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

化学灭活方法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病毒灭活血浆

[中图分类号] R181.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2-19-03

我站于2007年开始推广使用亚甲蓝(MB)光照法进行血浆病毒灭活,目前已有1100万mL的病毒灭活血浆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1血浆病毒灭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目前各血站供临床的血液及制品尽管均严格按照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及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实验室病毒检测,但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性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包括:1、窗口期血液漏检;2、试剂灵敏度的限制;3、人为差错;4、有些已知的可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尚未进行常规筛选检测;5、目前还有我们尚不知道的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目前我国规定的采供血机构检测病毒的种类仅为HBV、HCV、HIV-1/2,因此检测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十多年来,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输血的安全性已得到显著的提高,残留的输血危险已大幅度降低;但是,输血安全问题,特别是输血传播HIV等相关病毒的问题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因为输血传播病毒一旦发生,对于被感染的患者就是严重问题,对患者的健康会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同时在采供血工作备受关注的今天,输血传播疾病对于整个采供血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国外一项研究表明病毒灭活血浆的成本效益非常低,48年来每年至少为美国节约200万美元,如果考虑非感染性并发症,如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每年可节约5万英镑[2]。我国关于输血传播相关病毒危险概率以及病毒灭活效益方面至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资料。

2病毒灭活方法及原理

近年来,血浆的病毒灭活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国内外几种病毒灭活技术正在研发及应用,血浆成分及其衍生物主要采用有机溶剂去污剂法(SD)和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补骨脂素加光照血浆已经在欧洲应用,核黄素加光照对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3种成分中的病毒可能均有灭活作用,但仍处于研发阶段,除SD法外其它灭活剂的作用都是针对病毒核酸的[3,4]。

2.1亚甲蓝光化学法

亚甲蓝又叫美蓝,是一种吩噻嗪类酸性染料,也是一种表面携带正电荷的光敏剂,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核酸的G-C碱基对以及病毒的脂质包膜相结合,在可见光氧化损伤的作用下,使病毒的核酸断裂,包膜破损,从而使病毒完全失去穿透、复制及感染能力[5]。可以灭活大多脂质包膜病毒,包括HIV、HCV、HBV,但对非脂质包膜病毒如HAV、B19杀灭效果不理想[1]。

由于HIV、HBV、HCV、HTLV等构成经血传播病毒性风险的主要病毒均是脂质包膜病毒,故亚甲蓝光化学法被认为是一种可取的血液成分灭活方法,我国和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已分别对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成功的用于单袋血浆病毒灭活[5],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我站目前也使用此方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

2.2有机溶剂去污剂法

有机溶剂去污剂法首先成功地用于血浆蛋白制品的病毒灭活。在此基础上,此技术已延伸并成功地应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此法由纽约血液中心发明,通常用磷酸3-N丁酯(TNBP)和吐温-80或胆酸钠,二者协同作用可以溶解和去除病毒的脂包膜而使其灭活[4]。国内外的研究均证明了SD法对含脂包膜病毒的灭活效果最好,也能有效杀灭非典型肺炎(SARS)冠状病毒[6],但对非脂包膜如HAV、B19无灭活作用。

研究证实经SD处理后的血浆蛋白质量合格,制备技术简单,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和临床应用[7]。但是混合血浆处理和单袋血浆病毒灭活(如亚甲蓝光化学法)比较也有不利的一面。尽管经过献血者的选择和严格的筛选检测,但还存在一定的漏检危险,另外还有些病毒我们还不知道或还没有进行常规检测。当混合许多单位血浆一起作处理时,其中只要有一袋或几袋被病毒污染的阳性血浆时,即会导致整个混合血浆的病毒污染,严重威胁到患者的安全[8]。因此SD法病毒灭活血浆尚未在国内大规模应用。

2.3补骨脂素加光照法

长波紫外线(UVA)照射事先加入补骨脂类化合物的细胞制品进行病毒灭活处理这一技术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已成功地应用于血小板的病毒灭活。补骨脂在UVA照射时和病毒核酸的胞嘧啶作用形成环状加合物(单加合物和双加合物),从而使核酸不能复制、转录,达到病毒灭活的效果[8]。已证明应用这种方法灭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病毒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对血小板和血浆的功能、生物活性均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Ш期临床试验结果指示用该技术处理的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未经处理的对照无显著性差异[9]。

2.4核黄素加光照法

核黄素即维生素B2,是一种多环平面结构的芳香化合物,它以平面结构插入核酸后,在紫外线A或可见光的照射下,通过电子转移使核苷酸中鸟嘌呤碱基形成共价加成化合物,介导核酸骨架链的断裂,达到灭活病毒的目的[4]。核黄素在发生光化学反应后的降解产物与外源性核黄素在人体内正常代谢的产物相同,无残留生物毒性[10]。目前国内研究核黄素光化学技术主要用于血小板制品的细菌和病毒灭活,而单采血小板的各项生化、生理学指标和阴性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12]。美国有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红细胞悬液及血浆的病毒灭活[4]。

3病毒灭活血浆质量控制

病毒灭活作为一种降低输血风险的新技术,除了应能有效灭活血液或血液成分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对血液成分的功能无显著不良影响外,更重要的是病毒灭活剂的残留不能对用血者的安全方面造成影响。

我站使用山东淄博中保康医疗器具有限公司生产的病毒灭活柜及配套病毒灭活血浆袋,均已获得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注册,证件齐全。但病毒灭活血浆作为一个新的血液制品,其质量标准仍在讨论中,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无明确规定,目前只见于企业标准及科研文献中。我站曾对20人份新鲜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前后留样,全面检测凝血因子(Fib、Ⅱ、Ⅴ、Ⅶ、Ⅷ、Ⅸ、Ⅹ、Ⅺ、VWF和ⅧAg)活性保有率、血浆蛋白回收率及亚甲蓝残留量,结果显示凝血因子保有率均在80%以上,血浆蛋白回收率在85%以上,亚甲蓝残留量小于15%,容量损失在10%以内。其中病毒灭活后血浆Ⅷ因子含量有一半达不到国家标准[13]对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要求(≥0.7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查阅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大致相同[14-16]。美国规定同类产品和新鲜冰冻血浆均含有不少于0.7U/mL的不稳定凝血因子,欧洲药典中将不稳定凝血因子的含量标准定为大于0.5U/mL。

4病毒灭活血浆适应证

关于病毒灭活血浆适应证并无明确规定,在采血后6~8h内完成制备的病毒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FFP)适应证大致相同,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和用于严重烧创伤、大手术所致的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胶体与凝血因子的补充。但美国并未批准SDFFP用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大量输血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即便已有成功治疗此类患者的病例[17]。超过6~8h制备的病毒灭活血浆适应证同普通冰冻血浆。但因其凝血因子的损失,我站制备冷沉淀的新鲜冰冻血浆不进行病毒灭活。但也有文献报道病毒灭活冷沉淀中主要有效成分Fib、FⅧ:C 总体上较常规方法制备的冷沉淀要低,但仍符合国家标准[13],相比输注冷沉淀带来的风险是值得的[18]。

5病毒灭活血浆临床推广

5.1价格调整

我站依据鲁卫规财字〔2006〕133号文《关于我省临床用血项目及价格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及时调整病毒灭活血浆价格。

5.2质量管理

我站首先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针对病毒灭活血浆这一新产品制定严格操作规程,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由质量管理科定期进行抽检,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5.3宣传推广

我站将病毒灭活血浆原理、制备方法、临床适应证等相关信息制成宣传册,发往临床,由供血科及临床输血服务部负责与医院沟通,共同做好新产品推广应用工作。

5.4临床疗效

经过3年的使用,临床效果显著,因病毒灭活血浆在过滤亚甲蓝的同时滤除了残余白细胞及微小凝块,临床血浆回退率明显降低,输血反应减少。目前我站除制备冷沉淀外,所有血浆均经过病毒灭活,国内也有血站根据临床需求对部分血浆进行病毒灭活。

[参考文献]

[1] 安万新. 输血技术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88-289.

[2] Solheim BG,Seghatchian J. Update on pathogen reduction technology for therapeutic plasma:an overview[J]. Transfus Apher Sci,2006,35(1):83-90.

[3] Horowitz B,Bonomo R,Prince AM,et al. Solvent/detergent-treated plasma: a virus-inactivated substitute for fresh frozen plasma[J]. Blood,1992,79(3):826-831.

[4] 何子毅,田兆嵩. 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应用[J].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7):560-563.

[5] 黄宇闻,钱开诚. 荧光与亚甲蓝联用对血浆中病毒灭活的研究[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17(1):1.

[6] 李策生,张爱华,林连珍,等. SD法灭活血浆中SARS冠状病毒的实验观察[J].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2):26-27.

[7] Burnouf T, Goubran HA, Radosevich M,et al. A process for solvent/detergent treatment of plasma for transfusion at blood centers that use a disposable-bag system[J]. Transfusion,2006,46(12):2100- 2108.

[8] 高峰. 临床输血与检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9.

[9] Mc Cullough J,Vesole D,Benjamin RJ,et al. Pathogen inactivated platelets(plt) using Helinx TM technology(Intercept plt) are hemostatically effective in thrombocytopenic patients(tcp pts):the Sprint Trial,Blood,2001,98(11):450a(abstract).

[10] 钱开诚.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研究的进展[J].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suppl):36-38.

[11] 许伟,张循善,王明丽,等.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中巨细胞病毒的效果评价[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11(1):40-45.

[12] 许伟,张循善,钟涛,等.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细菌的效果评价[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8,43(4):398-402.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469-2001.

[14] 李信业,李钦伟,张心声,等. 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对血浆内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07,47(13):64.

[15] 赵翠云. 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对其主要质控指标的影响及残留亚甲蓝检测[J]. 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18(5):67.

[16] 冯国基,刘鹏,杜学丽,等. 滤除白细胞与MP-B法病毒灭活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J]. 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12(1):39-41.

[17]马春会,潘勤,田兆嵩. 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J].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5):390-394.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燃烧;灭火;创设;生活情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6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学习的目的恰恰在于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以取得更好的效益。我国的教学模式长期处于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式教学,对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教学力度还有所欠缺,以致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对学生缺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换言之我国的教学往往是一种由生活到理论的过程,即将复杂的生活问题特殊化、理想化,学生只需要掌握现象的本质。诚然这种教学方法高度慨括、通俗易懂,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便于学生学习和接受,但却往往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生活情境的衔接,即缺乏由理论再到生活的过程,其弊端便是常常使学生思考问题理想化,把复杂的生活情境简单化,解决问题时会产生一些不合实际的想法,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比如常常有学生会简单地认为生产氧气可以用电解水的原理,这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培养以及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往往欠缺。

当前,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生活,而每年的中考、高考对常识以及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在不断加大,教育的中心自然也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竟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去积极地引导学生尊重生活,能够科学地思考生活情境,客观地考虑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并能提出科学、可行而有效的方法,避免把生活简单化、理想化。基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身心发展规律,由老师创设一种学生熟悉、易于接受而又略显复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点,而且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思维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围绕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课,由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基础上,创设出为当地学生所熟悉的山区发生了森林火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并提出扑灭森林火灾的可行性方法,再由老师指出其亮点与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总体设计

1. 教学思路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由简单的小实验展开,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根据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特点,提出灭火原理,再系统讲解常用的灭火方法,最后由教师假设如果一座山上发生了森林火灾,让学生讨论灭火方法。教师需要在讨论前讲好扑灭森林火灾的几种现实困难,以及讨论的几个重点话题,必要时在讨论过程中进行点拨。讨论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发言,并由学生进行补充,再由教师指出其中的亮点与不足。

2. 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此次教学,探索一种由生活到理论,再由理论到生活的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归纳概括能力,由燃烧现象归纳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根据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特点得出灭火原理。二是根据原理寻找办法的能力,能够根据灭火原理提出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三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环境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所有理论上的方法不可能都适用,学会寻找几种科学、可行而有效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面对真实生活情境时对知识科学应用的能力,以及锻炼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全面性。

二、教学过程

1. 展示图片,抛出问题

火是文明的起源,通过一组图片的展示,如钻木取火、用火取暖、奥运火炬传递、神八发射时的熊熊火焰等,表明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幸福;而事物具有两面性,火也给人类带来过深重的灾难,如森林火灾、楼房着火、汽车自燃等,让学生初步认识燃烧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火是如何产生的。

2. 实验引导,归纳燃烧条件

通过三组小实验,一是同时点燃木条与小石块,结果木条燃烧而小石块没有燃烧;二是同时点燃两支蜡烛,一支在空气中燃烧,另一支罩上小烧杯,结果过了一段时间,空气中的蜡烛依旧燃烧,而罩在烧杯里的蜡烛熄灭了;三是在酒精灯上同时加热木条与煤炭,结果木条燃烧,而同样具有可燃性的煤炭却没有燃烧,学生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充足的空气(氧气)接触、可燃物温度达到自身着火点以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三个条件缺少一个会怎么样。

3. 根据原理寻找方法,系统拓展如何灭火

燃烧的三个条件具有不可缺一性,灭火的原理无外乎就是将三个条件去掉一个即可,由此总结出常用的灭火方法:一是移走可燃物,如将未燃烧的可燃物迅速移走,开辟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等;二是隔绝空气,如用潮湿的棉被扑火,用沙土覆盖火等;三是降低温度,如吹灭蜡烛,用水灭火等。

系统讲解学生感兴趣的常用的泡沫、干粉和风力灭火器的原理及使用技巧,如泡沫灭火的原理是在灭火时,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以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干粉灭火器的原理是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以隔绝空气来灭火;风力灭火器的原理是利用燃油为动力,吹出强力的风,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灭火。

4. 创设生活情境,开展讨论活动

假设某座山上发生了森林火灾,让学生讨论如何灭火,由于学生刚刚学习了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理论,对于当地的山区环境并不陌生,常见植被也比较熟悉,甚至有学生见过森林火灾和灭火现场,学生易于切入。

讨论前教师可以展示森林火灾的图片,告知学生几点实际情况:一是山上没有泉水、河流等水源;二是山上没有路,汽车只能到山脚下,需要灭火人员步行上山;三是山上主要植被是侧柏,树不高。告知学生讨论重点:一是该选择哪一种灭火器;二是如何就地取材进行灭火;三是如果火势太大,单纯使用灭火器难以控制,怎么办;四是如何做好安全措施,保障灭火人员的安全。

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如教师可以提示灭火器选择时要考虑灭火器的使用量,火灾最危险的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等。讨论结束后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并进行知识的拓展,以下列举实际教学中的几个片段:

学生:可以让消防车在山下喷水灭火。

教师:我国目前常用的消防车一般喷水高度为50米左右,对于几百米高的山区森林火灾是无能为力的,而且消防车携带的水量有限,对于森林火灾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学生:可以动用直升飞机直接灭火。

教师:在很多时候都需要考虑现实以及成本等问题,针对特别大的森林火灾如当年的大兴安岭火灾,是理应动用直升飞机等先进灭火器材的,但大多数时候森林火灾是可以通过人力进行扑灭的。

学生:选择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

教师:要考虑到器材的用量,如果泡沫用完了,怎么办?最好选用风力灭火器,不过要找专人负责运输燃油并做好防护措施。

学生:可以用侧柏灭火。

教师:侧柏为常绿植物,叶有充足水分,不易于着火,可以用侧柏枝条灭火。

学生:可以考虑在方圆几里外,砍倒树木,开辟隔离带进行灭火。

教师:这是一种有效的灭火方式,不过要考虑火势大小、风向等因素,需要提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作业,同时这也是一种有效的火灾预防措施。

学生:扑救人员要戴防护口罩,避免被烟熏倒。

教师:火灾最大的危险在于烟,要做好防护措施,灭火人员不要站在迎火头的位置,也不要站在下风口的位置。另外,如果是大楼等建筑物着火,可以用湿润的毛巾捂住口鼻逃生,以防止被烟熏倒。

5. 梳理知识点,增强安全与环保意识

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灭火原理、常用灭火方法以及一些求生方式等,概括一下通过森林火灾的讨论得出哪些思考问题的方式,要充分认识到生活是现实的,一些理论上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种生活情境,要学会尊重生活,解决问题时要全面地去考虑问题,对于所处的环境、人力物力、时间的紧迫性等都要考虑到,增强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最后用一组火灾图片展示,告诉同学们要爱护大自然,爱护绿色,不要出于好奇心去玩火,并告知同学们自身年幼并不具备灭火能力,发现火灾时要及时拨打119电话或告知成年人,切勿盲目救火。

三、教学反思

1. 探索一种由生活到理论再由理论到生活的教学过程

从生活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实质,比如通过观察常见的燃烧现象,可以找到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得出灭火原理,这样便使得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便于对知识的理解,成为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而化学教学的着眼点还应考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锻炼学生科学而全面的思维方式,不能空谈,不能脱离生活,而要真正地融入到生活中去,就如我们可以通过灭火原理找到多种灭火方法,而真正能应用到山区森林火灾中去,就须要考虑方方面面。我们不能违背中学生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去拔苗助长,苛求学生能够像工程师那样把问题考虑的系统周到,但还是有必要去锻炼和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生活情境时的思维方式。

2. 生活情境的创设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生活中存在多种化学现象,易于学生的讨论和展开。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力求生活情境切合学生实际,选取的情境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如此次教学创设的山区森林火灾情境,是因为我们当地的地理环境是山区,学生很熟悉这样的环境,对森林火灾也有一定的认识与基础,便很容易地展开讨论了。

换言之,如果创设的情境学生不熟悉或是与所学知识不好衔接,或是情境过大如火箭发射、机器人之类的,单凭学生现有的能力无法解决,便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或是引起学生的空谈。不可否认,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可学生更多的还是要面对现实,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去走,才能实现一些“暂且不切实际的想法”。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培养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时的思维方式。

3. 教师角色的扮演

此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知识的储备,要求教师要掌握丰富的日常知识,必要时可以向专业人员请教。二是教师拿捏的尺度要恰到好处,在创设情境时要把握好度,讲明创设的情境的现实困难,把握好讨论的难度,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列出几个讨论的重点话题,避免学生走弯路,漫无边际地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要适时点拨一下学生,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避免出现冷场。三是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并进行知识的拓展,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些比较幼稚,有些不切实际,作为老师要给予恰当的纠正,指出不足,但任何方法都有可以值得借鉴的一面,作为教师要指出发言中好的一面给予鼓励,并适时地扩展知识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李少兰,吴星. 化学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 化学教与学,2012,(7):4-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郭启德,曹爱娟,王建芬. 浅谈中学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11,(7):16.

[4] 占海红. 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79-80

[5] 韦艳蓉. 化学的天空流光溢彩―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 化学教与学,2011,(10):9-10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3篇

Abstract: When damp heat is used in medium sterilization, heat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are both the roles of on the microbial death and the destruction of nutrients. As the nutrient medium of destruction and the microbial death all pertains to A kinetics,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with temperature could be expressed by Arrhenius equation; derived from the formula, when the sterilization temperature rises, the increasing microbial kill rate is greater than the increasing destruction rate of medium components. Therefore, high-temperature fast sterilization method, will not only meet the medium to kill all living organisms, but also reduce the destruction of nutrients

关键词: 菌体死亡速率常数;培养基成分的破坏速率常数;高温快速灭菌

Key words: bacterial death rate constant;rate constants of the destruction of culture medium composition;rapid high-temperature ster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Q9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205-02

0引言

绝大多数工业发酵是需氧的纯种发酵,因此,所使用的培养基、各种设备和附件以及通入罐内的空气均须彻底灭菌,这是防止发酵过程染菌、确保正常生产的关键。如果发酵中染了菌,不只是消耗了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杂菌能分泌一些或抑制产生菌生长,或严重改变培养液性质,或抑制产物生物合成的有毒副作用的物质;或产生某种能破坏所需代谢物的酶类。轻者影响产量,重者导致“全军覆没”。所以工业发酵中杂菌污染是极大的威胁,我们就培养基的灭菌原理及方法重点介绍如下。

1灭菌方法的选择

灭菌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法杀或除去物料及设备中一切有生命物质的过程。灭菌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物理方法主要有蒸汽(高温)、电磁波和辐照等方式,蒸汽灭菌属于经典式的灭菌方法,而电磁波灭菌多采用2450nm和915nm微波灭菌和超声波灭菌。辐照灭菌可分为离子性辐照和非离子性辐照。非离子性辐照采用最广泛的是253.7nm波长的紫外线,由于光源发出的强度所限,虽不存在残留问题,但以上物理灭菌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化学方法多采用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环氧乙烷、卤素等,化学灭菌主要是依靠强氧化剂的氧化能力与细胞酶蛋白中的-SH-巯基结合转化为-SS-基,破坏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干扰细菌酶系统的代谢,使其失去活性。按照分子生物学的观点,就是对细胞的DNA 进行氧化性损伤,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使用化学灭菌会对容器和包材以及设备产生一定量的残留污染,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残留,以保障最终产品的安全性。

利用饱和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称为湿热灭菌法。由于蒸汽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而且在冷凝时会放出大量的冷凝热,很容易使蛋白质凝固而杀死各种微生物。从灭菌的效果来看,干热灭菌不如湿热灭菌有效,温度升高10℃时,灭菌速度常数仅增加2-3倍,而湿热灭菌对耐热芽孢的灭菌速度常数增加的倍数可达到8-10倍,对营养细胞则更高。

2湿热灭菌原理

在发酵工业中,对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的灭菌,广泛使用湿热灭菌法。工厂里,蒸汽比较容易获得,控制操作条件方便,是一种简单而又价廉、有效的灭菌方法。用湿热灭菌的方法处理培养基,其加热温度和受热时间与灭菌程度和营养成分的破坏都有关系。营养成分的破坏将影响菌种的培养和产物的生成,所以灭菌程度和营养成分的破坏成为灭菌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恰当掌握加热温度和受热时间是灭菌工作的关键。

微生物受热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高温使微生物体内的一些重要蛋白质,如酶等,发生凝固、变性,从而导致微生物无法生存而死亡。微生物受热而丧失活力,但其物理性质不变。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的受热死亡遵照分子反应速度理论[1]。在灭菌过程中,活菌数逐渐减少,其减少量随残留活菌数的减少而递减,即微生物的死亡速率与任一瞬时残存的活菌数成正比,称之为对数残留定律,也即反映为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为:

■=-KN(2-1)

式中,N―残存的活菌数;t―灭菌时间(s);

K―灭菌速度常数(s-1),也称反应速度常数或比死亡速度常数,此常数的大小与微生物的种类与加热温度有关;

dN/dt―活菌数瞬时变化速率,即死亡速率。

上式通过移项积分得:

■■=-K■dt

ln■=-Kt

ln■=Kt(2-2)

t=■・ln■=■・log■ (2-3)

式中:N■―开始灭菌(t=0)时原有活菌数;N■―经时间t后残存活菌数。

上式是计算灭菌的基本公式,灭菌速度常数K是判断微生物受热死亡难易程度的基本依据。各种微生物在同样的温度下K值是不同的,K值愈小,则此微生物愈耐热。

即使对于同一微生物,也受微生物的生理状态、生长条件及灭菌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营养细胞和芽孢的比死亡速率也有极大的差异,就微生物的热阻来说,细菌芽孢是比较耐热的,孢子的热阻要比生长期细胞大得多。例如,在121℃时,枯草杆菌FS5230的K为0.047-0.063s-1,梭状芽孢杆菌PA3679的K为0.03s-1,嗜热芽孢杆菌FS1518的K为0.013s-1,热芽孢杆菌FS617的K为0.048s-1。从上述的微生物对数死亡规律和对数残留方程式可知,如果要达到彻底灭菌,即灭菌结束时残留的活微生物数Nt=0,则灭菌所需的时间应为无限长,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因此,工程上,在进行灭菌的设计时,常采用Nt=0.001,即在1000次灭菌中,允许有一次失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灭菌温度和时间的选择

当培养基被加热灭菌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在加热杀死微生物的同时,培养基中的有用成分也会随之遭到破坏。实验结果证明,在高压加热的情况下,培养基中的氨基酸和维生素极易被破坏,如在121℃,仅20min,就有59%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及其他碱性氨基酸被破坏,蛋氨酸和色氨酸也有相当数量被破坏。因此,选择一种既能满足灭菌要求又能减少营养成分破坏的温度和受热时间,是研究培养基灭菌质量的重要内容。

微生物的受热死亡属于单分子反应,其灭菌速率常数K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用阿累尼乌斯公式表示:

K =Aexp(-E/RT)(3-1)

或 lnK=lnA―E/RT(3-2)

式中:A―频率常数,也称阿累尼乌斯常数,s-1;R―气体常数,8.314J/(mol・K);T―绝对温度,K;E―微生物死亡活化能,J/mol。

由此可见,E/R是微生物受热死亡时对温度敏感性的度量,此值越大,表明微生物死亡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越敏感;反之,就越不敏感,因此,在灭菌操作中,E/R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

绝大部分培养基的营养成分的破坏也属于一级分解反应[2],其反应动力学方程式为:

■=-K′C(3-3)

式中,C―反应物浓度,mol/L;t―反应时间,s;K―化学反应速度常数,1/s。

化学反应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反应速度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可用阿累尼乌斯公式表示:

K′=A′exp(-E′/RT)(3-4)

或lnK′=lnA′―E′/RT(3-5)

式中,K′―培养基内易被破坏成分的分解速率常数;A′―频率常数,也称阿累尼乌斯常数,s-1;R―气体常数,8.314J/(mol・K);T―绝对温度,K;E′―培养基成分分解所需活化能,J/mol。

式(3-2)、(3-5)为一直线方程,以lnK(lnK′)对1/T作图,可得一直线。实际测得,一般杀死微生物营养体的E值为200-270kJ/mol,杀死微生物芽孢的E值为400 kJ/mol以上,一般酶类和维生素分解的E值为80 kJ/mol左右。

当灭菌温度从T1上升到T2时,灭菌的反应速度常数K值和营养成分分解的反应速度常速K′值的变化情况如下:

灭菌的K值变化,lnK1=lnA―E/RT1;lnK2=lnA―E/RT2(K1、K2分别为温度T1、T2时的反应速度常数)。两式相减得:

ln■=■■-■(3-6)

同样,当温度从T1升至T2时,营养成分分解的反应速度常数的变化也有上述关系:

ln■=■■-■(3-7)

式(3-6)除以式(3-7)得:

■=■(3-8)

由于杀死微生物的活化能E大于营养成分的活化能E■■[3],所以ln■>ln■,即随温度的升高,灭菌反应速度常数增加的倍数大于营养成分破坏反应速度常数增加的倍数。也就是说,当灭菌温度上升时,微生物杀死速率的提高要超过培养基成分的破坏速率的增加。所以采用高温快速灭菌方法,即可达到杀死培养基中的全部有生命的有机体,又可减少营养成分的破坏。 如将芽孢杆菌和维生素B2放在一起灭菌的试验发现,当温度升至118℃,加热时间为15min,可杀死99.99%的细菌芽孢,维生素B2破坏率为10%;而在温度128℃下加热1.5min,细菌芽孢的死亡率仍为99.99%,而维生素的破坏率为5%。由此可见,在高温下灭菌,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表1表示杀死细菌芽孢与保留B族维生素的时间与温度关系以及在不降低规定的灭菌前提下(Nt=0.001),灭菌温度、时间和营养成分破坏量的关系。

4总结

采用湿热高温快速灭菌法,不但可达到完全灭菌的要求,而且灭菌时间短,物料中营养物质破坏少,物料质量几乎不变,营养成分保存率达92%以上,生产效率很高,所以现在被发酵工业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2]高平,刘书志.生物工程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 探讨全血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和病毒灭活后血浆主要成分的变化。方法 留取未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的全血标本,经离心后取出血浆待用,然后留取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的血浆标本待用。使用START-4血凝仪测定血浆八因子(FⅧ)活性、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结果 比较发现,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的血浆,其FⅧ和Fg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然符合国家标准。结论 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的血浆,FⅧ和Fg的含量无显著影响,其质量可靠,能够确保临床输注安全有效。

关键词:血浆;白细胞;滤器;病毒灭活;血液成分

白细胞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同种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及病毒感染等输血反应,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可有效避免或降低这些输血反应的发生【1】;自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技术被逐步应用于血浆病毒的灭活以来,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证实。因此,制备病毒灭活血浆,是进一步降低传染病毒危险性的必要措施。为探讨全血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和病毒灭活后血浆主要成分的变化,随对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前后血浆中主要成分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联袋常规采集血液(400ml/袋),随机抽取60袋全血按标准操作规程要求滤除白细胞,然后分离血浆并进行病毒灭活,留取未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处理的全血标本,经离心后取出血浆10ml速冻备用(A组),然后留取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的血浆标本10ml速冻备用(B组)。

1.2 材料 CR-7型大容量低温离心机,日本日立公司;HDME-1A型医用病毒灭活箱,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IMAGO-500型低温血浆速冻机,卢森堡Dometic公司;DKB-2型电热恒温水浴箱,上海精宏医疗仪器厂;START-4型血凝仪,日本倍肯公司; FⅧ、Fg含量测定试剂盒,法国STAGO公司;一次性使用去白血袋,山东威高集团;一次性使用病毒灭活血袋,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

1.3 方法 将留取的血浆样品在37℃水浴中完全融化,立即无菌留样,START-4血凝仪快速测定其FⅧ和Fg的含量。操作过程严格按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未经白细胞滤除及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A组)和经白细胞滤除的病毒灭活血浆(B组)中FⅧ和Fg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1。

3 讨论

据资料显示,在临床输血反应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高达15%一37%,这主要是由于多次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种免疫反应及粒细胞同种免疫反应所致” 【2】,输注含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其中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发热反应,在多次输血的各种血液病患者中,白细胞凝集素阳性率较高,故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也较高;二是受血者产生的同种白细胞、HLA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占大多数。不安全输血除了免疫因素外,主要来源于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特别是病毒的传播已对输血安全性构成了明确且后果严重的威胁,国内外研究报道均证实多数输血后病毒感染是由窗口期问题引起的。更由于新的可通过输血传染的病毒不断被发现,即使采用经目前最先进的核酸检测(NAT)技术检验呈阴性的血浆,也仍然不是绝对安全的。自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技术被逐步应用于血浆病毒的灭活以来,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证实。因此,制备经白细胞滤除的病毒灭活血浆,是进一步降低输注血浆引起不良反应和传染病毒危险性的必要措施。

从本实验结果显示,经白细胞滤除的病毒灭活血浆,FⅧ和Fg的含量均有—定程度的降低。分析其可能原因:一是在去白过程中白细胞过滤器有可能对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有一定的吸附【3】;二是病毒灭活延迟了血浆速冻的时间,使不稳定凝血因子FⅧ降低;三是血浆病毒灭活时用输血过滤器吸附过滤亚甲蓝过程中,会吸附一部分FⅧ和Fg,使其含量受损。再次证明在杀灭病毒的同时,会对血液有效成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活力和功能受到一定损伤【4,5】。但由上述原因引起FⅧ和Fg的含量变化无显著性,仍然符合国家标准,不影响临床输注效果。因此,制备经白细胞滤除的病毒灭活血浆,虽然FⅧ和Fg的含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相对于输注血浆带来的风险而言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孙振秀,李秋华,许雷,等.白细胞滤除前后血浆多种成分变化研究.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5.

[2]张伟强,刘美芳.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临床输血与检验,2002,4:45-46.

[3]李小平,冯永生,段景斌,等.白细胞过滤器对凝血因子的影响.中围输血杂志,2003,16:388.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化学实验;特征;一般模式;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331.5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133-01

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活动来获取化学知识,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和看法得到自由的发挥,从而使他们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力。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创设轻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拓宽学生的思维。

2.重视合作学习。在探究式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计划、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建构富有吸引力、形式新颖、贴近生活的问题情景,以引起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置疑、探究、小组合作和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和研究者。

3.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建构的学习情境,应能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并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的动机。

二、探究式实验学习的一般教学模式

组织和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有多种,一般将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活动分为8个阶段:

1.问题的提出――探究的开始。问题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动力、起点,探究性学习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地在目前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探究的初步形成。猜想与假设对后面实验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大胆地猜想与合理的假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制订方案――探究的关键。有了猜想与假设之后,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制定较为周密的方案,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探究方案。设计中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4.进行实验――探究的实施。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是知识的发源地和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

5.搜集证据――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调查考察、资料查阅、上网等方式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6.解释与结论――探究的解决。根据实验记录和各种证据,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这是实验的目标。用报告形式将实验进行总结,这一过程应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7.反思与评价――探究的升华。反思和评价既是一种学习过程,又是对一段学习过程的小结。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探究方案。

8.表达与交流――探究中成长。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自主地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交流,学会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培养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良好心理品质。教学案例――灭火的原理及火灾中逃生措施的探究。

1.探究目的。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根据不同的火灾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掌握简单的灭火方法和逃生措施;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火、灭火、自救的意识和能力。

2.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并进行假设、猜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和火、电、油、气打交道,稍有不慎极易引起火灾事故。既然火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人类就要相应地采取灭火措施。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究竟有哪些呢?根据对燃烧条件的认识、生活中常见灭火方法的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可提出如下设想:隔绝空气,窒息灭火法;把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冷却灭火;移开可燃物,隔离灭火。

(2)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可以独立设计方案,也可以与同学讨论共同设计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完成探究报告。

方案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①点燃酒精灯后,用灯帽罩灭酒精灯,感受这是哪种灭火原理。②点燃两支蜡烛,向其中一支火焰上喷水,使其熄灭,另一支用嘴一吹使其熄灭。分析这两种灭火原理是否相同,各是哪一种灭火原理。③在一本书上,放两团浸过酒精的棉球或废纸团,点燃棉球或纸团,造成火势。灭火的同学迅速将下面的书本抽走,着火的棉球或纸团用湿抹布盖灭。思考对于书本而言,是什么灭火原理?实验完毕后,――分析,得出结论。

方案二:①在一烧杯中放入两根高矮不同的蜡烛,点燃蜡烛后,向杯中倾倒CO2,观察现象后分析得出利用CO2灭火的原因。由此引出CO2密度比空气大,在发生室内火灾时,人们是不是要尽量站直,不被淹没呢?有的同学根据消防知识,认为应匍匐前进,那是为什么呢?通过下面实验来探究。②如下图所示,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一高一低的蜡烛,点燃后,用一大烧杯罩在蜡烛上,模拟室内火灾,观察哪支蜡烛先熄灭?

分析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与第一实验的现象相反?由此我们得知,室内发生火灾时,人们应怎样正确地采取逃生措施?本次活动让学生猜想灭火的原理,并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来验证,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可使学生体验化学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可以先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相关资料。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6篇

目前全国年供血量约为1300万单位(200 mL/单位),若以中等发达国家输血后传染病发病机率为0.2%计,其中回输血浆后而感染者(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估计有近百万人。

由于HIV、HBV、HCV、HTLV 等构成经血传播病毒性风险的主要病毒均是脂质包膜病毒,故亚甲蓝光化学法被认为是一种可取的血液成分灭活方法,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我站目前也使用此方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

1 MB光化学法技术简介

亚甲蓝又叫美蓝,是一种吩噻嗪类酸性染料,也是一种表面携带正电荷的光敏剂,在可见光氧化损伤的作用下,使病毒的核酸断裂,包膜破损,从而使病毒完全失去穿透、复制及感染能力[1]。可以灭活大多脂质包膜病毒,包括HIV、HCV、HBV [2]。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机理明确、效果可靠,且不影响血浆质量。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在国内外均已大量使用。

2 技术标准及依据

根据卫生部《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的要求,新鲜冰冻血浆自血液采集后6 ~ 8 h 经分离速冻成块[3],在30℃保存1 年内几乎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因子V 和因子Ⅷ,新鲜冰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差别在于凝血因子V 和因子Ⅷ,血浆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易受采集、运输、制备、保存等环节的环境温度、离体时间、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储存温度等过程质量的影响,通过控制过程质量是提高血浆质量的有效途径。新鲜液体血浆作为制备病毒灭活血浆的一种原料血浆,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因此,为确保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好从血液采集到血液成品这个过程的冷链和时间控制,确保分离的液体血浆、制备的冰冻血浆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的质量标准。亚甲蓝病毒灭活器材必须与病毒灭活箱配合使用才具有病毒灭活的功效。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箱是一种供含光敏剂一亚甲蓝的血浆进行照射的装置,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血浆的病毒灭活,从而灭活血浆中的HIV、肝炎等病毒,保证血液安全输注的装置。

3 亚甲兰的安全性

欧洲近20年、超过1000万以上使用单位欧洲所有临床输注血浆均须病毒灭活,单人份血浆病毒灭活技术主要是亚甲蓝法。

英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立法全国100%临床使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

国内数千万以上使用单位,年用量近1000万单位,仅上海地区已几百万单位已用于临床。尤其可见,亚甲蓝用于人体是安全的。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GB184692001.2002: 910.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7篇

对于《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我的整体教学设计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进行三个知识点教学,即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安全自救原则和方法。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燃烧的定义、课文中磷燃烧实验的分析、灭火器原理及灭火器的使用、易燃易爆的安全知识及练习巩固。而对于燃烧的定义,本来设计在第一课时,但在教学中我感觉没有那么自然顺畅,故没有讲解,留待第二课时才讲。

由于所在学校现场条件的制约没有化学实验药品和仪器,所以我临时采用日常用品代替课本中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创新。最后,我运用了以下的主要生活用品:打火机、火柴、小刀、两只大烧杯(可用透明的厚塑料杯代替)、镊子(可用筷子代替)、药匙(可用一般的勺子代替)、纯碱、盐酸(可用白醋代替)、石子、大小蜡烛各两支、纸张、较长木棍。

以下是《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的具体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取出打火机并点燃――燃烧;熄灭打火机――灭火。

2.火的利用有什么好处?可以做什么用?翻看课本第128页看四张图片,说出火的哪些利用。再问:火只有好处,没有危害吗?如果火控制不了,就会造成火灾及经济损失,所以我们应学会控制火。要控制它,我们就要了解它。引入探究燃烧的条件。

3.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一:用一张纸和一支粉笔(或石子)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用学生已知不能燃烧的物品,如,粉笔或石子等)

实验二:点燃两支蜡烛,并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住。观察到被罩住的蜡烛慢慢熄灭。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参加。

实验三:分别只用一根火柴点燃纸张和木棍。(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已知纸张和木棍都能燃烧)结果:纸张燃烧而木棍不能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实验四:将一张纸张放在蜡烛火焰上方(不能接触火焰),过一会儿,纸张中间先变黑,接着从变黑的部位开始燃烧。说明了纸张中间的温度先达到着火点(加强对“着火点”概念的理解)。

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强调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再画出火三角。

4.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五:打开打火机点火,接着又将它熄灭。说明隔离或移走可燃物可灭火。

实验六:用烧杯把燃烧的蜡烛罩灭,说明灭火的第二种原理是把可燃物跟氧气隔绝。

利用火三角把这个原理讲解一遍,再让学生推断第三种灭火原理。

实验七:吹灭燃烧的蜡烛,说明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可灭火。

小结:灭火的三种原理中,只要具备其中一种即可灭火。

5.课堂练习:熄灭一支燃烧的蜡烛,可用几种方法?(越多越好)并将灭火方法与灭火原理一一对应。

学生的思维活跃,答案也五花八门,主要有:

(1)吹灭;(2)用烧杯罩灭;(3)浇水;(4)用灭火器灭火;(5)用剪子剪烛芯;(6)压灭;(7)摇灭;(8)倒灭;(9)用湿布盖灭;(10)用沙土扑灭;(11)用扇子煽灭等方法。

(灭火有时不仅只用一种原理,而有时可能同时具备两种或三种原理)

6.采用小组间知识竞赛形式练习巩固知识。

首先安排小组,再进行小组间的知识竞赛。规则:

(1)必答题:每道题答对了加一百分,回答课本第129页和课本第135页第一题讨论题。

(2)抢答题:观察实验后回答,答对加两百分,答错不扣分。试题为:划一根火柴,火柴头竖起向上,观察到火柴很快就熄灭了,思考为什么会熄灭。然后补做一个火柴头斜向下,火柴一直燃烧的对比实验以验证其中的原理。

7.探究课本第130页探究灭火原理的三个实验。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尽量按课本的顺序排列蜡烛,以便学生观察。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如,如何取用液体药品?在观察实验现象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现象写在课本相应的表格中,并进行了分析。把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在黑板上,说明灭火器的原理。

实验八:用烧杯罩住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烧蜡烛。(模拟火灾现场)

让学生讨论哪支蜡烛先熄灭,再做这个实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二氧化碳等气体会浮在上方,可引导学生领悟热气球(或孔明灯)的原理: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浮在上方,故高的蜡烛先熄灭。这就是为什么有毒气体、烟尘和二氧化碳都会浮在屋内上方的缘故。

8.火灾安全自救知识:如果你身处火灾现场,应如何自救?

火灾安全自救原则:能灭则灭,不能灭就逃。逃出后应及时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或呼救。

其他的安全自救措施还有哪些?由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进行总结。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气体或烟尘;沿墙角迅速爬出;用湿棉被披在身上防烧伤,但不可过重;身上着火,可在地板上翻滚灭火;从楼上下来应走安全通道,不能坐电梯;在高楼上不可跳楼等等。

9.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大都板书于黑板上),要求学生统一朗读。

10.布置两道作业题。

【教学反思】

同一节课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任课教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同课异构课。

《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根据学生实际和现有的教学条件不同,在上课之前我已做了充分准备。比如,(1)只用多媒体课件怎么上课?(2)只有化学实验怎么上课?(3)有多媒体也有实验怎么上课?(4)没有多媒体也没有化学实验怎么上课?(5)如果学生已学过了这一课应该怎么上这一节同课异构课?

如果学生已学过,再重新上一遍,这样是不行的,要有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13年3月~2013年6月间选80例如乙肝、丙肝、梅毒、结核病等传染病患者,气管插管器械(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纤维硬镜、光棒等)使用后消毒灭菌方法比较,其中2%戊二醛浸泡法37例,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法43例。

1.2消毒方法介绍

1.2.1 2%戊二醛浸泡灭菌法

1.2.1.1气管插管器械(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纤维硬镜、光棒等)使用后,立即用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在流动水下清洗,毛刷刷洗,然后将器械放入含酶的超声波清洗机清洗10min,取出在流动水下用高压水枪冲净,小纱布擦干后高压气枪吹干后放于2%戊二醛内浸泡10h。使用前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干净,无菌纱布擦干。

1.2.1.2优缺点见表1。

1.2.2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灭菌法气管插管器械(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纤维硬镜、光棒)使用后,用上述方法彻底将器械清洁干净高压气枪吹干后,专用包装袋包好按要求摆放于灭菌腔内,启动标准灭菌程序,整个灭菌过程需50min。

1.2.2.1原理 低温等离子灭菌设备是在密封容器形成的灭菌室内,根据预设条件和特定的设备,激发产生辉光放电,形成低温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外的一种新的物态体系,是一种高度的电离气体云。过氧化氢被一定强度的电场激活后电子从原子中分离,导致粒子运动加速。电子与原子重新结合或激活原子中的电子从高能态转到低能态时,就产生了辉光。在等离子云中分子产生碰撞,过氧化氢分解产生过氧化氢自由基、羟自由基、水和氧。大量活性氧离子、高能自由基团等与细菌、真菌及芽孢、病毒中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结合发生氧化反应而变性,导致微生物灭亡;高动能的电子和离子产生的击穿蚀刻效应可致病原微生物分解灭亡;激发过氧化氢形成等离子体时,伴随有部分紫外线产生,可使微生物或病毒中蛋白质分子变性失活[1]。

1.2.2.2优缺点见表2。

1.3采样监测方法 无菌棉签檫试法,用无菌棉签在两种灭菌方法灭菌后的器械表面、管腔及内壁反复涂抹数次后接种于无菌培养试管内,及时送质检科培养后活菌计数。

2结果

2.1生物学监测 合格率将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及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灭菌的内镜进行采样监测比较,无菌监测均合格,见表3。

2.2灭菌时间 2%戊二醛浸泡灭菌需10h,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灭菌需约50min。

3讨论

目前常用的2%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气管插管器械(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纤维硬镜、光棒等)的方法为高水平消毒,不能杀死细菌芽孢,对口腔溃疡或气管插管时损伤口腔黏膜出血患者,其使用过的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纤维硬镜、光棒等接触患者的血液。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纤维硬镜、光棒等均由金属制成,2%戊二醛溶液对其有腐蚀性,长期使用此方法消毒,缩短了其使用寿命。另2%戊二醛溶液对接触者及环境均有危害。

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技术是一种理想的消毒方法,该方法具有灭菌时间短,操作温度低,能广泛应用于多种材料和物品的灭菌,无需通风,不会对操作人员构成伤害[2],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对麻醉器械的消毒,提高麻醉气管插管器械的使用率,减少贵重器械的损耗及备用量,间接降低使用成本。

4结论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方法灭菌效果可靠,对环境和操作者安全,灭菌器操作简便、快速,弥补了2%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时的缺点和不足。作者认为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方法用于麻醉气管插管器械的消毒优于2%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法。

参考文献: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灭火器;配置与管理;分析

灭火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备受冷落的器具。然后,当发生火灾时就是它们大显神通的时候了,它可以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基本的消防措施,从而为救援营造时间。现在的都市生活经济发展飞速,高楼林立,人们居住生活中应用到大量的木材、塑料等易燃物品,如果发生火灾,没有消防安全器具,后果将不堪设想。

1 灭火器的分类

1.1干粉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的内部装有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是由用于灭火的干燥的、易流动的细小粉末,具有灭火效果的无机盐和添加剂构成,具有很好的灭火效果。

1.2风力灭火器

风力灭火器的原理是消除温度从而使火焰熄灭。风力灭火器将空气高速的吹向火焰,让燃烧物的表面温度降低,当温度降低至燃点以下,就可以达到灭火的效果,风力灭火器的构造为:电动马达、风叶、风管、电池。

1.3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气体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人们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能研制了二氧化碳灭火器。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密度,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气化。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周围空气,在燃烧物的表面形成一层较密致的二氧化碳保护膜,降低可燃物周围的氧含量,从而进行灭火。同时,二氧化碳在由液体变成气体时会吸走周围的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1.4清水灭火器

清水灭火器的灭火剂顾名思义就是清水。水在常温下具有较低的粘度及稳定性能,是一种古老的灭火原料。其有着易于获得、便于储存的特点。清水灭火器在使用时,水程雾状喷出,强射得水雾可使易燃的液体产生乳化作用,从液体表面进行冷却,达到灭火作用。清水灭火器是一种常用的灭火器具。

2 建筑灭火器配置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筑灭火器配置不到位

经研究调查,当前有很多施工队对工程进行施工、改建、装修等活动时并没有进行建筑灭火器的配备。有很多的工程对为节约建筑成本,并没有在时间建筑中配备施工图纸中表明的灭火器,更有的设计员因技术问题,没有在施工图纸上设计灭火器。还有的设计人员只是在设计图纸上简单表明灭火器的位置,并没有根据建筑的实际规模、面积等进行灭火器选择的计算,从而导致工程配置灭火器过程中的迷茫,无法按国家建筑要求标准选用合理型号灭火器。这些灭火器配置不到位的问题都会为将来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2.2建筑灭火器配置不符合标准

在建筑灭火器配置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建筑灭火器的类型选择不当。有很多建筑配置的灭火器与可能发生火灾的情况不相符,如大量对方油性物质的场所配置一些清水灭火器,这样不仅不能起到灭火的效果,同时可能加大火情,威胁人们生命。因此在建筑施工时选用灭火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灭火器才可以让灭火器的效果达到最佳。⑦在同一场所配置两种不相容的灭火器。人们在建筑中普遍培养的灭火器为干粉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只两种灭火器的溶剂不相容,可能会相互作用,使灭火的效果缩小。③一些场所配置的灭火器对空气污染。在一些大的商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产所,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商场会自行配有灭火器,但因资金问题,会选则比较便宜的卤代丙烷灭火器。这种灭火器对臭氧层及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④灭火器的放置位置不对。一些单位在购置灭火器后因管理等问题并没有将灭火器按规定位置放置,一般都放在值班室等进行集体堆放。如果放生火灾,人们无法就进找到灭火器,不能迅速扑灭火情,可能导致火情蔓延,威胁安全。

2.3建筑灭火器管理不到位

对灭火器的管理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建筑、使用单位应该在工程竣工及投入使用后定期对灭火器进行检查,发现不合乎标准的进行及时更换。一些灭火器因长时间不使用而被人们忽视,导致自然破损或过了保质期都没有人发现,如果发生火灾,使用时无法发挥正常效果,就可能是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破坏。

2.4建筑灭火器维修质量不达标

一些存在问题的灭火器可以进行维修后再投入使用,有的维修单位对这些问题灭火器的维修不符合国家标准,匆匆了事,从而使灭火器的质量不达标。一些常见的维修问题如:灭火器送去维修时,维修人员并没有对其进行细致的修复,而是贴上一个小标签,或对灭火器进行重写填充了事。使用单位对灭火器的了解不全面,从而让问题灭火器再次投入使用,造成安全隐患。

2.5建筑灭火器监管有漏洞

对建筑灭火器的监管当前并没有紧密的监管体系。监管单位不能对建筑中灭火器设计内容进行督促,并在工程验收中草草了事,没有对灭火器的型号、规格、数量、位置等进行详尽的检查,从而导致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的效果不能很好发挥。

3 建筑灭火器配置与管理的监管办法

3.1组织监管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等法规的学习

对监管部门的人员组织学习时应注意:①监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建筑消防法》、《建筑工程消防监管条例》等相关的消防法律法规,做好检查管理工作,确保企业消防共组的真确进行;⑦监管部门的人员还应该认真学习《建筑灭火器配置的设计法规》、《消防产品的现场检验规范》、《手提灭火器》等灭火器应用及监管的法律法规。确保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2监督建设、应用单位的消防职责

监管部门在对消防安全的监管过程中:①要对设计、施工人员进行消防监管,督促其自觉配置灭火器等消防设备,而且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与保养工作,保证灭火器的良好工作状态;②要督促使用单位对员工的消防意识的培训工作,让员工正确熟练的使用灭火器;③监管部门要对灭火器的配置建立完善的档案记录,保证消防工作规范进行。

3.3认真履行消防监管职责

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增加消防审查、验收的力度。在工程建设中督促设计单位进行灭火器配置的消防设计,同时,进行全面监管,让其提供详尽的设计说明书及工程清单,并进行检验。同时还要在工程竣工后对照工程清单及预算清单进行工程检查,保证建筑施工同施工图纸相符,保证工程安全;另一方面在平时对使用单位进行灭火器的抽查工作,仔细对照建筑灭火器的消防安全标准进行检测,并对不符合标准的单位采用一次警告,二次罚款的模式进行惩罚;最后要加强灭火器生产、维修、出售等行业的监管力度,从源头遏制不和标准的灭火器投入使用,保证人们购买灭火器安全,进而为人们的安全提供保障。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植物性灭鼠剂;鼠害;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482.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192-02

1鼠害防治方法及存在问题

1.1物理机械灭鼠

小范围或特殊环境的鼠害适宜用物理机械的防治方法,其对人畜安全,且简便易行,效果确实,成本较低,一般可作为化学防治后的补救措施,但剩余鼠密度较高,连用时功效较低,还依赖于使用者的操作熟练程度。

1.2化学灭鼠剂

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防治方法就是使用灭鼠剂,其特点是作用快、毒性大,短时间内能降低鼠密度,但容易产生抗性,且有二次中毒现象的发生。

1.2.1急性灭鼠剂。急性灭鼠剂又称速效灭鼠剂,其特点是:对鼠作用快,潜伏期短,投药后24 h内便可收到较好的灭鼠效果;鼠类一般取食1次毒饵即可被毒杀;作用快,反应强烈,但鼠易产生拒食性和耐药性;多数对人、畜禽不安全,会产生二次中毒,污染环境,且无特效的解毒方法,伤害大量的有益和无害的生物,同时促进鼠类群落的演替及活动规律的改变。

1.2.2慢性灭鼠剂。又称缓效灭鼠剂,其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好,鼠不易产生拒食性,一般灭鼠效果可达90%以上,但作用较慢,中毒潜伏期多于3 d,耗粮也较多,对人畜安全。随着慢性灭鼠剂的广泛推广应用,近年来又出现了抗药性、适口性及灭鼠后鼠类种群迅速反弹等问题。

1.3生态防治措施

通过林业技术措施调节鼠害与天敌、食物及立地条件的生态条件,以建立和恢复以森林为主的动植物动态平衡结构,从而影响害鼠数量的增长。

1.4生物防治措施

1.4.1利用鼠类天敌灭鼠。鼠类的天敌种类繁多,其中猛禽类、小型猫科动物和鼬科动物是最重要的天敌类群。因此,保护老鼠的天敌,健全食物链发挥天敌自然控制能力无疑对控制鼠害的数量增长是有益的。

1.4.2生物毒素灭鼠。最近研究证明肉毒毒素不仅可以用于草原农田灭鼠,也可以用于城市、农村居民区内外环境及饮食行业家鼠的防治,利用肉毒酸菌毒素灭鼠是鼠害防治的一种新思路,其具有许多化学灭鼠剂所不及的优点,尤其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2植物性灭鼠剂的研究概况

植物源灭鼠剂来源于自然界,取材广泛,对人、畜安全,在环境中残留较低,不易引起抗药性,在自然环境中易于降解。因此,植物天然产物对现代杀鼠剂的研究有着巨大的激励和推进作用。我国对有毒植物的研究和综合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早对有毒植物有文字记载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多位科技工作者对植物在控制鼠害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2.1目前应用于灭鼠剂研究的有毒植物

2.1.1苦参。苦参(Sophora flavescens)为豆科槐属植物,相关研究分别对苦参的根、茎叶、苦参中的生物碱等的毒性和灭鼠性能分别进行了检验,得知苦参主要的有毒成分为生物碱,以及由苦参的根与茎叶配制的毒饵的灭鼠毒性和适口性的相关数据,证明苦参及其生物碱具有作为高效、无污染灭鼠药的良好前景。苦参碱对小鼠的毒性较高,适口性较好,可以作为杀鼠剂使用[1]。

2.1.2瑞香狼毒。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为瑞香科(Thymelaeaceae)狼毒属(Stellera)植物,关于瑞香狼毒的毒性以及在灭鼠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但也已经了解其对小鼠灌胃的半致死剂量与急性中毒症状等问题。同时常 建等还用兔子进行了瑞香狼毒提取物的体内外毒性试验,结果都为利用瑞香狼毒灭鼠提供了较好的依据。但是目前的研究和应用还只限于实验室的范围内,关于临床应用与野外实践方面还未见报道。将之开发为一种新型的植物性杀鼠剂,即可以充分利用该植物资源。

2.1.3皂荚。皂荚(Gleditsia sinensis)为豆科苏木亚科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张宏利等[2]把皂荚拌入饲料给小鼠喂食后,发现皂荚无论是直接拌料还是经过乙醇提取后再拌料都具有良好的杀鼠活性与适口性。随后的研究更是确定皂荚的乙醇和丙酮提取物的零致死最大量、100%致死最小量以及半致死剂量,也进一步证明皂荚对小鼠具有较强的毒杀活性。

2.1.4蓖麻。蓖麻(Ricinus communis)为大戟科蓖麻属植物。何耀宏等[3]对蓖麻籽提取的粗毒进行了灭鼠药效的研究,证明其在对小鼠的灌胃、腹腔注射与饲喂试验中都表现良好的慢性杀灭效果;在随后进行的野外高原鼠兔的防治中,也证明其对牛羊是安全的。张小雪等[4]研究了蓖麻油对雌鼠的抗生育效果、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为蓖麻应用于鼠类抗生育防治提供了资料支持。张越华等[5]与郭晓昭等[6]分别研究不同有机溶剂提取的蓖麻粗毒蛋白和蓖麻水提物作为灭鼠药的可行性,结果都十分乐观,并为进一步分离纯化灭鼠活性物质提供了线索。蓖麻蛋白由于是从植物中直接提取出来的,可以自然分解,对环境污染小,故用蓖麻毒蛋白作为灭鼠药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2.1.5接骨木。接骨木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较强的杀鼠活性和适口性,表明接骨木中含有杀鼠活性成分;进一步研究接骨木的生物活性和成分,对于开发利用接骨木植物资源及开发研制植物性农药,发挥我国的植物资源优势具有一定的意义。

2.1.6乌头。乌头碱是一种毒性剧烈的生物碱,虽然未见用于灭鼠的剂量研究,但是《神农本草经》捎中出“乌头……其汁煎之名射惘,杀禽兽……”;《抱扑子》曰“毒粥既陈,则旁有烂肠之鼠” 显示其利用潜力[7]。

2.1.7苍耳。苍耳为菊料植物。其用于灭鼠方面的研究只见少数毒性试验的报道。李涓等对苍耳不同提取物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其急性毒性为水提物较强,而长期毒性则无差别,主要受损的脏器是肝脏和肾脏。

此外,曼陀罗(Daturast ramonium)、牛心朴(Cynanchum komarovii)、黄花烟草(Nicotiana tabacum)等多种植物都有杀鼠活性和潜在的研究与开发价值。

2.2植物性灭鼠剂的研究方向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消防技术;灭火原理;灭火方法

1.引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火灾的发生变得增多。火灾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突发事故,有着很强破坏性,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这就要求不仅要对火灾的防治工作进行提高,同时也要对灭火方法和措施进行提高升级,因为在灭火的过程中,由于灭火方法和灭火措施的不当,极易造成火势的扩大乃至于爆炸事故的发生。因此对于火灾发生机理的研究,以及灭火原理和方法的分析探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技术层面上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并使得火灾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达到控制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目的。本文对消防技术中灭火的原理以及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

2.消防技术中灭火的原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以及自然界中,可燃烧的物质充斥其中,伴随着我们左右。火灾的产生则是可燃物不按照人们所希望的目的燃烧的现象。可燃物的燃烧指的是其与氧化剂互相作用而发生的剧烈的放热反应,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伴有发光发热、火焰现象,爆炸也是燃烧的一种变现形式。我们所说的灭火,是指根据燃烧物燃烧的方式和状态,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破环燃烧的基本条件,终止燃烧的过程。

如前面所说,消防灭火的原理就是如何使得燃烧物的燃烧链条被破坏。通常来讲,再对燃烧的每个条件有一定认识的情况下,可通过对燃烧过程中氧化物、可燃物以及温度等各个环节进行破坏达到整个燃烧链条破坏的目的。想要实现灭火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即有效的灭火,基本的原理则在于对燃烧的温度、氧化剂、可燃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可燃反应的有效抑制与否关键在于上述环节的有效控制。

3.消防技术中灭火的方法

在前面所述的灭火原理之中我们知道,消防技术的灭火过程的关键在于燃烧链条的各个环节能够得到有效阻碍。在通常情况下,消防技术采取的灭火方法可分化学灭火方式和物理灭火方式。典型的化学灭火方式是化学抑制方法,而物理灭火方式的典型代表为冷却法、窒息法以及隔离法。在实际的消防技术灭火过程中,方法的采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其中的几种更可以是交叉重发使用。

3.1化学抑制法

化学抑制法主要是根据链锁反应着火理论,将化学灭火剂喷入燃烧区使其参与燃烧反应,从而终止链条反应。化学抑制法是通过抑制燃烧的连锁反应所进行的方法的,该方法是能够很有效的抑制物体的燃烧,在消防灭火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在实际的消防灭火技术中,燃烧物中含有的氢对维持可燃物的有效燃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碳氢化合物在燃烧时的火焰中,其连锁反应的维持主要靠H、OH、O这些自由基来完成。在实际的灭火过程中,可以使用卤代烷灭火剂,因为卤代烷灭火剂在火焰的高温作用下会产生Br、cl和粉粒,这些物质可以对火焰的产生起到抑制作用,能够实现一种高效的灭火。

卤代烷灭火剂的灭火效率高,切不导电,能够很有效的适用于大多数火灾。但也要注意的是,杜宇碱金属等一些金属化合物在燃烧时会产生高温,卤代烷会在高温下和这些物质发生反应并使得燃烧更加猛烈。另外,对含氧化学品也不适用。

3.2冷却法

燃烧物在燃烧时必须要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可燃点,这是一个必备的条件。假如说能够把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可燃点之下,那么燃烧亦可以被终止。冷却法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其主要做法是将可燃物的燃点的温度降到其可燃点以下,温度的降低便会使物体在燃烧时无法达到其所必需的可燃点,不具备了充分的燃烧温度,燃烧的过程便被终止了。在具体的实际消防灭火技术中,冷却法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消防水枪的方式。水有着较大的汽化能力另外水的冷却效果较好,当冷却物和燃烧物接触时,可以将其直接作用到燃烧物体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燃烧物体的冷却作用,燃烧就会终止。冷却法比较适用于对固体可燃物所引发火灾的扑灭工作,能够起到有效阻燃的目的。

冷却法虽然有着应用广泛的优点,但在一些特定场合采用消防喷水也会有很多的禁忌。例如再对可燃固体类如镁粉、钛粉、铝粉等引发的火灾中,不可以使用水来进行扑救,因为这类物质的燃烧过程会产生高温,使得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分解出氧气和碳原子,从而是的氧化还原反应更为剧烈,会使燃烧更为猛烈甚至发生爆炸。再有遇到酸类腐蚀性物品时也不可用密集水流,否则会立即沸腾是酸液飞溅。对带有为切断电源的电气火灾,也不可直接用水进行扑救,避免电气事故的发生。

3.3窒息法

在消防灭火中,窒息法是通过阻断空气流入燃烧区或者利用不可助燃的惰性气体来稀释空气,使得燃烧时燃烧物因氧气减少而熄灭。在窒息法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氮气或者二氧化碳来对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进行有效的稀释。一般而言,空气中氧气浓度约为20%,当出现氧气不足时,整个燃烧的过程便会得到阻碍。窒息法的主要方式还有利用石棉毯、黄沙、泡沫等难燃物进行燃烧物的覆盖的方法,另外也可多起火的船舱、设备、坑道进行封闭来实现。

对于窒息法的注意事项有如下几点,对于炸药类物质在房间、车厢等地方着火时,不可使用窒息灭火,反而要将门窗、舱盖打开,进行水的注入冷却,因为采用窒息法会引起爆炸。在遇到钾、镁、钠、铝粉等物质时也应注意,因为这些物质的金属性质十分活跃,若是采用二氧化碳或者其它惰性其他扑救时,这些物质会夺取二氧化碳中的氧,进而剧烈燃烧。在使用泡沫灭火剂时也应注意忌水性物质,因为泡沫灭火剂含有大量的水,会引起化学反应进而发生爆炸。

3.4隔离法

隔离法的原理在于将空气和燃烧物质进行隔离或者移开,使得燃烧物质缺少必要的燃烧条件,燃烧区就会因为缺乏燃料而不能蔓延而停止。在消防灭火技术中,隔离法的具体做法有使用泡沫或者石墨粉,在燃烧的物体和金属之间形成有效的隔断。当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时,火焰就失去了燃料来源,氧气供给也会减少,可以达到燃烧自动阻断的效果。另外也可在实际应用时,将接近火源的可燃、助燃物搬离至安全的区域,在遇到可燃气体、液体泄漏而引发的燃烧时,可见那块关闭阀门关闭气源或者液源,使得可燃物与火源隔离,再搭配其他的灭火措施,得到终止火灾的目的。

在采用隔离法时,疏散火场的可燃物质有造成新的火灾隐患的可能,应对搬离火场的可燃物质进行有效处理,避免二次火灾的发生。在遇到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火灾时,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这时应先切断燃料来源,若不可切断时,应使用水枪冷却使其稳定。

4.结语

灭火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迅速性对火灾的扑救工作有着很高的提升,能够减少火灾到来的损失。因此对于灭火原理和灭火方法的研究有着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消防技术中的灭火原理和灭火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各种灭火方法的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消防技术会有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力伯,杨宁.油类火灾灭火剂及应用研究进展.2011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内镜器械 等离子 戊二醛 环氧乙烷 灭菌

Comparison of sterilization efficiency by glutaraldehyde solution,oxacyclopropane gas and low temperature hydrogen peroxide gas plasma

Zhou Yingzhang Chen Lu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Nanjing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4,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echnical features of 3 different sterilization ways by glutaraldehyde solution,oxacyclopropane gas and low temperature hydrogen peroxide gas plasma. To explore the optimal sterilization way by comparing sterilization efficiency,equipment damage rate and staff’s respiratory stimulation. Method:There were 3 groups by different endoscopic instrument sterilization methods, using glutaraldehyde solution, oxacyclopropane gas and low temperature hydrogen peroxide gas plasma. Required time,sterilization efficiency,equipment damage rate and staffs’ respiratory stimulation were compared among 3 groups. Result:Three different ways all were proved to be highly effective. Low temperature hydrogen peroxide gas plasma sterilizers has superiorities in saving time, protecting equipment and staffs’ health. Conclusion:Low temperature hydrogen peroxide gas plasma sterilizers is confirmed to be a efficient and secure method by comparison of required time,sterilization efficiency,equipment damage rate and staffs’ respiratory stimulation.

Keywords: endoscopic instrument,plasma ,glutaraldehyde,oxacyclopropane,sterilization

随着医学的进步,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得到广泛开展,并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宫腹腔镜手术被誉为21世纪妇科治疗领域的新技术,被国际医学界称为“绿色手术”,手术全过程在可视状态下进行[1]。由于手术室腔镜器械数量有限,腔镜手术数量却不断增加,为保证内镜器械灭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缩短连台手术的时间、最大限度减少手术患者的住院日期值得探讨。对近年来本院供应室内镜器械常用3种消毒方法进行比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行各种内镜手术病例390例,随机分为3组,第1组120例采取戊二醛浸泡法消毒,第2组127例采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第3组143例使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灭菌。

1.2消毒灭菌方法及生物学监测

1.2.1戊二醛浸泡法 打开腔镜器械所有关节,完全浸没于2%活化戊二醛中10h,在手术前用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尽量去除残留的消毒液,按无菌操作规程将器械捞出用无菌水冲洗,放置备用。

1.2.2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法 设定环氧乙烷灭菌器柜内温度为37-55℃,37℃时灭菌程序时间为24h、55℃为12h,相对湿度控制在30%-70%,以60%为佳[2]。

1.2.3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法 按要求包装灭菌物品,用根据器械长度、宽度选择合适的专用灭菌袋,每包均放入化学指示卡1张,包外使用化学指示胶带标记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前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按照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要求装载物品,检查各参数,过氧化氢浓度>6mg/L,灭菌时腔体内温度45℃~65℃,灭菌周期28~75min。

1.2.4生物学监测方法

对灭菌后的腔镜器械随机采集标本390次,用无菌棉拭子擦拭法反复涂擦器械表面,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h内检测,放入温箱培养24h后计数菌落[3];观察并记录3组器械的灭菌效果、损伤率及操作人员呼吸道刺激情况[4]。

1.3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灭菌合格率

使用戊二醛浸泡法、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法及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3种方法灭菌后,腔镜器械经培养无1例细菌生长,合格率为100%,灭菌效果可靠。

2.2 消毒时间、器械损伤、对操作人员的呼吸道刺激

3种腔镜器械灭菌法的消毒消毒时间、器械损伤、对操作人员的呼吸道刺激见表1。显示戊二醛浸泡法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法消毒时间较长,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消毒时间最短仅55min。戊二醛浸泡法有一定的器械损伤率,与其它2种方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法相比χ2=0.56,P<0.05,与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相比,χ2=0.70,P<0.05)。对操作人员的呼吸道刺激发生率戊二醛浸泡法最多,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法次之,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未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戊二醛浸泡法与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法相比χ2=0.30,P<0.05,与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相比,χ2=3.07,P<0.05)。

表1 3种腔镜器械灭菌方法的消毒时间、器械损伤、对操作人员的呼吸道刺激

灭菌方法

例数

合格率

消毒时间

器械损伤[n(%)]

呼吸道刺激[n(%)]

戊二醛浸泡法

120

100(%)

10h

2(1.67)

5(4.17)

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法

127

100(%)

6-14h

2(1.57)

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

143

100(%)

55min

3讨论

理想的消化内镜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方法应是效果可靠、作用迅速、无不良反应、无刺激、性能稳定、使用方便。本研究显示,3种灭菌方法的消毒合格率均为100%,证明3种方法均有可靠有效的灭菌作用,但是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法灭菌时间最短,最为高效,能满足现代微创手术量日益增加的临床需要,最大限度提高微创手术器械的使用率。本研究并显示,戊二醛浸泡法对器械有一定损伤率,可能与2%酸性戊二醛对金属有腐蚀性有关,另外器械浸泡后残留有戊二醛消毒液,使用前后必须用无菌水反复冲洗,也易造成器械污染和损坏。从对器械的保护角度来看,戊二醛浸泡法较一定的不足。

消毒灭菌过程中,还必须保证灭菌人员的安全,尽量减少排除废液及废气对环境的危害。戊二醛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燃烧,对眼睛、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喉、支气管的炎症、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等。本品可引起过敏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戊二醛浸泡法引起的呼吸道刺激比例高于另2种消毒方法。环氧乙烷易燃易爆,溶于水后形成有毒物质乙二醇。环氧乙烷灭菌器必须使用专用的排气管道,排出的残余气体无害化解析处理,灭菌物品中残留环氧乙烷应<15.2mg/m3。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是在低温真空密闭腔内运用射线或微波能量,激发气体分子和产生带粒子的情况下产生的真空,能使过氧化氢瞬间气化,并扩散至灭菌舱的各个部位,达到气压平衡,不留死角[5]。其操作简单、安全。仅需电源,而不需要排水管道、通风设备、引流设备,全部灭菌过程全自动化。过氧化氢卡匣使用方便,操作者不需接触过氧化氢,而且最终排除出物是氧气和水,能够保证环保安全。灭菌全过程密闭,无有毒废液、废气排放,不污染空气、环境,对医护人员健康无影响。由此可看出,从使用安全性及环保角度出发,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法优于其他2种灭菌方法。

综上所述,从灭菌过程耗时、器械使用周转率、器械的损伤率及消毒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等各个方面比较,对于腔镜器械数量有限的中、小型医院,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能有效解决微创手术过程中的器械使用问题,同时又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真正做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虹.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去除术的护理36例[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15): 29.

[2] 何惠燕,徐凤琴,李丽娇,等. 循证法应用于环氧乙烷灭菌质量控制的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09): 1832-1834.

[3] 杨新华,谭云. 等离子低温灭菌效果观察[J]. 新疆医学,2009,(10): 91-92.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供应室; 品管圈;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 质量控制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ogram on quality control of hydrogen peroxide low temperature plasma.Method:We set up a team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analyzed the reasons of interrupt even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low temperature plasma sterilization cycle.Then we establishe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kept continuous quality monitoring to the key points.Result:After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the rate of interrupt events in sterilization cycle decreased from 3.8% to 0.87%,the success rate of sterilization cycle significantly raised.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ogram is favorable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hydrogen peroxide low temperature plasma.

【Key words】 Supply room; Quality control circle; Hydrogen peroxide low temperature plasma; Quality control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相同的工作单位或工作内容相关联的人员,利用自动自觉自发地组合起来,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持续不断地进行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为目的的质量管理[1]。2012年10月本院供应室引进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用于腔镜及微创手术器械的灭菌,刚投入使用时由于相关知识欠缺,导致灭菌循环程序中断事件相继发生。2013年3-7月笔者在质量管理中应用QCC管理工具,对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实施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显著提高了灭菌循环成功率,使待灭菌物品能按时灭菌周转供临床使用,提高了临床使用者的满意度,现总结报告如下。

1 QCC活动方法

1.1 建立QCC活动小组 组织供应室护士学习QCC的特点、活动内容及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QCC活动小组,圈员8名,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消毒员、3名技术工人,由1名领导能力及专业能力强的主管护师担任圈长。圈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讨论认为,整个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过程中不能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不能随意中断灭菌,否则会造成灭菌失败[2]。所以确立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循环程序中断控制为QCC主题,活动时间5个月。

1.2 活动步骤

1.2.1 调查及分析 2013年2月为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循环程序中断事件现状调查和分析时期(调查分析区间为2012年10月-2013年2月)。将灭菌方法的适用范围、灭菌程序的选择、待灭菌物品的清洗和干燥要求、灭菌物品的包装和装载要求、过氧化氢的使用浓度、灭菌效果的监测和记录等作为质量控制技术关键点,要求圈员将2012年10月-2013年2月灭菌操作957次运行程序中,发生灭菌循环程序中断事件进行数据收集,上交圈长汇总。采用要因图(又称鱼骨图)将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循环程序中断事件进行分类描绘,作原因分析,见表1、图1。

1.2.2 解析 针对表1及图1,圈员进行了认真分析与讨论,得出灭菌循环程序中断28次是由于操作流程和人员因素造成,属于可控因素,占77.78%。应及时制定改进措施,预期改善后循环程序中断事件有所减少,拟订灭菌循环程序中断率由现状3.8%下降至小于1%。

1.2.3 制订对策 可控因素确定以后,圈员头脑风暴讨论,提出各项可实施的对策,共拟订对策15条,经评价采纳对策10条:(1)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掌握灭菌器性能及操作流程;(2)确保灭菌物品清洁、干燥,因为有水滴的存在就会降低过氧化氢的浓度,影响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效果[3];(3)确认物品洁净和干燥度达标后,用两层无纺布合理包装;(4)物品装载量以60%~70%为宜,最大不超过80%[4];(5)装载物不触及电极圈、灭菌真空室、自动门和金属网壁[5];(6)注意物品的兼容性,除外棉类、纸类、粉剂及油类物品;(7)根据物品材质和尺寸选灭菌模式;(8)加强环境的通风干燥;(9)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对低温灭菌器的保养和检修,半年更换一次机油,及时添加灭菌剂并在有效期内使用[6];(10)安装稳压器及续电器,维持电压稳定和电源供应。

1.2.4 实践 确定对策后,2013年2月组织全科人员学习掌握,2013年3-7月全面落实10条对策,对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循环程序实施持续质量控制,每位护士按要求进行灭菌操作。

1.2.5 持续监控与整改(处置) 继续收集每月灭菌循环程序中断事件数据与资料,每月底上交圈长,圈长负责数据汇总、分析、制表。每次数据收集汇总后,圈长发现异常波动数据时,及时组织圈组人员讨论分析及对策的重制。

2 结果

实施QCC活动后,5个月来进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1028次,发生灭菌循环程序中断事件9次,其中人员因素造成2次,设备等不可控因素造成7次,中断率由实施前3.8%下降0.87%,人员因素中断率显著下降,实现了预期目标。

3 讨论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是一种新的灭菌技术,具有低温、安全、快速、环保等优点[7]。调研发现,医院主要用于腹腔镜、宫腔镜、关节镜等腔镜器械,光纤、导航器材,骨科、泌尿科等微创手术器械、导管的灭菌[8]。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物品的合格,必须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才能合格地进行灭菌[9]。作为新型设备,本院刚投入使用时由于培训不足,消毒供应室人员相关知识欠缺,对灭菌方法的适用范围、灭菌程序的选择、待灭菌物品的清洗和干燥要求、灭菌物品的包装和装载要求、过氧化氢的使用浓度、灭菌效果的监测和记录等技术关键点有一定了解,但未全面掌握,对灭菌质量的控制存在模糊认识,导致灭菌循环程序中断事件相继发生。灭菌器使用中一旦出现循环程序中断,必须尽快分析查找原因,排除改进后重新进行灭菌处理。而重新灭菌造成大量时间、人力物力的浪费,并影响临床科室手术的正常开展,造成手术延迟和暂停,延长患者住院天数,增加其经济负担,容易造成医患纠纷。因此,确保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循环顺利进行,控制灭菌质量合格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是由供应室建筑布局、供应室人员素质及设备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其中“人”的因素无疑是几种因素中最为重要且难控制的一种,实行科学化管理,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供应室人员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10]。本院消毒供应室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使用科学的质量管理知识和工具,通过圈员由下而上、在自我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全科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质量控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据文献[11]报道,在灭菌器自身系统故障中,温度探头失控、温度过低、电脑控制程序紊乱,可造成灭菌循环取消。灭菌器>95.0%的故障是由于使用不当所致,主要发生在设备新引进、人员更换、交接班等时间段[12]。通过此次活动,笔者对影响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循环程序中断的因素进行品管圈分析,发现灭菌循环程序中断事件中,环境、设备、电路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比例较低,而由人员因素造成的占绝大部分,属于可控因素,与文献[12]报道一致。

依据要因分析结果,笔者采取了10项干预措施,每个环节均按要求执行,从而减少循环程序中断事件的发生,使待灭菌物品能按时灭菌周转供临床使用,增加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提高了临床使用者的满意度。中断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3.8%下降到0.87%,人员因素导致的中断率显著下降,实现了预期目标。所以,笔者认为应用好品管圈管理工具,可做好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环节质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张幸国,赵青威,李盈,等.品管圈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4):233-235.

[2]李淑真,韦敏.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10(20):55-56.

[3]金富琴,韩文忠.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在手术室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9):103-104.

[4]丑利花,黄莉,林惠芳.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51-152.

[5]李惠英,胡玲珍.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循环取消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5):644.

[6]耿敏,亓立红,李艳华.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循环取消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683-2684.

[7]莫爱桃.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管理与效果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3):380.

[8]胡国庆.我国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技术应用现状与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3):353-355.

[9]杨立娜,龚瑞娥.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的适应范围与灭菌质量控制[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5):395-397.

[10]何学英.供应室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5):86.

[11]杨露丹.腔镜器械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中的失败原因浅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8):166.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14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微生物菌种实验采用大肠杆菌(CGMCC1.90)为目标微生物,由杭州师范学院生物所提供;细菌培养基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钠(NaCl)5g,加双蒸水至1L,高温高压灭菌备用。

1.2大肠杆菌的培养及不同的灭菌方式

大肠杆菌从固体斜面接种至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37℃培养24h,取1mL菌液用无菌水稀释106倍后,充分混匀后,使菌液浓度为106~107CFU/mL左右。

1.2.1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将大肠杆菌菌液分别放于4支试管中,3mL/支,分别放入35、40、45、50、55℃水浴锅中5min。采用平板计数法,取未作用的对照和水浴作用后的菌悬液各0.2mL,涂平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后计菌落数。我们以对照组,即37℃时生长的菌落数为基础,分别计算其他温度条件下大肠杆菌的菌落数占37℃时菌落数的百分比,从而观察各个温度条件下大肠杆菌生长情况的不同。

1.2.2单独用高压脉冲电场与用电场+高温联合方法的灭菌效果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参数如下:场强=70kv/cm、脉宽=10µs、频率=10Hz、时间=10s、脉冲数=100个。将大肠杆菌菌液分别放于3支试管中,3mL/支,分别放入40、45、50℃水浴锅中5min。然后分别进行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参数同上。采用平板计数法,取未作用的对照、电场作用后、水浴并电场作用后的菌悬液各0.2mL,涂平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后计菌落数。

1.2.3单独用高温与用电场+高温联合方法的灭菌效果

将大肠杆菌菌液分别放于3支试管中,3mL/支,分别放入40、45、50℃水浴锅中5min。之后将每支试管中的菌液均分2分,一份直接铺平板,一份进行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参数同上。采用平板计数法,取未作用的对照、水浴作用后、水浴并电场作用后的菌悬液各0.2mL,涂平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后计菌落数。

2结果与分析

2.1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首先我们观察大肠杆菌分别在35℃、40℃、45℃、50℃和55℃条件下的生长的菌落数。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见,从中可以看出,大肠杆菌的生长受温度影响很大,37~40℃是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存活率迅速下降,并且在55℃时已经完全达到了灭菌效果(存活率已达到0%)。说明55℃或以上能够有效的杀灭大肠杆菌。已有文献表明,温度影响大肠杆菌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4-15]。但是高温灭菌方法也存在其不足之处,达到所需温度的能耗过大,作用时间长以及有些食品或物品不能够承受这么高的温度。

2.2单独用高压脉冲电场与用电场+高温联合方法的灭菌效果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的参数为场强=70kv/cm、脉宽=10µs、频率=10Hz、时间=10s、脉冲数=100个。为将仅用高压脉冲电场与高温和高压脉冲电场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肠杆菌的灭菌效果对比(以对照组control的菌落数为基础)。从图5中可以看到,仅仅使用高压脉冲电场,48h后,大肠杆菌的存活率为24.60%±4.23%,而配合温度条件之后,大肠杆菌的存活率分别达到66.64%±3.33%(40℃)、10.01%±2.91%(45℃)和0.43%±0.26%(5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适当的配合高温处理,能够有效的弥补高压脉冲电场灭菌效果的不足。但这灭菌效果的提高仅仅是由于温度升高的结果,还是高压脉冲电场与高温共同作用的结果,还需要接下来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2.3单独用高温与用电场+高温联合方法的灭菌效果

高温与高压脉冲电场和高温联合方法对大肠杆菌的存活率的影响见图6。所示,以对照组control的菌落数为基础,40℃条件下,配合高压脉冲电场比单独使用高温,大肠杆菌的存活率从126.0%±3.56%降低至60.64%±2.12%,而45℃条件下,存活率则由66.27%±2.12%降至13.69%±2.78%。到50℃时,两种方法的差别已不是很明显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压脉冲电场配合一定的温度条件能够有效的提高两种方法分别作用的灭菌效果。对比之前大肠杆菌存活率的温度曲线,我们可以看到,达到10%左右的存活率,单靠高温灭菌需要50℃左右,而配合高压脉冲电场,仅需要45℃即可。这样既节省了能源,又能够降低食品或物品的温度。

3结论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病毒灭活血浆;血栓弹力图;凝血因子;纤维蛋白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有传染疾病的风险。血液成分中传播病毒危险性最大的是白细胞,其次为血浆,因此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并滤除白细胞成为保障输血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1]。亚甲基蓝光化学法( 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 ,MB-P )是已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2],现已被应用于国内血站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凝血因子的不稳定性及临床时常出现血浆融化后不能及时应用等原因会影响治疗的效果。为了准确了解冰冻血浆的治疗时效性,我们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反映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融化后放置不同时间凝血酶的状态和纤维蛋白原功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份病毒灭活冰冻血浆来自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严格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制备,达到国家规定的成份血质量要求。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采用 Haemoscope TEG 5000 血栓弹力图仪,试剂均为 Haemoscope 公司生产,有普通杯 ( Lot.HMO9132 ) ,Kaolin管( Lot.HMO400) ,另有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氯化钙试剂(批号:1312241)。

1.3 取样方法 随机分批留取病毒灭活冰冻血浆20例份,37℃水浴融化。融化后立即在超净工作台内严格按无菌技术要求各留取两试管血浆,每管5ml,随即进行血栓弹力图测定为0时值,然后把一份血浆样品放入4℃ 冰箱,另一份血浆样品室温保存,在6、12、24h 分别进行测定。

1.4检测方法 血栓弹力图R时间和α角度测定方法严格按照 Haemoscope TEG 5000 血栓弹力图仪操作说明和试剂要求。工作原理为测试杯随着杯架以40~45′来回旋转,杯盖与悬垂丝结合在一起,血块使杯子和杯盖耦合在一起。杯盖的运动使悬垂丝产生扭动,杯盖的运动反映血块的强度。机器里面的传感器将悬垂丝的扭动的位移变化转化成电信号,电信号传导到计算机供TEG软件进行分析,绘制出血凝速度和强度曲线[3],从而检测计算受检血浆R时间和α角度。

1.5统计学方法 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

2 结果

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融化后室温和4℃冰箱放置24h 内R时间和α角度变化见表1。

3 讨论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ghy,TEG)仪是整体评价凝血过程的分析仪,它用少量样本可监测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纤溶系统和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准确的提供患者的凝血概况[4]。现已成为临床上监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在多个国家的输血、麻醉、重症、心外等指南里被建议使用。本资料检测指标R(反应时间):时间参数,是从测试开始到2mm开口的时间,用分钟来表示。这最能反应凝血中凝血酶的状态。α(角度):用于测量纤维蛋白形成和联结成网的速度。这最能反映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本资料显示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融化后4℃和常温存放6hR时间和α角度与血浆刚融化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放12h后α角度有明显的改变(P

参考文献:

[1] 马静瑶,徐元宏.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技术及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82―284.

[2] 张淑琴,温涛,赵君马,等.病毒灭活对血浆中各种成分回收率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3):218-219.

[3] Reikvam H,Steien E,Hauge B,et al.Thrombelastography[J].Transfus Apher Sci,2009, 40(2):119-123.

[4] Spalding GJ,Hartrumpf M,Sierig T,et al.Cost reduction of perioperative coagulation management in cardiac surgery:value of “bedside” thrombelastography (ROTEM )[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7,31(6):1052-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