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

体育市场调研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老龄化时代已经加速到来。然而,我国老年体育产业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体育需求,老年人可选择的体育商品和社会提供的体育服务是少之又少,老年人体育锻炼方式也变得简单。其实,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能力富裕,年轻态、长寿的思想也越来被他们所重视,从而促进了我国老年体育消费意识,因此,老年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力和预期收益都不容低估。开拓老年体育市场新领域,不仅能够满足老龄身体锻炼的需求,更有利于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专家预测,世纪之交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必将造就一个巨大的体育商业机会。因此,研究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对于振兴老年体育市场,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及CNKI学术期刊网检索相关老年体育消费的学术论文,并查阅相关数据和信息的书籍、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依据和支持。

(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的需要设计了不同问卷。

(3)数理统计法:对所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访谈法: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对经常参与锻炼的老年人,和老年体育用品店等群体进行访问,了解目前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对访问的结果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现状

有研究表明: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时,娱乐性消费呈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据2013年西安市统计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0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6%。说明西安市已进入了娱乐文化体育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时期。截至2013年年底西安市共建设社区全民健身路径594个,拥有中型群众集会的健身广场20个。如,规模较大的有朱雀健身广场、革命公园健身广场、莲湖公园健身广场和西安市会展中心健身广场等。

2、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态度与动机

据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态度的调查中可知:有19.17%的老年人认为,体育消费是非常值得的,46.14%的老年人认为还算值得,有33.29%的老年人认为体育消费是不值得的,总体来说,大部分老年人对体育消费持肯定态度,说明,大多数老年人已经有了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他们的健康,“花钱买健康”,“健康投资”对他们来说是值得的。在访谈中发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是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最主要的动机;其次是提高生活质量、休闲娱乐、增进交往、消磨时光、求新攀比、审美追求,个人兴趣、爱好等锻炼动机。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年人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体育消费已从单纯满足生理需要向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等多元维度拓展,但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仍然是老年体育消费的最重要动机。目前老年人体育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尚未固化,体育消费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软弱性,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多,尚未充分认识到体育消费的价值。因此,老年人体育消费意识需要接受正确、有效的引导。

3、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据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水平调查表可知:大部分老年人每年在体育消费支出方面低于300元。该结果表明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消费水平,而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人的经济水平低和体育消费意识的淡薄;还有部分老年人由于经济或其它某些方面没有参与体育消费。经过调查可知,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其消费意识也越强。在消费行为中有:实物型消费,如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等;信息接受型,如健身指导、减肥与健美咨询、健康咨询和体育培训等;观赏型消费,观看体育赛事、体育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西安市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体育消费水平将会出现一个较大的发展。据对老年人体育消费结构的归类的统计,结果表明:老年人在实物型体育消费方面最高,其次是信息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项目排名较后,说明西安市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大多还处于较低的基本需求层次。但是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西安市老年人的体育消费类型已经慢慢的由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向参与型体育消费和信息型体育消费转变。说明西安市老年人的需求层次已经由基本的需要向较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转变。通过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体育消费结构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很高相关性,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老年人体育消费越多样性;此外,文化程度的高低,职业的不同使老年人体育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老年人收入差异,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和退休前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

4、制约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的因素

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当人们解决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后才会考虑更高的需求。老年人的消费也不例外,当他们能够满足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消费后,才会选择高一级的需求消费。

四、结论

西安市老年人虽对体育消费持肯定态度,但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环境的制约,总体消费水平较低,且以实物型消费为主。为此,本文给出以下建议来刺激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水平:

(1)积极开发体育消费环境。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对现有的体育场馆实行免费或低收费,为老年体育消费创造条件。

(2)促进西安市老年体育健身社区服务化。社区工作应当把老年体育工作作为重点,通过举办各种健康讲座、辅导更新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引导其在运动中消费,在消费中运动,让“健康第一”观念带领消费观念,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进一步扩大老年体育消费市场。

(3)规范体育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结构。加强体育消费市场的管理,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细分体育消费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切实保障老年人消费的合法权益。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2篇

1. 研究目的:体育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社区体育形式是新时期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实现亲民、便民、利民最佳的方式和途径。在城市里,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一边是学校体育场大门紧锁,一边是居民找不着健身的地方。结果显示,由于顾及学生安全、教学秩序、管理与物耗、维护与保养等问题是阻碍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瓶颈,很多学校体育场馆未能向社会公众开放,导致场馆利用率偏低。玉溪市是云南省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区域,以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地方政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情况,在维护校园环境,保证正常教学程序的前提下,切实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职能,积极探索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争取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主动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有序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本文选择了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具有代表性的10所大、中、小学校(玉溪师范学院、玉溪一中、玉溪五中、玉溪三中、玉溪八中、玉溪师院附中、玉溪一小、玉溪二小、玉溪三小、玉溪四小)的体育 场馆进行研究,本文以玉溪师范学院为实例进行具体的调查分析研究。

2.1研究方法:

2.1.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了有关云南省学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研究的现状以及国内外一些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研究综述。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1.3 访谈法:与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其现有管理方式、场馆规章制度、以及场馆使用情况信息。

3. 结果与分析

3.1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现状

3.1.1目前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

本次调查对玉溪五中、玉溪三中、玉溪八中、玉溪师院附中、玉溪一小、玉溪二小、玉溪三小、玉溪四小后了解到,这些学校体育场馆基本都未能向公众开放。因此表现为玉溪市现有的体育场馆65%左右在学校。教育相关部门因顾及学校安全、教学秩序等因素,场馆一直未能向公众开放,造成大众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导致体育设施利用率偏低。已成为制约玉溪市广大人民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3.2 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模式

目前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多数采用的是混合经营模式,即学校体育场馆部门一方面由本单位管理部门实行自主经营,另一方面把部分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实行承包租赁。两方面的经营模式的结合能够明确管理内容、及其责任人,基本可以达到以馆养馆。但不足之处是不利于体育场馆经营水平的提高,不能充分利用和维护保养场馆。

3.3 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主要的开放经营内容

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的第一要务是以满足各个学校的教学需要使用,其次在课余时间里对校内学生和校外人员开放使用。主要经营内容是:承办或组织各类型各级别的体育比赛、全民健身活动、国家及省市运动队训练安排等。这也充分表明:现阶段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管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显得比较单一。

3.4 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拥有很多的场馆资源,即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的设施是占据大众健身锻炼设施的主导,但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并没有因此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究其主要原因,存在的以下问题:第一,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第二,对场馆资源的利用不尽合理、经营管理方式与发展不匹配。第三,管理人员缺少体育产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场馆进行专业管理不专业。第四,缺乏创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双丰收。

3.5 以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场馆开放为个案的调查分析

3.5.1 开放方式与运营现状分析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场馆开放方式与运营管理方式为混合模式。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部分体育场馆实行承包租赁模式(如:羽毛球馆、网球馆、足球场的对外承包模式),第二,其余体育场馆由学校体育学院主管,实行本单位自主经营模式(如:室外篮球场、草皮足球场)。

3.5.2体育场馆开放形式与开放时间分析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场馆开放形式基本上就是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两种。具体而言:无偿开放场馆比有偿开放的体育场馆要显得多,这在开放时间上也具体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无偿开放的体育场馆不受开放时间的限制,校外人员和校内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按照需求来选择健身场馆。而有偿开放的体育场馆,在开放时间上却有着很大的限制,因为学校体育场馆主要还是以满足学生教学使用为主,对外开放只能在短暂的课后业余时间。附具体开放时间与收费情况(如表一)。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场馆开放时间与费用(表一)

项目 开放时间 费用

足球场 塑胶球场:每天6:30—20:30 草地球场:24小时开放 400元/场

地掷球 24小时开放

武术场 24小时开放 教学使用

健美操 24小时开放

跆拳道 24小时开放

门球场 24小时开放

3.5.3开放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场馆主要服务对象还是以本校教职工、学生为主,而在课后业余时间里也对校外人员和社区团体开放。现有的主要服务有:第一、体育体育场地场馆、健身器材出租。第二、网球用品、羽毛球用品、香烟、副食品、矿泉水等售卖。第三、现有体育场馆和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师资进行网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大众健身技能培训。

3.6 制约体育场馆开放效益的因素

3.6.1 地理环境因素

体育场馆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需求,而靠近人口密度较大居民社区的体育场馆盈利性会比较好,反之则会影响盈利状况。因此,位于玉溪市中心城区的体育场馆则更有广阔和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显然地理位置因素对有偿开放盈利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故体育场馆地理位置位于城市郊区,对于部分体育场馆消费人群来说会影响使用或者选择。

3.6.2 开放场馆的管理人员

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配备上,大部分面向社会招聘,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及年薪制等制度招聘一些缺少体育场馆专业知识的人员。但是在发达地区,在拥有固定经营管理人员配置的学校里面,他们很明确地把发展体育场馆经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且配备了专门主管场馆开放的经营人员。通过盈利关系与经营开放管理人员的比较,不难发现:配有固定经营人员的体育场馆有更多更大的盈利。而无固定经营人员的体育场馆盈利却较少。可见,配备固定的专业体育场馆经营人员可以较好的促进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并且提高体育场馆综合收益。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虽然资源丰富,但结构种类却有待完善;影响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和经营效益的因素总结后有以下几点: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和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经营方式的单一,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经营管理素质不够。要提高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益,其实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制度、观念、场馆硬件设施、经营方法的改变及确定及方方面面的权力与利益问题。而开展经营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是我们最终目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件好事,但不能一拥而上。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细化制度,逐步推开。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后,应依靠学校和所在社区加强管理。对场馆设施损耗问题,主要应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其次,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只是解决全民健身运动场所不足问题的“应急之举”。说到底还得从做好城市规划这个根本做起。政府应该通过立法的手段,尽快对体育设施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事先划定好体育运动用地,改变城市建设规划与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脱节的局面。

4.2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对策和建议

4.2.1 积极完善体育场馆开放管理制度

积极完善体育场馆管理制度,提出相应的场馆管理办法和细则,明确清晰场馆经营思路和模式,以扩大场馆经营利益,让场馆趋向于更合理化的市场运作。

4.2.2加强对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开放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优化配置体育场馆运营人才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提高场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运营管理人才是制约学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要实现体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重视以人力资源为本,大力培养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重视对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2.3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开放经营方式结构。

充分利用学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现有资源开展一些体育服务类业务,充分做到资源有效利用,项目结构最优最大化。不但能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而且也会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具体的业务措施建议见下:

4.2.4 主营业务

第一、体育竞赛类业务:大力开展学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

第二、体育培训类业务:以学校体育场馆和师资力量为纽带,进行如网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健身健美、形体训练、体育舞蹈、瑜伽、跆拳道、游泳、气功、武术等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其次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培养社区体育干部、各类体育项目裁判员培训与培养。

第三、体育咨询业务:大众群体活动的组织编排、辅导咨询、开运动处方等。

4.2.5 副营业务

第一、体育休闲类业务:健身房、室。

第二、体育集资类业务:体育场馆内外体育广告招标。

第三、业余体育俱乐部,如各种运动项目的业余体育俱乐部。

4.2.6 体育场馆的开放经营模式力求多元化与多样化

玉溪市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主要为多种方式混合经营。故除了混合制经营模式,还有很多的经营模式。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育旅游 市场 现状 对策 秦皇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余暇时间不断增加,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手段之一。体育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0年全球入境人数7亿多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000亿美元,其中以消遣娱乐、健身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比例最大。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游客35万人,旅游收入35亿美元。体育旅游正在成为旅游热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旅游能够增加外汇收入,平衡供需矛盾,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有助于增进国民的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秦皇岛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得天独厚的阳光、沙滩等体育旅游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市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本文通过对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提出促进秦皇岛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秦皇岛经济在“十一五”期间的腾飞有现实作用。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选取北戴河海滨、山海关、乐岛、昌黎黄金海岸、抚宁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秦皇岛奥体中心和国家体育训练基地6个景区,对游客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8份,回收率97.6%。其中男性364人,女性224人。“秦皇岛体育旅游游客调查问卷”共涉及:游客基本情况、参加体育旅游的目的、参加体育旅游情况。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的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秦皇岛体育旅游现状

(1)体育旅游人群特征。调查显示来秦皇岛的游客中河北占26.44%,京津占22.54%,黑龙江辽宁占15.16%,其他35.86%;每年外出旅游3次的占43.46%,2次的占45.31%,1次的占11.23%;旅游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8月,停留时间2天居多。说明秦皇岛体育旅游以河北、京津为主要客源地,有明显的季节和时间差异。年龄结构:19岁~30岁占32.18%,31岁~45岁占39.24%,45岁~60岁占21.32%,60岁以上占7.26%;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58.79%,高中35.21%。其中文化程度越高,出游次数越多。中学生、工薪阶层占86.72%。月薪收入500元~1000元3.65%,1000元~2000元48.17%,2000元~3000元占37.29%,3000元以上10.89%。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运动休闲、体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

(2)体育旅游目的和方式特征。体育旅游目的分析,观光游览占47.38%,休闲度假占29.17%,探亲访友占9.61%,会议占5.54%,商务占4.56%。说明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是游客来秦皇岛的主要目的,是主要体育旅游产品。提高体育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体育旅游文化的科技含量,缩短淡旺供需矛盾是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长期的任务。出游方式以家庭亲友结伴和个人旅游为主的游客分别占48.83%和24.76%,单位组织占12.92%,旅行社占7.87%,其他占6.21%。说明秦皇岛体育旅游主要以自助游和小群体组合的形式为主,有组织的团体体育旅游比重较少,体育旅游由公费、团体旅游向自费、自助旅游,大众化、个性化旅游发展。

(3)体育旅游项目的选择。游客喜爱体育旅游项目类型调查中,排在前5位的是休闲、健身、参与、探险、欣赏。最喜欢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游泳、登山、潜水。冬季体育旅游活动参加率较低。体育旅游项目的选择与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等因素有关,19岁~30岁多选择竞技性、刺激性强的项目,30岁~45岁多选择竞技性、参与性项目,45岁~60岁健身性、休闲性为主。女性多选择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的活动内容。说明秦皇岛体育旅游特点以大海、高山自然资源为主,大众参与消费为主,体育旅游市场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加强旅游群体的研究,推出满足不同类型游客、不同层次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是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有待解决的问题。

(4)体育旅游消费特征。调查统计显示,消费总体构成中住宿占20.67%,交通占18.11%,游览占21.01%,饮食占20.8%,购物占11.79%,体育旅游活动的消费100―200元的占18.76%,200―300元的占52.38%,300―500元的占19.96%,500元以上的占8.9%,其中景区的门票占较大比重,体育消费在总体消费的比重偏低。近几年,随着高速公路的便捷,自驾车游客增多,停留天数相对缩短,旅游旺季明显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体育旅游纪念品缺少地方特色,购买欲望不显著。反映出体育旅游、经济收入、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2.影响秦皇岛体育旅游的因素

(1)体育旅游的目的和产品体系有待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竞争主要是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秦皇岛目前市场整体发展速度、发达程度偏低,旅游景区的开发多限于观光游览,文化产品深层开发不足,产品链没有深度梯次,致使一些老景点、老品牌的市场价值和吸引力逐渐衰退。应与体育名城,活力港城相适应,大力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突出奥运战略,发展与奥运旅游的整体形象相配套体育旅游文化产品,推进休闲度假、分时度假、自驾车俱乐部、航海俱乐部等项目建设,形成多样化、复合性的产品系列,逐步成为国际化、个性化的特色旅游胜地。

(2)体育旅游营销宣传推广体系相对薄弱。秦皇岛体育旅游认识程度的调查显示,到秦皇岛旅游的外部因素中,受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影响的占38.69%,爱好兴趣占39.42%,其他21.89%。内部因素中,“增进健康”占第一位,“运动消遣”占第二位,说明体育旅游已逐渐成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管理体制单一,融资途径受限,2004年秦皇岛GDP收入453.44亿元,宣传投入150万元,2005年GDP收入501亿元,宣传投入200万元,体育旅游管理、开发和营销的专项资金投入更少,尤其针对京津冀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宣传仅在媒体的广告,整体文化宣传力度不够,体育旅游的内在因素后劲有待提高。

(3)体育旅游服务体系标准建设。秦皇岛体育旅游服务体系中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优秀人才难以聚集,专业管理人才短缺,服务质量很难保持稳定;对网络虽有一定认识,但信息更新不及时。要按照国家、行业的有关法规政策,制定涉及娱乐、休闲、交通、餐饮、景区等各项法规标准,通过规范实施,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以初具规模,大众体育旅游消费占主导位置。

(2)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人群构成特征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有关。青少年是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的主体。

(3)秦皇岛应以2008年奥运会分赛区为的契机,树立品牌意识,走集团化经营的道路,突出体育旅游产品特色,打造体育名城。

2.对策

(1)制定体育旅游持续发展的远景科学规划。体育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高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理解。根据体育旅游市场的科学性和文化的内涵,以“长城、大海、奥运”的理念,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准确开发项目的功能、层次,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中国足球学校、国家体委训练基地、河北游泳跳水中心,大力推广海滨旅游、海洋旅游、沙漠旅游、登山旅游、探险旅游等体育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多元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2)突出奥运品牌,发挥资源综合优势。体育旅游资源是自然和人文特征相统一的表现,发挥资源的综合优势,突出地区特色,打造奥运品牌,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将秦皇岛的自然、人文、舒适、刺激等旅游体验进行组合,依靠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崛起的有利时机,建立“京承秦”和环渤海体育旅游合作金三角,与北京、天津、青岛等比邻奥运城市联手, 优化区域、交通和服务功能,提升产品档次, 注重开发大众健身旅游、疗养为主的线路,实现与京津冀的旅游区域相连的旅游大市场。

(3)设计产品形象,加强宣传促销。体育旅游产品形象设计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体育旅游产品形象,加强宣传和促销,使富有创意的新产品得以生存和发展。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秦皇岛体育资源特色,推出体育健身游,开展徒步游、自行车游、驾车游、探险游等形式多样的体育专项旅游活动,承接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引进国内顶级队落户秦皇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加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建设体育旅游网站。体育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人才是建设国际一流体育旅游服务,促进体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燕山大学、中国环境管理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培养高水平的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积极建设体育旅游网站,成为游客了解秦皇岛体育旅游的窗口。

参考文献:

[1]陶汉平:旅游经济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李香华:论体育旅游的经济功效[J].云梦学刊 2003,24(1)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社会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数十家厂矿工会及社区办事处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充分的培养起来,其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形势严峻。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方向

随着国务院九五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群众对于体育的兴趣及关心程度明显提高,对于自我的体育健康意识也有了很在的增强,人们已经开始自觉自愿的去参加体育锻炼,同时,伴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体育的关心热点也已经从过去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方面,开始偏离、转移向了体育经营策划等软件的开发管理方面,特别是社会指导员的培养,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这种趋势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体育院校率先增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紧接着有条件的高校开始了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其不可避免的将会存在许多缺陷。尤其在其毕业生面临就业市场挑选的时候,他们是否能通过就业情况来看,形势却并不乐观。据天津体育学院94、95、9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中从事社会体育的只占3O%,而转做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却占了4O%,另有3O%的毕业生改行从事了其他工作。这充分说明,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充分的培养起来,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试图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目前最大的就业市场,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具体来说也就是对各大厂矿工会及社区办事处的访谈和调查分析,来了解市场对社体人才的需求状况、能力要求,以进一步发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具备何种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据教育管理中控制原理,对现行社会体育专业不成熟的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依据,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留以参考。最终用以培养更优秀也更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来更好的服务于群众,全面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本文主要针对各大厂矿、高校的工会及社区办事处来进行访谈,并辅以问卷调查。共调访了厂矿、高校35家,社区办事处15处(主要以太原市为例)。问卷内容涉及了三大类共16个问题。

2.2 数理统计法

就调研所搜集的问题做数据处理并进行相关分析,统计出各项指标的数理结果,为论文的最终论证提供了可靠的数理依据。

2.3 文献法

广泛地搜集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参考学习。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社会体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1.1 政策体制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模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定以后,体育事业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发展模式阶段。1992年底,国家体委在广东中山召开的体委主任座谈会从观念、操作和行为层次提出了体育改革要求和改革任务。1993年,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着眼于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国家体委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体育改革的总目标与总任务。199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全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进一步指出:“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加速了新旧体制的转轨进程。一个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体育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之中。

3.1.2 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体制改革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具备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体育主要由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它们有共同的基础(都是以人为运动为基本活动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现在的体育大系统。同样,也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自发展的需要而各自独立发展。学校体育是我国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是一个多元化、多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综合活动,它的开展主要依靠体育市场、各种体育组织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如“全民健身计划”等。高等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3.1.3 高校的新兴专业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按专业培养人才,专业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否,既直接影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影响着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自1999年起,“社会体育”专业已被列入新的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高校的新兴专业。这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将肩负起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重任。

3.2 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市场现状

3.2.1 就业形式严峻

虽然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但毕竟我国的“社会体育”也才是刚刚起步,受各方面客观现状的影响,社会对其的认知度及市场对其专业人才的认可性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中就很少有能够真正从事到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的工作中来的。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用人单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置情况作以数据统计。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就目前厂矿工会及社区办事处的就职岗位当中,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只占5%这样一个很小的比例,而有80%的用人单位并没有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工作。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真正投入到社会体育的行业中来。

3.2.2 社会需求“贫乏”

既然国家一直大力号召要抓紧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的欠缺,一直在说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远远无法满足群众的要需求。那么又为何出现上述的那种各大单位都不予配置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情况呢?通过访谈了解,笔者总结归纳了几点用人单位对此的态度、看法,以作参考。

首先是在一些厂矿工会了解到,目前由于群众性的健身娱乐活动大多仍被作为一个副产业来对待,因此相对而言,无论从人员的安置或资金的给予方面都较为缺乏,一般情况下都只有1—2名体育干事或体工队的退役人员来进行日常体育工作。如果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赛事或娱乐活动,只需临时聘请专门的体育人员或直接调用本单位的体育爱好者就能够很好的完成活动,并不十分需要专职的社会体育人才来单位任职,长期工作。这就必然影响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到厂矿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进行。

另一方面,通过对社区办事处的走访调查,我们又发现,大多的社区办,其任职人员本身就只有寥寥数人,而且年龄结构普遍偏大。更进一步了解到,其大多根本没有专职的体育人员在职,在社区中,大多数的活动也以群众自发为主。另外,目前在几个大的社区,像迎泽区、杏花岭区办等,均可办理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这样一来,很多离退休老干部就很有积极性来学习并办证,在日常健身活动中对周围群众就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体育指导。如遇有社区举办活动,一般也由这些持证人员来协同组织开展。据了解,这样拥有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人员在各大社区均不下百人,可说人力资源相对已十分充足,根本无需过多的专职人员来进行工作。再加上社区的可流动资金相对厂矿来说更为紧缺,用于活动开展尚且不足,更无法分出资金来供职更多的就职人员。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相比一些发达国家仍十分短缺,就业市场也看似十分广阔,但在许多客观的情况和现实的问题,比如资金短缺,场地设施不完备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很难开拓,社会需求实则仍较为贫乏。在这一点上,就需要国家能有一个好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这样才能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3 准确把握社会及市场需求

3.3.1 社会市场对于体育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

外部环境的因素固然十分重要,但自身能力的培养是否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则更是毕业生能否很好就业的一个关键。尤其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可以说单一的社会体育指导岗位极少。更多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社会体育人才,既能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同时还要能担任管理、驾驶、文秘等服务工作,这种“多面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整理出各大厂矿、社区的领导在选才用人时最为注重的几项能力以供参考。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交际沟通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在选材时所看重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能力。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作为一名从事群众体育工作的工作者,首先就必须要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要得到他们的充分尊重与信赖。这样,在工作的开展及活动的举行时,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帮助,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加强交际沟通能力,正是社会体育向着以人为本方向发展的具体体现。

其次,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相当运动技能及裁判知识,尤其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于一些通常性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仅有一个表面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能够具体实践,最好是有过专门性的学习,才能够全面把握。因为,通过了解发现,在大多数的单位或社区中,举行比赛或趣味竞技时,最缺乏的往往不是活动的组织发起者或参与的群众,而是具体操作比赛流程,制定竞赛规则和拥有较强吹裁技能的专业体育人员。

再有,就是拥有很强的健身指导能力,以及丰富的体育保健常识的人才也特别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已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要求学习有关健身、营养及体育保健等的知识和能力。尤其在各大社区经常会举办各种有关体育保健防病治病的专题讲座,急需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对其进行讲解。另外,在社区日常的活动当中,也有大量群众反映,需要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对其进行健身指导。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健身意识的增强,健身指导及体育保健能力必将日趋重要。

当然,还有语言、文字表达及信息处理等辅助性技能,在进行广泛、深入、细致、持久的体育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将发挥其重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要想真正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就应该努力的做一个多面手,适应各种工作任务。

3.3.2 根植于市场,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1)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说打破了过去大一统的计划性与统一性,要求我们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才能适者生存,否则迟早要被市场所淘汰。我们的社会体育作为一个新专业就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市场对人才数量、质量和规格等的不同需求和变化来设计社会体育的人才模式。因此,在充分了解到市场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分析和把握这一市场动态,来构建更合理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众所周知,高校培养人才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最终都取决于课程内容和结构,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设计蓝图,课程是一定的教育理论、思想观念及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中介,其内容和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关键。

(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社会体育对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为主要依据。因此,本文根据社会体育的自身特点和社会体育要求的人才特征以及市场对此类人才能力的需求,将“与人交际沟通能力、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能力、健身指导,体育保健能力”定位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所必需的三大基本能力。其中以“指导活动能力”为基础,“交际沟通能力”为媒介,再加上“保健、健身”为目标,既有鲜明的层次特点,并且各个层次还相互交融,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合理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建立在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充分理解和对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人才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

(4)社会体育专门人才三大基本能力的观点提出,同时勾划出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要想具备较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就必须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而要想有较强的指导体育活动能力,就不可缺少各种群众经常性体育活动项目的技能学习,了解竞赛规程,学会编排组织,掌握裁判知识。根据问卷显示,像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等均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而且许多单位和社区在举行这些比赛活动时仍需聘请大量专门育人员来进行工作,这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契机,只要把握这一市场需求、分清主次,重点学习,就能够抓住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再有就是要想搞好群众的健身指导及体育保健,“生理学”、“解剖学”、“营养学”等就应作为重点课程来认真学习。试想一个没有掌握生理学知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又如何定出符合健康体育消费者的运动处方呢?另外要想提高专门人才的能力层次,还必须学习“外语”、“计算机”等的相关知识,以不断紧跟时代的潮流。所以,科学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深刻认识什么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基本”为前提。

(5)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如何针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还要考虑如何加快实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职业化的步伐,努力把握社会对专门体育指导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实际就职之间的差距,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的职业化宣传,建立新的就业、择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等。因此必须清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既不是体育教育专业,也不是体育经营管理专业或体育竞技专业,更不是体育产业专业,所以必须努力防止“面面俱到、面面都不到”的“四在像”课程设置,防止浮于专业表面、轻视专业支撑、主导方向模糊的课程设置,防止偏离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防止修修补补过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增减式”课程设置,防止混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经营管理专业、体育社会学专业等课程的“杂烩式”课程设置。

(6)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及课程评定的研究,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些启示:交际沟通能力是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职业要求,生理学知识是社会体育专人才的基本要求,而重视具体项目的学习及实际操作更是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就业手段。另外,外语会话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因此,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一个良好的状态来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就必须非常注重以上各项能力的重点培养。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社会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数十家厂矿工会及社区办事处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充分的培养起来,其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形势严峻。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方向

随着国务院九五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群众对于体育的兴趣及关心程度明显提高,对于自我的体育健康意识也有了很在的增强,人们已经开始自觉自愿的去参加体育锻炼,同时,伴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体育的关心热点也已经从过去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方面,开始偏离、转移向了体育经营策划等软件的开发管理方面,特别是社会指导员的培养,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这种趋势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体育院校率先增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紧接着有条件的高校开始了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其不可避免的将会存在许多缺陷。尤其在其毕业生面临就业市场挑选的时候,他们是否能通过就业情况来看,形势却并不乐观。据天津体育学院94、95、9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中从事社会体育的只占3o%,而转做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却占了4o%,另有3o%的毕业生改行从事了其他工作。这充分说明,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充分的培养起来,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试图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目前最大的就业市场,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具体来说也就是对各大厂矿工会及社区办事处的访谈和调查分析,来了解市场对社体人才的需求状况、能力要求,以进一步发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具备何种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据教育管理中控制原理,对现行社会体育专业不成熟的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依据,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留以参考。最终用以培养更优秀也更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来更好的服务于群众,全面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本文主要针对各大厂矿、高校的工会及社区办事处来进行访谈,并辅以问卷调查。共调访了厂矿、高校35家,社区办事处15处(主要以太原市为例)。问卷内容涉及了三大类共16个问题。

2.2 数理统计法

就调研所搜集的问题做数据处理并进行相关分析,统计出各项指标的数理结果,为论文的最终论证提供了可靠的数理依据。

2.3 文献法

广泛地搜集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参考学习。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社会体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1.1 政策体制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模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定以后,体育事业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发展模式阶段。1992年底,国家体委在广东中山召开的体委主任座谈会从观念、操作和行为层次提出了体育改革要求和改革任务。1993年,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着眼于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国家体委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体育改革的总目标与总任务。199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全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进一步指出:“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加速了新旧体制的转轨进程。一个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体育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之中。

3.1.2 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体制改革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具备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体育主要由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它们有共同的基础(都是以人为运动为基本活动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现在的体育大系统。同样,也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自发展的需要而各自独立发展。学校体育是我国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是一个多元化、多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综合活动,它的开展主要依靠体育市场、各种体育组织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如“全民健身计划”等。高等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3.1.3 高校的新兴专业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按专业培养人才,专业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否,既直接影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影响着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自1999年起,“社会体育”专业已被列入新的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高校的新兴专业。这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将肩负起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重任。

3.2 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市场现状

3.2.1 就业形式严峻

虽然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但毕竟我国的“社会体育”也才是刚刚起步,受各方面客观现状的影响,社会对其的认知度及市场对其专业人才的认可性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中就很少有能够真正从事到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的工作中来的。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用人单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置情况作以数据统计。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就目前厂矿工会及社区办事处的就职岗位当中,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只占5%这样一个很小的比例,而有80%的用人单位并没有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工作。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真正投入到社会体育的行业中来。

3.2.2 社会需求“贫乏”

既然国家一直大力号召要抓紧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的欠缺,一直在说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远远无法满足群众的要需求。那么又为何出现上述的那种各大单位都不予配置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情况呢?通过访谈了解,笔者总结归纳了几点用人单位对此的态度、看法,以作参考。

首先是在一些厂矿工会了解到,目前由于群众性的健身娱乐活动大多仍被作为一个副产业来对待,因此相对而言,无论从人员的安置或资金的给予方面都较为缺乏,一般情况下都只有1—2名体育干事或体工队的退役人员来进行日常体育工作。如果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赛事或娱乐活动,只需临时聘请专门的体育人员或直接调用本单位的体育爱好者就能够很好的完成活动,并不十分需要专职的社会体育人才来单位任职,长期工作。这就必然影响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到厂矿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进行。

另一方面,通过对社区办事处的走访调查,我们又发现,大多的社区办,其任职人员本身就只有寥寥数人,而且年龄结构普遍偏大。更进一步了解到,其大多根本没有专职的体育人员在职,在社区中,大多数的活动也以群众自发为主。另外,目前在几个大的社区,像迎泽区、杏花岭区办等,均可办理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这样一来,很多离退休老干部就很有积极性来学习并办证,在日常健身活动中对周围群众就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体育指导。如遇有社区举办活动,一般也由这些持证人员来协同组织开展。据了解,这样拥有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人员在各大社区均不下百人,可说人力资源相对已十分充足,根本无需过多的专职人员来进行工作。再加上社区的可流动资金相对厂矿来说更为紧缺,用于活动开展尚且不足,更无法分出资金来供职更多的就职人员。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相比一些发达国家仍十分短缺,就业市场也看似十分广阔,但在许多客观的情况和现实的问题,比如资金短缺,场地设施不完备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很难开拓,社会需求实则仍较为贫乏。在这一点上,就需要国家能有一个好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这样才能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3 准确把握社会及市场需求

3.3.1 社会市场对于体育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

外部环境的因素固然十分重要,但自身能力的培养是否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则更是毕业生能否很好就业的一个关键。尤其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可以说单一的社会体育指导岗位极少。更多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社会体育人才,既能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同时还要能担任管理、驾驶、文秘等服务工作,这种“多面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整理出各大厂矿、社区的领导在选才用人时最为注重的几项能力以供参考。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交际沟通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在选材时所看重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能力。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作为一名从事群众体育工作的工作者,首先就必须要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要得到他们的充分尊重与信赖。这样,在工作的开展及活动的举行时,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帮助,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加强交际沟通能力,正是社会体育向着以人为本方向发展的具体体现。

其次,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相当运动技能及裁判知识,尤其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于一些通常性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仅有一个表面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能够具体实践,最好是有过专门性的学习,才能够全面把握。因为,通过了解发现,在大多数的单位或社区中,举行比赛或趣味竞技时,最缺乏的往往不是活动的组织发起者或参与的群众,而是具体操作比赛流程,制定竞赛规则和拥有较强吹裁技能的专业体育人员。

再有,就是拥有很强的健身指导能力,以及丰富的体育保健常识的人才也特别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已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要求学习有关健身、营养及体育保健等的知识和能力。尤其在各大社区经常会举办各种有关体育保健防病治病的专题讲座,急需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对其进行讲解。另外,在社区日常的活动当中,也有大量群众反映,需要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对其进行健身指导。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健身意识的增强,健身指导及体育保健能力必将日趋重要。

当然,还有语言、文字表达及信息处理等辅技能,在进行广泛、深入、细致、持久的体育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将发挥其重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要想真正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就应该努力的做一个多面手,适应各种工作任务。

3.3.2 根植于市场,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1)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说打破了过去大一统的计划性与统一性,要求我们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才能适者生存,否则迟早要被市场所淘汰。我们的社会体育作为一个新专业就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市场对人才数量、质量和规格等的不同需求和变化来设计社会体育的人才模式。因此,在充分了解到市场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分析和把握这一市场动态,来构建更合理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众所周知,高校培养人才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最终都取决于课程内容和结构,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设计蓝图,课程是一定的教育理论、思想观念及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中介,其内容和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关键。

(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社会体育对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为主要依据。因此,本文根据社会体育的自身特点和社会体育要求的人才特征以及市场对此类人才能力的需求,将“与人交际沟通能力、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能力、健身指导,体育保健能力”定位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所必需的三大基本能力。其中以“指导活动能力”为基础,“交际沟通能力”为媒介,再加上“保健、健身”为目标,既有鲜明的层次特点,并且各个层次还相互交融,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合理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建立在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充分理解和对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人才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

(4)社会体育专门人才三大基本能力的观点提出,同时勾划出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要想具备较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就必须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而要想有较强的指导体育活动能力,就不可缺少各种群众经常性体育活动项目的技能学习,了解竞赛规程,学会编排组织,掌握裁判知识。根据问卷显示,像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等均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而且许多单位和社区在举行这些比赛活动时仍需聘请大量专门育人员来进行工作,这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契机,只要把握这一市场需求、分清主次,重点学习,就能够抓住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再有就是要想搞好群众的健身指导及体育保健,“生理学”、“解剖学”、“营养学”等就应作为重点课程来认真学习。试想一个没有掌握生理学知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又如何定出符合健康体育消费者的运动处方呢?另外要想提高专门人才的能力层次,还必须学习“外语”、“计算机”等的相关知识,以不断紧跟时代的潮流。所以,科学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深刻认识什么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基本”为前提。

(5)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如何针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还要考虑如何加快实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职业化的步伐,努力把握社会对专门体育指导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实际就职之间的差距,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的职业化宣传,建立新的就业、择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等。因此必须清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既不是体育教育专业,也不是体育经营管理专业或体育竞技专业,更不是体育产业专业,所以必须努力防止“面面俱到、面面都不到”的“四在像”课程设置,防止浮于专业表面、轻视专业支撑、主导方向模糊的课程设置,防止偏离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防止修修补补过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增减式”课程设置,防止混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经营管理专业、体育社会学专业等课程的“杂烩式”课程设置。

(6)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及课程评定的研究,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些启示:交际沟通能力是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职业要求,生理学知识是社会体育专人才的基本要求,而重视具体项目的学习及实际操作更是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就业手段。另外,外语会话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因此,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一个良好的状态来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就必须非常注重以上各项能力的重点培养。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社会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数十家厂矿工会及社区办事处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充分的培养起来,其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形势严峻。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方向

随着国务院九五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群众对于体育的兴趣及关心程度明显提高,对于自我的体育健康意识也有了很在的增强,人们已经开始自觉自愿的去参加体育锻炼,同时,伴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体育的关心热点也已经从过去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方面,开始偏离、转移向了体育经营策划等软件的开发管理方面,特别是社会指导员的培养,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这种趋势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体育院校率先增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紧接着有条件的高校开始了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其不可避免的将会存在许多缺陷。尤其在其毕业生面临就业市场挑选的时候,他们是否能通过就业情况来看,形势却并不乐观。据天津体育学院94、95、9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中从事社会体育的只占3o%,而转做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却占了4o%,另有3o%的毕业生改行从事了其他工作。这充分说明,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充分的培养起来,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试图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目前最大的就业市场,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具体来说也就是对各大厂矿工会及社区办事处的访谈和调查分析,来了解市场对社体人才的需求状况、能力要求,以进一步发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具备何种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据教育管理中控制原理,对现行社会体育专业不成熟的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依据,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留以参考。最终用以培养更优秀也更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来更好的服务于群众,全面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本文主要针对各大厂矿、高校的工会及社区办事处来进行访谈,并辅以问卷调查。共调访了厂矿、高校35家,社区办事处15处(主要以太原市为例)。问卷内容涉及了三大类共16个问题。

2.2 数理统计法

就调研所搜集的问题做数据处理并进行相关分析,统计出各项指标的数理结果,为论文的最终论证提供了可靠的数理依据。

2.3 文献法

广泛地搜集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参考学习。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社会体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1.1 政策体制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模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定以后,体育事业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发展模式阶段。1992年底,国家体委在广东中山召开的体委主任座谈会从观念、操作和行为层次提出了体育改革要求和改革任务。1993年,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着眼于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国家体委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体育改革的总目标与总任务。199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全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进一步指出:“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加速了新旧体制的转轨进程。一个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体育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之中。

3.1.2 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体制改革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具备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体育主要由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它们有共同的基础(都是以人为运动为基本活动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现在的体育大系统。同样,也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自发展的需要而各自独立发展。学校体育是我国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是一个多元化、多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综合活动,它的开展主要依靠体育市场、各种体育组织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如“全民健身计划”等。高等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3.1.3 高校的新兴专业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按专业培养人才,专业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否,既直接影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影响着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自1999年起,“社会体育”专业已被列入新的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高校的新兴专业。这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将肩负起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重任。

3.2 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市场现状

3.2.1  就业形式严峻

虽然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但毕竟我国的“社会体育”也才是刚刚起步,受各方面客观现状的影响,社会对其的认知度及市场对其专业人才的认可性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中就很少有能够真正从事到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的工作中来的。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用人单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置情况作以数据统计。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就目前厂矿工会及社区办事处的就职岗位当中,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只占5%这样一个很小的比例,而有80%的用人单位并没有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工作。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真正投入到社会体育的行业中来。

3.2.2 社会需求“贫乏”

既然国家一直大力号召要抓紧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的欠缺,一直在说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远远无法满足群众的要需求。那么又为何出现上述的那种各大单位都不予配置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情况呢?通过访谈了解,笔者总结归纳了几点用人单位对此的态度、看法,以作参考。

首先是在一些厂矿工会了解到,目前由于群众性的健身娱乐活动大多仍被作为一个副产业来对待,因此相对而言,无论从人员的安置或资金的给予方面都较为缺乏,一般情况下都只有1—2名体育干事或体工队的退役人员来进行日常体育工作。如果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赛事或娱乐活动,只需临时聘请专门的体育人员或直接调用本单位的体育爱好者就能够很好的完成活动,并不十分需要专职的社会体育人才来单位任职,长期工作。这就必然影响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到厂矿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进行。

另一方面,通过对社区办事处的走访调查,我们又发现,大多的社区办,其任职人员本身就只有寥寥数人,而且年龄结构普遍偏大。更进一步了解到,其大多根本没有专职的体育人员在职,在社区中,大多数的活动也以群众自发为主。另外,目前在几个大的社区,像迎泽区、杏花岭区办等,均可办理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这样一来,很多离退休老干部就很有积极性来学习并办证,在日常健身活动中对周围群众就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体育指导。如遇有社区举办活动,一般也由这些持证人员来协同组织开展。据了解,这样拥有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人员在各大社区均不下百人,可说人力资源相对已十分充足,根本无需过多的专职人员来进行工作。再加上社区的可流动资金相对厂矿来说更为紧缺,用于活动开展尚且不足,更无法分出资金来供职更多的就职人员。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相比一些发达国家仍十分短缺,就业市场也看似十分广阔,但在许多客观的情况和现实的问题,比如资金短缺,场地设施不完备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很难开拓,社会需求实则仍较为贫乏。在这一点上,就需要国家能有一个好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这样才能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3 准确把握社会及市场需求

3.3.1 社会市场对于体育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

外部环境的因素固然十分重要,但自身能力的培养是否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则更是毕业生能否很好就业的一个关键。尤其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可以说单一的社会体育指导岗位极少。更多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社会体育人才,既能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同时还要能担任管理、驾驶、文秘等服务工作,这种“多面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整理出各大厂矿、社区的领导在选才用人时最为注重的几项能力以供参考。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交际沟通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在选材时所看重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能力。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作为一名从事群众体育工作的工作者,首先就必须要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要得到他们的充分尊重与信赖。这样,在工作的开展及活动的举行时,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帮助,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加强交际沟通能力,正是社会体育向着以人为本方向发展的具体体现。

其次,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相当运动技能及裁判知识,尤其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于一些通常性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仅有一个表面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能够具体实践,最好是有过专门性的学习,才能够全面把握。因为,通过了解发现,在大多数的单位或社区中,举行比赛或趣味竞技时,最缺乏的往往不是活动的组织发起者或参与的群众,而是具体操作比赛流程,制定竞赛规则和拥有较强吹裁技能的专业体育人员。

再有,就是拥有很强的健身指导能力,以及丰富的体育保健常识的人才也特别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已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要求学习有关健身、营养及体育保健等的知识和能力。尤其在各大社区经常会举办各种有关体育保健防病治病的专题讲座,急需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对其进行讲解。另外,在社区日常的活动当中,也有大量群众反映,需要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对其进行健身指导。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健身意识的增强,健身指导及体育保健能力必将日趋重要。

当然,还有语言、文字表达及信息处理等辅助性技能,在进行广泛、深入、细致、持久的体育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将发挥其重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要想真正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就应该努力的做一个多面手,适应各种工作任务。

3.3.2 根植于市场,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1)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说打破了过去大一统的计划性与统一性,要求我们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才能适者生存,否则迟早要被市场所淘汰。我们的社会体育作为一个新专业就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市场对人才数量、质量和规格等的不同需求和变化来设计社会体育的人才模式。因此,在充分了解到市场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分析和把握这一市场动态,来构建更合理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众所周知,高校培养人才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最终都取决于课程内容和结构,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设计蓝图,课程是一定的教育理论、思想观念及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中介,其内容和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关键。

(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社会体育对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为主要依据。因此,本文根据社会体育的自身特点和社会体育要求的人才特征以及市场对此类人才能力的需求,将“与人交际沟通能力、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能力、健身指导,体育保健能力”定位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所必需的三大基本能力。其中以“指导活动能力”为基础,“交际沟通能力”为媒介,再加上“保健、健身”为目标,既有鲜明的层次特点,并且各个层次还相互交融,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合理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建立在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充分理解和对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人才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

(4)社会体育专门人才三大基本能力的观点提出,同时勾划出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要想具备较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就必须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而要想有较强的指导体育活动能力,就不可缺少各种群众经常性体育活动项目的技能学习,了解竞赛规程,学会编排组织,掌握裁判知识。根据问卷显示,像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等均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而且许多单位和社区在举行这些比赛活动时仍需聘请大量专门育人员来进行工作,这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契机,只要把握这一市场需求、分清主次,重点学习,就能够抓住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再有就是要想搞好群众的健身指导及体育保健,“生理学”、“解剖学”、“营养学”等就应作为重点课程来认真学习。试想一个没有掌握生理学知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又如何定出符合健康体育消费者的运动处方呢?另外要想提高专门人才的能力层次,还必须学习“外语”、“计算机”等的相关知识,以不断紧跟时代的潮流。所以,科学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深刻认识什么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基本”为前提。

(5)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如何针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还要考虑如何加快实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职业化的步伐,努力把握社会对专门体育指导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实际就职之间的差距,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的职业化宣传,建立新的就业、择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等。因此必须清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既不是体育教育专业,也不是体育经营管理专业或体育竞技专业,更不是体育产业专业,所以必须努力防止“面面俱到、面面都不到”的“四在像”课程设置,防止浮于专业表面、轻视专业支撑、主导方向模糊的课程设置,防止偏离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防止修修补补过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增减式”课程设置,防止混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经营管理专业、体育社会学专业等课程的“杂烩式”课程设置。

(6)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及课程评定的研究,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些启示:交际沟通能力是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职业要求,生理学知识是社会体育专人才的基本要求,而重视具体项目的学习及实际操作更是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就业手段。另外,外语会话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因此,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一个良好的状态来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就必须非常注重以上各项能力的重点培养。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健身;社区居民;场地设施;需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37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3

0 引 言

体育需求是人们对从事体育活动的愿望,体育场地设施是人们满足体育需求的载体。了解居民体育健身设施需求对于促进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运营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社区体育运动正从人们视野边缘走向中心,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问题也被提到议事日程。国外在体育设施方面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建设标准,完善了运营方式;国外体育设施发展的迅速与政府的支持、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保障以及社会各界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等因素相关。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的体育需求随之增加,但是重庆市南岸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无论原地城区人口还是城镇化新增城区人口,其体育权力、公共体育服务能否得到保障,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居民需求的视角展开研究,以期通过研究对南岸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布局、使用、运营等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1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需求调查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需求调查的研究对象

重庆市南岸区是重庆市六大都市功能核心区之一,从重庆市官网数据获悉,2014年都市功能核心区城镇化率为99.85%,常住人口367.76万人,人口密度折算为12 361.68人/平方千米,与2000年相比人口密度增加了5.8倍。2015年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南岸区经济稳定发展在主城九区排第2位。虽然经济增速较快,但是南岸区行业发展不均衡,尤其服务业占比不高。本文随机对南岸区南坪街道、广阳镇、南山街道、长生桥镇、海棠溪街道等地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小于30岁的居民49人,大于30岁的居民55人;男性58人,女性46人。

1.2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需求调查的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了解目前居民的体育需求、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研究现状。

1.2.2 调查法

笔者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问法,自行设计了《重庆市区居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需求调查问卷》,主要内容见表1,对问卷进行了专家效度检验,效度达90%以上,采用分半信度的方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R=0.809。在社区现场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4份,有效率为98.11%。

2 重庆市南岸区居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需求调查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健身项目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现状调查

假设居民所喜爱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与现实中实际所从事的运动健身项目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居民周围体育场地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2.1.1 男性居民运动项目的喜好与实际从事运动项目的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重庆市南岸区男性居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主要为篮球、跑步、羽毛球等,分别占40%、22%、18%等。从中可知,普通男性居民喜好的运动项目相对集中,以大众性项目为主,最喜欢篮球。篮球作为目前最普及的球类项目之一,属于激烈对抗性集体项目,这可能与男性天性好胜、喜欢竞争的个性相关。而男性现实中实际从事的运动项目排名却为跑步、篮球、羽毛球等,分别占43%、21%、8%。与最喜好的运动项目相比较,跑步者有大幅度增加,提高了近50%,变化率最大。跑步作为一项最为普通、普及、简单易行、有较好健身价值的运动项目,由于其运动的外部条件要求最低,因此最易于实现。但是相对而言,篮球的参与者差不多降低了50%,羽毛球的参与者降低超过了50%,通过现场观察和访问可知,最主要的原因是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无法满足造成的,具体表现在场地数量上或者就近距离上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2.1.2 女性居民运动项目的喜好与实际从事运动项目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重庆市南岸区女性居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主要包括跑步、羽毛球、广场舞、健美操或瑜伽、太极拳等,分别占35%、17%、14%、12%、7%。实际从事的运动项目排名为跑步、广场舞、羽毛球、跳绳、太极拳分别为48%、20%、11%、10%、7%。可以看出,与男性相比,女性主要选择对抗性相对较小的运动项目,同时以塑身、有氧健身项目居多。女性表现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广场舞从事者较多,排名第二,广场舞属于自发性的新生事物,是近些年来中老年女性特别流行的健身选择,主要发生的地点是小区内外空旷场地、广场、公园等。而从现场的观察与访问可知,目前还没有针对广场舞设置的专门场地、设施,社会冲突还时有发生,因此广场舞还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管理状态。另外,南岸区居民有12%的女性喜爱健美操和瑜伽,但是真正从事者微乎其微,通过访问可知,主要原因是附近没有场馆或者没有收费廉价的场馆。

2.2 居民对体育场馆布局的满意度

从表3可以看出,整体上南岸区居民对场地设施布局较满意,男性达86.2%,女性达78.26%,这可能与南岸区有着比较良好的天然优势相关,第一,南岸区依山傍水,南滨路、南山设置了多条健身步道,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第二,江南体育中心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型体育场馆,功能齐全,位置处于南岸区相对核心地带,是人群集中聚居的地方,而体育中心可同时容纳3 000多人同时锻炼;第三,南岸区有4所本科院校,2所高职院校,除沙坪坝区外重庆高校数量排名第二,高校场馆设施的开放为附近居民的健身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条件。因此,南岸区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居重庆市前列与这些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女性居民对场地设施布局的不满意程度大于男性居民,可能与女性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有关,并且目前大多数体育场馆以球类为主,相当部分女性尤其中老年女性并不习惯到收费的球类等场馆进行健身锻炼。现今中老年女性热衷于广场舞,目前也没有广场舞固定的场所,没有严格的地盘划分,没有专门的场地规划设计,多数还处在无序组织状态。

2.3 居民健身时间分布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南岸区居民选择最多的健身时间在早晨8点钟之前,男女相同,对于这个时间段,公共体育场馆尚未开放。男性选择健身的最主要的3个时间段均分布在工作外的业余时间,女性除了早上,另外,选择健身的时间段还有上午和下午,与男性有较大差别。根据现场访问可知,比较大型的体育场馆开放时间为9:00―21:00,小区健身场地随时开放,部分体育场馆不对外开放或者要收取相关费用。从中可见,大型体育场馆的开放,对于男性居民的满足度相对较低。尽管对女性满足度稍高,但是有闲暇时间的中老年女性,愿意到大型体育场馆锻炼的人数较少,所以仍然存在场地设施的矛盾问题。

2.4 影响居民选择体育健身场所的因素

通过现场访问可知,居民对场馆收费这种有偿使用方式表示理解,但由于个人经济能力的不同,场馆收费依旧是影响居民选择场馆的重要因素;体育场馆所在位置、布局情况也是影响居民选择的重要因素,考虑到时间、距离等问题,大多数居民更加愿意选择离家近的地方。表5的问卷调查显示,影响男性居民健身场所选择的因素最主要是场馆收费和离家远近,但对于女性居民最主要是健身指导和离家远近,表明女性对健身指导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与现场访问的结果比较一致,超过60%的女性都表示希望在现场能有体育健身的指导。

3 重庆市南岸区居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需求调查建议

3.1 加强供给侧改革与管理

3.1.1 加大政府投入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区体育设施不断扩建、改建与完善,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体育健身锻炼场地设施的需求,同时增大都市核心区大型体育场馆的开放度,让更多居民享受到体育场馆空闲时期的开放待遇。

另外,政府通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将高校体育资源充分利用。在购买场馆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街道、社区俱乐部、高校与居民共同协作,由政府出资补贴,社区参与管理,引入市场机制为居民提供优质体育公共服务。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需要一定的安全维护、人力资源、场地设施维护成本,政府通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达到资源共享是一条有效的可操作途径,可降低投入成本,从而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

3.1.2 资源重构、法制保障及政策导向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出现体育资源不均等现象,人们享有的体育公共服务也不平衡。因此,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开发并进行资源重构,构建一种集休闲、健康、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场馆管理模式,如开发网络资源,保障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利用,加强信息化管理。制定和健全法制,使整个城市规划、布局、设计及建筑规范实施等过程,均受到法律的监督,从而有效保障居民的体育权益。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积极倡导群众体育运动参与,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的积极导向为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在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政府始终是最重要的供给主体,在体育资源重构、法制保障方面起决定作用。

3.2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3.2.1 多维综合规划设计小区楼盘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

(1)修建或者改建篮球场馆和羽毛球场馆。通过修建或者改建篮球场馆和羽毛球场馆,不断满足南岸区男性居民的需求,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建设三人制或五人制篮球场地均能达到娱乐健身目的。尽量满足居民在自己的小区或者附近进行健身锻炼,这是一项值得努力的民生工程。

(2)划定或者修建广场舞场地。这主要是满足女性群体的健身需求。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广场舞场地,但是作为近些年来逐渐兴起并不断壮大的健身群体来说,为了满足这部分健身群体的需求,在不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权益条件下,有必要对公共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专门的设置和规划。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划定或者修建广场舞场地,不仅能够满足居民对广场舞场地的需求,还能够为其他居民增添空闲的场地,所以,划定或者修建广场舞场地有利于提高效能。

(3)遵循便利原则。现在大多数小区都配套有一定量的室外公共体育健身器材和场地,给居民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从数量上、规格上、质量上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加强社区小型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3.2.2 将场地设施管理与居民建立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相结合

从目前部分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来看,其场地设施的不足与闲置的矛盾目前还是比较突出,很多居民没有到体育场馆锻炼的习惯,部分大型体育场馆也存在开放不足的问题。基于此,进行体育文化的有效宣传和传播,加强社区和场馆健身人群的体育健身指导,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这都有助于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从而促进场馆的运营效率的提高。

4 结 语

从场地设施需求来看,南岸区男性居民对篮球场馆、羽毛球场馆等球类场馆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女性居民对广场舞场地以及瑜伽、健美操场馆等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居民对场馆开放、布局的满意度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居民对场馆开放的需求存在时间上的矛盾和差异,从开放时间看,男性的满足度低于女性,早、晚两个时间段较难得到满足;影响民居健身场所选择的因素存在性别差异,除了场馆收费、离家远近等共同的影响因素外,女性对健身指导的需求比较强烈。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加强供给侧改革与管理,合理规划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促进公共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涛,张凤华,苏振南.美英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2(4).

[2]王志威.英国社区体育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8篇

摘 要 本论文主要通过访谈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赣南地区体育职业培训市场现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赣南地区体育职业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赣南地区 体育职业培训 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赣南地区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市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中国数字期刊网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集相关电子资料;其次,通过走访赣州市体育局、赣州市体育行业职业培训基地获得体育职业培训相关情况。最后,对赣南地区近3年来体育职业培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培训基地的宣传手段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站点培训的人员得知培训消息的途径主要为“朋友或同事介绍”,占比高达48%,而作为官方主推的“网络广告”方面甚至低于“其他”途径仅占到22%。赣州体育职业培训基地在对体育行业职业培训进行宣传时,仅在学校官网和赣州教育网上贴出了具体的培训项目及收费情况,并没有进行其他的宣传手段。

(二)培训项目情况分析

赣州体育职业培训基地开设了游泳教练员、游泳救生员、健美操教练员、健身教练员四个项目的培训,学员在选择方面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培训机构不能给学员提供多技能、全方位的指导,更是打消了很大一部分学员的积极性。

(三)学员选择项目情况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参加培训的所有人员中,选择游泳救生员的人数最多,达到64人,占总人数的45%,其他三个项目较为平均,其中选择游泳类职业培训的人数高达63%。而在赣州体育职业培训基地的人员中选择游泳类项目培训的却超过一半以上,为什么会呈现如此的景象?原因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第一,社会需求量大。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管理办法》把游泳列入了第一批高危体育项目,只有持证的救生员和游泳教练员才可以上岗。第二,持证收入更高。专业救生员必须具备关于游泳的全面的技术和知识,要通过水中潜水、速度游、踩水、解脱等多种考试环节才能拿到证。而没有经过培训的人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因此持证游泳救生人员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

(四)培训基地工作效率分析

赣州体育职业培训基地内工作人员仅为两名,需要完成站点培训工作的所有流程。高强度的工作,很难保障其效率,给站点的操作流程带来滞后性。站点工作效率一旦出现滞后现象,势必会影响到站点工作开展的张力,也势必会影响到市场培训机构的长远发展。

(五)学员对培训重视程情况分析

通过对赣州体育职业培训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访问得出表3数据,以上数据向我们透露了,在2011-2013年间,先后报名参加培训的142人中,获得鉴定资格认证证书的共计104人,合格率为73.2%。笔者针对这部分学员进行了电话访问,未通过这部分学员对资格鉴定重视程度太低。由于他们受到社会上很多不合格的培训机构“交钱就能拿证”经营手段的影响,在培训时,没有认真的进行练习和消化培训导师的知识,从而在技能认证来临时手足无措,不能很好的进行回答,导致出现未通过的现象。

三、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不局限于赣南地区。政府应大力扶持本地区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给培训的工作提供便利,可以获得本区域内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支持,扩大站点的宣传力度,散布至整个赣南地区及周边城市。

(二)增加培训项目,提高学员的可选择性。赣南地区是一个地域特性、地方色彩相对浓厚的地区,可向有关部门申报具有地域特性、地方色彩的培训项目,让从事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的人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提升站点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培训基地应对外招收专门人才或发展更多的专职人员,扩充工作队伍,彻底改变站内工作人员缺乏现状,同时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优化内部结构。

(四)规范鉴定市场,提高学员重视度。摒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让学员认识到“交钱就能拿证”是行不通的,提高学员对鉴定工作的重视程度,让他们在培训中,真正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会忠.体育行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0(30):578-579.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认知度;青少年群体;旅游市场;培育策略

一、旅游认知度概述

关于旅游认知概念的运用在国外较为少见,认知主要用于文章中理论探讨的支持说明,没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定义旅游认知,认为其是旅游者在旅游这个特殊活动中的认知,其特殊性表现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物的认知与人的认知的交融性(游旭群、杨杏,2003),外国研究者在旅游认知研究成果较早也较多。“旅游者认知是会导致旅游者价值体系的形成。”(Juergen Gnoth,1997),“旅游者社会认知水平会影响旅游者满意度的形成。”(Charles Abraham等,1999),“旅游者认知经验受旅游者教育水平、信息接受水平和兴趣的影响”(Prem Chhetri等,2004)等。

二、青少年群体旅游市场培育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群体对其所在家乡未来旅游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中学学习阶段未对家乡资源有充分认知,势必会影响到当地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再则青少年群体由于其自身的旅游需求特征,他们是当地旅游业不可或缺的消费群体,青少年的旅游需求可通过家庭为单位带动身边一大片朋友亲属的旅游需求。“我国青少年在校学生数量较多,出游愿望也比较强烈,学生又有着比较充足的寒暑假时间,开发这一市场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而且随着人们收人的增加,家庭用于旅游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多,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青少年学生的旅游活动会被更多的父母理解和支持。”因此,青少年对旅游的认知程度高低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深入了解当地青少年群体对大新旅游认知情况以便更好地培育和开发青少年旅游市场,同时提高青少年对家乡旅游自我认知的意识,笔者现对大新中学进行实地调查,以问卷的形式收集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设性意见。本次调查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88份,回收率约为73.33%,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三、青少年群体旅游认知度现状

(一)旅游认知现状

在回答“你对大新旅游总体情况的认知程度”一题时,所接受调查的大新中学的青少年仅有1%表示非常了解,9%表示比较了解。77%表示了解很少,占了绝大多数,最后竟然有高达13%的青少年表示一点也不了解。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了当地青少年对大新旅游认知程度极为低下的现实。

据调查统计得知,所调查者几乎没人知道当地现阶段的旅游发展战略(早在2007年大新县就制定出“旅游旺县”的发展战屡),没有阅读过如《大新县志》等反映本地旅游情况的文献资料的青少年高达86%,当地青少年了解本地旅游情况渠道主要集中在“亲戚朋友口口相传”上,网络、电视、文献资料等渠道少有人问津,了解面显得单一而狭小,现阶段还未形成百花齐放的了解方式。就当地景点的了解程度而言,大新中学的学生认知度普遍较低,统计结果显示知道1-5个景点的青少年为绝大多数占总人数的83%;知道6-10个的占24%;知道10个以上的人更是九牛一毛,甚至有3%的青少年表示对大新的旅游景点一概不知。

关于青少年群体了解渠道为何会出现向“亲戚朋友口口相传”这一传统方式“一边倒”的情况,有研究者通过文献回顾做出了解释“青少年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受相关群体的影响较大。他们获得的旅游目的地信息主要来源于朋友、同学的介绍。一方面,他们认为同伴的第一手经验更加可靠和重要,值得依赖,从而减少了自己外出旅行的心理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产品的象征性,使青少年学生不仅注重自己在消费旅游产品中的感受,更注重朋友、同学对自己购买旅游产品的评价。”

大新中学所坐落于大新县桃城镇,地域幅度虽不大但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却较为丰富,自古以来就流传有“桃城十景”之说,而调查的大新中学的学生回答令人失望,接近47%的青少年不知道关于“桃城十景”的任何一处景观,甚至有一定数量的青少年不知道存在“桃城十景”之说,知道1-4处的青少年约占48%,而知道一半以上“桃城十景”的青少年仅占4%,仅以大新县城的桃城镇为例,反映了当地青少年对学校所处的周边地区资源漠视的现状,更不要说对整个本地旅游资源的总体认知了。

(二)旅游认知阻碍因素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造成你了解大新旅游出现障碍的最主要因素”这一题主要从宏观层面结合微观角度去试图了解当地青少年对家乡旅游认知出现障碍的症结所在。针对青少年群体旅游市场开发问题的研究,国内有研究者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旅游”“旅游企业要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等措施。而从这些开发措施中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学校、社会(如旅游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个人因素以及家庭因素也是本研究考察的两大因素。

造成青少年了解大新旅游出现障碍的最主要因素集中在“社会因素”方面,约占到总人数的40%。从问卷收集到的反馈原因上看,经过笔者总结大致有以下三大点。第一,当地政府对本地宣传力度不够,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当地居民尚未形成旅游意识。据笔者所知当地政府并不是没有对当地资源做大力度地宣传,尤其是近几年来当地政府每年十月底举办的“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利用表演、商贸等各种形式展示了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然而每年如此大型的宣传活动其实过分强调了对外宣传作用而忽视了本地旅游市场的培育。第二,环境污染严重削减出行欲望。第三,交通不便,景区的可进入性低

造成青少年了解大新旅游出现障碍的第二重因素表现在“个人因素”方面(约占27%)。青少年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额都较少,这是造成该群体出行障碍的客观原因,多数青少年表示将会以学业为重,暂不考虑旅游,无法亲身体验旅游无形之中减少了一项青少年了解家乡旅游情况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地青少年不了解或者不愿了解大新旅游情况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偏见,调查中笔者得知存在一定数量的该校学生在不甚了解的状况下主观臆断本地旅游资源大同小异没有旅游的必要,或者认为本地偏远狭隘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或者干脆认为旅游无用浪费时间与精力。

旅游障碍的第三重因素表现在“家庭因素”方面(约占20%)。选择该项的青少年客观原因是家庭收入无法满足旅游消费以及农事繁忙无暇了解等等,致使该部分青少年了解大新旅游情况出现障碍。客观方面,家庭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支持青少年的个人旅游行为。

第四重阻碍因素表现在“学校因素”方面(约占13%)。受访青少年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学校学业压力大、补课时间过多,挤占了其了解家乡旅游情况的时间;其二,学校缺乏开展认知家乡旅游的相关活动。在回答“你认为校方是否有必要对学生举行大新旅游情况专门讲座”一题时,44%所调查大新中学学生表示“很有必要”,仅有13%的人表示“没有必有”,其余41%的人持中立态度,揭示了青少年对家乡旅游情况有较为强烈的认知欲望,只是苦于寻找合适的了解渠道。

四、青少年群体旅游市场培育策略

(一)当地政府发挥引领作用,加强交通可达性基础设施的建设

社会因素是造成当地青少年了解大新旅游出现障碍的最主要因素。当地政府应该逐渐把旅游宣传的重心转移到本地,利用旅游节庆活动等机会倡导本地旅游活动,逐渐形成居民良好的旅游意识;鼓励当地学校引进更多的有关大新旅游情况的图书资料,开拓学生的认知面;关闭对环境造成重大伤害的工厂或者严格控制好各个工厂企业的“工业三废”,保证良好的出游环境;本地车站应积极筹备开往大新各大景区的汽车,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如是青少年方能在政府倡导风气下积极了解本地旅游情况。

(二)青少年充分利用可自由控制的时间,开拓信息接触的渠道

个人方面,我们无法改变青少年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额都较少的客观事实,多数青少年表示将会以学业为重,现在暂不考虑旅游,这样的理由无可厚非毕竟学生还是要以学业为重,然而了解家乡旅游情况的方式是有多种渠道多种方面的,亲身体验旅游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青少年自身还是要改变“不旅游就无法了解当地旅游情况”的错误观念,如果有条件鼓励多参与旅游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真实情况,如果条件不足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介手段去主动了解本地旅游动态,先要做到不带偏见的态度去了解,然后再验证自己当初的感觉与事实是否相符。

(三)家庭在注意旅游安全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旅游机会

家庭方面,除去家庭收入无法满足旅游消费以及农事繁忙等客观方面的考虑,家庭方面不应一味强调安全等方面的因素而不支持青少年的旅游行为。预防旅游安全事故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以家庭的形式陪同青少年旅游,请有经验的人带队旅游,或者出行之前监督孩子前往正规的旅游景点(区)旅游提高旅游安全系数等,同时家庭方面要相信作为准成人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范能力,也要相信随着景区管理日臻成熟,景区旅游安全预防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

(四)建议校方将推介本地旅游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

学校方面,青少年在学的学业本来压力就大、更应该通过旅游等方式缓解学习的焦虑状态,建议学校节假日期间减少补课时间,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去多了解一些家乡旅游情况;另外,学校应该开展多些认知家乡旅游的相关活动,如校方可在适当的时间对学生举办本地旅游情况专门的讲座去强化青少年校园生活与家乡旅游的联系,学校相关图书资源急需丰富,如当地县志、旅游类报刊、旅游年鉴等都是学校图书应重点收集的对象。

参考文献:

[1]白凯,马耀峰,游旭裙.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认知和旅游认知概念[J].旅游科学,2008,22(1):22-25.

[2]王秀兰,甘枝茂. 我国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2):23-28.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0篇

(蚌埠医学院 体育艺术部,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运用文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影响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依此为体制因子、资源因子、人员因子和动力因子.其中体制因子是影响蚌埠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最直接、最重要的因子,其次是资源因子,最弱的是动力因子.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01-03

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功能,方便广大市民就近参加体育锻炼,蚌埠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文件精神,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蚌埠市部分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并于2011年11月在全市确立了10所学校进行首批试点开放.经过一年多的试行,摸索、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结合全市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于2012年12月确立蚌埠第五中学等10所学校为蚌埠市第二批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学校[1].虽然出台了相应文件,要求中小学体育场馆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向社会开放,但却忽视了现实状况与学校实际利益的矛盾,导致中小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对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为学校体育场馆的高效、合理开放提供依据,为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蚌埠市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淮上区四个区中分别随机抽取中学5所、小学5所,共十所中小学,选取这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发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有关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学校体育、体育管理、体育消费等有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学校体育、体育场馆经营及社会体育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主要就关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对这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为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出相关问卷,将初步制定的问卷向有关专家咨询,经过反复修改,最后确定问卷以现场发刚的形式发放各类问卷,采用折半信度法队对回收问卷进行信度检验(r=0.84),结果显示具有较高的信度,符合科学调查研究要求.

2.2.4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运用软件包spss19.0进行处理,对影响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进行因子分析.

2 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影响因素的确立及因子分析

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性质和侧重点又各不相同.笔者广泛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经过专家咨询,初步拟定了影响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22项因素,如表1所示.

对回收的问卷信息经过量化处理,对样本适应性度量的KMO值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2].检验结果为KMO值为0.813,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具高度显著性,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4个主要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3.318%,表明所提取的4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原始变量总方差的73.318%.计算出初始因子矩阵,用极大方差法对初始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得出正交因子.

2.2 影响因素因子的命名

将影响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的22项因素归入相应的4个主要因子,分别命名为体制因子、资源因子、人员因子、动力因子,见表(3).

2.3 因子结果分析

2.3.1 体制因子

体制因子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其在学校的发展,要使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就必须调动各基层学校领导的积极性,使他们利用有限的场馆资源和经费,制定合理的体育场馆管理方式、加大体育场馆开放的宣传力度、增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来开放的意识,满足人们的需求(如图1所示).

2.3.2 资源因子

体育场馆资源是保障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没有足够的体育场馆资源各项体育活动都不能很好的开展,学校体育场馆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课外体育活动还影响到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如图2所示).

2.3.3 人员因子

人员因子主要反映了影响蚌埠市中城区小学对外开放的的人为方面的因素,包括学校人员因素与社会人员因素(如图3所示).

2.3.4 动力因子

动力是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4].本文提及的动力因子包括场馆开放的收入是否够维持场馆的开支、学校体育场馆地理位置是否能吸引人们、场馆的保养重要,对外开放是否利于保养、场馆开放是否与教学相冲突、学校安全隐患增加,健身安全责任不明确(如图4所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影响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的因素依此为体制因子、资源因子、人员因子和动力因子.影响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依此为体制因子、资源因子、人员因子和动力因子.这些因素的影响性质和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其中体制因子是影响蚌埠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最直接、最重要的因子,其次是资源因子,最弱的是动力因子.

3.2 建议

学校领导是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决策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调动各基层学校领导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的体育场馆管理方式,综合调控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发展.学校体育场馆管理者应不断提高体育场馆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学校场馆利用率,减少学校在场馆维修中的财政投入,减轻学校的负担.共同促进中小学与社会的融合,充分体现学校体育资源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设施.

参考文献:

〔1〕蚌埠市教育局.关于公布蚌埠市第二批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单位的通知.bbjy.com/n39173c42.aspx.2012-11.

〔2〕赵效江,等.生存教育视野下高校游泳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110.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荆门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 发展现状 问题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ity Square Sports Cultural Activities

——Take Jingmen City as an example

XU Hongmei

(Department of Sports,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gmen, Hubei 448000)

Abstract City square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city's spo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article in the public square Jingmen spo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for the study, using literature data, questionnaires, data statistics,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n Jingmen City Square and the presence of conduct research issue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Jingmen City Square spo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Jingmen City Square sports cultural activities; development situation; problem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荆门市部分健身广场和公园内的体育文化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下载和阅读了中国知网上有关“广场文化活动”、“广场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文化”、“社区体育”等方面的论文多篇,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荆门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广泛的建议和意见;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荆门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现状

2.1.1 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荆门市广场体育参与群体中男性占30.28%,女性占69.72%,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者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16岁以下的锻炼者占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的3.1%,16~30岁占5.12%,31~45岁占20.10%,46~60岁占30.10%,60岁以上者占41.58%。这是因为青年时期事业刚刚起步,工作繁忙且压力较大,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和精力。到了中年时期,工作、家庭步入正轨,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居民在工作之余利用体育活动来进行自我身心调节。进入老年时期,大部分人都已离开工作岗位,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另外,由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使得老年群体对参与体育活动有较高的积极性。

2.1.2 荆门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主要选择的运动项目调查

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城市居民活动项目依次为:长走或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篮排球。但是由于时间和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广场的场地因素、广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认知因素等的区别等选择的运动项目有些差别。从总的来看,荆门市广场体育的参与者主要选择的运动项目是健身走、舞蹈、器械健身,他们选择这些运动项目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对运动场地的要求不高,在广场里很容易找到,而且这些项目对体能的要求不高,很适合他们对活动强度的要求。但由于参与者的性别差异性,偏重选择的运动项目也有不同,男性选择的运动项目主要是健身走,占到总人数的77.14%,其次是器械健身,占32.86%,舞蹈占25.71%。而女性则偏好柔美的舞蹈,以优美舞姿来达到健身的目的,舞蹈参与者占调查总人数的71.88%,其次是健身走,占36.07%,器械健身占10.66%。由此也可以看出,舞蹈是荆门市广场体育的主要活动项目之一。

2.2 影响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2.2.1 城市广场自然环境

广场景观环境是体育活动必要的视觉条件,景观环境的美观与否影响人们锻炼的心情。随着人们生活品位的不断提升,城市广场景观环境也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城市体育广场,良好的运动环境是吸引参加者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外部诱因。调查显示有89.12%的人认为广场环境好会吸引更多人来此健身,由此可以说明,优美的城市广场自然环境有利于推动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发展。

2.2.2 城市广场是否配备完善的设施

体育场地及其专业配套设施是体育活动必要的物质条件。场地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文化活动的效果。目前,荆门市城市广场的数量和设施的配备基本可以满足广大体育锻炼者的需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荆门城区的体育活动爱好者多集中在天鹅广场、运动生态公园、廉政广场和月亮湖广场。其中天鹅广场共有健身器材30件,有两位集体舞教练,一位拉丁舞教练。月亮湖广场共有健身器材35件,分别是二联漫步机3件,双位牵引器2件,伸腰伸背器2件,划船器2件,立式腰背按摩器2件,天梯2件,三位扭腰器2件,椭圆机2件,三位坐蹬训练器2件,健骑器2件,二位太极揉推器2件,肩关节康复器2件,秋千2件,肋木1件,吊桩1件,高低单杠1件,三位坐势扭腰器1件,双杠1件,平衡滚筒1件,腰肌板1件,梅花桩1件;指导员方面有一位集体舞教练,两位交际舞教练。运动生态公园有一个标准的运动场,多片篮球场和网球场,还有一个标准的游泳馆。月亮湖广场没有健身器材,但有多名舞蹈教练。这4个具有代表性的广场基本上配备了广场运动所需的基本器械与场地,基本满足了广场体育活动者的需求,促进了荆门市广场体育活动的发展。

2.2.3 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氛围

快乐的体育活动使人产生坚韧的毅力,表现出体育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对参与体育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是促进体育活动实施的内因。而良好的体育文化活动氛围是促进广场体育活动持续进行的外因,基本满足需要的广场体育设施、稳定的体育锻炼群体、专业的体育教练或指导者、周期性的体育活动、相关单位的支持力度等等,构成了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氛围,成为推动城市广场活动发展的有力因素。调查发现,最初运动生态公园的管理者为了吸引广大的体育爱好者到此锻炼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每周或每月举行一到两个体育赛事,免费开放篮球场、网球场给附近的市民锻炼,定期请专业的教练给普通市民培训。如今来这锻炼的人不计其数,锻炼的项目越来越丰富,此处已成为广大市民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3 结论与建议

3.1 政府要加大投资

目前荆门城区的广场及其配套设施基本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锻炼需求,但也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健身器材的种类不多,数量有限;有的广场有,有的广场没有;器械的管理与维修不到位,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市民的锻炼效果。政府应加大投资,建设更多的广场,购置更多的体育器材,满足日趋庞大的市民的锻炼需求。

3.2 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和组织,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荆门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广大的年轻人认为广场的体育项目和体育器材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因此政府部门在设计广场时就要考虑其功能的多元化,在活动的组织时也要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

3.3 配备更多的社会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的宣传者,是科学健身的指导者,是群众活动的组织者,是场地设施的维护者,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荆门城区广场缺乏健身指导员的问题十分突出。政府部门要在各广场分配健身指导员,引导广大市民科学规范地锻炼身体。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健身俱乐部 体育消费 体育市场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当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时,体育健康消费就将开始启动。体育健身俱乐部就是伴随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体育消费需求的启动而兴起的。平顶山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城市竞争力在河南消费前三,这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社会经济支持。然而,平顶山市健身俱乐部发展状况如何?其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企业所有制和市场定位、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又如何?本研究通过对平顶山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现状调研,揭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市场运作的困难。并基于此,构建健身俱乐部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平顶山市6家有代表性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作为调研对象。(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法,采用实地访谈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平顶山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现状

3.1.1 所有制结构与规模

调查结果显示:个体民营性质6家,占100%,个体民营所有制的俱乐部占主导地位符合平顶山市的特色,表明民营资本已进入体育产业。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上的2家,占30%,50~100万元的4家,占60%,总体规模不大,这和俱乐部目标市场定位有关。

3.1.2 经营项目及经营状况。

从经营项目看,单一项目经营者居多。

3.1.3 消费对象的基本特征

(1)女性多、男性少。参加俱乐部的女性占被调查人数的55%,男性占45%。

(2)青年多、老年少。健身会员中青年占75%,45岁以上中年人仅占25%。

(3)学历愈高、比例愈大。大学学历的会员占50%,高中学历的会员占35%,初中及小学学历的会员各占7.5%。

3.1.4 收费方式

(1)会员制:会员制的收费方式其实是优惠制,即采用年卡、季卡、月卡。

(2)散客方式:散客的收费价格,因俱乐部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人次38――88元。

3.2 健身俱乐部市场体系之构建

健身俱乐部市场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健身人群的不同需求为依据,形成经营性、公益性、福利性不同性质的俱乐部网络,通过多元化的管理,促进健身俱乐部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2.1 健身俱乐部体系的网络化

(1)经营性商业健身俱乐部。据调查,平顶山市经营性体育俱乐部在管理、规划、行业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对健身娱乐业的经营,政府应给予政策倾斜,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

(2)非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据调查,平顶山市非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还非常单薄,远远满足不了青少年和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需求,因此应鼓励学校、机关、企业等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行资源共享。

(3)社区型健身俱乐部。目前平顶山市社区的小型健身场地比较充足,关键是如何组建,并以活动点较为集中的地域片为基准,组成若干俱乐部联合体,统归街道社区体协直接管理,体育部门要配合街道办事处对社区体协的俱乐部管理给予业务上的指导。

(4)单位型健身俱乐部。目前,平顶山市单位型健身俱乐部的资源也较丰富,但没有充分利用,缺乏指导和引导。

3.2.2 健身俱乐部管理的多元化

(1)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管理行业化。由于经营性体育俱乐部依靠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来运作,并建立商业体育俱乐部体协,按行业标准来管理经营性体育俱乐部。

(2)非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管理协会化。由于非经营性体育俱乐部主要追求社会效益,又是社会团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并按自主经营,行政援助形式组建。因此,非经营性体育俱乐部应以市体育局的市场处行政管理,相关体育协会,自主经营来具体经营管理。

(3)社区型健身俱乐部管理社会化。由于社区型体育俱乐部数量多,规模小,并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运作。因此,社区型体育俱乐部应由街道社区体协直接管理,居民住宅区物业、居委会按服务社会、服务全民健身的宗旨进行社会化管理。

(4)单位型健身俱乐部管理福利化。单位型体育俱乐部由行业体协直接管理,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部门做好职工体育锻炼的组织工作,切实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4 结论

基于平顶山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现状,健身俱乐部体系的网络化、管理的多元化、服务的多样化,对健身俱乐部市场起重要作用,对河南经济发达地区健身市场的培育具有借鉴作用。健身俱乐部是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通过政策环境优惠化、市场管理法制化、投资经营多元化,推动健身俱乐部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翠玉.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营销分析[J].市场研究,2009(12).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3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运城市盐湖区高中体育课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与新课标要求相比,运城市盐湖区高中体育课项目设置数量较少,场地设施及器材配置不足,选项课模式没有得到开展;提出加强对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培训,开发体育课教学项目资源,提高现有器材的使用率。

关键词 运城市 高中体育课 教学项目 调查 研究

一、前言

随着课改的深入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使问题迎刃而解,促进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更为深入和详实的研究”[1]。以运城市盐湖区高中为落脚点,调查新课标实施以来的开展现状,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挖掘问题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的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康杰中学、运城中学、学院附中、盐湖中学、盐湖二中、盐湖五中、盐化中学、河东一中、景胜中学的学生及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对9所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体育教师进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问卷256份,有效问卷240份。

三、研究结果与现状分析

(一)运城市盐湖区体育课教学开展项目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的多样化需求,《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七个系列(包括田径类项目,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新兴运动类项目六个运动技能系列以及一个健康教育专题系列)”[2]。

经调查:100%的学校开展了田径类、体操类、球类项目,符合新课标要求;而球类项目应合理组织,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通过教学、训练、比赛的有机链条来促进球类项目的开展;44.45%的学校开展武术类项目,其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而武术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在场地器材缺乏的学校应大力开展武术;11.11%的学校开展游泳及新兴体育项目,不符合新课标要求。总体与新课标对比,运城市盐湖区高中体育课项目设置的广泛度不够,数量较少。

(二)影响运城市盐湖区高中体育课教学项目开展的因素

1.运城市盐湖区高中体育课教学所采用形式。经调查:66.67%的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分年级分班制教学,33.33%的学校采用男女分组教学,而选项课教学模式至今没得到采用;采用分年级分班制和男女分组形式教学,教师更易管理和组织教学,但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对场地器材要求也高;选项课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上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3],因此,运城市盐湖区高中应该积极推进选项课教学的开展。

2.体育课场地与器材配置情况。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的场地、器材比较满足比例为19.16%和17.50%,而不太满足比例达到50%和44.58%,因此运城市盐湖区高中体育场地设施配置不足、器材缺乏。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1)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体育经费较少;(2)对现有的体育设施、场馆开发利用不足;(3)体育器材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器材损坏后得不到及时补充。“应加强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挖掘体育场馆的潜力,开设经济型又具有娱乐性的运动项目”[4]。

3.影响学生进行体育课的因素。由1可知:第一,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体育运动;第三,学校的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4.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态度。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浅薄,多数教师有混日子的想法,体育课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领导片面追求学校的升学率,忽视开展体育课。因此要转变校领导及教师观念,组织其进行培训;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探讨,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进而促进体育课教学的改革。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第一:与新课标相比,运城市盐湖区高中体育课项目设置数量较少。第二:选项课模式没有得到开展。第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置不足、器材缺乏。

(二)建议。第一:加强对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培训学习,推进选项教学形式的开展。第二:开发体育课项目资源,增强选择性,发展学生喜欢参与及场地器材要求低的体育项目。第三:提高现有器材的使用率,及时补充和维修。

参考文献:

[1] 韩晋军.山东省重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7:3-4.

[2] 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13.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长春市 体育经济 发展现状

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体育经济是一种蕴含着巨大潜力的新型经济,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因此,很有必要对长春体育经济情况做一番调查,以扬长避短,推动长春市体育经济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长春市区体育经济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抽取了长春市区中不同阶层的16岁以上男女居民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城市居民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按照体育统计的制卷原理,设计出“长春市区体育经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调查问卷”,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0月初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00份,收回326份。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率77.75%。

3.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长春市区体育馆现状分析

长春市的场馆大都集中在大小中学校,主要先满足本校、本地区青少年、群众健身活动,其次才承接各种商业活动增加收入,经营规模初级水平,属于半经营性质的场馆。纯经营性质场馆休闲项目也比较单一,主要以篮球,排球、健美、游泳、羽毛球等项目。较大的长春体育馆,郭守敬游泳馆,设施一般水平,与省级体育场馆有很大差距,举办大型比赛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体育场馆经营、健身行业发展初具规模

健身行业在长春发展势头较好,经营较好的俱乐部主要有赛乐健身俱乐部,名仕健身中心,金力豪健身俱乐部,动组阳光健身俱乐部,英派斯健身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的经营方式都为私营,所以经营方式灵活,目标群体较为集中,市场经营程度较好,定位层次多样,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场馆大多有健身场、篮球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但不是很完善。

(三)体育用品销售火爆,体育业刚兴起,观赏性体育收入较低

长春市区居民实物性体育消费仍占主导地位约占85.33%,说明长春市体育用品市场有较大需求量。体育参与性消费有快速发展势头占13.53%;观赏性体育消费相对滞后,占1.1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实物性体育消费是获得可持久使用的体育中介物质,可以代替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等,这样的物质产品消费是一举两得,比较符合我国人民传统的消费习惯。由于长春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低,各种休闲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不高,加上居民的预期收支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居民的体育劳务消费。还由于长春市整体竞技水平不高,甚至某些运动项目的整个环境不良,导致很大一部分居民对其失去信心,再加上媒体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宣传引导不够,也是人们的观赏性消费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市民消费意识及体育消费水平逐渐提高

经过调查从侧面发现广大居民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这是由于近年来学校教育、健康教育、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人们对体育健身娱乐的功能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参与或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再就是长春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在满足低层次需要后 ,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而体育需求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

(五)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大多数居民的锻炼场所都是就近为基本原则,大部分调查对象体育健身场所集中在家附近的广场,公园,空地以及公路道边等非正规健身场所。其中利用学校机关体育设施锻炼的占26.05%,而到健身房消费锻炼的只占13.83%,这也反映了消费健身在市民当中占的数量还很少。

通过调查认为满意的占19.94%,认为一般的占34.41%,不满意的占40.84%,非常不满意的有4.82%。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当今体育场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运动健身的需求。虽然近几年小区体育设施在不断得到发展,但是相对体育锻炼人群来说,在数量上及形式上还有很多欠缺。

随着城市的发展,要求职能部门在场馆建设和管理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场馆缺乏的地方设立比较大的、适合各阶层居民的健身中心和文体娱乐中心,从而弥补一些体育场馆不足的问题。那么,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 ,以及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体育消费市场存在着的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调查结果反映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商品意识的逐步增强,城市居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结语

(一)长春市区的体育场馆及设施水平较低,发展比较缓慢,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很难满足人们日常锻炼的需要。

(二)体育消费的绝对水平在逐年提高,但相对水平增长幅度不大,体育消费仍是实物性消费占主要地位,这种消费结构在我国现有的大环境下,会长期保持下去。

(三)应促进体育消费,搞活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强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活跃体育市场;增强体育市场的管理,提高服务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权力。

参考文献:

[1]颜春元,李春梅,文铁成.保定市区体育经济现状调查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5).

体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健身娱乐 消费 现状 调查研究

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体育消费是顺应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所以在新时期我们十分有必要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从而更加合理地引导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着重对西安市居民健身娱乐消费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西安市健身娱乐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引导作用,同时也是政府对该行业的宏观政策的一个比较有力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西安市直属单位干部,大型企业公司职工及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健身娱乐场所。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与相关书籍。

(2)实地观察法:到各场所进行实地观察走访。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获得的各项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西安市居民消费者喜欢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的多样性

为了全面了解西安居民的健身消费行为,问卷设置了10个常见的体育健身娱乐项目(保龄球、足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游泳、乒乓球、篮球、健身健美、台球等)供被调查者选择。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排在第一位的是羽毛球占65.2%,第二位的是乒乓球约55.7%,第三位的是足球约42.6%,游泳排在第四位约38.4%而健身健美排在第五约占31.2%。从表面看来喜欢项目与否好象没有内在的联系,但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乒乓球、羽毛球是我国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所以奥运效应起到教育消费者的作用;而足球的职业化、市场化运作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此项目的情有独衷的追求。游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居民为减肥而从事此项健身运动的其可以与健身健美可以归为一类的。总体而言其特点是这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来引导消费,开发广阔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2.西安市居民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场所选择的多样性和分散性

对西安市居民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行为的了解从分析西安市居民喜欢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场所中可以窥见一斑。所以我们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个人月收入三个角度来调查分析,从而可以看出在选择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场所所具有的分散性(如表2所示)。

(1)不同性别来分析消费场所的选择

从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就性别而言消费者对于高档健身场所的选择均比较低迷,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在选择高档体育健身娱乐场所时女性要高出男性2.6个百分点。这说明高档健身场所的市场目标锁定针对女性略强些。在选择中低档体育健身娱乐场所时,男性高达31.2%。对于中低档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要更加关注男性消费。然而,对于群众性辅导站和社会组织培训班辅导站的选择方面女性要明显高于男性。总体而言,在性别上所表现的消费者对于消费场所的选择可以看出: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的选择具有多样性。

(2)从年龄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对于消费场所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在消费场所选择上展现较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如表2所示,不同年龄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者有其特殊的消费行为,这就要求体育健身娱乐的开发商和经营主们应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来有的放矢的细分市场和选择经营目标。

(3)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对消费场所的选择

从表22(略)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个人收入的被调查者中较大比重集中在“其他”一栏中,经过统计分析如上述的情况,在消费场所的选择问题上主要集中在一般渡假场所、中低档场所、群众性辅导站。当然对于更高收入群体对高档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场所的选择低迷现象我们进一步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主要是受余暇时间、健身兴趣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