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专业人才的培养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1篇

目前,重点院校、地方院校、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广告类专业,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重点院校开设广告专业已经有相对较长的历史,主要为4A广告公司、大型企业和媒体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广告技工”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介于重点院校与高职院校两者之间,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不可能把自己的定位等同于重点高校,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高职院校的广告专业,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应该侧重于为中小型广告公司、中小型企业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体现地方特色。从办学定位的角度来看,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充分利用独特的地方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专业发展的立足点。首先,在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地域性,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和地方市场的实际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地方市场,为毕业后进行广告传播打好基础。如我校广告学专业在深入研究孝感经济和“孝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增开相关课程,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孝感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其次,可根据地方特色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如根据我校临近农村的特点,指导学生开展“孝感农村户外墙体广告”研究;结合孝感麻糖米酒这一品牌,开展调查研究,为孝感麻糖米酒这一品牌的传播提供了参考。

体现本校学科背景特色。目前,广告界已达成共识,中国的广告教育必须走多元并存发展的道路,每一个设立广告类专业的学校,基本都是根据各自学校原有的学科教育资源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具体来说,大致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经济学背景、美术设计背景三大类,另外还有少数是中文等其他背景。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难以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根据学科背景有重点地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一是根据所在院系的学科背景设置课程,培养有1~2个方面专长的特色人才,如:我校广告学专业设置在文学院,学生进校前没有美术基础,而我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校级品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两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的培养,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广告文化、基础写作、广告文案写作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广告策化、广告文案写作方面的能力;二是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科背景设置不同的选修课模块,我校有经济学专业,我们设置了广告经营与管理方向,力争培养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避免培养的学生同质化。根据广告专业所在学校和所在院系的学科背景培养学生,既可以使不同学校培养的学生形成优势互补,满足广告业界的需要,解决目前广告专业培养的学生看似过剩实则不够用的现象,又可以发挥本校优势,使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相对有特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获得广告业界和学校的双赢。

体现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特色。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第10条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文件的出台说明了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实践教学对于广告这一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广告专业来说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堪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实践教学条件的欠缺和实践教学的零散化,没有形成体系,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没有体现出来。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三种课堂来分层次进行实践教学,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人才,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一是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找准第一课堂的实践度。广告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和高职院校,生源的质量和培养目标低于重点院校但高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而地方院校广告专业应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但又不能完全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既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要特别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不同的地方院校广告专业,可根据学校定位设置不同的学时比,如江汉大学新闻传播系广告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增加实践学时,电脑图文设计、电脑三维动画、广告摄影摄像、影视广告实务等课程二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实践,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调查与效果测定、公关策划、网络传播、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三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实践。④

二是积极举办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积极举办与组织学生参加广告比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创业比赛等各类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并采取有力措施给予保障与鼓励,如对在全国性广告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与指导教师给予重奖,获奖学生可以把获奖成果作为创新学分计入总学分中,甚至可以免修相关课程。

三是充分利用企业、校友等校外资源,构建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目前,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和教师实战经验的不足等条件限制,学生往往难以接触到广告运作的关键环节,这一弊端到四年级专业实习时更为明显,专业实习是广告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时机,很多地方院校广告专业的实习只能采取学生自主实习方式,实习管理与指导难以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地方院校应进一步开辟实践教学课堂,把广告公司、企业等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一方面可聘请有丰富广告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担任兼职教师,采取短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弥补在校教师对学生实践指导的不足;另一方面挑选具备一定培训或教学条件的地方企业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基地,有条件的地方院校还可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全程跟踪指导,使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与第一、第二课堂形成良性互动,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体现资源的整合性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广告专业作为新专业,办学资源更加有限,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应将校内外资源有机整合。一是整合校内师资资源。广告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如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美术等,是一门边缘性的、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多方面的师资,处于地方高校中的年轻的广告专业是难以把这些人才都聚集起来的,明智之举是整合利用,可在全校范围内打通使用,采取组建教学团队的方式整合本校师资资源。二是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可建立全校性公共实验室,实行实验资源共享。如我校将全校计算机打通使用,组建了“计算机应用示范中心”,(获湖北省示范中心建设立项)弥补了广告专业实验资源的不足。三是依靠重点大学资源。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一般缺少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可依托重点大学办学,获得指导与帮助。如我校广告专业实验室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中心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指导与帮助,有力地促进了广告专业的发展。

注 释:

①徐凤兰、杨乃近:《广告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1(3)。

②秦宇霞:《解析中国广告教育的三大误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③殷小兵:《沿海地方高校广告专业的定位》,《莆田学院学报》,2006(4)。

④阮卫:《复合型广告人才培养体系初探》,《新闻界》,2006(2)。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复合型的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断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通过科学的培养方式,复合型的培养方案,不断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和道德素养,使得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能够以综合技能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然而,由于教学理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还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势在必行。

1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具体而言,职业素质分为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等。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也才能真正推动职业外语教育的发展。在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着以下明显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素养并没有纳入培养体系中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已经逐步形成体系,并日益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而言,培养综合技能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专业人才的社会技能,进而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但在当前教育过程中,虽然人们已经注重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作用,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并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培养目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一些普通的高职高专院校中,针对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仍停留在传统的英语理论的教学中,缺乏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更缺乏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这种薄弱的混乱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限制了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1.2思想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困难重重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中,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中,不断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关键。但在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思想道德教育在开展中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宽松性,针对学生管理力度不足。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受网络中不良思想的腐蚀,很容易沾染社会中的不良习气,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的生源是非常有限的,基本是落榜生或者后进生,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文化水平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高专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水平的能力,进而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序合理开展。

2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同步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基本要义,更是社会对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基本需求。结合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优化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职业素养教学水平。

2.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始点

思想道德水平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应该首先加大力度,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一方面,学校教师应该充分认知到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思想道德教育摆在职业素养的重要和核心位置。构建完善的科学教学体系,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结合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不断优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作为他们的学习榜样,使得他们更加具象化地感知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和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应该认清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对于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一点一滴入手,不断提升自身对职业的性质和意义的认识,并产生强烈的职业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职业,才是一个合格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2.2优化英语教育课程的组织模式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职业素养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知,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在英语教育的课堂组织上,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英语理论知识,教师仅仅注重学生的英语词汇等基础技能的提升,并不注重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一些英语教师,缺乏对英语教育专业和英语普通教学工作的准确划分,在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因此,为了提升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课堂效率,为了不断提升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应用技能,应该不断改革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英语应用技能和应用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积极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断提升英语教学工作的社会实践性。通过小组讨论、社会实践、问题探究等多种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来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技能。此外,英语教师还应该积极结合当前社会对应用英语的需求点,开展更加针对性的英语教学工作。

2.3开展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教学工作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是职业素养开展的重要保障,更是职业素养开展的主要内容。首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引导学生深入地热爱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缺乏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兴趣,那么他们很难真正地投入到英语教学工作中。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教师在提升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有效融入职业技能和职业兴趣的培养。其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师应该不断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使得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不断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来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具象认知。

3结语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是英语教育的实践性人才,在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当前高职高专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升和优化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素养,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技能、职业兴趣、职业道德等得到整体优化。

作者:罗云梅 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3篇

工作的就业率比同专业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相对要高,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一直是各旅游行业的热门人才。近几年来,我国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取得长足进步。很多旅游企业在挑选旅游从业人员的时候,往往看重的是其自身具备的良好的服务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主导,致力于本专业学生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和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要注重应用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解决我国的旅游教育界和旅游业界多年来的“供需错位”的问题。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致力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注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培养(三)“校企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二、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致力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旅游从业人员约800万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专业人才实际需求预计达到1200万人,由此可见,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至少400万人。因此,如何有效、迅速地培养一支强大、高质量的旅游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高专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应根据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确定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等,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主张更多地以社会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协调好专业基础课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实践课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覆盖知识面宽,致力于学生行业素质的培养。

(二)注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培养旅游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服务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旅游企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根据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六类素养排名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旅游企业认为,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应重视“旅游管理和服务的基本技能”,有35.8%和28.4%的被调查者将该项分别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可见重视程度之高。同时这也是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主要能力和素养的诉求。拥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充分体现在学生要具有扎实的旅游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完善的经营管理知识等专业知识素质和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决策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自身良好的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旅游这个服务行业的经营成败。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较强的心理素质等全面的综合性素质,这也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三)“校企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旅游产业与旅游专业对接、企业岗位工作内容与课程对接、企业实训信息与学校教学信息对接的新型“校?企?社”三位一体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更是高职高专人才需求发生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进一步突出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色,实现了办学理念与模式上的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体现在:在校内,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来配合理论教学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通过模拟导游等课外实践活动来完善创新基本素养的培育。建立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校外,通过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厂校结合等模式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要辅之以多种保障条件,如师资队伍建设等要素。首先,安排校内教师进入旅游企业考察见习,强化教师的企业管理能力及旅游服务操作技能等,进一步完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管理层进入校园,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如做报告、开讲座等,并定期安排校内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此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建立在校教师和企业在职人员的“双向型”师资队伍。

三、结语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旧教育不能培养真正的专才

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专门人才。然而旧时代的教育制度一却不能保证专才的培养。因此在教育改革上,制度的改革,为一急要之图。解放以前的旧教育,在制度上抄袭帝国主义国家,根本不合中国人民的需要;而且因为当时我国是处在一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更染上了浓厚的封建的与殖民地的色彩。在那种情形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所学笼统空泛,理论与实际脱节,乃是必然的结果。当时反动血泊者一味剥削人民,囊括中饱,无意发出生产,企图宰割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尤不愿见中国工业化。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生,“毕业前失业”,成为经常现象。反动统治者办教育,本不需要培养许多建设人才。青年学生为找职业,也需要多懂几门,多准备几个门路,以求免于失业。至于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则更谈不到。当时生来事业既不发达,仅有的一些厂矿又大都为买办资本家或外国资本所掌握,不但不能去实习,连参观也非常困难,学生一般只能自一些不切实际、内容杂杂、观点错误的书箱中求得一些书木上的知识,教师中绝大多数也只有抱着他自己学过的那些东西,照本宣读。这就是解放以前旧中国教育的凄惨情况。

(二)为什么要设立“专业”

“专业”设置,是苏联的先进经验。十月革命以前,帝俄时代高等学校里面的院系设置,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极为近似。革命以后,感觉这种制度,不能培养出来合乎建设需要的干部,于是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将旧日的各系科,分得更细些,改造成为各种“专业”,以适应建设需要。(这主要是指工业方面的“专业”而言;农医方面,则因学科性质与工业有别,所设各个“专业”,包括的范围一般要比较广泛些。(这种制度,在苏联实行多年,对于提高培养干部的质量,发生了很大的成效,有一套现成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中国在解放以后,最初三年,因为教育需要整顿的地方很多,同时文教改革又必需慎重从事,在系科设置上仍沿旧制,没有多大改动。三年的经验,充分证明旧日制度,不合今日用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各业务、部门对于这点提过不少意见。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即将走上计划化,计划化的经济必须有计划性的教育与之相配合,使建设所需干部在质与量上合乎规格,并得到及时供应。教育要有计划性,惟一的办法就是吸收苏联的先进经验,彻底地、坚决地改革解放以前留下来的那一套不合理的教程制度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在各种改革当中,确定“专业”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中央人民政府乃下决心,从今年起在高等学校及中等技术学校中实行“专业”设置的制度。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要建立专业的制度,并不是为了在形式上抄袭苏联而是因为我们与苏联有类似经验,从具体工作中体会到旧制度不合乎新时代的要求,不得不走上新的道路。当然,苏联的先进经验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省得我们走许多弯路,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

(三)什么是“专业”

中国有句老话:“行行出状元”,“行”就是一种专门职业,如木匠、铁匠、瓦匠等。现在我们所说的“专业“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当中的各行专门职业。学习一种手艺,从前的办法,需经过几年学徒的训练。现在培养一种高级的专业人才,必需在高等学校,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读一定年限的书。每一种“专业”,各有一套具体的教学计划,内容除理论课程外,包括有本行专业所必需之实验工作及厂矿实习,还包括有毕业论文或设计。按照教学计划学习,学生毕业后,即可成为那一行的专家,担起工程师或其他相当的职务。

(四)“专业”制度的优越性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教育 广告学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50-02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点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包括:(1)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2)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生学习的水平;(3)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4)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的进程中,信息自身已成为社会战略性转换资源,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对所需信息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的效度、价值再生的额度,这些都是创新的基石,是信息社会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从这些定义和描述不难发现:信息素养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是信息时代的一种综合能力和品质,是人们有力地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

可以想象,现代信息社会,如果一个人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那他将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不能自拔。

在信息社会中,物质世界正在隐退到信息世界的背后,各类信息组成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影响着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因而构成了人们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面不一样,但概括起来,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二、信息素养教育及其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信息及其信息活动的能动反映,是人们主观意识上对信息的感知程度,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原动力,包括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利用和评价素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信息需求应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善于表达潜在的信息需求,并对特定的信息有敏感的心理反应。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十分重要,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此外,信息意识的提高还与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如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积累程度,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能力的大小及事业心的强弱等都是影响信息意识的重要因素。

2.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是人们猎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与分析能力,以及信息交流传播能力等。利用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浏览器等获取网上信息资源,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组成新的信息资源体系,进行信息创新,从而产生新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部分。大学生通过系统培训和自觉实践培养信息能力,可以增强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以及挖掘、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利用网络信息的效率和效益。

3.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过程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利用者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信息法律与法规等。在学生中开展信息道德教育,应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来进行,使学生掌握信息社会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合理使用与开发信息,以避免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道德品质,在其利用掌握的信息手段参与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开发活动中引起的一系列的诸如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社会问题。

4.网络知识教育。网络知识主要是指以因特网为主的一些与其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因特网的产生发展过程、工作原理,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方法和标准等。随着数字图书馆这种新型的信息资源集散地的出现,图书馆有义务教育学生了解虚拟馆藏的发展形式及信息资源内容,如虚拟馆藏的知识组织,信息存取与利用的方法,学生掌握了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巧,就能快速、有效、及时、准确地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为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

信息素养教育就是站在教育、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人进行信息素质能力提高,使其综合竞争力增强的一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以及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一个人拥有知识的标志之一是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在这个信息社会中,只会吸纳大量信息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获取的信息。因此,在这个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存、学习、发展的重要能力与基本素质,并且受到人们的愈加重视。

另外,从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情况来看,如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有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都有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教育巳被美国、澳大利亚等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所接受。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将是未来大学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广告专业人才的特点

广告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涉及面很广、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一个成功的广告人应该能适应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发展进程,着眼于国际竞争大舞台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下来迎接挑战。因此,一个专业的广告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热爱广告事业。广告事业是一个具有热情的行业,要具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快节奏的工作。

2.善于学结,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广告人才需要有很强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并且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3.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优秀的广告人才要对事物、对生活有独特的见解,以高度感受能力和表现力来呈现广告。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阅历的沉淀。广告行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的生活打交道最多。阅历的深浅和对生活体验的多少,直接影响对广告的理解,影响对消费者的理解,影响到对消费者心理的感受和判断,从而影响广告的质量。

5.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广告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必须为客户着想,替消费者着想。广告人必须对社会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四、培养广告学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

广告专业人才需要接受与其发展相必备的信息素养教育,具备较全面的信息素养能力,广告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即是指能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广告专业教育和日后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信息素养要求随着信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广告行业的竞争事态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体现在市场上形形的专业广告公司的层出不穷,更体现为成熟广告人才的千金难求。广告行业的快速工作节奏、对创意的高要求,以及不断需要学习提高的氛围,要求高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技能。在信息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应该自觉提高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在网络技术给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便捷的今天,利用网络这一渠道来挖掘信息潜能,提高个人的素质是大学生,尤其是对于广告专业这个需要广博知识面的学科来说的重要途径。

我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都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非常重视。但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只讲授对计算机的认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简单的编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这只处于信息技能层次。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也应该做适当的调整,注重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理念,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加契合广告专业学科的特点。

针对广告学专业的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建设网络中心、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电视台、数字化图书馆等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应注重学生信息理论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信息意识。

21世纪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也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人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彰显出其巨大的价值。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就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并且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收稿日期:2011-05-04

作者简介:李欢(1989-),女,吉林长春人,学生。

参考文献:

[1] 李华奇.论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情报学报,2002,(9).

[2] 马海群.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5,(3).

[3] 杜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信息素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11(2).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矿业人才 培养模式

1、前言

由于我国的矿业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基础比较薄弱,长期以来矿业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都没得到真正的重视,行业内培养专业人才的水平不高,导致整个行业的人员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都整体偏低,以山东淄博矿业集团公司举例说明:全体员工队伍中,学历在大专以上的才占到10%左右,而大部分员工的学历都是在初中到高中阶段的。而专业技能方面,全体员工中,初中高级职业资格的比例也极不协调,高级工程师、技师的比例约占3%,中级工程师、技工约占5%,初级技工则约占20%,无证书资格鉴定的占约50%。从以上的数据看出,我国矿类企业员工的文化学历与技术等级总体上偏低,生产第一线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短缺,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因此本文专门对矿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2、矿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所存在问题

2.1 培养专业人才观念薄弱

目前阶段我国的矿业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却十分缺乏专业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而企业的领导人或者管理者,却不注重人才带来效益,没有建立正确的人才观,也没有创新意识,不愿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极少举办相关的职业培训项目,在人培养管薄弱的环境下,员工也缺乏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更注重业绩的盲目攀比。

2.2 人才培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较差

众所周知,矿业行业工作的自然环境较差,虽然现在矿业行业都进行了机械化操作,但是工种较多而且繁杂,大部分是在野外环境下操作,一方面物质条件差,另一方面娱乐设施缺乏,这导致很多人员都排斥这样的工作环境而无心在这个领域发展;社会环境也较差,从整体上看,矿类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偏低,而职工的工资收入可以影响其用于再教育的意愿,一般低收入阶层,很难拿出一部分收入去进行相关教育与培训,这也是当前矿业类行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信息科学技术

当前矿类行业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是依托高校的矿业类学科进行,这只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必经途径,但是更多的知识与职业技能是在走出校门之后进行学习的,相关单位企业一方面因为缺乏对在职人才的再教育的观念而忽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人才培养,例如当前许多高校教师或者专家接受企业的聘用作为技术顾问或者讲师;网络远程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却很少人充分利用它进行专业学习。

3、矿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

3.1 企业管理人员树立重视人才培养的观念

观念意识对行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因为企业管理人员人才意识薄弱而导致的人才紧缺问题,首先需要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用人意识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极利用社会资源与科学信息技术多为员工创造接受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机会,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让员工积极提升自我素质与自我能力。

3.2 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矿业类技能人才的环境

从事矿业行业的人员所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非常恶劣,企业的领导者要多关心专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想职员之所想,解职员之困难,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矿业工作危险性较高,在工作上,要多为其提供保障措施,引进先进设备产品,减少人力劳动,改善人员的工作环境,增强其工作积极性,这有利于形成培养人才的契机;另外企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并根据人员所长安排职务,令其各居其所,才能最大程度地施展其才干;为了使专业人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其其他才干,企业内部最好能够设置人才轮岗制度,能够有效地避免人员出现工作疲劳心理,这些是企业为培养人才所营造的内部环境。除此之外,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也非常重要,因为很大一部分的专业才能都是从实践中获得,因此对于新人的培养,该放手时就放手,有计划地将其安排到实际的项目中去锻炼,让其在实践中挖掘潜力以及挖掘所擅长的技能。

3.3 运用薪酬与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

针对矿业行业人员工资待遇以及职业认同感偏低的问题,企业有必要提高人员的薪资待遇,因为收入过低,即使员工有进行职业教育投资的心愿,也无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加之,如果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过低,会造成人员怠工、懒散上工等表现,这对人才培养十分不利,所以企业针对这两个重要因素,采取积极建构健全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实施合理的物质奖励,包括提高岗位工资,对于一线或者基层的人员要给予补偿性的薪资差异,完善各类特殊岗位津贴、学历津贴、科技津贴以及学位津贴与制度,以激发专业技术人员想要发展自身的愿望。

精神奖励是每个企业对人才所做贡献的承认,能够增强人才对工作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既有利于增加矿业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4 增强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传统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模式,也就是和高校商定,委托其帮助培养与企业对口的专业人才。企业的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利用企业助学的名义,在合作院校设置奖学金与助学金等等,在经济上支持学生学习,帮助其成才;另外,矿业类企业还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对急需的专业人才实施定向或者订单式培养,对招生严格实行单独的招生与就业政策,并给予经济支持,学生毕业后要按照合同到矿类企业工作。

3.5 注重人才储备

企业要在坚持“公平竞争,择优培训”原则的基础上,让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获得发展的机会,让其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从培训的人员中,挖掘有管理才能的人员与领导骨干,作为企业发展的后备人员,保障企业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刘志君.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是煤炭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J].现代企业教育, 2010,(12) .

[2]赵秋野.新型工业化视角下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商业经济,2011,(01).

[3]李潘杰,张孝平,张瑞瑞.对煤炭企业紧缺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探讨[J].河北企业,2009, (10).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对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8日

会计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每项工作。要求财会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财会人员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为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包含有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

会计专业技能涉及个人能力、专业技能、所在行业或岗位要求等几个方面。个人能力包括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就是会计人员在财务工作中专业知识的运用程度。工作岗位和所在的行业不同,对会计人员具有的专业技能有不同的要求。会计人员不管处在哪种行业、哪种岗位,都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并运用相应的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全面地完成好自己的财务工作任务。

财务工作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德和才。会计人员要做好财务工作,德才二者缺一不可。会计人员如果无德无才是绝对干不好财务工作的。如果有德无才,虽有好的愿望,但不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财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再好的道德品行,也不能胜任财会专业岗位,完成不了相应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如果有才无德,即使有再好的工作技能也有可能用在歪门邪道上,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财会人员专业技能,把广大的财会人员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当前会计人员德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的财会工作情况来看,大多数会计人员在提供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方面,都付出了努力,做出过贡献,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会计人员在德才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整改。

(一)生存环境的影响。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重经营、轻管理”,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财会工作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少数企业领导要求财会人员“少管事、听话、会做假账”,少用或不用坚持原则、遵章守纪、办事客观公正的财会人员。一些财会人员为保持一份稳定的工作,无奈地服从企业领导的不合理要求,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有些企业的财会人员根据领导的要求编制多套账表,如向上级汇报成绩时,对账面数字进行“技术处理”,多报利润,夸大成绩;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又虚报利润骗取银行贷款;申报纳税时,就加大成本,隐藏利润少纳税。

(二)财会人员缺乏职业素质。一些会计人员理论贫乏、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无法按照新的制度、准则开展工作。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墨守成规,不求上进。有的会计人员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既谈不上遵纪守法,更不能依法办事。还有极少数财会人员不顾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贪污、挪用公款,最终走向犯罪。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在企业内部,企业领导要求会计人员听从指挥,按领导的意志行事,对会计监督不理解,存在抵制情绪;而财会人员在行使会计监督时,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似乎理不直,气不壮,不能很好地履行监督职能,监督不到位,不能切实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从外部而言,目前虽然有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但各类监督标准不统一,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培养德才兼备会计人才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不断加强学习,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学习是基础,发展是主题,实践是关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践必须以学习做支撑,通过学习,进一步开阔理论视野,拓宽业务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财务核算管理工作。

2、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依法理财意识,从根本上防范和遏制违法违规行为。转变观念,就是要克服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保守思想和守旧观念,强化法制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昂扬的精神状态,搞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监督。

3、摆正位置培养情感。会计人员既然选择了会计这个工作岗位,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热爱会计工作。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做出成绩,取得成功。即使对会计职业不感兴趣,只要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就会发现会计工作的乐趣。只有热爱会计工作,尊重会计职业,才能坚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依法理财,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会计事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会计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贡献,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4、切实提高职业操守。会计人员要在会计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不怕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立足本职,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项平凡细微的工作。会计人员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强化服务意识,履行会计职责,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做到自尊、自爱、自信,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洁身自好,奉公守法。同时,要正确处理会计职业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方面要敢于运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另一方面要正确履行职业义务,自觉肩负对社会、对企业的责任。

(二)创新会计核算机制。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肩负起创新的使命。创新是建立科学高效财务核算机制的动力之源。要使财务人员努力追求核算管理工作创新,使财务核算机制有质的跨越,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理论创新,促使财务工作规范化。作为会计人员,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运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积极防范财务风险。

二是工作创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财务人员应该以服务为宗旨,全心全意为企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财务部门应与相关业务部门多交流,让大家理解财务核算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积极配合好财务核算工作。财务人员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开拓创新,为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三是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财务核算管理机制。要树立成本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财务管理要同企业管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努力丰富财务管理的内容,把握财经法规和政策,为领导在全局管理上提供财务决策信息。

(三)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着力解决好企业和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意处理好企业、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不断满足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财务人员的内在潜力,挖掘财务人员的社会价值,同时,要强调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强调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和谐。

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人才,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这是科学发展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它既强调了德与才缺一不可,又突出了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基础、以德为先决条件。会计人员与钱财打交道,受到利益诱惑的机会多,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律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惩罚,建立起会计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检查与考核的奖惩机制。没有奖惩,检查就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和威慑作用。奖惩机制包括奖励、褒扬和惩处、贬抑两个方面。实践证明,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检查与奖惩有利于促进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抑恶扬善的社会环境。

(五)净化外部工作环境。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是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需要依托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尤其与法律、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步。《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对企业、企业领导人和会计人员违反《会计法》行为的处罚办法,增加了经济处罚的内容,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标准,这有利于使法律责任落实到实处。严格执行《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不断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会计信息已成为政府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管企业、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依据;成为股东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成为债权人评价其债权的安全程度,做出持有或收回债权决策的重要依据;成为供应商和销售商评价企业经营风险、做出相应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企业管理者做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人员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领各项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与时俱进,善于创新、勇担风险、敢于负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实践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叶陈刚.会计道德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8篇

摘 要 物业管理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然而从当前国内的物业管理现状来看,物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物业管理专业化人才相当稀少。面对这种情况,要改善物业管理现状,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工作条件,就急需要大力的培养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在文中主要针对如何培养物业管理专业化人才提出几点看法,以期更多的专业化人才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物业管理 专业化人才 人才培养

1981年3月,在深圳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随着物业市场化的推进,物业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保洁、保安等消化了大量就业人口,但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城市企、事业单位下岗分流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该类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对物业管理知识知之甚少,更加不熟悉现代物业管理的模式,或者是虽具备一定的物业管理知识,但缺乏相对应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然而,物业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已使得物业管理的职能由原来的简单收费、清扫保洁、维护修缮转变成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因此,行业的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国物业管理已走过最初的三十年,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将是升级和转型的新时期。物业管理行业将由原始的劳动密集型和简单服务提供者向服务集成产业化转变,其专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在升级和转型中,物业管理行业将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为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企业需要深化改革传统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不断的市场调研和探索,确定企业内部核心岗位,核心人才的培养机制。这不仅能够培养出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也对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更好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根据市场调研的数据显示,从物业管理公司的组织架构上来看,物业管理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两个层次,即管理层和实操层。管理层侧重于管理人才、企划人才和各专业技术人才,应是具备多种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拥有丰富的物业管理运营经验,熟练掌握物业管理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具有较强的市场活动能力。实操层则侧重于物业管理的基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强的协作能力,能与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为业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随着社会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物业管理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目前,企业办公都已经进入电子化、系统化操作状态,许多数据的统计、财务的分析、图表的设计、程序的制作等都可以依靠软件在计算机上操作。在平时工作中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将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为物业管理人员与业主的沟通提供了新的方式,通过APP核心载体向业主提供在线增值服务,如在线水电煤缴费、手机充值、生活信息查询及线上预约下单等服务,满足业主对社区商务的多元需求。同时物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加便捷的了解到业主对服务的满意程度,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物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又靠人去服务,物业管理可以称作是“人的管理”。这就需要企业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文化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单单是物质奖励,还包含企业对职工的精神向心力,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等,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前景留人。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使专业人才在企业中长久生存的根本保证。

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环保、增加就业、直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特点,国家持鼓励态度。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故物业管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讲道德,重操守,重诚实,对客户有求必应,对企业忠心耿耿,真正实现先服务后管理,融服务于管理之中。

参考文献:

[1] 娄艳雪.浅析提高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途径[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2).

[2] 黄文,欧求忠,黄盛. 物业管理行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07).

[3] 靳能泉.职业化服务型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4).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就业质量;会计学;人才培养;综合能力

0前言

2017年暑假,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一行六人在院长的带领下,以走访毕业生企业和毕业生问卷调研的方式,开展了为期6天的走访和调研活动。在这次走访和调研活动中,毕业生从作为用人单位和作为应聘者的角度出发,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和意见。

1毕业生访谈和问卷调查情况简介

1.1毕业生访谈情况简介

2017年7月20日,走访了三名毕业生,并在其企业进行了调研和实地考察。一个是毕业生乔明国的企业———青岛美厨食品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主要为海鲜类的进出口贸易。目前年销售量在3000吨左右,主要的销售市场为欧洲和美国,年贸易额约为2000万美金。另两名是毕业生潘晓明和钟微(夫妻)。现在青岛开了一家外贸公司———青岛恒兴伟业工贸有限公司。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如编织纸,柳树,玉米,小麦、海草、塑料、帆布、黄麻、亚麻布等来专业生产箱包、仓库、箱、洗衣篮,餐垫,帽子等。这三名毕业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共同的经历是在经过打工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创办企业。在与学生座谈过程中学生就毕业后工作经历、奋斗历程,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从作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学院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2毕业生问卷调查情况

8月5日,对2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教学院就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知识,在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基本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等18项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

2毕业生反馈信息

2.1从用人单位的角度

学生毕业后做事情,要专注,所谓的大国工匠精神就是:一件事情不停地、反复地、持续地做,做透。这两个毕业生子所以有现在的成绩,他们从毕业就从事本职工作,一直在做,从不会、不熟做到精致。不论是替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开办公司,都始终在做一件事情。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留住人才是关键,所以,在选人、用人和留人上都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这也是当代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毕业生反映自己打工时,作为企业员工希望得到企业的认可,从而留下。作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时又希望留住优秀的员工。这样,从中有些角色的转变。学生毕业后,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而且目前的大多数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建议学校、学院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务实进取的精神。

2.2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学生一定要学好、学扎实专业课的知识,等工作之后就会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好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认为专业课不重要或者忽视专业课,不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恰恰相反,再回头学习,要走很多的弯路。学生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有好的心态。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情,要不断的学习,学习能力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学习能力是你生存的基本能力,那么创新能力则决定你生活的好坏。还有就是要有好的心态。

3反思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

3.1知识培养上的反思

从毕业学生的反映来看,学校总体的知识结构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大的前提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3.1.1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等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开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运用能力。然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即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变成了空洞、无味的理论。严重影响了学生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大学专业课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掌握理论,增强学生将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3.1.2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多样化和个性化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这已成为各高校课程设置的普遍趋势,也是使大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的重要保证。选修课的设置,使专业教育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密切联系实践的应用之道。特别是近些年网络课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学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课程。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这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特别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来选择,对于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校来说,可以从分利用网络课程;也可以发挥教师特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来做网上课程。必修课程是主要关注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选修课程则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多样化技能的需求。3.1.3实践课程的加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课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综合训练以及各种竞赛。对于学生来说,工作之后,主要是实践能力的运用。所以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课程和训练。以课程实验(实训)为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线,再到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综合实践(训练)等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3.2能力培养上的反思

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培养毕业生合理的能力结构。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最具体地反映在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条件的重视上,这在客观上对大学生能力提出了显而易见的挑战。首先,高校应确立动手能力本位的先进素质教育理念,即坚持动手能力本,进而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绩效考评的最终指标之一。因而高校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大学生能力建设,构建大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其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所谓的三位一体就是,以实验(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学科竞赛为三维,为学生就业成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格局。第一维———实验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在四、五学期建立核心课程实验,在第七学期建立综合课程实验,这样通过课程实验巩固核心课程知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综合实验做准备;通过综合实验将所有会计学知识穿插起来,既是专业知识的巩固,又为学生的就业实习等打下基础。

校内实训结合课程内容的讲解开展各环节的实践训练。通过模拟实验和课程设计强化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开设了“中级财务会计实验”、“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成本会计实验”、“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实验”、“管理会计实验”及“ERP沙盘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实验”是和“中级财务会计”开设在第四学期,“中级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学完,紧接着进行“中级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是和“成本会计”对应;“管理会计实验”是和“管理会计”对应,均开设在第五学期,基本理论学完之后,就进行。这些是单科知识点的学习和训练。“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实验”是在第七学期,绝大部分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这是综合模拟“线”的训练和提升。通过综合实验,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也奠定扎实的基础。“ERP沙盘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学习的财务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了解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如BOM模块、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块等对将来有用的管理模块,力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ERP的理论、方法有个全面的认识。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单科知识“点”的衔接和综合模拟“线”的结合上有所突破,为后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面”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维———实习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在此环节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设立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实习锻炼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认识实习第三学期,为期一周,学生到化纤厂、乙二醇、炼油厂、制药厂、轻型车厂和顺城记账公司等,安排合理,有实习方案,有具体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组织规范,管理到位,实习效果好。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实验;在综合实验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分散式实习,在第七学期的期末后四周和第八学期的开学前四周进行。将学生的就业与实习相结合,学生在实习中既锻炼了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结合实际工作撰写论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将学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在校外教师的指导下,直接投身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严格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用心观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加强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很多学生通过实习选择了与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结合非常密切的题目,使学生真正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返回学校将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学,从而使实验和实习相互促进。第三维———学生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依拖“用友杯全国信息化工程师”、“互联网+财会大赛”“税务技能大赛”“ERP沙盘对抗赛”、全国税务技能大赛、全国金融模拟交易大赛、等,积极组织学生来参加。这些大赛是和学生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通过大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实验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

3.3素质培养上的反思

3.3.1要注重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

高校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进展还不大。学校从大一新生开始,就要根据专业特征安排各种能力训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规划,使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更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沟通协调、人际交往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等。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和环境,从而培养出能随着环境和职业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人才。

3.3.2加强对学生职业操守的培养

职业操守的培养应该是高校教师和会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操守和诚信教育。职业道德观念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高校要把职业操守和诚信等方面的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离校为止,并作为常规的教育来抓,让职业操守和诚信观念深入学生,避免工作后的失德。会计学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考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此,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推动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现代化需求的优秀会计人才,促进国民经济繁荣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臧泽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学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经营管理者,2015(11).

[2]周旻.基于当前就业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百安居,人才招聘,连锁专业人才

百安居隶属于世界企业500强之一的英国翠丰集团。自1998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来,已经相继在中国内地开设了几十家分店,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百安居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运作的成功,更是百安居人力资本管理和运作的成功。在百安居这样一个外资企业中,中国5000多名员工当中,外国人仅仅只有7个。可以说,百安居已经率先实现了人才的本土化。同时,作为一个人才流失率非常高的零售业企业,百安居的人员流动率一直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百安居一直致力于培养一支认同企业文化、有着共同发展理想、热爱零售事业的优秀团队。百安居一直信奉“只有满意的员工才会带来满意的顾客,满意的顾客会带来快速发展的业务”。所以公司一直以来把人员的发展作为实现其业务发展的最重要策略。通过科学的选材,良好的培训与发展,公平的竞争机制,专业的绩效管理使百安居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因此,从百安居人才的经营模式上,特别是在人才的招聘和培养上,可以对我院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不少启发。

一、百安居招聘更看重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

百安居在招聘员工时,并不把相关的专业经验、学习成绩视为第一条件,并不要求员工能够立刻走马上任,而更加关注应聘者的整体素质,如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创新精神,良好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等等。百安居在雇佣员工时,非常关注员工是否有潜质成为部门经理或商店总经理,是否有能力承担更大的挑战。因为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支持百安居的长期发展。在百安居,一些具体的操作性事务大多由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员担任,而这些人员受综合能力的限制很难发展成为担任重要职务的领导者。因此,他们在面向学校招聘人才时,更看重的是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即能否经过专业的培训,最后在百安居新开的连锁店当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在百安居的整个招聘过程中,无论是有经验的专业人才,还是刚迈出校门的毕业生,公司都非常关注他们的潜能,会采用数字分析,案例研讨,角色模拟一系列的科学的选材工具来对应聘者的各项才能和个性进行考察,来保证选材的质量。

二、通过创造学习型的氛围锻炼员工和激发员工潜力

培训是百安居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每位员工一踏入公司,就会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其中包括入职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岗位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团队建设等培训。百安居的任何一项业务都会围绕产品和销售来进行。所以每个员工不管是销售员还是管理人员在进入公司的时候都会接受到零售业务的培训,以便员工能够熟悉业务,开展工作。

百安居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培训主题,并会定期举行相关的竞赛。如产品知识大赛,服务竞赛。百安居实施“未来经理人项目”,首先通过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严格的评估和选拔,挑选其中最据潜力的优秀员工加入到项目当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公司在员工晋升问题上体现出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自身危机感,促使员工主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人员发展上,除了以上提到的管理发展方向外,作为专业零售企业,百安居还为员工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提供了同样的发展机会。一部分并不具备管理潜质或者是在业务销售方面有优势的员工,将通过公司提供的产品知识培训、装潢知识培训、销售技巧和顾客服务的一系列专业培训,使员工可以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而员工自身也成为企业当中的业务专家。目前百安居在中国所有连锁店的所有内部职位向全国员工公开。各店的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自己对市场前景的判断选择加盟任何一家百安居店。在员工发展的机会上,百安居发挥了连锁企业的优势,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人员的跨区域流动,为员工提供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百安居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两条职业发展道路,一条是通过良好的表现晋升管理层;另一条则是成为专家级业务员。通过为员工所提供的职业发展规划,建立起了百安居内部人力资源的“蓄水池”。百安居每年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团队建设”培训。“团队建设”培训会把整个区域的管理人员聚集起来,在培训中心进行为期三天的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对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的讨论,给不同部门的员工创造一个很好的沟通机会。团队建设就是要让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多了解对方的工作流程和考虑问题的角度,这也有利于帮助他们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增强企业凝聚力。

三、百安居人才的招聘和培养模式对我院连锁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1.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们在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要掌握操作技能以便于能够实现毕业就上岗。但从百安居的招聘过程来看,企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等。因为企业希望把招聘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储备干部和领导者,所以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发展潜质,着眼的是未来,是员工的成长性和可塑性。而这样的招聘方法可以弥补零售业自身特点所带来的人员的不稳定性。因此,在我们连锁专业的人才培养上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未来更好的发展。

2.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培训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培训、就业讲座等,但这些培训往往都较为注重宏观的指导,没有职业规划的思想指导学生。使得学生在就业时很迷茫,单纯的是为了就业而就业,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这时,学生往往迫于就业压力,把进入企业作为一个跳板,没有考虑是否喜欢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这个岗位。当感觉不喜欢时就跳槽,换另一个工作、另一个岗位。如果再不喜欢就再跳。这样频繁跳槽,极大的浪费了获得发展的时间,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只有通过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培训,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内在的气质因素,理清适合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职位、目前什么样的状况、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差距在哪里等等。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和职位,少走弯路,缩短成功两点之间的距离。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11篇

讯:随着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市场机制日趋完善,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越来越依赖的营销方式。截至目前,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根据《2011年Q2电子商务核心数据》显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明显呈上升趋势。2011年Q2为1.6万亿元,较比去年第二季度上升47.0%,较2011年Q1环比上升9.3%。上述数据表明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网络大国,当然网络的发达也相应造就了网络销售这个巨大的市场,那么同时也鼓励了互联网界更多的参与者的进入。这种飞快的发展状态使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大幅度的增加。

目前电子商务行业呈现薪资起点高、增长速度快,但是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人才缺口却在持续走高,特别是SEM和SEO方面的技术人员需求量最大。根据艾瑞网的相关数据表明:计算机,信息服务类的职位空缺占总空缺的29.97%;2009年3月在中华英才网上搜“网络营销”相关的职位,共搜到1667个相关职位,搜“电子商务”有3363条相关职位,根据前程无忧(51job)网站2010年的单与SEO有关的岗位数据就为3621份,从上述岗位的需求也能看出网络营销的人才需求呈现了稳步递增的趋势。

国内近百万家企业都投资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的认知还处于比较简单的阶段,这些企业并不了解如何利用网络营销创造效益。还只停留在诸如网页广告、邮件广告等初级阶段,由于手段比较单一导致效率也比较低下。据第三方数据统计分析,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应用主要面临人才和资金的难题。其中,43%的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而高达76%以上的中小企业却都表示非常需要网络营销人才的加入。因此网络营销专业人才的供给与培训才是拯救企业以及制约网络营销未来发展瓶颈的必要手段。企业应对培养具备实战能力的网络营销职业人才有必要的重视和支持,更应该加强对网络营销知识的培训,只有早的进入网络营销领域才能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只有专业人才给予方法上的有效指导,才能让这些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投入产出比。

企业面对的现状是招工和毕业生求职双难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据了解,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当中已经有近500所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大专院校700多所,中高等职业院校超过千家,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超过40000人。此外还有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开设以网络营销为核心的专业课,但是由于课时短、知识老化,专业定位太过笼统,不够专一等问题,造成大量的毕业生在理论层面虽然精研较深,但真能够运用于工作中的却不多,并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当前网络营销的细分市场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口就业率不足20%。曾有专家认为未来的十年,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可达二百万,如今的现状是网络营销人才缺口很大,而且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却未能跟上,导致一方面找不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大有人在,而另一面又有企业高呼人才难求,造成两难局面。

面对现今的局面,作为中国首家专业搜索营销人才培训机构——北京艾搜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为推动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集合了首都各高校相关专业电子商务一线教师、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搜索营销资深经理人、搜索营销智能系统研发企业代表齐聚艾搜学院,共同探讨了搜索营销人才培养大课题。并且北京艾搜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每周都会举行SEMclub沙龙,各大院校的老师以及有意向的学生都会来进行探讨与学习,艾搜学院致力于为互联网行业输送优秀的SEM专业人才iSearch学院与艾搜联合旗下的SEM专业服务团队形成相互作用的两个服务团队,iSearch学院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SEM专业服务团队,SEM专业服务团队遇到的真实的案例与行业应用领域迅速更新知识应用到iSearch学院的研究与培训中去,使得学院的培训能够紧密结合行业的气息。(来源:飞象网)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许戈平(1958-),男,安徽合肥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高级讲师。(安徽 合肥 2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66-03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平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平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平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平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习为重点,校外实习、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习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论文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习,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平台”,搭建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习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习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论文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习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平。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习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酒店;人才流失;人才培养

一、酒店人才流失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客观现状

饭店业是我国较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早在1982年就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合作饭店——北京建国饭店。后整个行业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中国酒店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发展,酒店需求增长较快,据统计大概每年都有10%以上的增长水平。这说明不管从市场需求还是人才储备的角度来说,酒店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酒店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或者扩大专业招生人数,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统计表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酒店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有些酒店甚至高达45% ,其中高学历人才即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流动率最高。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校培养目标与实际毕业生选择相矛盾,这与目前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的缺陷有很大的关系。酒店管理教育亟待完善。

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选择对口就业的原因

(一)个人缺乏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不管学历如何到酒店工作均需从一线服务员做起。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服务工作低人一等,认为自己有学历还是要做服务员,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部分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决定不从事酒店行业,而一部分选择做酒店行业的毕业生也是一旦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转行到更“体面”的行业去,哪怕工作环境差一点,工资低一点也无所谓,只要不当面伺候人就行。另有相当多的人家长认为认为,酒店是一种青春职业,服务员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会被淘汰,受当前酒店管理上经营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影响,使很多家长产生一种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低贱的行业所以即使学生自己喜欢酒店行业,但是在家长的干涉下放弃到酒店行业就业。此外,面对服务对象的高消费,一些服务员时常产生心理失衡,这导致部分优秀的年轻服务员在刚有一些经验时便另谋高就。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家里被人照顾惯了,在酒店里却要照顾别人,感到很不舒服。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很多中高职院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对口的酒店行业就业。

(二)酒店企业的原因。

首先,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酒店业的员工工资水平较其他行业而言,相对偏低。并且酒店员工的工作时间较其他行业的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遇到长假和传统节日,享受不到其他业员工的长假待遇。另外我国酒店业普遍存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严重现象,许多酒店对员工的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执行到位,员工有后顾之忧,这也是导致酒店员工招不到、留不住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及氛围。在一些酒店中,员工之间缺乏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的甚至还缺乏基本的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在这样的企业氛围下,一些刚毕业的学生或实习生受到老员工的排挤、歧视,出现客人投诉时,老员工往往把责任推给同小组的实习生或新来员工,而不明实际情况的领班往往听从老员工的反映,认为新员工或实习生由于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结果受委屈的也只有新员工或实习生。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

在酒店业,不管你是多么高级的人才,都要从服务员做起,这些最基层的工作必须要经历。酒店管理人员需要知识,但更注重经历。但是很多中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忽视了灌输这种思想,特别是传统的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往往与酒店的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多院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管理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导致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酒店行业用人规律相矛盾。很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产生过高的期望值,认为自己是有学历的,毕业走上社会后就可以做个管理者,结果进入酒店行业后发现自己还是得和所有人一样做服务员,自己的愿望与实际有较大的距离,从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反差,难以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产生离职的念头。同时由于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思想、职业道德、人格塑造方面的教育,导致酒店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较为明显的缺陷,当遇到挫折时选择离开酒店行业。

三、做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减少酒店人才流失的对策

(一)加强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目前很多中高职院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酒店工作中碰到挫折或困难时产生离职或转行的念头,是职业道德意志薄弱和职业道德信念不牢固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中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首先,在学生入学初对其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学生报读酒店专业的初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专业思想教育。要向学生展示美好的专业前途,引导其对酒店行业的兴趣,从而激发其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认识,培育其专业情感,职业兴趣,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其次,学校应发挥职业道德课主渠道的作用,针对酒店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开设《酒店管理职业道德》课程。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出发,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论教育。要通过职业道德课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职业规范与要求。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基础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形成为目标,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教育。在平时教学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强化遵章守纪意识,培养良好职业习惯;促进行为规范的形成,注重培养对酒店职业的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当然,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仅仅依靠校内的课堂教学就能提高的,要想使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必须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例如酒店专业的实习基地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训练的重要课堂。学校必须通过与酒店充分的沟通和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氛围,引导并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优秀的酒店人才。

(二)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在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所有的高职院校均把毕业生就业放在首要的位置,加强了就业指导,但是学校把就业指导的重心放在就业推荐和政策讲解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少学生在进入酒店企业后心理准备不足,自我期望值过高,拈轻怕重,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些毕业生没有认识到从事酒店工作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段过程中,既是个人获得经验 、展现才能的时机,又是酒店考察、选拔人才的绝佳机会,只有通过对酒店运营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谈到谋求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在开发学生智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改进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使他们的心智得到磨炼,正确面对挫折,把逃避不利的境地的心理转化为勇于克服困境的精神。面对落差能够自我分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投身到酒店这样一个几十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行业中,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三)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率先做到。这不仅包括教师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也包括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但有一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比如:有的教师上讲台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讲一些不该讲的话,向学生传递一些有背职业道德的错误观念等,这些思想和行为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同时目前大部分专业教师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理论知识相对扎实,但是实际操作技能却相对缺乏,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先将技能提高,例如教师可以申请到酒店一线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只有合格的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出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方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简论[J].泰安师专学报,2001,(5).

[2]唐湘辉.酒店员工的职业道德与酒店服务管理[J].湖南商学院学报,2OO4,(1).

[3]常向鹏.酒店人才流失原因与对策探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14篇

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而相对于拥有雄厚综合实力的重点本科以及有着某领域专业特色的普通本科而言,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较薄弱,文化底蕴积淀尚浅的广大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来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而要想在众多的高校之中突围抢眼,那么就不得不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的具体情况。而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转型发展,培养有着比普通专科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而比普通重点本科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更多,动手能力更强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众多民办高校的不二之选。

但是由于社会力量办学的局限性,众多的民办高校开设的专业往往是对学校硬件设施要求不高,着重于理论课堂教学的管理类、语言类、师范类专业,这就造成了这些专业的毕业学生数量过多,且自身专业知识积淀不够,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差。从而导致了社会上对于管理类等学科毕业的学生的偏见,认为他们既没有重点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也没有专科学生那样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当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对于专业转变状况理解不深

众多高校教师往往是直接由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踏入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岗位,或者是在工作几年后由企业工作者转变为高校教师。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教师理论知识过关,但是对于行业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因此,才会出现许多高校教师对于教材内容变化不敏感,甚至是一套教案用几届学生的情况。

2.学校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因为很多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经验的缺少,以及教师流动等问题,在课程安排上,往往没有老牌公立院校设置得合理。所以有时会导致部分专业及班级出现课程扎堆,安排不均衡的情况。课程安排紧凑时,学生无暇顾及多门课程;课程闲散时,学生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和方法去自主学习,完善知?R结构体系;

3.缺少实践机会;

由于前两个问题的原因,导致学生很多都对于专业知识实际上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认知程度,所以这时候应该有实践机会用于明确专业知识的运用,以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往往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使得校方未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同时也没有拓展社会企业与学校的对接,造成了学生缺少专业时间的机会。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与方法探究

在前面笔者已经提到,众多的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已经开始在谋求改革转型发展,势必要打造出民办院校的特色。而其劣势,即学术理论水平目前无法比肩重点本科院校,而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往往又比之经验丰富的专科高职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可以仔细分析这一劣势,发散思维,能否将其转化为优势――利用独立学院的本科办学平台,以及社会办学力量的支持,打造出一批学识和理论知识比专科生丰富,并且借助企业办学平台的资源能够拥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而要完成这一转型改革的过程,就需要学校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制定配套的实训课程以及实践安排。

因为作者所在学院亦是首次将管理大类里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试点,将其打造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专业。具体的方式包含以下几点:

1.革新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

由于大部分民办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加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新的学科专业,其教材内容也更新较快。而就作者所在的学院,便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从业者,结合在实际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来为学生起到一个基本理论知识的初步革新。就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细分为例,当前实际工作中,以人力资源六大板块划分已经不是唯一的方式,现在较为主流的还有人力资源三大支柱(人力资源伙伴HRBP、人力资源专家中心COE、SSC人力资源平台部)。然而很多专业教材之中并未有提及,所以我们需要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去更新教学的知识(其中包括教材的选订,组织员工的学习与培训,加强校企合作,邀请资深从业人员与相关专业对接等等)

2.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课外钻研;

单就课堂上的教学而言,对于学生来讲未免太过薄弱,大学里面更多的时间是给予学生资助安排的,如果能够从侧面加以引导,可以带动学生更好地学习。譬如利用云课堂以及雨课堂、甚至是微信公众号等PC端以及移动端的软件,教师带动学生团队组成专业学会,定期针对相关专业中的时事问题展开分析并推送,可以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而其中的内容由教师编撰,形式及具体的运营操作,可以交由学生来处理。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弥补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3.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实践机会;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2-02

近几年土木工程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加之该专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精,工作职责越分越细,监理工程师虽然历史很短,但也成为了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据此,衍生了培养工程监理专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培养出的学生既专又精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自2001年起我们专门培养工程监理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到现今已经有了10年的时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其中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所在,而依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重中之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对人才培养过程还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这是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在这一核心目标下制定出来的。作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在制定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研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最终形成合理的方案。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具备的应用能力,检测于其能否胜任工作、后期的发展空间等。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了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搭配设置,本着有用、能用、会用的原则,专门有针对性地加大了监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监理行业发展所需知识,紧贴工程需要。对于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应具备识—测—绘-算—检的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具备成为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条件。这些能力的实现都是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的。

二、结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土木大类的专业分支较多,工程监理专业与分支中的大多专业类似,但又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性,二是实用性。针对这两种显著特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配套专用课程体系。

1.专业性。对监理工程师在专业能力用“更专业”形容贴切些,学生的能力要求从“会干”升为“会查”,这是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职责要求的。在课程设置上除工程专业的“通识专业课”外,还增加设置监理专业课程,如《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设工程进度控制》、《建设工程投资控制》、《质量事故分析》、《工程建设监理案例分析》等课程,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吸收上更全面,作为知识能力更高的监理工程师在知识结构上高于其他专业,保证学生术业有专攻的针对性。

2.实用性。作为监理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必备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参与工程管理就检验出来了。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有重点地侧重动手实践课程的比例。坚持实践环节独立开课,工程监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达10门以上,实践总学时占教学总学时1/3以上。课程之间先行后续充分考虑专业需要,如《建筑识图实训》课程,其设置紧紧围绕新出台的资料图集,在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上起到积极作用,让学生都能结合最新图集看懂图纸;《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后独立设置了20学时的实践环节,课程和实践在均安排在第4学期,这样一来,从课程衔接、时间安排都体现出了紧贴工程要求的实用性,可以做到课程随工程进展安排,学生从学期内到假期都能很好地参与工程实践,并且要求教师要专门针对监理专业学生规划实践课内容,这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都经过反复论证,在课程开设上尽量做到适用并实用。

三、理论和实践结合,全方位落实专业素养培养

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对所学专业大部分是不了解的,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专业教育是不足以满足学生要求的,要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利用实践和理论课程的搭配,逐步进行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如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建筑认识实训》,这是学生第2学期开设的实践课程,无工程经验的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对工程环境,甚至对今后的工作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设置《建筑工程测量》,并开设相应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和实习不仅能完成实地工程放线工作,还能进行检查复核,这正是一个专业监理工程师日常工作之一。再者,通过实践环节检验理论知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专业课理论脱离实践,特别注重了实践环节的力度和投入,让学生在建立了对专业的喜好后,再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四、以课程群带动专业发展,为学生宽口径就业提供依据

课程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单一课程进行建设是有相当难度的,但若是利用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些课程建设成群组关系,这些组合是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的配合才能完成的。对于工程监理专业,可以把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识测绘算检”设置为一个课程链,相应的实训课程也包括在课程链中,其他课程以此为依托建立监理专业特有的课程群。用链条作用带动专业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觉得有所用才会产生有所学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也更有系统性。这样的课程群有鲜明的个性但又不乏与其他专业的共性所在。类似于识、测、绘、算的能力是对大土木。可见,以课程链带动课程群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对学生宽口径就业是有帮助的。

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适应市场需要奠定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