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

混沌理论精髓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1篇

太极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最高范畴。“太极”一词,从其通常被使用的意义的角度看,出自于《易传》。《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易”有变易、简易和不易的二层意思,后世用阴阳鱼图将“易”的这二层意思图解,创造了阴阳鱼太极图。太极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统一阴阳、五行观念的最高范畴。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无一例外地都建立在阴阳、五行的观念的基础之上。如果说阴阳、五行是用以描述自然界的规则与秩序的,那么太极则是用来揭示这种规则与秩序的源泉。

太极拳是以周易为依据,以太极来命名的拳术,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而且说明了它的拳法、拳理包罗天地变化,博大精深,是一阴一阳,刚柔相继的高深拳术。太极拳鼻祖是根据《易学》八卦中的卦画、卦名、卦位、卦象、卦与卦的交错,爻位的变化,将其运用和贯穿在拳义、拳理之中,创造出太极拳“十三势”。太极拳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理论基础和行拳的根本,谓之:“凡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2]

(一)太极拳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原初性的宇宙生成观

《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3]太极拳参悟人与天的同一性,具有哲理丰富的“圆、空”特色。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能做到活泼自如,循环无碍,变化无穷。在拳技中则表现为“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随屈就伸,引进落空”等,太极拳不仅是一种符合宇宙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规律的运动方式,是一门技艺,而且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载道的方式,蕴藏着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

太极在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中是阴与阳的共同体或统一体。虽然统一体应当是有序的,但太极这个统一体将无序也蕴藏于其中,无序不过是有序的一种特殊状态。自然界从混沌走向有序,自然界的第一个存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在样式是混沌,从自然界存在样式的角度来理解太极,太极的一层意义应是自然的混沌状态。太极是混沌的原初状态,是变化之始,是起造万物,化生天地的根本。太极的自然界混沌存在样式意义,可理解为宇宙产生之初的混沌。《周易正义》引王弼注云:“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极,况之太极者也。”太极无知,无名,是生命万物的起源地,混沌中蕴育着生命的种子,它好比宇宙之基因或者分子,不断裂变,生化万物。《易纬·易乾凿度》将这生化过程说得更为具体:“孔子日: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一,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适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周敦颐称太极亦为无极,《太极图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4],就是这个意思。他试图说明有序之太极与无序之太极有区别,又试图说明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无序不过是有序特别的一种,故说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乾坤凿度》说:“……有开生于无形……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浑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为一。”“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一,故生天地。”“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5]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太极有两种状态,一种即混沌;另一种是“一”,即“易变而为一”之“一”。混沌是气形质万物相浑未离的状态,是气形质万物都只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其中的、从它宇宙转变为此宇宙而无序的物质状态。“一”则是此宇宙之始、发展出具有气形质且万物相分离的有序物质状态。虽然“混沌”与“一”、太极与无极其区别若此,但“混沌”与“一”、太极与无极依然是一个统一体。有的思想家们则倾向于将混沌看作一种独立的存在,如邵雍《观物内篇》说:“混成一体,谓之太极。太极既判,初有仪形,谓之两仪。”[6]依据这种理解,就把太极独归于混沌,把有序独归于具体一物,将有序无序判然分离,割断了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桥梁,最终有序与无序都变得难以理解。这种理解显然将混沌看作是自然的一种独立存在。

(二)太极拳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动静结合的宇宙变化观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篇就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7]太极拳起势这一混沌寂然的无极,在精神理念的作用下引发感应的通遂,即太极。在由静而动将动还静这一状态和趋势下,由太极而产生阴阳两极。

太极之道,有无相生,亦阴亦阳,一动一静。动为运动、变易,静为静谧、休止。在动静的关系中,要一张一弛,一动一静。光动不静,则躁而不宁;光静不动,则伏而死寂。但动静有致之时,亦各有侧重之处,有时应强调动,有时该强调静。老子是强调以静制动的,在《道德经》中经常突出静的功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王弼注曰:“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8]这里,强调虚静制动,是深得老子精义的。老子云:“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我好静而民自正”(五十七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这些,都是深得静的真谛的言论。但老子并没有舍弃动字,而是在以静制动的前提下谈到动,所谓“反者,道之动”(四十章)是也。王弼注曰:“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9]静之所以能够制动,动之所以起于虚静,是由于虚静终归于无。这便是以无为本来解释以静制动的玄学思想。在《易传》中,也吸取了老子的部分动静观,但却没有全部吸取老子的动静观。如果说,老子强调静,则《易传》却强调动。换言之,《易传》对老子的动静观进行了改造,在重视动静有致之时,更侧重于突现动。之所以如此,是同《易传》十分突出地关注变易的思想息息相关的。《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2篇

太极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最高范畴。“太极”一词,从其通常被使用的意义的角度看,出自于《易传》。《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易”有变易、简易和不易的二层意思,后世用阴阳鱼图将“易”的这二层意思图解,创造了阴阳鱼太极图。太极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统一阴阳、五行观念的最高范畴。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无一例外地都建立在阴阳、五行的观念的基础之上。如果说阴阳、五行是用以描述自然界的规则与秩序的,那么太极则是用来揭示这种规则与秩序的源泉。

太极拳是以周易为依据,以太极来命名的拳术,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而且说明了它的拳法、拳理包罗天地变化,博大精深,是一阴一阳,刚柔相继的高深拳术。太极拳鼻祖是根据《易学》八卦中的卦画、卦名、卦位、卦象、卦与卦的交错,爻位的变化,将其运用和贯穿在拳义、拳理之中,创造出太极拳“十三势”。太极拳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理论基础和行拳的根本,谓之:“凡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2]

(一)太极拳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原初性的宇宙生成观

《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3]太极拳参悟人与天的同一性,具有哲理丰富的“圆、空”特色。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能做到活泼自如,循环无碍,变化无穷。在拳技中则表现为“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随屈就伸,引进落空”等,太极拳不仅是一种符合宇宙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规律的运动方式,是一门技艺,而且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载道的方式,蕴藏着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

太极在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中是阴与阳的共同体或统一体。虽然统一体应当是有序的,但太极这个统一体将无序也蕴藏于其中,无序不过是有序的一种特殊状态。自然界从混沌走向有序,自然界的第一个存本文由收集整理在样式是混沌,从自然界存在样式的角度来理解太极,太极的一层意义应是自然的混沌状态。太极是混沌的原初状态,是变化之始,是起造万物,化生天地的根本。太极的自然界混沌存在样式意义,可理解为宇宙产生之初的混沌。《周易正义》引王弼注云:“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极,况之太极者也。”太极无知,无名,是生命万物的起源地,混沌中蕴育着生命的种子,它好比宇宙之基因或者分子,不断裂变,生化万物。《易纬·易乾凿度》将这生化过程说得更为具体:“孔子日: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一,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适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周敦颐称太极亦为无极,《太极图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4],就是这个意思。他试图说明有序之太极与无序之太极有区别,又试图说明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无序不过是有序特别的一种,故说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乾坤凿度》说:“……有开生于无形……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浑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为一。”“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一,故生天地。”“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5]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太极有两种状态,一种即混沌;另一种是“一”,即“易变而为一”之“一”。混沌是气形质万物相浑未离的状态,是气形质万物都只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其中的、从它宇宙转变为此宇宙而无序的物质状态。“一”则是此宇宙之始、发展出具有气形质且万物相分离的有序物质状态。虽然“混沌”与“一”、太极与无极其区别若此,但“混沌”与“一”、太极与无极依然是一个统一体。有的思想家们则倾向于将混沌看作一种独立的存在,如邵雍《观物内篇》说:“混成一体,谓之太极。太极既判,初有仪形,谓之两仪。”[6]依据这种理解,就把太极独归于混沌,把有序独归于具体一物,将有序无序判然分离,割断了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桥梁,最终有序与无序都变得难以理解。这种理解显然将混沌看作是自然的一种独立存在。

(二)太极拳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动静结合的宇宙变化观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篇就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7]太极拳起势这一混沌寂然的无极,在精神理念的作用下引发感应的通遂,即太极。在由静而动将动还静这一状态和趋势下,由太极而产生阴阳两极。

太极之道,有无相生,亦阴亦阳,一动一静。动为运动、变易,静为静谧、休止。在动静的关系中,要一张一弛,一动一静。光动不静,则躁而不宁;光静不动,则伏而死寂。但动静有致之时,亦各有侧重之处,有时应强调动,有时该强调静。老子是强调以静制动的,在《道德经》中经常突出静的功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王弼注曰:“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8]这里,强调虚静制动,是深得老子精义的。老子云:“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我好静而民自正”(五十七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这些,都是深得静的真谛的言论。但老子并没有舍弃动字,而是在以静制动的前提下谈到动,所谓“反者,道之动”(四十章)是也。王弼注曰:“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9]静之所以能够制动,动之所以起于虚静,是由于虚静终归于无。这便是以无为本来解释以静制动的玄学思想。在《易传》中,也吸取了老子的部分动静观,但却没有全部吸取老子的动静观。如果说,老子强调静,则《易传》却强调动。换言之,《易传》对老子的动静观进行了改造,在重视动静有致之时,更侧重于突现动。之所以如此,是同《易传》十分突出地关注变易的思想息息相关的。《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非线性;混沌;分形;演变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非线性科学是一门横跨物理、数学的科学理论,混沌和分形是非线性科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具有递归迭代、对初值敏感性、分岔、自相似等基本特性。

混沌是指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中,系统出现类似随机的行为。混沌系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系统的演化对初始条件十分敏感,系统的长期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分形理论认为系统是不同层次结构的集合,这些不同层次结构具有无限的细节,虽尺度不同,却有着自相似的特点。系统的局部与整体在形态、功能、信息、时间、空间等方面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似性,这种自相似的层次结构,适当地放大或缩小,整体结构不变。分形和混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混沌是时间上的分形,而分形是空间上的混沌。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非线性理论

建筑工程也是一种复杂的系统之一,施工操作规程和验收规范的进一步完善,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进步的,由于继承的作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每次改革与演变,都以现有的技术状况为参考,作为下一步发展的依据、完善的基础。可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演变遵循非线性科学的递归迭代机制。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继承的同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继承了传统的基因, 使优良信息得以积淀,从而实现“留其精髓,弃其糟粕”。在这个过程当中,具有进化优势的突变体作为偶然涨落出现,并通过继承实现自我选择。通过继承,功能相似的突变体越“生”越多,它们逐渐聚集起来,使进化因素得以积累。众多的突变体相互竞争、相互协同,经过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并在负反馈机制的作用下促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演变。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遵循迭代机制,因此它们的发展演变具有混沌和分形理论的特性。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是混沌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混沌系统中,系统的运动轨道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两个相邻的初值出发的两条轨道在短时间内虽然相差不大,但在经历足够长的时间以后,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混沌学之父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就有“蝴蝶效应”的说法: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常言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一回事。建筑工程施工的发展也是如此,也表现为对初值的敏感。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演变是创新文化的继承,在这个过程中,每次继承如果发生一些微小的改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会显示出很大的差别。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中,新因素的出现,既是建筑技术发展的源头,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如从2007年开展的建筑节能施工,起初总体而言建筑节能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人们抵触较大,但随着建筑节能的纵深发展,一条“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显现出来,不久的将来建筑节能势必改变我们的建筑理念。

分岔是进入混沌的道路,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系统逐步发生质的改变,如“一分为二”的分岔,外界因素造成系统从不动点到周期二的转变,又从周期二到周期四转变,……,直至无限周期,也就是转变为混沌的行为。建筑工程施工的分岔机制表现为发展具有多种选择可能性。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对初值敏感性,微小的差值经过长期的积累效应,将会产生相差悬殊的结果。如果从一个同样的状态出发,因为环境和地域的不同,其后继者在承前时会稍微有许改变,经过多代人的努力,原先相同的状态将会发生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将发生进一步的分支,这些分支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演变的基础,确定性的系统丧失将产生随机的系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随机性正是对环境和地域的不确定性的一种反应。混沌理论揭示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多样性共存的缘由。

分形理论从总体上而言,研究的更多是部分与整体的自相似关系,自相似,即取分形上任意一小部分加以放大,就可以发现部分与整体是相似的,这是一种规则的分形。自相似性是混沌系统的特点,内在随机性所产生的混沌运动并不是完全无序的,而是具有无穷层次的自相似结构。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分形已经揭示出一个重要特点:自相似性为我们理解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规则分形在自然界少之又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是如此,它们没有严格意义的自相似性,只有相近意义上的自相似性。例如,验收统一标准上,将一个单位工程划分为几个分部工程,分部工程又划分为多个分项工程,下面接着是检验批工程,复杂的项目又衍生出子单位、子分部工程,各个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之间又有相近意义上的自相似性。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1978-),男,安徽滁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计算; 崔逊学(1969-),男,安徽桐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优化; 陈桂林(1965-),男,安徽天长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虚拟化与普适计算、分布式计算。

文章编号:1001-9081(2011)07-1924-04doi:10.3724/SP.J.1087.2011.01924

(1.滁州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安徽 滁州 239012; 2.炮兵学院 二系,合肥 230031)

()

摘 要:大规模传感器网络中常见路由算法耗能严重,不利于网络生命期最大化。在抽象出传感器网络移动路由模型的基础上,将移动路由归结为一个优化问题。为了优化移动路由,结合混沌搜索的全局空间能力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快速寻优能力,设计了一种具有记忆功能和多种邻域搜索方法的混沌模拟退火算法。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表明,随着传感器网络规模增大,算法在优化结果、收敛速度及时间效率方面均优于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明显延长了网络的生命期。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优化算法;移动;模拟退火;混沌;数据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93.07文献标志码:A

Mobile Agent-based rout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n

large-sca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ZHOU Qiang1, CUI Xun-xue2, CHEN Gui-lin1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12, China;

2.The Second Department, Artillery Academy of PLA, Hefei Anhui 230031, China)

Abstract: The common routing algorithms tremendously dissipate energy in large-sca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hich goes against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network lifetime. A routing model about mobile Agent in sensor networks was drawn out, and then an optimization problem of mobile Agent static route was derived. A chaotic simulated annealing with memory ability and various neighborhood search methods wer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route of mobile Agent in large-scale sensor network.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superior to other intelligent algorithms in terms of the solutions, the convergence speed, and the computation time. It proves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has obviously prolonged the network lifetime.

Key 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rout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 mobile Agent; simulated annealing; chaos; data fusion

0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实现对物理世界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数字物理系统又称物联网,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交互的网络系统。传感器作为物联网采集信息的终端工具,体现物联网人和物之间相融互动的精髓[1]。

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随机分布在某一地理区域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节点通常使用电池供电。节点测量的数据可看做有一定结构的分布式数据源,这些数据源通过通信接口以无线多跳的方式传送到sink节点。目前硬件技术的局限使得传感器的通信带宽有限,电池能量不足,失效率较高。因此,通常需要部署上千个传感器来组建传感器网络,意图通过冗余来克服传感器硬件上的局限,然而,有限的能量和通信带宽难以传输大量的传感数据,如何有效地融合传感数据以减少网络通信量一直是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要课题[2]。

在实际应用环境中,使用数据融合技术能够合并多个数据源产生的数据,去除冗余信息,减少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量,从而达到节省传感器节点能量、延长WSN生命期的目的。文献[3]提出的低功耗自适应分簇(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LEACH)分簇路由策略让簇内节点把数据发送至簇头,然后由簇头对汇总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再通过多跳方式发送给sink节点以节省能量;文献[4-5]采用分布式的数据融合技术,将各个节点的传感数据按一定的路由协议直接发送到sink节点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得到较为可靠的综合信息。这些方法虽然节省了一定的系统能耗,但仍然存在网络延迟、能量消耗大、带来安全隐患和自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特别是当WSN的规模非常大时,节点数量可能达到成千上万个,例如森林监测[6-7]、活火山活动情况的监控等。即使中间节点采用了数据融合技术,但末端的传感器节点仍会向网络中传递大量的监控数据,极度消耗无人职守区域宝贵的网络资源。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移动的路由优化算法,使用一种具有记忆功能和多种邻域搜索方法的混沌模拟退火算法(Chaotic Simulated Annealing, CSA)优化大规模WSN移动的路由,和其他优化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较好的优化结果和收敛速度,较少的运算时间,实现了减少网络耗能和延时,延长网络生命周期的目的。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5篇

这段话将世界知名品牌企业的精髓一语道尽。八十年后的2007年,在财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石化、中石油分别以1316亿美元和1105亿美元名列第17、第24位,工商银行的营业收入也达到了368亿美元。然而,这些企业的口碑却并不怎么样。为什么在GDP增速达两位数的国度,其巨型企业无论在国际舞台还是在“自家院子”里,却频频遭遇微词?

答案是,这些企业“仅仅是一家企业,并非一种体制”。换言之,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尽管每年赚得盆盈钵满,工商银行的客户尽管比肩接踵,但其精神内核,却远不能与埃克森美孚、花旗银行等世界同行相提并论。事实上,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其“软实力”,而非单纯以营收或盈利的多少为评判标准。

再以摩根银行为列,其创立之初,就坚持“绅士银行家”的准则,奉行“四不”,即不做广告、不挂牌子、不拉顾客、不设分支机构。直到如今,摩根银行仍坚持“贵族银行”的定位,而正是这一鲜明准确的客户定位,养成了其高效迅捷的风格与极佳的信誉。美国另一家银行美州银行,则因以贫民为服务对象,而成为能与花旗银行比肩的著名银行。其“秘诀”是什么?美洲银行第五任总裁阿马迪・贾尼尼曾在《洛杉矶时报》上称,“所谓银行的人性,是仰赖银行业者与大众间亲密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信赖”。

“与大众间亲密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信赖”是中国品牌的短板之一。管理学上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具有政府背景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对终端的市场生态并没有足够关注,从而丧失了“亲民性”。在达能并购娃哈哈事件中,宗庆后对游戏规则的出尔反尔,使中国企业家群体在国际上的信誉受到影响。 此外,更有德隆、银广夏等末日“品牌企业”的轰然倒塌。一个标杆倒下不要紧,要紧的是整个体制接连受到摧残,普通民众的利益不断受到侵蚀。

中国企业在品牌精神内核这一“短板”上的久腐不修,也将直接导致其“长板”的黯然失色。业绩与利润率受到牵连早在情理之中,外资甚至早早张开了血盆大口。这个时候,另一个问题出来了,即一些品牌企业主宁愿将企业的商标拱手让人,也不愿在一个混沌的政经语境中摸爬滚打。这便涉及到利益补偿问题。事实上,无论中石化这样的巨型国企,还是娃哈哈这种国资、民资、外资并存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的缺失和惩治机制的失灵,都是扼杀品牌成长性的罪魁祸首。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非线性 建筑 发展 美学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s, development of nonlinear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the paper based in today's society, to explore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ence of nonlinear architecture, and its itself represents the new architecture view, new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and the conclusion is a nonlinear buildings with scientific attitude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cognize certain conditions, and the regularities of the search out more hopes the underlying rules in deeper logic and connotation of architectural form.

Key words: nonlineararchitecturedevelopmentaesthetic analysis

1 非线性建筑背景

非线性科学研究被称为“在科学的整体哲学与人类看待其世界的方式方面的一次重大转变”。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非线性中心主任坎贝尔说:“非线性科学是研究那些不是线性的数学系统和自然现象的学科。1890年,法国数学家和理论天文学家亨利・庞加莱首次明确提出“非线性”的概念,从而拉开了非线性科学研究的序幕。2O世纪中叶开始,非线性科学理论的不断发明,突破了线性科学对人类的束缚,人们对欧几里德几何体系产生了怀疑,影响到人类产品制造业,则表现为产品形态的非标准化。模糊理论、混沌学、耗散结构理论、涌现理论、非标准数学分析等理论的建立,给人们展现了远离平衡态下的动态的稳定化有序结构;揭示了自然界丰富的复杂性潜力;清除了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立,表现了时空统一共呈的状态;歌颂了高度的连续性与流动性。 [参考文献:

[1] 徐卫国. 非线性建筑设计. 建筑学报[M],2005(12):32-35][1]

从概念上讲,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出现的,所谓线性就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正比关系,用直角坐标系描述出来就是一条直线的形态。在线性系统中,部分之和等于整体,描述线性系统的方程遵从叠加原理,换言之就是方程的不同解加起来仍然是解。而在非线性系统中整体则不等于部分之和,叠加原理失效,非线性方程的两个解之和也不再是方程的解。从物理表象上我们亦可以清晰地区分线性与非线性的特征。首先从运动形式上有定性的区别:线性现象一般表现为时空中的平滑运动,并可用性能良好的函数表示,是连续的,微变的;而非线性现象则表现从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转化和跃变,带有明显的间断性、突变性;其次,从系统对外界影响和系统参量微小变动的响应上看,线性系统的响应平缓、光滑,往往表现为对外界影响成比例的变化;而非线性系统中参量的极微小变化,在一些关节点上,可以引起系统运动形式的定性改变,在对外界激励的响应上,则表现为出现与外界激励有本质区别的行为,发生空间规整性有序结构的形成和维持,而不仅仅是重复外界频率。

受到非线性科学理论的影响,建筑物也象其它人造物一样开始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走向非线性的发展道路。非线性建筑创作试图摆脱以抽象性、均质性、匿名性和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同时拒绝后现代建筑的流俗、肤浅和矫揉造作,试图建立一种以新的科学、哲学、美学为支撑的建筑设计框架。非线性建筑强调生成的“过程设计”方法,即重视各种影响设计的参变量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分析研究过程,让建筑形态自然浮现,这样将作为“结果”的建筑转化成了作为“过程”的建筑,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设计思想。因而生成的结果再也不会有模仿或再现,而具有唯一性。正如德勒兹在《生成》一文中指出,生成总是逃避在场性的“现在”,在某个特定的时点,它既在又不在,这里没有可以独立分隔开的在场和不在场,二者总是在互动和转换的游戏之中[[2] 姜宇辉.超越历史和结构的二元对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J],2000,12(3):93][2]。从表现特征看,非线性建筑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从状态特征上看,非线性建筑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非平衡性、模糊型;从结构特征上看,非线性建筑具有去中心性、相关性、层次性。“非线性建筑”这一概念的意义很广,既包括非线性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创作观念、思维、方法以及创作的过程、宏观状态、微观实践探索方向,也包括建筑创作的结果形态,概括起来说,所谓非线性建筑就是建筑设计的观念、思维、方法、过程、状态、结果其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符合非线性的特征,当然非线性形态是非线性建筑最直接的表现。非线性建筑以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造型能力为工具,以先进的建造工艺为支撑,由此,非线性建筑理念得以实现并从纸面走向实际。

2 非线性建筑的美学依据

对于非线性建筑的美感,人们褒贬不一,由此展开了对美与秩序的讨论。美是什么?美与秩序有何关系?这是艺术哲学和建筑美学中最基本也是最混沌的问题。从根源论讲,美是客观的,它来源于客观存在;从本质论讲,美是主观的,是基于客观对象美学评判的人类共同社会意识,审美价值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从中介论讲,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客观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满足人的主观审美需要时,人在审美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感受 [[3] 赵伯飞,等. 浅析黑格尔的美的本质论[J].理论导刊,2002(12): 35-37.][3]。审美对象、审美价值和审美主体是美的三大要素,它们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才有可能形成愉悦的审美感受;审美价值的大小依赖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理解深度与感悟程度。[[4] 石孟良,等.秩序的审美价值与当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建筑学报[M],2010(4): 16-19.][4]

3 非线性建筑体现了新的建筑观

非线性建筑的出现,并非是衣着华丽的时装模特的简单走秀,它更体现了一种新的建筑观。非线性科学整合动力学和热力学理论的精髓,它对建筑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非线性建筑观承袭了非线性科学理论的主要哲学内容,是确定性和随机性在一定范围内的高度统一。它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建筑系统的演化,并且揭示出建筑创作整体作为由众多微观创作实践组成一个复杂系统,由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共同的复杂性以及相互关系的复杂性组成,这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开放、非均衡成了建筑创作宏观系统的常态,耗散特征是建筑创作宏观系统的特征。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复杂的,同样,建筑创作无论作为宏观系统还是微观系统,也都是非线性的、复杂的。

4 非线性建筑带来了新的审美观

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水平、文化品位等因素的推动下,建筑审美观念正在步人一个新的平台。静态的平衡、和谐与稳定已难以满足人们追求异质与个性的审美需求。因此,动态的不平衡、非和谐,以至追求精神上的刺激与震撼成为人们审美价值取向。在追求不平衡、动态、去中心、残缺、破碎、扭曲的后面,包含了当代人试图打破经典美学四平八稳的心理定势,试图转向彰显心理张力和精神刺激的冲击、迷茫、缥缈的感受。当代非线性科学引领时代世界观的变迁,引发建筑师创作理念的变革,催生了时代非线性建筑风格。蕴含于建筑中的非线性因素,将建筑推向无常、失序和失衡的边缘,进而激发出建筑的活力。不同于古典建筑的数和谐美以及现代建筑的静态、有序美,非线性建筑易于引发与之相似的、处于混沌态的生命体的共鸣一一唤起向往自由的生命激情,激耘生机勃发的美感。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7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幞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译文]上古时的圣王教导民众的时候,都曾强调说,一切乘虚而伤人致病的外来邪气,要注意适时避开;思想上要清静淡泊,没有欲求,这样,体内的正气就会和顺不乱。

用之有道

“虚其心,实其腹”载于《道德经》第三章,是一句修身养性的至理名言,实际上指的是身心的修炼。历代研究者对于此句大都从字义上解释,缺少身心的体认,故此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这句话在养生健身方面还有着另外的一种特殊意义。

前贤认为:虚其心者,使心虚灵湛寂,朗照天下,而清明在躬,不为名利外物一切所动,亦不动于一切,心中无一物,万境自如如,所以受道也。实其腹者,使足其食用,充其内养,含哺而鼓腹,精足、气足、神足,清静自守,而不役于物,所以养内也。

壶子谓:“心不虚则神死,腹不实则命危。”心不虚极,则不能空灵,亦不能清明在躬。心无一物则物泯,心无一念则念泯,心无一理则理泯,心无一事则事泯;如此则自一尘不染,万境诸寂,心法双泯,能所两忘;而人于无何有之乡矣!

无论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法,总以求此心之能虚极静笃,空灵神明为要妙。至于“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为人之命宝。

道家秘传有“积气实腹法”,有“聚气实腹法”,腹实即所谓“丹田有宝”也。丹田有宝后,尚有“采药”、“过关”、“服食”、“温养”、“沐浴”、“还丹”、“神化”诸法,法各有诀。

实腹者“坤”腹,虚心者“离”心,故有“虚心实腹”与“取坎填离”之方;此亦为交合心肾、变换阴阳之诀法。故曰:心处神来合,腹实命不枯。

武术界亦有内家拳法如心意拳的秘传功法七宝丹田功。即是七种专门锻炼丹田的动静兼修的极好方法,通过锻炼能滋养丹田真气,精神焕发,体力充沛,故拳经赞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予人!

虚心实腹的关键在于,虚其心的同时就在实其腹,亦即使修炼者保持和达到一种腹实胸宽的状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具体的修炼方法就是意守丹田。

丹田是古代养生修炼家的专有名词,一般针灸医籍上也有记载,主要是指腹部脐下的气海、关元两个穴位所在的部位。古人修炼时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以达到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养生效果。意守丹田,是指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修炼方法,然而对于意守的要求前辈们是有所告诫的。前人有一句非常高明的诗句强调在意守丹田时的要求,即“真意往来无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不要太过于意守,否则会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修炼者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养生治疗的效果,早已被实践所证实。

《东医宝鉴》指出:“脑为髓海,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心为绛火,中母田,藏气之府也;脐下三寸为下丹田,藏精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做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人身精实气充,气充则神旺”,“精虚则气竭,气竭则神逝”。

虚其心的意义在于,摄持身心勿使妄动。

清代著名丹道大师黄元吉先生认为:“收摄心身之法,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顷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人于无何有之乡焉。斯时也,不知神之人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一一若使昏聩,适成枯木死灰。修士至此,当灭动心,不灭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如此久久习之浑身通泰心如迷醉,遍体脉络皆觉活动,暖融融如坐春风之中,即可起到收摄心身之作用。

实其腹的意义在于:收摄精力勿使耗散。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8篇

由于历史上的曲折,宋氏太极功之原貌今已不可得,我们所能见到的拳架有三个样版:吴图南拳架,见吴图南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1931年版);李先五(刘彩臣的弟子)拳架,见李先五著《太极拳》(1933年版);王新午拳架,见王新午著《太极拳法阐宗》(1927年版)。现在根据吴图南拳架,披露宋氏太极拳(功)特点,并以杨氏太极拳为参照系比较如下:

1、引导术

宋氏太极拳原本功法是导引术。以“搂膝拗步”一势为例,宋氏太极拳意在手指尖,伸臂以指尖导引,曰“端引”。这与杨式太极拳意在掌缘,臂从后向前推,而宋氏则由前向后拉,一推一拉,完全相反。

2、伸臂、立腕、凸掌、舒指

仍以“搂膝拗步”为例,宋氏要求手臂伸直,立腕,凸掌心,五指自然向上伸展。这都是杨氏太极拳之大忌。认为,手臂直则僵;立腕使气血流行受阻;掌心凸则紧张。我们认为,这些指责是没有根据的。古代许多吐纳导引术都是这样练习的,例如最著名的“华佗五禽戏”。这样练习的实质是拉伸到极限,是宋氏太极拳练习松弹劲和沾黏劲所必须的方法。

3、手向前伸,肩向后拉

拳架,所有向前伸臂动作,无论伸单臂或双臂,如搂膝拗步、搬拦锤、双峰贯耳、高探马、倒撵猴等,每个定势都要求“手向前伸,肩向后拉”。这个要求是意念,内动外不动,外形不动。久而久之,松弹力自出。

4、拉开关节

拉开关节有横斜侧竖之分。

“横”如单鞭一势,马步两臂侧平举,两臂伸直,开胸合背,从一臂经胸到另一臂完全拉直,通开。

“斜”如如封似闭一势之过渡,身向前斜,头、颈、脊、腰、臀、后足成一斜直线,把全身关节拉开。

“侧”如斜飞势,侧身,一臂高另一臂低,两肩拉开,不许相错。

“竖”如手挥琵琶一势,两脚并拢,全身直立,手向头顶上举,头向上顶,把颈椎脊椎拉开。拉开才会“节节贯串”,拉不开只会节节压迫。这种练法,有极好的健身健美效果。

5、松腰

“活泼于腰”,腰不能承重,不能使力,行拳走架接势过招必须松腰。

6、弓步倒三七开

与杨氏太极拳相反,弓步时前脚承重占三成,后脚承重占七成。杨氏弓步为正三七步,前脚承重占七成,后脚承重占三成。倒三七有什么好处?倒三七比正三七步稳定得多。若不相信,姑且试之,自明。

7、脚掌平铺落地

“地心为第三主宰”,说明接地之重要。

打太极拳,脚到底该如何接地?一些练家主张“五趾抓地”。即五个脚指向下扣,抓地。这种主张来自姜容樵《乾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诀》第一首第四句:“五指抓地上弯弓”。实际上,“五趾抓地”,少林拳也有这种说法,太极拳反而不要求“五趾抓地”。宋氏太极拳要求脚掌铺开平落地,身体重量由全脚掌承担,切忌由脚跟承重,脚跟承重,全身就拔起来了。由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乾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诀》的真实性。

8、定势

三十七势,每势含若干个动作,其中一势为代表姿势,要求停下来,调整内部。以搂膝拗步一势为例,定势为弓步,身正头悬,一臂向前平伸,一臂下按。停下来,手臂伸直,立腕,凸掌心,舒展五指;头向上顶,把颈、脊椎关节拉开,上身直立中正,不允许有一点驼背,不允许前倾后仰、左歪右斜;重心落于后脚,忘掉前脚;伸出之臂,肩向后拉,手向前伸;两胯相错,开三次,合三次。其他各定势,各有要求。如此练习三十七个定势。每势以两分钟计,需时一小时十五分(含起势和收势)。今天来讲,这个运动量足够大的。

9、六阳经

宋氏太极拳打六阳经。何为六阳经?即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六阳经循行人体外侧,与天地相连,曰大周天。六阴经循行人体内侧,即手臂内侧、胸腹、足内侧,为小周天。打六阳为整体劲;打六阴为局部四肢之力。人身毛孔遍布于人体外侧,神经分布集中,触觉非常敏感。故曰“混元一气感斯通”,又曰“全体发之于毛”。

二、功理

太极本无极,浑浑沌沌,无形无象,随感而应;二气分,天地判,是曰太极。由此可见,太极拳有两套,练法不同,殊途同归。一曰“先天逆运”;一曰“后天顺行”。故,拳有先天后天之属。两套太极拳各执一端,达到神明之路不同。这就是易理的推测。

宋氏太极拳属先天拳,重逆运之功法;杨氏太极拳属后天拳,重顺行之拳法。杨氏拳为小周天法,非常注重腰的地位;而宋氏拳却没有给腰以那么重要的地位,而把这个重要位置赋予天地大自然,曰“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又曰“应物自然”。杨氏拳注重虚实,宋氏拳重开合。开合为一混沌,故曰“浑噩于身”,“遍体气流行”,“表里粗精无不倒”。虚实不清,触摸不定,彼此不分之境,故曰先天逆运,回归混沌。

结论:宋氏太极拳是先天拳,是大周天法。

三、古拳谱解

本文仅解释宋氏太极拳古拳谱的关键句,不作一般解释。

心会论

腰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解:人身折迭,左右旋转。承上启下,都要用腰,故曰“主宰”。所以,腰就成了攻击的重要目标。如果用腰化解敌之攻击力,或使腰力去攻击人,这恰好使腰处于直接被打击的地位,腰极易受伤,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控制了腰就控制了人的命脉!

猴(喉)头通顶,为天,故《周身大用论》有“猴头永不抛”之句。露喉则失天,即失去运动的空间。君不信!低头,仰面,皆失视野,空间尽失,无有不失败者。行拳走架,不得扬头露喉。

地为立足之所,地心为立足之根。对人先断其根;对己先固己根。故,欲固根不断,脚必落地生根。如何落地生根?曰“足掌平铺地,周身松透”。关键是“四通”,通腰、通胯、通膝、通脚腕。一处不通(憋劲),则上下不达,根自断。

主宰,全局之关键也。

何为宾辅?局部之辅佐也。宾辅有二个作用:防护之用;攻击之用。

丹田为气海,辅佐腰。以气催力,无坚不摧;气沉丹田,不可动摇。

掌指为力梢,辅佐喉头,门户也。

足掌接地,桩也,地心之辅。何为桩?导引彼力向脚下。彼力愈大,我愈固;若彼力愈大,我愈动摇,则不为桩。桩亦可拔。拔与不拔,一方法也,二功力也。无方法,功力不长;无功力,方法不验。

十六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解:“蹬之于足”,此处之“蹬”,乃踩字之误,古踩字写为“”,后人不解为何义,误为蹬。一字之差,相距千里。其意完全相反,蹬之向上,踩之向下;一漂浮,一沉固。《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有“脚五行”,有“脚之所在,为中央之土”。中央之土只能是踩,而非蹬。蹬与踩,一言行,一言驻。人立于地,静则踩,动则蹬。言桩则踩而不蹬,蹬地则根自断。凡前进后退,必须蹬地。关键是“蹬而不拔;行而不起;纵而不断”,其根自固。

“活泼于腰”,枢纽也。腰位于腹背之中,胯之上,身之下;触之极灵活,但极脆弱,由背腹两大肌腱保护,易受损伤。是故,腰忌大摇大摆、大旋大转和强扳硬扭,若此,轴将折断。所以不能用腰力击人,更不能用腰抗击敌之强有力攻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腰放在第一线。当前,人们最大的错误是把太极拳经典中论述腰的重要地位的话(例如“主宰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解释为用腰行拳走架,用腰承接来力,用腰力去攻击人,把腰直接暴露在第一线,把性命攸关的事当儿戏!

“灵通于背”,乃“通背”也。太极拳的拳架与通背(也叫通臂)拳有渊源关系。黄百家内家拳六路的第一路就是通背(臂)拳,曰“佑神通臂最为高”。要求两臂拉开,由一端之指掌至另一端之指掌,拉成一条直线,此曰“单鞭”;臂平、肩平、背平、胸平,曰“四平势”。

掌、指为力梢,故曰“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此力之所出,气之所使,故曰“流行于气”。发力有带气与不带气之分:带气为劲,不带气为力,各有所使。

“神贯于顶”,领袖全局,为敌司命也。

“敛之于髓”,此神内敛也。吴图南先生在《国术概论》一书中写道:“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即到而意先到。拳不到意已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交,变化环生。”又曰:“习太极拳者,应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交,则全身之四肢百体,莫能一气。虽依势活动,而难收成功之效也。”

“达之于神”,运之于目,此“望”也,视觉也;“凝之于耳”,此“闻”也,听觉者;“息之于鼻”,此为力气之相也。故,与敌交手,观其动静,闻其鼻息,知其全局耳。

“呼吸往来于口”,此吐纳之术也。息力生气之道。

“浑噩一身”,乃天地之始,混沌也。阴阳不测,虚实不分,开合不定,前后不明,左右难寻,身如腊肉,触之无物。凡此,皆先天逆运。

“全体发之于毛”,毛为血梢,血为气母,六阳经循行之表,神经集中之所,故极敏感。六阳为手之背、膊之外、腿之侧、脊之背,故曰“力由脊发”。气敛入骨,发之于毛。

总之,《十六关要论》讲的是天地人的大系统。不明此理,人无以立,无以行,无以跳跃,凡此皆为“地”;不明此理,力无从以蓄,劲无从以发,凡此皆为“人”;不明此理,二气不分,天地不判,无感不应,无以逆运,凡此皆为“天”。概言之,不明十六关要之理,虽依势画葫芦,难以成效。

八字歌

*%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粘连黏随俱无疑。

采扌列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解:八字为*%捋挤按采扌列肘靠。八字与王宗岳论相同,惟最后一句为八字点睛之言。

宋・程《*:水集》,记有“小九天”十五势,今仅存其名,曰“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雁、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捶、小裆捶、叶里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吴图南先生在《国术概论》中写道:“以上十五势皆韩(拱月)先生之所传也。其用功之要,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有:“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清史稿・艺术传四・曹竹斋》记载:“至精是术者,其征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干滑如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皆肥泽如粉,兹是皆血脉流行,应乎自然,内充实而外和平,犯而不校者也。”不可沾。凡此,皆无形象,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出于庄子,《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意思是:门的转轴在圆槽之中,门才能转动任何方向。唐司空图《诗品・雄辉》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比喻超脱空灵之境。宋氏在这里喻拳,要超脱拳外,才能应万变,其关键在“不支离”。支者着架顶抗者;离者脱离也。不支离,即不丢不顶之意,故前句有“果能粘连黏随字”,说出“粘连黏随”的关键是“不支离”。

出手论

人之两手分左右,出手有虚实前后,有先来后到;快打喉头慢击腰,不紧不慢拔起脚;按向后坐,捋向前移;直来横往曲绕,千变万化不离中心;实变虚,虚变实,亦实亦虚,虚实不分,捉摸不定。

接手论

接手怕接空,故有“接一寸,不接一尺”。接空,我手已出,彼手已撤,注意打彼第二手,曰“接一打二”。接手要知拍,彼出手换招均有节奏,即“拍位”;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要做到这点,必识拍,即彼之攻击节奏要有一个提前量,这叫“打拍位”。

手分软硬、虚实、强弱。

软手虚多诈,说收就收,说变则变;硬手实,难收难变。软手不可不接,接则虚,不接则实;前手软,后手必硬,接软防硬;第一手软,第二手必硬,故接第一手,防第二手。硬手易接,软手难防。

弱手非软手,弱手僵,挥之即出,毋须周旋。强手非硬手,遇强不实接,物来触我,我不着物。

接手防脚踢,所谓“明出拳,暗出腿”。腿多在拳下,故曰“袖箭腿”。彼起脚,我亦起脚,将彼腿憋在“窝”里,不使踢出。彼起脚,我即进,手击其肩胸,彼必仆,故曰“起脚半边空”。彼起脚,我不可退;退则遭彼连环脚踢,故曰“进生退死”。

九宫步

以手带步两翅摇,以身带步水上漂,以步带身任逍遥。

逆运歌五首

(一)桩

弓步倒三七,活桩不费力;

谁把死桩站,老来必瘫痪。

(二)劲

向后拉,手向前伸;

身向后坐,劲向前发。

(三)方法

静以守之,虚以合之;

运之以意,得之于心。

(四)应物自然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9篇

胎息的过渡用蛰藏大周天,修炼丹功应由下田迁往中田叫“换炉设鼎”。今有人说:“人身无处不丹田”。此说导致元神散乱,气荡不归窍穴的危险,修士勿上此当(须知只有上、中、下三田)。修士要知下田筑基,中田育灵胎(圣胎要灵,故曰圣胎),那么鼎炉由下黄庭移至中黄庭谓换炉设鼎也。怎样换炉设鼎?笔者认为,是“心肾相交,以气补气,炼气化神”。在小周天元精化元厢的基础上,龙人虎穴,完成心肾相交,提取肾中真阳之气,曰真土擒真铅。下田气满气热如煎,虎人龙宫,心肾相交,离龙坎虎,金公(肺)木母(肝)都向中央绛宫土釜汇集,肝心脾肺肾中的阴气在消,阳气在长,形成阴消阳长,这就是道书讲的“大药归炉,五行攒簇”。八卦五行鼎炉已趋完善,三关九窍全开,奇经八脉开通,又叫“九鼎八卦炉”。地涌金莲,性基命根已固矣。

筑基和小周天过程,玉池(口内)津液盈口,随即吞咽,这时会玉液盈口,香香酥酥,快如性感。中宫既定,中脉已形成,中脉实质是上通乾顶百会穴(又叫天门),下达会阴(又叫地户)降至两脚心涌泉(又叫黄泉)。伍冲虚真人讲:“周天功毕,中脉升降”。意即内息徐缓升降,尽性了命,修命了性,功臻上乘,神气相交,灌通五脏六腑,以至整个内腔,自头至足,表里经络,关窍点穴,无一不通。周天运行已停,中脉升降形成胎息,一呼而升达乾元阳顶(百会),一吸而降至坤元黄泉(涌泉),鼎炉已成,采炼大药,五行攒簇,滋育圣胎。中脉两头升降,又叫“无孔笛,两头吹”。

其二十二层为:六根不漏,大药过关

何为六根?乃耳、眼、鼻、舌、身、意。六根不闭塞,人的后天意识很浓。七情六欲不断,很难返还到先天元神真性。用什么方法闭塞六根?这是修丹道中自然完善的过程。身不漏是指元精不泄。男人元精在百日筑基之后不漏,谓之斩白龙(女子断月事叫斩赤龙);鼻不漏是指真息和周天中飞丹形成自然上下鹊桥已搭通;目根闭塞,塞兑垂帘,目根已闭;舌根闭塞是指齿相合,舌抵上腭;意根闭塞是指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六尘不染,实质是指六根清静。

伍冲虚真人曰:“六根不漏,自然有六根之景次弟呈现,将见以神主乎气,以气育乎神,直养到神气大定皈真,混为一体,结成金丹大药。自然丹田火热,两肾如汤煎,眼内吐金光,耳后若生风,脑中鹫鸣,以及身涌肢战,……大药生矣”。

大药过关是中丹田鼎炉已完备,药物人中田养育圣胎的主要环节。有鼎炉无药物是煮空铛,如沸水无米怎成良粥。过关自有真妙诀,丹经各说一理。笔者认为,纯阳真人吕祖之传较真。吕祖曰:“当大药过关之际,金丹在气穴,复动三次,当用真意引圣胎,自尾闾穴上升,如蛆行,似火熏,又似热气盘旋,自腰而起,拥上夹脊,此时要想夹脊有红黑二气,分拥丹走。自然火龙护右,水龙护左,慎勿开关,竖起夹脊默守圣胎,直待热甚气壮,渐次开夹脊,放气过关。一意想就,水龙护左,火龙护右,青龙、白龙、黄龙拥丹上行,五龙捧圣,以意引过,直抵玉枕,乃仰面脑后,掩闭玉枕上关,默守玄珠,慎勿开关,待热极气壮,忽然开关,以意引入脑宫,以补泥丸髓海。名曰“三华聚顶”(精气神三华),略停一息之顷,只觉口中甘露下降,状如雀卵,颗颗降下,似糖如蜜,累累下滴,鼻窍开(上鹊桥)须要谨慎,随觉随咽。过重楼一意送人黄庭(中田)。待大药降完,行卯酉周天一遍,然后行七日蛰藏之功,死而复生。自此以后,不行采炼小周天之功,亦不行进火退符。七日采大药之玄机,当行玉液,金液还丹,卯酉周天,左升右降,十月养胎之功矣”。

吕祖称为“纯阳之师”,乃其功采大药纯阳之谓也。修者要多读多悟此段话,过好大药服食之关。养胎生功,方保无虞。

其二十三层为:七目混沌,真景实验

薛道光真人曰:“大药过关,服食以后,谓之大河车,又曰五龙捧圣。服丹以后,必须先行卯酉周天一遍,团聚大药,然后主静立极,行七四大蛰之功。深入寂灭,大休息一场,混沌七日,轻轻寂照,绵绵若存,不即不离,文火沐浴,忘形无我,外不知有身,内不知有心,时刻不可有一毫之杂念,抱中守一,直至死而复生,如睡醒初觉,换过后天卦爻(离为乾,坎为坤),露出先天根苗。此时非用侣伴调水火,安保其全哉”。

修丹道讲“法、财、侣、地”,此时侣地至重。地者,福地,静室,无闲杂人干扰。侣者,乃师徒,师兄弟,非夫妇之侣也。护道助修,前几年一修者人七日大混沌之境界,其家人误认为其死,送入医院,输液打针而亡。医者不通仙道,七日不醒,要护道者用手轻拍其背,呼其姓名,自然复苏。不懂丹道,胡乱执着,坠人轮回,岂不悲哉。

七日混沌,大药过关有真有伪。功行不足者,后天执着,而无真景化现,实乃伪也。何谓真过关,李虚白真人云:“过关不真,服食模糊,则有真气散漫,元神无依之患。盖真正过关服食真功,而中宫必有胎息(先有下田胎息,后有中田胎息),静定之中,而任督二脉必有化景,或督脉化为天梯,或任脉化为宝塔,或中宫化为丹炉,或中下二田化为虚空大界(中下二田合为一田)叫坤腹,别有天地,非同人间。即一日之间,有数十种变幻,奇见奇闻等等不一。此乃真过关,服食之真景实验也。若过关杳茫,服食恍惚,而中宫必无胎息真觉,任督二脉必无化景,中下二田必无天地虚空大界之景象,势必寂然无所闻,茫然无所见,乃真气散漫,元神无依,岂不危哉乎。诀曰:运炼周天时,速而不荡,缓而不滞,后升前降,协宜关窍,开通真彻,有何危险哉”。

过关不真要重新找出问题,欲速则不达,补起前功,查漏补缺,以利正修。吕祖谆谆告诫,修士谨慎行之,当不谬矣。

其二十四层为:坎离交媾,金玉还丹

坎离交媾分小坎离交媾与大坎离交媾两层,先是小坎离交媾金液还丹。

三茅真人曰:养胎以人定为主,若静定日久,自觉坎中一点热气上冲心位,当用真意引过尾闾,由夹脊透玉枕,人泥丸,如有物触脑,自上腭颗颗下降口中,状如雀卵,味似阳酥,化为金液,沥沥如淋水之状,香似醍醐,味似甘露。速当以意迎之,徐徐咽下重楼,以目送之,降于鼎炉之内,畅于四肢,美在其中矣。一连九日,咽纳不绝,如此一回,即行卯酉周天以收之,收取尽,将速以凝静人定,静养寂灭,此是小坎离交媾之妙也。

金玉还丹的日积月累,过渡大坎离相交的玉液还丹阶段。张三丰真人曰:自此之后,渐渐又人大定。又是日月停轮,璇玑不行,每到杳冥混沌之机,天机自动。坤宫忽然如雷震之声,腹中如裂帛之状,真气上冲,周流六虚,飞上泥丸,月窟生风,眉涌圆光,化为玉液,降在口中,如冰片之香,似薄荷之凉,随觉随咽,沥沥降下重楼,当用真意,送人中宫。如此七日,咽纳不尽。如此每回皆运卯酉周天收之,待玉液降完,即凝神人定,守中抱一。金液玉露还丹之景,皆从静极,无心中而动,千万不可当面错过,此乃大坎离交媾之妙。

何为卯酉周天?子午周天即小周天,贯通人体任冲督带脉,八卦为南北,又称坎离周天。卯酉即东西两方位,是按地支而言,按八卦为震兑周天,左升右降,四九三十六而定。再右升左降,四六二十四而定,此卯酉周天之度数。日月之升降收尽真阳,战退群阴,名曰收内药,以固胎圆。……还丹完毕,自然息住脉停,而现日月合璧之景也。此乃丹光浩放,此出真景实验也。

中宫温养圣胎,静定之极,不省人事,气息全无,六脉皆住,大定之中,只觉得从天降下,灌人泥丸,……此时金木交合之际,三宫气满(三田也),二气俱足,神气大定,恍如醉梦,万火万水,电闪雷鸣,真铅之气化为一轮明月,真汞之气化为一轮红日,日月相交,显于目前,日月交光化为金花两朵,状如仙丹,此是三华结成胎息,名曰玉蕊金花。三华与日月之光用真意定位,鼻吸丹田虚穴处,行卯酉周天收之。如此久之,丹光使印堂常明,曰:圣日圣月,照耀金庭是也。

坎离交媾,金液玉露还丹,日月合璧,妙难言传,修士待静功出现,勿用后天意识求之。

其二十五层为:皈根复命,神俱六通

张三丰祖师道:“日月合璧之后有一大难,大定之中……真火炼形,顶门炸开,只要死心不动,深人大定,万魔自退,急在眉间,黑球一团,其大如拳,觉得冷气逼人,即当以意吸人中宫,自然是甘露滴心,得其清凉自在,此正是十月结胎,得药之景也。抱中守一,入定百日,守住一灵性光,凝中下丹田,化为一虚空大界。行之七日,大开关,功夫到此矣”。

金液玉器还丹之后,乾顶金液,聚火载金,猛烹急炼,金炉火散;黄芽遍地,一粒黍米玄珠,存养久之,渐渐长大,色如丹桔,降人中宫,动机由此而定,此乃一粒元始宝珠。宝珠乃铅精髓汞,凝结如丹桔,在铅鼎之中,玄珠成现。外借太阳神火,内聚三昧真火,复落黄庭,行卯酉周天收之。久之,闭目却分明,开目极清白,珠落黄庭,乃明心见性之真功也。

珠落黄庭之后,必须凝神死心人定,前言只知有元神,轻轻寂照,绝不知有呼息绵绵往来,方合不有不无之义也。若坐至静定之极,不醒人事,气息全无,六脉皆住,小静一日,混沌无知,如气绝身亡一般,中静三日,大静七日,不可疑为坐化,是神气皈根复命之时,结胎养元之始也,正要伴侣护持,不可惊动人定之阳神,修士也不可因机而动,妄自出静,更当由气住,凝神入于大定。将见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矣。古云:人有生死,因有呼吸,苟无呼吸,自无生死,无呼吸便为人定,由息住,而胎稳如山。

归根复明之后,胎圆稳固,前有六根闭塞之举,六根震动之景,日月合璧之后,有神俱六通之验,深人大定,混沌无知,心窍忽然开通,上观天堂,下视地狱,三界十方,一览无余,此是天眼通也;能闻十方之音,如在耳边,天上地下,闻神人言语,是天耳通也;渐人大定,灵觉透露,能知十方众生,心内隐微之事,此乃他心通也;又能知我生前死后之因,无数劫来,是宿命通也;再静再定,复寂复灭,陡然心花开放,预知吉凶,又能隔壁见物,及风云雷雨之所,是神境通也;合前炼精不漏,到马阴藏相,是漏尽通也。名曰六通,是前采大药,六根震动之变化也。神俱六通以后,复有真空炼形天机。以上六通是罗状元真人的观点。伍冲虚真人说:“六通的关键是漏尽通,漏尽通是大丹成的第一步,先有漏尽通,然后才有其它五通。六通之境已证,修士要晦光韬隐,含而不露,不可妄用其慧,乃能成其大道,早露锋芒,必遭夭折而矣”。

其二十六层为:三部八景,五气朝元

养胎人定之后,经历真空炼形的过程,身中不适之感不可惊疑,只要死心人定,自然神通慧生,而六通顿足。

太乙元君曰:“神俱六通以后,而身中三部八景,即二十四真诸神皆现象,而为我护法神王。所谓二十四真,乃六根八识,三魂七魄也,皆有名字。”又云:“身中有九宫真人,不可不知也。心为绛宫真人,肾为丹元宫真人,肝为兰台宫真人,肺为尚书宫真人,脾为黄庭宫真

人,胆为天灵宫真人,大肠为长灵宫真人,小肠为玄灵宫真人,膀胱为玉房宫真人。至道不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不能一概而论。修真之士须要小心谨慎。到此时,见诸神现象必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死心人定,方保无失矣。”, 圣胎功近圆满之时,身中阴气消尽,各器官纯阳现象是自然现象,夫人体一小天地也(宇宙),修成金身仙体,自有洞天仙府,修士自悟。

日月合壁后,静极之际,然觉纯阳之气从涌泉上行,此时宜督升任降中下二田,用三昧真火烧炼体内阴邪,三关九窍,五脏六腑之垢殆尽。体变纯阳之躯,乃纯阳祖气助圣胎之天机也。勿误此机。

体变纯阳,彻底绝谷,谷绝阴断,斩断尘缘,方能顿足通慧,太和元气冲满其中,则胎圆而神全矣。终不见饥,五蕴皆空,六通顿足,保存灵慧,切勿妄用,神仙之道俱矣。

纯一道人云:“盖养胎人定,心不牵世味,凝神深皈寂灭,乃能性命合一,自然重生五脏,再立形骸(彻底脱胎换骨),无质生质,结成圣胎。一心主静,万缘俱息,外想不人,内想不出,终日混沌,如在母腹,方为活死人也。此时防气将尽,世上可乐之事,则心不动摇。,而心经真气自然吐露,化为红色云霞,朝与昆仑之前(昆仑为乾顶也);肝中阴气将尽,世有可怒之事,则肝不动,化为青色云霞,朝与昆仑之左;脾中阴气将尽,世有可欲之事,则脾不动,脾气真气吐露,化为黄色云霞,朝与昆仑之顶;肺中阴气将尽,世有可悲之事,则肺不动,肺经真气吐露,化为白色云霞,朝与昆仑之右;肾中阴气将尽,也有可恐惧之事,则肾不动,肾经真气吐露,化为黑色云霞,朝与昆仑之后,名曰五气。所谓朝元者,不须用法,依时其气静极自然上朝,将见青气出自东方,笙簧嘹亮,旌节车马,左右前后,不见多少。须臾南方赤气出,西方白气出,北方黑气出,中央黄气出,五气朝于上元,氤氲盘旋,千万别出看他,死心人定。古人云:神居窍而千智生,丹人鼎而万神化。“五心之灵,感天地之灵,则内真外应,外真内应,浑然混合,这段功夫,全以至静为主,不动为宗”。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则太虚空中自然显出一轮红,与我丹光上下相应,合而为一也。

五气朝元以后,息脉俱寂,静定之中,然而会出现心火下降,肾水上涌,五脏生津,百脉流通,心经上涌,鼻闻异香,舌生甘津,已绝饮食,昼夜不寐,夜间隔墙观物,预知前因后果吉凶之事,顶上红光缭绕,眉间涌出灵光,是仙胎药力初生,关窍开通,诸般景象,死心深入大定,盗天地万物正气之验也。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道;有;无

一、老子关于“道”的本质特征

1.1无法命名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老子在《道德经》的首章所阐述的,他开章便表明,不能给“道”下定义,因为这样的定义并不能精确地描述“道”。“道”如果可以被定义,那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道”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说明老子勉强把“道”称为大,因为“道”是不能被命名的,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道”,就用了一个“大”字。这个“大”是无限的、生生不息的,正是因为无限大,也就使人感觉不到它,这也正是老子关于“道”的进一步说明。

1.2作为万物本原的“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即万物的本原,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我们不知道“道”的根源是什么,好像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1.3作为物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以及“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从这些论述来看,老子明确指出“道”是物,是一种恍恍惚惚、形象模糊的“混成”之物,即混沌之物。那么,“道”作为一种混成之物、混沌之物,自然也就是一种无形之物了。

老子虽然没有说明“道”是如何产生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道”作为一种物首先是无法被下定义的,无法命名的。但它是一种最本原的东西,是一种没有具体规定性的非常抽象的存在,并且派生出万事万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道”构成了老子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二、“有”“无”思想与“道”的关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指“有”和“无”,“无”是天地之始,是万物的本原;“有”是万物之母,是辨别万物的根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来源于“道”。说明了“道”具有“有”和“无”的双重属性,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道”是“无”,即体现了“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从作为“万物之母”的角度看,“道”是“有”,即体现了“道”的有规定性和有限性。“无”和“有”都是就宇宙本体来说的。这是老子在《道德经》首章所指出的。

“道”是天地之始,“无名”、“无极”、“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混沌虚空的存在,因而“道”具有了“无”的特点。同时,“道”是万物之母,“道”是生“有”了万事万物的初始,因而万物也就具有了“道”的特性,“道”也就有了“有”的属性。这样,就“道”的内部构成来说,它就具有了最主要的含义――有无相生,即事物的“有”和“无”相互依赖、相互比较而存在,若失去其中一方,这个事物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道”就具有“有”和“无”的双重属性,这样,老子就将“道”转化为“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老子思想中“无”与“有”的辩证统一

老子的辩证思想就以“有”、“无”为其思维起点,只有全面认识“有”、“无”的内涵,才能把握老子思想的精髓。

3.1老子关于“无”的思想

《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万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而看得见的“有”却产生于本原状态的“无”。老子看来,在“有”和“无”之间,“无”是本原、是真理、是绝对;“有”是派生、是相对的存在。但“无”是借助于“有”来体现的。老子在其十一章说过“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只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明车辆、陶器和房屋都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在物,即事物“有”的一面;毂中间的空洞,陶器的中空部和室内的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事物“无”的一面。如果没有“无”的存在,“有”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一个事物如果只有“有”而没有“无”,这个事物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在老子看来,事物之所以能体现出价值,主要在于其具备的“无”的属性,因为“无”是该事物的本质;“有”只是该事物所处的状态,必须借助于“无”来体现。

通常,人们把“无”理解为完全的空,理解为没有丝毫的东西存在,而老子从未将“无”解释为纯粹的、绝对的空无、一无所有。《道德经》中的这个作为万物本源的“无”,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真真实实的包含“有”的“无”。“无”既通过“有”肯定其自身的存在和意义,又通过“有”否定自身。正是“无”内在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统一,才赋予了“无”的本源地位。即“无”不是绝对的“无”,而是包含着“有”的“无”。

3.2 老子关于“有”的思想

老子的“有”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既是“无”,也包含“有”,是“无中生有”。还以第十一章为例,车轮是毂(有)与毂中的空洞(无)的统一体;器皿是器壁(有)与中间的空洞(无)的统一体;房屋是四周的墙和屋顶(有)与中间的空洞(无)的统一体。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瓶子只有“有”,也就是说是个实心的瓶子,那就失去其作为一个瓶子的价值。如果一个人买一套房子,只有“有”,也就是说是个实体,没有空间,那也就失去买房的意义。人们关心的不是房子的墙壁,而是关心房子的“无”,关心的是使用空间。正是因为“有”和“无”的有机统一,才有了丰富的世界。正是“有”和“无”的相互融合,才构筑了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有”不是“纯有”,而是内在地包含着“无”的“有”。

3.3“无”与“有”的辩证统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即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因此就有了丑;都知道怎样是善,因此就有了恶。“有”和“无”相互对立而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相互对立而倾依,声和音相互对立而产生协和,前和后相互对立而产生顺序。在这里,老子提出了“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八对矛盾范畴,说明他们矛盾双方是互为依存、相互比较而存在的。“有”和“无”互为根据,“无”是“有”的前提,“有”是“无”的丰富和发展。万事万物正是在“有”和“无”的统一、相生、相化过程中产生。正是“有”和“无”内在的辩证统一,天地万物才得以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课程观;4R

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渊源

多尔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了生物学、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等领域的观点的基础上,将具有后现代倾向的观点筛选出来加以创造性整合而建构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

(一)皮亚杰的生物学观点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生命系统是复杂开放的也是自组织的,生命系统的基本特点之一便是相互作用。在生命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不是以相互孤立而是以相互联系及与系统整体的关系角度来界定[1]。生命系统通过自组织与外环境保持平衡,干扰和困惑是促使系统运转的必要条件。此外,皮亚杰还将生命自组织的自我调节原理的模式调换到认知结构上,提出了个体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化”模式[2]。

多尔将这些思想嵌入到课程里,课程像生物学一样具有复杂性和网络关系,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定义和简单的预设;课程要走出现代主义的封闭系统,走向多元开放的系统,同时要有利于学习者的自组织学习和能将其深化的可能性。

(二)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

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使我们的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线性走向非线性。他认为开放的系统依赖于大量的耗散。开放系统、非平衡系统是形成耗散结构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自组织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自然或客观事物的系统本身自发形成组织结构,是自我发展和自我运动的有序化过程[3]。

多尔将该理论运用到课程,认为在教学与学习框架结构中可以摆脱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的状态,从而走向另一种方式,即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组织作用而占主导,从而改变教学的做法,从教学关系转向对话关系。

(三)混沌理论

在牛顿物理学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序、有规则并且可预知的。由此得出,后一事件都是完全由它前一事件所决定。但是量子物理学却认为物理现象都是不可决定的,都是不可预知的,这种非决定的不可A知性、序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及不稳定性综合起来所建构的正是“混沌理论”。

多尔吸取混沌理论中的精髓,认为在教学理论上,混沌理论的汲取主要在回归的概念上,体悟回归,个体反思自我并在自我分析的经验中体会自我感和价值感。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往返生成,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化的过程,而不是使学生掌握确定的结果,个人反思和对反思的共同讨论是课程的关键[4]。

(四)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怀特海的过程观点

杜威的检验转变的思想和怀特海的现实是不断进行的关系连接的观点,是过程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多尔认为杜威和怀特海的过程观点在发展新的、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论和课程方法论中极为重要。他相信自组织过程是后现代转变性教育学的根基之一。

多尔将该隐喻到课程体系里,认为课程是一种转变和对话的过程;课程的作用不在于预知的经验而在于转变已有的经验;而课堂则是成为公开转变和分析已有经验的公共地点。

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原理

多尔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与“泰勒原理”相对照的后现代课程的四个基本标准: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系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多尔称之为4R,这也是后现代课程的基本原理。

(一)丰富性

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为了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但对课程来说怎样才能达到既激发创造性同时又不会失去形式或形态“适量”,却是无法事先确定的。这需要不断地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予以协调。

(二)回归性

回归性是指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途径或过程。在提倡、支持、利用回归性课程中,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回归旨在发展能力――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应用某种事物的能力,它的框架是开放的。对话是回归的绝对必要条件:“没有反思――由对话引起――回归就会变得肤浅而没有转变性;那不是反思的回归,而只是重复”[5]。

(三)关联性

“关联”的概念对后现代转变性课程具有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前者可以称为教育联系,是指课程中的观念、文本、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因素互动而组成的庞大网络;后者可以称为文化联系,是指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观联系。这些联系形成了课程赖以生存的大的模体。文化联系产生于诠释的宇宙学――强调描述和对话是解释的主要工具。描述提出了历史语言和地点的概念。对话将这三者联系起来为我们提供一种源于地方但联系全球的文化感。

(四)严密性

严密性是四个标准中最重要的,多尔的严密性不同于现代主义框架中的学术逻辑、科学观察和数学上的精密性,他的严密性是解释性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有目的寻求选择方案、关系和联系,意味着自觉地寻找我们或他人所持的这些假设,以及这些假设之间的协调通道,促使对话成为有意义的转变性的对话。

多尔认为课程目标不应预先确定,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不应该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是通过我们的反思行为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成。

三、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的简要评论

(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对“泰勒原理”的超越

以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为典型代表的现代课程模式。在课程目标上是来自于外在的工业化社会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之外而制定的,它忽视了教育本身的价值。在课程内容上,是在主客二分的世界观下,被视为客观的恒定不变的存在。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科学管理与技术效率,教学过程是作为传声筒的教师把已有的、客观的、明确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教学过程本身的生成性。在课程评价上,用量化标准作为评价课程的唯一手段,且更关注的是预定目标的达成,忽视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

后现代课程观是泰勒传统课程论的转化,认为课程必须是非预先设计、起始的和演进的。多尔提倡 “目标来源于并运行于行动之中”的观点,他认为目标应该是丰富的,多变的,不断生成的,是随情境变化而改变的。多尔倡导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疑问性和启发性。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的是学生与教师的个人反思。在课程评价上,是动态、开放的,创造性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手段是“做―批评―做―批评”这一重复过程的一部分;而作为一种区分手段时,应由不同个体共同作出判断。这种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无疑都为我们批判和反思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角。

(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的一些不足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以4R为核心作为后现代课程的基本原理,但从描述看来,某些基本概念尚不清晰。“丰富性这个词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我们无法从丰富性的界定中得到丰富性的含义。再如,对于回归性这一概念,作者是用了数学函数中一个简单的迭代运算来类比回归性,即“回归性常与数学的重复运算相关”[6]。回归性与反思联系起来,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单纯把后现代课程的一个典型特点寄托于一个简单的数学迭代关系似乎容易概念含混,推理不清。

泰勒原理包含“确定教育目恕⒀窨纬棠谌荨⒀窠萄Х椒ā⒍越萄效果的评价”四个方面,当代任何课程的开发过程都离不开这四个方面。多尔的课程观中,对于如何建立“教育联采取何种材料如何有针对性地建立这种联系,又如何对此进行评价,似乎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可操作的模板。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是后现代课程理论的典范,通过多尔的课程观得以洞察后现代课程观的许多典型性特征,但我们也需明确,后现代课程观复杂多样、层出不穷,多尔的部分思想处于设想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可操作性的课程开发方式和方法,须采取审慎的态度借鉴。但后现代的课程观适应了后现代状况的要求,也是理论发展的必然,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包含了对未来社会现实发展的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1]多尔.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0.

[2]谢登斌.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聚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徐瑞.后现代课程的理论创新与不足[J].教育发展研究,2010(18):52-55.

[4]张文军.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66-170.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12篇

带给他更多的是思考,是激情,是刻骨铭心的感受。

于是,在寂寞中,他以刹那的顿悟,饱蘸琼浆,仰天长啸,破壁一挥,混沌初分,将万千思绪化作长虹,任凭一颗同化自然的心灵,在一帧帧冷峻的色宣上,绘出亲和宇宙的画作。奇笔异彩,尽摄自然万物之骨相气韵,于点画披沥、逸笔宣泄之中,神采飞动,形骸放荡,浑厚洒脱,充满生命律动与宇宙合一的崭新意境,将原本神奇的文化底蕴渲染得更加凝重神奇。这一切源自于他的学识修养以及他的人生经历。

惟真情赤子之心,方能以磊落坦诚之襟怀去自由地面对世界,面对人生,面对这象征混沌宇宙的蓝与黑的色宣。因为那纸上流动、荡漾和凝聚着的是他的心、他的情、他的生命…… ――诗 虹

到过一趟,回来后不知怎么画画了。尝试着用传统技法或个人习惯画法去表现,难以抒发对神奇的那种激越的情怀。我沉默了,一边埋头研读采风获取的第一手素材和有关的书典,一边把亲身感悟加以升华,捕捉体现的潜质和神韵,孕育着艺术的魂魄。我到四里山汉藏屋重新感受的文化底蕴,偶尔在对门的小店里发现一种蓝与黑的色宣,激起我心灵的共鸣,凝重、冷艳、纯粹、深沉,与寺院的帷幔、经幡、唐卡以及藏包、服饰、民居相契合。我带回家开始苦苦求索:色宣以重彩描绘,不妨用丙烯颜料和极色(金、银)充分运用色地以巧取胜;绘画工具除毛笔外可用水粉笔和刮刀;构思要巧妙,技法要多样……我在这条陌生的路上艰难地蹒跚地走着,一天、二天、三天……终于跨过了一道坎。作品《净土》诞生了,且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一个系列,我称作“色宣重彩画”。单从字义上看,不言而喻,即以重彩在颜色的宣纸上绘制的画,色宣以黑与藏蓝为主,因此绘画技法亦随之应变,如影绘法、反衬法、渗透法、立粉法、点绘法、泼彩法、肌理法、描金勾银等,“为了效果、不择手段”。加之所表现的题材带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宗教意识,色宣重彩画其效果便体现出浓重、深沉、冷艳、神秘、纯情、丰韵、富有个性。

触摸,亲吻,拥抱,歌颂,把那份炽爱倾情宣泄吧!我不是学过西画吗?我不是教过图案吗?我不是研究过构成吗?我不是搞过设计吗?我不是酷爱文学艺术吗?我不是干过管理吗?我不是……我不是人吗?人是什么?人是有生命的鲜活的物种,他有形象,有思维,有爱憎,有个性,有知识,有追求,有欲望,有作为,当他钟情某一事业就会使出浑身解数倾其全部去追求、去索冀、去实现。不是吗?色宣重彩画的创作过程便是自我能量体现的过程,每个人的修养、学识都会从作品中得到印证。所以我在创作随笔中写道:“在用绘画语言表现风情的创作中,必须进行变革,舍弃个人习惯画法和常规表现形式。倾注全部的爱,全方位体现修养、学识和综合能力,探索新的途径。”“由于色宣的局限性,也恰恰突出了个性,较适合用绘画形式表现。”“在个人艺术生涯中进行一场革命,把对的特殊感悟、认识和理解,浓缩在特殊的气质和氛围中。”“由感性到理性,由写实到写意,由必然到自由,把内容、形式、色彩、技法、意境以及姊妹艺术的精华融为一体,使之更典型、更生动、更出彩。”“把这些人文的、地理的、物质的、精神的感受和各种装饰性元素,注入绘画、给艺术生命以新的生机与活力。”“传统根底,现代意识,中西合璧,融古贯今”……

这就是我的感言,我的心声。

色宣重彩画的探索过程,是一个找到感觉,认识自我的过程,它是一个起点、一条未竟的路。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13篇

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办。此次展览展出一百五十多件摄影作品,向这位法国摄影大师及前辈致敬。作为玛格南图片社元老之一的马克_吕布是一位真正秉持玛格南精神的摄影家。在他长达50年的职业摄影生涯中,人文主义精神、完美精准的构图以及诗意的节奏感成为其摄影作品中无可取代的特征。他早年的左派经历。与布列松的友情,踏遍世界的足迹都是构成其摄影理念、创作精髓的重要元素。

在上世纪50年代,作为少数获批到新中国拍摄的欧洲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所拍摄的中国早已为摄影界及很多摄影爱好者所熟悉。他以冷静,直觉,富于艺术感受和人文气息的视角,捕捉住一个个充满时代风貌的瞬间,并以此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不仅如此,他坚持一贯的创作理念把镜头对准了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纯摄影作品,都带有强烈的“马克・吕布式影像气质”――直觉而富于诗意;而马克・吕布纪实的摄影手法和理念,以及“纪实摄影”所突出指向的人道关怀精神,为中国的摄影界带来了新的社会视角,新的摄影语言,新的精神维度,一种被称之为“纪实摄影”的摄影类型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占据主要位置,产生了恒久而巨大的影响。

视觉是心灵的一座乐园

有传言说我一生都不停地去中国又回中国。这不完全准确。但我确实无法掩饰对中国的喜爱:我喜欢回去重游那些自然风光,那些尤其是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的城市:我喜欢和我的中国摄影师朋友们重逢。如果把我所有的行程加起来。可能会发现,从1957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开始,我在中国的旅行占据了一生中的两到三年。在旅途中,我能够看到主义以及后来中国内部的资本主义是如何使中国转型的。我也力图寻找隐藏在这些变化背后的,一直存在着的历史脉络,寻找正如戴高乐的那句名言所说的――“比历史本身还要古老”的文明所蕴含的永恒。

我曾屡次漫游东方和远东地区,在印度停留过一年,也在阿尔及利亚和非洲很多国家宣告独立之时摄下过当地的很多照片。我喜欢离家出走。摆脱一切束缚,尽可能近地去观察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些事件。但这种观察不仅仅是出于好奇,更是我看到了那些启发我灵感的东西后被激发出的热情。我喜爱在混沌中寻求井然之时,那些视觉之上的惊喜和转瞬即逝的快乐。我喜爱某些脸庞以及躯体,姿态或是本性所表现出的和谐之美。13世纪一位权威的眼科教皇曾说:“视觉是心灵的一座乐园。”他说得很对,我也从来不为寻求美而感到疲惫。只要有人了解如何去发现美,它便无处不在:它在我那都兰的花园里,在雪中的紫禁城内,或是在斋浦尔的广场上。你只要睁大双眼便已足够。――马克・吕布2010年1月于巴黎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14篇

黄国武早期作品,如《金龙宝地》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1989),忘不了《金龙宝地》在于,它唤醒了人们记忆中的某些经历,比如熟悉的泥土、青草腥涩的气味,还有与湿漉漉的晨雾融化在一起的懒洋洋的炊烟,相抱相拥的相思树在黄茸茸的一片花海中似乎迷失了所有的绿色,在如昼的夏夜,一只青蛙跳到水中了,于是,那凝静的池塘就晃荡成无数白银的碎片……

那是那个年代生活中曾经有过的天国。“返回幸福和青春之处是困难的”,或正因为如此,回忆的况味于是变成了生存珍贵的慰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金龙宝地》充满感性的表达方式,导引了一个诗意艺术家进入一个浪漫的艺术情境。此间包括《龙泉旺水》(1991)、《映红大南山》(1992)、《山高水长》、《金贝园》、《大好时光》(1993)、《宝贝你好嘢》(1995)等,都无一例外体现了艺术对情感最敏锐的表达。与此同时,其中形式技法表露了艺术家已经在实验水墨方面展开探索的端倪:一方面牢牢抓住传统笔墨精髓,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传统技法形式的种种叛逆和不满足,笔墨之间隐隐约约地酝酿着另起炉灶的冲动。

水面 成名与成熟(1989-1992)

“水面”系列中的《泳》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后,黄国武就以其华丽的没骨画法和对生命的关怀的面貌取得了艺术界极高的声誉。他对头颅,对头部的表现,其实是对生命气息的再次发现—发现它的呼吸不再可能,或生命被憋闷的时刻,因而它不得不抗争的力量,这使水墨思想更加的具体化。以水墨淋漓的头部的涌动来表现生命力,再次颠覆了传统技法的传承和创新意识。大胆去除颜色的斑斓,让单纯的水墨来表现面部表情,这是非同一般的勇气和想象力。画家以超凡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喧嚣躁动的深渊如何产生生命神秘形象的时刻—这个带有惊恐表情的头部表情也让艺术家在当时的艺术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地位:一种非常功力的当代观念形象。

焦点·混沌 成熟的经典(2000-2008)

2000年开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实验水墨方面不断“在路上”求索推进的艺术家,因为种种原因越来越少有坚持和出新成就者,而此时黄国武却拿出一批名为《焦点·混沌》的实验水墨新作,观念涉及当代社会、文化、政治、人权、知情权等等问题来。这是一种富于水墨情结而又沉浸于都市现代生活和思考之中的艺术姿态,把人们逼进一个充斥着“焦点”问题的拥挤的世界里。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世界里,人们目不暇接地接受着各种“焦点”信息的,在焦点的不断更迭中,模糊乃至丧失了自己的认识力和判断力。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所谓的信息和“焦点”往往会出于某种考虑或目的,而被特殊处理—被遮蔽、被模糊化甚至被歪曲,它有时并不想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些什么。

在水墨上的表现,黄国武越来越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和相应的内涵,这种纯净的水墨语言指向心灵,指向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并在传统和古典的意象及其认知范畴之中演化成熟,我们不得不给它冠上一个“现代水墨”的称呼。“现代水墨”也隐含着水墨表达的现代感受,我们会面对的两重“焦虑”:一是来自现实生存的焦虑,一是如何表达“焦虑”的焦虑。黄国武再一次以自己探索和表达创造了经典—同时这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第15篇

某晚坐在家中看电视,看阿丘在央视新闻频道主持“社会绀录”栏目,他这回介绍了四川成都近年来出现的两个文化奇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讲授做人的道理,听者踊跃,从人甚多。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这一老一青两位文化传人吹来了一阵凉爽的风,使我们久已混沌的头脑得似清醒,久已疲惫的心得以放松。

阿丘在节目就要结束的时候似乎很随意地给我们开了一个处世的方子:“做事读新书,做人读古书”。听到这话虽说不是醍醐灌顶,倒也确实让人茅塞顿开。阿丘的主张似乎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睁眼看世界的先哲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当代诗人于坚“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凡人一样生活”说的好像也是这个意思。

不读“新书”,就不能够了解当今世界的变化,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所抛弃。当今的世界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去努力读“新书”,就连起码的常识、起码的生存能力都具备不了,更遑论“修身养性”了。不俗不是人间事,物质生活从来都是一切生活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去读“新书”,我们的经济才能不断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当前,我国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月标迈进,在“衣食足,知荣辱”的同时,也会出现“饱暖思淫欲”的现象发生。时下,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不讲诚信,不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现象便说明了这―切。

在读“新书”的同时,是该好好读读“古书”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对做人道理的阐述:“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淡?白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退一退看庭前花开花落,忍一忍望天外云卷云舒;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读“古书”,就是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结伴而行,使自己在喧闹声中宁静下来,心态不再浮躁,让心情放假,让精神旅行,更多的享受悠闲生活的乐趣。既要铭记“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也要经常提醒启己“知足者常乐”。

当然,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不断创新,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只有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来武装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精神高尚者,才能真正具有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要把读“新书”和读、“古书”辩证地统一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做事,更做人,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和谐,社会生活就会更加安宁,我们的今天就会更加令人留恋,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