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

林业会计论文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林业行业所执行的会计制度还不统一,存在多种会计制度并存的现象。国有场圃执行的是《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森工企业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其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修订完善,不断更新;林业管理部门则执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目前也执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与此同时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林业单位还执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实施天保工程的单位还执行《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会计核算操作规程》,天保公益林建设单位执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项目会计核算办法》等。这就是说在林业行业存在着多种会计制度并存,同一单位执行多个会计制度的怪象。各办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经济业务,其核算口径不同,有的还很不完善,在林业行业实施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报表汇总填报的不统一性。虽然制度多但无法满足纷繁复杂的林业企业经济业务需要,许多制度与新准则相矛盾。

二、林业会计制度选择的三种观点

由于《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的滞后性及林业会计制度的多重性,所以无法很好地发挥其对林业经济的核算和监督作用,也不能适应我国财政预算改革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是必要的。目前理论界对林业会计制度的选择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一)企业论

企业论者认为,林业单位无论是林业企业还是国有场圃,均从事造林、管护、抚育采伐等生产性经营活动,有别于一般的事业费支出,所以林业会计应该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算基础,林业企业及国有林场不能偏离企业会计核算的轨迹。

(二)事业论

该理论倡导者认为,国有林场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随着林业发展战略的转移,林业从“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转移到“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即从采伐森林资源、发挥经济效益为主,转移到管护森林资源、发挥生态效益为主,林业财政拨款成为林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得到更多林业会计理论界人士的赞同,从主张重大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会计核算采用事业单位准则,发展到国有林场苗圃,进而扩展到整个林业企业都应采用事业单位准则。

(三)分类论

该观点认为企业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思想,由事业到企业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提升。就目前林业单位管理体制来说,对于场圃资源丰富、经济管理水平高、产值大时可转换为企业的,按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进行核算。而场圃森林资源匮乏,以造林为主,经营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等,不能采伐,收支不抵的,作为事业单位管理,财政给予扶持,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核算。在林业分类经营的管理模式下,又产生了另一种观念,生态公益型林场更适用林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营性林场则宜采用林业企业会计制度。

三、林业行业会计制度选择和重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林业行业定位问题是影响林业会计制度选择和重建的必要前提

毋庸置疑,我国林业行业面临着会计制度的选择和场圃会计制度修订的问题。林业会计制度、场圃会计制度作为反映和监督林业生产活动的制度,其选择和修订的关键是确定必要的前提条件,即考虑场圃定位,这是制定林业会计制度的前提,是涉及场圃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应确定场圃的性质。国有场圃原来定性为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性事业单位,按企业化管理要求,实行经济核算,因此,1994年场圃会计制度的修订借鉴了企业会计制度,以企业核算体系为基础,加入了林业特殊的元素,形成了场圃会计制度。近20年的发展,国有场圃目前的经济状况、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我国正处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这对场圃会计制度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林业体制改革是决定林业会计制度选择和重建的关键因素

林业会计制度改革很难与林业体制改革分离来考虑,即林业会计改革与林业体制改革是同一问题。目前,我国国有林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产生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体制和机制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采取就困难解决困难的办法进行改革,而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彻底消除产生困难问题的制度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的国有林场目前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地方领导、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虽然在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和国有林场自身积极性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体制的最大弊端是,一方面国有林场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完成生态建设方面的任务,而另一方面还必须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依靠自身的经营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经济问题,这必然导致国有林场处于二律背反的两难的境地。因此,我国国有林场改革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起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利于国家生态建设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必须把国有林场真正纳入国家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制度。同时,在强化国有林场作为国家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者职能的基础上,应将经营性产业开发任务推向市场,由社会的各类市场竞争主体来办,以保证产业发展应有的活力。同时,各类经营主体只有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对国有林场管理范围内各类国有资源的使用权,才能保障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没有这样一个体制保障,国有林场就难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有林场的体制改革是林业行业制度改革的关键,体制的变革必然对林业会计制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林业体制改革的进程决定了林业会计改革的速度,这也是我国场圃制度执行至今未能修订的根本原因。

(三)部门预算改革及会计理论的变革是林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力

林业会计理论存在着原有会计制度理论支撑单一、落后、不统一、不适应,也将面临着我国财政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制度不断完善,事业、企业会计的重大改革阶段,况且在某些方面已做出实质性的改革,这是林业会计理论重大改革的动力所在。我国部门预算经历了10多年改革,从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到政府采购,其为规范各行各业的经济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林业行业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目前管理体制的落后,与财政管理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表现:林业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同资金出台不同的资金管理办法,要求采用不同的核算体系和方法,甚至有些要求单独开户,分账核算;不同的资金管理方式造成林业资金管理的多样性,导致资金核算存在多个账套,且互相割裂,理论上无法统一。这与我国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相违背,与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不相协调。部门预算改革要求,部门单位将各类资金统筹使用,全部收支做综合财政预算,即一个单位一本预算。而目前林业部门是按资金性质渠道分别设置账簿,按不同资金分别编制作业设计,分别验收,没有从部门整体角度,没有将各类资金统筹使用,严重制约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加之财政对林业部门投入的补贴性,林业部门要完成林业项目往往需要在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进行筹集资金完成配套投资,如果按资金分别设计、验收、核算,造成项目的不完整性,这也与财政预算改革的思想格格不入。如今林业单位按照国家不同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开设各类专户、设置各类账簿,按不同种类的投资分别做多个作业设计,没有一本统一的全局性的生产作业设计及全面的预算,这种不统一、不全面往往造成重复投资,全局观的缺失会导致要么资金不足,要么损失、浪费。财政在资金管理方面要求林业工程实行政府采购,而目前的管理体制国有林场集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生产经营于一体,既是林业工程的实施者又是林业工程的施工方,无法走招投标程序,无法贯彻财政的政府采购思想。这种矛盾亟待解决,增加了林业体制改革、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力。也正是基于建立统一全面的预算管理体制,财政部门也加强了预算单位的账户管理,建立了账户开立的审批制度,并逐步清理、取消了预算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开设的各类专户,为逐步加强财政的管理,建立“一个单位一本预算”的综合预算观做准备,也推动了“同一林业单位采用统一的一种会计制度、设一套账”的林业会计观。同样,会计理论界的不断变革,也推动了林业会计制度的变革。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到2012年《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理论得到了提升,整个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林业制度的落后性、不协调性更加突出,这必然成为其改革的动力。

(四)林业分类改革及林区改革缓慢

严重阻碍了林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林业分类改革、林区改革难度大,进度缓慢也阻碍了会计制度重建的步伐,这也是我国新的林业会计制度迟迟未出的原因之一。林区改革提出已多年,只是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小动作,至今没有实质性的作为。

四、林业行业对现行两个会计准则选择的利弊分析

(一)林业单位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利弊分析

1.利的因素

(1)对原制度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

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按照配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落实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同时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目标的修订原则,对原制度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扩充,会计思想、理念、方法等有了全面的提升,如权责发生制、折旧和摊销的引入等。这与现行场圃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贯彻事业单位准则可以改变《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的滞后性。

(2)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核算思路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收支项目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所列明细设置明细科目,且收支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这为目前作为公益性林业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生存的林业单位,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核算思路。由于林业单位接受国家拨款的种类繁多,既包括基本支出,也有项目支出,资金种类繁多且具有专门的用途,事业准则的核算方法为这种专款专用提供了很好的核算平台,收支对应关系非常清晰,期末结转结余资金处理方法简单明了,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不留漏洞。

(3)提供了解决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资产的后续核算难题的有效办法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林业单位目前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资产的后续核算难题提供了很好解决办法。比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的计量方法既解决了资产的价值反映问题,也体现了财政对资产购置的投资,且不对后续使用资产的项目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非流动资金基金”、“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的设置和运用上,这为林业单位目前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资产的后续核算难题提供了很好解决办法。林业单位目前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的资产,在后续资产使用中,因按目前场圃及企业核算方式计提折旧、摊销所导致的在其他财政性项目使用该资产产生的项目支出的虚增,折旧摊销占用资金导致国家对项目的重复投资,如果国家投资不含折旧摊销又会导致项目投资不足,按目前的场圃核算制度进行核算,使林业单位处于两难的境地。

(4)解决因核算体系不一致所导致的林业单位编制部门决算困难等问题

财政预算改革已经历10年多了,部门综合预算与决算体系初步形成,《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在这种改革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其核算体系与部门综合预算与决算体系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对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林业事业单位,运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可以统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法,有效地改正目前因所运用的核算体系不一致所导致的林业单位编制部门决算困难,且报表与按场圃制度核算的会计账簿所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林木资产”、“林木资本”的列示问题。统一会计制度也可以解决基建数据长期游离于单位大账的问题。

2.弊的因素

主要是欠思考“核销制”的核算方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采用“核销制”的核算方法,即当年支出与拨款结转对冲,期末只反映结余。林业单位作为第一产业的生产性单位,不管是林业企业还是作为事业单位的国有林场,其职能为培育森林资源,其经济活动是森林、苗木的培育,而其生产的产品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财富,其价值应通过核算在账面有所反映。森林经营管护支出是生产行为,有别于一般事业费支出,且林产品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当年投产,当年并不能产出,会形成大量的在产品。森林培育具有长期性,林木及苗木资产在采伐之前均为在产品,其成本支出不断发生,账面价值不断增加,事业单位准则没有相关的生产成本核算,也没有生产所形成资产的核算,而是将与投资对应的支出核销,不利于作为林业两大资产的林木和苗木资产的价值反映。虽然事业单位对医疗等几个行业在事业单位准则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门的会计制度,增加了医疗成本核算方法,但医疗成本当前全部结转入“本期结余”。森林培育具有不同于其他资产的长期性,其自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林木及苗木资产在采伐之前均为在产品,其成本支出不断发生,账面价值不断增加,其科目设置中不仅有当年营林支出,还应有反映长期资产的林木及苗木资产等。同样事业准则对于国家投资没有作为资本核算,而是将投资与营林支出核销。目前,我国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对林业的投资加大了,投资的增加会带来林木资产及林木资本增加,核销制显然不适用。

(二)林业单位贯彻《企业会计准则》的利弊分析

1.利的因素

(1)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执行场圃制度的落后性。林业单位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执行场圃制度的落后性,为林业行业会计领域众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解决的依据,更能为出现的新经济问题提供理论根据。

(2)为林业生产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企业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对林业企业具有通用性,其核算对象中对林业各类林种在三类生物资产中作了划分和归类,对林木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核算做了原则上的规定,为林业生产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

2.弊的因素

(1)对于林业核算来说缺乏专业性

生物资产准则虽然具有通用性,为林业生产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其对于林业核算来说缺乏专业性,不能完全满足林木及苗木生产的核算,更没有林木资产及林木资本的规定,所以实际操作性不强,须以此为基础,制定林业企业会计制度。

(2)会导致虚增利润的现象

企业会计准则将政府补贴记入“营业外收入”转增当年利润。对于一般企业,政府补贴只是偶然的少量的补贴,国有林业单位则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尤其是现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森林资源,限量采伐,林业单位创造经济效益的地位退居次要,其经济效益已远远低于其社会性和公益性,生存和完成各项生态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其他补贴资金,这样,林业单位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退化,更体现了其事业性。如果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将这种大量的经常性的业务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记入“营业外收入”,就会虚增利润,无法体现政府投资的专款专用和政府收支分类的要求,也不能反映林木资本的投入。

(3)折旧计提的二律背反问题

国有林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场圃会计制度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真实反映资产的状况。但用财政拨款购入的固定资产所计提折旧计入使用资产的由财政拨款的项目,会存在两种情况:如果折旧作为财政拨款支出的一部分,就会造成财政重复投资,如果折旧列入项目支出但不占用财政资金,就会造成该项目投资不足,支出无法全额弥补。在实际操作中处于二律背反两难的境地。

五、林业会计制度选择与重建

目前,对林业财会及管理办法的探索和努力,都是基于现有制度和政策的小修小补,存在只顾眼前、急功近利的短视现象,并没有一个可持续的完善的推进步骤。

(一)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基础上林业会计制度的选择与修订林业分类经营论成为林业改革的目标,即国有林场按照其经营情况,区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性林场。商品经营性林场以盈利为目的,其占用国家林地林木资源也是有偿的。其自行组建一支专业的营林队伍,通过承揽国家绿化工程,造林、抚育、育苗工程取得收入,赚取利润,并在国家林地林权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取得土地及国有资源的使用权,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开发利用。这种完全推向市场的企业化管理的林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是一定的,但理论上应该建立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的适合林业特色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指南。事业型林场则以对国有林资源的管理为职能,实行全额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代表国家管理林地及林木资源,其对国有林管理、经营所需费用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其通过经营取得的收入全额上缴管理部门,并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通过招投标方式将林业工程出包给专业的经营性林场及社会上的专业公司,同时按照财政改革的要求进行政府采购。这种管理方式会增加国有林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效率。这类林场因其纳入了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其核算方法应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基础框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先进的、适合林业事业单位特点的方法,特别是保留原有场圃会计制度中的林业特色的精华的部分,制订出林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这正是我国目前林业会计理论重建的关键所在。

(二)林业事业单位对以事业为主的林业会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由以木材利用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现代林业转变的过渡时期。林业的地位特殊,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居首要地位,其性质特殊既是基础性产业,但又是公益事业,生产活动的公益性突出;生产过程特殊,如林木生产期比较长;资产性质特殊,如林木资产属于生物性资产;资金构成及运转方式特殊,除了企业资本金、社会公共财政资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企业经营目标特殊,即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

林业会计区别于农业和其他行业,有着特殊核算内容的会计核算。需要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针对林业的特殊性制定一个专门的会计核算办法,即林业会计核算办法。目前林业会计核算的范围相对较窄,林业经营单位四套会计核算制度并存在仅适用于特殊林业经营单位和特定的经济业务,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完整也不够充分。

一、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林业会计信息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林业部门的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目前,林业部门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领导的决策和林业效益的评定。

1.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日渐突出。当前,林业会计还沿袭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在传统的林业会计模式上,会计的管理目标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反映营林生产单位的行政绿化任务和森林覆盖率目标的完成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所定的报表和数据,既不考虑经济效益,更不重视生态和社会效益。会计部门核算的营林资金耗费的数据与营林部门的营林数据互不交流,造成内部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从而失去了对营林生产全过程的反映和控制职能。营林生产周期长,每年不断投入多年后一次产出,短期内不能形成产品,成本得不到及时补偿,林业会计信息系统与林业部门外部信息系统隔离,林业部门不能主动、直接从外部系统获取信息,林业部门以外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信息,影响林业企业的市场化建设。

2.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成本核算信息准确度较低。从实践看,现行林业会计未能将资源与环境带来的经济问题很好地纳入林业成本核算体系,在会计计量方面缺乏对资源与环境会计对象的有效计量,这集中反映在未能用会计计量反映、监控、控制环境资源及耗费与补偿问题。因此,现行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的信息充分披露提供的客观要求。即以成本为定价基础的木材价格中,作为原材料消耗掉的森林资源价值缺位和森林资源的消耗不能计入木材成本。信息的短缺使林业部门无法实时了解和预测资金需求,不能适时地管理,不可能实现落实到每一环节的成本核算,以有效控制成本。

3.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并行的多种会计制度制约着林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分别实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国有林区中的森工企业与国有林场和苗圃也实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强调部门特点和经营方式的不同,这就造成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报告体系在不同林业企业之间不统一、不可比,使同一笔经济核算业务出现不同的会计规定、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度和方法,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一定的困难,各林业会计新使用者不能了解完整的林业会计信息。

4.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不同信息化程度制约林业会计信息的交流。当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林业单位很少,而且分布极不均衡,主要是大中型林业企业采用,经济好、有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较少采用;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在县级林业局普遍推开,县级日常财务核算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财务软件的开发、使用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各单位所用软件比较混乱,导致同行业数据接口、使用方法不一样,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很不方便。这不仅难以适应财政改革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网络化财务监管发展的趋势,更不利于财务管理的职能的履行和效益的发挥。因此,信息的迅速传递对林业显得尤为重要,以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对管理决策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实施会计信息化成为林业财务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目标

目前,由于林业部门下属单位较多(如有林场、苗圃场、木材公司、胶合板厂、林业站等),业务流程各异,所实施的会计制度各不相同,同时,各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也差别较大,信息化应分阶段实施,不能一蹴而就。

1.会计核算信息化。在省、市、县林业局和部分基础较好的林业企业,可逐步利用Excel软件、通用财务软件及网络结构建立各自的会计核算信息网络,进行会计核算,处理有关财务数据,提供会计信息资源,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不仅包含企业单位核算,而且兼容事业单位核算,以及林业专项资金的核算。在会计核算方法上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凭证填置会计账簿登记成本计算会计报表编制,都能逐渐过渡为计算机处理。在林业会计信息提供上尤其应注重对生物资产———各种林木资产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有利于林木资产价值评估。因林木生产周期长,成本费用发生较高,计算机的核算和高度的数据集成化使林木资产信息更为真实可信。

2.会计管理信息化。上级林业部门将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利用网络联结起来形成单位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林业部门以外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林业部门内部可利用信息帮助财会人员合理筹措和运用资金,节约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实施会计的基本职能,即会计预测、财务计划、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使会计信息系统与单位其他系统实现即时的信息互动,不会形成“信息孤岛”。

3.会计决策信息化。会计决策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处理的最高阶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与林业其他管理子系统充分融合后,实现对林业产品的销售、定价、林木资产的成本确定、林木资产的价值评估、营林资金的筹集、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取舍等内容的正确决策,充分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进行决策。以达到对会计业务信息化管理的最佳经济效益,其决策内容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决策。

三、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建议

1.建立基于互联网的web式会计信息模式。web式会计信息模式基于林业单位的内联网和网站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财务软件网络化模式。林业部门下属单位的分散性、边远性决定了需要网络技术来发展会计信息化。林产品的销售使得电子商务功能在财务及管理软件中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成为会计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会计软件相比,网络会计软件需全面采用网络计算技术,网络化管理,实现数据的集中化管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以及财务监控等功能,网络会计软件还需具网上支付之类的各种网上辅助功能。

2.统一开发行业特色软件,增强财务软件本身功能。目前通用的商业性财务软件满足不了林业部门多种核算制度并存核算的特殊要求。林业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适时配合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配套的会计软件。同时,考虑到会计信息化软件下的会计软件在设计中应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开发功能强大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软件应最大限度地做到各数据信息的共享,体现出林业的生态效益信息、林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林木资产的蓄积量的信息、营林投资项目信息、退耕还林补贴信息,林业会计软件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信息,必须扩展到业务信息,做到与财务业务的协同,满足林业行业的特殊性。如在林木资产核算的会计期间就可设置与林调活动周期一致,3年~4年为一个会计期间。

3.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人员组织。在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一个精干的信息化实施小组。由林业部门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应包括信息中心、财务、供应、仓库、销售等部门的人员和财务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员要进行培训,采取离岗培训和在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除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软件操作培训外,还须进行网络技术、理财理念的培训,使相关人员即时掌握工作的知识和技巧,增强他们参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4.建立规章制度,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内部、外部控制。林业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不应只局限在财会部门范围内,也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会计环节的监控上。可以考虑向围绕会计工作或者发挥作用的领域适当拓展,这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实施会计信息化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如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检查管理制度;而且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这才是会计信息化系统顺利运转的保证。对于web式会计信息模式还需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架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证林业单位内部网中敏感数据的安全。

四、总结

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会给林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带来根本性改变,使得财务人员更注重理财、注重三效益的并存;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会计信息更为准确、及时、高效地提供,会计工作效率将极大提高;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素质不断提高,树立良好形象;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林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可集中精力搞项目、抓落实、出效益;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林业单位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更为广泛,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了提高林业企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就应该定期的对其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培训,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树立他们正确的工作态度,提高对会计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也在不断的普及,因此会计信息的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不能由其他非专业人员来替代专业人员的位置。对林业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交接问题做好相应规定。很多林业企业单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会计信息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交接的工程中出现了问题,因此,一定要在原档案工作人员辞职之前,做好新旧工作人员的交接工作,从而避免造成会计信息档案的损失与缺失。林业企业单位其实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事会计信息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细心、耐心以及具有较高的责任感。

(二)完善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体系

1.合理有效的利用会计信息档案为自己服务在信息时代,林业企业单位应该不断地提高会计信息档案的利用率,合理的利用会计信息档案来为自己的发展服务,因此,林业企业单位要不断的提高对会计信息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时的检查会计信息档案,这样才能掌握相关工作的最新动态,对林业企业单位的工作会有更大的帮助。

2.形成属于自己的会计信息档案管理规则在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林业企业单位需要逐渐的形成和完善自己独特的管理规则,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节约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来进行档案管理,这样才能够加强工作效率。

3.及时更新会计信息档案在工作中,每天都会有新的资料变动,因此,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的跟上步伐,及时的收集新的材料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会计信息档案库,逐渐的完善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体系,那么这样的管理体系势必会给林业企业单位的发展带来益处,并且也能够体现出林业企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会计信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1.加快林业企业单位档案管理逐渐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林业企业单位能够进行会计信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就是确保会计信息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同时会计信息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也是对会计信息档案资源原件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手段来对林业企业单位的档案进行管理,将会计信息档案部门的各种其他形式的管理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全面、规范的会计信息档案数据库,建立数字化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模式,要明确并不是完全取消传统档案管理的模式以及档案载体,而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形成一个现代化信息管理与传统信息管理两种模式相互共存相互发展的合作关系。

2.加快林业企业单位档案管理逐渐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林业企业单位能够进行会计信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就是确保会计信息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同时会计信息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也是对档案资源原件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结语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理论;林业会计核算;浅析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03-01

1 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

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从生态林业理论角度来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是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需要,也是避免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弊端,或者是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进行弥补,让其与实际情况及和谐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

(1)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弥补传统林业会计核算的缺陷。传统林业会计核算计量收益时,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但是对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没有得到反映,对林业的外部经济性不予以考虑。

(2)林业生态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更加凸显林业会计核算需要从生态理论角度考虑。学者周冰冰在上世纪末对北京林业生态效益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森林提供的无形生态价值是森林木材实际价值的十几倍,由此可见,很有必要把生态效益纳入到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不但能够提供大量生态方面的价值信息,而且可以使得人们重新认识林业的地位和作用。

(3)给予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提供依据。林业提供无形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经营和管理需要大量的投资,但是当前林业提供的生态效益价值并没有计入收益,导致林业具有很典型的外部经济性,此情况下,林业经营与管理的价值循环和资金周转不符合实际,需要政府提供价值补偿以弥补林业经营与管理的部分开支。

2 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林业会计核算,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看

对于林业的正确认识应该从三大效益出发,即从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着手,对具体的指标进行会计核算。第一、生态效益层。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从历史数据和新测定数据进行对比,主要指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涵养水源。不仅可以存储水资源,而且可以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林业树木通过生化反应积累大量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通过根系保持大量水土不流失,降低水滴对表层土壤的冲击和防止地表径流的侵蚀。(2)天然氧吧。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压力。同时对空气中污染有毒物质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净化空气、提供高离子氧的目的。(3)改善气候。比如在北方,森林可以有效的降低沙尘暴带来的危害。第二、社会效益层。同样对于林业取得什么样的社会效益,可以从数据比较中得出。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林业企业的建设和经营、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带动就业,缓解当前就业的压力。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发林业旅游业务,建立旅游点,吸引游客拉动消费,创造餐饮、住宿、娱乐等大量就业机会,能够有效的保障社会安定。第三、经济效益层。开发旅游项目创造旅游收入。同时对森林木材资源进行有效的采伐,实现经济效益。

2.2 以林业生态为首要林业会计核算目标

前面谈到林业发展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和协调,但是前提条件是要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因为只有林业生态是健康的,提供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不流失等方面功能,才能保障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林业生态不健康,处于资源枯竭状况,那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无从谈起,因此对于林业生态方面的开支都应该计入林业会计核算。

2.3 以林业森林资源资产核算为基础

如果把林业森林资源分为两种,即公益林与商品林,那么在对其进行会计核算时候就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功能和特点进行不同的核算方式。对于公益林而言,属于公共物品,为社会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把这功能价值计入林业收益中,而公益林的管理活动造成的森林资源消耗应该计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成本项,对其投入采取专款专用的原则,按收支平衡的方式来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对于商品林而言,也能够提供生态和社会效益,产生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价值应该计入收益项,为获得政府的补贴提供理论和实际数据依据,对商品林的运作采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阵平留,刘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运作技巧[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环境会计与林业经济的概念界定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环境会计与环境的日益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从经济学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核算各类环境因子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孟凡利教授对环境会计学概念定义为:环境会计学的核心就是将自然资源等因子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将这种消耗纳入到企业的经济活动成本范畴。

(二)林业经济的概念。林业经济是林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进行环境会计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前一定要将林业经济的范围进行界定。林业经济就是将一切与林业发展相关的因素都要纳入到林业经济发展的考量范畴,具体包括:一是林业的经济生产部分。林业经济生产部分主要是针对林业经济的价值效益而言的,比如林木通过市场销售而获得市场价值;二是林业的环境生产部分。林业的环境生产部分主要包括林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效益与林业在实现市场价格过程中所进行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

二、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的优劣分析

鉴于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分析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结合SWOT分析模型,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具有优劣势之分:

(一)优势分析

1、林业优势。首先,我国是林业资源大国,我国森林面积达到了19,545.22万公顷,全国林地面积为30,378.19万公顷,尤其是我国的人工林面积更是得到快速的发展。截止到目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为6,168.84万公顷。这就为环境会计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对象分析;其次,我国林业绿化面积在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我国人工义务植树达到了133亿人次,并且植树造林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最后,我国防沙治理与生物保护越来越完善,政府加大了对防沙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每年都会投入巨大的资金与技术应用于发展林业经济,因此巨大的林业资源优势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也给环境会计提供了应用空间。

2、政策法律优势。我国关于环境会计与林业经济的法律法规可以说非常的完善,比如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发展依据,有效地指导了环境会计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应用范畴。

3、社会公众对林业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为此社会公众积极地进行植树造林等活动,大大提高了我国林业资源,同时社会上的生态文明理念也不断完善与丰富。比如,2011年我国新建生态文化基地380处,并且针对环境会计文化的影视宣传题材也越来越丰富,《青春的油茶树》、《遥远的村庄》以及《我们是中国林业人》等影视反映了生态文明的日益成熟。另外,社会各界对林业资源保护的宣传渠道也越来越丰富。对林业资源保护的宣传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以林业部门的行政宣传手段,社会媒体人主动进行林业资源宣传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我国各大综合网站都加大了对生态文化的宣传,比如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生态文明,广泛的开展了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

(二)劣势分析

1、林业经济环境效益可预见性差。虽然大力发展林业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但是着重改善具有滞后性,如同我们常说的“植树造林,造福后代”就充分的阐述了植树造林只能让当代人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其环境效益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也就是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体现为林业发展中的环境效益的时滞性,这就是为什么社会投资人不愿意将环境会计应用到林业经济中的直接原因。对此问题,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手段降低环境会计进入林业经济的门槛,但是这种问题并没有解决,表现为林业经济对环境效益的可预见性比较差:林业环境效益的周期比较长,这种较长的周期必然会导致在应用的时候出现许多无法预测的因素,根据期望值风险理论,林业环境效益的发生概率是比较低的,导致林业投资者对环境收益的期望值比较低,因此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

2、林业企业不利的行业竞争地位。我们知道,发展林业经济除了要发挥其经济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环境效益,但根据市场法则,如果将林业企业处于市场竞争中,那么是不利于社会资金流向林业行业的,因为林业企业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环境效益,这样很多的社会投资者会考虑到利润最大化的因素,而将资金流入到其他行业中,这样就不利于林业企业的融资,如果我们再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林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中,那么无疑就会扩大林业企业的成本费用,进而影响到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考虑到经济效益的角度,很多企业不愿意将环境会计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

三、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具体应用

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需要全社会行业、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立足于社会责任积极营造与实施与环境会计发展相适应的措施。

(一)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的指导与规定。首先,立法部门要加强与完善环境会计的立法工作。虽然我国关于林业资源保护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都比较多,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述,但是具体到林业环境保护与会计手段相结合的法律法规目前仍为空白,因此我国立法部门要加大对该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针对当前我国实施环境会计与林业资源保护立法条件不成熟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上粗下细的方法,即地方在遵循国家相关环境会计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法规,实现林业经济与环境会计相结合的目的;其次,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引入绿色GDP。我国传统考核经济指标的方式就是采取GDP,即对经济领域内生产出的产品与劳务价值的总情况进行考核。但是此种考核导致地方政府将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甚至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这也就是说传统的GDP考核模式不利于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将环境资源消耗因素、环境改善成本以及环境退化成本等因素纳入到GDP指标考核中。

(二)加强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是支撑与促进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的基础保证,针对我国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效果的不理想因素,有必要从加强理论研究层面入手。一是注重会计学科的交叉问题。由于会计学科理论的范畴比较大,同样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所涉及到的学科种类也比较多,既包括环境经济理论、资源经济理论以及生态经济理论等等,因此需要在理论研究时要注重对这些学科的综合运用;二是注重对实证理论的研究。任何理论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实现实践操作这一目的上,脱离实证研究的理论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体价值的理论;三是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要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与参照国外先进国家的理论研究成果。比如,我国会计理论专家学者要打破传统的地域限制思维模式,向先进国家、学者进行讨论与学习,共同促进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

(三)构建与环境会计相适应的核算科目体系。首先,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相应的科目。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些科目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具体就是要增加以下科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折耗以及环境资产净值;其次,在损益表中增加的科目主要有环境收入、环境成本;最后,对环境会计核算要素进行确认。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因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环境会计要素主要包括:一是环境资产。针对林业经济而言,林业资源的开采权也代表着环境资产,因为我国公益林的开采必须要经过国家的授权;二是环境负债。环境负债主要是实施主体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所需要承担的资产赔付;三是环境权益。环境权益主要是针对环境资源的拥有角度而言的,也就是企业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四是环境收入。环境收入是林业企业对林业资源的破坏结果进行治理而发生经济事项导致企业经济收益的增加与减少。另外,设立相匹配的会计报表项目。比如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林木资产项目转变为森林资产,并设置林地资产、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物资产项目。

(四)丰富与扩大林业会计核算的内容。丰富与扩大林业会计核算的内容首先要明确环境会计的核算原则,根据环境会计理论,环境会计应该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在遵循原有会计核算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具有创新性的核算原则,比如针对当前林业经济在处理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时很难做到三者兼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生态林业方面入手,进行创新,根据生态林的价值将其进行分类,一般来说生态林具有商品林和公益林之分,但是无论其属于什么性质的树木,其都应该纳入到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但是由于其属性不同,导致其经济效益也就不同,因此需要构建具有区别化的会计核算体系;其次要构建具有循环成本观念的核算概念。传统的林业会计成本采取的是按照马克思成本概念,也就是产品的成本按照劳动与付出之前的关系,侧重对人的劳动付出而言的。这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要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循环角度考虑;最后对林业的考核也要突破以往的以货币形式的方式,将林业经济中对生态环境、社会贡献以及环境资源成本等因素纳入到新的核算体系中,实现林业企业的利润与社会成本、社会收益之间的协调发展。

(五)完善林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首先,完善林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林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木质资源,而且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但林业生产又消耗着一定的林业资源,而投资者为了提高与改善环境质量问题又必须进行必要的投资,因此需要林业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这样才能让外部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而对林业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其次,扩大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林业会计信息披露要从过去的以人造林方面的会计信息转变为提供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方面的会计信息,这种信息的披露也要打破传统的以货币作为计量方式的模式,提供非财务的会计信息;最后,拓展林业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林业会计信息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因此我们对林业信息的披露方式也要进行拓展,在遵循原有会计信息框架的基础上,采取现有财务报表框架内披露与在现有财务报告框架内披露的方式,并且要根据社会投资者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操作方式,以此满足不同社会需求者的要求。

作者:史晓倩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永福.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5.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依据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在第八学期安排12〜17周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这个环节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园林专业、旅游专业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实践教学过程。通过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学生可综合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长时间的独立研究与学习,掌握与应用本专业综合知识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将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快适应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

二、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

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园林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承担社会生产实践题目  此类题目多由生产单位向园林学院提出要求,学院根据题目的性质、规模、要求统一安排计划。此外,学院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广泛联系,解决了许多同学的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

(2)参与教师、设计院主持的生产实践项目  此类题目是指由园林学院的教师或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的生产实践项目。教师或设计师根据任务的要求,将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有机地与其承担的项目结合起来,既完成了生产实践任务,又使同学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髙。

(3)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  此类题目多为毕业论文题目,结合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划分不同的单项或子课题,由学生负责完成。

(4)科技扶贫项目  此类题目多为毕业设计题目,由学院与各地有关部门联系,对边远、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科技扶贫工作。我院唐学山教授几年来承担了多项广西壮族自治区风景区规划设计项目,瞿志、李雄副教授承担的北京市远郊县的风景旅游规划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真题假做”的题目  此类题目多为毕业设计,由于其它类型的题目没有联系好,一般采用“真题假做”的方法解决。即采用已完成的生产实际项目的图纸,采用同样的甲方要求,由同学完成规划设计任务,再与已完成的规划设计成果进行比较,找出毕业设计中的差距。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

园林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毕业前接受综合能力的训练,提前接触社会与生产,使同学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社会效益  学生承担了大量的生产实践项目,完成和解决了地方生产建设的需要,得到了大多数单位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为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扶贫项目,其社会效益尤为显著。

(2)素质效益  学生通过毕血论文(设计)提前半年走上了社会,走上了生产实践。这对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锻炼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学生业务素质、口语表达、综合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实践表明,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3)经济效益  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部门的实际题目相结合,由生产单位提供一定的经费,缓解了学校教学经费的紧张。据统计,我院99级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全部为生产实际题目,共计18项,以每个项目平均3万元计,就有50-60万元补充到教学经费中来。每年园林学院派5~8名学生赴深圳园林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直接节省教学经费1~2万元。同时,学生也为设计单位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4)能力效益  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是最根本的目标。通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提髙。①方案设计能力的提高。学生由原有单纯的课程设计改变为面向社会、生产的综合设计。因而在方案构思上,学生可了解到甲方的要求,懂得把主观的构想与客观条件相结合,了解了主观设想与方案的可实施性相协调,了解从方案设计到方案实施的整个环节。②绘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校内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部用计算机绘制图纸,而目前社会所要求的图纸大多要用计算机绘制。这样迫使学生不得不强化自己的计算机能力。而结合生产实际的设计项目可为学生租赁计算机,或直接使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③方案汇报能力的提高。学生过去由于缺乏接触生产实践,往往形成了图面较好,而方案汇报时口语表达较差的状况。通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在其实践过程中,学生已通过了多次方案汇报的锻炼。在毕业答辩过程中,口语表达通顺、流畅。

(5)压力效益  学生承担生产实践题目,可以使其明确生产单位的要求,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责任心,改变以往课程设计的拖拉问题。

四、面临的问题与今后改革探索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结合生产的方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其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1)市场竞争问题  园林规划设计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直接关联,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有时难以承担到生产实际题目,不能满足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所需。

(2)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的局限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一般在每年3~7月进行,而一般园林规划设计任务多在年底和春节前进行设计和报项,时间的差异造成了较大的矛盾。

(3)规划设计项目的难度问题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受题目的难度限制较大。题目难度过大、面积、规模过大,学生难以独立完成。难度小、面积规模不够,难以满足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针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在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题目的来源  调动学院教师的积极性,进行广泛的业务联系,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来源。

(2)改进传统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  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布置工作,一般在每年的11-12月进行。由于目前新形势的要求,已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时间改在7月底进行。一则可以结合园林专业学生的南方综合实习为毕业论文(设计)做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二则延长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时间。

(3)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查工作  由于学生目前所面临的自主择业的压力,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够重视毕业论文(设计),使第八学期的教学工作难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査势在必行。每年4~5月应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1~2次的中期检査,督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进度,对不够认真或进度较慢的同学应提出批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4)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定环节  应制定统一的学生答辩事项、答辩委员事项、评分标准,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7篇

看了俞孔坚“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之于’风景园林”,(以下简称“俞文”)之后,感觉到俞文对风景园林有片面理解,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

(1)把风景园林曲解为“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俞文先把“园林”和“风景园林”推到“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的一个角落,于是“园林”和“风景园林”,就只能是19世纪“小农意识” 的延续,只能归入landscape gardening(英国式自然风景造园)之列,而不配和I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当了。这是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广大会员的理解不一样的,也是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理解不一样的。

众所周知,风景园林是自然和生活的境域,不是平面艺术,从来就不是用“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所能概括。历史上众多的风景园林类型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除了审美因素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政治、文化活动和游憩的内容,更不用说宗教园林、群众游乐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等类型了。历代帝皇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禁伐令以及俞教授所推崇的风水理论也不全是为了审美。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进入城市绿地系统层次,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70年代又开展了风景名胜区工作,80年代以后风景园林工作领域更加拓展,包括水系、湿地、高速公路、人居环境、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各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业务范围正逐步向着大地景物规划延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理事、专家曾多次阐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强调风景园林学科是包含游憩、审美、生态的综合性学科。这和一些学者认为现代LA学科的三元素是基本一致的。曾经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的俞孔坚否认这点,认为风景园林只是“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恐怕是不大符合当年读学位时的学科实际吧。

(2)用“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取代风景园林的完整含义。

俞文说:“字典和《大百科全书》不能告诉我们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的名称”。因而从字典去查找I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解释就是缘木求鱼了。果真如此吗?

Landscape在英语里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译成汉语,不能都用“景观”一个词来对译。辞书中不是没有“景观”和“景观学”这两个词。《辞海》对“景观”和“景观学”已有详细的解说。俞孔坚在《导读》中引用《辞海》的解释时,有意删去了这两个词条的第一句话——定性语·[景观]地理学名词;[景观学]自然地理学的分支。混淆了地理学科和LA学科对landscape的不同内容和含义。难道这就是他所倡导的 “景观”的“完整的意义”?

Landscape在LA学科中真正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J.O.西蒙兹在其经典著作《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俞孔坚译为《景观设计学》)第六章:景的特征(the character of landscape俞译为景观特征)有详细论述。我们就引用俞的译文,看看其中的几个小标题:美、和谐、不协调要素的剔除、引入强调要素、使用性、适宜、协调、对比、变化……。这些和我国风景园林学研究的内容是多么吻合。足以证明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landscape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

每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风景园林(LA)学科的定位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主要因素之一(不是惟一),风景园林学科是要从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和处理土地,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如果取消了艺术这个要素,风景园林学就和地学、生态学、林学甚至城市规划学(不包括城市设计)没有什么区别了。包罗万象的“完整的意义”只能是定位模糊。

(3)风景园林过时了吗?

俞文说:“LA的过去叫园林或风景园林,LA的现代叫’景观设计学’,LA的未来是’土地设计学”’。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中国现代的LA——风景园林学推向过去,而把他首创的“景观设计学”取而代之。这完全是不正确的结论。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不发达和政治的原因,历经曲折坎坷,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复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正是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而且在理论上和业务领域方面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并没有过时。不必讳言,中国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在理论、实践和教育方面,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大地景物规划层次某些内容还未开展,这是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造成的。但即使和IFLA各个会员国比起来,也是各有长短、各有特点。特别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例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园林城市的创建“和国际Nations in Broom”评选活动的参与,对国土生态的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和国际水平的拉近,也是世界公认的。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和国际上LA学科的内容 和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怎样缩短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国际的差距,俞文提出的解决之道的情景A和情景B,都是建立在他所认为的风景园林就是风景审美的片面认识之上,是站不住脚的。他所提出的“景观设计学”的新瓶子里装的是什么酒呢?从实践方面看,北大景观设计中心及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完成的各类项目,并没有超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学所指出的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的范围。俞文说:“斗胆试问,有多少以正宗风景园林师自称的设计师或设计院在这样的新城镇和城市新区的总体设计中,除了参与其绿地环境设计以外,到底还发挥过多大的作用?”据我所知,正宗的风景园林院系毕业的设计师在全国各省市的城市规划设计院担任院长或总工的大有人在,做具体城镇规划设计的就为数更多了。仅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例,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在城市规划所、风景园林所、历史名城所、旅游规划中心等所室的都有,他们的工作就不局限于城市绿地环境设计。像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修编、深圳宝安区、龙岗区分区规划、安徽黄山市(含屯溪、徽州、甘棠三区)总体规划、湖北十堰市总体规划修编等项目,也是由风景园林师主持的。风景园林专业是十分广博的专业,任何人都没有可能或能力把园林专业所有的内容做全做好。就象医科一样,学习的时候不分科,毕业出来工作时再分科。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设计师,所处工作岗位不同,有的人微观的项目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偏重宏观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能由此得出风景园林不等同于LA的结论。

风景园林教育方面,我国与国际的比较,应着重在本科方面,这是基础;研究生已有了本科的基础,可以再细分研究方向。美国的风景园林(LA)专业本科设立在建筑、农林、艺术学院的都有,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但是核心的社会、生态与艺术三位一体,不可偏废。我国的情况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专业在1998年前设在理工、农林、艺术等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规划设计和生物生态并重,有关社会方面的课程比较薄弱。应该说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质量还是不错 的,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在校学生多次在IFLA大会的设计竞赛上超过外国学生,屡屡得奖,就是证明。教育部1999年撤消了理工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仅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在农林院校保留园林专业本科(偏重于植物)。把一个完整的综合性专业分开设置在农林和理工院校里,不能不影响到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风景园林专业本身的过错。至于北 京大学的“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由于建立时间不长,而且没有本科,目前还看不出它的效果如何。

要改变上述情况,光靠改变名称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从汉语词汇的约定俗成来看,“景观”还不如“风景园林”。社会上有多少非专业人士能了解“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可就真的会变成“唯审美论”和非生态性的了。看看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的 “景观”牌是什么内容,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承认俞教授在翻译介绍国外风景园林理论、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 作。他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弊病的批评,虽然在言辞上有些矫枉过正,却也切中时弊。至于他叫他的“景观设计学”,我们认我们的风景园林学,大家都明白这是相同的学科和相同的内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他非要推倒风景园林学科,自立山头,我们就不得不把事情挑开来说了,这已经超出学术之争的界限了,争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参考文献

[1]汪菊渊.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风景园林设计分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嘉乐,等.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9(1).

[4]李嘉乐.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J]中国园林,20029(4)

[5]孙筱祥风景园林(LA)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国—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

[6]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

[7]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03(7)

[8]J.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8篇

英文名称: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福建农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9709

国内刊号:35-1060/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和福建农林大学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核心期刊磷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确定为来源期刊,被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全文收录。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理论;林业会计核算;成本;意义与价值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为基础,用系统工程理论优化林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集约经营、立体开发、综合利用、以短养长,达到多层次、高效率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并用控制理论调控其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多种效能,实现永续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林业系统是一生态经济系统。它包括林业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三大系统是有机地优化组合,以发挥生态林业系统最大整体效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3种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是一门新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在多学科交叉渗透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根据生态林业的概念及特点,可把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控制论等方面的理论作为生态林业的理论基础。

1 现阶段林业会计核算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所造成的后果

1.1 林业会计核算对象不完善,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

现行林业会计没有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导致了林业企业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导致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首先,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补偿。其次,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最后,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

1.2 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补偿

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成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补偿。目前森林资源再生产的资金循环一方面采取森林培育成本从销售收入中收回,另一方面对因时间因素导致不足的部分以简化的办法按一定比例从销售收入中提取育林基金(或林价),以维持林业的简单再生产,而目前对于育林基金的提取来自于各林业单位的销售收入,但在使用时却采用统筹安排的方式,集中由地方财政安排使用。育林基金是维持林业简单再生产资金,却在提取后由财政统一安排使用的办法无形中导致林业经营单位无法维护简单再生产,也就无法实现资本保全。

1.3 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

现行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很好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

1.4 没有统一的林业会计制度

林业经营单位现行的一套会计核算制度,是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事业会计制度和基建会计制度分别设计的,分别适用于不同经济业务,强调专款专用,分别设置账户,分别归集费用和计算成本,分别编制会计报表,从而使林业经营单位需分为基本业务、天保经费和公益林项目等3个方面独立核算,分别形成不同的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和报表体系,造成一个会计主体、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并存的局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林业会计制度,森工企业之间核算的差异性较大,表现为会计科目名称不一致,会计处理方法不一致,会计报表口径不一致,造成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报告体系在不同林业企业之间不统一、不可比。

综上所述林业会计核算在生产实践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第一,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利润虚增;另一方面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一端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虚假增长,另一端是森林资源的持续减少。这实质上是混淆了作为补偿的物质消耗与新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它导致了林业部门收益分配领域的紊乱,也导致了国家在宏观价格、财政、税收政策上的失误。第二,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

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高的营林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问题无意顾及,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导致社会一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 从生态林业理论角度,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几个建议

2.1 健全林业会计核算内容

建议林业会计应增加的核算内容包括: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含对林地资产、林木资产、林区野生动植物资产等的核算)、环境成本(含对环境支出成本、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等的核算)、环境收益(含对育林收入、环保奖励、环保损害补偿收入等的核算)、环境利润等。

2.2 将森林资源从宏观上划分为两大类:商品林和公益林

这2类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林资源的不同特点分别核算。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其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样具有生态、社会功能价值,根据“生态利用”原则,商品林经营单位必须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地供给木材等林产品,因为在世界林业发展史上和现实中,因商品林经营不当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并不鲜见。这样对商品林的会计核算除了计量其产品货币收益、经济成本外,还应将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计入木材产品成本,同时计量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而其生态环境成本集中表现在环境破坏的损失上。公益林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其产品属于社会公共商品,并且产品以无形的生态、社会功能服务于社会。因此,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新修改的《森林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因此对生态公益林在会计核算上重点要求反映其生态、社会功能价值,同时计量经营单位对生态环境的发展、维护成本,为其进行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补偿提供依据。

2.3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弥补传统林业会计核算的缺陷

传统林业会计核算计量收益时,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但是对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没有得到反映,对林业的外部经济性不予以考虑。

2.4以林业生态为首要林业会计核算目标

由于林业生态效益远远高于经济效益,更加凸显林业会计核算需要从生态理论角度考虑。而林业发展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3者统一和协调,就要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因为只有林业生态是健康的,提供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不流失等方面功能,才能保障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林业生态不健康,处于资源枯竭状况,那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无从谈起,因此对于林业生态方面的开支都应该计入林业会计核算。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时期。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从生态林业理论角度来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是充分考虑到生产实际情况和需要,也是避免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弊端,抑或是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弥补。通过逐步完善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以充分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金德凌.关于林业会计“绿色化”基本理论与内容的探索[j].林业财务与会计,2010(10)

2 金德凌,陈小琴. 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林业财务与会计,1998(9)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设想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林业领域,其统计指标一般而言,多指在遇到一定的林业经济现象的时候,从其整体而言显示出来的某一特征的数值概念或者是其可以量化的具体数值。在林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过程中,相对而言,林业的经济现象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总体,而且具有多层次性,因而在其统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复杂情况,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做好各种指标的统计,就必须建立起一个统计指标明确,层次齐全,覆盖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因而,在进行林业的经济现象统计过程中个,要结合林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结合我国的统计制度和统计科学的发展状况来综合考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大胆革新,对各种统计指标作出适当的调整或者是重新构造统计指标。如此,可以让林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更好的服务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科学分类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想

明确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根据林业经济理论与实践以及国民经济的不同要求适时搜集整理林业经济现象的数量,以满足其不同的需要。是改革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出发点。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应有多种。

1.从林业统计指标的层次上划分,可分为全国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地区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全国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指用于反映和分析全国林业经济的各个方面现象的数量表现时所采用的统计指标总体系。 按林业统计指标的内容分,可把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分为林业生产要素指标体系、林业生产过程指标体系和林业生产成果指标体系:

(一)林业生产要素统计指标体系也叫生产条件指标体系,它包括林业经营对象和手段,可用于投入的人、财、物,已形成的环境与条件等的统计,这些指标可以说明林业生产的规模、技术条件和发展潜力等;

(二)林业生产过程统计指标体系也叫林业投入统计指标体系,是指根据林业生产经营的工艺要求、管理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它包括使用和占用生产要素、消耗人力、物力等的统计,这些指标可以说明林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经营方式、作业方式和管理方式;

(三)林业生产的成果统计指标体系也叫林业产出指标体系。如有林地面积的增加量、森林蓄积增加量、活立木资产增加值等。这些指标与林业投入和占用指标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相应的林业效益指标和其他相对指标。按这种分类法所设置的指标体系便于投入产出分析,便于比较分析林业发展状况,指标用途明确,易于通过适当变化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2.按林业统计的专业性质分,可把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分为:营林统计指标体系,森工统计指标体系,林产加工统计指标体系,森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木材流通统计指标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统计指标体系,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森林综合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等。这些指标体系有的已建立并形成统计制度,有的虽建立但不完善,有的仍然是空白,有待于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这种分类,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林业经济现象的某方面特征,能为林业经济研究,为社会其他行业提供不同方面的专门统计资料。

三.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设想

1.要坚持林业统计指标改革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能够严格遵守其改革原则。在我国现阶段的林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立足我国的国情,要坚持社会主体市场经济体制,并以我国市场经济的理论做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次,做好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要能够让革新后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能够更为全面和广泛,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最后,要在林业统计指标革新过程中,能够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实际状况出发,并做到灵活应变,使得其统计指标体系能够更好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具体情况相适应。

2.做好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做好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过程中,将林业统计指标体系作出严格科学的分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具有高效性,同时要能够带来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此过程中,要能够突出第一统计指标的重要性,明确第一指标的作用,比如,可以严格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全国范围,地区范围内,基层范围等林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坚持统一分类内容。主要而言是要从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林业生产环节的统计指标体系,以及林业运营产值或是结果的统计指标体系,既可以让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更为系统全面,具有良好的层次性,也能够让分类更为具体详实,进一步让林业统计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更方便林业数据的使用者以此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

3.要坚持核心统计指标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或者是中央级别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必须做宏观上作为各地区各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的改革核心,各地区,各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必须要在坚持这一核心的基础上进行,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对具体的内容作出丰富和创新。要坚持核心指标的作用,要将一些核心指标规范,固定下来,让核心指标从宏观上可以更好的反映全国范围内的林业总体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各地区,各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统计数据做出参考,各个地区和各个基层可以坚持公正,客观,真实,有偿的原则,将一些有用的信息提供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决策团体或者是个人,如果有特别的需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题统计数据指标系统,如此,可以让统计指标体系适用的范围大为扩展。

四.结束语

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对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变化发展市场行情的客观需求,也是针对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所作出的重要调整,但是,总体而言,加强对林业统计指标的改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庞大的工作量,复杂的程序,牵涉的多种利益主体,都使得这一过程更为艰难复杂,因而需要各个部门的全面配合协作,在坚持全国统计制度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调整,改革,完善,丰富统计指标体系,让统计指标体系更好的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翁贤忠 方荣杭 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探讨[期刊论文] 《林业经济问题》 PKU -2002年4期

[2]申艳宏 国内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探究 [期刊论文] 《北方经济》 -2012年10期

[3]漆继明 叶福生 构建新时期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期刊论文] 《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 -2001年10期

[4]侯小维 关于当前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 《北京统计》 -2002年4期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193-01

一、林业企业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它能够反应林业企业的价值,同时,林业企业的会计信息也是具有了一般会计信息的特点,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财务信息,但是林业企业会计信息还是区别于其他的行业,林业的生产经营有着独特的特点,林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特征如下:

第一,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的广泛并且也比较综合化;第二,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第三,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具有多种形式;第四,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是具有目的性以及通用性;第五,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具有连续性、系统性以及全面性。

二、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定位片面

林业会计信息披露将目标定位偏重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自于包括政府在内的很多机构,例如,投资者、金融机构、工会组织等机构,但是目前的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职能仅仅限定在政府的经济管理之中,各种会计信息也仅作为国家实行财政与物价政策的一种手段而已,因此,由于林业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目标过于片面,远远不能够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有待完善

目前,林业会计披露的信息更偏重于部分的经济目的,主要是以货币信息为主,将微观、短期以及直接的经济效益作为重点,主要反映的是林木资产与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忽视了生态社会效益的内容,因此,在林业会计信息报表中,无法披露此部分的内容。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有待于合理化

环境开发与利用、森林等环境资源的相关信息是不可能在传统的林业会计信息中被反应出来的,传统的林业会计信息只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以财务指标衡量的业绩进行披露,这就造成了财务报表上一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把林业企业限定在已有的信息中,而忽视了生态环境这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会误导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由此可见,林业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会造成林业会计信息难以反映出信息使用者想要了解甚至想要使用的信息,从而阻碍了信息使用者对林业信息的使用,以及影响了林业企业的发展前景。

三、开展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相关建议

当前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在披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有效的开展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对于林业企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林业会计理论研究

加强林业会计理论研究对于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发展矛盾不断的升级,因此,林业会计应该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林业财会理论中,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较好的处理这个问题,当前的林业会计与实务之间缺少理论支撑,一些研究的结果对于林业的会计实务没有实际性的指导,林业会计信息披露依旧存在盲点,因此,加强林业会计的理论研究,对于突破林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林业会计准则与制度

通过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林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真正的做到林业会计能够有法可依,完善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标准,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来对国有的林业资源进行规范,原有的国有林场以及苗圃制度中对于集体和私有林场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管理体系,完善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报告制度,是当前林业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不断提高林业企业的环境资源意识

林业企业应该不断的提高环境的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改变原有只关注眼前利益的陈旧观念,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使林业企业能够更大化的追求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能够使自然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林业企业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才能够使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好更有效的结合。

(四)加强林业会计的政府和社会监督

林业企业在信息披露的过程由于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往往不够全面,因此,就需要加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从而使林业企业能够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例如,通过监督、检查等方式促使林业企业信息进行定期的披露,监督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指导林业企业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方式方法,通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从而不断的完善林业企业信息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五)加快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我国传统的林业资源管理体制严重的束缚了林业企业快速有效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林业企业进行分类经营,不断的推动林业资源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在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前提下,加快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 金德凌.知识经济时代林业会计的改革[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8(2):P21-22.

[2] 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P125.

[3] 候元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版:P149.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林场 成本 会计理论

一、林业成本会计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成本会计理论的主要依据现代数学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成本会计理论的最基本要求是成本最优化。林场成本会计理论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为林场经营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决策。目前随着我国林场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林场会计成本核算成为当前林场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由于我国林场经营体制和模式的计划思维束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还存在很多工作要做。成本会计理论对林场经营和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1]。现代经济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林场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结合空间也为林场提供了重要资源。但是林场经营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尤其是在生态型经济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背景下,林场成本会计理论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企业化运作的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的设置非常重视、而且会计报表的编制也是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林场的运作方式不是完全适合,一套完整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不能简单的照搬到林场经营当中。财政部会计司2016年工作要点中着重指出要研究制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深入调研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情况,研究制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作为林业行业中的企业和办企业林场,对成本核算政策和理论的需求同样也被提上日程。分析林业成本会计的当前状况,探讨制定适合林业企业发展的准则要求成为当前影响和提升会计准则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林业成本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林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按规定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但企业会计准则对林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规定范围比较狭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林业企业发展速度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财务状况。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准则对林场会计的规定不够具体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从大农业的角度出发,对林业企业的发展做出了总体的定性和要求,但是具体到某个工作领域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准则没有给出具体的要求。例如林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是至于通过何种途径披露,披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等问题并没有具体交代。因此这给林业企业和林场的财务管理造成很多盲区,没有具体的政策指导就意味着林场个体之间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林场之间的对接和合并问题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这对林场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很大不利影响。同时企业会计准则以会计科目为主要依据、经济业务的处理、会计报表的角度出发,涉及成本费用的内容不足以支撑林场会计成本的核算,只简单规定了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核算期这些问题无法满足经营范围日益扩大的林场发展需求。总而言之,单纯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核算林场会计成本问题是不能很好的反应林场发展实际状况的。

(二)企业会计准则对林业成本核算的原则规定指导性不足

虽然企业准则规范了林木资产的成本核算对象,但是林木资产的核算对象时随着林场经营环境和自身经营范围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例如有的企业化运作的林场在固定资产保值投资方面业务增多,原有的核算对象又不包含这些新业务,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新增要么没有被纳入到核算对象当中,要么被归到与之不想对象的科目当中,无论怎么样都为林场,尤其是国有林场的国有资产管理带来很大漏洞。林场成本会计理论的出发点就是为林场财务管理工作实践提供指导,当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这些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完善制度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也应当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运作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总则中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这些分类规定对于林场会计成本核算有了一个大体的指导,也可以作为理论基础,但是林业会计成本管理没有根据这些基础做出相应的延伸,也可以理解为林业会计可以随意延伸,因为这里是一个规则盲区,这为林场今后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留下了很大隐患。

(三)天然林的估价入账的成本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当中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规定,林场林木成本,应当按照名义金额确定,同时还要计入当期损益,名义金额为1元。自行营造的消耗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成本,根据造林费、抚育费等直接支出确定。这对我们的发展林场成本会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公益性林木的资产成本不能简单的按照造林费和抚育费之处确定,因为公益性林木是一项没有回报的项目,企业化运作林场过程中这项内容必然会偏向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成本核算理论,这些都为林场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复杂的挑战,如何为公益性和经营性林场资源核算成本,将其归为成本核算理论中的哪一类都成为影响整个财务管理系统的关键支持,这些也都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关键问题运作的必然趋势。在处理这些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也必然夹杂和蕴含着会计理论核算的整体问题与不足之处。

三、林场成本会计理论问题的对策创新探讨

林场成本会计理论是当期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指导林场有序经营的财务保障,针对目前会计理论中存在的与实际工作不符之处,应当着重在宏观理论的具体化,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性,以及传统成本核算的创新性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善和创新。

(一)宏观理论的具体化

正如上文所述,企业会计主责对林业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上做出了宏观指导,但是仅仅以大农业思维对林场会计成本所指导性阐述不足以解决林场实际会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还应当将这种宏观理论给出具体化的设计和延伸。对于这种延伸应当是统一的、法规范的,并且能够反应当下林场会计工作实际情况的一种有效延伸。为此我们应当深入调研和总结当前林场会计成本核算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制约会计成本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和指导,而且在这样的规划设计中还应当设计国有林场和林业企业两种不同性质的林场,林场经营不同于企业经营,林业资源有公益性的一面,尤其是在当下生态性经济发展日益凸显的环境下,必须为林场经营设计一套能够促进其持续发展的会计财务制度。在确定了宏观理论的前提下应当在学术界、政府部门和林业部门共同努力结合实际,创新林场会计成本理论问题。

宏观理论的具体化也是由当前林场会计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决定的。因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牵动理论创新,确保每一项政策和理论的制定都有相对应的案例和普适性,这就需要林业部门充分调动内部工作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领域内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而且这些工作也对林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深化企业会计准则对林场管理的指导性

企业会计准则是针对我国所有企业会计工作制定的。林业企业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出现,虽然对林业企业的会计工作做出了相关界定,但是这种界定的指导性不强。也就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这无法满足企业对这种状况的发展和理念的继承。为此深化企业会计准则对林场会计成本理论的指导性是当前破解林场会计成本核算的重中之重。深化指导性的关键点在于林场的特殊性和准则的普遍性之间关系的处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崭新的、适合林场成本会计工作的理论创新,有了这种理论创新,林场会计成本核算将更加安全和完善。

(三)林场成本核算模式的创新

林场成本核算模式的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先行,从实践中总结成本核算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先创新方法再创新理论,循序渐进,如此方能得出又树立的理论成果。林场会计成本核算创新应当立足两个方面,一是核算对象,当前随着林场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成本核算的对象和范围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这给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带来重大挑战,为此我们应当结合外部环境和内部业务的变化,适当扩大核算对象的范围,在方法上尝试企业核算的有利经验。二是成本核算思维的创新,林场管理与我国其他经济部门来说收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仍然较重,当然这与林场公益性也存在很大关系,但是林场运作的市场环境决定了也必须兼顾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的有利条件,为此计划思维和市场思维的博弈也体现在了林场成本核算的理论创新工作当中了。

参考文献:

[1]马建华.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03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Abstract: the status quo, mainly expounds the landscape design industry garden designer's cultivation, opera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ideas and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five aspects of industry regulation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arden industry system; review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园林设计行业是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希望体现中国园林建筑的独树一帜,目前我国的园林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点,只有不断完善才能使我国的园林行业得到长足发展。

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 Frederick Law, 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 Andrew 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 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 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 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 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 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针对以上现状,一定要有可行的措施,不断培养园林行业人才,才能是我国园林行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博士),2006,(03)

[2] 李素英.城市带状公园绿地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博士),2006,(03)

[3] 肖磊.声光电在园林中的应用[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5,(04)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14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居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规划设计者开始认识到生态学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未来生态规划设计无疑会成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流方向。20世纪70年代,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确立了生态规划设计的准则,我国最初由李嘉乐先生首先提出园林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的,而20世纪80年代“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现在许多院校景观园林专业相继开设了本课程。笔者多年来从事“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质量及学生实践能力。

1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的目的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2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园林生态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

2.2 “园林生态学”在后继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不足

随着园林学由原来的造园阶段发展到大地景观阶段,生态学的理念也体现在景观园林专业的各门专业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2.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尚待完善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3.1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3.2采用适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3.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3.2.2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3.2.3专题讲座教学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3.2.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4“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4.1课程教学效果改善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4.2实践应用能力提高

林业会计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 中国特色 学科建设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向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提出建议。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

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从根本上说,在去除风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国园林的风水,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