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

建筑节能减论文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1篇

1.1建筑学高等教育需要对国家节能法规政策做出回应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建筑节能法规政策,1998年实施(2007年经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对建筑节能做出规定:“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遵守建筑节能标准”。2000年后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一系列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方面的规范标准。200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要求使用可再生能源。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的重点是对建筑提出更高的节能目标,将继续推动新建建筑执行更高的设计标准、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因此,社会迫切需要与建筑节能相关的研究人才,建筑学高校教育使建筑节能法规政策在高校得到充分地宣传和贯彻。建筑院校与建筑设计行业联系紧密,使得建筑设计教学时刻关注着设计实践中的每一个动向。对于全面推进的建筑节能工作及绿色建筑的转型,建筑类高校的设计教育应积极地回应并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

1.2建筑设计面临能源危机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能源的需求也会迅速增加,这将加剧建筑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如何促进建筑与能源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时代要求,是当代建筑师面临的挑战。因此,作为当代建筑师,需要对能源挑战做出积极应答。当人类生存面临能源危机的时候,节能减排成为建筑学教育的首要问题。建筑学教育的职责是培养今后的建筑师和城市建设者,在推动节能减排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筑教育者应当承担起历史的社会责任,面对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1.3节能理念成为建筑设计人员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土地、环境、能源等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促使建筑节能成为现阶段建筑设计的重要元素。节能在建筑设计的各环节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掌握基于节能理念的技术措施与设计手段已成为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建立节约型社会,创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建筑院校中发展应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教育刻不容缓。2002年后《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已经被我国作为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生态策略得到应有的重视。

2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策略

2.1优化课程设置,制定顺应当前国家政策的课程体系

2.1.1梳理国内外若干建筑院校的课程更新情况

针对国家一系列节能法规政策,国内外若干建筑类高校纷纷做出响应,结合自身特点,课程内容上加入适当的建筑节能课程,对节能理念的引入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现有建筑教育相对滞后于国家相关节能法规政策,为了实现国家节能政策与人才培养的良好呼应,选取国内外典型建筑院校作为调研对象,对国内外不同类型建筑类高校应对节能减排政策的课程更新情况进行细致地梳理。

2.1.2分析节能减排政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应选取若干类型建筑设计院作为调研对象,分析当前节能减排政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以便将这些影响及时反馈到建筑学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从而体现课程体系更新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2.1.3“就读后评价”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通过回访学习主体,如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就读后评价”,结合学生的切实体会和参加工作后的感悟,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做出合理的评价,明确其长处与不足,以便将这些评价及时反馈到建筑学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从而体现课程体系更新的合理性。

2.2更新相关理论课程内容、整合理论课程资源且强调连贯性

2.2.1更新理论课程内容

根据“优化课程设置”环节的相关成果,结合当前绿色节能示范建筑案例及相关标准规范,及时更新相关课程内容。

2.2.2整合相关理论课程资源,强调连贯性

整合建筑节能类相关课程资源,充分考虑教学安排的有机性和连贯性。我国建筑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虽进行了部分更新,但是课程前后不连贯和相互间缺乏联系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课程设置应强调连贯性。低年级考虑做些节能常识性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当前形势的紧迫性和建筑节能的必要性。结合建筑构造和建筑物理,高年级可开设建筑节能设计、被动式建筑设计、太阳能建筑设计等专题讲座。这样必将会拓宽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设计思路,提升其设计理念,激发其创造灵感。

3建筑学专业设计类课程中节能理念的连贯性培养

建筑节能成为现阶段建筑设计的重要元素,将节能理念贯穿于整个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类课程中,将成为建筑学课程体系更新的重要内容。

3.1建筑设计模式的更新

长期以来,建筑学专业设计课采用设计工作室制度,学生作为“学徒”,总是跟随指导教师在教室或办公室工作,课程知识体系被划分为建筑结构、材料、物理和理论的不同课程,通过课堂教授的方式获取。这样就造成设计与技术、设计与理论的分离。最终设计成果的重点往往会落在图纸作为艺术形式本身的画面质量上,而忽略了建筑的技术特征和设计意图的清晰性。这样就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工作室制度与课程讲授制度进行整合,从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设计研究工作室的教育模式。

3.2将节能专题化设计引入设计类课程

对于节能建筑而言,技术的支撑和整体的设计是其得以实现的保证。因此,加强方案中的技术含量是改变传统建筑教育的另外一个重点。为培养技术型的建筑人才,需要在设计类课程上做些调整:建筑专业学生在完成一、二年级的基础教育后,三、四、五年级的设计类课程应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方案中体现一定的节能设计,而且在技术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从节能、构造、材料等方面,根据方案的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将相关专题讲座穿插在建筑设计主干课中,以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

3.3将Ecotect、phinics等性能模拟软件分析运用于设计类课程

性能模拟软件分析将为建筑设计的生态与节能创作提供更强有力的理性基础,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生态与节能建筑设计在感性与理性层面的整合。随着Ecotect、phinics等性能模拟软件的应用,数字化设计正成为一种设计教学的新潮。在建筑数字化的影响下,建筑设计教学团队将教学呈现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应用,向整个设计过程的数字化的过渡。“可生成性”在此技术支撑下,似乎有了使设计思维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迹象。这看起来虽然像是片面的技术游戏,但却点出了数字化设计教学的一个可行的策略和方向,建筑表象并非恣意的想象而生,而是建筑本体生成的逻辑结果。

3.4培养学生对节能设计类项目的参与意识

设计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是推行节能建筑设计思想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节能观念,深化学生的节能知识体系。因此,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设计竞赛”“Revit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及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参与意识,并努力提高作品质量,将会积极地推动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形成融入节能理念的建筑设计思想。

4结语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2篇

(1)英国诺丁汉大学。

诺丁汉大学开设有类似建筑物理的课程,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直接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理论讲授与设计平行的教学模式,同类技术知识易形成体系。技术知识的设置针对性运用于设计,而相应的设计也侧重于技术的实现。

(2)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在2003年开设与节能建筑、绿色与生态建筑相关的专业课程《建筑环境控制学》,教学对象主要是建筑学四年级本科生。课程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节能建筑的理论讲授,另一部分是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设计。通过两环节的实施,实现节能建筑教学的渗与析。

(3)山东建筑大学。

为打破传统建筑教学方向单一的体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建筑节能人才的需求。从2007年起,山东建筑大学结合本校实际,与国内知名太阳能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增设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向。从国外建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节能理论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采用理论与设计平行的教学模式,值得国内借鉴与学习。国内建筑院校对建筑节能教学实践主要概括为两种:一是增设建筑节能课程或现有课程改革;二是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增加与节能技术相关的专业方向。

1.2国内典型设计院对节能减排的应对情况及分析

通过重点调研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械部第三设计院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四家设计院对节能减排的应对情况。国内设计院节能机构所涉及节能领域呈现多样化态势,说明市场对建筑节能人才的需求是多领域、多方位的。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需要更多新型建筑人才参与到建筑节能的各个领域。

2建筑学专业学生对节能能力培养的“就读后评价”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其对高等学校培养计划中所设相关课程的评价,最能代表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通过回访学习主体,就建筑节能相关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就读后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以体现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3节约减排政策导向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更新策略

3.1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更新策略

3.1.1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建筑相关节能课程如《建筑物理》、《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传授的知识是从实际的物理环境抽象出来的概念和原理。这些知识对擅长使用形象思维的建筑学学生而言,难以消化。教学方式以课题讲授为主,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更谈不上主动运用于设计课程。

3.1.2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1)案例教学法。

案例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经验的积累是需要转化的,案例的分析与解读是经验转化的途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解读节能理念融入建筑设计的经典案例,当下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节能知识,实现从模仿到经验的转化,进而提高节能设计水平的目的。

(2)专题讲座与专题化设计相结合。

专题讲座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从而针对性地把专题讲座知识运用到专题化设计当中,实现理论讲授与设计课程平行的教学模式。

3.2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策略

3.2.1更新原则———“思维连贯化,技术阶段化”

传统课程体系中建筑节能相关课程属于独立的理论课程。节能减排视角下,建筑节能应被视为一种理念,其建构的是一个体系,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象空间、造型、功能、流线一样贯穿设计的始终。因此,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思维连贯化,技术阶段化”的更新原则。思维连贯化是指将节能理念从学习设计初期就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从本质上重视建筑节能设计;技术阶段化是指分阶段地学习专项的建筑节能方法,有针对性地运用到设计中。

3.2.2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形成连贯性的思维模式

现阶段建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相关课程前后不连贯和相互间缺乏联系,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课程设置应强调连贯性。低年级考虑做些节能常识性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当前形势的紧迫性和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二、三年级结合建筑构造和建筑物理讲授节能基础知识,四年级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进行立体拆分成若干、具体的专题讲座,穿插到合适阶段并在设计环节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3.2.3将节能理念阶段性融入建筑设计类课程

结合建筑学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将节能理念的培养分为三个层面:观念层面即节能意识;方法层面即节能理念;技术层面即节能技术。结合建筑学专业各年级教学特点,运用立体化拆分方法,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相关拆分成适合不同年级的节能专题讲座,适时地穿插到给定建筑设计教学环节,将不同层面的节能理念阶段性地融入到设计类课程中。

(1)不同层面节能理念阶段性融入建筑设计的课程体系。

从建筑设计类课程的阶段划分看,二年级是学生基本观念形成的良好时期,节能意识作为观念层面的教学内容,放在该阶段是合适的。三年级属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设计理念全方位提升的重要阶段,节能理念作为方法论层面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建筑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方案中体现一定的节能理念,是妥当的教学思路。四、五年级的建筑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方案中体现具体的节能技术,是合适的思路。

(2)将环境模拟分析与设计竞赛引入建筑设计的课程体系。

环境模拟分析为建筑设计的节能创作思路提供强有力的理性基础,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生态与节能建筑设计在感性与理性层面的整合。因此,Ecotect、Phinics等环境模拟软件将在辅助建筑及规划设计,提高环境分析能力方面,为建筑师和规划师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设计竞赛是推行建筑节能设计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学生节能意识的培养、深化学生的节能理念,强化学生的节能技术。因此,不同阶段鼓励师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太阳能建筑”及“中国梦绿色建筑创意”等设计竞赛,将会极大提升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节能设计的培养。

4结语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电气;设计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节能环保理念深入到了各行各业。针对经济发展中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现状,加快建筑节能理论的应用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战略实施、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构建的关键。作为能源消耗的大国,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是实现综合电力能源有效利用、缓解火电厂能源消耗的关键。科学的建筑电气节能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建筑采光电能消耗、有效减少电能输送过程的能耗、能够减少电气系统布线所造成的综合能源消耗。针对现代建筑电气节能设计需求,本文就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理论、思路、要点、现状、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1、现代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内容及设计基础的分析

了解现代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指导电气节能设计工作的基础与管理。根据建筑电气节能需求开展节能设计,能够实现设计目标、实现现代建筑电气系统的能耗节约。在现代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研究中,供配电系统、建筑机电系统、照明系统、综合节能技术的运用、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是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主要内容。针对建筑设计目的及定位,在建筑设计中应涵盖电气系统节能设计对主体建筑的需求。通过综合节能理论与技术,提高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效率,实现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目标。

2、现代建筑电气节能设计

2.1遵循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基本原则,实现建筑电气节能目标

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遵循建设电气节能设计基本原则是实现设计目标的关键,是保障设计方案科学性的关键。根据建筑电气技能设计目标,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应遵循设计适用性原则、遵循介于行原则、遵循节能型原则。以适用性原则满足建筑物电气能源供应与需求、满足建筑内用电设施用电需求、满足建筑物照明等电气需求。通过节约性原则的遵循,满足建筑电气节能建筑电气系统施工中能耗较高、成本较高的问题,实现建筑工程投资经济效益与建筑电气节能的平衡。作为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根本目的,遵循建筑电气节能性原则能够节省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无谓的能源消耗,以节约能源的措施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需求,实现建筑物经济合理使用、降低电气设备自身消耗的目的。

2.2现代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分析

2.2.1注重照明系统的设计,降低建筑照明能耗

在建筑电气系统能耗中,照明能耗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节能设计能够在保障视觉效果、保障照明质量的同时减少照明系统的能耗损失,实现节能目的。根据近年来建筑装饰、电气设计以及建筑物节能设计的研究结论,在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中应首先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确定建筑物的照明标准,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不同确定照明参数。同时,根据局部照明需求、整体照明需求的不同以及现代视觉设计理论合理利用标准值及局部照明实现电能的节约。另外,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还应根据建筑物结构设计特点确定照明点,以充分利用自然光为基础减少照明用电。在进行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合理选择光源与灯具能够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照明能找。根据建筑物内结构的不同应用功能,在满足照明质量标准基础上选择高光效光源、选择节能型高效率镇流器能够有效降低照明用电。针对现代建筑中智能技术应用现状,在电气系统中还应注重对照明控制方式的设计。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手动控制系统的控制,通过对建筑物不同区域采光实际情况的掌握确定控制方式,实现建筑物照明节电目的。

2.2.2以建筑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实现建筑电气系统节能目的

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供配电系统是设计工作的重点。供配电的科学设计能够根据建筑实际需求确定负荷容量,并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确定供配电系统设备的布置,以此减少供电距离造成的能耗。以简单可靠的、操作方便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减少配电半径造成的线路损耗,减少季节性负荷变化造成的设备损耗。在建筑电气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汇总,应考虑建筑物用电峰谷特点。根据用电峰谷设计供配电系统的灵活切变,减少轻载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同时,以电导率较小的线材为基础,以减少配线长度为重点,根据载流量需求选择适宜线材进行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与施工,实现保障建筑电气需求的节能设计目标。

3、运用无功补偿技术实现建筑电气系统节能目标

在现代家用电器功率日渐增加的今天,大功率家电设备无用功恶化了供电供需关系。如何有效制约无用功了是实现建筑电气节能目标的关键,是现代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首要问题。针对现代建筑电气系统用电需求,建筑电气系统节能设计中应注重无功补偿技术的运用。利用无功补偿技术提高电气设备利用率、降低电气系统的能耗,实现节电降耗目的。例如:在中央空调的设计中运用无功补偿技术降低能耗,通过无功补偿实现中央空调的有效运行。以现代科技的运用实现建筑电气系统节能目标,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结论

在我国节约型社会构建中,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是构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因素。针对现代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现状,在我国的建筑电气设计中必须加快节能意识的树立与应用。通过运用电气设计理论及现代科技产品实现工程电气节能设计目标,以建筑物设计特点为基础,结合建筑物功能区域需求,以节能设计理念为中心开展电气设计,实现节约型社会构建目的、实现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综合能源节能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泰.现代电气设备发展对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2,2.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能耗

智能化建筑电气设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了较大的进步,但在过程当中,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一些投资商往往注重产品的质量以及其能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不关注电气设备的节能,这就导致电气设备对资源的大量浪费对于智能化电气设备来说,其节能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节能减排与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同一概念,所以做好智能化建筑电器节能优化设计十分重要。

1智能建筑和智能化建筑电器节能

对于智能化开发的产品来说,计算机技术就是其核心制造技术,智能化设备的开放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再将各个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在这其中包括有众多的管理设备,例如信息化应用系统、公共安全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在此基础上,智能化电力设备还要对自动化建筑体系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才能给人们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我国目前的智能化系统的运转还存在有较多的缺陷,例如智能化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或是故障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智能化建筑电气的节能优化设计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是一大难点,又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传统的节能系统无法做到真正的做到节能减排,对于电气设备的关注度还是在品质方面多一些,而现如今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设备的节能装置是全自动操作,充分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从表象来看,智能化电气设备的节能减排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际出现的情况却是相关制造商对于节能减排装置的不加重视,导致节能减排成为空谈。

2我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控制方式、照明光源选择不合理

如果照明、开关控制设置或系统控制存在问题,就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进而严重影响电气节能系统的发展。

2.2协助电气设施安装不到位

协助电气设备就是指辅助电气设备运转的相关装置,例如给排水系统、采暖通风系统等,这些装置如果安装的不合理,就会引起智能化电设备出现耗能现象。例如通风装置如果存在问题,就会导致电气设备的散热性达不到自身运转要求,从而导致设备出现系统奔溃等的不良现象。

2.3未选用节能电气设备

没有选用节能的电气设备比如:节能灯具、节能变压器、节能的风机水泵等,同时也没有充分结合充分利用电气产品本身的节能特性。

3我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的优化设计

3.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

对于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来说,最主要突出的就是节能设计,其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电气设备减少耗能,要达到此目的,就要从电气设备的多方面进行权衡考虑。最重要的一点是电气设备的供配电系统,在实现此项工程之前,要对电气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例如用电设备的特点、用电设备的负荷容量以及用电电压的数值等,一定要对这些相关设备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强有力的保证配电整体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供配电系统在节能方面的设计,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电气设备的用电电压,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保证电气设备的的用电电压恒定,要将配电电圧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其次就是供配电布线。对于供配电布线的挑选,应尽量采用短而直的布线,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还能对对电气复杂的系统进行简化,从而减少相关能源的损失。

3.2照明系统的节能优化

在所有的智能化建筑设备当中,照明所消耗的能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在对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一定要注意对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照明系统是支撑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一大因素,对其设计,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照明灯具的选用,传统的照明灯具没有节能减排功能,而且还会增大照明工具的耗能,因此,对于照明灯具的选用,最好选用节能照明的灯具,而且照明开关也应该采用声控装置,这样既能达到节能目的,而且又能节省投资资金;其次,对自然光的利用,应该充分的利用自然光,例如太阳光,例如安装的采光井,自然光的利用就可以减少灯管的耗能,减少能量的消耗。

3.3电梯、通风和供水系统的节能优化

电梯的利用已经在我们生活当中成为一个普遍的电气装置,相关人员在进行电梯的设计选用时,就要注意电梯型号的选用,电梯要采用一定的节能材料,其对电能的大量消耗,因此在一些较低层数的建筑当中,就可以不采用电梯装置,以减少耗能。在选择空调系统时,应首选水源热泵空调,因为其有节能性能优、零排放和无污染等优势,且其机组效能远比传统空调高在设计供水系统时,可以优先选择无负压供水设备,这种设备不仅可以做到节能环保,还能对水的质量有所保证。

3.4利用再生资源

在智能化建筑电气节优化设计当中,利用再生资源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手段。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利用再生资源技术,既可以达到想要的目的,又可以有效的解决节能问题,减少污染物排放。此外,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时,还可以使用光电幕墙,并采用新型的节能保温材料建造,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4结束语

就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来看,其本质目的就是节能减排,因此,在电气设备的各个建造环节都应该体现节能减排的设计。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节能减排越来重视,智能化建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电气设备建筑实现智能化的同时,其节能减排也随着时间的变化凸显的越来越明显,但我国目前的智能化电气设备在节能减排设计当中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有待改进,相信在未来,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给节能减排的电气设备开创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参考文献:

[1]叶晓雪.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照明节能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201-202.

[2]李朝辉.探讨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节能的原则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9.

[3]张东栋.基于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的分析[J].电子测试,2016,(17):146+130.

[4]杨冰,杨树森.智能建筑电气应用与节能[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年1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bring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 in the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The reduction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re used to measure green settlements i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uniformly. The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it is used in the green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ontribution of land saving, water saving, energy saving, material saving and pollution avoiding in a different dimension will be measured uniformly to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tion,which is conducive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visual comparis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cological size. The relationship of settlements and the overall ecosystem directly, related to various ecological technology or measures of ecological contribution with the costs which is benefit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cost efficiency of green building. Ecological nature of green building project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by the gived suggestions.

关键词: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价;生态足迹分析法;生态足迹减量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106-04

0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建筑方式对物质资源的消耗过大和产生过多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发展绿色建筑,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改善环境污染和解决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1]。

目前我国采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是根据住建部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相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是一种以既有规范和专家系统形成的权重为组织基础的评价体系。根据这一体系形成的生态目标相对单一,而采用固定单一的标准来评价绿色建筑,往往会影响到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2]。由于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物资能源千差万别,生态目标也不尽相同,各类指标的具体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运用这一评价体系来对不同的绿色建筑进行评价时就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直接反映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方法。该方法建立以生态足迹减量为基础的生态指标,通过对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的定量化测算,能够直观地判断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绿色建筑评价缺乏整体的环境考量、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生态目标单一等缺陷[3]。

目前,有学者已将生态足迹分析法运用到了建设项目以及绿色建筑项目的评价中来。2010年东南大学的张建坤[4]等人对建设项目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2011年重庆大学的颜哲[5]等人利用生态足迹理论构建了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减量的简单计算模型。2013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臧朋[2]从生态视角出发,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设计绿色建筑生态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评价绿色建筑与评定标杆项目的依据;2014年东北财经大学的张建新[6]等人用生态足迹理论量化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评价了项目的可持续性。生态足迹法可以将绿色建筑与所在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联系起来,有利于客观地评价绿色建筑的整体生态影响[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情况的介绍来看,其中仍有许多制约着绿色建筑评价完善的问题,而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理解操作比较客观的方法,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建出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减量模型,将绿色建筑项目生态足迹减量与绿色建筑项目所在地的生态赤字进行比较,对绿色建筑项目提出生态性建议。

1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评价可持续程度的概念,定义为: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耗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表示一定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和持续生存对环境的需求[7]。

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是通过跟踪国家或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与国家或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1.1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优点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将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视为消费品,对其进行分类计算,并将其转化为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能够通过精确的数据表现绿色建设项目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占用,综合建筑本身生态足迹和环境承载力,反映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和相容性,计算结果用统一的指标和单位来表达特定区域、特定人口条件下定量的生态赤字或者生态盈余,直观形象[6]。

1.2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步骤

①确定绿色建筑项目的生态目标。Top 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组织人员提出绿色建筑生态目标是:使绿色建筑比常规建筑多实现的生态足迹削减量与社会总体产生的生态赤字持平[8]。

②计算绿色建筑项目的生态足迹减量。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削减量是其在各个生态指标上减少的生态足迹的总和。依据绿色建筑评价一级生态指标,总的生态足迹削减量主要由:节地与室外环境生态足迹削减量、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生态足迹削减量、节能与能源利用生态足迹削减量、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生态足迹削减量以及室内环境质量生态足迹削减量组成。

③计算绿色建筑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赤字,并与该项目的生态足迹减量进行比较。评价绿色建筑项目能否满足其生态目标,将绿色建筑项目的生态足迹减量与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赤字相比较,如果生态足迹减量大于区域生态赤字就表示达到了生态目标,反之,则没达到生态目标。

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绿色建筑评价模型

2.1 生态足迹减量计算模型

根据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评价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中的5项一级生态指标和14项二级生态指标,归纳出生态足迹减量计算模型。具体公式见表1。

2.2 案例分析

为验证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减量模型的可行性,对福州某二星级绿色建筑进行案例分析。

2.2.1 项目主要指标

项目总用地面积100729m2,总建筑面积455868m2,总户数2788户,居民8922人,绿地面积30218m2,容积率4.5,福州市年降水量为1500mm、人均年用水量为222m3、基准耗电为94kW・h/m2,现福州市电价约为0.5元/kW・h。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952g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94ghm2。该项目位于晋安区,面积567平方公里,人口792491人。

2.2.2 项目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经济指标

绿色建筑项目卫生器具均采用节水型产品,所采用的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20%。全部公共场所节水器具使用率达100%。制定并实施上水、中水、下水梯级管理制度,确保雨水的收集利用和生活废水的循环使用,中水回收率为30%。采用雨水储蓄技术,将雨水收集并经过净化处理后用于室外的绿化用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

2.3 项目节能与能源利用经济指标

节能评估结果:根据建筑物各参数和《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13-62-2004)所提供的参数,可得到该建筑物的年能耗,见表2。

设计建筑的实际全年能耗小于指标限值的参照全年能耗,节能率约为35%。由于建筑自然通风对节能的贡献率能够达到5%,所以综合节能率能达到40%。

2.4 生态足迹减量计算

参照本文中的计算模型与数据,后得到项目的生态足迹减量,如表3所示。

2.5 结果分析

该绿色建筑项目的人均年生态足迹减量达到了6.029ghm2,年福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952ghm2,生态承载力为0.294ghm2,即人均生态赤字为1.658ghm2,生态足迹减量大于生态赤字,即本项目达到了绿色建筑的生态目标。

该绿色建筑项目对环境的生态足迹减量主要是通过节能与能源利用来实现的,其生态足迹减量占到总生态足迹减量的70.75%,相比于节地与室外环境的19.37%、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7.7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1.82%和室内环境质量的0.28%占绝对优势。

在有额外绿色成本支出的情况下,节地与室外环境相关的技术或措施所带来的生态足迹减量是比较可观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建筑节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加之我国是一个高能耗的国家,建筑业又是一个高能耗的产业,建筑能源对生态资源的占用本身就很高;二是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等很多方面的技术措施仍有一些缺陷与空白,这些方面有待在今后的绿色建筑项目中继续增强。

该绿色建筑项目在节地与室外环境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某些措施效果不是很明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在这两方面取得的成果仍是不容忽视的,这说明在这两方面的绿色建筑项目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就性价比而言却是比较高的,例如雨水回收利用,在降水较多的地区,雨水回收技术可以凭借其投入较小,效率高的优势,广泛地应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当中。

对于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可以加大该方面的投入,比如在绿色建筑项目选址方面尽量不要占用耕地、保护原生态土地、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与适当增加建筑密度,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其环境-成本效率较低。室内环境方面,影响室内声环境噪声主要是来自于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生活噪声等,良好的室内光环境与视野需要营造较好的采光条件以及避免视线干扰,对于室内湿热环境,应尽量选取向阳、背风的地段,而要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就要远离污染源和避免居民区垃圾管理失控。

针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不仅需要加强在“四节一环保”各个方面的投入,也需要把相关成本考虑进去。对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增加的施工管理指标与运营管理指标的模型构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 结语

文章针对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将生态足迹理论与绿色建筑评价相搭接,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足迹减量模型,衡量了绿色建筑在“四节一环保”各个方面对生态足迹的贡献。将“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等不同的量纲统一到了同一个量纲,有利于直观比较不同绿色建筑策略在生态方面的贡献,根据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减量与当地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之间的数量关系设计了绿色建筑的各项具体生态足迹评价指标,构建了绿色建筑各项指标的生态足迹具体计算模型。进一步可以将整个绿色建筑的生态足迹减量与地区生态承载力相结合,并且与绿色建筑项目的绿色成本联系起来,可以定性地判断该绿色建筑项目是否能够达到其生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城联盟.绿色建筑的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臧朋.基于生态足迹的绿色建筑标杆评定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臧朋,邵必林.生态视角下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14,30(2):19-22.

[4]张建坤.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项目评价与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146-150.

[5]颜哲.基于生态足迹的绿色建筑评估及实例分析[J].建筑经济,2011(3):96-100.

[6]张建新,王h.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绿色建筑评价研究[J]. 建筑经济,2014(1):87-92.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 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 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 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 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 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 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 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4.2 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4.3 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培训:在科研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 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够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提高人类的自身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GBTF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柏乃宁,姚利华.对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探析[J]城市管理,2008(4)

[3] 戈华清.绿色建筑市场的法律调整[J].中国环保产业,2005(3)

[4] 李学征.中国绿色建筑的政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1)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4.2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8篇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4.2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生态建筑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为深入的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节能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环境,将绿色建筑推广普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义务从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日益增加,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2.世博会中绿色建筑的设计及应用。

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和生态破坏是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2010年我国上海世博会就是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是全世界共同探讨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平台,更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体现。在世博会内,各馆各具特色,并且在绿色建筑理念上都被广泛使用,绿色建筑的技术也被大力推广。

2.1优化建筑结构,实施节能减排。

在中国馆中,底部的四根支撑立柱支撑着上部逐渐扩张的结构。立柱形成的巨大空间,营造了东西南北通透的场所。上部的延伸结构在地面形成了阴影,对阳光照射进行了屏蔽,这对建筑的降温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立柱空间内,阳光位置高时,无法照射到内部,不会造成建筑物温度升高,可减少制冷设备的运行;在太阳位置低斜时,通过阳光对底部的照射,可提升内部温度,减少供暖设备的运行。通过造型的自身结构,实现了自遮阳,很好的利用了自然环境进行通风,这对馆内、馆体温度控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降低了空气条件系统的能源消耗。

2.2合理利用生态气候,达到节能环保。

世博会中的意大利馆是由20个不规则、可自由组装的功能模块组合而成,建筑结构可自由组合、灵活多变。在馆中,环保、可持续被重点关注,通过采取生态气候,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在夏天,利用自然的空气气流和水流进行降温,热风通过自动调节系统进行排除,实现对建筑内部温度降低的作用;在冬天则是利用太阳能辐射,通过对太阳能的控制,将热能集中到带有光电集成模块的透明玻璃上,充分节约电能,既能提升建筑物内温度,又能存储一定的电能,实现零排放。在馆中,还使用了另一种多样化材料—透明混凝土,加入这种玻璃质地的混凝土材料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渐变,还能随时感知建筑内外部的温度、湿度等。馆内的“刀锋”设计,除了具有光影效果外,还可向展馆内输送自然风。

在日本馆中,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在外部世博会标致上,采用了双层外膜配合内部太阳能电池,实现了高效导光、发电,展馆内将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

2.3环保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和可回收

在中国馆的周围,使用了一种名叫塑木的新型材料,该材料具有10年的使用周期,在使用周期结束后可进行回收再利用。塑木不仅仅具有木质材料的纹理,同时具有成本低,产出量高,使用后不需要使用油漆进行涂刷等优点。在中国馆广场的周围,使用了由沙漠中的风积沙通过免烧结成型工艺处理而形成透水砂岩系列产品,该材料耐磨性好、透水速度快、强度高,同时能循环使用。通过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使用,提高材料在回收处理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芬兰馆中的“冰壶”中,也广泛使用了环保材料,在外墙装饰中选择纸塑符合材料,新型轻质墙面以及独特的窗户结构,都减少了日照引起的热强度,配合屋顶种植的植物,进行热量负荷的均衡。

2.4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能源消耗。

中国馆在地区馆地下室中,设置有一处雨水处理站,在雨水处理站内部采用了1000吨的雨水调节池和雨水处理设备。通过雨水处理系统,将馆区周围的雨水进行收集至雨水调节池,在经过雨水处理设备的处理后,排放至清水池。清水池中经处理过的水主要用来进行绿化浇水、景观灌溉、空调补给水、车库冲洗以及卫生间冲水使用。通过采用雨水的收集、处理、使用,达到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目的,实现节能环保的功能。

在加拿大馆中,也体现了可回收利用技术,在其展馆外部的墙体上覆盖一种特殊的温室绿叶植物;雨水使用排水系统进行回收再利用,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进行了空气流通和资源持续发展和再利用。

在世博会的多个场馆中,都使用了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电能,实现能量从低温源向高热源的转换,是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提供制冷或供热的节能空气调节系统。

3.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3.1合理选择建筑材料,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水资源、土地资源、材料等,必须要合理的统筹资源的使用和处置,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合成材料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

3.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使用自然界给与的能源,譬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结构,并且减少采暖空调的使用。利用风能的作用(也可用于风能发电)根据自然风的原理设置其系统,并且要考虑到建筑的整体布局及平面形式,这就必须要采用适宜的气候,使风能能够有效的利用到绿色建筑中。通过地热技术的使用,替代传统的空调系统,减少建筑物的污染物排放。

3.3回归自然

人类源于自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自然界遭到破坏,人类肆无忌惮的砍伐树木、污染水资源等,使人均占有量本来就稀少的资源更是稀疏,加速资源匮乏,并造成极大的浪费。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实施,主要强调此建筑本身要对环境没有危害,并且在不破坏环境的基本生态平衡下建造的一种节能、节地、节水的建筑。以人、建筑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尽可能的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4.结束语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日益增加,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更是未来建筑的主要形式。绿色建筑坚持的理念是节约资源、能源并且回归于自然,这就要求绿色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人、能源与大自然的均衡和协调,合理优化建筑物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加强资源的再利用,同时要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刘建勋 徐菁 LIU Jian-xun XU Jing 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探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6年7期

[2] 刘青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及方法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3期

[3] 陈新宇 浅析绿色建筑节能措施及改进方法探讨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5期

[4] 田慧峰 阮建清 张欢 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讨及实践 [会议论文] 2012第8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的深入推广,促进了城市建筑事业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节能减排也成为建筑行业发展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当前这种能源紧张的形势也使得我国“绿色建筑”的推行成了大势所趋。要想减少社会对于能源、资源的浪费,适当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压力,就要从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节能减排,建筑行业首当其冲。从建筑的整体设计角度来看,给排水环节的节能减排具有较大的潜能,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规划不仅能够使建筑在外形塑造上更加美观、在实际应用中更加耐用,还能够实现对可回收资源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

一、给排水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论述

1、建筑给排水设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将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可知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建设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客观角度来说,能源、资源是社会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只有保证能源、资源供给的稳定性,社会经济建设事业才会健康、快速地发展。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各个工程项目都会造成相当量的水资源浪费,因而实现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2、建筑给排水设计对人民生活的价值

水资源是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资源,没有水资源,任何社会生活与生产都无法有效进行。而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中,水资源浪费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使得我国人民的生活用水严重短缺,基本上呈现出南北差异大、春夏差异大的地域和时间分布情况,而针对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平衡的情况,国家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使其能够保证水资源的供给,由此可见如果任由水资源浪费事件持续发展下去,人们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高,保证人民生活的便利,就要在建筑给排水中深入推广节能减排设计应用,以此来建设生态节约型社会。

3、建筑给排水设计对环境的价值

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三者的协调,从这个角度看,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的环境指的就是生命活动所依赖的空间范围中的具体情况,它是生命能够健康存在的重要前提,环境破坏就意味着人民的生存会遭受巨大的威胁。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一片荒芜,人类生存与发展将无以为继,因此,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开展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二、实现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的具体措施分析

1、选择质量高的给排水管道

就目前来说,建筑中最为常用的给排水管道有金属、塑料和复合管道这三种材质类型,当选择金属材质的给排水管道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管道因为生锈或者结垢而导致给水质量的严重损害,从而严重污染饮用水。当前在建筑行业中针对给排水管道材质的选择明确要求应当优选塑料管或柔性接口的铸铁管,而其中的塑料管相对而言更加美观经济,但应用到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建筑中时会有噪音产生,对功能性进行考虑的话,首选应当是塑料pvc排水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对于环境的要求普遍提升,因此为了解决噪音带来的干扰,柔性接口铸铁管越来越多地成为建筑行业中普遍化的选择。

2、充分发挥市政水压的作用来实现建筑给排水的节能减排

城市自来水对于供水的安全和经济性的要求较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城市中供水管网的压力约维持在15米,它能够向建筑二层的用水进行供给。现阶段我国建筑中的给水绝大多数是在建筑内部自行加压,这是一种忽视市政水压的做法,造成了对能量的浪费。鉴于此,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时应当将市政水压的作用考虑在内,适当扩大市政水压的直接供给范围。另外,还可以使用供水系统来自动调节增压泵的工作状态,使其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具备自动排气、补气的功能。

3、在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中增设水设施

建筑给排水中,中水的回收利用是有效的治理污染的方式,在绿色建筑中应用较为普遍。中水的概念是相对于上水和下水提出的,它是排除在洁净自来水和污秽排污水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水,也就是经由中水系统处理之后应用于冲洗厕所等的非饮用水,在一些水资源需求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类似于公共厕所、浴室等,中水回收系统也十分受到欢迎,所以在进行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建筑未来的用途,并以此来选择建筑给排水中的各种水道,有效缓解水资源供给的短缺问题。

4、重视建筑消防水池的节水能力

对于建筑物来说,消防水池存在的价值就是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因而消防水池中的水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灭火,但是事实上,绝大部分消防水池利用率较低,除此之外还具有占用空间大、成本投入多等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消防水池功能的发挥,将用于消防灭火的水同生活用水两者的质量相比较,消防灭火的水要求相对较低。所以,消防水池在设计环节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实用性,可以把生活用水中的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分离或是将其与建筑中水回收利用系统相联系,保证其能够为消防水池进行有效的水源储存,与此同时实现水质的保证,减少因为水质变坏而导致的给排水浪费情况的发生。另外,消防水池的设计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尽可能的在同小区或者同建筑层中共同使用一个水池,减少资金投入,同时还要关注消防水池容量和日常维修护理等方面,全方位地达到节能减排目标。

面对我国水资源供给紧张的局面,建筑行业应当积极建设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在节能减排的思路下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科学设计。积极引进先进的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技术,尽量保持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推动我国生态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艳洪.浅谈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技术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向导,2012(36)

[2]莫子群.试论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设计[J].科技展望,2014(11)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节能;体形系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能源消耗也随之持续增加,如何减少建筑能耗,建造节约型建筑成为了建筑设计行业关注的焦点。同时,住宅建筑能耗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住宅建筑规划中的节能显得尤为重要。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住宅建筑的节能效果,决定能否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节能建筑[1]。本文着眼于住宅建筑的规划阶段,分析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的参数,主要包括:建筑体形系数、建筑物的朝向、复式建筑等,希望为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提出指导意见。

建筑体形系数

我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中规定,建筑体形系数 S 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如下所示:

式中,S为建筑体形系数,F0为建筑的外表面积(m2),V0为建筑体积(m3)。此式表明:体形系数是单位建筑体积占用的外表面积,反映了一栋建筑体形的复杂程度和围护结构散热面积的多少,体形系数越大,体形越复杂,其围护结构散热面积就越大,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就越大。因此,建筑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显著,有研究资料表明,体形系数由0.4减少到0.3,围护结构传热损失可降低25%,全年采暖空调能耗可减少13%[2]。以下就体形系数中几个重要的参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进行讨论。

(1) 体形形态:由于形状不同,建筑所受太阳影响程度及建筑室内外通过外墙表面的热交换情况将有所差异。针对各种不同体形形态的参量描述,按节能效果优劣的建筑设计顺序依次为:圆、多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和多边形为推荐建筑形状,而三角形对节能较为不利。

(2) 建筑进深:当建筑物的高度H固定时,建筑进深X与建筑长度Y对建筑体形系数S的影响效果相同。建筑长度Y增大会导致外表面积太大,体形系数相应很大,不利于节能和节地,应加以限制。因此,这里讨论进深对建筑节能的影响,随着建筑进深X的增大,体形系数S逐渐减小最后趋向于一个定值()。在同样满足采光、通风及一定室内景观要求的情况下,进深适当增大到12.6m 左右,能大大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体形系数,并且与小进深住宅相比,节能节地,还可以降低建筑造价[3-4]。

(3) 建筑总高度H:建筑体形系数S随着建筑总高度H的增加而减小,建筑采暖能耗、空调能耗和建筑总能耗也随之减小,体形系数S对建筑采暖能耗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建筑总高度H对低层建筑、多层建筑和中高层建筑的体形系数影响非常大(期间体形系数S降低 40%~60%),而对其他建筑的体形系数影响却较为有限(期间体形系数S降低 2%~10%)。

(4) 建筑层高h:类似于建筑总高度H,建筑体形系数S随着建筑层高h的增加也逐渐减小,两者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同时,随着建筑层数增加,层高h对体形系数S的影响越来越小,对低层建筑的体形系数影响最为明显。

建筑朝向

对节能住宅而言,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建筑物的朝向对太阳辐射得热量和空气渗透耗热量都有影响。在实际运用中,当根据日照和太阳辐射已将住宅的基本朝向范围确定后,在进一步核对季节主导风时,会出现主导风向与建筑朝向形成夹角的情况。从单栋住宅的通风条件来看,房屋与主导风向垂直效果最好。但是,从整个住宅群来看,这种情况并不完全有利,而往往希望形成一个角度,以便各排房屋都能获得比较满意的通风条件。

从长期实践经验来看,南向是全国各地区都较为适宜的建筑朝向。但在建筑设计时,建筑朝向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不可能都采用南向,这就应结合各种设计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建筑朝向的范围,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复式建筑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购房者的消费观念更趋理智,对居住的质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在住房选择上更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多种新型的特色住宅模式开始进入住宅市场。比较适合中青年家庭的复式户型比起普通的平面户型来空间形式更为丰富,变化多样,能融入更多的创意体现个性,价格相对偏低,己成为购房者比较喜爱的房型,图1所示为某复式住宅户型结构。

图1 典型的复式住宅户型结构

然而,不管任何类型的组合方式,复式建筑的采暖能耗、空调能耗和建筑总能耗都比普通建筑的能耗值要高,其中复式别墅的采暖能耗、空调能耗和建筑总能耗分别比普通别墅的高出 2.60Kw•h/、2.84Kw•h/和 5.44Kw•h/,而 18+1顶层复式建筑的采暖能耗、空调能耗和建筑总能耗分别比普通 18+1 建筑高出0.13Kw•h/、0.32Kw•h/和 0.45Kw•h/,因此复式建筑设计并不利于住宅的节能控制。

结语

住宅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合理性决定着居住建筑的节能效果,决定了能否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节能建筑,本文分析了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在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建筑规划与设计时既考虑到满足人们基本需要,有通过改良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可以达到降低建筑能耗

参考文献:

[1] 赵重庆地区住宅建筑规划节能研究 [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 操雪荣. 居住建筑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 金虹. 严寒地区城市低密度住宅节能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4] 王焱, 王波. 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节能设计[J].华中建筑, 2004,(22): 67-69.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北方地区,建筑节能,措施,效益分析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集中供热面积大,采暖能耗是建筑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建筑物的防寒保温问题是关系能源消耗的关键问题,注意节约能源消耗已成为北方建筑设计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建筑节约能耗的几点措施

1.使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纳米透明隔热涂料是新近问世的一种可以让玻璃既保持高透光性同时又有较好的隔热效果的高科技产品。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可采用喷涂或刷涂技术涂与各类建筑物的玻璃上。在夏季,能抑制65%太阳能辐射不进入室内,并能保证透光率达到70%,能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达到4℃~7℃,测试表明,夏天开空调时,空调的耗电量可从原来303度降低到208度,可节电20%~30%左右;在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呈透明型、引进可视光,长波长的暖气能在室内反射,使室内的暖气(远红外线)约90%不外流。

2.建筑节能中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价廉,对生态平衡没有任何影响。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在3.3×103~8.4×106kJ/(m2·年)之间,相当于2.4×104亿t标煤。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日照能量在5×106kJ/(m2·年)以上。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除四川盆地、贵州省资源稍差外,东部、南部及东北等其他地区为资源较富和中等区。

在建筑中加强太阳能的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太阳能可以为建筑供暖、供热水、供电,甚至能够提供建筑物的全部能量。我国北方被动太阳房采暖节能60%~70%,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可节约20kg~40kg标准煤,有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注重墙体节能。多年以来,我国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以上,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新型复合墙体已经出现,复合墙体主要通过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科技论文。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要达到节能50%的要求,除部分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根据复合材料与主体结构位置的不同,墙体保温包括内保温、外保温、夹芯保温等。

4.关注门窗节能技术。在整个建筑物的热损失中,而门窗缝隙空气渗透的热损失则占20%~30%。所以,门窗是围护结构中节能的一个重点部位。门窗节能主要从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能辐射3个方面进行。减少渗透量可以减少室内外冷热气流的直接交换而增加设备负荷,可通过采用密封材料增加窗户的气密性;减少传热量是防止室内外温差的存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建筑物的窗户由镶嵌材料和窗框、扇型材组成。为此,要加强节能型窗框和节能玻璃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大窗户的整体传热系数以减少传热量。

塑钢门窗不仅防噪隔声功能显著,防雨水渗漏能力强,空气渗透量小,更主要的是塑钢门窗的导热系数极低,隔热效果优于铝材1250倍,在采暖和制冷上,能耗要低30%~50%,室内空调的启动次数明显减少,耗电量也显著减少。

二、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

节能建筑由于使用了节能材料,往往会增加初期投资,使建设费用增加。但从能量效率方面分析,节能建筑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并能在一定的年限内回收节能投资费。而且,在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平衡后,节能建筑就进入了纯收益期,在使用周期内可节约大量费用。从一些节能试点小区实际情况分析,住宅建筑节能投资增加额/住宅建筑本身的造价=6/1。与此同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节约锅炉供热设备和采暖系统建设的投资,并且在建成使用后可以节约能源支出,节约运行管理费用。试点表明,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一般在3年~7年左右。节能建筑经济分析可参照如下几个指标来进行。

1.节能投资。节能建筑在一般情况下,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工程造价势必也要相应地提高。科技论文。在我国,节能50%住宅的投资增长率一般可控制在10%以内。

2.节能收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节能率指标也在逐步提高。节能建筑的设备运行负荷比传统建筑小,其维护费用也相应的减少;建筑物由于受到良好的隔热保温措施的保护,从中就节省了一笔维护开支。

3.投资回收期。科技论文。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一般不应超过8年。

4.生命周期收益。节能投资是一次性行为,而收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更科学合理的分析节能建筑的经济效益,应该采取建筑物生命周期的计算方法: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收益=非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

三、总结

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苦的任务,应值得全社会重视,北方地区能耗较大,推广和使用节能建筑必将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设计分析

Abstract: the energy and resource shortage problem in the world are facing problems, and people's living cannot leave the building, so this paper of green building in the main points of design are analyzed, and the hope that through designed to achieve true "green building", people and the nature.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sig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提到“绿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花草树木等,立体实物绿化。而本文绿色建筑的“绿色”,指的是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合理设计、利用对人体无害并低能耗的生产和装修材料。绿色建筑即为节能环保型的生态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设计理念为:设计的建筑应尽可能节约能源,应用可再生资源,减轻对周围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设计的建筑应为人们生活、居住和工作学习提供更舒适健康的高品质生活空间;设计的建筑应符合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取”与“报”的平衡。

1 现状分析

1.1能源现状分析

我国能源消耗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我国采暖和大型钢铁工业等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能源消耗的首位为煤炭消耗量,其次是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但煤炭和石油是一次能源中的不可再生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能源,一旦用尽,势必影响国家的发展。

虽然在世界能源贮藏量中我国居于前位,但在世界能源消耗中我国也同样名列前茅,如果当今不注重能源的节约利用,那么在能源方面,我们将面临着能源消耗过大,入不敷出的情况,使我们的子孙面临少能源,甚至无能源可用的状况。我们要对子孙负责,节约能源,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以在建筑方面采用合理的设计,采用新技术应用到建筑保温、采暖等方面[1]。

1.2建筑能耗分析

从我国能源现状论述知道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不难发现消费量大,反应出了浪费量大的问题,建筑――作为人们生活的根本,建筑能耗在国家消耗总能耗中占有较大比例,每年消耗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及钢材等)占世界消耗总量的40%以上;石油消耗3亿吨以上,煤炭消耗高达26亿吨以上。07年被评为“建材消耗量第一”、“污染排放量第一”的国家。

为了提高生活品质,使我们的地球永远是生机勃勃,使我们的家园环境优美,我们必须重视节能,在建筑领域优先采用节能环保的暖通及其他电气设备,采用自动感应的电气设备,达到人走设备关的低碳环保生活。

􀀁

2 理论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秉着节能、健康、自然、经济及适应性高的原则。

绿色建筑以节能为核心,在设计、选材、施工等环节实现低能耗,减少对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绿色建住设计应在温度、声、光及室内外环境方面营造一个使人舒适健康的高品质生活空间;绿色建筑设计时应注重对原生态系统的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绿色建筑在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将来技术的升级,应在设计时就为适应新技术的更新发展预留空间及操作接口[2]。

3 设计要点

3.1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因为建设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人类,给人类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所以在设计中要减轻噪音、辐射、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在设计中选用低碳环保无毒的材料和装修涂料,合理设计采光、通风口,达到即美观又节能目的[3]。

3.2减低能耗

建筑能耗在国家消耗总能耗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降低建筑能耗是绿色建筑设计中又一设计要点,减少能耗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注意减少建筑材料装车、运输及卸车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二是在建筑建成后注意减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减少建筑能耗对全球能源节约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3注重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这些清洁能源,采用合理的设计利用太阳能转化为建筑内部热能。利用建筑过程中剩下的边角料(如木材、钢筋、保温材料、砖、水泥等)进行加工再利用,即减少了向外界环境排放建筑垃圾又降低了成本。对木材和保温材料等的可再生利用,减少了对大自然树木及其他资源的开采,保护了生态环境,降低了环境的负荷。

3.4注重建筑使用寿命

设计过程中在选用建筑材料时,应该选用能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耐久性建材,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尽量避免材料的维护或更换,每一次的维护或更换都是对建筑的一种损伤。当然也不是选用耐久性越长的建筑材料越好,应该选用耐久性刚好等于建筑使用寿命建材,这样既保证了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又减少了建筑投资。

3.5注重经济性和适应性

一提到“绿色”,人们就会想到昂贵的建材,绿色蔬菜、绿色化肥、绿色材料等,所有和绿色有关的商品价格都很贵,为以后的改造留有操作接口,大大降低了后续的改造费用,所以绿色建筑在设计时应注重经济性和适应性,从全局考虑减低成本。

4 措施和建议

要想使绿色建筑真正达到节能环保、舒适健康、高性能、高质量、低成本,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各专业人员配合一个工程的完成,不是靠某个个人完成的,是靠一个专业的团队。绿色建筑的设计是靠近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在设计的初期,就应该组织建设方、建筑设计工程师、建筑结构工程师、预算师、暖通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及机械工程师等人员,就建筑设计进行研讨,预设出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利用专业加以解决。最后拿出完整的建筑方案[4]。

(2) 选用先进技术 原始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落后了,满足不了人们对节能环保的要求,所以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上,应该选用新技术,在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上都选用新工艺和新设备,考虑到环境的负荷,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理念着手设计。

(3) 制定激励办法 绿色建筑不像普通建筑,建造者不能马上回收全部效益,所以绿色建筑的推广不是很成功,政府部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如优先审批、减免部分税收等优惠政策,激励绿色建筑建造者的积极性[5]。

5 结语

做好建筑设计很难,要做好绿色建筑设计就难上加难,希望从事建筑设计的工程师,通过本文的论述,能过按照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谨遵绿色设计的设计要点,在今后的设计中,真正做到完整的、合理的绿色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 黄继红、范文莉.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建筑整合设计策略[J].工业建筑.2008(02)

[2] 吴向阳.绿色建筑设计的两种方式[J].建筑学报.2007(09)

[3] 叶青、卜增文.本土、低耗、精细――中国绿色建筑的设计策略[J].建筑学报.2006(11)

[4] 牛、李东寅.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分析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1(07)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工民建;节能技术;节能措施;节能材料;

前言

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已经尤其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需求也应不断加大。由此,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须。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对工民建工程设计施工中的节能技术发展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以便和同行们商榷。

一、工民建施工节能的意义分析

在我国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 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且得到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 因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众所周之,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与提高, 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裂变等能源的广泛使用。能源奠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基础, 但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也在日渐枯竭, 能源危机正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建筑节能是一门跨学科、跨行业、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技术, 这个行业既包括建设规划、土木工程学、机电设备、环保、热能、电子信息、生态工程等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与经济技术和行为科学及人文科学密不可分。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不仅对建筑工程行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很大的推动, 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建筑工程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民用建筑节能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具体体现, 是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世界建筑设计的大趋势, 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民建的节能设计和建造也促进了建筑的结构变化。推动了墙体保温、温床保温及空调采暖节能技术的发展,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能源的节约利用, 而且尽量多的应用太阳能、自然光线、天然材料等无污染的可循环资源。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 对于建筑工程整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国内外建筑节能的现状

20世纪 70年代 , 世界能源危机之后, 节能的概念引起了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能源、人口、粮食、环境、资源被列为世界五大问题, 经济的发展, 消耗着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人口不断增加, 资源不断减少, 促使各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了能源问题的严峻形势, 纷纷认识到了节能的迫切性和长期性。建筑节能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展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 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和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原因, 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也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制约。目前来看, 国家对这个问题已经是非常重视了。节能减排口号的提出就证明了中央对能源问题的重视, 这也必将促进和推动工民建的节能技术发展。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上节能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规划设计, 建筑的朝向及形状是节能设计的首要因素, 主要是考虑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和建筑物的窗墙比例;2)改善建筑物的窗户设计, 减少能源消耗; 3) 改善建筑物的墙体热工性能; 4)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减少建筑的能耗。我国近年来建筑事业空前发展, 能源消耗也在步步攀升。

三、工民建节能的具体内容分析

1、墙体节能。建筑的主体是建筑的墙体, 墙体的节能设计关乎建筑的整体能耗问题。墙体节能包括内保温和外保温, 在墙体的内表面加保温材料, 这样处理后, 保温材料不受室外雨水的侵袭, 简单高效。墙体外保温是在外面加保温材料, 覆盖防水材料, 其好处是减少太阳辐射对墙体的影响, 对建筑的梁、柱、墙角等部位容易处理, 减少热桥的产生, 冬保暖、夏隔热, 减少墙体的应力损害。

2、隔热节能设计。建筑的隔热设计, 主要是墙体和屋顶。太阳辐射直接作用于屋顶, 屋顶的隔热问题尤其对南方高温地区非常重要。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非常廉价的空气层隔热。其原理是通过降低传热而达到隔热的目的, 此种方法主要应用在炎热气候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对墙体、屋顶和窗户的隔热效果很好, 尤其是应用于墙体上,还能起到隔热保温的双重作用。另外常用的还有架空型保温屋面、高效保温材料屋面、浮石砂保暖屋面和倒置型保温屋面。

3、采暖节能。水源热泵系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节能、环保、经济的方式。利用地表水源吸收太阳能和地下水源吸收地热能而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 输入少量的高位电能, 从而实现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

4、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是一种天然资源, 具有来源广、无污染、循环利用的特点,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及工民建设计中。建筑应用太阳能是将散热、太阳能搜集和遮阳一体化, 初步发展为混合型太阳能应用技术, 为建筑提供天然的光照和热能。

四、工民建节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分析

1、加强节能技术的理论研究。国外的建筑节能技术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阶段, 并呈不断进步持续上升的态势, 但理论研究却不乐观, 低端的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所以具有丰富节能建筑经验的技术人员要在节能理论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使我国节能理论的研究上一个新台阶。

2、开发和研制新型节能材料。我国自主研制的节能材料, 目前还没有完全占据国内市场,多数节能材料还是购买于国外。这样造成成本的提高, 不利于企业的利润产生。发展节能技术, 必须研发节能材料, 也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

3、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工作, 曾提出节能减排的号召。在节能技术 30年的历史中, 不断地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使得我国的节能技术创新和发展速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我们的步伐还是小了, 进展还是慢了, 还要更广泛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以便促进我国节能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研发。

五、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近年来, 工民建设计施工中广泛地应用了新技术和新材料, 进行了节能改革。国内的工民建设计施工技术正逐步向着科学、智能、节能的方向发展。以往多年形成的传统施工技术正日益被新技术和新材料所取代, 节能让现代建筑施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工民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发展趋势, 技术理论和材料方面基本满足现阶段建筑行业的要求。但是还要继续搞好节能技术和材料的研发, 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奎, 史慧芳. 窗墙比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 [ J] .低温建筑技术, 2010

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北方地区,建筑节能,措施,效益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集中供热面积大,采暖能耗是建筑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建筑物的防寒保温问题是关系能源消耗的关键问题,注意节约能源消耗已成为北方建筑设计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建筑节约能耗的几点措施

1.使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纳米透明隔热涂料是新近问世的一种可以让玻璃既保持高透光性同时又有较好的隔热效果的高科技产品。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可采用喷涂或刷涂技术涂与各类建筑物的玻璃上。在夏季,能抑制65%太阳能辐射不进入室内,并能保证透光率达到70%,能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达到4℃~7℃,测试表明,夏天开空调时,空调的耗电量可从原来303度降低到208度,可节电20%~30%左右;在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呈透明型、引进可视光,长波长的暖气能在室内反射,使室内的暖气(远红外线)约90%不外流。

2.建筑节能中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价廉,对生态平衡没有任何影响。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在3.3×103~8.4×106kJ/(m2年)之间,相当于2.4×104亿t标煤。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日照能量在5×106kJ/(m2年)以上。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除四川盆地、贵州省资源稍差外,东部、南部及东北等其他地区为资源较富和中等区。

在建筑中加强太阳能的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太阳能可以为建筑供暖、供热水、供电,甚至能够提供建筑物的全部能量。。我国北方被动太阳房采暖节能60%~70%,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可节约20kg~40kg标准煤,有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注重墙体节能。多年以来,我国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以上,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新型复合墙体已经出现,复合墙体主要通过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要达到节能50%的要求,除部分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根据复合材料与主体结构位置的不同,墙体保温包括内保温、外保温、夹芯保温等。

4.关注门窗节能技术。在整个建筑物的热损失中,而门窗缝隙空气渗透的热损失则占20%~30%。所以,门窗是围护结构中节能的一个重点部位。门窗节能主要从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能辐射3个方面进行。减少渗透量可以减少室内外冷热气流的直接交换而增加设备负荷,可通过采用密封材料增加窗户的气密性;减少传热量是防止室内外温差的存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建筑物的窗户由镶嵌材料和窗框、扇型材组成。为此,要加强节能型窗框和节能玻璃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大窗户的整体传热系数以减少传热量。

塑钢门窗不仅防噪隔声功能显著,防雨水渗漏能力强,空气渗透量小,更主要的是塑钢门窗的导热系数极低,隔热效果优于铝材1250倍,在采暖和制冷上,能耗要低30%~50%,室内空调的启动次数明显减少,耗电量也显著减少。

二、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

节能建筑由于使用了节能材料,往往会增加初期投资,使建设费用增加。但从能量效率方面分析,节能建筑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并能在一定的年限内回收节能投资费。而且,在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平衡后,节能建筑就进入了纯收益期,在使用周期内可节约大量费用。从一些节能试点小区实际情况分析,住宅建筑节能投资增加额/住宅建筑本身的造价=6/1。与此同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节约锅炉供热设备和采暖系统建设的投资,并且在建成使用后可以节约能源支出,节约运行管理费用。试点表明,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一般在3年~7年左右。节能建筑经济分析可参照如下几个指标来进行。

1.节能投资。节能建筑在一般情况下,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工程造价势必也要相应地提高。在我国,节能50%住宅的投资增长率一般可控制在10%以内。。

2.节能收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节能率指标也在逐步提高。节能建筑的设备运行负荷比传统建筑小,其维护费用也相应的减少;建筑物由于受到良好的隔热保温措施的保护,从中就节省了一笔维护开支。

3.投资回收期。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一般不应超过8年。

4.生命周期收益。节能投资是一次性行为,而收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更科学合理的分析节能建筑的经济效益,应该采取建筑物生命周期的计算方法: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收益=非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

三、总结

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苦的任务,应值得全社会重视,北方地区能耗较大,推广和使用节能建筑必将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