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信息化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中应用越来越广,网络营销也逐渐被广泛认识和推广。而农村信息化是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是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信息化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解决的“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之一。在我国,信息化程度最低的是农业,制约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信息不畅引起农产品销售不畅,从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因信息不畅不知道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以什么价格、什么时间、什么地区、销售给谁才能使也生产投入转化为经济收入,即“卖难”问题。

第三,当前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调整势在必行。由于信息不灵,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大量的资源闲置。

二、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农业网站搜索引擎系统统计,截至2007年6底,国内涉农网站已经增至6395个,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印度等国家。

从表1数字分析,国内涉农网站总数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公司企业所建立的自我宣传网站,占国内农业网站的82.56%;农业政府部门对农业网站给予了相当的资源,建立的网站数量也明显的增长,占国内农业网站总数的11%;从2000年底到2007年6月,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的网站数量几乎没有增长,仅占国内涉农网站总数的2.6%,这与广大用户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形成了强烈反差。同时,国内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主要方面,涉及13个大类127个子类,有的网站涉及多个类别,截至2007年6月底,农业网站按信息专业内容分类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网站提供的分类内容排序前5位是:农村与农业经济、政策法规与管理、种植业、林业和农产品加工,大部分的网站涵盖多类别信息。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一)农村网络建设落后,农业网站地域分布不均

目前国内的农业网站数量比较多,且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但农业生产大户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且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比较差,农村网络基础建设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户没有条件上互联网,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地区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的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模小,服务功能弱

现在大多数农业网站缺乏高质量的数字化的农业信息资源,内容泛泛,许多信息浅尝辙止,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特色信息缺乏,无效链接多。现有的农业网站数据库种类数量较多,但大多规模较小,有些数据库只有几十条至几百条信息,数据库的质量及标准较差,不能保证信息的查准率,缺乏利用价值。

(三)缺乏信息的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

目前网站基本上提供农业相关信息的原始资料,而没有进行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用户对获取信息内容日益重视,信息消费者更迫切地要求得到高附加值的信息,即经过精心研究和领会之后被深加工的问题解决方案。

(四)农业信息的时效性差

网络商务信息的特点是要求及时、准确、经济、适度,农业网站的信息提供也是一样,但国内现有的农业网站大多内容更新不及时,或提供过时的信息,这类信息以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并没有起较大的促进作用。

(五)网页制作粗糙,视觉效果差

网页的视觉效果将衡量网页好坏的关键。有些农业网站的页面存在诸如网络各层页面的风格不统一,页面背景各不相同,页面设计重复,图片处理粗糙,影响页面调用速度和文件下载速度,网页的字体的大小、形状可随意改动以及存在错字等问题。

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政府要实行宏观领导,统筹规划。政府要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全面调查,认真论证,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作为我国一大重要建设项目建设,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是讲求网站实用性,更要发挥统计部门拥有的信息的优势,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二)加大投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当前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尤其如此。某些贫困的山村仅有一条简易公路与外界相通,更无从谈起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这些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可分步进行。第一步送电,当时政府可以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建设小水电工程,解决本地基本生活用电问题,或者加大国家电网送电范围,解决山区用电问题;第二步通电话,在解决了用电的基础上由电信部门建设通信网络,实现山村与外界的电话通讯;第三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通过捐赠、政府补贴、自购等方式增添网络终端设备,如电脑、交换机等,利用电话网络采用ISDN、ADSL等技术实现上网,最终达到网络资源共享。

(三)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建设

1、利用多种技术和系统开发工具作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面向农村、农民,而向各级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各样的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

2、对网站信息进行整序、组织等深层次开发利用、重新包装提供信息服务。在农产品销售决策时,人们将多种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到新的信息,新的信息价值往往远大于所依据信息的价值总和。

3、网络应开展农业信箱、专家咨询BBS论坛,根据用户的定制需求而制作的信息套餐等增值服务。如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建立的农民信箱系统,按从事专业、行业、主营品种、职级、职称等列为13大类和280个小类,用户注册时确定相对应的类别,形成分类群发信息的用户群数据库。系统由权威部门公共信息,并根据权限和不同用户的需求分类提供针对性信息。自2005年9月系统启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名制用户数就突破100万。

4、农业网站应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建立规模较大的信息资源库,加强网站数据库的开发,不断扩大现有的数据库容量同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的数据库内容,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数据库,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四)促进网络运营商充分竞争,降低网络资费

世界银行2007年5月的《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报告指出,我国拥有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和宽带市场,但目前使用价格占收入水平的比重仍然偏高。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价格不到其收入水平的1%,而我国的比例超过10%,也高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约8%的平均水平。由于国内互联网资费居高不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互联网市场份额继续扩大的绊脚石,严重地阻碍了农民上网的积极性,对互联网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五)加快培养农业网络营销人才

要推广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人才是关键因素,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的现代信息产业的专业人才,并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以农科院为带头,推动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保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要面向未来,顺应时展的潮流,坚持改革和不断创新,突破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学习掌握和应用新技术,为农村发展提供手段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蒲海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6(3).

2、张军培.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探索[J].河南农业,2006(4).

3、世界银行组织.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Z].2007.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资源整合;数据库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广播电视系统为了满足终端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建立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综合平台,不仅是实现广播电视高效性和即时性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提升广播电视系统时代性的根本保障[1]。

因此,明确新时期下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含义和作用对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1.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含义和意义

1.1 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含义

所谓广播电视信息化是指在广播电视制作、播出、传收、监管和信息反馈的过程中,融入网络本身所具备的自选和交互功能模块,促使广播电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更加趋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过程,从而满足终端用户的差异性需求,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拓展和优化提供技术支撑[2]。

1.2 新时期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广播电视系统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基于网络服务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对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助于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决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信息的正向流动;

其次,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助于提升员工的整体职业道德操守和专业素质,激发员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热情;

再次,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助于提高广播电视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为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渠道的安全机能提供保障;

最后,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助于广播电视行业吸引更多投资商和赞助商,从而增强双方的长期合作与交流。

2.新时期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现状

2.1 广播电视系统的信息化发展现状

计算机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广播电视行业向数字化时代的迈进,广播电视系统从节目制作、节目播出、节目传收到节目监管,再到节目信息反馈的闭环回路系统中加大了数字化、网络化和传输覆盖技术的应用,从而使广播电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

2.2 地方性广播电视台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广播电视台纷纷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广播电视制作系统,该系统不仅涵盖了节目制作、储存等子系统,而且还包括了网络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系统、网络安全监控系统以及网络自动化管理等相关子系统[3]。新时期环境下,数字电视等新技术的推广加速了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3 新时期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下,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广播电视系统要不断完善地方性电视台的网络改造建设,另一方面还急需大量资金进行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建设,并依此建立多级化广播电视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广播电视与网络技术的近距离接触和融合统一。

3.新时期下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模块整合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模块整合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广播电视系统是一个信息传输系统,因此声频、视频信息的传输是广播电视网络资源整合的重点,要加强信号的采集、处理、传输系统的调试、发射和接收系统的检测以及监测保障系统的管理,注意文字载体的传播信息整合[4];第二,广播电视节目成功制作的标准不仅要看节目的预期收益,还应该注重电视节目的推陈出新,对经典节目进行信息重组和整合,从而推出更具感染力的新品牌也是加强广播电视信息资源模块整合的重要步骤。

3.2 建立广播电视受众数据库

构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是受众的偏好,为了缩短受众信息反馈的获取时间,建立广播电视受众数据库能够起到良好的信息资源调整效果。广播电视数据库的建立,一方面能够根据用户的收视喜好进行节目调整,从而为节目品牌的创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广播电视行业快速获取商机创造条件。另外,对于关键性的广播电视模块,要建立面对面的信息反馈机制,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与观众的直线沟通,从而为优化广播电视节目提供可靠性依据。

3.3 重视广播电视制作、播出、传收、监管和信息反馈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广播电视系统的子系统包括节目制作系统、节目播出系统、节目传收系统、节目监管系统和节目信息反馈系统。

各个子系统在广播电视节目运营的过程中各司其职,构成了有条不紊的封闭性运作流程。节目制作系统的职能是在应用网络信号模块、文稿采集制作模块的基础上编辑、创作节目;节目播出系统的职能是在音频视频数据库系统、信号发射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节目的应用展示;节目传收系统的职能是在信号传输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的基础上传送和接收节目发出的信号波;节目监管系统的职能是监督信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节目信息反馈系统的职能是快速获取用户反馈信息,从而便于调整节目结构。这五大子系统的协调运转增强了广播电视系统的一致性。

3.4 积极在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中引入网络模块

加强广播电视与网络的充分结合不仅能够实现在电视上自主浏览网络新闻、进行网上购物,而且还能够实现数字化的电视与网络结合的双重体验,从而代替电脑的部分使用职能,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网络模块的引入要依据模块功能的差异性进行多级管理,对于各个不同的广播电视制作子系统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网络单元,并建立全面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便于广播电视系统的调整和优化。

4.结束语

广播电视是媒体传播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最大的模块,为了推进广播电视的时代性建设,加强网络传媒与广播电视传媒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传媒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为了稳定广播电视行业的霸主地位,构建系统性强、可靠性高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是促进广播电视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任国良,杨国平,沈张倩.德清县农村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方案[J].中国有线电视[J].2013,4(9):59.

[2]薛建华.谈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J].广播电视信息,2010,9(5):119.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3篇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因此,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本期《视界》栏目将为广大读者简述我国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遵循教育部一系列工作部署,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各省市有力有序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将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整理如下:

北京

全面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北京数字学校”体制机制建设,录制2000节高中阶段名师课程,更新20%义务教育名师同步课程。整合网络、热线电话、电视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首都教育信息化服务品牌。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二期,完成30至40所市级数字校园实验校评选。推动家长委员会建设,继续办好“网上家长学校”。

天津

完成校园网升级换代和高校无线漫游示范项目,启动各类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项目,加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加强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河北

制定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三通”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加强督查和组织实施。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省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中小学覆盖率达到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蒙古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配备标准(试行)》,指导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启动自治区教育数据中心和自治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平台建设,整合学籍管理、学生资助、营养改善等信息系统,发挥综合作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开展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积极构建全区教育网络系统,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全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

辽宁

实施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初步实现80%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建立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启动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建设教育视频资源库,推进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评选50节中小学体育精品课、30节中小学艺术学科精品课;完成辽宁教育云库——辽宁教育数据中心(二期)10个系统特别是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好门户网站,加强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吉林

推进各类教育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与应用,完善省教育厅信息数据中心功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推动优质资源全省共建共享,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校校通。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加强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做好网上舆情研判及答复工作。

黑龙江

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启动“龙学网”建设项目,实现“龙学网”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和省、市、县(区)、学校四级应用。依托“龙学网”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认真抓好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等试点工作。引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使用”的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开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上海

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结教育信息化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经验,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绩效考核。继续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完善各类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江苏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三通工程”和“两大平台”建设。

浙江

全面建成省、市、县连通的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教育视频网络体系;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推出300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推进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电子学籍系统拓展应用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安徽

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完成40%以上尚未接入宽带的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工作。启动安徽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为20万名中小学师生提供公共存储、计算能力及各种应用服务。制定教育信息化考核办法,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遍应用,确保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60%以上的学校,46%的学科教师具备利用数字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福建

完成全省2465个(不含厦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重点开发农村学校师资短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立健全全省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数据库,加快建设完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系统等管理平台。制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2013-2017年)行动计划》。推进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江西

加强和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制订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制订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骨干示范校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继续推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实施省“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 启动教育系统网站评比工作。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搭建省级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启动教育省域网建设。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山东

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

河南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进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立“竞争提供、评估准入、择优选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选择若干所高校和中职院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试点。完成全省教科网智能光网络建设任务。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的培训力度。筹备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湖北

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规范教育统计,建立真实准确的基础教育学生学籍信息库。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湖南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构建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广东

制定关于加快本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推进省教育视频网建设和“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试点试验工作,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教育装备改革与创新。

广西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分年度建设广西教育数据中心和广西教育云平台。启动建设适合广西实际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库。启动高校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促进实践教学试点建设。实施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意见。继续办好教师信息化大赛。

海南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对4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138所)扩容接入带宽到10M,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50%的农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增加功能模块,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配合国家数字资源中心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省级部署建设,实现所有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实施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对555个教学点采取接收卫星IP广播资源和将国家及本地特色资源制作光盘配送等多种方式实现全覆盖;完成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及1138所实现宽带接入学校70%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开展“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应用年”活动,提升广大师生交互式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能,推进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重庆

制定完善教育信息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推进“三通两平台”和“数字校园”建设,开展区域教育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川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域及示范学校。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

贵州

推动“三通”工程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完成3404个教学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完成4316所乡(镇)所在地以上中小学校光纤接入和4000所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确保5000个班级实施“班班通”。建设省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和省教育管理数据中心,集中力量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农村校点短缺数字教学课件,抓好使用和培训。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学前教育、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中职学生学籍和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云南

积极推进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机制构建和管理信息示范应用试点模式探索试点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广,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进一步改善全省教学点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能力和环境,全面建设数据中心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和督导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设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陕西

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启动“班班通”建设项目,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好教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加快教育管理业务系统建设进程。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建设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展教育类网站前置审批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甘肃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实施“优质数字教育建设与共享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计划。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系统,组织“三通两平台”试点工作。建立甘肃省教师信息管理平台和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做好全省14个市州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作,完善甘肃教育卫星传输网和地面传输网络。

青海

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以实施“三通两平台”为重点,启动全省教育信息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加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成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分步推进学生、教师、规划等五大类二十个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益。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装备条件。

宁夏

制订出台《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7)》、《宁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更新和完善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中小学“三通”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形成高效、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开展“两平台”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协调一致,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新疆

制订新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实施方案,统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80%的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争取社会支持,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建设自治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充实新疆教育信息网站群建设和功能服务,开通维文页面。推进四级专网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新疆兵团

研究制定《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实施《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两年重点工作方案(2012-2013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启动兵团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及办学条件、学校资产入库并与国家平台互通。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规划,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普及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大连

编制大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扩大大连教育城域网带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实施市教育局直属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开展城乡学校专递课堂建设试点,将城市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输到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启动“人人通”建设试点,使全市中小学教师拥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大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高效化。全面跟踪“班班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质量、应用水平和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政府投入效益最大化。加大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开展信息化专项比赛、评比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创建大连职业院校招生就业网。

青岛

继续抓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为200所中小学新建、升级校园网。制定规划,启动教育云系统建设,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开展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全面实施教育装备现代化项目,加强中小学新“班班通”配备和现代化实验室、专用教室和图书馆建设,抓好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

宁波

加大学前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出台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建设高清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8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建成比较完善的中高职网络学习平台。启动建设具有宁波特色的“学分银行”,推动开放大学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加快构建覆盖全市、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深入开展数字资源库进社区、进企业推广服务工作。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两化深度融合

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是指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为区域和行业提供开发工具、设计资源、技术支持、管理咨询、方案实施、运行维护、电子商务、人员培训、设备租赁等服务的法人实体。

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在解决企业信息化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推动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促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两化融合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各行业涌现出一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这些平台成为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研发设计类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推进。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服装、家具等行业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以华南家具设计研究院、中国花样网为代表的工业设计素材库,以华南家电研究院为代表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以北京数码大方公司为代表的研发工具服务平台,以安世亚太为代表的精益研发服务平台,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4所为代表的协同研发服务平台,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生产制造类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机械装备、汽车等行业的生产制造信息化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涵盖工业机器人、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制造执行系统等领域,形成了以华南精密制造研究院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服务平台,以西北快速成形技术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快速成形服务平台,以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为代表的MES服务平台,在提高企业生产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管理类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目前,一些管理软件企业、SaaS运营商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如用友畅捷通在全国72个城市建立了125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为100多万家企业提供了服务,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出现了以东方钢铁、广东塑料交易所、广西糖网、亚太化工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服务平台,以环球市场、中国制造网为代表的外贸出口类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京东商城为代表的B2C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我国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万亿,占电子商务交易总额84.4%,使用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突破1400万家,B2B电子商务平台达9200个。

第五,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逐步兴起。目前,我国形成了以盖世汽车网、易车网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以东方钢铁、欧浦钢网为代表的钢铁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以中电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在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效率、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第六,区域性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涌现。20多个省市建立了非营利性的两化融合服务机构,形成了以广东省两化融合创新服务中心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提供工业设计、先进制造、工业控制、在线管理、电子商务、信息情报等方面的服务,在协助地方政府推进当地两化融合工作、服务当地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政府财政投资的平台使用率低,效果不理想;许多平台的功能比较简单,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没有出台针对平台的优惠政策,平台运营比较困难;平台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两化融合服务人才缺乏,平台难以整合人才为企业服务。

2010年9-12月,笔者主持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委托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调查和研究课题,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只有11%的中小企业应用过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只有44%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使用效果比较满意。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对策

(一)基本原则

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面向需求、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引导,鼓励第三方机构以市场需求和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创新平台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体制要求的自负盈亏的高效运转平台。平台应满足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平台应遵循“共建共享”的理念,整合现有资源并合理布局,以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二)主要思路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统筹规划、集聚资源、营造环境、加强服务,建立和完善满足两化深度融合需求的支撑体系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公信度高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覆盖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管理提升、电子商务、产业链协同等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突出,功能更加完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稳步提升,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三)建设重点

选择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服装、家电、家具等行业,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平台提品三维数字化设计、工业设计素材、计算机仿真、虚拟样机、专利检索分析等服务。

选择机械装备、钢铁、汽车、船舶、家电等行业,围绕提高生产制造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支持平台提供制造执行系统(MES)、快速成型、新一代网络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服务。积极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

选择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围绕企业管理规范化、财务业务一体化、集团管控等,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支持平台提供企业管理诊断、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ERP、SCM、CRM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在线管理软件应用、企业信息化培训等服务。

选择外贸、钢铁、橡胶、塑料等行业,围绕深化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为行业内上下游企业提供采购、销售、库存、物流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建立面向最终消费者的网络销售平台,拓展网络销售新模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促进企业服务化转型发展;支持平台提供信息、在线交易、物流配送、电子支付、融资担保、人员培训、信息检索等服务。

选择钢铁、汽车、船舶等行业,围绕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降低库存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能力,支持平台提供信息、网上招标、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供应商管理、货物追踪、费用核算等服务。

依托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区域性两化融合促进中心,整合区域内政府、IT厂商、高校、科研院所等两化融合服务资源,集聚一批高水平两化融合专家,为企业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咨询、诊断、规划、设计、实施、监理、评估等方面的服务,创新服务机制,探索建立医院式、规范化的服务模式,推动当地两化深度融合。

(四)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级电子信息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支持,吸引和带动社会投资,加快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标准,对信誉好、服务优、效果显著的平台,实行补助、奖励等扶持措施,引导平台规范运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完善工作机制。各地要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的现有工作基础,积极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要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完善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加强指导和宣传。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要加大指导和服务力度,及时调查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情况,发现和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推广有效做法,培育示范和服务品牌。要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对优秀平台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难、税费重,电荒、用工荒等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迫切需要采取新思路、新方法,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升.公共服务平台:“导航”中小企业信息化[J].上海信息化,2008(3).

2.蔡晓玲.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5篇

农村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来,我市在信息化助推新农村建设和信息化引领农业现代化战略指导下,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新三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持续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推行市民卡“一卡通”工程,市镇(区)两级全面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开通便民服务热线。当前,我市已经进入全面建设乐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村信息化面临服务转型升级的新任务、新要求,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继续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持续增强信息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统筹发展,惠及全民”的原则,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技术推广,提升信息化对创新社会管理和保障改善民生的服务水平,为全面建设乐居、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年,建成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3G移动网络全面覆盖农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市镇村三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化人才体系和专兼职信息员队伍。重点领域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基础性、关键性涉农信息资源专业数据库基本建成,涉及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的专业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基本建成。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镇(区)、行政村和社区,各镇(区)、行政村都能够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公开和实现政务便民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比例达到95%以上。农村社会事业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覆盖所有镇(区),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完善村(社区)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网络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农民数字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农民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农业信息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农家致富”手机报、12316、“四电一站”、农业信息网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三农”信息服务链。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和实用性,提高农民认知度和参与度。以农村政策、农业技术、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分析预测、农家生活等信息为主要内容,探索建立农业电视点播系统。组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电子商务网站开设营销店,加快建立市优质农产品信息网站,加强本地优质农产品网上营销推介,推进农超有效对接。积极发展精确农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积极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加快建设土壤信息等各类数据库,大力发展农业电子政务。充分利用各类农业网站和农业专网,积极开展农民网络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二)加快农村信息基础网络建设。按照村级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的要求,大力推进覆盖农村的“城市光网”建设,实现光纤到户全覆盖,农村普遍具备20M以上带宽提供能力。互联网宽带接入农村家庭普及率达到90%以上。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加快进行村级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年完成70%,年全面完成。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建设,积极实施“三网”融合发展,推动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高层业务融合。加大农村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3G移动网络在农村全覆盖。

(三)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建成种类齐全、经济实用、服务周到、手段多样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市级平台为主,建立集政务、商务、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市镇村三级提供统一应用平台。进一步加大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等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五个一”(即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下同)要求,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点,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加强农村信息化应用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村教师、村组干部的培训,积极培养发展专(兼)职农村信息员。

(四)强化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涉农信息资源规划利用,围绕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目标,重点开发农产品价格、市场流通、农资生产流通、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政策、文教卫生、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资源。加强镇(区)、行政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对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镇(区)、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集成提供本地各类涉农信息。建设专业性信息资源库与服务平台,重点开发、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防汛抗旱指挥、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等资源服务系统,带动产业精准化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涉农信息资源开发。

(五)推进农业产业信息技术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以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为重点,加强地理信息、遥感、自动控制、智能农业机械等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以动植物生产环境远程监测(控)、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流通和质量追溯监管、远程应急指挥决策等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农产品种养、加工、储运、销售全过程可追溯体系。

(六)完善农村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推进电子政务网向村一级延伸建设,将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作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一个基本功能,集成各部门为农服务信息资源,为农村政民互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农技服务、劳动就业提供现代化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依托市级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网上政民互动,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积极推进村务网上公开栏建设,推进农村政务、村务、财务公开,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到年底,全市250个行政村电子村务公开栏实现全覆盖。完善农村资产租售网上平台,加强对经营性资产出租的监督和管理,促进“三资”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完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升级改造,推进为农服务网、文化资源共享系统等建设,推广“市民学习在线”,开展网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

(七)推进农村社会事业信息化。深入实施农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快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教研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办公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重点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服务网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升市民综合素养。加快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构建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服务和管理应用平台,为农民提供健康档案全程动态管理、传染病慢性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基本服务,实现市居民医疗保险实时结报。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信息系统,整合户籍、人口、生育等综合信息。健全社会保障、民政信息服务体系,拓宽市民卡在保障、救助、就业、优抚、养老等方面功能,推进农村保障服务“一卡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领导协调机制和目标责任制,确保信息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市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组织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市农委要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服务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市商务局要着力推进农村流通领域信息化,大力促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市镇(区)两级政府(管委会)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设立农村信息化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农村基础信息网络、综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参与,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各电信运营企业要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加大对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和服务平台的建设投资,进一步降低农村通信和服务资费。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6篇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认真总结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明确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年卫生信息化重点工作,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加快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回顾

(一)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32字建设方针。切实按照“五统一”原则开展工作,即:统一软件开发,统一硬件建设,统一资金使用,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日常监管,充分发挥现有资金、技术、人员的最大效益。

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盘棋,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立足全省看我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割裂的看问题。

(二)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按照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展开工作。

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设计包括新农合资金监管、居民健康档案、120指挥中心、药品医用耗材招标与采购、疫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涉及到卫生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新农合管理软件、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本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平台软件等多个系统软件的安装。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单位。涉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医疗单位、其他局委办所属医疗单位、私营医疗单位等约204个网点。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成为我市卫生信息中枢,整合多方面资源,以区域内覆盖全市群众健康档案的采集、存储、应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该项目已经争取到省、市资金支持,力争今年初步建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与省卫生信息平台互联。

2.新农合管理市级平台建设

我市已初步完成对新农合管理平台基础上的新农合即时结报子系统县级平台信息系统改造。并将大病直补扩大我市各县市区,实现定点医院的即时结报。

3.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是卫生工作纵向业务引擎项目,以监测业务下沉、预案数字化为亮点和突破口,有机关联决策层、应急专家及应急值守人员,及时形成并实时完善执行方案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发挥决策支持的效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带动后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继年省市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省级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行,应急指挥市级平台正在建设中。

4.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

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是公卫体系中的第一套业务系统,用于实时收集我市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并对接种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和效果评价。目前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是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支撑。我市基层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意识不强。二是缺乏标准支持,资源共享难度大。三是信息化建设是长期任务,人才、资金投入不足。

总之,虽然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自年以来,市卫生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高起点谋划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得到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也向战斗在卫生信息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搞好设计。“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是:加强设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强化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在框架设计上,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高效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任务。

(二)把握原则。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惠及居民,服务应用。

让居民获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政府主导,合力建设。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公益性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和推进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梯度推进,务求实效。

要根据各业务领域需求和能力条件,突出建设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三)明确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卫生部研究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工程”总体框架,建设好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把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作为横向联系的枢纽,系统整合五项业务的纵向功能和应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完善措施。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的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

三、年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根据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今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拓展卫生专网覆盖范围。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建立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遵循网络建设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建立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市级(区域)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保障卫生信息高效、快捷、安全传输。

(二)加快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向医疗机构、居民和患者提供日常信息服务。服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基层卫生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支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支持远程会诊,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社区转诊、健康咨询服务,支持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支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各县市区地要积极争取当地级财政支持。同时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和安全体系,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认证体系,将信息管理纳入等级保护管理之内。

(三)实现医疗服务网络化监管。努力实现全市医院信息系统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卫生局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院前院后延伸服务,开展预约挂号、病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网上随访等便民服务,为医疗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信息支持。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共享。

(四)继续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新农合信息平台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为实现全市参合农民异地跨区直补,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职能部门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做好年底前推广参合农民健康一卡通的准备工作。逐步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管、个人管理服务等功能,争取建立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种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

(五)做好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应急平台对接,实现应急决策上下贯通,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级应急网点配置移动单兵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上半年完成村卫生室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配置工作,提高基层信息化水平。加强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规范应用,推动规划免疫工作的科学发展。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对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加强信息化队伍力量,逐步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将卫生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这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新医改的大力推进,其作用将逐渐突显出来。各地要抓住机遇,下大力气推动项目实施,建设适应医改要求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24-03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各大高职院校普遍关注信息化在提升办学质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十年,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业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新挑战,抓住机遇,推动职业教育思想、体制、观念、模式等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一、近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2002年9月,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指出:“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2007年5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0年7月,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011年8月,教育部成立了由袁贵仁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推办的成立,是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重大项目和示范引导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近十年,领导的讲话、国家、教育部和省的文件精神,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充分理解和有效贯彻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规划

学校整体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学校现已建成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务教学、财务系统、网站群系统和VPN等应用系统,一卡通系统也正在有序推进中,这些应用系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部门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各部门业务需求情况的复杂化,使得现有业务系统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已有应用系统对业务发展、新一代IT通信技术的应用上,缺乏应对能力;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阻碍了业务联动、信息共享和服务融合的进程。

面对这种情况,迫切地需要在传统校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和新途径,坚持以服务为目标,以师生为核心,在“技术”与“用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打造一个既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又贴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新一代教育信息化校园。

三、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队伍建设,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

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统一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个部门和每位师生。信息化校园建设必定会引起管理机构的变革和工作流程的重组。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把“信息化”作为学校四大发展战略之一,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支撑。2013年12月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信息化中心。组建由部门信息化主管和部门信息员等组成的“纵向三级”和“横向三维”的信息化队伍。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各部门积极支持,密切协作,共同推动。

1.全员重视,进一步明确应用需求是建设工作的动力源头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各级部门要从源头采集信息化建设应用需求;全校师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调研论证,进一步细化建设方案是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

精心谋划,拟定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同力协作,制定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强化管理,紧跟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

3.服务引导,进一步强化系统应用是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

加强宣传,及时推广信息化建设成果应用;加强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化系统应用问题;加强培训,及时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服务,及时处理信息化建设应用盲点。

(二)完善基础设施,细化实施过程,搭建开放融合的基础框架和支撑平台

1.搭建基础网络平台。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基石。学校的校园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接入,出口带宽为2.6G,基本满足全校师生的网络需求。加强校园网络统一管理、对运营商在校所有网络设备统一配置、对全校网络设备和配置进行清查、对部门楼宇信息点位进行梳理、对网络认证账号进行清查、对弱电间进行巡检整治。建立常规检查制度,梳理网络常规事务的处理流程,规范台账制度。推进无线网络全覆盖,满足各种终端的上网需求。目前,学校有线信息点达8500个,校园无线网络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学校有线、无线网络已经覆盖整个教学办公及生活区,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搭建了安全稳定的网络基础平台。

2.拓宽信息化合作渠道。学校成立“运营商信息化合作洽谈工作组”,与三家运营商开展信息化建设合作洽谈。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无锡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签署“信息化校园建设合作协议”。探索深度多层次的新型信息化项目的合作,实现合作多赢。

3.建设集成数据中心。建设集中高效的数据中心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点。为了收集、处理和存储学校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存储集中、数据集成,提高数据的统一性、安全性和利用率,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学校于2012年实施了数据中心项目改造建设,现已投入使用。

4.整合应用平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基础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决定着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ISO9000的流程化管理理念,在综合分析、调整优化学校核心业务流的基础上,解决“信息孤岛”,实行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系统。按需要建设部分新的应用系统(包括OA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团委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毕业离校系统、校友会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同期对图书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邮件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等原有系统进行整合。通过梳理各部门管理流程和业务数据,统一数据标准,重组业务流程,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为全校师生提供集中化的信息服务。提供应用集成与单点登录,相关应用数据实现一站式访问。

5.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现有入网计算机6000多台,学术报告厅、多媒体会议室16个。近几年,大力改善升级教学设施,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创建完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模式提供了良好地信息化环境。现已建成多媒体教室100多间,座位数达到8000多座。

6.增设数字资源制作设备。数字资源制作设备是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学校现建有具备录播功能的教室25间,配备高清摄像机6台,有图形工作站、非编系统14台(套)。通过录播制作设备,实现教学、学习过程同步直播和摄制,为优质资源的智能化制作提供保障。做好录播教室使用规划,按照学院规模进行录播计划分配,做好微课大赛、教师业务能力大赛、市级以上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的录课工作。

7.构建网络资源平台。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学校重点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资源网、微课竞赛网、视频教学资源平台以及多个教学资源库。数字资源平台的搭建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教学和学习在学校渐成了主流。这些网络课程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全课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学习空间。学习平台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互动教学、便利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环境。重点技术支持学校规划建设的百门精品资源课程,给予课程设计、微课录制、交流互动技术指导。

8.做实课程学习平台。教育信息化重点就是教学信息化,学校一直将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工作作为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8年开始构建基于Moodle的网络学习平台,以Moodle平台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现有网络课程834门,用31209个,日均访问量达2500人次。以Moodle平台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商院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Moodle网络课程设计》培训课程,基本满足师生对Moodle平台的基础应用培训。同时开通在线互动,解决师生具体问题。

9.做好信息化保障。保障学校网络、设备等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转,配合教务处、招生办等相关部门和院(部)做好考试、录取、比赛等技术支持和保障工作。加强对学校多媒体教室管理,细化多媒体教室应用,满足不同专业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需求。加强对学校公共会议室的协调、管理、保障功能。做好各级各类重大活动、会议等公务活动的录像保障工作。

(三)强化建用结合,普及信息化理念,将信息化建设成果普惠于全校师生,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全体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经组织申报、专家审核和教育厅批准,学校于2011年成为无锡高职院校首家“江苏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14名教师经考核成为培训讲师。以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为契机,做好学校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作。为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计划开展信息化培训。组织开展“新生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校园信息化设备使用培训专题讲座”、“二级信息员专题培训讲座”、“上门服务月活动”等,有效地引导师生使用学校的信息化资源,引导师生积极利用校园信息化资源方便快捷地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务,大力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8篇

市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是我市统一的、权威的、唯一的以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地理空间信息框架数据为核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一个面向政府、公众和行业用户的开放式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市本级公共服务平台已基本建成,示范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加快全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应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意义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战略信息资源,在政府管理决策、新兴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主要运行形态与手段,承担着向各类用户提供权威、高效地理信息实时综合服务的重要职能。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有效缓解地理信息供需矛盾,较好地满足政府、企业、社会大众对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为广大用户阅览地理信息、加载专业信息、搭建业务运行系统提供高效工具,使地理信息能无缝嵌入到各部门、行业的现有业务应用中去,促进地理信息深入广泛的应用。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标准统一、共建共享,面向需求、深化应用”的原则,着力自主创新,加大推广应用工作力度,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地理信息保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工作目标

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到2010年底,地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基本建立,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市本级部分政府部门重点业务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公共服务平台的成果基本满足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及其服务的需求。到2011年,公共服务平台在市政府各部门得到普遍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使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水平达到全国城市前列;各县(市、区)基本完成“数字”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框架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市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全覆盖。同时,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地理信息及其服务的需求。

四、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市、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总体目标,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定期更新和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机制,不断完善和更新各类矢量地形、数字影像、地名地址以及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数据,做好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和优化升级工作,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现势性强的基础地理信息。加强对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满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地理等相关信息及其服务的需求,提高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获取与更新、交换数据集成整合以及数据优化等方面的能力。

五、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工作

各单位基于地理信息的信息化建设要采用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单位应用信息系统要通过二次开发接口与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接和互联互通,逐步统一到公共服务平台上来;尚未开展或正在开展应用信息系统建设的单位,应结合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应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工作,在市“全国数字城市试点”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筹和协调解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列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的议事日程,制定计划,积极推进,认真落实。

七、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要依法编制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计划,相关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统一组织实施基础地理信息的定期更新与分发服务,确保地理信息资源的权威性、标准性和现势性。同时要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应用工作,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增强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深化应用层次,扩大应用领域。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9篇

一、稳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按程序启动政府采购工作,组织项目实施。重点抓好省级云平台建设,为卫生计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础公共服务技术支撑。继续推进省、市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遵循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建成一个,对接一个,逐步实现省、市两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备案制,出台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省市两级数据采集和交换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确保数据与信息平台有效对接,项目建成后能够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

二、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目标,推进电子病历建设和应用,建设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临床服务精细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动态融合,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以及患者基本健康信息的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

三、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完成省级卡管平台搭建工作并实现上下对接和数据共享。制发省级居民健康卡建设实施细则等标准规范及与金融机构合作发卡用卡指导意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发卡用卡环境改造。各设区市至少明确2个以上县(市、区)试点发卡,并不断扩大试点数量和规模,年底前,力争全省发卡突破1000万张,各市试点县(市、区)发卡实现全覆盖。

四、进一步加快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推广远程医疗建设,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规模。整合现有已建的邯郸市、沧州市远程会诊系统资源,统一接入省级远程医疗平台。探索与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对接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与京、津两地远程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覆盖京津冀的区域远程医疗平台。在全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基础上,加快推进“健康河北”医疗惠民移动平台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务群众。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区域双向转诊、区域临床检验、区域体检等区域化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五、加快推进“金人工程”项目。按照有关程序,继续协调做好河北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金人工程”项目)省级立项事宜。继续推广鹿泉市计划生育网上办事大厅等业务系统。

六、开展全省网络规划与升级改造工作。结合省级云中心建设进程,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原则,规划全省卫生计生业务专用网络,统一分配网络与信息资源。制定全省网络应用管理办法,规范用网行为,努力打造一张安全、可靠、畅通、高效的人口健康信息专用网,确保数据快捷、安全交换与传输。整合委机关局域网络,强化管理。

七、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及各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安全管理,注重保护患者隐私,规范系统内部及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机制。各地要按照卫生行业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组织辖区内机构开展医疗卫生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备案和测评工作,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要在2015年12月30日前完成。继续规范和推广电子认证服务在全省卫生计生行业应用。强化网络安全宣传与培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10篇

省厅决定举办两期全省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培训班,目的是培训金财工程大平台相关业务知识,进一步推进我省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对财政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信息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推行管理信息化特别是电子政务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金财工程及大平台建设作为国家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部门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之一。建设和推行财政信息化管理系统,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财政工作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和制度革新;不但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的有效手段,而且更是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制财政,实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基础保障。

推进金财工程及大平台建设,对于提升财政部门的理财能力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深认识和理解:一方面,财政改革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当前,财政改革正朝着科学化、精细化的纵深方向发展,必须提高财政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近年来,我省实施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收缴、工资直发等一系列财政改革,都是依托信息化管理来实施的。离开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这些改革都将无法实现预定目标。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推进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财政改革大量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信息化技术不仅改变了财政传统手工作业模式,同时还可以将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应用到财政改革的各个方面。比如,目前财政信息化管理正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向财政监督发展,由一般性支出管理向专项支出管理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信息化手段开始逐步应用于我省国库资金动态监管、资产清查、债务系统管理、会计行业管理、扶贫资金管理、地方金融管理、农民直补和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监管等,都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为深入推进我省财政改革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各级财政部门务必要提高对财政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财政财政信息化建设作为自身建设和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当前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我省是全国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试点省份之一。近年来,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为全国提供了重要经验。总的来看,我省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系统逐步健全,财政业务应用系统开发成效明显。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财政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我省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一是系统的整合度不高,各个应用系统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相互独立,数据不共享、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二是信息化系统应用水平不高,离实现管理方式转变、业务流程再造以及提供辅助决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三是与财政业务管理相比,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比较滞后。这三个问题都是带有普遍性的。此外,还存在个别地方财政部门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以及基层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维护体系不健全和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务必要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这次省厅组织大平台的培训和实施,是在一个高层次、高水平基础上开展的,与初期信息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前,推进全省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全省市县全面推广大平台系统。全面推广实施大平台系统,是今明两年全省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在今年年底前,我们将分两个批次全面完成21个市(州)和部分县(市、区)的大平台上线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成扩权县和重灾县的大平台上线工作,并力争在明年年底前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区)上大平台的目标。这不仅是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统一要求,也是各地加强自身建设,上水平、上台阶的要求。

二是加快开发建设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省厅按照“个人办公、信息共享、专供数据”的指导思想,正在开发建设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开发测试工作已基本完成,主要功能涵盖了公文处理、政务管理、会议管理、信息处理、数据查询和全省财政系统沟通等,还包括建设全省视频会议系统。在省厅运行正常的基础上,力争在年底前推广到各市县财政部门。

三是加强全省财政信息网络安全工作。针对目前广泛关注的的信息安全问题,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加强财政信息网络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建设全省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系统;完善全省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启动数据级灾难备份设计规划等。

三、对全省推广实施大平台建设的几点要求

金财工程及大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工作方方面面,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和技术一体化目标。

一是要强化大平台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我省的大平台系统是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标准来开发的,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控制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现着公开透明、依法理财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因此,在大平台的实施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不能随意改动大平台的基础结构和基本流程。同时,在全省统一的版本、数据库结构的基础上,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增减一些岗位或改变部分流程。但总的原则是,全省大平台必须坚持统一和流程规范。

二是要为大平台上线创造必要条件。大平台上线是一个涉及面广、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个综合系统,对人员的素质、基础环境、设施设备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对此,希望各级财政部门的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内部各业务部门在业务流程确认中的协调和配合,并在资金、人员力量上给予充分保障,为大平台上线和运行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是要做好大平台实施的培训工作。这次省厅举办的培训班,重点是对21个市(州)财政部门开展培训,安排了少数几个县(市、区)参加。培训班结束后,大家还要承担两项工作任务:第一,各市、州财政局要在7月底前制定好本级上大平台的实施方案,报经省厅批复后,年底前实现上线。第二,尽快组织开展所属县(市、区)的培训工作,省厅将给予技术指导和必要的帮助。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11篇

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发展农业电子政务,打造新型农业服务平台,扩大网上市场营销,加快智能农业建设,创新农技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对农业决策指挥、农业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政策法规宣传的信息服务全覆盖,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到“十二五”末,形成以省、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柱,县(区)“两电一信”(电脑网站、“”三农服务热线、短信)新型信息服务为主导,镇村“信息服务站点”为主体的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全市对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视频监控农业生产基地400个以上,服务高性能农业机械10万台,网上培训人次占全部培训人次的50%以上。

二、建设内容

(一)加强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

1.建设惠农短信系统。依托省农委农业信息中心惠农短信发送平台,市、县共同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全面采集农业市场主体和农业系统人员相关信息。建立分工明确的专家和综合信息员队伍,健全短信采集、编辑、发送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十二五”末,用户数据库规模达到5万人,综合信息员队伍达到1000人。话交流。积极做好“”热线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农户与热线的良性互动。“十二五”期间,每年接待群众咨询5万人次以上。

3.建立农业电视点播系统。农业、广电、电信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建设农业电视点播系统,实现热线电话、电视栏目、电台节目、电脑网站“四电合一”。推进以农村政策、农业技术、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分析预测、农家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视频节目库建设。通过广泛宣传、经费补助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点播农业视频节目,实行免费收看。“十二五”末,建成十二大类涵盖农业各个方面的农业电视点播系统。

4.建设农机信息服务平台。由农机部门牵头,有关通信部门配合,建设市、县(区)两级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市县(区)总平台和分平台实行分级建设,统一管理。加强农机数据库建设,强化基础资料管理,实现实时指挥调度、实时展示农机运行状态以及实时监控等农机管理目标,同时为广大农机手提供农机法规政策、跨区作业、维修保养、行业动态、安全监理和天气变化等优质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功能,提升全市农机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强化农产品网上营销服务平台建设。以涉农主体网上宣传和农产品网上营销为主要任务,推进“市农产品信息网”升级和“天下粮缘网”建设。

1.以“市农产品信息网”为主建设信息平台。加快市农产品信息网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网站名特优农产品介绍、农业展会宣传、农产品价格监测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行业协会展示等农业信息功能。

2.以“天下粮缘网”为主建设网上营销平台。“天下粮缘网”要积极开展与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合作,以市场化为导向,引导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学生创业园、种养大户等农产品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在网上开设营销店。通过网上产品展示、在线订购、在线支付、客服在线服务、语音呼叫联络、投诉语音直通等方式,不断扩大营销规模。支持供销系统兴办“网上供销社”,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十二五”末,将“天下粮缘网”建成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发展会员10000户以上,在线销售和客服人员达到120名以上,争取在“创业板”上市。

(三)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传感、通讯、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推广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结合。

1.建立远程智能农业视频系统。建设市—县(区)—乡(镇)三级覆盖全市重点生产基地的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农产品生长情况、农业自然灾害、植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情、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经营管理等动态信息,实现网上监测预警、专家网上指导和远程技术培训等功能,为各级决策及时提供科学依据。市农委建设系统总监控中心,五个县(区)各自建设分控中心和生产基地前端视频采集站。今年每县(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基地50个左右,全市共安装260个左右监控及语音系统,以后每年根据高效农业发展情况,适时增加新的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提高高效农业生产基地视频管理服务的覆盖率。

2.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农业智能传感设备,采集蔬菜、畜禽、水产、土壤、环境、物流等农业相关信息,通过传感网络,实现农业信息的多尺度传输,最后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并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管理和即时服务,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设施温室物联网示范基地、大型畜禽养殖场物联网示范基地以及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各5个以上。

(四)加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提高队伍素质,推进农业信息服务。

1.实施乡(镇)千户农资门店视频信息工程。通过宣传引导、补贴扶持等措施,鼓励乡(镇)有规模、影响力大的农资门店,参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扩大基层信息服务覆盖面。支持供销系统建设农资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乡(镇)千户农资门店技术培训,通过签订农业信息服务协议,明确服务职责和服务内容,为农资门店设置大屏幕和栏,拓宽基层信息服务渠道。“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农资门店视频信息大屏幕200户。

2.实施信息队伍培训工程。市农业部门要定期分级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对县(区)级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开展数据库建设应用、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预警分析、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相关技术和系统应用等方面培训;对乡(镇)级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开展信息采编、上传、、报送、网页制作、数据库系统应用等方面培训;对村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市场主体,开展信息采编、报送、上网和上屏、查询和网上开店、网上交易等方面培训。“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农业信息服务人员200人次。

三、保障措施

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建设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组织财政、计划、农业、林业、农机、供销、粮食、通信等相关部门,成立机构,加强协调,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科学制定规划。各地要根据省、市的统一规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制订本地农业信息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12篇

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与外界交流的渠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如今,受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无不受着信息技术的影响。为顺应时展的潮流,新形势下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必须要站在不断信息化的高度,不断创新,积极应对信息时代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所以说,各机关事业单位想要跟上时展的脚步,就要借助信息网络的优势,不断的推动党建工作的发展,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必定会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机关事业单位可以借助网络媒介,来进行信息收集、思想教育、党员管理、工作调研等工作,高效、快速的特点,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的迅速传播与落实,同时有利于扩大群众参与沟通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总想管理体制的一些缺陷。

二、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一)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滞缓。第一,一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建信息服务平台在设计上过于雷同单一,缺乏新意,无法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第二,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党建工作的信息化不够重视,导致信息服务平台内容更新缓慢,过期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管理,违背了党建信息服务平台的时效的特色,无法吸引到用户的访问,就会造成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第三,机关事业单位党建信息服务平台大多数都只是局限于单纯的宣传语信息公布,没有引入交流的机制,就会导致党员或群众无法及时的发表意见,互动性不够。(二)缺乏专业人才。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由于其自身保密性高、原则性高等特色,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高、随意性大、虚拟性强的特点形成很强烈的对比,为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建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加强党建信息化的建设,就需要既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由拥有高超的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许多机关事业单位对信息科学技术的接触很少,对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的可谓是少之又少,严重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很严重的制约了机关事业单位党建信息化的建设。(三)信息化意识低下。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对党建信息化建设了解不够透彻,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度不高,甚至有些基层机关事业单位还没有开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辅助党建工作的开展,会存在由于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而对其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心理,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三、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统筹规划。要想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党建信息化建设,就必须高度认识党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全面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党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其当作重点工程来抓,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将党建信息平台建设成为一个能够真正发挥实效的服务交流信息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在党建服务交流信息平台上,提供出常用的数据库、教育平台、党代表工作平台等,加大信息共享的力度,畅通与老百姓交流的渠道,为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党建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组建专业队伍,加快党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高校、科研机构等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将机关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沟通,培养一批高水准、高素质的软件研发人员。组建专业队伍,结合工作特点,研发出符合机关事业党建工作管理的系统软件,并对其进行日常的维护与监管,及时更新信息,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党建信息交流平台的高校、安全的运行。(三)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引导党建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首先,要确保党建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来源,充分保证网络党建的及时维护与更新等。其次,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对网络环境、硬件设备等进行管理,并组建专业的团对,对机关事业单位党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更新等,同时还要重视机密的保密性。最后,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制度能够落实到位。

四、结束语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形成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典范,有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性发展。这一举动可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极大帮助。并研究了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策略,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1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要性

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讲述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制定了有关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加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充分满足国家及教育部的相应需求[1]。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只有加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才能实现公平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2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框架

对于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框架而言,从技术方面入手,利用云计算模式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同时节约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避免产生浪费现象。公共服务平台的框架由以下部分组成:(1)云基础设施。作为云服务平台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云基础设施通过集约化的管理模式,为其提供了计算、安全、网络以及存储等方面的计算资源,在加强业务管理水平,增强业务连续性的同时,形成了节能减排、绿色数据中心,为公共服务平台增添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云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网络系统、安全系统、主机系统、机房以及数据安全系统等;(2)用户认证管理系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要面对大量的用户,其使用频率较高,对象复杂,为了保证在大环境、大规模下实现良好应用,一定要建立基于云服务的用户统一认证管理系统。这样不仅能够为云应用提供相应环境,还能实现整个平台的数据处理和整合,对用户的身份进行统一认证和管理,合理分配角色,并在虚拟的社区中实现用户互动,在云平台的监控下确保资源的有效应用;(3)云服务应用门户。所谓云服务应用门户,主要是指教育信息化面对不同用户而提供的服务窗口,真正实现了一站式的单点登录。大众可以应用门户对教育信息进行充分掌握,实时浏览一些优质资源,分享教育活动的有关资讯以及一些成功案例,并引导用户通过注册参与到平台体系中。在用户注册登录之后会拥有一定的权限,在系统中会显示出相应的业务系统,用户可按照自身需求设定个性化的桌面[2]。

3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3.1构建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

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在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时,一定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要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基础上获得政府、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高度支持。此外,教育部门应该将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作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个人分担的原则,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并将市场机制作为基础,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的探索。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重视,做好统筹规划,明确相应标准,促进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平台以及信息资源的建设,从而制定出促进电信运营商发展、符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3]。

3.2促进远程教育的有效发展

因此,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各学校之间应该加大视频会议的召开力度,充分发挥视频会议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通过视频会议进行远程教育工作,能够在网络视频系统的基础上,倾听专业教师、专家等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和感受。尤其是在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远程视频会将城市中的教育资源、教育理念等传输到农村,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体改教学水平,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的平衡发展。其次,在视频会议中广泛应用网络在线课堂,开展一些在线评比课,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3.3整合优质化教学资源

注重平台、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和统一性,对教育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在提倡自主研发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合作研发、购买、合理引进的方式,实现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不断丰富教育信息化资源科的内容,有效提高教育水平[4]。

3.4打造教育云平台

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时,要深化平台功能,构建教育数据中心,形成覆盖范围广、即时跟踪、资源共享、功能强大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型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云计算、云储存、云服务,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学习者要想进入平台学习,可以凭借自己的教育卡卡号,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登录到智慧型教育云平台中,从而获取大量的教育资源,按照自己需求进行学习。另外,云平台的入口、身份认证以及管理模式等要完全统一,这样才能确保云平台的安全运行,而且还能为学习者带来更加多样化、更加自由的体验。同时,平台管理人员还能按照相关信息对用户群进行分类,跟踪其学习情况,评估资源使用效益等,实现教育平台资源库的优化和完善,真正提升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水平,实现其有效建设。

3.5不断完善功能模块系统

(1)学生学籍管理及查询系统。不断完善学生学籍网络管理和查询系统,其中学生上网报名系统,能够将全市学生的学籍以及其他信息录入其中,形成独立的学生档案,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教育局、学校可以登录办公网,查询每名学生的信息、成绩等其他情况,方便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查询管理。此外,学生及家长可以在该系统中完成小升初、初升高的报名,优化了报名流程。(2)学生考试查询系统。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研发考试信息及成绩查询系统,在其中录入中小学的每次重大考试的信息、学校录取分数线以及考生成绩等,学生、家长可直接进入到系统中进行有关信息的查询。(3)学校师资力量擦查询系统。该系统的研发是为了构建信息化档案,确保教学质量,其中主要包括学校硬件设施、升学率、在校学生数以及教师队伍等信息。教育管理部门可登录该系统查询相应学校的信息,并做出管理决定,进而提升教育系统整体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4)教育信息查询系统。在目前的教育信息化网络中,已经建设了教育信息及政策文件查询系统,不仅为市民了解教育情况提供便利,也加强了对学生、教师的普法教育。同时,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为了实现其教育的信息化,不断完善教育信息查询系统,做好信息分类录入工作,扩大各类信息的录入量和形式,丰富教育网络系统中的相关内容,真正实现查询方便,建设高效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5]。

4结语

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应该以自身的教育现状为基础,加大精力投入力度,顺应时代的发展,形成高效的服务平台,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夏骄雄.“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的解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6):4-8.

[2]殷峭峰,尤学贵.基于云计算理念下的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8):92-94.

[3]李建芬.新公共服务理念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3(05):3-4.

[4]李建芬.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之行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0):67-70.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14篇

一、镇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镇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信息化党建,遵照方便、快捷、实用的原则,将现在镇域范围内经常使用的电话、手机和计算机实现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不同信息媒介的互补优势,初步建立了党建网站、电子党务、网上党校、党员论坛和党建信息化平台,构筑起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化的党建网络平台,不断提高了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水平。

(一)整合资源,优化组合,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基础

我镇充分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契机,促进党建工作在信息掌握、职责落实、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不断优化。

1、夯实基础,建立基本信息库。以集中采集和日常搜集相结合,对相关我镇区域内党建基本信息进行采集,挂靠我镇综合办公管理信息平台网站(或门户网站:下同),构筑起了网站信息的同步变更和双向传输通道。

2、狠抓落实,建立党建责任制。在建立信息平台和工作信息基本掌握的基础上,我们将我镇基层党组织按区域划分成个党建工作网格,落实了专门的党建责任人和党建指导员,整合起一支余人的党建工作队伍,并实行包干到块,责任到人。

3、促进合作,建立部门联动制。积极加强党政工青妇等部门的系统信息传输与共享,使我镇综合办公管理信息平台的党建数据逐步完善准确。定期利用信息库数据开展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使信息化建设真正“活起来,转起来、用起来”。

(二)创断思路,交换手段,构建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平台

构建五大平台,利用五大平台在人脉、时间、空间拓展上的巨大优势,不断探索适应基层需求、富有时代特征的党建新途径。

1、构建党建网站平台。党建网站建设是党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我镇党建网站在传播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展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成就,建立网上意识形态阵地网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互联网上的主旋律和重要信息资源。

2、构建电子党务平台。电子党务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党务工作管理的网络化和现代化,增强党建工作的效率性、教育性、互动性和服务性。我镇电子党务是一个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设计环境要求以关系数据库为载体,应用B/S结构,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规范化输出,为管理机制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变“单色”为“多色”,变单向为双向,变平面为立体,变“封闭”为“开放”,增强了我镇党建工作的亲和力,为各级领导实施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服务。

3、构建网上党建平台。我镇网上党校是在继承传统党校教育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党校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增强网上党校的时代感、针对性和时效性,把网上党校办成为了新时代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课堂。

4、构建党员论坛平台。党员论坛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关心和参与党内事务的一种网络互动模式。我镇党员论坛的构建使领导能密切联系群众,了解下情、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可通过局域网和电子邮件系统,发出文件和通知,收取信息和意见,例如,收取入党申请书和流动党员的思想汇报。开拓了党建工作交流的全新渠道,实现我镇组织活动的良性互动。

5、构建党建信息化平台。党建信息化平台是整合了我镇党建网站、电子党务、网上党校、党员论坛等各种党建信息网络应用的综合管理平台和系统支持平台,在深度上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广度上实行了党员与群众相结合。党建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使我镇党建工作流程规范化、决策程序公开化、管理职权民主化。

(三)深化服务,促进交流,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凝聚力

充分完善党建信息化的功能模块建设,使我镇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更具活力,更加凝聚党员。

1、强化沟通联系。在各个信息平台公布了服务中心的联络方式,方便党员随时联系。开设了“文明和谐新(自改)”QQ群党建论坛,引导党员进行主题交流,目前,论坛实名制注册会员达到余名,浏览点击率达到万余人次,发帖余条,讨论主题余个。我镇党群工作者和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还通过互联网,以电子邮件、QQ、MSN等形式,与外出党员保持经常性联系,了解党员思想动态。2006年以来,各党组织共发送了余份电子邮件,始终保持动态联系。

2、促进展示交流。本着“展己所精,学人所长”和“强化互动,促进交流”的目的,充分依托我镇各个信息化平台,加快党员的信息获取速度,鼓励和调动基层党组织的参与热情.同时,利用短信平台、局域网连续发送抗震救灾、扶贫帮困的活动倡议和动态信息,受到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响应,他们都在第一时间赶赴指定地点进行捐助,仅南方雪灾、汉川地展捐款就达到了余万元。

3、满足个性化需求。我们本着“管理就是服务”的工作理念,在各个信息平台上开设了一些特色服务项目,尽可能地组织提供一些针对。在网站开通了招聘、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板块信息,已先后帮助多家单位在网站信息,人通过网站平台信息落实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利用信息平台提供困难党员帮助、结对服务信息配对、志愿者服务检索等特色服务,已积累登载求助党员资料余人,提供志愿者服务信息指南余人次。

(四)加强协调,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进程

1.注重党建信息化与电子办公的协调发展,使党建工作实现与其他工作共享,信息互融,建设互促。

2.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党建工作的性质、保密程度、范围等要求,切实加强党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性、政治性、保密性和安全性。

3.努力建设了一支具备现代信息素养和能力的骨干队伍。马克思主义的宜传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的人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不但培养了一批精通党建工作,熟悉经济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建立了一支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素养和能力、了解网络知识的骨干队伍,增强了“抗干扰”能力。

4.加强党建信息化理论研究。着重从党建信息化的产生及发展趋势、职能、机制、发展战略与措施等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其规律性。

近年来,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工作,以活动为载体、以服务为手段、以网络为媒介、以凝聚为目标。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我镇党建提供了强劲的助推力,显示出日益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二、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发展趋向

从我镇基层党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我镇进行党的建设信息化实践的基本方式是:运用互联网建立党建网站和网上党校,开设网络广播电台,利用手机创办手机报和发送“红色”短信,设立电子党务平台,建立党建信息资源库,利用社会知名网络资源扩大其影响等等。从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未来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的发展趋势是:

(一)信息化与党组织工作更加紧密结合将成为发展方向和模式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信息化必须为党的自身建设服务。因此,未来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发展,将着眼于信息化建设举措与党的建设创新紧密结合,着眼于党的建设信息化与党的自身建设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总体布局来推进,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单一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将从局部推进向整体推进发展,全面运用于我镇基层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成为为我镇党的建设服务的重要工具,不再局限于办公自动化应用和党的业务系统应用。党的建设信息化将成为我镇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成为我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将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在推进党的建设信息化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从我镇实践层面看,党的建设信息化缺乏总体规划,部门和地方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横向和纵向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正是基于此,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为指引,把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上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的重要议事日程。目前,全国基层党建信息系统正在建设,国有企业党建信息系统进行了试点。今年,全国基层党建信息化系统湖南省级平台开始试运行,中共中央组织部还开通了全国组织系统“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系统。党的建设信息化将从中央部门和地方党委主导向基层党组织推进实施发展,逐步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网络体系和互动平台,实现大范围、宽领域的党建资源交流和共享。

(三)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民主监督将成为重要趋向

随着互联网日渐普及和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中国领导层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并将其作为了解民意、汇聚民智和强化监督的重要渠道。中央最高领导与网民在线交流已成为网络民主政治的积极实践。近两年,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民主监督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和社会监督形式。据今年1月初《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有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并认为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今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统一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中共中央组织部正式开通了“12380”举报网站,最高人民检察院修订的《人民检察举报工作规定》将“网络”列入了新的举报渠道。所以网络舆论监督、“网络反腐”、网络问政议政必将在我镇逐步兴起,并将朝着大众化、常态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四)现代传媒多维综合应用将成为重要方式

后互联网时代,以网络媒体、数字媒体、手机媒体、移动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普及。目前,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已经导入党的建设领域,我国一些地方创设了“党员博客网站”、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频道,今年重庆、江西等地还进行了手机“红色”短信的尝试。党建网站、党员博客、现代远程教育视频、在线广播、手机报、手机“红色”短信等正在更大范围内兴起,逐渐成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的主流阵地和党员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集互联网、手机、广播和图文、视频、音频于一体的新兴媒体和传播手段将在我镇党建信息化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并向多媒体融合的多维综合运用发展。

(五)基层党组织和活动“虚拟化”趋势将成为新的动向

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的组织形态,也改变着党的组织形态。一些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半月谈》曾经介绍过重庆成立首个社区“网络党支部”的作法。今年9月,李奔胜在《瞭望》的署名文章中提出了探索“支部建在互联网上”、“支部建在手机上”的命题。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利用网络跨时空的特性,建立起了“网上虚拟党组织”。今年2月,江苏省南通如皋市就成立了大学生“村官”虚拟党组织——“薪火党委”,让大学生“村官”党员参加村级党组织和网络党组织的双重组织生活。重庆、河北、江西、浙江、山东等地的一些基层党组织设立了“网络党支部”,依托党建网站开展网上在线组织生活,浙江岩头镇还制定了网络党支部章程。上海“两新”互动网专门开设“支部在线——网络组织生活”,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营造网络空间。虽然通过网上构建党的虚拟组织,从而在组织上形成了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相结合的形态在我镇还未实现,同时对“网上虚拟党组织”的合法性、设置形式、功能定位及管理方式等都还有等于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些发展趋势将带来党建理念、组织构架、活动方式和党的建设模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在未来的我镇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

三、镇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水平遇到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镇在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却普遍落后先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党委对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党建信息化是应对信息网络社会创新党建工作方式的新途径。各级党组织对党建信息化工作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建信息化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低估了网络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侵蚀的严重性;有的甚至认为党建信息化会对党务管理的保密性造成冲击,没有深刻认识到开展党建信息化建设是党在新时期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没有认识到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环境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一种创新,必须用信息化引领党员思想的革命化。

(二)缺乏统一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机制

健全的体制是推进工作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我镇陆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党建信息化工作,如建立了干部学习在线、农村党员远程教学系统、网上党建等网络平台,但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不统一,有些由组织部管、有些由宣传部管、有些由党校代管,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职能定位,未能理顺与党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关系,从而对党建信息化的深化和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体制机制上的阻碍,也就难以及时协调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三)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门化人才匮乏

拥有了一流的信息设备与技术,并不意味着党建信息化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离不开一大批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目前尤为缺乏。部分党务工作者信息素养和能力滞后,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低下,已明显地阻碍了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提高。

(四)党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规划

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现实情况看,我镇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有的部门还在要不要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问题上举棋不定,难下决心;缺乏一个统筹协调的部门,各地往往是各自为战,以服务本地本部门党建工作为主;已建成的党建网站没有加强管理,更新不及时,有的不能发挥作用,有的甚至成了摆设;党建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的发展不相协调,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基于此,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

(五)党建信息化面临着网络时空的挑战

信息网络社会对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挑战集中表现在:一是党的领导方式、活动方式如何应对信息网络化给党员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挑战。二是党如何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应对网上各种言论对党的领导地位、先锋作用的影响。三是党如何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应对网络信息技术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成的冲击。四是信息网络渗透到民主政治生活,党面临着如何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挑战。

四、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水平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如何提高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水平、构建现代化的党建信息网络系统已经成为新时期我镇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应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尽快作出推进和建设我镇基层党建信息化工程的有关部署。全面推进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要积极组建和完善党建信息平台,实现网上组织关系转接、网上党费交纳管理、网上开展组织生活等功能,确保党员民警网上精确管理的全覆盖。我镇基层党建信息工程的工作目标为:建成党员身份认证系统、建成覆盖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党组织信息与服务系统。该工程可以由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平台、组织动员平台和在线服务平台三大平台组成,同时实现党员利用数字身份证书(或社保卡)进行电子身份认证。加强和推动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一)从思想上、组织上高度重视党建信息化工作

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武装党建工作是对党建工作方式、手段的一种创新,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加以保证。目前,我镇各级党委和政府普遍推行了电子政务,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处理业务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开展网上党建工作的软硬件环境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加快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组织上高度重视党建信息化工作。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党建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建信息化是对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二是要深刻理解党建信息化的内涵。各级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党建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党务上网,也不是形象工程,而是要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实现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和大发展。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党建信息化的长期性。党建信息化不仅需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而且需要观念、管理和运作上的创新,需要各级党务工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

(二)实现信息共享,促进设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协调发展

要充分借鉴和利用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和技术,开发新形势下适应党建需要的新模块。由于电子政务系统与电子党务系统的应用技术原理和基本框架大致相同,而且,系统的运行流程也基本相似,可以充分利用其网络平台进行电子公文办公、辅助决策,可以在开发电子党务系统模块的时候借鉴引用现有的相对比较成熟的电子政务系统技术,然后,再根据党建工作的特殊性,设置基于党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能分工设计等具有党建特色的体系框架,从而使党建信息化系统基本涵盖各级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与管理工作。为此,要统筹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实现信息共享,工作相融,努力实现党务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

(三)加强党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党建网络发展的关键。党建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熟悉党建工作、懂得网络传播技术、热爱党建工作的专业人才。因此,一是吸收一批政治素质好、党性强、业务精,并有志于从事党建工作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到党政部门来,挑起网上党建工作的担子。二是选派一批既有较高的党建理论水平,又具备信息技术管理能力的领导干部充实到此项工作中去。三是加强对党建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培训,使之熟悉网络,熟练地使用网络。四是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使之有足够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现代网络人才热心于党建工作。

(四)循序渐进,党建信息化建设要分步实施

党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了党建工作传统的基本任务和一般规律,同时,也涉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思路和常规方法。不仅需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而且涉及党务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创新,而且需要观念、管理和运作上的创新。因此,分阶段建设,循序渐进是党建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一阶段,以党建网站建设为主。由各级党组织的相关部门负责创办,网站主体多样,形式、规模、内容不一致。第二阶段,统一党建网站门户。建成与现行中央、省、市、县党委领导体制相一致的四级党建网站群,具有统一的顶级域名和体现党的形象的统一标志,网站在形式、内容、规模上有较大改观。第三阶段,电子党务。建设重点转向党务工作信息化上。第四阶段,整合党建网站、电子党务、网上党校和党员论坛,实现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五)加大党建网站的信息更新和信息反馈的力度

网站能否吸引网民浏览,关键在于信息实时更新和信息的权威性。作为党建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互联互动性,利用执政党的权威性,把各级党组织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和信息梳理、汇集起来,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党引领、服务、培育、管理组织的能力,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浏览、查询有关内容,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党内事务,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发表意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实现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

(六)强化信息网络安全防范

根据电子党务面向对象的层次性、多样性、安全性等特点,要求选取传输频带宽、信号接收强、保密性好的传输介质,通过交换机设备建立虚拟链路,从而加快数据信息的传递。党建网络建设中应尽量使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服务器和网络安全产品,并应大力带头推广使用国产应用软件,提高党建网络的安全性,从而使党建网络中的终端工作站都能建立起安全有效的“防火墙”。同时,党建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党建工作的性质、原则、范围、保密程序等方面的要求或需要,进一步完善党建网络的规章制度,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分类,切实做到国家重大机密不外泄,保证党组织上网的安全性。

五、提高镇基层党建信息化水平步骤与方案的初步建议

(一)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实施步骤

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水平,是我镇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有效整合我镇各级机关党的工作信息资源,从而增强其参与性与互动性、开放性与民主性、便捷性与直观性的一种新型党建模式,是对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新领域的开拓,是党建工作手段、活动方式和物质载体的创新。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一些步骤:

1、制定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

开展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建设,不仅要尊重党建工作规律,而且要尊重信息化规律。我镇发展规划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步先建立全局性(由镇政府办公室负责)的党建信息系统平台,第二步建立覆盖全镇各就部门,村网络化的党组织体系,第三步实现各基层单位的党务网上运作,第四步建立各级机关党的方针政策决策支持和监督系统。

2、建立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技术标准

我们应用层面的党务软件应鼓励各级基层单位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开发,但必须研究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根据我镇党建信息化的特点,制定系统应用、网络安全、数据传输、信息流转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软件开发、系统建设各个环节需要的标准和规范。

3、研发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技术平台

可以借鉴我国各级政府机关成功运用互联网的经验,独立开发党建信息技术平台;也可以以我镇现有电子政务平台为依托,整合党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分散的资源,逐步建设覆盖全镇的网络系统,建设我镇党建信息资源库,推进我镇党务工作的电子化,包括网络办公、网络会议、网络通讯、网络教育、网络思想交流、网络调查等。

4、完善我镇党建信息化教育、培训和人才管理体系

要努力培养一支既懂党建业务又精通信息化技术的党务人员队伍。这是推动党建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基础要制定一套党建信息化的培训办法、培训内容和培训制度,在培训体系中引入党建信息化教育内容制定党建信息化人才管理办法,从吸引、激励、管理、教育等方面建立制度。

(二)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具体方案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进我镇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实施。

1、借助政府信息网络,建立党建工作网站,提高党的知识的再普及

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网络化,不仅可以极大降低我镇党建工作的成本,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还可以明显体现党建工作信息化的优势。党建网站要内容丰富,可以包括党员天地、党的章程、党的知识、红色论坛、党建调研等项目。党建网站还可以开通网上党课,宣传党的核心价值,传达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公安网上信箱,开展党员谈心活动和思想交流;通过网上公安档案,管理党员党籍、党费;通过建立网上支部,举行党内选举、党员考核、民主评议;通过网上热线,开展网上申请入党、网上思想汇报;通过网上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的管理;通过网上举报信箱,让广大党员群众行使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权。信息化和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镇建设科学有效地党支部网站(或网页),要从以下层面入手。

一是资源建设层面。我镇基层党组织要有计划地建立党建信息数据库,有步骤地建设具有鲜明政治立场与观点的宣教网站,做到在网上有党支部的基本概况、常规工作、特色活动、创建工作等基本栏目,办成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是工作开展层面。以民主、效率为目标建设好、使用好网络资源,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我镇基层党组织要通过网络办理一些正常业务活动,快速便捷,也便于党员群众更快捷地向党反映情况,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进行监督。

三是信息公开层面。要在党建网站上开办党务工作论坛,创办党务信息专刊,如公示拟任、新任的干部等,可增加各级党组织决策的透明度,使广大党员干部更方便地行使自己的民利和监督权利,保证党的政策可以在我镇基层中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2、开发应用党务管理软件,提升我镇基层各级党组织党建效能

组建专门信息开发部门与党务部门联手开发党务管理应用软件。如研发《镇党建管理服务系统》,利用中央、省、市县各级门户网站和数字身份证书(或社保卡)为载体,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基层党员日常组织生活,构建全镇统一的党员干部动态信息库,建立面向全镇广大党员的服务平台和双向交流窗口。通过建立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党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实现对党建信息、支部生活、党员发展、党务会议、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开展电化教育等。我镇各级基层党组织根据设置的权限均可用此软件对党建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操作,以适应当前我镇党建工作的各方面内容和要求。开展镇域基层党建信息化工程建设,作为进一步加强我镇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举措,此项工作可以由镇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部署开展。以建立党员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为平台,逐步达到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全覆盖管理,实现基层党建信息化,为服务全体党员打好扎实的基础。

3、建设完善电子党务平台

可以考虑建立和完善功能更加强大的电子党务平台,初步形成电子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结合我镇各级党组织的特点而建设一个先进、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平台。建成后,将构筑起一个覆盖全镇的镇、部门、村三级数字化传输网络。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平台是我镇各级部门党员的基本信息库,主要满足党员信息的数据维护、日常管理、统计和分析需求,为各级党组织搭建管理功能。组织动员平台是全镇各基层党组织的电子邮箱和手机短信发送平台,用以提升组织动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线服务平台是党建网的进一步扩充,可以通过结合远程教育网逐步实现党员在线学习培训,不断拓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新渠道。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搭建以下三个平台,推进我镇基层党建信息化。

一是建立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平台。建成党员身份认证系统、党员日常管理系统和党员数据库,完善基层单位党员党组织管理功能。

二是建立组织动员平台。建成基层党组织的电子邮箱和手机短信发送平台,用以提升组织动员的及时性。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15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重大机遇和重大挑战。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机关党组织是党的组织系统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推进机关党建信息化,是提高机关党建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创新举措、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重要手段、促进党建工作创新的有力保障,也是全面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珠海市机关党建信息化起步较早,有较好的软、硬件基础。计算机网络已全面联通到全市各机关单位,大部分机关单位都建立了独立的局域网,基本实现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一网计算机,无线网络移动终端也全面普及。据粗略统计,我市现有市直党政机关单位54个,其中建设了网站的有45个,占83.3%。绝大部分机关党组织都开设了党建网站,提供了党建动态、党务公开、党建知识、党员教育及党建论坛等内容,党员可以观看视频、阅读文章、下载资料、发表意见和建议等。自以来,我市陆续开通了机关党建之窗、市委网站、干部教育培训网、党员远程教育网、电子政务短信综合服务平台和电子公文协同处理系统等一系列平台,呈现出机关党建信息化的雏形,具备深入推进党建信息化的良好基础。但是,我市机关党建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纵深推进:一是部分机关党组织负责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对党建信息化的支持还不够;二是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和网站平台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三是信息化平台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功能和应用方式有待完善和提高;四是相关责任、保障、考评、激励及成果转化等机制缺失,推进工作后继乏力。

针对我市机关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存在问题,紧紧围绕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党务公开、发展党内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笔者认为要发挥优势,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我市机关党建信息化。

一、提高认识,统筹规划,构建推进机关党建信息化的良好格局

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举措。各级机关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整合发展,努力构建推进党建信息化的良好格局。一要提高思想认识。要深刻认识推进机关党建信息化的重要现实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尽快转变观念,抢占信息化网络阵地,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要认识到推进机关党建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二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把机关党建信息化当成机关党建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摆上机关党组织议事日程,抓紧落实;要建立健全党委(党组)书记抓机关党建信息化的责任制,明确地方党委书记、部门党委(党组)书记、支部书记的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要明确目标长远规划。机关党建信息化是加强机关党建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高瞻远瞩,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逐步把机关党建信息化阵地建设成为机关党组织和党员进行网络教育、管理、监督、联系和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四要整合信息化建设资源。加强机关与电信企业的联系,对网络硬件、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凝聚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构筑相对完善的机关党建信息化共享平台,提供常用的数据库、信息化系统、干部教育平台、网络组织生活平台、党代表工作平台等应用。五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加大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力度,构建机关党组织之间畅通的信息互通渠道和共享机制,形成全面、准确、动态的信息源,为信息化平台的顺利运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机关党建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建设,扩充信息功能

信息化应用平台是机关党建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应用平台是否健全、信息功能是否完善,关系着党建信息化的成败。一要建立基层组织信息和资料库。数据库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信息化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党员干部信息数据库、政策法规文件库、人才信息数据库等,根据信息保密要求建立数据查阅、信息挖掘、更新完善的权限体系,保持信息资料的动态更新。二要设立党代表工作平台。要进一步落实党代表常任制,及时公开党代表个人信息,方便广大党员反映情况、提出要求,紧密党代表与普通党员的联系;及时公开党代表提案、提议、质询等履职情况,接受普通党员监督;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党代表提案、提议、质询等进行自动催办、督办、接转,及时公开办理情况。三要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依托现有干部培训教育网,结合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实现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学院和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 共享,提供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说服力强的党性教育课件,建设新时期网络学习的大课堂;充分利用“移动网+互联网”综合信息化新手段,凭借手机彩信和wap等媒介技术,实现“随身、随时、随地”移动信息化学习新方式。四要建设网络党群互动平台。依托现有手机短信综合平台,增设手机留言、手机投票、手机发帖等互动功能,让普通党员的心声直达党委(党组),密切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联系;通过qq、msn等实时通讯软件,实时互通信息、共享资料、发起讨论、交流业务和心得体会;在党建网站提供“党建论坛”、“建言献策”等党群互动栏目和网络组织生活平台,使机关党员能通过网络交流思想近况,过网络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促进工作创新。五要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快实现机关党委(党组)办公自动化、无纸化,提高党建工作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党员干部节能环保意识;推进党委和政府部门之间业务应用系统的整合,包括党的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与政府部门协同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六要建立机关党建信息化应用网站。整合相关系统、数据库应用、交互平台等,规范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及党务工作信息管理,实现信息平台一体化,提升工作绩效。要把应用网站建设成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阵地,以及党组织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办事高效、运转协调和业务规范的重要渠道,

三、建立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党建信息化良性发展

有保障,才有动力。只有提供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全面保障,建立健全工作考核评价及其激励制度,才能保证机关党建信息化平台的顺利运作。一要保证机关党建信息化的资金来源。市委要从财政预算中安排机关党建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各级机关党组织要以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及其他形式确保工作经费,充分保障信息化平台的硬件设施建设、维护及管理,计算机网络的顺畅运作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研发、维护和信息内容的更新等。二要设立常态化机构进行维护管理。市委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党建信息化的指导、监督和协调,特别要注意党务信息的安全保密;要组建一支网络维护技术人员队伍,对计算机网络环境、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保障网络畅通;要组建一支素质优良的信息员队伍,对机关党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编发,并对信息化平台党员的意见建议进行反馈。三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平台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机关党建的性质、原则、范围、保密程序等方面的要求或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平台的规章制度,制定严格的信息采编发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密管理制度、评估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及应急机制等,确保信息化平台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要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分类管理,强化信息网络安全防范。四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落实机关党建信息化工作责任制,把机关党建信息化作为机关党建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明确考核目标,合理设置考核指标、优化量化考核内容。要定期深入机关党组织检查党建信息化建设情况,掌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要在信息化平台公开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引入党员群众参与评议,并对考核全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监督。五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机关党建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或突破、创新的党组织,应该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并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宣传报道,树立典型,在全市各级机关单位中营造你追我赶推进机关党建信息化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