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

高校教学与科研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1篇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ZHAI Yusheng, GENG Lijie, ZHANG Zhifeng, SU Yuli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and training of student.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e pres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analyzed and a few points are presented. By means of teaching methods reforms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research potential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伴随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模式探索的深入进行,围绕着高校的教育与科研两大主要功能,“重教学轻科研”与“重科研轻教学”一直是此消彼长,不绝于耳的两种声音。那么,教学与科研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作为高校教师,通过自身从事教学与科研项目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以辩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重”与“轻”是相对的,不是对立的,两者是可以转化的,同样,“教学”与“科研”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1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现代社会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来讲,教学育人是重要的核心任务,高质量的教学是立校之本,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如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问题的关键。“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中国科学院钱伟长院士对于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描述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现代社会的高校,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

教学活动包括两个主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两者之间具有良好互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动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很难想象一批思维僵化、能力匮乏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依赖于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离不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已经被国内外大量经验所证明。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科研经历对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科研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完善与发展。例如,开展科研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时追踪学科研究前沿热点的最新进展。这个过程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充实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完善拓展,提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使教师能融会贯通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在教师从事一系列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再学习过程,获得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动态,同时更新的知识也使学生直接受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的受众,教学关系上好像是被动一方,其实,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现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仍然停留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很多专业知识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教条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进而容易产生腻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科研热点问题或即时的信息,在讲授传统知识体系的同时介绍一些本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这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新颖的课堂延伸内容,可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会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还要求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能够学以致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通过积极参与科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掌握专业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在教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引导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才起到很大作用,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钻研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分工协作意识等,在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所养成的一种良好的学术风气与氛围,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置身在浓郁的学习、学术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便可以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从高校构成体系及功能的高度来看,教学是具体学科体系下的教学,而学科发展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支撑。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必然手段,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点,可以有力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支持了教学体系的发展;同时,在不断优化学科及专业体系,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又可以反哺于科研。因此,可以说,科研可以提升教学的内涵底蕴,而高质量的教学又是科研后劲得以持续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2 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

在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什么样的机制和模式更加有效呢?

在现代社会的高等学校中,教师应该既是科研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而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除了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应该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采取 “科研教学化”与“教学科研化”并行的模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融合。

针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应该跳出“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精英的培养,不只是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培养。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必须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共同把科研能力培养作为发展目标,注重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和相关素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科研中所取得的成果属于本专业最新的进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亲身参与获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将科研心得和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定期请相关专业的老师专家以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热点及动态,传播最新的科研理论,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接受教师的现场指导,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教学互动,不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内容,也促进了科研后备团队的建设,而对于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其专业知识应用和独立科研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生科研活动。在学生科研工作中,培养了他们创造的激情、个性的风格、团队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研业务能力及素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现状,进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创造有利条件,建立长效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学生科研模式。从而,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互动,实现“科研教学化”。

另一方面,教师在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的前提下,联系教学实际搞科研,通过科研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有过科研实践的教师对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开始有新的认识,对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发现权、选用权也可能有新的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实践,开始了对课程的主动开发、应用与改进,这种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过程,反过来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化”需要教师要能够运用自己所具有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涵,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更要注重以科学思维方法武装学生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在知识传授和科研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观点和说服论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摸索有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2篇

一、教育教学对高职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对科研提出了新的服务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教融合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由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的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往往注重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这些是高职教师的科研内容,也是高职教师的强项,企业需要这样的一支科研力量来帮助他们转型升级。对学校而言,产教融合,就要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利用科研的创新功能,将学校与企业融合在一起。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大多从科研开始。

(二)教师成长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教学以校企合作的实践为主要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始终与企业的产品、工艺、市场等实践要素相关联,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随着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革新等科研实践活动而不断成长。教师在职业和其他方面的成长也需要利用科研功能。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专业建设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院校依据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开展专业建设,因而需要将专业融入到产业之中,使专业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使专业与产业互为依托,共生共长。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革新,即依赖于科研与创新,所以,学校只有利用科研才能将专业更好地融入到产业之中,科研是专业建设的方向盘和动力源。

(四)学校管理工作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不断变革,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而且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内部、外部的变革,倒逼学校只能借助科研的力量,研究学校的管理方式、方法、内容、要求,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合理。

二、高职科研的服务方式

为使科研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取得更大的服务成效,科研应做到“四个融合”,即:科研与教学融合、科研与专业建设融合、科研与教师成长融合、科研与学校管理融合。

(一)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研与教学融合表现在“研中有教”、“先研后教”、“以研促教”。

1.研中有教。“研中有教”是指科研与教学的内容融合。高职院校不同于专业研究机构,高职教师的科研不仅仅是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还应有教育教学研究,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影响的仅仅是经济收益,而教育教学的研究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所以,对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的研究比专业研究更重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思想的对与错,教学要求的高与低,教学内容的增与减,教学方法的兴与废,教学手段的合理与不合理,教学管理的过程与目标;研究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学习的兴趣与习惯;研究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只有将研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才能做到谨慎施教、科学施教。

2.先研后教。“先研后教”是指科研与教学的形式融合。应首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手段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研究,而后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再将实践的成效重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不足,充实完善,形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再将新的教学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这种“研究、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再研究”的循环往复,正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每一次循环往复,都使育人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科研与教学是育人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科研把握着育人的内容与方向,教学践行着育人的过程。

3.以研促教。“以研促教”是指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能够提升教学的专业水平,使教学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与行业、企业实现对接。对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变高职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不重视学习的现象。对教学思想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育人的目标,并在专业教学中充实素质教学、创新教学与创业教学,做到高素质与高技术、高技能并重。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弥补高职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发扬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扬长避短,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教学目的。对文化的研究,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改善学生的人文素质,改变一味埋头苦读或是颓废不争的精神面貌,形成朝气与活力。总之,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既丰富了科研,又有助于教学。

(二)科研与专业建设融合

科研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包含了“与专业应用领域的融合”、“与专业结构调整的融合”、“与专业特色形成的融合”,将科研与专业、产业、产品、市场融合在一起,互为支撑,形成合力。

1.科研与专业应用领域的融合。科研以专业为基础,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应用于产业,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改革新工艺。科研的过程其实是专业在产业中应用的深入和专业应用领域拓展的过程。以科研为平台,将专业与企业、产业、产品、市场结合在一起,在服务产业的同时,提高学校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

2.科研与专业结构调整的融合。学校应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或增补专业技能,或调整专业内容,或扩大专业规模,或减少招生数量,或增设相关专业以构建专业群,或取消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同时,学校还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生产方式和加工工艺的更新,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实训内容和实训要求,使教学与生产同步。但是,唯有与企业、产业紧密关联的科研才能使学校和教师始终了解产业的转型升级、生产的发展变化。所以,要求教师在科研的同时及时将企业、产业、产品、市场的动态信息反馈到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中。

3.科研与专业特色形成的融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其历史沿革与产业积淀,有其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这些传统而有特色的产业往往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较大的生产规模、较强的产业竞争实力,较多地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要与这样的特色产业对接,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专业实力还不够强,许多高职院校在与特色产业对接的初期,没有能够对产业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反而是依靠特色产业来帮助学校形成专业特色,再以特色专业反哺特色产业。那么如何让特色产业帮助学校形成专业特色呢?最直接的方法是科研,通过科研让学校和教师了解特色产业的特色技术、特色技能、特色加工工艺、特色产品性能,再将这些特色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中,进而形成专业特色。而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仅在与产业对接的初期需要两者的互相推动,在专业特色的加深与特色产业的发展中,也需要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科研与专业的融合,既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又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科研与教师成长融合

高职教师的科研固然应当服务产业发展,但也应注重教师自身的成长,教师通过科研使专业、职业得以快速成长,使特长爱好得以发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时还应注重三个目标追求:对专业成长的目标追求、对职业成长的目标追求、对爱好特长得以发挥的目标追求。

1.对专业成长的目标追求。高职教师的科研不能奢望涉足尖端的科技领域和高深的技术理论,但是,在对产业的应用能力、对产品的开发能力、对产业发展的研判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方面应有一定的目标追求。可在科研选题和成果创新方面设立一定的技术目标位,通过这些技术目标位的实现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目标位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会不断增多,对产业的贡献也会不断增大。

2.对职业成长的目标追求。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应局限于教学和教学管理,还应扩展到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教师提升育人能力的需要,是教师自身职业成长的需要。科研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科研,教师能够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应使科研与教师职业成长互相融合。

3.对爱好特长得以发挥的目标追求。教师的科研应尽量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内容,这不但从事科研的过程令人愉快,而且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高职教师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等科研项目的难度小,周期短,易成功,在成功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成就感,这种因成功而产生的成就感其实正是爱好与特长的培育过程,多次的成功会逐渐变成爱好,形成特长,进而成为专长甚至专家。因此,教师应选择有利于发挥爱好特长的研究内容,并有意识地培育成就感。

(四)科研与学校管理融合

科研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其实质就是通过科研使学校管理更加高效,减少管理中的从众性、盲目性与权力至上现象,增加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科研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政策与制度制订和执行的过程,要使管理科学、合理,必须要做到政策、制度的科学、规范、合理,因而需要对政策、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科研是制订科学的政策、制度的前提。近几年,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都在进行制度建设与权力下放,实施力度之大、决心之坚定是改革开放以来绝无仅有的,作为直接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职能部门,也应进行制度建设,并使制订的政策、制度更科学、更合理。但是,科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当职能部门的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撑又多又复杂的政策、制度建设课题研究时,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一做法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因为教师本身就是政策、制度实施的受体,也是学校民主思想的源泉,教师将意见建议融合在政策与制度中,或能提升政策与制度实施的可行性。

2.科研是确保政策、制度与时俱进的依仗。无论是政策的实施还是制度的落实都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都需要多次反复,这是形成科学政策、科学制度的客观要求。而且,一个政策或一种制度在当下是合理的,经过一段时间,当其他条件发生变化之后,这一政策或制度就会变得不够合理,因此需要有教师对政策、制度保持长期的研究,做到随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政策、制度提出新的见解,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使政策与制度与时俱进。

3.科研是管理成效的衡量尺度。政策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不应有领导界定,也不应有少数出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喜好的人来界定,客观的衡量方式应是在科学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即由科研来界定。当学校在总结政策和管理成效好坏的时候,可以将总结的任务提交给课题组研究并给出结论。已经有一些研究机构在承担类似的研究任务,国内比较著名的麦可思研究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形成的对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肯定,“美国的USNEWS”和“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对全世界大学办学质量排名的指标体系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自2000年以来,大多数高校“成立了院校研究所(室)、发展规划处、教学评估办公室等院校研究机构,着手开展院校研究,开始为学校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中国院校研究案例库”、“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都是对高校教育教学和综合管理成效的研究,每一所学校都应很好地利用科研的力量衡量学校的管理成效。科研融入到管理中,将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功能。

三、“四个融合”的服务成效

如果能够将科研与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学校管理很好地融合,则应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体现科研的服务成效。

(一)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科研尤如融合剂,具备将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等各种教育教学要素凝聚在一起的属性,而且是一种有机的融合,使教育教学各要素之间既各自独立又互相支撑,并形成合力,在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培育教师成长、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科研还能将学校育人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使两者互为渗透,互相推动。

(二)有利于形成特色

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够通过与特色产业的结合,较好地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不仅如此,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凝炼办学思想的同时,形成学校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育人特色;科研还能帮助教师形成专业特长和职业特长。

(三)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3篇

应该承认,对任何一名教师而言,受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确有存在冲突的现实性。毕竟,时间与精力总是一定的,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上,科研势必受到影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也势必受到影响。那么,教师眼中的教学与科研的这种现实冲突性,在大学校长那里能否得到化解呢?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警惕高校变研究性大学后重科研轻教学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柯杨

现在确实有一种倾向,很多高校变成研究性大学之后,重科研、轻教学。特别当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应用了之后,促进了科研的发展,教学却有所滑坡。以至于近些年,当中国的大学在量、科研设施等方面紧追国际一流大学的同时,社会上却对高校提出了“教授一大拨,名师有几许”的揶揄和质问。

当下,教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十分普遍,这无疑偏离了大学的使命。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研究成果的指标更容易量化、容易计算,而对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则是比较软性、不太好掌握的,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激励教学方面是需要改革的。目前的问题是,如果再像过去那样用计算“课时量”来激励教师关注教育,已经不够了。

因此,高校的教改过程中就面临一个难题,怎么样量化、鼓励教师进行积极的教改,而不像过去那样按照课时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北大正在不断地摸索中,希望在教改的过程当中鼓励教师更多地投入到教育里面。这些鼓励措施包括在职称晋升体系里,关注教师投入教学的情况,对教师的要求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考察教师是不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怎样等。

另外,我们也特别鼓励做科研做得好的教师去教学。实际上,这种带着问题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理解知识和在前沿领域的发展,其实更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高校承担科研与培养人才不对立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 李光宪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科研活动是人才培养,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科研活动跟人才培养、课堂教育可以结合得很好,并不对立。

进一步说,怎么样保障好担任科研任务的教授、老师的教学,这需要从管理上进一步跟上。允许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收优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做科研项目助理,这有助于改进现在大学人事管理制度,也有助于缓解教学和科研的一个矛盾。因为有这样一支专职科研队伍,并且源源不断地进行,可以保证教授能尽好职责、上好课,同时不耽误国家重大的科研研究。

在国外,研究性大学通过科研项目聘任专职的科研队伍人数可以超过学校在职教职人员的数字,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应寓教于研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滨

大学是高水平人才集中的地方,是科技创新的高地,在国家科技竞争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寓教于研,在大气稳重的氛围中凝神聚力,多产生基础性、原创性和战略性成果,更多地培养高水平人才和转化研究成果。

具体而言,大学要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核心与关键技术的攻关,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技术转化,在对国家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中体现自身价值。这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这种参与和合作中,大学需要厘清和树立一些契合自身定位和价值的理念,以体现大学的大气和凝重。

首先,大学的科研一定要寓教于研。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是出思想和出人才的地方,最大的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学校依托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过程,形成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解决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包括核心技术的攻关、一些重大项目参与、同企业的合作等,都要有学生的参与。大学只有寓教于研,才能通过人才培养,为需要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不断补充富有创造性的新生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产生高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

其次,大学的科研需要凝神静气。科教结合要求教授和研究者有较高的素质,只有满怀热情、责任心和对事业的执着,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研之中,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育人的规律。同样,在重大问题研究方面,有些专家学者付出毕生的努力,“十年磨一剑”,甚至“终生磨一剑”,才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应该培养和赞赏这种精神。现在我国大学的一些考核和评价过于急功近利和量化,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克服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科教体制评价的管理需要细化和分类,甚至实现完全个性化的管理。只有细化分类、遵循规律、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才能让科教人员远离浮躁,心无旁骛地潜心育人和研究。

再次,大学不宜在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中争当牵头者。依据学科特点和优势,在参与和合作中做好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更符合大学的特点。事实上,这些项目的时间要求和规模特征都使得大学不适合去做牵头者,因为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使命、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更符合这些项目的要求。大学一定要大气,不能有包打天下的想法,而是在参与及合作中,了解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以便更好地对接和服务这种需求,避免迷失方向。

最后,大学要善于与企业协同创新。大学在协同创新中要做好顶层设计,站得高,看得远,不与企业争利益,企业能做的事大学不要去做,大学只做企业不能做的事,从而实现可持续合作和共赢发展。国家明确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新型产学联盟。这就明确了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必然是投入的主体、风险的主体、收益的主体。大学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需求,做好技术、平台和人才的支持,并且把转化科研成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

链接

哈佛女校长呼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风气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科研学府,哈佛大学数十年来一直注重学术成就,教授们努力在学术领域创新,强调做前沿性研究,并以此来获得续聘、薪酬、声望等。但是,偏重科研忽视教学的现象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与州立机构都在敦促学校改变忽视教学的传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师资。在新任女校长和临时校长德里克・伯克的支持下,9名教授组成的小组发表报告,呼吁校方重新定位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该小组的牵头人、社会学家斯科波尔说,有些学生读完4年大学后,竟然不认识任何一名优秀的教授,以至于推荐信都无法拿到;哈佛大学有相当数量的杰出教师,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教学才能而受到奖励。为了获得续聘,一些年轻的教员不得不努力从事科研,结果降低了教学质量。报告援引一名助教的话说:“我的每篇论文和学术成就都为我赢得了高额奖励,而我的每个教学成就带给我的则是警告,那就是我不应该偏离科研领域。”

不过,9人教授小组指出,他们发表报告的目的并不是要降低科研的重要性,而是要求学校更加关注教学。“我们不会聘用非学者型的教师,我们需要的是这两方面都擅长的人才。”

各大高校都在调整。事实上,除了哈佛外,目前美国各个领先的研究性大学都在寻找方法,来更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以做到教研结合、相互促进。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 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140-01

高校就是以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职能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也须同时担任着教学和科研两大重任,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突出表现和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若按照年龄把高校教师划分为三个阶段,以35岁以前的教师为是青年教师,35~48岁之间的为中年教师,而48岁以上的为老年教师。以该研究学校为例,具体教学和科研情况可看图1和图2,从表中不难看出,青年教师的教学存在严重不足,而老年教师在教学上虽然远远胜于青年教师,但在科研方面却落后于青年教师。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该文叙述了产生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而最关键的是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老年教师的科研,在该文中也做了简单的阐述。

1 青老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1.1 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优势

如今的高校都在扩招每年都要进一大批年轻教师加入高校教师的队伍中来,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具有的共性就是:高学历,更有甚者为海外归来学者等;掌握着现代化的科技前沿知识和专业研究方向;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大胆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等优势;他们的合作意识强,也最易接受事物新观念等。这些优势在他们刚进入大学时在科研方面有着极大的好处,他们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全身的精力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纵使在科研方面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1.2 青老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欠缺

虽然青年高校教师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但比起老年教师在教学上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青年教师刚进入高校不久,只是从一个校门跨入另一个校门,从学生时代进入教师时代的转变。在这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由于青年教师的教龄不够长,他们往往存在着教学业务不熟,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实践能力的欠缺,教学水平的偏低,教学方法的不得当等问题。对于老年教师,由于年龄的限制,体力的不足,精力有限、知识内容的陈旧和退化等问题,使得他们在现代化前沿科学知识和科学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有所不足,导致他们在科研方面略逊于青年教师。

2 如何提升高校青年的教学和老年教师的科研

2.1 正确引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校应建立相关体制,着力体制的规范和落实,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重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要能够体现出科学化、全面性、多层次、规范化的教学过程。加强对青年教师备课、上课及课后作业批改等力度的监督,采取领导听课评教、教师教学评学、观摩教学等措施[1],并逐步完善青年教师教学监督和教学反思,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中、学生反映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自我反思;同时也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质量评估等事项,实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动态化为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拓展老教师科研知识面

针对老年教师在现代化前沿科技知识和科学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有所不足的现象,高校要重视对老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拓宽他们的科研知识面[3]。一般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途径来加强对老教师科研知识的拓展。如科研让老教师去发达城市了解和领会科技前沿,扩宽他们的视野;也可以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本校座谈讲学,使老教师们对科研精神和科研动态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老教师的继续学习、继续科研的继续教育工作[4]。通过科学纪录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播放有关最新科技前沿方面的知识,培养老教师的科研兴趣,激发他们的科研欲望,培养他们多动手脑的良好习惯。

2.3 发扬青老年教师的合作与协作精神

在教学上,青年教师要谦虚谨慎的多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在科研上,老师教要向青年教师了解最新科研动向,掌握最新科研技术,达到青老年教师在教学上亲密的配合,科研上的有力合作,从而也就达到了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提升和老年教师在科研能力上的提高。如多开展青老年教师集体备课,互听课堂、集体讨论、集体反思等活动,加大和加强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合作与协作能力。

总之,对于高校教师存在的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老年教师重教学淡科研的普遍现象,高校要采取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发挥老年教师的余热,使老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刘玉洁.高校教师要以科研促进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中华现代教育,2007(6).

[2] 彭熙伟.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6-39.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 科研 高校改革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院校的两项重要活动。科学研究探究的是人类面对的外部世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科研的产出是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知识,体现了一个高等院学的认识世界能力的深度;而教育活动是面对的是人自身,是一种改造人的活动。教育的产出则是各式各样人才的培养,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与教育活动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偏废其中一个方面。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因而因校制宜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在现实中,某些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往往把科研与教学看成两个互不相关的事情。一些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好书,教学是中心,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主要精力是上好课,科研只是“游击战”,是“细枝末节”,可有可无,甚至一些教师长期只搞教学,不搞科研,整天忙于备课和讲课。而有些人则认为科研重要,既出成果,有评奖和获得荣誉的机会,又可以获得科研经费,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再加之某些学校在政策上存在误区,为了出政绩和提高学校社会地位和名气,偏重科研的考核,硬性规定教师每年出多少论文,使许多教师疲于奔命,无瑕钻研教学。由于科研工作对教师个人利益有着更明显和更直接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忽视或轻视教师和教学工作,导致部分教师不愿从事教学。学校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之间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比较普遍。

其实,从根本上讲,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教育为科研培养人才或实现知识创新,从而是科技知识创新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科技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并对教育的结构、教育设施、教育方法和手段起着制约或促进作用。科研活动又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科技成果引入教育,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目的与手段等不断更新;如素质教育、创新意识的提法,很显然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科技的广泛应用导致教育对象扩大、教育普及率提高,科技研究的需要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现代社会中科研与教学出现了一体化趋势。

教学与科研作为高等教育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的结合在现代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科学本质上是创新的,教育也是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二者在这一点上又是内在相通的。教学与科研是相互联系的,离开了其中一方,另一方也必将受到损害。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已经进入 21世纪,党中央制定的 “科教兴国 ”和人才强国等发展战略,高校在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中无疑担当着重要角色。加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步伐,是时代对高校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放在教学的首位。在知识社会中,教育绝不只是为了多教给学生几个知识点,教育受到的挑战主要在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的革新上,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精神。联合国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四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如何学习。大学教育并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也并不是以掌握多少知识为目的,而是要学会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大学生不可能做到在大学里掌握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出了校门以后,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学习许多新知识,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教给他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第二,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教师搞科研,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知识更新与知识结构不断改善,能够充实教师创新的文化底蕴,提高素质。教师在亲自参与科研的整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正是在创造性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研究自己的研究能力,从而使自己逐步转化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这样做,拓展了视野,寻求到支撑自身研究的高起点,能站在教育发展的最前沿,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从而有效地驾驭课程意义和教材内容。才能自觉应用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率与质量。一个教师只有树立科研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创造性人才。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 高校教学 科研能力

大学本科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人力支持、优质生源和科研课题素材。

一、以教学工作为载体,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

1.教学工作为科研提供知识基础。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核心,是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吸收和利用,同时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科研则侧重于理论的突破和运用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理论突破和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和熟练的基本技能。所以说教师只有将教学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为科研服务。

2.教学过程能激发教师对科研的思索与研究。教学过程是高校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样也是教师自己探索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过程。从教学中教师能够对自己的业务作以客观地评价,对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作以规划和分析,更能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为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的选择开拓思路。这些环节都可加速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科学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和方向。

3.教学能培养和推动教师走向科研,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教学只有在不断创新、吸纳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而这种创新和吸纳过程就是教师从教学走向科研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先把握好教学关,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联系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内容,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做到边科研边教学,形成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学科研型的全能教师,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科研过程能够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提高教师素养及水平的基本途径,就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时促进自身的进步和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

2.科研成果能够扩展和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当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时,课本中一些陈旧的观点就需要得到改变,同时新的内容和观点应该及时被补充进来。通过把科研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极大地丰富、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解决了课本知识基础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缺陷。科研成果的渗透,科研项目内容引入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可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课题项目、研究内容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3.科学研究促进实践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对于不同专业来说,实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科实验、实践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科研经验与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学校和学院资金的投入,建立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室、实训室,同时也能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极好的场所,很多教师都利用本学院的实验室作为自己科研的基地。

三、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辨证统一

教学与科研的自然联系,在适宜的条件之下,可以得到强化,促进双方充分展现各自特质,同时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教学与科研是既独立又统一的: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它们都是以知识为基本对象,都需要付出艰辛的智力劳动,都贯穿了创造精神和创新思想。教学和科研都可以很好地统一于同一主体中,那就是高校教师。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是两个互补的角色,一个教师可以在两个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一般也是一名优秀的研究者,而优秀的研究者,亦会是优秀的教师。教学与科研在教师的这一活动主体中相互结合渗透、相辅相成,已经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发展中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清明.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规律促进高校协调发展[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1):20-25

[2]陈红.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带发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45-46

[3]刘献君.新世纪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闭[J].高等教育研究,2001,3:39-47

[4]董文明,吴荣书,林奇,龚加顺,高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5-7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7篇

摘要: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学与科研之间是相互促进,又存在矛盾的相辅相成关系。妥善解决矛盾,使大学科研和教学顺利发展。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存在偏教学或者偏科研的现象,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放在了完全的对立面考虑,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呼吁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利益机制,以达到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职能和科学研究职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对立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单从表象看,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的;因为时间分配有限如果教师光花精力去完成科研任务那势必会占用教学的时间。但是,如果深入到本质深处,教学和科研其实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的。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培养思考的过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样科研工作的展开也能促进优秀人才的诞生和成长。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中,科研和教学结合更加紧密了,随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高校之前所承担的单一的教学只能在逐渐的社会化,高校施展的职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培养人才,而是更多的扩展到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方面。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育人的观念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从以前的教书育人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教学。

一、教学行为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是人们经历无数次的实践实验检验,得出的一些结论、定理、规律等,为了更好的将这些科研知识推广,人们将其编入教科书之中,变成了课堂内老师的讲授内容,在课本中这些科研得出来的知识经过深层次的加工,使得理论变得更加丰硕。但是,课本毕竟是一个静止的死的东西,相对于科研,科研则是一个动态的活的东西。如何将二者紧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科研活动的知识主体支撑。要评判一个科研队伍的学术科研水平高低,关键点就是看组成这个科研队伍的各个成员的学术理论水平、科研实战水平、组成的知识结构是否强大。教学不光为学生们传课授业,更重要的是教学可以为科研开展提出问题,也为科研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思维和逻辑路线。

二、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说:“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教学首先应该被看成一种实践活动,科研则是一种由实践上升到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学实践能够检验教师对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贯通讲解,虽然自身对传授的知识点很熟悉很了解,但是如何将这些自己再熟悉不过的知识点一点一点灌输给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同学,确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初步掌握了解这些知识点,以及深层次的要由此引发学生进入进一步的思考,老师首先自己的理论知识要扎实且需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方法和技巧,调动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讨论和思考,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和看法,老师也要不断思考,以便更好的解答学生的问题。其次,在教学中,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校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更重要一点是要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去,针对实践反馈学生也能更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三、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一方面可以把科研工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科研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细分,然后划分成多个小点,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交流,启发学生的同时也帮助教师走出思维定式,从而对科研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和启示;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可以作为教学案例,用形象具体的案例为契机为学生讲解有关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该知识点还能加深印象,老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亦可以把科研工作中所涉及和创新知识和方法介绍给学生,拓展教学内容纬度和深度,同时也使教学的方法和思路不断的多元化。

四、科研提升教学质量

科研水平的高低是教学能否更进一步获得发展活力和不断提高的关键,科研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渗入,成为了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关键途径。高校的老师可以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了解到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从而可以据此理清教学的重点,也能不断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视野和认知。另外一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不断的发现和探索培养人才的新方法,发掘新知识的途径。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一定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如果教师有科研任务,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和培养学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共同的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可以不断增进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老师也可以在项目过程中为学生灌输其它有关方面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团结互助的思维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样子有助于学生毕业走出学校大门后,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社会工作当中去,尽快的学会和社会人士的交流沟通技巧。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正确定位教学和科研的功能

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更要担负起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职责,同时也要做好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运用在更好的服务社会活动中去。教学和科研二者是相辅相成,不能互相替代的,没有科研成果的高校是一滩死水,注定会被社会和历史发展轨迹湮没,所传授的知识点是不能经受住时展变化的考验的;相反科研活动如果没有教学实践的检验和运用也不能形成一套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则是将知识更加深化和拓宽;教学和科研都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在高校的教学中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的机制,让教师和学生都加入其中,树立教学理论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思维,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

(二)教学与科研互动,实现教学和科研相长

科研和教学二者是紧密结合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教学要老师对知识、理论进一步掌握和融汇运用,以便更好的为科研活动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又能获取更多的理论和知识,也能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思维和知识面。构建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的良性机制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教学和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检验科研成果,又在科研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点,将“教”和“研”有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二者相结合的优势,可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赢和共同进步。(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倪师军,王冶明.高校科技工作的战略地位及高校科教辩证关系探讨[J].地质科技管理,1997,(01):30-37.

[2]李嘉瑶.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1,(02):23-25.

[3]张亚丽.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的科学构建[D];兰州大学;2007年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8篇

>>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辨析 谈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浅析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浅谈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的关系 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认识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讨 民办本科高校教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探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论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初探 论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变与协调发展 如何正确处理高校中科研与教学的协调关系 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与实践创新的互动关系 大学校长谈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探析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与教学科研关系 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协同关系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张茧,刘爱民.教学名师优先晋升教授 湖大率先出台激励措施[EB/OL].湖南:红网,2006-10-8. http:///c/2006/10/08/997398.htm.

[6]程蓉,王春,罗倩.SCI,是舞台还是羁绊[EB/OL].山东:山东大学(威海)高等教育研究所网站, http:///show.jsp?aId=220&classID=050320091800675976.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科研;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产生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分工与碰撞,自然产生了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新认知。同时,又由于学校类型定位说的影响,把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加深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认知的碰撞,又产生了一些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误认知。认知中的混淆与误区必然影响高校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布局、计划、安排,产生了许多负效应。正确理解与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成了当前高等学校管理者面前一个现实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几种误认知

持精英教育说认为,现代大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把大学定位为学术机构,大学的主题活动,是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修养和学术成就的人(教师)带领一大批热衷于钻研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理论的人(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活动,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不可分的,它们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钻研学科前沿理论的载体,而培养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善于探索学科前沿理论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义和终极目标。因此,大学的教育活动应以研究性教育和具体学术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为主体。

不可否认,这种认知有它正确、积极的一面,在育人成果和科研成果两个平台上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但是,这种认知的缺陷在于没有区分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界限,没有把握住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功能,没有分离出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交汇区与联络点的逻辑架构,因此,在实际操作和演化过程中,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会出现以研究代教学的弊端。虽然在教育的终端效应上会培养出少数学术精英、科研能手,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往往会出现学科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打得不牢,综合学科知识面不宽的状况,最终在人才培养上会出现大倾斜、不平衡、失和谐的结局。

持大众教育说认为,为适应现代急速变革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应该着重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把重心放在打牢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扩大综合知识面,培养较强的应知应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学校的主体活动只能是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于学校科研活动,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可以搞一点,与教学没有直接关联的,应该缓行,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观点,在新二本高校和独立学院中尤其占上风。这些学校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基础、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与一本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中,不少人认为,能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搞好,让学生把基础打牢,具有一定的、适合社会就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已属不易,哪有什么精力和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至于教师本身,有能力、有时间的,搞搞教学研究也就不错了。

这种观点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大众教育带来的问题很多,由于多年扩招,我国目前在校学生规模已超过2000万。大批新校如雨后春笋,大批高校逐层升格。可是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跟不上高校的发展,既有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更有大批新教师的加入,教学水平需要提高的问题,另外,扩招后的学生素质层次分明、差距较大,给施教带来难度。两者碰撞在一起,使教学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更何况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速,各领域变化迅猛,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是不是能满足就业时的社会需要都成了问题。所以,学校只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搞不搞科研活动无关紧要。

我们说,这种认知是一种短视,或者说它是目前大众教育中高校焦虑状况的一种反应。这种短视的要害,是把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殊不知,即或是大众教育中的高校教学活动,依然与学术科研相关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必有学术问题存在,必有科研课题存在。事实上,如何推演大众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覆盖广阔,科研项目众多的大学术问题、大科研课题,更需要人们去探索,更需要所谓教学型高校的有识之士去研究。至于教师数量的不足,只能在发展与培养中解决,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要倚仗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去解决。

二、高等学校三大基本职能的定位与关联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所谓人才培养,就是运用教学手段、学术研究手段和科研课题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关于大学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社会专门人才。显而易见,人才培养是各类高校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主体地位是不允许冲击的。忽视或轻视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其它两项基本职能,高校就会变味,就会变成研究院所,或者变成社会服务工具。但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不只有教学活动,还必须兼容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尤其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更应该重视学术探讨与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带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中,做出创新性的学术成就。此外,不论是精英人才的培养,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必须立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这里,就自然而然地引进学术研究与课题研究的元素。我们主张教学活动融入科研元素,科研活动支撑教学活动的改革与探索,这是由教学与科研共同支撑人才培养的同一性原理所决定的。

所谓科学研究,就高校而言,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研究,学科专业前沿领域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等研究活动。可见,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首先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要成为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演绎教育教学新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有追求的教学主导者是离不开科研活动的,相反,只会把科研活动当作教育教学的内驱力,不断把教育教学活动推向前进。因此,科研活动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不论它的类别如何,层次如何,都是一项重要的职能,千万轻视不得。

科学研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服务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这正应了现代大学本质属性之一,即学术机构的命题。这个属性的定位,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严格区分开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必然要不断解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问题,必须提供为国家乃至全人类服务的科技成果,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有高科技含量的新物质产品和新精神产品的供给,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

由此可见,高校教育教学自身对于科学研究的依赖性和社会发展对于科学研究的期待性,决定了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的重要地位。

不过,由于不同类别学校受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约,科学研究在高校的地位会不同,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科学研究在高校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

高等学校的第三个基本职能是服务社会。高等学校可以开办培训学院,在较短时间里为社会培训急需的技术人才,或者和社会单位合作办教育,合作搞科研,合作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甚至合作建科技公司或科技园。这项重要职能也和科学研究一样,不得冲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职能,不能影响学校日常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只能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服务区和支撑点。可以说,其功能发挥在高校内部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体职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应把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和专业建设的创新问题研究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动力和支撑元素,而科学研究则应该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直接工作面,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舞台上演出富有创新价值的话剧来。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可以把教学和科研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至于如何处理具体的教学活动与具体科研活动的依存关系和相辅相成关系,我们说,只要始终坚持从人才培养共同体原则出发,就不难找到正确的处理办法。服务社会的功能,则应服从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即或是承接国家科研专项任务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课题研究,也要体现出高校梯队人才培养的合理性与功利性,为增强学校教学和科研实力服务,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服务。

三、新兴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本文所说的新兴本科院校特指由公立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独立学院和新建的民办本科院校。这三类学校无疑在学校类别定位上是教学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新兴本科院校虽然在硬件建设上并不逊色于公办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但在软件建设上却存在明显的几个软肋:一是师资实力明显不如上述公立院校。这里有三种情况,其一,对于刚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虽然拥有原来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资,但是师资既不强又不稳定,教授、副教授在教师中的比例较小,而且年轻有为的教授和副教授又容易被一本大学挖走。其二,独立学院作为新创建的三本院校,师资力量普遍薄弱,除了少数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有自己的规模性的全职教师队伍的院校外,绝大多数院校都是母体大学派出教师或以母体退休老师为骨干,以近几年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为主拼凑起来的队伍。其三,新成立的民办本科大学师资尤其缺乏,除了聘请少量的大学退休老教师外,大量的都是从社会引进的技术人员和学校毕业的学生,而且本科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师资的弱化状态自然迫使这些高等学校只能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出发点和归宿,难以开展或不能开展科学研究,甚至连直面教学活动的教学研究也不易开展。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基础知识素质明显不如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按照教育部本科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程施教,十分吃力。这就迫使新兴本科院校的主政者和管理部门倾其全部资源和精力,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务使教育质量达到教育部的统一标准,其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三是管理力量薄弱,经验缺乏,办学底气不足。对于如何办合格的本科大学,这些学校的管理者尽管理论上懂,但终究缺乏实践经验。就拿独立学院来说,即使大多数学校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从母体大学抽调过来的,但是他们只有办一本大学或二本大学的经验,办三本大学并没有经验,对于三本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数年实践后才能总结出道道来,增长理性认识。

面对软件系统的三大软肋,新兴本科院校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发挥出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只有顺利解决了三大软肋以后,尤其是解决合格的独成体系的师资队伍以后,才能从人才培养的中心职能出发,有机地把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和服务社会的附属职能组织进来,形成一个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高等学校,进而才能找到正确处理具体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关系的操作方法。当然,有远见、有能力的新兴本科院校的领导班子,如果能做到超前思维,善于组合资源、走跨越式发展之路,也可能在较短时期解决三大软肋问题,尤其是师资问题和管理问题。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以校长赵作斌教授为首的领导班子,在不到10年的学校建设中做到了这一点,较好地解决了三大软肋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在中国新兴本科院校里走在了前面,综合实力也接近二本大学的水平。首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建校起,就着力打造自己的全职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他们制定极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成功地从众多高校和社会上引进了一大批老年和中年教师、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同时从全国高校招聘素质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虽然投入成本很大,但经过数年建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形成了700多人的全职教师队伍。据2006年统计,其中教授、副教教授占35%,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占90%(只有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少量青年教师只有本科学历)。学校的全部院长、副院长和主要职能处室的负责人都具有教授、副教授(或其他高级技术职称)职称。其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2005年起,提高招收本科生的分数线,2006年以高出三本分数线40分招收本科生,使学生进校时知识和素质基础得到优化。再次,富有创新观念的赵作斌校长经过多年的研究,2003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运行模式(载2003年《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十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的附件中)。用“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根红线,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科学地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活动成为教研与科研的对象,科研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实不失为新兴本科院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模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02年成立了科研处,统一管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和业务处室的科研活动。学校科研活动紧紧扣住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教研成果主要有2004版、2005版、2006版专业设计方案,新编教材教参30余部,还出版了《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论文集、《中南论丛2006》论文集。学校为适应科研需要,创办了学报《中南论坛》。2003年以来完成13项省级课题研究。仅2005―2006年,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1470余篇,2006年有9篇论文分别为国际三大学术索引全文刊载。这些科研成果,有力地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的展开,支撑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实践证明,不论任何类别的高等学校,其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都是可以处理好的。只要一旦找到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创新理念与运作模式,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效能会得到最大的释放。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教学与科研 考核评价系统

[作者简介]贺蓉蓉(1962- ),女,四川遂宁人,成都大学学报编辑,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四川 成都 610106)贺继明(1957- ),男,四川南充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25-02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学质量低下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矛盾。我国应用型高校单从规模来看,已成为高校的绝对主体。更好地保障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的关键。笔者认为,将教学与科研并举使得学校和教师负重而行,是造成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和任务

应用型高校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逐步得到明晰和还原的一种教育产品类型。相对于理论研究型高校而言,应用型高校属于较高层次的教育;同一般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应用型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型特征。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如何加强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应用型高校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一套使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专门性。而教育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出以教育服务产品类型为评价主体的评估标准体系,并根据各高校所提供的教育产品的种类分类评估、指导、监督,以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向上并趋同的趋势,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教学型希望成为教学研究型,以此类推争相向高类型发展。为此,不少高校盲目追求科研,忽略对社会的应用型服务和人才的培养,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严重下滑,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滑,结构性失业矛盾凸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政府行政手段干预,不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使得高等教育规模过度发展,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有现行政策体制问题,如按层次为高校设定行政级别,按层次拨款,导致高校热衷于申办硕士点和博士点使学校升格提级,追求“高大全”。更有高校自身导向问题,不愿或羞于坚持走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难以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中心地位。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并举的现状

高等院校向上趋同发展的趋势,使得很多应用型高等院校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明确办学目标,学校长期徘徊不前。在学校层面,由于主办者对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功能和任务不明确,更由于追求自身功利的目标,忽视了应用型高等院校应该把教学放在首位,把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和科研的齐头并进,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这两大决定教师发展命运的指挥棒上,把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并举,甚至对科研能力的要求超过对教学水平的评价,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轻课堂教学重科研论文、轻应用实践重书本理论、轻教改研究重理论研究、轻社会服务重闭门造车的现象。

1.教师的考核评价系统缺乏科学的设定。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的评定更多是学生或同行的主观评定,没有第三方机构的介入。高等院校对教师水平的评定也是遵从同一模式——教学加科研,把争取科研项目经费的多少和多少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这样使得教师把大量精力放在完成科研任务上。“教师们为了功利的目的,在商业化的聘任和奖励制度的压力下,在科研中不得不更重量而非质,一年动辄发表几十篇论文和多部专著,需要投入多和需时长的基础科研被冷落。更有甚者,在学术上造假、抄袭,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一些教师在工作的优先选择上也产生了偏差,他们视科研为名之所在,校外活动为利之所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与校外活动中,忽略了教学,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忘记了‘师垂典则,范示群伦’的神圣职责。”①

2.职称评定错误导向,使教学地位难以确立。高校教师职称本来是对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反映,职称评定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定向标。但由于职称评价标准越来越向科研方面倾斜,科研是硬指标,教学和社会服务是软指标,加之由于各种评审指标错误的导向,形成了人们对科研内涵的片面理解,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际研究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应用型高校大多数教师没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在导向驱使下无奈“搞科研”,从而加重了广大教师的精神负担。

3.为评定职称的功利目的去做科研、写论文,客观上助长了学术不端,造成新的行业腐败。一些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科研论文,难以评上职称。而一些教授拿着高薪却上不好课,不受学生欢迎。还有一些人评上教授后不再愿意上课。

应用型高校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需求的标准必须由行业企业来制定。教学内容也应该是紧扣需求标准,有的放矢。但是现在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却不愿意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教师教学之余没有精力走进社会和企业进行调研,参与社会服务,所以往往是课程的设置与行业的要求脱节,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脱节,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与应用性实践严重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三、应用型高校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成因

应用型高校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成因,首先应该是高校的管理者对高校功能认识偏差所致,把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院校与研究型本科混为一谈。研究型本科教师写论文搞科研无可厚非,而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由于多年来高校的导向,使得教学和科研已经成为所有高校教师关注的两大热点。“尽管现在许多大学教师都认同并有志于兼顾科研和教学,但是很少有证据表明,本科生能从他们老师的科研活动中获益,学生甚至意识不到他们的老师正在从事什么科研工作。事实上,来自美国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教师的科研取向与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我国应用型高校忽略了自身的特色和功能,把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不加区别和分析地戴在自己的头上,期盼以科研促教学,或是教学科研并行。认为科研好的大学才是真的好大学。亚历山大·阿斯汀说:“大学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越来越困难,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的研究功能在不断扩大。”这导致大学在聘任、晋升和评价教师时,更青睐那些很少从事教学工作的“明星教师”——他们的学术地位是由其科研而不是教学水平决定的,这些教师倾向于回避更以学生为中心的、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②

其次,一些应用型高校办学目的不明确。当今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他们进入大学并不是为了离开家庭或者长大成人,而是把大学学位看作是在一个知识为动力的社会里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的关键……多数学生将大学教育看成是他们未来高质量生活的关键,是开启理想工作、经济保证和幸福康乐的钥匙。”③相反,高校的很多教师把学生的就业看做是辅导员或学生自己的事情,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关系不大,完成自己的科研计划的重要性远超过帮助学生就业。当今很多大学本科生已经出现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了就业重新到职业院校去学习一门技能的回炉现象。这种现象的大量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大学教育的反思。

最后,高校职称评审标准趋同性使然。当今中国无论是理论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基本一样,都是以科研为硬指标。然而应用型高校的性质决定了无论从科研的经费,还是从科研项目的获得上都远不及研究型高校,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也远不及研究型高校。他们的教学任务也往往比研究型高校要重,要他们达到同样高的科研要求,就不得不挤时间写论文。“大学的发展也逐渐让知识分子为了职务晋升而不是公共事务而著书立说。”④而这些为职称而做的文章很多使用晦涩深奥的词汇拒人于千里之外,仅供自我欣赏和标新立异。学术的公众认可度大大下降,更谈不上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的发展。

四、破解并举之弊的对策与措施

19世纪中叶的著名教育家纽曼曾提出:“我是这样看大学的:他是教授全面知识的地方。这说明了他的宗旨,一方面是心智的,而非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普及和扩展,而非提高。如果大学的宗旨在于科学发现和哲学探索,我就看不出他为何需要学生;如果意在宗教训练,则他又如何能够成为文学和科学的中心呢?”⑤纽曼在这里指出了大学的本质应该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而非科学研究。这是对我国现在关于大学职能的一种批判。

长期以来,大学被赋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特别是把教学和科研作为大学两大并行的职能,不加区分地压在各种类型大学的肩上,使得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们负重而行。然而,“科学发现和科学教学是两种不同的过程,他们也是两种不同的禀赋,但却很少并存于同一人身上。一个人致力于向后者传播他现有的知识,就不大可能还有闲暇或余力来探寻新的知识。人类的常识已将对真理的探索与一种宁静隔绝的状态联系起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都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而容不得任何打扰的,他们往往神游天外,我行我素,并且或多或少想避开教室和公共学校。”⑥而我国现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加上还要深入行业、企业,服务于社会,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潜心科研,即使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科研,也难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破解此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思考:

1.应用型高校应该以充分的自由去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切工作都应该以教学为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早已在欧洲和北美高校盛行,“毫无疑问,为了满足大学生性质和类型的变化,大学需要重视教学工作。另外,在英国,大学研究很少关注大学教学问题。以前的多科技术学院,在教学方面倒是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这些学院从一开始就将办学重点放在教学而不是科研上面。不管怎样,教学优先的思想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⑦应用型高校应该澄清自己的办学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工作的重点,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的教学应该是围绕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终生发展。这种教学必须要和行业、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在坚持教学第一的前提下确立教学引领科研,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用型高校应提倡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科研,例如可以组建校企联合应用技术创新团队,根据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立足行业、产业、企业需要,针对本行业、产业、区域骨干企业的重大核心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创造新成果,开发新技术,开展科技服务。可以从学校层面和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应用技术创新基地或平台,让教师从基地获得服务项目,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式教学,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学到知识,提升能力。还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把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这些都可根据成效视为教师的科研成果。

3.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更加全面的衡量教师工作和成果的标准。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考核,应该包括教学和非教学工作,可以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学术事务、校企合作、项目与技术开发、项目导师、在职培训、学生辅导等方面去综合考虑。在教职工考核中,重点考核三个方面:一是工作态度及表现,包括奉献精神、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可靠性及进取精神、领导潜能;二是教学工作表现,包括教学能力、教学准备及工作、沟通能力、学生管理、专业及课程开发;三是非教学工作表现,包括企业联系及非教学任务、应变能力、资源计划及应用、工作质量。

4.建立常态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体系。从国家层面改变高等院校评定职称“一刀切”的现象。应用型高校教师评定职称应该主要看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看社会服务的成果,以及实际科研的能力,而不把的数量和级别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教授职务更应该提高要求,严格配置,明晰职责,使教师职称评定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晋升体制。例如,加拿大的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就不要求评定职称,也不把是否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晋升的依据,而重在看教师的教学业绩。又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根据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学院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教师分为讲师和工程师两大类,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和职位提升制度。讲师类,从低到高分为五级,其中有讲师、高级讲师、首席讲师之分;工程师类也分五级。学院每年年终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决定本人晋升与否。这样可以全面地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和育人的积极性,很好地保证学校教学质量。

[注释]

①(美)E.Gridy Bogue,Kimberely Bingham Hall.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刘冷馨,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

②⑦(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M].侯定凯,赵叶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23.

③(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屈书杰,刘向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2-63.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教学 科研 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进行理论传授和数学实验的活动,即普通教育和专业训练,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只有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体现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取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活动,即发现新知识。学校要培养人才,教学与科研都很重要。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探究科研在教学中的切入点,使得教学和科研能更好地互动与结合。

一 科研能促进教学

1.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校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变化中。高校的教学绝不可以一成不变,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本学科的知识更新,这是赋予高校教师的责任与能力,也是高等教学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了解实际和社会的需求,了解学科最新发展方向,向学生传播最新的科学知识,以不断追逐学科前沿知识的态度做学生科学路上的领航人。

2.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当今社会,最炙手可热的就是创新新人才。创新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大学教育不同于一般基础阶段的教育,大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高校教师如果能把自己科研中获得的思想、经验、灵感、方法传授给学生,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将创新的思维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社会不断发展,也不断涌现出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高校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3.有助于推动专业发展

由于教材的编写、出版有一定周期,教的内容往往滞后于最新的科技知识。科学研究是对于事物基本规律的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发现新理论、新方法,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可以被积极地运用到指导生产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在这种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中,传统学科得到了改造和发展,旧的理论方法被不断更新,新的学科体系产生,交叉学科也不断形成。因此,高校的科研活动大大推动了专业发展。

4.有助于推动高校为社会服务

现代高等教育已不仅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当前,高等教育利用其强大的人才资源和理论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服务,如建立大学科技园、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建立合作研究所等形式。因此,高校的科研活动也深化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探究科研在教学中的切入点

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教学中,从而达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将科研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1.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师科研过程及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向学生介绍学科的研究现状以及学科发展趋势。教师还可以将自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展开对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探讨,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互动的活动,学生获益,教师也获取了科研的灵感。这种教学过程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实行素质教育。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

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或者利用课余时间组成学科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甚至承担部分实验任务。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意愿,让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实验、科研任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独立设计。这样,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就能综合地运用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活动写成报告的形式,对所运用到得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实验方案进行设计,提出自己的创新设想,总结经验,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撰写或是形成专利。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更为充实、更有意义了。这种学习―思考―实践―创新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此外,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等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本专业综合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学生科研思路的锻炼与训练。学生可以在教师所做的科学研究中选取一部分内容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这样写出的毕业论文有针对性,有内容,还可以切实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高校要妥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与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学与科研质量,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1]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0,(1):94

[2]吴鹏.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关系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1):127-128

[3]李雯.探索高校教学与科研互动的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4,(6):54-85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12篇

关健字:教学工作过程;民办高校;科研能力

为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完善体制机制、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顺利实现学校飞越性发展的奋斗目标。

民办学校从历史的车轮来看,从求生存到今天的飞越性发展,在经历了着一个过程。它在满足大众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大家感到民办教育的发展又将迎来新的春天新的挑战。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产物,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市场中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出现了一批办得好、质量高、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民办教育不仅扩大了教育总量,满足了社会需求,而且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了民办教育机制。民办高校经过了一个阶段的评估后,办得好、质量高、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升本热潮。所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与目标。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民办高校教师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普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

民办高校要科研强校,首先要做到观念创新,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加强科研工作,不仅要加强学科专业科研,还要加强教学科研、教育科研、管理科研。全面加强办学中的各项科研工作,不仅能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水平,还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和经营水平。同时,还能提高科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人才培养效益。其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是高校教师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普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民办高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特点,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视教学过程为科研过程,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研和科研能力。

一、以科研研究促进教学的改革的发展

科研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缺少教育科研的教学如营养育不良的树苗,只有做科研,才能找到真正的感觉,并用这种感受去开导学生,也只有做科研,才能驱动自己进一步学习,并用这些新知识去丰富学生。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更新,民办高校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而教材常常是滞后于知识的更新,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活动,不断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知识、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所以通过科研教师才能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最新动态与趋势,了解到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并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的步伐。如果教师缺乏科研积淀,上课就容易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应当深入市场,深入行业前沿,加强了解,深入科研。

科研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而是要靠做研究工作,这是主要的方法。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民办学校老师普遍年轻,没有教学经验。必须依靠一些学科带头人以及专业带头人带、帮、传,然后自己实践总结通过科研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科研还可以建设教学团队。

可见,科研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在本学科领域深入发展、掌握学科前沿的条件,。一名称职的教师,不能不搞科研。教师没有科研为积淀,没有学术交流为拓展,课堂效果再好,也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求知的需要。所以,科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材建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教学研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民办高校的教学体制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有赖于广大教师积极认真地研究和解决,民办高校教师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地选择教材、补充教材、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真正的把教学搞好。

二、视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为科学研究的过程

民办高校主要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高水平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学校要合理安排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让专业教师深入实践锻炼,既可参加实践一线管理,也可挂职锻炼,还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兼职,以缩短学校与社会、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这样的教学实践才更加有基础。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工作过程视为一种研究过程。认真从事教学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对于自己学习过、研究过的理论知识,一旦需要教给学生、教给他人时,必定会对已熟悉的理论再思考,很可能要再问问自己是否真懂了,也许还会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此刻就会作更翔实、更细致的思考。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也会思考能够唤起学生兴致和注意力的要点在哪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势必使自己对所要教授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也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好的基础。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总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的,怎样发现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就是要深入到教学中去,在备课、上课、辅导过程中,捕捉和发掘有意义的科研课题。在民办高校,由于学生基础、层次等方面都相对欠佳的实际情况,民办教育的课程改革、学科建设、专业调整,以及实训、实践教学改革等,都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科研素材。民办高校在宏观方面的投资体制问题、教学管理问题、学生管理问题;在微观方面的教学中的疑难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具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材中的不完善或错误之处、书本知识滞后或脱节于当今的科技实践问题、课堂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恋爱、就业等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都成为了可供科研选题的素材。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动力,科研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民办高校的学生受条条框框束缚较少,颇具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困惑和疑问,能激发教师的灵感,成为教师科研的资源,从而促进教师对本学科和领域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是促进反思的,各种变化发展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出了新的科研课题。反思不只是返回去思考,反复思考;反思,不仅对已有结论推敲,而且对已有结论的前提进行敲打或质疑,这样让教师增添了许多体验发现与发明的机会,在这种体验中增强探索能力,把握探索特点,这样,教学实践就成为科研的动力。

教学实践是对科研的传播和验证,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科研成果,这个成果是否正确的反映了教育教学规律,是否具有科学性,只有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检验。

三、使教学和科研融合一体,科研是教学的提升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

进。一方面,教师通过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用于指导具体实践。将科研心得体会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来。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还不扎实,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把好教学这一关,学校的重心还应该偏向于教学,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采取不断反思与批判的态度,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科研,使科研活动有的放矢;科研活动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科研能使教师接触到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并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播这些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以改进和丰富教学活动。科研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工科;实验室;实践教学

一、现有的高校工科实验室的现状

(一)高校工科实验室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教改革,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学生人数增长较快。工科学科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招生专业、招生人数不断扩大。但由于高校工科建设独特的专业特点,随着学生规模扩大,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这许多不足和矛盾。具体表现在:教学设备的相对短缺与学校学生扩招的矛盾;学校规模扩大和各处教学实验场地的合理整合矛盾;教学项目增多与学生实验课时压缩的矛盾;设备利用率与设备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不协调的矛盾;学生的自由时间与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同步的矛盾;学科发展互相促进与各实验室之间交流闭塞矛盾等。

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如加大设备资金投入、加紧建设教室、实验室,整合教学资源,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矛盾,但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对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工科实验室实地调研

我们通过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走访和参观了多所国内“211”、“985”学校,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一是参观的高校管理规范,制度严格;二是设备先进,台套数多,有规模,人员素质高;三是社会信任度高,社会贡献率大;四是学生学习兴趣高,课时设置灵活,如有学校设小学期集中上综合性实验课;五是课题较多,学生参与程度高,成为小助手,小专家。

二、对高校工科实验室存在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的分析

通过参观各类高校工科实验室,也结合高校的实际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深入分析:

(一)教学科研思路较狭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只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脱离实践谈发展是不行的。

因此,作为高校的工科专业来说,更应该紧密联系实际,拓宽办学思路,去工厂、去农村、去生产建设第一线,把部分实验搬到实践中,去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只有深入到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教学科研手段种类少、较单一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有课堂讲解,实际现场演示,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研组讨论机制,幻灯演示,电影视频教学,生产现场实践等等。只有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右脑功能。

(三)教学科研设备规模小、技术更新慢

由于历史原因,高校工科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是较为缓慢的,但发展势头很猛。学校应抓住国家建设步伐加快的有利时机,增加工科专业的投入力度,使工科发展提速。众所周知,由于工科仪器设备价格较高,场地需求大,学校的资金有限,我们可以尝试社会资金介入,如社会用人单位可以定向向一些专业提供资金支持、提供免费实习场所、提供生产基地供学生参观学习,学校在学生分配时可优先向这些单位输送推荐优秀人才。

(四)教学科研大型设备利用率较低,机制不灵活

近几年,各级各类高校利用各种贷款购置了一些仪器,学校也十分重视这些仪器设备的利用,许多高校也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购置时紧缺,使用时利用率不高的现象,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五)工科之间联系少,不能形成合力

工科专业之间也有联系不紧的问题。如社会上有实际问题要解决,他们往往不可能找好几个单位,只能找一个单位谈,这时工科联系问题就出来了,联系紧密的话,可以互相协商,共同研究解决。实际情况是工科各学科之间互相了解很少,不知道对方在研究什么,研究的重点和强项在哪方面,结果会造成合力不够,不能接大项目,不能变成整体优势。

(六)与社会建设发展联系不够紧密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基本建设日新月异。工科专业具有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十分适合与社会接轨。工科可以在全国建立若干个实习、实践基地,也可以在其他高校建立基地,不定期派人员进行交流,可以把社会相关技术人员请进高校为学生办讲座,做学术报告,加强交往。

(七)缺少与社会各行业接轨的平台

还有一个与社会接轨的平台建设问题。有的教师有很好的项目、技术、思路,却不知哪里需要;有的厂家需要某方面的技术或智力支持却不知资源在哪,联系方式、联系人是谁?教师本人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到处联系,只能守株待兔。接轨平台的建设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是制约工科发展的问题,解决好会使工科发展提速。

(八)与社会建设所需人才在培养上技术脱节

学校在工科课程设置上存在滞后,社会的发展是迅速的,新技术、新装备层出不穷,高校工科教学要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的人才。有报道说某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又去上了技校学技能,这也反映出了课程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是多么重要。

一切应从“人才市场”入手,不能闷头工作。我们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这里的“合格”就是指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九)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十分重要。由于工科的特点,许多实验项目要求多人合作,一两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如有的大型仪器,最少要求三人以上才能完成操作,没有团队不行;有的项目涉及到多方面知识,没有团队不行。团队建设的好坏,也反映了一个单位的凝聚力、向心力。教学团队可以包含一部分的学生,让高年级学生参加进来,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教学相长硕果丰。

(十)教学科研攻关能力不强,社会贡献度不高

总理曾说过:“高校发展的规模、速度都不错,可是‘教育大师’却不是很多”,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也说过:“搞教学科研,要顶天立地才行”,这就是说高校不能仅有大楼,高楼,而是主要有一批“教育大师”,做文章做学问要顶天――就是要争取教学科研的世界先进水平,做文章做学问要立地――就是要争取教学科研要面向社会需求实际。

所以,工科的发展要有“教育大师”才行,都来努力争做“教育大师”。

三、改革创新高校工科实验室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有利于社会的事都要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先有思路,后有行动。要考察认清高校工科的实际情况,一切以高校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总体思路,确定具体步骤,一步一步推进。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问题,不同条件,最大化地去试验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不断总结经验,创出一批新模式来。

(二)改变实验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实践在人、财、物上相统一

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为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相对独立各自按不同的方式运行,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是相对分割开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系。

我们可以做一些新尝试:

1、把教师分为A类人员、B类人员,简称教学A类人员、教学B类人员,根本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是理论,实验是实验的传统,更好的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成为统一的整体。

2、教学A类、B类人员均划入教师系列管理。

3、教学A类、B类人员可互相转化,每三年可申请变动一次,这有利于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4、教学A类、B类人员的考核选拔同样标准、同样条件。

5、教学A类、B类人员实行持证上岗,一人经过学习和培训考核均合格后允许同时持有A、B两证,待遇从优。

(三)课程体系协调问题,解决高分低能

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需求为标准,每三年调整一次,教学科研要围绕社会需求来做。

所谓经常说的:高分低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往往会表现为高分低能,可真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了,甚至有的会表现为高学历、低能力,学历和能力是不能直接划等号就是这个原因。

这就提醒我们要改变工科教学课程体系的结构,使它更符合社会实际,更合理,从而培养出复合型高素养的人才。

(四)教学科研技术问题

建设智能化无人值守全天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真正的能力,提高设备运转效率,提升技术实力。

工科实验室应利用新技术,可以建设几个无人值守全天开放的实验室,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得到发挥,同时也解决实践课时相对不足,设备利用率低的矛盾,可以一举多得。

这就解决了学生自由时间与实验室时间不协调的问题,学生按规定步骤一步一步就可独立完成实验,显著提高学生的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五)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部分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把全校的大型设备建立IC卡管理制度,这些设备对那些被授权的人开放。任何人不得无理由拒绝。

2、给一部分有科研任务的教师发放使用识别高级IC卡,这些教师凭此卡可进入全校任何实验室,申请使用大型设备。每年可设定用卡100次。

3、给其他老师发放大型设备使用识别会员IC卡,这些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科研教学需要申请使用。每年可设定用卡30次。

4、每年学生凭学生证和任一位教师IC卡在相关教师带领下也可申请机时。

5、每年根据每台设备的使用情况发放设备操作人员课时开放补贴和下年度设备维护费,直接发放到设备具体管理人员账户,中间不做任何中转。

6、对使用积极效果好的教师可充值IC卡20次作为奖励,对长期不用的教师逐渐减少IC卡使用次数,直至收回。

四、加强社会交流平台建设问题,面向社会,使教师教学科研有的放矢

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平台建设,了解社会需求,使教师的教学科研瞄准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同时,在国内重要企业设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和大型企业建立联系,对提供重要信息的信息员给予奖励,对提供信息并成功设立课题的给予重奖。

五、工科实践教学团队建设问题

建设一批顾大局、识大体、肯奉献、讲团结、说实话,干实事的优秀团队。只有建设团队,做到老中青相结合,才能长远发展,建设一批干实事的优秀团队才能保证后劲十足。一项课题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取得重大突破,无疑团队是重要保障。

要讲奉献,讲团结,任人唯贤,对不能起到模范作用、学科带头人作用又不能胜任的应定期更换,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机制。

持之以恒,坚持发展,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高校的工科实践科研水平会有大发展、大飞跃。

参考文献:

1、赵霞.新时期高校实验室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5(2).

2、王海燕.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教学与科研 作用 措施

一、高校图书馆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中的地位。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起到重要作用。

大学图书馆是发挥新时期大学功能的重要工具,是高校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还可以巩固大学生的课堂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图书馆以馆藏资源为基础,通过良好的自学环境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利用文献资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报意识和自我学习的效率。

(二)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一代高素质新人。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图书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高校图书馆必须要融入到高校教育过程,服务于教学实践活动。图书馆馆员以丰富广博、专深的信息资源、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参与教学活动,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知识保障,帮助师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

二、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高校图书馆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履行着以下职能。

(一)藏书职能。

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本校的任务、性质、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藏书计划,做好馆藏建设,使馆藏既有本馆特色又有某一学科独特的优势。要做好馆藏建设,应遵循几点原则:

1.目的性原则。高校图书馆的类型、作用和服务对象各不同,建设藏书体系时,必须根据本馆条件,具体分析,使藏书建设符合本馆的特点。

2.科学性原则。藏书建设必须依据科学方法,打造能够体现科学的系统性、保存的完整性、结构的稳定性、合理的计划性的藏书体系。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对象和任务,把多种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形式的知识情报载体,收集、整理成一个主从分明、专博得当、配合协调的藏书结构。

3.实用性原则。高校图书馆的一切藏书都必须为了读者利用而收藏和保管。搞好重点藏书和一般藏书的关系、当前所需图书与长远图书的关系、藏书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育职能。

高校图书馆应把“对读者进行利用文献教育”当作重点工作,对读者进行各种图书馆教育,包括书目知识、文献检索知识、阅读方法、学习方法等。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各种形式向新生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讲授文献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同时,在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组织师生到文献检索室进行文献检索的系统教育,指导师生使用检索工具,丰富文献知识,提高检索技能。

(三)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编制文摘、索引,为教育科研服务的职能

1.图书馆要根据教学、科研需要,采用文献、索引、分类等形式,揭示馆藏文献的深度,开发、利用馆藏,变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为教学科研提供情报,提高文献资料的利用率。

2.根据专业设置建立信息库,提供信息咨询,包括具体信息咨询、方向性咨询和综合性咨询;其次对文献信息进行二次、三次开发,加速文献的周转、拓宽文献的辐射面。

三、图书馆为高校科研工作服务的定位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学术资源中心、信息中心,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发挥图书馆的优势为科研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

(一)丰富馆藏,提供快速、高效的检索与咨询。

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拓展科研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联机数据库、内部局域网已成为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调查和跨库检索等新技术的发展使科研信息收集的方式有很大变化。

图书馆要采用一种系统化的组织结构,将不同类型的相关信息链接起来便于检索,帮助科研人员快速获取、利用各种信息及知识。

(2)利用网络技术,创建跨学科知识融合的科研环境。

通过集成服务、网络VPN的运用,数字图书馆不仅为各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创造了条件,而且为跨学科知识的提供、实践与系统化的整合提供便利,通过利用网络与媒体技术,更新馆藏资源与环境,创建新的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平台、多学科研究与创新的平台。

(三)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加大深化服务的力度,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图书馆在采集和收藏文献时,既要考虑兼顾数字与非数字文献,电子与非电子文献,实体与虚拟文献,又要加强对不同文献的开发、综合利用,进入更深层次的服务。另外,高校图书馆尽可能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特色,编写适合科研人员的信息教育教材,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信息检索、获取与利用方面的技能培训。

四、利用现有文献资源,建设好富有本校特色的图书馆

(一)统筹规划,平衡学科分布,建设学科特色数据库。

图书馆建设数据库应按各专业特色对文献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形成自身的文献信息。同时依据学科重点、本馆收藏优势和馆藏特色,选择合适的建库目标,建立学科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数据库体系,平衡学科分布,实现网上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丰富化。另外,图书馆的书刊文献结构和馆藏建设,要考虑与专业设置相关的学科专业文献,尤其是重点学科、优势专业方面的馆藏。

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第15篇

这也许就是这个自白书能一夜轰动,能引起那么多关注的原因,在这些关注中,虽然有人共鸣,有人批判,大家都是各执一词,争论的热火朝天,但是无论哪种言辞,都能从这些热烈的讨论争论中,感受到大家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无奈,也许愤怒,也许不屑一顾,无论哪一种态度,都从有些层面说明了由于这种轻重的不平衡,确实逐渐衍生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困扰了教师,无奈了学生,为难了学校。

首先,也是最经常为人们所讨论的问题,平衡问题,既然没有孰轻孰重,要追求平衡,但是究竟怎样才能平衡。毋庸置疑,世界的步伐使得高等教育已经走向了多元化,世界排名优秀的学校,科研好,教学好,平衡好,当然是我们的榜样。但是在中国的国情来说,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根本应还是在教育二字上。从科研和教学两个角度来说,毋庸置疑教学应是主业,是公共事务,而科研则应是副业,是个人事务,主副当然要分明。以一个人来说,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个人事务”完全被迫挤占“公共事务”,诸如学校重科研到以硬性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发表几篇论文,完成多少课题,如果做不到则以各种生存利益为要挟,甚至以此来影响教师本应得的收入,使得很多教师为了不被“惩罚”而疲于奔命于所谓的上,必然不得不将本是责任和义务的教学摆在了一个不堪的位置之上。就如同周鼎老师的自白书里写到的那样,这样下去,高等教育必将令人失望,不止教师,更是学生,甚至是整个教育。

其次,民办院校本身与公办院校是有着不同的,从成立模式来看,很多公办院校的成立就是基于科研能力而成立的,拥有很雄厚的科研条件以及团队,而民办院校成立多为企业家应时而创建,从小规模开始,努力积攒口碑和办学能力,而后逐渐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从发展根基来看,公办院校尤其是类如周鼎老师所在川大的这样985,211院校,学生知识素质本身比较好,学校本身的品牌对学生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的,在对周鼎老师同事的采访中,其中一个同事就提到,川大是985,是211,学生需要学校,因此即使教师讲课不好,但是他会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而忍耐,同时又拥有自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自己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但是同时,像周鼎老师的课,却能够挤爆选课系统,这也就是说,学生的内心是非常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什么对自己重要的,他们期盼,希望自己的老师讲课精彩而有活力。而民办院校吸纳的学生,不可否认学生知识素质稍逊一筹,在培养的方向上大多也是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也稍差一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上的心力就比较多,加之民办院校的校品牌吸引力与重点高等院校没有可比之处,他的生存关键是学校本身在学生甚至公众心里的良好口碑和形象,因此如果民办院校没有抓住教学这一环的质量,对学生的损伤将远远大于公办院校,同时对于学校需要学生的民办院校而言,也许会衍生出一个很可悲的结果,失去自己努力建立的良好的学生口碑和形象学生心形成一个良好的口碑,所以假若轻视了教学,失去了学生,那么对一个民办院校而言,必将危急生存,到那时,将会是科研,教学全部失去了。

再次,科研的重要性从教师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多落在了晋升职称这件事上,而职称晋升是教师个人的事,每一个做教师的人,都会为自己的职称晋升而拼尽全力,这是心甘情愿的,自我操心的典型个人事务,因此学校没有必要因教师职称晋升作为重科研的理由,反而应该明确,教师的自己科研任务绝对不能过分影响到教学,只要教师接下了教学任务,就必须做到最好。还是那句话:个人事务永远也不应该挤占公共事务,尤其是对于口碑重于一切的民办院校来说,教学成果太重要。只有在做好了这件事的基础之上,才能再去谈科研的开展,并且,科研的开展应该是兴趣式希望式成长式的,决不应该是压迫式挫伤式,重点要创造最好的环境刺激教师的兴趣,鼓励教师参与,在有精力精力和能力时去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有兴趣而有价值的科研活动,这样的行为才能使得科研与教学并重。

因此正是由于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的这些区别,因此在民办院校抓科研重科研的这条路上,就必须要和公办院校区分开来,毕竟无论从成立基础,从科研环境,从学校生存侧重点上两者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民办院校必须要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并重之路。

1,一定要定位准确:培养学生的质量和保持学校的良好口碑是民办院校的生存根源,这是民办院校和重点公办院校区别很大的一个地方,所以教学是重中之重,一定且必须要严谨,让学生对学校有感情有满意不抱怨,才能在社会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因此“学生叫好”这是民办院校一定要坚守的,只有先保证做好这生存之源,才能考虑在生存的基础上求高层次的发展,要在教学方面不断能够吸引教师的关注力,坚决不能因为太过看重科研,强制科研彻底瓦解掉教师教学的热情,这样必将走向一条丢了西瓜可能还检不到芝麻的道路。

2,方式一定要循循善诱:无限创造好的条件吸引教师搞科研,分开教学和科研的利益差距,明确俩这都是有益的,而无孰轻孰重,两手端平,一视同仁。比如可以创建专门的科研团队,吸收科研论题,公开报名参与,让每一位教师可以得到充分的选择去参与自己有兴趣的科研项目,组建对同一个选题有兴趣的所有教师一起参与,最大可能的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参与兴趣,更能因为兴趣所在而提升科研水平质量,而不能够是一种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任务的心态去写论文,搞科研,那样将很难真正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3,基础一定要给予支持:尽可能的提供支持和帮助,创造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科研积极性环境和氛围,比如提供出外调研的费用,安排教师学习社会经济形势和国家局势,提供宽松实验研究环境,给予保证教学质量前提下的适量减轻教学额定工作量而提供更多时间支持其完成科研项目等,让教师在做科研任务时能少些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