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

化学的知识点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1篇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化学钠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钠的知识1一、钠单质

1.Na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命题角度为是否违反电荷守恒定律。

2.Na的保存:放于煤油中而不能放于水中,也不能放于汽油中;

实验完毕后,要放回原瓶,不要放到指定的容器内。

3.Na失火的处理:不能用水灭火,必须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4.Na的焰色反应:颜色为黄色,易作为推断题的推破口。

注意做钾的焰色反应实验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避免钠黄光的干扰。

5.Na与熔融氯化钾反应的原理:因钾的沸点比钠低,钾蒸气从体系中脱离出来,导致平衡能向正反应移动。

【Na+KCl(熔融)=NaCl+K】

二、氢氧化钠

1.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2.溶解时放热:涉及到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将浓氨水滴加到氢氧化钠固体上,其反应原理为:一是NaOH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促进了氨水的分解,二是提供的大量的OH-,使平衡朝着生成NH3的方向移动。

与之相似的还有:将浓氨水或铵盐滴加到生石灰上。涉及到的方程式为NH4++OH-NH3?H2O NH3H2O。

3.与CO2的反应: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CO2少量和过量时,产物不同)。

4.潮解:与之相同的还有CaCl2、MgCl2。

三、过氧化钠

1.非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外,还有氧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2Na2O2+4HCl=4NaCl+2H2O+O2。

2.过氧化钠中微粒的组成: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有离子的数目为3NA,或说它们的微粒个数之比为2:1,命题角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过氧化钠与水、CO2的反应:一是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二是考查电子转移的数目(以氧气的量为依据)。

4.强氧化性:加入过氧化钠后溶液离子共存的问题;

过氧化钠与SO2反应产物实验探究。

四、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1.俗名:Na2CO3(纯碱、苏打);NaHCO3(小苏打)

2.除杂:CO2(HCl),通入饱和的NaHCO3溶液而不是饱和Na2CO3溶液。

3.NaHCO3(少量与过量)与石灰水的反应:命题角度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

4.鉴别:用BaCl2、CaCl2或加热的方法,不能用石灰水。

5.NaHCO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问题:因HC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顺序为c(Na+)>c(HCO3-)>c(OH-)>c(H+)>c(CO32-),也有c(CO32-)

五、氯化钠:

1.除杂: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利用二者的差异情况,进行分离。

NaCl(KNO3):蒸发、结晶、过滤;KNO3(NaCl):降温、结晶、过滤。

2.氯碱工业:电解饱和的食盐水,以此为载体,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

题目的突破口为:一是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判断此极为电解池的阳极;二是在电解后的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液变红,判断此极为电解池的阴极。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因其是高中化学中的第一个定量实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要命题角度:一是计算所需的物质的质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高中化学钠的知识2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与空气反应

①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②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1摩尔金属钠与氧气充分反应,转移电子1摩尔

2.钠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 (反应物系数为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浮溶游响红)

钠与酸反应:先酸后水

钠与碱反应:与水

钠与盐反应:先水后盐

任何溶液中都有气体,若是饱和溶液或难溶物,还有沉淀

过氧化钠Na2O2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反应物系数为2)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反应物系数为2)

Xg氢气与一氧化碳气体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后通入过氧化钠,增重Xg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NaHCO3和Na2CO3

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要科学地阅读教材和资料书

新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前阅读能把握好重点方能提高听课效率,课上阅读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思考问题,发现疑点,展示其特长,减少惰性,减少两极分化,课后充分利用资料书,可以及时弥补课堂上因疏忽等原因而产生的疑惑,并使已有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安排阅读应抓住时机,应本着阅读后能解决问题,能在提出新问题,再阅读再解决问题的原则,通过阅读仔细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知识的内涵,明确联系,掌握规律,使知识成块、成串,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课上注意学习化学方法,课下注意搞好复习总结

高一新教材以化学基本理论开始,指导学生认识概念的涵义,理解概念的本质,明确概念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重视概念的运用和迁移,促使概念系统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指导学生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找出知识的共性、差异性及递变规律,如卤族元素要要善于从代表物――Cl2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递变性、特殊性的归纳方法并加以应用,以掌握科学地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高一新生常出现"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知识不系统,知识点不到位,方法不灵活等,为了避免上述现象,要经常复习。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2篇

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今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的知识点2021,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化学的知识点1一、物质的分类

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中间大小分散质直径大小为1nm—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处于介稳状态,胶粒带电荷是该分散系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3、浊液用静置观察法先鉴别出来,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现象鉴别。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4、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离提纯出胶体,这种方法叫做渗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溶液。

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从而该极颜色变深,另一极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二、离子反应

1、常见的电解质指酸、碱、盐、水和金属氧化物,它们在溶于水或熔融时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可以导电。

2、非电解质指电解质以外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有机物等);

单质和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4、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NaCl、BaSO4、Na2CO3、NaHSO4)溶于水都完全电离,所以电离方程式中间用“==”。

5、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基础上可以把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写成离子方程式,其他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6、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是至少有沉淀、气体和水之一生成。

7、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主要含

①符合事实

②满足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③拆分正确(强酸、强碱、可溶盐可拆)

④配比正确(量的多少比例不同)。

8、常见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或难电离的酸或碱生成)

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MnO4-、ClO-、H++NO3-、Fe3+与S2-、HS-、SO32-、Fe2+、I-)

③络合反应(Fe3+、Fe2+与SCN-)

④注意隐含条件的限制(颜色、酸碱性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

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见还原剂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高一化学的知识点21、概念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

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C、P或T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原理适用的范围:已达平衡的体系、所有的平衡状态(如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和只限于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解释: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发生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对这种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这种改变,也就是说:外界因素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占主要方面。

高一化学的知识点31.阿伏加德罗常数N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O2中约含有个6.02×10氧分子

242molC中约含有1.204×10个碳原子

231molH2SO4中约含有6.02×10硫酸分子

23+23-1.5molNaOH中约含有9.03×10个Na和9.03×10个OH;

23n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N=n·NA,由此可以推知n=N/NANA=N/n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体时,应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体溅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复到室温。

(3)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读数时要使视线、容量瓶刻度线与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或转移液体时溶液洒到容量瓶外,均应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盖上容量瓶塞摇匀后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能再加蒸馏水。

(6)称量NaOH等易潮解和强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若稀释浓H2SO4,需在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再缓缓加入浓H2SO4,并用玻璃棒搅拌。

高一化学的知识点4一、重点聚集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2.离子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4.分散系胶体

二、知识网络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

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3.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②胶体的特性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光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胶体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分散系的带电粒子使自身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因此胶体还具有介稳性以及电泳现象。

高一化学的知识点51.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质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2)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氧化物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难点,要掌握此类知识,关键是明确其分类方法。

氧化物的分类比较复杂,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为过氧化物(又称为盐型氧化物),Pb3O4和Fe3O4为混合型氧化物(一种复杂氧化物),Al2O3和ZnO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3篇

氮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N,它的原子序数是7。氮是空气中最多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广泛,在生物体内亦有极大作用,是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化学氮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氮的知识1氮气

1.氮元素的存在

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它以双原子分子(N2)存在于大气中,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或总质量的75%。氮是生命物质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充足的氮肥使植物枝叶茂盛.叶片增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氮气的结构和性质

(1)物理性质

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稍小的气体,熔点为-209.86℃。沸点为-195.8℃,难溶于水。(思考N2的收集方法?)

(2)结构:氮氮叁键的键能高达946kJ·mol-1,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3)化学性质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代替稀有气体做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N2能与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是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②与O2反应

③与Mg反应

3.氮气的用途与工业制法

(1)氮气的用途:

合成氨;制硝酸;用作保护气;保护农副产品;液氮可作冷冻剂。

(2)氮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从液态空气中,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加以分离而制得氮气。

4.氮的固定

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氮的固定有三种途径:

(1)生物固氮: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化合态氮。

(2)自然固氮:天空中打雷闪电时,N2转化为NO。

(3)工业固氮:在一定的条件下,N2和H2人工合成氨。

高中化学氮的知识2氮的氧化物

(1)物理性质

NO: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有毒。

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

(2)化学性质

NO:不与水反应,易被氧气氧化为NO2。

2NO+ O2=== 2NO2

NO2:①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在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制取硝酸。

3NO2+ H2O=2HNO3+NO

②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一、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

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状态假设法

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3.过程假设法

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知识点优化;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81-04

0 引言

CDIO工程教学改革是当今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已经在世界上50多所学校进行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工程界培养了大量符合需求的技术人员。我国在吸收国际CDIO先进成果的同时,积极推进CDIO工程教育改革,广州大学作为我国CDIO第一批试点单位,也积极开展CDIO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广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CDIO教学改革历程

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触CDIO,虽然接触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在真正领会CDIO理念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注意将CDIO与地方性高校自身特点相结合,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着重专业知识点的优化,去除知识冗余,强化基础知识与实践,逐渐形成有特色的CDIO教学模式[1]。

在CDIO改革初期,广州大学就承担了“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CDIO教育模式再创新”学校重点教学项目的研究,主要进行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与CDIO教育模式的融合研究,并结合地方性高校特点。CDIO教育模式在教学组织、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与我国传统工程教育模式有较大区别,如何将CDIO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融合,便于CDIO教育模式在我国地方高校实施,广州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在成功获得以CDIO为特色的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后,广州大学曾经想全套直接照搬国际CDIO模式,但此举不适合广州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无法与常规的教学管理系统融合。通过“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学校教育研究项目的研究,广州大学在CDIO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找到切入点——进行专业知识点优化,消除课程间知识冗余,按工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组织教学,强化基础知识与实践,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目前正在进行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围绕CDIO模式与研究性教学、创新教育的融合,还承担了广州市教学改革项目“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广州市教育科研项目“研究性学习与汽车服务类课程教学整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TRIZ理论的地方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在课程整合、研究性教学、TRIZ创新思维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广州大学还积极参与全国CDIO试点工作,是第一批CDIO试点高校,参加了第一、二次试点工作会议和骨干教师培训,主持了CDIO机械类专业华南区的调研工作、CDIO机械类专业大纲的编写工作等,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试点工作组和兄弟院校的肯定。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点 优化

2.1 专业知识点优化

CDIO三个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深厚的知识和技术基础[2],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就必须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技术推理。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向学生传授机械专业的基础知识,但传统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很多知识冗余,例如公差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工程制图课程中,而后在公差与互换性课程中详细讲述;材料的拉伸实验在金属工艺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三门课程中都有出现。虽然知识点多次出现能达到知识强化的目的,但浪费教育时间,而且学生没有实际应用,即使出现多次也无法掌握。基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知识冗余,经过研究讨论,采用如图1所示的思路将专业知识点优化。

从图1中看到,首先制订CDIO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依据CDIO三大目标,针对培养适应珠江三角洲企业需要的机械工程师目标制订面向不同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如图2所示。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机械专业知识点,当能力目标需要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点数据库时,根据数据库的自身性质及数据冗余消除算法,使得知识点冗余消除或减少。知识点确定后要反馈给利益相关者进行确认,这样建立的知识点库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进行知识点的优化组合形成课程,在组织知识点时,知识的难易程度需要进一步参考学生的初期能力,以达到因材施教。

专业知识点要建立更新机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有时效性的知识点进行淘汰或更新,及时补充当前新技术知识点,这样可以保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现实价值,保证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知识点重新组合形成课程,在参考传统机械专业课程内容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类课程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点快速学习、实践强化、课后探究一体化的综合知识与能力的CDIO课程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2.2 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比较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目前,蓬勃兴起的工程教育改革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现象:重视实践,而大幅减少理论。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精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培养“能文能武”的机械创新工程师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主要考虑课程前后顺序、理论和实践的协调、动态化三大方面,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

对课程前后顺序问题,根据工业产品寿命周期顺序安排课程顺序,在课程间处理好内容交叉关系。例如,在机械设计课程前需要学生知道制造方面的知识,以便设计出能够制造的工业产品,而在制造课程前需要学生了解一下设计知识,如果按照产品流程,应该是先设计、再制造,但按知识使用顺序,先学习制造知识,再介绍设计知识比较合理。经过综合平衡,通过“工业产品CDIO分析”课程进行过渡,基础的制造知识在“构思与设计”课程前进行实践,“机械制造”主要课程内容在“构思与设计”的后面开设。通过课程先后顺序的优化,知识点衔接的比较好,知识体系也较完整,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减少了知识的重复。

对于理论与实践协调的问题,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组织课程体系,理论课中有实践内容,实践课程中有理论传授,即构成一体化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能够做到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主鉴别需要学习的知识,自主学习、应用、总结一个研究性学习流程。

对于课程体系的动态化。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组织的核心文件,一般在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这里课程体系动态化也不是随意改变课程,而是紧密关注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适时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态势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适时修正课程体系。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CDIO教 学改革实践

在知识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同时,积极进行CDIO教学改革实践,首先在工程制图中进行CDIO元素的实践教学,而后在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2008级、2009级、2010级同时开展了CDIO教学,在实践中,通过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的改革,保持CDIO教学的可持续实施。

3.1 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知识优化形成适合CDIO教学的课程体系后,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以促进CDIO能力目标实现。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一体化教学、研究性教学,并针对这些教学方式进行了教学管理改革,主要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估。

1)一体化教学。设计了一体化教室,教学中有效地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上面所说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边进行理论教学、边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这样大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提高了教学效果。

2)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工程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3]。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征询专题,如果学生没有专题提出,就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抽取专题,然后要求学生自主组建团队,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相关研究和学习,通过讨论与探究,最后采取答辩方式给出评分。

一体化教学与研究性教学需要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有限的矛盾,在课程开始就介绍课程大概内容,将项目实践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并给出时间节点,进行节点评价。这样督促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项目实践,解决了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有限的矛盾。

3.2 教学管理改革

正是由于CDIO教学基于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了,为此改革了教学管理模式,采取学生自主管理、一体化教室开放管理、师生CDIO能力的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简称CMM)评估与提升[4,5]等方式保证CDIO教学顺利进行。

1)学生自主管理。广州大学城走教模式不利于CDIO教学,考虑到教师远离学校居住的实际情况,广州大学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聘请优秀且愿意负责的高年级同学组成学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生日常监督(业余时间学生学习与实践情况记录与考察)、一体化教室的夜间开放管理等。学生管理员负责学习监督、教室开放管理、设备协助管理,并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一体化教室的长时间开放管理。在CDIO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非常投入地进行项目制作,因而需要一体化教室及workshop长时间开放,便于学生随时进行项目制造,保持学习与实践热情。

3)师生CDIO能力的CMM评估与提升。CMM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推出的评估软件能力与成熟度的一套体系,提供了一个过程能力阶梯式进化的框架,阶梯分为五个不断进化的级别。中南大学的胡志刚、陈启元等人将CMM模型引入到CDIO教学的学生与教师的能力评估与提升中。参考他们的成果,结合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师生的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体系,见参考文献[6]。在师生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体系中将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等级:新手级、基础级、专业级和创新应用级。各能力成熟度等级反映了学生在CDIO工程教育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学习内容需求。将教师的CDIO能力成熟度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和成熟级。各能力成熟度等级反映了不同教师的CDIO能力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每个成熟度级别都包含实现该级别目标的若干关键过程。

通过师生CDIO-CMM模型对学生和教师CDIO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PDCA循环进行改进,达到CDIO能力提升的目标,既保证了CDIO培养人才的需要,又保证了师资水平与CDIO教学的匹配与提高。

4 结束语

作为我国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第一批高校,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引入CDIO教育理念,并有效地结合传统工程教育的优势,在知识点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CDIO工程教育改革正处于实践过程中,难免有些设计不是很成熟,今后将继续深入研究CDIO模式及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江帆,张春良,王一军,等.机械专业CDIO培养模式探索[J]. 装备制造技术,2010,(6):192-194.

[2]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71-89.

[3]江帆,孙骅,梁忠伟,等.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机械原理实践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62-64.

[4]胡志刚,江林,任胜兵.基于CMM的教师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26-31.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竞赛;电化学;知识点;特点分析

G633.8

电化学弘扬了化学的重要价值,主要研究电解原理、电解池以及原电池等的原理,在金属防护方面也有相关涉及。电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一直受到很大的重视,是化学竞赛必考的内容之一,出题较为活跃,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充分对化学知识进行拓展和挖掘,有益于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理解,与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竞赛中,电化学这一方面值得大家的重视。

一、命题特点与难点分析

对于新材料、新的科技产品,命题人会着重分析,通过这类事物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事情的能力。题目以新为主,灵活的运用知识点是学生必备的技能。由于电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清楚的了解电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出题的时候,命题人还会降绿色化学融入试题,帮助强化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对于电化学的学习,至关重要的就是将知识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更好的将知识记牢以及对其深入的理解。

1.对电极的认识和确定分析

在解答电化学题目的过程中,应该对电极进行有效的认识和确定分析,在进行答题的过程中,大题的分析需要在电极的确定开始,明确的电极确定可以有效的对电化学大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做题的效果。在题目分析的过程中,多数会以电化学的现象为提示和参考,利用出现的电化学现象来确定电极的正负,进一步对反应的发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另外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首先确定电化学的类型,电化学的类型可以决定了反应的效果和现象。因此在进行答题分析之前,需要明确答题的基础,另外还需要对电化学反应方程式有明确的记忆,在解答题目之前需要了解反应发生过程的现象,对现象和反应前后的物质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题目中用到的电化学知识。在题目分析的过程中,对电极进行有效的认识和确定是解答电化学题目的基础,同时也是对电化学知识进行有效合理分析的前提。

2.对电解过程的了解和分析

电解过程是电化学反应的重点,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极和电解质会发生不同的反应,而满足不同的需要。在对电解过程进行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要对反应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掌握电解反应过程各种操作的目的,同时应用到题目当中。例如在对电解过程进行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些题目中电解液中有一层选择性膜,这种选择性膜的设置可以控制电解液中的离子运动,对反应现象进行相应的变动。结合不同的反应类型,电解液的选择也需要进行控制,同时电解液中的成分分析也可以对题目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分析电解反应,有效的对电化学知识进行了解和分析。

3.规避试题中的误区和易错点

在对电化学知识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电化学知识较为复杂且多样化,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样才不会发生疏漏。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细致的审查题目,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分析和了解,对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罗列,对电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行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错误,进而提高解题的效果。在对题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试题中会存在一些易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大题解题的误区和陷阱。有效的规避这些误区和陷阱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在题目的考察上也会有一定的开放性题目,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与生活进行联系,这样才能提高题目的得分,从而对电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意识,进而真正掌握相的电化学知识。

二、高中化学竞赛试题化学知识点案例分析

在解题过程中当遇到信息生疏、思路障碍、概念模糊时,要自觉运用转化思维,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化繁杂为简单,化含糊为明朗,从而拓展解题思路。转化思维就是思维变通,条条大路通罗马。转化形式可以是概念转化、组成转化、物质转化、表达方式转化等,目的是信息等价替换,降低解题难度,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形转化、司马光砸缸等都是转化思维的典例。

【例1】由乙炔、苯、乙醛组成的混合物、已知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2.0%。试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题思路】可将乙炔、苯、乙醛三种有机物进行化学式组成的变形转化,即:C2H2、C6H6、C2H4O(CH)2、(CH)6、(CH)2・H2O(CH)n+H2O,碳元素的质量分数“CH”的质量分数“H2O”的质量分数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72.0%×13/12)×16/18=19.6%

【例2】将固体MnC2O4・2H2O放在一个可以称出质量的容器里加热,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相对原子质量:H 1.0,C 12.0, O 16.0,Mn 55.0 ),纵坐标是固体的相对质量。 说出在下列五个温度区间各发生什么变化,并简述理由: 0~50℃;50~100℃;100~214℃;214~280℃;280~943℃

【解题思路】图示、图表信息丰富,答案尽在图表中显现,故挖掘图表内涵,转化图表信息,是解答图形图表类竞赛题的关键。本题计算的基础是如何将图中相对失重的信息转化为解题依据。

【解】转化0~5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基本水平,说明是MnC2O4・2H2O稳定区域,MnC2O4・2H2O未分解。

转化50~10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下坡,说明MnC2O4・2H2O(相对分子质量179)逐渐失水成为无水物MnC2O4(相对分子质量143),

MnC2O4・2H2O==MnC2O4+2H2O 143/179= 0.80

转化100~214℃时的图示:图像线段基本水平,说明是MnC2O4 稳定区域,MnC2O4未分解。

转化214~28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下坡,说明MnC2O4逐渐分解成为MnO(相对分子质量71),MnC2O4==MnO+CO+CO2 71/179 = 0.40

转化280~943℃时的图示:图像线段有点上坡,说明固体增重,分解生成的MnO被O2氧化, 可能反应为3MnO+1/2O2==Mn3O4 (229×1/3)/179 = 0.43

三、结语

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中电化学知识的考察是重点,同时也是现阶段学习的难点。在对电化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正确认识化学反应前后,了解相关应用知识,都可以提高电化学题目解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曾凡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思考.《科学咨询》.2015年4期

[2]崔跃东,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研究.《新课程・中旬》.2015年3期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化学知识 记忆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巩固

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常常会听到学生说: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要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的几点浅见。

一、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加强实验教学。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开始就演示实验,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它与宏观形象或事实有质的不同,是更为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有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电解质的电离”时,出示小黑板的图像,学生会对电解质的离解及运动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3.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如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跟硝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硝酸跟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浓硫酸相似而与盐酸不同,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处于最高价态,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现在不论稀浓,在不同条件时,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稳定、极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又和硫酸有不同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硝酸的特性,还能巩固对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的记忆,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端。

5.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化学顺口溜。有化学教师认为,化学课是一门半文半理的学科,这是有道理的。虽然化学课是典型的理科,但与物理和数学相比,化学课需要记忆的理论基础知识则要多得多,这一点被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忽略掉了,因此才会造成许多有兴趣的学生学不好化学。比如,元素符号记不住,就写不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合价记不住,就不能推知未知元素的化合价;实验现象记不全,就做不了化学推导题和实验探究题等等。那么是不是课本当中的理论基础知识也需要像学习政史地那样死板地机械记忆呢?当然不是。记是一定要记的,但要巧记、妙记。

二、教学生如何复习巩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此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是为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

(2)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

(3)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予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2.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由于干扰而产生的临时遗忘是常见的。如:学生考试时,因为紧张,本来记住的内容,一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是一种情绪干扰。为了排除一些干扰,平时要注意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考前的临场指导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经常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根据对遗忘规律的研究,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强化信息的痕迹将会自动丧失而使得到的知识流失。所以,在教学中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如有代表性地让学生做些上节、上章以至上册的习题,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题,可多次刺激,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参考文献: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7篇

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倡导通过问题设计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问题解决来实施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由知识传授转到问题解决上来。一节课设计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设计和实施的水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家普遍感到困惑和难以操作的是学生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甚至不会提“问题”,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唱“独角戏”,这严重地制约了“问题导学”的实施效果。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将学习内容(知识)转化为有效的“问题”。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有以下几点。

第一,依据学习内容的主旨,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

抓住每课内容的主线或灵魂,提出一个能够贯穿主体内容,体现核心要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对本课内容的凝练,能够揭示所学内容的本质,统领学习的方向,升华思维的品质。一般而言,这样的“问题”都是出自所学内容的课题名称或“主线”中。如,在学习中国现代的外交关系时,我们惯用的设计方式是先学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针,然后再依据时间顺序,理清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的实践活动。这样的设计,平庸而乏味,过于重视对史实的掌握,而没有能够从本质上揭示出新中国外交关系的性质及其对外交实践活动的影响。我们知道,外交关系的性质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平等或是不平等。如果我们围绕这个“关节点”进行设计的话,不仅可以抓住外交关系的“要害”,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们完全可以从课题的名称——《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中提出这样的“问题”:“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相比近代外交关系的性质,结合近、现代中国的外交活动,分析外交关系对外交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抓住了课题内容的关键词——“外交关系”,并以此来引领对现代中国外交成就的归因分析,不仅与近代的屈辱外交进行了比较,也彰显出新中国外交政策提出的特定意义,更提升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水平,要远比传统的设计有意义得多。再如,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名称出发,提出“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本课内容的灵魂所在,能够牵引起全部的学习内容:从激起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说是“伟大”的(抗战力量);从近百年来民族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来说是“伟大”的(抗战结果);从对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贡献来说是“伟大”的(世界贡献)等等。这个“问题”就是引领本课内容的“核心问题”,不仅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致,也有利于对本课内容的深入理解。每课的内容都会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主线”,课题名称或各框题名称上也会浓缩本课内容的“要旨”,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主线”,围绕这些“要旨”,通过整合与分析,提升出一个“核心问题”,这既是分析本课内容的“立意”,也是学生学习的“抓手”和思维的“指向”。

第二,通过比较,管窥细微处,同中求异,提出“细节性的问题”;通过综合,立足整体,异中求同,提出“规律性的问题”

在面对几个类似的知识点时,要引导学生透过表层,深入到细节处进行对比和“追问”,提出“细节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更具体、明确和深刻,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致。如,在学习《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一课时,必然会涉及到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与美国代议制的比较,理解二者的不同点。二者都是民主制度,通常情况下,大家的思维只会笼统地停留在中国的民主制度具有“人民性”和“社会主义”的原则,而美国的民主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民主。这样笼统、空洞和表层化的问题是没有什么思维含量的,也自然不会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致,也容易引起误解,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民主的,而美国的政治制度不具民主性。遇到这类情况,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和“追问”,直至“问题”的本质。既然是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就是政治权力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政治权力的产生、组织、行使等方面,可以就此进行“追问”:“在政治权力的产生、组织、行使等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美国的代议制之间有何差别”?从权力的产生来看,中国是选举基础上的民主协商制,美国是民主基础上的竞选制;从权力的组织原则上,中国是民主集中制,美国是民主分权制;从权力的行使来看,中国是权力委托制(委托给“一府两院”具体行使),美国是三权分立制(权利制衡)。这样比较下来,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利于集中各界的智慧,避免权力的纷争和内耗。这样的“问题”立足“同中求异”,直击细节,就是“细节性的问题”和“深化的问题”,要较那些平铺直叙、表层化的“问题”有意义得多。另外,在面对几个类似的知识点时,不仅要透过表层,提出“细节性的问题”,也要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分析演变的趋势和共同特征,提出“规律性的问题”。如果说“细节性的问题”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那么,“规律性的问题”就是由小到大,由特殊到一般;“细节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规律性的问题”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时,面对雅典三位政治家(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的政治改革时,我们不能仅将目光停留在“分析三人改革措施的不同点”上,也要对其进行综合与提升,“分析三人的改革所要解决的共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又是围绕着哪两个角度进行解决的”?这就是建构在三人具体改革措施基础上的上位“问题”,这是无论其中的哪次改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都要据此(“角度”)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就是“异中求同”的“问题”。

第三,立足现成的“结论”,提出质疑性或“若何性”的“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普遍习惯于接受教材中现成的观点或结论,继而机械性地理解和记忆,一方面导致对内容的理解机械化和表层化,另一方面也抑制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在文科课程的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结论进行适度的质疑,“为什么会这样?”“这个结论的来源是什么?”或对结论进行否定性的设想和猜测,提出“若何”(“If……what”,“如果不是……,将会怎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极具挑战性,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涉及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两个知识点,教材中呈现了两个结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学生只把着眼点放置在死记硬背这两个“结论”上,将“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与两次工业革命进行一一对应,这样的学习是“伪学习”,这样的“问题”是“伪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两个“结论”入手,对其进行阐释和质疑,比如提出这样的“问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的区别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说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问题”会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国际分工、世界贸易、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形态和技术输出、世界市场范围的拓展、劳动力的国际化等方面,两次工业革命造成的不同影响。对结论来源的探究和质疑,要较简单复述和记忆结论本身有意义得多,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再如,某次调研听课时,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引导学生自由提“问题”,其中某个同学提出“如果没有国共两党的这次合作,没有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的抗战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同学们的热烈争论,众说纷纭,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就是“若何性的问题”。“若何性的问题”不是对现有结论的简单和别出心裁的否定,而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无论是质疑性的“问题”,还是“若何性”的“问题”,都要立足于现有的结论或观点进行提出,都要综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论证。

第四,在知识和认知思维的困惑处提出“疑惑性问题”

“问题”就是悬念和情境,是一种矛盾、冲突、差距和挑战,是认知结构失衡所带来的探究欲望。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利于培植认知冲突的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这种冲突,进行深刻思考和提问。如,在学习《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时,教材中呈现的是雅典建立起比较发达的奴隶制下的民主制度,此时,我们不妨直接抛出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见下图:

这两种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是垂直管理的政治结构,雅典是分散管理的政治结构,面对这种冲突,学生自然会发问:“难道中国从古代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了吗?”“这两种制度到底哪个好呢?”据此,可以激发学生从两种政治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各有优缺点”、“尊重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适切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再如,学习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时,传统的“问题”总是“如何两方面评价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为?”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探究性。因为学生学习的情境没有发生改变,认知结构、学习心理、思维状态没有“失衡”和产生“困惑”,“问题”也自然不会被“激活”。所以,教师要主动地提供出一些这样的“冲突”材料,激起思维疑惑,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我们可以提供下列材料: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历史。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和斯塔夫里阿诺斯有着不同的观点,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二:英国的思想文化影响促进了印度的思想、文化方面的高涨和创造力,这种高涨和创造力通常称为印度复兴:西方的促进因素在印度教徒中间引起了三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全心全意、不加批判地亲西方的、反传统的,西方的一切被认为事实上是优越的、更可取的。第二种反应是完全地拒绝的反应。……应该尽量避免与外国人接触,应该以传统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第三种也是最通常的反应是居于盲目崇拜和彻底拒绝之间的妥协。它接受西方的现世主义和学问的精华,但也试图从内部改革印度教,试图在摆脱印度教的腐朽和粗俗的外壳的同时保持它的基本真理,能面对西方而不失去自己的特点和自尊。这样,印度教对西方的挑战所作出的响应是兜了一个圈子:从拒绝、模仿到批判地再评价和满怀信心地肯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8篇

一、分析知识生长点,建立知识生长树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时候,教师已经引导学生熟知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知识内容的增多,高中阶段若仅仅从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关系去认识,他们就感到知识又多又乱,如一团乱麻,所以有必要根据高中知识深广度的特点,分析学生认识化学的知识生长点,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物质的结构知识可从原子结构(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分子结构(分子空间结构及成键方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和晶体结构(结构中粒子及相互作用、晶体空间结构)入手作为知识生长点。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从类别通性、氧化还原性及特殊性质入手作为知识生长点。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包括三方面:其一,具有酸性氧化物的一般通性如与水、碱、碱性氧化物进行反应,类似于二氧化碳,其二,从价态讲,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以还原性为主,如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褪色。其三,特殊性,如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再如,化学计算教学中应以物质的量为知识生长点形成知识网(如下图)。

教学中如果以这样的知识结构进行引导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工,进而形成内化的知识结构。

二、找准知识生长点,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找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教师只有在教学前弄清哪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才能准确地面向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构建新知识做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认为“得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失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教师应以此作为知识生长点,要学生列举已经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化合价变化拓展原有认知结构,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元素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进而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使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点生长,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教学中,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酸、碱、盐是电解质”,“电解质与电解质的电离”。所以,教师在新知识学习之前,要以“什么是电解质?”“电解质通常包含哪些种类的化合物?”作为认知基础。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有强有弱?”“什么原因造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不同呢?”以此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再通过课件演示“氯化钠与醋酸溶于水电离”,加强直观性,从现象到本质建立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解释每种物质的电离程度、电离过程、离子浓度的大小,由直观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最终顺利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寻找知识结合点,创设中心问题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三氧化硫 汽油冰溶化

一、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指出:“三氧化硫是一种没有颜色易挥发的晶体,熔点16.8℃,沸点44.8℃。” 对此,学生们常常感到非常困惑。既然三氧化硫的熔点低于常温(18℃~25℃),在常温下三氧化硫应是无色的液体而不是晶体。就像熔点为10.2℃的纯硫酸在常温下称之为无色的液体而不是无色的晶体一样。那么,为什么教材上仍指出三氧化硫为晶体呢?本人欲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与同行们商榷。向盛有NO2气体的集气瓶中通入SO2气体,瓶内红棕色逐渐变浅,最后褪去;集气瓶的内壁上附有无色的固体。经检验该固体为常温状态下的三氧化硫。因为N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常温下可将SO2氧化为SO3。即:NO2+SO2 = NO+SO3 为什么三氧化硫在常温下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而是固体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三氧化硫的结构。三氧化硫只有在气态时才是单分子,即单个的SO3单元。三氧化硫分子呈平面三角形结构 。在固态时,三氧化硫至少有三种晶型变体。其中:α-SO3为冰状结构的晶体,以三聚体(SO3)3存在。其熔点16.8℃,沸点44.8℃。三聚体(SO3)3中硫原子是SP3杂化的,三个硫原子通过氧原子以单键连结成环状,在空间以SO4基团为四面体构成S3O9分子环;β—SO3为石棉结构的多聚体(SO3)n,熔点为32.5℃。它是具有共用氧原子的SO4基团为四面体构成的无限长链状结构;γ—SO3呈胶体状态,熔点62.6℃,其结构有待于深入研究。在液态时,三氧化硫的单个分子和三聚体处于平衡状态:3SO3 =(SO3)3,同时也存在着多聚体三氧化硫。降低温度,三聚体则增多。纵观三氧化硫的结构、性质及状态,很显然,在常温下, α—SO3为无色的液体,在16.8℃时凝固为冰状的晶体。β—SO3和γ—SO3在常温下为固体。由于α—SO3很不稳定,即转变为β—SO3晶体。因此,三氧化硫往往不能以单纯的某一晶型存在,而是由这三种晶型共存的混合晶型。使得三氧化硫在常温下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而是固体。事实上,高中教材上所说的三氧化硫的熔点16.8℃,沸点44.8℃指的是α—SO3的熔、沸点。

二、现在社会是工业、交通高速发达的社会,汽油的使用量与日剧增,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很有必要,可是课本却没有做太多了介绍。高二课本只提到《汽油的辛烷值》,而且是选学内容。所以在此本人是一名化学老师有必要介绍一下《汽油的辛烷值》。

辛烷值的测定是在专门设计的可变压缩比的单缸试验机中进行。标准燃料由异辛烷和正庚烷的混合物组成。异辛烷用作抗爆性优良的标准,辛烷值定为100;正庚烷用作抗爆性低劣的标准,辛烷值为0。将这两种烃按不同体积比例混合,可配制成辛烷值由0到100的标准燃料。按不同体积比例混合,可配制成辛烷值由0到100的标准燃料。混合物中异辛烷的体积百分数愈高,它的抗爆性能也愈好。在辛烷值试验机中测定试样的辛烷值时,提高压缩比到出现标准爆燃强度为止,然后,保持压缩比不变,选择某一成分的标准燃料在同一试验条件下进行测定,使发动机产生同样强度的爆燃。当确定所取标准燃料如恰好是由70%异辛烷和30%正庚烷组成的,则可评定出此试油的辛烷值等于70。当爆震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去比对异辛烷与正庚烷混合物的状况,如果出现爆震的状况时机,正好与97份异辛烷和3份正庚烷的测试状况一模一样,那么这个测试油料的辛烷值就是97。所以说,当我们说90号、93号、97号无铅汽油的时候,其实它的辛烷值只是一个对比值。

三、安徽省2012年高考理科综合仿真模拟化学试卷(一)7.下列有关新闻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盐,是利用盐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促使冰雪融化 B. 我国决定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学物,属于可再生能源 C. 利用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玉米塑料”(主要成分为聚乳酸)替代一次性饭盒,可防止产生白色污染 D. 氮化硅陶瓷可用于制造新型柴油发动机是因为氮化硅陶瓷具有较大的硬度。这个题目是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的第一题,我有义务对A选项(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盐,是利用盐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促使冰雪融化)作深入的分析。盐的成分是氯化钾,雪的成分是水。氯化钾是极易溶于水的化学物质。氯化钾溶于水后生成氯化钾水溶液,其中含有钾离子和氯离子。水要结冰时,有氯离子和钾离子存在时,氯离子和钾离子会破坏水的结晶网状结构,使水不能结冰。 也就是说,盐能使雪不结冰。 另外,在大学化学有关蒸汽压的章节介绍:其实雪是在不断融化和凝固的,只不过二者速度相等,所以始终保持固态!我们都知道盐水的凝固点比水要低,撒上盐以后,雪周围的水就形成盐水,因此就凝固不了!这样雪就会不断融化,而不能再凝固回去,所以就越来越少了!深入一点说,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后,溶液的性质已不同于原来的溶质和溶剂。溶液的某些性质与溶质的本性有关,如颜色、导电性等。但是溶液的另一类性质,如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及渗透压,只与溶液中溶质粒子的浓度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再说,盐的代价便宜,没有污染。因此,下雪时,经常给路面撒盐,防止雪水结冰盐能融化雪。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10篇

【摘 要】地理知识是源自生活的,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地理知识对日常生活的巨大作用。在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多方面的展开探究活动,这是提高地理教学趣味性、实用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地理知识的学习就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再认识,地理这一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地理和生活实际是密切关联的。在新课改的趋势下,高中地理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这就促使教师在原有的地理教学方法上做出改变,以此来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本文试以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地理生活化教学必要性两方面做切入点,来论述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中的作用。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课程的要求也较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高中进行地理知识点教学时,使用生活化教学这一方式,对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中地理的学科属性

地理与我们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到每天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的军事政治都包含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里边。很多地理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将各科的知识综合联系起来,例如时差的计算就需要运用到数学的逻辑能力与计算能力,不是单单掌握地理知识就能解决的。高中的地理课的主要特点就是:突出“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自然与社会,领略环境与生活的魅力。

(二)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地理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固定模式,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很多老师甚至并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只是自顾自的讲课,因此大多数的学生会产生,地理只是单纯的理论课程这种错误的想法。这种错误的想法,忽略了地理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单方面的追求考试成绩,只知道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不知道为何学习,更谈不上趣味学习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只追求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致使成绩下滑。因而,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积极的采用生活化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地理生活化教学在知识点教学中的作用

(一)符合时代的需要

当今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对地理教育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在教材方面,地理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对新颖而富于变化;在教学方式上,高中的地理教学倡导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地理教学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学习知识点,并且可以利用已学知识来研究和解释生活中碰到的现象,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再是只会重复知识点的机器。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创新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也正是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以前的那一套方法,即等着老师把知识讲解出来,然后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会养成学生被动、懒惰的学习习惯。在进行地理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其中,最初学生可能是被动的“自主探究学习”,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日积月累,学生形成习惯之后,再次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独立的探索。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起初中的地理知识,高中的地理知识的综合性更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依凭课本,还需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结合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现象的认知,然后展开研究,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探索未知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周围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走进生活去探索埋藏在生活中的地理规律,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社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营造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

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对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解释。在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就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性的师生关系对学习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解读自然现象的欲望。

结束语

地理知识源自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生活实际和地理课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用更加全面和创新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和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春.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互动生活化[J].教育学论坛,2013(11)

[2]张淑媚.回归生活:高中地理综合性学习的应然追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8)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

中图分类号:K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40-0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就决定其与生活密切相关,要想学好地理知识,就要通过生活去了解地理,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融入生活常识,用这样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把生活化教学融入课堂。

一、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也有所改变。要求教师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注重精神领域和人文思想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更有帮助。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生活中地理知识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会意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经点拨,便可言传,所以生活中地理知识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例如,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现在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上个学期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在如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我们可以画一幅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图,以本学校为参照物来研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周围的建筑物位于本校的什么方向等等。然后,逆反之,再分别指出本校位于它们的什么方向。这样学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生活化地理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中地理的学科属性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如果你注意观察,在我们身边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军事政治,都与我们的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很多问题的解决除了要联系生活实际,还要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比如在地理学科中时差的计算就要借助数学的逻辑和数学计算,因此,要学好地理,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走出书本,把知识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有帮助。

(二)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缺点,大多数的教师只是把知识讲述一遍,并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就只是盲目的记知识,不会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老师也只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知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使学生就失去了对于学习地理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法,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

三、 地理生活化教学在知识点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的学习课程与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因此地理教学既要尊重实际生活又高高于生活,作为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将现实生活超越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关于地理的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地理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符合时代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只看学习成绩,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把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利用自己在课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实践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时代的发展培养新型人才。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在课堂上就只是单纯的“听讲”,然后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可能对单纯追求成绩的人来说很有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被动听课的习惯,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去思考问题,养成了懒惰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把生活化的方法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有帮助,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自己也会主动探求解决的方法。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只注重数理化的教学,把其他的课程安排都取消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偏科现象。因此教师要重视地理等学科,而且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本又要脱离课本,这样就可以把生活实践融入到课堂上,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更有帮助,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真正做到把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营造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

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要想真正的把教学融入生活,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助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对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很大帮助,在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上也就更加容易。

(五)加强知识运用,返回生活

学习的目的在于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进而去探索未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学实践是一个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对于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积极留意身边现象,在实践中摸索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地理知识源自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生活实际和地理课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用更加全面和创新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和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知识点 生活化教学

地理知识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所以关于高中地理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但传统地理教学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关于地理教学的新转型――地理生活化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

1.关于现如今地理教学现状

受到现行高考制度想影响,许多高中学生都觉得地理这一门学科只是一门增加学业负担的不重要副科,因为为应对高考,许多学生都对地理这门学科采取相对冷淡的应付态度,要么觉得这门学科可有可无,要么只满足一时好奇而不对地理学科进行深入探究。再加上当下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以及普通高中,大多数都没有地理专家背景。而缺乏专业地理背景的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就会局限于课本,大力强调地理事实,就显得课堂内容特别枯燥,就失去了地理情趣。还有些年龄较大、任教时间长的老地理教师,往往在行课时非常严谨的强调地理思维,因此就让课堂显得沉闷枯燥,让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

2.关于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

地理这门学科作为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方面,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从而做好地理教学工作。

2.1将地理教材巧妙与环境融合

因为地理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所以在有关地理教学的素材资料方面采用的都是可以全国通用的,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就要注意将日常生活中关于地理知识的基本常识来带动地理专业知识的讲解,就比如说“星期”和“月相”的联系讲解;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密切影响;再由人们关于衣服颜色上夏季选浅色冬季选深色来辅助理解大气对光照辐射的削弱作用等等。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区域性划分明显,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就要结合其所处环境展开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和认识到地理现象和事实。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季节性台风;新疆吐鲁番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北方地区的春节沙尘暴以及学校所处环境的地带划分、地势都可以成为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资源。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地理课程时就要在教材基础上适当的进行生活化的增加、删减和改编。

2.2引导学生“生活化”学习地理知识

基于现如今的高考体制,要让学生立马转变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不可能,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就要首先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并不是毫无用处的累赘副科,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用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观察和了解兴趣。就如教授太阳运动这一地理知识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先让学生进行知识推论,再由教师讲解太阳运动的变化规律;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野外考察和手动操作,让学生对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部位等高线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用地理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知识对日常生活的广泛作用,才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即让地理教学为学生提供求知探索的地理学习态度,从而让地理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受益终身。

3.关于地理生活化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时,要注意掌握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度”,让教学资源既不脱离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切忌将地理教学内容盲目与实际生活扯在一起。要积极倡导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将教材内容与真实生活关联,不要把地理教学当成脱离实际的华美演讲,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也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对待地理学习。还有一点也应该注意,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不要只是将生活现象和事例进行罗列,而是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升华,要对选取挖掘的地理生活现象进行有内涵的筛选,地理生活化教材一定是要建立在课本教材基础上的,让学生能基于生活化地理现象又不脱离地理常识的进行课程学习,让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结束语

在新的地理教学观点中,掌握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不仅仅是为学生教授教材知识,更是为学生引导如何正确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一大过程,将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更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让学生能够明白地理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积极自主的展开地理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峰.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183-183.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活人图书馆 学科服务 互动交流

1 Living library概述

1.1 Living library的由来

Living library——活人图书馆,最早源于2000年的丹麦,它主要是将“人”作为可借阅的“图书”,读“书”的方式就是“交谈”,主题为反暴力,以此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克服偏见,鼓励对话,消除误解。

Living library项目目前已在美国、日本、罗马尼亚、冰岛、芬兰、挪威、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开展,大部分活动设在公共图书馆或其他教育机构、艺术节、图书交易会等。它设立了专门的网站。活动中涉及的主题多为政治、女权主义等社会性问题,其中“畅销书”——最抢手的书籍,往往具有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特点。

至今,Living library项目因为可以帮助人们如何认识自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消除人们之间对不同问题的偏见等因素而得到了社会参与者的巨大的认可,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参与面也越来越广。

1.2 Living library的主要特点

Living library之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参与者的肯定和青睐,主要源于以下特点:①以人为书,思维碰撞: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学习的“书”,社会阅历和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具有一定特长的“书”更是读者愿意和盼望交流的;②即时交流,信息互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信息得以即时互动沟通,实现阅读效率的最大化;③主题多样,信息量大:Living library选择的主题大多是人们热点关注的,即使是同一主题的“书目”,所产生的信息也是不同的,所以信息量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Living library项目是社会阅读和交流的新形式,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中对文字、信息、符号的获取单方面的心理过程模式,它节省了信息出版、的中间过程,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使信息在互动中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1.3 Living library项目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可行性

阅读虽然是一种个人行为,但从阅读的本质上讲,它又是一种社会群体性活动。作为阅读组织者、为读者提供阅读空间和内容的图书馆,如何促进社会阅读和交流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国内还未形成开展此项目的氛围。但图书馆作为社会交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真正的知识交流中心和信息共享空间的社会功能。图书馆要成为“炫动”的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资源“活”起来,就必须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甚至是高速循环。这样图书馆的资源不再只是印刷型和电子型,还可以有“思想型”,跳动的思维是最具吸引力的,它所带来的阅读效益将是普通阅读的N倍!

高校图书馆所处在的大学校园是人才资源最丰富和集中的场所,所有校园中优秀的行为个体都可以成为图书馆进行“采购”的宝贵资源,读者之间在图书馆产生的思想交流是图书馆发挥其阅读功能的一种体现,从而使图书馆成为校园中的知识交流中心。

2 Living library项目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中的创新开展

2.1 学科服务体系IC2创新支持计划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启迪创新、提升素养、鼓励参与、促进合作”的主旨思想引领下,于2008年11月启动了以学科服务体系为支撑的“IC2创新支持计划”,并于2009年3月对“IC2创新支持计划”的内容体系进行了定位,以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知识加工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创新成长中心和校园文化中心的多元化职能,使图书馆成为校园里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学术创新枢纽与文化创意乐园。

“IC2创新支持计划”包括“5+X”板块:①核心板块:与个性化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学术交流社区等相关的服务项目;②精品板块:与各类专业学术资源的推荐、导读等相关的服务项目;③特色板块:与各类促进学术交流、合作研讨、专业学习、协同科研等相关的服务项目,如学术沙龙、专业讲座等;④创意板块:以“创意嘉年华”为主题,支持读者的各类创意竞赛等活动项目;⑤探索板块:支持各类探索、发现和试验(科研、教学、学习及图书馆自身变革);⑥x板块:属于灵活、自定义的板块,可由读者或馆员自行设计。

Living library项目正是作为其中的“特色板块”,以“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交大薪火、传承你我”为主题,进行了全校范围的“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活动。作为国内首例全面开展Living library项目的图书馆,“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活动得到了《中国学生健康报(大学生版)》的关注和报道(http://bei.pmph.com/NewsPaper/College.aspx)。

2.2 Living library项目的开展

2.2.1 Living library项目的初次尝试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对Living library活动的初次尝试源于2008年12月承办的第五届“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这是每年难得一遇的图情盛会,这也是“Living library”在国内图书馆界的首次探索,共有15名图情方面的专家参与本次“Living library”沙龙访谈单元。

专家与学员们就各类热点前沿话题进行访谈,主要议题有:医学信息技术;元数据、技术标准;知识组织、实体分类语义互操作;图书馆系统;Web2.0、图书馆2.0;馆员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服务;数字资源管理和保存;可视化技术;其他热点前沿问题。为了这次活动更好地进行,图书馆系统部开发了Living library网上预约系统。系统功能主要有活动管理、专家预约、tag添加、活动评价等。

通过读者在系统中进行的“书评”和意见反馈可以看出,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可。大家对这次Living library活动的感想和体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认为活动很有新意;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觉得时间不够用;能和专家进行交流可以收获很多。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可以为与会代表提供“借阅”专家答疑解惑、探讨交流的机会,而且对Living library理念在国内的迅速提升和有效延伸服务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此,将Living library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中全面拓展的策划也开始酝酿和筹备。

2.2.2 Living library项目的深入拓展 2009年3月,Living library活动作为“特色板块”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IC2创新支持计划二期的系列活动中。图书馆联合校研究生总会、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交大薪火、传承你我”为主题的“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校园活动(具体内容参见:http://www.lib.sjtu.edu.cn/view.do?id=1799)。

2009年3-6月期间,活动共开展了6期,确定了留学、英语、工作(实习)、考研、科研5个主题,每期推出4本“书目”与读者进行交流。具体组织形式如下:

·馆藏书目:以人为书——确定主题,精心挑选。

“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主要就大学校园中最热门的问题确定了“书目”选择的5个主题,通过校研究生会从各个学院“采购”——挖掘、推荐和引进相关“书目”。

馆藏“书目”均是全校各个院系的优秀学生代表,他们主要来自高年级,在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被誉为学子中的精英,也在同学中积攒了较高的人气,被誉为同学们身边的“牛人”和榜样。

每期“开馆”前,图书馆会对“书目”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并正式确定当期活动的“书目”。继而,对“馆藏书目”进行“编目”。通过宣传海报、图书馆主页、校园BBS等渠道向广大读者公布本期的主题、书名、内容简介、出版单位(即所在学院和年级)、索书号、上架日期和借阅时间等,方便读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加借阅活动。

·活动形式:分享智慧——经验交流,引导后人。

“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的每期开馆时间定为周三下午13:30—16:30,活动地点为图书馆的综合阅览IC空间(图书馆的休闲阅读场所),由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负责“书目”的流通借阅。活动时,借阅者在流通台(学管会办公室)办理完借阅手续后,就可以和“书”面对面交流了。

Living library的借阅规则为:借阅者一次借阅的时间不能超过45分钟,但在征得“书”和前一位借阅者同意的基础上,下一位借阅者可以中间加入。这样可以使一对一的交流变成小组讨论式的交流,不但提高了借阅效率,而且活跃了交流氛围,更进一步提高了智慧分享的内涵。

活动中,为每一本“书”配备一名记录秘书,负责对“书”和借阅者的交流内容进行文字记录,并对交流内容进行整理、汇总,提炼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问题。在征得借阅双方的同意后将这些资料对全校读者开放,成为人人可以参阅的“校园手册”,实现分享效果的最大化。

·活动意义:交大薪火、传承你我——校园精神文化的延续。

“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活动提倡共同参与、分享智慧,其意义更是要传承校园精神和文化。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学习的“书”,这个“活人图书馆”就是校园储备学子精英的“人才库”。Living library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为学子精英和广大读者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在他们平等交流、分享智慧的同时,将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严谨的学风和学生文化传承下去,将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神发扬光大。

·与院系学科服务的结合。Living library除了上述全校范围的活动外,主题的扩展性和延伸性涉及到了读者任何有需求的一面。学科馆员服务团队与院系学生会合作,还将此活动形式逐步延伸到院系的学科服务中,并得到读者的一致赞赏。如在电信学院开展了以留学为主题的学院专场,邀请Elsevier Scopus数据库学生大使从电信学院历年出国统计与趋势分析、利用专业数据库辅助选校两大方面进行讲述,介绍了申请offer过程中的技巧。

在农业与生物学院,学科馆员团队就《全面的文献查找——挖掘农生类丰富资源》、《便捷的文献获取——获取文献原文捷径之旅》、《干练的文献管家——NB的Endnote管理软件》三个主题与农生学院的师生进行Living library互动,很多学生纷纷反应,三个主题都很好,都想参与,极大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

2.2.3 Living library项目的长远计划 基于活动开展的良好效果及积极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也致力于将Living library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并制定了以下发展策略:

·开通网络预约系统。目前Living library已开展的6期活动还停留在手工办理借阅手续的阶段,因此在2009年下半年的活动开展中,将推出具备检索、统计、书评、书目推荐等功能的网络预约系统,方便读者的借阅和预约。

·建立和完善“书目”数据库。通过建立网络预约系统,搭建Living library后台“书目”数据库,完整储存Living library“书目”以及“书目”内容,为活动长期开展提供机构仓储的空间。

·活动形式的延伸和拓展。目前Living library只针对校园生活热点确定了5个主题,今后还将对主题进行学科专业延伸、拓展和细化,并扩展“书目”的选择,不仅仅限制在校园的优秀学生中,校内的老师或校外的优秀精英都可能成为Living library的“采购”对象。同时还将推出“畅销书”排行榜、“热门书展”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Living library,吸引更多的读者。

3 Living library项目融入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优势

目前,Living library项目已经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的IC2创新支持计划的特色板块中,并计划以常态开展的机制面向全校持续开展,同时摸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体系。该项目形式目前也已经运用到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中,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所以,由此笔者认为,根据Living library项目的特点将其作为常态服务纳入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机制中是可行的。

3.1 Living library体现主动创新和协作沟通能力

Living library是阅读和交流方式的创新。从传统意义上讲,阅读是人们从文字符号中获得知识的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字符号从印刷型发展到数字化,从而拓展了人们的阅读虚拟空间,人们的阅读信息选择也随之增多。

然而网络时代的阅读虚拟空间拓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少,阅读者单方面的接受书面信息符号并传人大脑,然后进行个人的思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阅读者能否正确理解阅读内容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呢?

Living library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疑问,这种“以人 为书”、即时交流的协作沟通方式是网络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升华,也为图书馆提升阅读和交流功能提供了新的领地,同时对吸引更多的读者了解和良好利用图书馆提供保障。

3.2 图书馆可以为Living library项目长期开展提供最大保障

3.2.1 知识交流与创新环境 在大学校园中,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学习经验、交流心得的场所和机会,而仅仅靠校园社团偶尔开展的活动是不能满足的。而图书馆正好拥有一个“地利”的优势,即拥有良好的交流环境和空间,这种环境氛围的优势在校园中是独一无二的。

3.2.2 读者对图书馆的极高信任度 图书馆良好的社会信誉度也足以为读者提供信任保障,通过图书馆提供各类主题的沟通交流机会,正是最大发挥图书馆信息交流功能的体现。

例如,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Living library活动过程中,每一位“书”都乐于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更多的同学分享。“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个活动他们收获了一份责任感和成就感,自身获得了鼓励与乐趣;而借阅者们也表示从Living library中他们不再迷茫、挣扎,可以借鉴学长的征程,走出误区,避免弯路,脚踏实地走好大学路。

3.3 Living library项目实现图书馆服务双赢的最大化

在传统和现代的阅读方式中,阅读者单方面的获取信息,却不能即时反馈给信息的“出版者”,其中时间差带来的信息滞后制约了信息交流的效率。而Liv-ing library的分享是双方的、共赢的。借阅者积极上进的求知态度、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也启发和激励着每一位“书”,这段有意义的经历对“书”也是一次历练和鞭策。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活人图书馆 学科服务 互动交流

[分类号]G252

1 Living library概述

1.1 Living library的由来

Living library――活人图书馆,最早源于2000年的丹麦,它主要是将“人”作为可借阅的“图书”,读“书”的方式就是“交谈”,主题为反暴力,以此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克服偏见,鼓励对话,消除误解。

Living library项目目前已在美国、日本、罗马尼亚、冰岛、芬兰、挪威、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开展,大部分活动设在公共图书馆或其他教育机构、艺术节、图书交易会等。它设立了专门的网站。活动中涉及的主题多为政治、女权主义等社会性问题,其中“畅销书”――最抢手的书籍,往往具有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特点。

至今,Living library项目因为可以帮助人们如何认识自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消除人们之间对不同问题的偏见等因素而得到了社会参与者的巨大的认可,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参与面也越来越广。

1.2 Living library的主要特点

Living library之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参与者的肯定和青睐,主要源于以下特点:①以人为书,思维碰撞: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学习的“书”,社会阅历和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具有一定特长的“书”更是读者愿意和盼望交流的;②即时交流,信息互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信息得以即时互动沟通,实现阅读效率的最大化;③主题多样,信息量大:Living library选择的主题大多是人们热点关注的,即使是同一主题的“书目”,所产生的信息也是不同的,所以信息量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Living library项目是社会阅读和交流的新形式,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中对文字、信息、符号的获取单方面的心理过程模式,它节省了信息出版、的中间过程,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使信息在互动中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1.3 Living library项目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可行性

阅读虽然是一种个人行为,但从阅读的本质上讲,它又是一种社会群体性活动。作为阅读组织者、为读者提供阅读空间和内容的图书馆,如何促进社会阅读和交流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国内还未形成开展此项目的氛围。但图书馆作为社会交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真正的知识交流中心和信息共享空间的社会功能。图书馆要成为“炫动”的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资源“活”起来,就必须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甚至是高速循环。这样图书馆的资源不再只是印刷型和电子型,还可以有“思想型”,跳动的思维是最具吸引力的,它所带来的阅读效益将是普通阅读的N倍!

高校图书馆所处在的大学校园是人才资源最丰富和集中的场所,所有校园中优秀的行为个体都可以成为图书馆进行“采购”的宝贵资源,读者之间在图书馆产生的思想交流是图书馆发挥其阅读功能的一种体现,从而使图书馆成为校园中的知识交流中心。

2 Living library项目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中的创新开展

2.1 学科服务体系IC2创新支持计划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启迪创新、提升素养、鼓励参与、促进合作”的主旨思想引领下,于2008年11月启动了以学科服务体系为支撑的“IC2创新支持计划”,并于2009年3月对“IC2创新支持计划”的内容体系进行了定位,以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知识加工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创新成长中心和校园文化中心的多元化职能,使图书馆成为校园里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学术创新枢纽与文化创意乐园。

“IC2创新支持计划”包括“5+X”板块:①核心板块:与个性化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学术交流社区等相关的服务项目;②精品板块:与各类专业学术资源的推荐、导读等相关的服务项目;③特色板块:与各类促进学术交流、合作研讨、专业学习、协同科研等相关的服务项目,如学术沙龙、专业讲座等;④创意板块:以“创意嘉年华”为主题,支持读者的各类创意竞赛等活动项目;⑤探索板块:支持各类探索、发现和试验(科研、教学、学习及图书馆自身变革);⑥x板块:属于灵活、自定义的板块,可由读者或馆员自行设计。

Living library项目正是作为其中的“特色板块”,以“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交大薪火、传承你我”为主题,进行了全校范围的“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活动。作为国内首例全面开展Living library项目的图书馆,“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活动得到了《中国学生健康报(大学生版)》的关注和报道(bei.省略/NewsPaper/College.aspx)。

2.2 Living library项目的开展

2.2.1 Living library项目的初次尝试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对Living library活动的初次尝试源于2008年12月承办的第五届“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这是每年难得一遇的图情盛会,这也是“Living library”在国内图书馆界的首次探索,共有15名图情方面的专家参与本次“Living library”沙龙访谈单元。

专家与学员们就各类热点前沿话题进行访谈,主要议题有:医学信息技术;元数据、技术标准;知识组织、实体分类语义互操作;图书馆系统;Web2.0、图书馆2.0;馆员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服务;数字资源管理和保存;可视化技术;其他热点前沿问题。为了这次活动更好地进行,图书馆系统部开发了Living library网上预约系统。系统功能主要有活动管理、专家预约、tag添加、活动评价等。

通过读者在系统中进行的“书评”和意见反馈可以看出,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可。大家对这次Living library活动的感想和体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认为活动很有新意;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觉得时间不够用;能和专家进行交流可以收获很多。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可以为与会代表提供“借阅”专家答疑解惑、探讨交流的机会,而且对Living library理念在国内的迅速提升和有效延伸服务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此,将Living library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中全面拓展的策划也开始酝酿和筹备。

2.2.2 Living library项目的深入拓展 2009年3月,Living library活动作为“特色板块”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IC2创新支持计划二期的系列活动中。图书馆联合校研究生总会、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交大薪火、传承你我”为主题的“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校园活动(具体内容参见:lib.sjtu.省略/view.do?id=1799)。

2009年3-6月期间,活动共开展了6期,确定了留学、英语、工作(实习)、考研、科研5个主题,每期推出4本“书目”与读者进行交流。具体组织形式如下:

・馆藏书目:以人为书――确定主题,精心挑选。

“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主要就大学校园中最热门的问题确定了“书目”选择的5个主题,通过校研究生会从各个学院“采购”――挖掘、推荐和引进相关“书目”。

馆藏“书目”均是全校各个院系的优秀学生代表,他们主要来自高年级,在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被誉为学子中的精英,也在同学中积攒了较高的人气,被誉为同学们身边的“牛人”和榜样。

每期“开馆”前,图书馆会对“书目”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并正式确定当期活动的“书目”。继而,对“馆藏书目”进行“编目”。通过宣传海报、图书馆主页、校园BBS等渠道向广大读者公布本期的主题、书名、内容简介、出版单位(即所在学院和年级)、索书号、上架日期和借阅时间等,方便读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加借阅活动。

・活动形式:分享智慧――经验交流,引导后人。

“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的每期开馆时间定为周三下午13:30―16:30,活动地点为图书馆的综合阅览IC空间(图书馆的休闲阅读场所),由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负责“书目”的流通借阅。活动时,借阅者在流通台(学管会办公室)办理完借阅手续后,就可以和“书”面对面交流了。

Living library的借阅规则为:借阅者一次借阅的时间不能超过45分钟,但在征得“书”和前一位借阅者同意的基础上,下一位借阅者可以中间加入。这样可以使一对一的交流变成小组讨论式的交流,不但提高了借阅效率,而且活跃了交流氛围,更进一步提高了智慧分享的内涵。

活动中,为每一本“书”配备一名记录秘书,负责对“书”和借阅者的交流内容进行文字记录,并对交流内容进行整理、汇总,提炼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问题。在征得借阅双方的同意后将这些资料对全校读者开放,成为人人可以参阅的“校园手册”,实现分享效果的最大化。

・活动意义:交大薪火、传承你我――校园精神文化的延续。

“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活动提倡共同参与、分享智慧,其意义更是要传承校园精神和文化。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学习的“书”,这个“活人图书馆”就是校园储备学子精英的“人才库”。Living library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为学子精英和广大读者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在他们平等交流、分享智慧的同时,将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严谨的学风和学生文化传承下去,将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神发扬光大。

・与院系学科服务的结合。Living library除了上述全校范围的活动外,主题的扩展性和延伸性涉及到了读者任何有需求的一面。学科馆员服务团队与院系学生会合作,还将此活动形式逐步延伸到院系的学科服务中,并得到读者的一致赞赏。如在电信学院开展了以留学为主题的学院专场,邀请Elsevier Scopus数据库学生大使从电信学院历年出国统计与趋势分析、利用专业数据库辅助选校两大方面进行讲述,介绍了申请offer过程中的技巧。

在农业与生物学院,学科馆员团队就《全面的文献查找――挖掘农生类丰富资源》、《便捷的文献获取――获取文献原文捷径之旅》、《干练的文献管家――NB的Endnote管理软件》三个主题与农生学院的师生进行Living library互动,很多学生纷纷反应,三个主题都很好,都想参与,极大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

2.2.3 Living library项目的长远计划 基于活动开展的良好效果及积极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也致力于将Living library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并制定了以下发展策略:

・开通网络预约系统。目前Living library已开展的6期活动还停留在手工办理借阅手续的阶段,因此在2009年下半年的活动开展中,将推出具备检索、统计、书评、书目推荐等功能的网络预约系统,方便读者的借阅和预约。

・建立和完善“书目”数据库。通过建立网络预约系统,搭建Living library后台“书目”数据库,完整储存Living library“书目”以及“书目”内容,为活动长期开展提供机构仓储的空间。

・活动形式的延伸和拓展。目前Living library只针对校园生活热点确定了5个主题,今后还将对主题进行学科专业延伸、拓展和细化,并扩展“书目”的选择,不仅仅限制在校园的优秀学生中,校内的老师或校外的优秀精英都可能成为Living library的“采购”对象。同时还将推出“畅销书”排行榜、“热门书展”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Living library,吸引更多的读者。

3 Living library项目融入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优势

目前,Living library项目已经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的IC2创新支持计划的特色板块中,并计划以常态开展的机制面向全校持续开展,同时摸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体系。该项目形式目前也已经运用到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中,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所以,由此笔者认为,根据Living library项目的特点将其作为常态服务纳入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机制中是可行的。

3.1 Living library体现主动创新和协作沟通能力

Living library是阅读和交流方式的创新。从传统意义上讲,阅读是人们从文字符号中获得知识的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字符号从印刷型发展到数字化,从而拓展了人们的阅读虚拟空间,人们的阅读信息选择也随之增多。

然而网络时代的阅读虚拟空间拓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少,阅读者单方面的接受书面信息符号并传人大脑,然后进行个人的思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阅读者能否正确理解阅读内容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呢?

Living library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疑问,这种“以人

为书”、即时交流的协作沟通方式是网络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升华,也为图书馆提升阅读和交流功能提供了新的领地,同时对吸引更多的读者了解和良好利用图书馆提供保障。

3.2 图书馆可以为Living library项目长期开展提供最大保障

3.2.1 知识交流与创新环境 在大学校园中,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学习经验、交流心得的场所和机会,而仅仅靠校园社团偶尔开展的活动是不能满足的。而图书馆正好拥有一个“地利”的优势,即拥有良好的交流环境和空间,这种环境氛围的优势在校园中是独一无二的。

3.2.2 读者对图书馆的极高信任度 图书馆良好的社会信誉度也足以为读者提供信任保障,通过图书馆提供各类主题的沟通交流机会,正是最大发挥图书馆信息交流功能的体现。

例如,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Living library活动过程中,每一位“书”都乐于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更多的同学分享。“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个活动他们收获了一份责任感和成就感,自身获得了鼓励与乐趣;而借阅者们也表示从Living library中他们不再迷茫、挣扎,可以借鉴学长的征程,走出误区,避免弯路,脚踏实地走好大学路。

3.3 Living library项目实现图书馆服务双赢的最大化

在传统和现代的阅读方式中,阅读者单方面的获取信息,却不能即时反馈给信息的“出版者”,其中时间差带来的信息滞后制约了信息交流的效率。而Liv-ing library的分享是双方的、共赢的。借阅者积极上进的求知态度、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也启发和激励着每一位“书”,这段有意义的经历对“书”也是一次历练和鞭策。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化学的知识点范文第15篇

这篇关于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是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 = == CuSO4•5H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 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 + CuO === Cu + H2O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2SO4 = ZnSO4 +H2 Zn + 2HCl = ZnCl2 +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 4、氢能源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 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氧化物 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 酸 HCl H2SO4 HNO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4 Na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