的一般服务支出,保护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培训、推广和咨询、检验和检测、营销和促销、基础设施、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人员的服务费用等;加大国内粮食援助、不挂钩的收入支持、政府参与的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自然灾害援助支持、对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对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环境计划下的支出、地区援助计划下的支付;加大对林区发展给予投资补贴、对低收入者或资源贫乏的生产者给予农业补贴等。给予农村林业发展更多的地区援助和结构援助以及环境支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保证,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有效和关键措施。

2.3 要恢复育林基金制度

要恢复育林基金本来面目,形成林农自助性质的信用机制,尽快结束用育林基金供养林业管理人员、将本该属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转嫁给农民的现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育林基金预留标准;二是实行个人记名式帐户管理;三是免收一切税费。改革育林基金的前提是核定林业行政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其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同时在收取育林基金的基础上,建立农民自助性质的信用基金[3-4]。

2.4 建立生态建设捐赠基金和发行制度

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标,我国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资金不足仍然是影响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截至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突破10万亿元,城乡居民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为了加快我国生态建设,造福全民,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向生态建设投入。针对我国严重的生态恶化状况,要动员相对富裕地区和富裕人群自愿为生态建设捐款,由政府建立生态建设捐赠基金。用基金扶持相对贫困地区农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状况。同时,建立生态建设发行制度,筹集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

3 加快市场化进程,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3.1 大力发展林产品市场

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市场的规范,对林业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计划经济时期,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按计划为国家提供木材,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体系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林产品市场得到较快的发展,但迫于生态压力,林产品市场始终受到森林资源、产权等方面的约束。林产品市场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拉动林产品的生产发展、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加快人工林替代天然林的步伐,有利于天然林的保护。要完善林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应取消林业主管部门一家进山收购木材的做法,建立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与林业生产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有利于规范和保护合法交易,也有利于林业主管部门对资源消耗的监督管理。国家每年安排一定的非经营性投资,重点扶持建设市场的水、电、路、交易场地等公用设施,为市场交易创造条件。二是促进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售地批发市场联销,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制订市场管理办法,规范市场运作。对市场的审批建立、管理体制、运作规则、交易税费、违规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

3.2 发展要素市场

要依法加快制订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实施办法,促进和保护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村的能人投资发展林业,促进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立健全中介行为规范。当前亟待建立森林、林木、林地勘验评估和木材检尺机构的规范办法,为要素市场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创造基础条件。

3.3 发展生态服务市场

根据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狩猎园等是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国家应加强对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狩猎园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制订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设施的建设,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