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宏观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1.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时期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时期是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从19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本身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货币危机开始,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到1847年经济危机蔓延至整个欧洲的工商业,经济危机开始大面积爆发。经济周期波动是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重点,比如,还有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的“经济循环论”,以及对国民收入、经济周期的研究等,带动宏观经济学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即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初步建立阶段。1936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真正的诞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决,古典经济学家对此只能束手无策,然而凯恩斯却能运用切实有效,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理论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逐渐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度过经济萧条的危机,这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真正诞生了。在美国,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用货币政策稳定商业周期。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时期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由于石油危机的两次爆发和美国经济发生停滞性通货膨涨,然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所以非凯恩斯学派在这一时期陆续涌现。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现代宏观经济学自从诞生一以来,就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引入现代宏观经济学,在经过吸收、批判和科学的借鉴,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我们都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是以马克思经济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另外,我国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却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因此,我国还不能全部的接受现代宏观经济及其理论,所以我国在应用和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还不够成熟。

我国经济体制应该善于博采众长,兼听则明,对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和研究范式,要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我国的国情,解决经济问题。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学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就像由最初的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产品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而不会出现产品过剩的问题的理论,不断发展到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景气循环”经济学主张,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善于吸收借鉴宏观经济学的精华,从而能够切实的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

三、结语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一、宏观经济学源于何时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这个术语,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于1933年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问题与推动问题》一文(伦敦,1933)中提出的;作为与“微观经济学”相对称的术语在教科书中被首先使用,则是在美国肯尼斯·博尔丁的《经济分析》一书中(纽约,1948)。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以1936年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为标志,这一点在西方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但对宏观经济学到底源于何时却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看法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研究了宏观经济问题,因为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并认为流通领域是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第二种看法认为,宏观经济学最早产生于重农学派,理由是法国重农经济学家魁奈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把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从流通领域中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中。第三种看法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是宏观经济学的最早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从普遍的物质生产领域考察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增加,而且还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考察了宏观经济的运行。

这三种观点中,厉以宁教授(1986)认为,第一种观点是不恰当的。尽管重商主义学说作为最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确实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但由于其研究对象仅停留在流通领域内,停留在对交换对象的观察上,因而它建立的不是一种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也就谈不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源头。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认为,第二种和第三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如果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法国重农主义者在宏观经济学说史中的贡献不可忽视;如果从国民收入核算和国民财富增长的角度来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成就同样不可抹杀。因此,可以认为法国重农主义者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先驱,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互相补充的,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源头。

就代表人物而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被认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他在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一书被看作是西方经济学中第一部以宏观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从时间顺序上看,早期宏观经济学则经历了一个从威廉·配第到魁奈、再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除这些人物之外,西施蒙第等也在宏观经济学说史中有过重要贡献。

二、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线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说,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为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即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这一时期;第三阶段:以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这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时期;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时期。

在第一阶段即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虽然已经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了,并且已经运用了总量概念,但是与19世纪晚期以后的各种宏观经济学相比,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仍有一些重要区别:(1)在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那里,宏观经济研究和微观经济研究的划分是不明确的,还谈不上有什么分工;(2)其总量分析方法还没有建立在边际概念基础之上;(3)其理论基础仍然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后来的以边际效用论为依据的价值论;(4)后来广泛采用的均衡理论在当时还没有产生和运用。

在第二阶段,即从19世纪晚期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于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上,形成了许多种宏观经济学说,如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等人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等,使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下面着重介绍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

在第三阶段,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出现,以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为标志,现代宏观经济学才真正产生了,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以前的宏观经济学相比,其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因此被称作收入分析。它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的论断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的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而20世纪最初30年的宏观经济学,则或者只限于对货币数量和利息率水平的分析,而不涉及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问题;或者维持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谐的传统观点,把经济周期中阶段的更替看成是经济中自发力量调整的结果。对于30年代大危机,以往的经济学无能为力,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给予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凯恩斯认为,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量决定总就业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这样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市场机制是没有力量自动使之均衡的,必须依靠国家干预才能实现充分就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恢复正常运行。需要注意的是,凯恩斯的分析是假定供给不变、社会上存在足够的资源为前提,而进行的短期的、比较静态的总量分析,因而只是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凯恩斯的追随者看来,这种短期的、比较静态的总量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他们从三个不同方面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

(1)把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发展为长期动态分析,发展了投资函数理论,出现了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其中汉森和萨缪尔森等人的对乘数和加速系数交织作用的分析,被认为是投资函数理论早期发展中的最重要贡献;哈罗德和多马,斯旺、索洛、米德等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使投资函数理论得到进一步延伸。

(2)发展了消费函数理论,引入了个人可支配收入、持久收入(预期收入)和相对收入的概念,而不象凯恩斯那样仅停留于国民收入、绝对收入的分析,同时发展了市场预测理论。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杜生贝的相对收入假定和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定。

(3)从封闭经济模型发展为开放经济模型,打破了凯恩斯假想的封闭经济模型,引入了国外部门因素的影响。在这方面,马柯洛普、琼·罗宾逊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凯恩斯的追随者们的这些论点不仅发展和丰富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而且符合了当时西方各国经济增长和对外投资的需要,成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第四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现代宏观经济

学在争论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出现以后,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派,在二战后大约保持了20年的极盛时期。60年代后期起,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难以做出解释,未能提出有效的经济政策。于是,宏观经济学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1)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开始复兴。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数量理论的复兴—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逐渐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有力挑战者。其次,以林德伯克为代表的新一代瑞典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学也开始复兴。他们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结构分析,提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和“混合经济模型”是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的又一个新动向。另外,长周期理论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如熊彼特以创新为中心的周期理论、康德拉捷夫的55年长周期理论以及库兹涅茨的20年长周期观点等。

(2)凯恩斯派宏观经济理论也不断改进和完善。例如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长期化时,不仅从总需求方面作了补充,而且还重视分析了总供给的变化;不仅继续采用实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且也强调采用规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后一方面,琼·罗宾逊、詹姆斯·拓宾、阿瑟·奥肯等人在经济分析中对价值判断、伦理标准的强调,都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规范经济学色彩强化的具体表现。

(3)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互相渗透。两派虽然都采用总量分析方法,但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不同,因而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论战非常激烈。不过,经过较长时期的争论,两派开始互相吸收对方的合理部分,互相影响和渗透。目前,在货币因素的重要性、失业问题的顽固性、国家长期规划的作用、浮动汇率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接近的看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派的分歧消失了,事实上,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和货币主义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二者的论战还将继续下去。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在宏观经济领域又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由于理性预期学说的兴起及其影响的扩大,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他们以粘性工资和粘性价格假说为出发点,对非自愿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作了新的解释,同时还致力于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寻求一个新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这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性、不对称性和滞后性。

(2)非均衡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贝纳西等人的努力,形成了一个非均衡经济学体系。

(3)对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视野显著地扩大了,引入了人力资本、非技术因素等,特别是重视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诸如产权问题、交易成本问题的分析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宏观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结合,使宏观经济研究出现了新的格局。

(4)政府失灵问题引起了较大的研究兴趣,出现了从金融政策角度或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进行的新的理论解释,这些研究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宏观经济学范围。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规律的学问。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学本来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划分。这从经济学说史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在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那里,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不仅研究了国民收入、国民财富、货币流通总量等问题,而且也研究了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价值和分配问题,即使是魁奈,也对微观经济学领域内的“纯产品”问题进行过细致的讨论。只是到了后来,随着分工的发展,为了研究的方便和深入,才出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划分。对此,正如我国经济学家樊纲(1997)指出的,“经济学发展史的最初阶段上,理论是十分综合的,但也正因如此,最初阶段的经济学是较为幼稚的;经济学分支的发展,是一种进步;正是这种分工为理论的深入和这深入之后更高级的综合,提供了新的基础。”

微观的英文是“micro”,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所谓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作为经济学的不同分支,共同点也是明显的:只是从不同角度对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采用的都是实证分析方法,即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涉及制度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从而与制度经济学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先于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得比较成熟,因而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一直是激烈争论的问题,这里有必要多说一些。宏观经济理论,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都把微观经济理论所探讨和得出的某些原理当作既定的前提加以接受,诸如价值形成问题、收入分配的依据问题等并不包括在他们的理论之中。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一直缺乏自己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寻找微观基础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者孜孜以求的工作。

(1)对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主要有两种看法:萨缪尔逊早就提出,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因而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另外以卡尔多、琼·罗宾逊为首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要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中去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要承认价值本身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承认分配问题不能脱离特定历史条件和所有权因素来考察。凯恩斯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中两大分支—新

古典综合派与新剑桥学派—之争,这个争论还在继续进行。

(2)货币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问题,货币主义者们、尤其是所谓第二代通货膨胀研究者们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他们认为,人们的预期的形成与市场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市场信息的获得不仅需要成本,而且难以充分。因此,只分析宏观经济学领域中货币流通总量和利息率水平,不分析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人们对工资和价格的预期、市场信息的传递方式,是显然不够的。

(3)希克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上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既不同于凯恩斯主义,也不同于货币主义。早在30年代,他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就着手于二者结合的尝试,在他的理论中,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是一致的。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的学问,而经济的总体趋势是经济中数以百万计的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加总的结果,因此,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构成经济的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和企业的微观基本行为相一致。为此,现代宏观经济学采取三个基本步骤:首先,试图从理论水平上理解单个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过程。他们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典型的或平均的家庭或企业,然后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研究它们在各种不同的经济环境中怎样以及将要怎样行为。其次,宏观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加总经济中个别家庭和企业的所有决定,来解释经济的整体行为。他们将典型家庭或企业的行为以某种适当的方法加以“复合”(multiplied),把经济中的关键变量如价格、产量、消费量等等加总,然后推导出整体数据间的各种不同关系,以图解释关键经济变量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际宏观经济数据以赋予理论经验内容,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宏观经济学就是这样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四、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宏观经济学普遍地引入中国已有近20多年的时间,其中经历了批判、部分吸收、全盘吸收、科学借鉴等曲折的过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有用性以及如何运用等问题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期间的原因主要有: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学一直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唯一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作为“后来者”要被整个经济学界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尤其是要被老一代经济学家接受难度很大,目前主要是中青年一代掌握得较好。其次,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与西方经济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有巨大的体制差异,改革以来虽然正在实现转轨,但这种体制变迁尚未完成,这样,西方经济学要在中国开花结果,还需要伴随体制“土壤”的转变和培植。另外,中国长期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西方的经济自由主义因子的生长需要一个过程;即使是强调政府作用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其干预的“度”的把握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只有在对现代西方经济学整体掌握和精髓吸纳的前提下,才能谈到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全面发展。

关于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在中国是否有用,已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中国经济学要与国际范式接轨是大势所趋。至于有人提出建立所谓的经济学的中国流派,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面对的是人类一般的经济活动,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国界之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对不同国家来说,只是研究的问题不同,运用的经济理论和研究范式可以相同,西方经济学作为有用的工具,完全可以拿来运用,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当然,直接运用不等于完全照搬,一定的修改和完善还是必要的。当前重要的不是要不要重建中国经济学流派的问题,而是要平心静气地学习和消化西方经济学理论精髓和学术传统的问题,重点实现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转换。

目前在我国,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和运用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1)把宏观经济学当成是“宏大的、包罗万象”的学问。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正如樊纲教授所指出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不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很小的、很“窄”的,只是经济学宏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说明许多问题,而只能说明经济生活定的一类或一组问题;更严格地说,它只是对复杂的、立体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解析。

(2)把一些微观经济学的问题“宏观化”了。例如企业效率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等本来都属于微观领域的问题,但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事、结构的事都由中央政府管,因此似乎是“宏观”的事。但从理论分工的角度看,并非如此。现代宏观经济学虽然也从家庭、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行为入手分析宏观现象,但它实际上研究的是单个主体所面对的一类特定问题,如消费和储蓄行为、投资行为、就业行为等动态效率问题,而不是“成本最小化”的企业自身问题,或“结构瓶颈”之类的产业结构问题。

(3)把一些本属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长期问题”扯进了宏观经济学的范围。增长理论属于一种“长期理论”,它研究的是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问题和何种长期增长率最优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短期理论”,它研究的是“短期波动”问题,而不是“长期增长”问题。与此相关的是“发展问题”。所谓发展问题其实是增长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特例,它比一般的增长问题更加具体、也更加综合,一般运用发展经济学进行解释。所谓发展经济学,就是在经济学各种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具体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一套理论,不仅仅涉及到宏观经济学。

(4)把一些制度经济学的问题与宏观经济学混淆了。我们知道,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最基础的地位,它决定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决定着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稳定。但是长期以来,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研究,一般都把“制度”假定为既定的。制度经济学则不同,它是把“制度”因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专门研究经济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如科斯的产权理论)以及制度本身发展变迁的规律(如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当前进行的“经济改革”问题,很显然属于制度经济学的范围,但常常被当作宏观经济学问题来谈论。把体制转轨、制度变迁之类的“长期的、动态的”问题当作只能解决“短期的波动”问题的宏观经济学问题,显然超出了宏观经济学之所能,是不恰当的。

总之,宏观经济学是在给定的经济制度条件下,在经济长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某一较短时期内的由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缩小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其实是很窄的、很有限的,不过是研究如何解释经济波动和如何通过宏观政策来熨平经济波动的“窄”问题。这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在吸收、借鉴和运用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时已经出现并必须注意纠正的倾向。

参考文献

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1997:《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厉以宁,1997:《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出版社。

梁小民,1997:《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

P·萨缪尔逊、W·诺德豪斯,1989:《经济学》,商务出版社。

E·夏皮罗,1985:《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当前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面临着市场化、信息化、虚拟化、全球化、资源紧约束、经济目标多元化等多重挑战,国民经济调控能力建设已成为重大急迫课题。建设和谐经济与社会秩序,需要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目的性,强化对经济信息的准确掌控能力,增进中央调控的权威性,发育政策实施的中间组织,把握调控政策的主动性。

关键词: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后发国家要在既有国际竞争秩序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规划组织和领导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就构成了我国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我国而言,宏观调控能力就是紧紧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国际合作措施,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均衡,保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稳健运行的综合掌控能力。

今后15-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以科学发展观基础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我党执政兴国能力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而且,通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有助于根除体制转轨阶段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建设与发展信心。因此,研究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历史性的新挑战

2003年以来的本轮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与结构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根本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前几轮的宏观调控相比,当前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历史阶段性的新挑战:

其一是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挑战。众所周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市场机制正日益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并成熟运转,同时传统管制经济的机制在逐步推出,在此背景下,同时出现了诸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现象,宏观调控时常面临两难选择。

其二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模式正产生深刻的长远影响,经济信息数量随之剧增,但其中不乏一些严重失真的信息,这些失真信息传播开来很可能会冲击市场经济秩序,甚至衍生出无法控制的消极经济“蝴蝶”效应。全面、准确、快速国民经济运行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在宏观调控能力建设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其三是我国经济的虚拟化的挑战。纵观当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以股票交易、债券市场、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虚拟经济及房地产半虚拟经济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与2005年GDP相比,我国股票市值占GDP达到57%,但是以市场实际可交易的流通市值看,这一比值仅仅为14%。专家估计,当前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是中国的20倍以上,日本的虚拟经济规模也比中国大18倍,这说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空,。但虚拟经济运行具有其独特规律。毋须置疑,我国政府在调控实体经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做法,但在调控宏观虚拟经济方面总体来看仍然处于探索学习阶段。

其四是资源、生态状况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挑战。当前,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已大多难以完全由国内供应,相当一部分重要自然资源有赖于国际贸易,同时因改革深化各级政府直接调拨资源的能力受限增多,而且,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持、恢复和改善面临着空前大的压力。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面临着尖锐的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矛盾压力。

其五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预见,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将继续扩展,相关的国际经济规范和其它国家的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必然对我国的宏观调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互动效应带来了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出台时机、过程监督、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宏观调控势必要和相应的政治外交、国际协调结合起来。

其六是和谐社会目标多元化的挑战。和谐社会是我国中长期战略目标,它囊括了社会、经济、政治、地区、自然生态等多层面的和谐内涵,其目标是多元性的,这就使我国宏观调控已经远远地超过经济总量调控的范围,肩负着调整各项失衡的重任,要求宏观调控在重点关注经济层面目标的同时,还必须顾及它层面的要求。

二、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

1.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强化其根本的目的性

“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党新时期执政兴国的总体要求,一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必须时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切身利益为归宿,尤其是要避免使宏观调控变成某些少数特殊经济利益集团的工具,损害社会弱势大众的基本利益。

2.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统计分析能力,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增加宏观调控的精确性。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已难以独自承担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工作,一些重要统计信息不够准确、完整,个别指标与实际情况相比甚至出现严重偏差,必须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体系改革,整合工商、税务、海关、金融、行业主管、司法等部门经济类信息,引进有关国际组织、机构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信息补充、完善。要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必要的财力投入,持续加强人员培训、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能力,鼓励各种行业经济组织积极从事行业国内外信息搜集、整理工作,鼓励社会公益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3.积极研究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职能,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日趋紧密互动,宏观控制政策的研究、制定、落实需要政府越来越多的部门配合,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政出多门,不利于向市场和产业界发出统一的调控信号,造成某些地区或某些产业领域执行困惑,为此,有必要研究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职能,尤其是金融等虚拟经济管理部门职能,建议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一宏观调控政策,各有关部门贯彻实施,社会中介组织、媒体、公众监督反馈,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

4.进一步加强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总结出适用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的逻辑模型,增强宏观调控的可预见性。

政府现有的宏观经济参谋管理部门,对已往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做出了众所周知的重大贡献,这些部门与宏观调控决策部门保持高效沟通,对国家宏观政策理解全面准确,尤其是在研究国有经济方面占有很多优势资源。但随着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也急需一批官办的或官民合办的或者自愿合作的民间专业研究机构成长壮大,它们既可以反映非公有经济的真实情况和补充现有宏观经济参谋管理部门工作,也可以为宏观决策部门提供新的政策视角。另外,还必须加强虚拟经济成长与发展研究。只有建立在集思广益基础上的宏观决策模型,才能增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也才能增强产业界对宏观调控的可预期性,尽量消除过多的市场波动引起的经济秩序混乱状况和社会经济资源浪费情况。

5.进一步推行上下互动、区域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国民经济与社会规划编制机制,尽快制定出覆盖所有国土的功能综合规划,促经济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配置,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增强宏观调控的规范引导性。

为了更高效地引导各类经济资源在地区间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即在制定全国范围内的国土功能规划,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将国家宏观调控最高决策部门由目前的单个产业政策制定甚至单个项目审批的中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增强宏观调控的宏观指导性。

6.进一步强化具有社会公益性政策传导工具组织发育成长和职能拓展,增强调控的主动性、可逆行和执行力。

市场机制优势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大量的社会中介组织,如信用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产业合作联合体等行业组织,这些中介机构的建立、成长和运作,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理性有序市场竞争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制订和执行,将这些中介组织视同宏观调控的传导工具,无疑可以强化宏观调控的主动性、间接性和可逆性,同时也提高宏观调控的执行力。当前此类组织成长急需破除过多的官办性质,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尽量恢复其应有的民间公益性和自组织性。

7.进一步加强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

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性和地区性经济的重要部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有赖于在全球及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分工。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事务,不但有利于国际经济规范的中国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中国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地区化。主动参与合作,既可以减少外部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可以减轻我国宏观调控对有关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保证相对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凯主编,《”十一五”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2.林毅夫,2007,《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期

3.课题组,2006,《2006-2007年经济运行基本态势、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4.韩文秀,2006,《改善宏观调控需要提高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5.王力,张跃文,2006,《金融综合经营、金融体系功能与经济增长》,《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

6.王爱俭,陈杰,2006,《中国虚拟经济适度性研究》,《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

7.李永友,周达军,2007,《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财贸经济》2007年第2期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奥运经济宏观经济商机

随着奥运会脚步的临近,国民经济发展的脉搏跳动得更加有力。“奥运经济”一词也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毋庸置疑,四年一度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扩大品牌效应、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创新发展,已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每个城市在奥运中追求的目标;正如奥林匹克精神所言:“更高、更快、更强”。

历史上曾经有过类似于“奥运经济”的词,叫“奥运景气”,韩国和日本因为举行过奥运会,曾经出现了奥运景气。与此对应的一个词叫“奥运泡沫”,指在景气过后对有些国家的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它在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出现过。“奥运经济”、“奥运景气”和“奥运泡沫”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北京申奥成功之后,更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不仅从微观商机的角度,而且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才可能更全面、更平衡。

一、奥运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关系

奥运会本身会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增长有3方面的积极作用:

1.奥运会能够增加内需

现在全球经济处于下滑阶段,生产过剩而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压力大,投资机会不足,IT泡沫的破灭和“9·11”事件加剧了这种态势,估计全球经济在近一两年内不会明显复苏,美国经济也可能长期低迷。在中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增加了一部分新的需求,对宏观经济的增长是一个重大的事情。当然,这部分需求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它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太大。日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东京的基础设施、场馆建设在整个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韩国更是这样,因为汉城占韩国经济比重很大。由于北京占中国经济的比例不是太大,所以奥运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需求不会造成很大的景气。

2.信心的增强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对于经济的增长来讲,最重要的是信心的增强。申奥成功以后,很多媒体的分析报道中有一个大的因素没有提到,即中国人自己和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的信心的增长,这种信心是整个经济景气的重要因素,因此申奥成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利于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

3.促进中国与国际接轨

一套规则实际上是一套法律制度,与加入WTO一样,举办奥运会要与国际规则接轨,不仅仅是体育竞技,商业也要按照国际规则来进行。规则和体制的建立,不仅能克服短期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对中国经济也有长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研讨奥运经济时应该把它的规则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奥运带来的商机

1.加大广告开发力度

体育要想成为一个经济产业,就必须成为成为盈利的事业。目前来讲,体育经济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赞助。从商业角度看,赞助是广告效应。论奥运经济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论奥运经济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论奥运经济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因为人们对体育有很大的关注,所以做广告业是能盈利的,商家可以得到很大的广告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收入确实是体育产业收入的一个渠道,还需要加大开发力度。

2.让体育成为由参与者付费的事业

人们在吃饱喝足以后的健身、娱乐已成为生活和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人们愿意为它付费。这笔付费包括间接的付费(广告付费)和直接的付费,应该是体育产业盈利的来源。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提高奥运会后场馆的利用率

由于大型体育竞技活动的频率比较低,这就涉及一个场馆利用率的问题。有的城市历史上只举办过一次大型的运动会,很多场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只有很少的几次利用,如何使它有收入流是一个问题,这是体育经济里面要研究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2.提高奥运经济建设的透明度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讲,存在一个怎么使这次奥运经济办得更加透明、公正、减少腐败的问题。由于奥运会是一个很大的商业投资机会,涉及大量的公共工程,在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如何使投资体制更加完善、使公共投资体系更加完善是一个问题。

3.防止奥运泡沫经济

奥运经济在中国不像日本、韩国包括澳大利亚那样占很大的成分,但也要注意避免“奥运泡沫”。因此要现在开始做计划,把一些奥运所需要的投资在时间上拉得开一点,不要等到2007年和2008年集中投资,这样整个奥运期间经济都会比较平稳,特别是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这一两年,可以多做点事情,进行有关场馆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4.正确处理奥运经济和其他经济的关系

关于公共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和旅游设施,存在一个如何应付大型活动和日常经营的关系问题。北京作为特大城市,本身有一些设施,到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有大量的一次性需求。开始规划时,应该把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和旅游事业考虑进去,把北京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大都市和旅游中心的特殊地位考虑进去,避免盲目投资,互相参照,做出长期、合理的商业投资的决策。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作用;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效的经济管理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宏观经济管理就是一种高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因此,必须增强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对经济管理和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掌控,在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之后在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指导下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轨道。

1宏观经济管理概述

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主要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施加影响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够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约束和提供方向指导。第一,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个概念是国家管理和政府管理相比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我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都是将政府管理作为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除了政府管理之外还有其他的管理分支,其权力和管理范围都高于政府管理。第二,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在市场经济不同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这就需要根据特定的时期和条件进行目标的调整。宏观经济管理想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全面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增强综合国力等。第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是宏观层面的各项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宏观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等,它和微观经济管理相对。

2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步进入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正在向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目标迈进。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全面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要素的流通也逐步加快。那么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就必须对社会劳动进行合理分配,将其按照一定比例并且依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分配,确保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不能仅仅依靠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还需要借助宏观调控这一有形之手增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家已经完全摒弃计划经济模式,不会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会再对企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定。所以,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这样的情形容易导致市场经济混乱情况的出现,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此,要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对国家经济进行协调指导。

2.2弥补市场调控缺陷

市场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缺陷,而宏观经济管理则成为了弥补市场缺陷的保障,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协调稳定作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市场,而且市场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中不可或缺。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在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复杂问题,仅仅依靠市场调控是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例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竞争的存在,从而为市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支持。但是不合理的竞争也是难以避免的,它会导致市场紊乱,这个时候市场调节也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造成经济波动。对此,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进而导致市场经济不成熟因素的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管理成为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那就可以通过增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解决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而解决的难题。

2.3维护我国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国企内部也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在产权分离以及政企职能分开的情形之下,我国政府逐渐把国企推向市场,在对国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直接插手其经营与管理,但是仍然充当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角色对国企进行必要管理,尤其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国企制定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给予一定干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我国的公有制制度,并且促进体制改革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可以说宏观经济管理是维护国家经济体制的关键,更是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这与我国的国家体制和发展现况紧密相关,更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各级政府一定要不断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确保我国经济体制不动摇,并加快我国的改革进程,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国家各级政府就需要不断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现实需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针对性的经济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果。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宏观调控中不可忽视。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各级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要达成的经济运行状态的预期目标,这一目标也成为评价宏观调控工作质量的标准。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具备有效选择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处在不断变化当中,伴随着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和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也需要具备不同的侧重点和差异性的特征,必须是可以根据现实状况进行合理选择的目标。例如,经济过热环境下,应该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最大化地降低经济过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经济衰退时期应该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协调进步;我国在加入WTO之后,我国需要将维持经济总量平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并且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居民消费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对管理目标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创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居民消费行为日趋成熟,社会消费走向稳定发展之路,此时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需要对投资增长速度进行控制,以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第三,就国家进出口而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将侧重点放在合理控制进出口比例以及优化进出口环境方面。

3.2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也就是全面优化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经济、法律、行政以及传媒手段等。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和优化,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经济管理效能,国家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采用以下几种创新型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第一,强化法律手段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市场经济同样也是法制经济,再加上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利用法律手段确保经济运行状态的稳定和运行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行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宏观调控重点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管控,那么就需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经济管理目标等实施经济管理手段,并与行政手段实现紧密配合,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第三,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经济全球化步伐正在逐步加快,这就需要对电子商务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时展潮流推进电子政府机构体系建设,并在网络政府工程建设上加强投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成效。

3.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包括依法成立并且承担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而在对管理主体进行创新后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一,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即改革和完善国家政府机构,对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协调政府机构,全面优化政府规模,并在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提升方面加大力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对市场运行进行全面监管,维护好市场运行程序,从而为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承担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必须在人员创新方面提起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实际发展要求进行人员选拔,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第二,严格遵循政企分开原则,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决策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实现从微观干预到宏观调控的巨大转变,由直接性的管理变成间接性调控。第三,严格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调控与约束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权限,积极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使其能够分工合作,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情况的出现,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

4结论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弥补市场调控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维护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在明确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重点就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主体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勇.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理论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3):83.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在行业内部将宏观经济管理看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管理与支持体系,是市场经济获得长期发展和持续成长的基础。在业界宏观经济管理被理解为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利用宏观的调控措施(银行利率、行业补贴、就业政策、法律规范等各种形式),以宏观的层面对市场进行运行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调节,进而实现市场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法律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工作。宏观经济管理既是以经济为中心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以社会平衡发展为中心的控制工作,对于从宏观上约束、规范、促进市场经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宏观经济管理的演进历程

宏观经济管理发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建设时期,在经济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开始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分析,这是对战争的反省,同时也是对金融体系世界层面上的重要反思。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谈判过程中,西方国家看到了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价值,开始告别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说,最终形成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广泛认同,进而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国际市场经济体系在宏观经济管理的条件下,得到了迅速发展,避免了多次经济领域的世界性灾难,这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得到全面地认可,进而确定了宏观经济管理的价值和功能。在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世界看到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主体经济领域人们对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取得了共识,认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要想获得高效、稳定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全面的宏观经济管理,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开展和运行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3宏观经济管理中更好地体现对市场经济发展价值的措施与方法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宏观经济管理,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无法自发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够完全体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经济的问题,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等。我国的企业为了创造出更大、更多的经济利润,于是纷纷引进国外的最新技术、最新设备,并且加大产量和发展的步伐,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盲目生产,这样就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结果,而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贸易壁垒,因此,应该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完善和提高,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4结语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1.1对国民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与房地产相互影响,如果经济衰退,一些金融机构和许多企业将大量的重新排列组合,土地和建筑物的销售将飞速增长。居民因失业和收入没有来源,对住房的需求量也将大大降低。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会导致价格下降。因为GDP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房地产与经济关系的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

1.2对利率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其需求和供给都不能没有银行贷款,有“第二财政的美称”。在供应方面,当利率下降,因为贷款成本低,所以很多房地产企业和个人参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抵押流不到房地产行业,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房地产价格都将继续上涨。当利率上升,则贷款成本增加,因此,从房地产市场退出的企业和房地产投机者会增多,导致价格下降。在需求方面,由于房地产是一个更高的价格,一种特殊的商品,大多数消费者缺乏对购买一次性付款的能力,会用住房抵押贷款来购买。利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金额偿还贷款能力,提高利率,会提高贷款成本,偿还有更多的困难,在利率下降时,降低了贷款成本,减少了还款难度,使消费者进入或退出房地产市场。利率的上升是打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价格和利率是经济的负相关。

1.3对居民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扣除后的余额部分储蓄。消费水平的变化,将影响房地产的需求。一般来说,收入高的人,人们会增加房地产的购买力或选择更好的住房,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财富不断积累,使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住房,这个消费品,虽然价格继续上涨,但仍有能力购买。因此,居民的消费水平和住房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

1.4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使用再贴现,再融资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这将改变商业银行和储蓄的储备,并影响贷款的供应能力。在银行的贷款能力的变化将影响到住房贷款的可用性。如果中央银行再贴现率,货币供应量减少,贷款困难,将导致房价下跌;如果中央降低贴现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降低贷款困难,会造成房价上涨;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减少,贷款困难,将导致房价下跌;如果中央银行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供应量增加,降低贷款难度;贷款是比较容易的,会导致价格上涨。也就是说,如果收紧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那么价格就会下降,相反,价格上升。

2房地产经济环境下的宏观调控策略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按收入的不同阶段,住房问题,住房分化,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从而引导消费模式和住房建设。制定土地相关政策土地的相关政策的制定,规范的土地市场对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和苛刻待遇。目前,中国的情况,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监测,从而抑制房地产投机。完善土地增值税的政策,使用囤积土地来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往往适得其反。由于土地增值税制度是渐进性的,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增值税政策,抑制房地产企业的高利润。增加金融监管强度房地产监管机构应该与市场发展相适应,建立有效的监督,使结构调整与房地产的贷款相适应,以完善其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在我国目前情况下,金融泡沫尚未形成,但从长期来看,实现合理的价格上涨,建立风险防范意识是必要的。目前,我国住房保障除了廉租房制度,经适房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本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因此,中国对困难家庭的租金补贴响应的差异,税收制度的实施,整体价格上升到价值层面来计算价格折扣。无房居民的城镇,可以享受一定的政府折扣金额购买住房。

3结束语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市场

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计划以及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作用,借助于市场实现有机的融合,使得二者能够在互动的过程当中相互兼容联系,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负责主导宏观调控,只有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以及经济发展形势,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同时企业在发挥其主动性前提下自觉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才可以真正实现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之间互相补充促进的发展态势。

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要从社会经济的整体层面出发,来衡量国民经济在特定时间段内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总消费以及总投资等方面的总量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当中三大产业的物质结构关系,从而确保社会经济总供给以及总需求在价值量层面大致相等,在实物量层面大致平衡。其中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借助于金融以及财政等经济杠杆作用于经济总量以及结构,从而影响并且条件微观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稳定以及经济平衡的经济发展目标。微观经济是从企业层面出发,将企业作为自负盈亏以及独立经营的生产经营单位,确保企业不断同市场环境进行物质以及信息等因素的交流,在产量、成本、价格、资金、盈利以及存货的调整过程当中,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企业经济的运行机制可以说是企业对市场环境改变刺激作出的直接反应,主要是借助于调整市场价格来改变产销关系,通过企业自我增殖以及自我更新达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属于互相独立的不同层次,但是二者存在互相依存以及互相制约的失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化大生产将各种企业联系成有机整休。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工艺不同将经济整体分割为不同企业的生产活动。第一,宏观经济发展依托企业利润的上升。缺乏微观企业的经营利润,宏观经济也就不可能实现增长。只有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不断增加利润,才可以确保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宏观经济平衡要求社会商品总供给以及总需求之间大致相等。在经济运行的过程当中,商品供给属于企业生产的成果。商品供给规模以及结构受企业产品规模以及结构的影响。需求包括投资需求以及消费需求,其中消费需求指的是购买消费资料,投资需求指的是购买生产资料。无论是投资需求或者是消费需求,都属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具体的供给结构以及需求结构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才不会出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问题。第三,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表现是微观经济企业消费、生产以及交换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微观经济当中,个人以及企业的实物形态以及货币形态在转化过程当中一旦发生问题,在卖方市场格局当中容易发生价格上涨问题,并且社会货币流通增多。最终导致微观经济或者企业投资结构出现问题,使得部分商品发生供不应,从而增加消费基金的总额。单独分析宏观经济当中的结构关系或者是总量关系,不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前提条件的做法都是空中楼阁,并且孤立分析微观经济当中的价格、产量、盈利以及消费支出,也缺少同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

二、我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首先是政府应当塑造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调控主体。市场经济体条件下,宏观调控主体是政府,政府的行为对于宏观调控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二是要培育发展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可以说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微观搞活以及宏观管理之间的联系纽带。再次是要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本质而言是建立在契约以及信用前提下的法制经济。所以要想建立有序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界定各类不同主体各自的职责。对经济活动的主体也就是微观经济个体而言,在一般性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约束下,能够自由选择不同的经济活动方式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对政府而言,作为市场竞争规则制定者以及管理者,应当避免直接干预市场企业以及个人的自由经济活动,而是应当负责监督监管,确保竞争规则的有效性以及严肃性,警告惩罚那些违反市场规则的企业或者是个人。除此之外,在合理使用法律手段以及经济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过程当中,政府需要合理使用行政手段。

第二,根据宏观经济态势制定执行财政货币政策。一方面要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执行积极财政政策,同时辅以合理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刺激宏观经济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政府需要制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首先是要持续完善分税制,借助于完善分税制,合理划分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不断调整收入的范围,最短时间内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制度,构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主要目标的财政体系。其次是要稳妥积极地推动税费改革,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最后是要增加财政支出以及财政举债,借助于加大投资来刺激消费,从而持续扩大需求。另一方面是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因为市场经济当中的社会需求是以具备支付功能的货币需求出现的。所以货币供应量以及流通当中实际需要货币量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总需求状况以及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因此货币政策对调节总需求从而确保同总供给保持平衡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第三,推动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措施。市场经济活动由无数分散的的微观经济活动联合组成的。政府调节措施要想发挥应有的效果,需要由微观经济组织的活动能够以及行为来体现。所以要想确保宏观调控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微观基础。企业应当主动分析宏观调控,对政府的宏观调控主动作出及时反应,根据宏观调控目标来确定自身经济活动。所以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合理确定企业目标。企业发展离不开目标,经营目标也是企业制定发展计划的重要前提。目标太低无法激发企业应有的活力,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太高容易导致企业的经营人员头脑发热而脱离企业的具体状况,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合理目标需要富有想象力以及激情,但是并不脱离企业条件。其次是要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决策的新机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逐渐转变为宏观调控,这样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宏观环境。不过从微观层面而言,部分企业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企业的管理人员仍然演戏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经营管理。所以企业需要改变过去的决策思维,树立市场意识并且构建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决策执行机制。再次是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以及科研队伍。宏观环境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经营请客受经营者以及研发队伍素质的直接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的科研人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需要企业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需要提供政策措施,有机融合经济理论、经济现实以及经济政策。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情况下,经济理论界需要不断探讨如何实现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简述发展过程当中各个元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管理从实物控制向价值控制的过度,通过经济杠杆推动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培钢.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102-103.

[2]王梓兰.对当前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形势反差的几点看法[J].经济经纬,2015,12(3):159-161.

[3]李强,彭志龙.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2):123-125.

[4]李春琦.新时期政府如何调控宏观经济[J].福建论坛,2015,12(10):302-306.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9篇

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计划以及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作用,借助于市场实现有机的融合,使得二者能够在互动的过程当中相互兼容联系,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负责主导宏观调控,只有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以及经济发展形势,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同时企业在发挥其主动性前提下自觉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才可以真正实现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之间互相补充促进的发展态势。 

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要从社会经济的整体层面出发,来衡量国民经济在特定时间段内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总消费以及总投资等方面的总量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当中三大产业的物质结构关系,从而确保社会经济总供给以及总需求在价值量层面大致相等,在实物量层面大致平衡。其中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借助于金融以及财政等经济杠杆作用于经济总量以及结构,从而影响并且条件微观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稳定以及经济平衡的经济发展目标。微观经济是从企业层面出发,将企业作为自负盈亏以及独立经营的生产经营单位,确保企业不断同市场环境进行物质以及信息等因素的交流,在产量、成本、价格、资金、盈利以及存货的调整过程当中,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企业经济的运行机制可以说是企业对市场环境改变刺激作出的直接反应,主要是借助于调整市场价格来改变产销关系,通过企业自我增殖以及自我更新达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属于互相独立的不同层次,但是二者存在互相依存以及互相制约的失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化大生产将各种企业联系成有机整休。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工艺不同将经济整体分割为不同企业的生产活动。第一,宏观经济发展依托企业利润的上升。缺乏微观企业的经营利润,宏观经济也就不可能实现增长。只有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不断增加利润,才可以确保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宏观经济平衡要求社会商品总供给以及总需求之间大致相等。在经济运行的过程当中,商品供给属于企业生产的成果。商品供给规模以及结构受企业产品规模以及结构的影响。需求包括投资需求以及消费需求,其中消费需求指的是购买消费资料,投资需求指的是购买生产资料。无论是投资需求或者是消费需求,都属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具体的供给结构以及需求结构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才不会出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问题。第三,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表现是微观经济企业消费、生产以及交换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微观经济当中,个人以及企业的实物形态以及货币形态在转化过程当中一旦发生问题,在卖方市场格局当中容易发生价格上涨问题,并且社会货币流通增多。最终导致微观经济或者企业投资结构出现问题,使得部分商品发生供不应,从而增加消费基金的总额。单独分析宏观经济当中的结构关系或者是总量关系,不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前提条件的做法都是空中楼阁,并且孤立分析微观经济当中的价格、产量、盈利以及消费支出,也缺少同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 

二、我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首先是政府应当塑造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调控主体。市场经济体条件下,宏观调控主体是政府,政府的行为对于宏观调控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二是要培育发展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可以说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微观搞活以及宏观管理之间的联系纽带。再次是要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本质而言是建立在契约以及信用前提下的法制经济。所以要想建立有序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界定各类不同主体各自的职责。对经济活动的主体也就是微观经济个体而言,在一般性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约束下,能够自由选择不同的经济活动方式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对政府而言,作为市场竞争规则制定者以及管理者,应当避免直接干预市场企业以及个人的自由经济活动,而是应当负责监督监管,确保竞争规则的有效性以及严肃性,警告惩罚那些违反市场规则的企业或者是个人。除此之外,在合理使用法律手段以及经济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过程当中,政府需要合理使用行政手段。 

第二,根据宏观经济态势制定执行财政货币政策。一方面要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执行积极财政政策,同时辅以合理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刺激宏观经济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政府需要制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首先是要持续完善分税制,借助于完善分税制,合理划分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不断调整收入的范围,最短时间内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制度,构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主要目标的财政体系。其次是要稳妥积极地推动税费改革,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最后是要增加财政支出以及财政举债,借助于加大投资来刺激消费,从而持续扩大需求。另一方面是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因为市场经济当中的社会需求是以具备支付功能的货币需求出现的。所以货币供应量以及流通当中实际需要货币量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总需求状况以及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因此货币政策对调节总需求从而确保同总供给保持平衡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第三,推动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措施。市场经济活动由无数分散的的微观经济活动联合组成的。政府调节措施要想发挥应有的效果,需要由微观经济组织的活动能够以及行为来体现。所以要想确保宏观调控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微观基础。企业应当主动分析宏观调控,对政府的宏观调控主动作出及时反应,根据宏观调控目标来确定自身经济活动。所以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合理确定企业目标。企业发展离不开目标,经营目标也是企业制定发展计划的重要前提。目标太低无法激发企业应有的活力,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太高容易导致企业的经营人员头脑发热而脱离企业的具体状况,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合理目标需要富有想象力以及激情,但是并不脱离企业条件。其次是要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决策的新机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逐渐转变为宏观调控,这样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宏观环境。不过从微观层面而言,部分企业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企业的管理人员仍然演戏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经营管理。所以企业需要改变过去的决策思维,树立市场意识并且构建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决策执行机制。再次是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以及科研队伍。宏观环境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经营请客受经营者以及研发队伍素质的直接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的科研人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需要企业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需要提供政策措施,有机融合经济理论、经济现实以及经济政策。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情况下,经济理论界需要不断探讨如何实现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简述发展过程当中各个元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管理从实物控制向价值控制的过度,通过经济杠杆推动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培钢.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102-103. 

[2]王梓兰.对当前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形势反差的几点看法[J].经济经纬,2015,12(3):159-161. 

[3]李强,彭志龙.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2):123-125. 

[4]李春琦.新时期政府如何调控宏观经济[J].福建论坛,2015,12(10):302-306.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 统计分析 大数据时代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关于统计分析不断得到广泛应用的状况下,市场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弊端,这样的状况严重的影响了其发展。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合适解决方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学者重点的研究对象。基于这样的状况,为了有效的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对策的制定具有时效性,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够给予行之有效的、与时俱进的、对国家和大众都有益处的对策。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简介

(一)内涵分析

在本课题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相应概念进行了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对整体经济关于同一方面的总称,在其发展的不断阶段,经济学和统计学两种知识的融合,为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详尽的信息。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主要分为两个发展系统:一是统计学知识为基础的发展系统;二是和经济学知识为中心的发展系y。两种不同知识所形成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价值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主要注重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多一些,主要表现在计量经济学上面[1]。鉴于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形式的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形式的计量学,将其应用到实际当中,能实现对数据的统计和管理,进而达到探索经济当中潜在规律的目标。宏观经济的统计部分所要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宏观经济实际运行过程相应结果,在此过程中主要把宏观经济的相应理论作为依据,而将统计分析方法和方法作为工具,充分的利用统计的资料,来实现对宏观经济实际当中运行的规律予以深度的认识与分析。

(二)常用的方法

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静态分析。该种分析方法主要是把经济变动的整个过程和时间的因素进行排除,进而使经济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2)边际分析。该种分析方法主要是边际概念当中的数量分析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进行详细,进而凸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3)均衡分析。该种分析法是对经济实际均衡状态下变动条件和形成条件进行详细分析;(4)比较动态分析。该种分析法主要是对两个不同的经济予以比较对比,进而获得变量的关系[2]。

三、推动宏观经济状态下的统计分析发展策略

(一)“与时俱进”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有实践性与科学性,能实现对信息予以合理分析,对现今市场经济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宏观经济方面统计分析的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呈现出迥异的特征,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将多样化的分析方法应用到该项分析当中,能使数据终端使用人员提供的重要的信息保障。大数据时代为我国超越追赶经济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我国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当中,注重从政府采集和分析得到的信息数据着手,进而为经济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为了能贯彻和落实新经济时期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在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变化后,对不适应经济长远的项目进行改进,在关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经济研究的前瞻性,并对互联网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宏观经济分析体系,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提供科学依据与良好的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迅速发展下,我国可以对当地各个社会基础单位作为的数据作为依据,对顺应现今大数据时代信息发展的平台进行建立。强化物流网络自身统计与各个行业之间相关联的机构进行建设建设,进而为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地政府同时也要对资源环境和电网供求提供的信息数据作为重要的依据,实现对我国各项能源的全面发展。此外,大数据相关平台网站要进行科学的建设,这样才能为我国能源基础建设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上文的论述得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各个地方的政府要注重自身发展的创新性,能实现对数据的合理分析,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经济统计方式,才能对统计和分析方法提出个更好的方法,进而实现合理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目的。

(二)完善相关体系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现存的经济发展结构很难为经济的实际发展提供满意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无法适应新时展的趋势。基于这样的状况,在实际的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改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机制,应注重要宏观经济方面统计分析工作能在现阶段得到健康的发展。政府机关单位中的从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研究出适应现今经济发展的体系,进而能科学的指导现今市场经济中企业自身的经营和长远的发展。同时还要对参与工作的相应人员,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不断的提升,让其拥有更加专业的职业技能,保障新建指标体系能顺利有效的实施,发挥其调节指导作用[3]。

(三)加强宏观控制力

由于经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易产生很多种类型风险。因此,要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稳健发展,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与政治外交结合,与国际宏观调控接轨,并且在宏观调控基础上,贯穿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使宏观调控能力与市场机制调节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将宏观调控目标分为若干个小目标,逐一的进行宏观调控,使宏观调控成果巩固,以实现经济宏观调控最终目标。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存在着较多样化的问题。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时俱进符合时展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相关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与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能够实现对所有经济数据统筹管理与精确分析,使国家经济发展加快,促进整体经济效益优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能够得到一个长期有效发展的契机,为人们谋取更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张永生.浅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国企研究,2016,(16):146.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纳税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

税收评估不仅是对税收结构及变化进行科学分析,指导税收工作,更好地发挥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能够科学反映经济社会各部门发展状况,对于指导宏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税收评估相对复杂,在指导经济发展方面还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应用指导机制不健全、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缺乏专业化人才团队等,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提升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一、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确保宏观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

税收总量、结构等都与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要关系,而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是国家在充分考虑各项因素基础上提出的,能否顺利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及财政税收等各方面发展。因此,应用有效的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可以明确我国各产业、各部门内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预测,可以明确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并将其进行细化,针对具体目标指标采取相应的支持和发展政策,进而可以顺利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目标。

(二)促进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经是由高速发展迈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优化税收结构、提升税收收入质量成为实现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通过应用税收评估,明确税收的具体结构,以此确定宏观经济中各部门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进而制定和实施必要的支持政策提供依据,使得那些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以及战略新兴产业能够得以快速发展,进而优化了宏观经济发展结构,为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我国经济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逐渐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稳步推进为我国经济的稳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税收评估可以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纳税申报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实施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扶持市场主体的发展,进而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充分释放税费改革红利,提升其发展活力。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发市场活力,为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二、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税收评估方法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据绝对比重且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在税收评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各地区税务机关通过组建专门的税收评估部门,借助系统软件对税收结构、风险、增长变化情况等进行分析。但从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税收评估方法还相对落后,缺乏对税收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项因素的充分考量,其内容相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到宏观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工作带来的影响,也没有根据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工作进行改进,因此导致税收评估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宏观经济发展实际,所以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限制。

(二)缺乏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

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宏观经济是税收的基础,税收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涉及到诸多层面的内容,但由于缺乏必要指导机制,因此其指导作用相对有限。首先,在进行完税收评估之后,如何将其结果顺利应用到宏观经济发展指导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些指导性的政策,如何确保指导政策的有效性等成为摆在当前的重要问题。同时,在税收评估标准制定和选择方面是否可以满足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值得商榷的。目前,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成为借助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不足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各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直接推动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税收评估工作,为其带来了新的评估手段。但当前在进行税收评估过程中,还缺乏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现有的评估方法、模式和系统等都显得相对传统,且很多时候需要进行人工操作,不仅降低了税收评估的效率,也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具体的税收评估过程中,其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难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宏观经济发展和税收变化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因此导致税收评估的可靠性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了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四)缺乏专业化人才团队

税收评估工作是税收经济分析的重要工作内容,涉及到税收组织收入构成中的诸多内容,其复杂性较高,因此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团队。而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应用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同样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当前,人才不足成为摆在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相关部门对现有税收评估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不足,没有针对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进行核专业化的培训教育。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持续提升,难以有效应对宏观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提出的各项要求,因此其在税收评估方面的专业性不足,评估结果的应用性存在欠缺。另外,相关部门对税收评估专业人才的引进不足,大部分人员都是从其他部门或岗位调整而来,非科班出身,因此其专业能力存在先天不足,在税收评估及其应用方面难以发挥专业人才作用。

三、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

近年来,为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减轻企业负担,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不断出台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各类政策及税收征管还处于改革过程中,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而对税收评估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所以,需要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提升税收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首先,相关部门要转变传统税收评估理念和方法,提升对税收评估的重视度,将其视为反映宏观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次,要全面更新税收评估的软硬件设备,在原有系统基础上,将宏观经济发展和税收评估相关影响因素纳入其中,确保税收评估分析数据的全面性,以此改进税收评估结果,更好地指导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应用指导机制

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需要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作为保障,以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完善应用指导机制方面,要首先明确税收评估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税收评估结果来评价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并找出宏观经济新的增长点,比如新兴产业和企业,以发挥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所以在要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支持和应用政策,将那些具有战略指导价值的税收评估结果应用到宏观经济相关产业行业中。同时要对这些支持政策的应用结果进行科学考核与评估,比如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果等,以此作为改进和完善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指导机制及支持政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更好地发挥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其对各项税收工作及宏观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此强化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提升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指导能力的关键。首先,在进行税收评估过程中,要树立大数据思维,摒弃传统的数据评估理念和方法,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税收征管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广泛的收集、分析、整理、储存,形成税收评估信息数据库,在开展各项税收评估过程中强化对数据库的共享,以便于提升税收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各行业发展情况与税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税收评估提供实时性的数据支持,也更好地发挥其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

当前,人才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税收评估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更是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因此,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根据税收评估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现有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差异性,对其税收评估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税收评估方法,在税收评估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要根据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吸引外部专业人才的加入,实现对现有人员团队的有效补充,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打造一支专业化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团队,为更加有效地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评估工作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实现对税收本身的评估,还能够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必然联系,通过科学税收评估能够确保宏观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同时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研究来看,可以从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完善应用指导机制、强化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等方面出发,强化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波.论财税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1(3):101-102.

[2]李娜.浅析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1(3):109-110.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问题;提高方法

引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的范围在扩大,都促进众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等开展合理化运用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应用的水平。对于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来讲,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知识、模式等进行有效性应用可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指导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信息参考。因此,我们针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工作。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由以往的经济学、统计学融合而组成,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进行众多经济运行资料、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形成基本的统计分析结果,加深对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经济结构认知的水平。在具体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通过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和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对宏观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渐渐形成完整性的报告内容[1]。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的方法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无法有效性、客观性的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刻的问题。同时,有关方面的统计分析人员缺乏创新性思维,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特征。比如:对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存在认知上的缺陷,使得大数据特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有效构架,无法科学、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第三,缺乏必要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力,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比如:众多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削弱、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等等[2]。

三、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法

(一)全面贯彻新型的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以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全面性理念为支撑,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吗,第一,需要有效性、灵活性的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充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性的方法规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平稳、科学、健康的发展和进步。第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理念,充分的协调好经济运行发展中的各种资源、各个领域,使得它们在多样化发展的理念下更加协调,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性进步。第三,需要应用好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有效性的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其未来运行规律,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率[3]。

(二)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经济的发展运行是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讲,需要应用有效性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有可靠的动力。具体来讲,第一,明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发展目标,依照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模式、方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第二,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性的巩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我国经济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平稳、安全、科学、健康发展。第三,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投融资体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中各个企业资本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我国需要加快革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第四,我国政府需要促进出口退税进程的加快,为众多出口企业的信贷提供有效保障。第五,进行国家发展资金的统筹,对重点的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性扶持,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式

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我国需要以政府信息数据发展应用为重要切入点,全面促进政府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使得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中长期的科学规划,提高经济分析的水平和效率,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4]。

(四)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

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指标数据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政府来讲,需要从众多的方面着手,保持我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来讲,第一,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提高我国的就业率,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性的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比例的提高、拉动内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的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第三,促进货币的流通,加大对基础性经济领域的投资。第四,降低城乡之间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开展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结论: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国政府为主要的视角,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为研究的重点,提出来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在各个方面的举措应用完善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平台的构建,对于经济运行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众多资源进行统筹,有效性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伟.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8.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3]丁宇昕.宏^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31-32.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价值

(一)调整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失灵的体现方式非常多,例如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现象;市场混乱无法展现公正的收益分配与合理竞争;市场无法有效的处理外部非经济因素;市场调整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盲目性,无法达到想要的调整目的[1]。上述的这一些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处理或解决。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近些年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经营利润不断增加。(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我国当前仍然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本身的体系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的调节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遭受非市场内因素的不正常干扰,导致市场的正常秩序无法有效维持,这也就提出了需要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以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需要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发展目标也需要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推动,发展与巩固我国的国有经济主导性地位,并逐渐促使社会团体成员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力。

二、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所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大的特征便是以投资驱动的方向为主,以工业主导型为方式,投资当中的政府占比相对比较大。政府的主导性投融资、行政干预的作用较为突出。这一现象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采取宏观经济的方式推动消费,以服务行业为主导,投资的方式以私人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的制度演进速度相对较快,西方国家的许多制度体系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基本定型。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在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投资、制度等多个方面仍然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空间,这一些发展都需要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之下进行,所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仍然较为突出,但是这一差异正处于缩小阶段。西方的统一性制度框架体系之下,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因为我国地域跨度较大,南北、东西、城乡等方面的地域因素差异较为突出,所以这一种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偏向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我国实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对比模型的应用条件,许多的静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本身就存在缺陷,局限性以及不广泛性很难规避。方法论方面相对较为尴尬,这也促使无法直接应用宏观经济的数据,也不能根据之前的经济过热经验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导致无法构建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点与出发点。

三、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体现在道德角度上,同时在法制角度上也有充分体现。想要促使企业自觉的承担社会相关责任,政府必须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着手,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督促社会中各类型企业主动履行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社会稳定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会逐渐减少,同时企业的主动性参与积极性会主动提升,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市场失控的问题。对此,政府还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与前提条件之下,对市场失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借助有效措施。其次,宏观经济要求企业强化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财务报表中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投资合理性的关键,展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体现。信息披露制度本质上是借助报表的方式为政府、行业、社会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初衷在于让企业行为因公示而被约束,促使企业可以主动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义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之下的市场经济提示之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借助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才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市场中失灵的校正,实现对市场缺陷的调节、弥补性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突出市场创造以及维护的作用,更好的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的经济发展的健康、持续、稳定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加顺畅。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14篇

 

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2]但是,当今的计量经济学,从经济理论、数理经济学(数学运用)、模型估计与检验,完全是按照经济学知识体系推动的,统计学在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方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名不正,因为计量经济学的独立方法论已经基本吃掉了统计学的地位。

 

历史发展过程表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并不等同于计量经济学。因为前者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统计成为计划管理的直接工具,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平衡与优化,完全建立在一个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体系设计之上。依靠强大的政府统计系统,可以定期收集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系统数据,据此对国民经济计划工作进行监督和系统检查,分析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改进下一个时期的计划内容提供科学依据。这样一个科学的思想,在原来的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由此而存在且不断发展。尽管全世界都在改革完全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以我国为例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但是,统筹兼顾、量力而行、优化管理等计划经济管理的科学思想不但没有取消,而且正在成为我们以市场经济为原则的宏观经济管理的特色。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更具适应的科学发展空问,广义上可以覆盖计量经济学内容,但并不唯计量经济学内容。它在以统计学为核心知识体系的发展中,更加有效发挥统计数据、统计归纳、统计探索、数据挖掘等统计学思想、理论方法和模型的作用,不仅推动实证经济学的发展,而且还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推动信息社会下的统计学科的发展。

 

统计学发展史表明,以统计学为核心知识体系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也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概括地讲,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最初阶段主要体现围绕国民经济重要统计指标的发现和创造,以及对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与比较分析,经济统计学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二阶段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包括国民经济账户、投入产出法、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等的诞生与应用的发展,在统计科学设计思想实践方面,包括核心指标、指标体系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民机构部门分类,形成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统计体系,对推动经济学运用于国家、产业和微观的科学管理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①统计的科学运用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减少了经济危机的产生与影响。[3一第三阶段,经济统计进入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其内容包括空间、时间、系统指标和系统分类的大量微观数据,如果考虑在采集数据上连接各种活动信息,那么经济统计数据也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系统和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数据库的生产方式和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将使当代的统计作用更加光彩夺目。尽管西方没有出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术语名称,但是,从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威廉·配第于1672年创建国民收入总量统计和分析开始,随后发展的需求与价格间函数关系的量化研究,使得统计与分析密切互动发展。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以及指导斯通等人研究创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5],大大地推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形成和发展。里昂惕夫开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及资金流量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方法[6],都以宏观经济统计系统结构科学地支持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利应用和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发展,更加有力地推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于各种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资源有效利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和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全面引进前苏联的政府统计模式和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7]统计直接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制订和检查服务,在企业、部门和国家各个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实质成为检查总结和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这可以称之为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后,厦门大学钱伯海教授1982年出版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和我国计划经济理论为指导,联系国民经济物质平衡表(MPS)统计理论方法,借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理论思想,建立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并开展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平衡分析,即“四大平衡”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8]这可以称之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第二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重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因此,一直开设一门关于如何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和统计数据来分析和研究我国的实际经济问题或社会发展问题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原来的没有主题的综合统计分析,开始引进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经济循环指标”的经济监测综合指数方法,并探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监测体系和综合方法。随后,按照宏观经济问题逐步扩展一些宏观经济专题的统计分析,1991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即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关于总量与结构的分析研究体系,分别进行搜集统计数据和进行实际的统计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统计素质。1992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1]一书的出版,很快推动了全国主要财经院校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实际问题、统计数据、统计方法三位一体的综合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实际问题(即定位统计分析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主要是经济学知识和现实问题脉络的实证内容;统计数据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大量搜集统计数据,在数据可比性和使用前的处理方面作出努力;统计分析方法追求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际部门应用的效果,提倡综合各种方法的深入分析研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确立与发展,其本质是要发展以统计为核心和轴心的宏观经济实证分析研究方向和知识体系。从中国的实际发展学科体系和现实条件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发展,对于提高统计学科地位和深入运用统计数据与分析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下面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阐述这个问题的科学依据。

 

二、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概念,我们习惯于从国民经济统计[5]方面理解宏观经济统计,研究对象可以推论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统计测度理论和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统计的核心部分,除此之外国民经济统计还包括部门经济统计如金融财政统计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直接从宏观统计出发设计经济统计体系内容,包括依据经济循环理论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设计,以及相对应各种统计分类及标准的设计,凸显宏观经济统计特征。

 

但是,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价值量综合统计为体系,空白实物量综合统计关联内容,在统计数据上过分依赖宏观经济学理论方法,制约了宏观经济统计的独立性发展,导致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上(从统计数据描述分析和统计探索陛分析上),不能形成推动经济学发展的有生力量,不利于提高我国统计学的学科地位和独立发展。此外,从联合国SNA的修改和发展来看,没有突出统计数据来源和搜集方法的技术与知识体系,空白了数据质量对统计分析科学性和准确性影响的研究。因此,宏观经济统计概念需要理解两个同样重要的对象,一个是宏观经济统计测度体系设计的研究对象,一个是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研究对象。因此,宏观经济统计概念,从统计范围上,它可以定义为是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的所有统计,包括经济活动现有统计信息和数据的搜集整理,也包括为经济发展分析目的而专门设计所做的各种实际统计调查。

 

从统计学一般理论上看,如果是统计报告统计体系,它可以定义为汇总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经济统计内容;如果是抽样调查,它可以定义为样本总体统计数据和推断总体的统计数据的经济统计内容。

 

从宏观经济研究对象上看,上述两种获得数据的方式,都具体表现为一定经济活动系统上的总量统计、关联统计、分类统计、结构统计、变化率统计的统计指标数据。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的发展,宏观经济统计的独立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不断从最新的社会存在方式中发展对经济统计的深刻理解,这是做好统计分析的基础。例如,经济统计有直接测度经济活动结果和客观存在系统关系数量特征的统计内容,也有测度个人经济行为认知或心理特征的统计内容,还有从个人主观对经济活动内在的和外在的及发展走势判断的问卷调查统计内容。我们需要强调经济统计的科学性。概括地讲,经济统计是指利用统计思想、统计方式、统计方法来支持对经济活动深刻认识、有效控制、积极提升能动效果等目的,从复杂经济活动系统中提炼和设计定量指标,完成其调查和整理统计数据,形成刻画或发现经济活动规律变化筋骨的科学知识内容。从统计数据的测度方式与搜集方法来看,传统的经济统计主要是事后的调查统计,包括普查、统计报表、抽样调查等。现代经济统计在传统统计基础上,增加了软统计内容,主要是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心理量表的抽样问卷调查。统计调查和统计数据,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上的空问化也是现代经济统计的发展内容。未来经济统计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增加文本挖掘基础上的新型的系统统计数据,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统计信息搜集整理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基于信息化条件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等大数据标准规范和统计生产方式和统计方法正在陕速变革发展之中。

 

从大学教学课程来看,一般把国民经济核算和经济统计分析内容的课程称为经济统计内容。多数人认为国民经济核算是反映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其局限表面而不够深刻的理解,大大限制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分析作用的发挥。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数据是从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起点建立的统计测度方式和方法。因此,它完全包含了微观单位的经济活动数据,并在微观单位数据基础上,按照统计分类标准逐级汇总,得到国民经济行业数据、机构部门数据和宏观经济总量数据,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测度的内在统一。因此,近30多年非常有效地推动了基于微观数据对国民经济重要发展问题的计量经济分析。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经济统计系统设计的经典,突出表现在基于宏观经济活动、中观经济活动和微观经济活动整体的一些科学处理,例如建立标准规范的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以及国民经济行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标准,在统计指标内涵、范围和体系上,超越所有经济学派和分支,建立了科学一致可比的统计标准。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数据,相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整体系统管理来说,发挥了按照市场对称信息推动竞争与结盟发展的积极作用,企业个体、行业协会、宏观经济政策都在利用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数据之中受益。

 

但是,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是集中货币单位计算基础上的统计,集中系统整体的统计反映,而对于一些例如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交通运输及其物流、旅游业、政府财政收支及收入分配调节、货币金融体系、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相对强势目标的统计需求是不能非常有效满足的,然而,市场经济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又是首要的,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强势目标的统计,按照卫星账户设计发展,保证在核心经济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一致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相对独立强势目标的统计,反映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包括价值量指标、实物量指标和派生指标等。

 

从当今的实际发展看,产业活动的内容,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反映得相对不足。满足产业发展的统计要求,需要加强各个产业活动实物量统计,包括行政记录和、Ip务统计,以及专门设计的测度产业活动的实物量统计内容。如果考虑我国统计体制的影响,针对产业活动统计内容,应该在国家统计局的综合统计与产业活动主管部门的产业统计上做好分工协作的一体化的统计制度设计和统计数据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尤其我国第三产业统计的发展需要这种科学模式的建设和推广实施。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在宏观经济统计基础上,运用统计理论方法完成实证经济分析目的的分析方法。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可以涵盖宏观经济统计内容,因为宏观经济活动中一些重要指标的科学统计结果本身就可以达到宏观经济学和国民经济管理对统计分析的要求。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许多新的宏观经济问题的统计分析研究不仅需要统计模型方法的支持,也需要统计变量(指标)和统计数据的有力支持。宏观经济统计核心指标体系的变迁应该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要求的推动。宏观经济统计的独立发展也积极推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因为在微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发展受到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的影响,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的测度与多指标组合测度功能在强化。因此,微观基础上逐级汇总的统计数据在数据挖掘等统计方法支持下,会快速有效发展,从而推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可以有广义和狭义概念之分。广义概念是包括所有宏观经济实证分析内容,体现从宏观经济学出发的运用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的所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从这一点上看,许多人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等价为计量经济学。这是一种误解,当然也说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发展还比较弱。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涵盖计量经济学,还有更加广泛的分析内容,特别是针对管理过程和为管理服务的统计分析内容。狭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念,主要指从国家、地区(省、市、县)政府统计最后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括总量、结构、效率、效益、增长、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分析,表现为大量系统运用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为宏观经济学发展和国民经济管理服务,包括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与判断的分析,以及为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可以分别建立在三个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标上,即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统计目标。所谓基于宏观经济学目标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主要是依据宏观经济分析对象的理论体系划分的分析内容。它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是相通的,主要包括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统计分析、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消费和投资需求统计分析、产业结构变动统计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景气统计分析、经济增长统计分析、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能力统计分析、国际经济统计分析与国际竞争力分析、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统计分析等。上述内容实际上是在我们多年研究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体系。但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基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宏观经济统计目标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基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应该从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和组织结构出发,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内容研究。比如,依据国家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建立以创新能力建设和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的宏观经济创新经济统计分析;以国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城镇化区域发展政策、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等为目标的统计分析研究。

 

基于宏观经济统计目标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应该从国家综合统计、部门和行业统计、区域统计的分层次的系统统计基础设施和统计信息开发使用出发,开发更多为政府管理、社会使用、科学研究服务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体系内容,吸收大数据发展下的统计方法创新,推动全社会大量科学使用统计数据和信息的新发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内容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和专题或问题的统计分析工作。宏观经济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是国民经济统计信息系统的反馈,表现为在政府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统计数据资料基础上所进行的全面系统分析,包括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深层次的评价,或者说包括宏观经济情况的综合系统说明,经济关系的分析,主要成功方面和主要问题的剖析,规划执行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措施的检查和效果分析,提出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建议。国家统计局和各地区统计局每年初对前一年度的第一号统计分析报告或经济分析白皮书就属于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宏观经济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在实践中表现为许多方面的系统综合,如生产、收人分配、市场供求、投融资和金融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也包括短期、中长期以及静态和动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制度化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应坚持三点发展与完善的原则:(1)系统运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反映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整体及各方面的数量特征。(2)为国民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系统、客观、科学的依据。(3)同时要着眼于提供宏观经济分析的系统分析数据,为理论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服务。

 

宏观经济专题或问题的统计分析工作是灵活和不断变化的。它既要围绕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又要善于捕捉经济问题。它的特点是:(1)对研究和分析的专题或问题的理论或定性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认识。(2)多种调查方法结合运用。一般的制度化统计资料往往在专题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支持上有欠缺的,因而要采用补充调查,如增加抽样调查,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活情况和软实力的调查,因而典型调查、问卷调查等也常配合运用。(3)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因为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一方面对问题深入分析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方法弥补数据不足或数据质量问题等缺陷。

 

作为发展中国家后来赶超者,还是由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价值体系等决定,中国政府的作用在现阶段相对发达国家有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做好政府统计体系基础上的制度化统计分析,就显得非常基础和关键。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并成为社会沟通理解的重要工具的时代,政府的制度化统计分析,包括具有科学框架、有效的指标、及时的数据、连续性分析,以及满足社会各界通过网络社会化有效利用的显示方式上,都显得特别重要。定网、定期、定时,并以图文并茂、简单深刻精彩的方式,向社会公布,赢得社会的监督、理解和配合,保障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最优配置,实现政策调控的积极有效,都是衡量政府制度化统计分析的基本原则。宏观经济专题或问题的统计分析工作,应该与政府制度化统计分析工作有机联系,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创新先行者,成熟之后逐步转化为制度化统计分析的内容。依据时间因素所划分的政府统计分析内容,如月度分析、季度分析、年度分析、中长期分析,因时间长短不同,分析的目的性和重点有所不同。月度分析、季度分析主要是短期的景气分析,统计数据的时效性要求和敏感性要求是比较重要的。年度分析、中长期分析主要是发展主题下的系统分析。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在统计学与经济学密切互动关系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因此,它的方法论涵盖内容广泛,有统计数据搜集整理方面的方法,有针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分析研究方法,还有统计描述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统计模型和统计推断估计检验等方法。从方法论提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应该是其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所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实际例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和挖掘科学运用各种方法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推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手段。由于该领域涉及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因此,在研究中需要从各个学科汲取方法精华。尽管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发挥定量研究的优势,但是,实际分析研究中因为要科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静态经济分析、比较静态经济分析、动态经济分析、比较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因为反映了经济学的系统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它们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有指导作用。管理学中的运筹和最优化,以及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等,也可以按照分析研究的目标、过程、因素、绩效的方位,与经济学理论和统计描述及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发展成更有效的分析理论和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中统计方法仍然是主角,包括统计指数分析、因素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弹性分析、统计描述分析、应用回归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等。如何运用科学的变量体系描述分析一个经济运行整体的数量特征,需要指标体系的选定方法,也需要对所选定的变量进行准确的估计,包括核算、推算和估算,还需要使用变量数据的可比性处理方法。这些方法需要经验,也需要理论,还需要统计技术或技巧。描述统计方法对于统计分析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探索性统计分析有助于我们构建系统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从而根据客观存在与相互关系构建描述经济系统运行的统计指标体系。应用回归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运用比较广泛的分析方法。许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结构关系、动态关系,以及经济分析中的聚类、因子分析等都需要统计分析方法的支持。分层回归、分位回归,PANEL DATA分析,协整分析等方法的发展,对于深入经济因素之间的系统决定关系的统计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利用现代统计思想开发的专门使用的综合分析指标体系或综合评价指标方法,也是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内容。

 

如前面所讨论的,面对当今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的深人应用,统计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大量的数据或称之为海量数据,为我们创造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一体化分析的发展空间。这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正在经历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非常重要的发展是基于大量微观数据。我们可以发挥运用统计变量测度系统活动及过程数量特征的科学一致的方法优势,即采用统计系统描述,科学运用系统分类和归纳比较识别内生演化与外在影响的发展过程及其因素,在分层、分位、立体、动态的复杂系统中,追求探索系统关系和因素空间作用位置及效果,全面解释系统功能,发展完全依据大数据、复杂系统、统计归纳、性质分类、功能边界等一整套统计描述探索分析理论和方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关于数理统计方法论,我们一直运用的是从样本推断总体,有人形象比喻为“从小到大”的统计思想,[1叫实现“从大到小”

 

的统计方法的变化。因为,我们可以基于大系统的总体样本信息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以及利用各种系统模拟方法,实现因素过程的顺序识别,即追求组内方差缩小、组间方差扩大的逻辑,实现动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过程模型的小样本、个体行为的科学推断。我们要从核心为主的分析,在提高核心主体统计分析精度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对尾部小样本群的推断分析,因为小样本群代表着新生发展的未来。这将对社会发展做出统计的更大贡献。

 

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统计学的主导作用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机遇,由此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统计的作用,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独立发展,并不是排斥计量经济学,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大量数据,利用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也就是以统计理论方法为核心,积极吸纳有关学科的统计分析研究成果。

 

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应用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和大量交叉融合的知识内容,特别是专门化的统计思想和分析方法,形成了经济统计和经济统计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分析研究的效率。尽管经济统计与经济学存在着很大的交集域,但是,从统计方法出发分析研究经济问题,与从经济学出发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问题是极其不同的。前者我们无束于经济理论,尽管要保持未来与经济学界交流的一致和可比性,在统计测度和调查设计中,积极吸收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元素来简化统计变量或指标概念。但是,在不受经济学的任何约束的条件下,统计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开展统计调查和数据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布和基本关系研究。这种完全基于客观存在的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可以原汁原味地发现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的实质,从而可以改变经济学理论学说的假设条件而作出全新的发现。因此,完全从统计学出发的研究可以探索重大新的发现。而从经济学出发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问题是极其不同的,一般说来是从经济学找到理论,进一步基于数学方程推演出数理经济学模型,然后建立数学模型和搜集数据并采用统计推断方法作出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也就是经济学、数学、统计学三位一体的经济分析,即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这种从经济学出发的统计学方法运用主要是验证经济学的理论假说以及实际存在的具体数量关系。

 

统计学从一般方法论上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前者主要是基于客观存在和社会活动的数量特征,以科学地建立统计变量或统计指标为目标的搜集数据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数据整理与描述统计分析方法,以便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科学认识和解释客观存在与发展过程及其关系的目的,为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科学论据和客观存在的证明,为管理学提供直接的管理工具。特别是目前与计算机处理海量数据相结合的描述统计分析,已经大大增强了对客观存在和现实发展变化的探索性分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发现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经济学的新发展与新变革。

 

推断统计学基于样本推断总体的特征参数,对科学地认识经济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和发展规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极其复杂的经济发展关系和问题面前,追求大量数据和统计发现的研究体现了统计学科发展的重大价值,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统计学思想,非常重要的是归纳,即根据对客观现实的各种现象的数量特征观察,形成概念和数量标准的统计指标或变量,实施统计调查,搜集整理数据,按照统计分布和主要统计参数作出统计的归纳,解释发展水平、基本类型和主要因素的影响关系,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将这个统计学过程运用于经济问题时,可以很好地说明经济活动的存在及其规律性,为经济学的演绎假设和假说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如果统计学在设计经济统计指标和优化统计调查过程中,科学地运用经济学研究提出来的概念和理论,那么,经济统计和分析将得到更好和更快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使用效率和科学价值将大大提升。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必须以经济学为基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经济统计的主体,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数量特征进行科学地描述。但是,它的科学体系除了统计的计量要求和逻辑体系要求以外,它的各个科学概念都是在经济学各种流派所创造的经济概念中优化选出来的,因为在统计中使用的经济学概念必须可计量,并且可以用于经济过程描述体系中的每一个相关的结构量点之中,而不产生任何概念上计量的相互矛盾。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科学地运用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即把国民经济循环理论作为描述体系设计的科学依据。此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选题和分析理论也是直接参考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而开展其具体研究的。面对复杂系统的宏观经济问题,基于微观数据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领域。本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如果从微观数据到宏观总量数据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的话,那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率先突破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相互脱节的矛盾,从而建立微观与宏观一体化的经济理论学说和实证分析研究框架。这对于经济统计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对经济学的发展也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第15篇

宏观经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并掌握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很有必要。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也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作为其中重要指导方,其运用领域不断扩大,但受到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判断分析,从中找到方法和策略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和解决,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关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具体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经过两种知识体系发展而来,即统计学知识体系以及经济学知识体系。这两个知识体系的相互融合,并遵循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得出科学的国民经济运行,并对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非常大的发展阶段:第一大阶段主要将其重心归纳为国民经济,并将统计指标划为关键点,以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对经济进行分析探讨;第二阶段为国家经济审核体系完善期,核心经济指标确定,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得到优化;第三阶段为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相辅相成阶段,形成新局面。上述内容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分别占有地位,其职能依次为分析过程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基础、对研究问题做出定性认识以及统计局在年初做好上一年度的经济统计分析。以上三个工作内容能够解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科学预测经济发展态势,针对经济制度或者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管理建立。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逐渐增多,在促进经济预测准确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因素导致缺乏创新思维

受到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其缺乏统计过程的创新思维,统计分析方式较落后,在分析时不能很好的遵循统计原则,使得统计分析结果存在误差。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统计分析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但实际运行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导致构建出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准确预测经济趋势。

2.2市场机制被弱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步入到了高收入的阶段,实行投资补息、国债技改等政策,扩大了投资规模。但与此同时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使得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力被弱化。

2.3出口难以为经济增长起到大的作用

自从2012年以后,净出口已经没有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实际贡献率,相关文献显示净出口不仅没有带来增长甚至还出现负贡献率得现象。分析其原因发现是由于出口量以及进口量减弱,且都出现衰退迹象。在这种条件形式下,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内需,只是从当前来看,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跟以往的年份比起来明显放慢了步伐,影响着出口、跨过企业的积极性。

2.4消费需求低迷且国民收入分配悬殊较大

很多居民收入主要是用来消费可增长平缓,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民收入悬殊较大、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其收入增长跟政府收入增长比较起来要慢,所以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很协调,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建议

3.1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劣势,其主要劣势为融资困难,在贷款项目上存在较大阻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过简化银行贷款手续流程及降低银行贷款门槛,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与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制度体系为中小型企业出台科学的发展优惠政策。帮助中小型企业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方案,不断推进其发展,引导其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不仅助于企业的发展还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融合多种统计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的特征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对经济信息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通过融合多种统计方式,进一步加深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提升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加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