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1篇

1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内涵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而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又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无法避免的影响,部分城市会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城市干旱或是内涝等问题,这就会大大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在这一城市发展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也就应运而生,并为城市发展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海绵城市理念指的是以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为基础,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相互结合,保证城市能够如同海绵一样,有效应对洪涝和干旱等问题,从而保证城市能够自行净化、渗透和积存雨水,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高,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2城市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城市建设者没有关注城市的竖向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竖向规划的作用,导致,竖向规划偏离实际,最终诱发城市发生雨后的严重内涝问题。第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相互脱钩的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同步考虑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然而实际情况确实,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仅仅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而没有同步考虑专项规划问题,最终导致开发强度与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之间的相互脱钩。第三,缺乏定量分析,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之前,需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调研,从而选择适当的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以及土地的开发强度,现阶段,较为常用的定性方法表现形式为文字描述型,这一方法相对较为简便,但其缺点在于容易偏离实际、严谨度较差。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

第一,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摒弃以往的城市规划理念,对海绵城市的基本作用、内涵以及应用方法进行全面的把握,并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可持续的生态观为基础,重点规划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城市与生态的空间关系等内容。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做到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对海绵城市理念加以灵活、深刻的把握,从而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合理性。第二,仿生人工海绵体的构建。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在海绵体人工构建与保护的同时,通过仿生人工海绵体来增强城市的雨水储存和收集能力,常用方法包括: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科学分析城市洪涝情况,使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利用城市市政试点或大型停车场,对再生水的专用通道和设施加以建设,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基础构建仿生海绵体,从而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第三,建设和改造生态海绵体。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为生态海绵体的人工改造和建设,在城市生态海绵体相对缺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人工的方式建设和改造海绵体,从而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其生态海绵体的数量。常用的生态海绵体人工改造建设方法包括:改造城市园林绿地,利用下凹式或滞留塘等形式收集雨水,并将其与绿地景观资源相互结合;对城市水系加以改造和构建,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然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对传统的绿地布局形式进行调整,在有效控制投资成本和城市建筑面积的基础上,以面积更小、更为分散下沉式绿地取代以往集中的绿地建设形式,从而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设置人工绿地和园林,增强城市的洪水弹性应变能力[1]。第四,天然海绵体的修复和保护。城市规划建设中常用的天然海绵体恢复和保护措施包括:一是利用生态走廊的构建,加强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从而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构建起生态海绵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天然海绵体的作用;二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砌岸、水植物培养以及淤泥疏浚等措施,从而有效修复绿色生态系统,保证天然海绵体的调洪能力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对非建区和建区进行准确划分,利用强制性的方法对天然海绵体加以保护,避免其受到破坏[2]。第五,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城市管理者需要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并做好城市规划之前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进行专项的城市规划研究,并以相关研究结果为依据,对城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加以评估,从而确定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和处理现状以及潜在能力,而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的基础,会对城市的开发策略和开发原则产生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经过城市水系和道路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能够为海绵城市的构建,以及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等特征来划分汇水分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对海绵城市理念形成深刻的认识,转变管理理念,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关注天然海绵体在海绵城市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构建仿生人工海绵体和人工改造的生态海绵体,从而增强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

作者:王艳海 单位:聊城市规划局

参考文献:

[1]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技术分析;问题与对策;生态环境

我国的城市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城市的面貌正在逐步的革新,城市建设内部隐藏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在城市开发和建设过程当中对于资源的不当利用,城市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海绵城市理念的兴起正是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的新型产物,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对的解决措施,以此为国家顺利建设生态文明的海绵城市提供指导。

一、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每个城市自身自然条件的不同,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一)“绿色海绵体”稀缺现象严重

就当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现状来说,都面临着“海绵体”不足的现象。深究其原因,必然与我国当前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相挂钩。出于逐利的本性,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加速了土地的地产流向,房地产自身的价格远远高于价值,土地价格哄抬而高。各种商业用房层出不穷,城市的绿地规划正在逐渐的减少,硬质地面土地的数量正在逐步的增加,可以吸水的绿色海绵体严重稀缺,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缺少了基础性的保障。

(二)相关的法规政策支持不完善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国家近些年来提出的一个比较新颖的理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很多城市当前还处在试水的阶段。每个城市自然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的政策法规的实行也需要逐步的推进,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地方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对海绵城市的推进进行适时的调整。当前海绵城市的建设还缺少统一的政策法规的支撑和引导,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统筹,建设过程仍旧无章可循。

(三)社会公众对于海绵城市的认知尚且缺乏

由于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利用不当等原因,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严重缺少水资源的国家。在遭受雨水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雨水泛滥所导致的灾害,如何有效的将雨水变成进一步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人们对此的认知程度还不够深刻。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还仅仅局限在政府自身的观念当中,广大居民百姓对此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进程会带来一定的阻碍因素。

(四)相关的科研支出和研发水平相对滞后

海绵城市是一个新型的观念,我国对此的认识和利用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发展模式可以加以推广,对很多模式的利用也是借鉴国外一些城市的做法,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科技水平相对来说比较滞后,缺乏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资金投入也不到位,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这也给海绵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的应对策略

(一)统筹规划,加大“绿色海绵体”的建设

前文指出,当前我国商业地产开发过热,“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给海绵城市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要切实的解决好这一问题,城市就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做好整体规划和建设,减少商业用房的建设,不断的增加城市绿地诸如小公园、湿度面积。保障城市有充足的海绵体可以对雨水进行吸收,增强土地的渗透能力,实现雨水的再回收和再利用。

(二)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有章可循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引导,完善政策纲领的指引,对海绵城市进行规范化、合规化的设计,将城市建设纳入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保障海绵城市建立有章可循。政府可以适当的制定一些强制政策,指标化海绵城市的设计规格,引导海绵城市的建设走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加大普及力度,增强社会公众意识

长期以来固有的城市发展模式禁锢了城市自然生态的发展,海绵城市的推广和普及迫在眉睫,但是当前我国社会公众对于海绵城市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很多公众仍然没有意识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在海绵城市理念创立发展的初期,由于自身规模等原因的限制,经济效益比较小,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和一些生态效益,因此很难全面的调动社会全局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引入一些奖罚措施,增强海绵城市创立的效益。

(四)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切实提升研发水平

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还任重道远,国家应该加大对其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政府补贴,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先进技术的研发,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国家应该积极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发展的模式,加以吸收和利用,建立示范性海绵城市工程,最大程度的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海绵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是追求城市发展和自然和谐发展之间的一项平衡,是新兴城市规划的一项重大尝试。要想真正的实现雨水滞纳,实现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加大绿色海绵体建设,完善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大社会普及力度,合理化资金融入渠道,切实推进好海绵城市的打造,利用好水资源,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继坤 单位:芜湖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分析[J],园林科技,201(504)

[2]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3篇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视角下,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水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针对城市目前凸显的城市内涝、水质退化等水文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已将海绵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3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5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战略,同时再次强调“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海绵”来比喻一个富有弹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生态型城市,是对工业化时代的机械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其对水资源和水系统的片面认识的反思,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一种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海绵城市”既是一种城市形态的生动描述,更是一种雨洪管理和生态治水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个生态基础设施有别于常规的、机械的、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灰色”的工程性基础设施,而是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用生态学的原理、用国土和区域生态规划的方法以及景观设计学的途径和技术,来实现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生态修复、生物保护、气候调节和人居环境改善等综合目标。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绿色基础设施(GI)和低影响开发(LID),德国的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NDS),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欧盟的水框架指令(EUWFD)等。我国应结合城镇化的特点,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建设和治水方面强调绿色、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推广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水敏感设计等技术,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降低雨水径流量和高峰流量,减少对下游受纳水体的冲击;保护利用自然水系,保证透水地面比例,使土地开发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和生态系统。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达到防治内涝灾害、控制面源污染、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

所谓绿色生态城区,即将单项应用的绿建技术转化成综合集成模式,把单体绿色化转型为区域融合的城区建设模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中,不断涌现出有关水安全、水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海绵城市也就应运而生。海绵城市,即意味着该城市模式具备海绵式的吸水、储水以及排水的功能,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城市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等相关问题,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防御能力。因此,亟需提高和加强相关人员在此方面的研究力度,以期建设规划设计出更为科学、高效的海绵城市体系。

1绿色生态城区与海绵城市的理论内涵

1.1绿色生态城区

如今,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均已普及绿色建筑技术,在我们的周围绿色建筑随处可见,取代单项应用的综合集成性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也渐趋成熟,相关考评标准(诸如:房屋建筑、空间布局、产业分配、交通设施、能源景观等等)也相应日趋完善,将绿色城建的理念引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本着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绿色生态城区的原则,对城市的不同区域功能进行合理优化。通过构建绿色生态城区,来有效解决因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引发的人口规模剧增、资源短缺、工业化量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在保障城市相关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准。

1.2海绵城市

近些年,全球频发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诸多城市传统老旧的排水系统往往根本无法应对,不断催生出城市内涝严重的“雨岛效应”。而海绵,既具备吸水、储水、渗水、净水的功能,又能在必要时将所储存的水资源加以“释放”。海绵城市的理念即与此相通,即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将城市建设为具备海绵功能的综合体,使其下雨时能蓄能收,解决诸多大中城市雨水天气频发时严重的内涝问题,同时必要时又能通过渗、蓄、净、排等技术手段对水资源加以有效释放利用,以此实现城市水循环的良性运作,也在很大限度上保证了城市水资源的生态安全。海绵城市建设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前提,严格遵守自然生态规则,并大力开发低耗高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合理的系统建设,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功能的同时,还解决了传统城区建设的弊端及不足,实现有序有效的排水防涝和储备,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背景

2.1城市排水困境

我国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因规划设计不合理,或者技术设施老旧等诸多因素导致有关城市用水安全及水环境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其一,积水内涝问题严重。由于城市扩建过程当中不断增加了不透水下垫面的比例,也相应的增大了雨水期的水净流量,使得城市在应对急骤雨天气时,相关排水基础设施无法应对雨水的峰值量,无法及时有效排除积水,进而导致内涝的产生,甚或危及人民财产及人身安全。又及,干热等气候条件下的另一极端问题,干岛效应。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建设及施工人员并未在不透水下垫面与植被之间覆盖天然土壤,而是在表土上直接栽种植被,形成了地下与地上的割裂,这就导致在应对干热天气时,城市近地面空气与植被无法得到来自地下天然土壤的持续供给水分,诱发产生了城市的“干岛”效应。最后,水安全存在污染隐患。很多城市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并未充分重视对于雨污水管道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雨雪降临时,将汇聚在不透水垫面上层的重金属污染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等在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甚至混入城市水循环系统,诱发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而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正是应对一系列传统城建所无力应对的排水困境。

2.2传统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的局限性

传统的城市建设,由于技术和条件所限,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比较保守或者简陋,往往并不能兼顾其环保性及节约性,且由于传统的城区水系统建设主要通过自来水取水、管网供排、雨水采集、构建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厂等简单途径来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更难做到对水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这些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所存在的诸多局限性,不仅大大的阻碍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需求。因此,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在构建绿色城市的理念下就愈发显得尤为关键。

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为促使海绵城市将其各项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发挥,必须因地制宜的做出合理规划,并选择出最优实施方案。关于海绵城市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要求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基于“问题与目标”导向

开展海绵生态城市建设,首先,需要系统地梳理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等多重问题,然后划分出主次关系,并制定合理目标,进而构建核心目标和次要目标结合的多重目标雨水处理系统。

3.2基于区域整体达标

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均对城市建设雨水排放问题提出相应要求,提出制定雨水排放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明确区域排放总量,避免违规超排。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合理划分雨水分区,并建立各职能部门协同管控的制度及考核标准。

3.3基于生态优先、绿色优先

在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着重对城区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本着尊重和顺应自然的理念,优先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出现不可回避的问题时,也要大力争取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与之相结合的最佳手段,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努力争取做到建设开发前后,城市的水文特征基本稳定不变。

3.4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构建海绵型城市工程,因其牵涉项目众多,所涉资金也势必相对庞大,故需综合考量运营成本及建设成本,做到在侧重环保性的前提下,对规划融资、建设施工、验收评估以及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综合分析。

4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4.1划分绿色生态城区功能与规模

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相比于传统城区建设,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也更侧重用地规划,避免了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努力构建节约资源能源、改善居住条件的新型发展模式,其要求将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须区分开,且所占用地需达到城区建设总用地的50%以上,来保障城区建设的规模和质量。而这种对于城区建设的区域划分,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城建格局的合理化、功能化、层次化,也大大加速了城市建设的总体进程。

4.2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程序

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贯彻执行以总体规划为先导,然后计划性和目标性地细化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程序。大体程序如下:第一步,总体评估区域场地情况,要求做到评估全面真实,并严格评估程序,且尽量细化评估内容(如:地形、流域、地质条件以及植被等等);第二步,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据此划分出城区雨水排水流域,再根据各区域的具体条件来确定可实施性方案;第三步,分析差异,进一步规划措施,最终确定设施适用范围;第四步,制定相应指标及检验标准,严格场地内外的水资源管控处理。通过以上“四步走”的策略,来最大限度提高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及实施效率,严保城区建设的质量及进度。

4.3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在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中,应兼顾海绵城市的全局规划与具体要点的有效实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做到优先保护生态相关敏感区域,严格管控河流、湿地以及沟渠等水生态系统资源,同时充分重视对于雨水的开发管控,做好超值雨水径流排放工作,通过制定严格的衔接体系来避免水体遭受二次污染。在做好此项关键工作的前提下,注重合理开发城市的生态空间,尤其是注重保护城区的山水土木资源环境,同时,对于城市进行全面有序合理的规划开发,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集约型城市模式,避免无序盲目的城市开发及建设,同时,城建的后续监控工作也要同步跟上,严格区域管控,避免出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对于城市路面大面积硬化而导致的透水性差等问题,需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制定出相应的透水铺装率等一系列指标,来确保城市相应的基本透水面积,避免急骤雨天气城市内涝等问题的涌现。同时还要在城区铺设相应面积的湿地、草沟等设施,并由相关人员科学合理划分出城市系统的排水区域,做到优先保障径流自然通道,并及时检修疏导地表自然径流通道相关设施,力求通过以上一系列相关措施科学合理管控地表径流,据此达成海绵城区建设对于雨水的最大程度的合理管控开发。

综上所述,在绿色生态的理念前提下,合理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做到切实完成各项控规指标,扎实落实修规定坐标,并达到总规定的相关目标,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缓解和解决城市水污染及内涝等一系列水问题,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合理科学利用。当然,在构建海绵城市的发展阶段,也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故亟待创建相应的建设理论,并逐渐完善细化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这些都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和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可谓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任祎 单位:遂平县规划设计室

参考文献:

[1]杨静.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05).

[2]吴权坤.海绵城市规划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应用初探[J].建筑知识,2016,(01).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5篇

关键字: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74-02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建筑密度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地表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和透水面积的减少。这种发展模式打破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1]基于此,上述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暴雨造成江河上洪峰不断;强降雨过后雨水排放系统瘫痪,城市大面积内涝;爆增的径流更是造成灾害与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生活。2016年入夏以来,我国多省份遭遇持续暴雨袭击,多地洪涝成灾。为提高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国家先后相关政策,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

什么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大自然被人类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绿色网络,并且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生态框架。[3]绿色基础设施综合体使不同的生态技术形成技术互补,包含了雨洪管理、减缓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食物生产以及健康的生活环境等。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规模的城市绿地网络,大至城市森林、人工湿地、社区生态公园以及滨水景观等,小至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和绿色幕墙等。

一、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意义

2014年10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我国对于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规划模式:以植被浅沟、雨水公园、人工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治水模式结合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4]这种生态治水优先的模式也带来更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可以利用地势将雨洪导入到地势较低且能容纳较多雨水的地理环境中。这些有一定蓄洪能力的雨水塘成为海绵城市的“执行者”,更是“参与者”。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被破坏的水生环境,使水循环系统更加完善。在旱季,绿色基础建设的必要在于保持水土;在雨季,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雨水为池塘提供部分水源,并在蓄满时汇入河畔或其他水域;反之,在河流水位高涨的情况下,河里的水可被输送回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的水景区域中。这些平凡却起到正面作用的景观,是打破传统限制,解决海绵城市项目设计的新契机。绿色基础建设景观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明显。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雨水的处理往往是通过管道直接排放至下水道来实现的,尤其是在老城区,路网结构复杂多变,地下管网的设计、施工、管理更是费用惊人。如果可以利用透水景观(碎石、沙地、下沉式绿地等)以及其他管道、设备实现收集雨水、汇集雨水、存储雨水、净化雨水、利用雨水,那么不但可以循环利用雨水资源,并且利于有规律地泄洪,减少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

二、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能起到调控雨洪、蓄集雨洪以及净化雨洪的作用。池塘、湿地、公园等绿色基础建设都可以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还能减少流域下游的洪水量。[5]

2016年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雨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赣州市这一切都得益于宋代建造的福寿沟。这套现在看起来都相当先进的排水系统利用连接城内数百口水塘,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控容量,减少街道被淹没的面积与时间,最终达到调蓄的目的。除此以外,城市湿地由于其独特的水文特点,更是城市中天然的“蓄水池”,并且有着天然的净化功能。它可以沉降雨洪中携带的沉积物,并且有效地转化和分解雨水中的有毒物质和营养物质。例如,哈尔滨的群力雨洪湿地公园,收集的雨水首先通过外层的水塘进行沉淀与过滤,再进入内层的核心湿地区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净化。[6]经过多层过滤,蓄积的雨水可以为周边的绿化浇灌、成为水景用水或是下渗补充地下水,达到水循环、再利用的目的。

三、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策略

1.改变地表形式。快速的城市化带来大量不透水的地表,而水的循环需要透水的地表结构。面对更多的城市沥青路面和硬质铺地,既有的城市水网面对爆增的水流处理量显得力不从心。在避开特殊区域的情况下(如电缆电线放置区域),绿色基础建设的景观设可以适当加强地表的渗透性。为了避免景观的单一性,景观设计师可以轮换采用3―5种材质,如碎石、鹅卵石、沙地或木材等,来加强雨水的渗透性,以便收集雨水。[7]在某些特别的项目中,设计师更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原有特殊的地貌来达到渗水的目的。例如,法国的鲍登斯街区的改造利用了它的历史性元素。基地的石灰质地面充满了裂缝,非常有利于地表渗水。加上生态沟渠的修缮,加快了雨水下渗的速度。[8]

2.有效利用地势。绿地是绿色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涵养水源的好帮手。在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设计中,不改变景观的自然状体为原则,地形地精确利用给雨水的汇集、导入赋予新的用途。景观设计师更可以根据场地周围的情况进行合理的竖向变化与设计。

3.下凹地区。土地下凹的部分可以成为一系列蓄水功能的空间。景观设计师可以根据其潜在的使用功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某些低陷的空间里,设计师可以把它们挖掘得更深并且做好局部的防水设计,以便可以更加长久地调节、存储水量。①逐级跌落。竖向设计中,景观设计师以重力作用为原理,利用高差来实现雨水的收集与存储。也可作为容纳爆增雨水的临时性空间。②地势变化。不同的地势变化在绿色基础建设中带来不同的雨水管理效果。人流量较多的场所应避免雨水积蓄,即使遭到水淹,也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排干,如林荫道等。反之,地势变化较大,水流随着自然流向的方式,使城市的雨水、污水快速地排入地下管网中。上文提到的赣州市福寿沟,利用城市高差并人为加大坡度等方法(正常下水道坡度的4倍),增大径流流速,形成强大的水流,将泥沙排入江中。[9]③打破“公@”边界。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绿地的生态网络,并不是独立单一的存在,而是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的绿色网络设施。为了保持绿色基础设施内部与外部的视觉连续性,绿色基础设施景观设计不应该存在任何界定的边界。在与周围的传统设备相互协作的模式下,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管理范围不再局限在原有的区域中。这就涉及到城市多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园林设计等多个单位。[10]不同单位如何合理分配雨水花园、小型人工湿地、雨水塘、绿色街道、生态街区等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成为政府、单位以及个人的新挑战。

四、小结

海绵城市是一个解决雨洪管理的系统工程,应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绿色基础设施给海绵城市带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景观设计在调蓄雨洪、净化水资源、维持地区水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也不再单一地考虑其原有的视觉效果,而是结合地表铺装、地形地势来有效地管理雨洪。在合理发挥各部门的综合效用下,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为海绵城市的创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2]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6):21-25.

[3]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5):67-71.

[4]仝贺,王建龙,车伍,李俊奇,聂爱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108-114.

[5]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6,(4):224-227.

[6]俞孔坚.建筑与洪涝共生――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J].建筑学报,2012,(10):69-69.

[7]卞俊腾.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6,(5):258.

[8](法)苏菲.巴尔波.海绵城市[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韩高峰,黄仪荣.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y建设的探讨――基于福寿沟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3,(12):72-76.

[10]林伟斌,林伟光,连彦,何天友,郑郁善.纽约市GI建设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102-106.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筑材料;建筑构造

1海绵城市策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出现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另外地下水过度开发和回灌不足也对气候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例如热岛效应、土地沙漠化等,这些问题是当下城市建设中应当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关于城镇化建设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谈到“海绵城市”快速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已经发展数百年的城市,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现代城市,在城市规划一开始就出现的弊端并不能尽快从根本上解决,只能从城市的水系统方面和建筑设计方面进行一定的技术化改造。而水系统的改造需要更大的经费和精力,有时甚至会妨碍城市交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建筑本身的设计与改造尤为重要。

2“海绵城市”在建筑角度的实施分类

实施海绵城市计划可以综合利用渗透、滞留、蓄在建筑方面实施海绵城市的目标有2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海绵城市理论提出后建筑的方案应该如何设计;二是对海绵城市提出前已经建好的建筑应该如何改造。下面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建筑场地材料、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建筑构造节点的创新方面进行详述。

3新建建筑设计

3.1设置渗水铺装渗水铺装与非渗水铺装相比有以下优势:①自然降水能够较快地渗入地下,适当地保持地下水资源存量。②路面积水量减少,使行人车辆安全出行。③有利于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维持生态平衡。另外,对城市环境来说还有吸收噪音、吸收粉尘的作用。选用渗水铺装时可采用渗水砖、透水混凝土,以及生态铺装等材料。(1)渗水砖具有较高的耐久性、渗水性等特点,可用于人行路、路侧石、围树石、盲道石等,在建筑总平上可提供帮助。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某小区广场(见图1)。另外其色彩丰富也可用于广场、塑模彩砖等。(2)透水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渗水性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园林、广场、景观道路铺装部位。另外其色彩丰富的特点,可以根据环境功能设计图案大型,其构造节点如图2所示。各个省均先后在公园、道路等地方实施。(3)生态铺装指铺装与铺装之间故意留出一定大小的空隙,可以在上面种植植被,优点是可以和植物相结合,主要应用于景观道路及生态停车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地上生态停车场(见图3)。

3.2绿化屋顶绿化屋顶对于雨水一直具有良好的渗透和滞留绿化植物选择的主要原则如下:①选择抗寒性强、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矮灌木。②较低的养护管理要求。③移植耐修剪、容易成活、生长较缓慢的品种。④选择能够吸收污染、抵抗空气污染的品种。⑤选择不易倒伏、耐积水、抗风的植物种类。⑥选耐瘠薄、阳性的浅根植物。如: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与宿根花能力,并且可以配合雨水收集装置设置渗透层实施净化。在南方地区雨季,时常几天连续下雨。通过绿化屋顶的植被会有大量雨水渗透且滞留在土壤之中,并可调节顶层建筑功能用房温度。新建建筑设计可按照正常绿化屋顶建造方法建造,以蓄水种植隔热屋面屋顶为例。卉、藤本植物、绿篱、抗污染树种等。种植层:在设计种植层时,主要对种植层的栽培介质的密度进行控制,其栽培介质的堆积密度不宜大于10kN/m3。滤水层:滤水层可分为根系发达、根系弱两方面。灌木或乔木等根系发达的绿化植物可在粗骨料上铺60~80mm厚细骨料,细骨料按5~20mm粒级配,上粗下细。绿篱、藤本植物等根系弱植物可选用聚酯无纺纱过滤层或玻璃纤维布过滤层,具有重量小特点。蓄水层:蓄水层的处理根据植物的选用不同而有所区分,当选用灌木或乔木等稍微大型的绿化植物时可选用轻质多孔粗骨料蓄积,粗骨料的粒径不应小于25mm,蓄水层(包括骨料和水)的深度不小于60mm。当选用绿篱、藤本植物等小型植物时,可选用80mm厚15~20陶粒,内铺穿孔PVC管,对土壤层保持相对量的水分。防水层:防水层的考虑需根据建筑屋顶的防水等级设置相应的防水方法,二毡三油、SBS防水卷材或复合防水。附加蓄水池部分需要选用等级不低于C25钢筋混凝土材料一次浇筑完成。

3.3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自动系统和普通收集。自动系统是在建设时在屋顶檐沟排水处、地面地漏和明沟暗沟处、绿地低凹处设置集水口,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可以将雨水存储于水箱之中,以用于建筑内的生活用水及绿地的灌溉(见图5)。如果降水量过大,也可以通过收集装置合理规划依次排水,减少出现城市洪涝的几率。普通收集就是指通过简单的方式收集雨水,例如在建筑旁边设置蓄水池、渗透井,造价低,但适用范围有限,需要人力管理。雨水收集系统的造价及后期的维护比较昂贵,建筑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部分实施。而普通方法虽然造价很低,但始终影响整个建筑场地内的气氛。关于雨水收集系统我们可以参考瑞士政府的作法。瑞士政府将这种政策推行到每家每户,在各户居民住宅的屋顶设雨水回收口,利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蓄水池。经过简单的沉淀过滤后可直接利用水泵将雨水输送到房屋的各个部分。如输送到屋顶处,建立屋顶花园,为花园植被提供水分。沉淀后雨水还可以被输送到卫生间和厨房,用于洗涤衣物、冲洗厕所、种花种草、清洁室内等。

3.4提高场地内绿化率除以上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场地内绿化率来实现海绵城市计划。在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气候,建筑更提倡通透性。在建筑设计中可设置下沉式庭院,下沉式绿色花园,也可将首层架空,尽量减少对该地区原有绿地植被的破坏,以及设置绿化停车场等一系列方式来提高场地内的绿地率。也可以在大型的建筑聚落群中设置人造湖,如小区、学校等。人造湖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群起到了一定的蓄水作用,也可促进地下水的回灌,水量的蒸发使建筑群内的小型气候有很大的帮助。如:广西科技大学的积微湖、宗元湖,华林郡邸别墅区观赏湖,以及清华坊的人造湖畔等,大量的这种做法对市区的热岛效应也有一些改善。

4已建建筑改造

对已建建筑改造本文主要探讨普通屋顶改造为绿化屋顶,应该注意以下4个问题:

4.1旧建筑的屋顶是否能够承载住绿化屋顶的荷载原有屋顶一般是普通上人屋顶,均布荷载大约是150kg/m2,规范指出上人屋顶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加建屋顶花园。因此,我们需要在不改变均布荷载的情况下,进行改造。

4.2改造后的屋面需要什么样的防水层可以将原结构的防水油毡层改为SBS防水卷材,这样既可以增强屋面的防水性,又可以降低结构的均布荷载,从35kg/m2降到10kg/m2左右。

4.3是否增设过滤层和排蓄水层过滤层可选用聚酯无纺纱过滤层或玻璃纤维布过滤层,重量小,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不妨碍植物毛细管作用,且会保证蓄水能力。排蓄水层大致可以选用80mm厚15~20陶粒,内铺穿孔PVC管,对土壤层保持相对量的水分。既能保持水量充足,又避免植物水分过多而死。

4.4屋顶绿化植物种类对于已建屋顶绿化所选植物应具备耐旱,根系浅且弱,没有穿透屋顶防水层能力、抓地牢不易被风吹起、所需土壤层薄,对屋面荷载小等特点,如佛甲草、爬山虎、牵牛花、凌霄、地锦类、油麻藤、茑萝、木香等植物都具备以上特征。

5结语

“海绵城市”理论的实施已经刻不容缓,在建筑领域上已通过设置渗水铺装、建造或改造绿化屋顶、雨水的收集,以及建筑场地内绿化率提高等手段切实地贯彻“海绵城市”理论。只有坚持“海绵城市”理论,才能有效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有效地改善城市气候。

参考文献:

[1]yyx52026.城市环境与旧建筑屋顶绿化改造[Z].[2016-05-12].

[2]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9):65-78.

[3]周迪.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6):174-175.

[4]李必瑜,魏宏杨,覃琳.建筑构造上册[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31-151.

[5]廖朝轩,詹丽梅,陈家梁,等.城区水文循环机制与改善策略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8,19(1):49-53.

[6]张辰,贺晓红,吕永鹏,等.美国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12条原则的启示[A].中国市政工程,2013,(168):14-16.

[7]廖朝轩,江育铨.都市水环境与雨水利用计划[J].台湾环境与土地,2014,2(2):50-59.

[8]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9]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3):1-7,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7篇

然连年征战,旅途茫茫,家国日远,将士无不思归。有隆冬腊月,积雪没膝,冷风割面,奔波于山西、南阳;有酷暑三伏,烈日当头,出没工地、广告材料市场;有夜深人静,万家灯火,咀嚼剩饭,加班到天明。常思少年壮志已去、审视今日寒酸委琐,出不敢打的、卧铺!入不敢酒吧、休闲。食则鸡蛋烙饼,宿则都市村庄,衣则左丹奴、假冒名牌。朝九晚十,一周七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此恨绵绵无绝期。比较同学之意气,创业者则车房兼备,出国者则*,衣着光鲜,转瞬中产矣!看业内跳梁小丑,胸无点墨,媚上欺下,竟乎年薪十数万!呜呼!更思量职场之上,日日逢迎,强颜欢笑,西装革履、内心彷徨,逢席必喝,每喝必吐,屡屡卑躬屈膝,渐至颈椎劳损。呜呼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公司高瞻远瞩,鸿图已展,逢案必接,遇仗必打,三五千亦可,三五万亦可,开怀畅迎,意欲包揽天下,训曰“客户即是上帝”,此诚乃“上下左右大小荤素通吃”之战略也!既而我辈夙兴夜寐,人人常备“白加黑”,兼习得乾坤大挪移心法之“连轴转”,左右其手、东墙西墙不亦乐乎,“智信制造”享誉业内,货美价廉,我等流出的是血汗,公司收获的是人民币。机器转动,财源滚滚,有始无终。

公司委我以重任,寄与厚望。然我自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领导之明。左右逢源,奋力杀贼,奈贼何其之多也!弹指一年又过,窃自思之,自居经理之位以降,碌碌无为,上无以报领导知遇之恩;肝火旺盛,内分泌失调,屡屡失态,下愧对同仁袍泽之情,更有负公司之重托与期待。虽无舞弊弄权、结党营私之弊,但所作所为所思所献,与公司、领导之厚望相差甚远。挟泰山而超北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忝居高位,尸位素餐,心下忐忑,惴惴不安,三更大呼而醒,汗涔涔而透衣襟。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8篇

安 倩 (1990―),女,汉族,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

摘要:目前,绵阳零售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国内外的零售企业都采取了多种市场竞争策略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胜出。绵阳好又多主要得益于其地址和运营方式的营销策略在这这激烈的市场中站住了脚。本文通过对绵阳好又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对绵阳好又多百货商场在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经营策略给予评价和建议。

关键词:绵阳好又多;经营策略;建议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外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90年代形成了外商进入的高涨势头。绵阳作为西部商业副中心和零售业物流流通的又一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国际连锁集团的兵家必争之地。从眼前绵阳商业竞争结构来看,一方面外资零售巨头如沃尔玛等凭借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占据相当部分的市场份额;一方面国内零售商也不示弱,在高端市场表现优异;还有一批当地零售企业也不甘示弱,在夹缝中寻找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绵阳好又多百货商场的现实状况

绵阳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流通零售的连锁量贩企业,于1997年8月创办成立。好又多旗下经营的大型连锁加盟店达100多家,经营品项近2万种。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和数量的需求也增加了,这不得不要求好又多在商品的质量和数量上下一定的功夫。

二、绵阳好又多百货商场的SWOT分析

1、好又多的优势(S)

第一、商品种类齐全、质量高。绵阳好又多一直致力于成为消费者的超级仓库,超过两万种的商品,让客户能“一站式购齐”。 此外好又多设有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严格监控各类商品的质量,以保证客户的利益。

第二、 账单反映的购物情况真实、确定、清晰。随着企业制度规范化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采购商品趋于到正规商场进行透明化采购。而绵阳好又多所使用的发票,是全国通用、电脑打印的标准超市发票。其账单上所反映的购物情况真实、确定、清晰。

第三、畅通的交通。绵阳好又多商场备免费停车场,购物进货提货不受天气的影响,而且临近火车站方便火车托运。绵阳好又多地点位于火车站旅游汽车站交通要道旁,不管从哪里都能方便到达。

2、好又多的劣势(W)

第一、顾客结算不够方便,一般使用现金。网上转账和支票的利用率低。由于要求客户现金支付,使许多大批量购买和时间急迫的客户不能有效的得到服务。

第二、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不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连锁百货商场都在不停的采取促销措施,而且对顾客来说吸引力很大,从而造成顾客对好又多的忠诚度不高。好又多的顾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之一,就是员工冷漠、缺乏主动的服务和引导。

第三、高级优秀管理人才不足。目前,优秀的管理人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也是企业竞争获胜的必要条件之一。而绵阳好又多富有实际营运经验和营销经验的高级人才十分紧缺。

3、 外部机会分析(O)

第一、广阔的市场以及购买力。绵阳是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截止2010年6月,绵阳市区常住人口108万,流动人口50万,市区人口160万。因此绵阳对于零售商来说具有广阔的市场以及购买力。

第二、 绵阳的零售业迅猛发展,行业整体前景优良。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还未能完全满足仓储式商场迅速发展的条件,但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如上海,仓储式商场的发展势头明显好于在其他城市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绵阳经济的发展,好又多的在绵有良好的前景。

第三、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绵阳市政府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优化法制环境、构建完善的商业法规体系、优化信用环境,构建良好的商业诚信体系。

4、外部威胁分析(T)

第一、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国内外零售商均看好绵阳市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国内零售商以及绵阳当地零售商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希望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二、中国的传统习惯对会员制缺乏认同。中国城市市民包括绵阳市民对会员制缺少理性的认识,不能很好的准确地理会会员制的利弊,所以顾客对会员制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三、建立顾客的忠诚度难度增大。目前顾客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购买者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建立顾客的忠诚度难度增大。

三、对绵阳好又多百货商场经营策略的建议

第一,虽然好又多商场内有2万多种商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25%的消费者认为好又多的服装鞋帽等产品款式新颖, 65.75%的消费者认为产品以大路货为主,特别是服装、鞋帽、化妆品、家电等,更是式样陈旧,商品缺乏自身特色,求全而不求精,30%的消费者认为产品式样陈旧落后。所以好又多应该定期做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变化从而引进新颖的产品,有吸引力的产品。

第二,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绵阳好又多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它的选址,根据好又多百货商场顾客的来源和选址的优势,绵阳好又多百货商场的差异化选址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内容:一是靠近主干道和火车站。这样会方便客户的购物,另一方面兼顾供应商送货方便。二是占地面积较大,有充足的集散地便于收货送货。三是辐射商圈大,以五十公里为半径划定商圈,即靠近城市,又面向郊区。绵阳好又多百货商场它位于绵阳临园干道,临近火车站和长途客运汽车站,交通四通八达,降低经营成本,从而降低商品的价格,给客户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

第三,由于市场激烈竞争,各大百货商场都采取了一系列的促销的措施从而给绵阳好又多建立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我建议采取一些让客户感到“物有所值”的方案 。品牌只有细分产品定位、寻求差异化经营、找准目标顾客的价值取向和消费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忠诚客户群”。

第四,提高服务水准,充分利用企业强有力的服务平台支持。大客户经理在提供优质服务时,不能仅仅依赖个人与客户的人际关系来维持客户资源,虽然这也很重要。建立一套顺畅的客户倾诉抱怨体系,给客户一个倾诉抱怨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说出心中的不畅,及时回复客户信息。利用好又多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做到消费者相关信息搜集、信息分析智能化和实时性,以达到对顾客需求的及时把握;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详尽准确的信息支持,实实在在地方便顾客。(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0-40

[2] 陈广.标准化运营管理[J]. 经济与科学,2008,(5):23

[3] 王谊.现代市场营销学[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34-236

[4] 王威.探悉会员制营销[J].中外管理,2010,(3)

[5] 闫荣伟.会员制商店门槛绊住了谁?[N].中国经营报,2008,(3)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9篇

海绵宝宝从章鱼哥那里得到一张废弃的纸片,于是,他的乐子就开始了。他把纸片叠成飞机,和宠物小蜗在海滩上追追赶赶;叠成喇叭,和小蜗一起奏乐。叠成一切可能的东西,发出一切可能的音响。章鱼哥被他们吵得不胜其烦,他不能安心地吹小号,也不能画画,只好趴在窗台上看他们折腾这张破纸片,嘴里骂着两个十足的小白痴。

然而,情况慢慢地有了变化。海绵宝宝把纸片放进嘴里,嚼一嚼,吐出一只纸鹤,再嚼嚼,又吐出一片六角的雪花,总之,只要他嚼一嚼,这张纸片就可以变成意想不到的模样。章鱼哥开始觉得有点好玩了。他打开门走出去,向海绵宝宝索要这张纸片。海绵宝宝不干,因为他玩得太开心了,而且章鱼哥发过誓不会向他要回这张纸片的。他越拒绝,章鱼哥就越要得到,他就是这样的人。最后,他脱下自己的T恤作为交换。海绵宝宝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件T恤也是自己一直想要的,于是同意了,穿上T恤高高兴兴地去追小蜗。

章鱼哥终于拿回了纸片。然而,如你所料,这张纸片到了他手里,重新又变成普普通通的纸片,既不是虎虎生威的小飞机,也不是栩栩如生的纸鹤。一切都挺无趣的,章鱼哥只好扔掉纸片灰溜溜地回到屋子里……

这是美国动画片《海绵宝宝》中的一节小故事。有一段时间,每晚八点我都陪着两岁的小女儿坐在电视机前看这部片子。很多时候,这更像是给大人看的动画片,充满美国人那种简单直接的生活哲理,譬如那张小纸片,落到不同的人手里,就有了不同的结果,生活亦是如此。

在比基尼海滩这个简单而完整的世界里,海绵宝宝和章鱼哥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海绵宝宝有点没心没肺的,好动,好奇,满脑子奇思怪想,迫切地要付诸行动,因此他总免不了要闯祸。然而他是快乐的,任何一样小东西或小细节都可以给他带来无穷的快乐。无论是制作蟹皇堡,还是玩小纸片,抑或吹泡泡,只要他高兴,做什么都可以,并且总能投入巨大的热情,真诚,认真,不考虑结果如何。这大概是他快乐的原因,他总能在平凡简单的生活中随处找到乐子。这些乐子,被章鱼哥斥为白痴级的,然而他最后也忍不住要尝试一下,结果却总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弄一鼻子灰。

章鱼哥是这样一类人,太聪明,或者说,太自以为聪明,凡事要先权衡一下利弊,有深邃的见解。他可能是我们所说的那种世故之人,或多或少,还有一点愤世嫉俗。过着小资的生活,画画,吹小号,等等,虽然毫无建树,也谈不上热爱。然而这是他的标签,他的生活需要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来向自己证明一些什么。也因为如此,拂掉这些标签,他就难以界定自己是谁。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珠三角 城市群 空间布局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世界的竞争将以城市群为单位展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世界级”城市带的支撑。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呈现出较强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势头。珠三角的快速发展与港澳的辐射和拉动密不可分,只有把珠三角与港澳综合考虑形成大珠三角城市群,深入研究其整合和协调发展问题,通过有珠三角与港澳携手进行优化整合,全面提升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广东省在“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在与东南亚自由贸易区交流合作中赢得先机。

城市群的内涵及特征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发展动态后,以美国1950年的人口统计为数据基础,于1961年在其著作中使用了“Megalopolis”一词,指从美国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连绵带。“Megalopoli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特大的城市,原意中并无城市群的意思。国内学者最早将其译成城市连绵带,指的是紧密的带状城市组合体,由于这种城市的组合体并不象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并非都是带状的,也有圈状的,现一般都翻译成城市群。

不同城市群的特征和功能有很大差异,因此,学术界对城市群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城市群的表现形式如何,都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内在有机性。城市群并不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密集分布,而是城市群间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综合运输网络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二是多城市化。在城市群内部,由众多城市共同组成,并形成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三是城市化程度高。城市的外延不断扩大,借助城乡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郊区和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增长,城市化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四是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极化和溢出效应明显。这种双重效应在加强区域核心结构的同时,使整个城市群能级不断提高。

综上可知城市群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在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的组织和协调下,由若干个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络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群体亲和力和整体关联性的城镇网络群体。

大珠三角城市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珠江三角洲(简称“大珠三角”)是由珠江流域三角洲及其平原组成,不仅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9市(俗称珠三角),还包括香港、澳门,面积42824平方公里。大珠三角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城市群发展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厘清思路,找到一条大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之路。

在大珠三角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向纵深发展的同时,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却存在着种种影响整体实力提升和协调发展的问题,需加以重视解决。

定位不明,自立为王

各城市不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局来正确定位,在珠江口内外相距不远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就曾先后以建设中心城市为目标,造成大型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成效不显等弊端。

竞争较多,合作较少

珠三角的合作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以经济垂直分工为主导的港澳与珠三角“前店后厂”式合作。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的无序竞争,导致内部城市间过度和恶性竞争。另外,受制度限制,香港的服务业未能同制造业一样跟进到珠三角,而香港的制造业在经济中仅占5%,服务业却占到了86%,港澳进入珠三角,“只能说伸入了一条腿,并没有在珠江三角洲立住脚跟”,导致香港对珠三角的经济落差无法转化为对区域整合的贡献。

产业同构,协调度低

珠三角城市群各市的工业结构基本雷同,电子通讯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化工、塑料、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工业占了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产业发展上盲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有限的资源无法集中,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各市间产业结构互补性不强,降低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结构失衡,核心不明

从城市群网络体系的内部结构来看,国外成熟城市群大都以大城市为核心,以卫星城市为依托,形成类似金字塔的比例结构。而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城市结构不尽合理,大城市和小城市数量偏少,导致城市建设成本加大,城市规模效应减弱,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萎缩。核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也不够强大,其能量等级更不能与国外成熟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相提并论。香港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由于受制度等因素制约,其核心城市地位仍受到质疑。

大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策略

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各自为政的“诸候经济”,造成资源浪费和严重内耗,制约了珠三角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这也突出反映了区域经济整合必须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引导,促使珠三角各城市群以"大珠三角"都市圈的视野,审视自己的角色,根据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产业专业化特征,重新考虑自身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使珠三角与港澳由垂直分工向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从简单的生产要素互补向结构性合作发展,从劳动密集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形成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关系,使港澳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珠三角的制造业强强联合,增强大珠三角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将港澳纳入其中的珠三角,整合的最大困难是确定“龙头”或核心城市,而从大珠三角的角度来看,核心城市之争就迎刃而解了,香港目前的经济总量大约相当于上海的两倍,广州的4倍,深圳的5倍,随着CEPA的贯彻和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香港与珠三角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将会发挥更强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特别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香港对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群的辐射。确定香港为大珠三角的核心,并不是削弱了广州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纵观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前景,再拘泥于核心城市之争,实属缺乏远见之举。应将发展的视野和城市群空间布局的重点放在都市圈的构建和整合之上。应着力构建双核心、双轴线、内外圈层协调发展的网状区域发展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总的发展思路是“双核心优势互补,双轴线主次分明,内外圈层协调联动”。

打造优势互补的双核心

目前,大珠三角已形成了广佛、深港、珠澳三大城市圈,但为什么不强调三大都市圈而突出“双核心”,即深港珠澳都市圈(或称珠江口特区圈)和广佛都市圈,主要是考虑到澳门―珠海都市圈的扩散和聚集效应有限,甚至可以说,澳门―珠海与理论意义上的、我们所期望的都市圈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与深圳―香港和广州―佛山都市圈并提三大都市圈,有可能使人们过于看重其自身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忽视了深圳―香港都市圈对珠江西岸城市群的拉动作用。虽然从地域上看,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直接联系存在不便和障碍,但从事实层面上来看,香港对珠江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功不可没,港珠澳大桥建成后,这种的联系将会进一步加强,因此,打造深港珠澳都市圈,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加强珠江西岸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加快西岸城市群的发展。

这里也有一个“双核心”的发展定位和优势互补问题。首先这应该取决于大珠三角“南下拓展与北上辐射”的历史性任务,“南下拓展”是指在我国加入WTO,建立CEPA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大珠三角在加快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融合、提升整体竞争力等方面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北上辐射”则是指大珠三角要大大加强与西南、中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腹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草案对广州的定位是“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把广州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更多地依靠内需的发展增强对内地市场的吸引力和扩散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大珠三角所肩负的使命的缩影。深港珠澳和广佛都市圈这两个核心的作用基本明确了,深港珠澳都市圈主要承担南下拓展的任务,广佛都市圈主要承担北上辐射的任务。两个核心都市圈应着重培育产业化程度高的产业,以便周边地区为其生产提供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突出其核心地位。二者既分工又合作,发挥双核心的驱动力,共同把“大珠三角”建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及国际化都市圈之一。深港珠澳都市圈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广佛都市圈发展成为“大珠三角”的基础工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华南现代服务中心和科教中心。

发展主次分明的双轴线

受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因素制约,以及市场的力量和区位因素的影响,从近代香港开埠、广九铁路通车以来逐渐形成了珠江东岸地区经济领先于西岸地区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穗港走廊(即广州―东莞―深圳―香港都市连绵带)和广珠澳走廊。必须承认,珠三角东西岸的严重不平衡是一个现实;而且从城市形态上来说,从广州到澳门的城市走廊并没有成形,而从广州到香港的城市走廊已基本成形――在这条走廊上,城市绵延成带状分布,基本联成一体。港珠澳大桥一旦建成,一直以来制约珠三角西岸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珠江通问题将会大大缓解,但一段时期内西岸城市带仍将落后于东岸城市带的发展,大珠三角的这两条轴线仍将继续存在主次之分,势头强劲的广州―东莞―深圳―香港都市连绵带仍将成为整个大珠三角的增长极和主轴,优先发展珠江东岸地区,将广珠澳城市带作为次轴线,依托东岸核心城市整合西岸城市带。

构建协调联动的内外圈层

按经济水平、产业布局和城市化水平,将大珠三角地域空间划分为人口、经济、资本、消费和公共服务设施依次递变和有序推进的发展圈层。内圈层地区位于环珠江口地区,由东莞市和中山市组成,该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和城镇高度集中,发展水平较高。在城市功能上可分散城市群内部的压力,并成为向城市群末梢传递信息、产生带动效应的枢纽。内圈层各城市的定位是支撑双核心各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强调与双核心各城市互补互动,而不是形成一种竞争关系。外圈层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环珠江口以外的地区,包括江门市,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该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和城镇分布相对稀疏,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城市是以特色化的产业为支撑,成为双核心和内圈层各城市的生产基地,应走特色化之路,剥离和转移不必要的和不适合的功能,突显自身特色。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资源和优势,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集中精力把城市作精、作专、作出特色。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城市内涝;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在今年六、七月份连续出现的几轮强降雨过程中,随州同北京、武汉等城市一样,出现了严重的内涝。特别是2011年7月26日晚,随州城区普降暴雨,城区包括舜井大道、青年路在内的多条道路严重积水,以往鲜亮的城市在瞬间变成“水城”,交通中断、出行不便、财产损失,各种问题逐步显现。查阅往年资料发现,近年来随州内涝问题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在这篇文章中重点分析了当前随州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以及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城市排水系统提出了一些建议。

1 随州市城区排水现状

1.1排水系统现状

随州市城区人口48万人,建成区面积约48km2。随州自古有“三山拱卫,两水入城”之称。目前,随州市城市排水管理机构主要是排水管理处,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城区排水排渍,排水设备设施的新建和维护管理,参与提出和制定城市排水事业近、远期规划。旧城区排水管网主要是合流制,城东新区及部分小区新建了雨、污分流管道,但部分片区最终汇入雨水干管,还是雨污合流。城区形成了一套雨污合流的排水系统,雨污水均依地形地势就近排入管道或渠沟,污水部分进入望城岗污水处理厂,雨水最终汇入瘚水、府河及涢水。

城区排水系统分为区域,即明珠渠排水区、花溪河排水区、护城河排水区、漅丝厂冲沟排水区、厥水以西排水区、涢水以北排水区、府河以南排水区。目前城区已建成排水沟方沟10800m,泵站8处,闸门2处,排水渠1082m,管网226176m,内河道16180m 。

随州城区排水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1)没有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府河水质污染严重;(2)城市部分管渠排水不畅,每遇暴雨,城市积水严重,易涝点分布较多;(3)排水体制不健全,大量污水没有纳入城区污水管道系统,对排污体制及管理造成混乱。

1.2近年来内涝情况

1.2.1近期国内几大城市内涝情况

今年以来,南方多个城市相继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的情况,以往鲜亮的城市在瞬间变成“水城”,交通中断、出行不便、财产损失,各种问题逐步显现,暴露了一个个看似实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这也让一度埋在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统问题浮出水面。

北京——暴雨致北京多处积水交通瘫痪,内涝再度拷问城市

2011年6月23日下午,北京遭遇入夏以来最雨,局地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达到百年一遇标准。由于降雨正值交通晚高峰,导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地铁部分站点停运。有网友调侃称,整个北京成为“积水潭”。

武汉——排水系统口径“落伍”

2011年6月以来,暴雨连降江城,每一次降雨都导致武汉发生内涝,内涝在6月18日到达顶峰。《六月到武汉去看海,在武大操场游泳,坐公交冲锋舟》等多篇反映大雨导致城市内涝的帖子引来网民的“围观”。作为一座老城,武汉很早就有了地下排水系统,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这种标准已不能适应今天城市发展的需要,如管网、箱涵等排水系统的口径还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建的。

1.2.2近年来随州内涝情况

2010年7月17日凌晨2时左右,随州城区下起特大暴雨,大暴雨使随州城区发生内涝,城区、乡镇镇区普遍进水,有的地方交通中断。……2010年7月16日晚至17日晨,广水市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多个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应广大片城区被水淹没。广办东河、西河两岸全部积水,应山河两岸被水淹没,城区西部大片城区居民一楼被水淹没,居民均由驻广部队冲锋舟救出……

1.3内涝发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内涝现象的分析,我认为城市排水系统脆弱是内涝发生的直接原因,排水系统问题又主要包括排水管网建设和排水管网管护两方面的“历史欠账”:一方面是管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布局,城市排水系统不能与城市各方面发展规划配套,导致排水能力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排水管道不成系统,部分管线管径不合理,雨水管径普遍偏小,过水能力不足。在国内,排水管沟直径超过3米的几乎没有,而在一些国家,排水沟可以跑汽车。另一方面是排水管网的管护不到位,很多城市对污水排放管理不严,居民生活和餐馆污水任意排放,导致管渠淤积严重,过水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此外管网老化、排水管道被占压问题也比较普遍。

地面雨水渗透能力差也是发生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当前各个城市的地面都被大面积硬化,导致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越来越差。正常情况下,当雨水降落到地面时,土壤会像海绵一样不断的吸收雨水并储存,专家把这一过程称为“海绵效应”。但硬化的地面就像铺在土壤这块海绵上的有机薄膜,降水只能流淌其上,而无法内部吸收,因此一旦雨量较大就容易形成城市内涝。

据初步估计,随州城区超过7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根本无法渗透,从而导致随州近年来内涝问题严重。

主城区人口负载严重也是城市内涝不可以忽略的另一原因。虽然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了排水问题的严重性并加大了投入,但由于城区人口基数大,排水配套设施依然无法满足人口负荷。以北京为例,从2002年到2009年,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增加了3174公里,8年间增长了51.44%,同期人口增加了23.33%。但是从人均占有排水管道长度来看,2009年只有0.53米,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长度超过4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经济法问题;分析和研究

智慧城市不断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智慧城市的建立可以对不同城市运用情况和管理进展、城市发展进程等等进行优化和完善,改变城市和人们群众以及土地资源关系,提高城市服务能力,进而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效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目标。

一、智慧城市主要含义

城市是社会和国家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伴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而建立的城市群体。城市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归属体现。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和生产资源和物质资源具有紧密联系,其是伴随生产和生活方式进步而进步。智慧城市建立理念,起始于IBM机构,智慧城市这一理念的源起具有事实理论依据,而不是凭空产生,智慧城市和是现代化可学技术和时展整合而成,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总的来说,智慧城市的产生首先要符合几个必要条件:物联网技术手段、云计算技术手段。

二、智慧城市建设活动中,经济法律问题

(一)信息技术体系经济法律弊端体现

在当下构建智慧城市活动中,信息技术体系法律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智慧城市的构建具有狭隘性,没有站在全社会以及技术总体要求的角度出发。我国不断颁布的国家标准法律制度和标准化法律章程等等法律体系,对于传统城市建设活动还较为适合。伴着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智慧城市构建活动脚步加深,互联网和物联网体系的不断发展,当下众多信息技术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不能和实际运作缜密结合,进而对我国智慧城市构建带来弊端影响。其二,由于我国法律体系对信息资源保护具有片面性。造成我国法律体系对信息资源保护具有片面性的主要原因是:当下我国的信息技术较为薄弱,没有核心技术手段。尽管伴有一系列可利用信息技术,但是其服务主体是外国企业,进而严重阻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立。再者,信息技术在我国的采购条例中,不具备严禁法律管理章程,依据我国采购条例的其中一条给出,当下信息技术和智慧化城市的发展脱轨严重,阻碍了智慧城市发展。

(二)市场建构活动弊端体现

在市场构建和和实际运作活动不相符,市场计划无法达到标准要求的等等问题,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消极影响。造成这一现象发展的原因包括下文价格因素。其一目前我国物联网管理规范的松散性,其没有合理化管理章程。依据我国产品质量管理条例给出,虽然其对产品的性能给予相关要求和标准,但是物联网技术产品和传统产品具有不同性,进而原始的质量管理章程不符合对物联网的等新型技术产品的管理和规范,将影响智慧城市建立。其二,电信管理章程的弊端体现。自2014年开始,国家领导和相关部门就对电信产业发展进行信息的规划,以促进电信产业发展。但是站在整体角度来看,其针对电信产业服务环节完善具有瑕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信产业广泛应用,服务范围狭隘性对我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产业,也带来不好影响。伴着数字鸿沟弊端发生,这一弊端将会恶化。其三,对于消费人员讯息的保护弊端体现。在二零一三年初期,我国出台了信息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条例,这一条例出台后,在对我国消费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方面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全社会来看,并不能就整体维度进行管理,且不具备强有力约束性。

三、智慧城市建立活动中,经济法有效运作

(一)增加调控职责性,建立计划法

在智慧城市构建活动中,建立计划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计划的建立,首先要对计划主旨内涵、计划运作主体、管理个体、编制环节、和计划运作活动中,相关体系和环节的关联性等等,建立相对法律章程,降低法律管理效率低下现象发生。其次,要增加法律的责任性,增加法律规范性。对于触犯法律和违反契约的行为,给予相应制裁和惩治。对于违法行为进行管理和制裁,是法律庄严性和权威性体现,增加法律威慑力,是确保法律条例有效原作和发挥最大约束力保障。经济法法律承担具有多样化形式,包括责任制度、经济责任、信誉和诚信体系、刑事责任。

(二)物联网系统的行为管理规范

市场责任管理条例的一则给出,市场的发展在于法律体系的管理和规制。在市场管理活动中,规制法章程和国家宏观调控具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进行简短辅助和直接管理,加快了经济法的发展,完善了经济法规制功能。在当下物联网技术属于起步阶段,物联网市场体系还没有大规模运作,进而需要建立一个灵活和积极的管理环境,为其构建科学环发展目标。所以,对于物联网产业的运作模式,要给予足够灵活运作空间,来促进经济法在物联网主体行为管理活动中发挥最大作用。

(三)对消费主体隐私进行保护

对于消费者主体隐私进行保护,首先应依据我国实际市场运作情况和国情,构建一整套个人信息保护条例。我国的法律是体系,其在对消费者信息保护条例构建时,可以依据西方国家紧凑型立法形式,建立一体化个人信息保护章程,增加对消费者主体保护。其次,也应该对于当下消费主体信息保护条例进行完善。假使单一依据当下消费者隐私保护法的第九款,无法对消费者进行全面隐私保护。应该依据实际市场运作活动和我国国情,增加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利用经营人员和消费人员的不同行为构建整合的法律规制,对消费人员和经营人员共同管理,达到消费者信息保护最大化,为消费者个人隐私安全性做保障。

四、结论

城市是社会和国家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伴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而建立的城市群体。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理念被提起。智慧城市构建活动,是一个缓慢和复杂任务。因此,在构建活动中,需要对不同环节和弊端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改善智慧城市加努力活动中不足,特别是要关注经济法问题,将极大影响智慧城市建立进程。进而,在智慧城市建立时,要把经济发研究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充分法律经济发积极意义,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吴余龙,艾浩军,刘兰英,季胜男.智慧城市———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城市建设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9(23):191-192.

[2]邬明罡,张桂芳.美国智能电网优势显著政府、法律起关键作用[J].世界电信,2015,26(14):88-89.

[3]罗海林,赵冬臣.论产品标准制定的消费者参与机制———兼谈<标准化法>的修改[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6(04):281-282.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13篇

但是在酒海的炙手可热的洋河在一片竞争中,在一片红海中2004年洋河年销售总额为0.741亿元,而到了2010年第四季度,依靠蓝色经典的出色表现,洋河将可能突破60亿大关,短短的6年时间,其销售额净增为基数的将近60倍,惊人销售额不但被称为是白酒行业的奇迹,而且,利润率和市值一度接近或者超过茅台,洋河蓝色经典是如何横空出世又将面临哪些成长危险,本文且剖之。

蓝色经典成功的三大密码

洋河蓝色经典的成功,被业界奉为经典,其创造奇迹的原因,在业内剖述较多,但总体上蓝色经典的成功来源于三个方面。

密码1、做差异化

定位差异化

在2003年,蓝色经典初始时期,中国的白酒品牌诉求,差异化风头正盛,茅台、五粮液、水井坊、国窖1573、酒鬼、道光廿五、金剑南等,均以非同寻常的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来作为品牌的核心诉求点和支撑点。

而同期一批品牌在定位上则打破历史的单点诉求故臼,以饮酒方式或人群分类来作为突破点:稻花香打出“人生丰收时刻,稻花香”的独特定位;舍得酒则从辩证智慧的角度出发,打出“智慧人生、品味舍得”; 衡水老白干打出了“喝出男人味”的概念。洋河蓝色经典,同样不追随了这种多打破传统定位的潮流。

事实上,洋河大曲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清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品尝洋河大曲后,曾欣然挥毫留下了“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赞语一,作为建国后中国八大名酒之一。。但是洋河却大胆的用现代与历史做了一个分割,打出了“男人的情怀”这样的人群定位概念,最终形成了蓝色经典的广告语:“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

洋河酒厂将这种定位阐释升华到了极致:喝蓝色经典的男人有着包罗万象的宽广情怀,在事业上顶天立地,又能兼顾、家庭、父母、子女、朋友的诸多感情。既能包容成功的喜悦,不致于被一点点成绩冲昏头脑;也要能包容得下失败的打击,在逆境中拍拍胸脯勇敢坚强地走下去,而这些的确是需要一个比海洋更宽广、比天空更高远的胸怀。

这种艺术的升华的确将洋河所定位的男人文化深深植入品牌的“血液”之中。

这种略带有虚荣却有辩证精神的感情强化,让蓝色经典在于传统区别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根。尤其在当代普遍缺失正确的创富观念与奋斗终极意义的探索的宏观商务文化背景下,洋河蓝色经典对普遍浮躁和缺失的男性心理进行了一次及时的梳理和矫正。

这种定位与传统的白酒流行的历史感定位形成鲜明的对比,恰恰迎合了中国当代男性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因此他也具备了流行元素。

风格差异化

——以绵克刚

通常在一个白酒品牌准备像市场发起冲锋的时候,总是要确定下自己的酒体风格,就像茅台是酱香代表,五粮液是浓香代表,西凤是凤香代表,景芝是芝麻香的代表,香型的代表品牌趋于标准化和定型化。这种定型化使得各个白酒品牌各就各位,归到自己的阵营,以便消费者明晰而准确选择。

除此之外也有在香型上缺乏优势的一些国内白酒品牌则打出洞藏、窖藏、原浆、年份、等眼花缭乱的概念混战中等概念来规避酒体风格上的短处,而制造出自己的相对优势,比如太白酒、国窖等。

洋河严格说来是属于浓香型, 但是蓝色经典如果按照香型进行定位,显然缺少自己的优势特色,会被淹没。

为了避开传统名酒的锋芒,洋河蓝色经典结合自己“甜、绵、软、净、香”的特点,将自己的风格按“味道”划分,开创了“绵柔型”,并称洋河为“中国绵柔型白酒领袖品牌”。

蓝色经典这种“味道”划分,使得蓝色经典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鲜明而富有特色。

另一方面,将自己定位为绵柔风格也与蓝色经典所处市场环境有密切关系。

洋河的主要市场在江苏,当地人饮酒但并不比北方的火烈方式。当地消费者在个性中突出表现为温婉而富有韧性。而洋河所处市场环境,主要也是集中在省内,显然突出绵柔风格也恰恰迎合了当地的消费文化。

酒体的绵柔原本不适合江苏以外的北方市场,但是在2003年后,随着茅台提出绿色饮酒的概念被消费者接受后,绵柔风格也逐渐被性格豪爽喜欢饮烈性酒的消费者接受,尤其是洋河蓝色经典所针对的商务消费人群,对健康饮酒的概念也就更加推崇。在对大的消费环境的准确把握下,洋河顺利的进入山东,安徽、北京等地,并且在很多省份销售超过了亿元。

产品形象差异化

——蓝色风暴

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让中国白酒业也一度呈现追星的态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白酒市场流行起了瓷瓶包装,汾酒、茅台五粮液都是如此。但是定位为绵柔而富有绵柔风格的蓝色经典却并没有落入这种流行为了与传统的窖池,年份、历史感形成反差,蓝色经典力求凸显产品的现代神韵,因此在包装设计上,洋河大胆地延续了早期洋河经典的蓝色风格,把“蓝色”作为洋河蓝色经典的形象色,因为在传统上白酒包装主要以迎合传统视觉文化的以红、黄、土陶、瓷白色作为主色调的环境下,洋河无法凸显出自己的产品定位。

在2003年开始洋河就有意识的开创自己的蓝色文化,赋予蓝色经典系列产品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洋河在内涵上提出将蓝色与绵柔的一体化,因此在表现上着力突出蓝色的高雅恬淡,使之符合绵柔型白酒的口感特征,突出开放、时尚、现代、品位的元素,成为蓝色经典绵柔型白酒的视觉代表。

更进一步,洋河把这种形象符号化和视觉化,找出蓝色的代表海洋和天空,发掘出蓝色背后蕴涵的意韵:“天之高为蓝,海之深为蓝,梦之遥为蓝”,一句“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将蓝色定格为蓝色经典的文化象征。

正是因为这种蓝色文化的有力支撑,才使蓝色经典在消费者眼中不再是简单的三个玻璃酒瓶和一种颜色,而是蓝色的高雅,绵柔的口感和宽广博大的胸怀的完美结合。

与传统老八大白酒相比,洋河的蓝色独树一帜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这时,也完成了自己产品壁垒的构筑,而将竞争对手拒之门外。

密码2、铁腕战术 紧扣渠道

碉堡战术 步步为营

江浙一带的企业自古有踏实稳进的风格,很少有冒进的事情发生。蓝色经典同样延续着这样的风格。

绵柔定位如果从一开始就放到全国大张旗鼓的推,未必能行的通。因为当时流行高度烈性酒。

蓝色经典采取了循序化渐进的策略。

2003年高炉家、迎驾贡等徽酒与五粮春、口子窖等在南京等主战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洋河没有贸然进军南京,而是采取了侧翼出兵的策略,以江苏沿江8市为主线,实施推进策略,到2004年,在侧翼市场蓝色经典取得7600万元的销售业绩。

这样完全避免主战线与强势品牌的竞争。洋河保存了实力。

但是,到了2005年,当徽酒在南京市场打的疲惫的时候,蓝色经典突然发动袭击,直取南京,当年当蓝色经典销售突破2个亿,并且在全省内布局。

2006年,蓝色经典在坐稳江苏市场后,随即开始拓展河南市场,河南做到数千万规模时,又立刻转道山东、安徽,2007年又进军北京市场。此后又相继开发出广东、湖北、河北、浙江等次新市场

事实上洋河恰恰采取了碉堡战术,步步为营,先做了局部,然后放大,然后沿者已经开拓成功的市场进行战略纵深,带动了整个国内市场的全面快速发展。

铁腕政策 牢扣终端

为了把控终端最大限度的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和对洋河的忠诚度, 在终端模式上,洋河采取了萝卜加大棒的所谓“1+1模式”。

洋河的做法是,在产品导入期,洋河首选当地一类优质经销商进行合作,但是为了避免客大欺主,洋河在在依赖一级经销商的同时,还不断的培养实力并不是很强的二级经销商。并且随时准备用二批商来取代一批商。这样,使得一批商受到极大牵制。

在依赖经销商的同时,洋河也派出了自己的队伍对经销商进行指导和管理,这就是洋河的办事处制度。派驻到各地的营销队伍来对经销商进行控制,指导当地经销商,来主导当地的以营销,因为自己有更多的资源和主导权。这样极大的增强了掌控市场的能力,规避了经销商操作市场时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的弊端。

因为有二级经销商作为替补队,所以洋河采取了铁腕政策,对经销商的管理和控制非常严厉,譬如说,终端拦截,三天内必须执行到位,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总部,内外步调一致,从经理到业务员,在市场的磨练中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意识。经销商的导向在哪里,从驻地代表的到经销商就把精力、能力使向哪里。其中有关键性指标,突破性指标,总经理亲自考核制定的指标等等。

而且在对经销商的货物控制上也极其严格,经销商一旦出现串货,洋河不但会对经销商处以双倍罚款,而且还会随时吊销经销资格的危险。因为这样严格的指导和控制,加上二级经销商时时对一级经销商位置的觊觎,一级经销商无不卖力,使得洋河蓝色经典在终端上反应非常泼辣迅速。

为了灵活的获取终端渠道,洋河还采取灵活的市场政策。在终端上实行“一店一策”、“一企(核心客户)一策”的操作,这样不但能直接解决各个渠道的利益不同要求,而且将决策过程加快,创造了高效有序的渠道力。

密码3、 广告高覆盖,形象立体宣传

保持较高的曝光率是洋河的又一法宝,洋河在目标市场总是会选择位置好,面积大、上档次的优质媒体进行投放。

为了保持较高曝光指数,洋河在各个重要城市之间的高速路上总是选择收费站、服务区、互通立交处进行长期投放,例如洋河在沪宁、京沪、南京绕城、南京机场、沿江高速等江苏省内主要地段的均投放大规模的户外广告牌。

在全国主要的机场高速、重要城市中心、5A级景区、知名门户网站以及各主要市场的公交车同样也进行大规模广告投放。

在做广告的同时,洋河也以各种公益活动德形式进行形象的塑造“世界第六届华商大会”、“全国旅交会”、“省十佳运动员评选”等重大活动,“洋河”鼎力相助;宿迁成立慈善总会,“洋河”相继出资800万元……这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受到当地政府必然支持。因此在2010年洋河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集酿酒、旅游、商业等于一体的洋河工业园已经开工,当地政府毫不犹豫的给予支持。

在全国市场同样如此。洋河的产品走到哪里,哪里就能见到洋河的广告,汽车、路牌、手提袋无所不包。

为了形成全国的高空覆盖,洋河蓝色经典还将广告做到央视,单是2008年,进入央视的广告费就达到8千万元;2009年到2010年更是高达8亿元;2010年春晚,单是一个小品中蔡明手上提的“洋河蓝色经典”手提袋特写,就花费了将近600万元。从央视到网络视屏,再到各种报刊杂志喝公交车,蓝色经典无所不在,这不但奠定了其认知基础,而且与整体营销形成有力配合,也能给予经销商更充足的信心。依靠密集的媒体轰炸,在短短7年时间里,蓝色经典变得家喻户晓,名噪一时。

洋河蓝色经典未来面临的考验

2010年洋河已经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但是其已经在山东、安徽、河南等地形成亿元市场,在股市上洋河也直追茅台超过五粮液,洋河也不失时的提出了百亿洋河的概念,未来而且2010年12月,也传出了洋河进军四川的消息,洋河蓝色经典确实也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一个营销神话。

但是中国白酒的发展总是有其特定的规律,洋河能否在其后能够完成自己的百亿目标,并且能够依然顺风顺水的向以往这样红极一时,还需要时间的验证,但有几点依然需要注意。

1、现代如何能战胜历史

蓝色经典的成功在于其打破了消费者对传统白酒的认知范围,尤其是其蓝色包装和独特的诉求,成为其区别中国白酒的最大差异点。

其实白酒的消费心理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酒是老的香,中国乃至世界的名酒的形成无不因循了这么一个规律。洋河蓝色经典的成功在短期内满足了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但是消费品市场从来都是充满求新和变数的。未来是否会有其它品牌会以新的差异点,来形成新的区别,目前尚不可知。即便是在绵柔诉求上,蓝色经典也将受到巨大挑战,不但贵州醇提出了低醉酒度的概念,而且丰谷特曲和西凤均提出低醉酒度的概念,这其实与洋河蓝色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这个概念成功,未来,也必然威胁到洋河的绵柔定位。

2、洋河1+1模式还能撑多久

在快速成长时期,洋河的厂商派驻代表与经销商共同操作市场的1+1模式对蓝色经典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2010年10月中旬,媒体爆出洋河针对其在江苏省内主要竞争对手今世缘签订“恶性竞争合同”的新闻,而消息的来源正是洋河旗下的零售商。传出的消息称,在江苏省的扬州、连云港、苏州等多个地区,洋河的经销商正在给零售商施以压力,如果想要销售洋河股份旗下品种白酒,则不能销售今世缘旗下的白酒,这种要求被零售商认为是“霸王协议”而出现不满和对抗情绪。

随着营销技术的进步, 1+1模式也逐渐面临新的挑战。尤其2010年以来,非制商业合作模式逐渐在白酒行业形成一种新的气氛。

非商模式开始避免以往那种把经销商当做工具使用的传统做法,而是白酒厂家与经销商或者业外资本共同组成联合营销公司,这样经销商和厂家的地位基本相等的股东,这样双方利益更紧密的绑在一起、风险共担,这对以往那种厂家为强势,经销商为被支配的合作模式形成一个巨大反差,目前水井坊、泸州老窖、酒鬼等品牌正在试水和推行的模式很可能会对洋河蓝色经典的1+1模式形成新的挑战,并且成为主流,这样洋河的经销商流失也成为可能。

此外,在长期的营销竞争中,一大批经销商也早已经鸟枪换炮,在实力和经验上非常强势,如在全国涌现的浙江商源、华致酒行、上海南浦、河南世嘉等超级经销商,早已完全改变了以往那种单纯的产品意义上的经销商概念,他们更多的代表商业资本,并且完全可以出现客大欺主的状况出现,所以,以往那种将经销商用之用之,弃之弃之的思路,已经不合时宜。

3、 成长阈限的危险

品牌并不是能够无限度的成长,当成长到一定程度他的盈利能力反倒下降。这在营销学上被称作成长阈限。

虽然不能判定洋河蓝色经典的成长阈限值在什么地方,但是在2010年前三个季度,洋河索然销售了55.5亿左右的规模,但是其销售费用率也达到了11.48%,同比提高7.03%。“营销费用率的大幅提高,对洋河的全国扩张来说,风险也极高,在2007年的红星、沱牌、西凤、衡水、汾酒、口子等区域强势品牌均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扩张,但是最终均因水土不服以及成本太高一度陷入扩张泥潭。随后都调整战略,压缩战线,哪里来的回到哪里去。

此外,洋河采取了大广告换市场的策略,并且形成依赖,一旦广告停滞,其品牌势能就会受到影响。

目前洋河将近七成的营业收入,依然来自于以南京为中心的江苏省内,虽然蓝色经典作出全国化的步伐并且在山东、安徽等几个主要市场取得过亿销售,但是随着以山东兰陵、生力源、景芝、扳倒井等鲁酒阵营的崛起,以及徽酒的觉醒。其在国内的拓展依然会受到各省一、二线品牌夹击。

另外,洋河赖以起家的江苏本土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省外市场,几个主要市场都有区域品牌崛起,尤其是最近几天不断传出的洋河即将入川的消息,这未必是一个利好,洋河每年要从五粮液购买将近6000万元的基酒,如果一旦威胁到川酒的平衡,川酒是否会限制其基酒供应,尚不可知,如果川酒一旦采取限制洋河的举措,洋河将面临巨大的竞争风险。

最后,在未来全国布局成长中,洋河的渠道控制能力、终端升级的要求,以及管理协调工作将对洋河形成巨大的考验,未来人才缺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将成为洋河蓝色经典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瓶颈

4、品牌的发展方向的考验

因为洋河的基酒本身产量有限,而且最近屡次传出蓝色经典有逐渐向奢侈品靠拢的消息,其实白酒的奢侈化,并不适用每个品牌,尤其是二三线白酒,在目前这其实充满了凶险。

能够走上奢侈概念的白酒,目前来看,也只有茅台有可能做到,稀缺和缓慢培养是奢侈品成功的不二途径,茅台始终坚持年产2万吨的概念。目前国内尚没有哪一家白酒品牌能把这种稀缺性做到茅台的地步,所以整个白酒行业,不断鼓噪的奢侈品方向,不过是一场集体的迷失。

洋河蓝色经典同样不可例外,蓝色经典却总是在扩大市场销量,以抢占市场为最重要目的,这样,就缺少像更高端进军的可能,何况,媒体还不断传出洋河还在不断的从五粮液购买基酒的消息,显然洋河的高端市场的发展已经碰到天花板。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14篇

在为声势浩大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击节喝彩之前,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城市化国家英国在两百年里的困惑、摸索、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董贝父子》、《唐顿庄园》、《猜火车》等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线索。

英国兴起的工业革命成为城市化的催化剂。在这一过程中,格拉斯哥、纽卡斯尔和曼彻斯特等小镇迅速发展为大型城市。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巨大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扩张。种马铃薯、放养绵羊的英国变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国。

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马德森估算,英国经济规模在1700年至1820年增长了三倍。1700年英国只有13%的人口住在城市,到1850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至40%。大概在1880年至1890年,英国的城市化率第一个突破了50%,至1921年,其城市化水平已然是77.2%。

然而,自由放任的城市化带来地区间和社会内部发展严重的不均衡。大小城市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团冲突加剧,阻碍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初步城市化完成期间,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市中再次遭遇失业打击。那些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严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伦敦,拥有万人以上的贫民窟约有20个,那里的悲惨景象是英国任何其他地方都看不见的,就说是地狱生活,也不算过分。”

在现实主义文学巨匠狄更斯的笔下,类似的情景描述更为鲜活。那个时代,正是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然而,日不落帝国的心脏伦敦城依然躲不过阳光下的阴影。“他们双足疼痛、疲惫不堪,以惊恐的目光看着面前那座大城市,似乎预见到一旦进了城,自己的苦难就会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海岸上的一粒沙似的微不足道。他们蜷缩着身子,在冷雨凄风下冻得瑟瑟发抖,似乎已无所容于天地间。”这是《董贝父子》中狄更斯描写的英国农民初入伦敦的情境。“有毒颗粒物化为稠密的黑云,低覆在人类居住的城市上空”,人类的道德瘟疫也和有毒的空气一起上升”。

格兰厄姆伯爵正面临破产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庄园雇农丢下土地,去城市谋生。一战后的英国城市化浪潮,让挺立百年之久的庄园难以生存。

《唐顿庄园》中的一幕正是20世纪初英国结束早期自由式城市化模式的写照。老伯爵不得不顺应时代,让一直依附于庄园的雇农转型为农业工人,庄园内部也重新规划。此时的英国政府也已看到早期城市化带来的负面问题,开始合理规划城市。

英国政府对城市化中伴生的负面影响的干预方式,就是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在此基础上,通过财政、金融和产业措施提供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来消解城市化的负面效应。

自1909年以来,英国颁布了40余部关于城市的法规,其中在1909年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标志着城市规划开始作为一项政府职能;在1945年颁布了《工业分布法》,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1947年颁布了《城乡规划法》。同时英国政府利用福利国家制度解决城市化产生的社会弊端,其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医疗服务、提供符合体面生活的住房、提供教育服务等。

二战后“福利国家之父”威廉·贝弗列奇提出消除“贫穷、疾病、懒散、无知、肮脏”等社会问题,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这些经济思想与社会政策主张,得到长期备受城市化社会问题困扰的英国政府的赞许。1952年造成12000人因空气污染丧生的伦敦烟雾事件,更是推动了政府环境立法的进程。第二次大规模治理城市化负面问题的序幕也由此拉开,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并为此后其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模板。

但是,规划和福利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城市化中的所有问题。英国第一次城市化浪潮导致的结果是社会贫富差异过大,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成为治愈这种“英国病”的药方,也保证了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然而好景不长,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年的良药转变为新的病灶,城市化导致的第二轮“英国病”又开始席卷英伦三岛。

高福利制度产生“大政府”,经济不振时,政府只能靠借债维系福利支出,而沉重的财政负担又反过来进一步拖累经济,这正是新一轮英国病的体现。阶层分化、教育缺失、福利错位,助长了只讲权利、不负责任的社会风气。

这一时期城市失业率高涨,颓废的思潮发展为社会主流,高楼林立的大城市成为每个人的暗黑森林。奥斯卡导演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就反映了城市中的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四位住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年轻人靠领取和欺诈救济金为生,生活中充满、酒精、暴力和女人,周遭不是失业者、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就是流氓、毒贩、小混混。城市弥漫着压抑的空气,所有人都看不到希望。

面对这场城市病,英国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分散大城市功能,通过合理规划促进小型新兴城市的发展;分散大城市人口,以解决大都市不景气的难题。

英国对新城位置的选择条件非常严格,要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又需避开水源地、有良好的排水条件、靠近主要交通线、离城市建成区的距离合适、避开名胜古迹或风景区以及优等农业用地等等。

新兴小城市米尔顿·凯恩斯位于伦敦与伯明翰之间,扮演着大城市泄压阀的角色。这类小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在大城市中难觅机会的人前来工作和生活,同时创造了住房、基础设施等多方需求。小城市同样给更高效率的工人带来了更高薪水,创造了更多消费和新兴服务业。

英国推动小型新兴城市发展之初还设计了“自我满足”的地区,供人们在新城内部完成工作与生活,但事实上这一点并没有实现。伦敦政经学院城规系教授阿伦·马克说:“这种想法被证明过于理想化,现在英国东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网络,在城际间通勤的人非常多,很多人都是在一个城市居住,在另一个城市工作。”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范文第15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对于创造力能否培养的问题还存在着广泛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人类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稀缺是基因注定的,不可更改的,至少在基因工程启动之前的历史中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怎样摧毁创造力,特别是根据中国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怎样判断和促进创新潜力,即使囊括全世界的经验。”中小学生不能侈谈创新,这种观点在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广泛的市场,在他们看来,创新成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不必要的负担。教育观念上的种种迷惘必然会最终反映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结果,与基础教育领域长期盛行的神秘主义创造观有关系,也与创造力科普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导致了对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必要性、可行性的质疑。事实上,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人的素质发展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即使会在某个特定的节点表现出明显的飞跃性特征,但也必定离不开一个量的积累。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会在某个特定的人生节点突然出现,它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是个体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在17岁时趋于定型。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其发展呈连续性。青少年创造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呈上升发展趋势,六年级到初一时水平明显提升,到初三时达到最高峰,进入高中后,其水平有所下降并呈稳定状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有意识地去完成个体创造力的累积过程。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是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因此,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是培养一大批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更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理论阐释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人才培养即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是教师的职责,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责任被严重边缘化。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来说,普遍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学校根本没有强大到可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我们从来不曾质疑过的“教育”和“学校”本身需要得到理性的检视。丹尼尔•科顿姆提出“教育是无用的”这一命题。他说“:如果我们打算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必须想想教育的无用性……如果教育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是无用的。”这种观点无疑挑战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常识,但却不乏其真知灼见。同样受到挑战的还有学校,家长们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尤其那些所谓“名校”,似乎就给孩子的人生买了一重放心的保险。盖托却提出了“上学真的有用吗”这一质疑,尽管这是针对美国教育和学校而提出的,但是,其独特的视角无疑能够引人深思。根据某研究机构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选择了“在家上学”。学校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局限性,它难以独自完成其教育使命,以开发青少年创造力为旨归的科技创新教育需要建立和优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就是从大教育观出发,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与机制,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社会各类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开发青少年创造力的社会系统。它至少包括以下重要的构成要素:一是学校。学校依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面向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学校应当在教师专业素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设施设备等做出相应调整。二是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创造力开发。三是企业。企业应当肩负起社会公民的责任,承担起促进教育发展的社会义务,尽其最大能力为青少年提供参观与实践的机会。四是社区。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环境,社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统筹协调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六是群团组织。如团委、关工委、科协等组织应当多组织校际之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七是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是地方的智库,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走进实验室、走近专家学者,亲身体验创新过程。八是科技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展览场馆都是人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青少年们走进科技场馆,能够从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建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实践

近年来,绵阳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喜人。在科技博物馆建设、创新中心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成效显著。在创新教育机构方面,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专门开展创新教育的创新学院和部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西南科技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部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绵阳市建有以展示中国核科技发展历程和展示“两弹一星”功勋获奖者及感人故事为主题的绵阳科技博物馆、绵阳市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担当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等。在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由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等;此外,2014年还增设了科技城“小发明家”评选活动。由绵阳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中小学课程组织开展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为生活而设计”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等活动。绵阳市团市委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青年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当然,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科技创新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统合,主要涉及的政府部门有教育体育局、科协、团市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中国科技城的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科教场馆等科教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多为业余性质,许多单位缺乏专门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经费投入需加大,相关政策制度需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层次较低,制作较粗糙,知识与技术含量偏低。

四、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

绵阳市作为中国科技城,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这方面的工作还大有潜力。根据创造学原理和系统原理等理论,建构科学的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能够极大地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青少年创造力,倾力打造科技城创新文化。系统、科学的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够促进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绵阳市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工作。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软实力”方面还需要提升。通过系统、全面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与实施,在全市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创造力的同时,带动中小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的创新氛围,同时影响家长和教师,形成更多、更大范围的市民关心、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对中国科技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搭建三个平台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需要搭建合理的创新实践平台以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包括三类:教育培训平台、实践活动平台、展示提升平台。

第一,教育培训平台。

科技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对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从现有的教育体系来看,传统的师范教育没有相应的创新教育师资,高水平的创新教育师资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是在教师培训方面,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力军,需要组织开展市级、区县级、校级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教师不仅要学习创新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掌握如何在校内外有效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二是在学生培训方面,应该在最大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的培训,并结合学生兴趣、需求、知识背景等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培训。三是在家长培训方面:可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开展家长培训;可借助“绵州讲坛”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市民进行宣讲、培训。此外,在培训形式方面,可以借助“科技夏令营”“智能机器人培训班”“创造发明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互动式的、体验式的不同方式,激发创新创造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实践活动平台。

实践活动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往往是各种类型的创新竞赛,通过竞赛来吸引青少年进行学习和实践,并从中启迪创意思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创新竞赛包括多种类型,尤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青年创新创业竞赛等。一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要有部级、省级和市级三类层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保总局等联合主办的青少年学生科技竞赛和展示。二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是一项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青少年科技活动,通过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动手制作与技术构建,结合青少年的日常观察、积累,去寻求自己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三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是一项更贴近社会、更为复杂的创新实践活动。目前,国内有多个创新创业竞赛,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2014年5月,绵阳市启动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四是各类专题创新竞赛活动,例如:创意设计竞赛、航模比赛、劳技创新作品竞赛、“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都是激发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

第三,展示提升平台。

通过教育培训和创新竞赛,将产生较多创新成果。为了营造创新氛围,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设置不同类型的展示提升平台,不仅促进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而且能够较好地营造城市创新文化。首先,设立“市长创新奖”,每年评选2至3名在创新创造或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少年,颁发市长创新奖。通过对获奖者的宣传报道,营造创新氛围。其次,设立科技城发明奖,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奖,对突出的青少年创新发明成果进行奖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在科博会上对绵阳市青少年的优秀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在绵阳市的新闻媒体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展示等活动,营造科技城创新文化。

(三)提供四项保障

为了确保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力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宣传,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中,还需要明确保障措施。

一是人员保障。

人是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体。在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需要确保三类人员。首先,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市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其次,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专家委员会,聘期国内外科技创新教育领域的专家,由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评审、指导等工作。最后,各类学校的“种子教师”,从各个学校抽选出骨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然后回到原单位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扩大科技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二是条件保障。

青少年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资料室等条件,因此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首先,在绵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设立开放实验室,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其次,遴选科技创新基地,将绵阳科技博物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作为基地面向青少年开放。此外,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成立“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借鉴北京市的“翱翔计划”、重庆市的“雏鹰计划”,设立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三是制度保障。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在制度方面跟进,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明确职责、规范经费使用、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建章立制,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创新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四是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