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1篇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幼儿乱扔垃圾、破坏草坪、随便摘花等与环保教育相悖的行为举动,环保教育成了一种形式教育、口头教育。对于幼儿园来说,应努力将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活动,潜移化地影响幼儿意识;通过生态委员会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幼儿在点滴的生活行为中落实生态环境意识。培养这种具有生态环境意识的幼儿,对社会发展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见,研究宣传生态环境理念,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保护环境的卫士。

一、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培养目标:按照国际生态学校“七步法”,制定了关于我园生态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调查问卷,每班选取100%的幼儿进行问卷调查,掌握我园幼儿生态环境行为习惯的现状,制定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和“少一份垃圾、多一份资源”四大方面的培养目标。

教育内容:根据生态环境教育养成的目标,制定具体生态环境行为习惯养成活动点,提出的养成活动点明确、具体,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幼儿理解、操作和执行。根据国际生态学校中的《建立生态委员会》、《开展环境评审》、《制定行动计划》、《监测与评估》、《与课程建立联系》、《社会宣传和参与》、《生态规章》“七步法”核心标准为主要参考蓝本,编写我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园本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安排分小、中、大班年级组,既有阶段性,又有层次性和序列性。并运用团体正能量的理论和方法技术,编写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设计集、生态规章等。

二、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途径

构建幼儿园为龙头,幼儿园主动与家庭、社会相联系的三位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促进生态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通过创设生态环境教育的氛围;注重教师言行育人;发挥课堂的主渠道的作用,在五大领域学科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建立了班级环保小卫士、小小环境讲解员,为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创设正向的团体氛围;开展生态环境教育专题活动和生态环境的体验活动;结合幼儿园家庭资源垃圾收集活动,充分利用废弃物组织开展班级主题区域“化腐朽为神奇”活动,加强幼儿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指导家庭生态环境教育,提升家长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能力。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等多种方式宣传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和要求,加强家长在家里督促和评价幼儿生态环境行为;开设家长讲座和举办“亲子收集活动坊”,使家长认识到家长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重要性,让家长懂得激励幼儿为保护生态环境做点实事,首先要言传身教,培养幼儿关注自然,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主动配合社区,为幼儿生态环境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条件。

联合社区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与节水好家庭交流沟通,分享节水宝典。每年组织大班幼儿到养老院慰问老人家、进社区爱心演出、给树木挂牌、打扫卫生、参加绿色饲养通道募捐活动等等,让幼儿走出园门,懂得尽自己所能,关爱别人,关爱自然,回报社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实施策略

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需要老师或家长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是自己管理。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认为: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环境熏陶策略。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要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熏陶幼儿,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公民,要转变观念,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关系,为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言传身教策略。在培养幼儿生态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幼儿进行正面的生态环境教育;锻练幼儿的实践能力;并且家长和教师要注意言行举止,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成为保护大自然的自觉人,处处给幼儿起良好的榜样作用。

班级团体正能量策略。根据我园生态环境教育的园本教育内容,运用团体正能量的理念和方法,建立班级环保小卫士、资源收集好家庭,采用体验性和奖励性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落实正能量活动,让幼儿在团体管理中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

学科渗透策略。课堂教学是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必不可少的渠道。在课堂上,教师注重挖掘文本中有利于培养幼儿生态环境行为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多彩的活动,使师幼达到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达到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

生态环境游戏策略。没有游戏,就没有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习惯。我园在每次进行一个生态环境游戏活动后,使之形成生态环境习惯。抓住两个转化:(1)意识向行为的转化;(2)行为向习惯的转化。

家长辅导培训策略。举办家长讲座、亲子生态游戏、班级绿洲活动,发放宣传单等途径对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掌握并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以自身良好生态环境行为习惯去影响和教育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心理氛围,为幼儿形成良好生态环境行为习惯创设条件。

激励评价策略。幼儿的良好生态环境行为可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中实施评价,以激励性为主,通过对幼儿的行为反馈,使幼儿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个案研究策略。关注关系失和家庭的幼儿生态环境行为养成的研究,因为在具有偏失的幼儿的个案中,比例不小的案例都是和幼儿的家庭关系失和相关。通过个案研究,了解课题活动的开展及对这些幼儿成长的影响。

四、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

对幼儿习惯养成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从评价对象本身出发,良好地把握评价目标,有效利用评价手段。

制定评价和反馈量表。根据本课题生态环境教育的四大主题: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少一份垃圾、多一份资源做起的目标和内容,分别制定幼儿自评、教师评价、生态委员会评价和家长评价反馈的量表。

评价方式:幼儿自评、教师评价、生态委员会评价和家长评价反馈。

第2篇

摘要:农村作为建设生态文化的重要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国生态文化建设进程的步伐。加强建设农村生态文化,能够有效实现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从生态文化概念入手,强调了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探讨并提出了提高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策略,旨在加快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化;农民;生态意识

一、前言

面对现今日渐严峻的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党的十提出了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农民是农村人口的主力军,其生态意识和文明理念的提高与农村的生态文化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农村人口需树立起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和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与政府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相结合,为建设美丽的中国做出努力和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迫在眉睫,农民的自我生态意识也应有所提高。相关政府机关需将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以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为基础,切实加快农村的生态文化建设。

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及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农民在特定的本土生存环境下,逐渐发展并形成的生态价值观被称为农村生态文化,广义的农村生态文化集中反映了农村人口的生存方式,也体现出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发展趋向,主要分为物质层面及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各种农村生态文化内容。狭义上的农村生态文化是指精神层面上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以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为基础,将维护生态平衡和创建美好生活作为目标,逐渐建立起的一种生态价值观和文化系统。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是自然与人和谐共处关系形成的关键,同时也是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共赢友好的合作状态。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其主要任务。相关部门需大力普及生态及科学知识的教育工作,引导和培育以生态为主体的消费形式及生产方式,致力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社会价值观念的构建。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能够积极推动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既与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相关,也于生态中人文和交往文化离不开关系。

(二)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一种全新认识,并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态意识能够科学的帮助人们处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正确的认识到自身对生存环境的依赖性,进而减少对大自然的掠夺,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能够让其认识到人类发展中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随着他们自身生态意识的提高,会逐渐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中来,而农民公众的参与程度也决定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程度。

农村人口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重点为对农民进行相应的的生态文化教育。相关部门需从终生教育、全程教育和全民教育等方面进行生态文化的教育工作,其中包括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成年人的社会化教育。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近一半的人口为农民,因此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培养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策略

(一)开展相应的生态教育活动

现阶段的农村缺乏对生态文化的教育,相关部门应做好培养农民生态意识的工作,通过开展相应的生态教育活动加强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可定期利用网络媒体,组织农民观看有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纪录片,加深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可通过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民认识到恶劣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进而提高农民的责任心和危机感,让农民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此外,定期开展的科普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生态化和科学性的提高。

(二)发展良好的农村生态经济

积极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能够有效促进该地区内的人类生态、自然生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发展,激发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农村地区需充分认识到自身地理优势,注重现代化农业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若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则可在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行业,以因地制宜和保护环境为前途寻求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激发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

现行的环境法律体系在农村污染防治方面并无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农村中农药、化肥、畜禽等易产生污染的事物缺乏相应的规定,农民在无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大量使用此类产品,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确保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并加以约束,以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投入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

现阶段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垃圾处理设施的缺乏导致农民不合理的处理生产生活垃圾,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农村环境的保护,投入相应的环境基础设施,完善该地区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督,做到责任到人,切实提高农民的自我生态意识。

四、结语

农村生态文化和建设与农民自我生态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设农村生态文化是保证整个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建立起良好的农村生态文化需经历较为复杂的过程,相关部门必须把握好生态文化的意义、任务和内涵,致力于生态文化环境的建设和宣传,才能在农村领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舆论,提高农民的自我生态意识,进而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快速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1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

1.1评价目的生态系统管理服务是生态系统评价的目的,要求生态环境评价要在管理者的允许之下进行,并且要获得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在生态环境的评价中,生态管理管理者纷纷参与到其中,对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全面掌握生态环境的信息,然后制定科学的评价目标。在制定的生态环境评价目标的前提下,必须要获取管理者的大力支持,若是生态环境管理者不给予支持,生态环境评价目标制定工作则无法良好的展开,即便完成目标制定工作,也无法在实际当中展开。而生态环境评价完全为生态系统而服务,只有在管理者的支持之下,生态系统管理工作才可顺利展开。生态系统环境的评价目的就是生态系统管理服,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务必要得到管理者的支持,只有这样,生态系统评价工作的作用才得到良好的发挥。1.2评价的方法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对生态环境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尤其是可行性,或是没有可行性,即便制定好生态环境的评价目标,也无法实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生态环境评价模式上,都存在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指标过多,而且指标当中的系数庞大,结构多样复杂,使用时存在很大的难度,严重阻碍了评价模式的使用。生态环境评价模式的可行性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价值指标中存在的数据,必须能够采用现有的设备收集以及监测得到;其次,生态环境评价系的数据方便更新,达到管理的要求;再者,评价指标的目的、体系以及意义,都必须一一明确,而且都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特点;最后,指标体系要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方便推广使用。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最主要就是具有可行性,采用评价方法来提高生态环境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1.3评价目标生态环境系统管理工作,在开展管理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掌握生态环境的基本信息,生态环境所收集到一些信息与数据存在问题,在技术方面也比较落后,但是,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价工作,主要就是进行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让管理者可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生态环境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可快速掌握到所推出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了解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知道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还有另外一个目标,就是将所收集到的生态环境情况,向外界公布,这样人们可了解到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因此,要求生态环境的评价结果要具有真实性,所公布的信息内容要丰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生态评价结果的要求,最主要的就是评价结果必须要真实,这样人们才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变化情况,从而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中。

2结语

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评价目的、一个是评价的方法,还有一个是评价的结果,从这三方面出发,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工作,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石峰 单位: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第4篇

关键字:吉林西部;脆弱性;生态环保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一些表现

如果从地理位置上进行分析,吉林西部地区是位于松嫩平原上,但是却并不不是一片沃土,这是因为,这部分正好是位于世界上三大苏打盐碱土的分布地区,同时也是北方生态脆弱的地带,因此吉林西部的生态环境是一直需要关注和治理的。吉林西部可是算得上是吉林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同时也是被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可以表明,吉林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对于西部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理,会对整个松辽平原都会产生极大的制约。而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土地的沙化、碱化、草原退化的现象在吉林西部非常严重

在吉林西部土地的盐碱化的情况非常的严重,每一年都以非常大的面积在向外扩展。而在2011年的时候,经过研究表明,吉林西部的土地盐碱化已经以114%的速度在向外扩展,而我们根据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吉林西部地区的盐碱地达到了916hm2,在90年代的时候这个数据就增加到了1111万hm2,而这也就是表明,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内,吉林西部的盐碱地已经增加了差不多4万hm2。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这些盐碱地的不断扩展将原来可以加以的土地都逐渐侵蚀,极大的减少可开发耕地的面积。而其中重度盐碱地的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所占到的2619百分之的比例也上升到了4317百分之,这不仅损害了有效耕地,并且这种情况也表明了这种地质灾害的情况将会愈加严重,并且如果还不加以治理的话就会将盐碱地的面积继续扩大。

而与此同时,草原的面积也在以非常之快的速度在减少,并且草地的质量也在逐步的下降。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吉林西部的草原面积差不多能够达到200多万 hm2,但当到了98年的时候,就降到了11818万hm2。在这几十年的时间之内,草原面积也减少了差不多500多万 hm2。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草场已经不能再加以利用,在此地已经很难见到“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

除了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土地沙化的现象严重。而这些生态问题显而易见都是具有连带性的。这几年对于土地沙化的问题得到了一些重视,因此有一些地区的沙化现象还是得到了控制,可是还是有一些地区的沙化现象还是在持续恶化。而目前来看,沙化的面积达到了68.6万hm2。如果加以治理,能够及时的进行森林植被绿化率的增加,进行防风固沙的工程,这个数据是可以缩小的,可是若是还是不及时治理,则会后患无穷。

(二)农田水利的设施的数量比较少,同时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在吉林西部虽然兴建了很多防洪、抗涝、防旱的工程,可是这些工程普遍都表现出标准比较低,控制骨干工程也比较少。碰到一些小的情况还能坚持过去,可是如果遇到大风大雨出现,这些工程就难免会出现漏洞。因此,旱涝灾害对于吉林西部的农作物生产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的发展情况还要极大的依赖于天气,这也必然会导致农作物产量的降低。

吉林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环境环保型经济的重要性

(一)、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脆弱的问题,走一条生态环保型经济的道路是势在必行的。

以上所说的情况都会极大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面对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以全局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及时行动,对吉林西部的生态环境未来的发展做出行动。而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既要保证经济发展,又要保持好生态环境,那么建立一个生态环保型的效益经济是当前一个不错的选择。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决策是因为,如果我们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脆弱问

题,就要解决环保型效益经济之路。首先,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态地质环境的因素,再加上长期以来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没有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因此,从这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将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放在一起进行综合的考量,并且要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当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时候,所影响不仅仅是生态,更可以影响经济实力和产出实力。在吉林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上必须全面规划, 统筹安排, 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要建立一个高效农业生产系统,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而想要创造出一个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走一条生态环保型经济的道路势在必行。

(二)、建设生态环保型经济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生态型的社会,只有当人、社会、环境达到和谐发展的时候才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我们只顾着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么总有一天会给人类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21世纪,是一个呼唤生态保护,呼唤绿色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将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产品走上一条国际化的道路,才能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品进行接轨。而农业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大力的发展名优特的绿色产品,这才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也是化解经济危机的需求

在改革开放以来,吉林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了稳定的发展态势,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吉林西部的综合生产能力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很多地区还是存在着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的情况。如果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要开发利用好国土资源, 建立人工复合高效生态经济系统, 向生态经济系统要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

对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循环利用、精深加工, 促进农业资源多层次、多方位的发展。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堤防工程 防洪 生态 景观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越来越追求更加文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状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极端恶劣天气与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人类意识到环境问题关乎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的共识。堤防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建设施,具有重要的防洪减排效能,是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稳定的重要设施,在此基础上实现堤防工程的生态化建设是现阶段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逐渐成为未来堤防工程建设的重要设计思想。

1、堤防工程简述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友善共存的相依关系,人类社会谋求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如果破坏自然则即使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当今时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在当今时期,堤防工程是人类大规模兴建的水利工程中的一类,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性作用,堤防工程应从构建生态环境的的角度加以设计施工,进而实现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1998年特大洪水发生以后,国家加强了对堤防工程的管理,通过研究并实施了相关规范用以指导堤防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其中《堤防工程施工规范》与《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作为规范中较为突出的技术标准规范,其针对堤防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堤防工程是一种有效的挡水建筑物,主要兴建在各类水域周边。堤防工程由来已久,在近现代以前久已经是人类用以有效防范洪水侵袭的基建工程之一,至今仍在防洪排涝领域被广泛的运用,其对河流治理与防范暴雨侵袭的功能性现如今仍无可替代,因此是一种被普遍兴建的水利设施。

2、堤防工程进行生态化建设的要点

河流是大自然中常见的地貌特征,也是大自然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河流生态环境的优劣影响着流域内良好生态环境的实现,同时也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实现河流生态健康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当前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如今堤防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对于传统防洪排涝的功能指标必须得到保障的同时,也要兼顾好生态环境的优化与改善。

在现阶段,环境问题凸显,河流湖泊等水域对于生态环境调节与改善的作用逐渐被人类所认识到,许多触目惊心的河流污染实例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同时也警醒了人类,这些问题主要可归类于以下两点:一是堤防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环境构成,以往存在与流域两侧的植被、地貌被人工去除,而统一兴建成标准化的堤防建筑物,进而导致河流呈现出规整的状态,失去了生态的多样性,并且也导致了河流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出现非连续化,在修建堤防工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河流造成非连续化破坏的后果。因此,对于上述问题,必须充分考虑环保因素,对所建堤防工程是否符合生态学的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力求给出在实现功能性的同时兼顾好环保因素的方案。在另一方面,我们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构建堤防工程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可能了然于心,进而能够在设计施工时采取规避措施,改善破坏环境的情况,这是当今河流生态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现代化堤防工程简述

水利工程行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与革新日趋完善,业内对水利设施兴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性的新要求,在水利工程施工之时安全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而今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水利设施的建设也要求更加符合环保性,实现生态化建设,使水利设施更好的融入当地自然环境,对于堤防工程在兴建的过程中,防洪排涝功能和生态营造功能必须有机的进行融合,确保必要功能实现时,应多考虑在生态构建、景观绿化上进行营造,能够为人们提供一处自然、风景优美的公共场所,为城市生态景观的打造添砖添瓦。

3.1 规划设计原则

3.1.1 堤防工程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研究与取舍,确保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生态构建的因素,进而形成一份堤防项目经济、环境效益研究报告,给出相应的评估。

3.1.2堤防工程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察流域内生态构成情况,在设计时将全流域的生物群落安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打造全流域生态链。

3.1.3 岸坡防护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保效应,把生态的构建与人的休闲需求有机结合,充分融入周边的自然环境,在确保必要功能性之时,利用生态学与景观学的相关原理创新护岸构建形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绿色岸坡。

3.1.4 城市在进行水域修整的过程中,应重点利用原有江河湖泊的形态进行城市景观创建,充分考虑多种生物的宜居性,在构建时材料的选择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减少避混凝土、砌石等人工材料的使用,利于各种生物进行栖息。使城市内水利工程设施不仅仅是实现原本功能性,更应当成为城市独特景观。

4、结论

当今对于堤防工程的要求不仅仅确保实现防洪指标,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也尤为重要,而我国由于各方面的历史原因,大部分的堤防工程尚未实现生态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加,我国也不再片面的追求经济上高速的发展,因此越来越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构建,符合生态环保理念的现代化堤防工程应运而生。现代化堤防工程强调了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是未来堤防工程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对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冬梅.论堤防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J].科技与企业.2014(07)

第6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生产活动

1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首先,要尽量使垃圾能够得到利用,使垃圾变废为宝;要增加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处理做法,积极探寻处理方法,把垃圾分成不同类别,要采取分离垃圾的做法,还要积极加强对城乡居民生活垃圾的治理;其次,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建立绿色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环境的污染得到抑制,才能改善农业环境的污染现状,只有实行好的规划,要积极做好城乡工业布局的规划,把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在污染之中,必须加强城乡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建设好生态环境;再次,解决资源的循环利用,农村沼气得到大力应用,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的应用。一方面,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使有机肥料得到大量利用,还能够为农村的植物增加有机肥料,还有利于缓解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净化农村环境,沼气使用量的增大。把有用的水用到实处,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提倡节约用水,我们还要积极建立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设施,在建设现代化农村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力[1]。

2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研究,要从保护农村耕地资源出发,对于农村的耕地,保护耕地是防止资源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措施,实施在行动中,农村耕地的红线要始终记在心中,在农村要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农民不能失去了基础,更不能失去了耕地。使农村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保证,在调整中绝不占用耕地面积,达到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基本农田建设,坚决不能触动底线,一定要加强规划管理,当地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生产的建设用地。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的农村生产方式,建立创新的,这样就可以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的生产方式,积极构建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要组织农民,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主管的农业部门,要利用高科技保护水的蒸发速度,要对农村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模式,积极加强保护水资源[2]。

3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的必经之路,这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生产之路,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要从原有的观念的转化中,逐步转变只是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资源得到大的收益,不断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可以利用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它有利于缓解中国农业资源的短缺问题,这就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

4要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使广大人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才能够尽快增强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环境意识淡薄的现状,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必须提倡宣传教育,这一点必须要让广大农民知道。首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深刻的认识到环境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广泛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其次,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使人民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增强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加快培养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的激情,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良好促进,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工作去落实,使农村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同人民一道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要充分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3]。

5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大事,需要全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人民的大事。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使中国人民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梦想,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这样才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为全体人民谋福利,这样才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又要积极利用环境科学手段,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必须坚定的方向,注重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对于国家和社会已经各阶层的百姓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赫男.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张铁亮,周其文,郑顺安.农业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浅析——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J].生态经济,2012,(12):27-29.

第7篇

引言

旅游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一部分,生态旅游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旅游意义重大。说起自然保护区这样一个特殊区域,我们总能将之与旅游联系在一起。虽然大自然的环境在大众的欣赏下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随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这是因为随着旅游人流量的增加,旅行者带来的破坏和污染也随之而来,这就会使整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面对这样的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进行了适当的管理,并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规划中的重点,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

一、生态旅游的意义与价值

生态旅游按其自身的意思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要维护当地民众的生活需求,两者合理的搭配,也就是做到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其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提供新的融资途径。生态旅游是目前国家对自然保护区旅游进行的新方式,从过去单一的风景欣赏到现在规模式的旅游提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也比较集中,这不仅可以将资金融合集中起来,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融资途径,让旅游业走向新的时代、新的方向。其次,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欣赏风景,还有吃、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人流量的增加势必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生态旅游不仅仅是给旅游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同时还会间接地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这也是生态旅游重要的意义。最后,提升新的环保意识。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的是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三方配合,各方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生态旅游中,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旅游者,任何一方都需要做到坚持环境保护第一的原则。因此,旅游者要树立生态意识和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道德规范。管理者也要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教育,摆设醒目的环保标识,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和生态旅游风险评估

在开发生态旅游之前一定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这不仅是当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整个生态旅游环境扩展中实质性的目标和需求。要尽量吸引各个利益团体的参与,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和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规划首先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和划分,并有一些强制性的要求。首先可以对自然保护区进行适当的区域划分,有些地区可以作为建设开发区域,但是对于一些重点保护区、核心区就要严禁开发建设,将之作为重点的保护场所,所以规划需要非常的明确,各项内容也要准确分布,各个方面都要严格要求,严格依据规划对生态旅游区实施保护。同时,各地的环境保护要在国家规定的内容中提出具体的实施要点和战略性的方案,这样会增强旅游者遵守的力度,保护环境的效率也会提高。与传统旅游业不同,生态旅游的既定前提是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然而即使是严格控制的生态旅游活动也会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管理者开展旅游项目建设时,进行生态旅游风险评估,要将旅游项目建设对景区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加强生态意识、生态保护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宣传

多媒体信息的传播已经成为目前最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目前,旅游者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这与人们与这方面的信息接触较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可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领域中加入相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例如:在旅游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怎样清除垃圾等多方面都可以在网络中进行相应的体现,这样更能贴近生活,让人们潜意识里接受环境保护的概念。除了网络上直接的宣传外,可以对旅游参与者进行当面的宣传教育。在旅游中,导游可以先宣传一些环境保护的内容,并进行讲解和分析,加深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让大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职责,多一份维护之心。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生态旅游的法制建设

要更好地保护环境,就需要有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目前,国家虽然有自然环境保护法,对大自然的环境及原生动物的保护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目前仍缺少一些明确的实施条例,这使得原生态的环境呈下滑状态。因此要加强生态旅游的立法和法律解释工作,对生态旅游管理者实施必要的法律教育,让他们在具体的旅游环境中,亲眼去看,亲身去体会旅游者对待环境的态度,及时进行纠正和管理,以提升他们保护生态旅游区的法制意识。综合来说,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法可依,做到“以法兴旅”“以法治旅”,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生态意识的培养

引言

如今因为人类为了创造更加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破坏,虽然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现今生态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中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将成为未来生态保护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生态意识水平的高低是今后国家能否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1.生态意识的概念

生态意识主要是指以生态原理为指导,让我们对我们赖以生存好的环境进行了解,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让人们了解自然的现状,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自然和平相处,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能够反映人类与自然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价值观,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提醒人们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不要忘记对生态的维护,要站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培养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生态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人类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正常的生活。尤其是像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人们的生存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生态意识的培养工作。经过调查,社会成员的生态意识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下,其中因为学校教育的影响,所以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利用学校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培养。其中高中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对他们进行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3.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

在学校教育中,生物教学与生态意识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对高中生生态意识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生态内容的讲解可以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和深化。下面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3.1结合周围生态环境状况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入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对这些状况进行讲解,在教学中对城市工厂的污染、森林树木的砍伐、地区气候的不断变暖,让学生明白生态发展形势的严峻,并引导学生对这些状况进行实际的调查,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态问题的思考,从中进行总结,最终达到形成生态意识的目的。例如对当地水土流失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治理的学习,让同学们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在课堂上将结果进行汇报探讨,激起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这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3.2结合初高中的生物教材进行讲解,不断灌输和深化生态意识

在初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着各类与生态相对应的内容,例如在高中教材的第二章讲到细胞的癌变,其中含有致癌因子对环境的影响的讲述,强调了致癌因子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对于那些废旧电池和氟利昂等含有致癌因子的东西进行了解,让学生意识到随意乱扔电池级使用氟利昂电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通过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讲解,将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通过日常的教学使学生们进行了解,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对生态知识的灌输,从而达到培养高中生生态意识的作用。

3.3结合学生课后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观察讨论深化生态意识

每个地方的生态条件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对自身的生活环境进行观察,通过现代互联网、电视等媒介了解身边甚至是当代的一些生态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解答,最后进行总结。将对自我观察所进行的归纳总结进行讨论,将理论联系实践,从而使学生经过自己的调查关注深化对生态环境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生态问题进行关注,搜集资料和解答疑问的过程便能够不断深化对生态意识的培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则是学生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最好场所,通过对日常生活习惯及他人习惯的观察,来意识到不良行为对生态的影响,通过对不良习惯的纠正来完成对生态意识的灌输,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形成良好的习惯。

4.结语

通过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生态意识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生态意识对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高中生物教学与生态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高中生更好地理解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高中生物教学则有利于学生生态意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减少破坏环境行为的出现,从而减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高中生物教学对生态意识进行培养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崔鸿,郑晓蕙.新理念生物教学论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面临当前严峻的生态背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已经刻不容缓。

一、相关概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思想武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指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二、两者的关系

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一万多人192个国家的参与,给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今天,我们看到了许多科学发展观的包容度和气魄,他是我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宝,更是今天面临危机的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保障。

1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要义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当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了太多的环境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恰恰解决了我们的难题。人类在无情的掠夺自然时,总是忘记了我们的一切取自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当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发展,树立人和自然地平等观。把自然环境和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耽误。我不能把建设生态文明,简单的看做是要求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要通过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一点无不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

2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体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清洁的淡水和绿色食品等生态条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于人的本性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人不要脱离自然环境而过分依赖人造生活环境,让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目的是关怀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关怀的是人类未来的利益。这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义所在。

3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和重要标志。这是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脆弱的情况下,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走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本质上看,生态文明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发展目标。这体现着科学发展观所倡导和追求的协调发展。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念在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1、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培养全民生态意识

面对多数人为了追逐利益而排放废气废水,白色污染,砍伐森林等破坏自然的行为,我不仅仅是靠国家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更多的应该是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内涵,让人们了解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培养全民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人类的长久生存。

2、改变消费观念,创建节约型社会

我们应当改变消费习惯,尽量避免一次性用具的购买和使用,尤其是难以降解的塑料袋和需要大量砍伐树木的卫生筷。我们的地球已经装载了太多的垃圾而无法消化,我们的世界也在面临资源枯竭的明天。人来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应当从习惯做起,改变我们平时的一点一滴,节约使用资源,创建一个节约型社会。

3、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第10篇

一、生态环境建设下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

在生态环境建设下,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我国森林资源匮乏。新时期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占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12%,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众多发展国家中也处于末端。森林覆盖率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6%,远远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就我国而言,森林资源较多的是东北地区,所占比重较大,东北11省平均覆盖率为31%,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的森林面积已占到全国面积的41%。二是: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站在社会层面来说,人们大都不具备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部分实际建设务工无法顺利开展,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是林业发展道路上重要的障碍物。在新形势下,我国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破坏,大部分植被、林产品失去了耐以生存的环境,而林业发展也受到极大地影响,加上人们不具备较强的环境意识,没有意识到林业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大量珍贵树木被砍伐,影响林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缺乏健全相关政策与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下的林业发展必须拥有健全的政策、管理体系,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确保各项林业工作顺利开展。在林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综合分析林业发展现状,多角度健全相关的政策与体系、管理制度等,导致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频繁出现,无法有效指导林业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整体建设步伐。

二、生态环境下新农村林业发展对策

(一)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管理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必须把各方面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方针,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避免出现孤岛现象,从不同角度入手,做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作,尤其是长江流域。对于这方面,要全方位分析长江流域的实际状况,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治理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为促进林业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林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职能,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将其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可行的目标,比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新时期林业建设有序进行,要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化的林业建设方案,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

想要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加强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至关重要。政府必须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适当增加这方面的财政支出,调整投资比例,确保林业建设拥有足够的资金。具体来说,政府要重新综合规划生态建设项目,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工作布局中,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加大资金投入量,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还要通过不同途径发动社会力量,多鼓励工业企业、社会产业在方面的投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金的分级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在林业发展方面的利用率。在此过程中,要多角度扩大投资规模,设立专门的林业发展资金管理部门,避免浪费大量的资金。此外,还要优化利用先进的现代树木种植技术、管理技术,不断拓宽生态环境保护渠道,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下新农村林业的持续发展。

(三)健全相关政策、立法,加强法制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综合分析林业发展现状,健全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更好地保护林业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促使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对于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避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某种角度来说,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政府的大事,更是社会大众必须重视的方面。政府部门要优化利用社会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林区附近的群众参与积极性,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共同解决林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避免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好人类耐以生存的家园。

三、结语

第11篇

这是中央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首次用“上限”二字。纵观报告全文,对消费没有用“上限”,对投资也没有用“上限”,对国际形势更没有用到“上限”,惟独对环境承载能力用了“上限”一词。这是中央在研判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后,发出的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警告,正确理解其中含义,关涉各项经济工作的成效。

第一,环境承载能力从“空间较大”变为“达到或接近上限”。

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的定性还是“生态环境恶化”,没有真正触及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的严峻性,本质上还属于“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的范畴。

时隔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重新做了一个判断,认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已经不大,也就是“达到或接近上限”。

事实上,形势判断上的转变来自于几大因素:其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从现有信息看,环境质量在量上和结构上的恶化已难以避免,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转折期,既要促使经济结构转型,又要面临产能回调的挑战,环境污染的存量和增量都将持续发力,生态环境质量在短期内无望好转;其二,生态环境意识逐渐提高;其三,国际能源环境形势出现不利的发展趋势。2014年年中开始,国际油价大幅下滑,如果说,之前中国生态环境恶化面前还有一道经济上的屏障,即“高油价”,那么现在,这道屏障已不复存在,而其他的屏障,譬如行政和法律,短期内也无法及时发挥效用。

第二,环境承载能力的“上限”不等同于“极限”。

“达到或接近上限”的完整解读应该是,目前的发展模式持续下去,环境承载能力将在未来若干年失去挖掘的空间,具体是多少年,应该不会太长,大概在10-15年,也就是2025-2030年左右。

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无论如何调整发展模式,物质和环境资源消耗的自然规律都将使我们的利用总量在这个时期达到峰值。之后,距离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水平,留给我们的时间约为10-15年,如果在这期间无法扭转恶化趋势,就有可能在生态环境上首先翻船,然后危及社会经济。

第三,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后的应对之策。

中央就生态环境发展形势提出警告后,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应对战略和政策,其中两方面至关重要:降低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承载能力的需求;扩大和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的水平。也就是从供求两方面来扩大生态环境的利用空间。

生态环境的利用空间有两个来源,一是环保监管,二是调整结构,前者侧重末端治理,后者则是源头治理,两者相辅相成。推进经济“新常态”的建设,以及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正是从提高发展效率的角度向资源生态环境要空间。

虽然我们能够理解效率和监管的重要性,但同样,这两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大约束。长期内的调整必定是有效的、均衡的,但中短期内,无法通过迅速提高效率和改进监管水平来“出清”生态环境的空间市场,必须找到第三条道路,就是向外要生态环境的空间。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生态林业;重要性;发展措施

[引言]:我国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方针政策,发展现代林业很好的契合了我国的发展战略,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具有极好的生命力。我国现代林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同时不断提升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将城乡差距进行有效的控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产生背景及其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相对困乏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衍生了许多次生灾害,例如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雾霾天气的加重、气候异常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反思,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如果人们再继续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过度采伐,将会对整个森林系统造成恶劣的影响,这将成为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绊脚石,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建设现代生态林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好生态、资源,同时还要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对林业资源砍伐以满足林业市场需求的同时,及时做好优质种苗的种植工作,既可以促进林业行业的健康发展,又可以达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

2、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问题概述

所谓的生态林业工程主要是指结合生态学、林学和相关的生态控制论原理,对自然资源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现状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将各种生物种群进行人工匹配结合的生态系统的工程。主要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它是目前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如今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断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在发展的^程中,人们要不断放慢步伐,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寻求平衡,如今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3、如何进行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

3.1 加强保护森林资源

第一,要加强资源的有效管理。并积极有效的做好林业地区的征地占地用地的报审工作及其核批的工作服务,同时要服从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的需要。第二,要加强森林的防火意识以及工作的需要。各个部门应进一步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的实施,同时需通过多种模式与方式对森林防火知识进行全面的宣传,提高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学习森林防火知识。并且可以把森林的防火工作纳入年度业绩的考核内容,制定森林防火的责任,健全森林防火的各种机制。最后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损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惩罚力度。严厉查处森林的火灾肇事者,根据后果的严重性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决不宽容。要不定时的开展专项的、秘密的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以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

3.2创新现代林业发展的相关科技

对林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内在要求,对于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增强绿色增长的动力。加强林业科技的应用效果,首先需要对现在能使用的林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对林业科技体系进行全面的建设工作,并将其进行有效的推广,同时在各级林业区域进行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健全工作,这样能够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强化,并且对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其次还需要对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创新,增强林业服务体系的良好应用效果,从而不断增强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再者还需要对现代林业的管理规范进行有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具体的管理规范进行现代林业的发展工作,这样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3增加多元化资金投入

技术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是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支柱和基础,增加林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来源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首要解决问题。因此,我国林业部门应在适当和稳定的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采取不断的自身投入措施,如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等,充分有效的解决缺乏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困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于林业技术创新产业应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责,给予更多的政策性帮助,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各部门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调动。

3.4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政策指引

在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过程中,应从中央、地方政府和政策方面对生态林业工程的发展进行指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创建出令众人满意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在现代生态林业的建设中,尤其是牵涉到退耕还林、放养生物等措施,以及与之有关的生态防护型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影响到地方上的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在具体的林业工程进行实施的时候,受到利益影响的地方人就会与林业工程的实施产生利益冲突,林业工程的建设实施就会受到阻碍。任何计划不管设计的多完美,在实施的时候总会有预料之外的困难发生,就算是政府已经制定好的政策在社会上实施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加强中央、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引,积极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等难题,使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实施顺利进行。

结语

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是我国在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各项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环境;和谐

1引言

自2009年12月12日起,我国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不断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建,强调经济结构中资源的优化与重复高效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旨在实现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基础上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举,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具备水位调蓄功能以及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此外,鄱阳湖还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伴随近年来的发展,环鄱阳湖地区周边的工业污水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对水质的污染等对鄱阳湖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更好的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已成为重要课题。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与环境间存在的问题

2.1资源无序开发,生态破坏严重

鄱阳湖区域的利益和附近相邻地区的利益相冲突,二者未达到平衡,相互间缺乏协调。城市在原始的规划上就对鄱阳湖湿地进行了错误地定位,湿地本来是应该作为关键地域用来保护的,结果城市却把它当做旅游地从而进行过度的开发。这种无序的开发破坏了鄱阳湖湿地原本就脆弱的环境,使得湿地蓄水能力进一步降低,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物种数量也相应减少,另外,湿地内也汇聚了大量的游客丢弃的垃圾。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鄱阳湖湿地正在日益减少,湖内鱼类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前来过冬的鸟类的数量也在减少,鄱阳湖江豚、中华鲟等物种甚至已经濒临灭绝。

2.2水质污染严重,缺乏忧患意识

鄱阳湖由于位置因素,一方面接受江西五大河流的供水,一方面对外向长江供水,为典型的吞吐性湖泊。吞吐性湖泊的特点就是湖泊有明显的换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应的湖泊面积差别也很大。鄱阳湖每年夏季为丰水期,湖水面积巨大、水量充足,但是此时正是农作物种植时期,大量农药随地表水流入湖内;每年冬季为枯水期,湖水面积狭小、湖水量较少,不便于化学有机物的稀释降解。除去农作物种植施用农药的流入,鄱阳湖附近的县城由于未建立污水处理厂也存在直接向湖泊排放大量的未处理生活污水的现象。多重因素作用下,鄱阳湖水体质量严重下降,而少数地方及企业对此却缺乏正确的认识,水资源忧患意识薄弱,仍然继续排污,制约了生态的保护和生态经济的发展。

2.3植被退化严重,土地沙进人退

由于围湖造田、过度放牧、旅游开发等人类影响,鄱阳湖湿地自然植被已受到严重的破坏,不但蓄水功能受到影响,甚至已经失去最基本覆盖保护表土的作用。位于鄱阳湖北岸的都昌县甚至已经出现湿地退化、土地沙化严重的现象。都昌县沙山面积已经达到了4.5万亩,并且还在不断向周围的湖泊湿地、农田扩散。这些沙化土地一方面造成沙尘、沙埋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很多地区居民由于受到沙地的影响而开始搬迁,出现了沙进人退的现象。

此外,目前尚未形成专业、有组织的宣传队伍,就鄱阳湖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各种如报纸、广播、视频等媒体形式对此的报道更是稀少。鄱阳湖严峻的生态形势尚未形成有力的舆论环境,群众的力量与优势并未得到完全的发挥和利用。

3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策略分析

3.1加强宣传力度,普及生态文化

鄱阳湖中的污染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附近县城居民生活的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因此,对湖泊附近的居民进行保护湖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宣传可包括以下3种途径。

(1)加强生态宣传,普及居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政府要积极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向居民传播文明、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扩大保护自然、珍惜环境、关心水源等活动的影响力,引导人民群众改变过去随意污染环境的行为。

(2)以年轻人为主体,积极向他们传授相关保护鄱阳湖的政策和知识。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并且他们获取知识的欲望高,传播政策的能力强。政府积极地在各高校开展相应保护鄱阳湖的宣传活动,在校大学生一定会响应活动号召,努力为保护鄱阳湖做成他们应有的贡献。

(3)政府要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对不同行为的人进行区别对待,奖罚分明。

3.2加强监督,避免资源无序开发

(1)建立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有助于区内生态保护、长远发展的规划、指导,实现鄱阳湖生态资源的统一的优化管理,进而实现鄱阳湖生态资源的合理安排和利用开发。建立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摒弃传统落后的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纯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唯一的绩效考核指标。这样可以更好地对生态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有利于对新生态资源进行新的管理:如评价生态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GDP增长以及生态经济结构合理性的管理。还有利于预报鄱阳湖生态资源环境的发现、监测和管理,建立可持续生态发展指标规则,对保护好鄱阳湖的物种和环境保护大有好处。

(2)制定排污指标。为使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行使制度,依据环境承受能力,环保部门制定合适的排污量控制指标。环保部门必须在排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行使相关的排污指标,另外,也可以将排污权授权于其他排污企业单位。通过其他便利形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减少排污量,保护好环境。比如通过拍卖、销售、出租和馈赠等方式,约束排污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减少排污量。不遵守相关法规的企业单位可以强加于一定数额的罚款以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警示排污单位和个人的违规行为。对于已造成的环境污染,政府可利用所得的罚款金额来治理污染和奖励高效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单位和企业。

(3)强制征收环境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论任何企业和单位,凡是对资源有所取,均要缴纳一定的环境税,这样有利于制约企业的合理生产行为,以实现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损害,促进可持续发展。征收环境税,事关子孙后代的未来发展,也是每个公民依法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树立资源稀缺的意识,做到人人心中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摒弃对资源掠夺性开发、无偿占有和使用中的巨大浪费。

3.3推动鄱阳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

(1)在21世纪,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我国生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天然形成的源生态资源,发展再循环利用和无污染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贯彻生态产业理念,全面推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链。打造无虫害农业,绿色天然种植技术全面推广;研制纯天然无污染种植技术,不打农药,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新技术、农家有机肥,进一步减少农业污染度。发展示范农业基地,推广绿色种植新技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新理念。积极宣传高效生产和再循环利用,加大贯彻生态农业生产新模式,一切源于生态、纯天然产品,创造生态产业链发展新机遇,如桑基渔塘养殖、无土栽培、风能太阳能开发、猪—沼—果、渔—粮—菜等生态模式。

(2)优化绿色产业链,做好结构调整新步伐,加大生态工业的发展,减废、限污排放。政府带动企业做好优化产业结构,技术改造,研制节约能源、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新技术,实现污染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加大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推广循环产业新链条,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淘汰落后产能、传统工艺、技术设备产品,重点在轻纺、能源、食品、冶金、建材、有色金属六大行业的技术改造,推广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率的产业模式,加强工业废水净化生产线的建设。

3.4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为全面贯彻执行鄱阳湖流域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首先为做好生态资源保护,政府和个人应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做好率,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做起,开好头,带好头,力争实现生态资源保护的新局面。树立灌输生态环保意识,做好鄱阳湖生态环保行动,可以做好生态监测预报和环境管理,及时监测和反馈鄱阳湖流域生态状况,人人参与,全民行动,打造鄱阳湖流域生态保护新理念,对新世纪未来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创新局面。对全民发展道路提供正确指引。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发展事关生物多样化、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一方面,必须做好生态状况管理和预报; 优先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发展生态种植新理念,开创新的绿色产业链 ; 植树造林、净化水源,建设湿地保护生态区,防治水土流失、物种多样化。还原绿色原始生态森林,退耕还林,改善新的生态种植模式,积极引进新的物种植技术,打造鄱阳湖流域生态多样化模式,为鄱阳湖流域生态发展打造新的发展局面。

4结语

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只有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扶持生态农业,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 生态价值;哲学意蕴;影响

中图分类号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09-01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重新认识生态价值,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保护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从生态价值内涵、多维分析等方面分析了该命题。

一、生态价值内涵

一般认为,价值为经济学上的概念,同时更是一个哲学概念,从哲学角度看,价值考察主体应与客观属性之间的关系,为判断客观主体性的范畴,具有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和实在性等特点。生态价值是一个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域。

在生态学上,人类认识生态价值历程可反映出人类的生产过程。人类认识生态价值的历程同样是人类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可以说生态价值思维在人类改造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包括两种思维模式,一种为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一种为二元分离思维模式。在生态学中,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表现出动态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特点,即从价值哲学角度看,衡量生态价值可从生态系统角度来分析。

从实际来看,生态主要体现在对人类的有用性。当前,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仍然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主流价值观。因此,生态观、生态价值观等,不是回到原始社会,而是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从而理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二、生态价值的多维角度分析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重新认识生态价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人类核心价值之一便是生态价值,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从人类生存角度看,生态具有前提性价值,因为生人类居住的家园。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水、阳光、食物和空气等。对生物圈来说,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价值每年在16~54万美元之间,比1999年各国GDP总值高出1.18倍。拿水域生态系统来说,该系统在为人们提供水产品同时,还具有排涝抗旱、调节小气候的功能。因此,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人们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枯竭和耕地减少等问题。中国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需重新认识生态环境价值。

(2)从对经济影响的角度看。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不少的商业交换价值财富,因此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生态对经济的影响,可反映在投入、收入等方面来体现,同时也体现在负面损失、治理费用等。比如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人们患上疾病,则在治疗费用、劳动损失等方面。因此,这同样要求认识生态对经济的价值,采取理性的态度看待生态经济价值等。

(3)环境事件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一条有效的途径便是为当政者施加政治压力,在发生环境事件时,非政府组织、绿党等可直接采取政治行动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由于地球本身的物理作用,在全球化日渐扩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生态环境在国际事务中的问题更加重大。当前,数以千计的非政府环保组织在世界舞台上活跃着。但生态价值同样可以负面形式出现。

(4)生态价值的文化意义分析。生态环境如果非常好,则会给人一种天然合一的美好感觉。这种情境在《论语》中具有记载。而在《阿弥陀经》中也对美好生态环境有了详细的描述,即无污染、水流清澈、空气自由清新。因此可以说,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之一。

三、生态价值的实现

和谐社会是一个相互协调的社会,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需要与生态实现协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当前,由于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尽可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最大化。

(1)提高生态环境一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众所周知的一个实验为温水煮青蛙实验,生态环境问题也是这样,生态环境恶化,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人们并不是没有认识到生态价值,近年来出现了忧患意识。由于大范围生态事件、生态问题频发,使得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持之以恒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应加强文化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综合利用书籍、网络和视频网站等,广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普及生态环境基本知识,把人们的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2)实行科技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科技的力量,采用生态代价低、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要注重生态的经济价值,同时注重科技进步,尤其要注重人们素质的提高,提高科技水平。同时,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确保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4%以上。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运作机制。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盲目逐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冲击。但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错位、越位和缺位等现象。

同时,加强生态方面的法律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积极推进评价体系的改革,重视环境保护法规的刚性因素。在评价地区发展中,把治理环境考虑在内,积极应用和推广绿色GDP评价体系,采用集合指数,也就是恩格尔系数、人文发展指数和二元结构系数等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结语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仍需人们的辛勤劳动。在这种新形势下,需重新认识生态价值的哲学意蕴。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从生态价值哲学意蕴、生态价值的实现和生态价值多维分析等方面分析了该命题。

参考文献:

[1]杨长智.生态价值的哲学意蕴[J].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第15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以不断增长的势头迅速的发展。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旅游业扩展空间非常强大。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先决条件的基础。即旅游业的发展依托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资源本身的科学认识和其内涵的准确把握之上。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人文景观璀璨夺目,有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色彩。这些都是吸引国内外旅游客人的先决条件。我国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怎样在提高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护好我国旅游的资源,使其我国旅游有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又注意环境的保护,这是当今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是我国可持续旅游发展与环境的保护重要战略之一。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鼓励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允许浪费和各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倡低碳消耗,高效率的统一经济增长模式。

(2)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为基础,强化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持续发展。

资源有效科学、合理、永久利用,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是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因此保持好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的条件之一。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步伐加快,人们生活的高质量、高标准、高物质的需求是相对丰富。旅游的社会需求增大,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将提高经济未来发展的能力。即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统一体的。生态保护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的发展是我们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体。

二、环境保护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和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依赖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它给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被破坏的负面效应。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匹配起来。因为经济利益上的趋动,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自然景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环境保护也提到可持续发展的同一个层面上。例如:世界遗产是旅游的知名品牌。由于它的珍贵,具有独一无二、不可再生性、不可代替性,所以是不能被破坏的。

三、可持续的发展旅游,与环境的保护应做到以下几条:

(1)科学地有计划的开发旅游资源

可持续开发旅游资源,应强化生态保护,制定好规划和标准,要慎重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进行开发,协调好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环境容量的评估体系。建立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因旅游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建立旅游投资效益的评估体系。确定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管理标准。我们应以保护大自然的原貌和大自然的资源为我们旅游开发的底线。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

让地球人都能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要让我们的人民知道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我们今天当代人的利益。要让我们的人民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是世代人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为目的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造福子孙、千秋万代、万年大策的事。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每个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其人人都自觉保护环境。

(3)建立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

以立法的形式制止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对以无度开发,破坏生态的开发商要严惩。对旅游过程中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超负荷接待游客,滥建滥造,乱涂乱画,随意触摸文物,导致文物遭受破坏行为要追究民事或刑事的责任。建章立法,人人服从并遵守。

(4)在旅游区应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使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和垃圾得以迅速的处理。保证环境的清新不受污染。

(5)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资金支持。人类的旅游活动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旅游活动对地理的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性,伴随而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有科学的治理。环境污染治理,是需要资金支持的,我们政府、企业都应在资金上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