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锁骨骨折康复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锁骨的骨折影响着患者的上肢活动,当前对于锁骨骨折的治疗大多为手术治疗为主:①是因为手术法治疗更加有效;②则是因为康复速度更快。在对骨折后的锁骨进行内外位固定后,仍然可能存在愈合不良的情况,所以对发生愈合率差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提高锁骨骨折治疗的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骨科临床资料共150例,并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三组,每组50例,男女比例适当,此处对于每一组都相应的锁骨骨折治疗方法。重点观察的是骨折愈合不良的部分患者,并采用相应的补救方法。在观察的150例患者当中,其中以锁骨左侧骨折为主,另外骨折类型则是以闭合性骨折为主。由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为锁骨薄弱处,故为锁骨骨折的常见部位。
1.2方法 首先是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然后对成功愈合率进行统计并发现其原因,进而能为制定补救措施提供参考。锁骨骨折的手术法治疗为骨内固定法,使用钛制板和克氏针来实现锁骨骨折处的固定,手术效果明显而且成功率较高。相比较于外部固定法,这种方法更为有效,而且受到更多的患者的青睐。患者骨折处均用钛板固定,而且术中无不良情况发生。随后,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观察,统计骨折修复处的愈合率,并将结果汇总成表格,而分为三组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对比的对象,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2 结果
对三组的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无论是何种手术修复方法,都有治疗后愈合差的情况,所以提示,要对骨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做好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此才能够进一步提高锁骨骨折修复的成功率。见表1。
3 结论
锁骨骨折在骨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由于锁骨的体表位置明显,在人遭到外部冲击时很容易就会造成锁骨的损伤。锁骨周边也有重要的血管神经走行,如果外伤严重时则可能会损伤血管神经鞘而导致相应的严重症状。所以锁骨骨折后要进行及时的修复,并且要保证其快速的愈合,因此就对在经手术治疗后锁骨愈合情况仍较差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再采用一定的补救方法来治疗。
3.1锁骨骨折手术治疗不愈合的原因分析 造成锁骨骨折术后愈合效果差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①手术因素;②非手术因素。其中非手术因素是指,由于严重的外伤导致骨折处的情况不容乐观,表现为粉碎性骨折以及骨折错位明显,修复难度较大。这样的后果往往是即使修复手术可以进行,但也由于情况的严重性使得骨折愈合的效果很难保证。另一方面,则是手术因素,包括手术中的操作失误以及术后的护理不当等等,这些原因所导致的后果往往可以避免,所以就此分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常见的手术因素,如在对锁骨骨折修复时,损伤了骨外膜及其内含的丰富血管,而导致骨折处的修复速率下降,严重的是会导致骨坏死或是其他的并发症。然后还有可能是因为骨折处活动度变大,而使得骨折固定装置发生移位或是滑动,进一步导致骨折修复不良,严重的会使得锁骨再生异常。这些都是要在手术中极力避免的,此外术后护理也很重要,不正确的活动锁骨也会使得锁骨康复缓慢,以及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都会影响着锁骨骨折的愈合。在对150例锁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全大多数愈合不良的患者都是由于手术因素所造成的。在接近6.7%的不良愈合率中,有89%的不良愈合情况都是由于手术因素所致,而且多为骨折处固定滑动或是移位,因此提示要在手术环节上做好补救措施才能降低骨折固定脱位的情况发生比率。
3.2锁骨骨折不愈合的补救措施 既然分析出了锁骨骨折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就可以相应的做出补救措施,最为关键的是要防止骨折固定处的稳定性。所以,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骨折固定装置,常用的为钢板和克氏针固定,然而由于其力学特性所决定,往往运用部位不正确就很容易造成移位。比如,克氏针则更适合于近端固定。另一方面,术后患者活动时应该要注意对骨折处的活动把握,活动的方向和力度都会影响着骨折处固定装置的松紧,因此在这两方面都应该做好。然后,术前以及术中都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应尽量避免对骨外膜的血管造成破坏,以免进一步影响后期的康复和护理工作。
3.3锁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要提高锁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愈合率,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由于克氏针固定法的广泛应用于骨折处的固定,所以对于克氏针的适用部位和适用情况要十分清楚。其中克氏针在近端锁骨骨折以及中段骨折的修复中较为合适,而常见的固定物还有张力带固定、钢丝固定以及钢板螺钉固定等等,所以就要求要对患者骨折处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选择合适的固定物。
要提高锁骨的骨折愈合率绝非易事,这需要术中的严谨操作以及术后的细心护理。在骨折修复时,一定要遵循少损伤的原则,尽可能地在修复骨折的同时降低损伤的情况,如此可以有效维护骨折处的组织以及加快骨折愈合,而且也为后期护理减轻了压力。
参考文献:
[1]叶茂,袁金凤. 锁骨骨折手术治疗及骨不愈合原因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06).
【关键词】 骨创伤;康复锻炼;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16-02
骨创伤是外科常见疾病及多发病之一,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均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临床康复医疗的发展,骨创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恢复也逐渐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有效的康复锻炼措施可最大限度的恢复骨创伤患者的功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何实施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和加强护理措施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2],作为骨科创伤恢复最安全方便的恢复方法,其价值不容忽视。因此,笔者主要讨论护理干预配合康复功能锻炼在我院100例骨创伤术后患者中的运用。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00例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6.6±4.23)岁;其中单纯股骨颈骨折15例、锁骨骨折5例、尺桡骨骨折20例、膝部骨折10例;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25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7.6±3.23)岁;其中单纯股骨颈骨折10例、锁骨骨折4例、尺桡骨骨折16例、膝部骨折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创部位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骨外科常规护理,如知识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术后多数患者因害怕活动会引起手术切口裂开、关节脱位、出血及疼痛等,不愿意进行术后早期活动,护士应及时给予解释和鼓励,对患者的每个动作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增强康复锻炼的信心,从而主动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1.2.2 健康教育 成立康复功能锻炼小组,护士长作为小组长。由专门护理人员针对综合康复锻炼对骨创伤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术后,尽早帮助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锻炼强度以不造成患者疼痛为宜,并注意患者的恢复情况,可根据不同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量[3]。合理调配患者饮食与作息。进行恰当的知识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1.2.3 家庭护理 为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患者在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将家庭护理计划及方法以口述或文字的形式告知家属,并叮嘱其按计划执行,并定期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功能锻炼情况,对于不遵守或不完全遵医嘱的患者,给予提醒和督促。
1.3 综合性功能锻炼
1.3.1 单纯股骨颈骨折 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手术方法主要为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需卧床较长一段时间,部分老年患者会发生肌肉萎缩或褥疮等并发症,临床需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体征,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早期,接受肌肉锻炼,护理人员可利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患者由于不能下地行走,上肢以肩肘关节活动为主,下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踝关节活动,患肢不可负重,故康复锻炼不可操之过急。
1.3.2 锁骨骨折 患者术后会进行局部固定,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握拳、肩肘部关节外展和后伸运动,回复较好的患者可进行挺胸、叉腰等动作练习。康复锻炼期间不可进行肩关节前屈及内收等动作,在使用夹板固定期间,注意患者皮肤颜色及挤压程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患者夹板拆除后,可指导患者进行铺床动作帮助恢复。
1.3.3 尺桡骨骨折 患者多伴有局部肿胀、畸形及功能位障碍,故护理人员在康复训练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情况。早期可多以指关节和肩关节活动为主,同时,进行前臂肌肉静力锻炼,严禁旋转等活动,患者外固定拆除后,可进行伸直、屈曲、前后旋等动作。
1.3.4 膝部骨折 患者主要影响膝关节活动,术后,患者关节粘连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情况。故此,早期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以髋部、脚踝、脚趾活动为主,从而改善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环情况,促进肌肉关节等部位恢复。患者恢复至膝部可功能位后,需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1.4 评价标准 1个月后,对所有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调查。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量表评估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共包含五项内容,总分100分,其中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5分为一般满意,85分以上为满意,总满意度=(一般满意例数+满意例数)/调查问卷总例数×100%。康复锻炼3个月后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估[4]:优:患者疼痛感消失,能够自由行走,可进行跳舞、跑步等运动,无其他并发症;良:患者偶有疼痛感,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不可进行负重或剧烈运动;差:患者疼痛感未改善,无法自主行动,甚至病情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以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恢复情况对比 对照组功能恢复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有学者认为康复医学将会是骨外科治疗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5]。骨创伤常易造成患者关节部位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恢复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术后越来越多的骨创伤患者选择康复功能锻炼,有效的提高了肢体关节恢复,改善了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产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康复功能锻炼方法也日趋成熟,但是,手术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患者造成损伤,因此,探索新的、安全简便的康复方法是至关重要的[6]。本次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100例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恢复率低于观察组,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术后综合性康复锻炼对骨创伤患者恢复效果确切,同时,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能进一步提高整体治疗效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荣花.创伤性肩袖损伤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开始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3):41-45.
[2]张淑英,王勤奋.膝关节骨折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0,8(3):244.
[3]刘小华,蔡雪翠.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7):50-51.
[4]彭利芳,皋萍,蔡亚男,等.髂骨取骨植骨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4,(6):50-51.
【摘要】 目的 比较采用插入式锁骨钩钢板与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7~2005年采用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的91 例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及2002~2007年采用插入式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的57 例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复位骨折或脱位后,前者用1~2枚直径为2.0或2.5 mm克氏针由外向内经肩峰穿入锁骨外1/3附近上方出针,加用张力带钢丝加强固定;后者先将锁骨钩钢板的钩部插入肩峰下,然后将钢板体部用螺钉固定于锁骨上。结果 前者91 例患者中80 例获得12~18个月随访,74 例患者正常愈合,6 例患者出现克氏针松动退出,导致固定失败二次手术。后者57 例患者中51 例获得12~20个月随访,51 例患者全部正常愈合,无一例固定失败。结论 采用插入式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成功率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术后功能康复快,明显优于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
【关键词】 锁骨;肩锁关节;骨折;脱位;锁骨钩钢板;克氏针张力带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Kirschner′s wire and clavicular hook plates in treatment of dislocation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and fracture of distal clavicle.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91 cases with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and fracture of distal clavicle by using Kirschner′s wire from 1997 to 2005 and 57 cases with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and fracture of distal clavicle by using clavicular hook plates from 2002 to 2007.Results 80 cases by using Kirschner′s wire were followed up for 12~18 months,Kirschner′s wire of 74 cases were effective,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6 cases were out of service.51 cases by using clavicular hook plat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20 months,They all healed,No one case was out of work by using clavicular hook plate.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and fracture of distal clavicle with insertion clavicular hook plate is better than Kirschner′s wire,which displays advantages of rigid fixation,high achievement ratio and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It is worthy of recommending.
Key words:clavicle;acromioclavicular joint;fractures;dislocation;clavicular hook plates;kirschner′s wire
2002年对以前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我们几乎都是采用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术后常有克氏针松动、退出导致固定失败,需再次行手术内固定。自2002年起,我们对绝大部分患者改为插入式锁骨钩钢板固定,无一例固定失败者,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2005年采用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共91 例,其中肩锁关节脱位54 例,参照Tossy分类法[1],Ⅱ型11 例,Ⅲ型43 例;锁骨远端骨折37 例,全部为Neer分型[2]Ⅱ型。男性68 例,女性23 例;年龄22~63 岁,平均35 岁。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或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5 d,平均5 d。
2002~2007年采用插入式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共计57 例,其中肩锁关节脱位32 例,参照Tossy分类法,Ⅱ型7 例,Ⅲ型25 例;锁骨远端骨折25 例,全部为Neer分型Ⅱ型。男性43 例,女性14 例;年龄21~69 岁,平均38 岁。52 例为闭合性新鲜骨折或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3~13 d,平均4 d。5 例为陈旧性锁骨远端骨折,其中2 例为前者固定失败病例二次手术。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臂丛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患侧肩下垫沙袋,常规消毒、铺巾,以锁骨远端为中心顺锁骨长轴方向作一6~8 cm长弧形切口显露骨折或脱位,复位骨折或脱位。前者用1~2枚直径为2.0或2.5 mm克氏针由外向内经肩峰穿入锁骨外1/3附近上方出针,加用张力带钢丝加强固定;后者先将插入式锁骨钩钢板的钩部于肩锁关节后方插入肩峰下,然后将钢板体部用螺钉固定于锁骨上。检查固定可靠,肩关节被动活动良好,分层缝合切口,术毕。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7 d,并予以对症治疗,术后12~14 d拆线。前者部分患者术后早期加用肩肘固定带固定4~6周后进行肩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后者术后3 d疼痛减轻后即可进行肩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2 结
果
克氏针固定组91 例患者中80 例获得12~18个月随访,术后8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和部分工作能力,74 例患者骨折或脱位正常愈合,牢固愈合时间10~16个月,平均12个月;6 例患者出现克氏针松动退出导致固定失败二次手术,固定失败率7.5%(6/80)。锁骨钩板固定组57 例患者中51 例获得12~20个月随访,术后4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和部分工作能力,51 例患者全部正常愈合,牢固愈合时间11~16个月,平均13个月;无一例固定失败,但有3 例患者出现肩部疼痛、肩关节外展部分受限,钢板取出后肩部疼痛消失。后者固定失败率明显低于前者(P<0.05),两者在愈合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参照ASES评分标准[3],肩关节评分:前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平均分分别为45分、70分、90分;后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平均分分别为63分、75分、93分。术后3个月两者评分具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1年两者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典型病例图片见图1~2。
3 讨
论
3.1 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Tossy分类法[1]是肩锁关节脱位常用的分类法,它将肩锁关节脱位分为三型:Ⅰ型X线片表现为锁骨轻度移位,提示肩锁韧带撕裂或部分断裂;Ⅱ型X线片表现为锁骨外端直径一半上翘突起超过肩峰,提示肩锁韧带断裂和喙锁韧带牵拉伤;Ⅲ型X线片表现为锁骨外端完全移位,喙突与锁骨之间的距离明显增大,提示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完全断裂。Neer分型[2]为锁骨外侧端骨折常用的分类法,它将锁骨外侧端骨折分为二型:Ⅰ型为稳定性骨折,该骨折的近断端与喙锁韧带的联结未受损,骨折无移位,其中包括肩锁关节面的骨折;Ⅱ型为不稳定性骨折,该骨折的近断端与喙锁韧带的联结遭到破坏,骨折明显移位。锁骨远端骨折是指锁骨远端至喙锁韧带附着点之间的骨折,其移位形式与肩锁关节脱位极为相似,故治疗方法亦相似。由于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Ⅰ型和大多数Ⅱ型与锁骨外侧端骨折NeerⅠ型无手术指征,临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少部分TossyⅡ型和所有Ⅲ型以及锁骨外侧端骨折NeerⅡ型具备手术指征,在锁骨钩钢板问世之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克氏针、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钢丝环扎、螺丝钉固定、普通钢板固定等,术后发生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导致骨折或脱位再次移位者屡见不鲜,且不少患者因内固定不牢固,辅助外固定时间长,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
3.2 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的局限性 当外力导致肩锁关节稳定结构破坏后,肩峰和锁骨远端因受上肢重力作用向下移位,而内侧段锁骨由于受到胸锁乳突肌、颈阔肌和斜方肌的共同牵拉力向上移位。采用单纯克氏针固定时,由于脱位的肩锁关节或锁骨远端骨折断端间在垂直方向存在拉应力,在水平方向存在剪切力,时常导致克氏针松动而旋转、脱出,使得内固定失败。同时由于肩峰骨质太薄,不易穿针,如果穿针偏移中心过多,导致一侧骨质太薄而容易发生劈裂。此外,克氏针贯穿肩锁关节固定,可对关节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改变了该关节微动的生物力学特性,是引发该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4]。如果在克氏针固定的基础上加用张力带钢丝,因张力带钢丝的拉力沿克氏针轴向分布,在肩锁关节间或骨折断端间产生压力,可将水平方向的剪切力改变为压应力,但仍无法改变垂直方向的拉应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固定的牢固性,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效果仍欠佳。术后4~8周常常需要加用辅助外固定来增加稳定性[5],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能在术后早期进行较大范围的康复训练,导致肩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功能恢复时间较长。
3.3 插入式锁骨钩钢板固定的优势 由于插入式锁骨钩钢板是依照肩锁关节部位解剖特点来设计的,其体部与锁骨外侧解剖形态相符合,钩部可直接插入肩峰下方,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其固定是利用杠杆原理,即钢板钩部插入肩峰下方成为力的作用点,体部用螺钉固定于锁骨上,维持锁骨外侧部复位固定,在锁骨远端或骨折两端产生持续稳定的压力,为骨折、断裂的韧带和破坏了的肩锁关节周围软组织愈合提供稳定无张力的良好条件,提高了愈合质量。且由于钩部游离未用螺丝钉固定,允许肩锁关节有一定的微动,符合该部位的生物力学原理,同时固定牢固,无需辅助外固定,允许早期进行较大范围活动的功能锻炼,避免了长时间辅助外固定造成关节废用和僵硬,功能恢复快,康复时间明显缩短。
3.4 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比较 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费用便宜是其最大的优点,但也存在太多的不足:a)肩峰骨质太薄,不易穿针;b)固定欠牢固,部分患者术后早期需要配合辅助外固定,肩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恢复时间较长;c)容易出现松动而旋转、退出,导致固定失败;d)针尾可引起局部刺痛,甚至刺破皮肤,引发感染;e)贯穿肩锁关节固定易引发骨关节炎。
插入式锁骨钩钢板固定克服了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的不足,有如下优越之处:a)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成功率明显高于前者;b)固定可靠,术后无需辅助外固定,可早期进行较大范围活动的功能锻炼,功能恢复快,康复时间明显缩短;c)符合局部解剖形态特点;d)符合肩锁关节微动生物力学特性;e)关节外固定,不干扰、破坏肩锁关节,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但也有其不足:a)费用相对较昂贵;b)由于钢板钩部占据了肩峰下一定的空间,对肩峰下方软组织(尤其是岗上肌腱)造成一定的压迫,导致少部分患者肩痛,肩关节外展部分受限,但取出钢板后肩部疼痛会消失[6]。
另外,两者在手术时间、创伤大小、失血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在术后早期后者明显优于前者,但中晚期两者无明显差异;骨折或脱位愈合时间两者亦无明显差异。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