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首先,从了解观察管理信息和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重点深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发展,各级行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手段有了改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各种管理风险和经济案件明显下降。但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来看,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管理信息反映迟缓,管理效益和水平仍然很低,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隐患仍大量存在,进一步深化银行内控管理审计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当前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控制审计,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层次,要把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情况作为内控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查出的漏洞和隐患,认真查找根源,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级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观察明确管理行为和经济责任入手,重点深化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效益的好坏。进一步深化开展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是银行改革发展之必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深化认识。过去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期限不明确,履行责任界限不清楚,审计成果利用率低。所以,要从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动态监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严格程序。要认真按照《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等文件要求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办事,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建立审计责任制,确保经济责任管理审计质量。三是丰富内容。过去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经营指标及财务效益,没有把责任审计与银行重要经营决策、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与被审计对象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就是要坚持审计问卷与现场审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查询、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审计处罚与审帮促改等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考评;就是要把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的界定更加明晰客观;就是要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同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经营管理授权和转授权限、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等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切入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要害,从深层次上研究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从而改变过去听多看少、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片面作法。四是明确责任。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慎重、依法办事的原则,明确划清现任与前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要通过上述措施,使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利用。要充分利用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任用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入手,重点深化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全面经营管理审计。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最终体现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上,所以开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必须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效益入手,深入开展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全面经营管理审计。一是要开展资产业务的管理审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中核心和最重要的业务,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进行管理审计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的中心环节。要按照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分散性的经营原则,客观审计评价现金、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担保情况、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完整、增值。二是要开展负债业务的管理审计。负债业务是银行传统的基本业务,它是银行经营活动的起点,也是银行开展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基础和前提。负债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制约着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是维护银行资产流动性供求平衡的手段。开展负债业务管理审计主要是分析负债业务的规模、期限结构与资产业务的对称平衡性,防止银行低估负债,影响财务成果的正确反映。三是要开展所有者权益的管理审计。所有者权益是银行净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开展所有者权益管理审计,就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千方百计组织业务收入,努力控制降低成本费用等支出,最大限度地扩大盈利水平。银行是经营资产负债业务的统一体,开展全面经营管理审计,就是要在单项审计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其资产负债的结构比例、风险安全状况、盈利增值情况及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商业银行机制下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少琴,刘峰.审计与管理咨询业务:混营抑或分拆?[j];审计研究;2005年02期.

[2]张伟,张孝友,陈云菲.管理咨询业务对我国审计业务的影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卷第1期.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首先,从了解观察管理信息和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重点深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发展,各级行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手段有了改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各种管理风险和经济案件明显下降。但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来看,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管理信息反映迟缓,管理效益和水平仍然很低,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隐患仍大量存在,进一步深化银行内控管理审计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当前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控制审计,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层次,要把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情况作为内控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查出的漏洞和隐患,认真查找根源,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级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观察明确管理行为和经济责任入手,重点深化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效益的好坏。进一步深化开展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是银行改革发展之必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深化认识。过去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期限不明确,履行责任界限不清楚,审计成果利用率低。所以,要从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动态监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严格程序。要认真按照《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等文件要求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办事,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建立审计责任制,确保经济责任管理审计质量。三是丰富内容。过去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经营指标及财务效益,没有把责任审计与银行重要经营决策、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与被审计对象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就是要坚持审计问卷与现场审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查询、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审计处罚与审帮促改等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考评;就是要把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的界定更加明晰客观;就是要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同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经营管理授权和转授权限、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等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切入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要害,从深层次上研究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从而改变过去听多看少、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片面作法。四是明确责任。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慎重、依法办事的原则,明确划清现任与前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要通过上述措施,使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利用。要充分利用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任用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1] [2]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首先,从了解观察管理信息和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重点深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发展,各级行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手段有了改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各种管理风险和经济案件明显下降。但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来看,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管理信息反映迟缓,管理效益和水平仍然很低,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隐患仍大量存在,进一步深化银行内控管理审计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当前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控制审计,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层次,要把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情况作为内控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查出的漏洞和隐患,认真查找根源,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级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观察明确管理行为和经济责任入手,重点深化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效益的好坏。进一步深化开展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是银行改革发展之必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深化认识。过去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期限不明确,履行责任界限不清楚,审计成果利用率低。所以,要从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动态监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严格程序。要认真按照《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等文件要求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办事,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建立审计责任制,确保经济责任管理审计质量。三是丰富内容。过去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经营指标及财务效益,没有把责任审计与银行重要经营决策、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与被审计对象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就是要坚持审计问卷与现场审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查询、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审计处罚与审帮促改等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考评;就是要把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的界定更加明晰客观;就是要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同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经营管理授权和转授权限、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等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切入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要害,从深层次上研究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从而改变过去听多看少、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片面作法。四是明确责任。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慎重、依法办事的原则,明确划清现任与前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要通过上述措施,使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利用。要充分利用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任用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入手,重点深化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全面经营管理审计。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最终体现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上,所以开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必须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效益入手,深入开展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全面经营管理审计。一是要开展资产业务的管理审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中核心和最重要的业务,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进行管理审计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的中心环节。要按照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分散性的经营原则,客观审计评价现金、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担保情况、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完整、增值。二是要开展负债业务的管理审计。负债业务是银行传统的基本业务,它是银行经营活动的起点,也是银行开展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基础和前提。负债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制约着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是维护银行资产流动性供求平衡的手段。开展负债业务管理审计主要是分析负债业务的规模、期限结构与资产业务的对称平衡性,防止银行低估负债,影响财务成果的正确反映。三是要开展所有者权益的管理审计。所有者权益是银行净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开展所有者权益管理审计,就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千方百计组织业务收入,努力控制降低成本费用等支出,最大限度地扩大盈利水平。银行是经营资产负债业务的统一体,开展全面经营管理审计,就是要在单项审计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其资产负债的结构比例、风险安全状况、盈利增值情况及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商业银行机制下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少琴,刘峰.审计与管理咨询业务:混营抑或分拆?[j];审计研究;2005年02期.

[2]张伟,张孝友,陈云菲.管理咨询业务对我国审计业务的影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卷第1期.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首先,从了解观察管理信息和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重点深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发展,各级行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手段有了改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各种管理风险和经济案件明显下降。但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来看,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管理信息反映迟缓,管理效益和水平仍然很低,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隐患仍大量存在,进一步深化银行内控管理审计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当前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控制审计,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层次,要把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情况作为内控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查出的漏洞和隐患,认真查找根源,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级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观察明确管理行为和经济责任入手,重点深化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效益的好坏。进一步深化开展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是银行改革发展之必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深化认识。过去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期限不明确,履行责任界限不清楚,审计成果利用率低。所以,要从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动态监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严格程序。要认真按照《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等文件要求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办事,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建立审计责任制,确保经济责任管理审计质量。三是丰富内容。过去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经营指标及财务效益,没有把责任审计与银行重要经营决策、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与被审计对象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就是要坚持审计问卷与现场审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查询、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审计处罚与审帮促改等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考评;就是要把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的界定更加明晰客观;就是要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同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经营管理授权和转授权限、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等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切入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要害,从深层次上研究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从而改变过去听多看少、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片面作法。四是明确责任。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慎重、依法办事的原则,明确划清现任与前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要通过上述措施,使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利用。要充分利用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任用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入手,重点深化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全面经营管理审计。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最终体现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上,所以开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必须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效益入手,深入开展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全面经营管理审计。一是要开展资产业务的管理审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中核心和最重要的业务,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进行管理审计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的中心环节。要按照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分散性的经营原则,客观审计评价现金、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担保情况、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完整、增值。二是要开展负债业务的管理审计。负债业务是银行传统的基本业务,它是银行经营活动的起点,也是银行开展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基础和前提。负债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制约着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是维护银行资产流动性供求平衡的手段。开展负债业务管理审计主要是分析负债业务的规模、期限结构与资产业务的对称平衡性,防止银行低估负债,影响财务成果的正确反映。三是要开展所有者权益的管理审计。所有者权益是银行净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开展所有者权益管理审计,就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千方百计组织业务收入,努力控制降低成本费用等支出,最大限度地扩大盈利水平。银行是经营资产负债业务的统一体,开展全面经营管理审计,就是要在单项审计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其资产负债的结构比例、风险安全状况、盈利增值情况及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商业银行机制下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少琴,刘峰.审计与管理咨询业务:混营抑或分拆?[j];审计研究;2005年02期.

[2]张伟,张孝友,陈云菲.管理咨询业务对我国审计业务的影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卷第1期.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执行 审计内容 标准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标准化

1.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是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强化政府责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以及预防和惩治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实施的具体审计监督活动。预算执行审计的主要内容,根据审计署《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指南》,审计内容为: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审计、资金拨付审计、基本支出审计、项目支出审计、非税收入审计、资产管理审计、政府采购、银行账户管理审计等。包括:审查贯彻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财政制度的情况,是否存在自定减收增支政策办法的情况。审查决算收入是否真实、完整、正确。审查决算支出是否真实、合规,使用是否有效。审查收支结转结余是否真实、完整,结转资金是否合法、合规。审查资金活动是否合法,各项往来款项是否合规,及财政存款及开户是否正常、合规。审查决算报表之间数字是否一致,相互关系是否合理。审查决算资料是否完整,决算编报是否符合规定程序等。

2.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标准化

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标准化是指将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进行梳理,建立符合管理部门或单位实际情况,以指标体系的形式将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格式化。通过制定、贯彻和推广应用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标准,促进内容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促进预算管理和会计基础工作的不断加强。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标准化的必要性

1. 克服内部审计机构人员不健全的问题,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配备,由于受编制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到位的情况。当前形势下受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即便是设立了内审机构的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受配备人员审计职业胜任不足的限制,无法扎实有效的独立开支审计工作。部分单位虽然设立的专职的内审人员,但是内审机构不独立,挂靠财务部门或者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因此,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内容的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的解决内审工作开展不足的实际,也可以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的开展。

2. 改善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状况,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其中审计人员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又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主要方面,由于业务素质的差异,就必然出现同样的审计事项,在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面、审计深度的把握上都有所不同,在审计成果及审计质量的表现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内容的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一个方面解决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进一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3. 有利于财务人员及时发现问题,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提高。

从历次预算审计反映的问题来看,许多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并非财务或经办人员有意为之,防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出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标准化指标设置

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标准化指标的设置,可以按照预算管理和核算的要求,以预算管理导向,逐条提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和核算的要求。还可以从历次审计或者财政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反映在预算执行和核算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以问题导向提出指标体系。

1. 预算管理内容导向

预算管理内容导向,是在制定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标准化指标过程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税收管理等有关的各项财经制度,对法规制度中提出明确要求的内容,逐条以指标形式表现。组成预算执行制度要求的目标体系,以帮助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逐条对照要求进行全面审计,防止遗漏。以预算管理内容导向,制定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标准化指标,内容全面,但针对性不强。

2. 预算管理审计问题导向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济责任 审计 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也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壮举,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自身的工作。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不仅在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还在监督企业管理层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较晚,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解决。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者在其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效益等进行监督和审核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审计的基础之上,将审计结果与管理者的责任相联系。可以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具有特定的审计对象,由企业管理者的任期时间作为审计期间,主要审查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同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较多方面,不仅包括一般审计所具有的内容还包括其他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任职期内的管理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计,以此来评价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水平,确定企业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以此为人事部门评价管理者提供依据。并且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够对评价内容提供标准,还能够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

第一,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提高了对企业管理者的考核质量。

第二,增强企业财政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内容,因而能够重点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财政情况。

第三,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自觉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管理人员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公平且客观的审查,使水平较高的管理者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而违反了经济政策的管理者则会得到查处,从而进一步促进管理者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第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进一步查清企业的资产,了解企业的效益,发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二、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管理者任期内企业的财务合法性。企业财务合法性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是否客观、真实且合理,同时财务报告是否完整及合法,以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理且有效。

(2)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主要是指企业的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周转状况,经营状况是否有所改良,资产的完整性如何,企业是否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的状况,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何影响。

(3)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状况。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决策中风险较高的投融资决策、公司经营结构、资本变革以及企业资产重组等对企业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4)企业电力销售管理状况。电力企业的电力销售管理审计主要是指以评价电力销售业务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内容,采取抽查验证的方式,验证电力销售相关信息的状况,为审计提供依据。

三、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一是审计力量较为有限,且与审计任务相矛盾。从总体来看,审计对象较多,但是企业的审计力量较为有限。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定的,并且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审计工作,而审计对象的数量却并不确定,这就导致审计力量不足。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比一般审计有更广泛的内容,还会对被审计的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不够明确。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具有信息、资源、人员及组织等优势,电力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来提升自身的经济责任已经越来越重要。电力企业基本都制定了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的主体并不明确,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三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较难确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是否能够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企业收支的合法性等。但是在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中有一些经济责任难以进行划分。

四是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当前,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并且审计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审计范围内的特定事项,审计的职责并没有对人的审计范围进行规定,并且对人的评价缺乏依据。

四、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1)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是能够真正实现高效和统一的主要基础。可以说,它并不是企业审计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联合组织、纪律监督等部门进行工作协调。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需要企业内部的组织、审计和纪律部门等能够统一分工,共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对象;内容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144-02

随着国家经济和政治改革以及高校规模的发展,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在不断拓展,与之对应的内部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也有很大改变。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内容不甚清楚,工作随意性很大。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伴随高等教育改革,中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进行了扩招或合并,规模越来越大,部分高校出现了腐败现象,职务犯罪现象屡见不鲜,金额越来越大。不少高校领导因为职务犯罪而纷纷落马,凸显出高校领导监管的缺失以及内部审计到位的必要性。权力过大,制约过小,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像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

近年发生在高校那些典型案例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校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存在权钱交易,被查处的涉案金额少则几万元,多则数百上千万元。高校主要党政领导贪污受贿案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2003年3月4日审计署了第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4年4月13日教育部了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9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计审计》。依据国家法律和部门相关法规,高校内部审计的对象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审计,校属单位财政和财务收支审计,建设及修缮工程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专项审计调查。

(一)内部控制审计

1.教学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目的是为了高校教学活动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教学资金的安全完整、教学资源合理有效配置、降低单位教学风险。包括招生、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合作办学、校际交流、助学助教助研管理、证书管理以及教学经费管理等方面。

2.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目的是保证高校遵守科研管理法规制度,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科研资金和知识产权的安全完整,规避高校的科研风险。包括项目合作及调整、基地建设、成果验收及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

3.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目的是保证高校遵守物资采购活动相关法律法规,采购信息的可靠透明、资金的安全完整、物资采购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降低单位物资采购风险。物资采购包括设备、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采购。包括采购计划、采购方式、采购价格、采购合同、合同执行以及经费管理等方面。

4.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房产和设备管理内部控制。房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包括房产的取得与验收、日常管理、处置以及经费管理等方面。

设备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是为了保证学校设备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设备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降低单位设备管理风险,具体包括设备取得与验收、日常管理、处置以及经费管理。

5.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学校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金安全完整且得到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果、降低财务风险、保证学校遵守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具体包括预算、收入、支出、分配、投资、筹资以及货币资金等方面。

(二)校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审计

预算,是指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每年应对校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预算执行与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

1.预算执行审计。预算执行审计是在预算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对预算管理、收入预算执行、支出预算执行等进行的审查和评价。预算管理审计是对预算的编制原则、编制程序、编制方法、预算调整、经济责任制等相关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收入预算执行审计是对收入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支出预算执行审计是对支出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主要审查支出项目是否真实和合法、支出标准是否合规、专项经费是否专款专用、支出核算是否正确等。

2.决算审计。决算审计是对决算报表及其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决算报表审计是对决算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主要包括报表存在不合法项目的风险,收入和支出中存在不真实项目的风险,支出标准不合规定的风险,专项经费未专款专用的风险,支出核算不正确的风险等。

(三)校属单位财政和财务收支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对校属企业、校内二级财务核算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包括下列内容:执行国家及学校各项财政政策、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情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分配或者支出、结余的管理情况及其合法性、真实性;国有资产的使用及管理情况以及资金使用绩效情况等。

(四)建设、修缮工程项目审计

1.投资立项阶段。投资立项阶段主要是对可行性研究进行审查与评价。审计机构必须参与项目立项的分析和论证,包括资金来源和资金承受能力,拟建项目选址以及环境评估,建设规模和建设功能是否符合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审查项目申请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真实性,项目建成后的效益分析是否客观,预算是否准确,建设标准是否过高而导致浪费或者估算偏低导致工程质量问题,工程内容是否完整,资金筹措及结算付款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因资金不到位而导致工程建设存在风险的可能。

2.勘察设计阶段。勘察设计阶段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工程勘察的审查与评价以及勘察合同的审查与评价。对工程勘察的审查主要审计委托勘察的范围是否和批准的项目申请报告一致;勘察单位是否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取,招标方式是否公开透明,招投标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存在串标现象;招标文件是否合法和完整、表述是否准确恰当;中标单位有无资质,是否存在借其他勘察单位名义投标的情况。充分审查和评估勘察单位的选择而可能导致的委托风险。勘察合同主要审查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以及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合同签订的内容是否和招标文件的需求相一致;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是否做出明确规定;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合同收费是否与中标报价一致,支付方式是否妥当;有无明确规定违约责任条款。

3.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征地、拆迁等的审查与评价;招投标的审查与评价;合同的审查与评价。有的高校基建项目会涉及到征地和拆迁,而征地和拆迁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有可能涉及到很多的利益,征地和拆迁必须在施工以前彻底落实,要审查这个环境是否存在违规现象,是否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招投标的审查主要是审计招投标的程序是否合法、完整,选中的施工单位的资历有无问题。合同的审查主要包括工程内容和建设工期是否和招标文件一致,付款方式是否合理,对建设单位的违约责任是否明确。

4.施工阶段。施工阶段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工程是否如期进行,进度是否和合同相一致,工程材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设计变更是否合法合规,工程进度款支付的是否和合同一致。这一阶段可能仅凭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和技能难以达到审计的目标,所以需要外部审计专业人士的配合。

5.竣工阶段。竣工阶段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验收程序的审查,工程结算款项的审查,合同履行、变更和终止的审查,工程竣工财务决算的审查。

(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按照相关规定,高校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期届满或离任需要请外部审计,而校内单位或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期届满或离任需要内部审计。校内单位或部门主要负责人离任包括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退、退休以及在同一岗位任期满两届而没有发生岗位变动等情况。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高校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高校院、系、所、中心等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附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等。

(六)专项审计调查

高校不仅要做全面审计,同时必须进行专项审计,即对某个具体项目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应每年制定专项审计调查计划,对学校和所属单位的财政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项,组织或进行专项审计调查,而且必须要有详细的调查方案。

三、结语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审计越需要,高校内部审计的对象与审计内容越来越宽泛,高校内部审计应该包括所有的经济业务,但现实的情况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必须突出重点,重点领域实行重点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清楚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才能进行有效率的审计工作。必须对高校内部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进行明确和规范,只有这样审计人员的工作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Z].2009.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34-02

关键词:管理效益审计 内容 方法

一、管理效益审计的内容

管理效益审计着眼于对被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以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更加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环节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的高效和节能性;采购、销售及提供劳务环节的真实完整性;成本费用控制、投资计划管理环节的效果性;环保、安全生产环节的合法性;人力、装备资源配置环节的合理性等。管理效益审计一般应开展以下四方面的具体审计:

(一)计划管理效益审计。通过对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计划的审查分析,发现计划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找出改进计划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评价企业计划管理职能的发挥程度。主要内容包括:(1)中长期发展规划审计。是否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制定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战略发展目标是否科学和可行;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地区经济发展布局要求;是否符合本企业发展定位;战略发展目标是否按计划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2)短期计划审计。是否编制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编制依据是否充分;经营计划是否科学、可行;有无计划定得过高无法完成或定得过低影响效益的问题;经营计划是否严格执行;是否严格考核。

(二)决策管理效益审计。审查企业的决策过程和决策效果;评价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益性。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制定科学的决策程序;是否遵守“三重一大”的决策原则;决策方法是否科学和恰当;决策结果是否正确以及重大决策事项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是否充分考虑了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后续管理是否到位;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存在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问题;有无对外投资形成的损失;有无因担保负连带责任造成的损失;有无到期未收回或无法收回的出借资金;有无固定资产投资等未达到预期效果现象;有无股权转让或闲置资产处置价格明显偏低,造成国有资产或其他资产流失等情况。

(三)控制管理效益审计。重点开展内部控制的审查评价,主要审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等情况,评价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层是否重视并参与内部控制工作;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是否建立风险数据库以及风险管理机制;业务处理程序设置及职责分工是否符合内部牵制原则;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有无盲点、缺陷和缺失;业务流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经济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是否到位;执行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四)组织管理效益审计。通过对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的审查,评价其管理绩效。

1.商品或物资供应管理审计。一是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内容包括:采购部门分工是否能够起到相互牵制和监督的作用;所有的业务是否经过审批;采购业务的各项记录和原始凭证是否健全、完整。二是采购计划审计。主要内容包括:采购计划的品种、规格和质量是否与生产计划需要相一致;采购计划需要量是否与生产、经营规模相平衡;是否存在无计划采购、后补计划等程序倒置问题;采购是否及时;有无采购不及时影响生产经营的情况。三是采购合同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有无所采购的实物、规格、数量不符合采购计划的情况;合同价格是否合理、有无价格明显偏高现象等。四是采购量审计。主要内容包括:大宗商品采购量的计算是否准确;是否符合最佳经济订货量法等。五是采购方式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有无未实行集中采购导致采购价格明显偏高现象;是否向生产企业直接采购,有无通过商采购价格明显偏高或供货不及时影响生产经营的现象;有无符合招标条件未招标情况;是否计算招标订货率、网上采购率、直接采购率等并评价采购效益。六是采购费用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是否运用“采购费用率”考核;是否将实际的采购费用率与上期采购费用率、计划采购费用率、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是否经常分析变化趋势,找到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七是仓储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实行储备定额管理;最高储备定额、经常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的制定是否先进合理;有无储备定额过低或过高影响生产经营或浪费资金的现象。八是存货管理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建立验收入库、发放、保管、盘点、安全保卫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有无利用存货调节利润的情况;是否定期对存货进行抽盘;有无长期在途商品、账外存货、盘盈、盘亏、积压情况等。

2.生产管理审计。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运营与管理各环节是否严格按制度执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检测制度以及实际执行情况;有无因生产过程中质量把关不严,造成次品、废品率不正常情况并计算损失;安全环保资金投入是否到位,是否专款专用,是否能满足治理需要,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存在影响生产运行的安全环保因素;有无安全环保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情况。

3.销售管理审计。包括:企业是否对产品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是否以销定产或以销定进;有无产销、进销不对路导致大量产品积压并计算损失;是否严格执行销售定价程序;销售资金是否及时回笼;有无截留、转移、隐瞒收入及账外资金等问题。

4.财务管理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实行预算管理;有无预算外资金;预算执行是否到位;是否建立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资金管理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现金及其他货币资金是否账实相符,有无筹资过少影响生产经营或筹资过多导致资金浪费而增加财务费用情况;是否建立健全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了合理的成本费用开支定额或标准;成本开支界限和开支范围划分是否清楚,有无违反“八项规定”的支出;对主要成本费用指标与企业历史水平、计划或考核水平、同类型企业平均值或先进企业是否存在差距;审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开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财务费用支出是否合理。

5.设备、设施管理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制定设备、设施管理规范;有无不按规范操作而导致重大事故给企业造成损失情况;是否建立设备、设施运行档案;有无未按规定进行检修或延期服役而引起事故发生的情况;设备、设施是否得到合理利用;有无利用率低和长期闲置不用的设备。

二、管理效益审计的方法

管理效益审计不仅要运用常规的审计方法,而且还要根据实际创新审计方法。(1)价值量化法。可用来计算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或计算由于某项决策得当而避免的损失等。(2)因果分析法与果因倒推分析法。一般来说在没有审计线索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因果分析法”;如果掌握了审计线索,可以考虑采用“果因倒推分析法”。(3)实物观察与计量审计法。即通过实物的现场观察与实际计量的手段,来核实资产账面记录的真实性、存在性和准确性。生产经营运行管理、存货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多用此方法。(4)调查表法。是管理效益审计收集审计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设计调查表时应注意必要性、可行性、准确性和艺术性。调查表可以发给相关人员,也可以发给全体职工,填表人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填表时可以由审计人员现场填写,也可由被调查人填写。(5)流程图法。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联系和管理工作程序。内部控制测试多用此方法。(6)访谈法。主要用于了解企业管理状况从而发现问题,访谈中要善于根据捕捉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思路,根据访谈内容确定审计重点,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7)经济技术指标对比法。将企业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国际国内同行业优秀企业进行对比和排序,对存在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评价企业管理水平,直观、快速地反映企业管理水平。(8)分析性复核。审计人员利用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面对审计客体提供的各种资料载体,进行合理的推断、验证、计算,以及运用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尺度进行衡量,进一步核实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得出审计结论,揭示问题存在的真正根源。

三、建立管理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管理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种:(1)定性评价标准,指评价管理效益合理性的标准。一般包括国家方针、政策、法律以及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定,地方或主管部门的法规,其他规章制度。(2)定量评价标准。是指衡量企业管理效益高低优劣的标准,通常表现为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一般包括部门和单位自行制定的计划、预算、定额、合同;企业历史水平、行业水平、国际水平;其他理论依据等。对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进行审计时,可依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等指标进行评价。一般可以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指标的计算,从纵向和横向进行对标分析,来评价企业管理效益情况,找出差距,明确企业改进目标。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管理效益审计 内容 方法 程序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79-02

“向管理要效益”――这是国内诸多企业喊得最响、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企业能够通过不断加强管理,提高运作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个经济活动的中心目标。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逐步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的同时,也导致了成本和风险的同步上升。这一现象促使企业增加了对各种经济活动加强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对内部审计的依赖性,这就为管理效益审计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极大的业务拓展空间。由此而产生的管理效益审计,不仅是内部审计监督与企业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需要。管理效益审计的产生标志着对传统财务审计传承之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使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并与传统审计构成了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的现代审计体系。

一、管理效益审计的概念

管理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的新型审计,它在审计的目的、职能、内容、方法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审计的范围。因此,如何准确把握管理效益审计的概念,是开展此类审计项目的基本条件。

管理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采用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管理活动、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率性、效果性、效益性,以及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和报告,并对照一定的内容和标准来评定企业管理现状、效益实现程度以及存在的潜力,通过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管理效益审计的执行主体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它的客体,从具体对象上讲,包括各种经济资料、管理资料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管理效益审计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适用于包含企业计划、生产、销售、财务、投资等在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及被审计单位所有管理部门的管理过程及其结果。

二、管理效益审计的特点

1、审计内容的全面性。影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包括生产、组织、财务、技术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管理效益审计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上述所有方面和层次。但是,管理效益审计内容的全面性并不意味着在审计时必须面面俱到,而是要重点突出,综合运用审计知识,有所侧重的进行深入审计。

2、审计对象的广泛性。管理效益审计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经济效益,就可以进行管理效益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也可以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项业务等。

3、审计手段的多样性。由于管理效益审计的对象非常广泛、内容比较全面,因此,在审计手段上除了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要综合运用其它方法。如:咨询、座谈、研究案例、数据分析、项目评估,以及内部控制测试、与被审计单位反复沟通等。

4、审计意见的建设性。管理效益审计的目的和作用是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帮助其挖掘经济效益的潜力。管理效益审计从审前调查、现场查证、资料分析、审计报告等每一个阶段,都要始终突出一个中心,就是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三、管理效益审计的方法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如果缺乏有效可行的审计方法,就会缘木求鱼,既达不到预期审计效果,又加大了管理效益审计的风险。由于管理效益审计涵盖企业业务活动、管理活动、资源利用、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也不相同。本文将管理效益审计方法主要划分为传统审计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图表审计方法以及其他审计方法,准确选择或交叉运用这几种方法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传统审计方法。开展管理效益审计,要借鉴和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因为传统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是管理效益审计的基础,凡是传统审计中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也同样可以运用,如审阅法、核对法、抽查法、盘查法、观察法、分析性复核等。对传统审计方法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2、数据分析方法。(1)指标分析方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经常运用指标分析方法,通过使用各种财务指标如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或利用统计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经营成果进行数量上的计算和分析,进行严密的数学推断之后,对企业的效益实现程度和业务经营成果予以评价。(2)数据比较方法。数据比较方法是管理效益审计中广泛运用的一种事后审计方法。它以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的实际成果作为基础,运用各种现实的数据和资料,通过与前期水平、平均水平、计划水平等层次的比较,以检查分析企业计划的执行情况、实现效益情况。(3)金额计算方法。金额计算方法是将企业在管理活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得与失予以数字化,用货币金额来表述的一种方法,俗称“算账”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运用此方法,可使企业清晰认识到通过加强管理,得以提高经济效益的明显效果。

3、图表审计方法。(1)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事项的相关要求,事先拟定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出必要、科学、准确的调查表格,发给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予以征求意见的一种方法。无论审前调查,还是现场查证,这是管理效益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重要且经常运用的方法。(2)流程程图法。流程图法是指用图形来描述企业某项业务处理过程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将业务活动和相关记录的产生过程、数据或信息传递、检查和保存结果及其相互关系,用图解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的一种图解方法。比如AIS审计查证信息系统中,可将某项业务的实施过程运用抓屏、截图的形式表达显示出来。(3)系统图法。系统图法是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组织机构、管理机构、业务部门以图表形式表现出来。以反映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运行情况的一种方法。

4、其它审计方法。(1)可行性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经营决策,如引进设备、新建、扩建工程等进行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分析。(2)计算评分法。评分法是将企业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部分,根据制定的各部分评分标准,分别评定分数并计算总分,据此对管理活动优劣程度作出审计评价。(3)审计调查法。审计

调查法是指根据管理效益审计内容和目的,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向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询问、调查、确认,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出具评价结果的一种方法。

为了满足和达到管理效益审计的要求,在运用审计方法时,可以根据查证内容,灵活选择,既可以使用上述方法中的某一种,也可以多种方法并用;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查证方法。

四、开展管理效益审计的程序

管理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程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在传统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初评试审和审后回访两个环节。开展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的程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调查阶段――精心准备、周密部署。初步调查是管理效益审计的第一步。其主要内容是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收集与被审计事项相关的管理文档、经济资料、财务数据等资料。在初步调查阶段,也可采取面谈、座谈等方式,通过与谈话对象的交流,收集、捕捉与审计项目相关的信息。之后,认真分析所收集资料。争取对被审计事项有较深了解。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审计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步骤、审计人员和审计时间等。

2、初评试审阶段――打好基础、确定重点。试审阶段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对被审单位的管理、效益状况进行审查,以初步确证其管理水平和效益高低,继而找出薄弱环节及其症结所在,为关键的实施审计步骤作好准备。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事项的内控情况进行审查,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做深入而全面的交流和探讨,为下一步实施审计阶段明确方向和确定重点。

3、实施审计阶段――仔细查证、有的放矢。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完成上述任务后,按照审计工作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查证,确保审实、审透、审准。之后,根据收集的有关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该阶段是管理效益审计的核心所在。需要强调的是,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试审阶段发现的管理薄弱环节、效益失控点进行重点查证,对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采取扩大测试范围、改变审计方法等措施,进一步收集审计证据,以形成有分量、有说服力、针对性强的审计工作底稿。

4、总结回访阶段――作出结论、督促整改。这一阶段是管理效益审计的一个关键环节,审计成果集中体现在该阶段。首先,在对审计工作底稿做认真核实的基础上,运用管理效益审计方法,选择审计标准,用审计人员丰富的职业判断,对管理效益审计事项的审计内容进行评判,并作出审计结论,出具管理效益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效益情况,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其次。要做好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交流、座谈工作,针对查证问题,说明产生的原因,促使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意见,做好下一步的整改工作。最后,审计人员还要注意做好回访工作,积极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运用恰当可行的管理方法,达到通过审计促管理、搞好管理促效益的目的。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就是要发现企业的“疾患”之处,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督促企业及时进行改进,促进企业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因此,内部审计应顺应形势,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调整审计工作思路,创新审计理念,积极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努力推进和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2篇

    一、开工前跟踪审计

    工程开工前,内审机构可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对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施工设计、招投标及合同签署等内容进行审核,重点评价工程项目工作的内部流程设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是否完整、有效等。

    (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基建规章制度越是健全完善,工作流程越是完整有效、岗位职责越是明确合理,工程质量控制、造价控制、进度控制越是有保障。内审机构首先要审查基建内控制度的健全完整性,以及审查工作流程的完整性有效性。健全有效的基建制度为基建各部门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管理作用提供保障。

    (二)建设程序审计

    建设程序是国家对建设项目的重要管理控制流程制度,是国家对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领域的制度,保证建设行为的合法性,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为按期、保质完成项目做好基础保障工作。建设程序的合规合法也是国家审计及社会审计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是以服务工程为目的,也应该关注建设程序。建设程序审计重点包括以下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及设计图审核等文件是否齐全。

    (三)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审计

    资金安全也是跟踪审计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审查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建立,资金使用、拨付的审批和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合理、是否专户存储,是否能满足项目建设当年应完成工作量的需要。

    (四)招投标审计

    基建项目招投标管理情况是政府各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也是确定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的依据之一。为顺利通过最终工程造价决算审核,内审机构开展招投标审计可重点督促完善招投标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等方面。

    内审机构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核招标方式是否合规,招标程序包括资格预审、招标方式、开标、评标等过程是否合法、合规;评标结果是否按项目隶属关系报各主管部门备案;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内容是否与投标书承诺内容一致,检查投标保证金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招标机构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标底编制单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检查投标保证金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等。

    (五)合同审计

    有效的合同管理可减少和消除企业管理和经营风险,内审机构可重点关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过程及合同管理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流程。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制度与流程的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中标条件相符;合同的执行及变更情况;合同管理情况的审计主要审计管理制度、管理台账、管理机构是否完善。

    二、施工过程中跟踪审计

    为实现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管理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内审机构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进行审核能起到控制与促进工程管理的作用。

    (一)造价控制审计

    工程造价主要由合同、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等决定,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审查合同执行情况及工程中间量变更的管理及控制流程是否有效。内审机构主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进度款拨付、材料价款及其现场变更签证等内容进行监督控制。

    1.工程进度款拨付的审查。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首先审查工程进度款拨付的工作流程是否有效,是否能达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逐级制衡、控制造价的目标。

    2.材料价款审查。材料价格确定要根据合同条款进行区分。材料若为建设方自行购买,则要对材料购买各环节内部控制的严密性进行审查。如果合同为统包价,材料价格跟踪审计主要以材料选择是否与合同承诺一致予以确定。

    3.变更签证的确定。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内审机构要审查是否有明确的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流程。其次,审查根据变更的提出方是否有相应的控制流程,同时,审查控制流程中工程现场监督和工程量的核实工作有控制环节及控制措施。变更签证单的内容决定了签证流程的不同,只有发挥监理、造价咨询机构监督、鉴证职能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

    (二)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审计

    工程质量审计是跟踪审计最重要的环节,是“免疫系统”功能最好的诠释。首先审查工程质量管理是否完善,参建方有否有控制质量的有效措施,管理流程是否健全有效。内审部门主要审查工程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环节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审核质量控制措施、进度控制措施是否真实有效,重点审查和评价设备材料验收是否合格、中间环节验收、隐蔽工程验收的质量控制措施落实是否有效。

    三、工程竣工后跟踪审计

    工程竣工验收后,此阶段内审机构要严把审核质量控制关,重点关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是否有效履行职责。审计首先要查看工程结算流程是否合理有效,就争议费用是否存在有效的沟通机制,其次要对施工方提请竣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查。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管理审计 制约因素 受托责任

一、引言

理解管理审计首先要明白受托责任的含义。杨时展(1992)教授认为:受托责任是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或人,受托人或人接受托付后应承担的所托付责任。既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关系,又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关系,更是一种支配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思想。王光远教授 (2004)认为,一般受托责任关系涉及两个当事人。一个是委托人(Principal或the accountee);另一个是受托人 (The accountor)或人(Agent)。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但所托付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受托责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随着民智的开发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由于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受托的财务责任及受托管理责任等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管理审计就是对受托管理责任进行审计和鉴证。管理审计是审计体系中的重要子系统,在美国管理协会对管理审计实质和管理审计师职责所作的明确规定中将其定义为“一种系统地检查、分析和评价整体管理业绩的程序和方法,是相对于财务审计的新型的审计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从1932年英国管理专家、工业顾问罗斯(T.G.Ross)关于管理审计第一部著作《管理审计》(The Management Audit )问世以来,特别是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等职业力量参与推动以来,该学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以委托责任为出发点的起点理论体系,也形成了以阿伦·塞尔(Allan J.Sayle)、多姆布劳尔(D.Dombrower)、贾纳斯·桑托基(Janusz Santocki)、巴克利(J.W.Buckley)等为代表的内向型管理审计理论体系、以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 Martindll)、约翰·伯顿利奥·赫伯特、科琳·诺加德(Corine T.Norgaard)、查尔斯·史密斯(Charles H. Smith)、拉尼尔(R. W. Lanier)为代表的外向型管理审计和以罗伯特·霍华德·法勒(Rober Howard Farrart)、友杉方正、池口庆一、仓桥宏、久保田晃、松田修一等为代表的综合审计等三大理论派别。由于发展历史较短,而且受以降低成本为宗旨的传统审计概念的束缚,到目前为止,管理审计还没有完全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转换过程,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甚至于相应的理论概念框架尚未构建完善。学科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审计与评价标准、审计方法等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更为欠缺。从委托关系下的企业组织管理者角度看,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环境和经营模式、经营观念的不断改变,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决策所涉及的要素有:实施判断、决定正确决策的过程、从诸多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然后评价成功的可能性。被视为最高管理行动的决策,实际上就是要决定组织的整个过程。其中获得可信赖的信息是实施科学决策的第一要求。因此,对组织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了解和掌握是必要的。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并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管理者就会找到降低成本核算和增加价值的方法。而判断与诊断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或管理效果好坏的手段就是管理审计,因此,管理审计已正在变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研究新经济形势下的管理审计理论体系、完善管理审计内容和方法体系,正好对应于新经济形势下的审计创新。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已变成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的定位已由原来的监督变成为“管理+效益”。从国家审计的角度看,特别是我国这样行政型的国家审计模式来讲,经济效益的审计和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但由于“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少,实践较薄弱,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管理审计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以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起步探索阶段,60年代以后的发展完善阶段。由于其发展历程短,学科体系构架不完善、理论体系不成熟,管理审计诸多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进行。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术界和职业界对管理审计概念的认识分歧较大。管理审计的概念有三种定义方式:对管理的审计(Audit of management);管理进而审计(Audit for management);双重目的审计(Dual purpose audit)。北美卡莱纳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教授理查德·莱文博士(Richard I.Levin)、约翰·凯里、阿瑟·威特等将其视为为管理进行的审计。而马丁德尔、邱吉尔博士和西尔特博士则认为: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组织的信息系统、管理程序实施独立的检查,著名的会计大师科勒(E.L.Kohler)在其撰写的《会计师词典》中认可这一观点,指出“管理审计系统指导由外部人员对管理业绩所作出的评估”。如何将上述两种观点合二为一形成一种综合的管理审计,是学术界近年来探讨的问题。法勒将此称为“综合管理审计”(Integrated management audit)。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管理审计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探索、分析和思维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具体为管理审计界定的概念有:业务审计(Operational audit)、业绩审计(Performance audit)、经济业绩审计(Economic performance audit)等20余种。(2)管理审计的发展推动力研究。美国的戴尔·弗莱德(Dale L. Flesher)和斯图尔特·西沃特(Stewart Siewert)教授认为,推动管理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有三股力量:政府审计、管理职业界和内部审计,就美国而言,这三股力量是:科尔曼·安德鲁斯(T. Coleman Andrews)领导下的政府审计总署(GAO);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 Martindll)领导下的美国管理协会(AMA);J.B舍斯顿(John B.Thurston)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日本的松田修一教授认为,推动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力量有三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宴请委员会。总的来说,强调四个方面的推动力:管理职业界、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3)管理审计理论的发展研究。管理审计根源在于受托经济责任,按照审计与受托责任的关系,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是受托管理责任或结果性受托责任。同时,依据审计主体的不同,管理审计被划分为内向型管理审计、外向型管理审计和综合审计。威廉·伦纳德、威廉·坎普菲尔德、阿伦·塞尔、贾纳斯·桑托基等人认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帮助管理当局更好地履行管理责任为目的的审计,其职能是咨询性、建设性的而不是执行性的,并且是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外向型管理审计的主张者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 Martindll)、尼尔·邱吉尔德、西尔特、会计大师约翰·伯顿等学者则认为管理审计应由外部的注册会计师执行、以维护股东、债权人的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独立管理鉴证审计、独立管理评价审计、管理陈述审计、管理业绩审计的代名词。其审计对象在于管理业绩,职能首先是鉴证、其次是建设;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第三者CPA。综合审计中的综合包括了两重含义:审计主体的综合性,既可以是组织外部的CPA,又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审计内容的综合性,既应鉴证与受托相关的财务信息,又应鉴证与管理相关的业务信息。(4)管理审计的内容框架研究。内向型审计学派认为管理审计是协助受托人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的工作,其审计内容的构建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二是审查组织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第三个观点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认为管理审计的内容既包括对组织控制制度的审计又包括对业务活动的审计,即以审查各职能部门和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及有效性为重点。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评价组织机构的有效性;评价管理当局确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的过程与程序;评价计划与控制方面管理制度的适当性;评价管理技术、评价员工的技术能力、根据一体化的沟通系统要求,评价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外向管理审计者认为管理审计的宗旨是就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鉴证。内容体系构建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对公司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活动发表意见;二是对公司年报中的管理陈述发表意见。主要的审计内容应包括:组织管理的经济功能分析、企业结构的分析和评价、企业收益真实性的综合分析、为股东进行的专题调查项目、对企业研究和发展的分析、提供董事会的有关分析资料、检查财务政策落实情况、分析研究企业生产效益、进行销售趋势分析、对企业进行总体分析。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认为:管理审计一方面进行财务检查(Financial Review)、一方面检查组织定业务的经济性和效率性(Economy and Efficiency Review),即“2E”审计(埃尔斯沃思·莫尔斯(Ellesworth Morse))。70年代,“2E”审计发展为“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项目效果性的审计(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Review)。到1989年,加拿大的丹尼斯·普瑞斯波尔指出,在综合审计中,除了“3E”以外,还应进行企业的环保性审计(Environment Audit)和政府的公平性审计(Equity Audits),从此,管理审计变成为“5E”审计。(6)管理审计的制约因素分析研究。贾纳斯·桑托基1982年通过调查,发现制约内向管理审计开展的八个因素为(按程度排序):未能清楚地定义和理解管理审计的范围、缺乏客观公认的计量标准来评价管理业绩、管理审计范围不包括在财务会计系统之内、缺乏称职的审计师来履行和报告这种审计、担心履行管理审计会抑制管理积极性、缺乏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和管理审计程序、担心扩大企业组织的决策责任和控制责任、现存管理控制制度和决策工作运行良好,因而管理审计是不必要的创新。(7)管理审计方法研究。管理审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审计准则、审计和审计方法的研究严重滞后。除早期管理审计的鼻祖罗斯建议的“访谈式调查表”(Interview type of questionnaires)、“访谈式证据”(Interview evidence)、“业务控制检查”、一体化审计法(Integrated audit approach)、早期CPA使用的宏观法(Macro approach)、后来的事前审计(Proactive auditing)等CPA审计方法外,也有一些学者利用少量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管理审计方法的探讨,如瑞典国家审计局(NAB)的审计准则中使用了“效果性”审计,其中采用三种系统审计方法:广泛的“结构分析方法(Broad-range Agency analyses)、职能导向审计分析(Function—oriented analyses)、系统导向分析(System- oriented analyses);英国特许公营财务会计协会(CIPFA)在《公共政府中的成本减低》公告中,提出了类似于业绩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的新词---成本减低,分析方法有两种:实用法(Pragmatic approach),即建立一个能消除和降低耗费的自动化系统、系统法(Systematic approach),即将预算和预算控制引进目标制定过程的系统方法。McConnell,John H 在《Auditing your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 a step-by-step guide》(2001)中,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中的计算杠杆系数法。目前管理审计的标准与方法探讨很少,特别是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新经营模式的管理审计方法几乎没有。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和审计职业界对管理审计的研究仅有十几年的时间,研究成果不多,大多数的探讨还仅仅停留在管理审计必要性的探讨阶段。除此之外,少量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管理审计的概念、构架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建立管理审计的标准等方面。娄尔行主编的教科书《审计学概论》中认为:审计的发展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财务审计;第二层为作业审计;第三层为管理审计。李天民认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审计相应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如管理审计”。归润章、王文彬、羡绪门及杨树芝等均写过专门的文章,对管理审计的概念和内容等基本理论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王光远(1996)在《管理审计理论》中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了管理审计的发展沿革和理论构架,是关于管理审计全面发展历史的展现。同时,作者还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关于管理审计研究的学术论文,探讨了外向型、内向型管理审计的特征,管理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受托责任由财务责任向管理责任转移的结果,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等各种理论问题,对我国的管理审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没灭的贡献。邵贤弟(1997)在《论管理审计在中国的发展契机》中阐述了市场经济环境的建立,为管理审计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该作者还在其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关于管理审计相关理论探讨文章。贺松泉、陈作习、宋常、石德胜等学者在各种学术期刊上,探讨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管理审计在企业集团的发展、管理审计在我国的发展模式、管理审计是企业管理目标评价的主要标准等多个方面的理论问题。近年来,特别多的讨论了管理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关系等命题。程新生(1998)在《管理审计目标评价》文中探讨了管理审计的目标演变,提出管理审计的具体目标应为:有效性、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郑石桥(2001)研究包括:企业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结构及建立模式,战略管理、治理结构、企业组织形式、财务与非财务模式等企业整体管理业绩评价标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供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系统管理等系统管理责任评价标准;岗位责任评价标准等的制定与评价内容。祁怀锦(2001年)指出受托责任的发展是内向型管理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有效评价受托责任,有效制衡委托人(所有人)与受托人(经营人)的利益,管理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实(2002)探讨了审计理论中的分支理论——企业内部审计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念体系、假设体系、目标体系、控制体系等。时现(2003)提出: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内部审计应该是以针对公司治理的命题。从公司治理审计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内部审计,并进行了两者的融合性探讨,进行了内部治理审计的概念定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公司治理审计的理论框架、功能及逻辑路线分析,并以案例的方式分别讨论了公司治理审计中的各项主要内容。朱荣恩 (2003)指出,内向型管理审计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企业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蔡春 (2004)还指出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重点,对国有企业管理当局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审查,不仅要求公共资金依法使用,而且要求具有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徐华光、李兰翔(2007年)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向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风向标。并从管理的传统职能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内向型符理审计的内容体系,与管理的职能相对应,包括战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徐华光、李兰翔(2007年)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向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风向标。并从管理的传统职能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内容体系,与管理的职能相对应,包括战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耿建新、续芹、李跃然(2006年),廖洪、邹冉(2006年)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开展概况,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及隶属情况对开展管理审计的影响。都新英(2006年),汪福生、焦健(2007年),李惠蓉(2008年)主要分析了我国内向型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实施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制约因素、风险的形成以及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发展机制和对策等。

三、结论及展望

管理审计作为一个新创建学科,未来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值得关注和努力:(1)我国企业界对管理审计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形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和收集我国企业界对管理审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管理审计在企业中的执行主体和运作模式的研究。本部分的研究成果将作为项目后续研究的支撑和准备。(2)我国企业管理审计基本理论构架研究。根据管理审计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的特点,进行管理审计(特别是企业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构架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营活动特点,利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基本准则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等基本理论构架研究。(3)我国企业管理审计的基本内容构架研究。根据现代经济贸易全球化、国际化、社会资源共享化、经营组织虚拟化等新的企业运作环境和模式,运用理论分析法、AHP法、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现代数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审计内容体系构架研究。(4)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审计评价手段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上市公司伯公开披露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公司的管理审计评价模式探讨。(5)企业管理审计方法体系探讨。在众多的企业管理审计内容体系中,本项目以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组织构架、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虚拟运作模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出发点,进行企业管理审计的方法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祁怀锦:《论国有企业管理审计》,《审计研究》2001年第2期。

[2]程新生:《管理审计目标评析》,《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1期。

[3]宋常:《管理审计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审计研究》2002年第6期。

[4]张立民:《审计制建设的理论依据——从”受托经济责任论”到契约经济学》,《审计研究》2002年第5期。

[5]郑石桥:《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 启示及建议

2003年7月1日,审计署颁布实施《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对今后五年的审计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今后五年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这一目标符合国际审计发展潮流和趋势,符合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实际,是完全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澳大利亚是世界开展现代审计的主流国家之一,学习借鉴澳大利亚国家审计在绩效审计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在审计工作中贯彻落实规划,加强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法律定位十分明确

1997年,澳大利亚颁布实施《审计长法1997》,取代了《审计长法1901》,对澳大利亚审计署开展的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审计长法1997》第二章名词定义和违法处理原则规定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一个单位或个人管理活动的任何方面进行的检查活动;第四章审计长的主要作用和权力的第二部分中,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对审计长开展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绩效审计的有关事项做了原则规定,审计长可以在任何时间组织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根据有关部长、财政部长和议会公共会计与审计联合委员会的要求可对政府企业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第十八条则就综合绩效审计做出了原则规定,审计长可在任何时间组织对所有或部分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的内部管理的特定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门、单位。这些条款中同时规定绩效审计报告在审计完成后需及时提交议会。由于澳大利亚审计长法将审计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种类型,并对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审计署全面履行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职责,促进了绩效审计在澳大利亚的发展,也使绩效审计在澳大利亚公共管理过程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澳大利亚审计法律将绩效审计定位为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只有在议会或相关政府部门特别要求时才会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审计。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应能做到经济、效率和效果,政府机关不能代替市场来评判企业的效益问题,因此,澳大利亚等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府审计机关对于绩效审计范围的界定,基本都将绩效审计局限于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的审计,不包括或很少涉及企业的效益评价问题。如果把绩效审计的范围扩展到企业效益的评价问题,势必会脱离绩效审计的本质。

我国审计法中仅在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未将审计明确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对具体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范围等未作明确规定。长期以来,我国国家审计在审计实践中,财务收支审计除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外,工作实践中已经做了许多涉及绩效审计方面的内容和工作,但并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来安排。在财务审计过程中顺带关注经营管理和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财务审计报告中顺带提及绩效评价和管理建议。近年来,审计署和一些地方审计机关才明确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中安排绩效审计项目,如2004年审计署组织的政府外债铁路项目设备效益审计。这种情况就造成了绩效审计法律定位不清、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审计法律中对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明确定位的经验,我国在修订审计法时,应明确将我国国家审计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类,并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应对部门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为绩效审计提供相关数据真实、合法的基础;应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明确规定绩效审计目标、内容、范围、标准、方法,明确审计机关重点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同时应规定绩效审计的范围可以是部门、单位管理活动的任何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我国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关审计指南。审计理论界也应重点加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工作。

二、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内涵十分明确

根据《审计长法1997》和公认审计实务准则,澳大利亚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独立、公正、系统地对一个单位管理运行情况的检查,以评价管理活动是否做到经济、效率、效果,内部管理程序是否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并提出管理建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成了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也构成了绩效审计的核心内涵。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支出是否节约。经济性审计主要是审查和评价投入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是否得到经济合理的利用。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效果性审计主要审查某一项目的计划、方案的执行结果。效益审计的主要目标就是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上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实现程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在我国审计实务工作中,由于将此种审计称为经济效益审计,许多审计人员依效益审计的名称,片面地认为效益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的检查评价活动,未能认识到绩效审计还包括对效率和效果的评价,认识上的混乱带来工作上的盲目,往往在绩效审计实践中着重于对经济效益的评价,未能全面地开展绩效审计。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应在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中对绩效审计的内涵做出明确规定,明确绩效审计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要素,全面进行绩效审计探索和实践。

三、澳大利亚绩效审计可分为一般绩效审计和综合绩效审计两种类型

澳大利亚审计署绩效审计按实施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般绩效审计和综合绩效审计。

一般绩效审计检查一个政府部门、单位在资源的使用、信息系统、业绩评价、控制系统等方面情况并评价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因为政府部门大小不一,复杂多样,一般绩效审计会选择一个部门、单位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审计。通常这种选择应能保证审计人员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情况形成审计意见。综合绩效审计,即多部门绩效审计,是对多个政府部门的相同或相似的事项或活动进行审计,在主题选择上应能促进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在审计资源可以保证的情况下合理履盖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为促进提高管理水平,绩效审计中经常形成一些可操作的范本,编发为《优化实务指南》分发政府各部门、单位。

澳大利亚审计署对一个单位内部管理某个方面进行的绩效审计与五年规划提出的效益审计要求是相似的,对不同单位的同一问题进行的绩效审计与规划提出的专项审计调查则是相似的,因此规划提出的“两个并重”与国外绩效审计开展的基本情况是一致的。认真按照规划提出的要求探索实践绩效审计,必须促进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履行审计工作的法定职责和全面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四、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内容涉及政府部门、单位管理的各个方面

审计内容的选择是使绩效审计充分发挥促进合理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作用的基础。根据不同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情况,不同年度的绩效审计内容也有所不同。澳大利亚审计署年度工作计划是在征求议会公共会计与审计联合委员会和议会其他专门委员会意见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意见后确定的。近年来,澳大利亚审计署在选择审计内容时,一直重点关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服务效果和财务管理情况等方面。在2002—03财政年度,绩效审计的重点在各政府机构绩效管理与评价、服务提供、财务管理、采购及合同管理、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应用等方面,而2003—04财政年度的绩效审计重点则更为突出,着重对风险较高的管理行为、灾后重建措施、防恐反恐措施、健康、教育和就业促进措施、环境保护和促进公共机构提高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等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了审计。澳大利亚审计署1996—97财政年度以来各年度绩效审计项目完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澳大利亚审计署1996—97财政年度以来各年度绩效审计项目完成情况表

财政年度 绩效审计项目完成数量(个)

1996—1997 38 1997—1998 49 1998—1999 47 1999—2000 47 2000—2001 47 2001—2002 58 2002—2003 58 2003—2004 49

从澳大利亚审计署近两个财政年度绩效审计的选题内容可以看出,审计内容各有侧重,或侧重于一个政府部门或单位管理活动的某个方面,或对多个政府部门的同一或相似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这些内容我们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基本上也都有所涉及。五年规划提出我国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的,对一些财政性资金更多地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办法,综合反映和分析问题,促进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法规制度,从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与西方国家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也是基本一致的。当前,许多审计实务工作者在绩效审计的内容方面有两种模糊的认识,一是往往认为绩效审计就是评价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而带来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等问题;二是认为绩效审计需对政府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进而带来全面绩效评价很难进行等问题。实际上,澳大利亚等国家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并不仅仅局限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而是对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某一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或对多个部门或单位的相同或相似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评价。分析澳大利亚审计署绩效审计的选题内容,有助于我们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开阔思路,增强信心,选好项目,毕竟许多审计内容我们并不陌生,只是未将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来进行全面实践和探索。我们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就可以根据工作重点和物质、人力资源,有重点地确定目标,选择项目进行效益审计。

五、澳大利亚的审计信息公布制度在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审计监督的威慑力和影响力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澳大利亚审计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审计信息公布制度。一是按照《公共服务法1999》、《信息自由法1982》等相关法律要求,澳大利亚审计署和澳大利亚其他政府部门、单位一样,每一财政年度结束后,需按统一格式要求编制年度报告,内容包括审计长意见、审计长及审计署的职责、作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内部管理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等,于每年10月末之前提交议会审议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审计署每年的综合财务审计报告、各单位绩效审计报告均向议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三是充分利用审计署网站审计信息,各项审计报告,审计发展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准则等内部管理文件,审计长讲话等均在网站,社会公众可在网站上找到十分丰富的审计信息。

借鉴国外审计经验,我们应加快落实五年规划提出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所有审计结果,除内容和不宜对外披露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可采取在报刊上公布内容摘要,在网站公布全文等方式,同时,应结合“金审工程”的建设,大力加强审计部门网站建设,每个审计部门均应建立网站,并将其建成审计信息资源库,成为审计部门联系其他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桥梁。

绩效审计已成为当代国家审计的主流,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今后工作的重点。《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借鉴国际审计经验,根据国内审计现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绘就了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新蓝图,为中国审计逐步融入世界审计主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提出的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目标措施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目前关键是要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规划的精神上来,加强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国外绩效审计开展情况的研究,借鉴国外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的经验,大胆进行绩效审计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路子。

主要参考文献:

郭振乾主编,1998,《中国审计学》,中国审计出版社。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5篇

自2008年起,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连续六年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板)通知,将中央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提升为一种强制性制度要求。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应为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承担责任的部门和单位都有哪些?这些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内容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应承担多大的责任?其中,哪些责任是隶属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是什么?审计内容与有哪些?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笔者将以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责任的承担为切入点,分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简要概括了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背景,第二部分细致分析了造成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的原因,第三部分阐释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带来的不良后果,第四部分在前三个部分的基础上探索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的应对之策。在该部分,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制度、文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各部门、各单位应为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承担的职责与责任水平作出了设计,以期为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实施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被引入我国,在一批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该思想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引起了财政部等政府部门的重视。早在2003年,我国国有企业就开始尝试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与此同时,也开始展开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该项工作的绝大部分由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内部审计人员以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为审计起点,从制度的健全性、设计的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5月22日共同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文简称《规范》),并要求我国所有的上市公司应于2009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该规范,《规范》除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做出了相关规定,还要求上市公司应聘请独立注册会计师对本公司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重大缺陷及重大缺陷的影响程度性做鉴证;与此同时,国资委也加强了对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连续六年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板)通知,通知的使原来在企业内部处于试行阶段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迅速提升到制度化的高度,使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由原本慢慢渗透到过程风险、环境风险以及决策信息风险的前进方式跨越式地发展到强制实施阶段。强制性全面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实施致使很多国有企业将以上工作的全部内容交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与审计责任。

三、造成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的原因分析

造成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以下四点是主要原因:

(一)相关岗位、职责以及职能部门配置不合理。

由于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国有企业的实践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岗位、职责以及职能部门配置不合理。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将风险管理的全部工作统统交予内部审计部门,给内部审计人员造成了过高的压力、责任与工作量,而监事会、董事会等应当承担一部分风险管理工作的部门却未承担应有的职责。

(二)风险管理审计责任不清晰。

在我国,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活动的主要责任理应由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这种认识也成为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早在2006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就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其中,第七章第四十二条规定如下:“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的组织结构至少应当涵盖以下内容: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同时,《指引》还指出“企业应当为每一个部门应承担的风险管理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国有企业的实际状况是,对于全面风险管理,各个部门应承担的具体职责与责任很不清晰。

(三)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角色错位。

当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设计时,均对内部审计部门赋予了过多的职责,甚至将许多应当独立实施、分离执行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一并交由内部审计部门处理,这直接导致了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错位。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uditors,简称IIA)于2004年的《关于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意见书》(下文简称《意见书》)中,明确指出了六种不应当由内部审计人员承担的职责,分别是:对风险管理负责、以管理层的立场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决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策略与措施、为管理风险提供担保、对风险管控工程施加影响、设置企业的风险偏好,而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范围均涉及到上述六项中的一项或多项。

(四)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鉴于内部审计工作长期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很多国有企业都是在国资委、审计署等相关部门的强制性要求下建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的过程十分仓促,在人员的配备方面,大多也是从会计、财务部门随机指派的。风险管理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识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还要根据企业所面临的不同风险类型找到应对的策略。显而易见,很多会计、财务部门人员的风险管理专业知识是很有限的。肩负的重任与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压力重重。

四、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

由于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缺乏了解,未能实现对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职责部门所应承担责任的准确划分,必然会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造成不良影响。

(二)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了过高的全面风险管理职责,致使权责不对等,在这种内部制度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对企业全面风险管控工作的实施状况作出独立、客观的评价。

(三)影响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承担了过高的压力,使内部审计的质量受到了不良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在适当的压力下会主动进行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但过高的压力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致使审计人员感到工作根本不可能完成,进而丧失了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审计鉴证质量。

五、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的应对之策

为实现降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的目标,笔者认为,其中的关键是明确企业各部门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恰当理解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

(一)明确企业各部门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

参考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制定的《规范》、国资委的《指引》、《2013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板)》以及IIA的《意见书》等相关规范,笔者为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设计了11个主要职责,责任方主要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五个部门与企业外部的两个单位,各个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职责与责任水平见表1。

表1 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主要职责与相关部门责任水平

注:(0,20]为“无责任”,(20,40]为“有限责任”,(40,60]为“中等责任”,(60,80]为“实质性责任”,(80,100]为“全部责任”。

(二)恰当理解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

1.审计目标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董事会等决策部门识别企业所存在的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风险。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风险来源有以下四点:一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不少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三是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较弱,导致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四是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致使对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与自我监督都存在实施不力的情况。显而易见,鉴于国家的大幅度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我国国有企业非常容易“做大”,但由于上述四个风险点的存在,实现“做强”的企业并不多。

2.审计内容

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审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业的核心能力风险审计,主要涉及到企业的核心市场能力风险审计、核心技术能力风险审计以及核心管理能力风险审计。核心市场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能力、环境整合能力;核心技术能力主要包括生产制造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核心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战略管理能力、高层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企业文化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二是公司治理风险审计,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是它的主要内容。其中,主观指标主要由经理层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状况、社会责任承担情况指数、信息披露治理指数等能体现国有企业所存在的内部治理环境风险构成;客观指标主要由市场约束机制完善程度指数、国资流失责任追究程度指数、国资监管部门权力与义务指数等能够体现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治理环境风险构成。

三是内部控制风险审计,由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风险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风险审计构成。

四是业务风险审计,囊括了财务风险审计、营销风险审计、IT风险审计、研发风险审计以及品牌风险审计等。

・・・・・・参考文献・・・・・・・・・・・・・・・・・・・・・・・・・

[1]张燕云,赵竹明.探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施特点――基于内部审计协会的调研结果[J].西部财会,2014,(11):73-75.

[2]赵竹明.基于目标视角的政府责任审计初探[J].审计与理财,2014,(3):24-26.

[3]邹志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9,(21):75-79.

[4]时现,田选章,于伯新.风险管理审计研究――基于企业内部审计视角的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0,(6):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