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1篇

按照职位性质,报考职位分A、B两大类,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类别中的一个部门或单位报名。A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政策、法规、规划等研究拟定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的职位;B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机关内的专业技术工作,对机关的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且对外设有行政管理职责的职位,直接将各项具体规定施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执法职位。

笔试分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共科目的笔试内容和方式:

根据2014年国家人事部确定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所遵循的原则,即“分类考试,突出能力”,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A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和《申论》两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包括常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言语理解与表达(包括听力测试)、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全部为四择一的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查其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法律和行政管理等理论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一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从2014年举办过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省、市、区来看,各地的公共考试科目不尽相同:北京、福建、云南、天津等市与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设置公共科目,此外,还要考《公共基础知识》。如上海市实行的办法是本、专科考《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三科;硕士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博士则无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河北、浙江等则统一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地方不单设《公共基础知识》科目,但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法律常识、行政管理知识、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经常作为常识题型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科中出现。如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4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0%之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5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5%之多。因此,在不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为备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妨参考《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至少它能把常识判断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到一块,便于复习。中国公务网2014-6-2217:14:39

从要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来看,这门考试的题型相对稳定,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分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三种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70%;主观题包括案例分析、论述、公文改错三种基本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30%。其中各部分知识测验比例分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约占15%,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约占20%,法律约占30%,行政管理约占15%,公文写作与处理约占20%。

专业科目的笔试内容与方式,由各招考部门自行确定,不作统考。

二、申论应试中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阅读材料

拿出足够的时间仔细地阅读给定材料,是申论答题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总结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要把握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你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二)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

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题目具体要求的限制

阅读完材料以后,要认真审读题目要求,因为每年申论测试的题目要求可能有一些变化。比如,“概括主要问题”和“概述主要内容”的指令虽然同样是针对考查考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但二者的要求却不甚相同。前者要求考生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把主要问题是什么概括出来;后者要求考生梳理清楚给定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并予以概述。考生要注意这些具体的答题要求,以免文不对题。

2.“虚拟身份”限制

考生在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中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把握好角色定位。一般而言,申论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要检测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会突出哪一专业、岗位的专业化知识。然而,与此要求相反,不少考生往往习惯于自身角色,缺乏模拟思维,无视考题要求,撇开“虚拟身份”,着力于自身实体或专长,以突出“实”,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其结果只是自觉分析论证精深独到,实则相去甚远。

3.字数限制

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15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

(三)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申论测试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答题中便是要求考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申论测试切忌坐而论道,学究气十足,提一些不现实的、笼统的方案。

(四)考前做适量模拟题

应试者首先要了解甚至熟悉申论测试的试题结构以及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以免在考试现场手忙脚乱,影响临场发挥。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考试时间的安排,把握做题的速度,找到对时间的“感觉”,以免直到交卷那一刻还在“奋笔疾书”。

(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申论测试的题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趋势,要求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参考一些新闻媒体的意见后形成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建议考生经常浏览《人民日报》等权威性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可以帮助你把握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大致思路。

第一章知彼——全面了解申论测试

本章通过对申论测试的目的、性质、内容结构、标准样式、常用文体、特点、命题发展趋势和应试禁忌的系统介绍,帮助应试者对申论测试有一个感性、概括的了解。

第一节申论测试的目的与性质

一、申论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分析和说明事理。不难理解,申论就是一种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内涵的文体。

二、申论测试的目的

简单地说,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国家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设置申论测试科目,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应试人员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加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检测,考核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充实国家公务员队伍。

一般来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均会先有相关职位及要求,后举行公开招考。为了对申论测试目的有一个感性的了解,我们在此列举几个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职位条件。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一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

农业部办公厅处的一个职位要求:“负责分管地区农民群众及农业系统职工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案件的调查研究,建立、整理、保管分管地区来信来访档案及本处行政后勤工作”;

建设部人事教育司的一个职位要求:“日常机关公文写作,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设置研究”;

国家保密局的一个职位要求:“拟定、修订有关法规,收集信息,工作调研等”;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个职位要求:“政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熟悉党的基本理论,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能力,能熟练操作微机”;

全国总工会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本科以上学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强”。2014-8-1419:08:19

三、申论测试的性质

申论测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测试。但是由于考试时间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申论所给的背景材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资料。这些半成品的背景材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顺序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考生研究、梳理、归纳。

申论测试命题中的背景材料会涉及到公务员社会活动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包括一些社会热点与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

申论测试只是公务员选拔考核的初选,考生来自方方面面,专业不尽相同。所以,虽然要求他们具备较为丰富的常识,但是不会对某一专业特别倾向。这一点,从我们下面所列举的考题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依据的是党的方针、政策、法规,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针对性,要切实可行。申论考试作答也要如此,不要说套话、假话,不能漫无边际、无的放矢。

第二节申论测试的内容结构与标准样式

一、申论测试的内容结构

研究一下申论试题就会明白,申论考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注意事项,说明答卷的要求、时间,提出指导性建议;其次是申论写作的背景资料;最后提出申论要求,要求应试者在弄清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完成题目。

这些背景资料一般是约1500字的材料(近两年材料文字有增加的趋势),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的材料会更多一些,有时会达到4~5千字,内容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现象的诸方面。这些资料大多是经过初步加工后的“半成品”,是带有新闻性质的现实材料,反映的多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热点问题,基本上不会涉及重大理论问题或专业性极强的问题。

申论测试要求一般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用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的背景材料的主题。

第二,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提出对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体现针对性与可行性,用300~400字来说明。2014-6-2217:14:39

第三,对见解、方案的论证。这部分内容要求1200字左右,标题自拟,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这三方面的要求,一般是通过2~3个题目来体现的。

二、申论测试的标准样式

申论测试正是通过给定资料,要求应考者根据所给资料写作申论文章,来对应考者进行测试的一种考核形式。现列举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卷)如下:

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题(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测试。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务员考试 行政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中国的公务员考试热度不断攀升,报考人数多、录取比例低、受社会关注程度高等各方面都超过了其他现行考试,俨然成为“中国第一考”。 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定位是为国家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培养行政管理人才,但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并没有发挥出优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要能体现出优势,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必须进一步改革。

1 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及特点

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定位是为国家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培养行政管理人才,但要进入国家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进入中央、地方国家机关成为公务员必须参加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2000年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主要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三科。2002年,公务员笔试公共科目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将该科目的内容压缩作为常识判断部分放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中加以考查。这样,从2002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共科目调整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通过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语言理解和表达、资料分析等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考查考生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生活、学习和实践积累形成的稳定心理特征,测试考生在履行政府管理职能和岗位职责时的综合判断、组织和人际协调能力及资料分析等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申论是多种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其核心是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考试,虽然考试涉及的内容广泛,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但考查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的共同特点是对考生潜在能力进行考查。

2 公务员考试中制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发挥优势的原因分析

在公务员考试热度攀升之时,行政管理专业,这个被社会大众认为是未来公务员培养摇篮的专业被寄予更多期望。但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并没有发挥出优势。公务员考试中制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发挥优势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该目标制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精通,成了“万金油”,在公务员考试以及录用方面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优势。①依据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基础理论课讲授偏多,技术性、应用性课程开设太少。同时一些基础理论课程交叉、重复,比如“管理学原理”与“西方行政学说史”、“公共管理学”与“行政学”之间内容重复部分较多,而一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课程开设得不够,如“逻辑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文写作”、“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电子政务”等课程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没有开设或没有全部开设。(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仍沿用“传授知识”的套路,以“灌输式”为主,基本上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学内容多以概论性、介绍性、原理性和原则性内容等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无法与公务员考试的“能力测试”接轨。传授知识无可厚非,但传授知识仅仅是教师职责的一个部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智力和能力的转变,培养其潜在的能力。(3)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一般是在授课结束后由任课老师命题进行考核。考试形式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只有极少数的专业选修课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大部分课程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的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判断是非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题型。任课老师命题时做好答案,交由学校考试中心。阅卷计分时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最后算出综合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的出勤情况来衡量。可见,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倾向于知识的再现,而不是综合判断、组织和人际协调能力的考查。

3 公务员考试中发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优势的教学改革思路

3.1 以培养行政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公务员公共科目的考试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的诸多方面,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更重在考查考生的临场反应能力。而申论考试材料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在公务员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和必需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十几年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造成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许多学生只习惯于接受书本知识、课堂教学,而对“窗外”的事情反应淡漠,表现得不敏感、不关心、不激动、不震撼。直接的社会实践空缺,间接的社会感知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或未能转化为能力,这是应届毕业生在申论考试中又一个硬伤。②因此,我们应当以国家公务员能力考试的内容为现实参照,把行政职业能力作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公务员考试科目及特点为指导,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从“教育”取向转向“方法”和“行为”取向,从着眼于“应知”转为着眼于“应会”。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扩大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比例,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实习、方案设计和专题讨论会,提升学生具备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所需的包括知识、技能以及必要的价值观在内的基本素质,从而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时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尤其是在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应严格把关,因为进入网络时代,很多学生通过网上搜索,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将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改头换面就变成自己的。如果教师不严格把关,这样的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训练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2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应提倡摈弃满堂灌的单一教授方式,利用电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展开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大量的行政实例,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教学的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让学生在对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分析、探讨与解决中去自我体验、自我提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有效应对申论科目的考试。

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想走进公务员队伍,“申论”往往成为他们难以跨越的“门槛”。 在申论考试中要求考生以一个“准公务员”的身份去解决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申论考试材料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考生根本没有实际接触过,甚至是根本不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考生势必难以提出对该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旨在营造人为的行政管理事务环境或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岗位角色,开展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使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学习从事行政管理实践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百姓冷暖、洞察社会变革的大局意识,以及处理一些具体问题的实践经验。作为未来的管理者,尤其是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者,需要培养其关注国内外大局,洞悉社会矛盾的发展演变及解决之道。进入网络时代,学生了解国内外时讯非常方便、快捷,应引导学生多阅读有一定新度和深度的媒体杂志,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百姓冷暖,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申论考试水平。

3.3 改革知识再现型内容的考试,探索反映学生能力水平的考试设计

考试能否起到评价教学质量的作用,关键在于考试内容和形式是否与培养目标一致。传统的倾向于知识再现型内容的考试不能准确检测行政管理学生综合管理的潜在能力,因此,考试要想成为学生综合管理的潜在能力的评价手段,也必须改革知识再现型内容的考试,探索反映学生能力水平的考试设计。首先应减少客观性命题的分量,扩大开放性命题的比例,给学生个性发挥留有空间。其次,扩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一般高校将学生平时成绩定为30%,很多老师主要是根据平时上课的出勤情况给平时成绩。笔者认为,学生平时成绩不仅仅体现在出勤方面,更应体现在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方面,同时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可以进一步扩大,至少应扩大到40%。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随机选取一些学生参与讨论,也可以鼓励一些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非一日之功,需要任课教师一以贯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更能考验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同时,这些能力的提升无论在学生的申论考试,还是在公务员面试中都大有益处。

注释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3篇

一、考试的指导思想

公务员考试是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的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主要是测试应试者对从事党政机关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特别是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公共科目考试科目设置

本次招考公共科目分1、2两类进行考试。

㈠报考市级机关的考1类,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

㈡报考监狱人民警察的考2类,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两个科目。考试的具体科目,以这次公布的招考简章为准。

三、考试方法

公共科目笔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这次考试集中在2014年6月6日进行。

四、试卷内容及结构

㈠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主要测查应试者从事国家机关工作必须具备的潜能。根据国内外公务员考试的现状,经过有关专家的反复研究、论证,在行政职业能力方面,公务员工作要求公务员具有准确处理数量关系、合理进行判断推理以及恰当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快捷的资料分析等基本能力素质。

考试题型均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90分钟,满分100分。

㈡公共基础知识考试

主要测试应试者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型均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90分钟,满分100分。

㈢申论

主要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考试题型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五、考试的大体范围和内容

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1、数量关系

主要考察应试者的数量关系理解能力。其题型主要有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种。(1)数字推理,如每道题会给出一个其中缺少一项的数列,要求应试者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认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2)数学运算,每道题会给出一道运算式子,或者是一段表达数字关系的文字,要求应试者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

2、判断推理

主要考察应试者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其题型主要有图形推理、逻辑判断、定义判断、类比推理等。

(1)图形推理,每道题会给出一组图形,要求应试者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符合规律的一个,替代题干中的问号,使图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2)逻辑判断,每道题会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3)定义判断。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应试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4)类比推理。给出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应试者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3、言语理解与表达

主要考察应试者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这种题所给的文字材料较长,主要是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能比较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其题型主要有词语替换、选词填空、语句表达、阅读理解等。

4、资料分析

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每道题会给出一段资料,要求应试者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5、常识判断

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内容,每道题会围绕常识性问题列出若干项答案,要求应试者选出正确答案。

㈡公共基础知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2)物质和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3)物质世界的辩证关系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世界永恒发展的规律。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5)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国家、革命。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法律

(1)法理学

法的本质、特征与作用。法的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2)宪法

宪法的概述。我国的国体、政体和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

(3)行政法

行政法概述。行政机关和公务员。行政行为。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行政赔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

(4)刑法和民法概述

刑法概述。民法概述。

4、公务员法

公务员法的基本内容及立法宗旨。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特色。公务员行为规范的内容和特点。公务员政治规范的主要内容。公务员廉政行为规范。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公务员保守国家秘密行为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公务员队伍“高素质”的内涵。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公务员应具备的其他几种能力。

5、公文写作与处理

(1)公文概述

公文的特点与功能。公文的种类。公文的格式与稿本。

(2)写作基础知识

主题与材料。结构、表达方式与语言。常用文体的写作。

(3)公文写作要则

公文的写作要求、行文规则、语言、写作过程。

(4)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

法规性公文。决定、决议、通知、通报、批复、通告。请示、报告。函、会议纪要。

(5)公文处理

概述。收文处理的程序。发文处理的程序。办毕公文的处理。

㈢申论

《申论》试卷一般有二到四题。第一题一般是请考生写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或者概述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其余题一般测查考生分析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以及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或自己提出的对策进行综合分析和表达阐述的能力。

六、考试要求

公共科目考试要求考生认真阅读给定资料,并按题目要求进行作答,作答要求如下:

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

务必携带的文具有:签字笔或钢笔(黑色或蓝色)、2B铅笔和橡皮。要求考生必须用2B铅笔在机读答题卡上作答。作答在题本上或其他位置的一律无效。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公共管理研究的兴起在西方国家已达半个世纪,政府治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是其主要研究领域。在研究发展过程中,公共管理曾被不同学者冠以“政策管理”、“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等不同称谓,也被赋予相应的理论内涵。如英国学者胡德认为公共管理属于国家管理的艺术,研究政府如何设计与提供公共服务,强调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1〕。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主张将对公共事务的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移到社会,倡导参与式的管理〔2〕。在我国,公共管理是改革开放后引进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陈庆云将公共管理学定义为一门研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拥有公共权力的公共组织,在维护、增进与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众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所进行的管理活动〔3〕。汪玉凯指出,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要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4〕。综合分析各种学术观点,可以概括出公共管理的四个基本特征:利用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分析高考制度,就会发现它具有公共管理活动的特点。

首先,高考制度具有公共权力的性质。《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高等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者本科生入学资格”。这是高考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高考管理属于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这些法律授权而实施的公共权力。其次,就高考所涉及的社会事务的深度而言,无论是从参加高考的考生规模,还是从组织考试所参与的政府部门的数量,以及引起的广泛关注度和社会影响,高考无疑属于公共事务的领域。第三,高考的结果不仅关系每一位考生的学习、就业及个人将来的发展方向,影响国家的人才培养计划、人力资源规划等发展战略问题,而且会对基础教育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关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况且在高考过程中所展现的公平正义原则也有利于弘扬国家倡导的基本价值观。

所以,高考制度的实施也是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最后,就高考组织行为及应用性质而言,它不是行政部门内部简单的权力传递与执行,也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由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及专门考试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高考制度作为一种公共管理制度,其核心研究内容是政府如何有效地向社会提供高考这种公共服务产品。公共服务产品是西方经济学中相对于具有独用性质的私人物品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公共物品是指这样一类商品: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5〕公共物品由于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利益边界不清楚及投入产出效益难以精确计量等特殊性,主要通过政治制度安排实现需求与供给,往往由政府供给或在政府主导下由公共组织或特定的私人机构进行供给。“公共服务主要指由公法授权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6〕

由此可见,由政府相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而进行的高考管理属于公共服务,而高考事务的组织与活动则是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讲的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在制度设计上由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两部分组成,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具有不同的运作机制,在制度实施上执行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的政策。并且,高考制度中的考试和招生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公共服务产品,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就考试来讲,它具有纯粹公共物品的特征,由政府统一组织,对所有人开放,考试机会均等,考试内容、形式及考试实施过程讲求公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且考试结果不受个人身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就招生而言,则体现俱乐部产品的特点,考生在具体的高校录取机会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而没有排他性,即考生均可平等地报名任一所高校,一旦高校录满名额后,其他报名考生则失去该校的录取机会。

在一定条件下,如当录取机会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时,就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性。然而,并非每所高校的录取机会都会竞争激烈,对于难以足额招生的高校,则不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只有一个作为底线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俱乐部门槛)而已。在我国,由于受科举考试一试定终身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下高考作为民众改变阶层身份的一种工具,以及诸如国家统一分配高校招生计划、高校缺少独立招生标准以及选拔监督机制的缺失等原因,致使政府在较长的时期内将考试和招生两种制度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传统的高考制度。这种考试、招生一体的高考制度,不仅能够体现政府治理中的公平、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而且有利于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并实现对不同人群在招生政策上差别对待,进而达到实质上的公平,更能够体现在传统行政管理学意义上的全能政府的特点。然而,长久以来形成的这种复杂的高考制度,导致考试与招生作为公共服务物品的特点不清,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不明,改革措施举步维艰,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难题之一。

二、美国和英国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教育考试制度特点

(一)美国高校入学考试———市场主导型公共服务

美国实行分权式的联邦政治体制,政府权力受到制约,许多公共服务由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提供,具有市场主导型公共服务的特点。在这种公共服务模式下,私营企业或者非营利性组织成为教育服务产品的供给者和生产者,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重视自由竞争为教育带来的积极效应〔7〕。教育体制规定了考试的特性,美国高校入学考试属于市场主导型的公共服务产品,具有多样性、竞争性的特点。美国的教育行政主体是州一级政府,联邦政府不指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及管理标准,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高校入学标准,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的全国统一考试之说。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不一定需要得到政府的同意,但必须获得相应的法律支持。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私人机构或非营利机构必须根据有关法律的要求进行,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政府不予干预。美国对教育及考试的供给与需求和其他社会公共服务的特点相一致,属于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强法制。

在考试服务活动中,各考试机构依据法律独立按照市场机制运作,考试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发展并且规模如何,主要取决于顾客的欢迎程度,其顾客主体为学生和大学。政府一般不关心考试的设计、组织及实施效果,考试机构必须在考试质量上下功夫,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性能,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在美国教育体制中,高校入学考试和招生完全分离,专业化的考试机构组织考试,高校独立自主招生。在美国,高校入学考试项目主要有两项,分别是由大学理事会(CollegeBoard)主办、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承办的SAT考试和由大学考试中心(ACT)举办的ACT考试〔8〕。ETS和ACT都是以提供教育考试服务为主营业务的非盈利性机构,两者在高校入学考试项目上展开激烈的竞争。SAT一年考7次,ACT一年考5次,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考试成绩在一定时期内有效,高校自主选择考试项目及成绩作为入学参考。美国政府未制定统一的高校招生政策,也没有按照类别划定SAT或ACT的考试分数线作为录取标准,而由各高校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完全自主招生。

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申请大学,一般需要提交的材料有SAT或ACT的成绩报告、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单(GPA)、个人特长或有关竞赛的证明、推荐信、自荐信(小论文)以及其他材料(如AP成绩)等。由此可见,高校入学考试不是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心仪大学的惟一依据,考试成绩高低也不是决定高校是否录取的当然标准,并且,各参考项目在录取中也没有固定的、量化的权重比例,自然也就不存在统一折算后的分数报告,录取与否完全取决于各高校的招生委员会对学生综合情况的研判。

在美国教育体制中,校外考试与校内测验严格分开,校内测验与校外考试属于性质相异的两个评价系统,所用的测量工具及结果用途有着明确的界限。高校入学考试功能单一,仅为大学录取新生提供一个参考,考试成绩不得作为他用。中学很少用学生的高校入学考试成绩来考核教师的教学绩效,地方政府也没有用大学升学率来评价教育质量,更没有当作行政官员的政绩标杆。对于学生来讲,可以多次参加SAT或ACT考试以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并用之来申请学校,但高校在评价审核学生时,则可以从考试机构调阅到该生的各次考试成绩。因此,虽然学生可按最高分申请,但大学未必按照最高分录取。

(二)英国教育考试———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

英国教育考试实行课程资格考试认证制度,考试与教学密不可分,考试管理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相类似,属于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1979年撒切尔首相上台以后,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学界称之为新公共管理运动(NPM),其核心是主张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及公共物品的垄断,加强市场导向、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明确掌舵与划桨的职能。30多年来,英国的教育考试制度也处在连续不断的变革之中。1984年,英国政府宣布建立普通教育中等证书考试制度(GCSE),并改革普通教育高级证书考试制度(GCEA-LEVEL);1985年,颁布实施《GCSE国家标准》;1992年,成立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负责监控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督导;1997年,成立资格与课程管理局(QCA),负责国家课程(考试)标准开发与评价监控;2009年,QCA又被分解为教育质量与课程发展局(QCDA)和资格认证与考试管理办公室(Ofqual),QCDA负责课程(考试)标准开发及维护,Ofqual负责课程考试与质量监控。英国通过成立这些官方或半官方的办公室或事务局,将课程标准与考试评价事务从政府中分离出来,并通过绩效合同明确责任,提高了考试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英国实行课程(考试)标准制定、考试认证与招生录取相分离的制度,不同职责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负责。英国政府的儿童、学校和家庭部(DCSF)主管学前教育的发展与评价,负责制订教育发展战略及政策、分配政府教育经费等宏观管理职能。QCDA向DCSF部长负责,主要研究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标准,并进行推广与维护。Ofqual向国会负责,主要研究制定考试实施规程及监管办法(法规),指导考试机构的考试实施,并监控具体考试项目的质量。考试机构作为具体的课程资格考试认证实体,根据QCDA和Ofqual制订的国家课程标准与考试实施规程编写课程考试说明、命制试题、制作试卷、组织考试、阅卷评分、确定分数等级、报告结果、授予证书等。与其他国家的考试机构不同,英国的考试机构还编写教科书,并负责对教师教学的培训与引导,使其能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以保证教育质量。高等院校招生服务中心(UCAS)作为全英统一的高校招生服务机构,是采用公司化运作的非营利性机构,主要提供高校入学申请服务。

UCAS拥有一套学业成绩换算系统(UCASTariff),能够将不同来源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并换算成具有可比性的分值,协助高校在录取时平等地对待所有入学申请者〔9〕。英国高校享有包括招生在内的很大自,对于入学申请者,除课程考试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外,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还有各自的特殊条件。英国教育考试制度中的国家课程标准既是该课程教学的教育标准,也是评价学习成就的考试标准,考试的宗旨是“为了学习的评价”,即通过考试促进教育和学习。在这种考试制度下,课程教学与考试认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累积证书,没有一次性的单独为大学招生而设置的统一科目考试。英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教育及考试经费由政府财政承担,学生免费接受教育和参加考试。就具体考试费用而言,政府通过专门机构监管考试,向承担考试项目的考试机构购买服务,根据考试科目、考生数量及服务质量等情况向考试机构拨款。因此,考试机构间的竞争激烈。在英格兰地区有评价与资格联盟(AQA)、卓越教育委员会(Edexcel)和剑桥评价委员会(CA)三家考试机构提供GCSE和GCEA-LEVEL等考试服务。

虽然他们的管理模式不同,但主要工作内容却是相似的,除了重视考试应用研究、考试实施规范和考试证书质量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外,还特别强调要做好客户服务、利益相关者关系维护、市场推介与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以广泛吸引学生参加其考试。由政府确定教育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制订考试规程并监控质量(掌舵),在提供考试服务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能力不足的服务领域通过对外承包和市场检验的方式推向市场,由专业化的考试机构负责考试实施(划桨),是英国教育考试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

三、推进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策略

根据高考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借鉴美国和英国的教育考试制度,为了实现《纲要》提出的“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的高考运行机制这一目标,我国在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政府在高考制度改革中的主导性

高考制度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负责提供高考这种公共服务产品。由于公共服务产品使用的共享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容易导致“搭便车”或产生供给不足的现象,对于高考的旺盛需求而言,更容易导致供给不足,所以必须加强政府在高考管理中的主导性,保证公平有效供给。按照新公共管理的要求,政府在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时,应更多地关注管理的效果,重视对政策绩效的考核,将高校、学生及社会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而且,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也要加强对高考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控,并及时进行调整,不应只发放政策,不进行评核与清理。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回应性,负责高考制度改革的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还应该加强调查研究,与高校、中学、考生及家长等保持沟通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凝聚他们的需求和利益,提升高考改革政策的公平性和正当性。在高考制度改革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充分依据法律法规,发挥掌舵作用,利用招生计划、经费配额、行政管制等工具,提高高考制度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二)拓展考试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

考试机构作为高考制度的行为主体,直接承担命题制卷、考试实施、阅卷评分和招生组织与监督等功能,具有公共权力执行部门的特点。不同于政府部门在高考制度上的宏观管理职能,考试机构作为直接面对学生和高校、服务政府的公共组织,应该按照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高考运行机制,为“顾客”提供充裕的考试及评价信息,服务考生、服务高校、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拓展考试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应以“四个中心”为建设目标:一是考试理论研究中心。加强高考的教育测量学性质及理论研究,侧重高考的难度、效度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查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深入高考的考试内容、形式及与评价关系的理论研究,丰富和完善高考的测量理论及模型;二是考试技术研发中心,着重于高考的题库技术及应用、信息化考试与管理技术、考试数据采集与评价工具研发,探索适合多次考试的等值模型及成绩报告形式;三是考试政策研究中心,主要进行高考科目设置、考试时间安排、招生评价方式、考试与教学的关系等方面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考试评价服务中心,深入挖掘考试数据,研究数据所包含的信息,根据不同“顾客”群体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评价信息,完善与高校、学生及政府、社会的沟通服务机制,为高考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尊重并发挥高校的招生自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5篇

截止目前,人们对申论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申论理解为“写作考试”。这一阶段对申论的理解停留于猜测,因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除了考试机关对申论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之外,其他人基本从未见识过如此安排的考试形式。因而,对千余字的申论给定材料视而不见,将其虚化为普通的背景读物。材料的作用则被理解为主题的给定,这当然和申论本身的旨趣是相去甚远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人发现了申论背后隐含的公文属性,于是将研究的方向掉转,直接针对公文而去。这一阶段,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申论考试的某些本质性因素,但因为过分将其局限于公文性要求,所以对材料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大多将其作为素材和原料,只是供“公文化”之加工对象而已,甚至有人公然鼓励学员抄袭材料,直接导致考生应试的失败。

第三个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研究和认识已然深入,自不可和前两阶段的猜测和摸索同日而语。这时,人们发现了材料的“热点化”特征,认识到考试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现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考查指向和意图,了解到申论考试对材料问题的理解性要求。但终于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和眼界的约束,停留于此,将申论考试和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考试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对应理解,导致了观点的浅显和摇摆。

第四个阶段,随着一批学历层次和思维能力更强,又受过良好的学术培养人员陆续加入专业申论研究者的队伍,也是基于申论考试日趋成熟,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强的大前提,这一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理解无比深化,不仅发现了其背后隐含的公文性要求和材料更深的考查指向,而且挖掘出蕴含于材料背后的更深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不管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都是服务于国家对公共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其从业者的要求自然日益提高,从过去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到现代公共服务者转型。其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眼界见识、思维水平和德性修养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浅入深,现代公共管理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可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理基本行政事务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这一层面,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处理行政事务的基本素质,包括阅读、整理和汇总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线索,上通下达,保持政府和群众的消息沟通,按照职权和程序规定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化解民众问题,完成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个层面是能较为深刻地领悟公共管理的实质,主动积极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思考。从优化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上考虑,体现出行政法治意识,体现出对国家宏观政策精神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一层面,一名公共管理者所应该扮演的不光是一名政府雇员的角色,而且应该对公共管理本身有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表现出维护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责任意识,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连带于政府的人民利益,自觉从内心和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一种“政府人”或“公共管理人”的职业化自豪感,能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体味到心灵的归宿感。

第三个层面是践行并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解、认同、践行并贯彻能够澄明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启发社会意识的主流价值目标。在这一层面,公共管理者的作为,能使社会成员呈一种积极、精进、团结的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使社会运行减少因意识歧见所造成的阻碍和摩擦,并尽可能的体现出理念上多元并进与一元谐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层面是真正触及行政的本质,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真正了解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深刻地感受社会运行的脉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求公共管理者要对社会问题有极其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良之道与改进之术。

申论之本质,实则公共管理之本质。

植根于公共管理的精神实质,决定了申论的本质只能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功能与追求。因而,公共管理所需人才素质的四个层面通过申论的考查方向体现出来即为:

第一,申论考试细致透彻地检验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申论考试从最直观的形式上去认知,就是根据给定材料,回答所设问题。起于阅读,成于写作。一读一写,能够细致透彻地检验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阅读是一个集认知和思考于一体的过程,要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准确摄取材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并借助经验和体会,思考出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蕴。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的信息提取和意义领悟的过程。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信息和意蕴是作答申论的先决条件。因而,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过关是申论应试能力过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论考试需要将阅读所得之信息应用于写作,用文字表达出来。相对于阅读的理解,这里更强调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对语言逻辑能力、行文架构能力,甚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都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而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决非朝夕之功可获进步,都需经年累月地积累才有所进。因而,申论考查的只能是长期积淀的能力素质,而不可能是短期突击可得的知识。

第二,申论考试准确充分地检验考生对公共管理的领悟和把握程度。

申论考试的题目,其作答要求从实质上来讲有着深刻的“公文性”,无论从传统的“三题型”,还是改良后的“四题型”,每一种题型都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公文原型。而公文作为公共机关日常意思表达和行为安排的一种最常用载体,可以说其特征恰恰能够勾勒出公共管理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来说,申论作答作为选拔初级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其答案整体表现为一种上形体的公文特征。概括归纳题的原型为报告体公文的汇报,分析题则根源于调研报告,对策题则直接和方案建议相对应,综合论述的实质与会议纪要有着深刻的契合特征。因而,申论考试通过各种题型设置,基本能够准确充分地检测出考生对公共管理程序和规则的领悟和把握程度。一个熟悉公共管理流程和规则的考生和一个不甚熟悉此道的考生所答之申论题目当然会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而要了解和熟悉公共管理的流程与规则,熟练掌握各种公文的内涵实质与外在形式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申论考试严格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主流思维的认同与贯彻意识。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考试,其作答有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引导的色彩。一方面其所设计的话题主旨都与当下党政方针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其所要求的作答结构体现了我国社会当下主流的思维模式的方法和结构。可以说一次申论考试就是一次宏观政策方针的大宣传、大学习,就是一次深刻地思维教育和引导。作为马克思主义居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政策方针的致力方向,决定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作风,甚至效果。

第四,申论考试深入灵活地检验考生对社会问题的见识和认知水平。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6篇

截止目前,人们对申论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申论理解为“写作考试”。这一阶段对申论的理解停留于猜测,因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除了考试机关对申论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之外,其他人基本从未见识过如此安排的考试形式。因而,对千余字的申论给定材料视而不见,将其虚化为普通的背景读物。材料的作用则被理解为主题的给定,这当然和申论本身的旨趣是相去甚远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人发现了申论背后隐含的公文属性,于是将研究的方向掉转,直接针对公文而去。这一阶段,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申论考试的某些本质性因素,但因为过分将其局限于公文性要求,所以对材料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大多将其作为素材和原料,只是供“公文化”之加工对象而已,甚至有人公然鼓励学员抄袭材料,直接导致考生应试的失败。

第三个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研究和认识已然深入,自不可和前两阶段的猜测和摸索同日而语。这时,人们发现了材料的“热点化”特征,认识到考试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现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考查指向和意图,了解到申论考试对材料问题的理解性要求。但终于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和眼界的约束,停留于此,将申论考试和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考试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对应理解,导致了观点的浅显和摇摆。

第四个阶段,随着一批学历层次和思维能力更强,又受过良好的学术培养人员陆续加入专业申论研究者的队伍,也是基于申论考试日趋成熟,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强的大前提,这一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理解无比深化,不仅发现了其背后隐含的公文性要求和材料更深的考查指向,而且挖掘出蕴含于材料背后的更深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不管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都是服务于国家对公共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其从业者的要求自然日益提高,从过去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到现代公共服务者转型。其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眼界见识、思维水平和德性修养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浅入深,现代公共管理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可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理基本行政事务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这一层面,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处理行政事务的基本素质,包括阅读、整理和汇总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线索,上通下达,保持政府和群众的消息沟通,按照职权和程序规定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化解民众问题,完成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个层面是能较为深刻地领悟公共管理的实质,主动积极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思考。从优化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上考虑,体现出行政法治意识,体现出对国家宏观政策精神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一层面,一名公共管理者所应该扮演的不光是一名政府雇员的角色,而且应该对公共管理本身有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表现出维护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责任意识,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连带于政府的人民利益,自觉从内心和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一种“政府人”或“公共管理人”的职业化自豪感,能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体味到心灵的归宿感。

第三个层面是践行并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解、认同、践行并贯彻能够澄明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启发社会意识的主流价值目标。在这一层面,公共管理者的作为,能使社会成员呈一种积极、精进、团结的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使社会运行减少因意识歧见所造成的阻碍和摩擦,并尽可能的体现出理念上多元并进与一元谐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层面是真正触及行政的本质,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真正了解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深刻地感受社会运行的脉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求公共管理者要对社会问题有极其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良之道与改进之术。

申论之本质,实则公共管理之本质。

植根于公共管理的精神实质,决定了申论的本质只能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功能与追求。因而,公共管理所需人才素质的四个层面通过申论的考查方向体现出来即为:

第一,申论考试细致透彻地检验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申论考试从最直观的形式上去认知,就是根据给定材料,回答所设问题。起于阅读,成于写作。一读一写,能够细致透彻地检验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阅读是一个集认知和思考于一体的过程,要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准确摄取材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并借助经验和体会,思考出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蕴。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的信息提取和意义领悟的过程。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信息和意蕴是作答申论的先决条件。因而,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过关是申论应试能力过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论考试需要将阅读所得之信息应用于写作,用文字表达出来。相对于阅读的理解,这里更强调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对语言逻辑能力、行文架构能力,甚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都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而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决非朝夕之功可获进步,都需经年累月地积累才有所进。因而,申论考查的只能是长期积淀的能力素质,而不可能是短期突击可得的知识。

第二,申论考试准确充分地检验考生对公共管理的领悟和把握程度。

申论考试的题目,其作答要求从实质上来讲有着深刻的“公文性”,无论从传统的“三题型”,还是改良后的“四题型”,每一种题型都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公文原型。而公文作为公共机关日常意思表达和行为安排的一种最常用载体,可以说其特征恰恰能够勾勒出公共管理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来说,申论作答作为选拔初级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其答案整体表现为一种上形体的公文特征。概括归纳题的原型为报告体公文的汇报,分析题则根源于调研报告,对策题则直接和方案建议相对应,综合论述的实质与会议纪要有着深刻的契合特征。因而,申论考试通过各种题型设置,基本能够准确充分地检测出考生对公共管理程序和规则的领悟和把握程度。一个熟悉公共管理流程和规则的考生和一个不甚熟悉此道的考生所答之申论题目当然会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而要了解和熟悉公共管理的流程与规则,熟练掌握各种公文的内涵实质与外在形式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申论考试严格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主流思维的认同与贯彻意识。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考试,其作答有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引导的色彩。一方面其所设计的话题主旨都与当下党政方针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其所要求的作答结构体现了我国社会当下主流的思维模式的方法和结构。可以说一次申论考试就是一次宏观政策方针的大宣传、大学习,就是一次深刻地思维教育和引导。作为马克思主义居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政策方针的致力方向,决定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作风,甚至效果。

第四,申论考试深入灵活地检验考生对社会问题的见识和认知水平。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7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公务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根据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华人相关文件精神,我局三年来认真学习了公共管理核心内容的各种学习材料,学习资料以及相关书籍,公共管理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将我局三年来公共管理的学习情况、培训情况、考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培养一支执法为民,执政为民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从不同方面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不仅是体现了党员先进性,为群众办实事,也是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按照组织部、县人事部对公务员要求认真学习公共管理核心内容的精神,我局认真进行了研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做好了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内容的学习,在每星期一早上的学习会上,坚持在传达各级领导的讲话、学习文件的同时,组织学习了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组织学习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等相关学习资料,增强了干部职工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增强了对具体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析、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规范了公务员言行,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为了使干部职工知法和执法水平有显著提高,我们采取了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的两种方式,每周一上午专门安排学习时间,由局领导给全局职工讲课,其余时间由职工自学相关内容,通过学习,我局干部职工对公共管理的水平有很大提高。

通过学习,广大干部职工对公共管理有了进一步认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家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打牢理论思想基础,才能有效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才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也认识到要带着问题去学习,要用学到的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全面培养大局意识,主动为政府解忧,为社会尽力,为民众谋利,以有为促有位,努力提升经济管理水平。

二、提高素质、认真组织考试

为了不断提高我局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之在实际的具体工作中能熟练、准确地运用,10月份,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组织对公共管理核心内容进行了考试,我局针对公共管理核心内容考试作了认真研究,组织上报了公共管理核心内容的考试方案,成立了公共管理核心内容考试领导小组以及监考员,设立了考试地点,通报了参加考试人员,对考试作了规范要求,并将公共管理核心内容考试列入20__年公务员考核的依据,未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不得列入确定优秀名次。

通过考试,参加人员17人,全部到场参加,经过改卷,最高分90分,最低分86分,全部顺利通过了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这次公务员对公共管理核心内容的学习,加强了干部职工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增强了对具体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析、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规范了公务员言行,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在努力把我局公务员队伍建设成为讲政治、懂经济、精管理、通业务的高素质队伍,为__经济3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努力。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考试制度;行政管理;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59-03 1989年,最早的公务员考试在中央国家机关的部分单位开始举行,当时称之为“中央国家机关补充工作人员考试”,主要是针对个别部、委、办、局举办,不是全国统一考试。1989~1993年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占10%)和公共基础知识(占90%)。1993年起我国正式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公务员考试也从1994年正式开始,考试内容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分数各占50%。从2002年开始,国家公务员考试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A、B类,A类增加了一个新的考试科目――申论,2004年的考试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甲、乙类,2005年,对应公务员法的实施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行测分一、二类。

总的来说,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是顺应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需要。公务员考试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具和手段,大量借鉴了国外GRE、MBA、MPA和国外政府用人选拔考试的模式和内容,走素质考查的道路,考试内容、方式向考查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过渡。这种考试模式的转变,也将引导我国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思维、方法的转变。对行政管理专业办学、培养思路也提出了挑战。

一、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挑战

目前公务员笔试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均为100分的满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申论》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全部为客观性试题,基本上为单项选择题,部分地区常识判断有少量多项选择题(国家公务员考试全部为单选)。《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概括问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特点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部分省级招考公告中称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是国家公务员重要考试科目,主要测查考生从事国家机关工作必须具备的潜能,包括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在录用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上取得较好成绩的公务员,在应对行政机关日常事务方面,普遍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

1.常识判断模块题型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考查应考者在这些方面应会的最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

2.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型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所给的文字材料较长,主要是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能比较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3.判断推理是考察应考者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测验形式,其题型主要有四种。(1)图形推理题型: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符合规律的一个,替代题中的问号,使图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2)演绎推理题型:这种题型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考生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备选答案。正确的答案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3)定义判断题型:运用标准进行判断,是公务员一项基本的职位要求。在每一个问题中,先给考生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一组事物或行的例子,要求考生从中选出最为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这里假设这个概念的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4)类比推理题型:这种题型考察的是考生的一种推理能力,先给考生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考生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4.数量关系的题型分为数字推理和数字运算。(1)数字推理题型: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考生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选择的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排列规律。(2)数学运算题型: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中呈现一道算术式子,或者是表述数字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5.资料分析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考生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二)《申论》考试的具体内容

申论材料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考试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概括、对策、论证。概括要求应试者在仔细阅读试卷给出的材料后,以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出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对策要求应试者就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篇幅不超过300字。论证要求应试者根据答题要求,充分利用给定的材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的见解。要求800~1200字。《申论》的答题要求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措施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流畅。

(三)公务员考试制度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带来的问题

我国于2006年1月1日实施了《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透明化时代,公务员的选拔必须经过标准化考试。现行公务员考试贯彻了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一般按照公务员岗位公开招考所需要人员。招考时面向社会招考,只要符合招考条件,无论是应接毕业生,还是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机构的人员都可以报考。由于政府机构众多,且有些机构专业性很强,需要招考相应专业的人员,不一定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

但是,目前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根据行政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以及政府在职公务人员所需要的政治、业务和文化知识结构设置的,和公务员考试的上述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具体来讲,行政管理专业是按照政治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与人才培养。这类知识并没有很好的覆盖公务员考试中的知识,偏重理论性,且现有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帮助不大,继而无法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公务员考试过关率。特别是面试选拔阶段主要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反应应变、言语表达、举止仪表等几个项目,具体包括了考核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含回答迅速、灵敏度、灵活性等)、综合与分析能力、实际业务知识与操作技能(含工作经验、业务水平等)、举止(含仪表、气质、风度等)、逻辑思维能力、知识面、思想与政策水平(含思想境界、纪律性等)、进取精神(含事业心、进取心、竞争意识、成就感)、态度、人际关系(含合作精神、协调交往等)、兴趣爱好、性格、创造能力、记忆能力、听写能力(含速记、书法等)、求实精神(含责任心、诚实性等)、稳定性、组织管理能力、动机、自学能力、计算能力、调研能力、接受能力、注意分配能力、独创见解能力等。然而,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上述素养。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后恢复了行政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起初行政管理学是作为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发展起来的。在公务员考试制度实施之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带有较浓厚的政治学色彩,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较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设置了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划归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更名为“行政管理”。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尤其在公共必修课方面更是如此。在专业课程方面,主干课程差距不大,但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差距较大。在非主干课程选修课程中,各院校没有完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这表现了一定的自主性。当然,其中也反映出高校之间对一些重要课程的认识有自己的主张和偏好,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知识面和深度上都得到加强,偏重理论。很少看见有专门针对公务员考试技能的课程。受学科发展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在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基本素质教育与提升考试过关率的选择。作为国家正规的行政管理本科教育,其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主要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务人员所需的知识结构,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在内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但是,这种课程设置和现在公务员考试要求有一定差距,现行课程设计,不一定能提高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过关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2.正常课程安排与政府公务员考试时间的矛盾。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在各个学年之间的安排,一般是根据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安排的,如专业课先安排专业基础课,再安排专业骨干课程,然后安排各类专业选修课,并且保证课程大体在各个学年之间均等。但是,政府公务员考试的时间相对灵活,是根据政府机关工作需要安排的,如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时间一般每年安排在年底等。这样,就存在正常课程安排与政府公务员考试时间的矛盾,有时出现在公务员考试之前有关课程尚未开设的现象,对学生参加考试产生不利影响。

3.课程安排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矛盾。根据现行公务员管理制度,公务员凡进必考,如不能通过公务员考试,就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对于未能通过公务员考试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而言,需要在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且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竞争非常激烈,有时一个普通公务员岗位,竟有数千人报考。不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考上公务员的比例,一般不到10%。这样,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中,需要适当增加一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

4.本科课程设置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在本科学历教育中,课程设置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重视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学习,为国家公务员队伍长远发展服务。因而学科基础课、必修课的设置需要充分体现这一点。但由于现行公务员制度凡进必考的要求,在选修课、通识课等课程设置中,需要适当和公务员考试培训、公务员入职培训等相衔接,既能保证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以素质教育为主,同时,兼顾公务员考试的需要。

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如前所述,针对现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正确素质教育与公务员考试应试能力的辩证关系。尽管传统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高素质公务员为目标,是完全正确的,但在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下,也要兼顾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需要。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设置中,尽可能安排和公务员考试科目相关、相近的课程,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公务员考试要求,在和其他专业学生的竞争中,具有学科上的优势,处于有利的地位,大大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和考试过关率,最终达到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目的。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须与公务员考试时间配合。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每年11月底进行笔试,分部门分别组织面试。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将公务员考试专题等课程在大三下学期以前讲授,让学生提前掌握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知识,并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在大三下学期,应该有一门针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课程(可以是必修课性质,也可以是限选课性质)和一门针对《申论》的课程(可以是必修课性质,也可以是限选课性质),保证开课的课时量,以及学生与授课教师的重视程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笔试应试能力的增强。同时,开设面试技巧的现代礼仪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活动,以提高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和综合素养。另外,由于提前半年开设应试技巧课程,不但让学生提前进入状态,还有一个暑假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

3.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兼顾学生就业的需要。由于公务员制度规定凡进必考,且并未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任何偏向,要求考试公开、公平、公正,因而未通过考试的毕业生需要在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寻求就业机会。在课程设置中,除行政专业骨干课程外,在选修课中适当开设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证券市场等课程,使未能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党政机关就业的学生,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中就业。从社会需要看,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每年对行政管理人员都有较大需求,就业市场前景较好,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4.本科课程设置与职业培训的衔接。为了提高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通过率,在本科课程设置中尽可能予以衔接,但是本科教育作为国家规范的学历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对于纯粹以应试为主的培训,可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的课程学习。因而在课程设置中,主要设置好与公务员考试有关,且以培养公务员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一般不安排纯应试类的课程,学生可自愿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或者自学,以提高公务员考试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王乐夫,等.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孙柏英.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和中.比较公务员制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9篇

[关键词]政治改革 参与式预算 地方政府 应用性

公共预算是指国家的财政收支预算是一个民主决策的公共过程,包括公众参与、民主决策、预算公开透明,民众有参与分配预算的权利。西方社会的很多发展,都是通过老百姓参与,使危机成为改革社会的起点,形成一个长远而稳定的制度。 改革开放30周年后,要实现财税体制的公共化目标,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参与式预算应该是深化改革的良机。

一、参与式公共预算改革的发展脉络

“参与式预算” (Participatory Budgeting)是公民个人和不同群体、不同利益的代表直接参与地方和社区公共财政的开支和投资决策的一种方式。直接参与预算并不是公民通过选举政治人来参与预算的决策,而是公民面对面的直接参与预算的制定过程,这是民主参与的最主要形式。这种试验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公民的参与对预算的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从借鉴十几年前巴西榆港市等地参与式预算改革经验;到2007年浙江温岭新河镇采用民主恳谈和参与式预算的形式,在人大对政府预算进行监督审议的过程中引入百姓参与机制;再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选择无锡市的滨湖区和北塘区、哈尔滨市的道里区和阿城区作为试点,推进“参与式预算”改革试验,在政府制定预算的过程中让民众介入,使得政府的预算制定能够更符合百姓需要,也使预算制定更加透明。

参与式公共预算改革在中国逐渐发展,值得期待。2007年初,率先进行公共预算改革尝试的浙江温岭市新河镇发生了人事变动,曾经面临着“人走政息”的可能。但是最终新河镇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进行了公共预算的改革,将参与式公共预算在地方制度化。在新河镇改革的基础上,温岭市于2008年将参与式公共预算改革推进到温岭市进行,也就是在县一级推动参与式公共预算的改革。因此,在温岭出现的情况是单个的改革实验在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形成一个制度化的改革措施。这在中国的地方政府制度的改革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

二、参与式公共预算改革局限性

参与式预算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在国内持续时间都还不长,还未形成推广和普及的态势,并且从已有的试点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目前参与式预算试点,涉及县级政府财政预算的试点较少,主要在乡镇和街道一级展开。二是已有的参与式预算试点,只有个别试点涉及政府的全部预算,绝大多数试点只是涉及公共建设项目(全部或部分)预算。三是在参与式预算试点中,选择参与的“代表”和参与方式,既有体制内的选择,也有体制外的选择,优劣各现。四式对预算涉及的公共建设项目,在综合评估时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不仅需要科学的评估指标、评估体系、需要专家的支持甚至介入,还需要确定罚则和进一步的讨论机制。五是参与式预算的一系列试点,都是由政府推动和主导的,较少有非政府组织参与。

各地“参与式预算”改革试验实际上已经指出了中国地方治理变化的方向――民主治理,但这种变化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在于制度创新来自于基层,它势必受制于整个国家的体制,受制于其上级政府,受制于地方官员的政治理念,受制于各行为主体对利益的估计,受制于当地民众民主的“习性”。

三、参与式公共预算改革的发展空间

但是,无论是参与式的公共预算改革,还是项目选择式的公共财政改革,在中国的基层政府都会有一个很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很有可能成为将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着中国地方政府财政的增加,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发展得很快,一些乡镇地方政府已经拥有上亿或者更多的财政收入,还不包括数额庞大的非税收入;而同时这些沿海地区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很快,公众对于这些钱如何使用,特别是这些钱是否使用到老百姓所关心的民生项目上更是关注,这无疑给地方政府增加了很大的政治压力。是拿这些钱买汽车盖豪华办公楼还是给老百姓谋福利,改善环境呢?任何一个决策都有可能引起公众的不同反应和广泛的注意,而政府的决策就必须让公众满意。因此,地方政府治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共预算改革和公共财政改革的出现就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这种改革要求公众要对政府用老百姓纳税的钱所做的预算和财政加以监督,要知道它们用在什么地方以及是如何使用的。因此,公共预算改革和公共财政改革在沿海发达地区先行出现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并不是说吃饭财政、财力不强的地方就不可以搞公共预算和公共财政的改革。公共预算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把预算公开,让公众知道每年的政府预算是如何开销的,财政上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通过信息公开,对行政成本进行社会监督,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地方政府的腐败和使政府的治理透明和公开。此前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曾透露国内“三公”消费高达9000亿元的文章,揭示国内财政资源使用上的极度低效,近1/6的财政用于吃、玩和坐车。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内地和中西部贫困地区也同样应该开展地方政府公共预算和公共财政的改革。

四、参与式公共预算改革在地方政府层面的现实应用性

从以上试点可以看出,参与式公共预算改革不仅给广大公众包括老百姓和人大代表提供了参与预算的机会,使得预算透明化,而且对地方政府可以带来几个方面的好处:第一,为政府减压。由于预算由政府和人大共同修订,也有公众的意见参与,因此在整个预算过程中,特别是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政府的责任有所降低,压力有所减少;第二,为政府正名。由于预算全部公开,透明度加大了,人大代表和老百姓可以清楚地知道预算的构成,甚至细节,因此,可以避免过去预算不公开的时候老百姓对预算不了解而指责地方政府的情况;第三,为政府抗扰。以前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和一些领导人要求政府变更财政开支的随意性很大,但是经过共同制定预算以后,这种情况已经较少发生,就为政府的工作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

以上这些政府感觉到的公共预算改革带来的好处实际上就是参与式公共预算改革给地方政府带来的现实应用性,许多地方的政府不愿意进行公共预算改革,主要担心政府花钱的权力会由于预算改革而受到限制,但是他们不了解预算改革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也避免了政府腐败的可能,并且可以推进政府治理水平的发展。巩固现有改革成果,使其可持续发展,简单说还有四方面的工作需要继续努力:一是要落实取信于民;二是要将“参与式预算”等形式制度化,包括技术上如何完善等问题;三是民众要提高素质,学会如何参与;四是要将这些指向民主治理的改革措施变为人们包括地方官员与民众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马蔡琛:案例分析课程阅读材料.构建中的参与式预算“温岭模式”――亲历温岭参与式预算改革二三事.2009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10篇

1.公务员考试的含义及主要内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程序,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的办法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将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录用为公务员的制度。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公开原则、平等竞争原则及择优录用原则。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包括笔试与面试两个组成部分。其中,笔试又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客观性笔试,也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察内容主要包括:

(1)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察考生对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2)数量关系。包括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主要考察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

(3)判断推理。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主要考察考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常识判断。主要考察考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

(5)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的资料分析及判断能力。二是主观性笔试,也称申论。申论主要考查考生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等。申论通常是给出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概括出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再对所提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申论具有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具有非专业性、形式灵活多样、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强调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等特点。笔试的优点主要包括经济性、客观性、广泛性、公正性。面试可以采用结构化面试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结构化面试是一种一名考生对多位考官的考试方式。考试过程中,考官按事先制定的面试提纲上的问题发问,对照测评要素做出评价。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多名考生对多位考官的考试方式。考试过程中,一组考生在给定的时间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多名考官根据考生的综合表现,给出考生在各个测评要素上的得分。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与公务员考试的契合性面向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培养公务员,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与公务员考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如何结合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已经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因此,探索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考试方法,就成为摆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

比较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笔试、轻面试。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往往采用笔试的方法,或开卷、或闭卷,无法反映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迫切需要在侧重行政管理实务的课程中,同时采用面试的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行政管理理论解决现实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2.重概念、简答、论述,轻职业能力与书面分析问题能力的考察。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往往停留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基本问题的了解与掌握,不能考察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及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相关课程的考试中增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内容,考察并提高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同时,也需要在笔试中,增加案例分析的内容,提高学生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方法

1.明确比较优势。通过收集历年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真题,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面试等,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相比较,我们认为,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考试方法,可以实现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良性对接。在这一点,行政管理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比较优势。

2.明确潜在优势。以行政管理专业参加过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明确行政管理专业的潜在优势。

3.汲取国外成功经验。国外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中考察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做法相对成熟,而在我国,尚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我们在侧重于行政管理实务的课程考试中将学生对多个相关案例的分析能力作为考察重点,引入、推广案例分析,完成对于传统考试中记忆———再现模式的超越。

4.打造以“笔试+面试”相结合的考试体系。在笔试环节,侧重考察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以及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在面试环节,则侧重于考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1.在专业课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笔试中增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内容,以实现与公务员考试必考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良性对接。

2.在专业课程《公共行政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的考试中,要求学生对多个相关个案进行书面分析,以实现与国家和各省公务员考试必考科目“申论”的良性对接。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11篇

1.公务员考试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程序,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的办法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将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录用为公务员的制度。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公开原则、平等竞争原则及择优录用原则。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包括笔试与面试两个组成部分。其中,笔试又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客观性笔试,也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察内容主要包括:

(1)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察考生对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2)数量关系。包括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主要考察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

(3)判断推理。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主要考察考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常识判断。主要考察考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

(5)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的资料分析及判断能力。二是主观性笔试,也称申论。申论主要考查考生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等。申论通常是给出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概括出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再对所提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申论具有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具有非专业性、形式灵活多样、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强调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等特点。笔试的优点主要包括经济性、客观性、广泛性、公正性。面试可以采用结构化面试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结构化面试是一种一名考生对多位考官的考试方式。考试过程中,考官按事先制定的面试提纲上的问题发问,对照测评要素做出评价。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多名考生对多位考官的考试方式。考试过程中,一组考生在给定的时间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多名考官根据考生的综合表现,给出考生在各个测评要素上的得分。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与公务员考试的契合性

面向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培养公务员,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与公务员考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如何结合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已经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因此,探索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考试方法,就成为摆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

比较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笔试、轻面试

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往往采用笔试的方法,或开卷、或闭卷,无法反映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迫切需要在侧重行政管理实务的课程中,同时采用面试的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行政管理理论解决现实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2.重概念、简答、论述,轻职业能力与书面分析问题能力的考察

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往往停留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基本问题的了解与掌握,不能考察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及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相关课程的考试中增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内容,考察并提高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同时,也需要在笔试中,增加案例分析的内容,提高学生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方法

1.明确比较优势

通过收集历年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真题,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面试等,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相比较,我们认为,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考试方法,可以实现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良性对接。在这一点,行政管理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比较优势。

2.明确潜在优势

以行政管理专业参加过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明确行政管理专业的潜在优势。

3.汲取国外成功经验

国外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中考察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做法相对成熟,而在我国,尚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我们在侧重于行政管理实务的课程考试中将学生对多个相关案例的分析能力作为考察重点,引入、推广案例分析,完成对于传统考试中记忆———再现模式的超越。

4.打造以“笔试+面试”相结合的考试体系

在笔试环节,侧重考察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以及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在面试环节,则侧重于考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1.在专业课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笔试中增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内容,以实现与公务员考试必考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良性对接。

2.在专业课程《公共行政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的考试中,要求学生对多个相关个案进行书面分析,以实现与国家和各省公务员考试必考科目“申论”的良性对接。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12篇

本人参加了2004年浙江省的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各个环节,对浙江省的公务员考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希望对今后各位朋友考公务员有所帮助。很多人认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两门科目不需要做复习和准备工作,完全*的是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其实提前准备一下还是大有益处的。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走出考场后,都会后悔:只要认真准备,公务员考试其实并不难。在次告诫大家:如果你对公务员考试寄予了很大希望,就一定要好好准备,辅导书要买,一些考前辅导班能上就上。去年年底决定参加浙江公务员考试,当时还没有开始报名,于是就向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朋友咨询经验,然后在网上寻找各种与公考有关的信息,论坛等等。等待的时间总是很漫长,在2004年年初的时候得到消息公务员的招考计划将在年后公布,为了认真的准备这次考试,在过年前去参加了浙大的一个公务员考前的培训班。主要讲解了公共基础部分和行政职业能力及申论的内容。由于此前没有出台考试大纲,应此这次的培训还是按以前的考试内容讲解,重点讲了公共基础部分,后来考纲把公共基础部分放入了行政职业能力中,因此这次培训的参考意义就不太大了,但行政职业能力和申论的讲解还是很有效果的,因为辅导的老师虽然不是出卷的人,但都是《浙江省人事录用考试指导用书》的编者,对考试内容的把握还是相当准确的,这在后来的考试中得到了体现。

应该如何来安排自己的复习呢?第一,要按照年度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准备。每年的考试大纲都对考生有不同的要求,这需要考生仔细地阅读。第二,考前无须反复做题,只要适当地在考前做一定量的练习就行了。同样的练习做得多不会有太大作用,只要知道考试题目是什么类型、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就行了。准备《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办法是提前做几套试题,一是可以熟悉题型,考试时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二是可以熟悉规则,准备《申论》主要是从一些辅导书中找几篇《申论》的范文读一读,让自己心中有一个大概的写作范本,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平时积累比临时突击重要,掌握方法比多做题重要。《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考题覆盖面颇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社会、法律、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临时突击做练习关键是要熟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的考试方法。不同的题型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答,比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判断、推理等题目,主要*平时的积累,不管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实践的积累,都很重要。而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类的题目则更需要技巧,这些技巧是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相连的,所以要通过这门考试,更需要的是方法和积累。第四,要想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还必须加强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在平时应该多进行练习,作有准备的发言,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多搞几次面试演习。平时遇到突发事件不要回避,多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参加一些演讲和辩论,这对锻炼随机应变和自圆其说的能力是极为有帮助的。而且它的作用不单单体现在应对公务员考试,对日后的求职面试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第五,针对以往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考生要认真研读各个考试科目对考生的要求,从而避免走弯路。这在《申论》考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要认真审题,考试时要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分配时间,不要盲目求快,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阅读资料一定要花40分钟);其次要紧扣材料答题,一定要注意申论考试的限制性要求,这一点是极为重要而又是经常容易被考生所忽视的,即无论是概括主题,陈述看法,还是提出对策,都限于试卷的给定资料。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创新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该专业既具有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人事管理、机关事务等对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工作。究其原因,除人们对行政管理的认识误区以外,主要还是因为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使得毕业生专业特点不突出,特色不强。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有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变化的快速应对力。作为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以适应市场经济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学生就业。在新世纪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建设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具有更高水准的行政管理专业,当务之急必须做好四个创新:

一、创新教学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水平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结合本专业特色面向社会和兄弟院校,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新路子,建设一支以专职任课教师为主体、兼职和聘请客座教授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应当聘请那些在行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资深人员。他们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较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有些课程聘请他们讲授,教学效果更好。比如,行政领导学、地方政府学、政府公共关系等学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应当选聘这些兼职教师授课,以便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政职业能力。聘请客座教授,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应当侧重聘请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学术知名度的资深专家教授举办学术讲座,讲授学术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启发学生思考学术前沿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有明显区别于本科教学的目标定位。既要改变目前培养对象所适应的工作领域的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层次;对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不够具体,没有专业特点的情况,又要改变在定位上攀高,盲目要求培养对象,在各行各业无所不通,教学科研无所不能的急躁心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创新教学内容,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事行政职业的实践能力。如,计算机应用、现代办公和行政信息处理能力;行政决策方案、编制计划、人事考核方案等方面的设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一定水平的公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要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等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方法有:

第一,案例教学法。行政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使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行政管理领域的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包括案例材料的选择(写作)和使用的方法,它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灵活性的优势。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探寻并试用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学方式。比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

第二,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是在国外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样的情境下开展具体的活动和工作,从而体会工作中的不同感觉。这样,通过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行政管理专业要尽快创建模拟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基地。根据行政管理的专业属性及特征,模拟实验室内要设置开展专门实践教学的电子政务、决策分析模拟厅,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文献资料室,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模拟展厅等。学生在这些模拟教育实习实验室里,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

第三,实践教学法。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行政管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并在实践中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目前,可采用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双循环”教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入学时专业目的明确,毕业时就业选择思路清晰。任课教师走出校门作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活教案”,丰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行政岗位管理,带着管理疑问又回到行政管理理论上来。二是基地实习。让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对公共事业部门的运营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基地实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途径。可以要求学生人校后就加大与实习单位的联系程度,组织学生到有关实习单位见习或实习。三是实践调查。结合所学的有关课程和当时公共部门的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并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14篇

2、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是事业单位招考中出现的对考生综合知识进行考察的一门科目,其主要是测试应试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考察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从范围上看,考察知识面较广;从深度上看,考察难度不大。从区域角度上看,各省市考试内容略有不同,但政治和法律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3、行测,事业单位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察内容涵盖数量关系、言语理解和表达、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判断等,个别省份还包括写作方面的题目。

这些题目重点考察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推理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等。

4、申论,事业单位申论是事业编制笔试科目,考察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体写作能力、时事政治运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等。

其内容通常会就时事热点问题给出一段文字材料,应试者需要对文字材料进行阅读、分析,回答题目有关问题。在答题过程中,需使用规范的公文写作语言,条缕清晰的给出自己的观点。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第15篇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与公务员考试的契合性面向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培养公务员,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与公务员考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如何结合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已经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因此,探索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考试方法,就成为摆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

比较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重笔试、轻面试。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往往采用笔试的方法,或开卷、或闭卷,无法反映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迫切需要在侧重行政管理实务的课程中,同时采用面试的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行政管理理论解决现实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2.重概念、简答、论述,轻职业能力与书面分析问题能力的考察。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往往停留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基本问题的了解与掌握,不能考察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及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相关课程的考试中增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内容,考察并提高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同时,也需要在笔试中,增加案例分析的内容,提高学生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方法

1.明确比较优势。通过收集历年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真题,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面试等,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相比较,我们认为,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考试方法,可以实现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良性对接。在这一点,行政管理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比较优势。2.明确潜在优势。以行政管理专业参加过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明确行政管理专业的潜在优势。3.汲取国外成功经验。国外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中考察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做法相对成熟,而在我国,尚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我们在侧重于行政管理实务的课程考试中将学生对多个相关案例的分析能力作为考察重点,引入、推广案例分析,完成对于传统考试中记忆———再现模式的超越。4.打造以“笔试+面试”相结合的考试体系。在笔试环节,侧重考察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以及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在面试环节,则侧重于考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