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宏观环境的含义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98-0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宏观环境又是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又是宏观环境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又由各个环境要素构成,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各个要素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共性,这一共性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特性、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个性的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只有科学的研究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特征,才能更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优化环境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阶级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阶级性,一方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来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围绕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各个要素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包含了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里面,对环境因素的价值走向和发展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人类有阶级以来的任何社会中,是不同阶段、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活动。马克思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是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在利用改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时,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浓郁阶级色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的开展,构成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几大要素,都是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里面。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大众传媒环境和生态环境,都从不同方面渗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活动的目标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相符合,同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一致,通过对各个环境的优化和改造来营造一个有利于统治阶级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不论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看,还是各个环境要素的作用方向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动态性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第一,系统内的各个构成要素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系统发生量或质上的改变,尤其在社会生产力变化发展的推动下,整个环境系统不断发展变动。第二,马克思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人的实践活动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发生变化,随着实践主体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的变化,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一些方面,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是匮乏的,很多人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这一大环境中进行的,作为教育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来改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利用积极因素,消除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三、广泛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环境系统,它的构成要素是丰富的,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划分。不论是从空间构成还是从时间上看,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方方面面的、时时刻刻的。抛开本文只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国内环境来说,还包括了国际环境的影响,伴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深入和细化,还有了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更深层次上的划分,这些划分是没有固定界限的,因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活动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各类环境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

从时间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又包含着历史环境、现实环境和未来环境,历史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到人们过去的一些生活环境,都会对人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实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未来环境是一种虚拟的时空,例如共产主义社会、移居到别的星球以及个人对未来生活状态的一种想象,它是人们根具历史和现实环境的状况所作的预想,它就像人们的理想一样,对人们的言行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不论时间还是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影响都是广泛的,除了这两个角度,还可以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是由各类环境要素构成的,各类环境要素又有自己的一个层次,因而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的。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面对同一环境,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从而它所造成的影响又是多方面。

四、开放性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不同,宏观环境是相对开放的。首先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来说,从最初的构成要素只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到现在的大众传媒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心理等环境,可以说包罗了国内国际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的“大环境”、“大气候”都可以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其次,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不是固定的,也不可能将其封闭起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从现实空间拓展到了虚拟的空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虽然身处于相对纯净的校园环境,但却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了解、接收各种来自校外的信息。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是广泛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会随之变化,但是这一变化可能是与环境的变化同步的,也可能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还有可能出现超前的反应。

五、可控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控制的,没有规律可循的。人和环境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对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不确定,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优化环境改善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有一定的内容和目标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结合二者,选择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环境,并不断改造不利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环境。“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受教育的。”正是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次的知识群体,他们大部分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能力来改造各种消极环境,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是可以完全被认识、把握和利用的,面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积极主动的优化环境,使环境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宏观经济环境;资本结构;调整速度;非平衡面板数据

在调整速度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宏观经济因素对调整速度的影响近年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Douglas0.Cook(2009)分别采用两阶段和综合两种动态部分调整模型,考察宏观经济环境对调整速度的影响,发现在宏观经济繁荣时调整速度较快。原毅军,孙晓华(2006)的研究得到调整速度与上一年GDP增长率正相关,与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利率和财政支出增值率负相关的结论。黄辉(2009)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因素影响调整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调整速度表现出顺经济周期现象。本文对前人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基于部分调整模型,用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进行调整速度对比研究。在目标资本结构的回归中不考虑宏观因素。这样改进可以避免双重考虑宏观经济因素造成研究结果不稳定性和不显著性。

一、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1.研究模型

(2)目标资本结构拟合变量。根据已有文献对目标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选用的公司特征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用主营业务的自然对数表示,目前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资产有形性(TANG),用固定资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表明有形资产的比率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非债务税盾(NDTS),用固定资产折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研究发现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负相关;公司成长性(GROW),用托宾Q值表示,公司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公司盈利能力(PROF),用息税前利润除以总资产表示,公司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税收因素(TAX),用所得税除以利润总额表示。考虑行业特征因素,用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HAB,HAM)表示。

(3)宏观经济变量。仿照Douglas0.Cook(2009),本文选用GDP增长率来定义宏观经济环境。GDP增长率定义为本年GDP减去上年GDP再除以上年GDP。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的具体情况是,l3年的GDP增长率数据以2002年的GDP增长率为中位数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按照GDP增长率的二分位数再进行划分,将样本分成四个部分。取GDP增长率最小的三年1998~2000定义为为宏观经济环境衰退;取GDP增长率最大的三年2005~2007定义为宏观经济环境繁荣。

二、样本选取与估计方法

选择沪深两市1996~2008一般上市公司的数据,不包括金融上市公司,剔除PT,ST公司。经过数据整理,获得分布于十二个行业的715家公司的9295个样本观测点。样本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由于模型(3)把目标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内化其中,模型右边包含因变量一阶滞后变量,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删估计方法,把模型(3)右边所有变量的二阶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3)的回归结果如表1

注:括号里的数据是T检验值,表中***、**、*分别代表在1%,5%以及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3篇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宏观环境又是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又是宏观环境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又由各个环境要素构成,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各个要素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共性,这一共性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特性、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个性的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只有科学的研究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特征,才能更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优化环境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阶级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阶级性,一方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来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围绕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各个要素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包含了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里面,对环境因素的价值走向和发展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人类有阶级以来的任何社会中,是不同阶段、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活动。马克思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是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在利用改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时,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浓郁阶级色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的开展,构成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几大要素,都是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里面。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大众传媒环境和生态环境,都从不同方面渗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活动的目标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相符合,同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一致,通过对各个环境的优化和改造来营造一个有利于统治阶级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不论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看,还是各个环境要素的作用方向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动态性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第一,系统内的各个构成要素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系统发生量或质上的改变,尤其在社会生产力变化发展的推动下,整个环境系统不断发展变动。第二,马克思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人的实践活动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发生变化,随着实践主体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的变化,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一些方面,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是匮乏的,很多人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这一大环境中进行的,作为教育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来改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利用积极因素,消除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三、广泛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环境系统,它的构成要素是丰富的,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划分。不论是从空间构成还是从时间上看,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方方面面的、时时刻刻的。抛开本文只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国内环境来说,还包括了国际环境的影响,伴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深入和细化,还有了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更深层次上的划分,这些划分是没有固定界限的,因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活动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各类环境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

从时间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又包含着历史环境、现实环境和未来环境,历史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到人们过去的一些生活环境,都会对人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实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未来环境是一种虚拟的时空,例如共产主义社会、移居到别的星球以及个人对未来生活状态的一种想象,它是人们根具历史和现实环境的状况所作的预想,它就像人们的理想一样,对人们的言行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不论时间还是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影响都是广泛的,除了这两个角度,还可以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是由各类环境要素构成的,各类环境要素又有自己的一个层次,因而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的。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面对同一环境,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从而它所造成的影响又是多方面。

四、开放性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不同,宏观环境是相对开放的。首先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来说,从最初的构成要素只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到现在的大众传媒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心理等环境,可以说包罗了国内国际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的“大环境”、“大气候”都可以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其次,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不是固定的,也不可能将其封闭起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从现实空间拓展到了虚拟的空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虽然身处于相对纯净的校园环境,但却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了解、接收各种来自校外的信息。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是广泛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会随之变化,但是这一变化可能是与环境的变化同步的,也可能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还有可能出现超前的反应。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宏观环境风险因素通过与企业内部风险因素的的共振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这种内外共振的必要条件就是内、外两个风险因素具有相同的频率。共振的振幅巨大对企业的破坏力企业难以承受。为了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企业要不断完善自己的风险评估方法。基于共振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弥补了现有评估方法各个环节衔接不当的缺陷,统筹考虑内外部风险因素,使风险评估工作更加准确。

关键词:风险 共振 集合

风险评估概述

(一)风险概述

风险的定义。一些学者把风险定义为损害发生的可能性。与上述意见不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还有一种意见,把风险定义为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偏离。在本文中,将风险定义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对其控制不当的结果是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偏离。

风险的分类。风险按其来源分类,可以分为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简称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划分,是以企业为界限的。

内部风险。内部风险是指来源于企业系统内部的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如果对内部风险控制不当,会造成企业运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偏离。

外部风险。外部风险是指来源于企业系统之外的宏观市场环境中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即宏观环境风险。虽然这些风险发生于企业系统之外,但仍然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和应对这些风险,仍然会造成企业目标的偏离。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并进行评价的过程。广义的风险评估涵盖风险管理的各个要素,而狭义的风险评估仅指对风险的识别和度量。本文所指的风险评估是指狭义的风险评估,即仅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重点关注导致风险发生的潜在风险因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风险发生后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基于共振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的提出

(一)共振理论的启示

共振理论概述。共振理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具有相同的振动频率,一个物体振动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的振动,并且在共振情况下的振幅要比单个物体自己振动的振幅要大。由此可见,共振发生的条件是频率相同。共振具有传递性,一个本来静止的物体,可以由另一个物体的振动引起自己的振动。而共振的结果很重要,它的振幅要比单个物体自己振动的振幅要大,具有更强的破坏性。

用共振理论解释企业风险的爆发。本文把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风险都进行细分为单个的风险因素,对于各风险因素来讲,其频率就是导致风险因素爆发的根本原因,那么包含了所有内部风险因素频率的集合将其定义为内部风险频率集。同理,将包含了所有宏观环境风险因素的频率的集合称为宏观环境风险频率集。再对这两个集合求交集,即得出风险频率交集,在这个集合中的频率就是将会发生共振的频率。

基于共振理论的定义,在这个交集中的频率是内、外部风险共有振动频率,满足共振的基本条件。而共振具有传递性,本来在企业中处于静止状态的内部风险因素,可能由于宏观环境中风险的振动而随之振动起来,使企业的风险加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内、外部风险因素共振造成的破坏力要远大于其单个振动时的破坏力,所以具有这样频率的风险因素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市场环境不好时,失败的企业数量大幅上升,就是因为宏观环境风险频率集变大,与内部风险频率集发生共振的机会就大,而共振产生的破坏力强,一旦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企业便会走向失败。通过这一理论也可以解释企业的成败是内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系统完美,宏观环境风险没有作用的切入点,那么再坏的环境也不会影响企业。但是,企业没有静止的,只要运动就会伴随着风险。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就要求企业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二)基于共振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1.现有的风险评估方法的缺陷,表现为:

没有系统的评估方法。目前,风险评估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其着眼点仅是风险评估中的某一个具体环节,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评估体系,各个环节各自为战严重地削弱了评估方法的系统性。

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现在的评估方法,几乎将全部评估重点都放在企业内部因素上,即使有涉及到外部环境因素的,也只是赋予少部分的权重,没有考虑内外因的相互关系。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不仅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也要研究它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2.基于共振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针对现有风险评估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基于共振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力求形成一套贯穿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的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并在重视内部因素的同时,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内部风险因素进行修正。通过共振矩阵系统的反映风险评估的各个环节。在重视内部风险的同时,通过共振系数和相关系数显示出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响作用,力求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和切合实际。

基于共振理论的评估方法的具体操作

(一)识别内、外部风险

企业内部风险及其识别。企业内部风险是指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由于经营不善或者管理疏漏而形成的风险。它是企业风险的直接来源。企业内部风险由于产生于企业内部,所以企业具有主动权,能够对这类风险施加控制和影响。主要包括营运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

企业可以以现有的风险清单为基础,从中找出企业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但这只有标准化的风险因素。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内部环境,许多特有风险因素没有出现在风险清单里。针对这些特有风险,可以运用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将其识别出来,以使企业的风险识别工作更加全面。

宏观环境风险及其识别。企业宏观环境,是指那些会给企业带来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管理。主要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自然环境等。宏观环境风险就是在这些环境中存在的对企业构成威协的风险。

在对宏观环境风险进行识别时,可以借鉴战略管理中的PETS分析法并结合企业实际按照政治和法律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科技环境风险、社会文化环境风险和其他环境风险进行识别。

(二)构建共振矩阵

首先将整个风险系统分为内部风险系统和宏观环境风险系统,将内部风险系统再向下细分为若干个风险子系统,如营运风险子系统、信息风险子系统、销售风险子系统等。进一步把风险子系统再细分为具体的内部风险因素,记作Ii(i=1,2,3…)。同理,让宏观环境风险系统细分为若干个风险子系统,如政治环境风险子系统、经济环境风险子系统、科技环境风险子系统等,再将各风险子系统中的宏观环境风险因素识别出来,记作Oj(j=1,2,3…)。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共振矩阵(如图1)。

共振矩阵是用于列示企业的所有内、外部风险因素的矩阵,其横坐标为内部风险因素,纵坐标为宏观环境风险因素。这样矩阵中各交叉点显示的都是内外部风险的相互作用系数,即后述的共振系数和相关系数。风险矩阵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把任何一对内外部风险因素结合起来,评估其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将内外部风险统筹考虑。

(三)进行风险衡量

衡量风险因素的变异程度。本文使用变异程度测定的方法,用变异系数衡量指标的偏离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风险因素是指标形式的,便于量化考核。但有一些指标是定性的,难于量化,这时可以使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将这些风险因素量化。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是风险因素的变异系数,用于衡量风险因素与预期指标的偏离程度;S是该风险因素的标准差;X是期望值,在这里可以使用企业的理想指标作为期望,这样计算出的变异系数即是实际与预期的偏离程度,也是风险爆发后的结果。

计算共振系数。如前文所述,那些具有出现在风险频率交集中的频率的风险因素是重点要关注的风险因素。由于共振的破坏力远大于单个风险因素振动时造成的影响,所以那些内外部共振的风险因素的变异系数要以乘数倍增加,这个乘数称之为“共振系数”,记作Gij。但是,在物理学上尚没有计算共振产生的振幅的计算方法,通常都是通过测量得出。之于风险评估工作来说就要依据行业和企业历史数据,利用风险评估人员的经验和个人素质进行评估,估算出一个共振系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共振系数一定大于1。

计算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用于说明两个风险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系数,它的取值范围为[-1,1]。取值为正说明内外部风险正相关,即宏观环境对内部风险因素有放大作用;反之,取值为负,说明内外部风险负相关,即宏观环境对内部风险因素有抵销作用。

(四)风险评价

在进行风险评价环节,首先将所权重分配给各风险子系统,即Wi使之和为1,再在各风险子系统内进行分配权重,分配至各风险因素,即wi,风险子系统内的权重之和也为1,并在风险矩阵中注明。之后,将在风险衡量环节得出的变异系数Vi填入风险矩阵,wi与Vi的乘积即为没有进行修正时的评价结果。但这是不准确的,接下来对这一结果进行修正。所有的相关系数有正有负,其取值范围为[-1,1]。若计算出的相关系数为负数,即表明宏观环境对内部风险因素有弥补作用,则用变异系数Vi乘上(1+相关系数);反之,如果相关系数为正且不为1时,说明宏观环境对内部风险因素有扩大作用,也用变异系数Vi乘以(1+变异系数);而当相关系数为1时,即产生了共振效应,为了与之区别,用共振系数Gij表示。而Gij的取值大于2,其具体数值由评估人员估计产生。由此,可以推出Vi'=[∑(1+Rij)+∑Gij]Vi。最后,得到最终评价结果∑wiVi'。这个结果数值越大,说明与预期偏离越远,说明企业的风险越大;反之,数值越小,说明越与预期值相符,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小。

参考文献:

1.刘钧.风险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James Roth,Ph.D. 郑桓圭译.最佳内部控制评估实务―自我评估与风险评估.中国内部审计协会,1999

3.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杜莹芬.企业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5篇

对于学习者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发生的是否是有意义学习,目前还没有一种可靠的评价方法。文章设计了一种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方法,以用于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模型的构建、评价步骤的设计以及评价步骤的实施。其中,评价模型包括五个评价维度,分别是:主动性、真实性、建构性、合作性以及个性化,这五个评价维度又细分为十个评价指标。评价步骤包括泛在学习实践、宏观视角评价、微观视角评价以及泛在学习环境优化,且四个阶段是循环进行的。

【关键词】 有意义学习;泛在学习;评价;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0—0090—05

泛在计算与情景感知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在正式学习环境中为教师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也正在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种趋势下,近年来与泛在学习(U-learning)相关的研究在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其中多项研究指出,学习者能够适应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并且在该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提高[1][2]。然而对于一种学习环境而言,仅有学习者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是不够的,学习者的学习还应该是有意义学习,这样学习的材料和内容才会最终转化为知识与技能。

一、研究背景

泛在学习已经被广泛研究且应用于多个领域,如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等。研究表明,泛在学习环境能够提供一种无处不在、交互式且无缝学习的架构,便于一定范围内的学习个体之间学习资源的整合、连接以及共享[3][4]。然而,泛在学习环境是一种新兴的学习环境,在将这种学习环境应用于教学之前,应该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是否具有意义学习的特征。有意义学习可以被定义为学习者把新的信息与先前知识主动联系起来的过程。有研究表明,真实的、建构型以及合作型的学习环境能够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5]。另外,有学者研究也表明,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会产生以下有效的教学效果:增强同伴交互;支持真实情景下的学习;支持自定步调的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6]。尽管泛在学习环境有帮助学习者获得有意义学习的可能,然而早期有研究指出在学习中使用新技术并不能自动为学习者的学习带来益处[7]。当设计一个有技术支撑的学习环境时,需要用评价来帮助学习者不断改进学习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下发生的学习活动[8]。为了推动泛在学习领域的进步,有必要站在有意义学习的视角对泛在学习环境进行评价。然而,就评价泛在学习环境以及该学习环境下发生的学习活动为学习者带来的是否是有意义学习而言,目前还没有一种可靠的评价方式。

二、理论支撑

1.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最早出自于奥苏贝尔对认知和学习的研究中。有意义学习注重学习者新知识的获得,同时强调学习者所学新知识与其先前经验与知识的联结的获得,而且这种获得方式是个性化的,是独一无二的。乔纳森认为任何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必须保证学习者进行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9]。近些年来,有很多研究者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提供支持。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进展,有意义学习的组成要素也不断完善。表1列出了一些研究中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特点。从表中可知,有意义学习的共同特点是:主动性、真实性、建构性以及合作性。本文评价方法的其中四个维度也正是基于这四个共同特点。这几个共同特点的解释如下:主动性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真实性意味着学习者在情景化的真实学习活动中建构新知识;建构性意味着学习者把他们的新思想融入先前已有的知识或者经验中;合作性意味着有意义学习鼓励学习者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

表1 以前的研究中总结的有意义学习的特点

[学者\&共同特点\&Jonassen(1995)\&Karppinen(2005)\&Grabe and Grabe(2007)\&主动性\&主动性\&主动性\&主动性\&真实性\&真实性\&真实性\&真实性\&建构性\&建构性\&建构性\&建构性\&合作性\&合作性\&合作性\&合作性\&刻意性\&情感引导性\&整合性\&\&]

2. 泛在学习

泛在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网络的普及正在影响学习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前有研究提出泛在计算、情景感知计算以及传感网络会催生出泛在学习(U-learning)[10]。Jones 和 Jo(2004)提出泛在学习是指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情景下都能沉浸到学习过程或者学习活动中的学习[11]。在教学中,泛在学习代表了一种能够根据学习情景以及学习者学习状态为学习者提供适当帮助的能力。另外,Yang提出泛在学习环境能够提供一个具备情景感知能力的、互操作的、无处不在的以及交互式的学习架构,使一定范围内的学习个体能够整合、联结以及共享学习资源[12]。

泛在学习环境看起来仿佛对学习者有很积极的影响。然而,应该怎样构建高质量的泛在学习环境呢?很多研究者都认同,评价是提升技术支撑的学习环境质量的方式之一的观点。根据有关泛在学习的一些研究所述,泛在学习环境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是有益的。另外,一些研究者发现泛在学习环境能够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13][14]。然而,乔纳森认为学习者的学了能够提到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外,最好是有意义学习,只有这样,学习者所学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知识与技能[15]。由于泛在学习环境是一种新兴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中又有新技术参与,对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带来的是否是有意义学习进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表2 泛在学习的特点、解释与主要方法

[特点\&解释\&主要方法\&学习需求的紧迫性\&泛在学习环境能够被用于较紧急的学习任务中\&关键词搜索

在线问题求解\&知识获取的主动性\&泛在学习系统能够提供有用信息,缩短学习者解决问题时间\&学习材料呈现

学习引导\&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者能够通过泛在学习系统接口与同伴、教师以及专家进行有效交流\&邮件

即时通讯工具(QQ等)

课程网站论坛\&教学活动的情景性\&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过程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需求来自于真实情景\&关联相关学习材料

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反馈\&情景感知能力\&泛在学习环境的主要特点是情景感知,它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自身状态和特定情景为学习者提供相关信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s)

全球定位系统(GPSs)

传感器\&个性化服务能力\&泛在学习系统能够基于特定情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支持\&每个学习个体的学习数据库

学习者引导\&自定步调的学习\&泛在学习系统允许学习者自主控制学习过程\&日历

任务列表\&学习社区\&泛在学习系统通过Internet介绍实地操作经验,以丰富社区成员的学习交互\&博客或论坛

短信息

聊天室\&适应性学习\&泛在学习系统根据学习者自身的状态,适应其学习\&内容推送

模型\&建构性学习\&泛在学习活动应该在先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测试系统

诊断系统\&]

为了设计一种评价方法,关键是需要弄清楚泛在学习的特点。虽然泛在学习是从数字化学习以及移动学习延伸而来的,但泛在学习更强调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Hwang et al. (2008) 认为泛在学习的特点包括情景感知、知识获取的主动性、自适应学习以及学习需求的紧迫性[16]。Chen和Li认为具备情景感知能力的泛在学习环境应该支持个性化学 习[17]。另外,泛在学习还应该支持协作性学习(Yang)[18],Peng 认为泛在学习应该是交互式 的[19]。Chen and Chung (2008) 提出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应该能够进行建构式学习以及自定步调的学习[20]。表2列出了泛在学习系统的主要特点、各个特点的解释以及主要方法。本研究将表2列出的泛在学习的十个特点作为评价有意义泛在学习的主要条件。

三、有意义学习视角下泛在学习

环境评价方法设计

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方法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① 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模型的构建;② 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步骤的设计;③ 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步骤的实施。

1. 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述有意义学习以及泛在学习的基本理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模型。 构建本模型的目的在于评价一个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是否是有意义学习[21],这里的“学习”指的是广义的学习,而非狭义的学习。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考虑到了有意义学习以及泛在学习的特点,同时,它采用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树状分层结构,描绘了评价目标、评价维度以及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该评价模型包含三层:第一层是评价目标;第二层是5个评价维度;第三层是10个评级指标。在评价目标层,该评价模型被用于评价泛在学习环境。在评价维度层,该评价模型把有意义学习的5个特点作为评价维度,分别是:主动性,真实性,建构性,合作性以及个性化。由于之前有意义学习更多的是针对传统教学环境也就是课堂教学而言,因此可能对个性化学习强调的较少。然而,在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以及泛在学习环境下,个性化特点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泛在学习,它强调学习者能够接受个性化的课程,从而能够更加独立地进行随时随地地学习。所以,本模型把个性化也作为评价维度之一。评价指标层着重突出了先前研究中得到的泛在学习的10个特点,这些特点成为了相应评价维度的评价指标。图中主动性维度对应的评价指标是泛在学习的“学习需求的紧迫性”和“知识获取的主动性”;真实性维度对应的是“教学活动的情景性”和“情景感知”;建构性维度对应的是“建构性学习”和“自定步调的学习”;合作性维度对应的是“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学习社区”;个性化维度对应的是“适应性学习”和“个性化服务”。

在构建该评价模型后,我们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以对该评价模型的评价维度与对应评价指标之间的符合程度进行理论上的调研。

2. 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步骤的设计

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有以下四个阶段:① 泛在学习实践;② 宏观视角评价;③ 微观视角评价;④ 泛在学习环境优化。通过一步一步的过程,再进行循环,评价方法最终完成。如图2所示。

首先,泛在学习活动参与者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执行一项学习活动。接下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测验对泛在学习环境进行宏观评价,在本阶段我们能够从宏观上对泛在学习环境中的有意义学习程度进行评价。在接下来的微观视角,进一步调查了该泛在学习环境的功能与特点,以便对其有意义学习的优缺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对浮现出来的不足进行弥补,使泛在学习环境趋于完善。经过几轮的循环过程,最后,经过完善后的泛在学习环境将接受现实环境的检验。

3. 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步骤的实施

为了对泛在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是否是有意义学习进行评价,本研究开发了评价工具,具体分析了评价的实施步骤。该评价步骤是循环实施的,最终目标是泛在学习环境的最优化。评价步骤中有两个中心环节:宏观视角的评价和微观视角的评价。

(1)宏观视角的评价

宏观视角的评价中,本研究开发了宏观视角评价工具。除了利用该评价工具,需要配合使用访谈法,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者对泛在学习环境的主观感受。另外,还需要通过检验学习者在该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效果,对泛在学习环境的优劣进行客观评价。

开发宏观视角评价工具的目的是对泛在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评价其是否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获得有意义学习的机会。为了收集学习者对泛在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看法,我们基于有意义学习的特点,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包含以下5个维度:主动性,真实性,建构性,合作性以及个性化,每个维度又包含3道题目,即共有15道题目。另外,出于可信度的考虑,邀请了本领域两位专家对这些题目进行了修订。每道题目都是对学习者在一个学习环境或者学习活动中能够做什么的描述。我们使用了5分制的里克特量表对学习者关于每项陈述的赞同程度进行测量,“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问卷题目如表3所示。

表3 宏观视角的调查问卷

[评价维度\&问卷题目\&主动性\&1.在该学习环境下,我能够进行自学\&2.在学习过程中我能够做到集中注意力\&3.在学习活动中我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合作性\&4.在学习活动中我能够与我的同伴进行学习讨论\&5.在该学习环境下,我能够与我的同伴分享知识和经验\&6.在该学习环境下,我的同伴也能与我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真实性\&7.在该学习环境下,我能够看到真实的学习对象\&8.我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9.我能够使用与真实环境相关的材料进行学习\&建构性\&10.通过学习,我能够把新的想法与先前经验联系起来\&11.在该学习环境中我的学习效率更高\&12.在该学习环境下,我知道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学习什么\&个性化\&13.在该学习环境下,我能够自己做出学习计划\&14.该泛在学习环境能够使我进行个性化学习\&15.该泛在学习环境能够给我提供个性化帮助\&]

在宏观视角评价中,除了使用调查问卷,还要配合使用访谈法,以便对学习者的主观感受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在实施访谈法之前,除了要选择好访谈对象,更重要的是要列好访谈问题提纲,按步骤由浅入深地进行访谈,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访谈效果。

除了以上两项对学习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也就是在学习实践活动开始之前设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该泛在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而对照组在课堂学习环境中学习。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测验,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该泛在学习环境进行客观评价。

(2)微观视角的评价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泛在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真实性,我们也进行了微观视角的研究,开发了微观视角的评价工具。目的是确定一个特定泛在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哪个特点或者功能与有意义学习的契合度最高。在本阶段,根据有意义学习范式,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泛在学习活动的优缺点。根据该结果,教学人员以及研究人员能够对泛在学习活动进行相应改进和优化。

微观视角的评价工具基于Saaty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22]。通过成对比较法,AHP调查问卷能够判断出各个评判标准的优缺点。因此,我们用AHP调查问卷收集学习者对泛在学习活动相关问题的反馈信息。最后,这些结果被用于定义泛在学习以及有意义学习。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AHP调查问卷里的题目由两位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修正。为了确保可靠性,我们对收回的AHP调查问卷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其结果小于0.1,表明调查参与者做出的判断是一致的。

表4 微观视角的评价工具示例

[评价指标A\& []A比B更重要 [?] B比A更重要[]

9 8 7 6 5 4 3 2 1 2 3 4 5 6 7 8 9\&评价指标B\&学习需求的紧迫性\&\&知识获取的主动性\&]

(3)泛在学习环境优化

经过以上环节评价,能够对泛在学习环境的优劣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接下来就是泛在学习环境优化的过程。通过改进以上两个评价环节中暴露出的不足,能够对泛在学习环境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保证学习者在该泛在学习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

4. 有意义泛在学习环境的现实应用

泛在学习环境经过不断优化,最终将供学习者学习使用。在该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的学习者有好的学习效果以及高的学习满意度,最重要的是,学习者进行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

四、讨论与结论

1. 结论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该评价方法是在笔者进行广泛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可信度;② 该评价方法结合了有意义学习与泛在学习的特点,其目的是使泛在学习环境中发生的泛在学习活动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有意义的;③ 该评价方法能够从宏观以及微观方面全面评价泛在学习环境;④ 它是一种循环型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为提高泛在学习的质量以及可持续性提供了一种全新机制。

2. 讨论

总体来说,该评价方法的实施具有以下特点:① 该评价方法包含的步骤周期相对较短,很直观明了,能够既快速又容易地完成;② 该评价方法能够揭示泛在学习环境的优势和不足;③ 该评价方法能够为教学人员以及设计者提供借鉴,以便他们能够不断优化泛在学习环境,使泛在学习的适应性更强。

笔者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该评价方法用于实践中评价泛在学习环境,通过客观评价泛在学习环境中发生的是否是真的有意义学习,将得出有技术支撑的泛在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否是有益的。另外,根据实际应用效果,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该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从而在保留设计优势的基础上完善设计的不足。

基于该研究的结果,我们对今后的研究有以下建议:首先,尽管该评价方法采用了参与者的感受作为评价数据,其他研究者也可以通过包含其它数据源(如教师的看法等)来强化评价方法;其次,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化提出的评价方法,以便它能够适应教育中的可用的新兴技术;最后,泛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由于新技术和新应用还在不断涌现,泛在学习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尽管本研究发现泛在学习环境的现有特点与有意义学习的要求相符,今后的研究需要继续关注与泛在学习环境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新的学习理论。

[参考文献]

[1] El-Bishouty, M. M., Ogata, H., & Yano, Y. (2007). PERKAM: personalized knowledge awareness map for computer supported ubiquitous learning[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 10(3), 122-134.

[2] Sharples, M. (2000). 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34(3-4), 177-193.

[3] Huang, Y. M., Huang, T. C., & Hsieh, M. Y. (2008). Using annotation services in a ubiquitous 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11(2), 3-15.

[4] Huang, T.-C., Huang, Y.-M., & Yu, F.-Y. (2011). Cooperative Weblog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ts facilitating effects on social interaction, time lag, and cognitive load[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4(1), 95-106.

[5] Grabe, M., & Grabe, C. (2007). Integrating technology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5th ed.)[M].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6] Ogata, H., Saito, N. A., Paredes, R. G. J., Martin, G. A. S., & Yano, Y. (2008). Supporting classroom activities with the BSUL system[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1(1), 1-16.

[7] Liu, T. C. (2007). Teaching in a wireless learning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0(1), 107-123.

[8] Jeremi_c, Z., Jovanovi_c, J., & Ga_sevi_c, D. (2009). Evaluating a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for design patterns: the DEPTHS experience[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2(2),111-130.

[9][15] Jonassen, D. H. (1995). Supporting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with technology: a vision for integrating technology with learning in school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4), 60-63.

[10][16] Hwang, G. J., Tsai, C. C., & Yang, S. J. H. (2008). Criteria, strategies and 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1(2), 81-91.

[11] Jones, V. & Jo H. J. (2004).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an adaptive teaching system using ubiquitous technology[J]. In.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ASCILITE conference, Perth,Western Australia.

[12][18] Yang, J. H. (2006). Context 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peer-to-peer collaborative learning[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9(1), 188-201.

[13] Mangina, E., & Kilbride, J. (2008). Evaluation of keyphrase extraction algorithm and tiling process for a document/resource recommender within e-learning environments[J].Computers & Education, 50(3), 807-820.

[14] Martínez-Torres, M. R., Toral, S. L., Barrero, F., Gallardo, S., Oliva, M., & Torres, T. (2008). A technological acceptance of e-learning tools used in practical and laboratory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J].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7(6), 495-505.

[15][17] Chen, C.-M., & Li, Y.-L. (2010). Personalised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effectiv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J].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18(4), 341-364.

[19] Peng, H., Chou, C., & Chang, C. Y. (2008). From virtual environments to physical environments: exploring interactivity in ubiquitous-learning system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 11(2), 54-66.

[20] Chen, C.-M., & Chung, C.-J. (2008). Personalized mobil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item response theory and learning memory cycle[J]. Computers & Education,51(2), 624-645.

[21] 张豪锋,赵耀远等. 多维概念图之应用效果研究——以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2):98-102.

[22] Saaty, T. L. (1990). How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48(1), 9-26.

收稿日期:2013-03-30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关联性;互偿性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概念层次

1.宏观经济

就以我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一般来说指的是我们全部的国民经济,也可以称为关于我们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也就是指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哦过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各种经济现状的总和。就我们医院内而言,宏观经济便是指医院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整体的经济规划。宏观经济与我们的民生也是分不开的,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价总体升降,以及我们的总体劳动就业率的变化等情况。在对外方面,宏观经济可包括我国的货币发行规模大小,以及根据世界汇率的变化来控制我国对外汇率的变化,还有便是要严格的控制进出库的规模,严防各种金融渗透等阴谋,来维护我国的总体经济稳定。

2.微观经济

对于微观经济而言,其是相对于宏观经济而言的,微观经济一般指的是单位的经济体,在某种意义上也能说成是宏观经济的构成单位,一般可包括我们常见的一些经营中的公司,个别的单个企业的总体经济活动。在这些单个的生产单位中,微观经济具体可细化到这些公司中的生产,销售,经营,以及其价格的制定等经济活动。对于我们医院来说,微观经济便是在宏观经济统一的指导之下,各部门之间为了完成整体的经济发展,而完成自己分内的事,各科室,各部门之间具体操作,以保证宏观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这也需要我们医院的宏观调控上保持正确的方向指引,已保证整个医院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联

1.经济活动是一个整体

就我们的经济学来说,整个的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因为在我们的经济领域中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这些维持市场运转必须的环节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即包含了微观经济的成分,又会是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之下。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特别完善的今天,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两只手相辅相成,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这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市场处于较为基础的位置,发挥着最基本的作用,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所带来的不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不管是国民经济还是我们医院的整提经济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医院整体经济的发展来讲,整个的宏观发展与个科室之间共同构成我们整个医院的经济状况。

2.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互交融

由市场经济的整体性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可谓是互为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就以我们经济学中最为常见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就可看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交融之处。我们医院也是同样的问题,必须在我们整体的宏观经济大方向的指引下,微观上个部门之间沿着大方向走,共同促进我们医院整体经济的发展。当然只是宏观经济上来调控如何指定方向,而没有微观经济的各部门实施,也是不能促进整体的发展。说在此过程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相互交融切不可分割的。

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互偿性

1.微观经济是构成宏观经济的基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宏观经济是由微观经济所构成的。因为就是有了微观经济中各个具体的生产单位的具体工作进程,才共同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宏观经济中的整体国民经济。然宏观经济虽说在一定意义上指的是国民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不过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体现在各个具体的经济领域中的,而在这些经济领域中,也是由各具体的生产单位具体的完成和构成,所以说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构成的基础,没有微观经济,也就没有宏观经济的存在性可言了。当然同样的角度适用于我们医院内部,没有各科室,各部门之间具体的实施工作,来保证我们医院的整体运转,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宏观经济整体的发展,所以说在我们医院中也是由各部门之间的微观经济为基础,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大环境宏观经济。

2.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尽管是由微观经济中的各个具体生产单位为基础来构成的,然而并不是说微观经济单方面的决定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因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具有互偿性特点,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微观经济作为基础构成了宏观经济,同时宏观经济也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宏观经济为微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的外部环境。并且微观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具体的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宏观环境的发展需求来指引和要求微观经济的具体发展方向。就我们医院的整体经济发展而言,只有宏观经济上确定了我们的发展道路在哪,我们应该怎样去发展,以及为微观经济体提供大的环境,微观经济上的各部门之间才能具体的实施工作,保证整个医院经济体的健康发展。

总结语

宏观经济与客观经济既包含着不同的研究对象,探索范围,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联性。一般来说微观经济是以单个客体,或是某一单一的单位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目标,而宏观经济一般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所以,经过本文分析我们能过看到,不管是国名经济还是我们医院的内部经济发展,宏观经济也为客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正确认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关联及其存在的互偿性,恰当处理其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力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源长.推进电厂转型提高经济效益[N].中国电力报,2011.

[2]张义省,周军.白庄矿强化四个管理提高经济效益[N].经理日报,2010.

[3]王淑辉,曹培杰.提高经济效益 推进技术进步[N].黑龙江日报,2011.

[4]李婷.把好节能关口 提高经济效益[N].吉林日报,2010.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宏观调控法;社会政策;区分又兼容;社会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研究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政策的关系,首先得从法律与政策的关系入手。政策和法律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政策与法律都是国家意志的反映,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法律具有严肃性、稳定性,法律中的权利必须得到保障,有权利则必有救济;法律中的义务必须得到履行,有义务必须有责任;法律颁布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政策则具有灵活性、不稳定性;出台政策也具有随意性,不必经过严格的程序。政策与法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事务,不能互相代替,但可搭配使用。正确使用政策与法律,使二者各得其所,就能加快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理论上有关政策和法律的关系非常清楚,但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在我国执行政策与法律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政策大于法律、地方政策优先于国家政策、下级政策优先于上级政策的非正常现象。

二、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政策的关系厘定:区分与兼容

(一)区分:两者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作用领域不同

我国宏观调控实践中出现的宏观调控与社会政策之间的混同,使两者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严峻的挑战,必须对其进行区分。

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内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是在尊重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根本手段的前提下,围绕着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对市场失灵进行的校正。没有市场机制就没有宏观调控,或者说宏观调控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才起作用。社会政策是“政府用于福利和社会保护的政策,特别是有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住房的政策。围绕着国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展开,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理念,强调权利的一致性和利益的公平性。

宏观调控与社会政策有着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也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相互配合但不可替代。住房蕴含着开发商的成本,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属于一种商品,可以交易;同时,住房又是一国国民不可替代的必需的生活资料,是一种保障性质的商品,在人权的层面上是不可交易的。住房的商品性和保障性、交易性和不可交易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单纯通过市场调节不能保证国民的居住权,因为市场调节只承认购买力,不承认居住权。这也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混合性。单纯以市场竞争为资源配置机制的宏观调控措施不能解决住房商品性和保障性之间的矛盾,必须要有类似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社会政策与之匹配。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资源配置中,配置原则首要不是按照价格,而是按照需求条件。而我国的住房改革过分强调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产业发展功能,将其几乎完全交给了市场,完全忽视了其保障性的社会功能。

(二)兼容:对两者独立性的保障

从某种意义上说,宏观调控与社会政策都是责任主体运用资源区化解或防范风险的措施。两者相互独立但往往交织在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必然涉及一个配合的问题。正如前文论述,缺乏社会政策配合的宏观调控是失灵的。但改革开放30年来,宏观调控与社会政策的混同尤其是社会政策被宏观调控消解的情形非常普遍。在房地产调控中,当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因开始注重住房保障政策而被誉为政府宏观调控思路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时,值得思索的是:早在1998年,政府就已经意识到住房保障这个问题,国发[1998]23号文明确规定,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确立了以经济适用房为主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给体系。为什么没有实施的社会政策也就谈不上独立性,如何才能保障社会政策的独立性,协调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任何的认识或理念,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操作规则来实现。在人们对经济发展只有片面认识的情况下,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是保障宏观调控和社会政策双重独立性的有力武器。而我国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宏观调控和社会政策分属两个独立的系统,应该有两个独立的法律系统对两者的独立性加以保障。但是,宏观调控缺乏基本法,至今在程序、责任以及救济制度上都远远没有实现法治化;社会法刚刚起步,一部《劳动合同法》在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同时,宏观调控与社会政策的兼容关系要求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法之间应有所兼容,宏观调控法从理念和制度上都应该兼顾社会政策对它的影响。因此,从宏观调控法完善的角度讲,必须将两者兼容的理念贯穿于宏观调控立法始终,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宏观调控法进行新的解读。

三、赋予宏观调控以社会的维度

任何法律问题首先是社会问题。宏观调控和社会政策之间区分与兼容的关系要求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设计要考虑社会政策的影响,建立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兼容机制,因此应赋予宏观调控法以社会的维度,对宏观调控法进行新的解读和更新。

例如,德国学者认为,在资源日益稀缺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应增加经济稳定法的第五大目标——“生态标准”或“绿色标准”;美国的《充分就业与平衡增长法》第11条规定“适度考虑国家的优先利益”的内容应包括国家的资源与环境利益。而我国也有学者提出:“在宏观调控目标上,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既注重内部均衡,又注重对外均衡。”这隐含着宏观调控法对社会因素的吸纳。 “十一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是对现实的迫切回应,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近年来,环保部门地位的提升为其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了政治保障。“绿色金融”、“绿色财税”的成功实践也为法律制度的设计提供了可操作路径。将环境资源目标纳入宏观调控法目标之中,是发展的趋势和可行的选择。

四、小结

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政策之间既区分又兼容的关系,给我们分析宏观调控有效性不足提供了一种分析路径,同时也启示我们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宏观调控法进行解读,值得我们反思和考量。(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65-02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也是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既能为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创造条件,又为政府、工业园区和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笔者将在界定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对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宏观指标体系作初步探讨。

一、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

准确界定循环经济的内涵是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目前,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诸大建、苏建设、赵保安等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闭路循环系统,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这一定义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侧重点进行诠释,重点放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上面,没有突出“经济”的内容。冯之浚、王晓慧、高慧荣同样认为循环经济应遵循“3R”的原则,但他们将“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共同纳入含义之中,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这一定义完善了循环经济的闭环式反馈流程,突出了该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有益影响。

杨文进基本上是从经济学视角定义循环经济的,他认为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虽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核心内容却是“经济性”,更确切地说,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满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性原则;否则,资源的循环利用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他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就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

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认为,循环经济应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资源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是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的,这个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所涵盖的范畴相同;狭义循环经济强调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提法实际上将是否涵盖“社会”这一体系作为区分广义循环经济与狭义循环经济内涵的差别,狭义循环经济更强调“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之间的协调发展,广义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任勇和雷学勤不同意循环经济的三维定位,他们认为从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和背景看,其首要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一方面是资源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另一方面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这决定了循环经济的二维定位,即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他们指出主张循环经济三维定位,实际上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泛化,无疑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维概念,这样便没有必要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新的概念。但宋岭教授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同出一辙,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循环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都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要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彻底转变线性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提出一个理念的话,循环经济则更多的是从实践角度、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循环经济最直接的内容是资源的循环和节约使用,但如果从循环经济提出的背景考虑,就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资源不足导致人与资源的矛盾,进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便是在缓解能源约束与减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良性持续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即实现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因此,循环经济的内涵应包含“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方面的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人类社会与环境容量保持相对均衡,人类的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循环经济的内涵即为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生产活动中形成“资源―产品―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一定地域或领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运用在宏观(社会层面)、中观(生态工业园区)和微观(企业层面)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使工业、农业、城市、农村都达到循环。中观层面上的循环,是指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微观层面上的循环,则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本文仅以建立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因此这里只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1.我国政府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循环经济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决策层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2003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提出了生态省的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22项二级指标。其中经济发展类的二级指标有人均GDP、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环境保护类的二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社会进步类的二级指标由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等指标构成。这一指标体系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建立的,没有涉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但却成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参考依据。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印发至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该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分别编制的。两个层面的一级指标均分为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但二级指标有所不同。宏观层面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资源产出指标包括矿产资源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资源消耗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资源综合利用指数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橡胶回收利用率;废物排放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可以看出,该体系主要是以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提出的狭义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按照上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分析,狭义循环经济理论更强调循环经济3R原则,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别的设置也正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但这一指标体系却没有反映出发展循环经济应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共同协调发展的目的。

2.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宏观层面上的循环,就是要建立起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循环型经济社会”,使经济社会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多以循环经济省份和城市为研究对象。如李晓敏等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并利用云南省2000~2006年的数据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朱冬元等以湖北省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指数(即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绿色发展指数(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社会发展指数(即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三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马江通过对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构建了成都市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评价体系以及综合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系统指标体系的结构。钱翌等在分析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并结合青岛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分级标准,并通过建立评价模型的方式对青岛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有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后不难看出,尽管国家相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但学者们在评价某一省份或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时,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区域的特殊性重新构建起一个新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现有文献当中呈现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有所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严格依据循环经济3R原则。黄和平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以区域循环经济综合发展作为目标层,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适合于所研究区域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他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个准则层,准则层包含的这三大功能指标则分别是循环经济三大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具体体现。准则层下设指标层,再细分为分指标层,具体为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废弃物排放量、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14个指标。

第二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四个控制层面构建的。陈德全等优先选择了“减量化、资源化”两个控制性指标,并强调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程度(用“无害化”控制指标表示)。同时,考虑到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设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第三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指标的设置上包括的内容更多。吴未等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的减量排放、资源的再利用以及资源环境安全五个方面对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整个指标体系设了1个目标层、5个控制层和35个指标层,其中目标层锁住城市在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循环经济发展变化这一目标;在控制层中,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参照系,同时又按照3R原则设置了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三个方面的指标,还考虑了资源环境安全监督环节。

比较三种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第一种指标体系仅考虑循环经济3R原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指标体系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因素及其与循环经济的联系,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没有体现出来;第三种指标体系不仅突出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在层级的划分和指标的设置上都更加丰富,也更接近本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

三、宏观层面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对循环经济内涵的重新界定和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如下表所示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决策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用数学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运用该分析法,首先将该评价指标体系按目标大小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状态层、控制层和指标层。接下来,确定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目标层即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水平;状态层体现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与原则,该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反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原则,包含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三大状态层;控制层即状态层的具体体现方面,如资源系统包括资源减量投入、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减量排放三个控制层。资源减量投入反映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描述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体现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反映工业“三废”的资源化程度以及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状况,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反映。废物减量排放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最终排放量,体现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指标层是根据控制层设立的细化指标,对控制层进行度量,具体包括22个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方面,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单位面积土地GDP产出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四项指标,分别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工业增加值的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选取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重复利用率指标分别反映工业废水的处理程度和工业固体废物再循环再利用的程度,“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标则集中反映了废水、废渣和废气三种废物的综合利用程度,既包含了废物的循环利用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废物利用的科技水平(即所带来的附加值)。废物减量排放方面选取万元工业总产值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工业“三废”最终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发展方面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额、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指标分别反映整体、城镇和农村的人均经济水平,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高,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越强。社会发展方面选取城市化水平、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城乡协调度、教育及就业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选取城市空气质量、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环境噪音达标率四项指标,分别反映空气、绿地、水、噪音的达标程度,体现生态环境质量。

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编制的,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判断,由于各地域之间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等的差异,也可根据各地具体的发展状况和当地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科技导报,1998(9)

2.苏建设.简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企业活力,2007(7)

3.赵保安.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物流经济,2005(5)

4.杨文进.经济学视角的循环经济内涵与实施条件.财贸研究,2009(6)

5.冯之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决策与信息,2005(10)

6.王晓慧,任景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经营与管理,2006(7)

7.高慧荣.循环经济的内涵.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8.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06(9)

9.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10.雷学勤,袁九毅,潘峰.关于循环经济内涵与定位的探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6)

11.宋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境保护,2003(9)

13.李晓敏.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教育经济研究,2008(06)

14.朱冬元,刘婧.湖北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8(22)

15.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16.钱翌等.青岛市循环经济评价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7.黄和平.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资源科学,2006(6)

18.陈德全.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4)

19.吴未等.江苏省十三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06(1)

20.李晓敏,官姝婧等.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区域经济,2008(03)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宏观经济环境;资本结构;调整速度;非平衡面板数据

在调整速度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宏观经济因素对调整速度的影响近年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Douglas0.Cook(2009)分别采用两阶段和综合两种动态部分调整模型,考察宏观经济环境对调整速度的影响,发现在宏观经济繁荣时调整速度较快。原毅军,孙晓华(2006)的研究得到调整速度与上一年GDP增长率正相关,与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利率和财政支出增值率负相关的结论。黄辉(2009)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因素影响调整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调整速度表现出顺经济周期现象。本文对前人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基于部分调整模型,用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进行调整速度对比研究。在目标资本结构的回归中不考虑宏观因素。这样改进可以避免双重考虑宏观经济因素造成研究结果不稳定性和不显著性。

一、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1.研究模型

接受Nerlove的部分调整模型(partialadjustmentmode1)的构建思路,构建下面的资本结构部分调整模型(1)

其中,和分别表示公司i在第t年末的最优资本结构和实际资本结构。为调整系数,表示在一个年度内公司的资本结构向目标水平调整的快慢,并间接反映调整成本的大小。

根据屈耀辉(2006)等人的研究,目标资本结构可表示为公司特征向量与行业特征向量的线性函数

其中是影响公司目标资本结构的一组相关变量,和分别为行业和时间虚拟变量。

将(2)式带入到(1)式整理得到本文的回归模型(3)式

2.变量设计

(1)资本结构变量。本文分别使用账面资产负债率和市场资产负债率两种资本结构进行研究。

表示账面资本结构,市场资本结构。表示长期负债,表示短期负债,表示账面总资产,表示流通股账面价值,表示流通股市场价值。

(2)目标资本结构拟合变量。根据已有文献对目标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选用的公司特征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用主营业务的自然对数表示,目前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资产有形性(TANG),用固定资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表明有形资产的比率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非债务税盾(NDTS),用固定资产折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研究发现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负相关;公司成长性(GROW),用托宾Q值表示,公司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公司盈利能力(PROF),用息税前利润除以总资产表示,公司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税收因素(TAX),用所得税除以利润总额表示。考虑行业特征因素,用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HAB,HAM)表示。

(3)宏观经济变量。仿照Douglas0.Cook(2009),本文选用GDP增长率来定义宏观经济环境。GDP增长率定义为本年GDP减去上年GDP再除以上年GDP。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的具体情况是,l3年的GDP增长率数据以2002年的GDP增长率为中位数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按照GDP增长率的二分位数再进行划分,将样本分成四个部分。取GDP增长率最小的三年1998~2000定义为为宏观经济环境衰退;取GDP增长率最大的三年2005~2007定义为宏观经济环境繁荣。

二、样本选取与估计方法

选择沪深两市1996~2008一般上市公司的数据,不包括金融上市公司,剔除PT,ST公司。经过数据整理,获得分布于十二个行业的715家公司的9295个样本观测点。样本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由于模型(3)把目标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内化其中,模型右边包含因变量一阶滞后变量,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删估计方法,把模型(3)右边所有变量的二阶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3)的回归结果如表1

注:括号里的数据是T检验值,表中***、**、*分别代表在1%,5%以及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2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的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的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的存在。立足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要对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1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的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的内容有很多,除了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的理论外,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的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由王化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提出,该理论提出要从实践发展的需求出发。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的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的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研究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制。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

2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产生了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2.1 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的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的与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极为有利的,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了公司的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的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的效率具有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也会产生问题。

2.2 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存在影响。法律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所围绕的两个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能得到有效的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2.3 经济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的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4 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的越好其业绩也会越好。目前,研究者对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3 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关系的财务管理研究建议

3.1 对政治及法律环境加强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企业市场交易成功,其二是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着企业资产投资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更加深入地说明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是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揭示制度环境对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

3.2 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的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纵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利用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财务决策。

3.3 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的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也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加强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仍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给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3.4 加强探索技术环境变迁对企业决策变化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的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的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其信息搜集的效率。

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的变化进行探索。

4 结 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的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提出可行的研究建议,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鹏,张俊瑞,周龙.企业价值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计量: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2(30).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11篇

一、2011年宏观经济的具体表现

(一)物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

在过去的2011年中,中国的物质类经济复苏的步伐开始变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2010年GDP发展变慢的影响;第二,由于外界环境和中国内部政策两方面影响,造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减少了。同时国家内部市场的需求并没有起到抵消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作用,因此,两者相互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减少的速度,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了疲软期。

(二)投资的风险开始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物质类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同时出现了价格变化加剧、资源搭配不当、风险增加的局面。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出现了失误,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的状况、部分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行为,以及民间私人集资行为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暗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和经济扭曲程度加深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情况发生结构性的调整,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情况。这一切的事实都在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所具有的惯性也在不断地进行强化。这样的后果,将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将主要着眼于民生问题和种种社会问题。

二、201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以及展望

(一)风险不断增加的国际环境以及复苏中遇到的困难

在2012年的开春,传来了一系列的消息。欧洲债务危机开始爆发、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变慢、阿拉伯之春、华尔街散步……这些世界性的政治和经济骚乱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从2007年以来的这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些事实说明,美国的所谓的次贷危机并没有真正离我们远去,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的,是充满曲折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远远比我们原来想象的更加复杂。世界性经济的结构根源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变化充满了周期性和种种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2012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为我们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找到了一个立足点。

(二)房地产经济市场的深层次调整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历经国家两年的大力调控之后,将在2012年迎来更大的更深度的调整。调整的方面将包括交易额、交易价格以及投资力度等多个方面。而且,房地产的投资,消费等资金链,将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幅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从目前所得到的房地产数据进行分析,虽然房地产在销售,储存,资金链,以及资产等指标上都出现了不断恶化的情况,但是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僵持阶段。相信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不断调整,2012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投资减少,价格下降,交易额度减少等状况。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对政府的政策是高度依赖的,并且在实际上,人们对房地产潜在的需求仍旧非常大,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发生崩溃性下降的情况,价格的变化幅度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三)前低后扬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参数

2012年,推测中国GDP的发展速度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情况,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影响将导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出现短暂的变化。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稳定,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将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显著反弹的局面。从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农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速度和规模将会不断地加快,国家在支农项目上投入将会不断加大,因此供应资源将会显著地得到提升。

三、对宏观经济的总结与预测

2012年初期,宏观经济将继续延续2011年回落的态势,并且导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大幅度转向。宏观经济将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彻底反弹的情况,从而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成功避免第二次衰退的情况。估计2012年的GDP增长速度为8.5%左右,并且将呈现出不断变慢放缓的态势。因此,政府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制通货膨胀转变到稳定增长上来。并且中国在2012年经济政策的核心,应当包含防范金融变化过大和资源分配不合理带来的风险。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企业发展;影响;对策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企业筹资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最基本的保障,而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现状下,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如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席卷全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很多企业融资困难,甚至导致部分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企业惨遭破产,可见,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融资发展,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部分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弊端。

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以利率为核心的调控机制,政府如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会放出更多的货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更加多样化、贷款渠道也会更加顺畅。

(二)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虽比不上计划经济政策那样明显,但政府进行的很多宏观调控政策都会给企业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指向性影响,促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紧跟宏观经济走势 创新企业发展战略

宏观经济是企业发展的指向标,未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面对日益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促进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一)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态势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想做好自己的企业,首先要成为宏观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分析家,同时保持自己企业的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要灵敏。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与国内宏观经济态势,依靠冷静而理性的分析,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尽可能降低企业风险。为此,企业重大决策应尽量集体进行,吸收有关人员的参与决策,这是确保企业决策科学性的有效途径。比如,青岛著名品牌海尔集团,改革开放以来,海尔总裁张瑞敏就敏锐的嗅到了多元经济的新气息,从单纯制作冰箱,逐渐扩展到洗衣机、冷柜、酒柜等其他产业,大大扩展了其影响力。海尔从最初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今天全球家电第一品牌,与历代经营管理者的与时俱进、紧跟宏观经济形势不无关系。

(二)结合企业实际,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当前宏观经济态势下,企业应注重联合重组,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美欧债务危机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调整和大重组的新动向。为此,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发展大势,突出强强联合,在联合重组中优化自身结构,走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态势,如黑龙江省的哈电集团就是在与国外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趟出了新路子,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此外,现代企业还应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形势,注重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新时代宏观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现在和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依托于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三)不断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要想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永葆青春活力。比如,传统的医药化工企业对环境污染较大,但在建国之初,国家将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时的医药化工企业高度重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产量,以满足日益庞大的医药消费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认识到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再提倡牺牲环境式的经济发展,此时,具有前瞻性的很多医药化工企业积极顺应宏观经济走势,高度重视提高技术含量,严格控制污水污气的排放,比如通过对甲基多巴等产品的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废污的产生,有效的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医药化工企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紧跟宏观经济走势,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主义市场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坐标定位,创新企业发展战略,自觉趋利避害,抓住宏观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13篇

(一)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

在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权威定义。各专家学者所探讨的环境会计,多是针对国外的情况进行介绍和评论。但是,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看法也不够统一,从笔者掌握的外文资料来看,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都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其中,环境差别会计事实上是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它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环境问题对公司带来的财务影响;生态会计则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领域之外的新发展,它以物理单位(例如千克、焦耳等)计量公司对环境造成的生态影响,并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三个分支。就此而论,国外的环境会计实际上是一种把生态效应、资源资产、企业环境补偿及其相关财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体系,与我们一般称谓的财务会计大相径庭。

环境信息披露应当是环境会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在于各企业的范围内,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收益等。由于这样的信息一般是用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所以也常被称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应当说,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有很多属于宏观性的,比如,国家对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有了很大的投入,这些投资带来的效果怎样呢?就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水平,还很难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是,在企业范围就不一样了,企业对自身因治理环境的耗费和收益各是多少?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怎样?与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又有多大的差距?应当是了如指掌的。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对外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环境会计信息有关的披露还只限于企业范围内,而且主要是上市公司。比如,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其1999年的年度报告中就这样进行了披露:

环保因素的限制:磷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对“三废”进行处理的问题,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公司已陆续投资了199万元、24万元和31万元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预计1999年环保投入将达到35万元。目前,公司各项环保指标均已达到了国家标准,并在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合格化工清洁文明工厂。另外,近年国内某些地区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将对公司产品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环保因素的限制: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对后续拟投资的项目,坚决贯彻“三废”治理与生产装置建设“三同时”的原则,即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把“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使环保指标一次性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当然,这样的披露带有用财务数据对环保状况进行总结的因素,与一些西方国家企业披露的信息相比确实“粗”了一些,但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一般是这样的。

(三)搞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将与环境有关的业务事项专门收集、形成环境会计信息并对外披露,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极有意义的。即,虽然这样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就此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对自然环境形成污染,它是否重视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属于对社会环境有强污染的企业,它们在怎样防止污染环境?作为这样的上市公司,若不举出与环境有关的财务数据,怎样让社会公众放心?怎样让股民对它投资?作为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理,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此等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还可以看出:社会管理机构、投资者(含银行、股民等)等需要企业,特别是处于强污染状况的企业及时提供有效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带有综合性的财务信息,从各方面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约束。这是非常重要、切实可行的。对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环境审计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环境审计及其特征

按照笔者的理解,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对各级政府、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

进一步,笔者认为,应当将环境审计的对象分为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各级政府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首先因为,企业能够用会计数据的方式解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以这样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能够实现对企业环保状况的有效监督。但是,环境审计与环境会计在工作内容方面并不见得就是等同的。具体来说,我国虽然还没有关于环境方面的宏观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不见得就没有对宏观环境事项进行审计的业务。比如,我国的生态治理工程都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而实施的,对环境资金投入及其使用效果的审计,应当属于宏观环境审计的内容。但我们必须承认,与企业的状况相比,进行对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督,难度要大得多。一是由于一些环保事项刚刚开展(如集中供热、使用无铅汽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城区绿化等),尚没有进行这样监督的实践经验;二是由于各管理机构的工作纵横交错、彼此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三是由于这方面的相关法规未见健全。但笔者要说明的是:既然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审计有此功能,我们就应当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努力促使这方面工作的圆满实现。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生态经济管理

一、生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述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现代经济,从其本质上讲,是生态经济;从其运行的方式上讲,是市场经济。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性,二者既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致性特点;同时又有相互制约的矛盾性特点。因此,在理论上研究如何利用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一致性,以及如何克服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性,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经济管理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事业,将是十分重要的。

二、增强生态经济管理的途径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解决由市场失灵出现的问题,首要的是政府必须转变其经济职能。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应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关键是由传统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2)为了适应生态经济管理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关键是由传统的单一经济管理向经济与生态两大系统协调管理转变。

(3)对于市场机制失灵的盲区,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2.加强政府的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1)政府要确立起生态经济观念

生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种理性认识和一种理想经济模式。从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看,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够从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高度加强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2)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必须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

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包含着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宏观生态总量平衡两大平衡。在生态经济系统中,一定的经济平衡总是在一定的生态平衡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平衡这种稳固性和耐受力,不仅要靠自身的调节,而且更重要的还要靠经济力量的支持和促进。因此,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不仅应当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增加社会经济财富,来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同时还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适应生态平衡的需要,来保持宏观生态总量平衡。

三、宏观、中观、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1.宏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这一任务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需要,确立我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产业化为中心的中长期生态经济管理目标,谋求建立生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模式,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经济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针对现在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要抑制对资源环境的过度需求,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供给能力,努力调节好有限的日趋减少的生态资源和无限的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好不断增加的排污量和相对缩小的生态环境容量即有限的净化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总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保持生态经济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2.中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和城市生态经济管理是我国生态经济管理的重点领域。它的主要目标是,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态经济管理体系,加强对工业和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减缓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部分工业部门与行业和重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逐步实现工业和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从总的来说,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优质优构低耗高效”这个企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及现代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科学地组织企业生产力,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优化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提高资源转化率,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要着重完成以下具体任务:(1)按照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和市场需要,制定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推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换;(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3)加强微观生态经济管理,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企业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管理由过去单一管理经济系统转变为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整体管理。

参考文献

[1] 夏汛鸽:生态社会市场经济释义[J]. 开放导报, 2003, (08)

[2] 邓三龙, 彭福扬: 发展生态经济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 湖南社会科学, 2002, (06)

[3] 陈宝兰: 市场经济下生态经济的构想[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1)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地铁;混凝土;开裂;防治

1引言

地铁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有效形式。地铁工程属大体积地下工程,技术复杂,投资巨大,百年大计,混凝土除强度等级要满足结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渗漏就是一个重要的控制环节。如何防治地铁工程渗漏已成为科研、设计、施工单位研究的重要课题。从现浇混凝土结构渗漏机理来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自身的孔隙、裂缝、施工缝造成的,而裂缝的危害最大,因此,对混凝土结构的开裂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2地铁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机理分析

据国内研究资料,严格意义上的混凝土裂缝包括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观裂缝是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形成的微观裂缝与微孔,可分为砂浆裂缝、黏结裂缝和骨料裂缝。混凝土未受力之前,微观裂缝主要是前两种。混凝土受力后,微观裂缝与微孔逐渐连通,形成宏观裂缝。从裂缝尺寸上讲,宽度小于0.05mm的裂缝称为微观裂缝,大于0.05mm的裂缝称为宏观裂缝。而据国内试验资料[3],裂缝宽度小于0.1mm时具有自愈、自封现象,当裂缝宽度在0.1mm~0.2mm之间时混凝土结构虽无自封现象,但却有自愈现象。故从防渗角度而言,控制宏观裂缝的产生就成为地铁抗裂防渗的关键所在。

地铁工程混凝土与其它混凝土结构一样,宏观裂缝是在两类荷载作用下产生并扩展的。一类是由静荷载、动荷载与结构次应力组成的荷载,另一类是由温度、胀缩、不均匀沉降等因素产生的荷载。这两种荷载引起裂缝的机理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后者产生裂缝的起因是结构首先要求变形,当变形得不到满足才引起应力,而且应力尚与结构的刚度大小相关,只有当应力超过一定数值才引起裂缝。另外,二者对地铁工程混凝土的开裂与渗漏的影响也不同。国内资料统计[4]表明:由外部荷载引起的裂缝约占15%。而由变形荷载引起的裂缝约占85%,所以,研究和解决由变形荷载引起的裂缝是解决地铁工程渗漏问题的重点。

3地铁工程混凝土开裂影响因素

总的来说,地铁工程混凝土开裂是十分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影响开裂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四个方面: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环境条件。由于地铁工程混凝土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所以环境条件对地铁混凝土开裂影响是大,尤其是温度与湿度两个环境因素。

3.1材料选择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不良或配合比设计不当,可以引起地铁工程混凝土的开裂与渗漏。从混凝土原材料来看,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砂石中含泥量或石粉含量过大,使用反应性骨料或风化岩,使用水化热过高的水泥等都可能引起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本身不均匀也会导致其产生变形,砂浆过多会使其产生较大收缩,在水化硬化过程中产生局部的约束效应,当该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便会导致宏观裂缝的出现与扩展。

3.2结构设计

地铁结构设计一般包括结构选型、荷载计算、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内衬设计、结构楼板和梁的设计、抗浮设计等[4]。其中结构选型包括选择浅埋式矩形箱式结构还是深埋式圆形隧道式结构等,其它几个方面的结构设计主要是估算各种荷载的大小并对各主要构件作强度与抗裂的设计。但如果选型不当或估算荷载与真实情况有较大的偏差,都会造成在选用混凝土等级和配筋设计方面出现失误,造成地铁混凝土抗裂性能不足而出现渗漏。

3.3施工技术

从我国目前研究实践的现状来看,在施工技术方面影响混凝土开裂的环节主要有混凝土的拌制、振捣、运输、浇筑、养护,还有施工缝、变形缝、伸缩缝的设置,以及泄压装置的处理等方面。具休来讲,混凝土的拌制、振捣等方面是为了改善混凝土本身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增加其密实性,减少内部微裂缝与微孔洞,从而大大降低宏观裂缝的形成机率。施工缝等人工缝的设置主要是体现“放”的防裂抗渗原则,实质上是为了尽量降低由温度、胀缩、不均匀沉降等因素产生的第二类荷载对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影响。而一些泄压措施则体现了“排”的防裂抗渗原则,尤其是对于地下水压大,涌水量多的特殊环境,一般通过桩间埋设泄压管或在底板下设置排水盲沟,以静力释放地下水的浮力,这些泄压措施可使主体结构减少承受的水压,而降低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可能性。凝土顶板两面的温度场与湿度场都有很大的差异,另外地铁在采用单侧墙结构时,其两面的温度场与湿度场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地铁结构采用的是大体积混凝土,在凝结和硬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在外界的温度、湿度场的差异与混凝土自身产生的热量场的共同作用下,地铁混凝土将受到第二类荷载的作用,使变形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而产生裂缝。地铁结构属于超静定结构,在其基础为软土地基时,会因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而使结构受到强迫变形,而使结构开裂。

4我国地铁混凝土开裂实例总结

笔者对我国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开裂工程实例作了总结,得出地铁混凝土开裂具有以下特点:

引起渗漏的宏观裂缝主要集中在顶板与侧墙,且顶板多于侧墙,底板开裂最少。温度高时浇筑的混凝土出现宏观裂缝的机率高于温度低时浇筑的混凝土,冬季施工出现宏观裂缝的机率高于夏季。水泥用量过大时混凝土宏观裂缝出现较多。围护结构与主体没有分开的易产生宏观裂缝。在同样施工环境下,对于区间隧道,矿山法施工段出现宏观裂缝较多,盾构和明挖段相对较少。

5地铁工程混凝土开裂综合防治

国内对如何控制地铁工程混凝土裂缝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一套较为全面的控制措施。笔者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从材料、施工和结构设计三方面出发的裂缝控制措施。

5.1材料

在材料方面,应从水泥、砂石和外加剂和掺和料四个环节对裂缝进行控制。

5.1.1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