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经营;CEM 联合出口管理;整合项目经营;中小外贸服务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五个年头,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与转型之中。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此大环境下,中小外贸服务企业寻找突破口创新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经营的背景

1.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有待开拓

全球货物贸易年增速从2010年的13%降至2011年的7%,据WTO最新预测,2012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将放缓至3.7%。随着货物贸易增速放缓,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寻找的贸易增长点,成为国际经济的竞争焦点和合作热点。据WTO统计,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全年达4191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其中服务出口居世界第四,服务进口居世界第三。但相对于2011年中国高达36420.59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服务贸易占比仅为11.5%,远低于全球水平。据国家外管局统计,2012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总额3458亿美元,同比增速快于贸易总量增速。可见,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有待扩大。

2.政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2012年是我国中小企业服务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政策,各地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上下足了功夫。山西省将动用3500万元财政资金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陕西省将启动中小企业智慧云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新形态;云南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它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统一窗口和服务网络。2013年,重庆市将对市内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中小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担保贷款支持,拟安排投入3000万~5000万元资金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倾斜。

3.传统外贸服务企业经营模式单一

国际商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成本近乎透明,传统贸易型外贸公司靠差价赢取利润的模式难以维继。而传统服务型外贸公司主要为国内供应商提供外贸流程的专业化服务,主要涉及报关、报检、国际物流、出口退税方面的工作。许多外贸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做好国内厂商和国外客户进行交易的中间人。(郜琳,2006)外贸公司仅仅作为国内厂商或国外客户的人,提供服务,促使交易的达成。制将日益成为外贸公司经营模式的主流。(卢玉东,2007)此经营模式单一,对市场的控制程度低,将不再满足外贸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

4.传统外贸服务企业市场空间日益狭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线服务平台被应用于外贸服务行业,比如日前并启动的“春宇快贸通2.0平台”,这是针对中小企业外贸业务自主研发的一站式进出口外包在线服务平台,也是国内B2B市场首个实现进出口贸易全过程在线操作和实时追踪的在线服务平台,采用以客户服务体验为标准的收费模式。还有,一达通,它是目前国内顶尖进出口服务一站式,提供包括通关、物流、金融、保险、法律等进出口所有环节服务。这些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普及,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外贸出口,有了非常便利的互联网一站式的服务平台,生产企业的外贸出口流程不再依赖传统的外贸企业的服务,传统的外贸服务企业的职能将逐渐弱化,市场空间也在缩小。

二、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采用整合项目经营概念的理论依据

整合项目经营这里主要是指中小外贸服务企业以项目经营为突破口,结合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为国外最终消费者提供创新的服务项目,以开拓国际市场空间。CEM全称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联合出口管理是指在一家或多家公司采购货物并整合货物满足现有订单或投放到国外市场。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可以形成一种整合商务、旅游、咨询、物流等多种服务贸易的经营模式。“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 are in the business of purchasing goods from a number of companies and then combining those goods to either meet existing orders or to place on the export market.”(Cooper, Cary L.1998) 这种模式进一步发展,可以结合项目经营的理念,形成整合项目经营的模式。项目经营(Project Business),是指一个或几个公司为了获得目标,直接或间接通过项目完成的交易的一部分。“Project business is the part of business that relate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projects, with a purpose to achieve objectives of a firm or several firms.”(Karlos,2005) 而项目是一件事情、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项目经营适用于国际化经营,在许多主要的国际商务的学术资料中,项目经营被视为或者是一种出口的模式,或者是后来发展为在获得主要流程的知识和经验之后,企业从通过出口走向多种模式出口,或者作为一种“打了就跑”的方法,比如短期内销售剩余产品。“In much of the gener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iterature, project business is seen either as a form of export ( Bergen, 1990; Hill,2003;Vanhoucke, 2001) or as a later mode that develops as a result of the gradual proces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experience that enables firms to move from export via and agent to more involved modes ( Johanson and Vahlne, 1977, 1990a,b) or as a “hit-and-run” approach, i,e to get rid of excess products or to gain business on short-term bases. ”(Richard,2007)国内的学者对项目导向策略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做过相关的研究,比如,“项目导向的企业创新战略规划方法研究”( 顼志芬,戚安邦,2009)。而目前对于整合项目经营策略应用于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研究甚少。整合项目经营,即是项目经营结合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作为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经营的创新点。

三、整合项目经营在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适用性

1.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积极创新经营

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需大胆创新经营,不再只针对大宗商品交易的企业客户,而是看准市场契机,考虑国外众多最终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提供创新的多样化的外贸服务来满足不同需求。把整合项目经营的模式引入到外贸服务企业的经营中,为中小外贸企业开拓一个新的服务空间,符合目前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小外贸服务公司的业务不再局限于提供外贸流程的专业服务,由于国内供应市场的不断规模化和国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外贸服务企业在熟悉行业产品知识以后,可以发展为专业的项目采购服务机构,将各种产品的最终用户定位为目标顾客,为他们量身定制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的采购方案。

2.新兴客户群需要中小外贸服务企业

通过对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客户的分析发现,外贸服务企业的客户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国内供应商,主要出口流程服务;第二,国外企业客户,主要外贸采购服务;第三,国外散客,不但需要提供流程服务,而且需要提供采购业务服务。前两类客户是传统外贸服务企业的主要目标客户,然而,随着外贸服务的多样化,第三类客户的比例不断上升。

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是以服务为主的中小外贸企业,依托珠三角成熟的产业链和较完善的外贸市场环境,为大量国外散客提供外贸服务。包括咨询、商务考察、外贸采购、报关报检、国际物流及转账支付等业务。该公司通过采用CEM联合出口管理的经营模式,将国外客户采购需求整合管理,并通过珠三角地区的供应商联合出口,充分体现了地区优势。与此同时,在对其客户的分析中发现,该公司的客户中,55%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45%是商业客户。商业客户是传统外贸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在中国采购的目的是买回当地再销售出去。而最终使用者的目的是直接采购自己使用的产品。该公司的数据显示,2012年,采购的产品以家具用品、灯饰为主。接待的最终使用者国外客户中,20%是家庭,49%是酒店,15%是医院,11 %是学校,5%是其它机构(比如商场、剧院、办公场所)。

3.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选择整合项目经营

通过对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国外客户的调查发现,他们满意圣希纳的服务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中国产品供应品种丰富、物美价廉,国外客户希望能直接买到中国的产品。圣希纳向客户提品信息透明,遍布整个市场,客户选择空间大。第二,圣希纳公司熟悉中国供应市场,能及时准确的为国外客户提供优质实惠的产品信息。客户在享受大量选择的同时,又能接受到专业的采购意见和建议。第三,圣希纳公司提供项目化的配套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做项目采购方案,使客户的中国采购之旅个性化又专业化。项目经营的理念是该公司服务与其它传统外贸公司服务的主要区别,是创新的经营理念的核心所在。第四,圣希纳公司的整合项目经营模式是采用佣金的盈利模式,减少客户中间交易成本,整合产品装运出口,节约运费,大大降低了客户的国际采购成本。

四、中小外贸服务企业整合项目经营模型的构建

分析发现,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凭借熟悉国内市场信息及外贸出口流程专业知识,在采用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项目经营为突破口,向国外散客提供外贸咨询采购出口一条龙的专业服务,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

借鉴该公司的经营模式,中小外贸服务企业整合项目经营的流程图可归纳如下:

中小外贸服务企业运用整合项目经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第一,以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为目标顾客,比如,家具用品,使用者一般有家庭,酒店,学校、医院、办公场所等,这些使用者越来越发现许多产品都是源自中国,他们采购量较大的时候,都希望可以直接从中国供应商购买,可以节约大量成本。这样定位好目标顾客以后,就可以向客户宣传外贸一条龙的项目服务。第二,为客户制定外贸采购项目方案,比如,广州市圣希纳公司的最多客户是酒店,酒店的装修需要配套的家具,从床、衣柜、电视柜、电灯到浴室配件,这些产品很难由一个供应商全部生产,该公司为酒店量身定做的采购方案,并在广东顺德的家具生产基地和中山的灯饰城找到合适的供应商。第三,实施外贸采购项目,在确定了采购的要求以后,对客户所需产品进行询盘、报价、比价、考察市场、客人向国内的供应商订货。第四,配套外贸服务项目,这个过程是传统外贸的常规服务项目,从商务接待、咨询、制单、报关、报检、到装货和结汇付款,直到客户收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五、结语

整合项目经营是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的衍生,这种模式是国际贸易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CEM联合出口模式的发展。这种模式对这种模式的探索研究,将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贸健康发展。采用此模式将给外贸服务企业带来哪里利与弊?采用此模式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和对策?整合项目经营的前景如何?这些都是有待更多中国学者和企业去深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The concis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M] Cooper, Cary L. Argyris, Chris ,Channon, Derek F. Wiley –Blackwell, 1998.

[2] Project business: a distinct mod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Richard A. Owusu; Maqsood Sandhu,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07,6:695-714.

[3] What is Project Business? [J].Karlos A. Artto; Kim Wikst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5,2:343-353.

[4] Influence of entry modes and relationship modes on business services internationalization [J].Jean Philippe; Pierre-Yves Léo,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11,4 :643-651.

[5]顼志芬,戚安邦.项目导向的企业创新战略规划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9,2:38-42.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对外投资

根据WTO分类,服务贸易包括过境交付、消费者移动、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种方式,即服务贸易竞争力应指一国服务业出口和对外投资能力。因此,通过运用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计算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来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至少忽略占很大比例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因此,较全面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还应考虑服务业对外投资及由此引发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美跨境和商业存在模式(某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对外国公民的服务销售模式)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以期为中国鼓励服务业对外投资而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建议。

中美总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为全面比较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对两国跨境模式(BOP模式)和商业存在(附属机构模式-Foreign Affiliates Trade)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见表1)。 表1显示,1996年,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总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1.3倍;2002年,顺差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2倍多。中国BOP模式服务贸易总额远低于美国,且处于逆差地位,即中国跨境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远弱于美国。 因中国整体对外直接投资严重滞后,所以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FAT模式服务出口也很滞后、竞争力极其薄弱;FAT模式服务进口方面,即在中国境内的非金融类服务业外国附属机构境内销售收入,2005年总计739.74亿美元, 2006总计913.2亿美元,远远低于美国水平。总体而言,中国在FAT模式服务贸易方面处于明显竞争劣势。 中美双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服务业FDI比较分析 为深入分析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分析中美双边服务贸易(见表2)。表2显示,无论是BOP还是附属机构模式的双边服务贸易,中国竞争力均远远落后于美国,特别是附属机构贸易模式,中国更显薄弱,2005年逆差额2倍多于BOP模式。 无论是总体还是双边服务贸易额,美国两种模式均处于竞争优势,且FAT模式强于BOP模式;中国两者均处于劣势,且FAT更劣于BOP模式。鉴于FAT模式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和趋势,所以需对FTA模式的来源——服务业FDI进行比较(见表3、4、5)。

表3、4、5显示,无论是服务业FDI总额,还是双边服务业FDI额,美国都远高于中国,使得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发达于中国。美国服务业FDI处于净流出地位,而中国处于净流入地位,故美国FAT模式服务业处于竞争优势,而中国处于竞争劣势。 美国鼓励服务业FDI的政策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表明,某国服务业FDI对其服务贸易竞争力,特别是对占主导地位的FAT模式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薄弱的中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通过促进服务业FDI来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重视国内服务产业发展,并重点进行产业培育 美国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之所以发展迅速,与其国内发达的服务业分不开。服务业已是美国经济中最庞大、发展最快的部门。美国支持 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很多,较有特点的是: 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使国内服务产业发展服从服务贸易全球战略发展的需要,适度放松反垄断限制。注重国防工业,特别是军民共用技术对国内相关服务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确定重点服务产业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自实施“国家出口战略”和“服务先行策略”以来,其服务贸易和投资的产业发展重点愈益清晰,即将促进重点放在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服务(包括环保、能源等)、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服务、影视娱乐、电信服务等领域,并由商务部分别与能源部、环境保护署、卫生部、教育部等相关机构及行业协会组成专门小组,采取针对性促进措施。

(二)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创造并保持服务业竞争优势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技术密集型已成为服务产业的主要属性,人力资本/技术对保持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进,为美国带来丰裕的人力资本,美国已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最具优势的科技人才队伍,促使为美国服务贸易提供竞争优势的产业基础持续得到发展,发达的服务业又反过来促进和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得美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保持优势地位。 为争夺国际市场,使美国跨国公司在与国外公司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美国政府充当为其跨国公司在研发方面保驾护航的角色,如制订出一定的科研计划,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跨国公司科研与开发的发展;通过延长跨国公司研究与实验机构的课税减免,来鼓励跨国公司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新型科技产品的开发,以便使美国的跨国公司能够在技术上领先别国,从而为跨国公司提供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的机会和手段,增强美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

(三)提供资金扶持与援助,为跨国公司提供“基础支持” 利用各种渠道和机构对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扶持和援助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金融支持。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对外货款业务中,有两项贷款是专门支持跨国公司向外直接投资的:开发资源贷款和私人对外直接投资贷款,即对跨国公司给予贷款,帮助扩展业务,提高在国外的竞争力。1971年成立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主要有两项业务: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保险和对私人投资者提供融资活动。 因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面临更多风险,所以应更重视对其开展海外投资的鼓励和保护。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如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对高科技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及实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等。 税收支持。税收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而提供税收优惠则成为政府鼓励私人资本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公司向国外扩大投资的重要工具,如除与许多国家在双边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外,还通过分类的综合限额税收抵免、延迟纳税制度、在税收协定中不列入税收饶让条款、经营性亏损结转制度、在进口关税减免制度、国外投资收入优惠税率等方式鼓励和促进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 设立扶持企业海外投资的政府性基金。如“TDA基金”作为政府资助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其主要职能是通过资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定向考察、特许培训、商业研讨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技术辅助等,增强美国公司的对外竞争力,帮助美国公司获得海外商机。其中,资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费用约占美国贸易发展署整个预算的77%。

(四)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保障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美国于1948年首创官方海外投资保证制度;1969年,美国再次修订《对外援助法》,规定设立直属国务院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1971年1月,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正式开业,从此确立沿袭至今的由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管理海外投资保证业务的体制,即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对美国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承担特别风险和综合风险保险,如禁兑风险、征用风险、政治暴力风险,大大减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促进跨国投资事业的发展。

(五)为海外投资者提供系统、完善、可靠的信息服务,以降低投资风险 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内特别机关驻外使领馆所设的经济与商业情报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等机构形成的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从项目考察设计、论证到组织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咨询 服务等来实现对投资者的情报服务。

(六)与企业密切合作,注重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 美国商务部等主要贸易促进机构除注重通过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促进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外,特别注重与企业间密切合作,更多地应用深受服务出口和投资企业欢迎的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如大量通过派出政府与企业联合商务团组,包括利用类似于召开美中商贸联委会等双边贸易协商方式开展游说与促进工作,以及举办各种商务对接、商务会议、展览等商务促进活动,帮助企业寻找商机;针对服务出口和投资不同于商品的不同特点,举办大量技术性、务实性很强的专业培训活动,帮助分析出口和投资目的地国家的市场和投资做法、消费趋势及习惯等,以帮助中小服务企业提高服务出口和投资技能等。

(七)改进跨部门合作及与各州的合作,提高促进与服务效率 1994年后,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专门组成由各部门专家组成的服务业出口工作小组,主要集中进行跨部门合作与协调:数据采集与分析;共同确定为推动促进工作所必须的各服务行业的专业技术与专家人选;研究建立与民间企业最为有效的联系与沟通办法;共同制定在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出口促进活动计划与方案。由于服务贸易涉及面很广,有许多州的法律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定与双边谈判或多边谈判存在矛盾,因此,“国家出口战略”还要求联邦政府与各州及地方政府官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中国无论是在BOP模式还是FAT模式服务贸易上均处于劣势地位,且后者的劣势更为明显;而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发达对其服务贸易,特别是FAT模式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中国应把握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特别是服务产业国际转移和FAT模式服务贸易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通过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产业、丰裕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确定重点服务产业并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综合服务网络、建构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充分合作、协调互促的服务产业出口和海外投资促进体系等,以推动中国服务产业海外投资,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1.郭根龙,服务贸易自由化和竞争力[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国商务部服贸司.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3.中国商务部服贸司.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4.李敏,美国、法国、日本鼓励对外投资税收政策比较[J].涉外税务,2006(8)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外投资

根据WTO分类,服务贸易包括过境交付、消费者移动、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种方式,即服务贸易竞争力应指一国服务业出口和对外投资能力。因此,通过运用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计算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来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至少忽略占很大比例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因此,较全面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还应考虑服务业对外投资及由此引发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美跨境和商业存在模式(某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对外国公民的服务销售模式)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以期为中国鼓励服务业对外投资而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建议。

中美总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为全面比较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对两国跨境模式(BOP模式)和商业存在(附属机构模式-ForeignAffiliatesTrade)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见表1)。

表1显示,1996年,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总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1.3倍;2002年,顺差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2倍多。中国BOP模式服务贸易总额远低于美国,且处于逆差地位,即中国跨境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远弱于美国。

因中国整体对外直接投资严重滞后,所以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FAT模式服务出口也很滞后、竞争力极其薄弱;FAT模式服务进口方面,即在中国境内的非金融类服务业外国附属机构境内销售收入,2005年总计739.74亿美元,2006总计913.2亿美元,远远低于美国水平。总体而言,中国在FAT模式服务贸易方面处于明显竞争劣势。

中美双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服务业FDI比较分析

为深入分析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分析中美双边服务贸易(见表2)。表2显示,无论是BOP还是附属机构模式的双边服务贸易,中国竞争力均远远落后于美国,特别是附属机构贸易模式,中国更显薄弱,2005年逆差额2倍多于BOP模式。

无论是总体还是双边服务贸易额,美国两种模式均处于竞争优势,且FAT模式强于BOP模式;中国两者均处于劣势,且FAT更劣于BOP模式。鉴于FAT模式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和趋势,所以需对FTA模式的来源——服务业FDI进行比较(见表3、4、5)。

表3、4、5显示,无论是服务业FDI总额,还是双边服务业FDI额,美国都远高于中国,使得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发达于中国。美国服务业FDI处于净流出地位,而中国处于净流入地位,故美国FAT模式服务业处于竞争优势,而中国处于竞争劣势。

美国鼓励服务业FDI的政策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表明,某国服务业FDI对其服务贸易竞争力,特别是对占主导地位的FAT模式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薄弱的中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通过促进服务业FDI来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重视国内服务产业发展,并重点进行产业培育

美国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之所以发展迅速,与其国内发达的服务业分不开。服务业已是美国经济中最庞大、发展最快的部门。美国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很多,较有特点的是:

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使国内服务产业发展服从服务贸易全球战略发展的需要,适度放松反垄断限制。注重国防工业,特别是军民共用技术对国内相关服务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确定重点服务产业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自实施“国家出口战略”和“服务先行策略”以来,其服务贸易和投资的产业发展重点愈益清晰,即将促进重点放在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服务(包括环保、能源等)、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服务、影视娱乐、电信服务等领域,并由商务部分别与能源部、环境保护署、卫生部、教育部等相关机构及行业协会组成专门小组,采取针对性促进措施。

(二)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创造并保持服务业竞争优势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技术密集型已成为服务产业的主要属性,人力资本/技术对保持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进,为美国带来丰裕的人力资本,美国已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最具优势的科技人才队伍,促使为美国服务贸易提供竞争优势的产业基础持续得到发展,发达的服务业又反过来促进和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得美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保持优势地位。

为争夺国际市场,使美国跨国公司在与国外公司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美国政府充当为其跨国公司在研发方面保驾护航的角色,如制订出一定的科研计划,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跨国公司科研与开发的发展;通过延长跨国公司研究与实验机构的课税减免,来鼓励跨国公司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新型科技产品的开发,以便使美国的跨国公司能够在技术上领先别国,从而为跨国公司提供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的机会和手段,增强美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

(三)提供资金扶持与援助,为跨国公司提供“基础支持”

利用各种渠道和机构对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扶持和援助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金融支持。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对外货款业务中,有两项贷款是专门支持跨国公司向外直接投资的:开发资源贷款和私人对外直接投资贷款,即对跨国公司给予贷款,帮助扩展业务,提高在国外的竞争力。1971年成立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主要有两项业务: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保险和对私人投资者提供融资活动。

因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面临更多风险,所以应更重视对其开展海外投资的鼓励和保护。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如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对高科技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及实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等。

税收支持。税收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而提供税收优惠则成为政府鼓励私人资本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公司向国外扩大投资的重要工具,如除与许多国家在双边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外,还通过分类的综合限额税收抵免、延迟纳税制度、在税收协定中不列入税收饶让条款、经营性亏损结转制度、在进口关税减免制度、国外投资收入优惠税率等方式鼓励和促进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

设立扶持企业海外投资的政府性基金。如“TDA基金”作为政府资助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其主要职能是通过资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定向考察、特许培训、商业研讨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技术辅助等,增强美国公司的对外竞争力,帮助美国公司获得海外商机。其中,资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费用约占美国贸易发展署整个预算的77%。

(四)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保障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美国于1948年首创官方海外投资保证制度;1969年,美国再次修订《对外援助法》,规定设立直属国务院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1971年1月,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正式开业,从此确立沿袭至今的由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管理海外投资保证业务的体制,即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对美国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承担特别风险和综合风险保险,如禁兑风险、征用风险、政治暴力风险,大大减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促进跨国投资事业的发展。

(五)为海外投资者提供系统、完善、可靠的信息服务,以降低投资风险

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内特别机关驻外使领馆所设的经济与商业情报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等机构形成的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从项目考察设计、论证到组织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咨询服务等来实现对投资者的情报服务。

(六)与企业密切合作,注重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

美国商务部等主要贸易促进机构除注重通过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促进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外,特别注重与企业间密切合作,更多地应用深受服务出口和投资企业欢迎的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如大量通过派出政府与企业联合商务团组,包括利用类似于召开美中商贸联委会等双边贸易协商方式开展游说与促进工作,以及举办各种商务对接、商务会议、展览等商务促进活动,帮助企业寻找商机;针对服务出口和投资不同于商品的不同特点,举办大量技术性、务实性很强的专业培训活动,帮助分析出口和投资目的地国家的市场和投资做法、消费趋势及习惯等,以帮助中小服务企业提高服务出口和投资技能等。

(七)改进跨部门合作及与各州的合作,提高促进与服务效率

1994年后,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专门组成由各部门专家组成的服务业出口工作小组,主要集中进行跨部门合作与协调:数据采集与分析;共同确定为推动促进工作所必须的各服务行业的专业技术与专家人选;研究建立与民间企业最为有效的联系与沟通办法;共同制定在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出口促进活动计划与方案。由于服务贸易涉及面很广,有许多州的法律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定与双边谈判或多边谈判存在矛盾,因此,“国家出口战略”还要求联邦政府与各州及地方政府官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中国无论是在BOP模式还是FAT模式服务贸易上均处于劣势地位,且后者的劣势更为明显;而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发达对其服务贸易,特别是FAT模式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中国应把握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特别是服务产业国际转移和FAT模式服务贸易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通过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产业、丰裕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确定重点服务产业并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综合服务网络、建构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充分合作、协调互促的服务产业出口和海外投资促进体系等,以推动中国服务产业海外投资,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根龙,服务贸易自由化和竞争力[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国商务部服贸司.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3.中国商务部服贸司.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4.李敏,美国、法国、日本鼓励对外投资税收政策比较[J].涉外税务,2006(8)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拟公司;教学法;国际贸易

1“模拟公司”教学法

“模拟公司”指的是人为创造虚拟仿真的商务经济环境,供各经济类专业例如会计专业、营销专业、国贸专业等进行实践的教学场所或者组织形式。它最早起源于德国,通过这种虚拟仿真商务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各种商务角色,并进行相应的业务活动,最终获得虚拟货币和虚拟货物。“模拟公司”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模拟企业各岗位工作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通过云班课提前将理论知识发送给学生,并负责课程的组织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理论部分,教师再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2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运用“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必要性

2.1学生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生大部分英语水平比较薄弱,在课堂上,单纯老师教授理论,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内容会觉得难以理解,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他们便会将注意力转向手机。他们更乐意自己动手参与,在“做中学”,而“模拟公司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需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他们大多数从事的是与外贸相关的工作,课本上的理论学习得再扎实,他们没有经历过具体的外贸流程,心里还是没有底,通过“模拟公司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熟知外贸具体流程,并可通过模拟公司接触外贸进出口相关的行业和部门。

2.2企业需求

近几年,外贸企业的人员流动性高,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需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国贸专业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过具体的实践,很多内容是纸上谈兵,招聘来企业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并找“师傅”以老带新,但是往往在工作一两年后,会出现人员流动,所以企业希望能够招聘具有一定实操能力的国贸专业学生。通过“模拟公司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各外贸部门进行业务操作,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实操能力。

2.3教学需求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外贸技能。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由于外贸业务的特殊性,它外贸流程步骤多、涉及的部门多、周期长,短时间的实习无法接触到实质的外贸业务,而实习单位出于对本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到实质的业务。而利用“模拟公司”法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在这三者的推动下,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法成为高职院校国贸专业课程教学的必然,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国贸专业素质,增强外贸行业各部门的协调能力,学生通过扮演“模拟公司”各岗位工作人员,熟知各外贸岗位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对于以后走上外贸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3运用“模拟公司”教学法提高高职学生国际贸易能力的具体措施

3.1筹建外贸“模拟公司”

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在国际贸易专业发展过程中,学院领导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建立了专门的国际贸易外贸“模拟公司”综合实训室,实训室按照外贸流程需要设计了相应的外贸部门,如外贸企业、报关行、货运、保险公司、报检行、银行等部门。可以说“模拟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可以轮流担任各部分具体业务工作。

3.2模拟业务拓展

教师采用“模拟公司”法授课时,将学生3-4人一组,分配在各个工作岗位,并给定相应的业务背景案例。例如:大连凯美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商务参赞处得知英国的ADAMINDUSTRYCO.,LTD.欲求购中国产的消声器(MUFFLER)。

3.2.1模拟外贸公司交易磋商、商务谈判与报价核算

“模拟公司”以出口贸易为例,通过email表达想与对方建交的热切愿望等,并进行了交易磋商;组成国际商务谈判小组,进行国际商务谈判,就消声器(MUF-FLER)的质量、价格、包装、运输、保险等一一进行了洽谈,最终谈判成功,签订合同。这个阶段,老师全程观看、记录,把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的错误环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记录下来,结束后给学生一一指出。

3.2.2模拟制单过程

外贸单证的制定是外贸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本次模拟出口业务环节中,教师扮演银行角色,进口方同学找到银行,根据合同内容,教师开立信用证,信用证中故意出现一些错误,买方收到信用证后,仔细审查信用证并草拟改证函,最后进出口方按照信用证要求制作相关单证,如果本次贸易采用的是CIF贸易术语成交,则出口方要完成出口托运订舱、出口货物投保、出口货物报验、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工作,而进口方主要完成开立信用证、进口货物报关、进口付汇等工作。这个阶段,其他模拟部门的业务开始繁忙起来,例如货代部门、银行、保险公司、报关行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负责引导和总结,让学生掌握外贸制单的要点。

3.3分组轮流操作

经过一轮操作后,学生大体了解了模拟外贸公司交易磋商、商务谈判、报价核算和模拟制单过程,随后教师再将学生重新进行分组,并重新设计外贸业务案例,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外贸部门,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外贸流程。

4“模拟公司”法在实际运用中注意事项

在“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贸专业课程的事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

4.1师资欠缺

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教师本身对真实的外贸业务缺乏了解,具体也难区分书本理论与真实外贸业务之间的区别。学院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更多专业课教师进入外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4.2初级模拟跟现实有一定差距

“模拟公司”法毕竟是模拟,无法真实体验外贸业务,例如在模拟过程中,银行的资金流通、各部门之间的单据往来,只能通过人员传递进行初级模拟,跟真实外贸业务相差甚远。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外投资

    根据WTO分类,服务贸易包括过境交付、消费者移动、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种方式,即服务贸易竞争力应指一国服务业出口和对外投资能力。因此,通过运用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计算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来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至少忽略占很大比例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因此,较全面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还应考虑服务业对外投资及由此引发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美跨境和商业存在模式(某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对外国公民的服务销售模式)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以期为中国鼓励服务业对外投资而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建议。

    中美总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为全面比较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对两国跨境模式(BOP模式)和商业存在(附属机构模式-ForeignAffiliatesTrade)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见表1)。

    表1显示,1996年,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总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1.3倍;2002年,顺差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2倍多。中国BOP模式服务贸易总额远低于美国,且处于逆差地位,即中国跨境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远弱于美国。

    因中国整体对外直接投资严重滞后,所以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FAT模式服务出口也很滞后、竞争力极其薄弱;FAT模式服务进口方面,即在中国境内的非金融类服务业外国附属机构境内销售收入,2005年总计739.74亿美元,2006总计913.2亿美元,远远低于美国水平。总体而言,中国在FAT模式服务贸易方面处于明显竞争劣势。

    中美双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服务业FDI比较分析

    为深入分析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分析中美双边服务贸易(见表2)。表2显示,无论是BOP还是附属机构模式的双边服务贸易,中国竞争力均远远落后于美国,特别是附属机构贸易模式,中国更显薄弱,2005年逆差额2倍多于BOP模式。

    无论是总体还是双边服务贸易额,美国两种模式均处于竞争优势,且FAT模式强于BOP模式;中国两者均处于劣势,且FAT更劣于BOP模式。鉴于FAT模式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和趋势,所以需对FTA模式的来源——服务业FDI进行比较(见表

    3、

    4、5)。

    表

    3、

    4、5显示,无论是服务业FDI总额,还是双边服务业FDI额,美国都远高于中国,使得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发达于中国。美国服务业FDI处于净流出地位,而中国处于净流入地位,故美国FAT模式服务业处于竞争优势,而中国处于竞争劣势。

    美国鼓励服务业FDI的政策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表明,某国服务业FDI对其服务贸易竞争力,特别是对占主导地位的FAT模式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显着正向作用。因此,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薄弱的中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通过促进服务业FDI来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重视国内服务产业发展,并重点进行产业培育

    美国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之所以发展迅速,与其国内发达的服务业分不开。服务业已是美国经济中最庞大、发展最快的部门。美国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很多,较有特点的是:

    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使国内服务产业发展服从服务贸易全球战略发展的需要,适度放松反垄断限制。注重国防工业,特别是军民共用技术对国内相关服务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确定重点服务产业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自实施“国家出口战略”和“服务先行策略”以来,其服务贸易和投资的产业发展重点愈益清晰,即将促进重点放在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服务(包括环保、能源等)、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服务、影视娱乐、电信服务等领域,并由商务部分别与能源部、环境保护署、卫生部、教育部等相关机构及行业协会组成专门小组,采取针对性促进措施。

    (二)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创造并保持服务业竞争优势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技术密集型已成为服务产业的主要属性,人力资本/技术对保持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进,为美国带来丰裕的人力资本,美国已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最具优势的科技人才队伍,促使为美国服务贸易提供竞争优势的产业基础持续得到发展,发达的服务业又反过来促进和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得美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保持优势地位。

    为争夺国际市场,使美国跨国公司在与国外公司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美国政府充当为其跨国公司在研发方面保驾护航的角色,如制订出一定的科研计划,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跨国公司科研与开发的发展;通过延长跨国公司研究与实验机构的课税减免,来鼓励跨国公司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新型科技产品的开发,以便使美国的跨国公司能够在技术上领先别国,从而为跨国公司提供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的机会和手段,增强美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

    (三)提供资金扶持与援助,为跨国公司提供“基础支持”

    利用各种渠道和机构对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扶持和援助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金融支持。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对外货款业务中,有两项贷款是专门支持跨国公司向外直接投资的:开发资源贷款和私人对外直接投资贷款,即对跨国公司给予贷款,帮助扩展业务,提高在国外的竞争力。1971年成立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主要有两项业务: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保险和对私人投资者提供融资活动。

    因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面临更多风险,所以应更重视对其开展海外投资的鼓励和保护。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如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对高科技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及实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等。

    税收支持。税收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而提供税收优惠则成为政府鼓励私人资本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公司向国外扩大投资的重要工具,如除与许多国家在双边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外,还通过分类的综合限额税收抵免、延迟纳税制度、在税收协定中不列入税收饶让条款、经营性亏损结转制度、在进口关税减免制度、国外投资收入优惠税率等方式鼓励和促进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

    设立扶持企业海外投资的政府性基金。如“TDA基金”作为政府资助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其主要职能是通过资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定向考察、特许培训、商业研讨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技术辅助等,增强美国公司的对外竞争力,帮助美国公司获得海外商机。其中,资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费用约占美国贸易发展署整个预算的77%。

    (四)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保障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美国于1948年首创官方海外投资保证制度;1969年,美国再次修订《对外援助法》,规定设立直属国务院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1971年1月,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正式开业,从此确立沿袭至今的由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管理海外投资保证业务的体制,即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对美国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承担特别风险和综合风险保险,如禁兑风险、征用风险、政治暴力风险,大大减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促进跨国投资事业的发展。

    (五)为海外投资者提供系统、完善、可靠的信息服务,以降低投资风险

    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内特别机关驻外使领馆所设的经济与商业情报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等机构形成的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从项目考察设计、论证到组织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咨询服务等来实现对投资者的情报服务。

    (六)与企业密切合作,注重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

    美国商务部等主要贸易促进机构除注重通过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促进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外,特别注重与企业间密切合作,更多地应用深受服务出口和投资企业欢迎的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如大量通过派出政府与企业联合商务团组,包括利用类似于召开美中商贸联委会等双边贸易协商方式开展游说与促进工作,以及举办各种商务对接、商务会议、展览等商务促进活动,帮助企业寻找商机;针对服务出口和投资不同于商品的不同特点,举办大量技术性、务实性很强的专业培训活动,帮助分析出口和投资目的地国家的市场和投资做法、消费趋势及习惯等,以帮助中小服务企业提高服务出口和投资技能等。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情景式;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 杨军安,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贸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河北 石家庄,050000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2-0063-0003

一、概 述

在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中,各个院校都强调人才培养要与企业实际相符。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均要求来自于企业一线实践,与实际就业岗位相对接。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各类外贸企业。《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国际贸易实务》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专业外贸知识,还要突出外贸业务动手能力培养。因此,要通过精心设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外贸行业产生浓厚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个人的外贸职业素养,提升毕业后的从业竞争力。本文主要依据项目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结合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近两年的“校中厂”的建设经验,探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情景式项目教学模式构建。

二、项目教学、情景式教学与课程的融合

项目教学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广泛采用的模式。项目教学法突出把整体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分项目。每个分项目都要设计出详细的教学方案。学生通过分项目实施,熟悉并把握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及每一个分项目中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比较适合项目教学。核心内容可以分为一个流程和两个关键。一个流程指要掌握外贸业务流程。从组建外贸公司做起,要开发客户、对外报价、签订合同、出运货物、收回货款,到最后的核销退税。整个外贸业务流程就是一个总项目,而这个总项目又可以按照各环节分成若干个分项目,每一个分项目都有其独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价格和合同两个关键点贯穿于整个外贸业务流程。价格核算需要掌握产品品质、数量、包装、价格术语、运输保险、退税等方面知识。合同则包括洽商、签订、履行等阶段。通过抓住握两个关键点的教学设计,可以把各个分项目有机统一到总体项目上,完成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情景式教学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模式。情景式教学突出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置身于某个特定情境中,用角色扮演方法来完成整个工作任务。其目的和项目教学法相一致,都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标。以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缺少和具体产品出口结合起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能笼统讲解产品和合同的共性知识,很难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外贸企业出口业务产生兴趣。因此,要把具体产品引入到项目教学中,用特定产品知识贯穿整个项目。情境不再是枯燥的描述,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充分激起学生学习、动手情绪和情感体验。2011年,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与河北玛世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探索“校中厂”及校企“双主体”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国贸专业与该公司附属出口公司合作进行丝网出口人才培养。目前,已经有两届500多名学生到该公司参与丝网产品出口的实习实践。在总结“校中厂”模式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该校把丝网产品出口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教学结合起来,把真实丝网出口企业引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外贸企业就业需求与课程教学无缝对接。

三、情景式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对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低年级学生。在知识掌握上,这些学生仅学习过理论知识,尚未接触到贸易实务知识,会对未来职业感到迷茫。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下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其从业技能,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进而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一)课程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就是这些岗位所使用到的外贸知识和操作能力。从表1可以看到,课程定位核心是合同和价格。要让学生掌握签订合同、履行合同以及对外报价能力,从而达到岗位入职要求。针对80、90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素质目标突出培养竞争精神、团队精神。通过竞聘经理、合作报价、公司化管理等项目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仿真外贸公司的互动商务情景中,提高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提升外贸从业综合素质。

(二)总体项目设计与实施

通过对河北省安平县丝网出口企业的多次调研,并结合“校中厂”实习经验,按照丝网出口企业的外贸业务流程,设计了《国际贸易实务》情景式项目教学模式:从学期开始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级成立10个左右仿真丝网外贸公司。外贸公司竞聘产生外贸经理,自由招募组员。按照组建丝网外贸公司,丝网产品设计、国外客户开发等不同阶段设计九个教学项目。以每个仿真外贸公司为中心,结合证书考试,外贸软件实训实施教学。“仿真丝网外贸公司”内部由不同学生担任外贸公司经理、外贸业务员、出口市场专员等角色,通过公司内部协作和公司之间竞争,实现知识学习与外贸人员从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

《国际贸易实务》情景式项目教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项目一到项目八,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分组教学,手工模拟外贸流程。课时合计52课时;第二阶段在计算机房上机进行软件实训,再次模拟外贸全流程。第二阶段集中一周,安排30个课时。项目一:组建公司。成立8~10个仿真丝网外贸公司,以后各个项目教学都是围绕仿真丝网外贸公司来开展的;项目二:丝网产品设计。掌握丝网产品出口规格、质量标准、计量方法以及包装,学会制作丝网产品唛头;项目三:国外客户开发,掌握客户洽商四个阶段,根据前面成立的丝网出口公司信息,制作客户开发信函;项目四:出口报价,掌握常用价格术语,学会丝网产品价格核算,各外贸公司分别扮演进口商和出口商,相互之间完成丝网产品竞价过程;项目五:确定付款条件,掌握合同中使用的结算工具和付款条件;项目六:选择运输与保险,掌握合同中运输条款和保险条款;项目七:安排报关与报检,掌握丝网出口商检和海关报关业务流程;项目八:认知外贸单据,能够读懂一线企业使用的外贸单据;项目九:外贸软件实训,上机操作,模拟外贸业务全流程。九个项目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知外贸企业、掌握外贸业务的过程,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外贸综合素质。

(二)分项目设计与实施

每一个项目设计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项目提出。主要通过不同实训情景设计,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各项外贸任务,发现问题;第二步是知识辅导。指导教师总结前一步发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三步是完成任务。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完成第一步提出问题,并进行分公司总结、讨论;第四步是案例研习。主要对专业证书考试试题和上一届学生在“校中厂”真实外贸业务中使用资料的研习。分项目设计中充分体现情景教学法实施的三阶段―“感知――理解――深化”。首先,用丝网外贸企业的真实材料让学生感知,使其身处于真实外贸业务中;其次,通过仿真丝网外贸公司岗位分配,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其所在岗位对具体业务知识和能力要求;最后,通过分公司总结发言、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业务知识掌握,提高外贸从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第四步是上机操作。外贸软件实训是上机模拟。它与第一阶段通过相同产品、同一个仿真外贸公司信息,前后有机衔接。不同的业务内容,既加强了学生对外贸知识理解,又提高了外贸业务熟练程度,进而增强外贸从业能力的培养。

四、情景式项目教学过程控制

(一)“仿真外贸公司”企业化管理

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项目教学的“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因此,一方面,情景式项目教学设计中引入了特定产品――丝网,成立了“仿真丝网外贸公司”,使项目设计更具有真实感,吸引学生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之中;另一方面,仿真外贸公司采用分项目的企业化管理。由竞聘成功的丝网公司经理指定各个同学的出口岗位及职责。每一项目中,公司经理来分配各出口岗位任务,并根据任务完成过程进行管理,从而保证项目实施顺利进行。

(二)对抗性考核方式

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对抗性,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期末成绩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每个项目中公司经理对公司内部成员考核情况得分;第二部分是每个项目完成后,不同仿真丝网外贸公司之间的交叉审核情况;第三部分是教师根据课堂发言情况给出的平时成绩。公司内部与公司之间相互对对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形成一种对抗性关系,培养学生在真实业务中的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三部分成绩所占比重,可由任课教师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保证项目实施效果。

(三)实训室和实训软件建设

情景式项目教学主要依托国际贸易实训室以及外贸实训软件来组织教学。实训室上课打破以往课堂形式,适于组成多个仿真外贸公司,分组进行教学。各个公司经理分配任务后,小组内部能展开互动,通过竞争与协作,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公司之间对同一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相互考核,能产生对抗性学习。教师在实训室就可以完成项目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第一阶段模拟外贸流程,时间跨度长,侧重于分项目的实施和控制。第二阶段上机模拟外贸流程,集中一周时间完成,强调项目的总体效果。实训软件选取和个性化修改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校企合作教材开发

实施情景式项目教学很大程度依赖于教材内容选编。要充分利用校外实际基地以及“校中厂”等各种资源,开发出适合本学校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能够充分体现教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教学与用人企业的无缝衔接。在总结两届学生到“校中厂”实习经验基础上,学院国贸教研室与外贸企业紧密联系,合作教材已经进入编写阶段。

五、创新与进一步思考

《国际贸易实务》情景式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置身于具体出口产品和仿真外贸企业中,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管理要求,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切实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学生通过仿真外贸公司内部与外部的互动,在竞争中培养团队精神,有助于树立个人责任意识,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生活态度,使学生获得进一步成长。情景式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同时出现竞争过于激烈、评分不公平、仿真公司经理不尽责等问题。例如:仿真公司经理在考核时,出于本部门考虑,给自己成员打高分或者不能拉开成员得分差距,就不能如实反映项目实施过程,影响教学效果。诸如此类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细化项目实施方案来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红霞,姜大庆.家纺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1).

[2]王辉.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J]. 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7篇

企业战略转型是指在面临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企业发展成长到下一阶段时,企业对其使命、目标、战略、运营模式、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变,这是企业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

二、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特殊的经济体制让国有外贸企业享有进出口经营权、许可证、配额、贷款等政策优惠。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加快,特别是在中国加入 WTO 后,国有外贸企业不再独享外贸经营权,集体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包括个体经济组织等都纷纷获得了对外进出口经营权,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以及透明化。故国有外贸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落后的观念以及不适宜的运营管理机制等原因导致国企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因此,战略转型也就成为国有外贸企业寻求生机的必然。

三、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路径

1.专业服务型模式

国有外贸企业起步早、积淀深,与新兴的其他形式的外贸企业相比,依然具有资源优势、经验优势和渠道优势,国有外贸企业可将优势继续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以产业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为核心的战略转型思路,围绕服务环节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即以客户为中心,为国内外生产企业的国际营销、终端用户的国际采购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

2.实业化模式

国有外贸企业可以从整条价值链考?],例如向供应链的上游,即关键生产环节进行延伸,采用工贸相结合的方式,涉足实业,控制货源,稳定客户,续写生存与发展之道。可以直接建工厂,自己生产;也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投资入股生产企业,按股比取得货源;还可以采用战略联盟的方式,与生产厂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等等。这样一来,国有外贸企业能够充分掌握客户和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按需生产和提供商品,同时,也能够改善资产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最终扩展价值链条,增加盈利空间。

3.综合商社模式

综合商社诞生于日本,发展于日韩。综合商社是一种国际化的大型多功能贸易企业,是以贸易为主的流通类企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的综合性企业、外向发展的跨国企业、经营规模领先的特大型企业。其中,以贸易、金融、产业三者有机结合、三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多功能特点,是综合商社的基石。

4.跨国公司模式

跨国公司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以本国的工业企业为基础,纵向向前或向后延伸至整条价值链,横向涉足其他相关行业,拥有完整的生产、销售、研发和服务机构及功能。实力雄厚、规模庞大、具有强大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开发能力,抗风险能力强。

以上几种模式是常见的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路径,还有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新兴转型模式,国有外贸企业可以从以上几种模式进行选择,也可选择其他转型模式,但不能生搬硬套、贴标签,最终的定位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也可搭配使用。

四、X公司现状分析

1.X公司简介

X公司是云南省原一家供销公司在1981年改制成立的国有外贸企业。先后几次改制后,目前主要为Y集团控股,其主要业务是在专业为Y集团生产企业提供大宗原材料、设备、产品进出口及国内贸易、物流服务的同时,专注于发挥自身优势,面向国内外各界客户经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以及一些大宗原材料等商品,从事公路、铁路、海运及仓储等物流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X公司在省国资委、Y集团的带领下,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树立了良好形象:199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超1亿美元,成为公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06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64亿美元,成为云南省第二家进出口总额上6亿美元的企业。201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26亿美元,营业收入59.31亿元,利润2173万元,后两项指标创历史新高。但也就是在此刻,为了实现“依托集团、形成特色、服务社会”的目标,其服务重心逐渐从服务Y集团内企业转向服务集团外企业,获得收益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增大。

2.X公司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1)威胁(Treat)

①宏观市场环境:世界经济仍处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阶段。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贸易格局继续深刻演变,全球价值链进入重构期。“逆全球化”升温、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恶化。因此,外贸发展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国际市场需求疲弱,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投资活动低迷,对能源资源、中间产品、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振,使得投资品国际贸易增长显著放缓。中国外贸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正处于“青黄不接”阶段;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已成为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首要对象,中国的钢铁、铝业和光伏等领域成为遭受国外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严重影响X企业的出口。

②外贸行业环境分析:外贸专营权取消。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逐渐对外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2004年正式开始实行外贸经营权自然人备案登记制度,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国内其他性质的企业迅速加入外贸大军,竞争异常激烈。财税体制的改革。国家为统筹考虑产品结构,调低或者取消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X企业的出口创汇和利润指标。

③Y集团内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外贸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流转成本,Y集团控股的五大生产企业已有三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了外贸公司,X公司受此影响收益大大缩水。

(2)机会(Opportunity)

①宏观政策:为巩固货物进出口大国地位,提升质量效益,优化贸易结构,国家、省政府每年陆续出台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相关政策。中央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是指导主线。年初,云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22条措施的意见》中提出,加大进出口奖励力度,同时,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紧缺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对用于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省内进口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奖励;规范银行承兑汇票的使用,避免变相提高企业贴现成本等。

②Y集团发展战略。Y集团的“十三五”规划发展中提到,要紧紧围绕“一体两翼”的产业战略布局要求,积极构建“互联网+”、物流、贸易、套期保值、金融等相互融合的运营模式及运营体系,努力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实现集团贸易物流业务以实体产业为依托、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多元、开放、持续稳健发展的新局面。同时,在不断的发展中,对X公司提出了“平台+中心”的构想,归集集团内大宗同质化原材料采购业务,以降低企业成本,打造“内循环经济圈”。

(3)劣势(Weakness)

①贸易模式单一,盈利水平低:X公司目前主营业务还在延续传统的“收购制”或者“制”。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加之互联网+的信息爆炸时代,让市场越来越透明化,依靠原来“背靠背”自营赚取信息不对称的差价或者费,这种传统的业务模式利润点并不高。

②抗风险能力差:进出口贸易业务常常面临政策、价格、汇率、通胀、突发事件等变化带来的系统风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寻找新的生存空间,2012年,X公司将贸易重心从集团内企业转向集团外企业,由于银行银根紧缩,同时,X公司自身市场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导致系统风险,客户违约,造成大量的逾期账款。X公司受到重创。

(4)优势(Strength)

①人才优势:为了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环境,X公司招聘人才的门槛较高,进入X公司的基本条件是重点本科学历及以上,同时具备外语、外贸、计算机等水平。X公司培养了一批熟悉国内外贸易和物流经营的专业人才,成为一笔宝贵财富。

②渠道优势:长期的外经贸工作经验,促使X公司与欧、美、亚、澳、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外商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例如知名的道康宁公司、日本信越等。

③品牌优势:X公司是国家商务部重点联系的云南省外贸骨干企业之一,在云南及西南地区首家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首批获得中国海关AA评级资质,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居云南省外贸企业前列。其主要控股股东Y集团是中国520户重点企业和云南省政府重点支持的10户大型工业企业之一,连续多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④信誉和资金优势:X公司多年来累积的信誉,使得X公司具有海关、商检等通关便利,且与中国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着良好关系,能够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

五、X公司战略转型的实践与探索

在分析了X公司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后,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抓住机会、避开威胁,扬长避短等方式的运用,来实现X公司转型求存。

1.战略定位:围绕Y集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两翼”中轻资产的作用,调整贸易结构、转变贸易方式,做好两头贴近(贴近客户、贴近生产)服务工作,强化专业化模式,逐步向实业化模式发展,努力打造“工贸物融”一体化大平台。

2.战略目标:力争到2020年,X公司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营业总收入100亿元;利润总额3000万元。

3.具体措施

(1)战略转型

①全面收缩战略,调整发展方向。退出集团外关联度不高且不擅长的业务;坚决停止高风险业务。为保证经营贸易业务的可计划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将近年来90%左右的营业收入靠集团外业务所获,逐步调整转变成集团内营业收入为主要支撑。

②实业化发展模式

B公司是Y集团的子公司,也是X公司的控股股东之一,是上市生产企业,也就是优良的实体企。X公司投资参股B公司成立的C采购平台公司,通过股权控股形式,介入实体企业。按照Y集团业务归集精神,以B公司为切入口,先行归集B公司原材料采购,争取获得其部分产品的出口。同时,逐步归集协同集团内其他生产企业原材料采购,努力打造内循环经济。

(2)业务模式转型

①调整贸易结构,内贸与外贸并举。发挥专业优势,为集团内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内贸业务:由于全球市场环境低迷,内需不足,X公司可以转出一部分精力在内贸业务上,依法依规为集团内企业采、供、销做好内贸服务。外贸业务:发挥其品牌、渠道、海关商检便利等优势,为集团内企业做好大宗原料、设备进口以及产品出口业务。虽然集团内有些企业已有自己的外贸公司,但是并不能占据整个市场,同时专业性也不一定强,所以X公司依然有优势和机会从中提升服务水平,获得附加值利润。

②“互联网+”业务模式,信息时代,既是危机也是商机,X公司必然抓住机会,成立电子商务中心,发挥融资优势,议价能力,在电子商务平台归集集团内大宗原材料采购业务,为集团内企业提供阳光、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降低企业采购成本,降低成本即增效也。

③盘活资产。成立资本运营部,盘活公司闲置的仓库用地、房产用地,在资产评估的前提下,采取租赁、托管等形式为公司获取收益,同时,也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④追债工作。成立追债工作组,专职追回逾期账款,订立目标,限?r追回,并与考核机制联动挂钩,奖惩匹配。

(3)保障措施

①优化组织架构。调整组织构架,与C采购平台进行协同,合并两公司的职能部门及部分业务部门,一方面盘活人力资源,降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还可形成相互间业务的协同。撤销风险业务部门,成立原料部、材料部,专门负责与集团内各企业原材料采购工作对接。

②资金保障。一是,与金融机构保持密切关系,争取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持续支持。二是,开展进口贸易、国内贸易融资业务,稳定营业收入的同时,也保障了资金链的安全。但是,要做好政策、价格、客户、汇率波动等风险管控。三是,努力争取原股东对公司进行增资,长期实质性解决公司资金链问题。四是,通过催收逾期本金回收,实现资产处置收益,降低财务负担。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全球生产网络 外贸企业 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2-0100-06

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和混合分工的过渡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在建立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公司内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公司内国际市场。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当前,中国传统外贸企业正在进行角色转变,谋求战略转型。

中国传统专业外贸企业的角色

中国专业外贸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就是充当上下游之间的中介,即中国客户进口或出口产品,国外客户在国内采购或者销售。通俗的说,中国专业外贸企业就是产品“二传手”,“左手拿到订单,右手就把订单交给制造商”“(如图1所示)。专业外贸企业的利润就来源于左右手倒手过程中所赚取的佣金或者差价。这一经营模式曾经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专业外贸企业也凭借手中的外贸经营权和客户信息一度获得丰厚的利润。

中国专业外贸企业作为进出口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进入门槛较低且增值较少,丰厚的利润吸引越来越多的进入者,从而造成了专业外贸企业以价格竞争为主的恶性竞争局面。在专业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之后,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局势更加严峻。

专业外贸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建立在两个方面的基础上:一方面,生产商和专业外贸企业通过生产和外贸的专业化分工能够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中国在外贸经营权方面管制较严,生产商不得不将外贸业务交给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专业外贸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外贸企业仅仅充当进出口业务中的中介,既不真正掌握生产资源(没有生产能力),又不真正拥有市场和客户,这直接导致了大量提供同质服务的专业外贸企业在市场中只能进行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竞争。所以不论赚取的是佣金还是差价,专业外贸企业获取的利润都相当微薄。

中国专业外贸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1.外贸经营权的放开

2004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放宽了外贸经营权限制,同时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范围也扩大至个人。这意味着任何符合条件的生产商或个人都可以根据新《外贸法》登记从事外贸经营。[1]也就是说,专业外贸企业拥有的垄断经营权优势正在丧失,甚至在一些传统的垄断性行业比如原油和成品油进口行业已是如此。中国已于2004年1月1日取消了成品油进口配额,改为自动进口许可管理方式。2005年,商务部又新批准28家非国营贸易企业拥有进口原油、成品油经营权,其中包括多家民营企业。[2]在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之后,只要条件具备,国内企业完全可以绕过专业外贸企业直接与国外客户从事外贸业务。

2.跨国公司获准建立独资采购中心

跨国公司的在华采购业务是许多专业外贸企业长期稳定的业务来源之一。以前,由于政策限制,跨国公司无法独立在华从事采购出口业务,必须依靠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专业外贸企业采购出口。2004年2月12日商务部正式公布了《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根据这一新规定,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设立投资性公司从事采购业务及进入物流领域。这使外商事实上可以独立在华进行采购出口业务,并可享受与中国企业同等的出口退税待遇及相关政策。IBM、沃尔玛和戴尔等许多跨国公司已经选择自建投资性公司,独立从事采购出口业务,将中国直接纳入公司的全球采购系统。这一规定的出台使得专业外贸企业不得不面对失去长期稳定客源的不利局面。

3.B2B电子商务及网上采购的兴起和发展

对于中介业务的专业外贸企业来说,手中掌握的客户信息和生产商信息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B2B)在国际贸易中己经日渐重要。电子商务的发展直接拉近了客户与生产商的距离。专业外贸企业的信息优势也就难以保持。同时,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开始采用网上招标的采购方式,将采购需求信息直接公布在互联网上,通过逆向拍卖的方式由生产商竞标供货权,这一方式同样使生产商能够直接获得国外客户的采购信息,从而进一步将传统贸易链条中的专业外贸企业排除在新的国际贸易供应链之外。

4.人民币的升值与出口退税率调整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长远来看,处于上升状态,这种趋势必然会严重削弱以低成本、低价格为优势的传统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外贸企业的生存空间。2004年、2007年我国连续对出口退税税率作了向下调整,这种连续调低使得我国大型外贸企业依赖政策优惠赢得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因此,我国外贸企业在垄断和政策保护的空间下形成的发展战略,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受到严峻的挑战,战略调整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

――供应链管理者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组成,每一个企业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企业。供应链中存在着三个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为了逐步适应动态变化着的竞争环境而演化出来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而供应链等纵向一体化经营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大量的战略管理的思想。作为连接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重要环节,专业外贸企业更应该立足于全球供应链制定自身的竞争战略。专业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战略思想的实质就是把外部资源虚拟化,摆脱中间商的尴尬地位,从供应链过程而不是从市场结构中寻找动态的竞争优势、动态的长远利益。专业外贸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有助于更新经营模式,实现战略运营,提高出口商品的利润空间、供应能力和竞争力,强化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随着分工的深化,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交易更加频繁,降低交易成本己经成为一个有决定意义的任务。供应链管理的实质之一就是专注于核心业务,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对于各类业务,公司应该根据能力种类的独特性与企业的内部能力之间的关系在战略上进行选择。如图2所示:

中国传统专业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模式

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就是要摆脱简单的中间商模式,结合自身优势,以向客户(零售商)提供增值服务为导向,实行经营模式再造。因此,外贸企业的战略调整应该首先从调整自身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着手,将原有的价值链打破并重新组合,从中占据有利于自身的产业定位。[3]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传统外贸企业想要做好转型,不外乎重新思考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定位,以及在现有位置上如何做好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关键的问题是企业需要认清未来趋势和自己的核心专长,确定战略目标和有待提高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转型。具体可以有以下一些模式。

1.产业附加值提升型供应链管理

产业附加值提升型供应链管理有向前和向后延伸价值链两种途径,向后延伸价值链是外贸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从可向后延伸的几个环节来看,市场调研是中国外贸企业目前薄弱的环节,但却是提升能力所必需的环节,对寻找客户、寻找供应商有重大作用,且资金需求相对较少;设计、打样是外贸企业获得不可替代地位的关键,要在此环节获得真正的竞争力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原辅料采购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资金需求相对较少。

产业附加值提升型供应链管理模式主要应用于传统制造业产业。如服装、鞋帽、工艺品、玩具等产业,外贸企业主要发展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这种模式中,外贸企业将系统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该企业在市场中具有绝对或相对竞争优势,或最适合本企业资源要素禀赋,能为本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体现其核心竞争能力的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企业组织。例如,当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稳定的国际分销渠道和一定品牌影响力时,其可能不会亲自去生产所有产品,甚至也不需要自己的生产实体,而只需将产品生产及其他琐碎的业务通过OEM或形式外包给专业化企业,以便将资源集中用于核心业务,使自身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这种“横向一体化”的模式通过广泛的专业化社会分工,提高了系统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由于供应链的结构充分扁平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系统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供应链更具柔性和灵活性。

(1)具有价值链某一环节优势型外贸企业转型。对于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新产品能力的外贸企业可以考虑向后延伸价值链,根据国外经销商反馈回来的消费者需求信息来研究设计产品,把设计的样品外包给制造企业生产来提升产业附加值。如图3所示:

目前,大多外贸企业多是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外商到国内来订货或通过国外展览吸引外商订货,并由外商承担售后服务。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销售服务费用较低,但外贸企业大多只扮演中间商的角色,没有自己独立的销售及分销渠道,无法直接控制和了解市场,也无法得到及时的市场反馈信息。这对外贸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果企业转型前向整合进入批发或零售以获取能够完全经营自己产品的渠道,同时直接进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的活动中去,可以去掉很多批发零售渠道,从而可以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约,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直接接触市场,可得到一手的市场信息,对及时改进、更新产品大有裨益,使自己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主动地位。

为此,外贸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商品出口境外的形式来提升价值链的效能。所谓“商品出口境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设立境外子公司,为建立营销和服务网络在所主营的目标市场里委托各国或各地经销商经营本企业商品和提供售后服务。二是委托当地商人作为经营和服务本企业商品的总,并由他在所主营的目标市场里委托各国或各地经销商经营本企业商品和提供售后服务。具有国外渠道优势的外贸企业可以绕过国外经销商,直接跟零售商交易,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利润。如图4所示:

对于同时具备开发设计产品能力和国外销售渠道优势的外贸企业来说,既可以向后延伸,也可以向前延伸产业价值链,并获得更多的产业附加值。这种类型的外贸企业可以自创品牌,根据产品的类别选择国内与国外市场,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

(2)具有某一产品贸易优势的外贸企业转型。对于具有某一特别产品贸易优势的外贸企业,其转型的方向是专业服务型公司,在进行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同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这要求外贸企业强化“一专多长”,围绕价值链的一个环节,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独特优势。小型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变化快、适应能力强,可以考虑按照这种方式转型。实施转型,要改变过去以产品为焦点的制营销模式,营销理念要上升为以客户为焦点,引导客户需求,提供服务价值,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化服务模式。例如,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属于从事石油机械设备及材料配件出口和海外技术服务的国有专业外贸企业,它向客户出售大型钻机的同时,又根据客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录井、测井、采井、完井、采油等一系列流程方案的设计、设备的销售及售后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改变了过去只是单纯卖设备的简单买卖关系,而是通过实行专业化服务,成为专业化服务型外贸企业,赢得了市场和客户,实现了发展。

专业服务型公司转型,会促进外贸企业专注于某一专业的产品领域,扩张其营销网络,建立健全国内国外双向职能,形成某一领域的垄断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最终目标是专门商社。

(3)不具备价值链某一环节优势的外贸企业转型。对于自身不具备研究设计和渠道优势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其功能转型的方向是专业外贸公司。专业外贸服务公司是生产或订货企业办理进口或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此类外贸企业一般从事的是间接,即人以自己的名义签订合同,合同权利义务由人对外承担,人与被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由委托合同确定。中国外贸企业要向专业外贸模式发展,必须要考虑以下的条件因素:①外贸服务公司商品的范围应主要包括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商品,专用性的或有售后服务的通用性商品,这种商品选择范围是由外贸公司服务特性决定的。②外贸服务公司的本质是提供高效和专业化的服务,这决定了公司的员工队伍应是少而精的,少主要指的专业范围不宽泛,精指员工在公司经营的领域是专家、能手。少而精的员工队伍要求公司在管理上实行灵活的分权制度,给予员工较大的工作自,设计出有良好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

2.外国企业外包型供应链管理

中大型外贸企业可以尝试走实业化发展道路,承接外国企业的订单,成为外国企业的外包型供应链管理者。

外国企业外包型供应链管理者模式如图5所示:

外贸企业成为外国企业外包型供应链管理者可以把外国企业的订单向国内制造企业再包,也可以建立实体企业自己生产,即向供应链的上游延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自己的货源基地,获取货源供应。具体来说可以直接建工厂,自己生产;也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投资入股生产企业,按股比取得货源;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与生产厂家签署合作协议;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外贸企业在过去只占有产业链条中间环节的情况发生了改变,已不再是单纯的商,而是由于涉足实业,进入了准实业化道路。通过控制货源,稳定了客户,继续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集团公司、中国采用这种方式的功能转型,就是以整条价值链为基础,着重培育线上的竞争优势。围绕整条价值链的实业化不但可以涉足上游生产领域,而且也向下游延伸,进入了营销终端。这种转型培育了从上游生产到中间经营再到下游销售的整个价值链条,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过去纯粹的中间商地位已逐步得到解脱。

对于涉足生产领域的外贸企业转型后的产业价值链如图6所示。

其特点如下:

经营产品:以生命周期较短、类型多样的创新型产品为主。

业务内容:为外国企业提供从产品的完整解决方案到具体的设计、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贸易、物流运输的管理过程。

服务对象:为国外市场的各大中小型批发和零售商提供货源,满足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等对非核心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整合后,整个价值链的上游部分以中间商为核心,实际上,图中的中间商已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中间商,因为它已经成为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管理者。所有的生产过程都由中间商来控制,包括各个生产商的原料采购、生产计划制定、各个生产商之间的进度衔接以及总体生产成本控制等等。

3.外资企业配套型供应链管理

外资企业配套型供应链管理是指外贸企业自觉融入外资企业的生产网络。传统外贸企业向上游生产企业整合,保持成本优势,形成规模优势的出口品种,可以考虑自己设厂生产,其余品种继续向外采购,这样直接控制制造,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期方面,会赢得更多优势,江浙地区有许多外贸企业选择了这样的转型。

在这种模式中,对于具有制造背景的外贸企业,其在供应链当中涉及的范围就会广得多。 向上与向下同时进入多个供应链环节,实现综合性发展;一般会延展到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国内市场的渠道以及为了吸引消费者而建立的品牌,如7中虚线方框所示。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要成为外资配套型供应链管理者,向上以订单的方式承接外资企业的生产任务,进入制造环节和设计研发环节,然后利用外贸优势继续拓展国外市场;向下进入零售环节,立足国内市场,开展直接营销;或者自创品牌,根据产品的类别选择国内、国外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选择投资建厂的方式进行实业化,也可以通过参股、联营等方式,扶植一批以贸易为主体的紧密型和松散型的工贸、农贸联营单位,稳固出口货源基地,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利用掌握客户优势、信息优势、熟悉国外市场的优势,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创建自己的品牌。

4.其他转型模式

对于中小外贸企业与国内实力较强的生产企业之间的联合,可以选择走“雅戈尔模式”的工贸联营。中基宁波对外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曾是一家典型的国营专业外贸企业,通过改制成为雅戈尔的控股公司,该公司当年出口创汇同比增长82.43%,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81%,为国有外贸企业的转型创出一条新路子。与此同时,雅戈尔公司衬衫、西服、休闲公司通过购并宁波的一家外贸企业相继成立外贸部,除获得了原外贸企业的专业外贸人员,还获得了很多的商业销售渠道,使其国际贸易取得长足的发展,成衣出口大幅增长,而原外贸企业则成为雅戈尔的一个外贸销售部门,获得了再生。

外贸企业实施转型,还可以考虑积极推进企业的战略性联盟,通过联合、协同、合作,进一步推进工商结合、农商结合、银商结合、商商联手,实现贸、工、农、技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增强竞争能力。这种模式就是把企业变为一个虚拟供应链的管理者,这需要适当的IT技术的支撑,这些技术是供整条供应链成员企业共享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虚拟供应链的管理者,理想的模式见图8。

总之,外贸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价值链上的有效组合。短期来看,货源供应商可以注重基本贸易环节,拥有设计能力的贸易公司或专业设计公司(有贸易部)则可以兼顾基本贸易环节和设计打样;拥有生产能力的贸易公司可跨越基本贸易、生产两个环节;全方位贸易商(在国内外拥有一些品牌或一些海外品牌)可注重基本贸易环节和进口/内贸。长期来看,有可能发展的业务模式是多个环节的有效组合。如贸易物流商包括的价值链环节可以有“基本贸易环节+设计打样+进口/内贸+物流”。

注释: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2004年修订版)第二章第8条。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贸易 模式 改革 流程 再造

我国的传统贸易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货物贸易”,一类是“服务贸易”。顾名思义,前者是实物贸易,后者是非实物贸易。它们是我国国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贸环境出现恶化,我国经济也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2013年,我们一方面根据国际需求调整国际贸易战略对策,回暖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国务院内贸“十二五”规划,明确行业发展战略,促进国内贸易发展。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贸易大环境和面临现状,具体分析,提出改革盈利模式和进行流程再造,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促进国内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国内贸易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贸易公司所处的大环境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全国性的经济低迷,企业盈利能力低下;由于政府调控房地产、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世界性的造船业不景气,造成了煤炭、焦化、钢铁、水泥、基建等相关行业盈利能力受限;利润透明,企业盈利空间逐步缩小;企业赊销成为趋势,货款回收成本和风险极高;大型贸易公司应收账款急剧增加、坏账风险加大;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管理成本低、盈利能力强,但几乎无法取得银行贷款支持。

其面临现状表现在:仍然依靠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流畅赚取贸易伙伴差价,贸易伙伴之间无法透明与完全信任;由于银行采用延迟支付手段(如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保理业务)造成大型贸易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被银行挤占;大型贸易企业短期闲置资金利用率低下。

为了寻求贸易公司科学发展,我认为,改革其盈利模式,进行流程再造是十分必要的。

二、改革盈利模式

确立供应链模式。在实践中,我体会到供应链取代传统贸易模式是突破贸易公司业务发展模式瓶颈的好方案。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服务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确立“核心企业”。首先要确立好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企业”,这就需要在以往的贸易伙伴中进行梳理:央企、大型国企业、盈利能力强现金流充沛的公司无疑是贸易公司的核心企业。利用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的大资源、大市场、大物流背景构成的供应链、利用中小型贸易公司灵活、敏捷的市场反应,在整合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基础上嵌入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这样,围绕核心企业、以资金流为抓手实施供应链模式,较传统贸易的优势在于:一是贸易对象得到优化,企业坏账风险大幅缩小,应收账款正好匹配了银行延迟支付手段,现金结算逐步改为票据结算,收款成本大幅缩小;二是企业业务流程大大缩短,资金流由以往的采购、在途、应收账款这种传统的三套资金做一套业务的流程变为一套资金做一套业务,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三是专注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服务,企业贸易额大幅提升,贸易对象间依存度和信任度得到提高;四是由于与核心企业间大量采用票据结算,规避了银行延迟支付手段对实体企业利润的挤占,公司贷款额度大幅提高、贷款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五是公司业务量在短时间内得以飞速发展,资金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闲置资金可通过与银行的票据贴现、再贴现业务及银行理财业务将利润最大化,真正实现了“现金为王”的经营要求。

三、再造业务流程

根据实际情况,在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公司发展思路与升级转型措施。逐步放弃传统的采购、简单加工、发运、销售、货款回收的全流程贸易模式,代之以供应链环节中的合同执行(如销售、采购、物流、咨询服务、方案策划)、结算(如验收、支付、收款)等业务,强化公司的运营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从而实现公司业务流程的扁平化。

以某煤炭贸易公司为例说明业务流程再造的好处。

项目是由煤炭贸易公司向x钢铁公司供应主焦煤。以前的做法是:煤炭贸易公司与钢铁公司签订合同后,煤炭公司向煤矿采购、委托洗煤厂加工、组织发运、账款回收;老做法存在问题表现在;一是物流链涉及采购、加工、发运、验收、回款,风险节点多;二是货物价款的资金被采购、加工物流、应收账款三大节点占用,资金利用率低;三是业务、财务、管理人员被漫长的物流链所占用,管理费用高。

改造后做法:煤炭贸易公司与x钢铁公司签订焦煤供应合同,贸易链前端的采购、加工、物流打包后外包给小型贸易公司;贸易链后端的应收账款打包后外包给银行。公司向x钢铁公司收取服务费。

改造后的优点表现如下:一是服务外包后,无论受托执行合同采购的小型贸易公司或受托收款的银行,由于煤炭贸易公司已将x钢铁公司的权责利背书,所以风险节点的控制得到了加强;二是物流链缩短,实现了业务的扁平化管理,管理费用大减;三是资金高度集中于钢铁公司验收后的环节,资金利用率大大提高;四是表面看公司服务外包后利润受到压缩,但由于公司业务人员、大量资金得到释放,在提高公司运营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在业务模式固化后并大力推广,做到企业资源有效整合,促进贸易健康发展。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10篇

一、课程分析及学生特点

(一)课程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国际贸易实务作为技工院校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面广、实践操作环节多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和呆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尝试使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以适应外贸企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

(二)学生的特点

技工院校经贸类专业是以培养服务于国际贸易、工商企业、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行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由于进出口业务有很强的涉外性,该专业的学生在从事进出口业务相关岗位群的工作中,学生存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知识相对匮乏的劣势。因此在技工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一体化,不仅可以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立足学生经贸类专业的特点,着力培养外贸业务的实操能力,弥补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方面的不足,实现国际贸易实务与专业英语的对接,提升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技工教育的摸索式教学改革已经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技工教育者们进行了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依旧是以教师讲为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实际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这一点和我们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格格不入。第一,经贸类专业的实训室欠缺、培训方式单一。相当一部分技工学校由于资金缺乏,无力创建行之有效的实训室供学生平时实践,再加上学校很难联系到与外贸专业对口的外贸企业。另外,外贸业务的周期性、特殊性比较长,环节多且复杂、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等原因导致外出实习的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接触到关键的核心任务。第二,经贸类专业就业范围较广,实行一体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公司或行业,为今后的就业有一个多项选择的途径。第三,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尤重实践操作的课程,因此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而一方面学校将实践性教学作为自身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具备一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在这两者的推动下,采用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培养学生的国贸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公关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等。

三、一体化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应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体化教学可采用组建模拟公司的方式,以外贸公司岗位业务为基准、业务流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为以外贸业务员工作任务为引领,并为各个项目的完成设计相应的工作任务。外贸公司是在教师引导和指点下建立的模拟公司,这种模拟公司与其他模拟公司(部门)发生“业务”关系,可包括外贸公司的系列真实商务活动(除了货物和货币外),学生可在模拟公司各个部门进行轮岗工作,经历公司运营等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从而认知及理解其各环节间的联系。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核心理念:①以学生为主体;②突出能力目标;③教学有载体。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及岗位所需技能的理解,提升学生对国贸职业技能的运用,了解外贸企业内外部门间的协作,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根据国际贸易实务所针对的特定职业人的培养目标,在国际贸易岗位上,根据完整的工作过程所设计的工作项目及所需要的国贸知识、技能及素养来安排理论和实训教学。第一,外贸模拟公司的筹建。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外贸公司的工作(实习)内容,将班上学生分组,组建外贸公司,并设置采购部、财务部、业务部、物流部等组织机构,由学生担任公司总经理和各部门成员,相互分工协作。公司成立之后,确定公司服务范围或经营产品,以公司为单位开展外贸业务活动。任课教师可要求各公司撰写《公司章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公司组织结构图,建立岗位责任制。第二,模拟外贸商务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下表开展各项模拟外贸商务活动。第三,外贸流程的模拟。以外贸公司的操作流程为模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别扮演出口方、进口方、银行、船方、商检部门、工厂等角色,通过外贸业务流程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外贸业务工作,在“真实”的场景中了解工作所需的具体要求,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外贸专业技能。第四,职业角色转换。在系统学习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之后,根据已掌握知识按照公司运作进行设计。譬如,外贸公司成立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商品与项目选择,确定对商品如何描述、数量如何衡量、贸易术语如何选择,同时,在完成调研报告后,选择贸易方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完成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理论与技能进行职业角色转换,进一步巩固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第五,加强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也是提高工作任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可根据与企业的协议,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外贸企业参观和实习,并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如企业中的外贸人员以及海关、商检、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评议工作任务质量。这种方式一是可让学生能对外贸业务以及专业部门的流程和职能有直观的感性认识;二是可从一些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手中学到一些实际操作程序以便于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第六,创新评价方式。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务中的运用,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可首先转变传统评价方式(试卷考核),引入公司(小组)工作任务完成效果等实践环节的综合考评,也可尝试融合国际贸易实务相关资格考证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采取以证代考模式,让学生在理解及运用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获得相关资格证书,为将来从事进出口业务工作岗位增加就业的砝码,为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加快从学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速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11篇

一、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一)软件模拟实训

软件模拟实训,主要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题,学生模拟公司员工,通过模拟软件操作公司业务,强化传统教学所获取的知识,达到业务实践目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贸专业实务类课程模拟教学起步于“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发展于“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提升于“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

1.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

该软件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师1994年自主开发而成,软件设置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题,设置“价格核算”、“结汇单据”、“贸易合同”、“信用证”、“商务函电”、“流程知识”六大业务板块。TMT项目依托模拟实习平台,学生以公司实习生的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通过充分的模拟体验,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TMT课程旨在通过仿真模拟实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实践操作。

2.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

该软件是外贸企业广泛使用的、以外贸业务操作过程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配合办公辅助工具形成的一套外贸管理系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将外贸业务管理系统EASYTODO的实验重点侧重于运用该管理软件进行客户合同内容的输入、建立合同档案并进行有效管理;将相关信用证条款内容输入该管理系统、建立信用证档案并进行管理;以及根据合同及信用证资料数据,运用该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单据的制作或自动生成等三个方面。

3.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

该软件是中国银行、花旗银行等国际知名跨国银行为跨国公司交易提供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的业务操作软件。“国际贸易模拟TMT”和“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定位于传统贸易公司的货物买卖流程和报关、托运、制单结汇等业务内容,因此主要适用于传统贸易公司。2008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引进“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学生通过远程登录进入一家模拟的银行國际结算部门,以银行国际结算专员的身份完成相关结算业务操作。系统以SWIFT格式完成进出口结算及汇款业务信息加工、处理,产生各类业务函电,清分及发送各类电文,进行相关帐务处理,并提供相应查询、统计报表功能。

(二)实体模拟商战

实体模拟商战,主要以学生模拟设立贸易公司,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背景展开贸易竞销实战的一种实践形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实体模拟商战包括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和两岸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两个项目。实体模拟商战重点培养学生市场开拓、客户沟通、市场应变等能力,以及英文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

1.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比赛

该商战旨在通过以模拟政府、模拟公司为实战主体、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实战背景的模拟贸易实战,借以巩固参赛选手的专业知识,培养参赛队伍的团队合作精神,发挥选手们的创新意识,检验和提高参赛者的贸易知识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大赛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级学生品牌活动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共计2500余人报名参加。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比赛制包括初赛面试、公司注册及赛前ERP培训、开幕式暨交易会、商品会、磋商履约以及述职报告会等环节。

2.两岸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

该竞赛由台湾中华国际经贸研究学会主办,截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参赛学生必须先挑选实际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开始接洽,了解公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定位分析,再根据产品的优势设计商展展示摊位与建置销售网点。该项目活动实际上是以国际贸易相关科系专业为基础的展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实际体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真实流程的环境。学生通过参展企划、联络合作企业、网站建设、商务谈判、运输报价、展台设计布展、现场英语推介洽谈等环节,提高商务综合实践能力。

(三)企业实践

企业实践,主要通过让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担任岗位职责,接受企业导师指导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企业实践主要通过建立自主品牌的贸易实践与跨国公司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习基地进行,具体包括“企业参观与实习”和“企业导师讲座与商业研究”两种形式。

1.企业参观与实习

实务类课程所讲的内容是对企业工作内容和形式的提炼和概括,带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想了解现实中企业到底如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把企业参观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选派学生代表去企业参观,在参观企业的过程中,相关业务负责人给学生讲解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代表参观后要撰写报告,到教学平台上分享,其他同学跟贴交流。另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选派学生代表到企业进行实习。东方国际集团和东浩兰生集团都是目前上海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与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股权、非股权的战略联盟,国际贸易是其核心业务。这两个实习基地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贸专业学生提供企业岗位实习,主要由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特点,学期期间请企业导师以会议、企业岗位介绍和参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短期集中实习指导;寒暑假请企业导师带学生进行岗位部门的较长时间实习。实习采用“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岗位实习,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取得进步。寒暑假期间,学生到集团下属企业五矿、兰生股份、兰生医保、轻工有限、兰生物产、兰生大宇等公司进行国际贸易业务部门和国际货运部门的岗位实习,不仅了解到了最新的实务操作,同时也开启了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差异的前瞻性行业思考。

2.企业导师讲座与商业研究

该种形式是企业实践中层次较高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以邀请企业和银行专家举行具有高度时效性和实践性专题讲座为主导,辅之以课堂专题讨论、课后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商业研究主要通过“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商业策划和咨询项目研究,由实习基地的相关高校教师和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需求合作开发。比如,“鞋业国际市场和收购兼并项目”、“离岸贸易和结算项目”、“对非投资前期项目研究”、“重点产品进口项目”、“保健品项目”等专题研究。学生在“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商业研究实习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以广阔视野和多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贸易运营模式与内容的感知能力,增强洞察国际贸易环境与市场变化的商业分析能力,提升认知和把握机会、科学决策与执行的能力。

二、企业导师在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活动建立在实际业务的基础上,以模拟或实际岗位工作的形式开展。为了提高国际贸易类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通常邀请来自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公司、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专业人士担任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就资质而言,企业导师一般应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硕士学位或从事管理岗位3年以上。

(一)企业导师对学生实践性学习的作用

1.指导学生参与实体模拟商战

实体模拟商战项目是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实战背景,通过以模拟政府、模拟公司为实战主体、为学生提供进行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的机会,目的是检验和提高参赛者的贸易知识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导师是一线工作者和该领域的专家,对国际贸易业务所需人才的核心能力最有发言权。因此,企业导师可以在实体模拟商战的比赛原则及目的、参赛资格、参赛办法、赛程安排、评分细则和奖项设置等方面提供指导,使实体模拟商战更加贴近现实,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2.指导学生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并不是把学生放到企业就完事。学生进行企业实习,不仅要学习对应的岗位工作要求及内容,可能还存在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的疑惑,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技能指导以及答疑解惑。因此,在企业参观、实习、商务研究等实践教学中,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学生在以离岸贸易为主的上海兰生大宇有限公司的实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离岸贸易的业务操作方式,并且深入洞悉这种新型贸易模式“离岸贸易”的货物流、资金流、单证流的特点,把握新型贸易模式离岸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就业以及把握行业趋势提供训练。另外,在商务研究项目中,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撰写商业报告,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3.指导学生职业规划

实践教学中的企业导师讲座,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贸易发展的状况,国际贸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解答学生在实务类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以及国际贸易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

(二)企业导师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有效实施实践教学,合作开发案例

模拟教学与企业实践是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对教师培训、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导师是实践的专家,因此企业导师可以起到帮助教师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的作用。比如,企业导师对案例选择具有极强的把握性,因此可以帮助教师筛选案例、甚至编写适当的情景模拟案例,使得情景模拟案例更贴近现实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案例选定后,企业导师可以根据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帮助教师确定要讨论的主题,制定实施計划,分配模拟角色,布置模拟场景,设计点评关键点。情景案例教学结束后,企业导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反思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2.帮助教师了解实务最新发展,促进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现实需求的学生。因此,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更应注重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一方面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座谈交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邀请来自国际贸易相关部门的精英作为企业导师,在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的同时,还经常和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合作,通过企业导师的帮助,教师可以了解实务中的最新发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科研上,高校教师通过企业导师不断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从中发现企业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基础,形成科研成果,如国际案例开发、学术研究论文等。

3.帮助教师引进有效模拟软件

软件模拟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软件模拟实训的载体是数字网络平台(软件),需要专业软件为载体。模拟软件既要求贴近现实做法,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实践环境;又要求具有教学上的可操作性,与理论知识点有一定的对应,便于学生将理论学习的内容通过模拟软件进行实践应用。教师可以把握模拟软件的教学性功能,企业导师可以把握模拟软件的实用性功能。因此,企业导师在引进有效模拟软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中作用的建议

(一)专业教师在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实践教学要求企业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建立在对学生有效需求的了解之上。企业导师是实践专家,但不是教育专家,对学校的规定、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兴趣、教学的规律等缺乏一定的了解。为了使企业导师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必须在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比如帮助企业导师设计讲座主题、向企业导师反馈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困惑及期望,共同探讨学生实习指导中的问题与心得。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更好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二)构建企业和高校“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和平台

高校的主要工作是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些都需要企业这个平台。只有企业提供原创材料,高校才能形成原创的科研成果,包括国际案例开发、学术研究成果等。而企业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决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转变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需要专业教师科研理论方面的指导。高校教师结合最新国际贸易规则和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导师合作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层面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和企业构建“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和平台,而这也是强化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中作用的最根本举措。

(三)学校对企业导师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导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企业导师团队的构建是学校和教师共同工作的成果,为了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层面应该对企业导师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企业导师一般都是来自企业高层,虽然不看重报酬,但是期待对其价值的肯定,学校可以通过颁发荣誉客座教授证书等形式回馈。当然通过明确企业导师的工作绩效标准,合理计酬也是必要的。另外,为了让企业导师更深入地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学校可以定期为企业导师提供培训安排,以更好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总之,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国贸人才贸易知识集成能力的一种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企业导师充分发挥作用。而企业导师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深入合作,还需要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明确、合理的政策导向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

[2]沈克华.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国贸人才培训服务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3(5).

[3]朱必祥,谢娟.企业导师制的功能和导师的角色关系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国有外贸企业 再创业 战略转型 价值链

一、引言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国有外贸企业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和营销网络的形成使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从国内环境来看,外贸体制的改革逐步使国有外贸企业享有的垄断优势和优惠条件日益消失,国有外贸企业整体陷入困境。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摆脱困境实现再创业的艰巨任务。企业再创业要实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变革:(1)增长方式的变革(从传统追求销售增长的方式向追求和谐发展的方式转变);(2)利用资源方式的变革(从粗放型到节约型);(3)企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从“守旧式”到“创新式”);(4)企业竞争模式的变革(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不断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国有外贸企业来说,要实现再创业战略转型,其关键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培养。

二、国有外贸企业再创业的背景

我国大多数国有外贸企业采用传统流通型的经营模式,提供简单的贸易中介服务,而这一模式的生命周期已经到了衰退期。从这几年来看,国有外贸企业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外贸专营权的取消直接削弱了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地位。外贸行业已经由垄断行业转变成一般竞争性行业,而大量业务人员的流失和私营外贸企业的涌现,进一步使竞争日趋激烈和行业利润急剧下降。

2、外贸方式的改变,给国有外贸企业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了冲击。国有外贸企业从传统的经营模式上来说是流通企业,从事中间商的业务,随着配额的取消和经营权的放开,生产企业加大了国外市场的营销力度,国外客户的采购也不断压缩采购的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这将给国有外贸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

3、依靠外贸优惠政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国家采取了下调出口退税税率、调整人民币汇率使其适当升值、规范出口行为等政策,这些措施更使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依靠政策优惠赢得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

三、国有外贸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重新定位

迈克尔・波特认为,价值链是企业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如设计、生产、营销、运输以及其他支持性活动等)的集合体,其核心是将企业的所有资源、价值活动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结起来,以价值增值为目的,形成了一个简明而清晰的结构框架,使企业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其自上而下相关链条的重要意义。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其顾客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那么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的但又相互关联的价值叠加在一起,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迈克尔・波特,1985)。

一种商品从出口国的生产者到进口国的消费者要经历这样几个重要的阶段:原料的采购半成品制造加工成品出口进口分销零售,构成了一个完整全球价值链。可以看到在传统的全球价值链中,整条价值链呈线性关系。国有外贸企业是全球价值链中的一个承接国内制造商和国外市场的重要环节,外贸企业作为中间商是成品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中介。随着零售商实行全球采购战略和生产商加强国际化营销的力度,外贸中间商的生存空间日趋狭小。因此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应该从调整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着手,将原有价值链重新组合,从而占据有利地位。

1、明确价值链的增值环节,使国有外贸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向外延伸。从商品的全球价值链分析,零售环节和特许经营环节由于品牌持有人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能带来更多的利润,国有外贸企业应该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和国外的商合作,培育自有品牌的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以国外为基地,收集产品的有关信息,加大研发新产品的力度。

2、利用现有优势整合国内的供应链环节,使国有外贸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向内延伸,实现成本优势。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对外贸易多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和国外部分的结合部,对国外市场较熟悉,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市场调研开发能力突出;有经验丰富的外贸业务人员,有较好的国际商务磋商能力和国际商务流程的操作能力;现金流较为丰富,信誉良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整合国内的供应环节,具体来讲就是将原料采购、产能计算、生产计划的制定、各生产商之间的生产进度的协调以及总体生产成本控制等环节都纳入到管理当中。这样,国有外贸企业就处于供应链上游部分的核心位置,是价值链的管理者,通过对整条价值链中上游部分的管理,可以提高外贸企业的竞争力。

四、国有外贸企业再创业的战略转型模式

国有外贸企业实现再创业的战略转型,就是要摆脱简单的中间商模式,重新确立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自身为核心和国内供货商建立战略联盟或虚拟组织,向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利用价值链管理,明确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关键战略环节和顾客价值的有效传递目标,以价值增值的要求指导业务流程的再造,构造出能够实现新经济条件下的贸易价值实现与增值的新型价值链。

香港利丰公司(Li & Fung)实现“从采购商到供应链管理者,从旧经济到新经济,从传统的中国家族式企业到不断创新的上市公司”的成功转型经验可以作为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借鉴对象。与传统的贸易模式相比,利丰公司的再创业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首先,通过分解价值链进行分散生产,强调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掌握价值链上的最大增值环节的主动权。利丰公司对接到的每笔订单都要进行价值链分解和优化组合,使生产向低成本方向转移。

第二,深入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公司完成虚拟经营,成为生产计划的管理者和实施者。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即缩短了交货的周期,又能有效地降低成本。

第三,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业务运营的协同性和有效性,保持公司运营的敏捷、灵活。将公司的研发、营销、物流、资金、信息等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业务流程。

根据国有外贸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利丰公司成功的案例,以下战略转型的模式是有参考意义的。

1、实施虚拟经营。外贸企业依靠自己掌握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国际市场的营销网络,资金优势等)以发达的信息网络为基础,将自身难以胜任或没有优势的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外贸企业和分包企业共同组成一个容研发、销售、原材料供应、生产等各环节的虚拟企业,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经营模式。在虚拟经营中,价值链是一个开放的价值链,通过虚拟经营,不同组织的资源和竞争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国内国际市场信息收集、产品开发、营销的能力;国际商务交易的磋商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流程(如通关,商检,交单结汇融资,退税等)操作能力等。围绕这些核心能力,外贸企业可有适当考虑把分销、研发、生产、物流等环节虚拟化,以虚拟组织的核心地位和先进的信息系统去控制出口商品从到零售的各个环节。

通过虚拟经营,外贸企业可以强化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把中间商的地位向两端延伸,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建立战略联盟,特别是产业集群内以传统国有外贸公司为核心的战略联盟。即以国有外贸企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资金上的优势,联合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通过协议合作,交叉持股或建立合资企业等方式建立联盟。通过供应链式的整合,提高整个战略联盟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使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耦合,推动其沿价值链向核心、高附加值的战略环节跃迁。

3、参考利丰模式,打造综合性贸易服务平台。大中型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可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和业务流程再造,打造服务于大贸易的战略平台。建立战略事业单元或以项目为核心的组织架构,整合公司内各种服务功能,形成物流网络、贸易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和财务核算部门、供应管理中心、信息服务平台等。建立以进出口业务为核心,各个服务职能部门参与的柔性组织,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拓展产品市场,延伸价值链。

五、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关键

1、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调整产权结构,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即有利于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才能,有能加强相对监督、完善的运营机制。当然,要想留住人才,多种激励方式(如业务提成、现金奖励、公司期权等)并用是必要的。

2、实施组织变革,建立适应于公司发展的现代化企业组织。可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如扁平式组织;以业务为核心的项目组织;加强对虚拟经营中的虚拟组织的管理等。

3、加大信息化建设,实施业务流程再造。通过ERP软件的应用,把进出口业务所涉及的信息流(涉及询价报价、合同确认、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物流(涉及生产、供应、仓储、运输及相关的贸易服务)、现金流(涉及收汇、付汇、付款、融资等)有效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使业务进行的更顺畅。

总之,通过进行有效的战略分析,确定战略转型的目标和战略转型模式,改进现有的经营模式,国有外贸公司一定能通过实现再创业,保持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延长生命周期。

(注:本课题为河北省专业外贸公司战略转型研究项目编号:064572542006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芮明杰:突破增长的极限- 企业再创业理论与策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 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 竞争优势[M] 1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3] 孙东川、朱丹阳: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国有外贸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 (4),24 - 30。

[4] 戴志伟、宣国良:基于价值链重定位的大型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 (7),76-82。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外贸集团

一、目前外贸集团资金管理的现状

资金管理是外贸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外贸集团式的企业,其资金链加长,资金管理难度和风险都加大,因此传统的分散式的资金管理不能满足外贸集团资金管理的需要。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外贸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起步较晚,经历了集团内成员单位各自为政、财权分散、资产流失的教训,尤其在资金管理方面,多头开户、资金分散,甚至资金账外循环,再加上外贸集团总部对资金监管不力,不能发挥外贸集团资源配置及管理协同优势,从而致使外贸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外贸集团的持续发展。

二、外贸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资金集中管理的基本目标必然是实现外贸集团的价值最大化。一般来说,资金集中管理的具体目标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确保资金在集团内部均衡有序安全地流动,二是提高集团资金总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原则必须服从于资金集中管理行为的目标,主要有预算控制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原则。

三、国内外贸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几种模式

目前流行的外贸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有五种: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内部银行、资金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模式。

(一)统收统支模式

该模式适用范围较窄,主要适用于企业集团下属的非独立分支机构,主要以分公司居多,它是将下属子公司的资金收入和使用均集中在集团层面,有集团的财务部门来控制下属机构的资金支出。这一方式资金的集中度最大,可以最大幅度的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影响下属机构的积极性。

(二)拨付备用金模式

该模式是集团公司根据年初的预算按一定的期限统拨给所属分公司或者子公司核定数额的现金,各分公司或子公司在发生资金支出后,再行到集团财务部门报账并补充资金。这种方式通常对各集团公司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要求较高,需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但其灵活性较差。

(三)内部银行模式

该模式是将集团内部日常的往来结算和资金调拨、运筹都通过内部银行进行办理。其主要作用主要一是进行内部结算,二是内部筹资和投资。内部银行可以在集团公司授权下,根据企业的缺口情况,向外部银行筹集资金。它只适用于单一法人企业集团,而我国企业集团目前一般是核心企业与各成员单位的二级法人或多级法人结构。

(四)资金结算中心模式

该模式通常是由集团财务部门内部设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下属资金管理机构。资金结算中心核心业务是办理成员单位往来结算和资金收付,成员单位所需要的资金支出也都由结算中心拨付,并接受资金结算中心的监督。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办理集团对外融资业务,各成员单位不再对外办理融资业务。结算中心根据各成员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净额计算内部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

(五)财务公司模式

财务公司是目前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的一种高级形式,其设立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它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公司可以以自己公司的名义独立运作资金,在资金的管理,使用、拆借、在专业性管理方面等都要优于其他几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同时,通过财务公司可以向集团的子企业提供担保等增强子公司获取银行授信资源的能力,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内部资金的整合和企业外部银行资源的整合,从而成为集团实现产融结合的重要载体。

四、对外贸企业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若干建议

(1)外贸企业集团要加强企业集团总部建设,提高集团总部的管理水平与能力。集团财务部门是集团资金管理的直接实施部门,其资金管理、运作、筹资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资金集中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

(2)与外部金融机构需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外贸集团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国际知名的外商对国内开证银行的资信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外贸集团在要选择规模大、实力强、服务好的银行与其合作,并与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提高集团自身对外筹资的能力与水平,保障集团发展的资金需求。

(3)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提高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外贸集团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后,也必须充发重视下属单位或子公司的利益需求,按照市场化运作集中管理的资金,对集中管理的资金按子企业拆入方、拆出方分别用市场化的利率来核算资金收益与成本支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资金集团管理产生的收益在贴补一部分给相关子企业,更好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4)运用网络技术,特别是ERP软件等,建立外贸集团统一的资金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资金网络化管理,确保资金信息传递渠道畅。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端口还可以跟协作紧密的银行对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5)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要建章立制,建立严格的集团资金结算制度,保障资金集中管理的正常有序开展,促使各子企业统一认识,遵守结算纪律,防范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杜亚斌.大型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选择[J],集团经济研究,2004

[2]吴瑜.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杨雄胜,陈丽花.集团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14篇

胡颖(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

韩立岩(1955-),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知识管理、宏观经济学投资学。

摘要:文章使用Grubel-Lloyd IIT指数,运用非线性Logit模型对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人均收入差异程度、市场集中度、对外直接投资、两国间的直线距离以及旅游资源差异程度与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程度正相关;贸易不平衡度、市场规模差异程度、市场开放差异程度、跨国公司和其国外子公司之间的贸易流以及交通质量差异程度与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程度负相关。

关键词: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Grubel-Lloyd;HT指数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1-0020-05 收稿日期:2008-07-01

产业内贸易是与产业间贸易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一国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类产品。Gruber和Lloyd(1975)认为,产业内贸易是一种由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的一种贸易现象,技术差距、产品的差异性、产品生命周期、人力资本密集度的差异以及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Krugman(1981)研究表明,由于规模经济,即使没有初始差异的两国,也会产生产业内贸易。Balassa和Bauwens(1987)对决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经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人均收入、产品差异化、贸易国之间的相似资源条件、市场规模、贸易壁垒、运输费用、跨国公司经济活动和一体化都是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Hughes等(2001)在对银行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肯定了规模经济的存在,并且发现越大的银行,这种规模经济效应越显著。Moshirian(2001)、Li等(2003)以及Moshifian和Li等(2005)分别对保险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产业内贸易程度与市场开放差异程度负相关,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量正相关。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

1975年Grubel和Lloyd提出的G-L指数是到目前为止使用最为广泛并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因此,本文将使用Grubel-Lloyd(1975)IIT指数来衡量国际旅游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

IITij-1-xij-mij/(xij+mij) (1)

其中xij表示将产业i出口到国家j的出口额;Mij表示从国家j进口产业i的进口额。IITij表示本国与国家j发生在产业i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程度。IIT指数是一个0到1之间的数。liT指数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越接近0,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二、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变量选取及预期说明

(一)人均收入

人均收入差异(DPI)代表了需求结构的差异。由于任何的旅游活动都需要金钱的支出,特别是国际的旅游活动,更需要相当的经济基础。Balassa和Bauwens(1987)在研究中指出,不要使用两国人均收入差异的绝对数值。因为使用差异的绝对数值会使差异程度随所取数值单位的不同而变化,可能存在规模偏差的问题。因此,本文运用下面的公式来衡量美国与其贸易国之间人均收入差异程度:

DPI=I+[wlnw-(1-w)Ln(1-w)]/Ln2 (2)

其中,w=美国人均收入/(美国人均收入+贸易伙伴国人均收入)。

可得出,w趋于1/2时,DPI趋于0。当(t)取值接近1或0时,DPI接近于1。这个指数不是DPI的绝对值,而是相对值,它不受数据单位和量级影响。

(二)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TIN)或称贸易密度,是指某国在某行业的支配程度,是产品差异化的一个国家因素,并且与产业内贸易正相关。一个国家在所有产业的总贸易的Grubel-Lloyd(1975)指数将随着贸易量的增加而增大。相似地,Krugman(1991)发展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指出,当国家之间贸易量增加时,由于产品差异化而发生的贸易机会将增大。在本次研究中,借鉴Lee和Lee(1993)的研究,运用下面的公式来衡量国际旅游服务业的市场集中度:

TIN=(xj+mj)/(xt+Mt) (3)

其中,xj是美国对国家j的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量;Mj是美国来自国家j的商品与服务进口总量。xt是美国对所有国家的商品与贸易出口总量;Mt是美国来自所有国家的商品与贸易进口总量。

(三)贸易不平衡度

Li等(2003)将贸易不平衡度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其研究表明,贸易不平衡度对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负效应。本文将使用全部商品与服务的贸易不平衡度(TIM)来检验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借鉴Lee和Lee(1993)的研究方法,运用下面的公式来衡量国际旅游服务业的贸易不平衡程度:

TIM=IXj-Mj/(Xj+Mj) (4)

(四)市场规模

相似的市场规模具有相似的提供差异化产品的能力,将增加产业内贸易的程度。Li等(2003)研究表明,市场规模差异变量对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本文采用服务业增加值来表示市场规模。本文使用公式(2)来衡量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国际旅游服务业市场规模的差异程度(DMM)。

(五)对外直接投资

Markusen和Venab|es(1998,2000)指出,由于贸易壁垒导致贸易成本增大,跨国公司应通过在东道国建立公司以便进行贸易来克服贸易成本。Li等(2003)以及Moshirian和Li等(2005)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正效应。

(六)内部贸易流

Caves(1981)提出,由于母公司与其海外子公司的密切关系,一些服务就由母公司提供给子公司,因而减少了子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服务贸易。Balassa和Bauwens(1987)研究表明,由于母公司对其国外子公司提供的服务(EAI)替代了子公司将与东道国进行的贸易,从而导致母公司所在国与子公司所在国的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减少。Li等(2003)以及

Moshirian和Li等(2005)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和其国外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贸易流对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负效应。

(七)市场开放度

Harrigan(1994,1996)研究指出,市场开放程度将增加贸易量和产业阿贸易量。Moshirian(200D,Li等(2003)以及Moshifian和Li等(2005)研究了保险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与市场开放差异程度负相关。

本文用全球化程度来衡量市场开放程度,数据来源于《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该指标取值范围0-10,国家开放程度越高,该指标数值越大。本文使用公式(2)来衡量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市场开放度的差异程度(DGL)。

(八)两国间直线距离

Balassa(1986)认为,所有产品的贸易量均会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产业内贸易程度也会随距离的增大而下降。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相对于距离较远的贸易伙伴国而言,距离较近的贸易伙伴国在产品的生产和对产品的需求等方面更加相似,因此产业内贸易程度也较高。本文采用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直线距离(DIS)来衡量两国之间的距离。

(九)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发展国际旅游服务业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敖荣军和韦燕生(2006)经验分析了区域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是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各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WH)来衡量该国的旅游资源状况。

(十)交通质量

国际旅游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航空运输。本文采用航空运输质量这一指标来衡量各国的交通质量情况(QAT)。这一指标数据来源于《WorldCompetitiveness Yearbook》,该指标取值范围0-10,国家航空运输质量越高,该指标数值越大。本文使用公式(2)来衡量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国际旅游服务业航空运输质量的差异程度。

三、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模型

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结构模型应与商品贸易产业内结构模型相似。基于变量选取部分的讨论,本文提出美国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模型如下:

ITT=β0+β1+DPI+β2TIN+β3TIM+β4DMM+β5FDI++β6EAI+β7DGL+β8DIS+β9DWH+β10QAT (5)

其中,IIT使用公式(1)得到的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程度;DPI表示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异程度;TIN表示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在国际旅游服务业的市场集中度;TIM表示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在国际旅游服务业的贸易不平衡程度;DMM表示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在国际旅游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差异程度;FDI表示美国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对外直接投资;EAI表示美国的跨国公司与其国外子公司之间的贸易流。DGL表示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市场开放度的差异程度;DIS表示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直线距离;DWH表示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旅游资源的差异程度;QAT表示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交通质量的差异程度。

四、数据说明与计量方法

本文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模型采用2002、2003和2004年的横截面数据和这三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对象为美国等23个国家。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在国际旅游服务业贸易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美国跨国公司与其国外子公司之间在服务业的内部贸易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额来源于《survey of CurrentBusiness》;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的商品与服务总贸易额数据来源于《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DirectionofTradeStatisticsYearbook》。各国人口数量、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World Development Report》;市场开放度和交通质量程度数据来源于《IMD: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世界遗产数量来自于《World Heritage List》。

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非线性Logit模型估计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模型。首先,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模型。但是,本文提出的模型由于具有线性概率模型的形式,即对因变量有限制,也就是限制HT的取值必须在0到1之间。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IIT不能满足这一限制条件。本文将采用非线性Logit模型来进行估计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另外,本文将使用邹氏检验(chow-test)和怀特检验(WhiteTest)来分别检验样本的稳定性和是否存在异方差。采用Logit概率方程作为非线性Logit模型:

IITit-I/[l+exp(-β')xit)]+eit (6)

其中,Xit表示解释变量的向量,eit为干扰项。方程(6)是非线性模型,可以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

五、经验结果分析

从表1给出的回归结果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线性的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模型与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非线性的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模型,回归得出的结果在系数的正负符号与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方面都很相似。其中人均收入差异程度、市场集中度、贸易不平度、市场开放差异程度和旅游资源差异程度均达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邹氏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年度数据集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的变化。每一年数据集与三年数据合并后总数据集之间没有显著的不同。怀特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对于线性模型与非线性Logit模型的检验统计量都不是很显著,不存在明显的异方差现象。

在1%水平上,人均收入差异程度对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表明人均收入差异程度越大,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表明两国国际旅游服务业的来往贸易量越均衡,不代表两国旅游贸易量的绝对值越大。市场集中度对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正效应,验证了市场集中度是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市场集中度越高,产生贸易的机会越多,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贸易程度越高。贸易不平衡度对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负效应,即

贸易不平衡程度越高,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这与Li等(2003)研究结果相一致。

在10%水平上,市场规模差异程度对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负效应,这一结果与Li等(2003)的研究结果一致。市场规模的差异反映了各国提供差异化产品能力的差异。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这一结果与Moshirian和Li等(2005)的观点一致。他们认为,对产业内贸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贸易的发生。经验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提高国际旅游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美国跨国公司和其国外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贸易流与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负相关。

在1%水平上,市场开放差异程度对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负效应,即市场开放差异程度越小,国际旅游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在5%水平上,两国之间的直线距离对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表明距离对旅游的需求作用大于距离对旅游的抑制作用。距离越远,两国之间的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越大,互补性越强,两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越大,越促进旅游者出行,促进两国之间国际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在1%水平上,旅游资源差异程度对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表明两国旅游资源差异越大,两国之间国际旅游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这一结果再次表明两国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差异越大,就越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越促进两国之间国际旅游行为的发生。

在10%水平上,交通质量差异程度对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的负效应,即交通质量差异越大,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六、结论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中图分类号:F74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6-0048-06

一、导言

根据GATS定义,“服务贸易”主要有以下四种提供模式: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流动提供服务。

目前,学术界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的研究以单个提供模式为研究对象的较多,对两种或多种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的文献还相对较少,这从而割裂了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应意识到,随着全球经济融合速度的加快,交通商务成本的降低,服务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与共享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变得更为明显。特别地,对于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两种提供模式而言,就存在着替代与互补关系。例如,对于会计(审计)的跨国服务,商业存在及自然人流动两种提供模式都很重要:一方面,会计(审计)服务可以通过专业会计(审计)人员直接到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模式),还可以通过在国外建立会计(审计)公司提供服务(商业存在模式),因此,这两种提供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另一方面,专业会计(审计)人员的跨国界服务也有利于海外会计(审计)子公司在当地进行服务的提供,即两种模式间存在着互补性。这方面的其他例子又如美国在中国建立软件设计公司,从而减少了美国软件专业人员到中国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等方面。明显地,当代快速的技术进步已使这种交互作用大大增强,而当前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的开放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仅考虑商业存在这种交易方式,但由于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交互效应的存在,因而导致发展中国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对外国服务(外国服务商)进行限制的交易方式。

在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发生相互影响的前提下,政府应当从动态的角度来进行服务贸易政策设计,如果政府对某个服务行业的开放(或保护)只考虑到其中的一种提供模式,而忽略该模式与其他提供模式的互动,那么政策的实施结果将会是无效的或者是不可预知的。而在这里,我们拟对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研究。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假设与模型框架;第四部分是经验研究;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目前,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角度:

第一,从服务贸易统计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如:2002年由UN等六个国际组织所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European Commission(2009)的《关于FATS统计的建议手册》;王亚菲(2005)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四的统计提出了基本的核算框架;汪威毅(2007)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的界定及国际统计规则进行了探讨,认为对商业存在的统计上,BPM5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与FATS FATS: Foreign Affiliates Trade in Service(外国分支机构服务贸易)。两种主要规则都可适用,但在对自然人流动的统计时,应以BPM5为主,以FATS作为补充;高敏雪等提出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基本框架等(“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研究”课题组,2007)。

第二,对一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如:Walmsley等(2002)对自然人流动自由化所取得的总收益进行了估算;郭根龙等(2006)对电子商务和国际外包影响跨境交付提供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王亚飞(2006)对教育服务在境外消费提供模式上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金孝柏(2007)对教育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模式进行了研究;此外,对金融、会计等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跨境支付提供模式为主,而忽略了其他提供模式的重要性。

第三,对多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这方面的研究如:陈宪等(2003)、李慧中(2004)、罗楠等(2006)、Lennon(2007)分别对不同服务行业的商业存在和跨境交付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解释,但由于目前在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数据统计上存在不一致性与困难,因此他们的研究主要用服务业FDI数据来替代商业存在的销售额数据(FATS);郑长娟等(2005)、杨锦权等(2007)结合服务的特征,对跨国服务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与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Chanda(2004)则通过使用国家、服务部门以及公司的调查数据,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交互效应(互补性、替代性和抑制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蒙英华等(2008)对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蒙英华等(2009)根据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各自的特点,分别对每种提供模式构建了相应的比较优势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跨国比较分析。

第四,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在多边(双边)谈判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如Chang等(1998)认为,清楚了解各服务部门在四种提供模式上的重要程度对推进服务贸易在将来的谈判十分重要;Mattoo等(2004)则提出了一套把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联系起来进行承诺的方法;封旭红等(2006)指出,GATS的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反映了消费者和提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各服务部门做出减让或约束承诺的依据。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已有的国内外文献从服务贸易统计、分服务行业和提供模式的发展情况、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中两种、三种或四种)以及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在多边(双边)谈判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对于我们所讨论的具体问题――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涉及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证探索,希望为服务贸易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三、理论假设与模型框架

通常,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替代关系,而忽略了提供模式之间同时也会存在互补关系的事实。在此,我们以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促进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为例进行阐述。假设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可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产生四种效应,正是由于这四种效应的存在,从而使得促进自然人流动的相关政策同时也会促进商业存在提供模式贸易额的增加。

假设一:投资扩大效应(Invest Enlargement Effect)。跨国公司派出的专业服务人员可以使跨国公司对目标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更加了解,因此在原投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海外服务子公司的直接投资(或绿地投资),从而增加了目标市场FATS的贸易额。

假设二:效用提升效应(Utility Enhance Effect)。一方面,由于服务贸易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货物贸易更为明显,通过双边专业服务人员的流动,可以使目标国市场的消费者对外国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更有信心,如美国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售后服务的支持(会派出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来进行支持),可以使消费者对所消费的服务产品有了质量保证意识,因此有利于增强海外服务子公司的竞争力,从而增加销售额;另一方面,消费者通过接受海外专业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必然会对本国境内的服务提供商(包括外国服务子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整个服务市场产生了一种竞争效应,最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改善与服务的多样化。因此,外国服务子公司在增加销售额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的效用。

假设三:促进竞争效应(ProCompetitive Effect)。如果商业存在模式与自然人流动模式是提供同一种服务,两种模式的同时提供增加了目标市场的竞争,这有利于服务产品质量与提供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消费者的消费。

假设四:技术溢出效应(EfficientEffect)。如果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分别为提供不同的服务产品,跨境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可以起到支持商业存在模式的作用。如专业人员的研发服务可提升服务子公司的服务产品质量,从而增加了服务子公司的销售量;又如专业人员的相关管理咨询服务可使服务子公司运行得更有效率,从而促进了目标市场的销售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服务贸易中的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之间存在着替代和互补关系。但总体而言,由于服务贸易本身的特性,我们可以期望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要比替代关系更为普遍。例如,由于跨国服务的提供往往需要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进行接触与互动(Francois,1990),因此,在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之下,往往需要当地商业存在机构的参与来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商业存在下的服务与自然人流动下的服务看作为实现同一服务的提供而投入的两种服务要素,以下我们用正式的模型来描述这一问题。

我们假设某一服务S的跨国提供需要通过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而投入的服务要素T以及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模式而投入的服务要素F。例如跨国公司总部派出服务专业人员(会计、金融、教育等)的同时需要当地分支机构的辅助服务以实现服务的提供。我们用CES生产函数来描述服务S的产量:

S=f(F,T)=A(aF(F)ρ+aT(T)ρ)1/ρ 0≤ρ≤1(1)

其中,σ=1/(1-ρ)是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T与通过商业存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F之间的替代弹性。假如当ρ=1时,即T与F是完全替代品时:

S=A(aFF+aTT)(2)

但在一般情况下,即当ρ≠1时,为取得成本最小化,我们对式(1)进行一阶求导,就可以得到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T与通过商业存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F和最终服务产品S之间的关系:

T=SA-1aTPTσPσ=SA-(1+σ)aTPTσ(aσFP1-σF+aσTP1-σT)σ/(1-σ)(3)

F=SA-1aFPFσPσ=SA-(1+σ)aFPFσ(aσFP1-σF+aσTP1-σT)σ/(1-σ)(4)

P=A-1(aσFP1-σF+aσTP1-σT)σ/(1-σ)(5)

在式(5)中,P是最终服务品S的价格。通过标准化服务数量后,我们可以把最终服务品S的进口需求表示为:S=Pε,其中ε代表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

dT/dPF=(ε+σ)Pε+2σ-1aFP-σFaTPTAσ-2P-1F(6)

dT/dPT=-Pε+σaTPTσ(-εaσTP1-σT+σaσFP1-σF)Aσ-2P-1T(7)

从式(6)我们可知,F要素价格的下降对于T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投入要素F与T之间的替代弹性σ以及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假如两种投入要素的替代弹性足够小,即当σ|ε|时,F与T之间表现为替代关系。

而近十年来,随着各国对服务业FDI限制的逐渐放宽,我们可以期望海外服务子公司运营成本的降低,这虽然意味着对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投入要素需求增加(见式4),但是,在最终服务品S需求稳定的条件下,其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的投入要素T所产生的影响是模棱两可的,因为这还要取决于两种投入要素F与T之间的替代弹性σ以及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之间的关系(见式6和式7)。

上述理论假设与模型较好地阐述了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替代与促进效应,为进一步明晰这种效应和程度,以下我们拟通过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

四、经验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未能按照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来进行分类统计。虽然存在全面度量服务贸易的参考框架,如2002年由六个国际组织(IMF、OECD、UN、UNCTAD、WTO、EU)所的《国际贸易服务统计手册》;在统计内容上,目前也有居民与非居民间的服务交易统计(BMP5)以及外国分支机构服务贸易统计(FATS),另外也提供了几种相关的服务分类标准的转换,如扩大的国际收支分类(EBOPS,IMF),中心产品分类(CPC, UN),服务贸易总协定分类(GNS/W/120表,GATS,WTO)等,但因各国现有的服务贸易统计口径、制度与数据不够全面和科学,而且在全球层面尚缺乏系统的外国分支机构生产和销售的服务贸易统计(FATS),因此,以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未能得到真正广泛的实施。

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我们主要依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1991―2006)进行实证分析。美国是当前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最为完整的国家,特别是对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统计(FATS)主要通过每年对美国海外投资公司的调查,其中覆盖了美国控股公司海外服务销售额的情况。;而对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的数据,我们采用美国服务贸易统计中其他私人服务分类下的商业、专业和技术服务来替代(其中包括会计、审计、宣传、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建筑工程和采矿、法律、医疗、研发、设备安装和维护、培训、管理、运动表演等服务)。我们从图1中可以看到,美国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发展规模与速度都要比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大得多。事实上,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据统计,2000年美国大约83%的服务贸易额都是由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创造的(BenassyQuere,et al,2006)。

图1 美国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贸易总额(1991―2006)

另外,使用美国数据的好处还在于美国的服务贸易分类数据还根据目标市场进行了细分。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面板数据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我们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国家(地区)中挑选了33个国家(地区)作为研究的对象,它们分别是: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百慕大、南非、以色列、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印度、印尼、韩国、日本、新西兰、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泰国。另外,其他的数据来源如下:GDP、人口数据来源于UN的国民账户统计数据库,国家经济中心的距离、是否具有共同边界与语言数据则来源于Jon Haveman′s 国际贸易数据库参见.。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

经济学家通常应用引力模型来讨论国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引力模型起源于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先将引力模型成功引入国际经济学的是丁伯根(1962)。在国际贸易的引力模型里,假设双边贸易流量规模是两国经济总量(GDP和人口)、两国经济中心的距离、双方的贸易政策等变量的函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己经在国际贸易经验研究中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并且,引力模型已被验证可用于对服务贸易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首先将基本的引力模型具体界定如下(引力方程各指标代码和含义具体见表1):

Log(EXPORT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Log(DISTij)+

LANGij+BORDij+εij

在上述引力方程基础上,我们把引力模型具体定义为:

Log(MODE3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

Log(DISTij)+LANGij+BORDij+εij(1)

在此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变量,我们把引力模型具体定义为:

Log(MODE3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

Log(DISTij+LANGij+BORDij+Log(MODE4tij)+εij(2)

注:***表明通过1%的检验,括号内为变量的t值。

(三)回归结果

我们首先对方程(1)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具体见表2。从回归结果可知,引力模型的控制变量基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取得了预期符号,美国GDP、服务进口国的GDP、共同语系等变量都对服务进口国的进口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双边人口变量与经济中心距离变量对服务进口国的服务进口产生抑制作用。关于双边人口变量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看法:一方面,如果一个国家是自给自足的话,那么其国内人口总量与进(出)口呈负相关;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人口总量会促进劳动分工,因此也会增加双边贸易的机会。在上述回归中,双边人口规模对服务进口量回归结果为负值,表明上述第一种效应要大于第二种效应。此外,双边共同边界虚拟变量没有通过检验,因此,在新的引力方程中把共同边界虚拟变量删去,再引入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MODE4tij)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具体见表(2)。从回归结果可知,控制变量基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取得了预期符号,就我们所关注的变量而言,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每增加1%的贸易量,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量将会增加0.533%,也就是说,在我们前述所讨论的两种效应里,促进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这也与我们的假设相一致。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研究。文章认为,自然人流动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存在着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但在两种效应中,以互补效应为主,替代效应为辅。通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及美国经济局(BEA)所的服务贸易数据,我们对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所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每增加1%的贸易额,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额将会增加0.533%,也就是说在上述两种效应里,促进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自然人流动政策时(如限制专业服务人员跨境服务签证的发放),应注意到这同时会影响跨国服务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竞争力。特别地,由于本文只是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考察,而美国在高端技术服务提供人员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事实上,在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中也包括中、低技术服务提供人员的跨国界流动,而这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具备的比较优势,由于目前发达国家对于从发展中国家流入人员的严格限制,因此这只是一种潜在比较优势。因此,为更全面地评价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在将来的研究中,还应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陈宪,谭智勇. 2003. 商业存在与跨境贸易在GATS下的融合[J]. 世界经济研究(7):56- 61.

封旭红,盛斌. 2006. 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定量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0- 24.

郭根龙,冯宗宪. 2006. 过境交付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2):59- 63.

金孝柏. 2007. 教育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J]. 国际商务研究(3):35- 40.

李慧中. 2004. 贸易与投资动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64-70.

罗楠,杜兆恩. 2006. 基于多种贸易理论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模式探究[J]. 国际金融研究(6):75-80

蒙英华,黄建忠. 2008. 服务贸易提供四模式交互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的考察[J]. 财贸经济(9):64-70.

蒙英华,黄建忠. 2009. 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及其比较优势研究[J]. 亚太经济(3):77-81.

王亚菲. 2005. 模式4SAM核算的基本框架构建[J]. 统计研究(9):11-18.

王亚飞. 2006. 发达国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及其启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61-67.

汪威毅. 2007. 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的界定及国际统计规则探讨[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1):9-12.

杨锦权,王迎新. 2007 .国际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一个理论的研究视角[J]. 财贸经济(5):33-38.

郑长娟,徐建中. 2005. 服务国际化的特殊性及进入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21-24.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研究”课题组. 2007.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框架[J]. 统计研究(3):88-91.

CHANDA R. 2004. Intermodal linkages in services trade [R]. OECD Trade Policy Working Paper, No.30.

CHANG P,KARSENTY G,MATTOO A,et al. 1998. GATS, the modes of supply and statistics on trade in services [R]. WTO Secretariat.

EUROPEAN COMMISSION. 2009. Foreign affiliates statistics (FATS): recommendations manual [M].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FRANCOIS F. 1990. Trade in nontradables: proxim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in services [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5(1): 31-46.

LENNON G. 2007. Trade in services: cross-border trade vs commercial presence-evidence of complementarity [R]. PSE Working Paper.

MATTOO A,OLARREAGA M. 2004. Reciprocity across modes of supply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 negotiating formula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373.

WALMSLEY T,WINTERS A. 2002. Relaxing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temporary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 a simulation analysis [R].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3719.

BENASSYQUERE A, SCHWELLNUS C, UNALKESENCI D. 2006. Echanges internationaux: service compris [R]. La Lettre du CEPⅡ.

Commercial Presence VS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in Service Trade: Evidence of Complementary

MENG Yinghua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odes of supply, it is more complicated when constructing policy of trade in service. With US export data and grativity model, we fin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 and qualify the effects of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on Commercial Presence. We conclude that 1% increasing of trade value of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will increase 0.533% of trade value of Commercial Pres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