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

道路运输规划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1篇

2011年11月15日,交通运输部了《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自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组建交通运输部以来第一个单列的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贯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这条主线,包含了道路运输“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发展思路和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体现了道路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指导“十二五”时期道路运输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生产力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形态粗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面向未来,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迈向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新阶段。

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即通过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一方面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形态,不断提高运输站场、车辆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从业队伍的素质,增强运输组织能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

为积极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本规划纲要。

看点一

十一五期道路运输业贡献大

“十一五”以来,道路运输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运输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加强。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公路营运客货车辆数增长71.7%。2010年全社会完成客、货运量305.3亿人次和244.8亿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79.9%和82.4%,完成客、货周转量15020.8亿人公里和43389.7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61.7%和3.99倍。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周转量及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加。

道路运输不仅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能体现普遍服务、最具基础保障功能的运输方式,而且在春运、“黄金周”、煤电油运等关键时期和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在抗震救灾、抗击冰冻雨雪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国际道路运输合作不断拓展,客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运输辅助服务业全面发展,道路运输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运输组织方式不断创新。

客运企业进一步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0年与2005年相比,班车客运经营业户数下降38%,户均车辆数增长77%;货运企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普通货物运输业户的比例不断下降。营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客车平均座位、货车平均吨位、中高级客车及专用货车比例稳步增加。客运班线公交化、旅游包车、网络化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等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第三,农村运输条件大幅改善,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

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21.4亿元,新建农村客运站近8万个,发放农村客运燃油补贴209.2亿元,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8万条,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农村客运车辆达35.7万辆,全年完成农村客运量79.5亿人,占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的26%。道路运输已成为支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农村地区“出行难”、“运货难”问题有了根本缓解。

第四,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始终把安全生产管理摆在道路运输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三关一监督”的监管职责,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新的成效。安全管理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稳步提高,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安全源头管理进一步强化,客运站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货运源头治超取得新进展,对营运驾驶员的安全监管全面加强。道路运输重特大事故稳步下降,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稳定好转。

第五,科技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支撑行业的内涵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开展了3批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运政管理信息系统、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区域性公众出行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区域性客运售票联网系统建设以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稳步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在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保障道路运输安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六,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夯实,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法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道路运输条例》为龙头、部颁规章为基础、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法制体系基本形成。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涵盖城市公共客运、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物流市场管理等新增职能的城乡一体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运政管理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等重大改革正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有了新突破,初步建立起运营车辆燃油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制度,广泛开展了节能推优示范和驾驶员节能操作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竞赛和文明创建活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组织开展了新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大调研活动,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

看点二

十二五期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主要体现在:保增长、保稳定仍然是基础,转方式、调结构将成为主线,扩内需、惠民生成为新的发展主题。道路运输业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

第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重化工业特征依然突出,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对道路运输的需求将保持旺盛的态势。同时,“汽车社会”和“机动化”特征更加凸显,汽车后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更加迫切。此外,我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形势仍较严峻,道路运输业应急保障与维护公共安全的责任更加突出。

道路运输业应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继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确保运输生产力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要切实加快提升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相关辅助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要积极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确保重点物资、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重点时段客货运输的安全、平稳、顺畅。

第二,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

“十二五”期,国家将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将从产业结构调整转向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加速产业轻型化、产品轻质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社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大,民生优先、民富为本将成为新的战略着力点,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将快速增长,出行需求将由大众化向个性化、高端化转变。

道路运输业必须着力于推进转型与升级。切实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特别是高品质运输服务需求,切实增强运输服务保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运输效率高、通达度深的客货运输组织方式,推进传统产业形态的改造。

第三,进一步强化统筹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力度,要求加快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进程。

“十二五”期将是我国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道路运输是联系城乡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在密切城乡沟通、促进产业协同、改善出行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也是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时期,更加突出强调利用区域发展的空间约束,实现区域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而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将成为促进区域资源优化和统筹布局的重要方面。

道路运输行业必须抓住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变的重大机遇,着力解决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完善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道路运输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努力实现农用物资、农副产品的便利高效运输,以道路运输发展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同时,需要进一步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实现道路运输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构建区域一体化、服务现代化的区域道路运输服务网络。

第四,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加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现代交通运输业必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任务。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为道路运输业延伸覆盖面、拓展新领域、加快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提供新的外部条件和发展动力。同时,各种运输方式竞相加快发展,一定程度使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铁路快速客运系统的高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对公路干线客运产生巨大影响,道路客运业实施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迫在眉睫。

道路运输业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优化运网布局和结构,加强站场设施建设,发展先进的运输车辆及装备,提升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对接现代物流的政策标准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从业队伍。实施与铁路快客系统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突出自身比较优势的客运服务,并强化与其他方式的衔接。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延伸服务领域,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第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切实增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目前全国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职责范围、行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承担物流市场有关管理、强化源头治超、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等新增职能有待在积极探索中全面正确地履行。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构建统一、精简、高效的行业管理组织体系。

道路运输行业还要积极应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影响,进一步转变行业管理的工作重心和职能手段,切实改进管理方法,从重许可向许可准入与动态管控并举转移,从重处罚向处罚教育与政策引导并举转移,从重监管向市场监管与服务公众并举转移;积极推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向行政机构转化,适应公共财政及公务员管理的新形势,不断创新机构、人员、财政等管理制度。

第六,应对气候变化、深化节能减排,要求大力推进以低碳为特征的道路运输业发展。

我国已确立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积极发展公路甩挂运输。”

道路运输业所消耗的成品油占全国成品油消耗总量的30%左右,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建设低碳道路运输体系,不仅要继续在全行业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深度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还应结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要求,鼓励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运用,倡导理性的运输消费。要把低碳发展作为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新起点、两型行业建设的新抓手、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看点三

十二五期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道路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道路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法规政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新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可靠、更绿色的道路运输服务。

更安全―全国基本建成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危险品运输车辆、国际道路运输车辆、三类以上的班线和旅游客运车辆、应急保障车队车辆的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达到100%,重型载货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稳步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源头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达到100%,货运源头治超体系基本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与考核体系全面建立。道路运输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3%,群死群伤、重特大恶性事故得到遏制。覆盖全国的道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建成功能完备、信息互通的应急指挥平台和专兼结合、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队伍。

更高效―道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375亿人次、20800亿人公里、300亿吨、58400亿吨公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建成率分别达到50%、40%。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以及重型、专用、厢式货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40%、25%、10%和25%。客运班车、营运货车实载率达到60%。牵引车与挂车比例达到1:2,甩挂运输完成的周转量在道路货运中的比重达到12%以上。

更便捷―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城市郊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50%以上,50公里以内的城际客运公交化改造率达到30%,与其他运输方式主动对接的道路客运网络全面形成,涵盖售票联网、联程售票等在内的出行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售票联网覆盖面达到100%。满足居民个性化出行需求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覆盖面广、反应及时的维修救援网络以及区域性汽车租赁网络。

更可靠―旅客班线运输发车正点率达到95%。满足现代物流需求的公路快速货运限时到达更有保障,平均货损货差率下降至5‰以下。构建完善的机动车维修质量监控和营运车辆技术管理体系,车辆维修返修率下降至3%以下。数据齐备、信息共享、标准规范的全国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基本建成,行业诚信经营理念全面增强,客货运输、出租汽车、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更绿色―道路运输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降低,逐步提高道路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水平。与2005年相比,营运客车、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6%和12%,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1%。新能源车型、节能环保车型得到进一步推广,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达标率100%。各项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节能驾驶培训全面普及。

看点四

十二五期的九大重点任务

之一:构建便捷的客运服务网络

第一,构建完善的道路客运服务网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构建班线客运快捷服务网络。加快班线客运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整合,完善客运线路招投标管理制度,推进道路运输许可审批的规范化,促进运营管理公司化、客运车辆舒适化、服务标准规范化、运输组织科学化。探索形成新型的客运组织模式和客运站点体系,大力优化长途客运资源配置,拓展中短途客运市场,发展机场班车网络等特色客运服务,促进与其他客运方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班线客运的规模效益、网络效益和机动化优势,全面提升道路客运的服务品质和整体竞争能力。

完善农村客运普遍服务网络。建立与农村公路等级、通行车型、载客限载、运行限速、通行时间等指标协同的农村客运线路审批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线网布局。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班线,可采取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灵活的运输组织方式,探索开行隔日班、周班、节日或赶集班等固定或者非固定的班次。稳步推广农村客运的片区经营模式,将企业经营范围由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鼓励实行公司化经营。建立农村客运财政奖励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客运的投入和补贴力度,对客流不稳定、实载率低的线路进行扶持,经济发达地区要依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按照城市公交的政策、标准推进农村客运发展。

建立旅游客运精品服务网络。整合旅游客运资源,实现旅游客运与旅游市场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加强旅游客运市场监管,转变旅游客运运行机制,优化整体发展环境。鼓励旅游客运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不断完善旅游包车经营网点,打造旅游客运精品服务网络,满足游客高品质、个性化的运输需求。

第二,统筹区域与城乡客运资源配置,促进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服务功能,加强城乡公共客运的服务衔接。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广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城乡结合部要加强城乡客运资源的统筹配置,鼓励多种模式统一线路经营主体。组织开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统筹协调城乡公交客运在票价、税费、补贴、通行等方面的政策。加快发展适合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

稳步推进区域间道路客运统筹协调发展。支持条件适宜的地区打破区域行政分割,鼓励开通区域公交化班线,有效覆盖沿途乡镇,逐步实现客运线网的区域融合。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城际公交协调机制,统筹建设城际、区间专用候车亭和招呼站,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统一的客服标准和运行监管机制。支持并规范引导城乡客运经营者在节假日、春运等高峰时段跨市、跨区域的互助合作或运力调剂。

第三,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互动,实现优势互补。

推行与其他客运方式的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应对综合运输体系中其他客运方式加快发展的挑战,不断优化线网布局,合理控制新增一类客运班线。对年平均实载率低于70%的县际以上客运班线不得新增运力。引导道路客运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稳步拓展短途、多样化与个性化客运市场,优化中长途客运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精品班线、机场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等特色客运业务,进一步丰富道路客运服务品种,形成与其他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服务衔接。强化道路客运衔接铁路、机场等枢纽、港站的集疏运功能,加快完善道路旅客集疏运服务网络,科学安排班次密度。促进道路班线客运与铁路、民航、城市公共交通等客运方式的有效对接,积极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充分利用道路班线客运资源,运输邮政包裹快件,加强与邮政网络的协调与融合。

之二:服务现代物流发展

第一,创新道路货运发展模式,提高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

大力发展新型货运组织方式。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运输、鲜活农产品及高附加值货物直达运输,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定班定线的货物运输、汽车列车运输、冷链运输。支持零担、快运、货运、城市配送以及利用班线客运为依托的小件快运等经营业务的网络延展。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建立全程、无缝、连续性运输经营组织和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甩挂运输企业,探索甩挂运输运营组织模式,进一步完善促进甩挂运输全面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

加快优化货运车型结构。推进车型标准化改造,完善营运车辆技术标准和综合性能检测标准,加快发展标准化程度高、自重轻、承载量大、安全性能好和能耗低的货运车辆,推进货运车辆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

第二,着力培育重点货运物流企业,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大力培育龙头和骨干货运企业。从市场进入、车辆更新、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运作的现代道路货运企业,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和骨干。“十二五”末,全国道路货物运输业户中,道路货运一级企业达到50家,加快引导龙头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网络、品牌、货源组织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加盟连锁等方式拓展经营规模和网络,对中小货运物流企业和个体运输户起到引导、示范、整合、规范和服务的作用。对分散的道路货运资源实行整合。

促进重点道路货运企业向物流服务商转型。在全国开展重点道路货运企业物流转型培育工程,引导道路货运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手段,为用户提供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促进货运企业加强与生产、商贸企业的合作与联盟,拓展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集成等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引导和规范货运、无车承运人等运输组织的发展,鼓励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加快推进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服务发展。

之三:强化出租汽车市场管理

第一,引导出租汽车科学发展,完善运营管理机制。

引导出租汽车科学发展。根据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出租汽车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出租汽车在城市客运体系中的分担比例和运力规模,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优化城市客运结构。

完善出租汽车运营管理机制。引导出租汽车经营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公司,按照“产权明晰、权责对等、收费合理、风险共担”的要求,完善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机制。完善运价与油(气)价联动机制,保持出租汽车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合理比价关系,引导社会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第二,健全法规制度体系,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加快研究制定出租汽车行业法规制度。建立出租汽车行业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促进出租汽车企业诚信经营,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引导出租汽车驾驶员优质服务,提升出租汽车服务水平。建立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明确出租汽车驾驶员准入条件、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提高出租汽车驾驶员整体素质。

规范出租汽车市场经营秩序。采取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出租汽车市场动态,细化管理内容,提高资源合理配置与决策分析能力,加强出租汽车市场监管。探索建立打击非法营运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出租汽车经营者和出租汽车驾驶员的合法权益。

第三,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促进汽车租赁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汽车租赁法规标准。加快研究制定汽车租赁法规、规章,并纳入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建立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加快制定汽车租赁服务质量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考核评比,促进汽车租赁企业诚信规范经营。

完善汽车租赁服务网络。引导汽车租赁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经营主体多元、网络覆盖全国的汽车租赁服务体系。鼓励规模大、管理好、信誉高的汽车租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汽车租赁网络。鼓励汽车租赁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企业实行合作经营,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

创新汽车租赁服务模式。鼓励汽车租赁企业发展多种服务模式,开展异地还车、电话预约、电子商务、企业相互间代办业务、电子货币结算等业务,鼓励与交通运输企业、宾馆、旅行社、商务门户网站等开展合作,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需求。

培育汽车租赁发展环境。支持汽车租赁企业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及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合作,完善消费者诚信体系,增强企业发展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加强与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诈骗租赁汽车等犯罪行为。

之四:提升运输辅助业服务水平

第一,推进维修连锁经营,强化维修质量管理。

鼓励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大力倡导机动车维修企业的加盟连锁经营,树立维修品牌,统一服务质量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达标活动,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企业依托品牌优势积极拓展电话咨询、维修、检测、救援等全方位服务。“十二五”期末,在全国培育形成5~10个全国性的机动车维修品牌企业和若干个区域性机动车维修品牌企业。

强化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建立机动车维修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体系,对配件经销企业经销配件、维修企业使用配件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建立机动车维修质量动态监管体系,确保机动车维修质量。

推进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规划建设全国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完善区域性救援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救援响应速度,50公里以内1小时内实现救援。

第二,开展素质教育工程,提升驾驶员培训质量。

大力推进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严格执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继续推进驾驶员计时制培训,强化安全行车、文明行车和绿色驾驶技能培训,全方位提高学员的驾驶技能和驾驶道德操守。加强营运驾驶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全面推行营运驾驶员继续教育制度,大力推进营运驾驶员诚信考核工作,对营运驾驶员的安全生产、遵守法规和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着力强化驾驶员培训机构的管理。建立驾驶员培训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推进驾驶员培训机构和教练员质量信誉考核制度以及教练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建设,教练员持证上岗比例达到100%,建立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质管理制度。鼓励培训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培训和远程教学,丰富培训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之五:加快国际道路运输发展

第一,强化对外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国际道路运输协定及相关协议。根据我国与周边国家外交、经贸合作的总体战略,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运输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汽车运输协定的签订、修订工作,积极推动加入有关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公约。

逐步消除国际道路运输发展的非物理。开展双边或多边国际道路运输事务级会谈,积极协调各国与国际道路运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消除各种非物理,延伸和拓展运输线路,大力推进便利化运输,促进公平竞争。

第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国际道路运输服务能力。

理顺国际道路运输口岸管理体制。加强与海关、边检及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明确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查验和监管职责,确保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加强国际道路运输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国家道路运输企业准入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运输车辆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之六:加快枢纽站场建设

第一,加快城乡公路客运站场建设,提高便捷化服务水平。

加快公路客运枢纽站场建设。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场建设,推动区域性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和建设,初步形成与城镇布局相协调、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的公路客运枢纽站场系统。重点建设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效果的综合客运枢纽。加快城市出租汽车停靠站和服务区建设。改革和完善公路货运枢纽站场的投融资方式。

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加大农村客运站场投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重点镇等级客运站建设,切实加快行政村招呼站、候车亭建设步伐。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强化农村客运站点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探索建立农村客运站管养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客运站特别是简易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建成后的日常养护管理问题。促进农村客运与其他客运系统在站点功能和布局上的衔接。

第二,健全公路货运枢纽节点体系,提升物流组织能力。

优化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布局。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促进其与政府规划的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的有效对接。“十二五”期间,在全国所有百亿元专业市场,国家、省级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国家一类口岸,规划建设1-2个与之相配套的公路货运站场。积极推进农村地区货运站场建设,完善县(市)、乡(镇)、村三级物流节点网络。

完善公路货运枢纽站场服务功能。加大对甩挂运输等专业化作业场站的投资补助力度,鼓励公路货运站场经营主体积极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保税等服务,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运输组织及仓储管理技术,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加快推进全国二级及以上公路货运站场的升级改造。

之七:健全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

第一,加强安全源头治理,严格各种防范措施。

加强汽车客运站源头管理。进一步推进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的贯彻落实,规范危险品查堵、车辆安全例检、出站检查的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加大安全生产经费投入,推进汽车客运站安装监控设备、电子显示设备和危险品检测仪。加强与公安、安监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深化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客运超载、疲劳驾驶、非法营运等顽疾。

强化道路货运源头治超。认真贯彻落实《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超限运输源头治理的管控体系,全面实施货物装载源头运政派驻和巡查制度,将基层运管力量向货物集散地和运输源头延伸。严格落实黑名单制度,将货运车辆违法超限运输纳入诚信考核体系。切实把好车辆准入关,加大对营运车辆非法改装行为的打击力度。引导和支持公路货运站场推行货运车辆入站诚信验证制度。

加强营运车辆安全技术管理。强化部门联动,对营运车辆生产、改装、运行等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管理。不断完善营运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装备技术要求。加强维护检测和等级评定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综合性能检测许可证制度,加强资格管理。构建全国道路运输车辆管理和综合性能检测信息平台,实现全国范围的车辆技术管理信息共享。

第二,加强重点领域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切实加强春运及“黄金周”等重点时段、重点营运车辆、重点区域和环节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客运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村客运站源头管理和违法经营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推进车辆运行的全程动态安全监管,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必须依法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加快建立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营运驾驶员安全管理。严格营运驾驶员的培训与考试,严把营运驾驶员准入关,对不符合相应资格的驾驶员,一律不得进入道路运输市场。配合安监、公安部门,对发生重特大道路运输事故驾驶员的培训、考试、发证进行责任倒查。切实加强对违章违法驾驶员的管理。

全面推行运输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制。实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和安全生产评估管理办法,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构建安全生产内控机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建立道路运输经理人和安全管理员资格制度,推动安全管理制度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安全设施和技术装备投入,积极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和管理技术。督促运输企业安装并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加强对所属车辆和驾驶员的安全监督。全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体系,严格企业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并将评估考核结果与客运线路招投标、企业质量信誉档案、资质等级评定等相结合。

第三,建立应急保障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建设道路应急运输指挥调度中心。根据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要求,依托重点营运车辆卫星定位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国家、省、市三级道路应急运输指挥中心,并与国家、省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相互对接,实现各级指挥调度中心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指挥调度能力。健全各层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预案及运输企业应急预案,建立“组织健全、权责明确、协调有力”的道路运输应急组织体系和“分级响应、反应迅速、运行高效”应急运行机制。

建立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按照“平战结合、分级储备、统一指挥”的原则,依托大型道路运输企业,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以省为基本单元,与交通战备运输保障相结合,构建国家应急运输保障车队,应急运输车队数量各省(区、市)不少于300辆。以地市为基本单元,分别组建地方道路客、货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地方应急运输车队数量客车不少于50辆、货车不少于100辆。强化应急运输队伍、应急运输装备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应急演练,应急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监控设备安装率达到100%。

建立应急运输征用补偿机制。按照“谁征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为保障的运力征用补偿赔偿机制,切实保护被征用车辆的合法权益和参与应急保障的积极性,形成道路运输应急保障的长效机制。建立应急运输车辆和应急装备购置、组织应急运输培训演练、客货运输站场等基础设施应急功能建设补助制度。

之八: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一,加强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础信息平台。

加快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建立长效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制度。探索建立部省两级道路运输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及维护模式,完善数据的采集、更新机制。在统一组织建设的行业通信网络总体框架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覆盖部、省、市、县四级运政管理机构的广域通信信息网络。积极推广应用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实现全国道路运输信息系统与治超信息系统联网与信息共享,加强对超限货运车辆的联防联治。

加快基础应用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建设和完善面向社会公众的道路运输服务网站和服务热线,及时各类服务信息,实现道路运输业务网上办理,并提供咨询、投诉、预约等服务。建设部省两级道路运输行业综合运行分析系统,为经济运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支持。依托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和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应用,推进道路运输跨区域执法信息共享。根据《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展道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重大工程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推动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推动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导货运企业建立车辆指挥调度、货物跟踪查询、订单处理及甩挂作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标签、智能化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维修、租赁等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

规范引导企业接入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交通通信专网和社会公网资源,稳步推进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向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运输企业、汽车检测站、驾驶员培训机构、汽车维修企业等的延伸。

第三,加快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加快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建成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危险品运输车辆、班线客运和旅游包车的入网率达到100%,构建联网联控系统运营的长效机制,提高数据质量和车辆上线率,确保系统稳定可靠、有效运行。制定卫星定位监控平台、终端产品及数据交换的技术标准,降低系统运行、维护成本。建立维持系统平稳有序运行的机构及资金保障制度。逐步开发涵盖应急运输指挥调度、安全动态监管、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在内的卫星定位联网联控信息服务系统。

加快全国道路客运售票联网系统建设。构建以道路客运站场信息平台为基础的道路客运售票联网系统,推进跨区域的客运售票联网系统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为旅客提供网上售票、电话订票、邮政网点售票、信息咨询等便利的售票服务。

加快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标准、分别建设和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建立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实现部、省、口岸三级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以及国际道路运输企业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推进与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部门信息交换与共享,促进国际道路运输车辆的安全监控和快速通关。

之九:大力发展绿色道路运输

第一,强化节能减排制度建设,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加强车辆燃料消耗和排放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燃料消耗量检测、车型动态管理、车辆配置及相关参数核查等配套监管制度,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道路运输证》配发与车辆燃油消耗量监测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加快建立道路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和排放统计及分析制度,将节能减排统计指标纳入交通运输部门统计体系。研究建立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制订监督考核和奖励办法。建立重点耗能单位联系点制度,加大能源消耗监控力度。研究建立针对运输企业的节能降耗考核制度,并将其纳入企业年度质量信誉考核。

第二,加强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降耗宣传活动,增强节能减排意识。鼓励运输企业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高排放车辆,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油型车辆。鼓励道路旅客运使用新能源环保型车辆,加快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混合动力出租汽车。鼓励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加强道路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要求,在强化节能减排基础上,积极探索道路运输行业从能源结构、发展模式上走清洁化、绿色化的道路,系统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整合节能减排的各项技术、政策、制度,加快开展道路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

第三,优化运输生产组织管理,推广节能管理经验。

优化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运输效率。全面推动甩挂运输、网络化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的发展,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组织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程,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推广绿色驾驶和绿色维修经验。在驾驶员培训中增加节能操作技术内容,在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中加强节能相关知识的考核。广泛组织运营车辆节能操作竞赛,推广节能减排经验。鼓励企业加强节能驾驶和节能操作管理。推广应用驾驶员培训模拟器和多媒体教学,有效降低驾培能耗。加强机动车维修企业废气、废水、废油的循环利用。

看点五

“十二五”的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夯实行业法制基础。

健全道路运输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道路运输法规和规章,结合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城乡和区域运输一体化、节能减排、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及职业资格等新要求,调整和修改相关规定和内容。研究提出道路运输行业立法计划,抓紧修改《道路运输条例》并完善相关管理规章,推动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物流市场管理等领域的法制建设,加快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机动车维修管理条例》,以及《道路货物运输与物流市场管理规定》和《汽车租赁管理规定》,组织研究《道路运输法》立法的必要性。加强地方性道路运输法制建设。协调政府相关部门,系统解决阻碍甩挂运输、网络化运输、无车承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发展的法制障碍。坚持依法行政,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运政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规范执法,切实保护经营者权益。

完善道路运输标准规范体系。研究提出道路运输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计划,重点加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标准规范,适应现代物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发展的车辆、装备、服务等标准规范,道路运输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与共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道路运输各门类、各子行业的服务行为规范,完善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技术标准。

加强道路运输行业基础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健全道路运输行业涵盖各个门类、各从业主体的市场诚信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内外结合的诚信考核联动机制。健全和完善推荐车型制度、车辆分类和分级管理制度。积极建立道路运输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道路运输行业经济运行分析、预测预报预警和动态信息制度。建立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路政管理机构对违法超限运输车辆的联动处理和执法信息共享制度。

第二,创新政策手段,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创新资金保障政策。积极探索扩大各种投融资渠道,切实加大对道路运输业的资金投入。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对道路运输站场设施建设、道路运输节能减排、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补助;确保成品油消费税替代原客货运附加费部分70%以上用于道路运输发展,提高成品油消费税返还交通的增量部分对道路运输的投入比例;积极探索老旧营运车辆的技改补助政策;加快落实中央“三农”政策要求,将农村客运补贴补助统一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积极开辟多元融资渠道,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道路运输业。

完善运输结构调整政策。研究探索支持道路营运车辆结构优化的经济政策。研究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车辆的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对多轴重载货运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研究制定推荐标准车型应用、扶持龙头和骨干运输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第三,理顺体制机制,提高行业管理效能。

完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道路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整合运输管理资源,明确管理层级和职责,确保运管机构履行职能的统一、高效。建立健全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协作联动机制,推进跨区域的道路运输协调发展。引导道路运输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功能及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维护好市场主体的正当权益。

转变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积极推进政、事、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着力转变道路运输管理的重心和手段,强化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安全和应急管理职能。切实履行好出租汽车客运、城市公交、汽车租赁和地铁与轨道交通运营及物流市场管理的职责。

第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体制改革;信息化服务水平;开拓市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7701

1深化现代企业体制改革

(1)加快公司组织机构改革。信息公司要发展,必须拥有改革的魄力和智慧,无论如何要发展必须改革先行,如无法摆脱现阶段“政企不分、权责不分”的管理现状,发展只能是空谈。对企业现有内设机构按照业务开展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并根据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服务和经营职能分离的要求对部门职责进行清晰的划分,同时对现有工作流程、项目管理过程以及技术创新的组织等几个方面实施由企业高层全面参与的改革,实现内部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

(2)完善经营管理制度。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严格分离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和合理利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放开企业自主经营权力;改革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制度、执行制度、优化制度的实质性部署,迅速规范职工行为,保证企业融合运转的良好秩序,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公司制度。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根据新的生产经营体系修订《薪金管理办法》、《考勤管理办法》、《档案管理规定》等制度,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对比、梳理,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加强制度执行。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着重检查单位的制度执行情况,推行总经理负责制下的周计划、月考核、年评定工作流程,不定期指导项目及工作协调,有效解决工作运转中存在的政令不通、效率不高等问题。并通过内控质量管理措施监督生产经营过程。三是优化制度管理。为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通过对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深入研究,对制度进行整合。将流程体系、内控体系、标准体系中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规定相结合。形成以收入分配体系为核心,考核、奖励和日常管理体系相互支持、配合的基础管理体系,大大加强制度的合力,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2提升道路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

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要严格按照国家、部省及行业相关标准管理项目建设。以项目流程管理为中心,从项目需求调研、编制技术规范、框架结构,设计建设方案、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硬件集成和部分软件的安装调试,并针对不同用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等各环节实行文档化管理,对技术目标和实现方式、进度和质量的要求均以文档的形式加以明确,项目参与人员均可以此为参照,迅速定位并开展技术工作,公司还应对项目进度、质量能够实行内控,以此避免以人为中心管理所造成的效率低下和质量难以控制的情况。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主动的开展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技术支持工作。一是对已有的信息化项目进行完善、跟踪服务;二是配合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及相关单位完成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和编制;三是完成对道路运输系统人员信息化操作系统的培训。提升道路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才能更好的巩固交通运输业领域的客户。

3积极开拓市场,加大项目开发

(1)稳步拓展培训市场。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设有专门的培训场地,包括培训教室及学员住宿场所,培训人员主要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作为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主营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外部拓展的一张重要名片,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在培训中心现有培训软硬件基础上,以市场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培训资源,确保培训利益最大化。不仅要争取交通运输系统的培训市场,还要积极与行业外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联系协调,争取更多的培训业务,将培训市场做大做强,使培训收入成为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积极开拓行业外市场。加大对全国信息化市场的开拓,在交通运输行业内做好业务宣传的同时,加大在其他行业的宣传力度,努力与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利用公关将行业外市场目标争取下来,逐渐扩大行业外市场。

参考文献

[1]李祺.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7701

1深化现代企业体制改革

(1)加快公司组织机构改革。信息公司要发展,必须拥有改革的魄力和智慧,无论如何要发展必须改革先行,如无法摆脱现阶段“政企不分、权责不分”的管理现状,发展只能是空谈。对企业现有内设机构按照业务开展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并根据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服务和经营职能分离的要求对部门职责进行清晰的划分,同时对现有工作流程、项目管理过程以及技术创新的组织等几个方面实施由企业高层全面参与的改革,实现内部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

(2)完善经营管理制度。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严格分离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和合理利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放开企业自主经营权力;改革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制度、执行制度、优化制度的实质性部署,迅速规范职工行为,保证企业融合运转的良好秩序,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公司制度。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根据新的生产经营体系修订《薪金管理办法》、《考勤管理办法》、《档案管理规定》等制度,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对比、梳理,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加强制度执行。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着重检查单位的制度执行情况,推行总经理负责制下的周计划、月考核、年评定工作流程,不定期指导项目及工作协调,有效解决工作运转中存在的政令不通、效率不高等问题。并通过内控质量管理措施监督生产经营过程。三是优化制度管理。为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通过对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深入研究,对制度进行整合。将流程体系、内控体系、标准体系中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规定相结合。形成以收入分配体系为核心,考核、奖励和日常管理体系相互支持、配合的基础管理体系,大大加强制度的合力,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2提升道路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

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要严格按照国家、部省及行业相关标准管理项目建设。以项目流程管理为中心,从项目需求调研、编制技术规范、框架结构,设计建设方案、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硬件集成和部分软件的安装调试,并针对不同用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等各环节实行文档化管理,对技术目标和实现方式、进度和质量的要求均以文档的形式加以明确,项目参与人员均可以此为参照,迅速定位并开展技术工作,公司还应对项目进度、质量能够实行内控,以此避免以人为中心管理所造成的效率低下和质量难以控制的情况。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主动的开展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技术支持工作。一是对已有的信息化项目进行完善、跟踪服务;二是配合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及相关单位完成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和编制;三是完成对道路运输系统人员信息化操作系统的培训。提升道路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才能更好的巩固交通运输业领域的客户。

3积极开拓市场,加大项目开发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铁路物流通道 建设规划 物流节点 铁路运输

中图分类号:X7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目前广西物流业进入重要发展时期,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南宁定位为西南物流区域中心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西南出海物流通道纳入全国十大物流通道体系,标志着国家赋予了广西在全国物流体系中突出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目标,明确了广西物流发展的战略定位,广西物流业发展面临难得的重大机遇。但是,区内铁路现阶段基本上仍然局限在提供简单的运输服务,缺乏将服务向运输两端延伸,在灵活性、便捷性以及“门到门”服务等方面表现不佳,离货主的需求有很大距离;尤其是,铁路货运的大运量、低成本、高安全性的特点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的突出。因此,通过对广西铁路物流通道进行规划研究,实现铁路运输不仅能够带动物流园区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延伸服务,方便货主,进而不断巩固和发展货运市场。

一、广西铁路物流通道现状与存在问题

广西铁路物流通道总体上存在能力不足、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铁路干线多为单线铁路,运能运力一贯紧张,特别是铁路的运输能力已经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此外,铁路运输货物进出不平衡,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不畅、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区域物流运输的整体效益。

二、 物流业发展对铁路建设规划的要求

(1)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构建铁路现代物流中心

铁路在社会大流通、大物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铁路是一个庞大的运输产业部门,其本身就是社会物流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它的生产过程对社会大物流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目前,区内铁路由于经营方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再加上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其市场意识没有适时到位,致使其运输量占社会物流总量的比例正逐步下降,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在相对减弱。因此,铁路运输业能否以运输物流化为方向,改革铁路运作方式和服务理念,尽早构建现代物流中心,不仅关系到铁路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而结合物流园区规划构建现代物流中心不仅具有现阶段的即时经济效应,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效应。

(2)物流园区发展铁路运输,是铁路与其它运输方式竞争的要求

在与公路的竞争中,铁路在中长途运输上具有很大优势,在短途上则处于劣势,铁路与公路竞争最激烈的就是200km到500km范围内的货物运输。物流园区实现铁路运输后,不断满足货主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必定会吸引更多的货源。这样,不但可以巩固中长途的优势,而且大大增强在200km到500km范围内运输市场的竞争力。

三、广西铁路物流需求分析

3.1 广西重点物流节点的划分

物流业的发展要从提高物流基地物流节点之间的联通程度和提升节点对城市、港口腹地辐射能力的角度,重视物流通道的建设,以便为物流节点的建设,以及节点物流服务潜能和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撑。根据《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区域重点建设4大物流区域,1 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6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7个专业性物流中心。

广西重点物流节点划分表

3.2 广西主要铁路物流密度预测分析

广西主要物流通道客货流情况表

四、铁路物流通道规划的原则

铁路物流通道规划总的来说是铁路运输网络与运输组织管理的优化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已形成或改造扩展的铁路运输网络,在一定的运输组织方式下,分析现有的路网、运输组织方式能否满足物流系统需求,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现有路网和运输组织方式提出改进意见,形成满足物流发展需求的物流通道方案。结合广西区内物流节点的发展规划,铁路物流通道规划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符合现代物流节点、主要港站枢纽对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的要求;

(4)与现有的铁路运输网络和运输组织方式相协调;

(5)符合物流节点间的相互衔接优化的需要;

(6)满足行业物流通道畅达的需要;

(7)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

五、铁路物流通道规划方案

结合相关规划,区域铁路物流通道建设以南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以海港、空港为龙头,以泛北部湾海上、南宁--新加坡陆路和南宁通往东盟国家航空三大通道为主轴,以广西通往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方向运输通道为主线的 “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的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体系。依托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多式联运中转设施,逐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具体来看,铁路物流通道建设规划如下:

广西重点物流节点及通道示意图

5.1 湘桂通道

湘桂通道:湘桂线为解放初期建成,是广西与华中、华东和华北地区交流的主要通道。目前永州至柳州段按新建双线,电气化进行扩能改造,速度目标值250km/h。南宁至凭祥段线路吸引区内运量小,线路平、纵断面等技术条件较低。

对南凭段进行技术改造,由现在的Ⅱ级线路标准改为Ⅰ级线路标准,并规划南凭复线铁路,形成南宁至东盟的快速客运通道。

5.2 南昆通道

南昆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的铁路干线,是联系西南内陆地区的重要部分,其运量逐年快速增长,促进了西南各省区与沿海的物资交流,1997年南昆线在湘桂线江西村站引入南宁枢纽。在建云桂线,起于南宁市,止于云南省昆明市的昆明南站,全长915.8公里,为国铁一级电气化双线铁路,预计工期为6年。建成后,南宁到昆明需5小时左右,比走现有的南昆铁路要节省6个小时左右。规划对既有南昆线进行复线改造。

5.3 黔桂铁路通道

南宁至贵阳通道由既有黔桂铁路、湘桂铁路柳州至南宁段及新建金城江至南宁铁路组成,主要承担贵阳、川渝及以远地区与广西、粤西及海南地区的客货交流。通道内黔桂铁路扩能改造2009年初完成。规划新建金南线,速度目标值200km/h以上,同时,对黔桂铁路进行复线改造,加强南宁与广西西北部和贵州的联系。

规划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黄桶至百色铁路是川渝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客货交流的一条辅助通道,也是黔西地区煤炭南运又一条通道。

5.4 益湛通道

益湛通道由既有焦柳线和益湛线组成,主要承担华中及其以北地区与广西、海南地区及东盟各国交流。益湛线2009年通车运营。

规划对焦柳线、益湛线进行电气化改造。

5.5 北部湾通道

北部湾通道主要由南防、钦北、钦港、黎钦等铁路组成,主要承担北部湾地区与西南、华中地区的客货交流及港口集疏运运输。一是在建南防、钦北铁路为新建高标准双线铁路,与既有线形成三线格局,能力将大幅度提高,远期规划视客货流增长需求,实现客货分线;二是既有黎钦铁路复线扩能改造,提高港口后方通路能力;三是在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国家Ⅰ级单线铁路,设计时速为160km/h,填补了桂东南地区的路网空白,扩大路网的机动灵活性。

规划建设铁路有合浦至湛江铁路,与钦北线相连,将形成北部湾地区沿海铁路大通道。

5.6 珠三角通道

南广铁路,全面提升南宁与东部地区的铁路联系水平。

规划建设柳肇铁路,线路为国家Ⅰ级双线铁路,设计时速为160km/h。

5.7 国际物流通道规划

一是对既有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段扩能改造,新建高标准双线铁路,是构建泛亚快速铁路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对在建田东至德保至靖西铁路的延伸,2020年修建至中越铁路口岸龙邦形成新的进出境通路;三是新建防城港至东兴口岸铁路,本线东接南防铁路,向东与沿海铁路通道连接,西与越南相接,远期将形成新的中越铁路通路。

5.8 区域行业物流通道规划

一是新建百色-河池-桂林铁路

主要为加快完善百色、河池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应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物流通道。

二是新建田东-来宾铁路

主要为建立煤炭和主要矿产品物流通道,结合桂中地区发展(来宾工业)对铁矿石、煤炭等矿产品的市场需求,完善煤炭和主要矿产品物流通道。

三是新建柳州-贺州-韶关铁路

主要为建立重点工业品和煤炭物流通道,完善桂有西色金属工业基地及柳州工业基地与粤西韶关、赣南、福夏等地区大宗生产资料物流体系建设。

四是新建钦州-崇左-靖西铁路

根据既有物流通道建设规划情况,崇左的物流园对外联系将处于单点辐射形态,单点辐射形式一般分布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的交通枢纽地区,考虑崇左市作为地区性物流节点及将来经济发展,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围绕建设面对东盟农产品采购配送中心的目标,本规划提出建立大宗农产品、重点工业品、矿产品物流通道:即钦州-崇左-靖西铁路物流通道,使桂西南物流通道处于环形辐射形态,以有效组织货流,实现不同流向货源快速集结,提高物流效率。

六、物流园区铁路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到2015年,伴随着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加快及物流园区铁路规划建设实施,我区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显著提高,物流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及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南凭线、合浦至湛江铁路等出海出边铁路物流通道框架基本形成,物流服务网络逐步向外拓展,出海出边物流通道发挥积极独特作用。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5篇

工程建设一般划分为工程咨询和工程设计两个阶段。工程咨询阶段包括厂址选择、项目申请报告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图运输规划。工程设计阶段包括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基本建设管理和项目建成投产前试运行的总图运输设计及管理。

本文将介绍工程咨询阶段总图运输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深度。

一、 厂址选择总图运输规划的主要内容

1. 在国家规定的建厂地区范围内,按行业对工程项目布点的设想及其建设要求,选择一处经济合理具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厂址场地位置。

2. 收集完整的满足工厂总图运输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资料,并经分析、研究、归纳、编辑、分类成册。

3. 圈定能满足多方案比较、择优工厂总平面布置的主场地用地面积及其用地红线;工厂配套项目的规划用地面积、位置及其用地红线,初步形成工厂总体布局用地红线。

4. 提出两个以上主次干道围成的工艺生产车间场地,并在场地上示出工艺生产车间空间位置的总平面布置方案,经比较、评价选出物料运输流程相对最优,场地环境、自然条件及其形状利用相对比较充分的总平面布置模式。

5. 绘制厂址地理位置、厂址场地区域位置和总平面布置模式及其用地红线图。

6. 编写厂址选择总图运输规划说明书(着重厂址场地环境条件、自然条件和交通运输以及总平面布置方案的比较、评价等)。

二、 工厂项目申请报告总图运输规划的主要内容

编制工厂项目申请报告的目的:报国家发改委备案和国务院咨询公司评审,共同编制签发文件报国务院主管领导批示,报国土资源部审批工厂用地总面积,工厂主场地用地面积及其用地指标,核正项目用地红线作为下阶段设计的依据。要达到上述申报目的,总图运输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1. 要认真、全面、仔细地分析、研究业主提供的工厂厂址场地位置、用地面积、用地红线;场地外部环境(指城镇现状及其规划和说明书;交通运输现状及其规划和说明书)条件和场地自然条件(场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场稳定全面评估报告、地区水文气象等资料);或厂址选择报告及其收集的厂址所在地场地环境和自然条件等规划基础资料;业主对建厂的主要设想(一般由设计单位代业主提出工厂生产规模、主要工艺生产车间及其设备的组成,主要金属和物料平衡框图,工厂建设分期、分步实施的意图以及原燃料、辅料供应点)条件等资料;归纳上述资料形成对总图运输规划有用的资料,综合业主对工厂建设的设想和意图,形成工厂场地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总概念;规划构思2个以上总平面布置与物料运输及其流程方案的总思路。

2. 按工厂主场地环境和自然条件、用地红线(形状)、厂外物料的位置和主要工艺生产车间组成,结合物料流程全厂的运输流程线,串(并)联连接工艺生产车间、全厂公辅设施和配套项目场地及其场地上建构筑物和设施的布置;场地间胶带运输机、铁路线路、主次干道路由和其他机械运输路由的连接布置,提出2个以上的总平面布置方案,经全面比较、评价、推荐物料运输短捷、顺畅、安全、可靠、连续的物料运输与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条件、用地红线的最佳总平面布置模式(包括场地竖向布置规划,规划构思预留了主干管线综合布置和绿化用地布置)。

3. 由于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时,不可能与城镇规划同步进行,因此仍按厂址选择阶段的工厂总体布局核实、调整配套项目的场地面积及其平面布置与主场地形成完整、统一的经济、有效管理的产品生产经营整体。

4. 按交通运输现状及其规划,物料交接点位置及其布置规划工厂物料运输及其运输设施。

5. 场地竖向布置、主干管线综合布置和绿化用地布置规划。

(1) 根据场地地形和地区水文资料,按《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确定工厂防洪排涝标准,规划防洪排涝技术措施;论述厂内场地最低平土高程和平土方式(平坡式、台阶式);按工厂场地挖填土石方工程(包括耕植土、基槽余土和挖方松散系数)基本平衡估计开拓工程量。

(2) 根据推荐总平面布置方案中全厂公辅设施布置位置,初步规划主要能源介质位置;初步规划确定主次干道(包括路面宽、路面结构层和道路横断面)构成的通道宽度。

(3) 根据卫生防护条例和地区主导风向规划厂内主要污染源对厂内、厂外生产车间、公共场所等的影响,按规定规划防护距离和绿化防护林带位置、宽度,厂内按国家规定15~20%的绿化面积。

(4) 按建筑防火规范规定,检查落实甲乙类建构筑物防火安全距离,消防通道以及消防站的规划。

6. 确定并统计工厂主场地内工艺生产车间及其辅助设施、全厂公辅设施和配套项目场地用地面积及其用地红线,由主次干道构成的通道宽度及其面积及工厂总用地面积;分析主场地用地面积(扣除发展预留地和配套项目用地面积)及用地指标。应符合国内的平均先进用地指标,并正确划定主场地和配套项目的用地红线。

7. 提出总图运输规划的工程建设项目及其工程量和投资。

8. 编写工厂申请报告总图运输规划说明书。

三、 可行性研究总图运输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国家审批的工厂申请报告中工厂总图用地面积和主场地用地面积和用地红线及推荐的总平面布置模式;工厂生产规模、主要工艺生产车间组成、金属和物料平衡框图,工厂可行性研究开工报告等文件,作为可行性研究总图运输规划的主要依据。

1. 稳定可行性研究工厂总平面布置模式规划方案。

(1) 结合可行性研究工厂场地所在地区修编调整的城镇规划交通运输规划环境条件和业主提交的最新测绘的场地地形图工程地质勘探报告等自然条件,作进一步分析、论证项目申请报告中推荐总平面布置模式的经济、合理性,

(2) 按进一步分析、论证会议上提出的局部调整主要生产车间场地和部分全厂公辅设施配套项目场地的平面布置及其场地内建构筑物和设施布置的意见来调整总平面布置,供总平面布置更趋集中、紧凑,更符合环保规定,物料运输流程更加短捷、顺畅,物料运输路由连接布置更加合理。

(3) 对影响总平面布置稳定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专题论证,如车间成品运输采用铁路还是道路运输方式,场地竖向布置的最低平土标高和场地平土方式、防洪排涝技术措施等专题的分析、论证。通过上述分析、论证工作,稳定了工厂总平面布置模式,为全面开展工厂可行性研究奠定基础。

2. 开展各工艺生产车间场地内总图运输可行性研究,包括各协作设计单位承担的工艺生产车间单元。

(1) 按各专业设计任务书,在单元用地红线范围内完善调整单元内建构筑物平面布置和物料运输路由连接布置,达到布置集中紧凑、规整物流短捷、顺畅;与车间内物流连接规范、正确,满足工艺生产工序要求,用地指标与同类单元相比是平均先进的。

(2) 确定单元内道路主要技术标准;规划单元内场地竖向布置;单元内能源介质主管线路由位置考虑。

(3) 估算单元内总图运输工程量;提交总图运输专业任务书和单元总图运输说明书。

3. 全厂公辅设施、配套项目和总图运输单元可行性研究;全厂公辅设施和配套项目单元总图运输和可行性研究与b)条的规划内容一致,在这一节中重点介绍总图运输单元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

(1) 按工艺专业提交的工艺生产车间的运入、运出物料运输量,核实、调整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厂外物料运输量,各运输方式的运输量及其运输比;厂内物料运输量,各运输方式的运量及其运输比,作为厂内外铁路、道路、水路运输可行性研究的基础。

(2) 汇总工艺生产车间单元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总平面布置;逐步完善全厂公辅设施、配套项目单元的总平面布置;进一步落实场地城镇规划和交通运输规划的整体经济合理性;按厂内道路运输量和车流在各主干道路上的大致分布,确定路面宽度及其路网连接布置,形成初步的工厂总平面布置。

(3) 开展总图运输可行性研究阶段重大技术专题论证,如总平面布置模式、运输设备、铁路信号集中闭塞设备、铁路轨道结构及其排水形式等专题。

(4) 在这基础上提交以总图运输专业为主体的各专业和外协各设计单位的第一次任务书。

(5) 按厂内道路运输量,估算各主次干道的车流量以及分别按给排水管线、电缆和隧道架空动力管架用地宽度和铁路、胶带机通廊及风动输送管道等用地,核实主次通道宽度;规划主次干道路技术标准,道路结构层材料厚度及其标准横断面。

(6) 按综合原料场输入、输出胶带机通廊及其转运站的路由,作平面连接布置(有可能局部调整综合原料场内部布置和胶带机通廊与工艺生产车间物料交接点的转运站布置)。

(7) 进一步落实场地竖向布置,形成主场地平土标高,场地台阶布置;挖填方坡度值,土边坡处理;防洪排涝技术措施,桥涵等位置及其布置。

(8) 规划落实给排水和污水出入口及其方向;高压电线入厂交接点,电信交接口及其它管线如天然气、氧气等交接口;规划场地外绿化用地宽度、长度,场地内绿化用地。

(9) 估算总图运输可行性研究各项目的工程量;修改提交各专业设计任务书;委托技术经济、工程经济、环保设计任务书。

(10) 编写总图运输可行性研究说明书。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6篇

今年“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向媒体透露了原铁道部人员分流去向,“有些进入中国铁路总公司,有些进入交通运输部或国家铁路局,还有部分人员将进入地区铁路局”。

这仅仅是铁路改革人员分流计划中的一部分,18个地方铁路局机关工作人员,同样面临身份转换。

根据今年“两会”确定的大部制改革进程,3月底之前,国家铁路局“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已印发至各省、部,至此,铁路政企分开改革悬念悉数揭晓。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并非各种运输方式的简单叠加即可完成,要真正形成大交通格局尚需在行政管理、意识和理念上有新的突破。

按照此方案,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其职能主要以行政和监管为主,同时成立沈阳、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兰州七个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负责辖区内铁路监督管理工作。

在国家铁路局加盟后,交通运输部实现了对公路、铁路、民航、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集中式管理,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部门。

2008年以来,交通运输部连续两次成为政府机构改革对象,实属罕见,改革力度之大和影响之远自不待言。然而,由于内部整合和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加上外部多方掣肘,“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尚待时日,最新的铁路局改革,则是另一场复杂的职能分解和利益分割,其中考验颇多。 铁路改革第一步

铁路系统总资产4.3万亿元,现有职工200万人,实行高度垄断的政企合一模式。和其他行业不同,铁路改革波及面广,影响大,同时改革成本高,因而在此前多年,虽然改革呼声高,但是一直没有实质动作。

2013年新一届政府的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铁路便列其中,根据改革方案,今年3月开始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原铁道部不再保留,同时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荣朝和认为铁路政企分开一步到位不太现实,最高层把铁路改革分成了若干步来实施,这次迈出的是第一步。

铁路改革并未借鉴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的改革经验,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考虑到运输安全和职工队伍稳定,以及中国高铁的国际竞争力,高层并未推进铁路企业更为深入的改制重组。

3月17日挂牌成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注册资金1.036万亿元,为部级国有独资企业,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原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出任公司总经理。原铁道部所属18个铁路局(含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青藏铁路公司)、3个专业运输公司及其他企业全部划归中国铁路总公司,如此规模、如此规格的企业极为罕见。不过,铁路的行业垄断问题并未解决,是这轮大部制改革的一大遗憾。

国家铁路局承接了原铁道部的部分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今后,该局主要以行政和监管为主。

在业务司局设置上,亦体现浓厚的监管特色。按照“三定”方案,该局下设综合司、科技与法制司、安全监督司、运输监督管理司、工程监督管理司、设备监督管理司、人事司七个内设机构。同时“三定”方案明确将成立七个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

在原铁道部政策和规划职能划归交通运输部以后,部门内部逐渐形成了部决策、局执行的内部治理结构,部门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适度分开局面初步形成。

人员安置事关稳定,历来是政府机构改革最难一环,铁路改革也不例外。

随着国家铁路局“三定”方案落地,原铁道部的职能、内设机构归属逐渐明晰,903名公务员分流计划正稳步推行。

铁路系统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铁路总公司已全盘接收原铁道部机关人员,部分人员将进入国家铁路局和地区铁路监管局工作,其中国家铁路局预计130人左右。据悉,将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人员分流的双向选择工作。

和机关公务员一样,原铁道部下属的事业单位人员也在打听所属单位去向。

现有职工170余人的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有工程设计鉴定、工程技术标准、规划咨询三项职责,按照对应职责划分,应分别划归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和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知情人士表示,亦有可能整建制划归铁路总公司或铁路局,目前尚未敲定。

按照国家铁路局“三定”方案,铁路政策和规划职能划入交通运输部,该职能涉及原铁道部政策法规司和发展计划司,但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分流到交通运输部机关的寥寥,“很可能一个都没有,就像2008年民航局并入时那样”。

有学者预测,交通运输部或会成立一个专司铁路政策和规划业务的司局,对接国家铁路局;亦不排除将上述职能分别并入该部政策法规司和综合规划司。目前,交通运输部“三定”方案尚在酝酿。 “大交通”格局待成

铁路加入交通运输部以后,实现了铁路、公路(市内运输、长途运输、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集中管理,“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然而,要真正发挥作用,依赖于与其他部门职责的界定,减少掣肘,同时还取决于内部整合的到位情况。

对于中国交通来说,2008年是个重要节点,在2008年之前,中国交通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分部门进行管理,涉及到的部门包括交通部、民航总局、铁道部等,虽前几轮政府机构改革有整合动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质推动。

1988年前后,国务院曾动议合并交通、民航、铁路,组建类似今日的大交通部,但是当年1月民航、铁路相继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最终促使大交通改革计划泡汤。2008年前后,铁道部再度面临被改革,时任铁道部部长以维护路网完整性、调度统一指挥为由“上书”国务院主要领导,得到领导肯定批示后,改革铁道部的内容最终没有写入当年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中。

当时虽然铁道部未被改革,但是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中央借鉴了发达国家经验,开始探索实行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组建了交通运输部,并代管民航局和邮政局。

有了上一轮改革的铺垫,以及前任铁道部部长因为贪腐被,2013年,改革铁道部已无悬念,铁路顺利并入交通运输部。

纵观这两轮政府机构改革,可以看出中央对交通改革的思路,即重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融合、协调发展,重视城乡交通的融合,同时重点解决交通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病。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课题组对“大交通”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存在交通运输部职能整合不到位等问题,例如指导城市地铁、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职能在建设部门,在实践中往往导致城市地铁与火车站不能互联互通,人流较大的北京西站不通地铁即是一例。

课题组还发现,交通运输部的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协调缺少手段,协调职能被虚化。

2008年交通运输部“三定”方案规定,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承担有关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有关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由该部起草规划可谓名正言顺,但是实际上,“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并非该部主导完成,而是国家发改委。

一位熟悉内情人士介绍说,交通运输部起草规划时遇到很多困难,例如难以协调民航部门,更别说平级的铁路和发改部门。后来国家发改委积极争取,规划起草改由其操刀,由于发改委掌握着资金规模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协调阻力更小。

此外,还有交通运输部与部管局融合问题。可以看出,部管局依然按照原来一套独立运行,交通运输部对其并无实质管理权,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资源调配、整合。

“民航、邮政合并了,但是内部怎么整合不明确,应该说是机构改革方案制定得不够缜密。”上述知情人士介绍说,部管国家局重要规划、政策往往直呈国务院,实际上变成了“部外局”。

2008年大部制改革以来,“大交通”的框架已经搭建,但是更深入的整合尚未开始。不少研究人员寄希望于这轮大部制改革,通过交通运输部“三定”方案的起草,理清诸多遗留问题,真正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势。

目前,交通运输部正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调研,研究起草交通运输领域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推进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预计起草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更为明显的改革成效或在三五年后显现。 综合运输之障

经过两轮大部制改革,在宏观层面,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已经实现了无缝连接,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并非各种运输方式的简单叠加即可完成,要真正形成大交通格局尚需在行政管理、意识和理念上有新的突破。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刘斌介绍说,十年前理解的综合运输主要是不同运输方式配置问题,现在要考虑的主要是衔接问题,例如场站之间通道问题,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衔接问题。

以往车站、货场设置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本系统的通畅,而不是综合畅通,因此出现了公路和铁路各搞一套现象。车站设置并未考虑货物分装,人员与城市交通的中转换乘考虑得也比较少。

直观来看,在货运层面,铁路和公路、铁路和水运之间的衔接问题较大,反映较为强烈。在刘斌看来,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城市交通与大场站、大枢纽的衔接,例如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各自与城市交通网衔接普遍较差。

刘斌认为这里既有意识不到位原因,也有行政管理方面原因。

对外交通归交通部门管,城市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归城建部门管,因而城市交通、对外交通完全是两个体系。城建部门认为对外交通对城市交通来说是个冲击,因为大的场站是城市交通的拥堵点,因而要求将车站、货站搬到城外以减少拥堵,但无疑增加了人员换乘量和货物倒装量。

国家发改委正积极推动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作为综合运输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交通枢纽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转运中心。在布局规划编制时,相关部门要求各地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审批。

不过,由于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事权不明晰、项目审批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原因,42个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比预期的要慢”。

综合枢纽建设中遇到中央地方职能如何分解,事权如何划分问题,这也反映出综合交通发展的复杂性。

由于城市建设的事权在市里,他们清楚交通枢纽应该建哪儿,但是往往话语权很小。再如,铁路、民航实行的条条管理,地方往往难以协调。北京高铁南站选址曾经历的分歧可见一斑,当时铁道部力主在南部建站,北京市考虑到人员分布和出行成本,力主在北部建站,但最终并未被铁道部采纳。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徐丽认为,综合交通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最后是市场说了算。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铁路物流通道 建设规划 物流节点 铁路运输

中图分类号:X7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目前广西物流业进入重要发展时期,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南宁定位为西南物流区域中心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西南出海物流通道纳入全国十大物流通道体系,标志着国家赋予了广西在全国物流体系中突出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目标,明确了广西物流发展的战略定位,广西物流业发展面临难得的重大机遇。但是,区内铁路现阶段基本上仍然局限在提供简单的运输服务,缺乏将服务向运输两端延伸,在灵活性、便捷性以及“门到门”服务等方面表现不佳,离货主的需求有很大距离;尤其是,铁路货运的大运量、低成本、高安全性的特点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的突出。因此,通过对广西铁路物流通道进行规划研究,实现铁路运输不仅能够带动物流园区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延伸服务,方便货主,进而不断巩固和发展货运市场。

一、广西铁路物流通道现状与存在问题

铁路纵向主要有湘桂、黔桂、焦柳、益湛等干线;横向主要有南昆、黎湛、南广、贵广等铁路干线。目前,广西境内铁路运营里程约3239km,路网密度136.25km/104k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区内路网结构不合理,横向交通干线少、各铁路干线间的联络线少,使各铁路干线未能有效发挥协作作用。由于铁路建设年限较早和区内山区较多等因素,区内线路普遍存在技术标准较低、输送能力小的弱点。目前区内各铁路干线大多处于饱和状态,表现为客货车运行速度慢、旅行时间长、服务质量低,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旅客出行需求和货物运输需要。

广西铁路物流通道总体上存在能力不足、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铁路干线多为单线铁路,运能运力一贯紧张,特别是铁路的运输能力已经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此外,铁路运输货物进出不平衡,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不畅、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区域物流运输的整体效益。

二、 物流业发展对铁路建设规划的要求

(1)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构建铁路现代物流中心

铁路在社会大流通、大物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铁路是一个庞大的运输产业部门,其本身就是社会物流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它的生产过程对社会大物流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目前,区内铁路由于经营方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再加上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其市场意识没有适时到位,致使其运输量占社会物流总量的比例正逐步下降,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在相对减弱。因此,铁路运输业能否以运输物流化为方向,改革铁路运作方式和服务理念,尽早构建现代物流中心,不仅关系到铁路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而结合物流园区规划构建现代物流中心不仅具有现阶段的即时经济效应,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效应。

(2)物流园区发展铁路运输,是铁路与其它运输方式竞争的要求

在与公路的竞争中,铁路在中长途运输上具有很大优势,在短途上则处于劣势,铁路与公路竞争最激烈的就是200km到500km范围内的货物运输。物流园区实现铁路运输后,不断满足货主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必定会吸引更多的货源。这样,不但可以巩固中长途的优势,而且大大增强在200km到500km范围内运输市场的竞争力。

三、广西铁路物流需求分析

3.1 广西重点物流节点的划分

物流业的发展要从提高物流基地物流节点之间的联通程度和提升节点对城市、港口腹地辐射能力的角度,重视物流通道的建设,以便为物流节点的建设,以及节点物流服务潜能和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撑。根据《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区域重点建设4大物流区域,1 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6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7个专业性物流中心。

广西重点物流节点划分表

3.2 广西主要铁路物流密度预测分析

广西铁路主要承担对外客货运输任务,同时也承担广西区内的客货运输任务。通过对2013年国家铁路OD交流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可以发现,2013年广西对区外发送货物占铁路货物发送总量的77.8%,其中发往云南、贵州、四川、广东、湖南的货物运量排名前五,占铁路出区货运量的75.6%,发往以广西作为出海口的西南四省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的货运量占比为56.6%;2013年通过铁路到达广西的货物占广西铁路到达总量的81.8%,其中来自贵州、广东、云南、湖南、河南的货运量排名前五,占区外到达量的78.3%,来自西南四省市的货运量占54.5%。广西与相邻省市间的货物交流量所占比重较大,到达量要大于发送量,尤其是相邻的贵州省,占广西铁路区外到达量的38.2%。根据广西与全国各区域的客货运交流情况,结合西南地区各省市与广东省的交流情况及区域相关研究成果,预测研究年度广西主要物流通道客货流情况如下表所示。

广西主要物流通道客货流情况表

四、铁路物流通道规划的原则

铁路物流通道规划总的来说是铁路运输网络与运输组织管理的优化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已形成或改造扩展的铁路运输网络,在一定的运输组织方式下,分析现有的路网、运输组织方式能否满足物流系统需求,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现有路网和运输组织方式提出改进意见,形成满足物流发展需求的物流通道方案。结合广西区内物流节点的发展规划,铁路物流通道规划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应满足广西物流业发展及做大做强区域工业的战略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与城市或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协调一致;

(3)符合现代物流节点、主要港站枢纽对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的要求;

(4)与现有的铁路运输网络和运输组织方式相协调;

(5)符合物流节点间的相互衔接优化的需要;

(6)满足行业物流通道畅达的需要;

(7)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

五、铁路物流通道规划方案

结合相关规划,区域铁路物流通道建设以南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以海港、空港为龙头,以泛北部湾海上、南宁--新加坡陆路和南宁通往东盟国家航空三大通道为主轴,以广西通往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方向运输通道为主线的 “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的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体系。依托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多式联运中转设施,逐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具体来看,铁路物流通道建设规划如下:

广西重点物流节点及通道示意图

5.1 湘桂通道

湘桂通道:湘桂线为解放初期建成,是广西与华中、华东和华北地区交流的主要通道。目前永州至柳州段按新建双线,电气化进行扩能改造,速度目标值250km/h。南宁至凭祥段线路吸引区内运量小,线路平、纵断面等技术条件较低。

对南凭段进行技术改造,由现在的Ⅱ级线路标准改为Ⅰ级线路标准,并规划南凭复线铁路,形成南宁至东盟的快速客运通道。

5.2 南昆通道

南昆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的铁路干线,是联系西南内陆地区的重要部分,其运量逐年快速增长,促进了西南各省区与沿海的物资交流,1997年南昆线在湘桂线江西村站引入南宁枢纽。在建云桂线,起于南宁市,止于云南省昆明市的昆明南站,全长915.8公里,为国铁一级电气化双线铁路,预计工期为6年。建成后,南宁到昆明需5小时左右,比走现有的南昆铁路要节省6个小时左右。规划对既有南昆线进行复线改造。

5.3 黔桂铁路通道

南宁至贵阳通道由既有黔桂铁路、湘桂铁路柳州至南宁段及新建金城江至南宁铁路组成,主要承担贵阳、川渝及以远地区与广西、粤西及海南地区的客货交流。通道内黔桂铁路扩能改造2009年初完成。规划新建金南线,速度目标值200km/h以上,同时,对黔桂铁路进行复线改造,加强南宁与广西西北部和贵州的联系。

规划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黄桶至百色铁路是川渝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客货交流的一条辅助通道,也是黔西地区煤炭南运又一条通道。

5.4 益湛通道

益湛通道由既有焦柳线和益湛线组成,主要承担华中及其以北地区与广西、海南地区及东盟各国交流。益湛线2009年通车运营。

规划对焦柳线、益湛线进行电气化改造。

5.5 北部湾通道

北部湾通道主要由南防、钦北、钦港、黎钦等铁路组成,主要承担北部湾地区与西南、华中地区的客货交流及港口集疏运运输。一是在建南防、钦北铁路为新建高标准双线铁路,与既有线形成三线格局,能力将大幅度提高,远期规划视客货流增长需求,实现客货分线;二是既有黎钦铁路复线扩能改造,提高港口后方通路能力;三是在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国家Ⅰ级单线铁路,设计时速为160km/h,填补了桂东南地区的路网空白,扩大路网的机动灵活性。

规划建设铁路有合浦至湛江铁路,与钦北线相连,将形成北部湾地区沿海铁路大通道。

5.6 珠三角通道

南广铁路,全面提升南宁与东部地区的铁路联系水平。

规划建设柳肇铁路,线路为国家Ⅰ级双线铁路,设计时速为160km/h。

5.7 国际物流通道规划

一是对既有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段扩能改造,新建高标准双线铁路,是构建泛亚快速铁路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对在建田东至德保至靖西铁路的延伸,2020年修建至中越铁路口岸龙邦形成新的进出境通路;三是新建防城港至东兴口岸铁路,本线东接南防铁路,向东与沿海铁路通道连接,西与越南相接,远期将形成新的中越铁路通路。

5.8 区域行业物流通道规划

一是新建百色-河池-桂林铁路

主要为加快完善百色、河池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应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物流通道。

二是新建田东-来宾铁路

主要为建立煤炭和主要矿产品物流通道,结合桂中地区发展(来宾工业)对铁矿石、煤炭等矿产品的市场需求,完善煤炭和主要矿产品物流通道。

三是新建柳州-贺州-韶关铁路

主要为建立重点工业品和煤炭物流通道,完善桂有西色金属工业基地及柳州工业基地与粤西韶关、赣南、福夏等地区大宗生产资料物流体系建设。

四是新建钦州-崇左-靖西铁路

根据既有物流通道建设规划情况,崇左的物流园对外联系将处于单点辐射形态,单点辐射形式一般分布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的交通枢纽地区,考虑崇左市作为地区性物流节点及将来经济发展,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围绕建设面对东盟农产品采购配送中心的目标,本规划提出建立大宗农产品、重点工业品、矿产品物流通道:即钦州-崇左-靖西铁路物流通道,使桂西南物流通道处于环形辐射形态,以有效组织货流,实现不同流向货源快速集结,提高物流效率。

六、物流园区铁路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到2015年,伴随着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加快及物流园区铁路规划建设实施,我区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显著提高,物流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及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南凭线、合浦至湛江铁路等出海出边铁路物流通道框架基本形成,物流服务网络逐步向外拓展,出海出边物流通道发挥积极独特作用。

到2020年,将建成一批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齐备、引领带动力强及具备国际、国内区域物流组织与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园区,铁路运输在物流园区中的主导作用明显;黄桶至百色铁路、金南线、柳肇线、防城至东兴铁路、柳州-贺州-韶关铁路、靖西至龙邦铁路等铁路通道建成,出边铁路物流通道进一步加强。

到2030年,围绕大宗农产品、重点工业品、矿产品运输需要,适时规划建设田东-来宾铁路、百色-河池-桂林铁路、防城港(钦州)-崇左-靖西(百色)等铁路物流通道建成,区内各地区性物流节点铁路物流通道呈环形辐射形态,物流园货流组织顺畅,物流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我区建设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中心和出海出边物流通道目标将得以实现。

结束语:随着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健康、集约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铁路物流通道进行规划研究,构建快速、便捷的物资流通体系,是保证物流节点之间,物流节点与外部区域的各项物流功能顺利实施,达到物畅其流的基础和前提。规划的铁路物流通道方案不仅能够完善广西区内路网布局,而且能够加速物流业的布局,实现物流业与铁路运输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的通知[R], 2008.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R], 2009.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R],2009.

[4] 广西壮族自治区铁路建设办公室.广西铁路发展“十二五”规划[R]南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铁路建设办公室,2011.

[5]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R],2009.

[6]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的若干意见[R],2009.

[7]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广西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R],2012.

[8]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做大做强我区工业的决定[R],2009.

[9] GB 21334-2008-T,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S],2008

作者简介: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8篇

“交通运输”其实是个很笼统的说法,它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琐碎。只要是涉及到人的出行或者货物就流动都可以成为交通运输的组成部分,最基本的例如道路规划,列车选线,车辆等交通工具的设计配置,物流计划等等都属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分支。这就为我们解读交通运输学科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我们似乎很难给交通运输专业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为了更清晰地认识交通运输学科,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一个简单的划分。

学科方向“四通八达”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交通运输专业虽然属于工程类专业,但是比起工程技术和专业技能,多数学校开设的交通运输专业更加注重培养管理型人才。在学习内容上更偏重规划和部署。拿铁路信号来说吧,我们不用去学习怎样建立信号系统,怎样编写程序或怎样架设信号装置等技术层面上的知识,我们的职责是规划和确定在哪里架设信号装置可以使线路得到最优配置,提高运行效率。交通运输专业学生除学习交通运输设备、线路基础、城市交通监控系统、交通运输智能技术等技术层面的课程外,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于是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运输技术管理、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运输经济学、 交通港站与枢纽、交通运输法规等课程也摆到了前台。

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专业大致分为四类:铁路运输、道路运输、城市轨道和物流方向。所以在对大学的选择上大家要格外注意,当然对于实力强劲,能考上交通名校的考生来说,这个就不是什么问题了。诸如有“东方康奈尔”之称的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他们在课程设置上可谓面面俱到,高速铁路、城市交通监控系统、现代物流学等课程几乎覆盖整个交通运输专业。西南交大甚至还有港口工程、航空港规划与设计等一些新兴课程。

铁路交通方向,原属铁道部的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院校是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该方向主要学习列车的编组、铁路线路规划、铁路站场布置规划、铁路信号组织等课程。

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等院校依托自己的机械和汽车专业,进而在道路交通方向比较强势,这个方向主要学习的是道路选线、道路沿线设施设计规划、道路信号配置、城市公交系统运营组织、运输需求、城市规划、交通环境、智能交通系统等课程。

而在城市轨道交通方向和物流方向,是近些年随着城市拥堵和网上购物的兴起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很少有独专的院校,大多是依托母体的铁道运输、城市规划及电子商务等专业发展起来,但由于国家大力对其进行扶持,因而该专业方向前景较为可观。

另外,除了以上介绍的四个方向,车辆设计、海运、航运组织等也都属于交通运输专业所要研究的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就业去向“四面八方”

在就业前景方面,每当别人听说我们是学交通运输的,往往都会递来羡慕的眼神,“这个专业可真好。”不错的就业领域是大家对交通学子羡慕的根本原因。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发展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第一类:政府运输管理部门。主要包括省(市、区)、地、县交通局及其下属的公路局、运管局(所)、公路稽征处等。

第二类:汽车、摩托车行业。主要从事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生产、改装、维修、检测、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

第三类:运输企业。主要从事道路、水路等运输行业的普通客货运输、大件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国际货物的运载设备管理、运输组织等技术管理工作。

第四类:院校及科研单位。主要到各省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及其他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部分毕业生到运输行业的科研、规划、设计单位。

第五类:交通建设企业。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维护保养、运营管理等工作。

第六类:物流企业。主要在大型企业的内部物流部门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策划、线路设计、方案优化、营销等组织、管理工作。

第七类:考取研究生。可以考的研究生专业包括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工程等。

第八类:其他。包括到保险公司(汽车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岗位)和非交通运输行业就业,以及毕业时回生源所在地人事部门进行二次就业,毕业生到不需学校提供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就业等。

工作起来要“四平八稳”

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上可是要四平八稳,一丝不苟。就拿我大学实习来说吧,我是在火车货运站的编组站工作,编组站是铁路网上集中办理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直通和其他列车作业的地方。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列车编组计划的要求,办理大量货物的解体和编组作业。对货物列车中的车辆进行技术检修和货运检查整理工作,并且按照运行图规定的时刻,正点接发列车。所以,人们往往称编组站为“编组列车的工厂”。 在这个“工厂”里,细心是最主要的,检查车辆、正点接发车这类的活一个不小心造成的后果就是不可想象的了。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9篇

多项指标均计划增长30%以上

《规划》预计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客货运输需求仍将持续稳定增长,多项运输指标均在30%的增长率以上。

据预测,到“十二五”末,我国客运量为440亿人,五年增长率为34.3%;旅客周转量为38300亿人公里,增长率为37.9%;货运量为420亿吨,增长率为31.0%;货运周转量为180000亿吨公里,增长率为31.5%;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为78亿吨,增长率为31.9%;集装箱吞吐量为1.85亿标准箱,增长率为37.0%。

基于以上预测,《规划》提出了整个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完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港口群布局,加快内河航道网、民用机场、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89万公里。另外,《规划》还提出,到2015年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数达2214个,五年增长率达24.8%;民用运输机场数220个,五年增长率达25.7%,这两项基建增长率也很高。

《规划》对运输服务业提出了新目标:到2015年,我国快速铁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速公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二级公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县城,农村公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至村,约80%的人口及县级行政单元能够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小时左右的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并且,便捷安全高效的换乘装运输服务环境基本形成,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取得突破。

规划期末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

《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快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五年增长率达438.4%。由此可见未来五年铁路建设仍将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头戏。不久前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安排 “十二五”铁路建设时表示,安排基建投资将达2.8万亿元,新线投产总规模控制在3万公里以内,到2015年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

而根据《规划》,“十二五”我国铁道建设要完成贯通北京至哈尔滨(大连)、北京至上海、上海至深圳、北京至深圳、青岛至太原、徐州至兰州、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等“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同时,建设北京至呼和浩特、张家口经西安至成都、成都经贵阳至广州、合肥至福州、南京至杭州、合肥至蚌埠、吉林至珲春、沈阳至丹东、哈尔滨至佳木斯等客运专线辅助线、延伸线和联络线,扩大快速客运覆盖范围、快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连接全国省会城市、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快既有区际干线扩能改造和新线建设,形成覆盖全国20万以上人口城市、里程达12万公里以上(含快速铁路网里程)的铁路网。

“十二五”时期,我国铁路建设的另一亮点是货运,特别是煤炭资源运输通道的强力推进。《规划》提出,要建成兰新第二双线、适时改造既有线,加强新线建设,适应新疆煤炭外运需要。建设蒙西地区至京唐港曹妃甸港区、晋中南地区至山东沿海港口的西煤东运通道。规划建设蒙西等能源基地至湖北、湖南、江西等中部地区的北煤南运新通道。优化完善煤炭运输系统,煤运通道能力达到约30亿吨/年。一位煤炭专家向记者表示,去年全国煤炭产销量在32亿吨左右,其中铁路运输量在20亿吨左右,而铁路运输配置总量仅9亿多吨,如果煤运通道能力达到约30亿吨/年,则意味着“十二五”会有效缓解因运输不畅导致的部分省份的“煤荒”和“电荒”。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煤炭等大宗商品货运,《规划》非常重视港口水运建设,提出要完善煤炭、进口原油和铁矿石、集装箱等主要货类的运输系统,建设华东、华南地区公用煤炭中转储基地。

油气管道快速建设

目前我国管道运输已成为继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之后第五大交通运输方式,而管道建设则是“十二五”货运的另一大亮点。《规划》提出,统筹油气进口运输通道和国内储运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跨区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紧密相连的油气运输通道。并且,加快西北、东北和西南三大陆路进口原油干线管网以及连接沿海炼化基地与附近原油接卸码头之间的管道建设。完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西南、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和沿江向腹地辐射的成品油输送管网,加强西北、东北成品油外输管道建设。

再者,强化沿海液化天然气接受站的配套管网建设,完善川渝、华北、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的天然气管网,加快形成中南、华南等区域性管网和以覆盖全国的主干管道为框架、连接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的全国性连通管网。据专家预测,未来五年油气管线建设共需约3500亿元,其中天然气管道建设需要2500亿元。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专门对公共交通系统给予关注,要求优先发展。按照规划目标,“十二五”全国各城市公共交通平均出行分担率比“十一五”末明显提高。其中,市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逐步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初步形成轨道交通网络主骨架,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40%以上。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建设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磁浮等多种形式大容量公共交通。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实现中心城区步行距离500米范围内公交服务全覆盖。

《规划》还提出,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必须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和建设,发挥大容量公共交通在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调整土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成新贵

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思想之下,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将成为“十二五”的新贵。《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结合铁路新线建设和枢纽功能调整,鼓励有条件的大城市发展高效铁路,以解决中心城区与郊区、郊区与郊区、卫星城镇、城市带及城市圈内大运量城市交通需求问题。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化;交通运输规划;发展

随着我国城乡道路的不断增多,交通运输的技术不断深化改革,道路施工也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但最近几年,因为交通运输规划不合理导致交通堵塞,以及道路施工企业贪图利益导致道路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不胜枚举,现下交通运输的规划远远跟不上时展的需求,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交通运输的规划发展也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的技术,来提高人民的出行安全。

一、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发展一向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以南宁市交通运输发展为例,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促进南宁市交通运输发展,促进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具有“智能、环保、安全、舒适”等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实现南宁市交通运输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对信息化的保障体系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领导机构、发展规划和建设模式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很多准备工作。虽然信息化的建设在不断完善,但是在信息安全、项目建设、运营等很多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1、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

我国修桥建路的历史悠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交通运输部门的交通运输建设仍然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没有树立起信息化的观念。这将直接导致交通运输部门对信息化的交通运输管理规划的不重视。有的地区开始意识到要跟随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但由于认识不全面,信息化的概念淡薄,信息化的技术跟不上,没有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支持,都导致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工作没办法顺利开展,信息化的建设也无法落实到实处。

2、资金投入不全面,硬件设施落后

交通运输部门的资金是上级拨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资金有限,不能重点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的不足也导致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不足,存在着部分软硬件设施落后,使用率不高,使用情况不佳等情况。除了硬件设施不完善,还存在着网络问题,包括部分网络核心设备备份不足,网络存在单点故障,数据和网络安全防护设备不足,信息采集设施、信息设施不足等,这些都容易导致信息化漏洞,使交通运输规划中存在漏洞。加上没有建立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监管机制,不能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渠道,没有把资金的使用公开化和透明化,容易埋下的隐患。

3、人员素质不高

信息化建设做到交通运输规划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比较高,但部分交通运输部门存在着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计算机人才匮乏,信息化建设能力不足,没有专业的交通运输信息化规划能力。交通部门对员工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也没有落实到实处,员工往往身兼数职,加上运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设备没有配置好,硬件不足,人才缺乏,这些都会影响到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发展。

4、管理机制不畅通

交通运输部门没有树立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制度。交通运输部门没有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做约束和规范,即使开展了信息化的工作,功能也不完善。交通运输部门上上下下信息沟通渠道部畅通,导致信息不能有效地传播,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二、加强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要提高公司人员的素质

运政部门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扩大“高、精、尖”人才的吸收途径,对于已就职的员工,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满足感,可以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失误,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员工之间要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提高员工之间的合作协助能力,促进员工互相交换知识见解,员工除了要虚心学习,还要虚心接受同事的批评建议。通过培训还可以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倡导员工爱岗敬业。

2、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内部信息交流系统

要带动交通运输规划和发展,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信息交流系统。信息的交流是保持交通运输规划与时俱进保持不落伍的重要保证。无论是运输部门内部的信息还是外部的信息,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影响着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建立一个健全的信息交流系统,才能在工程项目实施中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第一时间把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传递下去,减少信息传递环节中出现的信息缺漏问题,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交通运输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正确的信息保障。

3、交通运输规划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规划和发展,开展智能交通工作,能够完善交通运输的网络建设,整合交通运输行业资源,从社会效益的层面来说,可以强化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业务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行业运行安全监管、突发事件监测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服务公众能力,践行群众路线。在经济效益上,加强交通运输的信息化规划可以降低交通部门的管理成本,拉动经济增长。虽然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不断深化改革,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经济资本还不够雄厚。因此要拓宽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渠道,把重点放在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上,加大信息化规划的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发展规划的落实做好硬件设施的养护,延长设施使用寿命。

4、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

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用制度保障交通运输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健康稳定运行。企业作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一个主体,可以推动信息化项目成果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来保障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合理合法性,促进交通运输规划的良性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完善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加强了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减少的隐患。

三、结论

利用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规划是项惠民的大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高速、简洁的通信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推动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深度,结合互联网技术,做到高效、便捷、科学、完善的交通运输规划。

参考文献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11篇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农村运输薄弱环节,加快公路运输基础实施的建设步伐,提高公路运输总体效益,促进农村公路运输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关心“三农”问题,加快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切实解决农民乘车难、出行难问题,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根据省、市交通管理部门关于加强建设和发展乡村道路、客运站场、运力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县乡村客运市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县农村2006-2010年客运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编制依据

1、《关于编制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的通知》(皖交计[205]33号);

2、《**县统计年鉴》(2004年);

3、交通部标准JT/T200-2004《公路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4、(2006~2010年)**县乡村道路发展规划纲要。

二、规划的年限:规划的目标年为2010年。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包括农村客运班线的开发,运力的投放,乡镇及农村客运站点的新建、扩建。

四、规划的目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指导原则

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宗旨,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以方便群众出行,服务农村经济为目的,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围绕农村路网上档升级,科学合理设置和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站场,全面实现“把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车开到农民家门口”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输效益,促进本县经济持续、稳定、协条发展。

本规划的原则为:

1、结合本县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城镇发展的布局,与相邻县、市建设相衔接,坚持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

2、适应国家投资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坚持多渠道,多元化建设,多种形式经营的原则。

五、至2010年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

1、2010年规划的总体目标

2010年前,所有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96%以上。

至2010年,农村客运运力全面更新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其中中级客车达40%,农用运输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全部淘汰。至201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居民步行500米能坐上车,班车客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

2010年,全县所有乡镇均要建成五级以上客运站,60%以上的行政村要建成招呼站式候车亭。

2005-2010年农村客运站点规划明细表

年度客运站停车场停靠点备注

2005四级站1个

19已完工

2006三级站1个217

四级站1个

2007四级站1个133

2008四级站2个240

2009五级站5个540

2010五级站4个440

合计:三级站1个、四级5个(已完工1个)、五级站9个、停靠点179个。

2005年至2010年度开发农村线路及运力投放的分年度目标见下表:

农村班线及运力投放一览表

年度农村班线营运客车

新增总数新增更新保有量中级车率

2004/231480%

2005225261500%

200612374201540%

200774420301745%

20081054303020410%

2009559403024420%

2010/59563430040%

第二章农村经济及农村公路客运发展状况

一、基本县情

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1个场代队、275个行政村、2967个村民组、9。9万户、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全县通车总里程1008公里,其中国道25公里、省道52公里、县道266.06公里、乡道145.4公里、村道520.3公里,公路网密度0.7公里/平方公里。

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县人民克服种种困难,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讲究实效,社会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35.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51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31%和21%。

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二十多年来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急而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表2-1、表2-2分别列出了**县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纯收入及消费水平和恩格尔系数。

近年**县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2-1

年份(年)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万元)第二产业(万元)第三产业(万元)人均生产总值(元/人)人口(万)

19905970034578153129809134544.4

199153700257521591412031119644.9

199267100317961966615674147845.4

199393093443212916419608203745.7

1994126228519444683827446273846.1

1995169989627287047436733364846.6

1996206048762818042049341440346.8

1997225205807868565858761477147.2

19982315358350810538873972489547.3

1999262868795898974462202552247.6

20002739938552310471583755572047.9

20012839968482411038088792590448.1

20022946538665211517292823610048.3

20032905257016412308197280597848.6

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表2-2

年份(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元)恩格尔系数(%)

1990628657

1991473692

1992520485

1993812462

19941061744

19951500930

199618841072

199720541729

19982138155681552.4

19992188155782152.7

20002260153080852.8

20012262153979951.9

20022113132175256.9

20032341154474448.1

三、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县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运为辅。境内无铁路运输,已经初步形成了从贯穿全县的104国道、312省道的公路网络。

1、县乡村公路状况

我县县、乡、村公里总量为931.76公里,其中县道:266.0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16.5公里,三级公路59公里,四级公路190.56公里;按路面质量分:水泥路3公里,沥青路162.5公里,砂石路100.56公里。乡道:145.4公里,均为四级公路;按路面质量分:沥青路22.5公里,砂石路122.9公里。村道:520.3公里,按质量等级分:四级路59.6公里,机耕路460.7公里。

2、**县公路运输状况

2004年,全县共有各类客运客车292辆,客位3420座;货车1600辆、农机1000辆、大小四轮1200辆、摩托车2万辆,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辆450万人次,周转量9000万人公里,货运量72万吨,货物周转量7700万吨公里。

四、农村客运量现状及预测

2004年全县农村客运量约26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约9000万人公里,预计到2010年,全县客运量约为5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约10000万人公里。其中农村居民客运量将达到35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8000万人公里。

五、农村公路建设状况及规划。(略)

六、我县农村公路客运班线、运力、客运站点状况及存在问题。

1、班线及运力

**县共有班线52条。其中县内农村班线23条,其它班线经过本县农村地区时均有停靠,但沿途停靠点不明确,无明显标志。全县有148辆客车跑农村班线,但车况差几乎无中级客车,技术等级达到二级的不到10%,日发班次460班次,但实载率不高。

2、客运站点

全县共有客运站8个,其中二级站一个(滁州市公路运输总公司**汽车站)、三级站1个(**县运输公司车站)、四级站1个(来城东门客运站)、五级站5个(北门客运站、水口客运站、大英客运站、施官客运站、半塔客运站);在建的四级客运站有一个(汊河客运站),其余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只是招呼站、发车点,沿途的停靠点均无候车亭,也无明显标志。

3、行政村班车通达情况

全县共有275个行政村,一个国营农场,虽然各个村都通路,但因路面等级低、客流量小等原因,仍有11个行政村通公路未通班车,60个行政村公路损坏或路面状况差未通客车。

4、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农村客运市场的需要和发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农村客运站总量不足,总体发展水平低。18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没有等级客运站,即使简易站也只有40%的乡镇有。

(2)重视程度不够。对“公路是基础,运输是目的”认识不足,对站场建设重视不够,兼之乡镇客运站公益性强,投资回报率低,各方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3)缺乏稳定的农村客运站建设资金渠道,资金投放严重不足。由于经营农村客运经济效益较差,运输企业对投资建站的积极性不高。

(4)我县客运站的行业管理相对较弱,投资效率不高。

(5)鼓励和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村客运经营效益差,农村班线缺少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

(6)三轮车及其它未经许可的车辆从事客运,这些车辆存在着安全隐患。

第三章农村客运发展规划

第一节农村客运线路、运力规划

受农村经济水平、农村客流季节性的影响,农村客运具有客流量小、经营效益差、利润薄的特点,从事农村客运的经营者普遍经营困难,我县运输企业不愿意车头向下开辟农村客运班线,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客运积极性不高,农村客运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但是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农民出行需求的增加,农村客运网络的发展成为道路运输业的重头戏,为此,制定农村客运线路和运力规划也是势在必行。

一、规划目标

1、2010年前,所有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5%。

2、到2010年,农村客运运力全面更新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车型,农用运输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全部淘汰。

3、201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客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农村客运线路、运力规划内容

见附表五

三、客运线路经营模式

农村客运班线的发展必须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经营模式,才能保证班线开得起、开得稳、开得久。我们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模式:

1、定线、定班经营模式。在运输经济效益较好的是县城至乡镇之间、经济发达乡镇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地区之间,通过鼓励运输企业车头向下,开行定班、定点的农村客运班线。

2、定区域、不定班经营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村之间,采取划定一个运行区域,不定起止点、不定班次的循环运营。

3、季节班车经营模式。根据农民出行习惯,开通季节性班车,采取包车、出租形式经营。

第二节农村客运站规划

一、客运站布局规划的原则

客运站布局规划应做到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分工实施、方便旅客,充分满足该地区社会经济全局发展的需要,基本这个目标,在进行网络布局规划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县农村客运站网络布局要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适应农村客运发展,充分满足农村人口出行要求。认真贯彻农村客运站布局的指导思想,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原则,使客运站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上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立足现实、适当超前

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科学分析,精确预测,远近结合,市场需求与现实可能可协调,分轻、重、缓、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适当超前。使之与**县农村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县乡(镇)体系建设规模和总体规划相配套。

3、依托路网、骨架优先

**县农村客运站的分布应依托G104、S312公路干线和即将建成的蚌宁高速,与我县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特点、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辐射方向及范围、现有道路旅客运输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等相适应。并使农村客运站的功能、数量、规模等城镇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城镇规划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进行我县农村客运站网络布局规划时,始终坚持以该地区公路网的布局与建设规划为依据,优先在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乡镇及主要出、入口布点设站,使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得到最好、最经济的发挥。

4、运输方便、安全经济

道路旅客运输客运站的布局,要与旅客运输、城镇规划的基本要求以及安全方便、经济高效的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农村客运站成为道路运输及交通运输沟通城镇之间及城镇内部旅客位移及相关服务的重要设施。客运站址尽量选择在位于客源分布的中心位置,靠近公路干线,使旅客换乘方便,费用最小。

5、新旧兼容、节省投资

农村客运站网络要与农村客运站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现状统筹起来考虑,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公路客运站设施和基础条件,挖掘潜力,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在网络布局时,要将改建、扩建与新建等方式结合起来,做好客运站的新旧兼容、功能完善工作。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拆迁工程过大,占地面积过多,补偿费用过高及其它用地,以节省投资。

6、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农村客运站是运输车辆、旅客集散的场所,其建设与运营过程均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运输车辆的噪音、废气、作业过程引起的灰尘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等。因此,在进行客运站选址布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降低其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二、规划总目标及分期目标

**县截止到2004年共有8镇、10个乡和275个行政村,农村客运网络规划范围内尚有15个客运站、179停靠点待建,建设任务艰巨。

2006年,全县总共将新建、改造1个乡镇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2007年新建、改造1个乡镇客运站;2008年新建、改造2个乡镇客运站;2009年新建、改造5个乡镇客运站;2010年新建、改造4个乡镇客运站,每年建设乡镇客运站数量和等级情况详见附表6。

三、站场功能

规划中的农村客运站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旅客运输组织

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有关法规、进行旅客运输生产、客流和客运车辆的运行组织,实现道路旅客的合理运输。其内容包括:运输生产组织、客流组织、运力组织、运行组织等。

2、提供班线到达及始发班车情况,为农村人口出行提供帮助。

3、提供足够的停车场地。

四、规模及标准(见附表6)

五、建设模式

考虑到全县乡镇的情况千差万别,乡镇客运站建设模式要灵活多样,采用最适宜的方式建设。主要有如下两种建设模式:

1、“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

对设有交管站、有条件进行站站合一改造的乡镇,将采用此模式建设客运站。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现有乡镇交管站的办公设施和场地,设置停车场、候车室、旅客换洗室、汽车检验台等设施以及必要的安全消防设备,改扩建成“前客运室,后交管站”的乡镇客运站。采用“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有利于从源头上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并为将来交通税费改革的人员分流等创造良好条件。

全县共有4个乡镇设有交管站(水口站、大英站、半塔站、施官站),建议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进行建设。

2、客运站模式:对社会经济和运输市场比较发达,客流量较大,营运班车数量较多,始发班次比较密集的乡镇,建议采用单独建设客运站模式。

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客流量情况可以建成五级或其它级别的汽车站,以满足市场需要。

3、客货一体站模式

我县其它待建的客运站,因人流量较小,货流量较大,建设客运站时,可以考虑将客运站、货运站合并建设,形成集客运、货运、甚至维修等运输相关业务为一体的客货中心,便于货运运输和旅客出行。

第四章投资估算与经营管理

**县农村客运规划从2006年至2010年,在这五年的时间跨度里,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分期实施的原则作出下列的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依据

1、土建工程造价参照2003年同类项目单位造价和指标定额消耗量进行预测。

2、规划的客运站场均用面积,根据国家标准GB-T12419-90和交通部JT3134-88及JT/T200-2004确定。

3、在土地征用上各级政府将按优惠政策和土地征用有关规定给予购置,以每亩平均市场价计算。

4、所购客车按市场价计算。

二、投资估算

1、客运站点

2005至2010年共需建二级站1个、四级站4个、五级站9个,停靠点179个、需投资2000万元,征用土地62亩。

2、乡村道路

2006至2010年共需修乡村油路(水泥路)648.7公里,需投资12974万元。

3、更新、增加乡村班线客车

2005至2010年共需新增农村班线客车150辆,更新150辆,共需投资2000万元。

三、运营方式

为使**县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有效实施,需制定和完善客运结构,乡镇道路和营运车辆投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目标的进度、技术质量标准、责任人、检查考核、奖惩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以确保规划项目逐步完成。

(一)客运站的经营管理

1、规划建设的农村社会客运站场为公用型车站,具有相应的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社会化管理,公司化管理,全方位为客运经营者和旅客提供站务服务,行业管理由县运管所实行管理。

2、规划建设的停靠点全部由经营线路公司联系所在村或委托附近住户确定专人负责看管和卫生保洁,保证停靠点的正常运营和使用寿命。

(二)乡村道路的经营管理(略)

(三)农村班线客车的运营管理

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对农村班线及客车实行联户捆绑经营。即同一班线的业户组织起来,组成一个联组,并推举生产组长,由联组共同开展这一班线的客运经营活动。

第五章发展农村客运的政策措施

第一节加强农村客运班线和运力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有增加农村客运市场的运输供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客运的积极性,确保现有运输经营者经营得长久,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县(市)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采取降低乡村客运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乡村客运税费负担、改革乡村客运班线审批方式等若干措施,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引导农村客运朝良好的态势发展,最终实现农民满意、经营者满意、政府满意。

一、降低乡村客运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规模化、公司化经营是乡村客运发展的最终方向,但目前相对于尚处在萌芽发展期的乡村客运经济来说,现行市场准入标准相对太高,导致愿意参与乡村客运经营的进不来。对此,要打破现行“新申请进行道路客运市场的客运业户,必须是公司制企业,经营规模必须具备5辆车客运经营规模”的政策束缚,必须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政策来明确规定:申请从事乡村客运经营的,只有申请人拟投入车辆的技术状况符合条件、拟聘用的驾驶员符合条件、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一律予以许可准入。

二、实行乡村客运班线核准制。改革现行乡村客运班线审批方式,实行乡村班线许可核准制。即只要经营者申请的客运班线符合乡村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拟投入客车技术状况、拟聘用驾驶员符合规定的,一律予以许可。

三、我县应积极争取成为实行乡村客运税费改革试点县。在培育乡村客运市场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花大工夫组建起的公司因经营收不抵支退出农村客运市场,下大气力取缔的农用车、简易车,因客车跑不起来,非法载客车辆又死灰复燃等。究其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乡村客运税费政策不合理。乡村运输经营者税费相对过重,导致现有乡村客运经营困难、农用车退市难、老旧车更新难,乡村客运经济发展疲软。我们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实行税费减免,将从事乡村客运车辆的客附费征收标准适当降低。同时,联合工商、公安交警、税务、保险等部门,制定执行乡村运输优惠后的税费标准,实行收费明白卡制度,切实减轻乡村运输经营者负担。

第二节农村客运站建设实施对策

一、整顿运输市场,建议健全车站运作机制

要使我县农村公路交通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必须在道路客运站规划与建设的同时,治理整顿运输市场,解决道路运输市场中车辆乱停乱放、客运量与车站设施不相适应等突出矛盾。建立起有序的道路客运市场体系和良好的客运站运作机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车站运作机制;

2、建立具有职能合理、层次清晰的车站组织与管理体系;

3、建立具有公平竞争的经营机制;

4、建立具有健全规范的车站监督联系。

二、均衡投入,确保资金供应

规划方案中的车站建设是逐年安排的,其建设序列是遵循适应我县各乡镇道路客运市场的需求,因此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在安排我县道路客运站投资计划时,要依据规划,确保资金供应。

三、保障措施

1、建设资金的筹措新晨

我县道路客运站总体布局规划方案所需建设资金量大,但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当前国民经济腾飞阶段,各行各业、各种建设项目都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单靠国家或建设单位拿出全部资金都是困难的。因此,筹集道路客运站建设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我县的各个乡镇财力的实际情况和道路客运站属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特性。规划方案所需建设资金,可以采取争取国家投资、地方自筹、银行贷款、合作、合建等多种方式的筹集方案。实施期间主要采用“四个一点”的方针解决。即省交通厅补助一点,县政府资助一点,经营者筹集一点,以合作、合建等方式筹集一点。这样,上下结合共同努力搞好我县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以促进我县公路交通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村客运站人作为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城镇的“窗口”,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除各乡政府与交通管理部门严格按资金筹集方案供应或筹集建设资金,确保资金按时到位,还应争取各级税务部门给予减免税费的优待,银行给予低息贷款,予以扶持。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运输管理; 概论;问题;机构与职责;队伍建设

0引言

最新颁布的道路运输主体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一条指出:“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保护道路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我国现阶段道路运输管理的总目标。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与道路运输的管理是息息相关,只有道路运输管理的好、管理到位,才能保证道路运输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道路运输管理概论

1.1道路运输管理概念

道路运输管理,是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简称,是指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代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行使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活动。道路运输管理的要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解。

(1)道路运输管理的主体。

道路运输管理的主体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执行机构。

(2)道路运输管理的对象。

道路运输管理的对象是道路运输市场领域中的各种经济活动,按道路运输行业划分为道路客运、道路货运、道路装卸搬运、机动车维修和道路运输辅助服务。

(3)道路运输管理的性质。

道路运输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在道路运输领域的延伸,具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属性。从行政管理类型划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属于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具有代表政府管理道路运输行业的行政功能。

(4)道路运输管理的目的。

道路运输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正确实施;保障道路运输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合法经营,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通过适度调控实现运力供给与需求平衡,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5)道路运输管理方式和手段。

道路运输管理方式是依法行政管理。按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道路运输管理必须由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管理向侧重于间接管理转变。与之相适应,在管理手段上,应以经济、法律管理手段为主,并辅以行政管理手段。

1.2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任务、特点及基本方法

(1)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

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取决于道路运输的范围。根据国务院对交通部“三定”方案的职责规定,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是: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道路搬运装卸、车辆维修、运输辅助服务等5个方面。

(2)道路运输管理的任务。

道路运输管理的任务是由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职能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其基本任务是对道路运输的发展、经济关系、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发挥政府管行业、管市场的行政功能。

(3)道路运输管理的特点。

①微观放开,宏观调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管理要放开,而对宏观经济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有机结合实施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道路运输资源的配置功能。

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是按部、省(市、区) 、市(地) 、县(市区) 、乡(镇)五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全国形成从上到下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

③统一规范,依法治运。道路运输业由于具有生产门类多、行业结构复杂、队伍庞大、经营分散的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规范,对其各项政策、各项活动、各种关系、各种行为进行依法调整,才能促进协调发展,建立有效的运输市场规则,保证运输各方权益,维护正常秩序,推动运输生产的发展。

④关系复杂、协同管理。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道路运输不仅自身单独承担了大量的长途、中途和短途运输,而且还担负着其他运输方式其起点、终点处的集疏运任务,因而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横向管理关系方面,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专业经济行政管理体系,又同工商、财政、税务、物价、统计等综合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横向管理关系相当复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应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协同工作。

(4)道路运输管理的基本方法。

在道路运输管理实践中,常见的有三种管理手段、三种管理方法,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源头管理法、过程管理法和目标管理法。

①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采用价格、财政、税收、利润等与价值范畴相联系的经济杠杆来管理道路运输事务的方法。

②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依据国家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通过法律监督和法律诉讼来调控道路运输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处理经济矛盾,解决经济纠纷,维护运输生产和经营秩序,保障道路运输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道路运输经营者在进行运输生产经营活动时,除应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以外,还必须遵守交通行政管理法规、规章。

③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采取行政许可、行政认定、行政监督检查的管理方法,依法对管理对象所作的行政决定具有强制力。源头管理法是指道路运输管理要从当地管起,以管好当地道路运输经营者和在籍车辆为主的管理方法。在实践管理工作中,要切实有效地运用源头管理法,必须使其与过程管理法有机结合,以源头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所谓过程管理法,是指在道路运输生产、作业过程,也就是在道路运输经营活动过程中,履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管理职能的工作方法。所谓目标管理法是相对过程管理法而言的,即当确定了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之后,我们可以严格验证经营者是否合格、达标,而不要过多地去关注或干预经营者采取何种方式(当然是合法的)来达到这一目标。这不仅是进一步落实企业经营自和政企分开的需要,而且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需要。道路运输管理既要综合运用三种手段,又要注意与三种

管理方法相结合。

1.3道路运输管理的规范化

(1)规范化管理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道路运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标准、规范对道路运输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对他们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进行组织、监督与协调,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道路运输市场管理规范有以下基本特征:程序化、标准化、统一化、定量化。

(2)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道路运输管理规范化的内容主要有:经营资格规范、市场行为规范、经营服务质量规范、运输价格规范、运输证、照、牌、单规范、规费缴纳规范、商务活动规范、监督处理规范。

(3)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业务培训、监督检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

2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职责

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体系、行政职责的职能体系和制度规范运作体系的总称。它关系到能否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以取得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良好绩效等问题,其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在内的管理四大环节。

2.1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

当前我国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在交通部1987年的《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基础上,根据《国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参照各省、自治区的有关《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按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盟、州) 、县(市、旗、区) 、乡(镇)五级管理层次设置的组织机构。

2.2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

道路运输管理的五级机构、三个层次以及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能及有关工作制度,构成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基本体系。根据国务院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的“三定”方案和交通部《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条例》,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确定的职责、任务和职权,规定了各层次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能。

(1)决策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部、省级)的主要职能是对全局性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进行筹划与决策。

(2)中间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市、地、州、盟级)的主要职能兼有决策和执行两种层次的职责和职权。

(3)执行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根据上级及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的有关指令,做好道路运输管理的具体业务工作。

3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执法权力和从事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对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因此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政策水平高、懂业务、会管理、作风硬、适应道路运输管理需要的队伍,就必须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建设,从队伍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入手。其具体作法是以下几方面。

3.1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

3.2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有:从严把关、加强培训、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加强队伍作风建设。

3.3强化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对从事一定职业者的一种道德要求,也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道路运输管理存在体制不顺、职责不清、行政效率低、办事不公平、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1)道路运输管理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确。

道路运输管理涉及到交通、工商、税务、公安、城建等很多部门。从实际工作上讲,这并不完全错。而现实工作中的不合理是由部门利益的存在和宏观制度上的不协调,所产生的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2)道路运输管理职责不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行业管理理论提出以来,对道路运输管理的职责进行了较大改变。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人们对新形势下道路运输管理的职责依然认识不清,由此造成了许多问题。

(3)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4)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运作缺乏效率。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公路网规划建设

公路是公路运输的基础设施,是公路运输得以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公路网规划是确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公路基础设施在未来一定时期所应达到的合理规模、布局和技术水平等以及相应的实施对策。公路网规划作为国土规划、综合运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是公路建设前期工作之一,是编制公路建设五年计划、选择建设项目的依据。

1.公路网的基本概念

所谓公路网是指以网络形式存在的运输节点和公路线路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而言,现代公路网应具备以下特征:通达性、畅达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公路网的规划原则

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以及运输管理三方面的供给能力,与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相平衡,才能够满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积累和不断发展,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交通基础设施是基础,公路网规划建设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1公路网规划要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服从于生产力分布的总体格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公路交通需求;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公路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馈作用,如区域开发以及高等级公路对产业布局的带动作用等,这就要求公路网的发展要适当超前,至少不会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2公路运输是交通运输的一个子系统,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各种运输方式应优势互补、各展其长、相互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相互竞争。公路网规划作为综合运输网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服从于综合运输网的规划,处理好与其它运输方式路网的衔接与配合。

2.3公路运输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自身规律性。公路运输在其发展的初期,主要作为短途运输方式和其它运输方式的集疏运手段,以及其它运输方式难以通达地区的主要运输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自身设施与装备水平的提高,公路运输将跨越其发展的初级阶段,从面上运输的“毛细血管”作用,发展到具有“毛细血管”和“大动脉”高等级公路的双重作用,进入发展的高级阶段。公路网规划应充分体现公路运输的上述发展规律。

2.4公路网规划应以现实路网为基础,分析未来资金等资源的可能性以及时间等限制因素,使公路网规划方案能够切实可行,并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追求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公路网规划一般时间跨度较长,涉及众多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因素和条件,因此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定期调整和完善。

3.公路网建设规划中应重视的问题

3.1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森林资源

具最新资料统计来看,我国的土地、森林等资源十分有限,随着城市、公路、铁路建设和盐碱地、荒漠化的不断增加,国土资源的数据仍在不断减少。

附:国家统计公布资料:

资源项目

耕地

森林

草地

淡水

我国人均占有量

0.11公顷

0.11公顷

0.33公顷

440m3

占世界人均水平比例

43%

11.3%

47%

48%

公路建设对土地、森林等资源的占用: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占地面积

8公顷/公里

7公顷/公里

3.2公顷/公里

2.6公顷/公里

2.3公顷/公里

因此,公路网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节约和利用可再生资源,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体效益。

3.2公路网的合理性使用

公路网规划建设应具备促进交通设施在全社会成员之间的平均分配,消除贫困、减少贫困地区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起促进作用。如解决能源运输问题,减少木材砍伐。对于一些偏远地区,不必强调村村通公路,从权衡经济效益的角度,可以搬迁疏散人口,充实集镇建设,实现退耕封山育林。

3.3突出公路网的层次性

现代公路网中的线路并非等同排列,公路线路由于在公路网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有着显著的不同,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典型干线道路具有很强的运输通道功能,承担较长运距和跨区域、过境的客货流,有较大的交通流量;一般道路主要具有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承担区域内的客货运输,实现干线道路交通流的集散。作为按照30万人口规划建设的黔江区,一是要考虑城市的辐射作用;二是要规划城市的带动作用,重点是周边毗邻省、县,因为黔江的资源潜力十分有限;三是在公路主骨架尚未成型的情况下,按照公路、铁路、机场立体交通网络运输思维,布局与之相匹配的不同等级公路,适应政治、经济、战略的需要,便于人流、物流快速集散。

4.我区公路网服务需求预测

公路网服务需求预测主要依据是公路驶入交通量和规模,各服务地区客货运量和地理位置、车辆增长量和道路运输条件。对处于动态变化中的预测指标,除了从超前规划上与之相适应外,还应从宏观管理上予以引导。

4.1我区公路运量及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汇总表

年份

客运量

货运量万吨

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

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

汽车保有量辆

拖拉机辆

合计

客车

货车

1990

120.4

2

4423

434

117

45

72

62

1991

138.9

2

5872

552

184

39

145

70

1992

138.1

1.9

6033

410

320

49

271

75

1993

195.1

2.2

6896

487

468

97

371

82

1994

177.6

35.7

5637

2585

541

128

413

85

1995

213.4

32.1

6275

2204

604

148

456

105

1996

361.5

48.8

11479

3388

655

191

464

121

1997

492.6

67.5

19604

4952

773

364

409

139

1998

522.8

85.7

34569

6460

880

458

422

144

1999

582

74.6

47039

6422

908

481

427

156

2000

792.8

120.5

30183

5698

1043

597

446

168

4.2公路等级与交通量

根据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登记标准》JTJ01-88GVD;公路等级和交通通行量如下表。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般公路

一级路

二级路

三级路

四级路

行车道

6

4

4

2

2

2

1

年均昼夜交通量

40000-

80000

25000-

50000

15000-

30000

3000-

8000

1000-

3000

1000以下

200以下

现状公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公路等级差,弯急坡陡路窄,安全隐患多;二是路面铺装率低麦收面质量差;三是路网建设不合理,断头路多,通行能力弱;四是抗灾能力差,防护工程设置极为有限,路基、边坡坍塌,滑坡随时出现,加上管理薄弱,部分乡村公路通行困难。

4.4黔江区发展现状

黔江区作为3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将是渝东南的经济商务中心。“一枢纽六中心”的宏伟规划,把建设四面出口的主骨架公路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公路网络、航空、铁路立体交通枢纽的联合运输,黔江交通环境将是一个质的飞跃,但公路网络是前提、是关键,是快捷、高效的物质基础。结论:必须是二级以上公路承担公路网的主骨架,

三、四级双车道公路连接重要乡镇,作为辐射点干道和环行路,四级单车道为重点村公路,重要厂矿、企业、旅游景点有专用公路补充。

5.关于公路网的建设实施

公路网建设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政治效应与经济利益权衡的过程。盲目乐观,大铺摊子,大上项目,但由于相关政策不配套,路上车辆稀少,运量跟不上,造成闲置和浪费不可取。交通硬件改善并不太难,关键是能起什么样的作用,生产要素能否运作起来,能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公路建设与其说是经济问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因此,公路建设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资金的投放要严格审查,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对本地区内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要认真分析,特别要注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5.1主骨架公路建设是公路网建设的重头戏

黔江要实现渝东南中心城市地位,主骨架公路是前提条件、基础和关键,只有快速、方便、安全、舒适、高效的交通运输环境,才能充分显示一个城市的通达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因此抓机遇,抢先机,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投入主骨架公路建设,是一个地区抢先发展的明智之举。

5.2抢修环形路,提高通达力

环形路是网络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以前我区公路在规划建设中,有不合理因素存在,断头路多,公路线性差,通行能力弱,接通相关的环形公路,连接可利用的断头公路,是提高我区车两通行能力的又一重要措施。

5.3改造干道、提高等级、分布实施。

改造干道是现有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保持生态环境要以治理和修复为重点,从长远着手,加强对生态建设中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同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研究,开展重点攻关,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提高等级是对资源利用的预测和节约。因此,现有公路的改造,必须是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规划为指导,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又要适度超前(关键在于“适度”),既要综合考虑各层次路网的功能需求和社会效益,又不能单纯拘泥于交通量或直接经济效益的高低。以现有的财力物力量力而行,分布实施。

5.4完善设施,科学管理,建设公路主枢纽

主枢纽规划主要是为发挥运输的综合效益,因此,主枢纽建设布局也应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配合为主要原则,并不断提高主枢纽控制指挥系统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黔江在有史以来实现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应统筹规划、多元建设、量力而行,在公路网络的建设上要实现与之配套和衔接,并使主枢纽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化运行机制。

6.结束语

公路网络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社会经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重大国计民生问题,长远规划建设,精心组织施工,将花费一代又一代交通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如何建设好通达型、智能信息化网络公路,将是交通建设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公路交通技术》2001年第3期

《交通世界》2001年第9期

《黔江公路网发展规划》黔江区交通局工程科主编

《交通工程总论》人民交通出版社徐吉谦主编

《中国交通网》下载信息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铁路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的路线及处于不同阶层的路网,都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分别具有的功能和目标只有彼此联系,才能实现铁路网整体的共同目标。区域铁路网规划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根据区域资源分布情况和产业布局特点,以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区域运输需求的分析预测,在统筹考虑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以及与相关行业街接的基础上,进行铁路网空间布局规划的过程。

随着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加快推,铁路运输发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命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铁路网规划已经成为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铁路长期以来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规划、建设和发展,受规划理论体系的制约,真正意义上的关于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编制工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2004年编制完成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是国家批复铁路行业关于全国铁路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铁路建设项目审批的主要依据。

1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历史及规划目的

1.1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历史

我国铁路行业针对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及建设论证大致可分为下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建设项目的论证缺乏对区域铁路网规划布局的统筹考虑,在项目层次论证项目,铁路的建设缺乏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指导。第二阶段为90年代初至中后期,国家及一些省市开始进行区域内铁路网布局及建设时序研究,根据区域铁路网规划指导区域铁路的建设。但受规划理论及技术手段的制约,区域铁路网的规划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研究过程缺乏先进的分析技术,使得规划的稳定性和实施性相对较弱。第三阶段为2000年以后,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编制不断融入新的规划发展理念,并统筹考虑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以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编制技术手段和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完成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研究报告》在规划编制上运用了全新编制手段和规划技术路线。运用“逐层展开法为主、单因素分析法为辅”的路网布局方法,通过在基础物理网络上叠加各种因素形成概念性网络,最终确定路网布局。运用“干线网补充、系统网完善”的铁路网布局方法,将干线网补充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结合,增加区际通道和重要的区内通道;系统网完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各子系统网进行扫描,并逐一优化完善。

1.2区域铁路网规划目的

区域铁路网规划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根据区域资源分布情况和产业布局特点,以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区域运输需求的分析预测,在统筹考虑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以及与相关行业衔接的基础上,进行铁路网空间布局规划的过程。因此,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目标应当包括:最大限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适应、支撑和带动区域产业布局;解决当前铁路运输“瓶颈”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新“瓶颈”;科学合理地安排区域铁路网的分阶段建设。

2总体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

2.1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特点

铁路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的路线及处于不同阶层的路网,都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分别具有的功能和目标只有彼此联系,才能实现铁路网整体的共同目标。因此,在进行区域铁路网规划时必须树立“系统优化、综合协调”的理念,综合考虑系统内各种相关元素的变化,并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法,以系统最优化为目标确定最佳路网布局方案,使整体系统达到最优效果。

2.2总体规划方法、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区域铁路网规划采用以运输需求分析为基础的“多模块层次分析”方法,主要特点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近期与远景相结合”。区域铁路网规划体系包含规划背景研究、运输需求分析、布局方案研究、规划效果评价和规划实施方案5个主要部分。

2.2.1规划背景研究

规划背景研究是区域铁路网规划的前提。主要内容为:详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面临的发展形势,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发展政策,提炼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理念,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铁路网规划目标及规划原则。

2.2.2运输需求分析

运输需求分析是区域铁路网规划的基础。主要内容为:系统分析区域客货运输的特点,研究区域客货运输对铁路的需求,确定铁路在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分析规划区域现状及历史年度客货运输情况,把握区域运输需求发展规律;其次根据区域经济及交通发展规划,研究分析规划年度区域客货运输需求及铁路在客货运输市场中所承担的合理运量;最后,将铁路承担的运量分配到相关通道。

2.2.5布局方案研究

布局方案研究是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核心。主要内容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需求的特性,依靠主要支配因素展开区域铁路网布局。路网布局的同时考虑与既有铁路网的结合,与国家铁路网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衔接,形成区域最终铁路网布局方案,提出区域铁路网规划的主要规划项目。

2.2.4规划效果评价

规划效果评价是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检验。主要内容为:选取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区域铁路网规划布局进行评价,并与区域铁路网规划总体目标进行对照,检验是否达到规划预期目标。

2.2.5规划实施方案

规划实施方案是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深化。主要内容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铁路网规划总体目标,明确近期建设任务及各阶段建设目标。根据项目建设的迫切程度及资金筹措情况,提出各项目实施的建设时序安排。区域铁路网规划总体技术路线见图l。

3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趋势

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编制完成后,各省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特点,制定各自区域内铁路网发展规划,与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衔接。

3.1更加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区域铁路网规划更加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这些规划主要包括:交通行业的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港口发展规划、高速公路网发展规划、民航发展规划,其他行业发展规划,如能源发展规划、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将研究区域置于国家大的背景下,使区域铁路网规划能够满足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铁路网布局的需求,并成为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2更加注重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结合

区域铁路网规划更加注重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结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理念逐步融入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当中。在区域铁路网布局过程中,更加注重节约集约用地以及环境约束等条件,更好地处理了铁路建设与产业发展、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关系。

3.3更加注重交通规划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编制更加注重规划理论的应用。运输需求分析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综合分析,铁路网布局采用大背景分析方法,引入交通区位理论进行布局,规划评价中选用多目标评价体系等等,使得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理论性和稳定性逐步增强。

4区域铁路网规划焦点问题探讨

4.1公共通道资源的利用问题

公共通道的资源利用问题是近年来区域铁路网规划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该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煤炭能源输出大省和煤炭分布集中地市。由于能源市场煤炭紧缺,主要能源企业蜂拥进驻,提出众多为煤炭开发配套的铁路项目。这类铁路项目的运量往往具有点到点特性,基本不承担路网功能,企业特性明显,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作用较小,但已经提前占用公共通道资源。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蒙西地区,包神铁路、大准铁路等企业铁路基本以承担所属企业的矿区煤炭运输为主,仅承运少量地方煤炭和其他物资,且该类铁路基本不承担旅客运输。铁路作为我国综合交通体系中的主要运输方式,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建议区域铁路网规划中铁路部门应当提前控制该类公共通道资源,将这种能源线路纳入国家层次的铁路网规划,统筹考虑路网的统一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投融资可采用多元化方式,鼓励企业参与投资建设。

4.2区域铁路网布局的侧重问题

在区域铁路网规划的评估审查过程中,地方政府出于拉动地方经济的考虑,提出一些地方开发性线路,这些线路里程短,往往仅途经一两个县城,有些甚至与区域铁路干线呈“三角形”布局。根据各种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高速公路网功能为“覆盖”和“便捷连通”;铁路具备低成本、大能力的技术经济优势,因此在网络布局方面,更应注重综合运输走廊、区际和重要区内通道的构建和强化,重点解决大宗客货流的中长途调运;同时应在高强度客流的快捷输送、煤炭运输、港口和口岸集疏运等领域发挥骨干作用。建议对该类铁路的布局要站在综合交通运输的角度区别对待,如果该地区经济发展常年受交通条件限制,从拉动地方经济的角度考虑,可以考虑纳入区域铁路网规划。如果仅仅为了考虑铁路的覆盖问题,则需要结合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详细斟酌其建设必要性。

4。3高标准客运铁路的布局问题

在区域铁路网规划过程中,一些西部地区省市提出需要规划修建300km/h的高标准客运专线与经济、政治中心快速连接。该问题的分析需要统筹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的规划原则为覆盖所有第一层次城市和第二层次中的大部分城市,是快速客运网的主骨架。研究区域中心城市从人口、gdp等方面是否属于我国第一、第二层次城市范畴。第二,300km/h以上标准的客运专线票价为0。40元/人.km,预测区段客流密度近期基本达到3500万人以上,因此需要考虑居民收入水平、沿线客流强度是否能够支撑该类标准的客运专线。建议快速客运线路的布局应当考虑沿线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客流水平、支付能力等因素,合理选择300km/h客运专线、200km/h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三个层次标准进行规划。

4.4内陆省份的出海需求问题

目前,我国沿海省市经济发展迅速,港口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内陆省份提出了出海通道的规划问题,以加强与沿海经济区域及世界其他城市的交流。根据梯度经济发展理论,我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逐步转移。因此,我国中部各省纷纷提出建设出海铁路通道的构想。如江西提出修建的向莆铁路,内蒙古规划修建的锡林浩特一曹妃甸铁路等。建议出海通道的规划应当详细分析区域货运量的流量、流向及货运量构成,如果存在出海需求,应当考虑通过与我国铁路主要通道衔接,形成大能力出区达海通道,实现与沿海港口的连接,带动内陆省份经济的快速发展。

4。5口岸铁路的布局问题

口岸是区域乃至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口岸铁路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国家问经济文化往来、保障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区域铁路网规划评估过程中,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考虑,纷纷要求规划各自行政区范围内的口岸铁路,有些口岸甚至出现了腹地资源完全相同的局面。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各地市均提出近期实施各自范围内的口岸铁路需求,通过调查分析,部分口岸铁路吸引范围内获取资源的前景并不看好,且各口岸分布距离不均,部分口岸吸引邻国资源范围重叠。建议口岸铁路的布局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两国双边关系发展及贸易发展前景;口岸吸引范围内资源的可靠性以及邻国的态度;邻国口岸铁路的建设进度;口岸数量不宜过多,布局应有所侧重,按照规模经济的原则,做大做强。

道路运输规划范文第15篇

完善国有资本有退有进、以退为主和合理流动的机制,积极推进国有道路运输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道路运输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资本为纽带,组建一批跨区域、跨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道路运输企业集团。行业协会负责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的评定工作,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按照企业的经营资质等级核定或调整经营范围。

建立健全道路运输“诚实信用、普遍公正”的服务体系和企业诚实信用管理制度,定期道路运输企业诚实信用的有关信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加强信用监督,根据企业的诚实信用情况进行奖惩。

改革道路客运班线行政许可方式,建立和健全客运班线招投标制度,以及客运班线和客运运力投放评价制度。取消客运班线招投标的地域限制,鼓励具有经营资质的客运企业异地参加招投标。对拟向社会招投标的客运班线和在营客运班线新增运力,由行业协会进行事前评价、科学论证,并将论证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于不采用招投标形式做出行政许可的,应建立许可前听证和公示制度,确保行政许可的公正、透明。

改革现行通行费和公路养路费的征管体制,取消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调整规费征收标准和征收方式。对多轴大型车辆和大型高级客车给予费收优惠;对适合农村客运市场需求的兼具适用性、安全性的客车和农村公交班车,适当减免交通运输税费;对专门接送小学生上下学的农村客运班车免征交通运输税费。鼓励发展大型高级客车、大型货车、拖挂车、特种货物专用车等技术先进、性能良好、高效低耗的车型,加速淘汰能耗高、性能差的老旧车辆。

二、强化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的运输服务

建立健全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预警制和重大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三把关一监督”,对达不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道路运输企业、营运车辆和从业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制。

道路运输企业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道路运输企业承担安全的责任能力,划定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严禁没有安全保障和达不到安全条件的企业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客运企业和客运站要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充实安全管理人员,明确安全管理责任,消除运输安全事故隐患。特别要加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严格实行危险货物运输岗位责任制。鼓励危险货物的社会化运输,扩展危货运输企业的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道路运输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增强道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开发智能交通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调度系统,实现道路运输的智能化、信息化。

三、推行节点运输,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实现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构建全国性的道路客货运输网络

建设以等级客运站为节点,城乡客运相互衔接的多层次客运网络。依托高速公路,在中心城市和中等城市之间建立以高档客车为主的快速客运网络;依托干线公路,在中小城市之间建立以中档以上客车为主的干线客运网络;依托县乡公路,建立以普通客车为主的农村客运网络;依托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建立以中高档客车为主的旅游客运网络。

加强道路客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紧密衔接与配合,减少中间换乘距离和次数,提高道路客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规划公路建设与道路运输协调发展,从偏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服务全面发展,强调运输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性和协调性,增强道路运输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坚决打破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和部门保护,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的各种规定。不论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隶属关系,不论地域界限,都允许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取消客运班线“对等发班”规定,鼓励有条件的道路客运企业先行开通客运班线或新增运力。

发挥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主通道的作用,发展快速货物运输。加强对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引导,鼓励道路货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化。以中心城市和公路运输主枢纽为龙头,重点港站、商品集散地和大型厂矿为依托,组建多种运输方式快速衔接的货运网络。要以“流程再造”为理念,拓展仓储、包装、搬运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服务功能,由单一的道路运输承运人向现代物流经营人转换。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要“多子、少取、放活”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客运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积极做好农村客运网络规划,力求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农村客运站点建设要规模适中、经济适用、一站多用,选择适合农村客运市场需求的适用性和安全;陛较好的车型投放市场,农村公路通达三个月内开通乡村客运定点或定线班车,提高乡镇客运班车的通达率和覆盖率,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鼓励客运企业“车头向下”,开拓乡村客运市场。鼓励个体户联合经营,实行公司化经营。

道路运 输客运站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加大政府部门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市场化运作,吸纳社会民间资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行股份制。客运站的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匹配,根据旅客需求进行布局和调整,不宜都迁出市区。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要求,明确客货运站场经营期限,经营期限届满后,继续运用招投标方式转让客货运站场经营权。

四、以法规授权为契机,转变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机制,推动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