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

采购审计论文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2005年3月卫生部出台《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对医院的管理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南》规定医院效益取代收入作为医院管理考核的指标。医院比价采购审计是医院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受到重视并加以规范。

一、比价采购审计方法的重要性

比价采购审计有助于医院内部降低医疗成本。在医院的医疗成本低于社会平均医疗成本的条件下,医院会取得效益,因此,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重点在于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比价采购审计能够对商品的价格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计,从源头上保证商品质量并杜绝浪费。

2.比价采购审计有助于医院内部改进经营管理。医院的采购环节如果不完善,就会出现许多漏洞,引起以次充好、损公肥私、贪污现象的发生。比价采购审计通过对采购计划、审批、招标、核算等环节的监督,能有效地防止职务犯罪,防止国有资产浪费。

二、比价采购审计方法的内容及原则

比价采购审计方法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采购的各类物资价格的合理性、合法性、经济性所作的审计监督和评价。比价采购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物资采购价格及价格构成要素,直接目标是实现物资采购质优价廉。

比价采购审计要遵守比质在先、比价在后的基本原则,在比质的基础上进行比价,确保采购的物资不仅质优而且价廉。比价采购审计还要遵守对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的事先、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原则,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出现大的纰漏。

三、比价采购审计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内审部门会对比价采购审计做必要的监督审查工作,但比价采购审计在运用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询价对象没有标准。采购人员掌握采购的权力,因为询价对象没有标准,采购人员可能会跟自己关系好的供应商询价,可能向跟医院有供求关系的供应商询价等。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报价不同,有时甚至差价很大,如果采购员没有货比三家,有可能使得采购物资价格过高,采购成本随之提升。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同审计;审计理念;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

企业常常出现因经济合同签订、履行而遭受损失的现象,把经济合同,特别是支出性经济合同纳入审计工作的重点,可以把住资金收支的关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思维和新方向,国内学者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研究方面探讨较少,本文以物资采购合同为例,从提升合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出发,以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为指导,探讨了新形势下物资采购合同审计的重点与方法。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提出

增值型内部审计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内部审计理念[1]。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源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概念的新诠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9年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其中价值增值(value-added)是1999年修订内部审计定义时首次提出的,与IIA1990年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相比,内部审计的目的由“监督和评价”改变为“增值和改善”,其中增值是核心[2]。这标明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组织“增加价值”成为引导内部审计活动的方向性旗帜。

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企业的一切资源和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有参与价值创造的需求和条件。价值是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内部审计虽然不参加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为企业增加价值。

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在价值增值方面不同的是:第一,传统的内部审计不注重为组织增加价值,它开展的许多活动相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来讲是不增值,或者虽然增值,但由于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大于增值所带来的价值,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是不增值的;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全面转变审计观念,不增值的审计业务尽量少做,能增值的传统审计业务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耗费和成本,重点在大力拓展高增值的审计业务。第二,传统的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资源消耗者,是一个费用中心,它不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3];而增值型内部审计致力于价值增值,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通过给组织提供有意义的审计结果或有价值的建议,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第三,传统的内部审计为组织间接增加价值的事实往往受到忽视,由于它的定位只是一个费用中心,不计量收入,人们的计量记录只有内部审计花出去的钱;而增值型内部审计有所不同,它的定位是一个利润中心,成本的耗费有记录,为组织增加的价值也有衡量和记录。

二、企业物资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审计现状

经济合同是法人、经济组织等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而以书面形式签订的协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合同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物资采购合同是以材料、设备等为标的支出性经济合同,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占经济合同中的绝大部分比例,其签订是否合理合法,履行是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企业成本与资金的波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物资采购合同在签订、履行、结算等方面容易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签订虚假经济合同,套取资金。物资采购合同主要是由企业的计划部门和物资、生产、维修、科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签订的,如果缺乏监管,有些企业内部的合同经办人员可能会为了谋求私利与合同的对方当事人相互串通,签订虚假的经济合同,套取企业资金,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价格虚高,合同条款表述不清。很多企业在签订合同时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未按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价格,应该采取招标方式而未进行招标,对价款组成部分的包装费、运输费缺乏明确约定等等。此外,合同条款内容未按规范进行表述,容易使合同双方在供货时间、标的物规格及费用的负担上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3.合同条款执行不严,违约责任未能有效追究。有些企业物资采购合同条款中违约责任的规定形同虚设,不能严格予以执行,有些企业由于计划、仓储与验收、生产部门脱节,导致合同履行不力,甚至出现对方单位没能完全履约或者在货未到全的情况下全额付款的现象,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损失。

4.将自身具有加工能力的业务外包,导致资金外流。有些合同标的物的技术含量不高,在企业内部完全有能力完成,没有必要进行外包,但由于在合同审批管理环节上并不严密,出现企业现金流逆转现象。

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展合同审计的时间不长,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要作好物资合同审计工作,迫切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合同审计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事实上,企业内审机构对合同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合同审计的力量薄弱,很多企业偏重于财务审计和基建审计,没有单独开展合同项目审计。因此,需要处理好有限的审计人员与大量、繁杂的合同审计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二是事前审计与事后监督的关系。内部审计机构大多只是在物资采购合同履行完毕后进行事后监督,只起到一般性的检查作用,没有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4],对经济合同实施事后审计,不仅发现问题难,而且处理问题难,挽回损失更难。因此,需要处理好事前发现控制与事后监督处理之间的关系。

三是审计效率与效果的关系。经济合同,特别是物资采购合同的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事项,财务收支、财经法规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的内容兼而有之,科学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尚在不断探索之中。因此,需要处理好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内耗之间的关系。

三、对企业物资采购合同实施增值型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针对物资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审计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借助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对物资采购合同审计的重点和方法可就以下4个层面予以探讨。

(一)合同审计重心前移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实现“改善和增值”,与提出并实施审计建议进而影响公司整体价值相比,为企业减少资金的流失,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是一种更直接的增值途径。就物资采购合同而言,物资采购合同一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法律生效,任何人难以更改。审计人员对合同的审计,必须在合同产生法律效力前进行。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能够体现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是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客观需要,也是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因此,重新设计审计程序,将合同审计重点从后端评价移向事前把关,具有及时性、主动性、预防性的特点,有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更改,无疑是获取审计效果的最有力、最可行的途径。在物资采购合同审计中,应采取事前、事中审计与事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审计策略。

签约审计——事前审计。其一,针对物资采购合同中盲目采购、虚假采购和扩大消耗、虚增成本等问题,为防止不合理的采购造成库存积压和损失浪费现象,按照先平库、后采购的原则,审查采购计划的真实性、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二,贯彻订货选厂、产品选型、质量选优、价格选廉、运距选近、供货选快、服务选佳的宗旨,作好合同条款和价格的审计。

结算审计——事中审计。结算审计是物资采购合同价款或酬金支付之前的最后一关,针对经常容易出现的高于合同约定结算、不按合同条款履行、结算手续不完善、结算多付款等问题,应该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作到物资验收单、运货单、发货票与合同书约定“四相符”;入库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价格与合同约定“五相符”。

消耗审计——事后审计。作为一种跟踪审计手段,主要目的是监督真实消耗,通过核实计划量与实际用量之间的差距,防止实物短缺、物资散失及变卖行为,实施专项审计并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总之,内部审计全面介入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过程,将审计重点前移,有利于将经济合同中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堵塞经济合同漏洞,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二)实施信息化审计技术

物资采购合同审计涉及物流全过程,点多、面广、渠道繁多,这些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要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完成大量繁重的审计工作,必须采用信息手段为物资采购合同审计创造优越的条件,建立起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审计工作平台。针对合同审计的特点,一方面,应进一步统一合同示范文本,实现实质性合同条款局域网络数据传输,建立合同审计部门与合同签订单位关于合同条款的网络接口,确保合同条款及时、准确的网络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建立合同签审网络操作运行管理系统,实行网上合同签审制度,构建“不经审计,不得签订合约;不经审计,不得结算付款”的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构建闭环回路,使签约审计和结算审计工作实现网上浏览,网上查阅,变人工核对为网上查看,变手工签字为网上点击,增加业务的公开和透明度,将审计人员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确保合同审计时效和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再进一步,合同审计职能还可以镶嵌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可建立计划管理、经营业务管理、库存管理、价格管理、供应商管理、配送管理、物资编码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模块。包括物资编码、物资需求信息、物资商情信息、合同文本、物资价格、库存物资信息等数据库。主要实现计划的网上传递与审核、采购方式的网上确定、订单的自动形成、价格的自动比对、合同及结算审批的网上控制、供应商信息的自动控制、网上招投标业务、各种信息的查询统计及报表的生成等工作。

(三)重点关注合同价款审计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往往关注高风险领域,不在低风险领域浪费时间,其出发点是,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新的审计技术的采用,原先一些潜在的经营风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了。一个动态的企业应该有一个动态的风险态度,审计人员应该对非程序性、非常规性的事项更感兴趣,并通过实施审计来增加价值。正如ITTHartford保险集团总审计师HowrdMasbacher所说,其审计部“正努力对商业事务更加敏感”,“除非有商业风险,否则我们不会审计。我们的审计部要通过具体的、真切的披露为本公司创造价值[4]”

物资采购合同是一种支出性经济合同,从风险分析上看,在审计过程中,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履约时间、地点以及履约方式等,基本上要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进行程序化的文本性审查,在采用合同文本网上传输和网上签审等信息化手段审计技术后,审计功能将作为物流过程的一个必经环节,虚假合同、履约不力等问题能够被内部控制系统发现并很好解决。同时,由于物资采购合同的履行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合同的价格受供求关系以及市场行情的影响,变动比较频繁,是敏感因素,因此,也是审计中的高风险因素。

为确保物资采购合同价格审定的科学、合理与公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价格审查方法。

1.价格咨询法。对于价格变动频繁且市场用量较大的通用材料,以及价格相对公开的产品,利用上网咨询、电话咨询等方式,掌握当期价格的升降幅度以及变动因素,从而提供合理的市场参考价格。

2.中标价格法。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对大宗物资、大宗材料,采取货比三家的招标采购方式,落实中标价格和中标品种。

3.最高限价法。对政府定价的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且价值较低的物资,根据历史资料,直接实行最高限价。

4.价格库应用法。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凡是已经签约过的价格全部存放在价格数据库中,随时调阅、随时修正,实行自动比价。

5.成本测算法,对新产品和特殊加工制作产品,实施成本测算,依据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标准,测算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科学确定产品价格。

(四)发挥部门间协同效应

物资采购合同审计涉及的敏感问题较多,为减少内耗,适应开展具有建设性的增值型审计工作的需要,合同审计部门必须抛弃以往以查处问题为宗旨的审计理念和居高临下的审计方式,实行参与性的审计策略,既不可放任自流,也不能越俎代庖,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合理运用,以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理解,与被审计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起探讨改进问题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及时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并带动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步发展。

首先,要正确处理审计部门审计与合同主管部门审查的关系。审计部门与合同主管部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是把企业的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工作做好。在具体工作上,应各有侧重。合同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合同的谈判、起草,负责合同条款内容的审查;审计部门作为经济监督部门重点应放在合同价款、标的金额的审计上,对有问题的合同条文有修改建议权,对合同价格不合理的有权建议变更,同时对合同主管部门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其次,要正确处理审计部门与经办单位(物资供应、建筑施工等)的关系。合同经办单位是经济合同的当事人,最了解物资产品的性能、用途及消耗使用各环节。在审计过程中,应让经办单位人员参与到内部审计中来,充分听取并尊重经办部门、经办人员的意见,避免主观武断和。审计部门的审计目标与经办单位的组织目标也是一致的,通过审计,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为经办单位降本增效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黎英.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新态势.财经论丛[J].2005,(4):59-65

[2]AnthonyWalz.AddingValue-creatingValueHasBecomeaMatterofSurvival.InternalAuditor[J].1997,(2)

[3]詹姆斯.罗瑟,四个革新型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M].倪卫红,贾文勤,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资采购审计

我院审计部门以“增效益,找漏洞,防风险”为中心,在学院内部建立起以预防为主的约束与监督机制,是一个全过程的审计,贯穿于学院的全部管理内容。再好的制度,没有好的执行以及监督也不能防止错误,而错误都是在过程中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防范”胜于“纠正”,过程审计做到了对项目的全过程监控,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学院物资采购的主要风险类型

1.采购计划风险。物资管理部门及人员计划管理技术不适当或不科学,导致采购中的计划风险,即采购数量、采购目标、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等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

2.采购价格风险。(1)由于供应商操纵投标环境,在投标前相互串通,有意抬高价格,使学院采购蒙受损失的价格风险。(2)在价格合理情况下批量采购,但不久,该种物资可能出现跌价而引起采购风险。

3.采购合同风险。合同风险主要包括:(1)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学院订立合同。(2)接受学院给付的货款、预付款,担保财产后逃之夭夭。(3)签订空头合同,而供货方本身是“空壳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谋利,而所需的物资则无法保证供应。(4)由于合同订立者未严格按法律规定办事,如情况不明,盲目签约;违约责任约束简化,口头协议等等。(5)合同行为不正当。如卖方以某些好处为诱饵兜售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合同风险。(6)企业采购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由于合同条款考虑不当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导致合同风险。

4.采购验收风险。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学院所采购物资在入库前未按合同及制度要求,所购物资数量、品种、规格、质量、价格、单据等多方面的审核和验收而引发的风险。如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不符合合同规定要求;在价格上发生变形等。

5.采购质量风险。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

6.采购存量风险。(1)物资采购过多,造成积压,使学院资金沉淀于库存中,失去了资金的机会利润,形成存储损耗风险。(2)学院“零库存”策略可能因供应商出现干扰因素,因供应商供货不及时而造成缺货的风险。

7.采购道德风险。学院物资采购部门或个人和供应商之间可能存在舞弊行为。采购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的一些私利,可能会与某一供应商合谋,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使该供应商在竞标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破坏采购所奉行的“公开、公正、公平”准则,给采购带来极大的道德风险。

二、学院物资采购过程审计对策

审计部门对采购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全过程的审计是指从预算、审批询价、招标议价、签约、验收、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审计重点是对预算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审计监督,以防止舞弊行为。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1.确定控制目的,按需采购。即审查所有的采购,是否由需求部门提出的,这个需求部门与采购部门是否职能上分离的。

2.对供货单位的资质审查。审查采购经办部门和人员是否对供货单位进行资格调查,包括供货方的资质、生产状况、质量保证、供货能力、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等;是否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合格供应单位的正确决策,以便在采购活动的初期把由供应商方面的不确定所带来的采购风险控制在最小。

3.价格的确定。审查是否根据采购物资的数量金额的多少,采用比价、议价或招标的方式来确定;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

4.合同或协议确认。审计部门对合同中规定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交货时间、账号、地址、运输、、付款条件、结算方式等各项内容,按照合法性、可行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等四个标准,逐一进行审核。

5.验收入库。审计要求用户、采购人员、审计人员三方共同参与物资验收,严格按照合同验收。

6.账务核对。审查验收单是否与合同、发票、送货单核对无误;验收单是否由验收人和领用人双方签字认可,货物的验收人员应该是是独立于采购人员;审查实物与验收单是否核对无误;以及报销金额与合同金额的核对,合同的出卖人公章与发票的开具人公章是否为同一家供货单位。

三、学院物资采购过程审计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求

学院物资采购过程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内部审计人员也有一个适应过程。要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根据过程审计的特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多,除政治素质外,业务上需要学习财务知识以外的更多的东西,比如要看得懂原始资料,要有一定的经营销售知识、法律知识,要对所采购物资的性能、质量标准等有一定的了解等。否则,难以胜任。

严格的程序和全方位的审计执行起来有时难免被认为影响了效率,只要全院师生支持审计部门的工作,坚持程序大于一切权力的理念,就能保证学院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管理审计在企业物资采购中的运用.中华财会网,2005-04-06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宗物资采购;全过程跟踪审计;规章制度;队伍建设;部门协调

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其任务是检查和评价单位的经济活动。高校大宗物资(主要是指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采购审计则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责之一,它通过对高校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全方位分析和审查,极大地降低了采购风险与成本,减少资金占用,促使物资采购做到必需、合理、合法、价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大宗物资采购审计对于破解高校物资采购流程薄弱环节及内部管控等问题、遏制滋生腐败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宗物资采购审计在高校物资采购管理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被高校管理层所重视。

为了充分、积极地发挥大宗物资采购审计的作用,审计工作要从大宗物资采购流程的各个关键控制点着手,且监督工作必须于前期计划阶段介入,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将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转移,实行全方位的全过程的跟踪审计。

一、事前审计

事前审计包括立项审计和预算审计两个环节,立项审计主要是审计采购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预算审计则是对采购项目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审计。事前审计是整个大宗物资采购审计的起点。做好事前审计,有助于高效合理的利用学校资金,使经济效益发挥最大价值,同时通过控制预算,极大程度避免采购价与市场价的背离。

1、立项审计

为了使高校科研教育经费得到充分利用,避免重复采购、设备闲置、采买淘汰设备等问题的出现,各高校必须对采购部门提出的采买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的项目是否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出的最大化。基于此,高校审计部门有必要参与监督立项论证的全过程,从而保证可行性论证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立项审计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资产管理部门是否牵头组织校内外专家对购买仪器、设备进行可行性研究;(2)专家评定是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3)专家对采购仪器、设备的性能、质量、价格、售后服务以及其他已购买用户使用情况是否进行了解;(4)是否专家对校内其他部门已购买此仪器、设备进行调研,如已购买是否可调配、共享。

2、预算审计

为了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加强对学校资金使用控制,明确资金来源,满足采买部门对仪器、设备的需求,预算编制由采买部门负责,预算主要对购买仪器、设备的品牌、产地、性能、规格型号以及价格进行说明。编制完成后,经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签批后,交由审计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1)采买部门是否对所购买仪器设备进行市场调研;(2)审计部门通过询价,了解市场价与预算是否存在较大出入,如有出入,审计人员与预算编制部门协商后,共同重新编制预算;(3)预算资金来源是否明确;(4)预算编制是否详实完整;(5)预算有无变更,若有变更是否可按程序进行调整;(6)审计部门和预算编制部门要对预算进行严格保密。(7)预算资金是否到位。

二、事中审计

事中审计包括对招标方式、专家资质、招标文件和公告的审查,也包括对开标评标整个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事中审计是整个大宗物资采购全过程审计核心阶段,做好事中审计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有助于防止招投标过程中的一些不法行为。

1、审查招标方式

为了从源头杜绝“暗箱操作”和“灰色交易”,保证招标工作高效运转,招标方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招标方式一般分为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根据招标方式的不同,对审核内容做出具体要求:(1)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有无以招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5个以上特定的供应商;(2)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的,有无邀请3个以上供应商;(3)采用询价采购方式的,有无对3家以上的供应商提供的报价进行比较;(4)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是否从权威部门认定的定点生产、定点经销部门采购。

2、审核专家

为保证评标专家活动的客观、公正,提高招标工作质量,对此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规范专家库建设,监督专家确定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如下:(1)专家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技术职称;(2)专家人数是否达到组成评标委员会的要求(五人以上组成评标委员会,专家不得少于三分之二)。(3)专家的确定是否由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在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下,从专家库随机抽取。

3、审查招标文件与招标公告

审查招标文件与招标公告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招标项目执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 审计招标文件与招标公告工作非常重要。具体审核的内容如下:(1)招标文件是否合乎法律法规要求;(2)招标文件是否带有倾向性条款;(3)招标文件对采买仪器设备的性能、规格、技术参数以及其他特殊要求是否明确表述;(4)招标文件是否对投标人资格审查提出要求;(5)招标公告是否标明招标内容、招标时间地点、招标文件购买方式等;(6)招标公告在指定媒体是否公开。

4、监督招标人

招标人(资产管理部门)是整个招投标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对招标结果客观公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有效监督和规范招标人在招投标过程中的行为,杜绝违法违规事件的出现,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又一课题。监督招标人的具体方法:(1)是否存在招标人、采购单位和投标人相互恶意串通的虚假招标行为;(2)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3)是否存在招标工作人员对确定专家的个人信息泄漏的现象。

5、开标审计

开标是评标的基础,审计开标是维护招标过程公正性、合法性的关键。开标审计的内容:(1)招标会议是否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进行;(2)招标方式的选择是否合乎规定;(3)现场监督人员是否对招标文件密封情况进行查验;(4)开标后,严禁招、投标人协商更改投标内容;(5)组织招标的工作人员是否在现场公布预算价,中标价不得超过预算价;(6)组织招标的工作人员是否在招标现场公开唱标;(7)审计人员要对标书中投标单位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产品认证、产品授权等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查验。

6、评标审计

评标是整个招投标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方法和程序上具有强制性,选择决策上具有集体多元性。审计人员要抓住评标特点,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工作。具体方法如下:(1)招标人是否出台采买仪器设备的评分细则;(2)在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是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投标单位不带任何倾向性;(3)评标标准,一般分为价格标准和非价格标准。以价格标准作为评标标准,在同等条件下,是否价格低者中标;采用非价格标准的,评委是否依据投标文件,参照评标细则,对各投标文件提品技术参数、性能、价格以及相关业绩等全方位进行考量,从而科学、合理打出分数或进行无记名投票;

7、监督中标公告

审计中标公告注意事项:(1)中标供应商确定后,中标结果是否在媒体上中标公告,并向中标供应商发出中标通知书;(2)投标供应商对中标公告是否有异议,若有异议,招标人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对质疑内容作出答复。

三、事后审计

事后审计包括审计合同和验收审计。一些高校审计部门在完成事前、事中审计后忽视了事后审计环节,往往会使得招投标前期工作付诸流水,失去了全过程审计本质意义。坚持事后审计,是防范合同风险、维护采购方利益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招投标过程完整性、全面性的必要步骤。

1、合同审计

为了依法维护当事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或减少经济纠纷,防范合同风险,审计工作人员要重视招标合同的审计工作,审计合同做法如下:(1)合同是否合法合规;(2)合同条款是否完整,合同文本是否规范;(3)合同中对标的物的性能、技术参数、规格、型号与中标仪器设备描述是否相一致;(4)合同是否明确履约责任、售后服务等相关事宜;(5)审查合同履行的期限、地点、方式是否具体 ,标的物价格是否明确。

2、验收审计

验收是招投标工作的最后阶段。加强对验收工作的审计、监督,有利于督促验收相关部门认真行使职责,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同时也是强化中标人的约束力,防止其在履约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重要措施。具体内容是:(1)中标人送来的仪器设备的品牌、性能、规格、型号等与合同要求是否相一致;(2)仪器设备是否配套;(3)安装调试好的仪器设备是否能正常使用;(4)验收时,招标人、中标人、采购部门三方是否在场,验收完毕是否在验收单上签字盖章。

鉴于高校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宗物资采购跟踪审计的现实意义,同时为了确保大宗物资采购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功能,建立高校物资采购审计规章制度,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各相关部门协调机制,也是改进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所在。

1、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招投标全过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设备、物资采购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规范物资采购行为,提高学校经济效益, 防止滋生腐败,各高校要根据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合理的制定一套大宗物资采购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据可循,从而使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高效。

2、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学习

大宗物资采购涉及的金额少则几十万,多则成百上千万,一些供应商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腐蚀拉拢审计人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廉洁奉公的办事原则,如实、客观、公正地对整个招标过程做出审计报告。同时也要求高校审计部门通过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来教育审计人员,培养廉洁高、恪尽职守的道德操守。

另外,随着时展科技进步,高校大宗物资采购主要是大型精密仪器和试验设备,所涉及的门类和领域较多,市场变化较快,基于以上原因,要求审计工作人员不仅要通过学习拓宽已有知识面,而且还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求高校审计部门加强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更新和强化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使整个审计队伍不论从专业知识的储备、还是业务能力提升都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审计工作开展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3、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发挥共同监督作用

大宗物资采购全过程涉及到财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在工作当中需要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来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共同监督作用,提高审计效率,确保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易佩富.浅谈政府采购的审计.四川会计,2002(4):45~46

[2]陆毅.论高校采购内部审计监督[J].事业会计,2004(5):10-12.

[3]杨慧君.论高等学校物资采购的审计[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Z1):55-58.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审计;方法内容;问题对策

一、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政府采购审计概述

政府采购审计是按照法律程序所进行,并有各级行政机关对政府采购的当事人,根据政府的实际情况进行采购,而在采购期间需要由相应的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审查、评价与鉴定的活动。

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主管部门和采购方是政府采购审计的中心对象。由于政府采购过程有许多部门参与,由于采购审计的对象可以成为政府的中介,因此,其审计对象不对评标专家、服务商公正人员、服务商限制。审计人员在对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措施进行调查、测评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计:一、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审计;二、政府采购资金审计;三、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的执行情况审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方法,政府采购审计可以分化为采购审计和管理审计,又可以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政府采购法赋予了审计机关对政府采购行为实施审计监督的法定职责,因为政府采购审计有其必要性:一、从法律层面看,政府采购审计是政府采购法所规定的,开展审计监督是贯彻落实审计法的必然要求;二、开展审计监督,能够规范政府的资金使用途径,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三、对政府采购开展审计监督,有利于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保证采购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2、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

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分别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一)政府采购预算的合法性

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和确认需要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手续的办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批复部门预算时会根据部门预算的要求含政府部门采购预算。对于其中的各个环节,必须认真审查。

(二)政府采购计划的合理性

政府采购预算是政府彩果编制计划的基础。其采购的过程也需要按照相应的参照方案进行,政府每年度的采购预算以及考核都需要根据采购计划作为凭证。因此在审查时要注意采购机关有没有依照法律法规来切实履行职责、采购需求的提出是否必要和合理。预算数字的科学和实际依据以及和整体预算是否相符也是政府采购审计需要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招投标过程的合法性。

审查招标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将招标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遏制,保证市场环境的公平,保证经营者与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四)政府采购中介机构的审查。

主要是审查中介机构的法人资格与资质一级市场准入资格,并将其收费标准、纳税情况与不良业绩等进行审查。

(五)政府采购的效益性。

政府采购效益性的审查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对政府采购机构的规模、人员素质作出评估,使采购机构的规模与采购规模相匹配,二是采购规模的审计,三是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审计。

二、政府采购审计所采取的主要方法

1、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政府采购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类结果如下:从形式上来看,包括邀请招标、公开招标、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等;从内容上来看,分为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从对象上来分析则包括采购中心、主管部门、中介机构、供应商等。因为,审计时要立足整体,放眼全面,又要着重突出重点环节。

2、审计、延伸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政府采购审计涉及范围较广,包括效益性审计、合规合法性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其中财务的收支状况仅占政府采购中的一部分,需要通过政府采购审计调查对其进行了解,将其合法性与效率性进行审计。一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延伸调查,不仅可以增加审计的效率性,还可以减少供应商对政府的负面情绪,提高供应商的配合效率。另一方面,对审计的方法进行改进,然后再进行审计调查,这样不仅方式更为灵活,还可以扩展审计的范围,通过各类不同的调查方法还可以收集到更多的信息,了解社会各界对于政府采购的看法。与此同时,审计方法的多样性还可以丰富审计报告的内容,增加审计的效果,弥补常规审计的缺陷性。

3、同级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和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相结合。政府采购审计设计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包括财政预算方面的编制、安排以及拨付,又包括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采购制度时的制度执行。因此,进行同级审计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时候,需要将政府的采购情况纳入审计方案中,并建立相应的审计资料库与数据库,使其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报告与资料,使其成为一套完整的审计报告,降低审计的成本,提高资源的共享性。

4、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和实质性审计相结合。政府采购审计具备专业性较强、政策性较强、涉及面积较广等特点,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测评,并根据测评的结果实施实质性的审计方法。

即在实际调查之前先通过学习了解政策法规和制度,行理论上的学习、讨论和调查,使得在实际审计过程实施中,更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保障执法规范。

三、政府采购审计存在的问题

1、程序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职责界定不明确,有的政府采购中心和采购监督管理机构根本就没有分设。采购管理内控制度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政府采购程序不健全,管理缺失,容易出现漏洞。政府采购预算需要对采购的各项内容准确掌握,要求其明确性与完整性,因此需要在编制前令各单位可以详尽、充分的进行采购项目调研,但是很多预算单位却不不重视该项程序。而编制预算的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到后期采购预算编制的整体效果。

2、实施过程诸多困难

实施过程的困难主要是由于操作规范和审计人员目前的素质和水平普遍达不到要求而造成的。目前,政府采购的趋势是范围扩大、支出增加、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日趋复杂,需要比传统审计方法更加先进、规范的审计准则。但是,现实中目前能够评价政府采购绩效的指标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监督过程中形式主义问题普遍存在。在目前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中,也缺乏既熟悉政府采购政策业务又懂的各方面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

四、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究

1、健全法制,规范行为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对象来进行审计监督工作。依照《政府采购法》及相关法规,确定审计的环节、重点和内容。对相关环节进行全面审计。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探索力度,尽快出台全面的审计规范。使以后的政府采购审计过程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突出重点,规范审计行为

针对政府采购中已经出现以及根据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违规现象,应该做到总结规律、突出重点,在这些方面加强监督和审查,从预防这一步开始做起。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3、突破政府采购审计中审计人员面临的瓶颈问题

首先,应重视审计人员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政策性、技术性、专业性的知识组织系统学习,掌握采购程序,熟悉经济法规和操作流程,提高审核文件能力。其次要解决执法难的问题,给与审计监督人员有力的保障。最后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对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步伐进行提速,并建立一个可以有效指导审计活动的绩效标准,令审计人员可以接受并有效执行,并使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评价做到公正,不断提高绩效审计的质量。

五、结论

政府采购审计责任重大,,是规范政府采购资金使用行为和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在节约财政支出、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审计过程还存在着欠缺和漏洞,但是经过多方共同不懈努力,已经走上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作者单位:绵阳市涪城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1]陈直华《关于政府采购审计的实务研究》 福建省福州市审计局 2006-09-25

[2]李永富《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甘肃省武威市审计局,2012-08-10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医院药品卫生材料的采购。而对这项内容的审计,有利于规范医院的物资釆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效率,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增长。

二、加强医院药品卫生材料采购审计的重要性

(一)规范物资采购环节

加强药品卫生材料采购的审计,有利于从程序上规范物资采购,通过审计不断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制度,确保采购环节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防止釆购人员从中舞弊,有效防范暗箱操作。同时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职责,防范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二)降低药品材料成本

强化相关采购的审计,规范招投标,物资釆购环节的规范化,有利于在购买同等质量药品材料的情况下,取得最低的购买价格,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同时给患者带来实惠,既得医院的经济效益,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三)降低医院财务风险

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营主体,在药品卫生材料的釆购中医院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通过加强审计,规范比价购买和招投标程序,有利于选择良好的供货渠道,合理计划采购的时间、数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防范财务风险。

(四)强化审计功能

通过加强药品卫生材料的审计,有利于强化医院内部的审计意识,使得医院相关部门认识到审计的重要性,并且在物资采购的各个环节中都按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办事,促进各个业务功能的完善,强化审计功能,帮助医院各部门形成良好的审计观念。

三、强化采购审计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一)采购事前可行性研究审计

在进行药品卫生材料采购之前,则应该加强采购的事前可行性论证,可行性研究除包括药品卫生材料购买的必要性外,更应考虑相关药品卫生材料购买将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低,考虑相关物资在医疗市场中是否先进,实用性如何,是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较好的效果,同时药品卫生材料供货商信誉如何,是否具备产品生产资质,产品的价格是否合适,售后服务是否到位等。采购审计应就上述可行性研究进行充分的监督,防止部分人员或者部门由于提升形象需要而非实际工作效果需要提出购买申请。审计人员在进行可行性论证审计时,除对论证文件进行认真审核外,还应深入了解可行性论证文件中相关术语和指标的含义,防止因为专业性强而无法准确判断可行性的可能性。另外,对于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可行性报告,可以请相关的专家参与审计和监督。

(二)招标评标审计

对于药品卫生材料采购的招投标工作的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招标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审批手续和资料是否齐全,招标项目形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同时使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的方式,招标文件是否列明相关事项,例如:投标人应符合某些资格限制,招标公告的时间和方式是否符合规定;评标方法和评标标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具有主观性,评标是否公开,是否公平,投标单位报价是否合理,投票报价是否有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有无串通以报价的情况等。

(三)支付结算审计

在对药品卫生材料采购审计过程中,应加强资金支付及结算的审计。主要包括对购货原始凭证,如:发票、入库单、运费单等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审计,采购的数量、品种是否符合要求,供应商是否指定供应商,支票存根是否连续,药品卫生材料采购情况与企业货币资金支出账务是否相符,是否与出入库信息相符。对于有销售折扣和现金折扣的情况,应核实有无贪污舞弊的现象,有无采用现金进行大额结算的现象。

(四)强化合同审计

在医院药品卫生材料的采购行为中,部分合同由于签订不严谨,导致医院遭受损失。应强化合同审计,约束双方当事人依合同办事,保障医院的合法权益,保证合同条款的明确完善。一是合同条款的审计:审查合同的内容是否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利益;审查合同条款是否完善,有无损害医院利益的不利条款;审查合同单位名称与中标单位是否一致,双方当事人名称和地址是否齐全;审查合同标的是否与中标采购物资相符,数量及质量要求是否清楚载明;审查价款及付款方式是否明确;审查交货方式、时间、地点是否具体;审查合同是否订明违约责任及解除办法。二是合同执行审计,审查合同是否存在未执行的情况;审查执行不完全的合同,并查找原因。三是合同变更审计,审查变更理由是否充分,是否属不正常变更;审查变更是否经双方同意,是否属单方变更;审查变更合同是否采用书面形式,是否发行了变更审批手续。

(五)物资验收审计

验收物资由独立于采购、付款的质检部门承担,质检部门对照合同对各类物资的数量、质量、型号进行查验,填写质检单并经质检人员签字,以明确责任。只有经质检合格的物资,方可办理入库手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抽查已入库物资,逆向查找该批物资是否有经质检人员验收签字的质检单,并与采购合同核对,看实物、质检单、合同三者是否一致,检查和考核质检部门的工作,把好质量关。

四、结论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审计;绩效

我国政府采购始于1985年,迄今已有20多年的实践。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暴露出不少问题。为维护公平、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击腐败行为,防止各种漏洞的发生,必须加强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本文旨在探究政府采购审计的新思路,并求教于读者。

一、政府采购审计概述

1.对政府采购单位的审计。对政府采购单位的采购事项进行审计,是财政预算支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对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一并进行,审计机关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审计或审计调查。其审计内容包括:①政府采购单位是否按规定编制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采购计划是否及时向社会公布,采购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了解政府采购单位年度政府采购的商品类型、采购品目、数量、价格,是否存在应通过政府采购的支出而未实行的现象。②审计采购机构的内控制度,审查政府采购单位采购资金来源、使用及账务处理情况,主要包括预算资金、财政专户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三个方面,看其采购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有无擅自扩大采购规模,提高采购标准,挤占、挪用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支付政府采购经费的问题。③审查政府采购的商品是否经验收合格并按规定及时登记入账;采购物品的使用、报废等有无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问题;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执行部门的工作需要,价格是否合理,质量如何,时效如何。④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合规,特别是招投标中是否存在预先内定中标者或者向投标者泄露标底等违规行为;采购合同签订、资金支付及合同的履行情况;资金运作规模、资金管理方式和管理情况;采购活动是否存在违规营利的情况;采购的后续管理等情况。

2.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审计。依法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审计,是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再监督。其审计内容包括:①审查政府采购年度预算编制是否遵循法定程序,是否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科学预测和可行性分析,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审查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按采购预算要求采购单位编制采购计划,是否按规定审核采购单位提交的采购清单并汇总。③审查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审查政府采购机构报送的拨款申请书及有关文件。④审查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处理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投诉事项。⑤采购范围、规模、数量、品种、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对行政事业单位现有财产进行清查登记,是否加强对新增固定资产的管理等。

3.对政府采购机构的审计。政府采购机构是政府采购的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项政府采购活动。因此,政府采购机构是否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是政府采购审计的核心。对政府采购机构的审计,主要是围绕政府采购机构是否按规定办理政府采购相关事项及自身的财务收支情况。

4.对采购人的审计。对应纳入采购机构集中采购的项目,主要审计:采购项目立项情况;采购计划有无事先未作详细预测和安排,随意性较大的情况;采购项目使用、管理情况;采购资金的来源、管理和采购预算执行情况;收到由采购机构分配来的物资后是否适用,不适用是否及时向采购机构申请调剂,是否及时正确建账登账,是否自行处置、调剂、变卖或报废等等。

二、政府采购审计实施

(一)政府采购审计重点与方法

1.对政府采购的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情况进行审计。主要审查财政部门采购资金筹集和供应的年度预算是否合理,具体实行采购的各部门是否按规定编制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是否将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都按规定报送集中采购机关统一采购,有无未经批准自行采购的问题。

2.审计采购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情况。主要审查采购单位的采购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有无擅自扩大采购规模,提高采购标准,挤占、挪用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

3.审计政府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审查选择的政府采购方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应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项目采用询价方式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中参与招投标的市场供应商是否具备资格、竞争资格,有无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问题;实行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招标文件的编制和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从查阅档案人手,实施事后审计,从招标文件的编制方面获取比较全面完整的审计证据,依此作出专业判断。

4.审查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采购价格是否低于市场零售价,商品质量是否过硬,售后服务是否完善;采购机关是否认真履行采购合同及不履行采购合同的原因;采购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

(二)政府采购审计现状与难点

1.政府采购监督体制不完善。《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政府采购法》同时规定,集中采购机构为采购机构,它的职能是根据采购人的委托,以人的身份办理政府采购事务,并以非营利事业法人资格的身份对其采购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现实中虽然一些招标活动也有纪检、监察、审计、工商和公证机关参与监督,但受专业知识和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局限,有效监督机制还未形成,外部监督并不十分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有的地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采购机构没有单独设立,或者虽然分设,但职责界定不明确。

2.政府采购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

(1)采购管理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未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采购管理实施细则、采购机构议事规则和操作规程、采购人员岗位职责等配套规章制度,导致采购管理和运行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引。

(2)未建立政府采购运行评估制度。许多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评估制度,也未开展采购运行评估工作,导致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许多采购管理机构成员多是兼职,年底都忙于各自分内的事务,无暇顾及采购活动的总结和评估工作。

(3)采购管理的内审监督机制没有形成。许多单位没有制定采购管理内审监督规程,实际运行中内审部门往往直接派人参与具体采购事务,既是采购当事人又是监督者,既实施采购事务又履行监督职责,失去了内审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不但起不到监督作用,还给事后审计留下了难题。

(4)采购的基础管理工作不规范。一是缺乏采购台账管理制度。二是缺乏采购档案管理制度。三是采购会计账务处理不规范。3.政府采购基础工作不到位。政府采购制度还不够完善,经验不足,招标采购中的评标办法不十分具体,采购手段落后,供应商的范围窄,并且缺乏受托开展各类物品采购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我国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前仅涉及有限的一些品目,而财政资金投入较大的服务类和工程建设类项目还没有大面积的开展政府采购,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限制了政府采购的规模。政府采购制度还不够完善,经验不足,招标采购中的评标办法不十分具体,采购手段落后,供应商的范围窄,并且缺乏受托开展各类物品采购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从采购的品目看,目前主要是对部分货物的采购,基建工程因涉及现行的基建程序,服务项目难度较大,多数尚未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4.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仍存在分割市场、歧视供应商的现象。有些地方通过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方式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标,同时还存在暗箱操作及其他不规范的问题,而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与公平。

5.政府采购的效能不高。一是采购缺乏弹性。政府采购的合同期一般较长,而采购价格在合同中一经确定,不能随市场价格变动,对于价格的市场波动目前在政府采购中仍缺乏适应机制,从而也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效果有所下降。二是采购时间较长,效率不高。在实际实施中由于采购程序复杂、采购时间过长、厂商送货不及时等原因而不能满足采购人急需之用。三是政府采购需要资源整合。各地在信息库的建设中重复投入,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成本加大,形成资源浪费,而且由于各地资源有限与分散,导致资源不足,进而影响到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和政府采购审计制度及规范已基本形成,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推进我国政府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审计的特点

1.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制度健全且行之有效。澳大利亚建国不到100周年,但却拥有比较健全的法制和执法体系,政府采购活动也不例外。1998年澳大利亚制定了新的政府采购准则,名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采购指南(核心政策和原则)》。《财政管理和负责条例》也对政府采购作了规定。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准则以公开、有效竞争为中心原则,用法律手段防止私相授受;采购法律、政策、行为、信息及程序必须公开,杜绝偏见和偏袒;并且推行责任制和报告制度等,保证了政府采购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且行之有效。健全的法制也为澳大利亚审计部门顺利开展政府采购审计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法律法规依据。

2.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审计,绩效测评程序规范,重点明确。澳大利亚国家审计主要包括绩效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两方面内容。联邦审计署审计准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审计实施目标、人员配备、执行程序、质量标准以及取证模式、审计结论和报告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审计属于绩效审计范围,审计部门以政府采购准则为主要依据,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开展政府采购审计。

(二)澳大利亚的经验对推进我国政府采购审计的思考

1.注重政府采购审计重要环节。实施审计时,应严格以《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等规定为依据,注意抓住关键环节,开展有效审计。审计的重点环节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府采购计划、预算环节审计。

(2)政府采购组织、实施环节审计。

(3)资金支付环节审计。

(4)采购结果环节审计。

(5)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审计。

2.借鉴澳大利亚审计经验应关注的几点内容

(1)严格以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为依据。

(2)需要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

(3)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成熟经验。

(4)严格执行审计结论回访制度,保证审计效果。

四、政府采购审计的前景及工作思路

(一)前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产物,政府采购机构的全面成立、政府采购市场的不断扩展,使政府采购审计工作有着广泛的前景。

1.政府采购能够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公平竞争、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优化资源配置、抑制腐败等。其操作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特点与市场经济相吻合。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都非常重视政府采购这项工作,积极推动它向前发展。

2.中央政府的重视。《政府采购法》颁布之后,政府采购审计的法律依据变得更加充分。在《政府采购法》尚未出台前,政府采购主要依据一些暂行办法,全国性的有《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运行规程暂行规定》等。

3.由于政府采购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及必要性,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政府采购审计人员的不足,正加紧培训政府采购审计人员。

(二)工作思路

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审计队伍。要求从事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具有坚定不移地政治立场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工作中廉洁奉公,坚持原则,敢于监督,善于监督;除了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外,还必须熟悉有关法律政策,不仅懂技术,还要通过电子网络和建立采购信息库来了解市场。

2.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①组织、人事等部门把政府采购审计监管工作与行政首长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相结合,也就是将审计机关对各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作为考核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确保政府采购制度的贯彻执行。②审计机关把政府采购审计作为财政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重要内容,对当年政府预算内外资金采购情况作出总体审计评价,作为年度向人大提出的财政审计工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建立“三结合”的审计模式。加入WTO后,我国政府采购审计监督体系也应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这可参照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审计制度,探索建立采购审计和管理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彩云.关于政府采购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政府审计,2004,(3).

[2]艾广青,马妍.政府采购制度对我国的借鉴[J].财经论坛,2003,(8).

[3]楼继伟.政府采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审计;绩效

我国政府采购始于1985年,迄今已有20多年的实践。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暴露出不少问题。为维护公平、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击腐败行为,防止各种漏洞的发生,必须加强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本文旨在探究政府采购审计的新思路,并求教于读者。

一、政府采购审计概述

1.对政府采购单位的审计。对政府采购单位的采购事项进行审计,是财政预算支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对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一并进行,审计机关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审计或审计调查。其审计内容包括:①政府采购单位是否按规定编制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采购计划是否及时向社会公布,采购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了解政府采购单位年度政府采购的商品类型、采购品目、数量、价格,是否存在应通过政府采购的支出而未实行的现象。②审计采购机构的内控制度,审查政府采购单位采购资金来源、使用及账务处理情况,主要包括预算资金、财政专户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三个方面,看其采购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有无擅自扩大采购规模,提高采购标准,挤占、挪用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支付政府采购经费的问题。③审查政府采购的商品是否经验收合格并按规定及时登记入账;采购物品的使用、报废等有无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问题;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执行部门的工作需要,价格是否合理,质量如何,时效如何。④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合规,特别是招投标中是否存在预先内定中标者或者向投标者泄露标底等违规行为;采购合同签订、资金支付及合同的履行情况;资金运作规模、资金管理方式和管理情况;采购活动是否存在违规营利的情况;采购的后续管理等情况。

2.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审计。依法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审计,是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再监督。其审计内容包括:①审查政府采购年度预算编制是否遵循法定程序,是否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科学预测和可行性分析,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审查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按采购预算要求采购单位编制采购计划,是否按规定审核采购单位提交的采购清单并汇总。③审查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审查政府采购机构报送的拨款申请书及有关文件。④审查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处理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投诉事项。⑤采购范围、规模、数量、品种、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对行政事业单位现有财产进行清查登记,是否加强对新增固定资产的管理等。

3.对政府采购机构的审计。政府采购机构是政府采购的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项政府采购活动。因此,政府采购机构是否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是政府采购审计的核心。对政府采购机构的审计,主要是围绕政府采购机构是否按规定办理政府采购相关事项及自身的财务收支情况。

4.对采购人的审计。对应纳入采购机构集中采购的项目,主要审计:采购项目立项情况;采购计划有无事先未作详细预测和安排,随意性较大的情况;采购项目使用、管理情况;采购资金的来源、管理和采购预算执行情况;收到由采购机构分配来的物资后是否适用,不适用是否及时向采购机构申请调剂,是否及时正确建账登账,是否自行处置、调剂、变卖或报废等等。

二、政府采购审计实施

(一)政府采购审计重点与方法

1.对政府采购的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情况进行审计。主要审查财政部门采购资金筹集和供应的年度预算是否合理,具体实行采购的各部门是否按规定编制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是否将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都按规定报送集中采购机关统一采购,有无未经批准自行采购的问题。

2.审计采购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情况。主要审查采购单位的采购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有无擅自扩大采购规模,提高采购标准,挤占、挪用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

3.审计政府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审查选择的政府采购方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应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项目采用询价方式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中参与招投标的市场供应商是否具备资格、竞争资格,有无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问题;实行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招标文件的编制和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从查阅档案人手,实施事后审计,从招标文件的编制方面获取比较全面完整的审计证据,依此作出专业判断。

4.审查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采购价格是否低于市场零售价,商品质量是否过硬,售后服务是否完善;采购机关是否认真履行采购合同及不履行采购合同的原因;采购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

(二)政府采购审计现状与难点

1.政府采购监督体制不完善。《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政府采购法》同时规定,集中采购机构为采购机构,它的职能是根据采购人的委托,以人的身份办理政府采购事务,并以非营利事业法人资格的身份对其采购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现实中虽然一些招标活动也有纪检、监察、审计、工商和公证机关参与监督,但受专业知识和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局限,有效监督机制还未形成,外部监督并不十分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有的地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采购机构没有单独设立,或者虽然分设,但职责界定不明确。

2.政府采购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

(1)采购管理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未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采购管理实施细则、采购机构议事规则和操作规程、采购人员岗位职责等配套规章制度,导致采购管理和运行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引。

(2)未建立政府采购运行评估制度。许多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评估制度,也未开展采购运行评估工作,导致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许多采购管理机构成员多是兼职,年底都忙于各自分内的事务,无暇顾及采购活动的总结和评估工作。

(3)采购管理的内审监督机制没有形成。许多单位没有制定采购管理内审监督规程,实际运行中内审部门往往直接派人参与具体采购事务,既是采购当事人又是监督者,既实施采购事务又履行监督职责,失去了内审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不但起不到监督作用,还给事后审计留下了难题。

(4)采购的基础管理工作不规范。一是缺乏采购台账管理制度。二是缺乏采购档案管理制度。三是采购会计账务处理不规范。3.政府采购基础工作不到位。政府采购制度还不够完善,经验不足,招标采购中的评标办法不十分具体,采购手段落后,供应商的范围窄,并且缺乏受托开展各类物品采购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我国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前仅涉及有限的一些品目,而财政资金投入较大的服务类和工程建设类项目还没有大面积的开展政府采购,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限制了政府采购的规模。政府采购制度还不够完善,经验不足,招标采购中的评标办法不十分具体,采购手段落后,供应商的范围窄,并且缺乏受托开展各类物品采购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从采购的品目看,目前主要是对部分货物的采购,基建工程因涉及现行的基建程序,服务项目难度较大,多数尚未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

4.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仍存在分割市场、歧视供应商的现象。有些地方通过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方式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标,同时还存在暗箱操作及其他不规范的问题,而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与公平。

5.政府采购的效能不高。一是采购缺乏弹性。政府采购的合同期一般较长,而采购价格在合同中一经确定,不能随市场价格变动,对于价格的市场波动目前在政府采购中仍缺乏适应机制,从而也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效果有所下降。二是采购时间较长,效率不高。在实际实施中由于采购程序复杂、采购时间过长、厂商送货不及时等原因而不能满足采购人急需之用。三是政府采购需要资源整合。各地在信息库的建设中重复投入,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成本加大,形成资源浪费,而且由于各地资源有限与分散,导致资源不足,进而影响到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和政府采购审计制度及规范已基本形成,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推进我国政府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审计的特点

1.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制度健全且行之有效。澳大利亚建国不到100周年,但却拥有比较健全的法制和执法体系,政府采购活动也不例外。1998年澳大利亚制定了新的政府采购准则,名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采购指南(核心政策和原则)》。《财政管理和负责条例》也对政府采购作了规定。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准则以公开、有效竞争为中心原则,用法律手段防止私相授受;采购法律、政策、行为、信息及程序必须公开,杜绝偏见和偏袒;并且推行责任制和报告制度等,保证了政府采购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且行之有效。健全的法制也为澳大利亚审计部门顺利开展政府采购审计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法律法规依据。

2.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审计,绩效测评程序规范,重点明确。澳大利亚国家审计主要包括绩效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两方面内容。联邦审计署审计准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审计实施目标、人员配备、执行程序、质量标准以及取证模式、审计结论和报告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审计属于绩效审计范围,审计部门以政府采购准则为主要依据,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开展政府采购审计。

(二)澳大利亚的经验对推进我国政府采购审计的思考

1.注重政府采购审计重要环节。实施审计时,应严格以《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等规定为依据,注意抓住关键环节,开展有效审计。审计的重点环节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府采购计划、预算环节审计。

(2)政府采购组织、实施环节审计。

(3)资金支付环节审计。

(4)采购结果环节审计。

(5)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审计。

2.借鉴澳大利亚审计经验应关注的几点内容

(1)严格以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为依据。

(2)需要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

(3)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成熟经验。

(4)严格执行审计结论回访制度,保证审计效果。

四、政府采购审计的前景及工作思路

(一)前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产物,政府采购机构的全面成立、政府采购市场的不断扩展,使政府采购审计工作有着广泛的前景。

1.政府采购能够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公平竞争、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优化资源配置、抑制腐败等。其操作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特点与市场经济相吻合。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都非常重视政府采购这项工作,积极推动它向前发展。

2.中央政府的重视。《政府采购法》颁布之后,政府采购审计的法律依据变得更加充分。在《政府采购法》尚未出台前,政府采购主要依据一些暂行办法,全国性的有《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运行规程暂行规定》等。

3.由于政府采购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及必要性,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政府采购审计人员的不足,正加紧培训政府采购审计人员。

(二)工作思路

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审计队伍。要求从事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具有坚定不移地政治立场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工作中廉洁奉公,坚持原则,敢于监督,善于监督;除了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外,还必须熟悉有关法律政策,不仅懂技术,还要通过电子网络和建立采购信息库来了解市场。

2.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①组织、人事等部门把政府采购审计监管工作与行政首长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相结合,也就是将审计机关对各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作为考核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确保政府采购制度的贯彻执行。②审计机关把政府采购审计作为财政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重要内容,对当年政府预算内外资金采购情况作出总体审计评价,作为年度向人大提出的财政审计工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建立“三结合”的审计模式。加入WTO后,我国政府采购审计监督体系也应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这可参照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审计制度,探索建立采购审计和管理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彩云.关于政府采购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政府审计,2004,(3).

[2]艾广青,马妍.政府采购制度对我国的借鉴[J].财经论坛,2003,(8).

[3]楼继伟.政府采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谷辽海.中国政府采购案例评析(第一卷)[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5]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货物采购 审计 监督 评价

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货物采购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因此,物资采购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备受关注,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13年底,广东省监察厅、广东省预防腐败局、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制定了《加强我省高校货物采购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办法》(粤教监[2013]12号),明确要求高校货物采购要加强审计监督。本文对开展货物采购审计,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进行初步探析。

一、高校货物采购审计内容

根据《加强我省高校货物采购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办法》,货物是指计算机设备及软件、办公设备、电器设备、办公消耗用品、通用交通工具、多媒体系统、图书档案设备、印刷设备、发电设备、灯光音响设备、电梯、通用家具、图书资料、制服及相关用品、专用家具、专用货物、专用设备、专用交通工具及实验耗材等。因此,所谓货物采购审计,就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部门、单位的货物采购制度和流程的合法性、适宜性、时效性和执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为高校货物采购决策、管理提出审计建议。高校的货物采购审计监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审查货物采购计划。高校要依法制定货物采购规范性制度和流程的制定程序,加强对货物采购制度和流程的管理,保证文件、记录的规范有效和妥善归档。审计应该关注:(1)货物采购计划的编制应该注重货物的长期综合效益,考虑货物的市场成熟度、使用的效果、售后服务、维护成本和更换成本等因素,不盲目追求最低价格或者高端价格货物,所需经费符合高校预算要求。(2)货物采购计划在实施前应进行货物购置论证,论证的重点是货物配置、技术指标及商务要求,包括货物数量、配置、技术指标、可靠程度、可强制性、安全性和节能性以及对商务要求的合法性进行评价等。(3)高校要严格按照货物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确定采购方式,保证货物采购的顺利进行。

(二)货物采购合同的审计。合同的审计是对货物采购合同的起草、签订、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环节。合同审计的范围包括:(1)订立的合同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2)订立合同条款是否具体完备、准确,如:标的、数量、质量、价格、履行的期限、地点、方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法;(3)买卖双方的违约责任是否清楚、明确;(4)供需双方意见表达是否准确,有无内容理解上的偏差,合同中有无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措词。

(三)合同执行效果的检查。(1)以主要合同为主,到执行合同的相关部门,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没有执行或没有完全执行的合同,要查明原因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解决办法。(2)检查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是否符合规范,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各种手续是否齐全。( 3)货物采购合同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生纠纷,要及时介入,积极帮助核对事实,根据规定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和措施,维护货物采购合同的严肃性。

(四)货物采购的验收审计。高校审计部门对货物采购验收要进行检查,货物验收要按照文件审核、现场验收两个阶段进行。文件审核通过后,再进行现场验收。现场验收的重点依据货物采购合同或者文件,对货物的数量、规格、型号进行查验,并通过运行货物检测各项技术指标。

二、高校开展货物采购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规定:物资采购审计的目的是改善货物采购质量,降低采购费用,维护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组织价值的增加及目标的实现。结合高校货物采购的特点,开展高校货物采购审计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近几年的迅猛发展,校区不断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添置了各种货物(各种设备),固定资产开支明显上升。学校事业经费支出中除人头费开支外,各种设备材料的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大部分,为确保这些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并收到预期效果和效益,对高校发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必须加强对高校货物采购的审计。

(二)学校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要求。加强货物采购审计,可以遏制采购活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贪污受贿等现象,在计划、招投标、合同订立、验收等各环节加强有效监督,加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保护高校党员干部队伍。

(三)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近年来,各高校已将物资采购审计纳入常规审计,从采购工作全过程出发,全面实施审计监督,提出合理化建议,已成为内审部门的基本职责。因此,审计部门必须对货物采购的事前、事中、事后实行全面监督,督促采购部门规范运用公开招标制度,以政府采购网上招标、校内招标、网上竞争性谈判相结合的方式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

三、高校货物采购审计项目选择与管理

目前,高校所采购的货物数量大、种类也比较复杂,如何合理开展货物采购项目审计工作,一方面,要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另一方面,要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合理选择和安排。

(一)选择审计项目要注重科学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安排审计计划时要考虑货物采购的具体情况,其中重点考虑以下因素,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列入审计计划。

1.重要性原则。高校审计部门面对各种规格、型号和价格的货物采购项目,可以依据重要性原则筛选合适的审计项目。

2.重大变更原则。高校审计部门根据货物采购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审查货物采购方案的时效性、适用性和合法性,针对其出现的重大变更将其列入审计计划。

3.风险控制原则。高校审计部门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风险因素,如采购数量、规模、物价变化、账户余额、技术参数变动、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等风险,优先考虑风险较大的项目。

(二)安排审计项目要注重合理性。高校审计部门一般人员少,任务重,为了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提高货物采购效益,需要对众多的审计项目进行合理的安排。

1.经常性货物采购。在高校中,一般常规采购货物项目主要为:通用家具、办公消耗用品、图书资料等。对于这些常规项目,可以根据其重要性、变更情况、风险因素等选择一定的周期进行审计。对于风险较高、变更较大、比较重要的项目可选择较短的审计周期,三个月到半年。而随着风险情况、变更情况和项目重要性的降低,审计周期则逐渐延长。

2.临时性的货物采购。主要是通用交通工具、多媒体系统、图书档案设备、印刷设备、发电设备、灯光音响设备、电梯、专用仪器或其他专用设备等。由于这些仪器设备及货物具有一定的专用性,因此,针对此类的货物采购项目,要按重要性原则有选择性地选择审计项目。

(三)其他管理部门的自我评估与审计相结合。在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加强对高校货物采购的监管力度,需要进一步调动高校其他相关部门的力量,推动货物采购的监督范围和审计力度,将管理部门的自我评估与审计相结合,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提高各相关部门的货物采购的风险防范意识。

1.坚持“领导参与,全民动员”。加强货物采购风险管理教育。高校货物采购相关环节(如采购、招投标等)的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货物采购的严肃性,认识到各环节风险管理的意义,能够主动有意识的自我检查。各单位领导要抓好货物采购的自我评估,动员本单位各级员工参与,共同完成好这项工作。高校内审人员可以采取各种办法,如:开设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使有关部门领导意识到货物采购管理的重要性和进行自我评估工作的意义,从而支持货物采购自我评估工作。

2.建立健全货物采购各项体系制度。为了完善货物采购整个流程,需要建立健全货物采购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货物采购流程各管理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约束体系、货物采购流程的预警响应处理制度。有关人员通过自查,可以了解到各流程的风险情况,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体系对自查情况做出反馈,及时完善流程中的欠缺之处,及时做出反应,并对舞弊进行处理。有关部门根据规定对货物采购的流程进行自查后,应保证有必备的配套措施和制度来规范下一步的整改和监督。

3.建立规范的货物采购审计自我评估检查体系。有关部门需建立规范的货物采购审计自我评估检查体系,对于参与自我评估检查的领导部门、实施部门以及各部门制订的实施办法、处理措施等加以规范,使其成熟化、标准化、规范化,使货物采购的自我评估工作成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审计部门应同各有关部门拟定有关风险的识别标准,指标的选取和意义,计算方法和取值区间,规范化评判方法和标准等,使实际操作更加方便,工作更简洁,结果更公允客观,更容易被人接受。如果将货物采购的自我评估和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货物采购审计就能做到立体化和日常化,从而提高审计监督的覆盖面。

此外,开展货物采购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其他项目的审计结果,达到审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突出审计重点开展工作。例如,利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以及有关部门或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等有关审计结果,核实审计建议的落实和整改情况。

四、高校货物采购审计实施重点

高校货物采购审计是对采购全过程进行的审计,包含了对货物采购的计划、论证、预算、招投标、验收等一系列环节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的评估和审计。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审计重点也不同。

(一)货物采购前期准备工作审计。重点审计采购计划的编制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计划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否一致;采购计划与使用计划是否符合教学计划要求;有无超计划、无计划采购的现象等。对重大采购项目审计机构应直接参与市场调查。

(二)采购招标过程审计。重点审查招标人是否按规定编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书;招标文件中所列的有关评标要求及评标标准的合理性、规范性;对招标小组成员要实行负责制,保证开标程序的规范性;评标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重点审查定标程序、方法的合规性。

(三)货物采购合同签约、履行、验收阶段的审计。审计时,着重审查采购合同的合规性,即是否符合《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采购合同的审计,应注重合同的周密性。是否按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的要求进行采购和验收,审查是否达到招标时的技术要求。对应验收对象的数量、规格、型号等的符合性进行检查。审计人员从计划到验收、决算要进行全过程监督。

(四)货物采购管理、效益的审计考核。重点审查所采购货物的使用效益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审查相关部门是否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建立采购管理各个环节的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审查是否把规定的采购任务和相关工作量化成指标,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提高工作效果,减少盲目、失职等行为。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教育审计规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越来越深入,国家对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加大。医院对大型仪器设备及医用耗材采购数量也越来越多,一般的二级医院每年用于购置医疗设备及耗材的投入资金常常超过千万元,三级医院每年用于购置医疗设备及耗材的投入资金可达到三千万元以上。面对如此大的采购款项,医院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就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医院审计部门对医院大型采购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审计,以便进行及时准确的监督控制,让医院采购能够规范、透明、健康、高效地运作,使其在萌芽状态就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从而不断提高医院采购的抗风险能力。

一、医院存在的采购风险

所谓的采购风险,就是指医院物资采购的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采购风险之所以会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权责不分、领导意志、企业的商业贿赂等,而审计监督薄弱或缺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医院的大型采购项目审计大都是事后审计,这样就无法对医疗设备及耗材价格的议定进行动态地掌握或控制,对购买医疗设备及耗材过程中违反程序或合同约定事项无法及时给予纠正,这就形成了采购风险。医院面临着以下几种采购风险:

1.盲目进行采购

有的医院在进行采购设备决策时,没有把握市场需求,对设备买回后能产生的多大效益不十分清楚,对医院医务人员具备的技术条件也不十分了解;另外,还有的临床部门在向医院申请购置医疗设备时,对所需设备的功效有意夸大,对设备的未来效益随意高估,使论证专家产生错误的评定。例如,一些新建的或改扩建的大型医院,临床科室一味贪大求洋,进行盲目采购,有了设备,没有市场,或有了设备,没有医技人员操作,设备买来之后,不是使用率低,就是闲置,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招标暗箱操作

有些医院在进行公开招标或谈价时,实际上私下早有属意的经销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想方设法使招标流于形式,造成公开招标不透明、不公平,不公正。有的医院为了规避审计部门的监督,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不惜加大设备采购成本,也要逃避招标。此外,在招标采购中还存在着许多腐败风险,如个别医务人员为了得到各种名目的红包、回扣,外出旅游等好处,不惜损害医院的利益,私下为经销商透露采购信息,甚至泄露标底。

3.采购合同违规

有的经营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利用违法合同侵犯医院合法利益;有的经营商通过对采购人员行贿,签订不公平合同;有的经营商采取给予医院虚假优惠或降低售后服务的质量,导致医院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的是医院自己对采购合同审核不严格,发现不了问题。有的医院对采购合同管理不细,常常因为合同管理混乱造成违约而被对方追究。

4.验收结算松懈

有些医院对采购履约验收重视不够,对于一些供应商为降低供货成本,不履行合同的标准和要求,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数量不足的现象认识不足,采购物资到医院后,医院验收人员对采购物资未按合同及制度要求进行审核就验收了。有的采购部门管理松懈,付款审核不严,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章制度要求,草草进行结算,匆匆付款。等采购的设备或耗材出现问题后,已给医院造成资金、资产的浪费。

二、规避采购风险的方法

医院采购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加大审计部门对医院大型采购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审计的力度。全程跟踪审计属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对购买大型医疗设备及大宗耗材的流程、项目管理、资金结算进行全面审计的方式,既可以防止医院出现采购风险,也能改变过去医疗设备及耗材管理不规范,让医院采购能够规范、透明、健康、高效地运作。

1.加强制定规划前的沟通

全程跟踪审计工作涉及医院的方方面面,因此审计工作规划一定要周密。在制定规划前,审计科要知道医院对采购设备的要求和采购意向,向采购中心了解医院采购的相关管理制度,要向设备使用科室了解医疗设备或耗材的利用情况,运营收入及费用支出情况,要向财务科了解采购资金的来源和采购后财务结算的要求等。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加强沟通,为今后全程跟踪审计打好与其他科室协调配合的基础,二是为撰写审计实施计划做好资料上的准备。三是在跟踪审计中要形成必要的审计日志,为处理日后争议事项提供线索。

2.重视采购前的论证审计

一是要对影响采购项目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工作重点,提前介入进行了解,如可以采取到不同的医院参观考察不同类型医疗设备或耗材的质量、价格、使用及售后服务等情况,进行比较、评价,作为今后招投标过程中的参考。二是编制或审核设备采购招标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医疗设备的设置、医疗设备及耗材名称、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评标标准和方法;标底是否完整合理;参与招标、评标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等。三是参与采购前的论证。主要是对需购置的医疗设备及耗材的特点、用途、功能、临床应用价值的论证情况,实际利用率和成本回收期等指标,在申请论证表内填写内容的完整性及论证数据的准确率等方面进行审计。

3.强化对采购招投标的监督

审计部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严格监督采购招投标的环节的操作执行情况,主要是为了防止开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保证购置过程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确保商及生产厂商资质符合规定,采购过程透明、公开、公平、公正。针对招投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要对招标项目的审批手续是否合法、齐全,对评标标准和评标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审查投标单位投标报价的合理性,是否存在投标单位互相串通,抬高价格的现象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以抵制设备采购中的不正当竞争。

4.狠抓合同条款签订的审核

医院在签订合同时,必须要时时注意防范采购合同各种风险。医院领导要时常组织采购相关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有关防风险、反腐败的文件精神,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政治素质和签订合同的能力。审计科要从专业性和规范性方面对合同进行审核,一旦发现有的采购合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或在合同条款中,存在内容不完整、表述不清楚、条款不全面等情形,一定要立刻提出异议和向领导提出建议,将合同损失降到最低。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如发现存在未执行或执行不完全的情况,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督促合同的有效履行。同时,要关注合同变更问题,如属不正常变更,立即请示医院领导,建议医院尽快采取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验收和结算

大型医疗设备及大宗耗材验收是规避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收到采购货物之后,首先是相关人员必须到位,各部门要分清责任。采购中心对物资采购负有直接管理责任,审计科负责经销商及采购流程的监督审核,财务科负责对价格、信用等进行监督。针对有些供应商中标后,在供货时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降低配置水平等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的风险,要严格按照合同的标准及要求进行验收。必须是各个方面都符合标准的,方可办理接收手续。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技术质量验收,应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法定检测机构进行,验收结果应作详细记录,并作为技术档案保存。

医院在结算审计时要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要重视重要文件资料的归档整理,对有关各方提供的主要文件、资料要求相关方的签署要件齐全。医院的财务人员在接到付款通知后,应再次核对采购结算等相关的信息,确保无误之后才可以发送相应的支付指令,完成结算程序。审计部门要参与医院大型采购项目的索赔和违约费用的处理过程,可对结算价款调整发表自己的意见。

6.加强对购置设备使用的绩效评价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医用耗材 阳光采购 机制

一、医院耗材采购内部风险控制与运行

(一)耗材申购和审批

1.申购:贵重仪器设备的购置。由各科室于每年中旬将明年的购置计划(填写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论证申请表)送交设备科汇总,设备科根据院部的总体规划做出明年全年度的购置计划。计划送主管副院长、院长审阅,并在年底前召开医疗仪器设备评价、咨询小组讨论会进行论证,特殊临床如急需设备的,可半年举行一次论证会。

2.建立申购审批制度。(1)申购医疗设备每台/套2 000元以下的,由申购科室提出申请,设备科提出意见,并送主管副院长审批;(2)申购医疗设备每台/套2 000元至1万元的,由申购科室提出申请,设备科提出意见,并送院长和主管副院长审批;(3)申购医疗设备每台/套1万元至10万元的,由申购科室填写单价 1 万元以上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审批。

3.申购和审批相互分离。申购和审批两者的性质不相容,如果由同一个科室进行管理,很大程度上会出现舞弊的情况,可以把两者分配给不同的两个科室分别管理,起到内部监督的作用,大大降低了舞弊的情况发生。

4.临时申购的处理。对耗材的临时申购一般情况下都在成本预算之外,对此情况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打乱原有的采购计划,同时打乱了成本预算。临时申购需要通过采购部门经由主管院长进行审批,只有审批通过才能进行采购。

5.采购文字记录保留。对采购过程中对文字记录的完整性进行系统的规范,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采购的有序性,提升了使用效率。申购单应一式四联,经过有关科室审批通过后,请购者自留一份,具体审批流程见下图。

(二)采购过程

1.技术说明书的编制。医院耗材种类繁多,且更新较快,对耗材型号和规格错误的申购会增加耗材采购难度,且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医院的正常耗材使用。所以,需要由科室技术人员和专家共同针对采购计划来编写技术规格说明书。

2.招标文件的编制。招标文件主要的条款有商务条款和技术条款。技术条款直接影响着采购质量;商务条款对供货商的供货价格、供货时间和付款方式等进行规划,对不合理的商务条款会给医院带来资金困扰,所以,招标文件的编制对医院非常有必要。

3.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系统。招标采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供应商的确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采购的质量和成本。所以,在此基础上应建立供应商评价系统,从各个不同角度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

4.招标文件和评价投标文件相互分离。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两者的性质不相容,如果由同一个科室的人进行管理,很大程度上会出现舞弊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供应科负责招标文件的编制,评审会来评审投标文件,最大程度上保证评审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5.合同的编制与审核。医院耗材的采购需要签订合同,合同能够很好地使双方按照规定的事项办事,有法定文件的约束,是对自身权益最大的维护。供应商确定之后,供应科根据招标文件编制采购合同,编制完毕后需要由采购负责人审批并和供应商进行签订,以便医疗采购和供应商达成共识。

(三)付款

1.付款凭单的编制。当医院供应科拿到供应商的验收单之后应立即付供应商耗材款项,保障后续采购的顺利进行,这可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舞弊情况发生,所以,为了预防此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对申请付款的文件进行严格要求。供应科应当认真详细地对供应商发票和验收单进行审阅,对各种单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判定,对编号的付款凭单进行系统的编制,对其中的正确性进行详细检查,把文件交予审计处进行审核工作,审计处审计通过之后财务处可以对其付款。

2.财务处发票的审核。财务处在给供应商付款之前需要对订购单、验收单和合同等凭证进行详细的审查,发票中标明的内容必须要和其他单据上的注明内容保持一致;审查验收单上有没有设备科和保管科室人员的签字;订购单上必须要有供应科人员签字;请购单上必须要有科室相关人员签字;审查是否有审批人员的集体签字同意付款。如果没有错误,可以进行付款并记账,财务处每个月应和需要核对科室进行账目的核对,必须保证账实相符。

二、医院耗材采购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每个医院都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控制活动,这种控制活动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中,对环境质量控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医院的内部控制,应对内部控制进行必要执行和遵循。对医院内耗材采购中的内部控制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强化和建设,对医院采购环境的控制主要表现在经营方式、管理理念、管理风格和分配责任等,通过不同的管理控制方法对医院内部环境进行必要的建立和保持尤为重要。还应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入手,以务实的态度为采购环境进行控制和落实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医院耗材采购真正做到内部环境的有效控制。

(二)加强耗材内部控制制度

医院的内部控制是保证各部门和各环节顺利运行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医院中的资源配置和安排等方面实现合理规划,最大程度上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领导最为重视的是医学技术、服务态度和奖金分配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耗材在医院管理中起到的作用。耗材采购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环节都要依靠内部控制来进行规范,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大大增加采购成本,增大医院支出。

(三)强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医院中的物品和耗材品种繁多,记录比较繁杂,如果进行信息系统的有效建立,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大量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和信息的标记,能够详细地记录耗材从采购到使用的全部过程,做到对每个环节进行监控,并记录出现错误的信息。这种信息系统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对信息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系统是建立在效益大于成本的基础之上,不能由于系统不完善对医院产生不利影响,也不能追求系统完美无限透支成本。需要根据《会计法》进行会计账册的建立,正确运用会计科目。

(四)完善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发挥监督职能

为了医院各个环节正常运行需要在医院内部建立完善的审计部门,使每个环节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和各自的独立性,使部门之间形成必要的监督管理。对医院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职能的保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医院各领导在审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应予以严肃的责任追究,最大程度上做到违法必究。对于不遵守原则的审计人员进行岗位的调换,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性和真实性。有关部门应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

(五)完善耗材采购管理

耗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效益,也是内部控制非常关键的环节,必须要制定合理的耗材采购管理制度。医院要根据具体耗材使用量进行量化指标管理,保证耗材的采购量,以适应患者就医数量,避免没有规划的、盲目的耗材采购,不能造成耗材的积压和供应脱节的情况发生,还应对耗材的种类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分类采购。目前我国一些医院对耗材的采购处于盲目状态,盲目耗材采购表现在两个方面:(1)医院对耗材和患者数量没有合理分配,业务水平不高等,造成采购的过量或不足;(2)没有按时对耗材进行采购,而是进行盲目的采购,没有形成计划采购。

(六)加强医院的风险评估

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非常重要,但是内部控制不单单是对风险进行消除,控制的根本是对风险的预防。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医院各方面的管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一个比较系统的采购控制系统和风险评估系统,对预测的风险进行规避和化解,比如,在对耗材采购时,应对医院的内部环节进行分析,对市场环境进行必要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应对患者消费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此降低采购风险。

三、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对医院耗材采购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医院各种活动的有序进行,进而保证采购的安全性和质量,内部控制对各大医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想要解决目前医院耗材采购失控的局面,需要从安全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几个方面实施全方位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的管理水平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提高。在进行内部控制时,要在全员认识的基础上,把握好管理制度的正确性,与此同时最大程度上对采购程序进行规范。Z

参考文献: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 ;绩效;审计

自1996年进行政府采购试点以来,我国的政府采购入全面推行阶段,政府采购范围从小汽车、办公设备等扩展到货物、工程和服务等领域。采购金额也从1998年的31亿元迅猛增长到2010年的8422亿元,社会公众除了关注政府采购开支是否合理、合法,也越来越关注采购资金是否经济有效地使用,采购行为是否有效果。《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因此用绩效审计的方法来监督政府采购活动,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是适应发展需要,是我国政府采购审计工作又一个更高的起点和目标,必将促进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

一、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等采购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达到维护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宏观调控的目的。其目标是评价被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二、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意义。

1、能够完善必要的监督机制。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可以使政府绩效审计更加完善,增强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规范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支出行为。从而促进各职能部门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

2、促进政府的高效廉洁性建设。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是民心所向。实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从政府采购开支的经济、效率和效果角度来衡量其采购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揭示由于个别政府部门决策不当,错误决策、盲目决策、轻率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从源头上发现和揭露腐败现象,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

3、有利于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我国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它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关注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关注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目标实现情况,关注环境与资源安全,提出建议,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正是关注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符合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这一需求的审计方式。

三、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1、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现状

(1)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审计标准缺乏。绩效审计难点是评价,关键也是评价。一方面由于政府采购起步较晚,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规范和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绩效审计开展较晚,目前无论是从审计计划、实施到报告还是步骤、程序和方法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来约束,绩效审计的内容、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显得杂乱无序。因此,在进行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时缺乏判断和评价依据,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2)审计风险难以控制。由于绩效审计涉及诸多专业领域,不同层次和领域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不同,风险评价体系也不同。因此其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都应当分别评估。在绩效审计数据收集、分析和确定结论过程中,存在充分取证难度大,也都存在因审计人员选择不成熟的观点导致做出错误结论的可能。另外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审计机关内部法律、工程、金融、公共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心理等各方面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也会不同程度的增加绩效审计的评价风险。

(3)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现有与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对违法违规行为做出了一些规范,但政府采购当事人尤其是采购主体不遵循这些条件和程序,违反了这些义务性的行为规范,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在现行法律中常常只是指导性处理意见,缺乏具体的责任追究办法。

2、对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思考

(1)逐步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有利于规范和引导采购行为按市场规律办事,应注意社会性、公众性、社会责任与公众责任并重。应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力求重点突出、简洁适用、便于操作。

(2)整合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风险。在对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时,要按不同层次和领域分别进行,以合理确定审计风险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来降低审计风险。要打破常规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绩效审计队伍建设,改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倡导一专多能;还可借助各类社会力量、外聘专家等办法解决专业知识不足、审计评价风险大的问题。

3、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效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明确界定各种责任及处理处罚办法和追究办法。要落实责任追究,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责任人,不管是谁,都要一视同仁,依法依规追究其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另外,对相关人员的绩效评价记入个人档案,提供给人事组织部门,作为有关其业绩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4、加大预算约束力度,推行绩效预算管理。事前的预防比事后的纠正要有效益所以,部门预算能规范财政支出,有效约束政府采购行为。因此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充分论证立项的必须性和可操作性,要统筹安排,要细化项目预算,将责任细化到具体部门和具体操作人员,让政府采购透明化,置于人民的有效监督之下。

参考文献: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常态;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步骤;要点;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医药卫生体制也不断改革,经济发展“新常态”也必⒋动社会管理的“新常态”,也要求内部审计从传统的招标审计、合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转型为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等多领域审计。在“新常态”转型过程中,医院积极开展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绩效审计工作,如A医院连续对2011年―2014年每年新增单价5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从医疗设备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审计,并将审计成果运用于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及管理中,加强了医疗设备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医疗设备的使用效能。本文以A三甲医院为实例探讨新常态下医院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绩效审计。

一、开展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1. 确定审计范围

通过查阅财务固定资产一级明细账、实物管理部门医疗设备实物明细账了解医院医疗设备的总体情况,以每年新购单台一定金额为起点或者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较多的使用部门来确定大型医疗设备的审计范围。如A医院以年新增单价5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为标准来筛选审计范围。

2. 初步了解医疗设备管理、使用情况

采用调查、座谈等方式向设备科、财务科、物价室、信息网络中心、设备使用科室等部门了解相关医疗设备管理、使用和信息系统数据记录等情况。

3. 设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研效益三个方面,主要采用的经济指标包括购置价值、收费标准、工作量、年均净收入、年均折旧成本、年均投资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工作量预算完成率、收入预算完成率等;社会效益主要为检查结果阳性率、病人满意度调查情况等,科研效益主要为设备对科研项目研究数据辅助情况等。

4. 确定按单台分析还是同类型分析

因涉及医疗设备基础数据取数的因素,讨论确定该台医疗设备可否单台分析,不能单台分析的可否按在用同类设备分析。

5. 编制收集数据表格

按照收集数据的来源分科室编制表格,采用设备使用科室填写与相关职能部室填写核对相结合的方法。从设备科收集的相关数据包括科室在用同类设备总台数、设备维修成本等,从设备使用科室、物价室、信息网络中心收集的数据包含收费编码、收费项目和标准、年均工作例数、年均总收入等,从财务科收集设备折旧成本、设备人力成本等。

6. 确定数据来源可靠渠道

数据来源的信息渠道包含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下称HIS系统)、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下称PACS系统)、手术麻醉系统、设备使用登记本等。

(二)实施阶段

1. 查阅资料

查阅医疗设备管理、使用、盘点、报废等制度、固定资产“三账一卡”、医疗设备购置前论证资料、招投标文件、合同、验收报告、盘点表等。

2. 实地调研

下到各个设备使用科室实地调研医疗设备使用情况,设备使用耗材出库、领用情况,制度的执行情况,设备所关联信息系统的操作及登记情况等。

3. 核实数据

考证所收集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特别是要核实使用该医疗设备的收费项目及与收费项目相匹配的工作量。对于存疑的数据,要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以避免结论的偏差。

(三)分析阶段

通过查阅的制度、查证的数据对设备的管理情况、制度执行情况、设备的绩效进行全面分析,按照之前设定评价指标对每台或每类设备进行测算,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影响绩效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

(四)评价阶段

取得真实、准确的数据和掌握客观公正的事实后进行审计评价,反映出设备的管理、使用、绩效情况及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建议,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五)落实阶段

审计结果和改进的建议不落实,审计成果就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审计部门应跟踪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和审计意见落实成效。

二、主要审计要点

(一)医疗设备购置前的论证、立项、审批的审计

审计申请论证表内填写内容的完整性及论证数据的准确性,设备的申报是否经过申报科室核心小组讨论,设备的立项及审批是否手续完备。

(二)采购大型医疗设备招投标的审计

审计设备的采购是否按《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实施条例》、《招标投标实施条例》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写、报价是否合理,应该采用公开招标的项目有没有没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

(三)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合同的签订、履行、付款的审计

审计合同的条款与招投标文件的一致性及完整性;付款是否按照合同执行;大型设备是否预留质保金等。

(四)设备购入后验收的审计

设备验收是否有书面验收报告;设备的规格、型号等是否符合招投标文件及合同要求等。

(五)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审计

制度的建立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实际操作中是否按照制度执行等。

(六)医疗设备使用中的绩效情况审计

基础数据信息是否准确;是否达到采购前的预算论证;设备的工作量、投资收益率等各项指标如何。

(七)医疗设备维修、报废、处理的审计

设备的维修、维保是否按法规进行采购;维修、维保费用是否合理;是否按制度审批后报废并处理实物资产。

三、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实例结果

A三甲医院审计部门选取2011年、2012年、2013年每年新增单价大于50万元32台医疗设备、2014年新增单价大于100万元21台医疗设备进行绩效审计。

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单台设备或同类设涞氖杖搿⒊杀镜仁据进行分析,并将实际执行数与购置前预算论证数对比。53台设备22台设备年均投资收益率大于零,占比42%;46台设备能够收回初始投资,占比87%,其中:能在经济折旧年限内收回初始投资的有27台设备,占比51%;7台设备难以收回初始投资,占比13%。27台设备购置前有填报预计工作量,占比51%,仅有10台设备可以完成预算工作量,占比19%;28台设备购置前有填报预计收入,占比53%,仅有6成了预算收入,占比11%;31台设备购置前填报预计投资回收期,占比58%,仅15台设备实际投资回收期短于预算投资回收期,占比28%。

社会效益方面,53台设备有50台设备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治疗效果有帮助;CT等检查设备的阳性检查率达到85%以上。

从审计的结果看,A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绝大多数能收回初始投资成本,但仅有42%的设备投资收益率大于零,51%的设备能够在经济折旧年限内收回投资。医技科室购置的设备如CT、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临床科室购置的设备如点阵激光治疗系统、肺功能机年均投资收益率较好,均达到50%以上。

58%设备造成年投资收益小于0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原有设备检查/治疗人数均未达到分析期间盈亏平衡点数量;二是新手术设备,病人对新设备、技术了解不够导致病源不足,医生对新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因此检查/治疗人数未能达到预期预计量。三是医疗设备的收费项目购置前论证不准确。

四、审计建议

(一)加强设备立项前的论证及审批

医院在设备立项时,应严格要求设备申请科室客观编制设备效益预测分析报告及填写《论证表》。组建独立于设备使用科室之外包含财务人员特别是物价收费人员等参与购置前的论证及审核。除设备技术配置参数论证外应加强对设备采购的效益预测、市场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及论证。

(二)针对大型医疗设备建立单机核算数据信息,实现信息统计的完整与准确

在采集数据时发现数据的准确性不够高、分类不够细,导致根据收入成本计算效益不够准确。建议医院探讨针对百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建立单机核算体系,将PACS等信息系统与收费系统数据匹配关联,逐步实现大型医疗设备单机核算信息化统计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三)对大型医疗设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推动医疗设备的优化配置及使用效率

对大型医疗设备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平台及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以奖罚的手段来落实科室申请时的效益承诺。促使科室在大型设备购置前进行真实、有效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避免论证表如一纸空文,流于形式。以便医院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优化资源配置。

(四)加强设备使用中的“实时跟踪,动态管理”

加强对设备全寿命周期的跟踪分析,动态管理,对部分不能收回投资的设备跟踪其以后年度的收支情况,并持续分析评价结果作为今后购买同类型设备的依据;产生良好效益设备也应持续关注其动态变化,如关注其以后期间可能产生的大修理费用和维护保养费用,使其保持良好收益。

(五)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收费管理,避免收费项目与手术记录不相符的现象

对于多科室合作完成的项目及先执行后收费的项目,建议术后临床科室将手术记录与执行科室录入病人住院明细收费项目复核,避免收费项目与手术记录不相符的现象。

“新常态”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依靠资源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医院发展也由粗放式“大收大支”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开展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正是精细化管理的体现,有效促进了医疗设备购置决策的科学化,管理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瑾,高玉萍,黄国英,王艺.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分析探讨[J].经济师,2013(11).

[2]陈淑兰.浅谈医疗设备效益审计[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高校政府采购 电子化平台 浙江省

一、浙江省省级高校政府采购及电子化现状

浙江省自2003年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府采购制度,并于2007年建成了全省统一的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用以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实现公平公正的理念。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高校是政府采购的重要主体之一,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采购活动,且高校采购规模逐年增大,涉及到货物、服务和工程各大类,但在高校内部,尚无统一的采购电子化平台与省采购平台进行有效衔接,各高校之间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加上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下达时间的不确定性,程序审批手续较为繁琐、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较高,资源浪费严重,如何提高高校政府采购活动的效率、发挥政府采购的功能作用,建成与省采购平台有效衔接的、高校之间可以信息共享的电子化平台,将有重要意义。

1、采购内容及结构分析

每年年初,浙江省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会下发该年度政府采购目录,界定政府采购涵盖的内容与范围。从内容上看,高校涉及较多的包括交通工具、电气设备、办公设备、耗材、图书资料、教学软件、高教仪器设备及科研仪器设备、办公用房建设、智能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工程、出版、印刷、工程监理、维修维护、保险、会议、物业及中介服务等。相对于其他行政机构,高校的政府采购,在标的物上更具有相似性,因此,实现规模采购的可能性也更大,通过电子化平台等手段,可以有效实现高校间的采购联盟,发挥规模采购作用,达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2、采购程序分析

从采购程序来说,浙江高校的政府采购活动的大致程序如下:在采购预算下达以后,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经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采购执行部门审核后,再由学校专门的采购招标工作领导小组或党委会审批,进入采购程序,由省采中心(政府集中采购)、中介机构(分散委托)或学校采购部门(分散自行组织)组织采购过程,成立评标委员会推荐合同签订供应商,对评审结果在相应的媒体上进行公示,组织合同签订和验收。因此,在程序上,高校的政府采购也有类似性,而电子化平台的建设,则更有利于各环节的公开透明,有利于采购程序的控制和项目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3、高校政府采购模式分析

浙江省高校的政府采购活动完全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在采购相关机构设置上,虽具体格局有所差异,但均成立了管理、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的模式,采购执行部门一般为采购中心或设备处,管理部门一般为财务处或专门的采购领导小组,监督部门一般为审计、监察或财务处;在采购类型上,由集中采购、分散采购以及使用部门自行采购相结合;在采购方式上,涉及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等多种方式;在评审上,各学校均成立了专家库,开展分散采购项目的评审。

4、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水平

目前,浙江省高校的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建设的目的不一,有些学校完全没有相关的平台;有些学校对于限额标准以下的项目设立了电子化平台;有些学校的平台仅仅包括信息公示,为学校自动化办公系统的一部分;有些出于监督的需要由其他部门成立。平台较为简单和封闭,没有与其他高校结成采购联盟或与相关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站联网。

二、电子化平台建设的原则和标准

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首先是合法性,要保证平台建设符合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其次,在流程上要实现标准化和完整性,既要包括政府采购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环节的名称、内容也要实现标准化设置;再次,要保证政府采购信息安全;最后,要使得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协作性,能够有效实现与多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协作衔接。

1、平台建设的合法性

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建设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合同法》、《政府采购运行规程暂行规定》(财库〔2000〕11号)、《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财预字〔1999〕363)、《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财库〔2000〕7号)等的规定。

2、流程设计的规范性

首先,在设计开发上要具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应符合国际国内网络系统建设标准;其次,在业务内容上应具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包括采购预算编制、需求论证、项目资金申报、采购文件编制、采购过程组织、信息、专家管理、合同签订、投诉处理等;再次,在业务程序上应具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从需求提出、需求功能论证及可行性方案分析、采购组织、项目验收、绩效审计及项目数据分析和统计几方面涵盖政府采购整个过程,确保政府采购全过程都能够在平台上实现。

3、信息安全性

政府采购的信息安全非常重要,一则许多事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具有政治敏感性,需要保密;二则不恰当的信息泄露会影响潜在供应商之间的公平竞争,影响采购过程的顺利开展和采购结果的有效实现,因此,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的建设必须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确保各部门政府采购信息的安全流转、传递和共享。

4、多方协作性

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需要实现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有效结合,一方面,相关的供应商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注册并宣传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平台需要与工商、财政、税务、社保、海关等各电子政务系统的对接,有利于对供应商资格的网上审查、预算金额的申报审批和进口产品的进关手续办理;同时,该平台应包括各个高校,实现各高校之间的采购联盟,有利于资源共享和规模化采购;此外,电子化平台还要建立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联结的金融服务系统,并与专业的验收机构和第三方公证机构相连,以保障后期的项目验收和货款支付。

三、电子化平台应有的功能和模块

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的建设应实现管理、组织、监督等功能,通过平台,财政部门及采购人能够有效管理采购活动,采购执行部门能够有效组织和进行时间控制,监督部门能够对项目的效率、效果等方面进行考察;在平台模块上,须包含申报、审批、组织、评审、绩效审计等环节,不同的当事人能够进入自己的模块进行操作;在内容上,必须包括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货物、服务和工程的所有项目。

1、电子化平台能够实现的功能和作用

电子化平台要实现政府采购全过程的一体化,实现高校之间的采购联盟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政府采购活动的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信息公开和透明。

(1)实现政府采购全过程的一体化。建立统一的省级高校内部采购电子化平台,实现从预算申报到合同签订等一系列程序的电子化,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增加公开透明程度,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有效衔接。

(2)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建立高校电子化平台可以极大提高政府采购效率。从资金下达开始,采购整个过程都可以在平台上实现,采购部门可以有效地对各时间节点进行控制,可以极大地改变目前分散无序的采购项目审批现状,缩短采购活动的周期,从而提高采购活动的效率。

(3)加强前期需求论证和后期验收。平台的建立,采购方可以有效地利用平台中的专家资源或公示平台进行需求论证,可以利用之前类似采购活动的成交价格和供应商信息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用于指导采购活动和预算申报,寻找市场合格的供应商,使评审工作更有参照性。

(4)提高公开透明度。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的建立,可以将高校的政府采购整个过程在网上实现,这将更加有利于公开透明原则的实现,财政部门、采购方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可以审查采购需求有无超标、采购过程是否合法规范、采购结果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效率如何等,有利于强化对高校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

(5)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加强指导作用。该平台将包括相关的信息资源库,可以实现各高校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将各单位的采购需求进行实时定期汇总,实现批量效应,同时该平台还可以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对今后采购作出指导。

2、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包含的模块

该平台应集预算申报、采购执行、监督管理于一体,包括申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执行子系统与监督子系统四个部分,申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日常采购项目申请的提出;决策子系统涉及主要事项为审核申报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确定资金来源、审批采购方式等;执行子系统涉及主要事项为采购公告的,采购文件的制作,供应商进行网上投标,评审专家网上评审,采购结果的公布等;监督子系统涉及的主要事项为对评审专家的监督,对评审过程的监督,对评审结果的监督,对使用部门的监督以及对供应商履约表现的监督等。

3、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建设要实现的衔接

(2)与海关、审计、工商等部门之间的衔接。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需与海关部门、审计部门、工商纪检部门电子政务系统有效衔接,在涉及到进口产品时,可以从海关平台中获取货物是否免税、征免税证明号、进口放行日期等;在采购项目开始前,可以从税务、工商部门的系统中查取潜在供应商的资质、工商登记情况、税务登记情况,在预中标公告公布前,可以从纪检部门的系统中查取预中标供应商是否存在重大违纪违法行为;对于重大项目,可以邀请审计部门与学校一起对项目实施经济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3)高校之间的衔接。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还需要实现各高校的衔接,建成高校之间采购联盟的平台载体。高校之间,在预算体系、采购内容、机构设置等各方面都具有相似性,高校政府采购联盟的电子化平台能够及时定期地汇总高校内部各时点上的同类采购需求,形成批量效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专家资源的共享,增加专家数量和类别,以加强政府采购前期的需求论证和后期的验收环节;可以利用平台中的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和分析,指导今后的采购工作和预测行业发展。

(注:本文系“浙江省省级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建设方案研究”(编号Y20112110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杭州市财政局课题组:杭州市政府采购电子化应用研究[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8-04-28.

[2] 吕汉阳:韩国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A].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研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改革论坛文集[C].2009.

采购审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比价审计;物资采购;医院

2005年3月卫生部出台《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对医院的管理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南》规定医院效益取代收入作为医院管理考核的指标。医院比价采购审计是医院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受到重视并加以规范。

一、比价采购审计方法的重要性

1.比价采购审计有助于医院内部降低医疗成本。在医院的医疗成本低于社会平均医疗成本的条件下,医院会取得效益,因此,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重点在于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比价采购审计能够对商品的价格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计,从源头上保证商品质量并杜绝浪费。

2.比价采购审计有助于医院内部改进经营管理。医院的采购环节如果不完善,就会出现许多漏洞,引起以次充好、损公肥私、现象的发生。比价采购审计通过对采购计划、审批、招标、核算等环节的监督,能有效地防止职务犯罪,防止国有资产浪费。

二、比价采购审计方法的内容及原则

比价采购审计方法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采购的各类物资价格的合理性、合法性、经济性所作的审计监督和评价。比价采购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物资采购价格及价格构成要素,直接目标是实现物资采购质优价廉。

比价采购审计要遵守“比质在先、比价在后”的基本原则,在比质的基础上进行比价,确保采购的物资不仅质优而且价廉。比价采购审计还要遵守对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的事先、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原则,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出现大的纰漏。

三、比价采购审计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内审部门会对比价采购审计做必要的监督审查工作,但比价采购审计在运用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询价对象没有标准。采购人员掌握采购的权力,因为询价对象没有标准,采购人员可能会跟自己关系好的供应商询价,可能向跟医院有供求关系的供应商询价等。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报价不同,有时甚至差价很大,如果采购员没有货比三家,有可能使得采购物资价格过高,采购成本随之提升。

2.检测验收不够及时。整个比价采购审计工作往往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即重视最开始的申请、询价工作,对于后期物资的检测验收、货款结算工作缺少必要的监督。如果后期检测验收工作执行不当,可能出现货款已结算,采购的物资还未入库,或者物资入库时质量与前期保证不符的情况。

3.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协调不力。比价采购审计工作综合性较强,涉及医院内部工程、财务、业务等部门,部门之间协调沟通顺畅,有利于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由于员工积极性不高,不善于沟通等原因,比价采购审计工作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此外,审计人员可能只掌握了财务、审计专业知识,对工程造价组成、设备报价体系、招投标法等知识不够熟悉,造成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影响审计工作的进行。

四、比价采购审计方法的改善与规范要点

不规范的比价采购审计方法,往往导致医院比价采购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正确运用比价采购审计,真正发挥其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节约采购费用等优势,笔者认为医院内部还应该注意以下5个方面。

1.比价采购审计工作应得到领导的重视。医院的领导应当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给医院的员工树立好的榜样,从而顺利地开展工作。如果领导意识不到比价采购审计的重要性,出现的情况,那么采购工作将出现严重问题,势必影响医院的长远发展。

2.建立严谨规范的审计制度。医院要顺利地进行比价采购审计工作,建立一套严谨规范的审计控制制度和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是必要之举。审计制度必须在审计方法、定点采购、合同管理、审计考核等方面做出严密的规定,规范审计操作流程,使比价采购审计做到有章可循。

3.及时检测验收入库物资质量。所有采购物资购进后,应当按照质保部门相应的文件或标准的规定,根据医院配备检测设备情况进行复验。做好采购物资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

4.建立健全的价格信息资料库。比价采购审计的核心因素是价格,建立一套价格信息资料库,保存物资采购价格、采购厂家等情况,有助于采购人员随时掌握市场价格变化,为领导者决策和价格审核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价格信息资料库查询便捷,为采购人员获得有准确性保障的数据信息节省时间,节省费用。

5.明确采购人员责任,建立奖惩机制。为便于对采购价格的监督审计,采购人员的采购信息必须完整详细,如果出现问题即可依采购记录寻找责任人。此外,医院可建立奖惩考核制度,对做出贡献的采购人员给予奖励,对造成经济损失的采购人员给予处罚,充分调动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开展比价采购审计工作对于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改进医院经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应避免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做到全面审计,逐步改进和规范比价采购审计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淑玲,杨春好。加强物资采购比价审计降低医院运营成本[j]。 现代医院,2007(6):123-124。

[2]王涛。 医院采购比价审计初探[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