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卫生 人才培养 探索 建议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必然要求。河南省是发展中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解决好全省人民特别是基层广大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尤为关键。本文针对河南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实事求是地提出改进意见,为稳定当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改善卫生技术人才的分布结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积极探索新模式。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地区共有卫生人员4390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3828人,执业(助理)医师106624人,注册护士76415人。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人,拥有注册护士0.86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326所,卫生人员1055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382人,执业(助理)医师27094人。乡镇卫生院共2069所,卫生人员969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164人,执业(助理)医师27933人。

近年来,针对基层卫生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我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三个关键环节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立体式、全方位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实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城市医师支持农村工程、县医院骨干医师培养“515”行动计划、县妇幼保健院骨干医师培养“512”行动计划、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培养“522”行动计划、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措施,共为全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培养研究生1220人、本科生18012人、专科生18182人,5万余名无学历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培训获得了中专学历,培训县级专业技术骨干3600人,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16万余人次。同时, 为引导和鼓励医务人员扎根基层,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在编制管理、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政策环境。通过努力,为基层引进和培养了大批实用卫生人才,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据统计,全省乡镇卫生院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27.87%提高到2012年的35.79%,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60%提高到70%,提高了10个百分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逐步提升,学历结构有所改善。

二、存在问题

虽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学历结构得到改善,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基层特别是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2012年底,我省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人,拥有注册护士0.86人,均低于全国农村地区和中部农村地区。我省农村地区床、护比为1:0.34,床、医比为1:0.45,基本达到国家平均水平,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

2.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偏少,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级职称比例偏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偏低。

3.乡镇卫生院骨干人才流失。近年来执业环境恶化、执业风险加大,个别乡镇卫生院为规避医疗风险,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不注重临床骨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随着能力倍增计划的实施,县级医院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增加,也加剧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功能的弱化和骨干人才的流失。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缺乏。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有关规定,“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我省2014年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262万人,照此计算,到2020年农村地区约需全科医生24000名。我省农村地区目前具有全科医生资格人员8695人,缺口约为15300人。

5.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省卫生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在2013年的本科生招生中,医学类占36.7%,而全省的相应需求为75.1%,供需反差明显。根据中国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报告,2011年我省在“全国医药卫生类招生万人口拥有医学生数”排名中倒数第二位。由于我省本科医学院校少、招生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使全省卫生技术人员80%为专科以下学历,本科学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急需的本科以上临床、影像、超声、麻醉、儿科等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无法满足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三、对策建议

1.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继续做好“51111工程”后续工作,持续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结合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并采取订单定向培养、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等方式,培养和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加强在职人员进修培训,加大县(市)医院骨干医师、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县(市)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中医药实用人才和技术骨干医师培养力度。

2.制订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落实专项经费,保障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在职称晋升方面按实际人数核定总额,调高中、高级职称比例,降低标准,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表彰制度,鼓励农村卫生人员安心留在农村工作,积极为广大基层群众健康服务。

3.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7号),强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人才培养责任,建立城市医师下基层新机制,严格执行“城市三级医院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前,分别要到县医院连续服务满半年;县级医院青年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前,要到乡镇卫生院累计服务满一年”的规定。

4.合理调整医学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医学生培养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需要对农村地区急需专业进行招生。招生时设置专项计划,专门用于招收农村地区急需专业的学生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学生。

5.强化医疗风险防控。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风险的抗击力差,发现、自纠、自救和管控能力薄弱,在当前社会矛盾突出、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风险防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对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行为,仪器设备状况、急诊急救设施等进行监督检查,将医疗安全隐患和执业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风险基金,分散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风险,为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2013年河南省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统计公报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导向 全科医疗卫生人才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61-01

1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满足基层群众的医疗要求,首先是县及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内的医疗人员因医学素养、医疗设备、待遇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一些疾病无法及时处理,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应急措施,因此现有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层群众对医疗设施的需求。因此,根据我国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现状必须要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才能高效促进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同时这一项目也是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政策。

2 医科学校方面

2.1 以基层卫生岗位需求做导向,适当调整学科及专业结构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了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层基本医疗卫生体制。

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地方医学院校应适当的调整学科及专业结构,开辟适合新医改政策的医疗卫生人才突破口,新医改中对全科医疗卫生人才有了巨大的需求,各方医学院在学科设置上,应将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应急救治、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和采供血,等专业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个学习重点,有针对性进行学习及教育,在专业上,更应该加开农村医学这一课程,为新一轮的医改顺利进行提供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撑。

2.2 以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为重点,积极有效的开展定向一学生免费培训

2.2.1申请培养资格 根据自身条件,向教育部门、卫生部门提出申请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报告,同时可根据《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卫农卫发[2010]3号)的文件精神与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签订免费培训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免费培训等协议,得到政府机构支持,保障资金到位,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2.2.2 招生与就业 根据定向单位要求,明确招生条件、优先录取条件等,并单列志愿,进行单独划线录取。在学生报到入学后,学生须签订承诺书,承诺在毕业后能到相关的医疗机构工作至少6年,在签订承诺书后,在签订定向单位的就业协议书。

2.2.3 实现就业 成绩合格后,根据就业协议乡基层定向单位输送全科医疗卫生人才,为新一轮的医改顺利进行提供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撑。

3 政府和医院方面

3.1 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水平为目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的培养与培训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主要职责是向如农村等无法到大城市或大医院就医的基层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必须要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水平为目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的培养与培训。

3.1.1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培训 卫生部门应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欠缺的方面进行专业的补充培训,因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数量限制,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应注重医学全科的学习,而不能专修一科,因此,卫生部门应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应进行专业的培训。

3.1.2 加强全科医疗队伍培训 为了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医学全科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农村中的基层医疗机构,有一些历史原因,造成现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参差不起,因此,如何加强全科医疗学习,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变成基层卫生人才,才是真正的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2 多方协同共同构建卫生人才扎根基层的保障机制 由于在基层工作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等历史遗留问题,造成愿意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大大减少,在这一方面政府和医院方面应共同构建基层卫生人才扎根基层的保障机制,如确定正式的编制,提供优惠待遇等。

3.2.1 确定正式的编制 对于愿意深入和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应及时确定编制问题,以免打击层卫生人才的积极性,同时,认真对待此问题,也能反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度,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心态稳定。

3.2.2 提供优惠待遇 待遇可以提供给基层医疗人才一种心理暗示,在基层工作,工作量和城市一些医疗机构工作量相比会更加繁重,却没有相同的待遇或更低的待遇,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应适当给予优惠待遇,如住房和工作的待遇,在评定职称时给予适当的特殊待遇等。

3.2.3 完善全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 卫生部门应尽快完善全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资格认定制度,以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增强扎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自信心。

4 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启示意义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满足基层群众的医疗要求,尤其是县及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根据我国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现状必须要为基层培养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才能高效促进新医改要求的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同时这一项目也是新一轮医疗改革的明确政策,所以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达到病有所医的医疗体制改革要求,就必须加强培养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留住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为新一轮的医改顺利进行提供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雨新.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训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改革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2010,(4).

[2] 崔明辰,宋国华.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势,大力为农村基层培养输送医疗卫生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2011,(3).

[3] 张帆,燕进.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财政政策探析[J].财税纵横,2009,(8).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研讨会于6月23日至6月25日在山东省青岛市隆重召开。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朱庆生、常务副会长朱宝铎、副会长李长明、副会长王天瑞、秘书长殷菁、青岛市卫生局局长曹勇、农村卫生协会基层医学教育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高瞻等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卫生部农卫司张朝阳副司长莅临大会。朱庆生会长致开幕辞。会议由大会主题报告会与分论坛组成,分论坛分别为“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分论坛”和“农村卫生管理和人才培养分论坛”。

朱庆生会长在大会开幕辞中总结了成绩也展望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方向,他表示:随着政府对农村卫生经费投入倾斜政策的落实,全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医疗设备的配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地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在人才建设方面,政府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在谈到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时,朱会长在发言中说:“农村医疗卫生面临着人员队伍的薄弱和老化,基层医务人员断档缺乏有效的补充;医学专业人才匮乏,知识结构老化;县以下医务人员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较少,外部和内部学术交流的机制和平台还未很好的建立,现有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水平偏低,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亟待提高;对农民身份的乡、村医生还缺乏有效的培训和管理,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农村卫生的发展,制约着医改的顺利进行。”

张朝阳副司长在会上回顾了医改的目标和政策措施,总结了医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挑战。他说:“在医改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有三个方面的挑战要特别的关注: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保持医改目前取得的成效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完善补偿政策是关键;第二是农村服务能力提高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队伍建设,‘如何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怎样给予基层医护人员生活上的关注’是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瓶颈问题,必须‘培养、使用、提高、稳定’并重;第三个是服务效率的问题,‘如何调动700多万名医护人员投身医改的积极性’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如何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是各级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最后,他希望各地要树立信心,攻坚克难,尊重规律,开拓创新,落实医改的各项任务。

朱宝铎常务副会长就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接受采访时说:“农村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特别是远程医疗可以使患者在本地以最快、最省钱的方式接受到来自大医院专家的服务,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个很好的促进。‘医疗资源不平衡’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农村医疗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农村患者足不出村/乡就可以接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个瓶颈问题的关键。应该把农村医疗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根本性的并具有长期效益的手段来抓,切实的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进行医改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县、乡、村一体化的区域医疗是倡导的信息化模式。以县医院为中心,实现三级医疗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之路。协会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挑选一些具有学习借鉴意义且有代表性的试点单位,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使农村医疗信息化的工作能够更好、更快的推进。”

在下午举行的两个分论坛上,来自四川省新津县、江苏省常熟市、江西省吉安县、湖南省耒阳市、重庆市黔江区、河南省鹤壁市、浙江省宁波市和安徽省颍上县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地区在卫生改革与发展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体会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加快卫技人才引进。

1.明确主要引进对象。除市委办、市府办《关于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海委办〔2011〕75号)文件已明确引进的医学人才外,大力引进下列五类对象:第一类: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在三级乙等以上医院工作的高层次卫技人才(年龄50周岁以下);第二类: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科学士学位高层次卫技人才(年龄45周岁以下);第三类:具有硕士学位的高学历卫技人才(年龄35周岁以下);第四类:高考录取的全日制医学院校卫技专业本科毕业生。第五类:定向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大专层次农村社区医生。2.改进人才引进机制。一是注重分类引进。对第一、二类高层次卫技人才可以直接引进录用;对第三类高层次卫技人才,用人单位经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审核同意后可进行自主招聘;对第四类卫技人才,结合当年实际,合理确定短缺专业,采取考核方式招聘。二是鼓励籍卫技人员回家乡创业,对年龄在40周岁以下,在市外三级乙等以上医院工作的具有本科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籍卫技人员,鼓励回工作。3.完善柔性引才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层次卫技人才来注册执业。大力实施接轨沪杭工程,加大与上海长海医院、省人民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的合作办医力度,以协作办医、技术顾问、定期指导、项目共建、技术支援等形式,吸引高层次卫技人才来服务,带动全市医疗卫生服务和卫技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加强卫技人才培养。

1.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依托接轨沪杭、合作办医等高层次人才资源平台,加强与医学院校和三级甲等医院的紧密型协作,建立人才协作培养基地,推进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依托市级医院和卫生学校等平台,建立基层卫技人员培养基地,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全市卫技人员业务素质。2.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学术交流、项目扶持、学历提升、岗位培训、业务进修等形式,加大高层次卫技人员培养力度。力争到2015年,重点培养30名各级各类学科带头人(其中市卫生系统以上学科带头人5名)。鼓励卫技人员积极参与职称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试,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卫技人员每年以15%比例增长,力争到2015年,全市卫技人员中高、中、初级职称比例达到相应岗位设置要求。对获得部级、省级、市级名优(名中医)医务人员、各级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的,按海委办〔2011〕75号文件的规定给予奖励。组织高层次卫技人才素质提升培训。一是医院管理干部培训:每年选派3名以上市级医院管理干部到国(境)外短期进修;二是科主任、护士长(学科带头人)管理能力培训:每年选派10名市级医院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到沪杭三甲医院挂职锻炼,时间0.5~1年,发挥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三是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培训:每1~2年选派一批中级职称以上业务骨干到上级三甲医院进修,其中省级医院30名、省外医院20名;四是在职研究生培训班:力争与第二军医大学合作举办在职研究生培训班,鼓励市级医院卫技人员参加,提升学历层次。3.建立健全轮训培养机制。贯彻执行《省基层卫技人员培养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大力开展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技人员培养培训工作。积极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对新录用的毕业生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上岗轮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录用的临床和全科医学毕业生,必须先在市级医院轮训两年,护理、药剂、检验、放射等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在市级医院本专业进修三个月,经考核合格后,回录用单位工作。对近五年内未到上级医院进修过的临床和全科医生,必须赴上级医院进修一年。4.鼓励开展医学科技创新。通过落实科研经费,完善奖励制度,鼓励卫技人才积极开展医学科技创新,提升整体素质。对取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的,按海委办〔2011〕75号文件精神予以配套奖励。到2015年,力争获得4项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

稳定基层人才队伍。

1.充实基层卫技队伍力量。定向培养社区医生毕业后按其居住地就近原则分配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已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编外人员,每年在事业单位增人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录用为事业编制职工,逐步降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编外人员比例,稳定基层卫技队伍。2.提高基层卫技人员待遇。录用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实行见习期内提前享受定级岗位、薪级工资,并上浮一档薪级工资。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各单位在制定分配政策时给予适当倾斜。3.促进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市级医院临床医生在晋升高级职称资格之前,必须到对口支援基层单位累计服务3个月以上,少于三个月的将推迟晋升,市财政对市级医院派往支援单位按派驻医师人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进一步提升基层卫技队伍整体素质。4.建立卫技人员退出机制。新录用的卫技人员,见习期满考核不合格者或三年内未通过相应执业(职称)资格考试的,解除聘用合同。需参加全省统一的毕业后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卫技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未取得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解除聘用合同。

优化创业环境。

1.建立卫生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市财政按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在职在编职工每人每年1000元标准安排当年度的卫生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上述第三类、第五类对象引进和培养费用及高层次卫技人才素质提升培训支出,具体资金使用和考核实施办法由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联合商定。对于引进的第一类、第二类对象生活安置补助,由市人才专项资金支出。2.简化落户和人事关系迁移手续。对引进的第一类、第二类高层次卫技人才由用人单位协助办理户口和人事关系迁移手续,本人不愿意迁移户口的,可按规定办理居住证,享受市政府规定的有关本市户籍居民同等待遇。3.提供子女就学、配偶工作等优质服务。引进的第一类、第二类高层次卫技人才子女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就读时,由市教育局按相对就近原则统筹安排城区学校入学。配偶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助做好人事调动工作。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岗位 临床技能 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2-02

党的十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卫生人员绝大部分为乡、镇、村级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他们为广大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在新的医疗形势背景下,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合格的卫生人才是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1]。我校自2012年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临床技能教学[2]。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构建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我校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科教司对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研究的机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研,对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现状、临床技能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程度、职业需求有了新的认识,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问题得到了新的启示。

一、对象与方法

此次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工作涉及到黑龙江、山东、河南、福建、四川、甘肃等9个省份,覆盖27个地级市,990所基层医疗机构。其中黑龙江省的调研任务委托给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完成,我校拟定调研方案,计划对我省哈尔滨、双鸭山、七台河3个地市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发放问卷4500份。问卷依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常用临床技能项目为基础,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根据在工作中这些项目应用的机会,在“常用或不常用”的位置上做标识,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对临床技能的需求。为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前由专人负责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保证不同地市调研的统一性,最后收集调查问卷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0份,有效问卷4010份,有效率89.1%。经EXCEL排序后得出常用技能选中率前十项为:n7>n4>n5>n16>n18>n17>n15>n19>n10>n2,即分别为换药、拆线(86%),清创术(82.6%),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78%),吸痰术(76.3%),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检查(74.4%),导尿术(72%),吸氧术(71.2),瞳孔、扁桃体检查(69.8%),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使用(68.3%),穿脱手术衣、手术刷手、戴手套(67%)。后五项技能项目是: n22

以课程归类来看,外科常用技能5项,诊断常用技能2项,护理常用技能3项。技能开展较少的项目内科技能2项,诊断技能3项。

三、对策研究

1.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我们在调研期间发现,从县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每一处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人员都呈现出学历层次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低。当然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在我省出现,目前是全国基层医院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3]。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人员是保证我国公共卫生和全民基本医疗的主力军,其人才队伍素质和临床技能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入、持久和健康的发展[4]。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迫在眉睫,以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人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为主,疑难重症、急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可是这一制度的实施,一定要以基层卫生人员具备过硬的临床疾病诊断能力为前提,可以在第一时间甄别“大病”并转诊,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留住”病人。大部分基层医院存在“轻软件重硬件”的通病,基层卫生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进修、培训机会偏少,也是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5]。

2.对策与研究

目前改变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现状的方法就是加快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将专科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确立为基层卫生岗位的“主力军”。注重政府导向作用、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迅速为基层医院进行人才“补给”,让高等卫生专业人员“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对基层医院已有的医疗卫生人员,鼓励其考取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但该考试分临床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其中前者采取多站式考试法,不分专业,强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掌握,同时它也是执业医师考试的“门槛”,所以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可通过远程视频、临床进修或专题讲座等培训形式,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3.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构建

作为医学高等院校,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培养合格的人员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学校可以加深“校企合作”,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基层岗位需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整合课程,依据调研结果,调整学时比例和分配,以“常用多学,少用少学”的原则,突出课程重点,为基层医院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学校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当地医疗卫生特点的区域教材,制定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利用“互联网+”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如录制微课程,让临床技能学习适时进行,依据学生自己需要独立完成课程学习,突破传统课程在教室进行,让每一个实训课程既可用于预习、也可用于复习,亦可成为基层医院在职人员提升临床技能操作的自学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剑,周京国.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2):941-942.

[2]向志钢,钟飞,林丽,等.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6):92-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67-268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赣南农村 技能型 实用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ZD065。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状况可概括为“下不去、留不住、提不高”,且多数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取消了卫生保健专业,增设农村医学专业,旨在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

笔者学校从2010年起,开设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专业。本文以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现状为切入点,探索了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

赣南即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人口842万,其中80%为农民。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4个,其中医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院3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卫生机构床位1.42万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0.46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4万人,注册护士0.59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只有0.53万人;具有本科学历者占1.5%,大专学历者占17.5%,中专学历者占57.7%,无学历者占28.9%,有的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为0;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者占1.23%,中级职称者占12.95%,初级职称者占60.14%,无职称者占25.68%。

目前赣南注册的乡村医生有8538人,但村卫生室只有执业(助理)医师105名,仅占乡村医生总数的1.86%,远低于全国14.2%的比例。其中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1359人,占15.9%,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3.1%,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卫生人才总数21.6%。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只有1.21人。且这些乡村医生多是从“赤脚医生”转化来的,“半医半农”的尴尬身份让乡村医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显然,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较差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使农村社区提供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为赣南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根据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1)科学制定定向培养中等农村医学人才的规划和目标。为解决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资源不足的问题,笔者学校将赣南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资源的调研分析及对策递交赣州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经江西省教育厅和卫生厅批准,从2010年起笔者学校――赣州卫生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120名学生,定向培养为赣南中等农村医学人才。根据赣南的实际,2011年起,学校每年定向培养200名中等农村医学生,为赣南农村基层定向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笔者学校还根据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中等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2)在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招生制度,确保中等农村医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赣南农村基层。农村医学专业是真正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于农村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依据本课题组对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调研结果,笔者学校对农村医学专业的生源条件进行了调整:①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不受年龄限制;②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医学的高考生优先录取;③确定一定的中考分数线并严格按分数线录取,以确保基本文化素养。该专业学生入学时凭录取通知书和签订的立志于农村医学就业协议书办理注册报到手续。

(3)按灵活性、适应性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笔者学校在设置农村医学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时,按照培养农村基层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各课程教学内容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如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而专业课程则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不仅按农村医学专业大纲设置,同时,在够用实用的原则上及在赣南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新增如农村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农村临床适宜技术(包含内、外妇产、儿、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和赣南常见病的防治等;并且针对农村医学专业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助理医师为主,根据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为内、外、妇、儿及相关基础,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内、外、妇、儿等课程的课时量。

(4)注重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提升农村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笔者学校不仅增加了人文课程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课等课程,而且注重开发农村医学专业第二课堂教育(如义工活动、急救培训等),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农村医学生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精神。

2.以能力为本位,创新实用性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及深入社区、医院或乡村“边看边讲”的多元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还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3.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型实用技术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注重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历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在毕业前98%的学生进入医学本科或大专的学习。同时根据赣南农村实际,鼓励并支持部分农村医学生进行中医师承学习,创“双证”(助理医师和中医师)中等农村医学特色教育。

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等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具备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在合理布局并有利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原则下,可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办学层次,为农村培养高等医学专科人才,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故笔者学校以农村卫生实用知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制定的四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通过探索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培养模式,为学校升格后培养三年制全科医生(农村医学)奠定基础。

4.以“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指导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适合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岗位需要的人才

(1)教材建设探索。成立由临床医学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的农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校本教材,制作精品课程。如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可开发赣南中草药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又如根据赣南常见病例开发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校本教材,为赣南农村培养卫生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一是通过培训,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二是聘任临床专家讲授专业课,或与科研院校、三甲医院联合培养师资。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一是完善学校实验、实训建设;二是建设各层次农村医学专业临床见习和实践基地。通过“以临床环境为依托”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不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掌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我们探索了为赣南农村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的模式,并提出了适合培养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通过定位“技能型、适宜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教材、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从业,具备常见病的处理能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为赣南农村卫生保健、防疫、康复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林.乡镇卫生院如何引人才[N].江西日报,2009-09-28.

[2]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廖鸿鹏,杨伟辉等.乡村医生,归属何在?[N].赣南日报,2010-08-01.

[4]郝如敏,邓书林,孙胜林等.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现状和中等卫生职教发展对策研究――对昌平区农村卫生人员状况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4).

[5]彭力,马爱民,刘洪波等.以职业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医药卫生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长春医学,2008(6).

[6]邢志华,都丽萍.探讨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J].基层医学论坛,2004(8).

[7]吉飞,曹叔亮.“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30).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7篇

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科临床医学人才,应创新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

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

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基层医院;实用性人才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a)-0131-03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alent-training mode majored in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TANG Tao-fu GUI Chong-yang YANG Xiao-bin WEI Dong-yun

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unan Province,Yongzhou 425100,China

[Abstract] By establishing the talent-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and its affiliated hospital & primary hospital in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major,it achieved win-wi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 by college and primary hospital,docking between major and voca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graduate and employer.The talent-training mode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ician for the purpose of getting a job in primary hospital.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medical students in primary hospital and had a certain demonstration effect i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icians from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underdeveloped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which is worthy of extension.

[Key words]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Talent-training mode;Primary hospital;Practical talent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1-2]。永州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高职院校,积极创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行业背景与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湖南省中长期卫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显示:至2010年底,全省有卫生人才总数37.1万人,卫生技术人员26.26万人,其中,高级、中级、初级的结构比例为7%、31%、62%。全省卫生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为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和布局尚不合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卫生人员总量达到4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万人,基层卫生人员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6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万人,基层卫生人员达到24万人。

卫生事业是关乎百姓健康的民生大业,卫生人才已成为卫生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学检验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业办学层次一直以中专、大专学历教育为主。虽然后来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本科层次的医学检验专业,但毕业生数量少,主要在省、市三级医院就业。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752家医院、2309家乡镇卫生院、5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从事医学检验技术的在岗人员约4500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约占25%(含在职学历教育),大、中专学历层者约占65%,还有10%未经过正规学历教育。在本省基层医院(含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数量和学历层次都不能满足基层医院的实际需要[3]。因此,高职院校承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专门人才的重任,也势在必行。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省、市、县、乡镇等各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召开专业分析论证会,对本专业面向及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把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组织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进行讨论,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本专业必备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能熟练掌握常用各项医学检验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控制中心、血站、生物技术行业等从事检验技术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毕业生怎样才能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为此,在第一、二学年每学期安排1周时间到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进行临床见习;在毕业实习中安排1个月到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顶岗实习,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基层医院检验技术人才的工作任务,提前适应基层医院的工作环境,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本校附属医院是学院直属的三级综合性医院,由于“前院(医院)后校(学校)的独特位置优势,附属医院检验中心是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与附属医院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融合在一起,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医技人员和学院专任教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学、实践带教任务;真正体现了“医教结合”的优越性。

因此,本院作为地方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立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自2007年以来,创建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的人才培养模式[4],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收到了突出成效,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模式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本院通过专业人才市场调研、专家论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创建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学院与附属医院的深度融合,体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校内检验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即“两个中心”共同作为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院专任教师轮流安排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践,附属医院医技人员也承担理论与实践课教学工作,双方互相交流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学生可以边学边做[5]。②学院与基层医院合作,体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办学模式[6]。基层医院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提供场所。第一、二学年每个学期都安排1周时间到基层医院临床见习,让学生了解检验科的基本情况和工作任务。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安排在基层医院(其中在乡镇卫生院1个月)。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基层医院就业。③该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地方性高职院校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办学宗旨。作为地方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利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检验中心的优越条件,为周边基层医院提供了良好的共享资源,包括技术支持和在岗人员培训,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的水平。

2.3 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和实施

2.3.1 学院成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院主管副院长、教务处、系部(专业)负责人以及医院主管科教工作的副院长、教学办公室(科教科)和检验科负责人等共同组成,负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兼职教师等是实施人员,按照要求具体执行。

2.3.2 校院共建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学院投入450万元用于校内医学检验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的条件建设。通过加强硬件建设与制度建设,强化“两个中心”的实践教学功能。现有实验实训室20余间,仪器设备先进齐全,总值达1100万元,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验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6]。

2.3.3 医教结合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学院通过每年轮流安排专任教师到附属医院检验中心从事临床实践锻炼,为附属医院教师举办教学技能培训班,选派教师参加短期进修培训、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医教结合、专兼互动,逐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7]。现有专兼职教师30名,其中正高2名、副高12名,有硕士学位者8名,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院级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12名,双师素质教师26名,比例达87%。专业负责人是省级专业带头人,也是全国医学检验技术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医学检验分会常委。

2.3.4 院校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保持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加强了与各实习医院的联系与合作,完善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学院已与50家医院(含乡镇卫生院8家)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实行院校共同管理学生。学院每年举行校院联席会议1~2次,研究教学工作;每年给乡镇卫生院拨付一定的基地建设经费或赠送仪器设备;每年安排县、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到学院和附属医院免费进修或培训学习,以改善实习基地条件和教学水平。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成效

3.1 毕业生质量高,就业形势好,生源充足

通过建立与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适应能力较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质量高。近3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年度就业率均在95%以上,同时该专业招生学生人数稳步上升,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余人。

3.2 毕业生在基层医院工作适用性强,受到基层医院的青睐

由于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实用性人才,近几年来毕业生自愿到基层医院的就业人数明显增多,年平均为80%以上,受到了基层医院的好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可给毕业生安排住房,工作和生活待遇不断提高,有机会解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等,毕业生能安心工作。

3.3 学院为基层医院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社会服务功能提升

近五年来,学院和附属医院为全市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培训检验技术人员共300多人次,选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下乡镇医院进行技术指导40余人次,对口支援了8家乡镇卫生院,有效地提高了乡镇卫生院检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了检验科业务范围。此外,学院利用附属医院的雄厚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建立了基层医疗网络,使农民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4 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院与基层医院“共建、共管、共育、共享”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了专业与行业对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是培养面向基层医院实用性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8],为基层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李泳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高专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9-931.

[2] 胡生梅,张家忠,李智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践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5):625-626.

[3] 刘传佳,高嫣然,张政强,等.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医学检验调查现状分析与思考[J].青岛医药卫生,2012,44(1):45-47.

[4] 唐陶富,桂重阳,杨晓斌.高职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2,5(36):153-155.

[5] 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1021-1024.

[6] 张晓廷.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133-134.

[7] 郝坡,肖志勇,孟凡萍,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3):13-14.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实用人才;服务地方;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向

县域职业教育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助推器,山区县办卫生学校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适应新形势,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县办卫校想尽办法改变办学机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办特色学校,育实用型人才”,是适应时代要求、办好县办卫校所应坚持的宗旨。当前,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都充实了城市医院临床和科研工作,而农村、山区仍缺医少药,老百姓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知识匮乏。这就需要县办卫校朝着“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方向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按照“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向”的方针,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

适时

适应时展,提高县、乡、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例如,针对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为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我校连续举办农村初级卫生人员基础理论培训班,解了燃眉之急。上世纪末,社会对乡村卫技人员提出了“到2000年乡村卫技人员必须达中专以上水平,县级医疗单位必须达大专以上水平”的要求,而乡村不具备中专学历的卫技人员素质较低,对医学知识了解不系统,他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使他们尽快提高医学基础和基本技能,县卫校承担他们的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任务,办起了各类专业中专班,与医学院校联合举办几期函授大专班,利用星期六、星期日,每月集中几天进行从基础到临床的全方位、普及型面授,结合岗位培训,这样才使乡村卫技人员全面提高了医学知识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灵活

灵活就是着眼于基层卫生人才市场,根据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短、频、快的方法举办短班,使全县医务人员尽快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医学观点等。例如,为提高医疗质量,举办了妇产科、外科、内科急症、血液病、放射、针灸、急救知识,病历书写等专业学习班;为提高医疗单位的管理水平,举办了医院院长及财会人员管理、药品管理、孕产妇管理、疫情管理学习班;配合计划生育工作,举办了“技生四术”培训班;为掌握新检验方法,取消一些检验项目,使用国际单位,举办了“检验新进展”讲习班;为加强“新农合”的规范管理,举办了管理人员与经办人培训班。总之,就是着眼于基层,以服务为宗旨,灵活地培养急需的医疗技术人才。培训时间或长或短,或初训或复训,短的几天,长的两个月。这样,就灵活地为基层培养和输送了实用型人才,解决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

面广

广开招生渠道,广开办学渠道,多方面培养人才。自1987年开始,为解决祖国传统医学青黄不接、基础薄弱、后继乏人的问题,加强护理队伍的短线建设,我校先后举办西医脱产学习及中医学习班2期和二年制护士班2期,适应了农村医疗卫生的需要。自卫生方针实行“中西医并重”以来,我校先后举办了几期中西医结合班和中医班。为实现村卫生所实行合作化医疗和“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学校坚持举办长班,广开招生渠道,建立稳定的教学机制。我校从1994年起招收卫生职业中专班,通过教育部门招生,也通过学校自考从乡村招一小部分学生,对象是热心医学工作的人员,要特别照顾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边远贫困山区。前几年,护理人才短缺,我校和其他卫校联合举办了几期护理普通中专班,充实了各医疗单位。不仅可以服务于社会,还可适用于家庭保健。这样培养的学生充实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遍布全县的村村寨寨和厂矿企业以及个体诊所,他们战斗在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最前沿,为保障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转贴于

分层

分层就是根据学员结构的不同层次分别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授。对于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病人及救护等;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的培训,重点放在使他们能够解决一些疑难病症。我校聘请县级各学科带头人,讲授理论知识,内容要深、要精、要全面,以提高学员的诊疗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科研能力;对于县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就请省、市级专家、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引导启发他们向高、精、尖的医学领域攀登。对中专学员全由医院专科或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授课,大专班聘请医学院各专业教授授课。

定向

坚持就业升学导向,搞好定向订单培养。学校选择设置专业,就要了解就业形势,以就业选专业,以就业定课程。如农村缺医生,我校就开设中西医专业;北大医院招走一批护工,想让下一批学生再去做护工,我们就在其他专业中增加护理课程;后来又在其他专业中增加中医推拿按摩课程,使学生走进了北京英姿美发按摩中心和全国的足生堂保健店,有的还成为高级足疗技师。开设文化课,重点辅导,让部分学生升学。2008年,为解决乡村医生年龄老化断档短缺的问题,消灭医疗卫生空白村,使全县村村有医有药,服务保障到位,学校举办了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班,两年招收120多名学生,为无村医的村和村医年龄超过60岁急需培养后继人才的村培养乡村医生,并层层签订有关就业协议,政府出资一部分。为村级卫生所培养医卫人员,我校举办了三年制普通中专班,学生毕业后回村卫生所工作,为农村卫生所培养后继人才,补充短缺医生,为服务农村卫生事业、保障农民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山区县办卫校不仅要适应时代要求,要长短结合、医教结合、因人制宜,还应有严于治校、勤于创新、勇于攀登、敢于竞争的工作作风。这样,山区县办卫校才能担负起基层防病治病、医疗保健等卫生教育工作,成为卫生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骨干力量,成为“教医海精英,育杏林奇葩”的进修、培训和卫生教育中心,才能办出有特色的山区卫校,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造诣较深的实用型人才。

总之,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服务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促进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坚持培养和培训相结合,根据地方人才需要,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联系企业签订实习及就业协议,进行定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地方各行业服务,走出去联系行业,了解人才需求,选择设置专业,办短期培训和成人函授教育(和高等院校联合),聘请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教学与研究,走“开放联合”的办学路子。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工学结合、学生完成规定学分毕业等灵活办学形式。掌握学生就业情况,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时调整专业,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真正遵循“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单”的十字方针,培养实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努力把职业技术学校建成既是培训中心、又是“劳务公司”的综合性基地。对于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学校还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升学指导,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这样,才能无愧于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实用人才;服务地方;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向

县域职业教育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助推器,山区县办卫生学校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适应新形势,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县办卫校想尽办法改变办学机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办特色学校,育实用型人才”,是适应时代要求、办好县办卫校所应坚持的宗旨。当前,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都充实了城市医院临床和科研工作,而农村、山区仍缺医少药,老百姓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知识匮乏。这就需要县办卫校朝着“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方向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按照“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向”的方针,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

适时

适应时展,提高县、乡、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例如,针对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为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我校连续举办农村初级卫生人员基础理论培训班,解了燃眉之急。上世纪末,社会对乡村卫技人员提出了“到2000年乡村卫技人员必须达中专以上水平,县级医疗单位必须达大专以上水平”的要求,而乡村不具备中专学历的卫技人员素质较低,对医学知识了解不系统,他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使他们尽快提高医学基础和基本技能,县卫校承担他们的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任务,办起了各类专业中专班,与医学院校联合举办几期函授大专班,利用星期六、星期日,每月集中几天进行从基础到临床的全方位、普及型面授,结合岗位培训,这样才使乡村卫技人员全面提高了医学知识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灵活

灵活就是着眼于基层卫生人才市场,根据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短、频、快的方法举办短班,使全县医务人员尽快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医学观点等。例如,为提高医疗质量,举办了妇产科、外科、内科急症、血液病、放射、针灸、急救知识,病历书写等专业学习班;为提高医疗单位的管理水平,举办了医院院长及财会人员管理、药品管理、孕产妇管理、疫情管理学习班;配合计划生育工作,举办了“技生四术”培训班;为掌握新检验方法,取消一些检验项目,使用国际单位,举办了“检验新进展”讲习班;为加强“新农合”的规范管理,举办了管理人员与经办人培训班。总之,就是着眼于基层,以服务为宗旨,灵活地培养急需的医疗技术人才。培训时间或长或短,或初训或复训,短的几天,长的两个月。这样,就灵活地为基层培养和输送了实用型人才,解决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

面广

广开招生渠道,广开办学渠道,多方面培养人才。自1987年开始,为解决祖国传统医学青黄不接、基础薄弱、后继乏人的问题,加强护理队伍的短线建设,我校先后举办西医脱产学习及中医学习班2期和二年制护士班2期,适应了农村医疗卫生的需要。自卫生方针实行“中西医并重”以来,我校先后举办了几期中西医结合班和中医班。为实现村卫生所实行合作化医疗和“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学校坚持举办长班,广开招生渠道,建立稳定的教学机制。我校从1994年起招收卫生职业中专班,通过教育部门招生,也通过学校自考从乡村招一小部分学生,对象是热心医学工作的人员,要特别照顾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边远贫困山区。前几年,护理人才短缺,我校和其他卫校联合举办了几期护理普通中专班,充实了各医疗单位。不仅可以服务于社会,还可适用于家庭保健。这样培养的学生充实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遍布全县的村村寨寨和厂矿企业以及个体诊所,他们战斗在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最前沿,为保障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分层

分层就是根据学员结构的不同层次分别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授。对于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病人及救护等;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的培训,重点放在使他们能够解决一些疑难病症。我校聘请县级各学科带头人,讲授理论知识,内容要深、要精、要全面,以提高学员的诊疗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科研能力;对于县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就请省、市级专家、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引导启发他们向高、精、尖的医学领域攀登。对中专学员全由医院专科或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授课,大专班聘请医学院各专业教授授课。

定向

坚持就业升学导向,搞好定向订单培养。学校选择设置专业,就要了解就业形势,以就业选专业,以就业定课程。如农村缺医生,我校就开设中西医专业;北大医院招走一批护工,想让下一批学生再去做护工,我们就在其他专业中增加护理课程;后来又在其他专业中增加中医推拿按摩课程,使学生走进了北京英姿美发按摩中心和全国的足生堂保健店,有的还成为高级足疗技师。开设文化课,重点辅导,让部分学生升学。2008年,为解决乡村医生年龄老化断档短缺的问题,消灭医疗卫生空白村,使全县村村有医有药,服务保障到位,学校举办了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班,两年招收120多名学生,为无村医的村和村医年龄超过60岁急需培养后继人才的村培养乡村医生,并层层签订有关就业协议,政府出资一部分。为村级卫生所培养医卫人员,我校举办了三年制普通中专班,学生毕业后回村卫生所工作,为农村卫生所培养后继人才,补充短缺医生,为服务农村卫生事业、保障农民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山区县办卫校不仅要适应时代要求,要长短结合、医教结合、因人制宜,还应有严于治校、勤于创新、勇于攀登、敢于竞争的工作作风。这样,山区县办卫校才能担负起基层防病治病、医疗保健等卫生教育工作,成为卫生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骨干力量,成为“教医海精英,育杏林奇葩”的进修、培训和卫生教育中心,才能办出有特色的山区卫校,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造诣较深的实用型人才。

总之,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服务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促进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坚持培养和培训相结合,根据地方人才需要,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联系企业签订实习及就业协议,进行定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地方各行业服务,走出去联系行业,了解人才需求,选择设置专业,办短期培训和成人函授教育(和高等院校联合),聘请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教学与研究,走“开放联合”的办学路子。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工学结合、学生完成规定学分毕业等灵活办学形式。掌握学生就业情况,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时调整专业,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真正遵循“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单”的十字方针,培养实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努力把职业技术学校建成既是培训中心、又是“劳务公司”的综合性基地。对于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学校还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升学指导,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这样,才能无愧于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12篇

1.1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状况

《2009年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09年末,我省卫生机构总数6984个(含个体诊所,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机构床位总数104189张,卫生技术人员1274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957人,注册护士47604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77个,床位22013张,占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21.1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0646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6.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66人,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7.26%;注册护士5752人,占全省注册护士总数的12.08%;其中中心卫生院153所,床位7273张,卫生技术人员6356人。我省共有村医疗点19627个,执业(助理)医师1717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192人。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普及率较低,卫生人力不足问题突出。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优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优秀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著。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

医务人员交流发展空间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收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在县级机构编制、人事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调配和交流。乡镇卫生院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责。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13篇

1.1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

1.1.1择业观念

愿意将所学专业作为未来职业首选方向的学生有80人(83.3%),没想过的有14人(14.6%),不愿意的有两人(2.1%)。毕业后自愿选择去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有53人(55.2%),去县及县级以上医院的有27人(28.1%),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有10人(10.4%),其他单位的有6人(6.3%),没有人选择到村卫生室工作。

1.1.2教学评价

调查显示,68.8%的学生认为目前我院临床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能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29.2%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1.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非常合理,0.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合理;89.6%的学生能够适应目前的教学;认为课时总量适中的学生占68.9%,认为科目太多、每学期排课太满与认为科目偏少、留有较多空余时间的学生比例相当,均约为15%。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总体评价一般,有32.3%的学生认为实训项目少。这提示强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仍然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1.1.3教师评价

调查显示,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教师总体评价较好,特别是在教书育人、敬业精神上对教师给予了较高评价,但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还有待改善。学生认为目前教学中最有待改善的3个问题依次是:缺乏实践机会、忽视个性培养、教学计划不合理。

1.2农村基层临床医生问卷调查分析

1.2.1基本情况回收的451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基层临床医生男女比例为2.76:1,以“70后”为主,占37.9%;“60后”、“80后”人数基本相当,各占25%左右;从学历构成看(见表3),县级医院医生以本科学历为主,占75.6%,其次为大专,占18.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大专为主,分别占49.5%、44.4%,中专和高中学历均占30%以上。

1.2.2职业认知度

调查显示,92.8%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医疗服务;12.5%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还应当承担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工作内容;仅有约3.4%的基层医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在内的“六位一体”服务职能。对于自己目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8.3%的基层医生认为有待提高;92.2%的基层医生认为在岗培训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基层医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愿望仅次于提高薪酬,但仍有约45%的基层医生5年及以上才能参加一次短期脱产培训。此外,90%以上的基层医生认为学习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服务政策、理念、发展策略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2讨论与建议

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还是人才问题。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为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的社会责任[2],应当主动适应医改的新任务、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

2.1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农村基层临床医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基层医生不能正确认识基层临床医生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从过去的以临床医疗工作为主开始转变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更加突出为本社区、乡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及临床基本诊疗等综合服务职能[3]。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其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课程或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服务政策、理念、发展策略等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2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职业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影响。高职医学生的价值观从总体上来说是良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且成长成才愿望迫切,但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定位基本准确,职业价值观主流是对的,但仍需对其加强教育和引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医疗服务制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保障机制的建立,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任务将重新回归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我们必须紧密结合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的同时,突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较早接触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特点和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去感知未来职业的伟大。引导他们树立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富有责任感的职业价值观,激发他们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热情,培养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心。

2.3强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总体评价一般,有32.3%的学生认为实训项目少。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乃至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职业化培训,加强实习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严谨的作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尽可能将学生安排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培养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将毕业实习与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取向相衔接,为学生今后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充分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要利用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突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主题,找准社会实践与未来职业能力培养的契合点,合理安排活动和学习实践任务,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内容融入活动要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专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养成和提高。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14篇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指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

一、湖南省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服务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其人才队伍水平的高低。卫生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供给质量。近年来,全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准入、稳定、教育、培训”的思路开展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具体如下:

一是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培训。近5年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11371万元,采取到省、市、县集中培训和IPTV机顶盒培训的形式,共培训县级卫生局局长、乡镇卫生院院长、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等农村卫生人员28万人次。其中,争取了香港李兆基基金开展的“温暖工程培训项目”,在10个县市开展了乡村医生培训,培训乡村医生1100名。

二是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实行事业编制管理。09年3月25日,湖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财政厅印发《湖南省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试行)(湘编办[2009]20号)》,明确乡镇卫生院为事业单位,由政府举办,人员编制按每1000人服务人员配备1.2-1.4人标准核定,解决了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机构性质、编制明的问题。

三是开展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强化培训。09年8月,启动了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强化培训,首期培训班共25天,将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报考09年度临床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且技能操作考核合格的1500人,集中在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进行强化培训。

四是实施免费定向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09年启动了农村高级卫生技术人才定向免费培养工作,委托吉首大学为湘西地区培养医学专升本50名,要求毕业后回合同乡镇卫生院服务5年以上,从而逐步实现农村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本土化。

二、湖南省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我省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硬件设施已大有提高,但总体队伍水平不够。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偏低。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乡村两级基层卫生组织由于失去了集体经济的依托,各级政府又未能适时地增加投入,乡镇卫生院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且无保障,全日制医疗卫生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大多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那些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且具备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又相继调往上级医疗卫生单位或自谋职业,导致乡村医生队伍整体水平下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欠缺,优势学科不多。

二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从整体结构来看,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中,非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重过大。从知识和技术结构来看,大部分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主要集中在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上,缺乏预防、保健、康复、健康咨询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也缺乏严重,很多财会人员可能是医生护士等人员转过来的,缺乏管理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影响到基层医院的运转。

三是队伍稳定性差。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几年后的水平就只能是乡村医生的水平,缺乏提升环境,很难跳出乡镇,其经历对其进入城市或其他更高一级医院有负面作用。另外,农村交通、生活条件差,不便于个人生活。

三、改进湖南省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

一、我国基层卫生人才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部分地方的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仍然低下,是我国整个医疗卫生工作的“短腿”。振兴基层医疗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随着国家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房屋、设备等一些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基层卫生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基层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引才难、育才难、用才难、留才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大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加强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解决基层卫生人才问题已成为基层卫生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跨越性发展,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因此,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医疗卫生为代表的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则是重中之重。

基层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保证基层人民群众的健康、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振兴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国基层卫生人才现状的分析和发展的研究,为探索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二、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问题分析

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管理问题。要解决当前基层存在严重的卫生人才不足、专业水平低、流动性等问题,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本文采用“引、育、用、留”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对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吸引、选择符合基层医疗卫生需求的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引人才”。二是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育人才”。三是对基层医疗人才的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和人才评价,“用人才”。四是积极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留人才”。

1.基层卫生人才“引人才”问题分析

吸引人才是前提,只有加大政策投入的力度、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招聘机制,才能吸引到优秀的卫生人才,增加能够满足基层医疗需要的人才数量,真正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才能正常运转。

(1)医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基层就业观念

卫生人才吸引是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医学毕业生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人力保障,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需要吸引医学生。然而,我国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局限于城市大医院,而在城市的就业供大于求,他们没能获得合适的医疗机构就业机会,宁愿选择改行,从事医疗器械、医疗药品的销售等工作,也不愿服务于基层。医学毕业生严重缺乏到基层卫生机构就业的观念,这样造成基层卫生机构招募和留用人才两难的局面。

(2)基层卫生人才收入保障水平不高,影响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城乡卫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现实情况,这种差距同样也是基层卫生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基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收入水平不高,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少,缺乏事业发展阶梯,这些巨大的城乡差距和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再加之没有有效的吸引卫生人才的机制,导致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入不畅和流失较多。

2.基层卫生人才“育人才”问题分析

培养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力,对基层卫生人才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成为基层的广大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1)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卫生人才学历水平普通较低,整体素质不高,解决实际医疗问题的能力较弱。人力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有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非专业医疗卫生人员达到一半以上,而且职称低、学历低、综合素质低、年龄较大的医疗卫生人员占全体医疗卫生人员的绝大多数,同时无证上岗人员也占相当比例。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难以享受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村级卫生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2)缺乏适宜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缺乏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型的大中专医学人才,而这部分医学人才才是基层卫生队伍的有力后盾,是有可能流向基层、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群体。

(3)全科医师的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最需要全科医生的地方,全科医生也是未来解决基层农村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全科医师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基层医疗卫生的需要。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还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现有的全科医师队伍与发达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在医疗实践中要发挥“卫生守门人”的角色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基层卫生人才“用人才”问题分析

用好人才要通过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这两大人力资源模块。考核是手段,通过定期的绩效考核,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为医疗工作者的薪酬提高和职业晋升提供依据;薪酬福利是关键,具有激励性的薪资水平不但能吸引到优秀的医疗人才,还能提高离职成本,有助于留住核心人才。除此之外,畅通的职业晋升通道也能对人才起到激励作用,让他们在岗位上实现抱负。

(1)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制度

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则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来说也不例外。不但鞭策他们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也为他们的薪酬制定和职位晋升提供依据。

(2)缺乏科学、合理的评聘体系和晋升通道

没有适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专业职务评聘体系,农村医疗、护理、药剂、公共卫生、医技人员无法经过努力实现专业职务的晋升,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他们业务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导致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4.基层卫生人才“留人才”问题分析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投入情况可表明,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和服务人群的补偿已经实行一定措施。但对医疗卫生人才的投入仍然还很薄弱,其福利待遇等经济保障未能满足实际需要,生活状况未能得到合理改善,这就严重影响着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严重制约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无论从人才流入的角度,还是从人才流出的角度,福利待遇水平成为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只要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上加大财政投入,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难题。

三、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发展研究

本文采用“引、育、用、留”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对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对策与意见。可以通过这四大模块的相互配合来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的质量和水平。

1.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人才”

要打破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瓶颈问题,不能单靠劳动力市场供给双方的自由选择,还需要政府的力量来进行调节。通过制定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服务基层的优惠政策,引导人才流向基层。比如,通过一定年限的基层服务后,可对其参加公务员或其他竞聘考试优先考虑。积极宣传基层从医的优惠政策,将医疗人才吸引到基层。通过有效的人才吸引机制,激发卫生人才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整体的数量和水平。

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提供贷款、减免学费,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提供事业发展机会、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等,引导医疗卫生类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贫困地区工作。解决毕业生下得去的问题,也须借鉴“人才引进”的方式。

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和选拔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工作。

首先,降低入学门槛,扩大培养人群。从实际情况出发,基层本身的基础教育薄弱,因此可采用单列招生,放低门槛。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医学教育,服务基层医疗。

再者,充分利用现有医学高等教育资源,面向基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以“三定”政策,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可以解释为“从基层中来,回到基层中去”。愿意为基层服务的青年或学生,他们熟悉基层的生活环境,因生活条件有限难以得到高素质培养的机会,入学前与政府签订服务基层定向就业的协议,可以通过政策资助或贷款的形式,减少或免费进行针对基层医疗特点的培训,一定的服务期限内,在基层从事医疗服务工作。

通过这些来自家乡又回到家乡,起点低、实用性强和受政府资助的医学生,造就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卫生人才。这样建立起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培养卫生人才的有效渠道,解决了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难题。

最后,可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医疗卫生人才服务基层。例如:加强城市对口支援基层的力度,促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返聘城市退休医生到乡村卫生机构工作。利用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由红十字会组织和招募卫生类志愿者到偏远地区为当地农民的健康服务。

2.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育人才”

随着乡镇、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基层群众对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以下方面的论述,研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对策:

(1)改革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方法

我国的医学院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能培养出服务于高层次的高级人才,也能培养出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一般人才。做到“高精尖”、“大众化”两者兼顾。

首先,制定培训需求分析,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充分了解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学习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切实可行的基层卫生人员在岗培训的途径和形式,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终身教育制度。培养适应基层卫生工作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以满足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

其次,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培训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注重将临床技能和实践等内容纳入培训范围。调整学科结构,强化面向基层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为基层医疗机构定向培养人才。并且可通过教学实验、附属医院等机构,侧重对基层医疗人员进行临床实践培养。

针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基础不同、服务对象不同、从业时间不同等客观条件,可实行弹性学制。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自行制定学习计划,可在2至4年内完成学业。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就业的层次,形成有针对性的课程组合、课程内容组合,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引入基层服务的理念教育和有关的医学法律教育。

最后,培训结果的评估和转化。在培训结束之后,要积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且在受训后积极实践培训内容,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得到提高。

(2)加大全科医学的培养力度

为适应基层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应增设全科医学专业教育。全科医疗应当具备六位一体功能、五结合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高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社区基层工作。

全科医生的培训要根据我国国情,不仅要学习全科医疗知识、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每一种专科疾病的转诊尺度及有关制度,以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对于已经在社区工作多年的医生,要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防知识老化。

3.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用人才”

(1)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

首先,考核过程的设计。对于基层医生的绩效考核是基于他们的岗位职责来建立一个考核指标体系,对不同的指标赋以相应的权重,并采用360°的绩效评估方法,既要重视上级、同事的意见,又要关注服务群体的评价。

其次,考核结果的应用。通过绩效考核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质量,并且为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提供依据,并为其薪酬设定和职位晋升提供依据。

(2)设置针对基层卫生人才特点的薪酬体系

建议以“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方式来发放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薪酬待遇,加入一定幅度的绩效奖金能够对医疗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基本工资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一定的比例分摊,绩效奖金则由所在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来支撑。基本工资应以学历、职称、岗位工作效益等为依据,进行分等分级,划分工资结构,确定每个员工所在的薪等和薪级,并建立工资增长机制。

(3)基层卫生人才晋升通道的设置

做好基层卫生人才的职业发展工作,一方面,完善职称评定办法。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另一方面,确立公平竞争、公开选拔的晋升方式。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特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现机会公平。

4.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留人才”

解决留住基层卫生人才的问题,不仅加大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也可放开思路通过积极筹集社会捐赠和民间资金投放,拓宽基层医疗卫生经费来源渠道。并且规范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同时将其上升到立法层面。保障基层医疗卫生经费和资源直接通向基层的渠道畅通。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资水平,基本达到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拉近距离”。二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资待遇,建立基层卫生人员特殊岗位津贴。比如,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工作满30年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退休工资按退休前工资的100%发放;具有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在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基础上提高20%,并且其退休费也相应提高;设立服务基层的全科医师奖励津贴,并根据服务年限建立工资增长机制等。三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参加脱产培训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照常发放工资和相应福利,照常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并且,培训时间也计算为工作年限。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生活住房、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缴纳、退休待遇、子女教育等方面需要政府合理的财政投入,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安心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为基层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

参考文献

[1]王陇德.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问题的长效机制[J].中国卫生资源,2006,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