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中西医急救医学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医急诊学; 急诊思维; 急救

急诊学是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及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急救意识的强弱和急救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一段时间内中医在社会上的形象是“慢郎中”, 许多人认为中医大夫只能治疗慢性病, 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这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限制了中医急救治疗的发展, 酿成了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从临床教学角度看,作为培养中医人才主体的中医本科专业学生临床急诊思维、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1],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急诊思维和急救能力是每个中医临床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笔者就几年来在中医急诊教学中所作的探讨及体会分述如下。

1 熟知祖国医学急诊的发展概况及现状,更新急诊观念

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祖国医学在几千年来治疗急症的历史和为人类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课堂上老师要重点介绍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著作及其影响,如:战国时期《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厥心痛,痛入以锥刺其心”这些都近似现代心肌梗塞、心绞痛的表现;东汉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广泛应用于外科麻醉,堪为世界外科手术抢救急腹症的先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影响,以及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家对中医急诊学发展的贡献。而《灵枢·四时气》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腹腔穿刺术”、 《中藏经》记载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金匮要略》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外台秘要》和《备急千金 要方》记载的导尿术、宋金时代《圣济总录》记载的鼻饲术、明代《种杏仙方》记载的吸痰法[2],都足以说明祖国医学有多种的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急诊抢救手段。尤其20世纪中叶至今中医急诊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中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近年来各种攻关协作组的建立中药对心脑血管治疗的疗效得到肯定,特别是流行性传染病sars、h1n1的治疗都取得了独特的临床疗效,这些成绩都是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必须向学生讲明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更新急诊观念,强化急诊意识,为培养急诊思维、急救能力作准备。

2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急”的意识

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凶险、传变迅速,稍有不慎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危及生命,要时刻记住“急救为先” 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诊理念,急救的过程就是和死神赛跑的过程,比如对于“卒死”的抢救,必须在30秒内判断患者是否有生命体征,然后果断的进行心肺复苏,因为本病的抢救黄金时间就是4~6 min,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死亡。

3 以急诊“思维方式”为中心, 训练培养学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针对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症状往往暴露不充分、临床诊断时间紧、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 诊断及鉴别诊断从而进行有效的抢救。比如对于“神昏”的病人的急救,首先让学生判断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哪个阶段,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来判断是中风病(脑出血、脑梗塞)的昏迷、还是消渴病(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昏迷,是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昏迷,还是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昏迷等等,通过“神昏”一个中医病症把引起昏迷各个系统疾病的表现和体征都能系统复习归纳,随着这种临床急诊思维方式的不断培养,学生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也不断加强。

4 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抢救垂危生命,而不能因为强求中医治疗却背离医学伦理道德,目前阶段中医急诊仍以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为主要方向,教材中以中医辨证救治为主体突出虚实辨证及急诊必备中成药的应用,但对西医急救知识的叙述明显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应急救治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中医本科专业特点加强了中西医结合急诊的内容的讲述,在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框架下既突出中医急症的基本理论与辨证救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急救,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 所谓“辨病”应该包括辨中医学的病与明确现代医学的诊断两个层次,所谓“辨证” 包括中医学的三因制宜四诊合参等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相结合[3],因此培养学生要把中医的急救理论和技术融入现代急救体系中,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辨病与辨证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比如对“卒心痛”的讲授,引起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的可以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也可以是“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还可以是“带状疱疹”;而“卒心痛”的表现可以是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也可以是“胃痛”,也可以是“头痛”,还可以是“牙痛”,临床必须明确诊断;在抢救重症“中风”昏迷的患者时西药“甘露醇”的降颅压的作用优于中药,而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作用则优于西药,把两种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时,既让学生看到了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很好的临床疗效,又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所以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是培养临床急诊观念的重要方面。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医药诊治体系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但由于人们过于强调继承,习惯于从故纸堆里去找证据,长此以往,导致中医急症理论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作为一门实践医学,中医必然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找出新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因此在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的基础上,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还要求其必须掌握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药理药效、理化检查,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充分掌握利用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不断丰富自己内涵,掌握现代急救技术,创新中医急救手段,为将来服务临床做准备。

总之,在现代急诊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 通过中医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培养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急诊观念、急诊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之进一步掌握急救技术、提高急救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医临床急诊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 雁,李 鹏,王 新,等.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探新[j].医学综述,2008,14(10):1580.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急救医学;模拟教学;教学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岳颖,女,(1980-),博士在读。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教学部,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训教学。作者简介:周桂桐

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其专门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临床特色。建立中医院校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可让学生掌握临床急救技术,提高临床应急处置能力[1]。同时,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的建立,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早期接触临床的安全教学环境,是一种高效、人性化、合理化的医学教育、培训以及考核的新模式[2]。

1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命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急救医学在医学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院校的急救医学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挑战[3]。因此,寻求医学生新的教学方法和培训途径,是现阶段对医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4]。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也促使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得到推广[5]。如急救技能教学中利用仿真模拟人系统,采取先模拟操作,后真人操作的实训模式,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缓解临床教学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实习效果[6]。

1.1高校规模扩大实习环境需要改善

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使得现有实习环境很难满足生源增长的需求。同时,学生目前在医院进行见习、实习时亲身体会如何处理急症患者的机会较少,急救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学科,以基地形式将理论转化成临床实践尤为重要。

1.2现代医学领域对中医急救存有偏见

传统观念认为急救医学属于西医范畴,中医只能调养生息、治疗慢性疾病。同时,西医为我国医疗体制的主体是现实,而中医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没有与现代科学技术完全融合,这就需要中医急救医学发展通过模拟教学基地建立进一步得到拓展和集成。

2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的建设重点

作为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注重现代医学急救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充分发扬借鉴中医针灸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加强现代急救医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强调中西医并重,熟练运用中医针灸急救知识进行辨证施治。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建设,为“中西医并举,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理念奠定了基础。

2.1急症急救实训室建设

(1)急症急救基本操作技能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用于进行急救基本技能操作训练,通过先进的设备和一系列基本技能训练系统,承担对心外按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电除颤以及针刺放血等基本技能的实训教学[7]。

(2)ICU仿真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由交互式仿真模拟患者(成人或新生儿)、高仿真模拟医学设备(如模拟除颤仪、模拟呼吸机、模拟输液泵及模拟注射泵等)组成。受训者可以与仿真模拟人与各种模拟设备实现交互,犹如身处真实的ICU病房中,得到非常接近真实的操作感觉和体会,形成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判断能力[8]。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分站式测评的考试站使用[9]。

(3)急症急救多媒体示教室。该示教室主要用于教学演示及多媒体教学,主要设备包括多媒体投影设备、实时视频录播设备[10]。示教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急症急救综合技能训练或演示,适用于群体化教学。通过教学软件与高仿真模拟人系统组成的“临床急救模拟培训”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临床急救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化训练实效[11]。

2.2急救实训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有密切关系,有助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落实和推广,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组织中西医专家编写高水平中西医结合急救实训课程教材,并将教学改革成果融入特色教材中,能体现高校的教学水平和风格,对发展中西医结合急救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2.3急救情景模拟演练开展

针对传统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急救医学教学实践中,利用医学模拟教学基地,突出开展急救情境模拟演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医患、护患及医护沟通能力[12]。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及事故现场时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灵活的应变处置能力[13]。

2.4提供优良的教学实践环境

随着医学科技飞速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建立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不但为教师提供了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和提升的场所,也为师生提供了教学和科研的良好环境,成为学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考核、教学及科研的重要场所。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医急诊学; 急诊思维; 急救

急诊学是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及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急救意识的强弱和急救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一段时间内中医在社会上的形象是“慢郎中”, 许多人认为中医大夫只能治疗慢性病, 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这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限制了中医急救治疗的发展, 酿成了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从临床教学角度看,作为培养中医人才主体的中医本科专业学生临床急诊思维、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1],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急诊思维和急救能力是每个中医临床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笔者就几年来在中医急诊教学中所作的探讨及体会分述如下。

1 熟知祖国医学急诊的发展概况及现状,更新急诊观念

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祖国医学在几千年来治疗急症的历史和为人类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课堂上老师要重点介绍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著作及其影响,如:战国时期《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厥心痛,痛入以锥刺其心”这些都近似现代心肌梗塞、心绞痛的表现;东汉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广泛应用于外科麻醉,堪为世界外科手术抢救急腹症的先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影响,以及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家对中医急诊学发展的贡献。而《灵枢·四时气》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腹腔穿刺术”、 《中藏经》记载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金匮要略》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外台秘要》和《备急千金 要方》记载的导尿术、宋金时代《圣济总录》记载的鼻饲术、明代《种杏仙方》记载的吸痰法[2],都足以说明祖国医学有多种的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急诊抢救手段。尤其20世纪中叶至今中医急诊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中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近年来各种攻关协作组的建立中药对心脑血管治疗的疗效得到肯定,特别是流行性传染病sars、h1n1的治疗都取得了独特的临床疗效,这些成绩都是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必须向学生讲明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更新急诊观念,强化急诊意识,为培养急诊思维、急救能力作准备。

2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急”的意识

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凶险、传变迅速,稍有不慎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危及生命,要时刻记住“急救为先” 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诊理念,急救的过程就是和死神赛跑的过程,比如对于“卒死”的抢救,必须在30秒内判断患者是否有生命体征,然后果断的进行心肺复苏,因为本病的抢救黄金时间就是4~6 min,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死亡。

3 以急诊“思维方式”为中心, 训练培养学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针对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症状往往暴露不充分、临床诊断时间紧、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 诊断及鉴别诊断从而进行有效的抢救。比如对于“神昏”的病人的急救,首先让学生判断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哪个阶段,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来判断是中风病(脑出血、脑梗塞)的昏迷、还是消渴病(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昏迷,是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昏迷,还是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昏迷等等,通过“神昏”一个中医病症把引起昏迷各个系统疾病的表现和体征都能系统复习归纳,随着这种临床急诊思维方式的不断培养,学生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也不断加强。

4 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抢救垂危生命,而不能因为强求中医治疗却背离医学伦理道德,目前阶段中医急诊仍以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为主要方向,教材中以中医辨证救治为主体突出虚实辨证及急诊必备中成药的应用,但对西医急救知识的叙述明显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应急救治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中医本科专业特点加强了中西医结合急诊的内容的讲述,在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框架下既突出中医急症的基本理论与辨证救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急救,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 所谓“辨病”应该包括辨中医学的病与明确现代医学的诊断两个层次,所谓“辨证” 包括中医学的三因制宜四诊合参等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相结合[3],因此培养学生要把中医的急救理论和技术融入现代急救体系中,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辨病与辨证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比如对“卒心痛”的讲授,引起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的可以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也可以是“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还可以是“带状疱疹”;而“卒心痛”的表现可以是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也可以是“胃痛”,也可以是“头痛”,还可以是“牙痛”,临床必须明确诊断;在抢救重症“中风”昏迷的患者时西药“甘露醇”的降颅压的作用优于中药,而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作用则优于西药,把两种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时,既让学生看到了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很好的临床疗效,又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所以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是培养临床急诊观念的重要方面。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医药诊治体系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但由于人们过于强调继承,习惯于从故纸堆里去找证据,长此以往,导致中医急症理论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作为一门实践医学,中医必然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找出新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因此在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的基础上,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还要求其必须掌握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药理药效、理化检查,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充分掌握利用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不断丰富自己内涵,掌握现代急救技术,创新中医急救手段,为将来服务临床做准备。

总之,在现代急诊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 通过中医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培养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急诊观念、急诊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之进一步掌握急救技术、提高急救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医临床急诊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 雁,李 鹏,王 新,等.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探新[j].医学综述,2008,14(10):1580.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式调查, 内容包括:急诊科内设部门及数量: 抢救室、清创室、输液室、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EICU) 、急诊手术室、留观病房;急诊科设备及数量: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输液泵、注射泵、急诊总量;急诊科人员:医生和护士人数、医生职称及专科类型、EICU 医生和护士人数;本次调查涉及共涉及37家医院;并与广西的一组数据进行对比,以了解南北差异。共发调查问卷37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100%。37家被调查医院中,三级医院15家,占40.54%;二级医院22家,占59.46%。

2 结果

2.1 急诊科室设备情况

急诊科室设备情况,见表1。

通过问卷调查,上述急诊设备在二、三级医院的使用上明显有差别,三级医院设备的使用次数较多,而二级医院使用次数较少,甚至有的设备一次都没有应用过,如体外起搏设备、无创呼吸机等。

2.2 急诊部门设置情况

2.2.1 急诊留诊观察床数 三级医院4~6张观察床数的3个(20%),7~9张的5个(33%),14张及以上的7个(46%);二级医院:急诊留诊观察床数0张的2个(9%),1~3张的6个(27%),4~6张的10个(45%),7~9张的2个(9%),10张以上的2个(9%)。

2.2.2 急诊重症监护室床位数情况 三级医院床数0张的6个(40%),1~5张的5个(33%),6—11张及以上的4个(26%);二级医院:床数0张的19个(86%),1~5张的3个(14%)。

2.2.3 救护车情况 37家医院共有救护车97辆,平均2.62辆,其中配备1辆救护车8家,占21.62%;2辆救护车10家,占27.02%;3~7辆救护车19家,占51.35%;37家医院监护型救护车配备的有19家,占51.35%,其余均为转运型救护车。

根据报道[2],广西90家医院共有救护车236辆(平均216辆),其中,1家县级医院急诊科没有配备救护车,21家医院配备了1辆(23%),31家医院配备了2 辆(34%),配备3~ 8辆的38 家( 42.2%); 11家配备了监护型救护车(10%),共18辆;其他均为转运型救护车,共218辆。

2.3 急诊总量

医院级别、大小、位置不同,其患者量也不同,各人数段医院所占比例见表3。山西省二级乙等以上医院每日急诊患者数差别较大,波动于0.02~300之间,其中三级医院大多为0~50之间;二级医院大多为0~30之间。但值得一提的是每日急诊量超过100人次的三级医院均为0%,而二级医院的占4%。

三级医院的日急诊患者总数、观察患者数、抢救患者数、救护车接入患者数等反映急诊工作量的指标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P0.05),见表4。

2.4 人力资源构成

2.4.1 医生 各急诊科医生主要包括专职急诊医生、轮转医生等,且各医院专职急诊医生数差别较大,波动于0~26之间,大部分三级医院拥有9~18名专职急诊医生,但基本没有分出儿科,五官科等专业急诊医生;而大部分二级医院仅有2~9名专职急诊医生,基本上各级医院急诊科都存在轮转医生。拥有不同数量专职急诊医生、轮转医生的急诊科所占比例情况如表5所示。

2.4.2 护士 急诊护士主要由专职护士与轮转护士构成,因为急诊科室的医生和护士比例基本固定,所以各级医院根据急诊科室的医生数量而配备相应的护士数。

2.5 学历、职称

2.5.1 急诊专科医生 具有高级职称医生数所占比例二、三级医院分别为17.4%与32.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2 护士 三级医院护士具有高级职称占6%,中级职称占39.9%,初级职称占54.1%;二级医院护士具有高级职称占0.4%,中级职称占31.4%,初级职称占68.2%。二、三级医院中级及初级以下职称护士比例都有显著差别。56.8%的三级医院护士具有大专科以上学历;24.5%二级医院护士具有大专科以上学历。

广西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5]:被调查医生765名,护士1136 名, 医生与护士之比为1:1.5。85.7%的急诊科( 78 家) 医生是固定编制的,47.3%的急诊科( 43 家) 配备了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 医生的职称结构: 高级职称占10.2%,中级职称占39%,初级职称50.8%。医生的专业结构: 内科医生占47.7%,外科医生占16.3%, 全科型医生占16.1%,儿科医生占9%,ICU 医生占8.8%,五官科医生占2.1%; 有81 家急诊科配备了专业内科医生,55家急诊科配有专业外科医生,38家急诊科配备有全科型医生,其中10家急诊科医生均为全科型医生,37 家急诊科配有专业儿科医生, 12家急诊科配有专业五官科医生。只有18 家配备有固定编制的ICU 医生。60.4%(55家) 的急诊科护士是固定编制的;13家ICU护士是固定编制的。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5篇

一提到中医,相信很多人首先浮现在眼前的是一位老先生对病人望闻问切、边捻着胡须边慢慢思索着开方抓药的情景,就像一幅古画将场景司空见惯地定格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虽然传统中医古方中,一直就有四逆汤、参附汤等回阳救逆的汤剂,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诊疗系统中,中医急诊自古以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学的渗透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在人们心目中似乎越来越与“调理”划上等号,中医成为了“慢郎中”。中医能否及时有效地治疗急症?面对现代西医学的挑战,中医如何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并为公众所接受?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专访了一位中医急诊科的“快郎中”,全国中医系统中唯一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急诊分会等数家机构兼具常委和委员两职的医务工作者——方邦江教授。

中医本非“慢郎中”

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具有悠久历史、内容丰富,在没有现代西方医学介入的漫长年代中,一切急、慢性疾病尽在中医治疗之中,并且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如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叶天士等皆是急救大家。在现存的记载中有关中医有大量治疗救治急危重症的内容。如早在1 700多年前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杂疗方中有关“心肺复苏”记载:“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又云心下微温者,一旦以上犹可治。”方法是:“徐徐抢前,一人以手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疆,则渐渐强屈之……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句劳苦”,这与现代心肺复苏术如出一辙,比起始于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心肺复苏技术要早得多。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医学的冲击,以及其它客观因素影响(包括了给药途径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等学科创新问题),中医急诊学的发展出现低谷,甚至倒退,一段时间内中医在社会上的形象是“慢郎中”,许多人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

身为一名急诊科医生,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自己身边逝去,方邦江教授异常痛心,同时也激起了他立志在急救医学领域攻克世界难症的雄心壮志。中医具有治疗危急重症丰富的宝贵历史经验,在中医前贤指引下,方教授始终聚焦危急重症,着眼于急救医学中诸多现代医学无法攻克的“难关”和“”,如“多脏器功能衰竭”、“脑复苏”、“肺纤维化”等,一次次战胜病魔取得胜利。

2011年,有一年轻女性在手术过程中突发心脏、呼吸停止,因心肺复苏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在上海一所西医医院急救中心救治半月仍处于持续高热、深度昏迷,并发继发性癫痫,脓毒症休克,呼吸衰竭等。病情垂危,家属被告知患者已属不治并随时可能死亡,后来家属慕名专程将患者转诊方邦江教授。方教授查阅了古今中外大量有关文献,请教名老专家,大胆摒弃传统中医学术“醒脑开窍”之法,独辟蹊径开创性提出了以大剂量人参为主的“复元醒神”法运用于“脑复苏”治疗。经过一周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脱离呼吸机治疗,并出现意识恢复迹象,半月治疗后患者意识苏醒,治疗一月痊愈出院,创造了生命奇迹。患者丈夫感动之极,跪地向方教授道谢:“方主任您救了我爱人,就是救了我们全家啊,您是我们家永远的大恩人!”这个病例使上海急诊学界震惊了,全国急诊学界给予了高度评价,得到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方教授的成功,给中医药介入“脑复苏”治疗带来了曙光,也更加坚定了他攻克急诊难关的信心和勇气。

方邦江教授在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技术,30多年来抢救了很多单纯用西医解救不了的疑难危急患者。目前,方邦江教授所提出的用“复元醒神”法治疗“脑复苏”、“益气扶阳止血”方药治疗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所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中药辨证治疗耐药菌”等学术思想均取得了可喜进展,先后10余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研究基金和上海市重点项目基金资助,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国家教育部、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针灸学会科学进步奖励。不断有全国各地的病人前来就医,方邦江教授受邀到全国四处会诊、讲学,他丰富的中西医急救理论与实践经验、仁善之心和幽默的感召语言深深感染着全国同行和患者,他的会诊、讲学几乎遍布全国中、西医高等院校和医院。

中医急诊有特色

中医在急症中治疗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在临床上将疾病的程度分为几个等级,即:急症——疾病发生发展比较紧急,但不一定危及生命;重症——这类疾病比急症带给病人的痛苦要重,而且病情严重,并且很可能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危症——这类疾病一旦发生,病人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中医比较擅长的是对于急症和重症的治疗。

如在脑血管病、急性热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上中医是非常有优势的。在抗生素出现以前,一直是中医药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随着抗生素的问世,感染性疾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是中医在感染性疾病中还是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发挥。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出现了大量的耐药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症感染用抗生素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耐药等情况现代医学暂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正是中医值得花大力气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中医药的介入和应用,二重感染和不良反应等问题都能够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甚至对于耐药菌群都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有赖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中医对于出血类疾病,尤其是中等量的出血效果非常好,目前中药的使用比较普遍,如消化道出血别是溃疡类、肿瘤晚期的出血,通过中药的使用可以很快止血。另外,重症哮喘治疗过程中有许多环节是需要中医药参与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的,通过中西医的结合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和效果。

目前治疗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竭出现的急性发作,中医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呼吸衰竭如果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可以首先考虑进行机械通气,上呼吸机,但是之后就出现了其他的问题,如脱机的问题、感染的问题、营养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机械通气不能解决的,也可能因这些问题使机械通气失败,病人死亡。针对这些,正确使用中医药可以减少上机的比例、缩短上机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血管方面的急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等,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中医不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有确切的疗效。同时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中还有一项重大的成果——急腹症(包括肠梗阻、阑尾炎等)的治疗。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在急症治疗的很多领域都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确切的疗效,因此需要大家积极地思考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长处和不足,中医急诊的最大不足就是急救技术的落后,治疗的手段和药物是非常丰富的,关键是怎样找出一个面、一个着眼点去具体操作。

中西医结合亮点多

经过30多年的临床实践,方邦江教授坚信中西医结合将是中国医学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大亮点。但是他也坦言,现在很多人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不是说医生开一点中药再搭配一点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了”,他曾对此误区用了一个形象的“骡子论”来比喻,如果只是这样简单叠加,不就像马和驴产生了骡子?骡子怎会有强大的繁衍传承能力?如果是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也一定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西医和中医尽管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很多知识的根源是相通的。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西方医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并开始新征途。然而,中国解剖学的起源更早,但是封建礼教、文化的落后,严重地阻碍了它的发展。那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的孝道,触犯了就要遭到杀身之祸。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南朝时,一个叫唐赐的人临死前吐了20多条虫子,他的妻和子按照他临死前的嘱咐,解剖了他的尸体,结果统治者以不孝不道的罪名,将母子斩首于街头。刑律规定不能剖尸验病,把这视作对死者的伤害。凡此种种无不影响我国解剖学的进步。

中医如果要传承发展,不仅仅要继承,更要创新,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灵魂,创新就需要借助西医的一些物理的、化学的技术手段。比如鸦胆子有抗癌作用,是否考虑可以通过介入技术将鸦胆子直接打入肿瘤细胞?

这方面一个成功案例就是青蒿素的发现制备。疟疾古代称为“瘴气”,俗称“打摆子”。两千多年前《内经》描述了疟疾的寒热症状。中国《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所指之物,即为青蒿。那么“中国神药”青蒿素是怎样发现的呢?1969年,中药研究所的一位年轻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临危受命,加入我国紧急启动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屠呦呦整理古籍,编辑了《抗疟方药集》。最后查阅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服”,于是把重点集中在截寒热诸疟的中药青蒿上。为何记载认为青蒿治疟有效,而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原虫呢?屠呦呦认为,上述文献“绞取汁服”大有文章,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在第191次实验中,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了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抑制率的青蒿素。屠呦呦也因发现了治疟的青蒿素,于2011年破天荒地荣获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大奖。

为方便患者,龙华医院也在持续努力创新,借用各种先进设备,调整医院运作机制。在临床中发现利用中医治疗的急诊对象,主要是白细胞水平不高、缺乏抗生素指征的、无法进行西医治疗或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相比中成药,汤剂吸收快、效果好,及时服用对突发脑中风、心血管疾病、支气管炎等患者均有独特疗效。以往夜里急诊或节假日来院就诊的病人不能及时服用汤剂,2006年龙华院推出24小时煎中药汤剂服务,让包括急诊患者在内的所有患者可随时随地看中医、吃汤药,汤药等候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方邦江教授告诉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讨论,中医学的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取得共识:①比较中西医特色,发挥中西医优势,中西医学互补结合;②临床上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③理论上宏观观察微化观与微观分析整体化相结合。中西医结合临床上最成功的经验就是病证结合的方法,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模式来自半个多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实践的总结,其实质上是中西医两种医学在思维方法及理论知识层面上的结合,是现阶段构建中西医结合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及组成内容之一。

在21世纪的今天,医学模式正逐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感染、营养等单因素疾病转向以机体自身代谢和调控失常为主的多因素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药源性、医源性疾病逐渐增多。针对单一因素、单一环节的现代医学治疗对大多数病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疾病往往疗效欠佳。传统中医药以注重调节机体的平衡而日益彰显其优越性。但中医学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起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合理阐明中医药的疗效,如何以国际通用的语言诠释中医药治病的机制,是中医药能否融入国际主流医学的关键所在,必须加以重视和提高。

辨证施治合理用药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

中成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公元前3世纪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书,书中现存医方为283首,其中收载了丸、散等古老的成药剂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书中不仅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概念,还记载了13首方剂,其中有9种是成药,包括丸、散、膏、丹、药酒等剂型,说明中成药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疗效比较卓越。唐代孙思邈集唐以前医方5 300首,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王焘著《外台秘要》载方6 000余首。两部书都收载了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的大量成药,其中紫雪丹、磁朱丸、苏合香丸等,至今仍是常用的中成药,在抢救急重症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近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戴瑞鸿教授发明的麝香保心丸在治疗心血管急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赢得了医患的高度评价,中成药是中医治病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并且在给药途径上具有简单、快捷、方便的优点,是临床急救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成药含有很多中草药甚至是矿物质,包含了有很多化学物质,甚至目前化学结构尚不明确的一些物质,成分复杂,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方邦江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在运用中成药的时候最好先看好说明书,按照说明书使用,对于中药注射剂,要避免和西药同时一起混合使用,对含有特殊成分的中成药避免与能增加毒副作用、降低疗效的西药同时使用。”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6篇

1急诊医学的概念

急诊医学(Emergencymedicine)从概念上来说,是医疗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从属类上,应该是跨各临床专业的,而又有自身一套理论体系的。急诊医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息息相关,在国际上,从1979年,其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医学学科,从此后在世界各国迅速被认可和发展。可以这样认为,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

2国外急诊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在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对急诊医疗技师(EmergencMedicalTechnicans,EMT)进行国家登记和考试,井与急救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在德国凡志愿参与急救医疗的人员,可获得与为国家服兵役相等的待遇,可见全社会对急救医疗的重视程度。英国的医疗服务是免费的,急诊医学及EMSS发展迅速,全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门机构,皇家医学院校设置专门课程,建立急诊医师培训基地。法国还专门建立了儿科急救中心,配备现代化的监护设备、专职儿科急救医师和救护设备齐全的急救运输工具。在降低危重患儿病死率方面,急救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3国内急诊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可以说有悠久的历史,公元400年前,华陀就曾经用类似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等方法抢救过心脏病患者。到抗日战争时期,对伤员进行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移,也是近代院前急救的雏形体现。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相对缓慢。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重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发了(80)卫医字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颁布了(84)卫医司字36号文件《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以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卫生部、邮电部共同确定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21世纪后,中国发生的比较重大的地震等事件,使我国的急诊医学有了更深的实战经验和更进一步的专业训练。

4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对比与现状

在国外,急诊医学己趋于系统化,建立了专业、专科急救网,配备了先进的通讯、抢救设备和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总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急诊医学,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急危重症的监护,降低急危重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国外,很多国家对急诊医学已经相当成熟并分类较细,如日本除建立了急救中心以及由固定的医院或医疗单位负责的急救网络外,还建立了各种其他类型的急救网。例如:夜间急救网、脑神经外科急救网等。日本的急救中心通过电脑网络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部门,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密切联系,可随时了解急症病人应诊的科别,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空床情况,以便使急症病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科室获得治疗。

与外国相比,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80年代后发展也很迅速,如全国性的中华急诊医学学会成立于1987年5月(杭州),同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批推急诊医学硕士生研究点(协和医大、北医大、华西医大、浙医大、沈阳中国医大、兰州医学院等设立急诊医学硕士点,招收急诊医学领土生)。部分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西部地区西安医大、兰州医学院均在90年代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并自编大学急诊医学教材),将急诊医学列入医学本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课程。全国性的专业期刊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中国急救医学》等。但是,急诊医学在我国还属不够专业和系统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系统化成熟化。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7篇

Dr.Antonio Marttos在过去10年中一直在这家顶级的创伤中心工作。过去两年中,他在美国和巴西两国之间奔波,帮助巴西在举行世界杯和奥运会两大盛事之前建立创伤急救体系,这其实和他本人是巴西人密切相关。在进入美国医疗体系之前,Dr. Marttos还曾经去过欧洲,见识过法国和比利时的医疗体系。此次中国之行是他首次亲身接触中国的医疗体系,他希望未来能够帮助中国的医疗机构创建创伤急救体系。

《中国医院院长》:您在美国医疗体系工作多年,能否先向我们描述一下美国的急救体系是什么样的?

Dr. Marttos:美国急救体系构架很好,每位工作人员都遵循流程规范。针对急救来说,要避免伤害的发生,例如注意交通安全和工作安全。但是一旦发生伤害,急救体系能够确保快速将患者送至医院,并由专业的医护团队来提供救治。

美国的急救体系非常强调时间。通常情况下,从事故发生的那一刻起,到第一批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长为5~12分钟。如果在12分钟内无法赶到,急救人员必须重新设计路线和网络,让救护车尽快到达。救护车将患者送至医院的时长也有限制,如果超过30分钟,就需要使用直升机。

在救护车运送患者的过程中,急救人员就开始和医院进行信息沟通,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伤情状况等。因此当患者还未到达医院的时候,医院的创伤团队已经做好准备。医生、护士、麻醉师等医护人员组成的创伤团队紧密合作,严格按照流程规范和指南来诊治患者,这使得他们的操作非常标准化,同时也配合默契、井然有序、动作迅速。由于创伤团队每天都在执行这样高强度、高精度的操作,他们熟悉流程的每个步骤,因此在患者到达的那一刻就能够开展高效有序的工作,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中国医院院长》:如何确保医生在面对大量创伤患者时能够做到忙而不乱,尽可能快且多地拯救患者生命?

Dr. Marttos:实际情况肯定和纸上谈兵不可相提并论。为了确保医生能够应对巨大的压力,我们医院每6个月进行一次演习,应对自然灾害、恐怖袭击、飞机坠毁等不同的情况。例如,医院需要在1个小时内处理300名患者;如何隔离医院避免遭受袭击;如何分诊患者令他们接受合适的治疗;如何加床,或加快病床周转率等。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方面是为医护人员提供他们所需的工作和培训,包括流程规范、指南、演习等等;另一方面还要看到真正的结果,即患者能够生存下来,所以要做质量监管。质量监管非常重要,患者的数据需要录入数据库。不同病情的患者设有不同的指标,例如某些创伤的患者是否在6个小时内接受手术;骨折开裂的患者是否在30分钟内接受抗生素等。这些数据由专职护士录入数据库,每个月进行比较,质量就能够得到长期监管。

《中国医院院长》:质量控制所采用的指标和标准是一致的吗?

Dr. Marttos:地区之间可能会有所差别,但是基本是相似的,根据大量的研究,实际上基本框架应该是一致的。当然,你必须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标准,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在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美国要求患者运送时间超过30分钟就使用直升机,其他国家和地区未必适用。我们帮助巴西创建的创伤急救体系,就是在美国的标准之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些调整。

《中国医院院长》: 美国的急救体系由什么机构负责协调?

Dr. Marttos:在美国,消防同时也承担急救的任务,例如车祸等普通的事故控制和处理主要由消防局或一般的创伤处理中心协调。虽然消防也属于地方政府管控,但这和大规模的伤害事件发生后的急救体系协调还有所不同。在诸如纽约、波士顿、迈阿密等美国大城市,市政府通常设有控制所有水电能源和协调医疗的控制中心。一旦发生大规模伤害事件、自然灾害或恐怖袭击,应急机制就会启动。

创伤急救协调中心需要了解并清楚本地区所有医院的优势专科、能力水平和容载能力。根据患者的实际伤病情况,将他们送至最适合的医院,而非最近的医院。因为最近的医院未必有能够处理该患者病情的医生,如果此时再送至另一家医院,无疑是浪费了患者的宝贵时间。协调中心并不属于哪家医院,而是归属整个地区,救护车也是如此,因此在运送患者上不存在偏颇,而是统一听从协调中心的指挥。

《中国医院院长》:您刚才提到在帮助巴西创建创伤急救体系,能否详细说明一下这个项目?

Dr. Marttos:巴西计划在2016年奥运会之前创建成熟的创伤急救体系,包括院前的分诊体系,指征、指标和标准的建立,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培训,设施的改建改造,设备的建构以及通讯系统的建立。巴西计划创建5家创伤急救中心。目前我们在里约热内卢开展工作已经两年了,已经建成一家创伤急救中心,近期第二家创伤急救中心准备开张。事实上,这两家创伤急救中心都建在贫困地区,率先享受到好处的是当地居民。

与美国不同,巴西没有急救人员,而是医生跟随救护车去现场。巴西的医生曾因为患者太多,工作压力太大而选择辞职。所以我们先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院前分诊中心,中心配备放射等设备和相关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伤情和指征分为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措施。例如黄色房间的患者可以暂作处理之后等待一段时间,而红色房间的患者则必须尽快送至医院治疗,与此同时医院的创伤团队也已经准备就绪。经过合理分诊,医院的医生只需要诊治那些真正需要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压力,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还使得患者诊疗非常有序。这种分诊中心也并不难建,如果医生短缺,护士也可以承担一部分责任。

经过培训和改进之后,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巴西创伤急救体系的改变,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出现了很大的降低;团队协作的方式使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紧密配合,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清洁人员或担架人员,他们都为自己能够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感到自豪,团队士气得到了很大提高。我每个月都会去巴西工作一周,亲眼看到质量在持续改进。

《中国医院院长》:您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是什么?

Dr. Marttos:我此次来中国主要是学习,并亲眼见识中国的发展。此次中国之行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的发展速度,不只是经济在快速增长,医疗体系也在持续发展。我相信,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力,目前是创建卓越的创伤急救体系的良机,因为中国有机会能够从一开始就创建独特且有价值的创伤急救体系。

在创建创伤急救体系方面,中国的一大优势在于中国文化提倡辛勤工作、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医护人员可以利用这些品质来帮助患者;而挑战则在于国土面积广大,因此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必须相信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并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创建卓越的创伤急救体系首先要打好基础,一是预防,告诉人们如何避免受到伤害;二是良好的基础设施;三是符合资质的医务人员,清楚了解并严格遵循流程规范。

我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工作了十余年,也曾经在巴西的医疗体系中工作过,目前又帮助巴西创建创伤急救体系。美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流程规范及指南,巴西和中国拥有医疗人文因素,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创伤急救体系就完善了。

《中国医院院长》:在您看来,谁应当承担创建创伤急救体系的领头者职责呢?

Dr. Marttos:各国和各地区的情况不同。

例如,在迈阿密,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泛滥,毒贩之间发生枪击、斗殴和车祸,导致很多人因暴力犯罪而受伤。当时医院和医生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处理这么多伤害,于是当地医生呼吁社会建立创伤中心,由当地人民和公司企业一起捐款,在1992年建立了创伤中心。这是民间呼吁和社会舆论在推动创伤中心的建立。

中国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政府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要实施这项工程,长远的规划必不可少。一方面,医院、医护人员、急救中心等相关机构需要合作,创建流程规范和指南;另一方面,医护人员需要接受培训,获得所需的工具。

《中国医院院长》:您对自己的职业特别有热情,请问在您的经历中,是否发生过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培养了您的热情呢?

Dr. Marttos:我早前在巴西医疗体系中工作的时候,曾经遇到过患儿没有被抢救回来,而我必须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他的妈妈。我见过很多患者,其实对他们来说,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社会地位如何,都一样会受到病痛的折磨。我发誓要尽我所能地帮助我的患者。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技术;推广;绩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02-02

Performance nalysis of echnology promotion on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on-site control t for sudden chemical poisoning

WANG Chao-ying, LI Hai-hong, GE Xian-min

乡镇化学中毒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村口服自杀者甚多,因此对基层医务人员推广学化学中毒的救治知识和技术、及时诊断和抢救中毒患者是十分必要和有很大的作用。 “广西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治与现场防控技术”是一项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从预防控制到中毒应急救治、从研究到管理的综合性技术研究成果,通过向基层推广,可使基层医务人员掌握处置急性化学中毒事件方法,救治救活更多的中毒患者[1]。本项目为广西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课题之一,我们选择广西某一示范县进行“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治与现场防控技术”推广,现对推广情况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西马山县医疗技术人员,包括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综合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部分村卫生所共140个医疗机构301人。

1.2 推广方法 2008年~2010年实施广西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治与现场防控技术的应用示范性研究。现场调查当地的卫生基本情况,每年进行突发化学中毒知识培训和技术推广,针对不同的单位发放相关书籍,如发放给马山县疾控中心《职业病危害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和《职业卫生检测技术》,发放给县直综合及专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等,我院医生亲临部分乡镇医疗机构指导工作。

1.3 推广内容:常见化学中毒事故识别、应急处理和控制,常见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治综合疗法,常见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现场防控应急救援措施,急性有机磷和常见毒蕈中毒诊断与救治等。

1.4 绩效分析方法 (1)对被培训人员进行培训问卷调查,了解培训效果。(2)对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服务问卷调查,了解经培训后服务层面是否扩大。(3) 从广西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收集每年马山县化学中毒数据,了解当地生产性急性化学中毒发生情况,分析基层医务人员预防控制和诊断救治急性化学中毒的水平。

2 结果

2.1 技术推广能力

马山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机构培训覆盖率达100%,村卫生所培训覆盖率达80%以上,人员的培训覆盖率达县直医疗机构达187.8%、卫生院达124%、村卫生所达86.6%(见表1),完成了100%以上的乡级卫生机构和80%以上的村级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接受培训的指标。

**应培训人员数是指从事职业卫生和防保工作人员和放射科医师、门诊医师,实际培训人员除了职业卫生和防保工作人员、门诊医师、急诊科医生外,还包括了一些临床医师及其他人员。

2.2 技术推广效果

2.2.1 培训效果:为了检验和巩固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对受训人员进行了理论考试,参加培训考试的合格率达99.7%。通过问卷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60%以上的人员在培训之前,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突发化学中毒应急救治技术,88%的人认为通过培训学习,收获很大:从未学习过的医生对常见化学中毒救治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前了解过的医生对常见化学中毒救治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和提高;一致认为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今后继续举行类似的活动(见表2)。

2.2.2 服务层面:马山县医务人员在了解和掌握化学中毒救治知识和技术后,不仅能在工作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在社会上成为化学中毒防治的宣传员(见表3):80.2%的人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开展系列的化学中毒防治技术服务,包括向群众宣传化学中毒救治知识、向群众提供化学中毒救治技术咨询、为群众开展职业健康体检或诊疗、为企业管理人员和/或劳动者和/或下级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开展化学中毒救治知识培训等。

2.2.3 化学中毒发生情况:自2008年开始培训后,马山县每年发生的生产性农药中毒事件基本得到控制,见表4。同时我院每年接到马山县发生化学中毒事件救援的电话有所减少,2007年8次、2008年8次、2009年6次、2010年2次,2011年无。

4 讨论

通过向基层推广“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治与现场防控技术”,可以使基层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常见急性化学中毒的识别、诊断和应急处置技术,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降低急性中毒患者的死亡率,把危害和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避免中毒事件的蔓延和恶化;同时培养基层医务人员为预防控制化学中毒的宣传员,向广大农民宣传在喷洒农药时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减少急性化学中毒的发生。

本次短短三年的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使马山县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了广西常见的化学中毒救治知识和技术,在工作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迅速诊断和抢救中毒患者,有效地减少和降低急性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而且在社会上成为化学中毒防治的宣传员,有效控制了马山县生产性化学中毒的发生。

但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乡镇卫生院的抢救设施(如血透机)比较缺乏,使推广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障碍,没有配套的器械和药品是适宜技术未被使用的主要原因[2]。因经费、人力等因素制约,技术推广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集中培训的方式上,仅对部分乡镇卫生院亲临指导工作。在今后的推广技术过程中,应投入足够的推广经费,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并进一步探索推广摸式,真正使所有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得到收获。

参考文献:

[1] 葛宪民,耿文奎,李勇强,等.广西常见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现场防控应急救援措施的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2007,13(2):76-79.

[2] 茹淞,胡尚英,刘元强,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7):776-777.

作者简介:

王超英,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诊断工作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9篇

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救护措施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临床学科[1],在临床急救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元化教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相结合,讲授、讨论、模型、图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2],笔者将之应用于中医急诊学教学实践,效果颇佳,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从中医急诊学多元化教学应用必要性、基本方法探讨、问题展望3方面详述如下。

1中医急诊学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急诊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临床急救医学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面对目前复杂的医疗形势,如何进一步搞好中医急诊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中医急诊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鉴于该学科临床实践性极强、难以掌握等自身特点。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逐渐暴露出诸多缺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3]:(1)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自学能力较差,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医急诊学多元化教学具体方法探讨

多元化教学基于“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结合中医急诊学的学科特点,笔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

针对课程不同部分各自的特点,我们选择性采用观看录像、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如“人工气道”一章,在课堂授课时采用了大量图片、视频及建立人工气道时所用实物诸如口咽通气管、气管导管、喉镜等,此方法集文字、数据、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于一身,提供了一个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互性很强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内容更具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2PBL教学法,突出中医急诊临床疗效

PBL教学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课程讲授模式,在国外发达医学院校已广泛应用。其基本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共5个阶段[4]。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旨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目前临床急救过程中,现代西医面临诸多问题,笔者由此引导学生开辟新的视角,寻找中医治疗切入点,如讲授“外感发热急症”时,首先在课前进行临床调研,西医药抗感染的同时,明确柴胡制剂、清开灵、双黄连、炎琥宁等“清热解毒、退热”中药的良好疗效,然后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最后教师围绕中医药临床急救治疗切入点进行讲解、归纳、总结,以其“简便效廉”的优势凸显中医急诊的临床疗效,树立学生的专业信心和理念。

2.3案例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急救思维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5]。在中医急诊学教学实践中,以临床案例形式体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能亲身体验中医治疗急症的诊断及急救思维过程,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如“急性脾心痛”章节,我在开始讲解教材内容前先引用一个典型病例,首先让学生分析急性脾心痛的病因、临床症状、体征及中西医治疗,同时,由教师提供学生所需的资料,采用暗示、启发等方法拓宽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其对急诊学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西医学进行初步体验,然后由教师讲解,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急诊急救临床思维不同于临床其他各科的先诊断后治疗常规程序,急诊是医生敏捷运用四诊,实现快速诊断,迅速确立治则和治法,及时、准确地予以临床急救[6],因此对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熟练掌握,诊断思路要系统而宽广,必须抓住危及患者生命的首要矛盾,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这些通过案例教学法可较好地传授给学生。

2.4临床观摩教学法,注重提升学生临床操作技能

临床观摩教学法是将某些典型病人请进教室,或模拟病人,现场观摩教学。强调理论与临床相结合,避免教学与临床相脱节,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易于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临床急救技能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中医急诊理念及临床思维虽具有指导价值,但现代急诊技术及急救操作技能的提升更是不可或缺的,鉴于此,我们分批次组织学生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临床观摩示教室及抢救室内开展心肺复苏急救术、气管插管、院前救护等模拟演练,增加了学生动手机会,提升了急诊急救能力。目前,已有研究表明[7-8]: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以病例为引导(CBS)的中医急诊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临床技能,加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准确实施急救的综合能力。当然,中医急诊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西医急诊技术培训模式,教学过程应在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框架下突出中医急诊能力的运用,加强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基本技能的培训,如切诊方面:休克(可能肌肤湿冷,脉微欲绝)、心脏呼吸骤停(脉搏消失)、心律失常(脉律不齐)等,力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10篇

聪明可爱的藏族女孩小西来踏进医院大门的那一刻,就受到了医务人员的热切关注,温暖的微笑和热情的拥抱,让浓浓的爱意顷刻间包围了她。医护人员的这份特别关切始于两年前。

两年前,正是在玉树灾区执行救灾任务的二五五方舱医院和后方医院的治疗下,重度烧伤的小西来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并得到了很好的康复治疗,包括面部植皮。医院不仅免除了小西来的医疗费用,还组织全体医护人员为小西来捐了数万元善款。而小西来和二五五医院的缘分,还远不止于此,医院还为小西来等数十位汶川及玉树地震受灾儿童建立了档案,将捐助他们到大学毕业,并会始终关注他们的成长。

对二五五医院来说,关爱小西来等地震受灾儿童,并不仅仅是出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道关怀,更是抗震救灾医疗方舱爱心救援的延伸。汶川、玉树地震的救灾任务,赋予了二五五医院一种特殊的使命。

千里驰援,温暖灾区

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小西来这位灾区儿童的到来,还是令许多二五五医院野战方舱医疗队成员想起了两次抗震救灾的经历。

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绵竹,他们第一次使用了野战方舱医院进行救援,先后救治伤病员16241人、收住入院447人、手术823例,抢救成功率达100%,被灾区群众称为“生命方舟”。

当时的绵竹,是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有3万多重伤员亟待治疗和转移。二五五医院野战方舱医疗队的到来,为无数灾难中的百姓带来了希望。

“人歇舱不歇”,为抢救更多的生命,二五五医院采取了多种办法,同时可以展开4台手术,对4名重症患者进行监护。

先进的野战医疗条件,保障了救治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行。具备手术方舱、X光线检查方舱、急救方舱、远程医疗方舱等12个野战医疗方舱的二五五方舱医院,不仅具备检伤分类、急救手术、供应洗消等功能,还可自己供应电、水、气,昼夜可通过伤员400名、留治伤员200名,还可以进行野战医院与地方医院的适时对接、远程会诊车多点对一点的专家会诊等。

使用新型野战医疗方舱,医疗队平均8分钟救治一名患者,创造了地震灾区抢救和转送伤员的奇迹。

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每天休息不足5个小时。

生命奇迹不断在这里产生:12名高危产妇安全出院,167名重症急症伤员渡过难关,被困井下196小时的矿工赖元平经紧急救治后被安全送至总医院,转危为安……

2008年5月26日,二五五医院在汶川救援时迎来了首个剖腹产婴儿。他的父母韩静夫妇为了感谢的恩情,给孩子起名“舱生”,也就是小震奥。

在医院为小震奥母子建起的一个绿色帐篷内,医院作出了郑重承诺:“二五五医院承诺将长期关心和照顾小震奥,并且供养他直至大学毕业。”

二五五医院,在绵竹留下的还不止这些。

36年前,二五五医院曾经历唐山大地震,2/3的医护人员伤亡,在科主任以上人员无一幸免的情况下,他们在废墟上迅速成立了第一支医疗队,救援3000余人,被国防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单位。1987年,医院抽调野战医疗所奔赴老山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治伤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长期的实践中,二五五医院传承和凝结了打不垮的老山作战精神、压不弯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勇争先的卫勤先锋精神,这三种精神已成为二五五医院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精神支撑。

凭借在野战医疗和抗震救灾医疗上丰富的经验和优势,后期二五五医院又把救助转移到了恢复和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上。

为给当地群众在灾后重建的过渡时期提供医疗服务创造良好条件,二五五医院还吸取了当年唐山抗震和小汤山抗击非典中建设医院的经验,与绵竹市人民医院成立了联合领导机构,启动了重建灾区医院的方案。这家大型抗震救灾医院床位800张、日门诊量达2500人至3000人,能够开展大型诊疗诊治、手术等工作,为灾区留下了永远的野战方舱。

三江源头架起“生命方舟”

生命方舟的故事,不仅响彻四川大地,而且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也广为传颂。

两年前,接到赴玉树执行抗震救灾命令后,二五五医院迅速启动应急方案,紧急集结人员、调试装备、筹措物资,仅用10多个小时就准备就绪。2010年4月15日23时50分,“抢”字头90234次专列承载着160余名官兵、45台装备车辆从唐山南站出发,奔赴玉树灾区。

这支方舱医院的官兵,70%以上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有着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当方舱医院的运输车队似一条钢铁巨龙向青藏高原开进时,令人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四肢发软的高原反应给官兵们上了第一堂课。但剧烈的高原反应,并没有挡住医疗队千里驰援的急切脚步。

刚到达灾区,二五五方舱医院就迎来了第一位伤员——68岁藏族老大妈索南拉毛。

在地震中,她右小腿严重砸伤,由于没有及时处置,已经变得又紫又黑,再不及时治疗很可能造成截肢。方舱医院派车将老人接到医院进行救治,经过十多天的精心治疗,老人奇迹般地能够走路了。

28岁的土登格来是玉树结古镇人,清理废墟时,左眼被铁器挂伤,被送到了方舱医院。经检查发现,眼部下睑缘、结膜和眼轮匝肌有不同程度断裂,医生立刻使用显微器械实施手术,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美容缝合针线,对损伤部位进行精确吻合。半个多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这也是方舱医院实施的首例眼部显微手术。

“快、快、快,紧急抢救!”建筑工张永山被送到二五五野战方舱医院。患者深度昏迷,手脚冰冷发紫,大小便失禁,确诊为急性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生命危在旦夕。高流量面罩吸氧、股静脉插管、全程心电监护……经过近5个小时的治疗,张永山意识恢复,呼吸平稳,各项生命体征慢慢恢复正常。国家高原病防治专家、第三军医大高原系教授高钰琪称赞道,这是玉树灾区抢救严重高原病的成功个例。

在开展医疗救治的同时,他们还主动承担了扎西科赛马场居民安置点的消杀灭任务,定期深入偏远乡村送医送药。在此基础上,他们全力投入灾区医疗重建之中,为灾区留下了一座“不走的抗震医院”。

小西来是2010年6月1日被送到二五五野战方舱医院的,当时她全身致伤面积25%以上。为了让小西来得到更全面的治疗,她被转移到了后方医院——位于唐山的二五五医院,从此,小西来的命运就牵动着二五五医院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11篇

急救护理学心得体会一

20XX年,是我在急诊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们在急诊小楼里摸爬滚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们就要搬到专为急诊科腾出的门诊大楼里,届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科室业务工作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我们肩负着“120”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辖区内“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120”急救站“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门急诊量、累计收住院人次、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为医院各病区及辅助检查科室输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各科室的“两个效益”的增长,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在20XX年上半年,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和谐相处、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急抢救能力

急诊科护士处处以“质量管理年标准”、“全国医疗万里行”检查标准为准绳,加强急诊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建设,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严防差错、医患纠纷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按照医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定期对急救队员进行业务学习及急救技术的培训,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认真钻研业务,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从而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电除颤、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对科室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质控、培训、考核、督导,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们坚决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常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功能状态,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四、加强科室对外宣传,树立医院窗口形象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和反映出医院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象。“120”是救死扶伤的生命救护者,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在日常急救工作和院前急救的时候,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我们时时刻刻注重树形象、抓内涵,为医院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奉献出了一份光和热。

五、实践与思考并重,上半年度工作反思

回顾20XX上半年,我们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意识到在急诊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急诊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小结如下:

1.急诊科就医环境简陋,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患者满意度低,急待搬迁后加以改善。

2.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急急救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要注意对抢救室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如呼吸机、除颤仪等,关键时刻及时跟进,还需要加强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抢救水平。

3.急诊急救工作中缺乏灵活性,要时刻注意和患者、家属进行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发病原因,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

4.要熟练掌握急诊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流程,如急腹症、昏迷、休克、中毒等,对昏迷患者,第一时间开放气道、吸氧,在实施紧急救护的同时,及时通知医生抢救,注意血糖、瞳孔及对光反射、是否颈项强直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避免手忙脚乱。

5.掌握常用急诊抢救药品的用法和用量,严格执行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制度,注意患者过敏史、血糖、心肺功能等,注意用药安全。

6.注意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在急诊患者病情尚未稳定前,一定要加强巡视和沟通,尽量把患者安排在自己实力范围内,以便及时观察和急救。

7.当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或接诊的患者较多时,切记及时向上级汇报,组织抢救,分解危难,做好分诊分流,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希望医院在新的半年加以考虑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待遇问题,以促进急诊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共创医院和谐美好明天。

急救护理学心得体会二

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是省里名列前茅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不仅接诊正常的急重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急诊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急诊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急诊,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急诊是最容易忽略而最重要的东西。

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艺术。首先,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例如:有些患者家属对护士的行为百般挑剔,却对自己患者液体输完都浑然不知,像这样的家属我们就应该在每次更换液体时都耐心的提醒他液体输至什么地方时应该叫护士,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按时巡视病房,多观察液体的进展,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液体没有及时更换了与患者家属产生矛盾。其次,要学会沟通,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

对于来急诊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询问,热情的为其引导。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可以予以搀扶或协助其用推车送至诊室,为其测量生命体征,交予诊室的护士;对于需要并可以去病房治疗的患者,我们可以为其细致的指明病房的位置,避免患者跑“冤枉路”。而对于患病时间长而并不危重的病人我们可以建议他去门诊就医,耐心而细致的告知其门诊的位置和就医的时间,便于患者的安排。

虽然,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搀扶的动作解决不了患者身体上的疼痛,但是,却能迅速缩短护患距离,有效满足病人需要被照顾的心理需求,从而便于我们开展下面的护理工作。最后,通过观察和沟通学会判断,对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也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例如:受外伤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大致的询问了解其受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第一时间为其找到接诊医生为其救治,理而挂号等手续可以稍候补齐。

以上只是我在急诊短暂工作的浅谈,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在急诊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件事都是我的经历,教会我很多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然,想做好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只会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抢救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

急救护理学心得体会三

时光荏苒,为期四个月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结束了,本次正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收获超过以往任何短期的学术活动,不仅改变了我对急诊工作的认识,丰富了我的理论,同时提高了我急救技术能力,受益匪浅,体会如下:

四个月的专科培训,总的来说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其实真正达到急诊专科护士的水平,我现有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培训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4周理论学习、10周临床实践、2周总结汇报。第一个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理论课程,内容都是讲述急诊专科知识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包括了护理管理、护理技术、急救配合、症状护理、临床评估技术、教学培训、护理科研等等。

这次专科护士培训的学习方式给了我们全新的感觉,两方面让我们学员特别满意。一是课程内容安排合理,所学的即是我们工作中所需要的,还可以学习到我们比较少见的蛇毒,蜂蜇伤,电击伤等等处理。急诊是个全科性较强的科室,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那样突如其来的情况不知如何处理,所以这次课程周到的培训内容让我们大家有了新的认识。二是充足的临床实践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所学内容。

看得出,省护理学会为我们的培训化费了很大心血。专科培训共有七大临床实践基地医院,我被安排到xx市xxxx医院和xxxx附属第一医院。在学习期间,这两家医院给我的感觉是:xx市xxxx医院急诊科病人不算很多,但急诊病人的处理流程很优化,便民,集中,人力的分工明确,不但利于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处理而且减少了人力资源,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而xxxx附属第一医院的病人很多,工作繁忙,而且患者的病情危重,经常会遇到重大或特殊病人的抢救,也让我吸取了不少抢救经验,还有抢救室的布局很合理,急救物品的摆放很集中,一目了然,而且中山附一的老师们非常有内涵,无论是论文或科研都做得非常出色,教学能力很强,这也是他们的亮点。最后,我们要完成护理个案和成组计划的论文汇报,进行ppt制作和演讲汇报,还要经过理论,技能操作的最后关口,综合分数合格后才能取得广东省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证。

虽然总的历程有苦有累,但能学到的很多知识是值得的。知识是无价的,但更重要的是我拥有了这个由广东省各大医院急诊人才组成的沟通平台,结交了一帮急诊专业水平较强的朋友,也是一种共享资源,对以后自己的专科水平有了指导沟通作用,并能更好地为急诊发展服务。

急诊科是科室虽小,但体系很大,收治各种各式的急症患者,轻到普通感冒发烧,重到休克,心跳呼吸骤停,而且来得急,来得不定时,所以我们需要更专业,更多元化的知识,才能担任急诊护士。遗憾的是,在这两家医院临床实践期间,遇到儿童及孕妇的患者比较少,没吸取到更好的经验,真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到其他科室去轮转学习,以更适应我们妇儿专科医院急诊的特色。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有规划,还要带着思考,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所在,其实取得资格证并不代表什么,也不代表真正的合格了,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业务水平。

急救护理学心得体会四

从前很喜欢看影视节目中关于急诊科的故事,觉得故事中的医生和护士是那么的果断和干练,具有魅力,让我羡慕不已。没想到多年后长大学成的我现在也有幸成为一名急诊科的护士,从开始的手忙脚乱到渐渐找到规律,这才真正体会到想做好一名急诊科的护士谈何容易!

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是省里名列前茅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不仅接诊正常的急重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急诊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急诊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急诊,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急诊是最容易忽略而最重要的东西。

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艺术。首先,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例如:有些患者家属对护士的行为百般挑剔,却对自己患者液体输完都浑然不知,像这样的家属我们就应该在每次更换液体时都耐心的提醒他液体输至什么地方时应该叫护士,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按时巡视病房,多观察液体的进展,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液体没有及时更换了与患者家属产生矛盾。其次,要学会沟通,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

对于来急诊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询问,热情的为其引导。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可以予以搀扶或协助其用推车送至诊室,为其测量生命体征,交予诊室的护士;对于需要并可以去病房治疗的患者,我们可以为其细致的指明病房的位置,避免患者跑“冤枉路”。而对于患病时间长而并不危重的病人我们可以建议他去门诊就医,耐心而细致的告知其门诊的位置和就医的时间,便于患者的安排。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12篇

突破医院“围墙”树立“大救援”理念

记者:作为有丰富灾难救援经验的专家,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所参加的历次救援行动情况。

刘爱兵:2004年底,印度洋发生因地震引发的海啸,我国政府派出的国际救援队首次加入了检验医学专业人员,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赶赴灾区后,我们首先进行了房屋清淤等准备工作,第二天将化验室设在急诊病区,能够开展30多个项目。开检后,除完成中国病区的检验标本外,还接收了其他多个国家病区送检的标本,同时也下到多国病区采集标本,每天完成约30个检验项目。在14个工作日内,共完成316人次检验,并在装备简陋、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帮助印度尼西亚亚齐省的班达亚齐总医院恢复、重建了当地第一家实验室。它不仅承担了中国病区的检验工作,还完成了在灾区救援的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英国等多个救援组织送检的标本。这个实验室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被称之为“中国实验室”(China Lab),受到当地政府、多国救援组织和广大民众的广泛赞誉。

2005年10月发生的巴基斯坦地震中,我们对西北边境省巴拉考特地区实施了医学救援。巴拉考特地区基础设施差,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当时WHO及当地政府已向灾区发出痢疾等肠道传染病预警,但我们在分析了上千例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后,并未发现出血性肠炎的粪便形态学表现,仅为一般肠炎的形态学表现,结合当地气候和灾情特点,判断出现肠道传染病疫情的可能性不大。据此结果,我们及时通告WHO和当地卫生部门,使他们在关注疫情的同时告诉居民,由此消除了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状态,也为灾区制订防疫策略提供了客观依据,后来证实,我们的建议是正确的。根据对血液、尿液的分析结果,我们还提出了灾区当时的疾病谱特点,外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疾病多见,与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差、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对居民疾病防治有积极意义。

2006年5月印尼日惹特别行政区地震,我们参与了班图尔县地震重灾区救援行动。灾后居民卫生习惯差,灾民基本生活卫生条件尚无保障,可能出现传染病疫情。我们于灾后第6天首次查出1例急性出血性肠炎患者,随后又陆续发现多例患者。我们及时采取两项措施,第一,对患者及家属所驻难民营场所和水源进行杀、消、灭工作,发放防疫药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第二,在第一时间向灾区、WHO及当地卫生机构通报我们发现的问题及建议,与各国救援队及时沟通,形成一道严密的防控网络。这一措施对监控灾区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起到积极作用。在灾后1周内,有大量外伤、骨折患者,检验医学专业配合外科完成20例患者术前实验室检查,完成了上千例内科患者实验室检查,对急需救治的患者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请您结合参加国内外救援的经验,谈谈我国救援医学的发展现状。

刘爱兵:救援医学是指以“大急救”(即救援)为中心,以急救医学、灾难医学、临床急诊学、危重症监护学为基础,融入通讯、运输、建筑、消防、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的。就2004年12月的印度尼西亚海啸救援来说,此次救援就是各学科互相融合的综合体现。首先,救援的首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因此救援队分为搜索、医疗、后勤保障和生活保障等很多部分,这就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其次,灾害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生理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精神、心理上的创伤,因此,面对受灾的人群,救援的重点除了药物、手术等传统治疗,还需要给难民进行心理治疗和辅导。第三,灾害救援的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就是要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因此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需要立刻开展,这就体现了多种医学学科的交叉。

目前我国救援医学的水平和实力,经过数次国内外救援实践已得到迅猛发展。2009年,由我院参与组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获得了联合国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世界第十二支、亚洲第二支获得资格认证的救援队;我国一些大城市医院的紧急救援能力也得到了国际认可。但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救援体系;我国的医务人员习惯于在院内抢救各种危重症患者,这就对我国的救援医学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即如何突破医院的“围墙”,以适应救援医学“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要求。我认为,要达到上述要求,首先应该加大政府投入,使院前急救纳入公共卫生事业范畴和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应树立“大救援”的理念。所谓“大救援”理念,就是对灾害事故的医学救援,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系统,多部门协同合作,动员一切可以借助的社会资源,依靠卫生、消防、公安、军队及红十字会员等救援人员的合作,共同完成救援任务。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破除“水来土挡”的传统理念,使医学救援不再孤立,逐步形成真正的救援网络。最后应该普及基本的医学救援知识,让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能力得到全民普及,真正使“第一目击者”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

大力发展灾难检验医学

发挥其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

记者:作为我国国际救援队中为数不多的检验医学专家,您认为检验医学在灾难救援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刘爱兵:我认为在灾难救援中,检验医学应成为一门分支学科,称之为灾难检验医学,隶属于灾难医学范畴。在规模和建制上,它不同于综合医院检验科,也有别于军队野战医院化验室;应服从灾难紧急救援这一宗旨,以配合抢救、挽救生命为首要目的。在检验医学专业设置和装备配备上,应根据灾区地域特点设置专业范围;装备应精良、便携,具有快速应急和全天候保障等特点。这门学科将在灾难医学和检验医学专业基础上发展、成熟。

记者:我国作为灾难多发国家,请您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我国灾难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

刘爱兵:首先从装备上说,我认为灾难检验医学的装备应与检验医学学科发展方向一致,即装备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应便携、体积小、维护保养方便、适宜在多种条件下使用,不宜携带大量液体试剂,干化学法诊断仪器和试剂也要符合上述要求。其次从专业人员装备上说,我认为在灾难紧急救援中,检验专业人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要具备临床检验学、临床化学、微生物学和预防医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仪器维护、保养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技能。到达灾难现场后,专业的检验人员能在野战条件、没有维修保养工程师支持的特殊情况下,2小时内全部展开仪器,并使仪器处于工作状态。检验人员要求身体健康、知识全面、业务熟练、操作技能强,既是检验医师,又是技师,并兼卫生防疫医师职责。再次,从专业设置上说,灾难检验医学的专业范围,可能具有灵活性,主要与灾难地域和发生时间有关,必需设置基本专业范围,在此基础上,按照对灾区地域、灾情大小和灾难发生时间三个主要因素调整专业侧重点和范围,配备相应数量试剂。最后我认为,我们的灾难检验医学要与国际接轨。与国外专业救援队相比,中国国际救援队具有自身优势和独特之处,这支涵盖多学科的专业救援队伍已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检验医学在灾难救援实践中也证明了其作用,但自身也有不足。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其他救援队的先进经验,并努力发挥检验医学专业优势,使我国的国际救援队真正具有理念先进、管理规范、设备优良、优势学科明显等特点。

记者:刚成立的武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刘爱兵:主要任务是开展医学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开发性研究;为院内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军队、武警部队、地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课题提供实验基础平台;接受国内外学者交流;以及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研究。

医学实验中心由三部分组成。综合实验室:设有分子生物学室、分子免疫室、分子病理室、分子微生物室、精密仪器室、动物实验室等。专科实验室:具有开展全院临床特色研究的专科实验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能够开展Ⅱ~Ⅳ期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实验中心为全院提供相应的研究技术平台,可以开展细胞克隆、载体构建、图像分析、基因分析、基因表达、蛋白质纯化与鉴定、原位分子杂交等实验研究。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急性危重病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76-01

1 中西医各自治疗急性危重病的弊端

在西医治疗方面,虽然西医擅长急救,但是却缺少关于急救的整体辩证理论,例如发病的原因,气血是否顺畅,三焦是否有问题等等,而在急救的具体过程中,西医的治疗重点在于解除病情,根据病患的体征着手,从发病末端解决,这样的治疗方法不注重患者发病的原因,往往不能彻底根治患者的病情,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病情的作用,在解决急性危重病时,可以使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作为应急的选择方法。在中医治疗方面,众所周知,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先对病患做初步的了解,然后找到发病的原因,先解决病根,再通过一些辅助药材解决表面的病症。这种治疗方式虽然能够根治病情,但是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对于急性的危重病不太适用,只能作为后期处理的治疗方法。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对于急性危重病的治疗,西医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而中医面线处于劣势。但是我们需要明晰,我们不能根据治疗的结果来判定中西医治疗的方法哪种更为有效,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急性危重病的病症取两种治疗方式各自的长处,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治疗风险,提高治愈比率。当然,作为数千年中医的传承者,我们也需要对中医的治疗方式不断的探索并且改进,争取能够使中医更好的适应当前时展,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病情。

3 寻找中西医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最佳途径

虽然急性危重病的病情纷繁复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万千病情中寻找到共同点。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在手术科室还是在其他一般科室,很多急性的常见病,如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病情仍然继续恶化,那么基本都会走向一个相同的结局,包括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炎,脓毒病,多脏器官衰竭以及营养衰竭等等,在这当中还不包含一些慢性病症的晚期临终状态。像上述的病症,根据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基本可以囊括在中医创立的三证三法理论体系当中,即淤血证和活血化瘀法,毒热证和清热解毒法,急性虚证和扶正固本法。如果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这三证三法,并且能够适时的配合现代西医的急救方法,那么中医治疗急性危重病的工作就会迎刃而解,这样的方法虽然不是根据中医古老的理论进行解决,但是在治疗之后却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西医对于急性危重病的治疗无疑是最佳选择,但是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突况,例如,在运用西医方法治疗时,往往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急性呼吸性窘迫综合征,西医对这种病症采取的方法是使用呼吸机或者是呼气末正压通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病患的动脉血氧分压,进而延续患者的生命,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在高浓度氧气吸入之后,很多患者出现呼吸急迫短促,腹部胀满,舌质绛红的症状,这些症状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痛苦和危险的,这种状况在西医中虽然无法解决,却符合了中医的阳明腑证明,运用中医理论中的上清下泻的治疗方法,适用凉膈散去芒硝多用大黄,这样就能够使患者在通便之后,降低PaO2的数值,进而在短期之后即可恢复正常,实现早起痊愈的效果。再如缺血性急性肾功能的衰竭,会出现少尿或者无尿,高钾血症,这种病往往会危及到生命安全,在西医治疗中会采取人工肾透析的方法,如果在透析的过程中,给患者开益气活血的解毒方药,例如黄芪,丹参,大黄等等,那么绝大多数的患者就会在一个月左右肾脏恢复正常状态。

4 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思路和方法的建议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中医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尤其是现在急性危重病日益增多的状态之下,我们更应该将中医的先进理论保留下来,并且不断的更新升级中医理论,做到与时俱进。西医是外国的智慧结晶,传到我国才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对西医还没有研究通透,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疗急性危重病,我们需要对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做详细的了解,并且取各家之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中医的整体辩证理论,而并非是哪里有问题就专治哪里,就以毒热证做例子,如果能够证明问题在于阳明,但是却出现血热内盛,急下存阴的状况,那么就需要在急下之后立即清理肠道中的细菌以及内毒素,这样就可以避免肠道里的细菌进入到血液当中,并发其他病症。而在采用西医治疗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对于腑脏,经络,阴阳的调理,促进阴平阳秘,正气内存的治疗。这种整体的调理,主要是对免疫功能,能量代谢,应急反应等方面的影响,在西医治疗过程中加入中医的整体调理理论,会使患者的治疗时间更短,身体免遭不必要的痛苦。

5 结 语

中医擅长根治,西医擅长急救。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病症甚至是急性危重病,在这种结合过程中,我们需要取中西医各家之长,补双方之短,经过不断的摸索,探究,研究出一套成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思路和方法是一项巨大而又宏观的课题,内容涉猎较广,涉及学科也相对较多,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填补,充实内容,才能够使这种思路更加新颖,方法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高培阳,王春霞,郑翔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9):73.

[2]刁人政,邹建东,韦宏庆,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1999,8(1):9-10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1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从2009年2月22日2∶20到2009年2月23日2∶20,西山煤电古交矿区总医院收治的瓦斯爆炸事故伤员共计116例。

1.2 矿难伤员接诊和院内分流流程

面对大量送入医院的伤员,医务人员在医院急救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和领导下迅速启动应急预案[2]。在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实施救治,抢救、分诊、治疗工作同步进行,成立了指挥小组(由主管外科的副院长,急诊科主任等组成),抢救小组(由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等担任小组组长,组员由院内医师构成),护送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由护士构成),综合服务组(由总务科人员,器械科、太平房等后勤人员组成)。具体接诊和分流流程见图1。

1.3 分析指标

分析瓦斯爆炸事故伤员男女比例、年龄分布;伤情特点、分布;院内分流去向分布,急诊科停留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录入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0.0软件,采用图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瓦斯爆炸伤员接诊和院内分流

瓦斯爆炸伤员到达医院后,主要由抢救小组和护送小组完成整个接诊和分流,综合服务组提供全面支持,指挥小组进行全面调度和协调。接诊和分流流程见图1。

2.2 瓦斯爆炸伤员基本情况

某瓦斯爆炸事故伤员均为男性,年龄31~45岁,(30.6±2.1)岁。116例伤员均有急性有害气体中毒,其中合并烧伤19例,合并骨折5例,合并软组织损伤37例。见表1。

2.3 瓦斯爆炸伤员急诊科停留时间和院内分流去向

此次救援中,瓦斯爆炸伤员在我院急诊科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停留0~20 min的伤员约占全部伤员的79.3%,停留21~60 min的伤员占16.4%,停留超过60 min的仅为4.3%。院内分流去向中,抢救无效进入太平房的为21.6%。见表2。

3 讨论

瓦斯爆炸是矿山最严重、破坏性最强的群体伤亡事故,它是由两种以上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多个部位和脏器的损伤, 主要决定因素为瓦斯爆炸时的压力、 继发性打击伤机械性损伤、瓦斯爆炸时的温度和瓦斯爆炸时产生有害气体。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接诊的瓦斯爆炸伤员多数为单纯的急性有害气体中毒,少数合并有烧伤、骨折和软组织损伤,有严重复合伤者很少。究其原因,可能与多数严重复合伤患者在现场及院前已经死亡有关。同时,也提示瓦斯爆炸事故院内急救应该重点加强群体急性有害气体中毒伤员的急救,而在煤矿井下工作的多数是青壮年男性,减少迟发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意义任重而道远。

关于瓦斯爆炸伤的急救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煤炭系统就有了自己的创伤急救模式。自2002年以后,国家依托煤炭总医院又建立了全国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下辖18个省级矿山医疗救护分中心,24支矿山医疗救护骨干队伍,救护人员超过万人。通过这些举措,全国矿山医疗机构联成网络,形成了国家矿山医疗急救中心省级分中心矿务局总医院矿医院井口保健站三级医疗救护网络[3]。

医疗机构开通绿色通道。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在严重创伤救治中,从急诊科、手术室到ICU,由创伤专业人员全程参与指挥、抢救,减少检查、会诊等中间环节,以最快的速度保证患者在院内的“零通过时间”的救治体系[4]。

结合本次研究,本院作为某瓦斯爆炸事故的救援中心力量,在事故发生后,在医院急诊科成立了指挥小组、抢救小组、护送小组和综合服务组。面对伤员数量多、伤情重、集中就诊等一系列问题,迅速制定出急诊诊治流程,有条不紊的分检轻重伤员,及时给予生命支持,尽快完成检查,尽力确保了伤员最短时内得到专科处理,有效地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24 h内,共收治伤员116例,其中经抢救死亡者仅有25例,为总人数的21.6%。且多数伤员的停留时间集中在0~20 min。

由于事件的突发性,且本院在科研方面力量较薄弱,本次瓦斯爆炸事故伤员的各项资料获取不完整,本研究只能做简单的统计描述和分析,这是本研究的局限性。

作为瓦斯爆炸事故救治的核心,本院急诊科反应迅速、诊治及时,制定了合理的救治流程,保证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这和严格的管理、科学的态度、高超的技术、平时模拟强化训练以及灾前抢救预案的制定分不开的[1]。2006国务院就正式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的件总体应急预案》,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四大类,这就要求每个医疗单位、每个医疗救援队都应针对自身的任务,遵照国家总体预案,制定出科学性高、操作性强的医疗抢救预案[5]。在面对可能发生的类似灾难,实施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6],从而达到降低病死率、减少伤残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武秀昆.瓦斯爆炸的现场抢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0,9(5):343—344.

[2] 刘纪宁,杨雍,吕汝琦,等.有效预检分诊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7):681—683.

[3] 王明晓.提升我国矿山医疗救护能力的重要举措[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12):929.

[4] 姚章,张宇,孙士锦,等.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4):268—270.

[5] 侯世科,樊毫军,杨轶.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汶川地震救援谈科学施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0):1013—1015.

[6] 胡卫建,陈发岱.地震紧急医疗救援唤起对急诊流行病学的重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0):1231—1232.

(收稿日期:2012—05—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12

作者单位:030200 山西省古交市,西山煤电古交矿区总医院急诊科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15篇

琼北地区是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市是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作为省西部经济、文化中心,开展医院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工作方针,提高政府地震应急能力和措施,特别是医院处置突发性灾害事件,快速有效地抢救伤员,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人数。

通过开展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检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程序,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高市地震灾害救援队伍紧急救援能力。本次演练的重点是现场人员的搜救、抢救与伤员的医疗救治;演练应注重实战,突出可操作性。

二、演练的组织领导

成立2014年市地震应急综合演练领导小组: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以及市各镇分管领导、那大城区中学校领导参加此次应急演练现场观摩。地震应急综合演练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三、演练时间、地点和内容

时间:2014年9月下旬

地点:市西部医院

演练内容: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实战演练。演练持续时间约为1小时,牵头单位为市地震局,参演单位有市消防支队、市卫生局、团市委、市公安局、市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市第一人民医院等。

四、演练的震情、灾情设置

市城区发生6.5级破坏性地震。地震对市区造成Ⅷ—Ⅸ度破坏,建筑物损毁、倒塌较严重,有人员伤亡,通讯、供电、供水中断,道路堵塞,并伴有火灾。造成市民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局部出现社会治安问题。

五、演练的情景和科目设置

(一)演练情景设置

本次演练将模拟我市城区发生了破坏性地震,地震现场西部医院造成部份建筑物倒塌,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并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后的应急处置过程。

(二)演练科目设置

演练拟设置7个科目:

1、避震与疏散。地震发生时,防空警报拉响,西部医院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医护人员立即进行避震,在院方的领导下疏散到空旷安全地带。

2、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赶赴灾区。接到西部医院请求救援后,市消队支队立即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灾区进行救援行动。

3、成立地震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市政府在西部医院地震现场设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搭设现场指挥帐篷),各成员单位及时到位,研究救灾救援工作。

4、设立临时医疗救治站(搭设临时医疗救治站帐篷)。市人民医院在救治站对伤病员开展现场医疗救治任务:(1)地震现场伤病员进入临时救治站;(2)急救救护车转运伤病员进入临时救治站。

5、受困人员搜救。医院部分楼房倒塌,市消防支队官兵展开搜救任务:(1)火灾现场建筑火灾扑救行动;(2)疏散小组利用拉梯、绳索、担架等器材对楼上被困病人进行营救,并进行简易医疗救护;(3)搜救小组利用救生、破拆器材,搜救建筑物倒塌废墟下压埋的被困人员。

6、市疾控中心组织消杀小组对受灾区域和转运救护车进行消杀,按震时消杀规范要求操作。

7、市公安局在指定区域划定警戒线,进行现场保卫及救援物资安全任务;市交警支队对道路交通进行管制,确保救援通道畅通。

六、地震应急演练准备工作进度安排

1、9月10日—9月18日

各演练单位制定地震应急演练方案,设置演练科目,编制演练流程,编写应急演练脚本。

2、9月19日—9月22日

各专业队单项演练,到专定现场进行训练指导。

市地震局负责演练各项准备工作,协调各演练单位科目所需的各类器材、演练材料及其他标志。

3、9月23日—9月24日

各演练成员单位进行合成演练,开展预演。市电视台准备现场摄影摄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