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加强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将学生为教学主体,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学,使学习方式多样化,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有局限,所以不能过于强调自主学习,应将书本知识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接受学习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激发和调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先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比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没有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也越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保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堂教学: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活动,这两种活动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教师的主导完全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服务。而没有教师的教学,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应有的效率,主动学和自主状态的学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主动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规范下进行的学。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发挥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教师确定方向,负责选择内容,积极教给方法,有教师教,有规范,有指导,才是新课改的改革核心。

2教学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主动发展,包括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一种社会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服务,体现了社会选择和决定教育的理论。这样就决定了学生客体的位置,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和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个性难以得到真正的全面健康发展。而我们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和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发展的主人,要做社会的主人。在这中理念的支配下,基础教育的目的就会自动形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局面,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被动适应社会的工具。同时在高度重视学生发展的教育过程中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美好明天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从价值取向上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形式,从而完成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使命…。

3让学生全面发展

(1)教师应该重视和关爱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学的第一天,学生都是满怀信心和兴趣来学习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却越来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师的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泯灭了。教学和教育的不得法,是造成学生不爱学习的重要原因。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使教学质量真正的提高,才符合我党的教育方针,少数学生的拔尖不是真正的质量。

(2)教师应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机会,包括优秀的和相对落后的学生,提携优秀的学生,帮助落后的学生,教师的心里要装着全体学生,公平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应该覆盖全体学生,创造机会,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思考和提问等机会是均等的,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有被重视的感觉,使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就感,享受成长的快乐。

(3)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道理,每一个教师都知道,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分层次的,在班级学生中,学的领先的、一般的、靠后的都存在,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不同措施,比如分层提问、分层作业。“提优辅差”要有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对个体制定措施,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有切实的措施。以激励为主,不是说不要批评,多表扬、多鼓励,实施多元评价,看到每一颗幼苗的优点,使其发挥长处,克服不足,在逐渐完善中,培养他们优秀的品格。小学阶段的教学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二、小学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因此,只要我们真正树立起教枵育人的观点,就能有机地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提高。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本身就充满了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传授它们,让学生通过听课、观察、感知.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世界观教育。如在讲解约分和通分时.笔者就让学生观察约分和通分前后的分数单位变了,但是分数的大小没变,促使学生感觉到“变”与“不变”矛盾的双方同处一个整体之中,两者即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同时,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数学内容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成就,还可以与同时代的外国数学家相比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国热情,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操作,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的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不断的认识,逐步形成而确立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存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掌握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动手补多补少,探寻平均数的求法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操作中获取知识的乐趣,树立起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将学生为教学主体,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学,使学习方式多样化,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有局限,所以不能过于强调自主学习,应将书本知识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接受学习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激发和调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先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比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没有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也越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保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堂教学: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活动,这两种活动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教师的主导完全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服务。而没有教师的教学,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应有的效率,主动学和自主状态的学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主动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规范下进行的学。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发挥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教师确定方向,负责选择内容,积极教给方法,有教师教,有规范,有指导,才是新课改的改革核心。

2教学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主动发展,包括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一种社会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服务,体现了社会选择和决定教育的理论。这样就决定了学生客体的位置,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和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个性难以得到真正的全面健康发展。而我们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和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发展的主人,要做社会的主人。在这中理念的支配下,基础教育的目的就会自动形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局面,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被动适应社会的工具。同时在高度重视学生发展的教育过程中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美好明天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从价值取向上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形式,从而完成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使命…。

3让学生全面发展

(1)教师应该重视和关爱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学的第一天,学生都是满怀信心和兴趣来学习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却越来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师的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泯灭了。教学和教育的不得法,是造成学生

转贴于

不爱学习的重要原因。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使教学质量真正的提高,才符合我党的教育方针,少数学生的拔尖不是真正的质量。

(2)教师应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机会,包括优秀的和相对落后的学生,提携优秀的学生,帮助落后的学生,教师的心里要装着全体学生,公平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应该覆盖全体学生,创造机会,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思考和提问等机会是均等的,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有被重视的感觉,使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就感,享受成长的快乐。

(3)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道理,每一个教师都知道,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分层次的,在班级学生中,学的领先的、一般的、靠后的都存在,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不同措施,比如分层提问、分层作业。“提优辅差”要有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对个体制定措施,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有切实的措施。以激励为主,不是说不要批评,多表扬、多鼓励,实施多元评价,看到每一颗幼苗的优点,使其发挥长处,克服不足,在逐渐完善中,培养他们优秀的品格。小学阶段的教学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二、小学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因此,只要我们真正树立起教枵育人的观点,就能有机地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提高。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本身就充满了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传授它们,让学生通过听课、观察、感知.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世界观教育。如在讲解约分和通分时.笔者就让学生观察约分和通分前后的分数单位变了,但是分数的大小没变,促使学生感觉到“变”与“不变”矛盾的双方同处一个整体之中,两者即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同时,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数学内容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成就,还可以与同时代的外国数学家相比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国热情,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操作,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的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不断的认识,逐步形成而确立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存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掌握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动手补多补少,探寻平均数的求法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操作中获取知识的乐趣,树立起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1.认识观的转变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 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 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 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 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 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 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教育;计算机;基础

国内外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得相关的教育教学部门开始对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相应的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在工作上带来了很多挑战。我们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经常能够感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以及不断的改善。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之后,相关教学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听课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学校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本费用却没有提升,所以该项技术受到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1 对于我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分析以及研究,同时对国内计算机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阐述

我国的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但是为了能够让我国的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再上一层楼,相关的教育教学部门开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或者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仅仅将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空洞的理论或者思想。

部分学校的老师认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即可,但是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往往不是这样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工作人员不但需要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或者相对来说比较熟练的基本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比较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相对比较良好的素质教育。要想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或者要求,学校的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就需要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各个学科以及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的培养或者提升的素质教育水平。

2 计算机基础的实验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着一定程度的素质教育工作

对新时代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需要时刻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同时拥有比较良好的素质教育以及相对来说较为优秀的计算机水平的专业人才,从而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更加迅猛的进步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作用。

2.1 计算机教学老师可以把挫折教育渗透到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实验过程中

无论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还是其他类别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都存在着相同的缺点,即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应对所遇到的各种挫折或者困难,从而丧失应有的学习动力以及勇气。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程序的设计单元问题,与此同时编程内容又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这些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相对来说难度指数比较高,这就可能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所遇到的挫折或者困难吓倒。因此,计算机方面的教育教学老师在进行基础实验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指导或者引导学生进行编程知识的学习或者练习,与此同时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训练工作,尤其是遇到编程失败的情况下,更加需要老师对学生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以及鼓励,之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程序进行相应的调试或者修改,这样经过不断的调试、运行,最终才能够获得成功。

总之,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需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此同时也需要对其素质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有所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好相关的编程知识以及技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以及比较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接受住更加严厉的考验或者应付更加严峻的挑战。

2.2 在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现在我国的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老师,在进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注重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也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来说,其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相对来说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计算机老师在进行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进行设计性比较强,同时综合性也比较强的实验,这样才能够在提升学生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发展。

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教授如果能够结合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性能力以及实践性能力的教育,那么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莉.正确处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中华文化论坛,2011(04):33-44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成了我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与主流实践。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调动了中小学教师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热情[1]。但是,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有哪些?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把握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有利于抓住二者的特有属性与本质含义,而且能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一、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内涵的分析

(一)基础教育的内涵。

基础教育是纳入国民教育制度的奠基性教育,它的内涵经历了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一直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2]。准确地把握基础教育的内涵,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2)基础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样都不能少的教育。(3)基础教育是学习准备的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教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基础教育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奠基性的特征。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把握好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2)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3)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能。(4)素质教育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总之,素质教育使教育更像教育,是回归本原的教育,是真善美的教育。

二、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实施基础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明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个方向的转变充分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素质教育提到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民族的强盛靠什么,国家的发展靠什么,靠的就是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来源于先进、科学的基础教育。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相当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认为,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素质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基础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

基础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奠定深厚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下坚实基础,为少年儿童日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3]。基础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重要地位决定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尽快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四)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功能。

中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教育。因此,应该自始至终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任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在基本素质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来才会有充分发展的可能和搞好工作的广阔天地。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年轻一代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其主要的社会功能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只有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合格的新公民放到首位,基础教育的目标才能既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体现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既具有作为新公民的基本素质,又具备向各方面发展的良好基础[4]。只有这样,基础教育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否则就抹杀了基础教育的根本属性,失去了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方针与政策,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基础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采取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握重点,把德育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原因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主要在学校阶段,抓德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终身成长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5]。德育作为诸育之首,应该充分发挥其对人才成长的动力、方向和保证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德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德育贯穿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从以前注重对学生知识方面的培养转移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一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要着力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并完善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科技创新、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制度,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了解社会、拓展技能、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6]。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突破口,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久治不愈的痼疾,成为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在今后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突破口,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首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解放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思考问题、参加社会实践、发展兴趣和特长;其次,要解放教师,使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真备课和批改作业,有时间学习提高素质。最后,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督机制,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把“减负”工作贯彻和落实到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保障,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所以,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促进自己的成长。其次,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的重点,不断提高师资培养质量。最后,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但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互相协调配合。要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当中,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便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柳海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劲[J].教育研究,2007(8).

[2]陈建华.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的内在关系[J].南京社会科学,2013(9).

[3]李英芬.谈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8(3).

[4]张承芬.对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关系的探讨[J].教育评论,1992(3).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关系 难点

一、基础教育的含义

很多人提起基础教育就想到九年义务教育,而基础教育实分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是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打基础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基础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初等基础教育就是小学和初中,而初等职业教育主要指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由九年向十二年的逐渐过渡,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涵义越来越接近,都是我国的基本性教育。

石中英教授列出了三种人们认为的基础教育的基础,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指的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第二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基础教育要为高等教育打基础。”第三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基础教育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①总之,基础教育就是基础性教育。基础教育内涵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教育的均衡和高质量,具体表现为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公平指无论家庭富有或贫困,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率指人、财、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素质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为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界经过研究讨论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训练活动。关于素质教育的兴起,一般认为,它源于两个因素:第一,在教育内部,应试教育的泛滥;第二,在教育外部,社会对时代“新人”的期盼。由此可见,要想全面实现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应试教育”,实施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涵义

杨银付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主体包括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基础教育阶段应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努力完成这一阶段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为下一阶段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打好基础。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造就通才、通识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制约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而素质教育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上好学”依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实行全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虽然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侧重讲授法、灌输法,大多数老师都把自己当做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具有权威性,学生是被动的服从者、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学生,学生都是温顺的羔羊,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倡的具有创新精神、新思想、新价值观的要求。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发展,教学内容侧重于考试,以智力发展为主的教育追求高升学率,对学生的德育、美育、价值观教育等涉及较少,这些教育现象完全违背素质教育追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基础教育失去应有的活力,而且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使我国教育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要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素质教育的发展依靠基础教育

我国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怪圈之中,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做得越是扎实,素质教育越步履艰难、无法前进。素质教育依靠基础教育,就是基础教育走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学生学习压力不大,学习内容实用,学习方法灵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初步建立,学校管理民主,学业评价公正、民主,这样的基础教育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或者说,这样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越是完善,质量越是好,素质教育越好切入其中,使我国基础教育变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具有育人时间的长期性、育人对象的整体性、育人主体的多元性、育人意识的超前性等特点。其中长期性、整体性和多元性都符合基础教育的特性,由此可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直到基础教育变成素质教育。

3.基础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难点

(1)高考

国外也有统一考试,但是人家并没有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我国的“高考”却以统一考试的分数作为分水岭选拔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高考”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选拔方式,素质教育并不是说取消“高考”,而是改变“高考”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就是在肯定考试的前提下,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考试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学者建议学校应该努力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把招生自完全还给大学。大学要招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只看分数,面试、社会实践、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察应该加大力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评价标准

我国大多数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依靠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应用得较少。而且评价主体主要是学校内部,很多家长除了得知孩子在学校的考试分数外,对其他表现一无所知,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社区等外部人员参与评价的机会少。评价主体单一,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提倡的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追求。而学校内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片面的智力评价,评价标准单一,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绿色评价”体系。

(3)英语

英语是我国中小学及大学、研究生各个阶段都必修的一门课程,社会对全民学英语深恶痛绝。很多国家学英语是理性的,只是为了培养少数人,然后通过他们实现全民知识共享。而我们国家几乎是全民学英语,教育全过程、职业培训、职称评定等,都要求英语能力,浪费太多时间、精力和资源,最后很多人根本用不上。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英语在所有课程中占据半壁江山,学英语的孩子和家长叫苦连天。我们把英语上升到这么重要的高度已显露出明显的弊端,成为阻碍素质教育正常发展的绊脚石。改革课程设置,降低英语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是很有必要的,我国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开始降低英语所占比例,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举措。

注释:

①石中英.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人民教育,2005(24).

②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究[J].教育研究,1995(12).

参考文献:

[1]强汾生.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2]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3]程斯辉.试论基础教育的本质[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7篇

基础教育改革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更好指导基础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这些目标顺利实现,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全面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各项工作,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相应的方案,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1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方向与目标

1.1 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和推进。而采取有效的改革方案,能促进这种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1.2 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是整个时代的呼唤。为此,教学中应该结合时展和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1.3 推动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如果方案不完善,未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提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而综合采取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推动教学效果提升,对基础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积极作用。

2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面临的挑战

2.1 教学方法落后

一些任课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未能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教学中常常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学生学习局限于做笔记、听课的方式,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2 教学方案不完善

对教育教学缺乏完善的规划方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产生不利影响。

2.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此,为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后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4 课程开发不到位

教学中对课程开发不重视,或者课程开发工作不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影响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

3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对策

3.1 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

结合时展、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例如,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注重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二、调整学生学习心态。转变学生思想观念,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克服烦躁、失落等不良心理因素。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发展和进步创造良好条件。第三、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劳逸结合,改变学习方式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3.2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任课老师、家长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奠定基础。第一,改变评价方式方法。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只看学生学习成绩,而应该综合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品德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二,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基础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注重组织各类课堂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3 完善教学改革方案

在基础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才艺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动力。从而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引进技术先进、基础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为素质教育顺利推进准备师资力量。要做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宣传工作,为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外,任课老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指导基础教育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要求,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也要注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骨干教师团队,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注重组织任课老师交流教学和学习经验,开展集体听课和评课活动,促进任课老师相互提高和进步。教学中还要重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任课老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他们能结合教学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

3.5 重视课程开发与建设

根据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指导教学活动顺利推进。要提高课程设置的特色,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工作,并做好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工作,对存在的不足要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8篇

什么是素质和什么是素质教育在教育界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们可以从下列不同的角度探究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1.教育中所讲的素质,是遗传素质,它既是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的知识、能力、品质等的获得、发展和形成有赖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但素质不是知识本身,也不是能力和品质本身,而是它们发展和提高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人的素质主要指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素”与“质”(因素与质地),即人区别于其他任何生命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人发展为人,是人可教育为人的物质前提、条件和基础。目前社会上对“素质”一词的使用很滥,什么军事素质、政治素质、技术素质、道德素质……但教育界不可滥用。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的可能性,并没有什么军事的、政治的等分门别类的素质,它们只是在人的作为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教育和训练的具体结果。不能把素质与教育和训练的结晶———社会职业的素质混为一谈。

2.素质不是知识,但不能离开知识,素质不等于能力,但也不能脱离能力,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是人们自身比较稳定的、带有原发状态的东西,对基础教育有直接的影响。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而言,它是人才的基础教育,而不是人才教育。

3.素质这个概念,过去更多地指人生理、心理的状态,但现在具有了较多的社会因素。因此,素质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理想人格的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就是要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不要弄一些“花架子”。

4.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它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位,强调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活动。

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激活知识;它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当作认知体,而是作为生命体;它注重全体而不是部分,并以全面发展取代片面追求。人的素质是反映人的各方面基本状况的一组指标,并成为人们接受教育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素质”本身就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单数概念,而必须被看成是一个复数概念。素质教育因而便具有了两方面的意义:其一,通过教育和环境对因素的影响,使这些素质得到发展;其二,不断改变这些素质之间的关系,优化其结构,使其获得新的功能和发展。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综合地看,教育中的素质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教育的基础与条件,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使身心得到发展的重要前提。离开了人的素质这一发展的可能性,根本谈不上教育。同时,素质又是基础教育的目的,换言之,基础教育正是力求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素质。第二,人的各种素质既是同一的,又具有差异的,而且,每个人自身的素质也是不同的。第三,素质是人们自身中具有稳定性、潜在性的某些因素,但它并非是一成不变或不可捉摸的。它可以通过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得到变化与发展,并且可以通过能力与知识等表现出来。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实际上体现了教育理论界长期争论的有关教育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问题。所谓“应试教育”的“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体现了一种社会选择的标准与尺度。所以,可以认为“应试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片面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相反,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个性教育,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它要求以个体的自身发展及其要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其二,由于重视个体的发展,它也必然是一种有差异的个性教育。当然,这种素质教育并不排斥社会的要求,它是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统一的教育。这也恰恰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不难发现,在种种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观点中,人们对两者的理解是不同的。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看成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或者看成是两种教育方法;只是对目前基础教育中的弊端的概括,等等。实际上,这反映了一个对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定位。显然“,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某些方法与内容的对立,关键在于它们的目标所指。换言之,这里的是两种教育价值的对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该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前者以应付考试,进行选择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而后者则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也正是由于它们属于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对立,因而在具体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及各种手段上的同异就很难成为它们之间对立或不对立的理由,如同考试完全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一样。由此,我们实践中也完全可以运用已有的各种教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素质教育,从而避免由于强调素质教育对已有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排斥与否定。

三、素质教育与课程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促进功能,而应试教育强调的则是学校教育的选拨功能,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使学校的促进个人功能和选拨功能达到一种适度平衡。如何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学校的办学习思路和学校改革的运作机制,如何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等。

第一,转变观念,学校的课程要坚持教育的全面性,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而不是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重视课程教育的育人功能,由此实现其一系列社会功能;强调课程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以对社会长远发展所具有的真正效益。

第二,从各种制度建设和完善上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包括整个程课教育制度,学校本身的制度等等。

第三,改革和完善课程教育的评估标准与方式,特别要改变以分数、成绩或听话与否划分“好学生”与“坏学生”简单化思维方式与做法,以及完全将学生分数作为评估教师教效果与做法,以及完全将学生分数作为评估教师效果的标准。由此,形成比较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第四,教学方式的改变,包括教师行为模式的变化。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9篇

1.体育基础教育具有生存教育功能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倡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今天,加强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生存教育”的范畴,我们称之为体育基础教育,它的地位和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在体育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简单了解体育的含义,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有所体验和心得,培养运动兴趣。在体育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本领和保护性动作。体育教育的生存教育功能源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生存教育功能虽不太突出,但是仍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基础体育教育能够使人们赖以生存的身体得到锻炼和改善,为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能够教会学生一系列保护性动作和运动技能,预防各类疾病的侵蚀,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品质坚毅的人才。

2.体育基础教育具有德育教育功能

体育基础教育的功能多种多样,不仅局限于生存和健身,更主要的是,它在道德素质提升和审美观培养等方面具有比较强的教育作用。体育基础教育是形式特殊的教育手段之一,体育运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中学生学会了遵守规则、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竞争,坚忍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也会潜移默化的形成。学生在运动中不断领悟社会人的规范和社会群体的期待,循规蹈矩地加入到维护社会良好道德的行列中去,并自觉地运用那些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体现了社会对于全民族道德素质和修养提高的殷切期盼。因此,我们说基础体育教育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最佳的平台和机会。

3.体育基础教育具有提升智力的功能

拥有正常的智力是人类进行各项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经过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从事体育运动的人都有深刻的感受: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多年来众多研究成果也都表明:体育基础教育虽然不能决定学生智商的高低,但是它能够增强学生心肺功能、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等生理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应激程度,进而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

二、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基本以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课程为主,体育锻炼时间安排不足,并时常存在被占用的状况。这使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功能无法发挥。这种现象的持续发展导致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成分的“体育基础教育”距离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渐行渐远,这使体育基础教育逐渐滑向基础教育的边缘,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这种被忽视的边缘化状态最终导致了体育基础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弱化和衰退。另外,除了在地位上处于边缘化,体育基础教育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交流中也经常作为“小三门”之一被排斥在外,整个体育基础教育的地位非常被动和尴尬。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是国民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其中,体质健康是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目前那种仅重智育而轻体育的教育活动必定是不完善的教育。目前,由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我国完善素质教育、推进体育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已引起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有很多种的表现形式,如: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育基础教育,在体育设施投入方面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处于短缺的状态;在开设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时,没有开足课时,体育基础教育课程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现有的体育课时也经常被其他主流课程所挤占;对于从事体育基础教育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在绩效考核等方面没有鲜明的体现,导致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等等。

1.体育基础教育质量不够高

有的学校在体育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时,虽然能够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但是由于在体育设施投入方面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参与的体育基础教育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体育基础教育的效果亟待进一步彰显。产生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有的地方对于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现有的体育设施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同时,体育教师作为体育基础教育的主导者,其在数量上严重匮乏,有的学校没有设置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由其他老师兼任。学校在招聘考选教师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多招聘语文、数学、英语等主流课程的教师,对于体育教师的选聘力度不够,在申请编制的时候力度不够,造成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师缺编严重,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更为严重。体育课由兼职老师担任授课任务有诸多弊端,首先体育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需要较强的体育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经验,需要具备较强的体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深入分析研究学术参与体育课程锻炼的心理,确保实现体育基础教育的教学任务目标。造成体育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育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许多学校当中更加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流学科教师,较少关注体育教师,甚至对于体育课程的设计存有偏见,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当中,没有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课时有效算入评定考核之中,认为应将体育教师与其他主流科目的教师区别对待。在晋升职务和职称、奖励和福利、工资待遇等方面都与教授主流科目教师具有较大差距,影响了体育基础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体育基础教育场地设施不完善

符合运动要求的场地和安全多样的体育设施是进行体育基础教育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科学舒适的体育场馆和多样化的设施器材能够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需求和运动安全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在体育教育的场地方面投入力度都不大,学生人均锻炼场地的面积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运动设施配备的数量不足,种类较少,体育器材严重短缺且缺乏维护。现有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并没有严格按照中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和实际身体状况来设计。有些学校还将成年人的运动器材搬进校园,使得学生没有得心应手的器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育部曾经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器材的安全工程,对体育基础教育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坚决纠正中小学体育器材的成人化倾向,努力设计和使用符合广大中小学生身体条件和心理特点的体育器材,使学生真正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科学合理的体育设施和完善的体育器材是充分激发广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关键所在,对于有效促进体育锻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各种体育器材的学习,广大学生也能够实现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3.体育基础教育课时不足或被占用

2007年,我国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保证的体育基础教育课时和基本要求,明确要求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长度和质量要求。从实际贯彻落实情况来看,各个学校也能够严格贯彻执行文件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安排上,课时的安排比例比较合理,体育师资的配备程度逐步提高。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课程表与实际执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不完全一致的,存在着课程表是一套,实际教学又执行一套的新现象。有的课程表安排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是在做表面文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执行。体育课时的分配比例原本就比较少,还经常被其他学科或其他活动占用。即使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学校体育基础教育的开课率也仅为25%左右,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基础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三、预防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的对策和建议

1.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体育基础教育各项工作

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应严格贯彻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力落实加强体育基础教育,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质量的评价方法,将运动能力纳入学生年度及升学评价体系,避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因追求升学率而对体育基础教育带来的障碍与冲击。切实落实体育课程的课时,做到时间不挪用,场地不占用,让学生真正能够从课桌前、各类补习班中解放出来,走进运动场,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中去,实现德智体均衡协调发展的教育目标。

2.不断创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我国的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进而带动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改革措施,建议加大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加大体育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比重,将体育基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运动器材、制定相应的运动项目、运动负荷和锻炼形式,加大体育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纠正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扭转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虚心学习,努力借鉴各国各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深入研究体育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完善,对现有的体育基础教育考评办法和评价体系进行修订,增加体育基础教育考试在中考、升学考试中的权重,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锻炼,将体育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远战略目标来实施,建立完善的体育基础教育激励机制。

3.充分发挥体育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只有体育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其教学内容呈螺旋式提升,具有较强的一贯性、连续性和层次性。科学合理的体育基础教育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身体发育和知识接纳的关键阶段,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才能够适应未来的学习。体育基础教育是增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和运动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基础教育可使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过程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加快学生的智力开发,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体育锻炼进一步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拥有完成正常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精力和体力,实现智育和体育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四、总结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手段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以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为核心,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以形成和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规律的综合素质。因而它旨在使每个人都形成相对完善的整体素质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素质,就是组成人的基本品质结构的思想道德、知识、身体和心理品质等因素。

2.素质教育的特点

(1)主体性。即学生是素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要从内在的需要出发,挖掘他们在身心发展上的潜能,把积极的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在为学生的个体素质,使其主动的发展主体性是素质最本质的特征。(2)基础性。素质是能够对人的主体性活动产生作用的最主要的和最具迁移作用的品质,因此素质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长期乃至终身的发展奠定一个全面的、坚实的基础。(3)全面性。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和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又要使学生个体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培养和提高。(4)成功性。素质是人人必备的,个人的素质又构成了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就必须是成功的教育,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具备基本的必要的素质,使整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就必须充分理解这些特点,并把他们融合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加以发展,使之内化成学生的品质结构。

二、中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体育这个自然科学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因此,通过学校体育,可以给予学生体育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体育理论和保健知识的传授,能够使学生了解体育的意义和作用,懂得体育保健的基本原理,明确体育保健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为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打好基础,使其它素质的发展成为可能。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科学性的揭示,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手段和锻炼方法的内涵的理解,能够使自己在锻炼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更具有个性特点,并为创造性地运用体育知识,使体育进一步发扬光大创造条件。由于体育本身固有的特点,合理的运用体育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形成也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等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功能。所有这些,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三、中学体育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体卫司副司长杨贵仁指出,“学校体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方向。在学校体育中要充分发挥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等特征。”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始终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并把它落实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学生全面素质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1.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更新体育教学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个人素质的相对完善和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为目标的,它要求尽可能使学生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以实现良好素质的养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基础,在实现体育多功能目标的基础上,侧重激发学生对体育的高层次的需要,提倡自主学习,自主锻炼,促进他们体育素养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因人而异地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开发个人的潜能,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使中学体育教学成为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环节。

2.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基础性和全面性

科学性是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性和本身目的性的反映。基础性则是指要选用那些最基本的,最具发展前途、符合教育的未来性和超前性特点的体育知识、技能,为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好基础。全面性指的是生理的、心理的、技术技能的等多种因素都要考虑,有主有从,兼顾全面,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构建和完善创造条件。

3.讲究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智能化、范型化和情感化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负有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两个主要任务,体育教学如此。智能化就是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体育教学方法要能体现体育教学系统的方法论,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使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道体育之所以为体育的真谛,为他们懂得如何学习体育,如何运用正确的体育方法去锻炼身体、提高素质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线索。范型化就是指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精选,能起示范作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正确方法,吸取知识、获取经验,使之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转化与重新组合成产生新的方法和手段,以获得终身学习和科学锻炼的能力。情感化就是要求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具有感彩,以便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得到锻炼,因此,既要采用“快乐体育”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也要运用“磨难体育”手段,使他们的意志和品质得到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构建起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形成终身锻炼习惯,发展智能,陶冶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全面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我们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观。在教学中,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引导和满足他们对体育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对体育产生积极和稳定的动机,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和体育方法论的启迪,增长体育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使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贾永堂等.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杂志社,1998.

[2]王宗敏等.为了民族的未来[M].湖南出版社,1996.

[3]陈琦等.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8.

[4]司云.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2005年,和国家教育部对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出了改革新方案(简称“05”方案),其中将原“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成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自此“基础”课成为广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其法律素质的“支柱”性课程,尤其在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中,这一公共课甚至成为他们接触法律的唯一课堂平台。因此,关注“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研究如何发挥其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渠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基础”课中对于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教育思想有偏向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律知识教育,而知识教育属于智育范畴。因此,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是智育。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一些高校的法制教育,重知识轻观念,片面追求传授法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搞“满堂灌”,争分夺秒地讲解法律条文,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实用性法律知识的需求。但由于学时太少而内容太多,新的法律又在不断涌现,法律知识呈现“爆炸”态势。因此,在几十个学时内向学生传授的法律知识,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十分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失之肤浅。

(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

当前“基础”课中法律基础知识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由于课时少,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很多高校的法律基础知识教学都片面追求传授法律知识的容量,仅是法律知识的讲授,辅之以适当的课堂讨论和案例,而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限的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造成了大学生整体法律认识水平不高的状况,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社会接触中出现许多法律盲点,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说明目前我国大学法律教育仍处在普法教育的层面上,难以达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阻碍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 教育主体认识上存在局限性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教育主体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在学生政治教育中地位的不明确,教育主体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方面认识比较模糊,不清楚应该怎样系统地开展法律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建立法律素质教育体系并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其次,法律素质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高等院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懂得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教育主体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的不统一以及自身法律素质的差异,极大地影响法律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在“基础”课中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对策

(一)在教育定位上将“基础”课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为法律素质教育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大学生法制教育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然而,在一些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却长期徘徊在法律知识或单纯的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层面上。这种情况显然不适应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也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高校“基础”课教育工作者要转变理念,开拓进取,给教学工作一个准确的定位。

(二)在教育思想上将“基础”课中大学生法制教育由智育观转变为德育观

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素质教育,重点是法律观念的引导,属于德育范畴。因此,我们在“基础”课的法制教育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法制教育的德育性质,将高校法制教育由法律知识教育转变为法律素质教育,为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提供重要前提。

(三)在“基础”课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上将统筹兼顾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教材,要注意精、少、宽、新的有机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操作上,可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对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每一个专题讲两个课时,分六个专题把相关法律知识讲完。此外,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在学习过法律基础知识之后,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重点讲解,比如,以商科为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讲解经济法方面的法律知识等等,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法律知识的意识。

(四)在“基础”课教育方法上将调动多种教学手段。

首先,将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渠道,同时引导大学生通过多渠道接受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把讲解式和启发式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再次,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把法制教育教学同学生活动连接在一起,延伸课堂教学;最后,采取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邹开亮.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为视角[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 66-68.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12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只有少数人是先天的,绝大多数人的素质是后天经过受教育训练之后逐渐形成和提高的。即使是先天性的素质,经过教育训练之后也可以大大提高。如画家敏锐、细致的观察力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实践、训练逐步形成的,这就奠定了素质可以形成、提高、相互影响、逆转等,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化。素质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因此,为每位受教育者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使之建立继续发展的坚实的、丰富的生长点.这便是素质教育一个突出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为受教育者――幼儿的一生打好生长点的基础.便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幼教工作者,奠定幼儿时期良好的素质基础.是我们的天职,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绝不存在可有可无的选择性。

2.整体化。这是由素质所具有的整体性所决定的。

对个体而盲,各种素质结构因素统~存于其中,相互影响.显示其整体性。为此,素质教育便对我们提出了使个体在体、智、德、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能有所偏废。同时.素质教育又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对全体受教育者,不得有所遗漏。我们幼教工作者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本身素质也起着影响整体素质的作用。因此,幼教机构的领导和全体保教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自己必须模仿地做到,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教师要求幼儿爱护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却随地扔纸、吐痰;要求幼儿语言美,教师自己却语言不够文明……那么,素质教育整体性特点必然会影响保教人员对孩子素质的培养效果。

所以,形成高素质的幼教工作者集体,是向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3.素质化。素质具有潜在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所以素质教育需要注重把外在的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素质。也就是说,我们旨在奠定的素质教育,是对一个人的发展所提出的外在影响,所产生的外在作用。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化”作用,才能形成个体所具有的素质,素质一旦形成,便可以稳固下来。

4.民族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具有民族化的特点,遵循素质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性所在,是不容忽视的。

二、《幼儿素质实验》是幼儿园课程中的核心内容

(一)《幼儿素质实验》的课程特点。“幼儿素质实验”就是幼儿教师向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过程。幼儿素质实验主要是通过幼儿园课程来进行的。那么,什么是课程?《教育大百科全书》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幼儿园课程是不是仅指“体育、音乐、美术、数学、语言”等科目?是不是仅指作息表上所列的“来园”、“晨检”、“自由活动”、“进餐”、“游戏”等一日生活规程?……我们说“不只是”。那么,反过来说“音乐、体育、美术……”科目是不是“课程”内容?“一日生括常规”是不是“课程”内容?我们则回答“是的”。由此可见,“课程”是以整个幼儿园为对象的,它的意图是用来使幼儿园教育能够充实地、科学地、协调有效地进行,从而有利于幼儿健康地成长。

(二)《幼儿素质实验》的实施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要求:

1。思想认识的转轨。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特别是本地一些私立幼儿园,本着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行幼儿园教育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从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落脚点上予以考虑,因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幼儿身上并不到位,也就是说距离幼儿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比如,有的教师有数育要求,但多是具体到教师教了几首歌、几个儿歌、几个字等。也就是说,量f特点明显,质的特点缺乏。所以,在考虑数量的同时,落实到素质基础上,是全体幼教工作者目前需要重视的认识上的转轨。

再如,我们习惯于用一节“课”中孩子所表现的技能技巧来衡量教师的水平,而忽视教师如何启迪孩子的思维等能力去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例如,过去孩子在画画过程中多半只会照老师的示范画一笔一画地学,脱离了示范便不知如何通过观察在纸上表现图画的意愿。这种“技巧”的传授,不能说明幼儿或教师的素质高低。所以,将重视传授技能技巧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也是当务之急。

仅以上各例就可以说明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材教育、技巧教育等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我们必须认清,这两条轨道是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只有首先从思想上、认识上予以高度重视,才能产生转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转轨任务是从领导开始自上而下承担的,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文化基础教育是职业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技能教育”倾向,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的提升,忽视了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文化基础宽厚、技能素质全面的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为生产第一线充实大量高素质的知识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推出高新技术成果,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求职业教育迅速为生产一线充实大量高素质知识型、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但是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受到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教育倾向的影响,造成许多职业学校学生理论知识欠缺,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人文素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思维简单呆板,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这样的学生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为了确保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快培养大批知识结构合理,人才规格适需、职业道德高尚的建设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基础教育内涵

文化基础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素质。其中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还应包括人文科学及专业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指综合职业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外,还应涵盖运用该技能所必要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经验以及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基础素质包括思想、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

二、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思考

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应当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也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提出“办理想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的办学原则。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应将其重点转向“保障全民基本技能”,实现“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应从剖析专业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人手,对各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专业人才必需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实现知识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1.职业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定为技能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弱化。因此,打造职业学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双引擎,就成了当前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亟待改革。

2.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随着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的不断升温,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歧视,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较低:首先,从知识水平上看,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不理想;其次,从学习心理上看,职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现象;第三,是从社会认识上看,进入职业院校是学生及家长的无奈之举。按照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仔细剖析,职业院校学生一般来说,形象思维强于空间思维,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

3.职业院校办学方向

一些职业院校仅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课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师傅带徒弟似的技能培训,职业院校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所,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实现“文化基础宽厚、技能素质全面”的职业教育目标。为毕业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措施

1.要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部《关于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强调指出: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懂得生活,懂得欣赏,具有品味,有终身学习能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2.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转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念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即“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能力发展。从关注人的社会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全面提高;从关注人的精神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考虑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新概念,提高对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重视文化基础教育,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将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三部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综合素质课的有机结合,要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在专业理论课及专业技能课教学中,要求教师将人文知识、文化素养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丰富知识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在专业理论课方面,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如组建各种兴趣小组,结合学生实际把高雅艺术请进校园,塑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学生中开展各种能力或素质的竞赛等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必须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师资团队

树立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把培养师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以高技能、强适应性为方向,加强教师技能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师资,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化基础教育 知识型技能人才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推出高新技术成果,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求职业教育迅速为生产一线充实大量高素质知识型、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但是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受到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教育倾向的影响,造成许多职业学校学生理论知识欠缺,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人文素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思维简单呆板,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这样的学生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为了确保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快培养大批知识结构合理,人才规格适需、职业道德高尚的建设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基础教育内涵

文化基础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素质。其中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还应包括人文科学及专业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指综合职业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外,还应涵盖运用该技能所必要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经验以及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基础素质包括思想、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

二、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思考

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应当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也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提出“办理想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的办学原则。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应将其重点转向“保障全民基本技能”,实现“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应从剖析专业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人手,对各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专业人才必需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实现知识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1.职业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定为技能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弱化。因此,打造职业学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双引擎,就成了当前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亟待改革。

2.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随着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的不断升温,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歧视,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较低:首先,从知识水平上看,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不理想;其次,从学习心理上看,职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现象;第三,是从社会认识上看,进入职业院校是学生及家长的无奈之举。按照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仔细剖析,职业院校学生一般来说,形象思维强于空间思维,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

3.职业院校办学方向

一些职业院校仅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课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师傅带徒弟似的技能培训,职业院校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所,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实现“文化基础宽厚、技能素质全面”的职业教育目标。为毕业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措施

1.要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部《关于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强调指出: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懂得生活,懂得欣赏,具有品味,有终身学习能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2.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转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念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即“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能力发展。从关注人的社会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全面提高;从关注人的精神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考虑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新概念,提高对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重视文化基础教育,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将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三部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综合素质课的有机结合,要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在专业理论课及专业技能课教学中,要求教师将人文知识、文化素养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丰富知识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在专业理论课方面,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如组建各种兴趣小组,结合学生实际把高雅艺术请进校园,塑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学生中开展各种能力或素质的竞赛等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必须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师资团队

树立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把培养师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以高技能、强适应性为方向,加强教师技能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师资,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15篇

1.素质教育是什么?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素质教育实质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基础教育阶段得以贯彻落实的更高的要求,是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具体化。

2.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语文学科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贯彻始终的主要学科,课时最多,在教学计划中的位置最为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责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素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发挥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我认为,首先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全国小语会会长高惠莹也谈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体。基础工具性是它最基本的属性,由于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本中多是经过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工具性和思想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特点的优势,就能收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目的。

2.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将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要从两个方面训练学生。一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二是激发小组讨论,让学生互学。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个性的技能发展。

(1)素质教育作为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抓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排,要适应于受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情况,让有能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知识,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