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外 阅读方法 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取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活动,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阅读的各类阅读图书和报刊。面对这样的要求,当下的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除了要上好语文课外,还要指导学生在高中三年内分阶段完成150万字的阅读量,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选择适当的书籍和科学的阅读方法。

适合高中学生读的书浩如烟海,目前市场上还存在大量学生喜欢读却未必适合他们读的各种各样的书。比如大量的带有色情描写的武侠、言情小说,充满暴力和血腥的恐怖小说、游戏指导书,等等。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有些学生就因为沉溺于坏书中而导致学业荒废,令人担忧。这就特别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和科学推荐了。教师在推荐书籍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客观情况,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渐强,因而要推荐一些特别能够陶冶他们情操的名家名篇,如《新课程标准》中指定的书目,《论语》、《孟子》、《庄子》、四大名著、《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等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推荐人物传记、科普读物、文艺批评、美学等书籍,条件许可的学校也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子读物。那么作为学生怎样才能完成这些阅读任务呢?这还需要教师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懂得一些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在指导时要依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笔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读写结合法

勤于动笔,是学好语文的好方法。徐特立老先生有一条读书的宝贵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我说的“写”包括摘录和写作。

(一)摘录

这种方法适用于阅读小段文字。我们学校每周安排一次阅读课,学生进入阅览室面对众多的报刊杂志,他们通常东翻翻西翻翻,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任何收获。因此要求学生备有一个摘抄本(在上阅读课时使用),并规定每次阅读课至少摘抄500字内容,将有价值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优美语段等分类摘抄。摘抄时指导他们不要断章取义,要尊重原文,并在末尾注明出处。对他们的摘抄本不定期的抽查,并给予相应评价。有时组织全班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一段时间后,形成习惯,阅读课效果有明显改善。

(二)写点评和读后感等

现在家长很愿意往孩子身上投资,所以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的学生几乎人人有藏书,这些书大多是名著。对于这样大块头的书,很多学生不愿意去看。因此教师可以指定读书任务,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比如让学生三到四个月之内读完一本诸如《西游记》这样的名著,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或者写对其中人物的评价等,形式不限,安排时间全班交流,优秀习作可推荐到本校的文学社去发表或其他报刊发表,这样会使学生慢慢提高阅读兴趣。

(三)仿写文章

从好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章法技巧,可以从莫泊桑的文章中学写曲折,从孟子的文中学习雄辩,从钱钟书的书中学习语言,等等。在阅读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去仿写,这样日积月累,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筛选阅读法

这种方法在学生的具体阅读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拿到一本杂志或小说不是非得逐字逐句地去阅读,可以指导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只选取其中最精辟的部分加以精读,从中吸取丰富的思想、知识及写作技巧。就是阅读名家名篇也要有所鉴别,有所取舍,而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比如一部《史记》有一百三十篇,无须篇篇都精读,但对其中最为精彩的《项羽本纪》尤其是“鸿门宴”、“垓下之围”等要细细品味。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省时省力,又可以吸取营养,但要注意筛选后不能只看选中的读物,而对其它读物一点也不看,与被选中的读物有联系或互补读物还应读一些,做到有目的地翻翻即可。比如我们在学习《选读》的时候,可以依据课后提供的参考书目进行补充性阅读,读司马迁的传记和相关的研究文章与专著等。这种方法可以节约时间,做到重点阅读。

三、空白阅读法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我们在阅读时,因为和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所以交流就不构成反馈。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关注作者的创作空白,将作家“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利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读出意味来。

运用“空白”阅读法要在抓住“不空白”之处,体会出作者在空白之处表达的意思。先要弄懂“不空白”之处的内容,因为这是读出“空白”之处含义的基础。如莫泊桑在叙述路瓦栽夫人以十年的艰辛劳苦偿还三万六千法郎的可怕债务之后,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可是我那一个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但读者却从中读出了造化弄人的残酷。同时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揣摩“空白”之处的深刻含义,这也就是常说的读文章要“知人论世”。

阅读方法有很多种,但一定要找到一种适用于自己学生的,并且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

当然单纯的教师指导,只是从客观上给学生以帮助。真正的阅读是学生自己来进行的,这就对学生的主观态度有了一定的要求。我认为学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专心致志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说:“读书者当将此身葬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他认为把“此身葬在书中”的精神专一的态度足以增进阅读的兴趣、记忆力与理解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有的学生在一堂阅读课里去换三四回书,这样频繁的换书,对所读的书能留下多少印象呢?如果读书时做不到专心致志,势必白白浪费时间,只能是浮光掠影罢了。怎样减少读书时走神的次数呢?我认为要在读书时树立目标。苏轼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做一次,求实际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做此。”依照苏轼的意思去做的话,每次读书时,心中先有一个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去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比方说读《围城》时,第一遍可以只关注对人物刻画的技巧,第二遍再体味其中比喻的妙用,第三遍学习写作的章法,等等。这样每一本书读过数次后,即可将其中各方面资料搜集整理起来。有了目标,读书时也就自然会专心起来。

(二)要循序渐进

这实际是要遵循学习的规律来安排读书的进度,不可一味求快。“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学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朱熹的这段话就是说要依照自己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读书的进程。读书内容的难易、速度的快慢和数量的多少要量力而行,不必急于求成。

(三)要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涵泳,就是要有客观的态度,还书籍的本来面目。“放宽心,以他说观他说,以物观物,……”就是要能随时接受新见解或新解释的态度,同时要有公正的态度,不要有好高务奇的态度。平时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读后感中常常出现一些凭个人主观感受写出的观点。比如读到写秋的诗歌,那他肯定要说到凄凉、伤感或萧条等,实际上有的诗歌中的“秋”只是为了点明一个时间而已。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革命,世界范围内图书、报刊、资料以密集的文字出现,使当今世界读者面临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资料对读者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所以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和门径,以迎接面临的挑战。

总之,中学生的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通过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下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综合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沈龙明.中学生读写技法108种[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2]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邱椿.古代教育思想论丛(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2篇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好读书

要给学生营造读书氛围。首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诗词、名言,让孩子浸润在浓浓的书香中。同时让学生把平时感兴趣的报纸杂志上的图片或者语言收集起来, 做成剪贴报展示在教室学习园地,以此激励学生动脑动手的阅读兴趣。其次,我在教室建立了“图书角”,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暂借图书,一个月后返回本人再更换,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保证阅读量和广泛的阅读面。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奖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自然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课堂教学生会读书

学生在课内掌握了读书方法,才能使课外阅读得法、受益;课外阅读则为学生复习、运用阅读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1、读与思结合。开卷有益,但不能“食而无化”。我着重教会学生问题法,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读书。如学习《小草和大树》,我指导学生初读前提出自己的问题:小草和大树分别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小草有什么特别?……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边读边思考,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断地在重点词、句、段上圈点批注,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学生把这个读思结合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就能收到很好的读书效果。

2、读与写相结合。阅读能够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爱之链》,指导学生续写“乔依醒来后……”的故事,教会学生给读过的故事续写结尾;教学《示儿》时,教会学生把古诗改写成其它体裁的文章的方法等等。不知不觉,学生在大量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不但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

3、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精读主要是运用“眼到心到”的默读法,课外阅读中长篇小说可采用这个方法。如阅读《三国演义》等,默读时不要用手指指着一个一个字读,要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只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还不够,要深入想想,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文特色。精略结合有利于学生选择阅读资源,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4、搜集资料和阅读相结合。我们课前课后布置学生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适当地浏览或者视听新闻媒体,利用电脑查阅资料等,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人物的平生资料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而且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人物形象的形成更加完美。这样不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增加了阅读量,使课内外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推荐素材,引导学生读好书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就应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的故事》、《雷锋的故事》等书籍。其次,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学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我就向学生推荐长篇小说《水浒传》。这样一来,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在阅读的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能力。

四、开设“积分榜”,交流读书所得

1、交流看书所得。可以说你喜欢的书中的一个人物,可以将看的内容作为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以介绍新书,也可以美文欣赏等等。说的内容可多可少,理解可深可浅,但人人要说。一个学生说了,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是读了,有交流就给加星,谁看得多、说得好,谁的积分就高,加上的星星就越多。这就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作品展示。

(1)读书笔记展示。读书笔记主要是检查积累的好词佳句、读后感、文章的续写或者给作者的一封信等,由组长收集,积分由学生自评、家长补评、学生互评、老师指导评等结合。词语积累多,感受深刻,看书类型多,书写工整,加星就越多,而且作为标兵作品展示。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3篇

一、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与监督相比,熏染的力量更大,当一个人好学的时候,就能够带动起身边很多的人热爱学习。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特困生而言,教师要努力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从而带动特困生热爱读书,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多接触课外书,例如一些童话、寓言以及趣味小故事等,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使其对课外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演讲内容设定为学生曾经读过的课外书中的文章,让学生谈谈个人在阅读后的收获以及感受。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演讲活动当中,可以采取轮流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这样,在十分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中,学困生就能够很容易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这样可以使得学困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懂得更多道理,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 

二、教师要科学有效地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教学的实际状况,借助于多种方法与渠道,例如交谈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与了解,从而掌握每一位学困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并且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最关注的事情,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其喜爱的书籍。与此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与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观点以及看法表述出来,帮助学困生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除此以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逐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渐渐开始喜欢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与指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鼓励其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允许其他学生提出异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讨论,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讨论情况。在班级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帮助学困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学困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从而不断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其积极参与的热情。 

三、家长支持,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4篇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语文不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点点地积累习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不读课外书籍,阅读面太窄,就会营养不良,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

再从语言语教学现状看,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影响阅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阅读少,获取信息少,学生作文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积累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对写作都大有帮助。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仅要传知,更要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与良好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正像人们早晨起来刷牙洗脸一样,成为自然。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三)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从一个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不妨说,如果能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愉悦的心理状态移植到课内教学中去,必将有效地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

如何组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说是目前广大语文教师既有兴趣又感困惑的事情。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许多因素教师难以控制。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往往是放羊式的,甚至徒有虚名,很难发挥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认真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就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看,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着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很难有时间读课外书,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也有数量不少的同学求知欲望旺盛,却又阅历少、见识浅,极易受花哨文字的诱惑,猎奇心理更加突出,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之中。其实,读书一是要广泛地阅读,包括阅读中外名著、报刊以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要有面的铺开和量的积累;二是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首先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教学大纲规定和推荐的篇目以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每年读书活动提供的文章都是课外阅读的好书籍。

2.指导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则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部作品?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且只想作一般了解,则适宜用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则适宜于细读和精读;如果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作一般的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目录就可以了。

3.指导做读书笔记。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应做好摘录。笔者所任班级每位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笔记,且规定凡上阅览室都必须带笔记本,认真做好记录,对摘录的一些重要语段,应注明出处,以便需用时查阅。

4.指导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但这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怎样写,明确应达到的水准,教师应作通盘考虑。这样,学生经过有计划的历练,写作水平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指导阅读 培养习惯 汲取精华 塑造个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读两三部文学名著”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还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但目前,就教学本身而言存在着两个突出弊端:一是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太少,每学期不足30篇的课文和仅写七八次作文,很难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二是过分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读与练,忽视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没有与学生的课外读写、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要改变语文教育“高耗低效”旧病,就要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拓宽教材外延,增加课外读写量;丰富课外活动,密切课内外联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设有利的大环境。作为课堂阅读教学延续与拓展的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的核心,扎实有效地抓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一、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突出发展性,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新世纪语文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基础扎实、修养丰厚、思维活跃、志向高远、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型人才。他们应当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有丰富的人文修养,有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生存胆识和才干,有自主自立、勇于创新、善于独创的个性品质。这样的人才必须用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人文精品来滋养熏陶,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然而,据了解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阅读过文学名著的仅有2%,98%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更谈不上外国名家名著了。这样的阅读状况很难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所规定的阅读要求 ,更不用说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精品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注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开展阅读活动,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体验中,发展阅读兴趣,端正阅读态度,培养阅读习惯。对此可这样做:一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知名人,读名著”活动,通过学生收集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如“读书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武装自己”、“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与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去塑造人生”等,让学生在名家名言收集交流中,感悟课外阅读的真谛在于:开阔视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滋养良好的品德,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规律,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畅销书籍,如《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哈里波特》等,结合作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上行下效”,引导学生读书。三是结合课文延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课外自读相关文章,定期组织作品阅读体会交流会。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组织学生欣赏《水浒传》,开展我喜欢的“一百单八将”讨论活动。这样,读与思结合,读与评相融,既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品位,培养了学生好读书的习惯。

(二)突出自主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学习过程。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而,要使课外阅读真正取得实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切实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的。把课内阅读教学过程训练的文字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技能,迁移、扩展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可以弥补课内阅读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课内阅读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例子”作用,通过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通常可采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细读品味,切己体察――精读吟诵,悉心涵泳”三步自读学习训练法。通过初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细读训练学生的读书思考习惯;通过精读,让学生学会感悟积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课内阅读获得的读书方法,去阅读相关文章。如学习《孔乙己》之后,让学生读《狂人日记》、《药》等小说,让学生在比较迁移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学习《变色龙》之后,让学生读《一个小官员之死》、《套中人》,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契诃夫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学习了《生命的意义》,就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保尔的人格魅力。

二是精读与略读结合。人类文化典籍,浩淼如海;学生的课外时间又很有限。这样,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就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阅读的“精品”,如何运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去读这些“精品”。正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读书既要精,又要博。有的书要细嚼慢咽,有的书要快读,有的书只要尝尝滋味就可以了”。

在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精品上,可采取三种方法:定期为学生提供精品目录;定期举行阅读精品讨论会;建立班级图书角,根据提供的必读目录,开展“献一本书,读百本书”活动,拓宽学生拥有精品书的渠道,把握学生阅读方向。

(三)突出实效性,促成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感悟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文化积淀、能力提高和人格发展的过程。积土成丘,集腋成裘,知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成为学问;人格和能力只有在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的不断感悟中才能发展。因此,在课外阅读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做好阅读的积累和感悟。

一是指导写好读书笔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学期初,鉴于学生不会或不愿做阅读笔记,在阅读课指导上,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可以不拘一格:或分类摘录,或综合分析评价;有时可以摘录句子或部分章节,有时可以概括大意;有时可以对文章内容加以评点,也可以记录感想和体会。读书笔记或卡片写得多了,就可以编目录,分类,再进行综合比照。

二是引导学生“每读必写,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课内的自由阅读课,引导学生针对所读文章的某一方面,联系自己的经验、感情进行思考,或评论,或分析,或感悟,或议或叙,当堂写成完整的小段,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三是定时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内,学生必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体会,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畅谈读书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教师也可以借此时机了解阅读的效果,指导阅读的方法。在这方面可利用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或感人文章推荐给大家,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既可以博采众长,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自读的动力,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汲取名著精华,塑造健康个性

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中所涉及的长篇文学名著,教师应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使其汲取名著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寻找名著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就中学生必读的几部名著为例进行探讨。

1、从《西游记》看人的个性价值。

《西游记》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取经故事开始之前)突出的是孙悟空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它背后隐含地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然而,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像孙悟空那样无限发展自己的个性,到处“大闹天宫”,那就不仅会把社会搞成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局面,而且还会对他人的个性自由造成很大伤害。这说明人的个性自由要受到社会的一定限制。于是书的第二部分就形象地探讨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意志中得到实现的问题,紧箍咒就起到了化解个性自由与社会意志之间的矛盾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记》对人的个性价值作了明晰而深刻的解释。“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尊严和价值,又指出了个性自由得以升华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个性自由的必要性,又提出了如何对这些过分的个性自由进行因势利导,使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间言之,只有在一个人的个性自由服从于社会意志的前提下,他的个性才有价值。

2、从《水浒传》看“义”的人格观念

《水浒传》中以“义”为核心的“好汉”人格崇拜,是将这些绿林豪杰凝聚起来的重要因素。《水浒传》中的“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和今天的“见义勇为”有着相同的实质。可以说打抱不平是梁山好汉的共同人格追求。鲁达拳打镇关西、宋江私放晁盖、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是如此,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群体行为也是如此。②“仗义疏财”。这也是值得肯定并发扬额人格品质。如果说打抱不平是对被损害者生存安全的援助的话,那么仗义疏财是对他们物质经济上的援助。③“勇武阳刚”之气。从人格美感上说,这些绿林好汉崇尚的是一种勇武阳刚之气。作文一种文化因子,他们继承了荆轲、聂政、高渐离等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勇武气概,并予以发扬光大。在他们看来,是好汉就得勇武无比、豪气凌云,丝毫没有脂粉气。鲁智深怒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打闹野猪林;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这种阳刚之气的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中,打抱不平和仗义疏财是好汉人格的外在之形,而勇武豪爽的阳刚之气则是好汉人格的内在之神。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以“义”为中心的好汉人格崇拜系统。

3、从《简爱》看人格尊严的维护

小说的最动人之处在于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者着力挖掘的是主人公精神方面的深刻内涵,这又主要表现在反抗逆境、维护人格尊严、追求独立平等上面。她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从容自若地出现于罗切斯特府上,在那些即使是仪态高雅的贵妇人面前仍不失落落大方、不亢不卑的作派。由于她的自尊自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于世事明达的见解,才使主人罗切斯特与之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可以说,魔力般吸引罗切斯特的,就是简.爱的精神力量。“我是自己的主人”,这就是简.爱的性格。她总在竭力寻找一条能够于社会中不受歧视的、与人平等地行进的道路,为了它,不贪图眼前的或者永久的快乐,为了它,不在乎吃苦、流浪甚至牺牲和死亡。

4、从《边城》看人性之美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他描写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这是一曲细致幽婉的乡村牧歌,已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小说中的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碧溪为来往过客摆渡,并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为别人活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维持祖孙二人的清贫生活。我们从他对他人、对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可以看到他那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胸襟,并对他这一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开辟名著塑造学生健康个性的途径

1、积极向学生推介名著,培养积极的阅读兴趣。既然是名著,就是“经典的”、“审美的”、“历史的”,就有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定性的高度评价。教师可利用其令人敬仰的高度的评价来向学生推介,打开他们的“期待视野”。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6篇

【摘要】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因而教师在讲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从探求阅读方法入手,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从而带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真正达到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关键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方法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他其它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普及、人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今天,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抓好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相通的,它们都要从字、词、句、段入手,理解文章意思,学习写作方法等。因而教师在讲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从探求阅读方法入手,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学会读书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读书方法,从而带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多年的尝试,积累了以下的方法,现介绍给大家,请君一试。

1.做好读物推荐

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学生推荐书目并进行分类。如少年读物、科普读物、历史读物、经典名著、民间故事、科幻作品、古诗文、名人名言等,根据书目核定为“背诵书目”、“精读书目”、“略读书目”。另外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了《杨修之死》,推荐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学完《丑小鸭》后,相应地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作为课外读物。如学了《香菱学诗》,推荐学生读《红楼梦》,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推荐学生读《水浒传》等。推荐读物要尽量广泛、多样。蜜蜂每酿五百克蜜大约需要在一万朵花上采集原料。读书的范围也要尽量广些,种类要尽量多些,才能吸取到各种营养,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不仅要推荐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寓言及其它文学作品,也要推荐科技知识、政治常识及其它的社会科学知识读物。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例如汶川地震,全国为遇难者下半旗志哀,为了让学生更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四川灾区的人民,对整件事件有更多的了解,我让学生作一个简单的研究报告,对国际下半旗致哀的来历、我国建国以来一共几次下半旗及我国国旗法对下半旗的规定等进行研究。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收集处理信息,还进行了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2.做好方法指导

一是掌握一般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有的未能解决,不妨跳过。二是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浏览、速读、默读、复述、背诵、吸收性阅读、精读、品读等。三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边读书边查字典的查读;边思考边议论的议读;边读边作符号批注的划读;在教师指导下的仿读;自我设疑,进而理解课文的研读。同时还要教学生探索不同文体的读法和步骤。例如读记事类的文章:初读,清楚六要素,弄清起因、经过、结果,了解大意;细读,了解故事发展的顺序及重点部分;精读好词佳句,理解中心。读写景类的文章,应先明确写的是何景,景有什么特点,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有哪些词句表现此景的特点。读说明性的文章,先明白写的是何物,有何特点,再看按什么顺序,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最后了解哪个方面说得最明白等等。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阅读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多形式地阅读,如粗读、精读、跳读、泛读、略读等,学会根据阅读内容选择阅读形式。

3.建立班级图书角、读书园地

开展“把好书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活动,以我的1本书换大家46本书,把大家捐的书分类,选出图书管理员,每周两次午间开展读书活动;也可以把自己在家里看的书带到教室里来看,让教室书香飘逸。这样在大家的带动下一部分平时不爱看课外书的同学也捧着一本书开始读起来。

4.指导写读书笔记

一是指导记录的内容,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等。二是指导记录的方法。如批注笔记,提纲笔记,摘录笔记等方法。

5.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

让学生吟诵古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成语接龙,谈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逸事。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最突出的优点是好表现自我,他们要在这5分钟中展现自己最有学问、知识丰富,就必须在课外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久而久之,爱上课外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6.争取家长支持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指导;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在活动中历练阅读品质。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等。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4.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①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②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③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④摘录批注法。此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气氛,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是一家人共同的事情。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专家指出,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

在家里,书无处不在,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幼儿将书当“玩具”去玩,视“书”为好朋友的观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我们应及早地为幼儿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要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三、阅读习惯养成尤为重要

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它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以至人的工作学习都会有直接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地养成。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一到时间,开始阅读。如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学校,教师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在这当中,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8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多年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经验积累,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如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或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教师必须是此类课外书的积极读者,可选讲一个故事,有意识的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自能读书。中、高年级则应将学生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相机推荐适合“口味”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去自由阅读

2.指导表演。

一年级的注音读物上有《滚南瓜》的故事,我先叙述开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帮小白兔出主意:“怎样才能将南瓜送回家?”接下去阅读原文后明白了:小白兔是看到了熊猫骑的三轮车后,想到把南瓜滚回家。“怎样才能将南瓜滚起来呢?”我又出示一个大南瓜,放在讲台上,让两个学生把南瓜竖起来演示滚来滚去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谁愿意表演这个童话故事?”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我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这个童话故事。故事中“小白兔”滚着南瓜回家去的情节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滚南瓜》的故事也人人会讲了。

在低年级课外阅读中,这种“读、议、演”结合的做法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又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示方法。

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还需加强指导。每节阅读指导课上精读一、两篇读物,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三步读书:初读,归纳主要内容;速读,质疑解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告诉学生自由阅读时,不仅可以连读,略读,还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跳读。二年级学生能把一本200多页的书在放学以后几小时就看完,有的学生就是挑最有趣的情节跳读的。如:有一次一学生在电视上看一部连续剧《红楼梦》,急于想了解黛玉和宝玉的命运结局,就找来一本《红楼梦》小说,不到半小时就找到了答案。家里人感到非常奇怪,他却笑着说:“我是跳着读的。”

4.明确要求。

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还要求学生对各类文章中精彩的重点段,要会理解、会背诵、会仿写。这样既为写作打下基础,又能提高理解能力。

5.培养习惯。

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人备一本摘录本,教会分类摘词摘句。如佳句分类:按句型可分为比喻句,拟人句等;按内容可分为写人物外貌或写动物外形的。学生的摘录本,每周必查一次,每学期互阅两次,相互促进。

6.作业钩连。

把语文课的内容通过阅读挂钩,做到“根在课内,梢在课外”,如学了《吃虫的植物》后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世界上吃虫的植物约有()种,在我国已发现有()种,除了猪笼草,茅膏菜外还有()。”这样的作业,学生是有趣完成的,于是乐于阅读有关书籍。课本中安排的重点项目,光凭基础训练中安排的练习还不够,围绕每组训练重点,读讲课文时,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外结合与小学生相关的书类杂志读物上的文章进行练习,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不过练习的短文要注意有明确的典型性及反馈性,以利掌握规律、熟练技巧,发展智力,又促进了读书读报活动的正常开展。

7.开展活动。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9篇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在班级里,定期办一些手抄报,黑板报,在图书角放置并时常更换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丰富班级文化。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老师能与学生一起看书,而且看同一本书,并经常在课间休息时一起讨论故事情节,评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就能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有段时间在我所任教的班上,一些学生喜欢上“马小跳”,我自己也找来杨红樱的作品集,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与老师有共同话题,讨论很激烈。我乘机在班上宣讲并掀起“红缨热”,连一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加入到读书热潮中来,班上读书的气氛更浓了。

我还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民情风俗、奇闻怪事,并与大家交流,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结合课文学习,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推荐课外读物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读物内容的深浅,同时注意趣味性和广泛性。

我在教学某篇课文时,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后,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自相矛盾》《惊弓之鸟》后,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多用成语故事》;学习《鲸》后,向学生推荐《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生会兴趣盎然的徜徉在科学知识中;学习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介绍《红楼梦古典文学名著改写本》让学生阅读,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词后,可参考大纲中“小学生古诗背诵篇目”适时指导学生读、背相关的古诗,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的。

我有时会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梅花魂》一文时,根据课文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三句诗。课前介绍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中送别》及北宋词人秦观的《浣溪沙》让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弄清三首诗词的大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仅能比较轻松地理解课文中外祖父落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念家乡的感情,还能提高课外阅读兴趣、文学素养,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我还在学生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向学生介绍该作者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了鲁迅的《少年闰土》,介绍读他的《故乡》;学完林海音的《窃读记》后,在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后,乘机推荐她的《城南旧事》让学生阅读,并及时组织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我还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或篇章的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三、课外阅读要写好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如我还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10篇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讲故事激趣

小学生最喜欢内容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事故、历史故事)、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根据小学生年龄的认知特点,我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介绍读物激趣

介绍书中人物、大概内容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愿望。

3.谈感受激趣

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感受,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读

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靠默读来理解内容和中心。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我要求学生琅琅地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琅琅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

助于记忆精彩句段的内容,想象意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

2.抓意境想象读

为了引人入胜,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的描写。因此,阅读作品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性,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

三、运用五步训练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1.读,即读书读报

读书时我要求学生多朗读精彩句段。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好词佳句、优美意境积累于孩子心中。

2.说,复述读物内容

在学生读完书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巩固消化读物内容。我们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新书介绍员等活动,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有利于把读物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内化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写,写读书笔记

在学生读完书后,要求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有两种:一是摘录,摘录好词句好(段);二是心得体会,着重写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感想体会。

4.评,评点、评价

引导学生对读物进行文学欣赏性品评,提高学生审美情操。我让学生同读一本书,读前提出要求,读后组织评点、评价,这样做的阅读效果非常好。

5.演,表演

有些童话、寓言等文艺性读物,我指导学生按人物角色表演,通过表演,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表演组织讨论、评价,使学生对人、事、物的认识深化。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阅读 指导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26-01

一 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享受

新课标强调养成良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依据这一准则,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必强行规定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其次,教师要抛弃“和学习无关的书是杂书”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里引出来,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阅读水平的理性飞跃。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悍的美文,让学生在闲暇时阅读并从中得到熏陶。最后,在教师的推荐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至乐境界,使读书成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难割舍的一个项目。

二 让学生阅读自然社会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可以阅读山、阅读海、阅读春、阅读秋、阅读清晨、阅读黄昏、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阅读友情,甚至可以阅读一棵树、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自然、社会、生活是最广博、最丰厚的文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在学生的心灵体验与生活的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与提升。

三 让书声伴随着学生的阅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一个表征,朗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地形成语感,逐步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放声的朗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许多经典作品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诗文默写课内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为50篇(段),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为14篇(段)。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每日诵读才是上策。每天设置一项20分钟左右的朗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作品,还能逐步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四 引导学生进行辐射性阅读

课内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受到好的效果。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固然重要,而教师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辐射性阅读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第二,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题材的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使学生们明确,同一题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第三,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辐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辐射。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异同。

第五,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作品辐射。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这种辐射性阅读可以在阅读基点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

五 以阅读激励学生作文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积累、模仿、创作。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涵养,也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写出佳作。学生平时准备随笔本,摘抄精美文句,叙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再也不会为素材而犯愁,从而养成了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阅读才有联想、有探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探索、领悟作者的行文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与思考,从而写出既深刻又有创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12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我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选讲有趣故事。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每天午后,我都选择益智,有趣等适合少儿年龄、心理特征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渴求性的自我行为。

2、运用榜样激励。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我常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马克思、鲁迅等伟人多读书,读好书的典型事例,请得益于课外阅读的同学谈谈读书的体会,让学生充分理解浓厚阅读兴趣使人受益匪浅的事实。我还注意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口中蹦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时,当学生道出一些别的孩子所不甚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我均大力表扬一番,在学生身边树立了活生生的榜样,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阅读氛围,使学生乐读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这种无意识行为的形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能实实在在地走入五彩纷呈的课外书籍之中。为此,我多方努力,开辟途径。

1、图书室“一切为了读者”。图书室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整体,“一切为了读者”是服务的宗旨。我们学校每学期根据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及时配足配齐适合的图书,注重图书的更新和工具书的配备;同时改革图书借阅办法,充分利用师生闲暇时间,实行学生使用借书证自主借阅、开架借阅,以方便师生借阅。这样学生可以天天到图书室、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从而使人找到了书,书找到了人,藏书的价值也才能得到成倍的体现。。

2、班级建设 “小小书架”。开学初我在学生中、家长中做了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当前的读书情况和他们喜欢哪些类型的书。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的阅读面较窄,自主选择书的能力不够强。针对这一情况,根据学生的喜好及他们的年龄特点,我及时向学生推荐了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外书目50多本,并在班中建立了“小小书架”,鼓励学生每人带一本课外书到学校,与大家“共享”,以充实图书角落,也带给孩子们较为多样的选择。

3、教师成为阅读的“先行者”。袁说:“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我在课外阅读时,就常常保持一颗童心,亲近书中的文字,亲近作者,亲近主人翁,从孩子的视角去欣赏作品。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一起去爱,一起去怒,一起去恨,一起去痛,一起去乐。有时我也会选择书中一些生动的故事作形象的讲述,却讲不完整,或讲头留尾,或讲果留因,或中间空白留一个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导他们自己去书中寻找结果。

4、家长和孩子“亲子共读”。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古人常把书斋比作家庭中的绿洲。今天,现代电器、时髦家具不断更新换代,走进无数家居,塞满拥挤的空间,而多少家庭尚存一块文化的绿洲?正像一位小学生所说:“我们家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书。”所以,我让家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气氛。为孩子买张书桌,买个书橱,给孩子准备适合他们阅读的、感兴趣的书籍,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也应该参加读书者的行列,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感受,共同进步。

三、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摈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

2、摘录与随感。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我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书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

3、精读与略读。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我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精读与略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句划,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4、交流与讨论。每次阅读后,我都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消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13篇

一.应该正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误区

当今物质财富日益丰富,鱼龙混杂的出版物令人眼花缭乱。有人在看《马屁精》、《厚黑学》、《损人大全》、《同桌就是你的仇敌》等,乐此不疲;有人相信算命、看相;“追星族”的痴迷令人啼笑皆非;受到黄毒侵蚀而走上歧途的青少年案例屡见报端;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二……凡此种种身心扭曲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说明“狼来了”并非耸人听闻的危言。笔者认为困扰中学生阅读的诸多误区有:

1.片面性 存在极端的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功课成绩,只重视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否则拒之门外,故而文学名著很少问津,科普、法律书籍难排上位,英雄人物的魅力不再。

2.盲目性 由于缺乏独立思考,粗糙、低劣甚至的文艺产品大行其道,高雅严肃的作品被束之高阁,仅满足于感官刺激,而忽视了道德熏陶与人格升华,出现饥不择食而消化不良的病症,人文精神有迷失之虞。

3.随意性 由于学生在课后或校外不便于管理,加之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学生阅读不择时间、地点、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隐患性 真正适宜年轻一代的精神食粮短缺,而出版市场的假冒伪劣又屡禁不止,那些矫揉造作、无病甚至充满色情、凶杀的精神鸦片危害匪浅,因而扫除精神污染,净化社会空气已刻不容缓。中学生对文化垃圾如此“废寝忘食”、“如饥似渴”,严重影响了学习与健康,必贻害无穷。

二.提高语文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实效的尝试

关注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挑战,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览中应遵从科学性、针对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诸原则:

1.前提——转变观念 语文教师首先坚持“减负”不减责,解放思想,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中消除消极、病态心理,形成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集体舆论氛围;其次,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做到勤学、敏思、笃行的统一,达到会学、乐学而且学实、学活;再次,澄清某些模糊认识,贯彻“减负”不减质的理念,明确课内外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决不能舍本逐末,顾此失彼。

2.关键——妥善引导 先从态度、动机、兴趣上入手,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典型示范、循序渐进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消除心理困惑;再以自身的好学、执著与渊博来感染学生;进而在阅读目标、内容、时间和习惯及方法上循循善诱,择善而从,注意适时、适量、适度,不求多而求精;另外,教育学生千万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保证足够睡眠,保护视力。

3.条件——各方协作 教师理当尽心、尽力、尽责,“三位一体”(学校、家长和社区)齐抓共管,全方位地配合,关注学生课外阅读,净化社区环境,提高社区文化氛围。注意与有关任课教师尤其是与历史、政治老师加强“联姻”,有效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各科把课外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与课堂进度相配套,多渠道开展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14篇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上阅读课的时候,不能以传统的满堂灌的形式进行,而应该开拓创新,研究探索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去阅读,主动去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乐在其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吸收教师所教的方法技巧。

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小学阶段,仅靠对课本上的文章进行阅读训练难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吕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必须紧紧抓住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环节。

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业负担的减轻为小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创造了重要的契机。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呢?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采取以下一些形式是比较有效的。

一、增强学生学好阅读的信心,提高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做一切事情的动力源泉,有了兴趣,就有做事情的动力。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教会、教好学生怎样阅读,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兴趣先要从课堂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阅读的压力。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细心地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读出文章的情趣,读懂作者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地了解文章内涵,掌握文章内容,才能找到阅读的感觉,才能体会阅读的美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阅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不管做什么事,人一旦对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就会“刹不住车”,自然而然地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吸收”了。

在研讨时,对于学生不能理解之处,教师可以讲解习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研讨过后,让学生再通过阅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师生共赏。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我们不能“啃老本”,仅仅按照传统的模式满堂灌,仅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而是应该与时俱进,研究和探索现代儿童的心理,摸索一条适合他们的新思路,抓住一切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上每节课之前,我都要让学生自主地做好预习工作,查找将要学习的新课文的相关资料。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知识的过程。在阅读时,我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要视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整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的思路应该是:首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自主学习、创新教育、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其次注重信息的多项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培养,学生的潜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第15篇

1 追朔字源,激发兴趣。

我们应根据古汉语的特点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字义和字形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其构字特点中,往往可以探求这个字的意义轨迹。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法,不仅能使学生牢牢地记住字义,并能准确地区分其细小差别。如:金文的“步”像脚趾朝上的左右脚掌,当人的双替向前走动,其本义就是“行”。金文的“行”的中间是一条大路,左右两侧分开两条小路,样子与“十字路口”相近,行字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走”。金文的“走”字上面像一个摆动双臂向前奔走的人形,下面的“止”代表脚,一个向前奔走的人再加多一只脚,说明走得很快。本义是“跑”。上部是一个摆动双臂奔走的人形,下部是三个“止”部件,“止”代表脚,整个字表示一个向前奔走的人再加上三只脚,表示速度很快。本义是:“奔跑“。学生在追朔字源,积累字义过程中,对古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认为古文不再枯燥难懂,学习热情高涨。

2 清除障碍,理解文意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步呢?

首先,整体阅读。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的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

其次,善于借助,揣摩文意。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内容概括类的选择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种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这种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最后,重读课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

3 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4 积累贯通

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基础,好比建筑房屋的砖瓦,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除此,还要了解俗称的“之乎者也焉矣哉”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和史学知识等等,也不可忽视,要刻意地记一记。在阅读文言文遇到陌生的字词时,可以回顾课内所学,看能否对号入座。如此量化积累,就是语感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了解句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反复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应试能力,为进入初三复习做好准备。

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揣摩,因为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如“兵”、兵器、武器是本义,它的引申义就是相关的一些事物,如士兵、军队、军事、战争、战阵之事,究竟是哪一种意思,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平时学习要注意文言文阅读的拓展,注意课内外的衔接,以求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