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

商品市场论文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商品创意产业症结

旅游商品是我国旅游业中最为疲敝的部分。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往往占到旅游总收入的40%至60%,国际平均水平也有30%。而我国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20%左右,其绩效堪忧。我国旅游商品却辗转于“零团费”与“纯玩团”的困局,其前景亦堪忧。对我国旅游商品市场进行科学、理性的事件解析与对策研究,似已成为攸关旅游业发展的大问题。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双向动态的行为主义理论,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理论范式。本文拟在这一理论范式的认识框架内,对我国旅游商品市场作初步解析,发掘其症结。

创意产业:旅游商品的理论市场结构

在旅游商品产业出现之前,主要由土特产充任自发的旅游商品。对自发旅游商品的“模仿创新”在创制自觉的旅游商品的同时,创制了旅游商品产业。在一系列“模仿创新”引发的思维和行为定势背后,隐藏着对旅游商品理论市场结构的认知欠缺。新产业组织理论突出市场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市场结构是由需求、技术等基本条件决定的外生变量。故此,对旅游商品市场结构的探讨需由解析其需求与技术入手。旅游商品是因对旅游者的旅游价值观及旅游场域(Tourismfields)具有配景作用,而获得附加价值(valueadded)的商品,要研讨旅游商品的需求与技术,就要先研讨旅游者的旅游价值观和旅游场域。

在人类学的视域中,旅游与日常生活是“纯洁/污染”的象征模式;在社会学的视域中,旅游是对日常生活“好恶交织”的反应和体现;在心理学的视域中,旅游是“逆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集体表象;在史学的视域中,旅游是脱离不发达的生产力对人的规定性,追寻自由、发达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在哲学的视域中,旅游是旅游者对自己的“占有欲、权力欲和创造欲”如何在“自然、自我和他人”中获得满足的思与练的同一体。反映在价值观上,旅游价值观是日常生活的批判性资源,它往往表现出一种针对日常生活价值观的“大倒置”。

场域的概念主要来自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实践社会学,它有3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关键词:场域(fields)、性情(habitus)、资本(capitals)。旅游场域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是旅游者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向旅游地渗透,并通过建构文化资本来支配旅游地的一种自我表达;它是以旅游地为言说中心的精神与身体性情在历史中形成的结构化的位置空间,共时性是这一结构的特点。

逆向选择的价值观和共时性的文化构制,造成了旅游商品“既赞成X,又赞成非X,既反对X,又反对非X”的多元对话的悖论式的市场需求。这一需求模式,实质上是全球化、现代性的旅游价值判断体系的产物,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细分市场,是旅游者在比“熟人社会”广阔得多的社会空间里进行交往与表达的工具。土特产与旅游商品的关系,就如同民族服饰与时装,民间故事与电影,在那些“越土越成功”的事例背后,实际隐藏着后现代主义“超越真实”理论和经济学“大规模定制”理论在消费社会建构起来的高度精密的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范畴,新技术、高智力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它的核心特征。创意产业提供了将投资、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等诸领域的创造性内生到一条利润链上来的新技术。创意产业要求旅游商品从区域经济演化为行业经济,从景观的附属物演化为景观的生产者。由于市场结构是由需求、技术等基本条件决定的外生变量,所以,融入创意产业是旅游商品发展的必由之路。

内部性经济:中国旅游区的特殊市场结构

我国绝大部分旅游区产生和存在于社区之中,且社区的人居生态往往本身就是旅游景观。社区天然具有的产权关联,羼入人居生态景观化形成的有机产权,使旅游区的产权格局高度复杂。这些旅游区市场化的过程存在两种基本的模式:政府推进型模式。政府推进是中国旅游区市场化的主要动力。中国的现代旅游业并非自发产生的,而是随着经济改革,为了获取外汇等目标,由政府以行政力推进的。这一模式有制度、法律、经济、文化和产业形态等方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产生了产业主体“政企不分”的问题。其基本特质是持续保持对旅游企业的行政控制。社区推进型模式。主要是在一些政府无力或无意直接经营的地方,以社区集体经济的形式进行的市场化,其初始动力无疑是社区福利。因为存在企业与社区的“嵌入”关系,这一模式往往固守在“内部人控制”的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范里安认为,经营行为的效用有“消费/产出”和“消费/投入”两种体察模式。如果存在产权模糊,利益相关者便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资本投入,更无法独立主张自己的资本投入,必然集中关注“消费/产出”,即私人的收益。中国旅游区市场化的特定模式强化了其集中关注“消费/产出”的基本规范。具体表现为行政控制的诉求和社区福利的诉求对经营行为的渗透。决策者经营决策时,主要考虑的是由产出中转化出来的私人收益而不是社会收益。这一微观经济特征与主要考虑生产的私人成本而不是社会成本的“外部性经济”相对应,可以称为“内部性经济”。内部性经济是中国旅游区模糊的社会共同体产权的产物。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我国的旅游区主要是在社会资本的平台上运行的经济。

内部性经济成为中国旅游商品市场症结的原因

在旅游区发展的初始阶段和粗放阶段,内部性经济可以有效地动员和聚集原始资本、提升侃价实力和抑制收益漏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选择。然而,这种比较优势并不是一项独立的经济要素,它产生于社区的合作,嵌入于社区的肌体,是难以进行流通交换的。茅以轼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则就是“优势交换”和“马太效应”。优势不能交换,市场的增值效应便不能持续发展。黄仁宇认为,由内部性经济到市场经济“其转换之艰难犹如‘由鸟变兽’”。市场化进程不能持续,旅游区的经济资源就可能不断内卷化。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商品创意产业症结

旅游商品是我国旅游业中最为疲敝的部分。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往往占到旅游总收入的40%至60%,国际平均水平也有30%。而我国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20%左右,其绩效堪忧。我国旅游商品却辗转于“零团费”与“纯玩团”的困局,其前景亦堪忧。对我国旅游商品市场进行科学、理性的事件解析与对策研究,似已成为攸关旅游业发展的大问题。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双向动态的行为主义理论,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理论范式。本文拟在这一理论范式的认识框架内,对我国旅游商品市场作初步解析,发掘其症结。

创意产业:旅游商品的理论市场结构

在旅游商品产业出现之前,主要由土特产充任自发的旅游商品。对自发旅游商品的“模仿创新”在创制自觉的旅游商品的同时,创制了旅游商品产业。在一系列“模仿创新”引发的思维和行为定势背后,隐藏着对旅游商品理论市场结构的认知欠缺。新产业组织理论突出市场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市场结构是由需求、技术等基本条件决定的外生变量。故此,对旅游商品市场结构的探讨需由解析其需求与技术入手。旅游商品是因对旅游者的旅游价值观及旅游场域(Tourismfields)具有配景作用,而获得附加价值(valueadded)的商品,要研讨旅游商品的需求与技术,就要先研讨旅游者的旅游价值观和旅游场域。

在人类学的视域中,旅游与日常生活是“纯洁/污染”的象征模式;在社会学的视域中,旅游是对日常生活“好恶交织”的反应和体现;在心理学的视域中,旅游是“逆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集体表象;在史学的视域中,旅游是脱离不发达的生产力对人的规定性,追寻自由、发达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在哲学的视域中,旅游是旅游者对自己的“占有欲、权力欲和创造欲”如何在“自然、自我和他人”中获得满足的思与练的同一体。反映在价值观上,旅游价值观是日常生活的批判性资源,它往往表现出一种针对日常生活价值观的“大倒置”。

场域的概念主要来自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实践社会学,它有3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关键词:场域(fields)、性情(habitus)、资本(capitals)。旅游场域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是旅游者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向旅游地渗透,并通过建构文化资本来支配旅游地的一种自我表达;它是以旅游地为言说中心的精神与身体性情在历史中形成的结构化的位置空间,共时性是这一结构的特点。

逆向选择的价值观和共时性的文化构制,造成了旅游商品“既赞成X,又赞成非X,既反对X,又反对非X”的多元对话的悖论式的市场需求。这一需求模式,实质上是全球化、现代性的旅游价值判断体系的产物,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细分市场,是旅游者在比“熟人社会”广阔得多的社会空间里进行交往与表达的工具。土特产与旅游商品的关系,就如同民族服饰与时装,民间故事与电影,在那些“越土越成功”的事例背后,实际隐藏着后现代主义“超越真实”理论和经济学“大规模定制”理论在消费社会建构起来的高度精密的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范畴,新技术、高智力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它的核心特征。创意产业提供了将投资、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等诸领域的创造性内生到一条利润链上来的新技术。创意产业要求旅游商品从区域经济演化为行业经济,从景观的附属物演化为景观的生产者。由于市场结构是由需求、技术等基本条件决定的外生变量,所以,融入创意产业是旅游商品发展的必由之路。

内部性经济:中国旅游区的特殊市场结构

我国绝大部分旅游区产生和存在于社区之中,且社区的人居生态往往本身就是旅游景观。社区天然具有的产权关联,羼入人居生态景观化形成的有机产权,使旅游区的产权格局高度复杂。这些旅游区市场化的过程存在两种基本的模式:政府推进型模式。政府推进是中国旅游区市场化的主要动力。中国的现代旅游业并非自发产生的,而是随着经济改革,为了获取外汇等目标,由政府以行政力推进的。这一模式有制度、法律、经济、文化和产业形态等方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产生了产业主体“政企不分”的问题。其基本特质是持续保持对旅游企业的行政控制。社区推进型模式。主要是在一些政府无力或无意直接经营的地方,以社区集体经济的形式进行的市场化,其初始动力无疑是社区福利。因为存在企业与社区的“嵌入”关系,这一模式往往固守在“内部人控制”的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范里安认为,经营行为的效用有“消费/产出”和“消费/投入”两种体察模式。如果存在产权模糊,利益相关者便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资本投入,更无法独立主张自己的资本投入,必然集中关注“消费/产出”,即私人的收益。中国旅游区市场化的特定模式强化了其集中关注“消费/产出”的基本规范。具体表现为行政控制的诉求和社区福利的诉求对经营行为的渗透。决策者经营决策时,主要考虑的是由产出中转化出来的私人收益而不是社会收益。这一微观经济特征与主要考虑生产的私人成本而不是社会成本的“外部性经济”相对应,可以称为“内部性经济”。内部性经济是中国旅游区模糊的社会共同体产权的产物。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我国的旅游区主要是在社会资本的平台上运行的经济。

内部性经济成为中国旅游商品市场症结的原因

在旅游区发展的初始阶段和粗放阶段,内部性经济可以有效地动员和聚集原始资本、提升侃价实力和抑制收益漏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选择。然而,这种比较优势并不是一项独立的经济要素,它产生于社区的合作,嵌入于社区的肌体,是难以进行流通交换的。茅以轼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则就是“优势交换”和“马太效应”。优势不能交换,市场的增值效应便不能持续发展。黄仁宇认为,由内部性经济到市场经济“其转换之艰难犹如‘由鸟变兽’”。市场化进程不能持续,旅游区的经济资源就可能不断内卷化。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以来,先后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在成都和天津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这两次会议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对如何调整、改造和提升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的发展战略与流通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确定了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对于我国商品批发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两次会议不但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全国商品批发市场和企业界的热烈响应。

一、对目前我国批发业的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到2010年基本完成,随着这个转变过程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包括流通领域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紧迫问题。

(一)建立新的批发体系有所推进。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形成了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批发体系,这个体系以高度集中、计划调拨分配和设立一、二、三级批发站为显著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对经济建设的推进与人民生活的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体系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严重束缚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流通的发展。传统的商品批发体系迅速瓦解。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对建立新的批发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建立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层结构的批发体系方面有所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批发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企业产品的经营权,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允许外商进入国内的批发和分销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三大批发业主体。

一是工业企业成为批发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工业企业有了产品的自销权,加上当时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所以工业生产企业普遍把一部分产业资本投入商业资本,自营批发,直接获取商业利润。在不少产品领域,工业企业自身成了最大的批发业主体。

二是非公有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批发业务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先进入零售业,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以后逐步进入批发业,在批发业务中,一般先进入日用工业品批发,再进入生产资料批发。有的民营企业年批发钢材已达到上百万吨。目前外资已开始进入批发环节,但数量不大。

三是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然是批发业务的一支主力。特别在盐、烟草、成品油、原油、粮油、棉花、化肥、农药、图书、钢材、汽车、煤炭、糖酒等产品领域,显得尤为明显,有些已成为批发商与批发经纪人,有些零售企业在发展连锁超市过程中,实行批零结合,也进入了批发领域。

第二,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目前看得比较清楚的是以下四种载体,或叫四种形式。

一是生产企业通过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虽然积极推动制,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真正的佣金发展很慢,批发经纪人也不发达,但生产企业通过契约直接批发给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则成为一种主要渠道,是一种无形市场的批发方式。

二是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在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中,2002年农副产品交易额1.3万亿,工业消费品为9986.6亿。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与批发载体。

三是通过网上批发交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上交易成了许多企业批发的重要形式或主要形式。按电子商务协会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分析报告”,2002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10242亿元,其中产品类交易4890亿,占48%,主要是BtoB的批发交易,如外贸行业2490亿,电子行业572亿,冶金行业500亿,石化行业400亿,医药行业400亿,煤炭行业300亿,纺织行业119亿等等。

四是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这是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这类展销会涉及到各个层次、各种产品。有综[next]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有全国性的,有地区性的;有外销为主的,有内销为主的。展销会也成了批发交易的重要形式。但目前展销会蜂拥而起,中国除上海、广州以外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会展中心城市。

(二)批发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说目前全国“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烙印还很深,在流通领域则存在“重零售轻批发”的思想混乱。传统批发体系的瓦解导致了人们对商品流通规律认识上的盲区,有的人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批发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有的人提出批发环节是多余的,鼓吹生产商直销零售商。也有的人提出生产企业要向两头延伸,撇开流通部门。这种认识完全否定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规律,否定了批发利润的存在,不承认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企业在实践中,也往往模糊了批零界限,不愿意更多地向批发环节让利,否定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流通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大家对市场经济的规律缺乏认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批发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走上正道。

第二、批发秩序比较混乱。我国的商品批发领域批发环节过于分散,进货渠道不稳定;经营行为不规范,有时零售价甚至等同或低于批发价;批发交易不仅存在假冒伪劣,而且资金互相拖欠;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佣金”不能健康发展。

第三、缺少大批发商。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中有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批发商以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据统计,2002年大城市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年平均成交114.9万元,中等城市为86.6万元,小城市为67.8万元。由小商贩为主体与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的大批发商严重不足。批发商“小、散、差、乱”,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批发业的形象。

第四、批发技术落后。现代商业的批发,无论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还是电子商务交易都必须以现代化的商品配送中心为基础。这种从生产部门直接采购、通过网络系统和自动补货系统达到销售终端、满足客户要求的方式,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关键环节。我国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付款服务系统(EPS)、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网络定位系统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系统的国际采标率和国内的标准化程度也不高,精通现代商业技术的人才也十分缺乏。这些都很难满足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

二、加快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

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分析研究我国批发业的现状,积极探索如何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大力推进我国的流通现代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商品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的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流通的效率,关系着社会交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产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取消或否定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业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她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加入WTO以后的紧迫任务。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已达6208亿美元,占世界第五位,中国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批发业务将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后,除盐和烟草以外,批发服务与佣金服务都是开放的,对中国批发业必然形成强大冲击,我国的批发企业只有加快改革步伐,转变传统的商品批发观念,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商品流通组织形式重新构建商品批发体系,才能不断做强做大,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商品流通格局的新变化,凭借企业实力在批发领域与外商进行平等的贸易竞争。

第三,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提高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200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911亿元,而同期,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7万亿元,2003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有可能突破8.5万亿元,加上进出口批发贸易,目前批发业与零售业总额之比约为3:1,国家通过批发这一环节,在全国、全球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如果批发环节不畅,不能组织起有效的供给和需求,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四,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流通现代化的需要。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next]是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商品的高效配送是这三大流通方式的基础,没有高效率的配送体系,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的经营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通过建设商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商品的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流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对我国新型流通业态和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必将产生促进作用。

三、创新与发展中国批发业的战略思考

第一、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发达国家批发业集营销、管理和科技为一体。现代批发业与传统批发业相比,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批发业成为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主角;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占领批发领域,目前发达国家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的比例3:2左右;专职批发商的功能多角化;批发企业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批发企业的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在现代批发业中,系统分析、模型技术、线性规划、价值工程、决策技术、网络分析、库存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得到广泛使用。

从美国批发商业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批发公司,不依附于任何生产企业,拥有对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专门从生产者那里批购商品,再分别销售给零售企业。这类批发商占批发商业群体的三分之二以上,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制造商的批发机构,专门批发本公司生产的商品。一般在制造商无法找到为其有效推销商品的批发商时,生产部门才建立自己的批发分支机构。三是批发商和经纪商,无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主要职能是沟通买卖双方,促成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向买方的转移,并获得买卖双方为其提供的佣金。

一些跨国公司无论是以生产为主的、服务贸易的、资本投资的,大多涉足批发与零售业。全世界5万多个跨国公司,其公司内部与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利用资金优势、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在全世界建立了分销体系,基本可以垄断国际批发市场。

批发业是流通网络的节点和枢纽,对生产和流通的组织作用很大。无论何种方式,批发过程本身都体现了高度的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充分借鉴、消化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商品批发体系,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造、提升传统批发产业。

我国的传统批发业集中在原物资、商业、外贸、粮食、供销合作总社五大行业,以及烟草、药品、油品、黄金白银等专卖行业,其产业规模主要形成于计划体制时期。由于产业组织形式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流通的发展需要。按照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实施有进有退、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措施,改造、提升这些传统的批发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原有的规模、网络、设施、人才等优势,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优胜劣汰,这是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不少企业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如天津市物资集团,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从原有的单纯批发业务向两头延伸,用供应链原理改造自身,以贸易为依托,以、配送服务为切入点,发挥大型批发企业的组织优势,创新出一条以产品为纽带,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物流配送到下游产品销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新型工商和银企合作关系,年销售额2003年可以接近200亿,已进入全国500强之列,为创建现代化的流通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同时推进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供应链管理模式。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这一点,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并不理解。

什么是供应链,《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物流协会1998年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他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next]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企业生产产品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即经济链。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这就是我们讲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商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海尔集团。批发商与零售商业也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香港利丰集团与美国沃尔玛连锁集团。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与进入别人的供应链都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中,往往以批发环节为主导。目前,中国许多企业还满足于孤军奋战,追求一时利益,而不去研究供应链战略与长远利益,这就是中国许多企业与国外成功企业的差距。

第四、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

电子商务对传统流通业是一场革命,可以在网上虚拟市场,虚拟银行,实现网上采购与网上结算,通过物流系统送达千家万户。电子商务有BtoB,BtoC,CtoC等多种形式,但以BtoB即企业对企业的批发网上交易量为最大。有人预测,在未来10年,国际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兴起给我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商品在内的大宗商品批发交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模式。凡是适宜进行大批量批发的商品,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延伸交易半径,扩大交易商圈,加速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我国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银行网上结算系统还在探索,物流配送水平对电子商务交易还有一定制约。目前,商品批发的网上交易还不普遍,总规模还不大。但是总的来看,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批发交易,是我国大宗商品流通的发展方向,有着光明的前景。一部分批发市场和企业尝试举办电子交易场所,吸引交易商入场开展现货仓单竞价交易,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是要特别注意与期货交易进行严格区别,到目前为止,除国家批准的期货交易所以外,任何部门、任何地方,国务院都严格禁止进行期货交易。国家质检总局最近的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从技术标准上对现货商品的电子交易与期货交易进行了严格区分,我们在执行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

第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制。

在管理学中,与外包一样都是重要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商品交易,也适用于服务交易。就批发而言,佣金是发达国家批发交易的通行作法,它实际上是生产部门将采购与销售物流外包给流通部门的一种方式,是生产部门与流通部门合理的专业化分工。我国政府对制试点和推广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钢材、汽车、家电等产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量的是买断,佣金发展差,主要卡在信用体系上,合同得不到执行,资金互相拖欠,银行惜贷。目前国务院正在大力推进中国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市场等要素市场也在积极培育,佣金必然成为中国批发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六、调整、提升与创新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

对于全国近10万个现货批发市场,如何认识,我在多次会议上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商品批发市场生命周期还有多长,二是如何估价批发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是现有批发市场如何实现调整、提升与创新。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讲过前20年与后20年的观点,即发展了20多年,还有20多年的发展周期。除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外,工业品批发市场将逐步被无形市场所代替。在中国东部批发市场主要是调整、改造、创新、提升。在中西部还有一定的或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所有批发市场都应按党中央与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规范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至于批发市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这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期重要的市场组织形式,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效组织产需衔接、活跃流通和地方经济、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建立价格发现机制、推进商品流通信息化和网络化、带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增加就业人口、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宜的消费场所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批发市场仍然是进行商品批发交易的一种主流形式。据统计2001年9.3万个全国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交易额达3.28万亿,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

但由于批发市场推行的是摊位制、包税制等落后的交易与管理方式,市场载体也十分初级,功能不健全,除了容易诱发偷漏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规范经营行为之外,还严重制约了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的发展和提升,不仅导致了零售行为的不规范,也导致了批发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按照中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经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在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通过批发市场业态的改造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使其能够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商品批发与零售的衔接,推进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完善商品批发体系,是我国商[next]品批发市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批发市场继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提升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我认为:

一是突出批发优势。由连锁店、精品店、超市等,取代批发市场的零售环节是一个普遍趋势,否则,既不利于商品的专业化经营,也不利于形成商品经营规模。突出批发优势与特色,将成为今后批发市场区别于一般商品集贸市场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市场失去了批发优势,也就失去了业态特点,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中,就难以准确定位,最终为其它流通业态所取代。据统计,全国所有批发市场80%左右是批零兼营,以批发为主的约占50%,纯批发业务的市场只占20%左右。这是我们各类批发市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是实现交易方式创新。佣金、拍卖、网上交易、配送等都是国外成熟的交易方式,在批发市场上可以得到应用。但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批发方式,批发市场的发育程度(初级、中级、高级)也影响着批发方式的应用,而批发市场的发育与当地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有关,所以不可能全国推行一种模式,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按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各自的特色,生命力也可能在市场特色上。三是实现市场提升。包括市场本身的硬件与软件,也包括市场外部的硬件与软件环境。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我讲,他认为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等成功市场的经验。归结为一条,就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加上一批聪明能干的商人。我希望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不要竭泽而渔,而要放水养鱼,变初级市场为中级市场需要投入。去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确定了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今年,又增加了39家。这些市场都是通过推进流通现代化,使市场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典型,我们希望他们的先进经验能得到进一步推广,把我国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七、培育大批发商。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批发市场应从重视市场的场所建设转向对现代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从外延数量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发展。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中国批发商必须言必称大。任何一个事物都要有一个合理结构,在中国既有产地、销地、集散地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也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还有大批发商与中小批发商的结构问题,以及批发商的所有制结构问题。随着情况的变化都要逐步作出调整。在诸多结构调整中,我提出培育大批发商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一个问题。我们既要扶植中小批发企业发展,更要重视大批发企业的成长。能成为中国大批发商的可能有三种类型,一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优胜劣汰,已逐步壮大的部分国有批发企业,有的已改制,有的已上市,按其规模已进入中国500强;二是外资与中外合资批发企业。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关注。目前外资进军的重点是零售业,特别是连锁超市。下一步我认为将大举进入批发业,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三是民营批发企业。我认为在5-10年内,必然会出现民营大批发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发展速度极快。生产企业能否成为大批发商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按核心竞争力原理,生产企业不可能既是制造商又是批发商,但实际运行中是存在的。对于大零售商能否又是大批发商也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目前功能延伸使一些概念发生模糊,兼营也是一种形态。不管怎样,我希望加快大批发商的培育并走向世界,中国的批发商一定要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重要角色。

第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国批发市场体系。

对这一问题,万典武、高铁生、黄国雄、宋则、陈文玲、任兴洲、洪涛等许多专家都有很多高见,我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但有几个想法,供大家研究思考。

1)以大型批发商为主导。要指出的是这些大批发商必须是多元化的。

2)以新的营销方式为支撑。比如网上批发交易、佣金、供应链战略联盟、加工配送等等。

3)以有形与无形批发市场为基础。如各类综合与专业批发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BtoB网上批发市场等等。

4)以供应链为连结。在经济运行中,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批发是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进入供应链体系。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零售商品大型连锁超市市场流通新模式

当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大型超市不仅在服务与管理上差强人意,也给城市交通、土地资源带来了不小压力。消费者对购物的环境、服务的质量、商场的软硬件设施以及消费的方式与渠道,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越来越无法满足商品超市现有的服务与环境,越来越无法仅满足于物美价廉这种最基本的需求。按照传统模式去实现商品流通已快走到尽头,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零售商品流通新模式迫在眉睫。

国内零售商品市场存在问题

降低成本与提高服务的矛盾

为了降低成本,有些商家将大型商场超市设在地下室。这样的商场往往空气污浊、喧闹嘈杂,众多消费者簇拥在一起更加重了氧气的消耗,没有潜水员的功夫是不能在下面作长时间潜伏的,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则成为人们逃生的主要障碍。对于这样的超市商场,许多年长体弱的消费者只好敬而远之、拒绝消费了。

为了降低成本,许多商家招聘年轻的员工,在薪酬以及培训、福利保障上所做的投资甚少,导致员工整体素质的低下。当消费者需要对一种商品的几十个不同厂家、不同品牌、不同价格和包装进行选择时,只能凭借广告的印象和以往的经验去操作,常常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也经常错过许多刚上市的新品和好东西。

商场选址与政府管制的矛盾

商场选址对于商家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对于专业产品如建材、五金、花卉园艺等产品市场,尚可设置在城市边缘地带。但是对于经营城市快速、日用消费品的大型超市设置在城市边缘地带目前尚不符国情。在我国的城市中,人口居住集中,汽车的普及尚待时日,人们的购物消费多数还集中在步行范围内或公共交通便利的地方。从沃尔玛与家乐福的对垒中,之所以让家乐福先拔了头筹,沃尔玛也是输在了选址上。商场的选址有时却是商家难以左右的事,在城市繁华地段开设大型商场超市已开始受到政府的约束和限制。比如有些大城市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在内环线以内将大卖场的数量控制在了一定范围之内。随着中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大型外资商业集团将逐步把触角伸向国内二级城市,以提高门店数量和网点密度,发挥物流的规模经济性。

商场软环境建设与商家心理的矛盾

即便是购物环境良好的一些大型购物中心,从货柜、购物车到店面的装修陈设,似乎完美无缺。精明的商家对于硬件设施往往舍得投资,但是却很少在软环境上下功夫。尤其是对于商场内的环境设置,过分嘈杂的音乐和促销声,使消费者无法在一个舒适的购物空间选购商品,对商场而言,这应该是亟待解决的内容。

现代化服务理念与传统模式的矛盾

可以经常看到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大型超市门口,许多消费者大包、小包肩扛手提地往回搬东西的热闹场景。对于商家而言,他们也许只是看到这繁荣的商业景象,看到销售额的上升,一切都再好、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去超市购物却不是件轻松的事,在经历了长途跋涉、簇拥购物、排队打卡等历程后,最艰苦的一关就是怎么把满筐的货物送回家。对于商家而言,商品离开了商场就算完成了对客户的责任了,自己只能是产品的提供者,而没有更多的义务去帮助消费者解决他们购买商品以后遇到的更多问题。有些商家推出一些让利、抽奖、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却无意当中给消费者增添了过多的负担。

上述分析似乎是在有意挑刺,可不要小看这一点点服务不周造成的失误,或许眼下,在消费者尚未找到更好的消费方式、更好的消费场所之前,他们只好无奈地接受这种服务。但是一旦有人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更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立刻选择新的消费方式。

现代零售商品流通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其实,零售商品流通和服务的新模式已经开始在一些城市与地区初露端倪,在此我们选择几个业内最富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加以分析,这些企业以自己亲身的实践为开创零售商品流通和服务的新模式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大型加盟连锁经营模式

来自德国的OBI欧倍德集团是欧洲最大的建材零售商,它成功地实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化加盟连锁运营体系。在OBI的大型连锁超市购物,你会体验到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建筑物宏伟气派,购物环境极其开阔、优雅,宽敞的玻璃馆建筑、高档的仓储作业设施、品类齐全的货品,从建筑材料、装饰用品、五金工具到花卉园艺产品,数万多种商品一应俱全。商场的背景音乐也是刻意安排的《神秘园的歌声》,优美的环境、幽雅的音乐,徜徉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即使不挑选任何商品,也让人流连忘返。OBI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先进的、巨型超市的经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与国际同步的家居装饰时尚。从OBI模式可以使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极其重视舒适购物环境的营造,既重视硬件投入,也重视软环境建设,既重视商场内部环境,也重视商场外部环境;运用先进的商场管理方法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仓储与零售作业区的合二为一,既提高了土地资源的效用,又给顾客带来气势如泓的视觉冲击;一体化的组织、大规模的经营和一站式的购物,使其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凭借国别间完全对接的全球采购系统和大批量采购运作,将低价作为其长期的价格战略;“全球性支援、属地化管理”使OBI的国际化标准和当地市场与人文习惯实现真正的融合;通过加盟连锁优化经营管理机制,将管理权与产权分离,形成规模经济与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既突出大集团的规模经营优势,又发挥大集团所不具备的市场快速应变能力;导入DIY时尚消费理念。DIY即“DoItYourself”,从最大限度地方便消费者自己动手着眼,将商家提供的各种产品、零部件或设计方案按消费者意愿进行优化组合,以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实现商品的双向流通,既引进国外产品,也利用OBI在国际市场的营销网络,为中国产品的国际化,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

城市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服务模式

本文以杭州祐康公司为代表介绍城市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服务模式。杭州祐康公司是在电子商务、城市物流、连锁便利一体化的快速消费品经营领域极为成功的企业。该企业是国家科技部确立的“十五”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单位,年销售额过亿元,现已成为杭州著名的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食品配送服务的品牌。通过96188网站和订购热线96188,为城市居民消费者提供365天24小时全天侯服务。禀承“消除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宗旨,依托祐康网络遍布杭州老城区的直属配送站点和公司联锁配送便利站点,形成高效、便捷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彻底消除了城市居民排队购物肩扛手提的烦恼,让客户足不出户实现购物。

以祐康为代表的城市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服务模式,体现了“准时、快捷、便利、安全”的服务理念和“提供城市快速消费品的网络销售及配送服务”经营战略。其技术平台采用基于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包括客户服务中心、呼叫中心及配送调度中心来处理客户订单,协调、指挥、调度配送业务的开展,以及处理在线支付问题。它集成电信、互联网多种介质构成终端界面,实现最简便的操作。城市居民以其最为习惯的操作方式接触网站平台,可以通过网络、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短信等多种形式灵活订购商品。为了提供便捷、及时的配送服务,祐康采用了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城市连锁配送服务网络,它包括城市中心仓库、城市中心店、社区服务店和连锁便利店等,既可按照传统连锁超市一样进行零售服务,亦可在电子商务系统调配下提供送货上门服务。采用“公司送货上门”、“供方送货上门”和“顾客自提”等零活多样的配送方式。这样就可构建起一个协同化、立体化的电子商务环境,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购物渠道。

商品零售直销模式

这种商品直销模式以安利、玫琳凯、天狮三大公司为代表,三大直销公司中当首推安利公司,其产品有日用品、营养品、美容化妆品等,该公司在美国从事直销业已近50年,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领导地位的直销售公司之一。安利公司始终坚持诚信和企业持久发展的方针,以店铺加营业代表的经营方式,用优质的产品,脚踏实地的做好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这三大直销公司作为现代商品零售直销业的优秀代表,具有许多共同特点:

致力于产品研发与创新,创造卓越超群、尽善尽美的产品品质;注重企业文化对产品研发和营销管理的推动;采取创国际一流品牌,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品牌经营方针;采用会员制营销模式,为成就个人事业、实现个人的自我奋斗提供了完善的激励体系与制度,强调通过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拼搏,形成强大的团队战斗力,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实现从交易营销变为关系营销,从推销式销售变为顾问式销售的转变,与员工和顾客建立互助、互求、互需的关联关系,牢牢锁定企业与员工及客户的关系;以店铺加营业代表的经营方式,从以产品性能为核心变为以产品或服务给顾客带来利益和创造的价值为核心,真正有效地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有效地稳定顾客群体,使顾客成为产品品牌的忠实用户。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假冒伪劣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政府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涉及到食品、服装、家电、化肥农药、种子、化妆品、医药等各行各业,假冒伪劣商品的大量存在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公害。凡是用假的冒称真的、质量差的冒称质量好的、档次低的冒称档次高的、盗用他人的名义或品牌进行生产或者销售的商品均属于假冒伪劣商品。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假冒伪劣商品称之为“假品”,把非假冒伪劣商品称之为“真品”。

1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原因

假品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造成的。如果生产或销售真品能够获得利益最大,假品就不会被生产或销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政府。

首先,从生产者的角度来分析,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使成本尽可能地低或者售价尽可能地高,生产者可能采取两种行为:第一,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低于真品的成本生产出假品,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所生产的假品不易被消费者所发现,可以冒称真品在市场中销售,从而可获得高于正常利润的利润。例如生产药品的厂商,为了节省成本,用价格低廉的劣质假品原料来替代真品原料,可以使生产成本降低,一般的消费者如果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能发现其生产过程中的真实信息的,或者说要发现其真实信息的成本很高,要经过化验等手段才能得知,这样生产的假品可以以真品的价格在市场中销售,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相反,一些容易被消费者掌握信息的商品则不容易成为假品,例如筷子、缝衣针之类的商品,因为这类商品如果是假品,很容易被消费者发现,从而不能当作真品在市场销售。第二,即使生产者不偷工减料,用正常的原料生产产品,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冒用名牌商品进行销售,因为名牌商品相对于一般的商品的价格要高,例如,一家生产白酒的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正常的原料进行生产,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以在市场上影响较大、售价较高的的名牌白酒的名义进行生产和销售,说“只要能在竞争的市场蒙混过关,便会把沙子掺进食糖里去”。

其次,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假品能够存在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消费者相关的商品知识缺乏,受到生产者欺骗,被动地购买假品。任何一个消费者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市场上的商品是大量的,加上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总是尽最大可能去掩盖生产过程中的真实信息,更加增加了消费者识别假品的难度。例如,一个拥有化妆品丰富知识的消费者可能很容易识别假冒化妆品,但如果他的白酒知识方面的知识非常少,就有可能购买到白酒假品。第二,消费者同样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购买假品,这也是市场假品能够存在的重要原因。例如,一套真品名牌服装在市场的价格很高,如果某生产厂商生产出和这套真品名牌服装在款式、功能、外观等各方面相似的假品服装,但价格低廉,即使消费者在购买时,厂商非常明确地告诉消费者这是假品,也有可能促使消费者购买,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在软件市场、音像市场上为什么大量存在盗版软件和盗版光盘。第三,消费者处理假品纠纷成本过高。消费者被动购买到假品后,事后发现,如果处理假品纠纷过程中障碍过多,处理假品成本过高,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也只好自认倒霉,使得假品更加肆无忌惮。例如,某消费者受厂商的欺骗,以真品皮鞋的价格购买到一双假品,价格为一百元,消费者发现是假品后,找厂商索赔,厂商要求消费者提供相关证据,消费者只好找质检部门进行检验,如果检验费用是三百元,而消费者即使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获得最高赔偿,也只有二百元,如果加上交通费用、时间等,更加得不偿失了,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就会放弃索赔。再次,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政府也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主体,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和生产者、消费者一样,同样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对待假品问题上,具有二面性:一方面,从代表国家整体利益中央政府的角度来说,假品的存在从整个国家的来说是不利的,它扰乱市场经济的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破坏国家的声誉、侵害正常生产商的合法利益,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中的一大公害,所以中央政府从总体上来说是不允许假品存在。另一方面,作为中央政府的下级也就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目标可能是不一致的,当假品存在如果有利于本地方局部利益时,则有可能纵容假品存在,从而使得假品有存在的空间,例如,某地有一家生产假品的食品厂,所生产的产品是销往外地的,对于本地区来说则没有任何坏处,相反还可得到许多利益,如可以增加地方税收,增加就业等等。所以即使中央政府打击假品的决心很大,地方政府往往受利益的驱使不为所动,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加上由于某种原因,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对制假、造假的处罚相对来说较轻,制假、造假者即使被查处,总体上还是有利可图。另处,打击假品的成本太高也是政府打击假品不力的重要原因,打击假品的过程包括收集生产假品信息、处罚等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打假的收益就是罚款等一些处罚所得,从政府打假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上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2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现象的对策

既然假品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中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所以治理假品市场的根本就是要治理市场经济中主体。

首先,治理假品的生产者。治理假品的生产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第一,政府要加大查处假品的力度。但查处假品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本身是远远不能做到的,因为查处假品的关键在于获取假品的生产和销售信息,如果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从市场上亲自寻找生产假品的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收效甚微,因此,收集假品信息主要依靠市场,这就要求政府对提供假品生产信息者实行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加大打击假品的力度,使得生产假品风险成本增加,抑制假品生产者的动机。如果对假品生产者打击的力度过小,就起不到打击假品作用,例如,某制假者制假十次,每次获取制假利益十万元,假设查处的概率为十分之一,按照最重处罚也就是《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最多的损失四十万元下的罚款,还可获利六十万元以上,何况现实中查处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因此,必须加大对生产假品的处罚力度,使假者无利可图。

其次,治理消费者。第一,提高消费者识别假品的能力,利用各种途径帮助消费者丰富商品知识,通过各种媒体对假品进行曝光,使假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失去市场。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二,要大力降低消费者购买假品后的处理成本。消费者如果被动购买假品后,通常会通过各种途径处理,这些途径主要包括和经营者直接协商、找有关机构如消费者协会之类进行调解以及直接向法院,但从当前来看,每种处理的途径都会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消费者处理假品的成本过高,就会使消费者放弃,从而使假品的生产者更加猖狂。第三,对消费环境进行净化。当前,市场中有许多假品特别是一些盗版软件、盗版光盘、假冒名牌服装对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假品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由此产生的假品市场,必须通过必要的法制手段和道德教化进行治理,不仅要通过法制手段打击生产者,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法制手段治理消费者,使消费者认识到主动购买和消费盗版软件、盗版光盘、假冒名牌服装等,不仅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从而达到治理消费环境的目的。

再次,治理政府。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是市场经济社会中重要参与者,一方面,它承担着维护市场的公平,治理假品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打击假品的不作为甚至纵容,也是假品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理假品市场的过程中,通过治理政府本身,调动政府打击假品积极性,是治理假市场重要方面。第一,要改革政府体制,特别要改革政府官员考核、选拔体制。当前,假品存在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在打击假品方面缺乏积极性甚至还有意或者无意为假品生产提供方便,这是因为作为地方政府的代表也就是地方政府官员和其它市场经济主体一样,有自身的利益,政府官员作为政治家,其根本利益是不断地获得更高的政治权利和更好的政治地位,由于现有的考核、选拔政府官员的体制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体制,在选拔政府官员的过程中,主要是看政府官员的所谓“政绩”,而“政绩”又是主要以一些如GDP、财政收入等一些经济指标来衡量,当一个地区存在的假品生产有利于这些经济指标增长的时候,作为政府的代表——政府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自然就不会有打击假品的积极性。所以必须改变仅仅以政绩考核、选拔官员的政府体制。第二,加大反对政府官员腐败力度。假品生产者为了逃避打击,除了把生产场地设在一些难以发现的偏避场所以便隐匿假品生产信息,让打假者无处可查以外,还可以通过对政府官员进行行贿,使政府官员成为假品生产的保护伞,使假品更加流行。所以必须加大惩处受贿的政府官员的力度。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3.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零售商品大型连锁超市市场流通新模式

当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大型超市不仅在服务与管理上差强人意,也给城市交通、土地资源带来了不小压力。消费者对购物的环境、服务的质量、商场的软硬件设施以及消费的方式与渠道,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越来越无法满足商品超市现有的服务与环境,越来越无法仅满足于物美价廉这种最基本的需求。按照传统模式去实现商品流通已快走到尽头,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零售商品流通新模式迫在眉睫。

国内零售商品市场存在问题

降低成本与提高服务的矛盾

为了降低成本,有些商家将大型商场超市设在地下室。这样的商场往往空气污浊、喧闹嘈杂,众多消费者簇拥在一起更加重了氧气的消耗,没有潜水员的功夫是不能在下面作长时间潜伏的,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则成为人们逃生的主要障碍。对于这样的超市商场,许多年长体弱的消费者只好敬而远之、拒绝消费了。

为了降低成本,许多商家招聘年轻的员工,在薪酬以及培训、福利保障上所做的投资甚少,导致员工整体素质的低下。当消费者需要对一种商品的几十个不同厂家、不同品牌、不同价格和包装进行选择时,只能凭借广告的印象和以往的经验去操作,常常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也经常错过许多刚上市的新品和好东西。

商场选址与政府管制的矛盾

商场选址对于商家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对于专业产品如建材、五金、花卉园艺等产品市场,尚可设置在城市边缘地带。但是对于经营城市快速、日用消费品的大型超市设置在城市边缘地带目前尚不符国情。在我国的城市中,人口居住集中,汽车的普及尚待时日,人们的购物消费多数还集中在步行范围内或公共交通便利的地方。从沃尔玛与家乐福的对垒中,之所以让家乐福先拔了头筹,沃尔玛也是输在了选址上。商场的选址有时却是商家难以左右的事,在城市繁华地段开设大型商场超市已开始受到政府的约束和限制。比如有些大城市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在内环线以内将大卖场的数量控制在了一定范围之内。随着中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大型外资商业集团将逐步把触角伸向国内二级城市,以提高门店数量和网点密度,发挥物流的规模经济性。

商场软环境建设与商家心理的矛盾

即便是购物环境良好的一些大型购物中心,从货柜、购物车到店面的装修陈设,似乎完美无缺。精明的商家对于硬件设施往往舍得投资,但是却很少在软环境上下功夫。尤其是对于商场内的环境设置,过分嘈杂的音乐和促销声,使消费者无法在一个舒适的购物空间选购商品,对商场而言,这应该是亟待解决的内容。

现代化服务理念与传统模式的矛盾

可以经常看到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大型超市门口,许多消费者大包、小包肩扛手提地往回搬东西的热闹场景。对于商家而言,他们也许只是看到这繁荣的商业景象,看到销售额的上升,一切都再好、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去超市购物却不是件轻松的事,在经历了长途跋涉、簇拥购物、排队打卡等历程后,最艰苦的一关就是怎么把满筐的货物送回家。对于商家而言,商品离开了商场就算完成了对客户的责任了,自己只能是产品的提供者,而没有更多的义务去帮助消费者解决他们购买商品以后遇到的更多问题。有些商家推出一些让利、抽奖、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却无意当中给消费者增添了过多的负担。

上述分析似乎是在有意挑刺,可不要小看这一点点服务不周造成的失误,或许眼下,在消费者尚未找到更好的消费方式、更好的消费场所之前,他们只好无奈地接受这种服务。但是一旦有人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更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立刻选择新的消费方式。

现代零售商品流通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其实,零售商品流通和服务的新模式已经开始在一些城市与地区初露端倪,在此我们选择几个业内最富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加以分析,这些企业以自己亲身的实践为开创零售商品流通和服务的新模式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大型加盟连锁经营模式

来自德国的OBI欧倍德集团是欧洲最大的建材零售商,它成功地实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化加盟连锁运营体系。在OBI的大型连锁超市购物,你会体验到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建筑物宏伟气派,购物环境极其开阔、优雅,宽敞的玻璃馆建筑、高档的仓储作业设施、品类齐全的货品,从建筑材料、装饰用品、五金工具到花卉园艺产品,数万多种商品一应俱全。商场的背景音乐也是刻意安排的《神秘园的歌声》,优美的环境、幽雅的音乐,徜徉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即使不挑选任何商品,也让人流连忘返。OBI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先进的、巨型超市的经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与国际同步的家居装饰时尚。从OBI模式可以使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极其重视舒适购物环境的营造,既重视硬件投入,也重视软环境建设,既重视商场内部环境,也重视商场外部环境;运用先进的商场管理方法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仓储与零售作业区的合二为一,既提高了土地资源的效用,又给顾客带来气势如泓的视觉冲击;一体化的组织、大规模的经营和一站式的购物,使其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凭借国别间完全对接的全球采购系统和大批量采购运作,将低价作为其长期的价格战略;“全球性支援、属地化管理”使OBI的国际化标准和当地市场与人文习惯实现真正的融合;通过加盟连锁优化经营管理机制,将管理权与产权分离,形成规模经济与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既突出大集团的规模经营优势,又发挥大集团所不具备的市场快速应变能力;导入DIY时尚消费理念。DIY即“DoItYourself”,从最大限度地方便消费者自己动手着眼,将商家提供的各种产品、零部件或设计方案按消费者意愿进行优化组合,以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实现商品的双向流通,既引进国外产品,也利用OBI在国际市场的营销网络,为中国产品的国际化,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

城市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服务模式

本文以杭州祐康公司为代表介绍城市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服务模式。杭州祐康公司是在电子商务、城市物流、连锁便利一体化的快速消费品经营领域极为成功的企业。该企业是国家科技部确立的“十五”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单位,年销售额过亿元,现已成为杭州著名的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食品配送服务的品牌。通过96188网站和订购热线96188,为城市居民消费者提供365天24小时全天侯服务。禀承“消除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宗旨,依托祐康网络遍布杭州老城区的直属配送站点和公司联锁配送便利站点,形成高效、便捷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彻底消除了城市居民排队购物肩扛手提的烦恼,让客户足不出户实现购物。

以祐康为代表的城市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服务模式,体现了“准时、快捷、便利、安全”的服务理念和“提供城市快速消费品的网络销售及配送服务”经营战略。其技术平台采用基于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包括客户服务中心、呼叫中心及配送调度中心来处理客户订单,协调、指挥、调度配送业务的开展,以及处理在线支付问题。它集成电信、互联网多种介质构成终端界面,实现最简便的操作。城市居民以其最为习惯的操作方式接触网站平台,可以通过网络、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短信等多种形式灵活订购商品。为了提供便捷、及时的配送服务,祐康采用了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城市连锁配送服务网络,它包括城市中心仓库、城市中心店、社区服务店和连锁便利店等,既可按照传统连锁超市一样进行零售服务,亦可在电子商务系统调配下提供送货上门服务。采用“公司送货上门”、“供方送货上门”和“顾客自提”等零活多样的配送方式。这样就可构建起一个协同化、立体化的电子商务环境,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购物渠道。

商品零售直销模式

这种商品直销模式以安利、玫琳凯、天狮三大公司为代表,三大直销公司中当首推安利公司,其产品有日用品、营养品、美容化妆品等,该公司在美国从事直销业已近50年,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领导地位的直销售公司之一。安利公司始终坚持诚信和企业持久发展的方针,以店铺加营业代表的经营方式,用优质的产品,脚踏实地的做好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这三大直销公司作为现代商品零售直销业的优秀代表,具有许多共同特点:

致力于产品研发与创新,创造卓越超群、尽善尽美的产品品质;注重企业文化对产品研发和营销管理的推动;采取创国际一流品牌,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品牌经营方针;采用会员制营销模式,为成就个人事业、实现个人的自我奋斗提供了完善的激励体系与制度,强调通过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拼搏,形成强大的团队战斗力,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实现从交易营销变为关系营销,从推销式销售变为顾问式销售的转变,与员工和顾客建立互助、互求、互需的关联关系,牢牢锁定企业与员工及客户的关系;以店铺加营业代表的经营方式,从以产品性能为核心变为以产品或服务给顾客带来利益和创造的价值为核心,真正有效地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有效地稳定顾客群体,使顾客成为产品品牌的忠实用户。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其实也就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了宏观上的构想和指导,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构成了当今市场经济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机制

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对商品流通做了充分的研究,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公式就是商品流通公式:W-G-W,正是这个公式取代了以前简单的物物交换,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介质―货币,刚开始时货币只不过是所有商品当中的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和市场发展的需要,逐渐的就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并且慢慢固定下来。正是货币的出现才使得市场中众多商品的价值有了统一的表现形式,货币在市场中行使其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使得商品价值形态转化为价格形式,如此一来所有商品的价值也就能以一定标准的货币单位表现出来,这种统一的状态也就方便了商品的交易,市场上的卖家可以根据产品成本情况标注商品价格,而买家也只需轻松携带货币或者银行卡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货币的流通与商品的流通息息相关。

二、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因素,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商品价值、使用价值及价值规律理论

所谓价格,就是价值的外在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的转化形式,价格的存在使得人们对商品内在价值、使用价值更易理解,实际的市场中更多关注价格这种商品的外在表现因素。市场中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有着其基本的经济规律,这就是平等交换环境中的价值规律,这不是人为的,而是自发形成,只有平等交换,买家才会感觉物有所值愿意购买,卖家也才能把生产出来的商品成功卖出去以获取利润。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形成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一般而言,影响价格变动最主要的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供不应求时价格可能会涨到价值以上;供大于求时,价格可能会降到价值一下。反过来,价格变动也影响供求关系,这是价格的这种微妙变动才使得市场更加活跃。

三、供求关系影响着市场经济中商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马克思主义的供求关系理论促使市场自发调节

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个企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数量、生产规格等,都要考虑市场的供求关系,考虑市场是否需要自己生产的产品,考虑市场上此产品的饱和度。市场上最常见的供求现象有两种:供大于求,供不应求,当然理想的状态是供求平衡,但在市场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很难达到理想状态,这就需要商家企业在考虑产品生产时对市场的供求关系有着比较清晰的了解,如果某种产品在市场上已是供大于求的状态,你再生产此种产品显然已不再是顾客的需求,很难让自己的企业盈利;如果某种产品在市场上保持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你就可以趁势而入,用自己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有需求才会购买你的产品,而你的产品恰好又能满足客户,生产出的产品也能够尽快的销售出去,如此才能让企业盈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供求关系的研究,为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有了这种宏观理论的指导,企业才得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等价交换,货币媒介、价格因素、供求关系等在价值规律的影响下促使市场上的资源自发调节流动到相应的部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不断的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促使商品生产者技术改进、优胜劣汰,活跃了整个市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市场经济在理论高度进行了长远规划和宏观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博超.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9.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纵向市场圈定;纵向一体化;承诺问题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1702

0 前言

纵向市场圈定是用来描述控制了关键投入品的纵向一体化厂商排斥独立厂商(非一体化内的厂商)适当的获得该关键投入品的通道(Ordover et al.1990, Rey and Tirole, 2006)。早期的市场圈定理论认为纵向一体化使一体化厂商拒绝与其上游或下游的竞争对手交易,从而破坏了竞争。然而,这一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开始受到严厉批评,尤其是以Bork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Bork(1978)提出一个垄断厂商不会将其垄断力量从一个市场延伸到另一个市场,因为只有一个最终产品市场只有一种垄断租金可供挖掘,因而如果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动机不是提高效率,则纵向一体化不能获得更多利润。芝加哥学派进一步指出,在上下游市场都存在多家企业的情况下,尽管纵向一体化会使垄断厂商减少或停止向下游独立竞争对手供应投入品,但这并不一定会导致市场圈定。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引起了学术上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基于严格博弈理论的新纵向市场圈定理论。

1 纵向市场圈定理论的发展

1.1 Salinger(1988)模型

Bork(1978)的观点之一是一体化的厂商没有退出中间产品市场的激励,从而纵向一体化不会改变厂商的行为。Salinger(1988)对这一问题提出质疑,并试图对两个问题进行回答。第一,纵向一体化后,一体化的厂商是否会退出中间产品市场。第二,纵向一体化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价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通过对一个上下游市场均是古诺寡头特征模型的分析认为:首先,纵向一体化会导致一体化厂商退出中间产品市场,并进行纵向市场圈定,只给一体化内部的下游厂商提供中间产品。第二,Salinger证明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价格因为受两方面的影响而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下降。一方面,纵向一体化会致使上游市场上供应商的独立性较弱以及导致中间产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一体化厂商最终产品的产出增加,从而致使下游独立的竞争对手的产出下降,而这又导致中间产品的需求和价格下降。纵向一体化的这些影响以及其消除双重加成的作用,使得最终产品价格的升降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对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Salinger模型的缺陷在于将上下游两厂商之间的合并当作是既定的,从而没有提供一个解释厂商纵向一体化动机的完整理论。之后学者的研究在这一点上有所改进,并且试图证明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圈定都是均衡行为。

1.2 OSS模型

Ordover、Saloner和Salop(1990)构建了一个上下游市场均为双寡头的市场模型,上游市场的两个厂商U1和U2通过伯川德竞争向下游市场的两个厂商D1和D2销售同质化的中间产品,D1和D2将中间产品转化成差异化的最终消费品销售给消费者,且二者在价格上展开竞争。博弈分为四个阶段,作者推导出主要结论的关键部分在于第二阶段中间产品价格的决定。一体化厂商U1-D1承诺其所收取的价格为c,因中间产品市场是伯川德竞争,非一体化的上游厂商U2将其中间产品的价格定得比c稍低。因此,通过c的变化,一体化的厂商能够操控其对竞争对手D2的边际成本。文章证明了一体化的U1-D1将会设定一个c使D2在选择是否与U2一体化是无差异的。这样,非一体化厂商D2面临的中间产品价格比D1高而利润比D1低,一体化厂商进行了不完全的纵向市场圈定。

OSS模型提出了一个在博弈理论框架下将将纵向一体化与市场圈定相联系的理论,但文章的缺陷在于其主要结论依赖于假设伯川德竞争环境下一体化厂商能够承诺一个高于其边际成本的价格,而这一假设受到了众多其它研究者的批评。并且,如果市场是古诺竞争而非伯川德竞争时,文章中关于市场圈定的结论将不成立,同时,对于厂商策略空间的变化,均衡结果也不稳定。

1.3 Rey and Tirole (2006)模型

作者通过合约理论对纵向一体化和市场圈定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文章认为,纵向一体化使上游瓶颈市场上的厂商恢复其未被完全开发的市场势力而非延伸市场势力,原因在于上游瓶颈市场上的主导厂商面临承诺问题,即当上游厂商在与某个下游厂商签订向其提供关键投入品的合约后,有激励再向其它下游厂商提供该投入品。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会降低已签订合约的下游厂商的利润,而该下游厂商能够理性的预期到这一点,其所愿意支付给上游瓶颈厂商的费用就会下降,从而上游厂商的机会主义行为会使其自身利益受损,而纵向一体化能够将一体化的上游厂商与非一体化下游厂商交易所带来的影响内部化,进而解决机会主义行为给上游厂商所带来的承诺问题。

1.4 关于被动信念猜想

从合约理论角度来解释纵向市场圈定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在Hart and Tirole (1990)以后,O'brien and Shaffer(1992)和Rey and Tirole(1996)作出了“被动信念”的假设:如果下游竞争性的零售商中,有一个零售商接受上游制造商的一份非预期合约,那么就不会修改自己关于竞争对手所接受的合约的看法,Rey and Tirole证明了在被动信念下,下游零售商的数目越多,上游制造商能够获得的利润就越少,承诺问题越严重。

“被动信念”猜想在下游竞争性零售商向上游瓶颈厂商订购投入品的古诺结构下是合理的,但是在伯川德竞争以及当合约存在外部性时,“被动信念”猜想就显得说服力不足了。

与竞争性的下游厂商所签订的合约间存在策略依赖性有两方面的涵义。首先,从技术层面上,这产生了非凹性,从而“被动信念”下的纯策略均衡不复存在,因为上游厂商从多方背离中的所得大于从单方面背离时的各方所得。Rey and Tirole(2004)证明了当合约的交叉弹性大于直接需求弹性的1/2时,O'Brien and Shaffer(1992)通过双方背离所得出的惟一合约均衡在多方背离情况下不复存在。第二,下游厂商可以预测到,若上游厂商给他提供的是非均衡合约,则上游厂商有激励改变与其它下游厂商的合约,因此“被动信念”不再合理。Rey and Tirole(2004)证明,在线性需求下,虽被动信念均衡不存在,但变动信念 均衡存在,且变动信念均衡时,虽上游厂商获益大于下游厂商持被动信念时可获得的利润,但上游厂商仍没有完全开发其市场势力。

1.5 上游厂商竞标的情形

当合约并不是由上游垄断厂商提出下游竞争性厂商竞买时,情况又有所不同。Segal and Whinston(2003)和Martimort and Stole(2003)研究了当由竞争性的下游厂商提出合约,上游厂商最后选择向下游厂商提供多少投入品的竞标博弈,博弈均衡结果是竞争性的。若由下游厂商最终决定所购数量且所提出的合约是公开的,下游厂商通过弹性合约,即所购数量根据竞争对手合约的变化而调整,能够使自己不受到其它竞争对手机会主义行为的损害。然而,Marx and Shaffer(2004)提出即使合约是公开的,下游厂商间竞争性的并列关系并不会出现而是出现市场圈定,原因在于:在存在两个并列的下游厂商的均衡时,对于供应商而言,供应给一个下游厂商和供应给两个下游厂商之间是无差异的,但是,对于单个下游厂商而言,若是市场圈定则获利更大,因而可能出现市场圈定的结果。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虽然关于纵向市场圈定的理论在近年来又来较大的发展,但为了更好的界定市场圈定,为反垄断提供依据,市场圈定理论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

第一,当前的理论主要讨论的是市场圈定的反竞争效应,对于其保护效率的作用只是一个附带考虑因素,这两方面的综合研究尚需进一步拓展。

第二,目前,纵向市场圈定中对知识产权与对其它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呈现出明显区别,知识产权方面的市场圈定一般法律上都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其它领域的市场圈定均被认为有损于社会福利。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领域统一的基本模型,提供在各个领域中市场圈定是利还是弊的统一原则导向。

第三,在纵向圈定理论研究中,都只考虑了厂商的瓶颈性质是外生的情形,对于瓶颈厂商内生的问题则考虑较少。比如,在电信或互联网市场上,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其所连接的平台运营商媒介而进行的,因而瓶颈厂商是内生的,厂商是否是瓶颈依赖于下游厂商竞争消费者的结果,这种瓶颈厂商性质依赖于竞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基于开发或保护市场势力的纵向市场圈定理论,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模型由简单走向复杂,从研究垄断的上游厂商和竞争性下游厂商的市场结构,到研究垄断的下游厂商和竞争性上游厂商的市场结构,再到研究上下游均为寡头的市场结构;从合约之间没有外部性时的研究到合约之间存在外部性时的研究;从公开交易到隐性合约下的研究;从被动信念下的均衡研究到变动信念下的均衡研究;从上游提出合约下游竞标模式到下游提出合约上游决定提供多少投入品的模式等等。研究的假设逐渐放松,范围逐渐拓宽。尽管如此,这一领域仍有许多方面没有涉及,因此,我们未来的研究既可以在原有理论上不断加以完善,也可以开拓真空地带,发展新的理论。

参考文献

[1]Bork, R. (1978). Antitrust Paradox. Basic Books, New York.

[2]Hart, O and J. Tirole (1990).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Market Foreclosure.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 1990: 205286.

[3]Marx, L., Shaffer, G. (2004). Upfront Payments and Exclusion in Downstream Markets. Mimeo.

[4]O'Brien, DanielP., Greg Shaffer (1992). Vertical Control with Bilateral Contract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3(3): 299308.

[5]Ordover J. A., Saloner G., Salop S. C(1990). Equilibrium Vertical Foreclos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1): 127142.

[6]Rey, P. and J. Tirolr (2006). A Primer on Foreclosure, in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Volume 3. M. Armstrong and R. H. Porter (eds). New York: NorthHolland.

[7]Rey, P., Vergé, T. (2004). Bilateral Control with Vertical Contract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5 (4): 728746.

[8]Salinger, M. A. (1988). Vertical Mergers and Market Foreclosur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3 (2): 345356.

[9]Segal, I.,Whinston, M.D. (2003). Robust Predictions for Bilateral Contracting with Externalities.Econometrica 71 (3): 75779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08年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081070015)。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双向拍卖;明码标价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2-0120-06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互联网购物时代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模式,电子商务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的电子商务运营商快速崛起。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始终伴随着人们的质疑和争论。大多数人认为,与传统的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的主要优势在于成本优势[1,2]。电子商务的店铺租赁、导购等成本显著低于传统经营模式,而且电子商务大幅提高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传输和处理效率,有效降低传统交易模式中的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搜寻成本,提高商品交易效率[3]。目前电商企业主要也是借助成本优势,通过价格战参与市场竞争,与传统经营渠道抢占市场份额[4]。很多电商企业为了吸引流量、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亏本来吸引消费者,因此虽然国内的电子商务市场近年来整体规模持续增长,但包括京东、凡客在内的大部分电商企业仍然是亏损经营。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电子商务这种经营模式的争论,很多人质疑除了拼成本、打价格战之外,电商企业是否还有其他优势可言。最近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的电子商务行业是表面繁荣,实际是严重的赔钱赚吆喝,是一种完全不赚钱的模式[5]。

本文使用实验经济学方法,通过设计经济学实验模拟传统模式和电子商务这两种交易方式,在控制成本因素的前提下,比较了相同成本结构下电子商务与传统销售模式在产品价格、市场效率等方面的异同。

二、理论基础与实验设计

(一)传统交易模式与电子商务模式的区别

1.传统交易模式的特征

传统交易模式下商家通常采用明码标价的定价方法,往往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产品的销售。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市场上存在销售同种或类似商品的其他商家,但由于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较高,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很难获得其他商家同类产品的价格等销售信息,定价的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商家手中。

2.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特征

与京东、苏宁易购、凡客等运营商作为商品的卖方直接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的垂直型电子商务模式不同,以淘宝网为代表的平台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由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商或运营商建设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本身不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众多的商品交易者通过这个集认证、付费、安全、客服和渠道于一体的统一平台为其提供的相关服务完成交易[6,7]。同一商品有多个销售者和购买者同时在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将传统交易模式中一对一的交易方式转变为多对多的交易方式。每个交易者都可以通过交易平台搜寻到商品的历史和即时的交易信息,极大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显著提高了买卖双方特别是买家的议价能力。本文将重点对平台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与传统交易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二)实验设计

1.市场参数的设定

首先建立虚拟的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按照下面的次序进行:先向实验被试解释买卖双方盈利的计算规则以及交易规则,实验被试按照在实验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获取相关的信息。最后记录被试的一些个人信息,如性别、是否具备购物经验、专业知识背景等。商品交易将分为四轮。

实验中,假定不同买者对同一商品的偏好存在差异,而不同卖者的生产效率不同,分别构造了由8组买者和8组卖者的交易数据(表1)。其中,买者的可接受价格代表购买该单位商品能够给买者带来的最大效用;买方买价必须小于等于该单位商品的可接受价格;买方盈利为可接受价格与成交价格之差。同样,卖者的成本表示该厂商生产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卖方的叫价必须大于等于该单位商品的成本;卖方盈利为成交价格与该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之差。

将买方的可接受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构成市场需求曲线,同时将卖方成本从低到高依次排列,构成了市场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交点对应的商品成交价格和成交数量即为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理论价格与成交量。因此可以得到均衡价格区间为4.8~5.5元,均衡成交量为8(图1)。

3.实验过程

本实验共包括4个实验局,每个实验局均有16位被试,随机分为2组。每个实验局均包括预实验2期(不计入最终收益),然后重复进行4期。4个实验局分为两个部分,基准实验包括两个实验局,各进行一局明码标价和双向拍卖实验。为了检验被试特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首先选取不同特质被试进行了两局比较实验(表2)。

基准实验中,选择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三年级本科生作为实验被试,分别进行双向拍卖和明码标价实验,实验方式采用口头交易的形式。被试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大部分有购物经验且一部分被试具备网络购物的经历,实验前所有被试都没有相关的实验经历。实验时将被试随机分为买方和卖方两大组,每大组分8小组。双向拍卖和明码标价实验分别进行4轮,均使用表1设计的市场参数,每一轮中市场参数随机发给不同的交易者,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知道这一设计。最终根据被试的收益排名给予相应的现金奖励。

为了检验基准实验结果的稳健性,此后重新选择了来自南京大学不同院系的本科新生作为实验被试。与基准实验被试不同的是,这些被试刚刚考入大学,均不具备经济学基础知识。另外,这些新生入学前处于学习任务繁忙的中学阶段,大都缺乏购物尤其是网络购物的经历。除了被试的上述差别之外,对比实验的设计与过程与基准实验完全一样。

表2四个实验局的参数比较实验局Session实验方式被试特质出场费基准实验比较实验明码标价双向拍卖明码标价双向拍卖1口头交易口头交易口头交易口头交易具备一定经济学知识,有购物经验缺乏经济学知识,无购物经验10101010注:2008年至今作者在南京大学已经做过多次相近的实验,结果比较稳定。故在本文中全部只进行1个session。

(三)统计分析指标

为了比较双向拍卖和明码标价这两种交易方式的效率,在对实验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基础上,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以便对上述交易制度的差异有更为直观的认识[9]。具体指标如下:

1.平均价格偏离

平均价格偏离是反映实验市场的交易价格对理论市场均衡价格的偏离。计算公式为每一轮每一个交易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与理论均衡价格的差除以商品的理论成交数量。

平均价格偏离=(实际成交价格-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成交数量 (1)

2.平均数量偏离

平均数量偏离主要是反映实验市场商品的成交数量对理论市场均衡交易量的偏离。计算公式为每一轮交易商品的实际成交数量与理论均衡交易数量的差值除以商品的理论成交数量。

平均数量偏离=(实际成交数量-理论均衡成交数量)/理论均衡成交数量 (2)

3.市场效率指标

市场效率为买方和卖方获得的剩余之和与理论最大总剩余的比值,该指标主要是反映市场制度是否存在交易双方的剩余损失。公式(3)中,E为交易制度的市场效率,MV i为商品买方的可接受价格,MC i为商品买方的成本,P i为商品成交价格,εc为买卖双方通过交易所能够获得理论最大总剩余。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实验的结果分析

1.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图2为基准实验中明码标价拍卖和双向拍卖的成交序列分布情况,其中坐标的纵轴为商品的成交价格,横轴分为四个区间,代表交易的轮数,每个点代表商品的交易价格和成交的顺序。

商品的成交价格信息显示,明码标价实验中,只有第一轮交易中前两件商品的交易价格处在理论均衡价格区间,其他各轮交易中商品的成交价格均高于理论均衡价格区间的上限。说明在明码标价交易中卖方对商品价格的控制能力较强,能够以高于竞争均衡的价格卖出商品。双向拍卖实验中,所有商品的交易价格都处于理论均衡价格区间内或区间的下方,没有高于理论均衡价格区间成交的商品。这一结果说明在双向拍卖实验中买卖双方的势力比较均衡。成交序列还显示,在明码标价实验中成交价格波动相对不大,价格的汇聚性较好,双向拍卖实验中成交价格的波动明显高于前者。

商品的成交数量信息显示,明码标价实验中,每一轮商品的成交数量均低于理论均衡成交量,在第一轮商品的成交数量为7个,2~4轮中的商品成交数量均只有6个,说明在明码标价实验中虽然商品的成交价格较高,但成交量受到高价的影响有所萎缩。双向拍卖实验中4轮交易每轮的商品成交数量均为理论预测的均衡成交数量8个,市场交易量与竞争理论模型预测结果完全相符,不存在交易量的损失。2.市场效率的比较

表3和表4是明码标价拍卖和双向拍卖市场效率指标的比较。

明码标价实验中,卖方的剩余均明显超过买方,说明卖方在明码标价这种交易制度中拥有较强的价格控制能力,能够通过较高的商品定价为己方攫取更多的剩余。同时,交易中买卖双方获得的总剩余均低于理论剩余值,存在社会福利的损失。明码标价实验的平均价格偏离指标均为正值,说明实验中商品的成交价格均高于竞争市场结构下的理论均衡价格。从平均价格偏离与市场效率指标的关系还可以看出,平均价格偏离值越高,对应的市场效率值越低,说明在明码标价实验中卖方高价出售商品是以牺牲市场效率为代价的。

双向拍卖实验中买方获得的剩余值明显高于明码标价实验水平,而且超过了卖方获得的剩余。这一结果说明双向拍卖这种交易制度赋予了买方更多的市场力量,有助于买卖双方形成势力较为均衡的市场交易机制。实验中总剩余始终没有损失,市场效率一直维持在100%。说明双向拍卖机制可以避免明码标价实验中的社会福利损失,提升市场效率。同时,双向拍卖实验的平均价格偏离指标均为负值,说明实验中商品的平均成交价格均低于竞争市场结构下的理论均衡价格,但偏离程度不是很大。与明码标价结果相比,双向拍卖实验的结果更接近于竞争市场模型预测的结果,具有更高的市场效率。

(二)对比实验的结果分析

对比实验中明码标价实验的结果与基准实验差别不大。各轮交易中商品的成交价格均高于理论均衡价格区间的上限,且每一轮商品的成交数量均低于理论均衡成交量(图3)。同时,市场效率指标与基准实验结果也基本相同,卖方在实验中获得了较多的剩余,交易中存在福利损失,平均价格偏离指标均为正值而平均数量偏离指标均为负(表5)。

四、结论

本文通过设计经济学实验,在控制成本因素的前提下检验了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交易模式市场效率的差异。得到了如下结论:

(1)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成本结构的前提下,电子商务模式的市场效率显著高于传统交易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买方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形成更低的市场交易价格和更高的市场交易量。与传统交易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模式形成的商品交易价格和商品成交量更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预期结果,可以显著促进市场总体福利水平尤其是买方福利水平的提升。这一结论说明,即使不考虑物流、信息、存储等方面的成本优势,电子商务模式仍然可以实现比传统交易模式更高的市场效率,促进消费者和整体社会福利的提高,体现出电子商务模式内在的机制优势。虽然论文的实验设计是基于商品交易市场为竞争性市场结构的情况。事实上已有研究也表明,当卖方是完全垄断企业或是寡头企业时,电子商务模式的市场效率仍会显著高于传统交易模式[10,11]。

(2)通过基准实验和对比实验发现,电子商务所采用的双向拍卖交易模式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首先,传统交易模式虽然成交价格比较高,但价格的收敛性比较好,波动小。电子商务模式商品交易价格虽然更低,但波动幅度较大,尤其当交易者缺乏交易经验的时候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其次,对比实验的结果说明电子商务模式的市场效率与交易双方的特质有关系,缺乏交易经验和理性思维的交易者会降低交易的效率。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发展还取决于消费者的成熟和对电子交易模式的认可。

(3)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也需要在未来发展的过程逐步改进。如网络交易的安全性问题,虽然类似淘宝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网上交易双方的信用安全问题,但诸如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等因素的存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电商企业的发展。另外,淘宝网等平台型电商企业很难对商家经营的产品进行充分的监管,会导致很多假货和仿冒品充斥网络市场,淘宝连续被美国评为“恶名市场”就是一例,这势必会影响市场的效率以及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主流市场的认同。这就需要相关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上述问题,为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模式未来的发展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陈云,王浣尘,沈惠璋. 电子商务零售商与传统零售商的价格竞争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1): 35-41.

[2]张红历,王成璋. 电子商务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3): 109-111.

[3]Malone T W, Yates J, Benjamin R I. 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7(6): 484-497.

[4]Tsay A A, Agrawal N. Channel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Ecommerce Age[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13(1): 93-110.

[5]京东与电商骗局:完全不赚钱的模式?[J].互联网周刊,2011(23):128-134.

[6]胡岗岚.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自组织机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10.

[7]傅翠晓,秦敏,黄丽华.企业向平台型B2B电子商务模式的转型策略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8):14-22.

[8]Kagel J H, A E Roth, Charles A Hol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 Survey of Laboratory Research. The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9]金雪军,杨晓兰.实验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现状

一、前言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产业中商业价值较大的部分,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商业性赛事已成为竞赛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商业性赛事的兴起,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活跃国内竞赛市场、加强竞赛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解决竞赛资金不足、满足人们欣赏高水平比赛的需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商业性赛事还处在一个兴起发展阶段,实践上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理论上的研究则更为不足,理论的滞后势必影响实践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我国商业性赛事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的研究也在丰富体育经营管理学科理论、丰富课堂教学、指导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方向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为进一步进行体育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体育行政机关等信息渠道,查阅有关商业性赛事的论文、期刊、政策法规文件以及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市场经济理论、相关体育法律、法规及管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为论证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进度按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提供的2003-2005年度商业性赛事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赛事活动,进行了调研。

3、专家访谈法。对有关政府部门行政决策人员、比赛的经营管理者及专家学者进行了走访、座谈听取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1、商业性赛事概念界定

商业性赛事即赛事举办者以赢利为目的,同时满足社会体育竞技观赏需求而举办的比赛。如各种职业联赛、各种商业比赛、大奖赛、巡回赛等。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体育比赛首开先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市场及市场化的管理运作方式。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及分类

(1)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商业性赛事也是竞赛表演,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以比赛为形式,以提高竞技成绩、培养选拔人才或者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社会体育文化需求,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业性赛事与其他产品一样,也有价值,从生产的角度看,商业性赛事就是组织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运动员及教练员在台前幕后洒下无数汗水,多方劳动的结晶。使用价值是产品的核心,赛事产品的使用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上,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观众得到娱乐、刺激和文化享受。其次,商业性赛事还能对社会组织和企业起到宣传作用,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其他活动所无法具备的特殊价值。正是赛事产品独有的使用价值,不但为商业性赛事的市场运作营造了生存发展空间,还使体育组织通过对体育资源的有偿转让,实现了组织比赛和培养运动员的价值补偿。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分类。要分析商业性赛事产品的经济特性,必须明确商业性赛事向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在现阶段,商业性赛事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形态的产品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和衍生产品。①核心产品。就是运动竞赛和竞技表演的服务过程,是通过运动员的赛场表现、运动员、运动会的名气、运动比赛的结果、运动竞赛的赛场氛围等表现出来的。

②衍生产品。是指在商业性赛事生产过程中,依托核心产品再生的新产品,也就是利用核心产品的特点、价值和意义等满足市场需求,将这些特性商业化,从而派生的一种无形产品。如商业性赛事的冠名权、冠杯权;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特许使用权;电视转播权;场地广告牌使用许可权等。核心产品可以独立存在,而衍生产品必须依附于核心产品,离开了核心产品,衍生产品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被提供的可能。 转贴于

3、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1)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从市场经济角度讲,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是一个商品交换的过程。运动会组织者是商品生产者,通过组织运动员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为公众提供一种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服务产品。同时,商业性赛事的筹备和举办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必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商业性赛事拥有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商业媒介价值。实现商业性赛事的商业媒介价值的主要渠道包括:门票;出售比赛电视转播权;征收赛场内外各种形式的广告费;征收赛场界定区域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租让费和由于赛事而增加利润的专利费;出售比赛冠名权;比赛指定器材、用品的特许费;各种保险的利润分成;发行体育;发行具有捐资面值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征收印有运动会名称、会徽、吉祥物、标志商品的专利费;接受财团、企业、个人的捐赠与赞助等等。

因此,所谓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其本质就是赛事组织者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对赛事的各种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进行营销活动,使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商业媒介价值等通过市场实现其商品价值的过程。

(2)商业性赛事市场化的基本特征。①以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为基础,以赛事的市场价值为判断标准。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是基础,它决定了商业性赛事的市场价值能否实现和实现程度的高低。同时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也会促使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换言之,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如何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不以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商业性赛事具有过程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得每一场商业性赛事都是一个独特的“产品”,使人“常看常新”,即每一次比赛都是一个全新的“生产”过程,“生产者”必须尽可能全面开发利用其商业价值,以期收回成本并赢利。

③商业性赛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商业性赛事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即时性特点,商业性赛事的无形资产如赛事冠名权、广告权、电视转播权、各类标志的特许使用权等一般也都有特定的时限。这就要求商业性赛事的经营开发者必须及早对商业性赛事的开发进行策划和准备,最大限度地挖掘商业性赛事的商业价值。

④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商业性赛事的主要产品是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其价格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赛事组织者必须对商业性赛事自身的商业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实现商业性赛事商业价值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J].国外体育动态,1992.

[2] 蔡军,钟天朗,邵淑月,等.体育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11篇

1994年12月,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史分会、中国商业史学会等曾组织关于“传统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讨论,配合这次讨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刊登关于该问题研讨的长篇综述。在这以后,关于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的问题又有不少新的论著出现。现在,我们围绕本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对有关的理论观点进行一些评述。评述以近年出现的新论著、新论点为主,但考虑到问题的延续性和系统性,有时也不能不涉及以前的一些论著和观点。

一、关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线索和基本模式

这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货币经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转折起伏论,二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逐步高涨或波浪式发展论。此外,海外一些学者主张中国自战国秦汉以来即形成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以后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由于这种观点国内的信奉者不多,也没有人展开过系统的论述,故在此不作评述。

(一)“货币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转折起伏论

赵俪生曾经提出,中国经济史上经历了从上古共同体自然经济到秦汉期古典经济,再到近古期地主经济的三次转折 ,很有代表性。大抵主张魏晋封建说的学者对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都估计较高,把它作为我国从不发达奴隶制向发达奴隶制转变之契机,而把魏晋封建制的形成与中古自然经济相联系。

日本学者宫泽知之把关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理解方式区分为四种学说:第一学说是全汉?N为代表的“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论。全氏把汉代看成是货币经济时代,汉末到中唐的中古时代是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从安史之乱前后,以钱币为中心的货币经济开始了 。何兹全就南朝情况修正全氏的观点,反对将南朝看成是自然经济时代。主张北中国是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南方则货币经济一直在发展 。这是第二学说。武仙卿认为布帛也是货币,不同意说魏晋南北朝倒退到自然经济,认为秦汉以后货币经济一直发展着。彭信威的观点相似。这是第三学说。第四学说如叶茂对关于中国封建地主制前期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理论观点的综述所指出的,认为整个中国前近代是自然经济占优势。他又指出,全氏观点虽然在当今中国是少数派,但在日本却是主流的观点,代表人物是牧野巽和宫崎市定。全氏关于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的概念来自德国历史学派学者希尔布兰特(B·Hildebrand)。全氏虽然批判了希尔布兰特把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的依次演进绝对化,而采取了皮烈(H Pirenne)等人的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发展模式,但他用语的概念仍然是基本上依据希尔布兰特的。希尔布兰特的自然经济、货币经济的概念是严格依据交换手段是实物还是金属货币这一点区分的,将以金属货币之外实物为媒介的交换划入自然经济的范畴。他没有设想不存在交换(分配)的经济,他的自然经济不包括“自给自足”的含义,这和马克思的概念是不同的。马克思划分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并非依据货币形态或交换手段,而是更重视生产目的;自然经济是指为获得使用价值的简单商品经济,或没有交换的经济。[20]

宫泽的说法是有根据的,不过,我国有些主张魏晋封建说的学者,虽然沿用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发展模式,但已经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例如赵德馨把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自然经济“古代(奴隶制)货币经济” 中古自然经济……。他指出,“古代(奴隶制)货币经济”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及本质,严格来说仍然是自然经济,所以又可以称之为“古代自然经济”。[13]

田昌五反对说中国封建社会自始至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认为这是按照“长期停滞论”制定出来的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是呈循环式起伏状态发展的,相应的自然经济也是这样:战国至西汉是商品经济的第一个高峰期,东汉由盛转衰,魏晋南北朝基本上是自然经济时代;唐宋是商品经济的第二个高峰期,辽夏金控制的北中国由盛而衰,黄河流域和大西北尤甚,城市偏枯,农村则几乎全部回到自然经济状态;元明清三代,商品经济又呈全面回升之势。[2]

(二)“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逐步高涨或波浪式发展论

正如宫泽知之所指出的,认为整个中国前近代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优势,而逐渐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观点,基本上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是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是怎样成长起来的问题意识出发的。但中国商业在文明的较早阶段(至迟在战国时代)开始发达,特别是宋代以后更取得显著的发展,把西洋中世封建领主制下自给自足庄园经济为核心形成的理论照样应用到中国、尤其是宋—清间的经济上,会遇到不少困难。[20]因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史学界曾经对什么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展开热烈的讨论,试图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性质重新予以解释。近年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的有林甘泉。他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评论,他认为从中外的历史实际出发,自然经济的本质特征应该是自给性生产,而不是所谓“自给自足”;它并不排除与市场的一定联系,并以它作为自己的补充。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色,具体表现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男耕女织”。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而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10]关于这一讨论可参阅本文附录的介绍。

主张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逐步高涨或波浪式发展的学者较多。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国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高潮。例如李埏认为我国历史上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长期并存、相互制约、此消彼长,总趋势是自然经济逐渐消退,商品经济逐渐扩展。根据这种观点,我国在战国秦汉获得空前发展的商品经济,虽在汉武帝后受抑,但唐宋苏醒后发展超过秦汉,如秦汉主要商品为盐铁酒酤,主要市场在中原与国外市场联系唯赖西北,唐宋增加了茶叶、陶瓷,丝绸质和量也有较大提高,远销国外,对外贸易陆路以外又增加了海路等 。龙登高的《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也属于波浪式发展论,它依时序叙述了中国传统市场在先秦秦汉时代的滥觞与初兴,魏晋南北朝时期曲折发展,五代两宋金元再度兴起,明清时代成熟的过程。[3]

如果说前一类观点的主要争议点是几次“转折”性质的判别,那么后一类观点的主要争议点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及该时期经济的性质。多数学者主张明清商品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整体上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经济已经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例如我们介绍过的李文治和薛虹的观点 。近年徐晓望又提出,中国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阶段之间有一个“小商品经济”的阶段。它以小商品生产及相应的分配、交换、消费为特征。小商品专业生产者的出现以人身的相对自由为条件。宋代小商品生产已有一定发展,但全国性的小商品经济的繁荣,是明中叶以后才出现的。大面积经济发达地区的缺粮现象,标志着小商品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区域的形成。[16]宫泽也认为,以农村市场展开为视点来看商品流通,唐宋变革期和明末清初值得注意。前者虽然农村市场在发展,也出现了商品性生产,但整体上自给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后者在先进地区已出现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标的经营,开始逐渐形成近代的小商品经济,即商品经济从没有价值规律的阶段向基本遵循价值规律的阶段变化。[20]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日本学者的的观点。

以上诸说主要是从小农经济从自给经济的小商品经济演进过程来立论的。近年又有不少学者从传统市场或市场经济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请看下一专题的介绍。

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萌芽

(一)什么是市场经济?中国历史上市场经济何时出现?

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方针以后,不少学者一直在思考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市场经济?如果存在过,它又是何时出现的?这又是与对什么是市场经济的理解有关的。学界对这个问题有两类不同认识:一些学者一些市场经济是与近代化相联系的,在封建时代,市场经济只能萌芽于它的晚期;另一些一些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不一定与近代化或资本主义相联系,在封建时代也可以有特定的市场经济。

第一种观点以吴承明为代表,他多次阐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市场经济的萌芽及有关理论问题。他指出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即经济现代化或近代化的过程,它不仅是市场量的空前扩大,市场交易的内涵和市场机制的原理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这一切,又都是以政治、法律、经济体制和制度的相应变革为前提的。他主张把过渡到市场经济作为经济现代化的标志。我国历史上商品交换比较发达,但这还不是市场经济。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也是从十六世纪即明嘉靖、万历间开始的。大商帮、工场手工业、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的出现,是其标志。但力量不足,更重要的是没有引起希克斯所说的“政治渗透”,在产权、商法、税制上毫无变化,仍然是完整的封建专制国家。这种情况,清代基本上继续。进入二十世纪,我国巳有了现代化产业,口岸城市勃兴,?K与国际市场接轨。但以抗日战争前而论,我国尚未转变为市场经济:(1)占国民经济最大比重的农业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体制,商品率很低,新兴产业集中于纺织和食品业,尚未形成部门体系。这种二元经济的结构刚性及由此产生的低供需弹性,从根本上限制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2)现代化市场被定义为“一个价格”,如两地价格差等于运费,则属一个市场。三十年代的中国远未达到这个水平。(3)市场现代化是由人格交易向非人格交易的转变,这需要一系列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法律,以明确产权,中立化规则,规范行为和执行罚则。市场经济必须是法制经济,这一点,在当时尚不存在。我国真正有意识的向市场经济转变,还是在邓小平时代。[6]

许檀最近也谈到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弱,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她认为,清代中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涵盖广阔、运作自如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这一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5]

与这种把市场经济的萌芽或转化同现代化(或近代化)联系起来的观点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封建社会中已经存在市场经济。例如尹进认为,中国从宋代开始有了具有封建个性的市场经济,明代进而具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个性的市场经济。[1]郭庠林也提出“封建市场经济”的概念。[17]郑学檬根据罗布代尔的观点,主张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或最重要的标准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生产、配置资源,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比较发达,交换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和齿轮,货币和金融体制已经建立并与生产交换融为一体,人们的经济生活离不开市场供求关系的波动制约。而资本主义是指以资本积累、增殖、流动、垄断为最高利益的政治经济体制。他认为中国市场经济萌芽于16世纪以前,比如宋代,局部地区已可称为市场经济萌芽,理由是分工在某些行业已经较细,交换具有社会性,但从另一方面看,宋代整个社会仍然处在自然经济的大环境中;明中叶,即16世纪开始,市场经济以方兴未艾的态势出现在江南和沿江沿海各地区。他进而把中国市场史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时期是传统市场,其中又可以唐中叶为分界,区分为前后期。第二时期是市场经济,其中又可以区分为萌芽阶段(12—13,16—18世纪)、初级阶段(1840—1949)、停滞与发展阶段(1949—1978,1978—1998)。在萌芽阶段,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并存,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11]

姜守鹏也有类似的意见,在他看来,封建经济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对立统一,不能笼统地称封建经济为市场经济。但简单商品经济也会产生市场经济,所以封建社会存在着市场经济。具体说,市场经济是随着商品生产的产生而出现,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完善的。[12]

(二)关于市场体系和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

较早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网络或市场体系,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许多学者的共识;但这种市场网络或市场体系究竟何时形成,有何特点,学界俨然存在许多不同观点。在这里仅介绍两位学者的观点。

唐文基指出中国封建市场发育的四个特征,即非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市场的垄断多于竞争、市场的进入遇到种种的障碍、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关于中国何时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学术界历来有不同意见,或认为这种市场战国秦汉已经出现;或认为中国直至鸦片战争以前仍停留在地方区域市场的格局。唐氏的意见和这些观点都不同,他认为中国古代全国大市场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但它只是地方区域市场在空间的扩展和延伸,尚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割据性,他称之为“非统一的全国市场”。因为第一,流通网络虽已形成,但由于交通因素、行政因素和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这个网络并不完全?惩ǎ坏诙??谷狈ν骋坏氖谐〖壑担?挥屑鄹裥纬苫?疲坏谌??泄?郧匾岳此淙皇敌辛送骋坏幕醣遥??抑迫匀换炻也⒊37⑸??摹T谡庵智榭鱿拢?岩耘嘤?∪?耐骋皇谐 ?15]

姜守鹏认为,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统一体,从范围看,它形成了包括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在内的完整的市场网络;从市场种类来看,它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还包括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其中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按这样的标准,明清时期,至迟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市场体系已经初步确立。

因为这时不但存在了包括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的市场网络,而且存在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不过这仍然是封建社会的市场体系,与近代市场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12]

三、关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机制

在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机制的探索中,经济结构,尤其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消费与市场的关系,国家干预和财政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是备受人们关注的两个重要视角。当然,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

(一)从经济结构方面进行的探索

许多学者把小农经济看作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基础,着力探讨小农与市场的关系。方行在这方面工作作得较多,他所提出的中国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是农业与手工业、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的双重结合的观点,已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 。近年来学者对该问题继续有所论述。

李根蟠利用《管子》的材料探讨了封建地主制经济形成时期小农与市场的关系。指出以春秋战国之际地主制经济形成为分界,小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小农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独立地出现在当时的市场上,二是流通成为小农再生产的必要环节,三是农村集市出现,四是商人高利贷者插足小农再生产过程。在这基础上商品经济和各级市场获得较大发展,但小农经济的主体部分仍是自给性生产,其所包含的部分商品生产也是以自给性生产为依托的。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我国传统市场,由此形成一系列有别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殊的经济概念和经济现象,价值规律或市场机制虽对社会生产起一定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7]

刘小京从分析“自然经济”概念的由来和内涵入手,根据中国历史实际,试图对中国农户的生产模式进行概括,从而提出“自给性农业”的概念。这种“自给性农业”是由于“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小而全、自给性、农民在生产经营上的精打细算;它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典型自然经济的基础,在另一种条件下又可能向商品生产转化;与自给性农业相联系的是普遍的兼业化和普遍化了的商品经济意识。[4]

张忠民提出“小生产,大流通”是前近代中国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模式。所谓“小生产,大流通”,是指在生产领域中基本上是个体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在流通领域中由于商人资本的运动却存在以地方市场、区域市场以及全国大市场共存的格局。这是由当时社会再生产条件补偿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因为在个体家庭生产单位之上没有一个具有内部生产分工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封闭的经济共同体,这些个体家庭天然地具有从市场取得再生产条件补偿的机能和需求,这正是大流通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深层原因。但小农的地方狭隘性和封闭性决定他们难以与较大的市场直接交往,唯一能使小生产与大市场发生联系的,只有商人和商人资本的运动。因此,前近代中国社会小生产者的再生产条件的补偿,从逻辑和历史一致的过程看,就表现为一个在商人资本的作用下补偿空间渐次扩张的过程。[8]

长期以来,龙登高比较注意小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在早期的研究中,他把小农家庭经营方式看作一个发展过程,认为小农与市场的联系逐步密切,但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市场属于商品内循环类型,不能诱发个体家庭突破自给性生产,在某种程度上还制约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动机。 近年,他引入边际效用原理分析个体小农家庭经营的特征,尤其是那些与市场相关联的特征。指出价值规律在家庭经济的运行中的作用不突显,而效用原则既与其使用价值的生产消费目的、手段相一致,也与匮乏经济状态下市场手段有限有关。一般农户的商品生产,不仅是小规模的,而且是以副业形式出现的非专业化生产,很少是以利润为动机。他还比较了个体小家庭与地主大户市场角色的差异,以宋代为例,指出大多数地主地租粮自食比例少,相当部分通过市场出售,并且往往直接运往市场。他们出粜是为了逐利,而不是为了谋生。[3]

赵德馨把生产结构的变化作为引起商品货币关系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他主要研究了公元一世纪前后生产结构与市场关系的变化。他认为西汉农业生产力存在“耒耕—小农”和“?栏??笈?闭庋?礁霾愦魏拖嘤Φ牧街稚??婺#缓笳咭蛐枰??鲆陨系睦投?Γ?蠖嗍?褂门?ァP∨┚?糜胧谐×?低??潜欢?摹⒑苌俚模?局适且恢肿愿?宰阄?鞯姆獗招途?谩E?ブ粕??ノ挥胧谐〉牧?凳侵鞫?模?瞧渖??诵械哪谠谝?螅?依投???式细撸?梢晕?谐√峁罅可唐贰E?ブ粕??姆⒄贡厝淮?瓷唐坊醣夜叵档姆⒄埂C挥邢嘤Φ纳唐坊醣夜叵档姆⒄梗??ブ粕??悴荒茉诵小U馐俏骱菏逼谏唐坊醣夜叵捣⒋锏脑?蛩?凇N骱褐衅谝院螅?孀判竽烈岛鸵碧?档姆⒄梗?B砑疤?兰鄹裣陆担?8?睬飨蛐⌒突??饩褪沟眯∨锌赡苁褂盟?恰5迸┟褚彩褂门8?氖焙颍??ブ粕??挠攀坪途赫??拖陆盗恕S胫?嗍视Φ氖歉鎏寮彝ゾ?玫姆⒄梗?獾柚浦鸩饺〈??ブ疲?吁喽?吹氖巧??ノ恍⌒突?氪笮蜕唐飞??ノ患跎伲???ノ蛔越o色彩的加重。[13]

姜守?认为中国封建经济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对立统一,主要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决定的。这些特点是土地两种运行方式(买卖和封赐)的同时存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小农经济实物租赋与货币租赋并存的分配结构。[12]魏金玉也指出土地买卖在中国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发展中的十分重要的地位。鸦片战争前土地交易额不低于粮食交易额。封建生产方式及各阶级的关系也是通过土地交易进行新陈代谢的。因而其重要性是一般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不能相比的。[19]

(二)国家干预和财政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些学者重视非经济因素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如郭正忠强调由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所产生的专卖经济与与自由通商的市场经济的对立。中国的专卖体制的前提是专制政体的强大和民间私有权发展的不充分,它以适应民间商品经济的政策调整为始,以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终。在中国历史上,自由通商的政策只是局部的、短期的、表象的、偶然的;专卖政策的推行则是长期的、全局性的、本质的、绝对的。他指出:人们都用宋代商税的数量论证当时商业的发达,但宋代商税的收入鲜有高过专卖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商税收入难与专卖收入同日而语。由专卖、市易、和籴、和买以及货币田赋所调运的交换与流通热潮,曾经不止一次地创造过奇迹,可惜这种交换是权力支配下的交换;这种流通,是以官方意志为转移的流通,以这种交换和流通为基础的“市场”形态,与商品经济环境中自由贸易的市场形态,?虽相似而实不相同。[14]冷鹏飞认为我国封建商品经济形态继承奴隶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一是仍由国家垄断了大部分手工业生产,二是开始显露了国家政权对商品经济的强烈干预;贵族官僚经商和平民商贾不断向官僚转化。正因为商品经济长期以来与社会政治割不断的亲情,故在社会变革之际仍然使其沦为封建政治的附庸。[9]魏金玉也指出,传统市场是在封建政权调控下的市场。[19]

日本学者宫泽知之分析了中国经济史中的货币经济的特点,他指出,西洋经济史的货币是贵金属货币,中国经济史的货币则是以贱金属铜为原料生产的小额铸币;西洋史上的货币基本上由民间承包制造,中国的铜币则由国家铸造发行。铜钱小额面的必要性与占人口大部分的小农为对象的征收租税密切相关。小额铜钱存在所显示的不是商品经济,而是通过向个别的人民征税这具体的行为实现的国家对社会的统一。其第一功能不是流通手段,而是韦伯所说的钦定支付手段,特别是租税的支付手段。小额铜钱的必要量与商品经济没有关系,因而对流通货币总额与商品总额对应这种货币数量说无须作理论的探讨,原来在中国就没有成立。铜钱是一种计数货币、名义货币,其基本原理是个数原理。它与金属原材料的交换价值无关,也与货币的铸造费无关。货币的价值是由一个货币是一文还是百文这样的规定所决定的,制定这个规定的是铸造者的权威、社会的信用,在中国正是国家。总之,中国前近代货币史上国家财政这种公共经济领域带来的规定性十分强大,它不能与社会内部自发的商品流通的发展相对应。宫泽指出,将19世纪以前整个看作自然经济时代,虽然基本上反映了小农经济和农村市场的发展状况,但无助于理解春秋战国以来二千数百年流通史的发展、市场的结构、性质等。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流通结构,当是以城市市场为结合点,农村市场和全国性物资流通各占有相对地位的二重结构所构成的。后者是伴随着专制国家的成立,为了维持庞大的国防体制和经营巨大的官僚组织,从全国统一的国家财政所组织的物资流通及由此诱发的远距离流通中形成为全国规模的物资流通,因而可称之为“财政性物资流通”。[20]

程念祺提出中国古代存在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市场:生活市场和财政市场。所谓财政市场是指因政府的财政施为而形成的市场,它以挤占生活市场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例如,西汉政府改变了战国赋税征收实物和力役的政策,使其财政货币化。货币之征的实行使货币紧缺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导致粮食价格过低。农民必须以更多的土地产品去换取所需交纳的货币;而商人则可以用较少的货币收购更多的土地产品。这就是国家财政市场对乡村生活市场的挤占。古代中国,在广土众民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赋税制度,将人民十分有限的土地产品象涓涓细流汇成大海那样集中到国家手里,这就是作为国家财政的根本目标的“大国效益”。正是由于这种财政市场的存在,已使(1)商业对农业的侵害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2)农民生活市场上的购买率,一般是与他们在国家市场场上的售卖率成反比的;由此(3)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乡村中,其生活市场几乎一直处于少量的物物交换的窘迫状态中;结果是(4)造成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使中国的农村变得越来越封闭;而(5)城市生活市场则因国家财政市场及其严重的不等价交换,形成畸形的繁荣;如此则(6)司马迁所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不幸竟成了中国经济史中的宿命。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商品经济、交换方式、商人资本、资本主义萌芽、货币、消费等,如果离开了对财政市场的认识,恐怕皆不得其解。[18]

田昌五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自始就有两类商品生产:一类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小商品生产,另一类是国有土地上的大宗商品生产(可以由政府专营,也可以实行租赁经营,即租给私人经营)。后者是主要的支配的形态,前者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一盛一衰、一荣一枯的秘密所在。他用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经济与农民经济的相互对立来解释商品经济之向自然经济转化。他指出西汉初年弛山泽、商贾、关梁之禁,导致商品生产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但农民弃农经商者越来越多,商人兼并农人越演越烈。因为在商品经济发达时,农业和工商业之间必然出现价格反差,这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太史公用“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朴素语言表达了他对这种现象的朦胧认识。政府相继采取全面垄断、全面放开和半垄断、半放开的政策,都不能解决这一矛盾。官营工商业崩溃了,私人的工商业转入土地,结果只能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相互转化,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他还指出,我国封建社会的工商业从来就是奢华型的、腐败型的、掠夺型的;资本主义萌芽迟缓,应从这里找信息。[2]

参考文献(按作者姓的笔划多少排序)

[1] 尹进:中国历史上的市场经济问题,经济评论1994年第1期。

[2] 田昌五: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总论·四、中国封建时代的工商业问题,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8年。

[3] 龙登高:a、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年;

[4] 刘小京:自然经济与自给性农业,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5] 许檀:a、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和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再思考,光明日报·史学新论2000年3月3日;b、明清农村集市的发展及其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6] 吴承明:a、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b、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7] 李根蟠:从管子看小农经济与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8] 张忠民:“小生产,大流通” ——前近代中国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模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9] 冷鹏飞: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形态的变革,学术研究1999年第10期

[10] 林甘泉:秦汉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1] 郑学檬:16至17世纪中国的市场和市场经济萌芽问题,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第3期。

[12] 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 赵德馨: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水平与生产结构的关系——以公元前一世纪为例,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4] 郭正忠:a、从飞钱预购到纳榷请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b、商税·斗秤·宋代市场——宋代市场小议,中国经济史研究中1996年第2期。

[15] 唐文基:试论中国封建市场发育的特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6] 徐晓望:小商品经济,中国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17] 郭庠林;试论中国古代封建市场经济,财经研究1998年第7期。

[18] 程念祺: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市场问题,史林1999年第4期。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市场特征

电子商务价值理论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够为客户增加和创造价值,但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电子商务的市场特征往往会对其产品创新造成直接影响,而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这一影响,正是本文展开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的原因所在。

1 研究假设

在本文进行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中,我们首先需要完成本文研究的假设,而这一假设的提出需要得到理论基础的支持。在具体的研究假设中,笔者做出了产品创新倾向对电子商务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倾向有正向作用、考虑竞争强度增大时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对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倾向的正向作用降低三方面假设。

之所以本出了刚刚提到的三方面研究假设,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企业新产品推出频率较高时销售绩效主要源于新产品、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产品的仿照与替代品出现速度较快、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市场中电子商务市场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处理所致,在这些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现状下,提出上述几方面用于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的假设也就不足为奇。

2 研究方法

2.1样本和数据收集

在本文进行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中,为了保证这一实证研究具备着较高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我国最大的B2C开放平台天猫商城作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研究样本。在具体的研究数据收集中,笔者选择了2017年1月艾瑞咨询的《2016年中国电商生命力报告》作为数据来源,而结合这一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天猫商城在我国B2C电子商务交易中占据的压倒性优势。结合《2016年中国电商生命力报告》不难发现,天猫商城中每个企业面对的市场信息均拥有很好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说明天猫商城本身能够较好代表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特点,这就使得本文研究所选择的数据具备着较高的代表性。

为了能够更好完成用于本文研究的数据收集,我们还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更为全面的收集数据,这一用于问卷调查的问卷综合了业界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问卷中的主要变量为受访者性别、企业职务、经营年数、年销售额、员工数量、产品类目等信息,而在通过腾讯问卷的方式进行网络发放后,截止2016年3月1日,这一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30.900%。

2.2变量测量

在完成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的收集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具体的研究用变量测量,这一标量测量中我们需要结合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产品创新倾向、市场信息、电子商务企业绩效等指标的测量,而为了实现这一系列变量的较为准确测量,笔者选择了李克特量表及常用的简单算术平均法,这样就能够较好满足本文的研究需要。

3 数据分析

在完成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的样本确定、数据收集以及变量测量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展开这一研究的数据分析,结合问卷调查获得的166份有效样本,我们就可以展开具体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营年数、企业所处行业、企业员工数量等信息的分析,而通过这一分析笔者得出了中小企业位于天猫商城行业底端的结论;而在继续展开的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的分析中,我们首先需要结合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强度、市场信息、产品创新倾向、企业绩效等数据的求得,并通过具体分析确定球的数的准确可靠以及效度良好。

在完成上述两方面数据的分析后,我们就可以开展上文中提到的研究假设检验,这一检验中笔者需要结合企业绩效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商业企业产品创新倾向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等数据,这样就能够展开极为深入的分析。在这一系列分析的展开中,笔者发现企业创信产品倾向于企业绩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向发展趋势、竞争强度与产品创新倾向的交互项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呈负向发展但发展倾向并不明显、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强度与市场信息交互项的标准系数明显负向发展,由此我们就能够判明本研究在开头处做出假设正确与否。

4 结果讨论

对于电子商务的市场特征来说,电子商务企业间的竞争强度、电子商务信息变化特征都属于电子商务的市场特征范畴,而通过本文进行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我们能够清楚发现,客户的需求往往会直接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创新动力,而在市场竞争的影响下具备较高创新动力的电子商务企业也会不断调整自身的创新倾向,这就使得电子商务领域中企业间的竞争强度越高往往会使得电子商务产品创新的倾向更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来说,电子商务的市场信息也会在其中发挥较为积极的效用,而这一效用的出现也是电子商务企业往往较为积极收集竞争对手、市场中相关产品信息的原因所在。

5 结论

在本文就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研究假设、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内容,而结合这一系列研究内容我们就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到电子商务企业竞争中市场信息特征对产品创新带来的较为直接影响,希望这一影响的明确能够为相关电子商务企业的更好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郑称德,王倩,刘痄欤倪亮亮,吴宜真.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4,06:90-102

[2]袁一宁,周南.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22:73-74

[3]梁晓音.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全国商情,2016,30:6-7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商品房,线性回归,供需预测,非均衡性

 

近几年来,长沙市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长沙市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投资较为过热的问题,导致商品房价格、土地价格等的膨胀较为严重,构成了房地产危机的引发条件,而与房地产相关联的资金链条一旦断裂,极易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对整个地区经济的稳健运行产生严重的破坏。因此如何根据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准确地对房地产市场供应量发出预报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关于对房地产需求、供给、价格的研究方法很多,比如德尔菲法、趋势预测、回归分析预测、指数平滑、马尔可夫模型预测、最小方差预测等,其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且都需要大量的样本。。我们将从非均衡理论出发,对长沙市房地产的市场供求进行有效的预测。非均衡理论认为,均衡是有效而短暂的,但非均衡才是一种常态。用非均衡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在其基础上建立的非均衡的模型会更贴近房地产市场的真实情况,会使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的现实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将采用双曲线形式对商品房市场聚合后的非均衡模型建立有效供应、有效需求以及交易量三个方程组成联立方程组。通过长沙市近15年来影响商品房市场的相关因素数据求解该方程组,得到长沙市商品房市场的非均衡模型,并利用Cp准则或AIC准则,采用全局择优法对自变量进行选择,对模型进行优化。将该模型应用于长沙市商品房市场进行预测,得到了未来一段时期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一、长沙市商品房市场供应量模型的建立

为了应用的方便,我们记Ai为i年度城镇商品房住宅有效供应总量;Bi为i年度城镇商品房住宅有效需求总量;Qi为i 年度商品房交易量;为市场摩擦系数;Qi为i年度城镇商品房住宅的竣工面积;Pi为i年度城镇商品房住宅平均销售价格;Ii为i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Ji为i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Ki为i年度城市化率;Gi为i年度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就房地产商品来说,其供给量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商品房价格、GDP、开发成本和投入、政策等。在模型中,以商品房的竣工面积为商品房住宅的供给量,考虑上述变量与商品房住宅供给的相关性,发现其与商品房销售价格、开发成本和投入、GDP等因素相关性较大。

, (1)

其中c0为常数项,又称为截距,为残差。

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如房地产价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口、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等。根据现行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并根据线性相关性的强弱,在众多因素中经过分析判定,我仅选择商品房销售价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价格、城市人口为主要影响因素。。

于是得到需求方程如下:

, (2)

其中a0为常数项,为残差。

本文采用双曲线形式,即交易量

, (3)

由于模型只考虑1994-2008年数据,因此为了简化计算,令市场摩擦系数=0,由此

, (4)

这样得到长沙市房地产市场商品房非均衡模型:

(5)

根据1994-2008年长沙市房地产相关数据,分别对有效供应方程、有效需求方程进行拟合回归。

表1:长沙市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指数形式)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色彩营销模式;色彩特性;消费者行为选择

色彩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商品之间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企业之间商品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技术因素、价格因素、数量因素、质量因素无法再继续成为商品的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商品的色彩和外观设计就成了商品差异化的重要方面,也就成了企业竞争新的关注点。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色彩营销的应用并不理想,今天的市场中也许到处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色彩运用,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和实际操作体系。在未来,当我国市场中商品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市场营销对色彩营销模式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强,因此色彩营销模式在我国未来商品市场的竞争中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发挥更加的作用。

一、当前市场营销中色彩应用的重要性

在市场销售中,无论是什么商品,色彩是留给消费者的第一感觉,是该商品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住消费者眼球的关键。有效的色彩设计能充分体现商品特性,并提升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度,而不和谐的色彩搭配则很可能仅仅因为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葬送一件质量优异的商品甚至一个品牌。首先,据有关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在商品市场的销售过程中,色彩对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影响程度高达60%到80%的水平,也就意味着色彩因素几乎决定了消费者对一件商品的态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色彩因素直接决定着商品成败。然而这只是色彩营销的一个方面,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对色彩的察觉十分敏锐,能够在第一时间意识到企业品牌与其标识色彩之间存在关联,同时色彩问题还是消费者注意并关注品牌标识的首要原因,由此可见色彩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对企业而言,选择一种颜色的成本几乎为零,但一个错误的决定却可能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巨大困扰。在商品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企业必须全面整合包括品牌标识、企业网页、销售门店、商品外观等在内的品牌色彩,选择符合企业文化同时又广为消费者接受的色彩作为企业主色调,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最大化品牌影响。

二、在市场营销管理中色彩营销的功能

(一)商品定位,引导消费导向功能

不同的色彩对应着不同的含义,传递着不同的商品内涵,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影响也会不一样。如红色常常表达着激进、充满活力、挑衅、引人注目等含义;而紫色则象征着高贵、精致、怀旧、神秘、神圣等,由于这两种色彩的内涵不同,因此应用的商品类别也是完全不相同。因此,在商品上应用色彩搭配时,要充分考虑到该商品的特性、品质、用途等因素,然后选择与之对应的色彩,通过色彩语言定位商品,并向消费者传达丰富有效的商品信息,进而引导消费者购买倾向。

(二)细分市场,吸引消费者关注力

在同质商品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细分商品市场,提供差异化商品来赢得消费者青睐,而色彩的有效运用,为细化商品分类提供了广阔空间。出于消费人群在文化背景、职业习惯、年龄差异等方面的不同,其往往对同一种产品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对色彩差异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偏好。因此,商品的提供者要根据消费人群的不同,分析不同背景下不同人群的色彩习惯和色彩偏好,进而在商品上加以运用,通过色彩的不同来细分商品市场,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差异化商品,从而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

(三)美化外观,提升商品视觉冲击

色彩选择是否符合商品特色,能否在视觉上给消费者以良好的感受和视觉冲击,决定着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度以及购买决策。根据7秒定律,消费者与商品视觉接触的前7秒钟便已形成了对该商品的总体感受,这七秒钟是影响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关键。因此商品提供者一定要充分考虑商品特质及消费者偏好等问题,在商品色彩选择上坚持符合目标消费者的心理、生理特点,给消费者以视觉享受和冲击,通过良好的色彩设计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选择。

(四)引领潮流,塑造企业品牌文化

根据对世界百强品牌标识的研究结果显示,超过95%的企业在标识的色彩的选择上仅使用1到2中色彩,仅有5%的企业标识超过2中色彩。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色彩越少企业指向性就越强,也就越能彰显企业文化特色,而色彩的杂乱则容易给人造成抓不住重点的感觉,最终影响了企业的指向性,削弱了企业品牌文化的塑造。此外,根据市场消费情况统计显示,市场中每个阶段都会有销售的主流色彩,不同时期由不同的色彩引导。通过市场观察及调研,企业可以把握住市场循环规律,提前推出符合趋势的主流色彩,引导消费习惯,引领色彩消费潮流。

三、构建有效色彩营销模式的建议

(一)建立专业色彩营销研究团队,提升色彩营销战略规划管理

任何战略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人”这一社会主体身上,企业色彩营销模式的运用和发挥作用当然也是建立在人才的基础之上。因此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色彩营销模式的作用,提升企业竞争力,首先要做的还是招贤纳士,建立企业专业色彩营销研究团队,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色彩偏好、企业产品定位、企业文化建设等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提升企业色彩营销战略规划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企业要综合考虑包括标识、网站、产品、销售场所等在内的系统色彩选择,保证企业文化及色系的统一性,合理选择色彩搭配,提升商品在市场中的认可度。

(二)借鉴国外色彩营销先进理论,强化本土色彩营销理论研究

上文已经提到,关于色彩营销理论的研究,国外研究要远远领先于国内水平,在实际运用中,理论的指导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可以为色彩营销模式的有效应用和扩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当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更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成果,但我国在文化背景上和消费者行为偏好上与国外情况又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再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本土特色,考虑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形成具有本土特征的色彩销售理论,以更好的指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效的运用色彩营销模式。

(三)明确色彩营销商品市场定位,合理规划使用色彩营销策略

色彩营销模式充分发挥有效性的前提是针对特定的企业及产品选取合适的色彩规划,而做出合适色彩规划的前提是明确商品的市场定位及商品特质。我们知道,不同的色彩对应着不同的内涵,不同的产品拥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偏好。在市场营销中,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紧密相关关系,商品的供应者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问题,明确产品所对准的人群,然后进行有效的色彩组合,结合实际合理规划色彩营销策略,提升色彩营销模式实效。

(四)全面考虑商品市场影响因素,建立综合色彩营销管理系统

色彩营销的系统管理就是建立相应的色彩、产品、消费人群一一对应的数据信息结构,当企业进行产品供应的时候便能够根据色彩数据结构轻松锁定合适的色彩,提升企业色彩营销模式的运用能力。当然,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消费潮流,社会变迁等等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不同色彩需求,这也需要我们的企业要及时把握社会变化方向。建立起综合色彩营销管理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充分分析市场变动及潮流走向,确定色彩使用,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效益。

四、结语

在商品市场逐步趋同的今天,色彩营销这种低成本的营销方式,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还给企业带来了高效益,在今后的竞争中将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我国色彩营销研究和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企业对色彩营销认识的不断提升,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这一营销模式将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我国商品市场竞争注入新元素,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文娟.构建色彩营销战略新思路[J].企业经济,2010(04).

[2]徐龙.市场营销管理中色彩营销模式的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2).

商品市场论文范文第15篇

平行进口(Parallel Imports)是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的一个古老的话题,虽经一百多年的理论争论和各国法律实践[1],仍未形成一致的对策,甚至同一国法院对之的态度也前后充满了矛盾和变化。

历史上,平行进口案件是比较少的,只是偶尔发生。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国际货物贸易和技术货易的迅猛增长,因平行进口而引起的争议和诉讼大量出现,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都纷纷采取对策应对平行进口商品。但我国或因处于低价位市场,或因进口配额与高关税存在且市场经济并不发达,平行进口问题并不明显,因平行进口而生的诉讼也较少见[2].然亚洲金融危机后,周边各国货币纷纷贬值币而人民币币值则基本稳定,故各国产品纷纷进入中国,由此也引起了平行进口问题,“水货力士”[3]便是一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尤其是在不久成为WTO缔约方后,中国将大幅度减让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国际货物与技术贸易必然会大幅度增长,因之而引起的平行进口纠纷也必将增多,因而本文欲分析一下与商标权有关的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平行进口(下文也简称为平行进口)问题。

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在于界定本文的讨论对象,分析形形色色的与商标权有关的国家货物贸易中的平行进口的恰当含义,以作为后文讨论的法律规制的对象;进而归纳出平行进口的特征,以明确平行进口与正常贸易、非法贸易的区分;最后,在平行进口的含义与特征的基础上,以出口国与进口国商标权人的关系基础为参照,列举平行进口可能表现的各种形式,以形象化本文的讨论对象。接着,本文将主要讨论平行进口的法律规制,由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共同构成。第二部分是从实然的层面上,包括国家层面的立法、司法和国际层面的公约、协定,探讨平行进口的法律境遇。在本部分中,本文没有将各种态度进行分类讨论,而是列举各主要国家与主要条约的态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其个性及背后的原因,同时也是因为特定国家对待平行进口的态度是难以准确的归为一类,同一类态度的国家之间的做法也不尽相同。第三部分是从应然的层面上讨论平行进口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和法律规制方法。本部分从平行进口涉及到的价值关系入手,结合规制平行进口的考虑基点,提出对待与商标权有关的平行进口问题的法律规制态度与方法。最后为本文的结论。

一、与商标权有关的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平行进口的界定

(一)平行进口的含义与特征

平行进口(Parallel Imports)与“灰色市场”(Gray Market)是常常作为同一含义使用的,即平行进口亦称作灰色市场,灰色市场也称作平行进口。但不论从字面意义上,还是从是具体使用上,它们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认为灰色产品(Gray Goods)或灰色市场这一术语多用在美国,而欧共体内则多用平行进口这一术语[4].有的学者指出,最初未经授权进口真货被称为“灰色市场”或“灰色产品”,这种称谓将进口和销售灰色产品在法律上定性于被授权的销售和“黑市”之间,但从事灰色市场生意和赞同此类做法的学者反对这种定性,尤其反对“灰色市场商人”的提法,他们更愿意用“平行进口”、“平行进口产品”和“平行进口人”等提法[5].但是,平行进口所源自的理念是未经著作权人或商标权人许可的进口和销售与经授权的销售渠道“平行”发生[6],而灰色市场则被广泛地用来涵盖货物被合法地获得却被未经授权者售出的情形[7].因而灰色市场可以分为国内灰色市场和国际灰色市场,国际灰色市场又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其一为平行进口,即灰色进口人与经授权的进口人竞争;其二为进口本国生产者的境外分支机构的产品,即灰色进口商与国内生产者竞争[8].可见,平行进口一词主要在于表明当经授权的货物和未经授权的货物都被进口时存在着两个独立的进口路径。但其描述并不总是准确的。因为有时经授权的货物并不是进口的,而是国内生产的;甚至偶尔未经授权的货物也不是进口来的,如出口商依优惠的出口价格取得货物却转而在国内销售[9].尽管如此,法院和学者为试图缓解未经授权货物进口人在用语上的担忧,一般使用平行进口来描述[10].本文中也将使用平行进口一词,而不用灰色市场,但在含义上并不作严格、明确的区分。

尽管平行进口与灰色市场在含义上不作区分而视为一体,但学者及法院对平行进口含义的理解和界定并不一样,由此也一定程度导致了对平行进口情形判定及法律规制的分歧。最为宽泛的灰色市场概念是前面所述的包括国内灰色市场和国际灰色市场的大灰色市场,其共同特点是货物都是合法取得而经非授权商销售,并且这种非经授权的销售都是知识产权人所不希望看到的。但是,控制这两类灰色市场的方法,包括法律是明显不同的:国内灰色市场主要涉及垄断法与合同法,而国际灰色市场则涉及知识产权法、关税法、贸易法、竞争法等。再例如,国际灰色市场可以直接“规制”销售灰色货物商,而国内灰色市场则必须追及该货物的源头[11].因而,这种界定太过于宽泛而难谈相对统一的法律规制,一般不为大家所取,大家所讨论的主要是国际灰色市场问题,即讨论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交叉之处的平行进口。但在界定此平行进口时,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如该产品在进口国存在有效的商标权人和该产品的进口未取得商标权的许可,但仍然存在分歧,主要表现在:

1. 平行进口是否以存在着平行的两个进口(即“双重进口”)为必要。有人认为平行进口是“在外国商标权人授权国内商标被许可人(以下简称商)使用其商标制造或经销其特定商品的情况下,其他未经授权使用其商标的国内经销商(以下简称非商)通过外国商标权人或第三人合法地进口外国商标权人或其授权厂商制造或销售的同牌名商品并在国内销售,从而形成商与非商在国内市场因商标正面竞争的现象”[12].这种定义的实质是认为平行进口存在双重进口,即被授权商的先行进口和非商的平行进口,也就是说被侵权人只能是有关的商标权被许可人。其实,这种意义上的平行进口只是一种典型的进口,并不能涵盖平行进口的全部外延。实际上,被授权的商所销售的产品并不总是进口的,可能是在本地生产的;而且,商标权的许可人也可能成为被侵权人[13],这种情况发生在国外的被许可人生产的产品被进口到许可人所在国时。如果非要理解为存在平行进口的话,我们不妨认为进口国的商标权人当然的拥有进口权,故他人的进口为与之平行的进口,但该理解并无现实意义。因而这种从字面上很狭窄地理解平行进口的做法并不多见,一般认为平行进口不以双重进口为必要,而是将它与灰色市场作同一含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