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护理风险;信息系统

普外科的病种比较多,且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1]。加强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预防和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一项重要课题。有研究表明[2],对普外科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徐素彬等人[3]研究认为,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普外科护士的风险意识,减少风险系数,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不断推进,一些医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逐渐尝试引入了护理风险评估系统。有研究表明[4],将护理风险评估系统引入住院患者的护理中,可以降低护理风险缺陷事件的发生。近年来,我院结合临床实践需要,在普外科引入了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有效提升了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质量。

1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的组成及模块功能

我院目前投入使用的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的编程语言采用Powerbuilder9.0,后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Oracle8.17,客户端操作系统平台为Windows10/NT/XP。此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入院评估、住院评估评价、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与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等4个模块,见图1。入院评估模块功能主要为记录患者的个人资料,护理查体、入院沟通与入院护理风险(包括“长海痛尺”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等)的评估。住院评估评价模块功能主要包括评估项目、评估结果、评价是否符合入院评估的内容等。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模块主要是采用自制表格式设计将“长海痛尺”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等量表评估得分结果与评估护理人员签名等内容编进该系统的程序中,储存于该系统的数据库中。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模块主要涵盖知情告知、患者/家属签名、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脱管危险因素评估,以及与危险因素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等内容。

2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的应用

2.1研究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手术患者300例,其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58.05±6.31)岁;疾病类型:胃肠道疾病30例、体表肿瘤10例、甲状腺及乳腺疾病80例、腹部外伤120例、腹外疝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方法

2.2.1对照组采用普外科住院手术常规护理,在科内设立质量监控员,采用质量检查的模式,发现患者出现护理风险之后,及时给予处理。

2.2.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采用询问、护理查体、生命体征测量等方法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入院评估模块的内容。由护士长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住院评估模块的内容,即对责任护士完成的入院评估模块的内容给予逐项评价。由责任护士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模板内容。由责任护士负责该系统的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模块内容;责任护士可以根据评分结果,在对应的护理措施的评估单上采用打“√”的方式进行选择。

2.3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质量合格率、护理投诉率等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指标。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2.4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数与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8.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8.67%(P0.05),见表2。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风险评估; 精神科; 安全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5.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80-03

护理风险是指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危害患者人身安全、影响治疗的不良事件[1]。精神科患者因不能自行有效控制自身思维及行为活动,造成多种不安全因素出现,如: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不良事件发生,危及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安全。如何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成为了医院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重点。为了减少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自2015年5月开展风险评估表对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评估,给予针对性护理管理,取得了理想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1200例精神疾病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所有研究病例均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实施分组,将2014年8月-2015年4月的589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5-12月的611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89例(66.04%),女200例(33.96%),年龄13~75岁,平均(33.3±5.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70例(28.86%),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98例(16.64%),双相(情感)障碍128例(21.73%),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89例(15.11%),分裂情感88例(14.94%),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6例(2.72%)。观察组男411例(67.27%),女200例(32.73%),年龄11~78岁,平均(32.3±3.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68例(27.50%),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105例(17.18%),双相(情感)障碍135例(22.09%),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93例(15.22%),分裂情感96例(15.71%)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4例(2.29%)。两组病例资料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精神科常规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服药及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成立以护理部的3名质控组长指导,各病区护士长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小组。护理部对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管理预案、评分标准等进行修订,确定明确的风险级别。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风险评估意识及提高评估水平。

1.2.2 风险评估方法 病房采取三级风险评估,一级评估: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风险评估表的内容对新入院患者,在2 h内采取询问患者或家属及送治人员,以及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完成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风险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有变化当班护士要完成风险评估。确立风险程度,对于高危风险履行风险告知,并让患者或家属签名,做好标识,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二级评估:按照一级评估结果对存在高危风险因素的病例实施全天动态评估,护士长及相关责任人还要保证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三级评估:护士长72 h内对高风险的患者再评估,审核后将结果上报护理部,督查风险防范管理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护理部对重点高危患者进行现场查看评分及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给予指导。

1.2.3 风险警示标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高危风险患者(存在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的患者)作为重点护理管理对象,写在白板上提醒,在其床头卡上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跌倒高危患者还在其腕带上贴上警示标识。餐厅设“防噎食专座”,有噎食风险患者进食时集中管理,专人看护。

1.2.4 护理风险的防范 具有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需要作为临床重点监护对象,安置于重点病房,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宣教,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护理措施,正确使用各种安全警示标识。若发现其存在新的危险因素,则应给予二次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防范风险。科室护士长定期检查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限期整改。对评出的高风险患者由各病区护士长审核并上报护理部备案。见表1、表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风险评估率、风险告知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研究病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风险评估开展前后相关因素的比较,见表3、表4。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护理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2]。护理风险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严重者还可导致患者死亡。精神科患者受疾病因素影响,或受其他刺激性因素影响,可导致其出现自杀自伤、暴力攻击、外走等危急事件。并且,精神科患者长时间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噎食、跌倒的危险性也较高。因此提升医院护理人员识别风险水平,增强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有研究显示,积极发现及识别潜在风险、现有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级,给予对症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4]。所以强化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这对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重大意义。要防止高风险事件的发生,就要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即如何将处置行为变为控制行为,消除或减少护理安全隐患[5]。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精神科护理工作属于高危风险工作,不仅具备医院护理工作要求的专业性,还具有精神科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外,还要熟知护理风险评估知识及常用的评估技能。患者入院后开展风险评估预见性评估,将高危风险病例进行重点监护,同时开展安全防范护理[6]。才能在工作中避免或减少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评估单是针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护理,它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能预见性地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7]。通过对护士进行风险评估能力的培训,并定期开展精神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演练培训,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能力和处置能力。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执行风险评估率及对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处置能力优于对照组。

护士应用风险评估表在精神病患者入院当天评估其现存的及其潜在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迅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风险及有针对做好安全指导。同时,护士通过对患者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患者存在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有了总体的了解,从而有条理、针对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提高了防范意识,保证患者安全。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的风险告知率及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对照组。

实施护理风险评估,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便于抓住工作的侧重点,主次分明,掌握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传统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8]。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掌握其心理动态,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并积极为患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拉近了患者与护士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韦丙茹.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31-132.

[2]谭宝玲.心血管病急诊患者心机标志物升高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6-37.

[3]李凤香,陈晓燕,曾伟娴,等.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7):52-54.

[4]梁严霞,龙小艳,杨春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508-1509.

[5]杨丽.精神科风险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65-666.

[6]覃金荣,杨带兰.预见性风险评估在精神科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6,24(5):75-76.

[7]李绿亚.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557-2559.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意外风险评估表;神经外科;护理;应用

通常情况下,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相对于其他普通患者而言相对严重,而且病情复杂,变化多样,所以说,意外风险评估表对于神经外科患者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意外风险评估表可以准确科学的对神经外科患者临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筛选和评估,从而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众所周知,护理安全对于神经外科患者至关重要,通常意义的护理安全主要是指护理人员通过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和护理专业知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基于此,完善意外风险评估表在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6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0~70岁,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运用意外风险评估表的作用,进而分析和总结出意外风险评估表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作用。1.2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意外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来我院治疗两小时以内的神经外科患者进行第一次评估,第二阶段,当所选取的神经外科患者进行手术或者病情发生一定变化时,需要重新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第三阶段,根据神经外科患者的恢复程度、身体状况等适时地进行风险评估。本次研究过程中对于意外风险评估表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其二,跌倒风险因素评估,其三,导管风险因素评估。1.3评价方式。1.3.1压疮风险:压疮风险因素评估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感觉、潮湿、活动能力、行动能力、营养、摩擦力剪切力,首先将各个因素进行级别划分,并将其赋予数值,18分作为有预测有压疮发生危险的诊断果值,评分≤18分应采取预付压疮措施,评分≤14分上报,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极度危险[1]。1.3.2跌倒风险因素评估:跌倒风险评估因素包括意识状态、身体状态、一般情况、排泄问题、近期用药等方面进行评估,评分与发生风险的几率成正比,也就是说患者评分越高,发生此类风险的概率也就越大,0分表示无跌倒风险,以此类推,5到8分为中度风险,达到中度风险的患者,填写跌倒风险评估表[2]。1.3.3导管风险因素评估:此类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类型、护理操作类型、活动能力、意识障碍程度、患者症状,患者存在上述问题时,对其进行评分,反之则不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发生此类风险越大,反之亦然。中度风险患者需要填写导管风险因素评估表[3]。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将所有结果进行归纳,采用卡方t检验的方式,得出具体数值,进而分析研究结果,并进行相关讨论。

2结果

在对所选取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可以极大降低患者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和风险。统计结果显示,压疮极度风险患者5人,高度风险患者9人,轻度危险患者6人。跌倒高度风险患者4人,中度7人,轻度9人。导管高度风险3人,中度5人,轻度12人。与此同时,通过积极地护理措施,神经外科患者发生风险的几率逐渐下降。

3讨论

通常情况下,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相对于其他普通患者而言相对严重,而且病情复杂,变化多样,所以说,意外风险评估表对于神经外科患者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神经外科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卧床,自理能力相对低下,所以压疮的风险相对较高,跌倒和导管的风险也屡见发生。意识状态差,营养状况不好,活动自理能力低下等都是引起压疮、跌倒、导管风险的主要因素,所以,对其神经外科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有利于帮助神经外科患者规避护理风险,通过科学的护理保障患者安全。意外风险评估表可以准确科学的对神经外科患者临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筛选和评估,从而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一般来讲,护理安全对于神经外科患者至关重要,护理安全主要是指护理人员保障患者的心理、生理、身体机能等不发生损害和障碍,在护理过程中极大地保障患的生命安全,基于此,完善意外风险评估表在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意外风险评估表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杨莹莹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季翠玲,陈湘玉,陈璐.误吸风险因素评估表在预防神经外科危重病人误吸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36:3686-3689.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非故意地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跌倒是住院患者(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发生的常见意外事件之一,据报道,由跌倒造成的死亡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死因的第一位,直接的医疗费用在50亿元以上[2]。同时,研究显示,跌倒发生还可能降低患者对医疗机构安全的信任[3]。因此,中国医院协会在其制定的《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中,将"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作为目标之一,纳入到其安全防患目标范围之内。同时,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也提出"安全管理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4]。防范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有资料报道[5],在医院发生跌倒的患者中,52.38%的患者在跌倒时有家属及陪护人员陪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患者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估计不足,未做好相应有效的防护措施造成的。护理风险管理[6]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与经济损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对2011年1月~12月住院的存在跌倒风险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1年1月~12月,选取在我院住院的2571例老年患者(年龄≥65)作为量表干预组,一般资料显示:男性患者1249例,女性患者1322例,平均年龄为(73±2.4)岁。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283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一般资料显示:男性患者1056例,女性患者1227例,平均年龄为(72±2.8)岁。

1.2方法

1.2.1《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设计 在2006年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制定的《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7~9]报道,设计出适合老年患者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该评估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意识状态、跌倒史、年龄、陪护者、视听情况、依从性、肢体活动、体能状况、药物影响和疾病因素。每条目均有相应分值,分值越高说明跌倒危险度越高,见表1。同时该量表还新增了《跌倒预防护理干预表》,安全"十知"告知书表格化,表格内设置签字栏,护理措施落实栏,整个跌倒预防护理干预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实填写,在相应的资料上划勾,见表2。

1.2.2量表干预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对纳入的新入院老年患者,由其主管护士对其跌倒发生风险进行评估,若跌倒危险因子总分≥4分,则将其列为高危险性伤害/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要注明评估日期,按评估项目各选项评分选择评估分值,所评的分数越高,表明跌倒发生风险越大。同时,在预防跌倒护理干预表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十知"告知,落实相应护理措施,患者或家属、宣教护士签字。在电子病历系统、患者一览表及床头牌上标识 "警防跌倒"标记。评估时间:首次评估以后,评估1次/w,根据评分调整护理对策,若病情改变(意识、肢体活动改变、加用影响活动或意识的药物时)由负责主管护士重新评估。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率、跌倒发生类型、跌倒损伤程度情况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如表1所示。量表干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跌倒发生情况比较 量表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共发生跌倒12例(其中床边跌倒3例,如厕时跌倒5例,走廊跌倒4例);跌倒后果严重者2例(1例尾骶骨骨折,1例耻骨骨折);轻度者10例(6例皮肤擦伤,其余4例无不良后果);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跌倒31例(其中床边跌倒11例,如厕时跌倒12例,走廊跌倒5例,下楼梯时跌倒3例);跌倒后果严重者15例(1例枕部硬膜下血肿,6例肢体骨折,8例皮肤裂伤),轻度者16例(13例皮肤擦伤, 3例无不良后果)。对两组患者跌倒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见表2。量表干预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发生率为0.47%,明显低于对照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跌倒属于突发事件,无固定的模式和地点,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10],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30%以上的患者1年内会出现一次以上的跌倒现象。加强防范意识,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是目前医院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已有研究报道 [11],对存在跌倒风险的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即通过评估患者的跌倒风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是预防跌倒发生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国内也有学者进行跌倒量表研制[12,13],但主要是针对专科疾病和一般人群,缺乏专门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量表,且项目侧重不一,以致实际临床使用中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跌倒的评估、护理干预方面缺乏系统化。

本研究在2006年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下发的《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的文献,设计出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存在跌倒风险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结果显示,使用量表干预组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干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患者,理论上具有更高的跌倒发生风险,因此,应用本研究设计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应用《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护士可以在老年患者入院当天了解其潜在的跌倒危险程度,从而有助于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的患者制订出相应完善的护理措施,对存在跌倒的老年患者迅速实现护理风险管理。其次,本量表增加了既往跌倒风险评估量表中没有的评估项目,如患者依从性等;也细化了评估项目危险因子具体内容,如体能状况等,突出了量表的实用性和适宜性。再次,本研究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设计出了《跌倒预防护理干预表》,把安全"十知"内容表格化,使护理人员在宣教指导上更具有条理性,通俗易懂,便于患者及家属理解,也有助于护士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指导,同时对安全意识薄弱的低年资护理人员起到指示作用。另外,护士通过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评估,对患者存在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有了总体认识,能促使护士预见性地对患者存在的跌倒风险进行重点防范,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了护理问题的遗漏或偏倚。同时,本研究在跌倒风险因素评估中,强调家属及陪护人员对跌倒防范措施的配合,护患家属三方共同参与防范,层层把关,加强了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融洽了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Oliver D. Britton M. Seed P.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 based risk assessment tool (stratify) to predict which elderly inpatients will fall: Case-control and cohort studies[J]BMJ,1997,315(7115):1049-53.

[2]李林涛,王声湧.老年跌倒的疾病负担与危险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04):28-30.

[3]崔妙玲,应燕萍,邓家忠.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广西医学,2007,(09):1346-1348.

[4]曾琨.前馈质量控制在老年患者防跌倒中的应用与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4):74-76.

[5]钱萍,刘金妹,陆洁,等.对21例住院患者跌倒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07):9-11.

[6]谢少华,赵力红,余儒,等.风险管理培训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工作综合满意度的作用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6):83-84.

[7]朱胜春.3个专科住院患者跌倒高危因素比较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1,(19):32-34.

[8]孙莉萍.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2):3650-3651

[9]姚丽文,侯黎莉.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与评估表的建立[J]上海护理,2005,(03):1-3

[10]Tromp A.M. Pluijm S.M. Smit J.H. et al. Fall-risk screening test:A prospective study on predictors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J Clin Epidemiol,2001,54(8):837-44.

[11]林凤英,陈俊新,冯燕英.护理风险管理预防住院跌倒高危患者跌倒的实践及成效[J].现代临床护理,2012,(05):64-66.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坠床;风险管理

随着住院患者老龄化比例逐渐增长,患者坠床风险也在增加,若发生坠床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可能发生医疗纠纷,增加医院赔付。从2012年8月起我院实行了坠床风险管理,自行设制了《坠床危险患者判断标准》及《坠床风险因素评估单》并应用于护理工作中,从2013年2月将坠床评估率纳入病区护理质量考核指标之一,有效降低了坠床的发生率,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现对其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2月我科共收治89例患者,填写坠床风险评估表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57~95岁。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分值为17~31分的有19例;为8~16分的有15例,为6~12分的有13例。无1例坠床发生。

1.2方法

1.2.1评估

1.2.1.1坠床高危患者评估 责任护士对住院患者在24 h依据护理部制定的《坠床高危患者判断标准》进行评估:年龄>70岁,

1.2.1.2坠床风险因素评估分析 根据《坠床风险因素评估单》进行评估:年龄、既往坠床史、身体机能障碍、精神机能障碍、自理情况、意识状态、用药情况、环境因素实施动态评估,危险因素有变化时随时再评估,无变化时1 w后再评估。评分0~7分标示有坠床发生的可能,8~16分表示容易发生坠床,>17分表示经常会发生坠床。针对存在危险因素在评估单中选择相应护理措施:悬挂标示、重点看护,加强陪护,支起床档,日常用物放到患者可及处,必要时使用约束。责任护士签名,护士长检查评估准确性及护理措施是否得当并签名。将评估单悬挂于患者床尾。

1.2.2宣教与标示 经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存在坠床危险因素护士按照《坠床风险因素评估单》的内容逐条认真细致地告知家属患者病情,并在床尾悬挂坠床警示牌,在护士站患者一览表护理级别右下角粘贴坠床高危警示星,以引起全科护理人员重视。

1.2.3上报 对评估存在坠床高风险患者,责任护士在24 h内通过内网上报护理部,形成责任护士、护士长、护理部的3级人员层层监控的管理体系。

1.2.4护理措施 对有坠床危险的患者制订科学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措施严格实施,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①支起床档;②专人陪护;③必要时约束:对躁动不安患者适当约束;④增加与患者交流时间,关注患者需求,稳定患者情绪:对于需要大小便患者及时递送便器,生活给予协助;⑤定时翻身,协助取舒适卧位。

1.2.5考核 坠床管理纳入病区护士长及责任护士日常考核中。多项一级质控表格内容涉及坠床风险管理质量:重点环节及安全护理质量、患者护理质量、专项护理质量、责任护士工作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危重患者24 h病情总结要求对坠床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坠床评估率作为考核病区护理质量之一。

2结论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6篇

1.1一般资料

本院是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1个总院、7个分院(儿童、精神、传染、康复、口腔、肿瘤、急救7个专科医院)、71个护理单元,开放床位3000张;护士总数1655人,其中男89人、女1566人;年龄19~59岁,平均(31.78±9.67)岁;中专140人,大专958人,本科557人;护士829人,护师465人,主管护师280人,副主任护师77人,主任护师4人;身体基本健康。

1.2方法

1.2.1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建立由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各职能科室正主任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临床科室设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护理部,配备3名专职人员(副主任1名)负责全院护理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整改、督查与追踪工作。实施护理部-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和护士自我控制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遵循PD-CA循环程序开展集团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1.2.2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及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流程应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最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对医院、患者及护士造成的伤害。集团护理部对全院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将差错原因看作质量持续改进要点及护理风险预警项目。护理部针对因护理质量标准及护理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及重庆市规范,结合本院实际修订的集团医院统一的护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环节标准化工作流程。

1.2.3排查安全隐患,制订预警控制方案

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按科室、岗位仔细评估护理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落实整改,将实施整改后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定为对护理安全具有警戒或防范意义的预警信号,并针对每一个预警信号制订出预警控制方案下发相关科室。

1.2.4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与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

由护理部制订电子版的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该表包括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技术操作规范、设施与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病区环境、投诉与纠纷、医疗费用等项目。按照周报表项目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1)临床一线护士:每班进行岗位隐患巡查,发现隐患立即列出相关护理安全预警内容,及时落实整改,并以书面形式交班,对各班护士进行预警;(2)临床护士长:每天对本科室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将巡查结果每周上报护理部,对本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列出预警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3)总(科)护士长:每周对分管区域进行安全巡查1次,指导并协助临床科室解除安全隐患,并追踪整改效果,每月将本片区巡查结果上报护理部;(4)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安全巡查1次,并将本月全院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按安全隐患的性质、级别启动安全预警机制,进行安全防范部署。

1.2.5实施患者风险预警评估,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按新三级甲等标准对患者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患者入院时立即给予入院评估(含生理、心理)、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及压疮、管道滑脱危险因子评估等。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会根据其用药及病情变化对上述危险因子实施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风险预警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2.6完善设施设备,打造安全环境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全方位体现安全理念,病区地面全部安装防滑地板,墙面安装有扶手,配备有多功能双侧床栏的病床,病区厕所、盥洗间铺设防滑垫并安装防护窗,电梯及楼道安排保安人员保护患者行走的安全,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均贴有醒目的标识及使用说明,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了手推车、轮椅、徒手电梯等。医院在硬件配备上处处体现了保障患者安全的人文服务理念,力图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疗养环境。

1.2.7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的弹性调配

人力资源管理缺陷也可构成护理安全隐患,属于安全预警范畴。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层级管理制、新老护士搭配制,以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减少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系数增加。护理部以新三级甲等标准为依据制订了各病区护士配备原则和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并根据各病区实际床位使用率、患者护理等级比例、工作量进行人力资源弹性调配,做到合理、灵活、高效,以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2.8落实安全警示教育,提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实施科室、片区及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警示教育。科室护士长每周五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会,对本周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安全预警内容,布置整改方案;总(科)护士长每月组织分院(片区)安全警示教育会,对分院(片区)存在的安全预警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管理对策,并部署安全预警控制方案;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缺陷总结暨安全警示教育会议,对季度护理缺陷的性质、类别、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讲评,对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预警方案,下发临床科室落实整改。通过分级安全警示教育,以警醒全体护理人员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1.2.9评价方法

将2011年(实施前)与2012年(实施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缺陷包括警告事件、意外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5项内容,每周上报统计1次;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特级和一级护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书、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7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检查1次;患者满意度包括对服务技能、服务礼仪、人文关怀、生活照护、心理支持、安全保障、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8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调查1次。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以分值表示,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以百分率表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缺陷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上报率显著提升。

2.2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全面提升。

2.3患者满意度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前后者满意度分别为(91.72±3.27)分、(97.64±2.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结论

识别护理风险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作为管理者应不断发现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评估风险管理的重点,识别并确定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和护理风险防范等措施。现代护理安全管理强调实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这对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预防为主的原则。近年来,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已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在促进患者安全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做法。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已将护理安全管理列为独立评审标准。如何在集团化医院中同质化实施新三级甲等安全管理标准,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1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保障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的关键

管理体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工作,需不断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只有建立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本院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安全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级护理安全预警的管理体系,切实发挥了个人护理风险预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与传统方法比较,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

3.2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在集团化医院标准化的实施,可提升护理安全的预警作用

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有利于消除护理人员抵触情绪,体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谐一致,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使护理人员在缺陷发生时均能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应对,自觉分析护理程序中发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并对系统和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能尽早发现隐患苗头并及时报告与处理。与传统方法比较,全院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上报率显著上升(P<0.01),表明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可实现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同质化提升,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使安全关口前移,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

3.3护理安全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可实现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

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信息网络中心的建立使总院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能及时收到全院各护理单元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给予归纳、分析与处理,并迅速提出预警项目与控制方案反馈给相关科室实施。同时,对预警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追踪评价,在风险可能发生前及时采取前瞻性预警干预,实现了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与传统书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方法比较,上报率显著上升。

3.4护理风险预警评估及安全警示教育,可增强护士风险意识,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7篇

【摘要】 目的 建立跌倒管理流程及书面告知患者住院安全注意事项,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方法 于2008年建立并实施高危跌倒筛查-高危跌倒预报-住院安全告知单讲解签字的管理流程。结果 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降低(P

【关键词】 跌倒;危险因子;管理流程;安全告知单

跌倒是老年住院患者常见问题,跌倒所造成骨折、软组织甚至脏器的损伤,会导致其严重心理或社会障碍, 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成为诱发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而且也给科室及医院带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保证护理安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我科是老年病科,老年人因其病情或体质特殊,使跌倒风险更为突出,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其跌倒是护理人员共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跌倒管理流程[1],实施了"病人住院安全告知单"[2],提高了护士预防跌倒的意识,有效地预防了跌倒事件的发生。

1 跌倒管理流程

1.1 高危跌倒筛查 从2008年起,我科在入院评估单上增加了跌倒危险因子评分 ,使新入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常规化。跌倒危险因子评分采用日本护理协会制定的坠床与跌倒危险因子评分法[3],见表1。表1住院患者坠床与跌倒危险因子评分表 评估得分范围在1~5分为危险度Ⅰ,表明有发生跌倒的可能;评估得分范围在6~15分为危险度Ⅱ,表明容易发生跌倒;评估得分范围在16点以上为危险Ⅲ,表明经常发生跌倒。患者入院时除了常规评估一般情况外,还要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得分,进行高危跌倒筛查。

备注:危险Ⅰ:1~5分,有可能;危险度Ⅱ:6~15分,容易发生;危险度Ⅲ:16分以上,经常发生

1.2 高危跌倒预报 对于评分在16分以上的患者,责任护士及时报告病区护士长,在护理记录单上注明跌倒评估得分和预防措施,填写高危跌倒预报表,包括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入院日期、诊断、病情简介、护理措施、报告人、报告时间等,护士长查看患者情况后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指导意见,并及时检查落实情况。

1.3 跌倒预防流程 对于高危跌倒患者,责任护士应立即主动实施跌倒预防流程。将患者安排在护士站附近的病房,在黑板防跌倒栏内填写床号,在患者床头挂防跌倒警示牌,严格进行床旁交接制度,根据患者危险度情况采取跌倒预防措施。

1.4 "病人住院安全告知单"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期间应注意的医疗安全与人身安全:妥善保管个人贵重物品;跌倒的危险因素;防止跌倒的注意事项。

1.5 "病人住院安全告知单"使用方法 患者入院时由当班护士在执行入院介绍及填写高危跌倒预报表后详细介绍"病人住院安全告知单"的具体内容,患者或家属理解后护患均签字,然后一份交患者,一份保存在病历里,患者出院后保存1周。住院期间护士根据患者的高危跌倒评分值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指导,对于患者及家属针对此单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并给予指导。

2 结果

见表2。表2实施跌倒管理流程及"病人住院安全告知单"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比较(略)注:与实施前比较,P

3 讨论

管理流程及告知单的实施有效地预防了跌倒事件的发生。积极评估患者高危跌倒危险因子是预防跌倒的关键。另一方面,通过护理人员反复多次讲解告知单相关内容,也不断强化了患者的安全意识及预防为主理念,从而使护士努力主动地为患者创造安全环境,保证患者安全。

管理流程及告知单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营造了更加融洽和谐的护患关系。鼓励和引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患者安全行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能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是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护理人员从关爱患者的角度出发,以和蔼的态度,亲切友善的语言进行安全告知,能使患者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得到了家属及患者的理解,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管理流程及告知单的实施是护理人员自我保护的需要[4]。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尽管医务人员无任何过错,也会出现意外,如事先告知患者及家属,可增加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易于接受可能的风险,减少护理纠纷,一旦有护理纠纷发生,告知单可作为院方已履行安全告知义务的法律依据。

管理流程及告知单的实施提高了护理管理的内涵质量。对住院老年患者实施跌倒危险因子的评估及履行告知,能全面有效地减少跌倒预防的盲目性和被动性[1],使防止跌倒的护理工作常规化、程序化,跌倒管理实施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孙红霞 ,吴贤翠."病人住院安全告知单"在跌倒预防中的应用探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50-51.

2 蒋小剑.住院患者跌倒管理流程的建立和应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4):67-68.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住院患者;跌倒;评估;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42-02

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的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患者跌倒是医院常见十大医疗事故之一[2]。跌倒在我国全人群的意外伤害死因顺位中排在第四位,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位居首位,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跌倒的死亡率急剧上升,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达到最高[3]。本院为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率先在本科开展老年患者跌倒风险评估,根据跌倒评估情况对患者进行了跌倒风险告知、跌倒预防措施及跌倒健康教育,现将该开展项目的具体方法及其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共对本科156例≥65岁的患者进行住院跌倒风险评估,其中65~75岁66例,76~85岁74例,86~95岁16例,男性80例,女性76例。

1.2评估方法

自行设计住院患者跌倒评估表(图1),对≥65岁住院患者进行评估,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时进行,评估结果直接在首次护理记录单上体现,由管床护士执行。评估为低危者(≤25分)不续评,中危者(26~45分)1次/7 d,高危者(>45分)1次/3 d(或每周2次)。患者病情变化或口服易致跌倒风险的药物(、镇静催眠药、抗焦虑忧郁药、降压药、利尿药、扩血管药物、抗过敏药物),随时评估,跌倒后需评估,病情有变化随时续评。

1.3护理方法

1.3.1低危组

1.3.1.1 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洗手间铺有防滑垫及防跌倒标识,保持通道的通畅。

1.3.1.2 指导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穿防滑鞋,患者服不可过大过长,病情要求卧床的情况下要在病床上大小便,助行器要放于患者可触及的地方。

1.3.1.3 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被公认为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4-5]。

1.3.1.4 放置物品于患者所及之处:如水杯、电视遥控器、纸巾及助行器等。

1.3.1.5 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呼叫铃:告知患者有需求时使用呼叫铃,等待护士到来后,由护士关呼叫铃。

1.3.1.6 需要时提供合适的助行器:根据科室特点,设有拐杖、助行器、沐浴凳等,供患者免费使用。老年人心理不服老,有行动能力者对辅助工具多有排斥心理,护士要做好解释工作,加强护患沟通,积极开展健康教育[6-7]。加强宣教、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辅助工具,使其认识到合理使用辅助工具是一种安全措施。

1.3.2中危组

除执行低危组1~6项措施外,加以下两项:

1.3.2.1 按要求上好床栏,每一次查房、治疗,护士主动为患者上床栏,告知上床栏的必要性。

1.3.2.2 协助患者行走及上下床:在病情容许的情况下,由护士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助行器,并指导患者使用。

1.3.3高危组

除执行低、中危组共8项措施外,加以下措施:

1.3.3.1 悬挂跌倒风险的高危标识:高危跌倒风险患者(>45分),管床护士除了在患者床头悬挂“谨防跌倒”警示牌、还要在患者一览表插上粉红色标识,进行交班,引起值班护士的重视(加强巡视)。

1.3.3.2 必要时予肢体约束:根据患者情况上约束带,但定时观察肢体的血运及受压情况。

1.3.3.3 根据情况留陪护:要向陪护告知防跌倒知识及助行器的使用。

1.3.3.4 安置患者于容易观察或近护士站的病房。

1.3.3.5 告知主管医生:有跌倒风险的患者要向主管医生报告,并及时记录在病历上。

2结果

根据跌倒评估情况对患者进行了跌倒风险告知、跌倒预防措施及跌倒健康教育,该开展项目的成效见表1、图2。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老年人中、高危跌倒风险占90%以上,故在老年病区开展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首要措施。我科通过跌倒风险评估,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跌倒发生率由2009年4~6例,下降到2010年的0例。

3讨论

住院患者发生跌倒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给医院造成不良影响,跌倒的重点在于预防,准确根据跌倒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识别高危人群,能全面而有效地减少患者跌倒的发生,提高医护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实施保护性预防措施[8]。2010年从最初≥65岁以上的患者进行评估到2011年开始所有科室的住院患者都进行跌倒评估,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进入护理电子病历系统,评估者从管床护士逐渐过渡到当值护士。通过跌倒风险评估,全体护理人员均掌握评估方法、预防措施及相关的宣教知识,根据数字化评估,确定目标人群,使护士能主动关注患者的安全问题,自觉落实安全护理防范对策。通过住院患者跌倒处理指引,完善跌倒上报制度的指引,当患者跌倒发生后,由当班护士填写《基础护理质量24小时直报表》,并上报护士长,护士长根据情况24 h内通过内网上传护理部。1周内科室提交跌倒不良事件分析报告。为患者提供专科化的基础护理服务,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 Oliver D,Brillon M,Martin F,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cd risk assessment tool(stratify)to predicl which elderly inpatient swill fall.case-control and cohort studics[J]. Br Med J,1997,315(7115):1049-1053.

[2] 张秀芳. 医院风险与病人安全管理[J]. 广东省医院护理管理,2005,2(5):29.

[3] 覃朝晖,于普林,乌正赉. 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现状及进展[J]. 中华老年医院杂志,2005,24(9):711-714.

[4] 姜旭雯,陈影影.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8):348.

[5] 解宇英. 健康教育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16):122-123.

[6] 王兆琴. 老年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学报,2006,13(8):47.

[7] 何月霞. 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18(4):89-90.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9篇

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护理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保证安全护理,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病人跌倒、自杀作为临床护理质控的显性指标。评估住院病人跌倒、自杀危险性已被公认为是有效和必要的防范对策。

根据卫计委《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活动方案》的内容, “为加强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关于有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结合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提高医疗安全意、,改进医疗安全管理。我院护理部按照我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的要求,为防范与减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制定了护理质量监控工作流程。

1 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1.1病人信息 :科室 、床号 、姓名、性别等。

1.2 项目:年龄、意识、感觉、精神、行动、药物等。

2 评估方法 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即进行危险性因素的评估

2.1年龄 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意外跌倒。超过70岁(包括70岁)患者属高危人群。

2.2 意识与认知 老年痴呆是常见的老年病,几乎所有的老年痴呆病人都会出现心理行为异常,如情感异常、幻觉妄想、行为活动异常、饮食睡眠障碍[1]时给予计分。

2.3 视觉 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黄斑病变[2]、糖尿病或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眼外伤、外伤引起的视网膜震荡及玻璃体积血等均属于视觉障碍,是易引起意外的危险因素。

2.4 精神因素 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缺陷的个性特征;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难以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如癌痛);家属的冷漠和抛弃等是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3 ]。

2.5药物因素 因患者坠床与使用散瞳剂、镇挛抗癫剂、利尿剂、镇痛剂、降压药、降糖药等具有相关性,护理人员在此类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患者潜在坠床因素[4]。

3 评估结果 以上五种评估内容合计达到一定分值后即提示为高危人群。

4 评估流程

4.1 首先,在病人入院后当日护理人员应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的类型。

4.2 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表》相关部分。

4.3 达到高危分值后采取相应措施。

4.4 上报护理部进行质量控制。

5 预防措施的落实

5.1 确定具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时,做好跌倒、坠床的前瞻性护理是预防病人受到意外伤害的有效护理措施。如给躁动患者加床档及保护性约束;在易发生跌倒的危险场所张贴温馨提示,床边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

5.2 对有自杀倾向病人加强病房安全,密切观察病情,勤巡视,告知家属有关注意事项,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减缓心理冲突,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提高病人的应对能力[5]。

5.3 对于以上护理预防措施书写在护理记录中。

5.4 提供安全的环境:各项检查均由专人护送,对特殊的老年患者做好重点交接班。病区清洁工作后摆放醒目的防止滑倒警示牌,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警示牌,并给予护栏床。据报道,老年患者33%的跌倒发生在夜间,夜间多次上卫生间发生跌倒最多。因此,夜间开启夜光灯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卫生间和浴室均设有防滑垫,旁边设有扶手和呼叫铃,以便紧急情况下需要帮助时使用。

5.5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做好智力状态评估,同时佩戴手腕带。填写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药物阳性等信息,以便识别。进行治疗护理时要被动叫名,并查看手腕带。

6 小结

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它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只有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落实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对风险事件高危人群、风险事件易发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证患者安全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在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的过程中,医疗、护理过程的管理者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制定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加大风险监控,以降低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肾病内科;跌倒风险;护理干预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见意外事件之一,指的是患者身体任意部位失衡后出现的突然性的非故意停顿致身体损伤的情况[1],特别是在肾病内科,患者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低蛋白血症、水肿等为主要表现,在各种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还可能因长时间卧床导致性低血压或者步态失衡的情况,跌倒危险性较高。一旦跌倒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新损伤,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还会影响患者对医疗安全的信任度。因而,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相适应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本文就我院肾病内科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跌倒风险动态评估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肾病内科收治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的摩尔斯跌倒风险评分均在45分及以上。

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12岁~77岁,平均(58.1±6.4)岁。患者的原发疾病包括: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急性肾损伤、肾衰竭等,分别有13例、4例、3例、7例和6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在15d~20d,平均(17.6±2.1)d,且均接受相应的临床治疗,实施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穿刺活检以及药物治疗的患者分别有10例、14例、3例和6例。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跌倒的原因,合并疾病、药物应用等基本资料,并采用摩尔斯跌倒评估表对[2]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出院时的跌倒风险进行动态评估。评估量表的项目包括:近3个月内是否有跌倒史;患者有无超过1个医学诊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行走辅助用具;治疗中是否需要实施静脉输液或使用肝素锁;患者的认知能力是否正常;步态是否正常;所有项目的总分为125分,总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跌倒风险越大。

1.2.2 护理干预方法 健康宣教。患者在入院后要根据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等,为其提供有效的健康宣教,向其介绍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知识,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进行病情与跌倒风险评估,观察其尿量、水肿程度、低蛋白血症情况、血压及药物使用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在饮食、住院日常检查治疗中给予对应的预防性处理方法,特别是患者合并性低血压的情况或者因血红蛋白下降易于导致头晕、乏力时,要求患者在起床、站立、行走及如厕等过程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之间提供缓冲时间,尽量做到有人搀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做好跌倒发生时自我保护的宣教。

住院环境。为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要求医院的地面平坦、干燥,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做到无异物或者水渍,并做好醒目标识,提醒患者及家属。同时为病房卫生间铺设防滑地砖及防滑垫,并设扶手及输液挂钩,坐便器,减少卫生间内台阶的数量与高度,减少卫生间杂物,水台及尖锐物品出予以防撞贴保护。保持病区走廊要通畅,在走廊设置安全扶手,病房准备移动输液架。合理调整病床高度,配制床栏和传呼器,保持床单元整洁,减少床周杂物。病区配备大、中、小号患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对肾病内科的护理人员做好在职护理技能和思想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科室的安全管理相关规定,提高安全意识,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和预防处理跌倒的技能。根据影响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在记录中重点体现。做好每天的交接班工作,在患者的床头悬挂醒目的防跌倒标识。能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有效评价,辨别高危患者并给予积极的预防处理。加强病区工作人员对病区环境安全的管理,及时发现可造成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合理处置。

1.3统计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及出院时的摩尔斯跌倒风险评分随着时间推移显著降低,两两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通常情况下,导致肾病内科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疾病因素和环境因素[3],特别是自身因素,一方面,患者长时间治疗常会合并贫血、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等情况,血液中的携氧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头晕心慌、四肢乏力的情况致跌倒,另一方面,患者的自身健康状况不佳、防护意识差也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因素[4]。而环境因素作为客观的外在条件,可以通过预防性的改善大大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

作为预防跌倒护理干预的第一步,对患者的跌倒风险因素进行正确有效的识别,是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基础[5]。通过对该组患者进行动态评估,不仅护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还要让患者及家属对跌倒的危险因素有效把握,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动态跌倒风险评估就是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与再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过程[6]。

本文研究从患者的年龄、疾病、自身身体条件等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对其跌倒风险进行动态评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细节化的优质护理,从患者自身、家属、护理人员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健康宣教、住院环境改善、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等多个方面改善护理水平,降低跌倒发生率,结果表明,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摩尔斯风险评分显著降低,护理效果显著,这与王琼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共同证实其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建华,颜妍.跌倒风险评估在肾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163-164.

[2]何燕,范玲红,张菊明.内科病房跌倒、坠床风险管理的实施及效果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3,6(S2):197-198.

[3]陈婷.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在护理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2-15.

[4]魏霞.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5,21(10):116-118.

[5]汪春华.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33-34.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 风险评估表 临床应用 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02-01

精神病患者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指通过分析患者既往发生冲动、自伤、外走等行为和结果以判断患者再次发生类似想象的可能性。

1 对象

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宁波市康宁医院3病区女病房共收治新入院女性精神病患者148例,年龄15岁-60岁,平均37.5岁。

2 方法

2.1 工具: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表,共计6大项,三种风险类型,分别为冲动、自伤自杀及外走等负和结果。各风险类型分别从受检者风险行为发生时间、严重程度、频度、后果等方面进行评估。每项根据具体情况在后面打勾并逐一评分,分别为1-5分,最后进行总分统计,划定风险等级。评定当前发生风险的可能类型和可能性程度,主要分为:①不可能;②很少可能;③可能;④很可能;⑤极可能五种情况,为3分相应的护理干预每周再评估一次,≥4分的不但应每周再评估一次,并要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2.2 步骤:责任护士在安排患者住院时向病员及其监护人了解病员病情及病史,予以逐项评估,评出发生风险的可能类型和可能性程度。若当前风险可能性评估为可能及以上时应注意风险管理,至无风险可能为止。

3 护理干预

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在关注患者疾病的同时,也应该更注重患者的心理需要,使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同时得以康复才是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住院精神病患者护理过程中要防范、处理风险护理事故预案,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病房的环境和安全管理,严密观察,采取适宜的风险防范措施,满足患者的需要,不断地总结导致患者冲动、自伤自杀及外走等负和结果的原因,可有效预防及终止上述负和结果的发生。[1]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讲究语言上的艺术性、技巧性,进行换位思考,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可能满足。[2]多夸奖患者,让其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减少自伤自杀的念头。

3.2 心理护理。女性精神病患者由于经前期的到来,经常会出现烦闷、焦虑、过敏、易怒、忧郁、消极等异常心理反应,通常出现在月经前一周左右到月经来潮止,及早做好心理护理干预,减轻经前期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

3.3 提高服药依从性。在精神科病房,患者拒服药、藏药现象时有发生。患者拒服药解释劝喂,遵医嘱胃管灌入,针对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疾病认识缺乏、信心不足、药物不良反应明显、经济条件限制、家属支持不良等因素的复杂影响,更应加强护理干预工作,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减缓患者各种风险行为的发生,为患者的疾病治疗提供更大的帮助。[3]

3.4 冲动型风险精神病患者,遵医嘱保护性约束。针对具有冲动型风险特征的精神病患者,情绪激动,劝说不听,出现冲动伤人行为遵医嘱采取保护性约束,在使用约束用具时,工作人员需加强责任心,定时巡视,提供生活护理,确保安全。

3.5 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应加强监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及时了解其病史,并认真进行风险评估,对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尤其对出现幻觉、妄想以及有严重抑郁倾向的患者,更应加强巡视,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语言、情绪及行为表现,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适当的处理方法,防止自杀的发生。

3.6 有外走倾向的患者。了解患者的行踪,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解释住院的必要性,给予心里疏导

3.7 建立防范、处理风险护理事故预案。精神病患者冲动、自伤自杀、外走的应急预案;根据患者特点完善入院评估单,如:自杀史、伤人史、外跑史等,使护士做到有针对性防范,确保患者的安全。

3.8 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人人参与。定期召开安全讨论会,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安全风险及时进行评估,提高护士对风险的评估及防范能力。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对重点患者做出特殊的标识。

3.9 加强环境管理与安全管理。由于精神科患者一般都具有严重的被害妄想,且情绪比较容易激动,不愿意在医院接受治疗,此时病区的设置应该更加人性化,让患者住院时期有亲切的归属感,消除以往住院紧张、压抑及度日如年的感觉。[4]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危险物品应及时收缴,对外出回房间的患者应进行检查,避免将危险品带入病房,预防自伤、自杀或者其他暴力事件的发生。入院时,严格按照医院规定安全检查,尤其是随身携带物品,在患者住院期间,应不定期严格检查病房内的物品、患者物品等。

3.10 加强健康知识的宣讲。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栏,病友联谊会、讲座、宣传册等形式满足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5]定期运用黑板报,图片及教育片等生动、形象的方法向患者讲解精神病的发病诱因、表现、治疗方法等,有针对性地做好冲动、自伤、自杀、外走等行为和结果的预防工作。

4 小结

女性精神患者发生冲动、自伤、自杀、外走等负的机率较大,风险高,相关影响因素复杂,我们根据病员自身情况结合精神病人的特殊情况进行评估并且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来降低各种类型的风险发生,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女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本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新入院患者的病史大多数是家属提供,而且在我院的临床应用时间短,需要进一步的观察与探讨,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的客观资料补充,如精神病人护理观察量表。

参考文献

[1] 洪华珍,傅廷东,黎赛英,李建秀.住院精神病患者功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4):166-167

[2] 常海霞,张霞.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943-2944

[3] 何凤英.长期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3-84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神经外科;管路滑脱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留置多种管路,如气管插管、锁骨下深静脉穿刺、PICC、鼻饲管、导尿管,脑室引流管等,因为安全管理不当容易引起管路滑脱,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经济负担,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安全管理是临床护理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患者安全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患者管路滑脱属于护理不良事件,降低管路滑脱事件的发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我院制定了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并在临床试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7月~12月使用导管评估单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2014年1月~6月未使用导管评估单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中,男性112例,女性98例,年龄为35~87岁。其中脑出血103例,颅脑外伤68例,颅内占位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 2014年7月1日我科开始使用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留置导管的类别,患者的意识程度,配合程度对入院患者进行评估。病情变化时增加导管或拔除导管时,随时进行动态评估。

观察组对入院有导管的患者进行评估, 表格评估项目分为Ⅰ类导管(高危),Ⅱ类导管(中危),Ⅲ类导管(高危),患者意识程度,患者配合程度,五方面。

Ⅰ类导管(高危):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脑室引流管、动脉留置管路、CVC(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吻合口以下的胃管、吻合口以下的胰管、尿道术后的导尿管。Ⅰ类导管分值为3分。

II类导管(中危):透析管路、造瘘管,腹腔引流管,T型管、伤口引流管、三腔二囊管、鼻肠管、PICC、CVC。II类导管分值为2分。

III类导管(低危):输液管、鼻饲管、导尿管、氧气管、胃肠减压管。III类导管分值为1分。

患者意识程度分为四种:中深度昏迷分值为1分,嗜睡昏睡分值为2分,浅昏迷分值为3分,意识模糊(错觉、幻觉、躁动、谵语)分值为4分。

患者配合程度分为3种:完全配合为1分,部分配合为2分,不配合为3分。

责任护士在每个项目相应的日期栏内填写相应数字得分,将各项得分相加计算总分。评估分值越大风险越大。评估

1.2.2标准护理程序 评估患者―家属签字―警示标识―健康宣教―做好安全防范―发生脱管―护士立即赶到―通知医生―采取措施―准确记录―上报护士长-不良事件事件上报。

1.2.3 防止管路滑脱的护理措施 ①床头悬挂导管警示标识。②实用可靠的导管导管固定方法。③进行诊疗护理需要移动患者时,妥善固定导管,防止托,拉,拽。④对于躁动患者,根据医嘱使用镇静剂和约束带。⑤对于气管插管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安全教育。⑥进行床头交接班,记录导管长度。⑦告知患者和家属导管脱落严重后果及预防措施。

1.2.4防止管路滑脱的健康宣教 ①各种管路置管后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②告知患者或家属,注意,避免导管受压扭曲。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禁止抓痒。④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观察局部约束部位皮肤情况,进行松解1次/2 h。

1.3统计学方法 两组管路滑脱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管路滑脱发生率比较,见表1。

通过使用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减少了患者发生管路滑脱事件。

3 讨论

3.1 神经外科患者因疾病存在意识障碍,高热,躁动,生活不能自理等高危因素,患者容易发生管路滑脱。减少管路滑脱的发生重在预防,护士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护士执行操作后规范固定导管,妥善放置,定期巡视病房,观察患者各种管路是否固定完好,查看导管是否移位,查看导管约束带是否约束到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每日动态评估高危患者,护患相互配合,控制管路滑脱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管路滑脱,护士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的损害。

3.2 标识是信息的载体,规范、醒目的标识能给人们一种警示信息,使其对此有所反应、有所触动,从而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1]。警示标识增强护士预见性,繁重护理工作使护士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发生差错。床头挂警示标识,使护理人员得到一个直接的、醒目的、重点的观察内容,对新护士、责任心较差的护士更是一个无声的提醒[2]。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后高危患者床头悬挂“小心脱管标识”,提醒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转移到预防上来的超前管理方法,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对护患双方都起到了警示作用。能及时预见管路滑脱隐患,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3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为护士提供了成熟的评价工具,指导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有的放矢地增加防范措施,保证每位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使用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护士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增加了安全巡视及观察意识。高危患者加强管路护理,妥善固定管路,使用一次性导管固定贴,减少移动滑脱。

3.4加强环节质量管控,降低护理风险。护理部每月对护理病历进行检查,查看各种评估单使用是否规范,符合患者病情。并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中,确保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的使用落实到位。

3.5对科室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防脱管流程的培训,不仅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还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各种易引起脱管的原因,认真观察患者导管的固定,周围皮肤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确保每一位患者的安全。建立管路滑脱预防及报告制度,增强护士安全、告知意识和责任心,使护患共同防范护理风险,从而降低脱管发生率。

总之,通过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的设计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减少了患者发生管路滑脱的事件,确保护理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13篇

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级公司规定,结合我项目部实际,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的区别,本制度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它是通过评估手段进行分级管控,使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

第三条

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作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控和监控责任制。

第四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分级管理,定期排查、治理。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到人,限时整改或预控,使隐患整改和风险预控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

第五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工作机制,落实隐患排查、建档、评估、整改、验收闭环管理,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逐项销项制度;落实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分级、分责、监控、预警、预报制度。

第六条

对于新开工工程、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或生产安全环境有变化时,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或未对风险、隐患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的不得冒险作业和施工。

第七条

安全隐患治理应坚持“及时有效、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风险预控应做到使安全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的原则,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安全风险不掌握不生产。

第二章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风险预控职责

第八条

项目部及各所属分包单位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九条

项目经理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生产副经理,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负领导责任;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评审,确定安全隐患级别,并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技术领导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管理责任。

第十条

项目名业务口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管控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巡查、归档责任。

第十一条

各分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复查及风险管控负监督检查责任;分管负责人(工长、班组长)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制定分管范围内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是分管范围内高级风险的管理责任人;项目、分包单位总工程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辨识出的风险负责组织评审分级,确定治理措施,并将评审结果落实到各责任人;安全员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辨识及其治理负监督管理责任;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有监督、归档、分析和上报的责任;分包单位负责人,对班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全面责任;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对本分包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负技术管理责任,负责制定整改的安全技术措施,指导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班组长,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职工个人对本岗位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保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所需的资金,安全费用应优先用于安全隐患的治理与风险的控制。

第十二条

分包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应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的管理职责。项目部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三章

隐患排查治理

第一节

隐患分级分类

第十三条

根据安全隐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大小,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一般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项目部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四条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梳理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人。按照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按照解决的难易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难度很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或属地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B级:难度较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C级:难度大,分包单位解决不了,须由项目部解决的安全隐患。

D级:班组、项目部安全部门能够自行解决的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

对安全隐患应及时梳理分类,汇总分析。从生产(管理)部门和专业角度对安全隐患进行分类。施工安全隐患分类:管理、临边、洞口、机电、脚手架、消防、作业平台,其它安全隐患分类由各分包单位确定。

第二节

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办法

第十六条

安全隐患排查分四级:分包单位、班组、职能科室、项目部。

事故隐患排查流程图

班组排查

职能科室

项目职能部门排查

项目部排查

项目部技术评审定级

项目经理确认

ABC级事故隐患上报公司

公司安全、行保部排查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图

事故隐患档案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A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B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C、D级

重大事故隐患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应急预案

治理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进行整改落实

项目部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

项目部组织验收,合格与不合格

隐患整改复查

销档

第十七条

各分包单位应结合实际和专业特点,从人、机、环、管四方编制隐患排查表,避免隐患排查治事理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第十八条

项目部每月排查二次安全隐患;项目部各业务口每周排查一次安全隐患并检查治理情况;分包单位每日排查不少于二次安全隐患并将排查治理情况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备查。

第十九条

对严重违章行为、习惯性违章现象和重复发生的隐患作为安全隐患一并排查治理。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任何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均有权有责任有义务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报。

第二十一条

分包单位对每周、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坚持“谁主管、谁治理,谁验收、谁负责”原则,确定责任人、隐患等级、治理措施,进行登记,上报项目部安全部门。

第二十二条

班组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当班整改消除,并做好记录。当班确实解决不了的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安全部门汇报,并制定具体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组织生产。

第二十三条

一般安全隐患中的C级和D级由本单位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责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及时建档编号,由整改责任人负责监督检查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后报本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销项,安全员对C、D级安全隐患的整改验收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四条

项目部各专业部室要经常了解各分包单位施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督促整改。对安全隐患项目部按相关要求实行挂牌跟踪管理,由专人监督落实。A级隐患上报公司,按公司要求整改;B级隐患由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落实,明确整改负责人,各分包单位根据主管部室处理意见制定初步整改方案和措施报相关部室,由相关部室组织审批确定后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进行整改,由项目部首先对整改情况组织验收,合格后报请公司相关部室组织验收。对隐患进行闭环、销项,安全部对B级隐患排查治理及整改验收情况组织检查;C级隐患由项目经理负责落实,由项目部明确各职能部门整改负责人;D级隐患由各分包单位负责整改落实。

第二十五条

项目部及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纳入施工管理责任范围,并根据安全隐患治理要求,由各分包负责人负责有关隐患治理措施及落实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大安全隐患的整改,由公司相关部门组织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制定并实施安全隐患治理方案。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部门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对重大安全隐患由公司实行挂牌督办,项目部负责具体牵头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相关专业部室组织验收、销项。公司安全部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察、复查。

第二十八条

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结束后,项目部与各分包单位应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编写评估报告,并将评估报告送报公司相关部门及安全部。

第二十九条

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及时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情况时,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公司相关部室报告。

第三十条

在安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工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工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施工生产、设施、设备,应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五章

信息报告

第三十一条

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各相关业务口及分包单位应当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报告。

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初步方案。

第三十二条

各分包单位及项目部各业务口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汇总后于当日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上报的安全隐患A、B级隐患及排查出的A、B级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于当日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长。安全隐患在未整改完成前必须每日上报,直至安全隐患整改完成。

第三十三条

每周、每月、每季对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前报项目部,由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统计分析送报项目部主要负责人签字。

第三十四条

项目部成立安全隐患检查评审组,每月负责对各分包单位上报的重大安全隐患和A级、B级隐患进行最终评审定级。对列入A级安全隐患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由公司以正式文件向项目部提交隐患整改书面通知书。

风险预控管理

各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全面辨识本单位施工生产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各分包单位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辨识范围覆盖所有施工活动及区域;

3、风险评估采用LEC评价法,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值),

确定D值即危险程度,D值大于160为高级风险,责任人为分生管施工生产领导,

D值在70~160之间为中级风险,责任人为职能部门负责人,D值小于70为低级风险,责任人分包单位负责人。

4、每季项目部、分包单位根据下季度生产计划安排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控措施,项目部编制风险预控手册,分包单位编制风险预控明细清单,各岗位工种编制风险预控卡,职能业务口管控风险预控手册,各岗位工种持风险预控卡上岗。

5、每月职能科室对分管分部、分项工程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分包单位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更新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6、各生产班组每班召开班前讲话(教育)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对风险采取措施予于消除,对大的风险及时汇报。

7、凡是有新设计、新工艺、新环境、新设备、新设施时,必须要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8、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组织相关专业,班组长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预控手册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危险源监测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定期检验,确保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台帐。

三、风险预警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项目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微信、QQ群),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四、风险控制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执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中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风险控制程序,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动、反映、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施工生产的运行模式;

(3)制定年、季、月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季、月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季、月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编制《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方案》、《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应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

(5)在高级风险范围内进行作业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施工管控程序。

五、信息与沟通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建立信息沟通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微信、QQ群),单位应确保:

(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和制定、评审;

(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安全风险负责人;

(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班前教育记录并签到)。

六、财政保障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根据存在的风险制定安技措施投入计划,保障管控风险的投入、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并应做到:

(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年度《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并对降低风险的投入进行相关分析;

(2)对单位年度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3)对单位年度安技措施费用投入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未按计划完成的投入进行分析,记录齐全。

七、评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行评审,以确保风险预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每年年底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工程师对各分包单位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印发风险预控手册;

2、每月各分管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施工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3、每月各职能口,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分包单位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4、班组每天早班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审。

北京城建七

项目部

2018年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91-01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现存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风险问题,探讨、寻求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以减少护理事故和护理纠纷。我院自对精神患者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及护理干预,在减少护理事故和护理纠纷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如下。

1风险评估

1.1 精神症状所致的危险因素

精神患者由于没有自知力,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可出现暴力、冲动行为,威胁自身及周围环境安全,最严重的是自杀、自伤、伤人、走失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引发医患纠纷。据本次统计此类事件占41.8%。

1.2 环境中的危险因素

1.2.1 起居环境

主要是指病室布局是否合理,人流物流是否交叉,地面是否光滑,厕所、走廊是否设有扶手,病房是否设有壁灯等。如住院环境嘈杂,流程不合理,秩序混乱,居住环境拥挤,空气污浊等使患者情绪不稳容易激发患者的冲动行为。地面湿滑易致跌倒摔伤。

1.2.2 危险物品管理

危险物品是指精神患者自杀或伤人、毁物的工具,具有危险性。其来源广泛,包括药品、器械、玻璃器皿、锐器具、绳带、易燃品等,如剪刀、指甲钳、针、火柴、打火机、保护带及各种医疗器械等。据报道,女患者的胸罩和长筒袜等也可当作缢绳使用而更增加了危险物品管理的难度。

1.3 服药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临床给药错误发生最多,精神科也不例外。同时,精神患者大多不承认有病,再加上精神症状的影响,藏药、拒服药物等不合作现象比较普遍,轻者被动不合作,重者冲动伤人或打翻治疗盆或损坏治疗车。最严重而危险的是囤积药物一次顿服而达到自杀的目的。还有的患者抢服药物,这些危险因素为精神科所特有。

1.4 实施保护性约束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的常用治疗护理措施之一,特别是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兴奋躁动、自杀自伤等暴力行为时,为保证患者及周围环境安全而最为常用。此措施带有强制性,患者及其家属不易接受或误解,加上患者多不合作,容易导致皮肤擦伤、肢体肿胀、关节脱位、骨折等并发症。使用不当,易引起纠纷。

1.5 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主要是药物副作用导致,由于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遗传、体质等,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和锥体外系副作用。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性低血压较常见,发生率3%-5%,可导致晕厥、摔伤和休克等,可诱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锥体外系副作用的危险是噎食、恶性症状群。其他副作用如尿潴留、麻痹性肠梗阻也不鲜见。在患者进食少、体质差、伴躯体疾患时更易发生。

1.6 精神科工作流程中的危险因素

主要体现在保护性约束和性低血压的抢救过程中。如实施保护性约束时,不可单独约束下肢,采取四肢约束时,应先约束上肢,再约束下肢或上、下肢同时进行,以免患者伤人或自解保护带。性低血压抢救时应就地平卧,不能随意变换患者,更不能由卧位突然变换为坐位或立位,以免病情恶化。

1.7 护理人员素质和水平的危险因素

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精神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丧失理智的特殊群体,其受精神症状支配,谩骂、伤及护理人员、冲动毁物等事件时有发生,若护理人员没有良好的素质和水平,处事不冷静,也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2干预措施

2.1 做好危险因素的评估

做好危险因素的评估是降低风险和提高质量的前提,其程序如下:病史中有无幻觉、妄想,自杀自伤、冲动毁物史,在外游荡史无常规护理, 有进一步评估语言信息,情感信息,行为等危险先兆无常规护理,进一步评估行为方式、强度,预测危险性密切监护+相应措施同时履行好告知义务,把精神症状导致的潜在危险告知患者家属,取得理解与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纠纷的发生。

2.2 加强环境安全管理

精神科病室布局易结构简单、整齐,既安全可靠又不易损坏且危险性低。床位勿过分拥挤,床距至少1 m以上。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卫生间周边设防滑垫。室内保持整洁安静。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及时处理兴奋躁动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冲动因素。走廊、厕所最好设有扶手,为老年及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方便。同时,严格危险物品的管理,加强安全宣教和检查。经常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安全常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其认识到安全检查对精神科病房管理的重要性,使他们理解与配合安全管理,防止危险品带入室内。交接班时均要清点实物,一旦缺少及时寻找。

2.3 认真做好服药护理

给药时仔细核对,认清面貌再给药。服药到口,看服下肚,严格检查舌下、面颊部、指缝等处,防止藏药或囤积药物。发药时护士不能离开发药车。以免患者抢服、打翻药盘或损坏服药车。对有冲动、毁物、拒服药物者,最后给药,便于集中精力照顾,防止意外。

2.4 谨慎实施保护性约束

实施保护性约束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认真履行保护性约束制度,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使用前要履行告知义务并填写知情同意书。使用时注意力量均衡,不可过猛,保护好肢体,以免受伤。严格交接班,将约束原因、执行时间、保护带数目、患者情况记录于护理记录上,并详细观察,是发生纠纷时的有力证据。

2.5 仔细评估可能发生的药物副作用

用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体质、饮食情况如何,是否伴发躯体疾病。用药后,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的表现,对年老体弱、伴有躯体疾患、饮食差及用药量大的患者要重点观察、重点照顾,注意患者的饮食、主诉、表情、动作及T、P、R、Bp的变化,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2.6 严格遵守操作流程

一般情况下,工作流程是根据制度确定的,操作要有前后顺序,不能随意颠倒,必须遵守操作流程。在抢救和其他应急过程中如果顺序颠倒,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2.7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

面对精神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同情关心患者。掌握观察患者言语、表情、动作和行为的基本功,给这个特殊群体提供最佳的护理照顾。

3讨论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最初最关键的环节。精神科是护理风险的高危科室,在临床工作中,危险因素随时存在,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如不及时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及早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意外事件及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就会增加。近两年来,我们通过对住院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逐一评估,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了意外事件及医患纠纷的发生,护理质量稳步提高。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正确评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降低危险因素,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 唐玉平,沈莉,王爱华,等.加强风险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58.

[2] 李银雪.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研究[N].现代护理报,2008,12-6.第2版.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住院病人;意外事件;评估;防范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35-01

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护理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保证安全护理,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病人跌倒、自杀作为临床护理质控的显性指标。评估住院病人跌倒、自杀危险性已被公认为是有效和必要的防范对策。

根据卫计委《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活动方案》的内容, “为加强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关于有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结合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提高医疗安全意、,改进医疗安全管理。我院护理部按照我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的要求,为防范与减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制定了护理质量监控工作流程。

1 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1.1病人信息 :科室 、床号 、姓名、性别等。

1.2 项目:年龄、意识、感觉、精神、行动、药物等。

2 评估方法 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即进行危险性因素的评估

2.1年龄 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意外跌倒。超过70岁(包括70岁)患者属高危人群。

2.2 意识与认知 老年痴呆是常见的老年病,几乎所有的老年痴呆病人都会出现心理行为异常,如情感异常、幻觉妄想、行为活动异常、饮食睡眠障碍[1]时给予计分。

2.3 视觉 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黄斑病变[2]、糖尿病或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眼外伤、外伤引起的视网膜震荡及玻璃体积血等均属于视觉障碍,是易引起意外的危险因素。

2.4 精神因素 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缺陷的个性特征;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难以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如癌痛);家属的冷漠和抛弃等是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3 ]。

2.5药物因素 因患者坠床与使用散瞳剂、镇挛抗癫剂、利尿剂、镇痛剂、降压药、降糖药等具有相关性,护理人员在此类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患者潜在坠床因素[4]。

3 评估结果 以上五种评估内容合计达到一定分值后即提示为高危人群。

4 评估流程

4.1 首先,在病人入院后当日护理人员应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的类型。

4.2 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表》相关部分。

4.3 达到高危分值后采取相应措施。

4.4 上报护理部进行质量控制。

5 预防措施的落实

5.1 确定具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时,做好跌倒、坠床的前瞻性护理是预防病人受到意外伤害的有效护理措施。如给躁动患者加床档及保护性约束;在易发生跌倒的危险场所张贴温馨提示,床边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

5.2 对有自杀倾向病人加强病房安全,密切观察病情,勤巡视,告知家属有关注意事项,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减缓心理冲突,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提高病人的应对能力[5]。

5.3 对于以上护理预防措施书写在护理记录中。

5.4 提供安全的环境:各项检查均由专人护送,对特殊的老年患者做好重点交接班。病区清洁工作后摆放醒目的防止滑倒警示牌,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警示牌,并给予护栏床。据报道,老年患者33%的跌倒发生在夜间,夜间多次上卫生间发生跌倒最多。因此,夜间开启夜光灯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卫生间和浴室均设有防滑垫,旁边设有扶手和呼叫铃,以便紧急情况下需要帮助时使用。

5.5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做好智力状态评估,同时佩戴手腕带。填写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药物阳性等信息,以便识别。进行治疗护理时要被动叫名,并查看手腕带。

6 小结

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它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只有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落实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对风险事件高危人群、风险事件易发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证患者安全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在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的过程中,医疗、护理过程的管理者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制定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加大风险监控,以降低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住院病人意外风险评估表的应用,为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提供了有效的病人意外风险识别工具,提高了护理人员对病人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能力,有效降低意外风险事件。

通过住院病人评估表的应用,可以使护士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为病人提供针对性的知识教育,提高了患者的防护能力,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有效地提高了住院病人满意率。

参考文献

[1]肖世富 .关注老年痴呆病人的异常.今日早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003.10.21

[2]万川.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新进展 .实用防盲技术. 2006.4.46-48

[3]张素玉,叶建菁. 防治精神病人自杀的护理体会[J].学会.1995.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