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毕业生;职场;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09-02

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放松闲适的阶段,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还未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当进入大四阶段时,人生的转折点铺就于眼前。学生们忽然意识到,自己无忧的学生时期即将结束,但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并未准备好。这种心态上的骤然转变,加之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受到新闻舆论中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感与焦虑感。据观察,相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大四学生往往处于低迷状态,情绪波动较大。这种负面的情绪对于处在人生转折阶段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实际,通过实践经验就大四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对策,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态,使学生们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活。笔者通过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如下归纳。

一、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

(一)恐惧、焦虑心态。据研究调查表明,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50万人,比去年的630万多20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令原本就因就业问题焦虑的学子们压力倍增,许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如果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就前途尽毁的灰暗心理,恐惧感油然而生。这种负面情绪往往反映在茶饭不思、意志消沉沮丧、失眠等行为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自卑畏难心态。大四时,许多学生会通过网络进行简历的投递。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往往难以收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如若此时身边的同学因能力优秀而提早获得了工作机会,强烈的对比更会令许多学生滋生了自卑心态,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自己各方面都难比他人、运气差等负面情绪,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产生了畏难心理,出现了行动力差、心理怯懦、无决断力等行为。这种心态往往对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滞作用。

(三)依赖心态。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滋长了他们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这一问题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点难题。当此种心态出现在大四学生身上时,往往造成了他们在应该独立去寻找就业机会时毫无行动力,认为只要依靠家人安排就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严重现象。这类大四学生就如同一个超龄的婴儿,生理上已是成人,而心理上还未曾“断奶”,往往意识不到独立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四)厌世、逃避心态。当大多数大四学生正在为前途担忧,疲于上网投递简历或参加实习工作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类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聚会等娱乐休闲活动中。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些冷门专业或家境较差的学生当中。他们认为自己先天不足,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无功,对于人生选择了逆来顺受的负面心态。害怕面对挑战与改变,从而选择了逃避,还经常性地会对家庭条件好或者已找到工作的同学产生嫉恨心理。这种极端的厌世逃避心态,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所述关于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问题,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归纳了以下三点解决方法:

(一)勤读勤思。勤读书、大有益,是为历史和实践所证实的真理。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直接知识,靠在实践中积累;一为间接知识,前人和他人实践的总结,通过书来传播和流传。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既勇于实践,又注重读书。他们因书而得益,也因书而名垂青史。而“勤思”,则是经过对书中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捕捉,从而进行挖掘和汲取,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大四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大四学生除要完成学业与积极求职外,更应通过勤读勤思来拓宽视野,掌握真知,完善自我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面对即将步入的职场生涯。

1.温故过往所学。大四时期,学生们往往疲于应对毕业论文及投递简历,从而忽视了对前三年所学知识的巩固。某些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此时已不重要。他们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现代社会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过往书本所学的知识才是他们应对职场所有挑战的核心武器。在大四时期,学生们更应合理安排时间,将所有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巩固记忆。完善的知识储备,将能为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增添成功的筹码。

2.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大四学生往往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及职业规划一无所知,这不仅对寻找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于将来的工作及生活也同样百害而无一利。大四时期,学生们可选择性地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这类书籍往往以现实为依据,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职场生活。大四学生通过阅读,再加以自我的深入思考及对书中内容进行消化理解,虽是管中窥豹,但已从侧面对职场及社会现状略知一二,做到胸中有丘壑,对于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涯,便能从容面对。

3.阅读《劳动法》等法律书籍。大学校园素有“小型社会”之称,但与真正的现实社会还相距甚远。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涉世未深,往往不懂得该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对自己拥有的《宪法》与《劳动法》中规定的合法权利知之甚少。据研究调查表明,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在求职过程中被欺诈骗工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大多高校都会针对此问题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法律讲座。大四学生应积极参与,并及早阅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书籍,了解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劳动者和作为劳动者在我国的法律中具有哪些基本的权利,掌握这些权利是选择就业的前提保障。

(二)修身。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个人修身不仅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这里所提的“修身”,则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分析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等途径,从而达到修养身心的效果,最终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转折阶段。

1.学会分析自我,找准定位。分析自我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自我认知的过程。大四学生之所以会对未来茫然无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也就难以对自己的未来采取合理的规划。在此,笔者建议大学生可通过“SWOT自我分析法”来进行自我分析,此方法对于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规划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个人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其中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则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总而言之,所谓SWOT分析,指的是在四个维度上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矩阵式交叉的分析,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基本策略。

运用这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学生们便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更进一步了解和改进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劣势的分析,扬长避短,抓住机会,应对挑战,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及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运用SWOT分析法提前做好自我分析定位,可掌握个人的竞争态势,寻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机会。哪怕未来从事的是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也因自我定位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清晰而无畏挑战。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仅只局限于学历及工作经验,个人的自身综合能力也是求职成功的重要砝码。构成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素包括: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组织与策划能力、心理素质、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创新能力等。上述8大能力在大四期间,应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大四学生必须清晰认识到,光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乐观的心态是远达不到职场的用人标准,必须从自身的综合能力上进行严格培养,并上升到一定的水准,才能提升就业能力,迈过就业困难这座大山。

3.坚持体育锻炼,培养阳光心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完成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在大四期间,大学生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生活抑郁,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阶段,为了能够以乐观心态面对职场挑战、保证健康体魄,学生们应该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据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此,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践行。践行指的是实行、实践,另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按既定计划实行的意思。此处所提到的践行,指的是大四毕业生应合理安排学习与实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行,再者是通过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工作来提升自我就业的能力。

1.践行学习、工作计划。大四期间,学生除要应对学业外,还要应对实习工作或兼职工作。这是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过程,许多学生都因工作课业并重的繁忙产生了不适应的心态。此时大学生必须要了解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一个人往往不只是专注于一件事,而是需要同时进行多项工作事宜。所以,在大四期间,应该尽早调整好心态,对工作与学习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合理的工作学习安排能有效缓解不适心态。做出计划后,要严格督促自己完成,要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要求自己,完成所定计划,切勿拖延。

2.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与自身的工作经验匮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前三年由于学业繁重,大多数学生无法兼职工作。大四期间,随着课程量的减少,大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多参与实践工作,积累经验。在实践工作当中,学生将能挖掘自身潜能,改善缺点,为未来的职场生活做好充足准备。与此同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是降低就业难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2).

[2]王国维,叶玉平.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要求[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田永坡.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对策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焦点解决心理咨询 必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32

Abstract Analysis of solution focused counsel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mmon points and differences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two overlapping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and then focus on solving the analysis of necess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olution focused path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metho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cus on solv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1 焦点解决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焦点解决心理咨询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方法。不同于传统心理咨询法,焦点解决心理咨询不再强调继往经历的回顾,也不探求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而是聚焦来访者选择的咨询目标,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间的交流,引导和启发来访者自身拥有的资源,通过来访者自身的力量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方法。焦点解决心理咨询以问题中心,使用“咨询前改变”、“问题的例外时刻”、“刻度化提问”以及“奇迹提问”等技术元素将咨询的核心聚焦在问题的有效解决上,咨询师及时给予来访者反馈,并鼓励来访者进一步做出改变。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对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增强来访者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来访者人格的健全、成熟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国家和社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变化发展的规律,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国家方针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体系,提高其思想政治品德认知,规范其思想道德行为,对保障社会稳定、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完成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起着极大的作用。

2 焦点解决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1 焦点解决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关系

(1)焦点解决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的目标相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焦点解决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教育活动是紧紧围绕大学生的发展展开的,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焦点解决心理咨询的目标是解决来访者提出的问题与困惑,围绕来访者自身资源的挖掘寻找解决之道,于大学生而言,焦点解决心理咨询能够引导大学生做出积极正面的思考,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焦点解决心理咨询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殊途同归地促进着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焦点解决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焦点解决心理咨询的工作内容相互重叠。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咨询理论尚未被引介到国内之前,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处理大学生思想矛盾和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常见的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备一部分心理咨询的功能,涵盖了高校心理咨询的部分内容,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焦点解决心理咨询是运用相关技术,发掘来访者自身的积极因素,引导来访者发现自身的资源和力量,通过问题的解决来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于大学生而言,焦点解决心理咨询能够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就业问题,是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推动大学生茁壮成长。

2.2 焦点解决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关系

(1)焦点解决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相互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质是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旨在以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认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其社会维度,因而更多地表现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要求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关注社会效益的实现;而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则是从来访者提出的目标入手,聚焦来访者的自身资源以解决问题,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于大学生而言,焦点解决心理咨询的“合法性基础”偏重个人维度,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完成大学生的目标,关注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其克服问题、解开困惑,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能力。

(2)焦点解决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相互补充。无论是思想观念的形成,还是健全人格的塑造,都受大学生自身相关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而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是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可利用的解决问题的内在资源。一方面,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领域,挖掘大学生自身的能量去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具体现实问题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容易形成,为焦点解决心理咨询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内在资源。不难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2.3 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吻合大学生主体性增强的现实。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主体性,他们不再满足于“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模式,迫切希望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而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将咨询对象视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引导来访者聚焦于自身的目标、资源,挖掘例外的正向经验,展望未来远景。因此,焦点解决心理咨询法吻合了大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内在要求,运用它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动机、整合大学生的内在资源,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增强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定位为合作互动,咨询师作为“过程专家”倾听来访者的述说,观察来访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语音语调,逐渐了解来访者并做出积极地引导;而来访者是最了解自身问题的“解决专家”,通过对正向经验的叙事和再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模式中教师“一言堂”的桎梏,使教育者与大学生积极合作,在双方的有效互动之中,既解决了大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焦点解决心理咨询认为问题的解决存在“骨诺牌效应”,小目标的达成能够带动来访者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动机。将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教育者重视大学生细微变化的价值,并引导大学生关注小改变的存在,强化其既有的成功经验,能够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身主体性对困境的控制力,督促大学生再次制定正向的目标,并积极采取行动促使改变再次出现,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无疑能够大大增强。

3 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应用的有效途径。传统模式中,教育者侧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调动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焦点解决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两个方面;一是,将焦点解决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作为教育内容,使大学生掌握焦点解决法,并运用焦点解决法面ι活和学习中的困惑,缓解其生活学习压力并找出更合适的生活之道、学习之法;二是,将焦点解决法的操作流程迁移到课堂教学方法中,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入“学生讲,教师听”的模式,让大学生找出课堂教学的疑难点,视大学生为探索知识的专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和提问,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其二,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模式中,实践活动缺乏精细化设计与过程跟踪反馈,虽然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但往往难以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深陷低效的泥沼。运用焦点解决法的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改变传统模式的随意与低效,实现教育者对实践活动的全程参与和控制。在活动之前,教育者引导和澄清大学生希望达到的目标;在活动之中,教育者督促大学生观察和思考,制定合理的活动规则、活动步骤,在行动中发现可行的解决之道,并逐步完成目标;在活动之后,教育者引导大学生分享交流,挖掘活动中产生的正向经验,强化大学生已掌握的方法和技能。

其三,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用。传统模式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重于对大学生的统一管理,难以兼顾大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运用焦点解决法的理念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能提升教育的层次,从重管理转向重咨询、重教育和重服务,实现定制化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应对大学生的需要,由过去“一刀切”的工作方式转向尊重大学生的主体选择和个性发展,讲求个性化、针对性;此外,焦点解决法还拓展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鼓励大学生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了解大学生既有的思想道德体系有“黑”有“白”,而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引导大学生将白的部分扩大,从而使相对固定平衡的体系中黑的部分减少。

4 结语

综上所述,焦点解决心理咨询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焦点解决心理咨询法将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助力,回应大学生主体性增强的现实、增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De Shazer S. Keys To Solution in Brief Therapy[M].New York: Nortan,1985.

[2] (英)麦克唐纳(Macdonald, A. J.).焦点解决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M].宁波出版社,201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3篇

一、引言

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会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吗?相信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就给出否定的答案。可是,在有些条件下,我们的知识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甚至会让我们走入思维误区,无法解决一个原本简单的问题。下面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次,爱迪生让他的助手——一位数学系的高材生测量一个鸭梨形的玻璃器皿的容积。他吩咐完了之后,就去做别的工作去了。过了很长的时间,这位助手也没有告诉他结果如何。爱迪生觉得很奇怪,过来一看,助手还在忙活:他按常规的方法,对这个器皿的长宽高等进行反复测量,还在纸上画了许多图,写满了高等数学中计算体积的各种公式。但由于这个玻璃器皿形状太奇怪,所以他折腾了半天,还是没有计算出它的容积来。爱迪生见此情形,笑着拿起那个玻璃器皿,把它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量杯中。他告诉助手:“看看它的刻度,那就是这个器皿的容积。”他的助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这是心理学中一种被称为“心理定势”的现象在作怪。由于这位助手受过严格的数学训练,所以接受任务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高等数学中各种高深的数学公式,却想不到用简单到小学生都会用的测量方法。

心理定势(psychologically set)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缪勒(G.E.Muller)和舒曼(F.Schumann)在1899年概括重量错觉实验时提出,他们采用了“心向”(Einstellung)这个术语,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盲目的习惯效应”(the blinding effects of habit)(Luchins,1950)。心理定势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心理学家卢金斯(Luchins)等人在1942年对这种奇妙的心理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

二、实验介绍

1.实验目的

考查先前学习的解决问题方法对后续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特别是能否用更简单的方法解决后续问题,以揭示心理定势的影响。

2.实验过程

为了考察先前学习方法对后续问题解决的影响,心理学家卢金斯进行了水罐实验。他给被试提出了一系列与装有不同水量的水罐有关的数学问题。要求被试用这些水罐作为量具,其任务是最后量取出一定量的水。例如,如果水罐A可盛18升水,水罐B可盛43升水,水罐C可盛10升水,那么该如何量取5升水呢?答案是在水罐B中盛43升水,从其中倒出一些水盛满水罐A,接着用水罐B中的水盛C两次,最后水罐B中盛的水就是5升,即B-A-2C规则(从水罐B中倒出足够的水盛满水罐A,然后再盛满水罐C两次;也即43-18-(2×10)=5)。经过一系列这样规则的问题,将被试不断训练,熟悉B-A-2C规则,他们开始认为解决问题都是同一个规则。以下实验任务1到8都遵循同样的规则,但是6到8题也可以根据更简单的规则A+C或A-C实现(见表1)。

表1 定势作用例题

实验分两组,实验组需要完成1到8题,而控制组只需要完成6到8题。

3.实验结果

由于受到B-A-2C规则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被试(实验组)比没有经过练习的被试(控制组)在解决第6、7、8个任务时表现更差,具体结果见表2。因为他们只要用A+C或A-C的规则就很容易解决问题,轻易就能量取出所要求的水量。不仅如此,由于受到先前定势的影响,当问题可以用两种规则(B-A-2C规则和A+C或A-C规则)来解决时,被试仍是选用复杂的规则而不寻找简单的规则。例如,第6个用两种规则都可以做到,很多被试却并没有注意到。实验结果说明了心向的影响。先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不断强化后,容易导致被试盲目使用的倾向,甚至可能忽视更简单的方法。而且,那些学过规则的人们在解决例4问题时比那些没有学过的被试所用的时间更长,这体现了心向定势思维的不利之处。

表2 定势对问题解决影响的实验结果

三、实验应用

两个实验都展示了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的阻碍。但心理定势也有其积极意义,体现在能够加快常规问题的解决。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存在大量不需要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实际问题。只要按照已有的解决方案按部就班进行就可以顺利解决。当个体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熟练掌握,就会形成很强的心理定势,很快进入问题解决的过程,并且也能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经过大量训练、拥有大量知识的熟手就比没有经过训练的新手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个优势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功于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虽然在解决常规问题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需要创造性解决方案时,心理定势的危害就暴露无遗了。它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变得机械化,不具备灵活性,往往会使人走入思维的困境。

打破心理定势的方法之一就是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思维路径、不同的思维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关系出发来思考问题,以求得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优选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并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这个测验通过测量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高低。其中变通性(flexibility)指的是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就越强。创造力强的人其思维的变通性较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何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这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呢?以数学为例,一题多解就是变通性的最好体现。有位学生说,他们的数学老师常常要求他们做完一道题后再体会一下,想想有没有别的解法,然后再综合比较一下孰优孰劣。但他认为这样做会浪费许多时间,一天也就做不了几道题目,所以没有采纳老师的建议。然而,由于他做完一道题后不注意重去思考,没有开拓新的思路,结果在考试碰到难题时很容易卡壳,所选用方法也常常不够简捷,以至数学考试成绩不太理想。

事实证明,上述数学教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很多学生总认为对于一道题找到一种解法就够了,为什么还费功夫去找另一种?殊不知,对于一道题,如果训练运用多种解法,则会拓宽解题思路,增强解题技巧,使学生在碰到数学难题,当一种解法无法再继续前进时,能够灵活地转换另一种方法;遇到问题能够采用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根据吉尔福特创造性思维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具有了良好的“变通性”。因此,这位数学教师一题多解的要求其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心理定势在解决常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很多情况下会阻碍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当注意分析问题的性质,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心理定势,提高常规问题的解决速度,另一方面要避免心理定势的危害,提高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成功机率。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4篇

一、对「问题的理解

对「问题的理解与关于甚么是「问题解决的分析直接相关,讨论和研究「问题解决的一个主要困难就在于对甚么是真正的「问题缺少明晰的一致意见。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美籍匈牙利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给出问题明确含义,并从数学角度对问题作了分类。他指出,所谓「问题就是意味着要去寻找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一个可见而不立即可及的目标。《牛顿大词典》对「问题的解释是:指那些并非可以立即求解或较困难的问题(question),那种需要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那种需要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

在1988年的第六屇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问题解决、模型化及应用课题组提交的课题报告中,对「问题给出了更为明确而富有启发意义的界定,指出一个问题是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待解问题情境。该课题组主席奈斯(M.Niss)还进一步把「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规的数学问题;另一类是数学应用问题。这种界定现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我国的张奠宙、刘鸿坤教授在他们的《数学教育学》里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中,对甚么是问题及问题与习题的区别作了很好的探讨,根据他们的思想观点,我们可对「问题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这种状态会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在当前状态下还没有易于理解的、没有完全确定的解答方法或法则。换句话说,所谓有问题的状态,即这个人面临着他们不认识的东西,对于这种东西又不能仅仅应用某种典范的解法去解答,因为一个问题一旦可以使使用以前的算法轻易地解答出来,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并不包括常规数学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数学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问题。这里的常规数学问题,就是指课本中既已唯一确定的方法或可以遵循的一般规则、原理,而解法程序和每一步骤也都是完全确定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相对的。问题因人因时而宜,对于一个人可能是问题,而对于另一个人只不过是习题或练习,而对于第三个人,却可能是所然无味了。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数学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原先是问题的东西,现在却可能变成常规的问题,或者说已经构不成问题了。例如,学生在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对于「求方程﹕x3-6x2+5x=0的解,构成问题,而在学习了因式分解之后,已熟练地掌握了abc=0;则a=0或b=0或c=0,那么,此时前述求方程的根已对他不构成问题了,而当前状态下对于「求方程x3-6x2-4x=6的根则构成一个问题。

*问题情境状态下,要对学生本人构成问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可接受性。指学生能够接受这个问题,还可表现出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2)障碍性。即学生当时很难看出问题的解法、程序和答案,表现出对问题的反应和处理的习惯模式的失败。(3)探索性。该问题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研究和进一步的思考,展开各种探究活动,寻求新的解题途径,探求新的处理方法。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与「习题或「练习是有区别的,其重要区别在于:(1)性质不同。中学数学课本中的「习题或者「练习属于「常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已经提供了典范解法,而学生只不过是这种典范解法的翻版应用,一般不需要学生较高的思考。因此,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在学习一种算法,或一种技术,一种应用于同一类「问题的技术,一种只要避免了无意识的错误就能保证成功的技术。(2)服务的目的不同。尽管有些困难的习题对大部份学生实际上也可能是真正的问题,但数学课本中的习题是为日常训练技巧等设计的,而真正的问题则适合于学习发现和探索的技巧,适合于进行数学原始发现以及学习如何思考。因此,练习技巧与解真正问题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不大相同,也正因为它们各自服务于一种目的,所以中学教学课本中的「习题、「练习不应该从课本中被除去,而应该被保留。然而,解决了这些常规问题后,并不意味着已经掌握了「问题解决。

二、一个好问题的「标准

以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中心事实上集中体现了数学观和数学思想的重要变化,也即意味着数学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著名数学教育家伦伯格指出:解决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正是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论题。

那么,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究竟甚么是一个"好"的问题,它的标准该是甚么?一般来说,一个好问题标准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一个好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这就是说,好问题能启迪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如同波利亚所指出的「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是寻常的,它们还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这里的「探究性(或创造精神)的要求应当是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既然我们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具有探索性或创造性的问题,正是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这又并非是「高不可及的,而是可通过努力得到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这里说的好问题并不是指问题应有较高的难度,这一点与现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所选用的大部份试题是有区别的。在竞赛中,「问题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所发挥的只是一种「筛子的作用,这是与以「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目标有区分的。

其二、一个好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

一个好问题的启发性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原理,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应该能够识别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同时,「问题解决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这就与所谓的「偏题、「怪题划清了界线。

一个好问题的可发展空间是说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解答时就会结束,所寻求的解答可能暗示着对原问题的各部份作种种变化,由此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结论。问题的发展性可以把问题延伸、拓广、扩充到一般情形或其他特殊情形,它将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思考、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空间。

其三、一个好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好问题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问题来源的「开放。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有着直接关系,这种对社会、生活的「开放,能够使学生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和开展「问题解决的意义。同时,问题的「开放性,还包括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者多种可能的解答,打破「每一问题都有唯一的标准解答和「问题中所给的信息都有用的传统观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解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问题解决见解种种

从国际上看,对「问题解决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赋予「问题解决以多种含义,总括起来有以下6种:

1、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目的。

例如美国的贝格(Begle)教授认为:「教授数学的真正理由是因为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授数学要有利于解决各种问题,「学习怎样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E.A.Silver教授也认为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当「问题解决被认为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目的时,它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和方法以及数学的具体内容,此时,这种观点将影响到数学课程的设计和确定,并对课堂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把「问题解决作为一个数学基本技能。

例如美国教育咨询委员会(NACOME)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数学基本技能,他们对如何定义和评价这项技能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当「问题解决被视为一个基本技能时,它远非一个单一的技巧,而是若干个技巧的一个整体,需要人们从具体内容、问题的形式、构造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模列的方法等等综合考虑。

3、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例如英国的柯可可劳夫特(Cockcroft)等人认为,应当在教学形式中增加讨论、研究问题解决和探索等形式,他还指出在英国,教师们还远远没有把「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作为教学的类型。

4、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过程。

例如《21世纪的数学纲要》中提出「问题解决是学生应用以前获得的知识投入到新或不熟悉的情境中的一个过程。美国的雷布朗斯认为:「个体已经形成的有关过程的认识结构被用来处理个体所面临的问题?此种解释,可以使一个人使用原先所掌握的知识、技巧以及对问题的理解来适应一种不熟悉状况所需要的这样一种手段,它着重考虑学生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猜想。

5、把「问题解决作为法则。

例如在《国际教育辞典》中指出,「问题解决的特性是用新颖的方法组合两个或更多的法则去解决一个问题。

6、把「问题解决作为能力。

例如1982年英国的《Cockcroftreport》认为那种把数学用之于各种情况的能力,称之为「问题解决。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虽然对「问题解决的描述不同,形式不一,但是,它们所强调的有着共同的东西,即「问题解决不应该仅仅理解为一种具体教学形式或技能,它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教育之中。「问题解决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因而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以下是从文献中对「问题解决的六个不同的概念:

(1)解决教科书中标题文字题,有也叫做练习题;

(2)解决非常规的问题;

(3)逻辑问题和「游戏;

(4)构造性问题;

(5)计算机模拟题;

(6)「现实生活情境题。

在「问题解决中,相当一部份是实际生活中例子。从构造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模型的方法,再到检验与回顾等整个过程要由学生去发现、去设计、去创新、去完成,这是「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之所在。数学教师应创造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条件,在为所有年级编制出好的问题并传授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的同时,尽力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与机会、乃至服务。

四、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分析

1、从学习心理学看「问题解决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解决一般理解为一种认知操作过程或心理活动过程。所谓「问题解决指的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认知操作过程,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来说,问题解决是指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缺少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高级心理活动,其核心是思考与探索。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问题解决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需要产生新的程序的问题解决,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一是运用已知或现成程序的问题解决,是常规性问题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解决一般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不仅需要构建适当的程序达到问题的目标,而且更侧重于探索达到目标的过程。

问题解决有两种形式的探索途径:试误式和顿悟式。试误式是对头脑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进行尝试筛选,直至发现问题解决的合理途径。顿悟式是在长期不懈地思考而又不得其解时,受某种情境或因素的启发,突然发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或方式。对中学生而言,这两种探形式都是问题解决不可缺少策略。

2、数学问题解决心理过程

现代学习心理学探究表明,问题分为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的状态。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开始,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状态的过程。因此,问题解决实质上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探索新情境中问题结果和达到问题的目的状态的过程。

以数学对象和数学课题为研究客体的问题解决叫做数学问题解决。一般来说,数学问题解决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所谓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即问题是以甚么样的形态、方式组成和出现的,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第二、个体与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它将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第三、能激起个体积极心理状态,即产生思考、探索和达到目标的心向,从而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问题解决是从问题情境开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克服认知矛盾冲突,积极主动地寻求和达到问题结果的过程。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必须经过下列四个步骤,即理解问题、明确任务;拟定求解计划;实现求解计划;检验和回顾。根据上述分析,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可用框图示如下:以上关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讨论,数学问题解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要求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创造一种教学中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教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李铭心:《数学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年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5篇

一、对「问题的理解

对「问题的理解与关于甚么是「问题解决的 分析 直接相关,讨论和研究「问题解决的一个主要困难就在于对甚么是真正的「问题缺少明晰的一致意见。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美籍匈牙利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给出问题明确含义,并从数学角度对问题作了分类。他指出,所谓「问题就是意味着要去寻找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一个可见而不立即可及的目标。《牛顿大词典》对「问题的解释是:指那些并非可以立即求解或较困难的问题 (question),那种需要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那种需要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

在1988年的第六屇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问题解决、模型化及应用课题组提交的课题报告中,对「问题给出了更为明确而富有启发意义的界定,指出一个问题是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 方法 、程序或算法的待解问题情境。该课题组主席奈斯 (m.niss) 还进一步把「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规的数学问题;另一类是数学应用问题。这种界定现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我国的张奠宙、刘鸿坤教授在他们的《数学教育学》里的 "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中,对甚么是问题及问题与习题的区别作了很好的探讨,根据他们的思想观点,我们可对「问题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 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这种状态会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在当前状态下还没有易于理解的、没有完全确定的解答方法或法则。换句话说,所谓有问题的状态,即这个人面临着他们不认识的东西,对于这种东西又不能仅仅应用某种典范的解法去解答,因为一个问题一旦可以使使用以前的算法轻易地解答出来,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并不包括常规数学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数学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问题。这里的常规数学问题,就是指课本中既已唯一确定的方法或可以遵循的一般规则、原理,而解法程序和每一步骤也都是完全确定的数学问题。

* 问题是相对的。问题因人因时而宜,对于一个人可能是问题,而对于另一个人只不过是习题或练习,而对于第三个人,却可能是所然无味了。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数学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原先是问题的东西,现在却可能变成常规的问题,或者说已经构不成问题了。例如,学生在 学习 因式分解之前,对于「求方程﹕x3 - 6x2 + 5x = 0的解,构成问题,而在学习了因式分解之后,已熟练地掌握了abc = 0 ; 则a = 0 或 b = 0或c = 0,那么,此时前述求方程的根已对他不构成问题了,而当前状态下对于「求方程x3 - 6x2 - 4x = 6的根则构成一个问题。

* 问题情境状态下,要对学生本人构成问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可接受性。指学生能够接受这个问题,还可表现出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 (2)障碍性。即学生当时很难看出问题的解法、程序和答案,表现出对问题的反应和处理的习惯模式的失败。(3)探索性。该问题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研究和进一步的思考,展开各种探究活动,寻求新的解题途径,探求新的处理方法。

*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与「习题或「练习是有区别的,其重要区别在于: (1)性质不同。中学数学课本中的「习题或者「练习 属于「常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已经提供了典范解法,而学生只不过是这种典范解法的翻版应用,一般不需要学生较高的思考。因此,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在学习一种算法,或一种技术,一种应用于同一类「问题的技术,一种只要避免了无意识的错误就能保证成功的技术。(2)服务的目的不同。尽管有些困难的习题对大部份学生实际上也可能是真正的问题,但数学课本中的习题是为日常训练技巧等设计的,而真正的问题则适合于学习发现和探索的技巧,适合于进行数学原始发现以及学习如何思考。因此,练习技巧与解真正问题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不大相同,也正因为它们各自服务于一种目的,所以中学教学课本中的「习题、「练习不应该从课本中被除去,而应该被保留。然而,解决了这些常规问题后,并不意味着已经掌握了「问题解决。

二、一个好 问题 的「标准

以问题解决作为数学 教育 的中心事实上集中体现了数学观和数学思想的重要变化,也即意味着数学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著名数学教育家伦伯格指出:解决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正是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论题。

那么,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究竟甚么是一个 "好"的问题,它的标准该是甚么?一般来说,一个好问题标准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一个好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这就是说,好问题能启迪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如同波利亚所指出的「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是寻常的,它们还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这里的「探究性(或创造精神)的要求应当是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既然我们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具有探索性或创造性的问题,正是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 这又并非是「高不可及的,而是可通过努力得到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这里说的好问题并不是指问题应有较高的难度,这一点与现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所选用的大部份试题是有区别的。在竞赛中,「问题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所发挥的只是一种「筛子的作用,这是与以「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目标有区分的。

其二、 一个好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 发展 空间。

一个好问题的启发性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原理,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应该能够识别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同时,「问题解决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 方法 ,这就与所谓的「偏题、「怪题划清了界线。

一个好问题的可发展空间是说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解答时就会结束,所寻求的解答可能暗示着对原问题的各部份作种种变化,由此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结论。问题的发展性可以把问题延伸、拓广、扩充到一般情形或其他特殊情形,它将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思考、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空间。

其三、 一个好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好问题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问题来源的「开放。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现实 社会 、生活实际有着直接关系,这种对社会、生活的「开放,能够使学生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和开展「问题解决的意义。同时,问题的「开放性,还包括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者多种可能的解答,打破「每一问题都有唯一的标准解答和「问题中所给的信息都有用的传统观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解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问题解决见解种种

从国际上看,对「问题解决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赋予「问题解决以多种含义,总括起来有以下6种:

1、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目的。

例如美国的贝格(begle)教授认为:「教授数学的真正理由是因为数学有着广泛的 应用 ,教授数学要有利于解决各种问题,「 学习 怎样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e.a.silver教授也认为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当「问题解决被认为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目的时,它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和方法以及数学的具体 内容 ,此时,这种观点将 影响 到数学课程的设计和确定,并对课堂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个数学基本技能。

例如美国教育咨询委员会(nacome)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数学基本技能,他们对如何定义和评价这项技能进行了许多探索和 研究 。当「问题解决被视为一个基本技能时,它远非一个单一的技巧,而是若干个技巧的一个整体,需要人们从具体内容、问题的形式、构造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模列的方法等等综合考虑。

3、 把「 问题 解决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例如英国的柯可可劳夫特(cockcroft)等人认为,应当在教学形式中增加讨论、 研究 问题解决和探索等形式,他还指出在英国,教师们还远远没有把「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作为教学的类型。

4、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过程。

例如《21世纪的数学纲要》中提出「问题解决是学生 应用 以前获得的知识投入到新或不熟悉的情境中的一个过程。美国的雷布朗斯认为:「个体已经形成的有关过程的认识结构被用来处理个体所面临的问题?此种解释,可以使一个人使用原先所掌握的知识、技巧以及对问题的理解来适应一种不熟悉状况所需要的这样一种手段,它着重考虑学生用以解决问题的 方法 、策略和猜想。

5、 把「问题解决作为法则。

例如在《国际 教育 辞典》中指出,「问题解决的特性是用新颖的方法组合两个或更多的法则去解决一个问题。

6、 把「问题解决作为能力。

例如1982年英国的《cockcroft report》认为那种把数学用之于各种情况的能力,称之为「问题解决。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虽然对「问题解决的描述不同,形式不一,但是,它们所强调的有着共同的东西,即「问题解决不应该仅仅理解为一种具体教学形式或技能,它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教育之中。「问题解决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因而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以下是从 文献 中对「问题解决的六个不同的概念:

(1) 解决教科书中标题文字题,有也叫做练习题;

(2) 解决非常规的问题;

(3) 逻辑问题和「游戏;

(4) 构造性问题;

(5) 计算 机模拟题;

(6) 「现实生活情境题。

在「问题解决中,相当一部份是实际生活中例子。从构造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模型的方法,再到检验与回顾等整个过程要由学生去发现、去设计、去创新、去完成,这是「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之所在。数学教师应创造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条件,在为所有年级编制出好的问题并传授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的同时,尽力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与机会、乃至服务。

四、 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 分析

1、 从 学习 心 理学 看「问题解决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解决一般理解为一种认知操作过程或心理活动过程。所谓「问题解决指的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认知操作过程,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来说,问题解决是指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缺少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高级心理活动,其核心是思考与探索。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问题解决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需要产生新的程序的问题解决,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一是运用已知或现成程序的问题解决,是常规性问题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解决一般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不仅需要构建适当的程序达到问题的目标,而且更侧重于探索达到目标的过程。

问题解决有两种形式的探索途径:试误式和顿悟式。试误式是对头脑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进行尝试筛选,直至发现问题解决的合理途径。顿悟式是在长期不懈地思考而又不得其解时,受某种情境或因素的启发,突然发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或方式。对中学生而言,这两种探形式都是问题解决不可缺少策略。

2、 数学问题解决心理过程

现代 学习心理学探究表明,问题分为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的状态。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开始,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状态的过程。因此,问题解决实质上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探索新情境中问题结果和达到问题的目的状态的过程。

以数学对象和数学课题为研究客体的问题解决叫做数学问题解决。一般来说,数学问题解决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所谓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即问题是以甚么样的形态、方式组成和出现的,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第二、个体与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它将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第三、能激起个体积极心理状态,即产生思考、探索和达到目标的心向,从而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问题解决是从问题情境开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克服认知矛盾冲突,积极主动地寻求和达到问题结果的过程。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必须经过下列四个步骤,即理解问题、明确任务;拟定求解计划;实现求解计划;检验和回顾。根据上述分析,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可用框图示如下: 以上关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讨论,数学问题解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要求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识 规律 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创造一种教学中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 发展 能力的教学目的。

主要 参考 文献

(1) 张奠宙等:《教学 教育 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 李铭心:《数学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年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6篇

一、对「问题的理解

对「问题的理解与关于甚么是「问题解决的分析直接相关,讨论和研究「问题解决的一个主要困难就在于对甚么是真正的「问题缺少明晰的一致意见。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美籍匈牙利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给出问题明确含义,并从数学角度对问题作了分类。他指出,所谓「问题就是意味着要去寻找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一个可见而不立即可及的目标。《牛顿大词典》对「问题的解释是:指那些并非可以立即求解或较困难的问题(question),那种需要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那种需要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

在1988年的第六?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问题解决、模型化及应用课题组提交的课题报告中,对「问题给出了更为明确而富有启发意义的界定,指出一个问题是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待解问题情境。该课题组主席奈斯(M.Niss)还进一步把「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规的数学问题;另一类是数学应用问题。这种界定现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我国的张奠宙、刘鸿坤教授在他们的《数学教育学》里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中,对甚么是问题及问题与习题的区别作了很好的探讨,根据他们的思想观点,我们可对「问题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这种状态会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在当前状态下还没有易于理解的、没有完全确定的解答方法或法则。换句话说,所谓有问题的状态,即这个人面临着他们不认识的东西,对于这种东西又不能仅仅应用某种典范的解法去解答,因为一个问题一旦可以使使用以前的算法轻易地解答出来,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并不包括常规数学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数学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问题。这里的常规数学问题,就是指课本中既已唯一确定的方法或可以遵循的一般规则、原理,而解法程序和每一步骤也都是完全确定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相对的。问题因人因时而宜,对于一个人可能是问题,而对于另一个人只不过是习题或练习,而对于第三个人,却可能是所然无味了。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数学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原先是问题的东西,现在却可能变成常规的问题,或者说已经构不成问题了。例如,学生在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对于「求方程?x3-6x2+5x=0的解,构成问题,而在学习了因式分解之后,已熟练地掌握了abc=0;则a=0或b=0或c=0,那么,此时前述求方程的根已对他不构成问题了,而当前状态下对于「求方程x3-6x2-4x=6的根则构成一个问题。

*问题情境状态下,要对学生本人构成问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可接受性。指学生能够接受这个问题,还可表现出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2)障碍性。即学生当时很难看出问题的解法、程序和答案,表现出对问题的反应和处理的习惯模式的失败。(3)探索性。该问题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研究和进一步的思考,展开各种探究活动,寻求新的解题途径,探求新的处理方法。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与「习题或「练习是有区别的,其重要区别在于:(1)性质不同。中学数学课本中的「习题或者「练习属于「常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已经提供了典范解法,而学生只不过是这种典范解法的翻版应用,一般不需要学生较高的思考。因此,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在学习一种算法,或一种技术,一种应用于同一类「问题的技术,一种只要避免了无意识的错误就能保证成功的技术。(2)服务的目的不同。尽管有些困难的习题对大部份学生实际上也可能是真正的问题,但数学课本中的习题是为日常训练技巧等设计的,而真正的问题则适合于学习发现和探索的技巧,适合于进行数学原始发现以及学习如何思考。因此,练习技巧与解真正问题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不大相同,也正因为它们各自服务于一种目的,所以中学教学课本中的「习题、「练习不应该从课本中被除去,而应该被保留。然而,解决了这些常规问题后,并不意味着已经掌握了「问题解决。

二、一个好问题的「标准

以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中心事实上集中体现了数学观和数学思想的重要变化,也即意味着数学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著名数学教育家伦伯格指出:解决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正是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论题。

那么,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究竟甚么是一个"好"的问题,它的标准该是甚么?一般来说,一个好问题标准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一个好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这就是说,好问题能启迪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如同波利亚所指出的「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是寻常的,它们还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这里的「探究性(或创造精神)的要求应当是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既然我们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具有探索性或创造性的问题,正是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这又并非是「高不可及的,而是可通过努力得到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这里说的好问题并不是指问题应有较高的难度,这一点与现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所选用的大部份试题是有区别的。在竞赛中,「问题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所发挥的只是一种「筛子的作用,这是与以「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目标有区分的。

其二、一个好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

一个好问题的启发性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原理,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应该能够识别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同时,「问题解决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这就与所谓的「偏题、「怪题划清了界线。

一个好问题的可发展空间是说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解答时就会结束,所寻求的解答可能暗示着对原问题的各部份作种种变化,由此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结论。问题的发展性可以把问题延伸、拓广、扩充到一般情形或其他特殊情形,它将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思考、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空间。

其三、一个好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好问题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问题来源的「开放。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有着直接关系,这种对社会、生活的「开放,能够使学生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和开展「问题解决的意义。同时,问题的「开放性,还包括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者多种可能的解答,打破「每一问题都有唯一的标准解答和「问题中所给的信息都有用的传统观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解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问题解决见解种种

从国际上看,对「问题解决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赋予「问题解决以多种含义,总括起来有以下6种:

1、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目的。

例如美国的贝格(Begle)教授认为:「教授数学的真正理由是因为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授数学要有利于解决各种问题,「学习怎样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E.A.Silver教授也认为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当「问题解决被认为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目的时,它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和方法以及数学的具体内容,此时,这种观点将影响到数学课程的设计和确定,并对课堂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把「问题解决作为一个数学基本技能。

例如美国教育咨询委员会(NACOME)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数学基本技能,他们对如何定义和评价这项技能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当「问题解决被视为一个基本技能时,它远非一个单一的技巧,而是若干个技巧的一个整体,需要人们从具体内容、问题的形式、构造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模列的方法等等综合考虑。

3、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例如英国的柯可可劳夫特(Cockcroft)等人认为,应当在教学形式中增加讨论、研究问题解决和探索等形式,他还指出在英国,教师们还远远没有把「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作为教学的类型。

4、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过程。

例如《21世纪的数学纲要》中提出「问题解决是学生应用以前获得的知识投入到新或不熟悉的情境中的一个过程。美国的雷布朗斯认为:「个体已经形成的有关过程的认识结构被用来处理个体所面临的问题?此种解释,可以使一个人使用原先所掌握的知识、技巧以及对问题的理解来适应一种不熟悉状况所需要的这样一种手段,它着重考虑学生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猜想。

5、把「问题解决作为法则。

例如在《国际教育辞典》中指出,「问题解决的特性是用新颖的方法组合两个或更多的法则去解决一个问题。

6、把「问题解决作为能力。

例如1982年英国的《Cockcroftreport》认为那种把数学用之于各种情况的能力,称之为「问题解决。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虽然对「问题解决的描述不同,形式不一,但是,它们所强调的有着共同的东西,即「问题解决不应该仅仅理解为一种具体教学形式或技能,它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教育之中。「问题解决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因而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以下是从文献中对「问题解决的六个不同的概念:

(1)解决教科书中标题文字题,有也叫做练习题;

(2)解决非常规的问题;

(3)逻辑问题和「游戏;

(4)构造性问题;

(5)计算机模拟题;

(6)「现实生活情境题。

在「问题解决中,相当一部份是实际生活中例子。从构造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模型的方法,再到检验与回顾等整个过程要由学生去发现、去设计、去创新、去完成,这是「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之所在。数学教师应创造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条件,在为所有年级编制出好的问题并传授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的同时,尽力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与机会、乃至服务。

四、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分析

1、从学习心理学看「问题解决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解决一般理解为一种认知操作过程或心理活动过程。所谓「问题解决指的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认知操作过程,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来说,问题解决是指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缺少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高级心理活动,其核心是思考与探索。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问题解决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需要产生新的程序的问题解决,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一是运用已知或现成程序的问题解决,是常规性问题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解决一般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不仅需要构建适当的程序达到问题的目标,而且更侧重于探索达到目标的过程。

问题解决有两种形式的探索途径:试误式和顿悟式。试误式是对头脑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进行尝试筛选,直至发现问题解决的合理途径。顿悟式是在长期不懈地思考而又不得其解时,受某种情境或因素的启发,突然发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或方式。对中学生而言,这两种探形式都是问题解决不可缺少策略。

2、数学问题解决心理过程

现代学习心理学探究表明,问题分为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的状态。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开始,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状态的过程。因此,问题解决实质上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探索新情境中问题结果和达到问题的目的状态的过程。

以数学对象和数学课题为研究客体的问题解决叫做数学问题解决。一般来说,数学问题解决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所谓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即问题是以甚么样的形态、方式组成和出现的,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第二、个体与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它将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第三、能激起个体积极心理状态,即产生思考、探索和达到目标的心向,从而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问题解决是从问题情境开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克服认知矛盾冲突,积极主动地寻求和达到问题结果的过程。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必须经过下列四个步骤,即理解问题、明确任务;拟定求解计划;实现求解计划;检验和回顾。根据上述分析,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可用框图示如下:以上关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讨论,数学问题解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要求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创造一种教学中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教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李铭心:《数学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年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思考

小学数学调查研究发现,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都具备一种重要素质,数学阅读能力比较强,读得准、读得快、理解比较透彻,问题解决起来得心应手。反之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缺乏阅读能力,不是读漏题目条件,就是画不出图形,甚至不理解题意。为此,要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必须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学情境活动中,用心去阅读,用脑去思考、去感悟,大胆去“探索――研讨――创造”。“把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数学阅读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强烈的问题解决意识会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思考,从横向和纵向、顺向和逆向等多种思维、演变、拓展、加深命题,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方式,择取典型命题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不同思路探求“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命题知识结构和解题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使之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均衡、和谐地发展,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一、营造数学阅读的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问题解决的开始,主动探索新知识问题解决的心理,驱使学生自觉去阅读,在读中去想、读中去思,营造学生数学阅读的氛围,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问题解决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进行积极思考,学生主动带着问题去读,在“学中问”、“问中学”,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课本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思,认真琢磨,反复推敲,读中生疑,教师趁热打铁,让他们在交流活动中,自由、愉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悟。教师再用大屏幕栩栩如生展示多种方法,开阔学生视野,学生纷纷举手,表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方形的关系,这样化抽象为直观,形象而具体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二、激起问题解决的欲望

问题解决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知识运用的综合过程。教师点拨要适度,要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教师把精力用在创设问题情境和问题设计的梯度上,激起学生尽可能大的激情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索推理,自己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比如: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本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操作,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观察、欣赏自己的作品,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分析、比较、概括、抽象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体积又怎么样呢?学生在合作、探讨、交流过程中,经历了操作、观察、分析、计算、概括、抽象出公式推导的全过程,也满足了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强烈愿望和需求。

三、学会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在阅读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开展思考、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认识并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这种阅读法尤其适用于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教学,能更好促进学生阅读,提高数学阅读的有效性和思辨性。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6册教材《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读课本,根据自己对分数的理解创造一个分数。课上让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阅读学习的结果,出示了如下活动要求:(1)把你了解到有关分数的知识结合实物或图形讲给小组同学听。(2)利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看看你们组又有什么新的发现?(3)把你不懂的问题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能不能解决?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可以把自读成果跟小组同学一起交流,组员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提问,在生生互动过程中对于分数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阅读中形成问题解决和勇于战胜新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在追问“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中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如学习“比”时,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比”的内容外,还要阅读分数、除法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从概念本身内涵挖掘其真谛、外延拓展上比较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含义;复习平面与图形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该部分及相关内容,在读与动手操作相结合过程中,指导学生从“点――线――面――体”为主线拉通复习,把各单一板块知识点联系起来比较、区别异同,把厚书读薄;复习应用题时,让学生在阅读几大类基本题型基础上,理解、掌握其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并认真思考、分析,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有密切的联系。

(二)在阅读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8篇

(一)焦点短程的含义

焦点短程疗法(SFBT)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简洁、有效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这种咨询模式以建构咨询历程解决问题,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认为当事人是问题解决的最大资源。

(二)焦点短程的精神

1.事出并非定有因

以往心理咨询过程比较关注“事出有因”,着重分析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而焦点短程以探究此时此刻可以做点什么,取代探讨过去原因如何发生,专注于朝向问题解决的历程,聚集如何解决问题。

2.从正向的意义出发

不看当事人的缺陷、失败、局限性,而强调当事人的正向力量、成功经验、一切可能性。当事人是自身问题的解决专家。治疗师帮助当事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当事人从自己身上寻找改变的资源。

3.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合作与沟通

治疗师在助人过程中,促使当事人探寻、获知自己问题不发生时的状态,找到经验,运用到当下面临的问题中。通过这种互动沟通,达到当事人自主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焦点短程的三条基本假设

从基本理念和精神出发,衍生出三条基本假设:例外带来问题解决、小改变带动大改变、当事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当事人运用正向思考模式,把思考方向指向积极的、未来的问题解决上,催化他向期待的方向改变。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时无刻处在问题情境中,总有例外,例外可以指引问题的解决。从小的改变着手,带动整个情况发生改变,事情往往比较容易成功。每一个人都有其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和丰富资源,都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要的能力。

二、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焦点短程的可行性

焦点短程疗法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一定关联性。两者都注重以大学生为本的培养,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焦点短程疗法是运用相关技术,找出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发现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两者的终极目标一致,两者的师资队伍基本重合,即高校的心理咨询师或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因此,把焦点短程理念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可行性。焦点短程疗法用以简单快速地解决来访者问题,注重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合作与沟通。心理健康课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要达到教学目标,离不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学生既是群体一员又是独立个体。因此,焦点短程疗法中的很多理念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焦点短程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具体应用

笔者教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心理健康课,发现班级与班级的风格大不相同。同一个辅导员带出的同一个专业的两个班级——1班和2班,班级风格迥然不同。实施同样的教学方案后,效果也完全不同。因此,教学过程中,尝试把SFBT与课程相结合,以期改变教学瓶颈。

(一)基本理念上的应用

1.忽略课堂问题

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学生呈现的课堂问题主要表现为玩手机、睡觉、看小说或发呆。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强调学生自身的问题,经常以此批评学生并进行思想教育,一节课通常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结束。焦点解决短程认为,事出并非有因,我们可以不强调学生出现的课堂问题,不追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而要好好探究一下,教师可以做点什么用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课堂问题。比如,适时改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建构正向力量

对90后大学生,抛除“一代不如一代”的思想,强调他们身上的正向力量,不聚焦他们的缺陷。他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的思维都很独特,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很强,这是我们应看到和鼓励的。比如,面对混乱的课堂秩序,用一贯的训导教育方式解决,在70后、80后身上可能有用,但面对90后一代,这种方法通常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适当做出改变,例如,讲课时不妨将“不要讲话了”改为“稍微安静一下”。

3.强调合作与沟通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知道怎么教的教师。师生沟通是解决心理健康课被动局面的关键。教师可通过不记名提意见、收建议,了解不同班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真正需求,设计符合不同班级特点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合作与沟通,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的、理解的过程。

(二)基本假设的应用

焦点解决模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时无刻处在问题情境中,总有例外。按教育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课一般设为32个学时。从第一节课开始至最后一节课结束,班级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不会一成不变。比如,教师某次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设计模块、某个话题可能就会引起班级对课程态度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例外。而这个例外就是解决心理健康课瓶颈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抓住每一次例外,不断更进教学变革,有效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关注度。依据“小改变带动大改变”的假设,某个学生个体的改变可以引起其他个体甚至群体的改变。心理健康课要格外注意不合群学生,他们可能是校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隐患。心理健康课可以针对这类学生特别设计一个教学环节,使其成为活动主角,通过体验和感受活动的成功与分享,使这类学生产生信心和力量面对自己,从而处理更困难的问题。因此,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改变,某次有针对性的小改变,可以带动班级整个情况的改变,最终变成一个符合教学要求的课堂。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强调人本身的资源,尊重个案能力。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同样也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上,可以设定某一章节由学生来讲,包括让学生自己设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给予足够支持、鼓励、指导和信任,让学生通过自身与其他同学的交互作用,建构对某一章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SFBC理论与技术;师生解决问题对话;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03-03

所谓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即心理咨询的焦点应集中在正向的、朝向未来的发展目标上,而不是去探求问题发生的原因,从问题不发生时入手,来促使并扩大改变的发生,以便使问题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咨询方法。其基本理念为:关注问题的解决,不讨论问题的原因;关注每个问题的例外;相信小改变可以引发大变化;来访者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关注从正向意义出发解决问题。SFBC提倡的理念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SFBC理论与技术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适用性

(一)SFBC基本理念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情境中的诠释

第一,关注问题的解决,不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SFBC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事出并非定有因。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时要用“我们着手做什么使问题不再继续下去”而不是“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持有SFBC理念的教师不是纠结行为和意念,而是将工作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上,并引导他们想象问题解决后的美好生活。这样运用正向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找到对问题解决有益的认知,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第二,从正向意义出发,找出例外事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通常会认为烦恼的问题总是在困扰他们,事实是烦恼问题并非持续稳定地在那儿,它们会表现得时强时弱,有时甚至完全不见,只是他们过分关注自己的消极情绪,如焦虑、生气等,不能意识到问题的消失或减弱。SFBC认为找到这些问题消失、减弱或例外的情境,就找到了通向解决问题的方向。找到这些例外情况,能够使学生看到被长久忽略的资源和能力,增加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增强自我控制感和效能感,从而减轻学生的焦虑与困扰。

第三,雪球效应,利用小改变推动大变化。教师通过运用SFBC理论与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小改变可以引起大变化,如同滚雪球一般,使学生首先做出一点积极的改变,当他们发现周围人的良性反馈时,就更有动力做出更大的努力来持续这种良好的趋势。以小改变入手会比较容易解开问题的僵局,微小的成功也会增加学生面对更大困难的自信与勇气。一点改变就像往湖面投入石子时泛起的涟漪,会波及整个湖面。

第四,学生是自己问题的专家,相信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资源。SFBC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认为来访者本身具有解决问题的力量,而且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教师不会多关注他们的缺陷,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逐渐推动学生启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老师只是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推动他们运用自身的力量与资源向正向的目标付出努力。

(二)SFBC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适用性

第一,适应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学生群体的一大特点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身心的发育还不成熟,时常会遇到一些成长性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通常又不是特别严重或复杂,因此只要及时发现,都可以通过科学的对话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SFBC理论与技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学生产生被理解、被尊重的感受,从而在行动和态度上更愿意积极地投入对话中,帮助他们顺利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第二,适用于师生解决问题对话的情境。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情境具有即时性、偶发性的特点,需要老师在迅速反应的同时采取最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焦点解决的独特之处正是强调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时间利用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正面的、指向未来的、指向目标的积极心态,寻找学生的成功经验,以小步的改变促使他们的困扰逐步减轻。在整个过程中提供给他们正向思考的导向,不去纠缠坏的、不良的所在,而是以合作的姿态引导学生一起寻找有用的资源和例外,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SFBC这种限时导向的特点,会使教师优先开发和激励学生的资源与力量,而使师生解决问题对话变得更有效。采用SFBC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既能迅速帮助到学生,又能达到老师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三,通过有效对话达到帮助学生成长目的。教师与学生对话常见的情况是:表达同情、讲授经验、对质学生、探寻问题背景和原因、分析问题、给予建议。教师常常以专家角色与学生谈话,目的往往是想教训学生,使他们反省自己。SFBC面对这种局面,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使师生间的会谈大多集中于发现问题例外和成功经验以及正确面对未来挑战,而不是讨论有问题的行为、问题原因或消极情绪。这样,营造的积极、正向、赞美的氛围使得师生关系融洽亲密,从而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达成合作,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四,SFBC技术简便易学,使用省时见效快。SFBC方法有清晰的层次和阶段,每一阶段有要完成的任务和技术,只要用心学习和实践,不是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也可以很快掌握,很适合各类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再者,它所需时间较短,每次会谈只需要45分钟左右。除此以外,SFBC方法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很快见效,不需要长期多次谈话就可以促使学生行为发生明显改善,SFBC的这个特点适用于学生问题急待解决的偶发性、急切性的情况,能及时有效地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二、SFBC理论与技术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根据SFBC理论与技术运用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构建出一个SFBC运用于师生解决问题对话的整合模式,共有四个可具体操作的步骤。

1.确立目标。借助SFBC理论和技术展开的师生解决问题对话应具有鲜明的目标。具体表现为,第一,目标朝向是正向的、积极的,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想解决什么问题,确定对话的方向,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什么,而不是去关注已经发生的糟糕结果和指责错误行为;第二,确定的目标明确可行,并且可以小步推进;第三,咨询目标必须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泛泛的指导,如学生说:“我想考高分”或“我想得到物质奖励”等,这时老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目标具体化,可以问学生“假如你已经考得了高分,你认为你是怎样做到的?”“当你得到了许多物质奖励时,你觉得是做了什么才得到的呢?”

案例1:学生:我压力好大啊!好大啊!

教师:你来找老师,希望得到什么帮助呢?

学生:我想减少压力,消除这样糟糕的状态。

教师:那么你希望的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我希望自己有明确的目标,每天干劲十足,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有进步和收获的感觉。(你看,不需要过多引导,她已经将目标设定的比较具体了。)

2.解决问题。SFBC理论与技术有着自己独特解决问题的方式,常用的方法有寻找例外、奇迹询问和假设问题解决。

(1)寻找例外。例外指的是问题不发生时,作为存在事实与问题发生时不一样的经验,找到这些经验就找到问题例外时的情况。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讲述,以捕捉到对他们有益的经验。操作的重点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找成功经验的习惯,改变总是关注自身问题失败的方式。当学生描述到他们问题的例外或成功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并进一步询问其中细节,促使学生把他们的行为具体化。这样做会使学生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有一个新的认识,在其中找到成就感,并培养看问题的新角度。有心理困惑的学生都曾有过健康的生活和成功的时刻,解决问题的线索有时候就藏在很微小的例外中。例如,即使一个上课经常迟到的学生,也一定有准时上课的时候。

案例2:花花是个自尊心强,性格急躁的女孩。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到她与人交往。于是,她找到班主任寻求控制情绪的方法。

班主任:“你说你时常和同学有冲突,关系弄得很紧张,使你很苦恼,你想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以前有矛盾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过不争吵就把问题解决好的情况。”

花花:“好像没有哦,每次发生时都感觉难以控制自己。”

班主任:“嗯,比如说有同学说话不小心惹恼你了,但是你没有发怒……”

花花:“有过,有一次一个师妹用很不好听的话说我和一些男同学到处玩,不好好学习,如果是以前,我一定会冲她吼,但是那次我控制住了,还耐心解释只是让他们帮忙辅导落下的功课,她听后不久还主动向我道歉。”

班主任:“这个经验很好呢,你在她误解时还能控制住自己,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什么启发呢?”

花花:“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班主任:“是啊,就像那次一样,首先控制自己习惯性发作的情绪,再想办法和他人沟通。”

(2)奇迹探询。奇迹探询直接切入重点。例如,我现在要问你一个听起来有些不一样的问题,你要发挥一下想象。问题:我们今天谈完话之后,你如同往常一样做一些日常的事,比如洗衣服、做饭……然后上床睡觉。就在入睡的时候,奇迹发生了。这个奇迹就是,你的那些问题完全解决了,因为发生了奇迹。第二天早上醒来,所有问题都没有了,如果奇迹真的发生在你身上,你会做什么使你的生活和以往不同?

许多学生都相信自己的问题是造成他们活不下去、正常生活受到干扰的主要原因,这种想法会弱化当事人的行动力。如果他们觉得可以克服困难,继续过正常的生活,如到朋友家玩、运动、交很多朋友……那么,他们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因此,一旦想象出奇迹发生后的不同生活,他们就可能开始重塑自己。因为从“奇迹”发生中,可以瞥见更好的生活形态。

案例3:兵兵7岁了,是个经常惹麻烦的小家伙。上课的时候,他把折好的纸飞机射出去,落在桌上时,还故意制造声响,飞机“轰”降落了;有时,他还把同学的铅笔、橡皮擦等东西故意丢到教室另一头或仍到窗外;等等。为了帮助他改善行为问题,班主任与他进行了解决问题对话。在问到“奇迹问题”时,老师请他想象手中握着一支魔法棒,这时会发生什么不一样的事?他立刻回答说,一到教室之后,他会把所有的毛病从口袋中掏出来,放在桌上的魔法盒里,整天都不打开。后来,这个聪明的小男生歪着头想了想,与老师协商,可否允许他早上放出一个毛病,下午再放另一个毛病出来。老师认为,兵兵如果一天只犯两个毛病,已经改善不少,于是同意兵兵的提议。结果,兵兵的行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改观,就像变魔法一样。

(3)假设问题被解决。假设问题被解决是要求学生想象问题已经解决时的情形与现在有什么不同。使用这一技术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假设你面前放有一面魔镜,它会让你看到问题解决后的生活,你会从魔镜中看到什么?学生回答完后老师要进一步澄清他们的答案,使它们趋于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目的是让学生增加找到问题例外和成功例子的机会,从而达到从正向角度解决问题的目的。

3.独立思考与作业。教师协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方法后,需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目的是消化刚刚获得的新经验并强化在实践中进行使用。具体操作是,在与学生谈完话后马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其立刻进行独立思考(10分钟为宜)。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前,教师要将谈话中捕捉到的学生积极面对的行为及时反馈给他们,包括明智的决定、创造性的想法、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希望等。这些正向的内容不仅能强化学生的优点,也能让他们认识到以前被忽略的自己身上所蕴藏的积极力量。最后,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以支持和鼓励他们运用已经找到的方法克服困难,实现成长目标。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回想谈话的关键点,或让他写下这次对话的感受和取得的进步,还可以请学生用图画来表现他们的奇迹等。

4.第二次对话。与学生的第二次会谈可以再次强化学生获得的新体验,给他们增加更多的外援力量,促进学生的积极转变。仔细倾听学生的努力,并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周围人互动的关系,继续支持学生努力,用鼓励与赞美强化他们已经发生的变化。在开始第二次对话前,要确保学生已经按照之前的要求做了可以使他们向着目标前进的事,或观察到他们生活中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会有积极的改变,但也有没转变的学生。遇到后者教师要理解学生,同时继续倾听并寻找微小的好转迹象。如果需要,再重复这四个步骤,直到学生报告问题已经解决。

SFBC模式被各大中小学校广泛应用到学生工作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本身在不断发展。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要根据实践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四个阶段的结构和步骤。

三、运用SFBC理论与技术进行师生解决问题对话应注意的问题

SFBC在学校环境中体现出强大的适用性,但是将其运用到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SFBC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适合处理一般性的适应问题,如大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和情感问题等。由于SFBC不对问题原因进行探讨,不对问题给予过多解释,不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困扰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它不适合解决那些复杂的心理障碍问题。其次,教师要明确帮助学生解决的是由心理产生的适应性的问题而不是生理问题。第三,明确学生寻求帮助的需求是希望给予指导和建议还是宣泄心中积聚的各种情绪,如果是后者,教师不用拘泥于SFBC一成不变的步骤,只需要做到专注倾听和恰当共情就能满足学生需要。第四,文章着重对SFBC理论和技术的运用进行探讨,较少提及SFBC产生的背景和其假设理念,因此,需要教师阅读相关资料,在充分了解其理论和假设的前提下学习使用,这样才能做到使用准确。

参考文献:

[1]申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概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2]李晓丽.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新视角[J].教育探索,2008,(5).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学生 心理特征 档案

新的历史时期,在校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影响院校教育管理质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一项紧迫问题。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紧贴时展步伐、贯彻安全发展理念、顺应学生成长规律、塑造合格有用人才、全面与社会需求对接等方面,都迫切需要在高等院校逐步推行把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

1 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现实意义

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院校德育建设,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引领科学人文思潮的有效平台;是创新推动院校教育管理质量,实现安全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对接社会岗位要求、拉近供需之间距离,整合各方力量的一个链接条、一个数据库、一个参考源。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解决青年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不多,对自己性格特征定性、把握不准的问题;解决青年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思想压力等方面思想意识不自觉、不主动,方法手段不经常、不科学等系列问题。

(2)解决青年学生与同学朋友之间、解决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之间、解决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与院校机关职能部门之间,对青年学生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思想压力内容、应对压力能力,以及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相关基本问题上的诸多个“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看法不统一、办法不统一、缓解和解决的步伐不统一、外在因素和内在关系的结合不统一等等方面的矛盾。

(3)解决学科设置、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在青年学生心理特征问题上,条块分割、重视程度迥异的问题;解决当前专业课授课与心理学基础知识灌输联系不紧、涉及不够,以及运用心理学来提高授课质量办法相对单一的问题;解决师资力量偏重专业课、看重试卷得分,相对忽视对青年学生在人格修养、人格锤炼、心理健康、提升缓解思想压力的能力等方面,教育引导不够的问题。

(4)解决单一偏重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招呼、守纪律、刻苦发奋,相对忽视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保持良好的处世心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感知正确的人生责任,把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效果和目的上看成“单打一”的问题。

(5)解决对青年学生初、高中时期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够、掌握不准的问题;解决管理、教育、授课、机关等方面因人员调整等因素,造成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脱节、教育与引导脱节的现象。

(6)解决院校全面了解学生渠道较少,特别是了解其从小到大的心理状态、性格变化规律不够的问题;解决了解其学习情况多、渠道办法多,而在了解其为人处事、思想意识、立身做人等方面,载体、渠道相对较少的问题。

(7)解决院校与社会在学生心理状态上关注层次不一、心理测试方法不同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当前就业单位了解学生一贯地、系统地心理状态资料很少的问题;解决院校在推荐学生就业、评定学生全面素质等环节,心理素质方面依据不充分、方法不完善、操作欠科学的问题。

(8)解决院校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籍贯地域传统性格特征等方面,办法单一的问题;解决了解掌握学生家庭、亲属、社会主要关系的心理学基本要素不便于操作的问题,特别是解决难以了解其是否有精神病遗传史、家庭重大变故史、反常行为表现史等问题。

(9)解决因当前院校对学生整体心理状态,评估体系不健全、资料不具备、底数不清楚,在实施心理干预、心理教育疏导、预防自杀事故案件等实现安全发展上,效果和招法亟待提高与亟待科学的问题。

2 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基本含义

高等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主要是指:在大、中专以上院校,对在校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逐步进行心理学学科数据采集与管理、分析与预测、教育与控制、研究与开发等内容的系统工作。是按照《档案法》、《教育法》和心理工作科学体系,对在校学生的人格种类、性格特征、心理基础、心理状态、心理病症等情况,进行统一的采集、管理、研发、实践等方面的系统工作,为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全面了解自己,提升院校教育管理效益,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事故案件概率,实现安全、和谐发展等方面提供心理学技术支持;也是更加科学地、全面地掌握学生底数,给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参考的一项辅助性工作。

3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

(1)个体上建立学生个人心理特征数据库。主要收集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家庭成员心理状态调查函、每学期心理状态、人格种类、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心理压力、调适手段、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等内容。

(2)整体上建立各个班级、科系、专业的学生心理特征状态库。主要收集各个班级、科系和不同专业的重要心理数据与特征;显示各个层次、各种管理教育方法、各个学习阶段之中,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等。

(3)体系上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操作办法。主要建立各项数据采集制度、采集时间、衡量和评估机制、保密和使用范围等内容;建立研究和总结成果向教学管理一线进行实践的办法、尺度等;明确各级在校学生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上的职权划分、纪律要求等。

(4)方向上重点整合院校心理工作方面的软硬件资源,引导改进院校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探索依靠心理学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办校质量的新路子,研究促进院校和谐氛围、德育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新举措,拉动培育各级为学生当前与今后、能力与人格、智力与心理等全方位负责的新思维。

(5)核心上重点整理分析各个阶段、各个时期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上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征,为院校的教学工作、研究工作、管理工作、安全工作等提供有力的客观分析、理论依据和办法建议;为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积极反馈意见建议、参考依据。

(6)环节上大力突破一般档案工作难于大张旗鼓、难于引领实际工作的瓶颈问题,不断开创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在坚持保密原则、心理学固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开办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学基础知识辅导、心理问题帮扶活动等,引导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时自觉在心理问题上找办法;在交友、婚恋、和谐关系、挫折、就业等方面主动调整良好的心态,塑造良好的人格,锤炼良好的品格。转贴于

4 开展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一项新的实践与探索,既是原有档案工作领域的新拓展,又是院校教学与管理、功能与效能的新尝试。为了确保正确展开,达到兴利除弊,发挥最大效益,必须重视该项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1)心理特征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档案的定义及档案学科的内涵问题。因此,心理特征档案应有的本质属性,必须合乎原本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同时,作为一种“新型档案”,也必须允许保留与其较为匹配的内涵和特征。应当界定的属性内涵为:必须坚持它的原始纪录性,同时发展“结构说”、“备以查考性”以及电子档案的理论属性,最大化地保持“原本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属性。

(2)心理特征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心理特征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应该是具有本源性、潜在性、多元性、增殖性、时效性和相对性,其价值实现规律应当是主导律、扩充律和衰减律占主要成分,扩散律实现不大。其作用主要存在于“院校本位化服务”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资源服务”两个方面,主要在于“资政学生全面发展”。

(3)心理特征档案的功能与模式。心理特征档案的功能可以抽象地概括为“资治”、“存史”、防范和教育。虽然具有有限性,但基本保持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院校本位看,最大的功能在于它的“休闲功能”。运行模式上基本上属于电子、虚拟和数字化。

5 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把在校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显然是一项新举措、新探索,类似当前院校的档案工作,又区别于传统的档案工作;既关联着一般意义上的档案人员,又关联着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员与体制。因此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实际困难与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勇于尝试、科学运作。

5.1 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1)传统档案工作的制度上要有新逾越。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数据采集制度与环节等方面,当前与心理学学科所要求的制度还不匹配。比如需要管理、保密的范围就不接轨,哪些该录、哪些不该录等问题,距离较大。

(2)各级思想认识上要有新高度。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从某些方面看,属于院校心理工作、全面建设的奠基工程。从当前的情况看,各级认识上还不够统一,具体步骤上方法各异;比如有的院校仅限于管理范围,有的院校局限于德育教育范围,有的把其看作第二课堂。

(3)院校之间资源共享上要有新突破。此项档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源共享、服务多方”,但当前的情况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比如一所大学难以获取到某个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状态、不良心理反常表现。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势必牵扯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难于收集到系统的数据与情况。

(4)各级认定标准上要有科学统一的尺度。不能一个班级、一个科系、一个院校,都规定一个自己感到便于衡量、便于操作的尺度。应当在既遵守一般档案管理科学、又坚持心理学特有要求的框架内,研究确定出统一的政策与尺度,颁布执行。

(5)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要全面。既熟悉原则意义上档案学科的原则、制度、要求,又要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原则与要求。

5.2 应突出把握的几个问题

(1)加强教育引导,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心理特征建档工作重要意义的教育。应当在思想认识深处,确实把此项工作当作一项长远、全面的基础工程来看待,上升到影响院校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全面提升办校水平的重大举措来实践。同时,大力对在校学生、学生家庭进行教育,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建档工作的意义和原则,剔除不良观念,积极主动地配合院校开展工作。

(2)讲究科学、把握政策。档案管理也好,心理学自身原则也好,都有着相对独立、严谨周密的操作体系和政策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法规的尺度,开创性把这一新生的工作想到位、抓到位、负面问题上防范到位。

(3)精心研究、严密组织。此项工作关系着方方面面,要善于针对院校自身的情况,研究分析相关链的前提工作和问题,以严谨的态度周密考察、认真论证、科学计划、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 王二平.当前在校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文摘,2005(5)

2 张平.解析大学生心理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2006(3)

3 伍震华.再论档案的本质属性[J].档案通讯,2006(6)

4 黄子林.关于档案属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档案学研究,1999(4)

5 何玲.电子档案原始性的认定[J].中国档案,2001(2)

6 张斌.档案价值论.档案学通讯,2003(3)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11篇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含义需要进一步明确

问题解决教学包括两个重要过程:一是分析问题、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和修正假说的过程,即解决问题;二是学习要点的形成及由此引发的查询与探索活动,这是围绕问题解决活动而进行的更丰富的求知活动。前者是问题解决活动的中心线索,通过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后者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究的思想和协同合作的精神。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问题解决教学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的目标只是为了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实现某种知识的应用或者获得某种新的知识,指向的是教学的物质性目标。而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思维,改善其认知结构,提高其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会等功能性目标却被忽视了。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需要不断丰富

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一方面应该反映解决问题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密切联系教学实际,对教学有较强指导作用,真正做到心理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但是,目前我国的问题解决教学理论不系统,缺乏全方位视角,多从教学经验中总结提升,无法正确指导问题的解决教学。尤其是问题解决教学因缺少各学科特有的问题解决理论的支撑,因而成为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理论的附庸或者形式上的简单“移植”。实际上,问题解决教学应该找准一个理论的生长点,并吸收各种相关理论,以此得到丰富和衍生。

三、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证研究有待深入

当前,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证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相关研究未能整合。来自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往往与教学实践相脱节;来自教学实践的研究大部分尚停留在教学经验的总结,缺乏心理学的支持;微观层次的阶梯技巧和方法研究泛滥,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分析,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养。其二,研究面亟待扩大。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良好的问题解决教学,对结构不良问题解决教学,以及复杂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不足;研究任务单一化,都是在个别任务的解决中来得出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规律。其三,研究不平衡。对学生研究得多,对教师研究得少;对在教室情境中以班级形式进行的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较多,对在社会化情境中以小组形式进行的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较少。

四、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应突出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会计案例问题;分类;问题解决

著名心理学家彭聃龄(2000)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个体利用问题条件,应用自身已储存的知识操纵信息,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克服障碍,得到问题的答案。它不是所学知识的直接运用,而是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整合和转换,对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是思维最一般的形式,是人类适应环境、解决生存与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基本方式。人类通过问题解决变得更加有智慧。问题解决能力是智能的重要表现。斯腾伯格(Sternberg R J,2000)对智力的内隐概念进行研究,发现普通人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智力最重要的指标。专家把问题解决能力作为衡量智力水平的三个指标中的第二个。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

近年来,我国大学会计专业已经比较普遍采用案例进行教学。会计案倒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大致过程是:(师)呈现案例――(生)个人分析一(师)组织讨论――(生)参与讨论――(生)撰写会计案例报告――(师)评价会计案例报告。其中,个人分析是会计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是真实的有疑问的故事。问题是会计案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会计案例分析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合问题解决的杨心理念,是一种学科问题的解决过程。因而,本文拟把教育心理学引入会计案例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研究会计案例问题的分类和解决过程,探讨案例分析方法。

一、会计案例问题的分类

(一)问题及其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现实条件和目标状态的差距。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赞同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Newell&Simon)对问题所下的定义。他们认为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通俗地说,当遇到不能直接完成的事,就有了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必然包括三种成分:给定信息、目标和障碍。

学术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复杂多样,心理学家从不同维度对问题进行分类。按概括水平分,分为概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按关注焦点分,分为关注性问题和过程性问题;按内容特性分,分为概念性问题、经验性问题和价值问题;按探究深度分,分为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和预测性问题;按领域范围分,分为单学科、跨学科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按组织程度分,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其中,最后一种分类是比较流行的分类。陈琦等(2007)综合各家观点,认为结构良好与不良问题存在的差异如表1所示。

可见,结构良好问题是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解决方法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解决方法的问题则是结构不良问题。

(二)会计案例问题的分类

按组织程度分,会计案例问题也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两者的不同点见表2。

表2中,比较维度1~2是问题的语言表达,比较维度3~6是问题的内容,比较维度7~9是问题的解决,比较维度10是问题答案的评价。与表1相比,表2的比较维度增加了“题型”、“性质”,减少了“与真实生活联系”,修改了“所涉及的概念、规则和原理”、“学科”,并调整了排列顺序,体现出会计案例问题的特点。

从数量看,会计案例的绝大多数问题是结构良好问题。从质量看,结构不良问题才是典型的会计案例问题。结构不良问题并不需要在所有方面都具有结构不良的特征。既可以是在某一个方面具有结构不良的特征。如问题条件冗余,也可以是表中所有比较维度都具备。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之间实际是一个问题的连续体,很多结构不良问题可能位于连续体的中间。有些维度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如果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那么其解决思路也不会是惟一的,其所涉及的概念、规则原理很有可能是不明确的,没有经过良好组织的。理论上,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价值要远远大于结构良好问题。

二、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一直以来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探讨的重点。1910年,杜威提出问题解决的五阶段论。1950年以来,信息加工论者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陈琦等(2007)综合各家理论模式和阶段论,将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解答阶段、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评价结果阶段。根据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的特点,它的解决过程可分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答案三个阶段。

(一)分析问题

问题解决的基础是解读案例。解读会计案例既需要语言知识,又需要专业知识。语言知识主要是对案例的词句、段、中心的理解。专业解读重点是把握案例的时间、组织结构、人物、基本原理、财务报表等要素。问题解决者要根据会计教学案例的行文结构,从案例提供的大量而紊乱的信息中,归纳出条理、顺序和主次,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

读懂案例后,下一步是审题,表征问题,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会计案例一般有思考题。如,2006年高级会计实务试题案例分析题第七题: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A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年度审计,发现三种情况。“要求:分析判断A公司对事项(1)至(3)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分别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该题问题条件全部呈现,目标界定清晰、确定,是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审题要找出命题的相关信息,准确地表征问题,理解每一个句子的含义,理解所有句子的整体含义。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习惯、观念等思考问题所蕴涵的内容。使问题情境中的命题与认识结构联系起来,理清主次,提取要点,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清晰、全面的认识。

正确表征问题时,要学会变换问题表征方式,降低问题解决难度。由于问题的表征建立在对问题的正确理解上,而问题的适宜表征对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而许多问题又是如此复杂,以致工作记忆很容易超载。必须对已有信息进行筛选。表征问题可以运用各种方式,如可用抽象思考、绘制图表、图片、模型和列表等方法。知识的多少决定问题表征的程度,而问题表征的程度又决定策略选择的优劣,进而决定能否正确解决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非常关键的一环。对问题表征得越清楚。获得正确答案的可能就越大。

(二)解决问题

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从记忆中提取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包括从属概念、规则、图式等。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找出可资利用的信息,激活有关的背景观念和知识网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以架设、建立原知识与新问题之间的桥梁,明确问题情景和想达到的目的,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的说来,问题解决策略可分两类,即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问题的解。许多学科中的公式都是算法,但算法不一定都有公式的形式。启发式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

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中计算题的解决主要采用算法式,运用公式计算。一个会计案例往往包含若干基本原理和实务。有许多公式。专题性案例包含财务会计学、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某门课程、某些章节的基本原理,旨在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综合性案例包含会计学几门课程甚至扩展到管理学等学科基本原理。2006年高级会计实务试题结构共九道案例分析题。第一题考查会计、税收及相关法规;第二题考查内部控制制度;第三题考查财务战略与财务分析;第四题考查资金管理;第五题考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第六题考查收入和或有事项;第七题考查资产减值和所得税;第八题考查企业合并和财务会计报告;第九题考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其中有的问题。解决者只要会运用相关公式,就能得到计算题的解。

分析题的解决主要采用启发式。回忆书本中的基本原理和实务,把问题归入某一类。如果能联想起一个即时的顿悟式的解决方案,那问题就解决了。例如,解决2006年高级会计实务试题案例分析题第七题第一问时,解决者回忆资产减值理论和实务后,就可以回答:A公司对事项(1)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1 A公司预计可获得的赔款属于或有资产,不应当确认为资产。2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通常不应披露或有资产,但或有资产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应当披露其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等。正确的会计处理:A公司对事项(1)不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但应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

(三)评价答案

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有标准的、惟一的答案。评价计算题的答案可采用验算的方法。评价分析题的答案一是对照书本理论,二是根据实际估计。书本理论没有记住。解决问题缺乏依据,凭自己想象,随意发挥,错误率就较高。各种会计数据一般都有标准的区间。如毛利率高、资产经营能力异常、税负异常、资本结构不合理、费用异常、现金流异常、业绩上升太快等,不符合实际,行不通,答案应值得怀疑。

三、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

西诺特(Slnnon)研究发现,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者需要自己明确问题,创建问题表征,权衡问题的不同侧面,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衡量。乔纳森(Jonassen)把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总结为七个阶段:1、理清问题及其情境;2、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4、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5、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6、实施、监察解决方案:7、调整解决方案。根据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的特点,它的解决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撰写案例报告。

(一)发现问题

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的标准题是:“如果你处在(某人)的位置,你会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为什么?”问题条件非常模糊。也有的会计案例根本就没有思考题。两者都需要以一定的逻辑分析框架,把要解决的全部问题找出来,作清晰的表述,并抓住关键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比解答该问题更重要。

(二)分析问题

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常常是不确定、不明朗的。为了解决问题,解决者必须思考分析问题的背景信息,把握问题的实质。在表征问题时,需要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当前的具体情境,思考:在这个问题中,我已经知道的事实有哪些々我有什么假定々我解决过与此相关的问题吗7我学过哪些有关的知识々我还应该查阅哪方面的资料々等等。结构不良问题不只是针对刚刚学过的知识点,它常常需要综合该领域的多个概念、原理,联系原有的各种具体经验。与结构良好问题不同,理解这种问题所需要的不只是对问题进行识别和归类,而是对有关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对当前问题中的各种可能的因素和制约条件进行具体分析。需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更多地采用水平思考法,避免思维定势,形成对问题进行整合和再创造的能力。

(三)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初步理清了问题的性质之后,需要进一步考虑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从多个角度、不同立场来看这一问题。在选择理解方式和角度时,需要分析问题中可能有的不同立场,权衡问题所牵涉到的各方面的利害关系。这一问题情境都关系到哪些人?各方追求的目标分别是什么,他们都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全面考虑、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在确定了各种不同的立场和理解方式之后,分别从这些立场和理解方式出发,看有哪些相应的解决方法。在结构不良领域中,需要更多从问题的条件和原因出发。来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对问题情境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解法和思路。

(四)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通常没有惟一的标准答案。这种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要寻找一种在各种解法中最为可取的解决方案。把各个侧面、各个角度结合起来,看哪种理解方式最有意义,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持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就会对解法有不同的判断和主张。解决者要澄清这些不同角度的主张,看自己同意什么。不同意什么,这实际上就是解决者形成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最接纳的解法的过程。解决者要为自己确定的解法提供证据,用有力的、充分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判断。

可以从以下一方面或几方面来衡量方案的最优性:一是适应性测试,主要考察方案能否适应决策主体所具备的内外环境条件:二是竞争优势测试,主要考察方案能否为决策主体带来竞争优势,提升决策主体的竞争地位;三是业绩测试,主要考察方案能否促进决策主体业绩的提高;四是可行性测试,主要考察决策主体是否确已具备方案实施所需要的条件;五是可接受性测试。主要考察方案所涉及的各种利益相关者是否都能接受。

(五)撰写会计案例报告

会计案例报告是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的书面答案。一般在小组讨论之后。如果是考试,经过个人分析,直接撰写会计案例报告。会计案例报告要求做到:问题界定清晰,原因分析深刻,对策具体可行,说理充分,逻辑性强。其中,观点是对案例问题的见解、主张和态度,明确表示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案例报告的精华所在。观点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或者一定实践的,确实是自己的正确的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有新意。

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解决总的过程相似,具体步骤有差异,归纳如表3。

总之,运用问题解决理论解决会计案例问题,要求在深入解读案例的基础上,既熟练掌握问题解决理论,又灵活运用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以求得问题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美]斯腾伯格著俞晓林,吴国宏译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13篇

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院校德育建设,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引领科学人文思潮的有效平台;是创新推动院校教育管理质量,实现安全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对接社会岗位要求、拉近供需之间距离,整合各方力量的一个链接条、一个数据库、一个参考源。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解决青年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不多,对自己性格特征定性、把握不准的问题;解决青年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思想压力等方面思想意识不自觉、不主动,方法手段不经常、不科学等系列问题。

(2)解决青年学生与同学朋友之间、解决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之间、解决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与院校机关职能部门之间,对青年学生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思想压力内容、应对压力能力,以及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相关基本问题上的诸多个“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看法不统一、办法不统一、缓解和解决的步伐不统一、外在因素和内在关系的结合不统一等等方面的矛盾。

(3)解决学科设置、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在青年学生心理特征问题上,条块分割、重视程度迥异的问题;解决当前专业课授课与心理学基础知识灌输联系不紧、涉及不够,以及运用心理学来提高授课质量办法相对单一的问题;解决师资力量偏重专业课、看重试卷得分,相对忽视对青年学生在人格修养、人格锤炼、心理健康、提升缓解思想压力的能力等方面,教育引导不够的问题。

(4)解决单一偏重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招呼、守纪律、刻苦发奋,相对忽视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保持良好的处世心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感知正确的人生责任,把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效果和目的上看成“单打一”的问题。

(5)解决对青年学生初、高中时期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够、掌握不准的问题;解决管理、教育、授课、机关等方面因人员调整等因素,造成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脱节、教育与引导脱节的现象。

(6)解决院校全面了解学生渠道较少,特别是了解其从小到大的心理状态、性格变化规律不够的问题;解决了解其学习情况多、渠道办法多,而在了解其为人处事、思想意识、立身做人等方面,载体、渠道相对较少的问题。

(7)解决院校与社会在学生心理状态上关注层次不一、心理测试方法不同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当前就业单位了解学生一贯地、系统地心理状态资料很少的问题;解决院校在推荐学生就业、评定学生全面素质等环节,心理素质方面依据不充分、方法不完善、操作欠科学的问题。

(8)解决院校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籍贯地域传统性格特征等方面,办法单一的问题;解决了解掌握学生家庭、亲属、社会主要关系的心理学基本要素不便于操作的问题,特别是解决难以了解其是否有精神病遗传史、家庭重大变故史、反常行为表现史等问题。

(9)解决因当前院校对学生整体心理状态,评估体系不健全、资料不具备、底数不清楚,在实施心理干预、心理教育疏导、预防自杀事故案件等实现安全发展上,效果和招法亟待提高与亟待科学的问题。

2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基本含义

高等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主要是指:在大、中专以上院校,对在校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逐步进行心理学学科数据采集与管理、分析与预测、教育与控制、研究与开发等内容的系统工作。是按照《档案法》、《教育法》和心理工作科学体系,对在校学生的人格种类、性格特征、心理基础、心理状态、心理病症等情况,进行统一的采集、管理、研发、实践等方面的系统工作,为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全面了解自己,提升院校教育管理效益,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事故案件概率,实现安全、和谐发展等方面提供心理学技术支持;也是更加科学地、全面地掌握学生底数,给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参考的一项辅工作。

3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

(1)个体上建立学生个人心理特征数据库。主要收集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家庭成员心理状态调查函、每学期心理状态、人格种类、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心理压力、调适手段、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等内容。

(2)整体上建立各个班级、科系、专业的学生心理特征状态库。主要收集各个班级、科系和不同专业的重要心理数据与特征;显示各个层次、各种管理教育方法、各个学习阶段之中,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等。

(3)体系上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操作办法。主要建立各项数据采集制度、采集时间、衡量和评估机制、保密和使用范围等内容;建立研究和总结成果向教学管理一线进行实践的办法、尺度等;明确各级在校学生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上的职权划分、纪律要求等。

(4)方向上重点整合院校心理工作方面的软硬件资源,引导改进院校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探索依靠心理学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办校质量的新路子,研究促进院校和谐氛围、德育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新举措,拉动培育各级为学生当前与今后、能力与人格、智力与心理等全方位负责的新思维。

(5)核心上重点整理分析各个阶段、各个时期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上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征,为院校的教学工作、研究工作、管理工作、安全工作等提供有力的客观分析、理论依据和办法建议;为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积极反馈意见建议、参考依据。

(6)环节上大力突破一般档案工作难于大张旗鼓、难于引领实际工作的瓶颈问题,不断开创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在坚持保密原则、心理学固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开办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学基础知识辅导、心理问题帮扶活动等,引导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时自觉在心理问题上找办法;在交友、婚恋、和谐关系、挫折、就业等方面主动调整良好的心态,塑造良好的人格,锤炼良好的品格。

4开展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一项新的实践与探索,既是原有档案工作领域的新拓展,又是院校教学与管理、功能与效能的新尝试。为了确保正确展开,达到兴利除弊,发挥最大效益,必须重视该项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1)心理特征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档案的定义及档案学科的内涵问题。因此,心理特征档案应有的本质属性,必须合乎原本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同时,作为一种“新型档案”,也必须允许保留与其较为匹配的内涵和特征。应当界定的属性内涵为:必须坚持它的原始纪录性,同时发展“结构说”、“备以查考性”以及电子档案的理论属性,最大化地保持“原本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属性。

(2)心理特征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心理特征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应该是具有本源性、潜在性、多元性、增殖性、时效性和相对性,其价值实现规律应当是主导律、扩充律和衰减律占主要成分,扩散律实现不大。其作用主要存在于“院校本位化服务”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资源服务”两个方面,主要在于“资政学生全面发展”。

(3)心理特征档案的功能与模式。心理特征档案的功能可以抽象地概括为“资治”、“存史”、防范和教育。虽然具有有限性,但基本保持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院校本位看,最大的功能在于它的“休闲功能”。运行模式上基本上属于电子、虚拟和数字化。

5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把在校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显然是一项新举措、新探索,类似当前院校的档案工作,又区别于传统的档案工作;既关联着一般意义上的档案人员,又关联着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员与体制。因此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实际困难与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勇于尝试、科学运作。

5.1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1)传统档案工作的制度上要有新逾越。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数据采集制度与环节等方面,当前与心理学学科所要求的制度还不匹配。比如需要管理、保密的范围就不接轨,哪些该录、哪些不该录等问题,距离较大。

(2)各级思想认识上要有新高度。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从某些方面看,属于院校心理工作、全面建设的奠基工程。从当前的情况看,各级认识上还不够统一,具体步骤上方法各异;比如有的院校仅限于管理范围,有的院校局限于德育教育范围,有的把其看作第二课堂。

(3)院校之间资源共享上要有新突破。此项档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源共享、服务多方”,但当前的情况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比如一所大学难以获取到某个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状态、不良心理反常表现。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势必牵扯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难于收集到系统的数据与情况。

(4)各级认定标准上要有科学统一的尺度。不能一个班级、一个科系、一个院校,都规定一个自己感到便于衡量、便于操作的尺度。应当在既遵守一般档案管理科学、又坚持心理学特有要求的框架内,研究确定出统一的政策与尺度,颁布执行。

(5)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要全面。既熟悉原则意义上档案学科的原则、制度、要求,又要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原则与要求。

5.2应突出把握的几个问题

(1)加强教育引导,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心理特征建档工作重要意义的教育。应当在思想认识深处,确实把此项工作当作一项长远、全面的基础工程来看待,上升到影响院校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全面提升办校水平的重大举措来实践。同时,大力对在校学生、学生家庭进行教育,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建档工作的意义和原则,剔除不良观念,积极主动地配合院校开展工作。

(2)讲究科学、把握政策。档案管理也好,心理学自身原则也好,都有着相对独立、严谨周密的操作体系和政策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法规的尺度,开创性把这一新生的工作想到位、抓到位、负面问题上防范到位。

(3)精心研究、严密组织。此项工作关系着方方面面,要善于针对院校自身的情况,研究分析相关链的前提工作和问题,以严谨的态度周密考察、认真论证、科学计划、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王二平.当前在校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文摘,2005(5)

2张平.解析大学生心理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2006(3)

3伍震华.再论档案的本质属性[J].档案通讯,2006(6)

4黄子林.关于档案属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档案学研究,1999(4)

5何玲.电子档案原始性的认定[J].中国档案,2001(2)

6张斌.档案价值论.档案学通讯,2003(3)

7任宝兴.档案价值规律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3(6)

8王向明.论档案馆功能[J].档案学通讯,2003(6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会计案例问题;分类;问题解决

著名心理学家彭聃龄(2000)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个体利用问题条件,应用自身已储存的知识操纵信息,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克服障碍,得到问题的答案。它不是所学知识的直接运用,而是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整合和转换,对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是思维最一般的形式,是人类适应环境、解决生存与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基本方式。人类通过问题解决变得更加有智慧。问题解决能力是智能的重要表现。斯腾伯格(Sternberg R J,2000)对智力的内隐概念进行研究,发现普通人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智力最重要的指标。专家把问题解决能力作为衡量智力水平的三个指标中的第二个。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

近年来,我国大学会计专业已经比较普遍采用案例进行教学。会计案倒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大致过程是:(师)呈现案例——(生)个人分析一(师)组织讨论——(生)参与讨论——(生)撰写会计案例报告——(师)评价会计案例报告。其中,个人分析是会计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是真实的有疑问的故事。问题是会计案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会计案例分析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合问题解决的杨心理念,是一种学科问题的解决过程。因而,本文拟把教育心理学引入会计案例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研究会计案例问题的分类和解决过程,探讨案例分析方法。

一、会计案例问题的分类

(一)问题及其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现实条件和目标状态的差距。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赞同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Newell&Simon)对问题所下的定义。他们认为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通俗地说,当遇到不能直接完成的事,就有了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必然包括三种成分:给定信息、目标和障碍。

学术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复杂多样,心理学家从不同维度对问题进行分类。按概括水平分,分为概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按关注焦点分,分为关注性问题和过程性问题;按内容特性分,分为概念性问题、经验性问题和价值问题;按探究深度分,分为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和预测性问题;按领域范围分,分为单学科、跨学科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按组织程度分,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其中,最后一种分类是比较流行的分类。陈琦等(2007)综合各家观点,认为结构良好与不良问题存在的差异如表1所示。

可见,结构良好问题是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解决方法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解决方法的问题则是结构不良问题。

(二)会计案例问题的分类

按组织程度分,会计案例问题也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两者的不同点见表2。

表2中,比较维度1~2是问题的语言表达,比较维度3~6是问题的内容,比较维度7~9是问题的解决,比较维度10是问题答案的评价。与表1相比,表2的比较维度增加了“题型”、“性质”,减少了“与真实生活联系”,修改了“所涉及的概念、规则和原理”、“学科”,并调整了排列顺序,体现出会计案例问题的特点。

从数量看,会计案例的绝大多数问题是结构良好问题。从质量看,结构不良问题才是典型的会计案例问题。结构不良问题并不需要在所有方面都具有结构不良的特征。既可以是在某一个方面具有结构不良的特征。如问题条件冗余,也可以是表中所有比较维度都具备。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之间实际是一个问题的连续体,很多结构不良问题可能位于连续体的中间。有些维度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如果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那么其解决思路也不会是惟一的,其所涉及的概念、规则原理很有可能是不明确的,没有经过良好组织的。理论上,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价值要远远大于结构良好问题。

二、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一直以来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探讨的重点。1910年,杜威提出问题解决的五阶段论。1950年以来,信息加工论者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陈琦等(2007)综合各家理论模式和阶段论,将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解答阶段、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评价结果阶段。根据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的特点,它的解决过程可分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答案三个阶段。

(一)分析问题

问题解决的基础是解读案例。解读会计案例既需要语言知识,又需要专业知识。语言知识主要是对案例的词句、段、中心的理解。专业解读重点是把握案例的时间、组织结构、人物、基本原理、财务报表等要素。问题解决者要根据会计教学案例的行文结构,从案例提供的大量而紊乱的信息中,归纳出条理、顺序和主次,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

读懂案例后,下一步是审题,表征问题,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会计案例一般有思考题。如,2006年高级会计实务试题案例分析题第七题: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A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年度审计,发现三种情况。“要求:分析判断A公司对事项(1)至(3)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分别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该题问题条件全部呈现,目标界定清晰、确定,是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审题要找出命题的相关信息,准确地表征问题,理解每一个句子的含义,理解所有句子的整体含义。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习惯、观念等思考问题所蕴涵的内容。使问题情境中的命题与认识结构联系起来,理清主次,提取要点,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清晰、全面的认识。

正确表征问题时,要学会变换问题表征方式,降低问题解决难度。由于问题的表征建立在对问题的正确理解上,而问题的适宜表征对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而许多问题又是如此复杂,以致工作记忆很容易超载。必须对已有信息进行筛选。表征问题可以运用各种方式,如可用抽象思考、绘制图表、图片、模型和列表等方法。知识的多少决定问题表征的程度,而问题表征的程度又决定策略选择的优劣,进而决定能否正确解决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非常关键的一环。对问题表征得越清楚。获得正确答案的可能就越大。

(二)解决问题

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从记忆中提取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包括从属概念、规则、图式等。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找出可资利用的信息,激活有关的背景观念和知识网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以架设、建立原知识与新问题之间的桥梁,明确问题情景和想达到的目的,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的说来,问题解决策略可分两类,即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问题的解。许多学科中的公式都是算法,但算法不一定都有公式的形式。启发式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

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中计算题的解决主要采用算法式,运用公式计算。一个会计案例往往包含若干基本原理和实务。有许多公式。专题性案例包含财务会计学、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某门课程、某些章节的基本原理,旨在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综合性案例包含会计学几门课程甚至扩展到管理学等学科基本原理。2006年高级会计实务试题结构共九道案例分析题。第一题考查会计、税收及相关法规;第二题考查内部控制制度;第三题考查财务战略与财务分析;第四题考查资金管理;第五题考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第六题考查收入和或有事项;第七题考查资产减值和所得税;第八题考查企业合并和财务会计报告;第九题考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其中有的问题。解决者只要会运用相关公式,就能得到计算题的解。

分析题的解决主要采用启发式。回忆书本中的基本原理和实务,把问题归入某一类。如果能联想起一个即时的顿悟式的解决方案,那问题就解决了。例如,解决2006年高级会计实务试题案例分析题第七题第一问时,解决者回忆资产减值理论和实务后,就可以回答:A公司对事项(1)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1 A公司预计可获得的赔款属于或有资产,不应当确认为资产。2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通常不应披露或有资产,但或有资产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应当披露其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等。正确的会计处理:A公司对事项(1)不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但应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

(三)评价答案

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有标准的、惟一的答案。评价计算题的答案可采用验算的方法。评价分析题的答案一是对照书本理论,二是根据实际估计。书本理论没有记住。解决问题缺乏依据,凭自己想象,随意发挥,错误率就较高。各种会计数据一般都有标准的区间。如毛利率高、资产经营能力异常、税负异常、资本结构不合理、费用异常、现金流异常、业绩上升太快等,不符合实际,行不通,答案应值得怀疑。

三、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

西诺特(Slnnon)研究发现,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者需要自己明确问题,创建问题表征,权衡问题的不同侧面,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衡量。乔纳森(Jonassen)把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总结为七个阶段:1、理清问题及其情境;2、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4、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5、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6、实施、监察解决方案:7、调整解决方案。根据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的特点,它的解决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撰写案例报告。

(一)发现问题

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的标准题是:“如果你处在(某人)的位置,你会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为什么?”问题条件非常模糊。也有的会计案例根本就没有思考题。两者都需要以一定的逻辑分析框架,把要解决的全部问题找出来,作清晰的表述,并抓住关键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比解答该问题更重要。

(二)分析问题

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常常是不确定、不明朗的。为了解决问题,解决者必须思考分析问题的背景信息,把握问题的实质。在表征问题时,需要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当前的具体情境,思考:在这个问题中,我已经知道的事实有哪些々我有什么假定々我解决过与此相关的问题吗7我学过哪些有关的知识々我还应该查阅哪方面的资料々等等。结构不良问题不只是针对刚刚学过的知识点,它常常需要综合该领域的多个概念、原理,联系原有的各种具体经验。与结构良好问题不同,理解这种问题所需要的不只是对问题进行识别和归类,而是对有关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对当前问题中的各种可能的因素和制约条件进行具体分析。需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更多地采用水平思考法,避免思维定势,形成对问题进行整合和再创造的能力。

(三)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初步理清了问题的性质之后,需要进一步考虑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从多个角度、不同立场来看这一问题。在选择理解方式和角度时,需要分析问题中可能有的不同立场,权衡问题所牵涉到的各方面的利害关系。这一问题情境都关系到哪些人?各方追求的目标分别是什么,他们都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全面考虑、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在确定了各种不同的立场和理解方式之后,分别从这些立场和理解方式出发,看有哪些相应的解决方法。在结构不良领域中,需要更多从问题的条件和原因出发。来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对问题情境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解法和思路。

(四)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通常没有惟一的标准答案。这种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要寻找一种在各种解法中最为可取的解决方案。把各个侧面、各个角度结合起来,看哪种理解方式最有意义,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持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就会对解法有不同的判断和主张。解决者要澄清这些不同角度的主张,看自己同意什么。不同意什么,这实际上就是解决者形成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最接纳的解法的过程。解决者要为自己确定的解法提供证据,用有力的、充分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判断。

可以从以下一方面或几方面来衡量方案的最优性:一是适应性测试,主要考察方案能否适应决策主体所具备的内外环境条件:二是竞争优势测试,主要考察方案能否为决策主体带来竞争优势,提升决策主体的竞争地位;三是业绩测试,主要考察方案能否促进决策主体业绩的提高;四是可行性测试,主要考察决策主体是否确已具备方案实施所需要的条件;五是可接受性测试。主要考察方案所涉及的各种利益相关者是否都能接受。

(五)撰写会计案例报告

会计案例报告是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的书面答案。一般在小组讨论之后。如果是考试,经过个人分析,直接撰写会计案例报告。会计案例报告要求做到:问题界定清晰,原因分析深刻,对策具体可行,说理充分,逻辑性强。其中,观点是对案例问题的见解、主张和态度,明确表示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案例报告的精华所在。观点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或者一定实践的,确实是自己的正确的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有新意。

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解决总的过程相似,具体步骤有差异,归纳如表3。

总之,运用问题解决理论解决会计案例问题,要求在深入解读案例的基础上,既熟练掌握问题解决理论,又灵活运用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以求得问题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美]斯腾伯格著俞晓林,吴国宏译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创新 研究 实践

一、目前影响创新的问题

现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创新的问题是该课的创新度不够。有的在理论上大谈该课如何创新而实际根本没有解决创新的实质问题。实际上,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真正摆脱没有创新的尴尬境地就应当首先研究本科目前面对的教师困境、辅导员管理的困境、学校管理的困境和学生困境。

二、解决问题的目标设定

通过研究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达到思政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国家关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否认“两个意见”,对思政课新课程的定位和任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纲要”课: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原理”课: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解决现实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论”课: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角度培养学生信仰的认同。“基础”课:从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角度培养学生的品行养成。“形教”课:使时事政策课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使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显著增强,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进而为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课:是学生了解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合理的行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上七门课的研究都包括理论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网络教学方式方法和考评体系等具体研究方面。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

总体要求。根据党和国家关于思政课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总体要求,针对当前七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概论”“基础”“纲要”“形教”“当代世界经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书本与现实)问题,以及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出现的问题,探索出一套能反映时代特征、反映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发展需要、反映各门课程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旨在逐步解决大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

具体内容。解决七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各种问题;解决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遵循原则的科学性的问题;传授理论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灵活发挥与遵循教材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教辅活动相结合。解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路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问题。

把握、驾驭与吃透、超越教材理论问题:实现教材转换的基础与根源;确定、列举与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教材的理论联系和解答现实问题与难点;构思精当的教学方案问题:实现教材转换的关键环节;精选典型性、真实性和生动性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问题:实现教材转换的重要环节;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环节和师生互动问题:实现教材转换的重要条件;七门教材的重复内容、兼容问题与相同模块同一性解决问题:实现教材转换的创新条件。

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总体思路。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形成完善的理想信念,更好地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价值。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以现有的课程理论创新为基础与前提,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为载体,以层次性教学作为转换的重要手段。

(2)具体思路。按照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目标模式决定过程模式,过程模式反映、服务于目标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网络教学体系、考评方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