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

移动支付的影响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1篇

以感知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用户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易用性、有用性、便利性对用户的感知价值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感知推荐服务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不明显,说明商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推荐服务的质量;感知风险对用户感知价值产生负向影响,用户感知价值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非常显著。

关键词:

移动支付;感知价值;感知推荐服务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79-03

1 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得到大力发展,随着人们的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大量普及,使电子商务进入到移动电子商务时代,其中以移动支付为代表新生力量利用电子钱包、支付软件、二维码扫描等应用,开启移动电子商务的新篇章。

Gartner数据研究预测,2014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3252亿美元,与2013年的2354亿美元相比,增长38%。数据显示,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很快,尽管如此,但其金额仅占电子支付金额的8.97%,要在电子支付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同时反映出不少用户对移动支付持观望态度,还存在不少阻碍因素。

近几年关于移动支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感知易用性、有用性、感知娱乐性等影响因素,本研究将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探索当前新出现的影响因素,综合以往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对模型的实证分析,总结出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影响移动支付,进而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的营销提供策略。

2 相关理论综述

Fishbein&Ajzen(1975)提出的理理论(TRA)用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认为用户态度与主观准则决定用户行为意愿,而根据用户的行为意愿一定程度上推断出用户的行为。Fishbein在该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认为,除了态度和主观准则,还有感知行为控制决定用户行为意愿的因素。Davis(1989)在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AM),该模型认为,用户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意愿由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Hee-Woong Kim,Hock Chuan Chan(2007)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的感知价值模型(VAM),实证结果显示,用户的感知价值决定着用户是否接受使用移动互联网,其他影响因素都是通过感知价值影响用户的行为。VAM模型与以前的研究模型对比发现,VAM模型比TAM模型更能解释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意愿与行为。

3 理论模型与假设

3.1 价值感知模型

本文以VAM为基础,综合前人的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Byoungsoo Kim(2011)认为感知利得包含感知有用性、形象价值、感知娱乐性,感知利得的三个维度中,感知有用性影响最大,移动支付的随时随地支付的特点决定着用户是否使用移动支付;张安伟(2012)认为感知利得包含移动性、方式多样性、个性化服务,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支付的个性化服务对用户感知价值的影响最大。本研究的感知利得由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便利性,感知推荐服务四个影响因素构成。Kim、Hee-Woong(2007)在研究中指出,感知利失主要指用户在使用技术过程中感知的复杂性与感知费用风险。本论文模型如图1所示。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移动支付的出现是货币支付形式的巨大创新。用户采取移动支付方式进行交易,不仅可以减少排队等候所耗时间、短时间完成交易,提高宝贵时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使用户减少携带现金与银行卡,减少因携带现在或银行卡而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该支付方式所带来的的快速、高效显然能够提升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Kim&Chan(2007)在研究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意愿时发现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因此,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

H1: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用户的感知价值。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端应用越来越追求用户的使用体验,客户端的功能设计在满足快捷支付的前提下,变得越来越简洁易懂,操作越来越流畅,与此同时,用户在初次使用的过程中易于学习与掌握。良好的用户体验提升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易用性从某种程度上影响感知价值。Kim、Chan&Gupta(2007)在研究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使用意愿时,发现用户感知易用性对感知价值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越高,越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支付,摆脱了时间、地理位置的束缚,特别是基于位置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距离自己最近的商家取得联系,大大缩短了商品抵达用户的时间。商家基于除了可以依靠LBS平台提供优惠折扣外,还可以张贴于发放含二维码的海报来吸引用户,用户只要简单地利用手机软件便可以完成交易。张安伟在对移动支付的研究中发现移动支付的移动特性正向影响用户的感知价值,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便利性越高,越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由于移动支付具有移动性,商家利用用户的移动设备应用软件所提供的位置或者消费信息,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得出用户所需要的消费信息,对不同人群进行移动推荐服务。移动推荐服务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家的推广成本,同时满足了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贺振宇(2010)就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广告的使用态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互联网广告的精确度、用户体验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意愿。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用户感知推荐服务正向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

Mitchell、Sweeney &Soutar&Johnson(1999)等研究者将用户在交易过程中的感知风险引入感知价值模型中,研究结果均发现用户的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Yee&San、Chang&Tseng(2013)等研究者在实证研究中分析了感知风险与感知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可增加用户的感知价值,结果还显示,财务风险与安全风险是感知风险的主要构成因素。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5: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的感知价值。

Mitchell 、Snoj& Korda& Mumel(2004)等学者研究发现,用户对商品与服务的感知价值越高,选择购买的意愿就越强。白琳、Kim&Chan&Gupta(2007)、 Flint&Blocker&Boutin(2011)在研究顾客忠诚、满意与感知价值的关系后指出,用户的满意固然影响用户的忠诚,但感知价值最终驱动用户忠诚,可作为忠诚的预测器,并且顾客忠诚等同于用户积极的行为倾向,结果表明感知价值对行为倾向的影响显著。因此,本研究得出如下假设:

H6: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直接正向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

4 实证研究

4.1 调查问卷和回收情况

本研究涉及的变量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便利性、感知风险、感知移动推荐服务、感知价值。

以往研究者针对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愿的研究,研究对象往往集中在大学的在读学生,刚刚参加工作的年青人,本文的研究对象除了北京在校大学生(18-25)与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26-34),工作一段时间的青年人(35-45)与工作时间较长的中年人。在北京市高校发放200份,回收120份,在以前的工作单位与朋友的公司发放300份,回收175份,一共回收调查问卷295份,回收的问卷中含有11份不合格的问卷,共28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6.3%。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的一致性系数(a系数)来检测调查问卷的信度,a系数用于分析每个因素中的度量问题的维度是否相同或相似,当量表的a系数值高于0.7时,代表该调查问卷的量表有很高的信度。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如图2所示,感知有用性、易用性、便利性、风险对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具有积极的作用,感知推荐服务尽管有显著性,但是不明显。因此,H1,H2,H3,H5,H6是成立的,H4不成立,其中,除了感知有用性对感知价值的影响强烈外,用户的感知便利性对感知价值的影响很大,模型中感知价值对用户使用意愿的解释系数高达0.82,验证了本研究所采用的VAM模型进行移动支付研究是很有效的。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1)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便利性与感知推荐服务对感知价值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其中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在以往的研究中被证明过,在此再次证明,感知有用性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最大。此外感知推荐服务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推荐服务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影响还不是很显著,虽然被广泛运用,但是部分用户还不太接受推荐服务。

(2)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产生负向的影响,说明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感知风险仍然是影响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因素。其中隐私风险、财务风险和安全风险是阻碍用户采用该业务的主要考量对象。

(3)感知价值对用户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解释度系数高达0.82,说明VAM模型比TAM模型更能解释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意愿与行为,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感知价值比移动互联网本身的使用价值更能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与行为。

5.2 研究启示

(1)提升移动支付体验。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移动支付只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其有用性、易用性、便利性对用户影响越来越大,移动支付业务本身的特点注定受到市场的认可。传统金融自身存在很大不足,例如人们到银行办理业务总需长时间排队等待,办理时手续繁冗等。显然传统银行不能坐视不管,除了推荐客户端以外,还需银联推出银联钱包,银联钱包除了给用户良好的用户体验,还需集中力量向用户推出优惠,让用户感受到真实的优惠,才可能争取一定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

(2)认真分析用户数据进行精确营销。

由于移动支付具有移动性,商家利用用户的移动设备应用软件所提供的位置或者消费信息,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得出用户所需要的消费信息,对不同人群进行移动推荐服务。移动推荐服务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家的推广成本,同时满足了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

(3)构建O2O闭环支付环境。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商家都愿意将支付方式保留在自身系统内,目前市场广泛认可的是O2O商业运营模式,该模式通过线上的营销、宣传、推广,将用户引导线下消费体验,实现交易,并根据线下用户消费体验的反馈,将该部分用户引到线上交流、体验,形成一个闭环的支付环境。实现该模式一个主要的途经是通过二维码扫描,采取二维码支付方式,目前除了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公司推出该支付功能以外,各大传统商业银行也应积极布局二维码支付。

参考文献

[1]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 Addison-Wesley,1975.

[2]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1989: 319-340.

[3]kim, Hee-Woong, Hock Chuan Chan, and Sumeet Gupta. Value-based adoption of mobile interne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7,43(1): 111-126.

[4] Yee J, San N C. Consumers' perceived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and perceived risk towards purchase decision on automobile[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2011, 3(1): 47.

[5]Byoungsoo Kim& Jungsuk Oh.The difference of determinants of acceptance and continuance of mobile data services; A value perspectiv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2011, 38.

[6]张安伟,吴俊.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移动支付主导力量研究[J].中国电信业,2011,(09).

[7] Steenkamp J B E M.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quality percep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0, 21(4): 309-333.

[8] 贺振宇.影响用户接受移动位置服务的关键因素分析[D]. 北京邮电大学,2010.〖ZK)〗

[9] Sweeney J C, Soutar G N, Johnson L W. The role of perceived risk in the quality-value relationship: a study in a retail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retailing, 1999, 75(1): 77-105.

[10] Mitchell V W. Consumer perceived risk: conceptualisations and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9, 33(1/2): 163-195.

[11] Chang E C, Tseng Y F. Research note: E-store image, perceived value and perceived risk[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 66(7): 864-870.

[12] Snoj B, Korda A P, Mumel 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quality, perceived risk and perceived product value[J].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2004, 13(3): 156-167.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大学生;影响因素

所谓移动支付就是以手机登移动终端为工具,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年轻用户是移动支付推广和使用的主力军。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用户中的核心群体,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移动支付今后发展的走向。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使得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高速发展,并渗透到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也就成为了必要。

一、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特点

1.移动支付在大学生重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基本认可和接受移动支付。一方面是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资费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更是契合了大学生追求创新、追求便利的消费心理。

2.呈现从网络消费到实体消费。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最容易接受移动支付这种新鲜事物,并容易向其身边传统的家长们进行宣教和传播,且大学生是未来潜在的高收入人群,所以各大运营商非常看重大学生客户群体的挖掘和培养。各个运营商纷纷在大学周边开展移动支付市场拓展,使得移动支付在大学周边得以井喷式发展,逐渐形成了移动支付商业圈,让移动支付从线上到线下形成有机一体,全面覆盖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如餐厅、饮料、外卖、文具、水果等大学生日常消费场所均被移动支付攻占,实现一只手机玩转大学生活。

3.小额支出较多,大额支出少,总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移动支付已经逐渐应用于大学生日常的餐饮、娱乐和学习中,其中绝大部分此类支出系小额支付,减免了找零的麻烦,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也看好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但是对大额支出还是持谨慎态度。因为大学生月均生活费有限,涉及到大额支出任然较为谨慎。但总的来说,随着移动支付商业圈的形成和更多移动支付渠道的开发,移动支付逐渐取代了较多的现金交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

4.大学生借助移动支付软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由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性,许多大学生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支付等平台为基础建立其创业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大学生线上创业如淘宝店、微商、微代购等普遍采取移动支付,线下开展的实体店如饮品店、零食店、餐厅等也更倾于使用移动支付,甚至与移动支付合作开展价格营销。而大学生创业的受众也主要为大学生,也更能接受移动支付消费模式。

二、大学生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

1.安全因素。安全因素是大学生接受移动支付的首要原因。一方面,年轻的大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运营商的安全技术宣传,并认可和使用移动支付软件。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也更容易获知和发现移动支付软件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相比在小额支出上的普遍使用,大学生们在大额支出上的谨慎态度反映了他们对于更高安全技术的期望。

2.便捷的操作契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相比繁琐找零的现金支付,用手机支付更受当代大学生欢迎。一方面,日常出门可以不带钱包,省去了繁琐的找钱包、取付钱、找零的环节,更降低了外出钱包遗失的几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和钱币的接触,也减轻了零币收纳的负担,也更加卫生方便。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成为了绝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也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新兴技术的习惯。

3.商家宣传因素和价格因素。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每月的生活费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所以对价格因素较为敏感。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使用移动支付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消费,容易受到商家的一些营销手段影响,比如移动支付减免金额或赠送礼品等促销手段对于开发大学生客户群体较为有效。

三、结论和对策

大学生群体对使用移动支付的意愿较高,但基于安全考虑对大额支出的接受度还有待加强,且容易受到商家营销策略影响。在当前移动支付运营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大运营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方面不断提升服务,吸引和巩固大学生客户群体:

1.提升安全性和加大宣传。安全是大学生们在移动支付中最为看重的要素,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后台和管理有极高的期望。近期频发的移动支付故障也为移动支付运营商们敲响了警钟。一方面,运营商们可以不断改善和提升安全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运营商应当加大安全性宣传,为大学生消费者释疑解惑,消除大学生的顾虑和不安全感,增强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信心。

2.扩宽移动支付场景。大学生们希望移动支付可以向更多的场景渗透,从网络购物到实体餐饮、娱乐消费、超市购物、便民服务等生活周边覆盖,全面实现无实体钱包化。一旦大学生们形成移动支付习惯,将会具有迁移性。在一些个案访谈中,大学生们就反映移动支付在高教园区相当便利,但当其回到家乡就会发现使用场所较少。他们希望移动支付不仅覆盖大学周边,更需要延伸到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加大宣传力度和优惠力度。基于大学生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运营商应当积极采取广告宣传、移动支付优惠、构建移动支付生活区等方式刺激大学生下载和使用移动支付客户端,培养大学生实用移动支付的习惯,既可以形成忠诚的客户群体,又可以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为基础,纵深到其背后传统的亲人朋友,形成一带多的传播模式,不断扩宽的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1]王慧.不同技术水平下手机支付采纳因素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3篇

Abstract: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and investigations from users' usage experience , the paper probes into users' adoption intentions of mobile payment an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consumers' usage intentions. Finally,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usage intention, the paper puts forth several proposals for promoting and spreading mobile payment business.

关键词: 移动支付;科技接受模型;信任;感知风险;网络外部性

Key words: mobile payment;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rust;perceived risk;network externality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06-02

0引言

移动支付由于其独特的支付方式,将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何加快移动支付业务的普及和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TAM模型对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向进行研究,尝试找出影响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向的关键因素。

1文献回顾

Davis以TRA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研究信息技术采纳的科技接受模型(TAM)[1]。在技术接受的许多研究中,态度与行为意向具有一致性,态度显著影响用户行为意向。杨霖华和邵兵家在研究个人网上银行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首次将感知风险、信任、计算机自我效能、结构保证同时引入TAM[2]。SY Hung等人认为已经存在大量理论文献证明网络外部性是影响网络接受的一个决定因素[3]。邓朝华、鲁耀斌和张金隆在短信服务使用行为研究模型中提出使用费用也是影响短信业务推广的重要因素[4]。

2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2.1 研究模型本文以Davis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并将网络外部性理论作为本研究模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加入使用成本、信任、感知风险三个变量,结合移动支付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在总结其他学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2.2 变量的定义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2.3 研究假设基于上述模型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风险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负相关。

H2: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正相关。

H3:用户对移动支付感知易用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正相关。

H4:网络外部性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呈正相关。

H5:网络外部性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呈正相关。

H6:移动支付的使用成本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负相关。

H7:用户对电子渠道的信任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正相关。

2.4 变量的测量

2.4.1 量表设计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各变量的量表,如表2所示。

2.4.2 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

2.4.2.1 问卷初测在问卷初稿设计好之后,先请专业人士提出了修改意见,修正了诸如问项语意表述,页面设计等问题。在2010年1月初,发放10份问卷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初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共35个问项的正式问卷。

2.4.2.2 问卷发放和回收在一移动营业厅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问卷回收率为95.5%;由于部分样本数据填写不完整而无效,最终有效回收问卷为178份,有效回收率为89%.

3实证分析

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3.1.1 效度分析问卷数据的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观测值为6313.688,相应的p值接近0。同时,KMO值为0.842,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35个问项进行因子分析获得7个因子,与研究模型提出的变量个数相同,而且相应的子变量没有差异,这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1.2 信度分析 对问卷数据进行Cronbach’s Alpha信度检验,得到其值均大于0.7,表明本文所采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3.2 模型验证本文选取的路径分析法为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本文提出的模型,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信任、感知风险、成本影响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意向。将五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使用意向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变量及信任变量的系数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剔除成本变量及信任变量,构造新模型1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

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VIF低于10,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强的共线性。回归方程整体的F值为10.558(p

使用意向=2.451-0.151*感知风险+0.247*感知易用性+0.279*感知有用性

同样方法,针对感知风险和感知易用性得到如下归回方程,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感知有用性=1.596+0.370*网络外部性+0.154*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2.986+0.187*网络外部性

综合以上分析,各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如表4。

4结论与启示

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和感知风险是影响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向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适当的营销策略,促成正向的网络外部性,降低感知风险将有助于用户形成积极的使用意向。

参考文献:

[1]Fred D. Davis, Richard P. Bagozzi, Paul R. Warshaw.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8):982-1003

[2]杨霖华.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27(5):141-143.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4篇

相比日韩欧美等移动支付相对普及的地区,我国的移动支付现阶段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将会融入人们的生活,哪些因素影响消费者选择使用移动支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移动支付;感知价值;模型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77-01

1 移动支付现状

与传统电子商务比较,移动电子商务在2007年已经被纳入了中国“国家电子商务十一五计划”核心示范项目中。除此之外,2009年1月,中国工信部分别给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发放了3G牌照;2013年12月,中国工信部分别给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发放了4G牌照。这些使得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预示着移动支付在良好发展前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消息,截至2012年12月,中国互联网网络支付的用户已经达到2.21亿,占据8.8亿互联网用户的40%,但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数只有0.57亿,占移动互联网用户4.89亿用户的10%。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已经吸引了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目光。但是,相比日韩欧美等移动支付相对普及的地区,我国的移动支付现阶段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在研究移动支付采纳行为中的研究有一部分了,大多数模型都是应用了TAM理论和和UTAUT理论。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中,主要有施华康(2006)对移动支付采纳实证研究、邓朝华(2009)分析我国手机用户采纳移动银行服务的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杨水清(2011)的基于跨渠道的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纳研究;在UTAUT模型的研究中,主要有陈华平(2006)、曹媛媛等(2009)的关于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与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而在当前的研究中,学者大多重点从技术感知的角度去解释在移动环境下用户采纳行为,如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移动性等。但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里面就被认为,消费者的心理和创新意识和社会影响因素对用户采纳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2 概念模型

2.1 感知价值与采纳意愿的关系假设

感知价值是个体在自己认知基础上对某个选择的总体评估,基于这种评估,个体选择其行为。移动支付中用户的感知价值是指移动支付用户基于其所得与损失的综合感知对移动支付效用所做的总体评价。感知利得表示能够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便利等,而感知利失则可以包括如经济成本、各种风险等。郑称德(2012)的感知价值和个人特质对用户移动购物采纳意图的影响研究,杨永清等(2012)的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中都得出感知价值对用户采纳有正向作用。因此,本文得出如下研究假设:

H1:用户感知价值显著影响用户的采纳意愿。

2.2 感知有用性与感知价值的关系假设

移动支付是对货币形式进行一次变革。移动支付是对用户可以快速的完成支付活动,使得用户免去了携带现金、银行卡的不便、同时可以减少用户因为支付所需排队等候的时间,实现资源更加有效率的分配和利用。因此,移动支付快速、高效的功能能增强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感知有用性是TAM中核心的变量之一,对用户感知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Kim&Chan(2005)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因此,本文得出如下研究假设:

H2:感知有用性会直接正向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

2.3 感知易用性与感知价值的关系假设

感知易用性也是TAM的一个变量,感知易用性一般指用户在某项系统的早期认为使用它容易程度,如果用户觉得某系统很容易使用,则可增加用户的使用意愿。Blomqvist K.The Role(2008)、杨永清等(2012)的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中提出易用性正向影响用户感知价值。

因此,本文得出如下假设:

H3:感知易用性会直接正向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

2.4 社会影响与感知价值的关系假设

Ravald(1996)提出了顾客价值不仅包括核心产品和附加服务,维持关系而做出的努力也应该属于顾客价值,因为,企业可以发展良好的顾客关系创造价值。Kloter(1996)认为社会影响是感知价值的一部分;陈华平(2006)、曹媛媛(2009)、杨永清(2012)等对移动支付的研究中都表明社会影响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因此,本文得出如下假设:

H4:社会影响会直接正向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

2.5 感知成本与感知价值的关系假设

Zeithaml(l998)&Lee(l999)指出感知成本是感知利失。在用户对移动支付进行价值评估的时候,考虑成本是必不可少,包括了一切为使用移动支付而所需要的费用。金皓瑜、王全胜(2002)发现感知成本通过感知价值显著影响虚拟灰色市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杨永清(2012)发现在移动互联网下感知成本对感知价值有负向影响。

因此,本文得出如下假设:

H5:感知成本会直接正向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

2.6 感知风险与感知价值

Wood&Scheer(1996)认为感知风险是为获得某产品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之一;Broydrick(1998)发现如果降低风险能够使得顾客的感知价值提升;Agarwal(2001)在其实证研究中证明了感知风险与感知价值的关系,顾客感受到的感知风险越小,其感知价值会有相应提高。杨永清(2012)的研究也证明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有负向作用。

因此,本研究得出如下假设:

H6:感知风险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有负面影响。

2.7 个体创新的关系假设

根据IDT理论,由于用户个人接受创新意愿的程度不同,所以采纳创新的时间和积极性不同,按照这个把用户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伍者。创新意识是指消费者个人对创新产品或服务的使用采纳意愿。在对创新意识的研究中认为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方面有两部分:一部分认为用户的创新意识会直接对其是否采纳产生影响;另一部分认为创新意识只是在里面起到调节变量的作用。在已有的研究中,杨水清(2012)、杨永清(2012)等都证明了个体创新和采纳意愿之间的密切关系。

因此,本研究得出如下假设:

H7a:用户创新意识正向调节用户感知价值与采纳意愿之间的关系。

H7b:用户创新意识对移动支付的用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

基于前文的研究假设,提出概念模型,如下图:

参考文献

[1]邓朝华,鲁耀斌,张金隆.TAM、可靠性和使用能力对用户采纳移动银行服务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9,(1):59-66.

[2]黄浩,刘鲁,王建军.基于TAM的移动内容服务采纳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8,(06):42-47.

[3]杨水清,鲁耀斌,曹玉枝.基于跨渠道的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纳研究[J].科研管理,2011,(10):79-88.

[4]朱阁,敖山,戴建华等.手机移动支付的价值接受度模型及实证[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2011,(1):42-48.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用户黏性;影响因素;移动支付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移动支付用户黏性影响因素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9日

一、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以“物联网”概念为代表的人类社会与物理设备的整合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物联网”的关键环节就在移动手机支付。广义上,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物品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手机、PDA、移动POS机等)进行商业交易的支付方式。狭义上,移动支付仅仅指用户以手机为媒介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方式。本文的移动支付是指狭义移动支付,即手机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被看作是第一个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互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

自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开展以来,就备受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设备提供商和商家等的青睐,智能机渗透率的提升和3G业务的推广也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应用环境。根据易观智库的《中国移动支付发展趋势预测2011-2014》数据显示,2011年移动支付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用户数达到1.87亿,预计到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也将达到3.87亿。移动支付的发展势头迅猛,伴随“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更加需要移动支付来完成各个交易环节,以便实现物联网、互联网、移动支付网络的相互融合。

尽管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相比日本、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国内的移动支付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和容量较大,整个金融产业的监管体系仍不完全成熟,难免出现少数利用“漏洞”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对安全性的质疑成为用户选择移动支付的最大障碍,而糟糕的用户体验也是许多用户放弃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原因。艾瑞咨询2011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所有被调研的手机用户中,使用过手机支付的用户比例仍然较小,其中40.2%的用户使用过手机端网上支付,31.7%的用户使用过手机短信支付,仅有15.4%的用户使用过手机近端支付。

二、移动支付用户黏性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享受移动支付的便利,企业应该考虑如何聚集人气、黏住客户,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和黏性(或称用户忠诚度),再在这个已经形成的用户空间里开发商业价值。因此,本文将移动支付的用户黏性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不少学者对用户黏性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其中Bush提出,黏性是指消费者长时间、频繁的访问。本文根据移动支付的特点,将用户黏性的影响因素归纳为感知价值、信任、满意、转换成本和社会规范等五个主要因素。

Crosby等人于1990年提出关系质量模型,指出关系质量的衡量维度为顾客满意和顾客信任,并实证分析了满意和信任对顾客未来的互动和销售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以关系质量模型为基础,将顾客感知价值作为关系质量的核心驱动因素,同时研究分析了转换成本和社会规范对用户黏性的影响作用,最终构建出移动支付用户黏性的影响因素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图1)

1、感知价值。Blackwell认为,感知价值是一种顾客的主观感受,其主要由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差额决定。而移动支付最为吸引用户的就是它可以使得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其服务,这种便利性是其他支付方式所不具备的,尤其是当用户需要临时购买或者感觉时间紧迫时,用户的感知价值达到最大。另外,许多研究已经论证实体环境下的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满意与信任的前因变量。因此,感知价值越高,其用户满意度和用户信任也就越高。

2、信任。在移动支付中,由于买卖双方时空隔离,且涉及金钱和隐私方面的信息,信任的作用十分重要。根据Forrester Research公司调查,40%的用户对移动支付缺乏信任,而完全信任移动支付的还不到15%,且有65%的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的信用卡资料。可见,研究信任对用户黏性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如果顾客信任卖方就会与其继续合作,如果顾客对卖方缺乏信任,顾客关系就无法向更高水平发展,更无法形成顾客忠诚。

3、满意。在Mohamed Khalifa等的研究中,总体满意、互动性和习惯是影响用户黏性的三个主要因素,而总体满意包括产品满意、销售过程满意以及售后服务满意三个方面。除此之外,Harvir S.Bansal等也证明了总体满意对消费者黏性的影响效果,但总体网站满意仅解释了5%的网站黏性方差,这意味着其他因素对网站黏性的影响更大。另外,多数学者认为顾客满意决定顾客的后续行为,也就是说,顾客满意为顾客信任的前因变量。

4、转换成本。Anderson的研究表明,转换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顾客忠诚,产品或服务的可替代性将大大降低顾客重复购买行为。转换成本除了货币成本外,还包括消费者面对新产品或新服务所引起的时间成本、心理成本和学习成本。Gremler和Brown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服务的转换成本要比产品的转换成本高。Fornell指出,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的转换成本存在巨大差异,顾客满意对顾客重复使用行为的影响方式也就随不同行业而变化。对于移动支付而言,如果用户认为使用移动支付的成本较低或转换为其他支付方式的成本较高,则用户将更倾向于移动支付。

5、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累积形成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规章制度、价值标准和道德法律等。在人类社会这种动态环境中,他人的行为模式为个体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和行为标准。Taylor and Todd的研究表明,为了加强与他人的关系或与其重要的人保持一致,即便个体不喜欢,也会进行某种行为。另外,除了来自亲朋好友或领导等人的因素外,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关于移动支付的营销等也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意向、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

三、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相关建议

要促进移动支付方式在我国的广泛使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各大主体必须共同合作。比如,对移动设备生产商而言,需要不断提高设备处理数据的性能,确保移动支付能够达到快速准确地传输和处理数据;对移动运营商而言,要提供稳定普及、经济实惠的无线网络;对支付服务提供者而言,一方面要提高支付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设置合理便捷的支付界面,还应加大对移动支付的宣传等;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应该规范管理移动支付市场,确保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重点突出移动支付的高效性和便利性。由上述分析可知,感知价值是用户满意的前因变量,也就是说,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越高,对移动支付的满意度也越高,其持续使用移动支付行为的意愿也越强。而移动支付最大的优势在于,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随身、随地、随时地使用移动支付完成交易。因此,支付服务提供者应该充分突出移动支付的这种便利性,在宣传时列举移动支付带给用户的一系列好处,例如避免排队、不用找零钱、节省时间等等,以加强用户对其高效性和便利性的认识。

第二,采取多种措施打消移动支付用户的疑虑。由于当前用户对移动支付缺乏足够的信任,虽然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曝光,但更多的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了解得太少。事实上在我国,网上银行支付方式已经普及,但是大部分人对移动支付方式的接受却相去甚远。根据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手机支付和银行支付的安全性是差不多的,甚至由于网络信号差异等因素,手机支付的安全性还要高于网上银行支付。而且即使手机遗失,用户在挂失银行卡时也会同时删除手机内的相关信息。因此,为了打消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疑虑,有关部门或媒体应该采取加大宣传、免费试用等多种方式建立用户信任,从而促使用户自愿并放心使用移动支付。

第三,改进移动支付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良好的移动设备性能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基础,因为移动设备传输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越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网络的时间就越短,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和成本,让用户觉得方便快捷,又能增强用户的信任,使用户觉得短时间的交易过程可以降低风险。除此之外,屏幕尺寸较大、操作界面便捷可以让用户觉得移动支付容易使用,从而愿意继续使用下去。另外,稳定迅速、覆盖面广的无线网络对移动支付用户信任具有重要影响,其安全可靠的数据加密技术能够确保用户在短时间内完成交易,从而增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信心。因此,加快改进移动支付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也是间接促进用户持续使用移动支付的有效途径。

第四,充分利用移动支付用户所处环境的重要影响。由于社会规范会对用户黏性产生影响,而任何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都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如果个体周边的群体成员认为移动支付方式是有益行为,则个体也会对移动支付持肯定态度;反之,如果周边群体对移动支付持消极态度,则个体很容易放弃使用移动支付。而且如果个体对移动支付不太了解而又产生初步兴趣时,他们就会吸取周围人的意见来决定是否使用。因此,支付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送积分、返现等措施促使他们与周边已使用移动支付的群体保持一致,从而提高用户黏性。

主要参考文献:

[1]Bush.Accompany to Expand Strategic Alliance in Key Vertical Markets by Helping Partners Increase Portal Stickines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J].Business Wire,March 23,1999.

[2]Crosby,L.A.,Evans,K.R.& Cowles,D.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rvices selling:a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1990.2.

[3]Blackwell,Szeinbach,Barnes,Garner,Bush.The Antecedents of Customer Loyalty[J].1999.5.

[4]崔媛媛.手机数字签名: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保障[J].电信网技术,2010.2.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6篇

关键词:消费者;移动支付;感知风险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74―02

1引言

伴随消费者移动购物体验的逐渐提升,移动购物的交易规模随之迅速增大。然而,由于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于移动互联网市场,很多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存有戒心。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1)显示,在整体手机网络应用中,手机在线支付仅占的8.6%。可见,在手机网民中移动支付的渗透率还是较低的。移动支付的低渗透率表明消费者认为在移动支付过程中会感受到更多的风险,进而影响消费者做出最终的决策。对消费者移动支付感知风险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解决移动支付安全性问题,还有利促进移动支付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移动支付感知风险影响因素的假设

研究假设的提出:

本文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感知风险分为如下五个方面: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功能风险、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影响移动支付感知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消费者认知、技术可靠性、社会环境和无线网络。

(1)消费者认知对心理风险、社会风险的影响。

本文把消费者认知定义为消费者的态度、经历和风险偏好:一方面,消费者的态度、经历和风险偏好影响了消费者进行某种消费的信息量,从而降低了消费者不愿出现状况的可能性――即感知心理风险;另一方面,感知社会风险的大小主要是由消费者是否在意他人对其进行某种消费活动的看法,那么不同态度、经历和风险偏好的消费者对待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态度也不相同。因此,对移动支付越感兴趣的消费者感知到的心理风险、社会风险越小,拥有越多的移动支付经历的消费者感知到的心理风险、社会风险越小,越偏好风险的移动支付消费者感知到的心理风险、社会风险越小。

(2)技术可靠性对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和功能风险的影响。

移动支付技术的可靠性越高,消费者就越愿意使用移动支付进行交易。本文中移动支付的技术可靠性主要包括终端设备的技术、支付平台的技术和移动近场支付的技术。首先,移动支付的技术越可靠,消费者顺利完成支付的可能性越大,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小,那么消费者感知到的财务风险就越小。同时,移动支付技术的可靠性还决定了消费者隐私泄露可能性的大小:终端设备的技术越可靠,其遭受黑客攻击、信息被盗的可能性越小;近场支付的技术越可靠,消费者隐私被复制的可能性越小。此外,支付平台和终端设备关于移动支付的技术越可靠,其移动支付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小,从而使消费者感知到的功能风险就越小。

(3)社会环境对心理风险、社会风险的影响。

消费者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个体,其消费行为很可能会受到社会环境某些方面的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本文中移动支付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朋友的推荐、完善的法规和社会的宣传。一方面,消费者行为受到社会群体环境的直接影响,也就是说消费者身边人的思想和评价能够影响其消费行为,而且在中国,群体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比西方国家的体现更为突出,那么受到朋友推荐、社会宣传的消费者感知到的移动支付心理风险较小。另一方面,社会对移动支付的大力宣传可以使更多人了解移动支付,完善的法律法规使移动支付的使用更有保障,朋友的推荐也会减少亲友对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的负面看法,使其感知到的社会风险降低。

(4)无线网络对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和心理风险的影响。

移动支付能超越时间与地点限制的支付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而消费者之所以能够获得这种便利,主要是依赖于无线网络对移动支付的支持,因此无线网络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消费者移动支付的感知风险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移动支付消费者较关注无线网络传输的安全性,而没有加密的无线网络的安全性较差,消费者若在公共无线网络中完成移动支付,其财务信息很可能被盗用,从而产生经济损失,造成消费者感知到更大的财务风险;由于移动支付以无线网络为依托,无线网络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比如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与网络连接后很容易被定位,从而导致消费者隐私的泄露,造成消费者感知到更大的隐私风险;同时,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网络给消费者的虚拟感更强,更容易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消费者在使用移动支付时产生忧虑的可能性越大,造成消费者感知到更大的心理风险。

3实证分析

3.1数据收集

本文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采用纸质问卷发放与网络问卷发放相结合的形式。纸质问卷发放主要针对高校在校生,网络问卷发放主要是通过E-mail和问卷星网站的形式进行。本研究共进行了两次数据收集,在对第一次收集数据的进行分析后,为了进一步验证,对问卷进行了第二次的数据收集。

3.2信度与效度分析

3.2.1信度分析

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显示:除了财务风险、隐私风险、消费者认知的α系数大于.5小于.7,其它6个变量的α系数都大于.7,表明整个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3.2.2效度分析

(1)探索性因子分析。

根据第一次收集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于感知风险的5个维度来说,Bartlett球形检验显示的KMO值为.633,在p=.000上显著,表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可以做因子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感知风险维度的14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旋转,14个项目都能被这五个公共因子说明,并在其归属因子上的负荷大于.5,且成正比,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对于影响感知风险的4个因素来说,Bartlett球形检验显示的KMO值为.659,在p=.000上显著,表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可以做因子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移动支付感知风险影响因素的12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旋转,12个项目都能被这四个公共因子说明,并在其归属因子上的负荷大于.5,且成正比,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2)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得出的因子载荷系数与拟合指标来检验各潜在变量的收敛效度。根据第二次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显示在各测量潜变量上的问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都高于建议的临界值.40,且所有问题项对应的t值都大于临界值1.96,也就是说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这充分表明模型的收敛效度较好。

从拟合水平上来看,表1显示模型的各项拟合度指标均达到评价标准要求。

3.3基于AMOS软件的模型拟合及评价

本文整体结构模型中共有9个研究变量,其中消费者认知、技术可靠性、社会环境、无线网络这4个变量是外衍变量,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功能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这5个变量是内衍变量。通过对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发现模型拟合程度良好。

为了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图3-1是根据第二次收集的数据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得到的标准化后的模型路径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消费者认知对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影响都是负向显著的;技术可靠性对财务风险和功能风险的影响是负向显著的,对隐私风险的影响不显著;社会环境对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影响均不显著;无线网络因素对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和心理风险的影响均是正向显著的。同时,各潜变量上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都高于.40,说明模型收敛性较好。

4降低消费者移动支付感知风险的建议

4.1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移动支付的可靠性

图1显示技术可靠性对财务风险和功能风险的影响是负向显著的,通信运营商应加大与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共同投入到移动支付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如加强对支付宝手机客户端、网银手机客户端的安全性研究等,完善移动支付平台技术体系,使移动支付成为一种更加安全、普遍的支付方式。同时,终端设备制造商也应加大对其终端设备安全性的研发,以最大程度的保护消费者信息的安全,提高移动支付顺利完成的可能性。

4.2净化无线网络环境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实证分析显示无线网络因素对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和心理风险的影响均是正向显著的,因此需要加大对无线网络的相关技术投入,鼓励通信运营商加强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确保无线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同时,通信运营商还应完善对无线网络的加密设置,规范无线网络使用者对其的使用,以保证无线网络环境更加可靠。此外,积极营造一个以诚信为本、激励守信者和惩戒失信者的社会信用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4.3完善法律法规以实现移动支付市场的健康运行

健全移动支付市场的法律法规,能有效地抑制违法现象。首先,应把安全性作为移动支付立法的重点要求,因为安全问题将会涉及传输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交易的不可否认性等内容。为了保证支付更加安全,应该在立法的时候把安全控制技术等问题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同时,对于故意泄露消费者信息、利用无线网络盗窃消费者财产的违法分子,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其的打击力度和惩处力度,充分利用管理和技术手段来确保移动支付市场更好的发展。

4.4移动支付营销方式多样化以改善消费者的认知

移动支付生态环境复杂,产业链较长,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各方应凭借自身的优势资源,推出更加新颖的营销方案,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兴趣。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加强与有团购活动的商户的合作,如商户可以把团购信息做成海报,方便消费者在看到团购信息时可以第一时间利用移动支付进行消费活动;第二,通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加大合作力度,利用其品牌优势稳定现有用户并吸引更多新的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第三,通信运营商加强与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合作,推出更便捷的近场支付技术,并利用广告对这种支付方式进行推广,以其方便快捷的特性来吸引更多消费者。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7篇

近几个月以来,市场内充斥着新品、活动、投资和收购的信息,其中主要诉求体现在更廉价、更便利的收费标准,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增强私密性和安全性。最终谁将成为这场数字移动支付影响战的最大赢家呢?

《福布斯观察》与Appinions公司合作,专门针对那些对数字移动支付生态系统发挥影响力的个人及公司展开研究。应用Appinions公司平台,已研究了从2013年12月6日到2014年3月7日期间的近20亿条数据,包括新闻、博客、论坛以及各种社交媒体上的数据。其中,大约2.25亿条信息被视为具有影响力,进而对提出这些看法的个人与实体,分别计算其各自的影响力分值。该项研究记录了这些影响力分值,列出排名前十位的高管和前十位的公司,以及各种相关的市场对比图,涉及移动技术、金融、无线设备制造商等不同领域。

我们的分析证实,2014年以来,与移动支付相关的具有影响力的信息量呈显著增长态势。自从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宣布他们对移动支付充满极大的兴趣以后,整个市场的反应速度较之过去几乎出现双倍增长。移动支付市场的一个独特属性在过去3个月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包括金融机构、零售商、无线运营商、传统与移动支付服务商以及设备制造商,都在积极开展颇具影响力的激烈讨论,并在新兴公司或传统公司之间分享了他们具有影响力的意见。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农保;子女转移支付;补贴力度

一、理论模型

子女转移支付的利他主义和交换主义。子女转移支付的动机有利他动机和交换动机之分。如果子女转移完全是利他主义的,那么公共转移支付将挤出子女转移支付。如果子女转移支付存在交换动机,那么挤出效用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即使利他动机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时存在。利他动机最早由Bcker和Bam(1974)提出,这个模型中涉及到了效用的问题。子女的效用UK,取决于自己的消费CK和父母的效用UP,老人的效用取决于自己的消费CP,所以:UK=UK(CK,UP(CP))。

子女和父母的效用都受到自身预算约束的限制,子女的消费要等于子女的收入IK减去转移支付给父母的部分T;父母的消费等于自身的收入IP加上从子女那里获得的转移支付T。所以要达到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就要考虑内部转移支付的数量,以实现每个成员最佳的消费情况。公共转移支付是强迫收取一部分子女的收入,将之转移给老人。如果公共转移支付使得家庭总收入不改变,那么为了维持子女自身的收入,以达到最优的效用水平,子女私人转移支付将被公共转移完全挤出。但Bernhein et al.(1985)and Cox(1987)提出,如果转移支付仅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服务交换,挤出效应就可能不会发生。这是因为子女转移支付可能是为了确保自己将来能够继承遗产或者作为一种服务和资金的交换(Cox,1987)。此外,由于给予父母支持会增加自身效用,或者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子女会转移一定的收入给父母。而在完全交换主义动机的情况下假设,父母和子女并不在意对方,子女在小的时候向父母贷款,用以自身的开支,等成年之后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还钱给老人。假设公共转移支付没有改变下一代的总体生命财富(life time wealth),但是增加了老年人的总体生命财富。这将相当于使年轻人的现有收入降低,但是消费水平并没有改变。因此,按照完全交换主义理论,社会保障造成的公共转移支付将导致更多的子女转移支付。

二、数据和变量选取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年数据。CHARLS全基线调查于2011年开展,覆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拥有子女的,户口所在地为农村的60岁以上CHARLS受访对象。经过筛选最终确立有效样本数为5704人,其中男性人数为2791,女性人数为2913。

(一)新农保参与及其收入状况

针对新农保,要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老年人是否参与了新农保,二是新农保的月收入是多少。因此首先定义哑变量par_N R SP表示样本个体是否参与新农保,如果样本没有参加新农保,则par_N R S P=0,若样本参与新农保,在par_N R SP=1。N R SP表示新农保月收入金额。根据调查结果,有27.30%的人参加了新农保,而72.70%的人并没有参加新农保。可见2011年新农保在农村还没有推广开来,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参加了新农保。根据国务院新农保政策规定,“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因此,老年人收到的月新农保补助以55元居多,大部分人的新农保月收A9布在51到60元之间,占有新农保收入样本的74.86%。由于大部分人集中在这一区间,所以在下述分析中,这里主要考虑的变量为是否参与新农保。

(二)子女转移支付收入

子女转移支付,主要是指没有居住在一起或者居住在同一个院子但是经济独立的子女给父母的资金支持(物资折算成资金)。研究子女转移支付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父母是否收到子女的转移支付,即转移支付的概率:2)父母收到子女转移支付的总值:3)父母收到子女转移支付的净值,即父母收到的转移支付减去父母给子女的转移支付。父母是否收到子女转移支付的变量表示为par_pritrans。当pak_pritrans=0时,表示的是父母没有收到子女的转移支付,当par_pritrans=1时,表示父母收到了子女的转移支付。

子女给父母的转移支付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定期资金转移(Regular Monetary Support)、定期实物资助(Regular In-Kind Support)、不定期资金转移(Non-Regular Monetary Support)、不定期实物资助(Non-Regular In-Kind Support),分别用变量RM、RI、NM、NI来表示这四项转移支付。每个样本成员分别接受来自不同子女的转移支付,用k=1,2,…表示该样本子女的数量,则该样本接受的:

所以,样本最终获得的年个人转移支付(Private transfer)可以表示为(这里的Pritrans表示转移支付总值):Pritrans=R_tran sfer+N_tran sfer。

同样,由父母向子女的转移支付也以相同的方法计算,同样求出父母流向子女的转移支付,这里用tran s_p_c表示。所以,父母一年获得的净子女转移支付为:net_trans=Pritmns-trans_p_c。

在总体样本中,有52.03%老年人获得了子女转移支付,其中子女转移支付数量在1-500元区间的较多。总体上来说,子女转移支付的均值为1294.06元,净子女转移支付的走势与总子女转移支付相近,分布人数最多的区间仍是[1,500],并且随着转移支付数量的增减人数逐渐递减。总体上,每年净子女转移支付的均值为1085.59元。

(三)其他影响子女转移支付的因素

其他影响子女转移支付的因素主要从四方面考虑: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统计信息、SES、健康状况以及子女信息。基本统计信息包括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婚姻状况分为“同居”和“独居”,其中“独居”包括分居、离异、丧偶和从未结婚。SES包括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状况。为了观测样本的受教育情况,将教育水平分为“文盲”、“未读完小学”、“小学毕业”、“初中”、“高中及以上”5个档。经济状况由个人劳动收入和个人转移支付收入组成,个人劳动收入包括工资收入,个人转移支付收入包含了除子女转移支付和新农保以外的其他所有公共和私人转移支付。

健康状况主要是由两个指标构成,一是自评健康状况。另外一个衡量健康状况的指标主要来自两方面,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包括穿衣、吃饭、洗澡、起床下床、上厕所、控制大小便行为和IA D L(in strum 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包括做家务、做饭、买东西、理财、自己吃药。只要有任意一项日常行为由困难,就认为有日常行动困难。子女信息包括共同生活子女个数和在外居住子女个数。教育水平分为“文盲”、“未读完小学”、“小学毕业”、“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6档。距离由远及近分为“家里但是经济上独立”、“同一个院子或者相邻的院子”、“本村/社区的其他房子”、“本县厂市的其他村/社区”、“本省的其他县厂市”、“外省”和“国外”。

总体上看,参与新农保、未参与新农保总体的样本分布特征为:样本的平均年龄在69岁左右,51.9%为女性,有配偶的老年人占72.9%。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情况并不乐观,人均劳动收入为1289.77元,而通过转移支付获得的收入与劳动所得相近,为1086.08元(不包含子女转移支付和新农保)。其中工资收入为O的老年人有5301人,占到绝大多数,可见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通过来自家庭的集体劳动收入或子女补贴,二是通过来自政府和他人的转移支付。农村老年人的整体教育水平偏低,文盲比重最大(44.7%),其次为小学毕业(24.5%)。

此外,可以发现,目前参与新农保的老年人其劳动收入要明显高(参加新农保的样本均值为1561元,而未参加的为1195.91元),转移支付收入也要高一些。可能劳动收入或转移支付多的人所在的村子整体发展好一些,社会保障体制要更为完善,新农保普及程度可能也就越高一些。从子女层面讲,在参与新农保的老年人中,有孩子的子女个数平均要高一些,由此可以推测,新农保是一种子女的替代品,当子女拥有自己的孩子之后,老人的关注会减少,老人更需要新农保的支持。

三、实证分析

新农保如何影响子女转移支付。本文将分别采用T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分析新农保对子女转移支付的影响,子女转移支付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是子女转移支付概率、净子女转移支付数量和总子女转移支付数量。由于父母是否获得子女转移支付为二元哑变量,而不是连续变量,所以采用Probit二元因变量模型以减少内生性问题。用i代表每个老年人,加入一个正态分布的随机项∈,其潜变量模型可以表示为:

通过研究对子女转移支付概率的Probit回归结果。总体上,如果老年人参与新农保,则其获得子女转移支付的概率增加。根据对子女转移支付总值的Tobit分析结果,参与新农保的老年人获得子女转移支付总值要增加60.9%左右。参与新农保使老年人获得子女转移支付净值增加59.0%。新农保对子女转移支付数量的影响与对子女转移支付概率的影响方向相同,都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新农保政策并没有挤出子女转移支付,反而还挤入了子女转移支付。

在子女层面,在外子女个数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外子女个数为4左右时,老人获得转移支付的概率最大,大多数老人的在外子女个数没有超过4个(在外子女个数小于等于4的样本占81%左右),所以认为随着在外子女个数的增加,子女转移支付概率也增加。控制了在外子女个数之后,可以看到,高学历子女的个数越多,老年人越有可能得到子女转移支付,得到的转移支付数值也越大。同理,控制了在外子女个数之后,居住在外村、外市或者外省的子女个数越多,子女转移支付的概率越大数量越多。控制了在外子女总个数之后,在外儿子的个数对转移支付概率和数值的影响都不显著,可见外在子女的性别对子女转移支付概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相同的在外子女个数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共同居住的子女,子女转移支付净值将下降76.3%。可以看出,住在一起的子女和在外子女对老人的转移支付有代替作用。

四、结论

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主要依赖子女转移支付,但是其情况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本文研究显示,如果老年人参与新农保,则子女转移支付的概率将增大,子女转移支付的总值和净值也将增大。新农保对子女转移支付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已婚、共同生活子女个数增加,或者有孩子的在外子女个数增加,都会使得新农保对子女转移支付的促进作用减弱。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移动情景 移动支付 支付确认方式 支付体验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24-02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提高和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四大支付方式中传统的支付方式,如现金支付、信用卡支付等消费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当下消费者的各种购买需求。基于此背景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新兴的互联网电子支付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根据央行的2013年第三季度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来看,第三季度全国共有移动支付业务4.98亿笔,同比增长300.97%,交易金额达到2.90万亿元,同比增长490.20%,可见移动支付呈现高位增长的趋势。

1 移动情景下的支付确认技术

移动情景也可以称为移动支付的情景,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下用户使用其终端设备(例如手机)进行对消费或者服务进行账务的支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人们在不同的场合情景下进行移动支付已经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例如:1)普通密码确认,2)指纹密码确认,3)语音密码确认等。不同的移动情景下,用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会对用户的支付体验产生巨大的影响。

1.1 移动支付的分类

移动支付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近年的发展势头迅猛,支付模式多种多样,移动支付发展根据支付场景的不同,可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

近场支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在现场及时用手机向商家支付,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网络而使用手机射频(NFC)、超声波、红外等通道,进行与自动售货机或POS机的本体通讯。如,国内推出的手机公交卡、门票以及支付宝当面付等均属于近场支付。

远程支付是指用户与商家非面对面接触,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在应用程序中选购商品或服务,确认付款时,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与后台服务器之间进行交互,由服务器端完成交易处理的支付方式。如谷歌手机智能钱包、支付宝钱包等。远程支付技术方案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支付、短信支付和基于智能卡的远程支付三种技术方案。

1.2 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

相对于不同情景的移动支付下搭载的支付确认方式,国内外都有各自的研究和应用。国外对于支付确认识别方式的研究比较超前,指纹支付已经可以商用,例如iPhone6推出后搭载的Applepay,使用了Touch ID来进行指纹确认,安全便捷,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国内公司也有报道称正在研发基于六大生物识别技术的支付确认模式:指纹、声纹、人脸、掌纹、笔迹和键盘敲击。

这些高科技技术,如今正式确立并且已经成功可以适用在移动支付段的有:指纹确认方式、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方式的方式。这些技术相对被人们所熟知,而其他技术还处在展望的阶段。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体系已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已渐趋完善,各种技术趋于成熟,迫切需要我们把关注焦点放在用户体验上,即追求良好用户支付体验为目标。

移动支付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如图1):购买请求,收费请求,认证请求,认证,授权请求,授权,收费完成,支付完成,支付商品。而目前对移动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授权请求、授权这两个环节的技术方丽,在购买请求、收费请求以及收费完成、支付完成等环节有进行移动支付用户体验的研究,而对于认证请求、认证这两个环节,对支付确认方式体验研究的就更为稀少。为了进一步推动移动支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用户为中心,论证符合用户交互行为并且可以提高用户体验的移动支付确认方式,为用户带来易用安全的支付体验是移动支付发展的当务之急。

2 影响支付体验的因素

支付体验按支付产品涉及的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界面用户体验,产品用户体验,支付服务的整体用户体验。进而影响支付体验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主要因素:视觉界面、交互流程以及支付确认的方式。

2.1 视觉界面对支付体验的影响

现阶段,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都有其不同的视觉界面,视觉界面设计对支付体验的影响主要在:图标,色彩,布局等方面。视觉界面设计都以扁平化为主,在支付确认的环节大多以弹出的模态视图为主,视图的颜色大多以灰白为主,让人感受到平和安定。例如在指纹输入的方式下,会在屏幕中跳出模态视图,用红色的指纹图标和一行小字,提醒你用已确认过的指纹来输入密码,出错后会有红色文字提醒,能让人感受到支付方式的便捷性。

2.2 交互流程对支付体验的影响

比较良好的移动支付的交互框架,多采用宽而浅的树状结构,主要栏目的面包屑导航不超过三级,并且时刻有全局性的导航条或者返回上―层的按钮,让用户明确自己身处的位置。支付的交互流程尽可能采用线性流程。在线性流程的引导下,能缩短用户学习的时间,降低用户的出错率,提高用户的支付体验。

支付环节的交互流程一般分为三步:输入金额,密码确认,支付成功/出错。用户在流程中需要时刻了解支付的进度,所以最好每一步都有简明友好的操作提示,这样能正向提高用户的支付体验。总之,移动支付属于生活服务工具,交互流程的设计在保证安全性和可控性的前提下,应以效率和便捷为主,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流程操作。

2.3 支付确认方式对支付体验的影响

上文提到移动支付所能搭载的各类不同确认技术,现阶段部分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能应用到支付的环节中,而有些技术则相对欠缺,还不能应用到商业支付中去,但是可以作为后期展望性研究。

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对于用户的体验是不同的,最普通的数字密码确认,一直让很多人满意并且使用,但是在公共场合使用数字密码,难免会造成密码被他人了解,安全信息泄漏的隐患。

iPhone5S搭载了Touch ID后,指纹密码输入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指纹密码的确认方式在于私密性较好,不论在公共场合或者私密场合都能使用,并且安全性较高,指纹作为人体生物识别信息,具有高度的唯一性,能较好地保证用户账户的安全性,用指纹密码的确认方式比较快捷,当有支付的模态视图弹出时,你只要手指按住指纹识别区域2-3秒,就能成功支付,相当快捷。

现在输入密码认证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语音,例如微信已经推出用语音登入的功能,要开启语音锁,事先你需要将你的声音录入微信,然后在登入时,对着话筒说出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当音色校对正确后就能开启使用,同样的方式在不久也可以用在支付环节上。

这些支付确认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当然也面临各自的问题,如何方便、快捷、安全、高效地进行支付,与这些支付确认方式息息相关。而上述“视觉界面”以及“交互流程”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在前人已有相关研究,通过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来研究用户体验则鲜有耳闻,故可作为―项创新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3 不同确认方式对支付体验的研究

对于不同确认技术的支付体验研究是一个情感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用户的四大类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认知&行为体验”以及“关联体验”。

3.1 理论框架

前人已经在支付体验上有过一定的研究。在“认知&行为体验”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名叫可用性(Usability),可用性是交互式IT产品/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指的是产品对用户来说有效、易学、高效、好记、少错和令人满意的程度,即用户能否用产品完成他的任务,效率如何,主观感受怎样。在Jennifer Preece,Yvonne Rogers Helen Sharp的《交互设计》中提到,可用性可以细分为以下六种目标:1)能行性2)有效性3)安全性4)通用性5)易学性6)易记性。

在“情感体验”的因素中又包括了信任感、便捷性、稳定性、准确性等体验研究。根据《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支付交互设计研究一孙玮伟》的用户调研数据研究表明,如图2。可以得出影响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体验因素主要有使用成本、交易效率、网络状况、操作简便性、资金/信息安全性。而所相对应的体验因素就是安全性、易用性、以及效率、信任等问题。

3.2 研究流程

后期对支付确认技术进行深入的支付体验研究,需通过以下几步关键环节进行开展:

1)变量筛选,从前人研究用户体验的因素中,挑选出对支付确认方式有效的因素。

从“情感体验”中筛选出信任感、便捷性、准确性三个要素,从“认知&行为体验’’中筛选出安全性、易用性俩个要素如图3,作为研究的基本要素框架。

2)变量控制,需要重新制作交互原型,确保视觉界面、交互流程都保持一致,仅保证确认方式的不同,排除用户的“感官体验”、“关联体验”的影响,着重研究用户在不同确认方式下的支付流程中的“认知&行为体的验”和“情感的体验”,力求达到创新性研究的目的。

3)模型设计,根据筛选的变量和已控制的变量,推测出不同支付确认方式对于支付体验影响的结构模型,并且需要在后续的实验中对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判别如图4。

4)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之前,需进行预实验,通过制作的交互原型,让用户使用并记录实验数据,验证之前筛选的变量是否符合实验要求,模型是否需要修正。最后通过寻找用户实验,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分析不同的支付确认识别方式带给用户支付体验影响力度,力求能总结基于移动情景下不同支付确认方式设计的原则和规范。

4 结语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移动支付;计划行为理论;移动终端;产业价值链;应用模式

0引言

移动支付对于国人已不是一个新概念了,早在2000年初便得到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广。但当时技术、政策、商业模式都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条件投入大规模商用,只是尝试性的测试,小范围内试运行,且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几年过去了,国内的移动支付依然是不温不火地发展。而欧美,特别是日韩的移动支付已发展地如火如荼。移动支付是否能推广关键在消费者手里。因此研究消费者如何评价这几年的国内移动支付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很重要。

1潜在的巨大国内市场

1.1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体

gsm协会于2008年4月16日在网上的最新调查报告称,全球已有超过30亿的手机用户数量。

gsm协会指出全球最大的gsm市场在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己达5亿9000万,并且每月增加700多万新用户,对这第3个10亿的贡献为14%,毫无疑问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必将突破6亿。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2巨大的银行卡持有量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地方金融十一次论坛上,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介绍,到2007年9月底,中国银行卡发卡量超过13亿张,发卡机构达到183家。可见银行卡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而手机与银行卡合二为一也成为一个大趋势。

2引进计划行为理论剖析移动支付遇到的瓶颈

2.1计划行为理论(tpb)

根据tpb理论,人的行为模式受到3项内在因素影响:

(1)个人行为态度:个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看法和观点。

(2)主观规范:对他人的标准化行为模式的主观性感知。

(3)知觉行为控制:对于促进或阻碍行为效果的相关因素的认知。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图如图1所示。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2建立移动支付tpb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理论、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由于移动支付是一种个体理,它不但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外界的客观环境等条件相关。所以本论文根据tpb理论,从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影响移动支付的行为,如图2所示。

2.2.1影响移动支付的内部因素分析

tpb认为个人的行为意向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对于移动支付而言,个人想要使用移动支付的意向越强,代表他越可能从事该行为。

(1)移动支付的态度倾向

个人进行移动支付的态度倾向是个体对执行该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例如,用户在面对新的支付方式时,首先要先主观判断要不要更换手机,安全性如何,支付程序是否复杂,若不使用以后消费是否会不方便。这就涉及到移动支付中消费者比较关心的安全问题和成本问题。

安全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资金安全永远是银行考虑的第一要素,也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首要障碍。目前,我国手机支付实现技术主要有基于短信、wap、brew等技术,由技术原因造成的数据传输中的加密性和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不够,使得支付面临安全隐患。手机由于携带的随身性,其丢失和损坏造成个人信息泄密的概率较高,这也是手机支付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forresterresearch调查公司做过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信用卡安全是最大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手机支付的成本过高,支付程序繁琐。这也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一方面。成本包括直接交易成本和使用支付服务的固定成本,还有技术上基础设施的成本(例如用户可能需要购买新的移动电话)。而新的支付系统需要新的硬件设备来支持这是必需的。

支付程序繁琐一方面是由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分工不明确,产业链效率低造成的。手机支付是个复杂的产业链,涉及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手机支付平台提供商、商业机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多个环节,需要各个环节的联合启动推进产业发展。从而造成产业链协作效率低下。无论对于运营商还是银行来讲,做手机支付都需要重新对自有的网络进行技术改造,并提供相应的额外服务。而对于银联来讲,受制于自身的体制限制,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也相对较差。

(2)移动支付的主观规范

移动支付的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使用该服务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

移动支付的一方: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易于接受新事物,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移动运营商应该注重推广用户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移动支付的另一方:商家。如果商家不支持移动支付方式,当客户要求使用移动支付时,商家也会面对社会压力和需求压力。

(3)移动支付的知觉行为控制

移动支付的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移动支付难易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个人认为自己承担起移动支付带来的成本压力,或者是移动支付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则他对执行该行为的控制知觉越强。移动支付的资源是指移动支付工具越来越电子化和移动化。移动电话、网络、信息技术通常会加速移动支付的发展。使用移动支付的机会有很多,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坐公交车刷卡,在商场买东西刷信用卡等。越来越多的场合都会用到移动支付。而此时消费者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移动支付。

2.2.2影响移动支付的外部因素分析

影响移动支付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因素和政策环境的因素。本节以tpb理论的外部变量为基础,来分析影响移动支付的主要外部因素。具体包括:

(1)用户年龄:据中国信息产业部于2008年1月28日的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07年末,中国手机普及率已达41.6%。而据“2007中国首届城市移动信息化创新论坛”上公布的数据,目前我过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3%。而在年轻人当中这一数据更高。所以移动支付的用户群还是集中在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2)受教育程度: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报告称,受教育时间越长的人,获得就业和高薪的可能性越大脚。而这也直接关系到他们接受和使用移动支付的程度。

(3)使用手机或网络的技巧: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多功能手机,包括听音乐,手机上网,拍照等。而老年人只局限在打电话或发短信等简单的功能。

(4)政策环境因素: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信用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信用作为一个文化问题,它的培养是需要一个很长周期的,需要一个真正完善和深入人心的漫长过程。根据调查显示,国内的手机用户中有超过90%的曾经收到过欺诈短信,更有半数以上的用户对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的安全性抱有怀疑态度。

3移动支付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一下就手机终端的改造,支付的安全问题,支付的程序方面提出3个解决方案:

3.1手机终端的低成本改造方案

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定制合作是日本手机市场的通行法则。这一模式目前已相继被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所借鉴。目前,主要的移动设备制造商,诺基亚、索尼一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等提出了各自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同时移动支付应用也对移动终端提出了特殊的功能要求。图3就提出了一种移动支付手机终端改造方案。

rf_id(radi0frequencyidentiif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可以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此技术已上公交卡业务上广泛应用。

在手机主板上嵌入rfid模块,只需对手机做些小的改动,就可以实现此功能。ic卡嵌在手机背壳上,ic卡是独立的,该卡既可以接受rfid读写模块的操作,又可以接受商户终端的操作。rfid读写模块主要作用是修改ic卡上的金额,比如用户消费或充值时。ic卡的独立性保证了ic卡发行方的利益和积极性。

3.2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隐患之一。安全包括数据的完整性、用户身份的认证、验证、数据的保密性、交易的不可抵赖性。具体讲就是消费者认为,数据从手机向销售点读卡机传送过程中,无论其传递途径是移动网络、红外线技术或是蓝牙这类无线网络,都有极大的可能被拦截“。此外,手机被盗或丢失同样也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就其中一个重要的交易环节来说明。手机支付过程如图4所示。

此交易过程有几个关键点:敏感数据从手机向读卡机传送,携带银行账号及支付密码的数据向银行或第三方传送及其返回过程都存在着安全隐患。

解决方案:要制定更高的技术安全规范。我们可以借鉴韩国sk电信公司的monet业务方案,当使用支付业务时,设置个人认证号码(pin)、账户密码和保安卡等,采用三重安全防卫。保安卡的功能类似副卡,一旦手机丢失或被盗就可以使用副卡。而当用户输入密码时,若超过规定次数,就自动锁住,避免用户手机丢失时他人的恶意盗用。

3.3成本、过程繁琐问题及解决方案

造成支付繁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支付产业链涉及众多角色。用户使用支付业务时要通过各方验证,输入各种验证信息,这导致了支付过程的繁杂和效率低下。本论文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手机支付应用模式。如图5所示。

此种模式是采用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对银行而言,其机会与挑战就在于将其现有的服务连接到移动装置上去。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并在重要的相关服务中占据着垄断性地位。而在中国移动运营商是不可能绕开银行系统而自立门户,主管用户账户的鉴定、清算等敏感业务的。

目前在日韩用卡支付已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移动购物等日益成为流行的消费及购物方式,这导致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对消费自由度、便利以及节约时间的需求。国内的银行应有危机意识,要重视消费者的需求。

对移动网络运营商而言,应尽快开发出能增加消费者使用量及建立忠诚度的业务,而只靠移动运营商来开展移动业务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而很可能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领域银行拥有移动运营商所缺少的东西:现有支付体系的入口、精确的信用管理技巧以及消费者在进行支付时所信任的品牌名称。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移动支付;计划行为理论;移动终端;产业价值链;应用模式

0引言

移动支付对于国人已不是一个新概念了,早在2000年初便得到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广。但当时技术、政策、商业模式都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条件投入大规模商用,只是尝试性的测试,小范围内试运行,且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几年过去了,国内的移动支付依然是不温不火地发展。而欧美,特别是日韩的移动支付已发展地如火如荼。移动支付是否能推广关键在消费者手里。因此研究消费者如何评价这几年的国内移动支付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很重要。

1潜在的巨大国内市场

1.1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体

GSM协会于2008年4月16日在网上的最新调查报告称,全球已有超过30亿的手机用户数量。

GSM协会指出全球最大的GSM市场在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己达5亿9000万,并且每月增加700多万新用户,对这第3个10亿的贡献为14%,毫无疑问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必将突破6亿。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2巨大的银行卡持有量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地方金融十一次论坛上,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介绍,到2007年9月底,中国银行卡发卡量超过13亿张,发卡机构达到183家。可见银行卡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而手机与银行卡合二为一也成为一个大趋势。

2引进计划行为理论剖析移动支付遇到的瓶颈

2.1计划行为理论(TPB)

根据TPB理论,人的行为模式受到3项内在因素影响:

(1)个人行为态度:个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看法和观点。

(2)主观规范:对他人的标准化行为模式的主观性感知。

(3)知觉行为控制:对于促进或阻碍行为效果的相关因素的认知。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图如图1所示。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2建立移动支付TPB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理论、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由于移动支付是一种个体理性行为,它不但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外界的客观环境等条件相关。所以本论文根据TPB理论,从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影响移动支付的行为,如图2所示。

2.2.1影响移动支付的内部因素分析

TPB认为个人的行为意向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对于移动支付而言,个人想要使用移动支付的意向越强,代表他越可能从事该行为。

(1)移动支付的态度倾向

个人进行移动支付的态度倾向是个体对执行该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例如,用户在面对新的支付方式时,首先要先主观判断要不要更换手机,安全性如何,支付程序是否复杂,若不使用以后消费是否会不方便。这就涉及到移动支付中消费者比较关心的安全问题和成本问题。

安全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资金安全永远是银行考虑的第一要素,也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首要障碍。目前,我国手机支付实现技术主要有基于短信、WAP、BREW等技术,由技术原因造成的数据传输中的加密性和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不够,使得支付面临安全隐患。手机由于携带的随身性,其丢失和损坏造成个人信息泄密的概率较高,这也是手机支付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ForresterResearch调查公司做过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信用卡安全是最大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手机支付的成本过高,支付程序繁琐。这也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一方面。成本包括直接交易成本和使用支付服务的固定成本,还有技术上基础设施的成本(例如用户可能需要购买新的移动电话)。而新的支付系统需要新的硬件设备来支持这是必需的。

支付程序繁琐一方面是由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分工不明确,产业链效率低造成的。手机支付是个复杂的产业链,涉及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手机支付平台提供商、商业机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多个环节,需要各个环节的联合启动推进产业发展。从而造成产业链协作效率低下。无论对于运营商还是银行来讲,做手机支付都需要重新对自有的网络进行技术改造,并提供相应的额外服务。而对于银联来讲,受制于自身的体制限制,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也相对较差。

(2)移动支付的主观规范

移动支付的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使用该服务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

移动支付的一方: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易于接受新事物,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移动运营商应该注重推广用户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移动支付的另一方:商家。如果商家不支持移动支付方式,当客户要求使用移动支付时,商家也会面对社会压力和需求压力。

(3)移动支付的知觉行为控制

移动支付的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移动支付难易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个人认为自己承担起移动支付带来的成本压力,或者是移动支付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则他对执行该行为的控制知觉越强。移动支付的资源是指移动支付工具越来越电子化和移动化。移动电话、网络、信息技术通常会加速移动支付的发展。使用移动支付的机会有很多,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坐公交车刷卡,在商场买东西刷信用卡等。越来越多的场合都会用到移动支付。而此时消费者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移动支付。

2.2.2影响移动支付的外部因素分析

影响移动支付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因素和政策环境的因素。本节以TPB理论的外部变量为基础,来分析影响移动支付的主要外部因素。具体包括:

(1)用户年龄:据中国信息产业部于2008年1月28日的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07年末,中国手机普及率已达41.6%。而据“2007中国首届城市移动信息化创新论坛”上公布的数据,目前我过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3%。而在年轻人当中这一数据更高。所以移动支付的用户群还是集中在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2)受教育程度: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报告称,受教育时间越长的人,获得就业和高薪的可能性越大脚。而这也直接关系到他们接受和使用移动支付的程度。

(3)使用手机或网络的技巧: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多功能手机,包括听音乐,手机上网,拍照等。而老年人只局限在打电话或发短信等简单的功能。

(4)政策环境因素: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信用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信用作为一个文化问题,它的培养是需要一个很长周期的,需要一个真正完善和深入人心的漫长过程。根据调查显示,国内的手机用户中有超过90%的曾经收到过欺诈短信,更有半数以上的用户对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的安全性抱有怀疑态度。

3移动支付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一下就手机终端的改造,支付的安全问题,支付的程序方面提出3个解决方案:

3.1手机终端的低成本改造方案

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定制合作是日本手机市场的通行法则。这一模式目前已相继被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所借鉴。目前,主要的移动设备制造商,诺基亚、索尼一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等提出了各自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同时移动支付应用也对移动终端提出了特殊的功能要求。图3就提出了一种移动支付手机终端改造方案。

RF_ID(radi0frequencyidentiif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可以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此技术已上公交卡业务上广泛应用。

在手机主板上嵌入RFID模块,只需对手机做些小的改动,就可以实现此功能。IC卡嵌在手机背壳上,IC卡是独立的,该卡既可以接受RFID读写模块的操作,又可以接受商户终端的操作。RFID读写模块主要作用是修改IC卡上的金额,比如用户消费或充值时。IC卡的独立性保证了Ic卡发行方的利益和积极性。

3.2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隐患之一。安全包括数据的完整性、用户身份的认证、验证、数据的保密性、交易的不可抵赖性。具体讲就是消费者认为,数据从手机向销售点读卡机传送过程中,无论其传递途径是移动网络、红外线技术或是蓝牙这类无线网络,都有极大的可能被拦截“。此外,手机被盗或丢失同样也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就其中一个重要的交易环节来说明。手机支付过程如图4所示。

此交易过程有几个关键点:敏感数据从手机向读卡机传送,携带银行账号及支付密码的数据向银行或第三方传送及其返回过程都存在着安全隐患。

解决方案:要制定更高的技术安全规范。我们可以借鉴韩国SK电信公司的MONET业务方案,当使用支付业务时,设置个人认证号码(PIN)、账户密码和保安卡等,采用三重安全防卫。保安卡的功能类似副卡,一旦手机丢失或被盗就可以使用副卡。而当用户输入密码时,若超过规定次数,就自动锁住,避免用户手机丢失时他人的恶意盗用。

3.3成本、过程繁琐问题及解决方案

造成支付繁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支付产业链涉及众多角色。用户使用支付业务时要通过各方验证,输入各种验证信息,这导致了支付过程的繁杂和效率低下。本论文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手机支付应用模式。如图5所示。

此种模式是采用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对银行而言,其机会与挑战就在于将其现有的服务连接到移动装置上去。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并在重要的相关服务中占据着垄断性地位。而在中国移动运营商是不可能绕开银行系统而自立门户,主管用户账户的鉴定、清算等敏感业务的。

目前在日韩用卡支付已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移动购物等日益成为流行的消费及购物方式,这导致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对消费自由度、便利以及节约时间的需求。国内的银行应有危机意识,要重视消费者的需求。

对移动网络运营商而言,应尽快开发出能增加消费者使用量及建立忠诚度的业务,而只靠移动运营商来开展移动业务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而很可能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领域银行拥有移动运营商所缺少的东西:现有支付体系的入口、精确的信用管理技巧以及消费者在进行支付时所信任的品牌名称。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移动支付;计划行为理论;移动终端;产业价值链;应用模式

0引言

移动支付对于国人已不是一个新概念了,早在2000年初便得到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广。但当时技术、政策、商业模式都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条件投入大规模商用,只是尝试性的测试,小范围内试运行,且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几年过去了,国内的移动支付依然是不温不火地发展。而欧美,特别是日韩的移动支付已发展地如火如荼。移动支付是否能推广关键在消费者手里。因此研究消费者如何评价这几年的国内移动支付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很重要。

1潜在的巨大国内市场

1.1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体

GSM协会于2008年4月16日在网上的最新调查报告称,全球已有超过30亿的手机用户数量。

GSM协会指出全球最大的GSM市场在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己达5亿9000万,并且每月增加700多万新用户,对这第3个10亿的贡献为14%,毫无疑问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必将突破6亿。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2巨大的银行卡持有量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地方金融十一次论坛上,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介绍,到2007年9月底,中国银行卡发卡量超过13亿张,发卡机构达到183家。可见银行卡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而手机与银行卡合二为一也成为一个大趋势。

2引进计划行为理论剖析移动支付遇到的瓶颈

2.1计划行为理论(TPB)

根据TPB理论,人的行为模式受到3项内在因素影响:

(1)个人行为态度:个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看法和观点。

(2)主观规范:对他人的标准化行为模式的主观性感知。

(3)知觉行为控制:对于促进或阻碍行为效果的相关因素的认知。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图如图1所示。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2建立移动支付TPB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理论、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由于移动支付是一种个体理性行为,它不但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外界的客观环境等条件相关。所以本论文根据TPB理论,从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影响移动支付的行为,如图2所示。

2.2.1影响移动支付的内部因素分析

TPB认为个人的行为意向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对于移动支付而言,个人想要使用移动支付的意向越强,代表他越可能从事该行为。

(1)移动支付的态度倾向

个人进行移动支付的态度倾向是个体对执行该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例如,用户在面对新的支付方式时,首先要先主观判断要不要更换手机,安全性如何,支付程序是否复杂,若不使用以后消费是否会不方便。这就涉及到移动支付中消费者比较关心的安全问题和成本问题。

安全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资金安全永远是银行考虑的第一要素,也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首要障碍。目前,我国手机支付实现技术主要有基于短信、WAP、BREW等技术,由技术原因造成的数据传输中的加密性和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不够,使得支付面临安全隐患。手机由于携带的随身性,其丢失和损坏造成个人信息泄密的概率较高,这也是手机支付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ForresterResearch调查公司做过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信用卡安全是最大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手机支付的成本过高,支付程序繁琐。这也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一方面。成本包括直接交易成本和使用支付服务的固定成本,还有技术上基础设施的成本(例如用户可能需要购买新的移动电话)。而新的支付系统需要新的硬件设备来支持这是必需的。

支付程序繁琐一方面是由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分工不明确,产业链效率低造成的。手机支付是个复杂的产业链,涉及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手机支付平台提供商、商业机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多个环节,需要各个环节的联合启动推进产业发展。从而造成产业链协作效率低下。无论对于运营商还是银行来讲,做手机支付都需要重新对自有的网络进行技术改造,并提供相应的额外服务。而对于银联来讲,受制于自身的体制限制,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也相对较差。

(2)移动支付的主观规范

移动支付的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使用该服务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

移动支付的一方: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易于接受新事物,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移动运营商应该注重推广用户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移动支付的另一方:商家。如果商家不支持移动支付方式,当客户要求使用移动支付时,商家也会面对社会压力和需求压力。

(3)移动支付的知觉行为控制

移动支付的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移动支付难易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个人认为自己承担起移动支付带来的成本压力,或者是移动支付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则他对执行该行为的控制知觉越强。移动支付的资源是指移动支付工具越来越电子化和移动化。移动电话、网络、信息技术通常会加速移动支付的发展。使用移动支付的机会有很多,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坐公交车刷卡,在商场买东西刷信用卡等。越来越多的场合都会用到移动支付。而此时消费者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移动支付。

2.2.2影响移动支付的外部因素分析

影响移动支付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因素和政策环境的因素。本节以TPB理论的外部变量为基础,来分析影响移动支付的主要外部因素。具体包括:

(1)用户年龄:据中国信息产业部于2008年1月28日的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07年末,中国手机普及率已达41.6%。而据“2007中国首届城市移动信息化创新论坛”上公布的数据,目前我过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3%。而在年轻人当中这一数据更高。所以移动支付的用户群还是集中在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2)受教育程度: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报告称,受教育时间越长的人,获得就业和高薪的可能性越大脚。而这也直接关系到他们接受和使用移动支付的程度。

(3)使用手机或网络的技巧: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多功能手机,包括听音乐,手机上网,拍照等。而老年人只局限在打电话或发短信等简单的功能。

(4)政策环境因素: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信用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信用作为一个文化问题,它的培养是需要一个很长周期的,需要一个真正完善和深入人心的漫长过程。根据调查显示,国内的手机用户中有超过90%的曾经收到过欺诈短信,更有半数以上的用户对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的安全性抱有怀疑态度。

3移动支付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一下就手机终端的改造,支付的安全问题,支付的程序方面提出3个解决方案:

3.1手机终端的低成本改造方案

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定制合作是日本手机市场的通行法则。这一模式目前已相继被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所借鉴。目前,主要的移动设备制造商,诺基亚、索尼一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等提出了各自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同时移动支付应用也对移动终端提出了特殊的功能要求。图3就提出了一种移动支付手机终端改造方案。

RF_ID(radi0frequencyidentiif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一个显着特点是它可以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此技术已上公交卡业务上广泛应用。

在手机主板上嵌入RFID模块,只需对手机做些小的改动,就可以实现此功能。IC卡嵌在手机背壳上,IC卡是独立的,该卡既可以接受RFID读写模块的操作,又可以接受商户终端的操作。RFID读写模块主要作用是修改IC卡上的金额,比如用户消费或充值时。IC卡的独立性保证了Ic卡发行方的利益和积极性。

3.2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隐患之一。安全包括数据的完整性、用户身份的认证、验证、数据的保密性、交易的不可抵赖性。具体讲就是消费者认为,数据从手机向销售点读卡机传送过程中,无论其传递途径是移动网络、红外线技术或是蓝牙这类无线网络,都有极大的可能被拦截“。此外,手机被盗或丢失同样也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就其中一个重要的交易环节来说明。手机支付过程如图4所示。

此交易过程有几个关键点:敏感数据从手机向读卡机传送,携带银行账号及支付密码的数据向银行或第三方传送及其返回过程都存在着安全隐患。

解决方案:要制定更高的技术安全规范。我们可以借鉴韩国SK电信公司的MONET业务方案,当使用支付业务时,设置个人认证号码(PIN)、账户密码和保安卡等,采用三重安全防卫。保安卡的功能类似副卡,一旦手机丢失或被盗就可以使用副卡。而当用户输入密码时,若超过规定次数,就自动锁住,避免用户手机丢失时他人的恶意盗用。

3.3成本、过程繁琐问题及解决方案

造成支付繁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支付产业链涉及众多角色。用户使用支付业务时要通过各方验证,输入各种验证信息,这导致了支付过程的繁杂和效率低下。本论文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手机支付应用模式。如图5所示。

此种模式是采用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对银行而言,其机会与挑战就在于将其现有的服务连接到移动装置上去。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并在重要的相关服务中占据着垄断性地位。而在中国移动运营商是不可能绕开银行系统而自立门户,主管用户账户的鉴定、清算等敏感业务的。

目前在日韩用卡支付已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移动购物等日益成为流行的消费及购物方式,这导致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对消费自由度、便利以及节约时间的需求。国内的银行应有危机意识,要重视消费者的需求。

对移动网络运营商而言,应尽快开发出能增加消费者使用量及建立忠诚度的业务,而只靠移动运营商来开展移动业务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而很可能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领域银行拥有移动运营商所缺少的东西:现有支付体系的入口、精确的信用管理技巧以及消费者在进行支付时所信任的品牌名称。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转移支付;教育支出;粘蝇纸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9.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8-0035-05

转移支付制度是教育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转移支付对县级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有利于建立健全规范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对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和均衡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间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的不同影响效果、不同层次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影响、不同类型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和政府间转移支付对于教育经费均衡配置的作用等四个方面。

一、政府间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影响效应的研究

1.政府间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产生“粘蝇纸效应”的研究

Fisher和Papke在对教育转移支付的“粘蝇纸效应”研究综述中,发现大部分研究认为存在粘蝇纸效应。例如,Duncombe,William和Iohn Yinger对纽约631个学区的定量研究发现,地方自有收入增加1美元,教育支出大约增加10美分,而转移支付增加1美元,教育支出增加33美分。Hines和Thaler研究发现,当地方自有收入增加1美元时,教育支出增加5美分到10美分,但当政府转移支付增加1美元时,教育支出增加25至100美分,并且大部分研究都处于较高值。

国内学者对政府间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产生“粘硬纸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成刚等对江西1994-2001年县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地方自有收入,上级转移支付对县级教育支出的影响更大,县级政府更倾向于把支出上级的转移支付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在“粘蝇纸效应”。

2.政府间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产生“激励效应”的研究

不少研究发现,教育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产生了“激励效应”。例如,Adam对纽约学区1976-1977年的研究发现,生均专项转移支付每增加1美元,生均教育经费增加1.7美元。Blacket a1.对特拉华州的23个学区的1970-1973年的汇总数据研究发现,转移支付每增加1美元,教育支出增加1.06美元,这一结果与Bowman对西弗吉尼亚州的55个县的学区的研究结果一致。Vincent和Adams分别对科罗拉多州的学区的1973和1975的数据和明尼苏达州1972和1976的截面数据研究也证明了转移支付的确会对教育支出产生“激励效应”。

3.政府间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产生“激励一替代效应”的研究

许多早期的研究发现,上级政府的资助不仅是替代性的而且是激励性的。例如,Pidot用1963年美国81个大城市的数据发现,教育补助每增加1美元,城市总的教育支出会增加32美分。Bishop对新英格兰地区6个州的1400个市镇的研究也发现,在其中的5个州,州政府的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都有非常强的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在0.39到0.8之间。

国内曾明等对江西2005年县级数据的定量研究发现,人均财力性转移支付每增加1元,县级教育支出平均增加0.20元,尽管县级教育总支出有所增加,但转移支付减少了县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产生了激励一替代效应。曾明等学者通过对广东省2005年县级数据的定量研究发现。转移支付显著地刺激了县级财政对教育投入,产生了激励一替代效应。

事实上,当许多上级政府对地方增加转移支付时,基本意图就是增加地方可支配收入,帮助地方政府应对不断增长的支出负担。当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被用于代替或减少地方收入时,它实际上承担了救济或帮助的作用。

4.政府间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产生“替代效应”的研究

相关文献综述发现,政府间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产生“纯替代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麦克马洪(McMahon)用1955-1956年美国各州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截面数据研究发现,转移支付对教育经费支出产生了替代效应。

5.政府间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产生“稀释效应”的研究

个别研究发现,政府问转移支付对县级教育支出不仅产生了替代效应,也产生了挤出效应。Miner对美国23个州的1127个学区的定量研究发现,生均教育支出与转移支付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呈负相关,产生了“稀释效应”。张欢等对中国中部某省1999年的109个县农村税费改革前后教育经费和县级财政统计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县级财政获得上级转移支付大幅增加的同时,教育经费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例反而下降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出现“挤出效应”。曾明等通过对2007年全国各省财政与教育截面数据的定量分析发现,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各地获得的转移支付使政府自身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下降。

二、不同层次转移支付的教育支出效应研究

1.州政府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效应的研究

一些学者分析了州政府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的影响。例如,Gmbb和Michelson发现马塞诸塞州政府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加1美元,学区支出增加0.26美元,其余部分用于地方减税,而专项转移支付效果完全是激励性的,每增加1美元的收入,学区支出将增加1.21美元。Vincent和Adams发现科罗拉多州和明尼苏达州每增加1美元,两个州学区教育支出的增加量在1.07和1.90美元之间变化。不过,Park和k Caroll根据密歇根州学区支出行为的分析,得出州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影响都很小,但专项转移支付的效果要优于一般性转移支付,每获得1美元的州一般资助,学区教育总支出只增加6美分:每获得1美元的州专项转移支付,只增加32美分。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州政府每增加1美元的教育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教育经费会增加0.26美元到1.21美元。不同类型的州政府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的效应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一般性州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具有“激励一替代效应”,而且都处于较高值。大部分州专项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具有完全激励效应,州专项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的效应优于州一般性转移支付。

2.联邦政府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效应的研究

除了对州政府转移支付的研究,一些学者专门研究了联邦政府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的影响。例如,Gordon对Title I联邦资助的效果进行了动态的评估,认为短期内该资助存在显著的粘蝇纸效应,即激励效果显著,但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会进行一定的应对,这种激励效应不再显著。Felstein的研究发现,Title I联邦资助对一个学区的教育支出既有替代效果,也有激励效果,每增加1美元的Tide I联邦资助,学区教育支出增加0.72美元,相同的结果也出现在Craig和Inman的研究中(73美分)。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发现:联邦政府每增加1美元的教育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教育经费会增加70美分到1美元。联邦政府的配套转移支付很少有此证据,因为联邦政府很少在教育上使用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在一些州,联邦政府补助减少了州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因此,联邦政府的配套转移支付没有州政府的那么具有激励效应。大部分对税收返还和不受限制的一次性总付的补助的研究发现,25%―43%的税收返还会用于消费,假设地方政府将其中的20%一25%用于当地学校,那么5%―10%的税收返还用于教育。

三、不同类型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效应的研究

一般来说,一般性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具有激励一替代效应,而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对一些学区是激励一替代效应。对另一些学区是纯激励效应,专项教育转移支付每增加1美元,总教育支出会增加将近1美元或高于1美元。Adams对纽约学区1976-1977年的定量研究发现,生均一般性转移支付每增加1美元,生均教育支出增加0.59元,而生均专项转移支付每增加1美元,生均教育支出增加1.7美元。Park和Carroll对密歇根州的451个学区的研究发现。生均一般性转移支付每增加1美元,生均教育支出增加0.06美元,而生均专项转移支付每增加1美元,生均教育支出增加0.32美元。

总体来看,专项教育转移支付会直接刺激教育支出,有时增加的教育支出数量甚至超过了转移支付的数量,这可能是由于专项转移支付需要更多的配套要求,以便接受转移支付的政府更倾向于提供更多的配套资金。专项转移支付比一般性转移支付更具有激励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专项转移支付的特殊要求使地方政府很难把资金用于其他地方。另外一种解释是专项拨款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可以少花费的专门项目,如果没有专项拨款的话,则什么也没有。但税收返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属于一般性转移支付,无意于影响地方政府的支出偏好,也不会对各公共物品的提供的相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起的作用完全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效应。因此,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最不可能对地方政府支出产生激励效应的一类转移支付。

四、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县域间教育经费均衡配置影响的研究

转移支付设计之初的目的之一即平衡各地公共服务水平,上述大部分研究集中于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总量的影响,转移支付是否促进公共支出的均衡分配较少谈及,不过一部分研究分析了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财力均衡的影响。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转移支付的横向平衡研究意义重大,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

Huang和Chen对中国中央对省的转移支付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均等化效应不够显著。只有少数的几项研究关注了省以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均衡效果。尹恒等也认为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不仅没有起到均等县级财力的作用,反而拉大了财力差异,特别是在分税制改革后,转移支付造成了近一半的县级财力差异;专项补助和税收返还是造成转移支付非均等性的最重要因素,而明确定位在缩小财力差异的因素法转移支付并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高立采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方法,对我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影响差异分析发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都表现出一定的非均等性,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对不平等的贡献更高。其中,中央税收返还和省以下财力性转移支付各自表现出较强的非均等化效应。

五、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政府间转移支付与教育支出的确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同的研究因样本、数据类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的不同,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对于同一样本,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得出的系数是不同的,而且参数估计也会因采用不同的统计模型而有所不同。对于同一政府层级、采用相同的模型,对于不同的时间点,截面数据的分析结果也有所不同。转移支付对教育经费的影响也会因不同的政府单位(城市、县、学区)而有所不同。这些研究结果的不同反映了转移支付对教育经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存在的一些概念和统计方法问题,这提示我们应谨慎地解读研究结果。

第二,转移支付数据的非随机分布使得州政府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系数不一定真正反映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的实际平均反映。州政府转移支付不是随机分布的,它们是按照一些特殊的公式,为了均等化教育服务的提供而常常偏重于贫困地区。如果贫困地区比富裕地区有较高的偏好使用州政府转移支付,得出的系数会高估样本地区的平均反映,反之亦然。

第三,大部分有关教育经费的实证研究采用的都是截面数据,这些研究分析的都是地方政府某一时间点的支出行为。截面数据在分析地方政府的支出行为时是恰当的,但是无法分析政府在某一时间段的支出行为。一些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时间点的截面数据的分析经常产生显著的不同。这反映了地方政府可能处于预算非均衡的状态。因此,依靠某一年的研究结果来预测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的反映可能具有误导性。对于两个年份之间不受限制的州一般转移支付变化的研究,比对两个年份的截面数据分别研究得出的结论具有更高的偏好。对于专项转移支付,偏好则较低。

第四,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因地方政府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是积极反应还是没反应完全取决于接受转移支付的地方政府的自身特征。Adam发现纽约州城区的学区在使用一般性转移支付时,没有城郊学区那么高的偏好:但城郊地区将更多的个人收入用于教育。这些发现表明,地方政府的个体特征限制影响着地方政府对州政府转移支付的反应。对于某一地区行为的统计分析可能与某一具体地区的行为完全不一致。在联邦财政下,州和地方政府的差异是设计公共服务补助计划的一个难点。因为,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政府单元,他们的财政模式和支出行为如此复杂,因此很难准确预测某一特定政府对某一给定补助的反应。

第五,从转移支付提供的政策制定者来看,在对某一经验研究的结论解读时,不仅应关注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的平均反应,还要关注反应的差异。Cohn发现,对于转移支付每增加1美元,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平均会增加36美分。但是,地方政府的反应具有较大的差异。州政府转移支付的标准差是0.21,处于第16个百分位的政府只将每美元中的15美分用于教育,而处于84分位的政府则是57美分。对于考虑将转移支付给某一地方政府以实现某个教育支出水平的政策制定者来说,这两种反应明显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政策制定者可能想调查某一特定群体的地方政府的反应而不是所有地方政府的平均的反应。例如:Title I补助,是针对低收入家庭的补偿教育的。政策制定者会更多的关注具有较高比例来自低收入家庭的贫困地区对此的反应,而不是具有较低比例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富裕地区或者所有地区的平均反应。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208-01

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移动支付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安全问题,如果移动终端出现安全威胁,就会影响终端用户对移动支付终端使用的信心,继而影响移动支付的发展。因此,当前移动支付研究重点内容在于提高和改进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性,完善移动支付系统,打造出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的移动支付平台。

1 移动支付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移动支付经历了几代的更新和深入研究,逐渐从传统支付手段过渡到电子支付,然后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成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业务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据调查显示,当前已经有大概150个移动支付业务在运转经营之中,这些移动支付业务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世界各个角落发展。很多通信、金融领域都已经引进了移动支付的支付方式,并且对发展移动支付事业有极大的信心。根据Gartner公司数据表明,截止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终端用户达4亿人次,可以看出未来移动支付发展面临良好局面。不过随着移动终端用户人数的增加,移动支付在使用之中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人们重视,亟待为移动支付创造更加安全的环境[1]。

移动支付手段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移动设备(如手机)、支付卡、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利用电子技术达成支付目的的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各方面之中。未来,利用移动支付手段的终端用户将会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移动支付手段具有着远程支付和近距离支付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便捷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移动支付手段的安全性能将持续提高,可以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

2 移动支付应用存在的风险

2.1 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软件威胁

当前用户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多是手机、Ipad,用户在使用之中会因为移动终端设备受软件病毒的侵袭而泄露终端用户的信息。当前各种支付软件层出不穷,使用户也无法明确判断哪些软件能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在移动支付应用过程中主要的软件威胁有以下几种:第一类,终端性能被破坏,当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自身系统内存容量不足时,会影响软件的正常运行,例如支付宝、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软件的功能会受到限制,影响用户使用。第二类,恶意窃取用户信息,移动支付需要依靠网络进行支付,当终端设备与互联网联网时容易遭受恶意软件威胁,主要的威胁是盗取用户的各类信息。第三类,恶意扣费,在移动支付应用之中,恶意软件会假冒营运商定制收费业务,扣取话费等,这也是当前用户最常遇到的威胁[2]。

2.2 移动终端自身的物理环境威胁

移动终端设备最初只是具有短信等基本功能,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人们当前使用上了智能手机,这也成为最常见的移动终端设备,促进了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不过与此同时也因移动终端设备自身引起了新的移动支付应用风险。手机等终端如果被盗取极易泄露用户信息,当前的物理安全控制并不能直接应用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设备的性能还是不能与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相比,会耗费加密时间。

2.3 移动支付系统下的网络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应用过程中必须依赖网络,而一旦网络受到恶意攻击,就会影响信道质量,这对用户移动支付造成威胁。一些非法入侵者会利用网络漏洞,制造假页面骗取用户验证信息,然后将用户信息重放,进而威胁移动支付安全。还有中间人攻击,这是在重放之后再进行欺骗用户的行为。

3 应对移动支付应用中的风险的有效对策

3.1 应对移动终端设备应用软件威胁的对策

首先,要在正规安全网站下载软件,防止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下载恶意软件;其次,提高对权限请求提示的重视,一旦有其他网页请求确定操作,必须核实是否是移动支付操作中需要的;此外,要增对移动支付登录信息的保护,确定登录界面是手机银行官网,确定登录环境安全,在操作过程中最好避免打开蓝牙、红外等连接措施。

3.2 应对移动终端物理环境威胁的对策

移动终端用户应该保管好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在设备上设置等级较高的密码,除此还应该提高信息保护意识,移动终端设备上不要存入敏感信息,或者及时删除敏感信息。

3.3 利用数字技术应对移动支付网络安全风险

提高移动支付网络安全的有效途径是研究数字技术,利用数字加密等技术来保护移动终端,促进网络安全[3]。我们知道在移动支付过程中,对终端用户的身份确认是极为重要的,一旦有人骗取终端用户验证信息,就极有可能冒充终端用户进行移动支付,因此有必要研究数字签名技术,以此来鉴定终端用户的真实性,相当于为网络安全提供第二重保障。

4 结语

伴随着移动支付系统的开发和深入研究,移动支付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问题,给终端的使用造成威胁。所以,要不断提高和改进移动支付安全性能,完善移动支付系统,打造出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的移动支付平台。

参考文献

[1]唐芙蓉.移动支付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转移支付收入;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转移支付收入对县(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新疆2009年75个县(市)数据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月5日

一、前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以东西部最为显著,而西部各省中由于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使得新疆的发展备受关注。实际上,新疆内部各地、州、市、县(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本文用实证的方法,以新疆75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分析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效率与公平的选择上,通常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而如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历史上,我国的做法是把资金、人力、物力政策向效益高的地方转移,待这些地方发展起来以后,再来带动其他较落后地区的发展。从优先发展东南沿海的政策到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政策,就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支援、带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具体到地方,例如新疆是不是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可以把地理位置、经济环境、资源条件较好的县(市)先发展起来,然后这些发展起来的县(市)再来帮助支援发展落后的县(市)。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本文单就转移支付收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2009年新疆75个县(市)财政数据分析发现,75个县(市)中其转移支付收入占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都非常大,大于0.5的县(市)有68个,占总数的91%,大于1的县(市)有61个,占总数的81%。可见,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大小对受援(市)的财力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对县域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政府性基金转移收入、预算外转移收入等,这些转移性收入通过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各部门的事业费等形式影响受援县(市)的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性支出(G)、进出口(NX)等,进而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GDP)。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渐形成,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数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对新疆的转移支付,2010年达到1,125亿元,年增长30%,转移支付的规模不断扩大。那么地方如何使用其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收入,使得既有效率又体现公平。

二、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并回归。为了确定转移支付收入与经济增长两变量关系的函数形式,用Eviews5.0软件对2009年新疆75个县(市)的截面数据作散点图,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经济增长,用TPR表示转移支付收入,可以看出,转移支付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大体呈线性关系。基于本文重点是研究分权财政体制下转移支付收入对县(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假定转移支付收入是影响县(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因此我们建立的计量模型为如下线性模型:GDPi=?琢+?茁TPRi+ui(i=1、2、3……75),其中GDPi是被解释变量,TPRi是解释变量,ui是随机误差项,ui~N(0,1),α,β是待估系数。

由于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新疆2009年的75个县(市)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2009年新疆省财政年鉴》、《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各县(市)的转移支付收入大体为其一般预算支出与一般预算之差,文中的转移支付收入就是由此根据《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计算得来。假定所建模型及随机扰动项满足古典假设,运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OLS)得出样本回归方程为:

G■Pi=-407260+34.7804TPRi

(-6.32) (18.25)

括号内的数值为该系数的t统计值。决定系数R2=0.6782,修正R2=0.6746。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F=24.17552,F、t值较高,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转移支付收入净额对GDP有显著影响。

(二)模型检验。进行自相关一阶检验。自相关是经济模型中,随机扰动项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相关会使模型参数的方差偏离实际方差,严重影响模型的精度。根据检验结果,Obs*R-squared后面的P值大于0.05,说明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进行异方差检验。同样用后面的P值与0.05比较,大于0.05就表明接受同方差的假设,反之则表明存在异方差。现在的结果是0.74764,大于0.05,说明不存在异方差。

通过正态性检验,Jarque-berade伴随概率p值与显著水平0.05相比较,如果大于0.05就表明随机扰动项是正态性假设成立,否则表明正态性假设不成立。现在结果显示大于0.05,说明随机扰动项是正态的。

(三)对模型进一步扩展。在选取的新疆75个县(市)中,考虑到石河子、哈密、昌吉、阿勒泰、阿克苏、伊宁、吐鲁番、库尔勒、伊宁、博勒等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较好,为区别于其他各县(市),称为中心城市,所以加入虚拟变量ZXCS,模型变为:GDPi=?琢+?茁TPRi+?酌ZXCSi+ui(i=1、2、3……75),α,β,γ是待估系数。其中,ZXCS={1,中心城市;0,其他},回归分析结果为:

G■Pi=-628620+36.2374TPRi+12.6554ZXCS

(-16586)(5.2657)(2.2404)

R2=0.6754,修正R2=0.7836,DW=1.4819,方程拟合的较好。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本文运用两变量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转移支付收入对于县(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析发现: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转移支付收入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转移支付收入每净增加1万元,促进地区GDP增加34.7804万元;在扩展的模型中,转移支付收入对于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比非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转移支付收入每净增加1万元,促进中心城市GDP增加48.8928万元,对非中心城市GDP则增加36.2374万元。究其原因,中心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比非中心城市高。

(二)适当加大对县(市)的转移支付水平。特别是经济状况较好的中心城市的支付,待这些城市发展得更好时就可以适当对这些城市转移支付水平,这些城市还可以援助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有助于促进县(市)经济的增长,实现各县(市)的财力均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促进新疆城市化进程。区域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化引起的外部性经济可以驱动经济的发展。而新疆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其本身就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新疆的城市都还是各自独立的发展,并没有对周边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加快新疆的城市化进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佩吉·B·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曾军平.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平衡效益研究[J].经济研究,2000.6.

[3]胡德仁,刘亮.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