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

全科知识竞赛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1篇

1、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是一场大学生知识竞赛活动,竞赛题目既有《论语》《左传》等传统经典,又有现实题材的活学活用,如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分别对应哪四句传统经典。

2、春蕾杯: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语文导报》承办的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及各职高、中专学生的作文赛事。

3、全国青少年航海科普知识竞赛:由中国航海学会、宁波市教育局主办,浙江省航海学会、宁波市航海学会承办,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宁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浙江万里学院、宁波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引航站、宁波市中小航运企业联合会协办,是以再扬丝路风帆,共筑蓝色梦想为主题的航海科普知识竞赛。

(来源:文章屋网 )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2篇

为深入开展科普活动,努力提高青少年科学技术素质,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社会氛围,激发我校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动。为了丰富我校全体教师课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拓展教师们的科普知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乐享科学,全民行动”为主题,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答题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9年6月—9月

二.活动方式

网络学习、答题

三.活动对象

弄星小学所有教师

四.活动收获

竞赛题目围绕《全民科学素质学习大纲》,包括科学观念与方法、数学与信息、物质与能量、生命与健康、地球与环境、工程与技术、科技与社会、能力与发展等八个基础领域方面内容。

本次活动我校主要采用教师以个人为单位的参与方式,在网上做2019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题。采取累积计分的方式。总共23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通过组织参加“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了解了更多关于农业、社会、生活、科学、医疗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拓展了教师知识的科学层面。

二是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教师有效应用互联网知识资源的水平,激励教师要学以致用,用科学常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教师科学素质的作用。

总之,通过开展此次活动,让我校全体老师在休息空闲之余感受到了科学文化的魅力,给忙碌的教书生活带来了乐趣,同时也努力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从而大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提升我校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教师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当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会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科普知识,并将科普知识辅助于教育教学,共同将我校师生的科普知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3篇

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社会氛围,激发我校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动。为了丰富我校全体教师课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拓展教师们的科普知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乐享科学,全民行动”为主题,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答题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

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

根据上级下发的文件要求,我校把组织开展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答活动作为一项提高科学素养的措施,及时打印活动通知,在会议上进行了学习,并组织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科普知识的学习。

二、

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此次活动我校主要采用教师以个人为单位的参与方式,大家通过

“科普中国”官方微博、“科普中国”微信、APP等形式参与2019年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答题。采取累积计分的方式,总共1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竞赛活动。

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利用各种空闲时间和场合,认真做好每一次的竞赛答题,有时还聚集在一起相互探讨,共同学习。此次活动的学习,充分调动了我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

活动有力,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组织参加“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了解了更多关于农业、社会、生活、科学、医疗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拓展了教师知识的科学层面。

二是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教师有效应用互联网知识资源的水平,激励教师要学以致用,用科学常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教师科学素质的作用。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活动;创新人才培养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质量工程”文件中明确将推进大学生竞赛活动纳入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内容中。近年来,高校在全国性学科竞赛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被列入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深化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以学科竞赛活动为依托,引导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万众创新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1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意义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实践教育活动的一个载体,竞赛内容通常联系实际项目背景,应用性强。竞赛过程是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有效补充理论教学。[1]在竞赛中获得创新成果,有利于学生产生自我成就感,激发其研究兴趣,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和新理念,可以在学科竞赛这个载体上付诸实践。学科竞赛通常又涉及多个学科、多门课程,竞赛活动的开展能积极推动相关学科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2]同时,竞赛过程管理、竞赛效果评价的过程中,会突显出教学内容的不足,对教学体系的建设起反馈作用。以竞赛为契机,将问题纳入教学中去思考,进而对教学过程进行修订和完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不断优化培养过程。

2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现状

2.1 管理模式松散不利于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期发展

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机构、严密的实施方案是顺利开展竞赛活动的前提,学校各类竞赛活动由几个部门分别管理,组织方案不同,奖励标准不一,出现工作割裂、奖励不平衡、挂一漏万的现象,不利学科竞赛工作的整体推动。学生是竞赛的主体,但是由于竞赛内容涉及的知识内容多、难度大,学生在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认识不够、对竞赛了解不多的情况下,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竞赛的动力不足。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层出不穷,竞赛活动蓬勃发展却未能很好地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和学校未能均衡推进竞赛活动、竞赛经费有限、缺乏良好的保障体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有关,给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和规范竞赛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 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竞赛的要求

现行的传统教学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各教学环节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不够紧密,实验过程也多是对知识的验证、再现和重复,这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对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仍然不够,无法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另外,现有的教学体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对知识需求的差异,不能体现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学科竞赛作为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对学生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都较高,对课程体系建设尚缺乏从培养竞赛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的思考,未能很好地在具体教学内容融入竞赛所需的知识。

2.3 学科竞赛活动体系制约竞赛团队的持续发展

在各类竞赛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规范、科学、系统的学科竞赛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学校相应的学科基础、专业特点和实践条件,结合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满足具有专业特色、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方位的学科竞赛体系。[3]其中建立自主学习能力强、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的竞赛团队尤其重要。同时,若在队员结构、能力水平以及年级衔接等方面要考虑不全面,会出现团队断层,阻碍团队延续性和长期性地发展。

3 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3.1 完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

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是学科竞赛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实现在学科竞赛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要设立竞赛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成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了规范学科竞赛的开展,学校制定相关文件,明确各项竞赛的组织程序,对学校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职责作出规定,构建从学校到教师的分级协调、配合的创新管理体制。学校管理部门负责竞赛活动的总体筹划和管理,学院可根据专业特色、竞赛特点制定和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做好竞赛方案制定、负责人指导,竞赛负责教师则全面负责竞赛的运行。[4]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的评价办法、制定学科竞赛实施细则、实践场所开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竞赛的有序开展提供规范化的制度保障。

各学科竞赛组织机构应由组织领导机构和指导培训机构组成。承办单位设立组织领导机构,由相关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机构内部成员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应指派专人负责赛事具体工作的协调落实。另一方面,组建由专家或赛事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培训组,各项竞赛指定一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竞赛开展前提出科学合理的组织方案、指导培训计划,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指导,鼓励、支持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跨学院指导相关竞赛。

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根据竞赛的级别、性质、规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学院组织学生参赛;制定合理的经费使用办法和奖励方案,对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在工作量、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2]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促进学科竞赛健康有序地发展,巩固学生竞赛创新的成果。

通过成立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学术性创新协会、学生社团等方式,使学生自发地开展课外学术活动、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培训、学术论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可加强学生与竞赛团队成员、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深对学科竞赛活动的认识。依托表彰大会、网络宣传平台、科技成果展等形式,加大学科竞赛的宣传力度,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开展科技节、素质拓展月等活动,建立相应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对学科竞赛的参与热情。

3.2 优化学科竞赛课程体系

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对相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设立适应学科竞赛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学科竞赛活动的课程教学体系,就是以学科竞赛活动的全面开展为基础,以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为前提,将学科竞赛活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由此建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

从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上来说,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满足学生基础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创新实践训练的渐进式培养的要求,设置不同阶段的课程(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模块,在基础课程学习中打下基本科研素质的基础,在核心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进而形成一个与学科竞赛互动、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将学科竞赛的内容融入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努力推进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调整加入部分与学科竞赛相关实践课程,推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3]通过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实验室等实训基地开展基础实训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多样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

3.3 构建合理的学科竞赛活动体系

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学科优势、竞赛特点、学生发展要求,协调各类竞赛的开展、组建结构合理的竞赛团队,形成全程化、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才能发挥竞赛活动在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随着学科竞赛类型的不断增多,为了实现学科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就要求根据不同竞赛的组织形式及特点协调各类竞赛的开展。在组织学科竞赛活动时,既要考虑参赛条件不高、竞赛规模较广的竞赛活动,将其培育为参与程度高、受益面广、参赛规模大的实践活动;也要注重那些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学科竞赛,精选队伍参赛,培育竞赛增长点,将其树立为品牌竞赛活动,带动校内竞赛活动的开展。

在建立学科竞赛团队时,既要针对各项学科竞赛的特点和要求、学校学科建设优势,也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竞赛能力、发展状况综合考虑,鼓励不同年级、交叉学科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形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竞赛团队,对团队中不同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成员,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全程化、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是指将各类竞赛分为“基本素质类、专业基础类、综合应用类、创新设计类”几个层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不同,组织参加校级、省级、部级等不同级别的竞赛,从而使学生大学四年可在学科竞赛体系的引导下,参与到多种学科竞赛项目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培养了实践创新能力,有序、科学、系统地开展各项学科竞赛活动,真正达到全程化的目标和效果,[5]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樊星烁,王成,王迪,等.学科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24-26.

[2] 刘亮,孙利平,张海涛,等.构建科学竞赛体系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长沙大学学报,2016,28(2):135-137.

[3] 王蕾,张巧英.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5(6):43-44.

[4] 张开洪,张颖,李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214-216.

[5] 蒋晓丹,丁霞军,帅永辉.基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现代计算机,2014

(23):56-58.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知识竞赛;运行机制;管理模式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有效构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以各类专业知识竞赛为契机,引导高等院校发展方向,大力支持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在各学科领域掀起了专业知识竞赛活动的高潮,如“全国数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大学生节能汽车设计大赛”、“建筑模型竞赛”等赛事。国内各高校也意识到专业知识竞赛在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都非常重视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知识竞赛。本文以专业知识竞赛为契机,针对专业知识竞赛与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效结合开展了研究,以期通过研究,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专业知识竞赛和教学、科技活动能有效结合,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目前高校专业知识竞赛组织运行模式存在问题

通过全国性各类学科竞赛如火如荼举行,我国某些高等院校对竞赛的组织和运行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较早的高校依托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资源组建竞赛团队和竞赛小组,有的高校借鉴企业的组织运作模式,以复杂机械产品为对象,组建各总成部门和竞赛小组。但纵观目前高校的竞赛组织模式,其机制都是不完善的,部分高校组织模式和团队建设非常简单,濒临赛事才采用临时组建和抽调相关专业教师指导临时选拔参赛学员参加竞赛,竞赛活动结束后即遣散。这种临时“拉壮丁”的模式运作虽然简单,但效果却极差,众所周知,团队建设在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种临时的依靠个人自由意识组合在一起的团队,是没有核心价值和凝聚力的,参与专业知识竞赛的后期影响力和积极作用没有得到长久持续发挥。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知识竞赛组织模式的缺陷,有必要探讨一种较为完善、全面地、可操行性很强的组织模式,在完善机制的框架下运行各类部级学科竞赛和专业知识竞赛。

三、专业知识竞赛组织模式

专业知识竞赛分为部级竞赛、省部级竞赛及校级专业知识竞赛,部级学科竞赛往往具有竞赛题目大,难度大、工作量大、知识点考核全面的特点,但参与人数有限。校级专业知识竞赛题目小、难度较低、考核范围窄等特点,但参与学生众多。省部级竞赛题目介于两者之间,针对专业知识竞赛的不同特点,组建一支功能完善、机构健全、执行效率高的的团队将是各项赛事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保障各级别专业知识竞赛顺利开展,必须营造一个综合而系统的活动创新氛围,建立合理的监督保障体系,并提供必要的条件。项目组提出对于部级和省部级学科竞赛,借鉴采用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在组织机构上设立两大部:竞赛项目管理部和竞赛专业技术部。竞赛项目管理部包括财务管理、涉外宣传、专家指导工作组及竞赛小组建设等事宜。竞赛专业技术部包括创新实践竞赛平台、项目管理、项目分析等工作,该组织机构以技术部为核心和依托,组织管理部作为辅助,保障各类赛事的正常发展,在专业竞赛领导团队内,设置一名总负责人,统筹安排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合分工。该团队还设置专家指导小组,对活动开展提供指导意见,引导团队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校级专业知识竞赛,针对校级专业知识竞赛参与学生众多,竞赛题目小、难度偏低、竞赛呈常态化等特点,借鉴采用校内科技活动模式与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模式。针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结构单一的特点,采用竞赛活动与实验课程紧密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制定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大型设计类题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既可以利用竞赛活动巩固和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又可以合理利用教学师资资源开展竞赛活动,避免了因竞赛项目过多而降低竞赛质量,顺利达到竞赛常态化的目的。对于机械类专业而言,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可开展的典型竞赛有:计算机程序设计性大型题目与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课结合;机械产品测绘、机械制图设计性大型题目与机械制图实验课结合,车辆拆装大赛与车辆构造实习课结合,实现特定功能的电子设计大型题目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结合。由于专业课程具有一定深度和各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因此针对专业课程举办的专业知识竞赛题目,往往都是知识跨度大、综合性较强的竞赛活动,大学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综合利用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这种竞赛活动适于在高年级举行。专业课程竞赛题目因其竞赛题目难度大、涉及学科知识点多,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针对这种竞赛活动,适宜和大学生科技活动月结合进行。对于竞赛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与参与部级与省部级的竞赛活动的项目管理制是相似的。以下对组织模式中涉及的各部门间关系进行阐述。

1.竞赛项目管理部。在该组织形式中,竞赛项目管理部是竞赛活动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组织管理部门中经费申请和财务管理主要负责项目经费申请、各项竞赛活动项目费用的收入与支出管理。成功举办竞赛活动,宣传工作必须先行,通过宣传,使工程竞赛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竞赛氛围,优化学科竞赛的环境平台。涉外宣传主要工作有三点:(1)负责对外积极宣传竞赛活动主旨、活动特色,制作各类竞赛海报,校园广播播放竞赛倡议。(2)通过宣传,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参与竞赛活动,赞助竞赛活动,负责在竞赛活动中与企业的接洽活动,与赞助企业交流活动的策划工作。(3)与项目分析、管理组协调工作,制作竞赛过程的简报工作。专家指导工作小组是指导和监督竞赛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的保障,竞赛活动项目总负责人阶段性向专家指导小组汇报竞赛活动情况,根据汇报情况作出正确指导。

2.专业技术部。(1)竞赛平台构建。技术部是组织机构中的核心,其他机构设置都是围绕该核心服务,技术部中的竞赛平台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专业技术部的主体。竞赛平台的建立方式较多,笔者认为最可行的方式是依托高校各实验室为中心,构建创新实践竞赛平台,各创新实践竞赛平台相对独立、协同合作。针对竞赛活动主题可自由组合,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实践平台作用。以我校机械类专业为例,可依托我院已有实验室资源,组建机械动态仿真设计平台、机械创新设计平台、节能汽车平台和智能汽车创新平台、内燃机节油平台、电子控制设计平台、工程实训中心平台、机械CAD/CAE优化设计平台等等。学院教研室的专职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特长和兴趣申请进入相应的平台,这样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又构建了学科竞赛指导队伍,为竞赛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竞赛小组组建。为了实现高校专业知识竞赛活动的常态化,对竞赛小组组建方式必须进行创新,避免传统的面临赛事才临时遴选选拔学生,组建竞赛团队。创新的组队形式可按照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与各学科竞赛小组,如低年级组建、“计算机竞赛小组”、“挑战杯竞赛小组”、“英语竞赛小组”、“计算机程序竞赛小组”、“电子设计竞赛小组”、“机械制图竞赛小组”等社团,高年级组建“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小组”、“汽车节能竞赛小组”、“方程式赛车竞赛小组”、“三维设计竞赛小组”、“新能源汽车竞赛小组”等,这些社团建设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某些竞赛小组还可与相关的竞赛平台对接。(3)项目分析、管理。在专业技术中,除了主题的竞赛平台构建外,还有项目分析和项目管理,这两个内容主要是希望使竞赛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最大化,在竞赛中,引入成本分析、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等学科知识,让竞赛内容尽量模拟企业的产品设计过程和运作模式,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各部门协调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3.建立有效奖惩考核制度。任何组织模式的建立,要高度重视奖惩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它是推动各机构高效、有序运作的必要条件,具体到专业知识竞赛,由于要将该竞赛活动普及化和常态化,因此长效的奖惩考核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并设立竞赛专项经费用于组织竞赛和保障,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对指导学生在赛事中获奖的老师将给予教学工作量和科研任务量的奖励,年度考评上计算工作成果,学生获奖后,根据获奖等级给予学生素质学分和综合测评加分并且设置奖金奖励指导教师和获奖学生。评选出优秀创新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设计之星、大学生科技之星、优秀组织工作者、优秀指导教师等,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构建一套大学生专业知识竞赛活动评价体系。通过完善的奖惩考核制度,防止工作松散、失职、懈怠等消极工作情绪,大力推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竞赛的开展。

4.发挥竞赛平台作用,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部级和省部级竞赛一般都是知识综合度大、技术性密集的赛事,尤其像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智能汽车竞赛、节能汽车竞赛和方程式汽车大赛,这些赛事的特点是技术密集度高,涉及学科知识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延展性,有必要将每年参与创新设计的资料建立起文献数据库,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资料和设计案例,制定培训内容,形成培训机制。缩短新成员吸收、消化上一届创新成果的时间,在前期积累的大量文献资料的启迪下,让新的成员尽快成长,创新设计出更新、更好的作品。

四、模式运行实践

该组织模式提出,在我院低年级和高年级分别选择了四个专业知识竞赛活动作为试点,通过该模式方式运作,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竞赛:2012年6月,我院结合机械制图课程,在机械制图实验课中设置了设计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从机械产品测绘、机械结构制图为一体进行竞赛活动,2012年11月,车辆工程专业结合汽车构造实习课程开展了发动机拆装大赛。高年级段专业知识竞赛活动,于2012年5月,结合一年一度大学生科技月活动,开展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节油赛车设计”、“电子设计大赛”专业知识竞赛,在2012年3月,毕业设计选题上,结合“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根据毕业设计结果看,同组学生通过协同合作,自主完成了方程式赛车设计工作,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党传升,刘喜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改革路径[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3):113-120.

[2]陈开岩,闫燕.浅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5):162-163.

[3]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12(2):141-144.

[4]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6):108-109.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行性

学科竞赛是一项扩展性强的教学活动,从竞赛组织的角度分析,学科竞赛需要规范化、制度化的标准组织为学科竞赛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从竞赛形式的角度分析,为了加强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适应性,要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导向。从竞赛内容的角度分析,学科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是学科竞赛考察的核心主体。因此,为了保证学科竞赛起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要通过上述三方面内容来探讨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可行性。

一、学科竞赛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此外,创新驱动下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从单一“专业教育”模式向“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重”模式的过渡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当教学模式发生改变以后,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对应变化,即从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本质上分析,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必然的作用关系,即没有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支持,国家的创新战略便没有办法得以体现;没有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便不存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意识。

学科竞赛的概念从小学一直发展到大学,不同时期的学科竞赛具有不同的竞赛形式和开展目标,同时,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革新。就大学学科竞赛而言,其对象为大学生群体,竞赛性质为群众性科技活动,竞赛内容为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或对基本知识的外延和扩展,活动开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知识运用的实践能力水平。

学科竞赛的主办方呈现一定的多样化特征。比如,学校范围内的学科竞赛,主要是为了选拔一些知识运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地区教育系统内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地区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地区教学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是以培养创新发明型人才为最终目标,从而加强各地区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针对性,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作热情,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发明创造的活动当中,如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除上述主办方以外,还包括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和现代化企业为主体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其目的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能力与才干,挖掘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以及地区政府的政策导向,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也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即在开展学科竞赛的过程中,按照标准的组织形式,遵循一定的标准化制度,完成学科竞赛相关的所有内容。学科竞赛活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教学实践的表现形式,其以一种教学资源的形式普遍存在于现代高校当中。

二、学科竞赛的功能

学科竞赛源于教学“质量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作用与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科竞赛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1.为践行理论知识提供实践平台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是从高校教W方式分析,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依然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这显然与现代教学观念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代教育观念出发,实践教学是现代教学所欠缺的环节,因此,为理论知识搭建实践平台是弥补教学资源的重要举措,其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等外在因素的限制和约束。因此,学科竞赛可以作为践行理论知识的重要实践平台,提高教学体制现代化建设的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科竞赛活动与一般竞赛项目存在的共性特征,即体验性、对抗性和竞技性。从现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体验、对抗与竞技是吸引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元素,一旦大学生投身于学科竞赛活动中,便会身临其境,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激发和提高学习热情。此外,学科竞赛一般要通过组建团队的方式完成,合作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活跃度的重要举措,因此,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新世纪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个性化,即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在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缺乏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小组形式展开的主流学科竞赛在综合化和平台化建设日益显著的过程中,对学生之间的合作、理解和包容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活动形式的特点分析,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以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分析

1.从弥补教学资源的角度分析

首先,学科竞赛以弥补现代教学实践资源的形式普遍存在于现代高校的教学活动实践当中。因此,从资源获取和开展的便捷性等角度分析,学科竞赛在大学中开展可以节省一定的教学成本,并保证教学活动开展的实时性。其次,学科竞赛之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体制的改革成为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主要是因为其可以弥补现代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探索能力。因此,从教学资源的角度分析,以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可行的。

2.从学科竞赛功能的角度分析

综上所述,学科竞赛的开展可以为践行理论知识提供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学科竞赛的功能化表达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基础条件,即学科竞赛以实践平台的形式作用于理论知识和创新发明之间,其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也是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与实践最终可以达到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因此,从学科竞赛功能的角度分析,将其应用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可行的。

四、优化学科竞赛使其发挥促进作用的策略

1.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

在学科竞赛内容设计和规划上一定要保证其与课堂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一致性,即在进行学科竞赛内容安排时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从而保证学生参与其中的可行性。其次,尽管教学体制发生了变革,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但是理论知识教学依然是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条件。

2.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导向

学科竞赛的形式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导向,即在组织学科竞赛时要考虑学科竞赛开展的真正目的,从而在课题设计和组织形式上要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保证学科竞赛活动存在一定的创新驱动价值,从而起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效果。在设计学科竞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活动创新价值进行全面分析,即在课题设定时要考虑其是否存在多种可能性,是否可以对学生能力进行挖掘,要保证学科竞赛活动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3.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为管理手段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家的创新发展,学科竞赛活动的教学地位日益提升,为了使学科竞赛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就需要保证学科竞赛活动组织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学科竞赛活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与组织结构的完善程度和制度保障的健全息相关。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延伸,学科竞赛在各个领域的不同层次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活动承办主体在建设项目活动时,存在一些功利性的目的,使学科竞赛的性质和级别种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现象,就需要根据主办方的不同,按照一定的制度和标准对其进行针对性管理和规划,从而保证学科竞赛的有序开展和良好效果。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科种类的多样性,在进行学科竞赛时要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对其进行全面规划。不同学科对象下开展的竞赛活动会受到学科知识内容和学科定向行业的影响,形成不同的竞赛模式。但是,每一门学科所对应的学科竞赛活动在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保持一定的规范化,以期运用制度化的管理手段达到理想的活动效果。

总之,在众多学科中要考虑经济学科的特殊性,要以经济学的视角探索学科知识的创新价值,在确定竞赛内容r最好可以与学生进行适度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并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相关学科内容的创新点和探索方向。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科竞赛的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竞赛的内涵与发展、学科竞赛的功能、学科竞赛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可行性以及优化学科竞赛使其发挥最大促进作用的有效策略。作为现代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进而为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提供平台和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邱文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基于学科竞赛的功能效应[J].当代经济,2015(1):107-109.

[2]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结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王军胜.创业型大学视角下民办本科高校转型路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5]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6]张可.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7篇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商科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做好商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与其他常规教学方式相比,大学生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独特的价值。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重视,各类学科竞赛开始兴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企业举办了众多学科竞赛。其中,“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设计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商科类学科竞赛的规模、竞赛水平以及比赛效果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商科类专业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学科竞赛较少受到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较之其他途径和方式能够更好地减少民族地区高校商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物质条件相对不足的制约。因此,基于学科竞赛研究民族地区商科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实践角度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商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理论角度则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各高校构建符合自身经济社会环境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提供理论框架。

二、民族地区商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生源质量的制约

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地处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对考生的吸引力较低。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录取分数线呈下降趋势正是这一现实的反映。以笔者所处高校位列,虽然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位居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第十位左右,但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却低于省内其他经济较发达排名落后的高校。虽然高考分数不是绝对的生源质量的标志,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生源质量上的差异,导致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创新潜质方面首先就落在了其他高校大学生后面。加之,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知识传递,以成绩论英雄,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维的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意识较浓,不注重创新、多元思维的培养和拓展,进一步扩大了生源质量的差异,进而造成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能力较弱。

(二)人才培养理念的制约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路径是对普通高校进行分类发展:学术型高校和技术型高校。面对这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定位,民族地区高校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由于资源限制,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术型高校发展之路难以实现,而技术型高校的定位又受到近年来兴起的职业院校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民族地区部分高校没有针对自身优势特色,更新自我发展目标定位,而是固守原有目标,不愿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上的不切实际和落后,导致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普遍知识储备不够,进而影响了其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缺乏。

(三)教师指导的制约

创新是一个对原有知识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的主观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和指导力度决定了学生创新水平的高低。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相对略低,这就影响了其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能力。

学科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能够较好地规避以上制约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学科竞赛由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局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质;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增加了知识储备;再加之,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科研压力相对较弱,且指导学科竞赛所必需的科研能力要求相对略低,教师具备进行学科竞赛指导的能力和水平。总之,相较于其他方式,学科竞赛是民族地区高校一项很好的规避自身劣势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三、民族地区商科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现状调查

笔者所在高校地处武陵山片区,是典型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学校商学院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商科类专业,商科类专业在校人数达2000余名。但在2010年以前,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类别、人数较少,层次不高,省级以上奖励较少,部级奖励缺失。学生参与的竞赛大多以英语竞赛、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素质性竞赛为主,参加的学科竞赛仅有“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每年参与各类竞赛的人数占全部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低于1000。因此,学科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高。学科竞赛在民族地区商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大低估。

2010年,以工商管理专业被评选为全国特色专业为契机,笔者所在高校以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为纽带,明确了商科类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开始逐步摸索基于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原则与框架体系

1.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原则

(1)层次性原则。学科竞赛体系应包括专业竞赛、学科竞赛等两个层次。专业竞赛主要锻炼学生对某一特定专业知识、技能,参赛对象主要为某一特定专业学生;学科竞赛则是对囊括学院所有专业的商科本科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竞赛,参赛对象扩大为学院所有学生,并向全校学生开放。

(2)针对性原则。学科竞赛应是对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技能的综合测试,故每个专业至少应有一个对应的竞赛。

(3)结构性原则。为便于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各个竞赛在时间安排上应合理,体现出参赛的时间结构性。具体表现为在每学年的上学期、下学期均应安排大致数量的竞赛。

(4)对应性原则。学院设计的学科竞赛应尽量与教育部、教育厅、学校组织、认定的商科类学科竞赛接轨,并在时间安排上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参赛时间错开,便于为学院选拔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的队伍。

(二)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的运行

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框架体系的落实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因此,打造一个有效的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的运作模式就需要从学校资源支持、制度建设等方面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构建起一个包括制度建设、平台建设、教师激励的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运作模式。

1.制度建设

学科竞赛运作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认清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实推进学科竞赛,笔者所在高校要求各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必须包括“创新实践”教育学分(4学分),并对创新实践学分的获取做出明文规定,主要是以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成果作为学分获取的主要标准。这一规定切实提高了广大师生对学科竞赛重要性的认识,掀起了一股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潮。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相关学科竞赛举办、参赛、奖励文件,实现了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划化。如制定了学校学科竞赛认定制度,明确了各学科、各类别、各层次学科竞赛名称,使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对自己能够参加的学科竞赛、参赛时间有了清楚的认识。商学院则更是打造了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框架体系,明确了每项赛事的比赛时间和参赛对象。还有,对竞赛获奖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政策,且奖励标准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2.平台搭建

学科竞赛需要有扎实的平台作为物质支持基础。笔者所在高校,积极开展平台建设,为商科类专业学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技术支持。一是建立起经济综合管理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服务器,购置了大量的商科类专业软件,如FRP系统、物流沙盘模拟系统、营销实训系统、模拟证券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模拟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等等;二是初步构建起商科类综合实训系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开展商科类综合模拟实训;三是创建了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并设立开放性创新训练项目;四是创建了商科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工作室,作为组织承办商科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平台。通过以上学科竞赛平台,为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技术支持。

3.师生激励

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除了要有宏观的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外,关键还取决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学科竞赛的参与主体。为促进商科类专业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学校、学院两个层次均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学生方面,学校对于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获奖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政策标准,且逐年不断提高;另外,学院规定在各类奖助补评选中,充分考虑学生学科竞赛奖励,打破原有的课程成绩惟一初、准的局面。在教师方面,除了有相应的奖励政策外,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明确规定了课时补偿。同时,设立了教学副教授岗位,并将学科竞赛指导成绩作为评选教学副教授的重要标准。通过以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学校商科类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三)基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1.学科竞赛获奖

搭建起以上商科类学科竞赛体系并开展运行后,商科类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成果在层次、数量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10年以来,商学院学生共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25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67项,部级奖励6项。相较于2010年以前,在省级以上等高级别学科竞赛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面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FRP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知名权威商科学科竞赛中,学生的参与面达到了50%以上。

2.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通过学生访谈发现,大多数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均反映,经历学科竞赛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的增加,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相较于以前的墨守成规、思维定势,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视角更加多元,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多维,更加注重刨根问底。这意味着,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8篇

 根据xxxx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开展2012 年度 “安康杯”竞赛活动的通知》(xxx股发〔2012〕28 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厂实际情况,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制订竞赛活动方案如下:

一、竞赛主题

弘扬电力安全文化,加强班组安全管理

二、竞赛活动目标

确保不发生较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交通事故、山火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降低一般安全生产事故频率,保证电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员工掌握安全规程率达100﹪,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100﹪;施工检修现场安全措施落实率达100﹪;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实现电厂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三、组织领导

电厂成立“安康杯”竞赛领导小组,组成成员如下:

组  长:xxx(厂长)

副组长:xxxx(副厂长)

成  员:xxxx(生技科科长)      xxxxx(安监科科长)

xxxx(综合办主任)      xxxx(电气专责)

xxxx(机械专责)

竞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电厂安监科,由x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生技科、电厂综合办配合开展好竞赛活动

四、竞赛活动分工

1.竞赛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全厂“安康杯”竞赛活动的动员组织工作和考核奖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竞赛活动的指导工作,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抓好竞赛活动的开展工作。

   2.竞赛活动办公室:负责竞赛活动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作。利用会议、黑板报、文件等多种方式,宣传竞赛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主题和考核目标。做好上级部门、股份公司来厂指导、检查竞赛活动情况的准备工作。

   3.电厂全体员工:按照竞赛活动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积极投入,认真开展活动。

五、竞赛活动安排

1、5月份,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一是传达公司和电厂开展竞赛活动的通知, “安康杯”竞赛活动计划,部署竞赛工作,使每一个员工都了解竞赛活动的安排和要求。二是在厂内宣传栏上宣传“安康杯”竞赛活动的主题、活动目标。三是给员工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进行宣传学习。四是开展电厂各应急预案学习演练活动。

2、6月份,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进行安规考试及竞赛活动。

3、7月份,开展班组亲情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劳动岗位技能培训活动。

4、8月份,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开展事故及工作岗位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竞赛活动。

5、9月份,开展“十个一”活动。

(1)读一本安全生产知识的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通过学习提高安全法律意识,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依法维护安全生产权益,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制度。

(2)写一条安全生产体会---结合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生产实际,谈你感触最深的体会,以本科室、本班组为单位进行。 

    (3)提一条安全生产建议---结合本科室、本班组安全生产实际进行,形成人人关心安全,时时注意安全的氛围,并且通过“建议”发现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4)查一起事故隐患或违章行为---结合本科室、本班组“建议”中提到的不安全因素,认真进行检查,核实,对涉及科室、班组安全的部位进行安全隐患自查。以本科室、本班组为单位进行。

    (5)做一件预防事故的实事---结合本厂、本部门、本班组安全生产实际,针对“建议”和自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认真进行整改,防患未然,以各科室、班组为单位进行。

    (6)看一场安全生产录像或电影---电厂工会统一组织,全体员工参与。

    (7)进行一次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生技科、安监科负责联系组织,全体员工参与。

    (8)忆一次事故教训---由副组长负责组织全体员工参与。 

    (9)当一天安全检查员---由各科室、班组负责组织。

    (10)组织一次安全生产知识测验---竞赛活动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6、10月份,开展电厂各类规章制度学习及测验活动---竞赛活动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全体员工参与。

7、11月中旬组织考评考核和总结表彰活动---竞赛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六、表彰和奖励

1.考核办法:根据竞赛活动内容,对参加科室和人员进行考核,竞赛领导小组根据参加科室和个人综合成绩进行评分。

    2.奖励办法:

    (1)设集体奖两名,对考评分前两位的科室或班组进行表彰奖励。

   (2)设个人奖五名,对考评分前五位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113-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23

学生自主开放实验作为一种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开放实验教学资源与服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项目,是培养高校学生自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科竞赛是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对开发新型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学校形成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质量。…以学科竞赛为吸引载体、开放实验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自主性,是培养主动学习与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学科竞赛是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重要载体

学生自主开放实验是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组织和实施的实验。受兴趣、知识和能力的刚性约束,大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做起?如选什么实验项目、怎么设计、如何组织、如何开展等,缺乏有效的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有序开展。学科竞赛目的明确,时间进度清楚,有相应的软件支撑,甚至有学科竞赛指导书,竞技性强,感兴趣的同学较多,可以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这为大学生自主进行开放实验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我校依托“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经济管理类学科竞赛和开放实验平台,由ERP学生俱乐部组织,吸引学生自主参加开放实验,包括大赛的相关规则、竞赛软件的培训、竞赛练习、校内竞赛活动的组织等等。这既吸引了学生参加自主开放实验,提高了实验设备、软件、场地等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活化了自主开放实验,也增强了大学生专业学科俱乐部的凝聚力。学科竞赛已成为我校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重要载体。

二、学科竞赛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驱动力

学科竞赛驱动大学生进行自主开放实验,主要源自四个方面的动力:知识学习原动力、能力培养内动力、荣誉与经济激励动力、学分吸引动力。

1.知识学习原动力

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是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的原动力。学科竞赛是以专业知识为竞赛的理论基础,重在检验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应用能力。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多由老师主讲、主考,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面向全国财经类院校,竞争力非常强。要想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主动学习竞赛所需相关专业学科知识。我校大一参赛选手和非经管类参赛选手(约占校内参赛选手的四分之一),他们的经管类专业知识大都是在参加比赛的练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即使是经济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也需要在参赛中努力再学习和巩固专业学科知识。

2.能力培养内动力

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的内在动力。渴望提高实践能力是很多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内在动机,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通过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战略的选择、计划的安排、市场的分析、广告的投入、销售策略的选取等,培养学生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组织实验,从宣传、报名、组队、软件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与广大同学、实验中心人员、指导老师、甚至技术后台服务商等广泛联系,能够锻炼和提高自主策划和组织活动等方面的能力。

3.荣誉与经济激励动力

学科竞赛荣誉与经济激励是大学生参加竞赛和自主开放实验的重要动力。参加学科竞赛有机会获得竞赛名次,并获得相应的竞赛荣誉、奖品和奖金。为配合“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我校设立了校内赛,校内赛获奖选手代表学校参加西南大区赛,大区赛胜出者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总决策。获得全国大赛、大区赛和校内赛的选手均可获得学校提供的创新奖学金,这是激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重要激励力量。同时,学科竞赛获奖对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4.学分吸引动力

建立创新学分制度是激励学科竞赛活动持续开展的内在动力。开放实验学分对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具有强大吸引力。我校学生参加自主开放实验,除了可以免费申请实验教学场地、实验教学软件和实验指导教师等实验教学资源,还可以申请获得开放实验学分。该学分可以冲抵素质学分和创新学分,对学分没修满的同学具有强大吸引力。

三、学科竞赛学生自主开放实验项目创新

1.开放实验“项目超市”概述

开放实验“项目超市”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2010年创新的一种开放实验模式。“项目超市”由众多动态、精小灵活的实验项目组成,对全体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全方位开放,学生进入“项目超市”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进行实验并获得学分。

“项目超市”中的每个实验项目为4-8学时。项目来源于老师科研项目、第二课堂素质项目、企业和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转化成开放实验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知识结构形成和能力提升需要,进入“项目超市”,自主选择开放项目进行实验。累计合格15学时,可获得1学分,累计合格30学时,可获得2学分。“项目超市”中的项目主要是老师、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设计并指导。学生的自主性仅体现在项目选择环节上,很受局限。“项目超市”中虽设有学生自主开放实验项目,但因缺乏载体或难度太大,开展很困难,项目也很少。

2.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项目的思路

将学科竞赛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模块转化成开放实验项目,拿入开放实验“项目超市”,由学生俱乐部组织,获奖学生(获得过部级或地区级该学科竞赛奖学生)主导,带着有兴趣参与该学科竞赛的学生团队自主开展实验。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学科竞赛“传、帮、带”的开放机制,提供获奖学生传授竞赛知识和竞赛技能的正式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有兴趣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参加自主开放实验和学生俱乐部,培养学生自主开放实验兴趣。有利于建立学科竞赛参与长效机制,提供更多学科竞赛学习、演练的机会,传递学科竞赛正能量,从而提高学科竞赛整体素质和竞赛实力。

3.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项目的特点

(1)依托性

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依托全国高校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及其软件技术平台。通过学科竞赛的博弈晋级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探索解决模拟竞赛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积极追求取得竞赛的最好成绩。在自主实验的整个过程中,从准备阶段,学生积极收集相关竞赛资料,在专业主干知识上不断扩展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软件培训阶段和实验实施阶段,都要依托竞赛软件技术平台。因此,学科竞赛是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重要依托载体。

(2)自主性

学生自主开放实验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将传统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实验时间、空间、内容、过程等环节都有较大的自主性,赋予学生使用实验资源的自、实验内容的设计权、实验过程的控制权等。在实验前,学生拥有实验内容的选择和实验项目的提出权,实验方案设计权;实验过程中,学生拥有修改实验方案、自主选择设备、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步骤的主动权;实验后,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大家的讨论来解决实验中的新问题、新发现。使学生的实验从“要我实验”转向“我要实验”,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从“大学生管理决策大赛”开放实验项目的提出、组织、竞赛软件的培训和实验开展、实验中问题的解答、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等,都由ERP俱乐部自行组织和实施。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指导老师才介入。

(3)开放性

开放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包括实验服务、实验教师、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实验场景等资源的开放;二是实验主体的开放,包括对全校大一、大二、大三等经济管理类和非经济管理学生的开放:三是实验过程的开放,凡是愿意参加的同学都可以申请加入,每学期ERP俱乐部都会组织,也可以中途加入,还可以加入技术后台的“茶馆”练习;四是实验管理的开放,借助开放实验管理信息平台,实验管理部门公开实验资源条件、项目内容、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等资源信息和管理办法。全方位的自主开放实验是实验教学的精髓所在,这既是自主开放实验的本质特点,更是开放实验追求的终极目标。

四、学科竞赛开放实验项目的转化与实施

1.“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学科竞赛概述

“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是由高等学校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每年举行一次,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推动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掌握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及决策知识,剖析企业运营过程,提高创业与就业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作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高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个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响应高等学校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号召,成功组织2009、2010、2011、2012年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校内选拔赛,参加了全国大赛。2011年“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总决赛和实验教学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全国80多所院校500多名师生会聚一堂,交流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学科竞赛对促进我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范式和方法的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实验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区域示范辐射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自主开放实验项目转化

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由老师指导ERP学生俱乐部,根据“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的内容,将其转化成了企业战略管理与控制、财务分析、生产运作管理、销售管理等一系列自主开放实验项目,共计16个学时(见表1)。

3.“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自主开放实验项目的实施

(1)项目审核环节。开发成功的学科竞赛项目,经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合格后,放入开放实验“项目超市”中,供学生选择。

(2)项目选择环节。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每学期第4-5周开展开放实验“项目超市”选择实验项目。学生通过开放实验管理信息平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40名学生构成一个项目实验班,3-5名学生一组,经营一个模拟企业。

(3)项目实验过程环节。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个实验班配2-4名获奖学生作实验指导老师,指导《商道》软件的应用、竞赛的背景、竞赛的规则、企业管理决策及经营绩效分析等;每个小组模拟一个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决策。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每学期5-16周开展开放实验教学,但因学科竞赛项目属创新项目类,又有远程网络和软件的支撑,开放实验时间灵活多变。实验过程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一是集中在实验室演练或模拟赛方式。主要是软件的使用、竞赛规则的熟悉等初级阶段的练习和竞赛模拟决策绩效分析等高级阶段时,学生单个或几个人通过网络交流存在困难,需要面对面,头脑风暴式交流,甚至需要更多该学科竞赛高手聚集切磋论道。模拟经营环节涉及企业生产、物流、市场营销、财务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多个方面,学生相互讨论,切磋很激烈,是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知识融合的好时机。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团队协作。二是远程网络分散开放实验方式。可根据比赛进程和演练需要,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采用网络开放实验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学生可在寝室或家中等能上网的电脑上操作,通过竞赛QQ流实验演练中遇到的问题,学科竞赛指导老师在线答疑指导。集中与分散开放过程相结合,增加了实验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4)项目实验考核环节。在考核环节,主要设有三个观测点:一是网络痕迹。考核学生选项、实际经营决策运行情况等;二是模拟竞赛经营过程和绩效。考核学生在经营管理企业的决策过程中经济管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能力,参与经营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三是企业经营分析实验报告。考核学生对经营管理过程的分析与评价能力,报告撰写能力等。三个观测点中,前两个观测点一般由学生指导老师完成,最后一个观测点由教务办指定的指导老师完成,指导老师最后评定学生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成绩,并交教务办。

五、结语

学科竞赛与开放实验教学有机融合,是驱动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一种创新模式。

第一,学科竞赛是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载体和驱动力。依托学科竞赛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原动力、能力培养内动力、荣誉与经济激励动力、学分吸引动力等内外驱动力作用,可以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方向不明的问题,塑造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把学科竞赛作为自主开放实验项目,依托学生自有组织ERP俱乐部,学生可以参加竞赛、获得学分、获得荣誉和奖金等等:同时,增强了学生自有组织的凝聚力。

第二,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和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将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科竞赛中,并将学科竞赛中遇到的知识盲点,通过自身努力或相互学习不断充实,即促进了对竞赛的了解和参与程度;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其大赛竞技平台《商道》软件,通过模拟一个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其涉及企业生产、物流、市场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等企业知识的多个方面,很多参赛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有限,大多是只对某一个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要全面了解运用整个软件和经营一个企业,参赛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收集相关知识材料,或者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进行组队,达到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运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促进了团队内部的协作与发展。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G4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和教育部近几年出台的有关文件都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提高到战略高度,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已是高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展开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讨论,其中将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抓手得到了广泛的共识[1G3].我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各类学科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早期对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等以立项方式,委托专门的学院(或中心)具体实施.近几年来根据我校教改形势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又增加了一批大学生学科竞赛,目前立项赛事已达34项,在大学生创新设计及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本文在总结我校多年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经验、成效基础上,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就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4G5].

1学科竞赛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学科竞赛是一种群众性学科活动,主要以学生所在学科为背景,通过开展自主式学习与创新设计完成作品设计任务.它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能简单等同,因其独有的特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G8].

1.1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科竞赛是以项目的形式组织与实施的,申报时要求负责单位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具体措施,强调培训的主体内容和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在“知识点”教与学过程中,彻底打破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的现象,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为此,我们要求整合相关实验课程,调整相应的学时和学分数,并按照竞赛训练知识点,对主要实验课程设计2个左右的创新型实验.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大学生科研等计划外教学活动引入学科竞赛训练.目前每年参与电子类设计竞赛训练的学生400余人,主要来自我校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的约15个不同专业的学生.

1.2培养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创新精神是指个体敢于求异、勇于求异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善于创立新思维、新事物的精神面貌.学科竞赛无论在形式或内容等方面都比较符合创新教育新理念,很多的赛题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些知识点超出了教材内容要求,显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在实施竞赛培训计划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跨专业进行自主创新设计,跨专业参与电子类学科竞赛,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为提高.目前,代表我校参加全国电子类学科竞赛的学生50%以上都有实用新型专利或发明专利,获学校创新学分数占全校总数25%左右,参与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活动蔚然成风.

1.3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学科竞赛多半是一种团队组合形式参加,在学习、训练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在竞赛训练、学习过程中,参赛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协作意识,懂得了它们的重要性,较长时期的共同学习,加深了师生情、同学情.无论是训练或是竞赛阶段,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无不在理论课堂、工程实践、文书表达、交流互动、协作创新等环节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大为提高,目前,在参赛的15个专业中,都有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其中有9个专业的学生获得过全国一等奖,全国一等奖总数40余项.

2搞好学科竞赛的几点要素

大学生学科竞赛既包含了本科教学的普遍规律,同时也具备“所有竞赛”赛事的特殊性.与“所有”的课程一样,有知识点的教与学,同时需要像“竞赛”赛事一样有训与练.总结多年来电子类学科竞赛,我们认为搞好学科竞赛应注重几点要素.

2.1各级层面的关心支持以及科学管理

学科竞赛是一项群体性活动,很多高校将它和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紧密相连,因此势必涉及到人、财、物.在此过程中,需要相关责任学院、中心制定完整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还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这里面有大量的计划外工作量要予以认可;参与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要将年终考核与其挂钩予以肯定;学生大量的课外学习、训练学时应和他们的课程相联系;学生的免修、免考、保研等政策的制定;训练和竞赛期间的耗材费、元器件费等,都需要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学院给予高度的关怀、支持,并协调解决.同时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加强科学管理[9G10].

2.2“理念先进、环境优良、设备齐全”的全天候开放实践平台

电子类学科竞赛的实质是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与创新设计,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后,将其运用到作品设计中从而完成设计任务,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进行大量实践活动,而这种时间很多是课余时间,还有很多是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如果按照正常的实验室管理将无法满足学生入室进行自主式学习和创新设计.因此建设一个“理念先进、环境优良、设备齐全”的全天候开放实践平台对于学生学科竞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稳定的教师队伍

竞赛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竞赛因其自身的特点需要一大批有专业知识、有实践经验,而且还需要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参与.不仅如此,这支队伍还应相对稳定,应包含较多专业在内.竞赛每两年一次,赛题也变化无穷,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需要教师紧扣理论课程知识点,对赛题不断总结和提炼,同时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特长和习性,并在日常的训练中及时给予指导.

2.4一批有兴趣能坚持的学生参与

电子类设计竞赛从专业培养方案来讲是计划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有着紧密联系,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按照我校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建设,提出了“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一批有兴趣、有更高目标追求的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机会,通过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参与的学生除了要有兴趣外,还需要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批有兴趣、有目标追求且能够坚持的优秀学生是取得竞赛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

3我们的主要经验

电子类学科竞赛主要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技术邀请赛、模拟电子技术作品设计竞赛、SOPC片上系统专题竞赛等,我们通过对各项竞赛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我校相关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大学生学科竞赛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实践.

3.1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根本,努力构建电子类学科竞赛培训新机制

电子类学科竞赛与所有的竞赛一样,要想取得优异成绩,一定要在“技能技巧”和“强度”方面加强训练.我们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根本,按照我校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建设提出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体系,将涉及竞赛的几门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提炼,结合工程实际制订了包含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专项训练、专题讲座的竞赛培养方案.同时,我们还根据竞赛的时间节点和本科教学计划,将一些课程在内容方面进行精简,在时间方面提前.例如单片机技术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该课程在大三才上,从竞赛角度来说显然太晚.另外长期跟踪分析竞赛题型的基本特征和不同变化,将它们归类总结,并设计成既包含了理论课程知识点,又概括了赛题特点的实验项目,应用在竞赛培训中.

3.2加强开放式实验室平台建设和科学管理

实验室是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是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创新设计的重要平台,实验室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1G12].竞赛涉及内容多、学生来源广,造成实验室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实验室开放则尤显重要,它关系到竞赛培养计划的实施和落实,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和竞赛成绩.在建设开放实验室平台过程中,我们专门规划400m2专用于电子类学科竞赛,其他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按照竞赛培训计划接纳学生,同时力争学校设备处、教务处、相关学院等给予人力、财力及其他资源的支持,相对电子类学科竞赛涉及的实验室,目前完成了50%的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对于学科竞赛也至关重要.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除执行学校、学院制定的规章制度外,还专门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开放实验室元器件、耗材管理办法”、“实验教师、技术人员实验教学管理条例”、“学生入室规范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基本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日常实验教学和竞赛培训任务完成.另外,我们还吸引一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与,采取“研究生助教、本科生助管”的实验室辅助管理模式,弥补了因实验室开放力度大造成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3.3将学科竞赛与年终绩效考核、质量评估检查及学生利益相结合

目前我校将各类学科竞赛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在年终绩效评定、本科教学质量检查的过程中对培训计划实施、学生参与程度、培训效果和竞赛成绩等进行综合考核.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认可竞赛培训中产生的计划外工作量;竞赛工作与项目责任单位年终效益挂钩;对参与竞赛指导工作的教师发放工作劳酬等.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如:训练时的相关内容和实验课程挂钩,给予免修、免考;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取得标志性成果;在奖学金评定、保研方面给予加分优惠、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直接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等.

4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就电子类大学生学科竞赛而言,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学科竞赛归根到底是一个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建设轻人才培养的现象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在某些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考评体系,涉及到工作量计核、教师晋职考核等,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相关政策缺乏权威性、统一性,以致影响了学科竞赛;三是部分教师重学轻术的思想较为严重,对竞赛工作敷衍塞责,没有将育人职责放在首位,因此缺乏一批有专业知识、有竞赛经验,同时具有一定奉献精神的教师参与学科竞赛工作,师资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5结语

多年来我们通过省部级、校级教改项目将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作为研究重点,努力探索学科竞赛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学科竞赛的普遍规律来重新审视我们培养计划中不足之处,以此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并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不断研究与探索,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盾,姚缨英,范承志.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23G30.

[2]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

3]吴旭,陈仁安,魏德志,等.论高校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2,15(1):5G8.

[4]马传峰.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G3.

[5]严薇,杨天怡,袁云松.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07G108.

[6]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5(8):37G38.

[7]姜风国,王东兴,马国清.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实践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3(2):1G14.

[8]周家伦.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9G10.

[9]和雅君,周宇,韩英,等.建立实验室开放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23G25.

[10]钟秉林,董奇,葛岳静.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学报,2009(11):22G24.

[11]王海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2):29G31.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能力;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6-3890-02

Training IT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Multi-Level Course Contests Platform

DING Hui1,2, PAN Cao2, XU Shou-kun2

(1.Changzhou University, Huaide College, Changzhou 213164, China; 2.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multi-level course contests in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sens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spir it are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four-level course contests system to build and improve, and develops incentive mecha nism based on academic competition for promot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and strives to make course contests become an ef fective way to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

Key words: course contests; innovation ability; incentive mechanism

就业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大学生能尽早地融入社会,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摆脱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采用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学科竞赛正是适应这一模式的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活动。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在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之中明确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中也要统计全国性学科竞赛的成绩,并定期向社会公布[1]。学科竞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应逐步形成以学生创新基地为中心,以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主题的一种新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高校开展学科竞赛的作用和意义

学科竞赛已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1)通过高层次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学科竞赛中,竞赛题目或方案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综合性较强,因此对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综合利用已学的知识,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2)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很多竞赛是以团队的形式参加比赛的,这就要求同组队员进行系统的分工和密切的合作才能完成竞赛过程。例如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一组3位同学要在4天3夜中完成方案制定、硬件焊接、软件编程、系统调试、撰写技术报告等多项任务,这就要该组同学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才能成功完成任务。

3)通过学科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改革。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行业、企业主办的学科竞赛,内容通常紧扣当前高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注重将基础教学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设计与制作的结合、某一学科知识与多学科的结合、传统电子元器件与新型器件应用的结合;也特别注重在新技术、新器件、新仪器上的应用。对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通过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这一形式对于人数众多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显得严峻。大部分IT知名企业青睐的是在校期间参加过高级别学科赛事,实践创新能力很强的学生。

2多层次学科竞赛平台的构建

依托现有的校、市、省、国家四层次的学科竞赛平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所积累的知识,大胆地应用于实践。同时,通过该竞赛平台能够使学生在磨练意志、增强信心、提高竞争意识、加强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3-5]。

校级:高等学校自身组织的学科竞赛。如常州大学上半年举办软件技术大赛包括程序设计、Flas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平面设计4个主题,下半年举办电子信息技能大赛,包括计算机组装、电子设计、PLC控制系统设计3个主题。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科技竞赛;大学生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培养创新型人才逐渐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生科技竞赛由于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科技作品的设计与研发,打破了以往过分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因而成为理工科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突破口。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对实践型人才需求的增长,传统实践教学和管理模式导致学生就业困难,迫切要求高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的能力和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勇于发明和创新。因此,完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新的能力培养模式,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对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学生近年来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实践,对于如何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协作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并对如何形成规范、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机制,搭建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理工科大学生科技竞赛简介

近年来,我院学生参加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和“美新杯”全国微纳米传感器应用大赛。这些竞赛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寻找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在科技活动中体会实验和创造的乐趣,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理工科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综合性强

以“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为例,该项赛事融合了电子、控制、机械、信息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控制系统。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图像处理、电机驱动等电子电路,还要调校车模的机械传动机构、舵机转向机构、轮胎约束角度以及构建双闭环电机调速系统、编写智能车系统控制软件等。参赛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个专业的多门课程知识,从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

2.强调团队合作

正是由于参赛作品的综合性强,系统都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多名同学组成一个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作品。一件作品从立项、设计、开发、调试到撰写文档,往往要经历半年以上的时间,需要坚定的精神动力和明确的开发目标,不断调整,持续改进。在上述诸多科技竞赛中,参赛学生往往需要侧重于硬件、软件、算法、机械、控制、文档等某一个方面,充分发挥团队的总体能力。

3.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

参赛团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归档等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和设计水平,还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例如“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采用全封闭的比赛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4个小时或6个小时,不同的竞赛项目用时也不同)完成电路识图、元件选择、硬件焊接、软件编写、系统调试和文档整理等工作,对参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发展不均衡

全国性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在少数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发展势头比较好,参与面也越来越广,但是各个高校由于资金、制度和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在组织和参与科技竞赛方面的积极性各不相同,部分大学开展缓慢,有的甚至尚未开展。

科技竞赛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考试或者设计竞赛,也不仅仅是实验制作比赛,而是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参赛队共同设计、制作完成有特定应用背景的项目。在竞赛过程中既强调理论设计,更强调动手实现,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开展科技竞赛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竞赛成绩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

二、科技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新的物质产品和思想文化成果,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创新型人才还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善于与人合作,学习能力强,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型人才主要包括学术知识型和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对理工科高校而言,是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参加科技竞赛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等个人素质。科技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科技竞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往往隐性存在于学生内心,需要充分激发才能运用并发挥出能量。学科竞赛的题目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真实的社会应用背景,不像课堂习题或课程实验那样具有直接和确定的答案。这样的题目往往需要学生发挥创新探索能力,在已有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科学规划并最终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赛题,就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应用方面的设计,引导学生走上创新的轨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在党赛中不断尝试和主动求索,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各类竞赛所需知识面广,促使学生积极获取本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分析和运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创新思维能力。

2.科技竞赛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的问题一般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灵活性的特点,一方面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题目往往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因此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美新杯”全国微纳米传感器应用大赛就没有设定参赛题目,而是由参赛选手挥洒创意、自由发挥,只要所设计和开发的作品新颖、独特、实用即可。每年的参赛作品也充分证明了广大青年学子无穷的创意来源和出众的创新能力。在参赛过程中,不但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而且需要意志、勇气和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竞赛小组成员有时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必须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最大限度地体现团队精神。

3.科技竞赛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创新人才是创业的基础,在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的创业素质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为今后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也越来越关注并积极参与到了大学生的科技竞赛活动中,希望从中汲取创意、发现人才,例如“美新杯”全国微纳米传感器应用大赛的评委绝大多数都是全国知名企业的代表,最近两年的获奖作品中有许多都获得了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参赛学生依靠作品摇身一变成为了老板。因此,科技竞赛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并且日益成为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良好载体。

三、基于科技竞赛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思路

1.整合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须以学院的科研平台为依托。为此,我院以部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控制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和河南省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为依托,专门为学生建立创新实验室,吸纳优秀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创新实验室配备有单片机、DSP、FPGA、PLC等开发平台以及机器人、机械手等专业实验设备,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每年都有近千名同学在创新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比赛训练。创新实验室逐渐成为学生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此外,根据各大科技竞赛的需要,学院还支持学生成立了“飞思卡尔”智能车俱乐部、物联网研究室等相关组织,分配专用场地,配备专业仪器设备,指派专职指导教师,搭建创新所必需的平台环境。

2.健全机制,完善科技竞赛制度平台

为保障科技竞赛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持,积极鼓励广大师生踊跃参赛、多出成果,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院在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奖励制度的基础上,制订了多项规章制度,划拨了科技竞赛专项保障经费,明确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的考核奖励办法。对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评奖评先中予以加分,在保送研究生、就业推荐过程中给予政策倾斜。对于在指导科技竞赛活动中成绩卓越的指导老师在津贴分配方面给予额外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参与创新教育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科技竞赛活动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此外,明确了校院两级工作职责,规范组织机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任课教师、辅导员、学校网站、校园展板等多种途经宣传和倡导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广大同学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树立榜样,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为科技竞赛搭建科学的制度平台。

3.优化队伍,强化科技竞赛智慧平台

教师的悉心辅导是提高科技竞赛活动质量的必要保障,一支具有合作精神的高水平竞赛师资队伍是将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保证。学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抽调老、中、青骨干教师并注重职称、年龄、专业搭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每逢大赛,学院从指导老师团队中抽调精兵强将,安排指导学生参赛,取得了良好效果。学院在进修、聘级和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来吸引优秀教师投入竞赛工作,采取了引进竞赛专长师资、多渠道派遣教师参加培训以及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间的经验交流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的竞赛指导能力和职业精神,为学科竞赛构建一个核心的智慧平台。

4.营造氛围,优化科技竞赛环境平台

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和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在科技竞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营造浓厚的氛围,我院采取了多方面的举措。

首先,举办电气学院学生科技讲堂、科技创新一席谈、创意大杂烩和学科竞赛成果报告会等,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进行交流,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发挥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并专注于科技竞赛活动。

其次,着力打造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影响广、水平高、趣味性强的科技竞赛活动,注重积淀,形成了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天华杯”和“美新杯”等几大特色竞赛活动。

最后,树立民主开放、自由创新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保护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行为,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创新和创业实践。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科技竞赛;CDIO;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51-02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的目标,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生科技竞赛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开展的,大学生通过参加全国各种科技竞赛,能够很好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要加强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必须牢牢把握科技竞赛。

一、工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类科技竞赛特点

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很多,其中工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类的竞赛活动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这些竞赛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倡导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引导并激励大学生勇于创新,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强调作品新颖、独特。每年竞赛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大学生无穷的创意和创新能力,其中一些获奖者后来成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这充分证明了科技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竞赛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需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具有的探索性、实践性和科技性能激发大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使他们在创新活动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引导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因此,科技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CDIO模式

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国际流行的先进工程教育思想,强调以完成项目的形式通过“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这一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师能力和素质。它倡导“做中学”,以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能力。科技竞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科技竞赛培训中,采用CDIO模式来训练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避免盲目学习,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卓越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三、整合课程内容,增强实践环节

大一学生自信好强、思维敏捷、敢想敢做、富有理想,是加入科协的最好时机。但大一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而电子设计类的科技竞赛需要一定的入门知识,为此我们将原来教学计划中的“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合并为“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在大一开设;同时在大一还设置了“电子实习”实践环节,其内容包括电子元器件识别、测试、安装、焊接以及电路测试,选题多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如发声、发光、能动会跑的课题,通过电子实习激发学生对电子制作的兴趣。

四、从学生兴趣入手,抓好学生选拔工作

兴趣使人对创新活动充满热情,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开始创造活动。通过展示各种科技竞赛成果,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身边的人能做出这么好的作品,克服了畏难心理,激发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作热情,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加入科协。因此,在科协招收新成员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这一点对今后学生是否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是非常重要的。

五、构建基于CDIO模式的四级项目培养方案

依据CDIO教育理念,学生科技竞赛培养方案以项目为主线,采用“做中学”的方式,构建模块化组合,设置CDIO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项目。以完成一个项目为一个阶段,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经过多级项目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逐步提高。(1)一级项目——小型电路系统设计,通过电子实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电路安装、焊接和调试能力,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一个实用的小型综合电路系统,使学生了解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过程,掌握电路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2)二级项目——单片机模块设计,由于大一学生都已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具备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因此,在掌握了电路系统设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对新成员培训C51单片机知识,通过基础设计类案例,掌握8051单片机最基本的端口编程、定时/计数器应用、中断和串口通信;通过硬件应用类案例掌握常用外部存储器扩展、接口扩展、译码、编码、驱动、光机、机电、A/D与D/A转换等内容。(3)三级项目——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在掌握单片机模块设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完成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系统需求,完成系统软、硬件模块功能划分及其协调关系,确定出系统硬件和软件结构,完成单片机系统扩展方案和设备的配置及其接口电路方案,完成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及各功能模块的程序实现的技术方法。通过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了解一个完整的电路系统的设计过程,掌握设计方法。(4)四级项目——创新设计,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应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想法来源于生活、社会实践、个人兴趣爱好、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的刺激,因此要培养学善于观察一些现象,发现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思路,构造新作品。在这一阶段,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大胆构思。在学生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师生沟通与交流完善选题内容。选定题目后,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形式完成项目。

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引入CDIO模式实施两年来,加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这一产品全过程,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设计的作品富于创造性,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共获得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优胜奖1项,省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

参考文献:

[1]李伟伟,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71-172.

[2]霍苗,马国艳,等.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价值工程,2011,(18):9.

[3]康亮,毛炼成,等.CDIO教育模式在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与探讨[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2,29(1):58-61.

[4]康亮,洪晓鸥,等.CDIO教育模式在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的应用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28-130.

[5]钟秉翔,李家庆,等.依托电子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09,(3):21-23.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功能;时间系统;教学系统;组织系统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中的作用。在高校实践活动中,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最直接的推动力,因此研究学科竞赛的功能和保障条件对高校搞好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社工同行、助人自助”学科竞赛过程中看师生角色的变化

(一)一个镜像:“社工同行、助人自助”

为了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湖北文理学院自2008年推行“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科竞赛活动受到了学校多部门的支持和鼓励。至今为止,以“社工同行、助人自助”为主题的学科竞赛活动已经在全校范围推行了3年,竞赛的时间每年从4月份上旬至6月份下旬,大约持续2个月,参赛学生以社工专业学生为主体,分成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两种方式比赛。3年累计参与人数400多人次,参赛者遍及学校9个院系,重复参与人数大约在50人左右,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二)师生角色之变化:教师由“独奏者”变“伴奏者”,学生由“边缘地位”升“中心主体”

社会工作是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实务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最突出的特征。实务教学是社会工作重要的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取向使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掌握工作技巧、内化职业伦理的重要环节。

在“社工同行、助人自助”学科竞赛过程中,一切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在一个共享协作的环境下,互帮互助去挖掘多种信息资源,自行决定主题内容的表现形式,共同探讨经验和设计情景,将社会工作技巧、社会学人与环境关系、心理学暗示效应等多学科知识链接在一起,通过情景模拟式的实践训练,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理论知识意义的把握,实现对社工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活学活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应用的能力和设计创新的能力大大得以提升。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纳人的角色和课堂话语权的边缘者,不再处于被管理的地位,而是自己去通过亲身体验实现对知识建构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合作者的基本作用则在于监测竞赛过程,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了,作为知识源和传递者的作用大大削弱,他们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从“独奏者”变成了“伴奏者”。

二、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功能的探讨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系列化活动。有着常规教学不能比拟的特殊创新教育功能。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个体的创新创造素养,主要是由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思维品质、创造技法运用和创新技能运用四部分构成。高校学生学科竞赛从各方面促成了这四方面素养的形成,能全面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学科竞赛题目一般难度大,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突出了创造性、创意性,学科竞赛要求学生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在“社工同行、助人自助”竞赛过程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得到明显加强,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吃苦耐劳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强化。因此,竞赛既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能力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对学生是否具有饱满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敢于迎难而上、团队协作精神等优良素质和品格的一次大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竞赛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自我指导意识的加强、意志的磨炼是常规课堂教学所远不能及的,因而被看成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和能力、拓展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学科竞赛强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塑造

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理论基础知识的地位,缺乏发出自己心声的话语权。而且学习完全是“ 自己对自己” 封闭式的方式完成的。其习得的技能和知识往往缺乏一个“场域”去真正消化和掌握。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貌似满腹经纶的学理研究者,千人一孔,没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习惯。大学生学科竞赛却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供了专业场所。在“社工同行、助人自助”竞赛中,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形式体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查阅资料、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在团队成员内充分讨论去合理设计竞赛主题内容,达到发现问题、把握要领和及时处理问题的目的,要求发展型的知识结构和开拓探究型的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发展思维得到锻炼。

(三)学科竞赛为学生创新技法和创新技能运用提供现实土壤和实践场域

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探讨经验和设计情景,一起共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社工同行、助人自助”学科竞赛为例,学生在查阅资料、合理设计竞赛主题的过程中,将社会工作技巧、社会学人与环境关系、心理学暗示效应等多学科知识链接在一起,通过情景模拟式的实践训练,完成对社工技巧的活学活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应用的能力和设计创新的能力大大得以提升。高校开展学科竞赛就是要提供一个实际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这种“同化”与“顺应”过程是学生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思维品质进而形成创新技能和技法的过程。学科竞赛能为学生创新技能的掌握提供实证实践条件。“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教出来的, 是而是练出来的, 在实践中悟出来的”。

三、高校学科竞赛的保障机制

在高校大规模实施质量工程的背景下, 开展学科竞赛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好途径。然而,当前高校的学科竞赛在管理和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科竞赛健康发展的问题。如,学科竞赛的举办存在“窗口式”工作模式,往往满足于有需要时手上有“样板”可呈现,而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规范制度;管理机构之间职责不明,缺乏“合谋”意识;只给予鼓励性的政策支持而缺乏经费资助等等。因而,为确保竞赛的实施,研究其保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时间系统:促进学科竞赛常态化和制度化发展

高校在推行质量工程的过程中要检验各项工作的成果。对于学科竞赛而言,就是要打破“窗口式”工作模式,变“形式化”为“常态化”,变“短期化”为“持续化”, 既不搞形式,也不走过场,形成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效机制,创造学科竞赛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所得经验和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使学科竞赛的思维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广大学生通过系统了解学科竞赛的功能,使学科竞赛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动”。

在社会工作专业中,针对大一新生,可以开展以社工“情景剧”一对一式的学科竞赛,初步体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针对已经熟悉专业基础知识的大二学生,可以开展“团体凝聚力”“团体游戏”为内容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更深层次社工沟通、会议、方案设计以及程序技巧的掌握;针对大三学生,可以开办“野外训练营”这类内容要求更高的竞赛活动。这样安排的时间链接,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认识和把握,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保证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连续性。

(二)教学系统:确保学科竞赛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

教学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主要由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学媒体系统要素组成。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智力支持人,其活动主要包括:向上级单位(教务处)呈送学科竞赛申请书,规划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动机并为他们提供指导和辅助。其个性品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与学生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取得的学习成就举足轻重。为了保证学科竞赛有理想的成果,就要组建一支责任心强、组织能力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在学科竞赛过程中所抱有的学习态度、拥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策略也极大影响学科竞赛的效果。因此在学科竞赛中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探索知识的品质。教学媒体系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载体。学生在学科竞赛中通过对学习资源和信息的处理,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思想和观点,提高素养。

(三)组织系统:保证学科竞赛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

高校举办的学科竞赛活动要真正达到“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预期目标,就应该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规范化、系统化工作格局,就要求构建合理的组织系统管理体系。

学科竞赛活动有校级和校级以上两个层次,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学校、(院) 系二级联合管理体制,即由教务处牵头设立的校级管理机构和承办单位(院、系)设立的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学科竞赛的各个环节,如学科竞赛项目立项审核,组织信息,做好二级学院、学工处、团委各部门的协调统筹工作。院(系)管理机构主要从微观层面上负责学科竞赛方案制定、学科竞赛指导与培训、学科竞赛的各个阶段的具体实施、学科竞赛结束工作总结。除此以外,还要学科办或教学办提供学科竞赛所需要的设备、仪器、材料、场地,切实做好物质保障工作。只有形成多部门组织系统配合机制, 学科竞赛各环节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 才能保证学科竞赛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实现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洪忠,陈学星.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8.

[2] 何颖.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保障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11:123-126.

[3] 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9-121.

全科知识竞赛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学科竞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01-0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明确提出把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建设内容中,“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肯定了学科竞赛作为高校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考查学生运用某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以任务驱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水平。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 创新理念先行,教学受益以点带面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中“培养什么人”是面向对象,“怎样培养人”是面向方法。国家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发展,以期通过学科竞赛来检验教学改进的成果,并把培养取得卓有成效的方法经验推广到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当中。竞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项目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手段,更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实践。各高校加大学科竞赛投入,获取的不仅仅是荣誉那般的显性成果,更重要的是让教学过程具有良性循环,使学术氛围形成强大的向上力。

1.学科竞赛有利于改善学习主动性

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培养科学精神,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要我创新”转变为“我要创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越高,获得的知识越多,促使学生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根据Edgar Dale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对于同一个知识点,通过主动学习并实践的学生在两周后(平均学习保持率)能掌握90%的知识,而仅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学生只记住20%的知识。

2.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参赛学生自主参赛、自主评价、自主反思,是竞赛和教学活动的主体实践者和问题发现的探究者。学科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认识与兴趣,并在竞赛的过程中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分析问题、推测推理、领悟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

3.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增强了学生对创新、创意、创造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运用扎实的专业基础、严谨的实验数据、科学的分析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及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和改进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4.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学科竞赛活动经常要求学生以团队方式参与,那些为了同一个理想的成员跨越了班级、年级甚至专业而聚集在一起,相互协调,合理分工,集合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协调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5.学科竞赛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不仅是主导实验技能竞赛科目和项目的设计者、竞赛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引路人,而且也是实验技能竞赛的主体,即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加学生竞赛过程的评价活动,接受学生善意的建议和批评,不断修正教学计划。从“填鸭式”和“满堂灌”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综合素质;运用开放式教学法延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6.学科竞赛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由于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办的相关学科竞赛与社会发展趋势有密切的联系,故其具有前瞻性、实效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学科竞赛的结果也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进而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合理性,通过竞赛平台的横向对比、总结交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7.学科竞赛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通过赛前的兴趣驱动、赛中的系统培训、赛后的总结汇报等环节,见证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对获得荣誉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宣传,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逐步打造出一支具有学习能力强、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明显的优良学风的队伍,达到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促学风的目的。

*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编号:DFCXS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