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一、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在全国性抽样调查中显示,当前大学生体质正在逐渐的降低。各项生理指标正在逐年下滑,如学生的视力水平、身体机能、体育测试的成绩等。这些情况应当引起的教育本门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几种:(1)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运动上没有热情,缺少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3)没有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4)部分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导致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甚至是对体育锻炼具有抵触心理。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细致分析,高校应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自主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

同时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多方压力,是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对压力的控制能力低,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而在许多学校里缺少心理健康的疏导,在家庭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二、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很大程度的受到体育健康教育的影响。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环境、习惯、教育、营养、锻炼、文化环境等,然而在这些因素中,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与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心肌的生长、加大肺活量、通气量,使大学生的身体良好的发育生长,增强大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加快新陈代谢,打造健康的体魄,从而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与学习。

三、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多肽物质,他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在这样的心情下,工作与学习的效率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会感觉到快乐与喜悦,能够振奋精神与陶冶情操,然人产生来良好的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让参与者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让人的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到释放。对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产生提高作用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正确的体育教育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教育是一操场教学为主,通过教学体现速度与力量的竞争,学生的心理活动会随着强烈的节奏变化而变化。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向学生教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

3. 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能力

在体育竞技中要求运动者想办法去克服心理的障碍,以坚定顽强的毅力与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在竞争培养中,体育运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活动中能让参与者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体验审理与失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各种个人或团队的竞技活动中,通过与其他竞技者相互切磋,或是在团队竞技中互相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队竞技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为这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想要获胜就要彼此间相互合作,再团队中发挥各自的才干。在团体的体育运动中,能够加强人们的相互交流,减少学生的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5.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适应,而人的心理病态大多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体育教育通常是一班级为集体进行教育,有着多样性的人际交往。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5]。而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竞赛类或者是体育游戏,其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缩影。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通过教师深层的指导,大学生就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认识社会,能够为他们步入社会做足准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已经不容乐观。作为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体育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建议对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1)改变当今高校体育教育脱离社会的现状,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重的比重,简化体育学习的难度,以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说学内容,并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2)多进行体育竞技活动,通过竞技培养出学生练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发展成优秀的社会道德。通过像篮球、足球这样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提高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体育老师在有着实际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掌握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教育方法。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目前,许多大学生应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以及个体不良的生活方式,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成为大学校园内一些慢性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需要对青年大学生加强健康教学与健康咨询工作,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有效地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健康教育;大学生;体质;健康

Health Education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GE Fang-fang

(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Quzhou Zhejiang 324000,China)

【Abstract】Presently, most college students’ unhealthy life styles harm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necessary health knowledge which remains the man course of the popularity of the chronic diseas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In this regard,heath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consultation about health provided,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know much about their health,improve the ability of self-care,develop good sanitation habits and enhance their heal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s a reward.

【Key words】Health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Constitution;Health

0 前言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关于健康教育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健康教育理论就被引进我国。1934年,陈志潜编译的《健康教育原理》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新中国成立后,及时提出了“预防为主 ”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健康教育事业处于低潮。1997年卫生部制定了《中国健康教育2000年工作目标和2010年远景规划》。直到“非典”发生前夕,健康教育工作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青年大学生由于受不良的生活习惯的影响,如不吃早餐、无节制的夜生活、睡眠时间不足、体育锻炼无计划、嗜烟酗酒等,导致了体质逐年下降,肥胖率却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建立终身教育的意识,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有效的改善身体机能,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健康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1 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生活方式是由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方式所决定,为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所引导,并受生态环境所制约的人们为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生活活动模式。它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诸方面及其丰富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曾用四类12因素社会病因诊断方法进行了典型调查,调查三种疾病全部死因中,生活方式和行为占37.3%,生物因素占32.1%,环境因素占19.7%,保健服务占10.9%,由此可见,疾病的社会因素以生活方式和行为占首位。国外的调查分析结果也显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慢性疾病及其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与其说现在我们面临着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挑战,还不如说是面临着过去延续下来的和现代滋生的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挑战更贴切更直观。1993年中健所组织专家提出了20条健康生活方式,然而使之成为实践却并非易事,只有从认识到相信,实现了观念的转变才能自觉地将它化为行动。

2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2.1 不良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身体健康需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已经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大学生中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有:

2.1.1 不吃早餐

据食堂反映,早餐人数稀稀拉拉,在上课前几分钟人数稍多,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吃早餐。俗话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早餐吃好指的是要有一定数量,也要有一定的质量,这样才能补充一个夜晚的能量消耗和迎接新的一天的能量的供应,不吃早餐会使人精神不振、头晕、胃部不适、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学习效率和身体健康

2.1.2 无节制的夜生活

近几年中晚间文化娱乐场所不断增加,大学生学习紧张,适当参加文娱活动调剂生活,很有必要。但有一部分学生利用学习时间和睡眠时间经常光顾舞厅、卡拉ok厅、录像室、游戏机房、弹子房等。不但周六、周日去,而且其他时间也去。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休息与睡眠。

2.1.3 睡眠时间不足

据了解,目前有些学校夜间熄灯是十一点,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只有六七小时。早晨6时起床,中午的午休时间常被各种事情占去,午睡不能保证。睡眠时间不足会造成全身乏力、头晕脑胀、记忆力减退、上课打瞌睡等。大学生每天应有八小时的睡眠,而且应养成按时睡、按时起的良好习惯,否则影响身体健康。

2.1.4 体育锻炼无计划

目前大部分高校一、二年级每周两节体育课,除体育课外一部分学生很少安排体育锻炼。三四年级无体育课,经常锻炼的人数更少。“生命在于运动”从理论上都能认识到,但实际做到的较少。

2.1.5 烟民、酒民人数在增加

烟酒危害,人所共知。吸烟、饮酒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而且会引发疾病。一部分学生出于“赶时髦、摆酷”等心理,盲目的抽烟、喝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健康。

2.2 现代“文明病”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毋庸置疑,随之而来的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人们充分享受了文明的成果,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矛盾,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有所改变,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越来越多,因而造成运动缺乏、营养过剩的状况;加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经常处于紧张状况之中,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在青少年这一年龄层,情况也不容乐观。一些学校抓考分,抓升学率,抓“尖子”,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而又运动不足,造成体质下降。据国家教委提供的材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由于缺少正常的体育锻炼,身高的增长已大于体重和胸围的比例,耐力越来越差,近视率达34.17%,龋齿率达50%以上。与此同时,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也逐步增加,青少年对于挫折的承受力越来越弱。另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材料表明,人类几乎有1/4的人死于心脏病。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现代“文明病”(即心血管系统疾病),在美国,七十年代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德国近二十年来患心肌梗塞的人增加了二十倍。由此可见,现代“文明病”正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2.3 原因剖析

2.3.1 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

这是学校教育的漏洞。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年龄段。他们生理上虽然成熟,但性生理上的冲突和躁动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对待。据调查,许多青年学生不了解青春期卫生和身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不能以正确的健康观看待青春期人体发育的一些体征;另外,病毒性肝炎、神经疾患也是校园内的高发病。而现今的学校教育对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偏废,许多学生缺乏卫生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3.2 个体认识上的误区

大学生的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不吃早餐、无节制的夜生活、“开夜车”、睡眠时间不足、体育锻炼无计划、嗜烟酗酒等严重的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2.3.3 对个体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不足,凡事以我为中心,缺少群体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

3 对策与建议

现今人类的生存危机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酿造的苦果。尽管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很多新的问题可以被新的科技所解决,但是,运动不足、精神紧张、体能下降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文明病”的流行,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药物的治疗就能奏效了,要彻底医治这个顽症,必须对症下药,而这个“药”就是健康教育。

(1)改变学校教育观念,在高校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学校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来。让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切实地提高个体与群体的健康水平。

(2)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有专人分管,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同时,上级教育部门应对学校的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检查评估,促进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并将其列入教学质检和学校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的内容之一。要不断提高学校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确保《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这是目前开展健康教育的关键。

(3)重视健康教育的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高效健康教育的近期效益是长远效益的基础,长远效益是近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学生在校时经过健康教育,有效地增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能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地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在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校时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能影响到他的一辈子,使其一生受益。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后期,他们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和道德情操等,将在这一阶段成型或呈相对稳定状态。对于他们的健康教育,要充分运用可塑性大的特点,既要纠正、改变儿童、少年时期的不良习惯和不健康的行为,又要使其树立现代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特别在培养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应给予新的高一层次的教育,使大学生们能强烈的意识到健康是现代人成才的重要因素,维护和提高健康水平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4)组建健康教育队伍。以学校医疗、保健部门为主体联合德育、体育、教育、心理学科组成健康教育中心,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健康咨询工作,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减少大学生的精神、神经疾病、从组织上加以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

4 结束语

当前,世界正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身体素质是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民族体质的强弱、民族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祖国建设和发展的重任,加强青年人的健康教育,切实提高青年一代的身体素质,是我们全社会所必须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吴志起,胡胜飞.导引健身法解说[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

[2]周文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J].基层健康教育专栏,1994(12).

[3]喻坚,王大成.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健康教育[J].重庆师专学报,1995(4).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38-02

身心健康指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就目前针对在校大学生所提到的“身心健康”教育问题,相对来说,我们更注重的是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因为身体状况很容易从表面了解到,若发现问题,只要给予高度重视,又有发达的医疗卫生作保障,就可以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相反,心理健康则是一个长期以来难以掌握和控制的重要课题,高校加强在校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1.1 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

大学生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解放出来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和老师,不得不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氛围。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会出现神经衰弱症。

1.2 认知失衡,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单一,从小学到中学受到正面的鼓励和赞扬多,自视清高、有很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在大学这个高手如林、人才济济的新的环境中,以往的优越不复存在,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甚至对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帮助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3 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敏感问题,引发冲动、焦虑、急躁和不安,甚至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1.4 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某些大学生往往因为一些偶然因素造成他们生活和学习产生挫折,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情绪的稳定,如家庭的变故、失恋、失去朋友、生活困难、一次补考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一帆风顺地跨人大学校门的,很少遇到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束手无策,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躁、自卑、痛苦、嫉妒、失望和逆反等不良心理。

1.5 激烈的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高消费”似乎成为今天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高平台所阻拦,只能望其项背、扫兴而归。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心理上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大学生的成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认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振兴,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

2.2 加强心理健康常识的普及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它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帮助全体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来抓,向学生进行心理常识知识的宣传;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传授必要的心理调试技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试能力;要进行挫折心理教育与挫折心理训练,提高学生抵抗挫折能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3 推进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工作

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是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之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补充,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那些心理有弱点和缺陷,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的学生,同时,也是为性格内向不愿敞开心扉而无处述说的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宣泄并获得指导的场所。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工作的实施,高校不仅要设立专门的场所和配备咨询人员,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与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同时,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学生工作队伍都应学习了解心理学知识,积极主动参与或配合这项工作的开展。

2.4 建立心理测评和心理问题学生预警机制

高校要坚持每年对大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档案,要建立心理问题的筛选、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要建立从学生干部、宿管员、辅导员到院(系)领导、学校有关部门、校医院对心理问题学生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采用自然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水平的影响。采用健康信念、行为调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明显改善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事实表明,不仅有害的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因人际关系的矛盾而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并持续地出现焦虑、压抑、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生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大学生体育教材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够,加上个别教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视不够,因此难以起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实验以兴趣课的形式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课,在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随即抽取60名学生构成实验组,大学一年级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课程的学习,在同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人作为对照组。

1.2研究工具

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调查问卷,作为评价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研究工具。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般背景信息,包括年级、年龄、班级、干部、三好学生等;二是关于健康信念(个人对健康、健康原因的认识)与健康行为(个人为自己的健康行为所做的一切)的开放式问题;三是cawte健康量表,其中cawte健康量表是用来评估个人的健康水平,它包括2个分量表,分别测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水平。每个分量表有10个有关身心症状的是非判断题目,分数越高,则健康水平越低。

1.3研究的组织

“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辅导”兴趣课程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的。开课前,先用健康教育信念和健康行为问卷及cawte健康量表对实验组进行前测。然后将实验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的课程教学。教学时间为15周,每周2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共为3o个课时。以华南师大应用心理教研室所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概论、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困扰、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能。讲课时,教师着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教学方法根据主题需要而灵活变化,有讲座、讨论、座谈、观看实验录相及学生心理咨询课堂模仿训练等。再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大学生健康问卷,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最后,对实验组被测前后两次调查结果,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调查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健康概念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分别在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前测结果之间,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健康的前测结果不存在差异x2=0.22>0.5)。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x2=5.96,p<0.o1),实验组本身的前、后测结果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4.15,p<0、01)。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对健康概念的理解的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单纯从生物学意义去理解健康的学生人数减少,更多学生能全面、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即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无残、无伤”,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2关于健康方法信念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我们就健康方法的信念对对照组被测、实验组被测的前测和后测的三个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性检验(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被测健康方法信念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被试前测结果基本一致;对照组被试健康方法信念调查结果与实验组被试后测结果的差异增多。实验组被试健康信念的前测和后测结果在某些项目上有显著的变化,即认为体育锻炼和有病及时看医生是健康方法的人增多,主张乐观人生态度和认知提高是健康方法的人数增多。以上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的实验有效地改进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特别是对有关心理调节方法的认识有了提高。

2.3被试健康行为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将对照组与实验组被试健康行为(%)的前测和后测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比较(表3)。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锻炼行为上,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前测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后测结果之间有显著差异,主要是实验组的有病及时看医生、体育锻炼、交友、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和个人和环境卫生行为显著多于对照组;实验组被试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体育锻炼的学生有所增加,有病及时看医生的学生有所变化,丰富业余生活、交友和认知提高的学生明显增加。

以上结果证明:心理健康的实验明显改进了学生的健康行为,特别是有关心理调节的行为明显增多。

2.4被试健康水平的测试结果及其比较将对照组健康水平测试结果与实验组前后两次健康水平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平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cawte健康测试的两个分量表分和总分上,对照组与实验组前测结果均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与实验组后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改善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采用自然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水平的影响。采用健康信念、行为调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明显改善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事实表明,不仅有害的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因人际关系的矛盾而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并持续地出现焦虑、压抑、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生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大学生体育教材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够,加上个别教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视不够,因此难以起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实验以兴趣课的形式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课,在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随即抽取60名学生构成实验组,大学一年级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课程的学习,在同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人作为对照组。

1.2研究工具

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调查问卷,作为评价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研究工具。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般背景信息,包括年级、年龄、班级、干部、三好学生等;二是关于健康信念(个人对健康、健康原因的认识)与健康行为(个人为自己的健康行为所做的一切)的开放式问题;三是cawte健康量表,其中cawte健康量表是用来评估个人的健康水平,它包括2个分量表,分别测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水平。每个分量表有10个有关身心症状的是非判断题目,分数越高,则健康水平越低。

1.3研究的组织

“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辅导”兴趣课程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的。开课前,先用健康教育信念和健康行为问卷及cawte健康量表对实验组进行前测。然后将实验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的课程教学。教学时间为15周,每周2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共为3o个课时。以华南师大应用心理教研室所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概论、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困扰、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能。讲课时,教师着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教学方法根据主题需要而灵活变化,有讲座、讨论、座谈、观看实验录相及学生心理咨询课堂模仿训练等。再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大学生健康问卷,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最后,对实验组被测前后两次调查结果,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调查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健康概念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分别在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前测结果之间,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健康的前测结果不存在差异x2=0.22>0.5)。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x2=5.96,p<0.o1),实验组本身的前、后测结果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4.15,p<0、01)。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对健康概念的理解的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单纯从生物学意义去理解健康的学生人数减少,更多学生能全面、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即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无残、无伤”,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2关于健康方法信念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我们就健康方法的信念对对照组被测、实验组被测的前测和后测的三个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性检验(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被测健康方法信念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被试前测结果基本一致;对照组被试健康方法信念调查结果与实验组被试后测结果的差异增多。实验组被试健康信念的前测和后测结果在某些项目上有显著的变化,即认为体育锻炼和有病及时看医生是健康方法的人增多,主张乐观人生态度和认知提高是健康方法的人数增多。以上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的实验有效地改进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特别是对有关心理调节方法的认识有了提高。

2.3被试健康行为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将对照组与实验组被试健康行为(%)的前测和后测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比较(表3)。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锻炼行为上,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前测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后测结果之间有显著差异,主要是实验组的有病及时看医生、体育锻炼、交友、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和个人和环境卫生行为显著多于对照组;实验组被试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体育锻炼的学生有所增加,有病及时看医生的学生有所变化,丰富业余生活、交友和认知提高的学生明显增加。

以上结果证明:心理健康的实验明显改进了学生的健康行为,特别是有关心理调节的行为明显增多。

2.4被试健康水平的测试结果及其比较将对照组健康水平测试结果与实验组前后两次健康水平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平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cawte健康测试的两个分量表分和总分上,对照组与实验组前测结果均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与实验组后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改善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高校;休闲体育;大学生;身心健康

0 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文化的交会点,既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属于校园文化的亚文化[1]。体育休闲已经成为大学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大学生休闲时间较多,但其面对的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开展休闲体育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1 休闲体育的概念

休闲体育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因而对于其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也一直争论不休,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对于休闲体育概念的看法。于可红等认为: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2]石振国认为,人们在休闲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以身体参与为主要手段,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为主要目的一种健康科学的身体活动方式。[3]刘一民指出,所谓余暇体育(leisure sports,应为休闲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 是指人们利用余暇(休闲) 时间, 为了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4]。无论是何种定义我们都可以了解到休闲活动有助于人们丰富生活、愉悦身心,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体的身心健康,满足人体各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休闲体育的引进还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一个积极文明、快乐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 休闲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

教育求发展,观念要先行。纵观我国五十多年的体育教学观念,不外乎就是技术教学的观念,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增强体质的教学观念,快乐体育教学的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终身体育观和能力教育观等[5]。这些教育观念促进了高校体育的发展,但这些体育教育观念只注重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休闲体育的引进是对我国高校之前教育观念的扩充和发展。21世纪初休闲体育这一概念最早使用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像美国、日本等等。休闲体育的产生是在国名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之上,国民有钱有闲之后才开始注意休闲。而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所以休闲体育这一概念引进我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将休闲体育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时间也不是很长。随着我国高校的扩展,大学生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焦点聚集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上。面对越来越大的学业及就业压力,怎样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成为了众多教育者的研究课题。而第一个将休闲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我国著名休闲学专家马惠娣女士认为:休闲教育主要是针对在工业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过于注重职业培训而提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把休闲的非职业培训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的鉴赏力、兴趣、技能及创造休闲机会的能力, 使人能以一种有益的方式去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从而实现成为人的过程。[6]这种理论的提出开启了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结合的先河,从此学校开始注重将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在高校中,随着高校教育和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 以休闲体育作为休闲教育的内容, 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以一种超脱、非功利性、身体参与性、身心活动多元性以及社会性等特点,恰好满足了未来学校发展的需求,休闲体育将成为高校休闲教育的有效途径。[6]

3 休闲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

3.1 休闲体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最长不过三、四年, 而休闲体育是大学生最主要的课外活动方式。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有助于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机能发展, 促进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期间利用高校体育教育的有限时间, 学习到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特别是对体育运动本质和价值观的正确认识, 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意识。在学校进行休闲体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的培养, 也是科学健身方法、手段、能力的积累。以体育作为大学生的休闲方式既可增强学生的体质,改善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变刻板单调的生活节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7]

3.2 休闲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休闲体育所创造出来的轻松、愉悦的环境正好适应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它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的锻炼方式,使学生能身入其中放松心情,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境,还能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改善多种不良身体状态,使全身肌肉、骨骼得到充分锻炼,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8]另外休闲体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能力的开发,舒缓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9]。

4 高校休闲体育发展的策略

4.1 更新传统体育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休闲体育观

高校体育的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技术观”“体质观”“训练观”逐步向“休闲观”“健康观”“终身观”的改变,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教育应该用“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知道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科学休息意识等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意识。 4.2 课内的休闲体育教育,课外的休闲体育活动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要考虑到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性别、年龄、喜好有选择的开展休闲体育项目。在课堂上的休闲体育教学主要传授大学生自我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意识,让其了解到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给大学生灌输终生体育活动的意识;课外体育活动是将兴趣爱好带到实际的运动中去,改善大学生体育活动技能,强化其体育运动的兴趣。把休闲体育实践与学校的体育文化习俗相结合,在学校体育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秋千,爬竹竿等,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注重不同群体的需求,从未来的休闲体育发展的趋势看,将有更多的休闲体育内容充实到学校课堂中,这是学校体育课程新概念的需要。[10]

4.3 加强开展科学休闲体育活动,积极宣传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休闲体育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由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1]。科学的开展休闲体育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重要的意义,而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地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休闲体育经过传承、整合、改革和创新对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校园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4]。所以休闲体育活动与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活动意识与活动习惯,能够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谐校园的构建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题,它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13]。开展科学的休闲体育活动不仅对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对倡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终生体育观念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8]

【参考文献】

[1]赵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2):64-65.

[2]于可红.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31;

[3]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1):57-62.

[4]石振国,等.闲·休闲·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4,8:45-46.

[5]季浏,等.体育教

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15-20.

[6]陈新蕊.休闲体育——高校休闲教育的切入点[j].浙江体育科学,2011,1:74-77.

[7]辛衍波,等.高校开展休闲体育的可行性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39-41.

[8]滕金丽.休闲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1,01:21-25.

[9]曾芊.论休闲体育的心理健康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25-27.

[10]周文.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的状况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213-214.

[11]黄伊聪.从休闲体育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2009(5).

[12]邱金昌.谈休闲体育对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34-135.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全民健身 认知能力 身心健康

1.前言

在现在的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健身为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在我国迅速发展。如何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成为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课题。为了推动以健身为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在1995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音为重点。”把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一部分。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小学至高中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强调和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了学校体育为了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从实际行动上全面贯彻落实《纲要》。

2.学校体育基本情况分析

2.1学校体育目标要和全民健身相统一

与全民健身相衔接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各级学校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

2.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对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社会中,学生时期是人一生中的生长发育时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在这一时期面临的主要课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心理健康”指的是“认知能力”,包括智育和德育。在这一时期,学生有健身、娱乐、交往、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道德意志品质等发展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需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具有发展学生身体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功能,所以应把发展学生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发展人的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目标和内容,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符合人的社会化需要。

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个体发展的要求。社会对其成员的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有一定要求,期望每个社会成员身体健康、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如果社会成员缺少这些能力,就无法实现文化的继承和创造,社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我国出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重视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把提高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作为我国体育的目的。对于体育目的的定位,决定了我国的学校体育应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由过去的“以工作为中心”向“工作和享受并重”转变。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不利的潜在危害,如身体活动减少、营养过剩、生存环境恶化、精神压力增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减少等。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对我们身心健康的潜在危害,我们需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调剂心境,保持身心健康。近年来以健身为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在我国迅速发展,充分说明了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望未来,保持身心健康对我们来说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学校的体育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态度,把体质好、具有良好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喜爱体育活动、养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习惯的学生输送给社会。

2.3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目标体系与全民健身紧密连接

为了达成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需要依据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建立由各级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构成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级学校的目标要有所侧重,目标之间要有连贯性,相互衔接。为了达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应建立“小学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初中阶段侧重学生对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高中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大学阶段进一步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建立这一目标体系可使各级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下一级学校为上一级学校打基础,各级学校的目标有所侧重,目标之间有连贯性、相互衔接,在“侧重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侧重学习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侧重培养体育实践能力;进一步侧重培养体育实践能力”的体育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达成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2.3.1小学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小学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作为目标和内容,在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小学生兴趣广泛,学习积极性高,但学习多从兴趣出发,对学习的目的性缺乏明确的认识,这些特点在中低学年表现尤其突出。在小学阶段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多采用游戏化的教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对体育感兴趣、喜爱体育。兴趣是激发人学习的动力,也是维持人学习活动的动力。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对体育不感兴趣是人远离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由于兴趣在人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应及早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必须在小学阶段就着手培养。

2.3.2初中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

初中生对体育学习的目的性有一定的认识,具备系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愿望。因此,在初中阶段应侧重学生对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把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目标和内容,在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良好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走向社会后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而且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以及可以从学校以外的很多渠道获取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所以可在不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学习内容,选择教育性和实用性强、学生喜爱的内容学习。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完成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进入高中和大学后,体育教育活动的重点应转移到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自主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能力上来。

2.3.3在高中时期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高中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作为目标和内容,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态度。所谓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加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性的基础上展开体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由于高中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喜爱的体育活动集中在少数几个体育项目上,又有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作基础,所以高中阶段可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规定范围内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日本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对体育项目的适应性和参加的体育项目数量随着人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人在一生中经常参加的体育活动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体育项目上。在完成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几个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不仅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

2.3.4在大学阶段要更进一步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大学阶段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大学生具有比高中生更强的能力和更好的体育基础,而且大学的体育教育条件整体上也比高中好,所以大学阶段应在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围绕着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展开体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作为目标和内容,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做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3.结语

随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学校的体育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提高我国人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服务,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学校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处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把“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作为本阶段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

参考文献:

[1]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编写组.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

[2]文部省体育局监修.体育指导实用手册(株式会社)行政[M].1997.4.

[3]王海光.社会运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陈小蓉.体育创新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5]李伟听等.全民健身指导手册[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阳.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4). 

[2]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 

[4]虞荣娟.高校运动保健教育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6,(5). 

[5]于蕴,虞荣娟.对普通高校身体病、残、弱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2). 

[6]邹继豪,等.面向21 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阳.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4).

[2]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

[4]虞荣娟.高校运动保健教育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6,(5).

[5]于蕴,虞荣娟.对普通高校身体病、残、弱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2).

[6]邹继豪,等.面向21 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学改革 健康体育 快乐体育

健康体育教育是以提高个体基本运动能力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通过传授相应健身方法和自我健康诊断、检查、评价和实施为中心的体育教育方式。它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运动实践、环境、心理、防护、保健医疗及生活方式进行的终生受益的教育活动。

快乐体育理念是一种创新型体育教学思想,是以学生终身体育观建立与学生个人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快乐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更多德育教育内容与身体技能教育,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大体育观。寓教于乐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突破传统限制,打造趣味性更高的课堂,从而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现代化与创新化。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健康体育与快乐体育相融合,那么不但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且将改变学生热爱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的怪象,将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事业发展。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落伍较为严重,缺乏创新性,课程设置适应性较弱。大学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科”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主,易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性;其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强,不能依据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导致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脱节,对学生上课积极性有较大打击,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再次,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管理过于单一,课程管理大部分以单项教学目标为管理单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或老师制定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在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与学校或老师交流和沟通,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最后,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比较单调,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具体项目成绩评定学生学习体育情况的现象很普遍,体育教学以体育达标为指挥棒,这样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进行评价,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会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大为减弱。体育教学变成灌输体育技能和技术,技术达标和取得好成绩的单一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与快乐体育的融合

2.1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融合

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是一项大工程,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应加强体育教学结构的快乐化改革。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较为简单、枯燥。因此,要运用快乐体育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结构进行改革。具体来讲,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降低运动项目的技术难度,简化体育运动规则,从而促进体育课堂结构的优化,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体育活动,这样对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快乐感很有帮助。其次,应加强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化改革。将快乐体育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乐教,更需要学生乐学。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一些趣味性体育学习内容,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促进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通过自己示范反面体育技术动作加大体育课堂中的诙谐度,实现快乐体育教学。第三,加强体育教学方法个性化改革。教学方法的快乐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快乐性。要将快乐体育理念成功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感受,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减负而不是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质、心理素质和体育学习能力,制定和安排不同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体育带来成功的快乐感,从而提高学习体育的快乐感。

2.2大学体育教学中健康体育的融合

健康体育锻炼是一个动态连续发展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健康体育锻炼的意义更具有特殊性。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种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更趋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必要的休息和饮食外,健康体育锻炼已是现代大学生唯一或主要的身体活动方式。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中必须融入健康体育,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后适应不同工作奠定身体基础。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就是要求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过程改善、维护和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平。体育不等于健康,但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健康。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加强健康教育,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二是转变大学生的健康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完善的状态。”从现代化健康观点来看,健康应包含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二者互相影响、密切联系,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能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实现社会健康。大学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培养大学生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摆正健身与增进健康的关系,并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体现健康教育。

“健康体育”是目前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快乐体育”则是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有效教学方法,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势必会给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活力,从而全面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冰.论高校健康体育教育[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21(3):122-131.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现状分析 提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115-03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在和未来。大学生体质健康长期以来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现实情况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才的基地,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促使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与提高,成为高校体质健康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体质健康的认知

(一)体质、健康及体质健康的定义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一般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等方面内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饱满状态以及良好适应力,一般来讲,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健康是体质与健康的合称,它是在遗传基础上由于变异而造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健康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质健康受遗传、营养条件、身体锻炼、生活环境和生命规律的影响。

(二)体质与健康的关联性

体质与健康具有紧密关联性。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体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健康水平,较高的健康水平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质基础上的。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最终目标,健康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质的强弱,一个人要想拥有健康,首先必须有良好的体质。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体质健康持续下降

目前,越来越多大学生享受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捷、舒适物质生活的同时,由此形成了许多影响健康生活的不良习惯:如饮食不科学,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摄取过多引起营养过剩;体育运动少,网络游戏时间过长等,给人类体质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关注体质健康刻不容缓

大学生体质健康统计结果令人担忧:大学生超重及肥胖明显增多;肺活量呈下降趋势;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等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病症,近年来在大学生身上时有发生;近视人群在扩大;精神紧张、睡眠不足;大学生的速度、爆发力、耐力、力量、柔韧性等素质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有识之士疾呼“长此下去,则民族虚弱,国缺可用之材,军无可用之兵,必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在,到了必须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时刻了。

(三)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落实

素质教育承担着要培养出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的重任。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校教育是基础,教师是关键。专家认为,部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和教师对体育健康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忽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健康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以,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把体育健康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体质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体育锻炼习惯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导致不少初、高中毕业生只埋头读书,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进入大学生活后,对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不能正确对待,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严重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此外,大部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吃苦、刻苦锻炼的意识及习惯,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中超重及肥胖明显增多、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营养知识缺乏,饮食不够均衡

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学生在饮食方面出现滥用营养补品、挑食、膳食搭配不合理,出现营养过剩和偏食现象,造成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营养不足,导致学生肥胖、贫血。

3.沉迷电子产品、网络、网游时间过多

随着电子游戏机盛行、计算机普及、网络信息的发展以及各种电子产品涌现,学生玩游戏机、坐在电视机、电脑前、使用各种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长,忽视眼保健操功能、不能科学休息、保护眼睛,不能使身体机能进行正常、适当的修复,这也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因素。

4.体育健康运动教学过于重视竞技思想严重

当前一些高校的体育健康运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学模式上,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主要是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能力,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个性及爱好,不能充分调动进行体育锻炼兴趣与积极性,忽视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

(一)加强体质健康教育,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体质健康教育理论是体育教学、健康教育和医学理论等学科知识的经验总结。通过学习、掌握体育健康锻炼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达到积极参与体育健康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的运动参与目标;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测评体质健康状况的知识与方法,养成自我保健习惯的身体健康目标;自主设置体育健康学习目标,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心理健康目标;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社会适应目标等体质健康教育的指标,形成良好体育健康锻炼习惯。

(二)深入进行体育健康教学改革

1.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新型体育健康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健身和终身体育思想强调每个学生都应当从适和自己的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体验;在教学中要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出发;在科目、内容上要多样化,要密切结合乒乓球、羽毛球等社会热点体育项目及休闲类项目,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方法同时,建立体育运动健身的自觉意识与习惯,逐渐树立体育健身和终身体育观念。

2.建设高质量的体育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要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健康教育、医学、心理学等知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知识结构;鼓励卫生、心理健康医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健康的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卫生、心里健康医生及其管理者通力合作,形成一支高质量的体育健康教师队伍,提高体育健康教育的质量。

3.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式教学

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式教学,根据大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场地设施,从教学内容入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健康运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突出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

现代人在承受更多的生活压力的同时,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新疾病的涌现与突发等问题,导致人们身心机能下降,体质健康受到威胁,使得人们逐渐重视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性的功能。体育健康教学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调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合理保养及健康维护的功能,注意调动学生运动兴趣,增强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5.改革、完善体育健康教学的评价机制

体育健康教学要按照《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不断改革、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评价机制。强化激励机制,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变单一技术考核决定学生成绩的作法,改为技术考核、身体素质达标、理论知识考核、学习快乐体会、合作团结精神、平时课堂表现等综合评定,在维护体育能力较好学生上体育健康课程积极性的同时,对体育能力较差学生积极性也起到激励作用。

(三)积极建立利于体质健康的社会机制

1.将学生体质健康列为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监管力度,要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评优、经费管理等活动中赋予一票否决的权重,切实使得学校从领导、卫生健康医生、体育教师及其管理者对学生体质健康切实重视,采取积极行动,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2.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教育部为学生保持良好的体质健康而提出的口号,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必然要求。从学校、教师、家长,全社会都要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做出努力。

3.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对体质健康教育关注

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学校是学生,在社会是居民,在家庭是成员,学生的体质健康应得到学校、社会、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作用,营造良好的卫生、健康、体育健身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的意识,建立起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多维网络。

四、结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和民族的盛衰。针对现今大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状况,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教育者和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教育、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投入

要加速解决学校现有的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多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运动的需求,增加、改善场地设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

2.加强体质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认真分析当前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体质健康教学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探索进一步提高体质健康教学的方法、途径。

3.深化体育健康教学改革

要优化体育健康教学模式、更新体育健康教学内容,树立体育健康观念,切实提高体育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韩二涛,曲云霞.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刘国安.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3).

[3]卢志勇,袁小武.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的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6,(4).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 健康教育 大学生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委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等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一)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人人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和拥有健康知识。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教育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宣传,还要靠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

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早已超出仅仅输送专业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健康不仅仅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整体发展负责。大学里有着知识密集的群体,大学生年轻、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和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强。他们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对社会起着“承前启后”、“示范表率”的作用,对社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体育工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对探求人人享有健康、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2.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根本措施。学校是青少年汇聚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抓住这个有利且短暂的时机。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要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危机感;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结合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揭示各种疾病病源的本质,让他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二) 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

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育意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高校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情感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理念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科学为指导,遵循生物学规律,指导、传授相应的运动方法、自我健康诊断,检查、监督、评价和疾病防治等多种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结合运动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了五方面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大纲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使他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密切跟踪。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3.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意识。高校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终身体育的起点。现代人存在健康危机,现代人需要体育。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生活会造成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将造成“文明疾病” 、“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

今天,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现实任务和责任已经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摆在众多与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学科面前。健康教育是面向受教育者终生的教育活动,锻炼正是这种活动的具体体现。健康既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经常锻炼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使健康延续到每个人终生,必须培养终生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仕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44~145.

[2]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2006,(3):75~78.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13篇

因此,传统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也亟待改革。

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中去,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向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将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统一起来,对塑造其健康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就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敏感期,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可能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这种心因性的矛盾不但会给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困难,也有可能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埋下巨大的隐患。

然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时间不长,师资力量、理论基础等方面都还处在发展初期,不能有效地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同时,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和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随着社会群体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障碍问题也有严重化的趋势,大学生中因为心理原因休学、退学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在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开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各学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体育教育成为承担大学阶段健康教育的主要科目。在当前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高校对体育教育的开展也做出了调整,不仅将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引入到学科工作的开展中,也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其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

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

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为 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 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 评价愈高。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E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和凿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一些高校为增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了相应的教学与教研活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fi的身心健康进行分块教育],没有注重发挥各种形式和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也多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j。所以,现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本文从调查和测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质和健康知识结构人手,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深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 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耋SCL- 90总分<27o为中度心理障碍,SCI一90总分耋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三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L一90问卷 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调查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具有重度心理 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茎3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以上的初步统计数据表明: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进行了分项统计,发现大学生 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 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从而致使其心境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并导致他(她)们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 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 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 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 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 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 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 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 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 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o.05)。如把重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则6项体质指标 问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中度组与正常组相比,除了在身高标准体重和台阶试验两项指标上没有差异性外,其余4项指标之问均存在差异性;轻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 除了在肺活量体重指数、定跳远和身高标准体重分数上存在着差异性外,其它3项指标之问的差异性不明显。由此说明,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旱 逐渐下降的趋势。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 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 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 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 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 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 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 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 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融合;水平

1.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当下大学中有大量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宠爱,社会经验不足,自身心理较脆弱,情绪容易波动。在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成绩,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专注于身体健康锻炼,也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上,体育运动对学生有多方面影响。1.1认识上,大学体育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在田径、篮球等运动中,学生需针对外界变化迅速反应,该过程中,学生需针对自身认知及经验协调身体完成动作,长期发展下来,学生自身知觉能力得到大大提高[2]。1.2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发泄不良情绪,享受成功,自身情绪体验良好,可以避免负面情绪对学生造成严重危害。1.3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很好完成任务,对自身能力有全面认知,可提高自信心。1.4大多数体育活动需学生彼此合作完成,因此,开展体育教育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精神,提高其合作能力。1.5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自身身体机能得到收缩、扩张,自身机体机能大大增强,可预防一些由于缺乏运动引发的疾病发生[3]。

2.大学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有明确规划和目的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学生机体造成的影响,认识到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田径运动中,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意志力,在速跑项目中,学生需掌握速跑技巧,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技巧,在速跑中突破自我极限,磨炼自身意志力。再比如,在球类运动中,学生需要掌握攻防技巧,学生要发挥自身特长,还要和其他同学默契合作,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在游泳、滑冰等方面,则需要学生克服害怕风险的心理,学生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勇往直前的精神。

3.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一些建议

3.1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部分学校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全面,存在部分偏差,在开展相关课程也是流于形式。当下,随然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缺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一般由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兼职。由此可见,大学校园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才匮乏,未引起领导重视,未落实到实践中去。所以,将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校各级领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深刻贯彻落实我党的重要方针,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结合起来,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育轨道中,为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3.2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切实教育目标

大学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一生中心理塑型最重要的阶段,是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时期。其不仅要考虑到生理变化导致的问题,更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在此背景影响下,大学生常处于复杂心理矛盾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不同心理卫生问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适应等问题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例如,有的学生身材肥胖、矮小,或存在某方面残疾,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挤和讥笑,自身容易产生焦虑、孤独、依赖等情绪。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后,要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要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多鼓励学生,提高其自信心;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优秀的意志及耐挫力,让其养成正确的学习心理,发展其稳定情绪,学会自我控制情绪;重视开发学生体育潜能,让其自我调整心理适应能力,在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掌握更多体育知识的同时,心理健康目标也得以实现,促进学生长久发展。

3.3强化体育健康教育知识学习,挖掘教学中心理健康内容

为进一步促进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要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体育理论、健康教育的教学。要强化健康教育的意识,完善理论性教学体系。可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将正确的心理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观念,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重视心理健康。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促进作用,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原则,了解心理健康的维持方法啊,引导其通过完善自身,适应周围环境要求,在客观现实要求下,勇敢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最切实有效的方式做出正确的反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意识,激发其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若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可以以良好的心态解决问题,提高自身保健能力,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增强心理健康能力。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但是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等价值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的,包含身体练习的手段、组织形式等,但是,并不是所有身体练习都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应通过一定的身体练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产生心理负荷,让学生在心理情景中,产生心理变化,才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同时发展。身体练习上,要考虑到练习的趣味性、合作性、困难性、竞争性等,要求体育课程可满足上述条件,完善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确保一项运动具备多项条件,提高其心理发展的价值。

3.4在大学体育中全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突出体育课程特点

体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体育教育并不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实际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方面展现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把握好渗透程度,适时教育,在有限时间中合理展现心理健康知识。体育教学要求实现基本技能、知识及心理目标,完成三个目标才是完整的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实施的途径:3.4.1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及尺度,通过合适难度的教学,保证最佳学习效果,又不至于浪费课堂资源,通过为学生建立中等的焦虑,正常发挥学习活动,保证其学习在最佳水平。3.4.2要采取合适的体育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释放学生的情感,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魅力,愿意投身其中,精心设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上,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性作用,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感染学生、启发学生。3.4.3教学组织形式上,为避免教学模式固定,要重视体育教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身体参与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沟通交流,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团体立体式教学,以小组合作、分组练习、分组比赛等形式教学,符合体育教学特点,扬长避短,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掌握更多技术技能,强化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