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1篇

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实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中学地理教育的同仁们总结了许多经验,如演示法、形象法等诸多有实用价值的处理办法,这对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末学后进有很多益处,但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一些难度。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进行等值线分布图的处理,有几点心理体会写在如下,请各位同仁指正。

要搞好等值线分布图的教学,我们应首先了解关于等值线分布图的一些性质。第一,要注意其数值特性。等值线分布图所包含的信息就是地理知识文字内容的数值特征,具有数学意义,因此在向学生分析、传授等值线图所表达的知识内容必须是科学、准确、严密,不得与文字内容有出入,否则会引起学生知识、思维混淆,出现原则上的科学性错误。 第二,要注意其逻辑特性。等值线分布图表示内容往往是多种地理要素的叠加,不仅是知识点的空间分布形式,同时还隐含着地理现象的成因,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因此等值线分布图的教学过程必须要符合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前因后果,具有逻辑性。第三,要注意其形象特性。等值线分布图的内容一般来说都是教材的难点所在。要让所有学生能接受知识,搞清原理,则应该在教学组织手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语言等要形象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理解,又能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愉悦地获得新的知识。第四,要注意其简要性。也正是由于等值线图表示的内容是多层次多要素的叠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些要素是不需要的,或是图中等值线太过繁多冗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简化等值线图,突出其特点,把不必要的要素加以去除,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理解了等值线的性质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一般方法是:

1.看数量上的特征。主要是看等值线的数值,读出最高低值和最低值,相邻两等值线的差值,分析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

2.看形态上的特征。等值线上的疏密(判断变化的大小),等值线的形状,等值线的弯曲方向。

3.根据等值线所表达的数值趋向判断其数值高低,并分析引起其变化的地理原因。

上述是等值线判断的一般方法,在很多教辅资料中,有一种判断等值线数值高低的判读方法,是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口诀来处理。这一方法很有用。但很多学生在理解这一方法存有一定的困难,很多教师便让学生记住这一规律,加以应用。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等值线的数值特性,添加辅助线来处理,往往可以更快捷处理,这对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掌握。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添加辅助线法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对于“等高线由较高处向较低处凸出的是山脊,等高线由较低处向较高处凸出的是山谷”这一地理现象和规律,如从文字上讲授,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但用“等高线地形图”并添上适当的辅助线则变得易掌握。如图:在图(1)等高线较高处向较低处突出的地方(A)是什么地形?教师可以在图上添加辅助线L,这条线L实际上是一个地理剖面,这个剖面与等高线有交点甲、乙、丙。沿L线从甲乙丙,海拔高度则从200米—400米200米,也就是说这个剖面中间地势较高,可见所在的地形区(A)是隆起的山脊(如图(2))。同理,在图(3)上,添加辅助线L,也按上述步骤可以得出:等高线由较低处向较高处突出的‘(B)是山谷(如图(4)) 。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同样,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一月、七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的规律之一 ——北半球同纬度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的地理教学中,也可以用作辅助线加以验证。如图(5)、(6)。

在简化的北半球一月等温线图上作辅助线L,这时,L线的意义是代表纬线。这条线与等温线有两个交点A、B。可以从图上读出同纬线的陆地A为100,而海洋B为200,表明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冷,可以说明这时是冬季。同理,在七月等温线图上,同纬线的陆地A为300C,海洋B为200C,表明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热,可以说明这时是夏季。

2形象比喻法

对某些等值线的分布图(如一月、七月等温线的分布),在学生已掌握成因、规律的基础上,用通俗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则更易掌握。

高中教材的“一月、七月等温线分布图”(图5)。如果从分析等温线弯曲的原因来让学生迅速判断一月、七月海、陆等温线的弯曲方向,既费时且易搞错。但用这样一个比方:北半球冬季(一月)大陆盛行偏北风,强劲的偏北风将大陆等温线吹得向南凸出,海洋则相反。夏季(七月)大陆盛行偏南风,将大陆等温线吹得向北凸出,海洋则相反。如此学生能很迅速地判断一月、七月等温线在陆地、海洋的弯曲方向。

此外,在海洋等温线分布图中(图7),也可以用形象比喻法来解释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改革;自主探究;图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69-02

地表事物纷繁复杂,若只用文字来描述不能准确、直观地表述,而图像则可让人一目了然,并且通过不同地域事物对照,可以找出其中的异同和规律。另一方面,七、八年级《地理》教材中有地图172幅,示意图130幅,景观图166幅,统计图55幅,共523幅。可见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中的重要性。在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地理探究课堂中,地理图像的教学成为一大难题。

一、学案引导,抓关键层层引导

地理学案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其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方法的一种重要媒介与抓手,它是教师站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文字表现,具有导阅读、导任务、导学法、导思维的作用。在利用学案进行图像教学时,我们应该抓住图像的关键层层递进引导,破解难题。

例如“经线和经度”的探究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两幅图:“经线和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新课程标准对此节内容的要求表述很简单,“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经度的划分”。但在教学中我们知道本节有三大重难点:经线的基本特征;经度的变化规律及东西经的辨别;东西半球的划分。为了突破这些难题,我们可以借助学案“内容上基础性和拓展性相结合、方式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学法指导相结合”的特点,层层推进,化难为易。为此设计如下的学案内容,并在课堂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材第7页“经线和经度”及“图1.9经线和经度”探讨并完成下列问题:

1. 经线的定义:______。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经线的形状是______;经线指示的方向______;在地球表面可以画出______条经线。

2. 在“图1.9经线和经度”中用红笔描出0°和180°经线,并仔细观察:在0°经线东面是______经,并向东逐渐 ______;西面是______经,并向西逐渐______。180°经线东面是______经,并向东逐渐______ ;西面是______经,并向西逐渐______。并请总结如何判读东、西经。

3. 观察“图1.9经线和经度”中标注可知:经度的度数范围是______;东经的书写是___+___,西经的书写是___+___。

4. 完成教材第8页“活动2”,后观察“1.11东西半球的划分”可知:20°W的东部是___半球,西部是___半球;160°E的东部是___半球,西部是___半球。请选择东半球的范围是( ),西半球的范围是( )。

A、20°W 向东至160°E

B、20°W 向西至160°E

C、0°经线向东至180°经线

D、0°经线向西至180°经线

5. 在“图1.9经线和经度”中用红笔描出20°W经线与160°E经线,并说出图中各条经线所处的半球位置。总结判别东西半球的方法。

在学案引导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读图:一描二读三分析,由浅入深逐步发展读图的各项技巧。描,要根据图的标题,先在图中描出关键的信息,可以迅速把握主次,抓住问题的关键。读,利用学案,让学生知道在图中找出“在哪里”“是什么”“怎么样”。这样有步骤地看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发展读图技巧。分析,能通过学案引导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出所需的地理规律,如上面的“经度变化规律”“东西半球判别方法”等。

学案引导的图像教学,是把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实际的一种体现。但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图片所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再结合读图的方法,最后利用学案逐步引导探索地理规律。

二、实验疏导,重体验化难为易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征,还有一些实际存在且很抽象,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的地理事物、现象,教材为凸显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就以D像加上简要的文字来说明。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学生难以进行广泛的观察和亲身体验,而这些抽象的地理现象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形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地理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手段和方法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分布、发展与变化,变静态的地理事物为动态的,变抽象的地理规律为形象的,不仅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障碍,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教材中出现了两幅图:“图1.35等高线示意”,“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两幅图占了教材篇幅的一半,且出现了彩色的山体图、等高线图、山体不同部位的分解图。教材是想尽可能地把直观的实物图和抽象的等高线图结合起来,易于学生理解。可实际是大部分学生缺乏体验,很难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对等高线的判读成为学习的一个难点。此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实验――橡皮泥制作四方山的模型。不仅破解了这一学习难点,同时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实验目的:

(1)认识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2)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实验材料:橡皮泥、白纸、直尺、小刀、铅笔、水彩笔、竹签

实验步骤:

(1)将橡皮泥做成类似于四棱锥状的山体。(四方山,根据不同的倾斜度可以展示出山峰、山脊、陡崖、陡坡、缓坡等部位,并且制作简单,节约时间)

(2)用两竹签从山峰的顶部穿孔至底部。

(3)将山体模型放于桌面上,用尺量出山体的“海拔”,选取合适的等高距,按照等高距在山体模型上,用水彩笔描绘出等高线,再沿等高线用小刀对山体进行水平切割。

(4)将切割好的模型,从最底层开始,分层放到白纸上,用铅笔沿橡皮泥轮廓绘制出等高线,标注相应的高度,绘制完成后,将其取走,对上一层进行绘制。每次绘等高线时,孔要对齐,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等高线绘制完成。

实验完成后,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所得再来学习教材的图片,彩色图、等高线图、山体部位分解图都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很快地理解各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对于实验中没有出现的山谷也能推导出其特征。

利用实验课来进行图像教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实验课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制作类、演示类、观测类、考察类等,不同的实验类型适合不同的图像教学,如:制作类――地球仪、地图等,演示类――地球自转、公转等,观测类――气温和降水等,考察类――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图像教学都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哪些图像教学需要实验来辅助学习,并且该用何种实验类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究各种地理现象,否则会得不偿失。

图像教学是地理教学重中之重,对于探究课堂中的图像教学,还有待于大家去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蔡广征.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地理图像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5.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等值线 教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02

等值线指的是将地理上数值相等的点连接形成的线,高中地理等值线包括:等高线、等压线、等pH值线、等温线(水温和气温)、等盐度线、太阳辐射等值线、等降水量线、人口等密度线等。

1 等值线个性化教学的意义

等值线个性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个性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个性化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个性化教学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体现。等值线学习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内容,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2 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

2.1 等值线个性化教学的作用

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并能灵活进行综合运用,包括对数据分析、计算和处理能力,以及阅读、绘制、分析地图或图表的能力。地理等值线图是高中地理课文中重要的示意图,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地理要素进行反应,其表现的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全面性、直观性、准确性等特征,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地理高考的重要考点。因此研究高中等值线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等值线分析地理要素,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个性化实验研究方法

对同年级两个班级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两组学生在实验前,人员配比,性别组成,平时成绩等无明显差异,在条件均等的情况下进行不同方法教学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等值线测试,检查学生对等值线的掌握程度,取两组平均分值、及格率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差。

2.3 等高线和等温线个性化教学实例分析

等高线和等温线是高中地理中最常见的等值线,现将两种等值线教学实例过程进行分析。

2.3.1 等高线个性化教学过程分析

进行个性化教学等高线知识,应该强调四个方面的内容。

2.3.1.1 等高线基本特征

同线等高,形成闭合曲线,无相交线,全图等高距一致;等高线疏密反映地形坡度陡缓;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特别注意几条特殊的等高线,主要包括海平面线(0m线)、平原(200m以下)、低山丘陵或高原(500m、1000m);中山或高原(2000m、3000m);青藏高原或高山(4000m)。

2.3.1.2 识别及表示基本地貌类型

基本地貌的识别和表示方法是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包括识别判读地貌的特征和类型、地形表现特征、几类典型示意图、基本表示方法等。例如:山地、山峰的地形特征是四周低,中部高,是由一系列闭合曲线组成的登高图,其示坡线在等高线的外侧,坡度向外侧降。

2.3.1.3 等高线地形图相关计算

等高线地形图相关计算包括两地高度差、两地气温差、陡崖相对高度差等计算内容,其中两地高度差是等高线图上两条线之间的比较,通常可以用公式H相= HA-HB进行计算;气温差通常可以用公式:T差=0.006 H相(H相单位:m)进行计算,通常高度差大的两地,气温差也比较大;陡崖相对高度是指崖底到崖顶的垂直高度,通常估算公式为:(n―1)d≤H

2.3.1.4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

在高中地理等高线判读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等高线分布特征进行判读,比如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图形,海拔高的山峰气温较低,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等。

在培养学生做题能力中,应当充分利用等高线知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题:如图2,在等高线图中,判断图中A、B的海拔范围各是多少?

图2

图中所示,图中有2条未封闭等高线,分别为100m和50m等高线(小于200m),说明为平原地貌,根据公式H相= HA-HB计算出H相为50m,图中A、B分别在100m和50m等高线内,要求学生分组讨论A、B海拔范围会是多少,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的提示点拨,经过老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引发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致,不断推导出150m>HA>100m和50m>HB>0m的答案,这时教师应当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高等线分布的规律、基本地貌、特征,采用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对等高线相关内容进行回顾,形成等高线规律性的构图,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2.3.2 等温线个性化教学综合判读

等温线个性化教学内容包括:第一,利用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南、北半球位置,比如向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南半球,反之为北半球。第二,利用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凸向规律来判断季节或海陆分布,比如北半球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则向北凸;夏季则相反。第三,利用等温线判断洋流的性质及流向,比如洋流从高温向低温处流,为暖流,反之为寒流。第四,利用等温线判断地形类别,比如数值由里外降低为盆地;由外向里降低为山地。

3 实验研究结果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线教学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emerged a new type of online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context,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nlin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xisting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t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nline teaching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在线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的必要性

1.1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和政治性。既可以将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看成是实践活动的实践过程,也可以将其看成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解决了空间和时间对高校思政课的制约。在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结合网上授课视频、在线作业、学习考核以及在线测试等多个方面,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有益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1.2 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等信仰和情感方面进行教育。按照教育部“05方案”规定,六门思政课的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国际关系、法律常识等诸多方面内容,高校思想政治课在线教学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线教学模式更加科学、灵活。这种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思政课程中。运用在线教学模式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在线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因此在线教学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生机,进而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在线教学的模式,利用现代化网络手段提高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水平,使得课堂教学中优秀的教师资源、丰富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得高校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领略思想政治课名师的风采,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接受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和教师方面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在学生和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互动性较差、学生注意力分散两方面。就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校教学平台而言,高校学生很难在这些平台中找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的问题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在校教学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在高校思政课的在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分散,由于在线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当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时,教师很难有效掌控,因此,教师很难引导学生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2.2 教育平台方面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在教育平台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第一,教育平台缺失内涵方面的建设。在建设申报时,一些课程整合了全校的资源,但各个课程的课程组是为了建设申报临时组织起来的,使课程组团队表现出一定的松散性。当课程建成之后,又缺少合理的统一规划,使课程很难得到良好的长期发展。第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校教学平台的网络资源更新频率较低。就某些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网络资源成果而言,如果不进行及时更新,会对高校思政课的在线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目前的教育平台将课堂教学的资源转化成网络教学资源的水平较低。由于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仍然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大部分教学资源都是纸质资源,为了提高在线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将这些课堂教学中的纸质资源转化成网络资源,但目前教育平台的转化水平较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线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

2.3 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课在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相当于电影的导演。教师通过对教学平台中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和整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在线指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专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而在高校思政课的在线教学中,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被有效应用到教学平台中。教学平台对教学方法使用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相关问题的对策

3.1 传统课堂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

不断发展的移动技术将人们带入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不同的行业中,体现出不同的“互联网+”。面对这种新形势,国家层面反映为:2013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2014年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将在线教育列为重点打造的新业态新产业之一”。在2010-2020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十九章(六十))指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方式和传播方式做出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变动。与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线教学模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名为“慕课”的新型在线教学课程模式。这种在线课程模式具有大数据支持、支持在线互动、规模更大以及免费开放等优点。该平台在我国的传播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等。学生和教师在思政课课堂中的面对面交流,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言传身教、思想火花和人格魅力等,达到春风化雨的作用。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会受到课堂时间、空间、学生人数、教学任务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线教学模式则提高了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度,并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与在线教学模式的完美契合,将在线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3.2 政治性教育和科学性教育相统一

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的质量,将政治性教育与科学性教育统一起来是有必要的。就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特点。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保持其在当时的主导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巩固自身地位的主要手段。而科学性教育则可以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加强科学性教育。将政治性教育与科学性教育统一起来,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相融合

顾名思义,学校教育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校风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校风是指一所高校所独有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群体风气和行为习惯。校风在高校的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社会教育是指社会生活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的一种影响。它是通过相应的文化教育设施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的质量,应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平台的开放性特点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再通过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达到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目的,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4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线教学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思政课的在线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使之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干扰。目前,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在教育平台、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和教师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传统课堂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等对策进行解决。希望通过本文的浅析,能让学者们更加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 宋成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3] 汪馨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 郭纯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

[5] 王力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6] 邓先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7] 国富,孙金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74-77.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线性代数;数学建模;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3824(2013)01008804

0 引 言

《线性代数》是许多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它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方法,也是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工具。学好《线性代数》,再加上《高等数学》和《概率论》,对于培养工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大意义。”[1]由于课程本身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很多学生掌握不好,以至于影响了后续数学课程甚至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加上《线性代数》课时的限制、内容的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线性代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2]。

1 《线性代数》教学现状

《线性代数》现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大多重理论,轻应用,重公式推导,轻数值计算,忽略了概念、原理和模型的实际意义,使得学生在学完《线性代数》这门课程后,往往只会套用解题,并不知道《线性代数》在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当前,《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现状如下[35]。

1)学时不足,教学任务重。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时量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线性代数》有广泛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领域,其本身系统性很强,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有理论课、习题课和实验课等。事实上,很多工科学校为了保证专业课的学时,《线性代数》学时往往只有48学时或32学时,甚至24学时。在加上节假日耽搁部分,授课学时严重不足。很多定理、性质无法证明,学生感觉学习《线性代数》就是在强制灌输性质和定理,不知道内在联系,极大地挫败了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积极性。

2) 定理定义多,学习非常难。

由于《线性代数》课程中概念多、定理多、性质多,且公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和性质,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都偏重课程自身的理论体系,强调《线性代数》中的基本定义、定理及其证明,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是造成学生只是不停地被动接受课本的理论知识,陷入复杂的《线性代数》理论体系中,感觉非常吃力,根本无心了解学习《线性代数》的用处,更谈不上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临时抱佛脚,缺乏学习的源动力。

3)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下降。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逐年下滑。原因在于扩招后部分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教师往往被动地降低教学要求,放宽学生过关的难度,有的学校甚至通过控制考试及格率来保证学生的毕业率和授位率,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保证,同时挫败了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加上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和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爱学,学习效果差。另外,由于生源质量下降,教师在课堂上难以找到教书育人的“成就感”,特别是《线性代数》这类的抽象课程,学生如果不能进入其意境,教师往往感觉是在唱“独角戏”,师生互动严重缺乏,久而久之,教师也产生教学的“滞性”,对原本应该生动的课堂失去激情,直接影响部分优秀学生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思想、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最终导致大面积学生厌学。

4)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当前,国内教材的教学内容往往维持原有教材体系,很少结合信息技术来编写教材。教学内容基本没变,但学时却相对减少,48学时要介绍《线性代数》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行列式、矩阵、向量空间、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方程组和二次型等。多少年来,这些教学内容几乎不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计算速度的大大提高,如何结合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编写信息时代下,融合计算技术的《线性代数》教材和制作相关教学课件是《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必然之路。通过介入信息技术和科学计算手段,才能很好地激活《线性代数》蕴含的本质,直观高效地将《线性代数》的定理、性质和算法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

5)社会价值导向出现扭曲。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学习和就业的压力。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的到来,同学们更看重学习的眼前价值。但从数学的教育功能来讲,数学是一种工具和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基础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的科学,它是理工科专业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石。但是,受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普遍,更热衷于通信、自动化、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课程,而忽略数学功底的修炼,从而导致学生在后继专业课程学习时后劲不足,特别是在考研浪潮中,无法发挥数学课程的优势,进而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缺乏逻辑推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由此看出,《线性代数》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面临如此重要的教学工作与高等教学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新环境,《线性代数》信息化教学必须加强,以适应新的需要。

2 《线性代数》教学改革与实践

《数学建模》课程是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模式,它是数学与计算机发展的产物。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数学主干课程的教学,进一步推进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5]。针对现行《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多年《线性代数》的教学经验与《数学建模》培训和竞赛的成功经验,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线性代数》的教学中,提高《线性代数》的教学质量。我们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数学建模》培训和《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积累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6]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驱动的学习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2)模块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学生对模块知识的针对性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3)案例教学。《数学建模》中的案例教学不仅目的清楚,而且能够清晰地给学生展示学习知识并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换位教学。我们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让学生在讲台上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结果,同时台下的同学对该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最后做点评,这样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可以培养学生完整思考问题的意识。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实验教学内容。

从《线性代数》课程的理论角度看,国内外教材都包含有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等,个别教材还会安排线性变换等内容。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理论知识,特别是实际运用中,数据在高阶行列式、高阶矩阵中的计算、解线性方程组、正交变换等,如果只要求学生用笔算,既费时又易错,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可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实验课,专门针对实际问题、实际数据,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数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用软件或编程来计算结果,合理应用数学软件来完成繁杂的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

2)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

《线性代数》的定义、定理、性质非常多,而且抽象,如果我们一一罗列并证明,学生会感觉非常吃力,非常枯燥。我们以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来进行《线性代数》教学,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问和引导学生下结论等方面。引导学生提问体现了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主动性,如果学生能够对学《线性代数》有兴趣,能主动地学习《线性代数》知识,那么学好《线性代数》就有了基本的保证。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在较主动的地位呢?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积极地探究问题。“提出问题”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在我们的《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提问题的目的是要在已知的概念上提出能揭示《线性代数》规律性的,能启发学生认知《线性代数》知识内部联系的,能驱动课堂教学的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认知抽象的、深层次的新概念、新思想的目的。利用学生刨根问底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自己的问题,剥去抽象概念的层层外衣,露出概念的本质性内容,让学生最终认识知识的内涵本质和规律性。总之,一堂出色的《线性代数》课应该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主讲老师绘声绘色地引导和讲演,能让学生对《线性代数》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7]。

3)更新教育观念。

数学教学一定要打破旧教育观念的束缚,以传授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为主。要相信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和数学专业的学生一样,有能力接受数学思想,理解数学原理,不要人为地把他们排斥在数学思想的大门之外。因此,一方面我们在《线性代数》课堂上不但要讲概念、公式和算法,还要花力气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原理,掌握数学思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告诉学生《线性代数》的重要性,强调这是他们今后从事专业工作中会用到的基本数学知识。

4)换位教学。

《线性代数》与《数学建模》课程不仅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方面有一定的差别,而且《线性代数》还缺乏《数学建模》课程的很多灵活性,特别是在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线性代数》教学极为缺乏。因此,我们借用《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思想,在《线性代数》课堂上,既要有系统地讲解,又要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驱动模式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在《线性代数》课堂上,我们尝试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即可以提出一些较为有引导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下去思考,然后在下次上课时,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观点,并让台下的学生判断其讲解内容的正确性。这样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当同学们听其他同学讲解时非常安静,然后又热闹地讨论,指出别人的问题或虚心请教别人,经过一番争论后,同学们又会集中精力听取老师的点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课堂形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们常显得非常自信,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时还能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这一措施对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从实例入手,由学生找出数学问题;或者以某个实例为基础,建立与《线性代数》有关的数学模型,介绍怎样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可以先讲解关于矩阵背景的案例,进一步说明《线性代数》知识的重要作用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入矩阵概念,进行矩阵运算,分析矩阵的性质。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让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例介绍,特别是对一些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法的介绍,对传统内容的应用性问题进行更新和充实,增加某些工程问题中的应用题(比如通信规划、经济管理和人口理论等),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6)信息化教学。

在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很多复杂的计算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学生,以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抽象理论以及复杂运算的结果。为此开发相关教学软件和系统是《线性代数》教学的重要辅助项目[8]。在开发《线性代数》软件或系统时应融合《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注重《线性代数》模型的思想和数学方法。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应该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知识脉络等方面。

首先,凝练《线性代数》的基本思想,探索问题的背景和数学模型,让学生从基本模型中导出基本理论。因此,《线性代数》的信息化教学必须把基本思想与基本模型作为课程的核心。其次,针对《线性代数》的内容,需要确立哪些内容该用启发式教学法,哪些内容该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哪些内容适合用换位教学方法,哪些内容适合于课件教学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理解。最后,建立《线性代数》的知识脉络库,开发人机交互界面的《线性代数》系统,学生任意地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点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能够有效地匹配给学生并进行正确的解答,这相当于为学生找到一位极富经验的老师在给他们进行释疑解难,让学生避免复杂的运算过程而直接看到运算结果,更为有效地领会到《线性代数》的真正魅力。

3 结束语

《线性代数》是大学数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如何提高《线性代数》的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近些年来,《数学建模》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特别是《数学建模》竞赛的成功举办,让《数学建模》成为高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其魅力是显而易见的。《数学建模》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技术领域中,社会的各项改革工作对人们的数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线性代数》对工科类、经济类学生是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地位的非学不可的基础课程,我们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线性代数》课程并对该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客观需要,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推进《线性代数》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参考文献:

[1] 黄玉梅.非数学专业线性代数实践性教学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5(6): 201205.

[2] 任登鸿, 熊德斌. 线性代数信息化教学本质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7(12):171172.

[3] 张鹏鸽, 高淑萍,马建荣. 对比国外优秀教材探索我国线性代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 大学数学,2010,26(sup1):132135.

[4] 王秀琴. 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融入线性代数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 工程数学学报, 2005, 8(12): 8994.

[5] 王军霞, 黄娟. 将数学实验融入线性代数的教学[J]. 数学教学研究, 2011, 30(2):4852.

[6] 张清华.数学建模与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6(sup): 121125.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不同学科

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它既包括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正确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和兴趣。相反,不正确的教学方法,非但达不到发展智力的目的,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地理教学方法的选用至关重要。地理教学方法的选用首先要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联系、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要研究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内容、过程及其整体结构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地理教学方法的选用打好理论基础。其次,地理教学中选用合适的地理教学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地理教学目的任务。二是注意教材内容特点及编排形式。三是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四是结合地理教师自身特点。五是顾及学校的设备条件。六是多种地理教学方法合理结合。常见的地理教学方法中,有以注重语言信息的传递为主的方法,也有以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还有以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为主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只注重在地理本学科内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对于高中各个学科之间的教学方法交叉探究较少。今在此对于不同的学科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上的应用作简单论述,这里的方法只是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细小的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主要应用于教学的导入、内容的承转、以及一些重难点知识在的突破上。地理作为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够把其它学科的知识恰当地应用于课堂,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运用于地理的教学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习的情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下面用一些例子就这些方法(内容)在一堂课中的应用加以阐述。

一、课程的导入(语文、音乐)

诗歌、歌曲、影像资料的处理。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的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使无声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很自然地步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例如:学习中国地理“长江”一节时,先播放一曲《长江之歌》,把学生带入到一种意境中,激发了学习长江的兴趣。然后,将长江繁忙航运图像和《长江三峡》的录像播放给学生,这时教师配音朗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使学生对长江航运的黄金水道,三峡的滩险、流急的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然后提问:长江为何有水能宝库,黄金水道之称?这样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比如,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用多媒体手段将铁路干线以移动的方式逐渐闪现最后显示展现出四纵三横的铁路干线,铁路枢纽用闪烁的方法显示,这样通过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二、重难点知识的突破(数学等各科)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的思想方法渗透在各学科中,数学思维方法若能很好地利用在抽象的地理思维领域,对抽象地理事物的理解、掌握及应用上帮助极大。1.坐标系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时,可用数学坐标图来代替语言描述。如图1,该图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图中横轴为纬度,纵轴为正午太阳高度,折线反映了夏季日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直接得出这一规律: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进一步还可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最大(90°),向南北两侧递减。类似的图在中学地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冬季(或夏季)气压沿经(纬)线的分布曲线,大洋表层盐度、温度与纬度的关系曲线,人口增长曲线等,这些图能精确地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习时,教师应借助这些图像,将地理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讲透彻。又如,在学气的垂直分层时,可将课本上的气温的垂直分布图看作是一条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函数关系曲线,将这一复杂的曲线划分为若干单调区间,每一区间就是一层大气(图2),图中有两个单调递减区间,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它们分别是对流层和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因为其温度变化规律一样,所以空气运动都以上升为主,另两个单调递增区间分别为平流层和高层大气。2.数轴应用数轴表示地球经度分布和时区分布,使复杂的空间思维简单化,这也是许多地理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图3,数轴中点为0°,往东为东经度,往西为西经度,学生在解题时应先找出0°经线,再作其他经线排列,学生对此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解题中,还有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学生常常在180°附近的经度分布上出现错误判断。因此我们在用数轴表示经度分布时应补充图4,数轴中点为180°,往东为西经度,往西为东经度,这一表示相对图3,属于逆向思维,是很多学生对180°经线东、西经分布易错之处。将图3与图4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解题时遇到低数字经度区就用图3解,遇到高数字经度区就用图4解。3.地球学好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球体,对于学生掌握地球的各种相关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对晨昏线的理解、经线和纬线的正确理解,时区的掌握,以及其它一些复杂的地理计算问题的解答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地球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纬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4.专题归纳专题归纳是高中各科进行复习时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中又以历史学科对此方法应用最为广泛。历史复习中的专题归纳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专题的主题进行,便于学生记忆,没有更多的涉及其它的内容。地理复习中的专题归纳有章节的归纳,也有专门知识点的归纳。比如,以图表的方式对高一上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进行归纳。这样的归纳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

三、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政治理论教师

[作者简介]任丽丽(1971- ),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天津 300387)赵凤柱(1970- ),男,天津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政工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河北 廊坊 06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高校育人体系科学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3JY00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70-02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肩负双任务,不仅要严格要求自身,还承载着育人重任,应具有特殊的角色定位及角色实践。增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意识,能培育出知使命、明荣辱、敢担当的后备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梦注入永不衰竭的正能量。

一、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角色错位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政治责任感淡漠的局外人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在建设与发展中面对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等严峻考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应对新问题,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战略性举措,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增强紧迫意识,提高责任观念,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肩负着自身实践和教育学生实践的双任务,而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和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认为此次活动只是领导干部们的事,因而在学习文件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呈“事不关己”的姿态,错误地将自己“高高挂起”。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职责的背离者

师者,自古就有“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自身政治理论博学的优势,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读社会问题,帮助大学生走出迷茫与困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性分析社会问题,要么消极地避而不谈,要么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云亦云,背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工作的主旨要求,影响了学生的三观形成。

(三)丧失感召力的边缘人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毕业后的自主就业,或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较高,或热衷于课堂外的非学术能力的实践锻炼,相应降低了政治理论课的求知欲。部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想办法增强自身的人格魄力,感召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反而被动地随着学生求知欲的降低而影响了职业自豪感和紧迫感,不但缺乏在课堂上激情展示的欲望,而且政治理念陈旧、内容空洞,愈加成了学生心目中的边缘人物,直接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殊的角色定位

(一)对当代大学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

党的十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承载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育人重任,在教学一线如何深刻领会与落实此次教育实践的精神,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宣传和推动。每名政治理论教师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政治信念,积极投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把握教育方向,站稳、站实、站宽三尺讲台。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辐射社会的锚索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夯实的理论功底、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观念等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但在校园中得到学生敬仰,而且在社会上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理论研究和政策宣讲的职责,既要在学校讲台上发挥传道授业的职责,也要走出校园辐射社会,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可接受性、持续性和创新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教育实践活动辐射社会的锚索功能。

(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践行者

角色定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具体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人师表的真谛。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践行者,不但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而且要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提高群众工作作风,做到以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以学校工作为重,急学校之所急;走与群众合辙之路,做于群众合情合理之事。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角色的实践路径

(一)找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位置

一要树立主体意识。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通过教育触击社会上的虚浮心理和奢靡享乐风气,以净化社会环境,增强良性的社会心态;同时,这次活动也是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扎实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从源头上为党的事业培育出知使命、明荣辱、敢担当的后备军。

二要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说:“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党的群众路线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并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的执政优势。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深入研究群众路线形成的背景、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才能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旨和内在要求,在课堂上讲精说透,使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给学生以动力和启迪。

三要增强创新观念。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我们党着力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教学研究团队的功能与优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找准契合点,充实新内涵,努力提升理论的时代性和适用性。

(二)履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职能

一要提高完善政治理论教师的师者职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信仰者,身上体现出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正能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做到认真学习、准确领悟、积极传播、勇于实践。要善于将自己夯实的理论功底、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观念的优势发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读社会问题,帮助大学生走出迷茫与困惑,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二要履行教育实践活动辐射社会的职能。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又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理清群众路线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善于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普通群众理解党中央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与要求,增强对我们党特有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能力的信心。

三要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践行者职能。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习惯于将教育者视为主体,教育对象处于客置。党的群众路线其要意就是要转变单向强令性的工作模式,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政治理论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践行群众路线,不但要运用互动式、访谈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而且要善于挖掘培养学生骨干作为同伴导师对普通同学进行帮带式导学,引导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践行,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潜移默化到日常工作中,使学生在日常养成中达到训练人格和培养公民素质的目的,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三)注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示范

一要做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信仰者,增强教育的可信度。教师身上体现出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正能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地做到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要注重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人格魄力。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做人和从教的基础。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工作的敬业奉献、治学的严谨求实、教学的认真负责、生活的正派庄重,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进而提高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感召力,增强学生的向心力。

三要谦虚平和,善于吸纳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高校政治理论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应不故步自封,在学术探讨中不固执己见,要在教学中虚心纳谏,在教学相长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完善。

总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找准角色位置,增强角色责任意识,发挥政治理论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群众观念,培养大学生深刻体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刘新庚,韩慧莉.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治道”内化[J].伦理学研究,2012(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8篇

 

飞机的起落离不开导航员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教学更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都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延庆的陈老师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能说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别;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辨认各种地形;能根据图辨别海拔和相对高度;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辨认某种地区地势起伏、坡度陡缓;能够临摹或模仿绘制等高线地形图;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体验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过程方法,养成认真仔细的态度;提高运用地形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1]

在课程标准中有以下两条标准中关于等高线的要求是:

“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2]

在制定教学标准中,延庆的陈老师所制定的标准相对较高,该位教师所教的学生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对于该地的学生而言很难完成,另外这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对学生的分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临摹或模仿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这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存在很大难度,而且在绘制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等高线的绘制过程不像美术课中的临摹,如果只是简单的临摹,会让学生对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本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中很难一一落实。

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由直观地理事物反映到平面图上的学习。学生对于它还很陌生,如果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该知识,我认为就要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内容介入,让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渐进入理性认识。对于目标的制定,我认为要让他人能够知道你是运用什么方式、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只有这样他人才能够在听课时对你所选择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也便于自己查找不足,及时改进教学。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都会认真的研读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相应可行的教学目标。例如我在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设定如下目标:

1.运用地图,尝试估算某一地点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模型,认识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找出山顶、山脊、山谷等各部位地形特点以及等高线特点。

3.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感知各地理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延庆的陈老师把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现形态和判读作为重点和难点。他通过课件的演示,目的将内容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认真分析学生和课程标准后,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各部位的特点以及对应的景观图。为了突出重点,在本节课中我制作了地形模型以及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把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都分成四部分,每组有一部分的地形模型和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在讲解过程中便于理解和掌握。

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为薄弱,因此我把等高线地形图转为景观图,自然景观图转为等高线地形图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过度,我通过让学生观看景观图和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找出等高线地形图对应景观图的部位让学生很直观的发现等高线地形图各部位的特点,这样把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简易化。

我校也是一所农村学校,在我校周围也能够找到这些地形类型,他们很多都见到过这些地形部位,只不过不知道叫什么而已。为了让学生都能对地形部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利用课余时间到外面去把典型的地形部位拍摄下来,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地形部位。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会越发的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对生活有用的,对终生发展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教学中,该教师通过播放一组地形景观图片直接引入等高线地形图后提问:“我们都知道地图是平面的,地表的高低起伏在地图上应如何表示呢?”[1]进而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教师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比较高度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相对高度和海拔的概念,这样比较也是不妥的。

而在处理相对高度和海拔这一知识点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运用我们本地区拥有的教学资源引入(自己拍摄的景观图片),在出示图片后我问到:在这些图片中,我们能够看到有高的地方,也有低的地方,你如何确定它们的高度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了解学生在学习等高线知识前对高度的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再出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让学生找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一个确定高度的课件,让学生确定对于甲点而言,你能确定出多少个海拔和多少个相对高度?从而得出:海拔是相对高度的一个特殊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学生的看、思、答、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纠正错误认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此我花费时间较多是为了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对海拔高度和等高线地形图能够进行知识的整合,我做了以下设计:通过提问:我们要得到一个能够反映地表形态的平面图,是选择海拔还是相对高度呢?从而明确:海拔能够真实反映地表高低起伏的状况。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地图上所反映出的高度,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那它所指的是海拔。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部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地形图判读的基础。这位教师通过让学生绘制石头山模型的等高线,引导学生观察玻璃模型的摆放,等高线分布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意义。通过岩石等高线的形成,认识等高线坡度陡缓的关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我认为教师在等高线的绘制这一内容花费时间较多,而且在绘制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如:是否告诉学生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何确定适宜的等高距……,另外,等高线的绘制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过多的讲解反而会让学生更糊涂。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学生的归纳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学生更难把握,更不知从何下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此知识,我课前准备了自制的等高线地形模型和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把一个等高线地形图分成四部分,以小组的形式分组观察并结合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课件,让学生领会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以及等高线的变化和对应景观图的特点,这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等高线变化的特点和对应景观图的特点。教师给出等高线特点,让具有该特点等高线地形图和模型的小组确定出对应景观图的部位并向各小组展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该教师做了相关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我在课后巩固练习中,为了营造学生拥有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我通过学生堆沙盘,辨地形各部位,找对应等高线地形部位巩固本节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9篇

判断。

一、地方时计算中“同侧减,异侧加”六字技巧的应用

地方时的计算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高考中频率出现最多的知识点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若采用巧妙的方法,将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功效。教学中若想让学生完全听懂并掌握,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讲地方时计算两地经度差的时候,可以用“同侧减,异侧加”六个字来巧妙地总结和计算。同侧和异侧怎样来判断,主要是以0°经线为基准,若所求两地都在0°经线的同侧(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采用“减”,若一地在0°经线的左边(西经),另一地在0°经线的右边(东经)则采用“加”,并在黑板上画出0°经线、已知经线和所求的经线就可以容易记住是加还是减了。

二、比例尺中“大小详,小大略”六字技巧的应用

在高三复习到地球与地图的知识点时,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去比较两幅图的比例尺大小、范围大小、表示内容详略等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再将比例尺说明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那么,在比例尺中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大小详,小大略”的方法来判断: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这样,学生在判断两个比例尺时,就容易掌握本节的内容了,同时,还可以在相同等高距的条件下来判断坡度大小时,也可以采用“六字”技巧,因为相同的图上距离,比例尺越小,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小;比例尺越大,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大,从而可以判断出: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比例尺越大,坡度就越大。

三、海陆间等温线判断中“1陆南,7陆北”六字技巧的应用

等值线内容是每年高考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特别是对等温线的题型考查也是近几年各个地区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之一。在复习海陆间等温线的判断时,学生最难掌握通过海陆间的等温线来判断季节,并通过季节判断区域地理中地理事物,此类题一般考查南、北半球的不同气候类型、特点等。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采用“1陆南,7陆北”六个字来加以判断,方法就简单得多了,即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时,是1月份的等温线图,此时北半球的季节处于冬季,而南半球则是夏季。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时,是7月份的等温线图,北半球处于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海洋上反之(1海北、7海南)。

四、等高线判断中“高凸谷,低凸脊”六字技巧的应用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等高线的题型所占分值一直很高,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该部分的知识。在判读等高线中小地貌(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的地形地貌时,可以采用“高凸谷,低凸脊”的方法来判断;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延伸方向、数值大小来判断。“高凸谷”当等高线向数值高的方向弯曲凸出,则为山谷;“低凸脊”是等高线向数值低的方向弯曲凸出,则为山脊;而相邻的两个山顶之间则为鞍部,它是山谷线的最高处;陡崖是为多条等高线重合的部位。一般考查在等高线图中判断山谷山脊,区别在怎样的地形地势下形成的河流,自来水厂的布局、养老院的布局、水库的选址等。甚至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比

较多。

五、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中“同侧减,异侧加”六字技巧的应用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10篇

教学目标:①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②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③利用钱币,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很少用到等高线的概念,缺少对等高线的具体感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让学生真正认识等高线的特征,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判读山地的不同部位,需要教师创新使用教材。七年级学生对等高线没有感性认识,但对池塘中水面的边缘线有一定的感知,可借助脸盆中水面的边缘线是一条等高线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等高线的识别是本节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是本节教学难点。

设计思路:首先紧紧抓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不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等高线的好奇心,激活学生思维;其次通过动手、绘制、观察、对比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完善学生的认知,从而实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一、找准兴趣点――利用时事,触动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新课开始,可从中国人关注的引入。

材料: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国家海洋局对中国等岛屿及其周边海域部分地理实体进行了名称标准化的处理。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2012年9月21日将等一些岛屿及其周边海域部分地理实体的标准名称以及位置示意图进行了公示,一共公布了26个地理实体的标准名称。

的最高峰是高华峰,主峰362米(图1)。高华峰的“高”寓意是高大,“华”当然是中华;神农峰位于中部,有很多的药材,神农是中国传说当中的药材之王。

大家知道的地形图是怎样绘制的?由此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地理时事热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地理问题的欲望。

二、找准冲突点――动手操作,明确原理

高华峰主峰362米,这里的高度与课桌的高度是一个概念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课件展示图2,课桌的高度是指课桌高出地面的垂直距离,即相对高度;高华峰的高度指高华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海拔和相对高度都是指两地的垂直距离,区别在于海拔的起算点是海平面,相对高度的起算点是另外的地点。)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确海拔与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的地理概念。

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之后,让学生观察脸盆中的水面与脸盆相交的边缘线有什么特点。得出边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指出边缘线是一条等高线。而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即为等高线。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的?请观察实验。首先,把大小不等的三枚硬币,由大到小依次叠放在一起。假设这是一座“山”,如何绘制这座“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请依以下步骤完成:第一步,先将三枚硬币由大到小依次叠放在一起,如图3a;第二步,按叠放关系,用笔把它们的轮廓描画在一张白纸上,如图3b,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便绘制完成;第三步,如果改变硬币的摆放,请判断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图4);第四步,继续改变硬币的位置,判断哪里是陡崖(图5)。

该实验通过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学生观察分析有困难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盆中的水得出等高线的概念,通过钱币叠放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通过钱币的移动,掌握陡坡、缓坡与等高线疏密之间的关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找准理解点――深切体验,内化认知

让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峰,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图6)。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图7,表1)。

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分布特点相似,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教师可采用“作剖面图”的方法加以区别,即在山谷线、山脊线的垂直方向画一条直线,如图8所示。过A点和B点分别向两侧作一条直虚线,比较A、C、D三点的海拔,图中A点海拔为100米,其两侧的C、D两点海拔均为150米,可见是中间低、两边高,即可判定A为山谷。同样,图中B点海拔为100米,其两侧的E、F两点海拔均为50米,可见中间高、两边低,即可判定B为山脊。

接下来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部分。首先学生参照课本“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分工合作在等高线图之间绘上不同的颜色。通过学生的感知体会加深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并且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着色有什么规律?并思考:在上述五种地形上,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经济?让学生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培养学生纵向思维的能力。然后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地形剖面图。学生自己得出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结论。最后通过学生切割地形剖面图、观察剖面、阅读课本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通过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完成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形象的动手实验,感知山体不同部位的景观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通过动手绘制剖面图,区别山脊与山谷;通过着色,得出地形剖面图的着色规律,依次突破教学难点。

四、找准回归点――贴近生活,升华认知

读图9、图10,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在图10上标注出其位置及名称。

2.A点海拔是多少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150、150、900~1 050)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判断理由。

4.在图中设计不同陆高范围的颜色,并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相应的颜色。

5.“因地形,以高制塞”是我国古代修筑长城的重要原则。等高线图中①②③④虚线表示长城在该区域走向(图11),其中正确的是:(C)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11篇

关键词:MOOCs;SPOC;教学模式;地方高校;Linux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71-04

一、背景

1.MOOCs分析

2012年以来,MOOCs作为一种新的在线教育形式席卷全球,迅速在教育界掀起了教育创新和学习变革。MOOCs受到广泛关注,MOOCs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美国知名大学及其教授先后创办了Udacity、Couresera、edX等MOOCs平台[1,2],清华大学基于edX源码开发了“学堂在线”中文MOOCs平台,此外,中国大学MOOCs、网易云课堂等中文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也迅速建立起来。这些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学习机会,MOOsC以其大规模、专业化、开放性、学习自由度与灵活性[1]迅速得到V泛应用。面对MOOCs的冲击,国内各地方高校也纷纷加入MOOC行列,或积极建设特色在线课程或引用优质MOOCs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尽管MOOCs发展迅速且创造出了与传统网络教学不同的全新教育模式,但各个大学关于MOOCs的研究仍不完善,随着大量在线课程的建设使用,MOOCs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在地方高校的应用也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首先,虽然MOOCs提供大量知名大学优质教学资源,理论教学方面优势明显,但实践环节缺失[3],学生无法通过在线形式进行实践操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学多基于地方行业特征,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计算机专业尤为如此,因此,在校内课堂完整引入MOOCs学习模式显然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MOOCs教育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要完成MOOCs 课程学习,除了具备使用平台的技术和前序知识基础,还需要一系列的个人特质,包括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调节、高效的自我时间管理、在线独立工作、在线协作与合作的能力、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等等[4],学生缺乏这一系列特质是导致MOOCs在线课程学生注册率高、完成率低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学习、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稍差,因此,完全使用MOOCs教学,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最后,MOOCs及时互动和评价机制不完善。虽然MOOCs也支持师生的在线互动,但无法达到传统课堂授课效果,“面对面”交流不可取代[5]。针对一些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讨论式、互动性强的学习内容,也更适合回归传统课堂。在地方高校传统课堂,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调整教学节奏和进度,保证教学效果。另外,评价机制上,MOOCs平台不能保证评估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可信[6]。学生通过MOOCs平台提交练习、作业、测验等交互式的结果不被监管,因此,不能保证其提交内容是否本人提交。

2.SPOC产生

为承继MOOCs和传统课堂的优点,克服其局限性,SPOC应运而生。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7],可理解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其中,“Small”是指申请者规模一般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限制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可以选修SPOC课程。这种限制准入的SPOC教学模式既可以针对在校大学生设置,又可以和MOOCs一样,针对互联网所有在线学习者。学者康叶钦研究发现,SPOC非常适合与传统校园课堂结合。通过采用课堂教学与MOOCs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可以改善MOOCs在地方高校教学水土不服的情况。国外实践案例也说明,SPOC不仅适合精英大学和优等生,社区学院的学生也可以利用高水平的材料获得成功[7]。这为SPOC模式在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应用提供了借鉴。

3.SPOC模式实施流程

在地方高校以往传统课堂中,“面对面”传授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MOOCs模式又不利于培养其真正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青海大学张强等在SPOC实践中发现专业基础课更适合进行SPOC教学[8]。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以我校计算机专业“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为例,利用MOOCs资源,把课程按照SPOC模式进行规划和设计,在我校计算机专业中进行了教学实践。

MOOCs背景下SPOC模式实施大致流程是:首先,采用限制准入的SPOC教学模式对在校学生进行条件和网络平台设置;然后,教师在课前借助MOOCs平台或自己录制内容把知识点相关视频布置给学生;接下来,在传统课堂上通过提问或回答学生们的问题,了解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点,哪些还没有被理解。课程进行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控课程教学的进度、节奏,有针对性组织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知识难点和重点,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SPOC线上提交测试结果和线下传统课堂表现制定评分规则。

教学实践表明:(1)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反映良好,并表现出对“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的喜爱。(2)线下传统课堂出勤率稳定,网络平台视频资源访问积极。(3)相对观看视频知识点,多数学生更乐于参加线上测试、讨论和练习。(4)64%的学生完成了所有线上测试,并得到了课程加分。(5)超过一半的人主动完成线上的编程练习,其中26%的学生完成了所有练习并提交了程序代码及运行截图。实践结果也说明了线上测试、线上及时反馈、线下加分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本文接下来介绍MOOCs背景下SPOC模式在“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中的实践过程。

二、SPOC模式在“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中的实践

课程教学采用SPOC模式指导,以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将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融合在一起。

1.需求分析

(1)学生基础分析

2013级学生中,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计专业必修“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共计200人。三个专业均已先修前序课程,如计算机系统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现有知识背景和知识水平均具备选课前提。但考虑到专业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习者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将课程的在线申请限制在计算机专业内部,规模为81人。申请时规定其必须参加在线学习,完成相应作业和测验内容。其他两个专业可申请在线旁听,但不能访问全部线上资源。

(2)学习环境分析

考虑在线学习平台在校园网络环境内访问的流畅性和便捷性,确定使用学校建设的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作为SPOC载体,部分课程视频资源自己录制,上传至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是由超星公司开发的数字化在线学习系统,整合了超星数字图书馆的海量知识库,并能提供大量的国内专家学者视频授课资源。教师通过该平台能够建设在线课程,作业、资料、测验、讨论等互动教学活动,完成基本的教W活动统计。

另外,“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培养方案要求为双语教学,因此,补充MOOCs资源平台edX,edX上提供大量优秀的国外大学在线课程,本课程MOOCs资源参考edX平台上由LINUX FOUNDATION的Jerry Cooperstein博士主讲的Introduction to Linux。

2.制订课程方案

(1)教学安排

“Linux系统与编程”是我校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计算专业基础课(双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Linux系统管理、shell编程和C编程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课程一共52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2学时。为改善在线模式中实践环节交互不及时问题,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理论教学主采用SPOC模式教学时,教学地点选为专业机房,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随时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理论验证。实验教学仍采用线下形式,实验内容为设计性和综合性项目,目的是训练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实验过程采用“面对面”指导,可以做到实时性互动。

课程教学周期为10周,每周4学时课堂教学和约1-2小时线上学习。课堂教学前,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指定edX的MOOC视频和泛雅网络平台上的知识点,培养其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采用问题驱动形式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交流,对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再次深入讲解,以达到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升其思辨能力的目的。课后,在泛雅网络平台进阶知识、实践问题的拓展,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深度反思,自主实践训练,实现知识升华,提高其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

(2)知识模块划分

“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按照教学目标可将知识主要分为三大模块:Linux基础,Linux下shell编程和Linux下C编程。为充分利用学生线上“碎片式”学习时间,知识模块细分成多个小的知识点,教师按知识点上传课程PPT、视频、作业、练习等教学资料。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同步,方便学生课堂没有理解时,进行回溯式学习。网络平台所有教学资料均为英文形式,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训练了专业外语能力,实现了双语教学的目的。课程知识模块具体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

3.教学过程实施

下面以“Linux下shell编程”知识模块中“Shell Programming―Conditions, Control structure”为例,介绍MOOCs背景下SPOC模式的教学实践过程,按照教学安排,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如表2所示。

课前,教师布置视频观看任务和教学平台相关PPT,考虑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性,补充中文辅助教材作为参考帮助理解edX上纯英文的视频和英文PPT。学生观看视频和PPT时记录主要知识点,尤其知识难点。

课上,首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针对反馈情况进行课堂讨论,包括教师提问,学生提问和课堂讨论三个环节,涵盖本节课所有知识点。教师提出反思性问题[9],如:case语句如何实现多种模式匹配?训练思辨能力,加深理解。课堂讨论时间约占课堂教学50%。最后,在实践的互动过程中验证理论知识点,达到课堂吸收的目的。

课后,引申问题、自主学习。平台提供良好的拓展资源,如,实例、拓展训练和作业等,要求规定时间段内完成并提交,这样督促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线上提交作业、测试,采用教师人工评分,每个提交内容并均有批阅,师生互动及时、合理,更加高效。同时,线上讨论区由学生、教师共同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习的更深入。

4.课程考核评价

防止学生期末突击,学习效果差,重新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评价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括线上学习情况、平时课堂表现、实验情况,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考试。

控制线上考核成绩占比,比例过大增加学生课外负担[10],降低学习兴趣,比例过小不能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失去激励作用。线上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登录课程平台次数、阅读教学资源次数、阅读课程通知次数、课程讨论问题的次数、上交课程作业次数、本课程在线学时间等)、在线测试成绩以及提交成果(作业、练习)的数量和质量情况。线上考核成绩占比15%,完成线上所有任务要求才能获得此项成绩加分。线下传统课堂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表现10%、实验过程表现15%、课程理论考试60%。

三、应用的影响及意义

MOOCs背景下SPOC模式在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实施改善了课程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引入领域前沿知识,保持课程先进性

使用edX平台MOOC资源,重新整合,使课程内容适合本校专业学生,同时课程内容更新与国际同步,保持课程先进性。

2.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在线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和适应性,强化学生参与。线下学习注重学习过程针对性、深入地讨论,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观点表达的能力。线上不懂线下补充,可反复学习。另外,线下约束力强,互动性强,系统性更强。教师可以完全洞悉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前续课程成绩、以往表现、个性、优缺点等),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要求学生做一些特殊的思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本次实践过程中,按照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原则,计算机专业学生成绩优良率达34%,不及格率为15%,信计专业成绩优良率为31%,不及格率为17%。数据显示采用SPOC模式教学,学生优良率提高3%,不及格率下降2%。

3.锻炼教师课程把控能力,促进知识系统化的吸收

MOOCs背景下SPOC模式教学对教师更有挑战,要求教师有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这就需要充分挖掘教师的自身优势,调动课堂活力,利用线上和线下课堂将想法灌输于理论讲解中。课前,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学习者和整合者;课上,教师是启发者和促进者;课后,教师是帮助者和指导者。

4.改善专业课双语教学

通过引入edX平台上国外课程,改善教师口语表达不足问题,通过国外MOOCs与地方高校专业双语课融合,使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同时,学生提高专业外语能力、具备知识的国际视野。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11]。MOOCs推动了高等教育模式创新,SPOC继承了MOOCs的开放、共享等先进教学理念[12],推动和促进了MOOCs在高校的落地。在地方高校中采用SPOC模式可将教学效果最优化,也可为地方高校在新信息技术背景下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从而为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在课程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焦炜.MOOCs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3-86,93.

[2]刘芳,孙福万,王迎等.MOOCs背景下的_放大学课程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 2015(1):16-23.

[3]汪高元,丁健.MOOCs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之思考[J].汪高元,丁健. 宿州学院学报, 2014. 29(4):122-124.

[4]焦建利.MOOC: 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21-23.

[5]张永林,肖凤翔.SPOC:MOOC 与校园课程的深度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14-18.

[6]苏小红,赵玲玲等.基于MOOC+SPOC 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 60-65.

[7]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 85-93.

[8]张强,张海峰,唐岩等.电路原理基于SPOC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反馈及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32(9):179-182,186.

[9]贺斌. 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9.

[10]苏小红.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 60-65.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应用能力

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公共基础课,其特点是思维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它的理论不仅渗透到了数学的许多分支中,而且在物理、化学、国民经济、生物种群、工程技术、航天、航海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对线性代数学习,由于该类课程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大部分学生感到概念比较难以理解;从而丧失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和能力,一直是大学数学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目前线性代数的教学现状

目前,各个高校虽然都选用了比较经典的教材,但这些教材较偏重理论的学习,很难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使线性代数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教师越来越难教,学生也反映越来越难学.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粉笔+黑板”、“课本+教案”的传统授课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造成的结果是学完线性代数后,只会生搬硬套地解题,不会迁移到其他领域,使得一部分学生具有“线性代数无用论”的思想,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线性代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获取常用的行列式、矩阵、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特征值等理论及有关基本知识,而且要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线性代数课程改革的目标

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由“单一型”到“多样性”转变,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粉笔+黑板”、“课本+教案”向“应用型”、“参与型”转变,使学生学以致用,逐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同时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社会劳动力的数学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知识迁移和创新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线性代数教学模式,树立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符合当前高校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线性代数教学体系.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1)在基础知识方面,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2)在能力应用方面,要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3)在素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通过更新线性代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助Matlab、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包进行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线性代数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行线性代数教材一般包括的内容有:行列式、矩阵及其应用、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矩阵的特征值与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等.前面的内容注重计算,套用结论公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面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掌握,由于线性代数的教学课时少,所以大多数教师将大量的课时用在行列式、矩阵、解方程组这些内容上,尤其是放在了计算上.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等内容花的气力很少,但是恰恰这部分内容才是线性代数的核心.如果仅仅为了让学生听得轻松,而过分重视计算,忽略了比较抽象的理论部分,那么学生的抽象能力得不到提高,从而也达不到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行列式的相关知识可以淡化,一方面是行列式的大多数功能已被矩阵取代;另一方面是矩阵理论和计算机相当成熟,利用计算机可以省掉很多繁杂的计算.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淡化行列式,相应的增加Matlab的相关知识矩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去了,其理论和方法非常丰富.就线性代数本身而言,矩阵也和其他章节联系紧密,它本身的计算,比如加法、减法、乘法、逆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等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同时,要更注意理论知识和理论方法的介绍.向量的线性相关性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一方面它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矩阵的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后面的线性方程组和线性空间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是线性代数的理论核心部分,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何克服课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我们尝试在教学方法上做一些改革.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可分为学习与体验两个环节.学习线性代数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是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的知识传授过程,该过程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的掌握和理解.该过程应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当学生经历了学习阶段后,应把求知的“钥匙”交给学生,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多媒体也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传统意义上,线性代数课程仍然实行的大班授课的低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教学效率不高、课堂氛围不好.因此,教师不清楚学生对抽象的线性代数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的认知和把握,便会阻碍教学进度,妨碍师生之间的有序沟通与互动.故借助于多媒体―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实时交流、充分沟通.同时,教师采用在黑板上列出课堂笔记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相融合的方式,从知识点细微处出发,从结构上捋顺,学生们便会学有所获,通过丰富有趣的课件打破死气沉沉、压抑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索线性代数奥秘的兴趣,把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高效地集中起来,引领学生在趣味教学的氛围中独立思考,及时解决问题,凸显课堂的高效运作.

但如果过度地利用(有的教师从头至尾就是利用课件),未必能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表面上看,似乎教学效率提高了,但由于教学“节奏”加快了,学生适应不过来.况且,现在的多媒体CAI课件很多都只起到“幻灯播映”的作用,而少有能把知识渐进的动态过程直观展示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课件只是把教学内容浓缩到“幻灯片”中去,而内容的抽象度和难度并没有降低.所以,一味过度地强调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教学,不会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教学效果是糟糕的.因此,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新教学手段与途径,提高教学质量

线性代数思维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再加上机械化的讲解和枯燥的理论让内容变得更难以理解.教师应换位思考,打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为此,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的数学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改革与创新教学途径和手段,变“被动地讲授”为学生“主动地探究”,彻底摒除“满堂灌”、“填鸭子”式的落后教学模式,时刻让学生做教学的“主体”.

3.巧妙引入教学的背景知识,注重知识点的介绍方法 学生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线性代数在引入新概念时,如果采取教材上平铺直叙的方式,会严重打击学生探究、掌握知识的积极性,更不用说理念概念.因此,现在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生搬硬套地解出几道题目,对知识点所隐含的背景知识知之甚少.为了避免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对线性代数的背景知识作一介绍,让学生们了解线性代数中概念的来龙去脉、相互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化对概念与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数学修养.

(四)考核评定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成绩评定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辅以平时成绩.在实际教学中,成绩的评定往往缺乏客观性、公平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结合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实施多元化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方法采用期末考试、 学习小论文、课堂随机测试、专题讨论等考核方式,把考核有机地融入教学全过程,使“教、学、考”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合线性代数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评价改为平时考查(30 % )、课堂随机测试(20 % )、结课考试(50 % )相结合.

1.平时考查30分,包括考勤、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考勤和作业一共记录6次,每次4分,共24分,缺勤或缺作业1次扣4分;课堂回答问题6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每回答问题1次记2分.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和参与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随机测试20分.根据课堂所讲的内容随机进行测试,每次出1道题目,每题4分.课堂随机测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及时消化吸收堂上所讲的内容.

3.期末考试50分,采用开卷与闭卷结合:闭卷考试主要用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理论、方法的掌握及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的理论题;开卷测验侧重对学生能力测试和分析应用题,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独立完成或分组讨论完成等多种形式笔试.

四、结束语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背景下,按不同的层次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素质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对传统的线性代数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在线性代数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改革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注重知识的背景介绍,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将线性代数与实际问题和计算机等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 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赤峰学院学报,2009,25(12).

[2] 王丽萍.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2):175-176.

[3] 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6):25-28.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13篇

一、重明线

所谓明线是教材中的主体部分。是宏观内容,是教材重点所在,是教师教的重点,学生学的重点。教师宜通过文图结合、课文和阅读材料相结合、课文和活动内容结合的方法把重点讲深讲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理解和掌握明线的内容也就达到了基本教学目的,这就是重明线。在上这一章之前教师先明确这一章的明线,也就是本教材的主要线索――“人地关系”及如何协调。这是骨架部分,它始终统领本章。教材的一至三节主要讲述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第四节讲述全球气候变化、人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前后连贯起来主要阐述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既阐明大气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又指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从而懂得如何利用和保护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讲述时不仅要围绕这一线索而展开,而且还要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插图来剖析大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借助阅读材料来对正文延伸和补充;通过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中认真贯彻本教材的主旨。

二、点暗线

所谓暗线是正文中隐藏的知识线索,教材中对此只稍作解释或未作任何解释,也没有相应的图表和阅读材料或活动思考题。这一知识线索虽然往往只是一些结论不是教材重点,但它却是这一部分教材中内在主要内容,练习及高考中出现频率也较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能要花较多的精力。由于教材中的暗线往往多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原因。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有的讲结论,有的既讲结论又分析原因,这就是所谓点睛之笔。本章中暗线主要是:大气受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致天气变化,即在近地面气温高―上升―低压―气旋―阴雨;气温低―下沉―高压―反气旋―晴朗。再由多年天气的综合形成了气候。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本章,受热不均―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气候,是本章的精髓。在此线索中一般情况学生只要知道其中某一方面,就可以推导其他几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把这一内在的联系点明到位,讲清讲透,学生就会豁然开朗,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来学习本章。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14篇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radio direction find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mod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 Jian-hu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Radio direction find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s a process of organizing and implementing teaching according to teaching plans, by fully utilizing natural environments, which bases main teaching contents on basic radio knowledge and direction finding technology and skills,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on cultiva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makings and outdoor survival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dapting abilities possessed by students for participating in radio direction flinging related competition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radio direction find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ows that radio direction finding course enriches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ntents,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participants’ physical makings, but also develop the participants’ intelligence to a great extent.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radio direction find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线电测向也称无线电“猎狐”,是运动员依靠手中的无线电测向机接收隐藏在赛场内的无线电台发射的电波,并根据每个电台的“莫尔斯电码”,迅速测出电台的具体方向和位置,在规定时间内找完指定电台(国内短距离测向须按指定台序找台)的一项科技体育运动。

无线电测向运动,是一项将体能和智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体育活动。无线电测向运动没有固定的场地和固定的距离,甚至终点都是保密的,参加者需要凭借自身对于无线电信号的听辨能力、对电台方向的把握能力、对地图的识别能力以及短途冲刺能力,在比赛时依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不断地进行方向、速度以及距离的调整。无线电测向是在跑动中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思考,面对诸多的压力进行冷静果断的判断,能够很好地开发出参与者的潜能[1]。

我国早期的无线电测向运动主要在部队和体育系统中开展,各省为备战全运会相继成立了无线电测向专业队。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非奥运会项目下放到各省市,无线电测向项目没有了资金保障,在竞技体育领域受重视程度逐渐降低。但无线电测向运动由于特有的科技性、体育性、趣味性、神秘性、保密性[2],很多中小学校将其列为校本课程。2004年,华南理工大学为了传承学校体育特色、缓解体育教学场地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体现工科大学特点,在大学城校区开设了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

1 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无线电测向课程涉及体育、物理、电子信息、定向越野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数学生都是第1次接触这样的体育项目。因此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以互动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实行3个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理论与实践互动)、两个探究(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一个检验即实战检验。体现出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无线电测向是一门全新的体育课程,知识点非常多,可借鉴的相关教材少。在编写课时计划、教学大纲时将互动要求、问题意识列为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第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的整体性。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教学策略依据问题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提问,教师再针对问题解释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质疑、讨论,最后形成共识。或者课后收集问题在下一次上课时解答,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和谐环境;在教学内容上,融理论于实践中,以无线电波的传播特点阐明电台方向线的测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现实表象,理解和掌握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野外奔跑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体现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第三,实战检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检验主要通过参赛、体测和盲测来进行。参赛的过程既是无线电测向技术实战检验的过程,也是自我能力展示的过程,体现学生的无线电测向技术水平。体测是验证该课程与身体素质的相关性,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检验主要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盲测是检验测向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方向的准确性。以上3种方式不但可以验证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能从中发现有天赋的测向人才。

2 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2.1 指导思想

构建以培养体育兴趣为导向,以提高竞技能力为本位,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测向竞赛为抓手,将独立思考、测向技能、定向越野、意志品质、参加比赛融入无线电测向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开展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学,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对无线电测向的兴趣。

2.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无线电测向运动通常在城市公园、森林、郊区和大学校园的开阔地域进行。课程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学生“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的运动技能为目标[3]。在分析无线电测向运动的基本特点及与定向运动具有相互关联性的基础上,掌握无线电测向运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无线电测向运动的锻炼价值,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体育。

2)技能目标。

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无线电基本知识、测向技术、测向技能,识图能力、野外奔跑能力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无线电测向及相关竞赛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为教学目的,并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无线电测向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测向技能、定向越野知识以及无线电测向的裁判工作,具有能科学地分析无线电测向促进身体健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无线电测向的学习兴趣,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和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野外生存生活能力以及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

2.3 教学内容

无线电测向运动是一项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户外运动。对教学场地的要求不高,不仅可以在校园、公园开展,还可以在野外和体育场开展。由于无线电信号传播的特点,在不同的场地教学都不会出现练习者迷路等危险情况发生,项目的安全性较高。目前,在大学开展的无线电测向主要分为标准距离测向、短距离测向、定向猎狐、快速测向等。

1)定向越野和无线电测向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教学内容的相似性。标准距离测向和定向猎狐都涉及定向越野的运用,其中标准距离测向也称长距离测向,需要练习者自己确定找台顺序,6个电台的发报方式都采用相同频率间隔发信,每个电台需在1 min内测出大概方位,并在地图上简单地标画出来,在无信号的5 min内进行定向越野,当第2轮信号开始后,再边奔跑边修正前进方向,直到找到隐藏的电台。定向猎狐是参与者在比赛区域先根据地图进行定向越野,找到电台所在附近直径100 m的圆圈,进入圆圈后再测向找到电台所在的准确位置,在进入圆圈前测向机收不到无线电信号,在教学中经常需要穿插定向越野和测向技术的练习。

2)注重培养快、准、稳综合素养的教学内容。

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导向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同项目的教学内容在操作技能以及训练方法上都有所区别。其中短距离测向的电台采用不同频率连续发信,教学场地上可同时收听全部电台,练习者必须按照规定顺序先调谐再测向,评价标准是既要看速度,又要看找台数,还要看顺序正确与否。而快速测向是在教学区域内设慢速区、竞赛通道、快速区,运动员先由起点进入慢速区找到所有指定的隐蔽台后,沿竞赛通道通过控制台,再进入快速区找完所有指定的隐蔽台,慢速台和快速台工作时按台序每个电台依次连续发射信号12 s,循环发射,要求运动员在12 s内确定电台位置,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要集中精力,连续完成规定任务。

3)通过提炼、整合,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按照每学期36学时开展教学。主要是培养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对学生野外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包括:无线电的起源、无线电波的传播特点、无线电测向概述、测向原理、无信号情况的处理,户外安全常识、地图知识、比赛经验等。实践部分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全局观念为重点,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课堂实践和比赛活动中。如起点测向技术、途中测向技术、单-双向技术、起点特殊情况的处理、近台区测向技术、扫音量、无信号找?_技术、定向越野技术[4];在比赛中的快速调台技巧、远距离信号捕捉技巧、对手跟踪摆脱技巧、同组别运动员找台路线、体能分配方法、山地越野技巧、终点冲刺技术等;并训练在野外高强度练习中的空间感、速度感、距离感。

2.4 教学方法

华南理工大学在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开设之初,尚无该项目的相关教学文件,只能借鉴当时定向越野教学的部分经验作为参考,并在教学实践中边摸索边完善。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适合无线电测向特点的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参与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学的开始。在这个阶段,教师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电技术在各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带着“无线电测向”是“做什么”的疑惑进入无线电测向课课堂。比如,从手机的普及阐明无线电技术的重要性,以科技、军事上发生的重要事件诠释无线电测向的意义所在,从心理上分析运动场上的长距离跑和无线电测向运动中越野跑两种不同性质的长跑在身体机能上的不同反应,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5],使学生快速融入无线电基本知识、莫尔斯电码、测向方法、体育训练的教学活动中。

2)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了解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电波发射与传播方向的特点,对初次测向将产生的效果做出预判,并通过实时观察、方向测定、准确到位,从而可以清晰地反映学生在测向活动中的反应,寻找无线电测向运动的规律。在课上预留时间让学生将个人的经验和体会与同学进行分享。

3)课堂答疑解惑。

无线电技术与体育的结合,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拓展,也是科技体育的补充。作为初次接触无线电测向的学生,要想短时间内掌握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做到全覆盖,于是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要提问,老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和经验分享。逐一解释后,技术问题和实践经验便传递给了每位学生,避免了一对一的教学局限,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也督促老师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提升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时刻了解无线电测向运动的前沿动态和参与各类无线电测向竞赛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4)模拟现场解析比赛走向。

对有代表性的比赛在课堂上模拟现场进行解析,以地图为实景分析比赛的走向和怎样解决比赛中遇到的困难,为参加各类大型无线电测向竞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5)无线电测向业余训练与竞赛。

怎样使学生(特别是有运动潜能的学生)提高无线电测向水平,显然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参加各种无线电测向比赛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测向选项课的学生主要有3类:一是痴迷于无线电信息技术的“发烧友”;二是因无线电测向是新开设的体育课程,受其趣味性、神秘性、挑战性吸引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人数占多数;三是由于没有选到心仪的项目而被迫选无线电测向课的学生。为兼顾整体,突出少数,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无线电协会和无线电猎狐协会,由任课老师指导协会开展业余训练,选拔学生参加各类无线电测向比赛和无线电活动。通过参赛提高实战水平。近年来从上无线电测向公共体育课的学生中选拔出来的运动员在参加历年全国性的无线电测向比赛中获得金牌7枚,世界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团体第9名,个人最好成绩第12名,1位运动员达到国家健将标准,1位运动员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2.5 教学评价

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和出勤率(20%)、理论(10%)、技术考核(40%)、身体素质(30%)。

(1)课堂表现和出勤率:学习态度、出勤率和课堂互动表现、探索性学习情况。

(2)理论:无线电知识、测向原理、识图越野、体育锻炼以及学习无线电测向的体验感受(由试题库随机生成试卷上机考试)。

(3)技术考核:学生蒙眼收测电台呼号,指明电台方向,以误差大小评定测向技术;不同项目外场模拟测向比赛综合评价,突出对学生反应能力、判断能力、野外适应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4)身体素质:快速跑(50 m)、立定跳远、障碍跑或越野跑(1 000 m)。

此外,为提高学生实战水平,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无线电测向比赛,凡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者,在总成绩基础上加5分。

2.6 教学效果

为检验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教学效果,选取男子1 000 m或女子800 m跑、立定跳远、50 m跑、肺活量为测试指标,对2015―2016学年华南理工大学6个教学班学生125人(男生87人,女生38人)进行教学前后测试,结果如表1。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 线性代数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瑞典数学家Lars Garding在其名著《Encounter withMathematics》中曾经谈到:“如果不熟悉线性代数的概念,要去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看来就和文盲差不多 ”可见线性代数在学习中的作用极其重要。线性代数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基础,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实用性。线性代数这门课程,学生面对的是全新的数据形式,学生以前在高职阶段对于表格很少见到,而现在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表格数据的算法,难度是很大的;另外由于近几年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的下降,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学生学习线性代数具有很大的难度和困难,随着教学内容的加深,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难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基于上述现象,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 引入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线性代数是思维领域的学科,它高度的抽象性使不少学生感到枯燥,而多媒体课件可使线性代数知识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可以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图形,给学生的观察、想象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因此把线性代数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多媒体课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利于对理论的消化和理解。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从黑板的繁琐的演算、推导、证明中释放出来,可以尽可能多地和学生进行交流,真正地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因此在线性代数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真正做到从无趣到有趣,从厌学到愿意学乃至

乐学。

2 引入案例教学法,提高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寻找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最佳结合点,把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完美融合在一起,挖掘专业知识中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并将专业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线性代数的应用性、工具性,发挥工具性作用,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将专业案例引入到教学中,如在《电工基础》中具有n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中,当所有的电源和电阻参数为已知,而各支路的电流为未知数时,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方程组,求出支路电流、各元件的功率以及结点间的电压。一般比较复杂的网络引入线性代数中克莱姆定理解线性方程组。就线性方程组在投入产出问题、特征值、特征向量人口流动问题的应用为例引入线性代数的教学中。实例:有甲、乙两个地区,甲地每年有 30%的人迁入乙地,乙地每年有20%的人迁入甲地,设甲地人口60万,乙地人口 40万,且两地区总人口保持不变,问5年后甲地及乙地人口分别是多少?经过很长时间后,两地人口的分布是否会趋于一个“稳定状态”?通过精彩的应用案例,使得学生对线性代数的抽象理论有更直接、更形象的认识,进而对这门课程的理论有了全新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同时,这些实例也可作为线性代数中一些抽象概念的引入导例,使得这一教学环节更加轻松,将实际应用问题引入课堂教学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引入Matlab软件,提高创新能力

由于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概念繁多、抽象,计算繁琐,计算量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从没学习过该内容,另外教师一直沿袭传统的“口授+笔演”的教学模式,这使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存在诸多困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对教学手段、课堂形式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与实践能力。在此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入工程软件Matlab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诸多疑难问题。Matlab是一种高性能的用于工程计算的编程软件,它把科学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和编程都集中在一个使用非常方便的环境中。现在Matlab已经成为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本教学工具。线性代数中的基本运算如计算行列式、矩阵的秩和可逆矩阵,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都可以使用数学软件Matlab来实现。选用数学软件Matlab为线性代数软件实验的平台,采用“理论内容+实验内容”交错进行、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加强了课程的应用背景,提高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 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习兴趣

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和高等院校一样,积极开展“数学建模与数学模型”教学,这已经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数学建模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求解并用于实际问题的处理,它可以训练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分布问题,引入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理论讨论解决问题,最终使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趋于一个稳定状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实际情景,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以克服教学中的枯燥气氛。

总之,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形成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以探索问题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觉主动学习转变,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并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黎虹.线性代数教学中结合应用问题举例[J].菏泽学院学报,2009(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