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体育竞技与管理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1篇

一、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问题

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学生群众性的社会团组织来传播和发展,其应当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为主体。而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进行同一的监管,此为典型的政府管理行为。并且在实际管理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则替代了大学生体育协会在直接的行使行政管理权,这种管理方式如今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2.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下运动存在的问题

(1)赛事太少,运动员无法通过比赛得到磨练

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管导致商业性和社团性的比赛展开并不尽如人意,每年举办的赛事过少。赛事太少直接导致运动员缺少比赛经验,运动员无法通过比赛得到赛场的临场心理和生理的磨练,对其成绩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

(2)教练专业化水平有限,没有专业培训制度

高校竞技体育教练专业水平普遍低于欧美等国的先进水平,而且我国没有长期的教练培训制度,教练员因为其训练、培训所受到的限制,使其无法接触到世界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导致教练的水平无法得到及时的提高,无法掌握最为前沿的训练技术,导致高校竞技体育水平发展受限。

(3)大量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竞技体育体系

高校为了能够快速的提高学校的体育成绩,大量招收退役的运动员,这种做法违背了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初衷,使得高校竞技体育自身培养的运动员减少,不利于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国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体育第一强国的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就比较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寻找自身发展的策略。

1.全国大学体育协会的有效管理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管理核心是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和我国的大学体育协会不同,美国的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已经建立起专业的管理团队,全面领导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

2.竞技体育模式的建立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同时也是美国整个教育体制下体育管理体制的延续,美国从中学开始建立了全国的学校间竞技体育的模式,将中学作为培养顶尖体育人才的摇篮,而高校竞技体育则是这一模式的延续。这种发展模式既培养了良好的竞技体育氛围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有效的激励制度

美国高校通过高额的奖学金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参与到了高校竞技体育的活动中来,使得整个高校竞技体育的专业水平非常高。而我国大学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体育人才,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校竞技体育的专业水平偏低。

三、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对策

1.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我国高校建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一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重大革新,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对此建立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发展适应高校体育教学需要的管理制度。高校所开展的竞技体育是为体育的发展探索方向,也是提高大学体育水平的重要表现,因此,各个阶层只有做好统一认识,才能将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发扬光大。

2.组建全国和省级高校竞技体育指导委员会

我国高校建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并不是单纯群体行为,其应当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政府相结合,树立资源共享、特色共建、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的理念,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让校园的竞技体育部门与政府职能部门做到有机结合,组建全国和省级高校竞技体育指导委员会,不断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3.明确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各级组织的职能定位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组织功能定位是中介兴致的组织机构,其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协助政府部门做好大学生竞技体育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好校园竞技体育管理部门的协调与协助工作,提高其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民主性,为高校竞技体育管理制度的建立贡献一份力量。

4.多元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离不开其经费的支持,高校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努力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过组建实体机构的方式开展多种经营性活动,让通过活动获得的资金更好服务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现阶段 竞技体育 管理体制 举国体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现阶段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体制。

1.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

2.内容与分析

2.1竞赛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竞技体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又是检查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尺。体育竞赛按其功能和水平可分为群众性体育竞赛和高水平体育竞赛。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高水平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目前,运动竞赛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已被人们所深刻认识。毫无疑问,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体育竞赛的内容、规模、频度、形式等,不仅影响到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制定、训练体制和训练方法的改革,而且对竞技体育多元目标的实现和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起到导向作用。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制度是在1956年制定的,经1958年修正后正式颁布试行。竞技体育竞赛制度的确立,为我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提供了保证。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竞赛活动完全由国家拨款,国家办竞赛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愈来愈不相适应。一般来说,竞赛管理体制是推进体育事业各方面的“助推器”,并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激荡起体育改革的风帆时,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整个竞赛制度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竞赛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竞赛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竞赛市场的建立和培育,竞技体育迫切要求竞赛管理体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国家体育总局所建立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并在同时组建的竞技体育司,不仅在运动项目的体制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也为竞技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与国际通用的现代体育竞赛管理制度接轨,走发展体育产业和培育体育竞赛市场的道路。其基本特点是,权责明晰,科学管理,依法治赛,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具体来说,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要消除条块分割、区域为界的人为屏障,打破户籍制度、代表队制的人事管理框架,实现以俱乐部运转为主体,以人才自由流动为条件,以等级联赛为杠杆,以体育市场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纽带的良性循环的体育竞赛体制。未来中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与市场的结合,使体育竞赛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注意发挥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开发体育竞技的无形资产。同时,一方面要注意发展市场中介职能,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作用,依据市场规则,建立和完善体育竞赛自律性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改善和加强对竞赛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行为秩序,建立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2.2运动项目管理改革

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的布局,在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实现。在竞技体育的所有比赛中,奥运会无疑是最高层次的比赛,其国际影响日益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主要经费和力量放在实现奥运会目标上。第二,有利于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成绩稳定的坚强柱石,一个优势项目的取得是需要付出很多辛勤工作的,是教练员、科研人员、运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优势项目来之不易,国家和社会应当共同关心和支持这些项目。第三,有利于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第四,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事业经费还很有限,我们必须提高投资效益,走集约化道路。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的依据,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不足,我们必须考虑项目布局。第二,我国民族体质和精神素质的基本特点。第三,我国传统优势运动项目的训练特点。第四,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第五,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与重点。第六,我国社会资源对竞技体育的支撑程度。对中国近三届奥运会成绩和单项所得奖牌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乒羽、重竞技、体操、射击、射箭、游泳、田径等几个项目,另外再加上冬季运动会作为我国的重点发展项目。对于这七个重点项目,在投入上要有所侧重。第一,金牌和奖牌的数目有较高的相对占有率,再增长已很困难,国内已有一批尖子队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项目。这类项目在投入上要保持稳定,重点发展和培养年轻选手和二线队员,这样既能保持人才群,又能很好地发展人才链,使优势长期保持下去,如跳水和乒乓球。第二,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多而奖牌占有增长较快的项目,需要加大投入,以促使其向第一类过渡,它是未来的优势项目。这些项目的投入重点是培养尖子选手,使其尽快地向金牌冲击,它是中国竞技体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羽毛球、体操、重竞技。第三,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少而奖牌占有率不高的项目,需要对部分潜优势小项进行投入,这些项目有较高的增长率和较低的占有率。如果投入方向准确,就有可能向第二类过渡,如中国的游泳和射击有很大的潜在发展优势。另外,田径与柔道中的个别小项也具有争夺金牌的实力,应对这样的小项加大投入。

2.3组织管理体系改革

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机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改为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这就是宏观上由国家体育行政权力机构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所进行的有效控制,微观上主要由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和社会化体育市场机制来协调。通过国家行政体育部门综合平衡后所确定的关系到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划,如竞赛制度的规定、运动员参赛资格的确定、运动员年龄的划分等,可以是指令性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但主要不是依靠层层下达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制定必要的政策,以间接方式去实现。对于社会上各类体育团体、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及经费开支等,除极少数体育团体由国家行政部门专门拨款,统一调配予以重点管理和控制外,基本上由各类体育团体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社会化基础及本身的情况自行安排。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主要是采用竞赛制度的杠杆作用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以促进和保证竞技体育的基本平衡和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能有控制地发展竞技体育,又能比较充分地发挥竞技体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把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的全局性来制约社会自我协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某种盲目性。另一方面,运用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客观规律性来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可能产生的某种主观性,使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互相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推动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3.结语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以及体育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和世界体育发生剧烈变革的今天,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特别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和创新。由于体制是基础,社会的发展以体制为根基,因此竞技体育要发展,也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陈作松.韩淑艳.经济体制改革对体育科技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9,(4).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3篇

1前言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下不断深化,但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仍处于初始状态,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管理体制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其中ncaa是美国目前高校竞技体育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它已经形成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畅通的一个社会团体。通过对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对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运行机http://制,寻求适合我国高校运动竞赛的模式有积极的作用。

2中美高校在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上的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的差异,使得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也大相径庭。从总体上说,中国高校的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主要以国家行政协调为主导,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则主要通过社会自我协调来实施。

2.1竞技运动的管理类型

美国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有独立型管理和非独立型两种。在独立型管理体制中,学校的竞技运动受校长的直接领导,非独立型管理体制由分管竞技运动的系主任负责。在我国,对于竞技运动的管理,完全属于体育部或体育系,校长直接负责制很少,对于学校竞技体育的有关问题由下级即体育部或体育系申请以报告的形式报学校一级审批,管理制度单一且烦琐。

2.2竞技运动的管理实体

美国竞技体育部和体育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国高校的竞技体育部应该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校代表队”。竞技体育部的师资属教练员的系统,与教师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国,体育部既负责学校的教学,也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

2.3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不同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的是学分制,这与美国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基本相同。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学分学籍的管理,我国和美国的管理存在以下不同:(见表1)

3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既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发展我国竞技运动事业,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一种有效依托。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运动与教育的结合更能体现出竞技运动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美国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实践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竞技运动与教育结合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5.1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管理应纳入学校和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组织机构的双重管理。

5.2应尽快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的组织,专门负责在全国高校之间组织校际运动竞赛,制定与高校运动竞赛的相关规定与细节,完善目前相对不足的竞技比赛状况,使竞技运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高校运动竞赛与专业或职业运动完全分离。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以体育社会学为基拙,借鉴已有的社会评价理论,确定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为评价内容,试图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框架,目的在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运行中的合理运用和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社会评价还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也未建立起来。若不尽快建立起来,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探索。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

竞技体育具有本体功能(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功能(作用于群体和社会)。本体功能,又称为自然功能,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但具有经济性,它不能成为物业的生产部门,但它又与经济相联系,影响物业生产部门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是为人民的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形式服务,是间接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

竞技体育是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强调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人。

为此,可以认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这一定义阐明了两点:一是竞技体育的功利性评价,因为竞技体育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具有功利性;二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前者具有纵向性,后者具有横向性,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社会评价。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服务性的行业。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我国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1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社会评价

投资与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与竞技体育管理、投资与竞技体育社会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竞技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是社会评价的范畴。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导致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2.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评价

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方法。而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资源的有效利用、竞技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运用经济评价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调控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的。只有结合社会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体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见图1)。

3.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

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丰富,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几种主要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2)资金。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增多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2)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人。

(3)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评价

(1)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从投入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2)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3)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使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社团组织经营管理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信息、企业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竟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量及投人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人有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人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人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4)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人?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人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人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2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人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评价“发展指标”首先看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这是用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评价,替代“惟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评价。其次,对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明确从体制改革人手,调整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政府;影响;干预方式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01-07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d the governmen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mpetitive spor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the U.S., Russia, Britain and Germany.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governments a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to different extent in various ways.The mean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adjust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Government functions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the ways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The 4 governments according to respective conditions select the intervention combinations, including organization setup, policy-making, fund investment to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goal and direc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China needs to adjust the state that government and competitive sports are directly and highly correlated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give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greater choice space.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government; influence; means of intervention

前言

我国竞技体育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关键就在于调整政府的竞技体育管理职能,调适自身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研究与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梳理其发展中政府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选择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揭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方式,总结其在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和发展启示,进而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作用方式的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美国政府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影响

1.1 美国竞技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美国是社会主导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社会体育组织负责竞技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美国未设置专门的竞技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其发展所需的资源主要依靠自身解决,运动员的选拔、训练、竞赛等具体事务基本由各社会组织自行负责,政府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自治地位予以充分保证,基本不干预其发展的具体事务。业余体育和职业体育是美国竞技体育的两大组成部分。

在业余体育组织中,有三大重要组织:奥委会、单项体育联合会、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三大组织形成了以美国奥委会为主导层,以各单项体育联合会为执行层,以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为操作层的三位一体的竞技体育组织架构”[1-2]。美国的三大竞技体育组织都属于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性质。而且,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资金需要各体育社会组织通过市场机制筹集或通过志愿机制募集,政府对其财政资助极为有限。

职业体育在美国相当发达,形成了以棒球、篮球、橄榄球为龙头的职业体育联赛和职业体育联盟。美国各个项目的职业联盟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企业或公司,各个项目中不同职业队的所有者组成董事会,董事会寻找并委托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代表董事会和业主们的利益,对该职业联盟进行经营与管理。联盟董事会由各球队老板组成,总裁是首席执行官,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决议,负责经营和管理联盟,最大化发展全联盟的经济利益[3]。所以,美国的职业体育实质上就是一个个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市场化运作以维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1.2 美国政府的干预方式

1)政府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之间不产生直接关联。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管理竞技体育的行政机构,管理竞技体育的组织机构全部是社会团体,各体育社会组织具有较大的自、决定权,政府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所占比例极小,政府仅通过相关法规来明确竞技体育发展的任务,并不参与或干涉其具体运行。

2)政府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之间的关联度低。在美国,管理竞技体育的各民间体育组织与政府行政部门没有隶属关系。而且,各体育组织的领导者由自身内部民主推选产生,其发展的资金主要依靠自筹。再加上国家相关体育法规的约束,政府不可能采取强制性措施或通过行政指令来干预竞技体育的发展,只能倡导竞技体育各方组织和人员为国家利益或荣誉服务。

3)政府不干涉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选择,但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予以宏观调控。美国奥委会、单项体育联合会、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职业联盟都是民间社团组织,相互之间相对独立,各自都按照市场规律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比如:不同的大学设置不同的奖学金吸引优秀运动员,各组织开发各自的商业竞赛,各项目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等。但美国政府通过体育法规宏观调控了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业余体育领域的“业余体育法”、职业体育领域的“反垄断豁免法案”不仅有效保障了美国竞技体育在市场经济中的有序发展,而且有效保障了美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使竞技体育切实服务于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4-5]。

2 俄罗斯政府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影响

2.1 苏联竞技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在苏联,国家高度集权,运动员的选拔、训练、竞赛等具体事务均由政府出资,竞技体育发展的各项具体事务也均由国家体育行政机构负责组织与管理,竞技体育完全表现为一种计划经济下的政府主导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并且,竞技体育一直被视为展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优越性的工具,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国家将体育运动经费的90%以上都用于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6]。

2.2 俄罗斯竞技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1992 年俄联邦政府对原有的体育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由联邦体育委员会、全俄奥委会、体育运动协调理事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基金会组成的体育管理机构。其中,保留下来的联邦体育委员会剥离了发展竞技体育的任务,改为主要负责实施促进全民健康的国家计划。俄国家奥委会成为独立的非政府体育社会组织,负责管理竞技体育的发展。俄罗斯开始摸索社会主导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但是随后俄罗斯的竞技体育水平下滑明显,政府于1999年又重新对竞技体育进行行政管理。

1999年成立俄体育运动和旅游部(2000年7月改组为俄国家体育运动与旅游委员会),2002年成立总统体育运动委员会。同时,俄国家体育运动与旅游委员会进行了多次改组,2000年起不再承担经贸发展功能,2004年剥离原有的旅游发展功能,同年11月改组为体育运动署,成为专门的体育运动管理机构[7]。此后,政府不断加大对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均衡发展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资金投入在两者之间相对均衡。此外,原有的体育社团、协会继续承担具体事务性工作,政府侧重于宏观调控,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结合型发展方式[7]。

2.3 俄罗斯政府的干预方式

1)政府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之间经历了由不直接关联到直接关联,关联度从低到高的转变。俄罗斯成立之初就对竞技体育的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政府不再对竞技体育进行行政管理,转而将竞技体育交由国家奥委会和各单项运动协会进行组织与管理。同时,政府将大量财政资金拨付给联邦体委用于发展大众体育,俄罗斯国家奥委会和各单项体育联合会发展竞技体育主要采取自筹资金的方式[7]。但竞技体育在政治、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竞技水平大幅下降。为此,政府于1999年起重新设立了政府竞技体育主管机构,建立了国家队训练中心,重新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加大财政投入,体育赛事活动拨款增长3倍,2003年俄对竞技体育的预算拨款更是达到了40亿卢布[7]。政府重新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产生直接关联,并且关联的程度高,政府通过机构设置、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和资金投入引导竞技体育发展为国家利益服务。

2)政府有选择性地干预竞技体育的发展,并给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选择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虽然政府重新主导俄罗斯竞技体育的发展,但政府较好地区分了其干预的范围和方式,使得社会和市场力量在竞技体育发展中起了相应作用。政府主要针对基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和最高层次的国家队人才系统,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支持和投入,对于以俱乐部为代表的高水平运动队则基本不投入。国家对基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沿袭苏联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竞技运动后备力量培养学校等形式。国家队的训练则集中在部级体育基地和训练中心[8]。同时,政府非常重视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注重对体育科研的投入与保障,基本上每个高水平运动队都会配备一个4~5人的体育科研团队,长期跟队服务,有力保证了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此外,俄罗斯通过整顿体育工作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扩大了国内企业对体育的赞助,引进了外资、吸收实业家和银行家参与体育经营,建立了多元的投融资机制[9]。竞技体育的发展给社会和市场力量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俄罗斯实践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10]。

3 英国政府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影响

3.1 早期英国竞技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英国最初是一种社会主导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就进入了工业社会,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收入水平提高,体育运动在英国得到广泛发展,1863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协会,1871年成立了橄榄球协会,1887成立了曲棍球协会等,体育运动在多种民间体育协会组织下有序发展[11]。

1935年,菲利斯・科尔森在伦敦成立体育与娱乐中央委员会,英国有了协调全国体育运动的社团组织。1957年该组织设立委员会,其后委员会建议政府成立一个体育行政部门以发挥更大作用,建议成立体育理事会协助政府工作。1961年,教育部向体育与娱乐中央委员会提供了一笔专项资金,1963年,海尔沙姆(Hailsham) 勋爵被任命为部长大臣,专门负责体育工作。此后,政府在体育中的作用逐渐加强。

3.2 后期英国竞技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1972年,不列颠体育理事会正式成立。同年,体育部长大臣艾尔顿・格里菲斯(Eldon Griffiths)发表声明:要赋予不列颠体育理事会以行政权力,并扩大其管理职责[12]。1992年,在环境部设立体育大臣,由其负责协调体育发展的各项事务。在经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失利后,英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竞技体育的发展。同年成立文化、媒介和体育部,下设体育和娱乐处,分管全国的体育和娱乐工作。1997年成立英国体育理事会,取代原不列颠体育理事会。同年还专门建立了“体育内阁”,设立了下设直属机构:英国运动协会(UK sport)。至此,英国拥有了专门的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目标是在2012年进入世界竞技体育五强之一[13-14]。

虽然政府强化了自身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但是政府职能主要集中在决策、调控和监督三个方面,具体操作性事务则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外包给了非政府体育组织,并通过目标设定、公共服务协议、审计、绩效评价和测量等措施监控民间体育组织完成的实效。竞技体育表现为一种政府主导下的结合型发展方式[15]。

3.3 英国政府的干预方式

1)政府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之间也经历了由不直接关联到直接关联,关联度从低到高的转变。工业化社会以来,英国的体育社会团体与协会组织发展迅速,对其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基本没有涉足竞技体育的发展,而是重点发展大众体育。政府秉持的理念就是,通过发展大众体育,让更多的人参与运动,带动国家整体体育发展水平,并以此来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

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个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加大了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投入力度,以确保国家在国际体育方面拥有相匹配的国际地位。1996年英国又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遭遇重大失利,受到国内一致抱怨。在这种内、外压力下,英国政府开始介入竞技体育,1996年成立政府体育行政机构,1997年发表政府白皮书,确立了以奥运会夺牌为主要目标的战略规划,并对此进行了专项投入。筹备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4年间,英国政府对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的专项经费投入为7 000万英镑,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资助经费涨到7 500万英镑[16]。在成功申办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后,政府在保证原有每年6 000英镑体育经费的基础上,追加总计6亿英镑用于备战奥运会[17]。同时,政府将每年体育总发行额的 4.6%交由运动协会以发展竞技体育。

2)政府主导了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取向,但给竞技体育发展途径的选择留下了余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被不同的国家所重视,多国政府开始加大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行政干预,导致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英国政府于1996年成立了文化、媒介和体育部,1997年建立了“体育内阁”,设立了直属机构:英国运动协会(UK sport)。英国政府也竞技体育的发展纳入了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中。1996年奥运会的失利促使长期重视大众体育的英国确定了新目标:打造体育大国。1997年政府确立了以奥运会夺牌为主要目标的战略规划,2002 年,政府制定了奥运会计划,目标定为赢得比赛[18-19]。英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开始注重满足国家利益。

为了实现竞技体育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政府将每年体育总发行额的 4.6%用于竞技体育发展,2004年、2008年和2012年的三个奥运周期累计投入专项资金不少于7.45亿英镑。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英联邦体育研究院为中心的研究网络,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20]。但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强调竞技体育的发展不仅为了提升国家形象,而且要能带动经济发展,要能促进更多的人参与竞技体育运动。为此,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竞技体育发展的具体事务招标给社会体育组织,通过合同管理落实既定的发展目标。政府积极推进学校体育――体育俱乐部链计划、天才运动员奖学金计划[20]、高苗计划[17]等,建立了灵活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政府明确了民间业余体育组织发展业余体育属于慈善事业,不仅享有政策优惠,而且享有政府补贴。政府承诺与民间体育组织间会有决策协商,倡导社会志愿服务机制[15]。由此可见,英国政府充分挖掘了市场和社会力量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竞技体育发展的方法、手段、途径多样,竞技体育的发展富有生机与活力。

4 德国政府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影响

4.1 原东德竞技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原东德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出于当时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举国上下都希冀以体育的振兴来唤醒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和斗志[21]。政府更是将竞技体育作为彰显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工具,将竞赛成绩的优劣视为制度成功的好坏,并第一次将“率先发展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通过法律形式把体育运动规定为社会生活的一部[22-23]。为此,东德政府设置了竞技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央竞技体育委员会,并将其置于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直接领导下。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经费:1988年投入15亿德国马克,为当年东德国民收入的0.56%,经费的60%分配给群众体育,40%分配给竞技体育,但拨付给群众体育的经费,有相当一部分费用用于发展青少年体育,所以实际上投入到竞技体育领域的经费要更多[24]。与此同时,政府通过组织统一选材,分级培养,建立体育科研研究所,修建训练基地集中训练等措施来贯彻国家意志,形成了政府直接参与竞技体育运行的“举国体制”发展模式。

4.2 原西德竞技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与原东德截然不同,原西德实行了一种典型的社会主导型发展方式。原西德竞技体育的管理主要由德国体育联合会(DSB)进行,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拟订相关政策法规及提供相应经费支持。德国体育联合会是一个民间社团性质的社会体育组织。而且,原西德的竞技体育主要依托俱乐部体制来发展,各级俱乐部负责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材与培养、部级运动员的管理与训练,并遵循市场规律与要求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仅对承担了相应国家任务的俱乐部予以一定的经费资助。高水平运动员代表俱乐部参加各类竞赛,所获的奖金与俱乐部分成。

4.3 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1990年10月东德和西德统一,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制度都保留了西德模式,原东德体育兴奋剂丑闻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度负面的影响,德国民众更是深恶痛绝,而原西德俱乐部体制不仅打造了集体球类项目的优势,而且很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深受民众的认同与喜爱,统一后的德国采取了原西德的俱乐部体制发展竞技体育,延续了社会主导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

两德统一后,德国体育的发展由官方与非官方两类管理机构来进行组织与管理。在官方管理机构中,国家层面的体育管理机构,主要管理全国范围内的竞技体育与军队体育,并对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DOSB)在发展经费和政策上予以支持。联邦州层面的体育管理部门,主要管理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地、市层面的管理部门,主要管理大众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非官方管理机构,主要由德国奥林匹克联合会(DOSB)及各运动项目协会对竞技体育实施管理[25]。德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集中在三个方面:投入适当的发展经费、修建先进的体育场馆、建设先进的训练基地。竞技体育发展的具体运作则交由社会组织: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负责。在德国,对竞技体育感兴趣的运动员,在不同的体育俱乐部或训练基地中训练,训练出成绩后,既可以代表所在体育俱乐部参加各种竞赛,也可以代表国家参加国际竞赛,经费则由政府、俱乐部和竞技体育基金会共同资助[26-27]。

4.4 德国政府的干预方式

1)政府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之间具有直接关联,但关联度较低。德国设置有管理竞技体育的官方机构:国家层面有内务部,地、市层面有体育局。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使政府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之间产生了直接关联。但政府管理竞技体育的职能,主要在于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保障与服务。政府通过投入适当的经费、修建先进的体育场馆、建设先进的训练基地等方式来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并不干涉竞技体育发展的具体运作。所以,政府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之间的关联度较低。

2)政府主要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充分保留了社会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选择的自。德国各级政府机构均不涉足竞技体育的具体组织和管理,并且主要由国家层面的政府机构对竞技体育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政府不仅明确了自身的服务性管理职能,而且严格限定了自身的管理权限和职能范围,给予了社会组织充分的自,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学校等社会组织主导了德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运作,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社会主导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

德国主要依托各级体育俱乐部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德国没有区域性的专业队,国家队的运动员都来自体育俱乐部,平时在各自的俱乐部训练,参加比赛时才集中到一起[26]。而俱乐部只要培养了有潜质的运动员并入选了政府的各级培养计划,或承担了相应的部级竞、训任务,就能得到相应的政府资金支持。比如:勒沃库森俱乐部就由于是部级训练基地和奥林匹克训练基地,享受了政府的相关经费投入。而且,德国的俱乐部体制是和学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才培养体制。中小学与俱乐部合作选拔有潜质的竞技人才,并将他们送入俱乐部训练体系或体育专项学校从事业余训练,正常学习时间则要求在各自的学校进行文化学习。高校没有专门的高水平运动队,但有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高校为他们提供更灵活、更便利的学习计划,以便他们能够兼顾训练和学业[27]。

5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5.1 发展的经验

1)各国政府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受制于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从美国、英国、德国竞技体育发展发展方式的选择来看,其良好的经济基础、体育氛围、西方文化特点及其良好的市民社会基础等既为竞技体育的大众化和社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影响了政府规划与设计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时的价值取向。从四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干预会随着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调整,这种调整主要反映在关联方式和程度上。当国家要强化竞技体育的“竞技争光”功能时,关联方式和程度会加强。民众的呼声、舆论的压力、国家的国际政治地位等是影响政府调整自身干预方式的关键性因素。

2)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都未忽略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政府在进一步发展完善竞技体育的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挖掘着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引导着竞技体育为国家利益服务。从四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俄罗斯和英国专门针对国家竞技体育成绩的下滑采取了相应措施。而美国和德国实际上也采取过类似的国家动员措施来保证其国家在国际体育竞赛中的地位。如:美国为了保住其在奥运会男篮上的霸主地位,动员了NBA的诸多球星参赛;德国为了保证其在2014年足球世界杯上的成绩,在比赛场地附近设置训练基地,从国内搬运先进的训练设备、专业人员。与此同时,四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以职业联赛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以体育俱乐部为主体的大众竞技参与路径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并设计了多种优惠政策促进社会力量来挖掘竞技体育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后奥运:竞技体育体制;奥运会举办国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19-03

“后奥运”是一个热门的、非常重要的词语,但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当前提到的“后奥运”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讨论,很少从政治制度来谈。奥运会的举办会使举办国的政治、经济等在一段较长的时期里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一时期尤其以体育制度的变化最为明显。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的参赛目标(坚定地立身于第一集团)的强大压力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中国还会坚定不移地“坚持与发展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2008年奥运会后会出现一个以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为核心的体育改革新局面,并以此促进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奥运会后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是必然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制都应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这不仅取决于竞技体育竞争的残酷性,也受制于体育的全球化,以及必须同步于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变革”。本文在分析美国、日本、韩国等奥运会举办国后奥运竞技体育体制变化的基础上,展望我国后奥运竞技体育体制改革。

1 奥运会举办国后奥运竞技体育体制变革

1.1 美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变革

美国于1984年和1992年先后成功举办了洛杉矶奥运会和亚特兰大奥运会,尤其是洛杉矶奥运会对奥运会的运作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与美国的竞技体育开展的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奥运会的举办也极大促进美国竞技体育向职业化发展,加强了高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力度。目前,“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依托于各级各类学校,训练竞赛管理主要由中学运动协会全国联盟和大学生体协(NCAA)进行”。美国的竞技体育以学校为中心,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基地。大学生运动员是美国竞技体育队伍的主要力量,目前美国教育体制下的大学能够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较好的条件。

美国竞技体育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她成功的竞技体育基本模式是职业体育加学校体育。

1.2日本竞技体育体制的变革

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由于“日本的体育方针从侧重于‘提高’向侧重于‘普及’的转变”使日本竞技体育水平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大倒退。为提高竞技运动的水平,文部省于1988年对体育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并于1991年把JOC(日本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正式从日本体育协会分离出来作为独立机构。该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细致的短、中、长期的强化竞技体育体育人才培养的计划。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制定了一系列体育政策和发展计划,如1989年的《关于面向21世纪的体育振兴策略》、2000年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都把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发展的重点;2001年日本政府全面启动(JTSS)(日本国立体育科学中心1的功能,专门为竞技体育开展各种科学研究。为配合JTSS的全面启动,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日本又制定了《奥运会奖牌数倍增计划》对日本竞技体育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日本在竞技体育指导员(包括教练员、运动医生和训练员)的资格认证上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严格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体系,为日本竞技体育水平的发挥和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日本代表团夺取了16金、9银和12铜,以奖牌总数37枚和综合得分第5名的成绩实现了日本竞技体育的崛起。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竞技体育体制一系列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日本竞技体育的崛起,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制定完善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加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以高新技术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1.3韩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变革

在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后,在金大中政府时代开始实施竞技体育市场化政策,这一政策使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援的竞技体育开始向市场运作转变。但经过亚洲经济金融危机后,韩国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滑入低谷,竞技体育水平也大幅度下降。但在2002年7月的韩日世界杯足球赛之后,韩国再次将体育局调整为现在文化观光部下属的1局4科,管理着整个韩国体育,重新把竞技体育推向市场。目前,韩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项目发展正向着行政管理经费支出由政府负担、运动项目管理和发展基金由协会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合作运营的方向发展。另外,委托大学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韩国实行的商业化体育模式是国家政权机关通过行政手段对体育加以干预,一切大众活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各种竞技比赛的经费、组织和管理等均由社会、集团或个人解决。其特点是依靠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按商品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核心。韩国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保证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并吸取“举国体制”的某些做法。其二,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以社会投资为辅的经费管理体制,逐年增加体育经费,并用高薪、高额奖励刺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

韩国汉城奥运会后竞技体育改革的成功提示我们要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运作,联合大学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此过程中政府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2 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展望

2.1 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属于政府管理型,体育协会代替政府行使职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不是实质性的协会。“而后奥运时期,对奥运争光计划的逐步淡化,也是像日本等发达国家承办奥运会的经济发展史一样,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奥运会的政治等功能会有另一种体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后奥运我国应该吸取韩国竞技体育管理的经验,政府应当将决策与执行分离,政府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强化政策投入、法规调控以及宏观监督上,将执行任务和其它管理职能转移给体育协会。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培育体育协会,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协会在体育管理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政府与体育协会密切合作的管理体制。学习韩国竞技体育管理的优点,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以社会投资为辅的经费管理体制,将政府拨款主要集

中于能够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胜以提高国家、省市形象的精英体育,其它任务主要由地方政府和体育协会承担。

2.2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一直是由体委(体育局)专门负责培养的体制,其基本形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三级训练网。“指导思想是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国争光。其明显特征是竞技体育与教育分离”。“我国现行的‘三级训练网’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三个失衡现象’,即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失衡,国家奥运战略与地方全运战略的失衡,产权边界模糊、激励机制不足造成的投资与收益主体间的失衡”。要加快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应尽快建立政府主导下市场化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加强学校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我国的高校众多且竞技体育也在蓬勃发展,但是学校体育在人才输入上还不能与职业体育接轨。美国体育的基本模式就是职业体育加学校体育,是美国竞技体育取得如此成功的关键。韩国在汉城奥运会后委托大学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促进了该国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这些优点都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可以借鉴的地方。因此,后奥运我国的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应进一步分担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重任,例如:在职业体育俱乐部二线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打破传统的培养方式,由高校来承担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结合培养体育人才;从而建立“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另外,目前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主要由运动员到教练员转变和由体育教师到教练员的转变,这种教练员的培养形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一方面运动员出身的教练员虽然有大赛的经历和技术水平,但缺乏技术理论的创新;而高校教师出身的教练员虽然有理论创新的优势,但缺少高水平竞赛的经历,严重制约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要进行教练员培养体制的改革,应该从建立“教练员岗前(职前)岗后(职后)教育的教练员培养制度”出发,实现教练员向专业化发展。同时借鉴日本竞技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的经验,建立教练员资格认证制度。

2.3竞技体育的投资主体和运行模式

虽然我国与美国、韩国、日本的制度不同,但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美国、韩国的竞技体育市场运作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就体育市场分析,我国竞技体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广大群众基础、观赏性较强、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网球等,应当尽量市场化,俱乐部通过商业运作形成投入产出的自我循环,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联赛水平低,竞技体育俱乐部市场运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另一类是群众基础较差、观赏性不强、难以市场化的项目如射击、体操、水上运动等,政府可以通过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今后我国应该不再向竞技性的职业体育直接投资,而是通过完善竞赛市场体制,通过市场运作实现竞技体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4竞技体育的法制环境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7篇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石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竞技体育要保持、赶超世界水平,需要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以及高水平运动员等.竞技水平的提高涉及方方面面,他们将从不同的方面对竞技运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我高校在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应重视对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1-2].高校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中,美国体育代表团的80%左右的运动员是从大学生中直接选的,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有34名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自斯坦福大学,一共获得10枚金牌[1].此外,据德国体育协会的统计,在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中,约有33.5%的德国运动员正在大学中学习.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在我国,举国体制办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背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种体制的不足.现阶段,一方面想继续依赖传统的制度保持辉煌的成绩,一方面又想通过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去发展竞技体育,以此解决传统体育体制带来的弊病.但是,国家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资源投入是有限的,高校竞技体育要想得到适当的发展必然会占用一部分传统体育体制的资源,那么为高校竞技体育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学会组织结构见图1,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由国家教育部下属学生体协联合会秘书处主管,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会秘书处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国大学体育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在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国大学生协会协助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管理的“政府社会型”阶段,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教育部职能划分、角色关系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目标模式的问题;高校竞技体育协会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随意性大的问题;中国大学生体育学协会系统与全国性专业运动协会极少联系,自成体系的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等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生源质量不高我国高校竞技运动员的来源主要有4个:①省、市专业队在役和退役的运动员;②省级体校、一般业余体校或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学生;③体育重点中学的学生;④传统中学学生.从理论上讲,传统中学学生是高校竞技体育最佳的生源来源,但由于中国竞技体育的体制决定了这部分运动员中运动技术水平高的人数极其有限.按照目前高校竞技体育队伍的招生办法和生源水平,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肯定是有限、滞后的,解决没有捷径,只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才有可能改进,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低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现实[5].高校教练员执教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持续性发展优秀的运动员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高校教练员团队的组成主要有3个来源:①高校体育教师兼职.我国大部分高校教练员是有由高校体育教师兼任,由于工作负荷重、精力有限,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精力放在培养竞技体育训练工作上.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缺少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经验[6].②人才引进.少部分高校教练员由于在体委竞技体育系统成效卓越而被高校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吸收为教师编制的教练员.这类教练员一般都有丰富的直接经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及知识结构,所以在执教中不能自主把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训练实践是影响其训练水平的一个实际问题[7].③临时聘用.一些高校运动队为了达到较高的训练水平,选择临时性地聘用高水平教练员.这种现象在CUBA中比较普遍.这种临时聘用的模式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不适合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8].传统教育体制下忽视竞技体育功能的作用,阻碍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的成长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训练.个人的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体育的发展只是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能牺牲文化教育为代价,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最终要回归教育.北京奥运会倡导的“人文奥运”理念,揭示了体育与教育的本质联系.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受世界竞技体育环境的影响,竞技体育始终没有摆脱对“利益”、“金牌”的追求,忽视了竞技体育具有培养、教育、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忽视了对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研究和重视,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

体育强国竞技运动发展与高校竞技运动开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分析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与高校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多元化下建立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作为传统体育强国,美国有着十分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以学校为中心.特别是在高校,现已成为国家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摇篮.另外,管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部门是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9].联合会设置有执行委员会,主要负责联合会的相关工作.执行委员会下设一级领导委员会、二级主席联盟和三级主席联盟,分别管理各级别的具体工作.联合会内部还设有管理、纪律、规则、等事务的分会.该组织只接受美国奥委会的领导,而且领导的权限仅限于在选拔参赛运动员、奖励等方面,美国奥委会也不能随便干预NCAA的正常运行.在管理层面上,NCAA具有相当完整的独立性和自[10]德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德国约有8206万人口,近50的民众参加体育运动,有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是体育俱乐部成员.德国的竞技体育体制建立在俱乐部的体制的基础上,俱乐部体制是德国竞技体育重要组成部分[11].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德国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德国高校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德国,为了给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更好的生活、训练和学习环境,德国高校体育协会提出了“竞技体育伙伴高校”的计划,一旦加入这一计划的高校就有义务为运动员制定更灵活的学分制度,以确保他们更好地处理与训练学习的关系,也就意味着尽管德国高校没有承担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任务,但为大学生运动员提供文化教育的优越环境,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德国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9].澳大利亚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制定培养了高水平运动员“精英计划”,以参加奥运会为最高目标.澳大利亚共有9所sport学院承担着培养竞技精英运动员的任务.其中最负盛名的澳大利亚体育学院由国家竞技运动中心委员会直接参与管理,日常经费主要由政府支付,是国家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另外,澳大利亚几乎每个洲设有体育学院,各院有特别优秀的项目,并且与澳体育学院有紧密的联系.澳大利亚为促使各州体育学院蓬勃发展,提出了学院社会化的思路和加速项目分散计划,各州学院的主要职能是培养精英青少年运动员.同时设置有竞技体育助学金,用于支持特定的奥运项目,主要资助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精英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可由澳大利亚体育学院主教练和全国性单项组织推荐,运动成绩好的有可能选入国家队,继续享受奖学金或进入职业队.一般运动员则在被淘汰后找工作或继续读书,澳大利亚体育学院设有运动员就业培训和择业服务处,来帮助他们接受培训和寻找工作[12].国外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特点的借鉴作用美、德、澳三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都与高校竞技体育密切相关、紧密合作,其发展模式根据国情的不同有各自的特点,有很多值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借鉴的地方,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管理结构的独立性和自;②重视高校竞技体育市场化,与社会其他领域建立互利互惠关系;③重视选材、重视广阔的群众基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实现了双赢;④重视体育科研;⑤重视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且各个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地区高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也不一样.因此,我国必须立足本国的国情,大胆探索,摸索出适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多中心治理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1-0003-04 文献标志码:A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尤其是以“奥运会”为主战场的竞技体育承载了华夏儿女几代人的“中国梦”。“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国竞技体育可谓九转功成,成绩斐然。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竞技体育的结构形态、运转规律和民众的体育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国以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举重、射击等优势和潜优势项目为竞技体育主体项目,以各层次竞技体育训练基地为空间载体,以举国体制为资源配置方式,以奥运会为主战场,以为国争光为主要目的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存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面临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分突出。《国家体育总局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也已鲜明地指出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方式上仍然主要靠扩大投入和规模,依靠政策和保障等要素驱动,创新驱动不足,科学化管理和训练水平不高,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设滞后,训练效益不高,职业体育和职业联赛发展缓慢”的严峻事实,并在主要任务中提出要“努力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由此可见,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已成为现实所迫、当务之急、必然之选。可以说,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是贯穿于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主线,对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政府单一主体治理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之困

1.1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毋庸置疑,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孕育、形成与演进而来的。尤其是在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以来,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便已确立。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项目,把那些短期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抓上去,争取在今后的重大国际比赛中,夺取更优异的成绩”的指导方针,接而“举国体制”逐步定型。作为一种发展方式的体育管理体制,“举国体制”强调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场馆设施,以及体育赛事等资源都由国家集中掌控,政府以行政指令的计划形式完成对相关资源的配置,换言之,就是将竞技体育产品的生产资料视为国家资产,然后动用体育公共资源为夺取金牌服务。

然而,随着我国竞技体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边际效率在持续下滑,维持既定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所需要的公共资源投入却在不断上升;因此,便极易造成竞技体育发展所必需的原材料(主要是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场地及各种保障服务设施设备)的资源紧张与资本投入的加大,加之,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有限替代性更加剧了这一趋势。在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下,政府作为竞技体育成绩(尤其是金牌)的主要生产供给方,资源紧张与资本投入的难以为继,必然会加大竞技体育成绩下滑的潜在风险;因此,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生产数量与规模的现行粗放型发展方式,必然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具备可持续性,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2非公共资源的调动范围有限

非公共资源即指私人资源,它广泛地掌握在企业、非营利组织及个人手中,非公共资源比政府公共资源更为博大,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发挥的效益也更加突出与高效,它可以而且理应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依仗;但是,“举国体制”作为一种发展方式,它强调的是政府动用大部分且有限的体育公共资源以发展竞技体育,政府的主导地位十分突出,因此,在体育领域同样表现为一种“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显然,在长期的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政府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也自然地割裂了体育小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联系,使得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了独立性、神秘感和封闭性。换言之,政府主导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未能扎根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消解了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更没有将竞技体育视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加以培育,使得竞技体育产生的溢出效应越发窄小,从而使得金牌带给社会组织及公众的边际效用不断下降甚至产生逆反。非公共资源的闲置既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又抑制了竞技体育产品的多样化供给机制的衍生。

1.3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受到约束

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力军,运动员人群的生存、发展状况,尤其是文化教育状况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是其核心,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必须循序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运动员为本”;然而,过于功利化的竞技体育发展指向,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并形成了思维惯性与认知依赖:“成王败寇”“千银不抵一金”“一切为了金牌”等观念积习已久。“以运动员为中心”未能得到有效贯彻,高度集中的体育训练体系使大部分运动员从小就必须进行专业化、长期化和封闭化的刻苦训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伤病治疗与康复及其社会角色的认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偏废。由此造成的运动员退役安置、伤病纠纷、后续发展等问题成为长期困扰竞技体育发展的顽疾,加之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的广泛报道,社会、家庭希冀青少年投身竞技体育以为国争光的动力必然逐步衰竭,从而从根本上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2.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在竞技体育领域运用的必然性

2.1多中心治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公共政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政府范式和市场范式,前者依赖政府,后者强调市场;9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揭示了治理范式的多中心性。迈克尔・博兰尼在其《自由的逻辑》中首次提出“多中心”的概念,他认为开展社会任务的2种秩序形态:一种是“有机会的"(deliberate)或“有指导的”(directed)社会秩序,依赖统一命令结构行使控制权;另一种是“自生自发”(spontaneous)或“多中心”(polycentric)的社会秩序,即在规则允许范围内自由追逐利益。治理理论重要创始人之一罗西瑙在《没有政府的治理》一书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领域里的管理机制,认为其并不一定能获得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而以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制度学派提出“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在一具体领域存在着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各类社会主体在结构、功能、外部运行环境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可以有效解决采用某种单一的供给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产品供给的优化配置。多中心治理理论致力于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权威性与多样性,它与一元或单中心行政秩序截然对立,它强调了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多中心主体地位,它是对具体的事务进行分工与合作的有效安排,多中心治理既保证了“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更保证了这些机制的协同与合作。

2.2竞技体育领域多中心治理的必然性探讨

2.2.1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在竞技体育市场化、职业化的助力下,政府发展竞技体育的权力边界将得到新的界定,其权力边界将得到适当并渐进性的收缩,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将不断培育并将直接参与到竞技体育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来。随着“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建设,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与运动机制将会发生显著变化,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必然使政府、市场、社会3个层面的关系得到合理摆正,因而竞技体育领域的多中心治理也便成为必然之选。

2.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竞技体育资源发挥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将逐步成为主导作用,竞技体育领域的多种经济形式及经营方式将不断涌现,市场化运营与管理将成为一种趋势。如前所述,政府在竞技体育领域的近乎垄断式生产,势必造成竞技体育产品供给的单一化、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因政府规模膨胀而增高行政成本,同时为了尽可能地调动最广泛的资源来参与竞技体育的发展以满足人们对于竞技体育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可以将企业、社会能够承接的竞技体育发展职能,通过自治、委托一、竞标的形式让渡给企业、非营利组织,甚至个人来实施,政府仅行使监督权和服务权利来对其发展进行评测,以提高竞技体育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3竞技体育发展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尽管在社会大环境中政府与社会其他主体问的身份和职责各不相同,但就参与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发展权利而言,政府与其他组织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基于法治政府的治道构架下,要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可见政府对竞技体育的管制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与原则。因此,企业、非营利组织及个人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权益必然要得到依法保障,即发展竞技体育的法定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或自上而下的。

3.多中心治理路径及其实施

3.1政府主导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体育项目分类管理

作为历史发展进程而沿袭形成的当代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而言,有其合理性;但是,当前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已然完成了其肩负的历史使命,需要在转型中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推动体育项目分类管理,可以视为促成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举措。体育项目分类管理是指遵循体育项目本身的发腰规律,按照其最优的发展主体(政府、市场、社会)进行合理化的归类,然后逐步推动分类管理以满足不同利益主体发展竞技体育的异质化需求。推动体育项目的分类管理,将会逐步突破竞技体育举同体制的藩篱并进一步培育并强化企业、非营利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竞技体育固本强基之功效。

推动运动项目分类管理的首要任务在于摈弃当下在竞技体育领域奉行“全能政府”的认知依赖,构筑竞技体育多中心治理的制度环境。即便当下竞技体育产品(尤其是金牌)被视为公共产品的倾向依然突出,但制度学派代表人物科斯、德姆塞茨等早已论证公共产品非政府供给的可能性。科斯指出,如果政府能够界定产权并且允许产权自由转让,市场机制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外部性等问题,而不用政府直接插手干预;德姆塞茨认为,如果存在排他性技术,私人可以很好地供给某些公共产品,竞技体育市场化与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从实践层面印证了上述观点。

因此,推动体育项目分类管理是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但是,长远而言,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目标是:政府应着眼于退出直接生产竞技体育产品这一领域,将角色由“直接管、办竞技体育”转向“构建竞技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即由“管”“办”向“服务”转变。政府将职责定位于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以“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规范市场化、社会化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为企业与社会组织全面接收、发展竞技体育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制度支撑体系。

3.2企业成为发展竞技体育的主体性地位必须强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的市场特质将被不断激发出来,围绕运动员和体育赛事等竞技体育核心资源而进行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运作的体育企业日益成为引领体育进步的佼佼者。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随着职业体育的全球化蔓延,社会公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竞技体育需求的“公共性”和“同质性”正在大幅减少,公众对于竞技体育的“异质性”需求不断增加。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将最大化利用与配置发展竞技体育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向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专业化的各种竞技体育商品和服务以最高效率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正如奥斯托罗姆所言;“每一个公民都不由‘一个’政府服务,而是由大量各不相同的公共服务产业所服务。”

从我国企业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项目而言,政府应将市场前景看好的,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有序月,有效地转由企业来发展,通过规范的市场化操作,逐步建立以现代体育俱乐部为主体的联赛体制,彻底界定与政府之间的权利边界,禁止政府及其派生组织的搭便车行为。同时,政府应有序地释放竞技体育发展的场馆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盘活大型体育场馆资源,最终形成“以运动员为核心,职业体育赛事为主体,大型体育场馆为依托”的竞技体育企业化运营格局,使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竞技体育资源的使用效能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此外,由于竞技体育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创新通常具有投入大、收益慢、风险大、外部性显著等特征;因此,只有当企业对外部市场有精确把握且其支付的要素成本不断攀升时,整个社会的大规模、普遍化的竞技体育创新才能变成企业的现实选择。当前,在我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型体育企业正在迅速崛起,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体育企业不能再长期坐冷板琵或居于替补席,应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体育强国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路向,从根本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竞技体育科技创新体系”,逐步促成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3.3非营利组织构筑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非营利组织的发育状况是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自1973年美国学者利维特首次提出“第三部门”的概念以来,第三部门逐渐衍生出多种含义,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志愿部门、利他部门和慈善组织等均是其别称。非营利组织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特征,其类别十分广泛,基本涵盖了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竞技体育概莫能外。

然而,我国的协会实体化工作却严重滞后,早在1993年5月《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将运动项目的专项管理由‘体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向‘事业性的协会实体管理’和‘纯社团性协会实体管理’转变,争取‘八瓦’别间要有1/2左右的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完成向协会实体转变,到本世纪末争取全部实施协会制”。然而,协会实体化改革经历了短暂的“兴奋期”后,于1998年随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建立而偃旗息鼓,当前的踟会与项目管理中心的合二为一,只不过是以前协会与行政部门合一的变种,并未使协会真正走向实体化,行政力量仍是其运转的主要动力。

因此,放松规制向非营利组织及个人分权,成为了当前多中心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政社分离”成为了实施这一路径的必由之选。建立在满足“利益多元需求、权力分散制衡、组织异质独立”基础上的拥有自身发展理念、组织结构、组织职能、活动方式、管理体制等要素的运动项目实体性协会,才能有效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使非营利组织纵横联结并形成竞技体育治理的社会网络结构。一方面,在竞技体育“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发挥社会组织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使竞技体育深深的扎根于社会沃土、融入社会进步的血脉。

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我国提供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合作的良好案例。Cho等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动态互补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政府通过项目申请的方式,将相关事项交由非营利组织完成,政府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并对非营利组织的行为进行有效规制,以确保第三部门有效承接政府职能转变后的服务内容,从而更加有效率的完成相关任务,如图1所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支持是异常必要的,Salamon对欧美22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进行的研究发现:政府的财政支持占非营利组织经费来源的4成之多,其中,德国的第三部门资金有65%来自政府,法国为58%、意大利为57%、美国为51%、西班牙为49%、英国为40%。近年来,国外体育强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改革也趋于限制政府直接管、办竞技体育的权利,将其发展权利交于社会组织。以英国为例,2010年卡梅伦政府倡导发起“大社会运动”,将更多的权力和资金由政府下放给第三部门,以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目前的英国竞技体育的管理呈现了3大特色: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体育组织和教育、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有效合作共治。这些都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实践进路。

3.4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广泛合作

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问的合作是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重要体现。他们之间应在遵循相互认同、合作、协商,以及伙伴关系等原则基础上形成互动的双向关系,而不是通过政府支配或领导来发展竞技体育。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9篇

摘 要 我国要想成为一个竞技体育大国必须要以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为大背景,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旨在找出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求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 竞技体育管理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一、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管理的主体为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管理竞技体育的政府机关不仅仅是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还包括了教育、军队等机构内部设置的与体育有关的部门。各级体育局对体育工作进行统一和宏观地管理,其他机构的体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本部门的需要,对部分体育事务进行管理。当下,中国的社会组织对于体育的参与和管理略显得不足,对全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影响有限。

二、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一)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行政效率低下

当前的行政权力强调纵向结构,忽视横向结构的协调,造成横向结构紊乱,各横向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从功能看,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各层次权力分配不突出,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管理,使体育管理体制内部存在巨大的功能消耗。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一体,统得过多,管得太死,压抑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造成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加之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力量分散,导致宏观调控不力。

(二)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包统配”体制给市场经济的介入制造了不小的障碍。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经费由国家统一下发、运动员由国家统一招收、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一安置。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三)法律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

法律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竞技管理体制的完善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仅有《体育法》可供利用。其他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多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体育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依法办事还存在很多困难。

(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现有的协会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由体育局行政领导兼任,这种官民相结合的体制很难让体育协会大施拳脚。此外,大多数体育协会的现有工作人员都为退休发挥余热的老干部,还有些人员是运动员退役以后安置下来,他们缺少必要的管理知识,因此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发展对策

(一)合理定位中国竞技体育的特征

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技体育市场发育水平,目前中国竞技体育还不具备相应的市场化条件,过于激进的改革只能使中国竞技体育进入一个恐怖的滑坡期,导致整个竞技体育水平的严重下降。当下,中国竞技体育带有公共性,完全可以被定义为准公共产品。

(二)进行适度的社会化改革

1.资金来源的社会化。竞技体育是耗资巨大的事业,因此,在大部分地区,竞技体育的投入对于政府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竞技体育资源来源市场化,我国已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以丁俊辉为代表的高水平运动员家庭培养模式及2008北京奥运会的商业开发。虽然,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就长远来说,政府及竞技体育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尝试进行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的改革,吸纳更多社会资金。

2.体育管理的社会化。竞技体育事业的社会管理主体,在实际运行当中,更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完善运行和发展机制。相对于资金来源的社会化需要循序渐进,体育管理的社会化则应当尽快进行。只有首先在组织建设方面实现了管理主体的社会化,才能完全实现竞技体育的社会化管理。

(三)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1.明确机构职能。政府应当完善在竞技体育领域进行监管和服务,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设置的步伐,中国体育管理机构改革也开始“遵照简政放权、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精简机构的总体思路”。在这样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原国家体委管辖下的运动项目逐渐转由新设立的项目管理中心进行组织和管理,与改组后的国家体育总局脱钩。

2.建立完善的运动员保障体系。竞技体育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职业,运动员随时有伤残、乃至丧生的危险。一般的社会保障体系侧重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对于疾病的保障相对薄弱。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提倡和推动商业保险有关险种的发展,强制俱乐部和运动队出资的方式为运动员购买,再辅以政府出资购买的方式,才能多层次保障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基本医疗需求。

3.建立完备的体育法律体系。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适当的法律进行保障。中国体育立法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要对竞技体育项目各俱乐部的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对竞技体育参与主体的身份进行规范,从法律上明确竞技体育的准公共产品地位,保障职业俱乐部和运动员个人的经济利益,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

四、结论

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情形下,竞技体育要想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在管理体制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使竞技体育能够进一步发挥社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优势,走上社会兴办、公众参与、政府监督与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10篇

摘 要 中国竞技体育管理机制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的去行政化,而应在保留其自身优势的情况下,采取半行政化半社会化管理制度,在高水平竞技层面独立出一套行政化的管理体系,而非高水平竞技或者是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改革,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管理体制 现状 发展

一、引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竞技体育确定举国体制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也暴露了举国体制的一些弊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体育管理中起主导地位的行政化干预,而政治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文化的传承,以及高素质管理人员的缺乏是竞技体育管理行政化的根源。综文献所述中国体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为多渠道的资金筹协会的实体化、改善管理队伍结构和构成与去除体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而笔者在此大胆假设,既然“行政化”管理创造了辉煌的过去,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

二、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

(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特点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的变更,并设立了多种与时期所对应的管理机构。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由于多种客观原因,体制改革和机构的撤并不能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过程中多种机构并存的状况。我国当前管理体制虽然改变了由政府统管的局面,但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我国“公益性”体育发展目标影响,使得竞技体育管理带有异常明显的行政化色彩。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从前适应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就显得落后且封闭,并且显现了高度集权式管理、政治利益干预体育、竞技体育无法社会化等弊端。

(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使得竞技体育管理的行政化严重,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导致忽略了各社团、俱乐部的自主决策权。高度行政化有其自身优势,如优秀的执行力与团结协作能力,但行政化势必带来微观层面的被忽视,而本应拥有微观决策权的社会团体组织、俱乐部等没有其独立决策的权利,这势必会影响体育管理宏观与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同时对于运动员选材、训练等都有影响。同时资金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很难引入外部资源,也导致了社会化程度不高。

三、我国竞技体育管理w制发展

我国走的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一味的照搬国外的制度是不理智的,国外的管理体制有其自身先进的地方,其本身是为了资本主义国家量身定做的,而最近主流的声音都是“去行政化”。但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中,也不乏出现像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水上项目等优势项目,这说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并非一无是处,而国外的管理体制也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先进地位。应设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借鉴而并非照搬国外先进理念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才能使我国的管理体制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举国体制的优劣

举国体制保证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整体实力,集中有效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求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使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打开了总奖牌数异地和金牌数第二的奥运史的新篇章。其弊端在于政府包办了体育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同时这种体育制度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下的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高度依赖计划和政府投入,体育人才流动性弱,竞技体育社会化薄弱等劣势都随之一一体现。

(二)国外体制的优劣

在此我们以美国竞技体育管理制度为例,美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是典型的社会管理型,市场机制的充分调节始终是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动因,政府的作用被限定在最小范围,市场的功效都得到充分地展现和发挥,其所有的优势恰巧是中国“举国体制”所欠缺的,但其自身也具有局限性如美国模式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在各体育组织内部进行不受外界干扰的有效管理, 但在全局上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以美国为例的国外管理体制恰巧在我国劣势的地方具有其可借鉴意义,但其体制成立的基础是竞技体育的社会管理型要求整个社会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国家整体实力和人均GDP水平较高,体育组织成熟,参与竞技体育管理的主体多元化等,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要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制度就不能完全照搬外国体制,应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体制,以半行政化管理为主,整合其他社会管理组织并形成多方管理为辅,在不改变本有体育管理优势的情况下,逐渐改变其完全行政化管理策略为目标,形成更加合理的管理机制。

四、结论

中国竞技体育管理机制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的去行政化,而应在保留其自身优势的情况下,采取半行政化半社会化管理制度,在高水平竞技层面独立出一套行政化的管理体系,而非高水平竞技或者是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改革,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11篇

摘 要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以经济体制转轨为核心,并带动社会其它领域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云南省的竞技体育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发生这一类问题及矛盾可归于转型时期我省竞技体育的传统的运作方式发生的局部紊乱。所以为实现云南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化解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矛盾,以使云南省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转型时期 云南省 竞技体育 可持续发展

纵观国际国内竞技体育格局的深刻变化,云南省竞技体育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云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云南省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的实现。近些年来云南省竞技体育成绩出现下滑趋势,面对成绩下滑的趋势,制定适合省情的竞技体育发展对策,为在社会转型时期促进云南省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以成为当务之急。

一、转型期与竞技体育的发展

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的过渡。面对转型时期的体制下竞技体育的发展,21世纪中国体育价值取向变化的主导性趋势,是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强化体育自身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1]。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体育的发展与管理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引进市场机制,深化体育管理[2]。

二、转型期云南省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目标已不适应当前我省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

云南省在全运会中取得最好成绩的是在第3届、第4届与第6届全运会,形成了竞技体育的一个高峰,如此优异成绩的获得证明了前一阶段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合理。而到目前为止,这一高峰都未能被超越,甚至出现下滑的趋势,很明显现在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已经不适应目前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

(二)政府在微观层面干预得过多,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

政府深度介入竞技体育,抑制了竞技体育的积极性,竞技体育严重依赖政府资源,体育产业化进程缓慢,政府职能界定不清。目前政府对竟技体育进行直接干预的现象依然很明显,从而导致竞技体育的管理机构运行缺乏效率。

(三)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不够

优秀教练员的流失已成为制约云南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用人制度滞后已成为其突出问题,加之教练员素质有待于提升,在现实工作中,缺乏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的能力,导致一部分教练员不能适应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

(四)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

云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支柱,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体育传统项目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专项事业拨款,其次是体育局和教育局的专项拨款,这部分资金为数也不多,而经费不足从而导致很难保证运动员、教练员最基本的训练需求。

(五)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结合不紧密甚至脱节

云南省由于体育科研费用少;先进设备欠缺;专业人才外流严重及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科研课题非常少且还不规范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运动训练科技含量不高或与训练产生脱节,从而阻碍了竞技体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六)传统人才观的弊端,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云南省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智育教学和升学率第一的应试教学观念,多数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升学率上,再之竞技体育运动最终成才率低,导致后备人才的生源日趋枯竭,阻碍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七)优势项目少且竞争力弱、贡献少

云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少且竞争力弱,项目冲金点和面明显不足。加之项目发展缺少连续性,所以要保证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要做到许多项目冲金点和面的基础保证。

三、转型期云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在转型期中制定出符合省情的竞技体育战略目标

云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需符合我省的省情,须在注重效益的前提下,适应扩大规模,增加优势运动项目,在经费投入、项目布局上必须把资金投入到有本地区民族特色的优势项目上来。根据高原区位优势特点进行我省竞技体育项目的合理布局,实现云南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

找到政府管理竞技体育的方式,整合社会和市场力量,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而转型时期政府将有序地逐步退出微观管理的领域,实现由完全的行政型逐渐向社会经营型转变。体育局根据运动项目情况按照市场的规则运作以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转型期间加强教练员的管理以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教练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与提高,竞技体育教练员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教练员在训练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是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关键,教练员的管理能力对运动员及整个运动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提高教练员自身素质。

(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资与筹集机制

转型时期为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的举省体制,须要把建立和完善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多元化投资和筹资机制作为重要内容,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相适应、完善多元化的投资和筹资机制。把省与社会相办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推动竞技体育向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云南省竞技体育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五)加强对运动训练的管理,增强体育科研监督,构建一体化的体育科研体系

运动训练的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深入开展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建立起云南省的体育科研体系进行体育科研监督,联合云南省各高校进行积极的交流,建立起一个教、科、医、训等综合化的竞技体育科研体系,共同为云南省竞技体育科研服务及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

(六)逐步扩大“体教结合”的发展规模,建立新型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转型时期是在后备人才培养上走体教结合是我省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和发展方向。体教结合不仅保证了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顺利进行,能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资源,走竞技体育院校化道路,形成云南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以保证云南省竞技体育快速、可持续发展。

(七)优化运动项目结构,重点发展符合云南区位优势的特色项目且实行分类管理

云南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思路主要是对省级运动项目实行分类管理、重点保障。逐步形成动态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主导优势项目优先发展,重点抓好云南省在大赛上取得过优异成绩的项目,促进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加强基础大项目的建设,一般项目和落后项目,强化训练,优存劣汰。

参考文献: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12篇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美国队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泳坛上的霸主,美国的大学游泳队为整个游泳项目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高校竞技游泳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外部管理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中美高校游泳队外部管理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美高校游泳外部管理上存在的差异,旨在为我国高校游泳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中美高校;竞技游泳;外部管理机构;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3-0027-03

众所周知,美国大学体育对美国乃至世界体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游泳项目中,美国队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泳坛上当之无愧的霸主,能够保持其优势地位的关键就是美国体育为之自豪的大学生后备人才队伍。为美国队在奥运会上获取奖牌的优秀运动员,基本上都是美国高校游泳队培养和训练出来的。美国高校竞技游泳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外部管理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组织大学生游泳竞赛是当前我国高校游泳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外部管理机构设置的比较

1.1我国高校竞技游泳运动队外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我国高校竞技游泳运动队的主要管理机构为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以及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游泳单项分会。体育处是负责我国各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部门,而归口于体卫艺司的非政府组织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游泳单项分会,协助体卫艺司举办大学生运动会游泳比赛和高等学校(大学生)游泳比赛及其他相关的体育活动。

教育部体卫艺司下设综合处、体育处、卫生与健康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处,体育处主管学校体育,包括我国各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性文件,以及相关的政策;规划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指导相关的教材制定和规划;协调各院校学生参与国内外学生类体育赛事。按省市区三级行政单位下设的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局分别设有分管学校体育的部门,主要职责为传达教育部的政策方针,并制定相应的文件。

附属于教育部门的非政府组织大学生体育协会,同样是我国高校竞技游泳重要的管理机构之一。目前我国的大学生体育协会分设了各个运动单项分会,其中也包括游泳单项分会。游泳单项分会中设分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副主席、顾问、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教练委员会、科研委员会、裁判委员会和竞赛委员会四个机构。大学生体育协会里权利最高的部门为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员大会下设委员会,作为执行机构。委员会之下设有四个业务机构:常务委员会、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和单项分会的分支机构。其中常务委员会下又设有办事机构,包括办公室、竞赛部、商务推广部和国际合作交流部。大学生体育协会游泳分会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体卫艺司举办大学生运动会游泳比赛和高等学校(大学生)游泳比赛,及其他相关的体育活动。

我国大学生竞技游泳管理机构结构比较单一,没有较多的分权和分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线的管理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组织结构形式,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从隶属关系上来讲,顶层机构为教育部,之后是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及其游泳分会,再其次是各省级教育厅体卫艺处和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游泳分会,然后是各学校竞赛处,最后是游泳运动队。

1.2 美国高校竞技游泳运动队外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美国的大学竞技游泳是由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管理的,其直接与国家奥委会、俱乐部、美国游泳协会等发生联系。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根据学校的性质、排名、规模等因素将学校分为三个级别,并建立三个级别的分会。对于这三个分会的管理,美国高校体育管理体制中设立了管理分会委员会,其中包括了常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行政管理委员会、财务管理委员会、竞赛组织委员会以及仲裁委员会。与此同时,美国的高校体育管理体制中还专门设立了校长事务委员会,由各个学校推选的校长任命,对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竞赛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在校际间的比赛中,校长事务委员会同样有一定的监督权限,在赛事中发现了各类问题将提交给大体协进行处理。这一分会的建立对美国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中的监督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得高校本身能够真正参与到高校竞赛的组织和管理中。不仅如此,在各个高校中,也建立了相应的体育协会部门,对学校的体育竞赛进行管理和组织。全美高校竞技体育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科学的网络系统,各个机构层次分明,分工合理,任务明确,组成了严密的竞赛组织管理系统,其高效有序的工作,保证了全年高校校际繁忙的竞赛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另外,美国除了大学生体育协会之外,还有其他两个大学体育运动协会,全国大学运动协会和全国大专运动协会。其中全国大学运动协会主要是管理一些较小的学校,目前有280多个会员学校,而全国大专运动学校主要管理两年制大专院校。不仅如此,由于基督教是美国的主要宗教信仰,其还设立了全国基督教院校运动协会,大约有100所基督教大专院校及圣经学院加入了该组织。

1.3 美国高校与我国高校竞技游泳运动队外部管理机构设置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的大学生竞技游泳管理机构的职责较为完善,其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庞大,层次清晰,分工明确,无论从政策的制定实施到结构的分工都相对合理完善。另外,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有着管理大学生竞技游泳及大学生竞技体育的最高权限,拥有关于大学体育规则章程的制定、解释和仲裁的权利。与此同时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外还有其他的运动协会共同对大学生体育竞赛进行管理。而我国大学生竞技游泳管理机构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是我国大学生竞技游泳管理部门的权利分配不够合理,大体协隶属与教育局,没有实质权利,只是辅助教育部门管理大学生体育赛事的组织,这使得大学生竞技游泳以及竞技体育无法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其次是直线式的管理并不利与部门间的沟通合作;再者,我国目前大学生竞技体育没有有效的监督部门,对大学生竞技体育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监督约束;最后,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管理部门执行能力欠缺。

2外部管理机构的性质比较

2.1我国高校竞技游泳运动队外部管理机构性质

我国高校竞技游泳的主要管理机构为教育部体卫艺司,其性质为国家政府部门。真正负责高校竞技游泳的只是体卫艺司下体育处和大学生体育协会游泳分会,而体育处又负责很多工作,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只是其负责管理的一部分。隶属于教育部体卫艺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游泳分会是我国目前唯一负责大学生游泳竞赛的管理组织,其发展历史仅有十年,主要由教育部管理,分管各省级体育协会和各单项分会。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大学生游泳外部主管部门仍是政府部门。

2.2 美国高校竞技游泳运动队外部管理机构性质

美国高校竞技游泳的主要管理机构是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NCAA)。美国大学生协会成立于1920年,已经经过了9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一个组织机构健全通畅、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社团组织。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是一个标准的社会化非营利组织,是由上千所美国大专院校联盟参与的一个协会组织,协会本身拥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自身拥有着一定的自主权。其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被各院校及管理部门所认可,因此对推动高校体育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在美国高校游泳外部的管理中,政府的参与相对较少,更多的是由社会化的大体协参与组织,因此美国高校体育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进行发展。

2.3 美国高校对我国高校竞技游泳运动队外部管理机构性质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高校竞技游泳管理机构属于政府部门,其所制定的规程、文件带有一定的政府倾向。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游泳分会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不是社会化形成的组织,实际上与体卫艺处只是“一套人马两个名称”,它上是政府机构的一个延伸,中国的大体协在管理和监督功能上都没有独立自主权,而是受教育部的领导,其工作的宗旨只不过是政府部门的意识体现,工作的性质是执行和传达政府部门的决策和指令。美国高校竞技游泳主要管理机构为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非营利组织,它本身拥有着独立的自主权,对大学生竞技比赛的制定、管理和监督都有着绝对权限。并且美国大学生体系不隶属于任何部门,是由参与大学生竞技体育的大专院校自主成立的,只需接受奥运委员会领导,在制定规程、执行、管理上能够真正体现高校竞技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竞技游泳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性质,建立真正的非政府行为的社会组织,让大学生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真正扩大大学生体育协会的权限。

3结束语

政府部门需大力提高大学生体育协会及游泳分会的管理权限和执行能力,使得大学生体育协会及游泳分会从简单的赛事组织者转变成大学生体育的管理者和政策的制定者,从而真正推动大学生体育的发展。在提高大学生体育协会权限的同时,还需加强大学生体育协会机构的管理和监管,对各部门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

参考文献:

[1]杨铁黎,宋尽贤.关于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对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纵向及横向利益集团冲突进行研究。结论应充分认识及肯定我国竞技体育利益集团主体的逐利行为;应以政策投入方式对其进行积极的导向,以法规及制度的形式完善利益约束机制,控制利益差别的过分悬殊;对中央与地方权力进行合理划分及职能界定,完善利益补偿机制等。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呈现的是利益一元化、利益主体单一的格局,而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系统出现了利益分解及利益的重新分配。所谓竞技体育利益集团,是指具有基本相同的利益要求,持共同利益态度而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的竞技体育利益群体。笔者对我国竞技体育利益集团的结构下一个可操作性的定义,将其分为纵向及横向两个维度。由于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仍保持着基层、省级以及国家层次这三级训练体系,而各训练层次以奥运会、全运会及省运会等为利益目标取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纵向结构中形成了上层利益集团(如国家体育总局及各项目管理中心)、中层各省市利益集团(如各省体育局)以及低层次各地市利益集团(如各地市级体育部门及少体校等)。横向结构中则有同层次的地方、项目及其他竞技体育单位等横向相互作用的利益集团等。而转型期我国社会化的竞技体育力量正逐渐加强,利益结构中出现了政府主导以外新的利益集团,如竞技体育俱乐部、投入竞技体育的企业及各种形式的竞技体育实体等。

虽然在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正逐渐走向市场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竞技体育仍具有鲜明的国家利益及公益事业性质,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特征。“奥运争光”仍是其最高利益目标。由于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性,转型期利益分化的特征,加之当前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可避免地造成集团主体间利益冲突的出现。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集团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纵向各层次之间的利益目标冲突、控制与反控制、集中与分散的磨擦;横向地方之间的封锁与反封锁、垄断与反垄断的磨擦;各项目、各地方间利益差别的过分悬殊,以及政府与社会利益集团的冲突等。虽然利益冲突是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系统重构的动力,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整合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系统的集团利益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当前我国竞技体育集团利益冲突现状分析

1.1纵向集团利益冲突现状分析

1.1.1竞技体育利益集团问的利益目标分化及冲突

奥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国内的其他比赛如全运会、省运会、各种形式的单项赛事及联赛等,其最终目标都应是为奥运会服务。但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出现,以及下层利益主体对上层利益主体从利益依赖性向利益独立性的转变,在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还未能形成有效的利益制约、分配及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出现了目前的纵向利益目标冲突,上层与中层、中层与基层以及政府与社会竞技体育利益集团的利益目标出现分化。造成了许多非正常现象,如:“举国体制”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许多项目竞技水平出现以全运会为最高峰、奥运会年水平下降的不正常周期性现象;国家队建设时难以协调地方利益;社会竞技体育集团主体的无序发展;基层单位为了省运会等低层次利益目标而不顾运动员身体发展规律,服用违禁药物及虚报年龄,影响了整个输送体系的正常运转等。

1.1.2多层次竞技体育利益集团间的控制与反控制

各利益集团主体不当逐利行为的加强,与其权力的不断扩张及管理系统中职能不清是相辅相成的。由于转型期各利益主体的相对独立,而体制改革的进程未能及时适应现实情况,造成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上层管理部门资源调控主体地位下降、政府与社会利益集团关系不清、纵向利益结构中上层常常无法控制下层的行为等现象。

以田径项目为例,最高管理职能部门是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中层各省市有自己的田径管理中心或主管部门。这些中层管理部门虽然在许多事务上要接受总局田管中心的管理,但在行政上却服从于各省市体育局,与体育总局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并且造成政出多门的现象,有时上层的政策、指令等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障碍。而地方及社会利益集团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常常做出与上层制定的政策、指令及规章背道而驰的行为。

这种多头管理关系造成我国竞技体育政策施行的有效性锐减,造成行政低效率,并且在各层次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耗费了大量资源。

1.1.3集中与分散管理的磨擦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基于一定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权力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集中与分散即收权与放权。放权管理是转型期我国管理体制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但纵向结构中多级调控权限一直没有明确。体育总局是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制定及下达各项政策、规章、制度。而各项目管理中心主要职责本应是制定宏观政策、规划及管理制度,组建国家队,指导训练及后备人才培养,组织比赛等。但由于职能及权力关系不清,体育总局及各项目管理中心的权力过度集中,将许多精力耗费在微观事务性工作上,如提供大量资金及承担着大量物资分配任务等。而地方体育部门以及社会利益集团需要有正当的权力下放以实现其某些利益目的,需要以充分、合理的自以发展自身时却没有得到,缺乏以利益获得形成的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权力下放时的有效制约机制,造成无法对下层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正当调控。如某些项目国家队建设采用分散型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体制,但许多管理权力过度下放,相应的集中管理及控制措施力度不足,无法控制分散队伍的训练工作,许多投入难以收到应有的效益。

1.2横向竞技体育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横向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各省市间及其他相同层次利益集团间(如各俱乐部)为了争夺竞技体育资源而出现的冲突。由于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分布极不平均,有的省市有比较优越的人才数量储备或训练条件等,但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宁可采取资源封锁及限制交流等政策,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难以合理地宏观配置资源、投入——产出效益低下及各种非正当手段交流等现象。而上层主管部门尽管制定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及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定时与现实情况不相配套,或许多时候政策施行时难以平衡各集团主体间横向利益关系,实施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并且出于全运会等自身利益的考虑,各省市间横向利益冲突有愈来愈激烈的势头。

1.3集团利益差别的过分悬殊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利益差别主要表现在纵向各层次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横向各项目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差别。如国家队获取自身利益时与地方投入国家队建设时的利益获得之间的差别、市场优势较明显的项目与难以向市场转化的项目间的利益差别、水平较高项目与低水平项目间的利益差别、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与边远省份竞技体育集团间利益获得的差别等。

由于利益差别的悬殊,导致“举国体制”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共同发展及公平竞争等方面出现危机,具体表现如:地方在付出与利益回报差别悬殊时不愿投入国家队建设、许多小项目水平难以提高、横向资源配置失调、各地区间竞技体育实力差距加大现象。

2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集团利益整合机制的构建

利益整合及重构是以各个利益主体相对独立性、自主性为前提,通过各种利益主体之间横向的、纵向的、多向的相互作用,达到根本方向和根本利益一致。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集团利益整合机制的构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对各利益集团主体的逐利行为进行积极导向

仅仅对各利益集团的逐利行为进行制约或控制难以达到利益协调的目的,并且对于充分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十分不利。只有合理引导各利益集团的逐利行为,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由于转型期各利益集团主体经济独立性的不断加强,而国家对竞技体育投入的总量是相对固定的,不可能无限扩张。以经济投入协调利益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应大幅度提高政策投入在利益系统中的导向地位。总局及各项目管理中心应以“奥运争光”的最高目标为前提,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充分照顾中层及基层利益,以及社会利益集团主体的利益,对各项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加强研究,提高政策投入力度,充分肯定及引导各利益集团主体的正当逐利行为。

2.2应尽快形成及完善利益约束、制衡机制

一种制度作为一整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可以视为特定利益关系的凝固化。也就是说制度既是某种特定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对人们追求利益方式的可能性的规定。

面对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利益集团主体的利益分化、冲突,上层管理部门应以合理的制度、规章及政策形成利益约束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在合理引导各利益集团逐利行为的同时对其进行制约,目的是防止其逐利行为非正当扩张,保证各个竞技体育利益集团主体的行为围绕着“奥运争光”最高目标进行。

以竞赛作为引导及制约手段是竞技体育特有的功能,完善各项竞赛制度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目的是使全运会等国内赛事真正发挥为奥运会服务的功能,起到统一全国各方面力量的作用。

除了竞赛制度以外,其他各项制度性规定如协会管理制度、代表队制度、奖惩制度、转会制度等,在制定及调整时应能够积极适应所面临的真实情况。尤其对转型期出现的非政府型竞技体育利益集团主体(如各种俱乐部及参与竞技体育的实体等),在鼓励其合理逐利行为时应有明确严格的限制及正确的导向。

2.3控制利益差别的过分悬殊

通过利益差异激发追求利益的积极性,以此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显著差别。但控制利益差别的过分悬殊是转型期政府主管部门保持稳定及全局均衡发展的重要责任,也是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以及顺利实现“奥运争光”目标所必须的。

控制利益差别过分悬殊需要主管部门的政策及资金投入向利益差别中弱势方倾斜。在资金安排上不搞“一刀切”,对边远省份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应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这些地区政府及体育部门投入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在项目布局及资金分配上要有长远眼光,对田径、游泳、水上等基础大项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应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弱势项目。

2.4应进行权力划分及职能界定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系统应进行权力及职能的重新界定及划分,完善宏观与微观管理体系。体育总局及各项目管理中心应积极向宏观管理及调控主体转变,特别是各项目管理中心应从大量的微观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切实实行“管办分离”。对放权管理加强研究,明确与地方体育部门的职能划分。在进行权力划分时要有科学依据,主要应对共有职能实行分类管理,如运动队建设、比赛管理等,有些职能该下放或委托给地方管理,或适合进行市场化管理时应大胆放手。

但权力划分时宏观调控权力必须集中在体育总局及各项目管理中心。体育总局与各项目管理中心应承担起战略制定、项目布局、目标管理、宏观投入总量平衡、行政结构调整等责任。以使全国范围内竞技体育发展大方向一致,抑制各利益集团的不当逐利行为。

2.5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转型期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保证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系统运转正常的重要机制。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现状

一、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内涵阐释及研究目的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人员的现实及潜在禀赋的总和。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中,运动员和教练员是其构成因子中的核心,以此核心因子为辐射,与之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成为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构成因子中的。总之,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等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系统。我们专门就近三届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陕西体育军团所取得的竞赛成绩做了统计和比较,同时结合资深专家学者关于对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的界定,科学的确定出当前陕西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为跳水、射击、田径、赛艇和武术,潜优势项目为重竞技、射箭、体操和陕西男足项目。本研究针对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目的就是为陕西省相关部门就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化决策以及相关方案、制度、办法的制定提供依据和素材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陕西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现状为研究目标,以陕西省射击(射箭)管理中心、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水上运动管理中心、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等中心的教练员、运动员及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Internet网络资源结合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同时搜集陕西省竞技体育比赛成绩以及相关文件等。

(2)问卷调查法。向以上各运动管理中心共发放教练员问卷33份,运动员问卷153份,管理人员问卷31份,详细了解当前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人力资源状况。统计结果见下表1。

表1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统计表

问卷项发放问卷(份)回收问卷(份)有效问卷(份)回收率(%)有效率(%)

教练员33333210096.97

运动员15313112785.6283.01

管理人员31303096.7796.77

(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2003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4)访谈法。对各运动管理中心的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我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的人力资源状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现状

通过对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练员方面,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占6.25%,中级职称占28.12%,初级职称占65.63%。从执教年限来看,训练年限在10年(含10年)以下的青年教练员人数最多达71.87%,执教年限在10年以上20年以下的教练员占12.50%,20年以上占15.63%。从教练员自身的运动等级来看,62.50 %的教练员曾经达到健将级技术等级,31.25%的教练员为国家一级运动员等级,6.25%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从裁判等级角度来看,部级裁判占12.50%,国家一级裁判43.75%,余者皆为一级以下及无裁判等级者。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学历占到75%,25%的教练员是大专及其以下学历。总体来说教练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业务素养不是很高,且业务素质上存在参差不齐现象,应注重对教练员队伍的培养。

运动员方面,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共有健将级运动员131人,共占全省在册运动员总人数的1.4 %,该数据表明优秀运动员在能级结构上“塔尖”部分较为薄弱,高水平运动员数量过少。且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人数之比为1∶1.4∶3.5,根据学者李春雷博士的相关研究成果,全国竞技体育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队伍人数的统计比例为1∶2.8∶21。与之相比,不难看出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一、二、三线运动员人数在比例上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仅二线在训人数比例上就少了一半,而三线运动员人数比例的差距就更为明显,直接就是6倍比例的悬殊差距,说明陕西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存在 “塔基”过小,出现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的窘迫现实,这将对于陕西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为不利的隐患。

管理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10%,本科学历占83.33%,仅6.67%为大专学历,职称上初级职称占30%,中级职称66.67%,高级职称3.33%,且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到了73.33%,可以看出管理人才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这将有利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裁判方面国际级裁判和部级裁判各为6.67%,国家一级裁判10%,76.66%无裁判等级者,反映出管理人员裁判等级整体性偏低的现实状况。经走访和调研发现,当前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科研人员配备比较薄弱,体育科研发展缓慢,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科研人员的配备在比例上仅占全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队伍的0.5%,与山东、辽宁、天津等体育强省(市)相比明显不足。

2、当前陕西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形势有喜有忧,喜的是一些优势项目保持了优势,一些潜优势项目有所突破,忧的是一些优势项目的水平和状态并不稳定,波动较大,且高水平运动员少,面临青黄不接,甚至有的项目成绩取得仅靠某一成名运动员,且竞技体育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还较低。回顾陕西省竞技体育的比赛历程,纵向比较成就巨大,但横向比较与全国体育强省甚至是同为西部地区的四川相比,陕西竞技体育的整体差距依然明显,这对走在建设西部体育强省大道上的三秦体育人来说,陕西竞技体育要“做大、做强”还是一个充满挑战与考验的艰辛之路。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陕西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教练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秀教练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一些优势项目的水平和状态并不稳定,波动较大,有的项目成绩取得仅靠某一成名运动员。且一二三线运动员的比例配置失衡,高水平运动员数量过少且面临青黄不接,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存在 “塔基”过小出现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科研人员配备比较薄弱,体育科研发展缓慢,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2、建议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 竞技体育 人才 培养

一、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概念的界定

“高校高水平运动”属于竞技体育的一个范畴,是竞技体育在高校中的一种体现,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遵循我国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行政法规,符合国家对学校的各项基本要求,开设文化课程,进行文化知识学习,进行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训练。它的培养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有高水平竞技能力的运动员。“高校高水平运动”最终目的是在高校中培养具有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以提高学校竞技体育水平,为国家培养全面的综合性人才,逐步实现由在校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因此,我们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应称为“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其定义为:在高校通过培养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学训并重,推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种教育和社会活动。

二、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学业设置存在很大不足,学生就业困难。竞技体育人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高校进行文化课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大都被安排在普通专业学习,学习压力特别大,专业能力过低,做教练又因为专业是非师范类,很多竞技体育人才因无法正常完成学业所以就业时学生出路非常不乐观,“教体结合”之中“教”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竞技体育人才文化素养低与就业出路窄仍然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大学生体育社团与专业性体育组织联系极少。目前,大体协单项分会大都不是专业运动协会的成员。这种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做法,造成了大多数大体协单项分会无法参加相应的专业运动协会的活动,无法得到专业运动协会会员应该有的服务和帮助;导致高校系统教练员、裁判员培训与等级认证不配套,教练员、裁判员交流、调配使用冲突,运动员重复注册,资格审查不统一,赛事系统不衔接等等的矛盾和冲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水平较低,运动员的训练与生活管理较为松散,教练员学历水平较低,培训不足。

三、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高校学生群体性体育竞赛

高校应该将学生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有机衔接。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学生阳光体育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和学生体育先进单位评选制度,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有力学生体育俱乐部和学生体育协会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率高:学校每年有十项制度化的全校比赛,并以此为龙头,推动各个学院广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此外,每个学院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运动竞赛,包括项目较广。并由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带头参与其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二)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实行目标管理

(1)编制与结构。教练员均是体育教学和运动队训练两头兼的体育教师。选拔具有较高专项水平、较强业务能力和丰富训练比赛经验的教师担任

(2)建设与管理。高水平运动队实行公开竞聘和目标管理,由部门教练员招聘领导小组进行公开面试后竞聘上岗,每届教练员任期两年,期满后进行业绩考核。在训练和比赛工作中认真实行教练负责制,并建立了教练员业务档案。

(3)教练员素质。注重教练员思想教育,广大教练员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勤奋的工作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政治可靠、工作认真、业绩突出:在搞好训练竞赛工作的同时,教练员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

(4)培训与提高。为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和水平,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广大教练员各类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

(三)完善竞技体育人才管理制度

(1)制度建设。为了促进高水平运动队规范、健康发展,针对招生管理、学籍管理、训练竞赛管理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运动队管理条例》、《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实施细则》、《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高水平运动员测试办法与评分标准》等

(2)训练竞赛管理。竞技体育人才的训练竞赛管理工作应该由运动队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为规范运动队的管理,从实际出发对训练及竞赛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要求,要求教练员严谨、科学地从实际出发制订训练计划,不搞形式主义。每周训练次数固定,教练员根据实际需要可调整训练时间、训练内容,节假日增加训练要有书面申请报告。此外,还要求教练员每次定期上交训练总结,每次比赛结束后认真总结并需上交比赛相关材料

(3)日常管理。高水平运动队配备了长期的领队及辅导员。同时,充分发挥运动员所在学院和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从思想、学习、训练和竞赛等方面对运动员进行综合管理,使运动员们训练、竞赛、学习“三不误”

(四)高校领导应该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在国内想做和做成一件事,至为关键的条件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用心投入,倍加关心,全力支持。重视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表白和态度,而是把重视工作落实到具体实处,这样的重视才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以西华大学为例,该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自2006年招生建队以来,基本完成了从原创到逐步成形成熟阶段的艰难历程。如今,乒乓球队建设有序、规划合理、发展健康,目标定位符合学校实际,正以前所未有的饱满信心和办队业绩步人可持续、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