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试论如何创建区域新体制范文

试论如何创建区域新体制范文

时间:2022-07-19 04:39:32

试论如何创建区域新体制

一、东向发展是安徽奋力崛起的现实选择

1.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经济发展宏观格局看,安徽的经济走向应该是东向。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东部大开放战略,一个重要的意图是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战略意图已经初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已形成了沿海带动型的发展格局。与安徽紧邻的“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GDP、1/4的财政收入。长三角经济圈已迅速崛起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直接接轨世界的平台。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推行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的规律,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区位优势的必然选择。

从区域经济关系看,安徽的发展必须是东向。虽然从行政区划上讲,安徽属于中部地区,但从经济区划上来说,安徽又处在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其中马鞍山等还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而且这种经济区划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安徽省际之间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70%以上是指向“长三角”及江浙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更为增强,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然密不可分。因此,推行东向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按经济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在中部崛起中选准自己空间定位的科学决策。

从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同样活跃,外向梯度转移呈加速之势。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具有无缝对接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市场、科教等优势。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主动承接长三角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同时,积极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农产品、能源、材料、劳动力和配套产品等支撑,将使安徽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流动和合理配置,带动并深化省内产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形成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增强发展能力,加快奋力崛起的进程。

从历史渊源和人文联系看,安徽积极东向发展,也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安徽属“吴头楚尾”,江淮之间的语言也属“吴语”体系;300多年前,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徽州商人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苏南的洞庭商帮和浙江的宁波商帮、龙游商帮,都与徽商有密切的联系,有的还传承着徽商亦儒亦贾的风尚,“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徽商的经营。进入现代,两地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人际交往就更为密切。可以说,安徽与“长三角”不仅地相连、水相通,更是人相亲、习相近,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也顺应历史的延承,符合人民的意愿。

从安徽现实状况分析,笔者以为,在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中,高端需要特别注意几点:一是牢固树立主体和主动意识;二是成功的区域都是开放的区域,同时也一定是各有特色的区域;三是着力培育区域创新体制和机制;四是把东向战略的实施重心放在保持和争取资源、开发和开拓市场上。

2.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首先,加快制度和体制创新步伐,在体制和制度上实现对接。要深化企业改革。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尽快完成国企的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切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把国有大中小企业尽快推向市场,在与东部接轨中求生存、求发展,做大做强。要转变政府职能。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严格规范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坚决减少和认真规范行政审批,把该放给企业的权还给企业,把该下放的权交给下级,尤其要扩大县级的权限,使县级具有省辖市的各项审批权力。省辖市要对县域经济发展负责。真正实现各级政府各负其责,依法监管,营造环境,服务市场,办事高效,行为规范,为东向发展保驾护航。按照“信用安徽”建设的部署,在全省大力倡导公平、诚信的社会理念,坚决查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的不良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的公开、公正、透明,为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市场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其次是在基础设施上实现对接。要加速融入长三角,在硬件上应加快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以缩短与长三角核心经济区的时空距离。在交通网络建设上不仅要加速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快速通道,也要加速建设、改造与苏浙相邻的公路,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以及加快完善省内交通网,促进县乡道路与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对接,进一步打破与长三角联系的交通瓶颈。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应围绕“数字安徽”的建设,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信息快速通道,以实现与长三角地区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再次是在产业分工上实现对接。要加快规划和建设以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和八百里皖江产业带或工业走廊以及各市、县的工业园区为重点,构筑快速对接长三角的发展平台,为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便利的进入条件,努力实现产业上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在认真研究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方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产业规划和发展情况,以及省内产业布局,科学做好自己的产业定位,尤其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区位、资源、劳动力、人才等优势,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圈的分工和合作,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的产业势力。在谋划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时,必须注意策略,应加强交流和合作,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产业情况,进行分工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切实避免内部各自为政、互挖墙角、恶性竞争,使东向发展功亏一篑。总之,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必须通道东联,产业东融,资金东引,政策东接,产品东销,劳务东输。

二、创新发展思路,推进跨越式发展

1.创新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战略上,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既要实现快速增长,又要防止大起大落。要增强企业创新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同时要加强省内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结合,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层次高的新兴产业群。

2.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内在动力。安徽崛起必须要创新发展机制,提高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安徽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只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干部思想观念和管理机制的差距,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安徽崛起提供人才、智力和资金支持。

创新项目投入机制。要树立强烈的发展理念,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树立抢抓项目就是抢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好的项目争取国家投资,吸引外商投资,引导民间投资,依托项目促开发、促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一是牢固树立项目意识。树立不抓项目就是失职、不会抓项目就是不称职的项目发展意识,在项目建设上敢想敢争;要注重项目储备及可行性研究,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动态开放的优质项目库。二是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项目工作机制。要强化责任,将项目工作绩效纳入各级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明确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程序进度、质量要求,层层分解、细化、量化任务,责任到人,严格考核,奖优罚劣。三是强化项目管理实施机制。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终生责任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和工程审计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时限和质量标准,纠正“重争取、轻管理"现象。

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扩大识人、选人渠道,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模式,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确保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形成正确的干事用人导向。干而优则仕,有为才有位,以发展论英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营造人人思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难进也难出的问题,增强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同时要为广大干部创造干事的大舞台,调动好、保护好干部干事业的积极性,为干部迅速成长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激发他们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工作激情。 

创新绩效评价机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干部绩效考评工作,建立公平公正的干部评价体系、工作考核制度。一要坚持用富民成效衡量检验发展的成果。二要坚持用质量指标衡量发展的成果。在注重经济指标、发展速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质量指标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反对单纯追求“高指标”、“高增长”的片面做法。三要坚持用最终实绩衡量发展的成果。发展过程中困难是必然现象,但是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加以克服解决,要将在复杂环境中驾驭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

3.创新发展重点,走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安徽县域经济薄弱,多数县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小县。财政收入低,经济发展头重脚轻,缺乏经济发展的内驱力,极易造成全省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必须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抓住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主线。

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突出建设新城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大重点。促进四个集中:提升工业园区和功能区建设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走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促进人口向县城或中心镇集中;加快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分散经营向农业大户集中。

4.创新发展环境,营造创业氛围。创业是发展之基,是富省安民之本。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营造环境的主体是各级党委、政府。实践证明,无论是东部经济发达的浙江,还是中部发展迅速的江西,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安徽的跨越式发展也同样需要营造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

营造全民创业的政策环境。要放宽政策,搞好服务。制定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牵引,建立健全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创业的功能,组织和指定相关部门和机构搞好群众创业的全程服务。同时要营造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对各类创业主体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营造全民创业的舆论环境。安徽讲全民创业是比较早的,政策也是完备的,但是没有取得好的成效,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此,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省掀起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全民创业热潮,营造亲商、重商、崇商、富商的社会环境,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风气。 

营造全民创业的法制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既要严肃查处各种违法犯罪,依法打击犯罪分子,又要旗帜鲜明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为和谐创业创造宽松环境。要加强执法监督。

营造全民创业的信用环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把信用安徽建设作为塑造整个安徽经济社会形象的一个重大举措来抓。一是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创新政务体制改革。二是树立“质量兴省"的信用观念。三是坚持创建并举,以创建“经济户口"、“金融安全区"、“诚信纳税区"等为重点,打造企业信用。

被举报文档标题:试论如何创建区域新体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lllw/57205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