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

儒家思想的价值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1篇

纵观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在长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无论是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学术、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物宝藏,一直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都可以说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儒家思想传承的过程中,精华与糟粕杂陈。到当代社会仍然有许多不好的或糟粕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我认为这种负面上的影响主要有二个大的方面。

1.1 君主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思想的惯性,对当代社会影响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最为活跃。诸侯国日益强大,逐鹿中原,争霸称雄,征战不已。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重视,“重士”、“征士”、“养士”成为一种风气,思想相当活跃。他们对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自然界进行了新的观察探讨,出现“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盛况,形成儒、墨、道、法、阴阳、名辩、纵横、兵、农、杂家及史家等各种学派,互相争论诘难,又互相吸收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思想如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或实学等,对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哲学宗教、学术理论等都有所发挥或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越到后来也越为缓慢,乃至成为八股教条而僵化,科举考试只能在经书中寻章摘句作文章,特别是尊卑贵贱,君道臣节,专制主义尤为严重,这也是影响当代社会人文思想的根源所在。

中国君上专制的历史很长,从商代开始,君主就自称“余一人”,以示其独尊无二。周代君主称为“天子”,开始“奉天承运”,管治兆民。春秋战国时,法家主张君主专制独裁和中央集权。在传统的治国之道中,儒家主张仁政德治礼教,被称为“王道”。法家强调“不贵义而贵法”,“以法为本”“以法为教”被称为“霸道”。其实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通互补的。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当然是肯定德政礼制,否定政刑。但是,他又称赞法家的代表人物郑国大臣子产的“宽猛相济”。孔子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所谓“猛”,即最严刑酷法,不惜民残的。“宽猛相济”,亦可谓德法互补、礼刑结合,这种传统的影响也很大,以后儒法结合即源于此。这种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到了秦始皇,依据法家学说,厉行法制,富国强兵,削除六国,建立起中央专制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采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颁布严厉的刑法,建立起绝对皇权。西汉初年,鉴于秦法繁苛,以致很快灭亡的教训,曾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但仍坚持了秦朝的法制原则。以后历代的儒法互补、儒法结合、外儒内法等,实际上都是“宽猛相济”,“霸王道杂之”,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基本传统。正是由于这种专制的长久性和固有性,使得我们很容易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看到它的影响,如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等种种现象也就顺理成章。

1.2 儒家思想长久的文化专制氛围,对当代社会思想的束缚不可低估。在中国古代,文化专制的传统也是相当长久的。春秋战国虽然是百家竞说,互相争论诘难,又互相影响吸收,但是仍然出现了异样的声音。如孔子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和孟子的“辟杨墨”即是。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废封建改郡县制,是个进步。但是他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成为文化专制主义的开端。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坑”与“尊”正相反,但君主统治的文化专制则是一样的。从汉代起,历代王朝实行的多是儒法结合,或曰“外儒内法”、“霸王杂之”,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儒释道结合,但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仍然高高在上。儒家被视为官学,科举考试只能在经书中寻章摘句作文章,八股教条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最为严重的还有文字狱,统治者可以从奏议文书乃至诗词、书信中寻找某些词句任意歪曲,制造冤狱,杀头或流放。从秦始皇“焚书坑懦”开始,到以后的历朝历代文字狱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所经历的屈辱无不是这种专制思想束缚的结果。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为摆脱外国列强压迫和国内专制统治,进行了长期英勇顽强的斗争,同时努力向西方国家学习,引进民主民权、自由平等、进化论、人权说,进行过变法,发动过革命,帝制,建立了民国,宣布国家属于“全体国民”,具有伟大历史意义。但是并未能改变专制统治,专制主义和专制思想可谓根深蒂固。五四新文化运动热情宣扬民主和科学,宣传人格独立、人权平等、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向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猛烈进攻,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发出“打倒孔家店”的呼声,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的思想解放,发现自我,追求真知,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出路。但是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这个启蒙运动未能彻底进行下去。就曾说过,时期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民主和科学,立下了伟大的功绩,但是,那时还只是开始。要使全国人民完全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还须费很大的力气,还是今后革命改造路上的“一个大工程”。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经验教训时曾说过: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力的各种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他还谈到,在我们党政机关存在的特权、家长制、、以权代法、等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所以,他提出肃清封建主义传统影响,“解放思想”,“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逐步贯彻实行。

2.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的传承,除去糟粕外,仍有许多精华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应该给予肯定。我认为儒家思想在关于人的问题上表现的积极作用更为突出。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人生价值的内涵、类型、层次、标准等问题,都有充分而精辟的论述,这些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的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观点,包含着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看法。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也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怎样做人,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怎样对待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三组基本关系。这三组关系是: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而实现的。

2.1 关于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一个人格塑造的问题,人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人品。什么是具有崇高人格的人,怎样才能达到和保持崇高的人格?这是古代思想家所热心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人人应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人人都具有独立人格。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谓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认为至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庄子还提倡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主张从万物平等无差别,即没有价值区别的理念出发,超越自我,以与天地同在。儒家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典型表述,这些论述对后世深远影响。不难看出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侍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人格尊严超过了生命价值。

2.2 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关于人伦与群己的关系问题。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提倡人与人应当互相亲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对人伦的准则与规范有着详细的论述。苟子论述人类合群的必要性时提出“群道”的概念,他认为,人所以能群,在于有职分与道义;合群是人类能够战胜万物的保证。苟子重视合群之道,强调对待他人的方法要得当,这就为妥善对待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休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学的依据。儒家思想的仁、礼、和、义、信,就是关于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其含义是“爱人”“泛爱众”。孔子解释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我具立,人我具达,也即是人人和谐。孔子提倡爱人,但又承认等级差别。墨子主张兼爱,谓“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认为应当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孔子的爱人和墨子的兼爱都表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重视礼,说:“不知礼,无以立。”认为必须知礼才能自立,自立然后才能立人。他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主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以达到仁的境界。也即以礼待人,尊敬他人。应有的礼节、礼貌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则。儒家以“和”为价值的中心原则,“以他平他谓之和”,“和”是不同事物相互联系、会聚而得其平衡,也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此外“义”的基本意义是公正,公正是对待他人应有的规范。“信”则是诚实、信用、守信。认为朋友之间应当遵守信用。信用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任何时代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2.3 关于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一定人们组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汇合而成的统一体。国家既指政权,也指该政权治理范围内的国土和人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捍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崇高价值。中国古代还提倡“忠”,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到了汉代以后转义为对国君尽忠,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以维护君主专制。辛亥革命了君主专制,废除了君主,尽管对儒家思想的“忠”我们曾一度存在偏见,但是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的“忠”,是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忠,是责任心、事业心的体现。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2篇

孔子的思想于我们而言,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信仰

人民论坛:2014年主席出席孔子诞辰2565年纪念大会并讲话,表明了中央领导及全社会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视。您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中国正处于起步期、需要鼓励,还是尚处于低谷期、需要激发?

于丹:孔子的儒学和中国的关系应该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还要看上个世纪和当前它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人对于孔子思想的推崇是深入骨髓的。孔子的思想在今天看起来应该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个角度是关系到整个宗法社会的秩序,这就是历代统治者都在倡导的国家和社会的综合治理;而另一个角度就是君子的修身养性。我们今天谈论孔子的思想,更多是放在个人修养这个角度。我们最近这一个世纪的历史,大家也知道,中国人在整个20世纪,从“反右”到“”一直到“批林批孔”,可以说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一个全面的颠覆、斩断。而我们在整个价值观的废墟上还没有建立体系的时候,拜金大潮就进来了,所以我们在遭到物质主义袭击的时候,可以说人的精神故乡就更没有安顿了。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讨论孔子的思想,才能看到其今天为什么会受到空前的重视。

中国人在今天正好处于要向国际化靠拢的时期,但是还存在众多和国际不接轨的现实问题,存在众多的困惑。在今天怎么样去安身立命、找到中国人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这显然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所以,从国家层面上的重视来讲,我认为它既不是说处于一个低谷去扶持,也不意味着它处于一个高潮去颂扬,准确地来说,这是一件接续中国文化血脉的事情。我看到出席国际儒联大会时,讲话的内容和精神,其实是非常心平气和地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国际文化中的一个位置、一个角度上来讨论的。我们既不能唯我独尊地认为只要有了孔子的思想,我们就万事大吉;也不能说,有了孔子的思想,我们今天先进的思想就全部抛弃,不按国际规则来做事情。我觉得现在应该用一种中国人自己的语法去进行国际语言的沟通。孔子的思想于我们而言,其实是以文化的信仰替代了宗教的信仰。你会看到,西方是有上帝的,它有自己的宗教,对于民族的凝聚力,有一种个人生命的安顿感;但是中国人的方式不是向西方式宗教里去追寻,而是回到我们的伦理秩序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融合于世界的一张通行证

人民论坛:儒家思想所构建的伦理秩序和文化逻辑对现代中国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于丹:首先,儒家思想的伦理起点是符合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人原来所讲的家庭的安稳、“家和万事兴”,对于今天仍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现在,大家会看到,我们算家庭财产的时候往往看的都是有形的财富数字,最忽略的就是家教和门风。现在多少人家里面物质生活非常富裕,但是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礼仪。而这一点其实过去中国的农民都非常重视。这些东西,我们今天正在失去。我们越来越忽略中国家庭伦理的凝聚力,而这一点恰是孔子思想文化里的一个伦理起点。

第二点,对于我们很有现实价值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反腐为何查出这么多的贪官?这些贪官的行为为何如此地放纵?我们回头看中国过去“士大夫”的人格结构,他们都是在家修为,先做好一个“士”,然后再上朝去做“大夫”。中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家”到“国”的,也就是说在家里要做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个人的自律操守,能够“君子日三省乎己”,然后上朝做大夫的时候,才有对于国家责任的担当。现在很多后来成为贪官的人,其实他在做官之前就缺少了君子的自律人格。我们今天都说,人要追求自由,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律”呢?我认为这是三个阶段:一个人如果能够自律的话,他会反省,他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标准和有所不为的底线,他就用不着“他律”;如果是一个自律很差的人,那别人会批评你、议论你,“他律”如果能够得到警觉,然后回头来自律,那这也还不错;但最怕的是,“他律”都管不住的话,第三层就是法律,那就是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到法律“说话”的时候,那就要进监狱、就要服刑了。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人避开法律的制裁,那自律、他律、法律这三个层级就要往前推导。从自律开始是最好的,而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的就是君子的自省和自律。这个对于人格建设、人格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第三点,对今天来讲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就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仁、义、礼、智、信这种核心价值是过去小孩子都要学的,而且小孩子应该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到学校去念书这个事,是“行有余力”最后的一个环节。前面要做到在家孝顺、出门言语谨慎、做事一定要守信用,而且心中要博爱大众,要有“信义”的认同。如果做到了这一切的话,他以后才可能担负得起“大任”,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能现在想一想就说,我以后要当一个大富商,我要做上市公司的总裁,我要当大官……都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不从脚下做好自律,我们青少年的价值观就肯定要出问题。特别是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孩子还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在学校,只要学习好就是一切好,全家围绕着一个孩子的时间表来牺牲大人的个人发展、个人空间。孩子觉得一切天经地义,这样的孩子到了大学完全无法跟别人相处,要求别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打转转,他又怎么会融入社会呢?

第四点就是改善现在的社会风气。我们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戾气”,人动不动就冲突、攻击,动不动就宣泄自己的不满,这说明中国的社会还需要完善,我们的制度还有很多需要建设的地方,但是心平气和才是制度建设的前提。人人都在发泄不满的话,这是一个好的生活状态吗?所以,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一个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怕的是我自己无能,这是最主要的,别人不了解我,那又有什么呢?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能否给一个字来化解生活的不如意,孔子说“恕”。宽容别人,然后才可以有一个好的社会关系。2014年汤一介先生去世的时候,我去送他,我当时特别感慨。汤先生彰显了一个世纪的沧桑,他们经历了多少常人想象不到的不公平。但是以我和汤先生的交往,无论公开场合还是私底下,他永远是儒雅、慈祥、一派端庄,我从没听过汤先生抱怨任何一个字。那真叫“不怨天,不尤人”。之所以能做到不抱怨、宽以待人,是因为他们把中国儒家精神渗透到骨髓里、流淌到行动中了。如果这个社会都有这点认同的话,那就不是自己忍着委屈让别人,而是心里真能理解别人,因为他把自己的心胸养宽了。

第五点,儒家思想是中国融合于社会、融合于世界的一张通行证。各国文化不是拿着别人的文化去做护照的,大家都是拿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去贡献自己文明的核心价值。其实正像在国际上所讲的,我们要致力于对“仁义”、对“大同”、对我们核心价值的弘扬。我觉得这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融合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然后在全球范围内让它化合反应为一种有效的全球文化生态。现在有个现象,很多中国精英都去美国,很多孩子留学北美,我觉得美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我们肯定要学的;在制度层面上,也是有一些需要我们虚心求教的。但如果说全球文化就是美国最好,你怎样用两百多年的文化去说服你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全连根斩尽自己去学习人家年轻的新文化。这就好像一个老人家,他的运动方式可以打打太极,全身的血脉都可以流通起来,但你现在让他去蹦极,那显然是不适合他的。文化这件事情,是需要注重“根性”的。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浓缩了西方上百年的文明进程,我们有自己的经济、社会治理方式,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语法。所以真想融入世界的话,要以一种不轻易挑剔、苛刻指责别人的方式,以一种虚心谦和的态度去理解、去融合,要抱着拿得起“真东西”的态度。完全的民族虚无主义就等于完全的狂妄自大。这两个极端其实都是毁我们自己的形象,所以我觉得中国文化只有自己了解了儒家的核心价值,才有可能融合于当世。

中国文化的自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人民论坛: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于丹: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文化体系比较驳杂,文化自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渐生渐长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核心价值的优化及其时代性。所以,我们既不能斩断历史的血脉,又能在现行的制度情况下去完成核心价值的转化,这个过程就是自觉化的过程。

中国文化的自觉会一直在路上。因为中国的社会形态会经历不同的变化,百姓人心也有多元的需求。我们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百姓的文化信念一定是“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这条路上,我们一直从自发走向自觉,但让自觉一下子到位是不现实的。我们的文化自觉首先取决于百姓人心认为自己老祖宗说的东西在当下还是有价值的,并且把这种价值有效地化入今天的个人生活,而且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向世界学习。完成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不仅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还要跟开放的多元文明融合

人民论坛:主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要善于借鉴外来多元的文明。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充实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于丹:近来,我总是在国外讲学。我去国外讲学,通常首先要让国外的学生们提问,以便了解他们想知道中国的哪些方面。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喜欢用一种比较的方式,比如中国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四合院,它是群体建筑,表现的是一种伦理的结构关系;而西方特别是西欧的很多建筑是哥特式的风格,它是一个单体建筑,是延展到天空的。再如,西方的芭蕾舞,往往是一个大托举,它会将人向天空伸展,要挣脱大地的羁绊;但是中国,无论昆曲、京剧、跑圆场、拉山膀、卧鱼、兰花指等,都是圆润的,是俯抱向大地的。通过这种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文明是大地的文明,而西方的文明是个体与天空的、神的联系。

西方人曾经问过我:“你们过节和我们过节有何区别?”我说:“你们的节庆,无论是圣诞节、感恩节等,很多都是有关神的,是从天上下来的,是个体对神、对天空的绝对地致敬。而我们的节日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我们过的是二十四节气,节序如流。”所以,中国人对于大地的认同就归结到我们的伦理上。所有的这些都是对文明的比较。我觉得文明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是在开放对话的语境中完成新的融合。弘扬传统文化,不是让我们的历史倒退去抱守自己的残缺,而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带到今天,不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还要跟开放的多元文明去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是在比较中承认差异,在差异中学习对方的优长,再让优长不止于简单的物理累积,而形成化合反应。这种化合反应就是“文而化之”。文化,在我的理解中是个动词,《周易》上也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化育人心、化生的过程一定是各种优秀文化的碰撞所生成的最新的文化生态。中国文化在理清自我价值时,有这种开放态度,其实就能在比较中承认优势并且催生一个新文化生态的形成。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记者手记】

采访于丹教授时,她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马上飞往俄罗斯,即将要开启一次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之旅。“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东、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一定是各种优秀文化碰撞并生成最新的文化生态的过程。她说,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从来都需要沟通和交流,交流需要桥梁,而她愿意成为这座桥梁。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

从春秋到现代,儒家思想历经千年,贯穿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裨助我们处理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儒家哲学义理中蕴含着对终生教育的价值观、人生历练与处世修养等方方面面,裨助我们找回原有的“仁爱”、“忠恕”的纯洁心灵与善良的“自性”。儒家思想的超凡脱俗与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助推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儒家思想包含的深邃的教育理念与哲学义理,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解决社会道德问题更为迫切,急需借鉴儒家思想的至正至刚之气处理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一、儒家道德思想精髓的内涵

管窥儒家“经世致用”的观点,充斥着对“仁善”的道德向往,在一定程度上裨助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中的“圣贤人格”、“自强不息”、“见利思义”以及“以和为贵”,对裨助处理社会道德问题以及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中充斥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执干戈以卫社稷”以及“天下为公”的儒家言论,裨助我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欲的泛滥,无疑儒家忧国忧民的道德境界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儒家认为,只有具备了超凡脱俗与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面对外在的威胁与物质诱惑,才能达到处之泰然、镇定自若的高贵情怀。儒家道德思想认为若想真正的把握和领悟“德”的内涵,必须从道德的根源性开始。儒家认为道德的根源在每个人所固有的“仁心”,即认为“仁心”是人性所固有的。“为仁由己”的儒家认为学者必须先识仁才能在求知、做人、处事上有所依据,具有“依于仁”的完美性格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以道德伦理为根基的儒家思想建立在“仁”之上,“下学而上达”的教育思想充斥着科学内涵。儒家“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对物欲泛滥的现实社会是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良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迷失在物质的洪流之中,部分人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内心毫无国家民族的责任之感,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对儒家这种崇高义利观的弘扬,在一定程度上裨助当代青年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以致形成“至贤至圣”的理想人格。从切实问题入手“问仁”的儒家思想,避免了空谈道德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实践意义。“忠君爱国”与“忧国忧民”的儒家思想具有着崇高的道德境界,吸取儒家这种高度的国家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意识,对于裨助我们处理社会道德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中至贤至圣的道德追求的现实意义。以“仁”为主体的“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道德的政治的实现路径,追求整体的和谐。我们只有树立至高至上的道德追求以及提升我们的心理思维,才能构建新的行为方式裨助社会风气的改变。儒家伦理实践在于自觉反省,保证本心良知。儒家认为“仁”是内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是一种无待外求的“本性”东西;“仁”是本心善性,必须透过人的自觉呈现,而后乃能透显它超越而客观的现实意义。儒家把道德行为划分作初级和高级道德两种发生模式:根据不安之情引起心理效应,作为内在说服和根据,推动初级道德行为的发生;通过学习培养道德理性作为外在说服和根据建立高级道德行为的动机。个人从高级道德做起,必然得到他人以初级道德的回报,这种至贤至圣的道德追求也是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儒家点出的“仁”,意指人都可以“克己复礼”与“反求诸己”,道德原则不是依据形式逻辑的规则去考核,而是依据反省自觉中的存在实感,因此,自我就可以做主地从事道德实践,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这种实践将带来全面的存在性和终极性的自我转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儒家所强调的个人对他人念恩和善行实践的动机和反省批判的能力的“观功念恩”的教育思想,对于裨助当代青年人格的完善、情义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亦是一种新的道德疗法。儒家教育思想精髓的现实意义。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包含天人合德为理想,以仁义内在为动力来唤醒人的纯真本性,并从具体之生活来落实道德的实践,在实践当中亲自去体会,亲自去验证道德,以德行之自觉为进路来达到良知之自由。在如今高校只重视对学生道德理论灌输而忽视道德实践的情况下,儒家教育思想中追求“至贤至圣”的道德实践,对于我们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谦冲诚信”、“当仁不让”、“追求和谐”的理念充斥在儒家教育思想之中,很大程度上裨助我们克制内心与行动上的物质欲望,以致达到“至贤至圣”的道德境界。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社会”不仅通过“福德合一”的道德智慧启迪了现代人的哲学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助我们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的中庸之道与权变智慧,对我们处理现当代的种种现实社会问题给予极大的启示,其科学内涵与教育思想增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弘扬。儒家“其善而从、不善而改”的见贤思齐的教育思想,使得人能不断的自我成长以趋于完美之境地,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人们具恢宏气度的君子儒。

二、把握儒家思想精髓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延存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色彩以及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来裨助我们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不仅在思想、内涵、形式、方法上给予我们智慧的启迪,也直接或间接的贯彻在家庭、学校、组织所进行的教育之中,深刻且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科学内涵,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精髓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增助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逐渐流毒于当今社会,急需“臻于至善”的儒家精华洗涤人民的心灵引领我们到至贤至圣的道德彼岸。儒家主张通过教育与修养让人们在黑暗现实之中发现人的本善,这也是孟子以人格修养为视点的论述,对于充斥着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当今社会,亦是一种新的道德疗法。主张“诚者,天之道”的孟子思想,具有世界伦理价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天人合德”思想的孔子,认为是人的“仁”彰显了天道天命的价值。“万世师表”的孔子认为我们不仅要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也要考量人民物质需求的合理满足,与孟子道德的产生不需要任何的物质基础的主张相比,极具科学和实践意义。主张“内圣外王”与“天下大同”的儒家,并没有忽视人民正常的物质需求而是把它限制在“一箪食,一瓢饮”的合理范围之内。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需要儒家“一箪食,一瓢饮”不堪其忧的思想治愈对物质欲极度追求的当今社会。诚然,灌输没有丝毫物质支持的“向善”道德思想,必然会成为空泛的道德口号,既无助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无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综合考量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一味牺牲个人利益满足国家集体的需要,“道德”必然难以深入人心,也不能增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生命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语》被奉为儒家思想精髓的经典,被历代引以为修身处事的凭借,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中生命观的科学内涵,通过对儒家生命观的管窥汲取精髓,裨助人们树立正确生命观,增益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论语》中的生命观以“生活与处世”的内容最多,而“生存与生命”的内容较少。管窥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生命的意义,重视的是现世之事,在一定程度上也高扬了生命的价值。《论语》中这样写道:“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管窥这句话,我们可知儒家按部就班与循序渐进的做事要求。“经世致用”的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价值,关注的是生存的意义,而过度的强调生死与命理必然是本末倒置的。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儒家生命观体现的不是对生命的轻视,而是追求在集体、国家、民族的危在旦夕之际能够挺身而出的至高道义,这种舍生取义的至高道德境界也凸显出儒家对生命的高度珍重。同样,“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凸显的也是这种至高的道义,儒家不仅单方的要求对“仁”的道德追求,管窥这种思想的背后是对人生价值的至高要求与生命的珍重。以“未知生,焉知死”与消极以对的观点来诠释儒家关于死亡的哲思,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通过管窥孔子在祭祀中的谨慎与真情,也凸显了孔子对逝者的敬畏与生命的敬重。总括之,管窥《论语》中生命观可以发现,孔子虽然对死亡的概念未做深入的探索,但未对死亡的议题视而不见,通过谨慎积极的态度处理死亡祭祀的事宜表现出孔子超越命限的至高价值追求。通过管窥儒家“慎终追远”的谨慎态度以及对“立功”、“立德”、“立言”生命情操昂扬的追求,儒家将生命观最终回归到积极处理现实生活的努力之上,彰显生命价值的意义之所在。儒家生命观中凸显的对人生价值的至高追求与生命的珍重,增益当代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裨助着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通过管窥儒家教育思想深刻挖掘其精髓对当代教育的意义,力求裨助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孔子教育原则总括之有四个方面,“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及“由博返约”。孔子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各种不同方式使学习者能知行通贯。孔子认为只有深刻的把握受教者的特点,在教育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科学全面的掌握受教者的心理特点,对于不同年龄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以及不同职业(学生、商人、工人等等)运用不同的方法。管窥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言论,可以看出其对“启发诱导”这种教育方式的重视。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从教者与受教者中要找到这样两个平衡点:第一,从教者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平衡点,既要保证从教者的主动权利又不能完全扼杀受教者的积极性;受教者积极性与自由性,既要保证受教者的积极性又不能无视从教者的主导作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思并重”的教育思想,深刻洞察到了人类的认识规律,科学的把握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具参考意义。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既要求学生要博学多识又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不能杂乱,深刻地洞察到知识广与深的辩证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从教者与受教者都有很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学习立场上,孔子要求学习者能够以虚心的态度自动自发努力地去学习,并应珍惜时间,有恒心的学习,不可操之过急,而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孔子的学习观念讲求学思并重,尚立志,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学习意义而言,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具恢宏气度的君子儒,借着学习使人能不断的自我成长以趋于完美之境地。基于此,儒家在教育方法、内容等各个方面的精髓,都可以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三、儒家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

儒家思想精髓的实效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向教育的实效性上侧重,并充分考虑受教者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空洞的灌输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例如:微信、QQ等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采用多元化的教育避免呆板空洞的灌输。采用实效与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可以裨助受教者达到至贤至圣的理想人格。儒家思想精髓的实践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儒家思想的实践性在“知行合一”与“为己之学”上抒发得淋漓尽致。管窥儒家“知行合一”与“为己之学”的言论可见其对实践的重视,因此,应当着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道德实践能力,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儒家伦理实践在于自觉反省,保证本心良知。道德原则不是依据形式逻辑的规则去考核,而是依据反省自觉中的存在实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受众者可以自主地从事道德实践,以完成自己的道德人格。这种实践将带来全面的存在性和终极性的自我转化,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精髓的爱国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儒家的圣人是积极入世的,具有兼善天下、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倡导经邦济世、建功立业的理念,梦想着建立一个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社会。孟子主张以集义养气的修养工夫培养出浩然之气,以养成大丈夫坚守善道、不为环境所左右的气度,最终在成德成物的实践中达成济世救民的终极关怀。孟子认为明善诚身的修养才能践行成圣,完成理想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把握儒家“尊王攘夷”民族大义的思想精髓,对于增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发挥着重要作用,裨助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1989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2]唐凯麟:伦理学[M].2001年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3]杨伯峻:论语[M].2011年第1版.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7月.

[4]杨伯峻:孟子译注[M].2008年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6月.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儒家;政治管理;思想;方式;价值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030-02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华,不仅渊远流长、经久不衰,而且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更是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思想的遗产,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研究,并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所借鉴。政治管理可以说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是涉及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管理活动。根据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的观点,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从政治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意义,就中国社会而言,研究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建设极为重要。

一、儒家政治管理思想的诠释

1.修身是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

儒家的整个政治学说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人是政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无论是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还是孟子的“性善论”,或者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无一例外地将人作为分析的对象,都强调人必须时刻加强对自身的修养。《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也表明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从这可以看出,修身是儒家整个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

修身作为儒家整个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表现了他们在分析人性共同点的基础上探寻管理根源的智慧。他们认为当政者只有以自身的道德修养、言行来影响、感化其他人,才能使被管理者从内心深处接受管理,进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管理目的。可见,儒家的政治管理以处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为根本。另外,儒家以建立在修身基础之上的仁爱精神为其管理理念,从个体修身、做人开始,进而逐步推延、扩充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总之,管理者只有不断修身、以身作则才能强化管理的正当性、合法性和权威性,才能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与接受;而被管理者也应该在管理者的引导和规范下加强自身修养,以实现整个社会德性的提升。

2.追求“义以为上”管理的价值诉求

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已越出政治领域上升到经济领域,从价值层面来说,就是所谓的“义利观”问题。从儒家的政治管理看来,他们倡导将“义”作为管理的最终价值诉求,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儒家采取的则是义利并举,义利双赢的态度,即人们在追求利的过程中只要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原则即可。在具体的政治管理中,根据这些原理,即管理者应该了解人性的趋利性,并时刻以义的价值观规范个人行为。

儒家认为政治的有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制定的方针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力度。即为了实现政治的有效管理,管理者只有使民众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并辅之以适当的教化,政治管理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社会现实中,人们追求名利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从而对社会稳定和政治有序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根据儒家的义利观,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时,应该见利思义。因此,管理者应该坚持义以为上、大局为重、为民众谋福利的原则,要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本式管理理念。

3.“和而不同”的多元管理模式

儒家政治管理的“和”是尊重个性差异与特征的“和而不同”,这一原则在管理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种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可以说是儒家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是儒家政治管理的理想目标与至高境界。他们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社会团体内部都要实现和谐,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体现着这一理念。他们认为管理者要尊重个性的差异,肯定人的价值与权利,善于听取不同人的观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地发挥个体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使他们甘愿服从管理者的指挥,才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人际矛盾,以实现政治管理的有序、高效运作。其实,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也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综上所述,儒家政治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管理中最根本的问题,即以人为出发点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正是今天所积极倡导的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所在。儒家政治管理思想所凝聚的人类智慧和管理精髓在影响着我们,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管理模式所服务。

二、儒家政治管理的方式

1.“贵和”的管理方式

“和谐”是中国古代崇尚和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儒家政治管理的主要内容。儒家在政治管理上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关系,并把建立这种关系作为理想的目标。先贤们把“和”看做是政治管理中最宝贵的东西,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看做是最有效的管理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儒家对协调这一管理方式的深刻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在儒家看来,“贵和”是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他们既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动力,又把它作为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孟子所说:天时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是体现了“贵和”的管理方式。可见,只有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政治管理的最终目标。

2.“人本“的管理方式

儒家政治管理思想的优良传统就是“以民为本、本固邦宁”。他们认为民是人本管理的基本前提,只有真正解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并把思想通过行动落到实处,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正如孔子所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即为了达到“安人”的目的,主张养民要惠。在这样的前提下,儒家主张以性善论为主的多元论,他们要求政治管理者要尊重人、相信人,发挥被管理者的内在积极性。可见,他们注重发挥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把“得人心”作为发挥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前提,并千方百计的照顾被管理者的切身利益。

3.“仁政”的管理方式

儒家的政治管理强调“柔性”,在管理的实践中突出了“仁政”的特点。“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行宽惠的政策,施之以爱人的行为方式。所谓“仁政”即是要求把孔子的“仁”的思想贯彻到政治管理中去,把道德伦理与政治管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孟子的行政伦理思想。他们认为,要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要“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可见,这种政治管理思想是把人看做是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主要对象,并把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着人而展开,认为只有本着这种原则,才能成功地进行管理,达到“仁者无敌”的至高境界。

三、儒家政治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政治管理思想作为积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对于当代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儒家的人本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结晶的精华,它所倡导的“仁”、“民为邦本”、“敬老爱幼”的为人之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内容。管理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才能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总体素质还不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只有推进管理者的全面发展,才能大大激发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生产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为建设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形成多方和谐共生的和谐社会。

2.有助于提升人们的价值观

儒家政治管理思想的“义利观”有助于从社会心理上抑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蔓延,使管理者不在管理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沦丧道德。一方面,管理者能够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规范,这虽然不够解决最本质的问题,但是一定意义上能够从被管理者的意识形态中注入正确而高尚的因素,如利用挖掘儒家义利观所推崇的“见利思义”、“先利后义”的价值观,大力去倡导这些价值观,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遏制拜金主义的蔓延,提升自己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也能够约束过分的个人主义思想,从而使得他们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管理者竭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注重个人利益的弊端。因此,儒家政治管理思想义利观中的“义以为上”的道德追求将会促使一些管理者循义而行,以此来抑制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

3.有助于建造良好的诚信社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信犹如一把无形的通行证,它是形成和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重要法则。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恪守诚信原则,对人以诚,不虚情假意,不颠倒是非,自觉遵守诚信道德。作为一名管理者更应该把真诚待人作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把遵守信用作为人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管理者只有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平等、友好、真诚地与人相处,才能够赢得被管理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景鹏.政治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儒家;德治思想;现代价值

0 前言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内容我们可称之为德治思想。作为传统思想,儒家的德治思想不仅因其主导了中国封建社会而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它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值得我们去关注。事实上,先秦儒学德治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己经被歪曲了,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内容做深刻系统的研究,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儒家思想的本意。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中许多的精华都因为在专制政治制度下,缺乏制度保障并没有发挥作用,反而被封建统治者歪曲以达到愚弄百姓,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而在民主制度下实行德治不但不会导致人治,而且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重大意义。这也是我们现在要重新审视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意所在。

1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容丰富,但其主要的内容精髓是不变的,这里从德制、德政和德行三个方面加以系统阐述。

1.1 德制

任何统治阶级为了保障自己的思想能够顺利的实施,传承下去,都必须把它贯穿于一套完整的制度中来保证其实施。而先秦儒家的德制最初起源于“礼”。“礼”最早见于《尚书》之中,这里所说的礼只是分别等级的礼节而已。“礼”最早只是在祭神活动中存在,在古代,祭神是政治的一部分了,因此祭神的礼仪就被政治化了。这样,礼就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礼仪、礼节,而慢慢的演化成一种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礼节逐渐的被完善,演绎为一套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政治法则。从此以后,礼就可以被看做是为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的而制定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了,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1.2 德政

(1)“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思想是在孔子的《论语》为政篇第二中提出来的。原文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在继承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思想以及春秋时期的德治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强调各级的政府官员首先要有道德,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和教育百姓。统治者的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风气,还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重要的影响。

(2)“以德化民,仁政爱民”。

这些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的。孔子鲜明地提出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仁爱”学说。孔子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基础,爱民就是要爱百姓,这事仁政的基本内容。另外,孟子也提出了“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进而得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不管是民贵君轻,还是修己以按百姓,都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重民思想。

(3)“尚贤弃奸”。

通过提拔社会上优秀的人才来代表人民行使国家的权利,并维持社会的良好运行,这事许多政治家都非常关心的话题。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十分重视贤才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没有贤才的辅佐,即使圣贤之君也难以成事。荀子在怎样选人如何用人问题上发展了孔孟的思想。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是,荀子首先提出了“德才兼备”这一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最重要的是他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因此,任人唯贤也是儒家治国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

(4)治国之道,贵在修身。

重视统治者自身的修养,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一大特点。儒家认为修养的目的在于:一是完善自身,养成理想人格,即儒家之所谓“内圣”、二是通过修身达到治国平天下,即儒家之所谓“外王”,孔子认为,要建立和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应该通过领导者的“正身”作用去影响、感化百姓。把君主的道德修养与天下人的行止紧密联系在一起。荀子认为,国君是一国之中至高无上的领导者,国君的这种地位决定了他个人对老百姓的巨大影响和对国家政治的巨大决定作用。统治者只有具备了这些“内圣”的条件,“外王”才有了内在的基础。

1.3 德行

德主刑辅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具体运用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德治的重要手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德礼与刑罚相互依存,相互补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只有两者兼备才能营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儒家总认为刑罚是德育的辅助手段,其作用在于促成德治,所以被后人归结为“刑者德之辅气又称“德主刑辅”。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中并非没有法的位置,但并没有忽视法功能的存在,也并不是说要全部以道德代替法。强调的是首先要以德来教化百姓,而必要时辅之以法律制裁,矫正那些超越法律界限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必须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才能使天下太平。但是,儒家讲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有主次之分,道德是主要的,法治只能是德治的辅助。“德主刑辅”思想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结为:以德治为主,刑罚为辅;以德去刑,以刑促德。

2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实质

从以上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儒家的思想实质是想通过道德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全国上下都以道德作为最高标准。另外先秦儒家还肯定道德上的人格平等,承认人人都有人格上的尊严。先秦儒家还坚持儒家道统,把仁义礼智信构成的儒家道统视为高于政权的真理,以此制约君权。

不管在当时的生活中道德到底起到了多少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不管这种道德至上的思想在当时是多么地不切实际,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儒家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要治理好国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治国方略的实施都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儒家德治思想产生时的社会就是一个人治的社会。人治现实影响着儒家德治思想的真正实现,并且使德治思想在专制现实下表现为人治。统治者利用儒家的思想来愚弄百姓,儒家德治的思想在这种现实下被扭曲而变成统治者手中的工具。因此,应该说专制社会原本就是个“人治”社会,而不是说因为德治思想而变成了人治社会。事实上,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治背景,使得真正的儒家德治思想并没有真正实现,而且其中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还遭到扼杀与扭曲。可见,德治在专制制度下表现为人治,不是德治思想本身的问题,而是人治制度的结果。

3 儒家“德治”思想的借鉴价值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再加上儒家思想中有不少空想的色彩,他们的“德治”思想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今天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的对其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科学合理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正是对德治传统的批判性继承。由此可见,儒家“德治”思想对今后我国的治国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以民为本的思想。无论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还是“民无信不立”,“民贵君轻”,“修己以安百姓”,这些重视百姓的重要思想,虽与今天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相提并论。然而,他们的以民为本的重民思想正是当代我们可借鉴的重要的政治资源。先秦儒家就注重以人为本,我们现在的以人为本正是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老百姓永远是执政党统治的基础。

(2)德主刑辅的德治精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德主刑辅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德刑并施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道德与法律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规范机制和秩序体系,从道德本身来看,道德是人性的一种本质规定,是社会发展和人性完善的价值目标。就社会行为控制而言,道德主“内”,法律主“外”;道德治“本”,法律治“标”。儒家这些“德治”思想在历史的许多时期,曾起到过积极的社会管理效力,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是,反过来说,儒家“德治”,强调道德的作用是正确的,但过分将其夸大,以至于排斥其他手段的价值是不对的。法治和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一个健康运行的社会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抓法治建设不是反对和排斥道德建设,抓道德建设也不是反对和排斥法治建设,而是法治和德治齐抓共管,使法治和德治协调配合,以更好地调整社会关系。

(3)传统德治提倡任人惟贤的选官任官标准,要求“尊贤使人,俊杰在位”,主张除贪官、去污吏、反腐败、革流弊。这种观点表明了传统德治在人才选拔中的价值取向。好的制度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固然很重要,但是制度并不能自行,必须有人来执行,因此在再完善的制度体系中,人仍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对我们的今天的公务员选拔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严格干部选拔中的道德标准,强化对干部的道德教育和约束,培育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充分表明,社会风气的好坏,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稳定,这与干部队伍是否具有健康向上的道德风气是紧密相关的。干部做得好,以身作则,就会起到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否则“其身不正,何以正人”整个社会道德风气就会下降。

儒家德治思想中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只是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德治思想并不能像他们想像的那样实现。但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时,就要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去取精华,弃其糟粕,把儒家思想的精髓运用到新时期的治国之道中,对传统的德治思想进行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军.论语诠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俊田,林松.四书诠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北京大学《荀子》注译组.荀子新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9.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6篇

关键词:儒家;德治思想;现代价值 

0 前言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内容我们可称之为德治思想。作为传统思想,儒家的德治思想不仅因其主导了中国封建社会而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它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值得我们去关注。事实上,先秦儒学德治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己经被歪曲了,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内容做深刻系统的研究,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儒家思想的本意。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中许多的精华都因为在专制政治制度下,缺乏制度保障并没有发挥作用,反而被封建统治者歪曲以达到愚弄百姓,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而在民主制度下实行德治不但不会导致人治,而且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重大意义。这也是我们现在要重新审视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意所在。

1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容丰富,但其主要的内容精髓是不变的,这里从德制、德政和德行三个方面加以系统阐述。

1.1 德制

任何统治阶级为了保障自己的思想能够顺利的实施,传承下去,都必须把它贯穿于一套完整的制度中来保证其实施。而先秦儒家的德制最初起源于“礼”。“礼”最早见于《尚书》之中,这里所说的礼只是分别等级的礼节而已。“礼”最早只是在祭神活动中存在,在古代,祭神是政治的一部分了,因此祭神的礼仪就被政治化了。这样,礼就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礼仪、礼节,而慢慢的演化成一种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礼节逐渐的被完善,演绎为一套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政治法则。从此以后,礼就可以被看做是为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的而制定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了,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1.2 德政

(1)“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思想是在孔子的《论语》为政篇第二中提出来的。原文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在继承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思想以及春秋时期的德治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强调各级的政府官员首先要有道德,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和教育百姓。统治者的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风气,还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重要的影响。

(2)“以德化民,仁政爱民”。

这些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的。孔子鲜明地提出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仁爱”学说。孔子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基础,爱民就是要爱百姓,这事仁政的基本内容。另外,孟子也提出了“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进而得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不管是民贵君轻,还是修己以按百姓,都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重民思想。

(3)“尚贤弃奸”。

通过提拔社会上优秀的人才来代表人民行使国家的权利,并维持社会的良好运行,这事许多政治家都非常关心的话题。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十分重视贤才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没有贤才的辅佐,即使圣贤之君也难以成事。荀子在怎样选人如何用人问题上发展了孔孟的思想。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是,荀子首先提出了“德才兼备”这一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最重要的是他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因此,任人唯贤也是儒家治国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

(4)治国之道,贵在修身。

重视统治者自身的修养,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一大特点。儒家认为修养的目的在于:一是完善自身,养成理想人格,即儒家之所谓“内圣”、二是通过修身达到治国平天下,即儒家之所谓“外王”,孔子认为,要建立和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应该通过领导者的“正身”作用去影响、感化百姓。把君主的道德修养与天下人的行止紧密联系在一起。荀子认为,国君是一国之中至高无上的领导者,国君的这种地位决定了他个人对老百姓的巨大影响和对国家政治的巨大决定作用。统治者只有具备了这些“内圣”的条件,“外王”才有了内在的基础。

1.3 德行

德主刑辅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具体运用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德治的重要手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德礼与刑罚相互依存,相互补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只有两者兼备才能营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儒家总认为刑罚是德育的辅助手段,其作用在于促成德治,所以被后人归结为“刑者德之辅气又称“德主刑辅”。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中并非没有法的位置,但并没有忽视法功能的存在,也并不是说要全部以道德代替法。强调的是首先要以德来教化百姓,而必要时辅之以法律制裁,矫正那些超越法律界限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必须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才能使天下太平。但是,儒家讲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有主次之分,道德是主要的,法治只能是德治的辅助。“德主刑辅”思想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结为:以德治为主,刑罚为辅;以德去刑,以刑促德。

2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实质

从以上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儒家的思想实质是想通过道德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全国上下都以道德作为最高标准。另外先秦儒家还肯定道德上的人格平等,承认人人都有人格上的尊严。先秦儒家还坚持儒家道统,把仁义礼智信构成的儒家道统视为高于政权的真理,以此制约君权。

不管在当时的生活中道德到底起到了多少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不管这种道德至上的思想在当时是多么地不切实际,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儒家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要治理好国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治国方略的实施都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儒家德治思想产生时的社会就是一个人治的社会。人治现实影响着儒家德治思想的真正实现,并且使德治思想在专制现实下表现为人治。统治者利用儒家的思想来愚弄百姓,儒家德治的思想在这种现实下被扭曲而变成统治者手中的工具。因此,应该说专制社会原本就是个“人治”社会,而不是说因为德治思想而变成了人治社会。事实上,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治背景,使得真正的儒家德治思想并没有真正实现,而且其中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还遭到扼杀与扭曲。可见,德治在专制制度下表现为人治,不是德治思想本身的问题,而是人治制度的结果。

3 儒家“德治”思想的借鉴价值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再加上儒家思想中有不少空想的色彩,他们的“德治”思想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今天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的对其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科学合理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正是对德治传统的批判性继承。由此可见,儒家“德治”思想对今后我国的治国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以民为本的思想。无论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还是“民无信不立”,“民贵君轻”,“修己以安百姓”,这些重视百姓的重要思想,虽与今天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相提并论。然而,他们的以民为本的重民思想正是当代我们可借鉴的重要的政治资源。先秦儒家就注重以人为本,我们现在的以人为本正是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老百姓永远是执政党统治的基础。

(2)德主刑辅的德治精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德主刑辅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德刑并施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道德与法律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规范机制和秩序体系,从道德本身来看,道德是人性的一种本质规定,是社会发展和人性完善的价值目标。就社会行为控制而言,道德主“内”,法律主“外”;道德治“本”,法律治“标”。儒家这些“德治”思想在历史的许多时期,曾起到过积极的社会管理效力,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是,反过来说,儒家“德治”,强调道德的作用是正确的,但过分将其夸大,以至于排斥其他手段的价值是不对的。法治和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一个健康运行的社会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抓法治建设不是反对和排斥道德建设,抓道德建设也不是反对和排斥法治建设,而是法治和德治齐抓共管,使法治和德治协调配合,以更好地调整社会关系。

(3)传统德治提倡任人惟贤的选官任官标准,要求“尊贤使人,俊杰在位”,主张除贪官、去污吏、反腐败、革流弊。这种观点表明了传统德治在人才选拔中的价值取向。好的制度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固然很重要,但是制度并不能自行,必须有人来执行,因此在再完善的制度体系中,人仍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对我们的今天的公务员选拔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严格干部选拔中的道德标准,强化对干部的道德教育和约束,培育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充分表明,社会风气的好坏,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稳定,这与干部队伍是否具有健康向上的道德风气是紧密相关的。干部做得好,以身作则,就会起到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否则“其身不正,何以正人”整个社会道德风气就会下降。

儒家德治思想中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只是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德治思想并不能像他们想像的那样实现。但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时,就要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去取精华,弃其糟粕,把儒家思想的精髓运用到新时期的治国之道中,对传统的德治思想进行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军.论语诠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俊田,林松.四书诠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北京大学《荀子》注译组.荀子新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9.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7篇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虽然经历不同朝代更迭,但是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并形成了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自强不息、乐善好施、谦恭守礼以及仁爱精神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源源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流价值观的核心体现。这与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仁义不谋而合,两者相辅相成,从本质上都是强调维护国家的统一,讲究天下为公、人人平等,仁爱他人、爱好和平。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首先注重对人格品德的教育,儒家文化的代表之作《论语》提倡的舍生取义、临危受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恰恰符合了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可以说,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循的主流价值观,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可供借鉴的素材以及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二、儒家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方法论”问题

我们今天强调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是属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积淀的道德品质精华。但当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贪图享受、个人利益至上、鼓吹个人绝对自由而弱化国家集体的理论,也延伸到我国社会生活中,对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消极影响和严重冲击,一些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现象频频发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化解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增强民众对消极思想的抵御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当代的教育,往往是只重视理论上的口头说教,把具体文化知识的培养普及列为第一要务,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品德教育,导致培养出的人,虽然有很高的知识水平,有很精湛的理论技能,但是道德水平严重低下,且对究竟什么是道德、怎么培养道德,莫衷一是。可以说,当代教育在解决民众道德摆脱消极影响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而儒家文化,则是首推道德教育。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另一个儒学大家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不论是“孝道”,还是“心性论”,儒家思想教育对民众仁义道德的推崇可见一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儒家文化认为“人”品质的培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在长期潜移默化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方面注重道德品质、一方面又注重要循序渐进,长期教化,这恰恰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之所在。而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与现代教育中的“填鸭式”有所不同,儒家讲究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理论,让受教育者受到深深的感染。而当代教育的方法则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主动地思考,且因缺乏实际来源和身体力行的感受,导致受教育者的思想活跃度和主观能动性受到大大的限制,只会机械地吸收,这与教育上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完全相背离的。因此,适当地吸收借鉴儒家文化教育思想,可以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参考。

三、儒家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发生关系,难免会发生冲突,出现了冲突怎么化解?是进行激烈的冲突,为了追求谁才是过错方的“真理”,还是宽容大义,不与之计较?儒家文化在促进和谐人际关系方面,明确提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想,主张在矛盾面前首先加强对个人品德的修养,从而赢得对方的尊重和谅解,而不是在出现矛盾冲突时,首先想着怎么把过错推向另一方,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无疑只会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扩大,造成更大的矛盾冲突。这在个人利益日益盛行的今天,表现尤其明显。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对于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首先注重的是传教式教育,而对自我修养重视不够,这是目前道德教育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漏洞。而儒家文化注重对个人的修养,将大大有利于个人道德培养,提升个人思想境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鼓励人们的逐利行为,个人私有利益不断增加,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经济的发展往往导致人类的贪婪和私欲极度膨胀,后果就是导致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置所有道德于不顾。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注重“正心修身”,在亲友之间、长幼之间,相识的与不相识的人之间,彼此尊重彼此友善,而在利益面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君子更是深明大义,而不是为了蝇头小利就不顾一切。儒家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观念,从道德层面上加强对人的培养,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有效化解追求经济利益与和谐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儒家文化有助于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类道德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人类的道德教育,在于解决道德上的问题。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曾长期作为封建统治者用来蒙蔽民众思想使其服从统治的工具而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文化作为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可与现代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并加以继承,而对其中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比如儒家思想在规范社会秩序方面,注重实施对民众实施仁政,讲究对民众的教化,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讲究“以德治国”,用道德的力量约束人民的行为,而不是单纯地靠残酷的“吏治”、“法制”。

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讲究大一统思想,天下为公,“中国”观念深入民众之心,提高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孝道,对君主、亲族、长辈的忠孝,还有讲究仁和义,为人要正直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我们当前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谋而合。其实不仅局限于此,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对于我国当前建设多元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儒家的“民贵君轻”、“庶人安政”等重民、富民、爱民思想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历史发展证明重民、富民、爱民的执政思想是社会和谐、安宁与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获得伟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放在为民谋利上,并实行一系列的重民、富民、爱民政策的结果;儒家的正人正己、修己以安百姓、政自廉始、勤政为民的官德建设,是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精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官德建设应汲取的积极因素。此外,儒家文化还注重个人心性的修养,注重精神与品德的培养,弘扬真善美,要多善行,少小人所为,在利益面前保持淡泊,在欲望方面加以克制,实现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和谐统一。不难看出,儒家文化已经渗透到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仅从“社会主义荣辱观”、亲民爱民的施政思想,还是从个人的自我修养品德提高,在儒家文化中都能找到结合点。抓住了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要想抓好道德教育,就要从倡导儒家文化开始。

五、总结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新儒家;儒学;当代价值

近现代狭义新儒家以儒学作为或安身立命,或治国理政的根源,各有其不同的主张。以“新儒家家”为代表的新儒家学者,无论其“体用不二”的仁心本体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人生价值论,“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论,抑或“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的科学发展论,还是融合康德与孔孟陆王心学的哲学诠释,都致力于以儒学的精神,探寻当代社会发展的问题和人的价值,使中国走上“中体西用”并日渐强大的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新儒学思想也随之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将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的更科学的道路,在当今转型期的中国更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一、新儒学为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经济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首要指标,中国自建国以来终于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经历改革开放逐渐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更是树立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1984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15.2%,之后均保持高速增长。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由此带来的产业发展不均衡、环境破坏等问题都在不断凸显。

新儒家提倡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平稳的、和谐的,将副作用降到最低的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转型期,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注重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对目前而言比从前粗犷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为重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遗留问题也亟待经济发展速度的降低和调整来解决。虽然按新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以和为贵的思想不可能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在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腾飞并且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的情况下,新儒家提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是最符合中国国情和最能解决目前问题的方案和理论落脚点。

二、新儒学为中国民主法制进程的发展提供理论渊源

解放前中国从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这与儒家思想授予人们的“尊卑有别”的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密不可分。但儒家思想中是提倡民主的,孔子的“为仁由己”的自由观念涵盖了中西各种自由观念。康君毅大力弘扬民主观念,但是他指出,由于儒家思想的民主精神只局限于道德领域,未能进展到公民人格和社会组织层面,因此中国没有建立起民主政治制度。牟宗三也赞成民主法治。他认为现代国家制度的建立,是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之处,儒家以“仁”为中心的内圣是无法开出民主科学法制的外王的。现在的外王(民主),直推是不行的,必须由内圣曲折一下,转出知性,才能实现民主和法制。

儒家的传统思想是限于道德层面的民主,与西方启蒙运动后复兴的民主建立的民主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但道德的民主却能推动制度的民主。民主是公平与正义,法制是约束与尊崇,新儒家提出的以“仁”为中心的道德觉解是民主的最高层面的体现,西方的民主制度为中国的道德觉解提供了基础和实现的路径,而只有以“仁”为中心的道德觉解与西方的民主制度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的纷争,最终实现没有诉讼的理想社会。”[1]

三、新儒学有助于公民树立“底线”思维

在讲话中提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底线思维,即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善于思考,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所必须的那份坦然。”[2]做事情之前绝不能盲目,不能头脑发热,要冷静地思考做事的风险和后果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况。即使遭遇到失败和挫折,也不能一蹶不振,应坦然面对失败,运用反思和总结以继续前行。

儒学提倡“三思而后行”,认为做事情要进行系统地思考之后,做事情才会少出错,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更要多与他人交流心得体会从而启发自己的观点。而当面对人生困境或挫折时更是“君子坦荡荡”,就是面对人生的一份淡定和从容。新儒家更是主张“天人合一”,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人,社会中的人,更是宇宙中的人,一切都是“应然”,即使面对再大的困境,也只是宇宙不起眼的一瞬,是天理使然,既然不可更改,就要坦然接受。

四、新儒W可以提升公民的哲学素养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任何一个民众的行为方式和交流方式都可以充满哲学意味,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无论是高居庙堂的决策者还是流连市井的平民,都是哲学的忠实信徒,每一个中国人都乐于并长于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提问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哲学的起点。“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3]哲学是令人智慧的学科,其他的所有学科都在哲学的思考范围内,哲学能指导包括自然学科的所有学科的发展,而其他学科的发展又能反过来补充哲学。

新儒学学者不仅是儒学的研究者,也是儒学理论的实践者,更是一个个永远在路上的思想者。冯友兰认为,中国之所以不像西方世界曾经被宗教所统治,中国民众也不像西方人民那样笃信宗教和神灵,是因为中国民众太热爱哲学,完全不需要将人生的意义寄托于宗教和神灵上,他们只会笃信宗教并为之践行,任何虚无缥缈的主张“出世哲学”的宗教都不是对人生和价值的正确引导。然而儒学以礼义廉耻的道德标准树立的人生观,不仅是对人生的引导与纠正,也是对中国民众哲学喜好的满足。

五、新儒学对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做出突出贡献

新儒学的最大价值,仍旧是致力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物质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精神文明建设却显然做得还远远不够,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大到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小到当前网络传播很广的碰瓷、地铁吃凤爪,透露出来的都是小到公民个人,大到社会整体的道德滑坡现象。政府即使设立更多监管部门、出台更多相关法案,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下策,治本之方仍旧是公民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从根源上杜绝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

新儒家大力宣扬儒学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在转型期的中国尤为可贵。不忠,政府部门阳奉阴违;不孝,父子相残,妻离子散;不仁,社会纵容恶习滋生;不爱,老人跌倒无人搀扶;不知礼,学生公然打骂教师;不义,群众围观歹徒行凶;不廉,官员搜刮民脂民膏,坐拥无数企业;不知耻,越道德底线,触法律的红线。社会上有太多道德败坏的现象,新儒家大力宣扬的道德观念是杜绝这些现象的良药,更需要教育部门从幼儿时期对学生教育的配合,和社会各界对道德观念的宣传和起码的敬畏之心,做到标本兼治。

新儒学虽然也有一些不当的观点,如蒋庆主张恢复古代礼制,用礼制来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建中国儒教,将中国建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儒教国,但如冯友兰、熊十力、唐君毅等更多新儒家学者将中外文化结合,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植根于中国的儒学为理论基础,去粗取精,辩证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去伪存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并能为人民所接受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蒋庆.政治儒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211.

[2] 百度百科.底线思维.http:///link?url=d2JdtIuP1Inl7Aj4TDGXAW6i1Cb9McSFKxio4mMXgii6yIW98EPnIXDD8NyKPPLyQgyIyqr19O0N2CMs7lTIyK.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9.2.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9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高校思想教育;借鉴价值;思想政治;研究;发展历程

引言:当今社会网络发展迅速,互联网上的内容又形形涉及范围颇广,当然其中也包含着许多糟粕文化,而大学生是现在网络上的一支生力军,许多大学生受到网络思想的影响导致其自身思想道德观念都具有重大缺陷,这也直接导致我国儒家思想这一优良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流失。国家和学校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本文就以儒家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借鉴价值进行探究。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研究目的。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单单影响着我国国民的为人品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及国民素质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儒家思想甚至远传海外,进一步宣扬了我国声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到现在为止,东亚诸国也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国家的重要思想文化,将儒家文化当作重要的思想教育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课改的逐步实施,政府和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在逐步加强,如何将儒家文化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所有大专院校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1.2研究意义。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价值对我国思想文化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儒家思想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1],不仅仅能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知儒家思想,便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儒家思想当中的教育思想符合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突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将儒家思想和当今的社会发展相融合,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学生知行合一。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孔子继承了夏商周时期的礼乐和宗法制度,孔子所提出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说法,这表明孔子的思想极具代表性,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并且其所撰写的《尚书》《周易》等书籍也成为了儒家文化中最初的经典典籍。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分裂开来,其中以孟子和荀子的观点最被世人所赞扬,他们提出了“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两种思想来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人性的探讨,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帮助汉武帝统一封建社会,他就将“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又融入进儒家学说中。这使儒家思想在帮助人们建设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开始禁锢人们的思想。

宋朝时期的儒家文化经过了张载和二程的发展,开始形成理学,南宋时期的朱熹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念相融合,理学观点发展到顶峰,而明代的王夫之则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理念。多种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使儒家思想一直被传承并发展下来。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 高校思想教育所获得发展

1.1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历来重视的工作重心,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校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一个地位逐步巩固和加强的作用[2],而且伴随着种中央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等文件的下发,表现了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这对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关于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的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方针,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教育会议的开展,提出了“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等教育理念,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2高校思想教育师资力量的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被中央和学校高度重视,两者开始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投入。学校开始建立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实功底和教学能力突出的专业师资队伍,这些教师都是通过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重重考核才确定下来的,这种高校的师资力量能够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同时党中央也开始将党和团组织在高校中普遍传播和建立,这种党组织和团组织的思想工作的建立有助于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建设,定期在校园内开展思想政治品质的宣传和定期发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宣传页和书册。

(二) 高校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教育太过限制于书本和一些空洞的说教,这种课堂上的政治思想教育一般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即便拥有教学系统的理论学说也无法将其真正的刻入学生的脑海中。而且高校思想教育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和学生在施教和学习过程中也缺少哦相对的激情。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教育建设这些主流文化时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金钱的诱惑下开始只注重短期内的经济交易而不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也受其影响,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没有金钱重要。这种风气的形成也表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在逐渐的缺失。

四、 儒家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4.1组织富有儒家思想的校园文化活动。儒家思想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高校应当加强对儒家文化思想的重视,经常组织富有儒家思想的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将文化与实践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儒家思想对自身的影响。

4.2汲取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对于“德行”的培养,儒家思想注重个人的内在德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相符合,将儒家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和改变,也可以将儒家思想通过高校这一大平台进行传播和发展[3],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

4.3采用多媒体教学。时代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步,教育工作也应当如此。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师的教学资源和更加形象生动的对儒家思想进行解释和传授。也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儒家思想文化。

结论:儒家思想做为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情况下,高校影响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中,这样能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并将儒家思想发张和传播下去。儒家文化做为其中优秀的主流思想,一直为我国国民的思想品质具有重大影响。而且为我国不同的发展时期创造着不同的发展文化,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学生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其思想政治品质对自身和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长生. 论儒家仁学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J]. 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4(2):208-210.

[2]宛惠哲, 吕婷. 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J]. 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2014(8):2-3.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孝思想;内涵;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儒家孝思想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其主要内涵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养体”和“养志”。

1.儒家孝思想的“养体”

孝之“养体”,就是指以尊敬的态度、愉悦的心情来奉养父母,使其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达到满意。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做,何以别乎?”①儒家的经典《礼记》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比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②即儿女尽孝,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做,冬天要让父母生活的温暖,夏天要让父母生活得清凉,晚上要让父母休息的舒服,早上要向父母请安。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另外,奉养父母,尽孝子之心,要有愉悦的神情。《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③意思是如果某个人是孝子,他必然会以虔诚的态度,一心一意的奉养父母,把这件事当做自己人生中幸福和快乐的事情。这就是孝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赡养父母的人,要深爱父母,并把孝敬父母看成是一种很幸福和享受的事情,而不是把父母当成累赘和负担。

自古以来,普天下的孝子都有一种遗憾,那就是让他们有所成就的时候,父母已经离世了。古云:“椎牛而飨墓,不若鸡豚之逮存。”④意思是说,与其到父母的坟上杀牛献祭,不如让父母在活着的时候能让他们吃上鸡肉、猪肉。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要是父母生病,就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以尊敬之心赡养父母,不仅体现在儒家学说的大力倡导上,还体现在进行制度建设时的严密操作。儒家在宗法制的基础上进而把孝的思想注入,强调了孝在政治生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思想层面的垄断。从汉代开始的选官制度以是否行孝为标准,到清代明确规定的各种礼仪、孝制;从最初的制度设想和模型开始,到最后的制度定型和规范。孝的思想渗透到了制度和意识的最深处,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内核之一。孝的“养体”就暗合了人的本性和制度设计的要求,从而成为了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成为人们从内心深处认同并一以贯之的行为习惯。一直延续到近代、当代,这种思想或多或少还起着作用。

2.儒家孝思想的“养志”

孝之“养志”,就是指让父母生活得快乐舒心,心满意足,无忧无虑,这主要是指精神方面。做到这一点,要比“养体”困难。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养体”自然就归属第一层,而“养志”就比较高,归于第三层。

关于“养志”,中国传统道德有很多具体规定。

2.1 强健自己的体魄,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让父母担忧。《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⑤《孟子・离娄下》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⑥这些都指的是作为子女要强健自己身体,珍爱自己,不做没必要的牺牲,不让父母挂念,担忧,这作为孝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注意的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并不提倡无原则的惜命,而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2.2 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积善成德、维护公德。 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鲁国的一个人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⑦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言外之意,不言自明。这句话的深意还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让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 做子女的要是能够做到这点,这就是尽孝了。

2.3 顺从父母,要以父母的言行规范为前提。如果父母的行为不合乎规范,不合乎道义,做子女的就应敢于直言,敢于谏劝,避免父母陷于不义。《荀子・子道》曰:“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⑧这段话说的很有道理,听不听君主的话取决于他有道无道,听不听父亲的话取决于他符不符合社会公德,这才是做人首要的原则。

2.4 子承父志,实现长辈未竟的遗志。长辈生前有一些远大的志向,由于种种原因而没能实现,做儿女的要接过这些艰巨的任务,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并且发扬光大。孔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也。”⑨因此,历史上许多人都践行了这一传统道德。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而班固也是因为继承父志而写成了《汉书》。也正是这一传统美德,使得中华文明更加源远流长,更加灿烂。

2.5 为人处世,慎言慎行。能够让自己“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从而使祖辈光耀,声名远播。一个人严格要求自己,和别人友好相处,重视荣誉,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珍爱,也是对父母声名的珍爱。这也是养志里的一个重要内容。

2.6 精忠报国,建功立业,为祖辈争光,也是孝的具体体现。人常言“忠”“孝”两难全,认为忠国与孝敬父母是难以兼顾的事情。其实,在土家孝道思想里,他们是统一的。曾子在孔子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由事亲至孝扩充为五伦之孝,认为除了尊敬,供奉长辈外,还要积极进取,尽忠报国,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⑩儒家的孝思想,不仅有利于家庭和谐,更有利于国家发展,确实有益于世道。

3.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前,中国正步入“老年社会,但是社会上关于子女”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孝道在当今社会仍然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心目中仍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其次孝敬老人是晚辈回报长辈养育之恩和亲子之情的表现,反映的是人类反报恩的人性特点,这种情感的需求有深厚的亲情做基础。侍候双亲、与双亲共同享受生活,符合现代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观。再者从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来看,无论是“三代同堂”还是所谓的“核心家庭”代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老年人依然为家庭为社会发挥着余热。尽管老年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处于主导地位,但在传承文化、传授经验、道德监督、家庭美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助于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最后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迫近,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不够完备的条件下,家庭孝道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其对老人的精神满足和心灵慰藉的功能是社会赡养不可替代的。

注释:

①朱熹,金良年.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为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9.

②崔高维.礼记・曲礼上第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③崔高维.礼记・祭仪[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58.

④陈确.陈确集(养生送死论二首丙申)[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156.

⑤曾参,于忠伟.孝经名家讲解[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⑥朱熹,金良年.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离娄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78.

⑦朱熹,金良年.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为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9.

⑧高长山.荀子译注荀子子道篇第二十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⑨朱熹,金良年.四书章句集注.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⑩崔高维.礼记・祭仪[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朱熹,金良年.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道德教育;现代价值

近几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这种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国文化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一朵奇葩,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舞台上始终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儒家文化的焦点主要聚集在其道德教育上,在儒家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了儒家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儒家的德育思想十分丰富、系统,尤其是孔子在这方面的诸多贡献,对此进行深入的挖掘有助于我们的统治者古为今用,为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考价值。

第一,儒家德育思想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提出了立志有恒,并把追求修养目标的超越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孔子不断地激励他的弟子要立志、言志,在他的激励下许多弟子都早早树立了自己的志向,比如冉求有志于使民富足。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意义重大,它向我们强调了做人要注重树立自己的人格理想,德育教育的中心就是教会人们怎样做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现今,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放逐理想、鄙视崇高的思潮,这是现代德育教育应重视的问题。高尚的理想可以激发一个人的上进心和创造力,可以启迪一个人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奋斗的动力,是前进的坐标。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一个人的信念决定一个人怎样活着,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信念混乱必然带来认识上的糊涂,以致迷失方向,步入歧途。所以,在德育教育中儒家的超越性教育有重要的意义。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空话大话,它解决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问题。在有限的人生中,怎样获得一种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的境界,这确实事关重大。

第二,儒家思想教导我们要“爱人”,正所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德育思想中“仁”的核心,儒家所提倡的“仁”的思想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也是做人的最高准则。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人一定是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当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时特别需要这种“爱人”的精神。

一个人自爱就会有自尊心、羞耻心、责任心和自信心。这样就会懂规则,有教养,才能被社会接纳。当我们在和他人相处时,要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推己及人,互相体谅和理解,这样才能很好的与人相处;当我们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要有一颗宽恕之心。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在竞争基础上合作,在合作基础上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在竞争与合作中我们更需要有一颗宽恕之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一位企业家感言:“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如果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很高,那他自己一定会感到身心和谐,如果他有一颗宽恕之心,那么他和他人相处便会使整个群体和谐,如果人人都有这种“爱人”的精神,那么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便不再是一个难题,而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建立起来的社会。

第三,儒家德育思想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克己内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这些儒家言论正是对此要求的最好诠释。儒家要求人们要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克欲制情,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达到“安仁”、“执礼”的目的。这个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只有对日常行为不断的反省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予以改进,最后才能不断地进步,走向更高的境界。

近期新闻媒体一直报道的好几起幼儿园凶杀案,我们可以从案件本身发现一共同的原因,即所有的作案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病态心理,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仇视,对生活近乎绝望。或许他们在社会确实遭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又或者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难,但是他们都没有认真的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内心。或许一些问题真的是社会所导致的,但我们要明白社会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诉诸于自己的内心,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断地改正错误,最终求得内心的一种平衡,获得感情上的慰藉。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其解决的办法,所以我们一定不要采取极端的做法,那样就害人又害己。

第四,儒家认为单纯依靠刑罚和行政手段来治理社会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使国家得到治理,社会得以安定,根本途径是通过道德教育。因此孔子提倡“德治”,主张以德治国。孔子还认为要对百姓民众“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实行“德治”,这样既能使百姓“有耻”,具有道德自律和道德自觉,又能使百姓“且格”,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遵礼守法,诚心从善,也就是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国泰民安的政治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教育对于维护稳定、有序的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也是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很多一直掩盖的社会矛盾在这个时候都显露出来,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的,给正常安定的社会秩序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政府除了采用刑罚这个强有力的手段之外,还需要借助于道德教育,或许道德教育在消除这些的源头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人民的道德自觉,提高其道德水平,让人们学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不符合道德的行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的发生频率,从而实现很好的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目前我国正在大力进行道德建设,要想使道德建设卓有成效,就必须从儒家德育思想中汲取其精华,加以吸收改造并指导道德建设的实践,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是历史的产物,但同时也是经历了历史呈现给中华民族的思想成果。它作为中国文化之“根”的主体,已经根植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当中。因此,如何处理时展与这个“根”的关系,成为不同时代道德建设的一个共同课题。在今天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合理地汲取其资源,保证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它的“承接性”,无疑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同时,还应发现和汲取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从他们的教育方法中得到应有的启示。

儒家德育思想的内涵十分的丰富,它这种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礼”为准则的道德环境氛围,对人们的道德养成起到了无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儒家的道德信念。而且儒家德育思想中有很多的内容在今天看来仍不会过时,有些反而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些都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法治;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95-2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儒家思想作为几千年来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依法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不仅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中的精华,更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法律历史遗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文化氛围的社会,儒家法律思想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重视教化的教育预防作用

儒家认为,实施教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专门的师长在学校进行的道德传授和训诫。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弟子遍布各国,达到三千多人,所以儒家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等许多道德观念,都是通过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传授和教化的,自然这些道德思想通过学生们的钻研和再传播,对规范、维持当时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以上这些道德规范经过千年的实践和检验,已经成为社会的公理,尤其儒家认识到刑法在维持社会稳定上必不可少,但是以道德为主引导百姓可以事半功倍。从法理上看,这些算是民间的律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另外,这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如今许多已实行法治领域的实际上还在产生作用。道德规范不可能全面代替现代社会的法律,但道德规范在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法理约束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孔子宣扬的儒家道德伦理,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都是一些封建礼教,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清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了解国民的道德水准,在这些实践基础上深刻挖掘儒家的精髓,并且运用到我们现代社会,对于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另一种则是通过统治者言传身教和倡导等形式来实现伦理的升华。儒家的倡导者们认为一国之君管理一个国家的前提需要学会自治,即要求统治者加强自身修养,端正自身品行,希望国君管理国家能够实行“仁政”。这种律己的要求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中明显具有极大的进步性,这些约束在法理上的意义与民主社会中权力制约的说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当然,儒家的自律要求是难以为继的,当时的各位统治者能够人人做到律己是很难的,但是统治者还是相当认同“贤人政治”的。突出人的作用,强调贤人因素的法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统治者的个人私欲受到抑制,黎民百姓就不会过分憎恨当政者,必然缓和社会的矛盾,所以才出现了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用现代法理的标准衡量儒家的“贤人政治”的法律文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新时期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的环境,党的自身建设也日益重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成为新时期的重大课题之一。儒家的自治思想,对我们国家如今要求依法治国,建设高素质、高效率的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各项综合素质具有启迪意义,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党的形象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2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的思想

儒家虽然重视德治和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从不否定法与刑的必要性。如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认为“用行政命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辱;用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仅能遵纪守法,而且引以此为荣耀。”这就点明了孔子所强调的品德和刑法为政治统治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他所要求的道德与法律互补的主张,正揭示了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辅相承的关系,这一观点的有效应用可以使社会秩序安定。儒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律思想,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要实现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同时,也要加强道德建设,二者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百姓行为的规范,需要两者同时具备,更不能偏废。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和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都放到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论述,并表明两者的组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两个治国方略的提出,对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深刻理解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也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

回顾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可能发现,“民本”的基本含义虽然是“以民为本”,但仅限于此来理解民本思想是远远不够的;此外,还必须弄清楚,对民是什么态度,又是以民为什么之本。只有这样,我们所了解的民本思想才有可能是真切的。研究儒家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精髓,为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服务。从中华民族努力奋斗为争取独立自强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的思想代表了专制统治者的利益,为统治者驯化百姓服务,因而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但今天,这种偏激的观点并没有辩证的看待儒家的有益思想。儒家的民本思想重视民众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权益,在历史上有其积极的意义。虽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们重民贵民、爱民安民、利民富民的思想和做法,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所谓依法治国,就是要根据人民的意志,以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立法必须反映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的保障人民的人权和民利。今天,我们正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各阶层的领导人必须强化“公仆”意识,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在做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些工作上,一定要充分尊重百姓的心声,为他们做实事、好事。这样广大民众才能看到希望,才能拥护我们党、并自觉参与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浪潮之中。同时,必须为百姓,特别是为一些社会弱势群体量身定做合适的保护圈,要切实加强法制建设,使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先进的法律文化加以确认,并健康发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完善的法制建设是维系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保障。在这一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吸收外国先进法律文化的同时,更要汲取我们有着千年历史的儒家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的真正价值得到体现,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对于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徐祥民.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武树臣.儒家法律传统.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 张晋藩.中国法律史.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5] 陈顾远.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关系

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其核心特征。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价值观念、西方价值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结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儒家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儒家思想在其中的关键地位,从优秀儒家思想为出发点,有效转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念支持。

一、儒家思想基本内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儒家思想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就是大同社会以及敬祖爱国。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重视现实,对于玄学持有消极不认同的态度。但是在战国末期的《礼记》中却详细描述了儒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儒学经典,也是儒家思想中较为少见的内容。在《礼运》中详细描述了五帝背景之下的社会发展,构成了“大同”社会图景,儒家“大同”思想应运而生。在“大同”思想中,社会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公有制社会,社会的总原则就是“天下为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最终的劳动成果以及社会财富属于共有,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共同构建了幸福美满、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来看,儒家思想讲求“仁”,也就是“仁者爱人”,实际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重视对人的爱护以及尊重,根据这个理念逐渐派生出来了仁义礼智信等等,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道德理念社会化以及实践化,使得道德理念深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基本内容,分别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念的最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本概括,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有效诠释;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则需要从个人角度出发,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构建社会道德评价体系。总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念以及信仰指导。

三、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分析

(一)直接、明确的关系

从国家层面的角度分析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于人民福祉,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国家与人民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家思想中不仅坚持爱民,还坚持爱国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具备牢固的理论基石,这就需要尊重传统文化,保持自身精神命脉。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要坚持儒家思想理论依托的作用,明确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基础。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促使文化传播以及文化交流速度不断加快,这就需要重视宣传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同时还需要认识到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巨大冲击,明确自身价值观念以及精神观念,构建中国特色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儒家思想在其中的主体地位,避免出现对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上的照抄和照搬,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优秀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之间的有效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二)一脉相承的关系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相辅相成,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是儒家思想中并不具备的,但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等精神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在儒家思想文化继承过程中,需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从国家、公民以及社会三个角度着手来阐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这样能够有效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诸如,宣扬“仁者爱人”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持“民主”、“富强”等理论,体现出中国传统价值追求,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在儒家思想中具有“礼”的思想,但是其更多应用于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可以摒弃“礼”中蕴含的政治功能,发挥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要概括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整合现代化价值体系,实现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以及延伸,二者属于同一体系,二者相辅相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对我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把君与民之间的关系恰如其分的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生动体现出民本思想。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生动体现出人民群众利于与国家发展之间的重要观念,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精神发展的重要根基,文化需要发挥价值观载体地位,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结合社会发展特点,有效概括时代特点,构建出更加完整、更加完善的系统化价值体系,坚持博采众长的原则,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坚持“仁”的核心地位,实现仁、义、礼、智、信等融合,在儒家思想文化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儒家思想中对“文明”、“和谐”、“友善”等思想进行详尽论述,充分了解儒家文化思想,寻求思想观念上的共鸣,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论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念支持。

参考文献

〔1〕乔芬,魏继承,赵小英.儒家“明德”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启示———基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05):47-49.

〔2〕袁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05):203-206.

〔3〕陈巧玲,范雨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儒家思想渊源探究〔J〕.传播与版权,2014(08):104-105.

〔4〕沈小勇.儒家人文思想与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J〕.青年学报,2015(04):28-31.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 三纲八条目 现代价值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儒家思想为正宗,影响和指导了几千年,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对此,孔子及其以后的儒家大师均作过深刻的阐述。尤其体现在被后世誉为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关系的“德治主义”大成的《大学》之中,而《大学》又集中体现在“三纲八条目”上。“三纲八条目”所阐述的儒家管理以德治为目标,通过“修身(身修)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外治)两条途径具体实施的。

首先是“修身”。“修身”被儒家看作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没有“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这里主要是指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修养。此外,结合“三纲”和孔孟等儒家大师这方面的有关论述,“修身”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其一,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其二,强调教化的重要性。其三,强调统治者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大学》视家为国之根本,认为家庭道德是国家治安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它明确规定:“教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使众也”。

第三是“贵和”与“中庸”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贵和”原则是人在实施“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仁爱”原则涉及处理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儒家对此非常重视。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中国人历来以中庸为美德,为人处事讲究不偏不倚,赞赏性格内向、城府深,反对旗帜鲜明,态度明朗,言辞锋利。“中庸”思维又称中和、中行、中道,也就是均衡,这种“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渗透到政治文化之中,就成为人们评价管理和参与管理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儒家管理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发源于中国,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以中国为发源地,以日本为直射点,以东亚为辐射面。

首先,儒家管理思想对日本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日本虽然与中国一衣带水,属于不同的国家,但同处儒家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通过官方和民间渠道而传入。日本圣德太子当政时所制定的《十六条宪法》,就明确把儒家伦理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发展到明治维新。在“二战”以后,日本在经济腾飞中更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的经营管理思想,无论是直接用儒家的条款来表达,还是用其他的形式来反映,都不同程度地蕴函着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

其次,儒家管理思想对新加坡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新加坡由一个亚州落后的国家一举变成经济发达的国家,从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分析,主要与坚持了儒家价值观取向的企业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新加坡的企业文化注重“培养家庭价值核心观”。

第三,儒家管理对中国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中国作为儒家文化之发源地,儒家文化对经营管理影响的程序和范围,是日本、东亚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例,它是我国曾经实行的一种管理方法则把市场调查、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对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交货期、后期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管理。它是系统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合理运用,促进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它与儒家文化的整体观有着惊人的类似,虽然前者远比后者精致的多,但二者有相似的出发点,都是从对象的整体性出发着眼于大系统的协调运行。由于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经营管理思想出现了一种新的观念即管理的协和观。这种协和观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灵魂,它以追求管理系统的协调、和谐、均衡为目标,在生产管理上实现“天人合一”;在社会管理上实现“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知行一致”。

三、正确认识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管理思想极其对经营管理的现代价值,是理论界探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怎样待儒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

第一,辩证地看待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对经营管理的现代价值,体现在日本、东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上。但是,对企业管理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儒家宣传的“重商轻农”思想,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重道轻器”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言义不言利”思想不利于调动广大企业职工的内在驱动力等等。

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047 — 02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环境形势的影响。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从何提炼而出?这必然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立足于历史文化传统,要把中华民族传统的精髓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

一、先秦儒家思想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元素

从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来分析,不难看出,它与我们今天所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一)“仁”与“民本”:文明、和谐、富强、友善

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仁道”为最高政治原则,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以礼义维护社会秩序。《论语·颜渊》中提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这里的“仁”有关心爱护之意,而后《论语》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体现对人的关怀、友善观点。孟子也提到:“亲亲,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仁”是处理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准则,从爱护亲人开始,而后“爱人”,对他人怀着一种同情、关心和爱护之意。而友善、和谐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美好品德,宽容待人,友好团结,社会也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与此同时,“仁政”思想也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于百姓安居乐业的一种认识与责任,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富国强民,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富强”也有着相似的思想因素。

(二)“义”与“礼”:公正、诚信、法治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有“见得思义”,孟子也说过:“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更是认为“义”不可缺,“义”源自于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群”与“分”的需要,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也不能不讲“义”,“仁”与“义”其实是一种统一有对立的关系,我们要有仁爱之心,但是同时又是需要“义”的合理性与节制,可见,先秦儒家把“义”看做人的立身之本和基本道德规范。“义”有着适宜、公平正义的涵义,这其中透露着为人处世的一个“度”的标准,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公正、诚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治”,不重视法治。其实不然,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古代是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用以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制。《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孟子更是提出:“徒善不足提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可见,我们早已认识到,仅仅只有道德约束或是法律制度是不行的,而是需要两者结合起来,在现代,我们依然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二、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分析

或许会有人认为,先秦儒家思想大多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些“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思想体现着封建社会对人的等级划分以及禁锢,到了今天,我们讲的是“自由、平等、民主、科学”,这些古老的东西我们已经不需要了。但是我们真的可以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丢弃吗?其实不然,先秦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民本”、“仁政”等思想中也有着人类文明价值观念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

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不能全盘西化,被普世价值所占领。我们应该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变迁、适应生活需要的情况下,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建设适合我们需要以及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是因为本质上,它既有我们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学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先秦儒家提倡的民本思想、社会和谐风气等有着相似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发展,“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族民族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产生共鸣。”①

(二)继承和赋予先秦儒家核心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提倡“仁、义、礼、智”、“以民为本”“仁政”,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其进行研究、评估、继承和改造,辨析其原义和今义,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得以新生和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它深深根治民族灵魂,世代传承,不仅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持国家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国家在内忧外患,丧失的情况下,学习到了西方的新理论,如“民主与科学”,这些新观念新理论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猛烈抨击,“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也随之而来。先秦儒家思想的理念本质上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社会秩序,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民本”、“仁义礼智”、“仁道”等理念也有着人类文明价值观念中许多的一般性、共性、普适性等有益成分,反映了人类价值认识中的许多价值共识。在以往的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处于主流的位置,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儒家思想的一些价值观和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

三、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侵入与冲突,面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呢?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既要根植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凝练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也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其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中国人民最熟悉的语言和最易记又宜传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核心价值观

先秦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如“ 公平”、“民本”、“ 和谐”等既是先秦儒学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又讲“君子和而不同”,要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这里有着“和谐、友善”的影子。我们今天倡导“公正、法治、诚信”,先秦儒家思想也有“君子喻于义”、“舍生取义”、“不学礼,无以立”、“礼不可废”的说法,提倡“仁政”同时也用礼法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与人相处要诚信待人,不取不义之财。 先秦儒家典籍也提到了“民主”一词,但是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democracy)不是一个概念,先秦典籍里面提到的“民主”意思是“为民做主”或“民之主”,就是说要为百姓负起责任,要处理好百姓们的事情。那么最大的“民主”也就是君主了,同时也说明了君主要肩负最大的责任。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中,其实也包含了一些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相通的思想因素,比如,只有对百姓负责的人才能担任“民主”一职,在“民贵君轻”、“民本”等思想中蕴藏着人民大众是国家主体和政治基础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民主精神相通。为了让这些文化精髓富有现代气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创新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科学的、现代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传播广泛,我们今天要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继承。我们应当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时展要求,对先秦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的分析与改造,同时吸纳其他文化传统的优秀价值观,树立符合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普遍伦理和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平等、民主、科学、自由、博爱”等西方文明和传统的中国文明进行碰撞,时代的变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但是既不能全盘接受西方理念也不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全面继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成功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也必须坚持这一基本经验,在坚持这一基本前提下我们也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大胆地吸收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核心价值观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有益成果。

〔参 考 文 献〕

〔1〕戴木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和前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周桂细.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徐克谦主编.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钱穆.讲堂遗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黄岩.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J〕.理论与研究,2012,(08).

〔8〕贾磊磊,潘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