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授之以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晓之以理,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应该得到所有师生和社会的重视。教师要摒弃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解放教学思想,放下权威的架子,把自学这一重要任务放在教研的角度来审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自学的重要性,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我们应该拓展学生自学兴趣的广度,多介绍一些可以自学的途径,让他们知道该自学什么内容。其次,我们应该探究自学兴趣的深度,可以在每堂课结束时把问题迁移升华,引发到社会角度去深入思考,把学生自学的兴趣发展到更高层次。最后,我们要保持学生自学兴趣的稳定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多布置一些与社会热点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参与社会跟踪调查。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探究合作,民主融洽的气氛,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幽默感。

二、改革课堂,释放空间

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目瞪口呆,几乎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也没有时间来思考,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机器人”。因此,我们应该改革课堂,释放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学。那么,该怎么改,怎么释放呢?

首先,应该抓好预习。预习,是课堂的一种前沿,是自学的先导。它在没有教师陪同的情况下独自而又自觉地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它必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甚至独立完成作业,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也大有帮助。其次,搞课前演讲:在成立演讲领导小组的情况下,每天定人定题的在课前5分钟进行有准备的演讲。学生为了搞好演讲,就会主动去搜索一些资料并进行筛选和整理,这也在无形中练习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次,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和社会热门话题,将课堂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个必要环节。可以是谈话式,提问式等,将好奇和疑团塞入学生心中。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疑,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启发他们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定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不得卖弄玄关,故意刁难学生,以免打击学生的信心,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腾出时间给学生缓压思考,整理总结,交流讨论,把主体地位真正交到学生手中。

三、授之以渔,培养毅力

中学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给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

(一)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应该创设问题或者谈话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中,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的导入主题。当学生的兴趣达到时,教师应该顺水推舟,升华主题,继续保持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精神,不应该戛然而止,压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产生的疑惑,教师不用急于解答,应该旁敲侧击,引导要适可而止,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二)充分利用教学工具书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工具书。比如,在预习时通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弄清楚字词的意思;在自学的过程中,利用《教材全解》辅助学习;复习时,可以利用电脑搜集一些课外作业来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

(三)形成自学小组,培养自学毅力

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几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学,制定自学计划,相互监督,教师积极把控,尽早促成自学气氛,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毅力。

四、课外阅读,探索发现

第2篇

一、由“授之以渔”转化为“授之以欲”,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兴趣动机。自主学习区别于传统学习的“接受灌输、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模式,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欲望、学习兴趣是必需的。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驱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思维活跃、敏捷,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较高。

二、注意研究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教师的日常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的激增,也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

1.一个明确的任务,加强日常培训

自主学习是指在具体地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地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课堂变得支离破碎,成为独立不羁的自由。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保持良好状态的关注和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完成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互渗透整合三个目标,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大厦,知识和能力是该基地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上层建筑。坚实的基础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根基不动摇。

要实现“知识和能力”这一目标,日常的语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诸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记笔记,回答问题的规范,查阅字典词典,文本的探究阅读,阅读一本书也是自学能力,写作能力必须首先构思,其次概述,再书写成文。这些非常常见的训练,我们不能忽视。能力是一个个小小的积累转化而来的。

2.优化评价方式,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学习动机

随着课堂中自主学习形式的增多,教学中适时评价变得频繁、有些鼓励显得过犹不及,只要有疑问,便开始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只要站起来发言,教师一概予以肯定表扬,整个课堂一片叫好。这种泛滥成灾的表扬,背后却是学生思维的肤浅和低效。我认为评价应该理性中肯。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思想品德等;评价的功能是多样的。

三、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学生、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灵活选择,整体运用方法,我在研究国家级课题“语文的少教多学策略”时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工作入手:

1.传授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的学习方法如记忆法、笔记法、提问法、提纲法、概要法、循环法、复习法等方法的传授可渗透到教学中,也可通过课下个别性指导、辅导主题课等多渠道进行。

2.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

教师在每节课上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学生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具体能力,使学生明确要参与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使用什么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只有教师将课堂教学的主题转化为这些具体详尽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明确这些目标,才能使教与学都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盲从。

3.培养学生自觉调整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调整学习过程的要求:

(1)学生在学习前,能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首先进入一种自学状态

(2)按照计划要求,随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自己执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3)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得到反馈,由个人或小组或老师进行评价

第3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5.谈谈读后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借助参考书得出答案,谈出感想,便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