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大语文课堂教学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创新思维 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课的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促使教师在大学语文教法上进行很大程度的改革。

一.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在各学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教授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张孝祥的《念奴娇(洞庭春草)》时,我指出:唐代诗人感叹人生短暂、遭遇坎坷时多半向隅而泣,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宋代诗人由于受佛老思想影响,感叹人生短暂、处于逆境时能表现得比较通透、豁达,但却是一种矛盾世界观的反映。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碰到挫折,不应采取消极的自暴自弃的态度,也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实现自身价值。

在教学中,既可以紧密联系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意识和人生观;同时教师也应该有一种塑造学生灵魂的使命感。《学记》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精心备课、全身心投入的讲课吸引学生,把内心饱满的热情都贡献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领悟语文是我们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①

二.古代的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当今的教师应该课内课外联系实际教书育人

大学语文课堂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了觉得淡乎寡味。老师备课讲课自认为很卖力,但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中有的讲小话,有的玩手机,有的打瞌睡,有的干脆逃课。事实上教师应该反思,课文(尤其是古诗文)所述之事、所说之理、所抒之情,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是否存在距离,如果讲授每篇课文都能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感同身受,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针对校园内恋爱风日炽,有的学生为爱而弃学,乃至个别学生为情而轻生,我在教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时,先在学生中做了较广泛的调查,为什么大学校园谈情说爱的风气甚嚣尘上?学生们坦陈原因:1.紧张的高中学习和高考,弄得心力交瘁,进入大学后,需要放飞心情,放飞心情最好的选择就是谈情说爱。2.进到大学后感到无所事事,找一个红颜知己出双入对光顾歌厅网吧是一种时尚。3.交异性朋友,作为刺激学习的动力。4.眼看同室的姐妹双休日、节假日有情人相邀相约,唯独自己形单影只,顾影自怜,也只得匆匆找一个异性朋友,以示自己不比人差,不至名花无主。5.自己家处穷乡僻壤,一无关系,二无资本,毕业后不可能在大中城市安身立命,不如趁在校时降格以求,找一个差强人意的终身伴侣,以绝孤身之患。6.也知在校的恋人,将来不一定终成眷属,姑且逢场作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上课时,我罗列了上述说法,同学们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课堂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实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转变

教“大学语文”,切忌“满堂灌”,要用“启发式”,这是人们的共识。什么是“启发式”?不是说在讲课时问几个“是不是”、“对不对”,就叫“启发式”。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即便是课堂提问,也必须精心设置。围绕教材组织辩论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训练方式。针对教材的某一方面设计一个能形成争辩的话题,这个话题又包含两个对立的判断,正方、反方各据一个判断立论,整个辩论过程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思考的过程,使辩论具有思辨性。在辩论中,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必须拥有足够的论据,使辩论具有知识性。在辩论中,正反双方各抒己见,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又使辩论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同时也具有趣味性。辩论是语言是艺术,也是思维的艺术,辩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授《垓下之围》一文时,在讨论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后,我设置了一个辩题:“如果项羽东渡乌江,能不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正方认为能,因为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蒲松龄有一副对联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就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卷土重来灭吴的。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缅怀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反方认为不能,因为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以力征经营天下”“而不自责”,更重要的是“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在双方各执一端,争执不下时,我参与讨论,谈个人看法。我认为项羽失败是必然的,即使东渡乌江也不可能卷土重来。天时、地利、人和,他没占一项,最根本的是失去了人心。通过辩论,学生尝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教学中精心设置提问或组织学生辩论,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一统天下,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在教学主体上搞“二元论”,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单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变,而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正如语文教学名家李镇西指出的:“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的内容,更是教育的目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气氛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②

四.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清华大学葛兆光在《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后记》中写道:“在急功近利、讲究实用的年代,文史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听讲兴趣,所以只好搞点包装,添加点佐料。”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玉鉴琼田三万顷。”注释说:“玉鉴:玉镜。”“鉴”为什么是“镜”呢?我说“鉴”原本写作“監”,左上部分的“臣”是竖看的人眼,右上部分是人的身子,下面的“皿”是盛水的器具,“監”是一个人站在水盆前,张大眼睛看水中的倒影,古人以水为镜。殷商时使用青铜器,当时的人以铜为镜,就在“監”的左边加一个“金”字,写成“鑑”。因为以铜为镜,就省去盛水的“皿”,把左边的“金”字移到“皿”字的部位,写成“鍳”,简化为“鉴”。字的演变反映了事物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演变。李密《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注释:“婴:缠绕。”这个注释不好理解,我查《说文解字》:“婴,颈饰也。”“婴”字上面是两个“贝”,下面是一个“女”,女人爱美,穿一串小贝壳戴在脖子上做装饰,引申为“缠绕”的意思。古代用贝壳做颈饰,现代用金、银、珍珠、钻石做颈饰,颈饰就是项链,还有手链、脚链,其实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刑具绳索、枷锁、镣铐的演化,我也是个大美女,我就从来不戴这些东西。说到这儿,学生们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

由此可见,“佐料”如何加呢?这正如深受学生欢迎的美国大片和《百家讲坛》。美国大片之所以好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幕后班底深谙观众的观影心理,频频设置兴奋点吸引观众,《百家讲坛》里主讲人口中的那些新奇大胆的评说论调、真实可感的励志故事足以吊足听众的胃口。因此,课堂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希望学生认真听课、学生不能走神,上课就不能平淡,课堂设计要有起伏,在上课一开始就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每隔一段时间就设计一个兴奋点,有时候可以欲擒故纵,先提问题,有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专业知识牵引出许多的文学知识。总之,增强趣味性,能起到优化教学、吸引学生和营造氛围的不错效果。

注释:

①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第20页.

②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02页.

③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1提出构想的现实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相应的理论研究一直围绕“语文”二字运行,就语文论语文,思想拘囿于语文小圈子,须臾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导致了一些恶果;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往往只注重部分语文基础知识的搜集、积累、识记,而不重视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高分低能。许多语文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学生走向社会或进入高一级学校后,语文综合素质之差惊人。以往所谓语文教学改革出发点也只是想方设法向学生传授更多基本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45分钟下来,教师疲惫不堪,而学生叫苦不迭,学生兴趣锐减,这有悖于前人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实在得不偿失。即便有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只是在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的导引下,学生生搬硬套,对号入座地解决问题,这种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呆板机械,实际上拒绝了其他同样能解决问题的好思想、好方法,也就无法真正解决语文实践中的许多复杂问题。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学生只会写几篇不伦不类的时文,不会写各种社会实用文。听说能力特差,无法运用民族共同语与人流利交谈,说话时心理素质很差,词汇贫乏;无法读懂各种较为复杂的社科读物、思维能力较差、良好的审美能力更谈不上,解决一些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差得令人咋舌。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他们无所适从。也无法扮好时代社会所赋予的重要角色,低劣的听话能力万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时代的需要。语文方面素质教育之路,到底该怎么走?这些是不得不回答的现实问题。

2大语文课堂结构体系构想及相关问题

2.1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工具的工具”。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任何其他学科的学习不能离开语文这个基础。当然,其他各门学科、各类知识对语文学科也有影响制约作用,比如哲学、美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哲学美学宏观上的调控及微观上的渗透,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相辅相成,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如此。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彻底避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传统教学思想的模式,将语文教学放到其他各门基础学科教学的总体坐标系中去,从而在动态的现代教育运用发展中寻求自己合适的出路。协调好语文教学与其他各门文理学科的关系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任务。

2.2从教育内容上说。大语文课堂结构体系中,不光有纯语文知识的重点学习,也应该有哲学、美学、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伦理、民俗、历史、天文、地理、生物以及必要的理科知识的学习,其目的不仅是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大知识信息量,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的思想好的方法,进而解决较为复杂的并且最为实用的一些问题。

2.3大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师的要求。首先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不但通晓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应充分掌握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其次,要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交谈,要有驾驭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有灵活处治的能力;再次要有教学理论研究之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一边摸索,一边整理成文,建立自己教学方面的理论体系。另外还要时时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时事政治,耳朵灵,知识新,给学生一定的吸引力、诱惑力、感召力。还要有非常丰富的专业信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

2.4大语文课堂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大语文课堂构想就是针对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来的,也是为配合素质教育而提出的设想。现在我国基础教育已逐渐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我们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下个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能适应新世纪语言交际、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及模式只能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自始至终为应试服务,实际上依照大语文课堂构想发展开去,学生思辨能力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就势必能增强,一般语文问题的难度也就不会成为一回事,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轻而易举。

2.5大语文课堂推行的难度。

2.5.1教材配套难度。要打破现有教材的思想内容及结构体系,难度加难,因为人们因袭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某些封建落后保守的东西在头脑中根除蒂固,撼之不易。另外一时打破现有的教材内容结构体系,许多人会显得无所适从。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人文环境;课堂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30-02

一、国外现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现在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日益呈现出一种跨学科的特点,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语言学的范畴,而广泛借鉴了其他许多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Chaudron(1988)描述了四种传统的课堂研究的方法(见下表):

在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的课堂研究方面,提出了“相互影响”式课堂教学,和“正规指导”式课堂教学,并深入研究了他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作用。提出了“交际法”教学法和“任务法”教学法等理念。

1.课堂教学的性质。课堂教学的性质仍然是“教什么”(教学计划),“怎样教”(教学方法),在怎样的“气氛”中教师的计划落实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状态”,接触并接受“语言输入”并“输出语言”。(如下)这仍然是一种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课堂话语研究。Rod Ellis(1995)对课堂教学的探讨更多地注重“课堂话语”的研究,研究的方面有:(1)课堂话语的结构与一般特征;(2)课堂话语的类型;(3)课堂话语的伦次;(4)课堂语言话语与自然语言的区别。

二、国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班级规模大,班级人数多。在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的课堂班级一般为几人或十几人不等,中国大学英语课堂班级人数40~60甚至70~80不等。

2.教师大多是中国人,而非目的语本族语者。在国外,第二语言习得课堂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目的语本族语者,他们能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自如地调节自己的课堂语言。

3.习得环境单一。在欧美等国,第二语言课堂习得者除了在课堂环境下习得目的语外,还可以在自然环境下较多地接触到目的语,如家里、邻里、伙伴、某一社会群体、工作场所、公共场所以及到目的语国短期旅行或生活等等。在中国这种机会较少。

4.课堂教学的形式单一。中国的课堂乃是四面的墙围成的空间,固定的座位将学习者“绳之以位”。语音室里封闭的座位使学生相去更远。无论是教师的讲解式教学还是学生的讨论式教学,操作起来都很单调。教师和学生得到相互的反馈信息的周期太长。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与课堂话语研究

1.课堂人文环境研究。教师、教材、教法、教室、教具、学生、班级规模、上课的时间地点、学生的专业、英语基础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和策略等,以及教师或学生的态度、情感及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等,都是我们涉及的范畴。

我们所定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主要指:与师生课堂话语有关的教材语言;与教师的课堂话语特征有关教师的态度、情感、性格、语言能力、课前准备、课堂操作等;与学生课堂话语特征有关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策略等;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关系和合作关系与课堂话语交流等;影响学生课堂话话语伦次的因素如大班教学、学生基础等;上课的时间、地点,课堂设备、手段等与课堂话语场合等;各级各类学生及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与英语学习的兴趣及课堂话题兴趣关系等。

2.大学英语课堂话语研究。我们对大学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的关键问题如下:(1)教材语言,教案语言与教师课堂语言的关系;(2)教师课堂语言特点;(3)学生课堂语言特点;(4)师生的情感关系和合作关系与课堂语言交流;(5)教师课堂话语调节;(6)课堂话语伦次;(7)(学生)课堂话语错误的规律和纠正措施;(8)大班教学与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发言伦次;(9)课堂提问、讨论、分组、派队,作业等活动的组织与学生话语类型;(10) 学生所学专业,课堂设备,及上课时间、地点等与课堂话语场合;(11) 听说读写,译的课堂强化训练和大学英语四六级通级考试等书面语言的输出与课堂话语输出的关系。

当我们研究英语课堂话语特征和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时,我们的课堂模式如下:

本研究即便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架,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因素及其环境的研究。

预期的目标是,从调查和实验教学中获取素材,得到新的思想或实践的改革经验,从而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四六级英语考试的矛盾与一致关系。

参考文献:

[1]Allwright,D.and K.Bailey.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i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25.

[2]Amy B.M.Tsui.Introdu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1995.

[3]H.G.Windowson.语言教学交际法[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4]Jack C.Richards & Charles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Nunan,D.The Teacher as Researcher[M].in Brumfit and Mitchell (eds.)1990:23.

[6]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A Study of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and the Classroom Discourse

of the University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GUI Yong-xia

(English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Female Vocational and Poly-technical School,Guangzhou 511450,China)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教师语言

教师的课堂评价对课堂,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丰富而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鼓励,帮助和启发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更为有效呢?优秀的教学案例往往可以给我们启发,为我们引航,指路。

一、注重鼓励,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朗读和回答之后,老师除了做出判断,经常会进行一些鼓励性的评价。例如:“你读得真好!”“你答得真好!”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语言,但是太过简单,没有针对性。

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哪吒闹海》时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师:这个故事是明朝一个叫许仲琳的想出来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封神演义》。“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谁会读课文?生读第一段。师:读得真流利!你还可以读得更好些。这段话当中有些词语很重要,要读重音。哪些词语呢?点击出示:称霸一方、兴风作浪、治一治。生再读第一段,重音突出了。师:嗯,有轻有重,就有起伏,就好听了。这就是进步!

薛老师给予的评价告诉我们他希望学生不仅读得流利,还要突出重点。这样的评价语既肯定了学生的朗读,同时又提出该学段相应的要求。同时,这样的鼓励性评价语言告诉我们,激励不等同于表扬,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这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评价,稍微注意就完全达到了目标要求的效果。这样的评价语言指向性更加强,使学生对自己也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再读后,老师此时肯定“有轻有重,就有起伏,就好听了。这就是进步!”学生听后坐得更端正,听得更为仔细!

二、幽默点缀,活跃氛围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教师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评价语言是一剂有效的轻松药,但是教师的幽默并不表示没有课堂的纪律,我们有的老师的幽默往往离题万里,他的幽默与课堂学习无关,这样反而让学生的思绪扯远了。有效的幽默语言调节,应该与文本学习息息相关。

抓住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巧妙的引导学生弄清段落大意的同时,利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当学生表述不清时,老师用幽默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明白了,表达要完整,要清晰。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断点的时候,又是老师一句话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老师一句幽默的言语,不是独立存在的,调节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真是一举多得呀!

三、强化引导,深入阅读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老师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充分进行对话,感悟语言文字背后那丰富的内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内化本文蕴含的人文精神,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使用引导性语言。

当然要使引导性的评价语言恰到好处,就要求我们老师对文本有充分的解读,对文本精神有深刻的感悟。这样我们才能置身于多种情境之中,做到评价内容与知识点之间的融合。

下面是薛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片段:师: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师: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两段话,你就会明白的。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此处薛老师对学生的两个问题给予了肯定,并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是一种引导,是一种疏通,没有直接告知答案。转而马上巧妙引导学生思考另外的问题,为学生指出了思考的其他角度。这真是借助评价为学生拓宽了思路。

四、巧妙明理,渗透道理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朱熹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些许多机会是渗透为人处世道理的。我想这就是所说的传道,借助道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薛老师在执教《哪吒闹海》一课时,抓住了“什么便什么”的表达,让学生明白了这一类人定然不是好人的道理。生:谁叫他一上来便砍。师:请你划下来:举起斧头便砍。你看,他知道哪吒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生:说明他是坏人。生:说明他凶恶。生:一见人就杀,很凶残。生:他非常残暴。师:你看这个词:举起斧头便砍。他有没有跟人家说话?有没有跟人家讲道理?生:没有!师:拿起斧头便砍,说明夜叉残忍无比,杀人不眨眼,不是好人!举枪便刺,好不好?生:不好!师:抡起拳头便打?生:不好!师:张口便骂?生:不好!师:像这种“什么便什么”的人,都不是好人。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前言

从目前大学课程设置来看,大学语文作为社会人文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保证大学语文整体教学成绩满足实际要求,不但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使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在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对课堂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做好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工作。

二、大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足够的重视

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基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下简称90后)。成长环境的改变,让90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了新的时代特质。科学地认识和评价90后学生,正确预见他们的心理发展趋势,敏锐捕捉他们的内在诉求对大学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90后学生成长于经济日趋繁荣、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环境中,他们尽情地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一切。在家庭里,90后孩子是被关注的核心,是被呵护的对象。他们安逸地生活在自我和无挫折的氛围中。而随着90后群体即将成为社会主流群体,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评价也逐渐增多。"缺乏理想信仰,没有民族精神,人格心理不健康,人文知识匮乏"等评价就成为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概括。我们承认这些评价是具有合理性的,但是只看到90后学生的不足是片面的,他们身上同时存在许多积极的因素。他们张扬个性,敢于自我表现;他们有更强的公民意识;他们追求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他们目的性强,更关心实际问题的解决;他们视野开阔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更加具有质疑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和公允评价90后学生。也只有如此,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循循善诱。由此可见,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学生的个性特带你有足够的重视,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三、大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大学语文的独特作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

考虑到大学生的语文欣赏水平的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教学,要让学生对经典作品和通俗作品有足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从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来看,大学语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纠缠于具体的知识点。所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从生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虽然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氛围要活泼一些,但是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单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单调和枯燥,从而丧失了语文学习兴趣。基于这一考虑,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要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引入语文课堂中,在学生间发起讨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提高对语文课堂的认识。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积极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

由于大学语文课堂都采取了公开课的方式进行,通常是整个系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学生人数较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考虑,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课堂说教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轻松接受语文知识,并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考虑到目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应积极尝试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实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一方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应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从教学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5、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进行正常知识点的教学之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语文常识和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并能够有效理解与语文相关的知识。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设置课堂作业,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并根据作业结果对教学重点进行适当调整。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中,应从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从生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促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静;张晓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华章;2011年20期

[2]马萍;;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大学语文》的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3]徐礼节;余文英;徐兆武;;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4]梁锦丽;;浅谈对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华章;2011年18期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6篇

走进任何一间大学英语教室,都能看到教师、学生和教学材料,这是大学英语课堂的可见要素。不可见的是支持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隐形要素。在可见要素和隐形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教育部于2007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是指导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文件。根据《要求》,大学英语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要本着阅读优先的原则,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基于计算机网络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教学评估模式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实施《要求》的过程中,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现出一些共性。首先,研究表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总体是以教师主导,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是比较常见的,教师用大量的时间来讲解知识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效果差。其次,教师和学生都遵循阅读优先的原则,同时保持着阅读与听、说、写、译之间的平衡,这与《要求》的规定是一致的。再次,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加大了大学英语教学设备的投入,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但是教学设备的改善并不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率存在问题,比如教师不能保持适当的教学进度、师生交流减少等。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传播模式分析

教育是“教”和“学”的结合。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要成功接受知识,教育才是成功的,知识的传播才是成功的。由此可见,课堂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注重了“教”,而忽略了“学”,所以课堂传播是不成功的。这种直线性的单向传播被称为“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这是由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和他的同事沃•韦弗于1949年提出的。这一模式最早用来解释电报通信过程中的传播模式,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用于教育教学研究。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包含“噪音”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指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干扰因素,比如生词的出现、社会文化背景过于陌生、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等。根据《要求》的精神,理想的大学英语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接受教师的信息之后,将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都发出信息,也都接受信息。这种双向传播符合美国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学理论。他认为,受传者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接受和传播该信息时会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信息传播是双向循环的过程,每个成员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三、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传播有效性的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有传播学者针对教育教学展开研究。90年代初期,已有一些教育传播学的教材与论著问世。教育传播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课堂教育传播模式与效果成为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那么,基于对大学英语课堂传播模式的分析,如何利用传播学理论,来增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传播的有效性呢?从传播因素的角度来看,传播活动是从传播者开始的,要想增强传播有效性,就要先提高传播者的素质。首先,教师是大学英语课堂的行为主体,教师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其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权威性。其次,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教师不反感、不排斥,才有兴趣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再次,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备学生”。传播心理学表明,信息接受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范围,包括知识、经验、立场、历史文化知识来接受信息。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融入到教学中,扩大师生的共同经验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传播效果理论分析,首先,认知一致理论认为人在认识过程中主动寻求平衡和一致,如果某人的观点与其他人不一致时,他有压力形成新的观点,达成一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部分学生能够成功接受教师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在相同时间接受信息。后一部分学生通常会感到紧张,有的会加快步伐,追赶上其他学生;有的则出现放弃或者逃避的念头,表面看起来接受了教师的信息,其实则不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点对面”地教学,而应该采取“点对点”的教学方式,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让所有学生不仅接受信息,还要理解好信息。在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指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承担着设定议程的责任,比如,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该讲,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哪些内容要简要讲。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比较成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议程”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演讲等自主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和可控性。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合理使用传播媒介是达成有效传播的基础。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传递的信息是英文,这对母语是汉语的学生来说是具有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科学利用传播媒介来辅助教学。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有基本功的训练,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在电子课件的设计上,要做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生动活泼,充满感染力和现场感;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上,教师要多操作、勤练习,熟能生巧。

四、结束语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7篇

1全人教育模式

全人教作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新视角,包括两方面的意义:用全人类的教育代替民族利己主义教育,教育目的除传授知识外,更多是对人进行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心智得以和谐发展、人格得以健全[2-3]。目前,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广泛传播至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它在实践层面的重要性近年来也受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专家的关注,其蕴含的理念能够契合《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教学要求:“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关于全人教育的理念,学者已经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由教育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深度发展学生自身的潜能,最终成为易于成就的人。20世纪初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智力,而且包括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整体发展,在于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内在潜能的充分体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隆•米勒对人的整体发展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把这种理论最终定义为“全人”教育。隆•米勒认为全人教育着力于重视人的全面完整发展,实现培养诚信、公平、正义、平和、同情、爱等美德[4]。20世纪末前后,“全人”教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运动,逐步传播开来。全人教育理念在我国诸子百家思想中早有体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的教育思想无不渗透着全人教育智慧。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全人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研究不断深入。《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的作者谭敏和范怡红指出:“全人教育思想是一场关于教育目的的革命,旨在纠正我国近现代教育的政治化、机械化、世俗化与功利化现象。”袁广林提出,全人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单面人”,而是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冯建军在《论全人教育》中提出:“全人教育是由自然教育、真的教育、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四个维度构成的金字塔结构,四个维度是逐步递进的。”吴立保提出:“全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而且还是一场教育改革行动与教育实践。”国内学者对全人教育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5-7],但具体到对于全人教育在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全人教育模式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大学英语课堂的实际,试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索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以期为推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进程助力。

2全人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2.1转变教学理念和角色是前提

目前,我国关于全人教育观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讨论不多。一方面,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必需,还要与课堂以外的其他学习形态关联;同时,学科内容不仅是课程的唯一组成,还应该在界限分明的学科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最终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获取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更远的目标是让他们能够热爱学习,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英语知识、技能的欠缺,产生畏惧和自卑心理,从而实现真正的“我要学”,不是在强压之下的被动学习。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提升素质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活动,在活动中沟通、交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实践能力。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老师引导下的同学间互教互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角色,引导同学们集思广益,通过相互沟通情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形成初步的社交能力。因此,要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关系,逐渐改变“一言堂”的角色,由“讲授者”变成“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帮助者”。要以一颗平等、友善、信任、宽容、尊重的心对待学生的情感、想法、观念和错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通过英语角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以“探究”“合作”“释疑”等教学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现、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善于搭建学生互相交流、合作的平台,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以提高个人素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比较中外不同文化氛围的知识差异,积累民族文化,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做到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只有熟悉、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更熟练地使用英语,培养较强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会做人和生活,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承担社会建设的责任感。如果坚持不懈在课堂贯彻这种理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会有长足进步[8]。

2.2细研深挖教材是基础

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大学英语课程至少伴随两年的时光,毫无疑问是一门有重要影响的课程。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素质提升的关键阶段,深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特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多,但大多存在更新周期长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多年来一成不变,缺乏时效性,内容陈旧枯燥,不能与时代紧密关联,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脱节,学生面对这种死板的内容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除了及时更换、调整教材之外,还应该结合社会最新的内容,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外延,会发现课文中蕴涵着不少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好素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中许多文章就具有这些特点,富有时代气息、思想深意和文化内涵,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实现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如College-TheLaddertoSuccess?DancewithLove、LessIsMore、BeatYourFear、TheWaytoSuccess、WhenWorkIsaPleasure、SecretstoBeauty、PassionGuidesLifeChoices等文章,如果把这些文章巧妙解构、合理运用,可以变成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持不懈等健康心理品质的好材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成功、选择、交友、恋爱、择业压力。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与学生的文化知识紧密相关,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比如,可以结合外国总统的就职演讲、国情咨文等,以及互联网上最新的一些消息。在教学中,杜绝把不同类型的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孤立地去学习某一门课程,造成学科之间相互孤立,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和思维方式的僵化。要善于优化使用大学英语教材中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逐步增强大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审美情趣,善于培养美好情操,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只有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跨越学科之间的各种鸿沟,才能开拓学生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的视野,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求在教学中细研深挖教材,摒弃本本主义、唯教材论,大胆开拓,真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3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是关键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唱主角的应该是学生。不能仅仅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交流工具,老师在课堂上僵硬灌输,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漠视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最终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需求的缺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找不到感觉,只能靠玩手机打发时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体性地位的体现,需要英语教师长期的引导和熏陶。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大多数学生难以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甚至不能静下心来阅读英语作品,体味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精神,为此,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作为弥补。由于学生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紧凑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要依赖老师的讲解,被动参与知识的接受,没有时间也不可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成为英语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被动执行者。在“全人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目标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9-10]。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思想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学目标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着重于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贯彻终生,这一点极其重要而又极难实现,唯其难,所以要坚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变通的方式,穿插在课堂里面,比如授课前可以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presentation;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感兴趣话题发表看法,展开即兴演讲。也可以在课中设计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合作、交互式体验,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还可以利用课文主题设计访谈节目,让学生当主持人,采访“名企业家”,探讨他们成功的秘籍,以这些成功人士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悟[11]。黄源深先生指出,外语系学生易患“思辨缺席症”,这与我国教育工作中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素质、能力培养有很大关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全人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最终实现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也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点不一致,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和讨论,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体素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平台,用好它、挖掘它,会使英语课堂灵动有趣,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2.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为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在《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中指出,“大学英语综合评估体系还有待建设和完善;大学需建构和谐语言生态。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坚持科学的大学改革观的核心。”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是存在问题的,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视其是否通过某些考试等作为最终评价手段。对于老师的主要评价标准也是看他们发表的论文数量和级别(所谓二类、三类、C刊等)。这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是片面的,不利于让老师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至于形成唯分数论英雄的局面。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把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以及与之相关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作出调整,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新的学习需求,这才是全人教育的根本目标之所在。而这种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在备课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精心实施,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大学英语课堂可以事先设计一个以“朗读背诵”“自由读写”“口语交际”“课堂活动”“课堂表现”“作业测验”“个人特点”为主的表格,依照这个表格对学生评价,取代传统的以“出勤”“交作业”“参与活动”三大板块为主的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的做法,更新评价机制与模式。随着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的加重,大学英语教师的评价机制要尽快加以调整和改革。要本着教学为第一要务的原则,调整教师的工作重心:教师平时进行科研、是必要的,搭建“教学和科研”的平台则更重要,如何把“教学成绩和科研论文”合理地结合起来客观评价教师的工作,为他们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减负”更是一门重大课题,需要学校主动作为,切实为教师考虑,推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3结论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 有效教学 教学观念 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这门课,使其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一直是大学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形成有效的教学观念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先导。课堂有效教学是指在课堂特定时间内,老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想与实际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一)变守成型教学为创新型教学。

守成型教学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低,学生的素质发展受到束缚,严重影响了新课标的贯彻执行和师生的身心健康,也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新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使学生能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点和已掌握的学习技能为工具,加快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创造新的知识。所以创新型教学观念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然途径。教师在实施创新型教学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知识是创新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第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大学生思维活跃,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差异性也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积极讨论,阐述对课文背景的认识,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变“塑造对象”为创造主体。

要真正让大学语文课堂从过去老师灌输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教师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原则,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使学生的地位由过去的“塑造对象”转为创造主体。教师应该把功夫多用在“导”字上,引导、指导、诱导、导方法、导技巧、导规律。在“导”上用功不等于不要讲,而是要在“精讲”上动脑筋。

(三)依据教学大纲,选择部分课文精讲。

各高校大学语文的课时量都较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可能对所有的篇目都进行精讲,只能选择其中的部分,尤其是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篇目,精心细致地讲解。而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篇目,可以给学生布置成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理解。

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都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言的。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的有效依赖教师“有效”的“教”,能促进“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深和更好;二是间接促进: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前者立竿见影,后者终身受益。

从学生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上。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组织,一方面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理清考点,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

(一)知识、信息储备的最大化、最优化。

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对于一些时髦的词汇、俗语很容易接受。如何让大学语文课堂生动、有效呢?老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为自己充电,不仅仅是对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历史背景知识。只有有了“一桶水”,我们才有可能给学生“一碗水”,使讲深、讲透教材中的篇目,避免照本宣科和言之无物。

(二)将情感交流融汇到课堂中。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环境,两者在交流时一定要融入自身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兴趣、注意力、思维兴奋点等对教学质量影响极大。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尤其是情商因素应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富于感情,充满激情,善于运用眼神、手势、语言节奏、面部表情等心灵的窗口和符号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课堂弥漫人情味,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有效把握课堂节奏。

课堂一个教学流程可以由“导入—铺成—高潮—终结”四个阶段构成,它们的教学紧张度逐渐加大,依照前后顺序呈阶梯型,反映教学认识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教师合理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会受到点燃与启发。要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节奏的把握应该是教师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方式,教师选择适合的节奏教学,就能够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科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文字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多媒体知识容量大,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须多写,问题也无需重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利用实物投影可以直观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方便师生交流,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运用恰当会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若运用不当则会对大学语文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大学语文活动中应用多媒体,不应该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而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多媒体不论其功能多么强大,归根绪底是一种技术、一种媒体、一种辅助手段。一些学校推行无黑板上课,用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从过去教师的满堂讲,演变成为如今教师的满堂“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看,机械地回答,忽略了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作用,造成了课堂的公式化。教师只起到了放映员的作用。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粉笔、黑板不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多媒体教学仍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

三、布置恰当的课后作业

(一)强化记忆

大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几乎全是名篇。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该给学生适当地布置一些背诵的篇目,如屈原《离骚》、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蜀道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等。还有一些文章,尽管整篇背诵难度较大,但是应该让学生熟读,如《孔子论修身》、苏轼《前赤壁赋》,等等,丰富相应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课外阅读

对于大学生来讲,仅仅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的差异,向他们推荐适合自己的文学书籍阅读,并让他们写读后感。然后在课堂上举行读书论坛,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幼奇.论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2]许乃萍.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J].教学探索,2003,(12).

[3]周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探微[J].山西教育,2003,(7).

[4]陈兴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多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科教育研究,2001,(11).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61-01

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足。不少老师并没能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很多时候反而让它阻碍了语文课堂教学,束缚了语文课堂教学。本文意在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归纳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上的理论优势与使用现实的不足(包括教师使用的不足和多媒体手段本身的缺陷),二是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PPT理论上的优势与使用现实的不足

1、直观、生动与“直观”、“生动”的泛滥 现代多媒体技术被引用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的首要原因就是它的直观生动性,利用它的影像展示功能,可以很便捷地向学生展示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可以向学生展示用语言难以描述的实物的图像,可以向学生展示难于实际操作的科学实验动画和视频。同时还可以利用其视频、音乐、动画、图像等为课堂提供生动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但是在老师们的实际使用中,却将多媒体的这一优势异化了。或是肤浅地把文字转换成图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比如讲成语“画蛇添足”,就先在幻灯片(指多媒体幻灯片,如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的幻灯片;以下各处相同)上展示蛇的动画;讲诗歌《春望》时,幻灯片上首先就展示一幅桃花盛开的图片。这是幼稚的生动,“生动”得失去了理智。或是图像、声音等使用过滥,成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干扰。

2、提前准备的方便与提前定型的束缚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另一大好处,是可以在上课之前就为语文课堂教学作更为充分的准备。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可作更多的操作性准备。比如板书,可先设计好,在课堂上不用再写。教师通过对课件(指现代多媒体课件,以下各处相同)的演示,更易发现自己教学思路、教学设计的不足,通过对教学课件的反复修改,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科学,教学设计更加合理。相对于纸质教案,多媒体课件修改起来也更容易。

但是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又有提前定型的缺陷。课件一旦用到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易作灵活变动,教学就会受到它的牵制。语文课堂教学实情一旦出现我们预料之外的新情况,或是在实际教学进程中显示出我们预设的某些多媒体环节并不适用,甚至对教学会是一种干扰,我们难于像传统教学手段那样对教学思路、教学呈现作灵活调整。因为调整一处就可能会动课件的“全身”,因为我们对课件的调整处理会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打断他们的学习进程,甚至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干扰他们的学习。

3、高效健康的可能与耗时伤身的现实 从理论上讲,利用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是高效的,可以在课前为课堂作更多的实际操作准备;可以减少板书的书写,可以借助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代替大量语言表述、现场操作、现场试验,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信息量,为课堂节省不少时间。

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使用多媒体教学,看似省时健康,对许多老师来说,实际上是既费时又有损健康。首先是课件制作会耗费大量时间,假设一个课件十张幻灯片,要做得像模像样,不少老师可能得花两个小时。如果制作的幻灯片数量更多,再加上可能还要在课前的课件演示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对课件作多次修改,那就得花费更多时间。尤其是多媒体操作不娴熟的老师,采取多媒体教学所用的备课时间往往可能是传统教学手段教学备课的好几倍。

少了旧“污染”,可是多了新“污染”。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无论是对人的肢体,还是视力,都有极大的伤害。电脑辐射对教师身体的损害已经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事实。

二、科学利用多媒体

1、树立科学的多媒体工具观 对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多媒体的本质就是教学辅助工具。形象地说,它和传统的小黑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一样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始终是为教学服务的,课件制作始终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是内在灵魂,多媒体课件只不过是外在形式。如果教学内容处理不当,教学思路设计不合理,再“精美”的课件也白搭。

2、多媒体教学的备课流程要科学 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先有充分的传统纸质备课或电子文本文档备课,然后才有课件制作。在吃透了教学内容,设计好合理的教学思路,从内容到形式都了然于心的前提下,才考虑让课件来辅助,来呈现,才考虑如何制作课件。如果教学内容表明根本用不着多媒体,那就不用。这样,不但我们的课件更能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整体,而且我们的课件制作也更加轻松,更加省时。

3、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首先是要熟练地掌握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各项功能,这样才能在课件制作时更加快捷,更加轻松自如。

其次是在制作课件时,要考虑到多媒体的声、色、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大专语文;学情

我国对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专著和论文大部分都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特殊教育大专语文教学的借鉴指导意义有限。对于涵盖所有残疾类型学生的大专院校,只有在充分掌握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语文为特殊教育职业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让他们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平等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一、尊重学情扬长避短

1.内容选取

农民要“因地制宜”,医生要“对症下药”,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对视障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讲授视觉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将学生思维引入自身的缺陷处,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内容含正能量,忌用反面材料来讲道理;从年龄上看,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但受身体条件限制,心智发育迟缓,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特点。积极阳光的文章有助于驱散心中的阴霾,加之授课中情感目标的完成,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修正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高处着眼,低处落脚;我校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低下,尤其是分层教学中低层次的学生,对于正常大专院校的语文授课内容接受吃力。但如果选取难度系数低的授课内容便会引起学生反感,他们会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评估过低。对于此类学生,应该选取正常的大专语文授课内容,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降低标准,知识目标着眼拓展字词及基本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目标设置要偏低,分析深度、难度降低;充分注重情感目标,语文课上要实现部分德育目标。

2.能力要求结合实际

鉴于学生的特殊性,90%以上的学生并不具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以视障学生为例,他们普遍视力严重低下,听、说能力偏强,读、写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只能引导学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沟通、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教学目标的完成要真正能为专业学习和就业服务。班级内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单独设置教学目标,一步步稳中提升,避免为了追进度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教育大专院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更高。走出校门便意味着步入社会,如今社会这张试卷考察的重点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而语文课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时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课堂上只顾讲解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将授课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基础上进行讲授;提问前,教师先将学生按接受能力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安排组织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尽量以小组形式完成,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相互学习;在授课内容可选的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材料内容和能力提升要体现有用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为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这一点在听障生体现最为明显。艺术系学生70%以上都是听障生,语文教师授课基本靠手语,限于授课教师并非专业手语教师,且手语表达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遍应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难题。听障学生可以进行正常的影视欣赏,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强调教学重点,使授课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力薄弱但观察能力很强,观察视角也有别于普通学生同时想象力也非常丰富。通过展现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用手语进行表达,并付诸于文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空间。鉴于手语中对于具有情感态度的词汇表现力不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手语完成教学。

四、适时而动及时调整

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职语文教学大纲,教师上课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我校部分大专学生有高中院校的学习经历,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教学很难按照普通大专院校的授课进程开展。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上要结合所学专业,谨记语文为专业和就业服务的理念。尤其要注意,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原有设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能会在进行中暴露缺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遇到不当之处及时调整授课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学生长处,重点提高学生不足,不能完全拘泥于已制定好的教学大纲。

五、结语

特殊教育类院校大专阶段的语文教学既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大专语文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它在知识结构上融合了二者中的必要成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对特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已有知识框架做适当的调整,结合特殊学情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摒弃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导向下的授课模式,充分尊重学情,课堂上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在摸索中形成特有的授课模式。

作者:李春艳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现代特殊教育,2009.

[2]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3]孙朝阳.探讨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认识思考及其体会[J].黑河教育,2014,3.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大学语文是普通本科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但大学语文的课时少,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们在呼吁增加大学语文课时的同时,也要在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笔者结合教师、学生和实际教学情况,依据教学论的观点,提出6项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以期解决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困境。

一、明确教学目标

要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大学语文教育和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和基础性的性质,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侧重点不同。在中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而在大学阶段主要侧重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正如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所指出的:“母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大学语文是高等层次的母语教育,它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侧重于工具性,而大学语文更强调人文性和审美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把提升个人素质、培养人文素养作为最主要的教育目标。因此,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应该与素质教育一致。

二、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下一步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大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版本,比如: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魏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吴廷玉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毛信德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等等。这些教材有的按照文学史的发展来编排;有的以文体的衔接来编排;有的按主题组织单元,凸显人文性;有的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训练综合能力。教材版本多样,丰富多彩,都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但大学语文极少的课时根本不允许教师都教完,即使是用一本教材也不允许每课都讲,只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来讲。对于教材的作用,教师应该都很清楚:教材是用来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自身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最终要落实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上来。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广义的教材除了作为文字教材的教科书,还包括音像教材、电子教材、网上教材。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尽管他们课外纸质阅读比较缺乏,但大多数学生非常依赖网络这一现代手段。在电子化、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材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结合网络、音像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根据教学需要形成丰富多彩的、开放的、真正适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一向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对于大学语文来说,课堂几乎是教学的唯一阵地。各高校大学语文课通常开设两个学期,每周2个课时,一个学期36个课时左右。众所周知,大学语文作为边缘学科,极少有学生把课余时间用在学学语文上。如果仅仅依靠36个课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审美水平,显然不太实际。大学语文的课堂时间是十分珍贵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高效。因此,应改变过去“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普及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课件,结合音像技术,把丰富的资源、大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把教学从教室中延展开来是改革传统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交流与表达方式快捷、多样。在互联网的论坛中,各种文章、帖子铺天盖地,思想、语言俱佳的作品并不少见。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交流并没有任何障碍,空间、博客、评论之类更是时有妙语,然而在教学环境中,他们的语言、思想则显得枯燥、苍白。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反思和关注。对于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除了要把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方式引进课堂,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博客、空间,把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交流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达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四、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教学过程,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目的的、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解决受教育者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所谓优化教学过程,是指选择的教学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比较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优质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同时,也是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最优的作用,获得最佳效果。

五、做好教学评价

作为对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和结果的测量、分析、整理和价值判断的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教学功能。因此,做好教学评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教学评价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展开,而这个评价标准通常就是课程的目的或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判断自己的教学活动与目的或目标之间的“距离”,学生也能够获得自己“达标”的水平与层次,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指向或转向课程目的或教学目标。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教学评价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诊断的功能。因为通过教学评价,教师与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自己教学和学习的变化与进展,而且可以发现其中事实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而这些现实的和潜在的问题就是我们思考和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出发点与依据。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主要体现在诊断性评价上,“诊断性评价是好的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进行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更好地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况且“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经验、能力、兴趣、动机和情感的了解,这种了解是提出现实的学习目标,并操纵适当学习情景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目标的基础”。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表现在:在教学评价中获得肯定性结果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从而就极有可能更加努力。由于教学过程前、过程中和结束后所进行的各种检测,其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评价也就具有了教学功能。

六、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就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教学研究最直接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认识教学、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困惑、疑难、障碍和偏差。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在解决教学中的诸多困惑、疑难、障碍和偏差的过程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因此,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和加强非常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提高了,专业水平得到发展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相应地提高,教学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因此,加强教学研究也是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汪瑞林.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N].中国教育报,2007-08-22.

[2]何明星.重拳击向高校教材三大软肋[N].中华读书报,2005-10-26.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12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当观众,或一语不发做笔记,或异口同声答问题,互动少,学生表现的机会较少。编演课本剧,改变了这些传统教学的缺点,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编演课本剧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剧本特点,选择故事性强的文章,激发学生表演兴趣

编演课本剧,顾名思义,包含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两个范畴的内容,即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提升了课堂模拟性、趣味性、互动性。它既能充分展示学生才华,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教材里选录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富有故事性、叙述性、趣味性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中短篇小说、小小说、剧本文学、影视作品等,如《愚公移山》、《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杨修之死》、《石壕吏》、《范进中举》、《狼》、《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孔乙己》等,这些文学作品可读性强,矛盾冲突激烈,人物性格鲜明,篇幅适中,且故事情节简单,教师要选择一些课文或者其中的个别情节片段,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编演课本剧,要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学生专长,各尽其才,挖掘潜能,张扬个性。挑选演员,教师应该公平公正,充分发扬民主,学生、推荐、教师点名与全班公投相结合,充分发现、挖掘人才。被选中的学生觉得是一种荣誉,必定全情投入排练,认真完成表演。在编写剧本时,要让每个组员自己展开民主式的讨论,对剧本的构思、角色的分配,充分发表意见,充分掌握课文内容,讨论后定表演。

(二)应鼓励在课文基础上的二次创作

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要把叙述语言转化为对白,转化为动作,同时还要补充一些细节,就不能过分强调课文的唯一性了,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篇章布局大胆加入合理的、能推动情节发展及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情节补充、细节刻画等。如学生在—次排演《孙权劝学》中“孙权读书”一幕时:孙权挑灯夜读,学生在改编中增加其与伴读童子的对话,将人物认真、积极学习的形象刻画得更加丰满。表演时,演员把童子早已昏昏欲睡,而孙权却仍苦读的细节表现得十分到位。这些对原作成功的改编和表演都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准确的把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文中未提及的潜台词。再如,学生在改编《变色龙》一文时,经过细致的研究、讨论,大胆采用由两个人背靠背来演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形式,暗示他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并为此添加了一些台词,还添加一些神态、动作、语言,把“变色龙”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人物角色,理解这一小说所传达地社会背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课本剧毕竟有异于舞台剧:课堂剧的活动范围仅囿于狭小的讲台上,灯光、音响、道具等媒质不全,因此人物、情节、时间、场景不能做到高度集中;要压缩篇幅,精简人物,减少场景切换;要突出尖锐矛盾突出。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学识、理解能力、见闻阅历、性格情绪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在指导编演时,一定要立足实际,把握分寸:1.选取的情节一定要简单(通常是一两个片段),进行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尝试。2.演出道具应简易,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如《皇帝的新装》可用课桌椅代替织布机;可折叠报纸做成皇冠和其他官员的帽子;可用玻璃纸表示皇帝赤裸身子……3.要重点指导学生熟悉课文背景主题,了解作者思想意图,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等。人物对话的表演应掌握好语速和停顿;一些招牌式的动作神态的表现要生动传神、准确到位,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中的“攥”、“舒”,以及《故乡》中中年闰土“麻木悲苦”和老年杨二嫂“尖酸泼辣”的表情,《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色挠,长跪而谢”等动作和神态,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4.要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表演,可分组表演,让更多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让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多得以提高。

(三)表演后,应组织全体学生讨论、揣摩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13篇

一、理论基础

人文教育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塑造理想人格以及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教育。它本质上是人性的教育,是对人的精神创造。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导、营造文化氛围、实践体验等途径,培养学习者热爱生命、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它强调以人为本,启迪人的心智,净化人的灵魂,实现自我,完善人格[11]。人文教育家文辅相(2004)认为,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主要内涵包括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成人”的教育[12]。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应肩负起人文学科教育的重任,向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揭示人性,思考人的精神和本质,培养其开阔的眼界和灵活的头脑,学会批判、审美,是大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是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李森的教学动力论认为,教学动力来源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本身以及社会系统。其中,教学本身是教学动力的主要来源,且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起了重要作用[13]。教学互动,不仅存在于教师对知识讲授、答疑、技能训练等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兴趣、态度、人生理想、价值观、信念等的关切和引导中。因此,教学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互动,也是精神的对话,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有利于激发非智力因素,充分发展个性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学习者能独自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制定学习计划,选定恰当的学习途径,监控学习过程,合理评价学习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使用的影响。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从培养学习动机和信心、训练策略的使用着手。而大学英语以英语语言独特的魅力和视角,从哲学、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学、教育、人文风俗等方面,生动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和高贵的人文精神,开阔学生视野。通过指导学生课外自主查阅相关信息,师生互动共同发掘课程内部各种人文信息的丰富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对自身、社会以及世界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设计。本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为导向,以人文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自主学习理论等为指导,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为平台,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1~2册)教材为依托,以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在2012级四个普通平行本科班(共122人,实验组60人,对照组62人)中分别设一个实验组和对照组,从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对其实施为期一学年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教学。2.研究实施。为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选料的权威性,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实施前测,材料都用学生未做过的CET-4全真试题。实验前,用2011年6月的真题对两组学生进行前测,并按比例以100分计算成绩,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访谈,了解错误的原因以及两组学生的英文及文化知识水平,测试成绩作为前测数据。分析前测数据及访谈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可进行对照实验。实验后,两组学生于2013年6月参加后测,此次用的是2011年12月的真题,操作方式与目的与前测一样。然后,在两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20人进行访谈,了解人文教育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英语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发展的影响。最后分析整理收集的数据,评估实验成效。实验中,在实验组大学英语课堂中实施人文教育,对照组则按常规教学,不刻意对其进行人文教育。教学中借助教材的人文知识内容,通过课堂文化导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多渠道资源查阅与该知识点相关的信息,并作纵横拓展。在随后的课堂中分享探讨、辩论、比较,后期不定时回放、检测,督促学生对教材内涉及的人文信息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其文学、艺术、科学、政治、经济、教育、历史等领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价值观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后测成绩统计按100分计算,并将得分划分为五个段: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0~59分和50分以下,其中70分以上为高分段,60分以下为低分段,60~69分为中分段。然后,统计各分数段得分人数与比率,并进行分析对比。实验组60人中80分及以上有17人,占28.33%;70~79分有22人,占36.67%;60~69分有13人,占21.67%;50~59分有5人,占8.33%;50分以下3人,占5.00%。对照组62人中80分及以上有12人,占19.35%;70~79分有16人,占25.81%;60~69分有14人,占22.58%;50~59分有11人,占17.74%;50分以下9人,占14.52%。分析以上数据可知,两组得分人数在高分段和低分段差异显著,而在中分段很接近。高分段中实验组得分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其中80分及以上段高出近9个百分点,70~79分段高达11个百分点;而在低分段,情况则相反,对照组在两个分数段都高于实验组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对英语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

四、访谈与分析

1.英语学习兴趣。访谈表明,两组学生普遍对英语和英语传承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实验组表示课程学习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且学习后兴趣更浓。另外,从受访者英语基础及四级成绩来看,基础较好的学生对英语课程及英语文化的兴趣更强。这也折射出英语课程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英语基础不好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语言传达的人文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英语及其传承的文化的兴趣。

2.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对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进行了访谈。对照组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同在英语学习中带有考试合格、便于找工作等功利性动机;实验组受访者也承认在开始课程学习时,动机与对照组相似,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加上教师的指导,他们逐渐产生了对英语的热爱,用英语交流会话等内部学习动机,并认为只要持之以恒,“通过考试”等不过是英语学习的副产品而已[14]。可以推断,实验组实施的人文教育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喜爱,进一步认识英语的价值,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内部学习动机,进而推动学习者长期、自主的学习。在学习策略的使用方面,当问及“你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频率?如看英文图书、浏览英文网页等”时,实验组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对照组,这表明他们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计划能力;同样,在自主学习途径的选择上,实验组的选择更多样,且大多数受访者承认能从英文阅读材料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在自我监控方面,对“你是否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任务?”的回答,实验组有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通常能”,这高出对照组25个百分点,而认为“开始可以,后来放弃”的为15%,比对照组低20个百分点,这表明实验组有更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更能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自我调整方面,实验组对“如果不能完成自己的计划任务,你如何调整?”的回答也更全面,且自我调整形式更灵活主动,能有意识地从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和学习环境多方面进行调整;在自我评价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多数受试者均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四级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相符。总体来看,实施人文教育能促进学生元认知策略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更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参考付永钢(2003)等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15],对学生在时间观念、会话原则、非语言交际行为等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容易出现交际失误的问题进行访谈,检测实验组人文教育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在回答“上课、工作或开会迟到几分钟,你心里的感觉?”时,实验组受访学生回答“十分不安”的比例高出对照组15个百分点,可见,实验组的时间观念更趋近英美人士的时间观念,但对于接触英语及跨文化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时间观念仍过于保守。在会话原则方面,当问及“英语人士请你吃饭,你的饭量太大,当主人问你要不要时,你会”时,实验组回答“想吃多少就要多少”的学生明显多于对照组。在非语言交际方面,实验组学生对“当你坐着与英语人士谈话时,该不该跷二郎腿?”的回答,更接近于英美国家原则,虽然好于对照组,但正确率仍较低,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是比较复杂和隐蔽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重视英语语言使用者的非语言交际信息,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丰富跨文化交际知识。

4.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问题的访谈从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感受开始,实验组受访者普遍认同这样的课堂教学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因而学习更加“自主”、“有趣”,有学生甚至提到“英语课程很享受”、“学习英语很快乐”、“文化差异很有趣”等。在人文精神提升方面,实验组80%的受访者体验到了“人文关怀”和“精神鼓舞”,而对照组仅有30%有此感受。这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能使学生感受到优秀文化对生命的关照和启迪,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帮助学生心灵成长。同时,实验组对课程及跨文化交际理解更为准确细致,如有学生提到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中,“能够学习国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国内不一样的生活理念”,“感受到英语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英国的文化特别之处,以及外国与中国不同的法律、生活方式,人们的习惯”等。此外,实验组还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批判思维能力,有受访者对课程的开设提出了如下意见,“没必要大众学习,作为全校性小班开课,无学分,全自愿,全英文式会话课堂。”相比之下,对照组对课程开设的理解则较肤浅,如有人提到“为考试而学”,“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喜欢英语交际”,“英语应用广泛,能够提升知识技能”等。可见,实施人文教育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其情感和精神品格的成长,开拓视野,促进思维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五、启示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14篇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现给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在这新的平台上,加快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在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亟需改革,本文就构建高中语文教学大课堂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 大课堂的概念界定

"语文教学大课堂"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会话等手段,并具有主动和自由学习语文的特征的课堂体系。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更多的主动和自由的语文学习空间,使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的探索和学习,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攻玉,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和Internet 的资源),综合各学科的知识,与同伴相互协作,或者在老师的支持,进行学习,从而发展学生评议,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的意义

语文教学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共有的时空,大课堂不是言空间之大、时间之长,而是指在 老师的有效组织下,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可持续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强。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转变师生角色。

在语文教学大课堂中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能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型,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老师的角色定位:第一,老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的课堂,有利于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对话;第二,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所以,老师的角色已经突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已经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其次,就是学生角色的转变。通过语文大课堂的建立,使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形成"学习化"的心理取向和行为取向,使学生能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主动获取知识。

2.2 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语文大课堂中,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转变语文学习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3 有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在语文教学大课堂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大量感性的材料,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开阔学生视野。在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面前,新教材提出来的学习任务是:"基于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才可能变成现实,从而才有可能实现老师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的转变,形成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观,构建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3 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的基本策略

对语文教学大课堂可以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构建。

3.1 教师,教学大课堂的学习创设者--做一名温暖人心的语文教师。

(1)创设和谐、开阔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大课堂创设过程中老 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主要应在两个方面下工夫。第一是营造一个安宁的、和谐的、物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感觉心情舒畅,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第二是要营造一个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观点和见解都不会受到批评、指责,教师对学生只有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大胆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第三是学习要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教学成为一种"教师低控制"的教学活动。这三点在教学大课堂构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都不能忽视。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尤其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要将教材看成一个学习的载体,教师要想方设法提供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学习资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不能光局限在有限的课堂内,可以将课堂看成一个支点, 从这个支点向校园、向课外发散,向以往的生活经验回归。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继续学习的动力走向社会生活,走向大自然。这样就能变有限的课堂为无限的教学大课堂。

(3)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第一、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富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扭转中,班集体的学习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利用。同时要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第二、教师努力在大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强烈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欢乐。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提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教学活动课堂可以设在校园内的运动场、会议室、阅览室、图书室、电脑室、语音室,也可以设在校园外大自然中。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观赏性的、实践性的、感受性的、也可以是对抗性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3.2 学生,教学大课堂的实现者――做一名主动、自主、积极向上的学生。

(1)乐学语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才会对自己的语文学习充满信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这样才有继续学习的动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思考。首先,要使学生喜欢语文教师,"亲其人才能近其道"。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博览群书,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对课堂教学驾驭自如,游刃有余,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其次,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让语文课堂活跃有趣。我在教高中语文教材中那些已经改编成电影的作品时,都设法让学生观看相关电影,观看后的课堂教学,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积极,气氛活跃。在教学古代诗词及现代诗歌中的爱情诗时,我让学生将时下流行的爱情歌曲与之对比,让学生赏析教材中的爱情诗的妙处,并让学生试着给它们谱曲试唱,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大增。再次就是在对学生语文成绩进行评价时,应该采取综合评价方式,不能仅以笔试分数机械评价,通过综合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

(2) 会学语文

给学生拥有能学语文 的时空;让学生拥有能学语文的素材;教学生会学语文的方法。语文大课堂是不限时空的课堂,当然也包括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讨论思考的课堂空白。指导和启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凡事留心,时时处处学习语文。

(3)生活"语文化"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15篇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对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差异学习的重要性不容争议。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进一步学习英语文化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学习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的要求,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不同国家的人的主观认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心理习惯,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找到各个意义之间的对等词就较困难。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词汇、短语及句型的讲解和学习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其语言的情境中进行。再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接触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了解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风土人情。帮助学生借鉴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和提升价值观念,并且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文化差异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

2.1材料直接讲解法

如通过采用教材,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广告与各种实物说明英语社会文化的特征,理解英语社会文化的含义。教师传授是学生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主要渠道。另外,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众所周知,语言学习需要一个环境,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够把英语学习者送到英语国家学习语言,那么可以利用外籍教师进行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外籍教师的帮助,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文化差异,并及时就平时遇到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进行请教。

2.2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法

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书刊,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材料中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与此同时,教师通过采取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文化的实物并在课堂中展示,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与讨论,加深对文化差异知识的认知与体会。这样不仅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关注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且在文化差异知识课上也同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3文化对比教学法

在课堂文化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进行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对比分析。实践证明,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中应注意两种文化对比内容具有可比性,一般来说,两者应属于同一性质与类型。比如,在比较节假日时,应将两种文化中大致相当的节日进行比较等。同时,文化对比教学也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应让教师包办代替。

2.4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运用