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

党的十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这是新时期深入开展法治教育的新要求,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不仅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而且有助于推动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使他们更融洽地融入法治社会。

一、法治思维相关概念界定

(一)、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用法律的精神、规定与原则,对相关法律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判断和解决的意识过程,是用法治的理念、法律知识与法律规定去实施法律的具体过程。而当法治思维成为个人的思维习惯时,这种思维方式也将会伴随其终生,并影响终身。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

大学生法治思维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培养他们去熟练运用法治思维对所遇到的法律问题,能正确的去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决策的思想认识过程。具体表现为能去灵活运用法律原t、逻辑以及法律规范作出符合法治理念相适应的行为。

二、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意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是我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重要目标。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无论对大学生还是法治国家的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作为年轻且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是培养全民法治思维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经过教育引导能更加理性地看待道德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和法治思维方式的关系。理性认识法治思维方式,是树立法治信仰的前提。把大学生作为为突破口,通过大学生的示范和影响,有助于带动其他群体树立法治意识。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每个人法治意识的提升,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二)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就必须具备法律思维,以法律作为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依据。因此,人格健全的大学生不仅必须具备健康的心智,还必须具备法治思维方式,能自如地以法律为依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法治思维方式与人我平等、敢于担当、创新一道,共同构成了现代人的健全人格样式。只有具备了健全人格,大学生才能摆脱束缚,以独立自主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并且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遵守规则,提高社会实践的成效。

(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思维,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法治教育和法治思维培育已经被党中央和国家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要适应社会法治化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法律素养,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法治思维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当代大学生是否具备法治思维已成为衡量其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高校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必须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

三、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路径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过程就是大学生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不断进行法律实践,观事察物、论人说理,以法律作为衡量和评判的准绳,从而逐步养成法治思维习惯的过程。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培养法治认同感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把握国际国内动态,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穿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克服宣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密切联系联系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大学生切身利益问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本着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贴近学生所关注热点等原则推进课程改革,减少教育内容的重复性。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从校园法治环境来说,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大学生对法治的信念,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法治思维、法律素质的形成。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要秉承依法治校,努力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营造校园的法治氛围。要以人为本,依法建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畅通大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等救济途径,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各项管理规定,内容上改变过去重义务、轻权利的做法,程序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站、电视台、校报、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媒体,介绍相关法律法规,传播法律知识,宣传法治人物典型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小环境。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途径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十报告首次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公民,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具备完善的法治思维,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那么,怎样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研究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首先要弄清法治思维的内涵。对此,学界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即法律思维,也有学者联系法律思维来解释法治思维,提出法治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社会思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思路。2015年修订版教材将法治思维解释为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理解法治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法治思维的主体是普通主体,应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普通群众在内的所有人;二是法治思维不同于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具体法律方法,强调法律、法理、证据、程序在思维中的重要意义,而法治思维相对于“人治”思维而言的,比法律思维更宽泛,不仅强调重法律、重程序,还要关注到法律与权力、权利的关系,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三是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需要经过培养才能形成。综上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二、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新时期如何进行依法治国作了重要部署。高校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高等院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积极的促进总用,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也要坚定自身的法治信仰,以法律规范作为个人社会行为、学生生活的指南,以法治精神作为个人社会活动的底线,增强自身履行法制的主动性,做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倡导者,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其次,有利于践行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就是要加强法治实践育人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在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大学生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增强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R。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始终,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全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培育校园法治文化等。

再次,有利于高等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需要。当前,高等院校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高等院校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生是高等院校事务的管理主体之一,推进依法治校,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需要高等院校积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法兼修,用良好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法治教育,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公平公正观、科学与理性并存的民主法治观。

最后,有利于提高处理法律事务的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是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法律事务时能够良好解决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就难以从法律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判断这些问题,难以使这些问题在法律的轨道上得到解决。良好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处理法律事务的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效率在很多时候就是事情解决成败的关键。法律思维方式是法治思维的深层次部分,是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社会民众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法治。

三、法治思维的四个层次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思维方式 大学生

法治思维方式指人们按照法治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方式。它是一种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显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在实践中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养成。

一、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重要意义

1.培养公民的法治思维方式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人民群众信仰法律、尊重法律,并自觉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判断和解决问题,法律才具有生命力。

法治思维是针对人治思维和特权思想提出的。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人治”在与“法治”的斗争中始终占有绝对优势,严重影响到人们对法治精神的信仰。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甚至使百姓从内心对法律产生排斥态度,认为打官司、闹到法院是丢人丢脸的事情。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找熟人而不是按照法律法规来办。我国法治建设在十年内乱期间曾经一度遭受严重破坏,“砸烂公、检、法”,宪法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法制建设停滞甚至倒退,法治基本上不存在了。这段法治历史的灾难使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受到严重摧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努力进行了中国依法治国的探索。我国法制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将依法治国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修正案。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将“依法治国”作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能否深入人心。哲学家康德在其《社会契约论》中提出:“法的意识源于教育。”因此加强法治理念教育,积极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思维方式,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只有使广大群众领悟依法治国精神,了解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法、守法,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逐步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积极参与中国法治建设,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依法治国。

2.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要求干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政。大学生是国家青年一代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将成为未来国家干部和各行各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是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法治思维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法律规则的意识,坚持法律至上,坚持法律规则的运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等法治精神和原则。“法治思维”还表现为一种行为选择,面对解决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和手段时,能够首先想到我们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法治精神等。

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①。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法律素质直接影响中国法治进程,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我国依法治国总目标实现过程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培养。

二、法治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1.法律至上

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指法律在本国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指当某一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关系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法律规范的适用要优先于其他社会规范。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指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依法追究和承担法律责任,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

2.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有大量关于规范权力和制约权力的表述,“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等。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人权保障

人权是人作为人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人权保障原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确认和保护公民权利就是人权保障在国家根本法中的体现。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社会成员的利益,能否有效地保护人权,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人权保障状况。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既是解决个人之间人权纠纷的有效渠道,又是防止和纠正行政机关侵犯人权的有力机制。

4.正当程序

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同等重要。只有按照正当程序处理问题,处理结果才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违反正当程序,往往会导致不公正的处理结果,我们应当通过正当程序追求实体公正的结果。

正当程序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及时限性等方面。其中参与性是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要求利害关系人有机会参与到程序中,能够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和主张,实质性地影响程序结果。公开性是正当程序的重要特征,要求程序运行过程和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路径

1.优化法治环境

学校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宣讲教育,学校的法治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校电视台、广播站、报纸、宣传栏、网站等媒体,多层面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介绍法律法规,传播法律文化,宣传法治人物典型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管理者还应身体力行,把法治思维方式运用到管理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制定决策、办事情的过程、步骤、方式、时限等也应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在关系学生重要利益的事项上,尤其在学生违纪处理、宿舍使用、学籍事务等方面,切忌利用手中权力资源,轻视甚至漠视大学生权利保障。要做到信息公开,使学生在正式程序中获得表达民主愿望的机会,消除学生对规章制度的抵抗情绪,进而树立大学生对法治的信心。

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发挥遵法守法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带头模范守法是建设法治校园的关键。高校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自觉接受监督。高校要加强依法治校,坚持校务公开,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条件。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法治的信念,进而影响大学生法治思维。高校管理者要秉承依法治校,努力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营造校园法治氛围。

2.重视法律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在大学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更要加强法律素质培养。法律素质指人们学法、遵法、守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理念,才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以往重视法律知识讲授转变为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领会法律精神,以及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即使有再多的学时分配,也不能让学生完全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法律条文具体内容,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努力改革和探索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由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方式等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枯燥,采用传统讲授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成为空洞简单的说教,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培养法治理念的兴趣。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把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而不能完全界限分明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讲道德和讲法律。

3.积极参与法治实践

法治思维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只是靠学习、记忆法律知识,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推进,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如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法律征集意见讨论,可以申请参加法律听证会,可以参加法院公开审判的旁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合法行使监督的权利,等等。

注释:

①http:///politics/2014_10_23_279026_s.shtml

参考文献: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依法治国 法律思维 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26-01

一、依法治国与培养学生法律思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提出依法治国,指出依法治国不仅要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更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1]由“法制”走向“法治”,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以法来治理国家的应有之义,一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和法治理论。这些是法律制定者和研究者的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这些就是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应有义务了。

深层次来看,弘扬法治精神以及建设法治文化的根本前提就是公民具有法律思维,具有规则意识。需要认识清楚的一个事实是,法律思维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的养成需要从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开始,到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甚至是一种终生教育。但是培养法律思维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学生阶段,其中以高等教育阶段尤为重要。高等教育之前,学生接触社会面较窄,具有基本的生活规则意识即可;但是在高等教育之后学生逐渐走入社会,接触形形的社会规则,只有培养其良好的法律思维才能保证其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现阶段学生法律思维的欠缺

对于高等教育之前的学生说法律,基本上只能是一个代名词,甚至是一个形而上的词。很难有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能够对法律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但是基本的规则,他们是熟悉的。这些基本的社会规则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法律规则。因为法律规则是最基本的道德规则,学生基本上都需要受到较强的德育,德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道德规则教育的过程,潜移默化的也就含有一定的法律思维的培养。

但是现阶段,我国学生的法律思维明显欠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不遵守规则。[2]不遵守校级校规,缺课逃课,考试作弊的大有人在;就遵守社会规则而言,乱闯红灯、随意插队等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伤害抢劫等事件也时有发生。严重者更成为社会公共话题,曾经出现的一群初二女生在厕所故意伤害一名女生,造成其重伤;复旦大学黄洋投毒室友致其死亡;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让所有民众将视线聚焦到这样一群不遵守规则,不遵守法律的特殊人群身上。学生上述违反规则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法律思维欠缺。

三、依法治国视域下培养学生法律思维

1.以依法治国带动法律思维培养。依法治国的提出,是树立以法律治理国家的基本治国方式。[3]这是树立全国民众对法律的尊重、信仰,在他们的心中建立法律的权威地位。这恰恰就是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良好契机。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当社会的民众皆以法律为尊,以法律来办事,诸事讲求法律,那么学生自小长成的过程中,家长的法律思维会影响孩子,老师的法律思维会影响学生,逐渐的学生的法律思维就得以建立。更为重要的是以媒体为传播手段,促进“依法治国”治国方式的宣传,通过大规模的媒体宣传:标语、横幅、栏目,将法律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如此也是一种树立法律思维的方式。

2.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分阶段、分年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法律思维培养。小学阶段,是启蒙阶段,主要以教导基本的社会规则为主。比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校级校规等,这里面就包含了基本的法律思维。初高中阶段,主要以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树立青少年维权意识为培养方向。青少年阶段心理变化巨大,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煽动,同时也极有可能因为自身分辨能力薄弱违法犯罪。所以此阶段应以大量的法律启蒙课程和鲜活的事实案例,通过正反面典型给予学生直观的法律印象,知道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高等教育阶段,须严格的按照国家的课程设置要求,通过开设《思想品德与法律修养课程》提供学生基本的法律常识;开设法律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修;对于法学院学生,强化法律实训课的开设,让学生切实走进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直接地接触法律,了解法律,锻炼法律思维;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模拟法庭等法律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培养法律思维。

四、结语

依法治国的提出是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重要契机,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合作将更为有利于综合培养其法律思维。且法律思维的培养需分阶段、分年龄区别对待;培养过程中需善于利用法律实训、法律案例等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得见、触摸得到的事实来实际培养其法律思维。

参考文献:

[1]赵娜. 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J]. 人力资源管理,2015,09:149-150.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中学教育的各个学科来说,都是一项艰苦的任务,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尤为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对其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体质量。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 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在:

1.1 思想政治课能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的良好品质。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学科的特点,时代性强,不断推陈出新,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更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认识世界。

1.2 思想政治课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思想政治课而言,对学生来说,创新思维的结果更多的是他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在学习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更注重对知识规律的理解、接受;对社会及身边的各种思潮、观点、行为具有分析鉴别评价是非的能力,决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

1.3 思想政治课还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学生,不仅看待问题与众不同,在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2 利用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

创新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具有积极主动、发散、独创等鲜明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进行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这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素质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他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在创新过程中,创新者所具有的创新思维的品质,其中主要包括有远大的理想、强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个性品格、勇敢的探索精神等等。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更是一个巨大的铸魂工程。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精神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加强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理想是创新的动力,信念是创新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和道德观。

第二,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还要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是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是提高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克服思维固定性的制约,促进发散性思维的产生。

2.2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品质的基础上,要注重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核心内容。所谓创新思维也可叫创新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主要包括准备、酝酿、阐明和证实四个阶段。所以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任务驱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谐、快乐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索取知识,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的“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来搜集有关信息、形成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根据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自由讨论、辩论,不管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还是扩散性思维,都要让学生有新角度、新构思、新方法,充分活跃学生思维。对学生总结的概,归纳的问题,提出的新观点及分析问题的不同思路,教师要加以“集中”证实与评价。教师“集中”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坚持“激励性”原则,挖掘学生身上创新思维的闪光点,给予正确评价。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能,摆脱妄自菲薄,畏葸自缓的心态。扩散性思维与集中思维相互统一,不断拓宽思维的空间,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6篇

一、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

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创造过程中,是不可能存在现成的模式,现成的思路供人们遵循,通常存在大量复杂的情况,需要人们迅速做出识别。如果我们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能使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情境中做出果断的决择,在情况不是十分明朗的条件下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高中政治课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高二哲学课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可以在材料题的练习中,加强速读的训练,培养学生敏捷提取文义的能力。速读要求学生注意力更集中,信息的接受、编码、存储速度更快,思维更加敏捷。可以加强逻辑思维方法的熟练掌握,提高接受领悟能力。因为直觉思维能力实际上是逻辑思维的高度压缩、简化、自动化的结果。高二哲学课的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学会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的时候,就会产生直觉思维。辨析题是政治学科的一种特色题目,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对材料中所提供的观点迅速做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抽象思维是凭借概念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它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为基本的思维过程,以概念、判断、推理为思维的基本形式。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如果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而高中政治课在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高中政治课,向学生传授经济学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学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掌握选择人生道路的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中政治教材的知识内容,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高度抽象,充满了深邃的思想。经济学知识是对社会千变万化的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哲学知识则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灵魂,政治学知识是对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理论上的抽象描述。所以高中政治课对学生抽象思维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政治学科的一大特色。

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训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我在讲授价值规律的两点基本内容时,我让同学们分析推理:如果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用统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用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哪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商品交换时不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同时,我引导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思考:价值要与价格相符合才是等价交换,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可能价格一成不变,永远等于价值吗?为什么为出现价格不等于价值的情况,这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吗?经过抽象分析,学生们领悟到价格与价值要相等,这只是从长期的趋势来看,并不是每一个商品交换场合价格都与价值相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都有了极大的进步。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进行广泛思考,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途径具有多向性,思维过程富于变通性,思维结果富于独特性。学生是否具备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善于从多角度去考察问题,分析问题,就会使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使他们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政治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问题的实质。因为问题所蕴含的内容是多角度思考的依据。例如,在讲授高三政治课的《我国是单一制国家》这个框题的内容时,我要求同学们深刻地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包括台湾在内的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祖国的神圣领土一寸也不能分裂。这是两岸关系问题的实质。我要求同学们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论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学生从历史学角度分析,中国历代政府都在台湾建立了行政机构,对台湾行使管辖权。有的学生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对台湾有不容置疑的。甚至有学生从地理学角度论证台湾与祖国大陆原来就是一个连续的继往开来统一整体,后来由于地壳下降,才形成今天的台湾海峡。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政治老师要教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善于通过想象,联想,推理等方式开拓思路,敏捷而又灵活地思考问题。思维定势具有强大的惯性,而一旦建成之后,这种思维定势就会“不假思索”地支配人们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行为,具有很强的稳固性。高二政治课哲学常识的学习对于破除学生的思维定势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学习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后,大家明白了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要符合客观。必须敢于打破主观主义的偏见,而主观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经验出发。人们往往受经验定势的影响,凭经验办事情。在学习了辩证法之后,同学们懂得必须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世界上是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东西的。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字:中职;政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1引言

在传统中职学校的政治教学中,课堂内容一味的强调课本理论知识,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如今学生的发展需要,中职政治教学面临极大地挑战。中职政治教学的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在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政治教学新方法,对培养优秀中职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政治教学经验,对中职政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展开探讨。

2创新思维欲望的激发

要想实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就必须从主观心理需要出发,再经受外界刺激,进而实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中职政治教师要想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全方面的了解,教学安排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布置,教学过程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进而更深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一些新思维、新方法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出现失误,老师更应该采用宽容的态度进行谅解,并采用提示性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矫正。所以,在中职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其进行自由思考、独立处理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好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必须设定特定的环境,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一套完善的解答问题体系,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提出更多的看法与见解。只有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帮助学生用发散思维考虑更多的问题,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在中职政治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当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一切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所以,老师必须重视在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独立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并且还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其实也很有意思。中职政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政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是更新学生思想观念,提升精神境界的社会工具。所以,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改变以往的做法,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让学生学习知识由被动转为主动,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去用心学习知识、创新知识,并从中获取创新的乐趣,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进行互相启发,互相冲撞,进而并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极大的帮助。

4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新思维

中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知识理论学习环节比较薄弱,但是动手能力、模仿能力非常的强,对实践活动抱有浓厚的兴趣,具有非常强的创造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并根据学生思维上的创新,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培养和提升,这对中职学生日后步入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中职院校在政治教学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教学实践外,还应该举办一些其它的实践活动,进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职政治教学不应该简单的讲解课本知识,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政治理论的能力,通过对所学的知识的分析研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思维灵活度。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打破学生的固定思维,促使学生思维进行发散,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质疑和猜测,并通过独立的学习求证,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这样教学,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拥有充足的自信,对待困难敢于勇往直前,具备独立、果断、诚信与思维上的创新,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工作技能,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总结

在中职院校的政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贯彻实施教学改革,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将课本中心转化为实践中心,重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拥有更多的技能和优势,在日后的工作中拥有更强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维;原则;路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还是薄弱环节,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对理论知识大多不敢批判和怀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面相似,差别只是在掌握知识的多少,思维呈现单向化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德育基础,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的要求,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Www.lw881.com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很有必要。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养成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进行自主、自由的思考,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初步尝试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无止境,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创新思维训练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己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两种关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确定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实践表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的练习,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焦点,做多维度的思考,以寻求创新的见解。

2.层次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按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特征(直觉思维——经验型的抽象思维——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分层次有区别地培养。要遵循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分析和判断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过程。

3.整体性原则。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各项指标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联系性和综合功能。

4.量力性原则。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目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智力水平为基础,也要接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循序渐进,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自觉性、批判性、顿悟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达到创新思维之境界。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感性材料,扩大知识经验,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新不单纯依赖于人的智力,更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比如,远大的成就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等都对创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训练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思维教学的要求,创新思维训练首先从专业和思想上武装教师要牢记“学术无禁区。教学有规矩,宣传有纪律”,不要给学生留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印象,专业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处理好教学中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的关系。要根据青年大学生充满热情和好奇,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感兴趣的特点设置 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务实创新思维基础。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思想理论课的博大精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灵活采用演讲、辩论会、讨论对话、专题论坛等方法使学生全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常用教学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际,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变思想政治抽象理论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同样,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协作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如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大胆求证、善于讨论交流、自学探究、追求真理等。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维;原则;路径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还是薄弱环节,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对理论知识大多不敢批判和怀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面相似,差别只是在掌握知识的多少,思维呈现单向化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德育基础,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的要求,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很有必要。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养成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进行自主、自由的思考,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初步尝试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无止境,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创新思维训练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己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两种关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确定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实践表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的练习,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焦点,做多维度的思考,以寻求创新的见解。

2.层次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按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特征(直觉思维——经验型的抽象思维——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分层次有区别地培养。要遵循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分析和判断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过程。

3.整体性原则。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各项指标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联系性和综合功能。

4.量力性原则。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目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智力水平为基础,也要接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循序渐进,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自觉性、批判性、顿悟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达到创新思维之境界。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感性材料,扩大知识经验,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新不单纯依赖于人的智力,更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比如,远大的成就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等都对创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训练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思维教学的要求,创新思维训练首先从专业和思想上武装教师要牢记“学术无。教学有规矩,宣传有纪律”,不要给学生留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印象,专业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处理好教学中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的关系。要根据青年大学生充满热情和好奇,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感兴趣的特点设置 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务实创新思维基础。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思想理论课的博大精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灵活采用演讲、辩论会、讨论对话、专题论坛等方法使学生全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常用教学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际,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变思想政治抽象理论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同样,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协作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如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大胆求证、善于讨论交流、自学探究、追求真理等。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政治 教学 思维 培养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此关键的时期我们如何在课堂内调动每一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设想如果没有学生思维的启动,那么任凭任课老师多么富有经验也只是一堂死气沉沉的课程。何谓思维培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而其核心是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初中政治思想课应该也必须将其贯穿课堂始终。

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都可以归入创新思维能力之中,这几个方面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如创新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就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同一个事件,提出不同的答案。培养发散性思维就是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要求用政治、哲学、经济等不同学科知识思考同一事件,就体现了考查发散性思维的倾向。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此类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最适宜在课堂上培养,即采用多角度教学法,通过强化类似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其次,内容不完整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极为有益。例如,讲课过程中,教师可故意设置空白地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利用成就感鼓励学生弥补空白。最后,就是运用发展问题教学法,不论哪一章节都用发展的手法讲述,自然达到。

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所以培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中也有利有弊。它的利在于一张白纸适宜描画,弊在于思维定势不易改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教师应创新授课手段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比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当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洗礼时,自然会逐渐掌握思维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经形象地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类比的教学方法很适合初中政治教育。在讲课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时进行总结,类比新旧知识相近或者异同之处。甚至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分析材料让学生学会类比,学会寻找异同,学会分类,学会辨析,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在教学“五种社会形态”时,就有很多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既然有五种社会形态,那么他们各自的生产力水平标志、生产关系的特点、阶级状况、国家本质是什么呢?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社会形态,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并且避免了同类知识的混淆。

二、运用课堂研讨的方法

有些老师认为对于初中生而言,研讨二字稍显难度,其实不然,现在的中学生的内心其实充满了想法,有自我做主的欲望。课堂研讨会激发他们的潜质,适当的鼓励更会锦上添花。继续以“五种社会形态”为例,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他们都是公有制,为什么有不同点呢?个人消费品分配、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学生通过课下查找资料,课上小组研讨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论,效果远胜于教师的平白直述,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灵敏性、独创性、敏捷性和深刻性等,这些是判定学生智力层次高低的几项指标,都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实现。初中政治课教师应该本着使命感,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讲课模式随机应变,从而引导学生随机应变转换策略;突破思维定势,迁移影响,时不时来个旁征博引;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

四、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很多初中学生抱怨政治课时都会说“没有兴趣”,这直接导致了初中政治课受到冷落。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政治课教育亟需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试想,如果政治课老师一如既往的生搬硬套,强迫学生记住这个记住那个,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那些拖沓复杂的知识系统在学生心中只会是令人心烦的乱麻,那么何来思维的培养呢?反之,初中政治课老师妙语生花,处处精彩,点燃了学生内心的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思维自然就会活跃,素质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五、创设疑问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傅钰(1959- ),女,山西长治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北京 1026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5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相比其他各方面能力,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加重视。想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然要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地基础。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力量,因此,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创新精神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能够充分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崭新的解决方法,能够利用自身的创新型思维能力去发明创造和革新的信心和勇气。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发明创造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几方面的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时,肩负起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主要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个人理想,与此同时,还能帮助摆正自身位置,运用科学理念,培养自我良好的个人素质,使个人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大学生会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培养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一项,并且能够鼓励大学生对创新的不断追求。

创新动机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最主要的动力,创新动机是由创新意识引发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动机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明白自己所存在的价值,明确创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方面也有功不可没的作用,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能够明确自身的使命,从而更加积极地把自身投入到创新活动当中,以此来寻求自身价值的体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世界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它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并根据国情、世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大胆创新,使创新结果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

2.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思维必须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要大胆开拓,求实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引领正确的思维方式。

创新精神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鼓励大学生不断深入实践,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运用个人的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个人的创新精神。运用崭新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结合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际情况,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对大学生传授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够很好地利用客观规律来进行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传达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等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高校的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很快地转变自己的思路,改变过去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他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方法,彻底解放大学生的思想。

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激发大学生创造意识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引领大学生向着更高一层次的创新进行不断发展与迈进。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能够很好地增强大学生的个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开拓创新和为国争光作为自身努力奋斗的主要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并且把创新的主要方面放在解决社会和国家最紧迫的问题上。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成为大学生进行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创新的主要意义,增强其社会主义主人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地向着更高的方向迈进,向着更高的层次进行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采用系统化的教育方式,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与学校的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密不可分,社会、家庭也会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过程。高校要把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各个部分之间要相互配合,最终促使大学生能够达到思想政治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双赢”。所以高校应当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采用系统化的管理,结合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准确地看待和协调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现今的高校当中,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职责,这样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老师的职责,高校的全体教职工和管理人员,高校的其他专业课老师都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要在自身的日常工作和教学活动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成分,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力度,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才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创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高校要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要创造相对宽松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为宽松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一步解放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的身心感到更为放松,从而更能够接受和领会高校的教育意图,并且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能够很好地启发大学生的灵感,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展现自身创造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大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要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不断地鼓舞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观个性,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减少学校对学生的干预,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自我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放任学生的发展,而是能够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对自身的素质和品质进行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当中,要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高校老师要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本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全方位发展。

3.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与学生之间极少产生互动,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乏味无聊没有实用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成果,并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真正作用。所以,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改变以往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力的培养力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引导,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在学生内部进行讨论,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力度。合理把握课外教学,把主动权交到大学生自己手中,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老师可以直接了解和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作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评判标准越来越被高校所重视。高校的教育工作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力度,根据社会的形势和发展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管大伟.浅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33).

[2]雷随斌.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3]蓝少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观[J].人民论坛,2010(17).

[4]黎文珍,赵忠平.社会分层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商业时代,2011(11).

[5]廖礼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6]王金玲.关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6).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思想政治课 创新思维能力

我国的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应用人才的重任。创新思维能力是整个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做人、做事、成才的基础。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内涵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由相辅相成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所组成,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需要后天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其培养途径主要包括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在讨论启发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错误认知、课时偏少等原因,不少学生缺乏学习政治课的内驱力。为此,政治教师应结合政治学科特点,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从政治知识本身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发挥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就必须把矛盾的问题引入课堂。如在讲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的根本标志”时,组织学生根据共同富裕的含义进行适当讨论得出:一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二是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即要否定“富裕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贫富不均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经常地把此类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就能够使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注意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首先摸清学生的思路,然后简洁地予以指点方向,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那些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深入分析,以拓宽思路,训练方法。

2.从辩证思维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辩证思维是辩证法对我们的客观要求,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辩证思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如怎样评价我国的对外开放这一政策时,可引导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既要看到对外开放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腐朽思想的入侵,与走私等问题,更要看到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等,而且这些积极影响是主要的,因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同时又要严厉打击与走私犯罪,维护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通过这样引导学生生进行辩证思维,提高他们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从多向思维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多向思维就是指对同一问题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与思考,以揭示其真面目的思维形式。进行多向思维这既是考试要求,又是实践的需要。如考试要求“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实际就是对同一问题要进行多向思维,否则就不能认识事物的真面目。如辨析题“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绝大部分学生只能从“国家职能”这一方面去思考,而实际上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来分析衡量一个政府的好坏,要看它是否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力;从历史的、阶级的观点分析衡量一个政府的好坏,要看它是否代表进步阶级的利益;还要从政府的职权范围分析,该管的要管好,不该管的就应该放权。这样的辨析题之所以学生无从下手,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因而我们必须把多向思维贯穿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政治教学中。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大数据 法治思维 能力培养 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法治是一种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或良好秩序。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首次提出“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能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下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能力。“以法治思维看待问题,才可能真正地实现法治”。然而,在社会实践中,无论是把持国家公权力的政府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社会民众,在分析、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时,都还较为普遍地缺乏法治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有悖于法律、道德的结果主义思维、潜规则思维、特权思维、权力唯上思维等还十分盛行,法治尚未真正被全社会所敬畏、尊崇和信仰。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治思维将成为全体公民共享的一种“集体性”、“群体性”思维方式。思维立足于信念,立足于被信以为真的知识。大学生的法治思维需要后天自觉地学习和不断地培养才能逐渐养成。在大数据环境下,伴随新理念、新技术的层出不穷,高校法制教育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大数据资产,从大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出发,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引作用,创新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大数据环境给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全方位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思维。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且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通用型广、渗透力强,既有利也有弊,高校的法制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能够迅捷地捕捉到海量的法律数据,备受社会公众瞩目的焦点案件、热点话题也成为了大学生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实际需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以问题为导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彰显。传统意义上的强调知识传授、以教促学的法学教学模式面临冲击,基于大数据环境下以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性教学模式更契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2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缺失

当数据思维与法治思维相遇时,高校的法制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存在的缺失也十分明显。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重知识性讲授,轻思维能力培养;课堂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严重脱节,教学实效性较差;学习过程 “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要难以满足;教学评价倾向于“结果性”的单一方式,无法针对学生学习过程实施跟踪问效。传统法制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拘泥于法律法规教条的辨析,侧重于法律意识层面的思想性教育,没有帮助大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将法治内化为一种思维习惯、转化为一种思维方法、提升为一种思维能力。从而与从学生需要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和师生交流互动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相距甚远。

3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模式建构

3.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目标定位,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格局。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树立法治信仰。正如美国学者伯尔曼所说:“在法治社会,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其次,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有利于引导、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青年学生提供一种个体行为与群体要求相协调的生存方式。最后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是新时期深入开展法制教育的新要求。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治建设需要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讲法治。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讲法治,才能使法律调整社会成为可能,这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意义更为重要。

3.2搭建法律大数据平台,创新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培养载体

在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等多种方式获取了大量的法律信息,但这些信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碎片化。面对法律信息的碎片化,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组织信息、管理信息、开发利用信息,既能确保学生从碎片化信息中有效获取法律知识,又不至于被太多碎片转移注意力。为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创新大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培养载体,搭建法律大数据平台显得尤为必要。充分吸纳现有中国法律应用数字网络服务平台、北大法宝、法易网等法律信息平台的优势,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建立真实案例与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条文释义、裁判文书、法学期刊等之间的联想功能,不仅便于大学生了解最新法律资讯,也能帮助大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研究法律问题,为之提供全新的信息呈现体系。

3.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翻转”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模式逐渐由被动向自主转变,由单一向融合转变,由知识本位向思维本位转变。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在课前依托大数据平台资源完成对法律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把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带入课堂,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集中开展问题探究,充分发挥教师在思维能力培养、训练与应用方面的指引作用,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翻转”。

3.4积极开展法律社会实践活动,合作共建数字化审判法庭

法学是经世致用之学,它讲的是治国安邦之道,定分止争之术。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法律社会实践活动,如法律咨询服务、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学术讲座等,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大数据资产开发与利用的技术优势,对接地方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与其签署数字化审判法庭的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对接法院的审判管理系统,实现司法资源和法学资源共享,促进法院与高校的深度交流合作,建立法院与高校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机制。

3.5改革教学评价方式,运用学习分析技术综合评价

改革传统重结果的单一检测方式,通过大量数据的“归纳”,找出教学活动的规律;对学生学习多角度、多方位综合评价,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单一维度;高度重视学习过程性评价,不拘泥于结果评价,包括对学生参与度的考查。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学习分析关键技术中的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系统建模等技术,以及统计分析、可视化、聚类、预测、关系挖掘等一系列数据挖掘技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海量数据进行解释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预测学生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及未来的学习趋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优化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本科生;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209-02

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思维能力,指的是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去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进行专业划分,势必希望通过专业教育,赋予大学毕业生与一般思维能力相区别的专业思维能力,从而在毕业后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并且为更加长远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高校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在实际操作层面,呈现出种种问题,需要我们从教者不断研究并且提出解决的办法与对策。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对于专业的定位模糊。本专业在定位上有自己独特之处,虽然主要内容均来源于国外,但是与国外的类似专业在设置上有一些区别。单就这个专业名称而言,就具有浓郁的本国特色。很多学生入学时对于专业的定位并不太了解,把该专业与相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者行政管理学专业相混淆,在对于专业的认知方面也存在困惑。没有准确的专业定位,从专业角度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存在障碍,其专业思维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总体定位和实际实施,因此,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①专业课程设置。由于本专业在定位上的特殊性,国内数十所开办此专业的高校,除了常见专业课程之外,均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设置了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与就业起到了好的效果,如华中理工大学该专业的课程中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可以达到程序员水平。但是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高校特色的同时,特色课程也有可能会对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随意性较大,或者在目的上急功近利的课程会对专业思维产生限制和误导。毕竟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立足于根本、立足于长期的过程。与一般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同,它要求一个区别于其他专业其他学生的思维培养目标,它要让学生拥有看问题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围绕一个确定的、科学的、长远的专业思维能力目标来进行。②实践教学设置。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能力培养一般依托在实践教学部分来完成,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专业思维能力培养也不例外。实践教学部分,一般由认知实习、社会调查、实验室建设、毕业实习等等方面组成。总体上而言,本专业在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室建设方面显得比较滞后。部分学校此专业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实验室教学。而对于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实际动手所形成的经验其实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实践教学的支持,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不能上一个台阶。

3.师资结构等等其他因素对于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影响。我国的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培养的高等人才,体现在博士学位获得者层面,相对于该专业的师资需求来说,还不太充分。尤其是在专业成立之初,很多任课教师都带有其他专业或者领域的学科背景。这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和思路,但是也可能会使学生在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此外,学校和学科的其他硬件和软件的问题,也制约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专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原因。如前所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在国内高校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中,属于新兴专业,在国外也只有近似专业。因此在专业发展方面,没有现成的成熟的榜样可以学习和借鉴。专业从设置到发展成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这种特殊的背景,造就了学生们在对专业认识方面的模糊性。此外,这种背景,也让各高校在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探索性质。

2.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现实原因。目前,很多高校都把实验室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重点改革对象。但在我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法学门类下,招生也偏向文科学生,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出文科生为主的法学类专业的特点,侧重于课堂纯理论教学,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欠缺。此外,就业的压力,也可能导致在专业思维培养方面出现偏差和误区。比如地方高校的本专业常常选择以公务员考试为导向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在解决了目前一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专业思维能力方面的疏忽和长远发展的困境。

3.师资力量培养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从学科特点而言,该专业教师应该来自于政治学理论专业和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等学位获得者。但是,国内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且人才容易被分流,因此专业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衡。教师对于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专业的教师,很难有专业的学生。

此外,资金等硬件条件不足等等原因,也可能造成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综上所述,种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造就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困境。

三、加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通过专业的不断完善、发展积累的经验,以及结合对部分相同专业的先进单位的学习考查,提出如下针对性的意见。

1.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文科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总提纲。针对该专业鲜明的文科特色,顺应实证研究的大趋势,应该确立经验研究方法的主体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主导思想中引导学生注重经验研究;同时,传统的哲学研究方法对于文科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较为有利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应该在方案中得到兼顾。同时,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结合专业所在的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可以在方案中增设特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起到独辟蹊径地提高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作用。

2.加强专业导论课建设,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对于专业定位感到模糊的新生,进行专业导论课教育,是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要让学生清楚,本专业的历史与现状,学习的大致内容,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走向。了解专业的历史,明确了专业学习内容,让学生基于对专业的理解而进行自我肯定,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对专业的兴趣,并且从中选择自己愿意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大一新生中开设专门的专业导论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3.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实验室建设。2000年左右,最早的一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一些国内高校中产生。截至2014年,国内已有98所高校开办了此本科专业。十四年以来,该专业稳健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与2004年专业承办之初相比,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进行了三次修改,期间不断征求学生及教师的意见,以及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专业特点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部分课程进行了删减、调整和增设,在兼顾学生需求(尤其是就业需求)的同时,一直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专业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越来越获得学生们的好评。比如增设方法论课程,把学生的专业学习从较单一的经验学习,提升到方法的教授层面上来,对于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训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实践教学的改进也刻不容缓。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和实验相关,尤其是学科的发展,促使电子政务的兴起和计算机软件在政治科学中的广泛运用,单纯的理论教学早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要求。因此,转变观念,进行实验室建设,是每个开办本专业的学校都应该意识到的任务。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如前所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师资相对短缺的问题确实存在。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稳定的具备科研和教学能力的人才团队,是各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当务之急。但是,作为从教者而言,积极利用现有的条件,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以科研促教学,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前者需要学校在资金条件上的大力投入,后者则需要为青年教师的进修创造必要的条件。

综上所述,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而言,在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教者应当不断探索解决的路径,使专业思维能力成为本科生毕业之时的宝贵财富,使他们从全新的角度认可自己、发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也促使专业朝着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希望通过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为类似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中医临床思维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s in TCM Clinical Practice Training

GENG Ying, DUAN An, YANG Dingfang

(Baosh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oshan, Yunnan 678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clinical medical work needs graduates to have better clinical medicine thinking to adapt to the actual work need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cent thinking on culture teaching summarized, aimed at finding a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directions and measures.

Key words TCM clinical practice thinking;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research

中医学起源于石器时代沿用至今,是经过上千年实践检验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医疗保健卫生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临床运用、推广中医诊疗技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学生进入临床后成长的速度和发展程度与个人临床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科等专业临床课程是中医学生由步入临床工作的桥梁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中研究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方法和实训体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培育优秀的医学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现就近年来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教学研究进展述评如下:

1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及现阶段邪正之间的关系,判断疾病与证候性质,明确病名、证名,确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指导病人生活调养全过程的思维活动,②包括中医诊断思维、中医辨证思维、中医治疗思维三个方面。③中医临床思维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注重“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重视防治结合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侧重病、证、症的整体把握和遣方用药基本规则在病案个体中的具体应用。

2 专业临床课程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理论研究

文洪认为可以通过哲学原理来加强学生认识、理解、相信中医理论,有利于培养和巩固学生中医临床思维;④汪悦认为学生的专业思想是否稳固、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课程先后顺序对临床思维的形成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应从认清中医思维本质、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同时需注重学校和教师的职能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最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⑤刘洪波认为高职高专在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实践技能中应注意“分清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注重临床辨证思维的灵活运用与变通;注重思维能力训练;指导学生在临床辨证思维中如何抓主症;注重对学生中医四诊能力的训练;强调‘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强调‘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思想;指导学生临床组方”7个问题,同时应在实践学习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妥善加以应用;⑥彭奕华认为培养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需要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小组授课、病案讨论和教学查房、床旁教学等活动;⑦金桂兰认为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应牢牢把握中医诊疗特点,通过加强经典知识培训,采用案例分析和PBL教学法开展教学等方法,配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于教学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中医思维、中医手段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完成中医学生核心能力的构建;⑧董海艳认为中医临床教学中,除外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使用,各论教学中还应使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通过选择虚拟病人或虚拟医生身份,来陈述病情、寻求诊治方案,利用虚拟场景代替实际案例,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⑨罗氏认为在专业临床课教育中通过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积极开展PBL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效果;⑩陈氏等通过对100名中医学生开展新型的临床带教方法,强调“病”“证”结合加强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发现此法能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临床思维模式,本法对带教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在年度总结、专家督导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教学法体系; 张氏等认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培训贯穿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全过程,其中,病例讨论是提高临床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学查房是培养临床动手能力的最好途径,开展专题讲座能扩展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 刘氏认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应强调“理、法、方、药”的培养和实践,其中关键环节在于“方”,即方证合拍,方随法出,因方遣药的能力。

3 专业临床课程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教学实践研究

目前有很多教育者积极开展教育改革研究,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已在多门学科开展,主要涉及中医眼科、 中医内科、 中医儿科、 针灸学 等临床学科。

其中,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取得了较多的实践经验,多数研究强调“教学-培训-考核”整个过程,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成果。张氏在眼科教学中,强调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突出常见病和优势病种的示范作用,自编教材适应临床实际工作,推行PBL教学;易氏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积极开展病案讨论式教学,同时通过改革教学大纲、强调儿科特色,建立以病机为核心阐释病证、认识疾病的讲授思路,引导学生熟悉儿科常用辨证方法和辨证思路;刘氏改革中医内科临床实训教学,将实训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第一站、第二站内容相结合,开展四诊技能、病案书写能力等方面培训并进行考核;郭氏等倡导通过“学生面对面接触病人、采集病史、辨证分析,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讨论、拟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进行随访”这一过程培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王茂泓等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开设中医临床思维讲座,使用临床思维分析病案,开展教学查房,发现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综合实施教学后,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有较好的辨证能力且能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辨证模式,认为在病案分析中应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病性及诊断和诊断依据,要注意分辨阴证还是阳证、把握病机的演变和目前的关键,拟定治疗方案; 赵吉平等通过加强病历书写训练培养医学生掌握不同疾病四诊要点、关键症状、体征、注意事项,培养学生针灸临床思维;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医教育者强调考核体系的使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眼科教研室设想将Mini-CEX(迷你临床演练评估)运用于中医眼科临床教学,统一考核内容和流程,综合评估临床接诊、体格检查、人文医学、临床判断、医疗指导、组织实施和效果、综合能力。

4 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开展了较多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甚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中医内科这一学科,其他学科临床思维培养的研究开展较少。现阶段专业临床课程教学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研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研究多为单学科独立开展,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践研究较少;研究人员少而分散;缺乏较多大课题的支持;在实践研究中对教师综合素养要求很高,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此,今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对照组研究,比较不同教学法在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中的不同效用;(2)多学者多学科合作,观察同一教学法在不同学科、区域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作用;(3)加强教师素质培训;(4)积极开展不同学科临床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性研究。

注释

① 杨文卓,程黎明,杨长青,等.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考核是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4:412-414.

② 王永炎,张华敏,王燕平.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3:1-2.

③ 颜乾麟.关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1-2.

④ 文洪,侯云铎.论哲学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指导作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68-69.

⑤ 汪悦,金桂兰,朱震.浅析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关键要素[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2:73-74.

⑥ 刘洪波,肖跃红,朱永强.中医高职高专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研究[J].光明中医,2013.4:843-844.

⑦ 彭奕华,许红雁.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12:104-105,114.

⑧ 金桂兰,汪悦,孙丽霞,等.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状与培养对策[J].教育论坛,2011.8:123-124.

⑨ 董海艳.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现代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6:60-61.

⑩ 罗维民,詹江红.专业课教学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5:83-84.

陈咸川.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的初步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15-16.

张弛,段小英,舒环.中医专业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1-2.

刘朝圣.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10.8:139-140.

张殷建.强化临床思维培养,进一步提高中医眼科教学质量[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5:387-389.

刘红英,李兆福,叶乾玥,等.《中医内科学》实训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5:7-8.

易红.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培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4:375-376.

赵吉平,陈晟,王燕平.基于病历书写训练的针灸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