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

病理学的意义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1病理学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

    病理学发展必须跟上医学发展的趋势,将基础医学研究和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针对肿瘤特定分子变异类型的靶向药物,如易瑞沙治疗EGFR基因突变及克唑替尼治疗ALK融合基因肺癌患者[4-5]等治疗手段的进展,也在要求临床医生不仅掌握临床诊疗知识,而且还要理解分子病理学诊断报告中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意义。由此可见病理学的“桥梁”学科的作用之大。对每一例肿瘤患者都必须根据具体特点,包括临床因素、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些临床治疗需求也对病理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依据形态学对疾病的诊断,而且要深入到疾病的分子水平,将基础研究中的成果通过分子病理的诊断应用于患者治疗和预后评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病理学,尤其是分子病理学的发展是转化医学理念具体实践的要求

    病理学从大体形态学的观察逐步深入研究到分子水平,分子病理学针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措施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问题,主张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临床医师对疾病的特点和进展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再由基础研究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并提供临床实践建议,最后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从而提高总体医疗水平。笔者在美国着名M.D.Anderson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亲身体会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优势;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临床医生、病理医生和基础医学的研究人员为完成一项临床课题彼此交流协作,多学科合作、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基于此模式,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及时高效地应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在实践中检验基础研究的成果,一旦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其成果的临床应用价值将是巨大的,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因此从我们医学生本科阶段起就应该培养他们严谨、积极、协作的工作和学习意识。

    3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

    当前医学生病理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语言的描绘方式进行形态学教学,较为枯燥抽象,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我们尝试进行以下变革:

    3.1病理课程数字化

    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组织和编写以转化医学为中心的病理教材、多媒体教案和教学计划,积极组织教学研究和试点,深化和丰富转化医学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及教学医院的相关科室已经引入数字病理系统用于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将示教切片和相关大体标本采集为数字切片和照片并存放在数字病理系统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下自由登录该系统的远程会诊模块,随时调阅和复习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医学生的学习条件。课堂上学生还可以与教师互动,将遇到的问题实时发送给任课教师来寻求帮助,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病理课程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病理教学由抽象向生动、由单纯理论学习向理论联系实践转变,逐步建立起转化医学理念的教学体系,这对于临床型的研究生教育尤为重要。

    3.2组建病理转化医学交流平台

    此平台可以提供传统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所涉及的常用技术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微量组织的显微捕获及核酸或蛋白提取、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及基因测序等),使医学生在熟悉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的同时,应用经典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分析这些疾病的分子水平的变化特征,对将来走向临床岗位能深入浅出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尤为重要。通过这种平台可以培养医学生自觉地理论联系实践(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一方面增加了医学生在学习病理课程时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了解,另一方面为临床医学生提供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了解基础研究技术手段及研究现状的机会,不仅可以丰富医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也可通过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对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深刻地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有所帮助。

    3.3转化医学交流平台的开放性

    此平台接受医学生在寒暑假中的见习或实习。安排医学生参加一些相关临床基础转化实验实习,在学习传统病理形态学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学习临床病理诊断到分子病理诊断延伸所需的实验技能,了解分子病理诊断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等。医学生通过医学实践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病理学不仅有疾病治疗前形态学的诊断,更有分子病理诊断,使其能理解病理诊断在临床治疗中“金标准”的指导意义。在转化医学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可使医学生认识到转化医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病理的转化医学教学平台,可以使医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中自觉树立转化医学理念,使医学生意识到医学知识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医学生不仅要知道疾病的起因,而且也要掌握疾病的转归,更要使临床医生的治疗为“循证医疗”、“有的放矢”的医疗,医学教育将变为以“医院”和“患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进行多层次、多途径、多学科的教学实践。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病理讨论课;病理教学;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临床病理讨论课顾名思义是通过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结合典型的真实的临床案例,让学生针对这一病症以及这一临床案例进行相应的谈论,教师通过将探讨的问题不断的深化,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该临床案例的发病机理,发病状态以及治疗方向等,在该过程中能够实际的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在病理教学中实际的融合临床病理讨论课,对于提升病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提升学生对于病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相应的促进效果,为明确化临床病理讨论课应用于病理教学的观念正确性,需要对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意义探讨分析。

1.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医学发展的不断进步,对于医学领域中各科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目标规定也就相应的提高,病理学就是其中一种学科,病理学是医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针对病理学教学提出的主要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目标为学生全面的掌握以及理解病理学理论知识,学生拥有丰富熟练的临床经验,学生能够活用病理学知识,学生病理学学习主动性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对于实际场景病理判断能力强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病理学教学现状与该目标相距甚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病理学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学生临床能力不重视,师资力量薄弱,师生关系僵硬,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能力一般,病理知识学习较为表面,临床经验不足,实际应对能力弱,没有探索精神以及没有自主学习意识,病理学教学无法取得进一步发展提升[1]。病理学教学成果不明显,这对于医学的发展而言十分不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局势,通过对现今病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能够确定病理教学中最需要更正的问题就是纸上谈兵,采取的具体改进对策是引进临床病理讨论课这一教学模式,临床病理讨论课重视临床能力以及临床案例教学和实际的接触,能够实际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步骤为选出临床案例,提出相应问题,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解剖实例展示,总结知识,这样教学步骤之间的衔接紧凑化,教学的效率质量得到实际提升,学生对于病理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化,同时临床经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积累。由此可见,临床病理讨论课应用于病理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2.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探究

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仍旧十分局限,范围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各大院校没有实际的了解以及体会到临床病理讨论课的作用,对于病理教学的实际促进作用,为改变各大院校对于临床病理讨论课的认识,就需要实际的分析列举出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进而引起各大院校的注意,对此重视,加强研究以及应用力度,让临床病理讨论课的作用得到全面的发挥[2]。

2.1.临床病理讨论课改进病理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

临床病理讨论课的引入冲击了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病理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得到实际的提升改进,具体表现为临床病理讨论课的引入,增加了学生的临床学习内容,增加了学生临床接触的机会,病理教学模式往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向发展,理论实际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适合现今病理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在该基础上的教学方式也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临床病理讨论课是采取小组讨论方式,师生辩论方式,实际情景讨论方式,实验解剖讨论方式等,该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能够较大限度的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该环境下学习能够实际快速有效的提升病理教学的质量[3]。

2.2.临床病理讨论课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化提升

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还包括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首先通过病理讨论课引入实际的病理案例,让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病症、病理、并发症等,同时提供解剖接触机会,这样能够抓住学生对于新奇事物好奇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病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病症的探究以及对于病症的了解逐渐往主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从抽象往具体化方向发展,对于知识的认知深刻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此过程中还能够接触到相应的设备以及相应的操作流程,这对于病理诊断的进一步发展有实际的促进作用,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过程中还能够发挥将相关课程知识进行联系的作用,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锻炼学生知识综合性学习能力,学生在该过程中随着学习的能力逐步提升,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在临床病理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以及自我的理解,在该过程中学生为在课堂上表现不落后,会主动的搜索资料,在该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积累知识,能够为学生今后进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4]。

2.3.临床病理讨论课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临床病理讨论课还能够增加师生的互动机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缓解师生之间的僵硬关系,因此,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应用过程中不仅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质量,还能够实际的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师在于学生交流过程中也能够逐步发现病理教学的改进方向,教师在临床案例查找过程中也会发现自我的不足之处,进行资料的查询,丰富自我的知识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实际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储备量也得到实际的提升丰富。

结束语:

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较为明显,对于病理教学的发展有实际的促进作用,临床病理讨论课能够全面的提升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素质,这对于病理教学突破性发展有实际的促进作用,病理教学的提升对于医学的发展有侧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赵静,曹翔宇等.《病理尸检技术及病例讨论多媒体课件》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4):577-578.

[2] 李道坤,张帆,山超等.T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地方高校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2):55-57.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方法; 病例讨论

病理学架起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起到了只要飞连接作用。其对于疾病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从形态学角度进行。对于病理学的教学,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其一,在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等分培养学生是其二。这些教学目标的完成,自然不能单单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出于这样的考虑,因而将课堂病例讨论课融入了病理学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的枯燥乏味的之感。始终以床病例为主线,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将他们独立、能动地学习精神和能力培养起来。实践证明,确实收获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病例的选择和启发式问题的提出

对于病例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有学生在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又要联系理论教学。最终选择病例的目的完善为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还要尽量让病例能横穿整个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实现学生“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1]的学习过程。最终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所以,选择的病例可以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当然还要与理论教学重点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预设几道临床病理思考题,以便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大纲在这方面也有规定的,要求每章都选2至3个比较典型的病例。这类病例都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收录在《课堂病例讨论资料汇编》之中。可以按照教学进程来提前让学生熟悉病例,并围绕这一指定的病例要求学生做相关分析研究工作,然后将相应的发言提纲写出来。

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讨论活动要分组进行,可根据班级人数做恰当的分组。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规定的讨论时间结束后,由小组成员选一位代表来进行总结发言。之后可以再进行自由发言以作补充。而其他小组的学生如果对某个小组代表发言有异议,教师鼓励其提出质疑。就以血液循环障碍这一章内容为例,其中有一个典型病例,就是关于外伤后长期卧床而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肺动脉栓塞,最终致死。那么,在讨论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血栓形成的部位是哪里?形成原因是什么?尸检时可能会发现哪些病变?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死亡原因。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视为正式的医生,自己去对病例进行分析诊断并给出依据,这样学生必然会深受感染,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讨论课堂的气氛较为活跃,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针锋相对的时候可以不用急着作出判断。可以让学生就他们之间的不同观点进行继续地讨论,从而在讨论中将自己的思路理清,同时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再一次进行巩固。

三、临床病例分析作为病理学考核重要内容

对典型病例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讨论之后,还应当把临床病例分析纳入考核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结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打下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的良好基础。以前的考试内容,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居多。占比较小的是分析推理部分和临床与病理的联系方面。为了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机密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需要加大临床病例分析题的比重,30%左右的占比内容为最佳[2]。考核内容应当包括对临床病例的完整分析,还要有小的选择分析题。临床病理分析题的设计可以很好地检测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整个疾病过程的宏观把握,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很好地结合了临床表现与病理知识。

四、课堂临床病例讨论课的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临床病例讨论使得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助推力。面对提出的问题,学生为了更好地回答,必然要做多方面的努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分析病例,从而实现了自主探究学习。另外,就临床病例自身来说,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类临床现象,因而具有神秘感[3]。学生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会积极运用所学病理学知识去分析临床表现,以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2、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在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时,必然会遇到一些难题超出自己所学,为了使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迫使学生主动去图书馆或网络来查阅文献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也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医疗工作中,医生需要具备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良好交流和沟通的基本素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为学生以后从事医疗工作,打好人际沟通交流的基础。最后,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病例讨论课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发言人代表的是整个小组团队协作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讨论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以学生目前知识储备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查资料,最终汇总归纳出结果。所以,在讨论课中,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必然得到加强。

4、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临床病例讨论课的开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加全面的高要求。首先,教师要选择病例、设计讨论题。病例的选择比较困难,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因而要求教师的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病理实践经验丰富。教师还要认真准备,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可能提的难题。确定病例之后,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由此可见,教师在做准备工作的同时也是对自身学习的提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课堂病例讨论融入病理学的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此外,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其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这也有助于提高病理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涌.加强临床病理讨论课提高病理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1, 3(3): 181.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sirt1;贲门癌;预后

【摘要】  目的 研究sirt1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学间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6例贲门癌组织和32例正常贲门组织中sirt1、p53、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irt1在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贲门中的阳性表达率(p<0.01);176例贲门癌中,sirt1在淋巴结有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1);且sirt1表达与贲门癌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sirt1阳性组的ki67蛋白水平高于sirt1阴性组(p<0.05)。其中90例有随访资料的贲门癌病例中,sirt1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低于sirt1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 sirt1在贲门癌组织中存在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增殖状态以及预后相关,可能成为判定贲门癌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关键词】  sirt1;贲门癌;预后

study on the clinicopathologic significance and expression of sirt1  

feng anning,fan xiangshan,huang qin,et al.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gulou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sirt1 in gastric cardia carcinom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atients' prognosis. methods  tissue microarray (tma) technique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sirt1, p53, and ki67 in 176 cases of gastric cardia carcinoma tissues and 32 cases of normal gastric cardiac region tissues.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sirt1 expression in gastric cardia carcinoma cas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gastric cardiac region tissues (p<0.01); in the 176 cases of gastric cardia carcinoma,the expression of sirt1 in lymph node metastasi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without lymph node metastasis(p<0.01),which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nm stage(p<0.05); the protein levels of ki67 in sirt1 posit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irt1 negative group(p<0.05). in the 90 patients with complete followup information, the three-year survival rate and mean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irt1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patients with negative sirt1 expression (p<0.05).conclusion  there exists overexpression of sirt1 in gastric cardia carcinoma,and the high expression of sirt1 is correlated with lymphatic metastasis,tnm stage,proliferative status and patients’ prognosis. sirt1 may be a biological parameter to evaluate the malignant degree of gastric cardia carcinoma and to forecast the patients' prognosis of gastric cardia carcinoma.

    【key words】  sirt1; gastric cardia carcinoma; prognosis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 (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 sir2)是依赖于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mide adentine dinucleotide,nad+)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属第ⅲ类去乙酰化酶。sirt1是sir2的哺乳动物同源物,在体内可将组蛋白及多种非组蛋白去乙酰化,调节基因表达及蛋白质功能,与神经变性疾病[1]、代谢相关疾病[2]的发生有关。近期研究显示,sirt1在许多人类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3,4],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形成及进展过程。贲门癌是发生于胃食管连接部(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ej)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受到更多的关注。本研究以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sirt1、p53和ki67在贲门癌以及正常贲门部黏膜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irt1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以及预后间的关系,探讨sirt1在贲门癌发生进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标本来源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5至2007年贲门癌存档标本176例,患者均为首次发现贲门癌,术前未经任何治疗。176例患者中男132例,女44例;年龄41~90岁,平均年龄64岁;肿瘤最大直径≥5 cm 89例,<5 cm 87例;有淋巴结转移128例,无淋巴结转移48例。tnm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17、31、103、25例。按组织学类型分类,高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腺癌79例,低分化腺癌79例,粘液细胞癌7例,粘液腺癌10例,所有病例资料完整,标本经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常规处理后石蜡包埋。对照组为贲门部正常胃黏膜组织32例,均经镜下证实未被肿瘤细胞侵袭。176例中有90例具有3年随访资料。

1.2  组织芯片构建 

组织微阵列打孔系统购自美国beecher instrument公司。所有病例复诊后根据he切片标记出典型病变范围,应用组织微阵列打孔仪在每例组织典型病变处取样,分别移植至受体蜡块上,取样针直径1 mm,制成13×16个点的组织芯片蜡块,连续4 μm厚切片;按同样方法构建另一个包含相同病例且阵列设计相同的组织芯片蜡块以便实验重复。

1.3  免疫组化染色

组织芯片脱蜡至水,0.01 mol/l edta(ph=8)高压抗原修复,依照envision试剂盒说明书行免疫组化法染色。所用sirt1(克隆号: e104)购自美国sigma公司;p53(克隆号:do7),ki67 (克隆号:7b11)购自北京中杉公司。染色中采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已知阳性切片为阳性对照。每个检测指标均在另一张组织芯片上重复1次。

1.4  结果判定 

无背景着色情况下以胞核出现黄色或棕色颗粒者为阳性染色。如染色不连续,明显减弱或缺失,则被判定为不正常染色。对同一病例的肿瘤细胞阳性染色数量取2张组织芯片染色结果的平均值,并作为该病例最终评分。sirt1、p53结果判定标准:肿瘤细胞中阳性染色数量≥30%为阳性结果,<30%为阴性结果[5];ki67结果判定标准:记数阳性肿瘤细胞数所占的比例,以5%为单位进行半定量评估[6]。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生存数据进行kaplanmeier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图,应用logrank检验差异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irt1在贲门癌组织和贲门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 

sirt1阳性着色定位于胞核,呈黄色或棕黄色(图1)。176例贲门癌中呈阳性表达81例(46.02%),32例贲门部正常黏膜中呈阳性表达6例(18.7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sirt1在贲门癌组织中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 

176例贲门癌组织中,sirt1的表达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化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irt1表达与贲门癌分期呈正相关(rs=0.159, p<0.05)。见表1。表1  sirt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联系(略)

2.3  贲门癌中sirt1表达与p53及ki67表达的关系 

sirt1阳性表达病例中,p53阳性表达率为45.68%(37/81),与sirt1阴性病例中的p53阳性率50.53%(48/9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ki67的li指数在sirt1阳性病例中平均值为46.1728, sirt1阴性病例中均值为38.0000,sirt1阳性病例中ki67的li均数高于sirt1阴性病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贲门癌中p53及ki67表达情况见图2、3,sirt1与ki67及p53表达水平间的关系。见表2。表2  贲门癌中sirt1的表达与p53,ki67之间的关系例(略)

2.4  sirt1的表达与贲门癌预后之间的关系 

176例贲门癌病例中,失访86例。90例随访资料完整病例sirt1阳性者46例, 1、2、3年生存率(survival rate)分别为80.4%,59.7%, 48.6%,平均生存时间 (mean survival time)为29.9个月;44例sirt1阴性表达病例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88.6%,78.6%, 71%,平均生存时间为39.8个月。经logrank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生存曲线见图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sirt1可能参与了贲门癌的形成和增殖,并可能成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sirt1与细胞存活,分化,代谢,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等相关。细胞学实验证明sirt1参与了肿瘤细胞的放化疗耐受[7],提示sirt1可能在肿瘤发生及进展中起到促进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sirt1可能参与了贲门癌的发生和进展,其效应可能为促进作用。原因为:(1)sirt1在贲门癌组织中表达增高;(2)sirt1的表达与肿瘤细胞中的ki67水平呈正相关;(3)sirt1阳性病例比sirt1阴性病例预后差,且sirt1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但也有研究发现,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中,sirt1起到的作用是一个肿瘤抑制因子而非促进因子[8],另外亦有研究发现sirt1在乳腺癌中表达为降低而非增高[9],与本实验结果相反。以上相互矛盾结论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组织中sirt1表达含量及蛋白活性有差异,且sirt1的底物众多,许多底物还尚待证实。

    p53在体内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野生型p53蛋白具有抑癌作用,突变型p53编码的蛋白由于丧失其抑癌功能,可导致细胞无限增殖而引发肿瘤。sirt1能通过对野生型p53蛋白第283位赖氨酸残基的去乙酰化来下调p53活性,以减少dna损伤或应激条件下的细胞凋亡[10],陈虹等[11]研究发现,p53基因的突变与食管贲门部多源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近年研究发现,p53突变与sirt1也有一定关系。jang等[5]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p53和sirt1表达情况,发现p53和sirt1水平存在相关性,且都与生存率及生存期相关。由于免疫组化检测到的都是突变型p53蛋白,由此结果推测sirt1与p53突变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中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的协同作用。此外,突变型p53还可间接调控sirt1的表达,机制是通过调节mirna中的mir34a的水平,其中mir34a是非编码rna中的一类,可影响sirt1基因的转录[12]。由以上研究结论推测,突变型p53与sirt1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负反馈联系,在无p53突变的肿瘤中,sirt1可能在癌变及进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本实验中,p53和sirt1的核染色情况未见显著相关性,推测在贲门癌中,sirt1与p53突变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其参与肿瘤形成的主要作用。可能是由于sirt1在p53和sirt1表达的调节机制复杂,且肿瘤组织类型不同其发生机制也不同。

    目前研究支持sirt1促进了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机制为通过调控ras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as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rasmapk)[13]、erk/s6k1等[14]细胞信号通路的活性。本实验结果与此结论一致。ki67是增殖细胞核抗原,其阳性着色的细胞百分比可用来客观评价细胞的增殖状态。本实验中,贲门癌组织中sirt1阳性组的ki67水平明显高于sirt1阴性组,表明在sirt1阳性病例中,更多的肿瘤细胞处于增殖活跃状态。此结果提示sirt1参与了贲门癌细胞增殖和生长,效应可能是促进作用而非抑制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贲门部肿瘤的研究被各国研究者报道,贲门癌在组织学、生长方式、表型、细胞分化等方面上具有多样性特征[15]。和非贲门部癌相比,贲门癌多有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16]。至今尚无用于评估贲门癌预后的单独指标。本实验结果显示,sirt1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阳性表达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sirt1水平与tnm分期呈正相关,分期越高的贲门癌组织中sirt1阳性病例数越多,推测sirt1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进而影响到肿瘤分期。另外,生存分析结果提示,sirt1阳性表达的病例其总生存期、3年生存率均低于sirt1阴性病例,提示sirt1阳性表达的肿瘤其恶性程度更高,预后较差。以上结果显示,sirt1可能作为用来评估贲门癌恶性程度及临床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

【参考文献】

  1 araki t, sasaki y, milbrandt j. increased nuclear nad biosynthesis and sirt1 activation prevent axonal degeneration. science, 2004, 305: 10101013.

2 bordone l, motta mc, picard f, et al. sirt1 regulates insulin secretion by repressing ucp2 in pancreatic beta cells. plo s biol, 2006, 4:31.

3 junghynes b, nihal m, zhong w,et al. role of sirtuin histone deacetylase sirt1 in prostate cancer. a target for prostate cancer management via its inhibition. j biol chem, 2009, 284:38233832.

4 hida y, kubo y, murao k,et al. strong expression of a longevityrelated protein, sirt1, in bowen’s disease. arch dermatol res, 2007, 299:103106.

5 jang ky, hwang sh, kwon ks, et al. sirt1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m j surg pathol, 2008, 32:15231531.

6 gaedcke j, traub f, milde s, et al. predominance of the basal type and her2/neu type in brain metastasis from breast cancer. mod pathol, 2007, 20:864870.

7 chu f, chou pm, zheng x, et al. control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mdr1 and cancer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by the longevity gene sirt1. cancer res, 2005, 65:1018310187.

8 firestein r, blander g, michan s, et al. the sirt1 deacetylase suppresses intestinal tumorigenesis and colon cancer growth. plo s one, 2008, 3:2020.

9 wang rh, sengupta k, li c, et al. impaired dna damage response, genome instability, and tumorigenesis in sirt1 mutant mice. cancer cell, 2008, 14:312323.

10 luo j, nikolaev ay, imai s, et al. negative control of p53 by sir2 alpha promotes cell survival under stress. cell, 2001, 107:137148.

11 陈虹,王立东,高社干,等. p53基因突变与食管贲门多源癌的相关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283286.

12 yamakuchi m, ferlito m, lowenstein cj. mir34a repression of sirt1 regulates apopto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105:1342113426.

13 ota h, akishita m, eto m, et al. sirt1 modulates premature senescencelike phenotype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j mol cell cardiol, 2007, 43:571579.

14 huang j, gan q, han l, et al. sirt1 overexpression antagonizes cellular senescence with activated erk/s6k1 signaling in human diploid fibroblasts. plo s one, 2008, 3:1710.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白藜芦醇;细胞自噬;肿瘤;凋亡

1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白藜芦醇抑制乳腺癌干细胞样细胞(BCSCs)增殖和诱发细胞自噬[1]。天然多酚类化合物白藜芦醇,大量存在于植物性食物,其抗癌特性已被广泛的研究。考虑到癌症干细胞在乳腺肿瘤发生和进展中的重要作用,白藜芦醇对肿瘤干细胞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白藜芦醇显著抑制BCSCs的增殖,和减少了BCSCs的百分比,因此在非粘着球状群中,减少了乳腺球的大小和数量。因此, 给NOD / SCID小鼠(不肥胖的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注射白藜芦醇(100毫克/公斤/天)有效地抑制移植肿瘤的生长和在肿瘤细胞减少BCSC。原发肿瘤细胞再植入二级老鼠30 d后,6个对照组都产生肿瘤,而用来源于白藜芦醇处理老鼠肿瘤细胞植入6只老鼠只有1只产生肿瘤。进一步,通过TEM(透射电子显微镜) 分析 puncta LC3-II形成,用免疫印迹分析GFP-LC3-II,Beclin1和Atg 7,表明白藜芦醇诱发BCSCs自噬。此外,白藜芦醇在BCSCs中,抑制了Wnt /β-catenin信号途径;通过转染质粒过表达的β-catenin明显减少了白藜芦醇诱导的细胞毒性和BCSCs的自噬。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抑制Wnt /β-catenin信号通路,白藜芦醇抑制BCSCs增殖并诱发细胞自噬。

2 白藜芦醇引起人K562凋亡、红系分化和自噬[2]。白藜芦醇(Res)是一种天然植物抗毒素具有促白血病细胞凋亡和诱导球蛋白的作用,但它潜在的诱导红系细胞分化的作用并不完全理解。在这里,我们调查了白藜芦醇对人类红系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 的影响。在处理细胞中, 抑制了细胞增殖,发生了细胞凋亡和细胞死亡。通过红系细胞实验,我们发现Res可能增加了血型糖蛋白的表达(GPA),HBA1、HBB,和γ-globin基因的表达并且加强了GPA,CD71,Band3蛋白质的表达。当Res的浓度增加了50或100μM时,Res也诱导K562细胞自噬。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Res不仅能诱导凋亡也能诱导红细胞分化和K562细胞自噬。这些结果认为Res可能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候选人。

3白藜芦醇诱导的自噬抑制α-MSH引起的黑色素生成[3]。自噬通过自噬小体和溶酶体的协同作用降解细胞组件和细胞器。尽管自噬主要调节细胞组件的更新,但是自噬在黑素原生成上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里,我们表明, 抑制自噬会进一步抑制白藜芦醇(RSV)的抗黑素原生成的活性,白藜芦醇是一个著名的抗黑素原生成药物。白藜芦醇能够强烈地增加黑色素细胞的自噬。然而,在黑色素细胞中,ATG5的损耗显著抑制了白藜芦醇介导的黑素原生成以及白藜芦醇诱导的细胞自噬。此外,在α-MSH处理的细胞中,白藜芦醇可下调酪氨酸酶和TRP1。然而抑制ATG5恢复了酪氨酸酶和TRP1的水平。最重要的是,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α-MSH和白藜芦醇联合处理细胞后,自噬体吞噬了黑色素或黑素体。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白藜芦醇介导的自噬调节黑素原生成。

4白藜芦醇抑制人鼻咽癌细胞内质网扩展和内质网天冬氨酰酶介导的凋亡[4]。自噬和内质网(ER)应激反应对肿瘤细胞保持恶性肿瘤和抵抗治疗是重要的。在人类鼻咽癌(NPC)细胞,白藜芦醇,非黄酮类药物,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在这项研究中,将探究肿瘤特异性的ER应激反应和自噬在白藜芦醇介导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图像表示,白藜芦醇明显增加了自噬小体的尺寸,新月形的单层膜的液泡包含多薄片状膜结构也增多。延长白藜芦醇处理时间会引起ER膨胀的大量积累。使用EGFP-LC3B转染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方法,我们发现了白藜芦醇诱导的用内质网跟踪红素共定位的EGFP-LC3 斑点,暗示LC3II参与了ER扩张。用ATG7的siRNA抑制自噬或用bafilomycin A1阻断自噬流,白藜芦醇的促凋亡效应被增强,但那用siRNA有针对性的沉默IRE1和CHOP后白藜芦醇的促凋亡效应没有改变。使用半胱天冬酶抑制剂,我们了证实了ucasp12的上调和casp4的激活与白藜芦醇诱导的促凋亡相关,通过caspase-9 / caspase-3途径。有趣的是,casp12的敲出,但不敲出caspase-4,减弱了NPC细胞对白藜芦醇介导的细胞凋亡的敏感性。此外,我们表明,白藜芦醇加了神经酰胺,且存在剂量依赖。使用丝氨酸棕榈先转移酶 (SPT,新创神经酰胺的生物合成的关键酶)的抑制剂(L-cycloserine和myriocin),我们发现神经酰胺积累的增加与白藜芦醇的促细胞凋亡的作用密切相关。本研究揭示了ER的扩张和ER casp12的一起上调可能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深远的生物效应和促进NPC细胞死亡。针对ER应激的不同状态可能会提供一个合理的癌症治疗策略。

5葡萄种子提取物和白藜芦醇通过AMPK活化和相关的生物反应抑制4-硝基喹啉氧化物引起小鼠的口腔癌变[5]。对口腔癌变的预防措施是迫切需要来保证降低全球性的恶性肿瘤相关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这里,我们调查了,在4-nitroquinoline-1-oxide(4NQO)引起舌头肿瘤C57BL / 6小鼠体内,葡萄籽提取物(GSE)和白藜芦醇(Res) 的化学预防疗效。用4 nqo处理老鼠8周,用ain - 76饮食或饮食含有0.2% GSE Res(w / w)或0.25%(w / w)处理随后的8周,同时用4 nqo处理老鼠。在16周终止研究,对舌头做组织结构上的评估,增生,组织发育不良,状病变。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分子靶点。GSE和Res喂养8周,虽然只是适度减少发病率,但明显阻止了4 nqo诱导的肿瘤出现前的肿瘤病灶的多重性和严重性,没有任何明显的毒性。在4 nqo + GSE和4 nqo + Res处理组老鼠舌组织降低了扩散 (BrdU标记指数),但增加了凋亡(TUNEL-positive细胞)相对去4 nqo组。此外,舌组织4 nqo + GSE和4 nqo + Res组显示增加了激活的代谢调控子phospho-AMPK(Thr172)和减少了自噬通流标志p62。这些发现表明,GSE和Res通过调制AMPK活化可以有效防止4 nqo诱导的口腔肿瘤发生,从而,抑制扩散和诱导凋亡和自噬。

6硫代物为白藜芦醇生成提供了胞内池并引起肿瘤细胞衰老和自噬[6]。临床前研究表明植物化学分成白藜芦醇可以产生许多有益健康的好处,但白藜芦醇快速的新陈代谢和低的生物利用度可能会限制他的应用。白藜芦醇代谢物可能促进体内化合物的再生活动。我们分别用硫酸和葡糖苷酸偶联白藜芦醇来定量在人血浆和组织中的白藜芦醇。志愿者和癌症患者重复摄入白藜芦醇。随后用resveratrol-3-O-sulfate和resveratrol-4 -O-sulfate喂养小鼠,这些代谢物口服吸收,但生物利用度分别只有14%和3%。体内硫酸水解释放的自由白藜芦醇,占老鼠血浆白藜芦醇总数的约2%。单硫酸酯代谢物能也转入人类大肠细胞。细胞吸收的程度依赖于特定的膜转运蛋白和抗增殖活动决定。硫酸代谢物诱导自噬和人类肿瘤细胞衰老; 硫酸酯酶抑制剂可废除这些影响包含,并且减少细胞内白藜芦醇。综合在一起,我们的研究表明,白藜芦醇是以稳定sulfate-conjugated形式被送到目标组织和在特定的细胞中化合物是逐渐地再生和这种模式可能使白藜芦醇产生有益的影响。

7白藜芦醇依赖Ca(2+)/AMPK/mTOR途径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自噬性死亡[7]。白藜芦醇有许多生物效应,包括抗肿瘤、抗病毒,和保护血管。最近的研究表明,白藜芦醇通过诱导自噬发挥抗肿瘤效应, 但是其机制还是未知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在人类肺癌A549细胞,自噬参与白藜芦醇诱导细胞死亡过程中的作用和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用MTT和克隆实验来分析评估白藜芦醇引起的生长抑制和细胞死亡。用自噬用磺酰尸胺,透射电子显微镜,自噬标记蛋白LC3的表达来检验自噬的激活。免疫印迹分析用于研究细胞自噬引起死亡的相关信号通路。用Fura2-AM染色检测细胞内自由钙。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诱导A549细胞死亡是由自噬介导的。自噬抑制剂3-methyladenine,抑制了白藜芦醇诱导的细胞自噬死亡。用siRNAs抑制自噬相关基因Atg5和Beclin-1 的表达,逆转了白藜芦醇诱导细胞死亡。白藜芦醇的实施立即导致细胞内自由钙的积累。自由钙的积累导致phospho-AMPK和phospho-Raptor的激活和phospho-p70S6数量的减少。AMPK抑制剂和钙离子螯合物可以逆转这些影响。总之,我们证明白藜芦醇通过Ca(2 +)/ AMPK-mTOR细胞自噬死亡信号途径,诱导A549细胞死亡。

8白藜芦醇在宫颈瘤中通过凋亡和自噬引起细胞死亡[8]。宫颈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与高危人瘤病毒(HPV)感染有关。天然多酚的化学物质白藜芦醇, 基于他有可能作为化疗药物来治疗癌症已经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兴趣。这项工作中,我们在几种宫颈癌细胞系中,分析了白藜芦醇诱导细胞死亡的类型。白藜芦醇 (150 - 250年?mol / l)处理C33A(p53突变)和海拉细胞(HPV18阳性),以及在CaSki SiHa细胞系(HPV16阳性)48 h增加了停留在G1期周的细胞。Annexin-V流式细胞术分析,在所有的细胞系中,白藜芦醇诱导了细胞凋亡,,尤其是在CaSki细胞。HeLa,,CaSki,SiHa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凋亡)和C33A,CaLo(HPV18阳性),和Hela细胞系溶酶体渗透率增加(自噬)。此外,当我们使用IC50 of each line,我们发现白藜芦醇产生了类似的效果,表明这种作用不依赖于白藜芦醇浓度。有趣的是,白藜芦醇处理后, HPV18阳性细胞系(CaLo和hela)p53的表达减少,然而HPV16阳性细胞系(CaSki和SiHa)和C33A细胞p53的表达却增加。在除了SiHa细胞系外所有细胞,p65的表达(一个NF-κB亚基)下降。这些数据表明, 在来自宫颈癌的细胞系中,白藜芦醇通过不同的机制来诱导细胞死亡。

9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激活自噬,衰老或有丝分裂灾难导致活细胞死亡[8]。在工业化国家癌症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最大原因。在天然产物的药物化学领域,大量研究报道反式白藜芦醇作为化学预防药物的有趣属性,能够对抗对癌症、炎症和病毒感染。肿瘤生长抑制与白藜芦醇联系在一起能够停滞细胞周期的进程和触发细胞死亡。本文综述集中阐述白藜芦醇诱导的细胞死亡的途径。白藜芦醇能够影响线粒体功能 (呼吸链、肿瘤蛋白、基因表达等),这些过程涉及到p53蛋白的磷酸化和乙酰化的形成。白藜芦醇也影响死亡受体的分布,在神经酰胺丰富的膜平台上捕获并聚集受体分子,并在细胞中促进形成死亡诱导信号复合体。对于诱导细胞凋亡,白藜芦醇能激活神经酰胺/鞘磷脂途径,促进神经酰胺的生成和下游级联激酶激活。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激自噬,衰老或有丝分裂灾难导致活细胞死亡等。此外,之前已有无数人尝试用白藜芦醇类似物来提高分子阻止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死亡的能力。此外, 天然酚类物质结构上的修饰有望产生有用的类似物,来研究构效关系。最后,在各种癌症类型,白藜芦醇的行为作为一个化疗增强剂降低细胞对典型的抗癌剂的死亡阈值和抵消肿瘤细胞药物抗性。

10白藜芦醇在人肝癌Huh-7细胞株中引起细胞周期停滞和促进细胞凋亡[6]。白藜芦醇已被证明具有抗癌,抗衰老,抗炎,抗菌,保护神经活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一个新的人类肝癌细胞株丙型肝炎病毒的系统Huh-7细胞中,研究了白藜芦醇的抗增殖特性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白藜芦醇显著抑制Huh-7细胞增殖(50%抑制浓度= 22.4μg /毫升)和有效地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它上调了p21 / WAF1 的表达,但细胞周期蛋白E、细胞周期蛋白A和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的表达被抑制。白藜芦醇也增加了促凋亡/抗凋亡蛋白的比例,这与线粒体膜去极化和半胱天冬酶活性的增加有关。白藜芦醇对Fas ,Fas配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P38的表达没有影响,但减少了磷酸化ERK 和p38的表达。此外,发现白藜芦醇通过增加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7,Atg9,Atg12蛋白质,引发自噬性细胞死亡。这些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癌的重要化学预防剂。

11白藜芦醇通过AMPK- 和 p62/SQSTM1依赖的自噬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死亡[7]。白藜芦醇(RSV)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癌症的候选人,因为它具有干预AMPK / mTOR途径各级水平的能力。事实上,RSV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抑制mTOR和S6并且可以激活AMPK。我们的最近的数据表明,RSV引发了自噬性的细胞死亡(ACD),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细胞中,通过活化AMPK和JNK介导的 p62 / SQSTM1表达。在这里我们将讨论白藜芦醇如何调控CML细胞的ACD,也将探讨白藜芦醇通过AMPK/mTOR和 JNK/p62通路,抗CML和其他造血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12白藜芦醇引起U373神经胶质细胞瘤中自噬[6]。在真核生物中,自噬是一种细胞内蛋白质运输过程,导致细胞器和长时间使用的蛋白质降解。自噬的下调与肿瘤发展相关。这项研究调查了在人类神经胶质瘤细胞中,天然化合物白藜芦醇诱导的自噬,。神经胶质瘤细用白藜芦醇处理,对细胞生长和自噬水平进行评估。白藜芦醇抑制了U373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和诱导细胞死亡。白藜芦醇处理后,神经胶质瘤细胞稳定表达GFP融合LC3,细胞产生了更多GFP-LC3-labeled自噬小体,含有GFP-LC3-labeled自噬小体细胞的百分比增加。此外,在白藜芦醇处理的神经胶质瘤细胞种, 用P38或ERK1/2抑制剂预处理,减少了自噬水平,这表明白藜芦醇诱导的自噬被P38和ERK1/2途径调控。Akt/ mTOR途径与白藜芦醇诱导的自噬无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诱导自噬白,藜芦醇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具有抗癌效果。

参考文献:

1. Fu Y, Chang H, Peng X, Bai Q, Yi L, Zhou Y, Zhu J, Mi M. Resveratrol inhibits breast cancer stem-like cells and induces autophagy via suppressing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PLoS One. 2014;9(7):e102535

2. Yan HW, Hu WX, Zhang JY, Wang Y, Xia K, Peng MY, Liu J. Resveratrol induces human K562 cell apoptosis, erythroid differentiation, and autophagy. Tumour Biol. 2014;35(6):5381-8

3. Kim ES, Chang H, Choi H, Shin JH, Park SJ, Jo YK, Choi ES, Baek SY, Kim BG, Chang JW, Kim JC, Cho DH. Autophagy induced by resveratrol suppresses α-MSH-induced melanogenesis. Exp Dermatol. 2014;23(3):204-6

4. Chow SE, Kao CH, Liu YT, Cheng ML, Yang YW, Huang YK, Hsu CC, Wang JS. Resveratrol induced ER expansion and ER caspase-mediated apoptosis in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s. Apoptosis. 2014;19(3):527-41

5. Shrotriya S, Tyagi A, Deep G, Orlicky DJ, Wisell J, Wang XJ, Sclafani RA, Agarwal R, Agarwal C. Grape seed extract and resveratrol prevent 4-nitroquinoline 1-oxide induced oral tumorigenesis in mice by modulating AMPK activation and associated biological responses. Mol Carcinog. 2013 Nov 14. doi: 10.1002/mc.22099

6. Patel KR, Andreadi C, Britton RG, Horner-Glister E, Karmokar A, Sale S, Brown VA, Brenner DE, Singh R, Steward WP, Gescher AJ, Brown K. Sulfate metabolites provide an intracellular pool for resveratrol generation and induce autophagy with senescence. Sci Transl Med. 2013;5(205):205ra133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孕前没有)时出现高血糖。糖尿病可造成白细胞多功能缺损,容易导致感染,对孕妇和胎儿都有影响,易导致羊水过多、产程感染、产后出血。孕妇的高血糖,易致畸胎儿、巨大胎儿、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甚至导致胎儿死亡。积极治疗和采用有效系统护理措施,可减少孕产妇并发症,降低围生儿发病率。我院在围产期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妊娠糖尿病8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24±2.5)岁,妊娠周数36.5-41.6周,剖宫产25例,顺产17例;对照组45例,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5±2.8)岁,妊娠周数36.8-41.2周,剖宫产21例,顺产24例;患者均无其他合并症,两组孕妇在年龄、血糖、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药物治疗,定期进行B超检查,查看胎儿发育情况有无畸形胎、羊水量及胎盘成熟度;监测血、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1.2.2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进行细致护理干预。实施护理如下:①加强心理疏导,缓解担忧和焦虑,配合治疗。②对指导患者饮食及合理运动,采用主食宜少量多餐方法,据孕妇标准体重、孕周、血糖情况进行控制孕妇摄取热量,一般总热量为30-35kcal/kg/d。食物多样化,营养均衡,其中蛋白质占18%-20%,脂肪占28%-32%,碳水化合物占42%-50%,合理分配三餐食物,早餐约占全天总热量的10%,午餐及晚餐各占30%,余30%为三餐加。多饮新鲜绿色蔬菜,牛奶、鸡蛋、瘦肉、粗杂粮、豆类等,适量食用新鲜水果,注意补充微量元素,控制食盐摄入。餐后1小时后适当运动,每次30分。③健康宣教,为患者宣教妊娠糖尿病知识,讲解分娩时的注意事项,指导孕妇掌握自我监护方法,密切观察胎动。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孕妇并发症及胎儿情况,对娠期高血压、泌尿系统感染、羊水过多、产后Ⅱ型糖尿病、产后出血、胎窘、巨大儿、早产、胎儿畸形病发病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计数型资料采用χ2分布检验方法,计量型资料采用t分布检验方法,所有计量型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P

2结果与分析

2.1对两组孕妇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由(表1可见)治疗组妊高症、泌尿感染、羊水过、产后Ⅱ型糖尿病、产后出血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妊娠糖尿病,是妊娠并发症,发病高,病变快,属于高危妊娠。对母婴生命安全及胎儿发育有很大的威胁,可导致畸胎儿、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流产、甚至导致孕妇死亡。因此,力争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可降低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精心、细致护理和及时对症治疗,可促进疾病转归。本组实验表明,对病人进行心理、饮食、运动、健康宣教、指导孕妇掌握自我监护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孕产妇并发症,降低围生儿发病率,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0.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医肝脏生理与病理理论;中医整体恒动观;肝主目;目为肝窍;眼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R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8(a)-0121-07

Significance of the liver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ophthalmologic development in China

ZHENG Rongling1,2

1.Beijing You'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Institute of Hepatology, Beijing 100069,China; 2.Beijing People's Eye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79, China

[Abstract] The whole concept of perpetual motion is the cor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CM believes that the liver controls eyes; eyes are the essence of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the liver is the lead of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the liver governing free coursing and emotion; producing blood and qi; storing blood and soul; governing blood and thinking; yielding “vigor fire” and “primordial yang”; being “the organ of general”, resisting foreign aggression and pacifying the interior; governing tendons and physical movement, being the basis of resistance to fatigue; forming tears. According to TCM, many diseases can be treated from the liver; the superior doctor treats disease before it happens, from the root, people-oriented. According to the liver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theory of TCM, many infectious and immunologic eye disease including tumor, metabolic and degenerative eye disease, ischemic, hemorrhagic and vascular proliferative eye disease, dry eye and ey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disease can all be prevented and controlled, many drugs as antibiotics and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laser and operation therapy can be reduced or even avoided. This can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medical model of ophthalmology, and impro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ye disease in China. The liver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theory of TCM can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ophthalmology development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world.

[Key words] Liver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TCM; Whole concept of perpetual motion of TCM; Liver controlling eyes; Eyes are the windows of the liver; Ophthalmology development

2015年是中华医学会成立100周年(1915~2015年)[1],是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分离沙眼病原体60周年[2],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研究院)成立60周年(1955~2015年)、中国中医眼科学会成立30周年(1985~2015年)[3]。眼科学在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中华医学会的前身,1837、1886年先后成立的中国医药传道会、中国医学传教会主要创始人郭雷枢、伯驾与嘉约翰都是眼外科医生,以白内障摘除术为代表的眼外科手术技术对于西医在我国的传播起了独特作用。现代眼科前辈毕华德、陈耀真、郭秉宽等都非常重视我国传统医学。著名中医眼科前辈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唐由之被誉为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典范[3]。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曾经为我国赢得世界声誉[3-4]。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我国大型眼科中心的现代白内障摘除手术与人工晶体植入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残联的支持下,我国白内障手术率有了显著提高,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古巴、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差距[5-6]。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内障是代谢性疾病,仅仅依靠眼科手术解决不了代谢问题[7]。沙眼、近视眼、青光眼、葡萄膜炎、中浆、中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等疾病都不局限于眼科,更不用说高血压病、糖尿病、血液病等全身病相关眼病[2-3,7-9]。我国沙眼还远未消灭,个别地区近年来发病率还有所增加[2,9];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发病率近年来亦在增高[10];艾滋病相关眼病亦逐年增多[11]。近视[12]、弱视[13]、青光眼[14]、白内障[7]、葡萄膜炎[15]与AMD[16]等眼底病以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全身病相关眼病[17]等的发病率都有增高的趋势,我国眼病防治的整体绩效不高。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几千年来为保障人民的视力与身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越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医系统整体观认为,眼与五脏六腑都有密切联系,然而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主目。”《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九针论》:“肝主泣。”皆说明目与肝至为关联,并得到现代研究的支持[15-25]。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中医肝脏生理与病理理论对于我国眼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1 眼为五脏之精,肝为五脏之长

中医认为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都很密切,《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24]。”眼与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等六腑亦关系密切,六腑为人体转味出入的器官,能将消化吸收的精微物质传送于目,使目得以濡养[24]。“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生血气,人身之本,生命之枢[25]。人身诸脏能司气血者,惟肝为要。肝能生养五脏,肝为十二经之养。《圣济总录・圣济经》说:“原四时之所化始于木也,十二经之养始于肝也。”清代张景焘《L塘医话》说:“肝为五脏之长[26]。”肝脏等五脏健康与眼睛健康密切相关[27]。长生久视是中医的健康理想,增强肝脏等五脏的生理功能则是基本的长生久视之道。

2 肝主疏泄,条畅情志

“肝主疏泄”首见于元代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明代薛己《内科摘要・卷下》正式提出“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严灿等[28]认为,肝主疏泄的本质与神经内分泌有关,提出肝经循行联络机体很多内分泌腺体,可调节机体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等的合成和分泌;心理应激通过对神经内分泌的调控影响免疫系统;肝脏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岳广欣等[29]提出疏泄是肝脏的核心生理功能;动机和情绪中枢大脑边缘系统为肝主疏泄的调控中枢;调控中枢通过下丘脑-脑干-自主神经通路(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通路)和交感-肾上腺髓质通路对肝的疏泄功能进行调控;平滑肌系统是肝主疏泄的效应器;边缘系统通过糖皮质激素等调控肝主疏泄功能。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感方面的反应,人的情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气血的运行,故能调畅情志。《灵枢・九针论》所言“肝主泣”也是调畅情志的重要措施。

3 肝生血气,藏血藏魂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云:“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现认为“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21-22]。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灵枢・海论》曰“冲为血海”,强调冲脉气血充足对人体的重要性。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相反相成,共同维持肝的贮藏血液与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脏也通过收摄血液,产生凝血因子防止出血。“肝藏血”功能以“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为前提。血之藏纳与排泄,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阴主静,阳主动。故肝能藏血,全籍疏泄之力。其实,肝脏不独能藏血,亦能生血。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以生血气。”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指出肝生血气,人身之本[25]。现代医学认为肝细胞中含有700多种酶。肝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对血液中的蛋白质、脂质、葡萄糖、维生素、激素等营养物质的合成和代谢起着中转站和加工厂的作用[30]。《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管子》将“齐滋味而时动静”视作健康保障。

《素问・宣明五气》曰“肝藏魂”,指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志活动藏于肝[31]。魂为随神气而往来的最重要的一种精神活动,寄居于血,肝藏血,故藏魂。《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魂之居也。”《说文解字》卷九鬼部言:“魂,阳气也。”《难经・卷三・三十四难》“魂者,阳之精,气之灵也”。《血证论・脏腑病机论》称:“肝之清阳,即魂气也。”肝血乃神魂的物质基础。情志因素亦可伤及肝藏之魂。《灵枢・本神》:“肝,悲哀动中则伤[21,30]。”久视伤血,近视学生常有紧张、焦虑与神经衰弱。

4 肝生“相火”,萌发元气

“相火”一词出自《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与君火(心火)相对应,一般指肝脏的相火[32]。自《内经》以降,诸多医家均以肾阳为人体各脏腑功能活动之根本,但朱丹溪则认为是以“相火”为主。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认为相火源于肝肾。他在《格至余论・相火论》中说,“太极动而生阳,……火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也”。《丹溪心法》云:“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意即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无不根源于相火――气的运动。后世把相火看作是人体之正气,是推动人体生命力的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本[32]。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指出:“肝有相火”,“肾为真水”,认为“相火”出于肝[33]。清代莫文泉《研经言》云:“元阳者,升于春,春应于肝。”清代周学海认为“阳气生发于肝”,得到任应秋的赞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人之元气,根茎于肾而萌芽于肝[25]。”任应秋总结中医一个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视阳气在维护人体生命健康、长寿、抗病、治疗与康复中的重要性与决定作用。《易经》“天行健”即充分显示了“动生阳”对于天体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肝生相火,生正气,生元阳,动生阳,对于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干性AMD、眼部缺血综合征、视神经萎缩等眼病的防治有重要启示。

5 将军之官,攘外安内

《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出:“肝者,将军之官。”《灵枢》:“五脏六腑以肝为之将。”肝对机体生理活动,犹统领三军之将,具攘外安内之功,故以“将军”喻之。清代唐宗海《血证论》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调畅气机,运行营卫气血,与人体防御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这对预防外感与内伤病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34]。致病邪气既可袭于外,亦能生于内,肝脏外能抵御邪袭,内能戡定祸乱,从而保持自身稳定。将军必须经常训练。荀子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现代研究表明,人体免疫力会因紧张情绪的刺激而减弱。临床亦证实,遭受强烈或持久精神刺激者,每每因为损害肝脏而易于罹患各种眼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35-36],肝脏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丰富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另外,肝脏虽然血液供应丰富,却与透明角膜一样具有重要的免疫赦免功能。肝为将军之官,其攘外安内功能对于沙眼、艾滋病相关眼病等感染性疾病和与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活跃密切相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7]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眼病以及眼部原发性与转移来的肿瘤[38]的根本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6 肝主筋膜,罴极之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肝生筋”。《素问・痿论》曰:“肝主身之筋膜。”《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肝者,罴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筋包括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的组织。《素问・五脏生成》曰:“主筋者,皆属于节。”《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正是由于筋的收缩、弛张,关节才能运动自如。因此,筋的内涵实际包括有收缩功能的肌肉和具有传导支配作用的条索样组织(如神经)。筋的功能依赖于肝精肝血的濡养,才能运动灵活有力。若肝脏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其不能濡养周身筋脉是关节屈伸不利乃至变形的重要原因[39]。《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行伤筋”。现代社会,因久视、久卧、久坐伤肝伤筋者已经远远多于久行者。肥胖患者,膝关节疼痛增多,容易疲劳,运动能力明显受限。2013年,Messier等[40]研究表明饮食结合运动治疗膝骨关节炎膝部疼痛效果更好。“管住嘴,迈开腿”是健康基石。

严重制约中老年人运动功能的骨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角结膜炎、巩膜炎与各种葡萄膜炎、各种原因造成的视疲劳等眼病以及各种因体质虚弱造成的疾病均可以通过科学锻炼增强肝脏的主筋主动功能、增强人的体质与体能和耐寒能力来防治。

7 百病从肝治,治肝先实脾

五脏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六淫七情是中医重要病因。在现代医学模式中,心理是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素问・风论》曰:“风为百病之长。”《素问・举痛论篇》曰:“百病生于气。”如青光眼俗称“气朦眼”。七情致病,肝脏首当其冲,肝郁气滞是常见病机。肝能调和脏腑气血,外御诸邪侵袭,对维持机体气血冲和、脏腑协调的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脏腑气血调和,则百病不生。肝病为害多端,其本则一,即肝气郁逆。若肝气郁逆,气血违和,脏腑功能紊乱,内伤外感,诸病丛生,因曰“肝为五脏之贼”“肝为百病之贼”“肝为万病之贼”[26-27]。“肝为万病之贼”一说最早见于清代魏之秀《续名医类案・疡症》。王孟英倍加赞赏,他在《柳州医话》中说:“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于肝起。”其论是指在内伤杂病中,肝和足厥阴肝经病证以及由肝或肝经病证所诱发它脏它腑它经诸多病证非常广泛,诚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肝为传病之源[26]。”《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得到现代研究的支持[21]。“百病从肝治,治肝先实脾”成为中医重要治则[41]。在病理生理上,中医学的脾脏更接近于现代医学的肝脏[42]。例如脾脏的消化、统血、运化与主升功能均可通过强肝胆来实现。

8 中医肝脏生理与病理理论对于我国眼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8.1 感染性与免疫性眼病和眼部肿瘤的根本防治

微生物学与疫苗和抗生素的发展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成就。我国为沙眼病原体的分离做出过世界级的贡献,然而沙眼在我国还远未消灭,在一些地区还有流行趋势[2,9],包括结核杆菌、乙肝病毒(HBV)与艾滋病毒(HIV)等病原微生物的发现、磺胺药与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的发明都获得过诺贝尔奖,可是如今死于耐药细菌与病毒感染的人数仍在增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抗生素可以诱导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和耐药。我国政府艾滋病防控成就显著,然而艾滋病相关眼病仍在不断增多[11,43-44]。我国近年来乙肝疫苗接种成就卓著,然而包括肝癌的HBV相关肝病与眼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45-46]。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成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等眼科肿瘤至今未能得到有效防控,眼部转移性肿瘤甚至有增多的趋势[47-48]。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运行营卫气血,与人体防御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肝为将军之官,主攘外安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35-36],肝脏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丰富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肝脏还具有重要的免疫赦免功能。这对于沙眼、艾滋病相关眼病等感染性疾病和与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活跃密切相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7]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眼病以及眼部原发性与转移来的肿瘤[38]的根本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

8.2 近视眼的根本防治

近视眼是目前患病率最高的眼病。中医天人相应观认为近视眼是人类对于长时间连续视近作业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发育性疾病,得到现代眼视光学研究的证实[49-53]。1999年,我国原卫生部向世界卫生组织庄严承诺,参与“2020”视觉行动,到2020年对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要有所遏制。然而现实情况是,近年来我国近视患病率仍然呈继续上升态势[12]。

《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近视系“劳伤脏腑,肝气不足”。近年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浓度与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视眼也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使青光眼、白内障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还可以造成玻璃体变性、液化、后脱离和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眼巩膜变薄、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等造成的不可逆性视力丧失是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致盲的首要原因[12,49-51]。《易经》指出“天行健,地势坤”。《管子》指出要“齐滋味而时动静”。《吕氏春秋》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荀子》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要“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充足的户外活动,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能够减轻肝脏负担,增强肝脏生理功能,是视力健康的保护因素[49-53]。

8.3 青光眼的根本防治

青光眼俗称“气朦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疾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的进行性退行性变是其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居首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51]。目前在全球范围内40~80岁的人群中青光眼的发病率为3.54%,此年龄段的青光眼患病总数估计为6400万例,2020年将达到7600万例[54]。眼压升高是各种青光眼发生和发展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也是目前唯一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进行控制和治疗的危险因素。然而,青光眼也发生于正常眼压患者,一些人虽然有高眼压症,但是并不发生青光眼。一些青光眼患者虽然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将眼压降至正常,但是病变还在持续进展。青光眼的病变虽然主要集中在眼部和视路(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直至大脑视觉中枢),但并不仅仅局限于眼部,而是一种全身性甚至心身疾病[54]。现代医学研究表明[51,54],青光眼与阿尔茨海默病(AD)类似,也是一种蛋白质构象病、线粒体疾病。AD患者的青光眼患病率可高达25.9%,显著高于对照人群(5.2%)。青光眼患者通常有较重的焦虑与抑郁症状,疑心较重。低颅压也是青光眼的重要原因。高龄、暴饮暴食、饮食过节、运动不足,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腰腿痛、失眠、便秘都是青光眼的危险因素[54]。

根据中医肝病与肝主目理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充足睡眠,而不久卧、久坐、久视,合理膳食,戒除烟酒,科学运动,心理平衡,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增强其生理功能,是青光眼的根本防治出路[14,18-34,50,54]。

8.4 白内障的根本防治

白内障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致盲的首要原因[6-7]。尽管可以手术复明,且近年来我国白内障手术率显著提高,但是仍有许多患者未获得复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白内障发病率持续升高。如果白内障的发病年龄能被平均推迟10年,最终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人数将下降40%。

近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绝大部分白内障都有不良环境与心理行为因素[7,55]。例如孕早期的病毒感染是先天性白内障的重要成因。白内障的危险因素还有:紫外线、红外线辐射;肝病、营养不良与腹泻等原因造成的维生素B2等与钙、硒等微量元素缺乏;精神紧张、运动不足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高体重指数、半乳糖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嗜烟、酗酒、类固醇、酚噻嗪类药物滥用。上述因素影响晶状体的氧化还原过程,使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变性、混浊,形成白内障。

中医认为,老年性白内障是年老体衰、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气血虚弱不能上荣于目所致[55]。中医从肝、肾、脾三脏着手辨证论治白内障。根据肝主疏泄、条畅情志、肝生血气、生相火、生元阳等理论,白内障可用下列措施防控:①合理膳食。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油腻、过咸的食物,戒烟酒,避免暴饮暴食。②爱眼护眼。③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保障充足的睡眠与运动。④心理平衡,性格开朗。

8.5 干眼症的根本防治

干眼症又称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导致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电脑的普及、滴眼液的滥用等,干眼症患病率迅速上升,成为全球的高发疾病[56-57]。轻者往往有视疲劳、异物感及眼部干涩等;重者甚至有角膜炎或角膜溃疡,可导致视力丧失。目前西医主要是局部人工泪液对症治疗,长期疗效欠佳。

从中医看,干眼症并非是孤立的一种眼病,而是与患者整体的阴阳失衡、脏腑失司密切相关[57]。《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脏化液,……肝为泪[56]。”《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盖目珠的润泽,不仅依赖肝气的疏泄、肝血的充盈,而且有赖肾气的充和、肾精的充养。肝肾阴虚为干眼症病因病机的关键所在,可以通过补益肝肾、养阴生津来医治[57]。根据中医劳伤理论,避免久视、久坐、久卧,以及根据肝喜调达、藏血藏魂、肝生血气、体阴用阳理论,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熬夜,积极锻炼包括运目、瞬目是干眼症的根本防治措施。

8.6 眼底病的根本防治

眼底病在中医属于“内障”范畴,包括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及涉及玻璃体的病变[58]。常见的眼底病理变化有:①组织损伤:主要指退变、萎缩和坏死;②炎症:包括渗出、增生和机化;③血循环障碍:常见充血、出血、阻塞和痉挛等。眼底病西医主要从眼睛局部治疗,或手术、或激光、或局部注射,整体疗效多欠佳[58]。退行性眼底病,包括了如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MD、Leber病,甚至晚期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一系列疾病,更是难治[59]。

对于老年性、代谢性、免疫性、退行性病变等全身功能异常引起的眼底病,整体因素起主导作用。眼底病整体辨证包括气血、阴阳与脏腑辨证。如AMD常见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亏虚、气虚、血虚、血瘀、痰湿等证[58]。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主要由人体中再生能力最强的肝细胞产生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34 000的由165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具有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多重作用。现已证实,在哺乳动物肝脏、肾脏、神经和视网膜组织均有EPO及其受体的表达。除了促进红细胞生成,EPO亦能够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后的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对AMD等退行性眼底病发挥神经保护作用[59]。

根据中医肝主目、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藏血藏魂、肝生血气、生相火、生元阳等理论,对于AMD、中浆、中渗、视网膜血管炎、血管阻塞等眼底病均可通过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保障充足睡眠减轻肝脏负担,增强肝脏的生理功能来防治。

8.7 促进全民眼睛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提出21世纪医学目的是维护健康[60]。维护和促进全民眼睛健康是中西医眼科学的根本目的,整合医学是眼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51,60-62]。中医强调治病求本,以人为本,是健康医学。中医肝主目等肝脏生理和病理理论告诉我们眼睛健康离不开肝脏等五脏的健康,促进眼睛健康需要中西医眼科学与其他临床各科和公共卫生学界共同努力[2-3,62-64]。上医医国,中医医人。在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卫生方针,加强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将健康融于所有政府政策,中西医并重,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并举,建立健全我国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的现代视力保护与眼病防治体系,加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创新,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及时将眼科专家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将眼科专业行动转化为群众运动,从“以眼病为中心”转化为“以眼睛健康为中心”,早日让祖国的下一代都能享有理想的视力与视功能,中医也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主流医学,引领世界医学发展,为我国现代眼科学的健康发展,为全民眼睛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50,60-66]。

[参考文献]

[1] 刘远明.中华医学会与博医会的合作及合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2):93-99.

[2] 金秀英.沙眼衣原体研究历程及进展[J].眼科,2006,15(3):145-150.

[3] 李新,刘玉玮,周尚昆.从唐由之学术思想看中医眼科发展[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1(6):333-336.

[4] Chi-Chao Chan. Couching for Cataracts in China [J]. Surv Ophthalmol,2010,55(4):393-398.

[5] 谢立信.中国眼科现状[J].中国工程科学,2003,5(1):1-5.

[6] 李建军,赵家良,何明光.2010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学组工作会议纪要[J].实用防盲技术,2011,6(1):23-24.

[7] 孙文娟.白内障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6):236-237.

[8] 钟舒阳,唐由之,周尚昆,等.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体质调查[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3,23(1):33-35.

[9] 周梦兰,周青青,谭萨,等.沙眼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1):176-178.

[10] 李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思维[J].眼科,2012,21(3):157-161.

[11] 陈之昭,张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眼部表现[J].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563-571.

[12] 褚仁远.儿童近视眼防控要点[J].中华眼科杂志,2014, 50(1):6-8.

[13] 孙耀红.治疗儿童弱视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289.

[14] 汪俊,崔巍.我国原发性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667-670.

[15] 毕宏生,杨振宁,张庆祥,等.葡萄膜炎中医辨证理论及治法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34-36.

[16] 李建基,欧召喜,张光辉.中西医结合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55-58.

[17] 张维,冯利萍,张雪娟,等.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并高血压眼底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5,8(2A):89-90.

[18] 彭清华,朱文锋,李传课.肝与目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89,4:11-15.

[19] 肖国士.肝窍学说探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5,5(2):115-117.

[20] 王幼生,余扬桂.肝与眼关系的现代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6,6(2):125-127.

[21] 陈慧娟,童瑶.中医肝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8):47-48.

[22] 童瑶,陈慧娟,张挺,等.肝的中西医比较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9):515-518.

[23] 孛立甲,金明.中医眼科辩证理论的发展沿革[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3):219-223.

[24] 黄惠勇,胡淑娟,彭清华.中医目诊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7):1479-1483.

[25] 吴正治,郭振球.肝脏生理病理述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2):95-98.

[26] 孙益鑫.试论“肝为万病之贼”[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2):2-4.

[27] 殷美琦,王光耀.浅议“肝为五脏之贼”[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8):3.

[28] 严灿,邓中炎,吴伟康,等.从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脏象本质[J].中医杂志,2001,42(1):8-10.

[29] 岳广欣,陈家旭,王竹风.肝主疏泄的生理学基础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2):1-4.

[30] 李继红,李青,曹颖颖,等.对中医肝藏魂理论的再认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3):83-84.

[31] 叶蕾,秦林.试论肝生血气与肝藏血[J].江苏中医药,2005,26(2):44-45.

[32] 罗桂青,李磊.“相火”考[J].国医论坛,2013,28(6):11-12.

[33] 李贤军,罗云波.相火理论探讨[J].四川中医,2010,28(2):125-126.

[34] 张安玲.论“肝者将军之官”的生理病理意义[J].中医药学报,1977,(3):6-7.

[35] 田志刚.肝脏NK/NKT细胞及其生物学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0):1057-1060.

[36] 弭静,曹雪涛.肝脏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21(6):343-346.

[37] 刘娟,曹雪涛.2014 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重要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1):1-11.

[38] 武元峰,栾洋.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生物学功能及与肿瘤的关系[J].生命科学,2014,26(9):955-961.

[39] 李艳,陆华岭,吴耀持.基于“肝主筋”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思路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4,46(11):6-7.

[40] Messier SP,Mihalko SL,Legault C,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diet and exercise on knee joint loads,inflammation,and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the ID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JAMA,2013,310(12):1263-1273.

[41] 王国玮.百病从肝治[J].健康,2012,(10):13.

[42] 桑希生,吕凤娟,王雪华.从中医理论发生学认识中医的脾脏[J].河南中医,2008,2(4):4-6.

[43] 郝阳,崔岩,孙新华,等.“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十年来中国艾滋病疫情变化及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5):369-374.

[44] 刘刚,刘淇,丁琳,等.乌鲁木齐市93例艾滋病患者眼科临床特征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911-1913.

[45] 陈建国.中国肝癌发病趋势和一级预防[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4):256-260.

[46] 陈超,郭纯刚,曹志军,等.肝病患者干眼症患病情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22):2839-2840.

[47] 蒋永强,陆方,吴晓梅,等.儿童眼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234例[J].眼科新进展,2009,29(11):858-860.

[48] 何为民,罗清礼,刘扬宏.眼部转移癌14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3,18(1):8-9.

[49] 郑荣领,翟黎东.弘扬中医治未病思想,提高近视眼防治水平[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5,15(2):99-102.

[50] 郑荣领,金秀英,李淑珍.世界眼科近视防治史与视力保护发展历程[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309-312,314.

[51] 葛坚.青光眼和近视眼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2):154.

[52] Jones-Jordan LA,Sinnott LT,Cotter SA,et al. Time outdoors,visual activity,and myopia progression in juvenile-onset myopes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2,53(11):7169-7175.

[53] 张娟美,吴建峰,毕宏生.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环境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4,34(12):1193-1196.

[54] 吴仁毅,黄昌泉.青光眼的全身性危险因素[J].眼科,2014,23(6):429-431.

[55] 黄苏萍,杨持.中医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0,10(3):181-182.

[56] 张敬先,邓宏伟.关于泪液系统的概念及意义[J].眼科,2014,23(4):226-229.

[57] 陈垂海,陈国孝.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1):1299-1301.

[58] 安娜,刘成源.眼底病辨证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8):1050-1051.

[59] 殷晓贝,李根林.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退行性眼底病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5,35(2):183-186.

[60] 陈竺.建立融合东西医学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5):517.

[61] 陆广莘.对中医药传承问题的学习和思考[J].中医杂志,2014,55(8):631-635.

[62] 王宁利,陈伟伟,杨一纾等.重视整合眼科学的平台建设[J/CD].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4(6):308-312.

[63] 孔灵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策略调整与实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11-13.

[64] 赵家良.第66届世界卫生大会签署2014--2019年防治可避免盲和视觉损伤的全球行动计划[J].中华眼科杂志,2014,50(3):233-240.

[65] 郑荣领,徐广第.弘扬上医医国思想,促进全民视力健康[J].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3(4):326-330.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生物安全教育

病理学是中医院校重要的西医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的桥梁。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课时少,学生动手能力差,生物安全教育缺失,一旦进入临床实习或科研阶段,往往将自己完全暴露在危险生物因子之下。在中医院校病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1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生物安全教育现状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机制,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在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中都属于重要的主干课程。病理实验作为病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十分重要,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融"为办学特色的中医院校中,病理学实验重视程度低,实验课安排紧凑且多是观察标本、切片以强化理论,病理学实验技术等内容鲜有涉及,生物安全教育环节缺失;学生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低,思想上没有生物安全概念,意识不到病理学实验涉及的生物危险因素。日后进入临床或科研阶段,缺乏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或认识不到位,因职业暴露造成的实验室感染屡见不鲜,给学校、医院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2生物安全教育的含义

生物安全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所能造成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2]。要求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采取有利于自身安全的防护措施,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3]。通过生物安全教育、学习生物安全相关知识,达到保护医疗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社会公众及周围环境的目的[4]。

3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生物安全隐患

3.1生物危险因子危害大 病理学实验生物危险因子首先来自病原微生物对相关实验人员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人体或实验动物新鲜组织、冰冻组织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在采集、存放、切片等过程具有一定的感染风险。其次体液、血液中带有大量不能直观看到但生物危害极大的感染因子,如HAV、HBV、HCV、HDV、HEV、HIV、结核杆菌、巨细胞病毒等,在标本情况未知或说明中缺乏相关性描述时容易被忽视,存在很高的接触风险。再次,细胞学制片及组织细胞培养制片时,细胞受来源、重组、传代和培养环境改变等影响释放出的内源性病毒、牛血清培养基中不容易被灭活的阮病毒[5]等,一旦实验人员皮肤、黏膜暴露,感染风险大大提高。

除了病原微生物,病理学实验接触的试剂也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如甲醛、二甲苯等对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容易引发皮肤黏膜刺激征、植物神经紊乱及神经衰弱;免疫组化显色底物二氨基联苯胺(DAB) 具有生殖毒性、致癌性、遗传毒性及免疫毒性,对于泌尿系统损伤较大,长期接触易引发膀胱癌[6],使用时需要引起重视。

3.2 实验过程感染风险大 据统计因实验室事故引起的获得性感染中针刺伤占25%,切割伤占16%[7],实验取材、冰冻组织、细胞穿刺时通过利器损伤造成的创面接触污染或体液、血液溅到眼、鼻、口粘膜引发的感染时有发生。此外,气溶胶产生的生物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如离心机工作时和试剂挥发后产生的气溶胶,细胞制片时烤片、吹片及冰冻切片组织碎屑升腾形成的气雾,吸入后同样引发实验室感染。再次,未及时处理的标本倾洒,沾有残液的废弃枪头、EP管、针头处理不当,实验室器械污染对接触人员产生二次感染。

3.3生物安全意识薄弱 在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特别是中医专业课学习占绝大比重,其它自然科学如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涉及少且内容浅显,学生对病理实验基本技术、原理和仪器一无所知,没有客观、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实验操作随意,生物安全意识薄弱。统计已知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80%以上来自实验人员操作失误或忽视生物安全[8]。学生对生物安全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穿着自己的衣服进出实验室,工作服混杂私人物品胡乱塞进书包,穿着拖鞋、披散头发、不戴口罩、手套、甚或一边喝水吃东西一边实验,标本、器皿、试剂伴随钥匙、手机等物品散乱在实验台,戴着污染的手套翻书、接打电话、抚摸面颊,废弃物随意丢弃……随处可见的违规操作触目惊心,生物安全意识极其淡薄。

4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生物安全维护策略

4.1加强师生生物安全意识 绝大多数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缺乏生物安全意识和疏于管理。在中医院校病理实验教学开展生物安全教育,首先要求师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养成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并从最基本的个人实验防护做起。比如进入实验室前将工作服穿戴完毕,实验结束后将工作服反折收纳,实验时佩戴手套、口罩,提高实验人员洗手依从性,实验室内严禁吃东西,有突发状况及时汇报老师,杜绝随意操作等。

4.2开展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 除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外,还需要全面了解生物安全知识,学习相关规章制度,提高自身安全素养。一方面明确病理学实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危险因子和感染途径、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正确的实验流程与方法,如生物安全柜、通风橱和超净工作台等生物安全设备的正确使用;高压灭菌器、离心机、切片机、移液器等仪器设备的操作;病理标本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处置;废弃物分类处理流程;设备、器械、环境消毒流程;紧急事故处理预案及错误操作的处理办法等。

4.3完善生物安全管理 对于病理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求责任化、规范化、常态化,每一间实验室、每一件大型仪器、每一项实验活动都由专人管理。大多数高校实验室都设有专职教师作为负责人,但教师和学生之前缺乏交流,建议以班为单位在学生中设立安全员,教师可以与安全员直接沟通,方便学生管理。其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标本存放记录、危险试剂取用记录、仪器使用记录、废弃物处理记录、实验室消毒记录等。

5结论

随着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实验材料的推陈出新,中医院校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生物安全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师生的生物安全素养,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校园环境安全,更将使师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朴松兰,于兰英,谢占峰.浅谈中医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3):430-431.

[2]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高树田,伍瑞昌,王运斗.国内外生物安全实验室发展现状与思考[J].生物防护防疫装备,2005,26(11):33-34.

[4]张娜,刘学芳,张振强.将生物安全教育引入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初构想.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79.

[5]顾杰.科研实验中心生物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浅谈[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9):1213-1214.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9篇

【摘要】 目的: 检测Galectin3和骨桥蛋白(OP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IDC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研究100例乳腺IDC和35例乳腺良性病变中Galectin3、OPN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间关系。结果: Galectin3在乳腺IDC和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强度具有明显差异(χ2=47.814,P=0.000),OPN在二者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DC组, Galectin3表达强度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s=0.300,P=0.002;rs=0.335,P=0.001),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 OPN的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直径、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s=0.236,P=0.018;rs=0.389,P=0.000;rs=0.404,P=0.000),与年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Galectin3与OPN的表达也呈正相关关系(rs=0.266,P=0.007)。结论: Galectin3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在乳腺病变中检测Galectin3的表达对病变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高表达Galectin3、OPN的乳腺IDC具有更高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能力,对二者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其成为乳腺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靶点。

【关键词】 乳腺肿瘤;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 Galectin3;骨桥蛋白

Galectin3 是一种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 具有影响细胞黏附[12]、抗凋亡[3]、促进肿瘤微血管发生[4]等作用,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分泌型钙结合磷酸化糖蛋白,近年来,OPN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特别是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在许多人类肿瘤组织中过表达,被公认为是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目前二者在乳腺癌方面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组织芯片技术进一步研究人类乳腺癌组织中这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2年6月至2006年5月间存档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标本共计104例,患者年龄28~80岁,中位年龄49岁,平均年龄51.32岁;另收集该院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乳腺良性增生41例(纤维腺瘤30例,腺病1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 临床资料完整,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处理后石蜡包埋。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Galectin3兔抗人多克隆抗体工作液及OPN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工作液均购自北京中杉公司,组织微阵列打孔系统购自美国Beecher公司,组织芯片载体采用德国MenzelGlaser Super Frost Plus玻片。

1.3 组织芯片制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所有病例经复诊并根据HE切片标记出典型病变范围后,应用组织微阵列打孔仪在每例组织典型病变处取样,分别移植至受体蜡块上,制成乳腺病变组织芯片蜡块;按同样方法构建另一个包含相同病例且阵列设计相同的组织芯片蜡块以进行实验重复;分别连续4μm切片,制备成组织芯片备用。对组织芯片进行Envision 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每个检测指标均在另一张组织芯片上重复1次。

1.4 结果判定

Galectin3及OPN阳性部位在细胞质,以出现黄色颗粒且染色强度高于背景非特异性着色者为阳性细胞。综合考虑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无染色(-),60%肿瘤细胞强染色(+++)[5]。由两名富有经验的病理医师独立对2张组织芯片上的染色结果分别进行评分,对同一病例的评分结果取平均值作为该病例的最终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各组资料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和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

2 结 果

2.1 组织芯片质量

组织芯排列整齐,共有104例乳腺IDC组织和41例良性病变样本,去除肿瘤细胞过少及掉片的样本,并选取Galectin3与OPN二者染色共同有效者,共计135例有效样本(乳腺IDC100例,乳腺良性病变35例)。

2.2 Galectin3与OPN在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IDC中的表达 Galectin3在乳腺IDC中的阳性率为87.00%(87/100),阳性部位主要在癌细胞的细胞质中,在少数样本(2.00%,2/100)中表现为核、质同时表达,呈淡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的点块状或弥散分布。Galectin3在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为31.43%(11/35),未发现核表达。Galectin3在乳腺IDC中的中等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分别为33.00%(33/100)和20.00%(20/100),而乳腺良性病变组中无中等表达和高表达样本,普遍呈低表达或阴性表达,两组样本的Galectin3表达强度具有显著差异(χ2=47.814,P=0.000)。见表1、图1。OPN表达均定位于细胞质中,呈淡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的点块状或弥散表达。OPN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IDC中的阳性表达率均较高,分别为97.14%(34/35)和99.00%(99/100),两组之间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χ2=1.860,P=0.615)。见表2、图2。表1 Galectin3在乳腺良性病变和IDC中的表达例注:括弧内为构成比A. Galectin3在癌细胞的胞质高表达,部分癌细胞出现核表达; B. 中等表达; C. 低表达图1 Galectin3在乳腺IDC中的表达 Envision法×400表2 OPN在乳腺良性病变和IDC中的表达例图2 OPN在乳腺IDC中的表达 Envision法×400

2.3 Galectin3、OPN表达与乳腺IDC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χ2检验显示,Galectin3表达与乳腺IDC的组织学分级(χ2=10.464,P=0.015)、淋巴结转移(χ2=19.778,P=0.000)、TNM分期(χ2=12.730,P=0.048)密切相关;而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对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进一步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alectin3表达强度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s=0.300,P=0.002;rs =0.335,P=0.001),而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rs=-0.004,P=0.965)。

OPN的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直径(χ2=11.016,P=0.043)、TNM分期(χ2=25.159,P=0.000)、淋巴结转移(χ2=17.180,P=0.000)密切相关,而与年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将χ2检验有意义的病理学参数作进一步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OPN与前述各指标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s=0.236,P=0.018;rs=0.389,P=0.000;rs =0.404,P=0.000)。见表3。表3 Galectin3与OPN在乳腺IDC中的表达例

2.4 乳腺IDC中Galectin3、OPN之间的关系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乳腺IDC中Galectin3表达与OPN的表达呈正相关(rs =0.266,P=0.007)。Galectin3与OPN均为高表达的样本共有7例,全部出现淋巴结转移,而二者均为低表达或阴性表达的样本也有7例,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

3 讨 论

Galectin3 为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1000,具有3个不同的结构域,即含有12个氨基酸的NH2末端,富含甘氨酸、酪氨酸、脯氨酸的胶原样序列以及具有糖结合位点的C末端[6]。Galectin3的表达与多种肿瘤的演进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1) 减少肿瘤细胞间的黏附[1],同时增加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促进肿瘤扩散[2]。(2) 诱导内皮细胞构建、肿瘤微血管发生[4]。(3)为Wnt/βcatenin的关键调节因子,促进细胞增殖[7]。在本研究中我们也观察到有少量乳腺癌细胞的核内出现Galectin3蛋白表达,提示其确有可能参与Wnt/βcatenin信号途径。(4) 激活PI3K/Akt途径,抵抗TRAIL诱导的凋亡[3]。(5) 激活KRas途径,赋予细胞多种致癌功能[8]。

本研究对比乳腺IDC组和乳腺良性病变组中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发现乳腺IDC组Galectin3阳性率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分别为87%和31.43%);乳腺IDC中Galectin3的高表达率和中等表达率分别为20.00%和33.00%,而良性病变组则普遍呈低表达或阴性表达,两组样本的表达强度具有显著差异(χ2=47.814,P=0.000)。另外, Galectin3与乳腺IDC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48例无转移的乳腺IDC样本中有11例为阴性表达,仅有2例高表达,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52例样本中,仅有2例阴性表达,其余均为阳性表达,其中高表达样本有18例,两组之间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00)。同时,Galectin3表达与乳腺IDC的TNM分期呈正相关关系(rs=0.300,P=0.002)。在Ⅰ、Ⅱ、Ⅲ期样本中,Galectin3高表达率分别为4.76%(1/21)、17.30%(9/52)和37.04%(10/27)。研究数据显示,Galectin3表达与乳腺IDC的恶性演进及淋巴结转移有着密切关系。

人OPN基因由7 个外显子和6 个内含子组成。人类OPN 分子一般由信号肽序列、7~10 个连续ASP 序列、GRGDS(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 结构域、α9β1/α4β1 结构域和肝素结合结构域构成[9]。OPN高表达与多种肿瘤的侵袭、转移和不良预后有关,其可能机制如下:(1) 促进蛋白溶解酶的合成、分泌,溶解细胞外基质屏障[10]。(2) 与肿瘤细胞表面的CD44 结合, 对细胞的黏附、运动以及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激活发挥重要作用[1112]。(3) 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诱使新血管形成[1314]。(4) 可能与肝细胞生长因子发挥协同作用[15],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

本研究发现,在乳腺IDC中OPN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χ2=17.180,P=0.000)。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仅有6.25%(3/48)的乳腺IDC出现OPN高表达,另有12.50%(6/48)的样本表现为低表达或阴性表达;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IDC样本中, OPN全部为中等表达或高表达,无一例低表达或阴性表达。OPN的表达强度与乳腺肿瘤的大小也呈正相关(rs =0.232,P=0.020),在T1(5 cm)组,则有19.05%(4/21)的样本表现为OPN高表达,无一例低表达或阴性表达。另外,OPN表达与TNM分期也呈正相关关系(rs=0.389,P=0.000)。在Ⅰ、Ⅱ、Ⅲ期样本中,OPN高表达率分别为 0.00%(0/21)、23.08%(12/52)和29.63%(8/27)。可见,OPN表达与乳腺IDC的侵袭和转移也有着密切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乳腺IDC中Galectin3与OPN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 =0.266,P=0.007)。并且,二者同为高表达的样本均出现淋巴结转移,而二者同为低表达或阴性表达的样本则均无淋巴结转移。Galectin3、OPN都是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的基因,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又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我们推测其可能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共同促进乳腺肿瘤演进:(1) 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细胞黏附。Galectin3可能通过影响黏着斑的功能[1] 从而减少肿瘤细胞间的黏附,并可能通过与大分子黏蛋白MUC1[2]的结合促进癌细胞与内皮的黏附;OPN则通过与CD44的结合进而促进癌细胞与基质的黏附[1112],其表达还增加MMPs和uPA的表达,从而溶解细胞外基质,促进肿瘤扩散[10]。(2) PI3KAkt途径是这两种基因共同的信号途径。Galectin3是PI3KAkt途径激活的重要信号分子[3],而OPN则是该信号途径的下游效应分子之一[16],二者协同作用,共同发挥抗凋亡、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作用。(3) 共同参与Wnt/Tcf信号途径。Galectin3是Wnt信号途径的关键调节因子,其与βcatenin、TCF4组成三元复合物,共同启动下游靶基因Cyclin D1、 cmyc等的转录[7]。近年来,人们发现OPN可能也是该信号途径的下游靶基因[1718],Wnt信号途径的激活也增加了OPN的表达。(4) 均与肿瘤微血管的发生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的构建是一个糖依赖性过程,Galectin3具有的糖识别结构域作用于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迁移、黏附,促进微血管的发生[4];而OPN则通过上调VEGF 的表达,促进内皮细胞的增生,诱使新血管形成[1314]。

因此,Galectin3、OPN可能是乳腺IDC侵袭和转移的关键分子,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的演进和转移,在乳腺肿瘤中检测二者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对Galectin3、OPN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也可能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可靠的IDC诊断标记物和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靶向蛋白。

参考文献

[1]BAPTISTE T A,JAMES A,SARIA M,et al.Mechanotransduction mediated secretion and uptake of galectin3 in breast carcinoma cells: implications in the extracellular functions of the lectin[J].Exp Cell Res,2007,313(4): 652664.

[2]YU L G,ANDREWS N,ZHAO Q,et al.Galectin3 interaction with ThomsenFriedenreich disaccharide on cancerassociated MUC1 causes increased cancer cell endothelial adhesion[J].Biol Chem,2007,282(1):773781.

[3]MAZUREK N,SUN Y J,LIU K F,et al.Phosphorylated galectin3 mediates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signaling by regulating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 i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s[J].J Biol Chem,2007,282(29):2133721348.

[4]NANGIAMAKKER P,HONJO Y,SARVIS R,et al.Galectin3 induces endothelial cell morph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J].Am J Pathol,2000,156(3):899909.

[5]MATHIEU A,SAAL I,VUCKOVIC A,et al.Nuclear galectin3 expression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 of recurrence for adeno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lung[J].Mod Pathol,2005,18(9):12641271.

[6]GONG H C,HONJO Y,NANGIAMAKKER P,et al.The NH2 terminus of galectin3 governs cellular compartmentalization and functions in cancer cells[J].Cancer Res,1999,59(24):62396245.

[7]SHIMURA T,TAKENAKA Y,FUKUMORI T,et al.Implication of galectin3 in wnt signaling[J].Cancer Res,2005,65(9):35353537.

[8]SHALOMFEUERSTEIN R,COOKS T,RAZ A,et al.Galectin3 regulates a molecular switch from NRas to KRas usage i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s[J].Cancer Res,2005,65(16):72927300.

[9]OATES A J,BARRACLOUGH R,RUDLAND P S.The role of osteopontin in tumorigenesis and metastasis[J].Invasion Metastasis,1997,17(1):115.

[10]CHAKRABORTY G,JAIN S,PATIL T V,et al.Downregulation of osteopontin attenuates breast tumor progression in vivo[J].J Cell Mol Med,2008, 12(6A):23052318.

[11]GAO C,GUO H,DOWNEY L,et al.Osteopontindependent CD44v6 expression and cell adhesion in HepG2 cells[J].Carcinogenesis,2003,24(12):18711878.

[12]UE T,YOLOZAKI H,KITADAI Y,et al.Coexpression of osteopontin and CD44v9 in gastric cancer[J].Int J Cancer,1998,79(2): 127132.

[13]CHAKRABORTY G,JAIN S,KUNDU G C.Osteopontin promo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ependent breast tumor growth and angiogenesis via autocrine and paracrine mechanisms[J].Cancer Res,2008,68(1):152161.

[14]TANG H,WANG J,BAI F,et al.Inhibition of osteopontin would suppress angiogenesis in gastric cancer[J].Biochem Cell Biol,2007,85(1):103110.

[15]ARIZTIA E V,SUBBARAO V,SOLT D B,et al.Osteopontin contributes to heaptocyte growth factorinduced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formation[J].Exp Cell Res,2003,288(2):257267.

[16]PACKER L,PAVEY S,PARKER A,et al.Osteopontin is a downstream effector of the PI3kinase pathway in melanomas that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functional PTEN[J].Carcinogenesis,2006,27(9):17781786.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10篇

我们对新疆医科大学2009级口腔医学本科生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共计2个班,76人,多数学生未选修过循证医学。。尽管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仅有9.21%的学生每天利用网络学习约为1小时,这说明学生对医学网络资源的利用还很有限。尽管76.32%学生对循证医学有所了解,但是只有6.58%的学生认识到大样本、随机、多中心研究的文献才最具有权威性,说明学生缺乏循证医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缺乏对循证医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故在遇到问题时还是以参考教科书和请教老师为主,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较少。多数学生在上网查阅资料时,选择百度、谷歌等一般搜索引擎的较多,而选择使用图书馆网络、PubMed、循证医学网站等的学生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①大学可供使用的网络资源有限,如计算机数量与学生总数不匹配;②医学生课业繁重,文献检索时间有限;③对循证医学不理解,缺乏文献检索的知识和技术。所以在进行实验教学前,要向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和循证医学理念的先进性。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使用的教科书知识往往滞后,因此作为医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医学网站,如何有效地查阅相关文献,如何筛选证据,通过循证医学知识的训练,使他们开始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采用PBL教学方式,每6个学生为一组,教师协助学生提出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实施循证医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比如在涎腺肿瘤实验教学中,黏液表皮样癌病理诊断依据有哪些。根据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包括实验室的大体标本、HE切片、教科书、参考书、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等,学生检索后总结如下:涎腺的黏液表皮样癌在大、小涎腺均可发生,大体上表现为一个边界相对不清楚的肿物,显微镜下的特征正如其命名,有3种细胞包括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分化程度高者多表现为囊性变,黏液细胞所占比例高,分化程度低者多表现为实性,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比例高,以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表现为主者,应该和鳞状细胞癌、腺泡细胞癌相鉴别。黏液表皮样癌位于黏膜下,与黏膜不相连,这也说明肿瘤并不是起源于黏膜的上皮细胞,而是起源于涎腺。作为恶性肿瘤,显微镜下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向周围组织呈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故边界不清楚。儿童的涎腺恶性肿瘤类型以黏液表皮样癌多见。

循证医学和PBL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思维,两者互相结合,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PBL教学模式是在一个问题之下把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链接起来,知识的系统性好,同时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方法关,有益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这样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学活知识,不断思考,深入探讨,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方法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等方面具有较大优越性。

尽管PBL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在实施过程存在一些问题:①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定期学习、更新知识,这对于不少理论教学和临床病理科分离的院校来讲,实在很难克服[2];②学生还没有临床经验,可能无法提出问题,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教师的协助和引导;③这样的教学法不适合大班授课,如果真正普及这样的教学法,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综上所述,PBL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提高他们查阅文献的能力,践行终身教育理念,为培养合格的口腔医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史永华美力班·吐尔逊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11篇

病理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在疾病诊断尤其是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中,病理诊断被认为是“金标准”,具有其他任何检查都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医学生来讲,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形态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病理变化与临床之间的有机联系。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参与性,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案例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难题,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需要学生调动综合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逐步完成知识的整合,这种过程及结果均有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巩固。同时实施案例教学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探索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使教师的素质也得到提升。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真实性原则

好的案例素材对于案例教学来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病理的外检诊断工作和医疗纠纷尸体解剖工作中尽管可以使用的案例很多,但找到一个合适的案例并不容易。案例所展示的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既要包含问题又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郑金洲先生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3]。”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案例,比如一些比较常见的医疗纠纷案例,此类案例往往涉及到医学各科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感同身受。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层层剖析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激发其学习创新能力,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出医德高尚,医疗技术过硬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使其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谦虚、严谨,减少和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2规范性原则

案例的选择必须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避免案例选用的随意性。案例教学的内容概念表述要准确,原理论证要严谨。设计思路要富于启发性和引导作用,通过案例应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经典的内涵丰富的案例,案例不仅要涉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还要有利于临床思维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生知识的整合。

3适应性原则

合理设计教学案例对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完成十分重要。案例教学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时来选用案例。案例选择的太简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选择的案例太复杂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当时的医学知识结构,选择的案例要能够综合体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还要在此基础上适度创新,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并在整合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遵循以上原则,我们在学生学习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后给学生列举案例:某女,59岁,骑三轮车被撞伤,左侧髋部着地,X线平片示:左股骨干骨折。患者入院后即施行骨折牵引、复位。患者于外伤后15日胸部突发性疼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死亡。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首先让学生想象如果做尸体解剖会发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后再给出本案例尸体解剖结果:尸体解剖发现肺动脉主干分叉处可见骑跨性血栓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的形态特点,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等。在学生学习心血管系统疾病后给学生列举案例:某女,79岁,与人争吵后突然呼吸困难,迅速昏迷,1小时后死亡。尸体解剖结果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Ⅳ级,左旋支Ⅰ级),脑底动脉粥样硬化Ⅱ级;心肌肥大,多灶性纤维化,局灶心肌萎缩;部分肾小球硬化,相应肾小管萎缩;脾中央动脉玻璃样变。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特点、归纳总结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及发生在不同部位对机体造成的影响等。为了完成知识的整合,我们在各章节学习结束后,会精心挑选在尸体解剖工作中遇到的综合性案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例如:某男,53岁,腰部疼痛半年,以腰椎间盘突出用民间偏方治疗后疼痛不能缓解,入院手术治疗。手术切开局部皮肤后发现局部化脓性炎症,引流抗炎治疗,第二天死亡。尸体解剖发现右肺肺门处见一苹果大小肿块,右肺上静脉内见一灰白色肿块,2.5cm×2.5cm×1.2cm,相应肺静脉左心房开口见灰黄,质脆肿块,质地嫩,易碎,突入左心房。肝脏见3个散在分布的直径约1~2cm境界清楚的圆形结节,结节切面灰白灰黄。腰部切口未缝合,内有纱布引流,局部软组织取材。在提供本案例后可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死亡原因,本案例包含了炎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肿瘤及部分各论系统内容。有些学生分析后认为肺内和肝脏及腰部局部皮下均为多发性脓肿,左心房内化脓性栓子栓塞导致患者死亡。有些学生怀疑患者死于脓毒败血症,认为腰部局部皮下均为化脓灶,而肺和肝脏内为恶性肿瘤。进而学生对恶性肿瘤哪个脏器内为原发肿瘤,哪个为继发肿瘤?或者患者既有肺癌又患有肝癌争论不休。甚至有学生认为患者是死于结核,认为腰部局部皮下为结核的冷脓肿,肺和肝脏内均为结核病灶。在引导学生们充分讨论后,给出尸体解剖镜下结果:镜下发现肺部为大细胞性肺癌,肝脏肿块为转移性大细胞性肺癌,腰部切口处软组织内见大细胞性肺癌转移至局部,右肺上静脉内白色肿块为大细胞性肺癌癌栓形成,突入左心房。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引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病理学的学习要特别注意形态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病理变化与临床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胃腺癌;病理学;神经浸润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neural invasion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al invasion and clinical pathological indexes in 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patients. Methods 95GAC cases were review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al invasion and clinical patho-logical indexes of GAC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neural invasion rate was56%(53/95)in GAC patients.The neural invasion rat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vasive depth,lymphoid metastasis,and clinical stage(P=0.000,0.010and0.004).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neural invasion and age,sex,differentiation,and distal metastasis(P>0.05). Conclusion The neural invasion of GAC tissues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nvasive depth,lymphoid metastasis and clinical stage.It suggests that the GAC with neural invasion might be potential in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Key words:Gastric adenocarcinoma;Pathology;Neural invasion

在某些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如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和胰腺癌等组织中,常见癌对神经组织的浸润,是引起癌肿局部复发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1~3] 。胃癌中神经周围浸润的现象比较普遍,且随肿瘤的进展而增加 [4] 。本文通过复习95例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组织常规切片,研究GAC的神经组织浸润与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4年11月~2006年2月行外科手术切除的GAC病例的标本95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1例,年龄35~86岁(中位年龄60岁)。73例手术时伴有淋巴结转移。95例有随访资料,随访时间4~20个月。所有病例手术前均未接受化疗和放疗。

1.2 方法 复习所有病例的组织切片,观察并记录GAC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神经组织浸润的情况,分析神经组织浸润与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test和Mann-whitey U),Spearman法计算相关系数。均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

2 结果

2.1 GAC神经组织浸润的发生率 95例GAC的组织中,有53例发生神经组织的浸润,占56%。

2.2 神经组织浸润与性别的关系 男性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50%(27/54);女性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63%(26/41)。经统计学分析,男、女两组病例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之间无明显差异(Z=-1.297,P=0.195)。

2.3 神经组织浸润与年龄的关系 9例

2.4 神经组织浸润与癌组织学分化程度的关系 分化较好的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29%(2/7);中分化的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50%(10/20);低分化的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60%(41/68)。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之间无明显差异(χ 2 =2.903,P=0.234)。

2.5 神经组织浸润与癌对胃壁浸润深度的关系 13例局限于粘膜下层的GAC,均未发生神经组织浸润;5例浸润肌层的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20%(1/5);77例浸润外层的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68%(52/77)。经统计学分析,神经组织浸润的发生与癌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χ 2 =24.264,P=0.000,r=0.492)。

2.6 神经组织浸润与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73例伴淋巴结转移的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63%(46/73);22例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的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32%(7/22)。经统计学分析,神经组织浸润的发生与癌的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Z=-2.569,P=0.010,r=0.265)。

2.7 神经组织浸润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21例临床Ⅰ期的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29%(6/21);60例临床Ⅱ期的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62%(37/60);4例临床Ⅲ期的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25%(1/4);10例临床Ⅳ期的GAC神经组织浸润发生率为90%(9/10)。经统计学分析,神经组织浸润的发生与GAC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χ 2 =13.289,P=0.004,r=0.293)。

2.8 神经组织浸润与伴有肝、肺、卵巢转移的关系 6例伴有肝、肺、卵巢转移的GAC发生神经组织浸润的阳性率为83%(5/6),不伴有肝、肺、卵巢转移的GAC神经组织浸润的阳性率为54%(48/89)。经统计学分析,伴有/不伴有肝、肺、卵巢转移与神经组织浸润无关(Z=-1.053,P=0.292)。

3 讨论

在胰腺癌,神经组织的浸润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为53.5%~90%。在胰腺癌,神经组织的浸润与癌的多种临床病理指标包括间质的多少、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和预后等有密切关系 [3,5] 。文献报道在胃癌中肿瘤的未分化型、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有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组神经浸润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并且有神经浸润组的生存率明显降低 [4] 。

虽然本组资料未进行生存分析,但本组研究的结果也基本与文献报道的相似,神经组织的浸润与胃腺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提示出现神经组织浸润的胃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通过释放细胞外金属蛋白酶等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进而发生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6,7] 。本组研究发现,胃腺癌组织中神经组织浸润的发生率较胰腺癌略低,为56%。虽然

研究认为,胰腺癌的浸润是沿血管、淋巴管、神经周围间隙和神经束膜进行的 [7] 。在本组研究发现,胃腺癌组织中的神经周围间隙也可以出现癌的浸润,但未见神经周围间隙的淋巴管内出现癌栓,提示胃腺癌这种神经组织浸润可能主要沿压力较小的神经周围间隙进行。

参考文献:

[1]Beard CJ,Chen MH,Cote K,et al.Perineural invas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lapse after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for men with low-risk prostate cancer and may be occult,high-grade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4,58(1):19~24.

[2]Sayar A,Turna A,Kilicgun A,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urgical-pathologic multiple-station N1disease in non-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lung[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4,25(3):434~438.

[3]Hirai I,Kimura W,Ozawa K,et al.Perineural invasion in pancreatic can-cer[J].Pancreas,2002,24(1):15~25.

[4]Duraker N,Sisman S,Can G.The significance of perineural invasion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J].Surg Today,2003,33(2):95~100.

[5]Seidel G,Zahurak M,Iacobuzio Donahur C,et al.Almost all infiltrating colloid carcinomas of the pancreas and periampullary region arise from in situ papillary neoplasms:a study of39cases[J].Am J Surg Pathol,2002, 26(1):56~63.

[6]Marieb EA,Zoltan-Jones A,Li R,et al.Emmprin promotes anchorage-independent growth in human mammary carcinoma cells by stimulating hyaluronan production[J].Cancer Reserch,2004(4),64:1229~1232.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044-02

慢性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诊断中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其在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基本病变为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按照炎症活动度也可以分为轻、中和重度三类。本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诊断和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今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22例,男72例,女50例,年龄18~69岁,平均(48.3±3.7)岁。

1.2 实验室检查

检测所有患者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电泳γ球蛋白(γEP)、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

1.3 组织病理学诊断

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分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和实验室相关指标异常标准,以炎症活动度分为轻度慢性肝炎(G1-2,S0-2)、中度慢性肝炎(G3,S1-3)、重度慢性肝炎(G4,S2-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两个或者多个样本非参数检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程度肝炎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室检查的七个指标随着肝炎的炎症程度加重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轻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除γEP外,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中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病理学诊断与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符合率

在病理学诊断与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符合率方面,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三项指标之一异常患者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轻、中、重度肝炎患者的符合率分别为94.91%、63.83%和81.2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炎疾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疾病的诊断也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在临床诊断中,血液化验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研究发现,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随着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情的加重而降低,而凝血酶原时间则与病情呈正相关性[1],是肝炎疾病诊断和预后的重要依据。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是一种主要来源于肝脏的核酸代谢酶类,对其活性的测定,可以判断肝炎慢性化的进展以及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慢性肝炎患者的检出率[2]。血清脂联素是由受损的肝脏细胞分泌,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在不同类型慢性肝炎患者体内,血清脂联素水平也有较大差别,这可能是肝脏功能变化以及病毒含量与患者体质差异引起的[3,4]。肝脏是脂质代谢的场所,一旦受到损伤,脂质代谢就会出现紊乱,通过对血脂的检测,可以掌握脂质代谢以及肝脏损伤情况,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5-7]。

当前全球约有3.5 亿慢性乙肝患者,1.3~1.7亿人感染慢性丙肝,这两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热休克蛋白70的变化相关,可以判断肝炎的严重程度以及所处时期(迁延或者活动期),对于疾病的诊治有着积极的作用[8]。白介素12的水平是反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机体白介素12的水平可以有效诊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乙肝病毒大蛋白(HBV-LP)与HBV DNA的复制有关,可以作为乙肝病毒患者诊治和预后的重要依据[10]。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中,采用同时检测丙型病毒核心抗原C和丙型病毒抗体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11]。近年研究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参与了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对于病毒感染、清除以及与疾病发展相关的免疫机制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前组织病理学诊断仍是肝脏检查的金标准,而肝脏纤维化无创诊断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包括无创诊断模型法、肝硬度测量法以及各种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无创诊断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肝活检例数,提高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检出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室检查的七个指标随着肝炎的炎症程度加重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轻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除电泳γ球蛋白指标外,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中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病理学诊断与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符合率方面,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三项指标之一异常患者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轻、中、重度肝炎患者的符合率分别为94.91%、63.83%和81.25%。

通过临床诊断中实验室检查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与实验室血液指标明显相关,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一项或者多项血液指标持续出现异常时,肝脏炎症程度较重。本研究中,实验室检测仅仅可以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进行初步的诊断,而慢性病毒性肝炎疾病的确诊需要结合临床、病原学以及病理学的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参考文献]

[1] 景桂军,刘艳欣,杨梅,等.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改变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97-100.

[2] 杭菊萍,刘伶. 血清腺苷脱氨酶检测与病毒性肝炎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9):166-167.

[3] 李小玲,练小芬,彭海峰. 脂联素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J]. 现代医院,2011,11(1):78-79.

[4] 刘昱.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病毒载量与细胞免疫应答关系[J].现代医院,2010,10(5):87-88.

[5] 吴爱成,黄国清,唐恒锋. 血脂检测对肝脏疾病诊断的意义[J]. 中外医疗,2010,20:4-6.

[6] Thomas T,Ginsberg H. Development of apolipoprotein B antisense molecules as a therapy for hyperlipidemia[J]. Current Atherosclerosis Reports, 2010, 12(1):58-65.

[7] 张利红. 血脂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7):103-104.

[8] 马莉,欧宏亮.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热休克蛋白70的变化规律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1-2,7.

[9] 吴园园. 白细胞介素12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184-186.

[10] 刘春在,冯忠军. 乙肝病毒大蛋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河北医药,2010,32(5):525-527.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老年;健康护理方法

高血压、糖尿病均为常见多发慢性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其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提高跟遵医行为和健康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社区管理可通过实施一系列健康护理,达到上述效果[1]。本研究分析了社区管理中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健康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各60例。乙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34±3.88)岁。甲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8.13±3.8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甲组从医疗机构出院后单纯给予出院指导并定期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复查。乙组在甲组基础上给予社区管理健康护理,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多数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因病程长,容易出现悲观和焦虑情绪,需通过心理疏导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做好终身用药准备[2]。②饮食教育: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食盐每天摄入在5g以内,少食多餐,减少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摄入,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适量摄入蛋白质,避免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戒烟戒酒。③运动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有氧运动,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慢跑、散步和踩单车等运动形式。④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避免漏服、加减用药量,根据血压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并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如磺胺脲类降糖药需在睡前30min口服;二甲双胍一般在饭中或饭后口服。⑤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劳逸结合,保持规律作息,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以提升睡眠质量[3]。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疾病控制情况[达标:血糖、血压达标;改善:血糖、血压改善但未达标;未改善:血糖、血压未改善,总有效率=(达标+改善)/总例数×100%];比较两组出院6个月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评价,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等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越好);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患者血压和血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院

6个月疾病控制情况比较出院6个月,乙组患者疾病控制总有效率93.33%优于甲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

6个月血压、血糖情况比较出院时,两组血压、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血压、血糖均明显改善,而甲组血压、血糖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乙组血糖、血压均明显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出院

6个月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比较出院6个月,乙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疾病发病和血脂水平过高,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不良、缺乏运动等密切相关,正确控制血糖和血压,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意义重大[4-6]。社区管理健康护理的实施可为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提供生活上和用药上的指导,并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加强家庭对患者的支持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保健意识和遵医行为,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7-10]。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6个月,乙组患者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甲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血压、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血压、血糖均明显改善,而甲组血压、血糖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血糖、血压均明显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社区管理中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护理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提高遵医行为,保持良好心态,可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小云.南通市崇川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交通医学,2014,28(2):187-188.

[2]杨艺,安芳梅,王立忠,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高血压自我管理效果评价.宁夏医学杂志,2012,34(7):634-636.

[3]张蓉,孙芸.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护理杂志,2014,31(4):27-29.

[4]许寒冰,史建国.高血压患者社区自我管理模式效果分析.职业与健康,2010,32(2):2297-2299.

[5]张会敏,张海洋,唐四元.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广东医学,2014,35(17):2801-2803.

[6]宁晓东,郑翠红,李华萍,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11,11(5):36-38.

[7]李志新.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中心理问题分析与干预对策.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3191-3192.

[8]谢少飞,李华萍,宁晓东,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增强干预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25-27.

[9]李雷.浅谈全科医疗模式防治社区慢性病的效果.当代医药论丛,2014,5(2):16-17.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第15篇

1.单项应答:

(1)病毒学意义上的应答:这是指通过治疗,慢性乙肝病人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HBVDNA)已转为阴性或已低于某一规定值。

(2)血清学意义上的应答:这是指通过治疗,慢性乙肝病人血清中的乙肝e抗原(HBeAg)已转阴或HBeAg已发生了血清学意义上的转换(e抗原已转阴而e抗体已转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已转阴或HBsAg已发生了血清学意义上的转换(表面抗原转阴而表面抗体转阳)。

(3)生化学意义上的应答:这是指通过治疗,慢性乙肝病人血生化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已恢复正常或已得到改善。

(4)病理学意义上的应答:这是指通过治疗,慢性乙肝病人肝脏组织病理学意义上的炎症坏死或纤维化程度已有所改善。

2.联合应答:

(1)完全应答:这是指病人在治疗结束时出现了生化学、血清学和病毒学意义上的联合应答。具体内容包括:①病人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②病人血液的生化指标恢复正常;③病人乙肝病毒感染的标记物(HBVM)中的抗原已转阴,抗体已转阳;④病人的HBVDNA已转为阴性或已低于某一规定值;⑤病人肝脏组织病理学意义上的炎症坏死或纤维化程度已有所改善。

(2)部分应答:这是指介于完全应答与无应答之间的应答。部分应答在实际应用中判定的标准应该是:①病人血液的生化指标已恢复正常(生化应答);②病人HBVM中的HBeAg已转阴或HBeAg已发生了血清学意义上的转换,HBsAg未转阴(血清学部分应答);③病人的血清HBVDNA已转为阴性,或已低于某一规定值(病毒学应答);④病人组织病理学意义上的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有所改善(组织学应答)。由于最后一项结果有时不易获得,所以,不接受肝穿刺检查的病人可通过B超影像检查来证明。

(3)无应答:指病人没有得到生化学意义上的应答及病毒学意义上的应答。

3.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应答:

(1)初始或早期的应答:指病人治疗开始时和治疗12周时发生的应答。

(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指病人治疗结束时出现的应答。

(3)持久应答:指病人治疗结束后在某一时段出现的应答,又叫治疗停止后的应答。

(4)维持应答:指病人用药期间处于维持状态的应答,又叫治疗期应答,如病人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期间其HBV DNA检测不到(PCR法)或已低于某一规定值,或ALT已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