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未病;亚健康;亚证候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910-03

1 治未病

“医学不仅是关于治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医生”。上述观点是当今国际医学界的共识也是医学的最终目的。这种先进的医学观就是中国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上工治未病”思想。“上工治未病”既是高度概括又有具体内容。“上工”当指智慧高超之士或高明的医生。中国古代的先哲如无聪颖的智慧,超前的观念及对医学观的深刻理解,是提不出这一不朽的学术思想的。“治未病”的渊源为先秦诸子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经典的未病思想源自于《黄帝内经》及《难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经典中的“未病”指健康状态。《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

此处的“未病”应指先兆,属亚健康状态。《素问・序》中有“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此处的“未兆”应指未有明显的疾病征兆,“赢劣”当指虚弱或不太健康,可认为是亚健康状态。《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知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此处的“未病”指未病的脏腑等,但对整体来说已处于疾病状态,是已病防渐,防止疾病继续发展,保护其他未受邪的脏腑。后世许多著名医家都对《黄帝内经》及《难经》中“治未病”思想进行了继承并有诸多发挥,如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叶天士等。《内经》中的“未病”涵义有二,其一指健康,治未病即无病时养生、防病于先。其二指先兆。

治未病思想可概括为无病早防、已病防变。“治未病”中的“治”既有“防”又有“治”的涵义,“防”高于“治”。“防”指无病早防,养生保健的高层次预防观;“治”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转变。也是先进的预防观。“未病”包括健康、先兆、萌芽、微病、欲病、未传之脏腑。而先兆、萌芽、微病、欲病相当于亚健康状态。

2 亚健康

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大敌、隐形杀手,以疲劳为主并伴生系列症状的亚健康状态,亦越来越困扰着人们。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程度不同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之中,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了7亿。防治亚健康已成为当务之急。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虽有症状甚或体征但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功能的低质状态。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已隐含着亚健康的涵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其中的“虚弱现象”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应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有:疲劳、虚弱、失眠、多梦、头晕、头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脑力与体力活动效率降低、情绪易于波动、易怒、抑郁、低落、焦虑等一系列身体、心理的不适症状。疲劳是亚健康状态最典型、最常见的症状,是因劳力、劳神、房劳等过劳而导致的身体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性疲劳等。《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一书中列出了103项亚健康的表现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前10项属典型疲劳表现,在亚健康状态中出现频率较高,其他也有多项为疲劳伴随症状。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主要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

3 亚健康的中医证型及调治中药分析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治未病思想;亚健康防治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2

前言

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生产都变得极为便利,但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亚健康状态即是其中之一,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身上并无明确的疾病,但是其精神活力与适应能力却在明显下降,例如在巨大的压力以及不规律作息之下,人们继而产生的焦躁、失眠、肥胖、心悸等,都是亚健康状态,所以,具体说来,亚健康指的便是一种非病非健康的中间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与疏导,将会引发真正的疾病,甚至难以治愈。目前,我国已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亚健康状态,因此,将亚健康防治作为当前医疗事业的重要课题不足为过。研究发现,亚健康防治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之间存在着诸多关联,研究治未病思想可以对亚健康防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丰富我国的医疗防治体系内容。

1.中医未病的概述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对于未病曾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一直以来,无论在做任何事时,我国都始终坚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治未病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简单来说,未病指的就是“尚无病”或“未发之病”,所谓“未发之病”指的是潜在的疾病,尚处在潜伏期或初期征兆尚不明显阶段,尚未有明显症状,因此也不易被发现。“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指出蔡桓公“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便正是未发之病。然蔡桓公固执己见,最终导致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病虽未发,然征兆已见”这种说法,很多人必以为然,尤其对于热衷西方医学的人而言,没有病状即为无病,实则不然,中医治未病并非毫无科学依据,事实上,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和脏腑环环相连,互为依附、相互影响,当某一个器官或脏腑将有病症之时,身体的某些部位会提前显露征兆。如果此时能够察觉这些征兆,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调理措施,就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乃至进一步恶化,使其在未患或未发之前得到良好的防治,继而能够更加彻底地治愈。

除了“尚无病”“未发之病”外,未病还有诸如“欲病之病”“平人”等含义,总体来说,未病是一个较为系统的概念,其根本核心即“防”,防患病、防病重。

2.亚健康与中医未病的关系

“中医‘未病’与‘亚健康’状态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可以说,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具有双层指导作用,既能促进临床干预方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有助于对亚健康概念进行约定并达成共识。”[1]

亚健康状态与未病,是两个提出时间相隔逾两千年的概念,未病展现了我国中医医学对于疾病的不断认知,而亚健康状态则是现代科技水平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两者之间尽管有着不同,但也存在着一定联系,亚健康状态下的人,实际上正是未病中所指的“未发之病”,即身体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病前期征兆,存在着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治未病思想对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指导诊断病因,提供防治思路和防治方法”[2]上。

“未病”概念的诞生,自然而然地催生了“防治未病”的重要思想,并且由此确立了一系列较为系统、完善的防治原则与方法,即中医的养生之道,目前,“WHO的一项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3],要想治理亚健康状态,可以将治未病的中医养生思想移用过去,起到重要启示作用。

首先是养生之道,中医有句古话叫做“病从口入”,很多饮食不加节制的人往往最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为此,采用中医养生之道,可以很好地调节身体状态,有效地防治亚健康。譬如,饮食不规律,爱喝酒、饮食过油的人,容易患肥胖、高血压等症,一旦调节饮食,清淡少饮,就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效用。

其次是养神之道,中医认为,身体的很多疾病都为心病,内心情绪的紧张、焦灼、多疑、烦闷,容易滋生一系列的疾病,为此,调整心态,改善长期抑郁或易暴躁多怒的习惯,便能够有效地防治诸多五脏疾病。俗话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无道理,因此,中医养神思想提倡心境清净,从容淡然。

最后是加强锻炼思想,要想真正防治亚健康状态,有效地改善身体不佳之况,就必须积极地加强身体锻炼,生命在于运动,锻炼形体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流畅,增强体质,锻炼形神可以改善心性,遇事不易焦躁,只有这样,才能自身更加健康,避免现代化生活进程中的诸多疾病。

3.治未病在亚健康治疗中的应用成效

尽管亚健康状态与未病从根本上讲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是,从整体症状上来看,亚健康状态与未病依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启示作用,在实践应用中,也起到了极其良好的成效。譬如,较为常见的亚健康症状为疲劳、失眠、头晕、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这大多是由于缺乏锻炼、用脑过度、易怒易躁、多疑猜忌等引起的,而治未病思想中的加强身体锻炼、修心养性、注意饮食休息等做法,无疑能够对症下药。加强身体锻炼可以预防疲劳、失眠,修身养性可以有效避免焦虑、多疑、易怒,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注意饮食休息可以减少肥胖、头晕等,长期坚持,人们将逐渐摆脱亚健康状态,恢复活力与神采。

结论

我国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绵延数千年的众多医学者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不仅能在当时起到良好的治疗效用,纵使在千载之后,依然能为现代医学作出巨大贡献,治未病思想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针对亚健康状态,起到良好的防治启示,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亚健康状态能够得到积极的防治,不再成为现代医学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智瑜,李淳,薛飞飞,赵晖.试论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的启示[J].新中医,2017(03):154-156.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药;调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R247.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111-01

亚健康(sub-health)是指人们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我国目前70%的人处于程度不同的亚健康,有着亚健康的体验。而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中发生率可高达85%以上[1]。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平衡观等基础理论在指导调治亚健康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1 亚健康的病因病机和表现形式

亚健康可见于中医学的虚劳、郁证、失眠等病证中。中医认为,亚健康主要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2]。其具体病机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失健运、痰饮中生;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脾肾阳虚、下焦虚寒等。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体力疲劳和心理疲劳)、时差综合征、信息过剩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肥胖、骨质疏松等多种心身障碍[3]。广义上“七高三低”,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高血糖、高血酶、高体重、高负荷及免疫力低、活动量低、生活情绪低等,实际上都是人体基础能量过度消耗、器官活动异常的一种状态,是生理状态向病理状态转变的一种中间形式,是可以逆转的一种机能混乱和低迷状态。

2 亚健康的中医预防与调治

2.1 中医学倡导未雨绸缪,“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也涵盖治疗非显性疾病,即注重疾病的临床前期、先兆症状的干预[4]。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起已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于亚健康,中医强调应仔细检查,及早发现,及早采取措施,先按未受邪之地,防止传变。古代医家张仲景倡导“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2 调节体质类型改善亚健康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体质类型的人,体内阴阳气血盛衰不同,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及发病的阈值也各不相同[5]。《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可见注重体质状况、及时调整体质偏颇、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一级预防(针对致病因素预防)的核心。

2.3 亚健康的中医辨证论治

《内经》把“阴平阳秘”的“阴阳和平之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进行全方位的辨证施治,克服了许多有症状而无疾病的困惑,使中医对许多病与未病的症状认识更深入、更具体,组方用药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亚健康的调治效果。主要方法有,针对肝郁气滞型,治则疏肝理气解郁,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湿内生型,治则健脾祛湿,代表方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心脾两虚型,治则补养心脾,代表方归脾丸加减;肝肾阴虚型,治则滋补肝肾,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型,治则温肾健脾,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6]。通过辨证论治,使气血通畅,邪去正复,脏腑阴阳复归健康平衡。

2.4 中医养生预防亚健康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灵枢・本神》亦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现代张庆祥教授[7]强调内养正气,增强体质;外避邪气,防止邪侵;应用药物,防病发生。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具体应做到顺应自然,注意锻炼,劳逸结合;合理膳食,营养平衡,饮食规律,勿暴饮暴食;节欲保精,防止过劳,调畅精神,淡泊名利,保持心情愉快。此外,中医独具特色的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拔罐、刮痧、推拿、食疗、洗浴、导引、吐纳等的使用,“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是中医干预亚健康的理论宝库。

3 结语

目前,中医对亚健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亚健康理论,如何系统化中医诊治亚健康的规范,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医对亚健康的研究:①完善中医关于亚健康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②中医药要跨上基因平台;③坚持中西医结合探讨亚健康,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挖掘中医学的潜能,促进整个医学的调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玉整.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

[2]佟欣.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原则和方法[J].中医药学报,2005,33(5):13.

[3]陈以国,成泽东.甘温除热法在发热症和亚健康治疗中的意义[J].新中医,2006,38(2):6.

[4]钱会南.从亚健康状态的特征探析中医药防治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0):590.

[5]高京宏,盖海山,李英帅.浅论调节体质改善亚健康[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4):225-227.

[6]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方治[J].河南中医,2001,21(3):11-13.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4篇

【摘要】 阐述亚健康状态及“未病学”的概念,以及防治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关系,体现出防治“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不谋而合。进一步就亚健康思维与中医“治未病”医学思想的契合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亚健康;未病学;养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20 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人类的健康理念发生了转变,健康被赋予新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1

亚健康的基本概念

临床上存在有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痠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 80 年代被前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各种不健康的问题,有可能向疾病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状态,不仅表现在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的病变的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亚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工作效率明显降低。 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中医药历来重视治未病,对亚健康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医疗过程中显示了肯定的疗效优势。

2

中医学的“未病”学说

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天人相应”和“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及外界社会之间及其体内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受时代所限中医学的术语中虽无亚健康一词,但早在 2000 多年前成书的中医学经典《内经》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观念,如《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未病”、“未乱”就是产生疾病前之状态或征兆,是质变成为疾病的量变过程,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亚健康则应属“未病”、“欲病”层次。中医“未病学”的医学思想,其主要体现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传、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可见中医学是极其重视养生的。

3

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观的异同

“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即非已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因此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至病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形成的主要机理与中医“三因”学说密切相关,其成因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原因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正气耗伤。而现代医学则认为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和社会压力加重、饮食不规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类疾病的 50% 是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由此可见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

4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亚健康;未病学;养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人类的健康理念发生了转变,健康被赋予新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1亚健康的基本概念

临床上存在有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痠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80年代被前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各种不健康的问题,有可能向疾病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状态,不仅表现在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的病变的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亚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中医药历来重视治未病,对亚健康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医疗过程中显示了肯定的疗效优势。

2中医学的“未病”学说

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天人相应”和“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及外界社会之间及其体内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受时代所限中医学的术语中虽无亚健康一词,但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中医学经典《内经》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观念,如《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未病”、“未乱”就是产生疾病前之状态或征兆,是质变成为疾病的量变过程,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亚健康则应属“未病”、“欲病”层次。中医“未病学”的医学思想,其主要体现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传、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可见中医学是极其重视养生的。

3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观的异同

“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即非已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因此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至病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形成的主要机理与中医“三因”学说密切相关,其成因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原因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正气耗伤。而现代医学则认为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和社会压力加重、饮食不规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类疾病的50%是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由此可见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6篇

自2007年上半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未病”的试点工程,希望通过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养生优势,为广大百姓的健康造福。

近日,沪上首个“治未病中心”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正式亮相。该院主管“治未病”项目的行政管理部主任竺炯和治末病中心副主任艾静就大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疾病预防”有何不同?

大众医学:“治未病”这种说法对大众而言似乎是全新的。但若换成西医的表述,即“疾病预防”,大家就都能懂了。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的“疾病预防”有什么区别?

竺炯: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大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疾病预防。

中医药素来注重养生防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该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大主题。它要求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的“治未病”并不是简单的体检加治疗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防病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但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西医往往束手无策。而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整体调理的方法对这类人群进行具体,细致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中药调理及中医特色治疗,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对那些已经患病的人,中医药可以对其作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促进疾病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元气。

“治未病”概念的提出将给大众带来什么影响?

大众医学:中医学界近期高调提出“治未病”这个理念,主要原因是什么?会给大众带来什么影响?

竺炯:积极倡导“治未病”,或可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的目的被定义为“治已病”,人们也普遍认为“有病才需要去医院”,忽略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如今,随着大众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治已病”不仅会给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也使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堪重负。

有研究显示:一元的预防投入可节省7元的医疗支出,更可节约近百元的重症抢救费用。因此,积极倡导“治未病”这个理念,提高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可有效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意义深远。

“治未病”门诊与普通中医门诊有何区别?

大众医学:据悉,国内已有数家中医院开设了治未病门诊。同样用中医理念,中医治疗,治未病门诊与普通的中医门诊有何区别?

竺炯:治未病门诊与普通门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着眼点在于预防――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复发,而不是简单的开药。“治未病门诊”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力推的一个试点项目,已在国内几家实力较强的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上海曙光医院)亮相。由于该门诊的设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大家都在尝试和摸索。我院的治未病中心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与北京的昆仑保险公司、炎黄健康公司等健康管理机构合作,在原体检中心的基础上,抽调了部分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内科医生组建而成,并整合了我院的优势学科(如传统中医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等)。中心主要以非药物治疗对求诊者进行健康干预,发挥预防疾病、减轻病症的作用。同时,中心还将为就诊者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的健康管理。与此同时,我院还希望“治未病”能“走出去”,“走”进社区、敬老院,乃至现代办公楼里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中医“治未病”在对付现代人最易遭遇的“未病”――亚健康有什么特色?

大众医学: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亚健康现象非常普遍,“治未病”门诊是怎么治疗亚健康的?

艾静: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能在干预亚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人的健康状况可分为健康、亚健康(含高危状态)和疾病这三种状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再加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亚健康人群与日俱增。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亚健康人群多表现为疲乏、易怒、失眠、头痛,咳嗽、上火、便秘等,体检时常查不出指标异常或明确的疾病,又感不适,不知道该看哪科的门诊。值得注意的是,亚健康状态的发展是双向的:如果忽视调理,使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含高危状态),就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接受合理调整干预,机体可恢复至健康状态。众所周知,人一旦从亚健康进入疾病状态,尤其是慢性重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医疗费用的投入将是巨大的,而治疗效果却未必理想。

由于亚健康人群尚未达到疾病状态,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西医缺少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只能通过针对性改善睡眠、通便、止痛等方法来缓解症状。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则能在干预亚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医认为:亚健康虽然症状繁多,但总体而言是阴阳升降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治未病”门诊通过为亚健康者提供合理的、多方位(饮食宜忌、运动方式、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中药或非药物干预)的健康指导,从而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门诊的流程如何?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医学;亚健康状态;诊断;预防;治疗;

1关于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按苏联学者Berkman提议,人的一般状态分为健康状态、病理状态及亚健康状态即诱病状态。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

在医学范畴中,人体某一时间的全身机能状况,称即时状态,简称“状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全身各器官组织相互协调和统一的综合表现。“正常人”是一个比较复杂而难以作出确切定义的概念,从“状态”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没有明显的自觉或检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个体就是正常人。而在病理范畴中,状态则指以人体生理机能失调为主,但又常伴见不同程度的全身功能失调状况[1]。当亚健康状态即诱病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转化为疾病。反之,若采取措施,则走向健康。这一认识,使人们把健康与疾病之间理解为一个互为联系的渐进过程,有助于在形成明确的病理改变之前未雨绸缪,作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①是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②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③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④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⑤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

上述方面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物理、化学检查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作出对疾病的诊断。

研究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要课题,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尤其是精神心理医学的临床实际中发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环境污染、激烈竟争等许多与现代文明结伴而来的忧患,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来自社会和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再加上不少人养成吸烟酗酒、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体力劳动、生活不规律、夜生活过度等不良习惯,亚健康状态人群逐渐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程度不同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有着亚健康的体验。亚健康状态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无病,还必须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亚健康状态,实际是一状非健康状态,极可能发展成多种疾病,故研究干预亚健康状态,有助于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研究干预亚健康状态,是实现医学目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

既往认为医学的目的是“治病”,然而严峻的事实告诉人们,全球患病人数日益增长,疾病种类不断增加,人口不断老化,美国的癌症10万人死亡数从3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还以每10年5%~7%的比例攀升。中国现有9000万高血压病人,2000万糖尿病人,600万中风病人;到2000年全球老年人口增加到5.9亿,在我国有将近1.34亿老年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1.7%)。这都使整个医学处于被动应付与困惑之中,即使是发达国家对此巨大的医疗费用的投入也感到不堪重负。这种状况迫使人们对健康观和医学目的进行变革。1997年14国在《医学的目的,确定新的优先战略》声明中所提出的“所谓健康,是安康和心身完整统一的体验,其特点是没有显著的疾病,能让人去寻求她或他的基本目标,并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和履行工作职责。”医学的目的与功能不仅仅是治病,对于人体的“第三状态”的控制,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措施。

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它的提出被誉为是80年代后半期的医学新思维,因此深入研究亚健康状态,将对下个世纪的人类医学作出巨大贡献。

“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贯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治未病,不仅包括了未病先防,也包括了非显性疾病的治疗,注重于“病”的临床前期、先兆症状。中医在诊断学、预防学、治疗学方面显示了整体优势。

2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诊断优势

如前是说,所谓亚健康状态,实际上是指人体生理机能失调的综合表现,是人的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应感觉所反映的种种症状,而运用物理及生化手段往往难以确诊为何种疾病。

人体状态正常与否的第一感受者是病人自身,因此病人患病时的自我感觉症状是诊断疾病状态的最重要依据,而病人表现出来的各种体征,亦是了解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论、方法论,区别于现代医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应状态。中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了解症状、体征、诊断病理状态的最佳方法之一,它能够比较全面而又可靠地了解疾病状态,为进一步分析其病变机理提供客观依据。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在不干扰生命状态的前提下,动态把握各种病理信息,将四诊收集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并判断为“阴虚”、“阳虚”、“气虚”、“湿热”等等。

早期诊断出病理性体质,亦是重要手段。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审查人的神、色、态、脉、舌等体征及性格、饮食、二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出病理体质。如我们既往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依据,运用流行病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痰湿体质作出半定量的积分法诊断标准,为病理性体质的诊断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特异性的病理体质则可从某些特异性的检验指标作出诊断,如易发生I型变态反应的过敏性体质之人血清IgE类抗体较正常人明显升高等[2]。

3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优势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以及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从而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未来的医学是预防医学,每一个个体的治疗,无不包含着预防的成分。现代预防医学建立了三级预防的观念,即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二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中医体质学说对亚健康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故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阳虚体质易患伤寒,阴虚体质易患温病”是临床所公认的事实。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特殊体质对某些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本人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OP值分别为3.40、5.13、5.75、4.13),均具有显著差别(P值分别是P<0.025,P<0.005,P<0.005,P<0.025)。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一级预防(即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

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的具体办法有普查、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等。中医体质学说为疾病的二级预防提供了简便的筛检措施和确定高危人群的方法。

筛检是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检查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是早期发现病人的一种方法。通过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评定,可以将人群中健康人与可疑患病或患病的人区别开来,即正常体质者为筛检阴性,病理体质者为筛检阳性。对于具有病理体质而未发病的人可以通过改善体质进行病因预防,对于已患病者则予以相应的治疗。70年代,王琦等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体质调查,提出7种临床体质分型的设计,除一型为正常体质外,其余六型均为病理性体质,经20余年的临床运用,证明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规范性,可以用来指导筛检工作。痰湿体质课题组还通过1036例肥胖人的调研制定了痰湿体质的定量判断记分法,积分>9分者判定为痰湿体质。这使得判定特殊体质的筛检方法变得更迅速,并更具客观性。

病理性体质对疾病具有内在倾向性,这为确定疾病的高危人群提供了方向。“肥胖人痰湿型体质的变异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的研究表明,体质存在变异,痰湿型体质定量判断记分法则基本上反映了痰湿型体质的变异程度。通过对247例肥胖人调查发现痰湿型体质的变异呈尖峭峰的对称分布,冠心病的发病率在一定范围内与痰湿型体质的得分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病理性体质变异分布的研究以及病理性体质的变异与相关发病率关系的确立,使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确定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以进行重点预防。

4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优势

西方医学的总特征,注重于生物结构上的一个个具体的异常(病),采取的也主要是生物的、理化的手段,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修复这种异常(治愈疾病)。并以线性方程的思想,着重于针对病因或对证治疗,在生物性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疾病谱的改变和病种的不可抑制使全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不断进化,并使其总目标及主导思想和具体思路被迫作出某些调整或优化,从而发生了医学观、医学模式、医学目的等变革。中医学主要着眼于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型(体质)与病理反应状态(证型),这正是中医学的特点和对人体生命的独特见解,它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并使之恢复正常的协调的生理状态,通过调整以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康复力。中医在治疗上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及“因时因人因地宜”等治则;方药上有理气活血、滋阴温阳等,主要是针对不同反应状态,建立起相应的方药理论。

人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心理状态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病理性体质(非正常体质)包括普通病理体质,如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等,及特异性病理体质,如过敏性体质、分泌型lgA缺陷体质等。病理性体质之人,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未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病理性体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物质基础,具有发生其相关疾病的倾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疾病发生后的发展与转归。因此我们可以从研究病理性体质入手,对亚健康状态作出诊断与治疗。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具有可变性,方剂是改善体质的重要手段,现代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已初步验证了“体质可调性”的设想。钱氏应用王琦拟制的轻健胶囊对38例单纯性肥胖患者进行了临床用药观察,发现轻健胶囊有非常显著改善痰湿及兼瘀体质的作用。动物药理实验表明轻健胶囊可促使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纠正了现代研究所揭示的痰湿型体质在物质代谢方面所表现的某些异常特征。中医学在对人体非健康状态的调治中,借助纯自然的方药或非药物自然疗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优势在于调整不良状态,改善及优化体质,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准。

亚健康状态常表现为心身异常症候的特点,中医学心主神明理论、形神合一理论、藏象五志理论、七情理论、三因理论、气质类型理论等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养生、心理护理及食疗、针灸、气功、导引、音乐疗法等多种方法,并创用了数以千计的方药,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造的成果,是调治修复亚健康状态的理论宝库。

5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保健品开发的优势

根据人体亚健康状态的理论,保健食品一般指两类:一类是以健康人为对象,以增进人体健康和各项体能为目的的保健食品;另一类是主要供健康异常或健康受高危险因素影响的人使用、以防治为目的的保健食品。如此分类具有实际意义,保健食品的作用恰恰是在食品与药物之间作用于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病理之间以协助人体向健康状态发展。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8篇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健康状态是许多种证候的综合表现。亚健康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体质筛检、情志疗法、针灸、推拿及食疗等中医手段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药疗法;食疗;针灸推拿疗法

按照2006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规定,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的干预包括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两层含义,中医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总的原则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在此原则指导下,采用中药调理和非药物手段等中医方法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整体观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情志活动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药擅长调节人体机能状态以维护内外环境及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以往中医证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中医药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起作用。

    2  辨证论治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中医治病,既着眼于“病”的异同,更着眼于“证”的区别。“证”是一种状态,有轻度心身失调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前的潜临床亚健康状态,又有疾病恢复期的后临床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状态可以是许多种证候的表现,其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型概括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8种。

    3  中药调理法

    关于中药调理亚健康的临床报导很多,且疗效都很明显。如叶子[2]用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反应,治疗后理化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温茂兴[3]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具有亚健康疲劳典型表现的66名患者。服药平均40d后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虚烦失眠、胃纳不佳等典型症状明显改善。

    4  非药物干预措施

    4.1  病理性体质的筛检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王琦[4]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亚健康病因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

    4.2  情志疗法  中医的情志疗法在医史上不乏记载。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能导致气机紊乱,而“百病皆生于气”,所以情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不但说明了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还明确指出了心理调整的关键是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移情疗法、易性疗法、以情胜情疗法和情境疗法等[5]。 4.3  针灸疗法  关于针灸调理亚健康行之有效的报导也较多。如安丽萍等[6]采用毫针、七星针及耳穴压丸的组合针法应用于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200例,并与自我保健按摩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组80例进行同期对比观察。其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其毫针针刺主穴为腹三针(中脘、天枢、气海)、体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头三针(本神、百会、安眠穴),梅花针取华佗夹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叩刺,耳穴取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双侧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贴附按压。结果在规定疗程中,200例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达100%。赵?珏等[7]针刺治疗亚健康42例,患者各表现为肝脾不调、脾胃气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5种证型之一,设立针刺组,耳压组,针刺配合耳压组。针刺组主穴:百会、四神聪、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耳压组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配穴:肝、脾、胃、心、肾等穴加减。结果表明:针刺及耳压能调节亚健康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周震等[8]应用贺氏“强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亚健康状态6例,以达祛瘀生新,补虚泻实的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4.4  推拿疗法  推拿是疗效确切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方法 ,其在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康复治疗中效果尤为明显。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经络系统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从而消除亚健康患者的种种不适症状[9]。如黄铁银等[10]运用一指禅推法、揉、抹、按、捏、擦、滚、拿、搓等9种手法,分别在卧位、俯卧位、正坐位对以容易疲乏、食少、纳呆和睡眠欠佳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患者60例进行全身推拿调理,收到良好疗效。谢慧君等[11]则提出了应该采用辨证论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来调治亚健康状态。

    4.5  其他  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中医自古就强调食疗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李爽姿等[12]认为中医“寓治于食”的食疗养生营养方法对保健强身、促进亚健康态向健康态转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此外,临床报导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措施还有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综上所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疗效标准将更加客观化、其辨证体系将更加完整规范。可以预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艳君,胡朝阳.从亚健康看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趋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1-4.

[2]叶 子.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医,2004,36(7):62.

[3]温茂兴.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13(1):31-32.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内经》;治未病

《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整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理论,深入探讨“治未病”的应用前景,充分利用《内经》这一理论资源,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内经》“治未病”的内涵

认识“治未病”的内容,关键是对“治未病”含义的诠释。首先来解读“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义。

1?1治“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治病、医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灭、研究等内容,由此可引申为防止。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刺禁论》说:“肾治于里。”《内经》所述之“治”的对象,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传变。

1?1?1先兆中医疾病先兆征的理论对临床防治极其重要,所谓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将发生的早期信号,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前的早期预兆。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现在疾病的萌芽阶段,而且在疾病的转化和危重阶段以及并发症的前期皆可显现。掌握先兆征的规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防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与偏枯有先后联系,半侧肢体出汗是中风的先兆,人体阳气(卫)虚而半身出汗,久则阳气大衰,发为半身不遂。“汗出偏沮”是有汗之侧失调,卫气失于固密所致。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1?1?2萌芽《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阶段。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而清代医家张志聪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见有亏,乃阳脱之渐,预培养其阴焉。”而此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调治,做到防微杜渐即“欲病救萌”之意。

1?1?3欲病欲病指疾病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之前的状态,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正如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身体有“苦似不如平常”,应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就有可能发展为痼疾。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适的症状表现,如现代所说的亚健康,但未出现阳性体征与实验结果,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欲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孙思邈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1?1?4微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微风,指肌肉似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多因风邪伤胃,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谓“见微”是诊知微弱变化,“得过”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发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疗微病就不会发生疾病。诊视微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发生。治微病可预防已病,是《内经》治未病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1?1?5未传之脏腑病治未病还可从疾病在五脏之间的传变来理解。《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肝木之病往往要传变到脾土的规律,在治肝病的同时要照顾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进一步传脾。其他脏腑发病传变的规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状态,或有一定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病的亚健康状态。“未病”的外延很广,它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欲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部分,后三者与亚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2?1健康未病态《内经》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间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标志。所以圣人养生“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健康人时刻处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威胁之下,若因保健知识缺乏可随时受疾病危险因子的侵袭与干扰。健康人群保健的重点是提高健康意识,远离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坚持养生之道,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素质和水平。

1?2?2前病未病态指存在于机体内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扁鹊望齐桓侯之诊,就是诊一般医生未能望到的潜在症状。对处于前病未病态的人群,依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诊早治,把“前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1?2?3潜病未病态是中医未病态范畴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指的是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出现任何临界表现的状态,即病理信息尚在潜伏期 ,尚未达到显化。尽管无明显病状体现,但内在却并非无病。《灵枢·贼风》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发”,潜藏于体内的病邪当遇到适宜条件或诱因时就会发病。及时发现一些潜藏在体内伏而未发的病理因素并加以防治,可防患于未然,如《素问·刺疟》说:“凡刺疟,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对处于潜病未病态人群,其防治的思路重点是除去潜在的病理改变,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进,将各种致病危险因素降低到低危险度,促使身心负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1?2?4传变未病态指在疾病发作初期,病情有可能进一步发生传变或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如《素问·疟论》曰:“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先安未病之脏,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和临床价值。对处于传变未病态人群,基于《内经》“治未病”的“已病防变”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应做到已病(症)早治,防其发展(恶化),单病(症)防传(变),防其演变成其他疾病或出现其他合并症,以及病后调养,防其复发等。

1?3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根据《内经》有关论述,以及《中医大辞典》的解释,《内经》“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有三:(1) 预防疾病。 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如该文记载用小金丹防瘟疫。其中的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的常用药物,可免受疫疠的传染。(2)早期治疗。《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或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3)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向并尽早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顺势而为,先安未受邪之地,如《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2“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

《内经》“治未病”的内容包括:(1)未病养身,防病于先。(2)见微知著,治病萌芽。(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防复。《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

2?1未病养身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养生保健,遵循《内经》的“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灵枢·九宫八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从而达到保健防病之目的。

2?1?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一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以及正确恰当运用各种方法来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该法则把“天人合一”学说,作为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要求养生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该基本法则贵在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由于饥饱失常、劳逸失度,也是影响健康及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故《内经》强调饮食应遵循“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法则。生活起居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起居有常”,宜小劳莫大疲。“谨道如法”,以达到“长有天命”之目的。

2?1?3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口问》),“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做到外避邪气,内养正气,才能避免外界六淫邪气及疫疠之气的侵袭,达到防病之目的。

2?1?4恬?葱槲蓿?嫫?又?独献印诽岢觥熬采瘛薄拔尬?钡难??髡拧!赌诰?非康鳌疤?葱槲蓿?嫫?又??《素问·上古天真论》)。“恬?葱槲蕖奔此枷氚蚕星寰玻?挥兴叫脑幽睢W龅健爸鞠卸?儆??陌捕?痪濉保???Α耙蕴裼湮?瘢?宰缘梦?Α保?岸懒⑹厣瘛保?按??瘛保?ü?采裥扌杂跋焐?恚?涫怠罢嫫?保?=》啦。??健熬?衲谑兀?“泊永础?《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天人相应”,“形与神俱”,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指出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2?2治病萌芽病之萌芽阶段,此时病邪较轻,邪类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轻,祛邪较易。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内经》提出早期诊治,防微杜渐,避免疾病由轻而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先兆征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关键[2],杨力[3]认为可通过人体发出的种种信息来分析判断病理信息,从而阻断疾病发展,将疾病消灭在发生之前。这体现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如伤寒是以风寒之邪侵入为主的一类外感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部位初期为太阳。若太阳在表之邪不能及时祛除,则可由多种途径内传入里,故伤寒早治重太阳。温病是以温邪疫毒伤人为主,先伤卫表,故治疗应透邪外出和清热解毒。早期脏病,以功用失调为主,极少出现形质的损害,脏腑具备较强贮备功能及抗邪能力,多种因素如情志过激,寒热偏盛,过度疲劳等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故治疗以调畅气机为主。

2?3已病防变既病之后,应及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加重。《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随着病情的恶化,病位由浅入深,或由一处向多处蔓延,称为传变。清代名医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断病邪进一步传变。如疟疾的治疗,在“疟之未发”时调之,可以阻断病邪,防止发作。《伤寒论》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已病防传、防变,及时诊治,是防止疾病传变和加重的重要举措,是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疾病诊疗中的具体体现。

2?4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刚有好转或治愈,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因此,应注重保健预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预防之法,可防食复、防病遗等。疾病的复发,会令病情日渐严重,故应控制病后复发。《内经》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从禁忌方面强调热病初愈应少食及清淡为宜,以防食复或病遗。

3《内经》“治未病”的应用

《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对不同人群的保健防病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内经》“治未病”思想,笔者认为养生重于治病,亚健康的防治重在“欲病重调”,而衰老及老年病的防治重在未老先养及既老防病。

3?1“治未病”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亚健康状态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以及环境恶化等,导致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亚健康属于《内经》所讲的欲病、微病、先兆等范畴,即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由于亚健康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当今人类的健康,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调控使之向健康转化。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提高亚健康的防治效果[4]。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亚健康的防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睡眠、运动、营养及环境,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的症状,并使之向健康方向转化。崔丽娟等[5]认为中医可通过调节心理、改善生活方式,采用运动、气功、按摩及药物等来防治亚健康。(2)通过食疗药膳改善失眠。食养可调整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可见,食疗在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根据亚健康的有关症状选择药膳,如对失眠、心慌者,可选食龙眼酸枣仁粥;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神疲健忘者,可选天麻什锦饭,该药膳尤适用脑力劳动者食用;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及神经衰弱者,可选灵芝煲猪骨汤。(3) 保健按摩消除疲劳。疲劳是亚健康的主要症状,故亚健康又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保健按摩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或部位,达到松弛肌肉紧张,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尤其对疲劳症状,有极好的缓解作用。如浴面有提神醒脑作用,点按揉风池穴有消除大脑疲劳作用;按揉足三里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

3?2“治未病”在抗衰防病中的应用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一定措施,衰老可得到延缓。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思想,笔者提出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应做到未老先养、欲老重调和既老防病,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1)未老先养。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开始,而是始于老年到来之前。因此,延缓衰老应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才能真正达到抗衰防老之目的。(2)欲老重调。《内经》认为女子“五七”,男子“五八”是人体由盛转衰的时期。《内经》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年时期正处于元气渐衰,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但此时元气尚未大虚,如果及时谨慎调养,使不早亏,就可以延缓衰老保其天年。在衰老早期,将衰而未衰之时,就开始加以干预调养,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既老防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逐渐虚弱,就容易发生各种老年病、慢性病。衰老导致疾病,多病又加速衰老。所以衰老期,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做到“既老防病”。

综上所述,《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和复发。我国提出的“治未病工程”,是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体现了人们的健康理念逐渐向中医“治未病”诊疗思想的转变[6]。

【参考文献】

[1]龚捷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2]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2003,34 (2):43.

[3]杨力.中医疾病预测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5.

[4]张丽珍,李秀萍,刘述霞.“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辨证关系[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114.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

current research on sub-health status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yan zhe-lin,liu tong-hua.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ade the definition of sub-health status as no organic lesion with som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patient.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sub-health is the critical state of both phys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stitution.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ffective manner to intervene the sub-health status.this review focuses on sub-health research progress combined with its clinical features.

[key words] sub-health stat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WWW.133229.cOm这种虽无明确疾病却不健康的状况并不稳定,其中潜伏着发展为某种病理损害的可能性极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疾病,因此可将亚健康状态看作是一系列器质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癌症的先兆。但如果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机体还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疲劳,睡眠障碍和精神情志的异常。而引起这些症状最基本的原因是情志失调及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80%以上年龄在20~40岁[1]。

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生理上,个体体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兼夹体质尽管包含病理变化的特点,但体质的兼夹现象毕竟不是病理过程,至多只能看作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与体质之间关系甚密。例如,素体脾气虚者,其疲倦、乏力之症明显,胃口欠佳、便溏;而素体肝阳偏盛者,则烦躁易怒明显。中医理论认为对亚健康状态要“防患于未然”。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个层次,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对于“治未病”,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分别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病的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对已经好转或痊愈后要采取适当方法防止复发” [2]。

1 亚健康群体的证候分布

1.1 文献分析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学者对亚健康状态结果作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由此可见,针对病理性体质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而言,可从体质入手将其分型为:脾、心、肺、肝气虚型、肝郁型、瘀阻型、痰湿型、内热(实热与虚热)型、脾肾阳虚型[3]。

现代研究表明,亚健康多为身心疾病的患者,也即中医所说情志所伤,持续的情绪焦虑、愤怒、抑郁等,必将使机体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发展成亚健康状态。此类体质者亚健康状态多属于郁证。亚健康中的郁证型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但情志因素是否导致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关系密切。机体“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郁证病变初期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若经久不愈,则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的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反复多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4]。

亚健康中的虚证型发生原因复杂:生理上,先天禀赋虚弱,或者随年龄增长的自然衰老,均表现的脏腑功能衰退,正气内虚,卫外不固,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降低;生活方式上,包括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情志内伤,嗜欲等都是罹患虚证的重要原因;其他也可见于疾病后期的康复阶段。不同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而形成的亚健康虚证,虽然患者主诉症状复杂多样,但其病机性质和传变趋向,不外乎阴、阳、气、血四虚。

此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亚健康虚证可能只起于一个脏腑,但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脏腑间生克制化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如果亚健康状态不及时调整,往往演变为多个脏腑、阴阳和气血的亏虚,临床可表现各脏腑功能的明显减退[5]。

亚健康中的痰湿型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尤其是脾阳不运是发病的关键。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液流变学表现出浓、黏、凝、滞之血瘀痰阻样改变,痰浊、瘀血为机体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脏腑功能低下与病理性产物积聚相互影响,加速衰老或疾病进程。痰阻型亚健康患者如不加以控制,很可能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6]。综合考察各类型的亚健康患者,其证候要素按所占比例多少依次排列如下: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肝肾阴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

1.2 临床医学调查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分为以下8型[7]:(1)肝气郁结证:有学者[8]对肝失疏泄辨治作了探讨,认为肝失疏泄,功能减弱或太过为主要病机,以肝失疏泄为主轴疏肝解郁为基础,是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良策之一。有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其中肝木虚寒,肝失疏泄占有重要地位[9]。(2)肝郁脾虚证:有学者[10]调查317名hbv携带者中有208名表现为亚健康状态,主要临床症状有22个,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有学者[11]报道50例具有情绪抑郁或情急易怒、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等症状的肝郁气滞型亚健康状态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愈20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3)心脾两虚证:有学者[12]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具有疲劳、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等症状的46例亚健康状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有学者[13]用归脾汤治疗48例疲劳过度患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4)肝肾阴虚证。(5)肺脾气虚证。(6)脾虚湿阻证。(7)肝郁化火证。(8)痰热内扰证。

2 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即健康”的理念,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可以从中探知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辨证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定义,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相关研究文献,制定了亚健康状态的判断参考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无明确疾病诊断;(2)或尽管具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14]。

依据上述标准,对前往某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部分人群进行非随机抽样,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参加体检的人员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当场回收。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原始调查数据出发,寻找小于原始数据的独立公因子,用独立公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亚健康状态肾阴虚证的主要临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腰背酸痛,疲倦乏力,腿膝酸软,咽干,失眠多梦,脱发,盗汗,大便干结,耳鸣,眼涩,手脚心热等:另外,还有心慌、记忆力差、头晕、听力减退、眼花、眼胀、反应迟钝、小便短赤、性欲减退、手足麻木、怕热、少气懒言等症状出现频率较低[10]。

3 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影响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因素很多,证候的产生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宏观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一组独特症状的集合群,用模糊数学语言来讲,“证”可看作是一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糊集合,“症”的不同模糊集合,构成了不同的“证”。目前证候宏观标准的产生很少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数理统计推断,多元分析是研究多因素和多指标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探讨中医证候是实现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未发现特异性致病因素。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针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要关键解决的问题:(1)严格按照美国cdc诊断标准收集病例,保证病例诊断的准确性,这是决定研究能否出结果以及结果是否可靠的前提。(2)病例来源尽量散在不同城区,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研究,这是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推广使用的前提。(3)选择合适、科学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收集资料,并选择恰当的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调查资料的内容合理、全面,而且要解决中医症状的量化问题,事先制定统一的症状量化标准。(5)结果需要经过临床反复验证、修改、完善。从而提出亚健康的证候的规范化、定量化、易操作的辨证标准,这是提高亚健康防治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快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武月萍,刘爱华,周军丽.“治未病”与亚健康.光明中医,2009,2(24):314.

2 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河南中医,2001,21(3):11-13.

3 袁立霞,刘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中医药学刊,2005,23(3):494-495.

4 吴童,任一心,王志国.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概况.中医药学报,2004,32(1):57-58.

5 杨志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有效干预.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26-427.

6 黄超岚.论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信息,2003,20(4):4-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8 何源浩,吕军影,吴新贵.亚健康状态从肝失疏泄辨治探讨.中国中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426-427.

9 李士懋.应用乌梅丸治疗亚健康状态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306-307.

10 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等.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3):34-37.

11 何文莉.逍遥散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新中医,2008,10:79.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

current research on sub-health status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yan zhe-lin,liu tong-hua.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ade the definition of sub-health status as no organic lesion with som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patient.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sub-health is the critical state of both phys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stitution.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ffective manner to intervene the sub-health status.this review focuses on sub-health research progress combined with its clinical features.

[key words] sub-health stat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这种虽无明确疾病却不健康的状况并不稳定,其中潜伏着发展为某种病理损害的可能性极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疾病,因此可将亚健康状态看作是一系列器质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癌症的先兆。但如果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机体还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疲劳,睡眠障碍和精神情志的异常。而引起这些症状最基本的原因是情志失调及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80%以上年龄在20~40岁[1]。

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生理上,个体体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兼夹体质尽管包含病理变化的特点,但体质的兼夹现象毕竟不是病理过程,至多只能看作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与体质之间关系甚密。例如,素体脾气虚者,其疲倦、乏力之症明显,胃口欠佳、便溏;而素体肝阳偏盛者,则烦躁易怒明显。中医理论认为对亚健康状态要“防患于未然”。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个层次,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对于“治未病”,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分别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病的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对已经好转或痊愈后要采取适当方法防止复发” [2]。

1 亚健康群体的证候分布

1.1 文献分析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学者对亚健康状态结果作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由此可见,针对病理性体质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而言,可从体质入手将其分型为:脾、心、肺、肝气虚型、肝郁型、瘀阻型、痰湿型、内热(实热与虚热)型、脾肾阳虚型[3]。

现代研究表明,亚健康多为身心疾病的患者,也即中医所说情志所伤,持续的情绪焦虑、愤怒、抑郁等,必将使机体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发展成亚健康状态。此类体质者亚健康状态多属于郁证。亚健康中的郁证型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但情志因素是否导致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关系密切。机体“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郁证病变初期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若经久不愈,则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的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反复多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4]。

亚健康中的虚证型发生原因复杂:生理上,先天禀赋虚弱,或者随年龄增长的自然衰老,均表现的脏腑功能衰退,正气内虚,卫外不固,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降低;生活方式上,包括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情志内伤,嗜欲等都是罹患虚证的重要原因;其他也可见于疾病后期的康复阶段。不同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而形成的亚健康虚证,虽然患者主诉症状复杂多样,但其病机性质和传变趋向,不外乎阴、阳、气、血四虚。

此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亚健康虚证可能只起于一个脏腑,但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脏腑间生克制化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如果亚健康状态不及时调整,往往演变为多个脏腑、阴阳和气血的亏虚,临床可表现各脏腑功能的明显减退[5]。

亚健康中的痰湿型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尤其是脾阳不运是发病的关键。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液流变学表现出浓、黏、凝、滞之血瘀痰阻样改变,痰浊、瘀血为机体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脏腑功能低下与病理性产物积聚相互影响,加速衰老或疾病进程。痰阻型亚健康患者如不加以控制,很可能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6]。综合考察各类型的亚健康患者,其证候要素按所占比例多少依次排列如下: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肝肾阴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

1.2 临床医学调查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分为以下8型[7]:(1)肝气郁结证:有学者[8]对肝失疏泄辨治作了探讨,认为肝失疏泄,功能减弱或太过为主要病机,以肝失疏泄为主轴疏肝解郁为基础,是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良策之一。有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其中肝木虚寒,肝失疏泄占有重要地位[9]。(2)肝郁脾虚证:有学者[10]调查317名hbv携带者中有208名表现为亚健康状态,主要临床症状有22个,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有学者[11]报道50例具有情绪抑郁或情急易怒、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等症状的肝郁气滞型亚健康状态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愈20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3)心脾两虚证:有学者[12]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具有疲劳、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等症状的46例亚健康状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有学者[13]用归脾汤治疗48例疲劳过度患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4)肝肾阴虚证。(5)肺脾气虚证。(6)脾虚湿阻证。(7)肝郁化火证。(8)痰热内扰证。

2 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即健康”的理念,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可以从中探知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辨证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定义,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相关研究文献,制定了亚健康状态的判断参考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无明确疾病诊断;(2)或尽管具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14]。

依据上述标准,对前往某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部分人群进行非随机抽样,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参加体检的人员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当场回收。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原始调查数据出发,寻找小于原始数据的独立公因子,用独立公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亚健康状态肾阴虚证的主要临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腰背酸痛,疲倦乏力,腿膝酸软,咽干,失眠多梦,脱发,盗汗,大便干结,耳鸣,眼涩,手脚心热等:另外,还有心慌、记忆力差、头晕、听力减退、眼花、眼胀、反应迟钝、小便短赤、减退、手足麻木、怕热、少气懒言等症状出现频率较低[10]。

3 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影响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因素很多,证候的产生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宏观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一组独特症状的集合群,用模糊数学语言来讲,“证”可看作是一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糊集合,“症”的不同模糊集合,构成了不同的“证”。目前证候宏观标准的产生很少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数理统计推断,多元分析是研究多因素和多指标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探讨中医证候是实现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未发现特异性致病因素。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针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要关键解决的问题:(1)严格按照美国cdc诊断标准收集病例,保证病例诊断的准确性,这是决定研究能否出结果以及结果是否可靠的前提。(2)病例来源尽量散在不同城区,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研究,这是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推广使用的前提。(3)选择合适、科学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收集资料,并选择恰当的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调查资料的内容合理、全面,而且要解决中医症状的量化问题,事先制定统一的症状量化标准。(5)结果需要经过临床反复验证、修改、完善。从而提出亚健康的证候的规范化、定量化、易操作的辨证标准,这是提高亚健康防治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快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武月萍,刘爱华,周军丽.“治未病”与亚健康.光明中医,2009,2(24):314.

2 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河南中医,2001,21(3):11-13.

3 袁立霞,刘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中医药学刊,2005,23(3):494-495.

4 吴童,任一心,王志国.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概况.中医药学报,2004,32(1):57-58.

5 杨志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有效干预.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26-427.

6 黄超岚.论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信息,2003,20(4):4-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8 何源浩,吕军影,吴新贵.亚健康状态从肝失疏泄辨治探讨.中国中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426-427.

9 李士懋.应用乌梅丸治疗亚健康状态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306-307.

10 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等.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3):34-37.

11 何文莉.逍遥散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新中医,2008,10:79.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1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591-02

中医治疗八法中之“和法”,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至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明确将中医的治法归纳为“八法”,和法即是其一。在临床实践中,和法应用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环境与疾病谱的改变,和法在亚健康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亚健康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失业、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以及自身先天不足、不良的生活习惯、性格偏激、环境污染等许多因素与现代文明相关状况,使得身心疾病日益增多,亚健康即是其例。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有:其一,躯体症状:头昏不爽、两目干涩、胸闷气短、心慌阵作、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腹部痞闷、胁肋胀满、食欲减退等。其二,心理症状: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心中懊恼、焦虑紧张、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兴趣及精力下降等。其三,社会表现:不能积极地承担相应的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中,有着亚健康的体验。据统计,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15%,15%人处于疾病状态中,7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地针对中年人的一项调查表明,大约66%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的现象,57%的人感到记忆力明显减退,情绪不稳定的占48%,可见亚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环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的饮食起居情绪等活动都应是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的状态,健康是人类、自然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少阳病、百合病、脏躁、虚劳等病的论述中,有关病因、病机乃至证候的述都有类似于亚健康,其主要病机特点是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其病位大多在心、脾、肝、肺、肾五脏有关。症状表现五脏各有侧重,治疗时脏腑定位显得尤为重要。肝气失疏以情志症状为主,选用柴胡汤类方;心虚神怯而出现精神涣散,心神不宁,以睡眠障碍为主,选用养心安神的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脾虚湿胜以身体倦怠、四肢困重、大便溏薄为主选用理中扬;极度虚弱者,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则选用金匮肾气丸。

2.《金匮要略》中和法对亚健康的防治

“和”的观念首先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内经》中体现出来。《内经》认为人与环境、人自身系统以及人的饮食起居情绪等活动都应是和谐的,治疗疾病也应达到这种和谐的状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说:“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明确提出了调和阴阳五行的治疗法则。张仲景汲取了《内经》中“和”的精神用于临床,并有发展、创新。仲景对桂枝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及小柴胡汤等均言“和”,对于“和”法,即所谓“和解”,领会仲景原意,当为调和正气,解除病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医学模式也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在临床实践中,致病因素也日趋复杂,机体抵抗能力有强有弱,疾病的发展变化更是复杂多样,单靠一种方法是难以应付的,所以和法的临床治疗范围也有了极大的拓展。应用和法防治亚健康成为目前的一大亮点。

2.1.《金匮要略》对亚健康的预防 未病先防,防患未然。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工作、行为方式是提高生命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其主张饮食、起居正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等既是对防治本病的高度概括。要消除亚健康状态,必须防患于未然。《黄帝内经》就阐述过这样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且特别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着亚健康状态,并形成了“治未病”的理论。张仲景在《内经》预防思想的影响下,发展了《内经》的“治未病”预防医学的思想,体现在“治未病”、早治疗、防传变、防治结合等方面。如《金匮要略》“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酸苦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如此则”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等思想。

“治未病”对预防亚健康状态的指导:亚健康状态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必将导致人们从健康一亚健康一疾病的最终转化。因此,必须从预防人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从生活、工作、精神、心理、饮食、体育运动等方面,注意调节自身的精神状态,使情志调和,就会大大减少亚健康状态,“治未病”思想,就是强调调养精神,内保真气,也即是社会心理干预,调整心态,适应社会,使人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的偏盛偏衰状态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即以人的健康为调和的目的,达到“以平为期”。

2.2《金匮要略》对亚健康的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出现“亚健康证”的根本原因是气血不足及脏腑功能低下。亚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正胜则病退,正虚则病进。所以在治疗时尤其强调顾护正气,即使祛邪也要注意避免损伤正气,这一精神始终贯穿《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全书。

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是亚健康的重要临床表现,其归属于中医的虚劳病范畴,劳伤既久,必然损及五脏,《金匮要略》中虚劳病诸方,恰恰对此作了很好的示范。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损其肝者缓其中一酸枣仁汤,泛而言之,凡治疗虚劳肝病,能促使疏泄条达者,都符合“损其肝者缓其中”的原则。一般来说,失眠而见郁郁微烦,或焦躁不安,或常恶梦惊醒,都是火郁于中,属于虚烦一类,并不一定有明显内热,只要脉弦,使用酸枣仁汤都有效。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一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治疗虚劳里急证,及由

阴阳不和所致“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这是燮理阴阳。

《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为治疗本病提出了论证。甘麦大枣汤具有养心安神、健脾和中之效,从养心安神、健脾和中。调整阴阳出发,达到治疗该病目的。刘承梅应用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亚健康60例并同时设立西药(谷维素、安定)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显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1.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金匮要略》中百合病的临床表现以饮食、神志、感觉、行为等方面失常,并见阴虚内热;脏躁以悲伤欲哭、精神失常、周身疲惫症状为主,常伴有心烦失眠、坐卧不安等。百合病极为符合亚健康的临床表现,目前国内有人用百合地黄汤治疗不寐、抑郁症、脏燥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若见少阳不利,胆胃失和者,要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加减。韦立莲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2例,效果较好。杨思华等应用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加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给予三磷酸腺苷治疗。结果:治疗组38例中,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34例中总有效率26.5%,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在病理状态下,病之轻者,可调动人体自和本能使阴阳自和;病之重者,不得自和则予以治疗使和。即以人的健康为调和的目的,达到“以平为期”。中医所提倡的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疏理气机,正是对付“亚健康”的有效方法。正如清代孟河医家费伯雄在《医醇脂义》中所云:“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祛之,以归于平,是即和法也”。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认识;,,养生调治

摘要:阐述了中医对人类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应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心身医学及其纯自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对亚健康状态方面的养生调治方法。

关键词:亚健康; 中医认识; 养生调治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生态环境变化,人类所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压力下导致的亚健康状态人群普遍存在,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亚健康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必将导致人们从健康――亚健康――疾病的最终转化。亚健康状态指的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潜病状态。因其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有的时代性,被称为“世纪病”[1]。199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通过专家鉴定,将一组以慢性持久性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症候群、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者,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并制订了CFS诊断标准[2],此后CFS作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世界各国医学界被广泛研究。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具体表现为三方面:①精神心理: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瞌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燥焦虑、头昏、头沉、头痛、心律不齐、心慌心悸、胸闷等;②生理:乏力疲劳、出汗气短、食欲不振、腰腿酸软、性欲减退、手足发凉或麻木、易感冒等;③社会: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在不同地域,不同生活和工作背景,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气质特点的人们中,亚健康状态的分布、表现和发展结局是不尽相同的[3]。

1 影响因素

翻阅古代医籍,中医虽然没有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却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亚健康和疾病都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1.1 心理失衡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社会的竞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心理冲突,若不能获得解决,便会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许多研究表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复杂的各种关系,使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也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1.2 现代人的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结构(膏梁厚味)往往营养配给不均衡,且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缺,造成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缺乏和营养失衡,肥胖症增多,机体的代谢功能出现紊乱。

1.3 环境恶化中医学早就提出“天人相应”学说,十分重视生活环境对健康长寿的影响。现代工业的污染、车辆增多、人口增长、装修的污染,噪音干扰,空调的使用,使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使人烦躁、心情郁闷。

1.4 节律紊乱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运动规律即“生物钟”,它维持着生命运动过程、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若“以妄为常,以酒为浆,醉以入房,昼夜颠倒,饥饱失常,逆时而作,放纵生活”,就会破坏这种节律,影响正常的机体运行。

1.5 动静失度肢体及脏器组织的活动应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生命在于运动,亦需要静养,它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强身健体要具有针对性,每个人在不同时期,身体的客观情况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如果锻炼不当,也会损坏人体健康。

1.6 乱用药品乱用药物只会对机体产生危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稍感疲劳,就大量滥用补药,稍有小恙,就大量服用抗菌素,人为地造成机体功能失调。

1.7 七情内伤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人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衰,心理失衡,外伤劳损、房事过度等都可成为脏器功能失调的诱发原因和过度状态,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防治亚健康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亚健康状态表现的主要症状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失于平衡而出现的,因此主要从平衡阴阳及调理脏腑为出发点。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整体治疗和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更具特色。现将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2 非药物疗法

“未病先防”。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然”,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可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如孙思邈所言:“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患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中医在古人“治未病”思想上已有了新的发展,包括防、治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未病。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审查人的神、色、形、态、脉、舌等体征及其性格、饮食、大小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医学对生命的独特理解,进行分析判断,然后采用多种方法作出纠治,使其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2.1 预防亚健康首先应从纠正病因开始从方法上“审因论治”,从平时的生活抓起,要从思想上重视自身健康,做到科学地健身、修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主动调适生活起居的内容,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把健康知识交给每一个人,不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才能提高自己健康水平,从亚健康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2.2 养生方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是预防亚健康状态发生的根本方法。做到不渴也经常饮水,不累也应主动休息,不饿也应按时进餐,无便意也要定时入厕,不困也要按时睡觉,无痰也应主动咳嗽,无喜事也应笑口常开,无病也要主动问医[4]。目前的保健新观点是不等疲劳出现就应该休息(称“主动休息”),因为人感到疲劳本身是对人体健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疲劳既现,说明身体已经受到某种损害,也许这些损害尚不可见,但却在“侵蚀”着健康、生命。主动休息则可保证身体免受损害,有利于体脑的保健,人们把主动休息称为“健康的金钥匙”。

2.3 心理疗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乐观、开朗、愉快、恬静、和谐喜悦的心理状态有益于健康,对于亚健康研究而言,以心理、社会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综合征,有时和神经障碍难以严格区分。其实两者在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在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心理调适的治疗尤为重要。

2.4 体育疗法传统的体育疗法如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这些方法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等功效。正如《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2.5 外治疗法针灸保健穴位疗法;穴位艾灸疗法;挑治、刮痧疗法;热敷、浸泡、熏蒸、石蜡疗法、捏脊疗法、推拿按摩类疗法等。此外还包括自然类疗法、气功类疗法、调摄房事类疗法等,均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增加免疫力,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使机体的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将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或接近于最佳生理状态,起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3 内服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学的根本原则是辨证论治,是建立在对整个机体状态偏离程度判定基础上的整体性治疗。也是判断亚健康状态偏离的总原则。辨证论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亚健康状态或体质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3.1 痰湿内盛状态神疲倦怠、头昏脑胀、食欲不振、下肢沉重,懒于活动,舌淡苔厚或腻,乃痰湿内盛,治宜祛痰化湿,用二陈汤加减;若兼心烦不寐、郁闷难解,则用湿胆汤加减;若兼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苔转黄腻,则为痰热内扰,上方加黄连、胆草。

3.2 肺卫不固状态易患感冒,体虚力弱、面白无泽,多汗。可用玉屏风散加减。

3.3 肝经郁滞状态烦躁、焦虑紧张、易于激动,两胁胀痛,月经失调、经前乳胀、痛经,兼见胸闷气短,纳差嗳气,此为肝气郁结,一般用逍遥散加减。

3.4 经络淤阻状态胸闷、胸痛,伴四肢麻木、颈背酸痛、周身不适,早晨起床有不快感,舌质暗红或有淤点,可用血府逐淤汤加舒筋通络之品。

3.5 心脾两虚状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记忆力下降,肢倦神疲,食少纳呆,面色憔悴,伴胸闷、偶有心律不齐,此乃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可用归脾汤加减。

3.6 脾虚湿阻状态大便时溏时泻,脘腹胀满不舒,全身乏力、极易疲倦,伴有厌食、消化不良、舌苔厚浊,用参苓白术散调服。

3.7 肾虚精亏状态可见三种,①肾阴虚者,自觉发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常见劳心、房事过度之人,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②肾阳虚者,禀赋薄弱,面色淡白,腰酸腿软,阳痿,形寒尿频,可用右归丸或金贵肾气丸加减;③或若有以上症状且伴有面红潮热、有时畏冷恶寒,出现肾精亏损、阴阳失调,则益肾填精,阴阳双调。临床调治的分类,基本上都是以其对状态的调整作用为判断依据,是按状态诊疗的需要而相应建立起来的的调治方法,在传统基础上从不同方面着眼于对机体偏颇状态的调整,因此能够从阴阳失衡的不同方面加以调理,以达到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然而,临床调治过程多变通应用。应该指出:中医强调整体治疗和辨证施治。我们应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灵活施治,并结合心理疏导、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总之,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生老病死,虽然不可抗拒,但我们应该主动地适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时应养身健体,在欲病时早期防治,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亚健康状态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较为普遍的亚健康状态亟待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心身医学及其纯自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在诊断、预防、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对未来世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 张路星,朱耀平.解读亚健康[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457

[2] Holmes GP Kaplan JE,Gantz NE,et al.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working case defintion[J].Aun Iutern Med,1988,108:387.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14篇

【摘要】 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因其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有的时代性,被称为“世纪病”[1],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潜病状态”等的称谓。亚健康在现代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健康状态是许多种证候的综合表现。祖国医学从《内经》即建立了治未病的重要理念,对亚健康研究具有深刻影响。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体质筛检、情志疗法、针灸、推拿及食疗等中医手段对亚健康状态的养生调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亚健康 中医 应用概况 中药调理 生活方式 情志疗法 针灸推拿 养生调治

1 影响因素

翻阅古代医籍,中医虽然没有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却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亚健康和疾病都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1.1 心理失衡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社会的竞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心理冲突,若不能妥善解决,便会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许多研究表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复杂的各种关系,使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也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1.2 现代人的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结构(膏梁厚味)往往营养配给不均衡,且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缺,造成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缺乏和营养失衡,肥胖症增多,机体的代谢功能出现紊乱。

1.3 环境恶化,中医学早就提出“天人相应”学说,十分重视生活环境对健康长寿的影响。现代工业的污染、车辆增多、人口增长、装修的污染,噪音干扰,空调的使用,使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使人烦躁、心情郁闷。

1.4 节律紊乱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运动规律即“生物钟”,它维持着生命运动过程、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若“以妄为常,以酒为浆,醉以入房,昼夜颠倒,饥饱失常,逆时而作,放纵生活”,就会破坏这种节律,影响正常的机体运行。

1.5 动静失度肢体及脏器组织的活动应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生命在于运动,亦需要静养,它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强身健体要具有针对性,每个人在不同时期,身体的客观情况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如果锻炼不当,也会损坏人体健康。

1.6 乱用药品乱用药物只会对机体产生危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稍感疲劳,就大量滥用补药,稍有小恙,就大量服用抗菌素,人为地造成机体功能失调。

1.7 七情内伤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人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衰,心理失衡,外伤劳损、过度等都可成为脏器功能失调的诱发原因和过度状态,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防治亚健康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养生调治方法

亚健康状态表现的主要症状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失于平衡而出现的,因此主要从平衡阴阳及调理脏腑为出发点。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整体治疗和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更具特色。

1.1 整体观对亚健康调治的指导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情志活动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药擅长调节人体机能状态以维护内外环境及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以往中医证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中医药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起作用。

2.2 辨证论治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中医治病,既着眼于“病”的异同,更着眼于“证”的区别。“证”是一种状态,有轻度心身失调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前的潜临床亚健康状态,又有疾病恢复期的后临床亚健康状态[2]。亚健康状态可以是许多种证候的表现,其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型概括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8种。

1.3 中药调理法关于中药调理亚健康的临床报导很多,且疗效都很明显。如叶子[3]用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反应,治疗后理化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温茂兴[4]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具有亚健康疲劳典型表现的66名患者。服药平均40d后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虚烦失眠、胃纳不佳等典型症状明显改善。赵永华等[5]运用颐年降压饮治疗亚健康(早期原发性高血压病)效果明显。

1.4 非药物疗法 ①病理性体质的筛检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王琦[6]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亚健康病因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 ② 情志疗法 中医的情志疗法在医史上不乏记载。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能导致气机紊乱,而“百病皆生于气”,所以情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不但说明了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还明确指出了心理调整的关键是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移情疗法、易性疗法、以情胜情疗法和情境疗法等[7]。

③针灸疗法 关于针灸调理亚健康行之有效的报导也较多。如安丽萍等[8]采用毫针、七星针及耳穴压丸的组合针法应用于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200例,并与自我保健按摩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组80例进行同期对比观察。其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其毫针针刺主穴为腹三针(中脘、天枢、气海)、体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头三针(本神、百会、安眠穴),梅花针取华佗夹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叩刺,耳穴取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双侧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贴附按压。结果在规定疗程中,200例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达100%。周震等[9]应用贺氏“强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亚健康状态6例,以达祛瘀生新,补虚泻实的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石学敏[10]针刺治疗亚急性原发高血压病,原则:活血散风,平肝降逆。取穴: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人迎施用捻转补法,合谷,太冲,施用捻转泻法,曲池,足三里,施用捻转补法。结果,证实了针刺治疗本病具有效果迅捷、稳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吴焕林等[11]针刺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方法:针刺双侧太冲穴,每日一次,连续七日为一个疗程。手法以泻法为主。治疗结果显示:针刺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具有良好的及时效应。

④ 推拿疗法 推拿是疗效确切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方法 ,其在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康复治疗中效果尤为明显。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经络系统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从而消除亚健康患者的种种不适症状[12]。如黄铁银等[13]运用一指禅推法、揉、抹、按、捏、擦、滚、拿、搓等9种手法,分别在卧位、俯卧位、正坐位对以容易疲乏、食少、纳呆和睡眠欠佳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患者60例进行全身推拿调理,收到良好疗效。谢慧君等[14]则提出了应该采用辨证论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来调治亚健康状态。 ⑤ 体育疗法传统的体育疗法如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这些方法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等功效。正如《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⑥ 其他 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中医自古就强调食疗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李爽姿等[15]认为中医“寓治于食”的食疗养生营养方法对保健强身、促进亚健康态向健康态转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此外,临床报导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措施还有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综上所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疗效标准将更加客观化、其辨证体系将更加完整规范。可以预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3 结语

总之,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生老病死,虽然不可抗拒,但我们应该主动地适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时应养身健体,在欲病时早期防治,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亚健康状态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较为普遍的亚健康状态亟待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心身医学及其纯自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在诊断、预防、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对未来世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 张路星,朱耀平.解读亚健康[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457

[2] 王艳君,胡朝阳.从亚健康看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趋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1-4.

[3] 叶 子.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医,2004,36(7):62.

[4] 温茂兴.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13(1):31-32.

[5] 赵永华等. 颐年降压饮治疗早期原发高血压患者40例临床观察. 中医杂志,2009,9, 798.

[6] 王 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7] 张孝娟,严 灿,高 敏.中医药与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的调节[J].中医杂志,2002,43(9):647-648.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第15篇

当人体的这种整体性和平衡性被打破,必然会导致阴阳的偏盛或偏衰,脏腑不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气血不能温煦濡养脏器肢体,从而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症状,在未形成疾病之前便属于亚健康状态。所以纠正亚健康状态就要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入手。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作用机理

中医非药物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导引、刮痧等非药物手段治疗疾病的方法,以中国传统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调理”、“阴阳平衡”、“辨证施治”等治疗理论为出发点,不依赖于任何药物的作用而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与药物疗法并列为中医学的两大治疗体系[2]。中医非药物治疗调治和改善亚健康状态,主要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连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调节阴阳的通道,是人体各种组织功能的调控系统。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只有通过经络沟通表里上下的功能,才能相互联系、配合协调,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气血津液也是通过经络的输布作用,才能遍布全身,濡养脏腑器官,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经络还具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建立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维持体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平衡。亚健康状态的病机就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失常,运用中医非药物疗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激发经气,“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和恢复脏腑正常功能的效果,以此纠正亚健康状态。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主要方法

毫针刺法通过刺激人体腧穴,激发经络的双向调节作用,起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节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针刺腧穴所产生的类药性作用,能够纠正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失衡的状态,治疗该腧穴所属经络对应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病证,同时不会损伤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通过补泻手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恢复和增强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并且具有安全简易、无毒副作用、一年四季均可施治的特点,在纠正身心失调、干预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3]。通过研究中医古典医籍和临床实践,人体某些特定腧穴具有防病保健的特殊功效。王琼等[4]认为调治亚健康状态针刺配穴可以采取三部配穴法,即局部、邻近和远端穴位相配,在头部选取百会、四神聪、安眠、风池四穴,起到平衡阴阳、镇静安神的作用,纠正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神疲乏力、烦躁健忘等亚健康状态,同时选取远端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和背俞四穴,调补肝肾,健脾和胃,补气养血,增强体质和人体免疫力,消除心悸气短、不思饮食、浑身乏力等症状。宿绍敏[5]认为选取涌泉、足三里、命门、会阴、百会等穴位进行体针针刺法,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适用于长期因体力透支、精神疲劳引致的各种身体不适及其它慢性病症的康复。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治疗方法,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唐云峰[6]认为艾灸法可以扶助正气,加强人体自身的调适能力,保持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稳定,长期艾灸足三里、神阙、大椎、气海、关元、涌泉、膏肓、百会等穴位,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调节人体免疫机能。杜旭等[7]认为灸法调治亚健康状态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便于推广、经济实用、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除了极少数患者对艾绒、艾烟过敏外,艾灸治疗一般无毒副作用,尤其艾灸疗法属于自然绿色疗法,通过激发人体自身内源性双向调节功能,纠正人体脏腑气血的偏衰,所以极具临床推广价值。雷龙鸣等[8]通过研究发现,临床采用艾条悬灸印堂穴,及使用灸盒灸神阙穴调治亚健康疲劳疗效显著,印堂穴有宁心安神、开窍醒脑的功效,神阙穴有调和阴阳,补气养血的功效,两穴合用可以通调一身之经脉,消除人体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且方法简便易学,方便推广应用。

推拿疗法依据经络循行规律,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不适所在或者特定的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黄帝内经》中记载:“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古人早就已经发现推拿按摩有强身保健、祛病养生的疗效。选取背部督脉和双侧膀胱经进行手法推拿调治亚健康状态疗效显著,同时能够起到减缓心理压力的作用。雷龙鸣等[9]认为推拿在亚健康调治方面,可以起到行气血通壅滞预防疾病发生、扶正气祛病邪防止疾病传变两方面的作用,取得较针灸、中药等疗法更好的临床疗效。黄超岚等[10]从现代生理学角度研究发现,按摩能够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改善亚健康状态人的微循环指标,对机体产生良性的调节作用。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陈剑明等[11]通过临床治疗发现,腰背部拔罐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及防衰老作用,以心俞、肺俞为主向四周肩背部扩展的拔罐治疗,可调节脏腑百脉,解郁安神,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效改善心悸失眠、胸闷气短等亚健康症状。

导引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肢体运动配合呼吸吐纳,以防病保健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与养生手段。《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刘焕兰等[12]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究,认为导引按跷应该是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自然疗法安全便捷、无创伤性及副作用,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控人体脏腑、气血、营卫,有效调节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亚健康症状。姜敏等[13]认为亚健康状态及疾病的出现与人体阴阳气血动态平衡失常有关,脏腑功能随之失调,气血不能濡养形神,从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和病证。八段锦作为一种导引方法,依据中医整体观念及脏腑经络理论,通过刺激经络系统,是经络气血畅通,从而恢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在生理上能改善人体机能,在心理上能消除不良情绪,从而起到纠正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刮拭背部的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调整阴阳、调整信息、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作用,使气机通畅,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14]。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临床研究

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方法有很多,已有部分医者运用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治疗对其进行临床干预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昌凤英等[15]采用针灸及耳压治疗亚健康状态36例,针刺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结合耳穴压丸法,取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心、脾,标本兼治,有效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有效率达到97%。宋守江[16]运用刺络拔罐的方法调治亚健康:选取符合“不适症状或者适应能力显著减退”的病患36例,对其督脉和双侧膀胱经进行背部走罐,结合背部阳性反应点及部分背俞穴刺络拔罐,总有效率达到94.4%,利用刺激经络可以调理脏腑的理论,尤其是与人体脏腑之气密切相关的背俞穴,能够达到“扶正祛邪”、“治病强身”的目的。姜英等[17]采用针刺结合走罐疗法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30例,治疗方法针刺内关、水沟、三阴交、百会、四神聪等穴位,配合背部俞穴走罐治疗,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该方法增强了组织器官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和敏感性,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二者结合对人体亚健康状态效果尤其显著。伦轼芳等[18]运用推拿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采用自身症状指标对照观察的方法,对符合亚健康判定标准的425例患者,以调整阴阳失衡状态为总的治疗原则,进行华佗夹脊穴、部分背俞穴的推拿治疗,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果针对病因结合心理治疗则效果更为理想。祝刚等[19]运用不同的按摩手法,遵照人体经络、气血的循行路线和方向,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控作用,促使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恢复动态平衡,从而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庞军等[20]运用循经推拿的治疗方法,对躯体疼痛性亚健康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起到通经活络、运行气血、调畅气机、抒志的作用,取得极好的疗效。刘延英[21]采用隔药灸结合健康指导治疗亚健康52例,能够有效调节亚健康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纠正亚健康状态。王甍[22]采用艾灸关元、气海、膏肓、足三里等穴位配合走罐治疗15例亚健康状态患者,总有效率为93.4%,表明艾灸配合走罐治疗亚健康有较好的疗效。张英根[23]对男、女各44名八段锦练习者进行心血流图和脑血流图指标的研究,发现练习八段锦可显著改善人体心脑血管功能,增加心搏量,改善脑血管壁的弹性,减少脑血流的阻力与脑血管紧张度,提高脑部供血量,使大脑双侧供血更趋于一致,同时能够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杨东芹[24]采用针灸配合刮痧治疗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再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取背部督脉及背部两侧从肩背到腰骶部整个区域进行刮痧治疗,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刮拭的重点为命门穴,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