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扩招 就业压力 择业难 能力的培养

一、今年就业情况如下特点

1.就业形势总体良好,来各大高校招聘的单位比较多

从目前来看,2013届就业形势总体上良好,前来各大院校招聘单位数量较多,涉及到能源、电子通信、交通、金融、IT、服务等各个领域。例如传统的各大国企如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建公司、工商银行、华为等单位今年招聘的人数就不少,同时,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考试招聘也大量面向应届毕业生。因此,相对于就业岗位而言,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毕业生就业质量也有所提升。

2.受经济形势影响大,国企、名企招聘名额有所减少

今年全国经济整体仍处于2008年以来的下滑周期中,各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各方面数据来看,大量企业在校招聘人数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减少态势。比如工科毕业生签约的某些热门单位,像中兴、华为、三一重工、国家电网、中石油等,在2013年招聘人数明显减少。其中南方电网、国家电网在许多高校缩招比例达30%以上;华为、中兴等企业2013年在各大院校所签毕业生人数也寥寥无几。可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对于大学生就业还是增加了不少压力。

3.“冷”经济遇上“热”就业

伴随全国经济形势不太乐观的环境,却是今年毕业大军人数新“突破”,达到699万,创历年新高。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进行大学扩招。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5年是250万,4年增加了150万[1];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达到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4年又增加了273万;2010年为631万人,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可见近十年毕业生人数一直在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今年达到一个最高峰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越发激烈。

4.就业渠道多,国家、学校积极为大学就业提供平台

尽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但大学生就业渠道也在增多。据统计,今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达176万人,应届毕业生是其中的主力军,可以看出,有不少学生选择继续深造[2]。同时,国家和各大高校也在积极构建就业平台,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教师计划”等,同时,也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为创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为广大毕业生铺设了广阔的就业之路[3]。

二、面临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主客观原因对就业产生根本影响

从主观方面来讲,一些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偏执于公务员,国企等“稳定”大单位,对中小企业不屑一顾,导致大单位签不小,而小企业不能签的局面。,过分强调于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跟风趋势明显,不重视后期发展。过多的看重薪水,眼高手低,忽略岗位价值。

从客观方面来讲,部分学生自身条件素质不够,学校成绩不佳,掌握的知识本领不过硬,没有足够的底气去适应才人市场的需求。同时,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对招聘会望而却步,错失良机。

2.企业招聘政策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部分企业存在着招聘歧视,部分大企业只招聘“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招男生,不招女生,或者主男轻女。同时,在一些并不是很偏重的方向上大设门槛,比如英语六级,计算机等级,普通话等级等。

企业和人才市场供需不协调,大企业人满为患,中小企业或者发展中企业遭遇冷场。同时大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中部、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也使得人才大量往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该地区人才呈现饱和,而中、西部地区却人才供应不足。

部分企业来高校招聘宣讲会形式化严重,只注重宣传企业,而轻视对企业招聘政策的讲解,不少学生无法从宣讲会中获取自身所期望的信息,造成学生对招聘企业的了解深度不够。

3.学校政策和机制对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体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就业择业方面的指导则相对轻视[4]。尽管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便于为学生就业提供正确的、科学的就业择业观,但仍有部分高校没有实施相关的政策,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过任何就业择业的引导[5]。同时,各大高校逐步建立各种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同时,构建的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渠道还不够多样化,不够机制化,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三、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应从学生能力培养抓起。

对于本科生,将培养重点,从原来的以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为重点,转移到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重心上来,鼓励学生去接收积累多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本身的情况去发展自身所长,不要让大学虚度。鼓励跨学院、跨学科学习,鼓励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以及动手能力实践。如果有可能,可以建立学校之间“联合办学”体系,实行强强联合,区长补短,鼓励学生走出学校,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对于研究生,培养重点还是在于研究专业领域的学问,在于“精”,在于“专”,做到“研”有所得,“究”有所获。培养自身科研能力,突出专业特色。鼓励学生在所在领域深入研究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研究,例如,以电气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用电气的“强电”强化电子的“弱电”,以电子的“弱电”智能化电气的“强电”共同专研,在合作中共同卓越。

2.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应创建校企共建平台

创建校企共建机制平台,就是以学校人才和学术为依托,以企业的发展为导向,以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和企业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新型人才建设平台。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为学校创建人才基地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持。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和管理中来,为后期在企业中发挥骨干作用提供前期准备;企业在整个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指导,为人才的“出炉”,提供正确科学的指引。

3.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应完善学校就业服务平台

在体制上,建立专门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从学生刚跨入学校大门起,一直伴随其毕业,在整个过程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和帮助。在机制上,努力完善已有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更多的与实际结合,开拓更广阔的就业平台渠道,畅通渠道,实现学生就业平台渠道的多样化。

四、总结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精英分子成员,决定着国家、民族、企业的未来发展。让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实现国家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根本途径。因此,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以人为本,关注、关心、关爱大学生,培养他们努力成才。在国内外环境客观条件下,改变我们的培养战略,让毕业生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2]方留,孙祥,李宏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3]邓汉慧,赵曼.创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新观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1(04)

[4]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独立学院毕业生因受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社会认可等方面的影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而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作为一门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前沿学科,有着技术更新快、技术含量高、适应面广的特点。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只有加强该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用人单位技术岗位的要求,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然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实践动手能力差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用人单位总是希望招聘到的人才能迅速上手,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而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电信类专业人才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经验欠缺,导致无法独自胜任简单的工程项目。2.学习能力不强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大学生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成长动力。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以旧引新、拓展延伸、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3.怕吃苦,心态浮躁电信类工作岗位相对枯燥,环境艰苦,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能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在就业过程中心态浮躁又害怕吃苦,导致企业不愿录用。4.创新力不足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大学生运用创新精神来帮助他们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但当下独立学院对支持创新实践的投入严重不足,大学生受场地、设备、人员、资金等限制无法进行相关创新实践,创造与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三、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成因

(一)个人原因

1.自我效能感低。电信类专业课程难度大,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相对于公办院校毕业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常以“学渣”自嘲,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刻苦专研的学习精神,导致其在实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2.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部分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清楚毕业后可以从事何种工作,对职场和岗位的未知,导致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没有很好地利用大学四年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3.就业观念不合理。独立学院学费昂贵,部分学生和家长本着投资与回报成正比的心理,对就业期望过高,盲目追求待遇好、环境优的工作,而一些条件艰苦的参考文献:[1]余长春,王润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陈丽锋,孟瑞,冯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J].电子技术,2011(5).岗位,如常在户外工作的工程监理和网络优化类岗位不愿意去。一些学生甚至频繁跳槽以寻求“理想”工作。

(二)学校原因

1.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跟上技术的发展速度,加上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过少,生产实习往往也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实践动手锻炼,导致其掌握的知识落后于生产实际,难以满足企业需求。2.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电信类专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教师极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未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和趋势,教学方式单一,产学相结合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硬件投入不足。独立学院的发展主要靠自筹经费,相对公办院校而言,在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投入不足。再加上电子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很多建好的实验室已经过时,导致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无法接触到企业一线使用的最新设备。

(三)企业原因

校企合作是促使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当前独立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联结普遍还是“松散型”的,较少进行紧密合作。如独立学院虽与一些电信类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企业研发项目保密等原因,很难将学生的实习实训落到实处。

四、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解决措施

(一)个人层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应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了解社会需求,客观评价自我,并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实际,尽早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有目的地在大学期间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自身与理想职业的匹配。其次,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应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根据电信行业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广泛涉猎非专业知识,实现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跨学科整合,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此外,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时掌握新知识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

(二)学校层面———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优化课程改革。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建设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将就业能力的提升嵌入到课程体系中,使学生边干边学、学干结合,提高学生驾驭专业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和行业紧密结合的学科,学校更应重视该专业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鼓励教师结合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研究,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纯理论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采取教学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提高。3.深化校企合作。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应加大与企业的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通过合作开发课程、建立联合实验室、设计教学科研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和学习,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同时,高校也通过了解企业的现状及运作状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4.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实践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技能。如通过举办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就业能力与需求岗位相符合,使企业和学校形成无缝链接。

(三)企业层面———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1.1实践操作课程不足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实习课程学时的不足,导致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下降。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有着严格要求,同时也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却是体育专业学生严重缺乏的个人能力。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质量体育专业人才时,虽然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很多,但能真正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毕业生数量却很少。

1.2就业指导课程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针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和信息的掌握并不准确,很多情况下只是简单了解到某一方面的就业信息,毕业生对社会就业途径和信息获取方法了解甚少。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由普通教师担任,这些教师要同时兼顾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就业指导任务,无法全身心地指导毕业生顺利就业。

1.3教学设备配置不足

教学设备配置不足会严重影响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学生只能在特定时段使用教学设备,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个人能力的降低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毕业就业。因此,高校应该提高教学设备的配置数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使用教学设备辅助学习,或者在课余时间进行个人练习,这是从根本上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保障。

2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部分高校在设置体育专业课程时,主要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条件,以及所在区域特征来完成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对社会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不了解,这种情况容易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甚至就业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在设置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参考社会发展形势,培养的毕业生并不属于社会急需人才,影响了毕业生的正常就业;还有部分高校不能认真贯彻执行严格的体育专业教学标准,使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力水平不断下降,无法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质量、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人才实际需求相适应。

2.2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针对体育专业学生设置的实践课程严重不足,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较短。当体育专业学生完成了理论知识学习后,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刚刚了解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实践学习的时间即将结束,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实践锻炼,个人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差。同时,由于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课程教学时没有对学生进行详细耐心的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能马上引导解决,也使得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降低。

2.3体育专业教学与评价的问题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对于体育专业项目教学来说,很多教师认为体育规定动作是不能进行创新的,这种传统的思想严重制约了体育专业项目教学的发展。然而,正是因为我国跳高项目体育动作的创新变化,才使得我国跳高项目在奥运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滞后是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评价方式也并不科学合理,高校主要以考试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学生获得分数的高低判断其个人能力水平。虽然以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存在一定合理性,但不能以成绩决定学生的个人实际能力,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必须加强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整体学习过程。

2.4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

目前,很多体育专业学生的个人定位不准确,存在个人定位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不能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就业应聘的过程中错过良好的工作机会。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个人条件不符合待遇和发展较好的工作,普通的工作岗位又不能满足个人就业要求,形成了进也难、退也难的尴尬局面。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定位个人实际能力水平。还有部分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较弱,在就业初期不是非常顺利的阶段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还会进一步影响周围同学的就业心理。同时,有些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性格比较孤僻内向,不善于与用人单位沟通,处理不好与其他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也是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社会关系复杂多变的局面下,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就业产生的各种压力。

3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3.1合理安排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首先,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教学要保持与时俱进。目前,很多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学生学不能用,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体育专业建设,全面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使体育专业教育能够顺应时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促进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其次,高校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变学生传统的知识结构。在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时要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水平,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同时,高校要调查收集学生对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使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在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考核评价过程中注意选择恰当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校体育专业的考核评价方式要以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还要采取专家评审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质量。

3.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

首先,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要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很好地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激发教师本身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创造性。同时,体育专业教师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体育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内容,提高自身的体育专业教学水平。教师还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知识水平,掌握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内容。最后,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创新型教学方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确保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

3.4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

首先,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很多高校学生在人际交流沟通方面存在问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缺乏个人自信心等,因此,高校可以采取体育知识演讲比赛、体育运动项目培训等方式提高学生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其次,注重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可以增加一些体育知识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最后,在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增加体育专业毕业生心理辅导课程,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二,根据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结语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未来残酷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呢?作为刚进入大学一年的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以便于在以后的大学生涯中做好职业规划,有步骤、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基本能力和素质,做到未雨绸缪。

一、社会适应能力

适者生存,不仅是自然法则,也是一项残酷的社会生存法则。简单地说就是适应社会赢得个体生存、进步、发展的一项基本生存能力。这项能力同时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生存权利。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将来踏入社会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要适应社会的规范,也要适应社会的规则。在适应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谈到发展、改变的问题。这种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忘掉自己的大学生身份,放下那种高高在上、高人一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俯下身虚心向别人请教,聆听别人的教诲,努力工作,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自己。

二、决断能力

决断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任务某项工作的特殊能力。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充斥着诸多的机会和挑战,有些机会会一晃而过,这就需要个人具有这种决断能力,当机会来临时,能够当机立断,做出最佳决策,将机会抓在手中。那些社会成功人士大多具有这种良好的决断能力,把别人看来不是机会的机会牢牢抓在手中,然后运用自己的智慧最终取得成功。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要牢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三、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个人能力的一面镜子,社会通过这面镜子对个人做出评价。因此,对于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自我表达的培养都至关重要。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要能说,二要能写。能够在公共场合准确、清晰无误、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意见、态度、要求;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规范地圆满完成各种文字材料的写作,这种能力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积极培养锻炼才能获得。

四、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培养这种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方面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任。当前在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影子,没有很好地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强调统一性,忽略了大学生多样性的发展和培养。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应该尽一切努力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逐渐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意识和精神,创意性地完成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焦思维。

五、现代化信息搜寻能力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教授所说的“风险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充满了很多的变数,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1]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传媒技术的崛起,无疑加剧了信息的急剧爆炸。在这个信息高速膨胀的社会,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大学生的信息搜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学会”而不是“学习”计算机技术,掌握利用计算机有效搜索所需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自如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

六、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中国人自古虽不缺团队合作意识,但并没有培养起真正的团队合作精神。中国的大学生大都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必要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团队合作对社会的贡献率远远大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率。美国微软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的前七人智囊团之一的李开复先生特别强调了作为微软的精神之一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微软集团崛起乃至超强所起的重要作用。[2]

七、职业素养能力

大学生毕业生除了要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具备一些基本素养,如任务执行、工作方法、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等基本的职业工作能力。这些能力是决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否快速掌握必要的职业习惯和方法,更快地融入企业中去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是企业衡量毕业生能否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快速进入职业角色,也是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选择与录取的关键因素。

八、组织管理能力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他 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3]

九、社交能力

人是社会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避免的与社会、与他人发生各种关系。大学生必然将走向社会,也必然会同社会上各种人打交道。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环境适应状况,而且还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事业的成败。在现代社会中,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

当然大学生就业必备的能力不仅仅是以上九项基本素质能力,应该认识到一个职场人士只具备这九项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所看中的是应聘者所具有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焦丽娟.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价值工程.2013(15)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厘定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从就业过程中逐步提炼出来的,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自身的就业理想,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顺利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就业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在校学习或从部分社会实践中得到,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一个大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首先他的就业动机必须正确,其次,他应具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指满足岗位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差异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来看,具备基础能力是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只有基础能力足够,才可能顺利就业。专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了差异性能力才能从顺利就业最终走向自我创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在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工厂都面临着倒闭破产,“隐量”“存量”待就业人口巨大,加之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大学生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就业难。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专业能力不足。目前,由于很多大学在考量大学生时,采用的是学分制,导致很多大学生只注重学分积累,而忽略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自身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不够,而通常学校也不会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岗位对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而很多高校都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专业,这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其实是一种接受能力,它是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学,而不是仅停留在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上面。若一个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很难快速熟知新岗位所需的知识与业务,造成上手慢的局面,而单位看重的则是员工每天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由此可见,学习能力不强将严重阻碍学生就业。

3.实践能力低。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包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大学只注重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大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很难满足岗位需求,还得从新学习,而很多企业又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这些大学生,这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部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这也会影响其实际就业。当然,创业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后期就业。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要想把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必须从学校这个源头上着手。对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要逐步改革、不断完善。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来设置专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当前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2.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要引导学生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最终就业的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就业的内容要全面,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多个方面,并且引导时要分层辅导,根据学生年级和学习层次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引导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以及发展意向等,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不仅要内容充实,而且要有个性。要经常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而且还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更多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石铮.人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培养

就业是人生的转折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加剧了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本领。在职业活动中,个体从落实工作到胜任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我们平时说的就业能力指的是一般就业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的基础。可以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工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是党政机关、国企等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或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最受企业的重视。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恰恰体现在这几种能力上。

1.职业目标不明。

一些高校学生当初报考学校和专业都是家长的意志,自己没有什么想法。虽然不少高校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主要是在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另外因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所以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2.基本工作能力缺乏。

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工作岗位要求高,缺乏对岗位的热爱,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明显缺乏应有的基本工作能力。

3.专业技能掌握不牢。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这种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它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实践不足,动力能力不强,在就业过程中屡遭困难。

4.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在大学生找工作及以后的工作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如在应聘时,一些大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缺乏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

三、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不是弱势群体,其就业不应成为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复杂,不仅与当前经济衰退造成的需求下降有关,还与供给持续超过需求有关,但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其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主要由就业信息不充分、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后者主要源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

1.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大学需要密切联系市场,了解市场需要及其变化,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确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与企业合作,对工作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来作为大学生提升能力的目标。相比而言,我国很多高校还未建立用人单位联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够,难以按照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

2.用人单位向高等教育传导需求信号的能力也非常欠缺。比如,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普遍缺乏对岗位技能需求的调研,对职位所需要的就业能力缺少明确的标准,造成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信号紊乱。有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强调学历、性别、年龄与证书等因素,忽视大学生真正具备的能力水平。教育的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不畅,直接后果是教育的产品――大学生的能力难以满足职位的需求。

3.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的定位不明确,一味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忽视了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办学规模,师生比过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斩培养对策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般说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因此,高校应及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发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让他们及早地思考自己的前途,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发展方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政府要转变职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要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全国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衔接,构筑大学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大学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并不断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

3.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就业能力较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层次下移,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从教育环境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1)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校园内设立专门的机构,并任命高级管理者,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发掘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2)加强就业指导,努力建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在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3)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着重发展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性。

4.大学生要进一步完善自我。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关心集体,乐于奉献,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培养艰苦创业的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阅历,提高工作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高校要面向市场,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只有落实各方面工作,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刘晨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1.

[2]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培训与教育,2005,(6):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现状分析;职业规划;学习指导;实践;创新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3年,我国高校自1999年来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一届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进入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当年的毕业生人数为212万,到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60万。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长,但用人单位需求则呈较慢增长趋势。大学毕业生增长比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长比例不协调,两者之间的差距,导致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近几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这就对大学毕业生在新经济环境下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受到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理解有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郭志文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获得工作职位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就业。获得就业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而拥有就业能力才能使毕业生获得持久的就业和职业生涯保障。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具体来讲,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身潜能的自信。然而国际劳工组织则给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取得进步以及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其获得工作、进行工作、解决问题以及在工作中磨练成长所需的各项能力的总和。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一)基础能力欠缺

基础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工作、进入职场的最基本能力要素。主要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还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很少从集体利益出发,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现象。

(二)专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后,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而当前大学生就业时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不足,专业功底不扎实,知识积累不足,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的顺利就业。专业能力不足,是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与不合理性所带来的弊病。部分大学生在学期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敷衍了事,导致了这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后果,影响了就业能力。同时,原本热门行业经过几年的循环后逐渐变冷,专业不对口、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都是造成专业能力不足的因素。

(三)心理素质较弱

心理素质对于现今竞争激励的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青少年多在优越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而且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隐形条件,使得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保护,这让青少年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软弱和胆怯。现在的年轻员工对于新的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低下,遇到磨难,首先想到的不是直面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而是习惯性地逃避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比如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个事实。所以,当前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身心刚强也是打开求职大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实践经验缺乏

众所周知,现今的高校教学大多偏重于课堂和理论教学,缺少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社会现状却是,多数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大都优先考虑具有实践能力与技能的大学人才。因为他们认为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适应性强,能够马上胜任工作。但事实截然相反,多数大学毕业生不仅实践能力低下,而且还心高气傲、眼高手低,令不少用人单位产生反感以及抗拒心理,从而造成大批毕业生无法适时就业。数据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相关工作经验、解决问题能力等,都是企业所要求的就业能力,而他们的满意度却不是很高。可见,各大高校和大学生都需要从自身的不足之处中寻找突破口,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分析

(一)就业能力意识缺乏

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弱化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过分注重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只将就业协议书作为评判学生就业与否的标准,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以及就业单位的状况。高校没有将大学生看作能动的就业主体,而是看作就业的被动者。所以其没有从根本上认清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

另一方面,广大学生不够重视自身就业能力的发展。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具有盲目性,进入大学后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学生不了解真实的工作世界,对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性格、兴趣和能力也没有全面的认识,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职业。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造成期望值过高、自我定位不准、盲目乐观、职业心理准备不足。

(二)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特点,所以学习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就业能力自然不强。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与专业不一致也会导致知识掌握、学习能力难以取得满意的成效;学生对于专业学习没有清晰的概念,不清楚本专业在社会领域的利用及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正在发生多样性的变化。从总体上看,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是众多企业考虑用人的因素,很多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胜任工作。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又一大因素。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一贯偏重理论教育,轻视实际操作能力;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轻视整体素质教育,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

(四)创新意识能力不够

创新能力是指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近些年,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一)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使在校大学生为寻找就业机会和将来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利用第二课堂、团学活动等各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准确地定位自己,把对自我的准确认识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制定符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后,引导大学生把生涯规划分解为阶段性目标,逐个目标地实现,为成就人生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习指导

学习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三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大学学习本身就具有自主性学习特征,各种教育活动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自主性学习能力强的人,对学习过程控制、调节能力就很强,能够比较成功地运用学习策略,克服自身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二是加强学生学习策略指导,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专业、内容、难度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三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加强他们对学习本身价值的认同。

(三)鼓励参加实践

1.课程实践

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真正看重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课程实践,把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比如一些理工科课程应安排学生首先到公司厂房进行认识实习,使用他们对课本上的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实地参观对以后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增强了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

2.社会实践

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大学四年是求学和就业过渡期,终究每位学生还是要到社会的熔炉中进行锤炼。在大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对将来就业乃至于将来的职业发展都是有益的,各高校对社会实践都很重视,暑期“三下乡”活动等社会实践对就业有很大帮助,在实践中大学生慢慢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3.校内实践

校园内的实践机会也很多,比如各种社团、协会、学生会等组织,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这样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常有过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学生比一般同学会更加自信,处理问题更加高效,待人接物更加得体。

(四)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开拓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对于个体而言,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创新是以个性为基础的表现形式,没有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就谈不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特别要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打破过去那种沿着一条途径、一种模式思考问题的习惯,善于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规律,创造新理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必然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打破旧的就业传统,树立新的择业观念,增加择业、就业、创业的机会。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培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众志成城,搭建常态化规范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全员动员、广泛参与,就业工作有机联动

(1)领导重视,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体系

在我校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各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学院就业领导小组,督导并建成了学院班主任、系支部书记、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一体化的就业通报联动机制,把握契机,群策群力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瓶颈,形成了浓厚的全员参与的就业氛围。

(2)党员示范,深化就业"三个一"制度

发挥教工党员的先进示范作用,围绕就业工作开展教授、班主任、全体教工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就业指导团队。召开多场党政联席会议和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就业工作研讨会,推动学生国防就业、高端就业;号召全体教工党员继续深化就业"三个一"制度,每名教工党员指导一名就业困难学生,加强就业的过程指导和目标指导。

2.提前规划、互帮互助,生涯指导扎实推进

(1)积极引导,就业能力稳步提升

面向本科生群体开展:向左走&向右走--选择的智慧主题讲座;与教授对话--教授工作日活动启动;与班主任对话--师生座谈会活动;"群英会谈"--研、本学生座谈会;锻炼表达--挑战主持人大赛;"对话明天,点亮人生"--院友访谈主题教育活动。面向研究生群体开展:职业论坛之"职场早知道";职业论坛之"闪亮就业之路";模拟招聘会--"职场全体验"。推进了对学生的生涯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生主体,互帮互助主动就业

就业不能单靠学生个人。就业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作用,形成学生自我服务的就业团队。每周一期的就业心得集锦、每日一期的就业简报、每天多条就业讯息也帮助年级学生及时了解到校内外各类就业讯息,引导学生自发总结和思考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就业心得,提升就业能力。

3.搭建平台、分类指导,人职匹配深谋发展

从普惠式生涯教育、协助式生涯辅导、自助式生涯服务、个性化生涯培训四个层次搭建了全程化多路径的生涯辅导体系。为健全培优育人机制,拓宽职业生涯指导模式,需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活动质量,结合学生发展诉求,多管齐下,分层次,有重点,全力推进职业生涯指导工作高效开展。

4.巩固学风,关注学困,促进升学提升就业

学分绩点的高低对学生是否能到理想的单位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投入大量精力关注招聘的同时,我们尤其注重学院学风的巩固,特别是动员一批有能力的同学读研再深造,提升就业层次。各学院领导特别召开了考研动员会,在考研宿舍布局及其他环境等方面为该群体做了充分的考虑与支持。安排学生联系人定期汇报学生的考研状态,不断鼓励坚定信心。为毕业生的升学率提供了保证。

二、发挥社会教育的联动作用,多管齐下,加强多元化多路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1.校友合作,开拓就业渠道

学校积极挖掘外部校友力量,梳理校友信息,加强校友联系,健全校友网络。邀请杰出院友来校开设讲坛,设立奖助学金、召开专场招聘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榜样魅力,树立鸿鹄之志。

2.院企合作,增添就业合力

学校老师利用暑期时间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走访活动,探寻校企合作机遇,积极争取更多的就业资源,探索更高效、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增添就业合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同心同力,发挥普惠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保障作用

通过就业意向调研,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确信自身已具备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但在实际求职环节,学生比公司声誉、比薪酬待遇、比工作岗位、比就业地域的盲目行为屡屡发生。在职业定位教育上,部分家庭未能发挥理性引导作用,不切实际地希望子女回原籍工作、继续深造、找高薪职业等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定位和择业观,阻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在新时代的就业工作中,家庭因素对于学生去向的选择影响比重原来越大。很多学生对满意工作的定位为"钱多事少离家近",许多学生家长也都盲目的要求孩子回到原籍工作。基于此类现象,如何做到既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又能避免学生"啃老"、如何做到既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资源顺利就业,又能避免因家庭所在地的原因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是我院长期以来一直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因此,以事业为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实现学校与家庭的高效的沟通与无缝连接,发挥教育正能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制定完善《学生就业情况家长联动规范》等操作指南,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发掘就业资源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家长的能动性和对就业的正确导向作用。力争实现充分联动单位、学校、家庭的资源与作用,形成学院搭台、单位唱戏、教师引导、家长关心、学长身范的全员育人、事业引领的工作机制。

完善家校桥梁的搭建,强化落实安全稳定。综合利用以下几种渠道实现家校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反馈,扫除交流距离障碍。

(1)辅导员建立家长飞信群。通过飞信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就业考研情况,落实安全稳定工作。

(2)推行家长QQ群,加快信息的双向传递。建设学院学生成长网络平台,及时学院专业信息及年级学习生活信息。

(3)假期给家长的一封信。结合学生概况和专业整体情况,再话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将依据历年就业调研分析结果,继续做好重点比对,综合分析,剖析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大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特点以及岗位要求分析工作。第一、针对考研学生、学困生、立志国防就业学生、社会企业就业学生、创业学生等各类应届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人职匹配实施横向上的分层分类指导。第二、就业指导不仅在毕业班,更需要贯穿整个学生生涯,因此,在加大面上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任务,帮助学生在纵向发展上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素养的稳步提升。第三,就业工作人员尤其是处在一线的辅导员也将继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加深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积极参加与就业相关指导培训,提升专业指导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社团;就业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教育断层问题的产生。这一问题使得当今大学教育与社会人才需要严重脱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要求十分严格,对于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都很看重。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使得他们缺乏核心竞争力,“高不成低不就”,不能迅速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颖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显著。高校社团是理论教学的扩充和延伸,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当今大学生社团形式各异,包括服务类社团、体能类社团、学艺类社团、思潮类社团等多种形式,它们在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拓宽大学生视野,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研究总结,得出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升大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人是世界上沟通和交流活动的主体,交流活动最主要的载体便是语言。现代社会,网络带来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偏向于网络交流和沟通,性格趋向于内向发展。很多大学生喜欢宅在宿舍内网聊、打游戏,不热衷于参加实际的社团活动,缺少了很多在现实中与大家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得他们在实际场合中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或者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就对大学生以后就业和发展造成了很大负面的影响。很多社团都是大学生因某种共同的爱好而自发形成的组织,社团气氛大多比较活跃,团员之间友好热情、平等、不拘谨,社团成员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观点。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帮大学生展现并发挥自身的特长,结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拓展人际交往范围。这种积极的社团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学到很多课堂以外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增强他们的自我表现欲,在平时与成员或服务对象相处中会学会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而这是都是在课上很难学习到的,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累积形成的。同时这也是现代职场员工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是很多毕业生面试时必定会用到的一门技能,良好的交际能力会给企业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对大学生获取应聘的成功非常有利。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创新意识

当前大学教育在课程的安排设置上有待改革,大学课程知识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课程设置并不科学合理,教学方式老套、枯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对于接受专业知识、发挥自身创造性方面积极性较差。学生社团可以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弥补陈旧的大学教育模式。大学生社团中聚集的大都是有着共同爱好的同学,环境宽松、自由,是当前教学模式的延伸和创新。很多专业性质的社团是大学第二课堂的重要成分,具有专业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它将一些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交流、学习,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其实践能力。一些大学生社团比如机器人研发社团,很多机器人研发爱好者相聚在一起交流学习,为了共同的爱好而不断努力,这就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使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社团项目的研制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研制成果往往成为了这些学生走向社会的一块敲门砖。

三、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

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很少接触到社会事务,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十分欠缺。学校社团有着各自的原则和制度,每项活动内容都由学生亲自制定和完成,每一位社团成员都有机会参与社团活动,活动的策划问题、实施问题、财政问题等也都由社团成员交流讨论并通过实践来解决。这就对于社团成员职业精神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团队协作能力是职场中的另一个必备因素。学校社团中,汇集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社团活动的提出和具体实施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每一位社员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来完成。一个优秀的社团组织,必定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着明确的分工,清晰的执行流程和负责制度。这种活动形式与大学生即将在职场上遇到的人际交流与合作形式比较接近。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制定并完成任务的职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应聘和就业起到了有利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职场中更好地发展。

当然,目前的大学生社团在组织管理和水平发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团成员水平有待提高,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活动资金有限、宣传力度不大、影响范围较小等等。在当前的就业模式和教育模式之下,学校应加大对社团在资金和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对于一些优良的社团应大力扶植,给他们提供场地和专业教师的指导,提高对于社团的关注度。社团成员应该积极努力,进一步挖掘社团活动的发展潜力,把社团做专、做强、做大,使之为理论教学产生坚实的辅助作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行为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积极正确引导、扶持社团的发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某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卢丽华.社团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王桂香.从大学生就业难谈就业能力的培养[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S1)

[3]陈淑娟.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就业指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97-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现如今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能够与现如今社会的发展相融合。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就业的信息、规划、课程以及招聘会等。由于就业指导模式比较老套,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给大学生提供与实际相结合的就业指导。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有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由于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并不能如愿以偿的解决就业问题,就要做出转变,进行创业。能够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才价值,同时也能有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二)国家发展的需要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是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的国家,首先就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不仅适应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具有创新精神,也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由于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焦点,然而实际上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在高等学校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改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能塑造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中,并没有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也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对创新创业的不重视,进一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涨

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涨,就不能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就业压力较大,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找不到工作之后才去创业,这种心理对大学生自身就是一种压力,同时也不能发挥出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三)社会创新氛围不浓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中创新的氛围相对来说不浓厚,大学生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创业的不尊重,导致了整个社会创新氛围较低,同时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

(一)打造专业化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

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中,高校需要打造出一支专业化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讲解,还是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在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中,大多数都是对职业的规划、就业的指导相类似的课程,根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式中,在原有的课程中加以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不仅只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一定的实践,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三)发挥出学生们的积极性

在我国高校教育中,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养成创新创业的精神。不仅只是对课程的教学,而且还需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通过教师引导大学生自主地去进行创新,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

在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大学生最难就业季”里,传统的就业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必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助其从被动的求职者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者,以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

一、创新创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源自于我国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的矛盾,学生所学与企业的需求错位,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多元化的就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就业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是一种形式相对高级的就业路径。大学生要不断地培养创新意识,正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把握好创业的时机,规划一个合适的就业方向,同时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动社会上更多人的就业。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滞后性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且水平滞后,未能很好地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高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封闭,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在整个校园里没有形成一种创新创业的氛围。此外,家庭教育过于强调规避风险,使学生缺乏探索和冒险精神。

三、加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率的具体举措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的专职教师较少,对于学生来说缺少有效的指引。面对这种状况,高校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的培训进修,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挂职、兼职,让教师切实的感受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一些校外的企业精英到高校担任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分析时政利弊,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降低创业风险,有效地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

2.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当前高校的创业氛围并不浓厚,创新创业的学生在整个高校就业人群中占比仍然较小,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倾向于直接去找工作,忽视创业的可能性。面对这种状况,高校应该广泛开展一些创业讲座、职业规划讲座,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尽最大可能完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同时,高校内要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由创业导师对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指导。针对学生关注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

3.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要想让更多的学生走向创业的道路,高校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环节有机结合,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的空间,培养教导学生掌握各种创业技能和策略。大学生只有经过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熟练的实践能力,才能够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稳步进行。

创新创业是当前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大举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面对种种问题,就需要高校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中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此外,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让不同的主体都能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来,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成功就业[J].亚太教育,2016(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 企业要求 就业能力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发展的中间力量,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今后的自我发展,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但是从历年数据统计和现实状况来看,随着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却是很多企业打着高薪的灯笼却找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或是很多中小企业招不到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素质和企业所要求的能力存在的差距。也就是大学培养出来的某一阶段的产品和企业无法对接。因此,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企业需求

在当今毕业生中,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大约能占到60%左右,所以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研究是一项必要的工作。企业在越来越广的空间内正面临着革命式的挑战,而人才是决定这一成败的关键所在。企业主认识到,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人,就是企业急需的人才。那么,企业究竟具体看中的是什么呢?

(一)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学习潜力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所需专业知识逾来愈专、愈精。因此,专业知识及工作能力已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教育训练、自行培养人才的趋势下,新进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已不是企业选择人才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取而代之的是该人接受训诫的可能性,即学习濳力如何。

(二) 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

近来,对企业用人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工作态度及敬业精神,是企业遴选人才时应优先考虑的条件。对企业忠诚和工作积极主动是企业最欢迎的人,而那些一山望比一山高,内心中总想着跳槽,不安心工作的人,则是企业雇主最不欢迎的人。如很多的外企公司,他们的老总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问起应聘者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另一家外企的薪水比我们的企业高,你去不去”。回答去的和反应之后再回答的人,会立刻被拒绝。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脚踏实地,忠诚的员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稳定才能发展的道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标准和当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提出以下培养方式;以长期和短期方式进行培养:其中长期培养方式包括: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经验和特长的培养;学会掌握更多的资源培养。而短期的培养方式是:学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市场及企业的动向,做好定位,以实战和模拟积极准备面试。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大学阶段应不断地培养爱心,信心和责任心。善待周围的人,讲求文明礼貌,注重仪表,气质和细节。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具有责任心。并能够向周围的人表达出来。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在求职面试的时候,就会与众不同。要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在参与社团活动以及整个社团工作的组织过程中,都会涉及到与社团内其他人员的沟通问题。积极担任学生干部,很多企业在面试和需求的时候都会问及是否为学生干部。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多数能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时具有踏实肯干,爱岗敬业的作风。并且在参与大型活动时,培养了组织,协调,合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经验和特长的培养

现今企业更多的是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加盟。而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在校期间不但要积极从事实验和实训工作。或是在业余时间进入企事业单位,了解单位工作状况,掌握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还能够加强他们的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够在返回课堂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而特长的培养更是在就业时的一个筹码,比如人们时常说的符合型人才。据了解,美国大学的教育模式是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第一、二年度接受通识教育,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逐渐具备学科内交叉、跨学科交叉的基础知识结构;从第三年开始,强调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社会需求更科学、更合理地选择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位。在国内很多高校也鼓励学生深造第二学位。成为两面手。企业更希望花同样的钱,雇佣到能够创造两个人的价值的员工。还有就是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获得更多的资格证书。

(三)学会掌握更多的资源

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学校强不强,要看校友强不强。所以很多高等学府就业很好,就是因为毕业生在社会上做的出色。给学校创造了品牌。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完成文化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认识更多的朋友,掌握更多的资源。据很多刚刚毕业的学生介绍,在他们找工作过程中,是因为很多校友的推荐和帮助,让他们很轻松的寻觅到了合适的职位。所以要通过不同渠道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校友同学等。除了学校资源,可能还有家庭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所以对大学生来讲,要积极的掌握更多的资源,已被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对于短期的培养就是,积极了解近一年或是几年来企业需求以及企业用人的标准。有方向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企业需求。积极准备面试,了解企业面试的技巧。掌握不同行业的面试规则。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总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需求为根本,通过长期和短期的培养模式,一定会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团学工作;就业能力

1高校团学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

1.1高校团学工作的内容:高校团学工作是高校教育与管理的一支核心力量,其中组织结构包含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志愿者协会)。高校进行各种团学活动,其中包含专业技能比赛、兴趣爱好培养等。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1.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将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基本工作能力,第二个是专业技能,第三个是求职技能。我个人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以就业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应该包含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培养心理因素、基本的工作能力和求职能力等。

2高校团学工作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2.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随着当今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大都数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改变,各种价值观如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也影响着我们大学生,以至于有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动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积极向上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价值观、人生观和择业观。通过活动的参与,可以让我们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2.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和学生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不同,大学生中存在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各种情况,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挫折、自卑、攀比等不同的心理要素。高校团学工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另外,大学生要规划好自己职业规划,适当时可以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

2.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高中阶段中,学生以学习和考取大学为目标,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在步入大学生活后,面对新的环境,往往会出现适应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的现象,然而校园活动能促使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今后可以积极改正,使自己的能力有所上升。

2.4沟通合作能力:高校团学活动具有团体性,俗话说:“团结就是胜利”。每次活动的开展都是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过程,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完成任务。这可以提高大学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间的关系,培养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5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社会中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团学工作基本是由学生自主策划开展的活动,活动采纳了大家的想法,突破了课堂的禁锢,消去了专业的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不少提升。而且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实际动手的能力。

3有效开展团学工作,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3.1增加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团学活动:为了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中就业的能力,团学工作内容也有了变化,除开展校园的活动外,相应结合就业开展活动,例如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一些职业礼仪的比拼和针对就业的讲座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内涵、就业的形势政策,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身相应职业规划路线,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

3.2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多元化、模糊化的现象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我身为团学工作者,应该进行相关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当然活动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正面临就业的学生,综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总之,高校团学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高校团学的主要组织,团学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总结语

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我们面对着残酷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争取学好专业知识,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使自己的能力进一步上升。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在能力和心理上要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

作者:宋俊杰 侯亚林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1]唐甜甜,姚文锋.团学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2010(8).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团学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问题、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用人单位的要求变化等等,但从大学生自身考虑,其主要原因还是自身就业能力不强。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高校团学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1 高校团学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1.1 高校团学工作的内涵

高校团学工作是高校教育与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组织结构包括高校共青团组织以及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志愿者协会)。通过开展团学活动,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竞赛、兴趣爱好培养等,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1.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一词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其主要是用于研究下层民众的就业能力。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就业能力用来研究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而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尽管对就业能力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定义形式,但就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和内涵则是普遍接受的,英国学者Yorke和Knight提出的USEM的就业能力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 即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具有工作所需的通用和专业技能(Skills);表现为具有自信心的效验信念(Efficacy Beliefs);体现战略反应和思考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国内,任江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技能,第三个层次是求职技能。张丽华、刘晟楠则提出了就业能力的五个维度,即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由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以就业为目的的综合素质能力,应涵盖其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品质、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及求职能力。

2 高校团学工作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2.1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着改变,各种价值观如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也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以至于有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而高校的团学活动作为一种存在于校园生活中的文化形态,是校园成员所共有的校园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的体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团学活动,可以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择业观。通过活动的参与,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品质。

2.2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制约,以及学生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不同,大学生中存在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差、得过且过的各种情况,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挫折、自卑、抑郁、攀比等不同的心理问题。高校团学工作通过开展文体活动、竞技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技能比拼的平台和接触社会的机会。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加社会阅历,克服心理问题,从而客观认识自我,既不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业和职业生涯,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增强就业心理素质。

2.3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以学习和考取大学为目标,对社会的接触较少,在步入大学生活后,面对新的环境独立生活,往往会出现适应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的现象,导致焦虑、抑郁的问题出现,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理障碍。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促使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此外,通过双休日及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满足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社会实践的感受和经历内化为自己的综合素养。通过实践找准职业与理想的差距,修炼自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能力。

2.4 沟通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用人单位较为看重的能力之一。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往往需要涉及团学组织内部多个部门,学校多个行政部门或社会上的多个机构组织,让学生有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性格特点、职业的人打交道,从中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和合作,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高校团学活动本身又具有团体性,每次活动的组织开展都是组织成员相互合作、相互信任、集思广益的过程,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就要求同学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5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社会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高校团学工作多数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策划开展的活动,活动集合了众人的思想,摆脱了教室课堂的束缚,突破了专业的限制,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在组织开展活动过程中,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

3 有效开展团学工作,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3.1 注重开展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团学活动

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团学工作的内涵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外,应结合就业开展相关的活动,例如职业规划比赛、模拟招聘形式、各类职业礼仪的比拼以及针对就业的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求职的技能、就业的形势和政策,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路线,并在活动中积累就业经验和技能,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

3.2 注重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其呈现的多元化、模糊化随之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团学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以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面临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相关的抗压、减压的团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团学工作作为高校管理的一支力量,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心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俞佳超.高校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3).

[2] 唐甜甜,姚文锋.团学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2010(8).

[3] 田小平,张治国.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优化对策[J].就业指导,2012(20).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5篇

就业能力即“可雇佣性”,对于大学生而言是获取工作和适应工作的能力,体现在结果上即被用人单位看中的概率以及获取优质工作机会的概率大小。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随着人才观念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发生转变,从最初的唯成绩论和唯名校论,到现在更加看中综合素质和实际个人能力。但普遍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和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普遍存在学艺。大学教育中的专业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日后就业的重要依仗,用人单位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大学生在进入组织以后,能够将自身所学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出来,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连基本的计算机相关知识都掌握不牢固,就谈不上可靠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考核不够严格,上课缺勤、考试形式化等现象严重。当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以兴趣自学、综合发展为借口。

二是为人处事技巧缺少训练,情商普遍偏低。尽管大学环境相对社会和职场而言是纯粹的,同学之间不存在利益纠葛因此也无需过于钻营于为人处事。但大学教育阶段是个人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职场人的重要阶段,学生如果完全封闭于学校内部的单纯环境,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历练,那么在走上社会是必然缺乏为人处事的技巧,在很多社交和工作场合缺乏情商,对于当今社会的很多场景下,情商甚至比智商和能力更重要。

三是普遍缺乏创造性。我国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生存竞争,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同样的激烈。城市经济聚集了区域内的优质资源和机会,但同样竞争也更加残酷。随着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高价值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就业预期不断下降。此时国家提出的全民创业政策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能够在创业潮中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同时在企业内部需要有创新思维,敢闯敢拼的新员工,但很多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早已禁锢,执行者占大多数,开疆拓土的创新人才可育可遇而不可求。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创业教育虽然已经普遍开始实践,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能够与企业进行很好的合作。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创业教育仍然较少,尤其是对于没有明确技术应用和资源依靠的大学生群体,如何进行定制化的创业教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创新创业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各行业发展中,从未像当下这样被普遍关注和推广,并能够有确切的途径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在西方国家已经很早就应用了,而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事物。在探索创业教育措施前,必须对创业教育的内涵以及其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形成科学的认知。

创业教育不等于学生创业,学生创业仅仅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模式或结果,创业教育是利用创业的模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需求、组织资源、研究开发以及社会推广、社会活动的能力,并从中发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兴趣爱好,进而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狭隘地为了实现创新技术或创新点的商业化,或者实现学生创业自就业。创业教育是普遍适用于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教育,是课堂专业知识以外的重要素质体能渠道,并且对学生社会性格和人生规划的塑造更有意义。创业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就业匹配度。相比纯理论知识教育下的学生而言,创业教育下的大学生对自身的竞争力、能力模型、人生目标和发展规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在就业准备和选择时,必然对就业方向和就业单位有更加明确的筛选。因此学生就业期望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更高,学生就业后换行业或换方向的概率会下降,有助于学生发展路径的优化;第二,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交际技巧以及情商都将有明显的提升,从而能够在企业招聘的各种考验中展现优势,更能快速融入团队和社会;第三,拓宽个人发展渠道。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发展往往取决于最初的选择,但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个人发展局限于就业于企业,可选性也就是在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间进行抉择。但对于个人成功和价值实现评价更加宽容的今天,大学生可以选择创业或者自由职业来确定今后的人生方向。因此,创业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提前思考和试验不同人生选择下的效果,从而从中寻找到更能契合自身兴趣爱好以及性格能力特点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三、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创业教育融入传统大学教学计划中时,不是简单的以毕业生为目标群体,仅仅局限于大三、大四阶段,而应从大一入学起,甚至在入学前就开始进行引导和规划。本文认为具体的落地措施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