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1前言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的一项重要实施内容,在根本上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信息组织力度不足,且栏目的设置和排版较混乱,无法将精品课程特色真正呈现出来,同时,资源少共享程度较低,内容展示较于学生的互动过多,阻碍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建设。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高校精品课程的网站导航栏都应该加以规范化,加强网站多元化的设计,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意义才能够达到最初预想的课程资源共享的良好成效。

2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栏目的建设

有关调查显示,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建设主要呈集中的趋势,其包含有课程描述、教师队伍、课程实践等内容,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精品课程都含有以上具体的内容,这就说明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从学习者的角度上看,在某个精品课程网站所形成的栏目概念,会影响学习者对其他不同类型的栏目概念,一旦学习者受到不同栏目概念的冲击就会使得学习者要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去重新理解栏目概念[1]。

2.2信息表示方式

高校精品课程的内容表现主要通过网站的信息表示方式,它主要包括视频、文本、图像、幻灯片、音频等表现方式。课程内容的呈现不是依赖于媒体的手段,而是依据学习者的综合特点来将学习内容展现得更为清晰和准确,让学习者可以充分理解媒体的表现形式。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在信息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通过调研发现,在100门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表现使用率中视频的使用率为85%,文本为100%,图像为35%,幻灯片为60%,音频为9%,动画为13%,这就说明了我国精品课程内容的展示只体现在网络上,对于信息的加工比较简单,缺乏丰富性。

2.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高校精品课程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还指出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目前有超过50%的课程网站都能提供复制、在线阅读、资源下载这三种共享方式,这三种方式不仅仅是作为单独来使用的,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使用方式。资源共享的程度以及资源获取途径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发展和资源的开放程度,使得精品课程资源受到了约束力,成为发展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应用瓶颈。

2.4交互设计

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最为明显的缺陷就是交互设计方面较差,若只是单纯地在网站上课程内容和信息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即使网站做得美观精致,也无法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真正要求而不具有生命力。我国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中的“在线答疑”使用率最高,但也占了25%,说明了其他的互动方式的使用率更低,交互方式的单一也使得交互程度并不深入。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交互方式较少,无法给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无法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传递。

3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改善的有效措施

3.1栏目建设的规范化

依照国家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基本建设来对栏目进行规范化的建设,主要将建设内容分为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两个体系。申报网站主要是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来设立,其主要为课程管理的相关内容,通过统计内容发现申报网站的目录能够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进行覆盖。申报网站的二级目录中主要包含教学方法、人员构成、教学内容、课程特点、专家评价以及教学条件,其他内容作为一级目录。其中,申报网站的栏目建设包括:主持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教学成果、政治措施、申报材料。课程网站的重点在于具体内容的展示,一个为常规学习内容,一个为特色学习内容。其栏目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视频、互动园区、教学课、习题、多媒体资源、参考文献。通过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来对栏目进行有效规范化能够让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有统一栏目概念,便于学习者的浏览和学习,节省时间和精力。

3.2网站信息的多元化表现

精品课程的网站信息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建设多元化信息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等的信息展示形式来服务于课程资源,注重其他方式的开发和利用,有效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展现课程内容,例如运用幻灯片、动画、FLASHPAPER等,充分利用它们来提高课程内容的建设性,丰富和多元化网站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知识内容体系。

3.3网站交互设计的多样化

在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有人机交互方式、反馈评价方式和人际交互方式,其通过在线答疑、BBS、聊天室等来作为平台的交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交互方式必将多样化,如QQ群可以通过信息的和对话而成为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在线测试”可以让学习者进行测试来判定自身的学习成果,并且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在线提交作业”则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获取[2]。

3.4网站表现形式的改变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页面结构需要结合FLASH版面等使用,页面的结构对学习者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而版面的首页通常可以利用“上方固定及左侧镶嵌”的版式来进行具体内容的展示,使得版面较为丰富而不单一。在网站主色调上,男生和女生的偏爱色调不同,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性别比例的不同来进行设置,理工科男性比例较大,且偏向于冷色调,因此,理工类课程内容网站可以采用冷色调,而对于文理类的网站内容则可以设置暖色调。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需要得到不同方面和层次上的改变,就学习者而言,精品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范围,锻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习者的知识视野,因此,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建设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平台交流,使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谢彩云,赵英,李华锋.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阻碍因素与有效传播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6):83-88.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2篇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1.社会需求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的创新及发展,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得到了系统性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提供更多适应性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教育中应该将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基础,构建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机制。而且,伴随边缘科学以及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社会环境下不同部门对不同职业的发展需求产生了一定的转变,在很多专业课程设计中,并不是单纯的设计教学,使艺术设计课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变化。

2.设计角度的现状分析

在社会环境多元发展的环境下,信息化社会的组件在某种程度上会为社会的运行及发展构建出全新的发展环境,不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艺术教育的创新及发展提供了创新环境。在设计本质上分析,其服务体系的设计不在只是强调其服务性的功能,而是更注重一种创新性的理念需求,在这种环境下,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构建创新性的教育机制,在满足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发展。

3.学生自我需求的现状分析

在学生自我需求角度中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艺术专业学生的自我需求发生了系列性的转变,不同时代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拥有自己较为鲜明的特点。对于当前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理念开放,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能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全新的事物充满渴望。但是,由于不同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成长及学习的过程中,艺术的追求及感知能力相对较弱,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制约。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可行性教学模式

通过对广东职业院校艺术教学现状的分析,在教学优化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可行性的教育创新理念,并做大以下几点内容:

1.构建专业性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产业的出现使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逐渐提升,因此,在这一环境下,高职院校在专业性艺术人才培养中,就应该认识到这些因素,通过对设计元素的灵活运用,构建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教育人员应该掌握时展的基本需求,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以及市场的全新需求,从而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依据。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也应该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专业人才,随着不同行业的渗透性发展,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在设计行业运行中,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展。

2.有效明确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教育创新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构建向导性的教育创新理念,也就是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工作协调能力,从而为人才的培养明确目标。高职院校教育中,也应该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并在艺术设计课程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专业课程操作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的基本目标。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明确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帮助并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通过课程方案、课程实践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专业性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为艺术专业教学活动的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3,有效调整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

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机构是现阶段艺术专业课程创新的基础,通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充分结合,实现教育目标的创新性发展。文章将广东省某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课程的创新作为基础,对其选修以及限选课程进行了分析,其具体的课程模块如表一所示。

三、结束语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3篇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1.社会需求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的创新及发展,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得到了系统性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提供更多适应性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教育中应该将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基础,构建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机制。而且,伴随边缘科学以及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社会环境下不同部门对不同职业的发展需求产生了定的转变,在很多专业课程设计中,并不是单纯的设计教学,使艺术设计课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变化。

2.设计角度的现状分析

在社会环境多元发展的环境下,信息化社会的组件在某种程度上会为社会的运行及发展构建出全新的发展环境,不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艺术教育的创新及发展提供了创新环境。在设计本质上分析,其服务体系的设计不在只是强调其服务性的功能,而是更注重一种创新性的理念需求,在这种环境下,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构建创新性的教育机制,在满足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发展。

3.学生自我需求的现状分析

在学生自我需求角度中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艺术专业学生的自我需求发生了系列性的转变,不同时代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拥有自己较为鲜明的特点。对于当前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理念开放,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能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全新的事物充满渴望。但是,由于不同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成长及学习的过程中,艺术的追求及感知能力相对较弱,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制约。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可行性教学模式

通过对广东职业院校艺术教学现状的分析,在教学优化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可行性的教育创新理念,并做大以下几点内容:

1.构建专业性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产业的出现使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逐渐提升,因此,在这一环境下,高职院校在专业性艺术人才培养中,就应该认识到这些因素,通过对设计元素的灵活运用,构建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教育人员应该掌握时展的基本需求,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以及市场的全新需求,从而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依据。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也应该培养“专多能型”的专业人才,随着不同行业的渗透性发展,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在设计行业运行中,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展。

2.有效明确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教育创新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构建向导性的教育创新理念,也就是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工作协调能力,从而为人才的培养明确目标。高职院校教育中,也应该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并在艺术设计课程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专业课程操作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的基本目标。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明确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帮助并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通过课程方案、课程实践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专业性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为艺术专业教学活动的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3,有效调整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

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机构是现阶段艺术专业课程创新的基础,通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充分结合,实现教育目标的创新性发展。文章将广东省某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课程的创新作为基础,对其选修以及限选课程进行了分析,其具体的课程模块如表一所示。

结束语

在现阶段高职艺术专业课程设计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时展的基本需求,完善创新性的教育体系。通过课程的可操作性运用,构建结构性、内容性以及程序性的教学模式,从而为高职院校艺术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有效依据,为教育的发展及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实现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舞龙舞狮 高校 课程优化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34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ragon and Lion Dance Spo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ximize the play dragon and lion dance movement has the realistic meaning a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ragon and lion dance course Countermeasures of optimization problems are studied. Firstly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dragon and lion dance courses, classes form,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s, the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status of site equipment, several of the dragon and lion dance course of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analysis, then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status quo,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tage University dragon and lion dance course materials are not unified, lack of teachers, teaching facilities efforts should be to enhance the problem, are proposed for optimizing countermeasures, hope to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ragon and lion dance course optimizing and development to be able to inspire.

Key words dragon and lion; college;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奋斗进取、勇往直前精神的体育运动项目,其从最初的民间社火发展到当代的竞技舞龙舞狮运动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近些年更是悄然走进了大学校园,在部分高校逐渐兴起。特别是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正式启动了“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之后,舞龙舞狮运动更是得到了诸多高校的重视与关注,并开始在高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然而,由于舞龙舞狮运动进入高校的时间较短,在师资、教材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因此,为了促进舞龙舞狮运动在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舞龙舞狮运动所具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就针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优化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

1 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展现状

舞龙舞狮运动不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为了探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高校舞龙舞狮课程优化对策,本文首先从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开课形式、师资队伍状况、教材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备状况几个方面入手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首先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舞龙舞狮课程是近些年才在我国高校中普及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课程,通过对目前已经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2001-2005年,这个阶段可以归纳为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推广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有20所高校陆续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而且在这20所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中有18所都是在“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活动启动以后开设的,由此可见,“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在高校舞龙舞狮运动推广普及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之后在2006年以后,陆续又有十多所高校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自此,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开始进入了发展的提升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开展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课程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开始逐渐的凸显,相应的高校舞龙舞狮的规范化、统一化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提上了日程,并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开始被重视与关注,所以说,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开设逐渐规范化、科学化的阶段。

其次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课形式。现阶段,在已经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中,多数高校都是以课余代表队的形式、体育选项课的形式来开展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选择了专选课或者是俱乐部形式来开展舞龙舞狮的教学与训练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上述的几种开课形式中,体育选项课无疑是目前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一种较为适宜和有效的开课形式。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将体育选修课作为现阶段我国高校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体育选项课的形式来开展高校舞龙舞狮的课程教学是符合现阶段我国高校新课改的要求的,而且根据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体育选项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可知,某一选项开设的时间多在1~1.5年之间,在1~1.5年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龙舞狮技术和技能,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所以,以体育选项课的形式作为开课形式来开展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是较为科学和合理的。

第三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状况。任课教师作为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数都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还有少部分任课教师是从田径、球类或者是体操等其它专业出身的。在这些任课教师中,部分任课教师在大学阶段曾经学习过舞龙舞狮运动,还有部分任课教师是经过了短时间的舞龙舞狮运动专业培训之后就开始走上了舞龙舞狮教学岗位的,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任课教师是通过自学来掌握与舞龙舞狮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设在专业的师资力量上还存在明显的欠缺,多数任课教师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上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说,现阶段专业师资的不足是影响舞龙舞狮运动在我国高校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教材使用情况。教材是顺利高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落实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这一点对于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来说也不例外。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教材使用情况却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多数高校在开展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活动时,使用的都是自选教材,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使用的是学校的自编教材或者是无固定影像教材。这种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的情况,使得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无法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不但会影响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到高校舞龙舞狮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最后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场地设备状况。必要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条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现阶段具有比较完善的舞龙舞狮教学设备和固定的教学场地的高校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少,多数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场地都是不固定的。在教学器材方面,绝大多数开设了舞龙舞狮运动课程的高校都已经配备了专门的舞龙舞狮器械,只有很少一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舞龙舞狮器械,在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时,是利用其它物品来替代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舞龙舞狮教学的器械相对来说投入还是较少的,只需要有龙、狮以及音响设备就可以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了,所以多数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都购置了专门的器械,而之所以场地不固定,一方面与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场地资源紧缺的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领导对于舞龙舞狮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关,没有固定的教学和练习场地的现状实际上侧面反映了现阶段高校对舞龙舞狮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2 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优化对策

针对上文所分析地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地开展现状,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地优化对策: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认识高校组织开展舞龙舞狮课程的重要价值,为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条件。例如:加大课程的设置力度;加大对舞龙舞狮课程的物质投入,购置必要的器材、整修必要的场地、提供一定的比赛和交流经费等等,以此来为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其次,要注意加强高校舞龙舞狮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素质水平够高的舞龙舞狮师资队伍。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定期的组织现任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来提高高校舞龙舞狮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来储备和培养更多的专业教师,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聘请民间的舞龙舞狮老把式来学校传授经验进行指导,以此来逐渐提高本校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

第三,要注意规范和统一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确保高校舞龙舞狮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对于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来说,是否具有统一的、规范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变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教材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要优化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应及时组织和筹建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材与教学大纲的编写组,并同时组建专家小组进行教材汇编,以此来加强高校舞龙舞狮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教材,如文字教材、音像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等等,以此来满足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对于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需求。

3结语

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等多个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高校应充分认识开展舞龙舞狮运动课程的重要价值,并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运动的现状的基础上,理性分析课程开设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从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场地和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寻找优化的对策与措施,以尽可能发挥高校的优势,推动我国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飞,刘静.影响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运动发展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

[2] 闫飞飞.山东省体育院系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5篇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开辟了教育时代的先河,本文分析国内外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建设标准的研究现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现状为以BlackBoard教学平台为代表的在线课程教学平台的更好建设与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BlackBoard教学平台;综述;建设标准;在线课程

一、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MOOCs、翻转课堂等新一代的网络教学平台也随之进入广大教育者的研究视野中来,高等教育走进了新的发展篇章。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变革,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手段,学习管理系统也是当前高等学校网络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众多学习管理系统中,BlackBoard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深度融和是国外高等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典型代表,研究现状表明:BlackBoard平台是目前全球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在美国拥有着50%的市场份额,目前全球已有上千所大学以及教育机构公司在使用该产品,尽管该平台并非开源免费,但却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一整套完善优化的学习和在线评价方案,深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二、国内外BlackBoard建设标准现状分析

(一)国外BlackBoard建设标准

国外高校无论学校还是教师更多关注的是BlackBoard平台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多数高校的已将BlackBoard平台融汇到师生日常教学中,网络教学已经师生的使用习惯,课程建设已经从资源共享的阶段过渡到教学融合阶段、由规范化制作发展到个性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多所国外大学也运用学习管理对该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测试探究其应用绩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BlackBoard平台建设,国外高校更多的从理念上的引领与规范,为教师网络教学创造借鉴与参考条件,并为教师提供软件、硬件等服务性支持。

(二)国内BlackBoard建设标准

国内的BlackBoard平台应用多数起始于2007年,作为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并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同步推进,多所高校的网络课程建设标准也应用到BlackBoard平台课程建设标准上来。一些高校为了促进本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参考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提出了BB平台课程的建设标准,如大连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

至今为止,各大学多门课程已正式投入并使用该平台进行教学与研究,然而在课程与平台个性化建设与使用过程中通过后台分析也明显发现使用情况良莠不齐,其他高校在使用建设使用过程发生的诸多问题也在本校使用时表现出来。

问题所在:

⑴平台运行不稳定,平台时常瘫痪

BlackBoard平台是典型的商业平台,结合本校情况以班级为单位设置平台入网接口,在课程任务截止期限时间段经常会出现上传失败,服务器读写困难的问题。

⑵课程建设简单缺乏设计与科学艺术性

为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需要课程建设人员提供丰富并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法,但目前就本校建设情况来看,更多是的内容的堆砌而无相应的内容选择与界面设计。

⑶教育者、学习者的积极性不高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更多从事教育专业的学者以渐渐习惯班级授课制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对外来教育文化的冲击却一直带有懈怠与消极情绪所在。

解决策略:

⑴明确本校BlackBoard平台的课程建设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以评促建。

⑵合理建立课程资源以及时间分配体系,避免大批量用户同一时间段使用。

⑶强化师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并可与本校以及其他高校之g进行交流汲取经验。

(三)分析与总结

BlackBoard平台课程在本质上属于网络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和精品开放课程项目促进国内高校的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BlackBoard平台的建设标准可以借鉴国内高校的使用与建设经验,国外应用现状以通过项目推进的形式,规范课程的建设标准,通过样板课程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引领,促进全校教师快速掌握BlackBoard平台课程的建设方法以及培养使用热情,然后逐步实现BlackBoard平台课程建设的个性化发展。

国内高校的BlackBoard平台的建设标准和相关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为大学BlackBoard平台课程提供了建设经验,而MOOCs、翻转课堂、微课的快速发展则为BlackBoard平台课程建设提供了发展与建设方向,因此,大学BlackBoard平台课程的建设标准,需要结合学校的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而定,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按照当前课程制作质量层次,确定建设指标。

同时在BlackBoard平台课程的建设初级阶段,课程概况、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学活动、教学任务为主。随着课程建设逐渐深入,逐步加大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比重。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6篇

摘要:本研究以篮球部级和省级九个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对部级和省级体育类篮球精品课程的现状、发展、利用和建设给予全面的梳理,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等方法对体育类篮球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资源享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线这些问题的原因,探究其解决的办法;同时对篮球精品课程的评审、后续管理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篮球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篮球;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问题研究

通过对省级以上9门篮球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进行浏览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篮球精品课程全面分析,首先分析了高校精品课程的地位作用,并根据对调查显示的当前对于高校体育类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而后立足于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流”针对现阶段高等院校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和从出现的问题入手,深入探讨,分析了各方面建设的重点和要求以及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1、对篮球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认知分析

经过在“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进一步深化精品课程建设,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精品资源共享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体育精品资源共享即篮球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就是指上传到网络的篮球精品课程基本模块,其主要是指教学资源的上传部分。

2、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2.1体育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内容结构现状

精品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课程概况、二是课程内容、三是互动交流所有的内容如同一本完整的教科书给与分解,不能真正体现网络资源学习的共享、互动、情景创造等特点。所有内容的网络课件不能下载,对于边远地区网络资源欠发达学习起来更不方便,极大地减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篮球精品课程的管理现状

课程管理是一中网络教学和学习的专门软件,可以保证学习的平台更加广阔,篮球精品课程运行的质量好坏直接有课程管理所决定,课程管理包括教学内容管理、评定和互动资源管理,课程所有者利用此软件对自己的课程做有序的安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显得整个学习内容井然有序,可促进学习者的探索学习兴趣。

2.3篮球精品课程的运行现状及后续管理

部级篮球精品课程的浏览率通过课程浏览型调查只有63.2%,而其他精品课程的浏览率接近87%,在精品课程浏览量排名前20的没有体育类精品课程,这与精品课程的后续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只有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不断地修改,更新内容,更新网络连接,启发新技术,提高连接速度才能促进精品课程快速发展,发挥其精品的作用。

3.篮球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

3.1我国体育精品的建设者基本都是各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体育圈有一定的资历和影响力,都属于资深的专业教师或专家,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开发质量。

3.2本身体育学科内部发展不平衡,在国家体育类精品课程中体育教育训练学占48%,篮球占7.8%,通过数据比较发现部级精品课程内部发展不平衡,以国家篮球精品课程的发展失衡值得引起注意。

3.3篮球精品课程建设在激励方面不足,在课程建设中内容乏味,网速慢等都影响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所以网站的维护,更新都需要经费,必须加强优秀网站的激励来促进篮球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加完善。

3.4篮球精品课程建设在评审和复评方面相对合理但是在评审的具体体系不够详尽,指标有些模糊抽象,由于篮球精品课程的建设者都是行业内的学术带头人,即使是评审专家也不完全领会建设者的课程核心,很容易出现评分的误差。对于精品课程的复评通过调查我认为有重要意义,复评有利于课程更新,管理。让精品课程更精。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篮球精品课程建设不平衡,我国体育类国家精品课程主要分布在高校集中、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分布不均衡。

2、篮球精品课程内容过于笼统,形式单一基本就是照搬教材,完全是一本教科书。教学内容不完善,缺乏生动学习资源,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3、缺乏有效的精品课程管理,导致精品课程无法显示管理页面,有些长久没有更新,学科前沿的资料没有更新,不可能及时回答学习者的疑惑,缺乏交流平台,把管理系统当成摆设,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的兴趣。

4、篮球课程建设在评审和复评方面相对合理但是在评审的具体体系不够详尽,指标有些模糊抽象。

5、评审机制不够完善,激励政策不足,后续复审经费管理不够。

4.2建议

1、合理分配和平衡建设篮球精品课程资源的方式,依托名师,名校资源带动边远地区的篮球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体育精品资源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在精品课程发展强区加强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梯队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完善发展,加强精品课程弱区的师资力量建设。

3、更新篮球精品课程建设完全照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动画等直观教学方法,建立“立体化”教材,更好促进学生的学和同行对资源的借鉴。

4、加强篮球精品课程的管理,设立统一的篮球精品课程模板,不断更新和维护网络建设,认真维护学习交流平台。

5、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6. 建立以学习资源建设为主导,以建构性学习为目的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2003

[2]曹亮.论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

[3]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7)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京津冀;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51-04

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深层次整合成为必然要求。2015年5月31日,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成立,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邀请来自京津冀地区的17所职业院校和21所医院、企业参与了联盟建设。联盟以“协同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全面整合卫生职业教育和行业优质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校院合作、社会服务和科研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卫生职业教育与健康服务业对接,为京津冀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通过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京津冀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保障[1]。京津冀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均衡,在l生职业教育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因此,突破区域格局,实现京津冀地区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教育资源集群与规模效应,实现区域性的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产生的背景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国家区域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其重要地位与作用不断凸显。2013年,该区域晋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承担起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任,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2014年,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京津冀区域拥有我国最强的高等教育与医疗资源,教育、医疗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然而其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如区域内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差距悬殊,区域教育、医疗发展结构有待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等等。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京津冀区域内教育、医疗如何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准确识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构建更高的契合度,实现提高区域内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是摆在京津冀面前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京津冀区域教育、医疗合作与协同发展起步较早,但成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行政壁垒的阻碍、要素资源流动积极性低的掣肘、协同效益显现周期较长的顾虑等。新时期,应不断加深对协同发展的认识,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现状

选取6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单位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其中,天津1所,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北京1所,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河北4所,分别是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现状

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开设护理、药学、检验、影像、中药、康疗6个专业。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卫生管理、财政金融、制药技术、食品药品、机电设备等类别的19个专业。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涵盖高职医药卫生大类7个专业类别,分别为临床医学类3个、护理类2个、药学类2个、医学技术类4个、健康管理与促进类3个、康复治疗类1个、食品药品管理类1个。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紧贴区域产业布局和人才供求关系,设置护理、医学营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在内的13个专业。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机电设备类、市场营销类和公共服务类等8类17个专科专业。承德护理职业学院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康复治疗类、卫生管理类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类等7个类别12个专业。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师资结构现状

师资力量是推动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力量,通过生师比、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可以衡量学校的师资力量[2]。各院校为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在积极引进卫生人才队伍,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校生师比为15.471,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12.071,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9.101,如图1所示。几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者超过35%,其中,天津医专为45%、邢台医专为38%、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达50%。天津医专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为32%,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29%、邢台医专达68%。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广泛开展“双师型”专任教师建设,“双师型”专任教师均达到了30%,天津医专高达83%。同时,坚持校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采取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见图1。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现状

各卫生职业院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包括成人护理、护理学基本技术、临床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母婴护理、实用药物学基础、药事管理实务、药物检测分析技术、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0门;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有医学类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分别是基础护理技术和临床物理诊断基本技术,省级精品课9门。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共建共享缺乏全局性的引导与协调。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涉及多个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一项跨区域、跨院校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必要的组织机构进行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并通过有效的管理w制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许多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二)校际间教学资源难以共享

联盟内的各院校教学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但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平台建设缺乏,难于实现资源共享,使得资源重复建设、使用率不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由于缺乏相关保障制度,各校对于共同开发建设教学资源缺乏积极性。

(三)资源开发主体及类型单一

教学资源开发多数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度不够,不能实现校企共建,且在资源的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在数量上,优势专业资源丰富,小专业及新开办专业资源较为匮乏;在类型上,文本类资源相对较多,媒体类资源相对较少,如动画、微课、幕课等在线课程。

(四)课程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也是导致校际间教学资源成果难以实现共享的重要原因。在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发行为规范、制作内容要求、管理平台功能、对资源数据标准支持等方面没有供各院校共同参照的标准。这就导致各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教师在资源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构建理念与开发思路,更不可能站在校际共建共享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媒体资源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使得同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且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于资源的后续维护也相对缺乏,造成资源的使用率不高,成效不明显。

四、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策略

京津冀地区的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并不均衡,构建本区域内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共享与优势互补,不仅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建设满足卫生类高职教育需要,并能有效促进区域卫生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教学资源,同时对推动其他领域内的高职教育进行区域性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整体应用效益,同样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前提

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并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是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并使之能长期稳定运行的前提。实现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是要在不断增强教学资源建设的优质性与先进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同时避免教学资源盲目性与重复性建设,为进一步实现联盟内教育教学的互联、互通、共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共享教学资源建设之前,应该首先对京津冀区域内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统一规划,并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监控机制和评估标准。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成立责任明确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因此,由联盟内各院校推荐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专家作为委员,成立隶属于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的教学资源联盟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委员会)是非常必要的。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源建设标准,并在经委员会评估通过后方可在联盟平台上进行、共享。

(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原则

1.优势共享原则

京津冀卫生高职院校,因服务环境与服务方向的侧重不同,各具优势和特色。对于那些在学科或专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院校,应成为此类资源建设开发的主体,其他院校也可以进行补充,起到辅助作用。经委员会评估合格后上传至联盟平台,从而实现各院校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

2.协作互补原则

对于不具明显优势的相同学科或专业而言,联盟院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各有所长。对于此类教学资源则可以进行联合开发建设,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委员会则应充分做好协调工作。

3.权责共担原则

为了保障联盟院校及院校教师的知识产权、经济等利益,充分调动院校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平台经审核后上传的所有独立知识产权资源都进行唯一性编码,并根据劳动附加值赋予相应价值,联盟内院校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可以根据约定采取免费、互换、付费等原则,同时产权单位或个人承担资源原创的责任。

(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内容

构建区域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保障下,其实质的内涵建设核心即是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网络课程及资源共享建设

网络课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在构建网络课程时需要集中优势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3]。京津冀一些卫生类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国家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各院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对接到统一建设的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利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联合开发建设在线优质课程及课程资源。打破传统授课地点和时间限制,供广大师生自由学习,实现学校之间的共享课程及资源的建设[4]。

京津冀各卫生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与课程实际情况,将各院校优势资源充分整合,通过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答疑、作业批改、学生互评、考试等形式让教师、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依托现有的大学网络资源平台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共享课程模块,再以建课单位为依托,建立班级管理,建课院校学生以实际班级为单位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其他院校学生通过网络选课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访问量与使用量给予建课单位相应补贴。

2.人力资源共享建设

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的生师比有所差异,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改变教师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可以设立联合教授,使专业带头人和学科紧缺教师成为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领域的共同教师,根据预先安排好的授课计划在区域学校之间流动授课,缓解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5]。推动院校之间优质人力资源共享,鼓励各所院校之间进行合作教学。在师资共享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积极推进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资源共享网的建立。

3.课程认证共享建设

在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推行课程认证和课程学分互认,相同专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认证管理办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准则,打破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刚性要求。由委员会专家依据《课程认证管理办法》评估认证课程。

各卫生职业院校之间以课程为基础试行学分互任和转换,不同高校课程选修经过认证的并通过考试所得学分能够得到京津冀联盟高校的认可。学生学习网络共享课程并达到一定要求,通过本校认定后,也可转换为本校相应的课程学分。

参 考 文 献

[1]韩庆峰.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37-38,42.

[2]梁旭,张凝宁,郝晶晶.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状及评价体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3):133-136.

[3]刘新业.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交互共享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39-40.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课程网站;利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21-03

An Multi-dimension Analysis of Selected Curriculum Websites’ Current Utilized Situation//Min Xiurong, Ding Hua, Tan Yukun, Chen Qi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ected curricul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irstly states the conception an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selected curriculum. Then it represents a further analysis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in actual uti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websit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ors, users and supervisors, and finally gives out countermeas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blem so that to develop the value in teaching of the selected curriculum degree at an ultimate degree.

Key words select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website; current utilized situation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China 430079

1 研究背景

精品课程是汇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推动教育机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实现教育革新的战略选择[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开展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

2003年伊始,在《教育部关于启动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感召下,各级精品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图1是2003~2009年来我国每年批准建设的部级精品课程数量统计图。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每年获批建设的精品课程数量在不断增多,国家对于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在此辐射下,不难想象各省各院校纷纷开展建设的省、校级精品课程的规模和数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项目的整体规划,资源的搜集整理,课程网站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修改,项目的审批和后期课程的管理等环节[3],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通过课程网站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在整个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课程网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如今,精品课程的数量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在各级院校积极组织申报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势头不断高涨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在增加数量的同时考虑一下课程建设后期的质量问题?随着精品课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

笔者通过长期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自身实际,发现精品课程网站的现实利用情况与其建设的初衷存在一定差距,这与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火热势头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了深入实际予以证实,从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抽取2008年评审出的若干部级精品课程网站作为样本,其中涵盖文、理、工三类学科性质的课程,对其课程网站进行追踪访问,每次记录下网站的访问量。图2是样本课程中有代表性的3门课程网站访问量统计图。统计图显示课程网站的访问量多是在建设初期比较高,在评审结束后的使用中访问量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针对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认为原因应该从多方面考虑。笔者通过访谈数十位精品课程管理者、一线教师以及多数高校学生,从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三方面着手,对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证和剖析。

1)建设者层面。精品课程的建设者是活跃在精品课程建设一线的人员,包括课程负责人、教师队伍和课程网站的设计开发者。精品课程建设者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进而影响课程的实用性。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度建设精品课程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课程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浪潮中。在浪潮冲击下,一些课程建设者陷入重申报轻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误区[4]。很多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后就不注重课程网站后期使用和维护,致使课程网站仅在申报期间为了评审需要有师生访问的足迹,而到了真正应该实现其使用价值时便无人问津。

究其原因,从课程建设者的层面考虑有4点。首先,课程建设者应树立正确的精品意识。真正的精品应该在师生的教与学中发挥作用,同时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评审,而是服务师生。第二,课程资源的丰富和更新问题。课程网站如果不能为访问者提供新的信息,几次访问内容不变的话,网站对于学习者便失去意义。第三,网络技术问题。课程网站中多媒体教学资源很多需要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但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很多视频材料不能顺畅播放[5]。第四,高校的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教学科研工作,这使得他们平时可能无暇顾及课程网站资源更新与后期建设工作。

2)使用者层面。精品课程建设主要目的是服务使用者,包括课程的学生和任课教师。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课程网站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与共建目的,避免教育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集中优秀人才建设优质的资源服务更多的人群。

然而,现实表明,很多任课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在其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效使用精品课程网站。原因主要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不了解精品课程,加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师生观念中根深蒂固,使得他们没有使用课程网站辅助教学的意愿。另外,尽管信息化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有些学科尤其是文科性质学科的师生由于信息素养不够,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致使他们不能合理利用课程网站。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管理者层面。精品课程的建设并不终止于项目结项,恰恰结项才是课程建设的真正开始。精品课程在后期的运用中如果缺乏统一管理,就会出现无序化、无制度化的局面[6]。目前关于如何管理精品课程后期使用和再建设的问题是一个广泛讨论的热点。

研究发现,精品课程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很多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存在“为评而建”的现象。在课程网站利用期间,教务部门和课程所在院系间缺乏沟通,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策略。这一方面不利于学校课程的全面、均衡发展,影响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已建成的精品课程也难以在教学实践中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失去精品课程建设的本来意义。图3、图4是在研究中总结出的学校在管理精品课程网站时主要采用的2种模式:教务部门集中管理和院系分布管理。这两种模式各存在自己的不足:集中管理模式中所有管理工作都由教务部门经手,网站资源更新存在滞后性;而院系分布管理则不利于教务部门对课程进行统一管理和验收。

这里将课程网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为建设者、使用者和管理者3个层面阐述,是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各环节的重要性。但在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它们都围绕精品课程开展工作,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与使用者之间是提供服务与反馈的关系;管理者是建设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桥梁,既要对建设者的活动进行监督,又要通过管理精品课程为使用者提供支撑。三者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课程建设工作都无法顺畅进行。因此要解决课程网站利用问题也须从这几方面入手。

3 建议对策

通过分析精品课程网站现实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使课程网站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使用者的信息素养

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各精品课程建设单位应走出盲目建设的误区,加大精品课程优质性、示范性的宣传力度[7],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只有知道才谈得上使用。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事例说明等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要提升课程使用者的信息素养,使其有能力利用课程网站辅助学习和工作。这样在使用者有意识、有能力的基础上,课程建设目的才会实现。

3.2 树立项目结项不等于工作结束的意识,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后期建设工作

精品课程建设者要明确项目结项不等于项目结束,精品课程应持续建设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师生。具体要做到:课程方面,课程教师教学队伍应发挥一流队伍的优势,持之以恒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可以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心得,共同努力将课程建设得更有特色;资源方面,随着课程发展、新资源的产生,要合理组织优质资源并上传到课程网站,使网站资源得到同步更新;在技术方面,要紧随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升级软硬件基础设施设备,并提供相应学习支持服务(如学习软件、视频播放器下载),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3.3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管理课程

在精品课程管理模式上,要考虑课程的学科性质和教师的计算机水平。针对各课程具体情况建立学校集中管理或院系分管体制,也可二者相结合。当然,不管哪种模式,教务管理部门都应能随时了解到课程网站的运营状况,以便统一管理和验收课程。另外,可以为计算机水平不高的管理人员开展网站资源上传、删除等简单管理操作的培训活动。

另外,鉴于高校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难以及时关注课程再建设工作这一问题,建议探索并建立一种“优秀学习者担任助教管理课程网站”的机制。来自学习者中的助教,更了解学习者的需求,他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更新资源,解答网站中学生的提问,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加强课程网站中师生的互动性。这种机制还能让优秀学生带动广大学生共同学习。

3.4 建立可持续、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精品课程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现象已成为通病,使得精品课程建设后劲不足,造成头重脚轻问题[8]。要改变这一局面,建立健全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有关部门要在广泛调查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精品课程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笔者建议建立优胜劣汰机制,通过严格的审查,支持和鼓励优质课程,督促后续建设不足课程整改,对整体不合格课程应取缔其精品称号;建立可持续的评估策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因素,发挥其主体性;课程建设单位自身也要经常听取课程专家、任课教师和学生多方意见,建立自评体系,不断更新和完善。

4 总结

各级各部门花费众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就是要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辐射效应。现如今,由于宣传力度、思想观念、评审制度和网络技术等问题,精品课程无法发挥实际功效。要解决此问题,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必须共同努力,端正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大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在课程后续建设上下工夫,注重网站的实用性,加强管理,优化网络环境,使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更好的平台。相信在各级各部门和课程使用者的共同努力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武威,黄宇星.精品课程的课程内容知识组织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2]许坦,石长征.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3]李秀云,张国忠.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6)

[4]陈云玲.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

[5]李一媛.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需求和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网络教育,2009(12)

[6]谢耀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08(04)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京津冀;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51-04

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深层次整合成为必然要求。2015年5月31日,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成立,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邀请来自京津冀地区的17所职业院校和21所医院、企业参与了联盟建设。联盟以“协同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全面整合卫生职业教育和行业优质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校院合作、社会服务和科研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卫生职业教育与健康服务业对接,为京津冀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通过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京津冀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保障[1]。京津冀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均衡,在l生职业教育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因此,突破区域格局,实现京津冀地区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教育资源集群与规模效应,实现区域性的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产生的背景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国家区域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其重要地位与作用不断凸显。2013年,该区域晋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承担起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任,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2014年,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京津冀区域拥有我国最强的高等教育与医疗资源,教育、医疗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然而其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如区域内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差距悬殊,区域教育、医疗发展结构有待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等等。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京津冀区域内教育、医疗如何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准确识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构建更高的契合度,实现提高区域内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是摆在京津冀面前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京津冀区域教育、医疗合作与协同发展起步较早,但成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行政壁垒的阻碍、要素资源流动积极性低的掣肘、协同效益显现周期较长的顾虑等。新时期,应不断加深对协同发展的认识,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现状

选取6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单位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其中,天津1所,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北京1所,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河北4所,分别是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现状

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开设护理、药学、检验、影像、中药、康疗6个专业。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卫生管理、财政金融、制药技术、食品药品、机电设备等类别的19个专业。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涵盖高职医药卫生大类7个专业类别,分别为临床医学类3个、护理类2个、药学类2个、医学技术类4个、健康管理与促进类3个、康复治疗类1个、食品药品管理类1个。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紧贴区域产业布局和人才供求关系,设置护理、医学营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在内的13个专业。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机电设备类、市场营销类和公共服务类等8类17个专科专业。承德护理职业学院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康复治疗类、卫生管理类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类等7个类别12个专业。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师资结构现状

师资力量是推动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力量,通过生师比、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可以衡量学校的师资力量[2]。各院校为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在积极引进卫生人才队伍,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校生师比为15.471,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12.071,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9.101,如图1所示。几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者超过35%,其中,天津医专为45%、邢台医专为38%、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达50%。天津医专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为32%,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29%、邢台医专达68%。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广泛开展“双师型”专任教师建设,“双师型”专任教师均达到了30%,天津医专高达83%。同时,坚持校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采取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见图1。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现状

各卫生职业院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包括成人护理、护理学基本技术、临床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母婴护理、实用药物学基础、药事管理实务、药物检测分析技术、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0门;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有医学类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分别是基础护理技术和临床物理诊断基本技术,省级精品课9门。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共建共享缺乏全局性的引导与协调。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涉及多个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一项跨区域、跨院校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必要的组织机构进行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并通过有效的管理w制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许多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二)校际间教学资源难以共享

联盟内的各院校教学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但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平台建设缺乏,难于实现资源共享,使得资源重复建设、使用率不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由于缺乏相关保障制度,各校对于共同开发建设教学资源缺乏积极性。

(三)资源开发主体及类型单一

教学资源开发多数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度不够,不能实现校企共建,且在资源的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在数量上,优势专业资源丰富,小专业及新开办专业资源较为匮乏;在类型上,文本类资源相对较多,媒体类资源相对较少,如动画、微课、幕课等在线课程。

(四)课程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也是导致校际间教学资源成果难以实现共享的重要原因。在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发行为规范、制作内容要求、管理平台功能、对资源数据标准支持等方面没有供各院校共同参照的标准。这就导致各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教师在资源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构建理念与开发思路,更不可能站在校际共建共享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媒体资源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使得同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且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于资源的后续维护也相对缺乏,造成资源的使用率不高,成效不明显。

四、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策略

京津冀地区的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并不均衡,构建本区域内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共享与优势互补,不仅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建设满足卫生类高职教育需要,并能有效促进区域卫生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教学资源,同时对推动其他领域内的高职教育进行区域性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整体应用效益,同样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前提

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并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是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并使之能长期稳定运行的前提。实现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是要在不断增强教学资源建设的优质性与先进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同时避免教学资源盲目性与重复性建设,为进一步实现联盟内教育教学的互联、互通、共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共享教学资源建设之前,应该首先对京津冀区域内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统一规划,并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监控机制和评估标准。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成立责任明确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因此,由联盟内各院校推荐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专家作为委员,成立隶属于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的教学资源联盟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委员会)是非常必要的。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源建设标准,并在经委员会评估通过后方可在联盟平台上进行、共享。

(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原则

1.优势共享原则

京津冀卫生高职院校,因服务环境与服务方向的侧重不同,各具优势和特色。对于那些在学科或专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院校,应成为此类资源建设开发的主体,其他院校也可以进行补充,起到辅助作用。经委员会评估合格后上传至联盟平台,从而实现各院校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

2.协作互补原则

对于不具明显优势的相同学科或专业而言,联盟院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各有所长。对于此类教学资源则可以进行联合开发建设,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委员会则应充分做好协调工作。

3.权责共担原则

为了保障联盟院校及院校教师的知识产权、经济等利益,充分调动院校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平台经审核后上传的所有独立知识产权资源都进行唯一性编码,并根据劳动附加值赋予相应价值,联盟内院校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可以根据约定采取免费、互换、付费等原则,同时产权单位或个人承担资源原创的责任。

(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内容

构建区域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保障下,其实质的内涵建设核心即是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网络课程及资源共享建设

网络课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在构建网络课程时需要集中优势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3]。京津冀一些卫生类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国家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各院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对接到统一建设的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利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联合开发建设在线优质课程及课程资源。打破传统授课地点和时间限制,供广大师生自由学习,实现学校之间的共享课程及资源的建设[4]。

京津冀各卫生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与课程实际情况,将各院校优势资源充分整合,通过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答疑、作业批改、学生互评、考试等形式让教师、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依托现有的大学网络资源平台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共享课程模块,再以建课单位为依托,建立班级管理,建课院校学生以实际班级为单位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其他院校学生通过网络选课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访问量与使用量给予建课单位相应补贴。

2.人力资源共享建设

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的生师比有所差异,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改变教师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可以设立联合教授,使专业带头人和学科紧缺教师成为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领域的共同教师,根据预先安排好的授课计划在区域学校之间流动授课,缓解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5]。推动院校之间优质人力资源共享,鼓励各所院校之间进行合作教学。在师资共享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积极推进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资源共享网的建立。

3.课程认证共享建设

在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推行课程认证和课程学分互认,相同专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认证管理办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准则,打破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刚性要求。由委员会专家依据《课程认证管理办法》评估认证课程。

各卫生职业院校之间以课程为基础试行学分互任和转换,不同高校课程选修经过认证的并通过考试所得学分能够得到京津冀联盟高校的认可。学生学习网络共享课程并达到一定要求,通过本校认定后,也可转换为本校相应的课程学分。

参 考 文 献

[1]韩庆峰.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37-38,42.

[2]梁旭,张凝宁,郝晶晶.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状及评价体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3):133-136.

[3]刘新业.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交互共享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39-40.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球;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21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网球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休闲娱乐健身项目,在我国已由少数人参与走向大众,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为高校大学生们所喜爱和接受,并在高校中逐步推广普及。网球运动在高校成为了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不顺利。本文通过对西安市普通高校本科网球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力图找出现阶段高校网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我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高校体育的新定位和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结合网球运动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西安市普通高校本科网球运动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推动网球运动在西安市乃至全国的普及与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西安市12所开设网球课程教学普通本科高校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35份,回收率为91.9%,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9.8%,对所有数据进行SPSS19.0统计处理。并对部分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走访和座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安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2.1 .1学生参与网球运动动机分析

调查中,有49.3%的大学生对网球运动基本了解,34.2%的大学生对网球运动比较了解,仅有7.2%的大学生选择了相当了解网球运动。大学生对于网球运动非常喜欢的占16.50%,喜欢的占56.90%,一般喜欢的占24.3%,不喜欢的占1.9%,非常不喜欢的占0.4%。由此可见,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喜欢网球运动的占大多数,对网球运动具有较大兴趣,这也与网球运动近年来在高校的蓬勃发展的现实相符合。

在对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调查中,反映出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最看重的四个原因依次为休闲娱乐(占比73.5%)、强身健体(占比49.8%)、掌握技术(占比37.1%)、社会交往(占比23.6%)。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是强身健体,而在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价值取向中,休闲娱乐超过强身健体居于首位,也反映了网球运动具有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特殊魅力。

2.1.2高校网球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由表1、表2可知,学校网球课程实施的总体效果较好,但学生认为学校网球课程仍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网球场地器材需要改进,这也与学生对于学校网球场地数量的满足度调查相符合,学校的网球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学校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锻炼的需要。由于网球项目的特殊性,缺乏足够的场地设施保障,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快速发展无疑会受到影响。根据对于高校网球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高校网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网球理论、网球技战术、网球竞赛规则以及网球发展史,而对于学生充满兴趣的网球礼仪和交际、网球比赛欣赏在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不高,且仅有不到4成高校教学内容中涉及网球礼仪和交际以及网球比赛欣赏,精彩而充满魅力的网球比赛以及网球礼仪与交际无疑对学生快速了解、喜欢网球运动有巨大的作用,学校网球课程教学应重视网球交际与礼仪以及网球比赛欣赏在网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在课程考核上,绝大多数的学校网球课程考核包括网球理论和网球技术,仅有不到10%的学校仅考核网球技术,对于网球理论与技术的全面考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由于受网球场地不足的限制,网球教师如何通过改进授课方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是当前网球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2.1.3课外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对抽取的12所西安市普通高校学生课外网球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我们了解到,有52.6%的大学生平均每周参与网球运动1次,有33.2%的大学生平均每周参与网球运动2-3次,仅有4.9%的大学生每周参与网球运动4次以上,有9.3%的大学生一周一次也没有参加网球运动。根据我国体育人口定义,即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可以得出: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课外网球运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形成真正良好的网球运动氛围,学生还没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由表3可知,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网球运动开展的不好或者一般,学校网球运动开展遇到瓶颈,网球运动场地器材造价高,学校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学校网球教学课程组织教学难度加大,课程目标受到影响,学生网球基础较薄弱。参加体育业余锻炼主要靠兴趣和爱好,如何在网球场地器材紧缺,学生网球基础较薄弱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2 影响西安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因素分析

2.2.1影响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因素分析

对抽取的12所西安市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参与网球运动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场地因素和自身技术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球运动参与的前两位因素。其中有59.2%的大学生表示,场地设施不足或缺乏是影响其网球运动参与的主要因素,这也与西安市高校网球场地设施缺乏的现状相符,有50.3%的大学生表示自身技术水平不高是影响其参与网球运动的原因。另外,23.7%的学生表示缺少辅导是影响其参与网球运动的因素之一,有13%的学生表示学校场地收费影响了其网球运动参与,以及19.4%的学生表示其他因素影响了其网球运动参与。由调查可知,场地和技术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球参与的主要因素,由于网球场地缺乏导致网球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影响了学生网球技术的掌握与提高;而由于自身技术水平不高,又阻碍了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二者恶性循环,阻碍了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与普及。西安市大学生对于网球运动的参与兴趣很高,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但场地和技术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成为阻碍西安市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主要障碍。

2.2.2影响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由表4可知,影响西安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场地设施、学校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和教师素质。在场地设施方面,由于场地设施不足以及教学软、硬件设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不能满足网球教学和训练的需要。而领导重视程度对学校网球运动的开展也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网球运动在学校领导眼中的地位,充分利用网球运动休闲娱乐、文化底蕴丰富、娱乐性强的特点吸引校领导的重视,使校领导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吸引管理部门的注意力,为网球运动在学校发展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加强网球场地设施建设,促进西安市高校网球的快速发展。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西安市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开展具有浓厚兴趣,渴望参与到网球运动中去,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动机主要为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当代大学生对休闲和健康以及社交的需求增加。

3.1.2西安市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对网球课程考核方式和网球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较为满意,但部分学校存在教学课时较少,上课人数较多和网球场地不足的问题,影响教学和学习质量。

3.1.3 场地匮乏和技术水平不高是影响西安市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网球参与的主要因素,成为阻碍西安市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主要障碍。

3.1.4 西安市普通本科高校对学生课外活动辅导的高校较少,学生的课外参与率不高,学校网球俱乐部没有起到其课外网球活动组织者的作用。

3.2 建议

3.2.1 加强网球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网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视,提高网球场地、设施状况。一方面,利用好现有网球场地设施,提高网球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和做好网球场地的开放工作,综合提高网球场地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网球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网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视,提高网球场地、设施状况。

3.2.2 在现有网球场地、师资的情况下,根据网球项目学习难点和重点,科学、合适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时数、网球课学生密度等,使学生熟练、完整地掌握网球技术。应加强对高校网球专项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手段、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网球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切实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3.2.3 发展网球社团、俱乐部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球氛围,组织课外网球学习与提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网球锻炼,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球活动。学校网球社团、俱乐部经常性地组织网球课外活动和有计划、有质量地举行比赛是网球运动在高校蓬勃发展的催化剂,对高校网球运动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4 营造良好网球氛围,吸引各级领导参与网球运动,在学校营造良好网球文化,提高学校领导对网球运动的喜爱和重视程度。积极引导学校领导参与网球运动,使其亲身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体会网球运动带来的巨大快乐和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在制定政策上和网球运动的软硬件建设上,保障网球运动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东, 张开发,王光平. 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 [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5):130-133.

[2] 韩芳. 郑州市高校网球课程开展现状研究 [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季敦山. 对我国高校网球课开设情况的研究 [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 26 (2) : 118-119.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理学 课程建设 教学素材库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Y1302008);陕西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8-01

目前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普遍运用在高校教学中,有效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然而为教师和学生构建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就必须创建高质量的资源平台。本文将从课程教学素材库建设目标、特点、内容及应用等方面阐述教学素材库在农科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1.农业植物病理学素材库的建设目标及其特点

农业植物病理学主要是介绍农作物病害的症状表现、病害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原理和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可以把原来单一、静态、无形、平面的教学改变为多样、动态、有形、立体化的教学, 使抽象难懂的概念得以形象的表达。将教材中许多枯燥的文字内容转换成集声、图、动画、视频信号为一体的视听效果,形象、直观、生动、多层次的视觉刺激,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为了保证教学素材库的质量,素材库应具备以下特点:(1)科学性;(2)创新性;(3)完整性;(4)通用性。

2.农业植物病理学素材库的建设内容及实现方式

2.1 教学素材库的常用模块有:基本理论模块、图片库、动画类素材、视频类素材、文献资料库、课后习题库及其试题库等。

2.2 教学素材库的内容及其实现方式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创建的课程素材库的内容需涉及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果树、蔬菜等作物的病变图片、病原菌显微形态图库、病害循环的中英文图库、植物病害防治常用农药库、文献资料库及其习题库等。

不同的素材库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图片素材库:图片素材库的内容包括病害症状、病菌显微形态及病害侵染循环三个模块。我们主要通过在田间拍摄受害植物典型的症状,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目前已经获得了100余种植物2000余幅病害症状的图片。我们借助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摄像系统拍摄获得了与植物病害症状图片库相匹配的病原菌显微形态和超微形态图片1000余幅。采用自我绘制、网络下载、教材扫描等多种方式构建了80余种农作物主要病害的侵染循环中英文图库。

视频素材库:通过自己拍摄、编辑以及从网上下载创建了课程视频库。视频库的内容包括了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制作、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植物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植物病原菌接种技术、植物病害组织透明技术及其病菌侵染结构显微观察、荧光显微镜玻片标本制作与观察、田间病害调查等视频资料。

文本素材库:文本素材库包括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文献资料及电子书籍、课后习题等内容。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南针,能够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点学习内容和应采取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课后习题库和试题库的内容要根据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不同章节编写和录入代表性试题,题型包括连线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正误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不同题型。

三、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素材库的应用

目前,我们已经将建设的课程教学素材库应用在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及其理论和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病害识别症状照片、病原菌形态识别等图片资料、病害侵染过程的二维及三维动画、采用多媒体、网络等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体,使微观物体可视化,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动画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同时将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科研平台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素材库的建设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补充,以达到素材库的先进性、新颖性及其完整性的建设特点。

参考文献:

[1]崔国艳,陈云霞等. 医学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网络教学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2012 14

[2]杨思尧.加强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促进教师个性化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8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设备监测;故障诊断;研究型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李玲(1974-),女,贵州贵阳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师;舒乃秋(1954-),男,湖北黄冈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84-02

随着智能电网的提出,电气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将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1-3]因此,有必要对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技术,该课程涵盖了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核心内容,具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技术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培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特色课程,为电力系统的状态维修提供了技术基础,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主要以板书及口头传授的方式解释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枯燥,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致出现学生反映教学内容抽象、所学知识不易掌握的现象,更加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无法将本课程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由于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是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创建适应该课程特点的新型教学体系。

一、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三种关系

根据“电气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的特点,在创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教学体系与电力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虽然状态检修不是一门新技术,但我国电力行业推行状态检修却刚刚起步,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活动应该充分重视源学科的学科基础,即注重状态检修、传感器和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应用,还要从未来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岗位和就业的能力需求出发,反过来审视教学体系,调整教学目标定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丰富。

二是教学体系与成熟的源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的关系。“电气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的知识基础是源学科的理论知识,未来发展也仍然将倚重于这些学科,所以,在创建课程的教学体系时不能简单地另起炉灶,重新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而应该以源学科课程的教学体系为基础,融入电力行业状态检修特色。

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不仅限于毕业生的专业基础,更会考核他是否具有胜任电力行业一个特定应用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创建课程教学体系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优质教学资源,体现专业建设中的科研特色,以增强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竞争优势。

综合考虑上述三个关系,研究型教学体系正是“电气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首选结构形式。

二、研究型教学体系的作用

研究型教学体系是一种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体系,是教学体系转化的新课题。它提倡教学和科研一体化,不仅要相互渗透,还要具有实质的兼容性,提倡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全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不限于教师授课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而是立足教学,从实际情景或问题出发,在教科书和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步骤完成探究式学习。

研究型教学体系需要教师自身成为研究型人才,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及教育思想、理念及时更新和改革,同时不断反思教学方式方法等。因此,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真正实现教学和科研工作并重,从而促进专业和学科建设,扩大学院和专业的影响力。

未来毕业生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和老化,高校的教学本质应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传授为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中,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令其难有作为。研究型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师生之间的共同研究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意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密切结合当前电力行业发展新趋势和新需求,为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基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型教学是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推崇的教学改革模式。创建和实践研究型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提升“电气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推动教学和科研并重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良性发展。通过面向本科生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创建和实践,还可以将获取的经验应用到面向研究生或继续教育学生的教学体系中,最终形成有层次结构的电气设备状态检修系列课程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三、教学目标、内容及模式

“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教学体系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要素进行合理组织。[4]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主宰着教学体系构成要素的其他方面。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对于教学体系的展开至关重要。研究型教学强调探究性的教和探究性的学,故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电力行业推行状态检修的深化,进行不断的调整。

“电气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是一个需要兼顾多种知识的跨学科体系。这是课程内容难以组织的原因。考虑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下,以未来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岗位和就业的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丰富。

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抽象,学生学习效率低。因此,应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时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采用的方法包括:

(1)实施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对基本原理、概念和技术讲述的基础上,依托具体的科研内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研讨中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

(2)提高教学时效。由于相关专业在不断发展,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涌现,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完成教学任务是研究提高教学时效的原动力。如果将教学学时分摊到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上,必然讲不透、讲不深,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合理分配不同重要程度知识点的讲授时间。

(3)开展课堂学术讨论。针对难点与热点问题,由老师提出研究重点与方向,学生通过大量查阅参考文献并结合工程实际,撰写课程论文,开展课堂讨论,这样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浏览器等,将书本枯燥的原理知识可视化,更加生动形象地体现在学生面前。

(5)建立一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为培养创新型电力行业人才提供根本保证。

(6)完善教材,使之切合实际、融入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四、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

电气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涉及状态检修、传感器和模式识别等方面知识,既涉及信号处理又涉及硬件设计。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

第一,研究源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进行优化整合,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同时,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内容,作为教学交互内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电气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涉及多种传感器以及信号处理方法,老师在授课时可以寻找契机给学生普及关于传感器的种类、作用原理以及应用范围或者传感器返回信号的调理方法等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也就会在课后摸索相关知识,这是创新的先决条件。

第二,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根据电力行业的需求和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开放式命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相关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并动手制作,或者自己编程实现某一信号处理算法等,学生设计及制作完毕后撰写小论文,由老师审阅成果,指出设计的优缺点并给出分数,将该分数计入课程的最终评分。

第三,学习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案。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便参与科研项目,老师将该课程相关部分分别交给学生负责,随着项目进度的不断发展,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不断向实际成果转化,并且不断改进设计方案,能够让学生掌握书本以外的知识,所学知识也由抽象变得具体,加上知识面的不断扩展,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均能稳步提高。

第四,加大实地参观力度。实地参观的目的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接触和了解我国电力企业电气设备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电气设备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恒,严璋,谈克雄.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苏鹏声,王欢.电力系统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1):61-65.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学设想;课程建设

一、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宗旨

当前阶段,我国一部分拥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普通高中院校的校长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式,明确了自身定义的课程教育形式对于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重要影响。因此他们通过自觉地回溯学校的发展历史分析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对自己生源状况的把握和师资水平的诊断等,来廓清自己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即课程目标的制订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追求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理智情感审美道德生活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健康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养成。

二、实现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特色

可以说,普通高中通过建构自己的课程,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拥有特色是创办适合学生的未来教育模式是必然选择,但拥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并不是信马由缰的标新立异,而是根据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进行定义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服务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定位。从实际操作上看,建构自己的课程,能够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拥有特色则需要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并且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各类课程的价值功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以提高高中教师的工作效率。制订规范的课程建设规则就某门具体的课程建设而言,有的学校已摸索出成功的有效性操作流程,即申报课程一制订课程纲要――设计课程研发方案――实施课程――反思与改进课程此流程就有利于提升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内容创新

一般来说,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因此,课程创设人员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同时应加强对授课教师的了解,创设出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

倘若教学不能随课程改革而改革的话,那么再好的课程设置都会变成“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从现实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仅有课程建设的羁绊,而且有“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态固化的障碍而这种固化的教学形态则会让任何课程改革浅尝辄止止步不前。可以说,学校只有创新自己的教学,才能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真正“落地生根”。

幸运的是,许多学校在建构自己课程的同时,已加强了各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苏州市第十中学在建构自己的诗性课程时,就创建了闪烁道德光彩的审美课堂这种审美课堂遵循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让“教师在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下上课,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进入了‘化境’去探求知识发现真理”。

四、完善普通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人作为一种“求价”的存在,做事常常要问此事是否值得。对于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来说也是如此。存在部分设计人员在面对课程传射阶段时的思维较为狭隘,认为只要国家高考的形式不进行改善,则自己创设普通高中课程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评价等都是理论的空谈,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其教育教学行为就是高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就怎么教,让学生考上大学才是硬道理实事求是地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现实的教育考量也无可厚非。确切地说,让学生考上大学并没有错,其错就在于将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高考完全对立起来,没有看到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恰恰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高考。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优化自己的评价,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在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同时,提高高考升学率,正所谓“不为高考,但赢得高考”。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工科;高等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变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优秀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分布,在我国是不平等的,东西部的差别也比较大,为了充分、有效的利用不平衡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在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紧张、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提高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经过数年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展,在财力和物力上的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继续保持优质的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较大困难。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在高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意义重大。本文着重从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四部分分别阐述。

一、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始于 2002 年,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当时主要从出版社角度介绍了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种类以及相关编写和出版安排。《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出台正式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肯定了精品课程的必要性。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精品课程与国外实施的开放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精品课程的研究往往与开放课程的研究混合在一起。有些研究者通过研究开放课程与精品课程的概念、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寻求精品课程建设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开放课程绝大多数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为蓝本进行介绍,其间列举了一些其他同类课程及其依托的组织和部门。精品课程的概念统一于教育部、财政部文件内容中的“五个一流”的表述。这些研究总体分析开放课程的优势与劣势及其发展趋势,也在精品课程建设的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共识:主要包括精品课程实行教育资源免费共享、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由网络平台充当载体、建设过程中五个要素缺一不可。同时,这些研究都注意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缺点,例如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欠缺规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版权保护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精品课程正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变为现实。

二、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意义

1.教授亲临讲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专家教授亲自走上讲台讲授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上都有明显的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师梯队的逐渐壮大,给教育技术学专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精品课程建设中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精良教学队伍,以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不太完善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将不断壮大教师梯队,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助于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让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学以致用。

4.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强,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资历深厚的主讲教师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解决教育技术学专业一直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5.教学资源的网上免费公开,便于成果的共享和相互借鉴

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以便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优秀的教学经验,可以为更多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学习借鉴,使更多的课程成为精品课程,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意目的

根据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调研需要,试从获取、应用、影响和更新四个方面建立运行情况调研模型,通过模型形成调研工具,并实际应用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专题调研中。根据调研获得的数据和分析,提炼形成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成功实施的本土化经验,并就项目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对策和改进建议,实际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发展。基于文献调研,对开放教育资源的理念与实践特色、相关实践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引起理论研究者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研究和发展的注意。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发起实施的实践项目各有特色,也存在挑战和不足。如何分析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实践做法,提炼并共享己有的成功经验,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的深入健康发展,以期对推动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借鉴。

四、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方法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育模式;教育资源

现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大众化、终身化的状态。远程教育的出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发展方式,我国的远程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完善。

一、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

中国的远程教育在建国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为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阶段。总的来说,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其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并且远程教育涉及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但是,结合我国现如今的国情来看,仍有不少现状问题亟待解决。

1.缺乏教育资源

在实施远程教育的同时,国家投入了巨资对远程的教育资源进行建设。教育部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中投入了4000多万元,并且还建设了众多示范网络课程、试题库及案例库。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远程教育资源在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就这些网络课程而言,适合学生的却少之又少。不少网络课程只是简单地把课本教材变成电子文本,缺乏适应学习需求的教学设计和各种媒体的一体化设计,这一学习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并且使之不容易发挥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的丰富优势。

2.生源质量低,学习积极性差

现代的远程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正规教育,也不同于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实行的教育模式类似于西方教育中“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远程教育入学程序较为简单,不需要进行统一的入学考试,并且生源范围广泛。从入学前的文化层次来看,可以是多层次的成员;从年龄来看,远程教育学员年龄跨越较大,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的年纪都有。从整体来看,远程教育生源层次差距较大,并且质量不高。对远程教育的学员来说,大部分学员都有工作,其学习类型属于半工半读的,他们自身面临着工作与学习的双重压力,在面对学习时,往往积极性不够,不少学生参加远程教育只是为了一纸学历。这一实际现状直接制约着远程教育的发展。

3.课程体系单一落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远程教育的教学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课程体系的安排。无论何种类型的教育都不能脱离课程而单独存在,因而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应该对课程引起重视。对于远程教育的学员而言,其大部分都是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中都接触本行业最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他们也希望自己得到的是最新的教育知识。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现代远程教育在专业知识的设置上与市场的需求差距较大。如,大部分的课程设置仍然沿袭全日制的学校教育,缺乏自己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一旦课程体系确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并且还缺乏市场的跟踪与调查,课程体系比较陈旧,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了课程体系的陈旧与落后。

二、远程教育的发展对策

1.对教育资源进行积极建设

在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对题库、题材库以及课件库和案例库进行建设,还需对网络课程进行改革,对教育管理资源进行系统的设计。还要用通用的教学系统对教学平台进行开发。

2.招收高层次学员,提高生源质量

远程教育生源质量不高一直制约着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因此,各个远程试点高校在对校外招生时,应当对入学的条件进行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并且还应当扩大试点高校远程教育的影响,从各个层面去吸收高层次的学员。具体来说,远程教育应该利用一定的人脉关系,积极与行业内的单位确定一定的协作关系,对单位内的所有员工进行系统的学习。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这样既能使得管理得到一定的规范性,又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归属感。

3.构建与市场相融合的远程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远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远程教育学员而言,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较为敏感,对与社会中细小的变化与变动都能够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这些连锁反应,从而在这些反应下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与开发,便于满足人们对教育的多元化进行选择,并且能够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各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对教学课程进行设置时,应当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考察,针对市场的变化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能够保障体系的完整与合理性。

现代远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远程教育应与时代同步、与新技术同步,才具有更加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因此,应当完善远程教育的发展模式,以期促进远程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琦.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