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培训方案设计

一、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始终坚持“学员至上、质量为本、注重实效”为工作原则,采取“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交互进行,集中学习与个别辅导相互配合”的教学方法,并实行这期没有学会下期延学,晚上不能学习白天补学,学成以后允许继续听课等措施,原则上给学员“包学包会”的承诺,真正使学员感到“学能所会,学有所得”!

二、培训内容、培训目标与方式

培训内容分为基础类、考证类、专业类和学历类四个模块。

(一)基础类

(1)培训内容

基础类的设计,包括实用操作初级班,实用操作中级班,实用操作高级班,实用操作全程班。实用操作初级班培训内容包括1、计算机基础与汉字输入2、操作系统与文件管理3、文字处理及办公应用4、网上浏览与信息搜索5、网上生活与个性化设置。实用操作中级班培训内容包括初级班内容以外还增加6、电子报表与演示文稿7、多媒体与数码产品8、互联网资源及下载9、网上即时交流与自助建站10、网上淘宝与购物11、病毒防治与信息安全。实用操作高级班培训内容包括中级班内容以外还增加12、电脑硬件介绍与组装13、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14、电脑日常维护与优化15、网络家庭与数码家庭16、网上商务—网上开店。实用操作全程班培训内容分全程Ⅰ类:实用操作初级+中级和全程Ⅱ类:实用操作初级+中级+高级。

(2)培训目标

实用操作初级班培训目标掌握电脑办公日常应用和互联网基本操作及应用,成为电脑初级操作员。实用操作中级班培训目标掌握电脑办公高级应用,掌握网络化办公和信息基本处理及电子商务等,成为电脑中级操作员。实用操作高级班培训目标掌握电脑日常维护与安装,数码设备使用,数码多媒体处理,网上商务开展,成为电脑高级操作人材。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Ⅰ类培训目标掌握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技术,成为电脑中级操作员,为择业、就业作准备。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Ⅱ类培训目标成为电脑高级操作人材,为择优就业创造机会。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每月开班、白晚任选,部分班可保留壹年学习期。(开班次数可以根据当地报名人数而定)

培训时量:实用操作班1个月,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Ⅰ类2个月,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Ⅱ类3个月。

(二)考证类

(1)培训内容

考证类的设计,包括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国家一级考证班,国家二级考证班,国家三级考证班等。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培训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路由器交换机配置、网络维护与故障排除、中小型网络组建、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组建等。国家一级考证班培训内容包括汉字输入、Windows、Word、Excel PowerPoint、上网浏览等。国家二级考证班培训内容包括Visual Basic语言或C语言等(语言根据报名情况开班)。国家三级考证班培训内容根据考试方向考试大纲而定,在此略。

(2)培训目标

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培训目标以考取全球H3CNE证书(认证网络工程师)为目标,兼顾中小企业、事业单位、网吧的网络实际应用。国家一级、二级、三级考证班培训目标强调应试培训,兼顾实用操作,以考取国家等级证书为目标。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培训小班化教学,国家一级、二级、三级考证班培训适时开班,以每年1月、7月开班为佳。

培训时量:各1个月。

(三)专业类

(1)培训内容

考证类的设计,包括平面设计班,网站组建与网页制作,AutoCAD制图,网络技术班。平面设计班培训内容包括1.PhotoShopCS与InDesign基本操作2.图像效果处理、矢量图制作3.平面设计应用实战。网站组建与网页制作培训内容包括1.网站架设与相关软件使用2.网页设计与制作3.数据库连接与动态网页制作。AutoCAD制图培训内容包括1.CAD基本制图操作2.CAD制图应用实战。网络技术班培训内容包括1. 服务器安装、维护与优化2. 网络设备基本配置与维护3.网络监测与信息安全。

(2)培训目标

平面设计班培训目标掌握各种应用软件的操作,广告设计中的基本知识,能够掌握广告的制作,独立完成平面作品的设计及平面广告的徽标、名片、画报等设计制作。网站组建与网页制作培训目标能独立架设中小型网站服务器,掌握通用的动态网页制作技术。AutoCAD制图培训目标掌握一般的制图能力,能熟练使用用AutoCAD软件。网络技术班培训目标能架设提供常见服务的服务器,独立进行服务器日常维护。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培训小班化教学,双休日及晚上为宜。网络技术班网络实验室上课。

培训时量:各1个月80课时。

(四)学历类

(1)培训内容

学历类的设计,以成人中专班为主。成人中专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课+计算机办公应用+文化课。

(2)培训目标、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成人中专班培训目标毕业发省教育厅验印的中专文凭(国家承认学历),注重技能学习。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培训时量:2年制,每年3月、9月开班。

此方案在笔者本地多次实施,培训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学习需求差异大的问题。这是培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新教师和老教师、不同学员之间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只要是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培训方式,学习需求的矛盾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可能完全调和。要提高培训的参与率,还需要展开更加细致的培训配套工作,包括进一步细分教师的需求,对每位教师进行技术素养评级,建立档案,定向推送不同层次的培训。

同时,作为培训的延伸和补充,可能还需要提供上门解决问题、技术答疑等服务。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技术培训需要进一步赋予新内涵。在培训内容上,需要更加关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应用,将技术培训融入教学培训;在培训方法上,需要示范并带领学员体验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混合式教学策略,做到知行合一,有效促进学员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施大发等. 专业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方案设计[J]. 中国城市经济,2010(07)

【2】 许玲丽. 浅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培训对策[J]. 职业,2010(15)

【3】 李云红. 多措并举搞好铁路职工适应性培训[J]. 成人教育,2010(01)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培训方案设计

一、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始终坚持“学员至上、质量为本、注重实效”为工作原则,采取“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交互进行,集中学习与个别辅导相互配合”的教学方法,并实行这期没有学会下期延学,晚上不能学习白天补学,学成以后允许继续听课等措施,原则上给学员“包学包会”的承诺,真正使学员感到“学能所会,学有所得”!

二、培训内容、培训目标与方式

培训内容分为基础类、考证类、专业类和学历类四个模块。

(一)基础类

(1)培训内容

基础类的设计,包括实用操作初级班,实用操作中级班,实用操作高级班,实用操作全程班。实用操作初级班培训内容包括1、计算机基础与汉字输入2、操作系统与文件管理3、文字处理及办公应用4、网上浏览与信息搜索5、网上生活与个性化设置。实用操作中级班培训内容包括初级班内容以外还增加6、电子报表与演示文稿7、多媒体与数码产品8、互联网资源及下载9、网上即时交流与自助建站10、网上淘宝与购物11、病毒防治与信息安全。实用操作高级班培训内容包括中级班内容以外还增加12、电脑硬件介绍与组装13、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14、电脑日常维护与优化15、网络家庭与数码家庭16、网上商务—网上开店。实用操作全程班培训内容分全程Ⅰ类:实用操作初级+中级和全程Ⅱ类:实用操作初级+中级+高级。

(2)培训目标

实用操作初级班培训目标掌握电脑办公日常应用和互联网基本操作及应用,成为电脑初级操作员。实用操作中级班培训目标掌握电脑办公高级应用,掌握网络化办公和信息基本处理及电子商务等,成为电脑中级操作员。实用操作高级班培训目标掌握电脑日常维护与安装,数码设备使用,数码多媒体处理,网上商务开展,成为电脑高级操作人材。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Ⅰ类培训目标掌握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技术,成为电脑中级操作员,为择业、就业作准备。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Ⅱ类培训目标成为电脑高级操作人材,为择优就业创造机会。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每月开班、白晚任选,部分班可保留壹年学习期。(开班次数可以根据当地报名人数而定)

培训时量:实用操作班1个月,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Ⅰ类2个月,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Ⅱ类3个月。

(二)考证类

(1)培训内容

考证类的设计,包括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国家一级考证班,国家二级考证班,国家三级考证班等。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培训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路由器交换机配置、网络维护与故障排除、中小型网络组建、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组建等。国家一级考证班培训内容包括汉字输入、Windows、Word、Excel PowerPoint、上网浏览等。国家二级考证班培训内容包括Visual Basic语言或C语言等(语言根据报名情况开班)。国家三级考证班培训内容根据考试方向考试大纲而定,在此略。

(2)培训目标

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培训目标以考取全球H3CNE证书(认证网络工程师)为目标,兼顾中小企业、事业单位、网吧的网络实际应用。国家一级、二级、三级考证班培训目标强调应试培训,兼顾实用操作,以考取国家等级证书为目标。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培训小班化教学,国家一级、二级、三级考证班培训适时开班,以每年1月、7月开班为佳。

培训时量:各1个月。

(三)专业类

(1)培训内容

考证类的设计,包括平面设计班,网站组建与网页制作,AutoCAD制图,网络技术班。平面设计班培训内容包括1.PhotoShopCS与InDesign基本操作2.图像效果处理、矢量图制作3.平面设计应用实战。网站组建与网页制作培训内容包括1.网站架设与相关软件使用2.网页设计与制作3.数据库连接与动态网页制作。AutoCAD制图培训内容包括1.CAD基本制图操作2.CAD制图应用实战。网络技术班培训内容包括1. 服务器安装、维护与优化2. 网络设备基本配置与维护3.网络监测与信息安全。

(2)培训目标

平面设计班培训目标掌握各种应用软件的操作,广告设计中的基本知识,能够掌握广告的制作,独立完成平面作品的设计及平面广告的徽标、名片、画报等设计制作。网站组建与网页制作培训目标能独立架设中小型网站服务器,掌握通用的动态网页制作技术。AutoCAD制图培训目标掌握一般的制图能力,能熟练使用用AutoCAD软件。网络技术班培训目标能架设提供常见服务的服务器,独立进行服务器日常维护。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培训小班化教学,双休日及晚上为宜。网络技术班网络实验室上课。

培训时量:各1个月80课时。

(四)学历类

(1)培训内容

学历类的设计,以成人中专班为主。成人中专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课+计算机办公应用+文化课。

(2)培训目标、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成人中专班培训目标毕业发省教育厅验印的中专文凭(国家承认学历),注重技能学习。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培训时量:2年制,每年3月、9月开班。

此方案在笔者本地多次实施,培训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学习需求差异大的问题。这是培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新教师和老教师、不同学员之间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只要是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培训方式,学习需求的矛盾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可能完全调和。要提高培训的参与率,还需要展开更加细致的培训配套工作,包括进一步细分教师的需求,对每位教师进行技术素养评级,建立档案,定向推送不同层次的培训。

同时,作为培训的延伸和补充,可能还需要提供上门解决问题、技术答疑等服务。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技术培训需要进一步赋予新内涵。在培训内容上,需要更加关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应用,将技术培训融入教学培训;在培训方法上,需要示范并带领学员体验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混合式教学策略,做到知行合一,有效促进学员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施大发等. 专业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方案设计[J]. 中国城市经济,2010(07)

【2】 许玲丽. 浅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培训对策[J]. 职业,2010(15)

【3】 李云红. 多措并举搞好铁路职工适应性培训[J]. 成人教育,2010(01)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3篇

(南通技师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摘要:为了让献身国防事业的退役士兵在退役后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有必要对有较好就业前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探讨,切实做好将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与培训方案的结合。

关键词 :退役士兵培训;理实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培训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57-03

作者简介:闵向(197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技师学院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社会职业培训。

为了让献身国防事业的士兵在退役后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2008年1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推出了对退役士兵在退役后两年内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根据相关规定要求、退伍士兵现状及社会用工需求,有必要对有较好就业前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探讨。

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

《江苏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若干规定》要求: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制为2年,总课时数不低于1 600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其中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至1年。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可参加技工院校中级技能培训,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鉴定合格,发给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可参加技工院校高级技能培训,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鉴定合格,发给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退役士兵现状分析

首先,由于每年退役回安置地报到的退役士兵大部分只有初、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入伍前的学习状况也不是很好,因此他们对上岗前的技能培训认知度比较低,意识不到技能培训对他们就业的重要性。

其次,大部分退役士兵刚刚离开部队,急于寻找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的工作单位。其中,50%退役士兵有工作意向,但仍处于盲目寻找阶段;30%退役士兵进入入伍前的工作单位或者在退役前已经联系好了工作单位;还有20%的退役士兵选择继续求学或因个人问题打算休整一段时间,没有工作意向。

再次,在这些退役士兵中,来自地级市的退役士兵中约60%原求学或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已经经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来自县级市的退役士兵中约60%原是初中毕业,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

单位用工需求分析

2012年12月,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企业用工排出“十大工种”,其中老牌工种电气维修、机械制造排在首位。调研表明,江苏地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是巨大的,目前企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有:生产一线的工作服务人员;生产现场的工艺技术人员;产品制造与加工人员;产品组装与调试人员;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电气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人员;产品检验与管理人员;生产线调试与维护人员等。这些工作岗位主要突出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用工单位所需人才是能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操作人才。

在此基础上,很多企业都愿意招收有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的退役士兵,因为退役士兵较之一般学校毕业的学生更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管理,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吃苦耐劳。如果掌握了一门过硬的技术,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帮助,同时企业也给社会上退役士兵的安置提供了后方基地,可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隐患。

为此,针对行业的用工需求,我院为退役士兵开设了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维修、数控编程加工、汽车维修与驾驶、烹饪等专业。要能有效地在两年的时间内,通过周末和节假日的学习,使退役士兵系统、全面、高效地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与企业用工要求相配套,首先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专业培训方案。

退役士兵电气自动化培训方案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与企业用工需求相配套,满足社会需要,我院根据退役士兵培训的特点,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训进行了设计和调整,建立了一套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退役士兵培训体系,培训中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原则。通过周末和节假日的学习使退役士兵系统、全面、高效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其既能掌握电气自动化的设备安装、维修、调试、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加工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方法,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使该专业的学员在完成学习后成为一名实用型人才。

(一)创建一体化的培训目标

通过理实一体化培训,掌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掌握中级、高级维修电工技能,成为能够从事工业电气控制设备的系统安装、设计、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工人。

(二)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关系到退役士兵培训的效果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要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针对退役士兵培训的特殊性,我们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重新整合,编制了一套真正适合退役士兵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材。

中级工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企业的需求,要求培训后的退役士兵通过两年业余时间的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要求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维修电工方向)中级工的技术理论和工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具有分析和处理本职业生产技术上一般问题的能力。

高级工课程设置方案 高级工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入伍前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关专业,已经初步掌握中级工操作技能,并通过了国家职业技能中级工鉴定的退役士兵。因此,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高级工的课程设置方案是在中级工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或增加。

(三)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讲解和操作方法加以贯通,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现场实际操作效果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方案的实施

(一)建立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必然要求有一支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方案的实施者,我院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以上鉴定。作为学院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每年必须有两个月深入企业参加岗位培训。与此同时,学院从企业聘请了一批既有本科学历,又有工程师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生产一线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手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有效地建立了一支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二)教学方法模块化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中、高级工课程设置方案,考虑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特殊性和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编制教材和教学计划大纲,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教学计划的体系结构与教学模式可多样化,采用模块化教学、工艺与实践相结合、任务型模块教学方法加以应用和实施。

(三)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方法

在对退役士兵进行理实一体化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初学者基础差,认知能力弱,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媒介,以学员为中心,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法 为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多彩的课程内容形象表达出来,将黑板式教学转化为实体教学。通过现场操作演示、flash动画、拍摄实景画面和视频影片等多种教学媒介作为新型教学工具,让难以掌握的抽象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任务驱动法 在一体化的模块式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模块化的任务目标。根据提出的任务让退役士兵自己讨论任务操作过程的可行性,绘制合理的流程图,制定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目标任务的确定,最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完成目标任务,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模拟实训平台法 模拟实训平台在理实一体化培训中为退役士兵操作训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测试标准,通过在模拟实训平台上的操作,可让退役士兵间接地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网络教学平台法 我院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了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直播课堂,每周二、四的19:30至21:30是在线答疑时间,由各专业课教师指导、解答退役士兵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知识的掌握。

校企合作师资互动法 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到我院,讲授企业中最实用的技术,替换学校教学大纲计划中相对应或相类似的不实用的课程和知识。同时,企业为我院提供了退役士兵专业项目实训、配套的专业岗位、相关的咨询和课程资料。

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效果测评

对退役士兵进行理实一体化培训,提高退役士兵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培养退役士兵的综合职业能力,改善退役士兵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与同事、教师和师傅交流的能力。因此,做好退役士兵培训效果测评,认真完成退役士兵专业培训效果检测表、退役士兵专业培训质量检查表及退役士兵个人意见表等的检查,可以督促任课教师及时调控相应的课程和技术内容,有效检测退役士兵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将退役士兵的作业、课堂直播、在线答疑纳入评价,真实合理地做好退役士兵培训效果测评,可以有效地提高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栋腾,张辰亮,孙永芳.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一体化培养初探[J].机电信息,2012(12).

[2]韩启金.机电维修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探讨[J].机电信息,2011(36).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证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14-01

《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的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大力实施劳动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已经成为劳动者在技术性工种和岗位就业的通行证,在中职生中推行"双证书"制度是实施劳动准入制度、促进学生就业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劳动法》的重要措施。我校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实施中职生职业技能鉴定已有十多年历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双证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里将近年来我校实施"双证书"的具体做法向同仁做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

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促进"双证制"深入人心

为了推动双证制制度的扎实持久开展,我们每期组织各班学习《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学习《射洪县职业中专校"双证"制实施方案》,向学生宣传我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性质、内容、工作程序,宣传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对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宣传实施技能鉴定是提高技能人才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执行技能鉴定,可以克服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操作,重知识、轻技能,重文凭、轻水平的弊端,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上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学生持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可以提高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同度,是学生就业和对口就业的介绍信、敲门砖。通过宣传,学生对职业教育认识更加深刻,对双证书制度认识更加深刻,参加技能鉴定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2011年以来,学生参加技能加点比例达100%。

2 成立领导机构、建立规章制度,推进双证工作有序开展

为推动"双证书"制度扎实开展,学校成立了"双证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实训处主任、教务处主任、专业部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组长等为成员专门负责领导学校双证制的落实与工作开展。我校是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的"国家职业技能签定所",学校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由实训处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代表学校开展校内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在学校"双证书"工作领导小组及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和监督下,统筹安排和实施各专业的双证制工作。根据"双证书"制度,学校每年上学期5-6月份、下学期11-12月份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并邀请遂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领导到现场指导和监督鉴定工作开展。

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取得1-2个工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毕业,也才能由学校推荐安置工作;学校规定,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95%的学生应达初级工及以上水平,其中中级工应达50%以上。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获取等级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生获取的技能等级证书由鉴定办公室统一造册交学籍办登记,并张榜公示。学籍办在学生毕业前对每个学生取得的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汇总,核准是否可以毕业、是否可颁发毕业证书。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也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 建立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贯彻教育部课程改革精神,我们改革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将各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三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企业实习课。三类课程课时比例各占约三分之一:文化基础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德育等,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可持学发展;专业技能课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每个专业选择2-4门与各职业工种均相关联的课程作为基础平台课,作为本专业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门化方向则根据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各职业工种的应知、应会标准选择1-3门课程作为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企业实习课分散到各学期:第一学期到企业见习一周,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含寒、暑假)学生到企业实践四个月,第四、五学期学生到联办企业对口实习两周,第六学期到联办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比如电子专业,我们开设了电子产品装配、维修电工、家电维修三个方向;机械专业开设了普通车工方向和数控车工方向;建筑专业开设了施工方向和建筑预算方向;这就为上述专业学生考取如无线电装接工、维修电工证、制冷设备维修工证、音视频设备维修工证、车工证、数控车工证、施工员证、预算员证等初、中级工证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还密切注意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把初级工、中级工的应知应会标准融入学科大纲或课程标准中,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校各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关系举例如下:

4 加强技能训练 定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我们实施"一期一项技能"培训计划。每个专业每期确定一门专业技能作为该期技能教学的重点,教师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制订技能项目训练计划,并按照技能项目训练计划到相应实训室开展技能训练。学生每学完一个项目,就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项目成绩。比如数控、建筑专业,我们第一学期把机械识图,建筑识图作为该期重点技能训练项目,电子专业则把电工基本操作作为训练重点。第二学期机械专业着重钳工训练,第三期重点训练车工,电子专业第二学期重点训练学生小家电(如洗衣机、电风扇、电饭锅)维修技能,第三学期分方向重点学习制冷设备(如冰箱)的维修及电子产品装配工艺,第四、五学期学习音视频设备的原理与维修及电子CAD。通过实施"一期一项技能",各专业的师生都清楚明确各期的技能训练重点、考核要求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考核,学生也清楚知晓对应工种的行业企业标准、自己对本期的技能掌握程度。

为了与"双证制"紧密相接,我们每期实施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上半期鉴定时间一般在5-6月份,下半期一般在11-12月份。技能鉴定不是集中在毕业年级或毕业学期,而是分散到二、三、四、五学期。比如电子专业,第二学期可进行维修电工初级鉴定,第三学期可鉴定维修电工中级,第四学期分方向鉴定制冷设备维修工初、中级,无线电装接工初、中级,第五学期可鉴定音视频设备维修工初、中级;机械专业则可在第二学期鉴定钳工初中级,第三学期鉴定普通车工初、中级,第四、五学期鉴定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等。学校"双证制"领导小组每期开校一个月内,向全校学生公告各专业各年级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种类,然后由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制订各专业技能培训鉴定方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时,学校邀请遂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到校指导技能鉴定工作,并严格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合"标准进行考核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上报遂宁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并按物价局规定标准缴费办理技能等级证书。近三年来,我校,各专业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比例均达100%,学生获取初中级工比例达95%以上。

5 抓基础建设、确保双证工作顺利开展

考评员是实施双证制、保障技能鉴定正常开展的主要力量,学校十分重视考评员的培训和培养。一方面,学校定期组织和推荐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强的教师参加省市考评员培训,使考评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考评规范和考评程序,学校把取得考评员资格的教师聘用为考评员。另一方面,我校每年选送十多位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今年我校还选派了邓春林老师参加了出国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新教育观念,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使之逐渐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为充实考评员队伍和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考评员的聘用过程中,我们坚持能力与道德并重的原则,加强对考评员的监督和管理,注重对考评员进行考风考纪教育,坚持鉴定前培训、鉴定中考核、鉴定后评价的制度。对素质低、能力差的考评员可以解聘。把有知识、有能力、有经念,在本工种、本岗位中有突出表现、职业道德高尚的高技能人才充实到考评员队伍中来。

为保障双证工作的开展和鉴定质量,学校近年投入近千万元资金添置了建立和完善实训基础建设,还专门添置维修电工考核装置、制冷设备维修考核台、音视频设备实训考核台、钳工实训台、普通车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用于技能鉴定培训和考核的成套设备;学校每期预算近20万元用于购买各专业实训和技能鉴定培训和考核的器材,确保技能训练和鉴定按计划有序开展;学校每年举行学生技能竞赛,推动技能教学扎实开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关心下,在学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目前,在校生人数达6000多人,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各类考评员16人,每年参加技能鉴定学生达1500人次,学生双证比例达97%以上,其中中级工达70%以上,形成了"人人有特长,个个技艺精"的良好局面。全市中职生技能竞赛学校连续三年获团体一等奖,学生何林、周展鹏、冉鹏程、何超等参加全国中职生技能竞赛获全国三等奖和优秀奖。毕业学生一次就业率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毕业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5篇

一、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创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一是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培训。推选教师参加了全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骨干培训班培训,作为种子教师辐射和示范。二是扎实开展项目培训工作。分层次、分阶段开展了“班班通”项目培训工作。先后组织安排项目学校校长和管理员集中开展三种模式样板教室验收培训,要求参训教师回校后开展“班班通”教学应用校级培训。组织举办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管理员使用与管理培训。三是助力远程教育培训工作。2011版新课标颁布之后,县电教站配合县教研室做好了远程安徽省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3版)暨新教材培训接收,有力提高了义务阶段学科教师使用新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强化科学管理杠杆作用,推动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常态化工

一是以管促用。鼓励教师登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做好教师工作室的实名注册和使用工作,实时以电子地图、分析图表等直观方式展示我县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对全县实施“班班通、图书、实验室”三项工程的项目学校,及时进行检查指导。二是以考促用。我们认真做好全县初中毕业升学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全县普通高中技术素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和全县初中毕业升学理科实验操作考试。三是以赛促用。组织项目学校观摩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巡展活动;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等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全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共有20多名教师获省教育厅等级奖;70多名教师获市教育局等级奖。四是以评促用。我县自2009年开始,实行“东至县中小学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单项考核”,2012年改为《东至县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单项考核》,每年末就中小学校自配和上级项目配备的电教设备、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与应用工作实行单项考核,并将其单项考核结果(总分100分)计入县局对各校年度目标综合考核总分。

三、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设计,切实为基层教育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设计出山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配备的方案。我县各初中和完中的计算机网络教室都是2002年、2004年“校校通”和“农远”工程项目所装备,其设备运转已达10年之久,其购置零配件和维修很难,即将面临瘫痪,实难满足初、高中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和高三学生网上报名及填报志愿之需要,其计算机网络教室应急需更新和换代,民办学校也是如此。二是设计出符合现阶段教师编制的方案。在“三项建设”实施后的管理与应用方面,因各项目学校受教师编制的限制,95%的“班班通”和图书项目学校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于是我们出台新政策,优先为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学校本部配备一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管理员)和一名专职图书管理员,以保项目学校电教及信息技术设备和图书有人管理、有人维护、有人使用。三是设计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规划建设的完善方案。受地方条件和经费的限制,还有少数小学和近20多所教学点暂不能通互联网,已接的小学和教学点网络带宽也多为2M~4M,且用电话线(ADSL)上网,其网络带宽能真正满足学校课堂教学和实时远程接收同步课堂教学还需提速。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6篇

针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资格为标准,确定课程体系,并探索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实施细则,通过与银川大河机床有限公司、吴忠富盛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目标,采取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共建“准就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相融合。同时,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运行管理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技能评价体系,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初步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2完成机械制造与加工工艺专业调研工作

项目组先后到浙江机电学校、南京技师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浙江天煌教仪有限公司、浙江求是教仪有限公司等设备厂家,内蒙联邦制药有限公司、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银川大河机床有限公司、共享集团等区内各大企业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学习兄弟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参观了目前较为先进的实验实训相关设备,了解企业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并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并听取了企业和毕业生对学校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形成“项目驱动,技能级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通过与银川大河机床有限公司、吴忠富盛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目标,采取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共建“准就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相融合。同时,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运行管理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技能评价体系,坚持以学生技能培训为主线,开展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按照机械制造与加工不同职业工种和等级,校企共同开发项目,技能的培训由初级—中级—高级—技师,一步一个台阶,扎扎实实,以项目驱动完成技能的级进,初步构建“项目驱动、技能级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机械制造与加工工艺专业“项目驱动、技能级进”人才培训模式。

4具体培训过程

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并经过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对机械制造与加工工艺专业划分了车工和钳工两个主要工种,按照“项目驱动、技能级进”人才培训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具体培训过程如下。(1)初级职业技能培训第一学期,安排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工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并开设钳工初级(车工初级)课程,四周钳工初级(车工初级)实践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初级职业技能。(2)中级职业技能培训第二学期,安排机构与零件设计、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并开设钳工中级(车工中级)课程,五周钳工中级(车工中级)实践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中级职业技能,考取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3)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第三学期,安排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钳工方向)、金属切削机床(车工方向)、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等专业核心课程,并开设钳工高级(车工高级)课程,五周钳工高级(车工高级)实践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级职业技能,考取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4)技师职业技能培训第四学期,安排液压与气动技术、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数控车床操作与编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七周钳工高级、技师(车工高级、技师)实践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级或技师职业技能,考取高级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5)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第五至第六学期,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围绕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和加工能力、机电联调能力、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设备管理能力、产品营销能力、质量控制分析能力等具有承接关系的综合能力,以学生就业岗位为目标,强化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准就业实习”平台,即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共同安排培训教师,共同提供培训场所,对学生交替进行岗前培训。通过一年的培训学习,经校企共同考核合格后,即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学生完成全部学业,实现直接就业。

5培训模式保障体系建设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154-02

特色本科教育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教育资源雄厚的学校利用现有的优势专业面向社会招生,培养多层次、应用型的自学考试人才。“特色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高等教育形式的有益补充,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特本教育的现状及“电脑120”的起源

由于生源的多样性,“特色本科”的同学相对于本二、本三的同学,有其鲜明的特点,即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强。针对特本同学的实际情况,如何在特本教学中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牢固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成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特本教学过程中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在大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大学校园里,更是无时无地不出现电脑的“影子”,而电脑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产品,不仅有着复杂的硬件电路结构,更包含了高端的操作系统软件,电脑在具备强大功能的同时也埋下了不稳定的伏笔,电脑出现软硬件故障的频率非常高。“电脑120”的含义即为电脑急救中心,本中心成立之初的工作目标很简单,即在最短的时间组织一批掌握专业维修服务技能的同学为师生免费维护修理电脑,以解除大家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后顾之忧。由于电脑故障报修的频率非常高,由那些保证课后有充沛业余时间的同学来从事这项志愿服务,学校最终把“特本”与“电脑120”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特本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电脑120”的各项活动,如技能培训、志愿服务、认证考试等等。

二、“电脑120”活动创新体系的要素与组建

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近年来的调查和实施情况,创建了一套以“电脑120”为代表的符合学院学科专业特色的学生课外实践体系,其要素包括学生循环培养、指导教师团队建设、规范性的组织模式、学生社团的平台作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

1 广泛宣传,创建推动每个特本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制度建设。根据调查,学生对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各学生课外科技实践组织的具体信息不明确,不知道怎样有效地参与其中;二是对科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参与对自己的帮助不大。面对现状,我院加大了对“电脑120”组织的宣传工作,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讲座上,结合指导教师与高年级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进行“电脑120”的宣传与动员,尽可能详尽地告知“电脑120”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以及在专业的志愿活动中推动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认知上破除信息的误区,从思想上鼓励学生参加培训,参与竞争。更重要的是出台了《电脑120持证上岗实施准则》《电脑120培训细则》《电脑120技术等级实施细则》《电脑120服务细则》等相关政策,从制度上推动学生主动投入到“电脑120”的活动中去,从而实现要求学生被动参与到学生主动要求参加的转变。

2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实行有效的“电脑120”培训机制。课堂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渠道,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注重案例分析,在课程环节就给予学生直接的锻炼,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等实训课程中就加强了案例分析与动手实践教学。在特本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上,更是注重利用近几年来相关IT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介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并提供发散性的借鉴思维。在学生的培训管理上,采取多层次培训方式,克服原来较为单一的精英培训方法。在“电脑120”活动的初始阶段即进行面对全体特本学生的培训,形式采取专题讲座、课堂教育、面对面经验交流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架构和思考方向,中途根据学生各自兴趣特点以及起点水平,采取分类和分组培训,由先前培训的120高级会员对初级会员进行每周1~2次的基础理论培训,并保证每月由指导教师组织1次高水平的理论讲座,通过团队分类组合以及1对1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保障120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储备,在开展各类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维修服务活动中,120成员的技术水平不断得到锻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树立了信心。我院同时在两个校区以及校外实践基地设立120值班问询室,每天安排固定的120成员值班,提供面向全校师生以及社会的电脑软硬件服务。

3 规范120活动,创建学生持证上岗机制。这里所提出的持证上岗机制,是指参加120志愿服务的成员必须通过相关认证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对于120初级会员培训,120培训部门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培训体系,通过一年左右的相应计算机基础软硬件培训,参加相应理论笔试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120三级会员资格和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发的计算机硬件技师证书,三级会员可以参与120的常规服务活动。在取得三级会员资格以后,通过后续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会员级别并参与相应级别的120活动。二级会员至少必须通过一门社会公认的专业计算机硬件资格或网络认证考试,如COMPTIAA+、H3CNE、CCNA考试等,二级会员可以参加社会志愿服务。

一级会员必须是参加120组织两年以上,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两种以上,并在假期与课余时间完成专业电脑公司的项目实训,具备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修、中小型SOHO网络规划设计调试、监控及音响工程等相应弱电项目的实施经验和综合能力。总体来讲,会员之间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在各个服务层面都有相应级别会员能胜任其工作,1级会员负责一个具体120团队的运作,并负责本团队的项目实施及2、3级会员培训,指导教师主要负责120高级会员的培训。当然指导教师也必须持证上岗,获得相应讲师资格证书,如H3CNE认证讲师、PC硬件工程师等证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加速初级会员尽快成为更 高级别会员,同时120组织也不断地把一些工作责任心强、专业能力出色的教师充实到培训教师团队中,学院在制度上保障培训教师的权利。

4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靠依托。以学生社团为基地,在学生中开展“电脑120”活动具有天然的优势。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具有目标明确、人数多、联系广、凝聚力强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完整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电脑120”课外科技活动强调团队协作性,学生社团恰能提供共同协作的平台。首先,社团的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正是这种知识的融会进发出的闪耀灵感,使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得以成功,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发展;其次,社团有较多的与其他类型社团交流的意识和机会,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次,社团的学术活动能紧紧扣住“学术”这一主题,重视对成员的知识培训工作,使每位同学在社团活动中都有收获。“电脑120”正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特本同学为主体,本二、本三同学充实其中,这样的组织形式,可以结合各专业同学的特色,有针对性地为各专业教师服务,减少不同专业之间沟通的障碍。

5 “电脑120”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更好地让120的成员能在实战环境中接受锻炼,感受真正市场竞争的氛围,学院在大型综合IT卖场设立了学员培训基地,其组织形式就如正式的电脑公司,有专门的店长负责,120成员等同于电脑公司员工,经营业务与其他电脑公司无异,但经营理念又与其他电脑公司略显不同,不是以纯粹盈利为目标,主要以培训120成员为主,软件安装、系统修复等常规业务提供免费服务,装机、维修业务适当收取硬件成本费,基本做到收支平衡,让学生在真正的战场找寻感觉,直面差距,在专业市场中锻炼综合能力。当然受制于公司规模,120的学员不可能都在这个实践基地进行长期培训,只能采用轮训方式,学院也联系了一些具备相当实力的大型IT公司作为学员培训就业基地,比如HP电脑直营店、联想维修站、宏图三胞等等,对一些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色的120高级会员,可以去这些公司实习,获得相应硬件工程师资格,毕业以后可以推荐在这些公司任职。

校外实践基地的设立加强了学院与外界的沟通,使学校能非常准确地把握IT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市场对学生培养的需求,使特本教学“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效果显著。

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体系的运作与实际效果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供电 培训 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63-01

2011年是广州供电局(以下简称“广州局”)“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第一年。为了适应广州局发展和管理的转型需要,增强教育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支持能力,广州局从分析员工队伍现状和教育培训现状入手,剖析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探索和实践以联合化激励为载体的培训激励新机制,激发了员工培训的内生动力,有效地破解了现有培训难题。

一、广州局人才和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分析

广州局员工年龄构成比较合理,总体态势是“中间大、两端小”。30岁以下人员占全体员工人数的30%,30~39岁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的38%,40~49岁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的32%,这一总体特征有利于维持员工队伍稳定、发挥广州局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员工整体学历水平不高,高学历人才缺乏。高中、中技、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的50%之多,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只有23%,特别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占总数仅为2.35%,而初、中级工的人数占技能人员总数近60%,这一状况,不能满足广州局对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也与广州局作为南方电网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供电局试点单位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州局教育培训工作与国际先进供电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培训对执行战略调整的响应速度较慢。各层、各类岗位课程体系及内容设计不能够完全适合战略及业务的需要,没有真正反映公司对员工岗位能力要求,培训与实际存在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知识化有余、能力化不足”的现象。教育培训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互动机制不完善。教育培训工作以培训职能部门组织的居多,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培养、训练下属方面的意识有待增强;部分培训课程的安排缺少与业务部门的充分沟通,存在需求调研和分析不到位的问题;业务部门和各级员工对参与教育培训设计和实施的积极性不高。现有制度对引导、纠正或优化业务部门的自主培训需求的有效性需要增强。

究其原因,主要有:广州局一定程度存在“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的认识误区,尚未系统建立关键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体系,课程体系与企业执行战略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培训课程设计依靠经验和管理,没有共同和统一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系统化的、针对岗位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严重不足。各业务部门开展的培训项目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差异较大,有待优化、调整和提高。教育培训工作没有严格按照“PDCA”的闭环管理进行运作,培训管理部门不能有效掌控教育培训实施的关键环节,课程实施效果评估需要加强。其中,根本原因是员工参与培训与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以联合化激励为载体的培训激励新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广州局为了弥补教育培训管理的差距与不足,采取了多种措施,从支持企业战略实施的角度考虑整个教育培训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将教育培训工作重点集中于关键性环节,形成人力资源部门归口管理、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培训与评价中心具体实施的教育培训格局,不仅注重传授特定技能、标准、流程,而且注重培养员工自我学习、知识共享及创造性。在重视个体项目培训的同时,特别重视组织绩效的提升,帮助员工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构建培训激励新机制,激发员工培训与学习的内生动力。

广州局培训激励打破了传统的企业分散激励,单兵作战,实施联合化激励,协同作战,将已有的各种培训激励加以系统的规划和整合,强调各种培训激励的内部互动,建立各种培训激励之间的联合,通过多个方面对基于分层分类的目标群体进行激励,形成整体的激励效果。

一是推动持证上岗和规范学历上岗,明确对员工的取证和学历时限要求。对于生产人员,应按照岗位规范要求,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持初级工资格证上岗,工作满3年应取得中级工资格,工作满12年应取得高级工资格。在生产岗位工作满5年应取得中专(中技)及以上学历。对于管理人员,要求管理人员应持岗位规范规定的专业技术(技能)资格上岗,在管理岗位工作满8年应取得中级专业技术(技能)资格,新上管理岗位人员应在4年内取得中级专业技术(技能)资格。在管理岗位工作满8年应取得大学本科学历,新上管理岗位人员应在6年内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同时,为支持激励员工取得相应学历,对员工参加学历学位进修,给予学杂费及书本费的报销,对取得学历学位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二是在技能考试和技能竞赛中引入精神激励、薪酬激励和绩效考核激励等多项措施,营造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为进一步调动员工在普考(调考)考出优异成绩,广州局对本单位和上级单位组织专业普考和竞赛成绩进行公开排名,对专业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和各专业普考第一名,除工会给予一次性奖励外,由广州局按程序向省公司申报授予高级工职业资格,并给予在原有工资基础上提高一个薪级的待遇,如下一次竞赛或普考未能获奖者将取消增加的薪级。同时,在广州局教育培训目标考核中设置普考(调考)排名指标,排名的靠前单位会有相应的加分,以此鼓励教育培训部门动员、组织和培训员工参与技能考试和技能竞赛的积极性。

三是将培训工作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更好地结合,特别是进一步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通道。常态化开展助理技术专家选聘工作,选聘变电运行等10个专业20位助理技术专家,其中2人为15级助理技术专家,18人为14级助理技术专家。作为省公司试点,开展助理技能专家选聘工作,选聘11位助理技能专家。在助理技术和助理技能专家的选聘中,将培训计分作为明确的条件要求,对鼓励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勤奋钻研、积极学习、爱岗敬业发挥出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

通过探索和实践以联合化激励为载体的培训激励新机制,广州局激发了员工的原动力,学习氛围日渐浓厚,员工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员工队伍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2010年,广州局有1255人取得高级工资格,合格人数同比增长接近7倍,100人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238人取得初中级职称,33人取得高级职称,501人学历(学位)得到了提升。安规考试通过率位居全省第三名,南方电网配电运行人员技能普考,考试平均分优秀率均位居广东电网公司第一名,荣获广东电网公司个人第一和团体第一。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能源电力类竞赛,高压线路和继电保护两个专业均取得团体第二名,农网配电营业工取得两个团体第三名。并被广东电网公司评为“2010年教育培训先进单位”。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9篇

1.1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培训观念的改变

为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包钢高级技术学校从1992年初步建立了通用工种的实习基地,初步完善了电教等实验条件。先后筹措资金建起了钳工、车工、电工、电焊、气焊实习车间,2003年建起数控实习车间,2012年建起实训中心,扩大实训规模,包钢高级技术学校已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技师培训基地,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突出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由知识灌输型为主转变为实践能力提升型为主。随着受教育者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实践能力上的提高。如何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当前企业职业技能培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各级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引进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考察实习等新的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内容,将培训逐渐从知识灌输型转变成能力提升型。员工培训必须保证实习条件,努力提高包钢职业技能工人的操作能力。提高员工的实践素质,这是培训教育适应市场竟争的一大优势。

以往的企业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包括满足企业的需要,并经常将是否满足需要作为测量培训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予以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社会经济瞬息万变,仅仅靠个人和企业原本的经验进行培训需要的选择已远远落后。而作为职业的培训机构,他们的成熟标准之一在于能够预见并提出社会、企业、个人等在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多类培训要求,从而有可能将适时培训和预期培训较好的结合起来,以期用前瞻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设计新的培训目标和内容,直到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培训的积极作用。包钢高级技术学校从2000年到2014年开展了通用工种培训,培训工种有钳工、工具钳工、机修钳工、电工、维修电工、车工、磨工、铣工、刨插工、镗工、钻工、加工中心、电焊工、气焊工、起重工、起重机驾驶员、汽车驾驶员、冷作工、油漆工、锻造工、计算机系统操作工、管道工、汽车修理工、叉车工、叉车司机25个工种。包钢公司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职工培训教育力度。对已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工种,严格执行持证上岗。鼓励和引导在岗职工持“双证”及“多证”上岗。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知识更新型培训永远是需要的。但这些知识的学习今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技能的增强。人们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更新知识、而技能的培训则将更多地依仗培训机构的努力、包括精心设置的环境、课程,特别是成功的模拟或实训。包钢高级技术学校现已达到培训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25个工种实训规模。

1.2下面以钳工为例,如何提高技术。

1.2.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钳工牵涉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按钳工的特点备好课做好每次讲课计划,有足够的信息量,体现科技发展的最新内容,对钳工关键技术和最新技术内容讲授不能停留在一般概念介绍上,要给予全面系统的讲授。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及时抛弃陈旧过时的内容,将前沿钳工技术引入教学。教师要有足够的潜质,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经常不断的学习最新钳工知识,才能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只有经常不断的到生产场去熟悉最新的设备,向操纵者学习操作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钳工教学的需要。

1.2.2采用合理实践教学方法

钳工是理论与技能很强的一门工种,在钳工技能培训中分17“课题”,依次为平面划线、錾削、锉削、锯削、钻锪绞孔和攻套螺纹、复合作业(一)锉配、矫正与弯形、复合作业,(二)刮削、立体划线、复合作业,(三)一般夹具制作、部件装配、液压件的性能试验、和卧式车床总装配,下面以最简面划线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技能培训。第一步:教师演示阶段,教师亲自动手划线,边划线边讲解,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对划线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此阶段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第二步:学生动手操练阶段,教师先进行划线演示,这次演示的目的和重点与第一步阶段时的演示有较大的不同,这次演示重点要传授学生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演示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单独操练,安排学生操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轮训形式,也可以是比赛形式等等,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三步:巩固总结和评估阶段,在安排学生动手操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停的对各个组进行巡视和指导,收集学生操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易犯的错误进行重点总结。最后可以采用课堂提问或随机选取学生进行操练抽考等形式进行考核,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进行课堂后评估提供帮助。

二、总结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10篇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9年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省级培训工作的通知》,经研究,决定于年内组织开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第二阶段培训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和培训人数

培训对象为全省县城以下义务教育阶段具有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英语教师。今年,初中以初二任课教师为主,小学以中年级段任课教师为主。近两年参加过同类省级培训的一般不再选派。

今年全省计划培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1万名,其中小学英语教师3000人,初中英语教师7000人。各地培训名额原则上依据《江苏省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2008年统计数据按比例分配(见附件)。培训机构按照保证质量、就近参训的原则并参考近年来培训效果反馈情况确定。

二、培训内容和课时安排

本次培训安排在暑期进行,时间7天计56学时,计入继续教育学时。培训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实际教学,更新教学理念。2.分析教材,了解编写意图、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各单元、板块的结构与功能。3.教材教法,就某一单元的所有板块作详细教法和备课指导(小学以四年级为主);以某一单元为例,对单元内各板块课型示范剖析,指导教学组织(充分利用录像课、示范观摩课或实际案例进行剖析);以某一完整的课堂实录或公开课,结合新课程新理念进行说课评课交流。

三、培训经费

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此次培训经费(包括培训费、教材费、食宿费等)全部由省教育厅承担,我厅按1050元/人的标准拨付培训经费。培训讲义编写和视听材料等费用按50元/人另行拨付。各培训机构不得向教师收取任何费用。

五、培训要求

请各市根据分配名额做好学员选派工作,分派到两家以上培训机构培训的,应分别造册,部分人数较多的地区可指派专人跟班管理。学员名册直接寄送相关培训机构。各地要结合省级培训工作,在省帮扶培训的同时,按照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的职责分工,重点加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

请省教师培训中心结合去年培训工作认真修订培训讲义、丰富视听材料;加快学员网上注册和问卷调查系统建设工作,逐步实现培训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请省电化教育馆负责做好网络课程的技术指导和后期制作工作。

请各培训机构接此通知后主动与相关教育局联系,确定具体培训时间,并及时(不少于开班前15天)将培训方案以书面和电子文档形式寄送省教师培训中心(*市北京西路77号130信箱,邮政编码:210013,联系人:*,联系电话:025-83758178,电子信箱:sxzxshj@)。省教师培训中心要逐一审核培训方案,将修改建议反馈相关机构。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新加坡;适应;引领

中图分类号 G719.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1-0075-05

新加坡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东亚文化圈国家中的巨大成功。从1965年独立到1995年的短短30年间,新加坡从一个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比较落后的转口贸易港口,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发达国家。其中,职业技术教育从逐步适应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持。研究新加坡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对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我国,有着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

一、新加坡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职业教育发展

(一)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阶段:应急起步,体系初成

自治伊始,新加坡果断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为降低高达14%的失业率,1960~1970年代,新加坡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实现了由进口替代经济向出口导向经济的战略调整。基于工业化发展的长远考虑,在职业技术教育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政府确立了“发展实用教育以配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方针,并于1961年6月,了《职业与技术教育报告书》,提出建立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技术教育体系,改变教育过于学术性,不适应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工业化计划需要的现实。此后5年间,新加坡陆续新建了一批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并实现了相互衔接,将原本单一的普通教育体系变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两轨并行的体系。学生在小学毕业、普通中学二年级结束、进入高中及高中毕业后均有机会进行分流学习,一部分选择传统教育体系,一部分进入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1960年,新加坡成立了成人教育局,负责成人和校外青年的职业训练。

改革过后,尽管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从无到有、初成体系,但是,这一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在于为年轻人提供基本的职业技能,帮助其就业,主要停留在培养劳动密集型工业急需的初级技术工人的阶段。由于社会根深蒂固的“重学轻术”思想,1968年,选择到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习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16%。考虑到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发展局在职教体系之外,另设了工程工业发展局,开设了原型生产培训中心、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电机培训中心、木工工业发展中心和精密工程发展中心等六个培训暨生产研习班,培训工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的核心技术人才,在职业教育体系的传统模式之外,突破常规,寻求及时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方式。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初期:政企合作、稳步提升

1960年代中、后期,新加坡经济发展方向调整,明确了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为了适应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这一阶段,“新加坡开始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着手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1]。1968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技术教育局,由教育、财政、劳动部长共同组成一个高层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委员会,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工业训练和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工作。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部门协调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工学结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1973年,新加坡政府成立工业训练局,取代技术教育局。工业训练局组建了26个技能发展委员会,广泛吸纳行业企业成员参与,强调工学结合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同时,工业训练局引入了国家技能训练证书体系(national trade certificate),从NTC-3级半熟练工证书开始,开发了电子、电气、机械工程、金属加工、汽车制造、重型柴油车制造等多领域的证书课程,以满足企业对初、中级不同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并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了不少基于行业企业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力量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能力。

随着外资大量涌入新加坡,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强烈。工程工业发展局开办的六培训暨生产研习班,已经难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发展局开创了“政企合作”的新方式,以新加坡政府的名义,与拥有成功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国际工业伙伴合作,并在最短时间内调整与改良,培养出了高质量的高级技术工人,以有效满足外商投资以及本土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发局集中全力把那些十分善于创造就业与培养人才的公司引进新加坡”[2],一旦确认投资,即开始与这些跨国公司签订人才培训合同,联合制定培训方案。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局先后推动成立的三个培训中心享有盛誉,分别是:1972年成立的塔塔-政府培训中心(Tata-Government Training Centre)、1973年成立的罗莱-政府培训中心,以及1975年成立的飞利浦-政府培训中心。这些培训中心均采用以新加坡政府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运行,设立标准非常高,机器设备国际领先。以罗莱-政府培训中心为例,很多机器都是德国或瑞士生产的先进的顶级配备,“是工业界梦寐以求的机种”。罗莱-政府培训中心由新加坡政府提供设备以及建造与运营费用,中心的一切完全仿照业界的实际做法,其培训的人才达到了德国专业技工标准。作为回报,罗莱公司有权优先挑选中心50%的毕业学员。

(三)技术密集型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合作,前瞻领先

1979年,新加坡政府做出了重组经济结构的重大决策,提出建立以科技、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以制造业、贸易、通讯交通、旅游和脑力服务为支柱的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促进各个产业部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被称为新加坡的“第二次工业革命”[3]。

为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1979年,新加坡将工业训练局和成人教育局合并,成立职业和工业训练局,统筹职业技术教育。此举标志着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终身化的推进。职业和工业训练局成立之后,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新需求,职业与工业训练局建立了职业训练中心,专门负责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开发、教师培养以及提高教学媒体的质量。为满足新兴和核心领域的技能训练要求,扩充了高级职业技术证书范围,为电子、电器、精密工程、汽车技术等更多领域开发了NTC-2级水平证书。同时,1983~1987年,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三个国家CET项目:技能训练基础教育;通过中等教育的工作提升计划;模块化技能训练项目,以扩大培训规模,整体提升新加坡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4]。

这一时期,跨国公司将先进技术投资于新加坡发展高端制造业,微处理器、工业机器人、电脑工作站等高端精密仪器被投放到生产中,迫切需要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技师和管理人员,以维护精密仪器设备,并有效发挥其作用。为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经济发展局积极争取与技术先进国家政府合作,培养高级技术人员。

1979年,新加坡政府与日本政府合作建立了日本-新加坡培训学院,每年招收200名学员,开设工业机具维护、仪器与制程式控制、工业电子与铸模等课程。1983年,该中心从技术工匠的培训升格为工业技师培训机构,提供为期2年的工业电子工程学与机电课程,成为世界上第一所以制度化方式开办机电培训课程的机构。1982年,德-新培训学院开始运作。该学院与德国政府合作,以培养拥有一技之长,并具备调整与应用精密科技必要知识与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高出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大师级工匠”(meister)的培养目标定位。1983年,法-新学院成立,重在培养电子和电信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法国方面的合作伙伴,是巴黎的高等电子技术工程师学院(大学校),该学院以培养了众多法国工业领域的中坚工程师而闻名世界[5]。合作的达成,吸引了法国电器与电子工业联盟的加入,该联盟成员均为法国一流的电器与电子设备制造商,有效提升了法-新学院的质量。

此外,还有日-新软件学院等,均是政府与政府之间合作成立的培训学院。这些机构着眼于新加坡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其培养目标定位和实施标准,均超过了合作国的培训水平,极大提高了新加坡高级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四)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大胆创新,成功嬗变

1991年,新加坡政府颁布了新的经济计划,目标是在接下来的30~40年间使新加坡进入第一阵营发达国家行列[6]。为满足企业多元化、升级、外向型发展的需要,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更高要求,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再次实现了质的飞跃。

1992年,新加坡成立政府工艺教育学校(ITE),取代了职业和工业训练局。ITE隶属于教育部,明确定位为中学后教育机构,由政府、工业和产业三方代表组成的委员会领导,同时负责制定技能标准和资格认定。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既有效提高了ITE在行业、企业中的地位,也赋予了ITE对于年轻人价值观教育、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使命。从1995~2009年的15年间,ITE连续实行了“ITE2000计划”、“ITE跨越计划”、“ITE领先计划”三个五年计划,成为了没有进入高中或理工学院的年轻人继续学习的一条颇具吸引力的通道[7]。1999年以来,90%的雇主和毕业生对ITE的工作表示满意,到2005年,ITE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较1995年增长了一倍[8]。2005年,ITE第一所学院获得了“新加坡国家质量奖”,标志着其办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赢得了新加坡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奠定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世界影响的另一重大创新,是将技术开发职能成功引入理工学院,极大地释放了理工学院的潜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新加坡最早的一所理工学院建立于1954年,师法英国,强调实践导向的教育,以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1991年,新加坡政府内阁拟设立第四所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委任林靖东负责[9]。

早在1980年代末,基于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入,新加坡政府和经济发展局均意识到,要确保新加坡不被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潮流淘汰,必须提早培训技术人才。由于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外国政府无法持续提升、更新设备,为了解决这一基础能力建设问题,经发局找到了工厂自动化、机器人、CAD/CAM/、专业CNC加工与先进计量学等方面领先的公司,请它们和德新培训学院合作。这些技术先进的企业对于培训学院提出了技术开发的要求,不仅要求学院能基于公司的先进技术开发新的应用,而且希望能整合不同公司的技术,开发出全新的应用,实现技术应用创新。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求培训中心为他们配套培养新科技的推销、推广人才。德新学院的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技术开发的成功以及高素质人才的配套供给,德新学院的地位迅速提升,俨然成为了国际制造科技与工厂自动化在亚洲的样板,越来越多的跨国伙伴想要把他们的技术送到该学院。不久,新加坡人力发展署专门成立应用科技组,统筹管理这些跨国籍的技术开发合作,并负责运用专门的设备与学院的资源开办继续教育课程,使在职工程师学习最新应用科技。但很显然,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尤其是加强对年轻人的培训,这一举措还很不够。

林靖东是推动经济发展局培训中心和培训学院建立的重要人物,对于经济发展局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在他的主持下,1993年2月,法新、德新与日新学院被整合到南洋理工学院,成为理工学院的核心,林靖东将经济发展局技术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与前三所理工学院的优秀实践融合起来,开创了“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以“工业项目组”的形式,将三年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实际技术应用开发,以提升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的“技术前沿”性,同时有效服务了企业,在职业院校中成功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推动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实现了实质性的蜕变。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经验

新加坡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下的传统学校教育与基于实际需要采取的前瞻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工业训练局(后来的工艺教育学校ITE)采取传统途径,从普通教育衍生出职业与技术培训,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满足社会对中、低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经济发展局采取全新的培训方式,通过与国际技术培训先进体系的合作,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确立顶层设计与产业引领的双驱思路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自始至终都打上了政府主导的深刻烙印。为有效解决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高要求与建国之后较长时期职业技术教育薄弱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新加坡政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打破常规,将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能和权力赋予“经济发展局”,有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相互促进,成为新加坡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成功经验。经济发展局1960年成立,是推动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核心机构,隶属总理直管,拥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自,技术工人的培养作为经发局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在培训资源的调配和培训体系的建立方面,有着极大的自。经济发展局采取了十分灵活和高明的策略,重点引进培训体系先进的国际企业,在签好投资协议之后,立即商议技术人才的培训事宜,保证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本土技术水平和人才素质,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有效落实了新加坡“人才立国”的国策。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经济学者Linda Low博士写道“在新加坡的工业化过程中,经发局最大的创举当属它的人力开发与培训计划”,而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教育与经济紧密配合、相互促进,是新加坡转型升级成功的重要经验。

(二)建立制度优化与文化改良的互促机制

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最深层次是文化的转型升级。在华人社会“重学轻术”的传统文化面前,经济向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发展,需要深厚的社会文化支撑,才能持久和深入。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职教文化转型升级,是最深层次的变革,最难也最容易被忽视。新加坡职业教育在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于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成功营造了“重学不轻术”、“重技崇艺”的社会文化氛围。

为改变独立之初社会民众不认可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在努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同时,新加坡政府通过立法,确立了“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的制度,使职前培训制度化,即使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岗位前也必须先见习一年。在全国推行各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使其与个人就业、收入甚至晋升密切相关;为推动企业朝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强员工培训,同时提高在职员工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1979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设立了“技能发展基金”,规定月薪在750新元或以下工人的机构,所在企业要按雇工工资的4%缴纳“技能发展基金”。企业如需培训员工,可向“技能发展基金”提出申请,基金会可负担全部培训费用的30%~70%,企业只需负担很小一部分培训费用[10]。同时,员工还可向“技能发展基金”申请误工工资补助,使员工不致因接受培训而减少收入。上述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

政策法规之外,政府还通过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无论理工学院还是ITE,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补助,理工学院的建设投资,基本上一次到位,对一些淘汰较快的设备,如计算机等,国家要求3年全面更新一次,费用全由政府承担。经费充足、设备先进、环境优良是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基本特点。政府对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给予很高的学费补助,理工学院学生只需支付学费的1/4,ITE的学生需要自己支付的部分更少,其余大部分由国家补贴。制度的保障有效提高了企业和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成为了新家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制度推动力。

新加坡政府、ITE和理工学院等都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形象的塑造和树立。新加坡历任总理均公开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如吴作栋总理指出,“如果我们要享受世界级的生活水平,我们就必须有世界级的工人队伍”,这成为对社会文化的良好引导。ITE通过体验项目、开放校园、媒体宣传、路演等方式,深化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改变传统偏见。为调动年轻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趣和对技术技能重要性的认识,新加坡政府在中学阶段开设了金属技术、木工技术、绘图、初级电工等基础实践课程,作为所有中学生的必修课,组织了“使用你的手”等公众大游行,并开展了电视竞赛和学徒年度大比武等,都有效推动了社会文化氛围的改变,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三)强化国际经验的本造与创新发展

从一个职业教育落后的殖民地,发展到世界一流的职教体系,新加坡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重要成功经验,是善于学习,使国际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如果说70年代的三个培训中心是新加坡政府与国际化企业高水平合作的样板,让新加坡政府尝到了与国际龙头企业合作培训技术工人甜头的话,80年代新加坡政府积极寻求与日本、德国、法国等技术先进国家合作开办培训学院,则是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一次重要升级。除了这种形式上的国际合作,新加坡政府还建立了“技术学者”制度(海外培训计划),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先后派出几百位优秀的年轻人前往德国和瑞士,接受为期三年半的培训。这些人学成归来,成为了新加坡制造业的技术骨干,并同时担任经发局培训中心的主要培训员,产生了乘数效应。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培训机构;教学目标;教师档案库;网络教学

一、会计电算化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主要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正在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减少了会计人员抄写、计算等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度,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扩展了数据处理的广度,促使会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的实务核算型转向参与预测、决策、控制的经营管理型,以便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财会理论与实务、计算机、通讯技术、管理科学、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等。因此,大力抓好各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选拔培训工作,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领导人员、会计软件开发人员、使用维护人员和现代化财会管理人员,是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我国非常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培训工作。《会计法》规定“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财政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从制度上规定了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培训;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对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普及电算化知识,在这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目标模糊

个别培训点将培训的目的定位于取得高额利润回报或是补充经费不足,从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抢学员,办“短、平、快”班。更有甚者,对个别学员只收钱不培训,考试替学员代考,造成有些学员认为:“只要交了钱就能办证,课上不上无所谓,至于考试只是形式而已。”严重损害了会计管理部门的形象,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同时,培训层次单一,部分培训部门没有按各自的初、中、高级培训目标进行分类培训。以中级为例,按财政部在《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的中级培训目标为“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据此可以认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内容与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应注重非程序性的会计软件应用及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而不应像大学要求学生具备系统分析能力,并学会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但实际上各地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进行在职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时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只是选用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造成在职会计人员无法对财务软件数据系统地进行运用、分析。

2.各培训点培训学时少、设备差,教学内容不能参照会计电算化培训(初、中、高级)教学大纲执行

相当多的培训点计算机数量有限,不能做到上课时单人单机,学员上机练习时间很难达到规定的课时。个别未配置专用机房的培训点,上机时间就更难以得到保障。同时,租用营业性机房的培训点,经常出现教学用财务软件与机房配置不相容的现象。比如说:金蝶、用友等教学用财务软件要求计算机配置不能过低,而现在的营业性机房大都是一些过时的低配置机器,而且内容太杂,不利于财务软件的运行,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如果租用此类机房用于教学和考试,结果可想而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中级培训为例,一般各培训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应为120学时左右,而实际上有的培训点仅有60学时左右,甚至更少,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有的培训点甚至出现两人共用一台微机的情况,这样,每个人的学时就更少,同时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大纲,也谈不上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其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当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师资力量不强,各培训点聘请的培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

一般说来,各培训点应该选聘参加过会计电算化中级师资培训的教师,或选聘大学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专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因为培训班是阶段性的,许多培训点为了节约成本,不配备专业专职电算化教师,每次培训班开班时,临时聘请兼职教师授课。另外,有的培训点从节约资金角度出发,过多考虑外聘教师的报酬问题,请一些根本没有师资证书或只懂一点电脑知识而不懂会计的人员充当教师,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

4.各培训点生源大战、降价培训,降低了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

据考察,随着各地会计电算化(初、中、高级)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职会计人员的生源在逐步减少,于是各地出现了各培训点进行生源大战和降价培训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会计人员所得到的真正培训知识越来越少,效果更差,只相当于买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

5.考试方法不完善

目前采用的是在各培训点设置考场,培训点提供考试机房及考试教室,会计管理部门派监考人员。由于各培训点极力提高考试通过率和会计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一致,加之各培训点与管理部门人员长期业务往来,大都比较熟悉,对考试作弊问题,培训点难脱干系,监考人员也有碍于情面的时候,考试结果就难以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三、解决会计电算化培训存在问题的途径

1.财政部门加强对各培训点监管力度

在目前情况下,各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实时规范各培训点的行为,主要包括:

(1)检查各培训点的硬件设备情况。主要检查能保障培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特别要规定各培训点能进行本级培训电脑的最低数量,凡是低于最低数量的培训点,要限期整改,到时还达不到数量要求的可取消该培训点。

(2)检查培训点所用财务软件。

(3)检查学员情况。主要检查在学员招收中,是否有学员跨级培训的情况,并抽查了解学员的培训情况。

(4)要求各培训点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要求对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教师的职称、学历、经历以及以前的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

(5)加强对各培训点会计电算化培训的过程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课表对学员进行一定的回访工作。这样有利于与培训点相互沟通,从而规范各教学点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

2.明确培训目标,纠正各培训点办学指导思想,切实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

严格按照会计电算化培训(初、中、高级)大纲要求,分别设定培训目标。会计管理部门也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培训点充分认识普及电算化知识的重大意义,明确培训的目的,从而端正办学态度,提高培训质量,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为我国整体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做出贡献。

3.加强各培训点基础硬件设施建设

建议会计管理部门督促各培训点配置教学必需的计算机,保证培训过程中单人单机,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特别是尚未建立专用机房的培训点,要尽快配置专用机房,保证教学软件的安全运行及学员上机操作时间。

4.建立培训师资队伍的档案库

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档案库。各培训点搞培训,从专业教师库中选用所需教师。管理部门根据各培训点的教学反馈状况,定期对入库教师打分评比,符合任教资格的,继续入库使用,否则,淘汰出教师库。在明确会计电算化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培训点老师竞聘上岗制度,以提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库的建立使每期学员都能有合格、专业的教师授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对学员的最大负责。

通过以上几项改进方法,对目前会计电算化培训的质量提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能够推动基层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提升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对会计的国际化、信息化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电平。电算化会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景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13篇

为提高我县新生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学习在线”强大的继续教育网络化学习功能和资源优势,扎实地推进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特下发《关于依托“学习在线”,面向2014年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就业职业素质、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请各校结合实际抓好落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全县各初中校、高中校2014届毕业生

二、培训内容

1.面向全体2014届初中毕业生开展就业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对于其中部分未升学的毕业生,组织其参加县内两所中专校开展的免费的国家职业技能初级培训。

2.面向全体2014届高中毕业生开展就业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对于其中部分未升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毕业生,组织其参加县内两所中专校开展国家职业技能中级培训。

三、培训形式

1.面向全体2014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的就业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将由毕业生在所毕业学校的指导下,由毕业生登陆“学习在线”网站实名注册后,参加相应视频课程资源的自主学习(具体登陆注册学习办法见附件)。每位毕业生在线获得20学分及以上,视为培训合格,由县教育局统一颁发“两后”培训合格证书。

2.对于2014届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毕业生,由学校组织报名,自主选择参加我县两所中专校面向2014届“两后”毕业生专项举办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工种含:维修电工、电子设备装接工、服装缝纫工、商品营业员、保育员、育婴师、计算机设备维修工等十余个职业工种,培训级别含初、中级。具体培训事宜,另行通知。凡获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参培毕业生,在毕业生自愿的基础上,由中专校100%负责推荐就业。

四、培训时间

1.面向全体2014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的就业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培训,毕业生网络注册学习时间从2014年6月20日至8月20日。

2.县内两所中专校面向2014届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毕业生开展的国家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时间集中于2014年7月10日——8月10日,每个工种总培训学习时间30天。

五、培训任务

1.各毕业学校面向全体2014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的就业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培训要求网络化学习参学率要达90%以上,学习合格率达80%以上。

2.各毕业学校面向2014届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毕业生开展的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参培率要达100%。确保全县每一位初、高中毕业生均能持证就业。

3.县教育局将对各校“两后”教育培训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实施“双证”并发制度。此项工作将作为2014年年终业务考核内容之一。

六、工作要求

1.各初、高中校要指定专人负责,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把工作落到实处,并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了解学习培训的意义。

2.各校要在校内醒目位置张贴由县教育局制定的培训通知并认真指导培训毕业生掌握在“学习在线”注册学习操作要点。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14篇

1、实行作业安全准入培训升级制度

针对新老员工在各岗位工作中安全知识、安全原理、基本技能、隐患、事故处理能力不平衡的现状,经反复探索,实践总结,创新了员工作业安全准入培训升级制度。根据岗位工种设置,制定了430个“作业安全准入资质卡”,每张卡上规定了该岗位安全操作程序、安全责任、协调配合内容、安全工作权限、工作场所等内容。新工进厂(包括临时工和外包施工队伍),必须先经过厂、分场、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技能、安全技术培训、基本安全制度学习和考试合格,才能拿到初级作业安全准入卡,进入实际岗位实习。

作业安全准入卡分为高、中、低三级,一般操作者持初级准入卡即可,重要工作岗位持高级“准入卡”的员工才能进行处理和操作。通过实行“作业安全准入”制度,有效避免了由于个人技能达不到要求,“初生牛犊被虎吃”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持之以恒地抓基本安全技能培训

**发电总厂的职工大多来自学校,多数仅局限于书本理论,对工作现场缺少了解,缺乏具体操作中的安全防护经验和操作程序知识。因此在新岗职工安全培训中,一是根据各工种、各岗位的不同特点与需要,加强各种生产工艺技术、安全卫生知识、事故多发地点、多发部位、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使用与防护、安全工器具的具体使用与操作等基本培训,使新岗职工受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安全技术培训。二是注重“以老带新”,并落实到个人,规定老师傅对新岗职工进行言传身教,随时随地纠正新岗职工在工作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倾向和不安全、不规范行为,使新岗职工上岗伊始就培育出良好的安全生产素养。

3、开展典型案例教育,借鉴经验教训

由安监科搜集和整理了全国发电企业的典型安全事故案例250个。编辑成《发电厂岗位事故汇编》,下发每个职工,认真组织员工学习讨论。观看电力安全事故录像资料,使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职工看到事故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的损失,给家庭和亲人造成的不幸与痛苦。通过这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沉痛教训,有效唤起职工安全意识的警醒,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的认识,增强在生产工作中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4、将临时工、实习人员、外来施工队伍纳入企业安全预警管理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临时工、实习人员、外来施工队伍素质差,安全意识淡薄,管理环节多、职责不清、以包代管和以罚代管现象严重,成为发电厂安全事故多发的一大源头,对此,**发电总厂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初步构建了一个依法管理、权职明确、层次分明的管理框架。

首先,将200多名季节性临时工、300多名常年性实习人员、5支常年性外来施工队伍的安全培训、安全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纳入到本厂正式工管理范畴。

第二,以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行规为依据,通过合同这一载体,实现对临时工、实习人员、外包施工队的法制化管理。

初级电工培训教程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系统化培训方法;核电岗位;培训大纲

作者简介:王晓娇(1981-),女,辽宁沈阳人,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工程师。(山东 海阳 265116)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7-0136-03

为了保证核电厂安全、可靠地运行和检修,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够数量的、具备一定资格、能够胜任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了保证核电厂人员的资格和工作能力,保证人员的培训质量和工作绩效,加强培训的有效性,国际和国内的核电厂在培训管理活动中,均采用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普遍应用的系统化培训方法(Systematic Approach to Training,简称“SAT”),对核电厂的培训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

本文结合山东核电有限公司采用SAT 培训方法进行岗位培训大纲开发中应用的经验,提出核电厂在岗位培训大纲开发中有效利用SAT方法建立岗位培训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以推动其在核电厂培训中的推广。

一、SAT方法概述

SAT 是一个程序性的培训方法。它针对某个工作岗位,从提出人员的全面能力要求,到编制和实施培训大纲,从而全面达到这些能力的要求,最后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评价的一个逻辑性过程。图1给出了SAT过程的概况。

根据SAT方法的定义,可将培训管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岗位任务和能力需求分析、培训大纲设计、培训教材编制、培训活动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价。岗位任务分析和能力需求分析:这个阶段针对某个工作岗位提出培训需求和全面工作能力要求;培训大纲设计:这个阶段将全面工作能力要求转化成培训目标,再将培训目标组织成为培训大纲,设计培训课程项目;培训教材编制:这个阶段将根据培训课程项目确定教学活动,编写所有培训教材;培训活动实施:应用已开发的培训教材进行培训;培训效果评价:根据培训效果评价,对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反馈,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训大纲、培训教材等反馈的地方进行改进。

二、SAT方法在山东核电岗位培训大纲开发中的应用

随着山东核电的工程进展,2014 年将进入试运行期,电站人员特别是生产运行关键岗位人员必须按照SAT方法开展培训以满足运行期对电站人员资格的要求,为此需要按照SAT方法尽快开展岗位任务分析和岗位培训大纲开发工作,提出全面的工作能力要求和培训目标。基于SAT的培训体系建设的基础,山东核电于2012年7月采用了“以我为主,外部支援为辅”的方式,成立跨部门项目组的形式作为工作载体,引进国内有SAT开发经验的研究所加入项目组作为技术支持,全面实施岗位培训大纲的开发工作。

本文着重介绍基于SAT方法在开发岗位培训大纲中的有效应用,并以山东核电维修部管阀工程师为例,详细描述该岗位培训大纲的编制内容。

1.分析阶段:岗位分析

岗位分析过程就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完成该岗位任务清单开发的过程。岗位分析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岗位工作职责以及各岗位直接相关的生产管理文件、运行规程、维修规程等文件的要求,列出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并综合考虑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难度、重要度、频度等因素,最终确定需要培训的任务。岗位分析步骤如下:

(1)收集和审核与岗位相关的信息。收集和整理与岗位相关的生产管理程序、技术文件等,确定所分析岗位的职责、工作范围和管理要求。收集的文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与岗位工作相关的国际组织的导则要求、国家核安全法规、导则、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行业规范;山东核电的岗位规范;与岗位工作直接相关的生产管理制度和程序;与岗位工作直接相关的规程、设计手册和技术文件;最终安全分析报告;工作授权文件;与岗位工作直接相关的内部事件报告。

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是对岗位工作人员的直接访谈,又可以称为“现场访谈”。通过与岗位工作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分析人员可以进一步了解、确认岗位实际的工作内容,对岗位的工作任务有更直观的认识。

(2)确定任务领域和任务分类。任务清单的编写过程一般如下:将岗位工作分解为任务领域,即工作职责的组成部分;编写初步任务清单;编写任务说明,描述各项任务。

(3)开发岗位任务清单。开发岗位任务清单是对每个任务领域中的任务分类,开发初始的任务清单并对每个任务进行描述。分析人员将岗位所有的任务按照“任务领域与任务分类表”中的分类编制任务清单。

(4)确认岗位任务清单。确认并使岗位任务清单生效,一般采用技术专家、岗位合格人员和处长进行桌面讨论的方式。主要是为了保证岗位实施所有的任务包含在该任务清单中,任务描述清晰、准确,任务划分准确。

(5)选择需要开展培训的任务。就任务本身而言,由于其难度、重要性和执行频率不同,培训要求也不同,如一些日常频繁执行、难度也不是很大的任务,一般通过初始培训的方式就可以满足要求。培训种类分为无需培训、初始培训和继续培训。

(6)编制岗位任务与课程关系表。培训课程设计:在编制任务与课程关系表时,可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对任务进行组合,确定对应的培训课程,可以是一个任务对应一门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多个任务对应一门培训课程,也可以一个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培训方式设计:对于新的培训课程,需要对每种培训方式进行评估,并选出最符合当前任务的培训方式,同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可用性和培训设施的限制。筛选需要培训的任务:可采用经验反馈法或DIF法(任务难度、重要度和执行频度)来进行培训任务的筛选。无论用何种方法,结果都应准确反映岗位工作要求,并和岗位工作人员及其管理人员达成共识。

2.设计阶段:课程设计和培训大纲设计

课程设计和培训大纲设计阶段的工作均需要以分析阶段的输出成果——“岗位任务清单”、“任务与课程关系表”为基础。课程设计的过程主要是完成相应岗位的“培训课程清单”的过程,其输出结果是各个岗位的“岗位培训课程清单”。输出的培训课程清单将岗位的“任务与课程关系表”中列出的需要接受培训的各个具体课程的名称以及课程对应的培训种类、培训方式、学时和考核方式等内容,按照若干模块一一列出,同时文件中也包括了岗位人员的培训途径、入门条件等信息。课程设计和培训大纲设计步骤如下:

(1)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该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分析阶段产生的岗位任务分析单,确定出该岗位人员需要接受培训的任务所需达到的最终培训目标、课程名称及内容。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确定每门课程的考核目标。

(2)选择培训方式。为了有效实现培训目标,培训大纲设计人员要选择适合培训内容的最佳培训方式。在选择培训方式时,还要考虑现有的培训设施,使各种设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还要考虑学员的水平和能力等问题。现阶段,山东核电的培训方式主要有课堂培训、自学、外出岗位技能培训、烟台培训中心实验室培训、模拟机培训和自学等。

(3)确定考核标准。学员在完成培训任务后必须接受检验或者考试,以判断学员是否完全领会和掌握了培训内容并达到培训目标要求。对于课堂培训,可以采用笔试或面试的方式;对于自学,可以采用撰写学结报告的形式;对于外出岗位技能培训,可以采取让培训方对学员进行岗位表现评价的方式。以上三种方式的评价结果可以分为优、良、合格及不合格。对于实验室、模拟体培训,可以采用实际操作的方式,考核结果可以分为熟悉、掌握、了解及不了解。

(4)课程设置。在设计培训课程时,可以将不同的任务设计成一门培训课程,例如:维修岗位都应具备的编写工作申请、编写工作票、编写质量计划、准备工作包、编写完工报告等任务,可以通过《维修工作过程》这一门课程将以上任务全部涵盖;稳压器安全阀、稳压器喷淋阀、大气释放阀、主蒸汽安全阀的解体检修任务,可以通过《重要核级阀门检修》这一门课程涵盖以上任务,其他课程的设置也按照该原则进行。

(5)填写《岗位培训课程清单》。在完成上述课程设计的步骤之后,需要将结果编成各岗位的“岗位培训课程清单”。下文将以山东核电维修部管阀工程师为例,举例说明该岗位培训大纲的内容。

3.编写岗位培训大纲

管阀工程师培训大纲描述的正文部分由总则、初始培训目标、继续培训目标、培训途径、入门条件、培训内容、培训等效、学员评价、培训大纲有效性评价和记录等要素组成,在课程设计阶段输出的管阀工程师的“岗位培训课程清单”作为“管阀工程师培训大纲描述”文件的附录形式存在。

(1)总则。总则是对管阀工程师培训大纲的总体要求,主要描述:明确管阀工程师培训资格和授权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其对人员岗位培训大纲的有效性负责;通过管阀工程师岗位任务分析,确定每个岗位的培训内容;明确管阀工程师培训大纲由《管阀工程师岗位培训大纲描述》和《岗位培训课程清单》组成。

(2)初始培训目标。初始培训是为管阀工程师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安全、可靠和有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初始培训至少包括单独执行任务所需的基础理论,学员在独立执行工作任务前应具备熟练执行任务的能力,并在指定的、有资质的教员指导下展示这些能力。初始培训应能提高各专业领域人员的工作业绩和专业水平,满足核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

(3)继续培训目标。继续培训是为了使所有具备资格的管阀工程师保持较高的业绩水平。为达到此目的,继续培训的内容包括:系统地审查核电厂安全运行相关领域知识、系统地评估个人和团队的工作业绩以识别出待改进领域、近期的内外部运行经验、已发现的运行业绩问题、电厂改造和程序变更等。

(4)培训途径。管阀工程师岗位培训途径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划分,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以后的岗位详细分工和岗位人员的职业生涯成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设计。

初级工:具有执行管阀类设备检修工作的辅助任务资格。这些缺乏检修工作经验的员工,可给其他较高资格等级的维修人员提供支持,并可从事检修工岗位上准备工器具、零配件和工作文件,操作工具和测试设备等工作。所以,学员经入岗资格考评后,可等效一部分已掌握的课程要求,再进行培训清单中其他初始培训课程的培训。经考评合格后,就能独立执行管阀类设备维护和保养的辅助任务,并可协助和观察高级别资格人员执行检修任务。

中级工:具有执行管阀类设备检修工作的一般任务资格。这些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在入岗资格考评后,可等效一部分已掌握的课程要求,再进行“管阀检修工岗位培训清单”中其他初始培训课程的培训,经考评合格后,即可从事检修岗位中对管阀类设备进行的维护、保养、修理和更换等工作。

高级工:具有执行管阀类设备检修工作的所有任务资格。这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在入岗资格考评后,可等效一部分已掌握的课程要求,再进行培训清单中其他初始培训课程的培训。经考评合格后,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执行检修岗位对管阀类设备进行的修理、更换、校准、故障维修和失效分析等工作。

(5)入门条件。根据岗位工作的特点,将管阀工程师的任职资格进行描述性的说明。包括:学历要求、专业要求、专业技术资格、从业资格、执业资格以及之前的工作经验等内容。

(6)培训内容。管阀工程师的培训应以关注本岗位工作要求的方法为基础,并强调工作要求中潜在的原则和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新员工入职培训:对于进入公司的新员工(包括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两类人员),需要根据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管理的要求接受相应的培训。培训的主要课程包括:公司概况及发展史;组织机构及人事管理;薪酬福利管理;财务管理;保密管理;公司信息化管理;电厂保卫知识;核电工程管理知识;企业文化及职工素养。

基本安全授权培训:是对直接进入核电厂现场工作的员工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的认可,也是员工对承担相应岗位职责及安全责任的一种承诺。基本安全授权分为四类:核安全NS、工业安全IS、辐射防护授权RP和特殊活动授权SA。

基础理论培训:是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帮助他们理解与电厂运行相关的专业概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通过采用真实的电厂运行状态使学员理解电厂是怎样运行的,使他们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岗位工作中。培训的主要课程包括:核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水力、反应堆材料、核电厂通用机械设备、核电厂核安全等。

专业理论培训:是除基础理论外管阀工程师专业技能所需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的主要课程有:AP1000关键阀门、实用阀门使用手册等。

电厂系统培训:是培训管阀工程师工作中所涉及的系统,使其了解各专业领域工作的范围和要求。对电厂系统培训,可帮助各专业领域学员了解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各专业领域工作对电厂运行的影响。

技能培训:是让管阀工程师在一个受控环境下(如实验室)按照电厂程序要求在设备或设备模拟体上执行工作任务。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提高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加强在各专业领域实践和程序的运用。

管理培训:是为了贯彻公司相关管理要求,提高电厂运行安全业绩而开展的相关管理规定的培训。管理培训一般可分为“通用管理”和“特有管理”培训。通用管理是一般管理要求的培训,可针对各专业领域的所有人员,也可按照各专业领域岗位要求,设置不同级别分别进行培训;特有管理主要是与各专业领域工作直接相关的管理要求的培训,以利于提高工作质量。

(7)培训等效。培训等效是指将先前的教育、经历、考核结果等作为等效的依据,通过评定确认满足相应岗位的要求,从而免除部分课程的培训。属于以下条件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培训课程等效:在拟等效的培训课程有效期内,接受过与拟等效培训课程相同或相近的核电专门培训课程,或取得与拟等效培训课程密切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担任培训课程现任教员或现负责本课程教材编制的;现在正从事于培训课程内容相近的工作,且其上级认为其技能水平已超过了该培训课程要求而无须进行相应培训的。

(8)学员评价。学员的工作表现可在培训期间和培训结束后定期评价。评价方法包括笔试和测验、口试和操作评价等,评价手段是基于培训目标,测评学员是否掌握和理解。学员评价为学员本身、部门负责人和培训负责人员提供了反馈信息,它将有助于确定学员的表现和有关培训大纲的改进。

(9)培训大纲评价。培训大纲的有效性评价是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分析,包括培训要求、培训教材、培训教员和授课形式等方面,以及对员工绩效表现的评价,确定培训大纲的效能、作用和影响,提出是否需要对培训大纲进行修订或改进的方面,以确保培训的有效性。

(10)培训记录。管阀工程师的培训记录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岗位任务清单:保存岗位相关的任务清单,并保证清单的内容与电厂管理要求一致。

培训等效核查表:保存人员的培训等效核查表及相关可被验证的记录,必要时,各部门负责人有权查阅资格考核记录,有助于分派任务给具有资格的人员。

培训程序有效性评价:保存培训程序有效性评价的相关记录,如将培训记录和评价有效性的相关文件、培训自我评估报告以及建议和解决方案等一起打包存档。

培训记录:保存各专业领域人员的培训记录,如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出勤状况、培训评价结果和员工独立执行任务的资格等,以方便查阅和审查。

培训定期报告:定期将培训活动的状态、合适性和有效性、重大培训相关事件或问题的定期报告提供给电厂管理者和独立的监管人员;在每个培训计划完成之后,把培训结果和员工在电厂的表现通知给部门负责人,并描述改善培训所需的调整;对于长期的培训计划,在每个主要节点完成后,也要提供这些信息;当出现重大问题时也要通知电厂管理者,尤其是要求变更培训计划或员工工作时;向电厂和公司管理者定期报告培训的自我评估结果、培训资源的使用、确定目标的完成,以及未来培训计划的目标和规划。

三、结论

岗位培训大纲是培训活动实施的保证,如何保证岗位培训大纲的质量是SAT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通过国内核电行业标准培训课程来规范岗位培训大纲,但是目前国内各核电站人员培训应用SAT方法的方式和程度均不相同。编制岗位培训大纲的时候可以参照WANO已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特点,将岗位培训大纲开发成符合山东核电特点的人员培训指导文件。

山东核电在人员的培训中,在岗位培训大纲开发完成后,将严格按照SAT方法的应用流程,完善山东核电人员的培训体系,逐步实现SAT应用的规范化、模块化和流程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从而保证山东核电的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运行业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