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

移动通信领域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1篇

精准营销和M2M技术

SAP对本次展会的重视显而易见,包括SAP亚太及日本区行业价值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Adaire Fox-Martin,SAP全球执行副总裁、SAP中国研究院总裁孙小群,SAP全球移动战略和解决方案管理高级副总裁Nick Brown,SAP亚太和日本区移动商务负责人Steven Medeiros和SAP大中华区平台解决方案总经理陆大昕等在内的多位高管都出席了本次展会,并接受了媒体专访。

加拿大蒙特利尔经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大部分市民都会下载一个移动公交应用。这个应用能为用户提供如公交线路变动、优化公交出行线路等信息。当地公交运营公司邀请了包括零售商、咖啡店、展会场所和旅馆在内的2400多个合作伙伴加入该应用。该应用具有定位功能,且用户可以上传个人偏好。这样,合作伙伴即可通过该系统对用户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并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推送。这是通过SAP移动解决方案来实现精准营销的典型应用案例。

SAP看重的另一个移动应用市场,是M2M(机对机技术)所带来的。Fox-Martin指出,采用M2M技术,借助无线装置捕捉实时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应用系统中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商业决策结果,如应采取怎样的商业行动是让SAP感到非常兴奋的一个M2M技术亮点,他们可以据此改进业务流程。目前机对机商务模式主要有移动物流管理、移动支付、移动监控等。

Harris Interactive最近公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超过30%的被调查的IT决策者认为,智能化城市将是通过M2M技术部署收益最大的领域。Fox-Martin认为,要想实现当前被热议的互联城市愿景,需要有一个基础架构来支撑,进行大数据分析,并通过移动设备来获取信息和交付,而SAP是能够提供这三大领域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供应商之一。

Nick认为,SAP在移动应用领域的优势是能够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在完成Sybase、Syclo、Ariba的收购后,SAP已经拥有移动平台、移动设备管理、移动应用管理和移动内容管理全面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关注电信合作伙伴

SAP早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管理软件供应商。在移动市场,除移动解决方案外,SAP还提供移动平台。这令SAP更加重视合作伙伴的维系。陆大昕说,SAP很重视中国合作伙伴,希望更多人使用SAP移动平台和移动解决方案,基于SAP技术来构建具有知识产权的应用。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通讯技术;应用领域;移动设备

一、前言

通信技术应用日趋广泛,移动通信必将深入现代社会的各个层次,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拥有一个独特的平台,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为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我国非常希望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讯技术,经过不断努力,及大量的实践研究,在二代GSM标准的基础上,推出了EDGE标准,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

1.手机的移动网络建设

无线技术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通讯在线路铺设上的缺陷,大大降低线路出现问题带来的不便,既节约了成本又使通讯变得极为便利[1]。在早期发展移动通讯技术的时候,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语音通讯,使得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电子元件的集成度较低,初期的移动手机自身的体积显得过大,信号的传输技术相对薄弱。随着数字信号的出现,根本上解决了信号不良的问题。手机移动通讯技术是移动网络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移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多年以来我国手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在二代通讯的基础上不断升级,3G网络与传统2G网络相比,不仅提高了网络的速度,更实现了视频通话等功能。

2.计算机等设备的网络覆盖

便携式计算机的出现现代商务是一项重大的研究成果,由于网络覆盖的交叉对于信号的可靠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降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误差,需要对软件和硬件进行技术革新。计算机网络的覆盖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无线连接状覆盖,一种是节点式有线连接[2]。在保障信号传输的过程中,计算机对信号的识别就尤其重要,匹配良好的计算机处理器既能有效的接收信号,还可以提高网络速度,形成良好的网络供应环境。

3.移动通讯技术在交通方面的应用

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方面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特别是对于路政、救援、监管部门来说,对于移动通信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目前大部分高速公路段仍然采用无线图传、卫星等简单技术手段实现:随着3G技术的成熟和3G网络的覆盖面日趋完善,通过3G网络实现语音、视频、数据传输的技术将成为未来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的主要手段之一[3]。道路方面需要严密的监管,通过实时监控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三、移动通讯技术应用的现状

1.移动通讯技术应用的不完善

虽然移动通讯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接近于成熟技术,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依然存在某些问题,大大影响了系统的正常运转。如手机在某些情况下发生无法接通的现象,这就是所说的接通率存在问题,移动信号的大面积覆盖还不够全面,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存在干扰或是有盲区的现象。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信号很容易扰,移动设备的增多导致信号变弱,甚至串频的情况发生。

2.目前我国移动网络应用状态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人们对高科技的认可,尤其是移动设备的出现,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改变,移动互联网近几年的热度只增不减,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的网络人群分布在城市,主要以男性为主,大多数是青年人群在密集使用网络。智能手机的使用较为广泛,年龄层次不一,在智能手机上使用搜索引擎的占有35%,观看视频的占有43%,社交的占有20%,其它2%。

3.外部因素对移动通讯网络的影响

自然条件下对移动网络的影响很大,如暴雨、海啸、地震等天气条件较差的环境下,信号会产生中断,甚至会消失掉。较大的雷雨天气,空气中的微电子会对信号产生强烈的干扰,导致信号无法正常传输危机人身财产安全,因此一定意义上信号的传播是受到外部因素限制的。

四、未来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

1.新型调制技术

调制技术是决定系统频谱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人们正在致力于研究开发一些更能适应复杂通信环境的调制方式,多载波调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多载波调制的原理是把传输的数据流分解成若干个子数据流,每个子数据流具有不同的码元速率,然后用这些子数据流去调制若干个载波。由于码元周期长,因而对传输信道中的时延扩展和选择性衰落不敏感,或者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多载波调制具有抗多径扩展和选择性衰落的能力。因此,多载波调制手忙脚乱的各个子载波必须满足一定精度和稳定度的要求。

2.多用户信号检测

随着移动通信用户的逐渐增多,多地址信号干扰程度增大,通信质量逐步下降,为了保障通信质量不低于预期的要求,需要限制用户的最大数目。即使用户的数目不是太多,如果个别信号的发射功率远远超过有用信号,有用信同样会受到它的压制。此外,设置自适应天线阵列和进行有效的信道编码等都有利于减少多址干扰的影响,然而,多址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在信号检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消除多址干扰,采用了多用户信号检测器筛选浏览的方式来降低干扰风险。

3.网络结构多层化

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初期,网络结构的设计和规划主要是区域性的覆盖,基本出发点是保证在所需区内不出现任何通信死角。人们注意到用户密集度的不同对信号的传输是有影响的,如在市区采用小型小区覆盖和在郊区采用大型小区覆盖对比不同是较为明显的,随着网络的成功覆盖某些地区的业务需求会急剧增长,因而提出采用有针对性的网络覆盖。类似这种小区相合的网络结构仍然是单层的、互不交叠的,并没有根本上体现多层化的效果。所以要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要在各种各样的通信环境中,满足形形的业务需求,它的开发是以提高频谱利用率为标志的。网络结构的规划不仅要受区域覆盖的引导,同时还要考虑网络结构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单层的网络结构不便于通信资源的合理分配,基本上难以满足移动用户对业务的需求。

五、结论

发展移动通信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采取多元化的网络建设构架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移动通信业务的不同需求,形成移动通信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我国在网络开发技术上具有较大潜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强有力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筱林.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垃圾短信;治理平台;研究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15)12-0256-02

短消息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为垃圾短信的传播提供了途径,随着短信服务领域的发展,违法和不良信息逐渐蔓延,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损害了社会形象和民族团结,垃圾短信的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响应信产部绿色通信工程的同时,需要从技术方面着手,加大对垃圾短信治理平台的研究力度,整治违法和不良信息。

1垃圾短信概述

1.1垃圾短信的概念

在应用短信服务的过程中,凡涉及到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色情信息、封建迷信、、暴力、走私等相关的短信都可以称为垃圾短信。垃圾短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由地下短信群发公司发出的广告短信、不法分子发出的违法短信、公众间流传的不良短信、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发出的短信。不论是何种垃圾短信,都严重干涉公众的正常生活,严重者引起社会动荡,破坏国家稳定,具有十分恶劣的影响。

1.2垃圾短信的形成原因

在法律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管理系统,相关规章对短消息没有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规范,对散播垃圾短信的人员或机构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打击措施,导致一部分违法人员变本加厉。在发号制度方面,有的手机号可以先通话后交费,也有的手机号可以预存话费,预存话费的手机号购买时不用提供任何身份证明,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一次购买多个号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国内手机发号制度的混乱是造成垃圾短信频繁的重要因素。在监控方面,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的监控力度不够,技术开发程度不高,只能识别信号的传输质量,不能过滤短信的内容,导致垃圾短信泛滥。

2垃圾短信治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2.1设计需求

治理平台的重要功能是要实现移动通信运营商网络对所有短信的监控,找出非法垃圾短信和广告类短信,经过系统确认后停止传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从众多的短信中找出真正的垃圾短信[1]。

2.2垃圾短信治理平台的设计思路

手机短信业务的流动路径如下:用户A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交换机SMSC(短信中心)短信网关GSM交换机用户B。为了实现短信的监控,需要控制垃圾短信的源头,例如点对点MO短信、AO-MT短信等,需要将垃圾短信的监控平台设置于短信中心和短信网管设备,总体设计思路如下:监控平台与短信中心相连,从短信中心采集消息内容、发送和接收号码、发送和接收时间信息,为了简化设备和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需要从短信中心采集AO信息。消息汇集监控平台后,按照预定的规则对短信内容进行核查,所有检查工作系统自动完成,保证客户的隐私和通信安全。判定为正常发送行为的用户,对短信内容不做处理,判定为异常发送行为的用户,利用HLR将短信发送功能关闭,短信通知关停原因。其中FTP(文件传输协议)连接监控平台与BOSS(业务运营支撑)系统。SMSC表示短信中心,HLR表示用户归属寄存器,存放客户的基本信息,实现客户号码使用功能的限制。

3垃圾短信治理流程的实现

3.1TCP/IP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网络互连标准协议,主要包含四个分层。(1)数据链路层:是TCP/IP协议的通信网和借口的总称,其中通信网主要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2)网络层:网络层中含有重要的协议,例如互联网协议、地质转换协议等。(3)运输层:运输层提供传输控制协议和用户数据协议。(4)会话层至应用层:主要包含文件传输协议FTP,FTP主要应用于访问远程机器,保障用户在本地机和远程机之间进行文件操作,FTP工作时建立两条TCP连接,一条用于传送文件,一条用于传送控制。

3.2网内点对点短信

网内点对点短信的监控业务主流程一般采用HLR控制流程,采用这种控制模式,终端用户可以向短信中心提交垃圾短信,监控平台可以批量获取短信中心处理过的所有信息,按照预先定义的算法,监控平台可以生成嫌疑黑名单,BOSS系统从监控平台获取黑名单信息,对黑名单信息进行判定后对其进行增删,BOSS系统以增删后的黑名单为标准,向HLR发出停止用户短信功能的指令,终端用户向短信中心提交短信后,不能继续发送垃圾短信。在解除黑名单时,中断用户办理不再发送垃圾短信的协议,BOSS系统将用户的处理请求发送至HLR,HLR根据系统的判断结果确定是否开启用户的短信功能,向BOSS系统做出应答,终端用户向短信中心提交短消息后,短信中心将按照正常的短信处理模式将短信发送给监控平台,监控平台再次判定是否为垃圾短信。

3.3网间互联互通短信

针对异网互联用户发送的垃圾短信,必须实现短信中心对消息的限制,或者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通知其他运营商,而不限制本地的短信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支持白名单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对重要的一网客户不做限制。如果短信中心不限制异网互联用户发送垃圾短信,异网终端用户向短信中心提交垃圾短信时,被叫号码为本网用户。之后异网短信中心将信息路由提交给异网互通网关,异网互通网关将信息发送至本网互通网关,本网互通网关将信息提交至本网短信中心,监控平台可以实时从短信中心获取已经处理过的短信,按照预定的算法生成告警信息,包括发送号码、发送量、时间等。BOSS系统从监控平台获取告警信息,对信息尽心判定后将结果通知异网运营商。

3.4垃圾短信治理平台的处理流程

过滤模式中包含直接阀值过滤和智能判断过滤。以5min内同一号码或端口发送短信量为过滤阀值门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阀值进行调整,例如5min发送20-50条短信,如果同一号码或端口发送的短信数量在规定的时间内超过规定阀值,则监控平台直接给予关停。在智能判断过滤中,针对连号或隔号的状况,最快在5min内识别垃圾短信,发送垃圾短信的号码进入到识别库中,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判断,对垃圾短信进行处理[2]。

4垃圾短信治理平台的实施

4.1物理接口

垃圾短信的监控平台与短信中心和BOSS系统相连,只有实现与短信中心的连接,才能获取短信流量信息和短信关键字的内容,只有与BOSS系统相连,才能正确处理符合发送垃圾短信的号码。监控平台与短信中心之间利用FTP接口实现数据传递,包括短信中心发送的信息文件和监控平台发出的黑名单信息,因此可以将短信中心看做是服务端,监控平台看做是客户端[3]。监控平台与BOSS系统之间利用FTP接口实现数据传递,包括监控平台向BOSS系统传送嫌疑黑名单信息,BOSS系统向监控平台传送黑名单的同步信息文件,此时将监控平台坎索服务端,将BOSS系统看做客户端。

4.2垃圾短信硬件需求

硬件方面需要具备与短信中心相连的完善的数据接口,能够定期从短信中心获得准确的数据,同时硬件设备需要具备与BOSS系统相连的接口,能够接收BOSS传送的黑名单,也能将黑名单信息提供给BOSS系统,硬件设备需要具备储存功能,能够从短信中心获取MO数据和AO数据。建设完善的垃圾短信治理平台需要对短信中心进行改造,改造过程中不得影响正常的数据处理流程,短信中心可以将处理过的信息打包,将信息提供给监控平台,自动加载黑名单信息,自动拦截黑名单中的用户信息。另外,垃圾短信治理平台需要对现网BOSS系统进行改造,例如BOSS系统必须定期获取嫌疑黑名单信息,并自动对黑名单用户进行确认,对白名单用户进行维护,定期对黑名单用户进行增删,根据用户的请求向HLR发送开机指令,或根据垃圾短信的判断依据关停用户的短信业务。

5结语

将垃圾治理监控平台投入应用后,本地区垃圾短信泛滥的情况得到治理,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客户的投诉也减少了,整体效果良好,客户和短信服务市场都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政府对该项目的研究开发给予了好评。对工程项目而言,重点是要考虑稳定性和高效性,在短信监控平台的设计过程中,如何挑选出垃圾短信的特征和发送用户的特征是关键的一步,在实际网络运营中,必须通过系统的帮助抓住符合垃圾短信标准的信息,找到精确的话务模型,不断调整垃圾短信的过滤方式,提高垃圾短信的治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治生.垃圾短信治理及核心拦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9

[2]沈超,黄卫东.数据挖掘在垃圾短信过滤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8(1):21-24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集群调度;无线专网;POC业务;移动办公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078-02

现今随着国内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机场地勤保障部门的调度指挥协调工作越发繁忙,其运作效率会直接影响到航班运行的正常率。引入新技术适应业务发展,提升调度作业效率势在必行。

1当下地面集群调度业务应用分析

1.1 TETRA

TETRA陆上集群无线电系统,属于基于数字时分多址(TDMA)技术的专业移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工作在VHF150MHz~UHF900MHz频段的专网调度系统。可提供多群组调度,短信息服务,分组数据服务以及数字化全双工语音服务。现阶段使用专业生产调度的公共运输服务类行业基本使用基于TETRA的专业集群通信系统。

1.2 集群调度使用现状

使用TETRA系统可实现点对点单呼、点对多点组呼、单向点对多点广播呼叫的语音话务业务。通过专有的网络管理接口,可以实现后台遥毙,通话录音监听,分组管理及呼叫优先级划分等管理手段。TETRA支持的多媒体接口,还可以进行短信息的发送,进行文字及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交互。由于是专网通信系统,可以有效防止外界干扰。TETRA技术设立的空中端到端加密等通信加密协议能很好的保障公共运输领域的生产调度安全。

1.3现有移动办公系统现状

随着现代无线网络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性能的飞速提升。不少企业开始尝试将生产办公系统部署在移动终端上,以减少专网办公的环境限制。在民航系统的地勤保障工作中,多部门需要录入相关业务数据,如飞机加油加水量,运输行李的配重信息。客舱清洁的完成时间等等。信息零散但对运作效率影响至关重要。数据汇总的传统方式是处于一线工作的专职人员通过集群调度系统口头汇报数据给后台管理人员录入。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口误等数据错误和通报不及时等情况。

引入移动端生产管理系统后,一线工作人员需多配置一个具有无线网络的PDA掌上电脑,PDA内置了生产系统客户端,可以录入相关调度保障数据。通过GPRS,WIFI 等形式的无线网络传入生产系统;同时也能接收管理人员下发的文字或图片类的业务信息反馈。使用移动端的办公业务系统极大方便了调度保障部门的生产数据采集跟新,对运输调度效率提升作用明显。在应对诸如节假高峰期客流,大面积航班延误等特殊情况时候的优化调度资源起显著作用。

1.4现有技术发展瓶颈

TETRA专网集群调度系统的易用性,稳定性有目共睹。可专网的架设运维成本比较高,系统需要搭建基站及基站间通信链路以及交换系统的建设。基站的选址建设会决定手持终端的覆盖效果,是主要的建设运维成本,在遇到使用地域扩充以及用户终端量增加的时候就需要新建基站及相关传输交换系统。

使用上,由于传统的TETRA专网系统是使用电路交换技术,基站使用的信道资源也有限,如遇极端天气等造成机场大面积延误情况,各地面保障部门都在紧急调配的时候终端对信道的占用比例极高,会出现基站收发机信道转发处理能力饱和。造成部分终端无法发起呼叫,影响调度作业。

移动端办公业务系统的引入,而目前主要使用公网无线网络进行业务传输,数据安全性没有保证。此外一线工作人员随身又多携带一台PDA。再加上TETRA对讲机及其他工作道具,随身物件太多累赘,影响地面一线工作的效率。

2基于POC对讲的业务平台整合

随着新型基于ANDROID系统的智能终端飞速发展,以及4G网络等无线宽带技术的应用覆盖。现在可以使用专用的智能移动终端,整合移动办公业务系统和基于POC技术的集群调度系统及后台指挥调度系统,可使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专业运输调度行业一线工作人员的整合业务平台。

2.1 VoIP

既是网络语音技术,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以数据封包的形式在IP网络实施传输,其最大优势是能广泛采用IP互联网络,提供语音、视频、数据交换等业务。

2.2 SIP

会话初始协议,是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用于创建、修改和释放一个或多个参与者的会话,广泛应用于NGN下一代网络及IMS(IP多媒体子系统)网络中,支持应用于语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

2.3 POC

PTT Over Cellular,就是运用于移动网络的PTT(Push-to-Talk 一键通)集群通信系统,借助与移动网络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讲系统。

2.4 APN隧道技术

要成为专业调度通信系统首要保障的就是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现有的TETRA系统是专用网络。而现在移动网络运营商可以提供面向企业级的端到端空中加密网络VPDN(虚拟专用拨号网络),移动终端可以使用L2TP隧道协议通过无线网络登录企业内网,保障业务平台到公司后台的数据通信传输安全性。

2.5 IP交换技术

使用VoIP技术,以SIP协议为基础的POC业务,能满足NGN网络发展的需求,能很好的与同是NGN网络中应用IMS的固话软交换网络对接,实现跨域多网融合。相比TETRA不需要另外增加语音转换的节点设备即可与固话网络互通。POC业务能实现传统集群调度系统的单呼、组呼、广播等点对点或点对多点通信手段。而机场地面部门较多使用内线固话通信,融合互通后一线生产岗位通过对讲系统直接与场内各管理运维部门之间通信,会更便于信息沟通交流。由于采用了VoIP技术,更便于记录存储通话语音,易于日志记录查询管理。而通过SIP协议的对用户状态的管理,可实现调度后台管理员对终端的身份鉴权,做到远端遥毙非法接入用户,保障调度通信的安全性。

2.6多媒体通信融合

3G、LTE无线宽带技术的引入,使得除了文字,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交换外,IP网络视频电话、视频会议等业务也获得广泛应用。比如使用平台终端的一线保障人员在单呼、组呼等应用中加入视频图像,可以将现场情况通过视频发往后台调度台。调度台人员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现场画面。而通过与SIP电话视频会议的结合,处于外场的人员可以通过手持终端加入IMS网络的电话视频会议,及时获取传递重要信息,能够极大提高部门管理运作的便利性。

2.7业务系统与调度终端整合

借助于新兴智能系统所能够提供的丰富接口并提供比较友好的用户交互界面。移动对讲终端可以根据部门业务的需求加入不同的办公业务APP。比如工单流转审核、文件报文批复、或是加入基于RFID(无源射频电子标签)的物联网货物扫描系统,进行高效货物数据采集。若引入GPS定位,可以使调度台管理人员实时了解终端使用人员的地理位置,可以更直观的调度指挥人员工作。无线办公业务的运用,使得一线地面人员不受工作场景限制使用业务系统或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业务进度的实时跟新及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让调度管理更加精准。而集成了集群调度跟办公系统的移动终端,精简了随身携带设备,有很好便利性的同时也优化了工作流程。

3 现阶段发展瓶颈

基于无线网络的POC集群调度业务在国外有较好的发展,但在国内还是新兴技术领域,尤其是结合多媒体应用及业务系统的整合。目前其发展还会受制于无线网络信号覆盖的影响。同时,由于专业通信的需求,终端需要有符合军工级别的耐用级别,可目前市场上有根据该领域设计产品的厂家寥寥无几,且产品品质有限。

此外采用新式智能系统的移动终端,屏幕及系统的能耗需求,对设备电源耐用性也是不小的考验。而在应急通信上,目前依靠移动信号的POC业务,若基站信号中断就会受严重影响,不及TETRA拥有DMO直通模式来作为应急呼叫手段。因此从长远看,攻克以上技术瓶颈将大大有利于该业务平台体系的应用推广。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了现有调度运输行业集群通信系统的现状,引申介绍基于POC业务的地面无线业务平台的技术组成,并以民用机场地面调度通信行业作为应用背景阐述该业务平台的功能整合展望。智能终端和具有无线专网加密的移动网络与POC集群通信系统和移动业务系统整合的业务平台,为新式宽带多媒体集群调度系统和移动办公及业务系统提供可靠的载体平台,若获得推广今后能为各类专业集群调度工作领域提供更高效可靠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颖.固网移动网VPDN共享LNS解决方案研究[J].信息技术,2010(11):188-190.

[2] 杨川,唐余亮..基于下一代网络的SIP信令服务器设计[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3] Push-To-Talk over Cellular(POC)Architecture;PoC Release 1.0.

[4] Push-To-Talk over Cellular(POC);List Management and Do-Not-Disturb;PoC Release 1.0.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5篇

2月9日,崭新高阶域名.tel的注册营运商Telnic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公司副主席Fabien Chalandon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tel域名继2008年12月3日开始供商标持有者注册后,从2月3日起进入抢注期,开始接受公众申请。

“由全球的一些顶级域名专家、计算机专家共同研发出.tel产品可以写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Fabien Chalandon说,.tel这一产品花了9年用于研发,期间,Telnic公司一直没有收入和现金流,仅依靠筹集到的3600万美元和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的支持维持运转。

据Fabien Chalandon介绍,在只供注册商标持有者申请.tel域名的短短几十天时间内,全球已有超过1万家企业申请,其中包括亚洲品牌本田、电讯盈科、三星及新力。Telnic及注册商预计在抢注期内,.tel将在亚洲获得更佳成绩。目前只要域名尚未被注册,企业及个人用户便可申请.tel。

记者也了解到,.省略、.省略、.cn指向IP网页,而.tel则被誉为“没有网页的网络”(Webless Web),它为企业及个人用户开创了全新的沟通方式,把联络资料集中存在一个地方,并完全由用户自己掌管。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tel域名不需要建立或寄存网站,用户的联络资料一经,便可立即通过广泛的移动设备浏览,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本、手机、PDA等等一切设备。 .tel旨在令所有人都拥有在互联网信息的权利,不论他们预算支出有多少,是否拥有技术性知识。

第二,只需几分钟,用户便可把所有联络资料输入到.tel域名,并实时更新。企业及个人用户只要更新资料,便可立即供全球浏览。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6篇

移动医疗是电子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认为是医疗领域21世纪最具潜力的创新性技术。移动医疗应用主要由数据采集及展示层、传输层及平台层组成。 移动医疗的应用特点

需求潜力大。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需求潜力大。

一是国家卫生管理,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大。随着国家卫生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为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卫生部将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对信息采集与发放的建设,进而推动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二是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发展需求大。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作为临床的重要补充有巨大需求,将促进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三是保健与养老,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大。随着老龄化及慢性疾病的发展,老人和慢性疾病人群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人群通常需要频繁的检查生命体征(如心率、温度、脉搏、血压等),以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而移动领域移动应用可以有效且低成本解决长期监护问题,实现随时随地监测、分析、指导。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需求巨大,进而推动行业应用高速增长。

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突破医疗的地域约束,能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移动医疗将信息技术、无线设备与医疗技术相结合,让地处偏远地区的患者接受及时诊治,将疾病进行有效筛查,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分配,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

保障医疗安全。医疗机构在对病人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护理人员交接环节的失误,以及在发药、药品有效期管理、标本采集等执行环节的失误。移动医疗借助无线网络可以更好地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终末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有效监控完整的医疗过程。

提高工作效率。 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使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床旁的扩展和延伸成为可能,可以实现医院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优化临床医疗、护理任务的过程控制,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帮助解决高素质医护人员短缺的状况,提升医疗工作效率及医疗管理的水平。如医护人员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直接调阅患者的化验报告和相关资料,从而掌握最新病情,并在病人床边记录患者动态信息,减少了在病房和工作站之间来回行走的时间,增加了诊断、治疗病人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移动互联网应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和运作模式,它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影响了医疗信息化的多维度应用,基于移动技术与网络技术融合的医疗信息化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单一互联网应用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锁定在一个个固定站点中的信息释放出来,每一个活动的个体都成了移动的网络节点,充分发挥了无线互联网的优势,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了医疗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具有多方面优势,有利于多层面、多专业集成,通过整合协调,发挥它们的整体效能;有利于医疗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沟通,促成良性互动的要求。由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众多优点,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已经在开发移动医疗的业务,在商业模式、通信技术、生理信息采集器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研究。目前,全球已有近130项移动医疗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通常与物联网、RFID等技术相结合部署。国内目前已有20%的医院在移动医疗应用上有所尝试,不同程度地使用了PDA及RFID技术,但是已有的移动医疗应用,涉及应用的范围窄,只能在局限的方面发挥作用。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医疗信息传输、疾病控制、医生护士病区移动查房、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医务人员VOIP、IVPN通讯、母婴管理、病患管理、医院特殊重地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等。如江苏苏州市推出智慧医疗市民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以手机为载体,集实时挂号、预约体检、个人健康档案查询、远程治疗等于一身。市民通过手机短信、WAP软件等登录该系统后,可点选自己欲前往的医院,在网上挂号。各大医院每天会将病人的病史记录、用药信息等作为病人的健康档案,上传到由苏州市卫生部门监控的数据库内,市民通过手机登录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就可查到个人就诊信息、体检报告等。同时,该系统还能实现远程治疗,病人通过特制身体检测装置测出健康状况数据后,可通过手机经系统传递给医生,医生就可据此进行诊断。部分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领域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且面临收费困难问题。目前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仅存在硬件销售、解决方案售卖、软件应用下载收费、电话咨询服务收费、网络运营商流量收费等商业模式,其中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商业模式运营较成功,但法律规范的不健全,移动医疗运维盈利模式面向用户收取问医费用涉及网络行医执照问题不清晰。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市场化程度较低,医疗机构开放度不够。众多IT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受限。在应用领域方面,目前IT厂商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还仅仅限于地方卫生局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等层面,将移动医疗应用于移动医疗医护、医疗物联网应用的较少。在应用主体方面,目前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乡镇医院应用较少。

由于移动医疗标准缺失,使得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困难。只有实行设备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日常医疗需要,才能实现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规范化发展。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在设计理念和发展环境上的不足,造成移动医疗领域技术研发能力较弱,移动医疗行业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垄断,以至于移动医疗产业国内厂商短期内难以与国外厂商抗衡,阻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需求增长迅速。一方面我国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以移动医疗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医疗行业发展,临床医疗医护与远程医疗结合速度加快;最后我国老龄化及慢性疾病步伐加快,老人、慢性病患者的激增,对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旺盛。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基础牢固。随着低成本的手机及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数千万无法接入固定电话或者计算机网络的人们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作为日常通信与数据传输的工具,移动电话的普及,为使用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的基础。

随着政府、医疗机构、IT厂商的通力合作,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预计2017年到欧洲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医疗市场,营收将达69亿美元。亚太地区和北美紧随其后,营收分别为68亿美元和65亿美元。中国的营收将达到25亿美元。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主要构成来看,GSM以及慢性病管理等监控服务将占整个市场的65%,市场规模将达到150 亿美元左右。诊断服务将成为第二大细分市场,占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15%,市场规模达到34亿美元,包括能使隔离区的患者与医疗专业人士沟通的移动远距离医学与健康呼叫中心。治疗服务将成为第三大细分市场,收入将占整个市场的10%,市场规模达到23 亿美元,当前的应用主要是确保患者遵守治疗安排的服务,如通过短信提醒用户吃药时间。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延伸,使移动医疗的应用成为可能。在过去40年时间里,移动通信设备始终坚持小型化、快速化及低成本化发展,并在硬件、软件、网络访问、标准及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提高。现在,大量的服务都可以通过更加统一、快速且便宜的宽带接入实现。另外,网络技术的无线化发展,也推动移动医疗应用的持续发展,并为双向数据服务服务模式提供了发展条件。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有:移动医疗医护,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以及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信息自助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的增多。

移动医疗重点环节分析

产业链环节。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主要由软件环节、硬件环节、网络传输环节及终端应用环节组成。

软件环节主要由应用软件开发商及系统方案商组成。应用软件开发商主要开发移动医疗的应用软件,系统方案商主要进行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众多软件厂商开展了移动医疗软

件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工作,提供了基于移动通信的解决方案来扩大他们为医院和消费者提供的现有产品组合,并加大对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部署力度。Intel2005年成立“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部署医疗移动软件开发。微软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Oracle开发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IBM提出智慧医疗方案。除知名跨国IT企业在移动医疗应用方面投入大力进行软件开发外,我国本土软件厂商也积极部署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现有独立软件商(ISV)300多家进行移动医疗软件开发,其中有1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如东软、天健、东华合创、创业等。

医疗设备厂商也在积极部署移动医疗应用,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制造了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家用医疗设备,实现设备向中心信息系统平台发送信息以供监护。迈瑞在2011年宣布与中国联通合作,从而使迈瑞的测试和诊断设备通过中国联通的3G网络来实现社区护理。

移动网络运营商将移动医疗作为其为医疗机构服务产品的重要部分。我国三大运营商分别与医院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电子病例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的医患沟通平台,推出相关移动医疗相关项目。同时,运营商把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移动各行业运用,如基于云计算以私有云和公有云形式向大型和中小医院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为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提供身份识别、位置服务。

全球重要电信运营商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以负责医疗信息化的运营。其中Vodafone在该公司的全球事业部下建立了医疗卫生专门团队,2009年又组建了新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部门。法国电信旗下Orange 集团以及Verizon无线也已组建了专门的医疗健康部门,负责医疗健康相关的研发及合作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一些运营商还聘请外部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的成员主要是来自各大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很多是首席信息官或首席技术官,组成强大的智囊团队开发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产品。在我国,中国移动已与剑桥大学联合开展移动医疗信息化应用研究,其通信研究院成立了专注移动医疗的项目小组,目前在超过20 省通过12580、手机WAP、无限城市门户等开展预约挂号。中国联通建立了“云存储”服务平台,用于医疗健康数据采集、传输和检索,以及移动医疗救护定位、生命体征信号实时传递;中国电信则在国内200 多个医院展开移动医疗试点,并得到大中型医院高度肯定。

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移动医护应用、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应用。这三类通过运用移动智能终端采集信息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分析完毕后再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最终显示在移动智能终端上。

应用环节。移动医疗医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药物配送和病人标识码识别、WLAN手机应用等等。

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短信服务功能,将测试与治疗方法、医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发送到用户端。在我国,SMS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缺乏医院、缺少医疗工作者、对医疗相关信息了解较少的人们而言,尤其有效。另外,SMS不仅可以作为单向的通知工具,还能够成为双向的交流工具。

传染病通常是在小范围内爆发,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则可能会发展为流行病。运用移动智能终端,将疾病信息进行跟踪及反馈,实现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疾病报告机制。

通过无线网络的覆盖,医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行病人床边医疗服务,包括病历查看、书写、查看检验检查报告、医嘱录入等。

护士进行床边医嘱执行时,运用移动终端扫描病人RFID 腕带确认病人身份,然后再扫描病人药物条码,核对医嘱,给药流程结束,所有流程信息均被记录在HIS 中,便于医院管理查询以及事后的追踪。护士也可通过移动终端直接在患者床边采集和录入病人体征数据等关键信息,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包括远程医疗、危机值协同管理、计划任务管理、会诊管理、危重病人管理、药品使用管理、医疗业务查询等。远程医疗应用中,医生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远程医疗会诊,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IP网络;应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业务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并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全球通信网络的构建中,移动IP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引领了世界通信领域发展的新潮流。在世界各国通信领域的研究中,移动IP技术逐渐成为行业内的研究热点,其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从专业通信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移动IP技术充分融合了移动通信技术与IP网络的优点,通过对相关IP协议进行改革与拓展,以达到支持终端设备移动性的目的。在电子计算机的移动过程中,用户无需进行IP网络地址的改变,即可实现区域间网络的正常通信和不间断访问,这对于促进全球移动通信网络的科学构建和创新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1.移动IP技术概述

从广义上讲,移动IP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其融合了移动通信技术与IP网络的技术优点,即实现因特网与移动通信网的有机结合,各种技术与网络之间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两者之间的深层融合。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而言,移动IP技术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IP网络所具有的优势,保证不同区域间移动节点无需改变IP地址的基础上,促进跨网络移动、漫游通信的实现,这是实现全球网络连接的重要技术形式之一。在移动IP技术的应用中主要包括:归属、移动节点、隧道、外地等物理实体,这是保证技术正常应用的基础。在移动IP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不同移动节点的归属地址都是唯一的,当发生移动节点位置变换的情况下,应用此技术可以实现计算机自动接收到所在地广播的通知,并且获得相应的转交地址。同时,通过移动IP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按照提示信息进行移动节点的注册,在完成相关操作后即可获取所在地归属提供的转交地址,并且在归属、转交地址之间构建一条安全、稳定的数据传送隧道,满足用户的各种通信需求。

2.移动IP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目前,世界各国都是认识到提高通信领域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并且纷纷加大技术、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这对于促进全球通信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现代通信领域中移动IP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实际应用效率和质量,必须对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2.1搜索

在移动IP技术的搜索中,主要通过广播信息、请求信息等途径实现。移动IP技术的搜索功能是建立在ICMP协议基础之上,其主要目的是保证链路上所发送的广播信息更为简单,而且要实现移动IP技术中所需的全部搜索功能。

2.2隧道技术

在现代移动IP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隧道技术将发往归属地质的数据包进行封装处理,并且将其转发到转交地址数据包中,在广播中进行解包,传向相应的移动节点。在移动通信领域应用隧道技术有效避免了归属链路上与外部链路之间的路由信息变动,而且增加了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与快捷性。

2.3注册

在现代移动通信领域中,当移动节点的网络接入点发生变化时,则必须进行重新注册。在移动IP技术应用过程中,转交地址注册的流程如下:1)通过移动节点的重新注册,可以得到一个外部链路上的路由服务;2)移动节点可以自动通知归属地其转交地址;3)在网络通信中,即将过期的注册将重新生效。

3.移动IP技术的应用

从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而言,数据业务量在不断增加,而且成为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因特网的构建与发展,移动通信数据的业务量始终处于“爆炸性”增长的态势,因此,移动IP技术必将成为国际通信领域今后发展中的主要网络技术形式之一。在移动IP技术的实际应用中,改变人们传统的通信观念与方式,而且开创了个人通信的全新时代。

3.1多协议环境下的应用

在现代全球网络环境下,移动办公人员由于实际工作需要,经常会进行数据的远程访问,而部分数据仅能使用TCP/IP以外的协议进行远程访问,所以可以支持多协议环境的移动IP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用户的部分文件存放于不能采用TCP/IP协议的服务器时,用户必须通过ADDleTalk协议簇进行远程访问,否则难以实现文件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与打开。在移动IP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通过利用目前较为先进的集成移动扩展与描述机制,移动节点可以自动通知归属地所支持的协议类型,保证移动节点离开归属地后,可以使用其他网络协议继续进行通信,保障网络通信的安全性、稳定性。

3.2园区网内的应用

在我国现阶段构建的园区网环境中,应用移动IP技术的优势较为突出,而且其使用方法相对简单。在园区网内应用移动IP技术仅需将现有的主机或路由器进行升级,将其划分为归属地和异地,同时在移动计算机终端设备中安装相应的移动节点软件,以满足网络通信的基本需求。与采用TCP/IP协议的通信网络相比,在园区网内应用移动IP技术的安全性较为优越,不会增加新的安全隐患,而且可以通过SNMP对于网络通信中的各种变量进行有效的检查与修改,进而实现对于网络系统的远程监督与控制。

3.3因特网上的应用

移动IP技术在因特网上的应用中,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中随意进行移动,而不会对其他的专属网络造成安全威胁。在因特网上应用移动IP技术可以实现专业防火墙与网络的连接,防止黑客或不法入侵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访问网络。与园区网的建设与管理相比,移动IP技术在专业网内部的应用基本相同,但是当其处于专用网的外部时,防火墙的存在将导致相关技术问题的难度加大,因此,在移动IP技术的工作组定义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移动节点必须保证可以安全穿越防火墙;移动节点只能与受保护的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

总之,在现代互联网络全面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于网 络功能的需求正逐步向便捷、高速与人性化的方向全面迈进,这也为移动IP技术的实际应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在现代网络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无线网络技术的研发协助人们解决了网线的束缚,而移动IP技术的全面应用则实现了计算机终端设备移动位置时,而保持通信不中断的目标。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信企业;市场份额;RCA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62-03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份额的竞争成为现代电信业的焦点。2008年5月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形成了新的中国电信。2009年1月,原中国联通与原中国网通重组合并,新公司更名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也称作“新联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国有骨干企业,一直经营移动通讯业务。2013年12月份工业与信息部向国内三家电信企业颁发4G牌照,与此同时还向中国移动颁发了固网牌照(在此之前中国移动是通过并购中国铁通发展其固网业务),中国移动获得固网牌照不仅推动固网宽带建设及行业竞争,而且使得三家电信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大到了全领域,中国电信市场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三足鼎立”之势。2014年11月国家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量达到12.8亿户,其中3G网络用户4.8亿户;宽带用户到达2亿户,而三家电信企业在全领域都拥有各自数目巨大的客户。鉴于此,研究三家电信企业在不同领域的竞争力状况,对于不同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下保持优势弥补不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迫于日本制造业崛起的竞争压力,美国成立了专门机构来研究竞争力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德等国家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也开始着手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界开始关注竞争力问题研究。从国内外各产业领域关于竞争力研究的文献可知,目前世界各国对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科学技术、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国民素质、经济实力、金融环境、政府作用等八个方面。随着竞争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逐步深化为市场份额竞争,市场份额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分析的焦点。然而目前关于电信竞争力的研究中从市场份额角度分析的成果较少,且大多采用静态性、描述性统计。目前经常使用的竞争力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价格比较法(包括直接价格比较和间接价格比较)、成本比较法、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CA)、质量升级指数法、相对贸易优势系数法(relative trade advantage,RTA )、贸易专业化系数法(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TSC,又称贸易竞争指数)等。这些方法中,显示比较优势法(RCA)应用的是在国内竞争贸易条件下产生的经验数据,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市场份额情况,而且这些基础数据很容易获取。本文切入点是从市场份额角度,通过统计和比较,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 RCA 指数分析中国电信企业的国内市场竞争力。对工业与信息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铁通以及中国联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拟从市场份额角度系统摸清中国电信企业的国内竞争力状况、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有效提升中国电信企业的国内竞争力、抢占国内电信市场份额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分析数据均来自于工业与信息部、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等官方网站。本文将国内电信企业的主要业务分为固定电话业务、2G业务、3G业务以及宽带业务四个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移动由于在2013年12月份才获得固网牌照,而2008开始中国移动是通过并购中国铁通实现其固网业务。因此,本文中所用的中移动固定电话业务和宽带业务的数据参照的是中国铁通的官方数据。

(二)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与国内三家主要电信企业比较,从市场份额角度对中国的电信企业的国内竞争力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运用RCA指数反映市场份额情况的指数考察中国的电信企业国内竞争力现状、特征及演化趋势。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著名经济学家 Balassa在1965年测算部分国家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用来表现一国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程度。该指数后来被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组织普遍采用。它是衡量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本文将利用RCA指数研究三家电信企业的国内竞争力。

如果RCAij>1,则表示i企业的j类电信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RCAij2.5,表示该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若25

三、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经历了政企合一、垄断经营、竞争经营三个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四次较大的改革,逐渐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全业务具有竞争性的企业。如表1,我们分别对这三家电信企业进行分析,首先,中国移动在2G网络业务市场占有率都是70%以上,2013年达到了75.9%,优势十分明显;在3G网络业务也是后来居上,2013年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46.7%;但是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中国移动在固定电话和宽带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则是普遍较低的,2013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8%和14.8%。这意味着中国移动在2G网络和3G网络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固定电话和宽带业务领域处于劣势,但是随着移动通信对固定电话业务不断侵蚀,固定电话业务总体上呈现不断萎缩的状态,而宽带业务却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中国移动不仅要保持自身在2G网络业务和3G网络业务的优势地位而且应当在政策解封后大力发展固定电话业务和宽带业务,特别是宽带业务。其次,通过分析2009年到2013年间的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电信在固定电话和宽带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普遍较高,2013年其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59.2%和51.4%;而在2G网络业务上同样因为历史原因导致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年份2010年也只有10.1%,2013年更是下降到8.4%;在3G网络业务领域则是每况愈下,市场占有率从2009年的69.9%下降到23.5%。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国联通在固定电话、3G网络和宽带业务领域市场占有率都在30%左右,都有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3G网络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比从2009年的11.5%上升到2013年的29.8%,竞争能力上升明显;但是其2G网络业务却是不断萎缩,市场占有率从2009年的20.9%一路下降到2013年的15.7%。如图1,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移动在2G、3G网络领域市场占有率具有优势,特别是2G网络领域。中国电信在固话网络和宽带领域市场占有率明显高于其他两家电信企业。中国联通在各个领域市场份额都处于平均水平。

(二)指数分析

本文根据2009-2013年工业与信息部、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的相关数据,对三家主要的电信企业的显性优势指数进行了计算。由于国内电信企业的主要业务分别是固定电话业务、2G业务、3G业务以及宽带业务4个部分。因此本文将分别对这4部分业务分别进行RCA指数计算,RCA1、RCA2、RCA3、RCA4分别表示固定电话业务、2G业务、3G业务和宽带业务的显性优势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

1.企业分析

如表2,2009-2013年间,中国移动在固定电话业务、宽带业务领域RCA处于0.1到0.3之间,不具备显性比较优势,竞争力相对较弱;在3G业务领域呈现中度竞争力;而在2G业务领域则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竞争力较强。中国电信在2G业务领域的RCA处于0.2到0.4之间,同样不具备显性比较优势;在3G业务领域2009年RCA高达2.616显示出非常强的竞争力,之后RCA稳定在1.0到1.2之间呈现出中度的竞争力;而在固定电话业务和宽带业务领域其RCA稳定处于1.9到2.6之间,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中国联通在2G业务领域的RCA普遍低于0.8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竞争力较弱;在固定电话业务、3G业务和宽带业务领域RCA都处于1.2到1.6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显性比较优势,具有中度的竞争力。

2.演化趋势分析

从演化趋势来看,在2009到2013年间,在固定电话业务领域中国电信的RCA从2009年的2.263不断的提高到2013年的2.544显示出非常强且不断上升竞争力;中国移动在固定电话领域由于政策原因变化不明显,五年间其RCA从0.137上升到0.149竞争力非常弱;中国联通的RCA在这五年来处于1.2到1.5之间呈现中度竞争力。在2G网络领域,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RCA都呈下降趋势,中国移动的RCA从1.507下降到1.414,中国联通的RCA则是从0.811下降到0.680,中国电信的RCA则稳定在0.3左右,中国移动仍在2G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3G领域,中国移动的RCA从0.39上升到0.87,中国电信的RCA从2.616下降到1.009,中国联通则从0.448上升到1.294,三家电信企业都在3G业务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RCA都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电信在这个领域的RCA却呈现大幅度的下滑。在宽带业务领域,中国电信的RCA从2009年的1.938上升到2013年的2.207,竞争能力依然强劲;中国移动的RCA处于0.2到0.3之间,竞争力相对较弱;中国联通的RCA则是稳定在1.4到1.5之间,竞争力虽然弱于中国电信但是相对于中国移动竞争力明显高了许多。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发现:第一,中国移动在2G网络业务领域的强势地位并没有因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个竞争者的加入得到削弱,2007年国家对3G牌照的发放,中国移动在3G网络业务市场也取得了巨大进步;2013年12月份工信部授予中国移动固网业务牌照(包括固定电话业务和宽带业务),中国移动正在摆脱其固网业务依赖于其子公司―中国铁通,从而在宽带业务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第二,中国电信依然在其传统业务领域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随着移动网络的不断普及,固定电话市场份额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其在固定电话行业的优势将会被移动网络不断的稀释;中国电信在宽带业务领域市场占有率比相对稳定而且竞争力不断提高将成为其打开其他市场的关键点。其在2G网络的弱小的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和在3G网络的高开低走证实了中国电信作为传统电信企业在移动网络上的短板,这也正是中国电信要想取得全业务的发展与其他电信企业竞争市场份额关键点。第三,中国联通在固定电话领域市场占有率基本没有变化但是竞争力在不断加强,这也与固定电话业务的萎缩有很大关系;在2G网络领域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都呈现下架趋势,在3G网络领域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俗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宽带领域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都在下降,中国联通在所有本文分析的数据中不但没有明显的增长点反而在多个领域出现萎缩之势。因此,中国联通不仅应当加强其在宽带领域比较强的竞争力,而且在2G网络向3G网络转换的时代要加强其3G网络的建设,提高其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 金 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 金 碚.产业国际竟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1996(11).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9篇

关键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比较;挑战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546-02

移动通信技术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后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入实际应用的同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也进入空前的繁荣阶段,其性能、状态、应用状况以及其面临的挑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1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可称为:“广带(Broad-bahd)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超过2Mb/s的非对称数据传输能力,对全速移动用户能提供150Mb/s的高质量影像服务,将首次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它包括广带无线固定接人、广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广带系统和互操作的广播网络(基于地面和卫星系统),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其广带无线局域网(WLAN)能与B-ISDN和ATM兼容,“实现广带多媒体通信,形成综合广带通信网(IBCN),它还能提供信息之外的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

2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第四代移动通信性能、参数比较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全面商业化让公众在体味科技带来的美好体验的同时,也发现了其性能方面的美中不足。这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两代移动通信技术在性能和主要参数上,有着巨大的不同:

表1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性能比较

由表1、2可知,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通讯速度更快、更灵活,兼容性能更平滑,将成为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技术。

3中、美、日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发展状况比较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对代表最先进通信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的研发各国也是争先恐后,先将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在该领域的研发作一比较,以便明晰我国在该领域的地位,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表2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参数比较

表3中国、美国、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状况比较

从表3可知,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还有一定差距,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4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应用领域比较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以IP为基础,能够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通讯服务,存在巨大商机,现阶段,引起广泛瞩目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表4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应用领域比较

未来的通讯将无时、无处、无刻不在,当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上述领域普及以后,将会给人们带来真正的沟通自由。

5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将要面临的挑战

虽然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建立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仍要冷静面对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将要面临的挑战也是无处不在。

5.1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所运用的各种核心技术的逐步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代移动通信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正交频分复技术、SDR软体无线电技术、SA智能天线技术、IPV6协议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完善和融合过程,这就决定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建立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5.2受终端限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标称的最大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达到理论值

由于终端媒介的容量等条件的限制,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的传输速度必然会与理论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第四代移动通讯系统的性能在应用中将会大打折扣。

5.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实施还要受到市场压力的影响

市场是促使科技进步的催产素,当市场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建立不热心或处于观望态度的同时,对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该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还随时面临被更高效技术取代的威胁。

5.4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需要一系列领域的跟踪和配合尽管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更优越的性能,可是,要把它真正投入使用,需要更多领域的跟踪和配合,也会引发一系列的技术、资金、观念问题,包括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旧有设备的兼容等,这一切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正式进入市场的速度。

6结束语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变数。但是随着新技术和新需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必然会取代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成为未来移动通信领域的主导。对待通信新技术我们更应该冷静、理智,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帮助新技术服务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陆军.浅析4G移动通信技术[J].2010,5(2):20-23.

[2]魏同刚.浅谈3G移动通信[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5(2)23:54-55.

[3] Denis R,Philippe S.Convergence and Competition on the Way Towards 4G[C].Radio and Wireless Symposium,2007 IEEE 9-11 Jan,2007: 277-280.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10篇

移动互联网产业区域发展特征

从各省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分布图可以发现,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南北呼应,西部崛起”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和以成都、重庆和西安为核心的“西三角”这四大区域,该四大区域2012年的产业规模占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总体规模的80%以上(如图)。

其中,珠三角地区优势明显,凭借其终端制造的巨大优势,珠三角地区稳居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的龙头。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第二中心,这一地区在移动终端制造、移动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等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实力。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重镇,该区域在与移动互联网有关的软件和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但终端制造能力相对较弱。西三角地区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最具成长性的区域,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较为均衡。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辽宁等省市在内的环渤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移动终端、软件和应用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拥有完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核心集聚发展态势。2012年,该区域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为2502.41亿元,占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整体规模的26.02%。北京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枢纽城市,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顶尖企业大部分都在北京设立了总部或研发中心,北京牢牢占据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端,是移动互联网各项政策出台的决策中枢,也是跨国公司和本土龙头企业的理念与品牌创新基地。此外,北京初步形成包括移动互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平台、内容与服务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布局,产业协同优势明显。天津是中国移动终端制造中心之一,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辽宁在移动互联网嵌入式软件开发上具有良好基础,在手机位置服务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山东在网络设备、芯片制造方面具有良好基础。

长三角地区以移动应用服务为主。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之一,该地区的移动软件和应用的研发设计能力较强,集聚了一批行业内领先的软件开发和芯片及终端设计厂商,但移动终端生产能力较弱,从而造成了该地区在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上不及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2012年,该区域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为711.68亿元,占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整体规模的7.4%。浙江具有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其省会杭州是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之一,在移动电子商务、移动阅读等领域实力领先,拥有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子商务领军企业,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创新中心之一。江苏凭借雄厚的软件产业基础,成为移动互联网软件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在移动游戏领域优势突出。上海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较好,作为TD-LTE网络的试点城市,在移动视频、移动游戏等领域具有发展优势。2012年,上海市政府了《上海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2012-2015年行动计划》,把上海市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落到了实处。

珠三角地区以智能终端制造业为主。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领先者,凭借其移动终端制造业的巨大优势,2012年该区域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为3087.14亿元,占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整体规模的32.1%。位于该区域的广东省拥有较为完备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在移动互联网软件、网络设备及终端制造、互联网应用等多个领域具备优势。深圳在移动互联网产业拥有像华为、中兴等实力较强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产业基础雄厚。同时,深圳拥有众多的手机制造商,是中国最重要的手机制造基地,2012年出货量接近全球规模的1/3左右。深圳也是全球重要的平板电脑生产基地,拥有富士康这样实力雄厚的代工企业。在移动软件和应用方面,2011年底,阿里巴巴集团国际运营总部和商业云计算研发中心两大项目正式落户深圳;而腾讯深汕云计算数据中心也于2011年年底在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举行了奠基仪式。移动互联网排行前三位的龙头企业齐聚深圳,共同推动移动互联网软件和应用的发展。

西三角地区崛起迅速。包括四川、重庆和陕西,以其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西三角地区是中国西部经济崛起的桥头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西三角地区在传统的通信设备制造方面基础扎实,同时也是承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2012年该区域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为1423.36亿元,占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整体规模的14.8%,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从所占比重来讲,西三角地区都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已经是继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排名第三位的地区。其中,成都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综合实力最为突出,从终端到软件和应用都进行了广泛的布局,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西部先锋。重庆在平板电脑和通信设备制造方面具备优势,但软件和应用是其短板。西安在通信设备制造、手机设计和制造方面实力较强,近年来十分重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努力在培养产业链、完善产业环境等方面加快发展,发展势头迅猛。

移动互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分析

从区域发展模式来看,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模式主要是由移动互联网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涵盖了终端、软件、应用等多层次的业务,对产业基础、配套要求较高。东部沿海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以及西部的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

北京模式:立体式推进的全面发展之路。这一模式以北京和深圳为代表,采用整体协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思路来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

北京和深圳移动互联网基础实力雄厚。北京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完整,覆盖了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移动网络运营、互联网应用、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提供和应用开发等多个方面,在终端、软件、应用各个环节优势明显。深圳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产品中心,是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产值高地,涵盖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GPS、移动应用软件、移动服务内容等,尤其在终端制造方面,实力尤为强劲。同时,北京和深圳在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集成电路、云计算、物联网、位置导航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均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产值也居于全国前列。

在具体产业推进上,北京和深圳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细分产业之间的高关联度,对细分产业之间交互环节进行重点突破,融化不同产业链条,全面推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以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

上海模式:关联性主导产业引领的发展之路。这一模式以上海、武汉和重庆为代表,主要结合“智慧城市”、云计算示范工程等关联性主导产业的建设来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上海结合“智慧城市”“云海计划”的实施来驱动上海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聚焦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协同、环境建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芯片、终端、传输、软件、平台、应用联动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品牌。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总投资超过800亿元,其建设覆盖了光通信、地理信息、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在内的多条产业链,同时,依托其在光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多点并进,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重庆将从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入手,加大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培育下游应用市场,并结合“云端计划”和“云端智能城市”建设,带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应用层的重点瞄准了移动电子商务领域,但是其布局过于分散,发展重点及发展实际效果还有待考察。

杭州模式:聚焦优势产业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这一模式以杭州、西安为代表,是依据城市、产业的禀赋,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上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杭州高新区通过该区的中国互联网经济示范区,发挥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特殊优势,以优势产业带动发展,通过宽带接入和测试平台、交易平台与手机软件平台等平台建设,加强产业聚集度,在传统互联网优势方向上进行重点推进,集中在电子商务和阅读服务等应用层的发展,从而引导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西安则是依托于良好的通信产业基础和硬件研发设计上的优势,紧抓产业链两个重要环节:网络通信设备和各类终端产品。从硬件入手,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全球先进的芯片产品厂商,以硬件带动平台和软件发展,从而拉动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前进,走上一条由硬件入手、不断向软件拓展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广州模式:政府统筹的产业均衡发展之路。这一模式以广州、成都为代表,是政府系统规划、有序布局的全产业链均衡发展模式。

广州是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南方基地,也是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条完整,运营商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在终端与软件上也优势明显。广州是在全国率先布局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的城市,发展思路清晰,构筑了“启动区+扩展区+辐射区”的规划。同时,依托区内运营商、互联网巨头以及终端企业等资源,实行由政府主导、全产业链推进的均衡发展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嵌入式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绿色数据中心、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服务平台等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利用和集聚战略性信息资源,实现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建议

理顺产业脉络,政府统筹规划布局。目前,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还未有中央层级的统筹规划推出,许多区域与城市也没有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专门出台指导性的发展规划。各地区政府需要从宏观层面,分析本区域资源能力,结合优势,抓住机遇,确定重点发展领域,找准产业发展切入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与行动方案,指导产业快速发展。

借力应用拉动,选择差异化发展道路。要借助地方政府的“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等战略,从大战略大应用角度出发,携手地方政府共同促进产业前行。另外,要把握住行业信息化给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产业机会。近年来,交通、教育、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信息化需求高涨,这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拉动效应。此外,企业级的移动应用市场也不容忽视。

提升载体素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的布局策略中,通过提升园区、基地、科技谷等载体的素质,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有机整合、集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提升载体软硬件配套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公共实验室和应用孵化等公共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引进优势企业等方式方法,培育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移动互联网产业总体竞争能力。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11篇

(一)“双微”环境下的移动网络公共领域

2009年,中国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正式进入我国网民的视野。其后新浪微博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迅速发展,注册用户呈井喷式增长,逐渐趋近中国网民总数。微博以其强大的传播效应、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成为中国活跃度最高的社交媒体。截至2014年3月份,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1.438亿,日活跃用户6600万,它已于2014年4月17日在美国上市,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如今,微博上的舆论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风向标,对我国公共事件的进程和政府决策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2011年,微信的悄然亮相打破了移动互联网的平静,也打破了属于微博时代的网络狂欢。最初的微信作为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信软件,并不被人看好。但随着微信基本功能的完善与微信公众平台等一系列新功能的推出,微信获得了惊人的成长,仅用了14个月的时间,注册用户就超过了一亿。2013年7月,微信的注册用户已超过五亿。如今,微信已经取代了短信,成为我国民众互相沟通交流的最流行的社交通信工具,另外,微信经过不断地更新,已经兼具了强大的信息属性、媒体属性和生活属性,获得了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微信正朝着打造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目标稳步地进化着。按照媒介环境学派的看法,我们生活的环境有两个:自然环境和媒介环境。无疑,当前以微博与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介已经深深地改变了我国大众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中国的网络媒介环境正处在深受微信与微博共同影响的“双微”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拥有了流动的实时发表平台,每个人都成为了表达意见的主体,随时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成为话题事件的参与者、制造者、引导者,不断地推动新闻议题的产生,不断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民众之间的联系与集体行动。不同阶层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网络平台上交换意见,不同人群都可以随时随地对国家政治与社会事务参与讨论,传统网络公共领域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了延伸,移动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形成。社会民众愿意随时关注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政治与社会议题,并第一时间通过转发或评论参与到其中,形成舆论热点的一部分,不断扩大事件影响范围,推动新闻议题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到政府的决策与社会议题的发展进程。如果说传统网络公共领域使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那么移动网络公共领域因其媒介平台的便携性与实时性,致使我国民众的公共空间在时间与空间范围上再次得到延伸,并成为当前我国民众表达观点与参与政治民主的重要途径。

(二)“双微”环境下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

“双微”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公民话语表达的渠道,搭建了实时公开讨论的平台,加深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更为民众意识的培育、民主精神的启蒙提供了新的可能。以微博为例,微博以其自由、平等、开放、及时、交互等特质,使人人都有了发言权,为公民提供了政治参与的新途径,政治参与变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邓飞的“免费午餐”公益计划,就是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线上积极呼吁引起全社会关注,辅以线下实施,全程公开透明,使该公益计划得到良性快速发展,影响力甚远。公众在微博上对该“免费午餐”计划展开充分讨论,并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最终影响到了现实的政治运作,政府开始进行跟进,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微博的这些特性不仅可以使公众参与到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讨论,更能使民众个人的舆论汇集起来形成舆论合力,造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最终可以影响政府政治运作并影响社会进程。如今,微博构建的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不仅成为社会动员和社会批判的强大武器,更成为民众政治参与与政府政策改良的新平台。而微信的出现,弥补了微博自媒体中人际关系较弱的劣势,这种强关系社交让微信充分掌握了移动端的用户入口。另外,微信公众账号的开放和功能附加还给微信带来了强大的信息属性与媒体属性。微信除了具有微博的一些特性外,还拥有其特有的功能,在言论表达和信息传递上优势明显。微信的粉丝质量更高,通常是自己比较亲密的好友,且信息流动也仅限于好友之间,因此受众更具针对性,信息指向性明显,用户一般不会对内容反感,且对信息的接受度较强,易引发高效率的讨论。另外,微信上的讨论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甚至视频进行对话,还可以在公共平台账号及朋友圈发表看法,引发较大范围的讨论。因此微信构建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大大丰富了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其公共话语影响力更强、对话讨论机制更加高效、社会舆论引导更加集中。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公共领域强调三个核心因素:公众;普遍利益上形成的公共舆论;讨论的理性、批判性与平等性。基于这一界定,“双微”平台具有典型的公共性特征:它要求整个空间向公众开放,公众可以基于交流和辩论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观点,进而维护公众的利益。另外,“双微”平台对普遍利益的关注和对政治权利监督的推崇与公共领域的核心内涵存在一定程度的暗合,同时,“双微”平台提供了新而广的平台,民众的舆论表达影响力加大,信息传播扁平化、集中化、实时化、高效化、贴近生活,形成了移动网络公共领域新形态,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政治参与与政治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双微”环境下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失范

失范(anomie)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主要指个人行为调节缺少规范而导致混乱无序的社会现象。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他从社会结构失范来研究个体行为失范,认为失范是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在个体身上呈现的紧张状态。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学者开始重视研究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自己的阐释。多数学者认为,失范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规范的活动或行为。“双微”平台构成的网络公共领域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其中充斥了整个中国社会的众生相,当然也产生了不少失范的行为。哈贝马斯所说的理想的公共领域是建立在主动参与与理性对话的基础上的,是民主化决策的主要依据。而从公共领域三个核心要素为切入点,与“双微”环境下的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特性做比较,虽然公众与公共舆论已经显现出来,但讨论的理性、批判性与平等性显然并不具备。此外“双微”环境下的移动网络公共领域还存在着碎片化、同质化信息表达、谣言泛滥、缺少法律保护等现象,因此未能达到公共领域理想状态。此外,从近期的一些热点事件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不管是马航370事件中微博与微信上充斥着的虚假信息与言论暴力,还是文章出轨事件中网民对当事人的谩骂和对娱乐事件的过度关注,都可以看出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失范现象在现阶段还相当严重。它不仅妨碍了个人与组织的权益,也对整个移动网络空间的健康运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移动网络公共领域失范已经成为当今网络世界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在“双微”环境下移动网络公共领域失范的成因探析

(一)移动网络管理制度的缺陷对公共性的制约

当今的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结构性风险与相关制度规则不完善等矛盾。我们不难发现,移动网络公共领域发生的大多数失范行为都与相关网络管理制度的缺失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双微”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对其失范行为缺乏及时的制度支撑以及有效的监管,无疑是目前移动网络公共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现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一些民众利用门槛较低的“双微”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民众发泄的不满很容易在移动互联网上被叠加放大,产生蝴蝶效应引起群体失范。如果缺少强制性约束或者缺乏“合法”的管制,很容易火上浇油,引发更大的极化现象。因此,把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纳入制度性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移动网络公共领域失范现象常态化,舆论的公共性才会充分显现出其合理性与舆论的有效性。

(二)“双微”媒介信息传播特征导致舆论的“断头”现象

“双微”在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内容的丰富性上,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但“双微”平台中的信息,较传统媒体而言显得支离破碎,并且缺乏深度。微博提倡信息的碎片化生产,追求时效性、简捷性,在140个字符的限制下,内容很容易出现背景缺失或者表达不清,难以形成明确且完整的话题,难以形成讨论的兴趣点,不利于展开思辨性的话题讨论。且“双微”平台上话题展开与转换的速度惊人,经常在缺少结果和后续的情况下就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当中。某一网络事件发生后,民众快速聚集起来开始展开讨论并推动新闻议题的产生。而一旦有新的事件发生后,民众又快速地撤出,纷纷向最新的事件转移,之前的热点成为“断头”新闻。这样快餐式的信息关注,缺乏公共性,难以形成有效而又深入的话题讨论,公众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民众也就不能对社会事件进行更加深刻的批判。

(三)“双微”媒介信息泛滥导致受众丧失主动

“双微”平台上信息接收成本很低,且繁冗信息过多容易造成公众无法深入阅读。另外微博推崇名人战略,明星、名人、企业家被平台资源推荐关注、娱乐八卦话题经常成为最热门话题,民众过多接收娱乐信息,严重影响民众对公共性信息的关注。微信也存在着大量泛娱乐化和生活化信息,容易导致公众注意力的分散,并且由于微信圈子所要求的人际关系紧密性很强,朋友互相分享的信息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无法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话题。“双微”环境下,作为信息被动接受者的民众很容易丧失主动精神,大多数纯粹是阅读、接收信息,缺乏思辨与批判,不愿意也不可能深入独立的思考,民众在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中的探讨与辩论也就容易失去自我,缺乏正确的批判性。在文章出轨等一系列娱乐事件中,民众对八卦娱乐的过度关注导致“双微”平台上有价值的事件讨论被娱乐信息淹没,并且民众在对娱乐事件本身的讨论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语言暴力,网络空间上所呈现的全民狂欢与全民参与的态势值得人们的警惕,正如尼尔•波斯曼所说的“娱乐至死”一样,信息、媒介日益娱乐化、圈子化、泛滥化,对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产生严重的冲蚀。

(四)“双微”面临谣言泛滥与群体极化问题

在“双微”环境下,民众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能否获得足够多的信息,而是能否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移动网络公共领域里经常充斥着谣言,主要是信息者没有受到正规新闻训练,也不懂相关政策法规,其在信息的过程中“把关”机制出现缺失,“议程设置”等规范化行为也受到冲击,个人信息与讨论完全处于一种自由无限制的流通状态。“双微”本身的特性也成为谣言与极化现象泛滥的原因,由于微博对身份识别的要求较低,不能完全保证注册用户的真实性,另外大量短时消息一旦发出,短时间内并不能核实其真实性。个别网络推手为了私利不顾法律秩序,肆意造谣传谣,谣言惑众,扰乱大众视听,使微博上“真相”缺位,谣言泛滥。与微博相比,微信中传播的谣言更要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微信朋友圈因其自身特有的强关系优势,使其谣言的传播更具影响力,更易获取公众的信任。而且,微信的公众平台如果发送一条未经证实的敏感新闻,很容易获得大范围瞬时传播,再加上跨平台的发酵,造成的谣言与网络极化效应危害性更大,治理难度也会更高。例如马航370事件中,在迟迟未能找到飞机下落的情况下,微博上出现了大量关于明确马航飞机下落的未经证实的新闻,而微信平台上也有大量针对马航事件的虚假信息在朋友圈里传播,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声嘈杂。另外,由于“双微”的部分匿名性,个人文化程度与价值观的差异,“双微”平台上群体极化现象也相当严重。

三、对于移动网络公共领域失范现象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移动互联网管理制度与移动网络监督机制

“双微”环境下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各种失范现象,与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和移动网络监督不健全密切相关。虽然我国现在已经颁布了一些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法律,但这对于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当前移动网络公共领域出现的种种失范现象的成因,针对移动互联网媒介的特性,继续修订与完善相应的移动互联网管理制度,在合法的基础上加强对移动网络公共领域舆论平台的监管,联合相关运营商,严惩破坏移动网络公共舆论秩序以及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参与主体,并形成政府主导、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预警、控制和防范体系,让理性表达成为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主流。另外,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把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各项权利都置于监督之中,而且让传播权、接近权、知晓权、批评建议的权利以及各种言论自由地实现。这样,一方面防止出现肆意运用权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正当权利的实施。政府相关部门与“双微”的运营商要继续完善原有的监督制度,明确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权利和义务的界限。在移动互联网上,每个人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上的监督应该是互相监督。另外,要形成政府、运营商、网民联合监督的三重机制,杜绝对舆论的不端操纵与恶意谣言的传播,还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以理性讨论的空间。

(二)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良性引导作用

对于移动网络公共领域里出现的大量网络谣言与群体极化等失范现象,传统媒体要与网络媒体形成合力,一起承担起对公共舆论的引导责任。首先,传统媒体自身要加强其信息规范建设,平时加强把关,对所有信息进行严格筛选检查,并力求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到理性、客观。对于现实社会与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中盛传的一些谣言,传统媒体要在准确细致的调查清楚后,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及时地辟谣,把真实的情况及时告知公众,并保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敏感而民众又不太了解的领域时,传统媒体更要及时做出相应的科学解释,并通过议程设置功能的引导,来消除民众恐慌,使谣言的传播不继续扩大化。另外,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其微博与微信的公共账号,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优势,对突发事件保持绝对的敏感,第一时间保持信息的正确性并快速传播,使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失范现象不继续扩大发酵。在这方面,《人民日报》已在其官方手机应用中单独设置了一个名为《求证》的板块,专门针对同一时期网络上热传的一些谣言进行证伪与科学解释。另外,传统媒体要不断地保持对相关事件进展的关注,达到议程设置效果的最大化,发挥其良性的引导作用,使网络舆论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三)继续培养全体民众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强调个人的积极行为为他人与整个社会带来的良性改变。近三十年来,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双微”的出现,为民众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以及参与政治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不可否认,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中仍存在着很多不具有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的民众,现实社会与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中大量的失范现象也都与此有直接关联性。因此,继续培养全体民众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是现阶段的当务之急。不过提升民众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长时间、下大力气、稳步地进行民众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因此,政府要鼓励基层民主建设,加大对非公民行为的惩处力度,多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社会普法活动,并尝试对普通民众开展人文社科类的通识教育。此外,政府也需要对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中的言论保持宽容,尽量满足公民寻求社会公正、渴望政治参与的愿望,以真正的培养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加强公民的理性参政意识,促进良好的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

(四)对民众进行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媒介素养教育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12篇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无线通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接入技术具有不同的覆盖范围,不同的适用区域,不同的技术特点,不同的接入速率。比如3G和WLAN、UWB等,都可实现互补效应。3G可解决广域无缝覆盖和强漫游的移动性需求,WLAN可解决中距离的较高速数据接入,而UWB可实现近距离的超高速无线接入。因此,在政策上我们应该综合推进各种无线接入的发展,推进组网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网的接入手段多元化,实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覆盖,达到市场细分和业务的多元化,解决移动通信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给企业配置更多的无线频率资源,推进不同技术相关频谱的规划和应用工作。这样才有利于不同的企业根据不同的发展策略和市场需求,综合地规划自己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当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有限频率资源的管理,对于企业闲置不用的频率占用,考虑适当的手段予以收回。

    其三,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来看,3G已经成为全球包括中国移动网络演进的主要进程。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由于其移动话音用户的普及率高,通过发展用户实现增长的模式已成为历史。因此,他们期望通过3G搭建更大的业务平台,从而实现利润的新来源。由于3G技术的成熟,目前3G商用网络部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就我国而言,也要借鉴欧美的经验,在用户数量增长放缓之前,就应提前培育新兴移动市场。目前,政府应该开始积极考虑3G牌照发放和商用问题,把握住这个移动业界的巨大历史机遇。

    其四,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来看,全球该领域发展十分火热。该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向高带宽快速跃进、覆盖范围逐步扩张的趋势。未来,该领域还可能出现更强大的新技术,从另一个角度对整个无线通信产业起到推进作用。但从近期来看,我们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发展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把握。目前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主要集中在固定环境下的高速接入,其移动性和话音支持能力无法和公众移动通信网络抗衡。在发展中,我们应该从全局的观点来把握,使之成为与移动网络互补的重要技术手段,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其技术个性,又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资源竞争和浪费。

    其五,移动与无线技术在演进中走向融合。当前,移动、无线技术领域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创新移动、无线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步入商用,移动、无线应用市场异常活跃,移动、无线技术自身也在快速演进中不断革新。在网络融合的大趋势下,3G、WiMAX、WLAN等各种移动、无线技术在演进中相互融合。

    在多元融合的大趋势下,3G、WiMAX、WLAN等各种无线技术在竞争中互相借鉴和学习,涌现出了同时被上述无线技术采用的新型射频技术,如MIMO和OFDM技术等。与此同时,在以ITU和3GPP/3GPP2为引领的蜂窝移动通信从3G到E3G,再走向B3G/4G的演进道路上,以及IEEE引领的无线宽带接入从无线个人域网到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再到无线广域网的演进道路上,都开始增加对方的内容,例如:移动通信不断强化宽带传输性能,无线宽带接入不断增强漫游性能以及安全性能。

    借鉴WiMAX的高速数据传输特性,蜂窝移动通信启动了LTE,即“3G长期演进”项目,用以增强宽带传输性能。LTE的确立,令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线路与定位为“低移动性宽带接入”的WiMAX有了很多的相似之处。

    在“无线+宽带”的大趋势下,无论是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还是WiMAX、WLAN等无线宽带技术,都面临着同样的考验:信道多径衰落和频谱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OFDM和MIMO就成为各种无线技术的共同选择。OFDM在解决多径衰落问题的同时,增加了载波的数量,造成了系统复杂度的提升和带宽的增大;MIMO则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提高频谱效率。因此,OFDM和MIMO的结合,成为推动“无线+宽带”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六,更远的未来,按当前专家们的预想,通信信息网络将向下一代网络NGN融合。在未来NGN概念中,固定网络将形成一个高带宽、IP化、具有强QoS保证的信息通信网络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各种接入手段将成为网络的触手,向各个应用领域延伸。而3G、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各种无线局域网或城域网方案,都将成为大NGN平台的延伸部分。从而形成集固定无线手段于一体,各种接入方式综合发挥效用,各种业务形成全网络配置的一体化综合网络。当然,这一进程将是漫长的,也必将遇到很多挫折。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13篇

相关热搜:特殊教育制度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教学

经过十几年发展的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移动学习成为主流必将在各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成为主流的必然性原因;其次阐述了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一方面论证广泛应用,另一方面通过论文解析出近年的移动学习研究热点;最后分析制约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以期给研究人员在特殊教育领域进行移动学习研究、实践提供思路。

 

一、引言

 

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变教育技术:第一阶段的电化教育;第二阶段是与网络技术结合而形成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属于第三代的远程教育,并发展为E-learning(数字学习),E-learning迅速改变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第三段阶段是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而形成的移动学习。[1]移动学习(M-learn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的,是网络教育的延伸,属于E-learning的新阶段。应该说移动学习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E-learning的必然选择。

 

美国新媒体联盟指出移动应用程序和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主流。移动学习(M-Learning)正成为一个多学科参与、多领域交叉、多主题综合的研究区域,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2]移动学习在很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应用,但是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却鲜有成果,有必要通过文献比较分析,探索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描绘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轨迹,筛选研究主题。

 

二、移动学习成为主流的必然性

 

1.学习方式转变的必然性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速度不断提高,采用智能手机作为学习平台的移动学习自然而然产生,移动学习是E-learning的发展。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3]它打破了时空障碍,构建了灵活、开放的学习环境,满足碎片式学习的巨大需求,开展“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的学习。[4]移动学习是数字学习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说M-learning是E-learning的子集,其核心特征是4A(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通过实施移动学习进行的教育称为移动教育。所以,E-learning必然发展为M-learning。

 

2.高速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达到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5]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发放了4G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了4G时代。[6]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终端,加上网络环境的改善和上网成本的降低使得用户走向高流量应用。例如视频、语音等在应用越来越广泛。4G相对于3G来说,将更快,更便宜。4G环境下的基于视频等应用程序将更大发展,这些都将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变化。

 

4G让移动学习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其实,在2G或者3G时代已经出现基于云端和客户端的移动学习产品,但是因为带宽、稳定性和费用,影响用户使用。4G网络将促使移动教育爆发式增长。[7]

 

3.移动学习的特征分析

 

移动学习是E-learning的子集,也拥有E-learning的共有特征:多媒体性、交互性、以学习者为中心。[8]

 

移动学习核心特征是4A,所以其独有特征如表1所示。

 

移动学习的独特优势相对于传统的E-learning,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这奠定了它在未来学习中重要地位,再加上技术的成熟,使其必然成为主流学习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由于具有碎片化、便捷性等特点,4G网络又促使移动学习向互动化和移动化、游戏化和社区化及大数据的应用三种趋势发展,那么移动学习软件会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所以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会促使移动学习越来越普及。[9]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移动学习研究项目取得很多成果,如黄荣怀教授的“普适学习资源服务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2008年),此处不一一列举。[10]

 

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文献检索:篇名包含“移动学习”或者“移动教育”;期刊为国内教育技术学方面权威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如图1所示,四本期刊上刊发的移动学习论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后。

 

2010年~2013年,在上述期刊有关移动学习论文共计67篇。下面对这67篇论文的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近四年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以期给研究人员参考。

 

黄荣怀教授将移动学习的研究方向划分为理论、支撑技术、应用模式、设计方法和开发技术五个方面,本文进行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子项,如表2所示。[11]

 

为了提高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采用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对论文分类。67篇论文两人相同分类的论文是59篇。我们进行信度分析。[12]

 

相互同意度K为:K=2×M/(N1+N2)=2×59/(67+67)=0.88;

 

分类信度R为:R = n×K/[1+(n-1)×K]=2×0.88/[1+(2-1)×0.88]=0.94。

 

其中n为研究人员数,N1和N2分别为分析论文数,M为两人分类论文相同数。

 

信度为0.94,可以认为论文分类是可靠的,下表为N1分类。

 

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是资源开发,系统开发和应用模式。

 

(1)理论研究方面:侧重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学习策略研究;综述类论文比重最大,说明移动学习的关注高,但缺乏一定的创新;也提出一些新的移动学习模型,如高宏卿等人提出的基于云计算平台Hadoop的移动学习模型;[13]杨文阳等人依据终身学习理念设计了一个支持移动学习的框架;[14]王梦如等人提出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的结构概览功能图和以OSI为隐喻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框架。[15]

 

(2)课程开发研究:侧重移动学习的设计、课程资源建设和移动学习环境创设。顾小清等人探讨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及实现;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时有引入主题图(刘俊等,2012),有引入概念图理论(李浩君等,2013),还有认知负荷理论(司国东等,2013);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有采用MANET(郑云翔,2010),有采用接合自然增强现实(李婷,2011)还有基于知识可视化(李亚男,2013)。

 

(3)应用模式研究:侧重移动学习在教育中应用模式的实践研究。应用到英语的移动学习,甘文凝等人采用播客技术,曹超等人采用Podcasting技术,刘永权等人采用FRAME模型;有将高等教育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并研究移动学习的成效;有关注远程教育的移动学习应用及分析(郑炜,2010,王晓晨,2013)还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农村的移动学习和农民工的移动学习和超常儿童教育。[16]-[18]

 

(4)系统平台开发:侧重教育不同理论或者理念开发出不同的系统或者应用程序。设计移动学习平台有基于专家系统(傅钢善,2010);有基于GSMModem(党小超,2010);基于位置服务理念(王萍,2011);有基于RFID(张豪锋,2012);有基于联通理论(宓小土,2013);有基于强化理论(王嘉琦,2013)。当然,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开发智能手机APP程序,研究人员开始关注3G和4G网络的程序设计。

 

四、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启示

 

1.移动学习研究存在问题

 

(1)偏重理论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主要在移动教育可行性、资源开发、短信息服务、WAP站点建设等四个方面,其中对具体的基层、基础教育关注极少(2013年的“基于云课堂的中学生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开始关注中学的移动学习),对移动学习学科学习效果提高的相关研究尤其缺乏。

 

(2)缺乏对特殊教育领域的关注。

 

以“移动学习”(或“移动教育”)+“移动教育”(或“盲”、“聋”、“培智”)作为条件检索,在上述四个期刊中为0篇,仅仅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有《移动学习—未来聋生学习的新视窗》和《聋教育环境下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探究》,为移动学习应用于残障人士提供了个案。2012年12月南京聋人学校经配备了基于无线网络移动教学终端等教学设施,仅仅是下意识地将其作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引进,尚未对移动学习理论、应用模式展开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对该领域以及该群体的关注是微乎其微,而国外早就关注这个群体(欧盟的E-learning项目)。

 

(3)片面追求技术,实证性案例不足。

 

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做了很多系统、平台或者资源的设计研究,但是普遍缺乏对同一个问题深入研究,这就导致研究深度不够。研究人员力图将各类高新技术引入,但是匮乏该类技术在移动学习本身应用中关键问题的突破。造成系统数量多,却鲜有如PCS简单又卖座的精品系统。即理论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但是鲜有深入创新研究,片面追求技术,缺乏针对性实证研究。

 

2.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研究滞后的成因分析

 

从婴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成人教育等都有广泛应用,还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农村的移动学习和农民工的移动学习和超常儿童教育,而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却悄无声息。[19][20]

 

制约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

 

(1)作为移动学习平台的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本身存在不足。

 

智能手机有限的存储容量很难满足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视频音频的存储,特殊教育领域的用户对视频音频需求相对于普通人更大,比如盲用学习系统肯定采用更多音频。

 

智能手机的待机时间短,特殊教育领域采用更多的视音频,手机处理时大量数据,更耗电,所有特殊教育人群在移动学习时间更短,否则会出现手机没电的问题。

 

数据处理能力不够强,应用程序使用过多,会造成处理速度下降而死机,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人群也是障碍。

 

特殊教育领域能够获得学习资源较少,缺少资料,缺少互动和交流,使得移动学习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2)用户群小,资源少,难以产生客观经济效益。这是最重要因素。抛开各种理论基础,特殊教育移动学习系统单从研发的投入要远超其他领域的。从婴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移动学习系统不胜枚举。如英语单词学习的移动学习系统,除了沪江词典、金山词霸等老牌应用外,还有百词斩、拓词、完美背单词等。移动学习系统获得盈利最主要是拥有庞大用户量,而特殊教育移动学习系统不太可能拥有庞大用户量。造成了缺少移动学习系统和学习资料,特殊教育人群更不愿采用移动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3G网络难以满足特殊教育的人群移动学习。

 

目前3G网络的速度虽然能够基本满足移动学习系统的数据需求,但是网络的稳定性对特殊教育的人群移动学习有较大影响。比如视障人群在使用移动学习系统,肯定下载大量音视频数据、上载音频数据,对网络速度、稳定性都有较高要求。移动学习系统的互动环节,视障人群一般采用音频作答,输入法也较多采用语音识别输入法,如讯飞语点输入法,字库是在云端,输入文字时需要上3G网才能输入。在这样的大数据环节下,每月200M左右的数据流量也很难满足特殊教育人群的移动学习需求。

 

五、4G网络环境下的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新机遇

 

其他领域移动学习的火热,由于硬件设备和网络等因素造成其在特殊教育领域遇冷。4G网络或许给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新机遇,4G网络高速度更利于音视频的传输。因此,4G网络环境下,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研究新的机遇。

 

(1)参考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将其引入特殊教育,将并探索出适合于我国特殊教育教学规律和发展要求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与策略;构建某学科的移动学习内容与资源的设计、分析框架,提出移动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的原则和资源共建共享的规范。

 

(2)将移动学习引入特殊教育,并进行应用实证。例如各学科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资源建设、基于手机的康复(尤其是语言)训练系统、基于手机的认知评估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移动学习系统等,国内尚属于空白。

 

(3)将移动云引入到移动学习。移动云是云计算的扩展,即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通过3G、WiFi、4G等无线上网的方式使用云计算的服务模式。采用移动云后,大量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交由云端服务器处理,减少了移动设备工作量,这样就降低了对移动设备性能的依赖性,在获得良好的可靠性的同时也延长了终端电池的使用时间。这样,就能够较好弥补移动学习中的移动设备的缺陷,也就有利于将移动学习应用到特殊教育。根据移动学习需求和移动云计算特点,移动云计算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有三种模式:移动学习,即服务模式(mLaaS)、移动终端增效模式、微云模式。国外这方面刚刚起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

 

六、总结

 

移动学习属于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热点。笔者们首先分析移动学习将成为主流的必然性,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项目,详细总结了国内近年在权威期刊发表的有关“移动学习”的论文,梳理出近年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滞后,分析了其滞后的因素,在4G网络环境下,通过移动云计算技术或许能够给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带来新的方向。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 发展 现状 趋势

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1]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二、无线领域的发展趋势

首先,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接入技术具有不同的覆盖范围,不同的适用区域,不同的技术特点,不同的接入速率。比如3G和WLAN、UWB等,都可实现互补效应。3G可解决广域无缝覆盖和强漫游的移动性需求,WLAN可解决中距离的较高速数据接入,而UWB可实现近距离的超高速无线接入。[2]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给企业配置更多的无线频率资源,推进不同技术相关频谱的规划和应用工作。这样才有利于不同的企业根据不同的发展策略和市场需求,综合地规划自己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其三,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来看,3G已经成为全球包括中国移动网络演进的主要进程。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由于其移动话音用户的普及率高,通过发展用户实现增长的模式已成为历史。因此,他们期望通过3G搭建更大的业务平台,从而实现利润的新来源。由于3G技术的成熟,目前3G商用网络部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就我国而言,也要借鉴欧美的经验,在用户数量增长放缓之前,就应提前培育新兴移动市场。

其四,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来看,全球该领域发展十分火热。该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向高带宽快速跃进、覆盖范围逐步扩张的趋势。未来,该领域还可能出现更强大的新技术,从另一个角度对整个无线通信产业起到推进作用。但从近期来看,我们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发展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把握。目前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主要集中在固定环境下的高速接入,其移动性和话音支持能力无法和公众移动通信网络抗衡。

其五,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应该是怎样的呢?专家认为,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是一个综合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各种无线技术都将在这个一体化的网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找到自己的天地。从大范围公众移动通信来看,3G或超3G技术将是主导,从而形成对全球的广泛无缝覆盖;而WLAN、WiMAX、UWB等宽带接入技术,将因其自己不同的技术特点,在不同覆盖范围或应用区域内,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形成有效互补。

其六,更远的未来,通信信息网络将向下一代网络NGN融合。在未来NGN概念中,固定网络将形成一个高带宽、IP化、具有强QoS保证的信息通信网络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各种接入手段将成为网络的触手,向各个应用领域延伸。而3G、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各种无线局域网或城域网方案,都将成为大NGN平台的延伸部分。从而形成集固定无线手段于一体,各种接入方式综合发挥效用,各种业务形成全网络配置的一体化综合网络

由于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的带宽需求和移动网络带宽不足的矛盾,用户地域分布和对应用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不同技术优势和不足共存的矛盾,因此,决定了发展无线通信网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出发,采取一体化的思路规划和建设网络。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对带宽及业务的不同需求,达成无线通信网络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3]

参考文献:

[1]高兆霖,《超宽带无线电技术及实际应用》,载《铁道技术监督》,2007年10月.

移动通信领域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信息存储 移动存储 产业分析 标准化

1 信息存储产业市场前景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已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微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类对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进而激起了对数据存储的巨大需求,市场前景极为广阔。无所不在的移动存储设备、高性能的终端存储设备、强大的网络存储设备,构成了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基础。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技术正从以计算设备为核心的计算时代进入到以存储设备(主要包括移动存储设备、计算机硬盘设备、光盘存储、网络存储设备等)为核心的存储时代。

2 国内产业及标准化工作现状

2.1 移动存储领域

民族产业在移动存储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电标协)下属移动存储标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移动存储标工委)。核心成员单位包括中国普天、联想、华旗、方正科技、威刚科技、纽曼、旅之星等公司,他们在闪存盘、闪存卡、移动硬盘、MP3、MP4等移动存储整机产品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国内市场份额,慧荣科技、芯邦科技等海峡两岸芯片公司在移动存储控制器芯片、PMP编解码芯片、USBKey安全芯片等芯片产品上也逐渐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上游的Flash芯片产业中,大陆的中芯国际、华虹以及台湾地区的力晶和茂德等公司正在努力进入,但是目前全球产业掌控权还处于三星、东芝、海力士、意法半导体、IM等日韩欧美厂商手中。

在移动存储标准化领域,移动存储标工委提出的新一代智能闪存卡标准已经得到了众多国际巨头的高度关注,具有较好的产业前景。同时,由移动存储器标准工作组提出的闪存盘、闪存卡、便携式数字音视频播放器、移动硬盘等主流产品通用规范也得到了各界的好评,为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厂商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2.2 计算机硬盘设备

目前,计算机硬盘设备还是被东芝、希捷、西部数据、迈拓、日立、富士通、三星等7家国际巨头所垄断。民族产业只有深圳易拓科技在此领域一枝独秀,顽强拼搏。

我国市场上计算机硬盘产品需求量极大,制定相应的产品通用规范对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3 网络存储产业

在网络存储产业领域,国内市场上的主流厂商是EMC、IBM、HP、SUN、HDS、NETAPP等国外企业。EMC在磁盘阵列、存储软件(Vertas)都占据领先地位;NETAPP在NAS市场占有技术优势,市场增长迅猛;SUN主要在磁带库市场占有市场优势,有稳固的市场份额,在FC SAN主存市场有很难撼动的地位。

国内目前具有自主研发实力的从事网络存储的公司主要有华赛公司、H3C、中兴、联想、方正、海恒存储、邦诺存储、浪潮存储、上海圣桥等公司,学术研究实力较强的单位主要包括:华中科大、中科院计算所、国防科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其他还有一些完全通过OEM方式开展业务的贴牌厂商,如同有公司、UIT创新科、宝德等。

目前,国内网络存储产业主要集中在IPSAN产品研发上,在IPSAN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技术创新积累。根据业界的普遍认识,尽管目前IPSAN产品在高端客户处拓展比较困难,但是在未来的中小型客户市场会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3 未来3~5年的存储产业发展趋势

摩尔定律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通信网络的“移动宽带化、宽带移动化”,智能移动终端平台的平民化,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业务的普及化,会有力推动信息存储由“固定”走向“移动”,“移动的存储”将成为信息存储领域重要发展方向。

整体上看,未来3~5年在信息存储领域的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基于移动存储的离线存储模式和基于网络存储的在线存储模式的业务模式创新是未来产业创新的热点。

基于Flash的大容量SSD将会被广泛应用于一级存储,对硬盘产业形成一定挑战。

智能移动存储设备将会爆发性成长。

移动存储、统一存储、绿色存储、虚拟存储、可控存储成为存储系统的重要特征。

个人数据中心、家庭数据中心、企业数据中心、公众数据中心等概念将会逐步成为现实,为存储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需求动力,同时也为我国存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4 后继标准化工作思路

为规范我国存储产业领域的市场秩序,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产业规模,提升民族存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面将分享我们提出的后继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架构建议和工作思路。

4.1 组织架构

积极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标准化工作要求,以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移动存储技术工作委员会为平台,加强移动存储、硬盘存储、网络存储、应用系统等领域相关产、学、研、用户等机构加入。

4.2 工作思路

(1)本着“满足用户需求,推动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存储产业技术市场发展趋势,细划重点技术领域,确定各领域的标准化需求,利用国内已有的技术成果,按照谋划在先、稳步推进、协同创新的原则,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存储技术标准体系。

(2)根据存储产业市场情况,积极开展存储产业领域热点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工作,坚持标准制定与检测认证工作同步推进,确保标准出台后对存储产品市场秩序的实质影响力。

(3)根据存储产业未来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存储技术领域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切实推动产业发展的要求,确定若干重点突破技术领域:智能移动存储、固态盘(SSD,Solid State Disk)、IPSAN、基于对象的存储系统(OBS,Object-Based Storage)等,在一定时间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技术标准化工作成果,促进本领域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

(4)借助海峡两岸信息技术标准化论坛平台,大力推动两岸产业在存储技术领域的标准共建、产业合作、市场推动等工作。

(5)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交流,将我们的标准化成果推广到国际标准化组织,为民族信息存储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助力。

参考文献

[1] 张宇宏. 国内信息存储产业及标准化工作[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7):15-16.

[2] 张江陵,冯丹. 海量信息存储[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05~10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