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

大学生素质培养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培养

一、大学生素质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国之栋梁,承载着希望,预示着未来。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曾讲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素质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其一,有位企业家曾讲过他招聘过程中的一个事例。在一次招聘中,有很多的应聘大学生,其中有位男同学的条件比较突出,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各种资格证都比较不错。于是这位企业家就亲自打电话给他,通话中告诉这位男同学明天可以直接来找他,并告诉这位男同学他的电话号码。一份优越的很有前途的工作马上就要成为现实,可是这位男同学的一个小细节却让这位企业家改变了主意,拒绝了这位同学。是什么情况使得工作机会瞬间丧失呢?原来在对方要告诉他电话号码时,这位同学说:“请您稍等,我拿张纸记一下。”事后这位企业家解释说:连这十几个号码都不能瞬间记住的大学生,不符合我们企业的要求。

其二,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要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有些细节也能暴露出些问题。论文指导老师发短信通知学生论文指导的时间和地点后,有位同学回电话问老师是不是准点到。

通过以上事例暴露出当代大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书本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学的很扎实。但是社会生活能力太弱,在待人接物方面没有很好的确定自己的位置。也就印证了“有文凭不一定有文化;有知识不一定有见识;有智商不一定有智慧”的说法。

第二,有些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过重。时时刻刻不忘强调自己的权利,那么也就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体现。比如在强调任何一个主体权利的同时,都不能忽视其自身义务的履行,以及基本素质和社会道德的体现,比如尊师重教。

第三,有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有前几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有最近曝光的高校投毒事件,还有每年都会发生的高校内的自杀、自残等事件。以上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

此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偏离。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好多同学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会有些不适应。从原来气氛紧张、监管严格的大环境下猛的释放出来很不适应,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白白让废掉很多大好的时间。因此,要明确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从而努力提高个人素养,正如《礼记・大学》所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高个人修养是作为一个有用之人的第一步。有人说“大学小社会”,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那么,我们就应当好好利用这个过渡。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和具备大学生(将来能够顺利步入社会)的基本素质。虽然,因专业的不同大学生所应当具备的素质会有所差别,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些基本素质是大家都应当具备的。

(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学会做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上商品品种、规格、花样丰富,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很大的诱惑。有些人的行为超越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容忍范围,很多个性化的行为,不断冲击着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对我们的行为造成了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所受的影响更大、更深远。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相当重要。

记得我在接受大学入学教育时,系主任老师曾告诉我们在大学里要学会两样事“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当时不太明白,后来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体会,慢慢理解了老师的意思。学会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若没有才华但他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则,能够自食其力,仍然有益于社会。但是一个人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即使他很有才华可能也无益于社会,甚至他越有能力对社会的危害可能越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学会做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正如《孟子・尽心上》中告诫我们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学好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在大学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好专业知识是首要任务。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大家对本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能够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所学专业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觉得很枯燥,将来也不想从事这方面工作。那么在保证本专业能顺利毕业的同时,开拓学习第二专业。在第二专业的选择上既要结合兴趣,又要符合社会需求,有益于社会。

此外,结合所学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正如哲人所说“看专业书能增加知识的深度,看非专业书能增加知识的广度。”也就是说“开卷有益”。当然一切真知灼见来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学习人类科学技术、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有怀疑的精神,没有质疑也就没有进步。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三)求真务实,具有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的诱惑,使得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当代大学生同样也存在着浮躁的情绪。表现为学习目标短浅功利性较强,很少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意识不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将来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将必然要逐渐进入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岗位,历史需要他们担负起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从经济方面来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在各方面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们能肩负起建设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责任是具有广泛的政治、社会、道德内涵的,认识到责任就是一种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并要求他们对自身的所做所为承担行为责任。如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公共公德、保卫祖国、依法纳税、以及劳动义务、受教育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等等,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学生们去认识,去体悟,从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四)要有强健的体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正如我们主席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无法完成将来的社会责任。据报道山东省将于2012年增加体育作为高考的组成部分。这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广大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身体素质较差。因此,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有必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将面临不同于以往的诸多新问题,此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可能头脑一热会有些过激行为。面对这种情况能及时疏导压力,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相信问题中就能解决。为迎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挑战,大学生更应具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先进的知识、科学的技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胸怀。

三、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悉心培养。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

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基础做起,要打好基础。首先要做到的是专业知识教育,提高能力增强自信。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系统、符合逻辑关系的理论知识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牢固的地基是不行的。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同样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自学,是在老师课堂教学的引导下,建立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能力。即使是专业必修课程我们都很难仅仅通过课堂时间完成对本课的学习。而且各门专业课共同组成该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也是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我们的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鉴于经济和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期间不可能学完本专业的所有内容,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开展课外兴趣学习,锻炼思维能力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因此,开展课外兴趣学习,锻炼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学校应努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学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三)科学选择选修课,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单靠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全面的。任何问题都和经济活动、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只懂专业知识,面对现实问题时,就无法从整体和全局着眼,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遵循“开卷有益”原则,大量开展课外阅读。另一方面的科学选择选修课,丰富和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非常重要。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以上的数据和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当然,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成立心理协会对大学生提供咨询;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不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妨借用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语予以概括,大学生应当吸收、传播“正能量”,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抗击打能力。

(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近几年,社会各界都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其中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更差一些。于是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应运而生。同时,不少省份提出中考要加入体育考试,体育不过关学校不予录取。然而,在大学里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措施督促大家锻炼身体。但是,一国国民的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关乎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学校应成立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舞蹈队等活动团体,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才能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米加德,杨爱华:《浅谈编辑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中国编辑,2010年05期。

[2]胡晓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2期。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舞蹈 感受力 表现力 创造力 素质培养

舞蹈是一种运动的情感艺术,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同时舞蹈教育是一种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通过审美教育,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即通过“真正有美学价值的东西”,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趣味和美的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力和对美与丑的鉴别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增强表现美的强烈欲望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艺术中表现自己的才华。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反映着教育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是说,体现素质教育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体现出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舞蹈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

1.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不是匠人,而是富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人民大众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艺术行业急需那些真正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富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精英人才。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多听音乐、多看剧目、多看书、多分析、多体验生活,学会观察,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创造属于个人对生活与情感的独特体会的表现方式,这样在通过演绎舞蹈作品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再加上舞蹈本身就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我们在感受舞蹈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便可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2.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为了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交能力,而舞蹈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舞曲会给人以放松的感觉,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不但让人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起到沟通情感、扩大交际范围、增强社交能力的作用。

3.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的身体处在逐渐成熟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舞蹈可以增强体质,改变不良的姿态,使其动作协调优美,虽然体育锻炼也具有以上的功效,但是体育锻炼不免会带有侧重点:即身体某一部位得到强化,而另一些部位却得不到明显的锻炼。而在舞蹈的体形训练中,一般都是正反两方面都要进行锻炼的,所以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得到均衡的锻炼。

4.舞蹈可以塑造学生的形体。舞蹈通过柔韧、力量、节奏与速度的综合训练,使人的身心在愉快中接受美的熏陶,锻炼出匀称、健美的肌肉与优美的身段,这样不但可以起到防范疾病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敢于接受学习和生活中更大的挑战。

二、通过舞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它的发展也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富饶的文化土壤之中。纵观古今,舞蹈的发展必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提升,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素质上不去,那它的艺术天地也绝不会大,舞蹈的繁华背后必定有着深邃的文化背景作支撑。

1.舞蹈的演绎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舞蹈与音乐专业的知识具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运用所学音乐专业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更好地巩固了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

2.舞蹈与文化学科相联系。舞蹈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文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许多舞蹈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而改编创作的,一个好的舞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展现出舞蹈的底蕴和灵魂。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我们通过对这些舞蹈的学习,了解了外国的文化背景,由此可以看出舞蹈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文化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3.通过舞蹈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得内外美的统一。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①儒家认为人的内在精神状况是通过外部的形体表现出来的,而强健的身体、优美的动作,更能影响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主张通过音乐舞蹈来陶冶人的性情,修饰人的行为举止,培养大学生内在品质和外在形体统一和谐的完美品格。舞蹈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形体和气质,而在舞蹈课堂上,老师用身体语言向学生讲述形体美的要领,经过辛苦的锻炼,可以让我们获得形体之美;在理论课堂上,老师用优秀的舞蹈作品展示美丽的异域风情、讲述古老的传说,使学生在舞蹈艺术的世界里,从心灵上得到美的洗礼、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因此舞蹈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感染情绪、陶冶情操,思想境界也同时能得到升华。

三、舞蹈可培养大学生的表现能力

1.舞蹈对大学生知觉所带来的感受。舞蹈感受也可以称之为舞蹈感觉,主要包括学生对舞蹈的基本认识,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认识,对舞蹈的表现、情感、人物的认识等等。舞蹈感觉是在联系舞蹈过程中一个经常用到的主观意识的概念,它左右着习舞者的情感表达程度,但是这些舞蹈感觉的差异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提高,人的动作感和高度敏锐的动感是舞蹈感觉的真正基础――自我审美能力是舞蹈感觉的本质所在,如何去感觉舞蹈?这一切都来源于自身的舞蹈感受。美国的舞蹈家默斯・堪宁认为舞蹈的基础是动作,也就是时刻运动着的人体,舞蹈的构思既来源于动作,又存在于动作之中,一个舞蹈作品并不源于舞者或编者对某个故事、某种心情或某种表达方式的构思,它的内容源于动作本身,正是“动作”本身不仅把舞蹈同其他艺术真正区别开来,而且也决定了舞蹈在整个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独特地位。因此,舞蹈动作的展现也就是人的内心活动和内心情感的展现,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欣赏舞蹈时,看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跳跃,更是灵魂在舞动,这就是舞蹈的精神,我们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充分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升华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舞蹈感觉是舞蹈者在跳舞的过程中运用自我审美意识对自身舞蹈动作进行灌注的能力,因此舞蹈感觉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人们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它只是反映在舞蹈动作中,而不包括除此之外生活中的其它感觉,例如在生活中寒冷的感觉、疼痛的感觉,或者温暖、恐惧的感觉等,虽然生活中大量的感受对于舞蹈表演极为有用,如舞蹈者对舞台情景的感受,对各种人物、角色的感觉等, 但那只属于表演体验范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感觉与舞蹈表演相关联的感觉统统归为舞蹈感觉的话,势必将舞蹈感觉的概念扩大到不恰当的范围,那么也就无法真正研究什么是舞蹈感觉,也就无法寻求提高和培养舞蹈感觉的正确途径。

2.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是人们评价、感受和欣赏美的能力,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学生提供审美空间。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又如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民俗民风的不同,各自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特别是在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如新疆舞蹈;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如藏族舞蹈;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作为美,如傣族舞蹈;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如彝族舞蹈。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我们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使学生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厌一切假、恶、丑的行径,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

3.以舞蹈的律动形态锻炼身体。律动就是人体有规律的运动,舞蹈的律动,是舞蹈者按照一定的节奏规律,通过自己的身体展示出来的具有某种特定文化韵味的运动形态,舞蹈的律动对锻炼身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舞蹈练习可以促进肌肉、骨骼、身体机能等多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反复的舞蹈动作训练对提高身体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等都有显著作用。

结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担负的社会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感情和文化素养。我们将会发现:今后随着我国人民素质的提高,对艺术美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理解,舞蹈教育必将会进一步的受到重视,而普通学校舞蹈教育的未来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其意义也会更加深远。我国高等教育应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而校园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提升智能、增强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魄。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体现在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需要得到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更努力具备21 世纪学生应具有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四项基本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注释:

①孟子.尽心上.第13卷.第38行.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资料从刊.北京:中央音乐学院,1981.

[2]刘金萍.浅谈舞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刘华.创新舞蹈思维方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

素质教育是90年代提出来的教育概念,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过去的“应试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育。素质教育则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自从这个教育概念提出后,现在已成为时代的口号,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

1.1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是所有学生共同具有的,其内容构成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程度上会存在些许差别,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包括品德、文化、体质和能力等方面。第一,思想品德方面的。首先是思想政治品德,它是学生素质结构的主导因素,因为它决定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性、目的性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民族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其次是道德素质,要具备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民族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尽自己的努力。第二,文化科学方面的。这是作为文化人的大学生所共同具有的,首先是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文化、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是个人在社会生存交往的工具知识,比如语言知识、理工科知识及计算机等科技知识。第三,体质方面的。大学生需要具备身体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要具备体育锻炼方面的基本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第四,能力方面的。这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比如自我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从事非复杂性劳动的能力,以及吸收选择与生活有关的信息方面的能力等等。

1.2专业素质

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需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三大领域知识,对本学科的知识要深入掌握,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求涉猎面广。除了本学科专业基础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可选择文化艺术类课程或是对日后踏上社会岗位有帮助的的课程。第二,专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由三个层次组成:首先,是一般能力,包括阅读、信息资料的搜集查阅、书写、社会观察、运算等能力,这是所有大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其次,是运用专业学科知识解释或解决一般性问题的能力,比如理工科学生的实验能力、科研能力,文科生的社会调查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等;最后,是创造能力。也即是学生在整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能力,创造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三,方法方面的。方法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方法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与少及获取的程度,工作成效及科研成果如何都跟方法有一定的联系,通过采取正确高效的方法,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获取正确的方法。作为大学专业素质组成部分的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方法,也即是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科研方法,三是思维方法和方法理论基础,方法作为创造欲发展的中介和手段,大学生必须得具备。

1.3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的思想、创造力上升的阶段,也是品德、信念、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记忆力、较强的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其次,要具备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社会情感;再者,要具备抗挫折能力,坚强的意志,客观理性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看待成长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最后,遇事要学会沉着冷静思考,切忌冲动、情绪化,采用极端方式解决矛盾。以上这些都是良好心理素质结构所该具备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2.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

2.1将素质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将素质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融合进去,改变过去教学活动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做法,构建起以素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并围绕素质培养来制定培养的规格要求和模式,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2.2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素质培养不能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以素质培养为目标,要能够有助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基础素质的形成,因此,需要设计出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科技、人文发展的新型课程,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除了基础专业课程外,可以重点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语言、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以强化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开设逻辑推理、写作、公共关系、领导科学、组织行为等类别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统计分析、人际关系处理及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3.结束语

素质教育本质上发展教育,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培养是一项多方位、多层次、开放性的工作,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理念,以社会的发展要求及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来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要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通过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涌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8):16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职业素质 培养方法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主要包括了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六个方面”[1]。它们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多个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和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而言,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所以,培养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社会成员,不仅对每个社会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90后”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身上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和使命,大学阶段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90后”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人才,使其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建设的发展需要,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奠基石,是到达理想之岸的顺风船。因此,加强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并非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就能一蹴而就,当前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医学生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自我修炼的能力。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研究的科学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2]。它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本是大学生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渗透力和影响力”[3]。

医学生应不断提高自我人文素质修炼能力,除要学好专业课程外,还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外,平时应多看经典作品,多听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讲座,多参加文化艺术类活动和人文类竞赛活动,提高人文修养水平。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大学校园里的丰富资源,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做好人生职业规划,有意识地提高职业素质。

(二)高校要强化医德教育,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部分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倾向于专业课,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做到:

首先,强化医德教育,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常言道:医者仁心。仁心从更高层次上体现出的便是道德。医务工作者除应具备一般人所应具有的一般人文素养之外,其首要必备的品质是医德。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4]。大学阶段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医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医德教育就是对医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灌输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把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医德认识、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以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5]。要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医德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灌输传统的医德教育观念,更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医德教育不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也是医德教育的途径[6]”。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还必须从医疗行业和医学生的特点出发,采用情感化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7]。针对“90后”医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较重,接受社会信息和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等诸多特点,结合社会上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和各类新闻报道,还可以通过校园BBS、QQ群、微信群、博客等网络工具这些学生所熟知的方式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和交流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德教育活动。总之,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又包含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使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

其次,要依据当前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一,从大学生入校之初开始,高校就应将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工程中,使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应明确告知其专业与职业、人生与职业的关系,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引导其树立职业意识,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大学职业素质拓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的设置力度,安排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第三,在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应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积极探索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通过设置选修课、专题讨论、系列讲座等形式多样的课程进一步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使人文课程和专业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其职业素质的培养。

最后,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多引进一些具有高素质水平且专业对口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亦发挥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平时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对学生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不断提高人文修养水平,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多方面以身作则,知行合一,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和影响学生,使医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自我修炼和提高,积极培养职业素质。

(三)家庭教育的及时跟进和进一步完善。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身处大学校园中的孩子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在心理、情感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适应,但某些家庭只重视物质的满足,而忽视孩子的情感、心理需求,孩子在大学里的事情很少过问甚至不闻不问。某些学生因长期受家庭教育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消极,乃至有失偏颇,这导致他们在校园里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对以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漠不关心。这些都不利于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整个大学时代,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职业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家庭教育的跟进和进一步完善。家庭与学校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经常的沟通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使他们有抒发心理情感的正常通道,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培养高水平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利益化、淡漠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来自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负面影响较多,这对当代医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若医疗卫生行业中的歪风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长此以往就难保医学生们日后在工作岗位上不出问题。因此,进一步净化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医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特点和今后所要担负的社会使命和职责,培养其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外在推动力,但更要依靠内在的动力,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更需要发挥其内在因素。因此,每一个医学生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素质,实现医学生内化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真正做到“精”与“诚”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霞玲.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问题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6):29.

[2]李敏智.论中医药文化与医学人才培养[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1):96-97.

[3]范思敏.浅谈中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增刊),2014(17):49.

[4]游元军,胡铭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三个维度[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4):54-55.

[5]王卫平,温锦旺,王国祥,等.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教育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院报,2008,,6(2):20-25.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综合型人才;改革政策

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在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有效方式,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是否良好将影响到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随之变得更加关键,同时也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素质培养将面临更大的要求与挑战。

1 大学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与误区

1.1 大学生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

(1)音乐认识上的缺失。从目前的大学生普及调查中可以看出,在各个高校中各个专业对于音乐的态度则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大部分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认为音乐并没有实际用途。由此,现在的大学生对音乐方面的认识很少。即便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音乐本身的认识也不是完全了解,如对于学习音乐的意图、内涵以及用途等的认识还很模糊,有的学生认为上艺校、学习音乐,是因为好找工作,以后有更好的发展,功利性心理较为普遍,而对于音乐真正的内涵却鲜有学生能真正认识。

(2)音乐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在高校大学生当中,能够识谱的学生比例还不到四成,其中约三成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想象得到,当代大学生对于音乐专业知识的认识十分严峻。而在音乐专业学生当中,还有少部分的学生直到毕业还不明白识谱的重要性,到了毕业论文时期才开始手忙脚乱恶补专业知识,这对于未来音乐人才的培养来说极为不利。此外,大学生在乐器的学习方面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吉他、手风琴以及竖笛等等,能够做到每天都能练习的学生少之又少,而音乐专业学生的乐器学习则集中在钢琴和小提琴两个方面,在其他乐器的涉猎上很少。

(3)音乐价值体现的不足。一方面,现代音乐主要体现在流行音乐,传播渠道可以通过电视、广播、音像产品等,在其他渠道的传播,如音乐表演、话剧等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现代音乐的流行,使得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高校对于古典音乐基础的教学很是缺乏,在乐器的配置方面也很匮乏,在整体的大学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们往往只注重成绩、奖学金等,音乐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4)网络音乐的影响。现在大学生的高等教育,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课余时间,学生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音乐活动,此时的网络音乐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般地,学生获取音乐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校园的音乐演出、歌舞表演等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大学生活嘈杂,学生们独自欣赏音乐的空间狭窄,不利于学生独特音乐审美观的形成。

1.2 大学音乐专业教育的误区

音乐素质教育在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进行音乐素养培养的前提,不仅属于专业课的一种,而且是必修课。音乐学习当中不能没有素质培养,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有利于音乐中的读谱听音、和声创作、音乐赏析以及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每个环节都是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如果学生们仅仅是学会了唱歌跳舞,而没有正确理解音乐的内涵、背景和表现形式,那么就不算是真正理解音乐,学生的音乐素质也不会相应得到提升,毫无艺术气息和音乐感悟可言。在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中存在误区中总结了两个方面,如下所示:

(1)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误区。有很多音乐专业的教师在课时、课程的设置上枯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只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大量增加音乐技巧性练习,而忽视了音乐素质的培养。部分学生在乐器学生当中出现了会弹而不识谱的情况,或者是识谱学习速度较慢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判断能力减弱,容易出现错误。

(2)家长教育方面的误区。在家长教育方面,单方面地追求考级,对教师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干预作用,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最终使得学生为了通过考级,只会几首固定的曲目,不能将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融会贯通,无法体会音乐本身的内涵。

2 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原则

2.1 音乐内涵的认识原则

音乐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课程,它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从古至今,音乐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且得到了发扬与发展,这都归咎于音乐丰富的内涵。要学习音乐,首先要增加对音乐内涵的认识,从内心里接受音乐,感悟音乐,才能达到与音乐合为一体的效果,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音乐内涵的学习,是一门音乐入门的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必修课程,学习音乐内涵之后,为以后的听辨、视奏、唱读以及欣赏等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音乐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学生向着综合型音乐人才的方向发展。

2.2 音乐专业教学基本课程设置合理化原则

(1)音乐素养的考级设计。音乐素养的学习,有利于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所谓音乐素养,它涉及所有音乐基础知识和认识,其教程涵盖了音乐教学的多个方面。可以设置音乐素养考级,充分考虑我国当前音乐专业教育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进行音乐素养的考级设计。

(2)乐器学习与练习时间相配合。乐器的学习是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当中关键的环节之一,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种以上乐器,并且能够充分理解这种乐器与音乐之间的关联与含义。现阶段,在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上,对乐器弹奏的技巧上十分重视,忽略了练习时间与乐器学习的时间配比问题。因此,应该合理地进行学习时间的设计,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学生在学得好的同时学得扎实。

(3)基础学习应放在首位。正如上述内容所说,现在的大学音乐专业的素质教育缺口很大,对于考级、技巧的学习过分重视,而实际的音乐专业学习应该以音乐素养教育为主,技巧学习为辅,将基础学习放在首位,才能打好素质培养的基础。

2.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在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当中,除了合理规划教学课程之外,还要将教学方法合理设置,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感受音乐的心境,充分了解和认识到音乐的魅力及其背景文化,将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功利性的目标。此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培养了学生独特的音乐创新能力。

2.4 音乐素养考级设置科学化原则

音乐素养考级的设置,有助于进行学生自我学习的检查,能够让学生充分得到自我评定和自我认可,从而增加学习动力。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了解学生在知识上的掌握程度,并不是让每个音乐专业学生都成为音乐家,而是以音乐为平台,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

3 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方式分析

针对音乐的属性来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的作用在于让人的心境舒适、心情愉快,它由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声音组合而成,极具节奏和韵律。音乐有着自己的背景文化与发展历史,同时也有着特殊的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不管是音乐理论还是音乐历史,都有着其难掩的魅力所在,使其从古至今,流传韵意不减。由此,在现代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方式也有着一定的规律。

3.1 音乐教育普及化

音乐教育是整个大学生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它不仅仅属于音乐专业,还属于各个专业的学习,它是一种美学的教育,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现在音乐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素质培养上还存在漏洞,需要将音乐认识和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化,让每个音乐专业学生不仅术业有专攻,并且在其他音乐领域中有所认识,不是力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大师,而是教会他们广泛涉猎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充分体现音乐教育普及化的宗旨。

3.2 音乐课程规范化

不管是哪种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们有足够的主动性,不能厚此薄彼,如果各课程之间的教育出现不平衡,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在音乐课程教学当中将涉及各方面的课程合理安排是音乐素质培养的关键。目前,教育部也已经将音乐教育课程分为音乐选修课以及音乐必修课两种,便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规定学生选修课程的最少时数,帮助学生拓宽音乐知识面。音乐教育课程的规范化,是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课程要有目的性,实现科学的规范化。

3.3 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在整体的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上看,素质教育的提升离不开对教育的宣传、音乐教育制度的改进以及音乐学习模式的创新,这些都是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从音乐教育制度保障、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设备器材等方面给予支持,深化音乐教育体系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培养进展。

3.4 音乐教育内容革新

(1)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它旨在利用人文知识与环境,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它所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等,从而使得学生将这些良好的品质融于心中,形成优良的品格和修养,并学习到处世哲学。首先,在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和思维能力方面对其加强培养。其次,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方面加强培养。最后,在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加强培养。音乐是一门艺术底蕴深厚的学科,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扩大,加强对音乐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创造力。所以,在音乐教学当中,突出其特点是重中之重,减少专业的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我选择,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的音乐人才。

(2)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往的学校教育从高中开始就加大了对主修课程的重视,对自然科学的培养渐渐远离,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在自然科学素质上已经有所欠缺,如果在音乐专业学生教育中没有充分进行自然科学素质培养,将不利于现代音乐人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是时下急需进行的培养项目之一。高校教育中可以加设声乐、电脑音乐、动画音乐等相关课程,以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

(3)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音乐专业学习当中,艺术创新能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和技能。如果学生在艺术创新方面有所造诣,将极大地帮助其在艺术活动等实践中的工作,对艺术过程进行创新的理解和设计,对于艺术作品能够从表现、处理等进行赏析,并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提出新的问题。所以,在培养方式上应加强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践为主,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发展。

4 提高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的几点对策

4.1 完善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架构

在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研究中,首先,要进行改革的就是课程架构,现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化和规范化,对于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必修课过多,给学生充分发挥的选修课时间较少,这与提高音乐专业人才素质的思想和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在繁荣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高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方式也多种多样,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将这些培养方式科学化、规范化,将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体现,最终实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伟大目标,这也是新时期音乐艺术培养的发展趋势。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包括多方面,如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等等,需要在课程架构中潜移默化改变,主要可有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在音乐专业课开设的同时,增设哲学、大学语文、计算机、体育以及外语等多门公共必修课,充实课程架构内容。第二,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美术、语言、第二外语、美声、音乐历史、现代录音技术以及文学写作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完善学科体系的科学性以及系统性,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将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起来,将其进行类别分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2 改进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

首先,因材施教。所有的教学模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而进行,以课堂内外的讨论为主要形式,同时辅以引导模式、问题模式、参与模式等,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创新力。其次,科学施教。采用针对性施教的方针,从学生的内心入手,以直观的感受为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的引导,同时还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后,实践施教。所谓实践施教,就是以学生的实践为重点,辅导学生加大音乐活动的参与,为学生谋求多项机会,积极参加国家各项声乐或乐器比赛,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增强。

4.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强,现代大学音乐专业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元素,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这里,要加强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多媒体应用能力,以科学特点为核心,制作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并且结合计算机软件、音响技术等,加大对音乐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实施力度,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

5 结语

在时代变迁与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力度也日益增大,由于新的教育理论的出现,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大大改善,机遇也相对增多,素质教育被推上了大学音乐专业教育的最高点。本文从大学音乐专业的现状以及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应当注意的原则和问题,从而提出在课程架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时期的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必须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全面发展,实现素质培养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林.论高校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J].艺术教育,2009(2).

[2] 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湖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夏毅.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与就业分析[J].科技资讯,2012(3).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职业规划指导

罗伯斯大学(OralRobertsUniversity)是美国的一所私立大学。该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势头。该校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有许多值得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借鉴的方面。

一、罗伯斯大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概况

(一)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环境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取决于培养目标定位。罗伯斯大学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突出体现了紧密结合本国经济环境的特点,充分反映经济发展对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在美国的商业经济体系中,有7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因此,该校商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个人创业的企业家精英或管理人员。作为体现培养目标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则充分体现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会计管理职业素质与能力。如在专业应修课程中,通过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商业案例进行实地分析考察的能力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能力。正是这种具有特色并紧密结合经济环境特点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其课程设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师在学生职业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引导学生职业目标的初步设立。商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并不划分专业,但每一名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会有专业老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导师在学生第一年上公共课的过程中,就会为学生介绍专业前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和选修的课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填写大学学习计划书及学习进度表。第二,跟踪服务和指导学生修正职业目标。在每学期开学注册课程之前,指导老师都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选择。学生按要求填写选课表格并得到指导老师签字后才能到教务管理部门进行注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改变或某门课程学习有困难乃至职业发展倾向有变化,老师便会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直至学生按照职业规划目标修完所有课业,走上职业道路。第三,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教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便进入了指导学生写简历并不断进行修改的阶段。由于专业课老师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与企业具有广泛的联系,因而也能为学生提供公司招聘的各类信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很高。由此可见,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修正、知识体系的架构与积累、学习计划的完成以及职业素质的积累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路人作用。

(三)案例分析是学生训练职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案例教学是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案例来源或取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可用于财务分析、战略管理等课程所需的案例;另一类是教师自己编写的将课程知识点融合起来的案例,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课程所需的案例。案例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作为未来会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以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为案例进行的分析,既要求学生从宏观上对国内外该行业经济现状分析入手,还要求从微观层面对该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行业的走势进行判断并对该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这种案例取材真实,没有也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正或调整,学生不仅得到了作为未来会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分析和预测能力训练,而且对案例企业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毕业后进入该行业甚至该企业提供了充分的职业准备。第二,搭建了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在案例分析中,从团队形成、选题、分析直至撰写报告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团队形成阶段主要靠学生自主结合;选题由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内容及要求共同研究确定,从查找资料、分析数据、建立模型一直到撰写分析报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配合与协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精神,使其懂得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第三,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会计职业素质。学生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通常要符合MLA(现代语言学会)格式及APA(美国心理学会)格式标准进行标准化的注释、标注、脚注及索引,引用超过7个字以上就应在文章中表明出处并进行标注。这不但体现了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职业目标的设定以及自身职业素质的锻炼,完全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大学期间,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识。学生们一入学,便开始主动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并有意识地按照职业规划目标进行专业实习。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大学期间没有实习经历和经验,毕业时很难找到工作。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了解会计工作的规范和要求,了解企业会计工作的整体运作,形成一个对会计系统的初步认识,为日后步入会计职业领域奠定了基础。二、我国会计教育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反思与改进

尽管我国大学中对学生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与罗伯斯大学相比有很大差异,如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公司对待大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以及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等等,但撇开这些客观因素,对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而言,在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

(一)高等会计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培养目标

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从学校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看,一些高校将其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高级会计管理人才。从学生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认同来看,有学者调查表明:“通才+专才”的组合是大多数学生公认的最佳选择。作为提供教育资源的学校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对培养目标的认同,两者之间是否相互吻合,以及如何在课程设置上科学合理的体现培养目标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训练,都需要认真思考。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接受教育者,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是否能够满足经济环境的要求,最终都要接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检验。因此,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者应对我国的经济环境特点、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要求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确立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建立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激励机制

在我国,很多高校都配备有班主任,而且大多数班主任都是专业教师。许多班主任不仅在引导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方面倾注了心血,同时也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确立学习目标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等方面发挥了引路人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的发挥都只源自于教师的自觉行为,并没有形成一个机制或建立起一种制度,因此难以调动所有专业教师关心学生职业发展的积极性;而一些学生也往往由于缺乏指导,无法形成对专业的充分认识,最终因目标缺失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虽然许多高校也建立了导师制,但对导师作用的认识大都局限在对课程学习尤其是毕业论文的指导。应借鉴罗伯斯大学的导师制,将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帮助和指导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在制度中明确导师对学生大学期间提供包括职业目标设定、课程学习、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职业指导服务,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措施。确保每一名学生在一入学就能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并在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积极实践的过程中跟踪服务。

(三)探索富有成效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和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应在政策上和资金上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编写高水平案例积累素材。第二,高校通过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或服务,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外实践环境。对此,我国的企业迫切需要转变观念:接受实习生不再是增加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及早瞄准人才、选拔人才、与其他企业竞争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的难得机遇。企业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必将日益重视科学规范的管理。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必然促进企业对具有较高会计职业素质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与选拔,并主动与高校合作,将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储备人才紧密相连,实现企业支持高校,高校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多赢局面。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倡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是培养学生对个人职业目标的设定、学习计划的制订、课程学习的自主完成等各方面形成积极主动的自我负责态度。其次,自主学习并不是仅局限于课堂内或校内的学习,应该既包括对书本知识的获取,也包括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知识积累,更包括走向社会主动寻找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如果学生从一入学开始直至大学毕业能够一直得到教师在职业规划方面的跟踪服务和悉心指导,学生不仅会积极学习和主动实践,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有意识地按照职业规划目标进行自我职业素质训练,为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资本。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情商素质 开发培养 内容体系 对策

[作者简介]赵宝新(1968- ),男,河北满城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情商素质教育;王英(1965- ),男,河北蠡县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经济学;赵丽新(1967- ),女,北京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办公室老干部科科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河北 张家口 075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6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80-02

当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各高校的一项根本任务,而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智商素质(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IQ)与情商素质(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EQ)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但大学生在智商素质一定的情况下,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靠情商素质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各高校相继开始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程”,但至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社会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重要症结在于对学生的情商素质的开发与培养重视不够。

一、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情商素质不仅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素质内容,更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情商与智商相比更具潜质,这说明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非常必要。情商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约翰・迈耶首次提出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绪智能。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著作《情感智商》一书中把“情商”正式定义为“能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感觉,自我激励,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的能力”。情商素质是指一个人感受、理解、调控、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通常表现为成就动机、工作热情、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承受和抗击挫折的能力等。从情商素质与智商素质的关系看,智商素质是情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情商素质对于智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智商素质好比是“资源”,情商素质好比是“能源”。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资源”再非富也不能有效开发与利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情商素质更具基础性决定作用。对于智力水平一定的大学生来讲, 情商素质最终决定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真正成才成功。另一方面,基于学校“应试教育”背景和社会用人“素质本位”的要求,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十分紧迫。目前,我国教育仍处在理论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与实质意义上的“应试教育”阶段。在应试教育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使学校和学生形成争名次和争第一的状况,极易使学生产生“零和”心态,进而导致他们产生妒忌和戒备心理,成为自我意识膨胀、自私自利、狭隘偏执、缺乏合作精神的情商素质低下的人。同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处于教师高密度的知识机械灌输及高强度的管束监督的状态。这种教育培养既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不太注重对情感体验的正确引导,进而导致厌学之风和师生关系紧张现象的发生,加之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的单一社会阅历,缺乏生活经验,最终导致情商素质偏低。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和高智商人才工作业绩平平的现象。目前,“素质本位”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用人的首要法则。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智商较高,但情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合作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弱、自我评价不客观,往往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根本症结,从这一点上说,情商素质问题已成为就业的最大障碍。但当前情商素质教育尚未真正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视,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进入高校课堂。因此,为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要,大学生情商素质教育与开发培养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情商理论研究学者认为,情商素质一般包括情绪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五个方面。情商理论与以往的心理学理论相比,认为情感、情绪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过程,而且是与认知、意志、个性和社会交往等相联系的综合性的复杂心理过程。如情绪与认知相联系形成“情绪自知”(Self-awareness);情绪与意志相联系产生“情绪自控”(Managing emotions);情绪与信念相联系成为“情绪自励”(Motivating emotions)。体现了由生物遗传性的心理过程向社会塑造性的心理过程的迈进。在这种情境下,情绪成为高尚的、可以调节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如情绪与社会交往相联系形成“关怀与尊重”,即“共情”(Empathy);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融合,形成“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共处”(Handing relationships)。这说明情商素质是认知、情感、道德、品格的集合体,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情商素质是完全能靠后天开发培养和提高的。

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培养应该围绕培育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抑制冲动和抗挫能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展开。自我认知能力是指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即有“自知之明”之心。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情绪感知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情绪调控能力是指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具备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即有“自我调控”之力。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及时转移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摆脱焦急、悲伤或不安的情绪困扰,并能把情绪调整到适度状态。自我激励能力是指鼓励、激发、诱导自己的热情、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能力,即有“自我激发”之能。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确立目标、分解目标、不断实现目标来激发自己的成就动机,并驱使自己坚定信念、执著追求。抑制冲动和抗挫能力是指在自身情感和欲望受到外界强烈刺激、冲击并处于挫折境地中,仍能保持冷静、理智和克制状态的能力,即有“自我克制”之功。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在向既定目标奋进中能够抑制冲动,增强延迟满足的自制力,并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挫折承受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有识别、理解和运用他人情绪以及正确感知和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即有“善解人意”之情。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了解、揣摩他人的情绪,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培养通情达理和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基于以上情商素质的培养重点,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系列十项指标:自我认知系列,包括自我觉察能力、职业生涯设计能力;心理调适系列,包括抗挫折(诱惑)能力、冲动自控能力;社会认知系列,包括与人相处能力、社会感悟能力;社交公关系列,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系列,包括生态文明素质(绿色情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

三、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开商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提供制度保障、软硬件环境和开发培养支持服务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将情商素质教育列为各高校校本培训教育内容,使其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各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变单纯知识灌输为综合素质培养;变片面重视智商培养为智商情商并重培养;变单一教学生做事为既教做事更教做人。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自觉把开发学生情商素质与培养综合素质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合力效能。其中,课程体系改革尤为重要。课程设置要具有开放性,减少专业理论基础课的数量,增加实践教学和选修课的容量,使学生能根据兴趣、个性、知识结构、社会需求自主选择辅修专业,要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情商素质培养的文史哲等课程数量。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将情商素质开发培养与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拓展训练有机结合,通过开展讲演、辩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及模拟求职应聘训练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择业观念,培养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社会交往以及自我推销和抗击挫折的能力。

第二,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做促进学生开发培养情商素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商素质教育培训,以良好的情商素质为学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严谨的治学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理智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开发学生的情商素质、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学方法,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注重构建自由和谐、民主合作、相长互动、充满趣味和人文关怀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平等、愉快活跃、发人深省、循循善诱的课堂心理环境。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训练”模式,充分利用和挖掘课程本身所蕴藏的情商素质教育内涵,有机渗透情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素质得到同步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全面完善提高。坚持硬性制度化管理与柔性人文化管理并重的原则,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开发学生的情商素质。

第三,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争做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自觉实践者。学生要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积极参与有利于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为将来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打下坚实的情商素质和综合素质基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社会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是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为学生开商素质和培养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园文化科技活动能使学生在科学文化氛围中感受美的熏陶、碰撞智慧的火花,使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解放思想、启迪思维,磨炼意志,满足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上进心和创新精神,不断开商素质,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最佳途径,也是促使“自我”尽快适应社会的必由之路,能促使学生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树立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健康的社会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通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困难、克服困难,可以增强意志力、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失败、乐于奉献、敢于拼搏、富有爱心的精神意志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等情商素质。

第四,注重引入测评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中的导向功能。情商素质测评体系对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和培养具有价值引领和风向标的作用,测评结果不仅能促使各高校对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高度重视,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加强情商素质自我开发与培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测评体系的设计应符合导向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等要求。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见的显性问题,更要关注深层次的隐性问题。既要有稳定可靠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等传统项目指标,彰显测评指标体系的传承性和中国特色,也要适时调整增加紧跟时展、与社会需求相关联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内容或评价标准,如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社交公关能力等,体现测评指标体系的时代特色。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测评档案,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情商素质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这既有利于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有利于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动态信息和潜质,更好地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个性化情商教育指导提供可靠依据,从而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情商素质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7.

[2]雷体翠,李文华.大学生情商教育内容的新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

[3]赵春霞,朱书卉.论当代大学生的情商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涯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这不仅需要高等院校从平台建设上下工夫,更需要从观念更新上费心思。近年来,诸多高校基于自身特点在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大门类”教学、通识教育等为素质教育构建起基础平台。与之相适应,更新人才理念,让大学生真正从心里认同“素质教育”,将提升人文素质转换为自身成长发展的内部需求至关重要。高等院校应将生涯教育纳入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将素质教育与生涯发展有机融合,自觉培养、提升人文素质。

一、从生涯视角认知人文素质

认知是接纳的前提,受教育者本身对人文素质的认知是决定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开展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生涯视角正确认知人文素质,乐于接纳素质教育。

(一)增强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主动性

不管是专业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作为受教育者,大学生长期以来总是处于被动授受的地位,习惯了“被决定”——怎么教就怎么学,教什么就学什么,没必要问为什么,也不想问是什么。这种“要我”而不是“我要”的思维定势阻碍了人的认知主动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习惯于站在“无我”的视角上认知事物,其效果自然是差强人意,常常是表面口号响亮,实际上内心漠然。因此,必须转变大学生的认知视角,充分调动其认知主动性。生涯理念的核心是人,关注重点是人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在生涯视角下,认知主体能够将认知与自身命运紧密相连,认知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以积极的心态探索追求事物的本真。人文素质的内涵深远宽泛,在“无我”视角下,更多彰显出其价值中的类本质特色,无法与大学生鲜活的个体命运产生共鸣,难以产生认知吸引。只有将认知置于生涯视角之下,人文素质的人本特色才能凸显出来,才能显得与个体发展息息相关,充满价值引力,形成主动认知。

(二)促进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接纳积极性

人文素质具有宽泛的内涵和厚重的本质,当前,专家学者对人文素质内涵的理解大致有如下三种:一是从人文素质教育包含内容和预期目的理解,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人的思想品位、心理素质、气质、修养、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二是从人文素质的性质来理解,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是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三是从素质教育目的理解,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包括四方面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透过生涯的视角下,我们看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本义在于启发学生寻求人生意义,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生涯在本质上是持续一生的发展,同时受到个人内在和外在事物的影响。自然科学给予人的是知识,外在的东西,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人文科学给予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人的终极关怀,是内在的东西。只有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才能推进生涯的发展性生成。

二、将人文素质培养纳入生涯规划

开展生涯教育,将人文素质培养纳入生涯规划,内化为大学生的发展成长需求。

(一)将素质拓展与职业规划有机融合

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生涯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儿童后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及老年期等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生涯发展任务。大学时期人的生理、心理都趋于成熟,面临着从学生到社会人的重要转折。当前,各高校根据团中央的号召广泛开展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展开,旨在通过教学、课堂、讲座、团活动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好三到四年的在校时间,将素质拓展与职业规划有机融合,全面做好人生规划。

(二)普遍培养与个性化发展兼顾

生涯是基于个人特定的历史和情境,为了自我实现而逐渐展开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历程。人们可能有相似的规划与起点,但绝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机遇与终点。因此,不论是提升人文素质还是进行职业规划,都不能人与亦云,随波逐流。因此,做好规划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自我,不仅要了解个体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情况,还要辨析和澄清个体的职业价值观和个人生涯发展的状况,以及个体本身预设的期望。制定合理的规划,有序提升个体的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如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对文科大学生加强自(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全方位加强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三、在生涯发展中自觉提升人文素质

生涯发展是个人依据人生理想,为了自我实现而逐渐展开的生命历程,人文素质的提升应当贯穿其中,并与之相互促进。

(一)良好的人文素质是生涯发展的基础

提升人文素质,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缺陷,使人不单单只具备生存的技能,更具备生存得好的潜力。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语言、逻辑等人文知识的学习,日常人文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增加未来职业发展的适应性和工作能力。加强人文修养,更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心态,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勇于面对社会的各种挫折与挑战。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积极进取的心态,才能不为外物所迷惑,做到“君子不殁于物”,不做物质的奴隶,不因为追求物质享受而丧失前程。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使人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为未来就业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增加成功的砝码。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9篇

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提升人格魅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都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然而,在如今社会不断进步,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些社会上不良的、乃至低俗的社会文化也侵袭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造成青年一代在人格素质上的缺失。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思维更活跃,兴趣更广泛,个性更强,从而更容易被这些文化所侵袭。加强对独立学院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抵御不良文化的入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独立学院学生音乐素质现状

1.音乐基础知识的欠缺

大多数大学生虽然在高中时期也上过音乐课,但在高中时期一般特别重视学习,音乐老师一般在课堂上只是播放一些音乐,作为繁重的学习任务中的一种调剂,学生根本没有学到多少音乐知识。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可谓一窍不通,可以演唱正规声乐作品或演奏一种乐器的学生占极少数,对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如不同时期的音乐家、作品等知识可以说只是耳闻,并不了解其人物背景、作品内容,更没有识谱能力、乐理知识。这些都足以显示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严重缺乏和音乐素质的薄弱。

2.对音乐的盲目追求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相对于二本的学生来说,对于音乐的追求更为强烈,音乐基础知识薄弱,音乐素质不高,无法辨别音乐的美与丑,一些低俗的、不良的音乐也不经意间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听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以其大众化、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商业化、偶像化的营销模式,捕获了多数青年学生的心,他们通过流行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以说,每一位大学生都有一个或多个自己的偶像歌星,有的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从而在任何时间、地点,不管是上课还是课余时间,都在“追星”,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只是处于“听”的阶段,只觉得这首歌好听不好听,达不到“欣赏”阶段,并不会去辨别音乐的好坏,而对于西方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这些艺术性更强、更加优秀的音乐甚至连“听”都不愿意听,更别说去理解和感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了,究其原因还是音乐素质的严重匮乏,让他们没有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二、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音乐素质的培养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音乐素质高的学生能从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中感受作曲家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更加容易接受优秀的音乐作品,从优秀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到各国文化、民族文化,理解和接受音乐中所蕴涵的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促进学生学习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对传承和传播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有着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音乐素质的培养能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是人类对现实世界、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反应,是表达人类情感最为直接和细腻的一种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都是通过深刻的生活、生产实践所产生的,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能更加深刻反映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影响人的性格。因此,音乐作品在某些特定的因素下,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音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观,音乐素质高的学生能分辨音乐作品的好坏,能过滤一些不良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从而真正达到“审美”的要求。

3.音乐素质的培养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大学生在接受和聆听音乐的时候,不单单只是“听”音乐或是“欣赏”音乐,音乐素质高的学生还能从中激发其创造性思维。音乐家在音乐创作时,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自身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塑造丰富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能够让其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因素进行自我分析、感知,体验作品思想感情,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达到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富创造性,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4.音乐素质的培养能促进校园文化生活的开展

目前,由于大学生的音乐素质的不平衡,在一些普通高校开展有关音乐艺术类的活动都比较单一,最为主要的活动就是校园的唱歌比赛和文艺晚会。历年的活动,几乎所有的学生唱歌时都选择流行歌曲,文艺晚会也比较单一,参加此类活动的人也是占少数,并未能让所有学生或是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并没有把比赛和晚会的普及性和艺术性提高到一定的层次,未达到预期的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音乐素质的培养,能让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对音乐艺术产生共鸣,能够让他们参与的各类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中,从中获取营养,陶冶情操,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三、对独立学院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和音乐课程的建设

目前,在全国非音乐专业高校中,音乐教师的配比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偏理科类的高校中,音乐专业教师少之又少,只有一到两名。而独立学院目前并未完全独立,许多独立学院和学校本部都是共享资源,根本没有自己的专业老师。此外,独立学院学生中,有大批学生对音乐的某一领域还是有一定的兴趣或特长,如在声乐、器乐等方面以前都学过,只不过到了大学后没有学这些专业而已。由于公共音乐教育和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音乐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外,还要掌握丰富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在开设公共选修课时,应有针对性地开设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课程,如对爱好唱歌的学生开设声乐选修课,对学过乐器的学生开设器乐选修课等等。总之,要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发掘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从而达到音乐“寓教于乐”的作用。

2.加大音乐教学经费的投入

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虽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大多数还是浮于表面。特别是在独立学院中,由于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财政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母校,因而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经费投资上并未实施到行动中去,从而制约了整个学院学生音乐教育的发展。学校领导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室、舞蹈教师、合唱排练室等,配备各类教学设备,特别是为有特长的学生(如器乐类),提供乐器及训练场地等,这些都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提高音乐素质的有力保障。

3.加强音乐教育的普及性,激发学生兴趣,重视音乐素质培养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动作用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都是多才多艺,在重视学生学业教育的同时,应在校园中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与音乐相关的活动,让这些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提高自信心。同时通过一定的辅助教学,更好地启发和影响学生的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对音乐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提高音乐素质,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生活的发展。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学经典;人文素质;培养;作用

文学经典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诗文佳作,是经过历史、读者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文化遗产,经典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有其传世的价值”。人文素质,包括文化修养、道德水平、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取向,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等。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而文学经典在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论题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诚信丧失,讲实际、重名利,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匮乏,等等。社会上的这些不良现象,也影响了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一部分大学生。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生活目标,理想信念模糊,进入大学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方向,随波逐流。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呈日益严重的趋势。

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人格不健全是当今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部分学生纪律观念差,举止散漫,行为随意,课堂聊天、玩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出现了“低头党”“刷屏党”。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热衷于虚拟世界里的生活,不积极上课,顺势而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收费替课族。部分大学生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一点挫折,就采取极端措施,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迁怒于他人,如清华大学刘海洋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

基础知识匮乏、视野不够开阔也是当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之一。应试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弊端。为了升学率,各级高中对于知识的传授只限于高考考试的范围,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薄弱。大学阶段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基础不牢靠,学术视野不够宽广。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艺术鉴赏力、审美分析力都没有很好地掌握;读不懂文言文,不仅在理工类学生群体里普遍存在,就连中文专业的学生,没有读过或者没有从头到尾读过古典四大名著的也大有人在。

这些问题都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高校课堂教学、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文学经典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塑造,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作品中的经典文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文字优美,意蕴深厚,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素材。文学经典对于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爱国情感教育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爱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一直是一个永恒而充满魅力的母题。很多优秀的作家、经典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生忠君爱国,“虽九死其犹未悔”;“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陆游,其诗文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笔重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等。可以说,爱国精神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每一时期、每一朝代,对于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唤起他们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精神食粮。

爱国与爱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爱国思想的两大主题。中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反映出了爱民、忧民的思想,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地写出了民间的疾苦以及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百姓的同情。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卖炭翁》《观刈麦》等。这就是今天我们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民族文化根源之所在,对当下大学生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对健全大学生思想人格、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古代文学的优势,利用好古代文学里具有教育意义、有道德感染力、情感说服力的作品。《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里就有很多关于如何做人、如何行事的精辟论述,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明的是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显的是刚正不阿、纯洁高尚的人格操守;等等。

古代文学经典所反映出的尊老爱幼、慈爱孝悌的伦理道德精神,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美好品质,都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绝佳素材。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都融入了生命的无穷力量,蕴含着坚定的人生信念,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健全大学生思想人格,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打击,我们要做的不是消极、沉沦,而是应坚定自己的信念,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古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榜样,如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仍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怀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志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作,流芳万世。《史记・报任安书》更是给我们提供了在逆境中奋起的榜样: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承受挫折,面对逆境,勇于接受挑战;面对激烈竞争,我们应该迎难而上。所以,选取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深入挖掘其中深刻的人文内涵,结合当下大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用古人的坚韧精神与拼搏奋斗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在提倡自强不息精神、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之一,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羿射十日”“女娲补天”等上古神话,就体现出先民面对困难、灾难,不退缩,勇敢与困难作斗争的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勾践兵败被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夫差,雪耻复国。苏秦在“书十上而说不行”秦王的情况下,归家而发愤图强;读书欲睡之时,“引锥自刺此股”,最后连横成功,身挂六国相印,堪称自强不息、努力勤奋的典范。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物形象存在。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怀揣崇高的理想,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离骚》;虽受宫刑,仍发奋著述的司马迁,一部《史记》感天动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其现实主义诗作堪称一个时代的折射;等等。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这些优秀的作品、典型的人物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向上的动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社会的全面进步,都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强国的过程。而文学经典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需要我们反复阅读、研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给以阐释,从而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不断发现文学经典的新价值”。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师,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努力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里面找到与时展、人文精神培养等相契合的佳作,深入挖掘其精髓,发现其新价值,教育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詹福瑞.论经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科 大学生 经济学素质

高等农业教育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需求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农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农业经济学、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够站在大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高度来认识和服务于农业生产,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培养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将文、理、工、农科等人为地分隔开来,各自封闭、自成体系。鉴于专业设置的原因,一部分农科大学不太重视人文社科教育,更不用说经济学教育。农科大学的专业分布以农科为主体,主要教授农业科学与作物生产科学领域的知识,对农科类学生缺少人文经济素质的培养。

农科大学的科技专业教育是教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经济学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利用好专业技术知识,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皇后”,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经济学思维方式是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农科大学生也对学习经济学知识有强烈兴趣。

第一,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实用价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门学科。市场经济环境要求身处其中的社会成员具有基本的经济学常识,能够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世界,判断事物的是非,估计局势的发展。农科大学生是未来的“农业科技人”,必须掌握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本领。

第二,经济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良好的人际和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学好经济学不但自己享受人生,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懂得怎样赚钱,怎样花钱,要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

第三,做好农业自然科学工作应该具有相应的经济学技能。农业科技项目设计必须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自然科学研究必须进行初步的财务预算,农业新产品开发必须注重成本收益分析,农业项目建设必须进行资金筹措和安排,所有这些都需要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作为未来的农业科技从业者,农科大学生有必要在大学阶段学习经济学知识。

第四,农业科技从业者需要基本的个人理财知识。除了农业科技行业本身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外,农业科技从业者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经济学知识,也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物价、利率、股票、基金、房产等知识,也关注个人财富的增值或缩水,迫切希望掌握家庭理财的投资渠道。农科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也是生存的基本需求。

第五,农科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由于专业范围狭窄的原因,农科大学生更希望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理解自己身边世界的能力,从而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获取更高的工资。因此,本科阶段了解经济学知识,可以满足学生个人学习的兴趣,也可能是部分农科学生未来成才的选择之一。

二、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农科大学生不需要进行系统的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其着眼点是对一些常识性、实用性、生活性的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经济学的基础。其原则是宜广不宜精。

因此,我们建议,农科大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素养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经济学基本理论。农科大学生应该了解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动态,认识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总体框架。通过对微观的供需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的学习来理解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经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通过对宏观的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的学习来理解政府政策的制定依据,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利用经济学作出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第二,消费与理财方面的知识。农科大学生也需要了解个人和家庭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税收对个人生活水平的影响、汇率与利率、证券与股市、外汇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基本的消费知识和理财能力。

第三,投资管理、会计统计、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农科大学生将来可能会从事一个项目、一个公司、一个团体的组织工作,必须具有基本的经营与管理常识。要看得懂简单的会计报表、会基本的财务预算,进行职业所要求的统计。掌握关于农产品市场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服务于“三农”,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第四,金融经济方面的知识。作为新时期农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农科大学生应该对家事、国事、经济事,事事关心。应该学习关于银行与货币政策,政府与财政政策,国际贸易、金融危机等一些经济学方面的常识,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社会民生。

第五,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曼昆认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农科大学生应该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如就业、婚姻、购物、交际等社会行为,用经济学来看待生活,增进个人福利的提高。通过经济学,透彻地理解生活实践,提高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出正确选择。

经济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是对人们的选择博弈和社会资源配置的研究。但不少人总觉得它太抽象、太难学,实际上经济学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其理论既可以用抽象的数学工具来表达,也可以用生动活泼的例子来说明。只是对农科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掌握“生活经济学”就行了,应该重视来源于实际经济生活的素材积累,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基于经济学原理来思考问题,以促进学生理解并准确把握个人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三、培养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的途径

农科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农科大学生培养经济学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在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中列入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并通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具体的培养途径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设经济学素质课程体系。将《经济学原理》列为通识教育课,设置一定的学分,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学体系与轮廓、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常识性内容,供全校学生选修。此外开设《生活中的经济学》、《投资理财学》、《会计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等系列课程,各课程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使课程体系凸现整体功能。各系列课程的选定应注意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学素质课程的专业性不能太强,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与提高的机会。二是经济学素质课程的教学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研讨课”、“案例课”、“问题教学课”等,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的或实践的问题。团体学习是主要的课堂组织形式,每个学生都要充分展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论;同时聆听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造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培养经济学思维,创造实践的过程。三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拓展教学信息资源,扩大教学信息交流范围,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等,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设立属于课题性质的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使农业科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有机结合。跨学科课程可以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开设经济学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校内外著名学者或政府官员、成功人士、知名校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经济学讲座,联系现实介绍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学理论最新动态、前沿问题等,丰富学生的经济学知识面,鼓励同学们在学术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扩大视野,跟踪前沿,将新理论和新方法与中国的现实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解释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

第四,开展社会实践。结合当前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如经济一体化、通货膨胀、房地产、股票、基金、经济泡沫等,开列选题,鼓励学生假期开展专题实践调查。学校可以组织调研报告或实践论文评比,对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第五,推荐经济学课外阅读。对于具有强烈学习兴趣的农科学生来说,教师可通过推荐阅读通俗易懂的经济学相关著作,提升其经济学理论水平。

第六,注重潜在的、非课程教育形式的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成立各种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创业项目大赛、模拟炒股比赛等,提高学生经济学兴趣和理财素养。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浅论在理工科院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009(2).

2、李小平.论大学生创造性的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3、杨江帆.当前农科大学生的素质缺陷与对策措施[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2).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12篇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的日趋激烈,高校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也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挑战,如何将大学生的文化能力培养与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协调发展起来,不仅需要建立相应的与素质教育要求一致的制度和措施,同时也需要不断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示范,来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为进一步以优秀的素质走进工作岗位,是当前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素质结构素质教育实践探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到来,高等教育在对学生的教育发展上,过分重视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高等教育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弊病。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如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骨干的示范作用,来鼓励和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不仅增长技能,还要将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为此,笔者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教育实际,从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情感教育等方面进行优化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并通过对素质教育的综合阐述,以期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借鉴和帮助。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当代的大学生,在自身素质的发展别注重对知识的热爱,对自身能力的发展也很迫切,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努力进取,积极锻炼,渴望成长,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我们从对大学生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素质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通常表现在过分对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能力的作用而忽视了自身文化的修养,过分倾向文化的习得而淡漠了对学生品德的建树,尽管对品德教育有所重视,却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强化。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定义主要表现在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有机渗透和相互影响上,既要有思想道德素质,也包括文化和专业技能,同时对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也有明确的要求,当前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平衡还表现在具体的素质内容上,主要有对认识的片面性,过分强调某个方面,特别是虽有强烈的求知欲,却难以付出刻苦的努力。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素质结构的研究和分析,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出发,使其符合时代和社会对其的要求和期待。二、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学生实际表现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1.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是大学生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在家庭教育中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容易给学生的未来成长带来障碍。当前的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家庭内外的事务都有父母来操办,往往容易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动辄以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及他人,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坏他人的权益,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合作、团结精神的培养,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就业带来深刻的影响。2.由于其自身缺乏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认识当大学生从高中的奋斗中走出来的时候,新的环境、新的校园文化给学生的思想带来重大的冲击,有些大学生从思想上开始对学习放松了,对于自身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迷茫,心理无助,内心彷徨,没有学习的乐趣,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目标和追求。3.由于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带来的影响成长的过程是心理素质锻炼的过程,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引起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欠缺,以及对生活、对学习、对朋友、对亲人缺乏必要的责任感,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难以处理好与人之间的关系,遇到问题和挫折就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不仅给自身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也造成了心理疾病的产生。三、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教育,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从教育和管理等角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和培养,逐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1.管理的加强是确保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管理的加强与制度的建设是一致的,结合大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实际,从大学生入校之初,就通过相应的制度、纪律等来制约其行为习惯的培养,管理的目的不是限制,而是通过管理来实现对学进行行为训练,确保其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秩序,以实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行为道德文明的综合形象的树立。2.通过表率的影响来规范学生对素质教育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学生良好的素质习惯的养成需要大学生从自身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来实现。表率的作用是深刻的,学校教育通过对思想进步、成就优秀的学生进行大力的表扬和鼓励,用先进的事迹来感染同学,用良好的品德来熏陶同学,在校园中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鼓励的良好氛围,从而对学的素质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在对优秀学生骨干进行培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差异有针对性的实施,比如对一年级的学生要注重思想意识的培养,以促进其对学习规章制度及优良学风的示范作用,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骨干,则需要对其意识的强化训练,让其对学风的建设不断提出新的建议和方法,以便于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熏陶,得到感染。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骨干,则要通过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期让他们将学校的制度和学风精神进行有效的传达,充当着校风的“传教士”的角色。大四的学生骨干,由于其年龄和阅历都比较高,能够对低年级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实现传帮带的重要作用,为此,将全校学生骨干通过有针对性的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对整个校园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精神风貌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和改善。3.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和竞赛的参与力度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及活动来实现,借助于各学校学科的知识优势,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活动,进而实现自身能力的锻炼。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锻炼,还能从实践中学会思考和创新。总之,大学教育的社会性是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分析和实践探索,从大学生思想认识实际出发,改善学生知识结构,进而增强其积极的人生理念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社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代秀云.浅析大学生素质结构与素质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2]张想林.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之理论探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素质课堂;大学生;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62-02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而经济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相对优势。大学生是未来国际竞争中主要竞争力量,我国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权,就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1]。

素质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除专业技能以外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年来,北京城市学院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即四个教育的理念:有效教育、适合教育,实用教育和全人教育),以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分”为杠杆、“理论授课”为基础、“社会实践”为载体,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的素质课程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城市建设人才。

一、加强思想引领,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素质以培养大学生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素养为目标,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当代大学生要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理想和实现“中国梦”的远大志向;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和热忱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当今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尤其是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接收到的各种舆论信息更为复杂,除第一课堂中的思想政治课以外,我校在素质课堂中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及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及学生骨干开设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政解读等课程,更加深了“90后”大学生对党的理解,引领他们学会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人们的能力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素质课堂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实践环节,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即间接经验用在现实活动中内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在素质课堂的实践环节主要培养了以下能力。

1.学习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会产生一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影响,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更新,也会同时产生一种边际效用。学习能力的提升会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反过来这种促进又会促进学习能力的增强,使学习能力始终保持持续提升的状态。

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的体现在对于教师教授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方面,而社会实践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困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要独立思考,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提高自身的洞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既包括创新的潜力又包括创新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捕捉到新颖、有价值的信息,根据事物的本质,寻找新的方法、方案、计划或观点[2]。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我校在素质课堂中开设了学术科技及创新创业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给予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及兴趣爱好,将创业的理念付诸于行动,积累经验,为毕业后顺利的融入社会,更好的实现创业梦想打下基础。

3.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在校园中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主要有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但是步入社会后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包括同事、领导、合作伙伴、社会人群[3]等。我校的素质课堂中开设了人际交往课程,理论授课主要涉及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原则、注意事项等,但是仅凭教师的讲授就如同在岸上学习游泳、纸上谈兵一样。因此在理论授课结束后以学校各种社团为载体,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大胆走出校门,有机会与社会各种阶层的人接触,学会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进行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能力等一系列互动过程,同时不断的发现自身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增强社会适应性,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3]。

4.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也是日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前提条件,因此,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根据学生特点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素质课堂教育,在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验证、巩固、深化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使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使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强化,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将担负的社会责任,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责任感,从而合理调节自我期望值,纠正自我意识的偏差和失误,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

三、加强自我认知,为职业规划能力奠定基础

本校素质课堂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授课形式上,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较高,在知识向能力转变的过程中,通过素质课堂的实践环节,学生对自身性格、兴趣、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有了直接的感受,这些感受便是自我认知的初步概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了对职业、岗位需求的感性认识,结合第一课堂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系统的学习,将自己和职业联系在一起,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高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但要培养青年人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专门技能,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4],素质课堂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的优势,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立足在校期间的能力提升,更要注重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城市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吴威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3]徐超,罗燕.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工作研究版),2008,(10).

[4]李和生,蒋霞敏.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8).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分类培养 个体素质

所谓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教育层次,更需加强对大学生的个体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大学生个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个体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的到来,各国经济、综合国力竞争将更加激烈。要抢占竞争制高点,关键是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而大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高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针对这种差异性,发挥其个性特长。

2.培养大学生个体素质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个性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提高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使之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培养大学生个体素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严格说来,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应有各自独特的发展目标,因此教育要考虑到个体间的差别,要符合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符合人类发展的要求。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个体素质

在目前已有的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专门针对素质培养的计划很少。而且高校的连年扩张导致在校学生数激增,高校的教师资源与学生数严重不成比例。因此为有效地开展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工作,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体基本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类,通过采用归类养成的方式,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个体素质。

根据目标设置理论的观点,设置清晰的、明确的、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并配合以适当的反馈,能有效激励个体进行自我调整。目标设置理论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E.A.Locke)于1968年最早正式提出的,属于引导行为方向的激励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决定个体行为方面,其直接作用的是个人本身为自己设定的具体目标,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它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沿着特定的轨道进行,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影响绩效的首要因素是目标的明确度和难度。有研究发现,设置明确的、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工作的绩效水平最高;设置模糊的、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工作的效果次之;设置模糊的、没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工作的效果最差,导致最低工作绩效。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渴望成功的愿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由于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心理状态还不稳定,遇到挫折或诱惑时容易出现偏差,需要很好的引导。如果在大学阶段设有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就有利于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奋发努力。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目标设置理论,建立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分类培养计划,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个人素质培养的指导方向。大学生的个体素质培养计划要贯穿始终,涵盖全面,不仅要包括学业目标、技能要求,还要涉及身体素质和德育的要求,并重点突出素质培养的目标。

三、个体素质分类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个体素质分类培养要注意时间延续性。

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工作必须以大学生与学校发生关系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线,将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与个体素质培养工作的阶段性特征相结合。下面以大学生入校的纵向时间为依托,具体介绍个体素质培养的阶段性工作。

入学之前:基于学生个体先天条件不同,为科学养成学生的良好素质,培养工作必须自学生的录取之日即拉开序幕。高校要充分利用新生档案资料,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工作情况,为帮助学生制订个人素质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入学教育:在学生刚入校不久,组织学生撰写个人自传,自传的内容可以涉及学生的家庭经历、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及目前的发展目标。通过自传的撰写,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成长背景、成长经历等第一手真实信息,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要安排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便于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通过开学典礼、专题讲座、参观学校展览、新老生交流会等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特点及就业前景,帮助他们为未来职业及人生定位做好必要的观念准备并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特点制订个人素质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具体、明确、可行。

大一第一学期期末:由于学生档案反映的内容难免有偏差,并且随着学生对学校环境的熟悉,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其个体素质也在不断发展,因此素质培养计划也应允许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在个人素质培养计划执行过程中,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和适应,学生已经对个体素质培养计划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学校可以按学期组织学生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在学期末,建议每位学生对一个学期以来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剖析个人能力,适时修订个人的素质培养计划。

大一下学期至毕业:这一阶段的重点主要是督促学生严格执行自己的个人素质培养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自觉的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本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素质培养计划具体安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例如制定每周的学习计划,每天的时间安排,以及课外实践的培养计划等。每个学期末对个体素质培养计划进行自我小结,并进行适当修订。通过个人素质计划的制定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形成互带互帮的学习氛围,逐步实现规划,产生成就感,进而强化动机意识,形成良性运转。

2.个体素质分类培养要调动各方力量,全体动员。

环境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正揭示了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受教的重要影响。而这里所说的环境通常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及通过媒体等获取的信息)。

(1)家庭的影响。家庭作为孩子最早学习和获得知识的地方,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庭在社会生活制度中的特殊地位,它在某些方面的教育作用几乎是其他教育机构所永远不能替代的。家庭在指导孩子的人生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等方面都起重要作用。离异和缺损的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表现更为明显,并且呈现为两个极端。因而,素质培养计划的实施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经常性地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2)学校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个体素质的最直接的途径。学校通过日常课堂教学,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积极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学校教育不仅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培养他们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学校的一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行政相关人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工作,因此各方要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做好素质养成每一阶段的工作。

(3)社会的影响。大学生远离家乡父母,除了在学校接受规定的教育外,大多的时间都在与社会接触。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大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望强,对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未知的渴望。因此,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媒体的信息传播尤其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优良的社会风气,积极、客观的媒体传播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体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个体素质分类培养要讲方法,重原则。

素质培养工作要注重方法讲究原则,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高校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个体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严格按照计划督促学生完成各阶段的目标。对骨干型的学生要全程关注,重点培养,并要发挥骨干学生的示范作用,由点到面带动全体学生自觉完成个体素质的培养工作。对有特殊专长和个别问题的学生个体还应给予及时的关注,通过对话、谈心等形式积极促使其进步。要结合“集体表扬和个别批评”的教育方式来激励学生,大学生自尊心强,在公共场合,绝不能轻易进行批评,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4.个体素质分类培养要有制度的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个体素质的培养工作也是如此。学校要建立一套与素质培养计划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规章制度。可以将学分制的方法应用到个体素质培养计划中,并规定按学年、学期应达到的学分数,以提高学生对个体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要明确学生所在院系及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在素质培养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使个体素质培养工作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篮球教学能力方法手段意识

1引言

学校体育工作是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学校体育的发展尤其是高校体育的发展一直以来倍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高校体育工作具有承担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多年来,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技战术和体能的发展,而忽略了体育能带给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受挫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太原理工大学篮球选项课的学生为调查对象,130人,其中男生100人,女生30人,共发放问卷130份。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和相关教学书籍和专著了、搜集相关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

制作统一的调查表格,面向篮球选项课的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问卷1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0份;面向篮球教师发放问卷6份,回收率100%,全部有效。

3结果与分析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与知识、经验和个性特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篮球的教学活动中,主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受挫能力、竞争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等,本文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3.1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国际化的社会中,团队合作能力显得越来越突出。篮球教学和比赛方式都与团队密不可分,其中包括位置、分工、配合等,都能充分体现团队合作。与其他教学项目比较而言,篮球教学更能是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在篮球教学的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是最常见的[2]。本文调查结果发现,95%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会到有团队合作的教学练习内容。98%的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取得胜利,认为个人的素质即使非常好,也要在团队的合作配合之下,才能取得突出的成绩。篮球教师在教学中也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基本所采用的方式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具体步骤是:划定小组、确定组长、制定规范、确定合作方式、反馈总结。通过这个步骤的教学,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基本确定,并能通过学习完成个人的角色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的角色也不同,这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团队合作学习中首先要明确团队合作的学习目标,发挥领导作用,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篮球知识、技术技能。

3.2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极其复杂而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任何认识都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在本文的调查中,在有效的92份男生中仅有16个男学生认为通过篮球教学课,提高了创新能力,有效的28份女生问卷中,仅有3人,认为在篮球课教学中培养了创新能力。比例都不足20%,而对于教师的调查中,对于篮球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也没有经验和足够的重视,可见在篮球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个盲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篮球教学中运用何种手段能提高创新能力呢?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消化的过程,都必须通过自我的独立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在篮球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自练、自己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练习-思考-提问-练习这个反复学习的过程,掌握知识,拓展学习领域。教师在传授新的知识点的同时有意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行的联想,也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方式比如在传授双手胸前传球的技术时:开始只做示范动作,不做具体动作讲解,提示学生在根据示范动作,自己根据之前学的其他传球方式进行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鉴已有的经验,通过自己的感知,产生思维的变化,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3.3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

体育运动通过高强度,高难度的体力活动对于大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在篮球运动这个分数为评判目标的项目中,这方面,更是考验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本文调查的120份有效问卷中,有110份问卷认为篮球教学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教师的6份问卷中,也表明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受挫教育,可见大学篮球教学对于受挫能力的培养已经具有相当的经验。在篮球教学中,挫折的心理往往导致学生的语言或者行为的反常和过激,这方面应该引起相当的重视。对于挫折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引导大学生在收到挫折后能够正确合理的将消极因素变为积极的因素。在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要有针对性和实际相结合。首先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唯物观,能够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树立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正确观念,同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能够科学的理解挫折和困难在人生中的意义,增强自己的信心。[3]

3.4篮球教学对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通过组织结构等,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配合,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能力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的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是沟通能力、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技术能力和实施能力等多个能力的有机结合。在篮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貌似难度很大,没有相关性。在对学生的老师的126份有效问卷中,仅有1名教师认为篮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说明,在这个方面,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不足。这也应该成为教师今后教学的新的努力方向。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需要参与组织活动,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在篮球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意的加入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开发这方面能力呢?首先要依靠学生,相信学生,提高学生队伍的建设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体育教学课上,不指定固定的体育委员,而是采用值班制,体育委员轮流担任,每周体育课进行更换。值日体育委员的工作内容包括:集合队伍、组织学生借器械,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配合老师做示范动作、组织课堂比赛等管理工作。教师在这些环节中只要做好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就可以,这样的制度,也能同时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4]

4结论和建议

在篮球教学课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式有很多,在本文中只是对几个典型的能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篮球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教法是篮球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有意的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篮球课程的有力补充。[5]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基本技术的掌握结合能力的培养进行整体的规划。

参考文献:

[1]刘玉林.现代篮球技术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2]陈秀玲.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体育骨干[J].体育学刊,2002(5).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孙民治.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