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科特勒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23

1引言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来,绿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理念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宗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导航。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强调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加快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等。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提升,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状况越发严峻,加之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大众及政府的关注,也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而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是促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绿色农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可以为促进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也有利于引领人们由传统的消费观念向科学、文明、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念转变。

2文献回顾

绿色食品指的是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本文研究的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由此看出,绿色农产品是绿色食品的主体,并且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学者在研究绿色农产品大多都是从绿色食品的角度进行研究讨论。

21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绿色农产品或绿色食品的说法是不存在的,而c绿色食品类似的产品有“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等,但其标准水平更高。国外学者关于有机食品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初期阶段,并且研究的内容较为全面,领域也较宽泛。其中最早提出“有机食品”这一概念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则称之为“自然食品”。世界第一个有机农业组织1924年在德国成立。1938年美国人J・Rodeel进一步对有机农业进行试验研究并开办了有机农场。1972 年国际有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并制定了有机农业组织必须遵守的基础准则。1980年英国学者TollnElkington和JuhaHailes出版了《绿色消费指南》一书,自此掀起了人们绿色消费的一阵热潮。

自21世纪开始,国外学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的研究又步入了一个更深入的层次。M・Yussefi(2003)指出,对于企业发展市场来说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是个很好的机遇,企业应该紧紧抓住它,通过应对市场需求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和营销策略,从而促进企业发展。Masahisa Fujita(2006)表示,当人们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有利于发展扩大有机食品市场的空间。Carriquiry、Miguel(2007)认为应该积极开阔市场创新产业政策、组织、管理、技术等,从而有效调节有机食品市场的供需。Bum SM(2008)认为消费意见的导向者正是有机食品的消费者,为此应该重视消费者彼此间的口传效应。DavidBAudretsch(2008)研究发现,要想提高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就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相关产业政策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国外学者对有机食品的研究由早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到后来的多层次多方面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质量安全、政策体系、消费者及市场等,可以看到,国外关于有机食品研究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22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针对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方面的研究起步则比较晚,并且研究的内容和领域没有国外研究的完善和宽泛。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是在1989年,1990年我国对绿色食品进行研究和开发,1992年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且建立了绿色食品的经营模式,1993 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学者的研究从起初的浅层研究向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发展。

(1)从消费者出发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张海英(2010)根据广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购买习惯对于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影响最大,并且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赵昶等(2011)基于杭州地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比男性的要强。薛永基(2016)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入感知价值、预期后悔两个变量对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向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影响绿色食品消费意向的“三因素模型”。

(2)从营销方面进行研究。于浩淼(2013)经过对绿色农业和农产品的限定进行研究,得出“云营销”应用于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策略。余娟(2014)通过研究发现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许多弊端,诸如网络营销渠道不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民互联网知识匮乏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田嘉(2015)认为在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支持并大力推进其实施。

(3)从品牌角度进行研究。赵晓华、岩甾(2014)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为例,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该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同时对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王运浩(2015)提出了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2015年的品牌发展思路,还指出了工作重点以及推进策略。秦宇琪、于振伟(2016)从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面提出有效对策,进而提高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4)从产业发展、结构、竞争力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赵大伟(2009)研究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受制度结构与供给的影响状况。韩杨(2010)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会遭受生产基地小、产品科研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王德章(2011)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不同。宋国宇、赵莉(2012)指出通过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演化是绿色食品a业的发展过程。张玲玉(2015)研究提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策略。常筱磊、赵辉(2015)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探究了绿色食品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思路。张志华等(2015)研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精品形象、促进市场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4个方面的产业战略布局。

总体来看,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绿色食品产业品牌、竞争力、消费者、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关于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有关的理论专著也较少,虽然已有学者对绿色食品或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研究。

3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研究设计

31科特勒模型在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应用

31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的基本内容

美国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提出一个强调社会两方面的消费行为的简单模型,此模型说明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反应不仅仅会受到营销产生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指出了不同特征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再通过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形成一定的购买决定,最终形成了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购买时机、购买数量的选择。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

312针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模型修正

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是针对消费者的普遍消费购买行为所构建的一种模型,但本文研究的是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因此要基于绿色农产品的相关特点对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去掉一些不相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增加一部分相关或影响较大的因素。经过修正的购买行为模型划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刺激因素、决策过程、购买过程和分享。刺激因素主要强调来自企业、社会和消费者自身这三方面因素对消费意识产生的刺激;决策过程主要强调从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再到信息搜集,最后进行评估决策的过程;购买过程主要强调购买时对产品、品牌、地点、时间以及数量的选择;购买后分享主要强调平时生活中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分享、消费绿色产品品牌的分享,以及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分享的方式。购买行为模型结构修正结果如图2所示。

图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

3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分析

321刺激因素的分析

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前会形成一定的消费意愿,而消费意愿会受到多方面刺激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企业营销的刺激、社会外部的刺激、消费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营销方面的刺激主要是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当时就会刺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增加,主要包括绿色农产品的宣传、价格的合理性、售卖地点的选址、促销手段和程度等。社会外部的刺激则包括很多,如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社会关于绿色农产品的舆论导向、身边他人的积极意见等都会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增加,最重要的还是来自消费者个人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婚姻状况等。

322决策过程的分析

当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消费意向后就会进入决策过程,决定是否要购买绿色农产品,这首先取决于消费者自身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如果认知程度较高的话,就会减少信息搜集和评估决策的过程,并会较快做出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的决定,但如果认知程度较低,消费者就会根据自身需求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例如什么是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是什么,质量认证的标准如何等信息,经过对这些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后,会评估并决策最终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

323购买过程的分析

购买过程是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了消费意愿并做出购买决策后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会考虑购买哪些种类的绿色农产品来替代平时生活所必需的普通农产品,选择种类时还会考虑选择哪种品牌的绿色农产品。做好上述选择后,还要继续选择购买的地点,菜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的距离、规模以及是否设有绿色农产品专柜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除了品种品牌、地点的选择,还有时间和数量的选择、销售方的促销力度等因素会影响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进而决定消费者购买的时间及数量,此外,消费者愿意替换掉平时生活所需普通农产品种类数量也是数量选择的一部分。

324购后分享的分析

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农产品后会有自己的使用体会和评价,在社会生活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会与他人进行分享。分享的内容以绿色农产品的品种和品牌为主,也会分享购买的地点和自身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在分享方式上以前主要是以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分享,或是口口相传进行分享,但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问世,例如微信、微博等,这些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分享绿色农产品的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影响速度和范围。

4研究结果及建议

41研究结果

文章将科特勒购买行为理论模型应用于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对原模型进行了部分的修正,使之与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更适应。又结合现实的社会状况针对改建后形成的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进行各环节的分析,并对各环节的影响要素和内容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厘清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整个过程的思路,从消费者受哪些方面刺激、产生了消费意愿后又进行消费决策,经过认知判断、信息搜集到做出决定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再到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做出的选择过程和内容,最后是购买行为后的分享内容和平台方式,这些前后过程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厘清这一过程为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奠定良好的基础。

42研究建议

(1)基于政府的视角。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这要求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做好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也要监管相关企业对标准的执行与落实,对于不严格执行标准的相关企业实施处罚,还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各环节的责任单位加强问责力度。此外,政府还应做好社会宣传工作,加强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与了解,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向健康绿色发展转变。

(2)基于企业的视角。企业首先要确保的自然也是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关乎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企业还应加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任务,建设有特色有保障的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推动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和产业发展。最后企业还应重视营销策略,根据所在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拉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繁荣。

(3)基于消费者的视角。消费者购买的前提是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只有在对绿色农产品了解后才会影响自身的消M理念,向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转变,因此,应该从日常生活别是利用互联网关注食品安全和绿色食品的相关信息。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应该注重分享,发达的互联网使以前的口口相传式分享转变为网络化分享。网络增加了消费者的分享方式和分享平台,提高了消费者的影响速度,扩大了消费者的影响范围。因此,消费者应该利用好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分享自己对使用绿色农产品的心得,以及绿色农产品对我们生活和健康的有利影响。这种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会全面提高消费者对所购买的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广州市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2-56

[2]赵昶,靳明,赵敏女性群体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5):44-54

[3]薛永基,白雪珊,胡煜晗感知价值与预期后悔影响绿色食品购买意向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6(11):131-135

[4]于浩淼“云营销”在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90-11192

[5]余娟电子商务环境下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6-7

[6]田嘉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J].农业经济,2015(6):116-118

[7]赵晓华,岩甾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以普洱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4(11):93-96

[8]王运浩推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10-13

[9]秦宇琪,于振伟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7):79-80

[10]赵大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阶段与转变增长方式研究[J].学术交流,2009(2).

[11]韩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

[12]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1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

[14]张玲玉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15]常筱磊,赵辉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3):23-25

[16]张志华,余汉新,李显军,等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35-38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消费意识;绿色消费行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绿色营销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64-02

1 引 言

20世纪70年代爆发能源危机之后,与能源及节能相关议题受到西方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早期西方研究表明环境保护意识鼓励消费者减少能源消耗并采用新可再生能源以节约能源。且近年来,西方对此课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已经涵盖消费和生产的各个方面。西方研究表明,近30%的欧美消费者愿意支付相比普通产品更为高昂的价格来购买绿色产品。但目前在我国,绿色消费市场还处于初期成长阶段。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绿色消费研究也才刚刚开始。国内对于绿色消费的研究集中在从企业角度出发探究绿色营销。即从生产影响消费主线出发,探究绿色营销对消费者的影响。国外学者对于绿色营销的定义是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绿色营销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集中在企业绿色品牌、企业绿色形象、绿色营销环境分析等。国内学者的研究多是站在企业角度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之道。而本文将从消费者角度,以消费为起点探索绿色消费意识及绿色消费行为,从而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2 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消费亦被人称为可持续型消费方式。广义的绿色消费的含义,不仅包含购买绿色产品这一绿色消费行为,还包括能源的有效使用,物资的回收利用,对自然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简而言之,本文研究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概念是指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会基于“绿色消费”的原则下,决定是否选购绿色产品。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中,消费者的需求受到外部和内部影响即主观和客观影响。本文也将探究这两方面对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影响。外部影响包括:文化、人口统计因素、社会地位、家庭、市场营销活动等。内部影响包括:知觉、记忆、动机、个性、情绪、态度。绿色消费意识是消费者进行绿色购买决策的过程中的首要关键。在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中,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某一项产品可视为一种决策过程。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支配下,在可供选择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购买选择方案中,经过分析、评价、选择。然后作为理性经济人会实施最佳的购买方案。它是一个系统的决策活动过程,包括需求的确定、购买动机的形成、购买方案的抉择和实施、购后评价等环节。问题意识是消费者进行决策过程的首要一步。消费者拥有消费需求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起点。而消费者购买决策从第一步起便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作为理性的个人从消费意识到真正的消费行为,不仅要开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还必须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活动,并且要计算费用支出与可能带来的各种利益。

笔者于2013年4月10号至2013年5月1号,随机分发调查问卷,以长春市为主在繁华路段进行拦路随机调查。并分三天进行调研。问卷设计以李克特五级量表为主,对现城市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现状进行了随机量表测量。并对其绿色消费行为现状进行测量。问卷共发放100份,问卷发放期间共收回了88份问卷,剔除填答不完整及其他无效问卷6份,共取得8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是82%。本研究问卷通过信度分析,可得量表信度为0.823,因此本研究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稳定度。本研究收集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经由SPSS统计软体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与绿色消费行为呈现正相关的因素有:消费者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较高的绿色消费意识;与绿色消费行为呈现负相关的因素有:绿色产品价格和绿色产品的顾客购买成本。

3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其绿色消费意识。具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消费者,具有较强的绿色消费意识。这和信息卷入程度相关,有相关研究也证实社会卷入程度越高越关心环境保护,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居民而言,绿色环保信息卷入程度较高,因此进行绿色消费行为选择的倾向更高。

首先,持不同程度的绿色消费意识的城市居民,绿色消费行为选择不相同。绿色消费意识较高的城市居民更倾向于进行绿色消费行为。但进行绿色消费行为的受访者(即经常购买绿色产品和偶尔购买绿色产品的城市居民)只占总人数的50%。因而,当前我国居民绿色消费行为还不够成熟,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消费行为,而且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持有绿色消费意识的城市居民更愿意为购买绿色产品或其他绿色消费行为支付额外高昂的价格。绿色消费意识较高的城市居民愿意支付更高价格来购买绿色产品或进行其他绿色消费行为。但从整体上看,尽管量表测出51.2%的受访者拥有相对较高的绿色消费意识。但绿色消费意识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缺口。即并不是所有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城市居民都会进行绿色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意识并没有转化为完全的绿色消费行为,其中的阻碍因素除了上文提到的绿色产品高昂的价格外,购买绿色产品所支付的顾客成本较高也是影响因素。因此,对于企业而言,降低产品价格及顾客的购买成本是首要。企业除保证生产各环节的绿色化外,还要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价格。突破成本和价格偏高的瓶颈,有利于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的选择。使得更多的消费者有能力购买绿色产品。同时,降低顾客成本,为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选择提供方便。

其次,对企业的绿色营销信息不信任是制约绿色消费行为的另一大重要因素。绿色产品必须经过我国绿色产品认证的严格审查才能通过,面向市场。有些企业在进行绿色营销及宣传时冒充绿色产品、制造假认证标志、夸大绿色营销等行为使得消费者对企业的绿色信息宣传失去了信任。因而,企业须进行真实绿色信息宣传。近期接连爆出的产品安全问题使得消费者对企业宣传的绿色信息提出了质疑。消费者趋向不再信任企业所宣传的绿色信息。消费者的不信任制约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因此,企业应坚持诚信原则,客观宣传绿色产品。

再次,企业应当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动机。购买绿色产品消费者需要支付较普通消费产品更为高昂的额外价格。这一额外价格的支付,是消费者对公共利益——环境保护的利他行为。因此,企业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一般需求,还需要满足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为消费者提供足够信息,保证消费者这一需求能得以满足。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需求的满足,即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这一选择确实是对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对于这一消费需求的满足,企业可以采用除传统的广告宣传以外,还可以采取产品包装信息传递、一线销售人员信息传递、中间经销商信息传递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消息传递。

最后,国家应加强法律法规监管。国家应加大在绿色消费、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一方面,鼓励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扶植绿色产业,为绿色产业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积极监管绿色市场,清洁绿色消费的整个大环境。对于不诚信企业采取严肃处理。用法律法规规范和限制生产非绿色产品。统一绿色产品认证管理,为消费者提供统一的绿色产品的判别标准。明确绿色消费的确切定义。为消费者提供明确的绿色消费指示信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R.所罗门 .消费者行为学[M]. 卢泰宏,杨晓燕,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光萍.制约我国展开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商界,2013(1).

[4]宋娟.基于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所面临问题的研究[J].电子商务,2012(12).

[5]唐锡阳.环球绿色行[M].北京:漓江出版社,1993.

[6]尹世杰.关于绿色消费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J].消费经济,2001(6):3-7.

[7]马瑞婧.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及其对策[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0(12):25.

[8]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册[M]. 郭大力,王亚南,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9]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绿色消费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28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也逐渐关注绿色发展问题,绿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消费是一种现代消费模式,他综合考虑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影响以及消费者权利的使用。绿色消费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会促进C2B的倒逼流通,推动绿色消费产业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绿色消费者运动”对欧洲各国产生深刻影响;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消费合作组织也自发性进行绿色消费运动。虽然国内对绿色消费的认识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十三五”规划明确将绿色列为未来发展的目标,一个以绿色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已经到来。国内很多学者研究对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对绿色消费的总结较少。本文为进一步唤醒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消费者绿色消费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1 绿色消费的概念和本质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绿色食品问世,社会逐渐形成绿色消费的氛围,意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中国2015年正式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直至2016年将绿色消费和发展列入未来发展目标。绿色消费行为实质是环保性为,指的是在消费过程中关注环保属性或者有利环境的行为。朱成钢指出,绿色消费承认资源的稀缺性,强调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本质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行为上的体现。

2 影响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因素

20世纪70年代西方关于绿色营销等研究成为热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M行了分析,如生产商角度、参照群体等。本文通过绿色消费相关文献梳理,将影响绿色消费的因素归纳为个人、社会和外部干预三个方面。

2.1 个人因素

学者关于个人因素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集中于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如,Granzin K L提出感知效力强的消费者会对以环境保护为诉求的绿色产品有积极关注。Verplanken&Holland发现,唤醒消费者的环保价值观能够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关注,使其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而Roberts(1996)的研究证实强自我概念的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进行绿色消费;Peloza等研究表明自我担当对绿色消费的作用,强自我担当消费者更倾向于对绿色产品的选择。

2.2 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价值观、个体信念和个体选择标准,而社会因素更多强调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起的群体作用,主要包括印象管理动机、规范信念和群体认同度等。Griskevicius等认为,利他主义正向促进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Schultz等提出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另外Van Vugt发现,强社区认同在避免过度使用社区资源中非常重要。

2.3 外部干预因素

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还会受到外部影响,企业和政府在外部因素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外部刺激可分为信息刺激、经济刺激和规章制度。信息刺激通过向消费者增加有关绿色产品方面的知识来刺激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经济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消费价格的高低和提供额外的经济奖惩来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此外,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的规章制度,会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产生一定正面影响。

3 提升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有效措施

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受到自身、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促进社会和谐绿色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1)政府从市场现状出发,完善相关绿色政策法

律,并且加大执行力度,加强对市场的监督指导和宏观管理,并辅以政策和资金支持促使企业进行绿色营销。另一方面,加强对绿色消费观念的宣传推广,唤醒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促进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2)企业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产品的开发、生产和促销都要注重绿色意识的植入。同时根据消费者素质来制定合理营销战略,在产品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供应链,将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联合起来,合理组合和调配绿色营销战略。

(3)加强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当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之后,消费者的个体感知效力增强,从而能更好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和意义,自发进行绿色消费。

4 结语

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要从影响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各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绿色消费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artman P.Greenvalue added [J].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06,24(7):673680.

[2]朱成钢.绿色消费驱动下的绿色营销策略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4851.

[3]Shrum L M.Buy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n consumer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adverting strategy[J].Journal of Advertisting,1995,24(2):7182.

[4]Ilker M A.The impact of green innov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capability: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 environmental concern[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2(24):854864.

[5]O剑,李崇光,黄宗煌.绿信息、价值属性对绿色购买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5763.

[6]Granzin K L,Olsen J E.Characterizing Participants in Activities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A Focus on Donating, Recycling ,and Conservation Behaviors[J].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1991,10(2):127.

[7]Verplanken B,Holland R W.Motivated Decision Making:Effects of Activation and Self-Centrality of Values on Choices and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3):434447.

[8]Straughan R D,Roberts J A.Environmental Segmentation Alternatives:A Look at Green Consumer Behavior in the New Mil lennium[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99,16(6):558575.

[9]Griskevicius V,Tybur J M,Van Den Bergh B.Going Green to Be Seen:Status,Reputation,and Conspicuous Conserv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98(3):392404.

[10]hultz P W’Nolan J M,Cialdini R B,etal.The Constructive,Destructive’and Reconstructive Power of Social Norm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18(5):429434.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营销;障碍;成本;效用

绿色营销产生于20世纪末期,是企业面对不断加剧的污染问题和消费者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营销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它强调了企业利益、消费者需求、社会利益特别是环境利益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绿色营销观念的提出,促进了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也促使企业主动顺应外部环境发生的新变化。一些企业通过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紧紧抓住了绿色浪潮带来的巨大商机,为自身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然而,绿色营销的发展整体上依然存在障碍,分析和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不断消除障碍,促进绿色营销持续健康发展。

一、研究现状的简单回顾

近年来,针对国内绿色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王志宏等人(2011)从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绿色营销理念尚未确立、绿色营销内涵没有充分实现,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着绿色产品市场混乱、绿色消费意识淡薄、政府政策约束不足等。 何志毅等人(2004)提出绿色营销的四力模型,从消费者、企业、政府、环保非政府组织四个方面比较了国内外绿色营销的状况,发现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对绿色营销在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存在很大差距,内部动力不足,政府虽然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绿色营销发展,但在政治经济体制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国内民间环保组织的影响力与国外相差甚远。 李文英等人(2004)则认为发展绿色营销不能片面依赖公众绿色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需要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适当参与,解决好由于绿色产品包含绿色成本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利益损失问题。 此外,还有人从国际贸易、中小企业的角度,或针对特定行业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些成果对绿色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其特点是反映出的问题涉及面广,但对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分析,因此提出的对策也缺乏系统性。也有个别研究将绿色营销与绿色产品未进行严格区别,以绿色产品替代绿色营销,导致结论的科学性削弱。

二、绿色营销的成本分析

绿色营销的成本要高于传统营销方式,这是目前人们对绿色营销特点的一个共识。有人认为,绿色营销在产品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较高要求,因而其成本要高于一般产品。 也有人认为,除了上述原因,绿色营销在原材料和设备的使用上增加了环保要求,实施环保法增加了费用,甚至企业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也需要按照绿色营销的要求发生变化。 这些因素均引起了绿色营销成本的升高。

绿色产品是绿色营销策略中的一部分,从事绿色营销必然要求企业提供绿色产品,但仅仅提供绿色产品并不等同于从事绿色营销。营销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先于生产而后于销售,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还未开始,营销活动就已经进行,而一项销售活动的完成并不等于其营销过程已经结束。因此,绿色营销需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绿色要求。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1993)认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产品对人与动物健康无害。(2)产品的生产、使用、报废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小。(3)产品的上述三个过程不会引起资源、能源的过度使用。(4)产品不应过度包装,产品生命周期不能太短,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5)产品研发应避免对动物施加不必要的实验或残害。(6)生产原料避免使用稀有并需要保护的资源。 随着对企业利润源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十分重视物流环节,这也成为绿色营销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绿色营销的要求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在所有环节都贯彻这些要求,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的要求贯穿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第一需要引导消费需求,倡导绿色消费,因为消费者的个体需求与社会利益特别是环境效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点,这需要企业在绿色营销中付出较多成本,承担较高风险;第二需要设计绿色产品,产品研发和设计以对消费需求的认知为基础,绿色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一般在产品设计阶段确定,这个标准会明显高于普通产品;第三需要采用绿色工艺,生产工艺是产品形成的方法和路径,工艺路线的痕迹一般不会在最终产品上明显表现,需要满足产品研发设计中提出的要求,绿色产品的高质量和环保标准对生产工艺的要求更高,生产成本必然增加,另一方面,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生产工艺的确定上不断关注绿色加工技术的发展,尽可能采用环保效果先进的加工方法,而传统技术虽然成熟稳定,也可能因环境污染而被淘汰,而新工艺的选择会影响到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和劳动效率,进而又进一步影响生产成本;第四需要关注仓储物流、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乃至产品寿命周期结束之后的回收利用过程。这些过程不形成产品实体,传统营销的企业在这些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经济有效的方式,但由于与绿色营销的要求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必须予以改进。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绿色要求导致设备更新成本、生产管理成本、学习成本等必然上升,因此,绿色营销的成本显然要高于传统营销。

三、绿色营销的效用属性分析

有人将绿色产品分为“私益型”和“公益型”两类,其中“私益型”绿色产品是只提供直接利于消费者本人绿色效用、受益对象具有明显排他性的绿色产品,“公益型”绿色产品是指绿色效用主要体现为对公共环境的保护,受益对象不具有排他性的绿色产品。 本文认为,简单划分“私益型”和“公益型”两类绿色产品是不合适的,因为绿色营销追求企业、消费者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应该同时考虑社会从中获得的公益效用和消费者获得的私益效用两个方面,只不过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中公益效用和私益效用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为了明确说明这一问题,这里分具体环节阐述其效用属性。

在需求的发掘分析阶段,既要考虑公益效用又要考虑私益效用。开展绿色营销,需要关注和培育消费者的绿色需求,这可能在有些方面迎合了消费需求,而对消费需求中的“非生态化”部分则予以否定,因此,这一阶段需要考虑的营销效用属性是双重的。

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企业主要关注的是消费者的私益效用。因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首先要考虑个人效用,如果产品的公益效用过重而私益效用不足,将不被消费者接受。但由于需求的分析研究中加入了公益效用方面的因素,需要在产品研发设计中予以体现。

在产品生产阶段以重视公益效用为主。企业选择不同工艺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不同的,选择绿色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会降到低水平,否则将会产生大量废气、固体污染物,制造严重噪音等。因此严格来说,这一阶段公益效用的主要受益者是社区公众。当然,绿色技术也可能使产品质量更高,能耗更低,从而使消费者受益,但这绝不是主要的,因为生产技术如果不能满足产品设计的质量标准,就是技术选择不当。

仓储物流贯穿于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许多方面,既产生公益效用又产生私益效用。绿色营销要求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包括集约资源、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这一方面能够节约物流成本,使消费者受益,另一方面减少了环境污染。

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环节是公益效用和私益效用的对立统一体。在此阶段,产品实体已经确定,功能无法变更,但价格、分销、促销环节的绿色效用则涉及社会和消费者两方面的利益。首先,绿色价格需要消费者付出更多的货币成本,这对消费者是不利的。其次,绿色分销和绿色促销要求减少渠道层次,降低促销经费,有利于降低分销和促销成本,也要求渠道成员绿色意识强、绿色声誉好,企业促销活动要培育绿色消费,传播绿色信息,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绿色意识的形成。按照产品整体观念,售后服务是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虽然与产品实体没有直接关联,但也存在绿色要求,主要表现为不仅充分考虑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中的服务需求,更重要的是将产品生命周期终结后的回收利用纳入售后服务范畴,传统营销方式不考虑这一因素,即使存在残值,对消费者来说也无足轻重,但是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售后服务中的公益效用是绿色营销的重要效用属性。

因此,绿色营销既产生私益效用,又产生公益效用,其受益对象包括了社会公众和消费者个体两个方面,消费者从中得到的仅仅是私益效用。此外,还有少数绿色产品,如无氟冰箱、无铅汽油、无磷洗涤剂、可降解饭盒等,其绿色效用几乎全部属于公益属性,私益效用微乎其微。

四、绿色营销的价格问题及其影响

绿色营销具有较高的成本,它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绿色产品价格升高,除非企业愿意牺牲利润。德国一项研究结果发现,绿色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约高50-200%。 在国内,有机蔬菜的价格比普通蔬菜的平均水平贵4至5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理性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即边际消费成本等于边际消费收益。绿色营销的高价格最终取决于其效用的双重性,一方面消费者能从中受益,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获得绿色产品,享受绿色营销带来的私益效用,另一方面,为了获得私益效用,消费者不得不同时付出额外的货币代价,以承担绿色营销中公益效用的成本,这对消费者是不公平的。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绿色营销的广泛普及必然会遇到较大的障碍。

首先,绿色消费观念难以形成。如果将绿色营销和传统营销相比较就会发现,传统营销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虽然缺乏绿色效用,但由于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不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明显的危害,相对而言消费者无需付出额外代价,就能够实现边际消费成本与边际消费收益平衡。如果更进一步分析,在传统营销中,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许多环节上存在着不同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但在目前的法律法规面前,这一影响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会受到处罚,也就是说,未超过限度的影响制造了环境成本,但企业没有承担。实际上,即使是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的行为,目前接受的处罚力度也是很低的,不足以抵消其危害成本,相当一部分危害成本由社会公众承担,企业转嫁给消费者的成本会明显小于实际生产成本,在同等条件下,消费者会更多地选择传统营销产品,而选择绿色营销产品成为非理,绿色消费成为奢侈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设定了较大的利润空间,这进一步推高了产品价格。

其次,企业绿色营销的积极性不高。一是绿色需求不足。当绿色消费成为奢侈消费时,真正具有消费能力者仅限于社会成员中的少数人,大多数消费者因不愿意付出额外代价而排斥绿色需求,企业即使花费很大精力去培育绿色市场,但取得的效果并不会理想。二是以绿色产品替代绿色营销。为了拓展绿色消费市场,企业的最佳选择是尽可能降低公益效用成本,使生产成本接近私益效用成本,其结果是只提供绿色产品,而忽视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上的社会公众利益,全面实施绿色营销的动力严重不足。三是缺乏绿色营销的战略规划。绿色营销关乎企业长远发展,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在绿色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绿色成为企业树形象、搞促销的策略和工具,未能成为一种战略选择。四是绿色营销的外部压力不足。在国外,非政府组织巨大的影响促使企业从事绿色营销,而国内民间环保组织的力量薄弱,企业缺乏外部压力,绿色营销无关经营道德,履行环保责任成为企业可做可不做的公益行为。

五、结束语

纵观营销观念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了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源于企业面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最终别无选择,不接受和贯彻新的营销观念会导致企业的灭亡。目前,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存在着许多的障碍,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核心是绿色营销具有较大的公益效用,但提供公益效用的成本却由消费者个人承担,导致绿色消费观念难以形成,企业绿色营销动力不足。消除这些障碍,需要建立一种评价机制,将绿色营销的关注点从产品延伸到整个营销过程,以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成本,使绿色营销的公益效用得以承认,非绿色营销的环境成本得以全面反映,这样才能将绿色营销从理念推向行动。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政策法律使企业从前不必承担的环境代价由隐性成本显性化了,正在被内化为企业成本的一部分,绿色营销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志宏等.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0).

[2]何志毅等.绿色营销发展现状及国内绿色营销的发展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物流 制约因素 对策

1 绪论

1.1 绿色物流的含义及发展的必要性

发展绿色物流可以为企业节约资源,同时减少物流成本,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符合企业的发展;此外,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竞争力。

发展绿色物流可以为人民大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绿色物流通过循环回收,减少了废弃物的乱扔乱放,合理处置回收物,美化身边的环境,为营造和谐社会做贡献。发展绿色物流符合国家利益。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致,利于社会、国家的良性发展。面对国际在环境上的施压和国际贸易的竞争,为了提高我国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发展绿色物流是必然选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当下我国的绿色物流的阻力有:对绿色物流的思想认识不够与观念模糊;物流的政策法规和物流行业制度的滞后;在物流中运用的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是很高;物流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落后;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等。

(2)国外研究现状。绿色物流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将绿色物流的推广作为发展物流业的重点,且积极地开展绿色环保物流专项技巧的研究。这些国家采用了先进的设施设备,如仓储管理已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作业自动化,主要得益于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MRP、ERP、WMS等信息系统对仓储作业进行信息化管理。

2 广西绿色物流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 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运行成本高,管理落后

当前广西物流节点的布局和基础建设不够完善,交通干道相衔接的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建设差,交通状况较差,超重超载的车辆对路面造成破坏,路况差,影响物流的效率,同时增加了物流的运输费用;由于配送网点的设置不合理和实操人员的疏忽,导致货物的迂回运输的增加。通信设备少,导致信息不对称,空车返率高,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2 物流信息化利用程度低

广西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物流上,采用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即使有些公司的设施设备比较先进,由于物流从业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对设备的使用也是简单的应用。

2.3 绿色物流人才匮乏

广西对新兴起的绿色物流,缺少系统概念,绿色物流人才缺乏。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缺少对物流实践的认识或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绿色物流理念的认识更是缺乏。

3 广西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观念落后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缺少系统认识。地方政府和领导只是关注物流的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企业对绿色通道的物流环节不够重视,展现给我们的只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营销和服务。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知不足,普遍认为它价格比普通产品的价格高,而放弃消费绿色产品。

3.2 管理体制不完善

管理体制是政府行使职能的支撑载体。没有统一的管理物流的政府部门,进入物流业的门坎降低。规划和管理物流功能要素的部门不一,同等级部门之间较少沟通,协调较困难。

3.3 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广西的物流企业相对规模小实力弱,企业分布分散。由于我区的物流企业规模小,其物流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与发展绿色物流的要求差距大。

4 广西绿色物流发展对策

4.1 对广西物流产业进行合理优化

可以引进国外优秀人才、高端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等,更有我国重点开设的广西北部湾地区,成为连接多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形成了以南宁作为物流的中心点辐射整个交通枢纽。

4.2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

以广西的各物流园区为枢纽、以物流配送中心为重点、以仓储网点为基础,改建、扩建和整合物流节点与设施,构建物流空间节点网络,逐步形成一个功能齐全与配套的体系。依托物联网,加强其物流信息建设。

4.3 传统的物流活动向绿色化物流活动转变

传统的物流活动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必须向绿色化物流活动转变:使用绿色化运输工具,合理配送,采用绿色包装,减少白色污染以及垃圾围城的产生;绿色流通加工等。

4.4 引导绿色消费

消费者是绿色物流的影响者,其购买意图及习惯直接影响到企业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对绿色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引导绿色消费,意义重大。政府在绿色物流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对外宣传绿色环保知识,培养绿色消费光荣的观念;并利用环境日举行各种生态保护环境的活动,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胡江虹.绿色物流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于佳.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战略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消费者;成本;价格歧视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120-03

[作者简介]张秀芳(1979-),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副教授,国贸系副主任,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刘玉堂(1987-),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乡村治理。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价格是影响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绿色食品价格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产品,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着绿色营销的成败。因此,中国绿色食品价格定位已成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食品的特点

(一)差异性

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具有功能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包装、形状、品牌、专利、销售渠道、销售地点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产品的差异性对产品价格有某种程度的影响。换句话说,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差异就是垄断。所以,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二)替代性

由于绿色食品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食品,消费者一般会把绿色食品视作质量和档次较高的商品,然而受信息不对称影响,即使消费者接受绿色消费观念,但在实际购买中往往会因为价格偏高而选择普通食品。因此,绿色食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容易被普通食品所替代。

二、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的绿色食品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我国农垦系统在考虑如何做好环保工作时,提出了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并重、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的思想,提出了开发“无污染的食品”的经营策略。由于与环保有关的事物常被冠以“绿色”,因此,“绿色食品”正得其名。杨顺江等(2002)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3年为基础建设阶段;1994―1996年为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以后为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全国绿色食品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总量规模稳步扩大

每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在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7696个,为1997年企业总数(544个)的1415倍;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由1997年的892个,增加到2013年的19076个。同时,产地监测面积也不断增加,由1997年的03亿亩增加到2013年的26亿亩,但近两年几乎没有增加(详见表1)。

(二)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2012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61家,占部级龙头企业总数的2260%,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4家,占省级龙头企业总数的1118%。此外,全国已有11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2675个绿色食品认证,分别占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1723%、1562%,成为绿色食品新兴的发展主体。2013年绿色食品获证的部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达289家、1307家和1417家,规模不断壮大。

(三)品牌效益日益明显

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影响力继续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绿色食品进入大型超市,走向国际市场。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一批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3年全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额、出口额与199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10倍和3614倍(见表1)。在国内外市场,与普通产品相比,绿色食品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四)市场前景广阔

绿色食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绿色消费非常重视。从国内食品消费来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保健、营养问题越来越重视,追求“无公害”的“放心”食品。1999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三绿工程”,即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国家将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开通10条绿色通道,建设百家绿色市场,创出千种绿色食品的品牌,让绿色食品尽快走进寻常百姓家。

表11997―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情况年份企业总数①

(个)产品总数②

(个)年销售额

(亿元)出口额

(亿美元)监测面积

(亿亩)19975448922400703199861910182850903199974213533021304200096418314002005200112172400500400620021756304659784072003204740307231080820042836649686012509200536959728103016210200646151286815001961520075740152381929214232008617617512259723225200960031570731622162482010639116748282423124201166221682531352302420126862171253178284242013769619076362526026注: ①截至当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②截至当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13年)整理

虽然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比例还有待提高,绿色食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拟从歧视策略的角度对绿色食品的价格定位问题进行研究。

三、绿色食品价格定位的影响因素

(一)资源和环境成本因素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为保证质量,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必然加大对原料选用、农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等工艺过程的投入,而且还应将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支出,如“三废”处理的支出计入成本,形成绿色成本。所以,因使用新的绿色原料、辅料而可能增加的资源成本和在产品的生产开发过程中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生产环境成本都应作为绿色食品价格的构成要素。

(二)消费者福利成本因素

由于绿色食品既具有食用安全、健康的优点,又能改善消费者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福利。所以,消费者应该为此承担一定的成本,使之成为绿色价格的组成部分。

(三)社会福利成本因素

绿色食品的生产、消费和营销利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效率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效率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Tt=1βtαt-Tt=1ctαt-Tt=1Etαt>0

式中,βt―经济活动的收益;ct―非环境成本;Et―环境成本;αt―贴现因子。

从上式可以看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T时期内经济运行的收益扣除非环境成本之后至少应是正的。也就是说,在出现正值的情况下,才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效率。绿色食品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和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其他成本因素

绿色食品企业一般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作为扩大营销的一种手段,但绿色标志的使用需要付费,同时还会产生年检、续展认证费、绿色加工、包装、标签等费用。

四、我国绿色食品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

(一)因消费者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意支付的价格来出售每一单位绿色农产品,这是一种完全价格歧视。在这一价格歧视下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获得全部的消费者剩余(见图1),此时,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与他愿意支付的价格相等。

图1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的价格歧视图1中,假设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P=f(Q),则在完全价格歧视下,企业销售Q1 数量绿色农产品的总收益函数为:

TE=∫Q10f(Q)dQ(1)

(1)式在图1中表现为OQ1BA的面积。在没有价格歧视的情况下,企业销售Q1 数量绿色农产品的总收益函数为:

TE=f(Q1)Q1(2)

(2)式在图1中表现为OQ1BC的面积。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1)C(2),在图1中表现为ABC的面积。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获总收益OQ1BA的面积大于不存在价格歧视时的总收益OQ1BC的面积。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对每个消费者所索取的价格高到他们几乎拒绝但又不至于完全拒绝的地步,也就是说第一个单位的绿色农产品出售后,生产者会对第二个单位的绿色农产品继续索取尽可能高的价格。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完全价格歧视策略从那些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偏好比较强或收入比较高的买主那里获得这种消费者剩余。

(二)因市场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这种价格歧视的典型例子表现在绿色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方面。关税壁垒的存在会使得农产品生产企业面临的国内、国外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或者是销售绿色农产品的两个市场间的运费超过了市场之间的绿色农产品的价格差。如果市场价格差高于两市场间的运费,则会有运输贩卖行为,此时两市场无法处于分割状态,也就无法差别定价,只能实施统一价格。当然,如果订立了绿色农产品价格契约,并能够严格遵守,实施价格歧视策略也未尝不可。另外,两个市场上的绿色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在国外,绿色农产品竞争更加激烈,使得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更富有弹性,因此价格较低;在国内,绿色农产品竞争相对较弱,比较缺乏弹性,因此绿色农产品价格较高。

具体到绿色食品的种类,比如AA级绿色食品,要求更严格,档次更高。在面向国际市场时,价格可以相对低一些,但是政府要给予支持,如在出口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而在国内市场上(主要针对上层消费者)可以实行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浮,从而使企业能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

(三)因购买数量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根据购买绿色农产品数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售价的定价方式,属于二级价格歧视策略。即对不同数量的买方,确定不同的价格,也可称为成批定价(block pricing)。由于这种价格歧视没有把价格划分得很细,故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只获得了部分消费者剩余。

当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使用这种价格歧视的时候,其收费率或价目表应适用于所有的买主。运用这种价格歧视必须是那些容易计量的绿色农产品,如绿色稻米、面粉、食用油、谷物和蔬菜等。

五、结论

虽然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比例还有待提高。我国绿色食品企业主要面对垄断竞争市场,企业应根据不同收入的消费者群体、不同的市场状况和购买数量,在综合考虑绿色食品价格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价格歧视策略,以发展壮大我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规模,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146-151

[2]王绍凤,赵国杰绿色食品的环境成本及其价格制定[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5):72,78

[3]王宁绿色农产品价格歧视策略的理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1):31-33

[4]杨顺江,谢振贤无公害蔬菜: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张秀芳,史建民中国绿色农产品价格定位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5(1):48-50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绿色营销;绿色产品;困境;摆脱对策

一、引言

生产力水平迅猛提高有力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同时,也诱发了诸多负面效应,比如资源过度开采、能源短缺问题凸显,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生存压力剧增,环境污染状况加剧等。这些不良效应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极大压力。面对此严峻形势,多数企业为走出困境,力求良性发展,开始尝试并着力实施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营销策略,将环境保护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并注重与企业自身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统一结合,在发展中兼顾利益,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为发展铺垫。截至目前,绿色营销已近乎成为主流营销理念,赢得广泛的认同。然而,在实施绿色营销过程中,由于影响因素多,致使面临多方面的困境,一定程度制约着其进一步深化实施。本文以我国企业为例,对实施绿色营销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归纳总结,并在系统分析导致根源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摆脱困境的对策。

二、绿色营销面临的困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尽管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进展颇丰,无论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从实践应用层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沉寂于喜悦中的同时,也应意识到所面临或可能面临的困境。诸如:

1.企业绿色营销理念缺失。这是当前我国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一,受制于落后的管理和生产经营方式,加之实施绿色营销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故多数企业在推行绿色营销过程中困难重重;二,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不着眼于长远,因而意识不到绿色营销所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三,忽视绿色产品的环保价值,缺乏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的紧迫感,无法形成完善系统的绿色营销共识。此外,还缺乏多样化的宣传和销售渠道。

2.政府对绿色营销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推动绿色营销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健全或未落实到位,致使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过程中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扶持,自然实施进度缓慢。另外,部分地方政府轻视环保的重要性,对环保法规的执行和监管力度不够,加之只关注当下利益,不从全局把握,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紧迫外部压力条件不成熟。

3.消费者欠缺绿色消费意识。分析认为,造成消费者欠缺绿色消费意识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绿色消费价格高于常规消费。绿色产品的制备原料(高科技含量的材料)、制备工艺(采用高新技术)和制备流程决定了其高价位,尽管品质可能更胜一筹,但价位成为制约其赢得市场的主要因素;二,绿色产品的宣传渠道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在我国,多数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极为陌生,故而初次接触时通常不会选择购买。此外,加之缺乏对绿色产品真伪的辨别能力,造成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整体偏低。

4.绿色商品市场不具规模或欠规范。当前,尽管全国范围内存有一定数量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但因多呈零散分布态势,区域集中性差,故给产品采购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导致绿色商品的经营成本偏高。除此之外,经销商打着绿色商品的旗号欺骗消费者的知情权以及部分地区的经管部门忽视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推广,也是造成绿色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市场不具规模或欠规范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克服绿色营销困境的对策

为适应未来绿色消费的发展潮流,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必须系统分析所面临困境的导致根源,并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摆脱困境,保障可持续发展。概括来说,切实可行的对策主要有六点:

1.牢固树立绿色营销理念,着力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当前,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日趋迫切,要求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不仅要求企业从消费者和自身的角度考虑,还需着眼于长远,重视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过程中,应本着消费者健康、资源合理利用和高度环保意识相结合的宗旨,注重绿色营销意识的渗透,同时加大对绿色企业文化的培育力度。

2.贯彻绿色营销管理原则,加强绿色营销管理。研究、减消、循环、再开发和保护是绿色营销管理原则的核心内容。鉴于其的重要性,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过程中,必须遵循、贯彻执行并落实到位。除此之外,还须建立绿色审计制度和绿色会计制度,因为这二者对保障绿色营销的顺利实施同样至关重要。

3.开展多样化绿色服务。对企业而言,开展多样化的绿色服务可传播绿色消费健康理念,为绿色营销核心价值的实现创造利好条件,因而有助于绿色营销的实施。当前,随着企业服务意识的增强,多样化绿色服务的开展已极为必要且颇具现实意义。

4.实现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转变。这是推动绿色营销实施的源动力。在我国,由于绿色消费观念尚未成型,致使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受到一定程度制约。在此情况下,加强舆论引导和对消费领域的适度干预,帮助消费者转变观念,改变消费行为,树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新理念,对推动绿色营销的实施意义重大。

5.加快绿色产品技术开发进程。绿色营销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绿色产品这一支撑点。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今社会,尤其是在绿色产品标志制度普遍实施和绿色贸易壁垒增强的情况下,拥有绿色产品是占据市场的先决前提,甚至可以将绿色产品比作企业踏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企业要想赢得发展先机,就必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产品技术开发进程,加大研发力度。

6.加大绿色产品促销力度。促销是与消费者沟通的有效方式,更是促使绿色产品赢得信任的最佳途径。采取诸如绿色产品洽谈会、促销会或媒介宣传等多渠道形式,有利于扩大企业的营销区域,树立企业绿色营销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胡芳肖,王育宝.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J].宁夏党校学报,2003,5(3).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导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99-04

1 引 言

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GSC)最初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提出的,自此以后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绿色供应链是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都强调系统性,强调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强调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等。但相对于传统供应链而言,绿色供应链更强调环境因素,强调采购、生产、销售甚至回收等消费活动的环境兼容性。随着绿色供应链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检验,绿色供应链的内涵被逐步的扩大。但从绿色供应链概念的提出,10多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Jeremy Hall的观点比较全面。他在2000年的时候提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至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个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供应链概念的提出,掀起了供应链管理的革命浪潮。目前国外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如通用汽车、福特、惠普、宝洁、耐克等许多企业就积极研究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理论的管理模式,其中,通用汽车还被美国环保局(US-EPA)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在国内对绿色供应链的引进和研究开始于2000年左右,尚处于起步阶段,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故影响国内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因素分析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

2 导入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因素分析

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的同时,企业管理的模式已经慢慢向供应链方面发生着转变。把环境保护、资源稀缺的观念逐步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迫在眉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导入可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在中国实行绿色供应链已势在必行。企业在导入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导入效率低下,最终导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不能实现,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在导入阶段可通过适当驱动因素加以解决。

2.1 外部驱动

(1)政府有利干预

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导入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环保法规来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健康导入和成长。为了规范全球环境标志工作,全球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4000系列等标准。且 “绿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产品,易出现市场失灵,政府通过提供干预性和激励性的“制度安排”,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绿色竞争的规则需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益。

(2)NGO有效推力

NGO,即为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从1978年诞生兴起至2003年渐趋成熟至今,截至2006年4月共统计出中国现有各类环保民间组织2768家。尽管环保组织在发展中存在某些瓶颈,但在职能方面,与政府、企业、媒体之间的关系保持在有效的临界点上,充分发挥着的监督作用。其次,绿色供应链上需要很多操作性的工具,某些NGO如果能够开发一些实用的,让采购方、供应商都能够使用的,比如说绿色供应链透明追踪Dashboard,让各方都能够在线对自己的表现有全方位的了解。再次,NGO可以作为公众道义的“代言者”。做企业的监督者,能够把企业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的事情,通过一定的媒体沟通,倡议游说,把需要向公众澄清的事情说明白,显现出公正、公平、公开。

(3)消费者的需求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把消费者按照绿色需求的程度可划分为深度绿色消费者、轻度绿色消费者和漠视绿色消费者三类。其中深度绿色消费者是指能够为绿色车产品支付更高价格的消费者;轻度绿色消费者是那些会购买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但不会支付更高的价格的消费者;而漠视型消费者是在作出购买决策的时候,从不把环保作为考虑的因素的消费者。在欧洲进行的一项关于绿色消费者类型的调查显示,绿色消费者占总消费者的比例为60%左右。2002年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秘书处先后对北京、武汉、广州和成都四地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8%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改善而支付较高价格。虽然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开始了绿色消费,这个趋势是明显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的地位日益重要,消费者把自己的意愿和偏好等消息,通过市场机制,传达给了企业,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旨意”安排产供销等各环节。从而适应消费环境的变化。

(4)企业自身利润的驱动

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可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在绿色供应链中可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整个供应链带来更多效益。增加客户价值。绿色产品不仅保护环境,也为客户带来绿色收益,可赢得顾客的长远信任。提升企业绿色形象。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可以树立产品的安全可靠、重视社会责任的信息,赢得顾客青睐。可规避绿色技术贸易壁垒。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重视生态问题,并为此设立了相应的技术条款和环保法规。而企业要长久生存就必须使产品达到相应的绿色标准,而要达标,导入实施绿色供应链是方法之一。

(5)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资源是稀缺的,环境资源也不例外。环境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和提供的自然资源量是相对有限的。如果企业再生产与资源再生产发生冲突,不仅企业发展受到限制,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将陷入困境。企业为社会成员中的组织成员,在绿色企业的行为过程中,应担负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绿色制造就相应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制造业从传统制造方式转向绿色制造已成必然,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制造,只有在绿色供应链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故在此驱动下导入绿色供应链。

2.2 内部驱动

(1)政府激励

绿色供应链在运营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低下或者绿色供应链的目标不能实现,企业会采取谨慎的态度来对待是否应该导入绿色供应链等问题。为了加快我国导入绿色供应链的进程,政府会采取一些激励方式来鼓励企业先行先试。首先,政府绿色采购。所谓“政府绿色采购”,是指法律承认的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采购人)等利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时,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的条件下,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广泛,几乎涉及了政府办公的所有环节。小到室内电话、电脑等,大到室外车辆、起重机等。政府采购规模巨大,每年以500亿规模的水平递增。如2003年达到1500亿元,2004年政府采购突破2000亿元。只要政府机关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立即会对相关的供应商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带动并产生绿色消费市场,对绿色供应链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积极性起到经济刺激和鼓励作用。其次,产业政策的引导。为了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政府对物流产业提供发展支持和管理。加快对物流网络的建设(如高铁的建设)和物流信息化研究经费的支持。对资源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综上,刺激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

(2)企业绿色竞争需要

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等很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事实上,很多消费潮流都是企业推动的,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可以培育市场,教育消费者,将市场做大,为了满足消费终端的绿色竞争的需要,企业从根本抓起,实行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和信息化,为前者打下基础。

(3)领导者的道德和责任感

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出发,处于人的本能“做正确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的道义和责任感。绿色供应链的导入既有社会意义也有经济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领导者,明确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愿意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承担,投身于环保事业,进而起到连带作用,唤醒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企业主体的自利行为

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赢得他们的偏爱会利用漏洞借机炒作。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理论,不完善的政府规范等,总能够让某些企业有漏洞可寻,投机取巧,冠上绿色供应链的美名,打着生产的是绿色产品的旗号,迎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也开始导入所谓的绿色供应链,实际是企业利润的驱动,忽视真正的供应链的建设,追求短期利益,误导消费者。现实中,绿色供应链概念在21世纪初才开始出现在中国,理论发展不完善,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也不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指南,能够告诉消费者,产品的绿色追踪机制,这个产品的追踪机制,在国外尤其是欧盟已经在实施,欧盟的WTO项目,就是帮助建立这个追踪机制,中国能否出现帮助消费者发现产品绿色轨迹的组织或规范?

3 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制约因素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在我国企业中发展缓慢,除了以上分析的驱动因素的影响以外,还需要考虑其制约因素。主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存在的障碍因素来进行分析。

3.1 内部制约因素

(1)成本和收益的困扰

实施绿色供应链具有局部低效率,整体高效益的特性。导入绿色供应链固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在降低社会总成本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较好的生态环境。但对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全社会资源型核算体系也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完备,导入绿色供应链对企业而言是低效率的。两者此消彼长,必然会带来财务的负效应。绿色供应链虽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但绿色回收和废弃物的再处理却要花费巨大的代价。两者相抵可能会使企业财务出现亏损。

(2)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矛盾

绿色供应链链条式的节点企业,如果合作,可顺利的导入绿色供应链;如果出现了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技术溢出、利润分配等问题就会导致其间不合作的负效益的出现。再加上正式投入实施过程中还可能存在诸多困难,实施成功后利润回收率不能保证等前提下,使得某些企业有心无力。即使有些企业导入了绿色供应链,也局限于比较浅的层次,如供应链的某些环节,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如绿色生产,而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关注较少如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回收等。很难达到对绿色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的整合和协调。

3.2 外部制约因素

(1)绿色意识没有得到普及

这里的绿色意识特指对象是企业及与其相关的外在的利益相关者。供应商绿色意识的缺乏,企业决策者和成员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不够深入,对当今构建绿色供应链的紧迫性意识不够等。考虑短期利润,困在所谓的“困境”中不愿意尝试,有一种思想在牵引着他们,就是等待。没有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必要性。

(2)相关的法律体系、行业标准欠缺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是有目共睹的。市场规制不健全,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等,且与次密切相关的物流行业没有形成成熟的物流行业标准,同时各地各部门还有自己的标准,缺乏统一标准。致使我国企业在导入绿色供应链时会犹豫再三。

(3)配套的技术缺乏

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自然需要引进先进的污染处理技术和生产技术,这都是在引入绿色供应链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之一,绿色设计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包转、逆向回收等环节,环环相扣。要求企业要对自己已有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而对中国技术薄弱的企业来说,由于缺乏这种先进的技术支撑,仅此就可以导致把导入绿色供应链的想法挡在门外。

4 国内制造型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的主导力量分析

企业在导入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有些企业主动接受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理念并进入实施阶段进行导入,而有些企业却是跟风操作。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国内制造型企业居各行业之首导入绿色供应链。那么在此类企业中引导他们主动导入绿色供应链的主导力量究竟是哪些呢?从上述我们对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概括出主要有四种力量:企业自身,消费者,政府和环保NGO。考虑到中国国情,环保的话题虽然更多的被公众提及并认可,但在环保活动的组织与环保意识的宣传普及上,环保NGO的重要还是没能发挥出来。经济压力、专职人员的短缺、资金来源有限等原因,使得中国国内的NGO组织大多处在成长的初期,在引导企业开展环保方面的力量显得格外的微弱,在此我们只考虑三个主要力量:企业,消费者,政府。

(1)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环境绩效日益提上日程,国内的制造业意识到环境管理对其重要性,少数企业,资金雄厚,绿色开发能力比较强,领先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之路,导入绿色供应链,但毕竟处在初期,缺乏相应的指导。而国外一些著名企业如GE、IBM、福特汽车等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环境和经济效益,给国内的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使得国内的企业可以获得国内环境标准和出口国环境标准,突破绿色壁垒,推动企业的发展。

(2)绿色供应链中的消费者

从需求层次理论得知,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安全、健康需求就是公众所追求的。就日常生活中的辐射而言,手机在接通时,产生的辐射比通话时产生的辐射高20倍,因此当手机在接通阶段,使用者避免将手机贴近耳朵,能减少80%至90%的辐射量。同时,手机放置的位置也应该避免靠近心脏,因为较强的电磁场会影响人的身体状态。消费者对绿色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绿色供应链中的政府

政府在引导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中,对企业和消费者同时采取环保意识的引导。同时,与政府激励相比,在环境政策方面对企业更多的是强制性的要求执行,环境标准ISO14000系列的出台,给国内制造企业增加了一道出厂门禁,在国内目前对企业的激励主要在政策采购的倾斜方面,至于税收优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政府除了引导以外,还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加大认证力度来加快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

国内电子类制造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的主导力量分析模型

5 结 论

总之,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政府的引导和施压是推动力量,消费者的需求是拉动力量,企业自身寻求更长远的发展是最主要的驱动力量。环保NGO组织虽然现在的力量薄弱,但不远的将来,将会成为一股洪流,其力量不可阻挡。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实证的分析考证,以后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建炎.绿色供应链:企业竞争新利器[J]. 中国外资,2010(7):16-18.

[2]李园园.中国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D]. 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7.

[3]滕波.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以芬欧汇川纸业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9.

[4]谢菲菲.绿色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5]王健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ISO14000认证,2004(4):12-15.

[6]徐大佑等.绿色营销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流通经济,2007(4):49-52.

[7]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N].中国环境报,2006-04-28.

[8]肖芬芬等.NGO――公众参与的有效选择[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6):45-48.

[9]李本辉等.影响国内企业实施生态经营决策的关键因素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2):148-151.

[10]孙秀梅等.我国食品行业绿色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X):204-205.

[11]陈晓洁.环境知觉型消费者行为与生态营销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7.

[12]恽伶俐等.论绿色供应链及其成本管理[J].生态经济,2005(2):86-89.

[13]马瑞婧.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85-87.

[14]崔涛.制造型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探讨[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8,25(2):32-35.

[15]张伟.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政府激励方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9,20(4):63-65.

[16]沈兴兴等.中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政府采购,2006(7):45-48.

[17]红.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物流技术,2010(3):177-181.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舒适性;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5年出台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2006年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表明,绿色建筑有广阔的前景,但是我国的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毋庸置疑是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但由于绿色建筑由于采用了各种生态节能技术,其初始投资成本高要比传统建筑高5%~10%,绿色建筑的推广一直举步维艰。绿色建筑建设的盲目:一是盲目追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高档次、全覆盖,造成系统完成后不能够充分利用或置之无可用,导致投资的浪费;二是开发商追求建筑的销售过程中的“卖点”,各种智能化系统都要上,但都是浅尝辄止,未能真正达到满足实际的应用效果。而绿色建筑的首要目标是为使用者创造舒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它不一定是豪华的,但必须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是低能耗的。同时,人居委提倡的绿色节能建筑理念是“首先要解决的是舒适度”。

二、国内外现状

从国内外关于绿色建筑评级标准来说,各国关于何为绿色建筑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系统)、绿色建筑挑战(GBC),美国的LEED等,我国《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绿色建筑要求的重点,比较偏向于对外界环境冲击的考量,包括在环保与能源资源方面的要求,此部分可与先进国家相媲美。不过,在室内有关居住环境方面的要求着墨较少,尤其是室内空气品质部分,国内目前的状况有非常多的问题,但是在绿色建筑评估手册内尚未有较具体的规定,并且各国关于舒适性方面的评级标准,除了澳大利亚是消费者都可以去判断是否是绿色建筑外,其他国家均是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判断的。

三、文献综述

从文献方面来说,有个误区是把热感觉和舒适感视为统一概念,只考虑了有关热感觉方面的因素。近来研究表明,除热因素外,眩光、噪声、空气新鲜度等都对人体舒适感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热舒适仅仅是人体总体舒适感的一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有关舒适性指标被提出,如著名的PMV等。但大多数指标只适用于温湿度环境大体处于稳态的人工室内环境,对于非稳态占主导地位的室外环境并不一定适用。也有采用标准有效温度SET3作为室外舒适性指标进行动态的热舒适性研究。由于室外环境的复杂性,至今该研究领域的成果还不多,没有全面考虑生理和心理的因素。

综合以上,缺乏的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去了解绿色建筑中哪些给消费者提供了他的舒适性,并且他愿意为享受的舒适性买单。

四、目的

绿色建筑具有外部性,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得到了更好的舒适性,但也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并且这些成本最终由消费者买单。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中哪些是他需要的舒适性,并且愿意为这个舒适性支付费用。

五、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绿色建筑舒适性分析的建议

目前,国际上所倡导的绿色建筑,除了强调对外界的环保,要求从建筑本体中,寻求一种低成本、建材可回收,且在建造过程中,对地球环境影响最低的建筑方法之外,也同时要求能兼顾到室内居住环境的品质,包括居处的舒适性与健康需求等。由国内所颁布的针对绿色建筑评估的七项指标来分析,目前国内绿色建筑要求之重点,比较偏向于对外界环境冲击考量,包括在环保与能源资源方面之要求,此部分可与先进国家相媲美。不过,在室内有关居处环境方面的要求着墨较少,尤其是室内空气品质部分,国内目前的状况有非常多的问题,但是在绿色建筑评估手册内尚未有较具体的规定。一般人平均每天约有八成的时间在室内活动,基于室外噪音问题,以及装设空调系统后,节能的考量,现代的大楼都很重视气密性。由于室内使用的装修与粉刷材料,大多属于化工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均会释放出一些对人体有不良影响的气体,但是所有这些评价指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热感觉和舒适感视为统一概念,只考虑了有关热感觉方面的因素。

关于室内舒适性,其形成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呼吸性的护结构系统;中央新风系统(无灰尘污染);空气净化系统;考虑过敏患者的舒适性;为客户单独提供的健康计划和室内温度指标;室内防辐射系统。

时间节约舒适性指标涵盖了以下几个部分:自动窗户玻璃、立面清洁系统;地面自动清洁系统;建立厨房清洁计划;设立墙体内换洗衣物投掷井;中央除尘、吸尘系统。

智能舒适性指标包括:自动防盗门装置系统;自动警报系统;语音对讲系统;利用再生能源的供热系统;网络、电话、电子设备集成系统。

休闲舒适性包括:阳光房;桑拿房;室外休闲区;冬天花房、及其他按个人需要。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其他国家也积极致力于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如英国的建筑研究机构环境评价方法(BREEAM);美国的环境评估工程(EVE)和能源与环境设计向导(LEED);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加拿大的建筑物环境性能评价准则(BEPAC)和绿色建筑挑战(GBC);英国等国家的可持续项目建设与评价(MFI)、日本政府和学术单位建立的日本地区建筑环境综合评估指标(CASBEE)等。在我国,目前已有的评估工具最新的有国家建设部于2005年10月份出台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为《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提供评价标准的于2006年6月份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另外,还可以借鉴的评价体系有:《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香港地区建筑环境评估法》等。

笔者建议,可以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从消费者角度了解绿色建筑中哪些是他需要的舒适性,并且愿意为这个舒适性支付费用。模糊数学是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控制论专家Zadeh提出的,它是研究和处理模糊性事物的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所谓模糊性事物,是指那些边界不清晰的事物,这种边界不清是由客观差异的中间过渡性所引起的划分上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世界上的万物千差万别,形形,除了确定性的事物或者概念外,更广泛的是不确定的事物和概念。将模糊理论用来解释这些问题,随着各评判函数系数的确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建筑师、建筑热物理工作者、空调技术人员等多学科专家合作的结果,使得这种模糊评判更加合理化。

所谓模糊评判,就是根据给出的评价标准和实测值,经过模糊变换后对事物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因素较多、相互影响难以定量确定的情况。模糊综合评判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给出备择的对象集:X={x1,x2,…,xi};②找出因素集:u={u1,u2,…,un};③找出评语集:v={vl,v2,…..,vn};④确定评判矩阵R;⑤确定权矩阵A;⑥由A・R进行评判,按序择优,得评判结果。

其中,根据确定的因素集u将权重集表示为:A={a1,a2,a3,a4…}。其中,1为u1的重要性系数;2为u2的重要性系数;3为u3的重要性系数,等等。具体的确定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德尔斐、专家调查法和判断矩阵分析法。前两种主要是考虑专家的意见,后一种是考虑居住者的意见,各有利弊,应当针对具体环境做出具体的分析。

六、结语

本文旨在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关注绿色建筑的舒适性,只有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消费者才肯为此买单,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技术导则[J].住宅科技,2006.4.

[2]王有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点[J].建筑科技,2006.7.

[3]王长庆,龙惟定.绿色建筑技术手册(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5]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Homepage,available at bre.co.uk,2004.

[6]沙凯逊.成本与价值:绿色建筑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3.

[7]杜楠,吴贤国.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评价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L.巴赫基著,傅忠诚译.房间的热微气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9]范存养.热舒适评价指标PMV及其实际应用[J].暖通空调,1993.3.

[10]沈晋明.西德人体舒适性研究概况[J].暖通空调,1993.4.

[11]许钟麟.空气洁净技术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2]Hancock P A,Pierce J bined effects of beat and noise on human performance.American Industrial Hygiene Association Jaurnal,1985.46.

[13]俞峰,沈建海.浅谈住宅小区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管理.

[14]袁旭东,甘文霞,黄素逸.室内热舒适性的评价方法[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15]唐蕾,千桦.室内视觉环境的舒适性研究(8点)[J].室内外环境设计,2005.2.

[16]钱玮,唐鸣放,郑怀礼.城市户外热环境的舒适性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2.24.

[17]朱岳梅,姚杨,马最良,刘京.室外环境热舒适性模型的建立[J].建筑科学,2007.6.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10篇

摘要:绿色营销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共生共赢的营销活动和过程。它以环保意识为前提,运用综合性的方式和手段,有鲜明的绿色标记,实行国际绿色标准,实现三者共生共赢。绿色营销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开展绿色营销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辨证分析绿色营销的优劣势,有针对性地实施绿色营销,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把实施绿色营销作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企业绿色营销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营销;企业管理;对策措施

引言

绿色营销能够促进企业向“绿色”战略的建立,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经济时代市场环境变化莫测,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握好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复杂变化,树立市场营销新观念,要掌握并遵循带有规律性的经营思想,那么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企业还是可以赢得经营的主动权,是国内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国际上信息技术的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加速的形势下来临的。绿色营销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利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护环境,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意识,更经济、更科学、更高效、更健康的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①。

一、企业管理中绿色营销的现状

(一)企业管理中绿色营销的现状

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在书中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由此可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绿色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②。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意识到广大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从而通过一系列的理性化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虽然有些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往往借绿色营销的名称,该行以刺激消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开放的步伐加快,很多企业的营销理念从传统营销到绿色营销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绿色产品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元素。我们很多企业生产的绿色产品是企业的法宝。截至1997年,大集团在开始建立明确提出的“绿色之路,创建生态文明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其次,一些企业按照标准实施清洁生产。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9月正式公布了ISO14001标准,海尔集团公司在1996年成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于1997年6月获得ISO14001认证标准,提高企业的形象,不仅在国内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而且还在国外的传递中不受阻碍。再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实施ISO14001标准的过程中,使用油防漏恢复措施,也实现清洁生产③。

(二)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第一、绿色营销的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绿色环保产品,企业所属行业的绿色产业。行业或产品具有环保、节约自然资源、新的资源使用或使用可再生资源等。

第二、产品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消费者,而是包括整个社会和自然。由于该产品是绿色的,所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使用而不会对社会和自然的损坏。

第三、绿色营销是一种系统,不仅是销售产品,从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工艺选择、材料选择、工艺开发、产品包装、废物处理、营销策略的运用,直到最终产品消费,都要注意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围绕绿色营销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企业不但要考虑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也需要考虑到长远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现代公司管理中绿色营销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不足,环保技术落后

纵观现代经济史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等国家都是通过大规模资本形成以推进绿色营销的典型,而现今国家的环保投入与前几年相比虽然有所增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整体环保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亏损,企业承担环保成本的能力有限,加上环保意识不强,不愿意花人气力进行环保技术开发,而从国外进口技术,将使我国中小企业承担更高的价格,这就进一步阻碍了环保技术的发展。拿目前国内的汽车行业来说,我国的汽车普遍存在着寿命短、催化转化器制造技术低的缺点,且热负荷远高于国际标准④。

(二)环境保护的法律亟待完善

我国目前在环保立法上存在“立法不严、有法难依、执法不严”等问题,我国现已有《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环境保护法律及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还有许多地方性的环保法规和条例,这说明我国在环境立法上已初具规模⑤。然而,相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立法滞后且量刑偏轻,行政上存在政企不分、以权代法的弊端,当实行绿色营销的企业发现自己的经营成本远高于同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时,这种情况又会极大地挫伤推行绿色营销的积极性,加上环境立法在我国尚属新领域,在立法体系上还存在许多空白,某些现行的法律并不适用,法律责任不够明确,在实践中难行。

三、现代公司管理中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现代公司管理中的绿色营销意识

实施绿色营销建立绿色企业形象,赢得一个独特的竞争力优势,改善人民的生活标准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保护环境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掀起了一股绿色消费⑥。企业的生产对是环境主要的污染,所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减少破坏是他们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企业通过使用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减少“三废”排放,环保理念不断增强。从选择的生产工艺、产品设计、原材料、生产计划的制定及其包装都建立环保处理和其他方面的重视,以保护环境为主要。企业通过绿色营销,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能赢得政府和消费者的支持,以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并赢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绿色营销可构建绿色形象,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绿色形象是高素质企业形象的象征。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环境保护,注重社会公益的绿色企业形象的树立,是企业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尚的思想境界的体现。追求绿色形象的企业,其理念和行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是现代企业的楷模,也必将成为现代社会的最佳企业形象⑦。如今,绿色营销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中小企业营销的重要趋势和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中小企业构建绿色形象的必然选择。企业通过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确立绿色企业文化、开发绿色产品、制定绿色价格以及实施合理的绿色营销策略等措施,积极开展绿色营销,能有效塑造自身的绿色形象。中小企业贴上了绿色“标签”后,能够给顾客以根本性的利益,通过开发相关或系列产品或服务,达到长期稳定吸引顾客的目的。开展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和政府部门、消费者、环保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群体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中小企业负责任的社会形象,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增加企业的社会资本、促进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是商业企业赢得独特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作之一。

结论

我们说,很多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均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然而今天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已从这些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受到广泛的重视,最直接的原因是对消费者心理行为的研究构成了营销决策的基础。同样绿色营销的发展仍然需要研究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特别是要研究因绿色营销的产生,所引发出的人们的心理及购买行为新的变化。正如这种不断的变化一样,我们的研究也要不断的深入。(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方华·绿色营销[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1

[2]周发明·市场营销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刘澄·21世纪的绿色营销新理念[J]·南方经济, 2011.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5]龚晓光,易法海·绿色营销:企业营销战略的必然选择[J]·商业企业管理, 2010, (10)·

[6]万后芬:绿色营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7]陈 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及对策[J]. 经济论坛,2011,(12)

[8]陈宜瑜·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环境与保护, 2010, (5)

[9]高红岩,王嗣俊·环境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注解

①王方华·绿色营销[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1

②周发明·市场营销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③刘澄·21世纪的绿色营销新理念[J]·南方经济, 2011

④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⑤龚晓光,易法海·绿色营销:企业营销战略的必然选择[J]·商业企业管理, 2010, (10)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产品

中D分类号:F8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Abstract: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has a huge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y.China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green financial exploration.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new industrial countries develop green finance earlier than our country,so China should avoid weaknesses and take the ess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Key words:green fin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green financial products

一、引言

(一)发展绿色金融的背景

近几年我国经济达到了持续增长,但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1]。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在这种背景下,绿色金融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战略,是金融业和环境产业的桥梁[3],因此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走之路。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绿色金融业务在全球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绿色金融,无疑证明绿色金融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国家的产业优化升级。利用金融机构的导向作用将社会资金引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可以适当的打击污染严重的企业,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升级[4]。第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金融,间接地将公众的投资引向环保产业,引导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重工业行业转向污染少的行业,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概述

(一)“绿色金融”概念

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目前国内外对绿色金融的定义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金融业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社会资源引导向环保产业,从中发挥导向作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金融行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必须保证机构内部资金运行流畅,促使行业内部实现绿色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绿色金融而言,在国外学者的很多文献中,对其研究各有不同,但重点均体现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Jeucken(2006)对金融机构的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绿色金融的发展对金融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5]。国内对绿色金融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国内的研究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我国国情上。麦均洪和徐枫(2015)对绿色金融影响因素得出“还款能力”是影响绿色金融的主要因素。宋晓玲(2013)通过研究西方银行业绿色金融政策主要采取的国际标准,得到西方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对中国的启示,有利于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6]。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涉及三个主要的领域,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以绿色信贷为主。全球共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国的85%,但我国只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银行。国内主要的银行都有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包括的绿色金融产品类型多、领域宽广,以国内五大国有银行和兴业银行为例。中国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余额 4123.15亿元,同比增长36.96%;农业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余额5431亿元,同比增长15.6%;工商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7028.4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建设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7 335.63亿元,同比增长50.61%;交通银行截至报告期内,支持的环保项目节约标煤622.9万吨,节约水833.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 409.5万吨;兴业银行截至2015年,绿色信贷余额8 046亿元,减排二氧化碳当量7 161.99万吨,节约水量28 565.06万吨。可见,几个主要的国内银行均开展了绿色金融业务,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很大的渠道,各个银行的主张也各有不同,但都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加强社会责任的同时提倡行业内的绿色运营,绿色发展。

四、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建议

(一)政府角度

1.政府财政政策扶持。现在实行的绿色金融业务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在没有利益的驱动下很少有机构愿意主动去实行绿色发展,很难产生正的外部性。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给予金融企业一定的利益分配,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2.健全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探索绿色金融法,以法律形式来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促进环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公众角度

1.提高环保意识。作为公众,应该最先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培养绿色环保意识,为绿色金融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树立绿色消费观。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应该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拒绝购买有害环境的消费品,认识到绿色金融产品的益处,积极购买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

(三)金融机构角度

1.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还不是很多,金融机构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2.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金融机构是绿色金融产品的发源地,机构本身应该严格控制内部的风险,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安全性,从本质上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6:67-71.

[2]麦均洪,徐枫. 基于联合分析的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因素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05:23-37.

[3]Salazar,J.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 [Z].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1998,(1):2-18.

[4]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李晓西,夏光, 蔡宁.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

[5]Jeuckn,M.sustainable Finance and Banking[M].USA:The Earthscan Publication,2006.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绿色品牌角度;消费者行为;可持续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039

目前我国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注重追求绿色营销、打造绿色品牌,企业要学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分析关系营销理念,把绿色品牌关系的质量作为媒介。环境和资源是影响人类持久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绿色营销与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是当今应该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的绿色品牌销售的业绩却很不理想,因此要从绿色品牌的关系质量与直觉控制来营销消费者的行为。国内的绿色营销对于影响企业的深度与广度都和国际绿色事业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国外,绿色营销已经涉及各个领域,而国内的绿色营销只是停留在食品、农药上等,对于绿色营销的理解还保持在产品上,没有从经营理念上深入的引入绿色营销理论。我国在绿色营销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低成本竞争方法,导致绿色技术出现不具备创新能力、管理体系不健全、开发力度较小等问题。企业针对绿色营销需要制定生产经营据测与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消费者实行绿色消费,脑海中具备绿色消费理念。

1绿色品牌

绿色品牌又被称为生态营销或者环境营销,其属于比较新的研究范围,在世界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国外的学者在研究中表示绿色品牌属于环境友好属性与生态友好属性,比较注重如何打造绿色品牌的具体过程,而国内的学者注重绿色品牌的自然生态环境之外的范围。绿色营销推动了我国低公害、先进技术含量结构的发展,为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绿色营销理念包括很多专业性知识,有生态经济学、绿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

2影响消费者对绿色品牌选择的因素

21社会心理的因素

社会心理的因素包括环境意识、绿色产品认知水平、消费者效果感知、消费者习惯转型、角色群体压力、参照群体效益,都和环境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据采访发现:大多消费者选择绿色品牌的时候是因为环境因素而选择的,所以消费者对环境的认知程度会影响环境保护态度,从而间接地影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效果的感知是指如果消费者认为绿色消费行为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那么绿色品牌营销会非常的成功,消费比例也会随之提高。

绿色产品认知的水平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辨别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消费者绿色产品的认知是以被动告知的模式来实现的,所以一般的绿色消费品都贴有权威机构认证的标识。消费者习惯的转型是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种习惯行为,并且会保持这个过程,消费的习惯能够有效的影响消费者偏好与态度,甚至是一系列的消费行为。参照群体的效益是指应用典型的参照群体为消费者展现消费的方式与生活的方式,使得消费者群体改变以往的消费模式,从而产生新的消费购买行为,其中群体示范的效益最为明显,有效地刺激了消费者的仿效潜能,让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呈现出一个一致的现象。

角色群体的压力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会受到相同因素的影响,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水平、需求、结构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在道德规范方面,能够让消费者受到角色群体压力,这些无形压力对消费者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的应用角色群体压力这一因素,才能有效地促进绿色品牌营销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22情境的因素

情境的因素包括绿色认证、绿色信念、可得性、绿色产品质量四个因素。其中,绿色认证是表示绿色环境特征,是一种无形体现,消费者不能通过视觉来观察得到,所以很容易发生“柠檬”现象,导致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绿色产品实施鱼目混珠的行为,称自己产品是绿色产品,这样容易导致消费者产生疑惑的心理,但是通过第三方认证可以解决这一项问题,从而加强对消费者的说服力度。

绿色产品质量是指现在很多食品都存在添加杀虫剂、添加剂,甚至有的是高毒农药,这些都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食品行业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话题,因此只有绿色产品的质量高于传统的产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23经济的因素

目前我国绿色品牌产品的价格都非常高,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负需求的绿色产品,这就严重阻碍了消费者选购绿色品牌的产品。价格因素是影响消费者最主要的因素,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会把绿色品牌产品和非绿色品牌产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如果产品的性质相同,中等以下收入的消费者会选择非绿色品牌的产品,这就导致了绿色品牌不适用于中等以下收入的家庭和人群,因此,在推广绿色品牌的时候如何降低成本,增加消费者的意识,成为了绿色品牌营销的任务之一。

24社会人口的因素

消费者行为还受到社会人口的因素影响,社会人口因素包括性别、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个人可支配收入、职业。经调查发现,年龄越大的消费者越容易选择绿色品牌产品,而年龄偏小的人绿色品牌消费意识非常的薄弱,对生态环境和自身健康问题没有太多的关注,家庭中已婚的消费者更加容易选择绿色品牌产品,其对产品的安全知识比较关注,并且如果家中有儿童、少年都会影响绿色品牌营销的实施。受教育水平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如果消费者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并且竞技水平也比较良好,那么这类消费者比较喜欢购买绿色产品,而学历较低的人对绿色品牌的消费观念没有太多的认识。职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也是重要的因素,如果职业和绿色产品有关系,那么其在选购绿色产品时的识别度非常高,对于收入较低的消费者往往不会选择绿色品牌的产品,并且对于食品的营养、安全没有太大的关注。

3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绿色品牌战略的基础

31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消费者追求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能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杜绝资源的浪费、减少污染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生态、经济、社会的相互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能够有效地促进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从而间接地促进了绿色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32可持续理念能够有效地推动绿色品牌的发展

绿色的生产方式在利益上比较注重环境效益,而传统的生产工艺比较注重经济效益,所以可持续理念强调资源与能源的节约,最终推动绿色品牌的发展,绿色生产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把资源变换成物质财富,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产中用更有效的方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绿色生产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树立正确的绿色环保观念,在绿色营销中无形的推动绿色品牌推广的实施。

4企业绿色品牌营销的对策

41培养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值认同感

要想让消费者充分的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就得培养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值的认同感,在培养消费者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和传统的价值观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绿色品牌的知晓度,让消费者充分地了解到绿色产品存在的价值,树立良好的绿色意识,创造更好的绿色消费需求,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做好绿色品牌营销工作,也是为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42激活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相关调查发现,收入高的、已婚、家中有儿童、职业属于医疗卫生行业、教科研机构的消费者更容易选择绿色品牌产品,所以企业要充分的激活消费者的非经济层面的消费需求,所以企业要把目标客户充分的普及到,让这些目标客户成为企业绿色品牌产品的宣传者,消除消费者感知的障碍,企业自身要不断地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增强其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消除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的顾虑。

43政府要大力支持绿色品牌营销

政府要大力支持绿色品牌营销,制定完整的绿色法规,提高对绿色品牌产品的监督力度,严格控制绿色品牌市场,严格执法,加强绿色品牌产品知识的宣传,加强消费者绿色消费的价值观念,政府要搭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让绿色品牌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绿色品牌产品的营销工作。环保NGO组织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传输给人们,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还要帮助绿色品牌企业进行科研,包括研发、生产、流通、消费方面的科研成果,都应该首先应用到企业绿色的生产中去,积极执行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

5结论

对于绿色品牌的营销要做好SWOT战略分析,对其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这样绿色品牌产品企业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追求创新,发挥出自身最好的优势,激发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取得良好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想更好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要采取最直接、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在消费者定位、绿色品牌销售渠道上都要做好规划,才能更好地促进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总之,绿色品牌营销是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条件之一,绿色品牌企业要充分的调动起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热情,能够传输给消费者正确的绿色消费理念,绿色品牌企业要结合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来寻找消费者的需求点,企业要与消费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提高对顾客的承诺,加强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识,让消费者成为绿色品牌企业产品的宣传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绿色品牌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志斌,李晓丽,竺文斌,等达坂城区农副产品绿色品牌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新疆农业科技,2012(3).

[2]孙丽华整合稻米资源打造绿色品牌[J].吉林农业,2014(7).

[3]江西洪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绿色资源 打造绿色品牌 再铸企业辉煌[C].第八届中国蛋品科技大会论文集,2009

[4]杨晓龙,封琳琳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2,31(11).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江苏省;绿色饭店;创建;问题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30-04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绿色浪潮”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饭店概念,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开展绿色活动,减少能源成本、促进饭店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饭店认证项目起源于欧美;按申请认证的国家及企业数目,欧美最具影响力的3个绿色饭店认证项目为:绿色钥匙认证项目(the green key program)、绿色钥匙生态评价项目(green key eco-rating program)和绿叶生态评价项目(green leaf eco-rating program)。

我国的绿色饭店创建起步相对较晚,2006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了《绿色旅游饭店》标准(LB/T007-2006)(以下简称“标准”);将绿色旅游饭店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标准”的颁布执行,为我国绿色饭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推进、发展较为缓慢;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15年,江苏省星级饭店共有792家;其中绿色饭店仅为228家,比例为28.8%;饭店企业的“创绿”热情不高,2013年后,已鲜有饭店企业申请该项目的认证(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绿色旅游饭店基本信息表”)。因此,深入调研绿色饭店在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梳理存在问题并探询改进措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文献回顾

通过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研究分析绿色饭店发展问题。范星宏等对安徽省绿色饭店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后提出,一要加强宏观政策制定,发挥引领与引导作用;二要积极树立绿色理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三要全面落实培训机制,夯实绿色市场基础;四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微观上全面推广。曾朝霞等认为,国内绿色饭店存在很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旅游者对绿色饭店的整体认知度不高;旅游者对于价格因素仍较敏感;政府是发展绿色饭店的首要关键人物。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属于浅层次探讨,一般性的理论阐述和建议性的文章较多;实证研究多见于顾客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消费意向等方面。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针对绿色饭店发展中的综合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专家咨询法等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及绿色消费行为等;接着,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从行业管理和饭店企业两个方面收集并梳理江苏旅游饭店“创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形成发展对策初稿;最后,编制调查问卷,通过专家咨询,形成“绿色饭店发展对策”;以期为推进饭店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消费者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是分析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态度及消费意愿;调查对象为南京市6家高星级饭店的住店客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客人的个人基本信息,是否入住过绿色饭店,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入住饭店的选择倾向,对绿色饭店服务产品的看法以及对绿色饭店发展建设的态度等。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5份,回收率为87.5%,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3.3%。

(二)访谈调研与实地考察

结合文献研究,分别设计访谈提纲,采取准结构化访谈形式,分两个阶段进行访谈调研与实地考察:一是走访江苏省旅游局相关部门,通过访谈,了解江苏绿色饭店发展建设情况;二是深入企业调研并进行访谈;选择了苏南、苏中和苏北共10家三星至五星级挂牌的绿色饭店;考察及访谈的重点是饭店在“创绿”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遇到的困惑以及对“标准”及其认证方式的看法等;分别与这10家饭店相关负责人及工程总监(经理)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分析、整理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形成“绿色饭店发展问题与对策”初稿。

(三)专家咨询

选取了江苏省饭店行业专家20名,其中行业主管部门专家4位、饭店企业高管10位、高校教师6位;他们均作为评委参与过绿色饭店的评审认证10次以上,从事饭店行业管理或研究15以上;专家所在地区覆盖了苏南、苏中和苏北,饭店企业包括了单体饭店、国内品牌饭店和国际品牌饭店;总体上看,专家群体具有专业代表性、行业代表性、地域代表性和权威性。以邮件形式向专家邮发咨询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一是咨询说明和调研综述,二是“绿色饭店发展对策”。第一轮咨询中,请专家们从应用性角度出发,对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和必要的说明;进行个别调整后,再进行第二轮咨询,评价选项采用李克特(Likert)5分量表尺度进行评价。其中,“1”表示极不重要;“2”表示不太重要;“3”表示不确定;“4”表示重要;“5”表示很重要。第二轮征询时专家的意见已趋于稳定,于是我们保留第二轮调查中75%的专家认为“很重要”和“重要”的项目,形成绿色饭店发展对策分析(见下表)。

四、绿色饭店发展问题分析

“标准”颁布以来,江苏绿色饭店的推动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少部分企业的自觉意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影响不大;特别是近几年,企业“创绿”表现出外部压力不大、内部动力不足、参评饭店呈逐年减少之势。

(一)绿色消费市场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有85.6%的客人表示听说过绿色饭店,但其中52.3%的客人表示并不完全了解;在消费意愿方面,只有32.5%的客人表示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同时,53.5%顾客表示,入住绿色饭店的经历并没有到达他们的期望,而对于绿色饭店“取消客房‘六小件’”“减少布草洗涤次数”等措施,约16.3%的客人觉得有悖于消费习惯。调查还显示,消费者认为影响绿色饭店发展的关键因素中,“政府部门”以45.5% 的比例排在第一,其次依次为“饭店管理者”34.2%、“社会监督机构”18.5% 和“顾客”10.8%。

因此可见,江苏绿色消费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潜在的消费市场较大;部分绿色饭店的产品及服务还存在一定缺陷;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饭店管理层是制定经营策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在绿色饭店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饭店企业“创绿”热情分析

调研结果反映,企业“创绿”热情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二是消费市场,三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及硬件条件。在政策引导力不强、绿色消费还不是主流消费的前提下,除了少数社会责任感强、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饭店之外,更多的饭店仍是将经营目标设定为刺激消费和追求消费额为主;特别是当硬件条件与“标准”的相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时,饭店则会认为“创绿”可能会增加企业负担。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许多饭店或多或少存在着硬件缺陷,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绿”工作和饭店的绿色管理,也反映了我国饭店业建设过程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标准”及其认证问题分析

“标准”评定细则分为“绿色设计”“节能管理”“环境管理”“提供绿色产品与服务”和“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五大项共80个测评分项;其核心是要求饭店在建设和营运中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及替代等基本原则;“标准”涵盖内容广泛、评审项目详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评委及参评饭店都认为其中有些问题值得商榷,集中反映为:一是“标准”中少数评审项目不具有普适性,个别甚至不经济,比如“风能利用”“使用溴化锂冷水机组”等。二是有的项目缺乏定量或明确的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如“建筑设计中考虑自然采光的设计与运用”。三是“标准”适用范围较窄,“标准”按全功能饭店进行设计,而经济型酒店、青年旅馆等因功能项目、设施设备种类较少,评级达标将非常困难。

五、绿色饭店发展对策

绿色饭店的推进与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饭店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一)政策环境

1.舆论宣传。饭店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利性企业,消费者的认可,是饭店“创绿”的基本动力。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创建绿色饭店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积极倡导并鼓励绿色消费;使社会公众理解实行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并使这一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2.政策导向。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实行强制性的绿色管理,通过强化绿色导向,引领饭店业的绿色发展。比如对于实施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创绿”工作的饭店,可以在税收和贷款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或政府补贴;将通过绿色饭店认证作为政府采购定点饭店的必要条件或优先条件等;同时,应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二)行业管理

1.完善“标准”。我国绿色饭店标准的影响力及认证效果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从以下几方面,逐一梳理并研究论证“标准”中各项条款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调整完善。一是拓宽认证范围。应兼顾经济型酒店、客栈、青年旅馆等。二是修订完善评审项目。项目条款应更有普适性,在重视节能等硬件项目的同时,更应加强管理和员工参与度等软件项目的评价。另外,应尽可能量化评审标准,使其更具操作性。三是增加认证分级。由目前的金叶、银叶两级体系改为5级制;认证等级的增多可以鼓励饭店改进管理,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绿色饭店等级。

2.改善评审认证工作。由于“标准”的项目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建议主管部门应研究、撰写关于“标准”的释义和评审条款的解析与操作实务,达到统一理解、便于宣贯、利于实施的目的。同时,应组建专业、相对稳定的评审专家队伍并进行定期培训,确保评审认证工作科学、规范。

3.做好技术培训和后续服务工作。绿色饭店的创建与保持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欧美国家的绿色饭店认证较为注重后续的跟进辅导,以利于实现饭店的可持续发展[1]。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借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可以依托饭店行业协会等专业团体,充分利用行业及社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做好对参评饭店进行帮助指导的同时,更加注重未能达到较高标准的饭店,对其进行后续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和培训,指导饭店企业的绿色发展[2]。

(三)饭店企业

1.明确绿色发展方向。固有的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经营模式缺乏长远眼光,相关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保观念的不断增强,绿色饭店将越来越受顾客欢迎[3]。因此,饭店应明确绿色经营理念,以“两结合”为原则,研究制定饭店的绿色发展策略与方案:一是将饭店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将“创绿”工作纳入饭店发展规划,并不断融入饭店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二是将顾客价值与企业利益相结合;进行市场调研,根据顾客的绿色消费需求(比如注重健康等),分析饭店的自身条件,制订绿色发展计划,并在推进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估,充分关注顾客满意度,在保证饭店经营业绩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

2.营造绿色文化。绿色饭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会影响到他们的入住意愿、口碑传播意愿和支付意愿[4];针对目前饭店企业存在的绿色经营意识、环保意识不强和顾客的“绿色”感知不明显等问题,建议在营造绿色文化方面,重点加强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培养培训员工的绿色意识和相关知识;使广大员工既能充分认识到绿色经营是饭店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又能充分掌握和具备实施绿色经营、提供绿色服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二是要制定并落实绿色管理与绿色服务体系;明确全体员工在能源管理、资源使用管理、绿色产品与服务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充分体现饭店的绿色经营,向顾客提供环保、健康、安全的服务产品。三是制度保障;制定奖惩制度,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绿色经营活动,营造绿色经营氛围。

3.实施节能减排。从“标准”的评定细则来看,“饭店的节能技术运用及能源管理”部分的分值占总分36%,是“创绿”的重点内容。节能减排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降本增效、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能耗仍是当前饭店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江苏饭店行业能源管理水平差距明显,造成企业间能耗差异的原因及其重要度依次是饭店能源管理体制、能源设备的运行管理、建筑设计和节能技术的运用[5]。节能减排的难点,一是构成高能耗的因素多、企业间能耗数据的可比性差,二是实施节能减排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高。为此,推进和实现节能减排,第一,饭店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成立主要高管负责的节能减排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第二,要制定主要能耗设备的“节能操作规程”,在保证饭店服务质量前提下,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制定饭店各区域的“能源使用管理规定”,保证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三,针对设计不合理、设备选用不当等缺陷,应及时、有效地进行节能改造。在实施过程中,当饭店自身技术力量等有限时,可以借助行业协会、专业公司、行业专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帮助企业进行问题诊断、制定实施方案等,或采取合同能源管理形式,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耗。

六、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文较为突出的价值在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绿色饭店的发展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系统的研究,对于推动和促进饭店业的绿色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然而,鉴于笔者的水平和资源有限,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一是本次研究的样本中低星级饭店数量偏少,二是由于以前鲜有学者运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绿色饭店发展对策。所以,本研究在设计量表时缺少相关的参考与借鉴,与一些成熟的研究领域相比,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东霞,李春颖.国内外绿色饭店标准及认证评级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3,(8):79-85.

[2] 范星宏,周娟.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安徽省绿色饭店建设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4):6-9.

[3] 曾朝霞,黄燕玲,王娟云.旅游者对绿色饭店认知的实证研究[J].旅游研究,2013,(3):77-84.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绿色物流;发展;制约因素;具体方法

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绿色物流作为本国物流发展的重点,并制定了很多使绿色物流得以顺利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但是,对于我国而言,由于物流起步晚、规模小,而且由于存在种种其他问题,致使我国的绿色物流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下面,本文就先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提出具体的发展路径。

一、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1.绿色物流理念模糊淡薄

在物流观念上,政府部门和领导部门都比较淡薄,对于这一思想的确立还不是很确定,也没有出台相关的绿色物流发展策略,即使有的地方政府作出了物流发展的规划,但是却没有提及绿色物流这一模式概念;对于企业的经营者和商品的消费者而言,绿色物流观念也是十分模糊,他们只追求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而对于其中的物流环节却没有给予过高的重视。

2.物流技术水平不高

要想使绿色物流在我国得以成功发展,仅有物流思想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一定的物流技术作为支撑。然而,依据我国目前经济状况的发展,我国的物流技术还停留在初级水平,这与绿色物流的要求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3.绿色物流的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道路、码头等这一系列基础设施是物流行业得以发展的生存保障,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物流现代化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等,导致我国物流的基础设施较为陈旧落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

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在此不做一一阐述。下面,笔者就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具体方法提出几点看法和意见。

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具体方法

1.转变观念,树立发展绿色物流的新理念

政府部门和领导部门应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起发展绿色物流的新理念,并加大对绿色物流的宣传程度,使全社会都能树立起绿色物流的意识。同时,我国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为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另外,要加大资金投入,合理配备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我国基础设施的绿色水平,为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撑。

2.企业加强绿色物流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绿色物流,归根结底是企业所运营的物流绿色化,若中国的企业趁此机会加强绿色物流管理,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必将会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比如,在交通运输方面,要推行绿色运输,其主要表现为减轻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具体实施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减少高污染运输车的使用,提倡使用清洁干净的燃料和绿色交通工具,控制设备的资源消耗,控制汽车尾气,加强交通管制,降低噪音等。又比如,在仓储与保管方面,要做到绿色仓储和保管,具体方法为:在整个仓储和保管过程中,要使用最先进的保质、保鲜技术,在没有货损的前提下,消除污染,对于有毒的化学品、放射性商品、易燃易爆商品等,要注意防止其泄露并进行污染防治。在储存环节,要加强科学保护,运用现代化的储存保养技术,加强日常的检查和防护,将仓库设备和人员受到侵蚀的程度降到最低。

3.消费者积极倡导绿色需要和绿色消费,推进物流绿色化

作为消费的终端――消费者,要积极倡导绿色需要和绿色消费,通过采取绿色消费的方式,促使企业实现物流的绿色化。然而,仅靠单独的消费者个体,力量是十分薄弱的,而且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绿色物流认识得还不够全面,起不到推进物流绿色化的作用,这时,就需要消费者协会或者其他相关机构向消费者普及这些知识,从而帮助消费者以合理的方法、科学的观念来参与绿色物流管理,从而促使我国绿色物流得以成功、有序地发展。

综上所述,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时也是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企业取得新的竞争优势。所以,作为一名在职校中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工作者,必须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全社会都充分地认识到绿色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各种使其得以成功应用和落实的可行性措施,从而使我国的物流管理水平在整体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绿色产品生产行为;市场竞争;计算实验

DIO: 10.13956/j.ss.1001-8409.2016.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Abstract: Considering restrictions and complexity of enterprise’s productive behavior of green products under market competition, we established an 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 model for this behavior. By realizing the model with computer, we explored its evolution rule under influence of government’s different guiding and regulatory strategi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enterprise’s productive behavior of green products need government’s guidance and regulation; When formulating relevant policies, government need combine various guiding and regulatory strategies together and fully consider the impact of market competition.

Key words: productive behavior of green products; market competition;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人们不断探讨其解决方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绿色产品取代传统产品作为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绿色产品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危害或危害极低的产品。然而,对于我国很多制造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仍存在制约:一方面,绿色产品开发设计、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包装等方面的高额成本令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时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溢价支出,目前我国消费者的环境偏好尚不及欧美发达国家,这使企业对生产绿色产品能否为自身赢得竞争优势缺乏信心。

1 相关研究评述

现有文献探讨了政府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以推动企业绿色产品的生产。Huang等(2013)[1]的研究表明消费者价格补贴能提高节能汽车的市场需求,使汽车厂商愿意生产更为环保的汽车。Luo等(2014)[2]分析政府折扣刺激方案和补贴方案对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影响,得出最优折扣率和补贴上限。柳键等(2014)[3]采用动态博弈法研究政府监管力度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杜建国等(2015)[4]基于多Agent方法探究政府监管和补贴政策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对企业的影响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Liu等(2012)[5]探究消费者购买行为对企业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环保顾客数量的增加,拥有绿色行为的企业的利润会增加。Maria等(2013)[6]建立绿色消费者和双寡头企业的交互模型,认为即使没有政府的干预,环保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会促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熊中楷等(2014)[7]探究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对制造企业回收模式的影响,认为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增强时,不同回收模式下企业的收益都将增加。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和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两两主体之间,且缺少对不同策略的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实证研究以及双方博弈分析。在现实中,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具有复杂性,主要表现在:(1)市场竞争下的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运作中,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消费者、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存在影响和交互。(2)消费者具有异质性,不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和对绿色产品的偏好不同。(3)企业和消费者具有自适应性,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其他主体策略改变、自身偏好等因素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系统中的交互常常表现出非线性的、动态的关系。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采用在复杂系统研究方面具有优势的计算实验方法[8],构建可控制且可重复的计算实验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产生企业、消费者等参与主体,通过主体间的交互作用,自下而上“涌现”出各种行为和现象。构建不同实验情景进行多次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对比得出积极的管理启示。

2 模型构建

2.1 模型假设

实验模型包含政府、 个企业以及 个消费者。企业生产产品,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规制企业的生产行为。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1)假设市场中的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产品效能相当,除价格、绿色度外无差异。参考朱庆华等(2011)[9],本文用绿色度衡量产品的绿色环保程度。为方便研究,假设绿色度为连续变量。

(2)将企业的产品按照绿色度分为五个绿色等级。绿色等级1为绿色度高,绿色等级2为绿色度较高,绿色等级3为绿色度中等,绿色等级4为绿色度较低,绿色等级5为绿色度低。由于企业生产单一产品,本文对产品绿色等级和企业绿色等级不作区分。为方便观察不同绿色等级企业数量的变化,假设市场中企业数量不变。

(3)假设该产品是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使用周期,每位消费者在每个仿真周期需购买一单位。假设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产品价格和绿色度的影响,市场中消费者数量不变。

(4)为方便观察政府相关政策和消费者购买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本文不考虑产品仓储费的影响。

2.2 主体行为规则

2.2.1 政府主体行为规则

环境准入标准是指政府规定的不同行业产品的最低环保要求,比如耗能产品需要满足中国能效标识等级5方可投入市场。假设该产品进入市场的最低绿色度为 ,企业 的产品绿色度水平为 。政府以抽检的形式对企业进行监管,则政府在第 期抽检的企业数量为:

2.3 主体学习机制

在现实中,企业是具有学习性和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本文采用冯平等(2002)[13]提出的自动学习算法刻画企业主体的学习性和有限理性。本文中,企业的学习性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绿色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下面简要介绍企业主体调整产品绿色度的决策过程。

根据算法中的思想,企业主体在每周期的期末做出以下判断:(1)相比上一周期,本周期的产品绿色度是提高、降低还是不变。(2)相比上一周期,本周期的收益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对这两个判断的结果进行组合可以得到9种状态,每个企业会进入这9种状态的一种。系统为每个企业分配产品绿色度变化的概率向量 。其中, 表示企业会降低下一期的产品绿色度的概率; 表示企业会提高下一期的产品绿色度的概率; 表示企业会保持产品绿色度不变的概率。显然, 。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状态按照表1中的规则来调整产品绿色度变化的概率。

3 模拟实验与结果分析

3.1 实验情景设定

根据政府不同的引导和规制策略构建四种不同的情景,分别进行模拟实验。情景一假设政府不干预企业生产。情景二假设政府对产品绿色度高于补贴标准的企业进行补贴(补贴系数为 ),对产品绿色度低于准入标准的企业进行监管(以抽检的形式)。情景三假设政府通过教育、宣传等措施增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消费者环境意识由 变化为 ),通过影响消费者购买间接影响企业生产行为。情景四假设政府进行价格补贴,辅之以对企业的直接补贴(补贴系数为 )。设定每次实验运行50个周期。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不同情景下企业绿色等级变化

企业绿色等级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展现出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的变化。本文对四种情景下不同绿色等级企业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实验。为显示清楚,图1展示了四种情景下绿色等级1和绿色等级5企业数量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情景下企业绿色等级变化呈现不同的特征。情景一中,两类企业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无明显变化趋势。情景二中,两类企业的数量先分别上升和下降,随后逐步稳定。情景三中,绿色等级1的企业数量先迅速上升,随后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绿色等级5的企业数量始终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情景四中,绿色等级1的企业数量先不断上升,随后逐步稳定;绿色等级5的企业数量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1)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制,政府恰当的引导和规制政策能对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产生有效的影响。(2)政府补贴(企业补贴、消费者价格补贴)和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增强能促进高绿色等级企业数量的增加,但无法对低绿色等级的企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对不符合环境准入标准的企业进行监管。

3.2.2 不同情景下市场竞争情况

消费者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市场竞争的重点。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异质性(本文表现为消费者价格偏好和环境意识的异质性)。部分企业通过对价格、绿色度的合理定位,赢得大量消费者,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图2展示了四种情景下单个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值( )的演化结果。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情景下的仿真结果呈现较大的差异。情景一和情景二中,单个企业最大市场占有率分别围绕40%和50%上下波动。情景三中,单个企业最大市场占有率从最初的40%增加至90%后又迅速回落,最终稳定在70%左右。情景四中,最初由单个企业形成垄断,在第3~5期,单个企业最大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并逐步稳定在5%左右。

实验结果表明:(1)政府不同的引导和规制策略下,市场演化趋势不同:当消费者环境意识增强时,大部分市场份额被个别企业占有;当政府进行价格补贴时,单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小,市场被细分。(2)政府不同的引导和规制策略下,市场稳定性不同:政府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和监管时,市场稳定性降低;政府通过影响消费者(进行价格补贴、增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生产行为时,能够保持甚至增强市场的稳定性。

3.2.3 不同情景下企业平均收益变化

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获得收益是其是参与市场的重要目标。企业的收益情况对其决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图3展示了四种情景下市场中企业平均收益( )的演化结果。

从图3可以看出,不同情景下企业平均收益的演化呈现不同的特征。情景一中,企业平均收益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度波动。情景二的前几期,企业平均收益小于情景一中的平均收益,随后在波动中上升,逐渐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最初,市场中存在未达到准入标准的企业。这类企业被查处时承受高额罚款,影响了市场中企业的平均收益。企业具有学习性,被处罚的企业通过提高产品绿色度以免于高额罚款,政府补贴也刺激了企业提高产品绿色度。由于企业采用基于成本的定价方法,产品绿色度越高,成本越高,单位利润越大,因此企业的平均收益在逐步增加。情景三中,企业平均收益略高于前两种情景下平均收益。这是由于消费者环境意识增强,环境偏好高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高绿色度的产品并为此支付较高的价格。情景四中,企业平均收益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经过小幅度波动后逐步稳定。该情景下市场被细分,平均收益受个别企业的影响较小,因此其数值更具代表性。

实验结果表明:(1)企业的收益不仅受到自身决策的影响,还受到其它企业的影响。市场中的企业通过制定和调整自身决策,以市场竞争为媒介对其它企业产生影响。(2)政府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和监管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但会影响市场和企业收益的稳定。政府对消费者进行价格补贴,辅之以对企业的补贴,能够在保持市场稳定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平均收益水平。

4 结语

本文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的计算实验模型,探究政府不同的引导和规制策略下企业绿色等级、市场竞争情况和企业平均收益的演化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制。政府不同的引导和规制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将多种引导和规制手段相结合能够克服单一策略的缺点,产生良好的效果。

(2)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具有复杂性,除了受到企业自身因素和政府政策的影响,还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企业的收益和行为决策密切相关。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仅要研究该政策对企业个体生产行为的影响,更要将企业纳入市场竞争中,探究市场竞争下的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

在本文基础上,尚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探索:(1)本文假设消费者购买行为受产品价格和绿色度的影响,未考虑产品质量和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2)为方便研究,本文考虑了对企业环境行为影响较大的政府主体和消费者主体。在现实中,投资者、环境NGO等也会对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产生影响,可以在模型中增加上述主体,丰富完善模型,使之更能反映现实。

参考文献:

[1] Huang J, Leng M, Liang L, et al. Promoting electric automobiles: supply chain analysis under a government’s subsidy incentive scheme [J]. IIE Transactions, 2013, 45(8): 826-844.

[2] Luo C L, Leng M, Huang J, et al. Supply chain analysis under a price-discount incentive scheme for electric vehicl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4, 235(1): 329-333.

[3] 柳键, 曾剑锋. 政府监管与绿色生产多阶段博弈行为 [J]. 系统工程, 2014, 32(8): 10-17.

[4] 杜建国, 陈莉, 赵龙. 政府规制视角下的企业环境行为仿真研究[J]. 软科学, 2015, 29(10): 59-64.

[5] Liu Z L, Anderson T D, Cruz J M. Consume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competition in two-stage supply chain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2, 218(3): 602-613.

[6] Maria J G, Varvarigos D. Emission taxes and the adoption of cleaner technologies: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consumers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13, 35(4): 486-504.

[7] 熊中楷, 梁晓萍.考虑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闭环供应链回收模式研究 [J]. 软科学, 2014, 11: 61-66.

[8] 盛昭瀚, 张维. 管理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实验方法 [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5): 1-10.

[9] 朱庆华, 窦一杰. 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 [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14(6): 86-95.

[10] 曹柬, 吴晓波, 周根贵等. 不对称信息下绿色采购激励机制设计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1): 106-116.

[11] 崔雪彬, 陆云波. 基于Agent消费者行为仿真计算模型构建 [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0, 16(6): 84-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