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

大气污染的灾害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1篇

部分专家认为,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污染物是造成霾的根本原因,霾的本质是污染,与自然灾害有着本质区别。甚至有专家提出,将霾列为气象灾害,会造成污染者可以“依法脱责”等问题,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

气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则认为,霾虽是天气现象,但其造成的危害已可定义为气象灾害的一种。他表示,霾的发生、发展既有自然因素(适宜的气象条件),也有人为的影响(污染物),自然因素是内因,人为影响是外因,内因和外因相互影响、互为作用,人为影响加剧了霾的危害与影响,使其形成重污染天气。霾是一种天气现象,自古就有,气象部门一直承担着监测、预报、预警职责。工业革命前,影响霾的气溶胶粒子主要是土壤、沙尘、火山灰、岩石、海盐等自然粒子和各种燃烧灰烬物质。现阶段,霾是复杂的气象条件加人为污染造成的。

徐祥德告诉我们,气象灾害由气象因素、孕灾环境、承灾体三方面构成。气象因素如雾霾等是灾害的触发因素,孕灾环境主要指经纬度、地形地貌等,承灾体主要指人和人造设施,三者共同作用才构成气象灾害。风雨、雪霜、雾霾等天气现象不能等同于气象灾害本身。

徐祥德认为,《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依据《气象法》和国务院制定出台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有关规定,将气象灾害种类定为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和霾等造成人身财产、社会功能、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严重事件,是科学合理的。

霾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气象灾害,有其历史渊源,并得到国际气象部门及我国法律政策的认可。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气象文献类书籍都有对霾观测、预报的记载,如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出版的《测候须知》(1929年)、《气象测推》(1947年)、《气象观测暂行规范》(1954年)等文献中都对霾的定义和标准等进行了记载。从国际上来看,世界气象组织(WMO)及各国和地区的气象机构都将霾列入天气现象。从法律政策上来看,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二条中对大雾、霾等提出了明确的防御或防止措施。

不少人担心,将霾列入气象灾害是否会出现《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与《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条款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徐祥德认为,两者之间既不矛盾,也不冲突。霾与重污染天气既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也有外在的实质性差别,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当前“重污染天气”是霾的特例或者人为影响加剧的结果。在具备霾产生的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人为影响已转化为主要因素,这时突出强调的是污染,是对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这也是《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规范的内容。

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小娟表示,北京的立法意图是为了强化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健全本市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应急处置和城市治理能力。将霾列入气象灾害范畴,不改变“政府统筹、部门各负其责”现有治理的工作格局。

中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薛刚凌表示,《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从气象部门做好霾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予以规范,提供科学支撑,并未突破《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法律法规规定的部门职责。她认为,《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细化了各部门职责,将环保、气象部门以往分工合作机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予以固化,有利于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2篇

关键词:火灾;消防;环境影响;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 A

油库火灾具有火势发展快、易燃易爆、扑救难度大、灭火时间长、次生灾害多等特点。接到报警后,环保部门应及时到达现场,负责做好事故现场环境应急监测和监察,对事故发生的区域的环境影响提出警告及控制措施建议,指导和消除现场遗留危险物资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废水主要监测: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环境空气主要监测: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烃等。

一、火灾的影响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影响范围和性质随着可燃物及可燃物的燃烧致灾状况而程度不同、后果各异。火灾可以烧毁建筑物,造成建筑物坍塌,形成灰色垃圾;一些化学原料、化工产品、有机化合物的燃烧,会产生固体有毒物质,释放毒气,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同样,人类在扑救火灾的同时也会由于处置不当环境再次遭到破坏,形成二次污染,引发次生灾害。例如,消防废水污染水源、灭火剂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空气中可吸入细颗粒物质浓度瞬间发生变化等,各种灭火次生环境问题日益增多,这对正确处置灾害事故过程,防止引起环境污染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火灾扑救引发的次生灾害类型特点分析

在灭火救援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事件屡见不鲜。不同类型火灾,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类型也不同。火灾事故发生后,根据污染的环境载体,对环境会产生直接影响和次生环境灾害。

1、 水体污染

灭火用水不仅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损失,而且灭火所用过的大量污水或携带大量有害物质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流入各种水系中,造成环境污染。如某日用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消防人员在灭火中注入了大量水,然而灭火用水与大量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流入河流,造成河水严重污染,致使大量鱼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死亡。1989年8月12日,黄岛油库遭雷击发生大火,大火共烧毁原油4万t,毁坏民房4000余平方米,5座油罐成为废铁,大约60t原油流进附近海域,造成胶州湾海面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洋污染。

2、 空气污染

火灾产生的烟气对大气的污染火灾过程中生成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氰化氢、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氨气、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烃等,这些烟气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颗粒构成的,直径在0.01~10μm之间的颗粒物。这些气体产物有的是温室性气体,易造成温室效应;有的是剧毒的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并且对人、动植物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称为细颗粒物,即PM2.5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颗粒物中二次颗粒物所占比例较大。如此细小的颗粒,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对人体及动植物的危害极大,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心脏病、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气肿等疾病。此外,在扑救化学品火灾时,消防用水和泄漏物反应释放出有害气体从而可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

3、土壤污染

扑救化学危险物品、放射性物品及其他危害性物品等火灾更容易引起周围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火场使用过的水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或本身遭辐射后具有毒害性、腐蚀性,一旦渗入地下,流入河流,均能造成地表、地下水的污染,破坏土壤,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生长发育。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外贸仓库内储有200多吨高锰酸钾、硝酸铵、硫化碱、过硫酸钠和3000箱火柴的4号仓库发生系列爆炸,爆炸气浪造成邻近几公里建筑门窗破裂,周围3幢楼房掀上天空,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亿人民币外,据当地环保局提供材料,发生大爆炸现场存放的危险品爆炸形成的烟云污染周围的水、青菜、水果,致使周围地区农作物一年多无法生长。

三、对策和措施

1、建立完善的灾害事故安全评估系统,制定事故联动处置预案

安监、环保、化工、水利、气象等部门都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的评估体系,了解掌握邻近江、河、湖及企业生产、储存、运输等危险化学品的布局、种类和储量。根据灾情确定发展的趋势,从最不利因素分析灾情可能带来的危险性和危害性,运用有关辅助决策系统,科学地评估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类型以及可能造成的污染形式和范围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并结合各自的职能范围制定以防污染等次生灾害为主要内容的应急处置预案,在灭火演练中增加处置环境污染演习,形成以消防为主、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减轻或避免次生环境灾害的发生。

2、完善特种行业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增设防治环境污染应急处置设备

积极开展火灾及灭火对环境污染的研究,根据特种行业建筑中环境污染应急设施的等级要求,按照条文规范给出消防应急处污设备设置要求和参数指标,明确制定条款规定,防止爆炸引发排污系统结构设计缺失,引起二次环境污染事故。例如,在修改《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时,应该规定在雨水排污线的出口应设置闸阀,闸阀的启动应列入消防固定设施系统,在污水处理厂要设置足够大的事故储液池。一旦发生火灾、爆炸后,及时设置3-5道围油栏,铺设大量吸油毡,增大油污吸附和拦截效果;同时对库区内的含油废水进行吸附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周边沾有油污的农作物进行妥善处置,减少油污量,使现场污染态势已得到有效控制,水渠内残留油污基本得到有效收集和转移,防止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3、 提高事故灾害现场动态监测水平

灾害事故突发性强、危害面广,污染事故对各种环境要素(如:空气、地面/ 地下水、土壤等)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监测难度大,尤其是事故发生时的监测对象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更增加了这种困难程度。因此,必须运用各种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以便迅速有效地进行较全面的现场应急监测,分析方法最好具有快速扫描功能,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再现性。如灾害现场设置PM2.5空气质量检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水质快速分析仪、袖珍式爆炸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等。

4、 加快环境友好型灭火剂研发和应用

要大力开展环保型、无毒害性灭火剂及灭火时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等技术研发和应用。

⑴水系统灭火被视为天然环保技术,应改进灭火方法、提高灭火效率、拓宽应用范围。例如,常用的细水雾灭火剂,用水量小、水渍损失小、灭火速度较快, 对环境也没有污染,造价便宜等优点。可快速降低火灾中的烟气体积百分比及毒性,冷却火场温度。当遇到化学品灾害时,可添加适量的药品,快速消除释放的有毒气体。例如,在处置氯气泄漏等事故时,在细水雾里加碱,加快中和反应降低毒性。在国内细水雾灭火技术是近10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灭火技术,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哈龙替代技术之一。

⑵气溶胶灭火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灭火剂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重视,成为众多灭火剂的佼佼者。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一些科研精密设备价值昂贵,如果发生火灾将会给财产所有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K型气溶胶灭火剂由于其灭火产物会对物品造成二次损害。因此,不能应用于精密仪器设备、文物、档案等火灾。

⑶易安龙灭火剂是从无火焰火箭燃料工程中研究和开发的一种新型绿色清洁灭火剂。易安龙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作用(ODP=0),也不产生温室效应,而且无论是原始材料, 还是燃烧反应生成物均无毒,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没有危害。易安龙烟雾渗透力强、稳定期(抑制时间)大于30min,因而对深部火灾具有很好的灭火效果。另外易安龙灭火剂不需要使用价格昂贵、需要保养的储存钢瓶及管网,从而大大减少了初期投资和日常保养费用,这种灭火剂适用于液体、固体、油类和电气设备多种火灾[4]。

⑷ 泡沫灭火技术可以提高泡沫灭火效率、减少泡沫灭火用量、减小环境危害。研制开发高效绿色泡沫产品替代传统泡沫灭火技术至关重要。传统的泡沫剂或多或少都有毒副作用,且不易分解,对环境影响较长久。而“一七系统”产生的泡沫液不含PFOS,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对人、动物和植物无公害,自然生物分解力强,生物降解率高,一般15~20天就有99%以上分解溶合了,它甚至可以饮用,因流动性小,它对灭火现场周边环境污染、损坏小。

5、 加强环保设施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⑴ 油库要对废水处理设施定期检查,保障设施正常运行,建立健全操作规程,药品标识管理。(防范暴雨带来的环境风险)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3篇

关键词:火灾残余物 环境毒害性 评估方法

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但火灾产生的烟气及灰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居住周围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壤等。以往在对火灾进行研究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忽视了火灾带来的环境污染,其实火灾对环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在防灭火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防火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对火灾残余物环境毒害性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火灾残余物

1.1 火灾烟气

火灾烟气是一种混合气体:蒸汽、悬浮颗粒物或气溶胶。火灾烟气通常由以下三类物质组成[1]:

①燃烧物质释放出的高温蒸气和有毒气体;

②被分解和凝聚的未燃物质;

③被火焰加热而带入上升卷流中的大量空气。

烟气是由以上三类物质经过充分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它含有蒸汽、有毒气体和弥散的固体微粒。

火灾中可以导致人员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烟气中毒。火灾统计结果表明:火灾死亡人数中70%-80%是烟气中毒。烟雾中的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高分子材料在火灾中的燃烧,高分子材料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气体产物包括CO、CO2、SO2、NH3、CH4、HCN、HCl等,还会生成酮类、醇类、醛类、醚类以及其他一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2]。其中CO、CO2是火灾中致人死亡的最主要的气体。几乎所有的物质在不完全燃烧的条件下都会产生CO,它能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而中毒;浮尘在气体的扩散作用下进入人体肺部粘附并聚集在肺胞壁上,可随血液送至全身,引起呼吸道疾病且会增大心脏病死亡率;火灾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对人体也有危害性;烟气能避光、降低能见度,妨碍安全迅速疏散,而且也妨碍正常的扑救,增加了中毒或烧死的可能性,对人具有较大的毒害性。

1.2 灰分

高分子材料燃烧过程排放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是由于其高温条件下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主要成分是多环芳烃、卤代有机化合物和硝基化合物等。大多数高分子材料燃烧都可以产生多环芳烃(PAHs)。以苯并芘为代表的多环芳烃早已被确认具有致癌、致畸和致基因突变的三致作用。

2 火灾残余物的环境毒害性

2.1 火灾残余物对大气的影响

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SOx、NOx、CO、碳氢化合物、炭黑粒子和飞灰等。烟气中的飞灰是燃料燃烧后剩余的细微固体颗粒物,少量的CO、H2、CH4、碳氢化合物、炭黑粒子等属于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能在空气中长期悬浮并做布朗运动,容易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由于这些颗粒几乎不能被上呼吸道表面体液截留并随痰排出,很容易直接进入肺部并在肺泡内沉积,因此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其危害程度取决于固体颗粒物的粒径、种类、溶解度以及吸附的有害气体的性质等。燃烧过程产生的烟尘具有很复杂的化学组成,其中有含镍、镉、铬、铍、钒、铅、砷等的有毒化合物。特别是致癌物质苯并芘、苯芘蒽等,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引起肺癌或皮肤癌。

2.2 火灾残余物对水体的影响

火灾残余物对水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无机污染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污染物质有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这种污染可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能力。

(2)无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和非金属等有长期潜在影响的物质。主要有汞、镉、铅、砷、硫等元素。

(3)有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是燃烧过程中生成的氰化氢及灭火过程中冲刷出的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卤代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很难被降解。

(4)需氧污染物质。灭火救援产生的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故称之为需氧污染物质。

(5)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灭火救援产生污水中的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素。

(6)油类污染物质。主要是石油及石油产品对水体的污染。

2.3 火灾残余物对土壤的影响

燃烧产物如卤素化合物、含硫化物、含氮化合物等均能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以自然降水形式进入土壤,引起土壤酸化。SO2、NO等有害气体在大气中发生反应而形成金属氧化物粉尘,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因其类型和性质的不同而主要有固定、挥发、降解、流散和淋溶等不同去向[3]。重金属离子,主要是能使土壤无机和有机胶体发生稳定吸附的离子,包括与氧化物专性吸附和与胡敏素紧密结合的离子,以及土壤溶液化学平衡中产生的难溶性金属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将大部分被固定在土壤中而难以排除;虽然一些化学反应能缓和其毒害作用,但仍是对土壤环境的潜在威胁。土壤中的污染物都可随地面径流或土壤侵蚀而部分流失,引起污染物的扩散;作物收获物中的重金属和残留污染物也会向外环境转移,即通过食物链进入家畜和人体等。NO等易于淋溶而污染地下水,NH3易于挥发而造成氮素损失并污染大气。

2.4 灭火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使用的泡沫灭火剂会加重水体的污染,还有大量用水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破坏;森林化学灭火剂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和淋浴作用在土壤中扩散,进入溪流等自然水体时会引起水质变化,导致水生物受害;灭火剂中含有的磷酸铵、聚磷酸铵会造成植物烧伤以及生长期中毒[4]。

3 火灾残余物对环境影响的量化分析方法

目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倍受重视的课题,针对火灾残余物,可以通过其对盐泽螺旋藻和绿豆的毒性作用,来定量分析火灾残余物中烟气和灰分对于环境的毒害性大小及其具体表象。

盐泽螺旋藻是水中的初级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并且具有生命力强、繁殖快、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等优良特点,因此选取盐泽螺旋藻作为水生生物的代表是非常合理的。绿豆具有易于培养和生长迅速的优点,浮萍具有体积小,易于饲养和繁殖快速的优点,在环境毒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是非常有用的实验材料,因此在国内的生态毒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借助盐泽螺旋藻和绿豆作为受试生物,对火灾烟气和灰分进行研究,进而引起人们对火灾残余物的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同时可以作为国家量化分析火灾残余物环境毒害性的依据,以期推动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出台。

参考文献

[1] 杨元.高层民用建筑中排烟系统的问题及对策[J] .魅力中国,2009(13):45-47

[2] 陈现景,张守鹏,杨晓洁等.烟密度测试仪使用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广东建材,2011(3):22-23

[3] 张光兴.土壤污染及防治对策[J] .汕头科技,2002(4):77-79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4篇

    地震之后急需展开环境应急监测

    一、地震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1)城市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

    城市里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制药等行业以及化学品仓库一般都贮存着大量的酸、碱、光气、氯气、石油类物质以及其他化学品,多用卧式贮罐,在露天或罩棚内贮存。如果贮罐没有进行固定,地震时有可能会造成罐体翻滚、管路破损,导致罐内物质泄漏或流洒。城市中的剧毒药品,除各科研、教学和工厂实验室有少量储存外,主要集中在有关的工厂和化工仓库。这类剧毒药品如果没有进行特殊管理,地震时一旦发生库房倒塌或包装破坏,就可能造成火烧、水淹、雨淋及散失。在这次特大地震中,什邡荣化液氨化工厂和什邡市莹丰镇金溪化工厂就发生了液氨泄漏事故。

    (2)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被破坏

    地震强大的扭曲力很容易使城市排污管道破裂,造成大量污水四溢,弥漫于城市之中,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可能对污水处理厂造成严重破坏,削弱城市处理废水的能力,间接地影响城市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引起地表水环境的恶化。

    (3)细菌和病毒从实验室外溢

    城市中保存的细菌和病毒,主要集中在有关的科研和防疫单位。菌种的种类和毒株虽很多,但数量都不大,一般存放在电冰箱内,地震时只要冰箱不被破坏就不致于外溢。但临时保存的菌种、病毒株多存放在玻璃试管、玻璃皿或玻璃瓶内,一旦遇到破坏性地震,试管、器皿被打破,就有可能外溢,造成传染。

    (4)放射性物质泄漏

    放射源主要集中在核电站、辐射防护研究和农业科学研究单位,其次分布于煤田地质勘探、医疗防疫单位,教学和生产单位较少存放。目前,我国核电站都是按照很高的抗震级别来建造的,抗震系统完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其他放射源则分布较散,一旦在工作时发生地震,或者个别单位不按规定包装、贮存,就有可能会对空气和水造成污染。

    (5)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可能引起的污染

    地震造成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地面破坏,容易使原本填埋于土地深处的垃圾裸露于地表,引起环境污染。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或者城市水灾,将可能使这些垃圾四处漂浮、腐败,滋生有害微生物或渗出有毒有害物质。一旦地震造成尾矿库破坏,大量矿石废渣含有的重金属将可能造成水体以及土壤污染,对人体造成持久危害。

    (6)火灾和水灾造成的污染

    发生地震很容易引起城市大火,大量塑料质地的建筑材料、电线、油料、化学纤维的焚烧会造成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给城市大气带来严重污染。如果遇到自来水管道破裂或者阴雨天气,将会造成这些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土壤、地下水,造成持久污染。如果地震引发了海啸,或山崩壅塞河道,或扭曲、破坏堤坝造成河流水库决口,淹没了城市,将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一旦发生水灾,将会使泄漏的化学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病毒和细菌随城市污水弥漫于城市,造成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水灾还极易滋生蚊蝇,导致水体中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引起疫病流行。

    二、应急监测的主要对象

    (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环境

    保障灾区饮用水安全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开展应急监测是地震应急监测工作的头等大事,做好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是灾区防疫和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

    (2)城市大气环境

    地震可能会引起工厂、化学品仓库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如果地震引起城市火灾的话,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城市大气环境开展应急监测十分必要。

    (3)辐射源

    地震中可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开展对辐射源的监测很有必要。

    (4)土壤与地下水

    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的破坏以及水灾,可能会造成土地和地下水污染。如果农业用地和地下水饮用水源被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将会给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和人畜正常饮水带来威胁。

    做好灾后环境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一、主要应急装备的准备

    (1)遥感卫星与遥感飞机

    遥感卫星和遥感飞机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遥感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等优势,还能发现有时用常规方法难以揭示的污染源及其扩散的状态,它不但可以快速、实时、动态、省时省力地监测大范围的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可以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以便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2008年5月29日,中科院灾情监测工作组对德阳、绵竹市绵远河汉旺—小木岭段进行水质遥感监测,其数据显示,绵远河长滩—小湔坪段河面漂浮着大面积油污。德阳市环境监测站及时研究应急监测对策,相关技术人员于5月31日赶赴绵远河汉旺段实地勘察监测。应急监测组制定了专项监测方案,坚持日常例行监测与出现异常情况的应急加密监测相结合,从5月31日~6月7日,对汉旺水文站断面的石油类污染因子加强监测监控,有效预防了绵远河水体污染事件的发生。

    (2)高空采样气球和飞机

    地震过后,灾区可能发生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按污染区域及污染性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区域性污染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气颗粒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有机污染物等;第二类为灾害性大气污染,如有毒气体的泄漏等;第三类为关系区域环境质量的污染物,如对流层气溶胶、臭氧、二氧化碳、甲烷。使用高空采样气球和飞机可以有效地监测臭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痕量气体成分以及气溶胶、有害气体等的三维分布。

    (3)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

    地震发生后,环境监测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可能遭受严重损毁;道路、通信设施可能遭到严重破坏,给开展应急监测带来严重挑战。而使用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将会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开展空气和水质监测,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防范污染事故。

    我国目前装备的应急监测车主要由依维柯、奔驰等中型车辆改装而来,一般配备有车载导航系统、空气监测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发电设备、图像采集及传输系统、通信和指挥装置、生活辅助系统与安全警示系统等,是一个流动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目前,国内使用的应急指挥车一般由轻型越野吉普改装而来,通常配备有应急通信系统、图像采集及传输系统、指挥装置。应急指挥车体型小巧,越野性能出色,在应急监测车由于路况限制不能行驶的情况下,它可以运载应急监测设备和人员及时到达现场,保证应急监测工作有序进行。在普通车辆由于地形复杂、常规通信手段失效,难以完成对应急监测车、应急监测小组物质补给的时候,它还可以起到后勤保障车的作用。

    (4)便携式监测装备

    地震过后,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有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其所拥有的大型实验设备可能失去使用功能,这就需要携带大量轻便、简单的监测设备、仪器赶往灾区。此外,地震灾区的道路往往被严重破坏,甚至阻断,监测人员不得不步行到达指定的监测点位,这就需要携带便携式的监测仪器。各种试剂盒、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都能很好地完成应急监测任务。

    二、后勤保障

    (1)油料和应急车辆零配件

    地震过后,加油站、油库可能会遭受严重损坏,而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的行驶以及车载发电设备都需要大量的油料来保障。此外,震区地形路况复杂,很容易造成轮胎、车体外置天线和传感器损坏,一旦这些部件受损、不能工作,将对应急监测造成严重影响。

    (2)饮用水和食品

    必须考虑到在应急监测现场,可能是停人不停机的24小时监测,可能会在不同监测点位间奔波,因此必须做好水和食品的保障工作,精心选择、合理搭配,提供丰富的营养,保证人员精力旺盛。应急监测人员必须要随车、随身携带饮用水和干粮。各种瓶装饮用水、方便食品、压缩口粮、军用野战食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3)实验耗材

    震区的应急监测时间长、监测项目众多,实验用水、各种试剂、试管、滤纸、药品、钢瓶气体需求量巨大,必须高度重视供应工作,保证应急监测工作的连续开展。

    三、开展应急监测的必要调查

    (1)饮用水源地与地表水系由于饮用水源地所在河流一般都会有支流注入或与其他水系有渠道、涵洞、水闸相连接,因此要仔细调查研究饮用水水源水系图,只考虑饮用水水源所在河流的污染防治工作是不全面的,必须从整个相交的水系,从整个地表水流域来全面调查。饮用水水源上游及周边区域内地震灾害及各种抗震救灾活动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危险源,和污染源的种类、数量、位置等信息必须调查清楚,为制定饮用水水源监测项目提供依据。

    (2)主要污染源

    主要包括:生产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工厂或企业的生产装置、储存装置、化学品仓库等危险源的状况,重点为石化、化工、农药、磷化工等工业企业以及加油站、储油库、尾矿库等;抗震救灾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粪便处理处置状况;抗震救灾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状况;救灾中化学品的使用情况,重点为灾区防疫过程中使用的消毒剂;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的损坏和运行状况;地震造成的饮用水水源水体形态变化及底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各种类型的辐射装置和辐射源的状况;各微生物实验室的状况。

    四、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案的确定

    可根据当地企业生产情况、污染源现场排查的最新信息,确定特征污染物质。密切监视各种潜在污染源,重点监测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污染物质,如果水质出现异常或存在潜在污染的可能性,要根据情况加密监测。当确认水质出现异常时,在保留分析样品备用的同时,应立即进行复查,如果持续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水质监测,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巡视,尽快排查污染源和原因污染物,将结果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并通知相关部门。

    (1)常规项目

    pH、电导率以及高锰酸盐指数(有条件的可以包括TOC)对水质变化的指示性指标要进行重点监测,视情况可增加氨氮、酚类等其他常规监测项目。现场采样时要注意观察与记录水体的颜色、气味及漂浮物等感官指标,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明显污染。

    (2)需要特别重视的监测项目

    要加强微生物学指标的监测,每日监测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出现异常时应增加常规病原菌监测。如果具备条件,每日可进行一次生物急性毒性监测,用于进行水质安全的综合判断,防止通过饮用水造成疫病的传播。

    (3)特殊项目

    如果条件具备,应该每日监测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质(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苯、甲苯等尽可能做到每日监测一次;杀虫剂类六六六、DDT、敌敌畏等要做到每周监测一次以上。若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发现饮用水源上游控制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出现大幅度变化或出现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等异常情况,应增加相对应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严密监控。

    建立高效率的环境应急监测制度

    一、做好应急小组组成工作,形成坚强的战斗集体

    (1)明确应急监测小组的工作职责。在国家、省、市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

    下开展工作。调度应急监测人员、仪器等,组织应急监测小组赶赴现场,指挥应急小组展开行动;通知监测站启动“应急监测预案”进行监测分析,制定应急监测方案,负责采样及分析化验工作;监测数据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现场监察组。

    (2)应急监测人员的选派。震后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事关防治次生环境灾害,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支持灾区重建的艰巨任务,责任极其重大;灾区基础设施被毁、生活条件艰苦;余震不断带来房屋倒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险;各种监测设备复杂和监测方法繁多,监测劳动强度大。这就需要应急监测小组的领导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丰富的应急处理经验和很高的专业水平。另外,需要挑选组织纪律性好、知识技能全面、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组成应急小组。

    (3)明确应急监测小组各成员职责。最基本的要求是:定岗定人定项目。震后应急监测有3个显着特点:监测任务多、监测人员少、监测项目多。这就需要明确职责,建立流转良好的工作程序、高度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保障监测工作反应及时、井然有序,监测数据准确有效。这就要求应急监测小组要根据应急监测预案,明确小组的对外通讯、应急监测响应,确定现场监测的点位和频次、选择监测项目,做好监测数据的审核和上报,对后勤保障等岗位提出要求,迅速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实现“一人多岗、一人多项、一人多能”和克服困难,完成复杂任务的有机统一。

    (4)建立奖惩体系。震后应急监测是一项具有政治意义的准军事化工作。为了激励士气、鼓舞斗志,战胜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克服形形色色的困难,必须要赏功罚过,明确立功受奖的行为和成果,对失误和过失进行惩罚,形成一支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钢铁之师”、“科技之师”。

    二、建立运转顺畅的工作制度

    (1)建立灾区环境预警和紧急监测工作制度。应急小组进驻灾区,长期进入应急状态,开展对灾区区域水环境、空气环境等的应急监测;如果一旦发生工厂、仓库化学物质泄漏或污水处理厂破坏等突发状况,就需要进入紧急监测状态。因此,尝试建立灾区环境预警和紧急监测工作制度很有必要。灾区环境预警需要根据饮用水源地与地表水系、主要污染源调查结果建立预警体系,并由此制订紧急监测预案。建立以预警体系、制订紧急监测预案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对保障应急工作的良好工作状态会起到关键作用。

    (2)建立地表水重要监测断面、点位和饮用水源地的例行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展开现场巡查,仔细调研现场状况,精心遴选常规监测项目,适时增加特殊项目的监测;紧急状态下加大巡查频次、监测频次,确保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做出报告。

    (3)应急值班制度。设置值班电话,实现24小时专人值班,确保监测信息上传下达,快速处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4)预警报告制度。对发现的可能发展或引发环境污染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监测小组应立即向本级和上级监测主管部门报告,在出现突发性事件的情况下,自动进入预警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实行一天一报告制度。

    (5)紧急监测报告制度。当环境指标异常时,应立即启动紧急监测预案,安排专人每天对异常波动的项目和点位进行定项监测和现场巡查,并分析污染走势,每天定时向本级和上级环境监测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6)内部情况报告和信息制度。实行日监测报告的,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在一周内通报一次;实行周监测报告的,每半月通报一次。适时环境质量公报,公告城市环境质量和饮用水质达标情况,就群众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答疑解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7)终止制度。当环境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宣布解除环境应急干预措施,引发环境指标波动的因素已经消除、指标持续平稳时,环境应急监测可自动终止。

    三、现场特殊情况的应对

    地震过后的余震、暴雨和雷电天气以及随时可能产生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将给现场应急监测人员和仪器设备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必须充分掌握地震知识,在余震到来的时候不慌张,正确避险;及时掌握天气信息,做好恶劣天气作业的心理准备,做好现场防雷工作,合理选择点位,避免暴雨形成的城市内涝、道路泥泞给应急车辆行驶和人员的行走安全带来的难题;注重了解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预报,规避在奔赴现场监测的道路上以及现场监测点位上可能出现的危险。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5篇

地震之后急需展开环境应急监测

一、地震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1)城市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

城市里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制药等行业以及化学品仓库一般都贮存着大量的酸、碱、光气、氯气、石油类物质以及其他化学品,多用卧式贮罐,在露天或罩棚内贮存。如果贮罐没有进行固定,地震时有可能会造成罐体翻滚、管路破损,导致罐内物质泄漏或流洒。城市中的剧毒药品,除各科研、教学和工厂实验室有少量储存外,主要集中在有关的工厂和化工仓库。这类剧毒药品如果没有进行特殊管理,地震时一旦发生库房倒塌或包装破坏,就可能造成火烧、水淹、雨淋及散失。在这次特大地震中,什邡荣化液氨化工厂和什邡市莹丰镇金溪化工厂就发生了液氨泄漏事故。

(2)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被破坏

地震强大的扭曲力很容易使城市排污管道破裂,造成大量污水四溢,弥漫于城市之中,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可能对污水处理厂造成严重破坏,削弱城市处理废水的能力,间接地影响城市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引起地表水环境的恶化。

(3)细菌和病毒从实验室外溢

城市中保存的细菌和病毒,主要集中在有关的科研和防疫单位。菌种的种类和毒株虽很多,但数量都不大,一般存放在电冰箱内,地震时只要冰箱不被破坏就不致于外溢。但临时保存的菌种、病毒株多存放在玻璃试管、玻璃皿或玻璃瓶内,一旦遇到破坏性地震,试管、器皿被打破,就有可能外溢,造成传染。

(4)放射性物质泄漏

放射源主要集中在核电站、辐射防护研究和农业科学研究单位,其次分布于煤田地质勘探、医疗防疫单位,教学和生产单位较少存放。目前,我国核电站都是按照很高的抗震级别来建造的,抗震系统完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其他放射源则分布较散,一旦在工作时发生地震,或者个别单位不按规定包装、贮存,就有可能会对空气和水造成污染。

(5)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可能引起的污染

地震造成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地面破坏,容易使原本填埋于土地深处的垃圾裸露于地表,引起环境污染。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或者城市水灾,将可能使这些垃圾四处漂浮、腐败,滋生有害微生物或渗出有毒有害物质。一旦地震造成尾矿库破坏,大量矿石废渣含有的重金属将可能造成水体以及土壤污染,对人体造成持久危害。

(6)火灾和水灾造成的污染

发生地震很容易引起城市大火,大量塑料质地的建筑材料、电线、油料、化学纤维的焚烧会造成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给城市大气带来严重污染。如果遇到自来水管道破裂或者阴雨天气,将会造成这些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土壤、地下水,造成持久污染。如果地震引发了海啸,或山崩壅塞河道,或扭曲、破坏堤坝造成河流水库决口,淹没了城市,将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一旦发生水灾,将会使泄漏的化学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病毒和细菌随城市污水弥漫于城市,造成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水灾还极易滋生蚊蝇,导致水体中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引起疫病流行。

二、应急监测的主要对象

(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环境

保障灾区饮用水安全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开展应急监测是地震应急监测工作的头等大事,做好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是灾区防疫和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

(2)城市大气环境

地震可能会引起工厂、化学品仓库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如果地震引起城市火灾的话,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城市大气环境开展应急监测十分必要。

(3)辐射源

地震中可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开展对辐射源的监测很有必要。

(4)土壤与地下水

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的破坏以及水灾,可能会造成土地和地下水污染。如果农业用地和地下水饮用水源被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将会给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和人畜正常饮水带来威胁。

做好灾后环境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一、主要应急装备的准备

(1)遥感卫星与遥感飞机

遥感卫星和遥感飞机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遥感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等优势,还能发现有时用常规方法难以揭示的污染源及其扩散的状态,它不但可以快速、实时、动态、省时省力地监测大范围的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可以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以便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2008年5月29日,中科院灾情监测工作组对德阳、绵竹市绵远河汉旺—小木岭段进行水质遥感监测,其数据显示,绵远河长滩—小湔坪段河面漂浮着大面积油污。德阳市环境监测站及时研究应急监测对策,相关技术人员于5月31日赶赴绵远河汉旺段实地勘察监测。应急监测组制定了专项监测方案,坚持日常例行监测与出现异常情况的应急加密监测相结合,从5月31日~6月7日,对汉旺水文站断面的石油类污染因子加强监测监控,有效预防了绵远河水体污染事件的发生。

(2)高空采样气球和飞机

地震过后,灾区可能发生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按污染区域及污染性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区域性污染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气颗粒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有机污染物等;第二类为灾害性大气污染,如有毒气体的泄漏等;第三类为关系区域环境质量的污染物,如对流层气溶胶、臭氧、二氧化碳、甲烷。使用高空采样气球和飞机可以有效地监测臭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痕量气体成分以及气溶胶、有害气体等的三维分布。

(3)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

地震发生后,环境监测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可能遭受严重损毁;道路、通信设施可能遭到严重破坏,给开展应急监测带来严重挑战。而使用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将会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开展空气和水质监测,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防范污染事故。

我国目前装备的应急监测车主要由依维柯、奔驰等中型车辆改装而来,一般配备有车载导航系统、空气监测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发电设备、图像采集及传输系统、通信和指挥装置、生活辅助系统与安全警示系统等,是一个流动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目前,国内使用的应急指挥车一般由轻型越野吉普改装而来,通常配备有应急通信系统、图像采集及传输系统、指挥装置。应急指挥车体型小巧,越野性能出色,在应急监测车由于路况限制不能行驶的情况下,它可以运载应急监测设备和人员及时到达现场,保证应急监测工作有序进行。在普通车辆由于地形复杂、常规通信手段失效,难以完成对应急监测车、应急监测小组物质补给的时候,它还可以起到后勤保障车的作用。

(4)便携式监测装备

地震过后,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有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其所拥有的大型实验设备可能失去使用功能,这就需要携带大量轻便、简单的监测设备、仪器赶往灾区。此外,地震灾区的道路往往被严重破坏,甚至阻断,监测人员不得不步行到达指定的监测点位,这就需要携带便携式的监测仪器。各种试剂盒、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都能很好地完成应急监测任务。

二、后勤保障

(1)油料和应急车辆零配件

地震过后,加油站、油库可能会遭受严重损坏,而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的行驶以及车载发电设备都需要大量的油料来保障。此外,震区地形路况复杂,很容易造成轮胎、车体外置天线和传感器损坏,一旦这些部件受损、不能工作,将对应急监测造成严重影响。

(2)饮用水和食品

必须考虑到在应急监测现场,可能是停人不停机的24小时监测,可能会在不同监测点位间奔波,因此必须做好水和食品的保障工作,精心选择、合理搭配,提供丰富的营养,保证人员精力旺盛。应急监测人员必须要随车、随身携带饮用水和干粮。各种瓶装饮用水、方便食品、压缩口粮、军用野战食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3)实验耗材

震区的应急监测时间长、监测项目众多,实验用水、各种试剂、试管、滤纸、药品、钢瓶气体需求量巨大,必须高度重视供应工作,保证应急监测工作的连续开展。

三、开展应急监测的必要调查

(1)饮用水源地与地表水系由于饮用水源地所在河流一般都会有支流注入或与其他水系有渠道、涵洞、水闸相连接,因此要仔细调查研究饮用水水源水系图,只考虑饮用水水源所在河流的污染防治工作是不全面的,必须从整个相交的水系,从整个地表水流域来全面调查。饮用水水源上游及周边区域内地震灾害及各种抗震救灾活动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危险源,和污染源的种类、数量、位置等信息必须调查清楚,为制定饮用水水源监测项目提供依据。

(2)主要污染源

主要包括:生产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工厂或企业的生产装置、储存装置、化学品仓库等危险源的状况,重点为石化、化工、农药、磷化工等工业企业以及加油站、储油库、尾矿库等;抗震救灾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粪便处理处置状况;抗震救灾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状况;救灾中化学品的使用情况,重点为灾区防疫过程中使用的消毒剂;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的损坏和运行状况;地震造成的饮用水水源水体形态变化及底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各种类型的辐射装置和辐射源的状况;各微生物实验室的状况。

四、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案的确定

可根据当地企业生产情况、污染源现场排查的最新信息,确定特征污染物质。密切监视各种潜在污染源,重点监测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污染物质,如果水质出现异常或存在潜在污染的可能性,要根据情况加密监测。当确认水质出现异常时,在保留分析样品备用的同时,应立即进行复查,如果持续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水质监测,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巡视,尽快排查污染源和原因污染物,将结果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并通知相关部门。

(1)常规项目

pH、电导率以及高锰酸盐指数(有条件的可以包括TOC)对水质变化的指示性指标要进行重点监测,视情况可增加氨氮、酚类等其他常规监测项目。现场采样时要注意观察与记录水体的颜色、气味及漂浮物等感官指标,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明显污染。

(2)需要特别重视的监测项目

要加强微生物学指标的监测,每日监测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出现异常时应增加常规病原菌监测。如果具备条件,每日可进行一次生物急性毒性监测,用于进行水质安全的综合判断,防止通过饮用水造成疫病的传播。

(3)特殊项目

如果条件具备,应该每日监测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质(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苯、甲苯等尽可能做到每日监测一次;杀虫剂类六六六、DDT、敌敌畏等要做到每周监测一次以上。若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发现饮用水源上游控制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出现大幅度变化或出现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等异常情况,应增加相对应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严密监控。

建立高效率的环境应急监测制度

一、做好应急小组组成工作,形成坚强的战斗集体

(1)明确应急监测小组的工作职责。在国家、省、市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

下开展工作。调度应急监测人员、仪器等,组织应急监测小组赶赴现场,指挥应急小组展开行动;通知监测站启动“应急监测预案”进行监测分析,制定应急监测方案,负责采样及分析化验工作;监测数据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现场监察组。

(2)应急监测人员的选派。震后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事关防治次生环境灾害,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支持灾区重建的艰巨任务,责任极其重大;灾区基础设施被毁、生活条件艰苦;余震不断带来房屋倒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险;各种监测设备复杂和监测方法繁多,监测劳动强度大。这就需要应急监测小组的领导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丰富的应急处理经验和很高的专业水平。另外,需要挑选组织纪律性好、知识技能全面、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组成应急小组。

(3)明确应急监测小组各成员职责。最基本的要求是:定岗定人定项目。震后应急监测有3个显著特点:监测任务多、监测人员少、监测项目多。这就需要明确职责,建立流转良好的工作程序、高度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保障监测工作反应及时、井然有序,监测数据准确有效。这就要求应急监测小组要根据应急监测预案,明确小组的对外通讯、应急监测响应,确定现场监测的点位和频次、选择监测项目,做好监测数据的审核和上报,对后勤保障等岗位提出要求,迅速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实现“一人多岗、一人多项、一人多能”和克服困难,完成复杂任务的有机统一。

(4)建立奖惩体系。震后应急监测是一项具有政治意义的准军事化工作。为了激励士气、鼓舞斗志,战胜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克服形形色色的困难,必须要赏功罚过,明确立功受奖的行为和成果,对失误和过失进行惩罚,形成一支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钢铁之师”、“科技之师”。

二、建立运转顺畅的工作制度

(1)建立灾区环境预警和紧急监测工作制度。应急小组进驻灾区,长期进入应急状态,开展对灾区区域水环境、空气环境等的应急监测;如果一旦发生工厂、仓库化学物质泄漏或污水处理厂破坏等突发状况,就需要进入紧急监测状态。因此,尝试建立灾区环境预警和紧急监测工作制度很有必要。灾区环境预警需要根据饮用水源地与地表水系、主要污染源调查结果建立预警体系,并由此制订紧急监测预案。建立以预警体系、制订紧急监测预案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对保障应急工作的良好工作状态会起到关键作用。

(2)建立地表水重要监测断面、点位和饮用水源地的例行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展开现场巡查,仔细调研现场状况,精心遴选常规监测项目,适时增加特殊项目的监测;紧急状态下加大巡查频次、监测频次,确保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做出报告。

(3)应急值班制度。设置值班电话,实现24小时专人值班,确保监测信息上传下达,快速处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4)预警报告制度。对发现的可能发展或引发环境污染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监测小组应立即向本级和上级监测主管部门报告,在出现突发性事件的情况下,自动进入预警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实行一天一报告制度。

(5)紧急监测报告制度。当环境指标异常时,应立即启动紧急监测预案,安排专人每天对异常波动的项目和点位进行定项监测和现场巡查,并分析污染走势,每天定时向本级和上级环境监测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6)内部情况报告和信息制度。实行日监测报告的,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在一周内通报一次;实行周监测报告的,每半月通报一次。适时环境质量公报,公告城市环境质量和饮用水质达标情况,就群众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答疑解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7)终止制度。当环境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宣布解除环境应急干预措施,引发环境指标波动的因素已经消除、指标持续平稳时,环境应急监测可自动终止。

三、现场特殊情况的应对

地震过后的余震、暴雨和雷电天气以及随时可能产生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将给现场应急监测人员和仪器设备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必须充分掌握地震知识,在余震到来的时候不慌张,正确避险;及时掌握天气信息,做好恶劣天气作业的心理准备,做好现场防雷工作,合理选择点位,避免暴雨形成的城市内涝、道路泥泞给应急车辆行驶和人员的行走安全带来的难题;注重了解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预报,规避在奔赴现场监测的道路上以及现场监测点位上可能出现的危险。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6篇

地震之后急需展开环境应急监测

一、地震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1)城市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

城市里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制药等行业以及化学品仓库一般都贮存着大量的酸、碱、光气、氯气、石油类物质以及其他化学品,多用卧式贮罐,在露天或罩棚内贮存。如果贮罐没有进行固定,地震时有可能会造成罐体翻滚、管路破损,导致罐内物质泄漏或流洒。城市中的剧毒药品,除各科研、教学和工厂实验室有少量储存外,主要集中在有关的工厂和化工仓库。这类剧毒药品如果没有进行特殊管理,地震时一旦发生库房倒塌或包装破坏,就可能造成火烧、水淹、雨淋及散失。在这次特大地震中,什邡荣化液氨化工厂和什邡市莹丰镇金溪化工厂就发生了液氨泄漏事故。

(2)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被破坏

地震强大的扭曲力很容易使城市排污管道破裂,造成大量污水四溢,弥漫于城市之中,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可能对污水处理厂造成严重破坏,削弱城市处理废水的能力,间接地影响城市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引起地表水环境的恶化。

(3)细菌和病毒从实验室外溢

城市中保存的细菌和病毒,主要集中在有关的科研和防疫单位。菌种的种类和毒株虽很多,但数量都不大,一般存放在电冰箱内,地震时只要冰箱不被破坏就不致于外溢。但临时保存的菌种、病毒株多存放在玻璃试管、玻璃皿或玻璃瓶内,一旦遇到破坏性地震,试管、器皿被打破,就有可能外溢,造成传染。

(4)放射性物质泄漏

放射源主要集中在核电站、辐射防护研究和农业科学研究单位,其次分布于煤田地质勘探、医疗防疫单位,教学和生产单位较少存放。目前,我国核电站都是按照很高的抗震级别来建造的,抗震系统完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其他放射源则分布较散,一旦在工作时发生地震,或者个别单位不按规定包装、贮存,就有可能会对空气和水造成污染。

(5)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可能引起的污染

地震造成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地面破坏,容易使原本填埋于土地深处的垃圾于地表,引起环境污染。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或者城市水灾,将可能使这些垃圾四处漂浮、腐败,滋生有害微生物或渗出有毒有害物质。一旦地震造成尾矿库破坏,大量矿石废渣含有的重金属将可能造成水体以及土壤污染,对人体造成持久危害。

(6)火灾和水灾造成的污染

发生地震很容易引起城市大火,大量塑料质地的建筑材料、电线、油料、化学纤维的焚烧会造成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给城市大气带来严重污染。如果遇到自来水管道破裂或者阴雨天气,将会造成这些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土壤、地下水,造成持久污染。如果地震引发了海啸,或山崩壅塞河道,或扭曲、破坏堤坝造成河流水库决口,淹没了城市,将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一旦发生水灾,将会使泄漏的化学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病毒和细菌随城市污水弥漫于城市,造成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水灾还极易滋生蚊蝇,导致水体中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引起疫病流行。

二、应急监测的主要对象

(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环境

保障灾区饮用水安全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开展应急监测是地震应急监测工作的头等大事,做好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是灾区防疫和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

(2)城市大气环境

地震可能会引起工厂、化学品仓库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如果地震引起城市火灾的话,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城市大气环境开展应急监测十分必要。

(3)辐射源

地震中可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开展对辐射源的监测很有必要。

(4)土壤与地下水

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的破坏以及水灾,可能会造成土地和地下水污染。如果农业用地和地下水饮用水源被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将会给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和人畜正常饮水带来威胁。

做好灾后环境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一、主要应急装备的准备

(1)遥感卫星与遥感飞机

遥感卫星和遥感飞机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遥感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等优势,还能发现有时用常规方法难以揭示的污染源及其扩散的状态,它不但可以快速、实时、动态、省时省力地监测大范围的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可以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以便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2008年5月29日,中科院灾情监测工作组对德阳、绵竹市绵远河汉旺—小木岭段进行水质遥感监测,其数据显示,绵远河长滩—小湔坪段河面漂浮着大面积油污。德阳市环境监测站及时研究应急监测对策,相关技术人员于5月31日赶赴绵远河汉旺段实地勘察监测。应急监测组制定了专项监测方案,坚持日常例行监测与出现异常情况的应急加密监测相结合,从5月31日~6月7日,对汉旺水文站断面的石油类污染因子加强监测监控,有效预防了绵远河水体污染事件的发生。

(2)高空采样气球和飞机

地震过后,灾区可能发生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按污染区域及污染性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区域性污染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气颗粒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有机污染物等;第二类为灾害性大气污染,如有毒气体的泄漏等;第三类为关系区域环境质量的污染物,如对流层气溶胶、臭氧、二氧化碳、甲烷。使用高空采样气球和飞机可以有效地监测臭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痕量气体成分以及气溶胶、有害气体等的三维分布。

(3)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

地震发生后,环境监测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可能遭受严重损毁;道路、通信设施可能遭到严重破坏,给开展应急监测带来严重挑战。而使用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将会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开展空气和水

质监测,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防范污染事故。

我国目前装备的应急监测车主要由依维柯、奔驰等中型车辆改装而来,一般配备有车载导航系统、空气监测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发电设备、图像采集及传输系统、通信和指挥装置、生活辅助系统与安全警示系统等,是一个流动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目前,国内使用的应急指挥车一般由轻型越野吉普改装而来,通常配备有应急通信系统、图像采集及传输系统、指挥装置。应急指挥车体型小巧,越野性能出色,在应急监测车由于路况限制不能行驶的情况下,它可以运载应急监测设备和人员及时到达现场,保证应急监测工作有序进行。在普通车辆由于地形复杂、常规通信手段失效,难以完成对应急监测车、应急监测小组物质补给的时候,它还可以起到后勤保障车的作用。

(4)便携式监测装备

地震过后,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有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其所拥有的大型实验设备可能失去使用功能,这就需要携带大量轻便、简单的监测设备、仪器赶往灾区。此外,地震灾区的道路往往被严重破坏,甚至阻断,监测人员不得不步行到达指定的监测点位,这就需要携带便携式的监测仪器。各种试剂盒、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都能很好地完成应急监测任务。

二、后勤保障

(1)油料和应急车辆零配件

地震过后,加油站、油库可能会遭受严重损坏,而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的行驶以及车载发电设备都需要大量的油料来保障。此外,震区地形路况复杂,很容易造成轮胎、车体外置天线和传感器损坏,一旦这些部件受损、不能工作,将对应急监测造成严重影响。

(2)饮用水和食品

必须考虑到在应急监测现场,可能是停人不停机的24小时监测,可能会在不同监测点位间奔波,因此必须做好水和食品的保障工作,精心选择、合理搭配,提供丰富的营养,保证人员精力旺盛。应急监测人员必须要随车、随身携带饮用水和干粮。各种瓶装饮用水、方便食品、压缩口粮、军用野战食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3)实验耗材

震区的应急监测时间长、监测项目众多,实验用水、各种试剂、试管、滤纸、药品、钢瓶气体需求量巨大,必须高度重视供应工作,保证应急监测工作的连续开展。

三、开展应急监测的必要调查

(1)饮用水源地与地表水系由于饮用水源地所在河流一般都会有支流注入或与其他水系有渠道、涵洞、水闸相连接,因此要仔细调查研究饮用水水源水系图,只考虑饮用水水源所在河流的污染防治工作是不全面的,必须从整个相交的水系,从整个地表水流域来全面调查。饮用水水源上游及周边区域内地震灾害及各种抗震救灾活动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危险源,和污染源的种类、数量、位置等信息必须调查清楚,为制定饮用水水源监测项目提供依据。

(2)主要污染源

主要包括:生产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工厂或企业的生产装置、储存装置、化学品仓库等危险源的状况,重点为石化、化工、农药、磷化工等工业企业以及加油站、储油库、尾矿库等;抗震救灾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粪便处理处置状况;抗震救灾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状况;救灾中化学品的使用情况,重点为灾区防疫过程中使用的消毒剂;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的损坏和运行状况;地震造成的饮用水水源水体形态变化及底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各种类型的辐射装置和辐射源的状况;各微生物实验室的状况。

四、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案的确定

可根据当地企业生产情况、污染源现场排查的最新信息,确定特征污染物质。密切监视各种潜在污染源,重点监测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污染物质,如果水质出现异常或存在潜在污染的可能性,要根据情况加密监测。当确认水质出现异常时,在保留分析样品备用的同时,应立即进行复查,如果持续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水质监测,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巡视,尽快排查污染源和原因污染物,将结果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并通知相关部门。

(1)常规项目

pH、电导率以及高锰酸盐指数(有条件的可以包括TOC)对水质变化的指示性指标要进行重点监测,视情况可增加氨氮、酚类等其他常规监测项目。现场采样时要注意观察与记录水体的颜色、气味及漂浮物等感官指标,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明显污染。

(2)需要特别重视的监测项目

要加强微生物学指标的监测,每日监测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出现异常时应增加常规病原菌监测。如果具备条件,每日可进行一次生物急性毒性监测,用于进行水质安全的综合判断,防止通过饮用水造成疫病的传播。

(3)特殊项目

如果条件具备,应该每日监测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质(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苯、甲苯等尽可能做到每日监测一次;杀虫剂类六六六、DDT、敌敌畏等要做到每周监测一次以上。若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发现饮用水源上游控制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出现大幅度变化或出现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等异常情况,应增加相对应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严密监控。

建立高效率的环境应急监测制度

一、做好应急小组组成工作,形成坚强的战斗集体

(1)明确应急监测小组的工作职责。在国家、省、市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

下开展工作。调度应急监测人员、仪器等,组织应急监测小组赶赴现场,指挥应急小组展开行动;通知监测站启动“应急监测预案”进行监测分析,制定应急监测方案,负责采样及分析化验工作;监测数据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现场监察组。

(2)应急监测人员的选派。震后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事关防治次生环境灾害,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支持灾区重建的艰巨任务,责任极其重大;灾区基础设施被毁、生活条件艰苦;余震不断带来房屋倒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险;各种监测设备复杂和监测方法繁多,监测劳动强度大。这就需要应急监测小组的领导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丰富的应急处理经验和很高的专业水平。另外,需要挑选组织纪律性好、知识技能全面、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组成应急小组。

(3)明确应急监测小组各成员职责。最基本的要求是:定岗定人定项目。震后应急监测有3个显着特点:监测任务多、监测人员少、监测项目多。这就需要明确职责,建立流转良好的工作程序、高度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保障监测工作反应及时、井 然有序,监测数据准确有效。这就要求应急监测小组要根据应急监测预案,明确小组的对外通讯、应急监测响应,确定现场监测的点位和频次、选择监测项目,做好监测数据的审核和上报,对后勤保障等岗位提出要求,迅速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实现“一人多岗、一人多项、一人多能”和克服困难,完成复杂任务的有机统一。

(4)建立奖惩体系。震后应急监测是一项具有政治意义的准军事化工作。为了激励士气、鼓舞斗志,战胜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克服形形的困难,必须要赏功罚过,明确立功受奖的行为和成果,对失误和过失进行惩罚,形成一支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钢铁之师”、“科技之师”。

二、建立运转顺畅的工作制度

(1)建立灾区环境预警和紧急监测工作制度。应急小组进驻灾区,长期进入应急状态,开展对灾区区域水环境、空气环境等的应急监测;如果一旦发生工厂、仓库化学物质泄漏或污水处理厂破坏等突发状况,就需要进入紧急监测状态。因此,尝试建立灾区环境预警和紧急监测工作制度很有必要。灾区环境预警需要根据饮用水源地与地表水系、主要污染源调查结果建立预警体系,并由此制订紧急监测预案。建立以预警体系、制订紧急监测预案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对保障应急工作的良好工作状态会起到关键作用。

(2)建立地表水重要监测断面、点位和饮用水源地的例行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展开现场巡查,仔细调研现场状况,精心遴选常规监测项目,适时增加特殊项目的监测;紧急状态下加大巡查频次、监测频次,确保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做出报告。

(3)应急值班制度。设置值班电话,实现24小时专人值班,确保监测信息上传下达,快速处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4)预警报告制度。对发现的可能发展或引发环境污染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监测小组应立即向本级和上级监测主管部门报告,在出现突发性事件的情况下,自动进入预警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实行一天一报告制度。

(5)紧急监测报告制度。当环境指标异常时,应立即启动紧急监测预案,安排专人每天对异常波动的项目和点位进行定项监测和现场巡查,并分析污染走势,每天定时向本级和上级环境监测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6)内部情况报告和信息制度。实行日监测报告的,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在一周内通报一次;实行周监测报告的,每半月通报一次。适时环境质量公报,公告城市环境质量和饮用水质达标情况,就群众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答疑解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7)终止制度。当环境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宣布解除环境应急干预措施,引发环境指标波动的因素已经消除、指标持续平稳时,环境应急监测可自动终止。

三、现场特殊情况的应对

地震过后的余震、暴雨和雷电天气以及随时可能产生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将给现场应急监测人员和仪器设备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必须充分掌握地震知识,在余震到来的时候不慌张,正确避险;及时掌握天气信息,做好恶劣天气作业的心理准备,做好现场防雷工作,合理选择点位,避免暴雨形成的城市内涝、道路泥泞给应急车辆行驶和人员的行走安全带来的难题;注重了解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预报,规避在奔赴现场监测的道路上以及现场监测点位上可能出现的危险。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7篇

在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中,不论是作为“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还是其他单行的法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都明确作出了规定:排放污染的单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这些规定既是对排污者的一种惩戒,同时也充分体现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保护。

根据这个规定,受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向排污者索取相应的赔偿,他们既可以请求环保部门或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协调处理,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要求赔偿.

但在规定这些赔偿责任的同时,有关环保的法律同时还作出了补充规定,如《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五十六条分别规定:“水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过失引起的,第三者应当承担责任;完全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依然不能避免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而作出相同或类似规定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这些补充的规定,更加明确、细化了损害赔偿责任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其他一些问题:一是第三者故意或过失造成的污染损害由第三者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污染损害的第三者有时在确定和寻找上存在困难,这样就会对污染损害赔偿的解决造成障碍;二是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污染损害免于承担责任,由于没有任何一方承担责任,使污染受害者未能取得任何赔偿,这对于事实上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来说有不公之处。针对引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探索加以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中引人投保机制,通过保险机制的市场调节,使污染损害赔偿问题能得到更科学合理的解决。

首先是要求存在隐患的单位(例如污染特征较突出的行业或排污量较大的企业),在认真积极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向保险公司投保,主要投保项目一方面是由第三者故意或过失造成的污染损害赔偿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污染损害的赔偿问题,做好投保工作后,凡发生污染损害的,就可根据不同情况区分赔偿责任,进行赔偿。第一种情况是污染损害由排污者故意或过失造成,或者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排污者没有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而造成污染损害的,那么污染损害的赔偿应全部由排污者承担,与保险公司没有任何关系;第二种情况是污染损害由第三者故意或过失造成的,那么排污者不承担责任,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保险公司在向受害者赔偿的同时,可依法追究污染损害第三者的责任;第三种情况是污染损害是由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的,那么赔偿的责任应由保险公司负责,但在这种情况的污染损害赔偿中,要考虑由于损害是由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因此在赔偿的幅度上可以考虑适当减少。

笔者认为在污染损害赔偿中引入市场化的投保机制是对“三同时”保证金制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通过投保机制的引人,将能更好地体现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则,能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更能有利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妥善解决。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气污染;形成原因;危害

1 大气和大气污染

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空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都是平衡,是人体所能够适应的。但是一旦二氧化碳或者其他有害杂质增多,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在达到一定的浓度,经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此时大气即被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是尘埃、水分或者是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对全球的气候造成影响,从而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为了检测大气中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污染的程度,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衡量的标准,用来监测大气的污染程度,以此来实施有效的控制方法。

在大气系统中存在自身的循环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物质循环实现净化的目的,以保证大气的清洁度。但是一旦这种状态被打破,某些成分的含量超出了平衡状态,就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以及生物的生存状态。在现阶段,大气污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空洞三种,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制止。

2 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无节制地向空气中排放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所以空气污染, 一般是指人为原因所引起的污染。空气中的污染物的来源: 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烟尘、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生活中燃烧的香烟、建筑装饰材料等也会释放一些有毒气体。主要的污染物如: 烟尘、二氧化硫、碳氧化物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碳氢化合物等。

汽车排放的气体主要的有害成分为: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烟、二氧化硫等, 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来源之一。工厂烟囱排出的烟尘, 土地、房顶、马路或建筑工地上卷起的尘土, 植物的花粉和细菌等粒径在 0.1- 100 m, 不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 能在空气中长期飘浮的颗粒物, 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当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较大时,大气的污染也造成了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形成不但危害人类的健康, 还造成水域、土壤酸化, 影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 对渔业、建筑物、工业设备和文化古迹方面等造成危害。

3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所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复杂,种类也越来越多,对大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对大气污染物的种类进行划分,有利于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根据污染物的状态与来源可以有很多中划分方式,下面根据与污染源的关系对其进行划分,可分为一次污染与二次污染。

一次污染物:如果污染物排放到大气后,其状态和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则此类污染物可称为一次污染物,主要有粉尘、有害气体以及其他颗粒。

二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排放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后,性质与状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比如酸雨的形成,就是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的水分等物质结合后产生的。

4 大气污染源的形成

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离地面约 12 km 的范围内, 随大气环流和风向的移动而漂移, 所以大气污染是一种流动性污染。具有扩散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损失大等特点。

大气污染源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自然污染源是由于自然原因 (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 而形成, 人为污染源是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在人为污染源中, 又可分为固定的 (如烟囱、工业排气筒 ) 和移动的 ( 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 ) 两种。由于人为污染源普通和经常地存在, 所以比起自然污染源来更为人们所密切关注。

大气主要污染源有:

1)工业企业。工业企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也是大气卫生防护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

由于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工艺过程、原料和产品种类等不同, 其对大气污染的程度也不同。

2)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在居住区里, 随着人口的集中, 大量的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也需要耗用大量的煤炭, 特别在冬季采暖时间, 往往使受污染地区烟雾弥漫, 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源。

3)交通运输。近几十年来, 由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城市行驶的汽车日益增多, 火车、轮船、飞机等客货运输频繁, 这些又给城市增加了新的大气污染源。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汽车排出的废气。

由于人类的发展, 造成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的人为破坏, 全球环境逐渐变暖, 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 人类生存的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 水灾、干旱、台风、飓风、雪灾、冰雹、雷击、地震、海啸、沙尘暴、酸雨、火灾、高温天气、地质灾害等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周期缩短, 频率加大

5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如果大气受到污染,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污染的程度不同,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也不同,而危害的种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5.1 急性中毒

在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污染物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污染物的浓度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或者污染物的毒性较大时,会严重的威胁到人体健康。比如某个工厂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便会引起急性中毒。

5.2 慢性中毒

所谓的慢性中毒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不高,但是在长期作用于人体的状况下,会慢慢的损害到人体健康。而对于慢性中毒,至今也没有比较科学的论证来说明污染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在现有的疾病案例中,慢性呼吸道疾病与大气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属于慢性中毒。

5.3 致癌作用

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量工业企业的进步,随之工业企业的规模与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种类也在逐渐增加,其中的致癌物质不在少数。这些致癌物质排放到大气中,致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

6 结束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下,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如果大气受到污染,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工业和交通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所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到人们的健康。所以应该对大气污染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解决的对策,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并且在各个行业中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措施来防范和治理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平措.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01-30.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温干旱;空气污染;雾害;水污染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

重庆市是全国灾害风险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害风险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重、危害大的特点。主要灾害有高温干旱、地震、交通拥挤、空气污染、雾都城市、水污染,等等。从各种灾害的损失来看,一般年份,重庆市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每年平均1,300万人受灾,占总人口的40%,因灾死亡150人,房屋倒塌20万间,需转移安置65万人,农作物受灾90万hm2。直辖以来,灾害风险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为57亿元。本文对重庆市的各种常见灾害风险进行分析,灾害风险分析是灾害预防、损失评估和减灾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减灾规划与措施的制定及保险业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灾期的快速评估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高温干旱灾害风险

2006年重庆市出现了50年一遇的干旱,有的地方甚至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场严重的特大旱灾给重庆市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对重庆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此次旱灾是自1891年重庆市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它有几个显著的特征,如持续时间长、干旱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重、历史罕见等。

高温干旱对重庆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绝收,农民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主城区也深受这次高温干旱的影响,由于大量蔬菜水果受到干旱的影响而死亡,使得主城区的蔬菜水果价格上涨,居民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高温使得空调的用电量增加,对各种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温干旱使得主城区的大量景观植物旱死。

二、主城区空气污染

重庆市主城区各类工业企业、居民住房和商业区交错分布,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道路拥挤,交通不畅,人口密度高;近年经济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主城区许多地方都在进行旧房改造,道路修建,工程项目建设,加上重庆特殊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导致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长期以来大气污染比较严重。

重庆市主城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煤的燃烧,其贡献率平均为43%,主城区每年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714万吨。而燃烧煤之所以如此多,这是与重庆市主城区的重工业、火电等有关系。空气的污染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如酸雨、多雾,等等。

三、酸雨灾害风险分析

重庆地处全国第二大酸雨区――西南酸雨区的中心地带,是酸雨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酸雨重点控制区。众所周知,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酸雨对重庆市主城区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人们都觉得重庆脏兮兮的,酸雨使得建筑的外观不再亮丽,因此重庆建筑的外观很少有采用亮丽颜色的,大都采用灰色调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明信片,是一个城市外观的重要体现,重庆如果不下决心治理酸雨的污染,那么重庆将很难迈入国际知名城市的行列。

重庆市酸雨的成因与空气污染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有密切联系的,既然我们无法改变重庆的地理位置,那么只有通过减少污染来降低酸雨的危害。经过近几年的控制,重庆市酸雨恶化趋势得到缓解,预计到2010年降水pH值

四、雾害分析

重庆地处两江交汇之处,宽阔的江面为雾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作为大工业城市,排入空气中的大量工业污染物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加之地形闭塞,致使风速较小,有利于雾的形成。因而重庆早就以“雾都”的形象闻名于世,雾日数多达69.3天,与世界上几个多雾的城市相比,仅比第一位的伦敦(74天)少几天,而比汉堡(66天)、维也纳(35天)、东京等都多,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首府中高居榜首。

在视觉上,雾给人以美感,但在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却常常造成危害,如引起交通事故、迫使航班停飞、造成经济损失、加重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影响农作物生长等。据统计,仅交通一项,重庆因雾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就有2,200万元左右,其中直接损失70多万元。此外,雾还影响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湿度大、日照少,易引发病虫害。重庆的酸雾较重,除加重对农作物的危害外,还导致建筑物等受腐蚀而损坏。据重庆市环境科研部门研究,重庆市雾中污染物的离子浓度较雨水中的浓度高8.3倍,故重庆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因之死亡的人数很多。

五、水污染分析

据《重庆市1999年环境状况公报》,1999年全市排放城市废水13.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9.02亿吨,城市生活污水4.26亿吨。废水中COD排放量29.55万吨,其中工业、生活污水COD分别占51%和49%。三峡重庆库区主要城市污水与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之势。据国家环保总局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1999年三峡重庆库区直排长江的主要城市污水口有59个,直排长江的城市污水年排放总量3.20亿吨,其中重庆主城区排放2.18亿吨,占总排放量的68.13%。

对长江、嘉陵江重庆段多个监测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长江、嘉陵江共有10项指标出现超标,其中大肠菌群、总磷、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项目出现超标的断面数分别占其监测断面总数的94.4%、85.0%、68.4%和65.4%。水质指标年均值超过Ⅲ类标准的项目有5项:大肠菌群、石油类、化学耗氧量、总磷和非离子氨。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的入境断面水质为Ⅲ类,出境断面水质属Ⅳ类。嘉陵江入境断面利泽水质属Ⅱ类,北碚和磁器口断面水质属Ⅲ类,主城区大溪沟断面水质属Ⅳ类水,长江和嘉陵江主城区及近郊区段水质较其他段差。

重庆市主城区各月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情况是:6月水资源量最多,5月、9月、7月较多,最少的月份出现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在时间上不均衡,重庆主城区虽然仅靠长江、嘉陵江,水资源得天独厚,可重庆市政府如果不加强对水污染的防治,那么重庆仅靠两江而没有水喝也许将会变成现实。

六、交通拥挤

重庆市由于受特殊的地形条件、城市布局及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重庆市中心区地处两江环抱的狭长半岛,地势起伏,地形复杂。纵向东低西高,高差达140m,平均纵坡约20%;横向(南北向)呈鱼背状,高差达180m,纵坡达18%,南北向最宽处约2km,最窄处仅800m。由于地域狭窄,人口密度大(5万人/km2),道路条件差,现有沿两江和中部的三条主干道上车流、客流密集,加之缺乏横向道路联系,居民出行大量迂回绕行,且又困于容量有限、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电车交通。市内交通与较为方便的对外交通极不匹配,一旦进入市区,交通就不畅,堵车现象时常发生。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居民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方式或步行,两种方式占居民出行总量的95%,其中步行方式占69%。由于重庆市区受两江所隔、鹅岭所阻,地形起伏较大,道路狭窄、标准低,路网功能差,交通阻塞情况随处可见。

目前,重庆市公交客流已超过270万人次/日,每标台公交客车年运量已超过60万人次,居全国之冠。主干道上高峰期小时单向客流量已高达2万人次,交通流量中客运车辆的比重已超过1/3,公交车辆高峰期发车间隔已达极限。乘车难已严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的社会活动,迫使公共交通方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七、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重庆地区的地震活动,近十年来引起人们的注意。1989年渝北区5.2级和5.4级地震和1997年荣昌5.3级地震共造成经济损失2.5亿元。显然,在人口密度大、商贸、工业设施密集的重庆直辖市发生强烈有感或中等破坏的地震,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从有地震历史记录以来,重庆市出现过两次地震活跃期,分别是19世纪中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两次地震都在5.4级以下,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有一次发生在目前的主城区。重庆是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地区,地震很难像5.12汶川地震那样对重庆市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可是通过汶川地震对重庆的影响来看,如果重庆市主城区不出台一些相应的地震预防措施和震后方案,地震对重庆市的间接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重庆市主城区隐藏着多种灾害风险,这些灾害风险有来自自然方面的,但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通过对上述重庆市灾害风险的分析,以期为有关部门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蒋勇军,况明生,匡鸿海.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以重庆市为例[J].灾害学,2001.16.

[2]王建华,郭跃.2006年重庆市特大旱灾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3]韩志伟,张美根,雷孝恩.重庆市总悬浮颗粒物来源及分布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1.

[4]廖正军,唐亮.重庆市酸雨成因及控制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0.8.

[5]马文平.西南地区严重自然灾害分析与对策[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10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大家知道吗?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决定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的纪念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近1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气候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现象在递增。虽然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4亿美元,而暴雨洪涝、台风和旱灾三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在我国气象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面对这些恐惧的现象和惊人的数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树上的小鸟即将出壳,为了让它们和我们共享一片蓝天,就从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吧。

在这里,对全校同学发出倡议: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珍惜每一粒粮食,吃饭时不乱扔饭菜,不剩饭剩菜;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清洁等。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让水长清,天长蓝。

世界气象日国旗下讲话稿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离不开适宜的天气和气候,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健康离不开清洁的大气。因此,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时时影响着我们。

天气、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都不能够脱离地球大气。当今时代,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复杂而艰巨的发展难题,其中,空气质量下降、全球变暖和最近的雾霾天气,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大气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意义已经为整个社会所熟知。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在烟雾笼罩、沙尘弥漫、气味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则谈不上身体健康。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工矿企业粉尘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燃烧或发酵等等,都是导致大气污染的源头。科学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与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系统失调、空气传播疾病有直接的联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200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1952年12月,由于大气停滞少动,湿度过大,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四天之久的大雾天气,大气百米以下低空形成了高危污染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平时的7倍,颗粒污染物浓度为平时的9倍,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味,几天内就夺走了4700多人的生命,以后两个月中又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

这是历史上由大雾天气引起的大气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最严重的灾难。此外,有些活动性极强的大气污染物,可随气流漂移数百公里,使远离城市的农作物受到损害,形成区域性污染,扩大污染影响范围。因此,在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的特殊历史时期,既要更加充分地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极端重要意义,也应当更加有效地防止因不利气象条件可能导致的大气污染灾害和区域性环境污染事件。

近1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雾霾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现象在递增。虽然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4亿美元,而暴雨洪涝、台风和旱灾三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在我国气象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面对这些恐惧的现象和惊人的数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珍惜每一粒粮食,吃饭时不乱扔饭菜,不剩饭剩菜;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清洁的大气、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气候,既是人类永续生存和健康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大气孕育生命,我们应当如同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地球大气。

世界气象日国旗下讲话稿三:

早春三月,草长鹰飞间,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走来,春风吹绿了枝头上的嫩芽,吹绿了地上的小草,也吹动了优才国际泰然小学少先队员们的热情。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三月份的环保纪念日很多,那么,除了刚刚过去的3月12日植树节,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森林可以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它在环境安全、消除贫困、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等许多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日到28日是中国水周。从2006年到2016年被联合国确定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主题是“生命之水”。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地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星球,在严重的天气、气候灾害面前,人类社会显得极其脆弱。

这些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环境,了解我们和自然相处的现实情况。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11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大家知道吗?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决定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的纪念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近1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气候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现象在递增。虽然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4亿美元,而暴雨洪涝、台风和旱灾三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在我国气象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面对这些恐惧的现象和惊人的数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树上的小鸟即将出壳,为了让它们和我们共享一片蓝天,就从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吧。

在这里,对全校同学发出倡议: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珍惜每一粒粮食,吃饭时不乱扔饭菜,不剩饭剩菜;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清洁等。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让水长清,天长蓝。

世界气象日国旗下讲话稿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离不开适宜的天气和气候,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健康离不开清洁的大气。因此,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时时影响着我们。

天气、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都不能够脱离地球大气。当今时代,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复杂而艰巨的发展难题,其中,空气质量下降、全球变暖和最近的雾霾天气,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大气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意义已经为整个社会所熟知。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在烟雾笼罩、沙尘弥漫、气味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则谈不上身体健康。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工矿企业粉尘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燃烧或发酵等等,都是导致大气污染的源头。科学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与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系统失调、空气传播疾病有直接的联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200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1952年12月,由于大气停滞少动,湿度过大,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四天之久的大雾天气,大气百米以下低空形成了高危污染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平时的7倍,颗粒污染物浓度为平时的9倍,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味,几天内就夺走了4700多人的生命,以后两个月中又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

这是历史上由大雾天气引起的大气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最严重的灾难。此外,有些活动性极强的大气污染物,可随气流漂移数百公里,使远离城市的农作物受到损害,形成区域性污染,扩大污染影响范围。因此,在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的特殊历史时期,既要更加充分地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极端重要意义,也应当更加有效地防止因不利气象条件可能导致的大气污染灾害和区域性环境污染事件。

近1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雾霾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现象在递增。虽然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4亿美元,而暴雨洪涝、台风和旱灾三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在我国气象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面对这些恐惧的现象和惊人的数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珍惜每一粒粮食,吃饭时不乱扔饭菜,不剩饭剩菜;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清洁的大气、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气候,既是人类永续生存和健康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大气孕育生命,我们应当如同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地球大气。

世界气象日国旗下讲话稿三:

早春三月,草长鹰飞间,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走来,春风吹绿了枝头上的嫩芽,吹绿了地上的小草,也吹动了优才国际泰然小学少先队员们的热情。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三月份的环保纪念日很多,那么,除了刚刚过去的3月12日植树节,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森林可以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它在环境安全、消除贫困、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等许多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日到28日是中国水周。从2006年到2016年被联合国确定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主题是“生命之水”。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地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星球,在严重的天气、气候灾害面前,人类社会显得极其脆弱。

这些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环境,了解我们和自然相处的现实情况。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12篇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以及各类灾害的发生规律、时空特征、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出现了新特点和新变化,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会日显突出,灾害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霾虽然自古有之,但是,因为其由“脏”到“毒”的转变而成为气象灾害的新成员。由于霾出现时的“雾蒙蒙”,和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一时间成为了“大气污染”的代名词。所以当“霾”的预报与“重污染”预警级别出现不一致时,就引起了争议。其实,当了解了霾的“身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霾是天气现象

霾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造成的能见度下降现象。它早已经是全球气象观测常规项目中的“天气现象”。每天天气预报员看到的天气图上,全球各个气象观测站定时(世界时:08\14\20\02)发送由天气现象编码填写的天气现象中,就有霾的位子(电码为“05”,填图符号是“∞”,见图1),民航的航空报中也将霾“HZ”列入影响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这是国际通用几十年来都在使用的“语言”。就是说,不管哪个国家的观测站,只要观测到霾现象的出现,就要如实记录并且编报。

同时,霾自古有之,自然因素下的浮尘、森林大火、火山爆发时随高空气流细小漂浮物到下游遇到适当天气条件时就会出现霾天气。当今霾天气加重,一方面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近地层大气扩散(易成霾)的环流出现几率增加,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气溶胶(大气悬浮颗粒物)排放增加。而真正引起公众关注的是霾由脏变毒。可以说是近代近地层的污染物“毒化”了霾。

对于霾天气的预报服务也不仅仅是现在大家关注的细小悬浮颗粒物吸入人体引起的健康问题。霾天气还会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将直接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并使得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易活性增强。对于人身财产、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包涵的交通(能见度)、农业(光合作用)、电力设备(污闪事故)安全造成影响。空气中尘粒的浓度过大,会使植株不堪负重,从而影响植株的呼吸作用,让植物得以成活的光合作用急剧减缓。甚至出现影响观赏植物花期控制,直接影响花卉节的展期安排。在霾的长期影响下,直接造成电力设备绝缘体表面污秽的增加,严重破环绝缘体,导致跳闸、放电、漏电、断路等事故不断增加,同时最容易造成污闪。高压电器设备在严重的霾中会吸收各种含盐的气溶胶颗粒,同时在电场作用下容易碰撞与电离,最后将导致电力设备近表面处的绝缘贯穿式击穿。霾最容易对输变电设备造成污闪,大面积的污闪事故会对电力系统的运行造成灾难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停电。因此,霾被电网称为“隐形杀手”。而霾发生频率高的秋冬季节也正是用电高峰。另外,长时间、大范围的霾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对于大气辐射平衡造成的影响,成为研究气候变化的新课题。所以这些行业都迫切需要根据霾是否出现的预报提前采取措施,长期以来与气象部门合作使用霾的预报信息。

二、“霾”的预报不能代表“重污染天气”预警

经过多次霾过程的预报预警,大家已经发现:当大气扩散条件好时,污染物不限制排放也不会出现霾,一旦只要出现不利扩散的天气条件就会出现霾。说明什么?说明引起霾的决定因素是气象条件,天气条件就是霾的致灾诱因。专业些说,在污染物定常排放情况下,大气扩散条件(包括: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逆温层高度)决定近地层污染物浓度。简单地说:对于霾来说,天气变化是决定成霾与否的关键。对于大气污染来说,霾仅仅算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一种天气(雾也是,酸雨也是)。“霾预报”侧重“能见度”,关注的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造成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而不是毒性。“重污染预警”侧重“毒性”,关注的是大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达到何种程度而不是能见度。大气污染与霾的出现,在天气背景上有重叠,但是相互不能替代。因为:重污染时不一定有霾出现(无色无臭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夏季晴空高浓度臭氧甚至一定浓度PM2.5不一定出现能见度下降 )。霾出现时未必污染程度重(AQI的污染物SO2、NO2、PM10、PM2.5、O3、CO等六项。大气悬浮颗粒物中不一定这些物质浓度高),所以,有专家分析过上海的实例:2013年4月11日~13日出现了AQI高浓度,未出现霾;而同年2月28日AQI低浓度,但是出现了霾,就是这个道理。而且,随着污染治理工作的推进,污染排放逐步减少,霾的“毒性”随之减弱,但是霾依然还会存在。

所以两者预警级别不一致是必然的、科学的。但是作为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同时出现霾的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协调一个相互关联的阈值(比如:PM2.5值),通过共同会商,统一。容易混淆的概念,就像天文与气象的概念,暴雨预警与警戒水位预警,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概念容易混淆一样。可以共同通过公众宣传、科普说明白,这才是科学发展观。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桑蚕;安全生产;影响因素;控制技术;广西蚕区

中图分类号 S8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09-03

进入21世纪,广西地区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战略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区位优势,把桑蚕产业列为加快发展的11个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定位桑蚕产业作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自2005年以来,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缔造了中国蚕业神奇的“广西现象”。但是随着近年来桑蚕业的发展壮大,广西桑蚕业也逐渐面临诸多因素带来的安全生产隐患,如极端性天气增多、桑园病虫害加剧、农药中毒事故明显增多、蚕病危害、环境化学因子污染、养蚕废弃物污染等,都影响桑蚕生产安全。这些影响因素在江、浙、粤等老蚕区造成蚕农欠收、绝收的案例触目惊心,教训深刻。新形势下广西蚕区如何提高桑蚕业安全水平,提升桑蚕业安全保障能力,维持桑蚕业持续安全稳定,应引起各级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和相关从业者的重视和思考。

1 桑蚕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

1.1 气象灾害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性天气增多,气象灾害成为影响桑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洪涝、霜冻、持续干旱以及冰雹等灾害频发,且呈现出灾害种类多、发生范围广和影响面大的特点,增加了桑蚕生产的不确定性。2005年6月下旬,柳州市洪灾造成全市桑园受灾面积1 522 hm2,其中重灾区鹿寨县蚕业直接经济损失1 107万元。2008年春季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仅柳州市桑园直接受灾面积就达到1 040 hm2,蚕茧减产9 000 t。2009年冬季至翌年春的长期干旱,东兰、巴马、风山、宜州等蚕区出现重度至特重级干旱,仅宜州市因干旱桑叶产量就减少了30%。2011年进入7月后,部分蚕区再度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2013年3月中下旬,象州县、忻城县、宜州市等蚕区遭遇罕见冰雹灾害,给桑蚕生产造成不小的破坏。

1.2 桑园病虫害

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常态性发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桑园虫害形成品种增加、抗药性提高、世代重叠严重、发生期延长和发生量激增的危害现象[1]。据估计,每年因桑树病虫为害损失的蚕茧至少在10%~15%,严重威胁桑蚕安全生产。广西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有利于许多病虫害的繁殖和蔓延,据统计,广西桑树发生的病虫害共有109种,其中病害23种,虫害86种[2]。各蚕区几乎每年均有因桑树遭受病虫害侵害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发生。2005年融安县出现桑瘿蚊为害,导致全县95%的桑园受灾。2006年蒙山县桑园受桑赤锈病危害面积达3 333.33 hm2,感染桑树细菌性青枯病桑园面积有143.33 hm2。2007年宜州市桑园花叶病发生率达52%,桑叶减产15%[3]。

1.3 农药中毒危害

随着桑园病虫害危害加剧,不科学地使用农药致使土壤、水质、大气等整个生态环境受到农药污染。另外,蚕农缺乏自保意识。农药保管不善,蚕药、桑药与农药混放保存,喷雾器、计量器等工具共用造成相互污染,药瓶、药袋乱仍乱抛,甚至直接扔在桑园里,很少有人按技术规程操作[4],加之市场上药品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桑蚕生产过程中农药中毒事件明显增多,蚕农出现减产甚至绝收,对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1.4 蚕病危害

在农村养蚕生产上,蚕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蚕茧质量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一些蚕区由于蚕病虫害高发导致的蚕茧大幅度减产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由此影响到蚕桑行业的健康发展[5]。随着广西地区桑蚕生产的发展,养蚕量的增多和批次过密,蚕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起来。2008年春蚕期,广西横县、象州县、忻城县、武宣县、港南区等地的局部地区桑蚕流行僵病,一些村屯养蚕普遍发生僵病,有的农户发病率高达50%[6]。

1.5 环境化学因子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与蚕桑生产密切相关的农村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也明显下降,特别是一些含有氟化物的有害气体对桑树的影响很大。蚕吃下受污染的桑叶后,轻则导致茧和丝的质量明显下降,重则使家蚕死亡甚至颗粒无收。大气氟污染对桑蚕生产影响在江浙粤等老蚕区较为严重,给蚕桑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目前,在广西蚕区虽然不是很严重,但近年来也陆续发生大气污染桑叶导致蚕造不稳或纠纷的事件,而且正逐渐成为蚕桑生产发展的隐患。

1.6 养蚕废弃物污染

随着桑蚕业的发展,蚕沙、桑枝等废弃物对养蚕环境的污染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有些地方已成为“公害”,严重威胁桑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未经处理的病死蚕和蚕沙,是蚕病病菌繁殖和传播的主要场所,一些蚕农在养蚕过程中乱扔、乱倒,其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就会通过雨水、风的传播扩散,导致养蚕大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从而容易导致蚕病的流行与发生。

2 桑蚕安全生产控制技术

2.1 科学进行防灾减灾,积极应变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一是以预防为主,做到防在灾害前面、实行主动避灾。蚕业部门应积极主动与气象部门联系,为蚕农及时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以及生产建议等信息。二是加强灾变规律和防灾救灾技术研究,科学合理应用防灾减灾技术应对极端天气。

2.1.1 洪涝灾害后管理技术。洪涝灾害发生过后,应设法开通排水沟,使排水顺畅,避免桑园长时间积水,保证雨停水干。然后及时清理桑园,扶正倒下的桑树,做好灾后桑树病虫害防治和消毒工作,追施叶面肥[7]。

2.1.2 霜冻灾害生产管理技术。一是灾前预防,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报,预知有霜冻天气情况下,可提前采取熏烟、灌水等方法防霜冻害。二是如冻害已经发生,对于冻害严重的适当降干剪伐促进下部桑芽萌发,并且适时追施速效肥,促进潜伏芽和副芽萌发和桑树生长。合理调节养蚕布局,春蚕适当延期收蚁。冻害特别严重,可提前伐条,放弃养春蚕,多养夏蚕。

2.1.3 抗旱生产管理技术。选用抗旱耐旱桑树品种。在遭遇连续长时间干旱时,有条件的要及时选择在傍晚后进行桑园灌溉,并要速灌速排。有条件灌溉的桑园对土壤进行耕翻,在桑园地表覆盖地膜或作物秸秆。浅耕除草防止杂草争水争肥。增施叶面液肥补充养分和增加水分。在旱情得到缓解后,应及时追施速效性肥料。

2.1.4 冰雹灾害生产管理技术。剪去破损严重无使用价值的桑枝,以减少枯枝和养分的消耗,防止病虫害发生和蔓延。全部枝叶受损的桑园,应及时在新梢基部20 cm处剪枝,促使其重新长芽长叶,恢复生机。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促使桑树迅速恢复长势。受灾桑园整修清理后,需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是注意防芽叶病害发生。

2.2 多举措加强桑保工作,确保桑无病虫、蚕无中毒

桑园病虫害防治要坚持既能有效控制桑园病虫的为害又保证蚕作安全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工作方针,坚持以害虫发生的特点和阶段为依据,把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等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治。

2.2.1 建立暴发性桑蚕病虫害预警与防治体系,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加强对重点病虫害的监控和预测预报,及时病虫情报,按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准确地提出防治意见,指导蚕农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2.2.2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检疫,禁止从病虫害严重区域调苗。重视桑树水肥管理,增强树势及其抗病能力。桑树伐条时,冬伐留长枝防治花叶病,修剪病枯枝以杀灭桑象虫等越冬成虫。及时清园,烧毁落叶、杂草及地表的桑树病虫害。冬耕冻死害虫,破坏地下害虫越冬场所。及时挖除桑青枯病、桑萎缩病等重病株。有条件的桑园可适量养鸡吃虫。

2.2.3 物理防治。在桑园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利用趋光性灭虫,应用斜纹夜蛾性激素诱捕器捕杀成虫。采取人工机械捕杀幼虫或摘去虫叶。用48 ℃温水浸渍苗根30 min,以防治桑树根结线虫病和紫纹羽病,用50 ℃温水浸根10 min,可防治桑萎缩型萎缩病等[8]。

2.2.4 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如桑象虫的天敌有桑象虫旋小蜂,桑尺蠖的天敌有桑尺蠖腹茧蜂。

2.2.5 化学防治。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农药、浓度、时期以及方法杀虫。桑园上常用的农药有敌敌畏乳油、乐果乳油、克螨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夏伐后,7 d内必须进行白拳治虫。冬伐清园后及时进行封园杀虫,喷药时确保均匀喷洒桑树体及地面。

2.2.6 防控桑蚕农药中毒。在粮桑混栽区,蚕业部门要加强与其他农业部门进行生产动态和情报交流,蚕农在治理桑园时也要求互通治虫情报,协调防病治虫方法和时间,尽量做到统防统治,根据用药高峰期合理做好养蚕布局。尽可能用非化学手段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桑园农药,严禁使用有机氮类农药、菊酯类农药及其他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推广应用新农药前做好安全性生产试验。使用有农药污染嫌疑的桑叶,喂蚕前应先做少量试喂观察。加强宣传和指导,指导农户选用有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注册商标“三证”齐全的厂家生产的农药,严防使用假冒伪劣产品。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户掌握农药使用技术水平,防止错用、混用、乱用农药。农业执法部门加强农药质量执法管理,严查国家禁用农药、“三证”不齐的农药。

2.3 狠抓以消毒防病为中心的养蚕技术,控制蚕病发生

2.3.1 建立蚕病预警机制。在饲养中,根据天气变化趋势和适宜病原体滋生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蚕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养蚕风险。

2.3.2 加强养蚕技术普及,增强消毒防病意识。通过培训,确保蚕农弄清蚕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原理,并掌握防治蚕病的关键技术,确保配套技术真正落实到位。

2.3.3 做好养蚕各个时段的彻底消毒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病原物数量和毒力,净化大环境。做到养蚕前彻底消毒、养蚕期经常性消毒和养蚕后及时回山消毒。加强桑园消毒防病工作,防止病虫害对家蚕交叉感染。

2.3.4 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增强蚕体质。选择饲养优良的抗病抗逆品种。积极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降低由散户单独饲养过程中受环境病原菌感染的风险。按蚕各龄期生长发育要求加强温湿度调节,严把桑叶质量关,做到保证小蚕吃好、大蚕吃饱、饱食就眠、适时饷食,使蚕生长发育良好,增强抗病性。

2.3.5 准确诊断蚕病,及时控制传染。发现病蚕要及时拣出并投放到石灰缸中。发现感染真菌病的,应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坚持每天早晨使用1次防僵粉或烟熏防僵。发现感染病毒病的,应早晚使用1次新鲜石灰粉消毒蚕体蚕座。发现感染细菌病的,应连续添食蚕服康3~4次,直到细菌病控制为止。发现感染蝇蛆病的,应及时使用灭蚕蝇。发现农药中毒的,首先查明毒源和中毒种类,然后立即撒新鲜石灰粉,使蚕停止食桑,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加网喂新鲜无毒桑叶后除沙。

2.4 防控环境化学因子污染,为桑蚕业提供良好洁净环境

2.4.1 从源头上防控。工厂设置及桑园规划必须统筹兼顾。地方引进小型化工企业时,应认真做好环境质量标准评估。排氟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环保意识,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排放废气,做好“三废”治理。养蚕季节必要时熄火停产。发展桑蚕基地必须离开砖瓦窑、水泥厂等生产企业至少2 km以上。

2.4.2 在生产上防控。在氟化物污染蚕区,建立桑叶含氟量检测制度和环境检查制度,开展污染气象预报。蚕业管理部门根据监测情况适时调整养蚕计划和发种时间,避开污染高峰期。地方政府和环保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切实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为桑蚕业发展提供良好洁净的环境。氟污染蚕区应尽可能选栽抗氟能力强的桑品种和饲养耐氟力较强的蚕品种。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桑园喷灌,以减低桑叶含氟量。做好氟化物中毒预防工作,合理选采桑叶,对污染叶,大、小蚕期分别用5%和3%的石灰浆浸桑叶或喷于叶面后养蚕可解毒,再改喂清洁的桑叶,并加强饲养管理。

2.5 积极进行蚕沙等废弃物就地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防止扩散污染环境

加强对蚕农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养蚕废弃物危害性的认识和保护养蚕大环境的意识。除沙时操作细致,避免蚕沙大量散落地面,除沙后应及时进行地面消毒;淘汰的病弱蚕严禁饲喂家禽。蚕沙严禁乱倒乱放在村头村尾、房前屋后和田边地头,严禁直接倒入河流。养蚕规模较大的专业村屯,可采取“桑+蚕+沼+果(蔬)”、“桑+蚕+菌+肥”等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蚕沙。建蚕沙池用微生物菌剂对蚕沙进行发酵处理,在短时间就地处理后能灭活蚕沙中的病原微生物,迅速还田。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蚕沙处理工厂,生产蚕沙有机肥或对蚕沙进行提炼综合利用,使蚕沙资源利用走上农用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道路[9]。

3 结语

桑蚕业是广西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能否确保安全生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只有自觉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在各个环节上落实各项控制技术应对各种不安全因素,才能确保桑蚕生产安全。同时,为了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因素对桑蚕安全生产的威胁,还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在出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尽量降低可能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

4 参考文献

[1] 戎世芳.海安县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的主要做法[J].北方蚕业,2011(3):62.

[2] 王小欣,周晓舟,梁萍,等.广西冰冻灾后春季桑园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初步调查[J].广东蚕业,2009,43(4):25-27.

[3] 黄显卓,罗日梅,韦思庆,等.桑树冬留长枝防病高产技术应用[J].广西蚕业,2008(3):57.

[4] 许梅.桑园生态治理对策[J].江苏蚕业,2010(4):32.

[5] 李文学,青学刚,王芳.影响蚕桑生产安全因素现状及对策[J].四川蚕业,2010(3):49.

[6] 朱方容.广西部分地区桑蚕僵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广西蚕业,2008(3):29.

[7] 贝建设,刘秋丽.浅谈原蚕区种茧育桑园的建设与管理[J].北方蚕业,2012(1):28.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炼油化工 化验 无污染

【中图分类号】TQ0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26-01

炼油化工化验单位是集化验、环境监测、化学研究等部门为一体的单位,其中具备了多种化学化验室、化学研究室等。炼油化工单位化验在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的过程共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所测定的一系列化学物质浓度的数值也为炼油化工的日常运作提供了基本依据。然而,由于要测定化学物质的浓度,所以炼油化工自身所排放的化学物质给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实施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危害,炼油化工化验单位才有资格达到无污染化验。

1、炼油化工的涵义

炼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并进一步合成多种化工产品的工业。其原料来源主要有天然气、炼厂气、液体石油产品。石油产品又可以称之为油品,它的主要成分有燃料油、油、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炭、石蜡和沥青等,燃料油包括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这些产品被加工的过程常称之为石油炼制,简称为炼油,石油化工产品由炼油过程所提供的原料进一步化学加工来获取。裂解反应是强烈的吸热反应,因此原料在管式炉中经过700一80OC甚至1000C以上的高温加热,所得裂解产物通常称为石油化工一级产品,通常称为三烯、三苯、一炔。石油化工的一级产品再经过一系列加工则可得二级产品。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为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二步。可以对有机化工原料继续加工,因此可以得到更多的化工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基本上不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

2、炼油化工的几种危害

2.1 水体污染

炼油过程有诸多过程,这些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主要的污染物是石油类、硫化物、酚类化合物、悬浮物等。炼油所产生废水的质量都不固定,不同的炼油厂因为加工原油的种类不同、炼油生产程序和规模不同,产生废水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我国炼油厂的废水按其可处理性能和可回用性能,通常分为含油废水、含硫废水、含盐废水、生活污水和其他废水这四类。从废水的水质来说石油化工废水可分为含有废水、高浓度有机废水、氯碱废水、含酸废水、生产废水等其他污水。随着石油的大规模勘探、开采,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对于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2.2 土壤污染

大部分石油类污染在土壤中都发生吸附解吸作用,进而影响着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生物降解和光降解。在生产石油化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有害的废泥浆和其他一些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污染周边土壤,而且石油本身就含有对人和动物有害的物质,一旦道发生泄漏,将对生活在油气田附近的人和动物构成致命威胁。石油管道的泄漏也会严重破坏生态,曾有美国环保人士估算,如果阿拉斯加陆地石油管道发生泄漏,至少会形成半英里款、30英里长的污染带,石油会迅速渗透到土壤中,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从而改变土壤成分,改变地严重污染会导致石油烃的某些成分在粮食中堆积,从而影响粮食的品质,并通过食物链来危害人类健康。

2.3 空气污染

石油炼制装置的加工能力通常为百万吨级,因此废气排放量大。废气按生产行业可分为石油炼制废气、石油化工废气。这两大生产行业所产生的废气有可分为燃烧烟气、生产工业废气、火炬废气和无组织排放废气。石油炼制废气主要来自燃烧烟气和工业尾气,主要是经常性的固定性能源。石油化工行业废气主要有燃烧烟气、工业尾气和装置设备纸漏的烯类气体、煎炸处理装置、污水处理厂等散发的恶臭气体等。此外,轻质油晶及挥发性化学药剂和溶剂贮存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发散的恶臭和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污染物成分复杂、毒性强、种类多、排放集中,危害性甚大。排放的污染物质在距生产装置2千米处还可检出。还有石油燃烧时会生成一种物质,很容易被大气中的飘尘吸附,通过呼吸进人人体,在肺泡和支气管壁上长期滞留,可诱发癌变。

3、实施无污染化验的措施

3.1 防高热物体

高热物体,是指在一定环境中能够像可燃物传递热量,并导致可燃物着火的这种具有较高温度的物体。高热物及高温表面包括高温蒸汽管道表面,高温气体、液体管道及热交换器的金属表面,加热炉、干燥炉炉壁,裂解炉、加热釜、沸热锅等,这些高热物体及其表面不仅温度高、体积大,而且散发热量多,都可以成为燃烧爆炸的点火源。所以,我们要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来阻止其与易燃物料接触,进而防止可燃物及其其他粉尘落于其上。

3.2 防火

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促成火灾爆炸的原因涉及的面很广,原因也有很多,为了预防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发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着火源的控制,防止与可燃物、助燃物形成燃烧爆炸系统,消除和严格控制一切足以导致起火爆炸的着火源。明火、高热物体及高温表面、摩擦和碰撞、绝热压缩、自行发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击和光热射线等都可以引起火灾爆炸事故。明火,包括吸烟和生产中的明火的控制吸烟引起火灾是众所周知的,香烟的燃烧温度,在吸烟时为650一800C,自燃时温度为450一SOOC,且可以燃烧很长时间,所以,在可能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场所应禁止吸烟。

3.3 防雷电

雷电是天空中雷云的一种放电现象。当雷云对地面建筑物或者是物体进行放电时,雷电流可达几十至几百kA,这样大的电流,即使持续时间非常短,但是也能在放电通道上产生大量热,温度可达几万C,可以引起厂房着火,引起可燃、易燃物品爆炸起火,也可造成电气火灾。

总之,我国炼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要想达到无污染化验还需一定时间的技术实施。就存在的这些问题,首先应该要认识到石油化工存在的危害,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采取正确的规划对策,从而使石油化工化验单位达到真正的无污染化验。

参考文献

[1] 周新迁.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大气污染的灾害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灾害种类;灾害性; 防灾对策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we need to know what is the petroleum chemical; It is to our life danger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etrochemical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Petroleum chemical hazar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st of the lifeline project involving the security of network systems survival problems. In the 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production planning chienchung,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dangers of 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from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Keywords: disaster species; The disaster; Disaster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9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什么是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并进一步合成多种化工产品的工业。其原料来源主要有天然气、炼厂气、液体石油产生石油产品又称油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简称炼油。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裂解反应是强烈的吸热反应,因此原料在管式炉(或蓄热炉)中经过700~800℃甚至1000℃以上的高温加热,所得裂解产物通常称为石油化工一级产品,通常称为三烯、三苯、一炔、一萘(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和 萘)。石油化工的一级产品再经过一系列加工则可得二级产品,如乙醇、丙酮、苯酚等二三十种重要有机原料。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原料继续加工可制得更多品种的化工产品,习惯上不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

2石油化工的几种危害

石油化工的主要企业是石油开采、储运炼制。它们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由于产业结构的特殊性,石油化工的危害较其他工业相对严重。在石油化工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水体污染

污染主要有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污染。石油污染最主要发生在海洋。据统计,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泄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石油及石油产品对水体的的0.5%,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达200-1000万吨,由于航运而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60-200万吨,其中1/3左右是游轮在海上发生事故导致石油泄漏造成的。我国海上各种溢油事故每年约发生500起,沿海地区海水含油量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海水水质2-8倍,海洋石油污染十分严重。海洋石油污染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在水面形成油膜,阻碍了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油类粘附在鱼类、藻类和浮游生物上,致使海洋生物死亡,并破坏海鸟生活环境,导致海鸟死亡和种群数量下降。石油污染还会使水产品品质下降,造成经济损失。河流湖泊水体污染主要是受炼制石油产生的废水以及石油产品造成的。在炼油工业中,有大量含油废水排出,由于排放量大,常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易形成油污染。另外,油轮洗舱水以及船舶在水域中航行时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油污,也会对水域造成污染。这些污染使河流、湖泊水体以及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甚至危害到人的健康。随着石油的大规模勘探、开采,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对于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经常以非水相液体(NAPL)的形式污染土壤、含水和地下水。当NAPL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将穿过地表土壤及含水层到达隔水底板,即潜没在地下水中,并沿隔水底板横向扩展;当NAPL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的垂向移在地下水面受阻,而沿地下水面(主要在水的非饱和带)横向广泛扩展。NAPL可被孔隙介质长期束缚,其可溶性成份还会逐渐扩散至地下水中,从而成为一种持久性的污染源。

2.2空气污染

石油炼制装置的加工能力通常为百万吨级,因此废气排放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毒性强、种类多、排放集中,危害性甚大。排放的污染物质在距生产装置2千米处还可检出。例如,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排出的再生烟气含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由于排放高度一般在100米左右,污染物扩散范围较大。根据对胜利炼油厂催化裂化装里下风向500米处进行测试,二氧化硫浓度为0.巧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为0.079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为0.211毫克/立方米。炼油厂添加剂生产装置间歇排放的含氛化氢气体,排放时在距装置200米处空气中氯化氢浓度为0.92毫克/立方米,附近的居民可以闻到令人不愉快的气味。

石油嫌烧时会生成一种叫苯并花的物质,很容易被大气中的飘尘吸附,通过呼吸进人人体,在肺泡和支气管壁上长期滞留,可诱发癌变。

2.3地质破坏。

泛滥的开采石油化工的工程,也会对地质产生危害,对建筑物的破坏。由于油田往往地处开发后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对油田基地、长输管道可能造成破坏;膨胀土、盐渍土、软土地基对工程建设危害很大。油田开发注水,可以诱发地震群,引起地面隆起、地面下沉,造成大量钻井套管变形和损坏。当出现地裂缝时又会诱发井喷,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