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

形势与政策汇报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1篇

1、以综合业务大检查为平台,深入开展外汇业务合规性检查。上半年完成了对浦发银行××支行开展外汇业务现场检查和国际收支现场核查。检查过程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并执行检查方案,规范实施现场检查,并向浦发银行××支行发出了现场检查反馈意见书。对发现的3个违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目前正在研究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意见。通过检查,促进了该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维护了良好的外汇政策执行环境。

2、开展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检查。为贯彻落实上级局此次检查任务,我支局高度重视,精心准备,确定方案,积极推进。根据上级局外汇非现场检查系统及设定的25种指标参数,认真开展非现场数据分析,筛选出异常或涉嫌违规的收结汇行为60多笔。通过此次检查,一是全面掌握了辖内资金流入、结汇以及结汇人民币资金使用的总体情况,摸清了异常和违规资金流入及结汇和结汇人民币资金使用的渠道、方式、结构及主要的操作手法;二是检验了外汇管理政策执行效果,加大了对外汇管理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遏制和打击跨境短期投机资本流入。

3、加强个人结售汇系统日常监测报告工作。针对××个人外汇收支活跃、个人外汇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较为复杂的现状,每日通过个人结售汇系统对本地个人结售汇情况进行监测,做到“有异常就核实”。按时向上级局报送《个人结售汇情况监测周报》,密切关注辖内个人外汇收支。对外汇指定银行一些苗头性的违规现象和做法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进一步提高了银行开办个人结售汇业务的规范性。

四、加强政策宣传,拓宽政策传导渠道。

1、认真贯彻落实个人外汇管理新政策。一是及时传达政策,做好宣传工作。通过转发文件、宣传海报、报纸等各种载体,及时向外汇指定银行、企业和社会公众全面传递新政策的调整内容。二是举办业务座谈会,落实政策到位。通过座谈会形式对银行及外经贸局、侨办、侨联等单位进行政策传达、解释,解答了个人外汇管理政策调整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并对下阶段新政策的贯彻工作作了部署。三是推行个人结售汇系统,督促外汇指定银行保证个人结售汇业务系统顺利推行,同时加强对个人结售汇业务统计数据监测。四是加强管理,及时反馈实施效果。建立新政策实施后的快速反映机制,跟踪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和业务操作上遇到的问题,及时上报市局。五是加强监管,建立非现场核查机制,对辖内银行业务操作的规范性、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核查。落实专人,每日开展核查,及时沟通反馈。

2、组织各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送农村”现场宣传活动。以大力宣传个人外汇知识为重点,在××玉海广场设点开展外汇知识咨询活动,通过宣传板展示、宣传单分发、有奖知识问答等方式深入开展宣传,接受群众个人外汇业务知识咨询。活动中,形象生动的宣传板报、内容丰富的传单资料、细致详尽的疑问讲解使各金融机构外汇宣传咨询台、宣传展板前围满了群众,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答,也使个人外汇业务政策、知识得到了准确的传播和解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3、组织召开××市外汇形势与政策通报会,各外汇指定银行和重点外贸企业负责人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通报了当前外汇形势和近年来实施的外汇管理新政策,宣讲了人民币汇率风险与企业应对的措施,推介了有关外汇业务产品。会议要求:宣讲政策、提高认识。多方式、手段开展政策宣传,使外汇管理工作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企业、居民了解、学习、运用外汇管理政策,形成外汇管理工作氛围;加强交流、更新理念。银行要积极为企业谋划,引导企业充分运用外汇业务产品,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服务。结合好管理与服务关系,积极拓展服务领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满足社会、企业、居民的合理外汇需求,促进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个人外汇管理专题座谈会精神。一是召开辖内各外汇指定银行个人外汇管理座谈会,传达温州个人外汇管理座谈会精神,通报当前个人外汇管理工作中的有关案例,提出我市加强个人外汇管理工作的措施。二是通报我市个人外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各外汇指定银行认真落实个人外汇管理政策。三是在全市外汇形势通报会上,向全市近百家企业宣讲个人外汇管理政策。四是加强个人结售汇非现场核查,做到每日核查,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定期通报。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2篇

(一)银行内部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削弱政策传导效果

1.本外币一体化趋势影响下银行传导手段准备不足。当前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该模式将对外汇管理政策传导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一是各银行涉及多个外汇业务部门,政策传导难度增大。目前,湖北省外汇指定银行外汇业务平均涉及5个内部部门。外汇业务涉及部门多势必对外汇政策传导途径造成交错复杂的影响,增大横向沟通协调难度,从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传导时效性和准确性,面对政策传导执行,部门之间甚至产生相互推诿的情况。二是国际业务部门将逐步取消,原有优势不复存在。大部分银行均朝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方向发展,该模式中国际业务部的职能将弱化或取消,外汇业务与人民币业务一同按流程分割于各部门,以前通过国际业务部门综合管理、集中传导外汇政策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此外,由于没有了外汇业务主要负责部门,与外汇局进行沟通联系的主体模糊,增大了外汇局政策传导工作量,削弱了传导效率。三是外汇业务战线拉长,政策传导风险增大。由于分级授权层级过多,超权限逐级报批,外汇业务战线拉得太长,易增大时滞,极大地增加了基层一线部门业务操作合规风险。同时,由于层层转授模式形成利益多头,目标各异,不仅加大了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上的风险,而且容易造成政策传导失灵。2.部分银行经营导向与政策传导目标契合度不高。在不同经营理念和导向下,银行部门构架与人员配置方式、业务数据传输模式、银行外汇资金流动渠道等存在差异,导致各银行传导政策的进度不一,传导效果也参差不齐。一是以盈利性目标的经营理念,直接影响对外管政策的重视度,进一步影响外汇业务开展和内部控制机制运行。银企合谋赚取汇差、利差的手段增多,违规、打球行为愈来愈隐蔽,极大地弱化了、甚至是对冲了外汇管理的原有政策意图。银行经营理念与外管政策及管理改革方向的偏离度,决定了政策传导风险系数大小。二是客户导向为主的经营导向,难以实现传导风险可控。当前,银行普遍采用前后台分离式模式,前台部门更注重“一对一”地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这样在外汇政策传导执行过程中,更偏向于接受和执行便利化操作、有益于拓展客户和推广业务的内容;而后台部门受前台影响,难以形成针对传导风险的监管手段和防控措施,使政策传导和执行力度上有欠缺,弱化了政策执行效果。3.银行基础设施建设对政策传导要求的承载力较弱。一是内部传导渠道不畅。外汇局文件政策精神从银行总行到基层网点行的传导时长普遍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在当前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对迅速理解和推广政策不利。二是基层银行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银行国际业务人员的外汇业务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决定着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的好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区域调整,机构集中向经济相对发展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引起国际业务人员紧缺,熟悉外汇业务人员“跳槽”频繁,对外汇业务操作掌握不全面。日常监管中发现,银行违规问题多是由人员更替交接不畅引起的。三是部分银行外汇业务部门设置不利于政策传导。银行的外汇业务涉及多个部门,与外汇局无直接沟通渠道,其牵头管理和综合协调职能也大打折扣。

(二)外汇管理政策传导源头不足,削减政策传导效力

1.外汇政策本身特质不便于银行的理解和执行。一是外汇管理政策具有短期性、临时性、调整频繁、变动快等特征。近年来,外汇局加大了改革力度,外汇管理政策出台、变动相当频繁,使银行、企业等涉汇主体在执行中具有了盲目性和不确定性,难以跟上节奏、适应变化,严重影响了政策传导效果。此外,某些具体业务管理规定散落于多个文件之中,且涉及时间跨度大,常常一项政策调整后与其关联的制度规定没有同步进行调整,导致银行操作执行难度增大。二是外汇管理部门为下游管理部门,政策制定本身具有滞后性,政策的出台具有客观局限性,基本都是为了某项工作或特定的需求而制定的,时间跨度大、政策散落各个文件等等,不仅给外汇局管理人员学习、了解和掌握带来困难,更对银行贯彻执行外管政策增加了难度。2.外汇管理部门政策传导的传统渠道面临瓶颈制约。外汇局向银行进行政策传导的传统渠道,主要指直接窗口指导、下发文件、政策宣传培训等,在新形势下,传统渠道面临巨大挑战:一是直接窗口渠道功能弱化。如货物贸易改革使“现场监管”逐步向“非现场监管”转变,95%的企业不再与外汇局直接打交道,因而直接窗口指导渠道利用率大幅下滑。二是外汇局文件下发渠道效率过低。由于传导层级多,以下发文件的形式进行政策传导时效性较低,而且不能及时获得政策传导的效果反馈信息。同时,由于形势变化快,存在政策传导与形势逆行的风险。三是政策宣传活动效果有限。每年除了大型的“诚信兴商”活动来宣传有关外汇管理政策外,外汇管理部门开展的全国性的全覆盖面的政策宣传活动不够多,广大群众对外汇政策了解的主动性不够,宣传效果难以落到实处。3.基层外汇管理人员力量和配备达不到传导要求。一是人员力量薄弱影响传导工作开展。由于人员少,日常服务性事务较多,难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开展行之有效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指导性工作,只能在办理具体业务时进行宣传和讲解。尤其是近年来外汇政策调整变动力度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管理、个人外汇管理、货物贸易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等需要推动的外汇管理改革工作繁多。因此,一方面是外汇管理政策的不断出台和更新完善,另一方面则是人力资源不足,制约外汇管理传导机制效率,削弱了外汇管理政策传导效果。二是人员结构现状制约传导功能发挥。在当前改革推进形势下,岗位要求综合掌握涉及贸易外汇收支管理的各项业务知识、熟悉数理统计分析、研究的业务技能,熟悉企业财务、英语、国际贸易和结算专业知识,基层外汇管理部门缺乏这种高素质人才,使外汇监管政策效应难以得到全面的发挥。

(三)涉汇主体及市场环境因素影响,压缩政策传导需求

1.部分地区涉汇主体的政策需求不足。对于外汇业务种类少、业务规模小的地区,涉汇主体主动咨询和反馈意见建议的积极性不高,主动获取政策意识薄弱,主动反馈政策意见建议的基本没有,都只在业务办理遇到阻碍的时候才联系咨询外汇管理部门。2.外汇黑市分流了部分正常政策需求。外汇黑市是指非法进行外汇买卖的市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街面上零散的“黄牛”,主要是在外汇指定银行附近或涉外活动比较频繁的场所,如旅游地区、涉外宾馆附近等,交易形式也日趋隐蔽,如通过互换银行存单,或者在街上谈妥之后到其他地方交易。二是地下钱庄、黑窝点。这是一种非法组织,替代了银行的部分功能,成为地下银行。利益的驱动是旅游外汇黑市活动久禁不绝的根本原因。由于正常合法渠道被非法渠道所替代,导致这部分政策需求(主要是个人外汇业务)减少,从而倒逼银行政策传导责任心降低。

二、对策建议

(一)正确引导,发挥银行传导中枢作用

一是加大对银行内部开展外汇政策传导的督导力度,督促银行提高对外汇政策传导的重视度,在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和外汇业务涉及部门多的情况下,必须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和处理外汇政策传导工作,畅通银行传导渠道,加快内部流转流程,提高传导效率;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时根据政策变化和工作需要调整业务操作流程;前台部门应利用贴近客户的优势,积极、准确传导外汇管理政策,保证政策宣传不走样,提供高质量的政策服务。二是督促银行建立外汇业务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培训频度,延长单次培训时长,提升外汇业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三是督促银行加强风险导向的经营导向,提高对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的重视度,加大对外汇监管政策的贯彻度。

(二)合理规范,改进政策传导渠道功能

一是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把外汇理论基础及实务操作、历年外汇政策法规、业务操作指南等政策业务内容全面纳入系统,并根据政策调整实时完善更新。二是对企业和个人开放外汇政策咨询端口,提供实时的网络业务政策咨询。三是加大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介宣传力度,全面开展全民性的外汇政策普及。充分利用广大民众最经常接受的信息源主体载体及时有关外汇整体,提高外汇政策全面普及度。四是加强外汇信息反映和调查研究工作,形成外汇政策传导的反馈渠道。

(三)强化手段,提升外汇管理政策执行力

一是加大外汇业务考核力度,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外汇管理部门加大对银行外汇业务考核工作力度,严格业务考评,实行分类管理,对B类及以下银行,加大监管考核力度,加大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工作力度,定期进行辖区银行考评情况通报,督促银行强化内部管理,规范业务经营,保障外汇政策有效执行。二是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加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有利于外汇政策顺利传导的市场载体。建立外汇市场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分类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地下钱庄”和跨境洗钱活动,遏制涉汇犯罪行为,维护健康良好的外汇市场环境。

(四)完善机制,保障政策传导执行效果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3篇

一、坚持优质服务和监管并重,支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一)坚持优质服务,促进外汇资金有序流出

1、认真做好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进出口核销业务一方面是外汇局的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也与企业的利益休戚相关,任何时候我们都首先保证该工作的正常开展。今年随着业务量的大幅增长和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我们适当安排力量坚持优质服务,根据分类监管的原则,为运作规范的a类出口单位放宽审核标准,进一步简化手续,提供便利,对a类以下的出口单位或“关注企业”严格审核标准。在日常工作中,考虑到各涉外部门之间政策不协调的实际情况,我支局在严格执行外汇管理政策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深受涉外企业的好评。

今年我支局向企业发50887单份,同比增长26.36%,共办理核销业务40344笔,同比增长29%,核销金额110227万美元,同比增长42%,核销率为99.8%。进口付汇825笔,金额11237万美元,同比增长143%,到货核销825笔,金额8408万美元,到货核销率为75%。

2、加强部门间协调与沟通,促进投资便利化。今年“促流出”是我支局的一项重点工作,我支局把境外投资和进口业务做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积极主动向政府、企业解释境外投资项目和进口业务的外汇管理政策,防止走弯路,减少无效工作。今年我支局审核办理4家境外投资企业,投资额达1954万美元,同比增加了1944万美元;办理进口付汇11237万美元,同比增长143%。今年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0家,合同利用外资2502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453万美元。此外,加强与外经贸局的联系,在市中心支局的支持下,做好通领科技集团、凤凰科技有限公司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

(二)强化监管手段,控制外汇资金流入。

1、严格外汇流入管理,开展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检查。根据上级局的统一部署,我支局于今年5月份开展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情况的检查工作,成立了检查领导小组,下设检查办公室,抽调业务骨干开展了检查,将外资流入作为阶段性管理重点,并在业务回访时把居民个人结汇情况和政策反馈作为重点内容予以关注。结合国际收支、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台账,导出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第一阶段的“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检查汇总表”和“违规明细表”。第二阶段我支局对违规情况进行深入的跟踪检查,针对非现场检查和平时掌握的情况,有重点地开展现场检查,发现有2个企业的资本金结汇存在违规问题,针对违规问题,我支局对外汇指定银行进行立案查处。下一步将继续开展对企业的调查。该项目得到了省外管局巡视员的高度好评。

2、切实贯彻执行外汇管理改革,规范个人外汇管理。今年上半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新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我支局一是及时传达政策,做好宣传工作。通过《乐清日报》以信息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传递新政策的调整内容。及时转发相关文件,加强对外汇指定银行的政策传达,要求全面理解、贯彻执行。二是举办业务培训,落实政策到位。我支局开展以会代训形式对外汇指定银行进行政策传达、解释,强调新政策实施后日常业务操作的难点及风险点。三是召开个人外汇业务情况通报会,通报了工行温州市分行、农行温州市中山支行海坦分理处违规办理结汇情况,部署开展外汇指定银行个人业务自查自纠工作。

3、改进贸易外汇收支与结汇管理,便利企业正常资金使用。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改进贸易外汇收汇与结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__〕49号)精神,实行分类管理。给绝大部分正常收汇的企业给予充分便利,加强对“关注企业”管理,按月上报《辖内企业贸易项下收结汇情况和“关注企业”数量统计表》及《多收汇排名前五位“关注企业”情况表》,关注“关注企业”的变化情况。

二、健全监管手段,加强外汇管理监督

(一)加强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管理,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

今年我支局把加强国际收支统计工作、提高数据申报质量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培训指导,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与银行工作人员点对点的沟通联系,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是抓好非现场核查工作。及时对上报的电子数据进行非现场核查。今年我支局共进行非现场核查234次,发现错误信息509条,及时反馈给银行进行修改。三是坚持季度考核通报制度。及时分析各行在申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核查情况按季度进行通报,紧抓国际收支统计工作不放松,引起各行领导的高度重视。四是做好现场核查,进行跟踪监督。根据全年检查

计划,今年对建行乐清市支行、工行乐清市支行的国际收支申报进行现场核查。从现场检查的结果反映申报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申报数据基本完整、准确、及时,但也发现了凭证要素不全、漏盖印章、漏申报、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整改意见书督促其整改落实到位。今年上报市中心支局的数据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业务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无差错。(二)加强业务培训和部门沟通,顺利完成外商投资联合年检工作。

我支局对该项工作十分重视,精心部署,落实专人做好外汇年检各方面工作,主要是:1、落实专人负责对企业网上上报数据进行初审,对有错误的及时反馈,保证上网数据的准确性;2、加强与相关涉外主管部门相互合作,召开联合年检工作会议,确定年检工作协作方法及自身的重点,通报年检工作进展情况及碰到的问题;3、对网上公布的未参检企业逐个通知,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参检。通过多方面努力,年检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截止6月底,全市已有131家外商投资企业参加年检,全部通过,应检未检的有1家,主要原因是外方资金未到位,窃取中方的技术,现中方已向外方,把“年检未通过”作为1项索赔的条件,而不愿参检。参检率达99%,比上年增加7.5个百分点。

(三)切实履行检查职责,提高银行协同监管水平。

今年4月份,根据我支行的统一部署,对辖内的商业银行柳市支行开展综合业务大检查,我支局派遣了两位业务骨干累计投入8个工作日参加了外汇业务的检查。检查结果表明,该支行能够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状况配备相应的业务人员,制定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执行外汇管理政策基本合规。今年7-9月份,对辖内的工商银行乐清市支行开展综合业务大检查,我支局非常重视该项工作,这是对我支局外汇业务人员的一次检验和外汇检查水平、政策把握能力提高的机会,累计投入了30个工作日,对其违规问题要求其及时整改,并进行了处罚收缴罚,没款16万元人民币。同时,多次约见其行长和分管行长进行沟通,并找其分管行长和外汇部门负责人进行居民诫勉谈话。对新批准开办资本金结汇业务、结售汇业务和远期结售汇业务的5家机构实施业务回访,及时了解外汇管理新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执行中出现的困难,提高管理实效。

三、完善内部管理,促进工作水平提高

(一)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切实抓好内部管理。

在切实做好日常外汇管理工作的同时,支局上下统一思想认识,集中精力和时间进一步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完善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促进管理方式继续朝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前进,促进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一是安排业务骨干对业务操作流程、工作岗位职责、外汇管理业务权限管理规定等内容进行修改整理,做到岗位动态管理,力求今后以更规范的制度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外汇业务操作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认真做好内部监督检查工作。认真做好月度程序性督察、季度的专项监督检查和半年度的全面检查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行为。对照市中心支局行政许可操作规程,对支局部分行政许可操作程序进行完善,特别是对业务受理过程进行规范,避免因工作不到位而遗留隐患。

(二)认真开展内控制度全面检查,进一步提高外汇管理和服务水平。

今年第二季度,为加强和规范我支局内控检查工作,推进外汇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促进防范和化解管理风险能力提高,进一步提高乐清市支局外汇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展1次外汇管理业务的全面监督检查,制定了详细的《内控监督检查方案》,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抽调专职内审、老外管人员和我支局业务骨干共7人组成的检查小组,检查人员认真对照《方案》的分工进行检查,检查后制作《内控监督检查报告》报告局领导,并反馈外管股。外管股认真对照存在的问题,召开股室会议,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举一反三,研究防范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的方法和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认真做好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并向检查组提交《内控监督现场检查整改情况的报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跟踪检查的情况反映,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认真落实计算机安全管理、消防管理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措施。配置国际收支申报、进口核销业务备用服务器,建立计算机安全管理登记簿,定期制作备份,定期更换各业务系统的操作密码,认真开展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贸易进口付汇监管系统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计算机安全。积极参加安全分析会,分析存在的隐患,提出解决的方案,逐步完善各类安全管理方法。

四、健全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调研和政策宣传力度

(一)加强对形势的分析研究,建立辖内外汇收支形势季度分析制度,并将外汇收支形势纳入人民银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体系中,实行本外币联动分析,更好地反映辖内经济金融运行态势。

(二)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目的,把握热点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管理对策和建议,准确反映当地外汇管理的实际情况,为上级提供决策参考。建立工作制度,安排

工作计划,确定重点调研课题,切实加强调研信息工作,并在外汇收支分析上狠下功夫,坚持人人参与,努力提高调研水平和工作实效。今年我支局撰写的《新版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外币代兑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乐清市造船业出口现状和发展对策》和《出口退赔外汇业务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等5篇调研文章被上级局录用。特别是近年来,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日趋旺盛,直接刺激了我市造船产业的迅速发展,预收货款大量流入,对我市国际收支平衡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于是我支局年初就把对乐清市造船业出口的现状分析列入重点调研课题。我支局非常重视该项课题,在平时工作中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发出调查问卷,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企业,在汇率风险、融资困难、核销不及时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了《乐清市造船业出口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调研文章,被《温州金融》第35期调研版和《温州外管》第26期录用。(三)加强对外汇政策法规宣传。为进一步满足境内机构和个人的用汇需求,促进贸易便利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新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我支局组织外汇指定银行业务负责人和业务操作人员学习外汇管理新政策,讲解政策出台的背景,演示了新政策的基本操作流程,解决执行政策和完善服务的矛盾。做好20__年《中国外汇》及外汇法规的征订工作,共征订了330份。同时充分利用《乐清日报》——资讯·金融与理财平台宣传外汇管理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与银行联系,了解客户反映,保证新政策的顺利实施。

(四)联合外经贸局、外汇指定银行,举办一次外汇形势与政策通报会。深入分析当前外汇运行形势,宣传落实新形势下外汇管理政策,提出下阶段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措施。会议邀请了分管外经贸副市长、涉外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外汇指定银行主要负责人、企业代表的主要负责人及部门经理共80余人参加。对拓宽境外投资渠道,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五)加强外汇业务培训,缓解核销业务压力。针对当前涉外企业增长快,企业核销员紧缺的情况下,组织一期出口核销业务知识讲座,有120多位企业的核销员参加了听讲。讲座主要讲解出口核销业务基础知识、办理流程、注意事项、常见问题解答以及网上核销业务等,随后解答企业核销员的有关提问,整个会场秩序井然,企业核销员听讲认真,提问积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还举办了3期网上核销业务培训班,有84家企业的核销员参加了培训,大大减轻出口核销柜面核销工作量。

五、以人为本,加强党风廉政和队伍建设

积极组织员工开展思政教育和业务学习,认真学习廉政教育内容,不断增强自我监督、风险防范的意识,筑牢思想防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力争造就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群众满意的外汇管理队伍。积极参加上级局的业务培训,认真学习上级局下发的各种新政策精神和《内部外汇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内控督导和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外汇管理人员素质,推动外汇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回顾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组织员工系统学习不够,有时紧时松现象;外商投资企业网上年检的实际效果不佳;金融机构监管手段创新不够;工作上向上级局的汇报、沟通不够等。

20__年,我支局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上级局会议精神,紧密结合乐清实际,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1、进一步加大对外汇流入和结汇的管理力度,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通过贸易收汇、结汇新政策的落实,加大对进出口企业的分类监管力度,加强对贸易项下异常资金流入的管理;通过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个人外汇管理,提高对个人外汇流入和结汇监管效率;充分利用人民币汇率预期升值有利时机,鼓励企业扩大进口;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简化手续,放宽限制,提升审核效率等方式进一步疏导资本流出,从而促进资金跨境的双向流动和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2、坚持优质服务和监管并重,在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防范违规资金流动。不断优化进出口核销服务,继续在创新方面开拓新思路,推出新举措,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改进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管理,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外资管理,加强短期外汇资金流动监测,防范外汇热钱和洗钱的冲击,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衍生工具拓宽融资渠道。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现场监管,防范短期异常外汇资金流入。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完善《内部数据核对表》和《非现场监管报表》,梳理出非现场监管需要关注的主要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加大各信息监管系统数据整合力度,提高非现场监管效率。密切关注“关注企业”的变化情况。

4、继续加大外汇检查工作力度,争取大要案突破。结合乐清辖区的特点,继续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贸易收结汇、个人收结汇、资本金收结汇、外资房地产等外汇管理新政策的执行情况,检验外汇管理政策执行效果。继续密切关注异常资金和违规资金流入,密切联系公安部门,集中检查力量,积极查找违法违规线索,争取在大要案的查处上作突破。

5、进一步加强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管理,提高申报质量。加强对银行的监督、指导和培训,狠抓国际收支非现场核查不放松。加强考核和现场核查力度,确保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进一步提高。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国际收支新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为外汇检查和形势分析工作服务,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调研分析报告的质量。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4篇

自2008年第三季度起,人民币汇率事实上重新回归到盯住美元的刚性水平。进入2009年,人民币有效汇率随着美元的下挫而有所贬值。从中国的出口表现来看,尽管出口额连续多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但中国出口在海外市场上的份额却持续上升,这无疑给外国政府提供了重新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的理由。

特别是央行11月11日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备受市场关注。报告在阐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的汇率形成机制方面,首次提及将“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许多人立刻注意到了报告中关于汇率政策措辞的微妙变化,于是当晚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汇率闻风上涨。而国内的即期市场则表现较为稳定,大家都还在关注未来几个月货币政策可能出现的变化。人民币会马上升值吗?

对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目前仍存在着不小的分歧,赞同者与反对者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

反对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不符合当前的政策目标,因为,其一,目前央行货币政策更着重于保增长、防范金融风险为主;其二,由于经济危机并没有真正的离我们而去,国际市场需求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出口受阻、生存艰难;其三,虽然我国正在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内需的启动,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效果;最后,在目前的情况下,外贸部门短期内仍是保持经济增长,解决就业所依赖的行业。

但是赞同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如果不升值会存在两大弊端,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将会使我国国民福利大量流失,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将会使我国超额外汇储备不断膨胀,聚集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目前来看,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措辞并没有暗示汇率政策的改变。在以前的报告中,央行也曾多次表示要多结合市场情况进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但此次口风的变化确实体现了央行对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考虑。9月13日,央行副行长易纲在新加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论坛时表示,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立场和以前一样。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没有改变,但升值的幅度和节奏相信国务院会有所考量。目前的官方言论似乎尚未支持人民币汇率立即调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表示,主要储备货币国要保持币值和汇率稳定,防止负面溢出效应。

这也就表明,虽然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正在升温,但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在年内仍将保持稳定,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复苏还不稳定的情况下,汇率预计不会有大的波动。从近期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波动区间甚微可以看出,稳定信号仍是主导。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5篇

同时日元兑美元汇率走高至115日元水平,达到5月中旬115.10日元以来的再次高位。但是日本短期经济数据并非明显改观。日元升值一方面具有经济复苏迹象信心和经济周期心理的调整作用支持,同时日本政府对于日元资产弱势的态度有所转变,开始从国际经验与运作中思考日本资金优势的运用和盘整,尤其是日本股市上涨趋势对经济和汇率具有影响与拉动。而从日元货币政策取向看,日本逐渐接受和容忍日元升值加大幅度与速度,并使得日元资产竞争力有所提升。尤其是汇率对于效益作用影响大的企业也任日元升值,进一步刺激日元升值氛围和空间。但是,从日本经济基本面、结构状况、效益效率以及政策主导等方面看,日元脆弱性十分明显,汇率支持与依托不足;即使日元升值,但无论从规模、份额、效益与影响角度,日元对美元的影响与冲击都较为有限,并且美国无论从市场效益、政策效益或国际效益都超出日本,日元升值虽然有利于经济信心和货币形象,但也加大经济复苏的阻力,利弊均衡难以抉择。

经济复苏与衰退的两面性

近期日本经济复苏的迹象较为明显,相关数据见好的状况,对日元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日本政府对整体经济评估的提升,内阁认为:日本整体经济虽然还在徘徊,但经济已经出现好转迹象。日本经济实质的变化,宏观与微观层面并没有完全改观与调整,经济复苏的暂时性凸显,前景依然难以确定,经济复苏难有实质的依托,持久或昙花一现依然困惑市场对汇率的判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信心的推进中数据效应。日本已经公布的利好数据促使日元渐升,其中日本5月份的出口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5%,对亚洲出口增长6.7%,对欧洲出口上升12.2%,今年上半年的出口比去年增长3.9%,进而形成推进经济复苏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企业景气指标见乐观,经济复苏信心上升,尤其是企业倒闭减少,今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减少9%,4年来首次低于9000家,破产数据为8984家企业。日本就业人数出现26个月来的连续两个月的增长,6月份的失业率为5.3%,结束三个月5.4%水平;同时日本政府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服务业对经济前景预期乐观上升,6月份预期未来经济状况的指数升至45.4,比5月份高出2.8,进而使日元汇率依托有所上升,日元略走强。

2、投资资产连带影响的效应。从经济前景或经济效率看,日本难以与美国、欧洲相比,但从资金角度看,日本“势力”强大,贸易顺差的巨量与美国逆差的激增对比明显,并也强于欧元区;而外汇储备,其更是连续43个月居世界首位,已经达到5456亿美元。因而近期日本伴随经济亮点和策略转向的迹象,投资氛围与技巧显优势,股市上涨中具有资金效应的明显作用,一方面是日本央行注资股市滞后效益的显现,另一方面从经济、市场、技术自然周期看,也是对过于沉闷过于低迷的日本股市的弥补,进而推进股市上升势头加强,并带动日元走升。近期数据显示,日本政府有关部门第二季度再向外汇市场投资4.6万亿日元,以阻止日元上升。从年初至今,日本已经投入7万亿日元资金干预外汇市场日元升值。日本投资者也逐渐加大资金购买外国债券,进一步显示了日本资金规模力量,形成日元暂时上涨动力依托。有数据显示,原来持有日本资产比重较低的外国投资者,已经连续19周超买日股4.9万亿日元,是1996年5月创下27周连续超买以来的另一次高潮,日经指数持续维持10000点以上的价位,带动日元走强作用明显。众所周知日本股市外国投资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对于日元资产具有重要影响。而日本投资者也连续抛售外国债券,转投日股,据日本财务省统计,8月22日止的10周内,日本投资者抛售了大约5.0万亿日元的外国债券。加之日本企业在日本会计年度上半年结算前海外资金汇回的影响,对日元走强形成进一步的推力。

3、货币政策观念转变的效应。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即使日本经济出现复苏,其与美国或欧洲复苏层面的作用与结果也不一样,难有根本性的改观。因为从日本经济结构与政策面看,银行呆坏账与企业效益、结构紧密连带,金融桎梏明显,经济起色缺乏实质内容的支撑,且有沉重包袱的拖累,即使复苏也是昙花一现,难有持久表现。因此,近期日元的升值,一方面是信心心理的暂时性表现,美欧经济以及投资的磨合和观望,使日元暂时成为“缓冲地带”;另一方面也是日本自身对其货币汇率水平观念的调整,其当前已经开始注重货币地位与作用的影响,反思贬值政策策略对日元以及日本经济的伤害。

汇率价格升值与贬值的两重性

仔细分析日元汇率变化,其中具有较为复杂的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国内制约与矛盾面,依然是影响日元走势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面对美元与欧元的激烈竞争与较量,日元货币地位的影响已经逐渐弱化,在三级货币体系中明显处于弱势,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仅是美元和欧元之间的“缓冲器”,暂时性的“优势”使汇率水平表现平和,原因与经济前景和货币政策依然具有密切关联。

其一是经济脆弱依旧。汇率依托依然在于经济的支持与保障,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和不景气,在三大货币体系经济中依然最差。虽然近期数据显示,日本2002-2003财年经济增长实质为1.6%,2003年第二季度为0.6%,已经出现连续6个季度的增长,但经济基本面依然脆弱,消费与投资依然低迷、失业过高和生产过剩依旧、国民信心与经济结构矛盾继续困扰政策效应与实施;金融领域的矛盾积重难返,银行呆坏账沉重、银行竞争力弱化、货币政策难以自主矛盾继续,金融改革压力与阻力越来越大。7月失业率5.3%;7月家庭支出下降6.0%;7月工业生产增长0.5%;7月零售销售下降3.0%。目前投资与消费不旺依然是困惑经济和影响信心的重要因素,唯一的经济亮点――出口也受到汇率升值的冲击与干扰。日本尚难以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更没有甩掉金融沉重的“包袱”。日元走高缺少经济依托,经济与汇率不匹配凸显。

其二是政策矛盾依然。弱势日元货币政策看似日本货币政策的取向,但企业或政府官员有时又可容忍日元升值的态度以及预期日元汇率的底线,又使市场难以琢磨日本货币政策的意向。日本货币政策的矛盾面十分明显,弱势日元虽然有利于日本经济复苏,但刺激经济有限,且在国际货币体系激烈竞争中,使日本货币地位作用受到创伤,不利于目前三极货币格局的维持。因此日本政府一面加大干预,一面又附和货币自然价格的走势。汇率趋向的矛盾性,是导致日元升值的主要诱因。

而从国际环境或相关国家货币政策的协作与协调看,日元面临三点不利影响:

1、 竞争不利的干扰。目前主要货币的波动突出欧元的上涨和美元的缩水,相对于日元震荡较弱,但由于经济的难以判断和艰难盘整,日元缓冲作用有所显现。投机技术则是获利技巧的运用,日元涨跌并非自身货币政策导向所致,而是投机获利和技术周期的自然磨合。使日元震荡加大。日元汇率取向犹豫不决和难以确定中,面对欧元风险的上升,投机顺应获利需求,而推进日元的炒作,加大日元汇率的波动。同时相对于美元和欧元,无论从信心、心理或实力、规模上,日元的不匹配和不支持愈加明显,国际货币体系竞争弱势化,使日元调整的空间窄小,驾驭更被动而无奈。

2、 效应不高的困惑。众所周知,日本资金相对充裕的状况,使得日本央行的干预举措一直体现在外汇市场的交易运作与干预上,但所达到实际效果却十分有限。日本央行连续采取大规模的资金干预,尽管有所抑制日元涨势,但效果微弱。依据汇市发展现状看,一国货币政策的抉择效率已经远超出资金规模与实力的影响,其中经济依托依然十分重要。日本虽有较利好的资金优势,但缺少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对汇率不自主的抉择不仅不利于日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维持,而且对经济信心和金融心理的伤害加大,进而使外汇市场对于日元汇率走势愈加困惑、矛盾,难以预料。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6篇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外汇市场需求总体旺盛。本外币综合经营效益吸引,同业竞争与绩效考核压力驱动,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背景下,商业银行纷纷进行国际化转型,国内外汇业务由集中经营到分散下移渐成趋势,但基层银行有意无意的执行偏差也时有发生。从去年中国银行优汇通涉嫌洗钱事件、青岛港贸易融资骗贷案等新闻热点中,可见基层执行漏洞在多家银行都或有存在,有必要引以为戒提高认识,及时防范纠正发展偏差,维护良好金融改革开放氛围。

【关键词】基层银行 外汇业务 合规发展

一、中行优汇通涉嫌洗钱事件分析

去年7月央视报道,中国银行优汇通业务涉嫌规避国家外汇管制,协助客户洗钱和向海外转移资产,有银行和中介协助客户造假洗钱现象。中行迅速对洗钱问题予以否认,并对业务合规性进行了解释说明,还停办业务应对负面社会影响。纵观双方争议焦点,在于优汇通是助长非法资本流出的银行逐利行为,还是需要社会理解的金融创新产品。

从专业角度看,有关洗钱和违规指责有些牵强。因其产品设计主旨善意,是为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监管报备和操作制度体系健全,而且反洗钱是银行基本从业原则,有内外筛查系统多重监控,至于是否有员工违规操作,造成洗钱印象则有待调查。其次作为新型跨境人民币业务,主管部门为人民银行,监管模式有别于传统外汇管理,业务交叉管理规定有冲突可能,并非蓄意绕开外汇监管。另外,满足个人合法对外投资需求,推进资本项目审慎渐进开放,也是监管部门和银行进行该业务试点的初衷所在。

外汇是金融改革前沿,政策和市场变化快,产品创新也快,优汇通事件就反映出外汇业务政策性偏强,新产品推广更宜谨慎操作。中行外汇经营管理经验丰富,该项新业务试点却成新闻焦点,基层银行操作中制度执行不严、新产品宣传不当甚至误用滥用、媒体应对经验不足,都可能是引发外界质疑的重要诱因。

二、青岛港贸易融资骗贷案分析

去年6月媒体报道,青岛企业以仓单重复质押方式,从多家银行骗取融资贷款,涉案金额估计160亿,当地十余家中资银行都有波及,多家外资银行也身陷其中,并称少数银行人员有放纵甚至参与配合造假行为。该事件反映出,当前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不法分子蓄意欺诈、银行经营管理执行有漏洞等,都可能导致歪嘴的和尚念歪经,正常金融产品被异化为欺诈工具。

虽然对外经贸往来形式多样,但银行外汇经营有明确的尽职审慎要求,要对各类可能外汇欺诈有警惕性,业务背景真实合法性审核决不可流于形式。涉案企业曾是当地名优企业,也说明外汇客户动态管理宜更严格,基层行如为拉存款和放贷款而盲目从众,随意降低业务执行标准,只重眼前短期利益,疏于必要风险管理,终将导致风险积聚失控而爆发重大风险。

三、基层银行外汇合规发展对策

基层行外汇经营操作一直是管理难点,客观上外汇业务政策性、专业性和时效性强,而且基层行普遍人员少流动快,专业知识与操作经验不足,对业务理解应用难免不深入,主观上利益吸引和考核压力下,容易有大胆激进或畏难情绪。因此管理行有效指导监督和基层行自觉自警,是业务合规稳健发展的关键。作为基层行应立足实际,从以下方面积极应对:

(一)正视复杂外汇政策与市场形势,牢记银行外汇展业三原则

外汇经营环境错综变幻,管理政策与市场行情快速变化,客户对政策和市场信号高度敏感,外汇欺诈手法隐蔽多样,套利洗钱等非法跨境资金流动、虚假贸易融资时有发生。基层银行要准确判断业务机会,避免和化解业务风险,必须贯彻“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合理尽责”展业三原则,有所不为有所为,坚守风险底线,坚持合规经营稳健发展大方向。

(二)把握银行外汇业务及产品特点,提高综合素质练好内功

外汇营销操作、风险防控等与常规人民币差别大,要遵循细致独特制度规定及国际惯例,总体上对知识技能有较高要求。其监管审批报备有明细时限,业务准入标准动态变化,汇利率与国际市场同步波动,更强调业务处理及时高效。而且外汇产品种类丰富,有结构复杂化、本外币融合化、服务纵深化特点,涉及本外币综合服务。基层网点虽不必达到相当专业深度,但积累一定业务素养对日常营销服务必然大有助益。

(三)重视团队配合和内外沟通宣传,注意合适的产品给合适的客户

近年国家力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尺度难把握甚至矛盾情况难以避免,银行对客户深度了解、业务背景判断还面临不少难点,基层银行经验少业务杂,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经办操作更易浮于表面,迫切需要专业部门的指导把关。为避免可能业务争议纠纷,宜高度重视行内协作及与监管部门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客户是银行业务之源和成败关键,基层优势在于最贴近市场,观察细致真切,沟通便捷灵活,因此要扬长避短,强化外汇客户维护管理,注意产品宣传适度审慎,充分提示潜在风险,坚持长期合作互利共赢。

(四)关注国家外汇监管改革变化,加强政策理解与制度执行主动性

随着外汇监管由直接向间接转化,政策标准趋于宽泛,电子监管日益强化,多部门政策协调联合监管体系正在形成。监管模式变革导致银行增加了大量事前事后工作,合规性审核从表面形式相符到实质性一致真实,尤其银行与监管系统数据直联后,违规行为暴露更迅速明显,银行和企业一旦列入负面清单,严重影响后续业务发展。因此经办行要较以前更细致谨慎处理业务,充分了解政策和业务风险,认真落实制度规定,努力寻求客户、管理行和监管部门的合作理解,珍惜和保持良好资信声誉。

(五)提高外汇业务宣传培训效率,发挥在业务流程再造与激励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国家在外汇领域新政频出,废止外管政策多达700多项,数据系统也不时升级,基层虽然身处政策应用第一线,但客户和产品面有限,如何切实提高宣传培训效果,搭建政策操作即时查询互动平台,需要基层和管理行的共同努力。在市场快速发展与客户高效需求压力下,基层银行应增强参与意识,及时总结反馈最新实践情况,包括疑难与瓶颈问题,主动呼吁管理行后续优化改进,形成上下级行齐抓共管的良好风气。

四、结论

总之,类似当年信用卡业务,尽管推广初期会面临诸多困难经历一些波折,但外汇业务普及是大势所趋,集中处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将逐步完善,基层银行要主动接受早适应早受益,充分认识外汇业务高风险高收益双刃剑特征,坚定信心避短用长,促进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优汇通业务被曝涉嫌洗钱 中行称已事先汇报监管层.网易财经.2014-07-10.

[2]央行:2014年人民币跨境收支9.95万亿元.中新网.1月20日.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外汇管理;外汇储备;国际收支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6-0038-04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A

一、外部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需要外汇管理政策及时跟进,促进“保增长”目标的实现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扭转,宏观政策转向

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热钱流入,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高企,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加大。当时,国家实施“两防”即“防止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此背景下,外汇管理部门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出台了一系列主要是防止热钱流人的管理政策,如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政策、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政策等。而2008年下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在年中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年末,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又果断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国家提出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外汇管理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管理部门,也推出了“保增长、防风险、促平衡”的工作思路,这为下一步外汇管理政策定下了正确的基调。在“防过热”背景下出台的外汇管理政策也应适应形势进行调整。

(二)当前涉外经济发展困难加大,外汇形势出现了新变化

1、对外贸易受到较大影响,进出口下滑。根据海关统计,2009年前两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2%,出口1553.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1%;进口1114.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4.2%。

2、利用外资明显下降,出现外资流出增加苗头。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61家,同比下降36.8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23%。并且,出现外资多种渠道出走苗头,如2008.年出现的轰动一时的韩资企业集体出逃情况,一些地方的外资企业利润汇出明显增加。此外,通过偿还境外母公司贷款、股权转让、清算、减资、撤资等形式发生资本流出也呈现增多趋势。

3、国际收支顺差缩小,外汇流入明显放缓。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进入2009年,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持续萎缩,外汇资金净流入急剧下降,部分省份银行结售汇打破了多年来的“双顺差”格局。如河南省1-2月份银行结售汇23.01亿美元,同比下降26.07%,银行累计结售汇逆差1.37亿美元。跨境资金流动23.05亿美元,同比下降34.6%,其中,涉外收人11.63亿美元,同比下降54.58%,对外付款1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8.38%,跨境资金净流入2045万美元,同比下降98%,完全扭转了2008年涉外收入大幅高于涉外支出的局面,外汇资金净流入急剧下降。

(三)涉外经济主体困难增加,外部环境趋于恶化

受影响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有:

1、外部需求下降,境外客户支付能力不足,出口受阻。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迅速向西欧、东欧扩散,新兴经济体受到影响也在日益显现。危机使我国一些主要出口市场消费能力大幅下降,货币市场流动性不足,客户资金紧缺,支付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以河南省为例,表现为一是出口订单减少。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反映,今年2月份,企业订单拥有量创下近10年来的最低;二是出口产品价格下降,部分产品出现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倒挂,如铝锭价从9月份的2700美元,吨下降至12月份的不足1600美元/吨;三是企业回款速度放缓,企业收汇周期被迫拉长。如中铝河南铝业反映客户资金紧缩,开证提货方面资金明显不足,应收账款激增。还有不少企业反映原来信誉较好的客户已经订货但不提货,对已经发货的产品因质量问题要求退货而不接受换货。

2、国外货币竞争性贬值,人民币被动升值,侵蚀企业利润。汇改后人民币经历了较大的升值过程,兑美元升值超过20%,进入2008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平稳。但同时,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主要结算币种兑人民币均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而俄罗斯、韩国、印度,东欧一些国家采取兑美元大幅贬值的方式刺激出口、挽救本国经济,卢布、韩元、印度卢比、乌克兰格里夫纳等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实际上出现被动升值。导致我国出口商品在这些国家失去竞争优势,出口商品价格迅速下降、订单下降、贸易规模萎缩、部分企业微利甚至亏损经营,汇率波动导致贸易纠纷和收汇风险也大大提高。

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前景暗淡。2008年12月,G20集团领导签订了一个旨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宣言。但根据世界银行相关机构检测,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官方已经采取了大约78项贸易政策,其中66项涉嫌贸易保护,并且有47个已付诸实施,如补贴、紧急措施、提高关税、技术壁垒,提起反倾销诉讼等。发展中国家成为被请求反倾销调查的主力军,如欧盟在2008年12月对中国的腌制水果和对白俄罗斯、中国、俄罗斯的焊接管和不锈钢的反倾销调查。我国对外贸易困难局面预计将会持续。

4、企业经营困难,且受影响企业有扩大趋势。一是盈利下降,亏损面不断增加。如洛钼集团近几年一直排在河南省洛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榜首位,但2008年利润同比下降超过20.3%;洛阳双瑞精铸钛业2008年利润下降30%,今年一季度预计亏损。二是企业开工率下降,不少企业关停。平顶山神马集团目前开工率为50%左右。电解铝行业多数采取了关停产能的措施,如河南省汝阳15家钼企业,现已停业14家。三是企业就业减少,显性和隐性失业增加。企业不景气。一些企业裁减工人,造成就业人数减少,首当其冲是影响到农民工、合同工就业。而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采取了休假、减少工作班数等措施,增加了隐性失业。

二、当前外汇管理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收支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世界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的加剧,许多

国家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缺,国际游资跨境流动频繁,而目前规范外汇资金流出的外汇管理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但还不够系统和完整,特别是对这些风险点的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尚显不足:一是统计监测体系不够科学完善,各部门数据不能有效“互联互通”,数据信息资源分散,没有全口径的数据采集平台,不能适应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交叉经营行为监测的需要,不能全面监测跨境资金流动的变化情况和趋势。二是行为监管模式不能全面掌握行为主体的涉汇信息,从而也不利于全面分析了解行为主体的交易行为是否真实。三是统计、监测、分析、预警能力欠缺。金宏工程国际收支系统也只有查询和简单的统计功能,不具备分析和预警能力。不能很好起到发现问题、提示风险的作用。四是一些重要信息不能有效掌握,如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留存境内的利润总规模,我们不能够完全掌握,外币代兑机构没有纳入个人结售汇系统,5万美元以内结售汇完全由个人申报,外汇局据此不能得到真实反映个人结售汇的真实信息。

(二)货物贸易管理政策在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主要的货物贸易管理政策如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政策,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政策,均是在2008年下半年防热钱流入的背景下出台的,这些政策在发挥经常项目真实性审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政策使贸易收结汇便利性下降。该政策实施后,企业每一笔出口收汇都要经过银行出口收汇联网核查和外汇局核销两个环节,且在联网核查时,所有出口收汇都要先进入待核查账户核查后,再转到企业账户进行收结汇。银行、外汇局工作量增加,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放慢,各方管理成本加大,贸易收结汇便利性下降。

2、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政策对收付汇实施比例管理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当前形势下,一些在对外贸易中有话语权的企业为防范收汇风险,会尽量要求客户提高付款比例,但目前的预收比例管理多有牵制。企业还认为,预付货款付汇时要进行网上登记,且不能当天付汇,超过付汇额度到外汇局申请额度,增大了工作量,延长了付汇时间。而且,实施比例管理实质上是将政策变成了“有形之手”,直接干预了企业的经营行为。

3、远期收汇备案管理政策需要改进。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出口收汇不确定因素增多,收汇期限拉长,远期收汇备案激增。如2008年,河南省郑州市办理出口项下远期收汇备案215笔,报关金额1.08亿美元,同比增长93%,预计2009年出口项下远期收汇备案还会继续增加。

(三)个人管理政策存在管理隐患

外币代兑机构没有纳入个人结售汇系统进行管理。5万美元以内个人结售汇完全由个人申报,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实际交易背景,不法分子完全可以通过个人结售汇途径进行跨境资金转移。

(四)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一是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实行支付结汇制管理还需完善。2008年总局文件明确了以前困扰银行和企业的支付命令函格式、人民币资金用途证明文件格式、不同银行间划转要求等问题,规范了相关业务操作。但仍存在银行难以鉴别资本金结汇是虚构交易还是真实需求,外汇局对于结汇后人民币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检查手段的欠缺等问题,制约政策执行效果。二是内外资企业利用境外资金待遇不同。外资企业可以便利地借用外债,而内资企业借用外债需要苛刻的审批,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形下,内资企业只能利用境外直接投资资金,这虽然不用像借用外债一样负担还本付息义务,但出现我国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被外资控制的后果。三是对于直接投资管理的有效性仍需加强。商务局、工商局、外汇局等主要外资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基层外汇局直接投资系统统计分析功能的欠缺,难以对辖内直接投资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对一些重要信息的获得处于被动位置,如目前通过外汇年检来获取企业资产负债、外汇收支等信息,但对于暂时没有外汇业务发生又不参加年检的企业就没有控制手段。对于外商投资企业滚存利润汇出管理的储备政策不足。四是境外投资管理需改进。当前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回落,为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境外投资手续尚显复杂,一些企业利用截流资金,建办事处等形式变相进行境外投资。境内企业开展走出去后难以进行有效后续管理等。个人直接对外投资管理政策尚未出台等。

(五)社会公众对外汇政策知悉度不高,外汇政策传导不畅

目前外汇局官方渠道直接向社会的信息有限,外汇政策主要通过外汇局文件进行内部传递,再由外汇局发送当地外汇指定银行,而涉汇企业及社会公众,大多数则通过中间渠道即外汇指定银行接受外汇政策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外汇指定银行对于外汇政策的宣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外汇指定银行代位监管者和经营者的角色冲突,其对外汇政策的解读也会与外汇局存在差异,不能将政策的真实意图和完整信息向社会公众完整传递,从而造成外汇政策的公众知悉度不高,一些企业不知道外汇局出台的便利化政策,影响企业业务开展,也有一些政策甚至不被理解和接受,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三、坚持均衡管理的工作思路,完善外汇管理政策,积极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一)实施均衡管理,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总思路

今年形势更趋复杂,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加,我们既要防止资金流入大幅下降,又担心形势恶化时资金大规模集中流出,外汇管理政策既不能对企业收结汇造成不便,又不至于为资金流出推波助澜,同时还要为境内投资主体走出去创造条件。解决好这些问题,不能局限于在“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间摇摆,而是要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的对跨境外汇瓷会流动实行“均衡管理”的要求.正确把握外汇管理政策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对跨境资金流出和流入两个方向都要有健全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在外汇资金流出、流入两个方向均有完善的管理手段和保障措施。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调节管理系统的各个参数,实现对外汇资金两个流动方向监管重点与监管力度的及时调节。强调更多地运用法律和市场的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实施管理,更加重视国际收支监测预警和保障机制的作用。抓紧对不适应形势的政策进行调整,早日出台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确定的基本原则的相关配套政策。

(二)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统计、监测、分析预警体系

一是整合外汇业务系统,实现系统互联,信息共享。尽快建立以国际收支统计系统、外汇账户系统为基础的数据集中采集平台。以账户系统为依托,构建交易主体监管平台,全面掌握交易主体外汇收支、结售汇信息;二是尽量减少统计监测盲区,将外币代兑机构个人结售汇信息纳入个人结

售汇系统进行管理,完善汇兑统计管理,制订汇兑数据核查办法,提高汇兑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探索更有效的外商直接投资信息管理方法,比如可出台专门政策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留存利润应向外汇局进行申报;三是提高业务系统的统计、分析、预警功能,使基层外汇局能够对辖内外汇形势进行全面掌控,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能预设预警条件进行风险提示。如直接投资系统需增加统计分析功能,金宏工程需大幅提高分析和预警功能。

(三)经常项目管理应坚持真实性审查基础上的均衡管理

1、继续完善联网核查制度,推进收付汇核销制度改革。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制度是落实对经常项目进行合理审查的重要制度,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对于经审核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收汇可不入待核查账户,允许直接入企业经常项目账户或办理结汇,尽可能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监督贸易外汇收支和贸易实际活动一致性的核销制度,实现由企业逐笔核销向外汇局总量核销、由具体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由现场核销向非现场核销的转变;丰富完善“联网核查”功能,将贸易售付汇也纳网核查系统,对贸易资金流出实施与收入对等的核查。争取实现“联网核查”与“外汇核销”制度合一,减少审查环节,便利企业贸易活动。

2、制订更科学的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制度。建议强化系统的登记功能,对贸易项下的对外债权债务都要更严格地进行登记,防范贸易项下外债异动风险。但应弱化其比例管理限制,减少政策对企业正常经营行为的干扰,应规定只要经审查有真实交易背景的收付汇,在登记后均可办理收付汇业务。取消比例限制,取消到外汇局审批的环节,但应加强事后的检查力度。

3、堵塞个人外汇管理漏洞。加强个人结售汇的真实性审核,改变目前年度总额内由个人口头申报交易性质的现状,适度下调个人结售汇年度总额。尽快将外币代兑机构纳入个人结售汇管理系统。

(四)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加强直接投资管理,与商务局、工商局等部门建立信息交换和数据比对机制,制订直接投资相关统计管理政策,保证外汇局可以依法获取相关直接投资信息;完善直接投资系统统计分析功能,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未分配或已分配未汇出利润的统计监测;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特别是有自有外汇资金来源的中小企业同等的外债管理政策,丰富内资企业利用外资的手段;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管理,赋予外汇局对结汇后人民币资金使用的监管和检查权;继续完善境内企业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简化手续,便利企业境外投资购汇和境外资金运作。

(五)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汇率环境

保持外汇市场稳定,避免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尽快改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只升不贬的单边走势,合理引导公众预期,真正实现双向均衡波动基础上的相对稳定,为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汇率条件。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走势 改革 浮动汇率制

过去50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和跨国变量,将全球各个经济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对各国实体经济运行和金融状况的稳定意义重大,而且对各国与伙伴国之间的经济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汇率不仅是衡量实体经济也是衡量国家和全球金融系统的重要指标,汇率波动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反馈效应会直接作用于国内及市场的变动。

随着中国经济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加深,人民币汇率已成为全球经济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自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贬值压力上升,资本流出加剧,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简单对汇率进行升值或贬值,并不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一、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

(一)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

国际收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常为1年)内对外收入和支出的总额;广义的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交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所反映的内容包括:商品和劳务的买卖、物物交换、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无偿的单向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无偿的单向金融资产的转移,简单来说即一个国家的货币收入总额与付给其它国家的货币支出总额的对比。如果货币收人总额大于支出总额,便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则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稳,经常项目/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稳定在2%~3%的水平,外汇流入作为流动性供给的渠道之一,作用在明显下降,当宏观经济逐步进入平衡增长的新常态时,央行主动供给和调节流动性的能力逐步增强。

国际收支变化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外汇市场供给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若国际收支顺差,则意味着外汇供给将增加,人民币将升值;若国际收支逆差,则意味着外汇供给将下降,人民币会面临贬值压力。

(二)利率

人们最初开始重视汇率与利率的关系是在1980年,当时美国以所谓的里根经济学为理念,推行高利率政策,从海外吸引大量资本流入美国,这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美元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率反映货币在本国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而汇率则是反映货币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价格。现实政策实践中,汇率调整方式与国内流动性和利率调整相互影响,一国的利率水平直接反映资金市场的存贷关系,对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则会吸引外资流入,刺激人民币升值;国内利率水平下降则会导致资本外流,刺激人民币贬值。资本流动会造成整体外汇储备的变化,从而对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产生影响。伴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及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推进,利率与汇率的相互关系将更加紧密。

(三)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会引起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本国汇率波动。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意味着本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其必定影响对外的价值,引起本国货币的贬值,导致汇价下跌;反之,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意味着本国货币对内价值的提高,引起本国货币的升值,导致汇价上升。

(四)地缘政治

本国内部及国际间政治局势的变化,都会对外汇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政治局势变化一般包括政治冲突、军事冲突、选举和政权更迭等,这些政治因素通常在短期内会对国际间资金流动以及汇率产生短期影响。如当一国地缘政治风险爆发或上升时,全球资金的避险需求随之提高,从而引发该国的本国货币及外汇储备资金等形成外流趋势,导致本国货币 价值的下降,形成贬值趋势。

(五)热钱流动

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会导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增加,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随之增加;若投机资本流出则会导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减少,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将减小。即当“热钱”流入我国以后,如果央行对由此形成的外汇占款不作反应,则会导致超额货币供给,形成通货膨胀隐患或加剧已有的通货膨胀压力,影响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同时,“热钱”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悄然出入我国的热钱有所增长,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外汇利差加大,“热钱”流入愈演愈烈,我国结售汇顺差上升48.5%,高达648亿美元,如此大的顺差进一步增加央行在货币投放方面的压力和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从而造成人民币币值的不稳定。

(六)央行干预

各国中央银行一般会通过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卖本国货币或美元和其他货币、提高本国货币利率、收紧本币信贷政策、发表有关声明等几种手段干预汇市,并常会通过以上措施对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形成掣肘,提高其融资成本,抑制其恶意投机炒作,迫使投资者止损平仓,从而使汇率回到合理水平。其中,央行直接购买外汇从而形成最主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对于汇率的基本稳定尤为重要。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人民币快速升值、稳定汇率,央行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币卖出本币。这也反映在外汇储备的增量上,若外汇储备增加得越多,央行干预的力度可能就越大。Ostry,Ghosh & Chamon(2012)认为,有关外汇干预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是否有效的证据是好坏参半的,但其有效性一定高于其在发达经济体中的作用。

(七)美元走势及篮子货币走势的相互作用

美元走势的强弱会对人民币汇率发生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名义汇率水平下,若美元走强,则人民币会面临一定的升值压力;若美元走弱,则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下降,贬值预期将产生。人民币除了对美元汇率以外,还有对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即其中的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的汇率变化,美元对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汇率变化反之也会影响人民币的汇率预期,如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等货币升值,那么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其他货币升值的幅度就更大;如美元走强,若人民币继续对美元升值,则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升值压力就会更大,由此会对贸易出口形成不利冲击;如美元走强,若人民币保持相对美元较稳定的运行特征,则有利于减小人民币对篮子货币的升值压力。在我国贸易盈余下降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须要考虑到对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的影响,央行须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对非美元汇率这两者间取得平衡,使得人民币对篮子货币的升值速度不宜过快。

(八)公众预期

国民常常会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全球经济体发展的对比分析来预测本国货币的走势,若公众预测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将下滑或本国政治局势动荡等,则会判断人民币将贬值,那么公众会增加持有外汇,用以对冲本国货币贬值的损失,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民币贬值;若公众预测本国经济发展增速将提高,整体经济发展将呈现良好态势,则会判断本国货币将升值,公众会减少持有外汇,尽快结汇以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加大,升值步伐也会加快,从而造成人民币汇率的上浮。尤其我国相比其他国家居民和企业在境外资产配置过少,汇率的波动会更加容易引起恐慌性购汇,放大贬值预期,进一步导致汇率的大幅下跌。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包括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状况、央行干预、市场预期、全球货币走势变化、微观利率、地缘政治风险、法律制度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利率、通货膨胀、地缘政治、热钱流动等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走势,央行干预、美元走势及篮子货币走势的相互作用、公众预期等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步伐。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运行特征

(一)内部双轨制至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制过渡阶段

1979年至1984年间,人民币主要采用官方汇率和贸易内部结算汇率的内部双轨固定汇率制,并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当时的官方汇率为1美元=1.5元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汇率为1美元=2.8元人民币;1985年至1993年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采用爬行盯住加自由浮动双轨汇率制,即官方汇率爬行盯住美元、外汇调剂市场汇率自由浮动,并向双汇率回归。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是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1994~1997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4.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1美元=8.28元人民币。

(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初始阶段

2005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进行了两次较大的调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2005年7月21日至2008年6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0.6%。2008年7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扩大,人民币汇率在6.81~6.86元人民币/美元的小范围波动。2010年6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12年4月16日、2014年3月17日,分别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区间扩大至1%和2%,截至2015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5.38%。同期,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45.62%,实际汇率升值55.73%。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运行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市场供求对汇率水平基础作用的影响逐步显现。随着结售汇制度逐步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扩大,供求关系逐步成为决定汇率水平的基础;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有所扩大;三是伴随境外资金的持续流入,央行为了维护汇率基本稳定,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手段适度干预,致使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外汇占款占央行资产的比例高达80%以上;四是尽管开始强调参考一篮子货币,但人民币汇率运行仍主要紧盯美元,维持与美元走势相对的同步。

(三)“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进行了调整,要求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收盘汇率,综合考量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计算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需要变动的幅度,并将之直接与上日收盘汇率加总,得出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并报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此次汇改正值A股大跌之际,所引发的市场震荡加剧了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引发了全球经济体对人民币信心的质疑,导致离岸市场汇率持续下跌。我国央行又适度加大汇率市场的干预力度,在实现人民币兑美元企稳的同时实现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贬值,为美元未来可能的加息留出足够的同步空间。

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首次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强调要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力度,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该指数包括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挂牌的14个外汇交易币种,样本货币权重采用考虑转口贸易因素的贸易权重法计算而得。人民币新汇率指数将有助于引导市场改变过去主要关注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习惯,逐渐把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的有效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主要参照系。

在最新公布的《2016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特别开设专栏对完善后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即“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收盘汇率”是指上一日 16 时 30 分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对美元收盘汇率,主要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即“是指为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调整幅度,主要是为了保持当日人民币汇率指数与上一日人民币汇率指数相对稳定”。央行指出一篮子货币可包含三个选项:CFETS货币篮子、BIS货币篮子以及SDR货币篮子,在报价过程中做市商具体参考哪个篮子并不确定。由于“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与美元兑日元、欧元、英镑等货币汇率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与隔夜美元指数的变化在央行无明显干预的前提下,呈现负相关关系。

上述机制更加公开、透明和具有规则性,在该机制下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变化既反映了市场供求状况,又反映了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特征更加清晰。也在运行过程中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汇率波动加大,单边紧盯美元汇率的程度减弱,相对一篮子货币来说贬值明显;二是离岸、在岸人民币价差明显加大且波动幅度加大,为外汇投机交易制造了较多的市场机会;三是汇率贬值预期持续存在,资本外流压力增加;四是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的调控政策对于外汇市场的适度干预良性引导了人民币汇率的走向;五是市场预期趋于稳定,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

三、未来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理论依据与走势方向

(一)全球金融市场融合环境下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理论依据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新因素和新机制更加复杂,著名的“三元悖论”认为,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中至多只能选择其二。就我国的政策体系要求来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必须保持的,而跨境资本流动进一步提高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国内的企业国际化和居民资产全球配置的需求将不断增强,资本账户开放让资本更多地跨境流动必然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需要,因此,资本自由流动也是三者的必选项之一,由此来看,我们的汇率体系势必会需要从固定汇率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过渡和演变。

近期Rey(2013)提出了所谓“二元悖论”的新观点,即认为资本的自由流动与一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有效性不可兼得,而与其采取何种汇率制度无关。根据伍戈、李斌(2016)的实证研究证明,金融全球化可能会削弱浮动汇率制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比如,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本来局限于一些中心国家(如美国)的情绪与恐慌能够迅速传播到全球其他金融市场,避险情绪导致的全球风险溢价的同步变化,阻碍了利差对汇率的调节作用。可以预见,随着未来全球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融合,各国货币政策或将呈现出与全球避险情绪越来越高的相关性,即使是浮动汇率国家,其货币政策的自主有效性降低也可能会逐渐成为常态。然而,“二元悖论”成立的条件是全球避险情绪强于货币供给的影响,因此,未来及时监测全球避险情绪的变化也是我国在从固定汇率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过渡和演变阶段过程中制定货币政策所需要参考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全球金融市场融合环境下的人民币汇率走向

根据国际经验、实证研究结果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固定汇率制走向浮动汇率制的过程会伴随着风险和艰辛,结合“三元悖论”来看,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将更加适合现阶段的汇改方向,即人民币汇率要参考“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项指标,逐步放弃单边紧盯美元的原有机制,实现不仅参考美元汇率的同时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双边”机制,同时,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强调加强与市场沟通对于公众良好的引导效用,未来,舆论宣传方面也需淡化公众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过度关注,强调一篮子汇率对中国实体经济更加突出的影响。

年初以来,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主要是针对美元的贬值压力,由于“收盘汇率”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主要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2015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市场预期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主要源于资本帐户的外流,同时,人民币从2005年以来升值30%,有效汇率较大幅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力。经过阶段性的宏观审慎调控,我国资本外流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我国强调不以人民币贬值方式来博取贸易优势,截至目前,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和预期已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

今年以来,我国主要实行“策略性贬值”的模式运行,其主要呈现以下三种情形:

当美元走强时,人民币对美元顺势贬值,但控制贬值幅度的同时,中间价设定会牢牢盯住篮子货币,使得CFETS指数保持稳定,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预期。

当美元走弱时,人民币对美元顺势升值,但控制升值幅度的同时,使得CFETS指数下调一定幅度实现适度贬值,以利于不影响我国贸易环境。

当美元走稳时,人民币对美元顺势保持相对稳定,人民币“收盘汇率”没有明显升值或贬值压力,CFETS指数走势主要取决于其他篮子货币的表现。

以上“策略性贬值”的模式,也践行了小川行长的“承诺”:即使推进人民币汇改,也会更加注重时机,不要引起太多外溢效应,不要引起外界太多批评。

如今,美元“独善其身”、问题各归他国的历史即已终结,2015年美联储重启加息,其加息政策对其自身的反馈效应是美国所不能忽视的,单边的考虑加息可能反而会对其经济、投资市场等产生恶性的“溢回”效应,因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合作的意愿将会增加。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尤其是其重点考虑的对象。

今年以来,虽然随着时间推移,美元指数持续走弱,人民币贬值预期随之弱化,但4月美联储FOMC会议纪要的公布又再度掀起全球货币的波澜动荡,鉴于美国经济状况的改善以及“鹰派”加息预期的增强,美元指数自5月初以来持续走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又给人民币造成一定的贬值压力。但长期来看,人民币如果大幅度的贬值将在负面影响中国经济的同时,也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产生强烈冲击,目前阶段仍然是央行推动人民币汇率“策略性贬值”的相对有利的时间窗口,从而为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结构性改革赢得时间和空间。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9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考试改革;实践尝试;实效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68-02

“形式与政策”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文介绍的教学实践尝试,学生不但要课上学习,课后还要分小组进行时事热点讨论、社会实践、主题报告、思想汇报等。最终成绩由课堂表现、平时表现、时事讨论报告、实践报告、主题报告、思想汇报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考察学生对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考察学生对社会和学校发展建设的了解程度,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认识、分析、辨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中明确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多数高校在深入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而对该门课程考试考核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形势与政策”课考核主要是开卷式的卷面考试成绩再加上平时成绩综合构成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学生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低,主要由最后的考试成绩决定最终成绩的高低,不利于发挥同学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考试内容主要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知识,考试开卷,不利于考察同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考察同学综合素质。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

通过改革“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方式,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考试评价方法,改变现有通过单纯的主要由期末考试来评定成绩这一现状,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同时又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主动关注并正确认识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做当今社会主人翁的意识,显得尤为必要。

二、“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改革的实践尝试

“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以期达到的教学目标,对该门课程考试改革进行了实践尝试,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将考试和全过程考核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知识掌握程度和是否有效果重在平时积累与平时表现,单纯依靠期末考试成绩,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态度不端正、学习怠慢等不良情况。因此,将该门课程的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且重在平时考查成绩。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将该门课程的总成绩按照课程出勤表现20%,日常生活平时表现10%,讨论调查报告40%,期末考试成绩30%的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发言,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鼓励学生做好人好事,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热心为同学服务,遵守校纪校规,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同学要适当扣分;鼓励学生认真积极参加讨论调查报告等。督促学生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

2.注重学生课后自我学习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和当前的社会时事热点、焦点事件、身边的某些社会现象,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同学根据授课时接受情况,再结合自己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学习情况发表自己观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互相学习,任课老师做指导,最后形成讨论记录报告。通过考察学生参与讨论情况、发言情况等来进行考核。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其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理性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避免采取偏激行为。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主动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知社会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同时,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增强集体凝聚力。

3.将该门课程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如何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加深对现阶段我国国情的认识,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该门课程在观念、态度等精神层面的动力支持作用。开展必要的社会实践,将第二课堂融入课程的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以组队或个人形式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如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厂企业学习参观、调查,对自己家乡的现状进行调查,到家乡中小学进行社会实践等,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适应,同时坚定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学生最后以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提交了实践成果。其次,课程学习期间,针对当前的时事社会热点,在校内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2012年全国掀起的学习雷锋高潮,学生也以组队的形式在校内进行社会实践,弘扬雷锋精神。学生最后以PPT形式对实践成果进行了汇报展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提高该门课程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4.注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高校的社团已形成了融体育、文化、科技、社会公益于一体的局面,已经完全能够与课堂的授课内容相匹配。在教学过程中,将本学期要讲的几个主题及相关要点告诉同学,同时加上我们讨论的几个主题,学生组队提前准备材料,形成PPT报告,最后在全院选出优秀的几组在全院进行PPT讲演竞赛,获奖的队伍给予奖励。通过竞赛,不但让同学们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际口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学生形式与政策PPT竞赛也是首次,在实践过程中借助了学生社团力量,对整个竞赛过程进行组织策划,形成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考察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考核。

5.注重考察教与学的效果。学期课程结束后,注重对教与学效果的评估。每位同学根据本学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将思想情况形成文字进行汇报,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本学期学习期间,具体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感想,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看法、态度、建议以及对实行考试改革后的意见等,只要是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不限字数。通过思想汇报,不但可以了解同学对该门课程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对该门课程教学的好的建议,还可以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哪些同学有什么需求,并对个别同学进行单独的辅导帮助。不少同学讲,考试改革后,逐渐形成了主动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习惯,尤其是女生。

三、“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改革分析

本次“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改革实践,普遍反映效果较好,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自我感觉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高了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主题演讲和思想汇报,让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避免了传统那种盲目性的灌输性的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度,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2.提高了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通过课后对当前国际国内时事热点的讨论和学习,及时让学生洞悉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性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敏锐性。

3.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明白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思考、怎么去做事,突出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4.提升了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意识。通过对当前社会时事热点学习讨论和主题演讲,让学生主动关心国际国内时事政治,主动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5.增强了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举办小组学习和讨论、主题报告竞赛等团队协作活动,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迸发了新颖的观点和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6.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主题报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搭建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和公开表达的平台,让学生投身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改革实践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考核和考试形式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学生已逐步形成了主动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热点的习惯,有了做社会主人翁的强烈责任意识,能更好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组织多次集体活动,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总之,此次考试改革,切实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为相近学科的类似课程考试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姝.“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实践与探索,2012,(25):315.

[2]周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7-69.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10篇

一. 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

我国的都市报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这些报纸凭借其区域性较强、以市民为主要阅读对象、在内容上突出服务性等特点深受本地居民喜爱。而财经新闻是包含有金融、产业、行业、消费等有关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新闻。以前的财经新闻报道通常是指狭义的财经新闻,即以金融和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题材的相关新闻报道;现在的则扩大了外延,指的是广义上的财经新闻,包含政经类、财经类、产经类、社会经济类等。这些新闻报道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受人们关注,这样的财经新闻既是新闻概念中涵盖经济新闻和金融新闻的“大财经”。

从目前市场上刊载财经新闻的报纸来看,通常有两种类型:专业财经报纸和都市报。专业财经类报纸虽然分析深刻、内容全面,但因对目标受众的定位较高,以致于一般的读者很难读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炒股、炒期货、黄金,做基金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读者需要得到财经信息,特别是需要深入浅出的“翻译”,这样的需求给都市报开辟财经新闻版块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本土化、通俗化的要求。

二. 都市报财经报道的本土化方向

1. 融入生活,剖析百姓关切话题。

受读者群广泛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影响,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必须要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想要做到这一点,都市报财经版的编辑就要将全国政策“落地”,找出本地市民对重大财经新闻的关注点,通过“小切口”做“大文章”。

2010年1月份,国家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40%;4月份,国务院发出关于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9月底,多部委出台取消三套房贷、提高首付比例等楼市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政策对居民生活影响巨大,针对频繁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包头晚报》财经版、国内新闻和本地新闻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报道,阐述这些政策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政策出台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并结合包头市的实际,对居民买房、还贷,该政策对中介、房产等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一系列新闻报道可以使读者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影响,贴近百姓生活,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成功报道。

2010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五个月攀升,11月份达到5.1%,创下近28个月以来的新高。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稳物价十六条措施。物价指数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务院出台稳定物价的措施,深受市民关注。《包头晚报》财经版针对这条新闻在头版头条连续报道,并结合年初以来不断达到物价高点的绿豆、大蒜、糖等价格与新华社的分析、评论做成综合性报道,深入浅出地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将新闻做足,受到读者好评。

2. 通过实用性达到通俗化

财经新闻要通俗化,加强服务性。想要达到实用性,通俗化是必要的手段,而财经新闻报道通俗化就要求编辑对国家的财经政策进行分析解读。

2010年4月16日,酝酿十年、筹备三年多的资本市场基础性工具――股指期货正式挂牌交易。虽然该机构运行当时还处于尝试阶段,但股指期货的推出正式宣告了A股告别“单边市”。《包头晚报》财经版在对该消息进行报道的同时,(下转32页)还配发本地资深股评人的评论,结合股市实际和本地股民的理解,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该机构的成立对股市、股民投资的影响。这样的新闻报道就是实用性与通俗化一体化的报道,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是都市报财经新闻应有的报道方式。

3. 当好民生政策、经济数据的“翻译官”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11篇

宁波外贸的平稳较好发展,离不开商务部及我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及广大外经贸企业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我市及时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与保障。2008年,我市相继于3月份出台《2008年宁波市促进外经贸发展的若干措施》,8月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推进我市外贸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外贸保稳促调政策”),10月份出台《关于加强外贸风险防范,促进外贸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说,外贸扶持政策出台的频率前所未有,力度也前所未有。其中,“外贸保稳促调政策”提出“保外贸就是保生产、保就业、保港口、保财政、保金融、保民生、保稳定,进一步推进外贸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方向,专门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产品出口进行奖励,提出减免外贸企业相关税费、加快出口退税速度、改善海关通关环境等10方面共28条措施。该项政策的出台,集“保稳”与“促调”功能于一身,既缓解眼前中小出口企业生存困难问题,又着眼于外贸结构调整优化。这项政策及时出台,延长了一部分中小外贸企业的生命力,对保持我市外贸出口稳定增长起到了突出作用。

按照2009年的外贸形势,我市已确定外经贸扶持政策的方向和工作重点是保外贸出口稳定,特别是加强对企业市场开拓经营能力及风险防范支持力度,同时,2009年将继续安排3亿元资金实施“外贸保稳促调”,并根据形势对政策内容进行了微调。

2008年外贸扶持政策和举措的及时有力推出,乃至2009年外贸政策思路的提出,主要得益于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严密、有效的外贸监测体系,针对性极强的调研分析工作和与有关部门的紧密合作。

一、严密、有效的外贸监测体系有助于准确把握外贸运行动态

除关注进出口额海关统计体系数据所反映出的外贸规模、结构运行动态外,我局还特别加强了对进出口企业财务信息体系的运用,通过制度规范、加强组织管理、加强数据运用及分析、坚持每月出分析报告,每季出趋势研究材料,并加强日常情况沟通等措施,实现对宁波外贸财务运行情况的及时、有效监测,从而真正实现了对外贸运行规模、质量、效益的全面监测。

(一)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进出口财务信息体系工作。包括:制定并实施了《宁波市进出口企业财务信息体系评优办法》、《宁波市进出口企业财务信息体系工作规程》、《宁波市进出口财务信息体系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规范(办法)。这些办法(规程)受到商务部财务司的肯定并在全国商务部门转发推广。

(二)做好财务信息体系的组织管理、审核及报送工作。按照商务部要求,组织企业及时报送财务信息数据,经初审、复审后上报商务部,自该体系实施以来,每月上报率均达到100%。

(三)重视进出口企业财务信息体系数据的分析及运用。自2008年3月起,我市每月均开展系统性的进出口企业财务运行情况分析,并每月均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是全国对该体系数据进行月度系统性分析的唯一省市。该分析材料每月发送给商务部、浙江省外经贸厅及与外经贸密切相关的我市其他相关部门。这些数据及分析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指导性日益增强。

2008年1季度,在我市进出口额增幅尚有31.38%的情况下,根据进出口企业财务信息体系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撰写《一季度宁波市定点跟踪调研进出口企业财务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报告,提出“尽管一季度我市外贸进出口仍保持31%的较高增幅,但过半的外贸企业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多数企业出口获利水平下降,进口获利较少,净资产收益率较低,财务运行压力明显加大,对下阶段我市外贸发展极为不利,亟需引起高度重视。”这份报告引起了我市毛光烈市长高度关注,并做出批示要求县市区抓好落实,指导有关县市区出台相应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策,从而引起了我市各级相关领导对外贸企业困境的警觉与关注。受此分析的预警作用,部分县市区立即开展了相关的外贸企业生存状况调查,为下一步采取及时措施帮助外贸企业解困打下了基础。

5月份,根据进出口企业财务信息体系数据撰写的《宁波进出口企业财务状况继续下滑》再次被市政府专报发送,并再次受到毛光烈市长详阅及批示。随后的每月财务运行状况的跟踪,使我市清晰、准确地把握住了外贸的真实发展情况,对采取进一步措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针对性极强的调研工作有助于采取及时有效的对策措施

面对2008年以来各种政策变动频繁、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多端的现实,财务处开展了十多项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及分析。这些调查研究均成为出台和实施相关政策措施的依据和思路,对工作的指导性十分明显。

(一)针对外贸中小企业生存状况问题开展专题调研。4月份,当我局透过进出口企业财务体系数据发现部分外贸企业面临出口增产不增收甚至是亏损面扩大的苗头后,立即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赴各县市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专题调研,并于5月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市政府,系统、详实地指出了影响出口企业生存的多项因素,提出要求加大对外贸出口扶持的若干政策建议。该份调研报告在全市相关经济部门里是最早全面剖析中小出口企业生存困难的一份报告,对接下来的一系列政府工作都起到了极大作用。直接推动了“外贸保稳促调政策”的出台。在此项政策下,市财政一次性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对出口进行扶持,大部分外贸企业的水利建设基金得到减免,取消15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国税部门、外汇管理部门、海关、商检等部门均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出有利于减轻外贸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负担的承诺(如:国税部门承诺45天内退税,并对退税流程进行调研简化等)。

(二)针对国家2007年底提出的从紧货币政策,开展了银根紧缩对外贸企业影响专题调研。2月初,根据央行可能进一步收缩银行信贷的形势,及时开展了调研并撰写《银根紧缩对宁波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通过《动态与调研》发送相关部门及领导,引起了相关部门对外贸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视(此文还被商务部财务司在《商务财务简报》上刊发)。此外,还撰写了《外贸企业如何应对银根紧缩》,对外贸企业进行指导。围绕这一调研报告,我局在2008年把为企业缓解融资难题作为服务企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开展了一系列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强外贸企业资金管理能力的工作。如:1.协调进出口银行创造了以鄞州银行为主体、进出口银行提供资金保障的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2.为企业出具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证实书,推进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的应用。3.组织召开银行、外汇、企业三方座谈会,反映企业呼声,探索和推动待核查账户质押贷款的实施。4.推进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贷款的实施,为有资金需求的企业牵线搭桥等。

(三)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宁波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调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研究完成了《宁波市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报告》,该调研课题系商务部财务司、中国对外经贸会计学会2008年两大商务财会研究课题之一,由我局具体负责实施。调研报告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与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实际特点,并借鉴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典型经验,系统性地提出了解决我市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五方面共22条对策建议。该报告对我市乃至全国外向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意义。

(四)针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问题进行分析指导。8月份以来,财政部、国税总局连续三次调整出口退税率,我局在每次政策后,均以最快速度,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进出口企业财务信息平台等多种途径,及时通报情况,指导企业积极运用政策。同时,及时将政策变化及其影响报相关领导。此外,针对电池等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不合理问题,联合市财政、国税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修正要求,最终获得认可,出口退税率从0恢复至13%。

(五)针对出口收结汇新政进行分析指导。包括政策未出台前就进行预先分析,多次向外汇管理部门、商务部反映该政策存在的问题,呼吁完善、修改政策。政策出台后,又联合外汇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政策影响分析,报市领导,通过新闻、网络、座谈会等方式指导企业积极适应新政等。

(六)防范外贸风险,分析研究、采取有效举措。除采用财政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加强风险防范外,还开展调研并多次向相关领导报送材料,提出对策建议,帮助企业化解和减少风险。具体措施如:

1.推进和完善进口贸易保险险种,促成国内第一进口保单的签署,并作好宣传推广。我市被列为全国首个进口信用保险试点城市。

2.针对外贸风险明显增加的新形势,联合经委、银监局等相关部门,拟稿《关于加强外贸风险防范,促进外贸健康稳定发展的通知》,并经市政府办公厅转发。

3.联合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举办“宁波外贸发展与风险管理”高端论坛》。

4.会同财政局、司法局、律师协会,研究外贸进出口中的法律支持,组织召开防范风险法律服务座谈会等等。

5.新设计和安排了“贸易融资与汇率风险规避培训班”、“进出口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实务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人民币汇率避险工具及贸易融资产品实务、进出口企业资金管理与财务分析实务、信用保险实务以及最新外贸、外汇、金融政策及形势通报等。

三、加强合作是保障政策措施得以全面实施的基础

在研究落实各项外贸政策措施的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拓宽了部门协作领域。为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相关难题,我局根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加强了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

通过财贸协作,及时掌握了企业实情,推出了新的扶持政策。在具体实施3亿元资金过程中,我局与市财政、市国税、人行宁波中心支行联合,对资金的申报、审核、拨付程序和途径进行了多方探讨、摸索,最终完成了企业专项奖励资金具体操作办法,对3亿元出口奖励资金的管理与操作流程进行了明确。这种操作方式在全国应属首创。

通过加强税贸协作,帮助企业解决出口退税方面遇到的难题;通过险贸协作,实现了出口收结汇新政的平稳顺利实施,尽可能地为企业减轻了适应政策的负担。

通过加强银贸协作,会同市金融办等部门为个别因遭受巨额拖欠、诈骗导致资金链濒临断裂的外贸大企业多方奔走,解决资金问题,最终助其实现平稳过渡。联合市人行召集全市二十多家银行召开“市金融外贸合作座谈会”,搭建“银行外贸对接平台”,促进银企双方达成紧密合作。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外汇管理;监管

随着国家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政策密集出台,我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对新形势下资本项目事后监管工作的理念、原则、成效、手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目标和管理方式进一步明晰。

一、资本项目新政实施导致事后监管工作的新变化

资本项目新政实施旨在改变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理念和职能,通过加强资本项目业务数据的收集,将监管重点由事前审批转变为事中和事后管理,加强对银行业务的合规监管,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一)外汇管理职能变化。自2015年起,我国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转变为以企业直接投资基本信息采集和外国投资者权益登记下放给银行办理,基本全部取消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的行政审批,将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核转变为事中和事后管理,基本形成了“登记为主、银行联动、重在监测”的新模式,由重流出的危机管理向均衡管理转型,以及由重审批管理向重监测分析和非现场核查的职能转化。(二)数据来源结构变化。随着资本项目信息系统上线运行,我国资本项目外汇数据来源极大丰富。全国所有外汇指定银行自身、代客的全口径资本项目业务数据以及资本项目账户每日收、支、余数据全部按外汇局的数据结构要求纳入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可以说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并且上述数据实现了在总局的云存取和云计算。全国资本项目业务数据的收集、分析、管理、存储以及数据分配方式已经彻底转变。(三)银行业务要求变化。本轮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取消外汇局核准类事项,将相关合规性审核直接交由外汇指定银行把关处理,要求银行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及时、完整反馈、查询资本项目系统相关登记信息后,直接为企业办理相关业务,并通过信息系统反馈相关资金流动和汇兑信息。银行履行真实性审核和数据报送的责任大幅增加,外汇局对银行的合规监管要求也同时提升。(四)主体监管模式变化。资本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上线后,资本项目各项业务系统数据得以有效整合,目的是建成一个综合的、面向主体的资本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改变原有按交易行为和业务性质的监管模式。资本项目外汇业务监管对象也逐步从企业转向对外汇指定银行的合规性监管。(五)市场政策预期变化。近年来,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部门不断简政放权,旨在推进资本项目业务的便利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呼声和预期逐步加大。外汇局亦把加快资本项目业务的便利化作为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和手段,且已给相当一部分涉汇主体带来我国资本项目已经或即将可兑换的强烈政策预期。

二、对资本项下外汇业务事后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资本项目政策变化后,对资本项目事后监管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法规竞合、主体竞合现象多,外汇业务事后监管易受挈肘。随着外汇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外汇改革政策密集出台,资本项下银行外汇业务事后监管中常常会发现同一违规行为出现程序性违规与实质性违规竞合,如银行不在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登记相关业务信息,是属于违规办理资本项目业务还是违反外汇登记的行为;内部管辖之间的竞合,如银行资本项目业务未申报,核查主体是国际收支部门还是资本项目管理部门或是外汇检查部门;银行、企业违规主体责任的竞合,主要是资本项下业务违规是否必须采取双罚制原则等情况,由于缺乏政策指导,基层外汇部门在外汇业务事后监管工作在遇到上述问题时易受挈肘。(二)外汇管理改革对资本项目外汇业务事后监管提出极大挑战。近年来外汇局在深化以简政放权为主要形式的改革进程中,对改革后所出现的异常资金大进大出等资本项目管理没有留足政策储备和应对手段,造成外汇业务事后监管逐渐失去抓手。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目标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外汇业务事后监管的内容和方式则可能又将发生重大改变。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跨境收支形势发生了反转变化,由之前的人民币单向升值和境内外正向利差引致的跨境资金集中性性流入,演变为2016年以来出现的资金规模性流出。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当前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控流出”形势下,相关外汇管理政策,包括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考核办法亟需予以跟进,围绕内控指标考核和风险性考核等指标,重新增设部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相应指标。(三)非现场核查、检查职能相重叠,资本项下事后监管有局限。目前外汇检查部门也将外汇非现场检查作为开展外汇检要手段和方式。资本项目业务部门的非现场核查与外汇检查部门非现场检查的政策法规依据、数据来源、分析方式、调查主体等方面基本类似,所以非现场核查与非现场检查的结果往往趋于一致。由于外汇局资本项目非现场核查、检查职责缺乏顶层设计又各自为政,资本项目部门可按分类管理的方式对违规主体进行约谈或降级等处罚,如按目前已有的资本项目“黑名单”制度进行分类监管,而不是优先选择向外汇检查部门移交,而外汇检查以经济处罚为主,易造成外汇违规主体的违法后果不平衡、不一致现象。因此亟需合理界定和发挥资本业务核查和外汇检查的各自职能,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成效。(四)对外汇指定银行违规处理任重道远。近年来外汇检查部门查处了大量非法结汇和擅自改变结汇资金用途的案件,但外汇指定银行同时被认定违反规定办理资本项目业务或违反规定办理结汇业务而受到处罚还不很普遍。从逻辑关系上说,没有外汇指定银行违反规定办理资本项目业务或违反规定办理结汇业务,则不会发生企业非法结汇和擅自改变结汇资金用途的行为,因此对外汇指定银行的违规办理业务的处罚不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企业非法结汇和擅自改变结汇资金用途等行为的发生。

三、新形势下做好资本项目事后监管工作的建议

为应对资本项目管理改革和转型,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外汇事后监管工作,各级外汇管理部门宜未雨绸缪,早做规划,调整思路,调整方法,为外汇管理工作的转型做足准备。(一)加强外汇业务部门间合作,改善外汇事后监管的组织方式。因为外汇非现场核查与非现场检查分属外汇局内部不同部门组织实施,且目的和结果非常接近,故建议在总局层面整合外汇非现场核查与非现场检查的人力资源,以提高分析能力,确定外汇非现场核查与非现场检查的业务分工和监管重点,明确外汇非现场核查与非现场检查数据的利用方式,统一外汇非现场核查与非现场检查数据线索的处理政策。为此建议:一是完善外汇执法依据。资本项目政策调整后,外汇检查的案由和定性依据发生重要变化,亟需转变外汇检查理念,加强对资本项目政策变化的研究,梳理和总结外汇检查实务,完善外汇检查的执法依据和业务指引,充分发挥外汇检查是政策校验器和形势探测器的功能和作用。二是改变外汇检查分工。对于资本项目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加强监测和核查中发现的一些常见、金额较小的一般违规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程序性违规行为,以及可以按照简易程序处理的违规行为交由资本项目管理部门直接查处。三是加强重点案件检查力度。针对情节复杂、金额较大、影响较大的违规行为,以及对业务主体的全面检查由检查部门立案查处,提高案件查处的整体效率。(二)强化外汇业务数据收集,提升外汇数据分析能力。由于资本项目外汇数据来源的扩大,外汇业务非现场检查需要对大数据进行恰当地管理、建模、分享和转化,从中提取出新的检查线索,做出新的检查决策和策略选择。为此建议一是各级外汇管理部门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对资本项目外汇数据的分析研究;二是适当对非现场检查系统的软件开发设计外包,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确保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能够顺畅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外汇事后监管数据分析的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三是增加非结构化外汇业务数据收集,丰富外汇事后监管数据来源,建立各类数据多层次分析指标,引导涉汇主体合规经营,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分析预警作用,提升外汇事后监管能力,为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三)合理摆布外汇监管资源,增强资本项下外汇业务事后监管工作的及时性。鉴于外汇实务中,跨境交易和本外币转换的越来越快,一些外汇违规行为,违规主体更加注重资金的转移速度,留给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窗口期也越来越短,外汇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积极应对政策和实务的不断变化,为此建议一是加快外汇非现场核查与非现场检查的频率和排查精准度,及时发现和向现场检查人员移交案件线索,将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有机结合,对跨境资金从外汇资金流动到本外币资金转换到人民币资金的最终使用实现持续、全口径的跟踪监管,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监管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改进外汇行政执法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二是提高外汇管理的响应速度,加快节奏,在确定违法事实,固化证据等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有效地履行职责,打击异常资金流动;三是针对当前外汇形势,细化银行展业原则执行标准,根据业务种类明确审核材料种类和数量,不仅有利于帮助银行提高展业执行标准的可执行性;同时也使监管标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于评判银行展业原则执行情况做到一目了然,客观公正。通过将事后监管着力点前移,将跨境支付业务由事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来达到减少和降低非合理性支出交易规模的目的,为“控流出、促平衡”政策实施打下基础并创造有利条件。(四)完善主体管理,丰富外汇事后监督的手段。各级外汇管理部门应当继续落实外汇管理“五个转变”的理念,待续推进主体监管工作,丰富主体监管的内涵。一是推进主体分类监管,按照主体外汇经营和执行政策的情况进行分类,对规范的企业加强外汇服务,对重点关注和发生违规的企业加强监测和督查;二是拓宽检查手段,强化对企业外汇收支数据分析的同时,还应注重对企业年报数据、财务报表、并购交易进行研究和应用,提高外汇事后监管成效;三是完善信用考评,通过诚信宣传、行政处罚、负面信息披露等举措整体推进涉汇主体的信用考评,优化外汇经营环境和外汇信用体系。(五)改善外汇业务培训,提高外汇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针对新形势下资本项下外汇业务事后监管工作的要求,外汇管理人员迫切需要加强政策学习和知识更新,为此建议一是推进外汇业务分级、分类培训的新方式,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积极探索并科学确定培训对象、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方式和渠道,以提高外汇业务培训效果,全面提升资本项目外汇业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三是通过培训交流,加强外汇管理人员的综合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为健全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监测和分析探索外汇管理事后监管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耀庭,杨琦.建立资本项目事后风险监督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跨境担保事后风险管理研究为例[J].金融纵横.2015(09)

[2]王雪.原则监管背景下外汇管理监督检查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6(10)

[3]邵娜.善用“无罪假设”[J].中国外汇.2011(21)

[4]邢越,符合.海南试行外汇主体监管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2(01)

[5]万华利.审时度势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外汇.2011(11)

[6]王小奕.贯彻落实“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用科技手段推进外汇管理“五个转变”[J].金融电子化.2011(03)

[7]陈刚.“问切”资本项目事后监管[J].中国外资.2015(09)

[8]易纲.加快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金融家.2011(01)

[9]平晓冬,赵文兴,彭英.宏观审慎的跨境资金流动调节工具选择和设计[J].金融发展研究.2016(04)

[10]肖凤娟.1978年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资本管制政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11]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课题组,郑杨.人民币国际化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J].上海金融.2011(07)

[12]张航,赵正伟.资本项目非现场监管系统在资本金结汇核查中的应用[J].金融电子化.2011(08)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汇率改革 政策评述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启动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新一轮改革。自即时起,中国的名义汇率制度调整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制度改革启动至今已经超过一年时间,这一年间各项深化改革的措施陆续出台。虽然如此,汇改进程仍在积极推进之中,成熟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尚未构建完成。全面评价这次汇率改革的成败得失为时尚早,但对迄今以来的关键性制度安排进行阶段性评估仍不失必要并且可行。只有恰当地理解和判断现实发展的因果联系,才能对后续改革的基础、路径及影响加以预见并有所指导,从而保证改革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中国新一轮汇率改革的直接原因是新世纪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以及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加速积累,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宏观经济调控面临挑战,政策组合选择难以取舍,传导渠道严重扭曲,政策效力受到影响。贸易余额日益集中于对个别国家的双边顺差,造成贸易摩擦升级,国际政治压力增加。为改变这种局面,防止情况恶化,中国政府在慎重考虑、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积极推行了新一轮汇率改革。然而,这一轮汇率改革并非也不应该被视作迫于短期现实压力的权益之计,而是长期战略规划的既定环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早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1994年以来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的汇率安排朝着这一既定方向稳步推进,汇率政策调整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对地区经济整合和金融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金融形势,为防止亚洲国家和地区出现轮番货币贬值的恶性竞争,有效避免和化解宏观金融风险,中国政府果断采取措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其后,深化汇率制度改革、开放资本项目的态度趋于更加审慎,迈向事实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和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步伐延缓下来。2005年的时候,国际金融形势和国内经济状况出现了出乎预期的发展,为重新启动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准备了条件,于是新一轮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被提上了日程。这是一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旨在维持可持续的经常账户差额,促进相对平衡的贸易增长,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的主动改革。它与1994年以来的汇改是一脉相承,具有内在的连贯一致性。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然而政府快速、完全地放弃对汇率的控制,在当前以美元为国际本位货币、国际金融资本规模膨胀、国内金融体系虚弱的条件下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有管理浮动的根本原因。这次汇率改革遵循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指导原则,最终目标并没有具体设定,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因而改革是一种相机选择的决策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机动性,也为改革的成功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一、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措施

纵观一年来陆续出台的有关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比照改革以前单一钉住美元的事实汇率安排,这些政策突出体现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完善外汇市场建设,释放外汇供求意愿,加强汇率形成中市场的基础作用。

新世纪以前外汇一直是紧缺资源,为了集中有效地利用外汇,政府对居民和企业的用汇进行了严格的数量和价格双重管制,外汇市场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交易主体受限,交易品种单一,交易方式粗糙。在新一轮的汇改中重点加强了外汇市场的建设。

1、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OTC),并保留撮合方式。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既可选择以集中授信、集中竞价的方式交易,也可选择以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方式进行询价交易。同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引入OTC方式之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以撮合方式产生的收盘价确定。引入OTC方式之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2、2005年8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品种,之后又先后推出人民币掉期业务(2006年4月24日)和利率互换交易试点(2006年1月24日)。此外,人民币远期和掉期业务的参与成员大量增加,市场快速扩容。新的交易工具进一步便利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进行风险和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解决资产负债结构错配问题,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2006年3月10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正式签署了国际货币产品交易合作协议。引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相关金融产品,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

3、放松外汇管制,居民的经常项目用汇限制大幅放宽,资本项目取消了境内投资者在境外直接投资的用汇限制,并以多种方式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

2005年8月2日起,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保留现汇的比例由原来的30%和50%调高至50%和80%。次日,进一步调整了居民个人经常项目购汇政策,提高了境内居民个人经常项目下因私购汇指导性限额,简化相关购汇手续。对于持因私护照的境内居民个人出境旅游、探亲、考察等有实际出境行为的购汇指导性限额,由原来的等值3,000美元和5,000美元提高至5,000美元和8,000美元。2005年9月22日起,现行结售汇周转头寸涵盖范围扩展为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的因人民币与外币间交易而形成的外汇头寸,并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

2006年4月18日起,允许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委托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进行金融产品投资。

4、建立外汇一级交易商制度(2006年6月2日),改革央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规范央行的人市干预行为。

(二)增加汇率浮动,扩大汇率政策空间。

1、央行干预汇市依然频繁,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弹性进一步增强,制度允许的波动范围和速度大为增加,汇率政策的空间扩大,对投机性资本具有一定的“吓阻”作用。

2005年7月21日起,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在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在此浮动区间下,若连续每日都按最大幅度单方向调整,同时央行不入市干预,则每月升值或贬值的幅度可以超过6%,于是从制度上避免了出其不意的一次性的人民币重估。汇率自主向上、向下浮动的空间和能力都在加大。短期投机性资本的风险增加,对充满易变性的“热钱”流动具有一定的“吓阻”作用。

2005年9月23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从原来的上下1.5%扩大到上下3%。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的管理方式调整为价差幅度管理。银行对客户美元现汇挂牌汇价实行最大买卖价差不得超过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交易中间价的1%的非对称性管理。银行对客户美元现钞卖出价与买人价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4%。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另外,还取消了银行对客户挂牌的非美元货币的价差幅度限制。

2、汇率表现出的实际波动明显大于汇改之前。一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对非美元货币的波动大于对美元的波动。从2005年7月21日至2006年8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近4%,对欧元累计贬值2.2%,对日元累计升值7.7%。

(三)汇率政策从单一针对美元调整为参考一篮子货币。非美元其它主要货币在人民币汇率政策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1、汇改初期,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外汇交易中心公布当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挂牌的非美元货币中间价由外汇指定银行以美元交易中间价为基础参照外汇市场行情自行套算和调整。自2006年1月4日起,外汇交易中心开始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港币的汇率中间价。2006年8月1日起,又增加公布人民币对英镑的中间价。

2、一年来,在国际市场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货币的汇率波动较大的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基本上保持升值趋势。这说明了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并没有“钉住”一篮子货币,在汇率政策的考虑中美元仍是最主要的标准,但非美元其它货币尤其是国际货币在人民币汇率政策决定中的参考权重有所增加。

二、一年来与汇率密切相关的经济表现

(一)贸易平衡

开放经济中汇率与贸易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汇率升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较长的时滞。适度汇率升值不一定能够使贸易余额得以缩减或逆转。图1列出了汇改以来(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我国的进出口总值。剔除季节性因素外,无论出口还是进口,增长的态势依然明显。然而,从图2的同比增长率中可以看出,汇改之后出口的增长率出现下降,进口的增长率有所上升,进、出口增长率的差异大为缩小,个别月份中进口增长率超过出口增长率。这说明近期平衡贸易的政策努力(包括汇率政策)开始收到成效。尽管如此,由于贸易总额不断增长,贸易顺差的绝对额度仍有大幅增加(见图3)。

汇改之前许多人认为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对出口企业应对汇率升值的能力表示担忧。一年多来,虽然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幅度并不大,但出口保持强劲增长仍能说明企业具有较强的应对汇率波动的能力。这除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突出之外,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对汇率变动的适应性较强。中国在亚洲区域制造网络体系中处于终端组装的地位,生产出口品所需的大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依赖进口,汇率升值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2、出口企业性质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主。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和配置以及在国际市场营销渠道方面的优势,使其能够很好地吸收汇率变动的冲击。

3、信贷和金融资源的偏向性流动为外向型企业提供了某种补贴。低水平汇率抑制利率上升,在央行冲销的背景下,存贷利差扩大。更为自由化的商业银行大量吸引换(结)汇业务和外汇存款,以追求更多的本币信贷资金。由于高生产率和低汇率补贴而在资信评估上占有优势的外向型部门此时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

(二)外汇储备与国际资本流动

无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开放经济和工业化的长期阶段,还是目前汇率制度转型、金融体制改革的特殊时期,中国维持高额的国际储备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近年来,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似乎成为经济调整的重大问题,其中现实的或潜在的负面影响引起广泛的关注。汇改以来(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我国的外汇储备的积累速度没有明显减缓。截至2006年6月底,外汇储备累计金额达9,411.15亿美元,比2005年6月底增加2,301.42亿美元。图4给出汇改之前一年(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和汇改之后一年(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的月度外汇储备增加额,两相比较发现,汇改之后时期比起汇改之前时期,外汇储备的月度平均增加额有所减少,增加额波动幅度大为减弱。

简便起见,将外汇储备变动额看作贸易顺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之和。对照图3所反映的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可以推断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出现减少,反应出国际资本的预期趋于相对稳定,国内调控难度有所降低。

(三)货币政策

国际收支中的贸易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没有明显改善,考虑到经济的承受能力以及稳步推进金融汇率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要求,货币当局无法容忍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从而积极干预外汇市场,充当超额外汇的最终需求者。这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造成严重的影响。外汇占款成为增加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比不断上升。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过多的流动性进行冲销和紧缩。启动汇率改革以来,先后在2006年4月28日和8月19日两次调高金融机构的贷款基准利率,并在后一次调整中将存款利率也适当调高(见表1)。在2006年7月5日和8月15日两度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以来的7.5%上升至目前的8.5%。中央银行除了在公开

市场正常发行票据外,还分别在5月17日、6月13日和7月13日三度发行总计2,500亿元的一年期银行定向票据,针对新增贷款增速明显的商业银行进行惩罚和威慑,试图更为“精准”地进行信贷调控。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还包括窗口指导,甚至不惜动用行政手段。即便如此,投资过热和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势头仍难以控制。

目前来看,中央银行对货币和信贷总量的调控较为成功。但其中包含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相当严峻,影响也更为曲折和深远,调控难度增加。信贷和金融资源偏向性地流入基础建设和外向型部门。外向型部门的突出发展使得本币升值压力增加,调整汇率政策的成本也增加。于是,越是维持低水平汇率,就越难以放弃稳定汇率的政策干预。外汇市场干预在冲销不完全情况下引起国内信贷扩张。大量资金流入非生产性部门,特别是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不断积累。汇率升值的“穿透”效应,使国内(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外汇占款使货币供给量从而购买力过快增长,二者相互作用造成经济泡沫化,与内需不足的趋势并存且彼此强化。

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渠道众多,净效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扩大国内需求,引起进口增加,较高利率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有利于缓解贸易顺差,削弱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的成本降低,投机资本受到鼓励,国内金融资源流向的结构问题更为突出。在国内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加深、资本流动监管困难的情况下,后一种情况下的负面影响更令人警觉。

三、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政策效果的总体评价

评价汇率改革一年多来的政策效果不能仅着眼于是否根本改变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而应着眼于是否为深化汇率形成机制和其它涉外管理制度改革准备了条件,是否为进一步的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了基础。

通过前面对最近一年来与汇率密切相关的经济表现进行考察发现,这段时期中经济增长迅速,通货膨胀适度,贸易余额和国际资本流动都没有出现方向性的“逆转”,而逆转的负面影响正是政策制定者所力求避免的。这说明一系列汇率改革政策完全在审慎的控制之下,没有“矫枉过正”,充分体现了“可控性”原则。

一年来,在新的汇率政策作用下,贸易余额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动趋势没有进一步加剧,而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释。这说明汇率改革政策已经发挥了实质的作用,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和增强。特别是汇率形成机制和汇率政策作用方式的转变为汇率政策开辟了灵活的空间,名义汇率制度同事实汇率制度的机动差异有效地“吓阻”了国际投机。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14篇

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特征可概括为: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双向波幅扩大、总体呈小幅升值态势;而从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因素来看,美元走势已成为最直接的因素。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场建设不断加强,2006年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市场供求关系导向的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

1.人民币名义汇率呈波动性升值态势

人民币汇率屡创汇改以来新高,名义汇率波动性升值。2006年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82元,{1}首次“破八”。此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小额波动中的稳步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屡创新高。仅在2006年11月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继突破了7.88、7.87、7.86、7.85和7.84五个整数关口,当月累计升值近400个基点。2006年12月28日,人民币汇率更是创出1美元兑7.8149元的新高;与2005年12月30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8.0702元相比,已上升2553个基点,升值幅度高达3.17%。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导致人民币对港币也加速升值。在2006年底,港币现钞兑换人民币也首次跌破1比1,人民币进入“港元区间”。

2.人民币汇率双向运行态势显现

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之后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双向运行态势显现。2006年3月6日开始,人民币汇率出现6个交易日的连跌,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浮动特征;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较大回调;11月17日,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经达到了7.8745。人民币汇率共下跌78个基点,成为自3月份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汇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的升幅过大,累积的大量回调压力得到集中释放,这也是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的体现。

人民币在短期内连续走高又蓄势下跌,无论朝哪个方向,累计的涨跌幅度都相当可观,这也显示了人民币汇率不仅日间的波动在日趋活跃,而且阶段性的波动区间也在放大,弹性不断增强。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比较,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汇率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3.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与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间汇率的波动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和波动幅度仍属小幅渐进。例如欧元兑美元,2006年1月初为1欧元兑1.1980美元,到11月29日为1欧元兑1.3146美元,升值18%,其中仅11月份就升值了2.9%。美元兑日元汇率,2006年初和11月末基本相同,但5月16日的年内最低点110.07与10月13日的年内最高点119.81,则相差达8.6%。英镑兑美元,2006年1月3日为1英镑兑1.7404美元,11月29日升值为1英镑兑1.9492美元,涨幅为12%。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

1.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

人民币汇率之所以出现缓慢升值的态势,从深层原因来看,与我国经济总量地位的提升和持续增长的预期密切相关。从宏观经济因素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2004年和2005年的GDP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1%和9.9%,2006年GDP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从长期来看,一国汇率水平与该国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判断人民币的长期汇率走势,来自于对我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分析,这是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最为关键的因素。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走势来看,未来我国有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周期,特别是新一轮宏观调控已经发挥了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没有重大干扰因素,我国经济将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升值的。但由于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的作用,汇率会有回归走势即螺旋式盘旋上升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需要把握视角的转变,由过去“钉”住“美元汇率”转向关注“一篮子货币汇率”。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已从固定汇率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波动日益加剧以及贸易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观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仅要有“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视角,更应该注重从“美元汇率”转向“有效汇率”。根据国际金融的一般理论,货币升值或汇率上浮会产生“奖入限出”的效应,即鼓励进口、限制出口。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进口价格涨幅显著超过出口价格涨幅,而这种情况通常是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显而易见,如果从真实有效汇率(REER)来看,人民币汇率不是在升值,而是在贬值。

在人民币兑美元的几次快速升值过程中,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出现了大幅贬值,这就使得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大打折扣。汇改时确定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因而关注人民币汇率应该从对美元的单边汇率转向有效汇率。虽然据不同的有效汇率计算方法计算出的有效汇率结果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远小于兑欧元、日元等非美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时,从有效汇率的角度来看,人民币还是处于贬值状态。在目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确定方式以及美元走弱的情况下,人民币要实现有效汇率升值,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可能还要大一些。我们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涨跌上,而应多视角透视汇率的变动,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2.美元走势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直接因素

由于人民币汇率由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决定,因此它对美元的汇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元在国际汇市总体表现的影响。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几次大幅波动不难发现,美元在国际汇市的起伏几乎成了决定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在2006年8月中旬的短期急速走低,其外部因素正是美元当时对其他国际货币整体走强。10月份以来,每当国际汇市上美元跌到一个新的低点,人民币汇率就跟随创出新高;而一旦美元反弹,人民币汇率就会出现回调。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来,美元和人民币之间反向联动更为明显,每次美元指数创出阶段性新低,人民币汇率几乎都会报以汇改以来的新高。

在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的影响下,美元遭受沉重打击,美元兑各主要货币大幅下挫。2006年以来,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总体走弱,美元兑欧元汇率、美元兑英镑汇率都跌至近两年的最低水平。11月底,美国调低了2006年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预期值,而美联储会议纪要也显示出多数成员预期经济增长将放缓;此外,美国公布的劳工市场失业救济人数远高于市场预期。这些因素加重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推动了市场对美联储可能降息的预期,因而导致美元进一步疲软,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正面的。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升值并没有超出金融体系和企业的承受能力范围;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减慢,而且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实践已表明,除了局部行业受到预料中的影响之外,总体上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相当稳健的水平上,经济增长、物价和外贸形势都相当良好,如2006年GDP增长达到10.6%,外贸顺差达到了1770亿美元。我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把汇率机制改革的影响加以消化,这就为下一阶段继续推进汇率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兑美元自2005年7月汇改后一直保持着升值趋势,但同时,2006年以来贸易顺差却屡次创出历史新高,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并未降低贸易顺差的增长,这说明我国企业适应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能力在增强。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居高不下,而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企业之所以扩大投资,说明企业还是有利可图的。这反过来也证明人民币渐进小幅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出口企业实际盈利能力比预期高,升值强化并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从汇改后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这种竞争的加剧,则体现为出口产品的价格降幅超过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即部分企业以前隐藏了利润。二是企业在汇改进程中增加了抗风险的能力,已经开始逐渐适应汇率改革的方向,并逐渐学会运用多种汇率避险工具来应对汇率风险。多样化的汇率避险手段包括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等,其中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和投资外汇理财产品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和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的便利度明显提高。而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和掉期市场的逐渐活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对新型汇率避险工具的适应能力和汇率风险管理意识都有所增强(巴曙松,2006)。[1]

从国内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企业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以2006年4月底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可以看出,自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和大半年的适度升值以来,企业的汇兑损失不仅没有放大,反而实现了较大的汇兑净收益。总体而言,受益企业的平均受益金额,是受损企业平均受损金额的8.3倍。同时,汇率改革对特定区域的影响,取决于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且大企业云集的地区(例如上海、北京等地),比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地区要做得好很多。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的承受能力也逐渐增强。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人民币汇率一次性上调了2%;一年之后,人民币升值3%以上,其间市场交易日间和日内波动幅度加大,金融体系运行正常。这与汇改之后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有很大关系。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逐步放宽银行现汇、现钞买卖价差限制,引导挂牌汇率由对称性向非对称性发展,外汇定价从“一视同仁”到差别定价发展。“一日多价”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银行汇率风险意识,并促使商业银行从人民币汇率产品的定价机制、平盘方法、操作流程、风险管理、IT系统以及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全面加强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而各类金融衍生业务的陆续推出,对商业银行在提高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商业银行也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商机,通过加快业务创新争取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先发优势,并巩固自身的生存适应能力。在积极引导客户增强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认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避险、保值、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适时推出新的外汇理财产品,有效规避和控制汇率风险;与此同时,积极开发风险管理、风险对冲及投资产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价值互动的机理,分别对进出口企业采取不同的定价政策。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对股市而言,本币升值预期主要会带来四方面的益处: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获得以本币计值资产升值的收益;在实行外汇管制情况下,本币升值会出现将外币资产转换为本币资产的趋势,改善股市资金供求关系;为了抑制更多投机资金进入国内,央行将有意维持一定幅度的本外币利差,倾向于保持低利率,为股市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坏境;国际流动资本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将主要投资于容易变现、流动性高的证券市场。历史经验表明,一国本币升值往往导致以本币计价的资产升值,特别是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其升值幅度将远远超过本币升值的幅度。汇改之后,不少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趋势及其对证券市场的深远影响仍然认识不足,对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板块也存在较大的认识局限。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是支持我国股市长期向好的重要因素,并将成为今后几年市场反复经营的投资主题之一,因此,投资者应乐观看待今后的股市行情,重点关注那些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行业板块。当然,下一步将不再停留于人民币升值的概念炒作上,而将逐步转向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行业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挖掘上。

毫无疑问,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新的汇率制度在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三、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与汇率走势

由于汇率走势与汇率形成机制相辅相成,完善汇率机制才能形成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王元龙,2005)。[2]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又取决于未来的汇率政策取向,因此,有必要结合人民币未来汇率政策趋势来分析预测2007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一)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预测

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货币政策将突出汇率政策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央行提出,将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控制,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将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地协调起来,其关键是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这是当前我国经济战略转型和政策选择的着力点,也是改善当前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6)。[3]央行在2006年8月第二次加息之后,我国的利率政策操作已经告一段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心开始向汇率政策转移。可以预计,人民币汇率政策将成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但需指出的是,汇率政策成为货币政策重心,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如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强人民币弹性、完善外汇市场运行体制、加快外汇市场产品创新、调整外汇管理政策等等,而不可将目光仅仅盯在汇率本身以及简单地理解为人民币要加快升值上。

2.采取多层次的政策组合

我国“双顺差”的失衡经济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深层次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造成的。促进我国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和实现汇率均衡,要求合适的政策组合。这种政策组合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二是汇率政策和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调整相结合;三是结构调整与制度变革相结合。毫无疑问,单项政策的调整或单纯依靠汇率升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而应从围绕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政策、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等结构性政策以及汇率浮动等方面共同入手,多管齐下进行调整。

3.适时调整汇率水平

汇率政策的核心是汇率水平的调整或汇率变动。汇率作为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在调节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关键在于适时地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即通过汇率水平的调整来适当发挥汇率政策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

所谓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就是指在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不一致的情况下,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要求,以适应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调整名义汇率或调整实际汇率,或调整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相结合。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如前所述,汇率政策的操作将采取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调整名义汇率。主要措施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例如从当前日均波幅的0.3%,逐渐放宽到日均1%的范围。人民币汇率波幅范围的扩大,将会增加投机资金的风险,使投机的动力减少,从而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的调整应该是小幅的、渐进的。从汇率制度改革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了3.3%,而中美之间的利率差额为3.1%,这种状况使得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流入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罗纳德·麦金农教授(RonaldI.McKinnon)所指出:中国央行将严格控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这一汇率的日变动幅度限制在非常微小的水平,而人民币兑美元就以这一幅度持续波动着。但人民币汇率的具体变动时间可以无章可循,以免给投机者享受免费午餐的机会。他认为,重要的是要维持人民币的温和升值并使升值幅度与美中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值相一致。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中国央行至少要密切关注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和利率水平,并据此制定其以汇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升值(罗纳德·麦金农,2006)。[4]维持货币稳定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以此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这个前提下,人民币汇率调整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二,调整实际汇率。主要措施是通过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的调整,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如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都可达到调整实际汇率的效果,实现汇率均衡。具体而言,一是将我国外资政策的重点从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转向完善投资软环境,为外资提供正常经营所需要的条件,以遏制投资主体的短期投机行为与假外资等套税行为;同时减弱优惠政策的竞争,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实现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二是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并开征资源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税收。三是提高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刺激国内消费,促使企业从低价竞争策略转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即通过实际汇率升值的方式实现汇率的均衡(潘英丽,2006)。[5]

4.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体系

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逐步放开外汇交易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我国采用了更为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幅度将逐渐增大,汇率风险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开办银行间、银行与其它交易主体间的远期交易、调期交易、货币互换、外币期货、期权等金融风险管理业务,增加外汇交易工具,以满足企业对冲外汇风险的要求。要将以银行为主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扩展到银行、企业和个人均大量参与的完善的外汇交易市场,并适当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各类企业按实需原则均可开立外汇结算账户,并且企业可保留的外汇额度相当大,这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了一条途径,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持有外汇头寸的风险。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外汇经纪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外汇经纪商来规避汇率风险,并进一步使手中的外汇保值增值。同时,要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改进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进一步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要着力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完善外汇市场风险计量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复合化发展,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企业、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避险产品,拓宽市场投资渠道。

汇率制度改革与汇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汇率制度改革对发展汇率衍生品市场提出了现实的需求,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严重不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这些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外,还要向这些机构提供管理风险的手段和工具,使金融机构、企业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来管理风险,提高对汇率风险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汇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于推动汇率制度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丰富了,风险管理的本领增强了,我们才可能考虑进一步深化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加快改革的步伐,这一点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包括汇率衍生品在内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将酝酿重大突破。我国将在借鉴国际经验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配合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循序渐进地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并大力推动交易托管集散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2007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测

1.人民币汇率将继续维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趋势

可以预计,2007年人民币汇率不会一次性大幅升值。尽管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有加快的趋势,但这只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的短期状况,人民币不可能非理性升值,更不会一次性大幅升值。在我国金融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的情况下,过早实现汇率比较大的灵活性,将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损害。因此,对于人民币汇率要灵活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一个充分探讨并统一认识的过程。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处于利率、汇率都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发展,因此需要给企业一个适应利率、汇率变化的时间。

2007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明显大于实体经济内在升值需求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金融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国内经济、金融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浮动汇率尚需有个适应过程;而且在汇率调整对改善国际经济不平衡影响有限的情况下,大幅度轻率调整人民币汇率,风险过大,不利于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因此,在人民币汇率调整方面,仍会继续保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将会在双向波动中实现人民币的小幅升值。

2.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将会在适宜时间放宽

人民币汇率弹性还有较大空间,波幅有望放宽。在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走势可能会形成单边上升的局势;而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即在较短时间里,可能是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但在更长时间里,则是人民币汇率涨跌空间进一步扩大。这将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使其投机进出的风险成本增大,从而可望抑制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操作。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动不确定性增加,投机人民币升值的境外热钱就有可能减少,从而使外汇储备增长势头有所减缓。

2006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波动幅度明显放宽,单日波幅多次逼近3%这一限制区间,因此放宽汇率波幅的时机已经成熟。选择此时放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幅,有助于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释放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通过行政性升值措施不仅会打破各种市场的均衡,不利于汇率、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也会破坏市场的均衡。央行8月18日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8月21日开市后,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基本上没有受到加息带来的冲击。这就是说,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为扩大人民币升值波动幅度提供了基础。合适的汇率浮动区间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基础,因此,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应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扩大,最终将人民币汇率从现行僵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关于时机的选择,我们认为,在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和外汇市场改革的基础上,在基本吸纳和消化已经采取和准备采取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因素后,当产生了新的市场供求因素的刺激与推动,才会出现适当的时机。然而,推出的仍是遵循有管理目标的适度的浮动区间;但也不排除在汇率改革措施因各方面原因仍不能释放和消化市场等因素带来的升值压力时,提前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货币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市场发育状态和经济金融形势,结合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可以预测,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存在,但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应该是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汇率政策趋势的预测,可以得出基本判断:2007年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将会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小幅升值。

————————

注释:

{1}本文所引用的汇率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展与趋势[J].中国货币市场,2006,(7).

[2]王元龙.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金融时报,2006-08-09(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

[4]罗纳德·麦金农.人民币汇率法则(TheYuanandtheGreenback)(N).TheWallStreetJournal,2006,(8):29.

[5]潘英丽.放弃非理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N].国际金融报,2006-08-24.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第15篇

(一)陕西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情况。我省加工贸易产业分布于果汁、机械、电子产品、纺织服装以及有色金属等领域。目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不仅在量上增势迅猛,而且在进出口额占比也大幅提高,对全省外贸进出口的贡献不断加大。2008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6.4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额的25.84%;2009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23.50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7.97%,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较上年增长43.03%;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42.7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5.40%,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较上年增长82.01%。

(二)陕西省加工贸易外汇收支情况。加工贸易收汇在贸易收汇总额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工贸易的不断崛起表明其在整个贸易收汇中的份量逐渐增加。2008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10.60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17.17%;2009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9.25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23.55%,加工贸易收汇额较上年减少12.74%,其中,来料加工收汇额增长68.3%,但进料加工收汇额占加工贸易收汇额的98.2%,进料加工收汇额减少13.03%;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14.33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26.05%,加工贸易收汇额较上年猛增54.95%,其中,来料加工收汇额激增294.76%,进料加工收汇额增长53.06%。可以看出,来料加工收汇增势迅猛,然而来料加工收汇占比仅为2%,基数小、占比低,远远少于进料加工收汇,因此加工贸易收汇的变化趋势仍由进料加工收汇的涨跌起伏决定。

二、陕西省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促进陕西省涉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解决资源瓶颈约束,缓解出口退税负担,地方政府大力引进外资,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改善投资软环境,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我国进行了多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刺激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积极性,因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出口能有效降低退税调整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来料加工仅收加工费,进料加工需对外支付原材料费用,可抵消大部分外汇收入的结汇风险,相对一般贸易来说,加工贸易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少。因此,为减少汇兑损失,部分企业转变出口贸易方式,改一般贸易为加工贸易或逐渐扩大加工贸易的比重。

(四)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为降低生产成本,出口企业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原材料,以进口料件来对国产料件进行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五)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促进。近年来,沿海加工贸易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导致加工贸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

三、当前加工贸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加工贸易企业工缴费收入核定自主性过大,潜存异常资金流入的隐患。当前加工贸易工缴费收入是由外经贸部门根据企业与外方的来料加工合同予以核定。海关负责来料加工手册审批及工缴费的备案,考虑对原材料价格、国际市场行情和汇率的不断变化等客观原因,海关对于工缴费收入的核定在一定幅度范围内仍以企业报价为准。外汇局负责对来料加工贸易收汇进行核销管理,没有对工缴费率高低的审核义务,其监管的重点是外汇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由于各部门的监管重点不同,往往会形成各部门都管但又都不管的局面,企业可以通过根据外汇形势随时调整工缴费比率,缺乏监管,自主性过大,这样就存在异常资金随意流入的隐患。

(二)来料加工超比例结汇缺乏上限控制,外汇指定银行难以审核其真实性和合理性。按现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政策规定,对于来料加工贸易项下收汇超过出口额的20%为超比例收汇,由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审核后进行超比例收汇登记、核注,不需外汇局审核。然而对来料加工贸易收汇比例并没有设置上限,且企业只需向银行提供《出口收汇说明》、出口合同、加盖企业公章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及承诺书等资料即可向银行申请超比例登记,外汇指定银行在日常操作中难以确认其真实性和合理性。

(三)借道服务贸易项下支付,暗藏异常资金流动的漏洞。加工贸易中,加工企业以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技术咨询等方式汇入外汇,或以支付商标等无形资产费用汇出外汇,金额往往较大。由于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及其交易过程的无形性等特征,外汇局和银行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单据和合同进行表面真实性审核,难以把握服务贸易的真实性及定价的合理性,其收汇的真实性和付汇合理性实难掌握。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科学核定加工贸易工缴费率。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联席工作平台,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从不同的环节进一步完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监管措施,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实现政策、数据和信息共享,制定科学的加工工缴费率计算方法,从而建立有效的加工贸易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