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

经营战略规划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战略规划经营规划,统筹学理论系统方法

 

为了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中国企业都在积极研究制订发展战略和战略规划。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在研究战略、制订战略规划中普遍存在着目的不清、模式化、报告内容雷同、效果不突出的情况。根据战略统筹管理理论,产生上述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区分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的差别,同时又没有把握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科学完整地结合起来。因此,从以下十个方面区分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是企业做好战略规划的前提。

第一,制订战略规划的目的与经营规划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其他方面种种区别。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都有指导性,然而战略规划要通过协调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促进企业实力和活力匹配,为未来发展创造机会。对企业来讲,未来的发展机会多为隐形的、不确定的,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风险(垄断性企业除外),创造条件、创造机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为了创造机会常常要限制企业某些环节的扩展,放弃某些眼前利益,调整某些对未来有影响的关系。而制订经营规划是要充分利用和扩大目前的机会,加大投资和竞争,扩张实力,以获取更多的收入和利润。不少企业为了做“世界500强”、要“实现双百亿”、要争“航母”,一味扩大规模、加强实力,仅仅是为了充分利用眼前的机会,这样很可能造成企业发展的不平衡,给自己留下更大的隐患。论文参考网。诺基亚公司提出“最大的危险就是太大了”,即是针对规模扩张的。所以,机会充分利用要与环境波动相适应,要有节制,要从战略规划上对经营规划予以指导。

第二,由于战略规划是针对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环境的变化,所以在研究制订战略规划时,必须以更先进的思想为指导,要对现在所持的思想方法予以改造提升。一些企业创业成功后又渐渐衰落,并非不注重管理,主要是囿于成功经验形成的思维形式不能适应新环境。因此,研究制订战略规划要对既定的观念方法进行冲击调整。战略规划一经订出,就要在实施中成为全体管理者改造思想方法、发展思想的思想指导工具。而经营规划则是明确各种指标和标准,成为管理的直接操作依据。

第三,战略规划要在未来不稳定的环境中使企业以不变应万变,因此要注重制胜,更关注防败,是制胜和防败统一起来。而经营规划使企业以变对变,在特定市场中取胜,不更多地考虑防败。前几年中国某大家电企业一再掀起价格大战,虽然取得了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的增加,取得了战术的胜利,却造成了自己战略上的失败。

第四,战略规划突出整体的合理协调,如同中医讲求调养,讲求整体的健康水平,使企业适应性增加。有的企业不考虑中国市场环境中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过度剥离虽不创造收益但可节约成本的“不良资产”,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环境波动中失去原有的优势。美国有些企业为了稳定和保留研发人才,专门成立托儿所、洗衣房,使科研人员可以在工作休息时看望自己的小孩,从而能更安心工作。经营规划则重视优势的塑造,对没有直接收益或扩大收益的部分尽可能减除。

第五,战略规划制订要运用关于未来的模糊信息和知识,因此要较多利用社会知识力量。经营规划必须通过掌握清晰准确的信息进行设计。不少企业的战略研究过分强调掌握现实与过去的数据或专业知识,这就使其丧失了改造思想方法的功能,混同于经营规划。

第六,战略规划是要创造发展的主动权,所以,要关注合理性创新投资。凡是尾随其它企业的规划,虽省力而由于缺少创新而失去未来的主动权。经营规划是要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加强优化竞争投资,应对同质化竞争趋势,更有效发挥主动权。

第七,战略规划强调战略合作要依据某个发展的共同目的,不一定要求直接增加收益。但经营规划强调合作中直接增加收益。许多上市公司发生多次重组且屡战屡败,实质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增加直接收益,而不考察有无共同利益、目的。论文参考网。现在不少企业集团的规划既不像战略规划又不是经营规划,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子公司与集团除了资本关系外并无共同目的。

第八,战略规划实施要采取战略成本监控,既不是生产成本的分析控制,也不是企业财务成本分析控制,而是针对未来的。经营规划是以收益指标为中心或者利润指标为中心,实行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控制,以求效率、效益最优。

第九,战略规划更多体现董事长的观念和水平,因此必须由董事长亲自主持研究并实施监控。凡是捉刀由外脑包办代做的战略规划,哪怕再好,也难以有效贯彻执行。因为董事长的思想方法没有得到新的发展。经营规划则是由总经理根据战略规划设计实施的。论文参考网。

第十,战略规划的研究制订绝不能单独使用系统方法,而主要使用统筹学理论,并在统筹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合理性要求,适当应用系统方法。系统方法的有效性限于在边界清晰、目标明确、信息准确等范围内才有效。而统筹学理论正是适应不确定情况出发把不可控因素尽量使之成为可管的,使发挥优势和保持平衡统一起来,以适应未来变化并争取主动。现在企业制订战略规划通常都用系统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一些现实关系,但并未解决对未来的思想方法问题。经营规划较多是用系统方法,但也必须有统筹思想来指导。

根据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的区别,在确立决策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体制下,选择相应的理论方法制订规划,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估规划,是企业制订规划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M] 中信出版社 浙江出版社 2007

[2]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M] 中信出版社 浙江出版社 2007

[3] 郎咸平整合[M] 东方出版社 2008

[4] 松下幸之助经营沉思录[M] 南海出版社 2009

[5] 马钧中国最具狼性的总裁[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6] 伍柏麟中国市场化二十年[M] 山西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7] 科特勒 营销管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态经营 行动学习 企业动态经营系统模型

当下,全球商业生态环境日益动荡不安,全球化的兴起,欧债危机的爆发,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都不断掀起了商业海洋的汹涌大潮,我们注定生活在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商业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商业环境迅速地改变使得商业成功变成昙花一现的瞬间状态。昔日全球手机行业霸主诺基亚业绩出现巨幅下滑,曾经入选道琼斯指数的百年柯达爆出破产传闻,我们曾经仰望的日本企业的标杆——索尼、松下和夏普要么巨亏,要么面临重组与出售。在中国,国美2012上半年巨亏,三一重机大幅裁员,蒙牛三聚氰胺危机导致创始人团队出局,大量中小型制造企业陷入困境。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年龄只有2.5岁。

不能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是这些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达尔文曾经说过:“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最聪明和最有智慧的,而是那些最善于应变的。”企业主观的策略、组织与文化无法适应变化的客观环境,于是企业就会走下坡路。因此,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就在于顺应环境变化,持续不断地进化与变革。

道理很简单,但是在实践中做到却不容易。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行业内的大企业往往无法抓住新一轮产业创新的机遇?大企业不是拥有成熟的战略规划技术与成型的变革方法吗?毋庸置疑,无论是诺基亚、柯达还是索尼、松下,都是管理成熟规范的大企业,在战略研究与规划方面,这些企业都具有非常成熟的组织与流程,并有顶尖的管理咨询机构应用最先进的战略规划技巧进行服务。但是这些企业的败局正恰恰说明了这些战略规划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换句话说,传统的战略规划不仅对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没有帮助,甚至会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

若要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就必须重新反思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与商业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审视它们相互协调的动态演进过程。

企业动态经营系统模型

构成企业动态经营系统模型核心部分的是企业经营系统,这个系统由四个层次组成,见图1。

图1企业动态经营系统模型

最上面的一层是战略定位。战略定位包括企业的目标顾客群及需求、产品业务组合与差异化定位、以及相应的核心能力与资源。战略定位是整个企业经营系统的龙头,它决定了企业经营子系统与商业生态母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第二层是运营体系,包括研发、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市场等部分。运营模式由战略定位决定,无论是核心价值链的取舍,还是整体供应链运作模式,均取决于企业整体战略定位的要求。第三层是管理体系,它由组织体系、人力资源、财务与投资、IT、流程、制度构成。管理体系将企业的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组织起来,以保障企业围绕战略方向高效运转。企业的基本管理模式必须与企业战略定位以及运营模式相适应。第四层是企业文化,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企业精神等项内容。企业文化源自于发展历史,它与战略、运营及管理相匹配,处于企业经营系统最深层次,是最难以扭转与改变的。对于任何系统而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企业经营系统也不例外。构成企业经营系统的部分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形成超出部分的整体存在。

企业经营系统是商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商业生态系统由宏观政治经济、技术、上下游产业链、行业竞争、社会观念等方面构成。商业生态母系统与企业经营子系统之间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任何企业经营系统都必须在商业生态母系统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与生存逻辑。

商业生态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演进之中,这种发展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商业生态系统变化还未达到特定的阈值时,系统保持动态均衡状态,原有的系统属性得以保留。当系统的变化突破阈值之后,系统的原有秩序崩塌,均衡被破坏,系统属性丧失,开始重新建立新的均衡。商业生态母系统的变化必将对企业经营子系统发生重大影响。当商业生态母系统处于量变阶段时,企业经营子系统的各个部分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当商业生态母系统质变之后,如果企业不主动变革,企业经营子系统的根基会被动摇,企业就会被淘汰。

从上述原理出发,可以解释企业界所发生的危机事件。造成诺基亚当前困境的主因是手机行业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在新的规则与环境下,诺基亚原有的战略定位、运营模式、管理体系乃至文化出现了根本性的水土不服;柯达无法适应数码技术对影音成像产业的冲击;索尼、松下、夏普均对3C(消费电子、计算机、通信)融合的趋势准备不足;国美在电商时代还不恰当地采取过去的门店扩张策略;三一重机的过度投资扩张政策遭遇了中国经济的骤然变冷;蒙牛三聚氰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强悍、功利的企业文化与关注生命、健康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突。

商业生态系统的变化是永恒的,并且近年来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幅度越来越大。环境不确定性的提升给企业经营与变革带来极大的挑战,传统战略规划方法越来越无法适应全新的商业形势。传统战略规划强调预测与长期计划,然而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让动辄5年以上的预测变得不切实际,以此为基础所做的长期目标、战略举措与资源配置计划自然无效;传统战略规划中的战略假设总是依赖于过去与预测,而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永远是面向未来的;传统战略规划总是自上而下的,而动荡环境下的创新与突破往往是一线员工与业务单元实现的,是自下而上的;传统战略规划强调战略过程的严格控制,战略平衡计分卡等绩效工具使得战略举措更加僵化,然而动荡环境中则需要给一线业务单元更多的授权与灵活性,需要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与灵敏性;传统战略规划强调长期的规划与整体的变革设计,而动荡环境下这种主观的设计往往如花瓶一触即碎,更可行的应是在日常经营中的随时优化与改变。

动荡商业环境下,企业经营需要全新的思维进行指导。

动态经营新思维

区别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思维,动态经营思维不强调预测,而是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强调经营过程中的学习与发现;动态经营否定了长期战略计划的意义,而是突出了经营过程中的不断优化与调整;动态经营并不认为变革是一蹴而就的,而强调变革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进行的,由量变到质变,局部的、微小的变革积累起来就会成就重大的创新变革;动态经营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依靠全体一线员工共同推进;动态经营不僵化的执行计划,而是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反思、优化与调整。

具体来说,动态经营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上的:

1. 动态思维。

动态思维认为,对环境及企业自身的认识只有瞬间的意义,商业生态系统及企业系统秩序时刻处于崩溃与重建的过程之中。由于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因此要充分把握变化的过程及系统的属性是非常困难的。此外,由于人类自身也是有限理性的,无论是认知的能力还是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以充分认知环境及其规律为经营假设是不现实的。企业经营者总是期望寻找确切的经营规律与标准答案,但事实是没有一劳永逸的经营铁律,环境变化极为动荡,未来发展与演变方向并不可知。在动荡环境下,动态思维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它强调企业经营者要懂得知不知而行,既然多数企业经营者无法像诸葛亮那样高瞻远瞩、决胜千里,就应当在经营过程中敏锐与警醒。

2. 试错思维。

试错思维认为,预见环境变化趋势,提前布局是困难的,而根据实践的结果敏锐地发现环境的变化,并迅速调整优化决策,做到拥抱变化、紧跟变化则是相对容易的。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试错思维符合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实验主义哲学强调一切主观的思想都是有待在实践中验证的假设。动态经营强调将主观的策略在实践中试探,并根据结果做出相应调整或推广的决策。从具体实践来看,无论3M公司不干胶产品的发明,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都是在试错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3. 迭代思维。

迭代思维不强调一次性形成完美的产品与策略方案,而是强调试错之后的迅速优化、改进与再执行,这是一个执行与优化循环。迭代的方法缩短了每一次执行优化周期,从而强化了无数次的循环的进化速度。目前,如微信等许多互联网产品均是采用迭代开发的方式不断升级进化的。

4. 即兴反应思维。

动荡环境下,企业经营不应先入为主,而应当对经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情况即兴反应,强调对环境的敏锐以及反应的快捷。数据挖掘、信息系统规划等工具能够帮助企业迅速发现出现的现实情况,洞察关键问题,并做出快速与恰当的反馈。即兴反应能力是动荡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关键。

以行动学习为基础的GPS-A模型

动态经营新思维的实施需要方法论来支撑,这个方法论是以行动学习为基础的GPS-A模型。

行动学习是企业员工团队方式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由英国瑞文斯教授最早提出。行动学习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逐渐被一些世界著名的500强企业(如GE、花旗银行、壳牌石油公司、霍尼韦尔公司、强生公司、西门子、AT&T、IBM、杜邦等) 所接受和运用,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由韦尔奇领导的GE公司世纪变革的主要工具就是行动学习。在国内,华润集团,中粮集团、中国移动、华为公司、李宁公司、腾讯公司等也都在组织内部积极探索实践着行动学习,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行动学习为基础的GPS-A模型由四个要素构成,见图2。

图2 GPS-A模型

核心要素是问题导向。企业所遭遇的各种管理问题的本质是环境与经营策略之间的不匹配,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梳理原因,发现关键因素,并进行变革与改进的过程。环境的改变可能仅仅影响企业经营系统的局部,也可能已经产生整体性影响,问题导向可以引导我们抓住关键因素,实施变革。这些问题可能是销售遭遇瓶颈、库存过高、组织效率低下和员工激励不足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元的、系统的。比如库存过高问题,原因可能来自于营销预测、物流安排、计划协调、生产安排、采购策略等多个方面,而通过对库存问题的优化,就可以整体提升企业经营系统的相关部分。

第二个要素是企业员工自主解决。一线员工结合自身经验,在专家的引导下,遵循特定的规则进行研讨,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制定行动计划。一线员工往往具有直接的体验,对问题有更深切的体悟,容易形成适合企业实际的方案。而这一点能够很好地弥补咨询公司的不足。此外,在行动学习过程中,员工既是提出方案的人,又是执行者,更容易对执行有承诺,变革容易出实效。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能提升员工素质与能力,弘扬企业团队凝聚力。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3篇

着重需要阐述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情,07年将作为体验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份,营销领域在如此迅速增长的经济浪潮下,有什么样的特色营销与处于什么样的营销环境,都将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链接点,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身边的许多营销模式正在与体验接轨,服务经济与服务理念的多年积累与发展,整个市场已经形成相当的共识,体验的最终需要有整体意识与思想结构的调整,好在06年的初步试验,体验经济与体验营销正式走向我们的身边,平常的消费、交易、行为、思想均有了体验的思想,为我们的市场培育了大量的体验消费经济圈,而体验的营销模式正起着引领的作用。

体验经济催生行业思想转化,销售成为转化的首要环节

当我们以为行业需要以服务为先导至少再可以延续3年、5年、10年的时候,行业已经在发生悄然变化,很多行业在服务的基础上,正走向以体验为先导的理念进行设计、生产、加工、、服务、教育等等,体验两个字正逐步在这两年迅速被市场所接受,也逐步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在以不同行业为标准的体验项目正在兴起,尤其是制造、销售行业,正在大规模的向体验靠拢,体验所涉及到的行业正把整个经济带向体验,然后体验经济所具有的庞大魅力,催生着行业向更高的体验消费、体验销售、体验创新、体验服务递进,体验经济总的规模与要求非常有着诱惑力,仅仅依靠产品的先进、服务的质量、使用的便捷等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达不到体验经济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体验经济所要表述的是以意识为先导的经济形态,存在在广阔的市场当中,具有无限大的蛋糕机会,因此,靠技术与生产已经将要被市场所丢弃,为此,体验以思想转化为前提,在经济体系里面,销售成为转化的首要环节。

所有的交割平台与体验均需要围绕销售来进行运行,在商品化的时代里面,与市场接轨的就是买卖关系,所以销售成为体验领域的首要环节,也就是体验销售成为销售的主要手段与战术保证,无论你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均可以在得到之前有所体验,更加符合实际的需求,个性化的商品将逐步代替大规模统一标准商品,让商品带有体验的特性,因此,销售将更加自信,产品更加具有说服力,也同样说明我们的商品正走向另外一个轨道,就是商品的知识权利、个性特点、真实演示有更高的要求,假冒伪劣的商品将很快被挤出市场,也符合我们倡导的诚信销售原则,因此,销售成为体验的首要任务,势必导致我们的设计、生产、加工、交易更加科学、符合人的心理转化,把体验销售放到最前沿的位置上来。

体验营销的市场基本成熟,消费趋向也处于健康

体验销售有了眉目,销售的体验方式就是市场营销工作,归结到体验营销,如何来甄别市场是否成熟,将是我们对体验销售的一个新的考验,如果体验市场没有成熟,企业依靠教育与掀起体验浪潮将要花费巨大财力,并不完全可取,如果已经成熟,那么如何演变成为营销的模式化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判断市场的时候我们主要看的是消费环节,也就是真正的市场环节,只有市场的认可,营销的体系才可以建立,那么市场处于什么阶段呢?

根据对行业市场统计,利用体验方式作为敲开市场门槛的行业已经占据大多数,也就是市场准入首先需要以体验的方式进入市场,以体验为列举,比如商品的适应性体验、使用原理性体验、效果承诺型体验、服务效益型体验、科技含量体验等等,有了体验为前提,商品的交换频率在在增加,交易面积在扩大,成交率在上升,效益回报质量明显转变,企业利润有保证,所以,市场目前在迅速向体验的方向靠拢。在消费方面,根据市场规律,最终是依靠消费的能动来拉动销售,然后,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表明,消费更加愿意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上,接受体验消费,体验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也是消费心理依赖的重要途径,在不断受到商品挤压的年代,消费心理趋向稳定,盲目消费与跟风消费已经不再重演,体验式个性消费真是这个当口的真实反应。

体验销售模式在成长,营销需要进行调整思路

体验销售的意识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逐步适应,更多人文的关怀体验应用在各种营销模式的设计上,由于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体验营销模式也出现五花八门的状态,真正属于体验价值的营销模式正在酝酿与成熟当中。根据对市场的观察,不难发现,许多营销模式在利用或者应用体验销售环节中比较粗糙,有些甚至利用体验来拉拢客户,也利用体验的顾客好奇心欺骗消费,甚至把体验当作一种道具,来执行对消费的迷惑,这样的体验消费最终将伤害到我们整体的营销体验模式与体验发展规律,体验营销模式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新生事物的发展,总具有一定的风险系数,体验营销的规范在于体验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我们把体验当中一种营销模式,就必须在模式的整体框架下进行运行,因此,体验初步的规律在于细节的规范化运行。

体验营销的各个环节表现以下几点:

1、体验的战略规划:企业或者行业/产业采用体验销售,必须有一定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如何进行体验的战略布局非常关键,其中包括:经营发展战略、企业愿景目标、经营理念、企业口号、企业价值观、企业团队精神、企业责任使命,还包括体验形式、体验范围、体验目标等。体验经营CIS品牌战略:产品品牌定位:⑴ 产品品牌市场定位;⑵ 产品消费人群描述;⑶ 产品品牌核心价值开发;⑷ 产品品牌核心功能诉求;⑸ 产品品牌诉求广告语;品牌策划:⑴ 品牌定位;⑵ 品牌核心价值提炼;⑶ 品牌文化提炼;⑷ 品牌标识;需要有正确的体验VI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建设;体验BI理念形象系统设计建设;体验MI行为形象系统设计建设;体验HI听觉形象系统设计建设等等,体验的战略规划决定体验整体推进是否成功,决定了战术执行的是否有效,决定了目标方向是否连续一致。

2、体验的经营模式规划:需要有详实的体验项目背景分析,包括企业背景、资源背景、平台背景,需要有行业与市场现状分析、市场与产品策略分析,其中产品策略包括:⑴ 产品名称⑵ 产品运输与包装⑶ 产品线组合(4)产品卖点设计5)营销理念设计;价格策略包括: ⑴ 价格分析⑵ 价格政策⑶ 价格组合;渠道策略包括:⑴ 渠道设计⑵ 渠道组合⑶ 渠道创新;终端策略包括:⑴ 终端话术问答⑵ 终端VI设计⑶ 终端展示陈列生动化设计;促销策略包括:⑴ 阶段性促销规划及主题 ⑵ 促销活动设计⑶ 促销时机⑷ 促销区域⑸ 促销终端设计。在做好体验经营模式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性的解决体验当中企业自身的一些常规问题,比如: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分析、市场前景预测分析、投资规模与销售差距分析、经营场地现状情况分析、管理建设与技术现状情况分析、管理人力资源配备状况、经营模式机构设置等,强化对整体模式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3、体验要有程序化的管理模式:包括:机构设置与机构职能;职责与权限;管理模式与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建设;执行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风险规避机制等,尤其是风险规避机制的设立将是对体验营销模式的一种再生能力的考验,因此,非常需要有前瞻的思考。

4、体验的市场运作模式:包括:市场化战略定位;服务(消费者或者、加盟商)对象定位;市场运作模式定位;市场终端模式定位;市场盈利模式与盈利点定位;市场服务体系定位;市场运作投资风险规避体系等的建设,将完善与补充体验整体运行的实践与考核,成为体验销售模式的完整补充。

5、另外体验营销模式的整体推出,仍然需要对企业的核心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市场运作盈利点分析(自身盈利点分析、市场商业化运作盈利点分析);品牌建设与市场运作投资预算分析;品牌建设及市场运作投资与经济效益分析;品牌建设与市场运作的基本必要条件;品牌建设与投资回报周期预算分析;品牌建设与市场运作投资风险规避;效益保障体系设置等等,所以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单纯的体验一个部分,而大部分企业在执行体验销售模式的时候,往往考虑的是体验的终端部分,而忽略了对全局的思考,因此,大部分在执行做体验模式的时候,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健康的,将是要失败的。

未来对体验销售的核心趋向将以主题体验为依归

未来对于体验经济潮流下,体验营销的核心趋势将以主题营销、主题体验为依归,如何把握体验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对未来体验营销的关键环节,上述我们看出,体验是一种经济趋势,它包括的学科与门类非常庞杂,包括的行业与产业也非常之多,同样里面所涉及的体验项目也是非常之多的,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对体验整体性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外,需要审视对体验项目的筛选,体验的项目包括终端体验、产品体验、服务体验、价格体验、行为视角体验、差异化体验等,体验的规范与运作将是体验核心效益的保证。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药行业;财务战略;宏观环境

一、 财务战略概念

财务战略是指企业在价值管理的基础上为了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所采取的管理方针及决策方式,即企业在利益最大化及企业资金平衡的基础上使公司稳定长远发展下去所制定出一系列的谋划。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迅速的发展,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医药企业来说,财务战略更成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有利工具。

二、我国目前医药行业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随之而来的医疗保健需求逐渐增长,这更加推动了我国医药企业迅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医药工业体系且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医药企业经济也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医药企业竞争也在日益加剧。部分医药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财务战略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企业财务风险,由昔日“永远的朝阳产业”变为如今风险不断升高收益不断降低的产业。为有效规避财务经营风险,我们必须从医药企业财务战略出发,把握好财务战略这一关,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对我国医药企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三、医药企业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的财务战略

1.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动态分析战略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和内部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现在社会下的经济、市场、社会文化、资源等各方面的环境。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因无法适应外在宏观环境变化,缺乏对宏观环境的应变能力,最终导致医药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变化对医药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一般表现在:企业资金回收、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几个方面。我们应该提高对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变化的警惕,并认真分析它将对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充分掌握各宏观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完善我们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并在财务管理人员及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中下功夫,加强各项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才能有效的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损失。

2.构建财务风险预先警示战略

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只有等困难或者灾难真真切切的来临时,我们才知道痛之切。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预先警惕它的风险呢?做好对财务风险的事前评价及警示,能减少甚至避免医药企业在经营决策时的失误,比如:企业资金回收、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各方面带来的财务风险。而构造财务风险预先警示战略,是以现金流量为基础、重点以现金盈利和现金增加的数据变化为动态指标。现金盈利值与现金增加值是最能反应企业财务是否正常运作的因素,最直观的反映出企业财务的收益情况。当企业没有了盈利,企业不能发展无法生存最后只能宣告破产。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指标上,第一是收益性指标,其次是流动性指标,再一个就是偿债能力指标。我们要清楚意识到这三个指标对我们带来的经营风险,预先对其评估并高度重视与警惕,构建财务风险预先警示战略。

3.完善内部财务结构战略

大部分医药企业内部财务结构的不严谨性已经严重影响到医药企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为了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应调整企业内部账务结构,制订统一的财务会计政策并调整企业内部财务结构。通过这一调整完善内部财务结构,成员企业必须按照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要求来走,使集团企业与各成员企业明确且了解资金的筹集、投放、及收入与利润分配。与此同时制定合理的激励与约束的用人制度,使企业成员不再单方面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而是跟企业共同利益相挂钩,不断完善内部财务结构,有效规避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到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危害的重要性。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医药企业来说,财务战略是他们规避经营风险的有利保障。即使在外部看来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的医药企业也要从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及内部环境出发做好预警工作。避免在企业筹资、资金回收、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制定各项财务战略才能使医药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芮.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管理。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8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5篇

摘要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HR Strategy and Plan),向来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战略性工作,它与企业的战略、业务等经营面直接对接,超越、统筹和引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各专业功能。但也正因如此,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方式方法相对于其他HR专业功能而言,往往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全盘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存在某种所谓“标准化”的既定技术路线。

关键词自主经营 人力资源 规划

“自主经营体”模式,是一种管理创新和社会发明,它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变革或管理功能优化,而是一次深刻而全面的自我颠覆和系统革新。在这场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大变革中,员工的充分激活、高度负责、高速运转、超额激励、全面发展等等这些理想状态,既是重要目的,也是必然而然的结果。

本文以“自主经营体”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自主经营体”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内容进行阐述,并对此模式对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所带来的创造性变革进行解析,以期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应用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自我超越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变革的内在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若想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世界不同市场上的本土化经营是相当必要的,为此,很多大型大陆民营企业提出了全球化品牌战略,其目标是创出全球知名的品牌,其实现途径是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要求并创造本土化名牌。例如海尔集团,在经营方式上,其首先提出并实现了“三位一体”和“三融一创”的本土化经营,即实现设计、制造和营销的当地化,并且能够实现当地融资、当地融智及当地融文化。

民营企业全球化品牌战略目标的实现,将彻底改变以产品本身特征来赢取顾客的情况,转而通过创新技术、品牌附加值和良好的服务来赢得客户,将使企业更加逼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最终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名誉度和品牌竞争力。

(二)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管理模式变革的外在动力

1.内部环境变化的挑战。

大企业病的不断滋生,呼唤简化管理流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很多民营企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层级越来越多,企业内部的决策运作效率越来越低,“大企业病”的表现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国际化大发展时期,企业规模的扩大滋生权力环节蔓生,影响到信息和问题的上传下达,导致神经末稍感应不灵,从而降低了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程度,职能机构增多,加深了企业的专门化、部门化程度,滋生出,部门小团队主义等不良现象。

随着民营企业中80后、90后员工比例的增多,追求个人发展已成为员工的主导需求。通过对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调查,近三年的数据显示 “80”后、“90”后的员工数占比已经达到全体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些“80”后、“90”后员工学历普遍较高,视野宽广,接受新鲜事物快,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和尊重的愿望也很强烈,传统的管理模式日益受到挑战。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层级制管理模式,主动构建一个能为员工带来自我价值实现和增值、使其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一致的平台,并且在这个平台上,能够通过创造价值而带来个人的物质激励的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优秀的员工,使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只有当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企业才可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2.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

现今,各个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薄如刀片”。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我国大型民营企业几乎都在巨额利润的推动下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城市市场趋于饱和,销售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众多跨国知名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和品牌知名度,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使得我国各个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与此同时,在上游成本增加和下游流通企业的双重压力下,平均行业利润率快速下降,平均水平不足5%,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利润率甚至低于1%,“如刀片一般薄”的利润空间对国内民营生产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峻挑战。

互联网应用与普及带来的客户消费行为新变化。上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全球逐渐步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并正在深度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在传统经济下,市场主动权在企业手里,企业生产什么,用户被动接受什么。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正在改变,信息主动权正在由企业转向用户,用户拥有足够的信息掌握产品特点及价格,不断进行对比和议价,直到找到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市场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了用户手里。为此,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推进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变革,以便更好地接近用户,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组建自主经营体的理念基础和目标――人单合一

基于对互联网时代的敏锐认知,民营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取决于企业本身,而取决于用户。用户向企业购买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服务,所以企业必须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而企业要完成由制造到服务的转型,员工必须转型,从听命于上级,转向听命于用户。为此,民营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搭建一个能够将用户需求、员工价值自我实现和企业发展有效融合的崭新管理模式,即人单合一管理。

这里的人单合一管理中的“人”指的是员工,“单”不是指的狭隘的定单,而是指市场用户需求。人单合一管理是指以快速满足用户需求和创造用户价值为目标,依托先进的信息系统,通过构建三级三层自主经营体,形成倒三角型自

主经营网络;并建立以损益表、日清表、人单酬表为核心的人单合一核算体系,将员工与市场及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建立起一套原创性的由市场需求驱动的全员自主经营、自主激励的经

营管理模式。在战略层面,企业要实现从原来的先造产品再找用户变为先创造出用户价值再制造产品,通过虚网即互联网与用户建立互动平台,挖掘用户需求,通过实网即营销、配送、服务网络快速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从大规模制造转为大规模定制,使企业真正从制造型企业转变为服务型企业。

(二)自主经营体的特征和结构

自主经营体是企业人单合一的基础和组织载体。自主经营体是以创造并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以相互承诺的契约关系为纽带,以共创价值并共享价值为导向的自组织。

经过前期探索,笔者认为自主经营体要具备以下三要素:端到端,同一目标和形成倒逼体系。端到端是指自主经营体要围绕用户需求,从用户难题开始到用户满意为止,从用户端到用户端。一切从用户出发,用最快的时间为用户创造价值。如果不能给用户创造价值,不能让用户从不满意到满意,那么自主经营体就没有价值。同一目标是指整个自主经营体团队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即为所负责的用户群创造价值。自主经营体团队虽然是由以前不同部门的人员所组成,但都是围绕共同的目标从不同的方面来承担分解的工作目标。倒逼体系是指自主经营体从满足用户需求出发,通过契约的形式倒逼到内部全流程的人员互相承诺,制定预算和预案,保证目标的达成,这个契约不同于割裂的分包,而是利益共同体的捆绑合同。

自主经营体的运行模式是自创新、自驱动、自运转。自创新是指自主经营体要根据用户需求的改变不断进行创新,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能够不断挑战更高的目标,这是战略定位的过程,即找准战略、确定目标。自驱动是建立日清预算体系,将工作目标和预案分解到每天,能够自主地按照每天的预算驱动完成目标,这是战略实现的路径。自运转是指流程和机制不断优化升级,即流程化和制度化,形成一个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闭环优化体系,这是优化目标的过程。

自主经营体的结构是按照其战略目标定位形成核心职责。以海尔集团为例,其根据核心职责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以核心业务流程的职责作为专有职责,纳入经营体;以非核心业务流程作为共享职责,纳入二级平台经营体。之后,进行定岗定编,依据管理幅度合理、权责兼顾、职责覆盖、管理闭环等原则进行岗位划分。以三门型号经营体为例,其确定后的经营体总定编为19人,包括经营体长1名、型号/市场企划经理1名、外观企划2名、内饰企划1名、功能性企划1名、架构经理1名、项目经理5名、模块经理7名、开发模块1名。

目前海尔有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这些自主经营体在内部结构方面有两个共有的特征:一是内部人员精干,每个经营体是一个工作团队单元,灵活性强,可以实现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经营体内的每个成员都可以独挡一面,成员可以是全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二是经营体成员是动态的,而非固定不变的,有能力进入经营体的员工有可能因为中间过程不能很好地完成目标而退出,总的来说在海尔内部叫做“进、上、出”的竞争机制。“进”的机制,就是建立开放的平台能够吸引外部有能力的团队进来,同时从内部来说就是能够让员工主动抢入经营体;“上”的机制,就是让经营体能够自觉地挑战有竞争力的市场目标这个目标是动态优化的,完成目标后有相应的升迁和发展平台;“出”的机制,就是退出机制,达不到既定目标,要有退出的机制,比如后10淘汰,鲶鱼机制(在关键岗位设置“鲶鱼”岗,作为该经营体长的后备人才进行培养)等。

(三)自主经营体的权利与责任

自主经营体的“自主”来源其被赋予的权利,即用人权、分配权、决策权(合称为“三权”)和“倒逼”获取资源的权利。就用人权而言,在员工通过竞争上岗“抢进”阶段,自主经营体有权决定是否吸纳员工进入团队;在业务推进过程中,它有权对包括团队长在内的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并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决定成员的去留;另外,一级自主经营体可以根据业务流程的需要,向FU部门(即Functional Unit,职能单元,在海尔指战略、财务、人力、信息和法务职能部门)中的人力资源部门(二级经营体)提出人才要求,由人力资源部门协助其完成人才队伍建设,协助完成情况同时也是评价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就分配权而言,自员工进入自主经营体内,自主经营体就有权按照员工与团队之间的契约及员工目标实现情况来进行利益分配,它拥有独立的核算报表。决策权是指自主经营体在日常运行中的决策不再由其他部门来制定,而是由自主经营体根据运行情况自行制定。

所谓“倒逼”获取资源的权利,是指自主经营体有权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向二级经营体(职能部门和支持部门)或直接向三级经营体要求获取人、财、物等资源,二级经营体和三级经营体必须做出响应(接单并完成单),满足一级自主经营体的要求,完成的情况是评价二级、三级经营体绩效的标准之一。

自主经营体的责任在于其目标承诺,每个自主经营体建立都是以目标承诺为前提的,经营体必须承诺与集团战略一致、面对客户的、最有竞争力的目标才能建立。经营体要明确并找到自己的客户,根据集团战略确定业务战略定位与战略方向,明确价值观,制定清晰的目标;在单定的过程中,经营体须面对用户,承接第一竞争力目标,单必须有竞争力。

(四)自主经营体的组建

自主经营体的组建包括确定同一目标、员工“抢进”和“官兵互选”产生体长三个步骤。

首先是确定同一目标的过程,同一目标是指整个自主经营体团队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即为所负责的用户群创造价值。自主经营体团队虽然是由以前不同部门的人员所组成,但都是围绕共同的目标从不同的方面来承担分解的工作目标。自主经营体的组建并不是由哪个领导或者哪个部门主导的,而是从市场的需求出发的。由三级经营体长根据集团战略确定业务战略定位与战略方向,并创新机会、创造资源建立驱动员工抢大目标机制,这些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必须体现“高效率、高增值、高薪酬”。

其次是员工竞争上岗的“抢进”及通过“官兵互选”产生经营体长。员工在明确的战略与有效机制驱动下,凭借“三预”抢入经营体。经营体的组建过程就是目标确定的过程,员工在机制驱动下为了体现效率、实现增值、获取更高的薪酬,积极主动挑战自我、挑战大目标。在自主经营体的竞聘过程中,先确定的是该自主经营体的经营体长,通过抢单竞聘机制、由业务部门的上一级(通常一级经营体由二级参与,二级经营体由三级参与)和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参加竞聘经营体长的员工的“三预”方案的可行性来确定最终结果。其中,作为首要参考的为三预中的“预算”,该预算必定是高于第一竞争力目标的预算,通常如果参加竞聘的员工预算较高而其支持预算实现的“预案”亦具有可行性,则该员工竞聘成功,相应的,也会按照该员工提出的预算所对应的薪酬,即“预酬”最终确定其薪酬。整个过程既明确了最终要完成的目标,又明确了完成该目标之后所对应的薪酬水平,同时也在事前明确了完成目标的路径等,并且整个过程都是员工根据自己意愿和能力确定的,是员工与自己能力的博弈,而非企业定了目标要求员工,员工与企业的博弈。另外,自主经营体内的成员的产生与经营体长的竞聘过程相似,也是凭借“三预”抢单竞聘入经营体。

三、自主经营体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国内一些知名民营企业(例如海尔、联想、华为等)在人力资源方面制定了自主经营体成员的标准、建立了全球一流人才储备池并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妥善安置被淘汰员工。

经营体自主用人的前提:锁定经营体人工成本预算标准(如:人工成本占经营体销售收入的比),经营体能挣够用人成本的前提下,用多少人,用什么岗位的人经营体可自主决定;经营体用人标准:经营体引进的人是诚实可信的,能够完成第一竞争力目标并能持续优化的人,漏斗步骤如下:认同人单合一双赢的文化;认同集团战略,认同岗位第一竞争力的目标;有承接第一竞争力目标的预算和预案;敢于承诺第一竞争力的目标。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改制;股份合作;设计规划

矿区多经企业大部分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多经企业仿照全民企业的模式办公司,它们已成为全民企业的附属物,有人称这为“二全民”。这一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它束缚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打破这一模式,进行多种经营发展战略研究。

一、矿区多种经营发展战略定位

矿区多经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这是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得出的结论,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多经企业只有把职工个人利益、劳动贡献和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才能调动每一个职工股东当家作主,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和共同劳动的积极性。

(一)改制模式的定位。(1)企业组织形式,向以专业化公司、股份合作公司、股份公司等公司制转变。(2)所有制形式,向以国企控股,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转变。(3)产权关系,走向清晰。(5)企业性质,转变为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5)企业目标,向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6)企业运行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

(二)发展战略的定位。从矿区实际出发,将矿区地面生产服务系统进行整合成立新公司,并注入新的活力,组建股份公司。根据《公司法》规定,新公司成立股东会,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掌握公司的产权,立制权和重要的人事权。董事会代表公司,对内实行管理,承担公司对内对外的管理责任,依据公司章程确定的经营方向做出经营决策,实现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聘任总经理执行经营决策,保证公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监事会一方面防止董事会经营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防止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造成公司的权力腐败或权力异化。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后,企业的党组织和工会应由同步按照《》和《工会法》新组建新的党组织和工会,由董事长兼任党组织负责人,工会主席兼监事会主席。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总经理由董事长提名,董事会聘任;公司副总经理和各部室及子公司、分公司负责人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聘任。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决定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

(三)织结构模式的定位。成立生产服务总公司,煤炭企业应加强对多种经营产业的管理,实行原煤生产与多种经营产业两条线管理,同时明确多种经营产业的发展思路。改革多种经营和非煤产业的组织机构,成立由董事长、总经理直接领导的生产服务总公司。首先,打破国有、集体所有制界限和原隶属关系,把非煤产业项目从矿、厂、公司、中心剥离出来,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对剥离、重组后的公司进行公司制改造。其国有资产作为矿务局的投资,产权代表为矿务局,矿务局将这部分资产授权新公司经营管理;对集体资产的产权做出明确界定,成立股份合作企业。新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按照“股份制组织结构形式运行”,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二、多种经营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发展战略。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生产服务公司,以发展煤的深加工、电力、洁净型生产产业支柱为主,大力发展其它产业,实行多业并举、多元开发、综合发展、股份合作、国有民营的总体发展战略。

(二)指导思想。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整体规划,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优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成为股份合作的混合经济所有制企业。加快实现企业制度和体制创新,达到国家增税,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实现矿业与多经企业互利双赢,健康持续发展的新突破。

(三)基本原则。(1)坚持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原则。主辅分离、多经企业整合重组和改制的工作是一项改革性很强,与广大职工利益关系紧密的工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力争做到全面规范,分步实施,积极稳妥,整体有序推进,不断深化多经企业内部改革,促进企业发展,保障矿区稳定。(2)坚持“两个置换、两个保障”的原则。“两个置换“就是通过产权改革,使原有企业置换为产权多样化的混合经济所有制企业,通过工龄补偿方式,转换企业所有干部、固定工、集体工、合同制工人的身份,解除职工对企业的依赖关系,把职工置换成可以双向选择的自由劳动者。“两个保障”一是接续职工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二是规范矿区市场,局内部业务协作优先原则,确保多经企业产品、承揽工程及其它项目在矿区内部享有优先权。(3)坚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加快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多经改革要坚持边生产、边施工、边改革。(4)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从本局实际出发,围绕矿业公司生产服务,界定工作范围,划归多经系统大体系进行改制重组,实现分工明确相得益彰。(5)坚持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的原则。在改革中谋求发展,鼓励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实现企强人富。(6)坚持自愿、自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依法改革,维护国家、企业与职工个人的利益,将责权利统一起来。(7)坚持精兵减政,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新企业的原则。整合多经企业、实行规模经济发展,实现专业化、产业化管理模式。(8)坚持多业并举、多元开发、综合发展与股份合作的混合经济所有制企业的原则。(9)坚持整合、重组、分离、集中、优胜劣汰的原则。(10)坚持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7篇

1战略对应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IT)在企业中的应用经过了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3个阶段。在数据处理时代,IT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在管理信息系统时代,IT应用以改善企业管理执行过程、提高整体效益为目的;在当前的战略信息系统时代,IT应用以提高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因此,首先就必须明确IT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和作用,然后才能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根据其作用的原理和途径,协调和应用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的运营目标。这就构成了战略对应研究的基本内容。

战略对应(StrategicAlignment)是对信息技术与运营战略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的一种概括性表述,体现在企业的主要管理要素(如运营战略、IT战略、组织结构、信息化基础设施等)之间的相互适配性。战略对应研究认为只有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和谐一致的状态,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企业运营成功,这种状态就称为战略对应。

战略对应的产生来源于企业IT应用方法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以从3个方面来归纳。

1.1对信息技术作用认识的提高战略对应思想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IS)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解决在IT应用中产生的“生产率悖论”,引导企业正确应用IT,著名管理学家Porter提出了信息技术竞争优势理论,认为IT对企业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改变着行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在带来竞争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应用IT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获取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IT与运营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明确IT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引导IT的应用发展。

1.2信息技术在变化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随着BPR理论及实践的深入发展,企业对IT的依赖性和关联性更加密切。通过BPR,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以IT应用为基础进行调整和变革,管理运营体系与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较高“藕合”度的体系。要使这样的企业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运营战略的要求,就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总体把握企业运营与信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1.3传统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规划领域的发展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信息系统集成等传统IT应用领域的研究也注意到了IT对运营战略的影响,研究了IT战略与运营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营战略与IT战略、组织结构与IS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战略适配”关系,并且将影响到IT应用绩效,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运营绩效,这一观点已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将运营战略与IT应用密切相联系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集成途径和方法。在这方面Earl、King、Teo、Henderson、Venkatraman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2基于战略对应的信息化管理过程的特征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阶段。其中,战略规划是企业活动的核心,它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运营目标,并对达成企业目标的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确定企业的整体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营模式,最后对组织资源的应用做出安排。战略规划规定了战略实施阶段各项活动的目标、方向和内容,明确了对企业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

实现战略对应,必须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识别那些具有“对应关系”的各个管理要素,寻求促进各要素形成和谐一致状态的有效机制,使企业运营能够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这也正是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SystemPlanning,ISP)是信息化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是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目标而对组织的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结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等做出统一安排和部署的一项管理活动。

基于战略对应的信息化管理过程,就是以战略对应原理为指导,在信息系统规划中以运营战略与IT战略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到IT对管理运营模式的影响作用,提出能够支持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IS实施方案,并将它贯彻到信息化项目实施、应用及评价等整个信息化活动中。因此,信息系统规划是实现战略对应的重要环节。信息系统规划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实施、应用、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由于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运营战略、组织结构、IT应用必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使得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一致的状态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战略对应的实现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即一个运营战略与IT战略在形成、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适应和变化的过程。因而,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具有以下新特征。

2.1一致性指在运营战略目标与IT战略目标形成过程中,其目标相互参照,保持一致,信息系统职能与组织内部需求协调一致。

2.2动态性信息系统规划与企业规划交织在一起,规划与实施相结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调整、循环反复、动态地向前发展,共同促进运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2.3均衡性企业规划和信息系统规划所涉及到的各种组织构成要素保持相互适应、协调平衡。

2.4系统性企业规划和信息系统规划不是仅靠少数专业人员来完成,而是以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各级管理人员(高层、中层、部门经理)及普通用户共同参与、协同工作的过程。

2.5柔性组织结构与信息系统结构必须既满足当前运营管理的需要,又具有适应内外运营环境及IT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各个阶段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具有连续性。

3基于战略对应的信息化管理过程的框架

图1给出了以实现战略对应为目标的IT战略管理框架模型,主要描述了在战略制定阶段ISP过程的主要活动。与传统IT战略管理框架相比较,该模型强调在IT战略定位、构建IT战略体系、确定ISP途径、信息化项目实施等环节上必须与相应的企业规划活动相协调。

3.1IT战略定位从IT的发展和企业自身信息化应用能力出发,确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并将它与运营战略目标相匹配。基本思路是将运营战略、IT战略按一定的特征属性分类,再应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进行匹配。Miles-Snow运营战略模型和McFarlanIT战略模型就是比较典型的分类框架,前者把运营战略划分为防御型、前瞻型和分析型3种,后者把IT战略划分为支持、关键运营、竞争潜力和战略应用4种。

3.2关键因素分析即识别达成战略对应状态的关键战略要素。除了分析竞争战略、信息技术、系统设计和开发、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因素以外,还应分析规划过程、实施过程中的其它影响因素,包括IT管理体制、组织文化、信息化活动等方面。例如,ISP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普通用户的参与、企业规划中IS人员的参与以及企业管理人员与IS人员对企业的运营战略、IT战略、运营管理活动的共同理解和认识等。

3.3确定战略体系一个完整的IT战略体系包括系统战略、技术战略和管理战略3个层次。其中,系统战略是关于信息系统开发与企业管理运营功能需求方面的考虑,要求通过IS应用获得战略优势;技术战略主要涉及技术政策,例如,如何处理系统结构、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管理战略则是描述如何开展IT/IS活动的一个管理框架。

3.4集成实现途径如前所述,信息系统规划是一项通过对多项活动的协调来完成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依靠某种具体方法就能做到,要从系统性和过程性出发,明确规划的思路,按照一定的途径来逐步应用具体规划方法,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3.4.1基于BP与ISP作用关系的途径即从运营战略与IT战略的逻辑关系着手,展开企业规划和信息系统规划。它有行政集成、顺序集成、双向集成和全方位集成4种。这种途径只是提出如何展开信息系统规划与企业规划的总体思路,而没有较为明确的方法准则可遵循。

3.4.2基于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的途径它有技术导向、方法驱动、管理导向、运营导向和组织导向5种。影响选择途径的主要因素有:信息规划活动的步骤、企业的IT应用能力、用户与IS的交互程度、运营管理需要的特殊性以及其它的偶然因素等。例如,信息化能力很强、IS应用较为广泛的企业可以采用“组织导向”途径,使IT应用与管理运营体系完整地集成起来。

3.4.3基于过程的ISP途径它具体明确了按什么样的顺序、步骤,用什么方法对功能、结构、流程等规划对象进行规划设计,以使IT能更有效地支持运营战略的实现。Henderson和Venkatraman所提出的战略执行、技术变革、竞争潜力和服务能力4种途径是其中的典型。其特点是针对不同的IT应用目标(如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能力等),按照一定的方向展开规划活动,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和平衡,从而达到运营战略与IT战略之间的“战略集成”和组织管理运营体系与IS之间的“功能适配”。

3.5信息系统规划方法信息系统规划最终是通过应用各种具体的方法来完成。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关键因素法CSF、信息工程法IE、组合分析法PA、价值链分析方法VCA等,都是规范活动中采用的主要工具。

3.6评价通过对关键因素的测评,测量所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上述各项工作形成反馈,以对不足和偏差作出调整。

4战略对应研究的意义

实现战略对应,其核心在于要求企业管理者在认识、规划和战略3个层次上具有一致性,即,IT管理人员与运营管理人员在IT对运营管理工作的作用上认识一致;企业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达到完全集成,充分考虑企业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努力寻求通过IT促进企业变革的机遇;在战略上把IT较好地融合到企业的整体战略体系中,使IT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因而,分析研究战略对应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如下意义。

(1)充分认识IT在企业中的地位,合理地应用IT,提高IT应用柔性,使IT成为企业应对复杂外部环境,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保证企业对IT的投资效益。

(2)规范IT的战略管理和应用过程,增加IT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并将它纳入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之中,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战略规划 策略

前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企业的发展模式,因此为了应对互联网变化对企业带来的冲击,新兴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帮助企业树立更明确的战略目标,首先企业要认清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并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互联网因素的影响,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下新兴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一)战略规划是新兴企业经营的基础。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基础,其能够帮助企业构建科学的发展制度,更为企业经营提供了重要的经营规则。首先,新兴企业要明确战略规划,充分的分析当前的政策和市场情况,并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企业内部变动。其次,战略是企业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收购部门的工作重心,良好的企业规划可以帮助企业从容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尤其在大事件的决策上面,战略规划会给企业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

(二)战略规划能够提升新兴企业的稳定性。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能够显著提升新型企业的稳定性,由于新兴企业的发展方向往往受到创业者个人性格限制,如果创业者太过激进,很可能将企业置于高风险之中,因此新d企业需要借助可靠的战略规划来提升企业自身的稳定性,使企业能够从容的应对市场变化,避免创业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尽管许多研究也一直在强调创业领导者以及创业团队对于创业成长的关键作用,但是显然,一套良好韵战略规划机制对于拥有优良素质创业团队的企业来说或许意义不甚重大,但是对于创业团队整体素质尚存不足的企业来说则是企业稳定经营的有力保障。

(三)战略规划能够有效解决新兴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和矛盾。新兴企业在制度上难免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下这些问题将逐渐暴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相关部门需要重视战略规划的制定,其能够有效的解决发展中组织之间的各项矛盾,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帮助企业内部调整资源分配,一旦出现部门意见不合时,战略规划能够明确企业发展的大方向,防止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发生,促使新兴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新兴企业战略规划的特性

(一)战略规划具有复杂性。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战略规划既享受了互联网飞速发展获取信息的便利也受到了互联网信息爆炸和安全风险的严重冲击,因此融合了互联网发展的企业战略规划具有复杂性。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市场经济出现了变化,再加上新兴企业面临的问题较多,其本身制度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复杂性介乎于完全无规划和复杂规划之间,这种复杂性依赖于企业内部拥有的内部资源和战略目标,因此当前新兴企业要认清战略规划的复杂性,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二)战略规划具有渐进性。战略规划涉及的时间较久,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因此在战略规划具体的实施中要考虑其具有渐进性。新型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全实现的,因此新兴企业要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每个机遇,不断的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将片面的理论逐渐转变成为全局性的战略目标。但是如果企业经常大幅度的调整其战略,那么它将很难有效地完成任务,而且这种剧烈变动的战略规划还会带来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于资源相对匮乏韵创业型企业来说,这是一种致命的威胁。

(三)战略规划具有独立性。企业战略规划具有独立性,它不依托企业任何组织和部门,是独立存在创业企业之中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兴企业要合理的把握战略规划的独立性,充分的考虑市场经营上的战略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下新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可行策略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9篇

本文以某集团公司为例,首先对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制度进行调查了解,然后通过指标分析来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初步评价,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完善战略管理制度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企业战略管理制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晚,正处在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但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不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战略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企业战略管理制度进行调查研究,防范企业风险。我们力求通过案例,结合实际解决企业自身问题。首先介绍案例公司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公司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为公司战略管理制度建设提出改进建议。

二、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集团公司属综合行业,经营范围主要为:房地产业、汽车组改装业、证券业、化工机械制造业、环保锅炉制造业、液化天然气业、汽车贸易及服务的投资、高科技产品开发等。

股东会是集团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行使公司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决议权。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依法行使公司的经营决策权;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集团公司的职能管理部门包括战略运营部、投资融资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审计部、法规部、企业文化工作部、离退休管理中心等8个职能部门。集团公司下设汽车公司、房产公司、天然气公司三个子公司。

三、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制度发展现状分析

(一)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制度发展现状

集团公司战略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手段主要采用企业业绩衡量指标分析的方法,而预算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预算控制当期财务指标,年度财务预算则根据上年实际经营情况编制。

根据战略控制手段在集团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以集团战略运营部和财务部为核心,以其定期的三大战略运营分析为切入点,对其运营效果和应对措施进行评价分析,以找出某集团战略规划从制定到控制的各个环节的风险点、控制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的改进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

(二)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分析

1.集团公司战略管理总体分析

我们首先对与战略运营相关财务指标在预算控制与实际效果的比较分析,判断集团公司在战略规划方面的运行效果(见表1)。

从上述经营指标可以看出,三大板块的2008年度主要战略经营目标均未完成,其中以房产置业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最差,主要原因是:

房地产2008年度战略经营目标中销售收入较2007年实际销售收入增加139.31%,计划目标较上年实际完成基数增量较大,而根据房产置业2002年至2006年的销售收入平均涨幅为30%左右的情况来看,2008年度战略经营目标制定过于激进;同时2008年房地产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这也反映出公司战略分析环节中对外部环境因素的考虑不够充分。

汽车服务板块未完成规划目标的主要原因与房产置业同出一辙,2008年度战略经营目标中销售收入较2007年实际销售收入增长90.61%,而战略规划时对该行业市场占有率的预期增量过于乐观,从而导致目标值偏高。但该板块利润率完成较好,也说明企业在战略规划时对于成本费用估计过高。

能源板块战略经营目标各项指标较其他两个单元完成较好,主要是该板块战略目标规划在2008至2009年采取了保守稳健政策,但2010年以后战略目标有重大调整,这对能源板块在2010年以后的经营发展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从上述指标分析图可以看出集团公司2002年至2006年三大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2.6%,2008年至2009年三大板块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增长率超过70%,而实际2008年较2007年三大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实际增长率为24.51%,2007年至2008年能源、汽车服务板块各项实际经营指标呈平稳小幅上涨趋势,只有房地产置业2008年较2007年实际经营指标呈小幅下降,主要是2008年宏观经济影响的结果,不可控因素占主要原因,从上述指标分析可以看出战略规划与实际年度运行效果相差较大。

对集团公司战略管理进行初步了解后,我们决定将集团财务战略作为重点进行分析。从集团层面的考虑,财务战略中的筹资战略应作为重点,而筹资计划与公司战略的匹配、筹资的统一调度、融资成本的合理化设计等筹资活动都应在公司战略中有所体现。

集团公司2008-2017年战略融资规划预计1143亿元,融资方式为资本融资、债务融资和其他形式的融资形式,融资规划未细分到集团及三大板块中,由于三大板块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不同,对各版块融资方式的选择应有所不同,同时三大板块均属于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作为集团统一调控融资活动显得更为重要(见表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集团及所属三大板块2006年至2007年长短期偿债能力均有显著提高,房地产、汽车股份受行业经营特点及经营发展的影响速动比率较低,长期负债比重2008年较2007年有较大幅度减少。从报表数据来看集团包括下属专业公司资产负债率逐年降低,营运资本逐年上升,说明集团重视企业的后续发展,资产结构更趋合理。

2.房产置业板块战略管理分析

在了解了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基本情况后,我们选取集团公司房产置业板块2008年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行状况、偿债能力状况、企业发展能力状况在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和优秀水平之间做了比较分析。

在对房产置业板块2008年业绩指标评价分析中发现地产业综合指标处在行业中等水平,其中的财产效益状况接近同行业平均水平,资产运行状况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发展能力远低于行业平均值。偿债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低于行业优秀水平。

(1)财务效益状况分析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该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高于同规模平均水平1.24%,但是低于规模优秀企业6.16%,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净资产的增长与经营积累不相匹配,比如净资产中由于资产评估增值而增加的资本公积数额较大,非经营因素对净资产增量的影响较大。

(2)资产营运状况

资产营运状况是房产置业四个基本指标中较差的,除了应收账款周转率高于同行业平均值外,其他几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值,说明该公司资产运行效果不好,这与该公司资产中存货年末结存较大、其他应付款等非经营性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较大有关。

(3)偿债能力状况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该企业速动比率比同规模平均水平高38.52%,比同规模优秀水平低34.68%。该企业速动比率接近100%,该项指标较好,但与优秀水平仍有差距,原因是该公司流动资产中存货比重较大,速动资产剔除了存货因素,存货占流动资产的51.85%,使得该企业速动比率受到影响。同时虽然该公司速动比率接近100%,但其流动资产中存在大额内部往来款,占流动资产的36.85%,该笔款项变现能力不确定,公司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受到影响。

(4)发展能力状况

销售增长率反映企业营业收入增减情况,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受2008年宏观经济的影响,该公司销售出现下降。

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集团公司房地产板块发展周期已经达到成熟期,除去2008年的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该行业应执行稳健的经营理念,这与集团公司房地产板块2008年至2017年远景战略规划中经营发展确定的增量相吻合。

四、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制度面临的问题

综合上文中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现状分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集团公司目前的战略流程基本符合战略管理的要求,但在战略分析中重点放在行业前景预测和自身竞争能力,但对行业预期的其他因素考虑不充分,比如同行业竞争强度、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国际同类产品的冲击等,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判断上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考虑不充分。

1.战略运行分析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公司制定了战略运行分析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基本是按照制度执行的,战略运行分析虽然在信息沟通、应对策略的制定上较为及时,但运行分析提出的应对策略内容较为空泛,缺乏可操作性,对战略运行的调控未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仅仅通过运行分析制定下一步应对策略,以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经过我们调查了解发现,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际运行效果比较发现相关战略指标的制定与实际执行成果出入较大;

从上述柱状分析图可以看出某集团2008年战略目标采用的是较为激进的发展理念,但实际完成效果不理想,但2008年各项经营指标实际完成较2007年均呈稳步发展趋势,而其增长应归功于某集团以前年度快速发展的惯性带动,战略目标规划的实现缺乏实务性、操作性,这也使得2008年做为某集团新战略实施的第一年未能达标,此实施效果对2009年及以后年度战略目标的控制与调整应有所警示。

2.战略规划不明确

财务战略规划中对筹资方式未作明确规划,同时也未对三大板块筹资规模作具体分割,对不同筹资方式、不同板块所处的发展阶段未作进一步分析论证,由此对筹资成本、不同发展阶段中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搭配在财务战略中未作分析规划,可能造成集团在资金筹集、分配上的计划性不强,筹资成本缺乏预期策划、不能充分考虑经营风险对筹资风险的影响、造成资金运营效率不高。

五、改进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制度的建议

1.强化集团公司调控手段

公司应当强化战略管理中的调控手段,仅仅通过运行分析制定下一步应对策略以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有必要对战略从设计到制定所进行的分析、计算从新审核,重点突出对战略环境变化的考虑,以战略项目的经营业绩来衡量来分析战略运行效果,关注可能引起战略失效的主要因素,如出现可能的实效因素,应由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及时提出应对方案提交董事会决策。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集团;战略:“三步六分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卖方市场已一去不复返,企业间由低级局部的产品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企业形象竞争,竞争逐步升级。现在企业间的竞争已全面升级为整体长远的战略竞争。尤其是一些名牌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已经把战略提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位置,如广东科龙公司高薪聘请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中国董事宋新宇博士出任战略总监,在企业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企业战略问题成了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目前的探讨主要是集中在集团经营战略方面,而对各种支持性战略(如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探讨显得不够充分,无法满足对集团全面战略咨询和集团战略管理工作者的要求。我们通过对战略咨询实战经验的总结,归纳出集团战略中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一种新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希望能为实际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企业集团与集团财务管理的关系定位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型企业或大型公司为核心,通过协作、联合、兼并等方式,把具有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各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以资产联结和契约合同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规模、多种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企业法人联合的组织形态。判断一个企业集团是否属于本质意义上的企业集团,主要的不是看在形式上是否由多个法人构成的联合体,而在于这种联合是否能够遵循集团组建的宗旨:实现资源一体化整合效应与管理协同效应,并借此确立集团整体的市场竞争优势。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作为管理总部的母公司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并通过集团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为集团整体及其各成员企业的协调有序运行确立行为的规范与准则。而集团财务管理是实现上述功能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它与集团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等其它重要职能一起构成集团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集团总部所控制的中心职能。作为集团重要职能之一的集团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公司法人的财务管理,其特征主要是由其治理结构———即企业集团的多级法人制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在财务管理主体上,对应于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呈现为一元中心(集团总公司)下的多层级(各子公司和孙公司)复合结构特征;2)在财务管理目标上,企业集团呈现为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对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在战略上的统合性,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对成员企业目标的指导性;3)在财务管理对象上,企业集团体现为多级理财主体(各级法人)各自资金运动系统的一体化复合结构特征;4)在财务管理方式上,企业集团体现为高度的全面预算性和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管理制度的一致性。集团财务管理与集团管理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一,而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是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2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管理战略的关系

定位企业战略是对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之中,企业的过去运行情况及未来运行情况的一种总体表述。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是集团总部对实施企业集团全局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对集团未来几年所做的科学预测与合理规划。企业集团不同于一般的法人企业,这是由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所决定的,由此决定了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与单一企业法人的战略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最主要表现在内容上,集团战略所要包括的内容更多更广泛,不但包括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还包括各成员企业的战略定位与选择,由此集团战略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从操作实务(一般指战略的制定过程)上来分,集团战略可以分为经营战略和支持性战略,支持性战略也可称为执行性战略,执行战略隶属于经营战略,对经营战略起支持作用。

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对集团的经营战略从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全面的支持,是集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战略是为适应企业集团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金、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运用这些资金的方略。而财务管理的规划是为了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需要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所进行的组织设计、制度设计等一系列规范性建设。两者一起构成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规划。一个企业集团的成败,最基础的因素在于能否确立起两条交互融合的生命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线与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线。我们在制定集团的战略时,一般侧重于构建企业的产业发展线,属于集团的经营战略,经营战略是全局性决策战略,它侧重于从竞争对手的分析中来确定自己的经营定位。而要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各种支持性战略的配合实施,即构建集团的支持性战略,以从资源配置和管理控制的角度充分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它从财务的角度对经营战略起全面支持作用,它与技术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一起共同构成集团经营战略的支持系统,而经营战略对各支持战略的规划起指导作用。集团经营战略与各支持性战略的关系可以从集团战略规划结构图(图1)清楚地看出:

1)集团经营战略对各执行战略的指导作用关系;2)各执行战略对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经营战略和执行战略一起构成集团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战略与集团战略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二,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定位是集团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二。

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

一般来说,财务管理的主体涉及到三个层面,集团总部决策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和成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应该是集团总部(母公司或集团公司)最高决策层站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制度规范与决策督导,而不直接涉及各种日常性的、琐碎的、技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事宜,甚至可以不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具体建设。它与集团的成员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层面上的两个概念,与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的两种操作,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也可以由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提出方案,由集团的高层决策层进行决策,但两者的执行主体不同,所以也是不同的两个层面。

同时,还值得指出,我们这里所指的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和一般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咨询存在很大的区别,财务管理咨询通常受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战略的指导,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严格的诊断分析,侧重于企业集团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内容。而我们所进行的财务战略规划通常和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步进行,并对战略起到一个支持性的作用,侧重在第一层面上的内容,通常成为企业集团发展和财务部门发展的规划性文件,所进行的分析侧重于外部环境分析和集团整体的经营状况分析(当然对财务管理本身同样需要进行诊断分析),其内容侧重于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财务管理战略的定位等内容,而不对部门的建设,具体的财务操作制度与规则的制订等进行策划。这样总结出一套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即“三步六分法”,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企业集团或集团公司所进行的战略管理咨询)推广运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三步”是指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三个步骤,即从分析到设计到实施:“六分”是指它的六个组成部分。可用图2表示。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1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and medium private enterprises, made preliminary study and discussion from a strategic planning perspective.

关键词: 民营企业;战略规划;市场;企业管理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trategic planning;market;enterpris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50-02

0 引言

在中国,每年都会出现不少的民营企业,但同时每年也会有大量的企业破产或倒闭。据市场调查研究,中国的民营经济的平均寿命只有4年。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何生存时间短,以及这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是怎么规划自己的企业战略的都是我们需要了解。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都在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上出现重大问题,才导致失利的。我们在研究一个企业的时候往往特别看重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收益一个企业能够维持其继续的发展的能力到底怎么样,这些能力的构成和影响要素有很多,一般包括企业的品牌策略、团队建设、管理者的素质、企业的战略……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战略规划制定的合理程度。

1 民营企业没有良好的战略规划的原因

企业的战略规划是管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外部环境因素而制定的长期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将其制定实施的过程。

我国的民营企业一般在创业的初期,都是非常具有活力的。它们往往是通过一个好的市场先机,而逐渐的发展壮大。符合市场要求,顺势而为,是它们起步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往往就是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经验而经营自己的企业。一开始发展的很好,但最后大多数还是折戟沉沙,民营企业为何没有良好的战略规划?

①企业的管理者没有重视战略规划。企业的战略规划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这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都是抱着在市场上赚钱的想法而发展着自己的企业。由于其中大多数人的没有学过专门的企业管理,甚至很多人知识水平本就不高,所以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他们而言就显得不足轻重,而最终导致企业的发展陷入的方向。②企业没能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及时应对市场的反应。市场对于企业而言,犹如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最开始的时候,由于应市场而生,因此发展的相当好;然而当企业在发展过一段时间后,可能是一年或几年,市场上出现的同类产品变多,或则说市场已经逐渐饱和,这时候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不利的市场信号。而此时,企业在制定其战略规划的时候就必须将市场的这些变化纳入其战略规划中,甚至说在制定规划规划的时候就应该将其考虑进去。忽视市场变化的战略规划往往就会导致企业被市场所忽视。③企业的竞争压力大,在竞争中被淘汰。中小型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同时这些民营企也之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竞争,而竞争的失误往往就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失败。我国的民营企业,由于产品的技术水平一般来说都不是很高,产品容易被模仿,因此在市场发展的后期常常会由于市场竞争者的介入,而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无差异性等问题,这些企业之间往往为了生存而大打价格战,利润降低或则说是亏损加重,最终导致企业越来越难做,而最后出局。④国家的政策也是对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一直鼓励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而有些企业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而发展,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其企业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挫折。⑤忽视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一个企业的品牌,不仅仅是企业的身份,而应该是企业的生命。现在的市场经济状态下,市场上的企业千千万万,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将自己的品牌塑造好,就会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忽视企业的品牌战略是也是企业没有良好的战略规划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蓝本,详细地将讲,它是一个战略规划矩阵,主要内容包括方向和目标、约束和政策、计划和指标;但同时战略规划也是具有层次性的,即在纵向上,企业战略规划可以分为企业级、业务级、操作级三个层次。企业战略规划的这九个方面,相互之间互相影响,都对于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规定。因此,在具体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一个企业的自身的特点(或者说是内部因素),同时要考虑外部环境(外部因素)的同时,来综合考虑,科学合理的去制定其企业的战略规划。

2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良好的企业战略规划

2.1 深刻挖掘企业自身的优势,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都没有企业的长期目标,而在制定战略规划的时候,往往就直接是企业近两年来的一个计划和指标。对于战略规划的三方面内容而言,目标和方向是最为重要的。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学会分析自身的特点。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公司的管理者一般也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这这些企业中管理者自身对企业的认识往往关乎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时候,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如所处的产业、所具有的的优势条件、企业的区位等,同时也要分析自身所存在的劣势。在具体的战略执行的过程中,这是自己就是企业的蓝图规划者,对于自身的优势,后期将如何发挥;根据产业的特点,将来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引领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自身所存在的劣势,又将如何避免或者说解除,这些都是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规划的时候所需要考虑的。由于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都有着灵活的市场转换能力,因此对于它们而言,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兼顾自身的优势所在,保持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对于市场上比较看好的领域可以在规划中做备案。

2.2 制定科学的计划和考核体系 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存在管理方面的不完善性,而导致企业的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端。企业要可持续的发展,管理上的水平一定要提高,同样,但企业的管理者们在制定战略规划的时候,要确保自己制定出来的战略规划是合理的,是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对于制定的战略规划,要有科学的考核体系予以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战略规划,才能最后在企业中计划和实施。企业要善于任用管理上的人才,通过科学的管理来使自己的企业少走弯路,朝向更远的目标前进。

2.3 使用战略规划,激活员工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来讲,员工的责任感都不是很强。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的同时可以考虑让员工积极给出自己对公司发展的看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同时也可减少企业规划的不合理地方。同时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企业发展目标,战略规划也可以激化员工的合作意识。良好的企业战略规划往往是企业和企业中所有人的共同愿景。

2.4 针对市场变化,积极对战略规划作出适时的调整

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长久的发展,就必须随时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变化的市场而对战略规划所存在的不适合的地方,进行修改。一个好的战略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规划,因此在制定战略规划的时候要保证留有可以修改的空间。只有符合市场变化的战略规划,才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升。同时这个战略规划也是可以控制的,企业要发展,就要保证其正常的经营运作,其总体是可以控制和掌握的,只有这样,战略规划才能更好的让这些民营企业朝向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是市场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当前经济形势较差的形势下,中小型民营企业更要重要公司的战略,要合理利用企业战略规划,发挥企业的优势,让自身从中小型向大型企业的转变,这样我们国家的经济将会更为活跃,市场经济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利,张荣刚.简析企业文化建设在绩效管理实施中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12篇

1企业集团与集团财务管理的关系定位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型企业或大型公司为核心,通过协作、联合、兼并等方式,把具有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各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以资产联结和契约合同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规模、多种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企业法人联合的组织形态。判断一个企业集团是否属于本质意义上的企业集团,主要的不是看在形式上是否由多个法人构成的联合体,而在于这种联合是否能够遵循集团组建的宗旨:实现资源一体化整合效应与管理协同效应,并借此确立集团整体的市场竞争优势。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作为管理总部的母公司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并通过集团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为集团整体及其各成员企业的协调有序运行确立行为的规范与准则。而集团财务管理是实现上述功能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它与集团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等其它重要职能一起构成集团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集团总部所控制的中心职能。作为集团重要职能之一的集团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公司法人的财务管理,其特征主要是由其治理结构———即企业集团的多级法人制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在财务管理主体上,对应于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呈现为一元中心(集团总公司)下的多层级(各子公司和孙公司)复合结构特征;2)在财务管理目标上,企业集团呈现为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对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在战略上的统合性,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对成员企业目标的指导性;3)在财务管理对象上,企业集团体现为多级理财主体(各级法人)各自资金运动系统的一体化复合结构特征;4)在财务管理方式上,企业集团体现为高度的全面预算性和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管理制度的一致性。集团财务管理与集团管理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一,而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是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2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管理战略的关系

定位企业战略是对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之中,企业的过去运行情况及未来运行情况的一种总体表述。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是集团总部对实施企业集团全局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对集团未来几年所做的科学预测与合理规划。企业集团不同于一般的法人企业,这是由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所决定的,由此决定了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与单一企业法人的战略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最主要表现在内容上,集团战略所要包括的内容更多更广泛,不但包括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还包括各成员企业的战略定位与选择,由此集团战略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从操作实务(一般指战略的制定过程)上来分,集团战略可以分为经营战略和支持性战略,支持性战略也可称为执行性战略,执行战略隶属于经营战略,对经营战略起支持作用。

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对集团的经营战略从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全面的支持,是集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战略是为适应企业集团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金、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运用这些资金的方略。而财务管理的规划是为了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需要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所进行的组织设计、制度设计等一系列规范性建设。两者一起构成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规划。一个企业集团的成败,最基础的因素在于能否确立起两条交互融合的生命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线与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线。我们在制定集团的战略时,一般侧重于构建企业的产业发展线,属于集团的经营战略,经营战略是全局性决策战略,它侧重于从竞争对手的分析中来确定自己的经营定位。而要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各种支持性战略的配合实施,即构建集团的支持性战略,以从资源配置和管理控制的角度充分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它从财务的角度对经营战略起全面支持作用,它与技术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一起共同构成集团经营战略的支持系统,而经营战略对各支持战略的规划起指导作用。集团经营战略与各支持性战略的关系可以从集团战略规划结构图(图1)清楚地看出:

1)集团经营战略对各执行战略的指导作用关系;2)各执行战略对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经营战略和执行战略一起构成集团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战略与集团战略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二,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定位是集团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二。

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

一般来说,财务管理的主体涉及到三个层面,集团总部决策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和成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应该是集团总部(母公司或集团公司)最高决策层站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制度规范与决策督导,而不直接涉及各种日常性的、琐碎的、技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事宜,甚至可以不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具体建设。它与集团的成员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层面上的两个概念,与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的两种操作,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也可以由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提出方案,由集团的高层决策层进行决策,但两者的执行主体不同,所以也是不同的两个层面。

同时,还值得指出,我们这里所指的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和一般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咨询存在很大的区别,财务管理咨询通常受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战略的指导,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严格的诊断分析,侧重于企业集团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内容。而我们所进行的财务战略规划通常和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步进行,并对战略起到一个支持性的作用,侧重在第一层面上的内容,通常成为企业集团发展和财务部门发展的规划性文件,所进行的分析侧重于外部环境分析和集团整体的经营状况分析(当然对财务管理本身同样需要进行诊断分析),其内容侧重于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财务管理战略的定位等内容,而不对部门的建设,具体的财务操作制度与规则的制订等进行策划。这样总结出一套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即“三步六分法”,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企业集团或集团公司所进行的战略管理咨询)推广运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三步”是指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三个步骤,即从分析到设计到实施:“六分”是指它的六个组成部分。可用图2表示。

“三步六分法”是我们在从事集团战略管理咨询过程中针对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财务管理战略与集团战略的关系而创造的一种战略规划的方法,它不但对从事咨询行业的工作者有很大帮助,也适合集团内部发展的战略管理,是一种比较系统而实用的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方法。“三步六分法”的“三步”中,每一步的运作都包括许多的方法,在进行环境分析时,通

常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充分把握影响集团财务管理的因素和财务管理的趋势,对内部环境更要进行充分的诊断、分析,以充分了解集团的现状。在进行设计阶段的步骤时,同样离不开充分的调研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集团战略是落脚于集团第一层面的职能,但在调研时,一定要对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进行适当的调研,以实现一次自下而上的过程,保证战略的可实现性和科学性。设计是“三步”中的关键,是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重点。在进行执行计划的规划时,同样要充分考虑内外条件,对战略实施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或规划,切不可脱离集团实际而制定过高的目标。“六分”是指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六个组成部分,每部分都包括一系列内容,实际工作者应该根据需要有所侧重地对所包括的内容进行分析,再构建符合集团战略发展需要的财务规划、财务战略和财务实施计划,以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在集团战略管理中的应有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赵德武。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胡奕明,曾庆生。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前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8-21.

[5]吴建茹。试论股份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J].经济观察,2000,(3):11-14.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13篇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如果企业要定战略,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有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有了其战略发展的方向,那么目标则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及个体活动的最终目的。目标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企业没有目标的话,那战略就没有依托点,所以战略也是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的一个过程。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中间需要战略。在整个过程里面,企业要解决很多课题,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六个方面:1、做什么,企业必须明白要做什么才能够顺利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2、为什么做,企业家每天琢磨的就是两件事,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的话,企业的老总就没法当了;3、到哪里去做,在亚洲 金融 风暴没有发生之前,如果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要到东南亚投资,选中了印尼的话,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没用的,因为地方选错了;4、何时做,这个很重要,某些东西做得太早,可能达不到目的,但如果做得太慢,又会被别人抢得先机;5、谁去做,就是到底该由谁去执行任务;6、怎么做,这是完成目标的最后一步。所以说,企业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然后建立 科学 而又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要想办好一个企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企业应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而确定一个远大的发展战略,其战略应制定得科学而又高明些,这样以来企业经营者们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其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执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 分析 、计划性,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未来战略竞争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那么,企业如何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经营观念,设定公司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经营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各部分业务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2、进行预测。不管经营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公司实际上是为客观环境所包围。公司如果忽略了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长期发展计划则成为空中造楼。3、构想经营计划概要。经营计划是根据公司的“主观意向”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加以确定的。为了实现公司的目标,必须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为此,必须决定用何种手段和如何实现公司目标的计划体系。这一决定是建立在个别计划与阶段计划基础上的。4、设立个别计划。也就是确定各个部门的具体计划。如技术部门的产品研制计划,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生产部门的盈利计划等。5、设立阶段计划。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计划的本质在于选择”。6、编制预算。以预算形式表现出来的经营计划即可交付具体实施。

三、建立战略管理部门是 企业 发展 战略与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战略执行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 社会 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决策层的职责及牵引执行层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 研究 、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

1、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 目前 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毛主席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2、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 参考 。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 方法 的设计研究。

3、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 中国 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4、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 影响 ,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

四、建立战略管理执行系统,有利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的执行经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 问题 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与预算,依靠老板的感觉打仗而不是靠脑子打仗;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依靠老板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老板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 科学 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依靠老板的权威与亲情而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的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执行系统—4R管理模式。4R系统的具体构成是:R1(Ready-all)—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R2(Responsibility)—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Review)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和R4—(Result)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力有利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具体 内容 如下:

1、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

计划与预算系统的目的是落实战略规划,它在执行系统中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公司层制定年度规划目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及业绩的期望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层面;业务层根据公司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年度预算规划;在年度计划下做详细的季度业务规划和月度业务规划;以公司层和业务层为单位进行,业务规划中最主要是生产、销售计划与关键成功措施两个部分;根据经营预算计划与关键措施,各业务层、销售点制定关键行动措施表、进度时间表及资源需求计划,将计划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根据经营预算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如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利润、资金需求预算、经营额收入预算等。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

岗位职责系统的目的是“靠业绩用人而不是靠领导的感觉用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岗位与业绩的关系,具体的步骤是:根据预算计划明确公司所需的关键岗位;设定关键岗位工作职务权限;明确部门岗位设置;各个部门设多少职位,什么职位,这些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根据岗位评估进行岗位职责说明;明确业务层面的考核指标;明确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责任书签订:通过制度化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

业绩跟踪系统的目的是要做到以科学方法管理企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做到事前管理,即建立周期性的总经理监督和指导体系。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行动、优化管理。具体的内容和步骤是:业绩跟踪由总经理主持的月度质询、季度质询、半年、全年度质询四部分组成;质询业绩跟踪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类的目录,同时也包括重要措施的完成情况,通过流程管理的办法事前了解和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部门和员工的关键行动措施纳入公司目标管理系统;“质询会”使业绩跟踪不只局限于“汇报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并提出提高业绩的方案。

4、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

通过业绩考核方案,将业绩与薪酬挂钩,保证多劳多得,并提拔明星员工,淘汰不及格员工。考核的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企业和员工都满意的“双赢”基础上。具体的步骤是:在年初层层签订责任制合同;在年末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决定每个员工的工资增与减幅以及奖金;按业绩与企业归属感两大因素,将所有员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实行10%优者重奖,5~10%劣者尾数淘汰(辞退)。

4R系统帮助企业从传统的功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过渡,整个4R业务管理系统贯穿流程管理的思想,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旋转,一年运行一圈,保证战略转变成行动并推动业绩的增长。发挥战略竞争力的执行系统功能。

五、战略落地与 企业 运作有效结合

1、聚焦战略的思维点

企业除了要掌握构建战略的总体框架,还应当有聚焦战略思维的思维点:一是基于行业规则把行业看透, 研究 行业的容量和集中度,研究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二是基于企业的 历史 以及路径依赖确定下一步的 发展 。路径依赖就是过去做过什么、有什么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借助路径依赖,借助已有优势,另一方面要超越成功陷阱,不能把成功原因必然化,要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之上做选择,改变行业习性,建立 学习 型组织。三是在战略抉择时要基于资源与能力,一方面要基于组织内生能力,如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企业家、资源等;另一方面要基于企业家的认知,战略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和抱负。战略既是 科学 又是 艺术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去是企业家主观判断,现在走入另一极端,请国外咨询公司,搞得非常复杂,没有了行业敏感性。

2、战略落地

所有的战略最终要回归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所谓战略落地,就是企业要在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内部能力与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战略竞争力,避免战略与运营系统脱节。

战略落地,第一,有制度安排。战略走向会 影响 权力的再分配,虽然对整个企业有利,但对某些人不利。当初实达战略转型失败,是因为其整个决策机制缺乏权威,叶龙不能撑控局势,资源是倾向于非战略方向的,因此其战略不可能实现。 中国 的战略具有更广泛的范围,特别要考虑制度因素,一定要有好的制度配合。

第二,有组织支撑,组织支撑不是简单地画个组织结构图,而是基于战略研究组织的定位、组织的结构、组织内部运行的游戏规则、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分配体系以及组织的业务流程等 问题 。

第三,战略落地最终要落实到产品上,企业要明白自己的产品战略是什么,产品组合、客户战略是什么,要在研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统一于客户,在内部价值链上寻求竞争优势,形成战略竞争力,提升一体化运作的能力,发挥战略竞争力的优势。

第四,企业学会运用资本杠杆,要研究什么样的资本投资战略、什么样的并购模式能支撑战略的实施。

第五,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转型,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企业基于战略的核心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系统。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文化上要落地,最重要的在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性的系统思维,而且在战略上要身体力行。

六、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情报系统

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 分析 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而竞争情报的研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1、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能力,使企业能够执行其所期望的在市场中取胜的战略。选择和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最关键环节,是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情服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

 

2、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主要问题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是体现信息活动价值和效用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竞争情报“智力性”、“谋略性”的主要过程。竞争战略管理情报研究的主要 内容 涉及的问题有:在特定的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的情况下,企业能否进入新的或改变原有的地域、行业和部门?进入的标准有哪些?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实力的基础上,企业在战略改变过程中如何定位?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战略可以选择?在可选择的战略中企业能够和最期盼实施的战略是什么?在竞争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监测的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战略选择和决策的关键信息要素有哪些?

上述这些问题是竞争策略情报研究的出发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和研究就是企业竞争战略情报研究的具体活动和内容。

参考 文献

牛晓玲:《成长的关键》[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陈春花等:《领先之道》[M],中信出版社,2004版。

毕胜然:《赢得优势》[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汤明哲:《战略精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

刘刚:《危机管理》[M],中国 经济 出版社,2004版。

余世维:《赢在执行》[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版。

万明坚:《系统战必胜》[M],中信出版社,2004版。

曾鸣:《略胜一筹》[M],机械 工业 出版社,2004版。

郎咸平:《运作》[M],东方出版社,2004版。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14篇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如果企业要定战略,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有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有了其战略发展的方向,那么目标则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及个体活动的最终目的。目标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企业没有目标的话,那战略就没有依托点,所以战略也是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的一个过程。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中间需要战略。在整个过程里面,企业要解决很多课题,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六个方面:1、做什么,企业必须明白要做什么才能够顺利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2、为什么做,企业家每天琢磨的就是两件事,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的话,企业的老总就没法当了;3、到哪里去做,在亚洲金融风暴没有发生之前,如果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要到东南亚投资,选中了印尼的话,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没用的,因为地方选错了;4、何时做,这个很重要,某些东西做得太早,可能达不到目的,但如果做得太慢,又会被别人抢得先机;5、谁去做,就是到底该由谁去执行任务;6、怎么做,这是完成目标的最后一步。所以说,企业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然后建立科学而又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要想办好一个企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企业应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而确定一个远大的发展战略,其战略应制定得科学而又高明些,这样以来企业经营者们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其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执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分析、计划性,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未来战略竞争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那么,企业如何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经营观念,设定公司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经营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各部分业务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2、进行预测。不管经营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公司实际上是为客观环境所包围。公司如果忽略了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长期发展计划则成为空中造楼。3、构想经营计划概要。经营计划是根据公司的“主观意向”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加以确定的。为了实现公司的目标,必须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为此,必须决定用何种手段和如何实现公司目标的计划体系。这一决定是建立在个别计划与阶段计划基础上的。4、设立个别计划。也就是确定各个部门的具体计划。如技术部门的产品研制计划,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生产部门的盈利计划等。5、设立阶段计划。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计划的本质在于选择”。6、编制预算。以预算形式表现出来的经营计划即可交付具体实施。

三、建立战略管理部门是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战略执行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决策层的职责及牵引执行层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研究、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

1、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目前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2、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参考。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方法的设计研究。

3、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中国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4、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影响,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

四、建立战略管理执行系统,有利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的执行经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与预算,依靠老板的感觉打仗而不是靠脑子打仗;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依靠老板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老板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科学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依靠老板的权威与亲情而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的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执行系统—4R管理模式。4R系统的具体构成是:R1(Ready-all)—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R2(Responsibility)—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Review)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和R4—(Result)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力有利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

计划与预算系统的目的是落实战略规划,它在执行系统中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公司层制定年度规划目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及业绩的期望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层面;业务层根据公司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年度预算规划;在年度计划下做详细的季度业务规划和月度业务规划;以公司层和业务层为单位进行,业务规划中最主要是生产、销售计划与关键成功措施两个部分;根据经营预算计划与关键措施,各业务层、销售点制定关键行动措施表、进度时间表及资源需求计划,将计划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根据经营预算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如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利润、资金需求预算、经营额收入预算等。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

岗位职责系统的目的是“靠业绩用人而不是靠领导的感觉用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岗位与业绩的关系,具体的步骤是:根据预算计划明确公司所需的关键岗位;设定关键岗位工作职务权限;明确部门岗位设置;各个部门设多少职位,什么职位,这些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根据岗位评估进行岗位职责说明;明确业务层面的考核指标;明确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责任书签订:通过制度化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

业绩跟踪系统的目的是要做到以科学方法管理企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做到事前管理,即建立周期性的总经理监督和指导体系。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行动、优化管理。具体的内容和步骤是:业绩跟踪由总经理主持的月度质询、季度质询、半年、全年度质询四部分组成;质询业绩跟踪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类的目录,同时也包括重要措施的完成情况,通过流程管理的办法事前了解和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部门和员工的关键行动措施纳入公司目标管理系统;“质询会”使业绩跟踪不只局限于“汇报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并提出提高业绩的方案。

4、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

通过业绩考核方案,将业绩与薪酬挂钩,保证多劳多得,并提拔明星员工,淘汰不及格员工。考核的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企业和员工都满意的“双赢”基础上。具体的步骤是:在年初层层签订责任制合同;在年末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决定每个员工的工资增与减幅以及奖金;按业绩与企业归属感两大因素,将所有员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实行10%优者重奖,5~10%劣者尾数淘汰(辞退)。

4R系统帮助企业从传统的功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过渡,整个4R业务管理系统贯穿流程管理的思想,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旋转,一年运行一圈,保证战略转变成行动并推动业绩的增长。发挥战略竞争力的执行系统功能。

五、战略落地与企业运作有效结合

1、聚焦战略的思维点

企业除了要掌握构建战略的总体框架,还应当有聚焦战略思维的思维点:一是基于行业规则把行业看透,研究行业的容量和集中度,研究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二是基于企业的历史以及路径依赖确定下一步的发展。路径依赖就是过去做过什么、有什么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借助路径依赖,借助已有优势,另一方面要超越成功陷阱,不能把成功原因必然化,要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之上做选择,改变行业习性,建立学习型组织。三是在战略抉择时要基于资源与能力,一方面要基于组织内生能力,如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企业家、资源等;另一方面要基于企业家的认知,战略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和抱负。战略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去是企业家主观判断,现在走入另一极端,请国外咨询公司,搞得非常复杂,没有了行业敏感性。

2、战略落地

所有的战略最终要回归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所谓战略落地,就是企业要在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内部能力与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战略竞争力,避免战略与运营系统脱节。

战略落地,第一,有制度安排。战略走向会影响权力的再分配,虽然对整个企业有利,但对某些人不利。当初实达战略转型失败,是因为其整个决策机制缺乏权威,叶龙不能撑控局势,资源是倾向于非战略方向的,因此其战略不可能实现。中国的战略具有更广泛的范围,特别要考虑制度因素,一定要有好的制度配合。

第二,有组织支撑,组织支撑不是简单地画个组织结构图,而是基于战略研究组织的定位、组织的结构、组织内部运行的游戏规则、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分配体系以及组织的业务流程等问题。

第三,战略落地最终要落实到产品上,企业要明白自己的产品战略是什么,产品组合、客户战略是什么,要在研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统一于客户,在内部价值链上寻求竞争优势,形成战略竞争力,提升一体化运作的能力,发挥战略竞争力的优势。

第四,企业学会运用资本杠杆,要研究什么样的资本投资战略、什么样的并购模式能支撑战略的实施。

第五,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转型,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企业基于战略的核心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系统。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文化上要落地,最重要的在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性的系统思维,而且在战略上要身体力行。

六、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情报系统

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而竞争情报的研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1、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能力,使企业能够执行其所期望的在市场中取胜的战略。选择和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最关键环节,是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情服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

2、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主要问题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是体现信息活动价值和效用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竞争情报“智力性”、“谋略性”的主要过程。竞争战略管理情报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的问题有:在特定的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的情况下,企业能否进入新的或改变原有的地域、行业和部门?进入的标准有哪些?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实力的基础上,企业在战略改变过程中如何定位?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战略可以选择?在可选择的战略中企业能够和最期盼实施的战略是什么?在竞争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监测的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战略选择和决策的关键信息要素有哪些?

上述这些问题是竞争策略情报研究的出发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和研究就是企业竞争战略情报研究的具体活动和内容。

参考文献

[1]牛晓玲:《成长的关键》[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2]陈春花等:《领先之道》[M],中信出版社,2004版。

[3]毕胜然:《赢得优势》[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4]汤明哲:《战略精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

[5]刘刚:《危机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版。

[6]余世维:《赢在执行》[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版。

[7]万明坚:《系统战必胜》[M],中信出版社,2004版。

[8]曾鸣:《略胜一筹》[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版。

[9]郎咸平:《运作》[M],东方出版社,2004版。

经营战略规划范文第15篇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如果企业要定战略,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有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有了其战略发展的方向,那么目标则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及个体活动的最终目的。目标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企业没有目标的话,那战略就没有依托点,所以战略也是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的一个过程。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中间需要战略。在整个过程里面,企业要解决很多课题,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六个方面:1、做什么,企业必须明白要做什么才能够顺利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2、为什么做,企业家每天琢磨的就是两件事,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的话,企业的老总就没法当了;3、到哪里去做,在亚洲金融风暴没有发生之前,如果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要到东南亚投资,选中了印尼的话,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没用的,因为地方选错了;4、何时做,这个很重要,某些东西做得太早,可能达不到目的,但如果做得太慢,又会被别人抢得先机;5、谁去做,就是到底该由谁去执行任务;6、怎么做,这是完成目标的最后一步。所以说,企业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然后建立科学而又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要想办好一个企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企业应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而确定一个远大的发展战略,其战略应制定得科学而又高明些,这样以来企业经营者们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其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执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分析、计划性,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未来战略竞争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那么,企业如何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经营观念,设定公司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经营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各部分业务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2、进行预测。不管经营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公司实际上是为客观环境所包围。公司如果忽略了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长期发展计划则成为空中造楼。3、构想经营计划概要。经营计划是根据公司的“主观意向”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加以确定的。为了实现公司的目标,必须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为此,必须决定用何种手段和如何实现公司目标的计划体系。这一决定是建立在个别计划与阶段计划基础上的。4、设立个别计划。也就是确定各个部门的具体计划。如技术部门的产品研制计划,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生产部门的盈利计划等。5、设立阶段计划。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计划的本质在于选择”。6、编制预算。以预算形式表现出来的经营计划即可交付具体实施。

三、建立战略管理部门是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战略执行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决策层的职责及牵引执行层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研究、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

1、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目前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毛主席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2、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参考。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方法的设计研究。

3、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中国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4、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影响,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

四、建立战略管理执行系统,有利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的执行经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与预算,依靠老板的感觉打仗而不是靠脑子打仗;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依靠老板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老板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科学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依靠老板的权威与亲情而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的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执行系统—4R管理模式。4R系统的具体构成是:R1(Ready-all)—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R2(Responsibility)—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Review)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和R4—(Result)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力有利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

计划与预算系统的目的是落实战略规划,它在执行系统中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公司层制定年度规划目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及业绩的期望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层面;业务层根据公司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年度预算规划;在年度计划下做详细的季度业务规划和月度业务规划;以公司层和业务层为单位进行,业务规划中最主要是生产、销售计划与关键成功措施两个部分;根据经营预算计划与关键措施,各业务层、销售点制定关键行动措施表、进度时间表及资源需求计划,将计划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根据经营预算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如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利润、资金需求预算、经营额收入预算等。

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

岗位职责系统的目的是“靠业绩用人而不是靠领导的感觉用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岗位与业绩的关系,具体的步骤是:根据预算计划明确公司所需的关键岗位;设定关键岗位工作职务权限;明确部门岗位设置;各个部门设多少职位,什么职位,这些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根据岗位评估进行岗位职责说明;明确业务层面的考核指标;明确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责任书签订:通过制度化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

业绩跟踪系统的目的是要做到以科学方法管理企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做到事前管理,即建立周期性的总经理监督和指导体系。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行动、优化管理。具体的内容和步骤是:业绩跟踪由总经理主持的月度质询、季度质询、半年、全年度质询四部分组成;质询业绩跟踪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类的目录,同时也包括重要措施的完成情况,通过流程管理的办法事前了解和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部门和员工的关键行动措施纳入公司目标管理系统;“质询会”使业绩跟踪不只局限于“汇报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并提出提高业绩的方案。

4、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

通过业绩考核方案,将业绩与薪酬挂钩,保证多劳多得,并提拔明星员工,淘汰不及格员工。考核的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企业和员工都满意的“双赢”基础上。具体的步骤是:在年初层层签订责任制合同;在年末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决定每个员工的工资增与减幅以及奖金;按业绩与企业归属感两大因素,将所有员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实行10%优者重奖,5~10%劣者尾数淘汰(辞退)。

4R系统帮助企业从传统的功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过渡,整个4R业务管理系统贯穿流程管理的思想,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旋转,一年运行一圈,保证战略转变成行动并推动业绩的增长。发挥战略竞争力的执行系统功能。 五、战略落地与企业运作有效结合

1、聚焦战略的思维点

企业除了要掌握构建战略的总体框架,还应当有聚焦战略思维的思维点:一是基于行业规则把行业看透,研究行业的容量和集中度,研究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二是基于企业的历史以及路径依赖确定下一步的发展。路径依赖就是过去做过什么、有什么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借助路径依赖,借助已有优势,另一方面要超越成功陷阱,不能把成功原因必然化,要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之上做选择,改变行业习性,建立学习型组织。三是在战略抉择时要基于资源与能力,一方面要基于组织内生能力,如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企业家、资源等;另一方面要基于企业家的认知,战略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和抱负。战略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去是企业家主观判断,现在走入另一极端,请国外咨询公司,搞得非常复杂,没有了行业敏感性。

2、战略落地

所有的战略最终要回归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所谓战略落地,就是企业要在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内部能力与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战略竞争力,避免战略与运营系统脱节。

战略落地,第一,有制度安排。战略走向会影响权力的再分配,虽然对整个企业有利,但对某些人不利。当初实达战略转型失败,是因为其整个决策机制缺乏权威,叶龙不能撑控局势,资源是倾向于非战略方向的,因此其战略不可能实现。中国的战略具有更广泛的范围,特别要考虑制度因素,一定要有好的制度配合。

第二,有组织支撑,组织支撑不是简单地画个组织结构图,而是基于战略研究组织的定位、组织的结构、组织内部运行的游戏规则、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分配体系以及组织的业务流程等问题。

第三,战略落地最终要落实到产品上,企业要明白自己的产品战略是什么,产品组合、客户战略是什么,要在研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统一于客户,在内部价值链上寻求竞争优势,形成战略竞争力,提升一体化运作的能力,发挥战略竞争力的优势。

第四,企业学会运用资本杠杆,要研究什么样的资本投资战略、什么样的并购模式能支撑战略的实施。

第五,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转型,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企业基于战略的核心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系统。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文化上要落地,最重要的在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性的系统思维,而且在战略上要身体力行。

六、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情报系统

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而竞争情报的研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1、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能力,使企业能够执行其所期望的在市场中取胜的战略。选择和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最关键环节,是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情服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

2、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主要问题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是体现信息活动价值和效用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竞争情报“智力性”、“谋略性”的主要过程。竞争战略管理情报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的问题有:在特定的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的情况下,企业能否进入新的或改变原有的地域、行业和部门?进入的标准有哪些?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实力的基础上,企业在战略改变过程中如何定位?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战略可以选择?在可选择的战略中企业能够和最期盼实施的战略是什么?在竞争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监测的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战略选择和决策的关键信息要素有哪些?

上述这些问题是竞争策略情报研究的出发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和研究就是企业竞争战略情报研究的具体活动和内容。

参考文献

[1]牛晓玲:《成长的关键》[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2]陈春花等:《领先之道》[M],中信出版社,2004版。

[3]毕胜然:《赢得优势》[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4]汤明哲:《战略精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

[5]刘刚:《危机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版。

[6]余世维:《赢在执行》[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版。

[7]万明坚:《系统战必胜》[M],中信出版社,2004版。

[8]曾鸣:《略胜一筹》[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版。

[9]郎咸平:《运作》[M],东方出版社,2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