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循证医学,妇产科,护理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在循证医学的影响下产生的新型护理观念,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而逐渐得到护理人员及患者的认可与接受[1]。循证护理的核心是运用最佳的科学证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2]。现有研究已证实,相对于传统护理模式,在妇产科领域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提高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缓解产妇围产期紧张、焦虑心理,改善母婴结局[3]。本文现介绍循证护理的概念及实施步骤,并对该护理理念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状况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循证护理的概念、步骤及实践模式

1.1循证护理的概念 循证护理指的是护理人员在制订及实施护理计划的过程中,慎重、明确、明智地应用最佳的科学证据,从而将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与客观证据知识相结合,同时参照患者的具体期望,最终给患者提供科学的、符合患者期望的护理措施。由此可见,循证护理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即可利用的最佳护理研究依据;护士的临床经验与技能;患者的实际情况与愿望。只有将这3个要素紧密结合起来,方能制定出科学的护理决策[4]。

1.2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 循证护理的具体实施包括4个主要步骤:①提出循证问题,包括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②证据的检索与评价,即针对循证问题,通过检索文献等方式,获取和临床护理实践有关的证据支持,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护理、预后等多方面,一般随机对照实验提供的证据最具可靠性与真实性,随后对获取的证据的实用性、有效性做系统、审慎的评价;③循证应用,在循证证据支持与观察获取的信息基础上,对护理干预进行批判性分析,并对护理决策进行调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并实施;④实践反馈,循证护理尤其重视对实践效果的评价,目的在于及时更新临床知识与技能,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

1.3常见循证护理实践模式 前临床使用的循证护理实践模式较多,常见的包括以下几个:①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该模式中循证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4方面,即研究证据;证据应用情景;患者的偏好、需求、体验、价值观;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具体的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也主要包括4个步骤,分别是生成证据;综合证据;证据/知识传播;应用证据。②Iowa循证护理实践模式,该模式共计有10个步骤,即问题触发;选题优先度的确定;研究团队组成;综合证据;证据评价及证据综合;明确研究基础是否充分;变革预实施;明确变革能否在临床实践中适用;监测并分析变革结构、流程与结局数据;变革结果的传播。该模式目前被美国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于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以及临床护理中,也得到普遍的认可与接受。③美国循证实践学术中心(ACE)Star循证护理实践模式,该模式包括5个步骤,分别是发现证据;证据综合;转译评鉴;实践整合;效果评价。除了上述循证护理实践模式外,常见的循证护理实践模式还有Melnyk & Fineout-overholt循证护理实践流程、Steler循证护理实践模式、Rosswurm & Larrabee循证护理实践模式、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模式、ARCC循证实践模式、PARIHS循证理论框架等。

2循证护理在产科护理领域中的应用

2.1在围产期中的应用 在产妇围产期应用循证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产妇围产期心理应激反应,促进产程进展,缩短产程,减少围生儿及产妇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母婴安全。杨瑞蓉[6]通过对比单纯全程陪产护理模式与循证护理模式在产科分娩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采取循证护理干预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产妇,且采取循证护理干预的产妇中,自然分娩与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33%、7.50%,与常规护理组的8.14%、9.86%相比均有所减少,其中自然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可见,循证护理有利于缩短产程,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聂芹[3]的研究则显示,初产妇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由于担心分娩疼痛、分娩过程不顺利,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其次是欠缺分娩相关知识,对分娩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呼吸、用力等掌握不足;产程疼痛也可加重产妇的负性心理,影响产程进展,导致剖宫产率上升。针对此,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循证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分娩技术支持以及产程镇痛方法,经循证护理干预后,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与常规护理组相比显著缩短,阵痛≤2分占比明显增加,剖宫产率显著降低,焦虑程度评分明显下降,产后出血量也明显减少,产妇对分娩质量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陈惠兰[7]除了在各产程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外,针对初产妇特殊的心理特征,在循证支持下,于产前给予了初产妇有效的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旨在促使产妇对妊娠及分娩有正确的认知,减轻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改善产妇情绪,经一系列循证护理干预后,循证组产妇顺产率达85.9%,明@高于常规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1.4%、0%,均显著低于常规组,且循证组产妇的心理状态要明显好于常规组。提示,在初产妇产前以及分娩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改善初产妇心理状态,降低剖宫产率,改善母婴结局。

2.2在妊娠并发症中的应用 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包括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子痫前症、妊娠期心脏病等。将循证护理用于妊娠并发症中,有助于提高孕产妇对于相关妊娠并发症的认知,提高自我防护效能,减轻妊娠并发症对母儿产生的危害,改善母儿结局。张智慧等[8]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经循证得出的问题主要是患者缺乏对妊娠糖尿病及其危害的认知;饮食控制不佳,难以兼顾孕期营养需求与血糖控制;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导致病情加重;缺乏运动;病情控制不好可增加妊娠高血压的风险;新生儿易出现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窒息等。针对此,该研究加强了对孕产妇的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心理疏导、运动指导、并发症预防护理、定期产前检查。经上述一系列循证护理干预后,分娩前产妇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效果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孕产妇先兆流产、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产褥发生率均显著下降,剖宫产率显著下降,巨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与窒息发生率也都明显下降。羊静[9]的研究指出,循证护理有利于加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产妇产后第3 d泌乳量显著增多,生活质量则显著提高。喻杨艳[10]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实施一系列循证护理措施后取得了满意效果,具体措施有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加强心理指导;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加强饮食与生活指导;密切监测病情,经过上述循证护理后,患者的剖宫产率为56.81%,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此外,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先兆子痫、子痫发生率也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提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改善产妇结局。胡艳红[11]对重度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征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后,产妇病死率、胎儿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8%,与对照组的21%、13%、25%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产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满意度明显提高。杨秀敏等[12]的研究显示,循证护理有利于提高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心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3循证护理在妇科护理领域中的应用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循证护理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护理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病情的快速恢复。焦灵敏[13]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经护理后,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丁广香等[14]在行LEEP治疗的宫颈上皮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后,术前1d、术后1d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点,且循证护理干预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下降,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加快,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沈丽芳等[15]认为,在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实施循证护理有利于防止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减少术后护理风险。戴旭萌[16]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通过提出循证问题,即患者多可对子宫肌瘤剔除术存在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担忧手术会对生殖功能与内分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围手术期患者的睡眠可受到影响;如何促进术后康复。针对循证问题检索数据库、查找文献等,寻找出循证支持,并对循证支持的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等进行循证评价,最后实施循证应用,即健康宣教、加强心理指导、重视基础护理、加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宣教,通过上述一系列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改良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提示,循证护理有利于缓解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改善患者的睡眠。另外,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表明循证护理能加快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机体的恢复。

4总结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经验式护理已无法适应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而循证护理成为发展的新方向。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科学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或孕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而循证护理有望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晓美,刘晓双,宁斐,等.循证护理实践能力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7):1563-1567.

[2]Artieta-Pinedo I,Paz-Pascual C,Grandes G,et al.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and simple accompany nursing pattern in obstetric delivery [J].J Clin Med Pract,2014,18 (8):66-68.

[3]聂芹.循证护理对初产妇分娩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188-190.

[4]孙文茜,赵晨,高维洁,等.循证护理实践中的证据检索方法及资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3):263-266,272.

[5]靳英辉,商洪才,唐琪,等.我国循证护理实践证据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9):2252-2258.

[6]杨瑞蓉.循证护理与单纯全程陪产护理模式在产科分娩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8):66-68.

[7]陈惠兰.循证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心理状态、母乳喂养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46):132-133.

[8]张智慧,杨倩,石亮,等.循证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6,56(38):85-87.

[9]羊静.循证护理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泌乳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6,38(2):281-283.

[10]喻杨艳.循证护理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6,29(2):166.

[11]胡艳红.对重度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征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5):545-547.

[12]杨秀敏,王立群,王立超,等.循证护理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0A):171-172.

[13]焦灵敏,田彩侠.循证护理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3):364-365.

[14]丁广香,郭亮生.循证护理对行LEEP治疗的宫颈上皮内肿瘤患者心理情感及手术情况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8):899-901.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受循证医学理念的影响,循证护理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目前已成为护理领域极为重要的新型护理模式之一。本文综述了循证护理的概念、实施步骤及其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状况,认为循证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 性医学; 关系; 应用

【中图分类号】R167【文献标志码】A

医学的研究方法一直遵循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医学方法从主观观察到经验医学、科学实验一直到今天的更加注重科学证据的循证医学\[1,2\],推动了医学各学科的发展。因此,掌握先进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对于更好地掌握性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规律,促进性医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性医学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性医学(sexual medicine)是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医学是研究人类性生物学及性临床医学的学科,它既是医学科学的分支,又与其它许多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以及各临床学科等有着广泛的联系,性医学所提供的医疗保健技术有利于解除人们与性相关的疾患,对于提高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3\]。性医学的发展也和其他医学学科一样受到了从古代的自然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一直到今天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影响。由于人们对性的认识,尤其是对、性心理乃至性疾病及其诊治的认识受到人类历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性医学学科的发展和其他医学学科相比还不够完善,学科地位也不够坚实,因此,引入科学的医学研究方法有利于促进性医学的发展\[4,5\]。

循证医学(evdience based medicine, EBM)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派生于临床流行病学、并在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种新的医学方法学体系。在过去传统的临床医学实践中,医生多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等经验医学知识,加上零散的、非系统的文献报告的临床研究成果来指导病人的诊断和治疗。随着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许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RCT)的结果发现,在临床实践中,一些理论上有效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无效或弊大于利\[6\]。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依据,包括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专家制定医疗指南、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从而推动着医学方法学从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的转变[7],它是一个高效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临床医学模式。在“循证”这种医学模式下,证据必须是来源于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临床研究结果。除了强调证据的获取之外,循证医学还强调对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的作用,即利用严格的方法学去评价这些证据,如对这些研究证据进行的Meta分析等[6]。

循证医学这一新兴学科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它在临床医学实践、科研卫生管理以及医学教育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循证医学的发展和特点也已成为从事性医学的广大临床医生、科技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由于性医学学科的特点,很难采用合理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等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但要充分意识到循证医学研究在目前的医学研究方法中是有着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的优势,因此性医学研究也应尽量遵循“循证”的原则,并结合性医学的学科特点,在性医学的研究中灵活使用循证医学的有关方法。因此,认识到循证医学与性医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完全可以将循证医学应用到性医学的研究工作中,促进性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水平的提高。

2循证医学在性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实践

循证医学对促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适宜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世界卫生组织曾组织过不同国家的十多个中心参与的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比较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左炔诺孕酮与雌孕激素联合给药法的紧急避孕效果,并通过专家工作组会议对循证查询获得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综合提炼和评价后出版了包括《避孕方法选用的医学标准》等一系列计划生育指南,在每次指南修订中都需要在循证的基础上,取得各国各领域专家的充分共识,提高了指南的权威性和适用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各国紧急避孕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8]。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共同实施和赞助出版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也是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式,对直接导致怀孕、艾滋病病毒感染以及其他性传播感染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后得出的研究成果,这适合于指导学校、教师和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性健康教育活动[9]。

国际上对性骚扰、性暴力或不安全堕胎等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采用了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在性医学临床常见疾病如疼痛的预防、控制的研究上,除了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对患病个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系统地研究外,也借鉴了流行病学的方法,在群体中探讨疼痛的发生、发展和分布原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疼痛的预防控制的对策与措施[10];在男科的临床诊治指南方面循证医学的有关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1]。

我国也曾经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寻求最佳的临床依据,给广大妇女提供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生殖保健服务。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单位在1989年通过随机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研究来选择脱落率低、避孕效果好的避孕环,此研究成果使近十万的已婚妇女避免了因意外妊娠造成的人工流产。199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把上海的经验推广至全国,使更多的全国妇女受益[8,12]。

我国近些年来也开展了性病和艾滋病防治效果的循证医学研究,为我国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性病及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13,14]。

3循证医学在性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性是一个可以具有非常丰富内容的主题,牵涉到社会、心理、临床有关学科等多个方面,由于社会禁忌、文化习俗、个人隐私和偏好等因素,许多性学研究无法充分应用合理严谨的流行病学等科研设计方法,如双盲、随机、对照等。所以,性学研究多以经验医学和个体观察为主,一些用于临床实践的性治疗方法还缺乏生理学和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特别是有些方法是以个人经验、理论推理为主,用于指导当代的性保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科学验证。按照经验模式制定的的临床决策或推广的性健康保健方法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循证医学通过结合性医学的学科特点应用到性医学研究当中,能够为性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由于性医学的许多研究和临床实践不可能都进行大规模临床RCT的研究,这时临床个人经验和个案研究也显得非常重要。循证医学的作用是通过收集最新的科学证据用来解决临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每一个具体问题都必须是在仔细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基础上做出了临床判断之后再寻找当前最佳证据。可见,循证医学并不排斥个人经验,它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将个人经验、病人个案的诊治信息与当前文献报道的最佳证据结合起来。所以个人经验和病人的个案信息可以从日常临床实践中获得,通过对个案信息的收集也为今后利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等流行病学研究能够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多选用适合性医学研究特点的一些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一些社会学调查的资料也是循证医学证据的的依据之一,人群调查等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可以形成大样本群体水平的证据,美国著名科学家金赛的《人类女性》、《人类男性》等性学报告也是获得性医学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重要资料。性医学的一些研究指标和结局多使用观察方法,循证医学不能脱离观察获得的证据,但是通过观察后,需要一个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时间更长的检验和印证过程后进行提炼总结才能得出更科学、更严谨、更可靠的能够在性医学领域推广的医疗实践方案\[15,16\]。在性医学的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或实用型随机对照试验。例如,在不同地区和文化里男性障碍的发病率、致病因子等影响因素都有很大的不同,即使西地那非和相关药物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切评价其上市后在不同人群的临床疗效,对于指导医生指导临床用药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由于多种原因,在心理学和性学领域要获得相当规模的样本来进行标准实验设计和统计计算是颇有难度的。性医学研究中,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的比例很少,因此利用有限的文献开展系统性的循证医学综合评价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统合评价分析是将若干研究的结果或案例等汇总在一起,与单一个案研究相比,这种分析能产生更大量的数字、更为稳定的比率和比例,可用于统计分析以及显著性检验之用。它克服了在许多心理学或性学研究中碰到的样本数大小的难题,并使假设检验更为科学可靠,还可以弥补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的不足\[17,18\]。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Cochrane协作网及中国Cochrane中心的合作,目前,Cochrane协作网已有性病、艾滋病和障碍的系统评价组,这为性医学的循证医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

总之,尽快在性医学领域引进循证医学、系统性评述的方法进行性医学的研究,虽然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变迁以及医学科学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性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性健康意识理念的增强,许多在性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障碍将可以逐渐解决和克服。循证医学方法的引入将给性医学注入新的活力,也将给性医学的科研工作带来新的局面,以使性医学得到堪与其他学科比肩的更为完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晓曼,刘秦.循证医学对医学不确定性的影响.医学与哲学,2004,25(8):35.

\[2\]张桂芝.医学方法的演进与循证医学.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1):30-31.

\[3\]吴阶平,等.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76.

\[4\]邹燕,王琨.循证医学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领域内的应用.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8):565-567.

\[5\]吴泰相,刘关键.关于循证医学的问题与思考.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8):636.

\[6\]Evidence 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A new approach to r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AMA,1992,268(17):2420-2452.

\[7\]Rosenberg W, Donald A.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n approach to clinical problem-solving, BMJ 1995(310):1122-1126.

[8]吴尚纯,邹燕.计划生育的四大循证基石性技术指南.计划生育,2008,27 (1):62-64.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10:4.

[10]查建中,王淑范,李颂霖,等.进入性()疼痛控制研究.中国性科学,2011,20(9):57-62.

[11]董强,赵晖,魏强.循证医学在男科领域应用.中国男科学杂志,2007,21(5):1-4.

[12]程利南.生殖健康领域中的循证医学.上海医学,2004,27(3):143-144.

[13]薛大奇.梅毒预防控制问题的思考.中国性科学,2013,22(3):40-45.

[14]薛大奇.梅毒防治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中国性科学,2013,22(4):34-36.

\[15\]梁远波,刘杏.对循证医学兴起和发展的哲学思考.循证医学, 2001,1(1):46.

\[16\]Scott R Sehon , Donald E Stanley. 循证医学论争的哲学分析(上).医学与哲学,2004,25(2):21-24.

\[17\]吴敏伦.性的统合分析.中国性科学,2010,19(11):37-41.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4篇

1 循征医学在疗养工作中的特点

1.1 提高效率 节约时间 由于知识迅速增长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加上传统医学模式解决临床问题的局限性,旧的临床诊治指南已无法满足解决现存问题。而运用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INAHL等,可提高效率检索,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新、最有价值、最可靠的证据来改进疗养工作。

1.2提高疗养技能水平 循征医学要求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同时为跟上医疗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须不断汲取最新知识,尤其在疾病疗养中,根据系统文献回顾和实证查寻,可以得到一些医学问题的新的观点,从而促进疾病疗养技能的提高。

1.3提高疗养服务质量循征医学不只是基于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及证据的最佳处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发挥出最大效用。它采用信息技术和逻辑思维对研究结果全面综合评价,提供科学的证据来指导疗养活动。可根据疗养员健康状况制定出个体化的疗养方案,使疗养资源更有效地分配和利用[2]。

2 将循征医学引入疗养管理工作体系的三方面好处

2.1 充分利用疗养院自身及外单位现有的科研成果,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和原则,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使之产生质的飞跃。

2.2 按照循证医学的规则,指导今后的科研工作,使本单位的科研成果能并入世界医学的大体系中去。

2.3 与临床相关的成果马上就可以应用到临床一线,克服临床科研难做、结果缺乏说服力的弊病,真正做到科研为临床服务。

3 循证医学在疗养工作中的构成

由于循证医学的开展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需要临床医生、临床流行病学、医学情报专业人员及统计学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同时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有非常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由于循证医学的研究内容多为动态,因此需要机构内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故机构的设立应以松散型为宜。

3.1 开展机构内人员的循证医学及临床的专业培训 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生应善于查证和独立评估原始文献,善于发现新的临床科研苗头。应用信息技术和逻辑方法查证、评估和运用最新原始文献的技能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循证医学认为权威意见不是临床实践的唯一主要依据,但并不是否定权威与专家,他们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对病人准确的诊断是循证医学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正确的诊断,再好的证据也没有价值。因此,循证医学不能取代个人专长,而要求临床医生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基本训练,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

3.2获取互联网上循证医学资源 我院图书馆指定专人负责,设立专栏介绍Cochrane协作网和中国Cochrane中心的概况及其网址,提供了方便临床快速检索循证医学信息的网站地址。对基于证据的网上数据库和电子期刊进行跟踪,如果有更新的证据出现,那么就将其内容及时下载更新;如果没有新的证据发表,那么就保留原来的结果,并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4]。培训信息也及时地进行更新,使临床医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最新的循证医学教育信息,从而有机会接受循证医学知识的继续教育。并根据目前循证医学的发展,增加新的栏目,如循证保健、循证信息实践等内容。将收集到的循证信息分别放入各科栏目下,再将它们分为RCT研究、系统评价和循证指南,这样就使临床医生能够将循证医学信息与本科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了他们对循证医学的直观认识,增强了他们进行循证医学实践的主动性。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认识逐步提高,很多医生已经应用网页上的循证医学信息为病人提供优质的疗养服务。

3.3 在疗养实践中个人经验和推理仍不可或缺对照临床实验结果无论大小总是有限地适应于某一特定的人群范畴。尤其在疗养医学里仍有一些缺乏足够可靠证据的领域需要严密地推断,个体化评估证据的质量,并提出正确的诊断和疗养方案。这样,临床推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望未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新知识层出不穷,疗养医学的发展相对滞后,我们迫切需要以循证医学的概念、内含和方法来全面提高疗养工作质量。这要求我们医务人员尽可能提高自身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疗养医学的需求,创造EBM实践的支持环境,掌握并应用EBM检索证据,借助EBM的桥梁,在其指导下规范科学疗养,结合实际,注重实效,进行再评估,开发具有区域特色新的疗养方式,总结出更为合理的疗养诊治指南,使其趋于完善,在新世纪为人类医疗保健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愈,伍后胜.中国疗养康复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2-4

2戴明,卢祥发,陈月英,等.循征医学在疗养医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3):291-292

3李富军,袁军,姚战鹏,等.关于临床科研管理引入循征医学思维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6,12(4):182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管理;启示

2002年以来全世界许多国家的临床护理发生了很大变革,一实行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二采用了“临床路径”这一全新的工作方式,三实施了以实证为本的“询证护理”。循证护理也称实证护理,它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寻找实证,对患者实施更切合实际更有效的护理,换句话说,循证护理改变以往重习惯经验轻实际研究的护理模式,依据患者的需求、价值实施个体化护理。

1 为临床循证医疗建立询证护理资料库

EBN在我国兴起了临床护理学的深刻变革。护士是最密切最直接接触患者的医疗实践者,参与医生的诊断、治疗、查房、术后全程护理,从而获得临床第一资料,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病种的不同病人,以及同一病种不同个体的病人建立临床医疗护理实证资料库,为今后的临床诊治护理提供科学而可信的实证依据。根据临床需要转变以习惯经验为主的决策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实证研究指导临床实践,设法寻求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将患者自身的临床征象和目前可得的最佳证据相结合以便指导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不过实践循证护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临床经验,相反临床经验可以为我们临床诊断、治疗、护理提供可靠依据。如果临床护师收集、整理、分类各种实证资料,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循证护理证据,对提高医院诊疗、护理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 运用循证护理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将信息反馈给临床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意或有害的反应。据报道,最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上升趋势。

药品不良反应的实质是病因学研究,获得药品不良反应证据的途径有文献报道和数据库,以往的药品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都是被动性的,而循证护理证据可以在当下提供患者的体征、用药史、家族史、过敏史比较全面实际的个体因素,因为护师处在药物不良反应第一线,直接密切接触患者:是药物治疗方案的第一执行者,也是治疗信息的第一反馈者,更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第一求救者,是在第一时间迅速协同医生抢救病患的不二人选,也是第一时间完整保留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实证信息的责无旁贷者。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类为临床遴选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偏低的药物提供了可信的依据,从而提高临床预防、治疗、抢救处理药品不良反应的主动性,对于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着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循证医学;医院;药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c)-0168-0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purpose to discuss about the practice and the significance by utilizing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instruct the hospital pharmacy work. It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pharmacy work of Henan Provincial Luoyang Orthopedic-Traumatological Hospital, including new drug introduction system,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drug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pharma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provides a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idea and method for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pital pharmacy work. To improve quali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researched, and the system and method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spital; Pharmacy work

循C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经验与客观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力争在临床应用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1]。循证医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在临床病学上的应用,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延伸到医学范围内的多个领域。循证医学是在个人经验与已知客观科学依据基础上做出的医疗决策,结合相关科学证据与患者需求,对患者采取科学方式治疗。由此可见,循证医学的诞生,无疑给医药领域带来了思想革命和实践革命,它给临床医师提出了全新的命题,敦促他们重新审视以个人经验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转而思考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的循证医学[2]。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其理念已深入到医药卫生各个领域,并在解决各领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循证护理学、循证药学、循证口腔医学等分支学科。20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理念被引入药学领域,催生了循证药学。药学领域,特别是医院药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关注和提倡循证药学。但是循证药学应该如何定义?如何将循证医学与医院与药学工作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其发展?前景如何?以上问题尚缺乏共识证据。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于2005年开始将循证医学理论及方法应用到全院的药学工作中,包括药品采购、药品库房管理、临床合理用药、临床药学及药事管理等多个方面,经过十余年的运行实践,初步获得一些经验,取得一定成绩。现报道如下:

1 新药引进技术评价

所谓新药,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新药审批办法》规定,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而改变剂型、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可按新药管理。对于我院,新药是指从未在我院使用过的药品,或因各种原因停用超过一定时间又重新申请在我院使用的药品。多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新药品种不断研发上市,而临床医疗、科研用药需求也不断增加,新药引进作为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之一,涉及临床科室、药品库房管理中心、药学部等多个部门,可见新药引进评价工作已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到科学、合理、规范地引进,对满足临床及患者需求、提高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医院药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4]。

临床药师对新药的技术评估过程就是循证药物评价的过程,遵循“公正透明、科学合理、适度控制”原则进行循证药物评价是药物遴选的关键。我院制订的“新药引进程序”明确规定:临床科室根据临床治疗需要,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提出新药申请。药学部每季度安排专职临床药师负责新药申请报告的整理,在生产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找文献,对产品的药理、药效、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等作技术评估,尤其是与我院已有同类品种(或同成分品种)的对比资料(包括:不良反应、疗效、起效时间、依从性、每疗程的费用比较、相互作用风险、特色之处、文献评价等),以幻灯片形式提交至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并在药事会上向专家汇报、讲解。

通过运用循证医学原则,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药物,根据临床证据对引进新药进行初审,可以有效减少暗箱操作,使医生在选择药物的问题上本着科学的态度,坚持对症给药,有证可循[5-8]。而药学部在新药引进评价及管理中始终坚持“合理合法、科学规范”原则,将医生的临床经验与循证证据相结合,使得新药的引进和评价工作有完整的程序和流程,同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避免不正当促销手段的干扰,在新药评审的过程中尽可能提供客观的新药信息;工作中产生的变化多与国家药事管理法规的修定及国家的“医改”政策相关,均有理有据,对于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新药引进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院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新药引进、评价的制度,经实践证明,取得良好效果,为临床遴选新药提供了科学、可靠、可行的决策和实施路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支持和有力保障。

2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必然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致使抗菌药物有效性逐渐减弱或丧失[9]。运用循证医学理论的原则与方法,我院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包括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疗程等进行定期、系统调查与应用评价,从而获取客观、科学的数据资料,了解和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和趋势,进行正确干预与评估,从而及时掌握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动态,找出薄弱之处,并及时将结果在医院工作网上。

我院药学部于每月底定期院药事检查结果报告、洁净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结果分析、门诊处方监测结果通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药注射剂专项检查结果通报、小儿骨伤患者不合理用药分析等报告,将药事信息服务常态化、时效化、科学化。将考核结果量化,并与医师经济挂钩,不断完善量化的指标体系,从而指导临床改进,最终将合理用药的经验归纳到药事管理的范畴。既有利于控制用药安全体系的构建,又能提升医疗安全,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院诊疗服务流程。

实践证明,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制度保障,为临床医师用药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杜绝“滥用抗菌药物、无指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现象,保证临床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3 药品临床应用评价

利用证据评价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药物疗法,得到较为明确的结论以促进合理用药,是循证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临床药师的工作近年来也从单纯地考虑临床药品应用到开始关注患者用药问题的综合方面。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深入,在临床药学工作中利用目前最佳的证据评价药物才能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10-14]。

目前,我院的临床药师自觉运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药品临床应用评价方面的工作内容更加注重药品临床应用的综合证据,主要包括:药物疗效证据的收集、整理;提供用药咨询;深入临床,协助医生制订最佳用药方案;针对安全、有效、经济对药品再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再评价体系的建立;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合理性应用,门诊处方监测,小儿用药监测等。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在医院工作网上,提醒临床医师,避免重复再犯。

我院临床药学室每月定期对不符合用药规定的现象进行汇总和。重点对术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违规、小儿骨伤患者不合理用药、药物应用时间过长、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等相关内容进行调研、分析,将汇总结果按时,起到临床合理用药预警作用。

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是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实践研究,其特点在于临床实践性。如何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何保C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同时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是运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任务。循证医学为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学依据,运用循证医学理论和方法所建立的药物合理使用考评机制,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规范医院药品管理和临床用药行为,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可以科学、合理地减轻广大人民群众药品使用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进而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4 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医院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提高医院药学的管理效益,保障医院药学服务质量,提高药学人员社会竞争力,加速医药行业之间及其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从而推动全程化药学服务的深入实施[15]。显而易见,在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总体目标的药学服务指导下,医院药学信息系统的构建势在必行。

为方便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科研、学习,提高工作效率,药学部结合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学,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动态管理功能的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包括: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药物治疗信息数据库、药品供应信息数据库等。其中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能快速收集并及时报道药品不良反应,使药师、医师全面、及时了解不良反应情况,避免同样药品、同样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更多人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药品供应信息数据库的特点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围绕药品的流动而开展业务。通过此数据库,可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药品的动态变化,包括入库、出库、存货等,既可以为临床提供所需药品,不使药品供应中断,又有效减少盲目进货造成药品积压现象,这样不仅可加快药品周转,而且可大大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督理质量,也更加有利于安全、快速为临床用药提供优质服务。

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构建的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极大地增加了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证据的收集、评价和使用,使临床用药更趋于“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综上,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医院药学工作,已成为我院药物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循证医学理论为临床药学服务提供科学的方法学,以及最佳的思想决策,对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药学工作遵循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原理,在新药引进制度、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和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制度,探索实践,不断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质量,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为我院创建“临床研究型医院”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16-20]。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学指导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虹,孟璐,浅谈循证医学在构建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7):71-73.

[2] 李洁.循证医学在临床中药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7):1181-1182.

[3] 严小峰,周权.临床医师在新药引进和临床应用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2):816-818.

[4] 李华,张朝利.运用循证药学原则完善医院新药引进工作[J].中国医药导报,2007,27(4):130-131.

[5] 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1,8(4):86-88.

[6] 詹思延.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实践[J].循证药学,2008,6(3):47-50.

[7] 韩进庭.循证医学模式在规范用药与降低细菌耐药性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12,21(5):48-49.

[8] 杜广清,黄爱萍,史录文.构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体系[J].医院药事,2012,16(12):75-77.

[9] 李洁,张虹.运用循证医W理论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2):165-167.

[10] 王家良,刘鸣.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1] 林勇,李彬,袁浩宇,等.应用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分析门诊处方合理性[J].中国医药药学杂志,2010,30(13):1154.

[12] 丹,张虹.循证药学对医院临床中药学研究工作的指导作用[J].中国医院,2016,20(3):68-70.

[13] 张聪.县级医院临床中药学实践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63-364.

[14] 张慧芬,汪天林,郦柏平,等.循证医学在促进中医药学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8): 546-548.

[15] 李舜,吴玮.有关药学服务模式下药物信息利用和管理的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5,28(6):56-57.

[16] 黄d.循证药学在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分析[J].医院前沿,2012,2(4):386-387.

[17] 朱伟,阮新民,陈可翼.正确认识循证医学在中医药学中应用的现状[J].中医杂志,2006,56(5):333-335.

[18] 林振礼,陈严沽.循证药学与药品优化使用[J].中国基础医药,2008,15(Z2):76.

[19] 赵建彬,陈菲菲.从文献分析看循证药学的发展现状[J].中国执业药师,2013,7(5):35-37.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循证医学又称循证医学实践是一种新的医学实践形式,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兼顾经济效益和价值取向,进行医学实践的科学。[1]其核心思想是须在当前最佳的证据基础上建立并且制定全面的临床相关实践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将医务人员个人经验与临床证据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这个学科兴起至今不过二十余年,但以其对问题科学辩证的思考方式、多学科融合和跨地域合作的实践模式,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渗透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领域和医学教育各个方面,为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提高医疗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3]。因此循证医学被《英国医学杂志》评为20世纪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和革命之一。由于循证医学属于舶来品,国外对于循证医学教育起步较早,如美国超过20%的大学在2000年以前开设循证医学课程,随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将循证医学设置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4]现有更多的国家在不同层次医学生或继续教育课程中引入了循证医学。在我国中医领域最早接受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培训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医科和广西中医药大学。我校在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循证医学”课程时间较短,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在带教的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总结如下,希望为中医学专业循证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开课的必要性

中医学已有数千年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为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中医疗效评价的科学性是中医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瓶颈问题。循证医学属于临床实践的范畴,其核心思想是临床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诊治时,应充分掌握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科学证据,任何决策均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医疗环境和条件,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及愿望,从而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所接受,目前临床疾病相关指南、国家卫生政策的修订等都基于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被更多人认可,加快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中医模式从传统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中医领域的临床、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用科学的方法对临床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中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在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切不可照搬西医院校的方法和内容。在中医药领域进行循证研究应在其基本理论框架内进行,同时借鉴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评价不能忽视中医药的特点,有效性评价应根据中药的功能主治选择目标病症,重视以病统证、病症结合的评价,既符合中医理论,也能为西医和国际认可,有利于国际接轨。[5,6]循证医学能帮助中医药鉴别和确认中国传统医学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让其走出国门为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对于现代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走上临床前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2课程设置时间及课时量

我校于2016年下半年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当中,属于专业限选课,每周一次,每次2学时,共8周16学时。目前不同的学者针对课程设置时间意见不一,主要有4个时间段:低年级、实习前一学期、实习期间和实习后段。[7-9]虽然有作者认为在低年级学生中介绍循证医学原则上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批判性的思维考虑在临床轮转时所进行的治疗和临床决策,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10]但笔者认为中国低年级的医学生课程任务较重,除了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外,还需要学习很多公共必修课,使得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很少。而循证医学这门课本身注重的是实践,因此在实习前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运用循证医学实践的相关方法,阅读科学期刊频率也会大为增加。而且这个阶段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已经修完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和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有研究表明,有一定流行病学及统计学基础的同学对循证医学部分相关章节内容的理解明显比没有学习过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知识的班级的同学课堂反映好。[7]

3教学过程及考核

由于本门课程课时量较少,因此针对中医专业本科生课堂教学旨在让其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概念、操作程序和方法,建立循证医学实践的思维模式。因此为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编订的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主要有:循证医学基本概念、提出临床问题、循证证据及其检索、证据评价、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就教学方法而言,国内外循证医学教学常采用方法有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小组学习、杂志俱乐部等方式。[11]鉴于我校的课时限制和大班授课的客观情况,为避免上大课时老师“一言堂”,学生“一听而过,听完就忘”的现象,本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及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授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以老师讲解为主,给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其中贯穿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第二部分以学生见习中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做具体案例,结合所学习的临床知识来进一步巩固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提问-索证-评证-用证”。由于是大班授课,案例讲解多采用学生先阅读和讨论,最后老师指导的形式,特殊问题课后单独指导,从而帮助同学们掌握和巩固循证医学实践的相关方法,培养循证医学辩证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目前,考虑到该门课程学习的重点在于实践,因此我校对该门课程的考试方式主要采用报告考核的形式,4~8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选取见习过程当中遇到的感兴趣的临床案例,开展“提问-索证-评证-用证”的循证医学实践,并将实践过程及收获整理成报告的形式上交。由于我校实际情况限制,目前授课都只能采取大班授课,这样的考核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补充了学生“实践”的不足。总体来说,我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目前受师资力量、实习医院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何将循证医学的方法与中医理论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开展教学工作还需要更多的院校、教学医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尝试、摸索、创新以及不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泓午.循证医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SACKETTDL.Evidence‐basedmedicine[M].WileyOnlineLibrary,2000.

[3]李幼平,李静,孙鑫,等.循证医学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献给中国循证医学20周年[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6.16(1):2-6.

[4]张鸣明,李幼平.循证医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J].辽宁医学杂志,2001.15(5):225-7.

[5]李廷谦,刘雪梅,张鸣明.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Meta分析现状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3):180-8.

[6]李幼平,吴泰相,刘关键,等.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策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3):159-61.

[7]邱红燕.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的几点体会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94-5.

[8]王琰.关于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5):139.

[9]黄鹏,李譞超,陈宝,等.南昌某高校不同层次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需求和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7-9.

[10]SRINIVASANM,WEINERM,BREITFELDPP,etal.Earlyintroductionofanevidence-basedmedicinecoursetopreclinicalmedicalstudents[J].Journalofgeneralinternalmedicine,2002.17(1):58-65.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信息素养 医学信息素养 能力标准 标准化评估工具 医学领域

[分类号] G350

21世纪,人口与健康问题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医学科学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的长足进步使医学信息与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著名循证医学与知识服务专家Muir Gray指出,知识是疾病的敌人,医学领域从业人员、患者更加依赖信息和知识更新来战胜疾病和伤残。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2001年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在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两大领域对医学毕业生的信息素养做了详尽的要求。至此,医学领域从业人员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成为全球执业医师的金标准。本文在对医学领域的信息素养发展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标准化评估实践情况,目的是为研究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的医学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标准化评估工具提供参考和依据。

1 信息素养在医学领域的发展

信息素养是指能够认识到信息需求并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在医学领域,Toups D M于1985年发表的《医疗远程通信:医学科学与艺术的根本变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术语。文章指出,计算机和医学信息检索系统的应用将对医学实践产生根本性和重要性的变革,信息素养应该是未来医生医疗实践中的必备技能。当时就已经强调了信息素养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在MEDLINE/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主题为“信息素养”的文献发现(检索时间为2009年11月9日),医学领域信息素养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并不多,进入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后,其研究活跃性迅速提高(见图1)。值得一提的是,自2001年《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来,对医生基本能力中信息素养能力的强调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图1加粗折线)。

目前,国外学术组织或政府已经非常重视医学领域的信息素养研究。2003年美国医学图书馆学会(MLA)成立了健康信息素养项目组(Health InformationLiteracy Task Force),致力于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信息素养促进。2006年MLA主席Jean P S将优先发展领域确定为MLA的成员必须要在提供面向公众的健康信息方面发挥更广泛的作用,由此开始将信息素养的教育对象由卫生保健提供者拓展至患者与公众。2008年,英国国家卫生服务系统(NHS)建立了一个促进苏格兰地区卫生保健的信息素养框架,要求卫生和社会保健专业人员快速地获取信息并具有合理利用知识的技能。不仅如此,NHS试图创建一个国民健康信息支持服务系统,以确保患者和公众在查找所需信息、理解获取信息、培养有效利用信息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获得支持。信息和知识是可以用来改善患者护理和促进公众健康的有力工具,信息素养现已成为个人和社区促进健康、幸福以及改善生活环境的关键因素。

2 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

2.1 通用层次

通用层次是对信息素养基本能力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信息素养的内涵,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国外关于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典等国均拟定了自己国家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批准并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Education),目前该标准已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各国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和评估的指导标准。其他的如ANZIIL标准、SCONUL标准、IFLA标准等均与ACRL标准有着密切联系。国内最早提出、内容比较完备、包含详细的二级评估指标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是陈文勇和杨晓光拟定的《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而孙平等制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则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地区性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评价体系。

2.2 学科层次

信息素养本身有一个分层次的问题。学科层次是指在通用层次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的基于学科领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Dorothy编著的《基于学科的信息素养评估蓝图》(A DisciplinaryBlueprint for the Assessment 0f Information Literacy)一书中强调高等教育必须要教授学生所在学科领域所需的信息能力,必须建立学科领域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结合职业和专业背景,对特殊群体的信息素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其能够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素养要求,必将是未来信息素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ACRL近年来也逐步倾向于学科领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研究设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专业信息素养标准或指南,如2006年《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2007年《英美文学专业研究能力指南》、2008年《人类学与社会学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和《政治学专业研究能力指南》。但医学领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或指南尚未见报道,国内仅有张宁发表了题为《医学本科生信息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硕士论文,遗憾的是该研究主要是针对信息素养的一个方面――信息能力,而提高信息素养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应该将循证医学的实践能力纳入其中,张宁拟定的体系框架未能很好地体现医学教育的特点,因此学科特征并不明显。

3 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估工具研究

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估工具,是指以信息素养领域能力标准或结合学科专业领域能力标准为基础,研究设计并证明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用来测量个体或群体信息素养能力的测试问卷,它包括单项或多项选择题、评估量表或评价量规(Rubric)等形式。

20世纪90年代,国外就有很多研究者设计了用来评估图书馆信息素养干预后学生在认知和感情上的变化,但是这些工具大都只是局部应用,也没有经过详细的检验与测试,均未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国外学者每当讨论到规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估面临的困境时,一致结论为标准化评估工具的缺失是最大的障碍。

2001年由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承担的SAILS项目(Standardized Assessment 0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解决了这一问题,并首次提出了对信息素养进行标准化评估这一术语。它基于ACRL标准,是一个针对大学本科学生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指标的、以多项选择题为主要题目类型的标准化测试。2005年SAILS项目已经设计出一个包含大约150个信息素养测试题的题库系统,评估的是通用层次的信息素养。SAILS目前已成为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试的典范。基于ACRL逐步倾向于学科领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研究设计,SAILS项目从2006年起开始致力于学科领域信息素养评估工具的研究,其中佛罗里达大学承担了教育学学科的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估工具研制的任务。项目组在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0年制定的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衡量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即教育学领域的信息素养评估量表””(Inform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 Scale for Education,IL-AS-ED)。这一项目是设计学科领域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估工具的国家行动的一部分,ILAS-ED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学科领域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估工具。

同时,很多国外研究者也设计了医学领域信息素养评估工具。如Berner等人设计了一个针对医学生关于网上资源与数据库检索技能以及批判性评价能力方面的评估模型,证实了评估者间的一致性信度。Ross和Verdieek设计了一个针对家庭医生在循证实践中提出问题并进行批判性评价技能、以多项选择题为主要形式的调查问卷,并证明了其有较好的内容效度。Johnston等人设计了一个关于医学生对循证实践知识、态度、行为、利用以及未来应用认知的调查问卷,并证明了有较高的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也有较好的信度。Ramos等人设计了一个关于在循证医学实践中提出问题、检索证据并进行研究设计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开放式问卷,通过对115位住院医师、循证医学专家和家庭医生的评估,证明了该工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上述评估工具尽管均被证明具有良好信度或效度,但都是基于信息素养的个别方面进行的研究,主要涉及循证医学实践中数据库检索、信息源选择以及问题提出等方面。而目前对综合信息素养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估的研究却往往缺乏对评估工具效度和信度的测试与描述。2007年一项循证图书馆学研究显示,尽管医学图书馆员在医学生或医护人员信息素养干预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但目前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他们提供的干预措施在提高临床医生的信息技能方面是有效的并对患者护理产生积极影响。原因之一在于目前缺少一种用来系统性地评测医学信息素养并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估工具。因此,研究医学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建立具有推广价值的科学、适度、可行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实现对医学领域不同从业人员信息素养水平客观、正确、全面、可靠的综合评价,从而发现个体或群体信息素养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的薄弱环节,对于医学领域从业人员信息素养缺失的预防、缓和和改革策略的制定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4.1 我国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评估研究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国外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标准化评估工具的综述,可以发现:①国外信息素养标准制定者都是享有很高威望的学会或专业机构,同时广泛吸纳各学科专家参与,使这些标准体现了一种全国共识,且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专业性,因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而我国信息素养研究的滞后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不到位,致使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局限于部分专业人员和学者的个人研究,且由于研究者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差异,评估标准中表述的信息素养能力缺乏具体的能够实际应用的评价指标,即可量化测量的指标项目太少,难以适应评估中精确测试的需要,缺乏可操作性。②国外学者强调信息素养测评所应用的工具应该是基于标准并且经过科学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的。但目前我国的信息素养评价实践多用自行设计且缺乏信度和效度检验的调查问卷,强调结果,忽视过程;注重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缺乏导向性;注重横向的面上的评价,忽视纵向的立体的评估。这是今后我国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评估研究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2 重视国内医学信息素养的研究

信息素养对于医学生、卫生保健提供者、患者乃至公众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已实施了相关行动。但医学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标准化评估工具的研究设计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国内目前在这一领域处于空白。结合国外通用领域及学科领域信息素养的发展及其标准化评估实践的研究成果,研制国内医学领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评估工具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医学信息学;KDC;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64-0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医学领域带来了重大革新。21世纪,电子病历(CPR, 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s)将是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核心和临床信息工具,已成为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建立医学案例库,通过计算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提取归纳大量病例中蕴含的规律,使其成为临床知识的来源和临床决策依据,是医学信息学和循证医学发展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1 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现状及需求

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是一门快速增长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如何存储、检索、共享及有效利用为解决问题和决策所必需的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和知识,近年来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1]。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医学文献资料的共享和检索,如美国在政府资助下建立海量医学文献数据库,制定统一规范的医学术语,推动数据规范化,便于用户高效查找所需信息。在医疗机构内部,由于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HIS系统已普遍应用,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数据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的集成化,以实现对医疗、科研和教育的全面支持以及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国内医学信息学发展较晚,以医学文献资料检索为主[2]。近来亦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已有眼科信息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3]。近年来知识的重要性被普遍认识,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方向是医学知识管理和医学知识的自动获取已成为共识。目前医学知识管理的研究主流是采用ontology、RDF、XML等技术对医学文献资料进行语义标记,以实现自动分类和智能化检索,医学知识自动获取则侧重于通过KDD技术对生物医学方面的试验数据进行挖掘。但要指出的是,这些工作对临床医疗的支持远远不足,原因在于忽视了临床医学的经验性和复杂性。临床医学的经验性决定了医疗案例是极具指导价值的知识来源,基于病例库的知识发现必然会成为医学信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国内外都较为缺乏,已有的研究工作存在下述缺陷:虽然电子病历是文本格式记录,其语义信息难以计算机处理;案例用研究者自己选定的一组参数表示,不能表达病例的时域特征和语义结构;也缺少对复杂案例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缺乏对基于例库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因此病例的语义表示、病例库管理及面向病例库的知识发现、基于病例库的知识管理研究对于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2 循证医学的发展及需求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临床医学极力推广的医疗模式,强调应用获得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但当前循证医学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临床资料数据库管理和检索,而文献中的临床研究通常在实验设计时屏蔽了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且倾向于报道阳性结果,并不能保证实际治疗的有效性[4]。通过对大量实际病例建立病例库,用计算机技术智能化对病例库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挖掘,可以避免目前循证医学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其结果可作为有效的临床证据。

3 基于案例库的知识发现的研究瓶颈

基于案例库的知识发现(KDC)所面向的是结构复杂、知识丰富、有时域变化的案例,目前KDC的研究国内开展的较晚,尚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国外KDC的研究亦属于起步阶段,试验案例不能体现KDC的复杂性[5]。

综上所述,医学案例信息丰富、结构复杂,其描述目前仍以自然语言为主,用目前的关系数据库技术对其进行管理,难以使医学病例库成为临床医生的知识来源及临床决策的依据,难以实现数据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此,我们归纳出了该领域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3.1 面向形式语义的病例表示方法的研究

病例表示方法应具有通用性和形式化特征,适合计算机处理。要能够表达患者的病理、生理参数与诊断、治疗措施之间的语义关系,能够表达病例中各概念间的时序逻辑语义和治疗过程的时序性特征,能够表达疗效评价。我们认为可以采用本体(ontology)作为病例表示方法的理论基础,国际上正在开发建立的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便于实现计算机处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语义网络知识表示方法适用于表示医学本体,并可通过对语义网络加入量化和时序标记进行扩展。以上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病例的计算机语义处理。

3.2 病例库的构建及管理

卫生部正在着手制定电子病例的数据格式标准,医学病例的数据结构要易于实现与其他电子病例系统间的数据格式转换,实现互操作性。但目前数据的存储、维护和检索需要在关系数据库上进行,为此要解决从病例库的逻辑结构到关系数据库的映射。可以通过对时序标记的分割映射为一组二维网状结构;采用类似于构造演绎数据库的方法,使其能表达二维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从三维逻辑结构到一维关系的形式化转换。互操作性可以通过本体映射实现,目前已经有较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3.3 病例库上的知识发现算法研究

为了从医学案例库中抽取具有临床决策价值的知识,应重点研究以下知识发现算法:模式聚类算法,量化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差异分析算法,离群模式发现算法。对于医学病例而言,病例结构复杂,需要降维以提高算法效率,维度过低又有可能线性不可分,对病例信息的维度处理是一个难点。在知识的监督下进行知识发现可以降低挖掘算法的盲目性,我们认为,病例表示的拓扑结构中蕴含了较多的知识信息,可以将其提取出来作为挖掘算法的控制机制,将挖掘算法改造为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提高算法效率。

[参考文献]

[1]崔雷.Medical Informatics概念和历史[J].医学情报工作,2004,25(4):241-244.

[2]董建成.医学信息学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232-235.

[3]王晓幸,王勤美.眼科信息学的发展概述[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5):476-480.

[4]陈臻,郭小健.循证医学在眼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05,26(10):41-42.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10篇

什么是循证设计

一个简单的定义是“有意识地优化使用现有的知识来辅助设计决策和提高设计成果”。设计师们如不参考相关的科学信息实属浪费。在循证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需要积极、谨慎、思辨地分析目前的研究及实践提供的科学信息,并和项目委托方进行沟通,由此优化适应具体项目的相关设计决策。

设计师如今需要来自新领域的科学知识和证据,正如绿色设计要求有关空气质量、建筑能耗、绿色建筑材料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一个好的医院设计需要应用相关的医学和医疗卫生系统知识,了解护士在医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负责尽职地应用循证设计的建筑师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去了解与具体项目相关、但其建筑专业教育并未涉猎的领域。

循证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

循证设计是一个设计者和项目委托人共同寻求最佳设计方案的过程。在其复杂的问题中,人们想要寻找一个现成的答案通常以失望告终,于是有人期待循证设计会对关键的设计问题提供唯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但事实上,即便在类似的项目中,相同的数据和科学知识可能由于具体项目条件或时间因素会引领出不同的设计概念,同时科学界也在不停地进行新的研究,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也在不停地更新。

循证设计必须使用多种信息途径来寻求相关的知识和证据,避免过度依赖陈旧过期的信息或无视最新信息。由于与具体设计相关的信息范围很广,建筑师经常需要在新的、陌生的领域寻找信息。他需要在所有相关领域寻找重要可靠的信息以优化关键的决策,并且对科学研究的严谨度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设计者也应该对每个具体项目都区别对待,因为没有两个设计是完全相同的。用来在某个设计中辅助决策的信息可能并不适合另一个设计。即便是采用一个相对标准化的设计时,建筑师也经常需要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目前的知识和证据也可能在短期内就会有所更新与演变,所以用现有的证据来制订标准化的标准或规范是不可取的。合理使用循证设计不仅会带来更佳的设计结果,也会引领出更多样化的优秀设计概念。

理解科学研究对于设计实践的意义

这要求设计师具备科学辩证的分析思维能力。建筑师在设计中往往参照源于其他建筑案例的知识信息,因此必须对这些信息在当前项目的适用性进行辩证分析,并对不能直接引用的信息根据具体情况的差异做出演绎。科学辩证的分析能帮助设计师对研究的严谨度及其成果的准确性做出合理的判断,而前提是建筑师具有分析、综合及评价这些信息的能力。

有时,设计者甚至会在不同研究项目中发现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从而面临在其中做出科学决策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需要使用科学辩证的分析来优化其决策,结果可能是选择少数服从多数,尊重更大量存在的事实,或甚至与主流观念背道而驰。

循证设计需要建立一个严谨的“逻辑链”

这始于对科学可靠的研究成果的探寻,经过对所得信息的严谨分析,最终达成对具体项目的设计概念和目标的构思及相关的科学假设。一个建立在科学证据基础上的设计必须体现这一从科学研究成果到具体设计目标之间的逻辑链。设计师有时会期待通过某个设计概念达成某方面的具体目标,例如“通过提供充分光照及优美的自然景观来帮助患者减轻病痛”。这样的目标和假设应该是建立在对现存的有关日光及景观如何影响患者的研究成果充分了解及合理分析的基础之上。

设计师有收集并使用相关科学信息的道德义务。他们有责任保护公众不受结构坍塌、火灾及其他建筑灾害的威胁,而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通过对以往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包括过往灾害的研究及实际考察。在医疗设计领域,设计者面临诸多可靠科学的新信息,尤其是有关健康及安全的信息,因此有责任将其应用在设计实践中以优化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循证设计的实践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遵照研究成果进行实践,并联接研究成果和设计概念

这一等级的设计者遵循循证设计的概念,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并在设计中应用已研究的知识信息。他们会积极地分析建成的案例、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和公众尤其是以后的客户分享成功案例。也有公司收集不成功的例子以便在以后的设计中做出改进。这一等级的不足之处是设计者进行自我评定时倾向于发现成功的故事,容易缺乏从研究到预期设计成果之间的严谨逻辑链。

*第二等级:在第一等级的基础上对所期待的设计结果进行科学的假设和实证

这一等级的建筑师在循证设计上走得更远,对其设计概念可能带来的益处提出了科学的假设,并通过实证的方法检验该假设。他们建立了一个逻辑链来联接某一具体的设计手法和一个所期待的成果,并且通过收集数据进行实证的方法来检验其假设的关系是否成立。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循证医学 医学发展 信息服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03

循症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1)关于循证医学:循证医学(EBM)是20世纪80年代在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循证医学,也称为实证医学、有证医学、求证医学。有专家总结出,循证医学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查找大量的医学信息资料;二是对资料进行筛选和识别,寻找最佳的临床证据。

(2)循证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笔者查找了大量资料表明,循证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模式。据有关报道称早在1972年世界上就已有人提出并倡导了实施临床随机比较实验。而我国也是近10年来才开始开展的循证医学研究。1997年7月卫生部批准在华西医科大学成立了中国Cochrane中心,1999年3月被国际Cochrane协作网批准正式注册成为国际上第15个Cochrane中心。

笔者通过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循证医学的发展状况。以“循证医学”为检索词搜索有关循证医学的文献,结果从《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看1989~2006年共有2762篇有关循证医学的文献,其中1989~1999年共37篇,2000~2006年2725篇。CNKI的统计结果是1989~2006共有3643篇。其中1989~1999年是69篇,2000~2006年共有3574篇。从而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循证医学的研究论文寥寥无几,从2000年以来循证医学研究论文的数量迅速增长,这充分表明了国内科技人员对循证医学的研究日益重视并迅速发展。

(3)循证医学数据的来源和获取:证据是循证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可为循证医学提供证据的数据库经许多专业人士归纳总结出主要有:互联网在线数据库、公开发行的CD、EBM中心数据库等。有原始研究证据的Medline数据库,它收录了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种医学杂志,是国际上公认的检索临床证据的主要数据库之一。其次是Embase数据库和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二次研究证据Cochrane图书馆,和有关网站等等都是获取信息资源非常重要的途径。特别是Cochrane图书馆,它是目前最具权威的循证医学资料库,包括(CDSR)系统评价资料库、疗效评价文摘库(DAR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TR)等多方面文献,都可以作为收集循证医学证据的辅助工具。要想获取科学的、准确的证据需要参照大量的科学依据,这些科学依据的获取就需要以上的第一手资料。

循证医学的获取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①根据临床表现提出问题;②结合具体情况检索证据;③检索出证据后进行证据评价;④将研究出的准确证据应用于实践;⑤最后进行后效评价。在这5个方面中提出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循证证据的检索。如何轻松自如地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掌握获取循证医学的途径与方法,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文献中筛选出最恰当的和最优化的证据,就是临床医务人员和图书馆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如何为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1)开展循证医学教育:作为医学院校的图书馆员应是循证医学最佳证据提供者之一,因此图书馆应在提高人员认识的基础上开展EBM的基础知识教育。首先要提高对循证医学的理解和认识,掌握应用的手段,同时也帮助临床医务人员、医学科研人员了解EBM在国际和国内实践的概况,证据的检索方法、检索途径、检索步骤和检索技能,教他们如何利用医院图书馆、医学资源数据库、重要EBM数据库进行证据检索,寻找最佳临床解决证据的方法。

(2)提高为循证医学服务的技能: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语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文献检索和临床研究评价的能力。要具备为循证医学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充实自己。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上,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医学信息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因此医学图书馆员要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掌握各种数据库的分析与检索等技术,这样才能全面快速、准确地找到临床医务人员所需要的最好的证据信息。

(3)为循证医学的开展提供信息服务:为了满足临床医务人员使用最好证据的需求,就必须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中寻找和发现精华。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利用有效的方法更好地满足临床医务人员的信息需求。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信息管理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文献服务中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服务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的服务模式,循证医学的开展要求图书馆人员不断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新的循证证据。循证医学证据被淹没在繁杂的医学文献中,因此如何帮助从事繁忙医学工作的临床医务人员在广泛、繁杂的医学文献中快速地获取不同类型的证据,对循证医学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医学信息工作者需要深入循证医学领域探究的新课题。

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来获取数据源。因为循证医学证据资源分散,检索系统过于复杂,医务工作者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图书馆检索,很难快速地查到自己需要的可靠证据,而要对所获取的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则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繁忙的临床医师根本无法也不愿意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消耗在文献的检索、评价与合成上,因此他们碰到具体问题更愿意求助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鉴别、筛选、合成文献,还必须具备主动收集、加工传递信息的意识,对信息要敏感,这样才能具备为循证医学服务的基本要求。

总之, 循证医学的开展与图书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循证医学的发展也需要图书馆的信息支持,两者互相依托才能得到更迅速、更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虹.从SCIE版收录的系统评价看循证医学的发展.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5):27-30.

2 冉玫.循证医学与医学信息服务.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4):48-50.

3 邹德凤.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解决医疗纠纷的思考.医学信息学,2007,28(3):213.

4 周祖文.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科研关系的几个问题.医学信息学,2007,28(3):210.

5 卢燕.循证医学与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图书馆学刊,2006,(6)104-105.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12篇

是真金在哪里都会闪光

我国的中医中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良好疗效也逐渐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2002年,凤凰卫视的女主播刘海若女士在中医药的治疗下出现了奇迹,中医药的良好疗效轰动了整个世界。2009年,瑞士选民在公投中以百分之六十七的压倒优势,支持将中国的传统中医列入基础医疗保险报销范畴的议案,意味着中医在瑞士有望纳入医保。2012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亚开始对全国的中医师、针灸师、中药师进行注册,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以立法方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作为中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药行业虽然目前在国际上还面临着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遇到了瓶颈,但是随着循证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药学界认识到如果将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用于传统中药的研究与评价,将为中药走向国际铺设桥梁,并为中医中药能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可和接受提供有力证据。因此,通过循证医学这座桥梁,中医药必将得到国际的认可,是真金在哪里都会闪光,中医药造福全世界将不再是梦想。

通过循证

世界认识了中药这一真金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循证实践 证据 最佳实践

分类号 G760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亦称为“基于证据的实践”或“证据本位的实践”。目前,循证实践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中干预和服务的“黄金标准”。在特殊教育领域,包括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CEC)在内的权威机构均已认识到遵循科学证据来进行决策的紧迫感,相关法律法规甚至对特殊教育领域实施循证实践做了明确规定。例如,美国《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the No Child Left Behind,NCLB)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证实为有效的教育方法”(proven education method),并且在法案中有100多次提及教育者必须使用科学本位的研究(scientifically based research)来支持其干预措施;《残疾人教育法案》(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tiesEducation Act,IDEA)则有80余次提到学校专业人员必须使用科学的研究本位的干预(scientific,researchbased intervention)。近些年来,随着对循证实践的重视,特殊教育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质量标准愈加受到重视,特别是,高质量的特殊教育研究应具备怎样的指标、怎样评价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提高特殊教育实践成效、构建科学的特殊教育循证实践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文拟就循证实践的概念、内涵与缘起、循证实践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循证实践的基本过程以及实施和推广等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特殊教育循证实践的研究与实施提供参考。为行文方便,文中会灵活采用“循证实践”、“基于证据的实践”或“证据本位的实践”等不同术语表达方式。

1 循证实践的概念与内涵

循证实践的概念脱胎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医学领域,循证实践是指受最佳依据(best available evidence)、临床专业知识(clinical experrise)和患者价值(client value)等三方面影响的决策过程。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美国言语语言协会(American Speech and LanguageAssociation,ASHA)和全美自闭症中心(National AutismCenter,NAC)等权威机构均采用了与以上循证实践相似的定义。Spencer与Detrich等人借鉴相关领域中循证实践的成熟定义,将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定义为:结合了最佳证据、专业判断(professional judgment)、个人价值和背景(cntext)的决策过程(decision-making process)。Cook与Odom等则认为循证实践是指由高质量的研究所证实的,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实践和方案。在这些定义中,实践(practice)一方面是指整体的专业活动,同时还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spencer,2012)。在特殊教育领域,实践(practice)包含课程、行为干预、系统改变或教育方法等,既可以是一项正式的干预措施,也可以是一项庞大的教育计划。

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则认为,从专业视角来看,循证实践既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作为名词,循证实践是一种基于科学的干预。而作为动词,循证实践是指从业者以科学为基础,对干预进行选择的决策过程。也就是说,循证实践主张“遵循最佳证据进行实践”,以科学实证为干预的基础。最佳依据、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价值是循证实践的三大核心要素,全美自闭症中心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要素,即正确地实施循证实践的能力。实际上,循证实践的逻辑很简单,即认定和使用被普遍认可的、最有效的实践能提高学生的成就。循证实践强调将研究证据进行整合对于决策过程的重要性,尽管领域不同,但是判断循证实践的研究标准一般涉及研究设计、研究数量和研究质量等方面。而特殊教育领域中鉴定循证实践的常用方法包括团体实验研究(group experimental studies)、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ies)、单一被试研究(single-subject studies)以及质性研究(qualitativestudies)等。

2 循证实践的缘起

循证实践最先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医学领域,并催生了循证医学,而循证医学起源于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1972年Cochrane在他所著的《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应》(Effectivenessand efficiency:Random reflections on health services)一书别强调随机控制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重要性,并指出临床执业者应使用经过严谨研究检验后证实为有效的治疗法去治疗患者,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临床服务。Cochrane的这一建议得到医学界的积极响应,循证医学迅速成为临床决策和临床实践的主要范式。循证医学是指临床干预者在做临床干预决定之前,需透过详尽地辨认、评估和应用最适当的临床相关证据去治疗他们的个案,即治疗者做干预时在意识上与行为上应该使用当前最新的研究证据,用最受支持的疗法去治疗他们的患者。治疗者的任何治疗的决定是出自于目前具有最强证据支持的方法,并且考虑患者的最大利益。1992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了以流行病学家Cochrane名字命名的“Cochrane中心”,1993年10月,正式建立了世界范围的“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 Collaboration),对各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 review)及元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最佳证据,这在全世界引起了热烈的响应。1996年第四届年会在澳大利亚召开,9个国家412名代表参加,成立了13个Cochrane中心。

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干预决策失败的风险,受循证医学影响,循证实践在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得以推广和发展,形成了循证社会工作实践(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EBSWP)、循证公共卫生(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EBPH)以及心理学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sychology,EBPP)等范式。目前,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也正致力于特殊教育领域循证实践标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作为特殊教育研究的权威机构,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在特殊教育实践分类标准的界定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的手册将于2013年问世;而成立于2002年,由美联邦政府资助的“有效教育策略资料中心”(What Works Clearinghouse,WWC)是最全面、著名的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资源中心。尽管WWC最近没有确定针对障碍学生的循证实践,但是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对学习障碍学生、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以及早期特殊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实践研究,进行证据审查。

3 循证实践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尽管循证实践在专业期刊和法律法规中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研究发现,特殊教育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脱节(research-to-practice gap)现象严重,研究与实践相脱节使得特殊儿童无法接受有最佳实证依据的教育服务,而只能接受效果较差的教育服务,这无形中增加了教育负担并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许多特殊教育教师经常抱怨许多研究在教育现场往往没有可操作性,并且许多研究仅仅出现在为研究者量身定做的专业期刊上,没有考虑一线教师。权威期刊《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甚至曾为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刊登过专刊,通过谋求实施高质量、持续的循证实践,以期消除研究与实践之间的隔阂。

在实践领域,特殊教育很早就有成功的教育干预个案。然而,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遇到许多种干预方案,但却无法确定每种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在选择时无所适从,极具随意性。结果特殊教育教师往往直接依据自身专业能力和经验来做干预,导致未能参照实证研究的结果主观性太强,直接影响到干预的效果。元分析研究也显示,特殊教育学生接受的许多干预方法收效甚微或有负面效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使用的是缺乏研究证实的实践,尤其是有些特殊教育实践被研究证实是无效或低效的。例如,Carter等对捷克531名特殊教育教师所使用的8种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90.8%的教师几乎每天都使用直接教学法(direct instruction),77.6%的教师几乎每天都使用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这两种方法均是在研究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教学策略。然而71.3%的教师几乎每天使用社会技能训练法(social skills training),该方法却被认为是没有效果的;Burns等的研究结果也较为一致,直接教学法是使用最频繁的教育方法,知觉动作训练(perceptual-motor training)则是用的最少的教学方法。同样,有些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在教学中使用频繁,但是社会技能训练等方法使用尽管非常频繁却没有效果。

为努力消除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提高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循证实践主张把最佳研究证据纳入实践视野,这有利于平衡研究者的研究和实践者个人经验对实践的影响,循证实践也成为解决研究与实践脱节问题的重要路径;另外,特殊儿童学业失败、辍学率增加、特殊学生生存能力下降和独立性差等不良成果使得为特殊教育实践提供证据支持成为必要。加之《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和《残疾人教育法》等法律对有证据支持的实践的倡导,这些都促进了特殊教育领域循证实践的实施和发展。例如,《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要求教师使用科学的、研究本位的方案(scientific,research-based programs),该方案应:(1)有理论依据;(2)第三方评价;(3)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4)具有可持续性;(5)在环境不同的学校中具有可复现性(replicable);(6)具有能证明其有效性的证据。

4 循证实践的基本过程

Schlosser和Raghavendra等提出了循证实践的7个步骤:(1)提出问题;(2)选择证据来源;(3)执行检索策略;(4)证据检查和综合;(5)应用证据;(6)评价证据应用的结果;(7)传播研究结果。Torres等人则根据特殊教育实际,提出特殊教育工作者实施循证实践的十个步骤:(1)确定学生、环境和指导者特点;(2)检索循证实践的相关资源:(3)选择一项循证实践;(4)鉴别所选定的循证实践的基本要素;(5)实施一个周期的有效指导实践;(6)监控实施的保真度;(7)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进步监控;(8)需要的情况下对实践进行调整;(9)在进步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做教育决策;(10)成为一名领导或一名倡导者。而根据循证实践首倡者们的观点,循证实践遵循5个基本步骤:(1)生成可回答的问题(create answerable questions);(2)调查证据(investigate the evidence);(3)评估证据(appraise the evidence);(4)调整和运用证据(adapt and apply the evidence);(5)评价结果(evaluate the result)。

4.1 问题形成

问题形成是循证实践的首要环节,Len Gibbs认为问题应满足3个根本性品质:以人为本、具有实践性和证据易于电子检索。同时,Gibbs还界定了5类基本类型的实践性问题:评估问题(assessment question)、描述性问题(description question)、风险问题(risk question)、预防问题(prevention question)和干预问题(intervention question)。Spencer则认为,一个高度结构化的问题应准确界定:要研究的人群或学生、要取得的成果以及环境的主要特征,并且往往采用问题导向的问题(Dmblem-based question)或干预治疗导向的问题(treatment-based question)两种表现形式。

4.2 寻找当前最佳证据

证据是可获得的事实或信息集合,用以表明一种理念或建议的真实性或有效性。许多学者倡导一种金字塔形的证据等级,并获得美国教育部的认可。该证据依据质量和可靠性强度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临床判断(clinical wisdom)、定性分析的个案研究(qualitativecase studies)、后测设计(posttest only design)、前后测设计(pretest-posttest design)、准实验设计(quasi-expefimental design)、随机控制实验(RCT)和元分析。其中,元分析(或系统化文献回顾)可以针对特定问题,综合分析过去对该问题的不同研究结果。而在证据寻找过程中,应保证所需资料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以电子‘数据库为例,目前许多期刊被同时收录在多个数据库中,而另外一些期刊却只收录在一两个数据库中,因此不同数据库会出现不同的检索结果。因此,信息搜索时尽可能多地包括重要数据库。并且,证据寻找过程中,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想把握特殊教育研究的前沿,就应定期阅览至少包括像《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特殊教育》(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和《矫正教育与特殊教育》(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等10余本特殊教育领域的权威专业期刊。

4.3 证据评价

循证实践要求对已有研究证据提供一个可以评价其质量优劣的标准,以此来以判断与衡量实践中的最佳研究证据。Mitche~综合了多方观点,认为理想情况是把证据建立在详细的研究基础上,并且满足以下指标:(1)干预治疗的保真度(treatment fiddity);(2)行为结果(behavioral outcomes),研究应包括对行为结果进行可靠而有效的测量;(3)学习者特点(learner characteristics),研究应清晰地描述学习者的年龄、发展水平、可能具有的障碍性质和程度,研究应尽可能关注同质性学习者,样本之间异质性越大,教育者就越难决定哪个学习者能从策略中受益;(4)控制变量(control of variables),研究应确保结果是由干预所导致的,而不是源于其他的干扰变量;(5)免受污染(freedom from contamination),影响研究结果的“污染”因素应该完全杜绝或者降到最低程度;(6)可接受的副作用(acceptable side effects),对可能的副作用进行评估并保证其产生积极影响或至少不是消极的影响;(7)有理论依据(theory-based),应详细阐述相关策略的心理机制和学习过程,以便能推广到其它情境中;(8)后续(follow-up),应有对行为收益能否维持进行确认的后续研究;(9)针对自然环境的研究(research versus natural conditions),研究应在日常教学环境中得以实施;(10)同行审查(peer review),研究应发表在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权威期刊上;(11)复制(replication),至少应包括两项显示积极效果的研究;(12)成本效率(cost effectiveness),采用的干预措施费用不能过高;(13)实践价值(practical significance),研究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14)可利用性(accessibihty),教育工作者能比较容易地获得可利用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完全随机控制实验研究最佳。但是由于特殊教育的特征以及许多障碍的低出现率,单一被试研究成为对特殊教育实践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常用方法。Honer等人提出高品质的单一被试研究应最低满足七个指标:对参与者和环境的描述、自变量、因变量、基线、实验控制/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社会效度(social validity)。并且,证据本位的实践应:(1)满足以上标准的至少5项单一被试研究,并且对照试验已经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2)以上研究应由至少3个不同的研究者,在3个不同的实验情境中实施;(3)5个或5个以上研究的全部被试至少在20人以上。然而,单一被试实验研究设计虽然可以直接探讨干预所造成的影响,掌握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被试样本过少,需要有多个研究实验结果的支持才能证实其效果。也就是说,单一研究成果,即使具有较高的研究质量,也不足以证明一项特殊教育实践具有实证本位的效果。

实际上,任何一个教育研究都无法为一项干预有效与否提供绝对证据。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都能对教学提供重要的观点,但是它们无法确定一项实践是否是有证据支持的,也就是无法确定实践能否使学生成就取得预期的改变。而实验研究则能为干预有效性的假设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支持某项实践的高质量实验研究数量越多,我们则更有把握地判定该实践能使得学生取得预期进步。Gersten与Fuchs等认为,特殊教育实践要具有实证本位,应借助于数个不同实验、不同的研究者或不同受试,并且最少要有四个品质可被接受或是两个高品质的研究结果来支持该实践。

4.4 调整和运用证据

循证医学中,最常被提及的问题是:结果是什么,它们能否对自己治疗患者产生帮助?而在特殊教育领域,证据调整的最主要原因则是特殊儿童的复杂性。由于特殊儿童是一个异质性群体,每一个儿童具有独特的特殊教育需要,任何一项经过研究证实的教育实践也不能保重对任何环境中每一个儿童奏效。在绝大多数探讨最有效干预的效果的研究中,尽管被试都接受了干预,往往仍有少数的被试无法取得进步。Torgesen发现,即使是最有效的早期阅读干预对2%-6%的儿童也不一定奏效。并且,特殊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往往不同步,例如超常儿童的发展水平超出正常同龄群体的平均水平。因此,干预措施则需要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并在干预实施之前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在不同年龄群中使用时具有某些共同元素,但是,考虑到认知能力的根本差别,认知行为疗法必须针对儿童做出相应调整。

4.5 结果评价

如前所述,干预方案做调整之后,接下来应对证据是否持续支持其应用进行评估,也就是要进行循证实践的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从“基于证据的实践”走向“基于实践的证据”(practice-based evidence)的重要一环。结果评价可以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和团体研究设计两种方式进行。单一被试实验研究设计则非常适合对个别儿童的进步进行评估,并利于教师对干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测量并及时做出调整;团体研究设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探索性设计(exploratory design)、描述性设计(descriptive design)和解释性设计(explanatory design)。

5 特殊教育循证实践的实施与推广

特殊教育领域中循证实践的实施与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许多的教学技术和干预方法并未被认定为具有证据本位之效果,主要是因为:(1)尚未就该实践的有效性实施足量的高品质实验研究;(2)研究者尚未对涉及特殊教育实践的现存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分析。而证据本位的实践最有可能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地使用基于证据的实践。

而作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联结,循证实践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正确高效的实施,即使最有效果的干预也不能产生成效。Fixsen等提出来干预和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效干预×有效实施=成效(Effective interventions×effective implementation=improved outcomes)。Malouf和Schiller则提出了影响研究与实践之间关系的三个因素:教师知识和学习、教师态度和信念、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教师对实践的认知与实践运用呈显著正相关,一般教师都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擅长的教学方法,却对教育方法有效与否关注不足。现实中,许多最有效果的实践在现代课堂中往往并未得到运用,证据本位的实践活动的实施则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改变他们往日的教学常规,转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大规模地推广实施经过实证的实践,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得到系统的支持。Klingner等则建议对有证据支持的实践的推广应该首先在小范围实施,证明其合理有效,然后才能在真实情景中大范围地推广。最终决定对特殊儿童是否实施证据本位的教育实践,以及如何对特殊儿童正确地实施,最终都要取决于教师。因此,为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要,特殊教育教师不能盲目实施所谓的循证实践,而是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智慧(professionalwisdom)来审慎地选择和正确地实施循证实践,并在保证循证实践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调整以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求。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 临床教学 教学方法 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57-02

循证医学作为近十几年来医学领域发展的新起之秀,给现代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带来了巨大变革。从1996年将循证医学概念引入国内至今,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模式已经在我国医学多个领域中得到探索应用。临床医学发展植根于基础医学教育,循证医学如何从临床走向教学已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循证医学理念和模式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或许将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因此,如何在临床学科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循证医学的含义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直译为“以证据为基础的医疗科学”,它是现代流行病学与现代临床医学结合的智慧结晶,是流行病学原理方法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具体实践应用。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L. Sackett 定义循证医学为:“将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医师个人的专业临床技能与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与个人价值取向,三者恰当合适地结合在一起,为患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1]。其核心思想表现为:任何医疗诊断的确定均应基于客观最新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即医生为患者作出诊断、专家确立治疗指南和政府制定相关医疗卫生政策时都应依据现有最可靠的科研进展来实行具体方案。这也就要求医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更新临床知识,将现有最好的研究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意愿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诊疗效果[2]。

二、循证医学在国内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展

循证医学作为一种前沿医疗理念,区别于传统经验医学,它更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证据为依托,这契合了当代医学教育的改革要求。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变革,为循证医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使得循证医学已逐渐从临床研究走向临床教学,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将循证医学思维运用到临床教学实践中,即发展为循证医学教育。在阅读大量临床学科教学实践探索后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提出问题――查找证据――分级评估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它是以教材为理论教育基础,以具体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为现有可获取的最佳证据,并提出疾病诊疗的现有疑点供学生思考。既体现了基础教材与临床最新科研进展并重,又将师生互动、课堂指导和课外探索结合,证明了在临床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可行之处,极大的提高了医学教学质量水平。

在具体教学操作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在课堂上以具体患者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教师以临床某常见病为例,选取具体患者的实际问题――介绍对该问题可能采取的经验诊断方法及其现有最新证据――介绍对证据评估的标准并对现有最新证据进行严格评估――学生最终根据自己获取的证据、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意愿做出临床诊断。二是开展、参与临床研究:当发现具体患者的实际问题无研究证据可寻,而该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普适性、并给患者以及社会造成压力时,指导学生设计临床试验来解答这一问题,并对该设计进行可行性分析。

张涛[3]在外科教学引入循证医学,一方面打破了外科这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并基于经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搜寻最前沿最全的相关科研技术,并应用到手术当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强化了主动学习意识,提高了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动手能力强、有搜寻最前沿技术的高素质外科大夫具有重要意义。

胡建华[4]在心内科临床实习带教中以及赵轶雯和龚勇[5]在内科见习带教中都渗透了循证医学理念。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应用权威的统计方式,应用循证医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涨,他们乐于提出问题、积极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医患沟通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这对于现阶段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及解决见习生实习生临床水平低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思路。

闫呈新等[6]在影像学研究生教学中以及张颖等[7]在妇产科见习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新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成绩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更乐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因为新模式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临床病例阅片分析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使得他们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加速他们从模仿型、记忆型人才转变为创新型、思考型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世纪医学对于医学生的新要求,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由此可见,循证医学已经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学科的实践认同,综述其意义可得:循证医学理念引入临床教学提高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兴趣、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新科技对医学信息的更新能力、改善医患关系的能力。同时,该举措对临床实践行为的规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把循证医学引入到临床学科教学中,可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继续进行深入贯彻的教学改革已然是一种趋势。

三、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的介入,使传统医学模式不断被打破,并形成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新模式,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证据为依托,证据、经验、患者主体间的有效互动,这种思维教育模式对临床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强化了学生知识更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医患沟通意识,有效建立起从理论教学到临床实践的桥梁。(2)从短期的“学历”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循证医学要求有不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终身教育从纵向寻找知识的连续性、从横向寻找知识的统一性,真正体现“活到老,学到老”的内涵。(3)对老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老师要熟悉相关课程和最新临床知识,并且能将理论与临床结合,以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人才。

李川江[8]在外科教学中总结到,在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很重要的一点意义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极大提升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出应当今社会所需、医德良好、医术精湛的合格医学生。

四、循证医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看到了循证医学理念为临床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循证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尚不成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难免暴露种种不足。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带教老师缺乏专业培训。循证医学教学的关键在于给医学生传达一种理念,培养医学生运用循证观念获取、处理、运用证据的能力,这就对带教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当前实践中带教老师很少接受专业培训,循证医学思维尚不健全,多依靠主观评价,这亟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规范。

2.理论研究多于实践。虽然循证医学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个临床学科教学研究,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并未真正涉及教学实践,使得循证医学理念不能有效深入贯彻到更多学科。即便是在做教学实践调研,一味生搬硬套的研究也不在少数。

五、小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医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出现的医患纠纷也把现代医学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医学生,一方面勤学苦读,另一方面也很关注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整个医疗卫生系统来说都迫在眉睫。医患关系现如今变得如此紧张,与医务工作者经验主义有很大关系,加上现在医生资源紧张,有限的时间内医生和患者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双方存在误会。对此现状,以患者为中心的循证医学理念为笔者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解决思路。循证医学的出现推动着现代医学的科学化进程,也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通过应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和原理方法指导临床学习,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医疗综合素质,同时也为他们今后工作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

2014年1月1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标准化医生培养模式的培训内容: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重点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可见当今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循证医学的优势恰在于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将循证医学思维学以致用将对医学生未来从理论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高等医学临床教育发展中是当下医学教育改革之必然,也是医学领域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丽萍, 徐晓璐, 朱嘉琦, 赵仙先. 循证医学的发展对医学生培养模式的影响[J]. 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1): 38-40

[2]张鸣明,刘 鸣.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华西医学,1998,13 (3):26

[3]张 涛,李 敏.在外科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探讨[J].安徽医药,2013,17( 10)

[4]胡建华, 李华波, 陈世健. 循证医学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7(3): 411-412

[5]赵轶雯, 龚勇. 内科见习引入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之探讨 [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 2011, (1): 350-352

[6]闫呈新,李长勤,朱建忠,刘林祥.循证医学在影像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18-19

循证医学的应用领域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方证对应;数据挖掘;循证医学;方法学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01-02

中医学以其疗效卓著,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传统中医药日益彰显其优越性。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益的变化,中医学如何走向现代化也成为现代中医需要思考的问题。“方证对应”理论发端于张仲景《伤寒论》,在历代医家的不断深入研究下,其理论日渐丰富和完善。“方证对应”理论是“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可以认为是中医药与世界主流医学接轨的桥梁。为此“方证对应”理论的方法学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1“方证对应”研究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捷径

1.1“方证对应”理论的历史渊源及进展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次运用以方名证的方法,方中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即是以方名证的典范,在论中还指出了治疗疾病的法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纵观《伤寒论》113方可以看出都是“证以方名”而“方由证立”,方证一体。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运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对方证进行了新的总结。至此以后研究“方证对应”者甚少,直到清代以降,伤寒学家柯韵伯以具体方证为纲,进行方证研究,将《伤寒论》中的汤证分别隶属于六经脉证之下,并且分经阐述了本证主治、变治,随证治逆等方法。书中用桂枝、麻黄、柴胡等汤证,统辖仲景113方治。同一时代的徐大椿则运用从流溯源之法,将《伤寒论》之113方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类,各类主证中,先出主方,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成为以方类证,证从方治的“方证对应”学说。日本医家在孙氏“方证对应”学说的影响下,也倡导方证相对,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总之,对于“方证对应”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伤寒论》方与证的对应,没有大规模地将所有与某一方相对应的证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发现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

1.2“方证对应”理论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为了与国际早日接轨,得到国际的承认,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中医药,使现代科技方法能够拿来我用,充实和发展中医药成为每一个中医人的历史使命。

对于中医的发展,过去一段时间出现了背离和废弃“方证对应”的基本原理,将中药脱离中医理论来进行研究,将方剂与证剥离开来进行研究的错误倾向,破坏和否定了方与证的对应关系,把方剂“非中医药化”,造成了方剂研究思路的许多混乱,也降低或破坏了方剂的功效。近年来随着证候实质和方剂实质研究的深入,“方证对应”研究日益显示出其对认识中医、发展中医的重要性。

目前所讨论的“方证对应”绝大多数仍囿于《伤寒论》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新版《方剂大辞典》共收录方剂10万余首,5版《中医内科学》和《中医诊断学》共出现证候名称800余种,如何将如此众多的方剂和证候的相关规律探索清楚,建立一证一方、一证多方、一方多证等形式多样的“方证对应”综合体系,是“方证对应”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证候本质研究、方剂作用机制研究、方剂适用范围研究等领域找到突破口的希冀所在,也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捷径。

2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建立中医“方证对应”系统评价数据库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它以“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判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1]为宗旨,以追踪证据、严格评价证据、综合证据、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为基本环节,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实用、科学的方法学体系,正在全世界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兴起和发展,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加强对中医临床研究文献的判定和评价,去伪存真,取其精华,把有理有据的文献拿出来重点研究,然后再借助计算机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使分散的、零星的文献成为系统的资料,将有助于证候实质研究、方剂机理和疗效研究、“方证对应”研究等的深入进行和发展。

由于中医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古代医案,如何将古代确有疗效的医案数据进行系统研究,使现代中医师通过网络或者图书获得某方具体治疗应用的最佳证据,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将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循证医学通过系统评价方法提取最佳证据的理念告诉我们,用系统评价方法提取最佳证据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所以有必要借鉴循证医学理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以方统证的系统评价方法体系进而建立“方证对应”数据库。

3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建立“方证对应”相关体系的探讨

中医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产生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方剂,如果能够将中医学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历史文献和大量临床病例以“方证对应”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其规律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则会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数据挖掘技术以庞大复杂的数据为对象,通过对数量巨大,内容复杂的数据进行组织处理、分析、结合和解释,自动地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发掘数据内在联系,揭示数据所反映的客观规律,系统揭示大量数据中隐含的复杂关系,预测发展趋势。现代分子生物学成功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成功揭示了基因与蛋白质间的复杂联系。如果能够将其引入“方证对应”研究领域,建立“方证对应”研究的计算方法学,则有助于揭示方与证之间丰富的复杂相关关系,推动“方证对应”理论和实践的现展。

4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